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石珠宝真君
-
《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相关推荐
《战略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在利德尔—哈特之前,已有不少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给出过战略的定义。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提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他认为“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利德尔—哈特认为这一定义把战略概念限制得太狭窄了,因为只以单纯地运用战斗为限,会使人们以为只有会战才是达到战略目标的惟一手段。为了构建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即:“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与其他定义相比,利德尔—哈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明确说明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略的实质,而且扩大了战略的内涵,使战略的概念不只局限于战争,对于和平时期同样适用,从而为他从更广泛的领域阐述其间接路线战略铺平了道路。(2)“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在战略目的问题上,利德尔—哈特反对当时已被许多人接受的观点:即战争的惟一正确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战略的惟一目的就是进行会战(战斗)。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与战争的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并不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当看到敌人具有总的军事优势时,或者在某一战区具有军事优势时,它便可以采取有限规模战略。从抽象的概念来说,战争的目的是要彻底解除敌人的武装,但在实际中这个目的并不是能够经常达到大战略的目的,而且对于和平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了达到目的,军事工具不过是许多种工具中的一种而已。同样,会战(战斗)也只是达到战略目的的许多种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条件有利,使用军事工具往往能够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条件不利,使用军事工具就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把决定性会战(战斗)看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而战略的目的仍然是要使这个会战(战斗)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来进行。条件愈是有利,则进行战斗的成分也就会相对地减少。因此,最完善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的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利德尔—哈特的结论是:战略家的任务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力争获得最好的结果。他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他明确提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要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这样的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地被击溃。(3)“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在提出把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作为战略的目的之后,利德尔—哈特具体论述了怎样去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提出“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从而进一步从战略的行动上阐明了间接路线的内涵。利德尔—哈特认为,要达成破坏敌人稳定性的目的,所采取的战略行动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理性的;其二是心理性的。在物理性的或者叫做心理性的领域内,主要的行动有:破坏敌人的部署,从而迫使他们突然地改变行动方向,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配置上发生混乱现象;分割(切断)他们的兵力,威胁和危害敌人的补给系统;威胁他们的交通线,使其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沿着这些交通线撤退,不能在中间地区或战略后方重新设防进行固守。上述几种行动都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但比较经常的是,根据情况将它们结合使用。从心理方面来说,敌人稳定性的破坏是由于上述物理性行动对敌军指挥人员产生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如果敌人突然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利,因而没有能力进行抵抗,那么上述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就显得特别强烈。敌人在思想上感到自己已经落入陷阱,这是从心理方面破坏敌人稳定性的原因。利德尔—哈特特别指出,心理性因素贯串在物理性的领域之中,并且能够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物理性因素时,永远不要忘记了心理性的因素。一个战略,只有考虑到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间接路线战略,才能真有希望破坏敌人的稳定性。(4)战略原则应是“实际上的行动指南”利德尔—哈特认为,以战史为依据可以从经验中抽出几条基本的战略原则。这些原则是非常普遍而又无可争辩的,似乎完全可以称之为战略的“公理”。2023-07-23 23:54:351
战略相关书籍
1、《战略论》,(英国)李德哈特。《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作者是罗马时期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过程。其主要参考史料来自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身边史官阿里斯托布鲁斯所作的记录,和重要将领亦是继业者的托勒密一世回忆录,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关于印度大陆的介绍。本书在叙述亚历山大的戎马生涯的过程中,对他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布阵谋略,以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体恤下情、关心将士的精神,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阿里安用了较大篇幅记述了亚历山大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判断、定下决心,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及时变换战斗队形,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以及在受挫后及时改变战法夺取最终胜利的作战指挥艺术。3、《高卢战记》,(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位进军日耳曼等地区的将军。在军事方面,《高卢战记》是唯一一部作为战地指挥官详细记载的古代战争,且他的记载胜过其他古代记载。《高卢战记》也对古罗马时期高卢和日耳曼地区从氏族会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宗进行了有系统地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尔克》、《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中,将本书作为重要参考文件。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本书是关于古希腊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作者为曾在战争中服役的雅典将军修昔底德。此书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后世(西方为主)研究者根据对这一概念和相关历史的研究,将其引申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因此而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后世继而为其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具体所引用的实例为近代史中,以美国为守成大国代表,以20世纪德国,苏联,日本依序分别为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他们之间或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或军事占领与经济妥协并举(“广场协定”),意欲证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5、《战争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本书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一部军事理论作品。克劳塞维茨是德军参谋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参加过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论》是他总结自己所经历过的历次重大战役后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书中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以及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等西方军事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本人也成为了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远征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卢战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略论2023-07-23 23:54:501
世界十大兵书之《战略论》思维导图
世界十大兵书之《战略论》思维导图 《战略论:间接路线》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图 3-177 间接路线 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3-178所示)。图 3-178 《战略论:间接路线》的主要原则 《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所谓间接路线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战果。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间接路线和《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的“以迂为直”的道理相同,看似迂回的路线,却可以比直接路线更快的到达目的。 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弱点。 《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不仅是一条原则,而且可以说所有的战争原则,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这就是‘集中"。但是,说得更准确些,还是要把它的范围稍微扩大一点,就叫做‘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为了真正使用这条原则,还须进一步作些解释:要想达到‘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这个目的,就要使敌人分散他们的兵力,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形势,通过分散用兵而取得局部性的效果。于是便形成两个相继行动的程序:首先自己分散,引起敌人方面分散,然后才是自己集中。所以,下一步的任何行动都是上一步行动的结果,而真正的集中即为有计划分散的后果。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能防止触犯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普遍的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给敌人提供行动自由的机会,使他们有时间集中兵力来对抗你的集中。” 大战略、战略和战术 《战略论:间接路线》将战略分为大战略、和战术三个层次,大战略的层次最高,然后是战略,最后是战术。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尔伯特·西蒙的手段-目的链的角度来说,战术的目标是战略目标的手段,战略的目标是大战略目标完成的手段,也就是每一层级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手段,下层目标是上层的手段。大战略的定义是:协调和指导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的一切力量,使其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手段是使用一切力量,不仅包含军事力量,还包括政治和经济等其他一切力量。战略的定义是: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策目的的艺术。战略的手段是使用军事工具。战术的定义是:军事工具和实际战斗合而为一,处理和控制那些直接行动的方法。战术的手段是控制实际军事战斗。 战略 战略是《战略论:间接路线》的核心内容,战略的目标是使敌人丧失平衡,战略的衡量标准是:兵力经济,即指兵力物尽其用,无过无不及,兵力既没有浪费不用,也没有超出使用的限度,保持在刚好的位置。比如敌人的军队是10万人,使用1万人去直接进攻,这是不及,使用100万人去直接进攻,这是浪费。使敌人丧失平衡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运动,一个是奇袭,运动对应的是物理领域,奇袭对应的是心理领域。拿破仑说:“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所以奇袭对于降低敌人抵抗力,而使得敌人丧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使敌人丧失平衡,自乱步骤,才是战略的真正目标,其结果不是敌人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击溃。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抵抗的可能性;为此,它所利用的则是‘运动"和‘突然性"这类因素。‘运动"是属于物理领域的问题,它所需要考虑的条件是时间、地形和运输能力。所谓运输能力,包括现时可以用来运送和保障部队行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突然性"是属于心理领域的问题,它需要考虑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是在每一个具体场合下都能影响敌人意志的东西。因此,它面临的问题要比物质领域的问题复杂得多。战略可以偏重于利用运动,而较少依重突然性,也可以反过来,偏重于利用突然性,而较少依重运动。不过,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因果。运动可以产生突然性,而突然性也可以起到刺激运动的作用。如果运动的速度较快,超过了一般的速度,或者变换了方向,那么毫无疑问,即使这种运动没有采取隐蔽措施,它也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突然性。同时,突然性又可以促使运动不停地进行,从而迫使敌人无法进行反机动,不能采取其他反措施(如图3-179所示)。”图 3-179 战略的主要原则 既然战略的目的是使得敌人丧失平衡,那么如何才能使敌人丧失平衡呢?在物理领域有4种行动可以使敌人丧失平衡。它们是: (1) 破坏敌人部署; (2) 分割敌人兵力; (3) 阻挠敌人补给; (4) 威胁敌人退路。 《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战略如何才能使敌人丧失平衡呢?在物质性的领域中,下述的几个行动都能产生这种结果:(一)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他们突然的改变正面,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分配上,自乱步骤,发生混乱现象;(二)隔开(切断)他们的兵力;(三)阻扰他们的补给;(四)威胁他们的退路,使其与基地或祖国之间,丧失联系。” 这四条都是降低敌人的抵抗力,破坏敌人部署使得敌人的兵力虽然集中,但是因为混乱而导致其战斗力下降,也就是《孙子兵法》的《九地》篇说的 “兵合而不齐”。分割敌人兵力就是使敌人兵力分散,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而使得敌人兵力分散,也就可以以我方的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分散兵力,以多胜少,这和《孙子兵法》的《九地》篇说的“卒离而不集”道理相同。阻挠敌人补给,敌人没有补给就不能生存。《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写的“无粮食则亡”的道理相同。阻挠敌人补给,敌人短期就会挨饿,长期就无法生存,我方则可以按照《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写的“以饱待饥”,以有力之师打击敌人无力之师。威胁敌人退路,敌人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降低自身的战斗力。 战略和战术 8 要点 《战略论:间接路线》给出了战略和战术8要点,8要点的核心是颠覆和扩张,颠覆就是为敌创造弱点,扩张就是打击敌人弱点。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战争论》强调通过集中兵力来增加力量对比优势,而《战略论:间接路线》强调为敌创造弱点来降低敌人兵力,从而增加兵力的对比优势。一般军事学书籍强调打击敌人弱点指的是打击敌人本来就有的弱点,而《战略论:间接路线》将打击敌人弱点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为敌先创造弱点,然后再打击。也就是说即使敌人本来没有弱点,我们可以想办法为敌人创造一个弱点(如图3-180所示)。图 3-180 战略和战术 8 要点 《战略论:间接路线》还提出了战争的8条要点:“ 正面的 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 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 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 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 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 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 反面的 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 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 从8条格言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 “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对应于兵力经济,要物尽其用,无过无不及,要量力而行,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指的是不要摇摆不定,要目标专一,每个方向都努力可能得不到什么结果,要像经济学中所说的专业化一样,集中力量于一个方向。“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就是要出敌不意,这样就能达到奇袭的效果。“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就是要攻敌弱点,打击敌人弱点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果。“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就是要达到多重威胁,使敌人分兵防备,这样我方就可以以多胜少。“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指的是要随机应变,随时调整自己的战术来适应敌人和环境的变化。“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指的是不要孤注一掷,敌人已经有所防备,那么就很难打击到敌人的弱点,所以要另外想办法。“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指的是不要重蹈覆辙,失败的方法不值得再去失败一次。8要点核心还是颠覆和扩张,为敌创造弱点,然后打击敌人弱点。 间接路线的分析逻辑: (1)间接战略是对应于直接战略来说的,直接战略和间接战略都是对应于将力量用于哪个方向上。从广义动量定理 Fαt = nmV 的角度说,在力量 F 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力量用于不同的方向 α 上,获得的成果 nmV 不同。 (2)那么什么是直接战略呢?就是正面直接进攻你的对手,那么间接战略就不是直接正面进攻你的对手。 (3)直接战略又是什么缺点而需要提出间接战略呢?直接战略直接进攻你的对手,是对手期待的路线,对手有准备,这样的进攻代价大,效果差。 (4)那么什么是间接战略呢?间接战略就是:1. 颠覆,为对手创造弱点;2.扩张,打击对手的这个弱点。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5)间接战略有形象的类比吗?以人推翻巨石为例,巨石是这个人的敌人,这个人的目标就是推翻巨石。如果按照直接战略,那么就是直接正面的去推动巨石,以期待将其推翻。这是“自然期待的路线”,费力并且很可能推不翻,达不到目的。在这个类比中,人的力量的大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间接战略来使用力量,获得了比直接战略更好的效果(如图3-181所示)。图 3-181 直接战略和间接战略类比 间接战略是1. 创造颠覆。给对手制造弱点。比如在巨石的背后先挖一个大坑,这样使石头容易丧失平衡。2. 扩张。打击对手的弱点,将石头推入挖好的大坑中,从而达到推翻巨石的目的。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由于给敌人创造了弱点,并且打击了这个弱点,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更大的成果。 李德u2022哈特强调创造颠覆和扩张两点。 (1)关于创造颠覆:创造敌人的颠覆就是使敌人产生弱点,然后对这个弱点进行打击,这样所获得的成果更大,这一条与《战争论》中会战四原则的“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同一道理的,但是《战争论》将决定性的打击点看成是既定的事实,而《战略论》强调要依靠谋略来创造这样的颠覆条件。 (2)关于扩张:在打击敌人的弱点后,要趁机扩张,这样可以增加胜利的成果。这一条与《战争论》中会战四原则的“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是相同的。追击已败的敌人,敌人的战斗力在溃败时迅速降低,而对比的战斗力优势变大,从而会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敌人的兵力由于战斗力降低而很容易被击败,敌人的武器装备等很容易获得,从而有效降低了敌人的兵力和武器,减少敌人未来的卷土从来的能力和机会。 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李德·哈特的间接战略是从反方向来看待战争,他的理论与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可以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军事理论,而克劳塞维茨的会战四原则是战争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战争的目的是要用自己一方的力量来促使敌方屈服的话,那么克劳塞维茨主要强调如何增加自己力量和方法来获得更大的成果。将敌人这个目标的力量看成是既定的,只是增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最大的成果。而李德·哈特则是强调如何减少敌人这个目标的抵抗力量,从而使对比之下,我方的力量增大,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战斗力量差额=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 克劳塞维茨和李德·哈特2人都是要追求两方力量的最大差额,而克劳塞维茨强调增加进攻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而李德·哈特强调降低敌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军事上追求的力量差额的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很相似。 利润=销售额-成本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企业应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稻盛和夫说:“如果销售额减去费用剩下的就是利润的话,那么只要能够实现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作为结果,利润自然就会随之增加”。从而稻盛和夫创立了阿米巴经营模式。 以色列管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说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应该增加有效产出,减少运行费用和库存。 摘自已经出版的电子书《可以量化的军事学》2023-07-23 23:55:081
学术对《战略论》评价是怎样的?
《战略论》一书,洋洋洒洒三十五万余言,时间跨度两千五百余载。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博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他认为,“严格讲起来,战略的历史也就是间接路线的使用和演变的记录。”因此,作者把其军事战略理论称为“间接路线”理论。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作者认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在战争和战役中,应避免同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出其不意地震撼敌人,使其受到奇袭,在物质上遭受损失,在精神上丧失平衡,然后再视情况实施进攻。作为现代著名军事作家,利德尔—哈特在军事上所作的贡献,已为世界所公认。1975年美国出版的《军事人物简明辞典》,称他是“二十世纪英国军事思想家中无可争辩的领导者”;1978年新版的《美国百科全书》,则把他奉为“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性和有影响的战略家之一”。2023-07-23 23:55:171
战略论的核心思想--八条原则
正面的原则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反面的原则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从8条格言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所谓间接路线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战果。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2023-07-23 23:55:241
地缘战略论的观点是什么
大国博弈的战略思想。地缘战略论的观点是大国博弈的战略思想。是在各个地理位置作战、争夺的根本利益所在。有心脏、边缘之分。现在理论上,前苏联西部、东欧是心脏带。美国现在利用的日本,新加坡、以色列、西欧是边缘带,是两种争夺方式。2023-07-23 23:55:361
《战略论》作者亨利·利德尔—哈特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战略论》作者亨利·利德尔—哈特(1895~1970),是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1895年10月3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爱他的父亲,也爱他的母亲,后来便把父亲和母亲的姓氏结合使用,称为利德尔—哈特。利德尔—哈特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神学院;大学学业结束后,加入了由国王直接统辖的约克郡轻步兵,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那里服役,后随军开赴法国,参加对德军的作战。他于1916年负伤,被迫住院医治,1927年退役,军衔为陆军上尉。利德尔—哈特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酷爱钻研和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人,参军服役后即对战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负伤就医期间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军事历史,并着手编写西庇阿、薛尔曼、福煦和劳伦斯的传记。1920年,英国官方重新修订《步兵训练教范》时,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陆军军官,即以战时所见的渗透战术为基础,提出了“洪水泛滥式”的进攻方法;以后,积极参加了英国军队的机械化运动,提倡集中使用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并强调加强空中力量。利德尔—哈特一生勤于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的研究,撰写了三十多部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除《战略论》外,还有《步兵的未来》(1933)、《有效防御》(1940)、《战争样式的革命》(1947)、《西方的防务》(1950)、《隆美尔战时文件》(1953)、《威慑还是防御》(196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71)等;同时,还有一些著名战史和军事名人传记。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较早倡议“机械化制胜论”思想,不因某些高级人物的非议而却步,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曾不断批评英国军界领导者在发展军事方面的保守思想,并努力寻求提高英国军事力量的崭新途径。他主张彻底审查和修改英军的作战方法,包括重新考察战略问题。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他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的观点,后来又在长期的研究和考察中,将这一观点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也许是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的嘲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利德尔—哈特的军事理论虽然在英国内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却在国外吃香,获得了德国将军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青睐。古德里安曾把自己描绘成是利德尔—哈特的“追随者和小学生”。二次大战爆发以后,利德尔—哈特的军事理论终于被西方军界普遍接受并逐步付诸应用了。1966年,他因在军事研究上功绩卓著而被授予爵士头衔。1970年1月29日,这位老人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在英国白金汉郡的梅德门汉去世,终年七十五岁。2023-07-23 23:55:431
战略论的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2023-07-23 23:55:521
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化的军事著作是什么?
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化的军事著作是孙子兵法!2023-07-23 23:56:052
战争是人类最愚蠢的行为是谁说的
利德尔·哈特:“战争是人类最大的蠢行”利德尔·哈特(Liddell Hart,1895~1970年),英国军事理论家、战略家。毕业于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军。1916年负伤,就医中开始研究军事,在战术上提出过“洪水泛滥式”的进攻方法。1927年以上尉衔退役。曾任《每日电讯报》军事记者和《泰晤士报》军事顾问。在军事理论上较早倡议“机械化制胜论”,强调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将起决定性作用。1937年任陆军大臣的顾问,致力于军事改革,因同一些将领意见不合而辞职。人物简介:一生勤于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的研究,撰写了30多部著作。与富勒交好且对其推崇备至。两人合作达四十年之久,诚可谓学术史中佳话。《战略论》是他的军事理论代表作之一。该书宣扬“间接路线战略”理论,主张把战斗行动尽量减到最低限度,避免正面强攻的作战方式,强调用各种手段出敌不意地奇袭和震撼敌人,使其在物质上遭受损失,在精神上丧失平衡,以达到不进行决战而制胜的目的。这种间接法思想对西方军界有过颇大影响。他的著作还有《西方的防御》、《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纳粹将道》(The German Generals Talk - Startling Revelations form Hitler"s High Command ,直译应为《德军将领内幕——来自希特勒高级指挥官令人震惊的发现》)等。2023-07-23 23:56:231
企业战略论是谁提出的?
无法确定哪个人。但战略理论形成期有几个代表人物影响巨大:安索夫,安德鲁斯,钱德勒等等。这几个人都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战略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所以一般说战略理论的产生,常说到的就是这几个人及其理论观点。2023-07-23 23:56:331
军事理论方面有哪些书籍?
《战争论》《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大战略》《大战略》全名《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作者约翰·柯林斯(John Co11ins)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是美国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书中除重点叙述了当代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海权论》(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海权论》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世界上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这本书中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用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目前中国正是从陆转海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海权论》这本书和里面阐述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战略论》《战略论》作者是李德·哈特。本书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傅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制空权》《制空权》又译为《空权论》《空军战略论》,提出了制空权思想。制空权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制空权。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作者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利奥·杜黑。《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对当时及而后空中力量作战理论、发展建设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作者是俄罗斯帝国元帅苏沃洛夫。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军事战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各国军界和政界的注意焦点和热门话题。作者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中的索科洛夫斯基这个姓是“雄鹰”之意。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战争艺术概论》《战争艺术概论》作者是A·H·若米尼。本书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2023-07-23 23:56:401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是什么意思?
“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意思是:宏观上总体策略一定要胜过敌人,因此可以藐视敌人。而微观具体战术可不能轻敌,因此要重视敌人。战略是宏观作战总策略;战术是微观——具体的作战技术。这句话是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1948年1月18日,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决议草案《关于目前党的政策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又说:“当着我们正确地指出在全体上,在战略上,应当轻视敌人的时候,却决不可在每一个局部上,在每一个具体问题上,也轻视敌人。”这些论述后来被概括为“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口号,成为毛泽东战略和策略思想的集中表达。扩展资料:1、战略,英语叫做Strategy,德语叫做Strategie。据说,这是来自希腊语的“指挥官”一词,就是指挥军队的意思。又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希腊语的“诡计”一词。确实,出自东方的不朽的战略论《孙子》一书,就是从“兵者,诡道也”这一句话开始阐述其战略理论的。总之,战略这个词,恐怕可以说是一个支配战争的“有分量”的词。2、所谓战术,就是“达到战略目的的手段,在战场上指挥军队的计谋”。那么,它同通常所说的“作战”有什么区别呢?战术,是指具体的战斗指挥而言,但也包括一般的战斗方案的设计。2023-07-23 23:58:261
迈克尔 波特:什么是战略
在这篇文章中,波特不但对“战略”意义作了新阐述,而且对“战略”含义作了新注释。他说,“战略”一是“创造一种独特、有利的定位”,二是“在竞争中做出取舍,其实质就是选择不做哪些事情”,三是“在企业的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一种配称”。波特的这篇文章既给了人们许多启示,也引起了人们的许多思考。笔者读过之后,认为迈克尔·波特对“战略”的注释还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在这里,冒昧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希望与大家共同探讨。 “战略” 最初指的是军事战略,只用在军事领域。笔下认为,其本义是对战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对战争的谋划有两种:局部性、短期性、具体性的谋划是战术,而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的谋划是战略。军事战略、军事战术和军事技术都是军队不可缺少的东西。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也各有各的用处;既互相对立,也互相依存。 后来,“战略”这个词的词义被人们引申了,目前至少有三种引申义:第一种引申义指的是对企业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无论是安索夫的《企业战略论》,还是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就是对“战略”第一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对“战略”含义的第一种引申具有重大意义,否则,人们就很难思考与交流企业竞争战略问题,而这个问题对企业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的第二种引申义突破了企业竞争领域,泛指对各种行为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例如,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某些城市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某些行业或产业发展战略,某些地区招商引资战略,某些企业的发展战略、营销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以及战略重组等等,就是对“战略”第二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战略”第三种的引申义,指的不再是对某种行为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而是指谋划出来的某个重要结论。例如,我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出去”战略、“城镇化”战略、“西部地区大开发战略”、“人才战略”,以及许多企业提出的这个战略、那个战略,就是对“战略”第三种引申义的具体运用。 (二) 文章表明,迈克尔·波特这一次探讨的“战略”还是“竞争战略”。他对“竞争战略”内容的注释也值得商榷。竞争战略是对竞争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既然是这样一种谋划,就不能简单地用“定位”、“取舍”和“配称”这三个方面来概括,虽然这种概括比战略=定位的传统观念要先进得多。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需要进行的整体性、长远性、基本性谋划是复杂的、易变的、个性的,简单地用上述三个方面来概括,容易使人们以偏概全、认识僵化和千篇一律。竞争战略像军事战略一样讲究灵活机动,战略无定式,其内容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被简单地概括出来。即使认为概括一下对帮助人们系统地理解“竞争战略”不无好处,也应该事先声明这种概括只是相对的,而不能让人们相信这就是答案,更不能自称这是“完整的答案”。 还有一个点需要指出:把搞好“配称”即搞好各项运营活动之间的“关联”,或“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视为“竞争战略”的三项内容之一,也存在着逻辑方面的毛病。竞争战略实施需要管理但本身不是管理。搞好“配称”虽然依赖管理,但不宜把这些管理都囊括在“竞争战略”之中。如果这么囊括的话,恐怕“竞争战略”的内涵就过大了。迈克尔·波特在文章开始,就特别强调了企业的“运营”与“战略”的区别,在这里却又把“管理”与“战略”混淆了,实在令人费解。 (三) 提出“什么是战略”,却回答什么是“竞争战略”,这也是值得商榷的问题。近三四十年以来,“企业战略”的内涵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目前,人们约定俗成中的“企业战略”,有时是指“竞争战略”,有时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当人们用“企业战略”统称企业各种战略的时候,虽然包括“竞争战略”,但不局限于“竞争战略”;除了“竞争战略”,还包括“营销战略”、“品牌战略”、“技术战略”、“人才战略”、“出口战略”、“合作战略”、“发展战略”等等。企业的每一种战略,都有自己的角度、价值、内容和形式。企业只有加强对各种战略的研究,才能全面提高运营水平,提高综合竞争力。帮助人们搞清楚“什么是竞争战略”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而如果使人们继续认为“竞争战略”就是“企业战略”,对企业发展则是不利的。 迈克尔·波特是“竞争战略之父”,完全有资格大讲特讲“竞争战略”,也完全有资格在“战略”的第一种引申义下大讲特讲“竞争战略”。不过,他似乎应该多少顾及一下“企业战略”的内涵变化,在大讲特讲“竞争战略”的时候,顺便提醒一下人们:企业不仅面临竞争战略问题,也面临其它战略问题。我们对其他人不会有这样苛求,对迈克尔·波特则不然,因为他对人们的影响力太大了。他要是既在竞争战略方面给人们以更多启示,也告诫人们把其它战略重视起来,影响力还会更大。 作者:迈克尔·波特 原载于哈佛《商业评论》?取得卓越业绩是所有企业的首要目标,运营效益(operational effectiveness)和战略(strategy)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两个关键因素,但人们往往混淆了这两个最基本的概念。运营效益意味着相似的运营活动能比竞争对手做得更好。战略定位(strategic positioning)则意味着运营活动有别于竞争对手,或者虽然类似,但是其实施方式有别于竞争对手。 几乎没有企业能一直凭借运营效益方面的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运营效益代替战略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零和竞争(zero-sum competition)、一成不变或不断下跌的价格,以及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 所谓的竞争战略就是创造差异性,即有目的地选择一整套不同的运营活动以创造一种独特的价值组合。战略定位有三个不同的原点,一是基于种类的定位(variety-based positioning);二是基于需求的定位(needs-based positioning);三是基于接触途径的定位(access-based positioning)。 然而,选择一个独特的定位并不能保证获得持久优势。一个有价值的定位会引起他人的争相仿效。除非公司做出一定的取舍(trade-offs),否则,任何一种战略定位都不可能持久。 定位选择不仅决定公司应该开展哪些运营活动、如何设计各项活动,而且还决定各项活动之间如何关联。战略配称是创造竞争优势最核心的因素,它可以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紧密联接的链,将模仿者拒之门外。配称可以分为三类,第一层面的配称是保持各运营活动或各职能部门与总体战略之间的简单一致性(simple consistency)。第二层面的配称是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加强。第三层面的配称已经超越了各项活动之间的相互加强,我把它称为“投入最优化”(optimization of effort)。 在三种类型的配称中,整体作战比任何一项单独活动都来得重要与有效。竞争优势来自各项活动形成的整体系统(entire system)。将有竞争力的企业的成功归因于个别的优势、核心竞争力或者关键资源都是极其错误的。试图模仿整个运营活动系统的竞争对手,如果仅仅复制某些活动而非整个系统,最后收效必然甚微。 在影响战略的诸多因素中,强烈的增长欲望也许是最危险的。追求增长的努力往往会淡化企业的独特性,以致产生妥协、破坏配称,并最终削弱公司的竞争优势。增长手段应该集中于对现有战略定位进行深化而不是拓宽和妥协。 制定或重建一个清晰的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的领导者。最高管理层不仅仅是每个职能部门的总指挥,其核心任务应该是制定战略:界定并宣传公司独特的定位,进行战略取舍,在各项运营活动之间建立配称关系。2023-07-23 23:58:451
有关做事的态度名言警句
1、要正直地生活,别想入非非!要诚实地工作,才能前程远大。——俄国陀思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2、信仰是伟大的情感,一种创造力量。——苏联高尔基《母亲》3、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变可得事物之真理。——现代陶行知《古庙敲钟录》4、我只有在工作得很久而还不停歇的时候,才觉得自己的精神轻快,也觉得自己找到了活着的理由。——俄国契诃夫《套中人》5、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美国马克·吐温《百万英镑》6、你让我的灵魂获得高贵的陶醉!工作需要陶醉!——德国霍普特曼《群鼠》7、人要是惧怕痛苦,惧怕种种疾病,惧怕不测的事情,惧怕生命的危险和死亡,他就什么也不能忍受了。——法国卢梭《忏悔录》8、真正的学者真正了不起的地方,是暗暗做了许多伟大的工作而生前并不因此出名。——法国巴尔扎克《驴皮记》9、九牛一毫莫自夸,骄傲自满必翻车。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现代陈毅《陈毅诗词选集》10、人生之晨是工作,人生之午是评议,人生之夜是祈祷。——古希腊赫西奥德《工作与时日》2023-07-23 23:58:553
该如何评价战争论一书?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该书出版后,曾受到各国军界的极大重视。美国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战争指导"的条目提出,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 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u2022霍德华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巨著《战争论》,可能在许多年里,将要成为一切认真从事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他的著述深度和创造性把战争研究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关于从总体上探讨战略等问题的一些观点,今后仍然是几乎所有谈及此类问题的新理论的出发点。 日本《现代战略论》一书的作者小山内宏认为,克劳塞维茨是近代制定科学战略论、具有军事天才的一个人。他在其不朽的古典战略论--《战争论》中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其战略理论正在成为欧美现代战略思想的出发点。在现代战争中,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仍以其现实意义在向前发展。 在德国,一些资产阶级军事家都把克劳塞维茨看作是他们的"开山祖师",对《战争论》推崇备至。曾任德军参谋长的施利芬,在《战争论》第5版导言中写道,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看,都是有史以来有关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从根本上说,我们指挥官所表现出来的优势,完全渊源于《战争论》这部作品,通过它造就了整整一代杰出的军人。 苏联《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一书的作者米尔施泰因等人评价《战争论》说:"许多年来,直到当代,克劳塞维茨的这本书一直是各国资产阶级军事专家、军官和将军们的必读书。在克劳塞维茨死后,资产阶级军事科学还没有第二部如此完整地阐述最一般的战争原理和战争哲学的著作。"克劳塞维茨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特别是在战争哲学、战争最一般的理论原则方面发展了资产阶级军事科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很重视对《战争论》的研究,并且对克劳塞维茨及其有关论点作了很高的评价。恩格斯称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学术界的第一流人物,"在军事方面同若米尼一样,是全世界公认的权威人士"。恩格斯还在致马克思的信中写道:"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哲理推究的方法很奇特,但书本身是很好的。"马克思也认为,克劳塞维茨具有近乎机智的健全推断能力。 列宁称克劳塞维茨是非常有名和造诣极高的军事问题的著作家。并高度评价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论断的基本思想,在20世纪,已为一切善于思考的人所接受,"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地看作考察每一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2023-07-23 23:59:172
《胜利的法则从孙子兵法到麦肯锡的商业战争智慧》epub下载在线阅读全文,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胜利的法则》([日] 铃木博毅)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sB7NyXIHDMxTMa7lCIkprg 提取码: mbks书名:胜利的法则作者:[日] 铃木博毅译者:邓一多豆瓣评分:7.1出版社: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5页数:256内容简介:历史和战略,是你的终极武器!………………※编辑推荐※★ 与其重复别人走过的坎坷路,不如带着前人的智慧和教训迎接未来。★ 精读了30多本管理学名著,花了十几年时间去实践。作者铃木博毅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总结了10个领域的30个突破窠臼的商业战略布局和引领潮流的商业模式 , 让读者能够了解管理学大师们的胜利法则,观察著名管理案例的细节。★ 一本书,就能让你读透管理学史上的中外名著,与人聊商业、聊管理、聊战略,再也不用露怯。………………※内容简介※竞争中如何求胜?平稳中如何求创新?萧条中如何求生存?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30个重要的战略,浓缩历史上最著名的战略家、管理学家的经典名著,汇集成极简的战略智慧,让普通人也能从孙子学逆转,跟拿破仑学最大化自己的优势,向科学管理之父泰勒学效率最大化,又或是像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那样卓越地自我管理,看麦肯锡公司如何游刃有余地解决世界名企的困扰。无论你是想打破僵局、锻炼战略性思维的普通职员,还是致力于解决团队困境的领导,又或是开拓进取的创业者,都能从本书获得解决之道,实际运用于工作现场。从孙子兵法到亚历山大,从德鲁克到麦肯锡,三千年战略思维帮助你在管理中赢未来,职场上提效率,生活中增智谋!作者简介:铃木博毅,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综合政策学系,长期从事商业战略、组织、营销等咨询工作,曾担任MPS Consulting日本区总裁,又有日本本土大型咨询公司工作经历,积累了大量公司战略方面的知识和经验。2001年,铃木博毅创立自己的咨询公司,将分析战略论和企业史,寻找创新 的线索作为毕生的事业。他为多家企业制定过战略,也协助过许多企业进行变革,帮主客户击退著名的大企业,成为顾客满意度排名第一的企业,或成为日本业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企业。成功案例数不胜数。他针对现代企业人所写的《超入门失败的本质》(超入门失败の本质),提炼了日本组织学名著《失败的本质》的精华部分,以贴近大众的写作手法和语言,将战略和创新介绍给广大的普通读者,在日本销售过14万册。其他著作还有《企业变革入门》(企业変革入门)、《从市场占有率学习克服逆境的工作术》(ガンダムが教えてくれたこと)、《改变气氛随心所欲驱动他人的方法》(空気を変えて思いどおりに人を动かす方法)等。邓一多,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比较社会文化学府。专攻日本社会文化,取得日本语教育专业硕士学位。就读期间担任九州大学《现代史/现代社会》课程助教。曾在第九届国际日本语教育u30fb日本研究学会等大型国际学会上进行演讲。在日期间曾为亚洲电视剧研讨会、日本房地产公司承担文件翻译及口译工作。 吉林省翻译者协会会员。出版译本有《哈佛商学院的社交宴会学》、《很严厉但下属却不反感的训斥方法》、《开家温暖的店,遇见温暖的人》《咯咯哒和她的孩子们》系列丛书、《我就是不想变成你喜欢的那种人》等,另有《阿德勒心理学》《危机倒计时》《比特币》等译本正在出版编辑中。2023-07-23 23:59:581
世界十大军事著作是那几部?
“兵学圣典”——孙武《孙子兵法》西文军事经典——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改变世界的书”——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毛泽东《论持久战》间接路线战略之源——利德尔·哈特《战略论》西方军官必修教材——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一部震惊世界的书——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杜黑《制空权》西方大战略理论代表作——柯林斯《大战略》战术训练与战斗原则指南——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扩展资料:以下是《孙子兵法》全部内容的主要归纳: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子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它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军事等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尤其强调用兵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胜负的决定作用。其中,“慎战”是孙子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五事七计”是他用以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兵者,诡道也”则指出了用兵的要领,运用智谋。“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之意。“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本篇继《计篇》之后,在“慎战论”思想的指导下,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孙子兵法》2023-07-24 00:00:157
什么被尊为战略学的圣经
《战争论》被尊为战略学的圣经。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自觉运用辩证法系统总结战争经验的战争理论经典。该书出版后,曾受到各国军界的极大重视。美国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战争指导的条目提出,克劳塞维茨是第一位伟大的战略学家,是现代战略学研究的鼻祖。他的不朽著作《战争论》不愧为全面研究军事学术的最佳理论著作,在某种程度上讲,他的著作就是战略学的圣经。英国军事历史学家迈克尔·霍德华认为,克劳塞维茨的巨著《战争论》,可能在许多年里,将要成为一切认真从事战争与和平研究的人的基本典籍。他的著述深度和创造性把战争研究引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其中关于从总体上探讨战略等问题的一些观点,今后仍然是几乎所有谈及此类问题的新理论的出发点。日本《现代战略论》一书的作者小山内宏认为,克劳塞维茨是近代制定科学战略论、具有军事天才的一个人。他在其不朽的古典战略论--《战争论》中揭示了战争的本质,其战略理论正在成为欧美现代战略思想的出发点。在现代战争中,克劳塞维茨的战略思想仍以其现实意义在向前发展。2023-07-24 00:00:371
战略文言文
1. 古今关于战略谋略的书 中国军事名著 《素书》 《吴子》 《将苑》 《六韬》 《兵迹》 《武编》 《兵录》 《阵纪》 《战略》 《尉缭子》 《司马法》 《阴符经》 《握奇经》 《救命书》 《守城录》 《火龙经》 《手臂录》 《灰画集》 《百将传》 《虎钤经》 《武备志》 《知古录》 《孙子兵法》 《兵经百篇》 《平海心筹》 《城守筹略》 《百战奇法》 《孙膑兵法》 《乾坤大略》 《三十六计》 《读史兵略》 《闲暇清论》 《纪效新书》 《安民实务》 《兵机要诀》 《草庐经略》 《投笔肤谈》 《兵学新书》 《登坛必究》 《兵机类纂》 《防守集成》 《历代兵制》 《军需则例》 《太平条规》 《太平军目》 《练勇刍言》 《乡兵管见》 《经武要略》 《兵镜类编》 《火攻挈要》 《医时六言》 《筹海图编》 《海防图论》 《江南经略》 《武经七书》 《耕余剩技》 《海国图志》 《洋防说略》 《兵筹类要》 《将鉴论断》 《古今将略》 《广名将传》 《太白阴经》 《行军须知》 《武经总要》 《约兵指南》 《戊笈谈兵》 《洴澼百金方》 《李卫公问对》 《兵法百战经》 《何博士备论》 《黄石公三略》 《续武经总要》 《兵谋与兵法》 《兵法史略学》 《火龙神器阵法》 《运筹决胜纲目》 《治平胜算全书》 《读史方舆纪要》 《施氏七书讲义》 《汪氏兵学三书》 《十一家注孙子》 《武备三大秘书》 《孙子书校解引类》 《翠微先生北征录》 《金汤借箸十二筹》 世界军事名著 《历史》 《剑刃》 《幻影》 《谋略》 《游击战》 《内战记》 《长征记》 《战略论》 《论军事》 《战略法》 《斗战经》 《机械战》 《空战论》 《总体战》 《战争论》 《政事论》 《装甲战》 《坎尼战》 《制空权》 《战争原理》 《绝对武器》 《高卢战记》 《战争研究》 《会战研究》 《作战原则》 《甲阳军鉴》 《西方战略》 《海军战略》 《有限战争》 《国防问题》 《空权制胜》 《战争指导》 《军队大脑》 《军事战略》 《战略入门》 《海国兵谈》 《德国国防军》 《海战要务令》 《论军事艺术》 《论防止战争》 《制胜的科学》 《冲突的战略》 《选择的必要》 《威慑或防御》 《拿破仑文选》 《战略与经济》 《士兵与国家》 《国防后勤学》 《西方的防务》 《空中国防论》 《坦克—前进!》 《军备及其影响》 《战争艺术概论》 《海军战略指南》 《常识与核战争》 《苏联军事学说》 《世界征服者史》 《有限战略战争》 《战争中之奇袭》 《世界最终战争论》 《战争样式的革命》 《亚历山大远征记》 《军事概念与哲学》 《历史的地理枢纽》 《西洋世界军事史》 《国家的战争潜力》 《现代战略的制定者》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 《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 《国防论——政策与战略》 《人民的战争人民的军队》 《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 《设想一下不可设想的事》 《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军事社会学——美国军事制度与军事生活之研究》 2. 怎样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建议若干:首先应该提升文言文教师的自身素养.这个问题是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让没有文言文素养的教师去从事文言文教学,这是非常值得商榷的事情.民国时代的教师几乎都是古文出身的,因此教学文言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当代教师多数是不通古文的语文教师,因此,造成了文言文教学形式化、应试化等问题的出现.尤其是一些师专学校毕业的乡村教师,更是无缘了解文言文基础和结构,这是教学最大的关卡.绕过这个问题谈文言文教学是无实质意义的.其次,应该选择简单文言文到复杂文言文开展教学.古代的文言文教学都是通过小学、大学、四经五书等阶段进行的,不象现在的教材,将古文的难易混乱,一下是上古文言文,一下是近代文言文,让教学和学生都无法适应.所以在源头上需要厘清其时代,毕竟上古文言文与近代文言文是有区别的.比如《论语》,有多少教师真正读懂里面的语义?却让学生初一就上这个课程,就是乱来的设计.其三,让教师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工具书.最为可笑的是,一些学校的文言文教学教师竟然用新华字典来理解文言文的词义,可见这些教学的落后和不适应了.这个方式必须改变.必须让教学者具备使用文言文字典工具的习惯.其四,根据以上的分析,开展文言文阅读教学策略就应该从:编写循序渐进的教学提纲、按照不同时代选择文章教学、掌握基本实词和虚词、重点训练和加深对考点词汇的理解、加强学生对断句词汇的掌握等.如此长期坚持,必然取得好的效果.。 3. 泓水之战 文言文 翻译 原文 楚人伐宋以救郑(1)。 宋公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 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 宋人既成列(4),楚人未既济(5)。司马曰(6):“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 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8),宋师败绩(9)。 公伤股(10),门官歼焉(11)。 国人皆咎(12)公。 公曰:“君子不重伤(13),不禽二毛(14)。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15)。 寡人虽亡国之余(16),不鼓不成列(17)。”子鱼曰:“君未知战。 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 虽及胡耇(23),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4)?明耻教战(25),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6),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27)。 三军以利用也(28),金鼓以声气也(29)。利而用之(30),阻隘可也;声盛致志(31),鼓儳可也(32)。”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字子鱼。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7)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 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 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 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 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2)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译文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 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 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 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 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 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 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 我即使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 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使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 (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 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感想 真是个目光短浅的君主。既然要讲仁慈,干吗要与人为敌呢?!既然为敌了,却偏又讲起仁慈来了。 实在是前后矛盾得可以啊。若要对敌人讲仁慈,必先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方可讲得啊,否则伤了大腿还是小事,丢了卿卿性命便是连讲仁慈的本钱也丧失了啊。 再不,就必须消敌于无形,我不为人人之敌,人人亦不以我为敌,那才是最大的仁慈!宋襄公对敌人的仁慈,也正是对自己的残忍,子鱼在此之间,倒显得很倒霉,辅佐了这样一个‘妇人之仁"的君主了,作者主要描绘的是一个腐败,愚昧的君主。题解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 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 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 4. 有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句子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言必信,行必果。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处: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权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释义: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rén wú yuǎn lǜ,bì yǒu jìn yōu】:指的是没有长远的 打算,那么 近期的事情就会多有 忧虑。 言必信,行必果。【yán bì xìn,xíng bì guǒ】: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yǒu zé gǎi zhī,wú zé jiā miǎn】:则:就;加:加以。对别人给自己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shí nián shù mù,bǎi nián shù rén】:树:培植,培养。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表示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tiān shí bù rú dì lì dì lì bù rú rén hé】:天时不如地利是指战术上说的地利不如人和是指战略上说的两者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造句: 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们应该树立长远的奋斗目标。 2. 你就让他倚老卖老说你几句,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罢了。 3.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人才,贯彻方略,社稷平治,边邦安宁,云云。 5. 文言文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 的意思 以及兵的意思 《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篇》中指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实际运用上,可分为两个范畴、四个层次。“伐谋”和“伐交”属于“不战”思维;“伐兵”和“攻城”属于“慎战”思维。其一,“上兵伐谋”是指依靠谋略运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手段的综合运作,不待对立双方矛盾激化即先期解决争端。其二,“其次伐交”是指当矛盾已经显现时,动员本国和有关国家的力量,显示决心,造成压倒优势或力量制衡,辅之晓以利害,经过折冲与妥协,达到不诉诸武力而达成战略目的。其三,“其次伐兵”是指动用部分军事力量,在敌方政治、经济重心之外解决敌人,以便把战争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四,“其下攻城”是指在上述三项努力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而为之,即攻取敌方战略要地乃至全部领土。必须承认,在军事对抗中,完全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结局,即使处于优势与主动地位的一方,也是不容易实现的。 兵的意思有,1,武器,兵器。2,军队,士兵。3,战争,军事。4,战略。所以士兵和军队是算一样, 6. 隆中对的战略思想 三国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总结的是战略。魏、蜀、吴三方,在战略思想上各有独到之处。作为继春秋战国之后中国的第二个历史大动荡时期,纵横捭阖的你争我夺,翻云覆雨的联盟拆解,变化莫测的战略重组,战乱蹂躏下的民生困顿,似乎进入了历史的轮回。与春秋战国不同的是,两汉帝国的参照系和汉代社会形成的独特背景,使三国的战略不同于先秦而有了质的提升。如果说,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会思想的根基。 那么,汉晋之间的群雄纷争,则孕育了战略思想的空前进展。此后中国历史上的战略构思和设计,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国的模式和框架。《三国演义》作为小说的名气,与三国时期的谋略思想发达紧密相关。满族兴起创建后金政权时,远离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国演义》作为治国打仗的教材,竟然屡获奇效。所谓“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云云,正是民间口碑对它们的定位。今天,由小说回归史实,考察这一时期的战略思想,或许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讨三国战略对世道人心的影响,挖掘三国战略的文化积淀及其在国人竞争行为中的观念濡染,推究本土战略思想的历史渊源,则可能更有意义。 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体现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隆中对”战略构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古文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 诸葛亮为刘备描绘的战略使命,是顺着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兴复汉室旗号,寄托重建统一王朝的理想;能够看得见的愿景,是“跨有荆益”造成鼎立之势;攻守策略,是利用刘表的见识浅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的荆州,占据“用武之国”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为后盾,呼应四战之地的荆州;面对北方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诚不可与争锋”的曹操,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的孙权,内修政理,外结孙权,待机而起,以宛洛为主攻方向,以秦川为侧翼呼应,进取天下。这一设想如果完全实现,确实可以做到“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所以,这一构思打动了刘备。 任何战略,都离不开对自身实力和所处情境的分析论证。战略研究中各种模型,不外是提供一个分析框架而已。“隆中对”在事实论证上,对大局的判断是符合实际的。曹操已经成为当时最大的势力而不可主动对抗,东吴已经有了稳固的基础只能结盟,只有长江中上游的荆州益州由于刘表、刘璋的短见和失策能够为刘备提供可乘之机,这一分析正是“隆中对”能够成立的关键。即便当代人用SWOT法来套,多数也超不过诸葛亮的水平,这正是“隆中对”的过人之处。但是也要看到,在战略分析层面,“隆中对”在实力和使命的关系上打了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伏笔。而“隆中对”的缺陷,恰恰彰显了诸葛亮的伟大。2023-07-24 00:01:091
孙膑,是怎么死的?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候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 孙膑中国战国中期军事家。真名失传。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山东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 。 传说与庞涓同时从鬼谷子学习兵法。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因忌妒孙膑才能,将其骗至魏国,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故称孙膑。后为齐使者秘密带回齐国,经将军田忌举荐,被齐威王重用为军师。在齐、魏争雄具有决定意义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孙膑指挥齐军两次击败魏军,迫庞涓自杀,使齐国成为强国之一 。他在作战中运用避实击虚、攻其必救的原则,创造了著名的“围魏救赵”战法,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效法。孙膑及其弟子所撰《孙膑兵法》继承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总结战国中期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理论遗产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 《孙子兵法》历代都有著录。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书《孙子兵法》为迄今最早的传世本,可惜为残简,不能窥其全貌。现存重要的版本为南宋宁宗时所刻《十一家注孙子》,宋刻与宋抄《武经七书》本,其中宋本《十一家注孙子》经清代孙星衍校定考辩后,成了近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敷实用的读本。 《孙膑兵法》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大约在东汉末年失传。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出土了一大批竹简,其中就有久已失传的《孙膑兵法》。经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考证,由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简本《孙膑兵法》,分上下两编,各15篇。1985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该书经认真的进一步考证,认为1975年版的《孙膑兵法》的下编没有充分的证据能认定为孙膑所著,只能视为古代兵家的佚书。《银雀山汉墓竹简(壹)》认定属于《孙膑兵法》的内容共计16篇,即1975年版的《孙膑兵法》上编15篇,并加《五教法》一篇,共222简,近5000字2023-07-24 00:02:091
WOW暗月马戏团可以缴纳的战略论的名称都有那些?比如 [占卜者符文] 等等求解释谢谢!
你的成就里---世界事件--暗月马戏团---里边有一个暗月掠夺者的成就,里边有要交的所有暗月遗物:也就是你说的可以上缴的那些东东。分别是:冒险者的日志 战略论 神秘的魔典 精美的武器 阵亡者的旗帜 占卜者符文 收缴的徽记 灌魔水晶 怪异的蛋其中 冒险者的日志 阵亡者的旗帜 收缴的徽记 是战场捡尸体获得。 占卜者符文 是团队副本第一个boss, 随即DS老一最容易了。 其他时5人副本。希望对你有帮助。2023-07-24 00:03:392
魔兽世界在暗月马戏团换奖券的任务物品除了灌魔水晶还有哪几样?
魔兽世界在暗月马戏团换奖券的任务物品一共有9种,除了灌魔水晶还有:冒险者的日志,收缴的徽记,阵亡者的旗帜,战略论,怪异的蛋,神秘的魔典,精美的武器,占卜者的符文。暗月马戏团在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在牛头的雷庭崖西南或者人类的艾尔文森林闪金镇出现,举办时间为一周。扩展资料:任务物品掉落位置:冒险者的日记、阵亡者的气质、收缴的徽记是战场中掉落的。战略论、灌魔水晶、怪异的蛋、神秘的魔典、精美的武器是地下城中掉落的。占卜者符文则是团队副本中掉落的。注:包里要带探险者指南,不然无法拾取。以上这些物品通常都可以在拍卖行中买到,而且价格都很低。2023-07-24 00:05:233
古今关于战略谋略的书
中华文明起源较早,随着商代甲骨文字的诞生,文字记述开始发展,到了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正式的文字文献。这时兵法书籍的代表人物便是吕尚。吕尚就是我们熟知的姜子牙或姜太公,他辅佐文王灭商建周,是杰出的韬略家、政治家和军事统帅,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他留下的兵法典籍包括《六韬》、《太公阴谋》、《太公金匮》、《群书治要六韬》、《太公兵法》,其军事韬略、战争谋略、战法战术、军队建设、战争准备等思想高明、深邃,奠定了他作为兵家鼻祖和千古武圣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百家争鸣,兵法著述也进入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刻。先后问世的兵法书籍精辟深刻,令人目不暇接。春秋晚期孙武作《孙子兵法》,是现存我国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内容,包括对战争、军队的基本问题的论述和战略、策略、作战原则、方法等,里面包含了许多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春秋时期还有一位自称鬼谷先生的王诩作《鬼谷子》。鬼谷子是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故此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但《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稍后的战国时代,卫国人吴起写《吴子》,《吴子》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代颁定的“武经”之一,与《孙子兵法》并称,军事思想颇为丰富。齐国人孙膑作《孙膑兵法》,《孙膑兵法》古称《齐孙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兵书,也是《孙子兵法》后“孙子学派”的又一力作。此外,范蠡的《范子计然》,尉缭的《尉缭子》等都是有名的兵书。 汉代的黄石公是又一个兵法大家。他的《三略》也叫《黄石公三略》,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讳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传说此书黄石公传授给张良,为刘邦建汉立下了不灭之功。后世流传的还有黄石公的《索书》。此外,汉初曹错的《言兵事书》是针对当时匈奴犯境而提出的军事对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诸葛亮有《将苑》、《阴符经》、《武侯八阵兵法辑略》、《便宜十六策》等。其中《将苑》又称《武侯将苑》、《武侯心书》、《新书》等,以为将之道为核心,展开论述,内容涉及择将之道、为将之道、用兵之道、取胜之道等多个方面。曹操有《孙子略解》即《孙子注》,它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十三篇的先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 晋初司马彪《战略》一书,是汉语“战略”一词的最早起源。晋武帝时西平太守马隆有《握奇经》又名《握机经》,是中国古代八阵布列的兵书。南朝陶弘景《古今刀剑录》为研究我国古代刀剑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唐宋时期。李靖录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和《卫公兵法辑本》。唐李筌的《神机制敌太白阴经》论述战争成败,含丰富内容。北宋何去非《何博士备论》为宋代重要兵书,分别论及先秦至唐代重大军事事件和军事人物,多有卓识,论理雄辩,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曾公亮、丁度主编的《武经总要》是北宋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官修兵书。南宋陈规《守城录》是中国宋代城邑防御的专著。南宋陈傅良《历代兵制》阐述了后代兵制对前代兵制的继承和发展。 历史车轮进入明清。刘基的《百战奇略》》总结了前人的战争经验,是中国古代享誉很高的一部著名军事理论书籍。民族英雄和著名军事家戚继光撰写的重要兵书《练兵实纪》是戚继光练兵实践经验的总结。明末何守法的《投笔肤谈》是一部颇有影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明末清初王余佑《乾坤大略》是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 除此之外,历史上散见的兵法类书籍更是不胜枚举。如《三十六计》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还有非专著类的各种论述军事思想、作战战略和战术战法等的文章篇目。2023-07-24 00:07:534
战略定位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一般人们所熟悉的是科特勒提出的STP战略营销模式,即市场细分(Segmentation)、目标市场选择(Targeting)和定位(Positioning)。这种定位理念是把市场细分作为基础,往往着眼于现有市场的竞争,导致定位效果不彰。对此,科特勒在其2003年出版的《水平营销》中也指出,这种营销策略“日渐开始暴露出其不足之处”,“已不再能引领我们重现往日的辉煌”,因而需要突破传统思维,进行水平营销。问题是,科特勒提出的水平营销仅仅是一种运用横向思维进行创新的方法,严格说来算不上一种新的营销理念,实际上,在其2006年新出的《营销管理》第12版中,科特勒仍在强调:“所有的营销战略都是建立在STP的基础上的。”可见,传统营销仍然没有改变把定位嫁接在STP这种过时模式上的本质。第二种关于定位的理论是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战略理论。有日本战略之父之称的大前研一在其新作《专业主义》中说:“一般来讲,战略论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以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定位论";以密歇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与伦敦商学院客座教授哈默尔为代表的‘核心竞争力理论"。”着名战略专家、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教授亨利明茨伯格在其代表作《战略历程》中,也将波特作为“定位学派”的代表。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大师都对波特的战略论进行了抨击。他们认为战略是一个时刻变化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定位。2023-07-24 00:08:035
《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货币战略论》(张五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Cts8jwR-5UP0lWT9WUCEQ 提取码:cgpl书名:货币战略论作者:张五常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0-1页数:507内容简介:《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收录了张教授跟进中国货币发展二十五年的八十五篇文章,组合有序,分析独到,洞烛先机。虽然受到好友弗里德曼的影响,作者针对解释的是中国在改革演变中的货币现象,纯用价格理论处理,打开了货币分析的新通道。所有分析皆基于真实世界的观察,作者的思想发展因而有迹可循。论点不免重复是代价,但也是真理追求的过程示范。作者简介:张五常教授,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1997年张五常教授当选为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2023-07-24 00:08:312
《孙子兵法》第七篇《军争》篇主要论述军队作战如何争取主动,争取先机的原则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先敌争取制胜条件取得有利的作战地位问题,并提出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著名军事原则。孙子兵法简介:《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伟大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系统的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都奉命携带一本《孙子兵法》,以便在战场上阅读。2023-07-24 00:08:491
战略是什么
战略 解释一: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策略。 解释二:有关战争全面的。 解释三:比喻决定全局的策略。 以下是有关战略的文章: 不同的思想家对战略有不同的定义,而战略的内容亦与时并进,定义亦随之而改变。最理想的做法是由你自己的思维,经过思考,再由你自己定义什么是战略。 毛泽东的解释是: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通常指军事战略,即战争指导者为达成战争的政治目的,依据战争规律所制定和采取的准备和实施战争的方针、策略和方法。 战略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对国内外形势的估量和对敌对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科学技术等因素的分析;对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战争的性质、特点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战略方针、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阶段和主要作战形式的确定;战区划分;战场准备;武装力量的建设;军事思想和军事技术的研究;战略资源的开发、储备和战略后方建设;国防工业的布局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更新;动员体制的确立;国防工程的计划和实施;战略指挥系统的组建和完善;作战序列的确定;战略协同的组织;战略预备队的使用;战略后备的调配,以及如何抓好有关全局的枢纽和环节,适时实施战略转变,夺取战略主动权,等等。 中国古代常称战略为谋、猷、韬略、方略、兵略等。西晋曾出现司马彪以“战略”命名的历史著作。英语中与“战略”相对应的词strategy,源于希腊语strategos,原意是“将兵术”或“将道”。近代,战略在世界各国先后发展成为军事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现代战略涉及的范围日趋扩大,西方国家陆续提出了“大战略”、“国家战略”、“全球战略”等一类概念。“战略”一词现已被各个领域所借用,诸如政治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 ,外交战略,人口战略,资源战略,体育战略,等等。 战略是同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依赖于社会物质生产 、 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和人的觉悟程度,为国家或政治集团所规定的基本政策服务。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以及主观指导,对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起决定作用。战略同国家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面积、人口、资源、交通运输,以及作战地区的地形、水文、天候等,也有密切关系。 战略和战役、战术是全局和局部的关系。战略对战役、战术起指导、制约作用。同时,战略企图的实现,又有赖于战役、战术的胜利。 战略的基本类型是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许多国家把正确确定战争目的和作战目标,及主动权、灵活性、统一指挥、集中兵力和节约兵力以及机动、突然和快速反应等问题,当作战略的一般原则 。这些都反映了战略思想的某种共同性。但是由于战争的性质不同,各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民族、宗教、军事传统等条件的不同,以至统帅个人素质的差异,又使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战略,具有不同的特色。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不同地域和民族、不同性质的战争的战略,应该着眼其特点 和着眼其发展。 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统一战线,依靠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的战略。它经过长期战争实践的检验,具有丰富的内容,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战争和战略的原理、原则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中国革命战争战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①实事求是地研究战争,指导战争,使战争指导符合于客观实际。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立足点。②军事战略服从和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基本政策,以解放人民、建立和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为目的,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根本出发点。③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实行人民战争,这是革命战争战略的基础。④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⑤积极防御,持久作战。这是统管革命战争全局的指导方针。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是实施积极防御战略的主要方法。 革命战争战略的全面实施,还有赖于其他许多指导原则的正确运用,诸如巧妙地运用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3种作战形式;适时正确地实施战略转变;掌握决战时机;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和稳定、高效能的战略指挥,以及按照“平战结合”、统筹兼顾等原则 ,周密而充分地作好战争准备,等等。革命战争战略这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必须按照不同的历史条件加以具体的发展和运用,依据新的情况,制定战略行动的具体指导方针,才能引导战争走向胜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解放军按照现代战争的要求,不断改革部队的编制、体制和教育训练,加强军种、兵种建设,发展高新军事技术和研制新式武器,把自己建设成为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力求有效地解决战争指导上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战争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为未来的反侵略战争作好一切准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中古时代的军事战略关键,在于支配财富的经济基础,因为后者意味着届时能有多少兵力可用在战场上。在中古初期,由于所有的财富均来自于农田和牧场,所以乡间都是主要的攻防地区。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透过贸易和工业,逐渐演变成重要的控制点,俨然成为财富的中心。 城堡的攻防往往是战争的重要元素,因为它们护卫着农地。居住在城堡中的战士会控制邻近的地区。随着城镇的发展,它们也需要防御工事的修筑。防卫与攻取城镇,逐渐地比争夺城堡变得更为重要。 在战场上的军队会用计取得重要的防守点并攻掠乡间地区,或制止敌军采取同样的军事行动。野地战通常会持续到粉碎敌军的侵略行动为止。例如在1066年的杭斯丁之役,就是由英格鲁撒克逊人群起作战,制止诺曼人的入侵。不过,英格鲁撒克逊人失败了,而诺曼人在威廉的领导之下,则在随后数年的征服战中,逐步确立在英格兰的控制权。955年的莱区菲尔德之役,日耳曼人与来自东方的马札儿侵入者作战。在奥图一世的带领下,日耳曼人取得决定性的胜利,终结了马札儿人的入侵。在732年,铁锤查理打败了摩尔人,终止了回教徒的入侵,并把势力扩展到西班牙。 克里斯、波提耶和亚琴科特等战役,是法军在英法百年战争期间,力图阻止英军入侵的抗战行动,但是法国人在这三场战役中均告失败,使得英国得以入侵不断。不过,在这个案例中,英国人的入侵并未能让他们建立永久的控制权,而法国最终却赢得战争。 十字军企图在圣地夺取并保有重要的据点,藉以维持这个地区的控制权。十字军东征期间的诸多战役,都为了互相突破彼此的控制权。萨拉森人在萨拉丁的领导之下,于1187年赢得哈丁之战,为夺回耶路撒冷铺下成功之路。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 即根据对国际形势和敌对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地理等诸因素的分析判断,科学预测战争的发生与发展,制定战略方针、战略原则和战略计划,筹划战争准备,指导战争实施所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战略产生于战争实践,长期使用于军事领域,本义即军事战略。战略可按 不同的标准划分类型。按社会历史时期划分,可分为古代战略、近代战略、现代战略;按作战性质划分,有进攻战略和防御战略;按使用武器的类型划分,有常规战争战略和核战争战略(见核战略);按军种划分,有陆军战略、海军战略和空军战略;按作战持续时间划分,有速决战略和持久战略,等等。 凡属有关战争准备与实施,军事力量的建设和使用的全局性的内容,都是战略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为制止和推迟战争而进行的斗争;为对付战争而进行的长远准备和临战准备;战争爆发后的战略领导与指挥;结束战争的战略决策与处置等。 人类社会有了战争,就逐渐形成了战略。在中国古代,有关战争全局的筹划与指导曾使用兵略、谋略和方略等特定的术语表述战略。汉成帝于公元前26年命步兵校尉任宏校兵书。任宏将兵书分为兵权谋、兵形势、兵阴阳、兵技巧等四类,其中兵权谋讲的就是战略。战略一词,在中国最早见于西晋初史学家司马彪所著《战略》一书,后屡见于《三国志》、《廿一史战略考》等史籍中。这些术语,其核心含义与现代战略意义有类似之处,但与战役法、战术区分不严格,有时还含有政治、外交谋略和战法之意,使用也不统一。19世纪末,中国开始用“战略”翻译西方的“strategy”一词。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毛泽东关于战略的论述,奠定了现代中国战略定义的基础。英文“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ia”。古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蒂努斯早在公元84~96年间就撰写了《谋略》(The Strategems)一书, 分析战略上成功的战例,以供将军们提高运筹和指导战争的能力。东罗马(拜占庭)皇帝莫里斯于公元580年前后写了一本训练高级将领用的军事教科书,名为《将略》(Strategicon),意为将道或统帅艺术,与战略名异实同。18世纪末,普鲁士的A.H.D.von比洛在其所著的《新战争体系的精神实质》中,将战略与战术加以区分,并赋予其定义:“战略是关于在视界和火炮射程以外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而战术是关于在上述范围以内进行军事行动的科学。”(《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第30页,军事科学出版社,1985)普鲁士C.von克劳塞维茨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战争论》第1卷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8)瑞士A.H.若米尼认为:“战略是在地图上进行战争的艺术,是研究整个战争区的艺术。”(《战争艺术概论》第87页,解放军出版社,1986)美国经参谋长联席会议批准的军事战略的定义是:“运用一国武装力量,通过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达成国家政策的各项目标的一门艺术和科学。”《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战略的定义是:“在战争中利用军事手段达到战争目的的科学和艺术。”日本《世界大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运用力量的科学与策略。”《苏联军事百科全书》为战略所下的定义是:“军事学术的组成部分和最高领域,它包括国家和武装力量准备战争、计划与进行战争和战略性战役的理论与实践。”古今中外对战略的称谓繁多,性质不同,定义各异,但有其相同之处;即都是指在一定时期,建设和使用以军队为主体的军事力量,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准备与实施,以达到一定的政治目的,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利益服务的方略。随着战略理论的发展,西方有的国家出现了更高层次的大战略、国家战略、国防战略及有关的发展战略。战略这一概念,已扩大延伸到军事领域以外,为其他许多领域所借用,泛指对全局性重大的、高层次决策的谋略。 战略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国家根本性的军事政策,是军事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运用军事力量支持和配合国家进行政治、经济、外交斗争的重要保障。它既指导战时,也指导平时;既指导军事力量的使用,也指导军事力量的建设;既指导准备与实行战争,赢得战争的胜利,也指导遏制战争,维护和平。战略正确与否,决定战争的胜负,事关国家和民族的荣辱兴衰。战略对战役法和战术具有指导作用,同时战役法和战术对战略也有着重要影响。 制约因素 战略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主要是: 政治因素 政治对战略具有统率和支配作用,决定战略的性质和目的,赋予其任务和要求,影响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调整。战略服从并服务于政治,满足政治的要求,完成政治赋予的任务。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注重政治,充分考虑敌对双方的政治情况、战略的政治目的和政策要求,并善于运用政治手段。 军事因素 主要是军事力量和军事思想的因素。军事力量的强弱,对战争的规模、持续时间、活动方式及其结局有重大影响,对能否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起直接的作用。军事思想先进与否,对能否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战略,取得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制定和实施战略,要运用先进的军事思想,力求正确估计敌对双方的军事情况,采取积极措施,有效地增强军事实力,为完成战略任务、达成战略目的创造条件。 经济因素 战略是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能推动战略的发展,提高战略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增强作战手段的选择性。经济制约战略目标、战略方向、战略重点和战争规模的选择与确定。制定和实施战略,必须考虑敌对双方的经济情况。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是爆发战争和发生军事冲突的基本动因。战略所追求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维护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 科学技术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战斗力。敌对双方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重要依据之一。当代高新技术与新式武器装备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 使战争的爆发方式、 规模、强度、过程、阶 段、持续时间和结局,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了战略思想、作战方式方法、作战手段和战略理论的发展变化。积极发展高新技术,更新武器装备,为实现战略提供可靠的物质条件,并预见科学技术发展对战略的影响,以适应战略的需求。 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与国家安全有着直接的联系。国家的地理位置、幅员、人口、资源、交通等状况影响军事力量的强弱及效能的发挥。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气象、水文和周边的地理环境,对军种兵种建设、武器装备发展方向、战场建设、作战形式、作战行动、战略指挥和战略思想都有重大的影响。制定和实施战略,强调重视敌对双方的地理因素,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力求使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方法与战场地理环境特点相适应。 构成要素 战略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战略目的 战略目的是战略行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制定和实施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战略目的是根据战略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确定的。不同性质的国家和军队,其战略的目的不同。对于奉行防御战略的国家来说,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特别是维护国家的领土主权完整和统一是战略的基本目的。确定战略目的,强调需要与可能相结合,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符合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与国家的总体目标和国力相适应,满足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对维护自身利益的基本要求。 战略方针 战略方针是指导战争全局的方针,是指导军事行动的纲领和制定战略计划的基本依据。它是在分析国际战略形势和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基础上制定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不同的作战对象,不同条件下的战争,应采取不同内容的战略方针。每个时期或每次战争除了总的战略方针外,还需制定具体的战略方针,以确定战略任务、战略重点、主要的战略方向、力量的部署与使用等问题。 战略力量 战略力量是战略的物质基础和支柱。它以国家综合国力为后盾,军事力量为核心,在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战略目的和战略方针的要求,确定其建设的规模、发展方向和重点,并与国家的总体力量协调发展。 战略措施 战略措施是为准备和进行战争而实行的具有全局意义的实行战略的保障,是战略决策机构根据战争的需要,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科学技术和战略领导与指挥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全局性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基本特性 战略的特性主要表现在: 全局性 凡属需高层次谋划和决策,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都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把注意力摆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了解局部,关心局部,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 阶级性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具有很强的政治目的。任何战略都反映一定的阶级、民族、国家或政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体现它们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对抗性 制定和实施战略都要针对一定对象。通过对其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确定适当的战略目的,有针对性地建设和使用好进行斗争的力量,掌握斗争的特点和规律,采取多种斗争形式和方法,对敌抑长击短,对己扬长避短,以取得预期的斗争效果,是战略谋划的基本内容。 预见性 预见性是谋划的前提,决策的基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全面分析、正确判断、科学预测国际国内战略环境和敌友关系以及敌对双方战争诸因素等可能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特征,明确现实的和潜在的斗争对象,判明面临威胁的性质、方向和程度,科学预测未来战争可能爆发的时机、样式、方向、规模、进程和结局,揭示未来战争的特点和规律,是制定、调整和实施战略的客观依据。 谋略性 战略是基于客观情况而提出的克敌制胜的斗争策略。它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变被动为主动,化劣势为优势,以少胜多,以弱制强,乃至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重要方法。运用谋略,重在对战争全局的谋划。制定战略强调深谋远虑,尊重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多谋善断,料敌定谋,灵活多变,高敌一筹,以智谋取胜。 历史发展 自有战争以来,战略便出现于人们的战争实践活动中。随着战争和社会的发展,战略经历了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漫长过程。 古代战略 夏、商、周是中国古代战略开始形成的时期。早在氏族社会末期,如传说中的黄帝部族与蚩尤部族的涿鹿之战,以及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的夏启伐有扈的甘之战、商灭夏的鸣条之战、周灭商的牧野之战等,有关战争的谋略已略具雏形,初步涉及到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认为有德不可敌,哀兵可吉,师出有律,失律凶也;强调运用谋略、战法和阵式,如争取与国,剪敌羽翼,乘势而动,量力而行,伺隙击弱,机动进退,车徒配合等。这在《尚书》、《周易》以及《军政》、《军志》等古籍中皆有记述。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战略迅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和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在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时,重视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对战争的作用,强调义兵、义战,注重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并从战争的长期性上着眼战略指导问题。齐桓公提出的“尊王攘夷”,晋文公的“联秦制楚”,吴国的“三分四军”等,都是这一时期战略运用的典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诸侯国“合众弱以攻一强”和“事一强以攻众弱”的联盟战略,如合纵抗秦、连横破纵、远交近攻等。秦为统一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进攻战略。这一时期产生了《孙子》、《吴子》、《孙膑兵法》、《司马法》、《尉缭子》、《六韬》等一大批著名兵书,奠定了中国古代战略理论的基础。其中尤以《孙 子》为最。《孙子》揭示了战争的普遍规律,论述了驾驭战争克敌制胜的许多原理原则,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军事战略理论。 秦汉至清朝是战略进一步发展的时期。秦朝以墙(长城)制骑,“用险制塞”(《史记》),实行军事筑城安边设防的防御战略。汉高祖刘邦文武并用,治国治军,富国强兵,重视基地建设。汉武帝由单纯防御转入攻势防御,实行“以骑制骑”之策,注重发展骑兵集团,采取长驱千里出击、远程奔袭、正面冲击、翼侧迂回的骑兵进攻战略,并实行兵农结合,军屯实边,强边固防政策。秦汉修驰道,疏江河,重视全国性的交通网建设。兵书《黄石公三略》论述了民本思想,认为:“制胜破敌者,众也,以弱胜强者,民也。”《淮南子》中的《兵略训》阐明了政胜、众胜、谋胜之道。三国时期,在多极斗争中,联盟战略运用最为出色,如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孙权的“联魏击蜀”。诸葛亮的《隆中对》是古代料敌审势,因情定策制定战略的典范。马谡的攻心战,运用惑敌、诱敌、动敌、误敌等计谋均收良效。隋唐时期,在用兵上更多地表现为军政兼行,恩威并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采取中外相维、重首轻足、内重外轻、居重驭轻和扼制要地的战略布局,居关中,以临四方,便于机动和控制;对据险养威,建立基地,坚守城邑,围城打援,轻骑急袭的运用也很成功。著名的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阐明夺取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的用兵原理原则,发展了古代兵书中的奇正观,探讨了一系列战略理论问题。宋朝为抗击骑兵攻击,利用江河坚城为屏障,并在筑城防御中增加了火力要素,使城市防卫战法颇有创新。宋朝坚持办武学,培养高级军事谋略人才,颁布了第一部军事教科书《武经七书》,并有《虎钤经》、《武经总要》、《何博士备论》、《守城录》、《历代兵制》、《百战奇法》等汇辑性和专题性的军事名著,论述了战略理论问题。元朝攻打南宋时,采取骑兵和火器相结合,实行远程战略迂回和步、骑、水军联合多路进军的进攻战略。明朝实行防御战略,沿长城一线因险制塞,以点制面,以墙制骑,精兵机动与城守结合;在沿海地区,则陆海结合,分区分要点设防。明朝的著名军事著作有《武备志》、《登坛必究》、《筹海图编》等,论述用兵要则、军事地理、海防理论等战略问题。清朝前期采取了徐图渐进,长期消磨的战略,削弱和破坏明朝的战争潜力。从康熙帝开始,一改历代“墙守”观念,提出以“蒙古为长城”的战略思想,在安边固防中取得重大成就。 中国历史上众多的农民战争,在战略上也有其特色。主要是:利用时机,揭竿而起;除暴安良,广收人心;飘忽不定,流动作战;乘虚蹈隙,以战养战,等等。 在西方,古代希腊、马其顿、罗马、迦太基等进行的战争,对西方古代战略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当时战略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训练和装备军队,组织远征,组织协同,规定作战线,实施机动,争夺交通线,筹集人力、物力,支持持久战争等。5世纪之后,欧洲各国先后进入封建时代,战争长期在骑士制度支配下进行,战略发展缓慢。15世纪之后,欧洲一些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火药、火器的运用使西方各国军队装备编制及战略随之发生了较大变革。意大利N.马基雅维里的《战争艺术》等军事著作,在西方军事学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改革军队编制,运用炮兵,实施一翼突击的机动作战等战争实践活动及其战略思想,对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近代战略 16世纪之后,是欧洲资产阶级近代军事战略的形成与发展时期。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一系列被迫处于内线作战的战争中,善于有节制地使用兵力,运用频繁的机动和翼侧攻击的战法。英国的H.劳埃德论证了基地、作战线、地形、战场面积、军队数量等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战略上的运用。18世纪,拿破仑一世在长期战争中,创造了许多新的作战方法。他强调选定主要作战方向,快速机动,集中优势兵力,以突然迅猛的进攻,出其不意地袭击歼灭敌人,并建立强大的预备队等原则。C.von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经典。A.H.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是西方全面论述战争和战略理论的著作。这些著作,对资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使用坦克、飞机、军舰等新式武器装备为基础的战略理论相继问世。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德国H.K.B.von毛奇的速决进攻战略;德国A.von施利芬的速决和歼灭战略;美国A.T.马汉的以海权论为中心的海军战略。20世纪初期,爆发了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交战双方都信奉速决进攻战略,企图通过强大兵团的机动作战,迅速结束战争。然而,在绵亘的阵地上实施攻防战和持久的消耗战,使战争陷入长期僵持局面。战略指导落后于战争现实的情况甚为明显。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战略理论。他们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创立了关于组织城市工人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学说,提出了人民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原则。列宁在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及其以后的国内战争和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战争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民战争思想并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提出了建军原则。这些先进的战略指导原则,奠定了无产阶级战略理论的基础。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师夷制夷”的主张,引进西方的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倡办兵工船务,模仿西方军制,移用西方操典,建立新式海军,编练新式陆军。清朝政府在战略上内外并重,注意边防、海防要塞建设。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清军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遭到惨败,“师夷制夷”的战略主张未能实现。这一时期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叙述了世界各国的地理分布和历史政情,提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之道。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战争,采取略城堡,舍要塞,专意金陵,据为根本的远程奔袭战略,长驱湘鄂,直取南京,建立了天朝,后因内讧和战略指导失误而归于失败。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朝建立民国为目的,采取团结海内外爱国力量,筹集款械,联络会党,组织武装起义,先在一二个省举事,尔后张势于全国的战略,终于取得了胜利。中国近代的战略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特点。 现代战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G.杜黑的空中战争理论,德国E.鲁登道夫的总体战争理论,英国J.F.C.富勒的机械化战争理论,对世界许多资本主义国家都产生过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一些参战国的军事战略。德国A.希特勒承袭了施利芬、鲁登道夫和富勒等人的歼灭战、总体战争和机械化战争理论,采取以闪击战为核心的进攻速决战略,发动了2023-07-24 00:09:257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论》阅读笔记
1.为了“争做最好”而竞争的策略符合人的本能直觉,但会导致自我毁灭。2.如果规模和增长速度无法提高盈利,那么就不值得夸耀。竞争的目标是盈利,而非打败对手或者争夺市场份额。 3.竞争优势的内涵不是击败对手,而是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有竞争优势,它就应该体现在你的损益表上。 4.独特的价值取向对于战略是必要的。战略不仅仅包含营销。如果你的价值取向不需要特定的价值链来落实,那么就没有什么战略意义。 5.不要觉得你必须“取悦于”每一个潜在客户。优秀战略的特点是能够故意让一部分客户不满意。 6.如果战略没有明确地指出企业不能做的事情,那它就没有什么意义。做出取舍是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7.不要高估或低估良好执行力的重要性。虽然它不大可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是没有执行力,即便是最出色的战略也无法带来卓越的业绩。 8.优秀的战略取决于多项选择及其相互协调性,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一项抉择。仅靠一种核心竞争力几乎无法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9.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灵活应变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方法,但这意味着你的企业会飘摇不定,一无所长。转变得太多与转变得太少对战略造成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同样的。 10.制定战略不需要对未来做出精准的预测。进行预测实际上能够提高你的创新能力和应对形势变动的能力。2023-07-24 00:09:401
西方著名军事著作有哪些?
一、《战争论》德国人克劳塞维茨所著,1832年由其遗孀出版。这本书号称“西方的孙子兵法”,是西方第一本研究军事学术的著作,自面世以来,已经再版20余次,其各种译本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曾任德国参谋长的施利芬在《战争论》的第五版导言中写道,克劳塞维茨的战争学说,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来看,都是有史以来关于战争的论述中最高超的见解。 二、《海泉对历史的影响》1890年美国人马汉所著。这本书讲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海权论”了。书中,马汉提出了其著名的“海上力量决定历史发展”的理论。看看美军作为全球干预象征的航母战斗群,就知道马汉的理论对美军的影响有多深远了。随着这本书的广为流传,仅美国就再版50余次,马汉的理论影响了近百年的美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直到今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还和“上帝的声音”――《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的16本书”。不过,现在看起来,马汉似乎对海权的推崇过火了――制海权当然重要,但任何力量都不足以单独影响历史的发展。 三、《制空论》意大利人杜黑于1921年发表,讲了马汉,就不能不提杜黑。这本书的中心内容包括这些特点:未来战争是总体战,在飞机的机动性和打击力方面,后方的概念变得模糊;航空武器具有前所未有的巨大威力,因此空中战场将变成战争的主战场,因而夺取与保证制空权是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为此,必须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二战中的火烧东京、千机大轰炸,只不过是“空中制胜论”的预演;现在,配备了精确制导武器的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仅用了100小时地面站、科素沃战争甚至没有地面部队参与,这才是杜黑理论的最好阐释。当然,空军不是万能的,请读者们批判的了解《制空论》的内容。 四、《装甲战》英国人富勒于1932年发表。这本书是关于机械化战争理论的代表,被奉为“机械化战争的圣经”(西方人把好的东西都说成“圣经”啊)更是纳粹德国“闪击战”的理论基础。在富勒提出“瘫痪战”、“纵深战”、和“合成部队”理论的指导下,德国人开始了大规模使用装甲力量进行突击作战。在1939年至1941年的欧洲,涂着铁十字标记的坦克和装甲车集群在“容克死神”的配合下,像黑夜里的闪电一样流畅,突破―合围―再突破―再合围,一次次催垮对手的战斗意志。古德里安、隆美尔、巴顿、蒙哥马利......这些辉煌的名字都与《装甲战》紧密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整个世界的陆军装备体制,仍在遵循富勒当年的规划。 五、《战略论》英国人利德尔.哈特发表于1929年。该书通篇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直接和敌人发生硬碰硬的对抗,是最不明智的选择,间接地打垮敌人才是最好选择。利德尔.哈特把敌人比喻成一根很长的铁棒――“要依靠从两端的压力来压垮铁棒是很困难的;但是,只要在两端保持适当压力的同时,从中间施加一个横向的力,铁棒就会失稳,变得弯曲,失去了从前的抗力”。利德.哈特认为,指挥官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敌人这样的“罩门”,然后力求一举“击溃”(不是消灭、“杀死”)敌人。《战略论》和《装甲战》成为了纳粹德国将领的最爱,一起推动了“闪击战”的发展。战后的以色列,《战略论》成为其赖以生存的战略核心思想,在“间接路线”的指引下,以色列人一次次击退阿拉伯人。1960年,利德.哈特作为以色列政府的客人访问了以色列,受到热烈的欢迎,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军事专家”、“二十世纪的克劳塞维茨”、“理论教皇”等。 六、《绝对武器》美国人布罗迪与1946年发表。该书系统论述了核战争的战略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核武器的纹饰打破了人类武器的发展规律――从前,每种进攻性的武器出现不久,就会有相应的有效防御手段。而核武器则不同,迄今为止,人类还未找到有效的防御手段。其次,核武器建立了一个武器与战争关系的怪圈――人类研制武器本来就是为了战争时使用,但核武器的巨大威力使得其所有者不敢轻易使用――所以,各国发展核武器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它,而是为了战时,敌人顾忌到自己的核反击能力而不对自己使用核武器。第三,核武器改变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核武器诞生之前,人们都认可克劳塞维茨关于“军事是政治的延续”的说法,但核武器诞生之后,大规模和战争根本不能用于实现政治目标――双方甚至整个地球都毁灭了。尽管不至于像“制海权”与马汉,“制空权”与杜黑那样言必称之的程度,但是布罗迪在核武器控制与核战争理论方面的建树,是有目共睹的。近半个世纪以来,关于核战争的论述可谓汗牛充栋,但其中理论深度与广度上超过《绝对武器》者如凤毛麟角,少数与《绝对武器》齐名的著作,也无不以布罗迪的理论为基础。直到今天,从各国进行核军控谈判和已达成的协议来看,布罗迪的理论在其中的影响随处可见。2023-07-24 00:09:501
《专业主义》
文/美遇生活美学什么是专家? 我们通常都认为,所谓专家则是:对某一门学问有专门研究的人;或是擅长某项技术的人则可称之为专家。但大前研一眼中的专家:专家应当要能控制自已的情感,并靠理性而行动。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较强的理念,而且无一例外地以顾客为第一位,具有无穷的好奇心和永无止境的进取心,严格遵守纪律。以上条件全部具备的人才,才称之为专家。 专业主义 作者提出:首先要有服务的态度,有顾客至上的态度,这种态度源自内心,并通过纪律加以约束;其次是对未来的预见,即战略的前瞻性: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人是要展望未来的,如果对未来毫无感知,仅仅凭借对待事业的一份热情来工作,是不可能成为这个行业的顶尖人物,也就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专家了;第三则是执行能力,拥有热情与对未来的感知,却没有实际的落地执行为显依旧不行,荀子则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则都是这个意思。 以客户为第一位 1、对于从事各种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区分出哪些人是专业的,那些人只是徒有虚名,这才是“顾客至上”。 2、对客户信守誓言,自己则严守规定。 3、通过考虑顾客的顾客,可以把目标领域扩展到其他行业,这就为重新审视先有的方法提供了契机,并且有可能赢得机会,为直接的客户提供独特的价值。 4、为了保障安全,必须有人能够在意外事故发生的瞬间做出果断的处理,这样的人正是专家。 5、那些仅仅按照公司的规定采取行动的人,不仅无法称之为专家,而且也不利于公司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铭记,从事任何工作都要首先确定自己的顾客,并发誓为顾客做出贡献。 6、对顾客而言,上司和下属的关系是无所谓的,专家必须经常考虑顾客的利益。 不断学习,乐此不疲 1、我们需要的是这样的专家,他们从基础知识开始进行系统学习,亲身实践,对新事物反复消化并不断积累经验;经过持续的训练,他们能够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提供给别人。 2、要想获得成功,先要期盼成功,对自己能够获得成功充满自信。与此相同,如果在自信的背后没有好奇心作为助推力提供动力,是无法达到一流境界的。这一点可以说是区分非凡与平凡的决定性因素。 3、专家全身都浸透着职业化特性,他们讨厌马马虎虎地工作,因此他们对工作一如既往地勤勤恳恳,即使年事已高,也要亲临一线;即使报酬微薄,也会尽心竭力。 保有好奇心 1、好奇心不足的人,也就是怠慢自己智慧的人,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属于自我防卫型,对变化采取抵制的态度。 2、一般人都会自己认定自己能力的极限。几乎所有人都把这种极限设定得离自己的实际极限尚远,这是因为他们是依照自己以往的经验设定的,以为这样就能避免失败,也不会惹恼周围的人,更不会被别人瞧不起。因此,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现实而聪明的做法。不过,依我看,这不过是一种小聪明,这样的人只要觉得“行不通”,便会立刻放弃。 3、适可而止的心态不仅对本人,对周围的人也是有害的。这样的人大多数都在就业排行榜上最受欢迎的前10名企业中工作。糟糕的是,他们对进入并从属于大家都认可的一流企业感到非常满足,把周围人对自己公司的评价错当做是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当公司被迫变革或是必须改变事业的发展方向时,怠慢自己智慧的人必定会陷入困境。他们的工作态度和业绩也还说得过去,无法随便对他们做出安排,这样的人结局反倒更加不幸。 纪律的力量 1、无论如何完善教育制度,如何增加报酬和改善福利,也不会产生大批的专家。只有纪律——或者称之为价值观更准确些,才能培养出专家。 2、对专家而言,是不允许妥协的。所谓妥协,指的是只考虑自己的情况,而无视客户与商业伙伴的利益,凡事过于乐观。 3、在21世纪的经济世界中,我们看不清前方的道路,几乎所有的情况都没有正确答案。在无国界的世界,无法设想官僚与行业团队能够赶上网络经济发展的速度。正因为如此,我们才需要专家在“方向”与“程度”方面给出恰如其分的建议。 4、无论前提条件发生多大的变化,都能够认清深层次变化的本质,比别人发挥出更大的能力,这样的才是专家。 人人皆可成为专家 真正够专业的专家必须具备几个条件。一是术业有专攻。注重业,然后重视专。业是指职业、事业甚至可以理解为业绩。在选定的业内做出成绩。二是必须有敬业的理念。以服务顾客,客户至上,以客户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作出服务,为客户保密。三是专家必须要有独立意识。不受上下级、不受政府、不受利益摆布。要有职业经理人的意识。四是专家要终身学习,没有退休的概念。时刻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积极学习新的知识理论以适应新的社会需求。五是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注重职业操守,严守职业纪律。在上述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四种能力。一是先见能力。二是构思能力。三是讨论的能力。四是适应矛盾的能力。在专业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我们要想成为专家,需要加强自身的四种能力。 第一种能力, 先见能力 如今,我们轻而易举地推翻了以往的常识,正置身于全新的经济空间……推动未来世界运转的,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的竞争……今后的时代所需要的先见能力,是能够看清别人看不到的事物的能力。 “看不见的新大陆”。眼睛看不见、手触摸不到的无形活动将成为主流。过去辉煌的成功经验不仅不再起作用,甚至会成为发展的羁绊。 战略论的功与过。如今的时代,依靠某些精英学习最新理论、制定战略并严格按照战略进行实践,这种做法已经无法推动企业的发展。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如今的时代,改写经济常识的并不一定是实力强大的组织,个人也完全有可能做到。 推动未来世界运转的,是个体之间的竞争,而不再是国家之间或企业之间的竞争。优秀的个体之间的竞争转瞬之间便能改变世界。 今后的时代所需要的先见能力,是能够看清超脱于眼前事物的能力。任何人都能预见到的事业是不会再有什么发展的。 怀疑一切。要想学习没有常识的世界中的新常识,即21世纪的规则,首先必须有意识地让自己习惯对铭刻于心的一个个常识提出质疑。 人的大脑有一种习性,那就是“只能看到想看的东西”,因此我们需要特别注意从成功的体验中得到的知识和理论。 享受变化只有具备享受变化与失败的素质,或者说是从容镇定的心情、好奇心和气魄,才能成为“打破规则者”,才可能带来变化。 不怕失败,执着探索。回避争论,不习惯争论,对于具有国际水准的专家而言,是致命的弱点。 偏执狂的危机感一个高水平的偏执狂正因为具备了紧张感,他的感受力才很强,才能通过其卓越的洞察力施展自己的行动能力。 磨炼直觉能力。要想磨炼自己的直觉能力,以适用于未知的新竞争领域,并提高直觉的准确性,不仅需要抛弃古老的经验与价值判断,而且必须在新的经济空间中努力积累经验。 对事业倾注全力无论描绘的商业计划有多么辉煌,如果没有“必胜”的强烈信念,便无法成就事业。 第二种能力,构思能力 在生存的竞争中,仅凭先见能力出众并不足以取胜……要想成为新竞争领域的霸主,不仅要能够抓住机会,还要有能力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方法让机会变为现实,也就是说要在所预见到的未来蓝图的基础之上,构思新的事业并付诸行动。 仅有先见能力是不够的,一些企业尽管富于先见性,但由于没有冷静地思考如何走向成功而被淘汰,在市场中销声匿迹,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 成功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即使具备先见性,在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尚未得到满足,或是无法严密地证实是否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单纯追求技术上的可能性,也只能以白日梦而告终。 把握变化的速度与规模。产业发展的历史便是企业被淘汰的历史,特别是IT网络革命以后,事业环境的不确定性迅速增强。受此影响,全球企业大规模破产。未雨绸缪。正向成倍发展的企业和负向成倍衰退的企业壁垒分明,不存在模棱两可的中间企业。总之,只有两种情况——成功与失败。 “and”还是“or”?如果我们想要与旧大陆的产业基础保持联系,那么要想在新大陆取得成功则会变得非常困难。 勇于自我否定为了使预见到的机会和事业不至于变为空想,我们必须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在任何时代,最大的敌人都是自己。 视成功为“过去时”。自我变革没有止境,它通过由先见到构思、再由构思到先见的不断循环得以实现。 追求“深度经济”。“人不是不喜欢变化,而是讨厌自己被改变。” 第三种能力,讨论的能力 当我们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与成功的模式时,从理论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至关重要……讨论问题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与素质,我们有可能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而且无论我们从何时开始练习,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避免对企业发展无益的讨论。故作学者的姿态以及耍小聪明的态度有百害而无一利,而客客气气的态度则会成为事业发展的绊脚石。 符合逻辑的思考vs.符合逻辑的讨论。当我们看不清前进的道路与成功的模式时,从理论上展开充分的讨论至关重要。 讨论的能力。可以后天养成讨论问题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与素质,我们有可能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而且无论我们从何时开始练习,都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逻辑是全球唯一的通用语。逻辑思考的基础在于首先建立假说,以事实为依据对假说进行验证。确保提问符合逻辑对于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非常明确,寻找能够达到这一目的的切入点,这才是提问的关键。 倾听的能力与说服的能力。即使自己的结论与对方的主张大相径庭,但如果能够提供确凿的根据并通过对这些根据进行分析得出新的观点,也会使对方产生倾听自己主张的欲望。 不可掉入诡辩的陷阱我们必须养成这样的习惯:当人们的意见惊人的一致时,回到讨论的出发点,重新审视结论的依据与议论的主旨。 尽情讨论,直到权威者发话。明知不合时宜,但还是敢于对前提提出质疑,这一点非常重要。 符合逻辑的反驳。首先“守”住自己不受到攻击;其次攻“破”对方逻辑的薄弱之处,指出对方目标的错误;最后双方共同“离”开最初的讨论,第转移到最佳境地。 成功始于坚定的信念。仅凭完美无缺的逻辑结构是无法获得事业成功的,特别是无形的构想,我们只有依靠坚定的信念与执着的精神去推进。 一个思考的过程:产生疑问,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语言,追根问底,用自己的头脑寻找答案。 第四种能力,适应矛盾的能力 经营中也包含着互相矛盾的事物,或者说需要同时解决两方面的问题。这是仅凭逻辑所无法认清的……提高生产率并强化销售能力便能够增加收益——在当今的世界中,以往曾带来成功的这一模式已不再通用。如今需要的不是把问题进行分解并还原为诸多因素,而是俯瞰全局思考问题的能力。 企业经营没有唯一的最佳答案。经营上的“答案”几乎都是建立在决策者主观判断的基础之上,判断失误,损失就会加重,我们必须牢记这一点。 经营中包含的矛盾。如今需要的不是把问题进行分解并还原为诸多因素,而是俯瞰全局思考问题的能力。 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沟通的能力正确的指挥方法与经营者的灵性与人格有关,是非常微妙的,人们即使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一定能掌握。 集权与分权。扬弃矛盾的能力在不断思考之中得到磨炼。商务专家是不能仅凭简单的二元论思考问题的。 全球化与本土化。企业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也必须考虑“按客户需求定制”。 竞争与顾客细心考察顾客的需求,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对公司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自由行动进行周密的分析至关重要。 自由与统率。如果对组织的领导力随着权力的集中而增强,个人变成组织的一个齿轮,便难以产生自由的构思。这样,组织便丧失了灵活性,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左脑与右脑人类具备两种能力:用左脑说话、理解并进行逻辑思考;用右脑进行感性、直观的思考,这主要是通过对形象的认知而并非语言来完成的。 解决问题从逻辑思考开始。首先以事实为依据提出问题。在此使用的是掌管分析和逻辑思考的左脑。其次,在探索战略方法的过程中,运用能够产生直觉与创造力的右脑,广泛寻求答案的可能性。以事实为基础,再次验证并评价从中得出的答案,探讨利害得失、是否有可能实行、是否有人胜任、组织的接受能力等,缩小选择的范围,最终得出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必须再次改为用左脑思考。这就像手风琴拉开后又合起来一样。只有这样做,才能制订出解决方案。 总之,事业的成败取决于是否具有明确的远景目标。能否描绘出事业发展的远景,依靠的是人。 战略要靠人来制定,因此要明确角色与明确时机的重要性。组织框架非常重要,最近几乎所有获得成功的企业都是以打破现有的框架为起点的。 希波克拉底誓言大前研一强调“希波克拉底誓言”对于企业职业价值具有重要意义。专家的词源本是“profess”,意思是“向上帝发誓,以此为职业”。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具体内容有9条,在医学院中,立志成为医生的学生们要依照这一誓言宣誓。 1. 请允许我行医,我要终生奉行人道主义。 2. 向恩师表达尊敬与感谢之意。 3. 在行医过程中严守良心与尊严。 4. 以患者的健康与生命为第一位。 5. 严格为患者保守秘密。 6. 保持医学界的名誉与宝贵的传统。 7. 把同事视为兄弟;不因患者的人种、宗教、国籍和社会地位的不同而区别对待。 8. 从受孕之始,即把人的生命作为至高无上之物来尊重。 9. 无论承受怎样的压力,在运用自己的知识时也不会违背人道主义。大前研一先生认为这个誓言充分体现了专业主义精神,应该大力提倡学习。2023-07-24 00:10:061
麻烦介绍国内外著名的军事著作,越多越好。
中国军事名著 《素书》 《吴子》 《将苑》 《六韬》 《兵迹》 《武编》 《兵录》 《阵纪》 《战略》 《尉缭子》 《司马法》 《阴符经》 《握奇经》 《救命书》 《守城录》 《火龙经》 《手臂录》 《灰画集》 《百将传》 《虎钤经》 《武备志》 《知古录》 《孙子兵法》 《兵经百篇》 《平海心筹》 《城守筹略》 《百战奇法》 《孙膑兵法》 《乾坤大略》 《三十六计》 《读史兵略》 《闲暇清论》 《纪效新书》 《安民实务》 《兵机要诀》 《草庐经略》 《投笔肤谈》 《兵学新书》 《登坛必究》 《兵机类纂》 《防守集成》 《历代兵制》 《军需则例》 《太平条规》 《太平军目》 《练勇刍言》 《乡兵管见》 《经武要略》 《兵镜类编》 《火攻挈要》 《医时六言》 《筹海图编》 《海防图论》 《江南经略》 《武经七书》 《耕余剩技》 《海国图志》 《洋防说略》 《兵筹类要》 《将鉴论断》 《古今将略》 《广名将传》 《太白阴经》 《行军须知》 《武经总要》 《约兵指南》 《戊笈谈兵》 《洴澼百金方》 《李卫公问对》 《兵法百战经》 《何博士备论》 《黄石公三略》 《续武经总要》 《兵谋与兵法》 《兵法史略学》 《火龙神器阵法》 《运筹决胜纲目》 《治平胜算全书》 《读史方舆纪要》 《施氏七书讲义》 《汪氏兵学三书》 《十一家注孙子》 《武备三大秘书》 《孙子书校解引类》 《翠微先生北征录》 《金汤借箸十二筹》世界军事名著 《历史》 《剑刃》 《幻影》 《谋略》 《游击战》 《内战记》 《长征记》 《战略论》 《论军事》 《战略法》 《斗战经》 《机械战》 《空战论》 《总体战》 《战争论》 《政事论》 《装甲战》 《坎尼战》 《制空权》 《战争原理》 《绝对武器》 《高卢战记》 《战争研究》 《会战研究》 《作战原则》 《甲阳军鉴》 《西方战略》 《海军战略》 《有限战争》 《国防问题》 《空权制胜》 《战争指导》 《军队大脑》 《军事战略》 《战略入门》 《海国兵谈》 《德国国防军》 《海战要务令》 《论军事艺术》 《论防止战争》 《制胜的科学》 《冲突的战略》 《选择的必要》 《威慑或防御》 《拿破仑文选》 《战略与经济》 《士兵与国家》 《国防后勤学》 《西方的防务》 《空中国防论》 《坦克—前进!》 《军备及其影响》 《战争艺术概论》 《海军战略指南》 《常识与核战争》 《苏联军事学说》 《世界征服者史》 《有限战略战争》 《战争中之奇袭》 《世界最终战争论》 《战争样式的革命》 《亚历山大远征记》 《军事概念与哲学》 《历史的地理枢纽》 《西洋世界军事史》 《国家的战争潜力》 《现代战略的制定者》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海上战略的若干原则》 《论资产阶级军事科学》 《国防论——政策与战略》 《人民的战争人民的军队》 《核时代的国防经济学》 《设想一下不可设想的事》 《政治史领域的战争艺术史》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 《军事社会学——美国军事制度与军事生活之研究》《大纵深战役理论》 M.H.图哈切夫斯基《兵法 》尼科洛·马基列维利《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美] A. T. 马汉《装甲战 》J·F·C·富勒《军队大脑 》(苏)沙波什尼科夫《战争指导 》富勒《战争艺术概论 》 [瑞士] A. H. 若米尼《战争论》克劳塞维茨(德)《理论后勤学 》乔治·C·索普《空中国防论 》(美)米切尔《谋略 》塞·尤·弗龙蒂努斯《总体战 》 埃里希·鲁登道夫《绝对武器》伯纳德·布罗迪《制空权 》 [意] 朱里奥·杜黑《兵法简述 》 雷纳图斯(古罗马)2023-07-24 00:10:162
关于战争军事的经典著作
“兵学圣典”——孙武《孙子兵法》西文军事经典——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改变世界的书”——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毛泽东<论持久战>间接路线战略之源——利德尔·哈特《战略论》西方军官必修教材——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一部震惊世界的书——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杜黑《制空权》这几本书不错的说.希望可以帮到你2023-07-24 00:10:254
"战略"一词如何解释
一、什么是战略战略,英语叫做Strategy,德语叫做Strategie。据说,这是来自希腊语的“指挥官”一词,就是指挥军队的意思。又有一种说法,是起源于希腊语的“诡计”一词。确实,出自东方的不朽的战略论《孙子》一书,就是从“兵者,诡道也”这一句话开始阐述其战略理论的。总之,战略这个词,恐怕可以说是一个支配战争的“有分量”的词。最近,似乎有人随意地乱用这个词。从企业的经营战略、谋利战略,直到打麻将的必胜战略,到处都在使用。我觉得不应该把战争用语和一般用语混同起来,必须严加区别,因为战争与和平各有其本质,二者之间。应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正确而清楚地掌握战争与和平的真正涵义。那么,在现代,对于“战略”又是如何解释的呢?所谓战略,被认为是为了达到战争和军事作战的目的,高瞻远瞩地执行战争计划,大规模运用军事力量的方针和策略。但是,战略还有其更为深远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已经打起来的战争,从更高的立脚点来解释,可以分为“国家战略”与“军事战略”两种。首先是“国家战略”。为了实现国家的目标,无论平时或战时,在发展和运用国家军事力量的同时,还要发展并运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实力,为此而采取的方针和策略,就叫做“国家战略”。不过,国家战略既然是战略,实质上,它必然涉及到谋求国家的扩张,以及发展和加强支撑这种扩张的军事力量,这恐怕是现实的情况。同时,在国家战略中,最为重要的是“军事战略”。说穿了,它就是通过动用军事力量,或以武力为后盾,来推行国家对外政策而运用军事力量的方针和策略。总之,需要明确认识到,所谓战略,不论怎么说,都是同军事力量的运用联系着的。上述国家战略、军事战略可以称做“广义”的战略。而前面提到的战略,则可以叫做“狭义”的战略。我们在军事上使用的“战略”一词,就是这种狭义的战略,也就是“设想、计划、准备、指导作战的方针策略,一般地说,是高于战术的概念,它是指导和运用战术的”。说得明白一点,指挥全部“战斗”或战场的是“战略”,而指挥某一个“战场”或战斗的则是“战术”。2023-07-24 00:10:341
什么是《战略论》?
《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本书选用大量真实史料,提出了许多有探讨意义的思想。该书被西方一些著名将领奉为经典。对了解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有一定价值。——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2023-07-24 00:10:551
《战略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本书选用大量真实史料,提出了许多有探讨意义的思想。该书被西方一些著名将领奉为经典。对了解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有一定价值。2023-07-24 00:11:031
《战略论》有怎样的内容梗概?
《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2023-07-24 00:11:111
战略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战略论》内容精要:《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在利德尔—哈特之前,已有不少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给出过战略的定义。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提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他认为“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利德尔—哈特认为这一定义把战略概念限制得太狭窄了,因为只以单纯地运用战斗为限,会使人们以为只有会战才是达到战略目标的惟一手段。为了构建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即:“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与其他定义相比,利德尔—哈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明确说明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略的实质,而且扩大了战略的内涵,使战略的概念不只局限于战争,对于和平时期同样适用,从而为他从更广泛的领域阐述其间接路线战略铺平了道路。(2)“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在战略目的问题上,利德尔—哈特反对当时已被许多人接受的观点:即战争的惟一正确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战略的惟一目的就是进行会战(战斗)。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与战争的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并不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当看到敌人具有总的军事优势时,或者在某一战区具有军事优势时,它便可以采取有限规模战略。从抽象的概念来说,战争的目的是要彻底解除敌人的武装,但在实际中这个目的并不是能够经常达到大战略的目的,而且对于和平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了达到目的,军事工具不过是许多种工具中的一种而已。同样,会战(战斗)也只是达到战略目的的许多种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条件有利,使用军事工具往往能够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条件不利,使用军事工具就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把决定性会战(战斗)看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而战略的目的仍然是要使这个会战(战斗)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来进行。条件愈是有利,则进行战斗的成分也就会相对地减少。因此,最完善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的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利德尔—哈特的结论是:战略家的任务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力争获得最好的结果。他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他明确提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要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这样的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地被击溃。(3)“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在提出把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作为战略的目的之后,利德尔—哈特具体论述了怎样去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提出“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从而进一步从战略的行动上阐明了间接路线的内涵。利德尔—哈特认为,要达成破坏敌人稳定性的目的,所采取的战略行动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理性的;其二是心理性的。在物理性的或者叫做心理性的领域内,主要的行动有:破坏敌人的部署,从而迫使他们突然地改变行动方向,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配置上发生混乱现象;分割(切断)他们的兵力,威胁和危害敌人的补给系统;威胁他们的交通线,使其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沿着这些交通线撤退,不能在中间地区或战略后方重新设防进行固守。上述几种行动都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但比较经常的是,根据情况将它们结合使用。从心理方面来说,敌人稳定性的破坏是由于上述物理性行动对敌军指挥人员产生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如果敌人突然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利,因而没有能力进行抵抗,那么上述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就显得特别强烈。敌人在思想上感到自己已经落入陷阱,这是从心理方面破坏敌人稳定性的原因。利德尔—哈特特别指出,心理性因素贯串在物理性的领域之中,并且能够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物理性因素时,永远不要忘记了心理性的因素。一个战略,只有考虑到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间接路线战略,才能真有希望破坏敌人的稳定性。(4)战略原则应是“实际上的行动指南”:利德尔—哈特认为,以战史为依据可以从经验中抽出几条基本的战略原则。这些原则是非常普遍而又无可争辩的,似乎完全可以称之为战略的“公理”。利德尔—哈特所列举的战略原则一共有八条。这八条原则及其基本的含义是:①根据自己的手段来选择目标。②心里时刻记住你的目标。③选择一条敌人期待最小的行动路线。④沿着一条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采取行动。⑤选择一条可以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路线。⑥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⑦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全力去实行进攻。⑧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着同一路线和采取原来部署去再次发动攻击。利德尔—哈特强调指出,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实际上的行动指南,而并不是抽象的原则。他反对那种使用一个抽象化的词语来表达作战原则的倾向,他认为对于作战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其价值也只能取决于运用者对战争的了解程度。他指出,作战原则的研究愈是趋于抽象化,愈会形成一种幻想,这不过是一种智力游戏而已。因此,利德尔—哈特所提出的八条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他的间接路线战略在运用时的规范。2023-07-24 00:11:201
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巅峰之作是什么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2023-07-24 00:11:291
哪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
1、《战略论》,(英国)李德哈特。《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作者是罗马时期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过程。其主要参考史料来自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身边史官阿里斯托布鲁斯所作的记录,和重要将领亦是继业者的托勒密一世回忆录,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关于印度大陆的介绍。本书在叙述亚历山大的戎马生涯的过程中,对他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布阵谋略,以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体恤下情、关心将士的精神,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阿里安用了较大篇幅记述了亚历山大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判断、定下决心,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及时变换战斗队形,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以及在受挫后及时改变战法夺取最终胜利的作战指挥艺术。3、《高卢战记》,(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位进军日耳曼等地区的将军。在军事方面,《高卢战记》是唯一一部作为战地指挥官详细记载的古代战争,且他的记载胜过其他古代记载。《高卢战记》也对古罗马时期高卢和日耳曼地区从氏族会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宗进行了有系统地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尔克》、《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中,将本书作为重要参考文件。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本书是关于古希腊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作者为曾在战争中服役的雅典将军修昔底德。此书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后世(西方为主)研究者根据对这一概念和相关历史的研究,将其引申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因此而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后世继而为其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具体所引用的实例为近代史中,以美国为守成大国代表,以20世纪德国,苏联,日本依序分别为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他们之间或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或军事占领与经济妥协并举(“广场协定”),意欲证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5、《战争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本书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一部军事理论作品。克劳塞维茨是德军参谋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参加过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论》是他总结自己所经历过的历次重大战役后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书中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以及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等西方军事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本人也成为了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远征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卢战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略论2023-07-24 00:11:387
军事理论入门书籍有哪些?
1、《战略论》,(英国)李德哈特。《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作者是罗马时期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过程。其主要参考史料来自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身边史官阿里斯托布鲁斯所作的记录,和重要将领亦是继业者的托勒密一世回忆录,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关于印度大陆的介绍。本书在叙述亚历山大的戎马生涯的过程中,对他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布阵谋略,以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体恤下情、关心将士的精神,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阿里安用了较大篇幅记述了亚历山大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判断、定下决心,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及时变换战斗队形,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以及在受挫后及时改变战法夺取最终胜利的作战指挥艺术。3、《高卢战记》,(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位进军日耳曼等地区的将军。在军事方面,《高卢战记》是唯一一部作为战地指挥官详细记载的古代战争,且他的记载胜过其他古代记载。《高卢战记》也对古罗马时期高卢和日耳曼地区从氏族会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宗进行了有系统地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尔克》、《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中,将本书作为重要参考文件。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本书是关于古希腊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作者为曾在战争中服役的雅典将军修昔底德。此书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后世(西方为主)研究者根据对这一概念和相关历史的研究,将其引申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因此而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后世继而为其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具体所引用的实例为近代史中,以美国为守成大国代表,以20世纪德国,苏联,日本依序分别为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他们之间或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或军事占领与经济妥协并举(“广场协定”),意欲证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5、《战争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本书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一部军事理论作品。克劳塞维茨是德军参谋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参加过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论》是他总结自己所经历过的历次重大战役后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书中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以及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等西方军事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本人也成为了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远征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卢战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略论2023-07-24 00:12:021
军事著作有哪些?
1、《战略论》,(英国)李德哈特。《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作者是罗马时期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过程。其主要参考史料来自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身边史官阿里斯托布鲁斯所作的记录,和重要将领亦是继业者的托勒密一世回忆录,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关于印度大陆的介绍。本书在叙述亚历山大的戎马生涯的过程中,对他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布阵谋略,以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体恤下情、关心将士的精神,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阿里安用了较大篇幅记述了亚历山大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判断、定下决心,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及时变换战斗队形,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以及在受挫后及时改变战法夺取最终胜利的作战指挥艺术。3、《高卢战记》,(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位进军日耳曼等地区的将军。在军事方面,《高卢战记》是唯一一部作为战地指挥官详细记载的古代战争,且他的记载胜过其他古代记载。《高卢战记》也对古罗马时期高卢和日耳曼地区从氏族会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宗进行了有系统地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尔克》、《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中,将本书作为重要参考文件。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本书是关于古希腊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作者为曾在战争中服役的雅典将军修昔底德。此书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后世(西方为主)研究者根据对这一概念和相关历史的研究,将其引申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因此而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后世继而为其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具体所引用的实例为近代史中,以美国为守成大国代表,以20世纪德国,苏联,日本依序分别为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他们之间或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或军事占领与经济妥协并举(“广场协定”),意欲证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5、《战争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本书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一部军事理论作品。克劳塞维茨是德军参谋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参加过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论》是他总结自己所经历过的历次重大战役后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书中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以及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等西方军事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本人也成为了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远征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卢战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略论2023-07-24 00:12:211
《战略论:间接路线》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战略论:间接路线》([英] 李德·哈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PNpAO9ahXLAyhcd1FG7UA 提取码:9up8书名:战略论:间接路线作者:[英] 李德·哈特译者:钮先钟豆瓣评分:8.0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年份:2015-7页数:327内容简介:《战略论:间接路线》是李德·哈特以西方军事史上的三十场战争,二百八十多个战役的研究为例,归结出间接路线为最有希望且最经济的战略形式。他通过分析战史以说明理论,揭示出了战争中种种部署的优势与不足,简单易懂,使读完此书后的每个人都会对他的“间接路线”印象深刻。作者简介:作者:(英)李德·哈特 译者:钮先钟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2023-07-24 00:12:381
经典的军事著作有哪些?
军事著作有许多以下为部分介绍:一、“兵学圣典”—— 孙武《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兵书,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兵学圣典”。作者孙武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军事家,亲历数次战争,戎马生涯长达30年,并撰写了适应当时历史要求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有13篇,共6100余字,是一部独立完整的兵书。它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具有深刻的谋略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争的一般规律。其基本观点如下:“兵者,国之大事也”的战争观;以“道”为首的战争制胜条件论;“知彼知己”基础上的料敌定谋方法;“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论;以“致人而不致于人”为核心的一系列作战指导原则。《孙子兵法》的问世,标志着独立的军事理论从此诞生,在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初步认识到了战争的本质,冲破长期鬼神论天命论的束缚,具有朴素的唯物论观点;它分析了战争的奇正攻守强弱虚实远近等对立的现象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体现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它揭示的某些战争规律和指导原则,成为后世兵书的典范。二、西文军事经典——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战争论》首次把西方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现象的复杂本质特殊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又为战略决策,即国家政府部门及军事统帅如何对未来战争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制定战争计划,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方法。从而,大大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建立与发展。三、“改变世界的书”——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海权论》)《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关于夺取制海权的著作,它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六本书”。作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控制海洋。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产生过重大影响。四、当代东方军事理论巨著—— 毛泽东《论持久战》《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赂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共产党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五、间接路线战略之源——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战略论》,原名为《战略:间接路线》,是一部阐述“间接路线战略”的军事理论专著,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博引,论证了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2023-07-24 00:12:521
军事理论入门读什么书好?
《战争论》《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大战略》《大战略》全名《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作者约翰·柯林斯(John Co11ins)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是美国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书中除重点叙述了当代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海权论》(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海权论》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世界上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这本书中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用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目前中国正是从陆转海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海权论》这本书和里面阐述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战略论》《战略论》作者是李德·哈特。本书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傅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制空权》《制空权》又译为《空权论》《空军战略论》,提出了制空权思想。制空权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制空权。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作者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利奥·杜黑。《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对当时及而后空中力量作战理论、发展建设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作者是俄罗斯帝国元帅苏沃洛夫。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军事战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各国军界和政界的注意焦点和热门话题。作者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中的索科洛夫斯基这个姓是“雄鹰”之意。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战争艺术概论》《战争艺术概论》作者是A·H·若米尼。本书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2023-07-24 00:14:092
西方著名军事著作有哪些?
西文军事经典——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 《战争论》是一部运用辩证方法全面论述战争基本原理的资产阶级军事经典著作。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克劳塞维茨站在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进步的政治立场上,借助于德国古典哲学中的积极成果,对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以后发生的“拿破仑战争”和欧洲各国民族解放战争的丰富历史经验,作出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战争论》首次把西方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现象的复杂本质、特殊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又为战略决策,即国家政府部门及军事统帅如何对未来战争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制定战争计划,最终取得战争胜利,提供了一套近乎科学的方法。从而,大大推动了军事科学的建立与发展。 “改变世界的书”—— 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 《海权对历史的影响》是关于夺取制海权的著作,它和《圣经》等书一起被称为“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六本书”。作者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认为,以贸易立国的国家,必须夺取并保持制海权,控制海洋。要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具有占优势的海上实力,即强大的舰队和商船队,以及发达的基地网。他从战略角度提出海军战略就是在平时和战时建立并加强海上实力,以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他认为,夺取制海权的方法是舰队决战和海上封锁,而要完全夺得制海权,只有通过舰队决战。他强调集中兵力,把集中兵力视为基本的作战原则和贯彻海军战略的主要手段。对美、英、德、日等国的海军建设和海洋战略产生过重大影响。 间接路线战略之源—— 利德尔·哈特《战略论》 《战略论》,原名为《战略:间接路线》,是一部阐述“间接路线战略”的军事理论专著,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的重要代表作。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博引,论证了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 西方军官必修教材—— 若米尼《战争艺术概论》 《战争艺术概论》总结了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经验,概括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战争基本原理,提出了许多当时行之有效的作战指导原则、方法和形式。其主要观点为:对战争史的研究是战争艺术原理的惟一理论基础;战略是进行战争的艺术,而大战术和战术则是进行交战和战斗的艺术;进攻优于防御,进攻是一种最积极的战斗类型,而防御则是为在适当时机转入进攻所采取的临时待机行动等。《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 一部震惊世界的书—— 索科洛夫斯基《军事战略》 20世纪60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一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这部书之所以为世人瞩目,原因有三:一是其内容,它讲的是怎样使用核武器来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二是苏联军界要员公开谈论苏军将如何打核战争的观点;三是这部书的作者不是科幻小说家,而是十五位苏军将领。 开创空军新时代的论著—— 杜黑《制空权》 作者朱利奥·杜黑根据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主张建立与陆、海军并列的独立空军,建立民用航空作为空军的后备;认为空军的主要作用是夺取制空权,主要力量是轰炸机部队;认为空军是一支无法防御的进攻力量,在未来战争中将起决定作用,而陆、海军将退居次要地位;空军夺取制空权后,随之对敌国行政、经济中心以及其它城市等重要目标进行集中轰炸,摧毁敌国物质和精神上的抵抗,即可赢得战争胜利。杜黑的《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 西方大战略理论代表作—— 柯林斯《大战略》 《大战略》一书全名为《大战略:原则与实践》,是美国1973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该书对大战略的论述较全面系统,涉及大战略的方方面面:既勾画了大战略的结构,又明确了国家战略、大战略和军事战略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既剖析了美国主要的军事战略概念,又概述了美国在全球各地区的战略;既分析了全面战争、有限战争、革命战争和冷战的性质,又研究了对付各类战争的战略选择。柯林斯的大战略理论对美国战略思想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和实用价值,是西方战略理论的代表作。 战术训练与战斗原则指南—— 苏沃洛夫《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是俄国伟大军事统帅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苏沃洛夫(1729~1800)积多年作战和训练的经验撰写的一部军事名著,集中反映了18世纪俄国先进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曾对欧洲和俄国的军事思想产生深远影响。《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是供长官用的,主要是阐述苏沃洛夫的训练方法。第二部分是向士兵口授必需的知识,其中包括军人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有关在不同作战情况下如何进行战斗的指示。其核心是:尊重士兵的人格和积极性,提倡自觉纪律,反对棍棒纪律;以实战的需要训练部队,反对形式主义;用最能反映俄国士兵精神优势的作战方式方法同敌人作战。《制胜的科学》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使苏沃洛夫的军事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民性,更可供为正义而战的人民军队来学习和借鉴。2023-07-24 00:15:014
军事理论书籍有哪些
军事理论书籍有哪些1、《军事思想史》;2、《军事学原理》;3、《军事战略学》;4、《军事战术学》;5、《军事组织学》;6、《军事教育学》;7、《军事领导学》;8、《军事史学》;9、《军事智能战略》;10、《现代军事战略》;11、《军事现代化理论》;12、《现代军事技术》;13、《现代军事运用学》;14、《军事行政学》;15、《军事实务学》;16、《军事心理学》;17、《军事法学》;18、《军事情报学》;19、《军事政治学》;20、《军事思想史》。2023-07-24 00:15:082
二战德国的军事思想有哪些?
《战争论》《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大战略》《大战略》全名《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作者约翰·柯林斯(John Co11ins)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是美国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书中除重点叙述了当代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海权论》(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海权论》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世界上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这本书中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用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目前中国正是从陆转海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海权论》这本书和里面阐述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战略论》《战略论》作者是李德·哈特。本书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傅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制空权》《制空权》又译为《空权论》《空军战略论》,提出了制空权思想。制空权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制空权。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作者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利奥·杜黑。《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对当时及而后空中力量作战理论、发展建设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作者是俄罗斯帝国元帅苏沃洛夫。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军事战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各国军界和政界的注意焦点和热门话题。作者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中的索科洛夫斯基这个姓是“雄鹰”之意。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战争艺术概论》《战争艺术概论》作者是A·H·若米尼。本书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2023-07-24 00:15:252
有什么好的战争书推荐?
《战争论》《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作者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100本书之一。在这部军事学经典著作中,他认为必须从一切战争现象的朴素联系和相互制约中去考察战争,提出了“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的继续”的著名论断;认为军事行动的基本目的是消灭敌人武装力量,军事艺术最一般的原则是兵力数量上的优势,集中兵力和隐蔽、迅速地来达成突然性;重视精神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等。《大战略》《大战略》全名《大战略:原则与实践》,作者约翰·柯林斯(John Co11ins)是美国著名战略理论家,是美国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一部比较系统地论述美国战略问题的著作。书中除重点叙述了当代美国的各派军事思想和军事战略外,还叙述了美国的对外政策以及与军事战略有关的地理、经济和科学技术等问题,对于研究美国的军事战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海权论》(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军事理论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海权论》被誉为是近代制海权理论的奠基之作。世界上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与前苏联等国都先后将其作为制定国家发展战略的方向指导。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这本书中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用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目前中国正是从陆转海的过渡阶段,所以这个阶段,《海权论》这本书和里面阐述的思想,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战略论》《战略论》作者是李德·哈特。本书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傅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战略论》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自出版以来,曾被世界各国广为翻译出版,一直受到西方军界重视。《制空权》《制空权》又译为《空权论》《空军战略论》,提出了制空权思想。制空权分为战略、战役战术制空权。掌握制空权对战争结局能产生重大影响。作者是意大利军事理论家朱利奥·杜黑。《制空权》一书以及一系列相关论著的问世,标志着空军新时代的到来,对当时及而后空中力量作战理论、发展建设乃至整个武装力量的建设均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历史影响。《制胜的科学》《制胜的科学》作者是俄罗斯帝国元帅苏沃洛夫。内容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军事战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苏联出版了《军事战略》—书。这本书问世,就如同爆炸了一枚核弹一样,立即震惊了世界,产生了轰动效应,成为各国军界和政界的注意焦点和热门话题。作者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中的索科洛夫斯基这个姓是“雄鹰”之意。全书共分八章,涉及军事的各个领域,反映了苏联的军事理论正经历从传统的军事战略向火箭核战略的巨大转变,使沉闷的苏联军事学术空气空前活跃了起来。《战争艺术概论》《战争艺术概论》作者是A·H·若米尼。本书共分七章四十七节,另有一个结论、一个补遗、两个续编及七幅附图。《战争艺术概论》一书的军事学术价值,堪与孙武的《孙子兵法》和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相提并论,成为西文军官必修之教材。2023-07-24 00:16:161
战争论是那国的人写的
1、《战略论》,(英国)李德哈特。《战略论》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在《战略论》中,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2、《亚历山大远征记》,(古希腊)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作者是罗马时期希腊历史学家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是描写亚历山大大帝东征的过程。其主要参考史料来自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身边史官阿里斯托布鲁斯所作的记录,和重要将领亦是继业者的托勒密一世回忆录,被认为有较高的可信度。作品的末卷是关于印度大陆的介绍。本书在叙述亚历山大的戎马生涯的过程中,对他的战略思想、指挥艺术、布阵谋略,以及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和体恤下情、关心将士的精神,都做了详细的描述。阿里安用了较大篇幅记述了亚历山大根据客观情况做出判断、定下决心,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战术,以己之长击敌之短。及时变换战斗队形,步兵、骑兵协同作战,发挥马其顿方阵的优势,以及在受挫后及时改变战法夺取最终胜利的作战指挥艺术。3、《高卢战记》,(古罗马)恺撒。《高卢战记》(拉丁语:Commentarii de Bello Gallico),凯撒描述自己从前58年到前50年担任高卢行省省长时遭遇到种种事件的随记。由于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时期第一位进军日耳曼等地区的将军。在军事方面,《高卢战记》是唯一一部作为战地指挥官详细记载的古代战争,且他的记载胜过其他古代记载。《高卢战记》也对古罗马时期高卢和日耳曼地区从氏族会社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里的政治、社会、风俗宗进行了有系统地记述,成为后世研究原始社会和民族学的重要依据。恩格斯在其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尔克》、《论日耳曼人的古代历史》中,将本书作为重要参考文件。4、《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古希腊)修昔底德。本书是关于古希腊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与雅典领导的提洛同盟之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述,作者为曾在战争中服役的雅典将军修昔底德。此书把当时希腊哲学家那种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为后世的历史编纂学树立了典范。后世(西方为主)研究者根据对这一概念和相关历史的研究,将其引申为-“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间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一概念源起修昔底德的名言“What made war inevitable was the growth of Athenian power and the fear which this caused in Sparta”。即使战争不可避免的原因是雅典实力的增长和因此而起的斯巴达的恐惧,后世继而为其命名为“修昔底德陷阱”。具体所引用的实例为近代史中,以美国为守成大国代表,以20世纪德国,苏联,日本依序分别为新兴大国为代表的,他们之间或热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或军事占领与经济妥协并举(“广场协定”),意欲证实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来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5、《战争论》,(普鲁士)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本书是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一部军事理论作品。克劳塞维茨是德军参谋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将军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参加过反法同盟的战争,《战争论》是他总结自己所经历过的历次重大战役后所著的军事理论著作。在书中克劳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观点,以及进攻是最好的防御等西方军事理论的基本思想。因此《战争论》被奉为西方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克劳塞维茨本人也成为了西方军事理论的鼻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亚历山大远征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卢战记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争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战略论2023-07-24 00:17: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