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波伏娃的人生中有哪些成就?

2023-07-24 10:07:54
TAG: 波伏娃
共1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波伏娃的《名士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获龚古尔文学奖。波伏娃的名字是与萨特、《现代》杂志、存在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特别是她和萨特长达51年的亲密关系,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相关推荐

对女权运动创始人之一波伏娃的评价

波伏娃是法国乃至全世界值得尊敬的女性。她才华横溢,思想前卫。她头脑清醒,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她的一生中,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的作品。这让很多人对这位作家感到好奇,还有波伏娃的简介可能会让我们了解更多。波伏娃图片波伏娃出生在一个旧封建势力的家庭。她小时候家里很有钱,爸爸妈妈都是天主教徒。她从小就受到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所以早年是一个虔诚的信徒。直到14岁,波伏娃开始一直怀疑自己的神学信仰。随后,她的思想表现出极大的叛逆特征。这种思想的反叛对波伏娃非常有利,打开了她自己思考的大门,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在波伏娃的简介中,这次反叛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后来,波伏娃就读于巴黎师范学院,在那里她遇到了终身伴侣萨特,他们一起通过了教师综合考试。但令人费解的是,虽然他们相爱了,但波伏娃萨特并没有被世俗束缚,他们也一直没有结婚。波伏娃留给世人的除了她与当时社会兼收并蓄的思想外,还有很多作品。波伏娃,一个天才的女人,在她自己的生活中写了许多作品,包括女性的讨论权利与人类哲学中的一些重大问题。这些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她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思想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和萨特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萨特是当代哲学家和思想家。两人都是当时法国少有的天才。波伏娃和萨特,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两人结缘,是从巴黎高等教育师范学院开始的。波伏娃和萨特的照片波伏娃青年时代,她曾就读于巴黎高等教育学院,而萨特也在这所学校学习哲学。作为当时思想界的后起之秀,萨特才华横溢,波伏娃也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他们的思想高度统一,因为相同的爱好,开始互相吸引。在当时的教师综合考试中,他们两个一起通过了这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考试。萨特排名第一,波伏娃排名第二,这让两人的关系更进一步。从学校毕业后,他们两人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他们是彼此的生活伴侣,但他们还没有成为合法的婚姻。在当时的社会观念中,这是一件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两个人经常见面,一起工作,一起旅行,有共同的信仰却没有结婚,但这恰恰是波伏娃和萨特留下的一个未解之谜。关于波伏娃和萨特的关系,更准确的定位或许可以说是灵魂伴侣。试想一下,如果两个人除了结婚证什么都有,甚至比普通情侣还坦诚相待,还能毫无拘束的在一起生活几十年。解释这件事,也许他们灵魂深处埋藏的只有爱。波伏娃认为波伏娃是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作家和思想家之一。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波伏娃是一个激进的人,这主要是由于波伏娃的思想。这是怎么回事?波伏娃图片波伏娃出生在一个传统保守的贵族家庭,父母都是天主教徒。早年,波伏娃也是天主教的支持者。直到十四岁,波伏娃开始对自己一直信奉的神学产生怀疑,这是她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她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波伏娃她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她的作品中。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探讨了女性的原因这与当时的社会制度有关。因为男人美国在社会中的绝对权威使女性在长期生活中受到压抑,这就造成了男女之间的差异。虽然从现在辩证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完美和科学,但就科学和思想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当时法国乃至西欧国家的女权运动都是在波伏娃的思想。除了她广泛参与妇女权利,波伏娃的思想也涉及到存在主义的一些方面,这主要体现在波伏娃的一些的小说。她将自己对道德理性和人性的思考融入小说创作,提出了知识分子的服务主体必须独特的先进观点。波伏娃尽管她去世了,她的思想仍然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波伏娃s评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作为当时法国女权启蒙运动的主要领导者,她的一些理论在当时的学术界影响很大。那么当时的社会和民众是怎么看待波伏娃的呢?波伏娃图片首先,不可否认波伏娃的积极意义在当时的社会中。波伏娃她的女权主义思想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证。第二天性,因为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女权主义思想,波伏娃在当时的法国思想界享有很高的评价。她的女权主义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在许多国家的存在主义浪潮中被评价为始祖。除了积极的一面,对波伏娃的评价也有消极的一面。在当时的社会中,一些保守派对她和她的作品进行了多次攻击,认为她的观点过于偏激,女权主义色彩过于浓厚,导致社会中男女之间的敌视,会加剧社会矛盾的爆发。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社会上对女权独立的想法会有那么多反对的声音。然而,波伏娃的天赋是我们可以不要忽视。中国发展之初存在主义文学,波伏娃的思想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中国美国的存在主义文学受到波伏娃的指导和启发。波伏娃是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她对哲学和存在主义的贡献,以及她留给世人的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为波伏娃增色不少s评价。
2023-07-23 19:22:551

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波伏娃

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波伏娃 西蒙娜·德·波伏娃,20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其中最重要的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男性亦然。这是她这本书最重要的观点。
2023-07-23 19:23:011

波伏娃自传有几部

三部。波伏娃自传官方信息显示,有三部。波伏娃全名为西蒙娜·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
2023-07-23 19:23:081

波伏娃最著名的一句话

波伏娃最著名的话如下:1、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2、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3、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4、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西蒙娜·德·波伏娃个人简介: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译做西蒙·波娃瓦。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2023-07-23 19:23:151

萨特和波伏娃的介绍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关于两人的介绍 以及两人的关系 解析: 个人简介 让·保罗·萨特(Jean-Palu Sartre,1905-1980),法国当代著名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的创始人。父亲是海军军官,在萨特两岁时去世,后来他就跟随寡母到当大学教师的外祖父家中生活。萨特二十岁考入巴黎师范学院哲学系,毕业后担任中学教师。1933年去柏林,投身于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门下深造。回国后,他在执教的同时从事写作。1939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萨特应征入伍,第二年被俘,一年后获释。 20年代,柏格森的学说把萨特引进哲学的殿堂,与此同时,他也受到笛卡儿的哲学影响。大学期间,他广泛涉猎马克思、弗洛伊德、尼采等人的著作。毕业后参加教师学衔会考,以第一名的成绩取得哲学教师资格,并结识了名列第二的波伏瓦,从此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终身伴侣。 1931年至1933年在外省任中学教师,1933年到德国研究胡塞尔学说,开始形成自己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体系。1934年继续任教并开始写作。1939年应征入伍,1940年在前线被浮,1941年侥幸获释回到巴黎,参加抵抗运动。从此萨特倡导“介入文学”,创办现代杂志,试图用存在主义观点研究社会、政治、哲学和文学。50年代以后,萨特进入最为政治化时期,对国内外一系列重大问题都表明了鲜明的立场。他的杰出政治活动,为他赢得了“20世纪人类的良心”的巨大声誉。晚年萨特失明,不得不告别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以谈话方式继续自己的理论运动,直到逝世。 萨特的成名作是193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恶心》,这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日记体小说,通过中心人物罗康丹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哲学观念——存在主义。它的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是其存在先于本质的一种生物,人的一切不是预先规范好的,而是在日常行动中才形成的,萨特有句名言:“行动吧,在行动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自身,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此外什么都不是。”存在主义文学作为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种体现形式,具有它鲜明的特征,这些特征的核心是“真实感”,即提倡文学作品要如实地、 *** 裸地,一览无余地把世界和人类表现出来,绝对不应该把作品中的人物典型化、集中化,不应该要求他们比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来得更美或更丑。在艺术技巧上,萨特喜爱自然主义地渲染人的卑下情感和事物的丑恶细节,经常用大段的“意识流”打断或代替故事的叙述,结构比较松散。萨特是当代法国哲学界、文学界的首要人物,他以他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了法国以至全世界整整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 萨特一生笔耕不辍,为后人留下了50卷左右的论著。萨特的著作除《恶心》以外,著名的还有短篇小说集《墙》(1939),长篇巨著《自由之路》三部曲:《懂事的年龄》(1945)、《弥留期》(1945)和《心灵之死》(1949);这些小说形象地阐释了萨特的哲学思想,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戏剧创作,最为世人瞩目。萨特生前发表了11个剧本剧本,《苍蝇》(1943)、《密室》(1944)、《死无葬身之地》(1946)、《可敬的 *** 》(1946)、《肮脏的手》(1948)、《魔鬼与上帝》(1951)、《托洛亚妇女》(1960)等。此外,他还撰写了大量的哲学著作、论文和作家传记,哲学著作有《存在与虚无》(1943)、《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1946)、《辩证理性批判》(1960)、《方法问题》(1969)等。并主办了很有影响的《现代》杂志。萨特出子“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金,但萨特没有接受这一奖金,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西蒙·波伏娃的个人经历比任何文学虚构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彩。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哪位女性,能像她这样在那么多的领域获得赫然的座席、赢得震耳的名声: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 ......法国的两届总统密特朗和希拉克,都把她的才华和成就引为法兰西的骄傲。一、19岁发表“个人独立宣言” 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父母均是天主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波伏娃酷爱读书,性格沉稳,14岁时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 波伏娃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惊骇的反叛性上。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 "独立宣言 ",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在当时法国的第一高等学府巴黎高师读书时,她与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影响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们结为文友。在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时,波伏娃的名次紧随萨特排在第二。以后她便在马赛、巴黎里昂教书并和萨特同居。但是,这两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并没有结婚,而是彼此维护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一起工作一同参加政治活动。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隐私权,但每天都见面,常共同工作或是 边喝威士忌边交换意见,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纵观波伏娃的一生,萨特可以说是她最深爱、最尊重的人物,不过,两人也都有被其他异性吸引的时期。 二、揭开第二性的秘密 波伏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 使波伏娃闻名世界的是她阐述女性何以成为第二性ue5f0从属性的《第二性》。此书被誉为 "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甚尊为西方妇女的 "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1952年《第二性》译成英文后,在美国一版再版,成为当时美国最畅销的书籍,后来又被译成各种文字,为波伏娃赢来了国际声誉。 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种特殊的女性状态 ",在四卷本回忆录中 "暴露给世人 "。她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调坦诚率真地剖析自己。尽管《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而诸如 "性贪婪 "、"性冷淡 "、 " *** "、 "慕雄狂患者 "、 "女同性恋者 "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岁的时候,她和萨特接受我国 *** 的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两年后发表了《长征》一书。 三、她与萨特关系的几个焦点 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他们曾就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当我还很年轻,并憧憬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时,我也许想要有小孩。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 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杰出的作家”,希莱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它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 女人一词,为我们熟悉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它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抵毁。 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卑鄙。 西蒙娜。德。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 西蒙娜。德。伏娃的《美丽的形象》描述了洛朗斯,这个中产阶级职业妇女的“闺愁”:作为 *** 、情妇,她在宁和美满的家庭生活和热烈 *** 的婚外恋中矛盾彷徨;作为女儿,她既有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同情,又有对安于孤独、蔑视世俗虚荣的父亲的爱与理解,她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才和父亲达到某种默契;作为母亲,她因对自己十一岁的女儿提出的人生问题无从解答而苦恼和担忧;作为一个现代人,她对生活存在无可就药的厌倦。父亲邀她去希腊旅行,可是在旅途中,她甚至失去了与父亲心灵沟通的能力与信心。返回巴黎后,父亲与母亲这个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人,竟然弃前嫌,和好如初,使洛朗斯遭受到巨大的震惊,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发现原来生活原则、爱情、信任,统统都是美丽的幻象,自己始终置身于虚伪和谎言的黑幕之中。她决定要拆除心理的障碍,正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活,来帮助女儿睁开眼睛,走出黑暗,走出无知,走出冷漠。 西蒙娜。德。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这些都很值得品读。
2023-07-23 19:23:311

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

女性。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夫妻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它的成员失去了独立性却不能够摆脱孤独;他们是一种静态的结合,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deBeauvoir,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译做西蒙·波娃瓦。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
2023-07-23 19:23:401

波伏娃的核心概念是

通过一个核心概念、一个中心命题和三条女性解放途径,波伏 娃明晰地表达了她的女性主义解放观。一、核心概念:“他者” “他者”这一学术用语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一个哲学理论基础。.为使女性解放理论 从理想主义上升到文化解析的理论高度,波伏娃以“他者”为文化分析的工具,对女性境况 进行基本描述。译者陶铁柱充分意识到这个名词的重要性,专门为这个词的翻译作了下列注 other"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或环境 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观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 ”这是理解本书的关键。在 序中通过对“人(man)”一词词源的分析波伏娃提出了“他者”概念,指出“人就是指男性, 男性定义和区分女人的参照物是男人,而定义和区分男人的参照物却不是女人。
2023-07-23 19:23:471

波伏娃名言

波伏娃名言如下:1、“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2、“夫妻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它的成员失去了独立性却不能够摆脱孤独;他们是一种静态的结合,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3、“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4、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5、“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6、“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7、“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8、“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2023-07-23 19:24:051

波伏娃步行桥建筑工程介绍?

桥是建筑的集大成者,在中外建筑史上有一些独具风韵的桥梁,以下是建筑网带来的关于独具建筑特色的世界知名大桥的详细介绍。波伏娃步行桥(Passerelle Simone-de-Beauvoir)连接第12和13区,是巴黎塞纳河上的第37座桥梁。波伏娃步行桥的主体结构为钢架,桥面为木条铺就。桥呈弧形,但并非一跨过河,而是由高低两条钢架,分别连接塞纳河两侧各高低两处堤岸。上海黄浦江或广州珠江的河堤大多很高,临水只能凭栏俯视,万一落水,即使水性好也难自己爬上岸来。巴黎塞纳河两侧则普遍有高低两条河堤,低岸基本与水面同高而大多远离高岸车流,是慢跑的好去处。这座波伏娃步行桥就分别从高低两处堤岸引出,桥面在中间汇合,然后行人可在两条线路中选择去往对面的高岸,或是低岸。波伏娃步行桥如果不是“立交”呢?建阶梯,让低岸的人爬上高岸,再一起上桥过河,我们见过的各种桥大多如此。但这座桥因为立交,给了新行人最轻松的过桥体验。它没用什么尖端科技,仅是多为行人考虑的结果。波伏娃步行桥不仅过桥不费什么力气,波伏娃步行桥还是一个可以驻足的地方。除了因为这是一座步行桥,人不必处处躲着汽车,还因为这里更像是一个广场一样的公共空间。脚下,桥面以木地板铺装,有种回到家中客厅的感觉。“立交式”的桥面在视觉上带来错落感,更为闲来“遛弯儿”提供了路径上的新鲜感。举目四望,除了蜿蜒而去的塞纳河,以及这座充满曲线美的桥梁本身,右岸桥头是贝尔西体育馆,一片盎然绿意,左岸桥头是密特朗国家图书馆,四座像是打开的书本一样的大楼围合成一座广场,步行桥正对着广场,就好像是图书馆的正门。波伏娃步行桥中部更多关于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点击底部客服免费咨询。
2023-07-23 19:24:251

成为波伏娃

人不应该是插在花瓶里供人观赏的静物,而是蔓延在草原上随风起舞的韵律。生命不是安排,而是追求,人生的意义也许永远没有答案,但也要尽情感受这种没有答案的人生。 做(being)自己并不意味着从出生到死亡都做同一个自己,做自己意味着,要在一种不可逆转的“成为”(becoming)的过程中,与同样在改变的他者一起不断改变。 波伏瓦清楚地意识到自我驱动与他人成就、个人欲望与他人期望之间的冲突。几个世纪以来,法国哲学家们一直在讨论一个问题: 过一个被他人所看见的一生,还是不为他人所看见的一生更好? 笛卡尔借用奥维德的话说:“想要过好自己的一生,你必须不被看见。”萨特不惜笔墨来论证他者对自我的物化“凝视”。他认为这种“凝视”会将我们囚禁在臣服的关系中。波伏瓦对此持不同观点, 她认为要过好一生,人应当被他者看见,但必须以一种对的方式被看见。 波伏瓦告诉我们,女性同样是有自我意识的人,她们能够为自己做决定,能够为自己的生活去努力创造。 她们想要以自己本来的样子去爱人和被爱,因此当他人用物化的眼光去看待她们的时候,女性会感到痛苦。 甚至在今天,我们也常常从个人或家庭的人际关系角度去描述女性,而不是把她们当作专业人士去看待;在描述女性时,我们用的被动语态多于主动语态,各种消极负面的性别差异也渗透进我们的语言中。 即便如此,我仍试着去展示一个完整的波伏瓦:她的踌躇满志与自我怀疑,她的意气风发和万念俱灰,她的求知若渴和恣情纵欲。 就在《第二性》出版后不久,波伏瓦就为自己的直言不讳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这本书使得波伏瓦从萨特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但却使她置身于另一种丑闻中——波伏瓦成为各种嘲笑、怨恨和羞辱的对象。 波伏瓦认为,在平等的爱情中,女性仍然可以渴望成为自己爱人的盟友,但是作为伴侣的两人应当追求对等、互惠和友谊,也就是说男性也应该对爱情抱有同样的理想: 男人不再仅仅从伴侣那里寻求一种自恋式的满足,他应该在爱里发现一种跳出自我的方式,发现一种除了他的个人问题以外的世界。 既然我们如此赞美慷慨和奉献,为什么不给男人一个参与慷慨奉献的机会呢? 如果女人的自我奉献如此让人羡慕,为什么不给男人一个自我奉献的机会呢? 波伏瓦注意到《洛丽塔》的女主人公只有12岁;瓦迪姆的一部电影里的女主角是个14岁的女孩。 波伏瓦将年轻女性被色情化归因于男性不愿意放弃他们作为“主子和主人”的身份幻想。他们仍然希望把女人看作东西——“他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而不用担心她的思想、心灵和身体”。 波伏瓦认为整个社会对于性的态度都很做作,人们喜欢瓦迪姆试图“把性爱拍得很接地气”。但瓦迪姆做得太过火了:他把性物化了。瓦迪姆把身体降低为视觉消费的对象。在现实生活中,定义一个人的不仅仅是他们的性;我们的身体有历史,我们的情爱生活在情境中展开——这些情境包括我们的情感和思想。波伏瓦写道,出于某种原因,“ 如果男人怀里抱着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玩偶,而是一个正在打量他的有意识的人,他会感到不舒服”。 波伏瓦的观点是,男人不喜欢女人打量他们,也不喜欢具有欲望的女人。所以男性转而在梦里及影视剧里去选择更年轻的女性,以此来 逃避面对那些信心十足的女性 ,因为这些女性能够自由地凝视男性,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波伏娃关于两性关系的思考,至今仍颇具启发。 她的观点振聋发聩: “人们将女人关闭在厨房里或者闺房内,却惊奇于她的视野有限;人们折断了她的翅膀,却哀叹她不会飞翔。但愿人们给她开放未来,她就再也不会被迫待在目前。” 而波伏娃的洞察在某种程度上依然有效——“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道路;她不是被要求奋发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的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2023-07-23 19:24:321

西蒙娜德波伏娃经典语录

西蒙娜德波伏娃 经典语录   1.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2.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3.If you live long enough, you"ll see that every victory turns into a defeat. 如果你活得足够长,你就会发现每个胜利都将变成失败。   4.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   5.我们依靠回忆、希望、距离、信件彼此相爱。我们能使这 爱情 成为幸福的人世间的爱吗?我们一定要做到。我相信我们会的,然而不容易。   6.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7.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我清楚的知道,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8."啊!我要是两个人就好了,"她想,"一个说话一个听,一个生活另一个看,我多么知道爱自己!我谁都不羡慕。"她关上手提包。在这一分钟,成千上万的女人在顾影自怜。   9.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10.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   11.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爱也一样,只有你也爱我,我爱你这件事情-才有意义。   12.我朝门口走去;我没法冒生命的危险,没法向他们微笑,我眼里永远流不出眼泪,心中永远点不燃烈火。一个无处存身的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我什么都不要,我什么都不是。我一步步朝天涯走去,天涯一步步往后退;水珠望空喷去,时光摧残时光,我双手永远是空的。一个陌生人,一个死人。他们是人,他们活着。我不属于他们同一类。我没有一丝希望。我跨出了门口。   13.但是,我自己不抱幻想,我永远捅不破这块天长地久的屏障。通过显微镜和望远镜,要看还是要凭自己的眼睛。事物只有在可以测知,可以触及时才对我们是存在的,顺从地处于空间与时间之中,与其他事物并列在一起;即使我们登上月球,钻入海底,我们还是一些摆脱不了人类世界的人。至于我们五官难以捉摸的神秘现实:力、星球、分子、波,这是一大片空白——我们由于无知而留下,又欲用 语言 去遮遮盖盖的一大片空白。   14.大自然永远不会向我们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它没有秘密;我们自己虚构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炮制了一些答案;我们在曲颈瓶底发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历经几个世纪,变得繁琐复杂,形成日益庞大精微的系统,然而它们永远没法使我超越自己的想法。我把眼睛贴在显微镜上,在我眼前出现的、在我脑海闪过的总是此物,决不是他物,我也成不了另一个。   15.我想我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人的一生瞬息即逝,因而在您的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16.建成的东西总是要崩溃的,我知道。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是在出生与死亡之间是生命。   17.我盖医院,人的寿命长了,最终还是要死的。现在卡尔莫那有二十万的居民,可是并不比从前幸福与善良。人多了,但每个人还是孤零零的体验自己的忧苦与欢乐。古老的城墙内只生活着两万居民时,卡尔莫那照样也是满满的。   18.一部分人勤奋 工作 是为了富上加富,另一部分在荒淫无度的生活中浪费生命。从前卡尔莫那的风气清苦淳朴;而今,每夜街上发生格斗,做丈夫的拿了匕首为他们遭到奸污的妻子复仇,做父亲的为他们受到诱骗的女儿雪耻;他们生了那么多孩子,到头来孩子个个变得贫穷不堪。   19.我理解他们,现在我理解他们。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东西永远不是他们得到的东西,而是他们所做的东西。假若他们不能创造,他们就要毁灭,但不管怎么样,他们要拒绝存在的一切,否则他们不成其为人了。我们妄图代替他们建立一个世界,把他们关在里面,这只会招致他们的憎恨。我们 梦想 为他们建立的这种秩序、这种安宁,会成为最坏的天罚。   20.婚姻是联合两个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不是一项弥补。   21.被供养控制的妇女,并不因为手中有一张选票,就从男人那里得到解放!她还是处在奴仆的地位,只有劳动才是她真正自由的保证。   22.婚姻是神圣的结合,任何从中取得的快乐应加以限制,必须伴以认真和严肃。   23.成人是什么,一个被年龄吹涨的孩子。   24.女人不是天生的,女人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
2023-07-23 19:24:491

中国的波伏娃是谁

李银河。中国的波伏娃是李银河,是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会学家,被称为中国的“波伏娃”。中华人民共和国(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工人阶级领导的。
2023-07-23 19:24:561

洗西蒙娜波伏娃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洗西蒙娜波伏娃的文学作品有《第二性》、《名士风流》、《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她的作品震撼了欧美乃至世界,并确立了她在西方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先驱者地位。波伏娃不仅是一位妇女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著名作家与文学理论家。她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着女性解放的理论和出路身后留下大量具有广泛影响且体裁多样的作品
2023-07-23 19:25:091

萨特和波伏娃的介绍

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年—1980年),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波伏娃1908年生于巴黎,1929年获巴黎大学哲学学位,并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1945年与让-保罗·萨特、莫里斯·梅格-庞蒂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的《第二性》,在思想界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经典。扩展资料萨特晚年:1974年萨特的左眼实际上已完全不能用了(右眼在童年时就已瞎了),高血压迫使他把每天的步行减为不到半英里。由于丧失了写作能力,他说:“我已丧失了存在的理由。”在他最后的几个月中,他表现出一生难得的平静,并对自己的思想作了修正。他令人惊奇地同许多保守分子一起谴责苏联侵略阿富汗,支持美国抵制莫斯科奥林匹克运动会。1980年4月15日,萨特病逝于巴黎,享年74岁,数万群众为他送葬,表达悼念之情。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蒙娜·德·波伏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让-保罗·萨特
2023-07-23 19:25:204

波伏娃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出自第几章

波伏娃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出自第二性的第三部辩解中的第十二章。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又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每一种事物都在诱使她走容易走的路,她不是被要求发奋向上,走自己的路,而是听说只要滑下去,就可以到达极乐天堂。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第二性的内容第二性分为一、二两卷,一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二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妓女、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波伏瓦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2023-07-23 19:25:342

波伏娃经典语录

波伏娃的经典语录给大家摘录以下:第一,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这句出自西蒙·波娃《越洋情书》。第二,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第三,如果你活得足够长,你就会发现每个胜利都将变成失败。第四,我们依靠回忆、希望、距离、信件彼此相爱。我们能使这爱情成为幸福的人世间的爱吗?我们一定要做到。我相信我们会的,然而不容易。纳尔逊,我爱你。如果我不能把生命也给你的话,我值得你爱吗?我试图向你解释,我不能把生命全都交给你。
2023-07-23 19:25:481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 篇1 《第二性》不是一本易读的书,书中的内容涵盖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学艺术、古代神话、历史、社会风俗等用以阐述女性问题的各领域内容,以及作者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贯穿始终。作为一部阐述女性问题的经典著作,它论述的全面性、客观性、以及高度和深度是迄今为止其他同题材的作品所不能及的。女性想要了解女性处境的由,了解两性思想深处的化潜意识,就不得不读这本书。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 从生物范畴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一般说,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声音的不同。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但是这些生物学论据不足以确定性别的等级,它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女人不能具备主体性而作为被动的存在,不能将女人判定为永远扮演从属的角色。 只有根据人给自身提出的目的、掌握的工具、制定的法则,才定义了强弱之别,"弱点"才显现为弱点。在不要求充分使用人体力量、在禁止暴力的地方,肌肉力量已然不能建立统治地位的时候,女性还被视为"弱",则她的"可能性"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状况。 女人不是固定的实在,而是变化的产物,人们企图将女人的"可能性"约简到她从前那样,约简到今日那样,人们说是因为她的能力问题。事实是,能力只有在实现的情况下才明显的表现出,没有实现的情况,究竟是她不具备能力,还是处境让她无法实现其能力,这是理不清的账。 人们有时认为,自恋是女人的根本态度。自恋是自我被作为自身的目的,主体逃避到其中。环境更加促使女人而不是男人转向自身,把爱给与自己。因为她被禁止从事男性的活动,她忙忙碌碌,虽然肩负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的职能,她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承认。她封闭在自己的身体和住宅中,认为自己是被动的。人们称她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人们也把工人、黑奴、殖民地土著人说成是"大孩子",仿佛如此就能削弱他们的力量。 一个行动的男人能估量自己,女人由于显不出能力和受到隔绝,既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能衡量自己;她自认为极其重要,实际上她接近不了任何重要的事物。压在附属女人身上的诅咒,就是不允许她做任何男性世界的事,于是她执着的通过自恋、爱情、宗教,徒劳的追寻存在。 现今的世界中,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和男性一样受教育、工作,获得经济收入、管理一个组织、做学术研究、发明新科技,影响或改变世界。但是,世界的管理者绝大部分还是男人,女人被要求更多的照顾家庭、放弃事业,主动强势的女性常会受到自男女两性的同样的不认可。 七十年前的著作中的.思想和现象,在现今的社会和人的思想中还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甚至许多女人都比男人还要认同一个观点:女孩子不需要有大成就,安稳一点即可。这样的话听起仿佛有道理,其实又是极危险的。这样的观点表达的不过是接受懒惰与舒适的诱惑以及不想负责任。在不知不觉中她们给自己设下了限制,使自己成为依附者,没有想过自己需要成为创造者和有影响力的人,也就不会去主动接触和开拓广大的外在世界,而在日复一日的封闭和无聊中,将注意力转向自身,空虚的自恋,受控于无形中。 相对说,男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被要求去取得社会成就,他们因此在面对真实社会的摸爬滚打中,承担了更多,因此也更加自信和主动。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即是说,人的本质、既定性没那么重要,人的选择、行为及其创造才是重要的,简单的说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你需要将目光投向外在世界的目标,忘我的开拓、行动,确立你自身。 在现今社会女性的处境和机会教从前要好了许多,但女性要警惕自我设限和轻松的依附性人生的诱惑,同时明白这种诱惑的代价是什么。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 篇2 对于女性来说,《第二性》是一本不可不读的好书。因为它可以帮助你深入的了解女性,发现女性。本书章节太多,我在此次读书交流会上,就书中一个内容展开讨论。 作者波伏娃从生物学角度分析了女性的处境,女性的生育和抚养幼儿等这种所谓的“内在性”限制了她的“超越性”,使她成为“他者”、“第二性”。之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会存在对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即女孩子就应该温柔优雅,而男孩就应该喜欢勇敢不流泪。现在看完这本书似乎明白了那么一点,这一切都是有历史渊源的。 男人强调女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并当作女人优劣的衡量标准。实际上女性气质这个命题从开始就是伪命题,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女性气质,这是一个由男性定义的,由处境决定的名词。 男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鼓励女人体现女性气质。在男人的世界中他们愿意把女人当作仆人、伴侣,她是客体的、没有攻击性的,以他为中心,以他为标准的。男人不愿看到女人变成了一个进行设计的超越主体。而在现代女性身上,男人看到了女人的智慧,女人的能力,女人的勇敢,所有一切他有或盼望得到的美德。但男人认为,女人只能是物化的,象征着他对世界的征服。于是他故意曲解,排挤,打压女人,迫使她们回到父系社会的寄生虫这个角色上去。从波伏娃之后的半个多世纪的情况来看,并不是完全如波伏娃所预料的,女性会越来越取得平等的权利和尊重的地位。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这种处境,然而,她们在追求两性平等的道路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这些痛苦要由女人自己承担。社会对于这部分女人的认同虽然在增加,但是总的来说依然认为这样的女人不够“女人”。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任何人都拥有选择如何发展自己的自由,女性可以决定去做一个传统的女孩,也可以选择去做一个假小子,可以选择做一个女强人,也可以选择去做贤妻良母。所有这些都不应该被限制。但过于追求与男性的一样与平等,会让女性受到另外一种压抑。记得有人说过,“女汉子”这个词其实包含了对女性的歧视,在我看来,有时自嘲又有何不可,我们虽然柔弱,但我们有一颗强大的心,谁说女子不如男? 正如谢乐尔桑德伯格说过的,“我认为我们世界上,半数国家和半数公司,会由女性所领导,那将会是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为女性,我们不应退缩,要勇敢做自己,自信起来,永远追随自己的内心,别被一些所谓的社会框架阻碍了自己的发展。 读波伏娃《第二性》有感 篇3 这是一本虽然难啃但值得所有女性捧读的书! 一转眼,我的不少女性朋友已经怀二胎,这使我感到某种迫切,仿佛大限临近,而我毫无准备。婚姻,男人可以给我答案吗? 就在我深感困惑时,我在一个女人那里找到了答案。我没有去搞拉拉……只是读了她(波伏娃)写的书——被称为“女性圣经”的《第二性》。 试读《第二性》,我就感到它很不好啃,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论文集,总字数60多万,严肃且厚重,使无数读者迷失于其丰沛的内容,又深感每个细节都不可或缺。 作者冷静地分析了关于女人的一切,论证严谨,考据详尽,让我读着读着就想停下来重读一次经典语句,然后跪下感慨一声:太渊博,太深刻了。 除了波伏娃,从来没有人对女性进行过如此系统的论述,她使我感到:我从来都不了解自己。 这不是一本令人愉快的书,但这是女人们不该错过的书,它使我对性别的种种疑惑一扫而空。 波伏娃的知识储备太浩瀚了,她对女性的审视也远跳出自身的女性身份。我会一遍一遍重读这本书。我也把它推荐给真正对女性感到好奇,愿意一点点攻克它的人。
2023-07-23 19:25:541

伏波娃简历

西蒙·波伏娃的个人经历比任何文学虚构所能达到的程度更丰富更复杂更精彩。历史上,还从未有过哪位女性,能像她这样在那么多的领域获得赫然的座席、赢得震耳的名声:现代妇女运动最早的权威理论家;现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发起者之一;龚古尔文学大奖获得者;圣西门式的传记家;激进的左派人士;社会主义阵营的朋友;惊世骇俗的女才子 ......法国的两届总统密特朗和希拉克,都把她的才华和成就引为法兰西的骄傲。 一、19岁发表“个人独立宣言” 波伏娃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父母均是天主教徒。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波伏娃酷爱读书,性格沉稳,14岁时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 波伏娃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惊骇的反叛性上。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 "独立宣言 ",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在当时法国的第一高等学府巴黎高师读书时,她与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影响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们结为文友。在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时,波伏娃的名次紧随萨特排在第二。以后她便在马赛、巴黎里昂教书并和萨特同居。但是,这两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并没有结婚,而是彼此维护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一起工作一同参加政治活动。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隐私权,但每天都见面,常共同工作或是 边喝威士忌边交换意见,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纵观波伏娃的一生,萨特可以说是她最深爱、最尊重的人物,不过,两人也都有被其他异性吸引的时期。 二、揭开第二性的秘密 波伏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 使波伏娃闻名世界的是她阐述女性何以成为第二性ue5e4从属性的《第二性》。此书被誉为 "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 ",甚尊为西方妇女的 "圣经 "。她以涵盖哲学、历史、文学、生物学、古代神话和风俗的文化内容为背景,纵论了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历史演变中,妇女的处境、地位和权利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女性个体发展史所显示的性别差异。《第二性》实可堪称为一部俯瞰整个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她揭开了妇女文化运动向久远的性别歧视开战的序幕。1952年《第二性》译成英文后,在美国一版再版,成为当时美国最畅销的书籍,后来又被译成各种文字,为波伏娃赢来了国际声誉。 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种特殊的女性状态 ",在四卷本回忆录中 "暴露给世人 "。她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调坦诚率真地剖析自己。尽管《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而诸如 "性贪婪 "、"性冷淡 "、 "淫妇 "、 "慕雄狂患者 "、 "女同性恋者 "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 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岁的时候,她和萨特接受我国政府的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两年后发表了《长征》一书。 三、她与萨特关系的几个焦点 波伏娃与萨特的关系一直备受人们关注。他们曾就一些敏感问题回答过记者的提问。谈到不生孩子的选择,波伏娃说:对我而言,那是理所当然的。并不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本身感到厌恶。当我还很年轻,并憧憬着与表兄杰克缔结一个布尔乔亚式的家庭时,我也许想要有小孩。但我与萨特的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知性而非婚姻或家庭的基础上,因此我从无生小孩的欲望。我并没有特别的欲望去复制一个萨特 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是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权主义者。存在主义的鼻祖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杰出的作家”,希莱克则在一次演讲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它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女人一词,为我们熟悉又陌生,自从地球有人类以来,它就成为永恒的主题,备受人们的赞誉、诅咒和抵毁。伟大的女人和伟大的男人一样崇高、神圣;险恶的女人和狠毒的男人一样凶残、卑鄙。西蒙娜。德。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西蒙娜。德。伏娃的《美丽的形象》描述了洛朗斯,这个中产阶级职业妇女的“闺愁”:作为人妻、情妇,她在宁和美满的家庭生活和热烈刺激的婚外恋中矛盾彷徨;作为女儿,她既有对母亲的不信任和同情,又有对安于孤独、蔑视世俗虚荣的父亲的爱与理解,她甚至认为只有自己才和父亲达到某种默契;作为母亲,她因对自己十一岁的女儿提出的人生问题无从解答而苦恼和担忧;作为一个现代人,她对生活存在无可就药的厌倦。父亲邀她去希腊旅行,可是在旅途中,她甚至失去了与父亲心灵沟通的能力与信心。返回巴黎后,父亲与母亲这个两个水火不相容的人,竟然弃前嫌,和好如初,使洛朗斯遭受到巨大的震惊,她的精神彻底崩溃了。她发现原来生活原则、爱情、信任,统统都是美丽的幻象,自己始终置身于虚伪和谎言的黑幕之中。她决定要拆除心理的障碍,正视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生活,来帮助女儿睁开眼睛,走出黑暗,走出无知,走出冷漠。西蒙娜。德。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这些都很值得品读。
2023-07-23 19:26:191

西蒙哪·波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波伏娃的第一部作品是小说《女宾》,取材于1933年的萨特—波伏娃—奥尔加三角情感纠纷。在这部小说中,波伏娃避开此类主题惯用的心理分析和手法,而向读者展现了存在主义小说的模式,特别提出了“他人”这个存在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之后的《名士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获龚古尔文学奖。
2023-07-23 19:26:371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阐述的深层次意义是什么?

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明确地提出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中,波伏娃以优美的文字论述了下列观点: “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承担单调重复的生活,处在无知觉的实在性之中,这是她的义务。自然女人要重复,要永无创新地重新开始,要觉得时间仿佛是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她忙忙碌碌却永远没有做成什么,所以她认同于她既有的物。这种对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让她保持的那种依附性的结果,它也解释了她的吝啬和贪婪。她的生活没有目的:她的心全用于生育或料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物上面。这些物是动物生活与自由生存之间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关的价值是实用性,主妇就是生活在这种实用性的层面上,她没有奢望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对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例如这种情况我们在政治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观。人们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现得大胆、热情、无私和崇高呢?这些品质只有在自由人奋勇地穿过开放的未来、远远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现实时才可以出现。女人被关在厨房或闺房里,人们却对她的视野之狭窄表示惊讶。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她不会飞翔。让未来向她开放吧,那样她将不会再被迫徘徊于现在。”
2023-07-23 19:26:521

如何理解波伏娃《第二性》中“女人不是天生的 而是被变成的”

这句话的背景是女性作为“第二性”是低于男权的存在,但并非天生如此,而是被集体意识的绑架,是被强加的一个妻子或是母亲的形象。这句话可以说是波伏娃女性主义思想的出发点,她认为女性在当时所扮演的角色是受男权社会意识投射下的形象,而不是真正的人性和天性。除了在哲学层面上,在社会层面,她认为女性只有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才能独立,在其他方面会逐渐的向中性化过渡。如果你了解了她的经历,会更容易理解,萨特对波伏娃想想很大,他们俩个的故事绝对诠释的不能在注意和女性主义。
2023-07-23 19:27:001

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有哪些?

如下:1、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造就的。2、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3、有些女人把自己当成花束、大鸟笼;另外一些女人成为博物馆,还有些女人变成难解的符号。4、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因为改变而软弱,因为改变而强大。5、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6、没有一个目标是真正靠得住的。你没有雄心,这是你的福气。7、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2023-07-23 19:27:431

波伏娃认为弗洛伊德一派的错误在哪里?

波伏娃尤其认为,弗洛伊德一派的错误在于,他们告诫妇女说,妇女比男人的社会地位低,这只是因为女人没有阴茎。早在几十年前,波伏娃就提出了以后美国妇女运动作为宗旨的观点,她拒绝承认妇女的生物机能决定了她们的命运,使女人注定处在次等人、次等公民的位置。波伏娃说,女人“羡慕”拥有阴茎者,这不是因为她们想要阴茎本身,而是因为她们渴望得到社会给予阴茎所有者的物质和心理特权。同样,不应把男性的社会地位归之于男性生物机能的一些特征,“阴茎的威望”可以由“父亲的统治权”来解释。妇女作为他者不是因为她们缺少阴茎,而是因为她们缺少权力。
2023-07-23 19:28:01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人物履历

西蒙·德·波伏娃,又译做西蒙·波娃。波伏娃全名为西蒙·露茜-厄尔奈斯丁-玛丽-波特朗·德·波伏娃,出生于巴黎,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终身伴侣。波伏娃于1908年1月9日出生于巴黎比较守旧的富裕家庭,父母均是天主教徒,但她从小就拒绝父母对她事业和婚姻的安排,具有很强的独立性。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父亲的律师工作受到影响,全家生活困顿。因此,波伏娃的少女时代是在枯燥闭锁的家庭环境中度过的。波伏娃酷爱读书,性格沉稳,14岁时突然对神失去了虔诚的信仰。波伏娃生活和创作的核心建立在令人惊骇的反叛性上。波伏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当她还是名不见经传的穷教师时就开始写作,决心成为名作家。由此她终身不断努力,勇往直前,沿着成功之路成为了20世纪思想界的巨星。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 独立宣言 ,宣称 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 。在当时法国的第一高等学府巴黎高师读书时,她与萨特、梅洛·庞蒂、列维·斯特劳斯这些影响战后整个思想界的才子们结为文友。在通过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师资格综合考试时,波伏娃的名次紧随萨特排在第二。她和萨特相识后,两人有共同的对书本的爱好,有共同的志向,成为共同生活的伴侣,但终生没有履行结婚手续。这两个有志于写作的人彼此维护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一起工作一同参加政治活动。他们住在不同的地方,保持着一定程度的隐私权,但每天都见面,常共同工作或是边喝威士忌边交换意见,而且常常一起外出旅行。并互相尊重对方与其他人的性关系,但两人建立在互相尊重,有共同信仰基础上的爱情非常强烈,萨特去世后波伏娃写了《永别的仪式》,是对和萨特共同生活的最后日子的痛苦回忆,流露出强烈的爱情。纵观波伏娃的一生,萨特可以说是她最深爱、最尊重的人物,不过,两人也都有被其他异性吸引的时期。西蒙娜·德·伏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如:《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意志、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人的“圣经”,成为西方女人必读之书。西蒙娜。德。伏娃的《第二性》是人类求索中的女性哲学,向所有的读者,无论男性还是女性,提示了当代妇女面临的问题:生命的自由、坠胎、卖淫和两性平等。既是当代妇女问题的探寻,也是历史与永恒的品味。波伏娃还将自己作为 “一种特殊的女性状态 ”,在四卷本回忆录中 “暴露给世人 ”。她用卢梭《忏悔录》式的笔调坦诚率真地剖析自己。尽管《第二性》曾经使她遭受到恶毒狂怒的攻击,而诸如 “性贪婪 ”、“性冷淡 ”、 “淫妇 ”、 “慕雄狂患者 ”、 “女同性恋者 ”等恶骂之声仍不绝于耳。但是,这一切不能阻止她将自身作为反传统、追求个体独立的典范,不加粉饰和修改地奉献出来。1955年9月,也就是波伏娃47岁的时候,她和萨特接受中国政府的邀请,联袂来到中国访问了两个月,两年后发表了《长征》一书。波伏娃将存在主义哲学和现实道德结合在一起,写过多部小说和论文,她的小说《名士风流》获得了法国最高文学奖龚古尔文学奖。小说的主题在于说明知识分子不能为革命和真理同时服务,两位主人公的革命目的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在错综复杂的关系中都失败而牺牲了。此外她还写过多部小说如《女宾》,《他人的血》,《人不免一死》, 以及论文《建立一种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存在主义理论与各民族的智慧》,《皮鲁斯与斯内阿斯》等,提出道德规范与存在主义理论之间的关系,她一直被人们视为是第二萨特。五十年代访问中国。此行的结果是《长征》的问世。西蒙晚年将萨特给她的情书刊行于世。书名《致河狸的书信》。可惜的是:“河狸”的回信却一封也没编进去。1986年4月14日,西蒙·德·波伏娃于巴黎去世。享年78岁。西蒙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波伏娃去世后,和萨特合葬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 影片《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是她和萨特一生的传奇写照。
2023-07-23 19:28:081

西蒙娜·德·波伏瓦简介

职业:作家 国籍:法语 为什么出名:她最出名的小说包括她来这里逗留、侍从和第二性。 出生日期:1908年1月9日出生地:法国巴黎 一代:最伟大的一代星座:摩羯座 去世日期:4月14日,1986年(78岁)死因:肺炎 西蒙娜·德·波伏娃1954-12-06年生活中的事件西蒙娜·德·波伏娃获得法国文学奖,引用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名言“改变你今天的生活”。不要赌未来,现在就行动,不要拖延。“在Twitter上分享Facebook分享著名作家”“Alex Haley”“Bill James”“Harriet Beecher Stowe”“Jacqueline Susann”“Joy Adamson”“Katherine Mansfield”
2023-07-23 19:28:371

西蒙哪·波伏娃有哪些经历?

波伏娃具有作家、哲学家、散文家戏剧家等多重身份。出生在巴黎一个天主教色彩很浓的资产阶级家庭,少年时代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在巴黎高师读书时,结识了萨特、西蒙娜·波伏娃像列维·斯特劳斯等人。毕业后在马赛、卢昂等地教书。1945年成为职业作家。波伏娃的第一部作品是小说《女宾》,取材于1933年的萨特—波伏娃—奥尔加三角情感纠纷。在这部小说中,波伏娃避开此类主题惯用的心理分析和手法,而向读者展现了存在主义小说的模式,特别提出了“他人”这个存在主义关注的重要问题。之后的《名士们》描绘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获龚古尔文学奖。波伏娃的名字是与萨特、《现代》杂志、存在主义运动、妇女解放运动等紧密地结合起来的。特别是她和萨特长达51年的亲密关系,已经成为现代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2023-07-23 19:28:561

论及妇女超越之路波伏娃认为妇女可以采用哪四种策略?

第一,妇女可以去工作。的确,波伏娃也认识到,在资本主义的父权制社会,工作是带有压迫和剥削性质的,特别是它对妇女来说,导致了双重负担:在办公室或工厂上一个班,回家后还要上一个班。尽管如此,波伏娃坚持认为,无论妇女的工作多么繁重和令人疲惫,它依然为妇女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个可能是她不工作就得不到的。通过走出家庭和男人并肩工作,妇女“重获超越性”,她“具体肯定了自己作为主体的地位、肯定了自己作为积极描绘命运航程的人”。第二,妇女可以成为知识分子,即改变妇女命运的先锋者。知识活动毕竟是人进行思考、观察和定义的活动,而不是被思考、被观看和被定义的消极“无为”。波伏娃鼓励妇女研究如艾米莉·勃朗特、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这样的作家,波伏娃认为,作为作家,她们非常认真地探讨了死亡、生命和痛苦。第三,妇女可以为推动社会转向社会主义而努力。像萨特一样,波伏娃对于结束人类普遍的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者的冲突,尤其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这些冲突,是寄予希望的。在《存在与虚无》中,萨特得出结论,所有爱或联姻的努力都注定要堕入要么受虐要么施虐的关系中。对这一结论,萨特加了一个脚注,他解释说:“我的思考并不排除可能的解脱和救赎伦理。但是,只有在激进的变化之后,才可达到其可能性,这种激进变化是我们这里无法讨论到的。”他心目中的激进变化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在《存在与虚无》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是出自心理需要,而这个心理需要又是从意识自身的天性里产生出来的;而在萨特的《辩证理性批判》中,这个斗争变成劳资双方的斗争,它不是由心理需要而是由经济需要引起的。萨特启示人们,只有所有的人都有充足的衣食居所,他们才有可能克服导致他们彼此分离的心理障碍,爱才会成为可能。第四,像萨特一样,波伏娃也相信,妇女解放的关键之一是经济因素。这一点,她在讨论独立妇女时进行了强调。她提醒妇女,她们的环境当然还会限制她们定义自己的努力。正如雕塑家的创造性受到手头大理石材料的限制,举例来说,妇女的自由也同样被她银行账号上的金额所限制。如果女人想要完全实现自己的潜能,她必须致力于创造这样一个社会:它能为她提供物质支持,使她能够超越当前存在的限制。最后,为了超越自己的限制,女人可以拒绝内化她们的他者性,拒绝通过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群体的眼睛来认同自己。波伏娃说,接受他者的角色就是接受自己作为对象的地位。
2023-07-23 19:29:051

波伏娃: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

是指传统和社会给予女人的定位,女人从生下来便是按照这种定位来成长塑造自己的形象。甚至是违背天性塑造社会接受和认可的女人形象。所以说女人不是天生的,是被塑造出来的。
2023-07-23 19:29:123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介绍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年1月9日-1986年4月14日),又译做西蒙·波娃。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让-保罗·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
2023-07-23 19:29:191

关于波伏娃的理论,以下说法不符合的是()。

关于波伏娃的理论,以下说法不符合的是()。 A.鼓励女性进入公共领域 B.鼓励女性进入私人领域 C.反思女性的家庭身份 D.争取像男人一样的身份 正确答案:B
2023-07-23 19:29:321

如何评价西蒙娜·德·波伏娃?

首先,萨特很重要。且不说萨特的很多思想,比如用文字介入现实,用文字占有现实,用文字塑造现实,直接影响了波伏娃的生活探索和文学创作和思想,就算这是他俩的共同思想成果,提及萨特对理解和评价波伏娃也很重要。包括他俩的关系,也是他们那种思想下的实践产物。当然不仅萨特,鉴于他俩介入现实的思想,提及当时的现实生活以及知识分子圈对评价波伏娃都很重要。其次,《第二性》这本书只是波伏娃popular的一面,popular的原因可以分析下,但是并没有证据表明波伏娃有兴趣做女性主义教母。再次,波伏娃的存在主义文学观,小说这种题材是对生活可能性所做的文字探索,并可用于指导现实生活的探索,以及她始终忠实于这种思想所做的创作以及生活实践,是我觉得评价她所需着力的最重要的部分。最后,波伏娃所选择以及自我塑造的一生,与她的性别观无关,和她是怎样的女性也无关,只和她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
2023-07-23 19:29:403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人物研究

国外关于波伏娃的研究,最早、最突出、也最深入系统的无疑是关于《第二性》的。这部著作与伍尔夫(Virginia Woolf)的《一间自己的屋子》 (A Room of One"s Own)一起被视为女权主义运动的精神指导,从而开启了当代新女权运动的先河,成为西方女人的床头书、必读书。国外的波伏娃研究涉及面比较广泛,从其女权主义到哲学思想,从其小说的主题、内容到女性主义创作手法和形式,都有所论及。相比较而言,中国学术界对波伏娃的研究从总体上来说要少得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中,波伏娃作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先驱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较广泛,但远未达到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程度。波伏娃在中国的译介最早见于1983年朱虹编选《美国女作家短篇小说选》的序言中,在此朱虹简要地介绍了《第二性》等女性主义批评经典及美国女性主义文学的概况。1986年出版的《第二性》第二卷《第二性 女人》(湖南文艺出版社),是中国第一部西方女性主义译著,且较其他西方论著而言,它对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创作与批评产生的影响最为深远。中国波伏娃的研究热潮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但迄今尚无波伏娃研究的专著,而这些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其小说中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解读,如葛雷的《评波伏瓦的小说》《国外文〈他人的血〉(学》1986年第1、2期合订本)和杨传鑫的《活着,做一个人 ———评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妇女研究论丛》,1994年第2期)等 ;二是论及其女权主义理论和对中西妇女运动与实际生活的影响,典型的有荣维毅《西蒙·波伏娃妇女解放运动理论探讨》(姻式的波性《江汉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三是对她与萨特反抗传统的研究。以上三方面的研究是指专门研究波伏娃及其作品的论文,当然,更常见的是在论及中外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和理论的文章中,引用波伏娃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及评介,而这也应属于国内研究的一种方式和角度。
2023-07-23 19:30:081

西蒙·波伏娃名言

西蒙波伏娃名言 1、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波伏娃 2、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3、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西蒙波伏娃 4、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太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5、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一个人不是生下来就是女人,她是变成女人的。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赫伯脱名言罗伯顿名言俞良弼名言 西蒙·波娃经典语录 1.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 2.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3.您到这个世界才不久,过不了几年又要离开的,怎么居然以为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人都是要死的》 4.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我清楚的知道,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5.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 6.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7.一根草,只是一根草。每个人都以为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自怜自爱。大家都错了,她也和其他人一样错了。《人都是要死的》 8.一年复一年,一世纪复一世纪,历史巨轮在滚动;应该说,蠢人才会去想象人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巨轮的轨道。我的宏图大业起过什么作用吗?《人都是要死的》 9.一种没有雄心也没有激情的金光闪闪的平庸,漫无目的,无限地周而复始的日子,缓缓地滑向死亡,不寻思原因的生活。原封不动地保存和重复世界,看来既不可取,也不可能。 10.怎么跟他说呢:人没法有所作为。宫殿、引水渠、新房屋、城堡、征服的城市,这一切都是污油之物。《人都是要死的》 11.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爱也一样,只有你也爱我,我爱你这件事情才有意义。 12.自食其力,这并不是生活目的本身,但是,只有先做到自食其力,才能达到坚实的人格独立。 西蒙娜·德·波伏瓦经典语录 1.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 2.没有一个标志是真正靠得住的。你没有雄心,这是你的福气。 3.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4.您到这个世界才不久,过不了几年又要离开的,怎么居然以为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人都是要死的》 5.他们的目标不是征服未来和世界,而是和平地保持过去,维持现状。 6.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7.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越洋情书》 8.我始终将自己失败藏匿心底,失败只不过是一次未成功而已,它并不会阻挡你的前进道路。 9.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10.一根草,只是一根草。每个人都以为与众不同,每个人都自怜自爱。大家都错了,她也和其他人一样错了。 11.一年复一年,一世纪复一世纪,历史巨轮在滚动;应该说,蠢人才会去想象人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巨轮的轨道。我的宏图大业起过什么作用吗? 12.在同样的天空下,将是同样阴郁的树木,同样空虚的笑声和水声,可是,不论在大地上,天空中,水面上,安托纳留不下一点最细微的痕迹。 13.怎么跟他说呢:人没法有所作为。宫殿、引水渠、新房屋、城堡、征服的城市,这一切都是污油之物。 14.只要您爱着我,我就永远不会衰老,也不会死去。 15.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爱也一样,只有你也爱我,我爱你这件事情才有意义。 16.自食其力,这并不是生活目的本身,但是,只有先做到自食其力,才能达到坚实的人格独立。 波洛名言 1、我可以欣赏完美的谋杀案,就像欣赏老虎——但我会从它的笼子外面欣赏。 2、你们岛国人之中只有黑白之分。可是生活却完全是另一种样子。生活中有些东西可能还没有露头,但是已经看到了它们的影子。 3、切勿将你的心灵向着邪恶打开。 4、我看见了,心灵的眼睛比肉眼看的更清楚。 5、在内心,我们都像儿童一样,什么焰火啊,宴会啊,球赛啊,甚至还有魔术都叫我们看的欢天喜地,其实只是些欺骗眼睛的东西而已…… 6、我认为任何人都有活着的权利。 7、真实嘛……真实是很难写出来的…… 8、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您不能催促:可爱的上帝、大自然、还有老头。 9、方法、顺序,加灰色的脑细胞。 10、我说死了心吧,不要像埃及人那样为了使灵魂永远不死而把尸体保存起来,不,永远死了这条心。 11、我反对杀人。无论什么理由,杀人就要付出代价…… 12、谋杀是一种习惯! 13、去吧,我的孩子。你应该同活着的人呆在一起。我同死人留在这里。 14、我们都是人——您偏偏忘了这一点。您说被您杀死的都是些傻瓜、罪人和废物,或者只不过是一个正派人——而且还有得是这样的正派人!这就是您跟我不一致的地方。因为在我看来,这四个人的生命正跟您的生命一样宝贵!我考虑的正是一个个有权不被人夺走生命的人。是的——这就是我的回答…… 15、侦探从来不认识任何人,不管他是谁。对侦探来说,所有的人都是陌生人,都有可能是怀疑的对象。 16、请相信老爹吧。我知道一切。这就是我的职业。 17、真正的工作,是在这里头进行。 18、某人-你这个法国小矮子! 19、没错,我已经知道有一段时间了。事实已摆在眼前,我真纳闷你怎么还看不出来。 20、孩子,记住,波洛老爹什么都知道。 21、我赫尔克里·波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侦探。 22、我得清理我的胡子了…… 23、女人最大的心愿是叫人爱她。 24、昙花一现的爱情可以由迷人的外表来获得,而始终不渝的忠诚只有靠美好的心灵才能维持。 25、阳光之下处处都有罪恶。 26、动用你的小小的灰色细胞想想吧。 27、太阳出来了月亮就看不见了,太阳没有了又注意月亮了。 28、凶手就在我们中间! 29、那都是些美好时光,是的,那一直都是美好的时光…… 30、波洛-你错了,是比利时小矮子…… 31、我觉得你这一生从未在意国别人怎么想,如果在意过,你也许会幸福很多。 32、怎样才能藏起一片树叶呢?把它放到树林里去么?不,不,就好比一个中年妇女觉得自己很老,想遮丑——难道她会把自己藏到一群中年妇女之中么?当然不会——她会用化妆品,漂亮衣服来修饰自己!就像这个案子,掩盖关键线索的方法,就是用很多不相关的假线索,把你弄得眼花缭乱。 33、我?我从不犯错!最近一次犯错大概是28年前吧,不过那也是由于环境(别人?)的缘故…… 34、她轻轻吻了一下他的额头,走了出去。 35、海啊,那该死的海啊! 36、谎话所提供的信息并不比真话少。 37、对于一副具有科研精神的头脑而言,真相是头等大事。真相,哪怕苦不堪言,也总是可以接受的,可以将它细细编织,汇如人生的图案。 38、你应当对小姐说,我是空前绝后的、绝无仅有的、料事如神的、最伟大的侦探家。
2023-07-23 19:30:23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人物影响

就世界范围来说,波伏娃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当是以《第二性》为代表的女性主义思想和理论。在中国,她不仅被视为一位著名的女性主义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存在主义文学家,她的女性主义也被界定为“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刚刚结束的文化大革命留给人们太深的创伤和阴影。此时的存在主义思想恰巧为迷惘的中国人提供了一种个体面对历史沧桑的生存态度。如同当年的法国 ,中国也在二十年后掀起了存在主义的狂潮。作为存在主义哲学最主要的文学阐释者,波伏娃正是在此时传入了中国。其存在主义小说《他人的血》《人都是要死的》、以及其他带有深刻存在主义烙印的作品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事实上,八十年代的文学研究者已敏锐地发现了波伏娃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基础。据《全国报刊索引》的记载,国内关于波伏娃最早的研究论文,是齐彦芬发表于 1984年第 2期《国外文学》的《西蒙娜·德·波伏瓦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反映的存在主义观点》,文章指出波伏娃是“一位以描写女性命运为主要特征的女作家”,“哲学体系上是一个存在主义者”,并且“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无疑都灌注着存在主义精神”。作者探讨了波伏娃是如何运用文学的手段来表达和阐释存在主义哲学中“世界荒诞”和“自由选择”这两个基本原则的,认为波伏娃创造的女性形象是其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具象 哲学思想及其所处的社会和个人处她由是,所决定的。尽管如此,中国学者更多的是将波伏娃当作萨特的“终身伴侣”追随者”的世界观、、存在主义哲学的“,而错误地将之视为一个没有独立哲学思想、无条件赞同萨特的女性,故很少有人认真、系统地关注波伏娃为存在主义文学所做出的不可取代的创造性贡献。 可想而知,不管波伏娃对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的实际贡献有多大,她对中国存在主义的影响总是有限的。但毋庸置疑的是,其《第二性 ————女人》在中国却起到了震撼心灵、启发心智、引领女性主义潮流的作用。虽然中国缺少西方意义上的女权运动作背景,但随着西方女权主义文论的涌入,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也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妇女文学界,这在文学创作和批评上均有明显的体现。无论是作家还是评论家,几乎都直接地运用了波伏娃的理论,或间接地受其影响。 为了探寻改变女性处境的途径,波伏娃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她的女性后天形成理论的目的就在于提醒女性 她们是与男人平等的人类的另一种性别。波伏娃认为女性的理想处境是在社会制度、男性观念全面解放的前提下,超越不利处境,全面实现女性作为个体的“人”的价值。而妇女解放的目标和理想结果是男女在差异的基础上实现完全平等并和谐共处,共同创造两性组成的世界的美好未来。因此她坚决反对将女性从男性世界中割裂出来,建立一个完全由女性主宰、把女性置于男性之上的新社会系统,并认为那种社会系统纯粹只是传统男性社会的翻版,没有任何理论和现实的意义。她的理论实质上是把妇女解放问题提到了“人”的解放的高度。中国女性文学从“五四”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做人与做女人的双重失至今,一直也有落。庐隐、白薇等都说过类似于“作一个与男儿并驾齐驱的女子汉”之类的话,然而实践证明是失败的 ;八十年代的张洁、张辛欣等女作家再次在作品中表现了这种分裂以及家庭和事业的冲突等。刘思谦的《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将中国女性文学对女性自我认识、自我价值的探寻的思路概括为“女性人 ———女人 ———个人”,认为女性人文主义思想应作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点和价值目标,这是完全符合波伏娃的理论思路的。徐坤的《出走》,铁凝的《玫瑰门》和陈染的《无处告白》等
2023-07-23 19:30:321

洗西蒙娜波伏娃的文学作品有哪些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第二性》r,1908 -1986),以其《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1949)震撼了欧美乃至世界,并确立了她在西方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先驱者地位。波伏娃不仅是一位妇女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著名作家与文学理论家。她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着女性解放的理论和出路身后留下大量具有广泛影响且体裁多样的作品,其中包括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Les Man2 darins,1954)等六部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一个剧本,等四部论著,两部游记,七部自传以及不少随笔和杂文。西蒙娜.德.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2]
2023-07-23 19:31:311

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是什么?

波伏娃的第二性的名言是:1、“女性是第二性,排除在男性以外的“他者”。权力归于男性,女性仅仅是附庸。附庸的庇护来自权力,歧视也来自于权力。事实就是如此,谁家生了女儿也还是叹惋一阵儿。连在性交中,女性都是处于被动和守势,像个容器,收纳男性的欲望。”2、“夫妻是这样一个共同体,它的成员失去了独立性却不能够摆脱孤独;他们是一种静态的结合,是“同一个人”,而不是在维持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关系。”3、“但情况依然是,女人打扮得越漂亮,她就越受到尊重;她越是需要工作,绝佳的外貌对她就越是有利;姣好容貌是一种武器,一面旗帜,一种防御,一封推荐信。”4、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5、“服饰对许多女人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们可以使女人凭借幻觉,同时重塑外部世界和她们的内在自我。”6、“肖伯纳说,让人们受到束缚比让他们摆脱这种束缚更容易,只要这种束缚会带来利益。”7、“打扮不仅仅是修饰,它还表明了女人的社会处境。”8、“想想也真可悲,”米什莱写道,“女人,这个相对的人,只能作为夫妻中的一员来生活,她往往比男人孤独。他广交朋友,不断有新的接触。她若无家庭则什么也不是。而家庭是一种摧残人的负担;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她的肩上。”
2023-07-23 19:31:40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主要作品

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之一”的西蒙娜·德·波伏娃 (Simone de Beauvoir,1908 -1986),以其《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1949)震撼了欧美乃至世界,并确立了她在西方女权运动及女性主义研究中的先驱者地位。波伏娃不仅是一位妇女活动家,而且是一位关注女性命运与生存境遇的著名作家与文学理论家。她一生都在探索和实践着女性解放的理论和出路身后留下大量具有广泛影响且体裁多样的作品,其中包括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名士风流》(Les Man2 darins,1954)等六部长篇小说,一本短篇小说集,一个剧本,等四部论著,两部游记,七部自传以及不少随笔和杂文。西蒙娜.德.伏娃的主要作品有:《女客》、《他人的血》、《人总是要死的》、《名士风流》、《第二性》、《一个循规蹈矩的少女回忆》、《年富力强》、《时势的力量》、《了结一切》等。
2023-07-23 19:31:561

西蒙波伏娃经典语录

  西蒙波伏娃经典语录【1】   1.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2.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3.If you live long enough, you"ll see that every victory turns into a defeat. 如果你活得足够长,你就会发现每个胜利都将变成失败。   4.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   5.我们依靠回忆、希望、距离、信件彼此相爱。我们能使这 爱情 成为幸福的人世间的爱吗?我们一定要做到。我相信我们会的,然而不容易。   6.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7.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我清楚的知道,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8."啊!我要是两个人就好了,"她想,"一个说话一个听,一个生活另一个看,我多么知道爱自己!我谁都不羡慕。"她关上手提包。在这一分钟,成千上万的女人在顾影自怜。   9.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10.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   11.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爱也一样,只有你也爱我,我爱你这件事情-才有意义。   12.我朝门口走去;我没法冒生命的危险,没法向他们微笑,我眼里永远流不出眼泪,心中永远点不燃烈火。一个无处存身的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我什么都不要,我什么都不是。我一步步朝天涯走去,天涯一步步往后退;水珠望空喷去,时光摧残时光,我双手永远是空的。一个陌生人,一个死人。他们是人,他们活着。我不属于他们同一类。我没有一丝希望。我跨出了门口。   13.但是,我自己不抱幻想,我永远捅不破这块天长地久的屏障。通过显微镜和望远镜,要看还是要凭自己的眼睛。事物只有在可以测知,可以触及时才对我们是存在的,顺从地处于空间与时间之中,与其他事物并列在一起;即使我们登上月球,钻入海底,我们还是一些摆脱不了人类世界的人。至于我们五官难以捉摸的神秘现实:力、星球、分子、波,这是一大片空白——我们由于无知而留下,又欲用语言去遮遮盖盖的一大片空白。   14.大自然永远不会向我们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它没有秘密;我们自己虚构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炮制了一些答案;我们在曲颈瓶底发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历经几个世纪,变得繁琐复杂,形成日益庞大精微的系统,然而它们永远没法使我超越自己的想法。我把眼睛贴在显微镜上,在我眼前出现的、在我脑海闪过的总是此物,决不是他物,我也成不了另一个。   15.我想我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人的一生瞬息即逝,因而在您的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16.建成的东西总是要崩溃的,我知道。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是在出生与死亡之间是生命。   17.我盖医院,人的寿命长了,最终还是要死的。现在卡尔莫那有二十万的居民,可是并不比从前幸福与善良。人多了,但每个人还是孤零零的体验自己的忧苦与欢乐。古老的城墙内只生活着两万居民时,卡尔莫那照样也是满满的。   18.一部分人勤奋 工作 是为了富上加富,另一部分在荒淫无度的生活中浪费生命。从前卡尔莫那的风气清苦淳朴;而今,每夜街上发生格斗,做丈夫的拿了匕首为他们遭到奸污的妻子复仇,做父亲的为他们受到诱骗的女儿雪耻;他们生了那么多孩子,到头来孩子个个变得贫穷不堪。   19.我理解他们,现在我理解他们。在他们眼中,有价值的东西永远不是他们得到的东西,而是他们所做的东西。假若他们不能创造,他们就要毁灭,但不管怎么样,他们要拒绝存在的一切,否则他们不成其为人了。我们妄图代替他们建立一个世界,把他们关在里面,这只会招致他们的憎恨。我们 梦想 为他们建立的这种秩序、这种安宁,会成为最坏的天罚。   20.婚姻是联合两个独立个体,不是一个附和,不是一个退路,不是一种逃避,不是一项弥补。   西蒙波伏娃经典语录【2】   1、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请你记得,我不会开口要求要见你。这不是因为骄傲,你知道我在你面前毫无骄傲可言,而是因为,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西蒙·波娃 《越洋情书》   2、男子间的友谊,是建立在个人的观点和兴趣上,女子间的交往,则是由于她们处于共同命运。 ——西蒙·波娃   3、"If you live long enough, you"ll see that every victory turns into a defeat. 如果你活得足够长,你就会发现每个胜利都将变成失败。 ——西蒙娜·德·波伏娃"   4、我们依靠回忆、希望、距离、信件彼此相爱。我们能使这爱情成为幸福的人世间的爱吗?我们一定要做到。我相信我们会的,然而不容易。纳尔逊,我爱你。如果我不能把生命也给你的话,我值得你爱吗?我试图向你解释,我不能把生命全都交给你。你能理解吗?你不会有丝毫怨恨吗?永远不会吗?你会永远相信我给予你的真正是爱情?也许我不该这么提问,这么尖锐地提出问题使我痛苦。但是我无法躲避,我也问自己。我不能对你说谎,不能隐瞒什么。这两个月来我心中非常不安,这个问题一直缠绕在我心头,使我痛苦。既想把自己献给另一人,但又不愿全部给予,这样做对吗?我能爱他,对他说我爱他,而在他要求我把全部生命都给他时我又做不到,能这样吗? ——西蒙·波娃 《越洋情书》   5、男人要求女人奉献一切。当女人照此贡献一切并一生时,男人又会为不堪重荷而痛苦。 ——波伏瓦   6、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变成的 ——西蒙娜·德·波伏娃   7、我渴望能见你一面,但我清楚的知道,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   8、当生活乱了套时,文学就出现了。 ——波伏娃   9、需要很多力量,很多傲气,或者很多爱,才能相信人的`行动是有价值的,相信生命胜过死亡。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10、唯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   11、"啊!我要是两个人就好了,"她想,"一个说话一个听,一个生活另一个看,我多么知道爱自己!我谁都不羡慕。"她关上手提包。在这一分钟,成千上万的女人在顾影自怜。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12、我和所有人一样,一半是同谋,一半是受害者。 ——波伏瓦   13、只有你也想见我的时候,我们见面才有意义。爱也一样,只有你也爱我,我爱你这件事情-才有意义。 ——西蒙·波娃   14、我朝门口走去;我没法冒生命的危险,没法向他们微笑,我眼里永远流不出眼泪,心中永远点不燃烈火。一个无处存身的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没有现在。我什么都不要,我什么都不是。我一步步朝天涯走去,天涯一步步往后退;水珠望空喷去,时光摧残时光,我双手永远是空的。一个陌生人,一个死人。他们是人,他们活着。我不属于他们同一类。我没有一丝希望。我跨出了门口。 ——西蒙娜·德·波伏娃《人都是要死的》   15、但是,我自己不抱幻想,我永远捅不破这块天长地久的屏障。通过显微镜和望远镜,要看还是要凭自己的眼睛。事物只有在可以测知,可以触及时才对我们是存在的,顺从地处于空间与时间之中,与其他事物并列在一起;即使我们登上月球,钻入海底,我们还是一些摆脱不了人类世界的人。至于我们五官难以捉摸的神秘现实:力、星球、分子、波,这是一大-片空白——我们由于无知而留下,又欲用语言去遮遮盖盖的一大-片空白。——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16、人们常说,女人打扮是为了引起别的女人的嫉妒,而这种嫉妒实际上是成功的明显标志;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目的。通过被人嫉妒、羡慕或赞赏,她想得到的是对她的美、她的典雅、她的情趣——对她自己的绝对肯定;她为了实现自己而展示自己。 ——波伏娃 《第二性》   17、我厌倦了贞洁又郁闷的日子,又没有勇气过堕落的生活。 ——西蒙·波伏娃   18、大自然永远不会向我们泄露自己的秘密,因为它没有秘密;我们自己虚构了一些问题,然后又炮制了一些答案;我们在曲颈瓶底发现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历经几个世纪,变得繁琐复杂,形成日益庞大精微的系统,然而它们永远没法使我超越自己的想法。我把眼睛贴在显微镜上,在我眼前出现的、在我脑海闪过的总是此物,决不是他物,我也成不了另一个。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19、“我想我们之间最大的分歧,就是人的一生瞬息即逝,因而在您的眼里是无足轻重的。” “确实如此,”我说。 “您已经在未来的深处,”他说,“您看到现在这些时刻,都像已经属于过去的了。过去所做的事如果只看到它们死亡,涂了香料的一面,就都显得荒诞无稽。卡尔莫那在二百年间是自由和伟大的,在今天这点打动不了您的心;但是,对于热爱卡尔莫那的人们,卡尔莫那意味着什么,您是知道的。您保卫它反对热那亚,我相信您没做错。”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20、“哦!我还有点历史知识,您说的我都知道。建成的东西总是要崩溃的,我知道。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但是在出生与死亡之间是生命。” ——西蒙娜·德·波伏娃 《人都是要死的》    相关阅读   西蒙波伏娃介绍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1986.4.14),又译做西蒙·波娃,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存在主义学者、文学家,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女权运动的创始人之一,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二十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女性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院,1929年通过考试,和萨特同时获得哲学教师资格,并从此成为萨特的从未履行结婚手续的事实上的终身伴侣。19岁时,她发表了一项个人“独立宣言”,宣称“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波娃头脑明晰、意志坚强,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好奇心。西蒙·波娃一生写了许多作品。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
2023-07-23 19:32:081

波伏娃的爱情的影片概况

中文译名: 波伏娃的爱情片 名: Amants du Flore, Les年 代: 2006影片类型: 剧情 / 传记片 长: 法国:104分钟国家/地区: 法国对白语言: 法语色 彩: 彩色
2023-07-23 19:32:151

波伏娃从生物学、心理学、宗教、神话、文学、历史等各个方面来分析女性,得出了一个振聋发聩的结论:女人,不是生而为女人的,是被变成女人的。明确地提出了女性主义的观点。在第二十一章女人的处境与特性中,波伏娃以优美的文字论述了下列观点: “如果说女人是世俗的、平庸的、基本上是功利主义的,那是因为她被迫把自己的生存奉献给做饭和洗尿布——她无法取得一种崇高感!承担单调重复的生活,处在无知觉的实在性之中,这是她的义务。自然女人要重复,要永无创新地重新开始,要觉得时间仿佛是漫无目的地转来转去。她忙忙碌碌却永远没有做成什么,所以她认同于她既有的物。这种对物的依附性是男人让她保持的那种依附性的结果,它也解释了她的吝啬和贪婪。她的生活没有目的:她的心全用于生育或料理诸如食物、衣服和住所等只不过是一种手段的物上面。这些物是动物生活与自由生存之间的次要中介。和次要手段惟一有关的价值是实用性,主妇就是生活在这种实用性的层面上,她没有奢望自己并不仅仅是一个对家人有用的人。但是,任何生存者都不可能满足于次要角色,因为那样手段会立刻变成目的(例如这种情况我们在政治家当中就可以看到),并且手段的价值会成为绝对价值。于是实用性就超乎真、美和自由之上,统治着主妇的天堂,她正是从这种前景出发展望整个世界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她才采纳了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至上,亦即平庸的道德观。人们怎么可以期望她表现得大胆、热情、无私和崇高呢?这些品质只有在自由人奋勇地穿过开放的未来、远远地超越了一切既定现实时才可以出现。女人被关在厨房或闺房里,人们却对她的视野之狭窄表示惊讶。 她的双翼已被剪掉,人们却在叹息她不会飞翔。让未来向她开放吧,那样她将不会再被迫徘徊于现在。”
2023-07-23 19:32:291

波伏娃有孩子吗

没有孩子哦 她终身未婚 和萨特是终身伴侣
2023-07-23 19:32:361

求波伏娃19岁时发表的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的法语原文,谢谢!

Simone de Beauvoir发表的原文是:“Je ne veux pas que la vie se mette à avoir d"autres volontés que les miennes.”
2023-07-23 19:32:431

从波伏娃式精神解读女同的角色扮演与男性崇拜情结

“我就是风景和目光;我只通过自己存在,也只为自己而存在。”1928年的这个夜晚,蒙帕纳斯大街灯火辉煌。在蒙帕纳斯的一个酒吧里,西蒙娜·德·波伏娃抛开了传统教育带来的最后一丝束缚,她找到了自由。 在波伏娃当时所处的那个时代,自由的呼声从一位女性的嘴里喊出,可见反响非同一般。她不仅对整个资产阶级社会固有的等级制度表现出反叛,甚至要求应当“给予女人与男人一样的自由和相同的支配自己身体的权利”。 在和波伏娃有过接触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人无不被她身上散发出的激情和特立独行的作风所吸引,这其中也包括了让-保罗·萨特。这个和她有着同样深沉而狂热的激情的男人,鼓励她要“坚持对文学的爱好,对生活的热情、好奇心以及写作的意愿”。正是这种激情以及和他们生命同样持久的“精神上的情投意合”促使他们投入到各自未来的创作中。 波伏娃选择了自由和萨特,就放弃了女人在传统社会里所扮演的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在《寄言海狸》的那些信件里,讲述了波伏娃和萨特之间构建起来的是一种多么非同寻常的关系。他们从未在一起生活过,住在各自的寓所或旅馆里,拥有很强的独立性。每天会一起写作和吃午饭,见朋友,甚至知道彼此所有的“第三者们”,对此他们也从不隐瞒。 这些在这两人生命中被称之为偶然爱情的关系,曾经有几段也相当的激烈和刻骨铭心,但仍无法动摇他们之间的盟约。对于波伏娃来说,“思想是高于爱情的”,即便放弃艾格林的爱情让她一度心碎到难以恢复,但与萨特之间互为彼此的人格依附却是她精神上的永恒诉求。 萨特的存在主义认为,人处于境遇限定的历史条件和物质条件中,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去亲身体验,并通过自己的力量来完成自我的构建。正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带领波伏娃走上了她期盼已久的道路,并开始实施一种从萨特的存在主义中归纳出的新道德观。 波伏娃整个青年时期都专注于获取知识和锻炼表达能力,并从密切关注周围人的命运中积累写作素材,从她和萨特的作品里,都不难发现他们“朋友们”的影子。除此之外,波伏娃总是花费不少时间在独自旅行的途中,她喜欢在一次次挑战徒步极限的快感中体会身心的自由,在穿越了阿尔卑斯的那些山脉之后再跟萨特在意大利呆上一段时间。 波伏娃认为,女人与男人相反,她们很少加入某个团体:运动俱乐部,工会,政党......她们一盘散沙似的经历着相同的境遇。在《疲惫的女人》中,她说正因为女人对家庭的“牺牲”,她才依赖她的丈夫和孩子,并最终变成他们的负担。女人不曾尝试发展自己的人格,她无所作为,也没有任何力量来同困难作斗争。 长期以来,女人在所有人中受到最深重的压迫。社会在她周围筑起了墙,而她把这些墙内化在了自己的意识中,并发展成了一种自卑感。所以,即便现在女性的社会地位比起波伏娃的时代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这种根深蒂固的自卑感却未完全消除,因为自卑才会容易以爱情的名义主动放弃对自我的探索。 这种状况几乎同样发生在女同性恋身上。除了跨性别者和伪同性恋者对异性恋生活模式的心理需求外,一部分女同性恋者也会自然选择“男女”角色的生活模式,只是程度有所不同。扮演男性角色的一方往往或多或少具有男性崇拜情结,她们更喜欢与玩得好的伙伴称兄道弟,沿用男人的一套行事风格和对女人的态度来要求自己。这部分女同和跨性别恋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对自身生理上的不认同,而前者是在意识形态上受无形的“父系制度”的影响,并把这种制度内化在了自己的意识中。 除了伪同性恋和双性恋以外,而扮演女性角色的一方,她们天生就喜欢恋爱。即使是那些完全可以靠自己独立生活的女性,也往往更喜欢不需要太过努力便能拥有一切,这其中有种出乎意料的神奇的乐趣,和一些异性恋女人在男人身上获得存在感的心理是相似的。 所有的女人也许都有点同性恋倾向。女人比男人更能激起人的情欲......她们更漂亮,更温柔,皮肤更让人觉得舒服,总而言之她们更有魅力。 在同性恋爱关系中的女性,也只有对自身女性魅力的认同和感到自信才可能不会在单一的阴阳模式中寻找存在感,而能从女性特质本身得到满足。相比之下,男同性恋之间从彼此身上获得的精神快感和支撑就更丰富。
2023-07-23 19:32:571

在《第二性》中波伏娃探讨了什么内容和思想,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1949年发表,是波伏娃的代表作。在书的第一卷中,波伏娃从生物学、弗洛伊德心理学及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女性。通过宗教、神话、文学分析批判了“女性”的观念。她指出:“女人不是天生就是女人的,而是变成女人的。”波伏娃尖锐地抨击了把女人规定为他者的男人强加在女人身上的种种神话,她指出:“在历史的长河中,男人是主人,女人总是奴隶。”在第二卷中,波伏娃对女人从童年到老年的条件进行了一系列详细考察,展望从以前处境解放出来的前景。这部书在发表30年后被公认为是妇女思想史中独一无二的著作,在20世纪西方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023-07-23 19:33:141

西蒙·波伏娃的简介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终身伴侣,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权理论,对西方的思想和习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 蒙·波伏娃、汉娜·阿伦特与苏珊·桑塔格被成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2023-07-23 19:33:211

波伏娃的思想是怎样的 对波伏娃的评价

波娃最重要的作品是她的《第二性》,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女权运动的“圣经”。书中认为,除了天生的生理性别,女性的所有“女性”特征都是社会造成的:「女人并不是生就(born)的,而宁可说是逐渐形成(becomes)的……如果说在青春期以前,有时甚至从婴儿早期,在我们看来她的性征就已经决定,那不是因为有什么神秘的本能在直接注定她是被动的、爱撒娇的、富于母性的,而是因为他人对这个孩子的影响几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要素。于是她从小就受到灌输,要完成女性的使命。男性亦然。这是这本书的最重要的观点。 书中提出女人因为体力较差,当生活需要体力时,女人自觉是弱者,对自由感觉恐惧,男人用法律形式把女人的低等地位固定下来,而女人还是甘心服从。她不同意恩格斯所说的从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过度是男人重新获取权力,认为历史上女人从没有得到过权力,即使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她认为妇女真正的解放必须获得自由选择生育的权力,并向中性化过度。她这本书的英文译本在美国极度畅销,对造成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权运动起了很大的作用。人物评价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称她为“法国和全世界的最杰出作家”;另一位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则在一次讲演中说:“她介入文学,代表了某种思想运动,在一个时期标志着我们社会的特点。她的无可置疑的才华,使她成为一个在法国文学史上最有地位的作家。”1986年4月14日,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逝世在全世界引起了反响。各种美誉纷纷而至。而当时的法国共产党总书记马歇的话尤其深刻:“波伏娃远不同意共产党人的所有观点,她同我们的争论是毫不动摇的,但我代表法国全体共产党员向她致意,因为她始终代表着我们社会进步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时刻。”
2023-07-23 19:33:351

波伏娃的生平有哪些介绍?

西蒙娜·波伏娃是一位女权运动的理论家和活动家,当代法国影响颇深的女作家、存在主义运动的三位主将之一,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尔·萨特的终身伴侣,20世纪法国思想界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早期主要从事小说创作,著有《他人的血》等,二战后主要从事妇女研究及思想论著,代表作即《第二性》。
2023-07-23 19:33:421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人物争议

波伏娃的很多观点和作品同样备受争议,例如有保守主义者指责她敌视男性,无视男女差异,破坏传统家庭观,其结果势必造成离婚率和单亲家庭的增多(即不能在当时广泛而普遍地实行。但是不可否认,其广泛性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扩大),造成男女对立,社会矛盾增多;而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她的观点有平均主义之嫌,不仅如此,她还受到了一些女权主义者的批评。她的代表作《第二性》,从该书标题你就能看出这本书是在抗议男性普遍的统治地位,当你翻看它时,你会发现它敌性别角色和母性。《第二性》最奇怪的特征在于它几乎完全没有讨论女性的工作,几乎通篇都在讨论逃离家庭的另一种方式——性。波伏娃认为正是女人在性活动中的被动地位导致她成为男人和自己的情欲对象,这样就导致她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第二性》一书出版于1949年,由于当时科学技术还不够发达,波伏娃主观的认为男女差异是父权制的文化偏见所造成。但到了80年代,它受到了医疗技术的检验和否定。
2023-07-23 19:33:491

萨特和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关系如何?

在学校的最后一年,萨特结识了西蒙娜·德·波伏娃。他们一见钟情,在其后50年的漫长人生历程中,几乎没有分离过。他们彼此成为对方生活、思想历程中的伴侣和见证人。毕业会考中,萨特得了第一,波伏娃得了第二。
2023-07-23 19:34:021

关于波伏娃的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关于波伏娃的观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她非常不认可把女性定位在家庭中 B.她认为女性应该去工作 C.她认为工作可以使女性独立 D.女性的价值应该更多的体现在家庭中 正确答案:D
2023-07-23 19:34: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