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传统美德,而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
CD 试题分析:个人和社会都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生产决定消费,政府要引导消费。故A B错误。据题意可知我们既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我们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积极引导消费。故本题选C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分析理解材料观点的能力。题目难度适中。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材料的观点。
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 、家庭来说是美德,对国家社会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
C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中“经济学家凯恩斯的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 、家庭来说是美德,对国家社会则意味着支出减少,导致有效需求不足,阻碍经济发展,造成失业增加,收入减少”,启示我们日常生活中既要勤俭节约,又要适度消费。由此可见,C项符合题意,可以入选;A、B两项表述不科学,故不能入选;D项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主旨,故不能入选。因此,答案是C项。
看了凯恩斯的节俭悖论后我迷茫了,到底是节约好还是不节约好?古老的美德真的变成了一种罪恶吗?
有人喜欢节约用各种东西,包括钱;有人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这是2种人,别人的理论都是别人的理论,你是属于善于交际的人还是不善于交际的,不善于交际的人一定要会节俭,善于交际的人则万万不能节俭。如果说的恶毒一些,那就是一些人为了让大家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花出来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其中思想的宣导就是一种。比如死了钱带不走、钱乃身外之物……什么什么的很多。本来准备存钱买房子的,被人说你存一年的钱还赶不上房价的上涨的幅度存钱何用。等真需要买房子的时候你的父母亲戚就不乐意借你钱了,你那些朋友就更不乐意借你钱了,工作几年一点存款都没有借了你以后怎么还!有些书写的钱应该如何如何去花,不过你一不跟作者一个时代,二不跟当时一样的国情。所以你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2个一样的人,所以你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书永远只是提供给你参考的一个途径而并不是让你照搬照做。
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
【答案】D【答案解析】试题分析:题中凯恩斯从正反两个角度揭示了节俭既是一种美德,但对于社会来说也应该适度消费。,要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影响。因此答案选择D。①表述不当,故排除。②中“消费决定生产”说法错误。考点;本题考查消费的原则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为什么会出现节俭悖论
1936年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节约悖论”(Paradox of thrift),即节约对于个人来说是好事,是一种值得称赞的美德,但对于整个国家来讲,则是一件坏事,会导致国家经济的萧条衰败。为了说明这个道理,凯恩斯还引用了一则古老的寓言:有一窝蜜蜂原本十分繁荣兴隆,每只蜜蜂都整天大吃大喝。后来一个哲人教导它们说,不能如此挥霍浪费,应该厉行节约。蜜蜂们听了哲人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迅速贯彻落实,个个争当节约模范。但结果出乎预料,整个蜂群从此迅速衰败下去,一蹶不振了。 凯恩斯上述观点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界得到了相当普遍的认同,许多不同版本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都相当醒目相当郑重地向读者介绍阐述这一思想。
节俭为什么反而会导致衰亡——节俭悖论
《趣味经济学100问》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黄典波 轶闻趣谈 18世纪初,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蜜蜂的寓言》一书,讲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它们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浪费是“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 经济学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以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凯恩斯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定理,即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拉动总需求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即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可以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节俭悖论”还是有道理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之时。 明白“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这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因此,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知识链接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通俗一点说,就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俭对个人、家庭来说是美德,而对社会来说则意味
(1)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①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②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可以有多种回答,列举如下: 答案示例①: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居民收入——收入水平提高是消费水平提高的前提。并且,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发展水平决定的。因此,大力发展生产,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利于扩大内需。 答案示例②:政府财政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财政补贴,可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消费需求。 答案示例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除消费者的后顾之忧,使其原本用于抵御疾病、失业等风险的一部分储蓄转化为消费,扩大消费需求。 答案示例④:完善法制环境,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制环境,可以使消费者放心消费,从而释放出更多的消费需求。
如何用理解凯恩斯的节俭悖论
“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为什么经济学要提“节俭悖论”?
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
为什么节俭悖论?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拓展资料:我国的储蓄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居民个人所持有的现金是个人财产,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得以各种方式强 迫其存入或不让其存入储蓄机构。同样,居民可根据其需要随时取出部分或全部存款,储蓄机构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提取存款。并要支付相应利息。储户的户名、帐号、金额、期限、地址等均属于个人隐私,任何单位和个人没有合法的手续均不能查询储户的存款,储蓄机构必需为储户保密。活期储蓄以1元为起存点,外币活期储蓄起存金额为不得低于20元或100人民币的等值外币(各银行不尽相同),多存不限。开户时由银行发给存折,凭折存取,每年结算一次利息。
节俭悖论的原理?
增加储蓄会导致均衡收入下降,这是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增加消费或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反之,减少消费或增加储蓄会通过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经济萧条。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隐如,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恩斯认为,收入分配悬殊,会降低消费倾向。因为富人虽然收入很多,但他们只把一小部分用于消费,把大部分储蓄起来;而穷人会把新增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但他们的新增收入却很有限,这是一个矛盾。主张用收入再分配的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即把富人收入的一部分用累进税的办法集中于国家手中,再通过政府转移支出的办法分配给穷人,或由政府兴办公共工程这样既可解决由消费倾向过低造成的消费需求不足,也可增加政府投资,从而达到刺激需求,促使供求平衡和增加就业的目的。扩展资料凯恩斯指出,税收是刺激需求的手段。产生经济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即消费和投资不足。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靠市场经济的自发调节,而必须靠国家的干预,特别是财政税收的干预。主张不应把年度财政收支平衡作为理财的基本原则,只要能够促成经济的平衡发展,增加就业和国民所得,国家粗友可以用发行公债,实行赤字财政的办法刺激需求,增加政府投资,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同时,国家必须用改变租税体系等办法,指导消费倾向,增加消费。凯新剑桥学派更加强调发挥税收在缩小贫富差距,实现“收入均等化”方面的作用。主张实行高额遗产税和累进税制度,使高收入者多纳税,低收入者少纳税,并尽量使收入低的人享受税收减免。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定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此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构筑理论体系。岩携槐离开了假设,理论就失去其基础,当然也就不能成立。
节俭悖论和索洛模型
消费减少会使储蓄上升相同的数额,这个说法是对的;但消费减少会被等额的投资上升抵消,这个说法有误. 其一,因为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凯恩斯主义交叉图)中,投资是既定的. 其二,储蓄通过利率调节转化为投资是古典主义的说法,而题目是凯恩斯主义的.
节俭悖论的读音
节俭悖论的读音如下:(普通话拼音读法)节(jié)俭(jiǎn)悖(bèi)论(lùn)拼音,是拼读音节的过程,就是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把声母、介母、韵母急速连续拼合并加上声调而成为一个音节。
节俭悖论为什么在有闲置资源时成立?
希帕索斯悖论与第一次数学危机 希帕索斯悖论的提出与勾股定理的发现密切相关。因此,我们从勾股定理谈起。勾股定理是欧氏几何中最著名的定理之一。天文学家开普勒曾称其为欧氏几何两颗璀璨的明珠之一。它在数学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同时也是人类最早认识到的平面几何定理之一。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已有了关于这一定理的初步认识。不过,在我国对于勾股定理的证明却是较迟的事情。一直到三国时期的赵爽才用面积割补给出它的第一种证明。 在国外,最早给出这一定理证明的是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因而国外一般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定理”。并且据说毕达哥拉斯在完成这一定理证明后欣喜若狂,而杀牛百只以示庆贺。因此这一定理还又获得了一个带神秘色彩的称号:“百牛定理”。 毕达哥拉斯 毕达哥拉斯是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的著名数学家与哲学家。他曾创立了一个合政治、学术、宗教三位一体的神秘主义派别:毕达哥拉斯学派。由毕达哥拉斯提出的著名命题“万物皆数”是该学派的哲学基石。而“一切数均可表成整数或整数之比”则是这一学派的数学信仰。然而,具有戏剧性的是由毕达哥拉斯建立的毕达哥拉斯定理却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学信仰的“掘墓人”。毕达哥拉斯定理提出后,其学派中的一个成员希帕索斯考虑了一个问题:边长为1的正方形其对角线长度是多少呢?他发现这一长度既不能用整数,也不能用分数表示,而只能用一个新数来表示。希帕索斯的发现导致了数学史上第一个无理数√2 的诞生。小小√2的出现,却在当时的数学界掀起了一场巨大风暴。它直接动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信仰,使毕达哥拉斯学派为之大为恐慌。实际上,这一伟大发现不但是对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致命打击。对于当时所有古希腊人的观念这都是一个极大的冲击。这一结论的悖论性表现在它与常识的冲突上:任何量,在任何精确度的范围内都可以表示成有理数。这不但在希腊当时是人们普遍接受的信仰,就是在今天,测量技术已经高度发展时,这个断言也毫无例外是正确的!可是为我们的经验所确信的,完全符合常识的论断居然被小小的√2的存在而推翻了!这应该是多么违反常识,多么荒谬的事!它简直把以前所知道的事情根本推翻了。更糟糕的是,面对这一荒谬人们竟然毫无办法。这就在当时直接导致了人们认识上的危机,从而导致了西方数学史上一场大的风波,史称“第一次数学危机”。 欧多克索斯 二百年后,大约在公元前370年,才华横溢的欧多克索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比例论。他本人的著作已失传,他的成果被保存在欧几里德《几何原本》一书第五篇中。欧多克索斯的巧妙方法可以避开无理数这一“逻辑上的丑闻”,并保留住与之相关的一些结论,从而解决了由无理数出现而引起的数学危机。但欧多克索斯的解决方式,是借助几何方法,通过避免直接出现无理数而实现的。这就生硬地把数和量肢解开来。在这种解决方案下,对无理数的使用只有在几何中是允许的,合法的,在代数中就是非法的,不合逻辑的。或者说无理数只被当作是附在几何量上的单纯符号,而不被当作真正的数。一直到18世纪,当数学家证明了基本常数如圆周率是无理数时,拥护无理数存在的人才多起来。到十九世纪下半叶,现在意义上的实数理论建立起来后,无理数本质被彻底搞清,无理数在数学园地中才真正扎下了根。无理数在数学中合法地位的确立,一方面使人类对数的认识从有理数拓展到实数,另一方面也真正彻底、圆满地解决了第一次数学危机。 贝克莱悖论与第二次数学危机 第二次数学危机导源于微积分工具的使用。伴随着人们科学理论与实践认识的提高,十七世纪几乎在同一时期,微积分这一锐利无比的数学工具为牛顿、莱布尼兹各自独立发现。这一工具一问世,就显示出它的非凡威力。许许多多疑难问题运用这一工具后变得易如翻掌。但是不管是牛顿,还是莱布尼兹所创立的微积分理论都是不严格的。两人的理论都建立在无穷小分析之上,但他们对作为基本概念的无穷小量的理解与运用却是混乱的。因而,从微积分诞生时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与攻击。其中攻击最猛烈的是英国大主教贝克莱。 贝克莱主教 1734年,贝克莱以“渺小的哲学家”之名出版了一本标题很长的书《分析学家;或一篇致一位不信神数学家的论文,其中审查一下近代分析学的对象、原则及论断是不是比宗教的神秘、信仰的要点有更清晰的表达,或更明显的推理》。在这本书中,贝克莱对牛顿的理论进行了攻击。例如他指责牛顿,为计算比如说 x2 的导数,先将 x 取一个不为0的增量 Δx ,由 (x + Δx)2 - x2 ,得到 2xΔx + (Δx2) ,后再被 Δx 除,得到 2x + Δx ,最后突然令 Δx = 0 ,求得导数为 2x 。这是“依靠双重错误得到了不科学却正确的结果”。因为无穷小量在牛顿的理论中一会儿说是零,一会儿又说不是零。因此,贝克莱嘲笑无穷小量是“已死量的幽灵”。贝克莱的攻击虽说出自维护神学的目的,但却真正抓住了牛顿理论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 数学史上把贝克莱的问题称之为“贝克莱悖论”。笼统地说,贝克莱悖论可以表述为“无穷小量究竟是否为0”的问题:就无穷小量在当时实际应用而言,它必须既是0,又不是0。但从形式逻辑而言,这无疑是一个矛盾。这一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数学界引起了一定的混乱,由此导致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产生。 牛顿与莱布尼兹 针对贝克莱的攻击,牛顿与莱布尼兹都曾试图通过完善自己的理论来解决,但都没有获得完全成功。这使数学家们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微积分在应用中大获成功,另一方面其自身却存在着逻辑矛盾,即贝克莱悖论。这种情况下对微积分的取舍上到底何去何从呢? “向前进,向前进,你就会获得信念!”达朗贝尔吹起奋勇向前的号角,在此号角的鼓舞下,十八世纪的数学家们开始不顾基础的不严格,论证的不严密,而是更多依赖于直观去开创新的数学领地。于是一套套新方法、新结论以及新分支纷纷涌现出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漫漫征程,几代数学家,包括达朗贝尔、拉格朗日、贝努力家族、拉普拉斯以及集众家之大成的欧拉等人的努力,数量惊人前所未有的处女地被开垦出来,微积分理论获得了空前丰富。18世纪有时甚至被称为“分析的世纪”。然而,与此同时十八世纪粗糙的,不严密的工作也导致谬误越来越多的局面,不谐和音的刺耳开始震动了数学家们的神经。下面仅举一无穷级数为例。 无穷级数S=1-1+1-1+1………到底等于什么? 当时人们认为一方面S=(1-1)+(1-1)+………=0;另一方面,S=1+(1-1)+(1-1)+………=1,那么岂非0=1?这一矛盾竟使傅立叶那样的数学家困惑不解,甚至连被后人称之为数学家之英雄的欧拉在此也犯下难以饶恕的错误。他在得到 1 + x + x2 + x3 + ..... = 1/(1- x) 后,令 x = -1,得出 S=1-1+1-1+1………=1/2! 由此一例,即不难看出当时数学中出现的混乱局面了。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当时分析中任何一个比较细致的问题,如级数、积分的收敛性、微分积分的换序、高阶微分的使用以及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都几乎无人过问。尤其到十九世纪初,傅立叶理论直接导致了数学逻辑基础问题的彻底暴露。这样,消除不谐和音,把分析重新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就成为数学家们迫在眉睫的任务。到十九世纪,批判、系统化和严密论证的必要时期降临了。 柯西 使分析基础严密化的工作由法国著名数学家柯西迈出了第一大步。柯西于1821年开始出版了几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书与论文。其中给出了分析学一系列基本概念的严格定义。如他开始用不等式来刻画极限,使无穷的运算化为一系列不等式的推导。这就是所谓极限概念的“算术化”。后来,德国数学家魏尔斯特拉斯给出更为完善的我们目前所使用的“ε-δ ”方法。另外,在柯西的努力下,连续、导数、微分、积分、无穷级数的和等概念也建立在了较坚实的基础上。不过,在当时情况下,由于实数的严格理论未建立起来,所以柯西的极限理论还不可能完善。 柯西之后,魏尔斯特拉斯、戴德金、康托尔各自经过自己独立深入的研究,都将分析基础归结为实数理论,并于七十年代各自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实数体系。魏尔斯特拉斯的理论可归结为递增有界数列极限存在原理;戴德金建立了有名的戴德金分割;康托尔提出用有理“基本序列”来定义无理数。1892年,另一个数学家创用“区间套原理”来建立实数理论。由此,沿柯西开辟的道路,建立起来的严谨的极限理论与实数理论,完成了分析学的逻辑奠基工作。数学分析的无矛盾性问题归纳为实数论的无矛盾性,从而使微积分学这座人类数学史上空前雄伟的大厦建在了牢固可靠的基础之上。重建微积分学基础,这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就这样经过许多杰出学者的努力而胜利完成了。微积分学坚实牢固基础的建立,结束了数学中暂时的混乱局面,同时也宣布了第二次数学危机的彻底解决。 罗素悖论与第三次数学危机 十九世纪下半叶,康托尔创立了著名的集合论,在集合论刚产生时,曾遭到许多人的猛烈攻击。但不久这一开创性成果就为广大数学家所接受了,并且获得广泛而高度的赞誉。数学家们发现,从自然数与康托尔集合论出发可建立起整个数学大厦。因而集合论成为现代数学的基石。“一切数学成果可建立在集合论基础上”这一发现使数学家们为之陶醉。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法国著名数学家庞加莱就曾兴高采烈地宣称:“………借助集合论概念,我们可以建造整个数学大厦……今天,我们可以说绝对的严格性已经达到了……” 康托尔 可是,好景不长。1903年,一个震惊数学界的消息传出:集合论是有漏洞的!这就是英国数学家罗素提出的著名的罗素悖论。 罗素构造了一个集合S:S由一切不是自身元素的集合所组成。然后罗素问:S是否属于S呢?根据排中律,一个元素或者属于某个集合,或者不属于某个集合。因此,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问是否属于它自己是有意义的。但对这个看似合理的问题的回答却会陷入两难境地。如果S属于S,根据S的定义,S就不属于S;反之,如果S不属于S,同样根据定义,S就属于S。无论如何都是矛盾的。 罗素 其实,在罗素之前集合论中就已经发现了悖论。如1897年,布拉利和福尔蒂提出了最大序数悖论。1899年,康托尔自己发现了最大基数悖论。但是,由于这两个悖论都涉及集合中的许多复杂理论,所以只是在数学界揭起了一点小涟漪,未能引起大的注意。罗素悖论则不同。它非常浅显易懂,而且所涉及的只是集合论中最基本的东西。所以,罗素悖论一提出就在当时的数学界与逻辑学界内引起了极大震动。如G.弗雷格在收到罗素介绍这一悖论的信后伤心地说:“一个科学家所遇到的最不合心意的事莫过于是在他的工作即将结束时,其基础崩溃了。罗素先生的一封信正好把我置于这个境地。”戴德金也因此推迟了他的《什么是数的本质和作用》一文的再版。可以说,这一悖论就象在平静的数学水面上投下了一块巨石,而它所引起的巨大反响则导致了第三次数学危机。 危机产生后,数学家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对康托尔的集合论进行改造,通过对集合定义加以限制来排除悖论,这就需要建立新的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足够狭窄,以保证排除一切矛盾;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广阔,使康托尔集合论中一切有价值的内容得以保存下来。”1908年,策梅罗在自己这一原则基础上提出第一个公理化集合论体系,后来经其他数学家改进,称为ZF系统。这一公理化集合系统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康托尔朴素集合论的缺陷。除ZF系统外,集合论的公理系统还有多种,如诺伊曼等人提出的NBG系统等。公理化集合系统的建立,成功排除了集合论中出现的悖论,从而比较圆满地解决了第三次数学危机。但在另一方面,罗素悖论对数学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影响。它使得数学基础问题第一次以最迫切的需要的姿态摆到数学家面前,导致了数学家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而这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又极其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数学。如围绕着数学基础之争,形成了现代数学史上著名的三大数学流派,而各派的工作又都促进了数学的大发展等等。 以上简单介绍了数学史上由于数学悖论而导致的三次数学危机与度过,从中我们不难看到数学悖论在推动数学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有人说:“提出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一半”,而数学悖论提出的正是让数学家无法回避的问题。它对数学家说:“解决我,不然我将吞掉你的体系!”正如希尔伯特在《论无限》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必须承认,在这些悖论面前,我们目前所处的情况是不能长期忍受下去的。人们试想:在数学这个号称可靠性和真理性的模范里,每一个人所学的、教的和应用的那些概念结构和推理方法竟会导致不合理的结果。如果甚至于数学思考也失灵的话,那么应该到哪里去寻找可靠性和真理性呢?”悖论的出现逼迫数学家投入最大的热情去解决它。而在解决悖论的过程中,各种理论应运而生了:第一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公理几何与逻辑的诞生;第二次数学危机促成了分析基础理论的完善与集合论的创立;第三次数学危机促成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与一批现代数学的产生。数学由此获得了蓬勃发展,这或许就是数学悖论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悖论一览 1. 理发师悖论(罗素悖论):某村只有一人理发,且该村的人都需要理发,理发师规定,给且只给村中不自己理发的人理发。试问:理发师给不给自己理发? 如果理发师给自己理发,则违背了自己的约定;如果理发师不给自己理发,那么按照他的规定,又应该给自己理发。这样,理发师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2. 芝诺悖论——阿基里斯与乌龟:公元前5世纪,芝诺用他的无穷、连续以及部分和的知识,引发出以下著名的悖论:他提出让阿基里斯与乌龟之间举行一场赛跑,并让乌龟在阿基里斯前头1000米开始。假定阿基里斯能够跑得比乌龟快10倍。比赛开始,当阿基里斯跑了1000米时,乌龟仍前于他100米;当阿基里斯跑了下一个100米时,乌龟依然前于他10米……所以,阿基里斯永远追不上乌龟。 3. 说谎者悖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克里特岛的哲学家伊壁门尼德斯有如此断言:“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 如果这句话是真的,那么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真话,但是却与他的真话——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谎话——相悖;如果这句话不是真的,也就是说克里特人伊壁门尼德斯说了一句谎话,则真话应是:所有克里特人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话,两者又相悖。 所以怎样也难以自圆其说,这就是著名的说谎者悖论。 公元前4世纪,希腊哲学家又提出了一个悖论:“我现在正在说的这句话是假的。”同上,这又是难以自圆其说! 说谎者悖论至今仍困扰着数学家和逻辑学家。说谎者悖论有许多形式。如:我预言:“你下面要讲的话是‘不",对不对?用‘是"或‘不是"来回答。” 又如,“我的下一句话是错(对)的,我的上一句话是对(错)的”。 4. 跟无限相关的悖论: {1,2,3,4,5,…}是自然数集: {1,4,9,16,25,…}是自然数平方的数集。 这两个数集能够很容易构成一一对应,那么,在每个集合中有一样多的元素吗? 5. 伽利略悖论:我们都知道整体大于部分。由线段BC上的点往顶点A连线,每一条线都会与线段DE(D点在AB上,E点在AC上)相交,因此可得DE与BC一样长,与图矛盾。为什么? 6. 预料不到的考试的悖论:一位老师宣布说,在下一星期的五天内(星期一到星期五)的某一天将进行一场考试,但他又告诉班上的同学:“你们无法知道是哪一天,只有到了考试那天的早上八点钟才通知你们下午一点钟考。” 你能说出为什么这场考试无法进行吗? 7. 电梯悖论:在一幢摩天大楼里,有一架电梯是由电脑控制运行的,它每层楼都停,且停留的时间都相同。然而,办公室靠近顶层的王先生说:“每当我要下楼的时候,都要等很久。停下的电梯总是要上楼,很少有下楼的。真奇怪!”李小姐对电梯也很不满意,她在接近底层的办公室上班,每天中午都要到顶楼的餐厅吃饭。她说:“不论我什么时候要上楼,停下来的电梯总是要下楼,很少有上楼的。真让人烦死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电梯明明在每层停留的时间都相同,可为什么会让接近顶楼和底层的人等得不耐烦? 8. 硬币悖论:两枚硬币平放在一起,顶上的硬币绕下方的硬币转动半圈,结果硬币中图案的位置与开始时一样;然而,按常理,绕过圆周半圈的硬币的图案应是朝下的才对!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9. 谷堆悖论:显然,1粒谷子不是堆; 如果1粒谷子不是堆,那么2粒谷子也不是堆; 如果2粒谷子不是堆,那么3粒谷子也不是堆; …… 如果99999粒谷子不是堆,那么100000粒谷子也不是堆; …… 10. 宝塔悖论:如果从一砖塔中抽取一块砖,它不会塌;抽两块砖,它也不会塌;……抽第N块砖时,塔塌了。现在换一个地方开始抽砖,同第一次不一样的是,抽第M块砖是,塔塌了。再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了L块砖。以此类推,每换一个地方,塔塌时少的砖块数都不尽相同。那么到底抽多少块砖塔才会塌呢?累死我拉!!
什么是节俭悖论,结合中国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用自己的话理解:节约悖论就是,越节约,越不花钱,越没钱。因为大家都不花钱,于是大家的东西都卖不出去,大家挣不到钱就越没钱。结合中国现实其实很简单。首先要有一个基本能保障,因为省钱的目的是怕万一出事没钱没办法解决。所以只要出事也不需要有很多钱就能解决,那么自然就没必要存钱。现在社会存钱的目的是很么?1:孩子结婚买房。2:自己生大病(出意外)治病(治伤养老)第一条,房价尤其是一线城市的房价高的离谱,租售比高的离谱(普遍超过400,几乎都在700左右),而且这个价格已经不可能降很多了,可以说现在的房价只会涨或平,绝对不会跌(从众心理,越跌越不买)。所以只要提高孩子的自身实力,找一个不在乎房的对象,就可以很容易的解决。第二条,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其实保险是个好东西,但是大部分的保险公司为了卖保险无所不用其极,自己弄臭了自己的名声。而且因为普遍中国人的知识水平不高,对保险条款的认识也是不足,所以很难靠自己买到合适的保险。那么如果可以像交强险一样推行一款强制性保险,可以解决几乎所有的生大病(出意外)的问题,那么自然就没有人会存钱了,资本开始流动,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何用理解凯恩斯的节俭悖论
概念在所有的文化中,节俭被称为美德,提倡节俭可以为人们带来财富但在经济理论中,如果人们开始节俭减少MPC(小写c),导致总消费减少(大写c)内容关于储蓄,是指个人储蓄存款比例的上升自然也存在着上帝的成长问题G和我的理论是假设它保持不变因为我们只讨论了保存上面的c消费会减少GDP(这就是你所说的),减少需求工厂将减少生产工资自然会下降工资越低,收入越低然后你继续减少个人支出然后在这个循环中人们财富的恶性循环不会下降这与我们所说的相矛盾大萧条的理论,当情况更大时,罗斯福请大萧条是通过刺激消费(可以理解为反对紧缩)增加政府开支(G)鼓励私人投资和储蓄(I)然而,这种悖论的矛盾常常被“我”悖论所忽略1。虽然消费普遍过剩,但短期增长有利于经济增长,由于消费比重过大,我的减少是长期增长的动力节俭的悖论不存在于长期或资源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2。储蓄是一种投资,这意味着我的增长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此同时,利率等都是由于存款和实际情况不像假设那样简单让我们来这里,明天添加一些细节和例子一个人假如节约的话,自己会 很富有,但是国家收入会因此变少,因为C在Y里面占1/3的比重,就是说消费变少了,同理,一个人奢侈的话,个人就会 便穷 ,但是国家会 富有.不过,我就这么说吧,其实 实际 上 ,越能花钱的人反而更有钱不是吗?
看了凯恩斯的节俭悖论后我迷茫了,到底是节约好还是不节约好?古老的美德真的变成了一种罪恶吗?
有人喜欢节约用各种东西,包括钱;有人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这是2种人,别人的理论都是别人的理论,你是属于善于交际的人还是不善于交际的,不善于交际的人一定要会节俭,善于交际的人则万万不能节俭。如果说的恶毒一些,那就是一些人为了让大家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花出来想出各种各样的法子,其中思想的宣导就是一种。比如死了钱带不走、钱乃身外之物……什么什么的很多。本来准备存钱买房子的,被人说你存一年的钱还赶不上房价的上涨的幅度存钱何用。等真需要买房子的时候你的父母亲戚就不乐意借你钱了,你那些朋友就更不乐意借你钱了,工作几年一点存款都没有借了你以后怎么还!有些书写的钱应该如何如何去花,不过你一不跟作者一个时代,二不跟当时一样的国情。所以你是唯一的,世界上没有2个一样的人,所以你的路需要你自己走。书永远只是提供给你参考的一个途径而并不是让你照搬照做。
为什么会出现节俭悖论?
这其实很简单,人类创造基本价值(耕作、工业),然后又利用价值来提供创造价值的机会(投资),但如果每个人都把创造出来的价值储蓄起来,而不投入到社会当中去,那新的创造价值的机会就不会产生,这样就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甚至会因为人口的增多而增加失业率,所以才产生了节俭悖论,不过现在有钱都存银行了,这种西方的储蓄形式就尽量避免了节俭悖论。顺便吐槽一句。。。其一:这理论就是为银行家辩护,其二:这东西不能称之为悖论。。。凯恩斯这家伙是个标题党啊!!!
节俭是传统美德。经济学家凯恩斯则提出了节俭悖论,认为节...
【答案】A【答案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节俭对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故在消费中一方面应提倡勤俭节约,另一方面也应重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适度消费,这样才能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故①②正确;③④表述错误。本题答案选A。考点:本题考查了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节俭为什么反而会导致衰亡——节俭悖论
《趣味经济学100问》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黄典波 轶闻趣谈 18世纪初,有一个名叫曼德维尔的荷兰医生写了《蜜蜂的寓言》一书,讲的是一个蜜蜂王国的兴衰史。 最初,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它们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整个社会凋敝,最终被对手打败而逃散。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私人的罪过,公众的利益”,意思是浪费是“私人的罪过”,但可以刺激经济,成为“公众的利益”。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但是200多年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 经济学聊天室 蜜蜂的故事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叫“节俭悖论”。在西方经济学史上,节俭悖论曾经使许多经济学家倍感困惑,但经济学家凯恩斯从故事中却看到了刺激消费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既然是美德,为什么还会产生这个悖论呢?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以个体而言,如果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凯恩斯却认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 因为人们的收入通常有两种用途——消费和储蓄,而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 换一个角度解释“节俭悖论”:节俭减少了支出,迫使厂家削减产量,解雇工人,从而减少了收入,最终减少了储蓄。储蓄为个人致富铺平了道路,然而如果整个国家加大储蓄,将使整个社会陷入萧条和贫困。凯恩斯曾形象地说,如果“你们储蓄五先令,将会使一个人失业一天”。按照他的观点,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运用、经济没有达到潜在产出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都尽可能多地消费,整个经济才能走出低谷,迈向更加充分就业、经济繁荣的阶段。凯恩斯的解释后来发展成为凯恩斯定理,即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一个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刺激消费、拉动总需求来达到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国民收入的目的。 任何经济理论都是以一定的条件为前提的。凯恩斯针对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理论。他认为,只有增加有效需求,即居民增加消费,减少储蓄,可以使得国民经济恢复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节俭悖论”还是有道理的。 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储蓄率过高而消费率过低。因此,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企业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这些措施都是以扩大国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节俭悖论使许多经济学家接受了反储蓄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在经济滑坡、商家和消费者变得悲观之时。 明白“节俭悖论”的内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崇尚节俭的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水平适当消费,而不是一味地去节俭,这样对自身、对社会都具有积极作用。但是,“节俭悖论”并不是要求我们选择一种奢侈的生活方式,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自然资源尤其是能源非常紧缺,这极有可能成为制约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理性的选择是“有选择的节俭”,而不是一味的、不分场合的节俭。因此,我们不仅要让自己合理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 知识链接 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使消费取决于相对收入,即相对于自己过去的高峰收入。通俗一点说,就是消费者易于随收入的提高增加消费,但不易于随收入降低而减少消费,这种特点被称为棘轮效应。 实际上棘轮效应可以用司马光一句著名的话来概括:“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为什么说节俭悖论?
这是一个经济学上的经典问题,也是许多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困惑。一方面,我们都希望能够节俭理财,为自己和家庭积累财富,为未来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我们也想要享受生活,满足自己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平衡存款和消费呢?存款增加消费减少对个人和社会有什么影响呢?首先,我们要明白存款和消费的关系。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存款就是未来的消费,消费就是现在的存款。当我们把钱存起来时,就相当于把现在的收入推迟到未来去使用;当我们把钱花掉时,就相当于把未来的收入提前到现在去使用。因此,存款和消费都是个人对自己收入的时间分配。理想情况下,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偏好、预期、风险等因素,合理安排存款和消费的比例,使得自己在不同时期都能达到最大的效用。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存款和消费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社会总收入等于社会总支出,而社会总支出又由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两部分组成。因此,社会总收入=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而储蓄则是收入减去消费后剩下的部分,即储蓄=收入-消费。由此可见,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着等量关系,即储蓄=投资。这意味着社会上每一单位的储蓄都会转化为投资,从而增加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然而,在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储蓄都能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有时候,由于市场失灵、信贷紧缩、预期不稳等原因,储蓄过剩而投资不足的情况就会出现。这时候,储蓄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反而会导致需求不足、产能过剩、失业增加等问题。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节俭悖论”,即节制储蓄增加消费对个人是件好事,但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坏事;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对个人是件坏事,但对整个经济来说却是件好事。
如何理解经济发展中“节俭悖论”的合理性?
勤俭节约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美德,但对整个社会来说却不然,因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节约意味着支出减少,会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继而引起经济的降速甚至衰退;换言之,储蓄虽然可以为个人致富铺平道路,但若是整个国家都加大储蓄,将不利于经济社会的繁荣壮大。 这便是著名的“节俭悖论”,它可以说是对于曼德维尔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该理论也深刻地影响到后来各个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来说,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要的发展导向也是有所区别的。具体而言,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时期,全社会物质相对匮乏,市场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此时的确应当崇尚节俭,鼓励居民多储蓄,以此来实现资金的积累,继而扩大投资规模,提高生产能力。 不过,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现象,而收入水平的提高让居民对于消费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时就需要通过促进消费、扩大需求来带动产业端的升级,从而让供需双方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新的动态平衡,如果消费不振,势必会对各行各业的生产造成制约,从而影响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步伐。 当然,促进消费和铺张浪费并不是一个概念,经济发展需要消费的助力,但不等于提倡过度消费或者炫耀性消费,经济的发展与个人的全面进步,从来都不该相互脱节或是背离。
解释凯恩斯的节俭悖论(考虑在凯恩斯交叉分析中人们变得勤俭的影响)
1、凯恩斯节俭的悖论的理解。 2、凯恩斯所说的节约的悖论是什么意思?。 3、用凯恩斯交叉图说明节俭的悖论。 4、什么是凯恩斯循环悖论?这一悖论后来是如何解决的?。1.“节约悖论”是凯恩斯推广的而流行的一种理论,虽然一直说早在1714年在蜜蜂的寓言,和类似的情绪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 2.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 3.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节俭悖论名词解释
节俭悖论:节俭悖论是由凯恩斯最早提出的一种关于储蓄与国民收入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节制储蓄增加消费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是好事;反之亦然。这里蕴含一个矛盾,即个人财富与国民收入之间关于储蓄的矛盾,也就是节俭悖论。
如何用理解凯恩斯的节俭悖论?
我们都知道,节俭是一种美德,很多人也都提倡节俭。同时,在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理财过程中,节俭也是其中必要的一环。但也有人对节俭有不同的看法,凯恩斯还曾提出了“节俭悖论”,那这一理论到底说了什么?什么是“节俭悖论”?“节俭悖论”也称为“节约悖论”、“节约反论”、“节约的矛盾”。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节俭与个人财富财富管理机构嘉丰瑞德的资深理财师表示,对于收入不高或是家庭总资产较少的个人或家庭来说,节俭是相当有必要的。如果不节俭点生活,随意花钱甚至浪费,反而会导致自己更加拮据,不要说实现“钱生钱”了,就连积累一定的原始本金都不一定能实现。节俭导致需求不足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发展减速,经济发展减速又导致贫穷,最终结果就是节俭的手段与节俭的目的相悖。虽然凯恩斯是从宏观层面出发提出“节俭悖论”,但如果从个人财富角度来看,节俭到底是不是一种悖论?比如只知道省钱,而不花钱去交友,去拓展人脉关系,也不花钱去充实自己,开拓眼界增长见识,长此以往,自己只能是获得非常有限的资金,无法快速实现财富的增长。
什么是节俭悖论?节俭悖论发生的条件是什么?
从微观角度说一个家庭勤俭持家节制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增加个人财富。但根据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会减少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经济衰退和萧条失业增加和收入减少;而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经济繁荣。由此得出一个看起来自相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是件坏事;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减少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坏事但由于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对整个经济来说都是好事。这就是所谓的“节俭的悖论”。当然“节俭的悖论”是有条件的它只存在于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的短期经济环境中。
论述题蜜蜂的寓言1.什么是节俭悖论
这在经济学上是一个悖论也就是节俭悖论18世纪,荷兰的曼德维尔博士在《蜜蜂的寓言》一书中讲过一个有趣的故事。一群蜜蜂为了追求豪华的生活,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很快兴旺发达起来。而后来,由于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 其实这个就是节俭悖论的一个有趣的故事!其涵义在于: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公众越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往往会导致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储蓄就会增加。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对个人是件好事,但由于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对国民经济却是件坏事。观点大概如下:其一,必须认识到节俭悖论的存在有其特定的时空条件。只有在大量资源闲置,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存在严重失业时,才有可能出现这种悖论所呈现的矛盾现象。如果社会已经达到充分就业,但资源紧缺,甚至存在膨胀缺口,这时节俭可能就会抑制过高的总需求,也有助于消除通货膨胀。 其二,正确理解节俭悖论,有助于提高我们对高储蓄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的认识。目前,我国居民的高储蓄不能有效转化为;同时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大量商品生产过剩,开工不足,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增长受到影响。为了刺激消费扩大内需,国家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给公务员加薪,扩大“低保”范围和提高“低保”标准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大家消费,但这些措施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显然,高储蓄是不利于解决消费需求不足问题的,也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 其三,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意识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消费心理的某些畸形发展,比如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奢侈浪费等非理性的现象。因此,我们不仅要鼓励老百姓增加消费,也要大力提倡理性消费,理直气壮地反对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