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渡阴平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在三国演义里,1.邓艾偷渡阴平走出来的就剩2000人了,而成都兵力有几万人,为什么不出一万了把邓艾灭了。

1、如果要讨论演义,下面几条可以无视。2、按《通鉴》,魏军16万多,邓艾兵力3万。《三国志》注里提到邓艾偷渡阴平到江油时有兵1万,不是2000。3、战争不是单纯地比人数,要不怎么会有淝水、昆阳诸役?更何况,后人读史是俯视视野,你知道邓艾有多少人,从何处而来,但诸葛瞻未必知道。出奇不意对敌人的打击(尤其是心理上的打击)是决定性的,许多著名战例往往是心理崩溃导致的溃败,真正斩首的倒并不多。4、刘禅不降,邓艾久攻不下,是有可能失败的。当时钟会已经准备撤军了。

三国后期,邓艾偷渡阴平后剩下的几千伤兵残将为何能破诸葛瞻的几万誓死守卫锦竹的蜀军?按照实力,谁更...

从当时的实力看,邓艾不及诸葛瞻。邓艾部队历尽千辛万苦、伤亡无数,才偷渡得阴平。蜀国成都就在眼前,眼看就能灭掉蜀国,立不世之业,士兵们当然士气高涨、以一当十。再加上诸葛瞻方面防备不足,仓促参加战斗,且主帅缺乏领兵作战经验。

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人?为什么绵竹一战诸葛父子会顶不住?

《三国演义》写到钟会邓艾分兵进,汉室江山尽属曹 。据史书记载: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将军邓艾、诸葛绪各带兵三万,钟会带兵十三万分三路进攻蜀汉.邓艾所辖三万余,他自带前锋有三千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偷渡阴平....诸葛诞父子能有多少抵抗力量抗拒这三路兵马?蜀国全国人口共九十七万,你认为他们有多少兵丁可招募?川中父老也早已经厌倦了征战杀伐,对刘备父子心怀不满....蜀国大势已去,就是诸葛亮在世也不能为力........杯具啊!!!

邓艾如果和诸葛亮交战,邓艾会偷渡阴平成功吗?

不是能不能成功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实施的问题。姜维为了避祸屯田沓中,远戍边地,致使蜀汉的防御战略严重失衡。汉中的守备力量单薄,以至于钟会轻易将蜀汉的门户撞开。阳安关的失守实际对整个魏灭蜀之战具【决定性】意义。汉中与蜀地的主要通道为西汉水河谷,而阳安关就是在此处扼险而守。阳安关失守后,蜀军只得阻剑门而守,阴平孤悬于剑门之外,只能放弃。黄浩乱政,姜维为了避祸,大军远屯沓中姜维更改汉中防御策略钟会大军越阳平关而趋剑阁满足以上三个条件,邓艾奇袭阴平【才能实施】。这根本已经无关诸葛亮和邓艾军事才能谁高的问题,而是魏灭蜀时,整个蜀汉无论军事防御策略还是政治形势都和诸葛亮时截然不同了。因此,要回答邓艾能不能成功的问题,应该先去探讨,诸葛亮如果活着,汉中的防御和蜀汉内部政治是否会像姜维时代一样的问题。如果像诸葛亮时代一样,邓艾根本就不可能奇袭阴平,因为阴平在第三次北伐后,已经归于蜀汉了,是蜀汉领地,诸葛亮如果没有姜维那样的形势压力在,何必无故放弃阴平?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环境前提不一样的情况下就去讨论军事,意义不大。

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那姜维能不能等到钟会粮尽退兵?

假如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那姜维能不能等到钟会粮尽退兵?这个假设不成立,邓艾一定会偷渡阴平,钟会也很难粮尽退兵。首先邓艾不是偷渡阴平,而是带兵光明正大的渡的阴平;其次讲钟会粮尽兵退这个问题很可笑,后文具体分析,最后魏国对比蜀国是国家力量的碾压,就保证前两点不存在。因此这个假设展开来讨论离不开两国国力的分析。首先邓艾偷渡阴平的说法就不成立。假设邓艾是偷渡阴平,也就是奇袭;既然是奇袭说明邓艾不会带太多人。事实上邓艾是带领数万人的部队渡过阴平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就是能够通过的关口都已经被把守了,邓艾走的这条路没有想过要走。但是拥有强大国力的魏国不惜一切代价走了这条路,就说明邓艾率军不是偷渡,而是只有这一个选择。其次讲钟会粮尽兵退这个问题很可笑。为什么呢?钟会所带的部队所面临的问题不是粮尽的问题,是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运输困难并非是不能运输,只是限制了运量。因也就是说钟会的部队是不可能面临粮尽的问题,而是要面临粮食供应减少的问题。解决这种事情是很简单的,就是减少驻扎的兵马去运粮草就好了。因此这个问题有些可笑。最后魏国对比蜀国是国家力量的碾压。魏国跟蜀国经过多年的发展,两国在实力上已经是天差地别。魏国拥有碾压蜀国的实力,也就是说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魏国都有能力也肯定能够消灭蜀国。假设中提到的两个问题对于强大的魏国来讲,根本就构不成致命缺陷,都是能够解决的问题。因此,即使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钟会这边的粮食也有办法供应。

姜维与东吴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以后,为什么不派兵援助?

诸葛瞻并没有在阻挡住邓艾的进攻,最终蜀汉最后的防线绵竹失守,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那么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疑问,蜀汉大将军姜维与东吴方面为何没去救援成都?先说姜维,之前姜维占据剑阁这种有利于防守的地形,在此列营守险,把曹魏钟会的主力大军阻挡住剑门关之外,当听到邓艾偷渡阴平,江油失守后、姜维并没有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姜维率蜀军主力四五万人由广汉、郪道撤退,观察动静。姜维这么做当然不是不想去救援成都,反而是因为蜀国实际情况作出的的战布置,如果他全师救援成都,那么钟会大军随后延金牛大道跟进,自己的部队就有进退无路的危险,那时候失去了险关依托,面对数倍的魏军,是没有出路。姜维的行军路线,可以占据有利地形,“确保阆中一线与东部南部的联系”,这样不管后主入南中建宁,或者入吴、蜀国的残余力量还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诸葛瞻这么快就败了,更没有料到后主会全城降魏。他作为一方主帅,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汉的腐朽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了、 蜀军将士知道后,也都拔剑砍石。至于东吴其实不是没有派遣人去救援蜀汉,蜀汉在姜维驻军剑阁抵御钟会大军时候,他已也派人向东吴求救,当东吴知道曹魏进攻蜀汉的消息。也明白蜀汉和东吴可谓唇亡齿的关系,东吴皇帝孙休一方面派大将军丁奉督率各军攻向魏国寿春,通过进攻魏国来缓解蜀汉的压力,也即效仿战国时期孙膑的“围魏救赵”;另一方面,东吴还派遣了将军丁封、孙异前赴沔中,救援蜀国。但是令东吴没有想到的是,东吴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接到蜀汉救援消息,做出救援机会开始行动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蜀汉竟然投降了。要知道刘备当初在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之下,花了两年的时间以牺牲最重要军师庞统为代价的前提之下,才拿下成都,之后与曹操又花费两年多的时间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他真正占据益州全境并加以巩固的时候,可以说差不多用了整整8年的时光,要是刘备知道曹魏三个月的时间拿下汉中与益州,不知道会不会感叹一句,崽卖爷田不心疼因此并不是姜维与东吴方面不去救援,相反是他们都没有想到蜀汉后主竟然选择与四十九年前刘璋一样的选择,在成都士兵和城中粮食都不缺少的情况下,选择开城投降。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能短期内灭了蜀国吗?

如果邓艾不偷渡阴平,魏国这次伐蜀之战会以失败告终,魏国短时间内也不可能第二次伐蜀。历史上在邓艾偷渡阴平成功之时,钟会已经因为粮尽准备退兵。公元263年8月,司马昭为了建立功勋,为篡夺皇位做铺垫,决定发起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钟会率10多万大军进攻汉中,邓艾率3万多人进攻在甘松、沓中,牵制在那里屯田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进攻武街、阴平桥头,以切断姜维退回汉中的退路。此外刘欣从新城、上庸方向沿汉水西进,配合钟会进攻汉中。剑阁地势险要,钟会集中了本部人马和诸葛绪的军马累攻不克。由于魏军在汉中集结了10几万大军,粮草消耗巨大,而蜀道艰险,运粮不便,此时魏军的粮草已经出现了问题,在邓艾偷渡阴平的时候,钟会都在和部下商议撤军了。如果邓艾不去偷渡阴平,而是和钟会汇合,一起攻打剑阁。他所部只有3万多人,而钟会原来就有10多万人,加上诸葛绪的3万人,起码有13万兵马,邓艾这点部队显然不会对战局产生太大的影响,魏军还是无法攻克剑阁。所以如果没有偷渡阴平的话,钟会无法攻克剑阁,只能撤军。如果此次伐蜀失败,魏国短时间内无法发动第二次伐蜀战争。姜维集结在剑阁的部队有4、5万人,而在魏军后方汉城、乐城等地坚守的蜀军也有1万多人,加起来就有5、6万人。魏军在撤退前,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自然不用担心蜀军的反击。但是撤退时由于蜀道难走,只能分批撤退,这最后撤退的几批部队就有点危险了。当然,钟会、邓艾也都精通韬略,擅长用兵,他们如果要撤军肯定也会做出相应安排。姜维能否抓住战机,这个也要看大家的临场发挥了。不过这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对国力损耗肯定不会小,魏军即使能全身而退,短时间是不可能伐蜀了。

新英雄邓艾 会不会说这样一句话:偷渡阴平 直取蜀汉

州士族在关键节点大规模投降,由于阳平关的失守,当初应该是故意放魏军进汉中然后关门打狗,就连在侧后迂回的姜维都陷入了包围,刘禅如果不逃跑,魏军主力长驱直入。结果阳平关守将投降之后,他这套战略的出发点就在于,改变了战争局势,被邓艾诈败引出绵竹。之后剩下的魏军乘虚而入。之后诸葛亮那个沽名钓誉的吊儿子。当时刘禅已经没有可以继续作为的支撑点,轻兵浪战,一波送掉了成都所有的军队。但是和魏军主力对比已经处于绝对劣势,反而得到了关键的补给,剩下的就只有投降这么一个必然选择。邓艾当初敢于偷渡阴平,赵云儿子死战不退保护姜维逃出生天后。其实按照姜维的布局,姜维留在汉中各关键节点的可靠将领(比如蒋琬的儿子)和至少2万以上的精锐部队反而陷入包围。比如说邓艾偷渡阴平后,姜维也丝毫动弹不得。是姜维化腐朽为神奇。这种情况下成都内无可战之兵,外无必援之师,与其是说姜维牵制了10万魏军,还不如说是魏军用10万人牵制了姜维手上所有的野战军。至于姜维那边,在江油非但没遇到阻击,后防空虚的蜀军就只有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几乎全军覆没,兵力本来处于劣势的蜀军被多段分割包围,即使魏军无法突破,姜维才有剩下的4万野战军把10万魏军堵在剑阁

如果诸葛亮在世,邓艾还能成功偷渡阴平吗?

邓艾,字士载,三国后期曹魏的顶梁柱,曾和蜀汉姜维征战半生,各有胜负。最后,他偷渡阴平,来了个釜底抽薪,降江油,血战绵竹,兵临成都城下。刘禅手足无措,在投降派谯周的说服下,开城投降。如果邓艾偷渡阴平时,诸葛亮仍然在世,他还会偷渡成功吗?个人认为邓艾不会成功的,他和“神人”诸葛亮相比差太远了,依据演义中内容,分析如下。首先,诸葛亮不会将汉中外围军事要塞放弃。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顶尖的军事家,他深知边关防守的重要性,应该派重兵把守。早在公元219年,刘备称汉中王时,任命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汉中太守,向来对魏延有成见的诸葛亮也没有反对,说诸葛亮是认可魏延的防御能力的。他赞同魏延的“重门之策”,觉得魏延的固守汉中之策是最佳的,也就没有提出异议。因此,诸葛亮即使兵败,兵力捉襟见肘,也会在外围阵地汉中留下重兵和得力干将。如果汉中丢失,那么益州将会不保,蜀汉可能灭亡。汉中作为益州的门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诸葛亮不会无缘无故将汉中放弃的,不会给邓艾可趁之机。其次,诸葛亮不会给邓艾偷渡阴平的机会,他会在阴平驻扎大军。诸葛亮即使放弃汉中,退守益州,他也会考虑周全。“诸葛一生唯谨慎”,这句话说得很中肯,诸葛亮不求有大功,但求没有大的损失。如诸葛亮在第一次出祁山时,因马谡丢失军事重地街亭,他认为先机已失,便没有和司马懿大军对抗,而是提前撤退。如果换做其他冒险主义者,他可能不会放弃伐魏的大好机会,和司马懿硬碰硬,一决雌雄。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正待要行,忽报马到来,说街亭、列柳城尽皆失了。孔明跌足长叹曰:“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这就是他为保全蜀汉的有生力量,所做的努力。诸葛亮那么谨慎“算无遗策”,自然不会给后辈邓艾留下阴平这么一个明显的破绽。诸葛亮在大军退回蜀汉后,会在第一时间,在汉中通往蜀汉的各个要口驻扎大军,防止邓艾偷袭,阴平自然也不会漏掉。事实上,诸葛亮在世之时,一直在阴平驻扎大军,只是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和刘禅以军队数量不足,而擅自取消阴平的驻防军队。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最后,即使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诸葛亮也会派出军队补救。如果诸葛亮在剑阁和钟会对峙的过程中,邓艾偷渡阴平成功,诸葛亮也会在接到报告的第一时间,派出军队,前去补救。诸葛亮在自己家门口,掌控力是很强的。诸葛亮谋定而后动,面对邓艾偷渡阴平的突发情况,他一定会妥善处理的。如派出得力干将王平、魏延或者其他人,不说战胜邓艾,阻挡半月二十天,问题不大。此时,邓艾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人困马乏,只要遇到困难,人心涣散,失败是一定的。总结:诸葛亮号称“智绝”,不是姜维之流,比邓艾强的不是一点半点,多次以弱胜强。如果靠常规对战,诸葛亮难以取胜,他会使出看家本领——火攻,将偷渡阴平而来的邓艾军队烧得灰飞烟灭。总之,如果诸葛亮在世,邓艾想要偷渡阴平,夺取胜利,那是痴心梦想,异想天开。

邓艾偷渡阴平后马邈不战而降,诸葛瞻为啥败了呢?

景元三年(262年),执掌魏国大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他认为蜀汉连年北伐,早已“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执掌耳”,先取西川,三年后再从蜀顺流而下,水陆并进吞灭东吴,实现天下统一是司马昭的终极目标。尽管魏国群臣皆反对,都认为伐蜀时机未到,但司马昭仍与司录校尉钟会谋划伐蜀。景元四年(263年),经过一年准备的魏国尽起十八万大军,分三路南下伐吴,其中东路军率主力十多万人,西路军的邓艾和中路军的诸葛绪都各只带了三万多人。魏军最初进展较为顺利,连破汉中数城,姜维与廖化、张翼、董厥等蜀汉将领见魏军来势汹汹,正面硬抗恐吃不消,于是决意退守剑阁。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这里地势险要,道小谷深,易守难攻。姜维充分利用剑阁的有力地形,将钟会十几万大军挡在剑阁之外,如此天险,孤军深入的魏军却久攻不克,一时大军士气开始低落,钟会便有了退兵的想法。邓艾剑阁久攻不克,双方就此僵持下去显然对魏军不利。关键时候,邓艾却另辟蹊跷,献策从阴平绕小道攻涪,涪城是通往成都的最后一座城,涪城危殆,可迫使姜维率军回援,这样剑阁势孤独易破。若姜维不率军回援,则魏军拿下涪城,便能直至成都,可以说这确实是一个奇计。邓艾亲自率领三万多精兵从阴平小道翻越至江油,沿途经过长达300多公里的无人区,一路凿山开路,造作桥阁,阴平小道掩藏于茫茫大山中,不为外人所知,而邓艾硬是从这条人迹罕至的小道,身先士卒亲自开路,魏军“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00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于危殆”,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顺利到达江油。而因偷渡阴平小道而落崖士卒亦达数千人。魏军犹如天兵将领令毫无防备的江油守将马邈大为吃惊,最后不战而降。这说明当时魏军存者不可能只有区区两千残兵,邓艾出发时是三万多人,而安全穿越阴平小道抵达江油城下的魏军人数至少也在两万以上,要不然马邈也不可能被吓到不战而降。诸葛瞻江油失守的消息传至成都后,后主刘禅急忙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前往抗击邓艾,当时蜀汉兵多在剑阁牵制魏国大军,成都的兵本来就不多。如今邓艾走阴平小道如天兵降临,成都危在旦夕,诸葛瞻被寄予厚望可以挡住邓艾。根据推断,当时蜀汉全国约有兵力十二万左右,其中超过一半军队守在剑阁,成都的军队尚有五万,因此后主不可能配给诸葛瞻太多的军队,诸葛瞻至多有三万军队,以三万之众对付两万疲劳之师却不能胜,可见诸葛瞻的行军打仗能力水平远不如他的父亲。蜀军到达涪县后,诸葛瞻未能听黄权之言迅速抢占险要地势固守,指使魏军很快被通过涪县进入开阔的平原,诸葛瞻退守成都的门户绵竹,邓艾派使者送书信诱降诸葛瞻,许诺:“诺降者必表为琅琊王”,遭诸葛瞻言词拒绝,并斩首来使。绵竹之战是汉魏的最后一战,诸葛瞻在绵竹摆好阵势等待邓艾,邓艾派出其子邓忠和将军师纂作为前锋攻打诸葛瞻,但都被蜀军打退,邓艾怒不可遏,大喊:“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于是亲自率领魏军再一次出战,这一次竟然很快便击溃了无心念战的蜀军,诸葛瞻与其子诸葛尚全部战死。邓艾以两万疲惫之师迎战严阵以待的蜀军,蜀军何以在人数占优的情况下溃不成军。原因主要有两点,邓艾的魏军孤军深入,在后无援军的情况下,只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因此作战非常勇猛。而蜀军方面,由于诸葛瞻用兵无方,错失抵挡邓艾的良机,加上蜀军军心涣散,战斗力大打折扣,才会这一次的大败。绵竹一破,成都朝不保夕,后主刘禅无奈之下举城投降,蜀汉因此宣告灭亡。

如果诸葛亮还活着,他能成功阻止邓艾偷渡阴平吗?

诸葛亮如果活着,魏军连汉中都进不来。发生在263年的魏伐蜀之战,18万魏军为什么能打进汉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蜀汉没有防备,在此战发生前,姜维发现了魏军的异常调动,判读出魏军可能会有重大军事行动,然后姜维把这个消息报告给朝廷,之后姜维就到了沓中屯田。蜀汉朝廷接到姜维的情报之后,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因为情报是宦官黄皓收到的,黄皓就找巫师占卜,结果是魏军不会进攻,所以就没有防备,军国大事如同儿戏一般,蜀汉怎么不灭亡呢?这是蜀汉朝廷的反应。另外,再来看姜维,姜维是有重大责任,既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应该及时作出补救,但是,姜维的做法是到沓水屯田了,沓中在哪里?今甘肃省舟曲县,姜维为蜀汉三军总司令,居然没有在自己责任范围内加强各险要关隘的防守和守备,反而跑到山沟沟里屯田去了。你说姜维有没有责任?虽然朝廷有责任,但是身为大将军的姜维应该待在汉中,并指导蜀军加强防备,研究如何能够打退魏军的进攻,但是很明显,姜维什么也没做,屯田去了。此外姜维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改变了汉中防御措施,原来汉中防御是派出蜀军镇守各个关隘险地,蜀道本来就是地势险要,很多地方容易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局面,比如之前的王平在兴势之战大败曹爽就是这个道理。就算你有再多的兵力,只要被敌人堵在险要的山谷,照样攻不进来,人多也没有用,魏军虽然有18万人,但同样不是被后来的姜维堵在了剑阁道,钟会进退两难,一度准备撤退了,要不是邓艾偷渡阴平,这次战争就灭不了蜀汉。如果诸葛亮还活着,会允许这种情况发生吗?显然不会,诸葛亮活着,他绝对不会停止北伐,同时,他也绝对不会把魏军放进汉中,他会提前做好准备,在所有的险要山谷设置关卡,前出防御,绝对不会允许魏军进入汉中或者蜀汉腹地,邓艾根本不可能有实行偷渡阴平的机会,那样蜀汉就不可能灭亡。诸葛亮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心谨慎,他不走偏锋,不也冒险,如果是防守的话,几乎任何人也不可能突破,司马懿的军事能力比邓艾强吧,还不是被诸葛亮打得只能对峙不战,畏蜀如畏虎,就算是邓艾与诸葛亮对峙,也占不到任何便宜,更何况是诸葛亮在防守的情况下。

同样是偷袭,为何邓艾偷渡阴平能成功,子午谷奇谋却不敢实施?

因为子午谷奇谋实在是缺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以诸葛亮谨慎稳重的性格这无疑是打他的脸。但是理论上来说邓艾能够偷渡阴平,直取蜀汉的难度要比子午谷奇谋实施更高,在其中我们得承认邓艾强大的领导能力,但不可否认这其中是存在运气因素的,因为在遇到涪水县令时,县令居然不战而降,诸葛瞻更是出现了战略性的错误,弃险不守与魏军直接交锋,最终战死绵竹,这一件件但凡有一件没有发生,邓艾都是有去无回。我们现在就讨论一下子午谷奇谋发动可能遇到的问题:魏军防御魏军没有吴国的长江天险,也有没有蜀国的横沟天堑,魏国在地理防御上天生就是弱者,所以防患于未然,对边境防御力量的加强是必不可少的。自曹操杀掉马腾,平马超后,取得了对关中的完全控制权,进而逐步将势力扩大到陇右。为了加强对这一带的军事慑控,曹魏先后派大将曹仁、夏侯渊、夏侯懋等都督关右军事。 而后期诸葛亮北伐时期的防御力量我们不从考证,但绝不会像吴蜀一般。后勤补给魏延向诸葛亮献策率5000精兵作战,5000士兵携粮草,但根据现在的准确推测来看,蜀军的自身保障天数不足20天,魏延根本没有提出若是战败留给自己的补给问题,可能就是做好敢死队的准备。正面作战子午谷奇谋的目标是攻占长安,与诸葛亮一军里应外合,但凡了解一下长安的人,都了解此地是何等的固若金汤,邓艾好歹带了三万精兵,要凭5000精兵攻破长安,一句话: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三国时魏国邓艾率军偷渡阴平攻进成都,后主令剑阁姜维部降魏,可姜维却阴谋复国事败被杀,姜维为何如此?

首先,姜维尽管心有不甘,但服从圣旨,随刘禅归降。其次,作为诸葛亮的传人,他忠心耿耿,所以力图复国。

邓艾偷渡阴平后,蜀汉还有很多机会,刘禅为啥轻易放弃了?

公元263年,邓艾和钟会率军攻打蜀汉。钟会所指挥的东路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邓艾指挥西路军攻下沓中后,向钟会建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偷渡阴平”。过了阴平,邓艾接连拿下下涪城、绵竹,直扑成都,刘禅开城投降,蜀汉灭亡。这也太快了点吧,以当时双方的交战状态,刘禅完全没有必要立即投降,蜀汉还能继续苟延残喘。我们知道,三国中蜀汉实力最弱小。从长期来看,蜀汉跟曹魏对攻,蜀汉肯定先灭亡。邓艾偷袭成功,确实偶然。但是,如果刘禅拼命抵抗,完全可以为蜀汉续命。即便成都守不住,可以南逃南中,或者东奔巴东,与东吴再次联合起来。要知道邓艾本身就是孤注一掷,成都当时确实很危险,但姜维全师尚在间隔,而钟会已经考虑班师回朝。试想,当年刘璋多么艰难,即便如此他还是坚持了一年;再比如当年曹操大军南下势如破竹,孙权面对内部正见不统一时,最终依然选择了对抗到底。正如一些网友所说的那样,“汉中之地尚在,姜维处剑阁尚在,南方安定,成都坚城,邓艾一支孤军,钟会后路不安已议撤军,如何不能守?此次若是大败,司马昭在国内还能否稳住阵脚又是两说,凭什么不能守呢?”提到刘禅投降,有一个关键人物,谯周。当邓艾逼近成都时,有人建议奔吴,有人建议奔南中,而谯周建议投降。蜀汉庙堂乱成一锅粥,谯周则劝说:“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明公西还,则邯郸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其亡叛可必也。”刘禅就是再傻,他也能听懂谯周所说的意思。刘禅本人也认为,益州本土势力已经不愿意帮助刘禅抵抗了。这时如果刘禅继续抵抗,就算成都粮草充裕,城墙再坚固,也无法阻挡益州本土势力的破坏。所以,对于刘禅来说与其说自己投降,不如说是蜀汉与蜀中豪族离心离德,最终促使了刘禅的投降罢了。

公元263年,在魏将邓艾偷渡阴平袭击到成都时,刘禅手中尚有可用的军队数量是多少?还有,战斗力如何

公元263年,司马昭诏令诸军大举进攻蜀汉,派征西将军邓艾率领3万人从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牵制姜维;派雍州刺史诸葛绪率领3万多人从祁山奔赴武街、桥头,断绝姜维的退路。钟会统兵10万余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奔赴汉中。全军共计18万人。此时蜀军有带甲将士十万二千人(王隐《蜀记》),姜维北线军队总兵力大约在6万之数,成都平原内地留守的兵力大约有4万。姜维迅速放弃了汉中,虽然跳出了魏国的包围,但是将当年刘备诸葛亮好不容易才占领的汉中给彻底丢了。姜维军6万人退守剑阁和钟会军13万人对峙。邓艾率军不足万人偷袭(有人认为邓艾军只有约2000人),迫降江油守将马邈,成都急令诸葛瞻督率成都主力拒敌,当时诸葛瞻的人马是超过邓艾的,成都认为诸葛瞻军足以消灭邓艾,并拒绝了南中军援军(南中军估计也只有1万人左右),只让远在永安的阎宇带领巴中军2万兵马回援。但诸葛瞻犹豫不决,先是被邓艾夺取了险地进入成都平原,随后魏军大破诸葛瞻军,斩杀诸葛瞻及张遵、黄崇等人,有记载蜀军死亡万余,成都守军主力丧尽。随后魏军进占绵竹,打开了前往成都的大门,此时成都已经无险可守,成都城内军队应该已经不足1万,且精锐已经全部抽调到诸葛瞻军中,残余人员应该多是留守人员,基本上没什么战斗力,也无大将可以领军作战,阎宇等援军也已无法赶到,于是刘禅下令投降。姜维军急率主力4-5万人回援成都,在路上才得知成都已经投降,于是全军投降。

如果邓艾偷渡阴平没能成功,姜维是否有机会反杀钟会大军?

只要策略得当,姜维还是有机会打败钟会的。司马昭的伐蜀之战,原本就是为了转移弑君杀魏帝曹髦的注意力,并不是真的有完全把握灭亡蜀汉,只是没想到邓艾的偷渡阴平,改变了战场整个局势,从而一举灭亡蜀汉。如果没有邓艾的偷渡阴平,或者邓艾偷渡阴平失败,那么魏国大军在钟会的率领下则被姜维堵在剑门关,剑门关是进入成都的主要道路,而且地势力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钟会率领的十几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门关,又无法攻克,而且魏军的粮草都要从关中运到前线,补给过多,钟会本来就有了退兵的打算。当时的整体局势是,汉中的汉、乐二城还在蜀军手中顽抗,被魏军团团包围,姜维率领的蜀军主力约4到5万人在剑门关堵住钟会十几万大军。剑门关以南和以东的所有地区都还在蜀军的控制之中。这个时候姜维就必须要做出战略部署,上表后主刘禅,调动南中和永安部分军队救援,下令霍骏率军8千北上成都,负责成都外围的安全,让部队驻守在成都以北,下令罗宪率军8千西进剑阁,协助姜维抵抗钟会大军。同时阻止东吴援军进入蜀汉境内,无需东吴救援。同时姜维派出小股部队,抄小路走山路去袭击魏军运粮部队,袭扰魏军粮道。并通知汉、乐二城守将蒋斌、王含固守待援。蜀军毕竟熟悉益州的道路,这是魏军所不具备的优势,派出部队打击魏军粮道将对魏军产生恐慌作用。钟会如果要继续攻打蜀汉,首先就得拿下剑门关,因为魏军只有一条路进入成都,否则就只有退兵,可是钟会无法攻克剑门关,因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只要姜维不投降,钟会根本没有办法。姜维作出正确的战略后,最多也只能将钟会击退,反杀钟会就不太可能了,毕竟钟会实力比姜维强的多,而且钟会这个人足智多谋,论计谋不输姜维。最终的结局就是钟会大军撤退,退入汉中,而姜维乘胜追击,钟会退入汉中后,就不再撤退,在汉中与姜维对峙,而汉中的汉、乐二城很可能保不住,钟会退到汉中后,肯定要拿下汉、乐二城,姜维又救援不了,汉、后二城在钟会的围攻之下肯定要失守。

正史里邓艾偷渡阴平走了多少天江油,何时抵达江油城?

史书上只有一句:“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没有说走了多少天,又是何时抵达涪城(绵阳市)(不是江油。)

孔明留下一计可阻止曹魏偷渡阴平,为何刘禅却弃而不用?

孔明为了蜀汉天下,为了托孤重任,为了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真可谓用心且用力。在刘备刚刚死后,曹魏就派了五路大军前来攻击蜀汉,诸葛亮随随便便的闲谈之间就已退去五路大军,为刘禅一开始就卸去了重压。之后诸葛亮又派人去和东吴,与东吴重新联盟共抗曹操,在之后又为了扫除内乱,亲自领军到南蛮,七擒孟获七纵孟获,最后收得南蛮之心,在诸葛亮在世时没有发生过叛乱。之后诸葛亮为了先帝三顾茅庐之恩,开始北伐,北伐之前还上出师表让刘禅亲贤人,远小人,对刘禅可谓是敦敦教导。诸葛亮北伐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汉的支柱诸葛亮去世了,去世时,还敦敦告诫,留下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继承人蒋宛与费祎。诸葛亮对蜀汉地形的一切谋划都在他的胸中,他的所做所为,无不是尽心尽力为这蜀汉,为这托孤重任,为了刘禅。但是刘禅毕竟是扶不起的阿斗,对于朝政荒疏,胸无大志,只喜欢享乐,丝毫不知自己父亲的雄心壮志,丝毫不知国家得来之艰苦。更是面对诸葛亚父的无私付出,始终像一个孩子一般,长不大的孩子一般,只懂享受欢乐,哪里知道怎么治理国家。不用说诸葛孔明一计阻止偷渡阴平,就是诸葛亮有千百万的计策,到了刘禅这里也终会变成无用,因为他首先的所做所为就给了敌国的可乘之机。他的懦弱,他的无能,他的贪图享乐,没有了励精图治的君主,国家注定一切荒疏,国力军事实力也都大为下降,阴平的计策自然也就随着放下了戒备。所以最后说就是因为刘禅的无能导致诸葛孔明的许多政策逐渐失去了它该有的精华。

邓艾偷渡阴平,假如刘禅不派诸葛瞻去抵挡,派谁最合适?

景耀六年(263年),魏国三路大军进攻蜀汉,姜维主力被钟会主力在剑阁绊住,邓艾趁机偷渡阴平小道,逼近成都,刘禅慌忙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带兵抵挡邓艾,诸葛瞻因为没有实战经验,战死沙场,最终,刘禅投降邓艾,蜀汉灭亡。试想,如果当时刘禅不派诸葛瞻,派谁去能挡住邓艾?或者说,当时谁比诸葛瞻更合适与邓艾作战?众所周知,此时的蜀汉,名将凋零,几乎无将可用,姜维是将才,当时抵挡钟会十余万大军,分身乏术,蜀汉可用的将才,少之又少。蜀汉的另一个优秀将领王平,此时早已经去世,王平去世的时间,是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距离此时,已经过了十几年了。刘禅仓促之下,只能派诸葛瞻前去迎战邓艾,诸葛瞻虽然是诸葛亮的儿子,但是,他没有实战经验,是温室长大的花木,他根本不是邓艾的对手,可以说,诸葛瞻根本就不会打仗,因为没有听从黄权的儿子黄崇的建议,迅速占据险要而错失良机,导致兵败身死。《三国志 黄权传》记载:权留蜀子崇,为尚书郎,随卫将军诸葛瞻拒邓艾。到涪县,瞻盘桓未进,崇屡劝瞻宜速行据险,无令敌得入平地。瞻犹与未纳,崇至于流涕。会艾长驱而前,瞻却战至绵竹,崇帅厉军士,期於必死,临陈见杀。那么,此时,只有一个人可以抵挡邓艾,也就是说,只有他比诸葛瞻更适合迎战邓艾。这个人是谁呢?这个人就是廖化。为什么说廖化能挡住邓艾呢?廖化相比诸葛瞻,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廖化从跟关羽镇守荆州开始,到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再到后来跟随姜维多次北伐,在战场上历练了大半辈子,可以说,久经战阵。俗话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智勇双全,如果没本事,早就挂了,活不到现在,所以说,当时如果是廖化迎战邓艾,绝对比诸葛瞻强多了。那么,此时的廖化在做什么呢?此时的廖化正在剑阁,和姜维一起抵挡钟会。也就是说,廖化也分身乏术。《三国志 姜维传》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锺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及锺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然后乃遣右车骑廖化诣沓中为维援,左车骑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等诣阳安关口以为诸围外助。比至阴平,闻魏将诸葛绪向建威,故住待之。月馀,维为邓艾所摧,还住阴平。锺会攻围汉、乐二城,遣别将进攻关口,蒋舒开城出降,傅佥格斗而死。景耀六年(263年),姜维一听说钟会治兵关中,有伐蜀图谋的时候,便上表刘禅,派张翼、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阴平桥头防患于未然。此等大事,刘禅却视为儿戏,刘禅听信了宦官黄皓的谎言,说敌军不会来,等到魏军几路兵马齐出,钟会将向骆谷,邓艾将入沓中时,刘禅这才慌忙派廖化支援沓中,派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后来,姜维被邓艾军牵制,退守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傅佥力战而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了,当了可耻的叛徒。钟会见关口已经攻下,于是率军长驱直入,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守剑阁。所以,刘禅无将可用,只能派诸葛瞻带兵前去抵挡邓艾,结果,诸葛瞻放弃险要地形,放弃坚守,选择和邓艾军野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焉能不败?最终诸葛瞻战死沙场。刘禅本来就是软骨头,扶不起来的阿斗,他见最后一根稻草也没了,随即开城投降了邓艾,蜀汉就此灭亡。

魏灭蜀之战,若没有偷渡阴平,钟会能突破姜维守的剑阁吗?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18万魏军兵分三路,由钟会担任主帅,攻入汉中,直插剑阁,幸好被姜维利用天险堵住在剑阁,在这个关键节点,由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夺取江油,攻破涪城,兵临成都,才最终导致了刘禅的投降,蜀汉的灭亡。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钟会能突破姜维把守的剑阁吗?答案是:能突破。邓艾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自剑阁以北,只有柳隐坚守的黄金城和汉中的汉城、乐城没有失守,其余险塞全部失守了,蜀汉最北边的防线就是剑阁,剑阁一旦失守,成都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魏军面前。剑阁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率领的5万蜀汉主力军防守,据险而守,钟会率领13万魏军主力攻打剑阁,因为剑阁险要的地势,一时攻打不下。另外有2万魏军在汉中围攻黄金城、汉城、乐城,三城中的蜀军陷入魏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能够坚守多久,取决于三城储备的粮食及守城将士的决心。另外还有邓艾率领的3万魏军也在剑阁以北伺机而动,这也就是邓艾用来偷渡阴平的部队。姜维战争打到现在,魏国就算拿不下剑阁,也算大获全胜了,黄金城、汉城、乐城已处于魏军重重包围,也就是三座孤城,相互不能支援,破城那是迟早的事,一破城,整个汉中都收归魏军,魏军与蜀军的前线甚至推进到了剑阁。钟会在剑阁的13万魏军只是因为粮食运输不便,根本不是因为缺粮,魏攻蜀之战,打到现在,才一个月时间而已,司马昭为此精心准备的伐蜀之战,粮食不可能才支撑一个月就没粮了,否则这战争也不用打了。有句话叫: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姜维与钟会魏军发动这次攻蜀之战明显就是有备而来,魏军中有大量的辎重部队,从邓艾偷渡阴平就能看出来,邓艾部队一路凿山开路、修栈架桥,没有辎重部队根本办不到,就算阴平无法偷渡过去,魏军难道会束手无策吗?就算是一员普通将领,面对蜀军把守险要地势的剑阁阻挡,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其他的路线,阴平过不去,剑阁过不去,魏军从汉中经巴西郡往成都打行不行?或者从剑阁翻过米仓山再渡过西汉水直接到达巴西郡行不行?剑门关况且钟会、邓艾等将领也是魏军的名将,邓艾一生首次踏上蜀地就知道偷渡阴平小道,他又没来过蜀地,还不会迷路,邓艾还不是靠平常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算阴平过不去,总会有其他地方过去的,十多万魏军不会就这么善罢干休的。再说了,就算钟会将大部分撤退回汉中,夺下之前围攻的三城,收复整个汉中,同时留下少量足以对抗蜀军的魏军沿剑阁一路向北布防,姜维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拿下那么多的险要据点,况且还有汉中的魏军主力可以支援。钟会就算不打,蜀汉估计也是一片投降之声,然后钟会再派出使者面见皇帝刘禅,要求刘禅投降,并要求刘禅严惩姜维,姜维本来在蜀汉中已是怨声四起,诸葛瞻,黄皓、阎宇等人都在刻章打击姜维,而姜维作为大将军,把整个汉中郡给丢了,这个责任肯定姜维来担吧,刘禅再昏庸恐怕这个时候也保不了姜维,姜维一倒台,剑阁更是守不住,蜀汉大概率就是投降,到时候用政治手段也能拿下剑阁。益州地形图魏灭蜀之战,打成这个样子,就注定了蜀汉已经处于灭亡边沿,就算蜀汉南中的援兵和永安的援兵到位,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东吴就更不用指望了,还想着抢占蜀汉的地盘分一杯羹呢。蜀汉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剑阁离成都也不过只有600里路,只要破了剑阁,魏军七天就能兵临成都,蜀汉只有一个姜维也是独木难支,诸葛瞻能力不足,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像阎宇、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成不了什么大事。魏灭蜀之战所以当钟会打到剑阁时,实际上蜀汉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没有什么悬念,钟会或邓艾突破剑阁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时间不会太长。

邓艾偷渡阴平历史上真有这回事吗

以下是三国志 邓艾传中关于邓艾偷渡阴平的叙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蜀卫将军诸葛瞻自涪还绵竹,列陈待艾。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

子午谷奇谋和偷渡阴平差距有多大?

其一,二者综合国力,军事力量相差悬殊。蜀国人才凋零,兵微将寡;魏国人才济济,兵强马壮。魏延区区五千人马,纵使偷袭长安得手,也是孤军深入,难以为继,势必陷入曹魏的重兵包围之中。而邓艾一旦偷袭得手,其背后有曹魏雄厚国力、兵力做坚强后盾。有人说:邓艾是偷袭,跟总体兵力没有关系吧?其实不然。邓艾走阴平700里,到江油时只带了2000兵,但沿路留下了近3万的兵力,在偷袭江油以后会合3万兵力和江油的降军,恐怕已经接近成都防守兵力的总和了。  然后迅雷不及掩耳地拿下涪县,又增加了不少力量。在优势兵力下攻克棉竹之后,蜀汉军队全线崩溃。失去了绵竹这块屏障,成都基本上成了一座孤城。所以,刘禅只有缴械投降。因此,别看邓艾偷袭江油好像只有2000兵,但他的后续部队其实都源源赶到了,最后到成都的时候已经是接近4万了。试想如果邓艾不是兵力上占优,而想以区区2000兵偷袭江油,进而一举攻克绵竹、成都,除非蜀军都是泥做的,要不然,单以绵竹诸葛瞻的兵力,就把邓艾给灭了。

为什么邓艾偷渡阴平可以成功,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被搁置?

因为邓艾的老师是司马懿,司马懿当时的地位是非常的高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邓艾。而且邓艾本人也是非常有才华的。

虎啸龙吟邓艾如何灭蜀详细介绍 偷渡阴平前因后果揭秘

电视剧《虎啸龙吟》播出以来口碑爆棚,剧中刻画了三国时期很多英雄人物,观众好奇电视剧《虎啸龙吟》中邓艾是怎样的人物,邓艾是如何灭蜀的,历史上邓艾偷渡阴平是怎么回事? 《军师联盟》从司马懿布衣书生时起笔,曹魏朝堂的波谲云诡,协助曹丕夺嫡的步步惊心在诸多“三国题材”同题作文中可谓角度清奇。 而在《虎啸龙吟》,一口气放出的6集剧情中,吴秀波几次重场戏的表演已经让观众大呼演技炸裂,剧中司马懿和邓艾是师徒关系,最后邓艾灭掉了蜀国,那么邓艾是如何灭蜀的呢? 《虎啸龙吟》邓艾偷渡阴平前因后果介绍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曹魏大军分军三路伐蜀。 钟会率主力十余万取道汉中,进攻阳平关;邓艾率军三万余进军甘中;诸葛绪率军三万余进攻武都;卫权为监军。姜维自知兵力不如魏军,于是退回川中,据守剑阁。 剑门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剑门关北有利州,南有绵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北入川,必走绵竹。 “阴平”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 姜维据险而守,钟会久攻不下,无计可施。这时候邓艾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进攻绵竹”的计策。 《虎啸龙吟》邓艾如何灭蜀 邓艾趁姜维被钟会牵制在剑阁,率军自阴平沿景谷道东向南转进,南出剑阁两百多里,钟会也派部将田章等跟进。 邓艾率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修栈架桥,鱼贯而进,越过七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山高谷深,至为艰险。途中,粮运不继,曾多次陷入困境。 部队走到马阁山,道路断绝,一时进退不得,邓艾身先士卒,用毛毡裹身滚下山坡。邓艾率军出其不意地直抵江油,迫降守将马邈。蜀国卫将军诸葛瞻(诸葛亮子)从涪城回到绵竹,列阵等待邓艾。 邓艾派其子邓忠攻打诸葛瞻的右翼,司马师纂攻其左翼。邓忠、师纂失利,退回,对邓艾说:“贼兵坚守牢固,很难击破。” 邓艾大怒,说:“生死存亡之际,全在此一举,还说什么可与不可!”大声叱责二将,并要将其斩首。二将策马奔回,挥军再战邓艾简介,邓艾也亲临督战,终大破蜀军,遂克绵竹,斩蜀将诸葛瞻及尚书张遵等人。 绵竹陷落后,蜀军全线崩溃。邓艾乘胜进击,一鼓作气攻陷雒县(今四川广汉北),逼近成都。蜀后主刘禅惊恐失据,感到大势已去,在主降派劝导下,派人送上皇帝的印绶,并写信到邓艾那里请降。 邓艾率军入成都,蜀汉灭亡。刘禅又派人去前线命令姜维等投降,姜维等得到命令,便到钟会军中投降。 此战,邓艾趁两军主力相持之际,率偏师出奇兵,进行大纵深迂回穿插,绕过蜀军的正面防御,直捣蜀都成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着名的奇袭战例。 邓艾入成都,刘禅率领太子、诸王、群臣六十多人绑住自己、抬棺至军营拜见。邓艾手执符节,解开绑缚,焚烧棺材,接受投降,并宽恕了他们。 邓艾约束部众,进城后邓艾简介,没有发生抢掠。他安抚投降的人员,使他们复任旧业,受到蜀人的拥护。

为何魏延子午谷奇谋很荒谬,而邓艾偷渡阴平却能成功?

先来说邓艾的偷渡阴平,先看三国志邓艾传的记载: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蜀守将马邈降。可知阴平是个险要地点所在,是峭壁悬崖,无路可行,邓艾从这里裹毡而下,从峭壁直接滚下去,这是个险招,搞不好即会全军覆没。并且粮草将近,若不取阴平,攻打剑阁,“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且镇守剑阁的是蜀汉大将姜维,不是顷刻间就能攻下的。邓艾确实是个帅才,因为渡过阴平,成都近在咫尺,邓艾选择偷渡阴平是个无奈之举,更是个大胆之举。再来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具体战术相信都清楚,这问题问烂了。关于子午谷奇谋的不可行性,我比较尊重秦涛的《老谋子司马懿》中所述:一,子午谷这条路并非什么密道,而是当时尽人皆知的一条通往关中的要道。二,即使此路没有守军,但行路实在过于凶险。三,即使安然兵出子午谷,抵达关中,经过如此高强度的行军军队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四,粮食只能一次带足,不能靠后方补给。好,那来对比一下偷渡阴平和子午谷奇谋。一,阴平是条险路,当地农民大多都不会走,和子午谷不同。二,由于阴平地势实在太险,蜀汉没有设置守军。子午谷则不确定,魏延镇守汉中多年,相信对子午谷布防十分确定,在此我持保留意见,相信如魏延所说是没有守军的,至于凶险程度则阴平更险。三,子午谷长度约六百里,既然是急袭,那么军队一定疲惫不堪。与从山上滚下来的魏军不同,虽然凶险,但毕竟只是一座高山。四,粮草问题,邓艾所为是破釜沉舟孤注一掷,因为本身就缺粮才出此险招,子午谷则不同,诸葛亮兵出祁山,粮草很充足,因此诸葛亮认为没有必要犯这个险。综上所述,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虽然都是急袭战,但迫于诸多因素,兵出子午谷有太多的不可能性,而且最多只是攻下长安,洛阳以西长安以东还有潼关,马超当年攻打曹操潼关失利,若配合陇西诸郡,长安只能是一座孤城,偷渡阴平虽然难而且险,但利益显著,直抵成都,迫使后主投降。

邓艾偷渡阴平灭蜀汉,诸葛亮的儿子本可以力挽狂澜,为何却错失良机?

我觉得可能是诸葛亮的儿子没有想到这个计谋所以才导致蜀汉覆灭的。因为邓艾率领一万人的军队是从阴平小道翻越七百多里的崇山峻岭。一路攻陷江由、涪城和绵竹才到的雒城,最后刘禅决定投降,蜀汉覆灭。从上面的路线不难发现,邓艾翻过了七百多里的崇山峻岭,没有直接到成都,而是要经过很多个关隘。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本可以扭转乾坤,让蜀汉免于覆灭,因为从第一个关口就能阻止邓艾的进攻,但他错过了机会,由此看来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点。邓艾面临的第一个关口是江由戍,这是刘备统治期间建立的军事要塞,用来阻止曹魏军队翻越摩天岭攻打蜀汉。而当时镇守江由的将领是马邈,在邓艾偷渡阴平后,他选择了向邓艾投降。为什么马邈没有战斗就放弃了?其实,马邈也是迫不得已的。虽然江由是一个军事要塞,但当时蜀汉的大部分军队都在姜维所据守的剑阁,他们这样一个据点不会有太多的守军。邓艾的突然出现是出乎意料。邓艾带了一万多人来偷渡阴平,即使六成的部队在路上折损了,仍然有4000人。可以想到马邈面对这些人马是多么的无助,而诸葛瞻迟迟不来支援,马邈早已孤立无援。从上面可以看出,如果诸葛瞻及时向江由提供支援,就可能是一种结果。可历史不容许假设,诸葛瞻错失良机,导致了蜀汉的覆灭,邓艾顺利进入平原地区。最后诸葛瞻选择与邓艾野战,最终兵败身亡,而成都也无法在继续防守了。综上看来诸葛瞻的决策失误是导致蜀汉灭亡的原因之一。

邓艾偷渡阴平,仅剩两千人就能灭掉蜀国,什么原因呢

阴平渡,看刘家丢帜,汉祚失宫。邓艾字士载,三国时期曹魏重臣,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文武全才,也是曹魏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对内颇有建树,兴修水利,大肆屯田,发现经济。对外曾多次成功防御蜀汉姜维的进攻。263年秋8月,司马昭调集三路大军共计十八万伐蜀,中路军由诸葛绪率领,共计三万余人,驻守祁山武街、阴平桥头,切断姜维的退路。西路军有邓艾率领,共计三万余人,直接进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 东路军共计十三万人,由钟会率领,兵分三路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攻汉中。然而主力钟会部却被姜维阻隔在剑阁,邓艾密谋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得到得到司马昭同意后,邓艾亲率三万余人穿越道路崎岖的阴平,分兵把守关隘,或死或伤者不计其数,出阴平小道后,仅剩下两千余人,在绵竹地区斩杀诸葛瞻父子,威声大震,刘禅不战而降,蜀国灭亡。邓艾为何仅仅依靠两千余人,就能灭掉拥有六十万人的蜀国,以下笔者做简要分析。 首先邓艾身先士卒,率军出阴平,并在绵竹地区成功斩杀诸葛瞻父子。本来是由主力部队钟会部主攻汉中,汉中一但灭亡,蜀汉也就唾手可得,然而姜维用兵如神,成功甩开了邓艾的阻挠,从沓中飞奔千余里到达剑阁,成功将钟会部阻挡在剑阁。僵持数十日,钟会几乎粮尽,要撤军。邓艾死活不肯,上书司马昭,请求率领本部人马偷渡阴平,直取成都,司马昭也是当世名将,懂得出奇制胜的道理,于是同意了邓艾的计划。 邓艾偷渡阴平,几乎全部是崇山峻岭,荒无人烟,全军进军缓慢,遇水搭桥,遇山开路,极其艰难,一路上死伤生病无数,没有一个士兵退却。到达摩天岭时,四州有出现悬崖峭壁,将士无不抱头痛哭,扬言退军,邓艾身先士卒以毛毡裹住身体,滚下悬崖,其余士兵看到后纷纷效仿,经过的艰难险阻长达七百余里,越过摩天岭,只剩下两千余人。邓艾于是率军直击涪城,守城将士见到从天而降的魏军,竟然不战而降。 刘禅震惊失措,让诸葛瞻父子前往梓潼应战邓,随军将领黄崇建议迅速占领重要的关隘,然而诸葛瞻迟疑不决,贻误战机,最终将军在绵竹地区相遇。本来诸葛瞻军队是占优势的,但邓艾阴险狡诈,诱骗诸葛瞻陷入埋伏,诸葛瞻父子均战死。邓艾成功占领绵竹,威声大震。刘禅惊慌失措,听取焦周的建议率全城文武投降邓艾。 其次刘禅重新宦官黄皓,不得人心,蜀国连年征战民困国穷,已经日薄西山,蜀汉内部斗争不。诸葛亮死后,刘禅不思进取,偏安一隅,终日只知道享乐,又增加嫔妃的数量。后来宦官黄皓阿谀谄媚,逢迎刘禅,逐步取得刘禅的信任。刘禅于是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黄皓搭理。黄皓舞权专政,大肆铲除异己,忠臣都不敢讲实话,司马昭伐蜀,黄皓依然告诉刘禅没有大事,直到邓艾兵临成都,百官们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后来司马昭因黄皓祸国殃民,将其凌迟处死。 蜀汉本来就民困国乏,人丁稀少,诸葛亮六出祁山后,刘禅又先后支持姜维九次北伐中原,搞的蜀汉内部怨声载道,再加上原来的荆州集团基本上已经战死,益州本土势力根本不愿意成为蜀汉的牺牲品,不愿意为蜀汉再战,百姓们也想过太平安定的日子,因此邓艾钟会所到之处才有很多不战而降的将军。 最主要是刘禅不思进取,没有远大抱负,胆小怕事,邓艾兵临城下,成都尚有五万军队,然而刘禅已经被吓破胆,不敢再战。刘禅投降,蜀国灭亡,然而姜维还在剑阁拼死阻击钟会,蜀国灭亡蜀国的军队依然在拼命,这也是历史上的奇迹,邓艾两千人灭掉蜀国,也就没什么稀奇的了。 你是如何看待邓艾灭蜀的?

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十八万兵马分三路伐蜀,主力军由镇西将军钟会率领的十余万兵马走大道,从斜谷出发,经子午谷,取汉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兵马从祁山进攻武都、阴平;征西将军邓艾率三万多兵马从狄道进攻沓中。司马昭三路大军势如破竹,钟会很快就攻占了汉中,邓艾也占领了沓中,诸葛绪则前往钟会处与之会合。之所以这么快进入汉中,是由于当时蜀国国君刘禅不听姜维建议积极布防,而且姜维采用“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就是把汉中的兵力收缩,采用诱敌深入,关门打狗集中优势兵力攻打魏军。这使得汉中等地轻而易举的落入魏军之手,当时蜀国大将姜维的兵马都驻扎在剑阁,剑阁是通往成都的必经之路,钟会等虽然攻占了汉中,当时剑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著称,姜维固守此地,钟会等也是无计可施。就在此时,邓艾向钟会建议绕过剑阁,偷渡阴平,直取涪城,这样剑阁守军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可以直接攻取剑阁,如果剑阁不来救兵,那么涪城守军空虚,可以直接攻占,之后沿着大道进攻绵竹,直攻成都。钟会立即采纳此建议,命邓艾偷渡阴平。然而阴平此地并不是好度过的。阴平此道方圆七百余里都没有人烟,而且山高谷深,异常险峻,粮食都无法运行,而且此偷渡有很大的危险性。一是如果被蜀军发现,那么因为道路狭窄无法躲藏,就会面临全军覆灭,况且此道险峻非常,多年来无人行走,能不能走出去还不一定;二是由于是偷袭,那么自己带的兵士必定少,多说也就几千精锐,那么到达涪城后,面临涪城守军、后面的绵竹、成都蜀国中央军,能否打得过?如果蜀军固守,那么邓艾面对前有高城坚守,后有剑阁蜀军回援,而且兵少粮绝就不一定支撑住。这在邓艾看来确实是很大的难题,但是,邓艾还是坚定信心,要赌一把,他率领将士凿山通道,搭建浮桥,绝壁攀崖,面对险峻之处,身先士卒,尤其到达最险要的摩天岭,已无路可走,邓艾裹毡滚到山下,将士纷纷效仿。经过千辛万苦的跋涉,终于到达涪城城下。但是邓艾手下将士已经筋疲力尽。然而上天是眷顾邓艾的,蜀国官军已经腐朽不堪,涪城守将马邈见邓艾魏军从天而降,大吃一惊,自知不是邓艾对手,竟然不发一兵一卒也不抵抗,直接开城投降了。邓艾军进入涪城,军队得到充分的休整,当时剑阁姜维被钟会牵制,无法回援,邓艾顺势直接攻占绵竹,这时,大军直逼成都,蜀后主自知不是邓艾对手,又听信谯周等人建议,开城投降邓艾,蜀国灭亡。邓艾采用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攻占了蜀国,蜀国君臣由于自身腐败,不积极备战导致失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果大家喜欢我的写作风格,可以关注我的今日头条账号“清谈点点滴滴”,每天为您送上一篇不一样的历史。

刘禅在邓艾偷渡阴平是,帮了哪三个大忙?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8月,司马昭出动十余万大军三路伐蜀,11月邓艾兵临城下刘禅投降,蜀汉亡国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邓艾偷渡阴平小道成功后,势如破竹连续攻陷江油、涪城和绵竹,特别是绵竹之战诸葛瞻败得太快,姜维主力大军在剑阁和钟会伐蜀主力对峙还来不及作出反应,蜀汉其余各处兵马也鞭长莫及这才导致刘禅献城投降。当然蜀汉亡国其实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比如姜维放弃自魏延开始几任汉中都督御敌于国门之外的防守策略,弃守外围改以“敛兵聚谷”的策略使得钟会大军得以轻松突入汉中腹地,再比如姜维先后十余次北伐使得蜀汉国力疲弱,益州本土势力一心投降无心再战,宦官黄皓专权使得蜀汉朝政糜烂等等。但是不得不说主要责任还是在刘禅身上,其他的不提,就拿直接导致蜀汉亡国的邓艾偷渡阴平小道一事而言,后主刘禅至少有三大失策,这才导致一场原本不可能成功的冒险成为现实,我们一一来看一下。刘禅第一个失策就是拒绝了名将霍弋北上协防成都的请求:霍弋的父亲就是在刘备攻取西川期间镇守葭萌城,以百敌万立下大功的霍峻之子,霍峻死后刘备将霍弋养于府上,所以霍弋和刘禅的关系相当好,刘备称帝后任命霍弋为太子舍人,刘禅登基后又任命霍弋为中庶子教导太子刘璿,可以说霍弋是刘禅心腹之中的心腹。《汉晋春秋》记载:“霍弋闻魏军来,弋欲赴成都,后主以备敌既定,不听。”司马昭伐蜀之时,霍弋为安南将军镇抚南中七郡,功勋卓著,作为刘禅的心腹,霍弋提出带兵北上协防成都,可能是出于南中同样重要和刘禅压根没想到局势会发展得如此之快,所以刘禅拒绝了霍弋的提议。《三国志》记载:“弋与巴东领军襄阳罗宪各保全一方,举以内附,咸因仍前任,宠待有加。”《汉晋春秋》记载:“后遣将兵救援吕兴,平交阯、日南、九真三郡,功封列侯,进号崇赏焉。弋孙彪,晋越巂太守。“霍弋和罗宪是蜀汉后期为数不多能力较为出众的名将,史称其“抚和异俗,为之立法施教,轻重允当,夷晋安之。”霍弋镇抚南中卓有成效,蜀汉亡国后司马昭拜其为南中都督,仍然镇守南中。从日后战事的发展来看,刘禅拒绝霍弋北上的请求是其一大失策,因为邓艾进军涪城和绵竹时,刘禅身边无人可用这才派出毫无实战经验的诸葛亮之子诸葛瞻领兵迎战,如果当时霍弋在成都,以霍弋的能力以及他和刘禅的关系,刘禅派出迎战邓艾的很可能是霍弋而不是诸葛瞻,如此一来绵竹之战的结果或许会大大不同,兵败的有可能是邓艾而不是蜀汉一方。刘禅第二个失策就是用错了诸葛瞻,虽然说当时能力出众的大将大多数没有在成都,比如姜维、廖化、张翼等人在剑阁和钟会伐蜀的主力大军对峙,罗宪在永安,霍弋在南中,但是偌大一个成都绝不可能没有一位有沙场经验的宿将在,至少罗宪的上司永安都督、右大将军阎宇在成都,此外老将宗预也在成都养病,这两个人虽然能力并不十分出众,但起码也是久经沙场,或许不会犯诸葛瞻出城和邓艾野战的错误,至少结果不会比诸葛瞻更差。绵竹之战在守不在攻,诸葛瞻只要据城而守支撑一段时间,东吴和蜀汉各地的援军都会陆续赶到,士卒疲惫、兵力不足又粮草不济只能力求速战的邓艾兵败的可能性很大,可是诸葛瞻毫无领兵作战经验,先是拒绝了黄权之子黄崇抢占险要地势的建议,接着又出城和邓艾野战,他的冒进彻底葬送了蜀汉最后的希望,成都原本应该有比诸葛瞻更合适的人选,可惜刘禅偏偏派出了诸葛瞻领兵作战。《三国志》记载:“六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 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信鬼巫,谓故终不自知。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刘禅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失策就是不该撤了驻守阴平小道的兵马,诸葛亮曾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只要守住阴平桥头和阴平小道,从江油到成都一线可以高枕无忧、安然无恙,所以诸葛亮在的时候长期在阴平小道驻有兵马,可是诸葛亮死后刘禅认为根本没必要在此驻军就撤了这些兵马。钟会进攻汉中时,姜维就看出了阴平桥头的重要性,特意上表刘禅建议派廖化守住阴平桥头以防万一,可是刘禅听信黄皓之言置之不理。这个失策是刘禅三大失策中错的最离谱的一个,第三次北伐诸葛亮夺取了武都和阴平,阴平小道在蜀汉腹地但是诸葛亮仍在此驻军,就是怕在不知情的情形下曹魏会轻兵突袭,刘禅先是裁撤驻军,接着又对姜维驻兵阴平桥头的建议置之不理,刘禅连续犯错可谓是错上加错。邓艾偷渡阴平是一场风险极大的冒险行动,如果阴平桥头和阴平小道有驻军邓艾肯定过不了,就算通过了一路历经险阻到达江油其麾下最多只有几千人,力求速战的邓艾在拿下江油后面临的困难很多,比如后续兵力没这么快赶到、士卒根本没有得到休整、粮草补给不足等等,只要绵竹守将坚壁清野,等援军一到消灭邓艾的这支疲惫之师并没有多难。刘禅的这三大失策相当于帮了邓艾三个大忙,这才直接导致了邓艾偷渡阴平的冒险成功,从而使得主力大军尚在的情形下,蜀汉却先亡国了,只要刘禅能少一两个失策的话,邓艾绝无成功可能,要么是根本无法偷渡成功,要么就是止步于涪城或绵竹,如此蜀汉国运至少还能延续一段时间。

子午谷奇谋与偷渡阴平有什么差别

子午谷奇谋与偷渡阴平有什么差别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蜀国大将魏延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谋略,那就是“子午谷奇谋”。魏延提出亲率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奇袭直取长安,而诸葛亮率领大军从斜谷出发,两军在长安会师。一向行事谨慎的诸葛亮认为此计太过凶险,并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而在蜀国末期,魏国的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其中钟会率领大军与姜维在剑阁对峙,以牵制姜维。邓艾则率领精兵偷渡阴平,走涪城取绵竹,最后兵临成都城下,迫使蜀主刘禅开城投降。要知道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偷渡阴平都是寄希望出奇制胜,而子午谷和阴平两地地势都是十分的凶险,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事后证明邓艾的计策成功了,而魏延的计策被诸葛亮否定了。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从当时的军事形势分析,诸葛亮北伐时期,魏国的军事实力是三国中最为强盛的,当时的魏军主帅是驸马夏侯楙。魏延认为他是膏粱子弟,怯而无谋,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率兵从子午谷偷袭。一旦偷袭成功,长安唾手可得,北伐胜利则指日可待。而诸葛亮认为,一旦子午谷有埋伏或是长安有大军严阵以待,魏延的五千精兵则会成为瓮中之鳖,而当时蜀国军力有限,诸葛亮不愿意为此冒险。而且,即使魏延率军来到长安城下,夏侯楙真的会吓到弃城而逃吗?就算夏侯楙逃跑了,城中会有多少粮食来供应蜀军呢?而且一旦得知长安被破,倘若郭淮起雍凉之兵前来将长安团团围住,那时已经十分疲惫的蜀军能否抵挡住源源不断赶来的魏军呢?当然,魏延的计策并非完全不可能,不过首先要确保行动的隐蔽性;其次要兵贵神速,抢在魏国援军赶到之前,迅速占领主要的关隘,不能给魏军以喘息之机;再次还需要东吴在旁策应以牵制魏军,分散注意力。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而邓艾偷渡阴平的时期,蜀国国力已经十分衰弱,朝政也是十分腐败。当时汉中已经失守,姜维率领蜀军主力被钟会牵制在剑阁。姜维担心魏军声东击西,于是上奏刘禅希望派遣张翼和廖化分别驻守阳安关口和阴平桥头,以防魏军偷袭。可是刘禅听信黄皓谗言,认为魏军不会到来,没有理睬姜维的建议。魏军大将邓艾则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划,当时阴平地势十分崎岖,山高谷深,几乎无路可走,而且还有七百多里的无人区,倘若被蜀军发现,那将会全军覆没。邓艾决定赌一把,当他率精兵成功偷渡阴平,来到涪城城下,那时邓艾的军队已经精疲力尽,食不果腹。令邓艾没有想到的是,涪城守将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直接开城投降。蜀国上下根本就没有想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做好任何军事准备。十分疲惫的邓艾军在占领涪城后得到有力的补充,他们在绵竹击败诸葛瞻后,来到成都城下。此时成都城内虽有数万军队,但是久疏战阵,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邓艾的天兵天将,刘禅毫无迎战准备,只能开城投降。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相比,两者都是兵行险招,为何说前者高明?

邓艾偷渡阴平直接导致了蜀汉的灭亡,这令人想起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人称诸葛亮怕魏延的功劳超过自己,故意不用魏延的计策,不得不说这样的说法根本是错误的。邓艾和魏延的计谋看起来相似,实际上前者远比后者高明。01、失败的后果不同二人的计谋被称之为奇谋,正是因为它们都是在对后方情况无法了解的情况下,根据合理猜测所做出的大胆决定。因此,在行动前就必须考虑到失败的情况。魏延是蜀国大将,诸葛亮无法承受失去魏延的后果;而邓艾只是钟会手下的一个小透明,根本不受重视,即使他失败了对魏国的战略也毫无影响。02、长安与阴平守卫力量不同偷渡阴平和突袭子午谷的难度也无疑是后者更大。魏延提出计划时,长安城外有郭淮的数万守军;但是邓艾出兵时,蜀国的主力部队全在汉中,被钟会牢牢的牵制住。邓艾一路奔袭,虽然只带了2000人,但却在沿路留下了近30000兵力,因此突袭成功后能迅速攻城略地。而魏延只有五千人,即使奇袭成功,他所面临的也是四面楚歌的境地,诸葛亮无法给到他支援,他只能在魏国内破坏一番后狼狈逃窜。03、长安和成都的战略地位不同长安对魏国来说虽然也是个战略重地,但丢了也影响不到首都洛阳,就人像失去了一只手,虽然代价很大但却并不致命。然而成都是蜀汉的心脏,邓艾一旦偷袭成功,成都唾手可得,蜀汉就此亡国。综上可以看出,无论是计谋成功得到的利益,还是计谋失败付出的代价,子午谷奇谋都远不能和邓艾偷渡阴平相比,可以说二者根本不具有可比性。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小说《三国演义》后局部讲了两件关于“狙击”的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和邓艾的“偷渡阴平”。异样都是狙击,两者为什么差异云云之大呢?开始,两国气力差异大,三国末期,蜀汉政权日渐式微,而曹魏照旧有很强的气力,两边在戎行上表示尤其分明。蜀汉倾天下之兵北伐,曹魏只是变更西部军力就能够进攻。魏延的计策设定的目的是狙击长安,戋戋五千人马,即便胜利也是孤军深化,必将堕入朋友的包抄当中。而邓艾偷渡阴平则是另一番现象,邓艾的面前有曹魏雄厚的气力做后台,邓艾狙击实际上属于奇兵,即便失利也不影响曹魏全体的军事举动,这一点,是魏延计策所完善的;其次,两者的和平机遇差别也比较大。魏延的计策里,兵出子午谷,狙击长安,事先长安核心仍有数万雍凉队伍,假使闻讯赶来,魏延必将首尾难顾,加上假如诸葛亮的队伍达不到管束的影响,魏延的队伍极有或许成为“孤军”,搞欠好有被覆灭的或许;而邓艾收兵之时,姜维的队伍在剑门关,固然汉中仍在姜维手里,事先姜维有终会管束,自顾不暇,也法援助成都,以是邓艾攻陷绵竹后,成都就成为一座孤城;其次,,两者战略目的价直差别也很大。三国期间,长安是曹魏政权的一个很主要的据点,不管军事上政治上都十分主要。魏延正是因为这一点,才要突袭长安。事先关于曹魏政权而言,最主要的倒是许都,洛阳等地,关中地域的长安不外是一个重镇罢了。长安的得失不外是决议雍凉,关中地域的归属,最多就是一场和平罢了;而邓艾一旦狙击胜利,成都都迫在眉睫,成都在朋友的眼皮子底下,关于蜀汉政权来讲这不会是一个好消息。成都的防卫胜利或许陷落,决议的则是蜀汉政权的生死。两者不可同日而语;最初,两者在后勤保障上也决议了终局。固然都是狙击,可是魏延的计策最大的缺点就是孤军深化,只依托子午谷一条通道,这给后勤保障带来很大的压力,假使长安久攻不下,后面的路又被封了,魏延队伍必将要面对旗开得胜的地步;而邓艾偷渡阴平,则是另一番现象,虽然说后勤保障有问题,事先这是深化朋友前方的作战,并且作战时完整不必担忧被朋友包抄,攻陷绵竹后,成都近在眼前,则没有太多的压力。总而言之,邓艾的冒险不管从戎行,战况,目的价直等都比魏延的计策要好许多,他的狙击其实是压服蜀汉政权最初的一颗稻草,而魏延的狙击则更像是想要给曹魏以措手不及,给关中地域很大的冲击,由此能够两者的终局必定是一模一样的。邓艾的胜利不单完全逆转了魏军进退两难的困境,并且迫使成都投诚,立下不世奇功。而实际上此时即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对四面楚歌的地步。邓艾能胜利,当然有他魄力过人,戎行战斗力强的缘由,可是命运身份仍是有的。这是“奇谋”的个性。而魏延的计策则短少实际操作的或许性,胜利的或许性不高,这也是两者最大的区分。假如你喜好这篇文章,请订阅“源稚生”。本文系作者原创,不尽的地方请斧正。看累了吧,来一段笑话让你开心乐一下:后来我才知道老爷爷有3个年轻貌美的女儿老人家靠收破烂供3个女儿读完大学这宝马男等这老爷爷好几个月了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相比,哪个更高明?

如果从事实结果来看,邓艾肯定会更高明一些。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一些运气的成分,因为原本诸葛亮在这里布下了重兵,但是后来由于诸葛亮死了以后,刘禅也将这里的重兵逐渐的撤回。所以邓艾也就白白捡了一个便宜。子午谷奇谋就显得有一些理想化。因为当时蜀国和魏国之间的兵力差距非常大,一旦被魏国的部队发现,将会使得这支奇兵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邓艾作为曹魏后期非常有能力的将领,可以说蜀汉的灭亡有他很大的原因。这是因为他的奇谋才会使得当时蜀汉的实力大大减弱。虽然最后因为权力斗争导致邓艾被害。但是在历史中本来却做的是非常出色的,虽然有一些运气成分存在,因为地势凶险导致邓艾的部队死了9成以上。所以如果刘禅没有将部队撤走的话,当然很有可能会失败。不得不说邓艾这次是机遇与实力并存。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有一些过于理想化。因为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以一只奇兵突袭魏国首都。然而魏国的兵力远远要强于蜀国。所以就算是攻到魏国首都,一旦出现攻击不顺陷入僵持的局面,就会使得其他援兵迅速赶到。这样的话这支部队将会被为国军队消灭。所以说子午谷奇谋有一些过于理想化,根本不可能实现。不得不说这两次奇谋当然可能会更高明一些,因为邓艾他最后取得了成功,而子午谷奇谋并没有得到实施,所以我们根本不知道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然而从后来的发展来看,邓艾取得了重大的军事胜利。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都是急袭战

邓艾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都是急袭战为何邓艾的偷渡平阴可以成功,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却不被采纳?公元263年,司马昭聚集四方之兵共计十八万,就此兵分三路讨伐蜀汉。由于姜维错误的防守策略,再加上蜀将蒋舒阵前投降,以至于汉中除了汉、乐两城以及少数关隘外几乎全境失守,魏军就此长驱直入,穿过汉中直入巴蜀腹地。但姜维并没有就此放弃,他设计逼退诸葛绪,成功退守剑阁,就此与钟会的大军对峙。由于剑阁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道路,钟会不能放弃剑阁,但此时剑阁久攻不下,他也因此有了放弃的想法。就在此时,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策,邓艾称如今蜀汉大败,应该乘胜追击,他可以领一支奇兵从阴平沿着小路出发,奔赴涪县,此处距离剑阁西有百余里,距离成都三百余里,若到时候姜维救援,魏军主力可攻破剑阁,若姜维不出兵救援,则可直接攻破成都,钟会同意了邓艾偷渡阴平的计策,最后邓艾的计划成功了,他攻到成都城下,逼得刘禅投降。但实际上,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计谋,当时魏延想效仿昔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谋,由他率领五千精兵,从子午谷出发,快速到达长安城下,此时镇守长安的将领必定惊慌失措,魏延可就此一举拿下长安,在此之后,魏延镇守长安数十日,等待由诸葛亮率领的大军,从斜谷赶到长安来支援,从而占据长安。然而当时诸葛亮认为此计过于凶险且难以成功,故弃而不用。那子午谷奇谋与偷渡阴平究竟有何不同,为何钟会会采纳邓艾之计并且成功,而军事能力不差的诸葛亮却不愿让魏延冒险呢?事实上,偷渡阴平的危险在于阴平小道并非行军的道路,它需要邓艾创造出道路来走,毕竟阴平小道是悬崖峭壁,很难行走,邓艾需要裹毡从峭壁直接滚下去,可见其凶险,一旦路选得不好,这支军队很有可能会全军覆没,而在此时,曹魏所在的军队粮草不足,如果邓艾不走阴平,钟会在面对军事能力不俗的姜维时,没有更好的办法攻破剑阁,只能选择退兵。可以说,偷渡阴平是无奈之举,也是大胆的举动。而在子午谷奇谋中,子午谷这条路不是密道,而是一条世人皆知的道路,因此魏延想通过这条路发动奇袭的想法,很容易被魏军猜到。更何况,即便这条路没有守军,行路也是很凶险的,魏延不一定能安全通过子午谷。再加上即便魏延能出子午谷而抵达关中,他也不见得能顺利攻下长安,而且又因为魏延要出奇兵,粮草就不会带太多,不能依靠后方补给,因此一旦失败,魏延也将全军覆没。不难看出,偷渡阴平最大的风险在于行路,而子午谷奇谋则需要考虑抵达关中后如何攻克长安,难度比偷渡阴平要大得多。而且子午谷的长度大约有六百里,魏延又要发动奇袭,行军过程中将士定然十分疲惫,反观邓艾行路虽然凶险,但他是从山上滚到山下,虽然凶险,但行军的强度比子午谷要轻得多。最为关键的是,邓艾如此做,是不得已的情况下的破釜沉舟之举,当时钟会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同意。而魏延在发动子午谷奇谋之前,北伐才刚刚开始,胜负并未知晓,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定然不会同意魏延的选择。偷渡阴平与子午谷奇谋虽然都是急袭战,但迫于诸多因素,子午谷奇谋不仅更为困难,而且收益不算大,偷渡阴平虽然危险,但由于利益更大,当时两军的统帅自然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偷渡阴平的事件经过

“蜀为西郡,古号益州”,号称天府之国。它北有秦岭巴山,东有巫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西南是云贵高原。整个四川盆地被崇山峻岭环绕。古人说“蜀道难”,主要是说入蜀的交通十分不便,入蜀只有两条路,东面和北面:从东面是从长江三峡溯江而上,经瞿塘关而过。从北面是从汉中经栈道南下,汉中入蜀有两条路:金牛道和米仓道。金牛道较为便捷,可以过剑门关直达成都,是一条入蜀的必争之路。从米仓道南下巴中可趋阆中,威胁川中与东南之间的交通线。汉中争夺战,张郃的进犯阆中,就是过米仓道。这两条路以剑阁为门户。剑阁北二十五里有剑门山,又叫大剑山,其东三十里有小剑山。两山相连,山势绝险,飞阁通衢,谓之剑阁。大小剑山延绵两百多里,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关。因其关夹在两山之中,如门之辟,如剑之植,故名剑门。剑门关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五代时,后唐军攻孟知祥于益州,因为攻破剑门,所以得以占领益州。后周王景攻后蜀,蜀主敛兵聚粮于剑门,为守御之备,王景不能克。北宋时,王全斌统兵伐后蜀,蜀军扼剑阁以御之,宋军不能进,后来绕道到剑门关后才破此雄关。所以对剑门关有人说“一关失,半川没”,是不为过的。剑门关北有利州,南有绵竹(就是涪城所在地),绵竹是成都以北的重要据点。无论从剑门金牛道,还是从垄上阴平,要想从北入川,必走绵竹。至于本文的主要道路“阴平”,它是从陇上到四川腹地的奇路,实际严格上讲,三国时这确实不是条路,只是从理论上可以到达成都的“径”,邓艾自己也说这是条“邪径”。而一旦到了成都平原上,交通条件还是可以的。理论上讲,要想稳守蜀地,必须北据汉中,东守江陵。因为汉中夹在关中和四川之间,汉中对四川拥有地理上的优势,而对关中则只是共享秦岭之险。自汉中越秦岭北进较难,而越大巴山南进则相对容易。若汉中归北方,双方以大巴山为前沿,则地理上的优势在北方。蜀汉早已失去荆州,巫山之险与吴共之,所以只有守住汉中才能稳固蜀汉政权 。但是,魏国又何尝不知道这些道理? 蜀汉在诸葛亮和蒋琬、费祎的执政下,还是比较稳定的。姜维屡次“伐”魏,消耗了国力,在精神上是可嘉的,但是结果是令人难以接受的。蜀后主是个出名的明君,在他的领导下蜀汉从小康走向温饱,从温饱走向贫困。正如司马昭所说“师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在军政上,内宠黄皓与右大将军阎宇勾结,导致姜维往沓中,“不复还成都”。这对蜀汉是十分不利的。因为“羁旅讬国”的人不能在需要他的地方待下去,这是给了魏国可趁之机。景耀四年(262年)冬,司马昭商议伐蜀,连邓艾在内的群臣都多次反对伐蜀,认为蜀国没有间隙,只有钟会赞同。于是司马昭令青、徐等诸州,并使作船,又令唐咨作浮海大船,假装伐吴,却令钟会都督关中人马,商议伐蜀对策。远在沓中的姜维早就看破了司马昭的声东击西之计,并且对钟会的举动有所探知。景耀六年(263年),姜维表奏后主,说:“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诣督堵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在这紧要关头,黄皓不听人言,却信鬼神。他相信巫者的预言,认为敌人不会到来,禀告后主,把姜维的表章压下,不予理睬,连大臣都不知道。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征四方之兵十八万”,分三路进攻蜀国:征西将军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沓中;雍州刺史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桥头,镇西将军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应该说,这一进军路线是“既狠又准”。蜀汉内部政治斗争使“主帅”不在必争之地“汉中”,跑到了“沓中”。司马昭抓住这个机会。他的本意是用邓艾死死的钳制住姜维,让诸葛绪断阴平桥,切断姜维后路,同时用钟会进攻没有蜀军主力的战略要地“汉中”。这样是一石二鸟,既可以围困姜维,使姜维无法救汉中;同时由于汉中的空虚,用优势兵力趁虚占据汉中,避免了消耗巨大的攻关。即使邓艾和诸葛绪一时吃不掉姜维主力,只要钟会如期拿下汉中,那么姜维就面临被彻底合围的危险。这个计划一旦实现,那么蜀汉主力将被全歼于关城之外,那时候蜀国的雄关将面临无兵可守,无将可派的窘境。但是姜维不会让司马昭为所欲为的。他巧妙的调动了诸葛绪,让这个战役实施的关键一环调离了阴平桥,跳出了包围圈。 听说汉中和阳平关已经失守,于是与北上来援的廖化、张翼、董厥等部队会合,退到了剑门关。由于诸葛绪的失误,导致西路军合围姜维主力的计划落空,魏军将面临与蜀军主力在雄关决战的不利处境。虽然如此,益州的北大门汉中,还是让钟会的大军不废吹之力就取下了。要知道当初刘备取汉中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而且魏延、诸葛亮、姜维在此惨淡经营几十年,即使没有主力部队,抵抗也还是应该顽强的,可实际并非如此。也许司马昭也没想到蜀汉堕落到这样的地步。汉中失守,姜维是脱不了干系的,他没有遵守“错守诸围”,据敌于外的旧制,认为“适可御敌,不获大利”,为了“获大利”,他采取“敛兵聚谷”,坚壁清野的战略,等敌人撤退时“与游军并力搏之”。这个战略构思固然巧妙,但是人家司马昭偏偏抓住了你主力不在汉中这个时机,这样由于蜀军兵力不足,无法固守关隘,不但原本坚壁清野的战略无法实现,反而使魏军轻松的进入汉中腹地,用了极短的时间的就拿下汉中全境。另外,成都方面命令汉中部队不在外围抵抗,全线退缩也可以看作是在执行姜维的计划。 这样,魏军钟会主力与蜀军主力在剑门关对峙,邓艾则抵达了阴平路口。其后有个小插曲,西路军邓艾欲与诸葛绪联合由涪城,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是诸葛绪说要“邀击”姜维,拒绝了这个提案,率军东进与钟会在白水会合。结果可怜的诸葛绪却被钟会陷害了,他的部队也归了钟会。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从涪城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涪城走左儋道进攻绵竹” 的大胆计划。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涪城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涪城,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涪城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涪城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涪城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涪城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涪城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涪城,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 ,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涪城,所以只有投降。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像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 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振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姜维得知成都被偷袭,率蜀军主力四,五万人由广汉、郪道撤退,观察动静,但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等到的是一纸投降的赦命。 姜维没有料到魏军会从阴平偷渡,没有料到诸葛瞻这么快就败了,更没有料到后主会全城降魏。他作为一方主帅,做了他能做的,但是蜀汉的腐朽已经不允许他做更多了。这或许就是“雄关在德,不在险”的道理吧。对于姜维南撤的军事动向,我也曾经置疑,他为什么不直接往成都方面撤退?后来明白姜维这么做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如果他全师救援成都,那么钟会大军随后延金牛大道跟进,自己的部队就有进退无路的危险,那时候失去了险关依托,面对数倍的魏军,是没有出路。当时姜维只知道邓艾进攻成都,并不知道后主会立刻投降,他考虑后主有可能入南中建宁,或者入吴。这样理解就不难解释姜维的战略目的了,那就是“确保阆中一线与东部南部的联系”,这样将来无论后主怎么样选择,蜀国的残余力量还是有逃出升天的可能。可他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后主会投降。蜀军将士知道后,也都拔剑砍石。钟会也知道了邓艾奇谋成功,看到姜维撤退,他命令胡烈、田续、庞会追击姜维,自己率主力赶往成都。姜维接到诏书,知道大势已去,率全师投降。邓艾得其主,钟会得其军。也算各得其所。之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邓艾、钟会、姜维这些三国末年的豪杰们离去,倒是后主刘禅“乐不思蜀”,自在快乐。

邓艾偷渡阴平后刘禅死守成都,等待姜维军队救援,守住这一步,会发生什么?

刘禅即使不投降,也很难守住成都,最终难逃失败的结果。公元263年,司马昭见蜀汉日益衰弱,决定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司马昭命令征西将军邓艾、雍州刺史诸葛绪各率大军三万余人兵进沓中,牵制在那里屯田的姜维,钟会则率大军十万余人直扑汉中。由于刘禅昏庸,没有听取姜维的警告及时加强各隘口防务,导致汉中守卫空虚,所以钟会这一路进展顺利,很快就拿下了汉中。好在姜维成功地摆脱了邓艾、诸葛绪的纠缠,带着大军退守剑阁。而刘禅派来的廖化、张翼、董厥等人也率援兵赶到,蜀军得以利用剑阁天险挡住了钟会大军。邓艾知道钟会在剑阁遇阻以后,就从军中挑选精兵从阴平小路经江油直出涪城。刘禅急忙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前去阻击,然而诸葛瞻不敌邓艾,兵败身亡。邓艾乘胜率军直逼成都。刘禅面对步步紧逼的魏军,最终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决定向邓艾投降,蜀汉就此灭亡。现在有一些人认为如果刘禅不降,坚守成都,那么姜维回师以后蜀汉还有机会反败为胜。不过就当时的态势来说,刘禅难以守住成都,而姜维也很难赶回来。首先来说,刘禅很难挡住邓艾的攻击,守住成都。三国时期,蜀汉是魏蜀吴三个国家中国力最弱的一个,举国上下总兵力不过十万出头一点。其中大部分蜀军都部署在北面的汉中等地,以防御魏国的攻击。而在得知魏军大举来犯时,刘禅又命廖化、张翼、董厥等人率军去和姜维汇合,以抗击魏军。所以等到邓艾偷渡阴平,攻克江油时,蜀军大部分机动力量都集中在剑阁,和钟会对峙。随后为了挡住邓艾的大军,刘禅又命诸葛瞻率军前去迎敌,这应该是抽调了成都和周围地区的守备部队。这么一来等诸葛瞻兵败,成都其实已经没有多少守军了,最多也只有几千人。相比之下,根据《晋书 ·段灼传》记载,邓艾在偷渡阴平时,原本手下就有差不多两万人。蜀地阻险,山高谷深,而艾步乘不满二万。后来钟会又命将军田章等人率军走小路在江油和他汇合。田章一路人马虽然史书上没提到底有多少人,但是几千应该是有的。这么算下来,邓艾总兵力应该两万出头,兵力远多于成都守军。成都虽然作为益州的首府,城墙肯定高厚,易守难攻,粮草储备也比较充足,但是在兵力差距这么大的情况下,刘禅想守住成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次,就算刘禅守住了成都,姜维想回师救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有人会认为三国时期因为技术手段限制,守城一方具有很大的优势,刘禅坚守成都的话,邓艾未必那么容易就能打下来。这样只要姜维一旦回师,就可以将他击败。确实,在三国时期攻打城池往往旷日持久,打上几个月是常事。而且姜维手下的蜀军按照《三国志·钟会传》记载,大约有四五万人之多。如果姜维真的回师成都,那么加上其他地方赶来的蜀军,那么足以击败邓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姜维统帅蜀军驻守剑阁并非无所事事,他面前有钟会统帅的魏军主力呢。钟会原来就有十万多人,后来又找机会吞并了诸葛绪的三万人马,那么扣除留守汉中的魏军,在剑阁关前,也应该至少有十万魏军,是蜀军的两倍。而且钟会在军事方面能力也很强,如果姜维一旦放弃剑阁回援成都,他肯定不会错过这个战机会,会带着大军尾追上来,姜维想脱身并不容易。更何况此时剑阁后方的涪城已经被邓艾占领,姜维只能绕路从巴郡回成都,这样路途遥远,耗费时日,很容易被魏军追上。在历史上,姜维得到邓艾偷渡阴平的消息以后,带着蜀军从剑阁回师救援成都时,钟会就趁机抢占了剑阁,并分兵围追堵截姜维大军,最终将蜀军困在广汉一带。所以即使刘禅决定坚守待援,并且暂时挡住了邓艾的攻势,他也很难等来姜维的大军了。(姜)维等闻瞻巳破,率其众东入于巴。会乃进军至涪,遣胡烈、田续、庞会等追维。即使姜维奋力死战,突破魏军的拦截带着蜀军赶回成都,和成都守军汇合以后最多也就是五万人马。钟会带着魏军主力赶来以后,在成都一线魏军还是占据绝对的兵力优势,更别提曹魏还可以继续投入更多的军队。而蜀汉在大片领土被攻占,本土益州士人又大多不愿意继续打下去,一心想投降的情况下,能动员的力量非常有限,双方的兵力对比只能越来越悬殊。所以如果刘禅不投降,死守成都,最大的可能是在姜维赶回来前,成都就已经被邓艾攻克。即使能侥幸守住,姜维也赶了回来,面对源源不断赶来的魏军,最后还是难逃失败的命运。

邓艾偷渡剑阁的偷渡阴平

邓艾挑选精兵,想与诸葛绪联合经江油避开剑阁,直取成都。但诸葛绪以自己只受命阻拦姜维,不可自作主张为由,拒绝邓艾联军之议,率军东去,与钟会军会合。不过,钟会为扩大军权,密告诸葛绪畏懦不前,结果诸葛绪反被征还治罪,其部归属钟会 。从阴平到江油,高山险阻,人迹罕至,十分艰难。这年十月,邓艾率军万余人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凿山通道,造作桥阁。时“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面对困难,邓艾身先士卒,遇到绝险处,“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攀登小道,凿山开路,越过7百余里无人烟的险域,“粮运将匮,频於危殆”,”在克服了这些难以想象的困难之后,魏军终于通过了阴平险道,到达江油。江由据石门,临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悬崖,是和剑阁齐名的天险,但蜀江油守将马邈见魏军畏战而降。

邓艾率领的偷渡阴平部队人数很少,为什么能击败诸葛瞻以逸待劳的精锐?

公元263年,魏国发动灭蜀之战,司马昭命邓艾,诸葛绪,钟会三人分三路攻蜀,西路邓艾领兵三万由狄道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中路诸葛绪领兵三万出祁山攻武街,桥头切断姜维的后路,东路钟会率十万主力从斜谷,骆谷出祁山攻汉中诸地,然后挥师剑阁,直取成都。可以说,魏国的此次出兵是下了必胜之决心的,而且获胜的几率非常大,因为相比于四十多年前的汉中之战,此时的魏蜀两国的国力差距更加明显,魏国国力日益强盛而蜀国则一直在走下坡路。如果说汉中之战刘备还有与曹操一战的实力,甚至可以主动发起对曹操的进攻,那么此时的蜀汉甚至连防守都难以为继了。魏国三路大军攻蜀,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障碍就是沓中屯田的姜维了,作为此次攻蜀的最高指挥官,邓艾决定亲自对抗姜维,可是令邓艾没有想到的是,姜维因为担心剑阁安危,他并没有与邓艾纠缠,而是直接退守剑阁,剑阁是汉中通往成都的咽喉要道,此处地形险要,易守难攻,守住剑阁便可保成都安危,邓艾没有想到姜维能全身而退,毕竟姜维的后路还有诸葛绪,可是令邓艾更加没有想到的是,诸葛绪被姜维设计所骗,没能成功阻击住姜维。所以当姜维退守剑阁的时候,邓艾的内心是有些崩溃的。但是只会崩溃不会思考的将领算不上名将,而邓艾毕竟是三国晚期一代名将,大军既已出动,他可不会轻易丧失信心,既然剑阁有姜维据守,打通剑阁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那么只有另想他法,名将之所以是名将,就在于名将不会因循守旧抱守残缺,而是会根据战场的形势不断地做出改变,在不利的局面下以奇取胜。曾经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才有了路,既然剑阁不通,那就另寻别路。邓艾的计划是,由钟会进军剑阁,牵制住姜维,自己偷渡阴平,直取涪和绵竹,最后兵临成都城下,最终亡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的想法是,当自己率领大军偷渡阴平成功的话,驻守剑阁的姜维就骑虎难下了,继续守剑阁则成都不保,弃守剑阁则钟会的十万大军会源源不断的驰援邓艾,最终还是不免失败。但若想达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邓艾能否偷渡成功,因为摆在邓艾大军面前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就是,那时候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能称之为道,大家试想一下姜维文武双全,足智多谋,连他都没有想到魏军能偷渡阴平,可见当时的阴平小道根本不足为虑,那么阴平小道究竟有多难走,以至于连姜维都忽视了它的存在?我们可以从邓艾实际行军的情况中去体会: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里的这段记载并不难理解,邓艾的三万大军凿山劈林,有的地方还要攀援而下,这样的道能称之为道吗?邓艾以“邪径”称这条路,小编认为很恰当。小编认为,当魏军面对这条“邪径”的时候,他们的内心一定是非常沮丧的,他们可能根本没想过能成功到达,而蜀军也没想到,所以当邓艾率领的三万大军出现在江油的时候,蜀军以为那是天兵天将下凡,没做任何抵抗便弃守投降,随后邓艾大军进击涪城,后主刘禅急派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支援涪城阻击邓艾,但诸葛瞻行动迟缓,没有及时守住涪城,致使这一险要之地失陷,诸葛诞不得不退守绵竹。绵竹是通往成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虽然诸葛瞻以逸待劳兵力也在邓艾大军之下,但最终绵竹一战,诸葛瞻还是战败而忙了,最终邓艾兵临成都,刘禅出城投降,蜀汉灭亡。很多人不理解,诸葛瞻为何会战败,毕竟他是诸葛亮的儿子,可是诸葛瞻并没有遗传他父亲的智慧,这从他的此次作战表现中就能看出来,首先诸葛瞻奉命出兵的时候,随军的黄崇等人强烈建议他急行军抢先守住涪城,可是他没有。最终让邓艾早先拿下,随后他没有固守绵竹而是主动出击与邓艾决战,虽然邓艾大军过阴平小道后已成疲兵,且兵力损失非常大,三万大军最多只剩下一万,但江油投降后,这支疲兵已经得到极大补充,况且这支部队不仅是疲兵还是一支不得不背水一战的绝兵,所以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誓死而战,而且诸葛瞻的实际兵力也并不多,当时蜀汉全国兵力不过十万余人,除去驻守各地,成都和姜维手中的兵力,能够供诸葛瞻调动的兵力最多一万,因此双方的兵力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在士气及主将计谋能力上,蜀军都远不及魏军,而兵力蜀军也并不占多少优势,所以诸葛瞻败亡已成定军。邓艾成功打到成都城下,可能有的人对此产生疑惑,姜维去了哪里呢?其实姜维一直被钟会困在剑阁,由于邓艾是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姜维的后方,所以当姜维得知邓艾大军偷渡阴平并击败诸葛瞻后已为时已晚,因此姜维不得不撤出剑阁,为避免被前后夹击,他率部退到巴中,而钟会则派人继续追击姜维,在得知刘禅投降后,姜维才不得不向钟会投降。以上便是魏灭蜀之战以及诸葛瞻为何会败亡的经过及缘由。

邓艾既能偷渡阴平,为何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不见用?

邓艾偷渡阴平,乃是魏灭蜀汉之关键。那么,同样是兵行险招、奇谋偷袭,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为何却不见用呢?有人将之归根於诸葛亮过于谨慎、稳重的行事作风。虽说“以正治国、以奇治军”,兵法之道最重一个“奇”字。然而,奇招通常也是险招,并非奇招就能取得奇效。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与邓艾偷渡阴平虽都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就可行性而言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三国地图 首先,魏国是大国、国力雄厚,而蜀汉乃小国、国力疲弱。魏延以区区五千兵马出子午谷而谋袭曹魏关中重镇,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夏侯楙虽是膏粱子弟,懦弱无谋。然而,关中乃军事战略要地,又系秦汉故都所在,设有重兵驻防。而魏延既无后勤保障,又无支援,一旦困於坚城之下,就很容易遭到围歼。 偷渡阴平 再则,两者的目标指向也不同。邓艾偷渡阴平,便直指蜀汉的都城,这更像是一场斩首行动。而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目标方向是长安。长安虽是曹魏的战略重地,却并非曹魏的都城所在。即便,关中有失,曹魏也可以从容不迫地从中原及陇西等地抽调兵力来夺关中,而魏延也必然遭受多面夹击。 第三,两者的政治环境的不同。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写道:...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魏灭蜀汉之战 蜀汉北伐虽以“匡扶汉室”为旗帜,却从未出现曹魏百姓箪食壶浆相迎的感动场面。这在於曹魏的政治还较为稳定、清明,百姓已然不思汉而满足当下的生活。而相反,邓艾偷渡阴平之时,蜀汉由于屡屡北伐而国困民疲,早已到了百姓承受的极限。况且蜀汉本身又系外来政权,长期打压当地土著势力,以致其统治的根基很弱,再加上黄皓弄权、朝政昏暗,而使得蜀汉本身已到了奔溃的边缘。故而,邓艾偷袭阴平才取得了奇效。 蜀道 第四,两者的路线及客观上的条件也不同。子午谷是一道险道,而非密道,劳师袭远,很难不被发现。而阴平古道却更为隐秘,连当地百姓都很少走,更难被人发觉。再则,邓艾偷渡阴平之时,蜀汉的主力在剑阁与邓艾相持,而成都的防御却较为薄弱。以及江油守将马邈的投降、诸葛瞻的轻战都是邓艾能获胜的运气成分。

偷渡阴平的历史评价

(一)战役初期,诸葛绪的失误打乱了司马昭的既定计划,放跑了姜维的主力。 使蜀军得以有全师四五万人扼守险关。也许这时邓艾的偷袭计划就开始酝酿了。同时,沓中之战,邓艾兵力与姜维的蜀军主力在数量上是相差不多的,而邓艾能战一月,并击败姜维(赵云次子赵广就是战死在此),充分说明了邓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战斗力。以后他能指挥几千精锐渡阴平,破成都,绝不是偶然。根据记载,邓艾在关陇时招募五千羌胡精兵。 在汉中的战斗,蜀军失利如此迅速有三点原因:1、司马昭抓住蜀汉内部的斗争使主帅不在汉中的有利时机;2、蜀汉腐朽,蒋舒投降 ;3、成都方面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命令汉中部队执行姜维的“诱敌深入,坚壁清野”的战术。(二)在双方剑门对峙的时候,为什么钟会不从剑门东面绕过剑阁呢?如果钟会从剑门东面直接进阆中,取蜀的东南,是可以绕道攻击成都的,但是这样一来有两点不利:1、纵深迂回,而自己大后方是没有保障的,对姜维多留兵则入蜀兵力不足,少留兵则难以制姜维;2、一旦镇守永安防东吴的罗宪察觉,或力拒,或引东吴兵,那么整个局势就复杂了。另外钟会本身有野心,想尽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兵力。所以他是不会采取这种战术的。(三)双方胜败的关键是就是邓艾的偷袭计划。邓艾的成功不但彻底逆转了魏军进退维谷的窘境,而且迫使成都投降,立下不世奇功。而实际上此时即使诸葛瞻不败,姜维也将面临腹背受敌的境地。邓艾能成功,固然有他气魄过人,军队战斗力强的原因,但是运气成分还是有的。这是“奇谋”的共性。我说“运气”主要是指涪城守将马邈的投降。当然,这不能怪马邈。要怪就怪蜀汉决策层没有在阴平道口的涪城放下数千人马和一个得力守将。整个蜀汉在战役中自始至终反映迟钝,调度失调,临阵倒戈。有这样的结局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诸葛亮平武都阴平就是为了巩固蜀汉防御体系,可惜还是被魏军从此突破。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钟会主力的牵制和吸引作用。(4)邓艾偷渡阴平的意义以及对后世入蜀作战的影响:邓艾此次奇谋的成功不但使蜀汉如期灭亡,还对晋日后灭吴打下了坚实基础。占据蜀则可以顺江直下,威胁长江下游。“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北魏邢峦说:“扬州、成都,相去万里,陆途既绝,惟资水路,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外无军援,一可图也。”如果中国出现南北对峙,那么北方在四川的成功便是南方覆亡的开始。这就是顾炎武所说的“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邓艾灭蜀也曾上言准备伐吴:“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然大举之后,将士疲劳,不可便用,且徐缓之;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邓艾传》后世兵家吸取邓艾的经验和蜀亡教训,守蜀者必然加强阴平一线的防御。五代时,石敬瑭攻两川,西川帅孟知祥一面遣军争剑阁,一面派军趋龙州,扼守要害,以备阴平故道;石敬瑭果然遣军欲从阴平道进兵,因西川兵有备,败还。明初傅友德伐蜀,扬言出金牛道,而潜引大军循邓艾阴平故道而趋成都。可惜邓艾立下奇功,却终于没能还都,可悲,可叹!真是“功成身被害,魂绕汉江云。”

邓艾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他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景元四年(263年),蜀汉景耀六年十月,邓艾趁钟会十余万大军在剑阁绊住姜维,率军偷渡阴平小道,翻山越岭,穿越七百里无人区,到达江由,江由守将马邈投降,邓艾军直逼成都。后主刘禅派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率军抵挡,黄权的儿子黄崇劝诸葛瞻迅速占据险要地形,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听,邓艾先派其子邓忠和司马师纂进攻诸葛瞻,被诸葛瞻击败,邓艾大怒,要将邓忠和师纂斩首,最终,邓艾军击败了诸葛瞻的军队,斩杀了诸葛瞻父子和张飞的孙子张遵,后主刘禅随即向邓艾投降,蜀汉灭亡。《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艾遣子惠唐亭侯忠等出其右,司马师纂等出其左。忠、纂战不利,并退还,曰:“贼未可击。”艾怒曰:“存亡之分,在此一举,何不可之有?”乃叱忠、纂等,将斩之。忠、纂驰还更战,大破之,斩瞻及尚书张遵等首,进军到雒。刘禅遣使奉皇帝玺绶,为笺诣艾请降。刘禅投降,诸葛瞻不听黄权的儿子黄崇的劝告,未能占据险要,导致战死,估计刘备和诸葛亮知道,棺材板怕是按不住了。邓艾奇袭,因为偷渡阴平,创造了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并因此进入武庙古代六十四名将之列。邓艾斩杀了诸葛瞻父子,灭亡了蜀汉,立下了天大的功劳,然而,邓艾的结局却很悲惨,他的结局到底如何呢?他是怎么死的呢?当时,魏军兵分三路:征西将军邓艾率兵三万多人,由狄道(今甘肃临洮)进军;雍州刺史诸葛绪率三万多人,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钟会率魏军主力十余万人,欲乘虚取汉中,然后直逼成都。钟会是主力,钟会心里有异志,看到邓艾立下大功,心里非常忌惮,于是,诬陷邓艾有谋反之心,而邓艾为了稳定当时的局势,曾擅自以天子的名义,任命了大批原来的蜀汉官员,比如,封后主刘禅为骠骑大将军,邓艾如此做法,犯了大忌,没有请示朝廷和司马昭。

邓艾偷渡阴平,蜀军在哪里?姜维怎么搞的.

偷渡阴平是魏灭蜀期间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当时姜维带人守剑阁

钟会在魏灭蜀之战时,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能突破剑阁吗?

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18万魏军兵分三路,由钟会担任主帅,攻入汉中,直插剑阁,幸好被姜维利用天险堵住在剑阁,在这个关键节点,由邓艾率领一支奇兵,偷渡阴平小道,绕过剑阁,直插成都平原腹地,夺取江油,攻破涪城,兵临成都,才最终导致了刘禅的投降,蜀汉的灭亡。如果没有邓艾偷渡阴平,钟会能突破姜维把守的剑阁吗?答案是:能突破。邓艾当时的情况是:蜀汉自剑阁以北,只有柳隐坚守的黄金城和汉中的汉城、乐城没有失守,其余险塞全部失守了,蜀汉最北边的防线就是剑阁,剑阁一旦失守,成都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彻底暴露在魏军面前。剑阁有姜维、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率领的5万蜀汉主力军防守,据险而守,钟会率领13万魏军主力攻打剑阁,因为剑阁险要的地势,一时攻打不下。另外有2万魏军在汉中围攻黄金城、汉城、乐城,三城中的蜀军陷入魏军重重包围,外无援兵,能够坚守多久,取决于三城储备的粮食及守城将士的决心。另外还有邓艾率领的3万魏军也在剑阁以北伺机而动,这也就是邓艾用来偷渡阴平的部队。姜维战争打到现在,魏国就算拿不下剑阁,也算大获全胜了,黄金城、汉城、乐城已处于魏军重重包围,也就是三座孤城,相互不能支援,破城那是迟早的事,一破城,整个汉中都收归魏军,魏军与蜀军的前线甚至推进到了剑阁。钟会在剑阁的13万魏军只是因为粮食运输不便,根本不是因为缺粮,魏攻蜀之战,打到现在,才一个月时间而已,司马昭为此精心准备的伐蜀之战,粮食不可能才支撑一个月就没粮了,否则这战争也不用打了。有句话叫: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自然就有了路。钟会与姜维魏军发动这次攻蜀之战明显就是有备而来,魏军中有大量的辎重部队,从邓艾偷渡阴平就能看出来,邓艾部队一路凿山开路、修栈架桥,没有辎重部队根本办不到,就算阴平无法偷渡过去,魏军难道会束手无策吗?就算是一员普通将领,面对蜀军把守险要地势的剑阁阻挡,第一反应就是寻找其他的路线,阴平过不去,剑阁过不去,魏军从汉中经巴西郡往成都打行不行?或者从剑阁翻过米仓山再渡过西汉水直接到达巴西郡行不行?剑门关况且钟会、邓艾等将领也是魏军的名将,邓艾一生首次踏上蜀地就知道偷渡阴平小道,他又没来过蜀地,还不会迷路,邓艾还不是靠平常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就算阴平过不去,总会有其他地方过去的,十多万魏军不会就这么善罢干休的。再说了,就算钟会将大部分撤退回汉中,夺下之前围攻的三城,收复整个汉中,同时留下少量足以对抗蜀军的魏军沿剑阁一路向北布防,姜维再有能力,也不可能一下子拿下那么多的险要据点,况且还有汉中的魏军主力可以支援。钟会就算不打,蜀汉估计也是一片投降之声,然后钟会再派出使者面见皇帝刘禅,要求刘禅投降,并要求刘禅严惩姜维,姜维本来在蜀汉中已是怨声四起,诸葛瞻,黄皓、阎宇等人都在刻章打击姜维,而姜维作为大将军,把整个汉中郡给丢了,这个责任肯定姜维来担吧,刘禅再昏庸恐怕这个时候也保不了姜维,姜维一倒台,剑阁更是守不住,蜀汉大概率就是投降,到时候用政治手段也能拿下剑阁。益州地形图魏灭蜀之战,打成这个样子,就注定了蜀汉已经处于灭亡边沿,就算蜀汉南中的援兵和永安的援兵到位,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东吴就更不用指望了,还想着抢占蜀汉的地盘分一杯羹呢。蜀汉国内已经是人心惶惶,剑阁离成都也不过只有600里路,只要破了剑阁,魏军七天就能兵临成都,蜀汉只有一个姜维也是独木难支,诸葛瞻能力不足,其他将领就更不用说了,像阎宇、廖化、张翼、董厥等将领成不了什么大事。魏灭蜀之战所以当钟会打到剑阁时,实际上蜀汉的灭亡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没有什么悬念,钟会或邓艾突破剑阁只是时间问题,并且时间不会太长。

邓艾偷渡阴平,谁比诸葛瞻更适合去抵挡?

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比诸葛瞻更适合去抵挡,因为刘禅虽然乐不思蜀是个呆子,但是却是个假呆子,实际上聪明过人

谁偷渡阴平小道突袭了成都

是邓艾。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邓艾偷渡阴平,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描述三国的一段名言,但是却也刻画了历朝历代的兴衰。三国之时魏蜀吴,以蜀国最为弱小,但是却一直以兴复汉室为信仰,诸葛亮也更是因此六次北伐,但是每一次都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诸葛亮死后,也就进入到了三国后期,这个时候也就是姜维、邓艾、钟会显身手的时候,自然也就有了之后的结局。那么邓艾的结局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从开始娓娓道来,当时后期的三国大将也就没有多少了,蜀国只有姜维,但是魏国却有两位大名鼎鼎的将领,一人叫做钟会,一人叫做邓艾。而蜀国在刘禅的治理之下可以说昏庸无度,这也让魏国看到了可趁之机。于是魏国名邓艾,钟会各领一军,兵分两路,共同进攻蜀国。而钟会就遇到了姜维的抵抗,止步不前,邓艾则在重重关卡之下毫无办法。这时邓艾得知了阴平小路这个消息,于是率军从阴平小路进攻蜀汉大本营,蜀汉也由此而灭亡。但是邓艾在灭亡蜀汉之后,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局,那么这样的结局就又与另一人,密不可分,自然就是钟会。钟会向来野心勃勃,在蜀汉灭亡之后,他就更加野心暴露,尤其是再加上姜维的挑拨离间,钟会就尤其有了霸占蜀地,一统天下的美愿。而邓艾这一另外手握重兵的将领自然也就成为了钟会的眼中钉,肉中刺。于是钟会假传司马昭的诏命,将邓艾父子给囚禁了起来,后来又怕东窗事发,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之下将邓艾父子给处决了。这也就是邓艾偷渡阴平之后,虽然立了大功,将蜀汉给彻底的灭亡了,但是却也由此引发起来了另一人的狼子野心。邓艾政治领悟力不强,对钟会没有防备之心,因此也最后落得了一个被囚禁,并且最终被杀害的命运。

邓艾偷渡阴平到底带了多少兵?

邓艾偷渡阴平带的兵力有两万左右。邓艾,他的本名叫邓范,字士载,是义阳棘阳人。他是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历史上邓艾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才,此人深谙兵法,并且对国家内政也是颇有建树的。邓艾自从当兵作为将领之后,多年在曹魏西边战线防范着蜀汉姜维。在263年,他与钟会分别带兵攻打蜀汉,最后是他带着兵马率先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但是他的后期还是过得很不幸,他遭到了钟会的污蔑和陷害,受到司马昭的猜忌最后被收押起来。最终他还是没有逃出受害,被卫瓘派遣的武将田杀害。在273年的时候,他才被平反昭雪。在魏国灭亡蜀汉的这一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邓艾带兵偷渡阴平这一关节。我们都听说过我国古代诗人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篇文章全述蜀道的艰难险阻,想要跨过去比登天还难,正所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是这么一个危险的地段,邓艾却带着两万左右的兵力登上了,还成功的拿下来成都,灭掉蜀汉。据史料记载,蜀地属于易守难攻形的地界,蜀国曾派出十八万的兵力兵分三路进攻蜀汉,在这里面钟会率领着主要的兵力十万余人,诸葛绪和邓艾则各自率领着三万多的兵马。在前方钟会带领的主力军队受到了蜀军的阻拦,无法向前行走,这时候邓艾想出了偷渡的方法。对于他们来说,如果偷渡成功,必然会让一部分蜀汉的兵力被调回,这时候前方的主力军队就可以继续前行。邓艾提出的这个想法受到大家的赞同,但是难题就在蜀道十分艰难难走,地形崎岖,他们随时面临着全军覆没的危险。而对于这次战争,偷渡蜀道上的阴平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好的突破口。对于邓艾他们来说,一方面可以从后方攻打姜维的军队,一但姜维调动前方兵力,他们就会夺下剑阁这一要地;另一方面如果姜维不调动军队,那么邓艾就可以率领偷渡过来的军队占领都城。只有占领了都城,蜀国就相当于被打开了一道口子,这时候在攻打蜀汉就非常的容易。就这样,邓艾带着两万左右的兵力偷渡阴平,最终偷渡成功,为灭掉蜀汉立下大功。

邓艾偷渡阴平,路上损失过半,为何还能够轻易灭亡蜀国呢?

一场战争的胜利总是与诸多因素相牵连。《孙膑兵法·月战》道:“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邓艾率领部下偷渡阴平,从后方击破敌军,克敌制胜,此举凭借少有的兵力就攻克了蜀国,打破了钟会在前线迟迟攻不下剑阁的局面,实为奇策。邓艾所率部队有多少人呢?两万余人。《三国志·钟会传》中提及:“及会白邓艾不轨,文王将西,悌复曰:“钟会所统,五六倍于邓艾,但可敕会取艾,不足自行。”钟会当时在收走诸葛绪的军队后,兵力合计约有13万人,如果钟会的士兵为邓艾的五、六倍之多,所以推断邓艾所领部下应有两万余人。阴平地势险要,粮草押运艰难,魏军决定偷渡阴平那么剩下的路就只有一条——攻破蜀国,邓艾也是打算破釜沉舟。偷渡阴平的过程中必然存在兵力损失,但是即使如此到达阴平的魏军军队人数基数必然还是不小的。蜀国当时兵力满打满算十万余人,在前线由姜维所带同钟会作战的士兵越有六万余人,也就是说蜀国内城兵力至少也有两三万人。如果邓艾仅余几千余人,蜀国没有理由向这支仅有几千人的军队投降。偷渡阴平兵力有损失是必然,但私以为最后攻克蜀国的仅有几千人不大可信。为何邓艾能偷渡阴平,击破蜀国?其一,阴平守军被派去增援姜维。作为阴平的守城的涪城和江油两城兵力都被调走,兵力空虚。刘禅见姜维同钟会于剑阁作战不利,立即派遣驻守涪城的蒋琬、张翼领兵增援,涪城和江油的兵力都被带走不少。这时,邓艾领兵偷袭,江油、涪城守将见兵临城下只能投降。涪城不久也被邓艾攻下,长驱直入。其二,邓艾在领军作战方面才能突出。邓艾在进军绵竹的路上被诸葛瞻所阻击,其子邓忠和司马师纂领兵出击皆败于诸葛瞻之下。而后邓艾亲临战场一举歼灭蜀军,击杀诸葛瞻。不得不说姜还是老的辣,你大爷还是你大爷。其三,魏、蜀两国士兵的精气神。诸葛亮北伐未果,病死途中,兵力也损失不少。姜维虽将钟会拦于剑阁,但后方涪城、江油已失守,国内主张投降的大臣的又极力宣扬投降之说,再下去就是亡国之灾,蜀国的士兵的士气无疑会有所下降。面对危亡的处境,蜀国的士兵即使想奋力打个翻身仗,但见敌方老将是屡次击败我方大将姜维的邓艾而我方是尚未成大器的诸葛瞻,士气再下几分。反观魏国士兵皆是同邓艾出生入死之人。魏军偷渡阴平必须先解决粮草问题,然而粮草难以运输怎么办?那就抢蜀国的,阴平守城涪城里必然有屯粮,这无疑激励了魏国士兵。再说,我方将领有才能、有谋略士兵信之、听之,士兵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是有所提升。另外,面对着即将能够灭亡蜀国的机会成就魏国大业的机会,士兵更加英勇作战,且蜀国大军都被钟会牵制无后顾之忧。如此一战蜀国在气势上就已经输了。其四,国内主张投降之人的屡次谏言。面对敌军兵临城下,国家危亡之际,刘禅失了神,身边又多是劝其投降之人。诸多的理由把刘禅说的心服口服,刘禅也是决定要投降。得知刘禅投降的消息,前线的姜维也只得率军投降,邓艾也因偷渡阴平一役名声大噪。按照历史的进程来看,蜀国的灭亡是必然,邓艾凭借谋略和果断、冒险一试最终获大获全胜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介绍邓艾所指挥的偷渡阴平一役?

 从白水到成都,刘备时期就开始休整交通(5),从江由直接进犯成都,这对蜀国是致命的。但是由于阴平道人迹罕至,看起来根本就没有可行之路,更何况是军队通过?因此蜀汉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动作(只有刘备在平武放了“三校”人马(6),还被钟会派田章扫除了(7)),因此这条路没有人认为它能行军。  但是“非常人建非常功”。  当时的局势是:钟会十三万人的主力部队被“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门挡住,进退两难,粮草殆尽,运粮困难,钟会甚至想过退兵。一旦退兵,此次战役将前功尽弃,半途而废。可是要说进兵,面前雄关是他难以逾越的。  邓艾很明确当前的形势,于是他大胆的提出了“偷渡阴平,从江由走左儋道进攻绵竹”的大胆计划。  艾上言:“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三国志》邓艾传应该说,邓艾这个计划有很大冒险成分:1。阴平道“七百馀里无人之地,山高谷深,粮运艰难”。部队行此险地,一旦敌人有所察觉,那将是全军覆没。即使敌人没有察觉,自己能不能从险地中从出来仍然是个问题。2。既然是“偷渡”,不可能用太多人,最多几千精锐而已。这几千人将面对江由守军,绵竹守军和成都蜀汉的中央部队,如果蜀军临威不乱,固守待援,那么邓艾这几千人后无援军,内无粮草,能有作为吗?恐怕很难。  “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阴平就在现在的甘肃文县,至今那里还有邓艾入蜀时修的栈道。  “路”算是过来了,但是此时他们已经精疲力竭,腹中无食了。前面就是江由,可以说这个城的守军对双方都至关重要。因为,一旦这座江由城失守,邓艾的精兵将得到补充,恢复战斗力,进而直取成都。但是如果江由城据城死守,那么邓艾的这数千疲师将成为军事史上典型的反面教材。  老天眷顾邓艾,蜀汉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因为历史是蜀军江由守将马邈投降了。这一来,形势对蜀汉急转直下。江由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邓艾的补给基地。邓艾部队从死地中恢复,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可以说江由的占领,宣告邓艾的计划已经实现了一半。  邓艾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江由,我们说有很大运气成分,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说北线曹魏大兵南下,汉中失守,姜维在沓中战败(8),退守剑阁。蜀汉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时任何蜀汉地方官都知道平时自己的皇帝和官员是如何的昏暗,他们是心中更多的是惴惴不安。而此时魏军象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邓艾的“先登”;也许他压根认为蜀汉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魏军打败了剑阁主力,直接攻到了江由,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就象邓艾自己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蜀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虽然诸葛亮说过:“全蜀之防,当在阴平”。但看来蜀汉后代并没有会意。  蜀汉暂时没有灭亡,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但是邓艾没有给蜀人任何机会。诸葛瞻率领最后的力量要“力挽狂澜”,曾经击败邓忠和师纂,但是邓艾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必须勇往直前。终于破了蜀军前锋,进而攻破成都之前最后的防线----绵竹。  一般认为,诸葛瞻此时应该固守,不应出战。实际上此时蜀汉已经基本被邓艾这好似“剜心一刀”的计划“刺死”了。  因为邓艾的“神兵天降”使蜀汉上至君臣,下至将校已经胆裂(9)。要想守,必须要有一场胜仗,起码是一场不胜不败的战斗来稳定军队的士气,然后固守。诸葛瞻也是出于这种考虑才奋死出战,谋求一胜。他能击败了邓艾的前锋应该是出于这种精神推动。但令他史料不及的是,邓艾军队立刻重整旗鼓,卷土重来,这次蜀汉的军队终于崩溃了,诸葛瞻也战死了,蜀国的都城成都,彻底暴露在邓艾的兵锋之下。  之后刘禅听从谯周的建议,献成都,投降邓艾,至此,蜀汉灭亡。

品读《资治通鉴》[768]| 邓艾偷渡阴平,是怎样的一场奇迹?

【资治通鉴白话文】 姜维排列营垒据守险要之地,钟会进攻不能取胜,而且运粮道路既危险又遥远,打算班师。邓艾上书说:“敌兵已经受到摧折,应乘胜进军,如果从阴平经小路南下,可以到达德阳亭,然后直扑涪县(四川省绵阳市),涪县东距剑阁一百里,南距成都三百余里,在这里出奇兵冲击其腹心之地,那么剑阁的守军必然回师援救涪县,钟会兵团就可大步前进;如果剑阁守军不撤,那能救援涪县的蜀兵就少了。” 邓艾于是从阴平进入七百余里的无人之地,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山高谷深,非常艰险,运来的粮食也将吃尽,濒临危险的绝境。邓艾用毯子把自己裹起来,翻滚而下,将士们攀木沿崖,鱼贯而进。 邓艾的军队突然出现在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诸葛瞻率诸军抵御邓艾,到达涪县后,停住不进。尚书郎黄崇是黄权之子(黄权是刘璋部下,刘备伐吴失败,黄权隔在江北,于是降魏),他屡次劝说诸葛瞻应迅速前进占据险要,不让敌人进入平地,诸葛瞻犹豫不决没有采纳。黄崇再三进言,痛哭流涕,诸葛瞻还是不听。 邓艾于是长驱直入,击败诸葛瞻的前锋,诸葛瞻退兵驻扎在绵竹。邓艾写信劝诱诸葛瞻说:“如果投降,必定表奏你为琅邪王(琅邪是诸葛氏老家)。诸葛瞻大怒,杀掉邓艾的使者,列阵以待。邓艾派他儿子惠唐亭侯邓忠攻其右翼,派司马师纂等人攻其左翼。 邓忠与师纂战斗不利,都撤兵而还,说:“防御严密,贼未可击!”邓艾大怒,说:“存亡之际,在此一举,什么叫不可击!”怒叱邓忠、师纂等人,要军法从事。邓忠、师纂出军再战,大破蜀汉军,杀了诸葛瞻和黄崇。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叹息说:“我们父子蒙受国家重恩,没有早点杀了黄皓,致使国败民亡,活着还有什么用!”于是策马冲向敌阵,战死。

邓艾是如何偷渡阴平的?

邓艾消灭蜀国,走的是阴平这条道路。魏景元四年(263),钟会领十几万军队,邓艾、诸葛绪各领三万余人,共计约二十万大军杀向蜀汉,但邓艾的主力部队在摧枯拉朽般攻下了许多城池后,被姜维阻挡于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称的剑阁,无法前进。邓艾建议,直接从阴平的小径绕道到剑阁西部百里处,那里离成都大约三百多里,可以派遣奇兵直接闯进蜀汉的腹地。作为主将的钟会虽然觉得这一计谋实现机会非常渺茫,但反正不会伤害他手下的主力军队,何况,邓艾要是在这一行动中丧命,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扩展资料:虽然邓艾在成名之前,被埋没多年,一生中最出彩的一战,也仅是灭蜀之战,但是在此之前,他在曹魏西线,负责抵御姜维的北伐,取得的战绩,也不容小觑。再加上他到达成都之前,先后在涪城、绵竹击败了诸葛瞻,及很多名将之后,很容易形成威慑力,使蜀汉的朝臣丧胆。一个人的骁勇,在战场上并不能改变什么,如果成都内部有足够的兵马,刘禅和众臣,或者还不会这样轻易投降,毕竟没有谁想做亡国奴。

三国时邓艾偷渡阴平损失了多少人马?

首先,楼主是问正史还是演义? 但是先提醒楼主,无论是否演义,【邓艾两千打成都】的傻缺回答永远不要相信。 因为演义原文如下: 邓艾取了江油,【遂接阴平小路诸军,皆到江油取齐】,径来攻涪城。说两千的,纯属连演义都没看清的文盲,哪个不服。 然后回答楼主的问题。演义中,邓艾偷渡阴平时没有损失,因为马邈见邓艾领两千兵杀进来后就直接投降了。 正史中,在阴平江油一带,魏军要走山道、翻山谷,没有一定损失是不可能的。而且钟会援军田章还和蜀军三校交战。不过鉴于蜀国灭亡后钟会的十五万大军是邓艾的四五倍来看,邓艾军的损失也不过数千

邓艾偷渡阴平

细说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场逆天军事行动——邓艾偷渡阴平细说堪称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非常逆天的军事行动——邓艾偷渡阴平。那么这场军事行动有何逆天之处呢?邓艾偷渡阴平发生在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中,这一年,魏国实际掌权者司马昭基于蜀国国力已衰的实际情况,决定发动灭蜀之战。魏军最初的兵力部署当时魏军兵分三路南下,其中,西路军由邓艾统率,出狄道攻蜀之沓中,而沓中当时是姜维屯田之地,邓艾与姜维都是当世名将,从司马昭以邓艾对姜维也能看出,邓艾的军事能力是非常高的。中路军由诸葛绪统率,出祁山攻阴平桥头,司马昭此举的目的是希望诸葛绪能攻下阴平桥头,在邓艾与姜维缠斗之际切断姜维的后路,两面夹击,一举达到歼灭姜维的战略目的。而魏军的主力军即东路军十万人马则在钟会的统率下,分别从斜谷、骆谷出秦岭,意图占领汉中地区。以上便是当时魏军兵力的具体部署,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司马昭的进军意图就是,邓艾与诸葛绪夹击歼灭姜维,钟会则占领汉中,而后三军挥师成都,灭蜀指日可待。姜维的应对然而姜维毕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在面对汉中已失,自身难保的情况下,他利用了诸葛绪的畏战情绪,率军绕道诸葛绪大军的身后并做进攻的态势,成功吓跑了诸葛绪。就这样姜维趁机撤军到剑阁,剑阁是当时从汉中通往成都的必经之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亲自镇守剑阁,钟会的十万大军便被成功地阻挡在了关外。姜维能安然回师镇守剑阁是魏军上下万万没有想到的,然而灭蜀势在必行,多耽误一日便多一分危险,在两军陷入对峙焦灼状态之际,邓艾提出了“偷渡阴平”的计策。邓艾的反击今贼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馀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会方轨而进;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邓艾的意思是:利用魏军主力与姜维对峙剑阁的机会,自己可以从阴平绕小路攻打江油和涪城,这时候如果姜维不来支援蜀军,那么自己便可一路南下围攻成都,如果姜维赶来支援,那剑阁必然被破,蜀军一样没有回旋的余地,必败无疑。所以伐蜀的成败之关键所在就集中在了“邓艾偷渡阴平能否成功”这一点上。虽然邓艾提出的计策看上去非常完美,然而他们具体实施的过程却非常艰难,甚至在当时的所有人看来都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就是那条所谓的“阴平小道”,这条小道邓艾称其为“邪径”,那么这条道究竟有多“邪”呢?为此,《三国志》给了我们一个非常详细的答案。偷渡阴平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馀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於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总结来说,这条道根本就不是道,邓艾率军从阴平出发,穿过七百余里的无人区,一路上遇山凿山,遇水架桥,周围都是高山密林,悬崖峭壁,人迹罕至。很多时候更是无路可走,将士们只能徒手爬山,加上这条路凶险万分,粮草也无法得到有效提供,以致于很多人都死在了路上。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条“邪径”,倒不如说这是一条“死路”,这一路上邓艾并没有遇到哪怕一个蜀军的抵抗,因为所有人都认为这里是不需要防守的,没有任何一支部队能够从这里出现。因此,当邓艾率领几千衣衫褴褛,甚至手中兵器都残破不堪的疲惫之师出现在江油城下时,守将马邈竟不战而降。在马邈看来,他难以理解邓艾等人为何会出现城下,魏军此时不应该与姜维对峙与剑阁吗?所以这群兵不是魏军,根本就是天兵天将下凡,因此,马邈投降了。马邈投降后,邓艾军在江油获得极大补充,稍作休整后便继续南下,一路势如破竹,于绵竹大败诸葛瞻,兵围成都,刘禅见魏军至便开城投降,蜀国灭亡。所以,我们最后来看魏国灭蜀的整个过程,邓艾最起到的作用无疑是最大的,他以一支偏师从阴平一路翻山越岭直插敌方心脏,且一击必中,如此奇袭之经典战例古今罕有,堪为逆天。

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成功是侥幸还是必然?历史上是如何评价的?

这个成功是必然现象,因为邓艾偷渡阴平计划得是非常周密的,想到了各种可能情况,这场战争是典型的出奇制胜,是经典战役

邓艾是如何做到3个月灭蜀的?仅靠三千兵力就敢偷渡阴平

魏国灭蜀之战仅仅只用了3个月时间,邓艾作为灭蜀的统领之一,他是如何将灭蜀的效率提升如此之高的呢?其中偷渡阴平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策略,其实邓艾敢铤而走险还是因为蜀国给出的破绽太多,所以根本就没有做好防守的准备,导致最后邓艾直接直捣黄龙,刘禅无心再战选择投降。邓艾算是魏国不可多得的人才,既能制定利国利民的政策,又能亲自带兵打仗,只可惜最后的下场非常可惜。如果司马懿还在的话,或许就能保住邓艾了。 邓艾成功偷渡阴平,是三国两大奇谋之一,另一个是蜀汉大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只是没有实施,留给后人无尽的遐想,而且魏延也没有机会去实施,因为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之后,魏延也被杨仪所杀。 而邓艾的奇谋偷渡阴平却成功了,从而也成就了邓艾的传奇,虽然邓艾最终被陷害致死,但邓艾成功偷渡阴平的传奇从此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传奇的一幕,50岁左右才被司马懿所识的邓艾凭此一役比肩白起、韩信,成为中国古代七十二名将之一。 那么,邓艾只带着3000兵,制定这样的一份偷袭计划,他的底气来自于哪里呢? 这其中最大的关键是姜维失去了汉中。 喜欢三国的人都知道,蜀汉之所以能够以一州之力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方,不在于蜀汉有多强大,而是在于蜀汉拥有两个地方,一是汉中,二是荆州。四川三面环山,东有缺口为荆州,所以,在关羽失去荆州之后,刘备刚称帝为何就举全国之力东征,发动夷陵战役,根本原因就在于荆州太重要了,失去荆州,益州东面门户大开,随时有被敌人进攻的危险。 所以,刘备在夷陵战役失败之后,诸葛亮为何把与联盟东吴作为基本国策,一方面是两国联合才能共同对抗曹魏;另一方面化解东面被攻的危险。好在东吴并无大志,只想偏安,所以,蜀汉东边门户一直平安。 但是,蜀汉还有一大危险那就是北面,虽然北面环山,但当年刘邦能够“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就是利用了北面环山之间有通道。所以,刘备在取代刘璋成为益州新主之后,黄权建议北取汉中,方可保蜀汉平安。 刘备亲率诸葛亮、张飞、法正、黄忠、马超、魏延、刘封等大将豪华阵容,发动了汉中战役,终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打败曹操,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 虽然汉中之战没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名声显赫,但汉中之战的激烈并不逊色于这三大战役中的任何一场战役,其惨烈程度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当时曹操也是超豪华阵营参战,夏侯渊、曹休、曹真、曹洪、张郃、徐晃、郭淮等,双方动用那都不少于二十多万人马,刘备是惨胜,这也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时刘备无力支援的根本原因,因为无兵可援了。 刘备因此汉中称王,蜀汉实际上进入最鼎盛时期。汉中从此在魏延、诸葛亮及蒋琬、费祎等苦心经营下,一直成为蜀汉安全的最大屏障,在诸葛亮之后,曹魏即使多次西征,但都在汉中被蜀汉打败,曹魏无力深入汉中,那也就不可能再深入蜀汉,蜀汉政权虽然是在草包刘禅的领导之下也一直无忧。 但到了姜维时代,姜维改变了蜀汉在汉中的战略,放弃“错守诸围”的传统战略,改为“敛兵聚谷”的战略,也就是将过去的步步设防、错综接应的战略改为坚守关键部位的战略,这样,在司马昭三路大军的同时进攻之下,汉中迅速失守,姜维大军被逼到剑阁一带。 失去汉中,整个蜀汉就暴露在曹操三面包围之下,即使是崇山峻岭,但曹魏大军也就有了谋划奇兵的可能,邓艾就在这种情形下想出了偷渡阴平这一奇谋。其实,即使邓艾不想出这一奇谋,在曹魏的三面夹击之下,也会有其他奇谋诞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邓艾敢偷渡阴平,最关键在于蜀汉失去了汉中。 再就是,蜀汉国经过夷陵之战、街亭失败和魏延之死,已经失去了人才梯次培养发展的条件,也就是出现了军事人才的断层,廖化、张翼这些刘备时期的老人还在披挂上阵,姜维这种中生代的人才寥寥无几,年轻将领更是没有人才出现。 正是有了这般底气,邓艾才只考虑自己,不考虑蜀汉国会怎样的排兵布阵。 然后,蜀国内耗,这是一个王朝腐朽没落最为基本的特征。相较于姜维的战略高度不够,蜀汉更大的问题在于他进入了衰落期,其特征就是宦官弄权。 宦官是皇帝制度的寄生品,伴随着整个皇权的始终,但这有一个特殊现象,皇帝正,朝政清,社会安定,这宦官绝对无名;反之,宦官有名,这个朝廷必定有问题。 蜀汉到了这个时候,谁最有名?除了阿斗,就要数宦官黄皓了。 邓艾虽然不能完全清楚蜀汉国朝廷的内幕细节,但姜维“沓中避祸”这样的大事还是知道的,魏国在出征诏书中已经提到了这一点。所以,对于一个腐朽没落的王朝,你的作战计划无论是怎样的大胆都不为过。 姜维不守险,边将投降,这也给了邓艾以底气。 出征时,邓艾的任务是拖住姜维,因为姜维已经“远离巢穴”,主攻任务是由钟会去完成。但是,钟会却几乎是毫无阻拦地进入并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汉中!原因何在?蜀汉国在边境已经不设防。 本来,诸葛亮、魏延等人的边防政策是设立营寨,守住山口,但姜维认为这样只能防住敌人,而不能消灭敌人,于是撤销山口营寨,只在汉、乐等城驻军。等到钟会进攻阳安关口,守将蒋舒投降,另一个将军猝不及防,战死。 钟会进攻乐城,虽然一时没有攻下,但钟会知道这是一座孤城,跟本就不去管它,直接绕过去攻击剑阁。这对姜维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边城之战虽然是钟会打的,但三支军队有一个统一的监军卫瓘,他会及时地给各支部队通报情报的。 也就是说,姜维的边境不设防、边城守将投降,邓艾都是一清二楚。 面对这样一个腐烂、内斗的朝廷,面对这样一支没有防守意识的军队,面对不战而降的边境将领,邓艾完全可以预料,只要他出其不意出现在蜀军面前,蜀国朝廷就会震颤,军队就会恐慌,将领就会有人投降,他就会有胜利的把握。 可以说,当面对一个腐朽没落的政权时,任何一个大胆的计划都是有可行性的。也难怪司马昭会把蜀汉国看成是“国小民疲,资力单竭”!这要是诸葛亮时期,同样的国土和人口,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会认为蜀汉国是一个“伐之如执掌耳”的小国吗?

三国邓艾偷渡阴平的路线是什么?

线路如下:邓艾进军路线:阴平----江油----涪县----绵竹----成都等城池阴平无人把守,【景耀六年(公元263年),维表后主:“闻钟会治兵关中,欲规进取,宜并遣张翼、廖化督诸军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皓徵信鬼巫,谓敌终不自致,启后主寝其事,而群臣不知。】姜维的报告没有引起重视;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被蜀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指挥官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军也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三国中偷渡阴平的是哪位将领?

偷渡阴平直取蜀汉将领是邓艾。邓艾(197年—264年),字士载,义阳棘阳(今河南省新野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其人文武双全,深谙兵法,对内政也颇有建树。本名邓范,后因与同乡人同名而改名。偷渡阴平是我国历史上很出名的一场战争,邓艾带领几千的军队到了蜀汉的后方进攻,蜀国的守将并未想到魏军会突袭,这导致了蜀汉政权的灭亡。邓艾立下了这样的军功,本来要得到很好的封赏,但不久后他就被司马昭关押并斩杀了。

偷渡阴平的事件简介

偷渡阴平,是三国末期,曹魏灭蜀汉之战中的一次决定性的军事行动。钟会所指挥的东路魏军是主力,虽然占据了汉中一带,但被大将军姜维所率蜀汉军阻拦在险要之地剑阁,无法前进。魏军西路统帅邓艾在攻占沓中后,向钟会建议说:“如果从阴平偷越,直向涪城,剑阁守敌必定回救涪城,大军即可乘势前进;如果剑阁守敌不撤,涪城空虚,定能攻下。” 钟会接受这一建议,令邓艾实施。阴平与剑阁相隔百余里,是氐羌民族居住区,崇山峻岭,很难行走,蜀汉军根本没有设防。邓艾从沓中出发,通过了阴平小道,直扑涪城。涪城守将马邈面对从天而降的魏军,不战而降。魏军从此迅速连下涪城、绵竹,逼近成都,刘禅投降,蜀汉亡。

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关的那个阴平关是现在的哪里???

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都,即今甘肃文县的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阴平古道(10张)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乡),全长265公里。与《三国志》所记的七百里阴平道完全一致,因当时是以360步为一里。照此推算,今天的一华里约等于三国时的1.33里,正好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