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如果诸葛亮在世,邓艾还能成功偷渡阴平吗?

2023-07-24 11:24:27
共4条回复
CarieVinne

邓艾,字士载,三国后期曹魏的顶梁柱,曾和蜀汉姜维征战半生,各有胜负。最后,他偷渡阴平,来了个釜底抽薪,降江油,血战绵竹,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手足无措,在投降派谯周的说服下,开城投降。如果邓艾偷渡阴平时,诸葛亮仍然在世,他还会偷渡成功吗?

个人认为邓艾不会成功的,他和“神人”诸葛亮相比差太远了,依据演义中内容,分析如下。

首先,诸葛亮不会将汉中外围军事要塞放弃。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事家,他深知边关防守的重要性,应该派重兵把守。早在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命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汉中太守,向来对魏延有成见的诸葛亮也没有反对,说诸葛亮是认可魏延的防御能力的。

他赞同魏延的“重门之策”,觉得魏延的固守汉中之策是最佳的,也就没有提出异议。因此,诸葛亮即使兵败,兵力捉襟见肘,也会在外围阵地汉中留下重兵和得力干将。如果汉中丢失,那么益州将会不保,蜀汉可能灭亡。汉中作为益州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诸葛亮不会无缘无故将汉中放弃的,不会给邓艾可趁之机。

其次,诸葛亮不会给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他会在阴平驻扎大军。

诸葛亮即使放弃汉中,退守益州,他也会考虑周全。“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话说得很中肯,诸葛亮不求有大功,但求没有大的损失。如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时,因马谡丢失军事重地街亭,他认为先机已失,便没有和司马懿大军对抗,而是提前撤退。如果换做其他冒险主义者,他可能不会放弃伐魏的大好机会,和司马懿硬碰硬,一决雌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这就是他为保全蜀汉的有生力量,所做的努力。诸葛亮那么谨慎“算无遗策”,自然不会给后辈邓艾留下阴平这么一个明显的破绽。诸葛亮在大军退回蜀汉后,会在第一时间,在汉中通往蜀汉的各个要口驻扎大军,防止邓艾偷袭,阴平自然也不会漏掉。事实上,诸葛亮在世之时,一直在阴平驻扎大军,只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和刘禅以军队数量不足,而擅自取消阴平的驻防军队。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

最后,即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诸葛亮也会派出军队补救。

如果诸葛亮在剑阁和钟会对峙的过程中,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诸葛亮也会在接到报告的第一时间,派出军队,前去补救。诸葛亮在自己家门口,掌控力是很强的。诸葛亮谋定而后动,面对邓艾偷渡阴平的突发情况,他一定会妥善处理的。

如派出得力干将王平、魏延或者其他人,不说战胜邓艾,阻挡半月二十天,问题不大。此时,邓艾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人困马乏,只要遇到困难,人心涣散,失败是一定的。

总结:诸葛亮号称“智绝”,不是姜维之流,比邓艾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多次以弱胜强。如果靠常规对战,诸葛亮难以取胜,他会使出看家本领——火攻,将偷渡阴平而来的邓艾军队烧得灰飞烟灭。总之,如果诸葛亮在世,邓艾想要偷渡阴平,夺取胜利,那是痴心梦想,异想天开。

Mugen-Hive

不可能的,因为诸葛亮如果在世,肯定是能够想到这个方法的,所以肯定会提前防备。

陶小凡

不可能,因为如果当时诸葛亮还在的话,他一定能够事先算出邓艾的战略意图。

余辉

不会成功偷渡阴平的,诸葛亮肯定可以算到,并且会提早埋伏大军,将他一举歼灭

相关推荐

偷渡阴平的事件简介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虽然占据了汉中一带,但被大将军姜维所率蜀汉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统帅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汉军根本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2023-07-23 23:04:131

三国中偷渡阴平的是哪位将领?

偷渡阴平直取蜀汉将领是邓艾。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偷渡阴平是我国历史上很出名的一场战争,邓艾带领几千的军队到了蜀汉的后方进攻,蜀国的守将并未想到魏军会突袭,这导致了蜀汉政权的灭亡。邓艾立下了这样的军功,本来要得到很好的封赏,但不久后他就被司马昭关押并斩杀了。
2023-07-23 23:04:272

三国邓艾偷渡阴平的路线是什么?

线路如下:邓艾进军路线:阴平----江油----涪县----绵竹----成都等城池阴平无人把守,【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的报告没有引起重视;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2023-07-23 23:04:591

邓艾灭蜀偷渡的阴平是现在的哪里呢?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在曹魏集团发起的灭蜀之战中,征西将军邓艾出尽了风头。当时,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大军在剑阁一带遭到了姜维的顽强阻击,进展不顺。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邓艾率部自阴平沿小道迂回穿插,越过了数百里地势险峻、环境恶劣的无人区,绕过了蜀军的正面防御,奇袭涪县、绵竹等地直逼成都,最终彻底瓦解了蜀军的防线,消灭了蜀汉集团。此战中,邓艾不仅凭着卓越的勇气、谋略及出色的表现夺得了首功,成了享誉后世的三国名将,此战也成了永载史册的中国古代军队实施迂回奇袭的经典战例。而邓艾率部由陇入蜀穿插迂回的古道即后世所称的“阴平道”,也随着这场战役变得声名雀跃、众人皆知。那么,阴平道真的是一条由陇入蜀的古道吗?它又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呢?笔者结合相关史料记载,针对阴平道的由来及变革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阴平道”在两汉三国时期是一处县级行政区。据《汉书u2022地理志》中的记载,阴平道是广汉郡辖境内的十三个县之一。隋唐时期的地理、历史学家颜师古,在《汉书》注释中明确指出,汉代朝廷以县内居住的百姓成分作为划分,少数民族占主体的县称之为“道”。另据《汉官旧仪》载,地处郡内称为县,位于边地称为道。由以上记载可以得知,阴平道在两汉三国时期是朝廷在地方上设置的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县级行政区,也可以称之为“阴平县”,具体位于今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西北一带。然而到了宋代时期,阴平道在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转折。因为在宋之前,“道”一直都是特指行政区域,自宋代开始,“道”成了“路”的代名词。所以在宋人的眼里,阴平道成了一条道路的名称。宋代文学家祝穆在编撰《方舆胜览》时,便将阴平道标注为一条出入蜀地的古道。受到宋人的影响,明代学者王炜又做了进一步的升华,在其编著的《大事记续编》中明确指出,邓艾开凿了阴平道,在绵竹大败蜀汉卫将军诸葛瞻。宋、明两朝学者们的结论在清代得到延续与肯定,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称阴平道为出入蜀地的古道。清雍正年间的《甘肃通志》及清乾隆年间的《三国疆域志》都认同了前人的说法,使“阴平道”彻底远离了它的本意,成了现在意义上的,邓艾在灭蜀之战中穿插迂回的古道——阴平道。这即是“阴平道”的由来及演变。邓艾当时迂回穿插的古道,实际名称为“左担道”。据东汉学者李充编撰的《蜀记》载,蜀山自绵谷至葭萌之间的路径极其险峻、狭窄,从北向南的行人只能用左肩挑担艰难前行,期间还没有办法换肩,所以该道路称之为左担道。明代地理学家曹学佺编撰的《蜀中广记》中,引了晋代《益州记》中的一段记载,自阴平县至成都有一条左担道,道路狭险无比,担子只能挑在左肩,“不得度右肩也”。其中还明确指出,“邓艾由此伐蜀”。此外,虽然在宋代时“道”的意义发生了改变,将地域混淆为道路,对后期的学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是明代学者王炜在《大事记续编》中,既承认宋人认为的邓艾伐蜀之道为阴平道,同时也明确指出了阴平道就是左担道。该书中有一段记载称,邓艾在阳平挑选精锐之士,欲从德阳进入江油的左担道,奇袭绵竹,直指成都。由此可以得知,无论是现在意义上的阴平道,还是两汉三国时期的左担道,其实就是对同一条道路的不同称谓。了解了阴平道的由来与演变,那么阴平道的具体路线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近代学者根据史料及实地考察,得出了一个较为统一的结论。阴平道由多个部分组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正道与偏道之分。阴平正道,也称之为“白水道”,这是由于该道途径两汉三国时期的白水县而得名。而在隋唐时期,白水县又更名为景谷县,所以该道也称之为“景谷道”。阴平正道是一条水陆兼行的入蜀通道,有很重要的军事价值。它的路线是从武都郡(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西)起,沿白龙江经葭芦城(今陇南市武都县东南七十里处)至阴平郡(今陇南市文县西北)后,沿白水江至阴平桥头(今陇南市文县玉垒乡东),经白水关(今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营盘乡)至白水县(今广元市青川县沙州镇),经石门关(今广元市利州区石龙村)、葭萌关(广元市昭化区昭化镇),进入汉寿县(今广元市昭化区)。阴平偏道,即邓艾伐蜀之道。这条古道原本是一条籍籍无名的山间僻道,既险峻又狭窄,中间还有数百公里的无人区。邓艾当年就是率领部众在这条偏道上开山凿路、遇河架桥,迂回至蜀军腹地,给了蜀汉集团以致命的一击。该条偏道也因为邓艾而扬名后世,成了历代兵家极为重视的一条入蜀通道。该道的路线从甘肃省陇南市文县起,沿白水江过阴平桥头后转向西南,翻越文县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交界处的摩天岭,沿青川县的青溪河谷经青川县的阴平山、清溪镇阴平村、青溪镇后,再转向西南,经青川县与平武县交界处的马转关、平武县白草乡,然后顺涪江而下经平武县南坝镇、马阁山,进入绵阳市江油市的武都镇,经江油市、绵阳市至成都。这条偏道在汉末三国时期非常险峻且曲折,这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就能窥见。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发展,阴平道从一个行政区域发展演变为一条出入蜀地的道路名称,并最终取代了左担道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至近代以来,学者们通过资料考证及实地考察,不断丰富了阴平道的内涵,使其成了一个由正道、偏道、支线、延长线等几部分组成的,一个完整的蜀道系统概念。
2023-07-23 23:05:134

邓艾是如何做到3个月灭蜀的?仅靠三千兵力就敢偷渡阴平

魏国灭蜀之战仅仅只用了3个月时间,邓艾作为灭蜀的统领之一,他是如何将灭蜀的效率提升如此之高的呢?其中偷渡阴平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策略,其实邓艾敢铤而走险还是因为蜀国给出的破绽太多,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导致最后邓艾直接直捣黄龙,刘禅无心再战选择投降。邓艾算是魏国不可多得的人才,既能制定利国利民的政策,又能亲自带兵打仗,只可惜最后的下场非常可惜。如果司马懿还在的话,或许就能保住邓艾了。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是三国两大奇谋之一,另一个是蜀汉大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是没有实施,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而且魏延也没有机会去实施,因为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也被杨仪所杀。 而邓艾的奇谋偷渡阴平却成功了,从而也成就了邓艾的传奇,虽然邓艾最终被陷害致死,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的传奇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幕,50岁左右才被司马懿所识的邓艾凭此一役比肩白起、韩信,成为中国古代七十二名将之一。 那么,邓艾只带着3000兵,制定这样的一份偷袭计划,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呢? 这其中最大的关键是姜维失去了汉中。 喜欢三国的人都知道,蜀汉之所以能够以一州之力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方,不在于蜀汉有多强大,而是在于蜀汉拥有两个地方,一是汉中,二是荆州。四川三面环山,东有缺口为荆州,所以,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刚称帝为何就举全国之力东征,发动夷陵战役,根本原因就在于荆州太重要了,失去荆州,益州东面门户大开,随时有被敌人进攻的危险。 所以,刘备在夷陵战役失败之后,诸葛亮为何把与联盟东吴作为基本国策,一方面是两国联合才能共同对抗曹魏;另一方面化解东面被攻的危险。好在东吴并无大志,只想偏安,所以,蜀汉东边门户一直平安。 但是,蜀汉还有一大危险那就是北面,虽然北面环山,但当年刘邦能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利用了北面环山之间有通道。所以,刘备在取代刘璋成为益州新主之后,黄权建议北取汉中,方可保蜀汉平安。 刘备亲率诸葛亮、张飞、法正、黄忠、马超、魏延、刘封等大将豪华阵容,发动了汉中战役,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曹操,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 虽然汉中之战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名声显赫,但汉中之战的激烈并不逊色于这三大战役中的任何一场战役,其惨烈程度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当时曹操也是超豪华阵营参战,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双方动用那都不少于二十多万人马,刘备是惨胜,这也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刘备无力支援的根本原因,因为无兵可援了。 刘备因此汉中称王,蜀汉实际上进入最鼎盛时期。汉中从此在魏延、诸葛亮及蒋琬、费祎等苦心经营下,一直成为蜀汉安全的最大屏障,在诸葛亮之后,曹魏即使多次西征,但都在汉中被蜀汉打败,曹魏无力深入汉中,那也就不可能再深入蜀汉,蜀汉政权虽然是在草包刘禅的领导之下也一直无忧。 但到了姜维时代,姜维改变了蜀汉在汉中的战略,放弃“错守诸围”的传统战略,改为“敛兵聚谷”的战略,也就是将过去的步步设防、错综接应的战略改为坚守关键部位的战略,这样,在司马昭三路大军的同时进攻之下,汉中迅速失守,姜维大军被逼到剑阁一带。 失去汉中,整个蜀汉就暴露在曹操三面包围之下,即使是崇山峻岭,但曹魏大军也就有了谋划奇兵的可能,邓艾就在这种情形下想出了偷渡阴平这一奇谋。其实,即使邓艾不想出这一奇谋,在曹魏的三面夹击之下,也会有其他奇谋诞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邓艾敢偷渡阴平,最关键在于蜀汉失去了汉中。 再就是,蜀汉国经过夷陵之战、街亭失败和魏延之死,已经失去了人才梯次培养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出现了军事人才的断层,廖化、张翼这些刘备时期的老人还在披挂上阵,姜维这种中生代的人才寥寥无几,年轻将领更是没有人才出现。 正是有了这般底气,邓艾才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蜀汉国会怎样的排兵布阵。 然后,蜀国内耗,这是一个王朝腐朽没落最为基本的特征。相较于姜维的战略高度不够,蜀汉更大的问题在于他进入了衰落期,其特征就是宦官弄权。 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寄生品,伴随着整个皇权的始终,但这有一个特殊现象,皇帝正,朝政清,社会安定,这宦官绝对无名;反之,宦官有名,这个朝廷必定有问题。 蜀汉到了这个时候,谁最有名?除了阿斗,就要数宦官黄皓了。 邓艾虽然不能完全清楚蜀汉国朝廷的内幕细节,但姜维“沓中避祸”这样的大事还是知道的,魏国在出征诏书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你的作战计划无论是怎样的大胆都不为过。 姜维不守险,边将投降,这也给了邓艾以底气。 出征时,邓艾的任务是拖住姜维,因为姜维已经“远离巢穴”,主攻任务是由钟会去完成。但是,钟会却几乎是毫无阻拦地进入并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汉中!原因何在?蜀汉国在边境已经不设防。 本来,诸葛亮、魏延等人的边防政策是设立营寨,守住山口,但姜维认为这样只能防住敌人,而不能消灭敌人,于是撤销山口营寨,只在汉、乐等城驻军。等到钟会进攻阳安关口,守将蒋舒投降,另一个将军猝不及防,战死。 钟会进攻乐城,虽然一时没有攻下,但钟会知道这是一座孤城,跟本就不去管它,直接绕过去攻击剑阁。这对姜维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边城之战虽然是钟会打的,但三支军队有一个统一的监军卫瓘,他会及时地给各支部队通报情报的。 也就是说,姜维的边境不设防、边城守将投降,邓艾都是一清二楚。 面对这样一个腐烂、内斗的朝廷,面对这样一支没有防守意识的军队,面对不战而降的边境将领,邓艾完全可以预料,只要他出其不意出现在蜀军面前,蜀国朝廷就会震颤,军队就会恐慌,将领就会有人投降,他就会有胜利的把握。 可以说,当面对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时,任何一个大胆的计划都是有可行性的。也难怪司马昭会把蜀汉国看成是“国小民疲,资力单竭”!这要是诸葛亮时期,同样的国土和人口,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会认为蜀汉国是一个“伐之如执掌耳”的小国吗?
2023-07-23 23:07:151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这个成功是必然现象,因为邓艾偷渡阴平计划得是非常周密的,想到了各种可能情况,这场战争是典型的出奇制胜,是经典战役
2023-07-23 23:07:237

邓艾偷渡阴平

细说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场逆天军事行动——邓艾偷渡阴平细说堪称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非常逆天的军事行动——邓艾偷渡阴平。那么这场军事行动有何逆天之处呢?邓艾偷渡阴平发生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这一年,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基于蜀国国力已衰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动灭蜀之战。魏军最初的兵力部署当时魏军兵分三路南下,其中,西路军由邓艾统率,出狄道攻蜀之沓中,而沓中当时是姜维屯田之地,邓艾与姜维都是当世名将,从司马昭以邓艾对姜维也能看出,邓艾的军事能力是非常高的。中路军由诸葛绪统率,出祁山攻阴平桥头,司马昭此举的目的是希望诸葛绪能攻下阴平桥头,在邓艾与姜维缠斗之际切断姜维的后路,两面夹击,一举达到歼灭姜维的战略目的。而魏军的主力军即东路军十万人马则在钟会的统率下,分别从斜谷、骆谷出秦岭,意图占领汉中地区。以上便是当时魏军兵力的具体部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昭的进军意图就是,邓艾与诸葛绪夹击歼灭姜维,钟会则占领汉中,而后三军挥师成都,灭蜀指日可待。姜维的应对然而姜维毕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在面对汉中已失,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他利用了诸葛绪的畏战情绪,率军绕道诸葛绪大军的身后并做进攻的态势,成功吓跑了诸葛绪。就这样姜维趁机撤军到剑阁,剑阁是当时从汉中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亲自镇守剑阁,钟会的十万大军便被成功地阻挡在了关外。姜维能安然回师镇守剑阁是魏军上下万万没有想到的,然而灭蜀势在必行,多耽误一日便多一分危险,在两军陷入对峙焦灼状态之际,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策。邓艾的反击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的意思是:利用魏军主力与姜维对峙剑阁的机会,自己可以从阴平绕小路攻打江油和涪城,这时候如果姜维不来支援蜀军,那么自己便可一路南下围攻成都,如果姜维赶来支援,那剑阁必然被破,蜀军一样没有回旋的余地,必败无疑。所以伐蜀的成败之关键所在就集中在了“邓艾偷渡阴平能否成功”这一点上。虽然邓艾提出的计策看上去非常完美,然而他们具体实施的过程却非常艰难,甚至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那条所谓的“阴平小道”,这条小道邓艾称其为“邪径”,那么这条道究竟有多“邪”呢?为此,《三国志》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答案。偷渡阴平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总结来说,这条道根本就不是道,邓艾率军从阴平出发,穿过七百余里的无人区,一路上遇山凿山,遇水架桥,周围都是高山密林,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很多时候更是无路可走,将士们只能徒手爬山,加上这条路凶险万分,粮草也无法得到有效提供,以致于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邪径”,倒不如说这是一条“死路”,这一路上邓艾并没有遇到哪怕一个蜀军的抵抗,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里是不需要防守的,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从这里出现。因此,当邓艾率领几千衣衫褴褛,甚至手中兵器都残破不堪的疲惫之师出现在江油城下时,守将马邈竟不战而降。在马邈看来,他难以理解邓艾等人为何会出现城下,魏军此时不应该与姜维对峙与剑阁吗?所以这群兵不是魏军,根本就是天兵天将下凡,因此,马邈投降了。马邈投降后,邓艾军在江油获得极大补充,稍作休整后便继续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于绵竹大败诸葛瞻,兵围成都,刘禅见魏军至便开城投降,蜀国灭亡。所以,我们最后来看魏国灭蜀的整个过程,邓艾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他以一支偏师从阴平一路翻山越岭直插敌方心脏,且一击必中,如此奇袭之经典战例古今罕有,堪为逆天。
2023-07-23 23:08:111

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损失了多少人马?

首先,楼主是问正史还是演义? 但是先提醒楼主,无论是否演义,【邓艾两千打成都】的傻缺回答永远不要相信。 因为演义原文如下: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说两千的,纯属连演义都没看清的文盲,哪个不服。 然后回答楼主的问题。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时没有损失,因为马邈见邓艾领两千兵杀进来后就直接投降了。 正史中,在阴平江油一带,魏军要走山道、翻山谷,没有一定损失是不可能的。而且钟会援军田章还和蜀军三校交战。不过鉴于蜀国灭亡后钟会的十五万大军是邓艾的四五倍来看,邓艾军的损失也不过数千
2023-07-23 23:09:223

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邓艾消灭蜀国,走的是阴平这条道路。魏景元四年(263),钟会领十几万军队,邓艾、诸葛绪各领三万余人,共计约二十万大军杀向蜀汉,但邓艾的主力部队在摧枯拉朽般攻下了许多城池后,被姜维阻挡于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剑阁,无法前进。邓艾建议,直接从阴平的小径绕道到剑阁西部百里处,那里离成都大约三百多里,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闯进蜀汉的腹地。作为主将的钟会虽然觉得这一计谋实现机会非常渺茫,但反正不会伤害他手下的主力军队,何况,邓艾要是在这一行动中丧命,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扩展资料:虽然邓艾在成名之前,被埋没多年,一生中最出彩的一战,也仅是灭蜀之战,但是在此之前,他在曹魏西线,负责抵御姜维的北伐,取得的战绩,也不容小觑。再加上他到达成都之前,先后在涪城、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及很多名将之后,很容易形成威慑力,使蜀汉的朝臣丧胆。一个人的骁勇,在战场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如果成都内部有足够的兵马,刘禅和众臣,或者还不会这样轻易投降,毕竟没有谁想做亡国奴。
2023-07-23 23:09:401

品读《资治通鉴》[768]| 邓艾偷渡阴平,是怎样的一场奇迹?

【资治通鉴白话文】 姜维排列营垒据守险要之地,钟会进攻不能取胜,而且运粮道路既危险又遥远,打算班师。邓艾上书说:“敌兵已经受到摧折,应乘胜进军,如果从阴平经小路南下,可以到达德阳亭,然后直扑涪县(四川省绵阳市),涪县东距剑阁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在这里出奇兵冲击其腹心之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回师援救涪县,钟会兵团就可大步前进;如果剑阁守军不撤,那能救援涪县的蜀兵就少了。” 邓艾于是从阴平进入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山高谷深,非常艰险,运来的粮食也将吃尽,濒临危险的绝境。邓艾用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翻滚而下,将士们攀木沿崖,鱼贯而进。 邓艾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诸葛瞻率诸军抵御邓艾,到达涪县后,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是黄权之子(黄权是刘璋部下,刘备伐吴失败,黄权隔在江北,于是降魏),他屡次劝说诸葛瞻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再三进言,痛哭流涕,诸葛瞻还是不听。 邓艾于是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兵驻扎在绵竹。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说:“如果投降,必定表奏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氏老家)。诸葛瞻大怒,杀掉邓艾的使者,列阵以待。邓艾派他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翼,派司马师纂等人攻其左翼。 邓忠与师纂战斗不利,都撤兵而还,说:“防御严密,贼未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什么叫不可击!”怒叱邓忠、师纂等人,要军法从事。邓忠、师纂出军再战,大破蜀汉军,杀了诸葛瞻和黄崇。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息说:“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策马冲向敌阵,战死。
2023-07-23 23:09:551

介绍邓艾所指挥的偷渡阴平一役?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5),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6),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7)),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  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邓艾传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  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2023-07-23 23:10:021

邓艾偷渡阴平,路上损失过半,为何还能够轻易灭亡蜀国呢?

一场战争的胜利总是与诸多因素相牵连。《孙膑兵法·月战》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邓艾率领部下偷渡阴平,从后方击破敌军,克敌制胜,此举凭借少有的兵力就攻克了蜀国,打破了钟会在前线迟迟攻不下剑阁的局面,实为奇策。邓艾所率部队有多少人呢?两万余人。《三国志·钟会传》中提及:“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钟会当时在收走诸葛绪的军队后,兵力合计约有13万人,如果钟会的士兵为邓艾的五、六倍之多,所以推断邓艾所领部下应有两万余人。阴平地势险要,粮草押运艰难,魏军决定偷渡阴平那么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条——攻破蜀国,邓艾也是打算破釜沉舟。偷渡阴平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兵力损失,但是即使如此到达阴平的魏军军队人数基数必然还是不小的。蜀国当时兵力满打满算十万余人,在前线由姜维所带同钟会作战的士兵越有六万余人,也就是说蜀国内城兵力至少也有两三万人。如果邓艾仅余几千余人,蜀国没有理由向这支仅有几千人的军队投降。偷渡阴平兵力有损失是必然,但私以为最后攻克蜀国的仅有几千人不大可信。为何邓艾能偷渡阴平,击破蜀国?其一,阴平守军被派去增援姜维。作为阴平的守城的涪城和江油两城兵力都被调走,兵力空虚。刘禅见姜维同钟会于剑阁作战不利,立即派遣驻守涪城的蒋琬、张翼领兵增援,涪城和江油的兵力都被带走不少。这时,邓艾领兵偷袭,江油、涪城守将见兵临城下只能投降。涪城不久也被邓艾攻下,长驱直入。其二,邓艾在领军作战方面才能突出。邓艾在进军绵竹的路上被诸葛瞻所阻击,其子邓忠和司马师纂领兵出击皆败于诸葛瞻之下。而后邓艾亲临战场一举歼灭蜀军,击杀诸葛瞻。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其三,魏、蜀两国士兵的精气神。诸葛亮北伐未果,病死途中,兵力也损失不少。姜维虽将钟会拦于剑阁,但后方涪城、江油已失守,国内主张投降的大臣的又极力宣扬投降之说,再下去就是亡国之灾,蜀国的士兵的士气无疑会有所下降。面对危亡的处境,蜀国的士兵即使想奋力打个翻身仗,但见敌方老将是屡次击败我方大将姜维的邓艾而我方是尚未成大器的诸葛瞻,士气再下几分。反观魏国士兵皆是同邓艾出生入死之人。魏军偷渡阴平必须先解决粮草问题,然而粮草难以运输怎么办?那就抢蜀国的,阴平守城涪城里必然有屯粮,这无疑激励了魏国士兵。再说,我方将领有才能、有谋略士兵信之、听之,士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有所提升。另外,面对着即将能够灭亡蜀国的机会成就魏国大业的机会,士兵更加英勇作战,且蜀国大军都被钟会牵制无后顾之忧。如此一战蜀国在气势上就已经输了。其四,国内主张投降之人的屡次谏言。面对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危亡之际,刘禅失了神,身边又多是劝其投降之人。诸多的理由把刘禅说的心服口服,刘禅也是决定要投降。得知刘禅投降的消息,前线的姜维也只得率军投降,邓艾也因偷渡阴平一役名声大噪。按照历史的进程来看,蜀国的灭亡是必然,邓艾凭借谋略和果断、冒险一试最终获大获全胜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2023-07-23 23:10:121

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兵?

邓艾偷渡阴平带的兵力有两万左右。邓艾,他的本名叫邓范,字士载,是义阳棘阳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历史上邓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此人深谙兵法,并且对国家内政也是颇有建树的。邓艾自从当兵作为将领之后,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范着蜀汉姜维。在263年,他与钟会分别带兵攻打蜀汉,最后是他带着兵马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但是他的后期还是过得很不幸,他遭到了钟会的污蔑和陷害,受到司马昭的猜忌最后被收押起来。最终他还是没有逃出受害,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杀害。在273年的时候,他才被平反昭雪。在魏国灭亡蜀汉的这一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邓艾带兵偷渡阴平这一关节。我们都听说过我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篇文章全述蜀道的艰难险阻,想要跨过去比登天还难,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的地段,邓艾却带着两万左右的兵力登上了,还成功的拿下来成都,灭掉蜀汉。据史料记载,蜀地属于易守难攻形的地界,蜀国曾派出十八万的兵力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在这里面钟会率领着主要的兵力十万余人,诸葛绪和邓艾则各自率领着三万多的兵马。在前方钟会带领的主力军队受到了蜀军的阻拦,无法向前行走,这时候邓艾想出了偷渡的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偷渡成功,必然会让一部分蜀汉的兵力被调回,这时候前方的主力军队就可以继续前行。邓艾提出的这个想法受到大家的赞同,但是难题就在蜀道十分艰难难走,地形崎岖,他们随时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而对于这次战争,偷渡蜀道上的阴平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对于邓艾他们来说,一方面可以从后方攻打姜维的军队,一但姜维调动前方兵力,他们就会夺下剑阁这一要地;另一方面如果姜维不调动军队,那么邓艾就可以率领偷渡过来的军队占领都城。只有占领了都城,蜀国就相当于被打开了一道口子,这时候在攻打蜀汉就非常的容易。就这样,邓艾带着两万左右的兵力偷渡阴平,最终偷渡成功,为灭掉蜀汉立下大功。
2023-07-23 23:10:579

邓艾偷渡阴平,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描述三国的一段名言,但是却也刻画了历朝历代的兴衰。三国之时魏蜀吴,以蜀国最为弱小,但是却一直以兴复汉室为信仰,诸葛亮也更是因此六次北伐,但是每一次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诸葛亮死后,也就进入到了三国后期,这个时候也就是姜维、邓艾、钟会显身手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之后的结局。那么邓艾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从开始娓娓道来,当时后期的三国大将也就没有多少了,蜀国只有姜维,但是魏国却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将领,一人叫做钟会,一人叫做邓艾。而蜀国在刘禅的治理之下可以说昏庸无度,这也让魏国看到了可趁之机。于是魏国名邓艾,钟会各领一军,兵分两路,共同进攻蜀国。而钟会就遇到了姜维的抵抗,止步不前,邓艾则在重重关卡之下毫无办法。这时邓艾得知了阴平小路这个消息,于是率军从阴平小路进攻蜀汉大本营,蜀汉也由此而灭亡。但是邓艾在灭亡蜀汉之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局,那么这样的结局就又与另一人,密不可分,自然就是钟会。钟会向来野心勃勃,在蜀汉灭亡之后,他就更加野心暴露,尤其是再加上姜维的挑拨离间,钟会就尤其有了霸占蜀地,一统天下的美愿。而邓艾这一另外手握重兵的将领自然也就成为了钟会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钟会假传司马昭的诏命,将邓艾父子给囚禁了起来,后来又怕东窗事发,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之下将邓艾父子给处决了。这也就是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虽然立了大功,将蜀汉给彻底的灭亡了,但是却也由此引发起来了另一人的狼子野心。邓艾政治领悟力不强,对钟会没有防备之心,因此也最后落得了一个被囚禁,并且最终被杀害的命运。
2023-07-23 23:11:554

谁偷渡阴平小道突袭了成都

是邓艾。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2023-07-23 23:12:271

邓艾偷渡阴平,谁比诸葛瞻更适合去抵挡?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比诸葛瞻更适合去抵挡,因为刘禅虽然乐不思蜀是个呆子,但是却是个假呆子,实际上聪明过人
2023-07-23 23:12:353

钟会在魏灭蜀之战时,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能突破剑阁吗?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18万魏军兵分三路,由钟会担任主帅,攻入汉中,直插剑阁,幸好被姜维利用天险堵住在剑阁,在这个关键节点,由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夺取江油,攻破涪城,兵临成都,才最终导致了刘禅的投降,蜀汉的灭亡。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钟会能突破姜维把守的剑阁吗?答案是:能突破。邓艾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自剑阁以北,只有柳隐坚守的黄金城和汉中的汉城、乐城没有失守,其余险塞全部失守了,蜀汉最北边的防线就是剑阁,剑阁一旦失守,成都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魏军面前。剑阁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率领的5万蜀汉主力军防守,据险而守,钟会率领13万魏军主力攻打剑阁,因为剑阁险要的地势,一时攻打不下。另外有2万魏军在汉中围攻黄金城、汉城、乐城,三城中的蜀军陷入魏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能够坚守多久,取决于三城储备的粮食及守城将士的决心。另外还有邓艾率领的3万魏军也在剑阁以北伺机而动,这也就是邓艾用来偷渡阴平的部队。姜维战争打到现在,魏国就算拿不下剑阁,也算大获全胜了,黄金城、汉城、乐城已处于魏军重重包围,也就是三座孤城,相互不能支援,破城那是迟早的事,一破城,整个汉中都收归魏军,魏军与蜀军的前线甚至推进到了剑阁。钟会在剑阁的13万魏军只是因为粮食运输不便,根本不是因为缺粮,魏攻蜀之战,打到现在,才一个月时间而已,司马昭为此精心准备的伐蜀之战,粮食不可能才支撑一个月就没粮了,否则这战争也不用打了。有句话叫: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钟会与姜维魏军发动这次攻蜀之战明显就是有备而来,魏军中有大量的辎重部队,从邓艾偷渡阴平就能看出来,邓艾部队一路凿山开路、修栈架桥,没有辎重部队根本办不到,就算阴平无法偷渡过去,魏军难道会束手无策吗?就算是一员普通将领,面对蜀军把守险要地势的剑阁阻挡,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其他的路线,阴平过不去,剑阁过不去,魏军从汉中经巴西郡往成都打行不行?或者从剑阁翻过米仓山再渡过西汉水直接到达巴西郡行不行?剑门关况且钟会、邓艾等将领也是魏军的名将,邓艾一生首次踏上蜀地就知道偷渡阴平小道,他又没来过蜀地,还不会迷路,邓艾还不是靠平常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算阴平过不去,总会有其他地方过去的,十多万魏军不会就这么善罢干休的。再说了,就算钟会将大部分撤退回汉中,夺下之前围攻的三城,收复整个汉中,同时留下少量足以对抗蜀军的魏军沿剑阁一路向北布防,姜维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拿下那么多的险要据点,况且还有汉中的魏军主力可以支援。钟会就算不打,蜀汉估计也是一片投降之声,然后钟会再派出使者面见皇帝刘禅,要求刘禅投降,并要求刘禅严惩姜维,姜维本来在蜀汉中已是怨声四起,诸葛瞻,黄皓、阎宇等人都在刻章打击姜维,而姜维作为大将军,把整个汉中郡给丢了,这个责任肯定姜维来担吧,刘禅再昏庸恐怕这个时候也保不了姜维,姜维一倒台,剑阁更是守不住,蜀汉大概率就是投降,到时候用政治手段也能拿下剑阁。益州地形图魏灭蜀之战,打成这个样子,就注定了蜀汉已经处于灭亡边沿,就算蜀汉南中的援兵和永安的援兵到位,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东吴就更不用指望了,还想着抢占蜀汉的地盘分一杯羹呢。蜀汉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剑阁离成都也不过只有600里路,只要破了剑阁,魏军七天就能兵临成都,蜀汉只有一个姜维也是独木难支,诸葛瞻能力不足,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像阎宇、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成不了什么大事。魏灭蜀之战所以当钟会打到剑阁时,实际上蜀汉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没有什么悬念,钟会或邓艾突破剑阁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时间不会太长。
2023-07-23 23:13:031

邓艾灭蜀为何不走大路而取道阴平

  邓艾不走大路而取道阴平,为灭蜀奠定了基础。这启示我们:越是难行的路越畅通,越是通达的路越难走,这是生活的辩证法。> >   一、邓艾偷渡阴平> >   魏军伐蜀,蜀辅国大将军董厥守剑阁,剑阁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塞,他对此很有信心,但真正忧虑的是成都,他对姜维说:“此关虽然可守,争奈成都无人;倘为敌人所袭,大势瓦解矣。”姜维说:“成都山险地峻,非可易取,不必忧也。”> > >   其时魏将钟会取了汉中,邓艾来钟会营中商量下一步的策略,钟会问他有何妙策,邓艾说:“可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径取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将军乘虚就取剑阁,可获全功。”会大喜曰:“将军此计甚妙!可即引兵去。吾在此专候捷音!”> >   邓艾走后,钟会对诸将说:“人皆谓邓艾有能。今日观之,乃庸才耳!”众问其故。会曰:“阴平小路,皆高山峻岭,若蜀以百余人守其险要,断其归路,则邓艾之兵皆饿死矣。吾只以正道而行,何愁蜀地不破乎!”遂置云梯炮架,只打剑阁关。> >   邓艾对钟会的心思心知肚明,他对诸将说:“钟会料我不能取成都,我偏欲取之!”乃下令尽拔寨望阴平小路进兵,离剑阁七百里下寨,有人报钟会说:“邓艾要去取成都了。”钟会笑邓艾不智。> >    邓艾乃先令子邓忠引五千精兵, *** 衣甲,各执斧凿器具,凡遇峻危之处,凿山开路,搭造桥阁,以便军行。艾选兵三万,各带干粮绳索进发。约行百余里,选下 三千兵,就彼扎寨;又行百余里,又选三千兵下寨。是年十月自阴平进兵,至于巅崖峡谷之中,凡二十余日,行七百余里,皆是无人之地。魏兵沿途下了数寨,只剩 下二千人马。前至一岭,名摩天岭,邓艾灭蜀邓艾偷渡阴平,兵马突然出现蜀国在中心,刘禅疑魏兵从天而降,君臣出城十里而降。> >   马不堪 行,艾步行上岭,正见邓忠与开路壮士尽皆哭泣。艾问其故。忠告曰:“此岭西皆是峻壁巅崖,不能开凿,虚废前劳,因此哭泣。”艾曰:“吾军到此,已行了七百 余里,过此便是江油,岂可复退?”乃唤诸军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吾与汝等来到此地,若得成功,富贵共之。”众皆应曰:“愿从将军之命。”艾令先将军 器撺将下去。艾取毡自裹其身,先滚下去。副将有毡衫者裹身滚下,无毡衫者各用绳索束腰,攀木挂树,鱼贯而进。邓艾、邓忠,并二千军,及开山壮士,皆度了摩 天岭。方才整顿衣甲器械而行。> >   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 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众皆应曰:“愿死战!”于是邓艾 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   却说江油城守将马邈,闻东川已失,虽为准备,只是提防大路;又仗着前面有人守住剑阁关,遂将军情不以为重。邓艾突然出兵江油,马邈大惊,慌出纳降。> >   邓艾取了江油,便攻涪城。部将田续曰:“我军涉险而来,甚是劳顿,且当休养数日,然后进兵。”艾大怒曰:“兵贵神速,汝敢乱我军心耶!”喝令左右推出斩之。众将苦告方免。艾自驱兵至涪城。城内官吏军民疑魏军从天而降,尽皆投降。然后得绵竹。劳军已毕,遂来取成都。> >   魏兵大至。后主率太子诸王,及群臣六十余人,出北门十里而降。> >   二、跳出惯常的思维模式> >    邓艾灭蜀,全仗魏兵取道阴平,这是敌我双方都不曾料到的。姜维不曾料到,邓艾对钟会说这一策略时,连钟会也不相信,欺他弱智。原因在于从阴平入川并非用 兵之路,准确地说这里没有路,一个人行尚且艰难,何况大军,这是一条无路之路,有谁相信大军能翻过摩天岭,就象蒋介石不相信红军能翻过大雪山一样。> >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 >   1、畅通。> >   越是难行的路越畅通,越是通达的路越难走,这是生活的辩证法。> >    邓艾军如果走大道,必然遭遇蜀军的顽强抵抗,姜维领大军在剑阁严阵以待,这是钟会一军没有多大的进展的原因。军事上,从来流血最多的乃是大道,是那些兵 家必争之地,他们在狭路上相逢并狠命争夺,而更广阔的地方却是鸟语花香,空寂异常。而在阴平道上,魏军路过一个空寨,这个空寨在诸葛亮时期曾经派兵把守, 因为诸葛亮是一个心细而谨慎的人,而在刘禅时期已经废弃不用。魏军过此畅通无阻,这意味着什么?打个比方来说,情形就相当于在入蜀的大道关隘上敌人已经出 降。而钟会一军在大道上不会有这样的好事。> >   2、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当蜀军边关密不透风,而魏军却突然从天而降 出现在蜀国的土地上,谁也不曾料到。江油、涪城、绵竹三城都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丢失的,取成都也就水到渠成。孙子兵法也特别强调这一点,双方在准备充分的情 况下,对垒将是一场恶战,哪怕斩敌一千也会自损八百,唯有在出乎对方的意料之外打他个措手不及,才能既增加胜算,又能减少自身能量的损耗,这是兵法上最常 用的手段之一。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栽倒于暗箭之下的原因。陈胜是怎么死的,是他在睡觉时被车夫暗杀的。张飞是怎么死的,是在喝醉时被部将杀 的。吕布那么骁勇,谁能将他捆绑?但他的确是被捆绑起来送到曹操面前的,因为他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的两个部将用绳子捆了他。韩信带了一千军,纵横于北 方,走一国灭一国,在齐国的时候,拥兵达数十万,威势冲天,但刘邦只带了一个人,就把他的兵权夺过来了,他是怎么做的?他一大早就闯入韩信的营寨,那时韩 信还在睡觉,刘邦就从他帐壁上取走了兵符,一符在手就可号令众兵,刘邦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所有将领全部换掉时,韩信仍然鼾声如雷,等他醒来时一切都变了样。> >   只要对方不曾料及,不作准备,再高强的对手都不足为惧。> >    这一招的核心在于出奇致胜,孙子曰:“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于天地,不竭如江河。”出奇在于出人意料,出人意料源于摆脱陈旧的思维 模式,摆脱陈旧的思维模式就意味着的创新,意味着你将富有创造性,具有创造性使你整个人具有灵性,它使你在各种的复杂的环境中出现奇思妙想,意味着好的策 略将层出不穷。> >   陈旧的思维模式是一个人最终的陷井,他人一旦了解你的过去,也就掌握着你的将来。> >   列子曾说过歧路 亡羊的故事,讲的是羊丢了,许多人去找却找不到,因为岔路太多,人们只在路上寻找,但羊不受人类思维的影响,不会被人类的道路所困,他只走在自己的路上。 而人们在人的路上寻找一条羊的轨迹,怎么可能呢?羊不会有人类这种困境,尽管人类比羊更高级。人类在获得思维的同时就在编织着思维的困境,很多人徘徊在人 生的十字街头,迷茫又徘徊,预料着任何一条路上都有危机而感到无所适从,但他们从来没想到去开辟道路,他们有这个能力,但没有这个意识,因为他们从来都是 走别人开创的路。为什么那么多人没有创造力,原因尽在于此。> >   鲁迅先生说得很好:“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只有敢于承受常人无法承受的孤寂,你才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   三、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是整部《三国演义》谋略的精髓之一,是战术选择的总则。其基本方法是:在对手失去戒备的情况下,以对手料想不到的时间、地点、方式,实施突然打击,以期在短时间里取得大效果。> >   路是走出来的> >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心理学依据是:实施突然打击,使对方在心理慌乱中作出错误判断,采取不周全的或错误的行动,使形势不利于他自身而有利于我方, 然后我方顺势出击,致使对方连连失败。一旦有个失败的开端,对方要扭转危局就得付出重大代价,因为他的信心将受挫,就我们的生活而言,我们某天要去办一件 重要的事情,那么必然希望早晨会有个好兆头,我们相信好的开局会给我们带来一天的好运,我不是从迷信的角度来讨论它,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好的开局会使整 个事情变得顺利,并充满朝阳一般的美好感觉。在足球赛场上,人们发现这样一条规律:在开场几分钟或十几分钟进球的概率很高,这是为什么?因为这是开局阶 段,攻破对方的球门就是对对方信心的一种摧毁,对自己的一种鼓励,一支队伍一旦丧失了信心,必败无疑,败给谁?败给了自己,没有谁能摧毁你,除非你自己放 弃。> >   同时,“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也包含着另外一种战略战术:避实就虚。避开敌人的锋芒,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尤其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可以指导人们攻击对手意想不到的薄弱环节,从而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曹操破袁绍就是这样的,周瑜赤壁破曹操也是这样的。> >   孙子提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原则之后,历代兵家都把它视为珍宝,推祟备至。其核心在“奇”字,料人之所料,想人之未想,别出心裁。利用对方惯性思维的弱点,捕捉对方的思想空隙,突破人们思维的常规、常法和常识,反常用兵,出奇制胜。
2023-07-23 23:14:211

邓艾偷渡阴平,蜀军在哪里?姜维怎么搞的.

偷渡阴平是魏灭蜀期间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当时姜维带人守剑阁
2023-07-23 23:14:425

邓艾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景元四年(263年),蜀汉景耀六年十月,邓艾趁钟会十余万大军在剑阁绊住姜维,率军偷渡阴平小道,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到达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军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抵挡,黄权的儿子黄崇劝诸葛瞻迅速占据险要地形,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听,邓艾先派其子邓忠和司马师纂进攻诸葛瞻,被诸葛瞻击败,邓艾大怒,要将邓忠和师纂斩首,最终,邓艾军击败了诸葛瞻的军队,斩杀了诸葛瞻父子和张飞的孙子张遵,后主刘禅随即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刘禅投降,诸葛瞻不听黄权的儿子黄崇的劝告,未能占据险要,导致战死,估计刘备和诸葛亮知道,棺材板怕是按不住了。邓艾奇袭,因为偷渡阴平,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并因此进入武庙古代六十四名将之列。邓艾斩杀了诸葛瞻父子,灭亡了蜀汉,立下了天大的功劳,然而,邓艾的结局却很悲惨,他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他是怎么死的呢?当时,魏军兵分三路: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多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钟会率魏军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逼成都。钟会是主力,钟会心里有异志,看到邓艾立下大功,心里非常忌惮,于是,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而邓艾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曾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了大批原来的蜀汉官员,比如,封后主刘禅为骠骑大将军,邓艾如此做法,犯了大忌,没有请示朝廷和司马昭。
2023-07-23 23:14:561

偷渡阴平的历史评价

(一)战役初期,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既定计划,放跑了姜维的主力。 使蜀军得以有全师四五万人扼守险关。也许这时邓艾的偷袭计划就开始酝酿了。同时,沓中之战,邓艾兵力与姜维的蜀军主力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邓艾能战一月,并击败姜维(赵云次子赵广就是战死在此),充分说明了邓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以后他能指挥几千精锐渡阴平,破成都,绝不是偶然。根据记载,邓艾在关陇时招募五千羌胡精兵。 在汉中的战斗,蜀军失利如此迅速有三点原因:1、司马昭抓住蜀汉内部的斗争使主帅不在汉中的有利时机;2、蜀汉腐朽,蒋舒投降 ;3、成都方面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命令汉中部队执行姜维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二)在双方剑门对峙的时候,为什么钟会不从剑门东面绕过剑阁呢?如果钟会从剑门东面直接进阆中,取蜀的东南,是可以绕道攻击成都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两点不利:1、纵深迂回,而自己大后方是没有保障的,对姜维多留兵则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则难以制姜维;2、一旦镇守永安防东吴的罗宪察觉,或力拒,或引东吴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复杂了。另外钟会本身有野心,想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所以他是不会采取这种战术的。(三)双方胜败的关键是就是邓艾的偷袭计划。邓艾的成功不但彻底逆转了魏军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而实际上此时即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邓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气魄过人,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但是运气成分还是有的。这是“奇谋”的共性。我说“运气”主要是指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当然,这不能怪马邈。要怪就怪蜀汉决策层没有在阴平道口的涪城放下数千人马和一个得力守将。整个蜀汉在战役中自始至终反映迟钝,调度失调,临阵倒戈。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诸葛亮平武都阴平就是为了巩固蜀汉防御体系,可惜还是被魏军从此突破。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钟会主力的牵制和吸引作用。(4)邓艾偷渡阴平的意义以及对后世入蜀作战的影响: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北魏邢峦说:“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如果中国出现南北对峙,那么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开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邓艾灭蜀也曾上言准备伐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邓艾传》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瑭攻两川,西川帅孟知祥一面遣军争剑阁,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瑭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初傅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终于没能还都,可悲,可叹!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2023-07-23 23:15:301

邓艾既能偷渡阴平,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见用?

邓艾偷渡阴平,乃是魏灭蜀汉之关键。那么,同样是兵行险招、奇谋偷袭,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却不见用呢?有人将之归根於诸葛亮过于谨慎、稳重的行事作风。虽说“以正治国、以奇治军”,兵法之道最重一个“奇”字。然而,奇招通常也是险招,并非奇招就能取得奇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邓艾偷渡阴平虽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就可行性而言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三国地图 首先,魏国是大国、国力雄厚,而蜀汉乃小国、国力疲弱。魏延以区区五千兵马出子午谷而谋袭曹魏关中重镇,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夏侯楙虽是膏粱子弟,懦弱无谋。然而,关中乃军事战略要地,又系秦汉故都所在,设有重兵驻防。而魏延既无后勤保障,又无支援,一旦困於坚城之下,就很容易遭到围歼。 偷渡阴平 再则,两者的目标指向也不同。邓艾偷渡阴平,便直指蜀汉的都城,这更像是一场斩首行动。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目标方向是长安。长安虽是曹魏的战略重地,却并非曹魏的都城所在。即便,关中有失,曹魏也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中原及陇西等地抽调兵力来夺关中,而魏延也必然遭受多面夹击。 第三,两者的政治环境的不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写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魏灭蜀汉之战 蜀汉北伐虽以“匡扶汉室”为旗帜,却从未出现曹魏百姓箪食壶浆相迎的感动场面。这在於曹魏的政治还较为稳定、清明,百姓已然不思汉而满足当下的生活。而相反,邓艾偷渡阴平之时,蜀汉由于屡屡北伐而国困民疲,早已到了百姓承受的极限。况且蜀汉本身又系外来政权,长期打压当地土著势力,以致其统治的根基很弱,再加上黄皓弄权、朝政昏暗,而使得蜀汉本身已到了奔溃的边缘。故而,邓艾偷袭阴平才取得了奇效。 蜀道 第四,两者的路线及客观上的条件也不同。子午谷是一道险道,而非密道,劳师袭远,很难不被发现。而阴平古道却更为隐秘,连当地百姓都很少走,更难被人发觉。再则,邓艾偷渡阴平之时,蜀汉的主力在剑阁与邓艾相持,而成都的防御却较为薄弱。以及江油守将马邈的投降、诸葛瞻的轻战都是邓艾能获胜的运气成分。
2023-07-23 23:15:421

诸葛亮临终留下遗言令姜维守阴平,为何被邓艾偷渡?

诸葛亮虽然曾经留下遗言,让姜维重视阴平的重要性,不要失守。在阴平可能出现危险的时候,姜维曾上书刘禅,希望他能按照自己的建议,分兵驻守阳平关的关口和阴平桥头。但是刘禅并没有收到这封表书,再加上战略上的失误,导致阴平失守。一、为何姜维没有守住阴平诸葛亮将死之时给嘱托姜维,希望他能够对阴平这块地方重视起来,千万不要因为疏忽丢失了这块“根据地”。在钟会派兵关中的时候,姜维就曾上表刘禅,希望君主能按照他的建议,分兵驻守阳平关和阴平的桥头。但是这份表书被黄皓截了,导致刘禅没能及时下旨。虽然姜维有一定的权利,但是并不能让所有的蜀军都听从他的命令,所以,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姜维只能撤退。二、军事战略的失误让阴平失守姜维之所以放弃阴平,主要是害怕自己成为“瓮中之鳖”,被诸葛绪追杀。所以他假装要攻打诸葛绪的后方军队,绕过阴平桥头,到达剑阁,以确保国家不被攻破。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邓艾会偷渡阴平成功,邓艾想要到达阴平,需要跨越一段类似“鬼门关”的路,所以姜维认为邓成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让姜维没有预料到的是,涪城守城的将士在防范心理上过于松懈,当邓艾率领军队达到的时候,这帮人彻底蒙了,涪城守将马邈随后投降了魏军,给了邓艾“喘气”的机会,也为他偷渡成功创造了条件。后世有一些人认为阴平失守,姜维有很大的责任。其实,不只是姜维的原因,黄皓的从中作梗,也是极大的因素。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再加上邓艾勇闯“鬼门关”,才让诸葛亮的嘱托成了“空壳”,让姜维眼看着阴平失守。
2023-07-23 23:15:505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大,因为相比于四十多年前的汉中之战,此时的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更加明显,魏国国力日益强盛而蜀国则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说汉中之战刘备还有与曹操一战的实力,甚至可以主动发起对曹操的进攻,那么此时的蜀汉甚至连防守都难以为继了。魏国三路大军攻蜀,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沓中屯田的姜维了,作为此次攻蜀的最高指挥官,邓艾决定亲自对抗姜维,可是令邓艾没有想到的是,姜维因为担心剑阁安危,他并没有与邓艾纠缠,而是直接退守剑阁,剑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此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守住剑阁便可保成都安危,邓艾没有想到姜维能全身而退,毕竟姜维的后路还有诸葛绪,可是令邓艾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诸葛绪被姜维设计所骗,没能成功阻击住姜维。所以当姜维退守剑阁的时候,邓艾的内心是有些崩溃的。但是只会崩溃不会思考的将领算不上名将,而邓艾毕竟是三国晚期一代名将,大军既已出动,他可不会轻易丧失信心,既然剑阁有姜维据守,打通剑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只有另想他法,名将之所以是名将,就在于名将不会因循守旧抱守残缺,而是会根据战场的形势不断地做出改变,在不利的局面下以奇取胜。曾经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既然剑阁不通,那就另寻别路。邓艾的计划是,由钟会进军剑阁,牵制住姜维,自己偷渡阴平,直取涪和绵竹,最后兵临成都城下,最终亡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的想法是,当自己率领大军偷渡阴平成功的话,驻守剑阁的姜维就骑虎难下了,继续守剑阁则成都不保,弃守剑阁则钟会的十万大军会源源不断的驰援邓艾,最终还是不免失败。但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邓艾能否偷渡成功,因为摆在邓艾大军面前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那时候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能称之为道,大家试想一下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连他都没有想到魏军能偷渡阴平,可见当时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足为虑,那么阴平小道究竟有多难走,以至于连姜维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可以从邓艾实际行军的情况中去体会: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里的这段记载并不难理解,邓艾的三万大军凿山劈林,有的地方还要攀援而下,这样的道能称之为道吗?邓艾以“邪径”称这条路,小编认为很恰当。小编认为,当魏军面对这条“邪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沮丧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想过能成功到达,而蜀军也没想到,所以当邓艾率领的三万大军出现在江油的时候,蜀军以为那是天兵天将下凡,没做任何抵抗便弃守投降,随后邓艾大军进击涪城,后主刘禅急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支援涪城阻击邓艾,但诸葛瞻行动迟缓,没有及时守住涪城,致使这一险要之地失陷,诸葛诞不得不退守绵竹。绵竹是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诸葛瞻以逸待劳兵力也在邓艾大军之下,但最终绵竹一战,诸葛瞻还是战败而忙了,最终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很多人不理解,诸葛瞻为何会战败,毕竟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可是诸葛瞻并没有遗传他父亲的智慧,这从他的此次作战表现中就能看出来,首先诸葛瞻奉命出兵的时候,随军的黄崇等人强烈建议他急行军抢先守住涪城,可是他没有。最终让邓艾早先拿下,随后他没有固守绵竹而是主动出击与邓艾决战,虽然邓艾大军过阴平小道后已成疲兵,且兵力损失非常大,三万大军最多只剩下一万,但江油投降后,这支疲兵已经得到极大补充,况且这支部队不仅是疲兵还是一支不得不背水一战的绝兵,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誓死而战,而且诸葛瞻的实际兵力也并不多,当时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余人,除去驻守各地,成都和姜维手中的兵力,能够供诸葛瞻调动的兵力最多一万,因此双方的兵力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在士气及主将计谋能力上,蜀军都远不及魏军,而兵力蜀军也并不占多少优势,所以诸葛瞻败亡已成定军。邓艾成功打到成都城下,可能有的人对此产生疑惑,姜维去了哪里呢?其实姜维一直被钟会困在剑阁,由于邓艾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姜维的后方,所以当姜维得知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并击败诸葛瞻后已为时已晚,因此姜维不得不撤出剑阁,为避免被前后夹击,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钟会则派人继续追击姜维,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才不得不向钟会投降。以上便是魏灭蜀之战以及诸葛瞻为何会败亡的经过及缘由。
2023-07-23 23:16:481

邓艾偷渡剑阁的偷渡阴平

邓艾挑选精兵,想与诸葛绪联合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诸葛绪以自己只受命阻拦姜维,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不过,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反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从阴平到江油,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这年十月,邓艾率军万余人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由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畏战而降。
2023-07-23 23:17:271

邓艾偷袭成都带了多少人马去的呢

邓艾偷袭成都带了三万五千人。在偷袭成都之前,邓艾选了3万5千精兵偷渡阴平,一路上隔百余里就留3千人下寨,作为接应,最后翻越摩天岭抵达江油,邓艾采用的是奇袭羊肠小道,很少遇到蜀军的阻碍。当时,蜀军的主将姜维统领蜀军主力军在剑阁依靠天险阻击魏军,从天而降的魏军突袭成都时期,成都当时一片大乱,他根本没有想到魏军会突破剑阁天险。邓艾的人物评价。邓艾在战争中目光远大,见解超人,具有难得的战略头脑。作战中料敌先机,始终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在与姜维的数次交战中未尝败绩。其偷渡阴平一役,堪称中国战争史上历次入川作战中最出色的一次,已作为军事史上的杰作而载入史册。邓艾在生活中能与将士同甘共苦,在作战中又能身先士卒,种田时手执耒耜,阴平道上,他以毡自裹,推转而下。正因为他能处处作出表率,部队才上下相感,莫不尽力,取得一系列的胜利。
2023-07-23 23:17:401

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死守成都,等待姜维军队救援,守住这一步,会发生什么?

刘禅即使不投降,也很难守住成都,最终难逃失败的结果。公元263年,司马昭见蜀汉日益衰弱,决定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司马昭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率大军三万余人兵进沓中,牵制在那里屯田的姜维,钟会则率大军十万余人直扑汉中。由于刘禅昏庸,没有听取姜维的警告及时加强各隘口防务,导致汉中守卫空虚,所以钟会这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就拿下了汉中。好在姜维成功地摆脱了邓艾、诸葛绪的纠缠,带着大军退守剑阁。而刘禅派来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也率援兵赶到,蜀军得以利用剑阁天险挡住了钟会大军。邓艾知道钟会在剑阁遇阻以后,就从军中挑选精兵从阴平小路经江油直出涪城。刘禅急忙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前去阻击,然而诸葛瞻不敌邓艾,兵败身亡。邓艾乘胜率军直逼成都。刘禅面对步步紧逼的魏军,最终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如果刘禅不降,坚守成都,那么姜维回师以后蜀汉还有机会反败为胜。不过就当时的态势来说,刘禅难以守住成都,而姜维也很难赶回来。首先来说,刘禅很难挡住邓艾的攻击,守住成都。三国时期,蜀汉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国力最弱的一个,举国上下总兵力不过十万出头一点。其中大部分蜀军都部署在北面的汉中等地,以防御魏国的攻击。而在得知魏军大举来犯时,刘禅又命廖化、张翼、董厥等人率军去和姜维汇合,以抗击魏军。所以等到邓艾偷渡阴平,攻克江油时,蜀军大部分机动力量都集中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随后为了挡住邓艾的大军,刘禅又命诸葛瞻率军前去迎敌,这应该是抽调了成都和周围地区的守备部队。这么一来等诸葛瞻兵败,成都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守军了,最多也只有几千人。相比之下,根据《晋书 ·段灼传》记载,邓艾在偷渡阴平时,原本手下就有差不多两万人。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后来钟会又命将军田章等人率军走小路在江油和他汇合。田章一路人马虽然史书上没提到底有多少人,但是几千应该是有的。这么算下来,邓艾总兵力应该两万出头,兵力远多于成都守军。成都虽然作为益州的首府,城墙肯定高厚,易守难攻,粮草储备也比较充足,但是在兵力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刘禅想守住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就算刘禅守住了成都,姜维想回师救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有人会认为三国时期因为技术手段限制,守城一方具有很大的优势,刘禅坚守成都的话,邓艾未必那么容易就能打下来。这样只要姜维一旦回师,就可以将他击败。确实,在三国时期攻打城池往往旷日持久,打上几个月是常事。而且姜维手下的蜀军按照《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大约有四五万人之多。如果姜维真的回师成都,那么加上其他地方赶来的蜀军,那么足以击败邓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姜维统帅蜀军驻守剑阁并非无所事事,他面前有钟会统帅的魏军主力呢。钟会原来就有十万多人,后来又找机会吞并了诸葛绪的三万人马,那么扣除留守汉中的魏军,在剑阁关前,也应该至少有十万魏军,是蜀军的两倍。而且钟会在军事方面能力也很强,如果姜维一旦放弃剑阁回援成都,他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战机会,会带着大军尾追上来,姜维想脱身并不容易。更何况此时剑阁后方的涪城已经被邓艾占领,姜维只能绕路从巴郡回成都,这样路途遥远,耗费时日,很容易被魏军追上。在历史上,姜维得到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以后,带着蜀军从剑阁回师救援成都时,钟会就趁机抢占了剑阁,并分兵围追堵截姜维大军,最终将蜀军困在广汉一带。所以即使刘禅决定坚守待援,并且暂时挡住了邓艾的攻势,他也很难等来姜维的大军了。(姜)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即使姜维奋力死战,突破魏军的拦截带着蜀军赶回成都,和成都守军汇合以后最多也就是五万人马。钟会带着魏军主力赶来以后,在成都一线魏军还是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更别提曹魏还可以继续投入更多的军队。而蜀汉在大片领土被攻占,本土益州士人又大多不愿意继续打下去,一心想投降的情况下,能动员的力量非常有限,双方的兵力对比只能越来越悬殊。所以如果刘禅不投降,死守成都,最大的可能是在姜维赶回来前,成都就已经被邓艾攻克。即使能侥幸守住,姜维也赶了回来,面对源源不断赶来的魏军,最后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2023-07-23 23:17:563

偷渡阴平的事件经过

“蜀为西郡,古号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它北有秦岭巴山,东有巫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南是云贵高原。整个四川盆地被崇山峻岭环绕。古人说“蜀道难”,主要是说入蜀的交通十分不便,入蜀只有两条路,东面和北面:从东面是从长江三峡溯江而上,经瞿塘关而过。从北面是从汉中经栈道南下,汉中入蜀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较为便捷,可以过剑门关直达成都,是一条入蜀的必争之路。从米仓道南下巴中可趋阆中,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汉中争夺战,张郃的进犯阆中,就是过米仓道。这两条路以剑阁为门户。剑阁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又叫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关。因其关夹在两山之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剑门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五代时,后唐军攻孟知祥于益州,因为攻破剑门,所以得以占领益州。后周王景攻后蜀,蜀主敛兵聚粮于剑门,为守御之备,王景不能克。北宋时,王全斌统兵伐后蜀,蜀军扼剑阁以御之,宋军不能进,后来绕道到剑门关后才破此雄关。所以对剑门关有人说“一关失,半川没”,是不为过的。剑门关北有利州,南有绵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北入川,必走绵竹。至于本文的主要道路“阴平”,它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而一旦到了成都平原上,交通条件还是可以的。理论上讲,要想稳守蜀地,必须北据汉中,东守江陵。因为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汉中对四川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对关中则只是共享秦岭之险。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相对容易。若汉中归北方,双方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在北方。蜀汉早已失去荆州,巫山之险与吴共之,所以只有守住汉中才能稳固蜀汉政权 。但是,魏国又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 蜀汉在诸葛亮和蒋琬、费祎的执政下,还是比较稳定的。姜维屡次“伐”魏,消耗了国力,在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蜀后主是个出名的明君,在他的领导下蜀汉从小康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贫困。正如司马昭所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在军政上,内宠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导致姜维往沓中,“不复还成都”。这对蜀汉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羁旅讬国”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这是给了魏国可趁之机。景耀四年(262年)冬,司马昭商议伐蜀,连邓艾在内的群臣都多次反对伐蜀,认为蜀国没有间隙,只有钟会赞同。于是司马昭令青、徐等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假装伐吴,却令钟会都督关中人马,商议伐蜀对策。远在沓中的姜维早就看破了司马昭的声东击西之计,并且对钟会的举动有所探知。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应该说,这一进军路线是“既狠又准”。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使“主帅”不在必争之地“汉中”,跑到了“沓中”。司马昭抓住这个机会。他的本意是用邓艾死死的钳制住姜维,让诸葛绪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同时用钟会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这个计划一旦实现,那么蜀汉主力将被全歼于关城之外,那时候蜀国的雄关将面临无兵可守,无将可派的窘境。但是姜维不会让司马昭为所欲为的。他巧妙的调动了诸葛绪,让这个战役实施的关键一环调离了阴平桥,跳出了包围圈。 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已经失守,于是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退到了剑门关。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西路军合围姜维主力的计划落空,魏军将面临与蜀军主力在雄关决战的不利处境。虽然如此,益州的北大门汉中,还是让钟会的大军不废吹之力就取下了。要知道当初刘备取汉中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魏延、诸葛亮、姜维在此惨淡经营几十年,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抵抗也还是应该顽强的,可实际并非如此。也许司马昭也没想到蜀汉堕落到这样的地步。汉中失守,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认为“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等敌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这样,魏军钟会主力与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其后有个小插曲,西路军邓艾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涪城,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是诸葛绪说要“邀击”姜维,拒绝了这个提案,率军东进与钟会在白水会合。结果可怜的诸葛绪却被钟会陷害了,他的部队也归了钟会。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涪城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 的大胆计划。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涪城,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涪城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涪城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涪城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涪城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涪城,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 ,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涪城,所以只有投降。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像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 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姜维得知成都被偷袭,率蜀军主力四,五万人由广汉、郪道撤退,观察动静,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纸投降的赦命。 姜维没有料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料到诸葛瞻这么快就败了,更没有料到后主会全城降魏。他作为一方主帅,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汉的腐朽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了。这或许就是“雄关在德,不在险”的道理吧。对于姜维南撤的军事动向,我也曾经置疑,他为什么不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后来明白姜维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他全师救援成都,那么钟会大军随后延金牛大道跟进,自己的部队就有进退无路的危险,那时候失去了险关依托,面对数倍的魏军,是没有出路。当时姜维只知道邓艾进攻成都,并不知道后主会立刻投降,他考虑后主有可能入南中建宁,或者入吴。这样理解就不难解释姜维的战略目的了,那就是“确保阆中一线与东部南部的联系”,这样将来无论后主怎么样选择,蜀国的残余力量还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后主会投降。蜀军将士知道后,也都拔剑砍石。钟会也知道了邓艾奇谋成功,看到姜维撤退,他命令胡烈、田续、庞会追击姜维,自己率主力赶往成都。姜维接到诏书,知道大势已去,率全师投降。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也算各得其所。之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邓艾、钟会、姜维这些三国末年的豪杰们离去,倒是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自在快乐。
2023-07-23 23:18:491

旧版三国演义每集介绍只要写分集标题

旧版三国演义每集介绍只要写分集标题 第一部 群雄逐鹿 第01集 桃园三结义 第02集 十常侍乱政 第03集 董卓霸京师第04集 孟德献刀 第05集 三英战吕布 第06集 连环计 第07集 凤仪亭 第08集 三让徐州 第09集 孙策立业 第10集 辕门射戟 第11集 宛城之战 第12集 白门楼(上) 第13集 白门楼(下) 第14集 煮酒论英雄 第15集 袁曹起兵 第16集 关羽约三事 第17集 挂印封金 第18集 千里走单骑 第19集 古城相会 第20集 孙策之死 第21集 官渡之战(上) 第22集 官渡之战(下) 第23集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第24集 跃马檀溪 第25集 刘备求贤 第26集 回马荐诸葛 第27集 三顾茅庐 第28集 火烧博望坡 第29集 携民渡江 第30集 舌战群儒 第31集 智激周瑜 第32集 周瑜空设计 第33集 群英会 第34集 草船借箭 第35集 苦肉计 第36集 庞统献连环 第37集 横槊赋诗 第38集 诸葛祭风 第39集 火烧赤壁 第40集 智取南郡 第41集 力夺四郡 第42集 美人计 第43集 甘露寺 第44集 回荆州 第45集 三气周瑜 第46集 卧龙吊孝 第47集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48集 张松献图 第49集 刘备入川 第50集 凤雏落坡 第51集 义释严颜 第52集 夺占西川 第53集 单刀赴会 第54集 合肥会战 第55集 立嗣之争 第56集 定军山 第57集 巧取汉中 第58集 水淹七军 第59集 走麦城 第60集 曹操之死 第61集 曹丕篡权 第62集 兴兵伐吴 第63集 火烧连营 第64集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第65集 兵渡泸水 第66集 绝路问津 第67集 七擒孟获 第68集 出师北伐 第69集 收姜维 第70集 司马复出 第71集 空城退敌 第72集 司马取印 第73集 祁山斗智 第74集 诸葛妆神 第75集 六出祁山 第76集 火熄上方谷 第77集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第78集 诈病赚曹爽 第79集 吴宫干戈 第80集 兵困铁笼山 第81集 司马昭弑君 第82集 九伐中原 第83集 偷渡阴平 第84集 三分归晋 这就是你要的1-84的!... 求老版三国演义的分集名 如果是电视剧的话,就是 1.桃园三结义 2.十常侍乱政 3.董卓霸京师 4.孟德献刀 5.三英战吕布 6.连环计 7.凤仪亭 8.三让徐州 9.孙策立业 10.辕门射戟 11.宛城之战 12.白门楼(上) 13.白门楼(下) 14.煮酒论英雄 15.袁曹起兵 16.关羽约三事 17.挂印封金 18.千里走单骑 19.古城相会 20.孙策之死 21.官渡之战(上) 22.官渡之战(下) 23.大破袁绍 24.跃马檀溪 25.刘备求贤 26.回马荐诸葛 27.三顾茅庐 28.火烧博望坡 29.携民渡江 30.舌战群儒 31.智激周瑜 32.周瑜空设计 33.群英会 34.草船借箭 35.苦肉计 36.庞统献连环 37.横槊赋诗 38.诸葛祭风 39.火烧赤壁 40.智取南郡 41.力夺四郡 42.美人计 43.甘露寺 44.回荆州 45.三气周瑜 46.卧龙吊孝 47.割须弃袍 48.张松献图 49.刘备入川 50.凤雏落坡 51.义释严颜 52.夺取西川 53.单刀赴会 54.合肥会战 55.立嗣之争 56.定军山 57.巧取汉中 58.水淹七军 59.走麦城 60.曹操之死 61.曹丕篡汉 62.兴兵伐吴 63.火烧连营 64.安居平五路 65.兵渡泸水 66.绝路问津 67.七擒孟获 68.出师北伐 69.收姜维 70.司马复出 71.空城退敌 72.司马取印 73.祁山斗智 74.诸葛妆神 75.六出祁山 76.火熄上方谷 77.秋风五丈原 78.诈病赚曹爽 79.吴宫干戈 80.兵困铁胆山 81.司马昭弑君 82.九伐中原 83.偷渡阴平 84.三分归晋 老版三国演义每集的题目是什么??急。 第一部 群雄逐鹿 第01集 桃园三结义 第02集 十常侍乱政 第03集 董卓霸京师 第04集 孟德献刀 第05集 三英战吕布 第06集 连环计 第07集 凤仪亭 第08集 三让徐州 第09集 孙策立业 第10集 辕门射戟 第11集 宛城之战 第12集 白门楼(上) 第13集 白门楼(下) 第14集 煮酒论英雄 第15集 袁曹起兵 第16集 关羽约三事 第17集 挂印封金 第18集 千里走单骑 第19集 古城相会 第20集 孙策之死 第21集 官渡之战(上) 第22集 官渡之战(下) 第23集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第24集 跃马檀溪 第25集 刘备求贤 第26集 回马荐诸葛 第27集 三顾茅庐 第28集 火烧博望坡 第29集 携民渡江 第30集 舌战群儒 第31集 智激周瑜 第32集 周瑜空设计 第33集 群英会 第34集 草船借箭 第35集 苦肉计 第36集 庞统献连环 第37集 横槊赋诗 第38集 诸葛祭风 第39集 火烧赤壁 第40集 智取南郡 第41集 力夺四郡 第42集 美人计 第43集 甘露寺 第44集 回荆州 第45集 三气周瑜 第46集 卧龙吊孝 第47集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第48集 张松献图 第49集 刘备入川 第50集 凤雏落坡 第51集 义释严颜 第52集 夺占西川 第53集 单刀赴会 第54集 合肥会战 第55集 立嗣之争 第56集 定军山 第57集 巧取汉中 第58集 水淹七军 第59集 走麦城 第60集 曹操之死 第61集 曹丕篡权 第62集 兴兵伐吴 第63集 火烧连营 第64集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第65集 兵渡泸水 第66集 绝路问津 第67集 七擒孟获 第68集 出师北伐 第69集 收姜维 第70集 司马复出 第71集 空城退敌 第72集 司马取印 第73集 祁山斗智 第74集 诸葛妆神 第75集 六出祁山 第76集 火熄上方谷 第77集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第78集 诈病赚曹爽 第79集 吴宫干戈 第80集 兵困铁笼山 第81集 司马昭弑君 第82集 九伐中原 第83集 偷渡阴平 第84集 三分归晋... 老版三国演义每集详细剧情? 第1集.桃园三结义  第2集.十常侍乱政  第3集.董卓霸京师  第4集.孟德献刀 第5集.三英战吕布  第6集.连环计    第7集.凤仪亭    第8集.三让徐州 第9集.孙策立业   第10集.辕门射戟   第11集.宛城之战  第12集.白门楼(上) 第13集.白门楼(下) 第14集.煮酒论英雄 第15集.袁曹起兵   第16集.关羽约三事 第17集.挂印封金   第18集.千里走单骑 第19集.古城相会   第20集.孙策之死 第21集.官渡之战(上)第22集.官渡之战(下)第23集.大破袁绍  第24集.跃马檀溪 第25集.刘备求贤   第26集.回马荐诸葛  第27集.三顾茅庐  第28集.火烧博望坡 第29集.携民渡江   第30集.舌战群儒   第31集.智激周瑜  第32集.周瑜空设计 第33集.群英会    第34集.草船借箭   第35集.苦肉计   第36集.庞统献连环 第37集.横槊赋诗   第38集.诸葛祭风   第39集.火烧赤壁  第40集.智取南郡 第41集.力夺四郡   第42集.美人计    第43集.甘露寺   第44集.回荆州 第45集.三气周瑜   第46集.卧龙吊孝   第47集.割须弃袍  第48集.张松献图 第49集.刘备入川   第50集.凤雏落坡   第51集.义释严颜  第52集.夺取西川 第53集.单刀赴会   第54集.合肥会战   第55集.立嗣之争  第56集.定军山 第57集.巧取汉中   第58集.水淹七军   第59集.走麦城   第60集.曹操之死 第61集.曹丕篡汉   第62集.兴兵伐吴   第63集.火烧连营  第64集.安居平五路 第65集.兵渡泸水   第66集.绝路问津   第67集.七擒孟获  第68集.出师北伐 第69集.收姜维    第70集.司马复出   第71集.空城退敌  第72集.司马取印 第73集.祁山斗智   第74集.诸葛妆神   第75集.六出祁山  第76集.火熄上方谷 第77集.秋风五丈原  第78集.诈病赚曹爽  第79集.吴宫干戈  第80集.兵困铁笼山 第81集.司马昭弑君  第82集.九伐中原   第83集.偷渡阴平  第84集.三分归晋 三国演义老版84集全每集集名字。急求!!!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上) 13 白门楼(下)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上) 22 官渡之战(下)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钜变,塑造了一批批叱吒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让现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国英雄的人物的特点。... 三国演义老版全集每集的主要人物和100字左右的剧情 没人有这个资料(楼下是病毒);不会因为不值钱的财富值给你找的 我告诉你一个捷径,就是爱奇异看三国的下面有分集剧情,人物也有的 三国演义老版孙策立业内容简介 第9集(老版电视剧) 孙策继承父业,壮大了孙氏家族,在他的治理下,吴国兵强马壮,国力蒸蒸日上。他以亡父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作质押,从袁术处借得三千兵马,在作战的过程中,他还积极吸纳了蒋钦、周泰二员大将 ,用计降服了勇将太史慈 《三国演义》小说: 中孙策继承父业,壮大了孙氏家族,在他的治理下,吴国兵强马壮,国力蒸蒸日上。 首先,孙策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才,敢于起用贤良。他以亡父孙坚所得的传国玉玺作质押,从袁术处借得三千兵马,从此便开始了他攻城略池、鏖战江东的生涯。为了大展宏图,他信任程普、黄盖、韩当等老将,重用周瑜、朱治、吕范、张昭、张纮等文臣勇将。在作战的过程中,他还积极吸纳了蒋钦、周泰二员大将 ,用计降服了勇将太史慈。 其次,义释太史慈那件事,更是显示了他知人善任的雄才大略。太史慈本是刘繇手下的一员部将,武功高强、身怀绝技,但一直得不到刘繇的赏识和重用,后孙策和周瑜用计活捉了太史慈, 太史慈见孙策礼贤下士,有英雄气概,就归顺了孙策。但随即太史慈说他愿意回去召集刘繇的散兵游勇,来扩充孙策的阵营,不知孙策能否相信他、放他回去。孙策部下诸将都捏一把汗,认为这是太史慈的脱身之计,但孙策力排众议说:“子义(太史慈)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后来,太史慈果然按约定时间准时到来,并带回了一千多士兵。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就是孙策的用人之道。 最后,两位诸侯对孙策的评价,也显示了孙策的文治武功和不俗的政治才能 。孙策在父亲孙坚死后,曾投在袁术手下谋事,由于其英勇、办事干练和礼贤下士,很招袁术喜爱,袁术常叹曰:“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这就说明孙策具有某些非凡的气质和才能,并不是仅仅只有匹夫之勇,也不是碌碌庸人。 曹操说袁术是冢中枯骨,没有什么才能和眼光。如果说袁术对孙策的评价尚不足以说明这个人物的才华,那么曹操这个老奸巨猾的政治家、阴谋家、军事家对孙策的评价就足以说明问题了。《三国演义》第二十九回写道,曹操知孙策强盛,叹曰:“狮儿难与争锋也!”曹操不仅仅是赞许地长叹一声,还为了不和孙策发生兵戈之争,将曹仁之女许配孙策幼弟孙匡,使两家结为姻亲,以牵制孙策。这就说明曹操不仅从心里佩服孙策,而且还对孙策迅速崛起的势头还有三分惧怕呢! 但孙策却在26岁就英年早逝,这不能不令人扼腕长叹 旧版《三国演义》是哪一年拍的? 旧版《三国演义》是1994年王扶林执导央视版电视剧。 84集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改编,由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制作,王扶林担任总导演,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任分部导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张光北、洪宇宙主演,总投资1.7亿元人民币。 一、剧情简介: 该剧演述的是三国时代的故事,是魏、蜀、吴的兴亡史,共分为《群雄逐鹿》(1—23集)、《赤壁鏖战》(24—47集)、《三足鼎立》(48—64集)、《南征北战》(65—77集)、《三分归一》(78—84集)五大部分。着重表现的是乱世中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连接不断的对政治权力的争夺和军事冲突,造就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的风云变幻。 二、基本信息 中文名:《三国演义》 外文名:《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其它译名:《三国志》(日本版译名) 出品时间:1994年 出品公司: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中央电视台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首播时间:1994年10月23日 导 演:王扶林、蔡晓晴、张绍林、孙光明、张中一、沈好放 编 剧:杜家福、朱晓平、叶式生、周锴、李一波、刘树生 主 演:孙彦军,唐国强,鲍国安,吴晓东,陆树铭,李靖飞,张光北,陈红,洪宇宙,樊志起 集 数:84集 类 型:古装,历史,战争,剧情 制片人:任大惠 主要奖项: 第15届飞天奖长篇连续剧一等奖 第13届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 五个一工程优秀电视连续剧 1994年度CCTV杯特等奖 老版三国演义62集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第62集剧情介绍 兴兵伐吴刘备因关羽之故,手足之情兴兵伐吴,诸葛亮在阻止刘备无效。此时,张飞赶来,直言刘备忘了往日桃园结义之情,定要自己前往东吴报仇。刘备此时已经决意,要兴兵挂孝伐吴。 三国演义老版每集集名字。 第一部 群雄逐鹿 1 桃园三结义 2 十常侍乱政 3 董卓霸京师 4 孟德献刀 5 三英战吕布 6 连环计 7 凤仪亭 8 三让徐州 9 孙策立业 10 辕门射戟 11 宛城之战 12 白门楼(上) 13 白门楼(下) 14 煮酒论英雄 15 袁曹起兵 16 关羽约三事 17 挂印封金 18 千里走单骑 19 古城相会 20 孙策之死 21 官渡之战(上) 22 官渡之战(下) 23 大破袁绍 第二部 赤壁鏖战 24 跃马檀溪 25 刘备求贤 26 回马荐诸葛 27 三顾茅庐 28 火烧博望坡 29 携民渡江 30 舌战群儒 31 智激周瑜 32 周瑜空设计 33 群英会 34 草船借箭 35 苦肉计 36 庞统献连环 37 横槊赋诗 38 诸葛祭风 39 火烧赤壁 40 智取南郡 41 力夺四郡 42 美人计 43 甘露寺 44 回荆州 45 三气周瑜 46 卧龙吊孝 47 割须弃袍 第三部 三足鼎立 48 张松献图 49 刘备入川 50 凤雏落坡 51 义释严颜 52 夺占西川 53 单刀赴会 54 合肥会战 55 立嗣之争 56 定军山 57 巧取汉中 58 水淹七军 59 走麦城 60 曹操之死 61 曹丕篡权 62 兴兵伐吴 63 火烧连营 64 安居平五路 第四部 南征北战 65 兵渡泸水 66 绝路问津 67 七擒孟获 68 出师北伐 69 收姜维 70 司马复出 71 空城退敌 72 司马取印 73 祁山斗智 74 诸葛妆神 75 六出祁山 76 火熄上方谷 77 秋风五丈原 第五部 三国归一 78 诈病赚曹爽 79 吴宫干戈 80 兵困铁笼山 81 司马昭弑君 82 九伐中原 83 偷渡阴平 84 三分归晋
2023-07-23 23:19:131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都是急袭战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都是急袭战为何邓艾的偷渡平阴可以成功,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却不被采纳?公元263年,司马昭聚集四方之兵共计十八万,就此兵分三路讨伐蜀汉。由于姜维错误的防守策略,再加上蜀将蒋舒阵前投降,以至于汉中除了汉、乐两城以及少数关隘外几乎全境失守,魏军就此长驱直入,穿过汉中直入巴蜀腹地。但姜维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设计逼退诸葛绪,成功退守剑阁,就此与钟会的大军对峙。由于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道路,钟会不能放弃剑阁,但此时剑阁久攻不下,他也因此有了放弃的想法。就在此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策,邓艾称如今蜀汉大败,应该乘胜追击,他可以领一支奇兵从阴平沿着小路出发,奔赴涪县,此处距离剑阁西有百余里,距离成都三百余里,若到时候姜维救援,魏军主力可攻破剑阁,若姜维不出兵救援,则可直接攻破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偷渡阴平的计策,最后邓艾的计划成功了,他攻到成都城下,逼得刘禅投降。但实际上,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计谋,当时魏延想效仿昔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发,快速到达长安城下,此时镇守长安的将领必定惊慌失措,魏延可就此一举拿下长安,在此之后,魏延镇守长安数十日,等待由诸葛亮率领的大军,从斜谷赶到长安来支援,从而占据长安。然而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那子午谷奇谋与偷渡阴平究竟有何不同,为何钟会会采纳邓艾之计并且成功,而军事能力不差的诸葛亮却不愿让魏延冒险呢?事实上,偷渡阴平的危险在于阴平小道并非行军的道路,它需要邓艾创造出道路来走,毕竟阴平小道是悬崖峭壁,很难行走,邓艾需要裹毡从峭壁直接滚下去,可见其凶险,一旦路选得不好,这支军队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而在此时,曹魏所在的军队粮草不足,如果邓艾不走阴平,钟会在面对军事能力不俗的姜维时,没有更好的办法攻破剑阁,只能选择退兵。可以说,偷渡阴平是无奈之举,也是大胆的举动。而在子午谷奇谋中,子午谷这条路不是密道,而是一条世人皆知的道路,因此魏延想通过这条路发动奇袭的想法,很容易被魏军猜到。更何况,即便这条路没有守军,行路也是很凶险的,魏延不一定能安全通过子午谷。再加上即便魏延能出子午谷而抵达关中,他也不见得能顺利攻下长安,而且又因为魏延要出奇兵,粮草就不会带太多,不能依靠后方补给,因此一旦失败,魏延也将全军覆没。不难看出,偷渡阴平最大的风险在于行路,而子午谷奇谋则需要考虑抵达关中后如何攻克长安,难度比偷渡阴平要大得多。而且子午谷的长度大约有六百里,魏延又要发动奇袭,行军过程中将士定然十分疲惫,反观邓艾行路虽然凶险,但他是从山上滚到山下,虽然凶险,但行军的强度比子午谷要轻得多。最为关键的是,邓艾如此做,是不得已的情况下的破釜沉舟之举,当时钟会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同意。而魏延在发动子午谷奇谋之前,北伐才刚刚开始,胜负并未知晓,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定然不会同意魏延的选择。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虽然都是急袭战,但迫于诸多因素,子午谷奇谋不仅更为困难,而且收益不算大,偷渡阴平虽然危险,但由于利益更大,当时两军的统帅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2023-07-23 23:19:201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相比,哪个更高明?

如果从事实结果来看,邓艾肯定会更高明一些。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运气的成分,因为原本诸葛亮在这里布下了重兵,但是后来由于诸葛亮死了以后,刘禅也将这里的重兵逐渐的撤回。所以邓艾也就白白捡了一个便宜。子午谷奇谋就显得有一些理想化。因为当时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兵力差距非常大,一旦被魏国的部队发现,将会使得这支奇兵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邓艾作为曹魏后期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可以说蜀汉的灭亡有他很大的原因。这是因为他的奇谋才会使得当时蜀汉的实力大大减弱。虽然最后因为权力斗争导致邓艾被害。但是在历史中本来却做的是非常出色的,虽然有一些运气成分存在,因为地势凶险导致邓艾的部队死了9成以上。所以如果刘禅没有将部队撤走的话,当然很有可能会失败。不得不说邓艾这次是机遇与实力并存。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有一些过于理想化。因为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一只奇兵突袭魏国首都。然而魏国的兵力远远要强于蜀国。所以就算是攻到魏国首都,一旦出现攻击不顺陷入僵持的局面,就会使得其他援兵迅速赶到。这样的话这支部队将会被为国军队消灭。所以说子午谷奇谋有一些过于理想化,根本不可能实现。不得不说这两次奇谋当然可能会更高明一些,因为邓艾他最后取得了成功,而子午谷奇谋并没有得到实施,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然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邓艾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2023-07-23 23:22:3813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小说《三国演义》后局部讲了两件关于“狙击”的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异样都是狙击,两者为什么差异云云之大呢?开始,两国气力差异大,三国末期,蜀汉政权日渐式微,而曹魏照旧有很强的气力,两边在戎行上表示尤其分明。蜀汉倾天下之兵北伐,曹魏只是变更西部军力就能够进攻。魏延的计策设定的目的是狙击长安,戋戋五千人马,即便胜利也是孤军深化,必将堕入朋友的包抄当中。而邓艾偷渡阴平则是另一番现象,邓艾的面前有曹魏雄厚的气力做后台,邓艾狙击实际上属于奇兵,即便失利也不影响曹魏全体的军事举动,这一点,是魏延计策所完善的;其次,两者的和平机遇差别也比较大。魏延的计策里,兵出子午谷,狙击长安,事先长安核心仍有数万雍凉队伍,假使闻讯赶来,魏延必将首尾难顾,加上假如诸葛亮的队伍达不到管束的影响,魏延的队伍极有或许成为“孤军”,搞欠好有被覆灭的或许;而邓艾收兵之时,姜维的队伍在剑门关,固然汉中仍在姜维手里,事先姜维有终会管束,自顾不暇,也法援助成都,以是邓艾攻陷绵竹后,成都就成为一座孤城;其次,,两者战略目的价直差别也很大。三国期间,长安是曹魏政权的一个很主要的据点,不管军事上政治上都十分主要。魏延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要突袭长安。事先关于曹魏政权而言,最主要的倒是许都,洛阳等地,关中地域的长安不外是一个重镇罢了。长安的得失不外是决议雍凉,关中地域的归属,最多就是一场和平罢了;而邓艾一旦狙击胜利,成都都迫在眉睫,成都在朋友的眼皮子底下,关于蜀汉政权来讲这不会是一个好消息。成都的防卫胜利或许陷落,决议的则是蜀汉政权的生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最初,两者在后勤保障上也决议了终局。固然都是狙击,可是魏延的计策最大的缺点就是孤军深化,只依托子午谷一条通道,这给后勤保障带来很大的压力,假使长安久攻不下,后面的路又被封了,魏延队伍必将要面对旗开得胜的地步;而邓艾偷渡阴平,则是另一番现象,虽然说后勤保障有问题,事先这是深化朋友前方的作战,并且作战时完整不必担忧被朋友包抄,攻陷绵竹后,成都近在眼前,则没有太多的压力。总而言之,邓艾的冒险不管从戎行,战况,目的价直等都比魏延的计策要好许多,他的狙击其实是压服蜀汉政权最初的一颗稻草,而魏延的狙击则更像是想要给曹魏以措手不及,给关中地域很大的冲击,由此能够两者的终局必定是一模一样的。邓艾的胜利不单完全逆转了魏军进退两难的困境,并且迫使成都投诚,立下不世奇功。而实际上此时即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对四面楚歌的地步。邓艾能胜利,当然有他魄力过人,戎行战斗力强的缘由,可是命运身份仍是有的。这是“奇谋”的个性。而魏延的计策则短少实际操作的或许性,胜利的或许性不高,这也是两者最大的区分。假如你喜好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的地方请斧正。看累了吧,来一段笑话让你开心乐一下:后来我才知道老爷爷有3个年轻貌美的女儿老人家靠收破烂供3个女儿读完大学这宝马男等这老爷爷好几个月了
2023-07-23 23:23:251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相比,两者都是兵行险招,为何说前者高明?

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令人想起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人称诸葛亮怕魏延的功劳超过自己,故意不用魏延的计策,不得不说这样的说法根本是错误的。邓艾和魏延的计谋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前者远比后者高明。01、失败的后果不同二人的计谋被称之为奇谋,正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对后方情况无法了解的情况下,根据合理猜测所做出的大胆决定。因此,在行动前就必须考虑到失败的情况。魏延是蜀国大将,诸葛亮无法承受失去魏延的后果;而邓艾只是钟会手下的一个小透明,根本不受重视,即使他失败了对魏国的战略也毫无影响。02、长安与阴平守卫力量不同偷渡阴平和突袭子午谷的难度也无疑是后者更大。魏延提出计划时,长安城外有郭淮的数万守军;但是邓艾出兵时,蜀国的主力部队全在汉中,被钟会牢牢的牵制住。邓艾一路奔袭,虽然只带了2000人,但却在沿路留下了近30000兵力,因此突袭成功后能迅速攻城略地。而魏延只有五千人,即使奇袭成功,他所面临的也是四面楚歌的境地,诸葛亮无法给到他支援,他只能在魏国内破坏一番后狼狈逃窜。03、长安和成都的战略地位不同长安对魏国来说虽然也是个战略重地,但丢了也影响不到首都洛阳,就人像失去了一只手,虽然代价很大但却并不致命。然而成都是蜀汉的心脏,邓艾一旦偷袭成功,成都唾手可得,蜀汉就此亡国。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计谋成功得到的利益,还是计谋失败付出的代价,子午谷奇谋都远不能和邓艾偷渡阴平相比,可以说二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2023-07-23 23:23:334

子午谷奇谋与偷渡阴平有什么差别

子午谷奇谋与偷渡阴平有什么差别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蜀国大将魏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谋略,那就是“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直取长安,而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发,两军在长安会师。一向行事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并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而在蜀国末期,魏国的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钟会率领大军与姜维在剑阁对峙,以牵制姜维。邓艾则率领精兵偷渡阴平,走涪城取绵竹,最后兵临成都城下,迫使蜀主刘禅开城投降。要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偷渡阴平都是寄希望出奇制胜,而子午谷和阴平两地地势都是十分的凶险,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事后证明邓艾的计策成功了,而魏延的计策被诸葛亮否定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从当时的军事形势分析,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国的军事实力是三国中最为强盛的,当时的魏军主帅是驸马夏侯楙。魏延认为他是膏粱子弟,怯而无谋,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率兵从子午谷偷袭。一旦偷袭成功,长安唾手可得,北伐胜利则指日可待。而诸葛亮认为,一旦子午谷有埋伏或是长安有大军严阵以待,魏延的五千精兵则会成为瓮中之鳖,而当时蜀国军力有限,诸葛亮不愿意为此冒险。而且,即使魏延率军来到长安城下,夏侯楙真的会吓到弃城而逃吗?就算夏侯楙逃跑了,城中会有多少粮食来供应蜀军呢?而且一旦得知长安被破,倘若郭淮起雍凉之兵前来将长安团团围住,那时已经十分疲惫的蜀军能否抵挡住源源不断赶来的魏军呢?当然,魏延的计策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过首先要确保行动的隐蔽性;其次要兵贵神速,抢在魏国援军赶到之前,迅速占领主要的关隘,不能给魏军以喘息之机;再次还需要东吴在旁策应以牵制魏军,分散注意力。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而邓艾偷渡阴平的时期,蜀国国力已经十分衰弱,朝政也是十分腐败。当时汉中已经失守,姜维率领蜀军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姜维担心魏军声东击西,于是上奏刘禅希望派遣张翼和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魏军偷袭。可是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认为魏军不会到来,没有理睬姜维的建议。魏军大将邓艾则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当时阴平地势十分崎岖,山高谷深,几乎无路可走,而且还有七百多里的无人区,倘若被蜀军发现,那将会全军覆没。邓艾决定赌一把,当他率精兵成功偷渡阴平,来到涪城城下,那时邓艾的军队已经精疲力尽,食不果腹。令邓艾没有想到的是,涪城守将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直接开城投降。蜀国上下根本就没有想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做好任何军事准备。十分疲惫的邓艾军在占领涪城后得到有力的补充,他们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来到成都城下。此时成都城内虽有数万军队,但是久疏战阵,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邓艾的天兵天将,刘禅毫无迎战准备,只能开城投降。
2023-07-23 23:23:581

刘禅在邓艾偷渡阴平是,帮了哪三个大忙?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马昭出动十余万大军三路伐蜀,11月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投降,蜀汉亡国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成功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江油、涪城和绵竹,特别是绵竹之战诸葛瞻败得太快,姜维主力大军在剑阁和钟会伐蜀主力对峙还来不及作出反应,蜀汉其余各处兵马也鞭长莫及这才导致刘禅献城投降。当然蜀汉亡国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姜维放弃自魏延开始几任汉中都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弃守外围改以“敛兵聚谷”的策略使得钟会大军得以轻松突入汉中腹地,再比如姜维先后十余次北伐使得蜀汉国力疲弱,益州本土势力一心投降无心再战,宦官黄皓专权使得蜀汉朝政糜烂等等。但是不得不说主要责任还是在刘禅身上,其他的不提,就拿直接导致蜀汉亡国的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一事而言,后主刘禅至少有三大失策,这才导致一场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险成为现实,我们一一来看一下。刘禅第一个失策就是拒绝了名将霍弋北上协防成都的请求:霍弋的父亲就是在刘备攻取西川期间镇守葭萌城,以百敌万立下大功的霍峻之子,霍峻死后刘备将霍弋养于府上,所以霍弋和刘禅的关系相当好,刘备称帝后任命霍弋为太子舍人,刘禅登基后又任命霍弋为中庶子教导太子刘璿,可以说霍弋是刘禅心腹之中的心腹。《汉晋春秋》记载:“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司马昭伐蜀之时,霍弋为安南将军镇抚南中七郡,功勋卓著,作为刘禅的心腹,霍弋提出带兵北上协防成都,可能是出于南中同样重要和刘禅压根没想到局势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所以刘禅拒绝了霍弋的提议。《三国志》记载:“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汉晋春秋》记载:“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弋孙彪,晋越巂太守。“霍弋和罗宪是蜀汉后期为数不多能力较为出众的名将,史称其“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霍弋镇抚南中卓有成效,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拜其为南中都督,仍然镇守南中。从日后战事的发展来看,刘禅拒绝霍弋北上的请求是其一大失策,因为邓艾进军涪城和绵竹时,刘禅身边无人可用这才派出毫无实战经验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领兵迎战,如果当时霍弋在成都,以霍弋的能力以及他和刘禅的关系,刘禅派出迎战邓艾的很可能是霍弋而不是诸葛瞻,如此一来绵竹之战的结果或许会大大不同,兵败的有可能是邓艾而不是蜀汉一方。刘禅第二个失策就是用错了诸葛瞻,虽然说当时能力出众的大将大多数没有在成都,比如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在剑阁和钟会伐蜀的主力大军对峙,罗宪在永安,霍弋在南中,但是偌大一个成都绝不可能没有一位有沙场经验的宿将在,至少罗宪的上司永安都督、右大将军阎宇在成都,此外老将宗预也在成都养病,这两个人虽然能力并不十分出众,但起码也是久经沙场,或许不会犯诸葛瞻出城和邓艾野战的错误,至少结果不会比诸葛瞻更差。绵竹之战在守不在攻,诸葛瞻只要据城而守支撑一段时间,东吴和蜀汉各地的援军都会陆续赶到,士卒疲惫、兵力不足又粮草不济只能力求速战的邓艾兵败的可能性很大,可是诸葛瞻毫无领兵作战经验,先是拒绝了黄权之子黄崇抢占险要地势的建议,接着又出城和邓艾野战,他的冒进彻底葬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成都原本应该有比诸葛瞻更合适的人选,可惜刘禅偏偏派出了诸葛瞻领兵作战。《三国志》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 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信鬼巫,谓故终不自知。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刘禅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失策就是不该撤了驻守阴平小道的兵马,诸葛亮曾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只要守住阴平桥头和阴平小道,从江油到成都一线可以高枕无忧、安然无恙,所以诸葛亮在的时候长期在阴平小道驻有兵马,可是诸葛亮死后刘禅认为根本没必要在此驻军就撤了这些兵马。钟会进攻汉中时,姜维就看出了阴平桥头的重要性,特意上表刘禅建议派廖化守住阴平桥头以防万一,可是刘禅听信黄皓之言置之不理。这个失策是刘禅三大失策中错的最离谱的一个,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夺取了武都和阴平,阴平小道在蜀汉腹地但是诸葛亮仍在此驻军,就是怕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曹魏会轻兵突袭,刘禅先是裁撤驻军,接着又对姜维驻兵阴平桥头的建议置之不理,刘禅连续犯错可谓是错上加错。邓艾偷渡阴平是一场风险极大的冒险行动,如果阴平桥头和阴平小道有驻军邓艾肯定过不了,就算通过了一路历经险阻到达江油其麾下最多只有几千人,力求速战的邓艾在拿下江油后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后续兵力没这么快赶到、士卒根本没有得到休整、粮草补给不足等等,只要绵竹守将坚壁清野,等援军一到消灭邓艾的这支疲惫之师并没有多难。刘禅的这三大失策相当于帮了邓艾三个大忙,这才直接导致了邓艾偷渡阴平的冒险成功,从而使得主力大军尚在的情形下,蜀汉却先亡国了,只要刘禅能少一两个失策的话,邓艾绝无成功可能,要么是根本无法偷渡成功,要么就是止步于涪城或绵竹,如此蜀汉国运至少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2023-07-23 23:25:061

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十八万兵马分三路伐蜀,主力军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兵马走大道,从斜谷出发,经子午谷,取汉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兵马从祁山进攻武都、阴平;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多兵马从狄道进攻沓中。司马昭三路大军势如破竹,钟会很快就攻占了汉中,邓艾也占领了沓中,诸葛绪则前往钟会处与之会合。之所以这么快进入汉中,是由于当时蜀国国君刘禅不听姜维建议积极布防,而且姜维采用“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就是把汉中的兵力收缩,采用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魏军。这使得汉中等地轻而易举的落入魏军之手,当时蜀国大将姜维的兵马都驻扎在剑阁,剑阁是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钟会等虽然攻占了汉中,当时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著称,姜维固守此地,钟会等也是无计可施。就在此时,邓艾向钟会建议绕过剑阁,偷渡阴平,直取涪城,这样剑阁守军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可以直接攻取剑阁,如果剑阁不来救兵,那么涪城守军空虚,可以直接攻占,之后沿着大道进攻绵竹,直攻成都。钟会立即采纳此建议,命邓艾偷渡阴平。然而阴平此地并不是好度过的。阴平此道方圆七百余里都没有人烟,而且山高谷深,异常险峻,粮食都无法运行,而且此偷渡有很大的危险性。一是如果被蜀军发现,那么因为道路狭窄无法躲藏,就会面临全军覆灭,况且此道险峻非常,多年来无人行走,能不能走出去还不一定;二是由于是偷袭,那么自己带的兵士必定少,多说也就几千精锐,那么到达涪城后,面临涪城守军、后面的绵竹、成都蜀国中央军,能否打得过?如果蜀军固守,那么邓艾面对前有高城坚守,后有剑阁蜀军回援,而且兵少粮绝就不一定支撑住。这在邓艾看来确实是很大的难题,但是,邓艾还是坚定信心,要赌一把,他率领将士凿山通道,搭建浮桥,绝壁攀崖,面对险峻之处,身先士卒,尤其到达最险要的摩天岭,已无路可走,邓艾裹毡滚到山下,将士纷纷效仿。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终于到达涪城城下。但是邓艾手下将士已经筋疲力尽。然而上天是眷顾邓艾的,蜀国官军已经腐朽不堪,涪城守将马邈见邓艾魏军从天而降,大吃一惊,自知不是邓艾对手,竟然不发一兵一卒也不抵抗,直接开城投降了。邓艾军进入涪城,军队得到充分的休整,当时剑阁姜维被钟会牵制,无法回援,邓艾顺势直接攻占绵竹,这时,大军直逼成都,蜀后主自知不是邓艾对手,又听信谯周等人建议,开城投降邓艾,蜀国灭亡。邓艾采用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攻占了蜀国,蜀国君臣由于自身腐败,不积极备战导致失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写作风格,可以关注我的今日头条账号“清谈点点滴滴”,每天为您送上一篇不一样的历史。
2023-07-23 23:26:161

邓艾偷渡阴平,仅剩两千人就能灭掉蜀国,什么原因呢

阴平渡,看刘家丢帜,汉祚失宫。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文武全才,也是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对内颇有建树,兴修水利,大肆屯田,发现经济。对外曾多次成功防御蜀汉姜维的进攻。263年秋8月,司马昭调集三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伐蜀,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驻守祁山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西路军有邓艾率领,共计三万余人,直接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 东路军共计十三万人,由钟会率领,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汉中。然而主力钟会部却被姜维阻隔在剑阁,邓艾密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得到司马昭同意后,邓艾亲率三万余人穿越道路崎岖的阴平,分兵把守关隘,或死或伤者不计其数,出阴平小道后,仅剩下两千余人,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邓艾为何仅仅依靠两千余人,就能灭掉拥有六十万人的蜀国,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邓艾身先士卒,率军出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成功斩杀诸葛瞻父子。本来是由主力部队钟会部主攻汉中,汉中一但灭亡,蜀汉也就唾手可得,然而姜维用兵如神,成功甩开了邓艾的阻挠,从沓中飞奔千余里到达剑阁,成功将钟会部阻挡在剑阁。僵持数十日,钟会几乎粮尽,要撤军。邓艾死活不肯,上书司马昭,请求率领本部人马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司马昭也是当世名将,懂得出奇制胜的道理,于是同意了邓艾的计划。 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全部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全军进军缓慢,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极其艰难,一路上死伤生病无数,没有一个士兵退却。到达摩天岭时,四州有出现悬崖峭壁,将士无不抱头痛哭,扬言退军,邓艾身先士卒以毛毡裹住身体,滚下悬崖,其余士兵看到后纷纷效仿,经过的艰难险阻长达七百余里,越过摩天岭,只剩下两千余人。邓艾于是率军直击涪城,守城将士见到从天而降的魏军,竟然不战而降。 刘禅震惊失措,让诸葛瞻父子前往梓潼应战邓,随军将领黄崇建议迅速占领重要的关隘,然而诸葛瞻迟疑不决,贻误战机,最终将军在绵竹地区相遇。本来诸葛瞻军队是占优势的,但邓艾阴险狡诈,诱骗诸葛瞻陷入埋伏,诸葛瞻父子均战死。邓艾成功占领绵竹,威声大震。刘禅惊慌失措,听取焦周的建议率全城文武投降邓艾。 其次刘禅重新宦官黄皓,不得人心,蜀国连年征战民困国穷,已经日薄西山,蜀汉内部斗争不。诸葛亮死后,刘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终日只知道享乐,又增加嫔妃的数量。后来宦官黄皓阿谀谄媚,逢迎刘禅,逐步取得刘禅的信任。刘禅于是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黄皓搭理。黄皓舞权专政,大肆铲除异己,忠臣都不敢讲实话,司马昭伐蜀,黄皓依然告诉刘禅没有大事,直到邓艾兵临成都,百官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司马昭因黄皓祸国殃民,将其凌迟处死。 蜀汉本来就民困国乏,人丁稀少,诸葛亮六出祁山后,刘禅又先后支持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搞的蜀汉内部怨声载道,再加上原来的荆州集团基本上已经战死,益州本土势力根本不愿意成为蜀汉的牺牲品,不愿意为蜀汉再战,百姓们也想过太平安定的日子,因此邓艾钟会所到之处才有很多不战而降的将军。 最主要是刘禅不思进取,没有远大抱负,胆小怕事,邓艾兵临城下,成都尚有五万军队,然而刘禅已经被吓破胆,不敢再战。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然而姜维还在剑阁拼死阻击钟会,蜀国灭亡蜀国的军队依然在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奇迹,邓艾两千人灭掉蜀国,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你是如何看待邓艾灭蜀的?
2023-07-23 23:26:541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汉,诸葛亮的儿子本可以力挽狂澜,为何却错失良机?

我觉得可能是诸葛亮的儿子没有想到这个计谋所以才导致蜀汉覆灭的。因为邓艾率领一万人的军队是从阴平小道翻越七百多里的崇山峻岭。一路攻陷江由、涪城和绵竹才到的雒城,最后刘禅决定投降,蜀汉覆灭。从上面的路线不难发现,邓艾翻过了七百多里的崇山峻岭,没有直接到成都,而是要经过很多个关隘。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本可以扭转乾坤,让蜀汉免于覆灭,因为从第一个关口就能阻止邓艾的进攻,但他错过了机会,由此看来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点。邓艾面临的第一个关口是江由戍,这是刘备统治期间建立的军事要塞,用来阻止曹魏军队翻越摩天岭攻打蜀汉。而当时镇守江由的将领是马邈,在邓艾偷渡阴平后,他选择了向邓艾投降。为什么马邈没有战斗就放弃了?其实,马邈也是迫不得已的。虽然江由是一个军事要塞,但当时蜀汉的大部分军队都在姜维所据守的剑阁,他们这样一个据点不会有太多的守军。邓艾的突然出现是出乎意料。邓艾带了一万多人来偷渡阴平,即使六成的部队在路上折损了,仍然有4000人。可以想到马邈面对这些人马是多么的无助,而诸葛瞻迟迟不来支援,马邈早已孤立无援。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诸葛瞻及时向江由提供支援,就可能是一种结果。可历史不容许假设,诸葛瞻错失良机,导致了蜀汉的覆灭,邓艾顺利进入平原地区。最后诸葛瞻选择与邓艾野战,最终兵败身亡,而成都也无法在继续防守了。综上看来诸葛瞻的决策失误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2023-07-23 23:27:039

为何魏延子午谷奇谋很荒谬,而邓艾偷渡阴平却能成功?

先来说邓艾的偷渡阴平,先看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可知阴平是个险要地点所在,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邓艾从这里裹毡而下,从峭壁直接滚下去,这是个险招,搞不好即会全军覆没。并且粮草将近,若不取阴平,攻打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镇守剑阁的是蜀汉大将姜维,不是顷刻间就能攻下的。邓艾确实是个帅才,因为渡过阴平,成都近在咫尺,邓艾选择偷渡阴平是个无奈之举,更是个大胆之举。再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具体战术相信都清楚,这问题问烂了。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行性,我比较尊重秦涛的《老谋子司马懿》中所述:一,子午谷这条路并非什么密道,而是当时尽人皆知的一条通往关中的要道。二,即使此路没有守军,但行路实在过于凶险。三,即使安然兵出子午谷,抵达关中,经过如此高强度的行军军队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四,粮食只能一次带足,不能靠后方补给。好,那来对比一下偷渡阴平和子午谷奇谋。一,阴平是条险路,当地农民大多都不会走,和子午谷不同。二,由于阴平地势实在太险,蜀汉没有设置守军。子午谷则不确定,魏延镇守汉中多年,相信对子午谷布防十分确定,在此我持保留意见,相信如魏延所说是没有守军的,至于凶险程度则阴平更险。三,子午谷长度约六百里,既然是急袭,那么军队一定疲惫不堪。与从山上滚下来的魏军不同,虽然凶险,但毕竟只是一座高山。四,粮草问题,邓艾所为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因为本身就缺粮才出此险招,子午谷则不同,诸葛亮兵出祁山,粮草很充足,因此诸葛亮认为没有必要犯这个险。综上所述,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虽然都是急袭战,但迫于诸多因素,兵出子午谷有太多的不可能性,而且最多只是攻下长安,洛阳以西长安以东还有潼关,马超当年攻打曹操潼关失利,若配合陇西诸郡,长安只能是一座孤城,偷渡阴平虽然难而且险,但利益显著,直抵成都,迫使后主投降。
2023-07-23 23:27:351

虎啸龙吟邓艾如何灭蜀详细介绍 偷渡阴平前因后果揭秘

电视剧《虎啸龙吟》播出以来口碑爆棚,剧中刻画了三国时期很多英雄人物,观众好奇电视剧《虎啸龙吟》中邓艾是怎样的人物,邓艾是如何灭蜀的,历史上邓艾偷渡阴平是怎么回事? 《军师联盟》从司马懿布衣书生时起笔,曹魏朝堂的波谲云诡,协助曹丕夺嫡的步步惊心在诸多“三国题材”同题作文中可谓角度清奇。 而在《虎啸龙吟》,一口气放出的6集剧情中,吴秀波几次重场戏的表演已经让观众大呼演技炸裂,剧中司马懿和邓艾是师徒关系,最后邓艾灭掉了蜀国,那么邓艾是如何灭蜀的呢? 《虎啸龙吟》邓艾偷渡阴平前因后果介绍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分军三路伐蜀。 钟会率主力十余万取道汉中,进攻阳平关;邓艾率军三万余进军甘中;诸葛绪率军三万余进攻武都;卫权为监军。姜维自知兵力不如魏军,于是退回川中,据守剑阁。 剑门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北有利州,南有绵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北入川,必走绵竹。 “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 姜维据险而守,钟会久攻不下,无计可施。这时候邓艾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进攻绵竹”的计策。 《虎啸龙吟》邓艾如何灭蜀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 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简介,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 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刘禅又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 此战,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着名的奇袭战例。 邓艾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抬棺至军营拜见。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 邓艾约束部众,进城后邓艾简介,没有发生抢掠。他安抚投降的人员,使他们复任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
2023-07-23 23:27:411

诸葛亮临终前让姜维守阴平,最后为啥还是被邓艾偷渡了?

诸葛亮临终之前交代好了遗言,最后阴平还是让邓艾给偷渡了,这其实是因为姜维把诸葛亮的话给忘得一干二净了,而邓艾,这个不良用心的人,却很好地利用了这一次绝佳的机会。另外,还有诸葛亮临死说出了蜀汉战略要地,姜维给了外人可乘之机,导致了阴平最后落到了外人的手中。一、姜维的战略政策的失误姜维曾经担任了蜀汉多年的大将军,掌握了蜀汉绝大部分的军权。为了躲避祸患,姜维被迫率军主力种麦躲避风声。只可惜,这个时候的曹魏,已经是率先进行进攻了,他们兵分三路,目的就是为了绊住姜维,然后率军主力攻击汉中。由于姜维事先面对曹魏的准备不足,于是蜀汉陷入了非常不利的境地。后来,邓艾直接偷渡。姜维险些被绊住,不能够回师。二、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也不是很好公元前234年,诸葛亮率领姜维等等众多将士在五丈原下安营扎寨。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诸葛亮竟然在生产粮食,士兵和百姓们秩序井然。于是司马懿就率领了曹魏的军队,另想办法,反而关心起了诸葛亮的身体来了。于是就问使者诸葛亮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听了使者的话以后,司马懿就觉得,诸葛亮已经是活不久了,果不其然,诸葛亮没有过多久,就暴毙身亡,在病死之前,诸葛亮的身体已经是大不如前,甚至连士兵都不能够统领起来了。于是司马懿一行人就趁机打劫,前面积累的实力一下子爆发了起来,把诸葛亮一行人打得落花流水。三国演义之中记载,当初诸葛亮的身体非常虚弱,临终要交代一些后事,那个时候,连后主刘禅都感到了害怕起来,前来问候军事。姜维同样也是误打误撞,碰到了诸葛亮即将灯灭,诸葛亮就一把拦住了姜维,并且给姜维交代了很多后事。可是没有想到的是,姜维并没有太过注意诸葛亮的遗言,并没有对阴平过于注意,反而误打误撞让敌军深入,偷渡阴平小道,直取胜利。
2023-07-23 23:27:491

为什么邓艾偷渡阴平可以成功,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搁置?

因为邓艾的老师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邓艾。而且邓艾本人也是非常有才华的。
2023-07-23 23:28:155

子午谷奇谋和偷渡阴平差距有多大?

其一,二者综合国力,军事力量相差悬殊。蜀国人才凋零,兵微将寡;魏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魏延区区五千人马,纵使偷袭长安得手,也是孤军深入,难以为继,势必陷入曹魏的重兵包围之中。而邓艾一旦偷袭得手,其背后有曹魏雄厚国力、兵力做坚强后盾。有人说:邓艾是偷袭,跟总体兵力没有关系吧?其实不然。邓艾走阴平700里,到江油时只带了2000兵,但沿路留下了近3万的兵力,在偷袭江油以后会合3万兵力和江油的降军,恐怕已经接近成都防守兵力的总和了。  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拿下涪县,又增加了不少力量。在优势兵力下攻克棉竹之后,蜀汉军队全线崩溃。失去了绵竹这块屏障,成都基本上成了一座孤城。所以,刘禅只有缴械投降。因此,别看邓艾偷袭江油好像只有2000兵,但他的后续部队其实都源源赶到了,最后到成都的时候已经是接近4万了。试想如果邓艾不是兵力上占优,而想以区区2000兵偷袭江油,进而一举攻克绵竹、成都,除非蜀军都是泥做的,要不然,单以绵竹诸葛瞻的兵力,就把邓艾给灭了。
2023-07-23 23:28:516

邓艾偷渡阴平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

以下是三国志 邓艾传中关于邓艾偷渡阴平的叙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2023-07-23 23:29:263

阴平是现在哪里

甘肃省文县。阴平,古地名,在剑门关以北(现今甘肃省文县境内)。三国时,邓艾奉命攻伐蜀国,久攻不利,邓艾则回军景谷道,到达阴平郡,走数百里险要小道,到达江油关,蜀汉守将马邈开关投降。邓艾军长驱南下,攻克绵竹,直抵成都。蜀后主刘禅投降,灭了蜀国。阴平,古地名。公元263年,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直逼蜀汉。由阴平开辟的小路出发,魏国邓艾军一路所向披靡,克绵竹这一成都最后的屏障,直接扑到成都城下,这一事件直接导致蜀主刘禅降,蜀亡。
2023-07-23 23:29:331

邓艾阴平渡险是一大事迹,如果失败会不会全军覆没?

如果邓艾偷渡阴平失败,那么邓艾这对人马基本上就没了,但是蜀汉依然会被灭亡,改变不了最后的命运。一、邓艾偷渡阴平,假如被发现,那么便是一去无回。当时曹魏让钟会与邓艾去灭蜀,在邓艾攻占了沓中之后,邓艾便向钟会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谋。当时两人是准备去攻打涪城的,但是这中间有个地方叫做剑阁,这个地位易守难攻,曹魏在短期内不一定能攻下来。而当时有一条小路叫做阴平,基本上没人从哪里走了,因为路途比较险峻,极其难走。邓艾就想着自己带一队人马偷偷从阴平绕道,直接攻打涪城。钟会同意了。后来涪城守将看到天降曹魏大军,慌得一批直接投降。后来便是曹魏打破蜀军,蜀军节节败退,最后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假如邓艾偷渡阴平失败,他被发现了,起码他带领的那一队人马就没了。他是直接进入敌人腹部,被发现自己就要腹背受敌,只有为国捐躯了。二、即使邓艾偷渡阴平不成功,蜀汉依然逃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假如邓艾偷渡阴平失败,那么钟会的选择只有两个,继续攻打,或者撤兵。继续攻打,只不过是双方互耗着,也许钟会会上书给曹魏的皇帝请求增援,增援一到,剑阁虽难攻,但是最终还是会被攻下来,只是时间问题。钟会撤退的话,也只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进攻。蜀汉当时内部矛盾尖锐,灭亡早已注定。蜀汉在丢失荆州和夷陵之战失败后,基本上就已经注定灭亡了。只不过诸葛亮强行给蜀汉一次机会,那就是第一次北伐,但是第一次北伐也失败了,后面的北伐基本上没什么效果。后来姜维继续北伐,那个时候蜀汉已经国力空虚,益州本土的氏族早已经对蜀汉不满了,蜀汉内部宦官勾结大将军掌握朝政。所以当时的蜀汉灭亡是注定的了。
2023-07-23 23:30:234

魏灭蜀之战,若没有偷渡阴平,钟会能突破姜维守的剑阁吗?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18万魏军兵分三路,由钟会担任主帅,攻入汉中,直插剑阁,幸好被姜维利用天险堵住在剑阁,在这个关键节点,由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夺取江油,攻破涪城,兵临成都,才最终导致了刘禅的投降,蜀汉的灭亡。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钟会能突破姜维把守的剑阁吗?答案是:能突破。邓艾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自剑阁以北,只有柳隐坚守的黄金城和汉中的汉城、乐城没有失守,其余险塞全部失守了,蜀汉最北边的防线就是剑阁,剑阁一旦失守,成都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魏军面前。剑阁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率领的5万蜀汉主力军防守,据险而守,钟会率领13万魏军主力攻打剑阁,因为剑阁险要的地势,一时攻打不下。另外有2万魏军在汉中围攻黄金城、汉城、乐城,三城中的蜀军陷入魏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能够坚守多久,取决于三城储备的粮食及守城将士的决心。另外还有邓艾率领的3万魏军也在剑阁以北伺机而动,这也就是邓艾用来偷渡阴平的部队。姜维战争打到现在,魏国就算拿不下剑阁,也算大获全胜了,黄金城、汉城、乐城已处于魏军重重包围,也就是三座孤城,相互不能支援,破城那是迟早的事,一破城,整个汉中都收归魏军,魏军与蜀军的前线甚至推进到了剑阁。钟会在剑阁的13万魏军只是因为粮食运输不便,根本不是因为缺粮,魏攻蜀之战,打到现在,才一个月时间而已,司马昭为此精心准备的伐蜀之战,粮食不可能才支撑一个月就没粮了,否则这战争也不用打了。有句话叫: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姜维与钟会魏军发动这次攻蜀之战明显就是有备而来,魏军中有大量的辎重部队,从邓艾偷渡阴平就能看出来,邓艾部队一路凿山开路、修栈架桥,没有辎重部队根本办不到,就算阴平无法偷渡过去,魏军难道会束手无策吗?就算是一员普通将领,面对蜀军把守险要地势的剑阁阻挡,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其他的路线,阴平过不去,剑阁过不去,魏军从汉中经巴西郡往成都打行不行?或者从剑阁翻过米仓山再渡过西汉水直接到达巴西郡行不行?剑门关况且钟会、邓艾等将领也是魏军的名将,邓艾一生首次踏上蜀地就知道偷渡阴平小道,他又没来过蜀地,还不会迷路,邓艾还不是靠平常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算阴平过不去,总会有其他地方过去的,十多万魏军不会就这么善罢干休的。再说了,就算钟会将大部分撤退回汉中,夺下之前围攻的三城,收复整个汉中,同时留下少量足以对抗蜀军的魏军沿剑阁一路向北布防,姜维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拿下那么多的险要据点,况且还有汉中的魏军主力可以支援。钟会就算不打,蜀汉估计也是一片投降之声,然后钟会再派出使者面见皇帝刘禅,要求刘禅投降,并要求刘禅严惩姜维,姜维本来在蜀汉中已是怨声四起,诸葛瞻,黄皓、阎宇等人都在刻章打击姜维,而姜维作为大将军,把整个汉中郡给丢了,这个责任肯定姜维来担吧,刘禅再昏庸恐怕这个时候也保不了姜维,姜维一倒台,剑阁更是守不住,蜀汉大概率就是投降,到时候用政治手段也能拿下剑阁。益州地形图魏灭蜀之战,打成这个样子,就注定了蜀汉已经处于灭亡边沿,就算蜀汉南中的援兵和永安的援兵到位,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东吴就更不用指望了,还想着抢占蜀汉的地盘分一杯羹呢。蜀汉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剑阁离成都也不过只有600里路,只要破了剑阁,魏军七天就能兵临成都,蜀汉只有一个姜维也是独木难支,诸葛瞻能力不足,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像阎宇、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成不了什么大事。魏灭蜀之战所以当钟会打到剑阁时,实际上蜀汉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没有什么悬念,钟会或邓艾突破剑阁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时间不会太长。
2023-07-23 23:30:471

邓艾偷渡阴平,假如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派谁最合适?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姜维主力被钟会主力在剑阁绊住,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战死沙场,最终,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试想,如果当时刘禅不派诸葛瞻,派谁去能挡住邓艾?或者说,当时谁比诸葛瞻更合适与邓艾作战?众所周知,此时的蜀汉,名将凋零,几乎无将可用,姜维是将才,当时抵挡钟会十余万大军,分身乏术,蜀汉可用的将才,少之又少。蜀汉的另一个优秀将领王平,此时早已经去世,王平去世的时间,是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距离此时,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刘禅仓促之下,只能派诸葛瞻前去迎战邓艾,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是温室长大的花木,他根本不是邓艾的对手,可以说,诸葛瞻根本就不会打仗,因为没有听从黄权的儿子黄崇的建议,迅速占据险要而错失良机,导致兵败身死。《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那么,此时,只有一个人可以抵挡邓艾,也就是说,只有他比诸葛瞻更适合迎战邓艾。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廖化。为什么说廖化能挡住邓艾呢?廖化相比诸葛瞻,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廖化从跟关羽镇守荆州开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再到后来跟随姜维多次北伐,在战场上历练了大半辈子,可以说,久经战阵。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智勇双全,如果没本事,早就挂了,活不到现在,所以说,当时如果是廖化迎战邓艾,绝对比诸葛瞻强多了。那么,此时的廖化在做什么呢?此时的廖化正在剑阁,和姜维一起抵挡钟会。也就是说,廖化也分身乏术。《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景耀六年(263年),姜维一听说钟会治兵关中,有伐蜀图谋的时候,便上表刘禅,派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此等大事,刘禅却视为儿戏,刘禅听信了宦官黄皓的谎言,说敌军不会来,等到魏军几路兵马齐出,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这才慌忙派廖化支援沓中,派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后来,姜维被邓艾军牵制,退守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傅佥力战而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了,当了可耻的叛徒。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率军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守剑阁。所以,刘禅无将可用,只能派诸葛瞻带兵前去抵挡邓艾,结果,诸葛瞻放弃险要地形,放弃坚守,选择和邓艾军野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焉能不败?最终诸葛瞻战死沙场。刘禅本来就是软骨头,扶不起来的阿斗,他见最后一根稻草也没了,随即开城投降了邓艾,蜀汉就此灭亡。
2023-07-23 23:31:554

孔明留下一计可阻止曹魏偷渡阴平,为何刘禅却弃而不用?

孔明为了蜀汉天下,为了托孤重任,为了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真可谓用心且用力。在刘备刚刚死后,曹魏就派了五路大军前来攻击蜀汉,诸葛亮随随便便的闲谈之间就已退去五路大军,为刘禅一开始就卸去了重压。之后诸葛亮又派人去和东吴,与东吴重新联盟共抗曹操,在之后又为了扫除内乱,亲自领军到南蛮,七擒孟获七纵孟获,最后收得南蛮之心,在诸葛亮在世时没有发生过叛乱。之后诸葛亮为了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开始北伐,北伐之前还上出师表让刘禅亲贤人,远小人,对刘禅可谓是敦敦教导。诸葛亮北伐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汉的支柱诸葛亮去世了,去世时,还敦敦告诫,留下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继承人蒋宛与费祎。诸葛亮对蜀汉地形的一切谋划都在他的胸中,他的所做所为,无不是尽心尽力为这蜀汉,为这托孤重任,为了刘禅。但是刘禅毕竟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朝政荒疏,胸无大志,只喜欢享乐,丝毫不知自己父亲的雄心壮志,丝毫不知国家得来之艰苦。更是面对诸葛亚父的无私付出,始终像一个孩子一般,长不大的孩子一般,只懂享受欢乐,哪里知道怎么治理国家。不用说诸葛孔明一计阻止偷渡阴平,就是诸葛亮有千百万的计策,到了刘禅这里也终会变成无用,因为他首先的所做所为就给了敌国的可乘之机。他的懦弱,他的无能,他的贪图享乐,没有了励精图治的君主,国家注定一切荒疏,国力军事实力也都大为下降,阴平的计策自然也就随着放下了戒备。所以最后说就是因为刘禅的无能导致诸葛孔明的许多政策逐渐失去了它该有的精华。
2023-07-23 23:32:264

正史里邓艾偷渡阴平走了多少天江油,何时抵达江油城?

史书上只有一句:“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没有说走了多少天,又是何时抵达涪城(绵阳市)(不是江油。)
2023-07-23 23:3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