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ugen-Hive
-
历史文化名城镇江,扼南北要冲,得山水形胜,钟灵毓秀。镇江博物馆富藏3万余仲(套)套文物,耕耘人文,积淀传承,其吴文化青铜器、六朝青瓷器、唐代金银器、宋代丝绸服饰、明清书画、清代宫廷瓷器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更值得一提的是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基本出土于窖藏或墓葬,造型别致,纹样丰富,工艺精巧。无论造型、装饰,还是制作工艺都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堪称实用与观赏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交融,代表了当时金银工艺的较高水平。本文将对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著名的三宗,即1960年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1]、1982年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2]及镇江地区唐墓出土的银簪、银钗、银栉背等饰件[3],分生活用具和舍利容器两大类略作介绍,并尝试对其制作工艺进行探讨。
一、生活用具
生活用具类主要有银酒瓮、银盆、银涂金筹筒、银涂金筹、银盒、银托子、银碗、银盘、银碟、银注子、银锅、银涂金熏炉、银鎏金人物瓶、银盖、银鎏金令旗、银棒、银筋、银匕、银勺、银镯、银钗、银簪、银栉背等,计金银器近1000件,金银器皿70余件,其中以“论语玉烛”银涂金筹筒、双凤菱形银盘、鹦鹉纹银盒、鎏金鱼化龙纹大银盆、银鎏金婴戏图小银瓶、鎏金双凤纹大银盒、蝴蝶纹银盒、荷叶悬鱼形银盖等尤称精品,集中体现了晚唐时期南方金银器的风格,充分展示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丰富想象。
银涂金龟负“论语玉烛”酒筹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龟神态如生,背负圆筒,筒有盖,宛如龟背上竖起一支金色蜡烛。筒下设二层四面展开的莲瓣堆饰,筒座一周饰尖状条纹,筒身刻龙凤各一,间以卷草和鱼子纹,筒正面长方框内刻“论语玉烛”四字,下面四个并立的腰形区间内各有一对相啄的飞鸟;筒盖与筒身子口相接,盖面卷荷叶形,葫芦形钮,刻仰莲纹,盖身一周刻两对鸿雁及卷草、流云、鱼子纹。整个器物刻花处皆涂金。与此器同出的酒令筹,其大小正好可置于筒内。文字以《论语》为内容,有一枚酒令筹上还刻有“劝玉烛录事(饮)五分”字样,可知该物名称即是论语玉烛,是用来盛放酒令筹的。(图1)
银涂金酒令筹: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50枚,长方形,切角边,下端收拢为细柄状。每枚正面刻行体文字,文字内涂金,其内容上半段采自《论语》,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劝饮”、“处(罚)”、“放”四种。其中一枚为“刑罚不中则民无措手足觥录事五分”,民字缺笔,显系避李世民之讳。(图1)
鎏金压花双凤菱形银盘: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四出花瓣式菱形盘,宽沿,平底,矮圈足。盘内底压花鸾凤1对及火焰宝珠一颗,宽沿面上捶揲8只飞鸟和缠枝莲花,以鱼子纹为地纹,圈足无纹饰。银盘的鸾凤、宝珠及凸起的边缘处皆鎏金。造型独特,成型工艺较难,新颖奇巧。(图2)
鎏金鹦鹉纹银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盒盖及身为四出莲瓣形,盖面圆弧状高高隆起,顶面捶刻1对衔草鹦鹉纹,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地,莲瓣形直口的边缘饰以缠枝菊花纹带,下腹部为圆弧形,无纹饰,盒身下为四出莲瓣形高圈足,素面无纹。盖与身以四出花瓣形子母口相合。通体鎏金。外观金碧辉煌,纹饰华丽精致,盖、身、圈足均为四出莲瓣形,美观大方。(图3)
鎏金鹦鹉纹银碗: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碗口为五曲花瓣形,敞口,深腹,高圈足。碗口呈破式海棠形,内底心刻1对鹦鹉纹,鹦鹉勾喙,足趾锋利,展翅欲飞,纤细的羽毛清晰可见,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周围间以缠枝莲花和鱼子纹地,边缘有联珠纹一周。腹内壁的曲处饰以花结,衬托五组团花。圈足的外边缘刻变体莲花装饰带,圈足内刻有“力士”二字。刻花处皆鎏金,余皆银器原色。整器刻工精美,造型独特大方。(图4)
鎏金鱼化龙纹大银盆: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形体较大,敞口,腹部五曲,平底。底面水波纹地,錾刻一对翘尾展翅、睁目张口的鱼化龙,其嘴前各有一颗火焰宝珠,间以莲花、荷叶和七条游鱼;底腹及腹沿之间,隔以破式草叶纹带与卷草纹带,腹内一周五曲区间内刻五对珍禽,衬以涡轮状卷草纹和鱼子纹,沿面刻瑞兽五只,间以石榴花及鱼子纹;外底镌刻“力士”字样。刻花处皆鎏金,花纹装饰比较独特,与同出土的其他银器有所不同,其他银器上的纹饰主题写实意味较浓,作风相对贴近现实生活,而此盒上的鱼化龙图案,显然包含有某种意义上的神话色彩。古代有鲤鱼跳过龙门变化为龙的传说,人们即借此鼓励子孙发奋读书,力图上进,有待来日,一跃龙门,出人头地。整器金光灿烂,纹饰精美,线条流畅,动感极强。(图5)
银鎏金婴戏图小银瓶: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侈口,束颈,鼓腹,圜底。下腹部有等距离三处焊接痕,原应有三足,出土时足已佚。该瓶通体鎏金,遍布纹饰。颈部分别刻有连珠纹、折带纹及蔓草纹;腹部以鱼子纹为地,用卷草纹构成三足莲瓣形开光,开光内刻三组婴戏图,开光间饰以串枝花;腹底一周錾刻十二花瓣。三组婴戏图的内容分别为:第一组为二童对坐斗草;第二组婴戏图为三童子表演“胡旋舞”;第三组婴戏图为三童子表演杂剧“参军戏”。小瓶采用满地装式的构图法,使器物更具华丽的艺术效果,图案形象生动,儿童天真活泼,亲切可爱,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三幅婴戏图所展现的斗百草、胡旋舞、杂剧场面是研究我国古代民俗、舞蹈、戏剧史等珍贵的实物资料。(图6)
鎏金双凤纹大银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通体鎏金,身与盖分别为仰覆四出莲瓣组成,盒身下部为喇叭形高圈足。盖面高高隆起,似一朵覆盖的莲花,捶刻的凸花以衔草翱翔的双凤为主体纹饰,边缘一周环绕8对相向的飞雁,并间以缠枝莲和鱼子纹地。盖口沿錾刻8对奔鹿,均为雌鹿在前奔跑作回首状,雄鹿在后昂首急追,互相呼应,神态生动。盒身上腹部亦刻8对奔鹿,与盖口沿纹饰相同,下腹部刻有8朵牡丹团花。高圈足一周刻10只大雁,足边缘刻变体莲瓣纹带。盒外底部刻有“力士”及“伍拾肆两壹钱贰字”錾文,标明“力士”银酒具品牌及银盒的重量。银盒的花鸟动物图案反映了人们的吉祥观念,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图案中的双凤、对雁、雌雄双鹿均寓意为夫妻,莲花又称荷花,因“盒”与“合”、“莲”与“年”、“荷”与“和”谐音,此盒图案即寓意夫妻恩爱百年好合。又因牡丹花古人称之为富贵花,与缠枝莲相配,又象征“富贵万年”,还因为刻成牡丹团花,又代表了“富贵团圆”之意。整器造型华丽端庄,工艺精湛,錾刻的花鸟动物图案羽毛毕现,神态生动,动感极强,顾盼之间有呼之欲出之感,体现了唐代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图7)
银鎏金蝴蝶纹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小盒呈蝴蝶形,盖顶面凸起,捶刻蝴蝶纹,盖边垂直,錾刻双线连续菱形纹,菱形内刻“米”字形花纹,双线内以鱼子纹为地纹,盒身底为圆弧形,上腹边缘亦是垂直的蝴蝶形宽带状,带状纹饰与盖的边饰完全相同。盖与身以子母口相扣。圈足为圆形喇叭状,无纹饰。盒身与盖通体鎏金,圈足未鎏金。整器小巧玲珑,錾刻的蝴蝶造型,纹样精致如真蝶无异。(图8)
银鎏金鱼纹盒: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呈海棠形,顶面凸起,荷叶卷边,一片荷叶上捶刻四条精美的小鱼。叶面錾刻的叶脉似放射的光芒,盖边是垂直海棠形宽带状边,上面錾刻连续的三线组成的波浪纹,大波浪中刻有短线条组成的密集小水波纹,圈足为圆形喇叭状,底边錾刻一周花瓣纹。盒身通体鎏金,圈足部仅花瓣鎏金。盖与身以子母口相扣。鱼纹小盒金光闪闪,灿烂夺目,精致小巧,整体纹饰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郁。(图9)
银鎏金荷叶悬鱼形银盖:1982年元旦出土于江苏丹徒丁卯桥唐代银器窖藏。呈翻卷边荷叶形,盖面双线条錾刻荷叶的叶脉线饰,盖顶中心,有一圆形蒂和一根卷曲的茎状钮,盖下面的底边处等距离焊接有3条小鱼作为器盖的子口。整器形象逼真,线条流畅,下面3条小鱼仿佛游动于荷叶之下,一幅荷塘清趣图就呈现在眼前了。(图10)
二、舍利容器
舍利容器类主要是金棺、银椁。金棺银椁是佛教僧人安葬佛舍利(遗骨)的葬具。据佛教经典记载,佛祖释迦牟尼涅后,其舍利被分成八份分给古天竺八国国王建塔供养。后来供养舍利的风气逐渐盛行,安葬舍利的容器也日益豪华。供养舍利之风传到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的丧葬制度相结合,将盛放舍利的容器做成棺椁形,制作上也极尽工艺之能。有唐一代,上至帝王,下至平民,尊佛崇佛达到鼎盛。统治阶级以贵重的金银为材质、以佛教题材为纹饰、参照棺椁制度等丧葬礼仪打造舍利容器,制定了一整套供奉舍利的礼佛仪轨,为绚丽的中国古代文化增添了一抹浓厚的佛教文化色彩。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出土的金棺、银椁正是这种文化的反映。
长干寺舍利金棺:1960年5月发掘于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地宫。棺以纯金捶揲而成,除底部外,遍体刻精细花纹。棺头以鱼子纹为地纹,上部刻如意云纹图案,中部刻直线纹,类似栅栏,下部刻门扉,左右各有乳钉三排九枚;棺尾以鱼子纹为地纹,刻有下面共出的如意云纹五朵,上托一轮慧日(或称智珠);棺身两侧亦以鱼子纹为地纹,各刻两个高髻人首人手鸟身、鸟脚鸟尾羽人,前者两臂伸张,后者双手合捧果盘,周围遍饰如意云纹图纹,錾刻仙鹤三只,翱翔于如意云纹之中。棺内存放素面小金棺一只,内盛释迦舍利子11颗。(图11)
长干寺舍利银椁:1960年5月出土于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地宫。椁以纯银捶揲而成,形似棺。除底部外,遍体錾刻精美的纹饰。头部以鱼子纹作地纹,下侧中间刻门扉,门扉下各有乳钉三排十二枚,门扉上为栅栏,两边饰卷草纹,门上双线界内间以卷草纹,界上两侧亦刻卷草纹,中间拥托慧日一轮;椁尾亦以鱼子纹为地纹,錾刻共出的如意纹十朵;椁两侧各刻双头迦陵频伽像一身,间以纤细的缠枝花纹;椁盖饰飞天二,高髻,裸上身,着长裙,前者左手张开高举,右手持花盘作转身回顾状,后者双手持果盘,作行进状。飞天身体柔软,姿态自然,借风飘而起舞,借流云而飞翔,二飞天前在如意宝珠四周衬以花朵流云,图案极其美丽动人。(图12)
禅众寺舍利银椁:1960年5月出土于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地宫。椁为纯银捶揲而成。椁作带座箱形,遍体以鱼子纹为地纹,錾刻精美纹样。椁头刻门扉,下部各有乳钉七排,每排五枚、四枚不等,饰门环一对,突出于平面外,上挂一精致银锁,锁匙可取卸;椁尾刻鸿雁一对,间以如意云纹;椁身两侧各刻高髻、双翅、人头鸟身的迦陵频伽像一身,一作合掌状,另一作双手持盘供养状,均飞翔于缠枝花叶之间;椁下为须弥座,饰破式海棠及蔓草纹;椁顶饰仙鹤一对,间以如意云纹,造型纹饰精美。(图13)
三、制作工艺
从以上两部分的客观描述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的总体特征,如圈足宽大;器皿口部多采用花瓣形处理;器壁变薄;造型整体富丽堂皇,精致细巧;出现不少象生器;花纹以缠枝花鸟为主;多用散点或满地装饰;多用中国本土或神话中的各种动物形象,特别是鸳鸯、凤鸟、鹦鹉等民间喜闻乐见的生活题材;整体作风写实,结构紧凑,整齐活泼,图案化意味浓厚等,亦可大略了解其制作工艺、审美倾向和艺术内涵。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金银器的制作方法很多,金的加工方法就有销金、柏金、织金、砑金、披金、泥金、镂金、捻金、戗金、圈金、贴金、嵌金、裹金等十四种,从上述器物的描述来看,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各种工艺技法均有所使用,但主要还是采用捶揲与錾刻,辅以切削、抛光、焊接、刻凿、铆、镀等多种生产技艺制作,综合运用流线、圆弧式手法造型,器物舒展大方、轻松活泼。
所谓捶揲是指利用金银质地较软、延展性强的特点,采用反复捶击的方法,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金银器捶揲工艺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自由捶揲法,自由捶揲法是以预先设计好的图形,敲击金银薄片,以比较自由的手法制作出二维或三维的器形;另一种是“模冲”捶揲法,模冲捶揲法需要事先按设计要求刻制底模,底模一般以锡铅合金制成,加工时将底模衬在金银板片下反复捶揲,底模上的花纹就翻印到器物上。镇江博物馆馆藏唐代金银器中的盘、杯等大多数用捶揲技术制作,一些形体简单、较浅的器皿也是直接捶制出来。[4]
錾刻则是利用钢制的各种形状的錾子,用小锤敲击钢錾将花纹錾在退过火的条块状黄金的表面。錾刻工艺用錾、戗等方法雕刻图案花纹,这些图案花纹有深有浅,富有艺术感染力。錾刻工艺有阳錾、阴錾、平整、镂空等数种。
相比较而言,捶揲工艺主要用来制作器物的形体,錾刻工艺主要用来制作器物表面的装饰纹样,在制作器物表面装饰纹样时两者还可以结合使用,将捶揲工艺、錾刻工艺、模冲工艺完美的结合,将器物及器物的装饰纹样制作得十分逼真写实,将形体刻画得深入动人,将整体的形和局部的形都刻画得栩栩如生,线条流畅,富有韵味。
当然除了使用捶揲与錾刻这两种成形加工工艺外,这批器物还有其他的最常用的装饰工艺使用,那就是鎏金,这在唐代的高档金银器加工中几乎无器不用。
鎏金工艺是金银器表面装饰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工艺,亦称“涂金”、“火镀金”。先将金与水银混合熔化成金汞剂后,涂于器物(多为银、铜器,也有铁、陶质)表面,经烘烤加热,让其中的水银蒸发掉,使金固着于器物表面,再磨压加工而成,华贵璀璨,经久而不褪色。[5]此工艺始于春秋末期,至战国、两汉达到很高水平,唐代银器,主题纹饰多鎏金,称为“金花银器”,达到巅峰,这批金银器就是“金花银器”风格的真实写照。
金光闪闪、银光熠熠的金银器,成为显示唐王朝国力强盛的标志。其精巧的制作工艺、优美的造型艺术、丰富多彩的装饰技艺无不展示了唐代现实生活的五彩缤纷,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金银器也不再只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历史和文明的印迹。王朝的身影远去了,但岁月依然在流逝中记住曾经的辉煌。
注释:
[1]江苏省文物工作队镇江分队、镇江市博物馆.江苏镇江甘露寺铁塔塔基发掘记 [J].考古,1961(6):302-315.
[2] 丹徒县文教局、镇江博物馆: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唐代银器窖藏[J]. 文物,1982(11):15-24.
[3] 刘建国. 江苏镇江唐墓[J].考古,1985(2):131-148.
[4] 段丙文. 论唐代金银器的錾刻与捶揲工艺[D].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7(5).
[5] 欧阳摩一. 神工鬼斧 溢彩流光――中国古代金银器制作工艺综论,金色江南――江苏古代金器[M]. 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