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1.
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是指利用自持(不需外界干预,自身可持续进行)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或两者兼有)瞬间释放出的巨大能量产生爆炸作用造成大规模杀伤或破坏以及造成大面积污染效果的武器。主要包括裂变核武器(第一代核武,通常称为原子弹)和聚变核武器(亦称为氢弹,分为两级及三级式)。亦有些还在武器内部放入具有感生放射的轻元素,以增大辐射强度扩大污染,或加强中子放射以杀伤人员(如中子弹)。
核武器系统由核战斗部、投掷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构成。从广义上讲,核武器就是指整个核武器系统;从狭义上说,核武器仅指核战斗部。
历史
核武器的武器效用
核武器是迄今人类制造的杀伤破坏威力最大的武器。核武器的杀伤破坏作用是其爆炸瞬间释放的巨大能量转化出的多种杀伤破坏因素造成的。这些杀伤破坏因素分为两类:第一类作用时间仅为数十秒,称为瞬时杀伤因素,包括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核电磁脉冲等4种;第二类作用时间可持续几天甚至更久,主要是指爆炸产物的放射性沾染:
光辐射:光辐射就是核爆炸时从温度高达数百万、几千万度的火球辐射出来的光和热。它可造成人员皮肤烧伤、视网膜烧伤、闪光(致)盲;如果炽热的空气被吸入还可造成呼吸道烧伤。光辐射还能使木、棉、橡胶、塑料制品熔化、碳化、燃烧,使火药燃烧、熔化;还能引爆炸药,引起火灾。
冲击波:冲击波是爆炸瞬间形成的高温火球猛烈向外膨胀、压缩周围空气形成的高压气浪。它以超音速向四周传播,随距离的增加,传播速度逐渐减慢,压力逐渐减小最后变成声波。冲击波的直接杀伤是通过超压挤压人体内脏和听觉器官,及其动压使人体抛出,撞击地面或其它物体造成的。间接杀伤是指被冲击波破坏的物体(如倒塌的房屋)或抛射的物体作用于人体造成的损伤。冲击波也能破坏工事、建筑物和武器装备。
早期核辐射:早期核辐射是指核爆炸前十几秒内放出的r射线和中子流。前者以光速传播,后者速度也可达每秒数千米至几千万米,两行均有很强的穿透能力。早期核辐射能引起人员、牲畜的放射病。
核电磁脉冲:核爆炸瞬间释放的r和X射线与周围的分子、原子相互作用产生大量带电粒子,这些粒子高速运动,在爆心周围形成很强的瞬时电磁场,并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扩散传播,这就是核电磁脉冲。核电磁脉冲场强很高、频谱很宽,传播速度快(光速),作用范围比光辐射、冲击波和早期核辐射大得多。它能在导体中感生出很大的瞬时电压和电流,干扰或破坏无防护的电子设备、电路和元器件。
放射性沾染: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沉降物质对地面、水、空气、食品、人体、武器装备等造成的污染,称为放射性沾染。对于暴露的人员,放射性物质的各种射线将使其患放射病。放射性沾染通过空气、水或食物进入人的口、鼻、体内组织,也会引起放射病。
核武器的综合杀伤破坏作用:核爆炸时上述各种杀伤破坏因素几乎同时发生,因此,其对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杀伤破坏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核武器分类
核武器从释放能量原理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裂变核武器与聚变核武器
氢弹形成的烟云
裂变核武器(原子弹):一个重原子核(如铀235,钚239)分裂为质量相接近的两个或几个较轻的原子核,称为核裂变。利用铀235或钚239原子核的自持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称为裂变核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平时,原子弹中的铀235和钚239裂变装料处于次临界状态,不会产生核爆炸。起爆时利用常规炸药爆炸使次临界状态的裂变装料在瞬间达到超临界状态,产生自持裂变链式反应并将反应能量以爆炸形式瞬间释放出来。
按起爆方式,原子弹可分为枪式和内爆式两种。前者的核装药由若干块处于亚临界的铀235或钚239组成。化学炸药爆炸使其合拢,达到超临界状态,实现核爆炸。后者是利用化学炸药爆轰,通过内爆压缩处于亚临界状态的裂变材料,使其密度加大而达到超临界状态,实现核爆炸。
聚变核武器(热核武器,氢弹):轻原子核相遇,聚合成为较重的原子核,称为核聚变。聚变反应必须在极高温度(几千万度)下才能发生,因此又称为热核反应。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高于裂变反应,1千克氘(符号:D)、氚(符号:T)混合物完全聚合释出的能量是1 千克铀235裂变能量的四倍多。
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称为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目前热核反应的条件只能由原子弹爆炸来提供。因此目前氢弹都用原子弹作为引发聚变反应的“扳机”,又称为“初级”。氢弹内发生热核反应并用高能中子诱发重核裂变的部分称为氢弹主体,又称次级。氢弹的初级和次级按特定的组合方式装在同一弹壳内。
中子弹爆炸的瞬间
中子弹(加强辐射弹):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而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效应的核武器,称为中子弹,或“加强辐射弹”,或“弱冲击波强辐射弹”。
中子弹是一种小型、低当量氢弹,它以氘和氚为聚变材料,以尽可能低的核裂变当量弹为“扳机”,使其中子辐射大大增强,冲击波、光辐射和放射性沾染均相对减弱。据测算,1 枚当量为1千吨的中子弹,在150米高度爆炸时,其瞬时核辐射杀伤半径可达800米,对坦克乘员的杀伤相当于1枚当量为1万吨的原子弹,而冲击波对建筑物的破坏半径约为550米,不及该原子弹的1/2。中子弹扳机的特点是利用较少裂变材料就能放出较多能量以满足氘氚聚变反应所需的高温。其技术关键一般说来是:用临界质量小的钚239代替铀235,使装料减少到1/3;在裂变扳机中加入少量氘氚混合物。中子弹爆炸过程大致如下:首先是化学炸药爆炸引发钚239的裂变反应;然后钚239的裂变反应引发“扳机区”氘氚混合物的聚变反应,产生大量高能中子,促进钚239的裂变,放出更多中子并进一步提高“扳机区”的温度。此过程称为“中子反馈”;中子弹用的此种扳机称为“加强原子弹”;最后裂变反应产生的高温高压引发聚变材料区氘氚的聚变反应。
中子弹是一种战术核武器,能有效地杀伤人员和对付装甲集群目标,其对建筑物和武器装备的破坏作用很小,放射性沾染也很轻。适合于本土防御作战使用。
其它分类:核武器从作战使用目的角度划分,可以分为战略核武器、战术核武器与战区核武器;从运载(投送)方式角度分类,可以分为核导弹、核航弹、核炮弹、核深水炸弹、核地雷、核鱼雷、核水雷等:
核导弹是装有核弹头的导弹,可从陆上、空中、水面、水下发射。按照其作战使用目的可分为战略核导弹和战术核导弹两类。
核航弹是装有核装置的炸弹,一般由飞机投掷并利用降落伞减速保证投弹飞机的安全。世界上仅有的实战使用核武器就是1945年8月美国投放在日本广岛和长崎的两枚核航弹。
核炮弹是用火炮发射的核装药炮弹,常作为战术核武器使用。例如美国XM一785型155毫米榴弹炮的核弹头,威力为2000吨TNT当量。
核地雷是装核装药的地雷,用于打击集群装甲目标,可在敌主攻方向的狭窄地段炸出大坑,形成大面积污染,遏制敌坦克、机械化部队的进攻。一枚2000吨当量的核地雷可摧毁距爆心200米范围内的坦克和260米范围内的装甲车。
核鱼雷是装有核装置的鱼雷,由潜艇携带,用于攻击大型水面舰艇、舰队、商船队及港口、基地、大型海岸工程等目标。美国MK一48一5鱼雷就有核装药型。
核深水炸弹(核深弹)是装有核装置,用于攻击潜艇等水下目标的炸弹。一枚1万吨TNT当量的核深弹在水下爆炸可将距离1千米以内的潜艇击沉或严重破坏。美国核深弹仍在服役。
核水雷是装有核装药的水雷,用于毁伤敌方舰船或阻碍其行动。1~2万吨的核水雷爆炸能使700~1400米处的舰船遭到中度损伤。
1945年7月16日,美国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核爆炸实验。
1945年8月6日,美国用B-29型轰炸机运载小男孩2万吨当量原子弹轰炸广岛。爆炸时间:8点15分43秒,城市中心12平方公里内的建筑物全部被毁,全市房屋毁坏率达70%以上。关于死亡人数,日美双方公布数字相差甚大。据日本官方统计,死亡和失踪人数达71379人,受伤人数近10万人。
1945年8月9日10点58分,“胖子”原子弹被投放于长崎。
此后,苏、英、法相继进行了核爆炸试验,接着又进行了威力更大的氢弹试验。据统计,地球上已记录到约2053次核试验。美国1093次,其中200次为大气层核试验(11次高空,81次中空,72次地面,36次水面),888次地下核试验,五次水下。前苏联进行715次核试验,其中大气层212次,地下核试验500次,水下3次。法国188次,英国43次,中国35次,印度6次,巴基斯坦5次。
2.
三相弹:放能过程经历由裂变到聚变再到裂变三个阶段的一种氢弹,又称氢铀弹。绝大多数库存战略核武器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种氢弹以天然铀或浓缩铀作聚变装料的外壳。当氢弹爆炸时,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高能中子引起壳体中铀核裂变,放出能量和裂变中子,裂变中子有一部分与聚变装料中的锂-6核发生核反应产生氚,氚又与氘发生进一步的聚变反应。三相弹的主要优点是高比威力,其不足之处是裂变能量所占份额较大,因而三相弹爆炸的放射性沾染较严重。一般说来,随着爆炸威力的增大,三相弹的裂变份额缓慢减小。当威力为几百万吨梯恩梯当量或更高时,裂变份额大都在50%左右。####
放能过程经历由裂变到聚变再到裂变3个阶段的氢弹。又称氢铀弹。最早被用作武器的一种普通氢弹。在各国的核武器库中,绝大多数战略核武器都属于这种类型。它在结构上的显著特点是以天然铀或浓缩铀作热核燃料的壳体,当氢弹爆炸时,热核聚变反应产生的大量中子(特别是高能中子)将进入壳体,引起铀核裂变,释放出能量和裂变中子,同时裂变中子也进入热核区,与锂-6核发生核反应造氚。因此这种氢弹结构可为热核燃烧创造更为良好的条件,加之铀壳本身释放的大量能量,使得氢弹的威力和比威力有成倍的提高。所以,高比威力是三相弹的主要优点。三相弹的不足之处是裂变能量所占的份额大,因而放射性沾染较严重。通常,三相弹的裂变份额随威力的增大而缓慢减小。当威力为几百万吨梯恩梯当量或更高时,裂变份额大都在50%左右。
-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核武器有多少种
周森
自从1945年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宣告了核武器的问世以来,核武器至今已发展到9种之多。
原子弹:它是最早的核武器,也是最普通的核武器。它利用铀、钚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氢弹: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至上千倍。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弹。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武器装备等设施,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是未来电子战的主要武器。
伽马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强放射性污染的核武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迟滞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了辐射的作用。它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一枚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相弹:用位于弹体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的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可以得到大于氢弹的威力。
摘自少年百科知识报
- 床单格子
-
核武器的9种分类
原子弹:它是最普通的核武器,也是最早研制出的核武器,它利用原子核裂变反应所放出的巨大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了杀伤破坏作用。
氢弹:是利用氢的同位素氘、氚等轻原子核的裂变反应,产生强烈爆炸的核武器,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甚至上千倍。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工弹。它在爆炸时能放出大量致人于死地的中子,并使冲击波等的作用大大缩小。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技术装备等设备,“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它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可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在未来的“电子战”中将会大显身手。
伽玛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所以它比氢弹、中子弹更高级,更有威慑力。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加强放射性沾染的核武器,主要利用中子产生感生放射性物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阻碍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了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辐射的作用,其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炸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由于不用原子弹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少,一般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相弹:用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以得到大于氢弹的效力。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核武器至今已发展到9种之多。
原子弹:它是最早的核武器,也是最普通的核武器。它利用铀、钚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氢弹: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至上千倍。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弹。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武器装备等设施,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是未来电子战的主要武器。
伽马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强放射性污染的核武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迟滞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了辐射的作用。它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一枚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相弹:用位于弹体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的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可以得到大于氢弹的威力。
摘自少年百科知识报
- 阿啵呲嘚
-
自从1945年广岛、长崎上空的蘑菇云宣告了核武器的问世以来,核武器至今已发展到9种之多。
原子弹:它是最早的核武器,也是最普通的核武器。它利用铀、钚等重原子核裂变反应放出巨大的能量,通过光辐射、冲击波、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电磁脉冲起到杀伤破坏作用。
氢弹:又称热核聚变武器,其杀伤机理与原子弹基本相同,但威力比原子弹大几十至上千倍。
中子弹:又称弱冲击波强辐射弹。在战场上,中子弹只杀伤人员等有生目标,而不摧毁如建筑物、武器装备等设施,对人不对物是它的一大特点。
电磁脉冲弹:它是利用核爆炸能量来加速核电磁脉冲效应的一种核弹。产生的电磁波可“烧毁”电子设备,造成大范围的指挥、控制、通信系统瘫痪,是未来电子战的主要武器。
伽马射线弹:它爆炸后尽管各种效应不大,也不会使人立刻死去,但能造成放射性沾染,迫使敌人离开。
感生辐射弹:是一种强放射性污染的核武器,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空间上造成放射性沾染,达到迟滞敌军和杀伤敌军的目的。
冲击波弹:它是一种小型氢弹,采用慢化吸收中子技术,减少了中子活化,削弱了辐射的作用。它爆炸后,部队可迅速进入爆区投入战斗。
红汞核弹:它用红汞(氧化汞锑)作为中子源,所以体积和重量大大减小。一枚小型的红汞核弹只有一个棒球大小,但当量可达万吨。
三相弹:用位于弹体中心的原子弹和外部的铀238反射层共同激发中间的热核材料聚变,可以得到大于氢弹的威力。
- CarieVinne
-
目前,人们所说的核武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原子弹:
即主要利用铀—235或钚—239等重原子核的链式裂变反应原理制成的核武器,叫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
2.氢弹:主要利用重氢(氘)、超重氢(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聚变反应原理
制成的武器,叫作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3.中子弹(又称为加强辐射弹):是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以高能中子为主要杀伤因素,主要用来杀伤人的小型氢弹,其主要特点是爆炸释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辐射很强,因而适于杀伤装甲目标内的有生力量,大幅度减少非直接攻击目标的连带毁伤,故被称为“干净的”战术核武器。
目前,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分别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
冲击波弹、电磁脉冲弹等武器属于第四代核武器。
三相弹也称“氢铀弹”。以天然铀作外壳,其放能过程为裂变-聚变-裂变三阶段的氢弹。在热核装料外包上一层铀238外壳,聚变反应时,产生的高能中子使外壳的铀238起裂变反应,释放出更多的能量。爆炸威力十分巨大。
爆炸时先由中心的铀235或钚239裂变产生超高温,在这条件下氘(dao,符号D)和氚(chuan,符号T)【均为氢的同位素】进行热核反应,如同氢弹一样释放出巨大能量,产生大量快速冲击中子,其速度超出每秒五万千米,能量很大,在这样高速的中子流的持续轰击下,外层的铀-238这种平时不易裂变的原子也发生裂变,释放巨大的能量,从而获得氢弹和原子弹的双重爆炸威力。同时,这种爆炸产生的铀-238碎片很多,于地面形成的放射性污染也很严重,从杀伤力的角度来说更加威慑。
打个通俗的比方,有个叫原子弹的家伙穿上件热核材料做的马甲就成了氢弹,后来又在外面套上件贫铀材料(铀238)做的防弹马甲就改叫三相弹了。
前面说了,三相弹就是一种氢弹。印象中,世界上大多数氢弹,特别是用于战略核武器的大当量氢弹,都应该是三相弹。虽然没看到中国官方宣称进行过三相弹试爆。
三相弹的制作不难,中国没有它反而是不可思议的。三相弹是为增大威力而产生的,三相弹威力中差不多一半是来自裂变,所以造成的放射性沾染严重,是不环保的典型的脏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