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徽路人假
-
首先回答你的问题,不是的哈。
先简单概述日本历史
(一)古代日本
公元前660年,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继位,这是日本传统纪元的开始。
公元593年,圣德太子为了压制豪族,加强皇权,进行“推古朝改革”。打破了旧的官阶世袭制,制定出一套社会生活行为准则《十七条宪法》,为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创造了条件。
公元世纪时,日本奴隶社会的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天皇权微,豪族苏我氏挟持天皇,发号施令,以大中兄皇子为首的皇室和以中臣镰为代表的一部分贵族,力主改革,效仿中国隋唐的制度,建立中央集权。645年6月12日,他们发动政变,改名大化。颁布诏书,实行改革。主要内容是:土地收归国有;废除贵族的私地和部民(农奴)制;取消均田制,实行班田收授法;统一税制,实行租庸调制;同时改革行政制度,确立中央集权。这次改革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710-784年是日本历史上社会政治稳定的时期,因其以平城京为都而称为奈良时代,这一时期日本注意吸收中国文化,佛教迅速传播,多次派遣唐使和留学生来中国。
十二世纪两大武士集团平氏和源氏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斗争。平氏和源氏都是移居地方的皇室后裔。后势力渐强。关西的豪族飹依附平氏,关东的豪族依附源氏,形成两大武士集团。至1167年平氏获胜,首领平清掌握了大权。
1180年,源氏首领源赖朝利用武士阶层对平清盛的独裁的不满而起兵,1185年攻灭了平氏,并于1192年被天皇任命为“征夷大将军”,开始了镰仓幕府时代。
镰仓幕府时代(1192-1333),将军派从属于他的武士管理庄园,控制地方政权,建立中央集权统治。室町幕府时(1333-1573),将军权力削弱,各地守护大名割据一方,导致了1467-1573年混乱了战国时代。直到103年德川家康建立江户幕府,才重建由将军直接掌权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政体。其间丰臣秀吉统治时期,实行清丈全国土地和没收民间武器的政策;奖励对外贸易,限制天主教的传布。但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关原大战中打败了丰臣秀吉的联军,于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并于1615年攻陷大阪城,灭绝了丰臣氏,保证了德川氏政权的稳固。
江户幕府禁止国民同外国贸易和交流产,于1637年颁布《锁国令》,规定非经幕府批准,所有日本人不得从事对外贸易,同时也禁止外国人(除中国和荷兰外)来通商,且仅限于长崎一港,从此,日本进入了“锁国时代”。
“锁国时代”的结束是在十九世纪中期“安政条约”签定后。“安政条约”是安政年间(1854-1860)西方列强强迫幕府签定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总称。自从1853年美国人培里率领着舰队来到日本叩开日本大门,这个未来世界强国才在武力威胁下极不情愿的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大门,开始对自己未来道路的探索,并逐渐被卷入了世界市场。而发于1863年萨摩藩与英国之间的萨英战争更使日本 人,尤其是后来成为革命中间力量的下级武士们认识到自己的落后,更加发奋改革。总之改革的潮6D41已经是不可逆转。
(二)明治维新的前奏——倒幕运动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他们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进行反幕府的活动。遭到镇压。但倒幕派得到了人民支持,反而越来越强大。18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1867年,年幼的明治天皇继位,倒幕派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废除幕府统治,成立新政府。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掌握了政权,勒令德川庆喜交出领地。德川庆喜聚集军队企图反扑,但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政府军队打败,势力被肃清。倒幕运动的胜利为接下来的维新打下了基础,做好了准备。
(三)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的目标一方面是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是向西方国家学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建立现代化的独立国家。
明治政府最紧迫的改革任务便是取消封建诸候领地,改变诸候藩国割据的局面,建立 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明治政府首先没收了全国幕府的领地,建立八个直辖城市,改高八府二十一县,但并非全部的幕府收入都能当作全部的新政府的收入财源,而且绝大多数藩国领地依然如故,政令无法统一,因此,明汉政府决定褈“奉版籍”,也就是诸候交出对土地和人民的封建所有权。这种改革还是初步的,因为尽管强调藩政方针必须服从中央,藩政却操在诸候的里。于是明治政府又发出“废藩置县”的命令,就是废除藩国制度,明治打破藩界,全国行政区重新划分为三府(东京、京都、大阪),七十二县,由中央政府任命的府、县知事管理。通过“废藩置县”,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本身瓦解,日本 开始名副其实地成了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
与此同时,明治政府着手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皇族、华族、土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度。在革除各种封建制度方面,解放和改造封建武士阶层成为个发重要课题,明治政府首先修改封建封禄制度,削减封建武士的俸禄,其次是让封建武士让出俸禄,第三是将俸禄改为货币,最后将货币俸禄改为发行公债,曾经是日本封建社会统治基础的武士阶层彻底瓦解,中上层武士演化为资本家,下层武士成为普通的劳动者,明治政府处理封建武士俸禄的过程,实际上成为明治政府推推行的原始资本积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废除诸候封建领主统治和解放武士阶层的做法都不是直接无偿剥夺而是以搜刮人民血汗的税金进行赎买。
明维新后,解决土地问题成为政权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德川幕府时期,各种贡赋繁多,极不统一,封建领主经济对土地占有和农业生产施加种种限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这就是明治政府断然进行这次改革地税改革的根本原因。
另一方面,在推翻川幕府的统治,广大农民渴望摆脱封建领主经济的羁绊,为争取变革土地封建土地占有制度而不断加强斗争,特别是新兴的土地主富农迫切要求他们对土地所有权取代封建领主后支配地位;并且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外贸易发展很快,明治琧人为了抵御资本主义列强外来压力也必须确保一定货币,势必将地税作为对抗外国的重要财源。所为戊辰战争后不久,明治政府便开始酝酿地税改革,1870年,明治政府开始着手研究一个以允许土地自由买卖为主题的名为“田租改革建议”的方案,同年,民部(民政部)主张统一全国土地税,大臧省(财政部)发出实行全国旱田土地租税以货币交纳的方法;1871年,明治政府允许农民自由种植作物,大臧省还正式提出土地私有,1872年,明治政府明令允许一切人自由买卖土地,颁发土地执照和确定地价,正式在法律上确认了新兴地主、高利贷者及富农的土地所有权。
由于明治政府认为改革条件成熟,所以在1873年7月28日正式向国内发布地税改革法令和公布地税改革条例,宣布全国正式开始地税改革。
地税改革法由五个文件组成,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地税的标准:旧的封建贡租大体上以土地收获量课税标准,新的地税则按照土地价格确定的全国统一税率为课税标准;(2)地税的税率规定为土地价格的百分之三,不因年景的丰廉而有所增减;(3)地税的形式一律用现金交纳,不以土地产物特别是大米的价格为转移,(4)征税对象:过去是按村摊派,由实际耕种者交纳,现在无论耕种与否,只要有政府发放的土地执照而被确定为土地所有权的人就必须交。
自1873年开始实行地税改革后1876年水旱田和宅地的土地税改革大体完成,真正使地税成为财政收主要来源,并且 使地税收保持庞大数额,也是1873年以后,这样一来,明治政府财政收入便稳定下来。
地税改革造福的不是人民而是明治政府及新兴地主富农,和商业高利贷资本家,所以地税改革引起了农民 的激烈反对,于是在农民运动的压力下,明治政府被迫宣布,土地税标准从百分之三改为百分之二点五。
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各项资产阶级改革中具有巨大成效的一项,首先,经过地税改革确定了日本年近代的土地所有制,其次,就税制来说,明治政府通过地税改革确立了统一的年代货币地税,尽管其前提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它仍然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的地税范畴,对日本的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鉴于封建幕府遗留下来的经济基础极端的落后,酱主义的幼苗还十分脆弱,明治政府为了在日本 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殖产兴业”的方针,具体来说,说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和动用国库资金,来加紧推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并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资本主义的成长。
由于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的进展,和兴办国营企业的目的已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实现,经营庞大的国营企业招致国家财政收入亏损,系原因,明治政府于1880年在采取紧缩财政开支的方针的同时,决定将以国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为“处理”国营企业,直接对私人资本实行扶植和保护的方针。
明治政府将国营企业以廉价地转让给大资本家,不仅壮大了私人资本的力量,促进了资本主义成长,而且是运用军国家权力促使商业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的重要措施。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明治政府褈改革的又一项重大政策就是“文明开化”,“文明开化”主要是指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近代化和普及,就是以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实现日本的资产阶级近代化,将日本社会由封建社会迅速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同时,明治政府实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而教育改革是吸收西方经验的最好途径,进而发展科技。但日本从明治维新确立以来的军国主义教育却严重地阻碍和束缚了日本资产阶级近现代教育的发展。
明治维新是日本 年代史上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事件,它使日本较顺利地摆脱了半殖民地危机,形成近代日本民族,发展资本资本主义,使日本迅速由封建社会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建成了亚洲唯一的资产阶级现代化国家。
但日本的资产阶级近代化,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完全是在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压迫之下,由于明治政府为完成民族独立而运用西方经验加速扶植、保护而促成的。
(四)走向政治大国的日本
一、战后日本政治的发展
日本投降后不久,美国垄断了受降和占领的支配大权,派遣了15万军队,以“盟军”的名义占领了整个日本,为了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威胁”,为了“最后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美国占领军当局在利用日本原有的统治阶级与统治机构 的同时,又利用日本人民的力量迫使日本 的统治阶级执行它所发起的各种“非军事化”和“民主化”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有:
1. 解除日本的武装,铲除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
2. 修改日本宪法。麦克阿瑟规定了修改宪法的三原则:第一,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第二,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第三,废除一切封建制度。
3. 实行政治民主化。废除《治安维护法》和《国防保安法》,扩大公民的基本人权、政治自由和平等权利,鼓励民主组织与机构的建立。
4. 推行经济改革。这主要是在城市开展解散财阀的运动,在农村实行土地改革。
美国占领军当局在日本推行的这些改革,一方面使美国能进一步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加强对日本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完成了“”明治维新所未能彻底完成的资产阶级改制的改革。因此在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日本社会的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是日本历史上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日本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然而在其后短短的二十年时间之内,日本就扭转了全面崩溃的国民经济,实现了工业现代化,一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第二号经济大国。综观战后日本的发展,大体上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5-1955)是在美国的扶植下恢复经济的暑期。到1950年,日本 的工矿业产值达到了战前的水平。到1955年,日本 的各项经济指标(对外贸易除外),都超过了战前的水平。
第阶段(1955年-1973年)是高速增长时期。整个50年代和60年代,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最迅速时期,而日本发展则尤为迅猛。1955-1968年,西方6国实行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加78%,其中西德和意大利分别增加了1倍,日本则增加了2.5倍。正因为日本经济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其它国家,所以到1967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已超过英、法,1968年赶上西德,在西方世界中一跃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1955-1967年,日本 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天平均年增长率为10.1%。1969-1973年,增长势头虽然有所放慢,但仍高达9.4%。从1955-1973年,这18年中间,日本 的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达9.8%,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4.2倍,也就是说翻了两番多。在这个高速增长过程中,日本的经济成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生产名列世界前茅,产业结构实现了高级化,农业实现了现代化,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第三阶段(1973年至今)是经济低速增长时期。在此期间,日本先后经历了1974-1975年、1980-1983年两次严重经济危机。特别是第一次危机,日本工业生产下降了20%,失业人数增加了109.3%。到1991年下半年,严重的衰退。1992年的经济增长仅为1.6%。尽管如此,总的来看,日本仍以比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更快的向前发展,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的经济地位在上升。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号经济大国的地位,预计今后10年内不会发生改变。那当然我们也应该充分的看到日本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脆弱性,这主要是由于日本国土狭小、自然地利资源贫乏,国内市场十分不足,造成日本对外依赖性相互十分大。日本经济的这种脆弱性不仅妨碍它的经发展,而且也影响了它在国际政治活动中的作用。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是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原因的。从国际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战后40多年的国际和平环境,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时机,既避免了战争的破坏,又节省了大量的军费开支。由于军费开支的少,日本比别的发达国家就有较大的财力投资于经济建设之中。
2. 战后初期,美国帮助日本实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客观上适应了日本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对社会的发展除此之外,美国还在财力和物力上大力扶持日本,使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3. 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庞大军需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4. 大量的价格低廉初级产品的进口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但在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影响下,发展中国家所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价格十分低廉,而发达国家所出口的工业品价格却大幅度上升。发展中国家既是日本重要的原料来源地,又是其工业品的重要市场,从而使日本在进出口贸易价格上赚取了大量“剪刀差”的利润。
从国内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战后日本国内几乎没有什么动乱,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政局稳定,自民党连续执政30多年。,同时,日本有较强的法制制度,法律、法令比较完备。
2. 日本政府采取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发展为根本,把发展经济作为最大的政治,政府通过制定各种经济计划,并采取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来刺激、引导经济的发展。
3. 重视发展科技。二战后,人类迎来了第三次、第四次科技革命。日本紧紧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第年政府在制定预算时,科学预算重要项目,近年增长率都在5%以上,日本政府于1979年提出了“科技立国”的口号,至今仍是日本的重要国策。1986年,政府制定了发展科技的政策大纲。现在,日本是仅次于美国的科研大国。
4. 重视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这也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日本自战前就重视教育,尊师重教是这个国家良好 的风气。目前,日本已普及了中小学教育。教育是决定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而劳动力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由于日本重视教育,使日本国民具有较高的素质,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
再说中日的交流,以回答为什么日语中有很多汉字
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比邻而居,两国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汉时期,双方就有了经济文化交流。
东汉初期,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光武帝赠赐“汉委奴国王”金印,此印于1784年在日本出土;中国的铸铜制铁技术也传入日本。
唐朝时,日本与中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进行了广泛交流。日本的阿倍仲麻昌和中国的鉴真和尚是当时的友好使者。唐朝的文化对日本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中国的佛教、医药学知识、建筑和雕塑技术等传到日本,日本在政治经济制度、城市建筑、文字、日常生活等方面均采取了中国的做法,并进行了著名的“大化改新”,实现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
另外,补充元朝征日历史:
元朝及高丽入侵日本之战(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两个由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以华夏农耕中国为核心区域、但同时跨越游牧区域和渔猎区域的、完全不同于传统农耕中国的中国正统朝代之一。元朝是由发源于中国西北方的中欧草原地带的蒙古人建立,而蒙古人是世界性的游牧民族向定居民族和农耕区域发动全面扩张历史中最成功的民族,在其兴旺的顶峰,建立了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分裂后,其分裂的碎块构成了今天世界体系中一些最重要的国家,而蒙古人在东亚的经营,事实上为在疆域扩张问题从本质里保守的华夏中国,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扩张和融合的时期。
今天的中国大地域版图,首先是在元代中国初步成形的,所以元代中国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正统地位、而且为后世中国留下重大遗产的朝代。元代同样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绝无的主动向周边区域扩张全面发动战争、以期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安全秩序的时期,仅这一点,就足以使元代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的朝代有重大区别。而从现代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眼光来观察,元代的周边扩张其实同样代表着一种经济和安全的理性,既尽可能地扩大核心统治体系的范围,消除任何潜在的破坏秩序的可能,同时创造大地域的贸易交换。
从安全和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元代中国的对外扩张其实有很多资本主义和大工业生产兴起后的现代性,而元代对日本的二次战争和战争失败,同样是影响了随后中日各自历史的重大战争事件。自从唐代后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国脱离外交关系长达4个世纪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后,企图改变这种情况,使日本与其他政权和民族一样臣服于蒙古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忽必烈数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为日本政府拒绝。
公元1270年,蒙古使节第五次到达日本,传达了忽必烈的旨意:如果日本不向蒙古朝贡,蒙古人即将出兵,当时18岁的日本执政者北条时宗(1251~1284)坚决拒绝这一要求,并压制了其他人的妥协态度,下令西国的守护和地头准备防御。忽必烈闻此讯后,抑制不住五次遣使、五次被拒绝的愤怒与耻辱,他不顾蒙古与南宋激战正酣,下令准备军队、船只、粮饷,向日本发起战争攻势。日本军队也在北条时宗的命令下严阵以待。
公元1274年,忽必烈命“风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立,以千料舟、拔都鲁轻疾舟、汲水小舟各三百,共九百艘,载士卒一万五千,期以七月征日本。”为此高丽人、汉人被迫造船、运粮饷,充当士兵,他们深受其害。但忽必烈执意攻取日本,“冬十月,入其国,而官军不整,又矢尽,惟虏惊四境而归”。其实元朝军队仅仅在战争开始阶段取得了一些战果。以后则屡战屡败。
尽管日本人的武器无法与蒙古人的长距离武器相匹敌,他们的指挥官也不如久经战场考验的蒙古军队领袖那样有经验,但他们擅长于面对面的搏斗,而战斗过程中突然降临的暴风雨使蒙古军队和船舰在退往旷海中时损害惨重,他们不得不无功撤退。蒙古人第一次东征日本以失败告终。这在蒙古兴起后的战争史中极其罕见的。蒙古人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海战中破灭。
忽必烈听到征服日本失败的消息后,感到非常震惊,再次派遣重要使者携书前往日本,并以强硬的态度要求日本纳贡,否则将诉诸于武力。但日本政府拒绝了元朝统治者的要求并处死了使节。忽必烈与他的祖父一样,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惩罚日本国,他一方面招募军队、筹集资金;另一方面遣使要求日本迅速朝贡,否则元军将至。北条时宗再次拒绝了忽必烈的要求,并积极策划远征高丽。忽必烈别无选择,他于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以日本杀使臣为由,结集南宋新投降的十万人组成一支大军远征日本。兵分两路:洪茶丘、忻都率蒙古、高丽、汉军四万,从高丽渡海;阿塔海、范文虎、李庭率新附军乘海船九千艘,从庆元、定海启航。
元朝的二路大军约定六月以前会于壹岐岛及平壹岛。高丽国王也为元朝提供了1万军队,1500水手,900只船和大批粮食。然而,人数多、辎重多的元南方军队行动迟缓,没有按预定时间与东路军会合,东路军在等待无望的情况下,从合浦出发,侵袭日本对马、一岐两岛后,进抵筑前志贺岛登陆。日本守军已有前次抗击蒙古的经验,他们在箱崎、今津等外沿岸构筑防御工事,并以精锐部队开进志贺岛(志贺岛与九州之间有陆路可通),与东征元军进行了激烈战斗。”元军战败,退至鹰岛、对马、一岐、长门等地,与姗姗来迟的江南军会合。
然而会合后的元军不但不积极进攻,反而因高丽、汉、蒙古统率之间的矛盾而不能协调作战。这样,蒙古军在毫无荫蔽的前提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两方对峙达两个月之久,蒙古军队无法取得胜利。两个月之后,既8月15~16日,一场巨大的台风袭击了日本海岸,在此次台风袭击下,蒙古东路军损失1/3,江南军损失一半,一些靠近海岸的士兵被日本人屠杀或溺死。汉文史料也记载到,由于元军战船“缚舰为城”,因而在“波如山”的台风袭击下“震撼击撞,舟坏且尽。军士号呼溺死海中如麻。”统率范文虎临阵脱逃,“独帆走高丽”。蒙古人第二次东征日本又以惨败而告终。
而盛怒之下的忽必烈不但不总结教训,反而于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东北女真人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只、高丽人为他提供粮食。但由于国内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忽必烈终于在公元1286年屈服于客观力量短缺的压力,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至此,元朝与日本的军事关系以元朝的失败而结束。
忽必烈侵日失败代表着当时具有最高军事组织能力和技术水平的蒙古军事力量、完全不适应与大陆作战不同的海上登陆作战,而事实上,在与蒙古军队对阵过程中,日本武士力量也同样没有真正的军事优势,其胜利是由于入侵蒙古所进行的跨海登陆作战,本身其为复杂,要依靠大量的当时尚未被人类掌握的技术、诸如对台风天气的预报和多波次连续登陆进攻。事实上蒙古军队在所有无法展开其骑兵优势的战场、如安南、爪哇、和高丽都遭遇了失败,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过程。
而从亚洲体系的角度来看,蒙古侵日的失败,使日本始终游离于东亚大陆体系之外,并保持着相应的入侵大陆的力量,蒙古入侵失败后,很快发生的日本对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入侵,都从另一个角度证实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对蒙古元帝国秩序的威胁。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试图建立大陆主导的东亚统一帝国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华帝国秩序外的日本、最终证明了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 volcanoVol
-
不是。是独立王国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古代中国的社会发展远比日本进步,日本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奴隶社会早期,中国就已进入封建社会。
秦朝时期,当第一批中国人飘洋过海到达日本时,日本人(当时叫虾夷人)基本上就按原样照搬接受了中国文化,包括中国文字、朝廷制度、儒家思想等等。后来随着两国进一步交往,日本还继续吸收和保留了不少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前,日本汉字与中国汉字是一样的。
直到明治维新时期,因为中国衰落,日本变革图强,日本才开始发展出相对独立的日本文字和日本文化。从那时起,日本汉字才变得与中国汉字有点不同,当然,中国汉字也经过了繁体字向简体字的转变过程。
- 芝华塔尼欧的少年
-
不是日本
是韩国
弱肉强食,国与国之间也一直遵循着这一从原始社会后就不变的定律。在元朝时,中国的版图是历史上最大的,这其中就包括韩国和朝鲜。但绝不能说祖先就是同一个,在所查的资料中,并没有这样的记载,不过,韩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韩国的历史上(以前高丽国分裂后的一个部分)原先是没有自己的文字的,完全传袭于中国的文字,并且象诸葛亮,李白等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有名望的人物在当时的韩国也是家喻户晓,并且,那些上私塾的学子的必修科目就是诸葛亮的《出师表》。他们也和中国人一样用毛笔写字。其实说穿了,当时的韩国和中国基本很相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韩国从原先的高丽国分裂为独立的国家后,经济迅猛发展,朝鲜和韩国经济上的差距很大,我们不要老是去说鄙视什么什么国家,国与国之间只要能太平相处,能利用他国为自己国家带来利益就是好事情。中国历史上和很多国家有过过节,难道都要鄙视过来?同样地,我们在鄙视别人的同时,别人还在瞧不起我们这个连温饱都有的待解决的国家。所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成为强国在是最重要的,才有资本说别人
- 北有云溪
-
不是的
日本历史大事年表 http://www.sanada.net.cn/cangjing/biao1.htm
中国年代表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2340310.html
自己对照一下
你会发现,最开始时日本不断向中国学习,派留学生(语言,文字,艺术,宗教==).
所以日语汉字和中文如此相似不足为奇
日本开始是中国的属国,向中国朝贡,但不是中国领土,然后慢慢的就不朝贡了
再到后来反过来侵略中国
所以我们要努力让中国强大起来,让日本来向我们臣服啊
- bikbok
-
据我所了解的
日本人的祖先是从中国过去的
古时候有些中国人依居到那个现在被叫做“日本”的岛上
后来就在那里定居 繁衍后代 形成了自己的势力
- u投在线
-
日本当时也有片甲文可是片假文难记所一发明平假文 可平假文 字替、体相似 所以在 公元前200年中国人东渡日本传教 发扬中文 所以日文和中文相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