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论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战略论:间接路线》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战略论:间接路线》([英] 李德·哈特)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mPNpAO9ahXLAyhcd1FG7UA 提取码:9up8书名:战略论:间接路线作者:[英] 李德·哈特译者:钮先钟豆瓣评分:8.0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年份:2015-7页数:327内容简介:《战略论:间接路线》是李德·哈特以西方军事史上的三十场战争,二百八十多个战役的研究为例,归结出间接路线为最有希望且最经济的战略形式。他通过分析战史以说明理论,揭示出了战争中种种部署的优势与不足,简单易懂,使读完此书后的每个人都会对他的“间接路线”印象深刻。作者简介:作者:(英)李德·哈特 译者:钮先钟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战略论主要有哪些内容?

《战略论》内容精要:《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在利德尔—哈特之前,已有不少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给出过战略的定义。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提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他认为“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利德尔—哈特认为这一定义把战略概念限制得太狭窄了,因为只以单纯地运用战斗为限,会使人们以为只有会战才是达到战略目标的惟一手段。为了构建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即:“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与其他定义相比,利德尔—哈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明确说明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略的实质,而且扩大了战略的内涵,使战略的概念不只局限于战争,对于和平时期同样适用,从而为他从更广泛的领域阐述其间接路线战略铺平了道路。(2)“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在战略目的问题上,利德尔—哈特反对当时已被许多人接受的观点:即战争的惟一正确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战略的惟一目的就是进行会战(战斗)。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与战争的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并不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当看到敌人具有总的军事优势时,或者在某一战区具有军事优势时,它便可以采取有限规模战略。从抽象的概念来说,战争的目的是要彻底解除敌人的武装,但在实际中这个目的并不是能够经常达到大战略的目的,而且对于和平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了达到目的,军事工具不过是许多种工具中的一种而已。同样,会战(战斗)也只是达到战略目的的许多种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条件有利,使用军事工具往往能够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条件不利,使用军事工具就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把决定性会战(战斗)看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而战略的目的仍然是要使这个会战(战斗)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来进行。条件愈是有利,则进行战斗的成分也就会相对地减少。因此,最完善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的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利德尔—哈特的结论是:战略家的任务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力争获得最好的结果。他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他明确提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要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这样的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地被击溃。(3)“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在提出把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作为战略的目的之后,利德尔—哈特具体论述了怎样去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提出“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从而进一步从战略的行动上阐明了间接路线的内涵。利德尔—哈特认为,要达成破坏敌人稳定性的目的,所采取的战略行动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理性的;其二是心理性的。在物理性的或者叫做心理性的领域内,主要的行动有:破坏敌人的部署,从而迫使他们突然地改变行动方向,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配置上发生混乱现象;分割(切断)他们的兵力,威胁和危害敌人的补给系统;威胁他们的交通线,使其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沿着这些交通线撤退,不能在中间地区或战略后方重新设防进行固守。上述几种行动都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但比较经常的是,根据情况将它们结合使用。从心理方面来说,敌人稳定性的破坏是由于上述物理性行动对敌军指挥人员产生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如果敌人突然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利,因而没有能力进行抵抗,那么上述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就显得特别强烈。敌人在思想上感到自己已经落入陷阱,这是从心理方面破坏敌人稳定性的原因。利德尔—哈特特别指出,心理性因素贯串在物理性的领域之中,并且能够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物理性因素时,永远不要忘记了心理性的因素。一个战略,只有考虑到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间接路线战略,才能真有希望破坏敌人的稳定性。(4)战略原则应是“实际上的行动指南”:利德尔—哈特认为,以战史为依据可以从经验中抽出几条基本的战略原则。这些原则是非常普遍而又无可争辩的,似乎完全可以称之为战略的“公理”。利德尔—哈特所列举的战略原则一共有八条。这八条原则及其基本的含义是:①根据自己的手段来选择目标。②心里时刻记住你的目标。③选择一条敌人期待最小的行动路线。④沿着一条抵抗力量最小的路线采取行动。⑤选择一条可以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路线。⑥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⑦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全力去实行进攻。⑧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着同一路线和采取原来部署去再次发动攻击。利德尔—哈特强调指出,这些原则可以作为实际上的行动指南,而并不是抽象的原则。他反对那种使用一个抽象化的词语来表达作战原则的倾向,他认为对于作战原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释,其价值也只能取决于运用者对战争的了解程度。他指出,作战原则的研究愈是趋于抽象化,愈会形成一种幻想,这不过是一种智力游戏而已。因此,利德尔—哈特所提出的八条原则,实际上也就是他的间接路线战略在运用时的规范。

《战略论》有怎样的内容梗概?

《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

《战略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本书选用大量真实史料,提出了许多有探讨意义的思想。该书被西方一些著名将领奉为经典。对了解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有一定价值。

什么是《战略论》?

《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主张避免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本书选用大量真实史料,提出了许多有探讨意义的思想。该书被西方一些著名将领奉为经典。对了解现代资产阶级的军事思想,有一定价值。——引自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世界军事百科之作战谋略》

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论》阅读笔记

1.为了“争做最好”而竞争的策略符合人的本能直觉,但会导致自我毁灭。2.如果规模和增长速度无法提高盈利,那么就不值得夸耀。竞争的目标是盈利,而非打败对手或者争夺市场份额。 3.竞争优势的内涵不是击败对手,而是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价值。如果你有竞争优势,它就应该体现在你的损益表上。 4.独特的价值取向对于战略是必要的。战略不仅仅包含营销。如果你的价值取向不需要特定的价值链来落实,那么就没有什么战略意义。 5.不要觉得你必须“取悦于”每一个潜在客户。优秀战略的特点是能够故意让一部分客户不满意。 6.如果战略没有明确地指出企业不能做的事情,那它就没有什么意义。做出取舍是创造并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7.不要高估或低估良好执行力的重要性。虽然它不大可能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但是没有执行力,即便是最出色的战略也无法带来卓越的业绩。 8.优秀的战略取决于多项选择及其相互协调性,而不是仅仅取决于一项抉择。仅靠一种核心竞争力几乎无法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 9.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灵活应变听起来似乎是个好方法,但这意味着你的企业会飘摇不定,一无所长。转变得太多与转变得太少对战略造成的破坏程度可能是同样的。 10.制定战略不需要对未来做出精准的预测。进行预测实际上能够提高你的创新能力和应对形势变动的能力。

《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货币战略论》(张五常)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https://pan.baidu.com/s/1PCts8jwR-5UP0lWT9WUCEQ 提取码:cgpl书名:货币战略论作者:张五常豆瓣评分:8.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0-1页数:507内容简介:《货币战略论:从价格理论看中国经验》收录了张教授跟进中国货币发展二十五年的八十五篇文章,组合有序,分析独到,洞烛先机。虽然受到好友弗里德曼的影响,作者针对解释的是中国在改革演变中的货币现象,纯用价格理论处理,打开了货币分析的新通道。所有分析皆基于真实世界的观察,作者的思想发展因而有迹可循。论点不免重复是代价,但也是真理追求的过程示范。作者简介:张五常教授,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1997年张五常教授当选为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

WOW暗月马戏团可以缴纳的战略论的名称都有那些?比如 [占卜者符文] 等等求解释谢谢!

你的成就里---世界事件--暗月马戏团---里边有一个暗月掠夺者的成就,里边有要交的所有暗月遗物:也就是你说的可以上缴的那些东东。分别是:冒险者的日志 战略论 神秘的魔典 精美的武器 阵亡者的旗帜 占卜者符文 收缴的徽记 灌魔水晶 怪异的蛋其中 冒险者的日志 阵亡者的旗帜 收缴的徽记 是战场捡尸体获得。 占卜者符文 是团队副本第一个boss, 随即DS老一最容易了。 其他时5人副本。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战略论是谁提出的?

无法确定哪个人。但战略理论形成期有几个代表人物影响巨大:安索夫,安德鲁斯,钱德勒等等。这几个人都是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战略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所以一般说战略理论的产生,常说到的就是这几个人及其理论观点。

战略论的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战略论》作者亨利·利德尔—哈特的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战略论》作者亨利·利德尔—哈特(1895~1970),是英国军事历史学家和军事理论家。他是一位牧师的儿子,1895年10月31日出生于法国巴黎。他爱他的父亲,也爱他的母亲,后来便把父亲和母亲的姓氏结合使用,称为利德尔—哈特。利德尔—哈特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神学院;大学学业结束后,加入了由国王直接统辖的约克郡轻步兵,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在那里服役,后随军开赴法国,参加对德军的作战。他于1916年负伤,被迫住院医治,1927年退役,军衔为陆军上尉。利德尔—哈特是一个勤于学习、善于思考、酷爱钻研和勇于发表独立见解的人,参军服役后即对战争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负伤就医期间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军事历史,并着手编写西庇阿、薛尔曼、福煦和劳伦斯的传记。1920年,英国官方重新修订《步兵训练教范》时,这位年仅二十五岁的陆军军官,即以战时所见的渗透战术为基础,提出了“洪水泛滥式”的进攻方法;以后,积极参加了英国军队的机械化运动,提倡集中使用装甲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并强调加强空中力量。利德尔—哈特一生勤于军事理论、军事历史和军事人物的研究,撰写了三十多部著作。其中最有影响的,除《战略论》外,还有《步兵的未来》(1933)、《有效防御》(1940)、《战争样式的革命》(1947)、《西方的防务》(1950)、《隆美尔战时文件》(1953)、《威慑还是防御》(1960)、《第二次世界大战史》(1971)等;同时,还有一些著名战史和军事名人传记。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较早倡议“机械化制胜论”思想,不因某些高级人物的非议而却步,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曾不断批评英国军界领导者在发展军事方面的保守思想,并努力寻求提高英国军事力量的崭新途径。他主张彻底审查和修改英军的作战方法,包括重新考察战略问题。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他提出了“间接路线战略”的观点,后来又在长期的研究和考察中,将这一观点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也许是历史条件和客观原因的嘲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前,利德尔—哈特的军事理论虽然在英国内部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但却在国外吃香,获得了德国将军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等人的青睐。古德里安曾把自己描绘成是利德尔—哈特的“追随者和小学生”。二次大战爆发以后,利德尔—哈特的军事理论终于被西方军界普遍接受并逐步付诸应用了。1966年,他因在军事研究上功绩卓著而被授予爵士头衔。1970年1月29日,这位老人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在英国白金汉郡的梅德门汉去世,终年七十五岁。

地缘战略论的观点是什么

大国博弈的战略思想。地缘战略论的观点是大国博弈的战略思想。是在各个地理位置作战、争夺的根本利益所在。有心脏、边缘之分。现在理论上,前苏联西部、东欧是心脏带。美国现在利用的日本,新加坡、以色列、西欧是边缘带,是两种争夺方式。

战略论的核心思想--八条原则

正面的原则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反面的原则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从8条格言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所谓间接路线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战果。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

学术对《战略论》评价是怎样的?

《战略论》一书,洋洋洒洒三十五万余言,时间跨度两千五百余载。作者运用丰富的史料进行详尽的分析,旁征博引,论证一个中心思想: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战例表明,“间接路线要比直接路线优越得多”,“前者实在是最合理和最有效的战略形式”。他认为,“严格讲起来,战略的历史也就是间接路线的使用和演变的记录。”因此,作者把其军事战略理论称为“间接路线”理论。这种战略的目的,就是要使战斗行动尽量减少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原则,是避免从正面强攻直撞的作战方式。作者认为,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因此,在战争和战役中,应避免同敌人作直接的硬拼,而要首先使用各种手段,力求出其不意地震撼敌人,使其受到奇袭,在物质上遭受损失,在精神上丧失平衡,然后再视情况实施进攻。作为现代著名军事作家,利德尔—哈特在军事上所作的贡献,已为世界所公认。1975年美国出版的《军事人物简明辞典》,称他是“二十世纪英国军事思想家中无可争辩的领导者”;1978年新版的《美国百科全书》,则把他奉为“二十世纪最富有创造性和有影响的战略家之一”。

世界十大兵书之《战略论》思维导图

世界十大兵书之《战略论》思维导图 《战略论:间接路线》在西方战史研究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军事理论的必读书。因为此书,李德·哈特被西方奉为“军事理论教皇”。李德·哈特以深厚的军事理论和战史研究功底,通过分析世界历史上自希波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30场战争、280多次战役,得出一个结论:间接路线战略是最具效果、最为经济的战略形式。看似最远和最弯曲的路线,往往才是真正的“捷径”。图 3-177 间接路线 在任何竞争中,只有击败对手才能获胜。而在未克服对手的抵抗之前,应首先减弱他的抵抗,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其引出自己的防线之外。这就是间接路线战略的精髓所在。因此,“间接路线”不仅是战争的定律,更是一个哲学上的真理,在战争之外,于人类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活动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图3-178所示)。图 3-178 《战略论:间接路线》的主要原则 《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所谓间接路线的战略,其目的就是要设法使敌人丧失平衡,以产生一个决定性的战果。若是一个人沿着敌人所‘自然期待的路线",‘直接"地向他的精神目标或物质目标进攻,则产生的常常是负面的结果。沿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结果足以巩固敌人的平衡,因而也增强了他的抵抗力量。在多数战役中,首先使敌人在心理和物质上丧失平衡,常常足以奠定胜利的基础。”间接路线和《孙子兵法》的《军争》篇中的“以迂为直”的道理相同,看似迂回的路线,却可以比直接路线更快的到达目的。 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力量打击敌人的弱点。 《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不仅是一条原则,而且可以说所有的战争原则,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这就是‘集中"。但是,说得更准确些,还是要把它的范围稍微扩大一点,就叫做‘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为了真正使用这条原则,还须进一步作些解释:要想达到‘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这个目的,就要使敌人分散他们的兵力,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形势,通过分散用兵而取得局部性的效果。于是便形成两个相继行动的程序:首先自己分散,引起敌人方面分散,然后才是自己集中。所以,下一步的任何行动都是上一步行动的结果,而真正的集中即为有计划分散的后果。 这样,我们就有了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能防止触犯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普遍的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给敌人提供行动自由的机会,使他们有时间集中兵力来对抗你的集中。” 大战略、战略和战术 《战略论:间接路线》将战略分为大战略、和战术三个层次,大战略的层次最高,然后是战略,最后是战术。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尔伯特·西蒙的手段-目的链的角度来说,战术的目标是战略目标的手段,战略的目标是大战略目标完成的手段,也就是每一层级都有自己的目标和手段,下层目标是上层的手段。大战略的定义是:协调和指导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的一切力量,使其达到战争的政治目的。手段是使用一切力量,不仅包含军事力量,还包括政治和经济等其他一切力量。战略的定义是: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策目的的艺术。战略的手段是使用军事工具。战术的定义是:军事工具和实际战斗合而为一,处理和控制那些直接行动的方法。战术的手段是控制实际军事战斗。 战略 战略是《战略论:间接路线》的核心内容,战略的目标是使敌人丧失平衡,战略的衡量标准是:兵力经济,即指兵力物尽其用,无过无不及,兵力既没有浪费不用,也没有超出使用的限度,保持在刚好的位置。比如敌人的军队是10万人,使用1万人去直接进攻,这是不及,使用100万人去直接进攻,这是浪费。使敌人丧失平衡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运动,一个是奇袭,运动对应的是物理领域,奇袭对应的是心理领域。拿破仑说:“在战争中,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三比一。”所以奇袭对于降低敌人抵抗力,而使得敌人丧失平衡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使敌人丧失平衡,自乱步骤,才是战略的真正目标,其结果不是敌人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被击溃。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尽量减少抵抗的可能性;为此,它所利用的则是‘运动"和‘突然性"这类因素。‘运动"是属于物理领域的问题,它所需要考虑的条件是时间、地形和运输能力。所谓运输能力,包括现时可以用来运送和保障部队行动的一切工具和方法。‘突然性"是属于心理领域的问题,它需要考虑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是在每一个具体场合下都能影响敌人意志的东西。因此,它面临的问题要比物质领域的问题复杂得多。战略可以偏重于利用运动,而较少依重突然性,也可以反过来,偏重于利用突然性,而较少依重运动。不过,这两个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可以互为因果。运动可以产生突然性,而突然性也可以起到刺激运动的作用。如果运动的速度较快,超过了一般的速度,或者变换了方向,那么毫无疑问,即使这种运动没有采取隐蔽措施,它也可能产生某种程度的突然性。同时,突然性又可以促使运动不停地进行,从而迫使敌人无法进行反机动,不能采取其他反措施(如图3-179所示)。”图 3-179 战略的主要原则 既然战略的目的是使得敌人丧失平衡,那么如何才能使敌人丧失平衡呢?在物理领域有4种行动可以使敌人丧失平衡。它们是: (1) 破坏敌人部署; (2) 分割敌人兵力; (3) 阻挠敌人补给; (4) 威胁敌人退路。 《战略论:间接路线》写道:“战略如何才能使敌人丧失平衡呢?在物质性的领域中,下述的几个行动都能产生这种结果:(一)扰乱敌人的部署,迫使他们突然的改变正面,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分配上,自乱步骤,发生混乱现象;(二)隔开(切断)他们的兵力;(三)阻扰他们的补给;(四)威胁他们的退路,使其与基地或祖国之间,丧失联系。” 这四条都是降低敌人的抵抗力,破坏敌人部署使得敌人的兵力虽然集中,但是因为混乱而导致其战斗力下降,也就是《孙子兵法》的《九地》篇说的 “兵合而不齐”。分割敌人兵力就是使敌人兵力分散,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而使得敌人兵力分散,也就可以以我方的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分散兵力,以多胜少,这和《孙子兵法》的《九地》篇说的“卒离而不集”道理相同。阻挠敌人补给,敌人没有补给就不能生存。《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写的“无粮食则亡”的道理相同。阻挠敌人补给,敌人短期就会挨饿,长期就无法生存,我方则可以按照《孙子兵法》的《军争》篇写的“以饱待饥”,以有力之师打击敌人无力之师。威胁敌人退路,敌人就会产生畏惧心理,从而降低自身的战斗力。 战略和战术 8 要点 《战略论:间接路线》给出了战略和战术8要点,8要点的核心是颠覆和扩张,颠覆就是为敌创造弱点,扩张就是打击敌人弱点。军事学的核心原则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战争论》强调通过集中兵力来增加力量对比优势,而《战略论:间接路线》强调为敌创造弱点来降低敌人兵力,从而增加兵力的对比优势。一般军事学书籍强调打击敌人弱点指的是打击敌人本来就有的弱点,而《战略论:间接路线》将打击敌人弱点上升到了战略的高度,为敌先创造弱点,然后再打击。也就是说即使敌人本来没有弱点,我们可以想办法为敌人创造一个弱点(如图3-180所示)。图 3-180 战略和战术 8 要点 《战略论:间接路线》还提出了战争的8条要点:“ 正面的 一、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 二、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 三、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 四、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 五、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 六、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 反面的 七、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 八、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 从8条格言归纳出的基本真理为:要想成功,有两个主要问题必须加以解决——‘颠覆"和‘扩张"。一在实际打击之前,一在实际打击之后;而实际打击本身,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行动。除非你先创造出一个颠覆的机会,否则对于敌人的打击不会具有效力;接着除非你能在他尚未恢复之前,即扩张第二个机会,否则你这个打击的效力,也绝不会具有决定性。” “调整你的目的来配合手段”对应于兵力经济,要物尽其用,无过无不及,要量力而行,不要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心里永远记着你的目标”指的是不要摇摆不定,要目标专一,每个方向都努力可能得不到什么结果,要像经济学中所说的专业化一样,集中力量于一个方向。“选择一条期待性最少的路线”就是要出敌不意,这样就能达到奇袭的效果。“扩张一条抵抗力最弱的路线”就是要攻敌弱点,打击敌人弱点才能获得最大的成果。“采取一条同时威胁敌人几个目标的作战线”就是要达到多重威胁,使敌人分兵防备,这样我方就可以以多胜少。“保证计划具有灵活性,同时根据情况的可能变化来部署军队”指的是要随机应变,随时调整自己的战术来适应敌人和环境的变化。“当敌人有所戒备时,决不要以你的重量投掷在一个打击之中”指的是不要孤注一掷,敌人已经有所防备,那么就很难打击到敌人的弱点,所以要另外想办法。“当一次尝试失利以后,不要沿同一路线,或采取同一形式再次发动攻击”指的是不要重蹈覆辙,失败的方法不值得再去失败一次。8要点核心还是颠覆和扩张,为敌创造弱点,然后打击敌人弱点。 间接路线的分析逻辑: (1)间接战略是对应于直接战略来说的,直接战略和间接战略都是对应于将力量用于哪个方向上。从广义动量定理 Fαt = nmV 的角度说,在力量 F 大小不变的情况下,将力量用于不同的方向 α 上,获得的成果 nmV 不同。 (2)那么什么是直接战略呢?就是正面直接进攻你的对手,那么间接战略就不是直接正面进攻你的对手。 (3)直接战略又是什么缺点而需要提出间接战略呢?直接战略直接进攻你的对手,是对手期待的路线,对手有准备,这样的进攻代价大,效果差。 (4)那么什么是间接战略呢?间接战略就是:1. 颠覆,为对手创造弱点;2.扩张,打击对手的这个弱点。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 (5)间接战略有形象的类比吗?以人推翻巨石为例,巨石是这个人的敌人,这个人的目标就是推翻巨石。如果按照直接战略,那么就是直接正面的去推动巨石,以期待将其推翻。这是“自然期待的路线”,费力并且很可能推不翻,达不到目的。在这个类比中,人的力量的大小没有改变,但是通过间接战略来使用力量,获得了比直接战略更好的效果(如图3-181所示)。图 3-181 直接战略和间接战略类比 间接战略是1. 创造颠覆。给对手制造弱点。比如在巨石的背后先挖一个大坑,这样使石头容易丧失平衡。2. 扩张。打击对手的弱点,将石头推入挖好的大坑中,从而达到推翻巨石的目的。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由于给敌人创造了弱点,并且打击了这个弱点,从而以较小的代价获得了更大的成果。 李德u2022哈特强调创造颠覆和扩张两点。 (1)关于创造颠覆:创造敌人的颠覆就是使敌人产生弱点,然后对这个弱点进行打击,这样所获得的成果更大,这一条与《战争论》中会战四原则的“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是同一道理的,但是《战争论》将决定性的打击点看成是既定的事实,而《战略论》强调要依靠谋略来创造这样的颠覆条件。 (2)关于扩张:在打击敌人的弱点后,要趁机扩张,这样可以增加胜利的成果。这一条与《战争论》中会战四原则的“用最高的精力来追随已获的成功。追击已败的敌人实为获致胜果的唯一手段。”是相同的。追击已败的敌人,敌人的战斗力在溃败时迅速降低,而对比的战斗力优势变大,从而会以更小的代价获得更大的成果。在追击敌人的过程中,敌人的兵力由于战斗力降低而很容易被击败,敌人的武器装备等很容易获得,从而有效降低了敌人的兵力和武器,减少敌人未来的卷土从来的能力和机会。 李德·哈特所强调的是使敌人丧失平衡,然后再进行打击。李德·哈特的间接战略是从反方向来看待战争,他的理论与克劳塞维茨的理论可以组成一个较完整的军事理论,而克劳塞维茨的会战四原则是战争的基本原则。 如果说战争的目的是要用自己一方的力量来促使敌方屈服的话,那么克劳塞维茨主要强调如何增加自己力量和方法来获得更大的成果。将敌人这个目标的力量看成是既定的,只是增加自己的力量,来获取最大的成果。而李德·哈特则是强调如何减少敌人这个目标的抵抗力量,从而使对比之下,我方的力量增大,这样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战斗力量差额=我方战斗力-敌方战斗力 克劳塞维茨和李德·哈特2人都是要追求两方力量的最大差额,而克劳塞维茨强调增加进攻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而李德·哈特强调降低敌方的力量,从而增加力量对比的差额。军事上追求的力量差额的目标与企业追求利润的目标很相似。 利润=销售额-成本 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说企业应该追求“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稻盛和夫说:“如果销售额减去费用剩下的就是利润的话,那么只要能够实现销售额最大化,费用最小化,作为结果,利润自然就会随之增加”。从而稻盛和夫创立了阿米巴经营模式。 以色列管理学家艾利·高德拉特说企业的目标就是为了赚钱,所以应该增加有效产出,减少运行费用和库存。 摘自已经出版的电子书《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战略论》是谁创作的?

《战略论》是资产阶级军事理论著作。英国军事理论家、历史学家利德尔·哈特著。全书分4编22章,约38万余字。1929年初版,书名为《历史上的决定性战争》;1941年出增订本,改名为《间接路线战略》;1954年出版,改现名。作者通过研究西方2500年来大量战例,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一种“间接路线战略”的理论。他认为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

《战略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战略论》全书分为四篇二十二章。第一编为从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20世纪初这段历史中的战略;第二编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三编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第四编为军事战略和大战略的基础。利德尔—哈特在该书中,以历代战争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西方世界2500年来大量战例的分析,特别是对两次世界大战经验教训的探索,提出来的一种军事战略,即所谓“间接路线”战略。他在书中写到,通过对30场战争,280多个战役的研究,发现其中只有6个战役是凭借直接路线而获得的决定性战果。再作较深入的研究则又可发现,那些直接路线中仍不乏若干潜在的间接因素。所以他得出结论认为间接路线实为最有希望和最经济的战略形式。可是当他最初使用这个名词时,还只是具有地理意义。比如他说,“名将宁愿采取最危险的间接路线,而不愿驾轻就熟直接路线——必要时,只率领小部分兵力越过山地、沙漠或沼泽,甚至于与其本身的交通完全断绝关系”。但后来他又发现所谓路线不仅具有实质意义,而且更应做较抽象的解释,从而引申为一种战略形式。利德尔—哈特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进行战争所采取的‘路线",如果不具有某种程度的‘间接性",不能从而使敌人感到措手不及、难以应付,那么,也就难以使战争取得有效的结果。这种‘间接路线",既有物理性的,也有心理性的,通常都是物理性的,但终归是心理性的。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以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他进一步解释说:“朝着敌人‘自然期待的路线"采取行动,必将使敌人得以改善态势,因而增强其抵抗能力。……使敌人在心理上和物理上丧失平衡,是在战略上采取‘间接路线"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为了全面论述这种间接路线战略,利德尔·哈特在书中明确提出,他要在“新的基础上面建立一座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所构建的战略思想“新大厦”,其内容是颇为丰富的,涉及到战略理论的各个方面。主要有:(1)“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在利德尔—哈特之前,已有不少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理论家给出过战略的定义。如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曾提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因此,他认为“战略必须为整个军事行动规定一个适应战争目的的目标”。利德尔—哈特认为这一定义把战略概念限制得太狭窄了,因为只以单纯地运用战斗为限,会使人们以为只有会战才是达到战略目标的惟一手段。为了构建战略思想的“新大厦”,利德尔—哈特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即:“战略是一种分配和运用军事工具以达到政治目的的艺术。”与其他定义相比,利德尔—哈特的这一定义不仅明确说明了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战略的实质,而且扩大了战略的内涵,使战略的概念不只局限于战争,对于和平时期同样适用,从而为他从更广泛的领域阐述其间接路线战略铺平了道路。(2)“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在战略目的问题上,利德尔—哈特反对当时已被许多人接受的观点:即战争的惟一正确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的武装力量,战略的惟一目的就是进行会战(战斗)。利德尔—哈特认为,战略的目的与战争的目的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并不只有一个单纯的目标——摧毁敌人的军事力量。当看到敌人具有总的军事优势时,或者在某一战区具有军事优势时,它便可以采取有限规模战略。从抽象的概念来说,战争的目的是要彻底解除敌人的武装,但在实际中这个目的并不是能够经常达到大战略的目的,而且对于和平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为了达到目的,军事工具不过是许多种工具中的一种而已。同样,会战(战斗)也只是达到战略目的的许多种手段中的一种罢了。如果条件有利,使用军事工具往往能够很快收到效果。如果条件不利,使用军事工具就可能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把决定性会战(战斗)看成是战争的主要目的,而战略的目的仍然是要使这个会战(战斗)在最有利的条件下来进行。条件愈是有利,则进行战斗的成分也就会相对地减少。因此,最完善的战略,也就是那种不必经过严重的战斗而能达到目的的战略——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利德尔—哈特的结论是:战略家的任务就是力求在最有利的条件下达到自己的目的,力争获得最好的结果。他的真正目的不仅在于寻找机会进行会战(战斗),而且在于造成一种最有利的战略形势。他明确提出,战略的目的就是要破坏敌人的稳定性,要使敌人自行陷入混乱。这样的结果,敌人不是自动崩溃,就是在会战中轻易地被击溃。(3)“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在提出把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作为战略的目的之后,利德尔—哈特具体论述了怎样去破坏敌人的稳定性,提出“间接路线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从而进一步从战略的行动上阐明了间接路线的内涵。利德尔—哈特认为,要达成破坏敌人稳定性的目的,所采取的战略行动应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物理性的;其二是心理性的。在物理性的或者叫做心理性的领域内,主要的行动有:破坏敌人的部署,从而迫使他们突然地改变行动方向,使他们在兵力的组织和配置上发生混乱现象;分割(切断)他们的兵力,威胁和危害敌人的补给系统;威胁他们的交通线,使其不能在必要的时候沿着这些交通线撤退,不能在中间地区或战略后方重新设防进行固守。上述几种行动都可破坏敌人的稳定性,但比较经常的是,根据情况将它们结合使用。从心理方面来说,敌人稳定性的破坏是由于上述物理性行动对敌军指挥人员产生作用而造成的结果。如果敌人突然地感觉到自己的处境不利,因而没有能力进行抵抗,那么上述行动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就显得特别强烈。敌人在思想上感到自己已经落入陷阱,这是从心理方面破坏敌人稳定性的原因。利德尔—哈特特别指出,心理性因素贯串在物理性的领域之中,并且能够对它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研究物理性因素时,永远不要忘记了心理性的因素。一个战略,只有考虑到这两种因素的结合,才能称得上真正的间接路线战略,才能真有希望破坏敌人的稳定性。(4)战略原则应是“实际上的行动指南”利德尔—哈特认为,以战史为依据可以从经验中抽出几条基本的战略原则。这些原则是非常普遍而又无可争辩的,似乎完全可以称之为战略的“公理”。

CUBS文化战略论文

CUBS文化战略论文   校园精神文化对教育的功能、对社会的影响、对高校的推动,都是通过落实到校园人的具体作用来实现的。那么,CUBS文化战略是怎么形成的呢?   一、CUBS物质文化   品牌体育文化是关于人类体育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体育认识、体育情感、体育价值、体育理想、体育道德、体育制度和体育的物质条件等。   篮球运动已经成为一种具有丰富政治、经济、文化内涵的社会现象,一种随着人类进步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世界文明标志的体育文化。篮球技术也许能在短期内成就几个优秀人才,但篮球文化能成就整个篮球运动的可持续发展。篮球文化是观赏和参与篮球运动的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制度化凝结,是篮球运动的知识、技能、习俗和制度的总称。作为篮球运动的“魂”,篮球文化的核心是篮球价值观的群体共识,其实质是篮球的“人化”和“化人”。   它既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观念文化,也包括篮球参与者的行为文化;既包括意识形态的软文化,也包括物质形态的硬文化。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高校校园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超联赛进行产品及品牌定位的主要依据是联赛所具有的核心技术能力、核心经营能力、核心价值优势等,对比NBA、CBA、NCAA,大超联赛在核心技术、核心经营方面没有优势,但可以打造赛事品牌文化战略,通过品牌文化取胜。   基于此,本研究把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文化定义为关于大超联赛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品牌,狭义上讲,就是品牌的牌子,它是企业给自己的产品规定的商业名称,通常由名称、标记、符号、设计或这些要素的组合构成,用作一个商业的标志,以便同竞争者的产品相区别。对于篮球俱乐部而言,俱乐部的品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球队的整体形象素质和发展指向,俱乐部的标志如果代表的涵义比较特殊又含有较高的文化底蕴,或者说俱乐部的标志比较贴合消费者的心理,那么俱乐部品牌就在树立之初获得了良好的印象分,在球迷中引起较好的心理认同,那么在此后的比赛中,当与其他球队旗鼓相当或略低一筹时,也会赢得较多的球迷。   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各代表队来自南区(成都、南京、广州、长沙、武汉、南京、上海、厦门)和北区(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天津、西安、北京),共16所知名大学,商标都是体现自身深厚文化底蕴的大学品牌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大超篮球队的品牌提升。在美国,刚进大学的学生,老同学就会告诉他,我们学校有篮球队,成绩如何等,让他很快融入到学校的文化当中。这些篮球队的乐队一般有50多人,赛场音乐有20多首,每一个音乐出来,在场的学生都会有统一的动作与赛场互动。比如,开赛后主场不进球,观众都站着鼓掌、加油,直到主队球队进球观众才会坐下。   如果裁判出现误判,观众不会骂黑哨或说什么脏话,大家转过来,用后背对着裁判等等,赛场上的文明观赛氛围很好。这种培养应该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一两场比赛可以解决的。当问到观众对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标识CUBS的认知程度时,熟悉的人数占到了总体的19.7%,一般程度的占53.8%,不熟悉的占26.5%,对大超联赛有所了解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73.5%。说明大超联赛经过了6轮比赛的运作,虽然不能做到耳熟能详,也逐步得到了大学生群体的认同,这是大超联赛得以较好发展的充分条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希望借助高水平体育比赛来树立和提高自身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   而中国大学生男子蓝球超级联赛正以其高超的竞技平台和丰富的文化元素,为高等院校提供了展现自身形象的良好舞台。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各个参赛队在文化建设方面都做了积极的准备。有代表学校特征的大超篮球队标志的高校占到了总数的52.3%,其中专门供大超比赛的篮球场占22.7%,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的场地都是各大高校的体育馆,设施配备齐全,硬件质量较高,可以说基本能达到CBA联赛的场地要求。队徽占8%,队徽多是代表自己学校的校徽或体现学校特色的标识。队名占8.3%,大超参赛队多数所属国家985或211工程大学,历史悠久,成果卓著,以大学校名为代表队的队名,无形中带给观众更多的憧憬和期待。但是还有47.7%的比例是属于不清楚的选择,说明大超篮球队在物质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停留在篮球场、队徽、队名、队旗等较低层次,具有高附加值的队歌、口号、吉祥物虽然已经显现,但数量较少,应予以加强,促使联赛物质文化尽快向高层次转变。   参加大超联赛的各个高校已经认识到篮球精神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5%的高校在校园建有篮球雕塑,4.6%的高校有关于篮球的画廊,5.7%设有专门陈列大超篮球成绩的荣誉室,1.3%的设有篮球阅览室,但84.6%的高校还没有建设与大超篮球队有关的人文景观。说明,目前大超联赛在为高校争光的过程中已显示出了好的势头,但多数高校仍在观望,还没有很好的发挥大超联赛的龙头作用和硬件文化的辐射作用。这关键还需要大超联赛进一步做强、做大,使大超篮球联赛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被各个高校列上议事日程,真正植入每个人的眼中、贴入每个人的手中、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做到处处有高校,时时有大超。   二、CUBS制度文化品牌   (一)联赛赛制   中国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于2004年10月开赛,它所承担的.任务是为专业篮球队直接输送篮球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内涵兼备的篮球人才。在中国篮协注册的青年队队员,只要经高校录取,同时符合联赛的其它参赛条件,就可以代表所在学校参加联赛。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赛制与CUBA联赛相比更加专业化,把参赛的16支队伍分为南北两个区,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常规赛)南、北两区均采用主客场双循环比赛。第二阶段(季后赛)同样采用主客场双循环比赛。   第三阶段(总决赛)采用三场二胜制。但参加大超联赛的学校多为全国重点大学,甚至把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体育院校和有篮球实力的一般院校也排除在外,这样就不具备完整性,不能代表我国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最高水平。由于“大超”联赛允许专业运动员参赛,有时比赛未打胜负已显而易见,所以很多没有专业运动员的学校对参加“大超”联赛兴趣不浓,这样也不利于高校自身对人才的培养。大超联赛赛制没有考虑到参赛高校地区篮球发展的不平衡,地区间高校篮球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   简单以地理位置分成几个赛区,每个赛区的前几名出线,这种赛制可能会使很多优秀的球队在基层比赛中就被淘汰,赛制不够科学。因此,大超联赛应着手研究联赛的队伍选拔方式,充分调动其它高校的参赛积极性,新的方式对现有的参赛学校也是一种竞争的压力,从而使大超真正代表了当今中国大学生篮球发展的最高水平。   (二)运行机制   目前大超队员主要是通过“免试”、大幅度降分录取的方式进入大学的,队员文化课基础普遍比较薄弱,而大超联赛的赛制较紧,比较接近职业联赛的赛制,使得学习与训练的矛盾一直是大超联赛面临的主要问题。大超球队的经费主要来自学校拨款、上级主管部门拨款、企业赞助,联赛预期的靠商业化提供主要资金的目标并没有完全实现。训练主要由各高校体育部门负责,教练员多数是各个大学的体育教师,同时专业教练员也陆续加入其中。对此,高校已采取了灵活的教练员引进模式,吸引一些具有专业队训练和执教经历的教练员走进大学校门,很好地利用这一社会资源提高大学篮球队教练员水平。调查显示,63.4%的人认为大超篮球队的文化建设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和完善的规章制度,36.1%的人认为没有这种制度配备,可见大超联赛目前在制度建设方面虽已经起步,但仍需逐步完善。   三、CUBS精神文化   品牌高校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师为参与主体,以课余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文化的多学科、多领域广泛交流及特有的生活节奏为基本形态,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种群体文化。大超联赛是传播价值观念,结合各类文体文化活动的载体。大超联赛作为大学生才思泉涌的地方,是大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是大学生休闲娱乐的场所。它不仅是比赛,还包括娱乐、教育、公益等诸多元素,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使校园多元文化在大超联赛中得以弘扬,校园凝聚力得以增强,校园热情得以弥散。   (一)CUBS对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进行认识和评价的尺度,指导着人们的人生态度、信念、理想和行为。一定的价值体系既是校园文化内涵的核心,也是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品牌而言,品牌的文化不仅是其外在的形象特征,而且还是品牌拥有者所倡导的一种精神或者说是一种发展的指向。大学生男子篮球超级联赛之所以辉煌发展,与各个俱乐部、代表队以及每个队员对篮球的热爱是分不开的,甚至成为了自己的第二信仰。   天津工业大学男子篮球队是一支年轻且极富朝气的球队。他们有着不寻常的积淀,他们对篮球的那股热情缔造了大超联赛的“黑马神话”。这是一支精锐的球队,队中的每位成员都拥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战斗力。这也是一支团结的球队,他们彼此配合,只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可以明了对方的想法,让对手心惊!后卫冯岩对自己“充满自信,严格要求”,使篮球这项运动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对同伴“相信队友,团结一致”,共同奋进,一起为梦想而努力拼搏。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对明天,他依然展望未来,坚持梦想,让自己能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风行球场、自信阳光;身若飞猱、球如神射;自小习球,孜孜不倦;以苦为乐,坚持不懈;自信满怀,成就精彩;谦虚踏实,厚积薄发更是篮球队后卫马乐的真实写照。陈禹男就是本着一场一场拼,把每场比赛当做最后一场比赛的原则认真打每一场球。“相信努力”的华中科技大学篮球队员刘锋相信“努力打好每一场球,华科仍有精彩的明天”。鹰样少年,何嘉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一句普通的话语道出了他内心的刚毅、坚强与执著。   这些球员的共同点是,家长的帮助与鼓励是他们背后坚强的后盾,支撑着他们追寻自己的篮球梦想。大超联赛还规定每年每个学校必须到附近的中小学去做辅导,到社区、养老院等去慰问,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每个赛季到现场观看大超比赛的次数显示,47.1%的学生观看次数为1次,4次以上的学生占总数的27.3%,可以看出大超比赛已成为学生积极参与的一项活动,而每个赛季大学生到现场观看比赛的次数不多,提示在大超联赛初步发展阶段,应加强联赛的宣传,让赛事真正走进每个学生的生活。当问到学生对大超联赛的喜爱程度时,选择一般的占总数的69.8%,选择喜欢的占21%,非常喜欢的占0.4%。总的看来,选择一般程度以上的学生数占总数的91.2%,说明学生对大超联赛已基本了解,喜爱程度在逐步加深,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是对大超联赛品牌知名度一个最好的证明。   (二)CUBS对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影响   集体主义长期以来都是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是校园精神文化重要的体现形式。集体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基础,爱国主义是集体主义的升华,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它有不同的内涵。   在当代高校中,它主要表现为爱国、爱校情感的统一。培养并增强校园人的爱国、爱校情感,应当作为创建良好校园精神,发展校园精神文化的关键。调查显示,大学生观看大超联赛的主要原因调查中,为自己的球队加油助威占35.7%,消遣娱乐满足精神享受次之,占总体的16.4%,喜欢篮球运动占16.1%,体验赛场氛围占15.1%,学会与人交往占2.9%。   充分说明大超联赛对学生爱国、爱校集体主义精神的激发是第一位的,以此看来,大超联赛已逐步成为学生消遣娱乐满足精神享受的生活的组成部分。可见,承载着一种团队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一种拼搏向上的精神风貌的大超篮球比赛,对青年大学生、高校来说都是一笔珍贵的教育素材和精神财富,对于教育引导学生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CUBS对学生生活方式的影响   调查显示,在学生经常参加的闲暇活动中,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7.9%,观看其他体育比赛的占20.4%,观看篮球比赛的占16.2%;观看文艺表演、玩电脑游戏和看书的非体育活动人数比例依次是15%、0.25%、0.25%,可见直接和间接参与体育的人数比例已达84.5%,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说明大超联赛已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生活,使具有潜在价值诉求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丰富多彩。因此,从根本上说,校园精神文化对人的发展的促进,才是最直接、最显著的作用,才是校园精神文化强大的力量和最根本的作用功能之所在。   四、CUBS活动文化   品牌大超联赛生产“产品(比赛)”,同时也带动相关文化活动的生产,使大超品牌存在于参与者的心里。在情感层面看,主要包括人格特征、个人联系度等要素;在功能层面看,主要包括可感知的质量(比赛的精彩度)、功能利益(即对校园文化的积极影响)等要素。品牌赛事是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通过各种媒体介绍、报道,不但可以展示高校学子竞技的风采,同时还可以促进高校之间的联系、沟通,扩大信息量,从而提升学校知名度,使无形资产增值。而全国各大媒体的报道,又使各参赛高校的校园文化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提升了学校的品牌价值。   大超联赛不是简单的赛事,而是大学生活体验的狂欢。大超联赛是舞台,学生既是导演又是主角。学生啦啦队在此平台上,凭借优秀的活动执行能力组织富有感召力和亲和力的校内外活动。从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5月,大超联赛的参赛学校都有长达4个多月的比赛周期,学生啦啦队的队员们在校园里切身感受“球季”的概念。在啦啦队的赛场上,队员们本着对大超篮球的无比热爱,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赛场的舞动当中。   舞龙舞狮、集体交谊舞、“V”字型的造型、人梯型的团队配合,一次一次烘托出浓厚、暖意的赛场氛围。融合传统与现代、尽显当代大学生阳光灿烂的朝气和对未来生活的充满信心。调查显示,大超比赛期间,学校举办的文化活动中,新闻报道占31.9%,这是央视体育频道对大超联赛的直播报道,不仅是电视转播权的营销,更是一个整体的文化展示。   文艺汇演占10%,篮球沙龙占11%,广告设计占6.7%,CUBS摄影大赛占5.7%,还有CUBS形象使者大赛、CUBS知识竞赛,种类较多,琳琅满目,与相关产业产生共振,使大超联赛的赛事影响力更加持久、更加有生命力。但是有19.2%的比例仍然是文化活动空缺,可见大超比赛期间,文化活动虽然在开展的赛季配套齐全,但整体仍然比较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强。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网民数量已超过3亿,网络已经深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超联赛不但在腾讯网上设有大超篮球的网页,提供关于大超联赛的赛事概况,在各个代表队所在高校的BBS上,大学生们更是让每个人的心声也随之跳动,丰富这个美好的校园。调查显示,学校BBS上讨论大超联赛的帖子数量中,认为一般的占总数的52.9%,多的占5%,很多的占2.1%,一般程度以上的人数占到了总人数的60%。可见,大超联赛也逐步成为了学生课上的案例和生活中的谈资,让大超联赛文化真正成为了一种生活文化,这实际也是我们开展大超联赛的真谛所在。   五、结论   (1)物质文化方面,大超联赛场馆、队名、队徽、队旗等已逐步齐备,但层次较低,具有高附加值的队歌、口号、吉祥物以及相应的人文景观还远远不够。(2)制度文化方面,大超联赛向赛制专业化、球队经费多元化、训练高效化方向发展,但综合管理仍亟待完善。(3)精神文化层面,大超联赛升华着学生为梦想而战的人生价值观,增进理解、增强凝聚力的集体主义精神,逐步融入了学生的整个生活。(4)活动文化方面,大超联赛啦啦队、文艺汇演、篮球沙龙、摄影大赛、形象使者大赛、BBS论坛等形式配套齐全,共振赛事,但整体仍然比较薄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