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相关推荐
什么是“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3.htm2023-08-02 07:27:391
为什么说节俭的悖论?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隐如,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扩展资料凯恩斯指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粗友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凯新剑桥学派更加强调发挥税收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并尽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税收减免。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岩携槐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2023-08-02 07:27:461
什么是节俭悖论?节俭悖论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从微观角度说一个家庭勤俭持家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增加个人财富。但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和萧条失业增加和收入减少;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由此得出一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当然“节俭的悖论”是有条件的它只存在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短期经济环境中。2023-08-02 07:27:531
论述题蜜蜂的寓言1.什么是节俭悖论
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节俭悖论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观点大概如下: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2023-08-02 07:28:011
节俭悖论名词解释
节俭悖论:节俭悖论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关于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是好事;反之亦然。这里蕴含一个矛盾,即个人财富与国民收入之间关于储蓄的矛盾,也就是节俭悖论。2023-08-02 07:28:082
如何用理解凯恩斯的节俭悖论?
我们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很多人也都提倡节俭。同时,在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理财过程中,节俭也是其中必要的一环。但也有人对节俭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还曾提出了“节俭悖论”,那这一理论到底说了什么?什么是“节俭悖论”?“节俭悖论”也称为“节约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节俭与个人财富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的资深理财师表示,对于收入不高或是家庭总资产较少的个人或家庭来说,节俭是相当有必要的。如果不节俭点生活,随意花钱甚至浪费,反而会导致自己更加拮据,不要说实现“钱生钱”了,就连积累一定的原始本金都不一定能实现。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结果就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虽然凯恩斯是从宏观层面出发提出“节俭悖论”,但如果从个人财富角度来看,节俭到底是不是一种悖论?比如只知道省钱,而不花钱去交友,去拓展人脉关系,也不花钱去充实自己,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长此以往,自己只能是获得非常有限的资金,无法快速实现财富的增长。2023-08-02 07:28:163
解释凯恩斯的节俭悖论(考虑在凯恩斯交叉分析中人们变得勤俭的影响)
1、凯恩斯节俭的悖论的理解。 2、凯恩斯所说的节约的悖论是什么意思?。 3、用凯恩斯交叉图说明节俭的悖论。 4、什么是凯恩斯循环悖论?这一悖论后来是如何解决的?。1.“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2.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 3.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2023-08-02 07:29:121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中“节俭悖论”的合理性?
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2023-08-02 07:29:191
什么是节约悖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凯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过数学方式推导出来。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于是有:S=-C。+(1-c)Y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I。=-C。+(1-c)Y解之得: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节约的悖论”。“节约的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或一个企业也好,或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那么,凯恩斯提出的上述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个人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再如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一个人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人们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当年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已经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2023-08-02 07:29:284
为什么说节俭悖论?
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经典问题,也是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我们都希望能够节俭理财,为自己和家庭积累财富,为未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要享受生活,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存款和消费呢?存款增加消费减少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存款和消费的关系。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存款就是未来的消费,消费就是现在的存款。当我们把钱存起来时,就相当于把现在的收入推迟到未来去使用;当我们把钱花掉时,就相当于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到现在去使用。因此,存款和消费都是个人对自己收入的时间分配。理想情况下,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偏好、预期、风险等因素,合理安排存款和消费的比例,使得自己在不同时期都能达到最大的效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存款和消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社会总收入等于社会总支出,而社会总支出又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部分组成。因此,社会总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而储蓄则是收入减去消费后剩下的部分,即储蓄=收入-消费。由此可见,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着等量关系,即储蓄=投资。这意味着社会上每一单位的储蓄都会转化为投资,从而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储蓄都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信贷紧缩、预期不稳等原因,储蓄过剩而投资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这时候,储蓄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失业增加等问题。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节俭悖论”,即节制储蓄增加消费对个人是件好事,但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坏事;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坏事,但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好事。2023-08-02 07:29:531
用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分析 节俭的悖论
在两部门经济中,储蓄增加将会导致国民收入减少,储蓄减少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由此得出一个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经济萧条,对整个社会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来说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社会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2023-08-02 07:30:021
节俭为什么反而会导致衰亡——节俭悖论
《趣味经济学100问》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黄典波 轶闻趣谈 18世纪初,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蜜蜂的寓言》一书,讲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它们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浪费是“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 经济学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以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凯恩斯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定理,即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拉动总需求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即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可以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节俭悖论”还是有道理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之时。 明白“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这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因此,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知识链接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通俗一点说,就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2023-08-02 07:30:101
简单说明什么是“节俭的悖论”,为什么会存在“节俭的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2023-08-02 07:30:181
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
【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节俭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故在消费中一方面应提倡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适度消费,这样才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故①②正确;③④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A。考点:本题考查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2023-08-02 07:30:241
看了凯恩斯的节俭悖论后我迷茫了,到底是节约好还是不节约好?古老的美德真的变成了一种罪恶吗?
有人喜欢节约用各种东西,包括钱;有人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这是2种人,别人的理论都是别人的理论,你是属于善于交际的人还是不善于交际的,不善于交际的人一定要会节俭,善于交际的人则万万不能节俭。如果说的恶毒一些,那就是一些人为了让大家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花出来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其中思想的宣导就是一种。比如死了钱带不走、钱乃身外之物……什么什么的很多。本来准备存钱买房子的,被人说你存一年的钱还赶不上房价的上涨的幅度存钱何用。等真需要买房子的时候你的父母亲戚就不乐意借你钱了,你那些朋友就更不乐意借你钱了,工作几年一点存款都没有借了你以后怎么还!有些书写的钱应该如何如何去花,不过你一不跟作者一个时代,二不跟当时一样的国情。所以你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2个一样的人,所以你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书永远只是提供给你参考的一个途径而并不是让你照搬照做。2023-08-02 07:30:322
为什么会出现节俭悖论?
这其实很简单,人类创造基本价值(耕作、工业),然后又利用价值来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投资),但如果每个人都把创造出来的价值储蓄起来,而不投入到社会当中去,那新的创造价值的机会就不会产生,这样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因为人口的增多而增加失业率,所以才产生了节俭悖论,不过现在有钱都存银行了,这种西方的储蓄形式就尽量避免了节俭悖论。顺便吐槽一句。。。其一:这理论就是为银行家辩护,其二:这东西不能称之为悖论。。。凯恩斯这家伙是个标题党啊!!!2023-08-02 07:30:491
什么是节俭悖论,结合中国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用自己的话理解:节约悖论就是,越节约,越不花钱,越没钱。因为大家都不花钱,于是大家的东西都卖不出去,大家挣不到钱就越没钱。结合中国现实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有一个基本能保障,因为省钱的目的是怕万一出事没钱没办法解决。所以只要出事也不需要有很多钱就能解决,那么自然就没必要存钱。现在社会存钱的目的是很么?1:孩子结婚买房。2:自己生大病(出意外)治病(治伤养老)第一条,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高的离谱,租售比高的离谱(普遍超过400,几乎都在700左右),而且这个价格已经不可能降很多了,可以说现在的房价只会涨或平,绝对不会跌(从众心理,越跌越不买)。所以只要提高孩子的自身实力,找一个不在乎房的对象,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第二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其实保险是个好东西,但是大部分的保险公司为了卖保险无所不用其极,自己弄臭了自己的名声。而且因为普遍中国人的知识水平不高,对保险条款的认识也是不足,所以很难靠自己买到合适的保险。那么如果可以像交强险一样推行一款强制性保险,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生大病(出意外)的问题,那么自然就没有人会存钱了,资本开始流动,创造更大的价值。2023-08-02 07:30:591
如何用理解凯恩斯的节俭悖论
概念在所有的文化中,节俭被称为美德,提倡节俭可以为人们带来财富但在经济理论中,如果人们开始节俭减少MPC(小写c),导致总消费减少(大写c)内容关于储蓄,是指个人储蓄存款比例的上升自然也存在着上帝的成长问题G和我的理论是假设它保持不变因为我们只讨论了保存上面的c消费会减少GDP(这就是你所说的),减少需求工厂将减少生产工资自然会下降工资越低,收入越低然后你继续减少个人支出然后在这个循环中人们财富的恶性循环不会下降这与我们所说的相矛盾大萧条的理论,当情况更大时,罗斯福请大萧条是通过刺激消费(可以理解为反对紧缩)增加政府开支(G)鼓励私人投资和储蓄(I)然而,这种悖论的矛盾常常被“我”悖论所忽略1。虽然消费普遍过剩,但短期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由于消费比重过大,我的减少是长期增长的动力节俭的悖论不存在于长期或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2。储蓄是一种投资,这意味着我的增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此同时,利率等都是由于存款和实际情况不像假设那样简单让我们来这里,明天添加一些细节和例子一个人假如节约的话,自己会 很富有,但是国家收入会因此变少,因为C在Y里面占1/3的比重,就是说消费变少了,同理,一个人奢侈的话,个人就会 便穷 ,但是国家会 富有.不过,我就这么说吧,其实 实际 上 ,越能花钱的人反而更有钱不是吗?2023-08-02 07:31:061
经济学中的悖论有哪些?
经济学悖论 节俭悖论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以下是我从网上看到的一些观点: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三元悖论,也称三难选择,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就开放经济下的政策选择问题所提出的,其含义是: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完全流动性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而放弃另外一个目标。 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 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例如,在1944年至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中,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得到实现,但“资本流动”受到严格限制。而1973年以后,“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得以实现,但“汇率稳定”不复存在。“永恒的三角形”的妙处,在于它提供了一个一目了然地划分国际经济体系各形态的方法。 【三者之间的选择关系】 根据三元悖论,在资本流动,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汇率制度三者之间只能进行以下三种选择: (1)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必须牺牲汇率的稳定性,实行浮动汇率制。这是由于在资本完全流动条件下,频繁出入的国内外资金带来了国际收支状况的不稳定,如果本国的货币当局部进行干预,亦即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那么本币汇率必然会随着资金供求的变化而频繁的波动。利用汇率调节将汇率调整到真实反映经济现实的水平,可以改善进出口收支,影响国际资本流动。虽然汇率调节本身具有缺陷,但实行汇率浮动确实较好的解决了“三难选择”。但对于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信心危机的存在会大大削弱汇率调节的作用,甚至起到恶化危机的作用。当汇率调节不能奏效时,为了稳定局势,政府的最后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 (2)保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必须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实行资本管制。在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在汇率贬值无效的情况下,唯一的选择是实行资本管制,实际上是政府以牺牲资本的完全流动性来维护汇率的稳定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大多数经济不发达的国家,比如中国,就是实行的这种政策组合。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国家需要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来维护对外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监管能力较弱,无法对自由流动的资本进行有效的管理。 (3)维持资本的完全流动性和汇率的稳定性,必须放弃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根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资本完全流动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本国货币政策的任何变动都将被所引致的资本流动的变化而抵消其效果,本国货币丧失自主性。在这种情况下,本国或者参加货币联盟,或者更为严格地实行货币局制度,基本上很难根据本国经济情况来实施独立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整,最多是在发生投机冲击时,短期内被动地调整本国利率以维护固定汇率。可见,为实现资本的完全流动与汇率的稳定,本国经济将会付出放弃货币政策的巨大代价。1.移民也许不会降低所移入城市的工资;2.土地税也许不会提高租金;3.收成不好反而有可能提高农民的收入。解释:1. a. 移民倾向于移到劳动力需求大的地方 b。移民移入之后,当地居民可能移出2.当土地税增加时(由于投入品价格上升,从而导致供给减少),需求也在减少,所以租金的价格不会上升3。收成不好,供给减少,价格上升,反而有可能提高农民收入2023-08-02 07:31:452
节俭悖论的读音
节俭悖论的读音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节(jié)俭(jiǎn)悖(bèi)论(lùn)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2023-08-02 07:31:521
节俭悖论为什么在有闲置资源时成立?
希帕索斯悖论与第一次数学危机 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与勾股定理的发现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勾股定理谈起。勾股定理是欧氏几何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称其为欧氏几何两颗璀璨的明珠之一。它在数学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平面几何定理之一。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已有了关于这一定理的初步认识。不过,在我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较迟的事情。一直到三国时期的赵爽才用面积割补给出它的第一种证明。 在国外,最早给出这一定理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因而国外一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且据说毕达哥拉斯在完成这一定理证明后欣喜若狂,而杀牛百只以示庆贺。因此这一定理还又获得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称号:“百牛定理”。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与哲学家。他曾创立了一个合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神秘主义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却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信仰的“掘墓人”。毕达哥拉斯定理提出后,其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帕索斯考虑了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他发现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而只能用一个新数来表示。希帕索斯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个无理数√2 的诞生。小小√2的出现,却在当时的数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风暴。它直接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实际上,这一伟大发现不但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致命打击。对于当时所有古希腊人的观念这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这一结论的悖论性表现在它与常识的冲突上:任何量,在任何精确度的范围内都可以表示成有理数。这不但在希腊当时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就是在今天,测量技术已经高度发展时,这个断言也毫无例外是正确的!可是为我们的经验所确信的,完全符合常识的论断居然被小小的√2的存在而推翻了!这应该是多么违反常识,多么荒谬的事!它简直把以前所知道的事情根本推翻了。更糟糕的是,面对这一荒谬人们竟然毫无办法。这就在当时直接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西方数学史上一场大的风波,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欧多克索斯 二百年后,大约在公元前370年,才华横溢的欧多克索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比例论。他本人的著作已失传,他的成果被保存在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一书第五篇中。欧多克索斯的巧妙方法可以避开无理数这一“逻辑上的丑闻”,并保留住与之相关的一些结论,从而解决了由无理数出现而引起的数学危机。但欧多克索斯的解决方式,是借助几何方法,通过避免直接出现无理数而实现的。这就生硬地把数和量肢解开来。在这种解决方案下,对无理数的使用只有在几何中是允许的,合法的,在代数中就是非法的,不合逻辑的。或者说无理数只被当作是附在几何量上的单纯符号,而不被当作真正的数。一直到18世纪,当数学家证明了基本常数如圆周率是无理数时,拥护无理数存在的人才多起来。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现在意义上的实数理论建立起来后,无理数本质被彻底搞清,无理数在数学园地中才真正扎下了根。无理数在数学中合法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使人类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拓展到实数,另一方面也真正彻底、圆满地解决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贝克莱悖论与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导源于微积分工具的使用。伴随着人们科学理论与实践认识的提高,十七世纪几乎在同一时期,微积分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现。这一工具一问世,就显示出它的非凡威力。许许多多疑难问题运用这一工具后变得易如翻掌。但是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理论都是不严格的。两人的理论都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但他们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与运用却是混乱的。因而,从微积分诞生时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与攻击。其中攻击最猛烈的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 贝克莱主教 1734年,贝克莱以“渺小的哲学家”之名出版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更明显的推理》。在这本书中,贝克莱对牛顿的理论进行了攻击。例如他指责牛顿,为计算比如说 x2 的导数,先将 x 取一个不为0的增量 Δx ,由 (x + Δx)2 - x2 ,得到 2xΔx + (Δx2) ,后再被 Δx 除,得到 2x + Δx ,最后突然令 Δx = 0 ,求得导数为 2x 。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牛顿的理论中一会儿说是零,一会儿又说不是零。因此,贝克莱嘲笑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贝克莱的攻击虽说出自维护神学的目的,但却真正抓住了牛顿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 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贝克莱悖论”。笼统地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0”的问题: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混乱,由此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牛顿与莱布尼兹 针对贝克莱的攻击,牛顿与莱布尼兹都曾试图通过完善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完全成功。这使数学家们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应用中大获成功,另一方面其自身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这种情况下对微积分的取舍上到底何去何从呢?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达朗贝尔吹起奋勇向前的号角,在此号角的鼓舞下,十八世纪的数学家们开始不顾基础的不严格,论证的不严密,而是更多依赖于直观去开创新的数学领地。于是一套套新方法、新结论以及新分支纷纷涌现出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漫征程,几代数学家,包括达朗贝尔、拉格朗日、贝努力家族、拉普拉斯以及集众家之大成的欧拉等人的努力,数量惊人前所未有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微积分理论获得了空前丰富。18世纪有时甚至被称为“分析的世纪”。然而,与此同时十八世纪粗糙的,不严密的工作也导致谬误越来越多的局面,不谐和音的刺耳开始震动了数学家们的神经。下面仅举一无穷级数为例。 无穷级数S=1-1+1-1+1………到底等于什么? 当时人们认为一方面S=(1-1)+(1-1)+………=0;另一方面,S=1+(1-1)+(1-1)+………=1,那么岂非0=1?这一矛盾竟使傅立叶那样的数学家困惑不解,甚至连被后人称之为数学家之英雄的欧拉在此也犯下难以饶恕的错误。他在得到 1 + x + x2 + x3 + ..... = 1/(1- x) 后,令 x = -1,得出 S=1-1+1-1+1………=1/2! 由此一例,即不难看出当时数学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当时分析中任何一个比较细致的问题,如级数、积分的收敛性、微分积分的换序、高阶微分的使用以及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都几乎无人过问。尤其到十九世纪初,傅立叶理论直接导致了数学逻辑基础问题的彻底暴露。这样,消除不谐和音,把分析重新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就成为数学家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到十九世纪,批判、系统化和严密论证的必要时期降临了。 柯西 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柯西于1821年开始出版了几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与论文。其中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如他开始用不等式来刻画极限,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这就是所谓极限概念的“算术化”。后来,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给出更为完善的我们目前所使用的“ε-δ ”方法。另外,在柯西的努力下,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也建立在了较坚实的基础上。不过,在当时情况下,由于实数的严格理论未建立起来,所以柯西的极限理论还不可能完善。 柯西之后,魏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尔各自经过自己独立深入的研究,都将分析基础归结为实数理论,并于七十年代各自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实数体系。魏尔斯特拉斯的理论可归结为递增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原理;戴德金建立了有名的戴德金分割;康托尔提出用有理“基本序列”来定义无理数。1892年,另一个数学家创用“区间套原理”来建立实数理论。由此,沿柯西开辟的道路,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极限理论与实数理论,完成了分析学的逻辑奠基工作。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归纳为实数论的无矛盾性,从而使微积分学这座人类数学史上空前雄伟的大厦建在了牢固可靠的基础之上。重建微积分学基础,这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就这样经过许多杰出学者的努力而胜利完成了。微积分学坚实牢固基础的建立,结束了数学中暂时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宣布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彻底解决。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在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康托尔 可是,好景不长。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 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 罗素 其实,在罗素之前集合论中就已经发现了悖论。如1897年,布拉利和福尔蒂提出了最大序数悖论。1899年,康托尔自己发现了最大基数悖论。但是,由于这两个悖论都涉及集合中的许多复杂理论,所以只是在数学界揭起了一点小涟漪,未能引起大的注意。罗素悖论则不同。它非常浅显易懂,而且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东西。所以,罗素悖论一提出就在当时的数学界与逻辑学界内引起了极大震动。如G.弗雷格在收到罗素介绍这一悖论的信后伤心地说:“一个科学家所遇到的最不合心意的事莫过于是在他的工作即将结束时,其基础崩溃了。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正好把我置于这个境地。”戴德金也因此推迟了他的《什么是数的本质和作用》一文的再版。可以说,这一悖论就象在平静的数学水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而它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则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危机产生后,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康托尔的集合论进行改造,通过对集合定义加以限制来排除悖论,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足够狭窄,以保证排除一切矛盾;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广阔,使康托尔集合论中一切有价值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1908年,策梅罗在自己这一原则基础上提出第一个公理化集合论体系,后来经其他数学家改进,称为ZF系统。这一公理化集合系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康托尔朴素集合论的缺陷。除ZF系统外,集合论的公理系统还有多种,如诺伊曼等人提出的NBG系统等。公理化集合系统的建立,成功排除了集合论中出现的悖论,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但在另一方面,罗素悖论对数学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而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数学。如围绕着数学基础之争,形成了现代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数学流派,而各派的工作又都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 以上简单介绍了数学史上由于数学悖论而导致的三次数学危机与度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悖论在推动数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有人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数学悖论提出的正是让数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数学家说:“解决我,不然我将吞掉你的体系!”正如希尔伯特在《论无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承认,在这些悖论面前,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是不能长期忍受下去的。人们试想:在数学这个号称可靠性和真理性的模范里,每一个人所学的、教的和应用的那些概念结构和推理方法竟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甚至于数学思考也失灵的话,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可靠性和真理性呢?”悖论的出现逼迫数学家投入最大的热情去解决它。而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应运而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第二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第三次数学危机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数学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这或许就是数学悖论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悖论一览 1. 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某村只有一人理发,且该村的人都需要理发,理发师规定,给且只给村中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试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出以下著名的悖论:他提出让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并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头1000米开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够跑得比乌龟快10倍。比赛开始,当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时,乌龟仍前于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时,乌龟依然前于他10米……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3. 说谎者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伊壁门尼德斯有如此断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真话,但是却与他的真话——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相悖;如果这句话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谎话,则真话应是: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两者又相悖。 所以怎样也难以自圆其说,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悖论:“我现在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同上,这又是难以自圆其说! 说谎者悖论至今仍困扰着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说谎者悖论有许多形式。如:我预言:“你下面要讲的话是‘不",对不对?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又如,“我的下一句话是错(对)的,我的上一句话是对(错)的”。 4. 跟无限相关的悖论: {1,2,3,4,5,…}是自然数集: {1,4,9,16,25,…}是自然数平方的数集。 这两个数集能够很容易构成一一对应,那么,在每个集合中有一样多的元素吗? 5. 伽利略悖论: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由线段BC上的点往顶点A连线,每一条线都会与线段DE(D点在AB上,E点在AC上)相交,因此可得DE与BC一样长,与图矛盾。为什么? 6. 预料不到的考试的悖论:一位老师宣布说,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内(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将进行一场考试,但他又告诉班上的同学:“你们无法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试那天的早上八点钟才通知你们下午一点钟考。” 你能说出为什么这场考试无法进行吗? 7. 电梯悖论:在一幢摩天大楼里,有一架电梯是由电脑控制运行的,它每层楼都停,且停留的时间都相同。然而,办公室靠近顶层的王先生说:“每当我要下楼的时候,都要等很久。停下的电梯总是要上楼,很少有下楼的。真奇怪!”李小姐对电梯也很不满意,她在接近底层的办公室上班,每天中午都要到顶楼的餐厅吃饭。她说:“不论我什么时候要上楼,停下来的电梯总是要下楼,很少有上楼的。真让人烦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电梯明明在每层停留的时间都相同,可为什么会让接近顶楼和底层的人等得不耐烦? 8. 硬币悖论:两枚硬币平放在一起,顶上的硬币绕下方的硬币转动半圈,结果硬币中图案的位置与开始时一样;然而,按常理,绕过圆周半圈的硬币的图案应是朝下的才对!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9. 谷堆悖论:显然,1粒谷子不是堆; 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 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 …… 10. 宝塔悖论:如果从一砖塔中抽取一块砖,它不会塌;抽两块砖,它也不会塌;……抽第N块砖时,塔塌了。现在换一个地方开始抽砖,同第一次不一样的是,抽第M块砖是,塔塌了。再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了L块砖。以此类推,每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的砖块数都不尽相同。那么到底抽多少块砖塔才会塌呢?累死我拉!!2023-08-02 07:32:027
节俭悖论和索洛模型
消费减少会使储蓄上升相同的数额,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消费减少会被等额的投资上升抵消,这个说法有误. 其一,因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投资是既定的. 其二,储蓄通过利率调节转化为投资是古典主义的说法,而题目是凯恩斯主义的.2023-08-02 07:32:161
节俭的悖论——《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读后感
这段时间正在阅读《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并发人深省的推论—— 我们在小物件上连几毛几分钱都会计较,而在大物件上却挥金如土。 之所以对这个推论很感兴趣,因为它普遍存在于你我身上。 假如你是一名果粉,这几天恰逢iPhone7上市,好不容易等到了星期六放假,于是你决定打车去苹果专卖店入手一台iPhone7,当你上车时,司机告诉你:现在是打车高峰期,打车费由平时的10块增加到15块,这时你会选择出行还是等一等?当你来到苹果专卖店后,店员告诉你,因为现在处于iPhone7销售高峰期,货源紧俏,如果现在买的话需要在6999元的基础上加价100元,你会选择立即购买、等一等还是去别的地方看看?车费上涨的幅度只有5元,但大部分人会选择不接受。iPhone7的上涨幅度为100元,大部分人会选择接受。 上述这种行为对于一个理性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理喻的。同样说明,我们所谓的节俭根本派不上用场。但这种情况却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我们会花几个小时在网络上找东西,只是为了从一件标价300块的衣服上省下50块或只是为了找到一本标价40元的免费电子书;我们却不会在买汽车等大宗物件时精打细算。比如说:汽车价格谈到了18万元,这时候要求再降1000元,销售商一般不会拒绝,但我们却不太会费心去做。 很多大妈在超市开业或店庆时,以优惠的价格买下很多蔬菜、水果或快到保质期的食品,回来以后就放到冰箱或角落处,时间一长,连她们自己都忘记放在哪了,到最后,这些食品变质、腐烂,只好丢掉。 那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我们通常所讲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节俭的悖论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认知具有高度的相对性。 比如说:你身处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房子中,这时即使是一根蜡烛的光亮也足以照亮你的四周,如果是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公园,你点燃同样的一根蜡烛,你就很难觉察到它的亮度。同样,我们所能感知的物体大小也是相对的。 我们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家卫生纸厂家的销量迟迟不见起色,找了很多营销专家还是如此,后来,一个员工提出将每张卫生纸长度增加20%,从而使卫生纸销量大增。同样的道理,人们对金钱的判断也是与背景相对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更在意为一本书支付40元而浪费几个小时,而不会在意为购买一辆18万的汽车去节省1000元的原因。2023-08-02 07:32:231
如何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解释《蜜蜂的寓言》
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说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备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和增加总需求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受此启发,他进一步论证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节俭悖论告诉我们: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因此,凯恩斯的理论后来被一些人解释为需求决定论. 在深受读者欢迎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萨缪尔森指出:“本·富兰克林的《穷人理查德的手册》告诉我们:‘节俭一分钱就是挣一分钱".”但是,“正当我们学习穷人理查德的智慧时,出现了一代新的理财奇才,他们声称在萧条时期,古老的美德可以是现代的罪恶.” 古老的美德何以成为现代的罪恶?萨缪尔森试图用冷静的态度来解开这个悖论之谜.他告诉我们考虑以下两点有助于澄清问题:一是在经济学中我们必须永远警惕逻辑上的合成谬误.也就是说,对单独个人有益的事不一定因而就对全体有益;在某些情况下,个人的精明可以是社会的愚笨.二是解决节俭悖论的线索存在于经济是否处于萧条的水平这一问题之中.在一个古老的社会中,我们总是处在充分就业状态;因此,我们把国民产品用于当前消费越多,可用于资本形成的产品就越少.如果产出可以假定总是处在其潜在水平,那么传统的节俭理论就是绝对正确的,即从个人和从社会角度来说都是正确的. 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时.然而,美国罗林斯学院的马克·斯考森在《经济学的困惑与悖论》中指出:萨缪尔森的反储蓄主张近年来似乎有了一些改变.因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萨缪尔森的心思不再专注于此,始于第十三版(1989),他加进了支持储蓄的部分.”实际上,针对凯恩斯主义者的反储蓄偏见,有些经济学家认为,储蓄的关键是增长而非节俭.新古典主义者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对节俭悖论学说也提出了批评.现在,西方有一种对凯恩斯主义、古典主义和奥地利学派有关储蓄立场的补充方法,即在经济增长时期既鼓励储蓄又鼓励消费者支出.这种方法使得消费者支出上升时,储蓄和投资也上升,结果将使经济增长进入新境界. 节俭悖论给我们哪些启示呢?笔者以为,任何悖论都是相对于一定的理论体系或特定的语境而言的,节俭悖论也不例外. 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2023-08-02 07:32:291
为什么让钱流动起来,创造更大价值?
让钱保值的方法:1、房产:房子作为一种刚需,具有一定保值的功能;2、投资理财:但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3、黄金:在当下依然具有很强的支付手段。如有投资需求,平安银行有推出多种理财产品以满足投资者需求,不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投资方向和风险会有所不同,按是否保本分为保本理财和非保本理财。您可以登录平安口袋银行APP-首页-理财,进行了解及尝试购买。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任何建议。应答时间:2021-09-15,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2023-08-02 07:32:392
作图说明节俭悖论的经济学原理
2023-08-02 07:32:491
消费者增加储蓄而减少消费支出,则 A. GDP下降,但储蓄S不变 B.
选b。都会减少。消费函数c=a+by,投资需求函数s=-a+(1-b)y;当消费者储蓄增多而消费支出减少时,是自发消费a减少,而由y=c+s=c+i,知y=(a+i)/(1-b),故y减少,从而导致s减少。所以,消费和储蓄都会减少。在现实生活中,产品和劳务的最后使用,主要是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1、居民消费(用字母C表示),包括购买冰箱、彩电、洗衣机、小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服装、食品等非耐用消费品的支出以及用于医疗保健、旅游、理发等劳务的支出。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属于消费。2、企业投资(用字母I表示),是指增加或更新资本资产(包括厂房、机器设备、住宅及存货)的支出。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两大类。固定资产投资指新造厂房、购买新设备、建筑新住宅的投资。为什么住宅建筑属于投资而不属于消费呢?因为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慢慢地被消耗的。存货投资是企业掌握的存货(或称成为库存)的增加或减少。如果年初全国企业存货为2000亿美元而年末为2200亿美元,则存货投资为200亿美元。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因为年末存货价值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年初存货。企业存货之所以被视为投资,是因为它能产生收入。从国民经济统计的角度看,生产出来但没有卖出去的产品只能作为企业的存货投资处理,这样是从生产角度统计的GDP和从支出角度统计的GDP相一致。计入GDP中的投资是指总投资,即重置投资与净投资之和,重置投资也就是折旧。投资和消费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具体的分类则取决于实际统计中的规定。3、政府购买(用字母G来表示),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它包括政府购买军火、军队和警察的服务、政府机关办公用品与办公设施、举办诸如道路等公共工程、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政府支付给政府雇员的工资也属于政府购买。政府购买是一种实质性的支出,表现出商品、劳务与货币的双向运动,直接形成社会需求,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组成部分。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政府转移支付、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不以取得该年生产出来的商品与劳务的作为报偿的支出,包括政府在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失业救济、贫困补助、老年保障、卫生保健、对农业的补贴等方面的支出。政府转移支付是政府通过其职能把收入在不同的社会成员间进行转移和重新分配,把一部分人的收入转移到另一部分人手中,其实质是一种财富的再分配。有政府转移支付发生时,即政府付出这些支出时,并不相应得到什么商品与劳务,政府转移支付是一种货币性支出,整个社会的总收入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国内生产总值中。4、净出口(用字母X-M表示,X表示出口,M表示进口)是指进出口的差额。进口应从本国总购买中减去,出口则应加进本国总购买量之中,净出口应计入总支出。注:净出口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把上述四个项目加起来,就是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C+I+G+(X-M)通过支出法计算的GDP,可以计算出消费率和投资率。所谓消费率就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所谓投资率就是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率。GDP的增长主要靠:国内需求(消费),出口贸易和生产再建设!而当消费者储蓄增多时,表明国内需求不旺(疲软),国内需求出现萎缩,加之,现在正面临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国家对外出口贸易锐减,出口贸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比较严重!金融危机下,金融业,特别是银行,面临信贷压力,大中企业贷款出现问题,生产在建设的投资进而缩小,这也和消费者的需求十分密切,企业生产的产品,如果没人消费,那么企业就要面临巨大的银行贷款压力,还有就是面临倒闭的危险!因此,我们国家,降低银行贷款利率,目的在于,贷款利率的降低,直接会减少企业的还贷压力,让企业的生产在建设正常进行!存款利率的下调会刺激国民(消费者)将存入银行的资金取出,去进行投资和消费,进而拉动国内需求!综上所述,选b。2023-08-02 07:33:034
萨伊定律在高鸿业第七版第几章
萨伊定律在高鸿业第七版第十三章提到了萨伊定律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理论,还有储蓄取决于利率。第十三章:国民收入的决定:收入支出模型★五星级考点:①国民收入决定(计算题)②乘数理论(从量税和比例税)③节俭悖论(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分歧,凯恩斯学派认为产出由总需求决定):古典学派认为(长期角度):应该多储蓄。凯恩斯学派认为(短期角度):多消费。第一:作为单个个人,应该更多的储蓄,站在社会的角度应该更多的消费;第二:短期应该多消费少储蓄,超长期应该多储蓄,因为储蓄可以变为投资。储蓄:收入中没有被消费的部分。④如何扩大内需?其他考点:①凯恩斯绝 对收入消费理论②各种乘数的概念;③乘数的限制条件;④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和凯恩斯(需求创造供给)。2023-08-02 07:33:211
为什么银行存款利率降低,居民还愿意存钱进去呢?
我认为日前,央行发布的《202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而12月末人民币存款余额258.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比上年同期高2个百分点。在目前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低的大趋势下,居民存款却大幅度增加,着实是有些匪夷所思。现象的背后,究竟有哪些深意?一1.为什么居民存款会大幅度增加呢?首要原因,一定是在于疫情的影响。我们知道,2022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点开花,各地普遍都采取了更为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人流物流受阻,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对于居民的消费增长形成了一定压制。2.从数据上看,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的同比表现一直不及疫情之前,其中1~11月餐饮收入累计同比下滑了5.4%。通常情况下,消费与储蓄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消费受到压制,储蓄自然会抬升。与此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本轮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偏谨慎态度。从数据上看,一面是2022年居民消费信心的急速下降,另一面则是失业率的攀升。如此一来,很多人的避险心理一再强化,引发了预防性储蓄的攀升。事实上,央行于2022年四季度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61.8%,比上季增加3.7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2.8%,与上季基本持平;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5.5%,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同时四季度收入感受指数为43.8%,比上季下降了3.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都可以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从这个角度看,居民部门存款的大幅度上升,似乎可以理解为由疫情引发的“金融后遗症”。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疫情的影响,导致居民存款增加的因素还有以下两点:一则,资本市场遭受重创。回顾整个2022年,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我国更是叠加了人民币贬值、疫情反复等因素,市场预期不振,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巨震,不仅股市大跌,基金类产品大幅度回撤,就连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破净”。如此便导致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财富都出现了缩水,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意愿有所下降。相比之下,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更高,收益也更为稳健,故而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将钱存入银行,将其视为资金绝佳的避险场所,继而让存款金额不断增加。二则,房地产行业不景气使然。根据《中国财富报告2022》的相关数据,我国居民资产中近70%是实物资产,其中房地产占绝对主导地位。然而2022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不景气,部分民营房企陷入融资困境,个别地区保交楼出现问题,致使居民购房意愿大幅度降低,其中不乏一些人将原打算用于购房的钱存入银行,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存款。 3.人们越来越爱存钱,这是好事吗?某种意义上讲,爱存钱体现了一种勤俭节约的品质,而这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理应被大力提倡,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却不然。经济学宗师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节俭悖论”: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事实上,按照各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确实需要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日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就我国而言,此前受到疫情等因素的影响,消费市场持续承压,但反弹空间亦是巨大。而随着疫情防控的逐渐放开,曾经扰动各行各业运行的不利因素将日趋弱化,加上高层对于“做好经济工作”的多次表态,2023年国民经济复苏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而在近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充分体现了高层对于提振消费市场的迫切希望。在此过程中,那些因消费场景受限下的被动储蓄积累以及居民预防性储蓄的增加部分,有望在接下来成为支撑消费市场增长的一股重要力量。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储蓄向消费转化势必需要时间的消化,从节奏上看很难在短时间内“倾囊而出”,原因有三:一来,受三年疫情影响,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受到了冲击,特别是中低收入人群承担的压力往往更大,后续难免需要一定时间去修复,客观上需要居民部门整体减少消费,并积累足够的盈余;二来,如前文所述,当前居民消费信心急剧下滑,目前尚未看到反转迹象,反映出此前疫情的冲击给相当一部分居民造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居民部门整体的消费预期,形成了所谓的“疤痕效应”,很多人在短时间内很难放开胆子敢于花销;三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的关键在于经济回暖、就业增加和收入提升,只有各方面都逐渐重回正轨,居民对于未来经济不确定性的担忧才会趋于缓解,这些都需要时间来改善。参考华西证券的研究报告,当前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约有3.3万亿元,而要将这3.3万亿元的超额储蓄全部转化为消费,大概需要3~4年的时间,对应的是2023年超额储蓄中可能会有8000~11000亿元的资金流向消费,规模约占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8%~2.5%。同时参考美国经验,防疫放开后两个季度超额储蓄才会开始逐渐释放。正因如此,2023年里超额储蓄对于消费增长的贡献力度可能是温和而非暴力,过程亦是难以一蹴而就。三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居民储蓄结构背后同样暗藏玄机。Wind数据显示,在居民部门存款当中,定期存款占比长期保持在60%以上,进入2022年后该比例进一步提升至69%左右,而活期存款占比则是一再下降;与此同时,2022年以来定期存款当月同比增速不仅持续上行,而且显著高于活期存款的当月同比增速。可以反映出,居民部门的超额储蓄有大部分是来自于中长期定期存款的贡献。而这些中长期的新增定期存款,更多应该是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上。究其原因,根据西南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财经报告》,从我国的储蓄结构数据来看,储蓄金额最多的10%的家庭的存款金额占到全部储蓄金额的70%,储蓄较多的35%的家庭占全部储蓄金额的25%,而剩下50%的家庭基本没有储蓄。另外,中低收入群体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而中高收入群体则是有部分财产性收入,在此前疫情因素影响之下,中低收入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受损程度往往要明显高于中高收入家庭,其储蓄率很可能是不升反降,甚至是零储蓄。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人群,且后者又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头,故而想要通过提振消费来促进经济回暖,势必要重点关注中低收入人群,通过改善他们的处境来挖掘消费潜力。那么,具体应当如何做呢?短期来看,发放消费券依然是可以提振居民消费的有效手段。但是对于那些低收入家庭和贫困群体,还可以考虑直接发放现金。因为对于多数低收入家庭和贫困人群来说,他们更为真实的境况常常是消费能力达不到使用消费券的标准,即“缺的不是那10元消费券,而是缺100元现金”,特别是在此前疫情影响下,不少人收入下降,甚至不排除失去收入来源的可能性,平日里只能节衣缩食维持生活,根本没有钱进行高额消费。同时,低收入家庭与贫困群体对收入的变动更加敏感,哪怕仅有几百块的“意外之财”,都能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发放现金的效果可能比发放消费券更好。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力度稳就业,尤其是要支持作为吸纳就业重要载体的中小微企业,要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企业运行,继而让更多的中低收入者拥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继而提振消费信心。有关部门也应当针对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来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长期来看,我们势必要着力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具体需要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点,并在再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注重公平。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体制更合理、机制更规范,切实减少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2023-08-02 07:33:283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剩余价值论和劳动价值论。求答案!
楼上的第一第三个回答有问题,说一下第三个回答:1、剩余价值,实际上在生产中就存在,只不过是否转化为利润的问题。假如给工人给资本家生产1块蛋糕需要1小时,实际上对于资本家只会用小于1小时的劳动时间去交换,工资只不过是水涨船高的水,商品的价值(劳动时间)相对应的货币值就如同船,也就是说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能够交换到消费品的劳动时间小于1小时。在这里消费者与生产者是两位一位的,“思想2品德先生” 回到把这个关系忽略了。剩余价值不是在转化为利润才有,而是在用工资交换工人的劳动过程中就已存在,在这里即便亏损企业的资本家也是剥削工人的,因为支付给工人的劳动时间(工资),小于工人为资本生产的劳动时间。同样“思想2品德先生”举例的工人的一个朋友够买消费品,可它忽视了工人的这个朋友也是另一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普遍现像,他的消费金额来自他自身的工作时间与资本相交换得到的工资,同样,雇主给他的工资所能兑现的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他给他所在行业的资本服务的劳动时间。马克思通过不同物质生产效率的行业之间存在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积累式竞争,证明低于这个剥削率资本家随时都有失掉资本地位的危险。也就是说工人所能交换消费品的劳动时间超出他们生产这种商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超出的劳动时间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再通过消费这种交换,以利润的形式得以实现。现实中商品的“价格”(价值是时间,价格是时间与货币的比例关系)、利润(剩余价值这种劳动时间转化成的货币值)、工资,只不过是货币值与这一系例时间的比例关系。2、是否资本家把所有的利润拿出来消费是否就不会发生经济危机呢?在这里他的回答忽视了交换的时间与金钱的比例关系。举一个凯恩斯在《通论》提到的节俭驳论的例子,消费和储蓄既然是货币量值,我们可以从货币的角度来解释上述问题,如果假设人们的储蓄是作为银行存款保持的(这在货币供给的统计上即是),那么人们能不能把作为储蓄的银行存款多取出10%用于消费呢?显然不可能,这必然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同样,人们也不能多储蓄10%作为银行增加的存款而没有相应的投资贷款,这也会使商业银行倒闭,当人们试图这样做时,必然会使商业银行改变货币供应量,从而引起收入水平的变化而阻止人们改变货币量值消费与储蓄比例的企图,或通过经济波动来加以调节,这即是凯恩斯的收入决定理论和节俭的悖论。也就是说资本家多用10%的利润来消费,那么物价就会上涨10%,这就如同供给的货币增加10%,由于存在以平均利润率为重心的竞争,某一行业利润增加或者价格增加,如同其它资本不能拥入此领域改变货币与劳动时间的交换比例,那么就会直接上涨价格对抗,而同样其它资本能拥入此领域也会变向改变货币与劳动时间的交换比例。也就是说:价值的金钱额(价格)/商品的时间(价值)= 利润的金钱额/剩余劳动时间 =工资的金钱额/ 工资所能兑现的劳动时间 ,假这个比例值等K,增加货币流通,就等于增加一个K的百分比,对经济危机结果是没有影响的,只有改变资本积累率或者说剥削率才会有影响。也就是说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消费者(劳动者)遇到交换的生理极限,因为消费过程实际上是劳动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交换,正如借贷消费引发的坏帐,是因为劳动者(消费者)已不可能有更多的劳动时间去交换金钱还清贷款一样。(当然在市场体系没有饱和的情况下,增加货币流通可以增加资本吞噬更多的劳动力,但饱和的前提下增加货币流通根本无用,因为消费者(劳动者)已经遇到交换的生理极限,因此资本主义为了不能对外扩张或者扩张受阻也是不可避免的发生经济危机。)正如凯恩斯在《通论》提到激刺消费的前提是价格管制,就等于说改变资本家的利润率,而资本主义确是追求利润的,这等于非常隐晦的回应该进行国有化。而某些人把凯恩斯刺激消费的前提价格管制忽略了,正好出现《通论》中提到的节检驳论。在这里无论价值的金钱额、利润,还是工资,它们只是时间关系与货币的某个数值,相乘出来的,交换的本身,还是劳动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交换,正如消费实际上就是某种劳动时间与劳动时间的交换过程。2023-08-02 07:33:363
钻石和木碗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经济学含义
价值悖论,指某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大,但是廉价,而另一些物品虽然实用价值不大,但很昂贵的现象。 一般情况下,钻石极其稀少,而木碗却比比皆是,故钻石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木碗。而这个海岛上的情况却完全相反:钻石数量极多,木碗却从未见过。因此,海岛上木碗的价值或价格远远高于钻石。 悖论 悖论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节俭悖论 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因此国民经济是件坏事。2023-08-02 07:33:462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存钱了?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爱存钱了? 在我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明显增强。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奥密克戎变异株在国内多点开花,由于病毒潜伏期缩短、传播速度快,使得上半年国内疫情面广频发,防控难度大大增加。在“动态清零”总方针的客观要求下,多地都采取了强有力的封控措施,致使人流物流受阻,很多具有出行、聚众属性的线下服务类消费场景减少。 与此同时,在疫情冲击下,很多企业难以正常开展业务,生产经营压力不断增大,部分公司甚至面临着裁员倒闭的风险。叠加本轮疫情的长尾效应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居民的收入和工作岗位不再稳定,不安全感日益上升,尤其是那些以工资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低收入群体对于未来的预期更加偏谨慎态度,避险心理得到强化,由此引发了预防性储蓄的攀升。 事实上,央行于今年二季度进行了一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3%,比上季增加3.6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8%,比上季增加0.1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仅占17.9%,比上季减少3.7个百分点。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居民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也是上半年居民存款大增的最主要原因。 其二,资本市场遭受重创。 今年以来,受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全球资本市场普遍遭受较大冲击,很多国家都经历了股债双杀,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避险情绪上升。就我国而言,上半年人民币贬值致使外资回流,国内疫情大面积反弹导致经济运行受阻,加大了市场对于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其结果就是资本市场波动加剧,股市更是出现暴跌。其中上证指数由年初的3651点跌至4月底的2863点,同期的创业板指则是从3349点跌至2122点,跌幅分别高达21.6%和36.6%,使得2亿投资者普遍损失惨重。 不仅如此,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还引发了一连串连锁反应。例如,很多基金类产品回撤巨大甚至出现亏损,由此引发赎回潮,继而又造成了股市的下跌,就连银行理财产品都出现了“破净”。在此背景下,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财富都出现了缩水,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意愿不强。相比之下,银行存款的安全性更高,收益也更为稳健,故而越来越多的人都选择将钱存入银行,将其视为资金绝佳的避险场所,由此让存款金额不断增加。 此外,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也是不可忽视的又一个原因。根据《中国财富报告2022》的相关数据,2021年我国居民资产中近70%是实物资产,其中房地产占绝对主导地位。不过今年以来,房地产行业持续不景气,尤其部分民营房企陷入融资困境,个别地区保交楼出现问题,由此导致居民购房意愿大幅度降低。其中不乏一些人将原打算用于购房的钱存入银行,这同样在一定程度上推升了居民存款。 二 是好事还是坏事? 人们比以往更爱存钱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这个问题。在此不妨先来讲一个小故事,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伯纳德·曼德维尔于300多年前创作的《蜜蜂的寓言》: 在一个蜜蜂王国里,起初所有的蜜蜂都想追求奢华的生活,它们在辛劳酿蜜之余,整日大吃大喝,挥霍浪费,日子过得非常惬意,整个王国也变得非常繁荣兴旺。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过去,它们逐渐意识到挥霍浪费不是好的行为,于是就转变了生活态度,开始崇尚节俭:吃的比以前少了,用的也比以前省了,而因为不用花销太多,大家干活也没那么起劲了。结果原本生机勃勃的蜜蜂王国日益凋敝,国力也逐渐走向衰落。 曼德维尔提出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惊世骇俗的,因为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无论是从经济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应该反对奢侈浪费,提倡节俭和节欲,如此便可增加全社会的储蓄,银行也可以因此而开展更多的投资活动,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正因为这一思想在18世纪初期占据着主流,《蜜蜂的寓言》一经问世就引来了各种批判,曼德维尔本人甚至还遭受了不少人身攻击。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曼德维尔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到了1936年,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发行,作者是世界闻名的经济学宗师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该书中,凯恩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 三 如何将居民存储转变为消费? 话说回来,今年上半年我国居民部门存款的大幅度增加,其另一面是消费的低迷,是消费对于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发挥,这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复苏、畅通“国内大循环”来说都是不利的,因此才更应该引起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将居民储蓄转变为消费呢? 诚如前文所述,既然居民存款增加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预防性储蓄意愿的增强,那么预防性储蓄何时能减弱便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了便于解释预防性储蓄的变化,这里不妨借鉴安信证券的研究思路,以2003年北京城镇居民在“非典”时期的表现作为参考。从下图中可以看到,2002年以来北京城镇居民的储蓄率整体处于上升的趋势中,但在“非典”疫情最严重的两个季度,储蓄率要显著高于长期趋势水平,反映出居民为了应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积累了预防性储蓄。尽管“非典”在当年6月下旬就消失了,但北京市民的预防性储蓄并未得到即时性的缓解,9月份以后才逐渐回归长期趋势线,而2004年“非典”疫情已经确定消失的三个季度后,北京城镇居民储蓄率才出现反向的补偿性下降。 如果按照这样的节奏,那么在新冠疫情反复和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恐怕在短时间内很难下降。事实上,从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的走势也可以看出,当前居民消费信心明显不足,今年以来就业、收入、消费意愿等分项指数也都显著下滑,侧面解释了上半年居民存款为何大幅度增加。 正因上述种种,想要真正将将居民储蓄转变为消费,继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当务之急便是要进一步强化与创新城市管理机制,采取更加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手段,尽可能平衡防疫与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平稳有序,以此来稳定人们对于未来的预期,降低不安全感。 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大力度稳就业,让国人能拥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继而提振消费信心,考虑到中小微企业是吸纳就业的重要载体,故而需要从稳定中小微企业着手,通过减税降费、发放补贴、减少裁员、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多方面措施来稳定企业运行,要抓好重点群体就业,针对就业市场中的弱势群体来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完善灵活就业人员劳动权益保护、保费缴纳、薪酬等政策制度,更好开辟消费和就业新空间。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疫情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的影响要比高收入人群更大,因为前者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工资,后者则是财产性收入居多(见《人们为什么不爱消费了?》)。而且由于房贷、车贷等各项支出的影响,不乏一部分中低收入者处在低储蓄甚至零储蓄状态。再考虑到高收入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要低于中低收入人群,而中低收入人群又占总人口比重的大头,故而想要通过提振消费来促进经济回暖,长期来看势必要着力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尽可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橄榄型”橄榄型分配格局。 具体需要把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作为调整收入分配的重点,并在再分配过程中,通过财政、税收等措施,调节各收入主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注重公平。此外,还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使体制更合理、机制更规范,切实减少广大居民的后顾之忧,从而真正让人们敢于消费、愿意消费。2023-08-02 07:33:533
家里属于小康水平,还是感觉自己很缺钱怎么办?
很多人把自己的“穷”归因于过度消费,觉得省吃俭用就会变得富有。其实生活中,过度节俭和过度消费一样可怕,会让你越来越“缺钱”。曾经网上有这样一则新闻,几对跨国情侣因为“零浪费”火了!女生都是购物狂,买个不停。在一个15平米的出租屋里,他们可以装四五百件衣服。后来,她决定做一个彻底的改变。三年了,她还没买过衣服,没用过塑料袋,没买过一瓶矿泉水,甚至没点过外卖!很多人羡慕自己近乎“零消费”的生活。然而,三年后,他们的生活一点也没有改善......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越节俭越缺钱?在经济学中,不提倡“以俭补贫”的做法。在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中,有一个“节俭悖论”,即节俭导致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放缓,进而导致贫困,最终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背道而驰。这就是所谓的“节俭悖论”。节俭悖论的主要原因是,当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经济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产出时,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社会才能走出低谷,走向充分就业、经济稳定的繁荣阶段。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以通过刺激消费、刺激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事实上,节俭的悖论也适用于我们所有人。马云曾经说过:“免费是世界上最贵的东西。”过分节俭其实是极其昂贵的。为什么这么说?其实我们真正需要构建的思维方式不是为了省钱,而是要时刻衡量花钱和花时间的成本关系。千万不要为了小便宜或者一些所谓的免费的东西而牺牲很多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你要做的是把自己进化到更高的类型,把资源变成资本,用资本实现财富增值。过度浪费和盲目消费是可耻的,但过度节俭也是不理智的。我们每个人都要适度“节俭”,把握“节俭”的程度是关键。财富的变化是思维的变化财富变化的背后,往往是思维的变化。不要总想着怎么节俭,而是怎么赚钱!曾经有人总结出四种赚钱的方式,社交、资本、眼球、劳动。这四个要素可以进一步归纳为三种真实类型:第一类是资源提供者这样的人是我们的普罗大众,无论是医生、律师、有专业技术的工程师,还是出卖劳动力谋生的工人农民,还是依靠颜值炒作的网络名人。无论哪一种是资源提供者,我们所做的都是通过自己的人力资本向社会输出资源,最终将这种资源转化为价值,成为我们赖以为生的收入。但是由于前面提到的生活质量和能量的守恒,你能输出的资源肯定是有限的,劳动皇帝和普通农民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第二类是资源监管者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的说法,这些人是企业家。企业家比大多数人更有创新能力。通过颠覆性创新,第一类人提供的资源被调节、引导、配置到社会需要的地方。这样,资源的财富创造能力开始呈指数增长,相当于给第一类财富创造能力增加了杠杆。所以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创新的逻辑,就是把第一类人引导到第二类人的过程,当然难度极大。第三类是资本所有者如果第一种人仍然依靠自己的资源,即活劳动来创造价值,第二种人仍然通过创新将资源配置到应该去的地方,那么第三种人就把自己积极的劳动资源转化为资本,用资本来赚钱,而不是用自己的劳动来赚钱。我们可以发现,第三种人创造财富的能力远远大于第二种人,第二种人优于第一种人,但无论哪种人都不是固定的,都是可以转化的。所谓:风水轮流转,今年来我们家吧。每个人都不是固定在哪种流浪中,而是受社会的影响,不断变化和进化。所以,节俭只会让你逐渐失去创造的能力,存钱会让你越来越穷,因为你省了钱,浪费了时间,而赚钱的方式是向更高的类型进化,把资源变成资本,用资本实现财富增值,这才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时代真正的奋斗。我们越节俭,就会越适应现状。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学会如何赚取更多的财富,是一个良性循环。不要安于现状,不要过度节俭,要有长远眼光。只有这样,你才会找到更多赚钱的方法,获得更多的财富。2023-08-02 07:34:025
请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节约悖论这种情况,它的成立条件是什么?现实生活
这是一个复杂的经济学理论,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解释清楚的。可以参考下百科的“节约悖论”“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2023-08-02 07:34:541
从经济学看、节约是不是美德?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节约 从古至今,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节约就不一定是好事!为此,我先引入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当经济处于正常状态时,节约而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除了当经济处于正常状态时这种情况,我还要论证另外两种情况:经济处于繁荣阶段和经济处于萧条阶段。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如果人们采取节约的策略,这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因为这时经济处于高度发展,一方面需要大量新的投资去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因为人们的节约,也就是人们的储蓄趋向增加,相应的可以用来投资的资本就增加,从而使得经济前进的推动力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储蓄增加,相对来说消费就减少。这样直接的好处就是不会因人们的过度的消费,使得经济发展的过热(当商品的增加没有显著的提高的前提下)。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如果人们采取节约的策略。这对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因为这时经济处于极度衰退,这时由于人们对前景悲观。不该买的东西不买了,该买的东西现在也少买了。这样直接的后果就是人们的消费减少,而储蓄增加。于是造成了市场的购买力的下降。然而我们知道这时经济正处于萧条阶段,消费萎缩,市场急需人们的消费,这样才能刺激生产,复苏经济。否则,市场商品卖不出去,消费萎缩,就会造成经济更加萧条。另一方面,由于人们消费减少,使得储蓄相应的增加,也就是资本的供给增加,然而这时由于经济的萧条使得市场对资本的需求降低,显然就会使得储蓄的效用降低。大量的钱,白白地放在银行里。这不仅对个人,对社会都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对于个人来说,相应的获得银行利息减少了;对整个社会来说,就是资源(资本)的白白闲置!又何止是资本的闲置呀!?金融的流通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忽略的资金参与流通就直接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等于生产资料的增加,等于货币量的增加,而且避免发新钞和通涨。资金的再投入又可以创造就业机会,解决下岗。消费力增强,整个社会的发展才有动力。可是由于节约策略,这些就无法实现了。因此国家在鼓励人民花钱.事实上一个家庭不需要那么多的住房.那么多的灯泡.那么多的电视、电脑.但国家鼓励人们消费、不消费经济上不去、如果你买得起奔驰,却换成大众车,那叫节约吧,但人们并不鼓励,因为那会损害汽车工业。还有一个关于节约的例子:假如有两个老太太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太说,我积累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位老太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天堂。显然,节约一辈子却只住一天房,而提前消费却享受了一生。但是最后我突然想到一点,我们要节约时间!马克思说过:"任何节约归根到底是时间的节约。"是工作还是休息,要考虑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我就不分析了。我想说的是青春的时间是宝贵的,我们应充分利用。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正确合理地利用青春的时间,或许,成功就在不远处。2023-08-02 07:35:021
是富豪但很珍惜钱财的例子
李嘉诚,比尔盖茨,2023-08-02 07:35:111
什么是“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3.htm2023-08-02 07:35:471
节约悖论的意思是什么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3.htm2023-08-02 07:35:541
节约悖论是谁提出来的?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3.htm2023-08-02 07:36:001
为什么节俭悖论?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拓展资料:我国的储蓄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居民个人所持有的现金是个人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各种方式强 迫其存入或不让其存入储蓄机构。同样,居民可根据其需要随时取出部分或全部存款,储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提取存款。并要支付相应利息。储户的户名、帐号、金额、期限、地址等均属于个人隐私,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合法的手续均不能查询储户的存款,储蓄机构必需为储户保密。活期储蓄以1元为起存点,外币活期储蓄起存金额为不得低于20元或100人民币的等值外币(各银行不尽相同),多存不限。开户时由银行发给存折,凭折存取,每年结算一次利息。2023-08-02 07:36:072
节俭悖论的原理?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隐如,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扩展资料凯恩斯指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粗友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凯新剑桥学派更加强调发挥税收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并尽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税收减免。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岩携槐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2023-08-02 07:36:141
如何理解凯恩斯的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3.htm2023-08-02 07:36:212
经济学中有所谓“节俭的悖论”,请问是何道理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凯恩斯的3大心理规律的其中一条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即人们不愿消费,导致了产品积压,生产停滞,失业率攀升,是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08-02 07:36:312
节俭的悖论对我们有何启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凯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过数学方式推导出来.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 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 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 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于是有:S=-C.+(1-c)Y 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 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 I.=-C.+(1-c)Y 解之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 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节约的悖论”. “节约的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或一个企业也好,或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那么,凯恩斯提出的上述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 笔者个人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 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一个人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人们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 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当年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已经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2023-08-02 07:36:401
为什么经济学要提“节俭悖论”?
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2023-08-02 07:36:461
简单说明什么是“节俭的悖论”,为什么会存在“节俭的悖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凯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过数学方式推导出来。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 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 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 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 于是有:S=-C。+(1-c)Y 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 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 I。=-C。+(1-c)Y 解之得: 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 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节约的悖论”。 “节约的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或一个企业也好,或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 那么,凯恩斯提出的上述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 笔者个人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 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 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 再如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一个人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人们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 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 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 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 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 种值得提倡的美德。 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 当年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已经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2023-08-02 07:36:541
如何用理解凯恩斯的节俭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2023-08-02 07:37:121
按照凯恩斯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什么是“节俭的悖论”?
增加储蓄,也就是增加了投资,会提高均衡收入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凯恩斯上述思想也可通过数学方式推导出来。以最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为例:其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是I=S,即投资=储蓄。其中 S=Y-C,即储蓄=国民收入—消费而消费则被假定为一线性函数:C=C。+cY,其中C。为不受收入影响的自发消费,c为边际消费倾向,即增加的消费占增加的收入的比重。由于假定边际消费倾向不变,c同时也为平均消费倾向,即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于是有:S=-C。+(1-c)Y又假定投资固定不变,即:I=I。于是得两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决定方程:I。=-C。+(1-c)Y解之得:均衡的国民收入Y*=(C。+I。)/(1-c)在这一式子中,c作为边际消费倾向,是一个小于1的数,当c变大时, 1/(1-c)的值变大,国民收入Y*增加;当c变小时,1/(1-c) 值变小,国民收入Y*变小。这意味着,当国民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将会导致更多的国民收入,使整个经济呈现繁荣局面;而当国民降低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时,则会引起国民收入下降,使整个经济陷入衰退。简而言之,就是:挥霍导致繁荣,节约导致萧条,这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节约的悖论”。“节约的悖论”提出来以后,常常使人迷惑不解。根据一般人的常识,一个家庭也好,或一个企业也好,或一个国家也好,如果大家都挥霍浪费,很快就会吃光喝光,破产衰亡。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两句诗说得好:历览前贤家与国,成由勤俭败由奢。那么,凯恩斯提出的上述观点,又该如何解释呢?笔者个人认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通俗地讲,就是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萧条状态,市场上有大量产品积压在仓库中,找不到销路,也就不能计入国民收入统计数字中。显然,如果国民增加消费,积压的产品就能实现其市场价值,从而使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增加;反之,如果国民减少消费,积压产品增加,统计到的国民收入数字就会下降。这就是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分析的实际意义所在,说穿了,凯恩斯提出“节约悖论”实际上不过是推销积压产品罢了。但现实经济并非保持静态不变,而是一个动态过程。从长期、动态的角度来看,人们会将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以增加生产能力,从而使经济趋向更加繁荣。相反,若只图眼前繁荣,大肆挥霍浪费,则会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甚至导致经济停滞和崩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般人们强调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在这里,需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将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混为一谈。一般地,静态分析的结论常常与动态分析的结论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如静态地来看,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时,该商品需求量会增加,但是动态地来看,则有“买涨不买跌”之说,即当一种商品价格动态地随着时间下降时,消费者将持币待购,从而导致市场需求量下降。再如西方经济学中著名的“消费函数之谜”实际上也是混淆了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结果。静态地来看,一个人收入越高,其用于消费的比例越低,但动态地来看,在人们收入随着时间增加的同时,人们的消费需求也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结果消费在收入占的比例并不下降。所以,当库兹涅茨试图用动态统计资料来验证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定理时,就会弄得混乱不堪了。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在凯恩斯看来,只要增加消费在收入中的比例,就能增加国民收入。其实不然。抽象地来讲,个人收入的一部分会用于消费,另一部分则用于储蓄,而储蓄则会通过金融机构转到厂商手里,用于增加投资。这样厂商生产的产品就会全部销售出去,其中一部分被消费者购买用于消费,另一部分被其它厂商购买用于投资,整个国民收入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但实际上,厂商生产的产品并不会完全销售出去,原因在于产品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例如,中国在2000年前后,市场上积压了大量彩色电视机,尽管彩电价格一降再降,但市场反应却十分冷淡。为什么呢?因为消费者家庭已经普遍购买了彩电,整个彩电市场已经饱和。消费者手里尽管有钱,但并不会用于购买彩电。于是进一步影响到彩电厂商也不会进一步增加彩电生产投资。这样,就导致了市场疲软。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地刺激消费或刺激投资,必然徒劳无功。那么怎么办呢?唯一的出路只能是调整产品结构,使之与需求结构相一致。更明确地讲,必须开发新兴替代产品,使之与消费者潜在的市场需求结构相一致。例如,在模拟信号彩电市场饱和的情况下,应该开发数字化的液晶彩电或等电离子彩电,这样消费者手里的钱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从而使市场走出萧条的困境,逐渐复苏起来,进入新一轮的繁荣佳境。而要开发新兴替代产品,必须有大量投资支持,从而必须有大量居民储蓄。从这个角度来讲,节俭非但不会导致经济萧条,反而会促进经济增长,因而它依然是一种值得提倡的美德。总之,在学习凯恩斯“节约悖论”时,必须明确凯恩斯观点的前提,弄清凯恩斯使用的分析方法,搞清凯恩斯观点的实质内涵。绝不能不问前提不问条件,随处套用。特别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刚刚进入小康阶段,整个国家经济实力还相当薄弱,更不能依据凯恩斯观点,大肆鼓吹刺激消费。让我们跳出凯恩斯短期、静态、总量分析思维的框框,着眼现实经济生活,换用长期、动态、结构分析的思路,为明天的经济发展着想,继续保持和发扬节约的美德吧。只要节约下来的钱,用于投资,用于开发适应消费需求的新兴产品,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越来越美好。当年有人劝告凯恩斯从长远考虑问题时,凯恩斯曾很不耐烦地说:“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都死了。”凯恩斯已经死了,他可以不管明天,但我们还活着,我们绝不能不管明天。2023-08-02 07:37:211
什么是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理论,也称为“节俭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分析,是在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前提下进行的短期、静态分析。另外,还要注意到凯恩斯的分析是一种总量分析,没有具体分析消费结构与收入结构。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他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景象就是节约悖论的一个生动而可叹的例子。由于人们对未来预期不抱任何希望,所以大家都尽量多储蓄。但是,他们不愿意消费的心理和行为又导致其收入继续下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经济繁荣时期,储蓄的增加能有助于减轻社会通货膨胀压力,是有利的,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根据乘数理论,消费的减少会使国民收入成倍减少,从而使经济进一步恶化!所以在经济萧条时期,政府总会增加财政支出,鼓励消费,来挽救经济颓势。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593.htm2023-08-02 07:37:281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节俭的悖论”一般指“节约悖论。“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2023-08-02 07:37: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