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韶年:男孩八岁。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志学:十五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弱冠:二十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岁
及笄:女子十五岁。
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标梅之年:出嫁
- 余辉
-
一、0-1岁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二、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三、7岁(女)髫(tiaoˊ)年幼童时期。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四、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五、9岁九龄教数之年。语出《礼记》。
六、10岁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七、12岁(女)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 。
八、13岁(女)豆蔻年华,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也用于比喻处女。
九、13-15岁(男)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十、14岁(女)“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十一、15岁(女)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十二、15(男)束发、成童、志学。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古代男孩将头发由两髻(总角)束成一髻叫做“束发”,束发表示已到少年期,故又叫“成童”。
十三、15-20(男)舞象之年。“舞象”又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也就是可以上战场了
十四、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女子16岁称为“破瓜”、“及瓜”。“瓜”字可以分剖成两个“八”字,“破瓜”就是把瓜字拆开,二八一十六,故称。女子十六岁还可称“碧玉年”。如唐·李群玉《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初分碧玉年。”
十五、18岁(女)“二九”。女子18岁可称“二九”。《初刻拍案惊奇》:“韩子文……年过二九,尚未有亲。”本来男女皆可用,但诗文中多用于女子。
十六、20岁(男)弱冠、七尺、弱冠、始冠、及冠、冠岁、加冠、冠年。男子20岁称“弱冠”。典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孔颖达进一步注解说:“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冠。”弱,年少;古代男子二十岁算作成人,要举行加冠礼,故称。
十七、20岁(女)桃李年华。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
十八、24岁(女)花信年华花信,开花时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的年龄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十九、至婚嫁年龄(女)。摽梅之年比喻女子适婚年龄。而多误写为“标梅之年”。
[摽梅]谓梅子成熟后落下来。后因用“摽梅”比喻女子已到结婚的年龄。摽梅中的“摽”读作“biào”,摽梅”指“落梅”摽梅之年古意中是指适合出嫁之年。
二十、30岁(男)而立、立年、始立、始室、壮室。30岁称“而立”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二十一、30(女)半老徐娘,称年老而尚有风韵的妇女 。
二十二、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礼记·曲礼》上:“四十曰强,而仕。”孔颖达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
二十三、50岁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及艾之年、大衍之年、杖家之年。半百即50,人人皆知,但多指岁数,如年已半百,年近半百等。50岁又称“知非”之年。《淮南子原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50岁又称“知命”之年。语出《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知命指认识天命,按现在的说法,应为认识自然的法则。
二十四、51岁“开六”。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况周颐所著《蕙风词话续编》卷一:“近人称寿五十一岁曰开六,六十一岁曰开七。”
二十五、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古时用干支纪年为六甲子。因为它以天干与地支依次循环搭配,六十周而复始,所以也称“花甲子”、或“花甲”。后来也用“花甲”或“花甲子”代称60岁。 耳顺: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 杖乡:意思是六十岁可以拄行走于乡里。
二十六、61岁开七、华甲.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
二十七、64岁破瓜。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故用为64岁的代称。
二十八、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语出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来人们就用“古稀”或“稀年”作为七十岁的代称。致事、致政是一个意思,即辞去官职,也叫致仕。“悬车”也是致仕的意思。古人一般都到七十岁时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而悬车。
二十九、71岁开,八白居易《喜老自嘲》诗:“行开第八秩,可谓尽天年。”
三十、77岁喜寿,因喜字的草体似七十七三字组成,所以这么称呼。
三十一、80岁望八、杖朝之年。韩愈《司业文》:“逾七望八,年熟非翁,在君无憾,我竟不充。”80岁还称为“杖朝”。语出《礼记王制》:“八十杖于朝。”意谓八十岁可以拄杖出入朝廷。后来就把“杖朝”用作八十岁的代称。
三十二、88岁米寿,因米字可以分为八十八三个字,所以称八十八为米寿。
三十三、80-90岁耄耋之年。耄耋(mào dié)80~90岁称耄和耋,也用作对老年人的泛称。尢以九十岁称谓多。 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三十四、90岁望九、鲐背之年。明人吴晋《与林茂之前辈书》:“先生以望九之年,犹灯下书头字。”九秩、九龄、鲐背(台背、驼背)之年、鲵齿之年、黄耈之年、黄发之年、眉寿之年、冻梨之年、齯:90岁。
三十五、100岁期颐、人瑞。100岁“期颐”。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解说:“期颐,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期待的“期”就是需要的要。
三十六、人死时的年龄称为“终年”、“卒年”或“落年”。其中“落年”不大常见。宋人罗泌所著《路史后记七小昊》曰:“小昊青阳氏……在位八十有四载,落年一百有一。”小青阳氏,指传说中黄帝的儿子之一,东夷集团的首领。
- Troublesleeper
-
总角
诗经《卫风 氓》中有云: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古代未成年人的头发扎成的小髻叫总角,后借指童年时代。成语“总角之交”翻译成北京话就是“发小儿”的意思。就是打小就是好朋友!
相关推荐
及冠之礼是多少岁?
及冠之礼是20岁。“及冠之礼”意思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到了成年时举行的礼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戴上成年人的戴的帽子。冠礼表示男子成年了,可以婚娶,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项活动。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中国古代对年龄的称呼总角:代指儿童时代。在古代少男未冠,女未笄时疏的发型,就是把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好像头顶两角。垂髫:指童年。等到儿童年龄稍大,不再能札发髻,头发自然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始龀:按照正常的生理现象,小孩七八岁的时候开始换牙,“始龀”就成了换牙年龄小孩的代称。豆蔻:特意女子十三四岁,杜牧的诗里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及笄:特指女子15岁。“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表示结发用笄贯之,意思是已到出嫁的年岁。二八:16岁。弱冠:指男子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成年,但身子尚较成年人弱,所以称为“弱冠”。2023-07-24 07:55:331
及冠之年是多少岁?
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即戴上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2023-07-24 07:55:481
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意思指男子年满二十岁。及冠也叫加冠,男子在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娶妻,并且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可以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也可以取“字”。“字”,又叫“表字”,是根据幼时的名字取的,例如苏轼,字“子瞻”。而“及冠”之礼就是由氏族长辈根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简单地说,举行冠礼就是要给行冠礼者警示,从此将不再是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而是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行孝、悌、忠、顺的责任,才能成为合格的儿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辈。古代年龄的称谓1、襁褓——不满周岁。2、孩提——两至三岁。3、韶年——男孩八岁。4、总角——幼年泛称。5、垂髻之年——指儿童。6、黄口——十岁以下。7、幼学——十岁。8、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9、志学——十五岁。10、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11、弱冠——二十岁。12、而立之年——三十岁。13、不惑之年——四十岁。14、知天命——五十岁。15、耳顺——六十岁。16、古稀之年——七十岁。17、杖朝之年——八十岁。18、耄耋——八十到九十岁。19、期颐——百岁之人。2023-07-24 07:55:561
及笄之年多少岁?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及笄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女生长大之后年满15岁,就可以嫁人,若是之前没有婚约的女子就是待字闺中。有了婚约的女子在及笄之后都是很快便嫁了出去。 那么,本期了解及笄的古代年龄称谓。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结束语】现代的女子都是满了20岁才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有的地区虽然还是有着许多年纪小就嫁人的例子不过这也都是少数。2023-07-24 07:56:101
及冠是多大年龄呢?
及冠是20岁。在古代,及冠是针对男子而言的,男子在到了20岁,也就是及冠之年之后,便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办加冠礼,把头发缠成发髻,此谓结发,然后再戴帽子,这就叫行冠礼。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及冠和弱冠:“弱冠”是满20岁的男子的称谓,“及冠”是那时举办的一种礼节。古时汉人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称作及冠,即戴上表明已成人的帽子,以表成年,但体犹未壮,还较为年少,故称“弱”。后世常指男子20左右的年龄,不可以用于女子。古时无论男女都需要蓄留长发,到一定的年龄情况下要为他们举办一次“成人礼”。2023-07-24 07:56:171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是指满15岁。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此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及笄”和“及冠”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古代年龄称谓有:1、襁褓之年:不满周岁。2、孩提之年:两岁至三岁。3、垂髻之年:指儿童。4、黄口之年:十岁以下。5、金钗之年:女孩子十二岁。6、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7、志学之年:十五岁。8、二八年华:女子十六岁。9、舞象之年:男子十五岁到二十岁。10、弱冠之年:男子二十岁。11、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12、而立之年:三十岁。13、不惑之年:四十岁。14、天命之年:五十岁。15、耳顺之年、花甲之年:六十岁。16、古稀之年:七十岁。17、杖朝之年:八十岁。18、鲐背之年:九十岁。19、期颐之年:百岁之人。20、花甲重开:一百二十岁。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所以他们完全是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2023-07-24 07:56:341
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20岁。古代,无论男女全是留着长发的,男子在到了20岁,也就是及冠之年之后,便要在自家的宗庙里举办加冠礼,把头发缠成发髻,此谓结发,然后再戴帽子,这就叫行冠礼。举办过加冠礼之后,就表明着这个男人已经成年了,已不是小孩子了,可以担负一些责任了,因而在古代,弱冠之礼就和女人的及笄之礼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及冠源于周朝的“冠礼”,是中国古代的成年礼。据专家考证古代早期的原始社会,男女青年进入成年阶段时会举行一种仪式,称为“成丁礼”、“入社礼”,而这种“成丁礼”后来就演变成冠礼。及冠和弱冠的区别1、及冠和弱冠不一样“弱冠”是满20岁的男子的称号,“及冠”是那时举行的一种礼仪。古时汉族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称为及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2、古代男子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其加冠三次,分别代表了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2023-07-24 07:56:501
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20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2至3岁称孩提。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10岁以下称黄口。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16岁称碧玉年华;20岁称桃李年华。24岁称花信年华30岁称而立之年。40岁称不惑之年。50岁称知命之年。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70岁称古稀之年。80岁称杖朝之年。80至90岁耄耋100岁期颐。年龄,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计算时止生存的时间长度,通常用年岁来表示。年龄是一种具有生物学基础的自然标志,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此外,各种人口现象,如结婚、生育、求学、就业、迁移、死亡等,都与每个人的年龄密切相关。所以,正确计算年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国家从成立时起到计算时止存在的时间长度,也可称为“年龄”。历法年龄即年代年龄或者说时序年龄——为出生后按日历计算的年龄,也叫实足年龄,是最常用的计算年龄的方法,简单,易掌握,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记载。生物年龄(寿命)即生理学年龄:这是根据正常人体生理学上和解剖学上发育状态所推算出来的年龄,表示个体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实际衰老程度,可用来预计某一个体未来的健康状况,估计其寿命。如一位实际年龄60岁的人,生物年龄可能是60岁,也可能是50岁,也可能是70岁。心理年龄是心理学“智力测验”中的术语,指根据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测得的结果来衡量人体的智力水平,把心理学年龄与历法年龄相对照,就能看出智力绝对水平的高低。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人的一生共经历8个心理时期,即胎儿期、乳儿期、幼儿期、学龄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每个心理年龄期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如幼儿期天真活泼;青少年期自我意识增强,身心飞跃突变,心理活动进入剧烈动荡期;进入老年期,心理活动趋向成熟稳定、老成持重、身心功能弹性降低、情感容易倾向忧郁、猜疑。自测表是测试每个人的心理年龄的量表。相对年龄即相对有效年龄(寿命),是指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主要包括动物)的、由最高级灵魂所支配进行的、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有利于自然、社会良性发展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脑力活动所占用的时空。2023-07-24 07:57:085
及冠之年是多大岁数?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2023-07-24 07:57:241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2023-07-24 07:57:302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及笄之年是几岁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2023-07-24 07:57:491
及笄是指多少岁拼音
及笄是指古代女子满16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6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拼音为:[jí jī] 。出处:《礼记·内则》。“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49363.com,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2023-07-24 07:57:561
及冠之年是多大岁数?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 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2023-07-24 07:58:181
及笄之年(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指女子满了15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2023-07-24 07:58:252
古代形容女人20岁为桃李年华,24岁为花信年华~那22岁呢。求专业的答案
22岁桃李年华其年龄段称呼如下:0-1岁:襁褓时代。2-3岁:孩提之年。7岁(女子):髫年。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9岁:九龄。10岁:黄口,黄口也是对10岁以下孩子的统称,我们经常也会听到黄口小儿一词,指的就是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12岁(女子):金钗之年。13岁(女子):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15岁(男子):成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16岁(女子):碧玉年华,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18岁(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岁可称“二九”。15-20岁(男子):舞象之年。20-22岁(男子):及冠之年,因为在古代只要是男子到了20岁都要举行“及冠“之礼,所以叫及冠之年也叫弱冠之年。20-22岁(女子):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称为是双十年华。24岁(女子):花信年华。30岁(男子):而立之年。30岁(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是指已到中年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延伸:“半老徐娘”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40岁(男子):不惑之年,人到了中年之后懂得的事情非常多,经历的也非常多。50岁:天命之年。51岁:开六之年,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54岁:六九之年。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60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61岁:华甲之年,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64岁(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的16岁。70岁:古稀之年,从心之年。71岁:开八之年。77岁:喜寿之年。8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鲐背泛指的就是长寿老人,鲐背指的就是90岁老人的皮肤像鲐鱼背部的鱼纹。100岁:期颐、人瑞之年,指百岁高寿。2023-07-24 07:58:311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100岁的称呼
期颐之年2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岁称为而立之年;4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岁到9岁被称为耄耋之年。2023-07-24 07:59:122
想知道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是指15岁。及笄,又叫“既笄”,是指古代女子年龄满15周岁。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便会开始结发,用笄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故称为及笄。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2023-07-24 07:59:192
浅显文言文自我小传
1. 浅显的文言文写自我小传,300字左右,女生 小女不才,xxxx人士也.姓xx,名xx,生于xx年,于世虚度xxxx春秋是也.吾乃家中独女,性温和,娴静少言,诚以待人,虽貌不及貂蝉,才不及道韫.然好读书,为人谨慎,喜交天下才俊佳人也. 吾自幼长于城市,六岁入学堂,敏而好学,是为父母先生之喜好。学至今日,颇有长进。深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恐稍有自得,不敢懈怠。 每独处一室,常静思当时之事,或懵懂不知,或有所收获。常感天地之广阔,自然之魅力。携好友探寻之,故时有物外之趣。孜孜求学,常常学以致用,窃以为大有裨益。 人生与世,立于世。当有远大抱负,寄希望于未来,立足于点滴。以此不枉此生也。 2. 写一篇作文【自我小传,必须是文言文] Me ··· 孟爽: 字紫萱,邯郸永年人也,幼善赋词,曾赋藏头词一首, 如下: 好 朋 友 一 生 平 安 友 谊 会 一 生 陪 伴 孟 想 终 有 一 天 会 实 现 爽 儿 祝 你 天 天 笑 开 颜 寄 托 思 念 常 来 电 语 众 不 同 同 友 伴 文采不佳 请勿见怪 孟爽人缘甚善,因人活泼开朗 人都愿与之同玩 亿幼时,喜与兄姐同伴,一同游乐赏玩 ,一日,与之同玩捉迷藏也。姐猜拳输之,捕。。 乃藏于树洞之中 , 待寻。已藏三时,无人寻之,于是。继等···· 又过二时 乃出,寻之兄姐,不见其人,极饿,乃归··· 回至家中,家人问其踪迹,乃曰:藏于树洞之中,已有五时,无人寻之, 极 饿 , 乃归。家人听之,笑不止。。。 忆少年时,居于外婆家中,喜食巧克力豆也,因居于农村,无也。一日,外婆身有不适,进一屋,乃跟去,见其食巧克力豆也。待外婆走后,进屋,食巧克力豆也。半日之后,只觉身有不适,闻其外婆曰:如今身有不适,不知为何··· 外婆曰:食何物?曰:食巧克力豆也。外婆曰:何来巧克力豆?曰:外婆上午食之。非巧克力豆也?? 既送医治 食药后,乃归。回后,外婆曰:上午食之非巧克力豆也,为药也。。。。 至今已过七八哉,亿之,甚滑稽可笑也。 现,学至九年,学习不好不坏。觉对不起父母之恩,恩师之情也······ 今想之,要努力之 以求对得起父母恩师也。时二零零八也···· 3. 试用浅古文写一篇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小传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 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 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2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 《书》曰:“天道酬勤”,余必将有所为欤。 4. 试用浅古文写一篇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小传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2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书》曰:“天道酬勤”,余必将有所为欤。 5. 谁有个人小传 古文的 生于新疆塔城市阿西尔乡曼古努尔村,那里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大漠落日,戈壁冷月。清冷的荒野,炽热的火焰山,辽阔的大草原,神秘的古楼兰,鬼斧神工的魔鬼城,风光绮丽的沙漠绿洲,赋予我西部名山大川特有的灵气。 自幼喜欢书画,但无名师指点,师法自然,自习多年,全凭自悟。挥洒云烟多为性情之作,故喜怒哀乐自酿于笔端。虽无深厚之功底,但能吸收传统书画之精髓,为我创新之所用,风格多变,大言不惭,自成一家。 尤爱甲骨、金文、篆刻等文字,古拙而稚巧,象老叟,似顽童,畅游其间,妙趣横生。 又钟狂草,似龙走蛇惊,风卷云涌,大浪滔天,一泻千里。自在胜似鲲鹏展翅,逍遥犹如鸿浩冲天。 闲来好赋诗弄画,怡然自得。虽言语不畅,但文笔亦不涩。不求语惊人,但求抒胸襟。画亦随性情,亲凡高,近米罗。更得华夏五千年文化之熏陶,不求闻达,但问耕耘。 尊孔孟之道,尚现代艺术,吸古纳新,融汇中西,志在创新。 然虽好学而凭不高,志大而运不佳。当过农民,始知生活之艰辛,百姓之疾苦。做过老板,方觉世态之炎凉,人情之冷暖。怎奈天生左撇,右脑发达,爱幻想,易冲动,几经浮沉,名利无收。善逆水行舟,不达则不休。曾下广州淘金,又上京城寻梦,历经磨难,痴心不改。虚度春秋三十载,故而立之年无以立也。妄对故乡山水清秀之润泽,愧见父老乡亲养育之恩德。虽近无衣食之忧,但远虑精神之空虚。乃受李大仙之教唆,自认怀才,但久未遇,故背井离乡,走南闯北,象一棵蒲公英,撑一把梦想之羽伞,轻舞飞扬,寻找梦开始的地方。 6. 十篇短小浅显的文言文 一定要超短 1)王戎识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译:王戎七岁时,曾经和众多小朋友一起玩耍。 看到路边的李树上有很多果子快把树枝压弯了。那些小孩争相跑去捡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 有人问王戎,他回答道:“李树在路旁有那么多的李子,这个肯定是苦李。”那人将李子取下来尝了一下,的确如此。 2)陆绩怀橘 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 绩年六,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 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 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译:陆绩是三国时期的吴国的人。他曾经担任过太守,对天文和历法很精通。 陆绩年龄六岁时,到九江去拜见袁术。袁术命令下人拿出橘子让陆绩吃。 陆绩怀里藏了三只橘子,临走时拜别袁术,怀里的橘子却掉落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绩,你来别人家做客,怀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为什么?”陆绩跪在地上,回答道:“橘子很甜,我想藏在怀里留给母亲吃。” 袁术说:“陆绩,你那么小就知道要孝敬父母,长大后必定是人才。”袁术认为陆绩与众不同,后来常常称赞他。 3)杨修啖酪 人饷魏武一杯酪,魏武啖少许, 盖头上题“合”字,以示众。众莫之解。 次至杨修,修便啖,曰:“公教人啖一口也,复何疑?”译:有人进贡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人看懂是什么意思。轮到杨修的时候,他吃了一口,说:“主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有什么好怀疑呢?”4)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译: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把尺码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走了。 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找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神针道人 凌云北游太山,古庙前值病人,气垂绝。云嗟叹久之。 一道人忽曰:“汝欲生之乎?”曰:“然。”道人针其左股立苏。 曰:“此人毒气内侵,非死也,毒散自生耳。”因授云针术,治病无不效。 译:有个叫凌云的人到北边的泰山去游玩,在一座古庙前看(遇)见了一个病人,(他奄奄一息的)快断气了。凌云在一旁久久哀叹,一个道人看见了就说:“你是想把他救活吗?”凌云说:“是的”于是道人用针刺那个人的左腿,那个人马上醒过来了。 道人说:“这个人是被毒气侵入的体内,并非(要)死了,(等他体内的)毒散了他自己就会苏醒(好)过来。”因此道人教会了凌云针术,从此之后凌云医治病人都没有不好的。 6)响遏行云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薛谭秦青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自以为完全掌握了,便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挽留, 第二天,在城郊的大路旁为薛谭饯行。席问,秦青按着节拍,慷慨悲歌。 歌声振动林木,高入云霄,好像连浮动的白云也在驻足聆听。薛潭便道歉要求回到秦青身边,并且再也不敢说回家了。 出自于《列子·汤问》:“抚节悲歌,声振林术,响遏行云。”7)蛇衔草 曩有田父耕地,值见创蛇在焉。 顷之,有一蛇衔草著创口上,竟日创蛇走。田父取其余叶以治创,皆验。 本不知草名, 因以“蛇衔”名之。古人云:蛇衔能续己断之指如故。 非妄言也。译: 从前有一位老农在耕地,正巧看见一条受了伤的蛇躺在那里。 一会儿,有一条蛇衔来一棵草放在伤蛇的伤口上。经过一天的时间,伤蛇跑了。 老农拾取那棵树其余的叶子用来治伤口,全都灵验。本来不知道这种草的名字,于是用“蛇衔草”当草名了。 古人说:蛇衔草能把已经断了的手指接得和原来一样。不是胡乱说的。 8)木刻钟馗 宋庆历中,有一术士,姓李,多巧思。尝木刻一舞钟馗,高三尺许,右手持铁简。 以香饵置钟馗左手中,鼠缘手取食,则左手扼鼠,右手以简毙之。译: 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道士,姓李,手艺奇妙精巧,曾经用木头刻过一个钟馗,高三尺左右,右手拿着铁简。 把诱饵放在钟馗的左手里,老鼠沿着手爬上去吃,钟馗左手把老鼠抓住,右手用铁简把老鼠打死。9)杨务廉有巧思 将作大匠杨务廉甚有巧思。 常于沁州市内刻木作僧,手执一碗,自能行乞。碗中钱满,关键忽发,自然作声云布施。 市人竞观,欲其作声。施省日盈数千矣。 译: 将作曾有位技艺高超的匠人叫杨务廉,特别能搞巧妙的发明设计。他曾经在沁州市雕刻一个木僧人,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布施。 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的键钮突然自己发动,这个木僧人就会自己说声:“布施!”全。 7. 【个人小传作文】 个人小传刘力帆,姓刘,名力帆,字瀚海,号,金县人也,瀚海出自唐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名句“瀚海阑干百丈冰”,自是心胸宽广,海纳百川之意。 傍山而居,环顾于青山,常自省也,亦能自知矣,何去何从,谁人自知?知人易,自知难。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处用之,非我所知;偶有知者,亦难以言之,碌碌以求学。 日久蒙尘,再无光泽可鉴,兹不悲乎?日来颇有所感,习此道益久,觉心途亦殊,忧从中来,不能自已。常叹流年似水,十载光阴倏忽而逝,然不得学有所成矣,实不快也。 余忆童稚时,常与火伴戏玩于田野之间,言笑晏晏。闲时以诗书为乐,丝竹为友总角时,父母言之曰:“汝需勤勉奋为,定当恢弘吾族志气。 如若然,当无恨矣!”然则,余心中自有一红日在,照于前途;亦甚有所望,当不负少年之志。吾当从心所欲,高歌于碧野,采菊于南山,以圆我心之梦。 8. 二十个浅显的文言文小故事 自相矛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2023-07-24 07:59:471
介绍自己的文言文小传
1. 怎么用文言文写一篇自己的小传 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2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书》曰:“天道酬勤”,余必将有所为欤。 2. 写一篇作文【自我小传,必须是文言文] 梳着一条长长的马尾辫,一双黑玛瑙似的眼睛,再配上一张能说会道的大嘴巴,这就是我,一个活泼开朗的女孩。 在班里,我是著名的“小管家”。一到早读或午休,黑名单上便会出现许多淘气蛋的名字,那便是我的“杰作”。 在管理班级这方面,我还想到了许多奇招妙计。在一个赤日炎炎的中午,班里正吵得不可开交,无论我怎么大喊大叫,都无济于事。 于是我大喊:“我去找老师。”听完这句话,他们稍稍静了些。 我又故作生气状地走到办公室门口,但我并没有告老师,而是过了一会儿再走回班级,提高嗓子对他们说:“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要你们做一篇摘抄!”同学们都信以为真,全班顿时鸦雀无声,俗话说的好哇“师命难违”,他们只得乖乖抄起来。看着他们那副熊样儿,心里真是得意极了。 但由于我一直管他们,也得到了一些称号,什么“刘姥姥”啊,“刘奶奶”啊,无奇不有。我除了是个小管家,还是个小书迷。 只要闲来无事,我就找书看,尽情得在书海里遨游,吮吸着知识的甘霖。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家,一边走一边看书,完全沉浸在了书香中,无法自拔。 走着走着,我随意一抬头,才猛然发现家已经走过了,为此闹出了不少笑话。我的优点多,缺点也不少,最令我头疼的就是喜欢横冲直撞,做事不用脑子,它成了我的家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32613666常便饭,与我形影不离。 有次考试,试卷上出了这样一道题目,“芝麻开花——()”我想都没想,就迷迷糊糊地写了一个答案。等到试卷发下来,我才一下子傻了眼,我怎么写成了“芝麻开花——棒棒敲”了,应该是节节高才对呀。 我这时才追悔莫及,这件事便成了我的笑柄,我立志以后一定要仔细。听了我的自传,你一定了解我了吧。 我以后要扬长避短,你对我有信心吗?。 3. 怎么用文言文写一篇自己的小传 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 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 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2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 《书》曰:“天道酬勤”,余必将有所为欤。 4. 浅显的文言文写同学小传,200字左右,同学女 小女不才,xxxx人士也.姓xx,名xx,生于xx年,于世虚度xxxx春秋是也.吾乃家中独女,性温和,娴静少言,诚以待人,虽貌不及貂蝉,才不及道韫.然好读书,为人谨慎,喜交天下才俊佳人也. 吾自幼长于城市,六岁入学堂,敏而好学,是为父母先生之喜好。 学至今日,颇有长进。深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恐稍有自得,不敢懈怠。 每独处一室,常静思当时之事,或懵懂不知,或有所收获。常感天地之广阔,自然之魅力。 携好友探寻之,故时有物外之趣。孜孜求学,常常学以致用,窃以为大有裨益。 人生与世,立于世。当有远大抱负,寄希望于未来,立足于点滴。 以此不枉此生也。 5. 急求一篇文言文传记作文 要600字左右 自己写的 人物随便定 1;宋必达,字其在,湖北黄州人。 顺治八年进士,授江西宁都知县。土瘠民贫,清泰、怀德二乡久罹寇,民多迁徙,地不治。 请尽蠲①逋赋以徕之,二岁田尽辟。县治濒河,夏雨暴涨,城且没。 水落,按故道疏治之,自是无水患。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叛,自福建出攻掠旁近地,江西大震,群贼响应。 宁都故有南、北二城,南民北兵。必达曰:“古有保甲、义勇、弓弩社,民皆可兵也。 王守仁破宸濠尝用之矣。”如其法训练,得义勇二千。 及贼前锋薄城下,营将邀必达议事,曰:“众寡食乏,奈何?”必达曰:“人臣之义,有死无二。贼本乌合,掩其始至,可一鼓破也。” 营将遂率所部进,贼少却,必达以义勇横击之,贼奔。已而复率众来攻,巨炮隳雉堞,辄垒补其缺,备御益坚。 会援至,贼解去。或言于巡抚,县堡砦②多从贼,巡抚将发兵,必达刺血上书争之,乃止。 官军有自汀州还者,妇女在军中悲号声相属,自倾橐③计口赎之,询其姓氏里居,护之归。县初食淮盐,自明王守仁治赣,改食粤盐,其后苦销引之累,必达请以粤额增淮额,商民皆便。 卒以粤引不中额,被论罢职,宁都人哭而送之,饯贻皆不受,间道赴南昌。中途为贼所得,胁降不屈,系旬有七日。 忽夜半有数十人持兵逾垣入,曰:“宋爷安在?吾等皆宁都民。”拥而出,乃得脱。 既归里,江西总督董卫国移镇湖广,见之,叹曰:“是死守孤城者耶?吾为若咨部还故职,且以军功叙。”必达逊谢之。 既而语人曰:“故吏如弃妇,忍自媒乎?”褐衣蔬食,老于田间,宁都人岁时祀之。越数年,滇寇韩大任由吉安窜入宁都境,后令④踵必达乡勇之制御之,卒保其城。 (选自《清史稿》)2;李尚隐,其先赵郡人,世居潞州之铜鞮,近又徙家京兆之万年。弱冠明经累举,补下邽主簿。 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景龙中,为左台监察御史。 时中书侍郎、知吏部选事崔湜及吏部侍郎郑愔同时典选,倾附势要,逆用三年员阙,士庶嗟怨。寻而相次知政事,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时又有睦州刺史冯昭泰,诬奏桐庐令李师等二百余家,称其妖逆,诏御史按覆之。诸御史惮昭泰刚愎,皆称病不敢往。 尚隐叹曰:“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遂越次请往,竟推雪李师等,奏免之。俄而崔湜、郑愔等复用,尚隐自殿中侍御史出为伊阙令,怀让为魏县令。 湜等既死,尚隐又自定州司马擢拜吏部员外郎,怀让自河阳令擢拜兵部员外郎。尚隐累迁御史中丞。 时御史王旭颇用威权,为士庶所患。会为仇者所讼,尚隐按之,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 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尚隐性率刚直,言无所隐,处事明断。 其御下,豁如也。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 十三年夏,妖贼刘定高夜犯通洛门,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临行,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 因赐杂彩百匹以慰之。俄又迁广州都督,仍充五府经略使。 及去任,有怀金以赠尚隐者,尚隐固辞之,曰:“吾自性分,不可改易,非为慎四知也。”竟不受之。 累转京兆尹,历蒲、华二州刺史,加银青光禄大夫,赐爵高邑伯,入为大理卿,代王鉷为御史大夫。时司农卿陈思问多引小人为其属吏,隐盗钱谷,积至累万。 尚隐又举按之,思问遂流岭南而死。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时议甚以此称之。 二十四年,拜户部尚书、东都留守。二十八年,转太子宾客。 寻卒,年七十五,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五》)3;江革,字休映,济阳人也。 六岁便解属文。九岁革父艰,孤贫,读书精力不倦。 十六丧母,以孝闻。服阕,补国子生。 吏部谢胱雅相钦重。胱尝过候革,时大雪,见革弊絮单席,而耽学不倦,嗟叹久之,乃脱所著襦,并手割半毡与革充卧具而去。 以革才堪经国,除广陵太守。时革镇彭城。 城既失守,革素不便马,乃泛舟而还,为魏人所执。魏刺史元延明闻革才名,厚加接待。 革称患脚不拜,延明将加害焉。令革作祭彭祖文。 革辞以囚执既久,无复心思。延明逼之逾苦,革厉色而言日:“江革行年六十,不能杀身报主,今日得死为幸,誓不为人执笔。” 延明知不可屈,乃止。日给脱粟三升,仅余性命。 值魏主讨中山王元略反北,乃放革还朝。诏日:“广陵太守江革,临危不挠,可太尉。” 时武陵王①在东州,颇自骄纵,上②召革面敕日:“武陵王年少,臧盾③性弱,不能匡正,欲以卿代为行事。非卿不可,不得有辞。” 革门生故吏,家多在东州,闻革至,并缘道迎候至郡。革不受饷,惟资公俸,食不兼味。 郡境广,辞讼日数百,革分判辨析,曾无疑滞。功必赏,过必罚,民安吏畏,属城震恐。 上日:“江革果能称职。”乃除都官尚书。 将还,民皆恋惜之。赠遗无所受,惟乘一舸。 舸艚偏欹,不得安卧。或谓革日:“船既不平,济江甚险,当移徙重物,以迮④轻艚。” 革既无物,乃于西陵岸取石十余片以实之。其清贫如此。 寻监吴郡。于时境内荒俭,劫盗公行。 革至郡,百姓皆惧不能静寇。革乃广施恩抚,明行制令,盗贼息,民吏安之。 时尚书令何敬容掌选,所用多非其人。革性强直,恒有褒贬,以此为权势所疾,。 6. 找几篇人物文言文传记 要有详细翻译和字词解释 1.张衡传原文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宦官惧其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 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译文 张衡,字平子,是南阳郡西鄂县人。 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洛阳,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虽然才华高于世人,却没有骄傲自大的情绪。(他)总是不慌不忙,淡泊宁静,不喜欢与一般的世俗之人交往。 永元年间,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此时社会长期太平无事,从王公贵族到一般官吏,没有不过度奢侈的。 张衡于是摹仿班固的《两都赋》写了《二京赋》,用它来(向朝廷)讽喻规劝。(这篇赋,他)精心构思润色,用了十年才完成。 大将军邓骘认为他是奇才,屡次征召他,他也不去 *** 。 张衡善于器械制造方面的巧思,尤其在天文、气象和历法的推算等方面很用心。 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迁升为太史令。 于是,张衡就精心研究、考核阴阳之学(包括天文、气象、历法诸种学问),精辟地研究出测天文仪器的正确道理,制作浑天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论述极其详尽。 (汉)顺帝初年,(张衡)又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 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官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自他从太史令上离任后,过了五年,又回到这里。 顺帝阳嘉元年,张衡又制造了候风地动仪。这个地动仪是用纯铜铸造的,直径有8尺,上下两部分相合盖住,中央凸起,样子像个大酒尊。 外面用篆体文字和山、龟、鸟、兽的图案装饰。内部中央有根粗大的铜柱,铜柱的周围伸出八条滑道,还装置着枢纽,用来拨动机件。 外面有八条龙。龙口各含一枚铜丸,龙头下面各有一个蛤蟆,张着嘴巴,准备接住龙口吐出的铜丸。 仪器的枢纽和机件制造得很精巧,都隐藏在酒尊形的仪器中,覆盖严密得没有一点缝隙。如果发生地震,仪器外面的龙就震动起来,机关发动,龙口吐出铜丸,下面的蛤蟆就把它接住。 铜丸震击的声音清脆响亮,守候机器的人因此得知发生地震的消息。地震发生时只有一条龙的机关发动,另外七个龙头丝毫不动。 按照震动的龙头所指的方向去寻找,就能知道地震的方位。用实际发生的地震来检验仪器,彼此完全相符,真是灵验如神。 从古籍的记载中,还看不到曾有这样的仪器。有一次,一条龙的机关发动了,可是洛阳并没有感到地震,京城的学者都奇怪它这次没有应验。 几天后,驿站上传送文书的人来了,证明果然在陇西地区发生地震,大家这才都叹服地动仪的绝妙。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向下转移,张衡于是给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在皇帝左右,对国家的政事提意见。 皇帝曾经向张衡问起天下人所痛恨的是谁。宦官害怕张衡说出他们,都给他使眼色,张衡于是没对皇帝说实话。 但那些宦党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于是一起诋毁他。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于是写了《思玄赋》表达和寄托自己的情思。 (汉顺帝)永和初年,张衡调离京城,担任河间王的相。当时河间王骄横奢侈,不遵守制度法令;又有很多豪族大户,豪门大户他们一起胡作非为。 张衡上任之后治理严厉,整饬法令制度,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一下子同时逮捕,拘押起来,于是上下敬畏恭。 7. 用自己的语言 以小传的形式向你的家人或同学简要介绍五柳先生 原文: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hào)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shì)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zhé)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zēng)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hè)穿结,箪(dān)瓢屡空,晏(yàn)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chóu)乎?衔觞(shāng)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yǘ)?" 不知道五柳先生是哪里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字号。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以此为号。他闲适沉静,很少说话,不贪图荣华富贵。他喜欢读书,只求领会书的大概意思,只求领会文章主旨,而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他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忘了吃饭。他特别喜欢喝酒,但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这种情况,有时摆了酒席请他喝。一喝酒就要喝得尽兴,希望一定喝醉。他来了就喝酒,喝完就走,从不客气。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不能遮挡狂风和烈日。粗布短衣上面打了许多补丁,平时难以吃饱,可是他却总是一副安然自若的样子。常以写文章自娱自乐,用文章显示出自己的志趣。得失都不放在心上,用这样的方式过完自己的一生。 评价说:“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这话大概说的是五柳先生一类的人吧? 喝酒作诗,以此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是上古无怀氏时候的百姓?还是远古葛天氏统治下的百姓?2023-07-24 07:59:561
古代女子15岁叫什么
古代女子15岁叫及笄之年。及笄之年特指女子满15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礼记》是我国最古老的儒家十三经之一,为孔子弟子及后来学者所记。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在古代绝对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年份,到了及笄之年女子就可以成婚,可以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扩展资料: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所以他们完全是不同含义的两个名词。及笄之年在古代是表示十五岁,这个年纪,也是一个可以结婚的年纪。将笄之年,表示的还没有到十五岁。及笄之年有的富家女,会被一些达官显贵的人所提亲。而贤惠的女人,在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想要嫁人的心。舞象之年是一个汉语成语,是古代男子15岁-20岁时期的称谓,是成童的代名词。原本是古武舞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及笄之年2023-07-24 08:00:063
及笄是多少岁
及笄是指15岁。及笄,又叫“既笄”,是指古代女子年龄满15周岁。古代汉族女子满15周岁便会开始结发,用笄来插住挽起的头发,故称为及笄。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2023-07-24 08:00:4512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期颐之年2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岁称为而立之年;4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岁到9岁被称为耄耋之年。2023-07-24 08:01:289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期颐之年2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岁称为而立之年;4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岁到9岁被称为耄耋之年。2023-07-24 08:02:032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100岁被称为期颐之年。20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2023-07-24 08:02:173
吾年十七八时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译轼七八岁时 上梅直讲书 (苏轼写给梅尧臣的信)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 苏轼七八岁时 2. 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 读文札记——爱国诗人陆游的科举人生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生于徽宗宣和七年十月,卒于宁宗嘉定二年(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 父亲陆宰是个具有爱国思想、民族气节的官员、学者,先后任‘直秘阁、淮南计度转运副使"、‘京西路转运副使",后因政治斗争被弹劾罢官,陆宰便携全家南归山阴。受父亲和与其交往的爱国文人、将领影响,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宋史。陆游传》中记载:陆游“年十二能诗文”,虽然不免有一些浮夸,但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从小感染上对诗文的爱好,也是很自然的。 陆游从小便爱读书,年少时曾在陶潜和唐代诗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的文学道路。十六、七岁时,陆游在学诗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已经小有名气。 陆游在其文集中曾这样写道:“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 (文集卷二十八《跋渊明集》) “余年十七八时,读摩诘诗最熟,后遂置之者几六十年。今年七十七,永昼无事,再取读之,如见旧师友,恨间阔之久也。” (文集二十九《跋王右丞集》) “余自少时,绝好岑嘉州诗。往在山中,每醉归,倚胡床睡,辄令儿曹诵之,至酒醒,或睡熟乃已。 尝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文集二十六《跋岑嘉州诗集》) “我年十六游名场,灵芝借榻栖僧廊,钟声才定履声集,弟子堂上分两厢。 灯笼一样薄蜡纸,莹如云母含清光,还家欲学竟未暇,岁月已似奔车忙。”(诗稿卷十五《灯笼》) 在陆游十八岁那年,认识了曾几,曾几对陆游的影响是异常巨大的。 首先曾几是位当时有名的学者,他著有《易释象五卷》、《论语义二卷》,他更大的声望是他继承了胡安国的春秋学。宋人在春秋学方面是有很大兴趣的,因为春秋主张尊王攘夷,在当时异族侵略、民族矛盾为主要矛盾的时候,这样的主张是有其特殊意义的。 其次曾几是一位有名的爱国志士,而陆游的父亲陆宰和与陆宰常常来往的周侍郎、傅给事、李参政都是当时著名的主战派爱国志士,从小受到爱国主义薰陶的陆游便早已对曾几崇拜不已。更重要的是曾几是当时最有名的诗人。 北宋以来,若干有名的诗人在南渡之后陆续死去了,其中包括江西派诗人徐俯、韩驹、陈与义、吕本中,江西派老辈诗人中只剩曾几一人。南渡之后,江西派诗人在当时朝中主和派占上风,排斥主战派并且全面获胜的情况下,不肯与之同流合污,他们的主张无形中与主战派合流,在国难当头中,他们的思想得到解放。 在十八岁的陆游眼中,除了江西派还有谁算得上诗人呢?曾几在和陆游的交往中,把自己所得传授给陆游,对陆游有着深远的影响。高宗绍兴十四年(1144),陆游十九岁,曾到临安考进士,但未录取。 大约在他二十岁时,陆游与其表妹唐婉结婚了。据说两人伉俪情深,但陆母对于这位媳妇是相当不满意的,她逼着陆游与唐琬离婚。 陆游在外设了一处宅院,时时在那里与唐琬相见,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陆母终是知道了这事,最终,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改嫁赵士程。绍兴十八年(1148),这一年,陆游的父亲陆宰去世,陆游的长子子虚出世,两年后生下次子子龙。 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这一年省试主试官是两浙转运使陈子茂(字阜卿)。陆游二十九岁,他再次到临安应考,通过了省试,第二年便可参加殿试。 这时的陆游已经很有些名声,看来是有录取第一的希望的,但偏偏秦桧的孙子秦埙也来应考,在门荫制度下,秦埙已经官居敷文阁侍制,可秦桧还是要秦埙通过省试、殿试、博取状元及第的荣誉。陆游在他的诗稿中曾这样写道:“陈阜卿先生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丞相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阜卿得予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 予明年既显黜,先生亦几蹈危机,偶秦公毙,遂已。予晚岁料理故书,得先生手帖,追感平昔,作长句以识其事,不知衰涕之集也。 冀北当年浩莫分,斯人一顾每空群,国家科第与风汉,天下英雄惟使君。后进何人知大老,横流无地寄斯文,自怜衰钝辜真赏,犹窃虚名海内闻。” (诗稿卷四十) 这一年陆游省试第一名,次年殿试,他被黜落了,这里正看到秦桧的作用。他在诗中写道:“言语日益工,风节顾弗竞,杞柳为柸(木否)棬,此岂真物性。 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诗稿卷一《和陈鲁山十诗》) 最后两句,陆游显然是和秦桧对立了,幸而秦桧在第二年便死了,陆游才不至于发生意外。在这一年,陆游再次受到创伤,陆游至山阴城东南四里的禹迹寺南的沈园浏览,恰巧遇上赵士程、唐婉夫妇,看到昔日爱人,陆游心伤感慨,在沈园墙上题下为后世传颂的《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这首《钗头凤》绝望凄楚,缠绵悱恻,感人至深,荡气回肠,催人泪下。 据说唐婉看到后也和了一首,但也可。 3. 王羲之十七贴文言文翻译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迹早佚,现传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记载了《十七帖》原墨迹的情况:“《十七帖》长一丈二尺,即贞观中内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购求二王书,大王书有三千纸,率以一丈二尺为卷,取其书迹与言语以类相从缀成卷。” 此帖为一组书信,据考证是写给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抚的。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公元347-361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是研究王羲之生平和书法发展的重要资料。 清人包世臣有《十七帖疏征》一文可以参考。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 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 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 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 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译文: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 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 具示复数字 吾前东粗足作佳观吾 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 等(方)复及此似梦中语耶译文: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 卿舅可耳至为简隔 也今往丝布单衣财一端 示致意译文:计与足下别十六年于今虽 时书问不解阔怀省足下先后 二书但增叹慨顷积雪凝 寒五十年中所无想顷如 常冀来夏秋间或复得 足下问耳比者悠悠如何可言译文: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 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 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 知足下行至吴念违 离不可居叔当西耶 迟知问 瞻近无缘省苦(告)但有悲叹译文:足下小大悉平安也云卿当 来居此喜迟不可言想必 果言苦(告)有期耳亦度卿当不居京此既避又节 气佳是以欣卿来也此信旨 还具示问 天鼠膏治耳聋有验译文:不有验者乃是要药 朱处仁今所在往得其 书信遂不取答今因足下答 其书可令必达 足下今年政七十耶知体气 常佳此大庆也想复愚加 译文:颐养吾年垂耳顺推之 人理得尔以为厚幸但恐前 路转欲逼耳以尔要欲一游目汶领非复常言足下 但当保护以俟此期勿谓 虚言得果此缘一段奇事 也 译文:去夏得足下致邛竹杖皆 至此士人多有尊老者皆 即分布令知足下远惠 之至省足下别疏具彼土山川诸 奇杨(扬)雄蜀都左太冲三 都殊为不备悉彼故为 译文:多奇益令其游目意足 也可得果当告卿求迎少 人足耳至时示意迟此期真以日为岁想足下镇 彼土未有动理耳要欲 及卿在彼登汶领峨眉 而旋实不朽之盛事但 译文:言此心以驰于彼矣 彼盐井火井皆有不足下 目见不为欲广异闻具示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 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 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 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 译文:救命恒忧虑余粗平安 知足下情至 旦夕都邑动静清和想足下使还具(一一)时州将桓 公告 慰情企足下数使命也谢无 弈外任(住)数书问无他仁 祖日 译文:往言寻悲酸如何可言 严君平司马相如杨(扬)子云 皆有后不胡母氏从妹平安故在 永兴居去此七十也吾在 官诸理极差顷比复匆匆 译文:来示云与其婢问来信 □不得也 吾有七儿一女皆同生婚娶 以毕唯一小者尚未婚耳过此一婚使得至彼今内外 孙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 情至委曲故具示 译文:云谯周有孙□高尚不 出今为所在其人有以副此 志不令人依依足下具示知有汉时讲堂在是汉 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 五帝以来备有画又精 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 译文:者不欲因摹取当可 得不信具告 诸从并数有问粗平安唯修 载在远音问不数悬情司州疾笃不果西公私可恨足 下所云皆尽事势吾无 间然诸问想足下别具不复 译文:具(一一) 往在都见诸葛显曾具 问蜀中事云成都城池 门屋楼观皆是秦时司马错所修令人远想慨然为尔不信具(一一) 示为欲广异闻 得足下旃□胡桃药二种知译文:足下至戎盐乃要也是服食所 须知足下谓顷服食方回 近之未许吾此志知我者希此有成言无缘见 卿以当一笑 彼所须此药草可示当 致译文:青李 来禽 子皆囊盛为佳函封多 不生 樱桃 日给滕 足下所疏云此果佳可为致子当种之此种彼 胡桃皆生也吾笃喜译文:种果今在田里唯以此 为事故远及足下致此 子者大惠也 知彼清晏岁丰又所 出有无一乡故是名处 且山川形势乃尔何可以 不游目译文:虞安吉者昔与共事 常念之今为殿中将军 前过云与足下中表不 以年老甚欲与足下为 下寮意其资可得小郡 足下可思致之耶所念 故远及译文:敕 付直弘文馆 臣解无畏勒 充馆本 臣褚遂良校 无失 僧权。 4. 十七八的女子,文言文中叫什么 第一篇 自传 此女子怪哉,好浮想联翩,天马行空,每有会意,便仰天长笑,旁人冷眼相待。或与君同乐,独乐,与人了,孰乐?但凡如此,母叱咄,曰:“何功之有哉?好读书,亦为正解!” 少时口才颇佳,胡编乱造之。莫名其妙嗜其写作,笔耕不止,做无畏状。但对名人名书少知之。张冠李戴或无头冤案时有发生。愿日积月累有待提高。头脑清醒,未尝不以为荣。发挥口才之能,善辩论,好狡辩,争其理,老少通吃,自视不差。然不配于行家相媲,否则自行惭愧。尝学几日素描,赢口头炫耀之资本。本事亦在临摹,便不了了之。 此女子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其师常训之。训之过,颇感不满,便碎碎念之。殊不知,从者殆而。生性乐观,好强。某君曾曰:“不戚戚于琐事,不汲汲于功名。隔壁窈窕淑女,学之!”现如君所见。此女奈无笑不露齿,温婉静秀之势。自古东施效颦,衰之。此女子曰:“呜呼!芙蓉姐姐上身乎?” 第二篇 风光秀丽长沙城, 甲子年中坠地生。 父母取名老佛爷, 吾家有女初长成。 年刚五岁即入学, 右舍左邻夸我能。 更有一身好才艺, 琴棋书画样样行。 画家梦想曾经做, 事与愿违心里明。 可喜如今上大学, 时常结友又交朋。 家中父母身康健, 还有小弟动若风。 诸位亲朋同欢笑, 苍天共鉴我心诚。 第三篇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1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 ^_^ 不知到有没有你满意的!!1 5. 带“吾”的古文句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韩愈 2。【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韩愈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韩愈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前赤壁赋》苏轼 5。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前赤壁赋》苏轼 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前赤壁赋》苏轼2023-07-24 08:02:431
及冠是多少岁
及冠是二十岁。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另外,男子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被称为知命之年,六十岁被称为耳顺之年,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 及冠是二十岁。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另外,男子三十岁被称为而立之年,四十岁被称为不惑之年,五十岁被称为知命之年,六十岁被称为耳顺之年,九十岁被称为耄耋之年,人到百岁可以称为期颐之年。2023-07-24 08:03:041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期颐之年2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岁称为而立之年;4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岁到9岁被称为耄耋之年。2023-07-24 08:03:194
100岁是什么之年
100岁被称为期颐之年。20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0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0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古人的年龄称谓来源不一,大多根据不同年龄的生理特征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袭前人所言而成为固定称谓的。在所有的年龄称谓中,“九十”的称谓可谓最多最有趣。或叫“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斑纹如同老人褶皱的皮肤。又人到暮年,皮肤上生出老年斑如冻梨之皮,故又称“冻梨”。还有依据生理特征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婴儿”,是因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喂奶。婴可与膺通假,膺者胸也。婴儿即为抱在胸前之儿。七岁除叫做“悼”外,还叫“龆龀”也叫做“毁齿”,因为正是换牙时期,所以有此称呼。十五岁叫做“童”,“山无草木曰童”。古代十六岁成年,十五岁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处用的是比喻意。2023-07-24 08:03:391
古代男子二十成年举行及冠之礼,及冠是多少岁?
古代男子及冠是在男子满20岁的时候进行的,所以及冠就是20周岁。这个时候也就代表着男子已经成年了。2023-07-24 08:03:473
“及冠”指几岁?
及冠,20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耄耋100岁期颐。2023-07-24 08:04:211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期颐之年2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岁称为而立之年;4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岁到9岁被称为耄耋之年。2023-07-24 08:04:282
及冠之礼是多大呀?
及冠之礼是20岁。及冠之礼是指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可以承担成人的传宗接代的责任了。冠礼起源于周代,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成年礼,为男子冠礼,女子笄礼。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根据《通典》、《明集礼》等礼典的记载,历代建立了从天子至士庶,各阶层不同的冠礼冠服制度。行冠礼的年龄也会因不同地方而别。福建省多数地方都以十六岁行冠礼,俗称“做十六岁”,不分男女。礼仪形式及冠即在行笄礼时改变幼年的发式,将头发绾成一个髻,然后用一块黑布将发髻包住,随即以簪插定发髻。主行笄礼者为女性家长,由约请的女宾为少女的加笄,表示女子成年可以结婚。贵族女子受笄后,一般要在公宫或宗室接受成人教育,授以“妇德、妇容、妇功、妇言”等,作为媳妇必须具备的待人接物及侍奉舅姑的品德礼貌与女红劳作等技巧本颂。后世改为由少女之母申以戒辞,教之以礼,称为“教茶”。2023-07-24 08:04:401
实自文言文
1. 求一篇古文自传 文言文自传1 吾生于九六年六月,姓黄名子乐,未有字,人送外号曰可乐,心中好不欢喜。 乃广东珠海人氏。性格开朗,好与人交谈,活泼好动。 吾不汲汲于富贵,只因时时盼横财之至!噫!朽木不可雕也。自幼爱好读书,因而倍受赞誉。 读书时不求甚解,却善记内容,遂精通课外之史焉,亦自称之“天才”。嘻!脸皮之厚度,人难以匹敌哉! 吾虽瘦小,亦好舞刀弄枪,无奈身不处于乱世,志向只能破裂。 呜呼!既不得实现,只得于虚幻中尝试。吾热衷于电脑,亦颇有造化,只缺少时间,否则必成大事焉!好唱歌,生性胆小,常于空旷外引吭高歌,不敢扰民。 吾虽不才,相貌平平,亦不勤学,排名屡处他人之后,但亦盼成大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吾不苦、不劳、不饿,如何成大器?君不见阳明之事乎?吾却不肯为碌碌之辈,此生可成功否?将失败否?文言文自传2 小生者,何许人也?亦不知其名号,但见其求学于书香高校,受荫于名师贤(达)人,孜孜以向学,固以小生而号之。性闲静而隐忧。 待人以随和,行事以斟酌。不斤斤于得失,不争争于屑小。 喜学而乐习者甚,固金经每猜,玉典常求。行事善,人缘佳,固群友以喜生(小生)。 正所谓,悦群友与行游,乐琴书以消忧。然性亦柔而弱,固行事多彷徨而少决断,时败事矣。 重他人之陈见,失一己之主见,岂不为过欤?为人略偏激,时纠结于凡事而不得开怀者,性之使然也。或曰:闲静寻学使心悠,怎为他见弃自由?独行悦己心涅凤,逍遥游里自消忧。 文言文自传3 帅哥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常以观星为乐,因以为号焉。 闲静沉稳,谦虚内敛。好理科,专攻难题;每解一题,便怡然自得。 居杂乱,父母知其如此,或厉声而斥之;书籍满室,无处下足。朴素节俭,曾不挥霍钱财。 思维活跃,反抗权威;开朗乐观,淡泊明志,宴如也。常上百度答题,以示才华。 热爱读书,自始至终。 赞曰:代笔之人有言:“先天下早饭而早饭,后天下晚饭而晚饭。” 其言兹若中学生乎?挑灯夜读,以得其分。初中之学生欤?高中之学生欤? 文言文自传4 悠悠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因读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创然而泣下”句,感时之好,因以“悠”为号焉! 悠悠生五年,于村中玩耍,忽一人至,谓其父曰:此女聪慧,若未见《诗》《书》,惜矣……言乞不见。 其父大惊,遂送私塾知诗书矣…… 复豆蔻年华,入中学,师皆爱之。然一日,悠于课堂酣睡,师指之曰:何于吾课堂酣睡耶?悠从对曰:师之业,吾已烂熟耶,复听之,亦老生常谈也……师摇首,苦笑而去…… 时有好事者闻之,问师曰:先生何故闻其言而摇首,复苦笑去耶?? 先生对曰:悠悠少聪,博文而强记,此吾叹服。 然敏而少学,心之不专,吾故摇首也!子不闻,学而时习之乎?前者,悠闻道,今吾复讲,其酣睡,复多日,必忘矣,是以吾苦笑而去也……后悠闻其言,乃深知己之不知,遂发奋向学。复三年,入重点中学…… 文言文自传5 余入世讫今,算来二十二年有余矣。 前六载幼小,后十年寒窗。因资质愚钝,未曾高中。 不得已,惟背井离乡。以求谋生也。 时至方今,虚度六轮春秋。好逸恶劳,一事无成。 实非所宜也!诸如此类之属。务必慎之!戒之!夫,心无远虑者.虽如脱缰之驹,任尔驰骋.然.终有力竭之时哉!孟德尝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彼花甲之年尚有壮志,况尔年少乎!夫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余当铭感五内,以儆己身。 至若性情,喜诗词春秋,尚孔孟之道 ,羡古人之胸怀,慕先人之才情。 余虽好之,然岂吾辈之所能望其项背乎?及暇,以丝竹自娱,偶习丹青书法之术。实乃消遣之举耳,不堪入目者也。 谨以斯文偶记闲情。以慰余心。 文言文自传6 何去何从,谁人自知?知人易,自知难。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处用之,非我所知;偶有知者,亦难脱世之纷扰,碌碌以求生,天赋之才囚于笼箧,日久蒙尘,再无光泽可鉴,兹不悲乎?日来颇有所感,习此道益久,觉心途亦殊,忧从中来,不能自已。 叹流年似水,十载光阴倏忽而逝;形容委顿,心亦弗安。惑则惑矣,然不得心爱者而适之者,实不得已也。 余本家贫,无以自饱,徒羡二谢之随心,不为世事所羁;又少太白逸骨,少陵胸襟,实难舍一饭之食,而求一诗之雅。第观今日之所欲所为相决者,实自为之,亦无可怨尤。 吾本俗人,不敢清高以自命;然世风日下,人心委琐,亦心扉痛彻。既无力以劝勉,复不能自浊以合流,唯洁身忍辱,苟存于暗世,悲夫! 少年时,尝语友曰:“吾生无大志,但求耕织自给,闲时书画丝竹以自娱。 苟得心爱之人偕老此生,当无恨矣!”友默然微哂:“子年幼,岂知世之浊秽。人皆削己媚俗,犹恐不逮,似汝清心自适,不谙世故,将何以立身,吾甚为汝忧!子之谓,痴人说梦而已。” 历数载,乃识人力之微薄,然友说。而心亦漠然,不复有少年狂放之态。 穿流人海之中,苟安斗室之内,埋首故纸堆中,徒令双鬓染银丝,空空然其何迂耶!因心自囚,障目浊世,实则避也。 然则,余心中自有一红日在,照于前途;亦甚有所望,犹不负少年之志。 作茧自缚者,避则避矣,然终有破。 2. 用文言文写自传 何去何从,谁人自知?知人易,自知难。天生我材必有用,何处用之,非我所知;偶有知者,亦难脱世之纷扰,碌碌以求生,天赋之才囚于笼箧,日久蒙尘,再无光泽可鉴,兹不悲乎?日来颇有所感,习此道益久,觉心途亦殊,忧从中来,不能自已。叹流年似水,十载光阴倏忽而逝;形容委顿,心亦弗安。惑则惑矣,然不得心爱者而适之者,实不得已也。 余本家贫,无以自饱,徒羡二谢之随心,不为世事所羁;又少太白逸骨,少陵胸襟,实难舍一饭之食,而求一诗之雅。第观今日之所欲所为相决者,实自为之,亦无可怨尤。吾本俗人,不敢清高以自命;然世风日下,人心委琐,亦心扉痛彻。既无力以劝勉,复不能自浊以合流,唯洁身忍辱,苟存于暗世,悲夫! 少年时,尝语友曰:“吾生无大志,但求耕织自给,闲时书画丝竹以自娱。苟得心爱之人偕老此生,当无恨矣!”友默然微哂:“子年幼,岂知世之浊秽。人皆削己媚俗,犹恐不逮,似汝清心自适,不谙世故,将何以立身,吾甚为汝忧!子之谓,痴人说梦而已。”历数载,乃识人力之微薄,然友说。而心亦漠然,不复有少年狂放之态。穿流人海之中,苟安斗室之内,埋首故纸堆中,徒令双鬓染银丝,空空然其何迂耶!因心自囚,障目浊世,实则避也。 然则,余心中自有一红日在,照于前途;亦甚有所望,犹不负少年之志。作茧自缚者,避则避矣,然终有破茧化蝶之时。于暗夜中见光明,于囚室之内,亦翩然自舞。自知为时不远,吾当从心所欲,高歌于碧野,采菊于南山,平生之愿遂矣! 3. 文言文中自的意思有哪些 ① 自己。 《孙膑减灶》:“庞涓~知智穷兵败,乃~刭。”《望洋兴叹》:“于是焉河伯欣然~喜。” ② 亲自。《信陵君窃符救赵》:“赵王及平原君~迎公子于界。” 《垓下之战》:“项王乃悲歌慷慨,~为诗曰……。” ③ 其;他(她)的。 《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名为鸳鸯。”《陌上桑》:“秦氏有好女,~。 名为罗敷” ④ 原来;本来。《陌上桑》:“使君~有妇,罗敷。 有夫”《孔雀东南飞》:“我~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⑤ 自然;当然。 《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落,殊不沾污。”《订鬼》:“思念存想,~见异物也。” ⑥ 从;由。《察今》:“其剑~舟中坠于水。” 《为学》:“越明年,贫者~南海还。” ⑦ 在;自从。 《三峡》:“~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孔雀东南飞》:“~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 ⑧ 常“自非”连用,相当于“除非”、“假如不是”。《三峡》:“~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左传?成公十六年》:“唯圣人能内外无患,~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⑨ 表示让步,相当于“即使”。 《汉书?周昌传》:“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萧、曹等皆卑下之。” ⑩ 增音节,不译。 《孔雀东南飞》:“物物各~异。种种在其中。” 【自好】自洁其身。 【自谴】自己排谴忧虑。 【自修】自我修养。自然而此治。 【自许】自己以赞美之词说自己。 【自引】⒈自己辞去官职。 ⒉自杀。 【自用】按自己的主张行事,不理会别人的意见。 4. 求文言文自转 余生于安乐,弱冠入学,懵懵间已然及冠之年,学而高不成,低未就。 而为府政所不弃,为之先生。苟安于教为一年有余,而教之不善,生性平淡,奈无响应之举,何其衰也,实为吾之不幸。 夫生性豁达,然粗心不在话下,平生无甚特性。思公门之行,奈何学识浅陋,阻于试场。 尝入商海为之奋斗,奈何无可用之资,无拼搏之计。遂安于平淡,不思进取。 霍然间,人生已虚度24载春秋,苦无惊人之举,与人不奇。自思仰愧于天,俯无颜以对地,呜呼!曰之天理,然天道不耻,吾将穷毕生之力,与天争艳。 《书》曰:“天道酬勤”,余必将有所为欤。 5. 在古文中实是什么意思 实〈形〉 实〈名〉 实〈副〉 实〈形〉 1. (会意。 从宀,从贯。宀,房屋。 贯,货物,以货物充于屋下。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 2. 同本义[prosperous;well-to-do;well-off] 实,富也。 ——《说文》 实,满也,塞也。——《小尔雅》 实,荣也。 ——《墨子经上》 有者为实,故凡中质充满皆曰实。——《素问·调经论》 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 ——《孟子·梁惠王下》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汉· 贾谊《论积贮疏》 公家虚而大臣实。 ——《韩非子·亡征》 3. 又如:殷实;实核(种子);实谷(子粒饱满的谷类作物) 4. 真实;诚实 [true;dependable;honest] 实,诚也。——《广雅》 夫图画,非母之实身也。 ——《论衡·乱龙》 虚则知实之情。——《韩非子·主道》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 ——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又如:实充(老实);实受(忠厚老实);实业(实际业绩);实迹(真实的证据,事实);实拍(实在的);实丕丕(实呸呸、实坯坯。都指实实在在);实志(真实的心愿);实理(真实的道理);实音(确实的消息);实户(实际户数);实支(实际支出);实年(实际年龄);实务(实际事物);实福(实际的幸福);实祸(实际的祸害) 6. 广大 [extensive;vast] 节彼南山,有实其猗。 ——《诗·小雅·节南山》 7. 坚实;坚强 [solid;firm] 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孙子·虚实》 8. 又如:实落(结实;实实在在);实拍拍(形容硬、结实);实秘秘(严严实实);实癖癖(硬鼓鼓);实坚(坚定) 实〈名〉 1. [wealth] 聚敛积实。 ——《左传·文公十八年》 令尹问蓄聚积实。——《国语·楚语》 好实无厌。 ——《礼记·哀公问》 耻费强实。——《礼记·表记》 吾有卿之名,而无其实。 ——《国语·晋语》 庭实设。——《仪礼·聘礼》。 注:“乘马。” 庭实,贡献之物也。 ——《后汉书·班彪传》注 其君子尊仁畏义,耻费轻实。——《礼记·表记》 2. 又如:积实(积累财富) 3. 果实;种子 [fruit] 草木之实。 ——《礼记·祭统》。注:“菱芡榛栗之属。” 实函斯活。——《诗·周颂·载芟》。 笺:“种子也。” 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4. 又如:结实 5. 实际,事实 [reality;fact]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资治通鉴》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6. 又如:实情 7. 物资,器物 [material] 在军无日不讨军事而申儆之。 ——《左传》 8. 结果,效果 [effect] 畏惧存想,同一实也。——王充《论衡》 9. 诚实的人 [honest person]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诸葛亮《出师表》 实〈副〉 1. 真正地;确实;实在 [really;certainly] 瞻望弗及,实劳我心。——《诗·邶风·燕燕》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实供(如实招供);实属谣言;实有其事;实然(真实;实在);实稔(确实成熟了) 3. 果然 [certainly] 毕阳实送 州犁于 荆。 ——《国语》 4. 终于 [finally] 其实无不安者,功大故也。——《吕氏春秋》 5. 实际上 [actually;in fact]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世说新语·自新》 传者因谓小孤庙有彭郎像,澎浪庙有小姑像,实不然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实〈动〉 1. 充满;充实;填塞 [fill with] 实其言,必长晋国。 ——《左传·宣公十二年》 狗马实外厩。——《战国策·齐策四》 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乃出图书,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实牣(充满;充实);实实窒窒(拥挤不堪的样子);实心(充塞于心);实窒胡同(死胡同);实边(充实边疆);实禀(充实粮仓) 3. 实践;实行 [practise]。如:实其言(实行其所说的事) 4. 结果实;结子实 [fruit]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论语》 5. 使加强,充实 [strengthen] 徙民实边。——《汉书·晁错传》 6. 察实;核实 [check] 阅实其罪。 ——《书·吕刑》 7. 即,就是 [namely] 我之先君,实汝伯兄。——明· 方孝孺《祭从兄希声》 8. 据实陈报 [report] 令国中凡有游产,皆使自实。 ——《三国志》引《魏略》。2023-07-24 08:04:531
及冠指几岁?
及冠,意指为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说文》:“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帽子,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字”,又称“表字”,是根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般是18岁。年龄礼仪: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2023-07-24 08:05:033
男子十六岁用什么表示
男子十六岁用舞象表示。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扩展资料:汤饼:出生三天,邀亲友吃汤饼。初度:周岁。后称生日为初度。生小:幼年。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垂髫:指童年。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教数:9岁。外傅:10岁,出外就学。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舞勺:13岁。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指女子15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2023-07-24 08:05:265
及冠之年是多少岁?
及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及冠之年是指20岁,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古代年龄的称谓0岁:初度、赤子、襁褓、汤饼之期。1岁:牙牙。2岁:孩提。8岁:总角、童龇、始龀、髫年、始龀、龆年。9岁:九龄、黄口、指数之年。10岁:幼学、外傅之年。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舞夕之年。15岁:及笄、束发、舞象之年、成童、郑玄。16岁:二八、破瓜、碧玉年华。20岁:加冠、结发、弱冠、桃李年华。24岁:花信年华。30岁:而立之年、始室、克壮、半老徐娘。40岁:不惑(不惑之年)。50岁:艾、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60岁: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高龄、下寿、耆。61岁:还历寿。70岁: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80岁: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耋之年、中寿、伞寿。88岁:米寿。90岁:上寿、鲐背。99岁:白寿。100岁:期颐、期颐之年、上寿。2023-07-24 08:06:061
及冠之礼是多少岁?
01 男子满二十岁 及冠之年是指男子满二十岁,举行“及冠”之礼之后,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贵宾为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及冠之礼是多少岁? 及冠,意指为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说文》:“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帽子,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年龄礼仪: 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2023-07-24 08:06:331
及冠之礼是多少岁?
男子满二十岁 及冠之年是指男子满二十岁,举行及冠之礼之后,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贵宾为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及冠之礼是多少岁? 及冠,意指为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说文》: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帽子,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 年龄礼仪: 我国是一个礼仪大国,而且很多礼仪代表事物不同,有礼仪已经淡化,有的则带有封建色彩。在我国传统中,不同年龄的人,都不同的专用称谓。像我们常说的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等,都是指不同年龄的人。2023-07-24 08:06:421
及冠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冠之年是指20岁,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2023-07-24 08:06:491
及笄之年多少岁?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及笄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女生长大之后年满15岁,就可以嫁人,若是之前没有婚约的女子就是待字闺中。有了婚约的女子在及笄之后都是很快便嫁了出去。 那么,本期了解及笄的 古代年龄称谓 。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结束语】现代的女子都是满了20岁才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有的地区虽然还是有着许多年纪小就嫁人的例子不过这也都是少数。2023-07-24 08:06:562
及冠之年是指什么年纪
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希望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现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字,又称表字,是凭据幼时取名的原意,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岳飞,字鹏举。这个是古代的说法,现代是成人礼,一样平常是18岁。扩展资料各年龄段称谓:弱冠之年:男子20岁;而立之年:男子30 岁;不惑之年:男子40 岁;知命之年:男子50 岁;花甲之年:男子60 岁;古稀之年:男子70 岁;喜寿:男子77岁。杖朝:80岁;耄耋之年:80~90岁;米寿:男子88岁;鲐背之年:90 岁;白寿:男子99岁(取百去"一"之意);期颐之年:男子100;茶寿:男子108岁。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弱冠之年2023-07-24 08:07:151
古代及笄及冠前后区别
1、及笄:读音【jíjī】及笄指女子满15周岁,也就是古代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原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2、及冠:读音【jíguān】及冠指男子年满二十,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需要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也可以取“字”了。3、“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最适合的婚嫁年龄了。扩展资料:及冠指男子20岁,也称加冠,弱冠。古代男子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其加冠三次,分别代表了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加冠后由贵宾向冠者宣读祝辞,并赐上一个与俊士德行相当的美“字”,使他成为受人尊敬的贵族。古时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到一定的年龄时候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男行加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加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加冠2023-07-24 08:07:301
及笄之年多少岁?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及笄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女生长大之后年满15岁,就可以嫁人,若是之前没有婚约的女子就是待字闺中。有了婚约的女子在及笄之后都是很快便嫁了出去。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结束语】现代的女子都是满了20岁才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有的地区虽然还是有着许多年纪小就嫁人的例子不过这也都是少数。2023-07-24 08:07:371
及笄之年多少岁?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及笄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女生长大之后年满15岁,就可以嫁人,若是之前没有婚约的女子就是待字闺中。有了婚约的女子在及笄之后都是很快便嫁了出去。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结束语】现代的女子都是满了20岁才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有的地区虽然还是有着许多年纪小就嫁人的例子不过这也都是少数。2023-07-24 08:07:431
及笄之年多少岁?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及笄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女生长大之后年满15岁,就可以嫁人,若是之前没有婚约的女子就是待字闺中。有了婚约的女子在及笄之后都是很快便嫁了出去。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结束语】现代的女子都是满了20岁才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有的地区虽然还是有着许多年纪小就嫁人的例子不过这也都是少数。2023-07-24 08:07:501
及笄之年多少岁?是指男的还是女的
及笄在古代的意思就是女生长大之后年满15岁,就可以嫁人,若是之前没有婚约的女子就是待字闺中。有了婚约的女子在及笄之后都是很快便嫁了出去。 “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 “及笄之年”,就是女子年满十五岁,即十五周岁。“及冠之年”,就是男子年满二十岁,即二十周岁。《红楼梦》也有具体实例如:北静郡王世荣“年未弱冠”,贾珠“不到二十岁”,孙绍祖“未满三十”,这些说法都是指周岁。 及笄之年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年不出,姆教婉娩听从,执麻枲,治丝茧,织纴组紃,学女事,以共衣服。观于祭祀,纳酒浆笾豆菹醢,礼相助奠。十有五年而笄,二十而嫁。有故,二十三年而嫁。”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 笄:指的的女子头上的发簪。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在现在应该是18-20岁的女子,到了法定结婚年龄的女子就叫做及笄之年! 【结束语】现代的女子都是满了20岁才到了结婚的年龄,而有的地区虽然还是有着许多年纪小就嫁人的例子不过这也都是少数。2023-07-24 08:08:121
古代男子有及屏之说么?及冠是多大年龄?于弱冠是否相同?
一、古代女子成年结发称及笄,男子则称及冠或加冠、弱冠。 二、具体解释 及笄,亦作“既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笄,发簪。后因称女子年满十五为及笄。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及冠(也称加冠、弱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及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了,可以取“字”。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三、其他延伸知识 总角:幼年的儿童,头发上绾成小髻髻。《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发结之。”后来就称儿童的幼年时代为“总角”。陶潜《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这里的“白首”代称老年。 垂髫:也指儿童幼年。古时儿童未成年时,不戴帽子,头发下垂,所以“垂髫”代称儿童的幼年。陶潜《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里的“黄发”也代称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龄段(十三四岁),文学作品中的豆蔻:诗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为十三四岁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这个比喻十分确切生动。 及笄: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也称“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仪礼·土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则又指出嫁的年龄。《聊斋志异·胭脂》:“东昌卞氏,业牛医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东藩 《清史演义》第一回:“老者便对布库里雍顺道:‘小女伯哩年将及笄,如蒙不弃,愿附姻好。"” 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主以“弱冠”代称20岁,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还要举行大礼。左思《咏友》诗:“弱冠弄柔翰,旧荦观群书。”2023-07-24 08:08:202
及笄之年是指多少岁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形容古代女子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出自《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及笄,亦作“既笄”,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及笄之年”和“及冠之年”是古代男女成年人的“大节日”,从这年生日开始,就是男女青年最适宜的婚嫁年龄了。及笄之年和将笄之年的区别“将笄之年”不是“及笄之年”,“将笄”是将要到“笄年”还没有到,“及笄”则是已经到了“笄年”。束发: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用为指代成童:“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束发一般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过了及笄之年就可以结婚生子了。古代男子和女子的成年时间各不相同,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而男子需要等到二十岁才算成年,男子成年则被称为弱冠之年。及笄就相当于我们现代的十八岁一样,不过及笄只是被用来特指女子的年龄,而不能用来形容男子。2023-07-24 08:08:282
古代形容女人20岁为桃李年华,24岁为花信年华~那22岁呢。求专业的答案
22岁桃李年华其年龄段称呼如下:0-1岁:襁褓时代。2-3岁:孩提之年。7岁(女子):髫年。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9岁:九龄。10岁:黄口,黄口也是对10岁以下孩子的统称,我们经常也会听到黄口小儿一词,指的就是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12岁(女子):金钗之年。13岁(女子):豆蔻年华,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13-15岁:舞勺之年,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14岁(女子):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15岁(男子):成童,男子15岁左右称“束发”或“成童”。15岁(女子):及笄之年,古代女子到了及笄之年后就意味要出嫁了。16岁(女子):碧玉年华,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18岁(女子):二九之年,古代女子18岁可称“二九”。15-20岁(男子):舞象之年。20-22岁(男子):及冠之年,因为在古代只要是男子到了20岁都要举行“及冠“之礼,所以叫及冠之年也叫弱冠之年。20-22岁(女子):桃李年华,桃李年华指女子成年待嫁,也称为是双十年华。24岁(女子):花信年华。30岁(男子):而立之年。30岁(女子):半老徐娘,半老徐娘是指已到中年而尚有风韵的妇女。(延伸:“半老徐娘”出自南朝梁元帝妃子徐昭佩的故事。徐昭佩年轻时确是一个艳光四射的大美人,但她始终敌不过岁月催人老的事实,妙龄一过,姿色已大不如前,但仍浓妆艳抹的她,却犹存一点风韵。故后世以“徐娘半老”来形容中年妇女风韵犹存。)40岁(男子):不惑之年,人到了中年之后懂得的事情非常多,经历的也非常多。50岁:天命之年。51岁:开六之年,古人称老年人年龄进入一个新阶段谓之“年开”。十年为一秩,开六即第六秩的开始。54岁:六九之年。60岁:花甲之年,耳顺之年。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60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61岁:华甲之年,华甲的甲,即甲子的甲,华字的繁体字可分为六个十字和一个一字,所以称61岁为“华甲”。64岁(男子):破瓜之年,因瓜字可分为“八八”两字,取八八六十四之意。女子的破瓜之年是指的16岁。70岁:古稀之年,从心之年。71岁:开八之年。77岁:喜寿之年。80岁:耄耋之年。90岁:鲐背之年,鲐背泛指的就是长寿老人,鲐背指的就是90岁老人的皮肤像鲐鱼背部的鱼纹。100岁:期颐、人瑞之年,指百岁高寿。2023-07-24 08:08:583
100岁被称为什么之年
期颐之年2岁称为弱冠之年、及冠之年;3岁称为而立之年;4岁称为不惑之年、强壮之年;5岁称为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岁称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之年、耳顺之年、杖乡之年;7岁称为古稀之年、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岁到9岁被称为耄耋之年。2023-07-24 08:0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