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道家的关于气的

2023-07-29 16:59:56
共1条回复
天线宝宝说害怕
“气”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范畴,更是道家的三大核心的基础概念。道家的气论是中华传统文化气论观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它贯串于道家思想的始与终,是道家的宇宙观的重要的基石。因此,“气”是道家独有的文化精粹,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博大精深,奥秘无穷。
道家的气的观念是中华文明中关于人、地、天、道和自然的最本质的抽象概括,以庄子的话讲是“通天下一气”,故是“万物齐一”基本基础,即是宇宙的最基础。道家的气论观离不开中华民族先民的丰富的气的观念的具体认识,故也是对中华民族的先民的宇宙气观念的创造性的继承和创新,从此使中华古先民的广泛的粗糙的气论观获得了统一性,因此道家将以自然为基础的“古道古德”的气论推向了高度抽象的“大道玄德”的气论体系,极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先民气论观,为能够广泛的应用宇宙气论观解决现实的具体问题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路。所以,对道家的气论进行研究,不但有助于使我们准确的把握气的概念,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气论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而且也更有助于我们认识道家气论观和道家的道德理论对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瑰宝的无限价值。
道家是如何论述气和运用气的呢?首先,道家认为,道因气生、因气行,气因道化、因道长,德化就是气的冲和运化和合,所以“道法自然,清净虚无”的宇宙本体是气的“道生之,德蓄之”,故有老子说,万物将自化,有物混成,其中的基础就是气的运动。其次,《黄帝内经》提出了“万物悉备于人”的道气理论,指出“精气,生命之根本”,“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病安从来,故得精气则生,失真气则亡;以及“呼吸精气”,是人和自然同一的根本。因此“有物混成”,道家将气的概念深入的融入到了人体的“气道”与自然的“气的大道”的统一,充分的运用了以人体为基础的气论研讨和建立了道家的“道法自然”的“大道玄德”的宇宙观。
道家气论观的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通过道家炼气修炼的实践的对气的概念从微观和宏观状态上的直观精确的把握。正由于有道家炼气修炼的实践性的基础,因此,正如《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气的概念是理论性的抽象与实体性的具体可感的综合一体的概念,所以是道家的“气”论思想有别于诸子他家的“气”论思想的基础根源。

相关推荐

道德经第25章原文及译文解读

道德经第25章原文及译文解读如下: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一种物质,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它处在寂静、清澈的状态之中。它独立存在着,不依赖于任何其他力量而改变。它循环往复地运动不息,可以说它就是生天生地的母亲。本人不知晓它的名字,就给它起个字叫“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就叫“大”。它极其博大,无边无际,就消逝在茫茫太空了。它消逝的地方,极远极远。由极其远大的地方,就又返回来了。所以,道,天,地,王也。国中有这四大,而王只是其中的一个。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道,道依存于自然。道德经启示:1、宇宙中万事万物,包括人类在内,都源于大道,统一于大道。大道是宇宙的本原、本元。这是老子《道德经》的一个根本观点。2、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五个方面:一,道是一种混沌状态的物质,在天地之前就产生了。二,它没有名字,老子给它起的名字明“大道”。3、大道周而复始地运作,大道独立存在。任何其他力量也改变不了。所以,才会生天生地生万物。动不息。正因为它不停地在运动之中。4、任何一个有组织的地方,都存在着四样的东西,这就是道、天、地和人中。在这里,老子所说的王,不单是指国王,也是指得道的高人。5、讲述了人与天地大道的关系。人依存于地,地依存于天,天依存于大道,大道只依存于自然规律。这里连用了四个“法"字,当效法、依赖讲。在世界哲学中,只有老子把人与天地并提,也只有中国哲学是讲天人合一-观点的。
2023-07-28 10:44:331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翻译是:有一种浑然而成的东西,在有天地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它寂静无声而又广阔无形,它不依靠任何外力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究竟叫它什么名字才好,只好勉强称它为“道”,再勉强给它取个名字叫“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回归本源。所以道是伟大的,天是伟大的,地是伟大的,人也是伟大的。天地间有这四大,而人只不过是其中之一。在这四大之中,人是效法于地的,地是效法于天的,天是效法于道的,而道则纯任自然。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又是循环往复的“道”是天地万物之本源,世间切都因“道”而运行,人也必须依“道”行事才能长存。在这里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理。《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言》,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
2023-07-28 10:45:111

老子第二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之前就早已存在了。“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它无声无形,独立而存在,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运行着,它可以说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叫做什么名字,所以称之它为:“道”,勉强的描述它是“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周行无所不至,曰:“逝”,逝周而无所不穷极,不偏于一个地方,曰“远”其体独立,不随于所适,保持本性,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以地的法则运行,地是以天的法则运行,天是以道的法则运行,道是以自然为法则运行。
2023-07-28 10:45:371

老子第二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个物体在混沌中形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从运转繁衍方面来说称它为“道”,从运转控制的物质量的方面说道大。从道控制的物质量大说到道控制的物质运动很快,从道控制的物质运动很快说到道控制的物质运动距离很长,从道控制的物质运动的距离很远长说到道控制的物质运动的回归。所以道大排第一,天大排第二,地大排第三,人也大排第四。宇宙群体中有四个大群体,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群体。所以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注释:强:天地自强不息,强:运转,为:驱使大象去劳动,控制。“字”的本意:在家生孩子,繁衍。逝本义:走得太快,很快就消失了。反:还归,回。后多作“返”。
2023-07-28 10:46:031

【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原文:有物①混成②,先天地③生;寂④兮寥⑤兮,独立⑥不改⑦,周行而不殆⑧,可以为天地⑨母。吾不知其名,字⑩之曰道,强为⑴之名曰大⑵。大曰逝⑶,逝曰远⑷,远曰反⑸。【注】①物:指神道。②混成:由阴阳混合而成。③天地:天与地,泛指自然界。④寂:寂静。⑤寥:冷清。⑥独立:指太极孤独地存在,无任何道体与之相伴。⑦不改:不改其变,即衍化不休。⑧殆:通“怠”,懒惰,松懈。⑨天地:王本原作“天下”,据帛书本及汉简本改。⑩字:取表字。自称用名,表示谦虚;称人用字,表示尊敬。⑴为(wèi):替,给。⑵大:含尊贵之意。⑶逝:去,往,引申为衰弱。⑷远:远离于初始状态之谓。⑸反:通“返”,返本,接近于本源之谓。【译】有道体(神道)由阴阳混合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冷清,孤独存在而衍化不休,循环往复而不懒惰松懈,应当是天地的母体。我不知晓它的名字,敬称为“道”,勉强为它取名为“大”。神道的衍化不断趋于衰弱,趋于衰弱则愈发远离初始状态,远离初始状态则更加接近本源(无极)。
2023-07-28 10:46:391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翻译与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01,寂兮寥兮02,独立而不改03,周行而不殆04,可以为天地母05。吾不知其名06,字之曰道07,强为之名曰大08。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09。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10。域中有四大11,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12,地法天13,天法道01,道法自然02。 今 译 道作为有物质性的元气,在天地之前即生成,它无声无形,独立永生,循环运行而不穷乏,成为天地万物的母体。我不知其名,称其字为“道”,勉强叫其名为“大”。它周流不息、悠远无边,而在循环运行。 世人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宇宙中有此四大,而人只占其中之一。 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顺应自然。 评 议 本章是老子讲述宇宙本体——道的最早形态,讲了如下几个问题。 一是说道作为宇宙本体,最早的形态是浑沌的元气,先天地而生成; 二是说道无声无形,独立存在,常久不变; 三是说道循环运行,周流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母体; 四是说道本无字与名,勉强称其名为“大”、称其字为“道”,即所谓“大道”; 五是说道是运动的,运行不息,悠远无边,循环运行的; 六是说在宇宙中,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称为宇宙四大,而人只占其中之一; 七是说在四大中,按照强弱排列是道、天、地、人。人处于弱势。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即自然,故曰“道法自然”。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这是老子总结天地万物 (包括人)的发展规律,违背此规律,非但不能成功,反而会造成天灾人祸。过去人们说人定胜天,只是一种豪言壮语,实际上是办不到的。人类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发展壮大。遇到自然灾害,尽量减少损失或避免损失。 应当说明,老子所说“道法自然”,是说道本自然无为,无所法,只能自我效法。今天有些人,不明白老子所说“道法自然”之真谛,说这是要求人们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不要随意破坏自然环境。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注释 01 物:即二十一章“道之为物”之物,指天地万物未形成之前的大道。 混成:混沌而成为一体。混与浑,古代通用。两句:河上公曰:“谓道无形,混沌而成万物,乃在天地之前。” 02 寂寥:河上公曰:“寂者,无声音;寥者,空无形。” 03 独立而不改:谓独立存在,常久不变。林希逸曰:“独立而不改,常久而不易也。”河上公曰:“独立者无匹双,不改者化有常。” 04 周行而不殆:谓循环运行而不息止。林希逸曰:“周行而不殆,行健而不息也。”吴澄曰:“周行乎万物之中,无不遍及而未尝穷匮,故曰‘不殆"。” 05 天地:楚简本、王弼本作“天下”,误。帛书甲乙本作“天地”,是。按:“道”产生天地万物,故曰为“天地母”。 06 不知其名:道本无名,故曰“不知其名”。 07 字曰道:吴澄曰:“于是假借道路之道,以为之字。字者,名之副而非名也。” 08 强名之曰大:吴澄曰:“字不足以尽之,不得已而强名之曰大。” 强:勉强也。 09 逝、远、反:吴澄曰:“逝谓流行不息,远谓悠久无疆,反谓无有无名。”奚侗曰:“既远矣,于是复反其根。”(《老子集解》,下同。)反,有循环运行之意。高亨训反说:“说它是循环运动的。”(《老子注译》)这符合老子本意,亦说明物质不灭的自然发展规律。10 人大:楚简本、帛书甲乙本、河上公本、王弼本皆作“王大”,非是。傅奕本作“人大”,是。按奚侗曰:“两‘人"字,各本皆作‘王"……盖古人尊君者妄改之,非《老子》本文也。古多以天、地、人并称。《易· 说卦》:‘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并三才而两之,故六。"……《说文》‘大"字解云:‘天大、地大、人亦大。"则与《老子》文同,殆古语也……幸下文‘人法地",‘人"字未改,益可资以证明。”11 域中:楚简本、帛书甲乙本作“国中”,误。河上公本作“域中”,是。12 人法地:谓人以地为法则。法,效法也,河上公曰:“人当法地安静和柔,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劳而不怨,有功而不置。”奚侗曰:“地以宁静为德,人当以宁静为性。”13 地法天: 河上公曰:“ 地澹泊不动, 施而不求报, 生长万物, 无所收取。” 奚侗曰:“《易 · 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01 天法道:河上公曰:“道清静不言,阴行精气,万物自成也。”奚侗曰:“《文子 · 道德》篇:‘夫道者,德之元,天之根。"” 02 道法自然:河上公曰:“道性自然,无所法也。”奚侗曰:“道主无为;无为者,顺自然也。”按吴澄诠释“人法地”四句曰:“人者,圣人也。法者,水平之准,与之平等如一也。人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地一,故曰‘法地"。地之所以大,以其得此道而与天一,故曰‘法天",天之所以大,以其与道一,故曰‘法道"。道之所以大,以其自然,故曰‘法自然"。非道别有自然也。自然者,无有无名是也。”可供参考。
2023-07-28 10:47:11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什么意思?此物在哪?出处?

出自《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这个“物”,就是指“道”,"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取名叫做“大”。道是浑朴状态的,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是无限的完满与整全,周流不息的运转着。道法自然,道以自然为归,道德本性就是自然。问题“此物在哪”,我理解的“物”存在于永恒的自然之中。(上述材料来源于《老子注译及评介》,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1984.5)
2023-07-28 10:47:215

《道德经》中这句什么意思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

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原文: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注释]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引语]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评析]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2023-07-28 10:47:451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

这句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作它“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所取法的是天,天所取法的是“道”,“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所以这个物在这代表的是“道”
2023-07-28 10:48:074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

一、原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有一个东西,在天地之前就存在了。它无声无形,它独立运动不受其它东西左右,它运动的轨迹是圆周运动,它永不停止。我不知它叫什么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名叫无边无际的大。无边无际就要换位运动,离开自己原来的位置,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最后又会回到自己的出发点。所以道重大,天重大,地重大,王也重大。宇宙之中有四种最重大的东西,而王是其中之一。所以,人要效法学习大地的精神,要厚德载物;人也要效法学习天的精神,要自强不息;人也应效法天道,敬畏天道;道效法自己本来就该是的样子。 2、南怀瑾《老子他说》此处“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然而,心物还只是一体所现的两面,这个浑然一体的道,它是“先天地而生”,宇宙万有的形成与消灭,全是它的功能所起的作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究竟是怎么的一种情况呢?老子形容说:“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老子说这个道,“寂兮!寥兮!”清虚寂静,广阔无边,没有形象声色可寻,永远看不见、摸不着;“独立而不改”,超越于一切万有之外,悄然自立,不动声色,不因现象界的物理变化而变化,不因物理世界的生灭而生灭。“周行而不殆”,它无所不在,在在处处都有道。不论“物”也好,“心”也好,都有它的存在,永远无穷无尽,遍一切处。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这个东西是一切宇宙万有的根本,具足一切的可能性,实在很难用一般世间的语言文字来形容,所以我们不得已,姑且叫它做“道”。 “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它实在无量无边,太大了,所以也可叫做“大”;“大曰逝”,“逝”是永远的向内外四面八方延伸发展,等于说宇宙是无限的扩张。然而,因为“道”太大太远了,它遍一切处,通于古今,尽未来际,我们若求大、求远地去追求它,反而难以企及。其实“道”就在每个人的自身上,若能反求诸己,回头自省,见“道”才有希望。所以“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王代表人。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字是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人要效法大地,大地则依法于天,这里的“天”,是指有形的太阳系统的自然物理的天,也就是天文学上的天体之天。地依法于天,天则要效法道。“道法自然。”“自”便是自在的本身,“然”是当然如此。老子所说的“自然”,是指道的本身就是绝对性的,道是“自然”如此,“自然”便是道,它根本不需要效法谁。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1)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有物,指道。混成,指大道鸿蒙未开的状态。先天地生,道在天地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2)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寂,寂静无声。廖,虚漠无形。 独立而不改。独立,浑然为一,无物与之相并生。不改,不自生,不自化,无有终始,亘古不变。 周行而不殆,周行,循环往复的运行。不殆,无所阻碍,故能永恒不息,永不停止。 可以为天下母。天地万物,莫不出于道。所以,道可以为天下母。 (3)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它,只好以“道”字来描述它。如果非要说,“道”到底是什么的话,可以把它称之为“大”。 (4)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大曰逝,解名物曲学之桎梏,而体察大道。有道者,能体察道之大,方能往而反道。逝曰远,远,上古道术。一直往回走,就能越来越接近于上古天真道术。远曰反。反,复归之意。远,一直追溯到上古道术,最终反于大道。 (5)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域中,道之所在,万物之所寓。四大,指道、天、地、人四者。人为什么能居其一,与道和天地并大呢?因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一体。 (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法则的意思。自然,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不是指自然界。自然界,只是比较近晚的观念和说法。 人法地,地资人,人得地载之而存,故人法地。天资地,地得天运之而生育万物,故地法天。天法道,道资天,天得道之资而运,故天法道。 道法自然,道至上至极,至静至虚,无何物可以资道,道自资之,不自生而生万物,不自化而化万物。 三、我之体悟——树若有情,树需叹! 今天和老公聊起认识的几个海淀妈妈辅导孩子学习之疯狂,简直令我们望而生畏!先不说孩子受的了受不了,我们自己就觉得很难有热情投入这么大的精力。我问老公,这样逼孩子,能长久吗?还是到最后孩子就适应了。如果不能长久,我实在不忍心用牺牲孩子童年的方式去换这种一时的优越感。我不知道别人的孩子是不是更优秀,至少我的孩子对我逼她做的事情很难有热情,也很难做好。如果一个人一生只为功利而活,没有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不会太悲哀!如果要用她一生的悲哀,来换取一个入学名额,我觉得不值得。 人若效法天地,在教育上是不是也应该回归本性和自然,见素抱朴——即只为孩子提供应有环境和土壤,不刻意雕琢,而是让她自然而然的呈现她生命的状态! 就像林中自然生长的树木,强健挺拔,木质坚硬,生命力持久。而人工培育和剪裁的树木,木质脆弱,也很容易生病。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用完就会被抛弃;它只能成为人类想让它成为的样子,无法呈现自己本来的样貌;它的命运只能被人类决定,而无法自己选择。我想树若有情,恐怕也会为这样的命运感到悲凉和叹息吧!
2023-07-28 10:48:16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这是老子对道的描述:道也是一种物质,在天地形成以前的混沌状态就已经存在了,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形态,它独立于宇宙从不改变,循环往复从不衰败。
2023-07-28 10:48:40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字之曰道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有物混成:物,指“道”.“道”是混成一体之物寂兮寥兮:“道”无声、无形(无象之象,无物之状)独立而不改:“道”是个绝对体,即“道”的存在是独一无二且具有绝对性,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因为“道”是宇宙本源周行而不殆:讲“道”的运行规律,且其运行永不止息逝:运动变化,感而不知.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远: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人亦大: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为万物之灵.反映出老子以人为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⑿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2023-07-28 10:48:551

有物混成的原文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023-07-28 10:49:101

有物混成的解读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意即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出现之前就存在了。“有物混成”四个字真是精彩,“混成”代表浑然一体,还没有区分;因为区分之后,才能成为被认识的对象。譬如,远远地看不知道是什么,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张桌子、一张椅子;一旦区分成桌子、椅子,才能够被认识。“先天地生”是指在天地以前就存在,说明没有东西比它更早。“有物混成”一语,可以参考《庄子·天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意即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无”存在,尚未出现“有”,也尚未出现“名”,这就是“一”的由来,混同为一而尚未具体成形。庄子的这几句话把老子的“有物混成”讲得很清楚。“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意即寂静无声啊,空虚无形啊,它独立长存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不止息,可以作为天下万物的母体。既没有声音,也没有形状;无声是针对人的耳朵来说,无形是针对人的眼睛来说,亦即“道”无声无形,不随着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变化。我们经验到的世界都在变化之中,而“道”永远没有任何改变。不仅“独立而不改”,还必须“周行而不殆”;如果只是“独立不改”,那不是僵化了吗?“周行”是说周流循环运行,它的循环运行,就好像四季春夏秋冬重复循环一样,“道”循环运行而不止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两句话是重点。如此一来,则“可以为天下母”,而第一章谈过的“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就在这里。“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意即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命名为“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源。为什么要说“强为之名曰大”?因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大到最后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于是就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到最远的地方去,远到最后不能消失不见,必须返回本源,这叫做循环、周行。老子用“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三个词来描写。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意即所以,“道”是大的,天是大的,地是大的,人也是大的。存在界有四种大,而人是其中之一。“道”是无穷大的,天、地、人都是从“道”而来的。从“道”而来,到天、地、人,人和前三者不一样,居然也成为其中一大。“我们”构成一个特别的存在领域,叫做“人”。“域中有四大”,在此“域”不是指宇宙,宇宙是指空间和时间;但“道”并非时空所能局限,所以此句并非是指宇宙里面有四个最大的东西,而是指“道”。“域”勉强译为“存在界”,以与“虚无”区别,表示老子反对虚无主义。何以成为“四大”?由上文的“大”经过“逝、远、反”三个步骤,可以得知这是由“道”而展现的四大领域:“道”、天、地、人。事实上只有“道”是唯一的大,“人居其一”是为了提醒人,不可因为生命短暂、脆弱而失去信心,而应该由“人、地、天”一步步提升,达成与“道”冥合的至高境界。“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对人的肯定由此可见,他认为人非常重要。人可以堕落到深渊,也可以提升到领悟“道”的程度,所以人的“大”具有可变性、可能性。问题在于“大”要如何展现,还需要好好努力。老子提出要修德——保存本性,但是有几个人可以保存本性而达到这个目的呢?并不是说这一生完全不动,就保存了人的生命特色,而是要让本性与禀赋不断地展现出来。一个人说话、行动、思考,以及自由选择的能力都是禀赋。往上走,就是回“道”;往下走,就是离“道”愈来愈远。 “人法地”,意即人所取法的是地。人活在地上,地上生长五谷蔬菜、水果等物产,人所取法的是地,如果没有按照生存的条件——“地”所提供的材料去安排生活的话,人类很难活下去。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就表示人所取法的是地。“地法天”,意即地所取法的是天。天即天时,地上所有东西的成长和发展都要靠春夏秋冬的配合。植物的开花或结果都不能随意,要靠季节及风、雨、雷、电的互相配合,才得以风调雨顺,地上万物才能自然生长。“天法道”,意即天取法的是“道”。“道”是大、逝、远、反,等于是让天有个最后的依靠。“道法自然”,意即“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状态。任何一样东西只要是“自己如此”的话,“道”就让它表现出来。对人来说,了解“道”所取法的是自己本来的状态,就可以依此生活,本来是怎么样就怎么样,只要自己也如此,不要有额外的欲望,人就与“道”一样了。老子并不是说“道”真的要取法谁,因为自己如此的状态也来自“道”——无为,什么都没做,但是无为而无不为,到最后所有该做的都做完了。因为它所谓的“应该”并不离开事实,在人的世界之外,并没有“应该”这两个字。另外,“自然”一词不是指自然界,在《老子》全书中,“自然”出现过五次,没有一次是指自然界。像“希言,自然”的意思是:少说话就合乎自己如此的状态,“自然”是指自己如此。古代谈到天地万物就是用“天地万物”一词,而不用“自然界”。事实上,天地万物与“自己如此”最接近,只有人类才不会自己如此或者自己会不如此。由上可知,“人法地”的“地”,是指地利或具体自然环境,“人法地”可以保障人的生存,并学习合宜的生活法则;“地法天”是由人的观点想要找到天的法则;“天”是指天时或宇宙中的规律。“天法道”也是由人的观点向上追溯到天的依归,由此体悟了“道”(如无为、不争等)。最后“道法自然”,任何事物若是保持自己如此的状态,就是与“道”同行。 本章是老子论“道”的关键篇章。“有物混成”,认为“道”是一个混沌未分的整体,这是基本的观点;“先天地生”,天地是已分的结果,“道”之先于天地并非时间上的先后,而是逻辑上的先后。因为天地之前无从计较时间久暂。有学者认为,“道”比天地先,是时间上的先后,而不是逻辑上的先后。此言差矣,先后有两种,一种是时间上的先后,譬如,先下雨地上才会湿;另一种是逻辑上的先后,逻辑先后一定要强调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譬如父母就存在上来说,是时间上的先后,父母生子女出来;但在逻辑上,子女生出来的那一刹那,父母才成为父母。所以父母和子女,以时间来说,父母为先;而在逻辑上父母和子女是同时的,彼此都需要以对方作为前提,二者同时出现。“道”和天地万物也是一样,“道”创造万物,并不是时间上的先后,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永恒即超越时间。“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时间不能对它加以任何限制。所以,“道”存在很久终于出现了天地万物,这种说法代表时间上“道”在先,就有问题了。什么是逻辑上的先后呢?天地非由自生,所以需要一个“自生者”为其基础,这就是逻辑上的先后。天地是有开始的,有开始的东西若要存在,需要一个逻辑上的条件,就是有一个在它之前的东西,这就是“道”。所以,逻辑上“道”比万物在先。“道”是自生者,没有东西生它,天地是被“道”生出来的,需要“道”作为它的前提。换句话说,“道”不需要天地,天地却不能够没有“道”。时间只对变化之物有效,假如有样东西从来没有任何变化,时间对它就没有意义。譬如,机器人永远不会变,岁数对它就没有意义;只有会变化的人才需要计算时间,岁数对他才有意义。“自生者”在西方哲学中就是“自因”——我是自己的原因。“自因”是上帝或存在的首要条件,此外其他一切皆为“他因”——需要其他的东西作为原因。真正永远存在的事物,一定以自己为原因。如果不是自因,就是他因,他因一定有开始,那个因素就是开始。假如没有因素使自己开始,那就是自因,一定永远存在。自因只有一个,在西方称为上帝,在老子来说就是“道”。所以,我们在比较不同的哲学系统时,常会强调一个概念是不是在同一个位置和阶层。外国人所说的上帝,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上帝创造一切,“道”生出万物,代表同样的位置和阶层。上帝之前没有东西存在,“道”之前也没有东西存在。《圣经》记载,摩西带领犹太人出埃及,他到西奈山上去祷告,这时上帝现身,显示为荆棘丛在着火,但是并没有被烧毁。上帝跟一般自然现象当然是不同的,摩西就问:“你是谁?告诉我,我才好对百姓说。”上帝就说:“我是自有永存者(I am whoI am)。”意思是:我就是一直如此,我就是原先所是的,亦即上帝不可能有过去或未来,他是永恒的。《圣经》里的摩西和中国的老子互不相识,为什么谈的东西会类似呢?因为凡是人,顺着思想的要求,就非有这样的结果不可。我们今天就算没有《老子》、《庄子》、《圣经》可以看,照样会想出类似的需求。宇宙万物从哪里变化?以前没有我,以后也没有我,那就要问我到底存在吗?笛卡尔(R.Descartes)说:“我思,故我在。”但是他接着说:“我在,故上帝在。”我凭什么存在?这是不是幻觉呢?要证明我的存在不是幻觉,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找到一个存在的根源,亦即证明使我存在的那个力量。但要注意,那个力量本身不能是别的东西使它存在的,而必须是自己使自己存在的,我才有真的保障。如此一想,人生的态度也会改变,试问:活在世界上能依靠谁呢?沧海桑田,一切都会变,自己当然靠不住,只有靠“道”。为什么有些人需要信仰呢?信仰其实是很诚实的态度,当知道一切都靠不住,一切都是空虚时,就依靠信仰,此时的信仰也就是“道”。“道”是一切的根源。有了信仰,才会正确看待这个世界与人生。 “道”是绝对的“一”,本章谈的“独立”是指它是唯一的,和一般所谓的“独立”不同,一般的“独立”是相对的,譬如成为一个国家或者其他。这里的“独立”是绝对的“一”,不会因为任何缘故而变化,所以“独立而不改”,这正是“超越界”的基本界说。人类经验所及、理性所能理解的范围,叫做内存界,但是内存界本身无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情况。人的生命有开始、有结束,宇宙万物有开始、有结束,我们找到人类世界加上自然界这两大范围,已经很了不起了。打开电视看,宇宙万物让人目眩神迷,然而再怎么目眩神迷,不过就是宇宙飞船航行到太空;再怎么伟大,一切还是充满变化,还是有其限制。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超越界。“道”是“周行而不殆”,遍在一切之中的,亦即“道”不离内存界,没有“道”的话,所有的存在都不可能。“超越界”和“内存界”在宗教及哲学里是很重要的术语。内存界就是我们现在经验到的世界,主要包括人类与自然界。但是人类与大自然本身不足以解释自己,要使内存界得以存在,需要有一个最后的原因,那个原因就是超越界,因为它不是我们可以用言语表达、用概念来掌握的。内存界是有形可见而充满变化的天地万物,亦即自然界的一切是有形可见、充满变化的。超越界所指的是由于自因而恒存的“道”,若无“道”,则万物无从存在;若无万物,则“道”亦无由彰显。这就是“道”既超越又内存的性格。宇宙万物处处都有“道”,没有“道”万物就无法获得存在的条件。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可见“道”这个名称是勉强取的,中西哲人在面对超越界时都有勉强取名的情况。因此我们对于“存有”或“上帝”也不必过于执著名相。我提到上帝,、非关宗教,哲学是爱好智慧,是敞开心灵,所以要把真实的道理说清楚。许多人认为,年轻真好!那么,年老了又如何呢?其实年轻、年老不是问题,只要活着就一定会衰老,将之视为自然,天天都可以是好日子。可见道家的思想非常丰富,读了之后给人许多启发,简单一两句话就给人很深刻的思想空间。因为它所谈的不是表面现象,而是经过反省,深入到现象背后,并且以“道”为基础,给人带来震撼的感觉。我们活在世界上,往往浮在世俗的表面,只是在表面上与别人互动,争来争去,得之则喜,失之则悲,悲喜交集,很热闹也很浪费。如果无法明白老子所阐述的“道”,一般人活到最后,都只想着要多活几天,自古有多少人在找寻长生不老之药,就是因为没有智慧体验“道”,只害怕失去生命。综上所述,老子思想为什么重要?因为他在一个乱世中(春秋战国时代),让人民了解,“道”一直存在。正如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我在,故上帝在”,如果没有“道”的话,人的生命观就不堪一击了。在一生中,如果无法体会老子这种思想境界,难免会觉得人生来来去去,所有的一切恍如做梦,这叫做虚无主义的危机。老子担心人类陷入虚无主义的困境,他在体验到这种智慧之后,不忍独享,因此说出来与大家分享。我们现在有机会了解老子当然很好,他的思想一辈子也学不完,在入门的时候,把握每个重要的概念,认清每章基本的观点,理解其整体的思想脉络,读来就会有更深的体老子的思想代表人类思想上最高的层次,就像庄子所说,真正的智慧就是能够了解:从来就没有任何东西存在(未始有物)。明白“道”永远存在,人的智慧还能高到哪里去?以“道”为基础,就能够了解我们所见的宇宙万物根本是虚无的。佛说这一切都是空的,现在回顾以前发生的事情,真的发生过吗?其实都是经过我们选择及解释的,不是吗?
2023-07-28 10:49:23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出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一句出自()。 A.《孟子》 B.《周易.彖传》 C.《道德经》 D.《大学》 正确答案:C
2023-07-28 10:49:361

请问,“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什么意思?请举例具体解释和说明。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话,意思是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 。 老子认为“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2023-07-28 10:49:45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天地未生时,此物寄在什么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天地未生时,此物寄在什么处混沌未开天地无就像,有星星,先 地球生。 此 星星,寄 在 宇宙 虚空处。呵呵混沌未开天地无此物是天地之种子,混沌是土壤。寄在混沌中。混沌无序,圣人平定 地 火 水 风 各种属性的能量乱流,使之有序,即成天地时空。此物即是 圣人和圣人的道。
2023-07-28 10:50:16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

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地此物从何处而来?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理解? 耿阁(鸣天士君)著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地此物从何处而来?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理解?哲学鼎端:LV.5 7 分钟前本问题的答案是这样的即:答曰:“有物混成的那个“混成之物”之其其之的定义之结论的描述文字就是“物谛”=客观=存在=宇宙=象帝=物质=时空=有无=无极=所道=道理=规律=法则=真理。道为何物宇宙名,道是道理规律情。大远逝反乳名道。宇宙无极道谛鸣”。耿阁:草於2020年1月11日傍晚5点55分 本文字是在其 【(老子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地此物从何处而来?现代科学观点如何理解? )】并【(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有物混成,是同一个东西混?还是两个东西混?如果同一个东西混,混的时)】等问题之题文下的论辞答案
2023-07-28 10:50:285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老子本章所说的“有物混成”的“物”指的是()。 A.天 B.地 C.道 D.自然 正确答案:C
2023-07-28 10:50:501

故天大地大人亦大,而人居其一的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 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0:591

周行而不怠

应该是周行而不殆,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2023-07-28 10:51:074

老子 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 翻译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而不改③,周行而不殆④,可以为天地母⑤。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⑥,强为之名曰:大⑦。大曰逝⑧,逝曰远,远曰反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⑩。域中⑾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⑿。 [译文] 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注释] 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 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引语] 截止本章,我们对老子的“道”,已经有了几点基本的了解。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评析]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2023-07-28 10:51:194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1:362

道德思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古本=============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绣(潇)呵缪(漻)呵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解读================== 这一章信息量挺大,放到当时应该算得上惊世骇俗了。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但是这次大爆炸是怎么发生的呢? 也就是老子所说从“无”到有的过程是怎么开始的?既然什么都没有,又如何出现“有”的呢? 老子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也就是说在宇宙产生大爆炸之前,已经有一个东西出现了,而且,这个东西是独一份,一直按照某种规律运行着。 这个东西是产生宇宙爆炸的前提条件,有了它,然后在一片虚无中的某一天,某两个东西相遇,然后结合在一起,然后引来或者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引起时空的坍塌,然后当这种坍塌积垒到一定程度之后,宇宙产生了大爆炸……之后有了我们现在的世界。 在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圣经】中关于“神”的传说:天地一片空虚混沌,黑暗一片,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中国也有盘古开天的说法,大致上都是一个意思:有一个大能者创造出了这天地。 然后我不禁想,到底是大能者创造了天地,还是这天地创造了大能者?谁先谁后? 这个问题就像是问这世界上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一样有趣。 如果这天地宇宙是神创造的,那么神是谁创造的?它来自哪里?如何来如何去?(如果神是外星人,那外星人的起源在哪里?) 这个问题太大了,很难回答,所以,我情愿相信老子对于“道”的说法:不管有多少个宇宙,有多少个天地,最终只有一个起点,而这个起点就是“道”的本源。 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老子所说的“道”就是人们心中唯一的“神”。 这不冲突,只是两种不同的说法,但根本是一样的,只是“道”这个字更理性化,“神”字更人性化而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有和无是可以互相转换的,正如我们第一章提到过的“有欲”和“无欲”这两种思想状态,它们也是在重复出现。 这天地就是在这不断重复中不断壮大,正如我们的思想,也是在不断的重复中产生新的想法和获取新的知识。 往小看,我们的思维就是“道”的一种,我们的想法不断的重复,不断的创新,然后有了我们所知道的一切,可以说,我们的思想是我们所知道或者创造的一切的源头。 那么说,对于“道”来讲,它的出现使这天地宇宙有了变化,它是一切的源头。 所以老子说:“可以为天下母”。 老子在道德经中不至一次提到“母”字,而很多传说中创世神是男的。谁对谁错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所崇拜的对象不同而造成的,这种说法不算错,但相对于整个人类或者天地来说,感觉就不太对了。 老子之所以提到“母”字,是因为“母”不管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母体”都具有繁衍的功能。 对于这种说法,我们可以看看身边的各种现象:蚂蚁、蜜蜂、猪、牛、人、粮食等等。 凡是具有繁衍和分裂的个体,基本上都可以称之为母体。 所以老子说“道”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然后,老子说我虽然发现了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没有名字,不知道怎么称呼它,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大道”。 有人可能觉得我说错了,明明是“道”,为什么说是“大道”呢? 其实两种说法都对,正如古人起名字的时候喜欢有名有字一样。如:岳飞,姓岳名飞字鹏举。 而“大”字,在古代代表着极致,“大道”可以理解成“极致的道” 可以粗略的翻译成“一种很大的,大到极致的想法。” (或者可以理解成:我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很大,大到超出了我的想像力,人生活在一颗星球上,而天上有很多这样的星球,而很多星球组成了银河系,然后很多个类似银河系的东西组成了宇宙,会不会有很多个宇宙又组成了某种东西?然后呢?会不会……细思极恐!)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意思是:大代表失去,失去的意思是远离,远到一定程度就又回来了。 “逝”字代表失去、死亡的意思。 前三个字看上去是说大代表死亡或者失去,这种说法看似不合理,但是如果仔细体会就会发现它是正确的。 当人慢慢长大的时候,其实也是离死亡越来越近的时候,当人们到了中年,代表人到了最强壮的时候,但是这个时候也代表着正在慢慢的走向衰弱和死亡。 所以老子说“大曰逝”,死亡是什么呢,就是再也见不到了,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看不到它(失去也是一样的道理),看不到的东西代表着距离我们最远。 有句话说得好:人与人之间最远的距离,是我站在你面前,而你却看不到我。 (补充一下:“大”字在古代似乎有“极致”的意思) “远曰返” 远到极点之后就会返回,这句话让我想起了地球绕太阳转的情景,很多人都知道“近日点”和“远日点”代表着地球离太阳最近和最近的距离。(这里不作太多解释) 用普通大众能够理解的话来理解: 一棵植物从土里长出来,慢慢的长大、开花、结果,然后死亡、腐烂、化成沃土,滋养了自己的下一代,下一代又重复同样的过程。 从土里出来,然后到离开土地,最终回到土里,这就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这个过程一直在循环,因为这是天地的规则,也就是“道”的本质。 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也就是说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大”代表了循环、代表了重复。因为“大”本身就包含了这个过程。 (总不能把“大道”说成“周道”或者“循环道”吧?) 通行本或古本中大多数都写作“王亦大”,古本中写作“人亦大”,我觉得“人亦大”应该更接近原著,因为下一句有“人法地”这句,之所以写成“王亦大”应该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毕竟古时候,王比人大,如果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那王居何处?人比王大,王必杀之。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这一句原文中应该没有,总觉得像是在拍马屁) 最后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模仿地上的万物,地上的万物依靠规则,而规则是由“道”定的,“道”是自然存在的。 或者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人类想活着,必须依靠大地,没有大地提供的食物,人类就没法生存,所以地是人类的根本,人类如果想活下去,就必须想办法从地上获取资源。所以称之为“人法地”。 万物的生存需要“天”来提供基本的条件,没有天、没有空气、没有太阳,地上的万物就没法生存,没有万物,就没有资源,所以地是依靠天的,也就是说,地上的万物,必须从“天”上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然后才能生存。这是“地法天”。 “天法道”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总之,天地之所以可以运转,是因为“道”的存在,正因为“道”提供了天地运行所需要的基本规则和条件,所以才有了这天地。 如果这么想下去,我们会习惯性的问一句:既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那么道呢?道法什么? 老子说:“道法自然。” “道”便是这天地之间一切的源头,它是自己出现的。 也许有人会问:道是一切的源头,那么道之前呢?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 又到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世界上一开始是没有鸡的,然后某一天,经过物种的演化(物种变异论?),第一只鸡出现了,然后有了蛋。 道家修行的方法之一也是从自然开始,先由自身做起,然后观察万物,之后研究天象,然后通过天象接近大道…… 也许你会问:如果人类最终找到了宇宙的起源,之后呢? 这个问题没有人可以回答,但是谁能保证宇宙的起源就是终点呢!?
2023-07-28 10:51:431

道,法,术,器,势在《道德经》中有原句解释么?出自第几章?还有 以道御术 出自哪一章?

道,在《道德经》中有原句解释: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liáo)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道家传承来讲,它强调四个字,叫“道、法、术、器”。“道”是天道,“法”是人定的,就是说你该怎么跟着“天道”去做。“法”也有善恶之分。顺应天道的“法”就是善法,相反,违背天道的“法”就是恶法。“术”是指技术层面上的操作方法。“器”是指有型的物质或是有形的工具。有句话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指的就是这个意思。四者关系:做事做人要以“道”为根本,讲究方“法”和利用规律,通过采用最好的工具(器),采用最好的技“术”,来完成你要达到的目的!《道德经》里没有“以道御术”以道御术 源于《道德经注》(郭子仪注疏本,还是朱元璋注疏本?)
2023-07-28 10:51:501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哪里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 所作的哲学著作。在先秦时竹简《文子》称《上?经》、《吕氏春秋·注》称为《上至经》,在汉初汉景帝尊为《道德经》 ,至唐代唐太宗曾令人将《道德经》翻译为梵文。唐高宗尊称《道德经》为《上经》,唐玄宗时更尊称此经为《道德真经》。
2023-07-28 10:52:134

什么是道?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不知谁之子,“老子”强名曰:“道”。道与意识“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是“天”的意识,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意识分为意和识,意就是思考,就是基于概念达成目的的过程,识就是感受,就是诠释概念的过程。当我们去思考“道”时,它从一个巨巢中生生不息,于是万物生,当我们去感受它时,天人合,于是万物静。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无时无处不在,它超越时空,即在变又不变,若一定有规律则“大道至简”人脑是小宇宙,人有意识,而天也有意识,意识并非物,天的意识和人的意识没有分别,都从于道,人的意识和天的意识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你的想法一定有天的烙印,你的命运同样也不全由你掌握。
2023-07-28 10:52:3615

“有物混成”中的“物”指的是什么

“有物混成”中的“物”指的是什么“有物混成”,这个“物”字,并不同于现代人所了解的“物质”观念的物字,这一关键,前面已曾提过,古代“物”字的含义,等于现在一般口语中的“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指非物质的存在状况,例如精神、心理或者“力”、“能”等等,也可代表物质之“物”。此处“有物混成”的物,是“道”的同义字,这个道的内涵,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是“心物一元”混合而成的。
2023-07-28 10:53:091

道德经中哪一则体现了道家的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它寂静而没有声音,空虚而没有形体,独立长存而不为任何外力让所改变,周而复始的运行而永不停息,可以把它视为天地万物的母亲。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伟大、天伟大、地伟大、人也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而道纯任自然。 “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3:325

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作品出处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2023-07-28 10:53:481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什么意思?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 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4:03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这句话出自老子《道德经》第25章,可以说是对“道”的定义,那就是先于天地而独存,行为混沌故无所牵连的道。道为混沌态,改变既是不改变,并没有什么分别,便是万物的起源,可以为天地之母。因为道无所依托,亦无名字,便随意命名为“道”。同理,“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是指“道”乃万物之源
2023-07-28 10:54:26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D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题干中老子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即道世界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①死生,命也,有其旦暮之常,天也,是一种天命说,认为命运是上天注定的,属于客观唯心主义,④说然理终为主,也是客观唯心主义,②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③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故答案应选D。
2023-07-28 10:54:331

《老子》,也就是《道德经》,开篇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还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xiàn)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 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chén,通假字“沉”) 戴颖涛篆刻“不如守中”,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yé),故能成其私。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逆天之事,欲久乎?抟(tuán)气致柔,能婴儿乎?眠时可知。涤除玄览(jiàn),能无疵乎:何以涤除,以其污污,玄引其缘发,透灵台而过呵,其迹自留,,此人法也。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g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 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tián)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其下不昧。绳绳(mǐn mǐn)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泊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lěilěi) 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yǎo)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huī)。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xi)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编辑本段《德经》44章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 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怵怵,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sì)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zuī)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不慎终也。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第六十六章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仍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稀,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无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2023-07-28 10:54:435

周易的宇宙生成模式和道家的宇宙生成模式的具体内容分别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

太玄经为西汉末年杨雄模拟《周易》所创,是一种三进制周期运动,即三元论的宇宙生成模式,是继《易经》二进制周期运动,即二元论的宇宙生成模式的又一重要硕果,也必将推动三进制的光子计算机的诞生,是一种真正模拟人脑的智能计算机。宇宙生成论(cosmogony)又称早期自然哲学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有物混成》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宇宙生成论在公元前四百多年的《老子》中已有出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早在先秦时古人就开始了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先秦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等著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不断分化、传播,特别是以《管子》四篇(《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为代表的翟下道家的“精气”说将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向纵深度发展,翟下道家不仅讲“水本原”、“精气”说,还讲“静因之道”的反映论。另外,在《太一生水》中也表现了道家的宇宙论思想。从而演化出具有强烈道家色彩的宣夜说、混天说。
2023-07-28 10:55:151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为何意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离去,离去就会远去,远去就会向反方向发展,该句选自《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原文如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白话译文: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纯任自然。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环境是周朝势微,各诸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战争不断。严酷的动乱与变迁,让老子目睹到民间疾苦,作为周朝的守藏史,于是他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经
2023-07-28 10:55:253

《道德经》中这句什么意思

有物混成:物,指“道”。 “道”是混成一体之物寂兮寥兮:“道”无声、无形(无象之象,无物之状)独立而不改:“道”是个绝对体,即“道”的存在是独一无二且具有绝对性,不会发生什么改变。因为“道”是宇宙本源周行而不殆:讲“道”的运行规律,且其运行永不止息逝:运动变化,感而不知。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远: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上无始无终反: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人亦大:指出宇宙中有四大,人为万物之灵。反映出老子以人为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⑿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 这一章,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关于“道”的性质和“道”的规律,其基本点在第一、四、十四、二十一和本章里都看到了。即“道”是物质性的、最先存在的实体,这个存在是耳不闻目不见,又寂静又空虚,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永远存在,无所不至地运行而永不停止。任继愈说:“道不是来自天上,恰恰是来自人间,来自人们日常生活所接触到的道路。比起希腊古代唯物论者所讲的“无限”来,似乎更实际些,一点也不虚玄,可能人们受后来的神秘化了的‘道"的观念的影响,才认为它是状态的物体,包括有和无两种性质,由极微小的粒子在寥廓的虚空中运动所组成。它是独立存在的,也不依靠外力推动。宗教迷信的说法,认为上帝是世界的主帝者,但老子说的‘道"在上帝之前已经出现;传统观念认为世界的主宰者是‘天",老子把天还原为天空,而道是先天地而生的。道产生万物,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宇宙的起源。”汤一介说:“老子讲的道是先于天地存在,只是说在时间上先于天地存在,而不是在逻辑上先于天地存在。老子讲的道虽是无形无象,但不是超空间的,而是没有固定的具体的形象,这样的道才可以变化成为有固定具体形象的天地万物。”这种观点是很中肯的。老子曾说“道在物先”,又说“物在道中”,这种判断是把“天地”作为“物质”的同义语了。 另,本段讲述了宇宙的起源,建议有空可以阅读下《时间简史》这本书,相信对你理解这一章的内容会大有裨益的。
2023-07-28 10:56:093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6:161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全文是什么?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全文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23-07-28 10:56:255

“天大,地大,人亦大”出自?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 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6:411

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混沌不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

很不好意思,你这不是什么练气筑基。而是张衡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书名《灵宪》,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翻译如下: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不过从后面天体于阳故圆、、、、、大道出修通九窍、、、、、、一直到后面我就看不懂了感觉像是从三个地方摘抄的。后面的是摘自道教的一本什么典籍忘记书名了。我所知道的也只有这么多,不知对你有帮助吗?
2023-07-28 10:56:491

道德经佳句

1. 【孔子、孟子、道德经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2、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4、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5、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6、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7、虚而不屈,动而愈出.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9、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10、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上善若水.13、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16、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17、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20、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2、致虚极,守静笃.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24、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25、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7、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2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32、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33、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神明.3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35、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36、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37、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38、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0、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43、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44、柔弱胜刚强.45、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6、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49、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5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2. 道德经的名言和注释10条就好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道德经》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道德经》第三章[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一视同仁,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爱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道德经》第七章 [原文]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它们不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退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领先;将自己置于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这不正是因为他无私吗?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道德经》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译文] 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道德经》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3. 《道德经》经典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经》全文——数数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如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 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第二十章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4. 《道德经》好词好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百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老子道德经经典句子 1、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2、邻国相望,鸡犬度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吾所以有大患回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5、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答;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5. 道德经中的名句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也。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6. 道德经的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道德经》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经》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老子《道德经》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经》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老子《道德经》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道德经》 7. 道德经中比较经典的句子随便什么都可以,只的比较有 镜花水月7o圯 :你好。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第二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三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 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第五十一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八十章。 8. 求《庄子》或《道德经》的名句摘录及翻译,知道的请说,谢. 庄子名言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的意思及理解分析.人类生长在天地之间,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只是一眨眼间而已.白驹过隙 bái jū guò xì 〖解释〗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出处〗《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却,忽然而已.” 〖示例〗~,日月穿梭,才见梅开腊底,又早天气回阳.“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世人终生奔波于名利而不见有所作用,疲惫不堪而不知自己的归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无是非的区别,此也无是非的区别)––––– “天地一指,万物一马”(天地只有一种元素,万物纷纷也只是一类)–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也”(我们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以有限对付无限,必然陷入困境)–––。
2023-07-28 10:56:561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

  命主:你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这是老子用以代表“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示。即:【道】是绝对无偶的。  【二】指阴、阳二气。“道”的本身包含着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就是  【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一”中。  【三】就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所长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这一篇的中心意义是:宇宙生成的模式。阴、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物】:指“道”。混成:浑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  【寂兮寥兮】形容“道”没有声音、没有形态。  【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  【周行】循环运行。不殆:指“道”的作用永不停止之意。  【天地母】:有的版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  这一篇的中心意义:道的自然性。道是运动的。  苏东坡曰:细看造物为无物,春到江南花自开。
2023-07-28 10:57:074

天大,地大,人也大.人身既是天地影,能这么说吗??

此句出自老子《道德经》上篇中的第二十五章 原文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直接译成现代白话文的话 内容如下有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到他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再勉强给他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1、物:指“道”.混成:混然而成,指浑朴的状态.2、寂兮寥兮:没有声音,没有形体.3、独立而不改:形容“道”的独立性和永恒性,它不靠任何外力而具有绝对性.4、周行:循环运行.不殆:不息之意. 5、天地母:一本作“天下母”.母,指“道”,天地万物由“道”而产生,故称“母”. 6、强字之曰道:勉强命名它叫“道”. 7、大:形容“道”是无边无际的、力量无穷的. 8、逝:指“道”的运行周流不息,永不停止的状态. 9、反:另一本作“返”.意为返回到原点,返回到原状. 10、人亦大:一本作“王亦大”,意为人乃万物之灵,与天地并立而为三才,即天大、地大、人亦大. 11、域中:即空间之中,宇宙之间. 12、道法自然:“道”纯任自然,本来如此.这一章里老子描述了“道”的存在和运行,这是《道德经》里很重要的内容.主要包括:“有物混成”,用以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它是圆满和谐的整体,并非由不同因素组合而成的.“道”无声无形,先天地而存在,循环运行不息,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母”.“道”是一个绝对体.现实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而存在的,而唯有“道”是独一无二的,所以“道”是“独立而不改”的.在本章里,老子提出“道”、“人”、“天”、“地”这四个存在,“道”是第一位的.它不会随着变动运转而消失.它经过变动运转又回到原始状态,这个状态就是事物得以产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
2023-07-28 10:57:321

历史上的老子和释迦牟尼,对宇宙都曾做出过哪些解释?

老子对宇宙的解释是“有物混成”,强调的是物质,而释迦牟尼对宇宙的解释是“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强调的是精神!
2023-07-28 10:57:437

老子《道德经》:“道”的各种意义(一),终于读明白了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 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因而,同是谈“道”,而义涵却不尽同。义涵虽不同,却又可以贯通起来。 (一)实存意义的“道” (1)“道”体的描述 老子认为“道”是真实存在的东西。在下面三章里说得很清楚。第十四章上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曒,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二十一章上说: 道之为物,憔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二十五章上又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有物混成”),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 为什么不知道它的名字呢?因为我们既听不见它的声音,又看不见它的形体(寂兮寥兮)。换句话说,它不是一个有具体形象的东西。管子说:“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名”是随着“形”而来的,既然“道”没有确定的形体,当然就“不可名”了。 “道”之不可名,乃是由于它的无形。为什么老子要设定“道”是无形的呢?因为如果“道”是有形的,那必定就是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之物了,存在于特殊时空中的具体事物是会生灭变化的。然而在老子看来,“道”却是永久存在(“常”)的东西,所以他要肯定“道”是无形的。为什么老子又要反复声明“道”是“不可名”的呢?因为有了名,就会把它限定住了,而“道”是无限性的。通常我们用名来指称某一事物,某一事物被命名以后,就不能再称为其他的东西了,例如我们用“菊花”这个词来称呼“菊花”这个东西,既经命名以后,就不再称它为“茶花”或“蔷薇”了。由于“道”的不可限定性,所以无法用语言文字来指称它。老子在第一章的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常的“道”是不可言说的,无法用概念来表达的。现在勉强地用“道”字来称呼它,只是为了方便起见。 “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体,虽然超越了我们感觉知觉的作用,但它却并非空无所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二十一章),都说明了“道”是一个实有的存在体。老子又告诉我们,这个实有的存在体,在这宇宙间是惟一的、绝对的(万物则是杂多的、相对的),它的本身是永久常存,不会随着外物的变化而消失,也不会因着外在的力量而改变,所以说:“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在这里,有些人把老子的“道”和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底斯的“存有”相比附。这是似是而非的,因为巴门尼底斯所说的“存有”,固然是指惟一的、绝对的、永存的,同时又认为它是不变不动的。但是老子的“道”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却是不断地在运动着,所以说:“周行而不殆。”(二十五章),“道”乃是一个变体,是一个动体,它本身是不断地在变动着的,整个宇宙万物都随着“道”而永远在“变”在“动”(任何事物在变动中都会消失熄灭,而“道”则是永远不会消失熄灭——“独立不改”的“不改”,就是指不会消失熄灭的意思)。由于“道”的变动,由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以上是对于“道”体的描述。以下引说“道”的产生天地万物。(2)宇宙的生成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这个实存体,不仅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而且天地万物还是它所创生的。下面几章都明白的说到“道”是天地万物创造的根源: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五十一章) 老子认为,“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万物之宗”),也是一切存在的始源。“道”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穷的潜在力和创造力。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在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从万物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成长中,可以看出“道”有一种无穷的活力。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所说的“一”“二”“三”,即形容“道”的创生万物的历程;“道”一层层地向下落实,而创生万物。“道”创生万物以后,还要使万物得到培育,使万物得到成熟,使万物得到覆养(“长之育之;亭之毒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从这里看来,“道”不仅创生万物就完事了,它还要内附于万物,以畜养它们、培育它们。 老子认为“道”在品位上、在时序上都先于任何东西。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会因他物的生灭变化而有所影响。从这些角度来看,“道”是具有超越性的。从它的生长、覆育、畜养万物来看,“道”又是内在于万物的。 天地万物是由“道”所产生的。老子在第一章上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又在四十章上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无”和“有”是指称“道”的。这里的“无”“有”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无”“有”似对立,而又相连续的。“无”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老子用“无”“有”的别名,来表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万物时的一个过程。 老子为什么要用“无”“有”来指称“道”呢?由于“道”之“不见其形”,所以用“无”来形容它;而这个“不见其形”的“道”却又能产生万物,所以又用“有”来指称它。可见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等于零,只因“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四十一章说:“道隐无名。”这个“隐”字用以形容“道”幽隐而未形,所以不被我们所识知。因而我们既不能用感官去接触它,又不能用概念去表述它,于是老子不得已就用“无”字来作为“道”的别名。对于“道”的创生万物和蕴涵万物来说,老子又用个“有”字作为“道”的另一别名。总之,“无”“有”都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现“道”一层层地由无形质落实到有形质的一个先后而具持续性的活动过程。 文章说明:内容参照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2023-07-28 10:58:231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翻译与解读 道可道,非常道01。名可名,非常名02。无名,天地之始03;有名,万物之母04。故常无,欲以观其妙01;常有,欲以观其徼02。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03。玄之又玄,众妙之门04。 今 译 若能用语言说清楚的道,并非永恒之道。若能用语言说清楚的道的名称,并非永恒的道的名称。无名称,是天地的开始;有名称,是万物产生之母体。所以,从常无中能观察大道无形的奥妙,从常有中能观察道产生万物的归宿。无与有同出于大道而异名,同样称为玄妙!玄妙又玄妙,是众妙产生的根本。 评 议 此章为《老子》的首章,是论说宇宙起源的哲学问题。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其中包含有三层内涵:一是说道不可言,没有名称。二是说道无名称,无名称是天地的开始;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便有了名称,有名称之天地是万物的母体。三是说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天地,皆同出于道,同出而异名,同样是玄微幽远。玄微幽远之道,是产生众妙之根本。显然,其中蕴含有玄虚神秘的色彩。因此,已故高亨先生说它“表现了老子的唯心主义成分”(《老子注译》),也是事出有因的。世人称《老子》、《庄子》与《周易》为“三玄”,其深奥玄虚,令人费解,可想而知。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老子》第21章)又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老子》第25章)即说明老子之“道”具有物质属性,属于唯物主义。 在古代,《老子》的注本和研究版本甚多,据统计多达五千六百种。古代《老子》的不同版本,包括楚简本《老子》(不足两千字)、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王弼《老子注》等等,皆为手抄本。《老子》的真本,尚未发现。由于《老子》皆为手抄本,在传抄过程中抄者有所增损,是不可避的。今天,我们只能根据不同版本,择善而从。就现行的《老子》几种主要版本而言,有的篇章,由于断句不同,就出现不同的训释。即以首章为例,予以简单的说明。“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句,王弼注曰:“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未名之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名有形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高亨先生沿袭王弼旧说,将此两句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注译》)陈鼓应先生的《老子注译及评介》这两句断句与高亨先生相同。此等断句,并不符合老子本意。又“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句,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严遵《老子指归》、王弼《老子注》等,皆断句为:“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不符合老子本意,是显而易见的。林希逸《老子鬳斋口义》、奚侗《老子集解》、高亨《老子注译》皆断句为:“常无,以观其妙;常有,以观其徼。”纠正了河上公、王弼等的错误断句。 老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春秋时代,由于受当时社会条件和科学水平的限制,老子对宇宙起源的认识和论说,存在玄虚神秘的色彩,这是难以避免的。对于宇宙是怎样形成的哲学命题,只有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不过老子的宇宙起源说属于唯物主义,是不应动摇的。恩格斯说:“凡断定说精神先于自然界存在,因而归根到这样或那样承认创世说的人,便组成唯心主义营垒。凡认为自然界是基本起源的,则属于唯物主义各派。”(《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本第二卷第三六七页)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认为自然界是宇宙的本源,所以,老子是唯物主义者。 注释 01 道可道:上“道”字,谓大道。下“道”字,作动词,谓说。“常”:原字为“恒”,为避汉文帝刘恒之讳,而改“恒”为“常”。两句谓若能用语言说得清楚的道,并非是永恒之道。西汉河上公释“非常道”曰:“非自然常生之道也。”(《老子道德经章句》,下同。) 02 名:上“名”字,谓永恒常存之名,即大道之名。下“名”字,谓可命名之名。魏王弼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老子注》,下同。)宋代林希逸曰:“常者,不变不易之谓也。可道可名,则有变有易;不可道不可名,则无变无易。”(《老子鬳斋口义》,下同。) 03 无名:谓道本来无名称。道产生天地,故谓“无名”为“天地之始”。河上公曰:“无名者谓道,道无形,故不可名也。始者道本也,吐气布化,出于虚无,为天地之本始也。” 04 有名:谓天地。天地产生万物,故谓之为“天下之母”。河上公曰:“有名谓天地,天地有形有位,有阴阳,有柔刚,是其有名也。万物母者,天地含气生万物,长大成熟,如母之养子也。”林希逸曰:“‘有名,万物之母",母者,言自此而生也。” 01 常无:谓大道。妙:微妙,玄妙。王弼曰:“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02 常有:谓天地。徼:河上公曰:“徼,归也。”唐代陆德明曰:“徼,小道也,边也,微妙也。”(《经典释文》,下同。)清代王夫之释“徼”为“边际”(《老子衍》)。清末奚侗曰:“徼,归终也。”(《老子集解》,下同。)与河上公训释相同。林希逸曰:“此两‘欲"字有深意,欲者,要也,要如此究竟也。” 03 此两者:指“有”与“无”。奚侗曰:“有生于无,故曰‘同出";有、无对立,故曰‘异名"。”同出:谓同出于大道。玄:奚侗曰:“玄,《说文》:‘幽远也"。有、无相生,其理幽远。” 04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奚侗曰:“高延第曰:‘玄之又玄",即《庄子》‘深而又深"、‘神而又神",赞道之词。道生万物,故云‘众妙之门"。” 林希逸曰:“玄者,造化之妙也。”又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即《庄子》所谓‘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者也,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但赞言其妙而已,初无别义。” 按元代吴澄曰:“上篇之首句曰‘道可道",故以‘道"名篇,尊之而曰‘经"。他本或作《道德经》上,则是以《道德经》为一书之总名,而分上下篇也。”(《道德真经吴澄注》,下同。)
2023-07-28 10:58:321

混 有几种读音,分别是哪几种读音,可以组什么词?

混水
2023-07-28 10:58:412

论述老子的宇宙本源论

老子的宇宙论——“道”及其形态    老子的宇宙论思想大致可分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运动或变化等几个层面上。    (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论是老子哲学的基础,而宇宙的本源论又是宇宙论的中心,因此整个老子的哲学,就完全在于这个本源论里了。    关于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学家们是通过一些物质来说明,由于太具体或太个体了,往往是不能涵盖万物,贯穿始终的(恕不详述)。老子却以无上的智慧,摒弃这些浅现的东西(如:水、火、风、数、原子等物质),以“道”作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这一伟大的发现,就是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或总原则。    请看老子的论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自然就和天地万物有所不同,天地万物是事或物,可称之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则就须称之为“无”。    这里“有”和“无”,即是“道用”或“道体”,要论其层次的话,老子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无”就是道,不过这个“无”是针对具体事物的“有”所言,并不是等于零的那个数学上的概念。作为天地万物所以生的总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    道既不是实体,又不可能是空无所有,她的状态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道当然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种“惟恍惟惚”的状态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体的浑融状态。    道还是超越时间超越空间的存在,既无所谓的寿夭生死,也无所谓大小或广窄。庄子曾说过:“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一副创生万物永不止息的状态,是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当然,道是一种超乎时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当然是不能依知觉去证验,也就说不能用言语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书开明宗义:“道可道,非常道”。现在虽不得不进行一番解析,却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说明其究竟是什么。对道的真正体认,还必须在于体会混成或恍惚这些词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时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难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得道就不那么容易或简单了。    (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这本源及是道之“体”,那么万物滋生或万物滋生后的发展变化,则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体”、“用”的交互作用或运动,才有了宇宙的形成。为此而道体的存在才具有了实质性的意义,体认或经验了道体之后,对于道用滋生万物若也有一个认知或了解的话,才可能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体的作用下促成万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过程和生成的原则又是什么呢?请看老子的论述:    (A)、生成的过程: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 那么,这些一、二、三以及万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据老子对道的“体”、“用”的论述,我们知道道体是“无”,那么“道生一”就是“无”生“有”了,即一就应是“有”,有并非具体的事或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40章),开篇的时候又说过,“无名天下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状态,已质变而非量变为具体事物时的名称。道从“无状之状,无物之象”通过“有”这个过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万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体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数之始而物之极。”的注释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庄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对此作出了论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从理气这二者的关系上来论述的话,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气”,“道生一”就是理生气。这气所指的就是阴阳未分之前的“一气”;二就是指的阴阳“二气”;“三”则是在阴阳二气之外,再加上由阴阳二气经过交合而生的另外种类的“气”之综合了。这样“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态经演化质变为“一气”,再由一气经过量变而形成阴阳“二气”,然后就会有了由阴阳二气以及再经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气——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万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万物,这就是老子哲学思想中宇宙的生成过程。    道在滋生万物之后,并与万物同在同体,此时内在于万物之中的道老子将其称为:“德”。而“道”是“德”的本体,“德”是“道”的作用。“道”与“德”仅有体、用之间的差异,而无本质上的差别。德是道显现于万物之精气所在,而万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万物滋后后,还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B)、生成的原则:    道虽生化万物覆育万物,却是毫没有任何一点私心去主宰万物,并不彰显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万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讲究的是无心而成化。    在这个问题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万物覆育万物完全是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为道因应自然,她才能得到万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万物的原则,亦或叫法则。    老子还进一步地对此加以阐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第37章)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无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论述老子的哲学法则时,指出的那样并不是在道上面还有一个叫“自然”的东西,要道去尊从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顺乎自然,毫无企图,所以万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尽其生化万物之功。并做到常无为,而无不为。相反若是有所企图,要有所作为,要彰显其生化万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会破坏了万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万物,又怎么能谈的上生化万物呢?    (3)、宇宙的运动法则 道作为滋生万物的本源,同时还是万物运行变化的法则,这一运动法则老子也有明确的阐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第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第21章)    “反者道之动”(第40章)    道不仅滋生万物,也衣养万物,而万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顺乎自然,丝毫没有自私或勉强的意思。这里所谓的自章道性,就是对万物来讲,须法道法自然。    法道与惟道是从——是运动法则属性的两个层面,就是必须尊从道的运动法则,说辞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于“反者道之动”当然也是指的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法则。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运动方式中的多种情形。    运动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节里,对这些类型的运动方式作了相应的论述。老子认为道体自身独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有美就不能无丑,有善就不能无恶,因此老子就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经》里的相对词儿特别多,相对的概念皆由相比较而得,当然是相反对立,从自然的角度来看,宇宙万物那也是相辅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第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纷扰。管理要无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须顺应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第27章)这里老子认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师,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鉴或镜子,这正是宇宙间及其人世间相反相成的运动情形之一种;再比如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生态平衡的问题,就是老子所阐发的“相反相成”这一运动法则的极好的证见。我们所说的生态问题,以及在这个大的生态圈里的物种间的相互关系,无不体现了老子哲学思想的光芒所在。我们过去有一句老话,叫“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正是古时候人们关于相反相成的另一种说法。    运动方式二:反向运动    宇宙万物既然无不相反对立,那么就一定会有负面的影响,老子的思想又是在这方面给以了特别的关注,而且也特别重视负面的、反面的影响的介值。“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有以无为用。”(第39章王弼注),可以说已把这个意念诠释的很清楚。老子进而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第22章)曲、枉、洼、敝是让人讨厌的,但在老子看来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还说: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7章)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第41章)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第81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第36章)    这些章节里的论述,无不是让人们谦让退后,舍己为人。这样反而却能得到拥戴,反而会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满招损,谦受益”也讲的是这个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们守柔、居下,要人们无知、抱朴,要人们居于反面,这也是到达正面的捷径。那些单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结果往往都是适得其反。    老子在这里还为我们阐明了这样的一个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说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这个道理,将会是终身受用。    运动方式三:循环往复    前两种的运动情形的极致,还在于循环往复,不管前面的那两运动,道体的运动,在事实上是不会一成不变地永远延续下去,而是经常地出现一些反复不已的现象。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第25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第16章)    道周流不息,回运不已,再加上道虚无寂静。道才能成就绵延不绝的生命,使万物出而生动,入而寂静。才能成为万物依循的常轨,才能成为万物的归根,而宇宙万物由道所滋生,最后也要反回他们的本源——道;而用两句较为华丽些的词来讲的话就是:花儿生于根,将复归于根;浪涛生于水,终要复归于水。归根就是归于寂静,道之滋生万物,是由无到有的,经过一系列的运动,然后还会从有到无,即是复归于无,复归于无就是复归于道。归根自然也是说万物复归于本性,这种归根复命的活动,正是道体运作的常轨,这也就是万物同时要尊守的规则。所谓“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是也。    循环往复作为万物运作的自然法则,当然就须宇宙间的万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第58章)。这是宇宙的奥秘,也是不变的常轨。当然儒家的“剥极必复,否极泰来。”也是具有这样的意义的   
2023-07-28 10:58:512

曲“道”通幽——读《道德经》曲解笔记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由此,白居易笑曰: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着五千文。 吾欲问:道何道,名何名? 通读“道德”不解道,回望生活自知“道”。遍读杂家解“道”惑,终是不解老子道。 于此,仅就两点提出自家认识: 一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曲“道”而释译:人克地,地克天、天克道、道克自然。 二就“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曲解释译:对立面、反抗者(强者)、无常是道继续释放能量的动力,死水潭、颓废群(弱者)、有常是道真正发挥作用的地方。 由此二点理解开去,贯通道家之“道”,物极必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永无殆矣。否则,道只无为,不能有为且无所不为。 学“道”令人奋发“有为”,学“道”令人无为却不躺平。以逸(无为)待劳,事成也。 不歌颂战争,却只有战争,可促科技发展;不诋毁病毒,却只有疫情可促人类续存。若无敌对,科而不技;若无病毒,疫而不免。正与反,生与克,循环往复,之所以不殆矣。 “上士闻道,躬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自家论点,自己勉之。一、解读《道德经》原则 赞同杂家就解析所限定的原则:不以儒、佛、西方宗教及现代意识去解道家。儒、道均起源于春秋时期,虽大道同但思想根源异。佛后期进入中华。 以为,道家以观天象、占星论天下事,儒家以推演论世事,佛家以人事论世事,西方观念邪。不互译为益。 王弼解《老子》不足据,却断句有功。但《道德经》(《老子》)是有些标点的,却多无标点断句。故内容之篡改,各家之断句,宗家之异解,逻辑之不统,概念之偷换,等等,均影响后人解读。王蒙之解亦无足挂齿。 传承原则:易经为中华最古老书,后人识均出于此。乾卦‘四德":元亨利贞。“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或可断句为:元亨、利贞,意即极亨通,有利占卜。 或更大胆一点,跳出“道”而寻道原则,跳出老子而触摸老子年代的占星术的进步意义。 这些原则,或可能避免大家乱了心志来解读《老子》。 诸如,有杂家言:“道即天道”。既然解之,却不知“道先天地生”吗?学得杂了,格局小了,将自身格局放小于天地间,连宇宙观都不存,如何去理解《道德经》?而学了《道德经》反仍囚于自身格局,学之不如不学。 有杂家言:假如不以孔子为“万世师表”,不以儒家治天下,而以老子为“万世师表”,以道家取而代之,天下将如何?此正所谓“杞人忧天”矣,您怎知“道”非如是安排的呢?道就是道,不以汝道而为道,自行其道,非常道。是故,无可“倒行逆施”,而是顺道自然。 有杂家言:孔德是为大德、上德。或其是以老子之后的孔圣人之孔姓视为大、上。是其心乱所使。二、不解之道 《道德经》中,有诸多令人不解之要。如: 第四章,道冲,用之或不盈 :杂家释“道之作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冲”意为作用?但“作用”如何去取,怎么去用?“冲”为能量也。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说:道亦不仁。道若有仁不即为道。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 :孔,孔洞也,无高大上其意。而上德正指高大上之德行。杂家以孔子视为大德而将“孔”字解为“高、大、上”? 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杂家释为“少说话是合乎自然之道的”“统治者少施加政令、不扰民”。但此句为本章开首语,而其后所言与之无关,却为何以此开首引全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熟为此者?天地。”这是在描述“域”内“物极必反”之现象,而非佐证“希言”有理,“不久长、不能长久”等意。 自然:自表鼻子,鼻子代表个人自己,“自”就是“系统自动力”;然是“那样”。但“希言自然”有何道理?“听而不闻曰希”? 此自然表示“域”,才有后话“孰为此者?天地。”人、地、天在一域而为自然,尊道贵德。 第二十三章,说“天地尚不能久”,第七章却说“天长地久”? 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杂家多译“法”为尊重、效法、顺从?而在其解读中却说的是“克”。自以为此“法”为法办、制裁、因道而律之,即是克,相克以相生。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应视为生而具足,纯粹?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杂家解为“道总是向反的方向发挥作用”。如是,“道生万物”作何?还举例将“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解为“弓的上部因高故下拉,弓的下部因低故上提”。哪里跟哪里呀?无上即无下,无下则无上,自体的上下如何为“天之道”? 最后迷 :道,混成,先天地生,周而不殆,可为天地之母。且道生一,一生二,从二起始有阴阳。那么,最大、最原始的那个“有物混成”的“道”是什么物及以什么道或力吸引而混成,其本身有阴阳否?终是无生有,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而永恒赋能且“无为而无所不为”。迷、玄。三、道之由来,道之阴阳 《易经》,易者,变也。易经即关于事物变化规律的学说。易经,以“象思维”观山川、日月星辰的变换来代表某种状态,并用八卦符号表述出来。《易经》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黄帝阴符经》“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道,是古人观天象,总结出占星术,以论及世间人和事的发展与变化的征兆与规律,并且成书《老子》或后人的《道德经》。“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现代科学所认识的“真实世界”是被限定在人能够运用人体感官进行验证的“单一结构世界”。但在甲骨文的造字认识中,“真实世界”是一个“重叠结构界”,即一个人体能够感知的显性世界,及不能够感觉到的隐性世界。 而量子力学追溯宇宙的本源,在所发现的四百多个粒子中,无不存在着引力和斥力,也就是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于一个粒子之中。直到粒子小之又微成为“无”,进入能量状态,引力与斥力同样存在。亦即证明:能量、粒子,都是引力与斥力的载体,并且同性排斥,异性吸引,相克相生。更引申,自然法则,自然神,就是吸引力粒子和离心力粒子。 而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成为量子力学微小到“无”的那个混沌的“核”,且有两极。 因此,我们可以将“道”想象成我们这个宇宙的中心核,这个“核”即为“道”。该“道”生了N个依此“核”而形成各自的“小道”,每个“小道”而形成各自的“小小道”。以此类推,M个“小道”唯“道”是从。 道,玄之又玄,恍惚如太极图。从易经学,太极,如环球的内部之两个气团在不断地运转中。而当阴阳不平衡时,阴或阳就会转出球体之外,此外溢的能量就去生万物。 道,本身有阴阳否?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即是说:道是“阴阳互藏”,正因为阴阳互动,道始永恒。 若说道只此为阳,那么,道本身是如何产生如此用之不绝之能量呢?该能量从哪里来,如何补充其自己? 或解为道只为阴,“是谓玄牝”,始生一。而一生二,方现阴阳,从此,宇宙才是阴阳世界?有阴却无阳,何以生一,一而再,再而三? 而“有物混成”,道应该就是物质,至少是能量,混成定是源于阴阳相吸方能混在一起,阳阳相斥不能够混到一起成物的。所以道亦是阴阳合体。四、物极必反,相克相生 “道”为那无中生有的起源之玄,成为众妙之门。 物极必反,相生相克。故,道是宇宙永恒之源动,但道也是自动的。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此道意如:道为鱼、虾、蛙母体,在甩籽于世后,鱼、虾、蛙的子自成。虽似母不仁、子不孝,却是依道而行,各自成全。 故,大(长)生小(幼),高矮、长短......此为变化多端。而小克大,才有发展不殆。无相克不相生。 我们假想“道”是自己具足完满的,并且阴阳平衡合和的,那么,“道”就无外延之能和力去生万物。正如宇宙万物和能量都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而是不断地转换形式,这正是因为“道”内部的变动并外溢,才化生天地万物。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故,“道法自然”非是“道”按照、效法自己的规律运作且不可动摇。而谁来动摇“道”,如何刺激“道”之动?反者。“天人合一”意何如?下一个道“生”。 《黄帝阴符经》言: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克之?)。“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火生于木,祸发必克。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我们可以想象将人、地、天、道按五行图设置:人居左、天居中上、地居中下,此三者图示范围为自然(域),道居右。这个“域”即乾坤,天、地、人。宇宙大于乾坤,其包括了空间(上下四方)和时间(古往今来)。人、地、天、道相互以双向箭头线连接,表示相克相生,永动不殆。相生是自然,相克是道理。 此“法”是“克”,人克地,地克天,天克道,道克域。 而人生的本质就是在反抗“天地不仁”命运的过程中活下去。是人克地。 地在对抗天的暴风骤雨中活起来。是地克天。 天在对抗道的不仁中行天道。是天克道。 道之运动是在对抗自然域的反,即无常中继续运作。是道克自然。 因“克”,所以道负阴抱阳;所以道冲;所以反者道之动;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道不仁;所以“有无相生”;所以“和光同尘”;所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如何补?所以,“法”即克也,克而后再生,走向高级。 若解读为“顺从、尊重、效法”,杂家或是多将“生”与“克”辨析混同了。如: 如果说“人法地”就是去顺从大地厚德载物的“恩赐”,那就是要无为而生喽,躺平?但若解读为尊“地”的自然规律行事,去开垦、去耕种、去建造、去航天,等等,那这些行为或动机本身就不是效法地、天,而正是“有为”“有违”的意境和意义之所在,“有为”即是克,不是吗?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如是同理。 莫以为“克”是害,是贬义。这种相克不为相克而为相生,这种相克又反过来推动相生,从而推动道生万物的自然螺旋式上升、发展、进步,终是成全永动并保持道之至高无上。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相生: 地生人,有厚德载物,人生地,有沧海桑田; 天生地,有雨露阳光,地生天,有呼风唤雨; 道生天,有天公地道,天生道,有物极必反。结语 道可道,道尽万千道,人道最难料。是以万物有德,唯人无德也。 《道德经》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才不知。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吾之道,论而不辩。
2023-07-28 10:58: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