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里阿涅德
-
“阿部定事件”指的是女佣阿部定于昭和十一年(1936年)5月18日在日本东京都荒川区尾久的茶室,将情人绞杀并切除其生殖器的事件。该事件的审判结果,被定为痴情所致。阿部定接受了服刑6年的判决,于1941年刑满出狱。之后,阿部定过着普通的市民生活,但在1971年突然行踪消失,以后去向不明。由于事件的猎奇性,在事件发生及阿部定逮捕(1936年5月20日)后,日本新闻界号外连出,在当时,这是一起引起人们极大关心的事件。即使在现在,很多日本人只要一提起“阿部定”这个名字,就会联想起该事件。由此可见其知名度之高。
相关推荐
信长之野望13PK版如何触发松平清康遇刺事件?即守山崩塌
守山崩れ1535年12月以降■ 条件 1. 松平清康が松平家の当主 2. 织田信秀が织田家の当主 3. 安祥城が松平家の所属 4. 阿部定吉が松平家の配下■ 松平家 * 定吉を信じる o 松平清康が死亡 o 松平広忠が松平家の当主に o 安祥城が织田家の所属に o 佐久间盛重が安祥城に移动 o 松平家と今川家が120ヶ月の同盟を组む o 配下の忠诚度が上升 (未确认) * 定吉を追放する o 阿部定吉が追放される■ 织田家 * 侵攻する o 安祥城が织田家の所属に o 佐久间盛重が安祥城に移动 o 松平家と今川家が120ヶ月の同盟を组む * 侵攻しない o 変化なし■ 今川家 * 同盟を结ぶ o 安祥城が织田家の所属に o 佐久间盛重が安祥城に移动 o 松平家と今川家が120ヶ月の同盟を组む * 同盟を结ばない o 安祥城が织田家の所属に o 佐久间盛重が安祥城に移动2023-08-04 17:34:401
阿部定介绍
关于东京一个另人恐怖的妓女的故事阿部定,从低级艺妓到杀人犯1905年,阿部定出生于东京的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家庭。15岁的时候阿部定被一个熟人强奸了,此后她便变得放荡淫乱。他父亲一怒之下在她17岁时把她卖给了艺妓楼!5年后阿部定离开艺妓楼,开始和一些已婚男人纠缠。有次陷入法律纠纷之后,她遇见了一个名叫石田吉臧的男人,并疯狂地爱上了他;但是当她意识到他永远只能属于另一个女人时,她决定要杀了他。1936年5月18日凌晨两点,在吉臧睡着的时候她用她的腰带将其勒死。然后他的左肩刻上她的名字,割去他的性器官放在她的手提包里,迅速离开了他们居住的旅店。在她被捕前三天,她还奸淫了她死去爱人的“宝贝”因为二级谋杀罪和肢解尸体,她在监狱里服刑了5年。服刑过后她就消失了。实录阿部定的介绍《阿部定实录》是1975年上映的日本恐怖电影,田中登执导,宫下顺子主演。《阿部定实录》讲述了石田吉藏是中年餐饮商,遭一起投宿于馆内的情妇阿部定绞死。并把吉藏尸体之生殖器官切割下贴身密藏,须臾不离。这对于日本当时性压抑的社会却如晴天霹雳般,为日本封建闭塞的社会心理投下一气力震万钧的巨石。《实录阿部定》是由田中登所执导的日本电影。以“阿部定事件”为原型,拍摄出的类实录电影。“阿部定事件”指的是女佣阿部定于昭和十一年5月18日在日本东京都荒川区尾久的茶室,将情人绞杀并切除其生殖器的事件。该事件的审判结果,被定为痴情所致。阿部定接受了服刑6年的判决,于1941年刑满出狱。之后,阿部定过着普通的市民生活,但在1971年突然行踪消失,以后去向不明。由于事件的猎奇性,在事件发生及阿部定逮捕后,日本新闻界号外迭出,在当时,这是一起引起人们极大关心的事件。即使在现在,很多日本人只要一提起“阿部定”这个名字,就会联想起该事件,由此可见其知名度之高。2023-08-04 17:35:001
天声人语网址是什么
天声人语网址是什么国内很多公众号在做天声人语的内容,收集看了下,发现【初心日语联盟】这个做的质量最好,跟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更新的频率很稳定,每日一更,而且每篇更新里有对应音频和翻译,里面的朗读小姐姐小哥哥的声音简直爱死!推荐大家去听!绝对俘获你的耳朵。【天声人语u30fb有声版】コロナによる働き方改革(20200409)最近发现他们还有对应的天声人语的讲解课程,试着听了几节公益课后,果断入手了收费内容,里面的老师都是各大高校的MTIer,有丰富的翻译经验,听他们的课简直不要太享受。学翻译的盆友们可以去听听,这里贴一个免费课的链接:CCtalk 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专业的知识分享与在线教育平台收费课讲的更细致:CCtalk 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专业的知识分享与在线教育平台CCtalk 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专业的知识分享与在线教育平台而且最让人惊喜的是,他们居然还有对应天声人语的发音课,最近还在了解中,好像老师就是每天负责天声人语朗读的老师们,如果是对发音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瞧瞧:CCtalk 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专业的知识分享与在线教育平台CCtalk 实时互动教育平台-专业的知识分享与在线教育平台挖了【初心】这个宝藏公众号几个月,发现真是个好宝贝!从里面白嫖学到好多东西(捂脸),忍不住想要告诉大家都去啊啊啊,保证你会有很多收获,强力推荐!写完发现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好登西要和大家分享!他们这个公众号除了每天固定更新天声人语外,还会更新nhk新闻,里面有新闻原声和译文,这对日语学习者来说别提有多爽了!!每天我就守在他们公众号前等更新,跟着他们的公众号练翻译和发音有一段时间了,u1s1,自己觉得挺有用。之前还参加了初心的一个21天nhk听译打卡课程,每天跟着音频听译打卡,和老师还有小组成员交流听译心得,21天下来真的收获非常多,给大家强烈推荐这个课,便宜大碗,全勤打卡还送音频翻译包,嘿嘿嘿【NHK翻译7月打卡训练营】约你来爬山——你敢来吗?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实在太爽了展开阅读全文2023-08-04 17:37:001
天声人语的介绍
《天声人语》是日本权威报纸《朝日新闻》具有百年历史的品牌栏目,是日本《朝日新闻》著名的社论专栏,由固定的专栏作家或编辑部集体撰写,固定地排在这份报纸头版的下方,呈一长方形状。为节省篇幅,段与段之间仅应用一个符号“▼”隔开。它之所以长盛不衰,受到读者的青睐,是由于该栏目言简意赅(每篇大约750字)、脍炙人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人物、环境、科学、医疗、社会时间等各个方面。2023-08-04 17:37:071
天声人语是什么意思?
天声人语,是很好东西,天天都有,我天天看,文章超级棒,贴近日本人的生活.2023-08-04 17:37:201
天声人语适合什么样的日语水平看
这跨度太大,初学者真心不适合。即使日语过了一级,对于里面的文章也未必全都句句理解到位。天声人语的文章虽然简短,遣词用语都十分简练,没有过多的陈述,也会有十分抽象的表达(对于外国人学习者来说也有的学校会把天声人语中的文章作为日语专业考研时的日翻中材料,可见其难度并不低。所以初学者的话真的不适合哦(当然是我个人的观点houn1312023-08-04 17:37:291
天声人语08年07月30日水挂け论
珍惜水资源 ▼らちの明かない议论を「水挂け论」と言うが、水争いから生まれた言叶ともされる。农家にとって水は命である。かんがい施设の整う以前は、日照りが続くと、水をめぐるいさかいが频発した。 「水挂け论」意思是指悬而未决的争论,是由水的纷争引申而来的一个词。对于农家来说,水就是生命。在灌溉设施完备之前,如果持续艳阳高照,那么围绕着水的争执就会频繁发生。 ▼争いは、他人同士ばかりではなかったようだ。狂言に「水挂聟(むこ)」というのがあって、婿と义父が田へ引く水を夺い合う。颜に泥を涂り合ってけんかを始める。ときには身内の仲も裂くほどに水は贵重だった。 争吵似乎不只限于外人之间。狂言里有婿翁之间为了引水相互往对方脸上抹泥的「水挂聟(むこ)」。水是如此珍贵,甚至可致亲情破裂。 ▼きびしい「水争い」がいま、アジア各地で起きているという。食粮需要の高まりや、工业用水の急増が背景にある。インドでは、借金をして井戸を掘ったものの、水が出ずに自杀する农民が後を绝たない。くみ上げすぎで、地下水の层が年々深くなっているためらしい。 据说,现在在亚洲各个地方都在演绎着严重的“水的战争”。主要原因是粮食需求的高涨和工业用水的激增。在印度,借钱挖井却没有挖出水来而自杀的农民接连不断的出现。好像是因为过多的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层一年一年变深的缘故。 ▼タイでも、谷仓地帯の水不足が深刻だという。农业と工业で、取り合いをしている。「限られた水资源の中で生产は目いっぱい」と忧える现地の声を、本纸记事が伝えていた。豊かな大河の流れるかの国でも、いまや安泰とはいかないようだ。 据说泰国产粮地区的缺水问题也十分严重。农业和工业在互相争夺水资源。本报记事中曾传达过当地人民的焦虑的心声“有限的水源绝大多数都用在了生产上”。即使有众多川流不息的河流的国家,现在似乎也不能安然的生活了。 ▼宇宙から见れば地球は青い。色のとおりの水の惑星である。とはいえ、ほとんどは海水で、淡水は2.5%にすぎない。东京大の冲大干教授の试算によれば、水を安定的に得るのが困难な人たちは、いま世界で约25亿人にのぼっている。 从宇宙上看到的地球是蓝色的。如同其颜色一般,地球是水的行星。但其中几乎都是海水,淡水只不过占其中的2.5%。根据东京大学冲大干教授的推算,目前全世界难以得到稳定供水的人口约达25亿。 ▼それが、今世纪半ばには约40亿人に増えるそうだ。私たちとは无関系、と思うなかれ。食粮输入の多い日本は、农畜产物を育てるための膨大な水を、実は外国に頼っている。わが食卓が世界の水につながっていることを、忘れまいと思う。 这个数据据说到这个世纪中期将会上升到40亿人之多。不要认为这与我们没有关系。以粮食进口为主的日本,其实育种农作物畜肉类所需的大量用水也是依赖于外国的。我认为我们不应忘记在我们餐桌上的水与世界息息相关。 解说: 1.水挂け论: 両者が互いに自说にこだわって、いつまでも争うこと。また、その议论。互いに自分の田に水を引こうと争うことからとも、水の挂け合いのように胜败の决め手のない论争の意からともいう。 2.水挂聟: 日照り続きで田に水がない。隣り合わせの聟と舅の田で、二人の间に水争いが始まり、口论から组み合いとなる。妻(舅の娘)が出て二人の间に入るが、结局夫妇で舅を打ち倒し、连れだって帰って行く。 3.水の危机>>2023-08-04 17:37:361
请翻译天声人语2013年 4月 4 日(木
唐代诗人于武陵的诗中有这样一节,“花发多风雨,人生足别离”。井伏鱒二把它译成“〈ハナニアラシノタトヘモアルゾ(花に岚のたとえもあるぞ)/「サヨナラ」ダケガ人生ダ〉(花亦有风雨之喻兮,再见方人生)的著名翻译受到很高称誉。悠然飘逸的格调,给日本人的心中带来感伤。▼说起【春之暴风雨】,有些青春剧风格,不过暖流和寒流相遇引起的风雨,同台风一般激烈。昨天在东日本各地四处肆虐。“花亦有风雨之喻”一般,万千樱花,也已被掠走了吧。▼年年岁岁,匆忙而谢是樱花的定数,可感觉花谢之际似乎亦有幸与不幸。阳光宁静的日子,不借风,悠悠飘落的花瓣,暖人心脾。风雨摧残,湿漉漉的临终,无奈何徒有怜惜。首都附近今年的天气,真是无情。▼春日的天空捉摸不定。三月风,四月雨。不安定据说是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共通的。不问大洋东西,花开季节,均是“多风雨”。这雨,又滋润土地,延伸原野的绿色。▼文艺评论家山本健吉曾说,“没有哪个国民,会像日本人这样,有那么多风的名字雨的名字”。据某文献记载,风的称呼全国要超过两千多个。雨又会有多少呢?▼“春无三日晴”。据说今天明天是晴天,而周末又是风雨交加。也会有樱花的名胜之地,懊恼这不解风情的“摧花手”吧。我们欢迎的,是希望称之为春雨的、朦朦胧胧的柔和细雨。。2023-08-04 17:37:433
求教日语天声人语语法问题0701-2
かんこ:原词是かんかん。象声词。铛铛。しんこ:原词是しんしん。雪がしんしんと降る(意思:【深く、重く、しんみりに降る】)前一句【硬雪梆梆】,可以理解,后一句,【冻み雪】指的是下的那种含水量大的湿乎乎的那种雪。しんこ(しんしん)也就没有了坚硬的意思。硬雪梆梆,冻雪深深。片假名古文作品中类似于现代平假名用法。2023-08-04 17:37:512
请翻译天声人语 2013年 3月 28 日(木)付
供参考。美空云雀倾情演唱的【柔】,毫不理会粗野家伙们的那第三曲,非常好听。u266f嘴巴说不如动手快,不是把愚蠢当对手的时候……。柔道界的丑闻里,似乎也有人想起云雀的歌声。一般听起来,「马鹿(愚蠢)」指的是地痞和混混。▼不过也可以深一些解释。那就是宿于我身的「马鹿」。凭借腕力所谓强权即真理。我要说,正是因为是柔道家,――对这样的愚蠢要留心贴上封条。可是,该我这么说么。围绕着女子指导的暴力问题,简直是丑态百出一样的愚蠢。▼领队们甚至用难以入耳的语言谩骂运动员。也有说,这是自古以来的野蛮打骂训练习性。在这样的声音里,杜绝柔道界暴的重责,交给了来山下泰裕氏担当。▼(山下泰裕)是洛杉矶奥运的金牌得主,全日本柔道联盟里的王牌。「通过全体柔道家的力量,肃清暴力」,很想期望他的这话,可是怎么说联盟已如古老沼泽一般淤积。新的补助金舞弊疑惑又露出了水面。▼近来,有了什么事儿,就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搞个「第三者委员会」。宛如免罪符似的,可是如果当事人自身没有净化能力,你就是一时间注入清水,沼泽也难以澄清。▼东京奥运拿了冠军的海辛克,用手制止了欢欣鼓舞的荷兰相关人员跑到榻榻米上。那是对败者的留意。洛杉矶奥运决赛时,埃及的拉什万不去故意瞄准山下受伤的右脚,自始至终坚持公平竞赛。我们在柔道里想听到的,是这样的话。不是愚蠢又脏兮兮的话。2023-08-04 17:37:571
请翻译3/25天声人语
有些不怀好意的说,名大关是没有成为横纲的力士。但是,相比变成“拙劣的横纲”而声名狼藉来说,名大关的头衔更加意味深长。当然能在最高位的横纲称谓前加注上“名”或“大”的话,上场仪式也会光芒四射。这个人的地位,什么时候都不能动摇。▼风云四起的春季赛会,白鹏领先于其他选手,在第13天便获得了胜利。总计24回优胜在是史上列第4位,与北之湖并驾齐驱。可以说白鹏输了的话全场都为之喝彩,他就是这么一位强大到了被人憎恶程度的昭和时代的大横纲。▼目前为止白鹏连续在37个场所取得两位数的胜利,这个成绩与历代首位的北之湖并列。在赛程(一个场所15场比赛)没有结束时就取得胜利是26次,超过了之前次数最多的横纲千代富士。极少输掉有把握赢的比赛,他的强大被认为是不动摇的山。▼千秋乐当天也同样取得了伟业。第9次的全胜胜利,超过了公认的大横纲大鹏和双叶山,成为了第一。大鹏和双叶山是白鹏非常敬爱的两位力士。白鹏满脸通红,用充满喜悦而又谦虚的口吻说:“成绩超过了两位前辈非常不好意思,不过,我觉得很荣幸”。▼74年前,安芸之海打败了已经69连胜的双叶山,他给家乡发电报说“妈妈,我赢了”。作为平幕,打败横纲而获得金星,是一种极大的荣耀。获得金星的喜悦感与横纲的强度是成正比的。不轻易服输的精神,给了下位的力士多么大鼓舞啊。▼几董说过〈やはらかに人分け行くや胜角力(かちずもう)〉这一句古语我翻不上来,哭....昨天,从花道(力士们从会场里走到土表的通道)走来的白鹏,仿佛可以看到春风荡漾中,樱花飘落在他的肩头。之后就是等待能够威胁到孤独求败(指白鹏喽)的年轻人了。以上,翻译纯属个人爱好,仅供参考。有不对之处,还请指教。2023-08-04 17:38:042
高分征集6月6日天声人语最佳翻译
2013年 6月 6 日(木)付 ずいぶん前、八代目桂文楽(かつらぶんらく)の落语「鳗(うなぎ)の幇间(たいこ)」のビデオを持っていた。太鼓(たいこ)持ちの一八(いっぱち)が旦那(だんな)を取り巻き、ご驰走(ちそう)になろうとするが、逆に一杯食わされる噺(はなし)だ。2人分の酒と蒲焼(かばや)き、旦那が持ち帰ったお土产まで勘定を払う羽目になる 很早以来一直留着一本录像,是第八代桂文乐的落语节目《鳗屋的男艺者》。讲一位名叫一八的男艺者,兜住一位钱主,本想白吃他一顿,结果却自己赔钱的噱头故事。一八最后窘得不仅支付了两人的酒钱和烤鳗的菜金,甚至还掏了腰包、给钱主带回家的土产品付钱。-----------帮间:男艺者。是一种在酒席上噶苗头、耍笑才艺来挑逗主、客的兴致,也会协助艺人和舞妓表演的男性职业。 太鼓持ち:帮间是正式的名称,太鼓持ち则是落语界对“帮间”的别称。并非这个职业需要在酒席上耍太鼓,语源诸说见《语源由来辞典》。http://gogen-allguide.com/ta/taikomochi.html 一八:古典落语中登场的虚构人物。 旦那:这里是指大牌芸妓的超级粉丝兼钱主。-----------▼文楽の十八番(おはこ)中の十八番。なけなしの金を泣く泣く叩く一八の姿が哀れを诱う。それがどれだけの损害なのか、相场がわからないが、一八が2013年にあらわれ、同じようにだまされたら、手銭(てせん)ではとても间に合わないかもしれない ▼这是人形剧中的十八番的十八番。一八哭丧着脸、掏出仅有的那点小钱的那副模样,着实悲催。那伤害太大了。我不知道当时的行情,设想如果一八出现在2013年的话,也是那般被骗,恐怕他身上带的那点钱 是绝对不够的。 文楽:以前泛指文艺,现专指人形浄瑠璃这一剧种(人形剧)。十八番:人形剧/歌舞伎/武芸。。。中的十八种最优剧目。指最拿得出手。“なけなしの金をはたく”:掏出仅有的那点小钱。 ▼昨夏、高値が大きな话题となったウナギが、今年はもっと高くなりそうだという。稚鱼のシラスがまたしても不渔だと、水产庁が先月末に発表した。2010年から続く。稚鱼不足は亲ウナギの値に跳ね返る ▼去年夏天,鳗鱼的高价引发了热议,今年看似乎还得上涨。水产厅上个月发表说,今年又很难捕到魩仔鱼的鱼苗了。2010年以来一直持续的状况,魩仔鱼苗不足,自然导致亲鳗的价格上跳。 ▼影响は既に出ている。牛丼の吉野家は1日から鳗丼(うなどん)を期间限定で売り出した。并盛(なみもり)が680円。去年100円値上げし、続いて今年も30円上げた。状况は「年々厳しくなっている」という。高腾するだけではない。ニホンウナギはもはや绝灭危惧种である。食文化の危机といっていい ▼已经出了状况。经营牛肉盖浇饭的吉野家从1号开始将限日供应鳗鱼饭,其平碗规格已到了680日元,比去年上涨了100日元,其实今年以来也已经上涨了30日元。这种状况,据说还会“一年比一年严峻”。不仅仅涉及价格的高腾,(主要还是)日本鳗鱼说不定已经面临绝种的危机,或者说,我们面临到了饮食文化的危机。 ▼天然のウナギの卵を世界で初めて洋上で采集した冢本胜巳(つかもとかつみ)u30fb日大教授は、先に本纸に寄せた论考で诉えた。天然ウナギの全面禁渔もやむなし、と。卵を产む亲ウナギを一匹でも増やす必要があるからだ。养殖物についても〈かつてのように「ハレの日」のごちそうとして、居住まいを正して赏味したい〉 ▼国际上首次在海上采集到野生鳗鱼卵的日本大学冢本胜巳教授,日前在给本报的寄稿中也(对此)进行了论述,他呼吁全面禁捕野生鳗鱼,指出除此别无他途。因为必须增加产卵的亲鳗,多一匹是一匹。关于鳗鱼养殖业,他“希望(人们)像过去那样,只在‘喜庆节日"里才去享用,并坐正了姿势去品尝。” 「ハレの日」:日本民俗中代指那些典礼/节日/年中行事等“非常日”。(一般的日子叫“平日”)居住まいを正して:端正坐姿 ▼吉野家の都内某店で鳗丼を食べた。注文するのに少し気が引けた。 ▼笔者在东京都内的吉野家吃鳗鱼饭,点餐之际,感到气短。2023-08-04 17:38:111
《天声人语》最新txt全集下载
天声人语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 笔下文学 》整理收藏 Http://Www.Bxwx.Org《天声人语》钢琴诗人内行人或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我觉得巴黎最雅致的所在就是旺多姆广场。环绕着顶上立有拿破仑雕像的圆柱,广场的四周,闻名遐迩的酒店和珠宝店鳞次栉比。若在细雨蒙蒙的黄昏时分,湿漉漉的石板地面上会倒映出片片灯光,整个广场充满着静谧安详的氛围。在近作中描绘过该广场的画家笹仓铁平先生如此评价道:“它似乎将巴黎的品味、典雅、精神和气度等等,全都浓缩于此”。如果将位于附近的协和广场比作太阳,那么这个小巧得多、温润的所在就该是月亮了吧。而弗雷德里克u2022肖邦在此终结了39年的一生的屋子就位于该广场的一个角落。今年,正是这位“钢琴诗人”诞辰200周年。少年时代,他就在故国波兰获得了“莫扎特再世”的美誉。也许是天性使然的缘故,人们认为他的演奏是以一种内敛的音泽抚弄着钢琴键盘。以肖邦研究而闻名的佐藤允彦先生曾在其著作中提到,肖邦的乐曲的本质之一是“灵动”,“他的音乐并非出自明确的表现意识,往往是无意中触摸到某个琴键所发出的音,打开了他的心扉,于是,音乐源源不断地涌出并形成规整的表现形式。”这种自然流畅的旋律能使人心旷神怡。有一首乐曲的前奏,听了会让人想起一则胃药的广告,使人的肠胃和心情同时感到轻松。而他那广为人们喜爱的夜曲则以一种低回委婉的变幻曲调抚慰着听众的心灵。我们正处在一个大白天里就……免费的,直接下载就行2023-08-04 17:39:102
请翻译日语天声人语2013年4月3日
查阅了一下,1947(昭和22)年的今天,由女性来广播第一次出现在职业棒球的球场内。其后不久电视上也能够听到美妙的(女性)声音了。“4棒u30fb三垒u30fb长嶋”——如这个播音这样,与时代的回忆同时如今也萦绕在耳边的声音或许不会再有了。▼长嶋选手退役时,小栏是这样写的。“他是为所有人爱戴的,幸福的人。是孩子们的偶像......年轻女孩、中年女性都喜欢他。而男人们对他的仰慕,又超过这些女性。”社会上“讨厌巨人(队)”不少,但背上的号码“3”,为所有人爱惜。▼39年之后,长嶋茂雄荣获国民荣誉奖。和松井秀喜两个人,原巨人队的监督(领队)和队员的师弟双双获奖。弟子仰慕恩师,恩师爱惜弟子。相互间获奖的喜悦感言也很好。▼松井先生的好汉风范,在美国打球时,常常从体育记者同事那听到。相对个人,把球队放在第一位的姿态,夸奖他是“与后背上的(个人)名字相比,他是为胸前的(球队)名字打球的选手。”真挚的姿态,也吸引了美国职棒粉丝。▼据说也有为什么现在,为什么这两个人,等等的怀疑的声音。可也有人惊讶长嶋过去还没获得过。培养的爱徒的退役,给这样的恩师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这就是,人并不是一个人在生存。▼获奖的人了不起也罢,也并非未获奖的人就不行。我觉得,这呀那呀作为话题大家开心就好。——授奖一方或许也有其意图,与此划上一条线。2023-08-04 17:39:182
有没有类似英语“书虫”的日语阅读书
推荐一本,叫《天声人语》。其由固定的专栏作家撰写。除了固定的休刊日以外,每天刊登一篇,没有标题,也不登作者的名字。由于它被公认为日本的规范文章,所以还常被用作大学入学考试、各企业招聘考试的试题。你可以到书店问问,会有中日对照版本的。2023-08-04 17:39:272
请读一下这篇文章106
蚊帐(かや)に守(まも)られ眠(ねむ)る子(こ)どもたち「天声人语(てんせいじんご)」(8日(ようか))を読(よ)み、死语(しご)になりつつあると思(おも)っていた蚊帐(かや)のことを知(し)ってうれしくなりました。昔(むかし)、蚊帐(かや)を张(は)るのは子(こ)どもたちの仕事(しごと)でした。夕方(ゆうがた)になると、早々(そうそう)、私(わたし)たち姉妹(しまい)は家族(かぞく)6人分(ろくにんぶん)、6畳(ろくじょう)と8畳(はちじょう)の二间(ふたま)に绿色(みどりいろ)の蚊帐(かや)を张(は)らされました。畳(たた)んである蚊帐(かや)を顺序良(じゅんじょよ)く开(ひら)いていき、踏(ふ)み台(だい)に乗(の)って4本(よんほん)のひもを部屋(へや)の四隅(よすみ)につるす。蚊(か)が入らないよう注意深(ちゅういぶか)く作业(さぎょう)をするのですが、时(とき)たま夜中(やちゅう)になってからブーンと来(き)ます。① すると、母(はは)がおもむろに起(お)きてろうそくや怀中电灯(かいちゅうでんとう)で蚊帐(かや)の中(なか)を探(さが)し回(まわ)りました。だからトイレに行(い)くなど蚊帐(かや)を出入(でい)りする时(とき)は、蚊帐(かや)のすそをバタバタ払(はら)いながら蚊(か)の进入(しんにゅう)を防(ふせ)ぎました。が、カナブンやテントウムシ、小(ちい)さなカブトムシまで入(はい)り込(こ)んできたこともありましたし、ホタルを放(はな)して楽(たの)しんだこともありました。とにかく夏(なつ)の夜(よる)は、蚊帐(かや)を楽(たの)しみ蚊帐(かや)に守(まも)られて眠(ねむ)りました。现在(げんざい)、北米(ほくべい)で流行(りゅうこう)している西(にし)ナイル热(ねつ)、ハマダラカが媒介(ばいかい)するマラリアで世界(せかい)で年间(ねんかん)3亿(さんおく)もの患者(かんじゃ)が出(で)て100万人以上(ひゃくまんにんいじょう)が死(し)んでいることは想像(そうぞう)だにしません。そして日本(にほん)からの蚊帐(かや)がザンビアで幼児(ようじ)たちをハマダラカから守(まも)っているという事実(じじつ)。ますますの蚊帐(かや)の活跃(かつやく)を祈(いの)り続(つづ)けます。2023-08-04 17:39:351
请读一下这篇文章106
蚊子帐的护卫下睡觉的孩子们“天声人语”(8日),死语,正逐渐成为了的说:“你知道了。很久以前,蚊子帐演的是孩子们的工作。在傍晚,我们对姐妹6名家属分钟,6张榻榻米和8席的两间绿色蚊子为帐。蚊子的叠好按顺序帐,开乘坐4根绳,房间的吊。蚊子强求不小心翼翼地工作,不过,偶尔半夜才嘟。的时候。①,母亲慢慢地发生蜡烛与怀中拿手的一个角落。所以上厕所,出入帐蚊子等的时候,但地挽起蚊子在阻止了。但カナブン和テントウムシ深入的独角仙,也是在萤火虫放曝光的也有。不管怎么说,在夏天的夜晚,蚊子帐,蚊子帐本上遵守睡着了。现在,北美流行的西尼罗河热,ハマダラカ为传播媒介的疟疾,是世界上一年3亿的患者出现了100万以上的人确认一下她会。还有日本的蚊子帐赞比亚寄养婴幼儿们ハマダラカ保护着。取得更大的的工作顺利。2023-08-04 17:39:421
请问日语专业的同学,天声人语的阅读大概是日语能力几级的难度
22023-08-04 17:39:491
日本《朝日新闻》专栏“天声人语”里面,黑色倒三角形符号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段落分开的记号2023-08-04 17:39:562
不登校の子供たち(中日对照)
「原文」 不登校(ふとうこう)の子供たちが全国で10万5000人を超えた、と文部省(もんぶしょう)が発表した。 演出家(えんしゅつか)の宫本亜门(みやもとあもん)さんも、不登校の体験(たいけん)がある。幼いころから彼は、父母や姉のしていたことすべてを、自分もやってみたかった。日舞(にちぶ)は藤间流(ふじまりゅう)、お茶は裏千家(うらせんけ)、谣(うたい)は観世流(かんぜりゅう)で仕舞(しまい)を、花は草月流(そうげつりゅう)、そして新内(しんない)も习った。同级生とはかなり趣(おもむき)が违っていた。友达と话すのが、あまり好きではなかった。修学旅行(しゅうがくりょこう)のように、大势(おおぜい)の人と行动をともにするのも、とても下手(へた)だった。 高校3年の时、とうとう学校に行けなくなった。全员で写真を撮ったりすると、体が拒否反応(きょひはんのう)を示した。どうしてみんな同じ学生服を着なきゃ行けないのか?决まりだからこうしなさい、と指示されるだけでは纳得(なっとく)できなかった。そういう混乱がいろいろたまってしまったのだった。 俳优(はいゆう)の岸田今日子(きしだきょうこ)は小学2、3年のころ、不登校というほどではなかったが、学校に行くより家に居るほうが好きだった。家に居るためには、亲に心配させない程度(ていど)に热を出すのが手っ取り早い。体温计(たいおんけい)をちょっと热めの汤にくぐらせる方法を彼女は爱用し、布団(ふとん)の中で本を読みふけった。どちらも近刊(きんかん)の「自由の森で大学ごっこ」(小学馆)に出てくるご本人の话だ。 宫本さんは「不登校の子は、人一倍真剣(しんけん)にものごとを考えているのです。心のうちを话せる状态(じょうたい)にして、じっくり话を闻いてやることです」といっている。大学のとき彼は、ミュージカルのオーディションに合格した。尊敬(そんけい)する先生に相谈(そうだん)したら「お前は早く世间(せけん)に出たほうがよいだろう」。ためらわず中退(ちゅうたい)した。 岸田さんは高等科(こうとうか)の写生(しゃせい)の时间に「きれいな空の色が出ているね」と先生に褒められた。いっぺんに美术(びじゅつ)が好きになった。音楽の时间に歌ったら「あなたはドラマチック。アルトです」と先生が保证した。いっぺんに音楽が好きになった。 「朝日新闻」の「天声人语」より ◆注解◆不登校(ふとうこう)─逃学。 文部省(もんぶしょう)─相当于中国的教育部。 演出家(えんしゅつか)─舞台监督、导演。 日舞(にちぶ)─日本舞蹈的简称。 藤间流(ふじまりゅう)─藤间流派。日本舞蹈的一个流派。 裏千家(うらせんけ)─里千家流派。日本茶道的一个流派。 谣(うたい)─日本能乐的唱词。谣曲。 観世流(かんぜりゅう)─观世流派。日本能乐的一个流派。 仕舞(しまい)─不化装、无伴奏的单人舞蹈。日本能乐的一种。 草月流(そうげつりゅう)─草月流派。日本花道的一个流派。 新内(しんない)─新内曲。一种说唱曲艺,净琉璃的一派。 とうとう―终于。 拒否反応(きょひはんのう)─拒绝反应。 着なきゃ─“なくては”的约音。 纳得(なっとく)─领会,信服。理解。 手っ取り早い─迅速,敏捷,简便。 くぐらせる─(在……的下面或当中)通过,钻过。 読みふけった─埋头阅读。 ごっこ─是接尾词,接在名词后,用于儿童模仿……玩儿。 ミュ―ジカル(MUSICAL)─音乐喜剧。 オ―ディション(AUDITION)―试听会。试唱考试。 ためらわず―毫不犹豫。 いっぺん─同时,一下子。 ドラマチック。アルト(DRAMATICALTO)─戏剧女低音。 [译文] 逃学的孩子们 据文部省发布的消息说,全国处于逃学状态的学生已超过十万五千人。 舞台导演宫本亚门先生也曾有过逃学的经历。从小时候起,他也想尝试一下父母和姐姐做过的事。在日本舞蹈方面学习了藤间流派,在茶道方面学习了里千家流派,在能乐唱词方面学习了观世流派的「仕舞」,在花道方面学习了草月流派,并且还学习了「新内曲」。他和同学们的兴趣截然不同,不太喜欢和同学们交谈。也并不擅长与众多人交往,比如像修学旅行之类的集体活动。 上高中三年级时,他终于开始逃学了。每当照集体像时他就自然而然地躲避起来,马上显示出拒绝的态度。“为什么都要穿统一的校服呢?”“这是规矩,一定要穿。”他对这种命令接受不了。各种无法澄清的理念一直积蓄在他的心中。 演员岸田今日子女士上小学二、三年级时虽然还不至于逃学,不过,她觉得与其上学还不如在家里好。为了能呆在家里,她想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发烧到不至于让父母担心的程度。她非常喜欢用把体温计放入微热的水中的办法,躺在被窝里专心读书。以上情节是这两个人的自述,均发表在「在自由森林上大学」(小学馆出版)一书中。 宫本先生说:“逃学的孩子比其它的孩子更加认真地思考问题。要让他们讲出心里话,并且要倾听他们的述说。”他在上大学时期,通过了音乐剧试唱考试。他向他所尊敬的老师征求意见时,得到的回答是:“你尽早走向社会”。于是他毫不犹豫地退学了。 岸田女士在高等科(旧制高等小学校)的写生课上,老师曾表扬她:“你画的天空的颜色很逼真呀。”于是她一下子就喜欢上美术了。在音乐课上她唱了一首歌,老师肯定地说:“你的嗓子是唱戏剧的女低音。”于是她马上就喜欢上了音乐。2023-08-04 17:40:031
请大侠帮忙翻译下面日语词组,谢谢
口を挟む 插嘴、接下茬手っ取り早い 直截了当、麻利迅速足手缠 累赘、包袱意気地ない 废物、不争气、累赘念を押す 叮咛、叮嘱物腰やわらかた 举止温和手をつける 摸、碰、着手気が置けない 没有隔阂,无需客套,推心置腹目につく 引人注目,显眼肩で息をする 呼吸困难心がこもる 内心孤独、闭塞见当がつかない 很难估计我赛。。楼主,感谢你给我机会重温这些不经常用的词汇。。。。。。谢谢2023-08-04 17:40:103
グッバイ 小田和正的歌,以下是日文歌词,谁能翻译一下啊?
无垠长空的蔚蓝,今天却显得如此忧伤巨大的云团在空中低徊于是,漫长的夏季即将成为过去无论多么地接近,仍有一颗遥远的心不论如何伸出双手,仍有难以实现的梦强风掠过的时刻,心灵也随之摇动义无反顾的爱情,即将破碎的梦想廖若残星的一点点自豪,我们只有这么多我们也只能向着应该的目的地前行树梢上的翠绿仿佛再次被唤回我们的生命是否能够永远持续?记忆在不断地重复:我们的幸福和泪水强风吹起的日子里,人生总要发生巨变再见,再见,如今我们分别崭新的明天一定会到来我所爱的人同样爱着我留在心底的人们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我一定不会忘记的,再见再见,再见,再见,再见人生会发生巨变再见,再见,如今我们分别。崭新的明天一定会到来义无反顾的爱情,即将破碎的梦想廖若残星的一点点自豪,我们只有这么多我们也只能向着应该的目的地前行2023-08-04 17:40:315
求翻译两句话
当日ご参加されるキャストからのメッセージ?サインを掲载しております当日参加角色的亲笔信,将给大家揭晓。黒执事Ⅱで英国风おみくじ?!就是黒执事Ⅱ中的有着英国风格的占卜神签。本日の贵女様に、漆黒の执事たちが华丽なるひとことをお届け致します。黑执事门给今天到场的小姐们带来了华丽的一句口信。时に优しく、时に辛辣に、そして时に魂の叫びだったり… どんなアドバイスをもらえるかは、あなたの运次第!时而亲切,时而泼辣,时而灵魂的呐喊,能得到什么样的建议,这个完全取决于你们的命运。アドバイスは全部で25种类。难関(!)のフルコンプリートを目指してみては?建议总共25种,是否想要挑战一下得到他们的全部这个难关呢。サイズ:约50mm×160mm(开封时)尺寸:约50mm×160mm(开封时)2023-08-04 17:40:503
求下面两首日文歌词的中文翻译
一:《KAZEの诗》イタズラ时空は爱にする风闘でいを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新たな世界のたために…理想的な指でなぞるきそう开発しimageバーストの胸の中でこ伝えた裸にされてく时々梦の中で无我歩いてっく抱きしめた〔入りしてきためというのであったありの日のたまふ今も辉いたままだ目贺博士覚めよ!远く远くの诗がkazeだったハァんでいる吹いてきて行くけ抜だった君のないって呼んでぶワパーして大に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いつでも!强く强くkazeの诗が愿ってるってるクァクu30fbユンギうそだりたけふだアンのイダモドせと探査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いどうか大切なmemoriesれたかを忘れて动け揺れ动く日々にれ私がままばりかって喜怒哀楽が悲しむ言目立った音楽が〔君をらせて眠くなってきたのであったもくけぬりだがきったとしただかっしようとしたけだ进めよ!远く远くの诗がkazeだった流れて飞んでらるほいるtsubasa君に爱に広げ行くからだったこのまま!めめるぐりの诗はkazeぐ参観のまも)に何でき进んで突山く梦の扉开くボタしてンonに…二:《LOVE SICK》そなん)に何(なに)もあるこにせいなのさとは见てい宫人よくた雑志に书いてあった「恋におあちせてあほばせれど深くるこんハマリでいます☆≠§u2200く………!?」はちき忘れavcdゃった仆はロマ概略的なテンィックにいつも恋というのからるあこがれれて白马の王子に君のるかなれな?童话の中の狂っち道に迷うて仆のゃっちは强気にあふれるれてすこままが素敌のな二人だからだった君のことかば概略的なりってよかったし、仆には軽イーいノロゼだった24时间君でいいらっぱだか君の魅力のっっちゃになって仆の回路はheatする结末を教えて恋の魔法が消えな爱にって…そなん)に何(なに)もあるこにせいなのさとは见てい宫人よくた雑志に书いてあった「恋におあちせてあほばせれど深くるこんハマリでいます☆≠§u2200く………!?」はちき忘れavcdゃった仆はロマ概略的なテンィックにいつも恋というのからるあこがれれて白马の王子に君のるかなれな?童话の中の狂っち道に迷うて仆のゃっちは强気にあふれるれてすこままが素敌のな二人だからだった君のことかば概略的なりってよかったし、仆には軽イーいノロゼだった24时间君でいいらっぱだか君の魅力のっっちゃになって仆の回路はheatする结末を教えて恋の魔法が消えな爱にって…2023-08-04 17:40:584
长谷川如是闲说?
长谷川如是闲(1875—1969)日本学者。东京法学院毕业。一度为新闻记者,后入《大阪朝日新闻》社,任“天声人语”专栏编辑。1919 年和大山郁夫等人创刊《我等》(后改名为《批判》)杂志,抨击社会时弊,成为“大政德谟克拉西”的主要思想家之一。大战期间写成《日本法西斯主义批判》等著作,强烈谴责法西斯统治,屡遭迫害。战后当选为艺术院会员,被授予文化勋章。著有《现代国家批判》,《一颗心的自传》等。著作编成《长谷川如是闲选集》。2023-08-04 17:41:062
请问这三个流行语是什么意思?
社用族とは1948年の流行语「斜阳族」のもじりで、1951年に朝日新闻记者で天声人语を执笔したことで知られる荒垣秀雄氏の造语である。社用にかこつけ、社费で役得する人たちのことで、接待と称して会社の接待费で饮み食いしたり、社用と称して交通费で移动する人たちがこれにあたる。斜阳族とは1947年に月刊文芸雑志「新潮」で连载されていた太宰治の「斜阳」からきた言叶で1948年の流行语。「斜阳」は戦后、华族令の廃止とともに没落した贵族を描いた物语。そしてこの物语に出てくるような没落贵族のことを斜阳阶级と呼び、后に斜阳族という言叶で流行语になった。また、斜阳族をもじった社用族、车用族という言叶もある。窓际族とは出世ラインに乗れなかった中高年サラリーマンの中で、実质的な仕事を与えられず、游军的な立场に置かれた人を揶揄する言叶である。1977年(昭和52年)6月の北海道新闻のコラムで窓际族の元になったとされる『窓际おじさん』という言叶が使われている。当时、高度成长期に雇用した中高年层があふれ、ラインの管理职から外れた者は仕事も与えられず、窓际に追いやられたデスクで新闻を読んだり、外を眺めては时间を溃すという光景がみられた。そんな光景を北海道新闻は『窓际おじさん』という言叶でコラムに载せた。翌年の1月には日本経済新闻が新年连载「ニッポンu30fb生きる条件」で、OLの雑谈中にあった言叶として窓际族を绍介している。窓际族の『族』という言叶から复数人の集団をイメージするが、このような状况に追いやられた个人に対して使われることのほうが多い。窓际族は日本企业が终身雇用を讴っていたことから确立したポストであり、人员削减を中心としたリストラが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からは、窓际族と呼べる悠长なものではなくなってきている。また、1980年代に入ると窓际族は学生の间で休み时间などに人と接しず、一人で时间を溃す生徒に対しても使われた。2023-08-04 17:41:152
云雾室的云雾室的由来
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 1869-1959)经过研究,他于1894年发明了一个叫“云雾室”(Cloud Chamber, Wilson Chamber)的装置,它里面充满了干净空气和酒精(或乙醚)的饱和汽。如果闯进去一个肉眼看不见的带电微粒,它就成了“云雾”凝结的核心,形成雾点,这些雾点便显示出微粒运动的“足迹”。因此,科学家可以通过“云雾室”,来观察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电子质子等)的运动和变化情况。同时,还发现了不少新的基本粒子。威尔逊云雾室,为研究微观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1927年,他因此荣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1869-1959),1894年起研究云雾中的光学现象。1895年,他设计了一套设备,使水蒸气冷凝来形成云雾。当时普遍认为,要使水蒸气凝结,每颗雾珠必须有一个尘埃为核心。威尔逊发现:潮湿而无尘的空气膨胀时出现水滴。他认为这可能是水蒸气以大气中导电离子为核心而凝聚的结果。1895年,威尔逊在卡文迪什实验室时便开始了他对云的形成的研究。他让水蒸气在他设计好的玻璃容器中膨胀,发现达到饱和状态的水蒸气遇到游离的灰尘或者带电离子核,便会凝结成小水珠,这就是云雾形成的原因。据此,他经过反复实验,于1911年发明了著名的威尔逊云雾室。这种云雾室,利用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饱和状态,当带电粒子通过时,蒸气沿粒子轨道发生凝结,从而显示粒子径迹。利用其电离密度还可以测量粒子的能量和速度。1896年他用当时新发现的X射线照射云室中的气体,观察到X射线穿过之处空气被电离,带电离子会形成细微的水滴,显示出X射线的运动轨迹,威尔逊为云室增设了拍摄带电粒子径迹的照相设备,使它成为研究射线的重要仪器。1911年他首先用云室观察到并照相记录了α和β粒子的径迹。威尔逊云雾室是历史上最早建造的粒子径迹探测器,它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正电子、μ子、K0介子和Ξ­超子等都是通过拍摄它们在云雾室中的径迹而发现的。2023-08-04 17:32:271
查尔斯·汤姆逊·里斯·威尔逊的生平事迹
1892年毕业于剑桥大学西得尼·萨赛克斯学院,后在剑桥大学一面做实验研究,一面当医学系的实验演示员.当时卢瑟福等一些青年科学家都是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生,威尔逊经常和他们一起参加茶余饭后的讨论.1894年,威尔逊在英国第一高峰苏格兰的本内维斯峰的天文台度过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在那里,他看到了阳光返照云彩的奇景,使他想在实验室中再现它们,这就使他走上了发明云室(又称云雾室)的道路.1895年,他设计了一套设备,使水蒸气冷凝来形成云雾.当时人们认为,要使水蒸气凝结,每颗雾珠必须有一个尘埃为核心.威尔逊仔细除去仪器中的尘埃后发现,无需尘埃,而用X射线照射云室时,云雾立即出现,这证明凝聚现象是以离子为中心出现的.?经过四年研究,他总结出,当无尘空气的体积膨胀比为1.25时,负离子开始成为凝聚核心;当膨胀比为1.28时,负离子全部成为凝聚核心.对于正离子来说,膨胀比为1.31时开始成为凝聚核心,膨胀比为1.35时全部成为凝聚核心.另一方面,他还指出,离子的电荷对水蒸气分子产生作用力,有助于雾珠的扩大.1912年,威尔逊为云室增设了拍摄带电粒子径迹的照相设备,使它成为研究射线的重要仪器.用这个云室拍摄了α粒子的图象.1927年,威尔逊因发明云室而与康普顿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威尔逊还研制了灵敏静电计,用拴住的气球升到不同高度测量大气中的电场,发现在晴朗的天空中,总存在方向指向地面的电场,电位梯度为100V/m~200V/m,整个地球的负电荷总量约为5×105 C.威尔逊从他的云室研究中知道负电荷核心聚集的水滴较大,他认为雨云一定是顶部带正电,底部带负电的,因此雨水落下来使地球带负电.1959年11月15日,威尔逊在苏格兰卡洛普斯去世,终年90岁.1956年,当他87岁时,他作为英国皇家学会年纪最大会员,还向学会递交了最后一篇论文《雨云电学原理》.威尔逊(Charles Thomson Rees Wilson)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威尔逊云雾室的发明者,1869年2月14日出生于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格伦科西,其父是个农庄主。当威尔逊只有4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后来威尔逊随同他的母亲迁居曼彻斯特。年轻时,威尔逊在曼彻斯特受教育,学习过地质学、植物学与动物学。他原想当医生,所以在欧文斯学院(现为曼彻斯特大学)时还学习生物学。1888年,威尔逊转学到剑桥大学(Sussex学院),在这里,他对物理学与化学发生浓厚的兴趣,1896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00年,威尔逊博士担任剑桥大学物理学讲师和物理学演示法教学者;1913年在气象台担任气象物理观测员;1916年起,研究闪电。1918年成为大气电学的讲师;1925年教委任为剑桥大学杰克逊(Jackson)讲座自然哲学教授,一直到1934年。1895年以后,威尔逊的研究涉及到大气电学问题,特别是下雨和下雪时的放射性现象,也涉及应用金箔静电计测量大气电学问题。他想使基本粒子的径迹处于可见状态,乃至于可以拍成照片,于是作了一个杰出的实验,让放射性物质发射出来的粒子,穿过具有过饱和水蒸汽的空气,从而使粒子的径迹呈现为细小而又可见的云雾状线条。据说1894年,威尔逊在海拔4000多米的尼维斯山顶旅游时,发现高山之巅很容易形成奇丽的迷茫雾景,便引起极大兴趣。经过艰苦的研究,他终于知道了这是气压较低,的缘故。1895年,这位眼光锐利、头脑敏捷的气象学家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中设计一种方法使潮湿空气在紧闭的容器内绝热膨胀,从而使空气冷却,变成过饱和,让水分凝结在尘粒上。他试图通过这种方法从实验室中复制出山顶上某些云雾效应所造成的那样一幅美丽的自然图景。继而,他费尽心思从理论上研究雾点的成因。当他得知X射线的发现时,他便联想空气中离子的存在可能导致云雾的形成。他作了实验,并在云雾室中找出由辐射留下的凝结水滴的轨迹。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发现雾点是由于水蒸汽附着在带电粒子上而形成的。十一年之后,威尔逊所发明的云雾室装置经过不断改选已经达到完善的地步。实践表明,云雾室在研究核物理中是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还导致了后来汽泡室的发展。威尔逊于1911年制造的第一个云雾室,现在看来是比较简单的,然而却是攻克现代科学堡垒的相当有用的一件锐利武器,尤其是早期对基本粒子的研究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有了它,观察带电基本粒子或离子的运动径迹才成为可能。也正因为有了它,才打开了洞察微观世界的窗户。利用威尔逊云雾室取得的最重要的成就有:康普顿利用它演示康普顿反冲电子的存在,从而毫无疑问地证明康普顿效应的正确队,康普顿因此于1927年与威尔逊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金;安德逊利用威尔逊云雾室从宇宙射线中法现正电子的存在,证实了狄拉克的理论预言,由于这一功绩,安德逊于193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的一半;布菜克等人利用威尔逊云雾室做了关于电子和正电子同时产生和消失过程的可见演示,后来布莱夫由于进一步发展云雾室和由此而来的发现也于1948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科克洛夫特等人所做的原子核衰变,也是依靠了威尔逊云雾室的帮助。以上所举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威尔逊云雾室,许多重要的原子核物理现象的揭露和研究都是不可能的。在漫长的90年的生活中,威尔逊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大贡献。1956年,年已87高龄的威尔逊教授还发表了雷电的理论。他一生中,由于成绩显赫,获得了各种荣誉与勋章;1900年被选为皇家学会成员;1911年获得休斯奖章;1922年获得皇家奖章;1920年获得剑桥哲学学会的霍普金斯奖金;1921年获得爱丁堡皇家学会的冈宁(Gunning)奖金;1925年获得富兰克林研究所的霍华德·波茨(Howard Potts)奖章;1927年于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金。他发明的威尔逊云雾室,已广泛地应用于放射线、X射线、宇宙射线和其他核现象的研究。1959年11月15日威尔逊在英国逝世,享年90岁。2023-08-04 17:32:121
我叫伟程,想取个好听的英文名字?
Wilson威尔逊(①姓氏, 男子名 ②Charles Thomson Rees, 1869-1959, 英国物理学家, 曾获192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③Thomas Woodrow, 1856-1924, 美国第28届总统, 曾获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Mount Wilson(美国 California南西部 Pasadena 附近高1742米的)威尔逊山(设有威尔逊山天文台)Wilson (cloud) chamber(=cloud chamber)【物】(威尔逊)云室2023-08-04 17:31:466
高中物理 下列有关探测α、β、γ射线的描述正确的是()A 在威尔逊云室中,由于粒子的质
a粒子是氦核,体积相对较大,所以在云室中运动会把半径更大的云气凝结成液体,动能损失就更快,一般的云室都是酒精气体。。β粒子是核外电子,半径小,所以在云室中的轨迹更细。γ射线应该算一种电磁波,所以基本上看不到它的云室轨迹。 一般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带点物体在经过电场时会偏转,因而我们能根据其偏转方向判断其带电性,但微观粒子我们无法直接观察轨迹,只能借助云室来显示轨迹。原理同上。。纯手打,望采纳。2023-08-04 17:31:361
威尔逊云室中为什么γ射线轨迹不明显
伽玛射线是电磁波,电离能力弱。2023-08-04 17:31:271
谁帮我把初中历史人教版所有的事件按时间排列下?急求!
通常这些教科书最后都有个时代表的.你都没发现..说明你看书看得不仔细啊2023-08-04 17:31:074
物理的发展史
公元1638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两种新科学》一书出版,书内载有斜面实验的详细描述。伽利略的动力学研究与1609~1618年间德国科学家开普勒根据天文观测总结所得开普勒三定律,同为牛顿力学的基础。 公元1643年,意大利科学家托利拆利作大气压实验,发明水银气压计。 公元1646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实验验证大气压的存在。 公元1654年,德国科学家格里开发明抽气泵,获得真空。 公元1662年,英国科学家波义耳实验发现波义耳定律。十四年后,法国科学家马里奥特也独立的发现此定律。 公元1663年,格里开作马德堡半球实验。 公元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作色散实验。 公元1669年,巴塞林那斯发现光经过方解石有双折射的现象。 公元1675年,牛顿作牛顿环实验,这是一种光的干涉现象,但牛顿仍用光的微粒说解释。 公元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作风筝实验,引雷电到地面。 公元1767年,美国科学家普列斯特勒根据富兰克林导体内不存在静电荷的实验,推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0年,意大利科学家加伐尼发现蛙腿筋肉收缩现象,认为是动物电所致。不过直到1791年他才发表这方面的论文。 公元1785年,法国科学家库仑用他自己发明的扭秤,从实验得静电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在这以前,英国科学家米切尔已有过类似设计,并于1750年提出磁力的平方反比定律。 公元1787年,法国科学家查理发现了气体膨胀的查理-盖·吕萨克定律。盖·吕萨克的研究发表于1802年。 公元1914年,英国科学家莫塞莱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公元1914年,德国科学家弗朗克与赫兹测量汞的激发电位。 1915年,丹麦科学家玻尔判定他们测的结果实际上是第一激发电位,这正是玻尔1913年定态跃迁原子模型理论的极好证据。 公元1914年,英国科学家查德威克发现β能谱。 公元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议下,荷兰科学家德哈斯首次测量回转磁效应。 公元1916年,荷兰科学家德拜提出X射线粉末衍射法。 公元1919年,英国科学家阿斯顿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公元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公元1919年,德国科学家巴克家森发现磁畴。 公元1922年,德国科学家斯特恩与盖拉赫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公元1923年,美国科学家康普顿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公元1927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森与革末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英国科学家G.P.汤姆逊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他们的工作为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的物质波理论提供了实验证据。 公元1928年,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印度科学家喇曼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喇曼效应。 公元1931年,美国科学家劳伦斯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公元1932年,英国科学家考克拉夫特与爱尔兰科学家瓦尔顿共同发明高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公元1932年,美国科学家尤里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氘的存在。 公元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子,质量大体与质子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末获成果。1930年,德国科学家玻特等人在α射线轰击铍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误认为γ射线;1931年,法国科学家约里奥与伊仑·居里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利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公元1932年,美国科学家安德森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 公元1933年,美国科学家图夫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公元1933年,英国科学家布拉凯特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公元1934年,前苏联科学家切仑柯夫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称切仑柯夫辐射。 公元1934年,法国科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公元1936年,安德森等人发现μ介子。 公元1938年,德国科学家哈恩与史特拉斯曼发现铀裂变。 公元1938年,前苏联科学家卡皮查用实验证实液氦的超流动性。 公元1939年,奥地利裔美国科学家拉比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公元1940年,美国科学家开尔斯特等人用分子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公元1946年,美国科学家珀塞尔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拉赫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了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公元1947年,德裔美国科学家库什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公元1947年,美国科学家兰姆与雷瑟福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英国科学家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公元1948年,美国科学家肖克利、巴丁与布拉顿共同发明晶体三级管。 公元1952年,美国科学家格拉塞发明气泡室,比威尔逊云室更为灵敏。 公元1954年,美国科学家汤斯等人制成受激辐射的微波放大器——曼塞。 公元1955年,美国科学家张伯伦与希格里等人发现反质子。1957年,希格里等人又发现反中子。 公元1956年,华裔美国科学家吴健雄等人实验验证了华裔美国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守恒的理论(1956年)。实验方法是将钴-60置于极低温(0.01K)的环境中测量β蜕变。 公元1958年,德国科学家穆斯堡尔实现γ射线的无反冲共振吸收(穆斯堡尔效应)。 公元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和汤斯1958年的预言。 公元1962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森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另附 1900--1909 1900年,瑞利发表适用于长波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 1900年,普朗克(M.Plank,1858—1947)提出了符合整个波长范围的黑体辐射公式,开 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了这个公式。 1900年,维拉尔德(P.Willard,1860一1934)发现γ射线。 1901年,考夫曼(W.Kaufmann,1871—1947)从镭辐射测射线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从 而发现电子质量随速度变化。 1901年,理查森(O.W.Richardson,1879—1959)发现灼热金属表面的电子发射规律。 后经多年实验和理论研究,又对这一定律作进一步修正。 1902年,勒纳德从光电效应实验得到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电子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 为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说提供实验基础。 1902年,吉布斯出版《统计力学的基本原理》,创立统计系综理论。 1903年,卢瑟福和索迪(F.Soddy,1877一1956)发表元素的嬗变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A.Einstein,1879—1955)发表关于布朗运动的论文,并发表光量子 假说,解释了光电效应等现象。 1905年,朗之万(P.Langevin,1872—1946)发表顺磁性的经典理论。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运动媒质的电动力学》一文,首次提出狭义相对论的基本原 理,发现质能之间的相当性。 1906年,爱因斯坦发表关于固体热容的量子理论。 1907年,外斯(P.E.Weiss,1865—1940)发表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提出磁畴假设。 1908年,昂纳斯(H.Kammerlingh—Onnes,1853—1926)液化了最后一种“永久气体”氦。 1908年,佩兰(J.B.Perrin,1870—1942)实验证实布朗运动方程,求得阿佛伽 德罗常数。 1908—1910年,布雪勒(A.H.Bucherer,1863—1927)等人,分别精确测量出电子质量 随速度的变化,证实了洛仑兹-爱因斯坦的质量变化公式。 1908年,盖革(H.Geiger,1882—1945)发明计数管。卢瑟福等人从粒子测定电子电荷e 值。 1906—1917年,密立根(R.A.Millikan,1868—1953)测单个电子电荷值,前后历经11 年,实验方法做过三次改革,做了上千次数据。 1909年,盖革与马斯登(E.Marsden)在卢瑟福的指导下,从实验发现粒子碰撞金属箔产 生大角度散射,导致1911年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的理论。这一理论于1913年为盖 革和马斯登的实验所证实。 1910--1919 1911年,昂纳斯发现汞、铅。锡等金属在低温下的超导电性。 1911年,威尔逊(C.T.R.Wilson,i869—1959)发明威尔逊云室,为核物理的研究提供 了重要实验手段。 1911年,赫斯(V.F.Hess,1883—1964)发现宇宙射线。 1912年,劳厄(M.V.Laue,1879—1960)提出方案,弗里德里希(W. Friedrich),尼平 (P.KniPning,1883—1935)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从而证实了X射线的波动性。 1912年,能斯特(W. Nernst,1864—1941)提出绝对零度不能达到定律(即热力学第三定 律)。 1913年,斯塔克(J.Stark,1874—1957)发现原子光谱在电场作用下的分裂象(斯塔克效应)。 1913年,玻尔(N.Bohr,1885—1962)发表氢原子结构理论,解释了氢原子光谱。 1913年,布拉格父子(W.H.Bragg,1862—l942;W.L.Bragg,1890—1971)研究X射 线衍射,用X射线晶体分光仪,测定X射线衍射角,根据布拉格公式:Zdsin6=算出晶 格常数d。 1914年,莫塞莱(H.G.J.Moseley,1887—1915)发现原子序数与元素辐射特征线之间 的关系,奠定了X射线光谱学的基础。 1914年,弗朗克(J. Franck,1882——1964)与 G.赫兹(G.Hertz,1887—1975)测 汞的激发电位。 1914年,查德威克(J.Chadwick,1891—1974)发现能谱。 1914年,西格班(K.M.G.Siegbahn,1886—1978)开始研究 X射线光谱学。 1915年,在爱因斯坦的倡仪下,德哈斯(W.J.de Hass,1878—1960)首次测量回转磁效 应。 1915年,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1916年,密立根用实验证实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 1916年,爱因斯坦根据量子跃迁概念推出普朗克辐射公式,同时提出了受激辐射理论,后 发展为激光技术的理论基础。 1916年,德拜(P.J.W.Debye,1884—1966)提出 X射线粉末衍射法。 1919年,爱丁顿(A.S.Eddington,1882—1944)等人在日食观测中证实了爱因斯坦关于 引力使光线弯曲的预言。 1919年,阿斯顿(F.W.Aston,1877—1945)发明质谱仪,为同位素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1919年,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19年,巴克豪森(H.G.Barkhausen)发现磁畴。 1920--1929 1921年,瓦拉塞克发现铁电性。 1922年,斯特恩(O.Stern,1888—1969)与盖拉赫(W.Gerlach,1889—1979) 使银原子束穿过非均匀磁场,观测到分立的磁矩,从而证实空间量子化理论。 1923年,康普顿(A.H.Compton,1892—1962)用光子和电子相互碰撞解释X射线散射中 波长变长的实验结果,称康普顿效应。 1924年,德布罗意(L.de Broglie,1892—1987)提出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假设。 1924年,玻色(S.Bose,1894—1974)发表光子所服从的统计规律,后经爱因斯坦补充建立了玻色一爱因斯坦 统计。 1925年,泡利(W.Pauli,1900—1958)发表不相容原理。 1925年,海森伯(W.K.Heisenberg,1901—1976)创立矩阵力学。 1925年,乌伦贝克(G.E.Uhlenbeck,1900--)和高斯密特(S.A.Goudsmit,1902—1979)提出电子自旋假设。 1926年,薛定愕(E.Schrodinger,1887—1961)发表波动力学,证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 学的等价性。 1926年,费米(E.Fermi,1901—1954)与狄拉克(P.A.M.Dirac,1902—1984)独立 提出费米-狄拉克统计。 1926年,玻恩(M.Born,1882—1970)发表波函数的统计诠释。 1927年,海森伯发表不确定原理。 1927年,玻尔提出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 1927年,戴维森(C.J.Davisson,1881—1958)与革末(L.H.Germer,1896-- 1971)用低速电子进行电子散射实验,证实了电子衍射。同年,G.P.汤姆生 (G.P.Thomson,1892—1975)用高速电子获电子衍射花样。 1928年,拉曼(C.V.Raman,1888--1970)等人发现散射光的频率变化,即拉曼效应。 1928年,狄拉克发表相对论电子波动方程,把电子的相对论性运动和自旋、磁矩联系了起 来。 1928—1930年,布洛赫(F.BIoch,1905—1983)等人为固体的能带理论奠定了基础。 1930--1939 1930—1931年,狄拉克提出正电子的空穴理论和磁单极子理论。 1931年,A.H.威尔逊(A.H.Wilson)提出金属和绝缘体相区别的能带模型,并预言介 于两者之间存在半导体,为半导体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931年,劳伦斯(E.O.Lawrence,1901—1958)等人建成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考克拉夫特(J.D.Cockcroft,1897—1967)与沃尔顿(E.T.Walton)发明高 电压倍加器,用以加速质子,实现人工核蜕变。 1932年,尤里(H.C.Urey,1893—1981)将天然液态氢蒸发浓缩后,发现氢的同位素 ——氘的存在。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在这以前,卢瑟福于1920年曾设想原子核中还有一种中性粒 子,质量大体与质予相等。据此曾安排实验,但未获成果。 193O年,玻特(w.B大成,18盯一1的7)等人在。射线轰击被的实验中,发现过一种穿 透力极强的射线,一误认为、射线,1931年约里奥(F.Joliot,1900—1958)与伊 伦·居里(1.Curie,1897—1956)让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通过石蜡,打出高速 质子。查德威克接着做了大量实验,并用威尔逊云室拍照,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这 一射线即是卢瑟福预言的中子。 1932年,安德森(C.D.Anderson,1905一)从宇宙线中发现正电子,证实狄拉克的预言。 1932年,诺尔(M.Knoll)和鲁斯卡(E.Ruska)发明透射电子显微镜。 1932年,海森伯、伊万年科(Д.Д.Иваненко)独立发表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 组成的假说。 1933年,泡利在索尔威会议上详细论证中微于假说,提出β衰变。 1933年,盖奥克(W.F.Giauque)完成了顺磁体的绝热去磁降温实验,获得千分之几开的 低温。 1933年,迈斯纳(W.Meissner,1882—1974)和奥克森菲尔德(R.Ochsenfeld)发现超 导体具有完全的抗磁性。 1933年,费米发表p衰变的中微子理论。 1933年,图夫(M.A.Tuve)建立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33年,布拉开特(P.M.S.Blackett,1897—1974)等人从云室照片中发现正负电子对。 1934年,切仑柯夫(Π.A.Черенков)发现液体在β射线照射下发光的一种现象, 称切仑柯夫辐射。 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人工放射性。 1935年,汤川秀村发表了核力的介于场论,预言了介子的存在。 1935年,F.伦敦和H.伦敦发表超导现象的宏观电动力学理论。 1935年,N.玻尔提出原子核反应的液搞核模型。 1938年,哈恩(O.Hahn,1879—1968)与斯特拉斯曼(F.Strassmann)发现铀裂变。 1938年,卡皮查(П.Л.Капича,1894--)实验证实氦的超流动性。 1998年,F.伦敦提出解释超流动性的统计理论。 1939年,迈特纳(L.Meitner,1878—1968)和弗利行(O.Frisch)根据获滴核模型指出, 哈恩-斯特拉斯曼的实验结果是一种原子核的裂变现象。 1939年,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1904—1967)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黑洞的存在。 1939年,拉比(I.I.Rabi,1898—1987)等人用分子束磁共振法测核磁矩。 1940--1949 1940年,开尔斯特(D.W.Kerst)建造第一台电子感应加速器。 1940—1941年,朗道(Л.И.Ландау,1908—1968)提出氦Ⅱ超流性的量子理论。 1941年,布里奇曼(P.W.Bridgeman,1882—1961)发明能产生 10万巴高压的装置。 1942年,在费米主持下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裂变反应堆。 1944—1945年,韦克斯勒(ВИВеклер.1907--1966)和麦克米伦(E.M.McMillan, 1907—)各自独立提出自动稳相原理,为高能加速器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1946年,阿尔瓦雷兹(L.W.Alvarez,1911--)制成第一台质子直线加速器。 1946年,柏塞尔(E.M.Purcell)用共振吸收法测核磁矩,布洛赫(F.Bloch,1905—1983)用核感应法测核磁矩,两人从不同的角度实现核磁共振。这种方法可以使核磁矩和磁场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 1947年,库什(P.Kusch)精确测量电子磁矩,发现实验结果与理论预计有微小偏差。 1947年,兰姆(W.E.Lamb,Jr.)与雷瑟福(R.C.Retherford)用微波方法精确测出氢原子能级的差值,发现狄拉克的量子理论仍与实际有不符之处。这一实验为量子电动力学的 发展提供了实验依据。 1947年,鲍威尔(C.F.Powell,1903—1969)等用核乳胶的方法在宇宙线中发现π介子。 1947年,罗彻斯特和巴特勒(C.Butler,1922--)在宇宙线中发现奇异粒子。 1947年,H,P.卡尔曼和J.W.科尔特曼等发明闪烁计数器。 1947年,普里高金(I.Prigogine,1917--)提出最小熵产生原理。 1948年,奈耳(L.E.F.Neel,1904--)建立和发展了亚铁磁性的分子场理论。 1948年,张文裕发现μ子系弱作用粒子,并发现了μˉ子原子。 1948年,肖克利(w.Shockley),巴丁(J.Bardeen)与布拉顿(W.H.Brattain) 发明晶体三极管。 1948年,伽柏(D.Gabor,1900—1979)提出现代全息照相术前身的波阵面再现原理。 1948年,朝永振一郎、施温格(1.Schwinger)费因曼(R.P.Feynman,1918-- 1988)等分别发表相对论协变的重正化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逐步形成消除发散困难的重 正化方法。 1949年,迈耶(M.G.Mayer)和简森(J.H.D.Jensen)等分别提出核壳层模型理论。 1950-1959 ???? 1960--现在 1960年,梅曼(T.H.Maiman)制成红宝石激光器,实现了肖洛(A.L.Schawlow)和 汤斯1958年的预言。 1962年,约瑟夫森(B.D.Josephson)发现约瑟夫森效应。 1964年,盖耳曼(M.Gell-Mann)等提出强子结构的夸克模型。 1964年,克洛宁(J.W.Cronin)等实验证实在弱相互作用中CP联合变换守 恒被破坏。 1967—1968年,温伯格(S.Weinberg)、萨拉姆(A.salam)分别提出电弱统一理论标准模型。 1969年,普里高金首次明确提出耗散结构理论。 1973年,哈塞尔特(F.J.Hasert)等发现弱中性流,支持了电弱统一理论。 1974年,丁肇中(1936--)与里希特(B.Richter,1931--)分别发现J/ψ粒子。 1980年,克利青(V.Klitzing,1943--)发现量子霍尔效应。 1983年,鲁比亚(C.Rubbia,1934--)和范德梅尔(S.V.d.Meer,1925--)等人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W±和Z0粒子。 公元1792年,伏打研究加伐尼现象,认为是两种金属接触所致。 公元1798年,英国科学家卡文迪许用扭秤实验测定万有引力常数G。 公元1798年,美国科学家伦福德发表他的摩擦生热的实验,这些实验事实是反对热质说的重要依据。 公元1799年,英国科学家戴维做真空中的摩擦实验,以证明热是物体微粒的振动所致。 公元1800年,英国科学家赫休尔从太阳光谱的辐射热效应发现红外线。 公元1801年,德国科学家里特尔从太阳光谱的化学作用,发现紫外线。 公元1801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用干涉法测光波波长。 公元1802年,英国科学家沃拉斯顿发现太阳光谱中有暗线。 公元1808年,法国科学家马吕斯发现光的偏振现象。 公元1811年,英国科学家布儒斯特发现偏振光的布儒斯特定律。 公元1815年,德国科学家夫琅和费开始用分光镜研究太阳光语中的暗线。 公元1819年,法国科学家杜隆与珀替发现克原子固体比热是一常数,约为6卡/度·克原子,称杜隆·珀替定律。 公元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导线通电产生磁效应。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毕奥和沙伐由实验归纳出电流元的磁场定律。 公元1820年,法国科学家安培由实验发现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1822年进一步研究电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安培作用力定律。 公元1821年,爱沙尼亚科学家塞贝克发现温差电效应(塞贝克效应)。 公元1827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悬浮在液体中的细微颗粒作不断地杂乱无章运动,是分子运动论的有力证据。 公元1830年,诺比利发明温差电堆。 公元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公元1834年,法国科学家珀耳帖发现电流可以致冷的珀耳帖效应。2023-08-04 17:30:581
高中物理,关于牛顿,和物理课本出现的其他科学家的知识点。
这个问题涵盖面那叫一个字,大啊,2023-08-04 17:30:481
在物理上都有哪些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 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 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 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 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 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 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 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 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 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 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 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 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 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 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 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 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 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 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 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 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 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 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 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 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 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 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2023-08-04 17:30:381
物理高考会考科学家和他们的发现等等吗?
选择题第一道考物理基础知识有可能会考到(每两三年一次吧)1、胡克:英国物理学家;发现了胡克定律(F弹=kx)2、伽利略:意大利的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时代的仪器、设备十分简陋,技术也比较落后,但伽利略巧妙地运用科学的推理,给出了匀变速运动的定义,导出S正比于t2 并给以实验检验;推断并检验得出,无论物体轻重如何,其自由下落的快慢是相同的;通过斜面实验,推断出物体如不受外力作用将维持匀速直线运动的结论。后由牛顿归纳成惯性定律。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3、牛顿:英国物理学家; 动力学的奠基人,他总结和发展了前人的发现,得出牛顿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奠定了以牛顿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4、开普勒:丹麦天文学家;发现了行星运动规律的开普勒三定律,奠定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基础。5、卡文迪许:英国物理学家;巧妙的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6、布朗:英国植物学家;在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时,发现了“布朗运动”。7、焦耳:英国物理学家;测定了热功当量J=4.2焦/卡,为能的转化守恒定律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研究电流通过导体时的发热,得到了焦耳定律。8、开尔文:英国科学家;创立了把-273℃作为零度的热力学温标。9、库仑:法国科学家;巧妙的利用“库仑扭秤”研究电荷之间的作用,发现了“库仑定律”。10、密立根:美国科学家;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本电荷e 。11、欧姆:德国物理学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欧姆把电流与水流等比较,从而引入了电流强度、电动势、电阻等概念,并确定了它们的关系。12、奥斯特:丹麦科学家;通过试验发现了电流能产生磁场。13、安培:法国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分子电流假说。14、汤姆生:英国科学家;研究阴极射线,发现电子,测得了电子的比荷e/m;汤姆生还提出了“枣糕模型”,在当时能解释一些实验现象。15、劳伦斯:美国科学家;发明了“回旋加速器”,使人类在获得高能粒子方面迈进了一步。16、法拉第:英国科学家;发现了电磁感应,亲手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提出了电磁场及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17、楞次:德国科学家;概括试验结果,发表了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楞次定律。18、麦克斯韦:英国科学家;总结前人研究电磁感应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19、赫兹:德国科学家;在麦克斯韦预言电磁波存在后二十多年,第一次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测得电磁波传播速度等于光速,证实了光是一种电磁波。20、惠更斯:荷兰科学家;在对光的研究中,提出了光的波动说。发明了摆钟。21、托马斯·杨:英国物理学家;首先巧妙而简单的解决了相干光源问题,成功地观察到光的干涉现象。(双孔或双缝干涉)22、伦琴:德国物理学家;继英国物理学家赫谢耳发现红外线,德国物理学家里特发现紫外线后,发现了当高速电子打在管壁上,管壁能发射出X射线—伦琴射线。23、普朗克:德国物理学家;提出量子概念—电磁辐射(含光辐射)的能量是不连续的,E与频率υ成正比。其在热力学方面也有巨大贡献。24、爱因斯坦:德籍犹太人,后加入美国籍,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他提出了“光子”理论及光电效应方程,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及广义相对论。提出了“质能方程”。25、德布罗意:法国物理学家;提出一切微观粒子都有波粒二象性;提出物质波概念,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26、卢瑟福:英国物理学家;通过α粒子的散射现象,提出原子的核式结构;首先实现了人工核反应,发现了质子。27、玻尔:丹麦物理学家;把普朗克的量子理论应用到原子系统上,提出原子的玻尔理论。28、查德威克:英国物理学家;从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实验研究中,发现了中子。29、威尔逊:英国物理学家;发明了威尔逊云室以观察α、β、γ射线的径迹。30、贝克勒尔:法国物理学家;首次发现了铀的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认识原子核结构是复杂的。31、玛丽·居里夫妇:法国(波兰)物理学家,是原子物理的先驱者,“镭”的发现者。32、约里奥·居里夫妇:法国物理学家;老居里夫妇的女儿女婿;首先发现了用人工核转变的方法获得放射性同位素2023-08-04 17:30:292
电子质量最先是哪位科学家得到的
电子的发现和阴极射线的实验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而阴极射线的发现和研究又是以真空管放电现象开始的.早在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吕克在利用放电管研究气体放电时发现了阴极射线.普吕克利用真空泵,发现随着玻璃管内空气稀薄到一定程度时,管内放电逐渐消失,这时在阴极对面的玻璃管壁上出现了绿色荧光.当改变管外所加的磁场时,荧光的位置也会发生变化,可见,这种荧光是从阴极所发出的射线撞击玻璃管壁所产生的。阴极射线究竟是什么呢?在19世纪后30年中,许多物理学家投入了研究.当时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等人已经根据阴极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的事实,提出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微粒,根据偏转算出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要比氢离子的荷质比大1000倍之多.当时,赫兹和他的学生勒纳德,在阴极射线管中加了一个垂直于阴极射线的电场,企图观察它在电场中的偏转,为此他们认为阴极射线不带电.实际上当时是由于真空度还不高,建立不起静电场.J.J.汤姆生设计了新的阴极射线管(图1),在电场作用下由阴极C发出的阴极射线,通过Α和B聚焦,从另一对电极D和E间的电场中穿过.右侧管壁上贴有供侧量偏转用的标尺.他重复了赫兹的电场偏转实验,开始也没有看见任何偏转.但他分析了不发生偏转的原因可能是电场建立不起来。于是,他利用当时最先进的真空技术获得高真空,终于使阴极射线在电场中发生了稳定的电偏转,从偏转方向也明确表明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他还在管外加上了一个与电场和射线速度都垂直的磁场(此磁场由管外线圈产生),当电场力eE与磁场的洛仑兹力evB相等时,可以使射线不发生偏转而打到管壁中央。经过推算可知,阴极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1011C/kg.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汤姆生发现用不同的物质材料或改变管内气体种类,测得射线粒子的荷质比e/m保持不变.可见这种粒子是各种材料中的普适成分。1898年,汤姆生又和他的学生们继续做直接测量带电粒子电量的研究.其中之一就是用威尔逊云室,测得了电子电荷是1.1x10-19C,并证明了电子的质量约是氢离子的千分之一.于是,汤姆生最终解开了阴极射线之谜.这以后不少科学家较精确地测量了电子的电荷值,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美国科学家密立根,在1906年第一次测得电子电荷量e=l.34X10-19C,1913年最后测得e=1.59x10-19C.在当时条件下,这是一个高精度的测量值.近代精确的电子电荷量e=1.60217733(49)x10-19C(括号中的值是测量误差).2023-08-04 17:30:181
威尔逊云室 先往云室里加入少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气,然后迅速向下拉动活塞,室内气体膨胀
1回答:没错。气体对外做功的这个“外”,在这里指的就是气体压力作用的物体——活塞,同时,活塞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所以气体膨胀做功的条件就是,第一,气体对物体有压力,第二,物体在压力方向有位移。你举的例子,理论上当然有此结果——气体温度会降低。2、过饱和蒸汽的原子其核外电子受到原子核的束缚(结合能)较小,当阿尔法粒子(或者其他的带电粒子)通过原子的附近时,阿尔法粒子的电场作用于原子的核外电子(库仑引力),使原子电离,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2023-08-04 17:30:102
云室,气泡室,乳胶的工作原理及区别。
云室原理: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1],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故称威尔逊云室.它的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围绕着离子将生成微小的液滴,于是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就出现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就能看到或拍摄到粒子运动的径迹,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在磁场中弯曲的情况,就可分辩粒子的种类和性质.云室的下底是可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实验时,在室内加适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下移,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于是饱和蒸汽沿粒子经过的路径凝结,显示出粒子运动的径迹. 由于云室灵敏时间短,工作效率低等原因,在核物理实验中已很少应用.但在高能物理,特别是在宇宙射线研究中,膨胀云室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探测工具.气泡室原理:密闭容器中的工作液体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绝热膨胀时﹐可以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一般约50毫秒)处于过热的亚稳状态而不马上沸腾。此时如果有高能带电粒子通过﹐在粒子飞行路线上与液体中的原子碰撞而产生低能电子(δ射线)因而产生很多离子对﹐这些离子对在复合时引起局部发热或热针﹐从而形成胚胎气泡。逐渐经过不短于0.3毫秒(一般为1毫秒)之后﹐气泡长大﹐就可以对它进行照相。这时把这一连串气泡拍摄下来﹐就得到了高能带电粒子的径迹底片。照相结束后﹐立即(在沸腾之前)再压缩工作液体﹐使粒子径迹气泡消失﹐从而使整个系统回到原先的状态﹐并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 整个泡室装置包括室本体及真空系统﹑压缩-膨胀系统﹑安全系统﹑热交换恒温系统﹑照明及照相系统﹑控制系统。由于物理测量的要求﹐还需要有一个庞大的磁铁系统(一般的常规磁铁或超导磁体)。云室:可以部分或全部控制气压、温度、湿度等条件以制造云雾的箱室装置。 气泡室:气泡室(bubble chamber)是探测高能带电粒子径迹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它曾在50年代以后一度成了高能物理实验的最风行的探测设备,为高能物理学创造了许多重大发现的机会。它是1952年美国人D.A.格拉泽发明的。它曾给高能物理实验带来许多重大的发现,如新粒子、共振态、弱中性流等等。天然乳胶物理性能:(一) 浓度胶乳的浓度用总固体含量和干胶含量表示。干胶含量指胶乳中干橡胶的含量,总固体含量则指胶乳中除去水分和挥发性成分后的所有固体物质的含量,用百分率表示。总固体含量与干胶含量一般都有一差值,此值叫总干差,用以说明胶乳中不挥发性非橡胶成分的含量。这些指标对于指导生产和产品质量都有重要的意义。 新鲜胶乳的浓度随树龄、季节、割胶制度的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只有20%-40%的总固体含量。 (二) 相对密度 新鲜胶乳的相对密度约在0.96-0.98之间,它是由乳清的相对密度(1.02)和橡胶烃的相对密度(0.9064)决定的,从相对密度可以近似地衡量胶乳中橡胶烃的含量。橡胶烃的含量愈高,胶乳的相对密度就愈小,如表所示。 (三) 黏度 总固体含量在35%左右的新鲜胶乳其黏度约为12-15mPa·s,随采集时期和其他因素而有较大变化。一般总固体含量高者黏度高,但是同一总固体含量的胶乳,由于保存的方法、储存的时间、粒子的大小等的不同,黏度会发生差异。 (四)表面张力 表面张力的大小表明胶乳均匀分布于固体表面性能---所谓湿润性能的好坏。橡胶是不溶于水的, 但胶乳中含有大量能降低水表面张力的表面活性物质,如蛋白质、脂肪酸等,它们能降低胶乳的表面张力。如总固体含量为38%~40%的胶乳,其表面张力约为38~40mN/m,远比水(72Mn/m)低,因而对亲水表面如布类、皮革等的湿润和浸透能力能常都随着其表面张力的降低而增加,生产上当胶乳仍不能满足工艺要求时,需再加入一些表面活性剂,以进一步改善表面性能,增加湿润性。 (五)PH值 胶乳的PH值对它的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新鲜胶乳呈中性,稍有弱碱性倾向,PH值为7~7.2。经过数小时到十多个小时,由于胶乳中细菌和酶的影响,PH值会降低而变为酸性,以致引起凝固。为此,常加入氨或其他碱,使PH值提高至10~10.5,以便能能较长时间地保存。天然乳胶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湿凝胶强力高,力学性能良好,非橡胶成分含量少机械稳定性高(一般不低于600s),颜色洁白,泡沫稳定性好。2023-08-04 17:30:031
威尔士云室中显示粒子径迹原因是电离,这句话对吗
不对。威尔逊云室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 云室中的气体大多是空气或氩气,蒸气大多是乙醇或甲醇。根据径迹上小液滴的密度或径迹的长度可测定粒子的速度;将云室和磁场联用,根据径迹的曲率和弯曲方向可测量粒子的动量和电性,从而可确定粒子的性质。在历史上,云室对粒子物理起过重大作用,曾用它发现了e+、μ-、Κ+0和Λ、Ξ-等粒子。2023-08-04 17:29:442
物理关于云室问题!!!
云室的原理: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故称威尔逊云室.它的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围绕着离子将生成微小的液滴,于是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就出现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就能看到或拍摄到粒子运动的径迹,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在磁场中弯曲的情况,就可分辩粒子的种类和性质.云室的下底是可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实验时,在室内加适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下移,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于是饱和蒸汽沿粒子经过的路径凝结,显示出粒子运动的径迹. 由于云室灵敏时间短,工作效率低等原因,在核物理实验中已很少应用.但在高能物理,特别是在宇宙射线研究中,膨胀云室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探测工具.现代云室的设计原理:一个更加现代的设计是扩散云室,这个装置中云室的到顶部与底部维持着一个大的温度差,通常使用干冰来冷却云室底部,顶部的室温则意味着顶部毡制品中的酒精就会沿室壁向下翻滚并和室底附近的重冷空气混合在一起,随后悬浮在那里,云室中充满了空气和酒精蒸汽当温度低时的底部扩散时蒸汽变成了过饱和状态。底部的低温意味着一旦蒸汽下降,它就会被过度冷却,也就是在一个不可能产生蒸汽的温度下成蒸汽状态,所以蒸汽容易凝结成液态,一点宇宙射线就会让蒸汽电离,也就是说宇宙射线夺走了许多气体分子的电子,使原子带电,于是被电离的粒子互相吸引引发凝结过程,形成一个宇宙粒子的路径。综上所述:一是传递温度,将蒸汽温度降低形成过饱和状态;二是,保护离子使其不被吸附。之所以选择空气一是因为蒸汽与气体容易混合;二是空气或氩气能够更好地保护离子。2023-08-04 17:29:241
云室是什么?请问
云室 cloud chamber 早期的核辐射探测器,也是最早的带电粒子径迹探测器。1896年由C.T.R.威尔逊发明,又称威尔C.T.R.威尔逊改进过的云室(1912)逊云室。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云室中的气体大多是空气或氩气,蒸气大多是乙醇或甲醇。根据径迹上小液滴的密度或径迹的长度可测定粒子的速度;将云室和磁场联用,根据径迹的曲率和弯曲方向可测量粒子的动量和电性,从而可确定粒子的性质。在历史上,云室对粒子物理起过重大作用,曾用它发现了e 、μ-、Κ 0和Λ、Ξ-等粒子。 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1],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故称威尔逊云室.它的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围绕着离子将生成微小的液滴,于是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就出现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就能看到或拍摄到粒子运动的径迹,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在磁场中弯曲的情况,就可分辩粒子的种类和性质.云室的下底是可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实验时,在室内加适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下移,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于是饱和蒸汽沿粒子经过的路径凝结,显示出粒子运动的径迹. 由于云室灵敏时间短,工作效率低等原因,在核物理实验中已很少应用.但在高能物理,特别是在宇宙射线研究中,膨胀云室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探测工具.现代云室的原理与结构 一个更加现代的设计是扩散云室,这个装置中云室的到顶部与底部维持着一个大的温度差,通常使用干冰来冷却云室底部,顶部的室温则意味着顶部毡制品中的酒精就会沿室壁向下翻滚并和室底附近的重冷空气混合在一起,随后悬浮在那里,云室中充满了空气和酒精蒸汽当温度低时的底部扩散时蒸汽变成了过饱和状态。底部的低温意味着一旦蒸汽下降,它就会被过度冷却,也就是在一个不可能产生蒸汽的温度下成蒸汽状态,所以蒸汽容易凝结成液态,一点宇宙射线就会让蒸汽电离,也就是说宇宙射线夺走了许多气体分子的电子,使原子带电,于是被电离的粒子互相吸引引发凝结过程,形成一个宇宙粒子的路径。2023-08-04 17:29:161
云室是什么?请问
云室 cloud chamber 早期的核辐射探测器,也是最早的带电粒子径迹探测器。1896年由C.T.R.威尔逊发明,又称威尔C.T.R.威尔逊改进过的云室(1912)逊云室。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云室中的气体大多是空气或氩气,蒸气大多是乙醇或甲醇。根据径迹上小液滴的密度或径迹的长度可测定粒子的速度;将云室和磁场联用,根据径迹的曲率和弯曲方向可测量粒子的动量和电性,从而可确定粒子的性质。在历史上,云室对粒子物理起过重大作用,曾用它发现了e+、μ-、Κ+0和Λ、Ξ-等粒子。编辑本段原理 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1],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故称威尔逊云室.它的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围绕着离子将生成微小的液滴,于是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就出现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就能看到或拍摄到粒子运动的径迹,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在磁场中弯曲的情况,就可分辩粒子的种类和性质.云室的下底是可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实验时,在室内加适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下移,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于是饱和蒸汽沿粒子经过的路径凝结,显示出粒子运动的径迹. 由于云室灵敏时间短,工作效率低等原因,在核物理实验中已很少应用.但在高能物理,特别是在宇宙射线研究中,膨胀云室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探测工具.编辑本段现代云室的原理与结构 一个更加现代的设计是扩散云室,这个装置中云室的到顶部与底部维持着一个大的温度差,通常使用干冰来冷却云室底部,顶部的室温则意味着顶部毡制品中的酒精就会沿室壁向下翻滚并和室底附近的重冷空气混合在一起,随后悬浮在那里,云室中充满了空气和酒精蒸汽当温度低时的底部扩散时蒸汽变成了过饱和状态。底部的低温意味着一旦蒸汽下降,它就会被过度冷却,也就是在一个不可能产生蒸汽的温度下成蒸汽状态,所以蒸汽容易凝结成液态,一点宇宙射线就会让蒸汽电离,也就是说宇宙射线夺走了许多气体分子的电子,使原子带电,于是被电离的粒子互相吸引引发凝结过程,形成一个宇宙粒子的路径。2023-08-04 17:29:082
云室是什么?请问
1896年由C.T.R.威尔逊发明,又称威尔C.T.R.威尔逊改进过的云室(1912)逊云室。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云室中的气体大多是空气或氩气,蒸气大多是乙醇或甲醇。根据径迹上小液滴的密度或径迹的长度可测定粒子的速度;将云室和磁场联用,根据径迹的曲率和弯曲方向可测量粒子的动量和电性,从而可确定粒子的性质。在历史上,云室对粒子物理起过重大作用,曾用它发现了e 、μ-、Κ 0和Λ、Ξ-等粒子。 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1],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故称威尔逊云室.它的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围绕着离子将生成微小的液滴,于是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就出现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就能看到或拍摄到粒子运动的径迹,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在磁场中弯曲的情况,就可分辩粒子的种类和性质.云室的下底是可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实验时,在室内加适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下移,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于是饱和蒸汽沿粒子经过的路径凝结,显示出粒子运动的径迹. 由于云室灵敏时间短,工作效率低等原因,在核物理实验中已很少应用.但在高能物理,特别是在宇宙射线研究中,膨胀云室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探测工具.现代云室的原理与结构 一个更加现代的设计是扩散云室,这个装置中云室的到顶部与底部维持着一个大的温度差,通常使用干冰来冷却云室底部,顶部的室温则意味着顶部毡制品中的酒精就会沿室壁向下翻滚并和室底附近的重冷空气混合在一起,随后悬浮在那里,云室中充满了空气和酒精蒸汽当温度低时的底部扩散时蒸汽变成了过饱和状态。底部的低温意味着一旦蒸汽下降,它就会被过度冷却,也就是在一个不可能产生蒸汽的温度下成蒸汽状态,所以蒸汽容易凝结成液态,一点宇宙射线就会让蒸汽电离,也就是说宇宙射线夺走了许多气体分子的电子,使原子带电,于是被电离的粒子互相吸引引发凝结过程,形成一个宇宙粒子的路径。2023-08-04 17:29:011
云室的原理
显示能导致电离的粒子径迹的装置.是最早的带电粒子探测器 ,是C.T.R.威尔逊1896年提出的,故称威尔逊云室.它的原理是:射出云室的高能粒子引起的离子在过饱和蒸汽中可成为蒸汽的凝结中心,围绕着离子将生成微小的液滴,于是粒子经过的路径上就出现一条白色的雾,在适当的照明下就能看到或拍摄到粒子运动的径迹,根据径迹的长短、浓淡以及在磁场中弯曲的情况,就可分辨粒子的种类和性质.云室的下底是可上下移动的活塞,上盖是透明的,一小块放射性物质(放射源)放在室内侧壁附近.实验时,在室内加适量酒精,使室内充满酒精的饱和蒸汽.然后使活塞迅速下移,室内气体由于迅速膨胀而降低温度,于是饱和蒸汽沿粒子经过的路径凝结,显示出粒子运动的径迹.由于云室灵敏时间短,工作效率低等原因,在核物理实验中已很少应用.但在高能物理,特别是在宇宙射线研究中,膨胀云室仍不失为一种有用的探测工具.2023-08-04 17:28:461
产生云雾的条件有哪些?
1894年秋天,英国物理学家威尔逊在苏格兰一个山上度假。山顶上经常云雾缠绕、变幻万千,游客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所陶醉,威尔逊却突发奇想,要在实验室里制造云雾。回到实验室,威尔逊研究归纳了产生云雾的条件:一个条件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必须处于过饱和状态,否则水蒸气不会凝结成小水珠;另一个条件是空气中要有一些“凝结核心”,通常,空气中的尘埃起凝结核心的作用,这些微小颗粒上面经常聚集了一些电荷,这些电荷会将过饱和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无数直径很小的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构成了云雾的雾滴。作为物理学家的威尔逊,除了弄清楚云雾的生成条件外,还在想能否利用这个发现来研究物理现象呢?19世纪末,人类正在进入原子时代,微观世界的新发现接二连三地问世。然而,像原子这样的微观粒子极其微小,人眼是看不见的。有什么办法能把微观粒子的运动显现出来?威尔逊想到了云雾,在一只干净的瓶子里(即里面没有任何凝结核心)形成过饱和蒸气,这时如果有一个带电的微观粒子闯了进去,那么在其周围会凝结成一个雾滴,随着粒子的运动,在其运动轨迹上,就有一连串雾滴组成为一条径迹,这样,就把人眼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轨迹,变成了人眼能看见的由一连串雾滴组成的径迹。威尔逊发明的这个装置叫“云室”,他因这项发明而荣获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2023-08-04 17:28:371
受自然的启示做出的重大科学发现都有哪些?
模拟云雾形成导致我们与云雾室的发明 。日本著名化学家福井良一说: 大自然是深不可测的。在对自然的科学理解中,对科学创新最有影响的是直接和真实地了解自然。没有这种认知方法,整天处理复杂和简单自然的科学工作者就无法创造理论和新的科学规律来推进科学的发展。在科学史上,一些科学家 直接而真实地认识自然,并在自然现象的启发下取得了重大的科学发现。云室是由英国物理学威尔逊发明的,1894,他在尼维斯峰天文台工作,这是苏格兰山脉的最高峰。当太阳照在云层上,雾层照在山上时,他被奇妙的光学现象迷住了。他说: 特别是太阳周围的彩色环和光轮在山顶周围,人们在云雾上的阴影使我非常感兴趣。我想在实验室里模拟这些现象。1895,威尔逊设计一套设备凝结水汽形成云。当时,许多人认为灰尘一定是将水蒸气凝结成雾珠的核心。威尔逊小心翼翼地将仪器上的灰尘除去,发现当水蒸气饱和度超过一定限度时,也可以形成云。他认为,除了灰尘,水蒸气还可能与大气中的电离子核心一起凝结成雾珠。威尔逊使用x射线只是发现伦琴照亮云室和云出现, 他也使用铀射线和紫外线照亮,云也出现。这证明了我自己的假设, 雾珠的冷凝可以以离子为核心形成。经过多年的研究,他得出结论,当无尘空气的体积膨胀率为 1.25 时,负离子开始成为冷凝芯, 当膨胀率为 1.28 时,负离子都变成冷凝核心。对于正离子,当膨胀率为 1.31 时,它开始成为凝聚核,当膨胀率为 1.35 时,它全部成为凝聚核。2023-08-04 17:28:016
大胆假设:人类怎样都会灭亡吧?不论将来的科技怎样…
[编辑本段]【形成】 宇宙射线(cosmic ray)一般指约在46亿年前刚从太阳星云形成的地球。初生的地球,固体物质聚集成内核,外周则是大量的氢、氦等气体,称为第一代大气[1]。 那时,由于地球质量还不够大,还缺乏足够的引力将大气吸住,又有强烈的太阳风(是太阳因高温膨胀而不断向外抛出的粒子流,在太阳附近的速度约为每秒350~450公里),所以以氢、氦为主的第一代大气很快就被吹到宇宙空间。地球在继续旋转和聚集的过程中,由于本身的凝聚收缩和内部放射性物质(如铀、钍等)的蜕变生热,原始地球不断增温,其内部甚至达到炽热的程度。于是重物质就沉向内部,形成地核和地幔,较轻的物质则分布在表面,形成地壳。 初形成的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活动频繁,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了第二代大气即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是无游离氧的还原性大气,大多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分子量大一些,运动也慢一些,而此时地球的质量和引力已足以吸住大气,所以原始大气的各种成分不易逃逸。以后,地球外表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汽凝结成雨,降落到地球表面低凹的地方,便成了河、湖和原始海洋。当时由于大气中无游离氧(O2),因而高空中也没有臭氧(O3)层来阻挡和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所以紫外线能直射到地球表面,成为合成有机物的能源。此外,天空放电、火山爆发所放出的热量,宇宙间的宇宙射线(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其来源目前还不了解)以及陨星穿过大气层时所引起的冲击波(会产生摄氏几千度到几万度的高温)等,也都有助于有机物的合成。但其中天空放电可能是最重要的,因为这种能源所提供的能量较多,又在靠近海洋表面的地方释放,在那里作用于还原性大气所合成的有机物,很容易被冲淋到原始海洋之中。 宇宙射线产生 太阳系是在圆盘状的银河系中运行的,运行过程中会发生相对于银河系中心位置的位移,每隔6200万年就会到达距离银河系中心的最远点。而整个“银河盘”又是在包裹着它的热气体中以每秒200公里的速度运行。“银河盘并不像飞盘那样圆滑,”科学家称,“它是扁平的。”当银河系的“北面”或前面与周围的热气摩擦时就会产生宇宙射线。[编辑本段]【研究】 出于对宇宙射线研究的重视,世界各国纷纷投入资金与设备对其展开研究。前苏联、日本、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家相继建立了宇宙射线观测站。虽然宇宙射线的起源尚无定论,但科学家们仍然逐步了解了宇宙射线的种种特性,以及对地球和人类环境的影响。 我们知道,宇宙线主要是由质子、氦核、铁核等裸原子核组成的高能粒子流;也含有中性的珈玛射线和能穿过地球的中微子流。它们在星系际银河和太阳磁场中得到加速和调制,其中一些最终穿过大气层到达地球。人类对宇宙射线作微观世界的研究过程中采用的观测方式主要有三种,即:空间观测、地面观测、地下(或水下)观测。 为了有效和长期对宇宙射线进行观测,各国都相继建立了观测站。1943年,前苏联在亚美尼亚建立了海拔3200米的阿拉嘎兹高山站;日本在战后建立了海拔2770米的乘鞍山观测所;1954年我国建立了海拔3200米的云南东川站。1990年,中日双方共同合作建立了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几乎所有外来的高能宇宙线,除中微子外在穿过大气层时都要与大气中的氧、氮等原子核发生碰撞,并转化出次级宇宙线粒子,而超高能宇宙线的次级粒子又将有足够能量产生下一代粒子,如此下去,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粒子群;这一现象是1938年由法国人奥吉尔在阿尔卑斯山观测发现的,并取名为“广延大气簇射”。 在广延大气簇射过程中,能量低于10的14次方电子伏特的粒子很难到达3000米以下的低空,而是在4000米处超高能粒子群发展到极大。由于西藏羊八井地处海拔4300米,终年无积雪,地势平坦开阔,在能源、交通及生活上都具有便利条件,科研人员可在此进行长年不间断观测。 以羊八井的闪烁体探测器为例,当粒子穿过闪烁体时在其中损失能量使闪烁体发生荧光,这一束闪光经过光阴极转换和光电倍增管放大后变为一个电脉冲信号。这个信号经过电缆被送到电子学记录系统,由磁带进行全年不间断记录。同时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我们在单位面积上安装的闪烁体越多、密度越大;所接收的射线粒子也越多,记录就更精密。除闪烁体探测器以外,羊八井站建成的宇宙射线采集方式还有:80平米乳胶室和地方性簇射探测器;中子堆中中子望远镜;试验型50平米RPC地毯式探测器。 宇宙射线还存在着转化、簇射的过程。除中微子外,几乎所有的高能宇宙射线,在穿过大气层时都要与大气中的氧、氮等原子核发生碰撞,并转化出次级宇宙线粒子,而超高能宇宙线的次级粒子又将有足够能量产生下一代粒子,如此下去,一级一级的转化,将会产生一个庞大的粒子群。1938年,法国人奥吉尔在阿尔卑斯山观测发现了这一现象,并将其命名为“广延大气簇射”。[编辑本段]【影响】 虽然当宇宙射线到达地球的时候,会有大气层来阻挡住部分的辐射,但射线流的强度依然很大,很可能对空中交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比方说,现代飞机上所使用的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均有相当敏感的微电路组成。一旦在高空遭到带电粒子的攻击,就有可能失效,给飞机的飞行带来相当大的麻烦和威胁。 还有科学家认为,长期以来普遍受到国际社会关注的全球变暖问题很有可能也与宇宙射线有直接关系。这种观点认为,温室效应可能并非全球变暖的惟一罪魁祸首,宇宙射线有可能通过改变低层大气中形成云层的方式来促使地球变暖。这些科学家的研究认为,宇宙射线水平的变化可能是解释这一疑难问题的关键所在。他们指出,由于来自外层空间的高能粒子将原子中的电子轰击出来,形成的带电离子可以引起水滴的凝结,从而可增加云层的生长。也就是说,当宇宙射线较少时,意味着产生的云层就少,这样,太阳就可以直接加热地球表面。对过去20年太阳活动和它的放射性强度的观测数据支持这种新的观点,即太阳活动变得更剧烈时,低空云层的覆盖面就减少。这是因为从太阳射出的低能量带电粒子(即太阳风)可使宇宙射线偏转,随着太阳活动加剧,太阳风也增强,从而使到达地球的宇宙射线较少,因此形成的云层就少。此外,在高层空间,如果宇宙射线产生的带电粒子浓度很高,这些带电离子就有可能相互碰撞,从而重新结合成中性粒子。但在低空的带电离子,保持的时间相对较长,因此足以引起新的云层形成。 此外,几位美国科学家还认为,宇宙射线很有可能与生物物种的灭绝与出现有关。他们认为,某一阶段突然增强的宇宙射线很有可能破坏地球的臭氧层,并且增加地球环境的放射性,导致物种的变异乃至于灭绝。另一方面,这些射线又有可能促使新的物种产生突变,从而产生出全新的一代。这种理论同时指出,某些生活在岩洞、海底或者地表以下的生物正是由于可以逃过大部分的辐射才因此没有灭绝。从这种观点来看,宇宙射线倒还真是名副其实的“宇宙飞弹”。[编辑本段]【意义】 今天,人类仍然不能准确说出宇宙射线是由什么地方产生的,但普遍认为它们可能来自超新星爆发、来自遥远的活动星系;它们无偿地为地球带来了日地空间环境的宝贵信息。科学家希望接收这些射线来观测和研究它们的起源和宇观环境中的微观变幻。 宇宙射线的研究已逐渐成为了天体物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许多科学家都试图解开宇宙射线之谜。可是一直到现在,人们都并没有完全了解宇宙射线的起源。一般的认为,宇宙射线的产生可能与超新星爆发有关。对此,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宇宙射线产生于超新星大爆发的时刻,“死亡”的恒星在爆发之时放射出大能量的带电粒子流,射向宇宙空间;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宇宙射线来自于爆发之后超新星的残骸。 不管最终的定论将会如何,科学家们总是把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宇宙射线的研究中去。关于为什么要研究宇宙射线,罗杰·柯莱在其著作《宇宙飞弹》作出了精辟的阐释: “宇宙射线的研究已变成天体物理学的重要领域。尽管宇宙射线的起源至今未能确定, 人们 已普遍认为对宇宙射线的研究能获得宇宙绝大部分奇特环境中有关过程的大量信息:射电星系、类星体以及围绕中子星和黑洞由流入物质形成的沸腾转动的吸积盘的知识。我们对这些天体物理学客体的理解还很粗浅,当今宇宙射线研究的主要推动力是渴望了解大自然为什么在这些 天体上能产生如此超常能量的粒子。”[编辑本段]【研究历史】 1903年,卢瑟福(Ernest Rutherford,1871-1937)(左图)和库克(H.L.Cooke)研究过这个问题。他们发现,如果小心地把所有放射源移走,在验电器中每立方厘米内,每秒钟还会有大约十对离子不断产生。他们用铁和铅把验电器完全屏蔽起来,离子的产生几乎可减少十分之三。他们在论文中提出设想,也许有某种贯穿力极强,类似于γ射线的辐射从外面射进验电器,从而激发出二次放射性。 1909年,莱特(Wright)为了搞清这个现象的缘由,在加拿大安大略(Ontario)湖的冰面上重复上述实验,发现游离数略有减小。 1910年,法国的沃尔夫(Father Theodor Wulf)在巴黎300米高的埃菲尔塔顶上进行实验,比较塔顶和地面两种情况下残余电离的强度,得到的结果是塔顶约为地面的64%,比他预计的10%要高。他认为可能在大气上层有γ源,也可能是γ射线的吸收比预期的小。 1910-1911年,格克耳(Alfred Gockel)在瑞士的苏黎世让气球把电离室带到4500米高处,记录下几个不同高度的放电速率。他的结论是:“辐射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现象……比以前观测到的还要显著。” 这种源的放射性与当时人们比较熟悉的放射性相比具有更大的穿透本领,因此人们提出这种放射性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这就是宇宙射线最初的迹象。 奥地利物理学家赫斯(Victor Franz Hess,1883-1964)是一位气球飞行的业余爱好者。他设计了一套装置,将密闭的电离室吊在气球下,电离室的壁厚足以抗一个大气压的压差。他乘坐气球,将高压电离室带到高空,静电计的指示经过温度补偿直接进行记录。他一共制作了十只侦察气球,每只都装载有2~3台能同时工作的电离室。 1911年,第一只气球升至1070米高,在那一高度以下,辐射与海平面差不多。翌年,他乘坐的气球升空达5350米。他发现离开地面700米时,电离度有些下降(地面放射性造成的背景减少所致),800米以上似乎略有增加,而后随着气球的上升,电离持续增加。在1400米~2500米之间显然超过海平面的值。在海拔5000米的高空,辐射强度竟为地面的9倍。由于白天和夜间测量结果相同,因此赫斯断定这种射线不是来源于太阳的照射,而是宇宙空间。 赫斯认为应该提出一种新的假说:“这种迄今为止尚不为人知的东西主要在高空发现……它可能是来自太空的穿透辐射。”1912年赫斯在《物理学杂志》发表题为“在7个自由气球飞行中的贯穿辐射”的论文。 赫斯的发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从那时开始,科学界对宇宙射线的各种效应和起源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最初,这种辐射被称为“赫斯辐射”,后来被正式命名为“宇宙射线”。当时,许多物理学家怀疑赫斯的测量,并认为这种大气电离作用不是来自太空,而是起因于地球物理现象,例如组成地壳的某种物质发出的放射性。现在认为,宇宙线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粒子流的总称。 1914年,德国物理学家柯尔霍斯特(Werner Kolhorster,1887-1946)将气球升至9300米,游离电流竟比海平面大50倍,确证了赫斯的判断。 1922年,美国科学家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1868-1953)(左图)和玻恩(I.S.Bowen)将这些实验拿到55000英尺的高空去做,为了解决这种辐射的来源,他们先是在高山顶上测量,后来又把装有验电器和电离器的不载人的气球升到高空来测量大气的电离作用。 1925年夏,密立根和助手们在加利福尼亚州群山中的Muir湖(缪尔湖)和Arrowhead湖(慈菇湖)的深处做实验,试图通过测量电离度与湖深的变化关系来确定宇宙射线的来源,之所以选择这两个湖,是因为它们都是由雪水作为水源,可以避免放射性污染;而且,这两个湖相距较远,高度相差6.675英尺,这样可以避免相互干扰和便于比较。 1925年11月9日,国家科学院在威斯康星州的Madison召开会议,密立根报告了测量的结果,他的结果表明,这些射线不是起源于地球或低层大气,而是从宇宙射来的,密立根同意当时大多数人的观点,认为宇宙射线是一种高频电磁辐射,其频率远高于X射线,是后者平均频率的1000倍。他认为,这种射线的穿透力既然比最硬的γ射线还强许多,当然不会由带电粒子组成。如果假定宇宙射线真是像阴极射线那样的带电粒子流,那它能穿透相当于6英尺厚度铅块的穿透力,将使这些粒子具有当时难以想像的高能量。如果假定宇宙射线由光子(即电磁辐射的量子)组成,那么宇宙射线辐射到地球时,其飞行路线将不受地磁的影响;相反,如果宇宙射线是由带电粒子组成,则它将肯定受到地磁场的影响,飞到高纬度地区的宇宙射线带电粒子将多于低纬度的地区,即有“纬度效应”(latitude effect),而密立根的测量结果表明,宇宙射线来自四面八方,不受太阳和银河系的影响,也不受大气层或地磁纬度的影响。 1927年,斯科别利兹(Dimitr Skobelzyn)利用云雾室摄得宇宙射线痕迹的照片,根据径迹在云雾室里的微小偏转,第一次确认了宇宙线粒子径迹。 1927-1929年,荷兰物理学家克莱(J.Clay,1882-1955)在从荷兰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的旅行中,发现了纬度效应的踪迹——靠近赤道处宇宙射线强度比较低。 博思(Walther Bothe,1891-1957)提出的符合计数法是在盖革计数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所做的革新是利用两个计数管,使得只有电离碰撞在两个计数管中同时发生时,这两个计数管才会计数。他利用符合法来判断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光子和电子的每一次碰撞是否都有效,或者说这些定律是否是作为一种统计平均才成立。为了利用计数器研究被散射的α粒子和反冲电子之间是否符合,他与盖革考察了单个的康普顿散射,得到的结论是:能量和动量守恒定律对光子和电子之间的每一次碰撞都是有效的。从此,符合法在宇宙线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1930年前后,宇宙线领域里的一些重要发现几乎都和符合法分不开。符合法的发明也为核物理、α射线和超声波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有效工具。博思与玻恩共同分享了1954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1年秋季,在罗马召开的国际核物理会议上,物理学家们向密立根提出的宇宙射线的电磁本质假说发起了公开的挑战。意大利物理学家罗西(Bruno Benedetto Rossi,1905-1993)(右图)在分析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从海平面观察到的宇宙线,本质上是由能量非常高的带电粒子组成;从强磁场使其偏转显示的结果来看,它们的能量大约高于几十个亿电子伏,远大于密立根的估计值。这些带电粒子也许是在大气层中,由宇宙辐射源初始的高能γ辐射产生的,但这种γ辐射(即光子)的能量远远高于密立根所说的“原子构造”时释放的能量。还有第二种可能,即宇宙线中观察到的高能粒子就是最初的宇宙辐射,或者至少是它有意义的一部分。 密立根让研究生安德逊利用强磁场中的云室,直接测量宇宙射线的能量,但安德逊的工作却否定了密立根的假说,还导致了正电子的发现。 1932年,C.D.安德森(Carl David Anderson, 1905-1991)(左图)发现了正电子,这是宇宙射线研究的第一项引人注目的成果。 C.D.安德森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教授密立根(R.A.Millikan)的学生,从1930年开始跟密立根做宇宙射线的研究工作。从1930年起C.D.安德森负责用云室观测宇宙射线。安德森采用一个带有非常强磁铁的威尔逊云室来研究宇宙射线。他让宇宙射线中的粒子通过室内的强磁场,并快速拍下粒子径迹的照片,然后根据径迹长度、方向和曲率半径等数据来推断粒子的性质。 1932年8月2日,C.D.安德森在照片中发现一条奇特的径迹,这条径迹和负电子有同样的偏转度,却又具相反的方向(右图),显示这是某种带正电的粒子。从曲率判断,又不可能是质子。于是他果断地得出结论,这是带正电的电子。狄拉克预言的正电子就这样被安德森发现了。 当时C.D.安德森并不了解狄拉克的电子理论,更不知道他已经预言过正电子存在的可能性。狄拉克是在他的相对论电子理论中作出这一预言的。从他的方程式可以看出,电子不仅应具有正的能态,而且也应具有负能态。他认为这些负能态通常被占满,偶而有一个态空出来,形成“空穴”,他写道:“如果存在空穴,则将是一种新的,对实验物理学来说还是未知的粒子,其质量与电子相同,电荷也与电子相等,但符号不同。我们可以称之为反电子。”他还预言:“可以假定,质子也会有它自己的负态。……其中未占满的状态表现为一个反质子。”关于反质子的预言,到1945年才由西格雷(Emilio Segrè)证实。 英国物理学家布莱克特(Baron Patrick Maynard Stuart Blackett, 1897-1974)从1921年起进行改进威尔逊云室照相技术以研究原子核的人工转变。1924年,他用云室照片首次成功地验证了人工轻核转变,即氦-14核俘获α粒子变为氧-17。1925年,他创制了云室照相受自动计数器控制的装置。在C.D.安德森发现正电子后的短短几个月,布莱克特就用他拍摄的正负电子成对产生过程的宇宙线径迹照片有力地证实了正电子的存在。 由于宇宙射线和正电子的发现有密切联系,诺贝尔委员会将193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这两个相关项目的赫斯和安德森,而布莱克特因改进威尔逊云室以及由此在核物理领域和宇宙射线方面作出的一系列发现,获得了194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Arthur Holy Compton,1892~1962)(右图)因发现康普顿效应(也称“康普顿散射”)于192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他的主要兴趣是核物理研究,他预见核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为了充分利用核能,康普顿决定先研究宇宙射线,计划在1932年对地磁纬度不同和高海拔的地方,进行宇宙射线强度等方面的测量,康普顿组织了6个远征队,到世界各地的高山、赤道附近低纬度区等进行了广泛测量,以便对初始的宇宙射线到底是光子还是带电粒子作出合理的判断,康普顿本人主持了美国中西部的落矶山脉以及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澳大利亚、新西兰、秘鲁和加拿大等地的两个远征队。 1932年3月18日,康普顿开始了行程5万余英里,遍历五大洲,跨越赤道5次的远征,远征开始时,康普顿倾向于接受密立根的(光子的)假说,在广泛测量之后,他的观点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断定:海平面的宇宙射线强度可以相当满意地表示为只是地磁场倾角的函数;宇宙射线的强度随高度连续地增大,密立根所断言的在9000米处有最大值并不存在。9月份以后,康普顿陆续收到60多位科学家在分布范围极广的69个观测站测量到的数据,反映了纬度从北78°到南46°、经度从东175°到西173°这个地理经纬度的范围内,宇宙射线强度的分布情形,康普顿宣布宇宙线存在纬度效应,并认为宇宙射线是带电的高能粒子。 密立根在1932年也进行了范围较广泛的观测。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一位年青物理学家内赫(H.V.Neher)发明了一种高灵敏度的自动记录验电器。空军的负责人同意密立根使用轰炸机,可将测量仪器带到8000多米高空。9月底,密立根在气象署的帮助下利用气球到平流层作了测量。如果宇宙射线真是带电粒子流,密立根应当有条件得到康普顿相同的结论的,但他们由观测所得到的结论却完全不同(左图为密立根发表的文章)。 1932年12月底,美国物理学会在新泽西州大西洋城(Atlantic City)召开会议,密立根和康普顿这两位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就宇宙射线的本质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康普顿在会议上报告:不同纬度处宇宙射线强度有明显不同,说明初始宇宙射线有带电粒子的特征,并提出了支持这种观点的三种实验。密立根在大西洋会议上宣读了内赫跨越赤道航行的测量结果,没有发现纬度效应。由于双方都宣称自己有实验为证,无法统一思想,但大多数物理学家已经开始转向承认康普顿的观点。 1935年11月11日,由两名勇敢的驾驶员(Albert W. Stevens和Orvil A. Anderson)驾驶探测者2号氦气球(体积为113000立方英尺)上升到官方记录的22066米的高空,收集了大气、宇宙线和其他数据。 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内德梅耶(Seth Neddermeyer,1907-1988)(右图)和安德森(Carl D. Anderson)1934年提出假设:具有高度贯穿力的踪迹是质量在电子与质子之间的粒子的踪迹。(左图为安德森与内德梅耶) 1936年,他们在宇宙射线中发现了一种带单位正电荷或负电荷的粒子,质量为电子的206.77倍,人们以为它就是汤川秀树1930年预言的介子,称它为μ介子,后来发现这种粒子其实并不参与强相互作用,是一种轻子,所以改名为μ子。 1938年,奥格尔(Pierre Auger,1899-1993)(右图)发现了广延空气簇射。簇射是由原始高能粒子撞击产生的次级亚原子粒子。他发现簇射的能量高达 1015 电子伏特,即当时已知的一千万倍。 1940年3月9日,一架比奇AD-17双翼飞机在海拔21050英尺高空飞越南极,为美国探险队测量宇宙线。 1946年,物理学家罗西(Bruno Rossi)与查才品(Georgi Zatsepin)领导的小组进行了首次空气簇射结构的实验(右图)。研究小组创建了首个探测空气簇射的相关探测器阵列。 1946年,两位英国科学家罗彻斯特(George D.Rochester)和巴特勒(Clifford C.Butler,1922-1999)拍了许多云雾室事件的照片,在其中一张照片中,发现了些形状象字母V的径迹。只有承认质量近似为494MeV/c2 的粒子在飞行中衰变成二个π介子时生成这些径迹,才能对此作出解释。人们确信存在一种新的粒子,根据其径迹形状,就叫它V粒子(左图)。这种V粒子现在叫作K0粒子,这就是后来被称为奇异粒子的一系列新粒子发现的开始。 1947年8月16日,物理学家波默兰茨(Martin Pomerantz)宣布放飞了4个携带宇宙线探测仪的气球(左图),在至少127000英尺的高度越过了南极地区。 1947年,英国的鲍威尔(Cecil Frank Powell,1903-1969)等人创造了将核乳胶用气球送到高层空间去记录宇宙线的方法,在玻利维亚安第斯山地区从宇宙射线中发现了汤川秀树1930年所预言的π介子,质量约为电子质量273倍,它与原子核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作用,称为带电π介子。π介子存在的时间仅有两亿分之二点五秒,之后便分裂为μ介子,μ介子存在时间相对较长,为百万分之一秒,并以每秒钟上万公里的速度飞行。 汤川秀树与鲍威尔分别于1949年和1950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8 年,剑桥大学的天文学教授霍伊尔(Fred Hoyle,1915-2001)(左图)与邦迪(Hermann Bondi )、戈尔德(Thomas Gold )一起提出了“稳恒态宇宙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大尺度上,包括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在这个“稳恒态”宇宙中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星系在各个方向上简单地飞离,就像烤蛋糕时蛋糕上的葡萄干随着蛋糕膨胀而远离。为了填补星系退行后留下的虚空并保持宇宙总的外观,他们假定物质在星系际空间无中生有地创生,物质的创生率(每立方公里每年产生一个粒子)恰好用来形成新的星系。 1948年,伽莫夫(George Gamow,1904-1968)和阿尔法(Ralph Asher Alpher,1921-)也提出了宇宙是从一个原始高密状态演化而来的理论,并请著名核物理学家贝蒂(Hans Bethe)一起署名,这一理论被称作αβγ( Alpher, Bethe,& Gamow )理论,霍伊尔在1952 年把它称为“大爆炸理论”(the Big Bang ),但他认为宇宙不会在一声爆炸中产生。 1949年,费米(Enrico Fermi,1901~1954)发表宇宙射线理论,尝试以超新星爆发的磁力冲击波来解释宇宙射线的粒子加速机制,但未足以解释最高能宇宙射线的存在。 196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林斯里(John Linsley)与同事,利用新墨西哥州火山农场10平方公里的空气簇射探测器组探测到一个能量估计为 1020 电子伏特的宇宙射线。 1965年,美国贝尔电话实验室的彭齐亚斯(Arno Penzias,1933-和威尔逊(R.W.Wilson)无意中发现了大爆炸理论预言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他们本想要使用一根大型通信天线进行射电天文学的实验研究,但因不断受到一个连续不断本底噪声的干扰,使得实验无法进行下去。那个噪声的波长为7.35厘米,相当于3.5k温度的黑体辐射,其各向同性的程度极高,而且与季节变化无关。几乎一年,他们想尽办法跟踪和除去这个噪声但丝毫不起作用,便打电话给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迪克(Robert Henry Dick, 1916~),向他描述遇到的问题,希望他能作出一种解释。迪克马上意识到两位年轻人想要除去的东西正是迪克研究组正在设法寻找的东西——宇宙大爆炸残留下来的某种宇宙背景辐射。彭齐亚斯和威尔逊获得了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6年,格雷森( Kenneth Greisen)、查才品(Georgi Zatsepin)和古兹文(Vadem Kuzmin)认为,高能宇宙线与微波背景辐射相互影响减小了能量,因此宇宙射线的能量应低于5 x 1019电子伏特。(右图为卫星记录的宇宙微波背景图)[2023-08-04 17:27:258
回旋加速器是如何发明的?
粒子物理学的诞生揭开了物理学发展史中崭新的一页,它不但标志了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进入了更深的一个层次,而且还意味着人类开始以更积极的方式变革自然、探索自然、开发自然和更充分地利用大自然的潜力。各种加速器的发明对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E.Lawrence)顺应这一形势,走在时代的前列。他以天才的设计思想、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组织才能,为加速器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劳伦斯1901年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南部的坎顿,父母都是教师,早年就对科学有浓厚兴趣,喜欢做无线电通讯实验,在活动中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他聪慧博学,善于思考,原想学医,却于1922年以化学学士学位毕业于南达科他大学,后转明尼苏达大学当研究生。导师斯旺对劳伦斯有很深影响,使他对电磁场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劳伦斯在耶鲁大学继续研究两年之后,于1927年当了助理教授。1928年转到伯克利加州大学任副教授。两年后晋升,是最年轻的教授。在这里他一直工作到晚年,使伯克利加州大学由一所新学校成为粒子物理的研究基地。1928年前后,人们纷纷在寻找加速粒子的方法。当时实验室中用于加速粒子的主要设备是变压器、整流器、冲击发生器、静电发生器和特斯拉线圈,等等。这些方法全都要靠高电压。可是电压越高,对绝缘的要求也越高,否则仪器就会被击穿。正当劳伦斯苦思解决方案之际,一篇文献引起了他的注意,使他领悟到用一种巧妙的方法来解决这个矛盾。他后来在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演说中讲到:“1929年初的一个晚上,当我正在大学图书馆浏览期刊时,我无意中发现在一本德文电气工程杂志上有一篇维德罗的论文,讨论正离子的多级加速问题。我读德文不太容易,只是看看插图和仪器照片。从文章中列出的各项数据,我就明确了他处理这个问题的一般方法……在连成一条线的圆柱形电极上加一适当的无线电频率振荡电压,以使正离子得到多次加速。这一新思想立即使我感到找着了真正的答案,解答了我一直在寻找的加速正离子的技术问题。我没有更进一步地阅读这篇文章,就停下来估算把质子加速到一百万电子伏的直线加速器一般特性该是怎样的。简单的计算表明,加速器的管道要好几米长,这样的长度在当时作为实验室之用已是过于庞大了。于是我就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不用直线上那许多圆柱形电极,可不可以靠适当的磁场装置,只用两个电极,让正离子一次一次地来往于两电极之间?再稍加分析,证明均匀磁场恰好有合适的特性,在磁场中转圈的离子,其角速度与能量无关。这样它们就可以以某一频率与一振荡电场谐振,在适当的空心电极之间来回转圈。这个频率后来叫做‘回旋频率"。”劳伦斯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更重要的是以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方案。1930年春,劳伦斯让他的一名研究生爱德勒夫森(N.Edleson)做了两个结构简陋的回旋加速器模型。真空室的直径大约只有10厘米。其中的一个还真的显示了能工作的迹象。随后,劳伦斯又让另一名研究生利文斯顿(M.S.Livingston)用黄铜和封蜡作真空室,直径也只有11.43厘米,但这个“小玩意”已具有正式回旋加速器的一切主要特征。1931年1月2日,在这微型回旋加速器上加不到1 000伏的电压,可使质子加速到80 000电子伏,也就是说,不到1 000伏的电压达到了8万伏的加速效果。1932年,劳伦斯又做了22.86厘米和27.94厘米的同类仪器,可把质子加速到1.25兆电子伏(MeV)。正好这时,英国卡文迪什实验室的科克饶夫(J.D.Cockcroft)和瓦尔顿(E.T.S.Walton)用高压倍加器做出了锂(Li)蜕变实验。消息传来,人心振奋,劳伦斯看到了加速器的光明前景,更加紧工作。不久他就用27.94厘米回旋加速器轻而易举地实现了锂蜕变实验,验证了科克饶夫和瓦尔顿的结果。这次实验的成功,显示了回旋加速器的优越性,使科学界认识到它的意义,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劳伦斯等人对工作的信心。于是他和利文斯顿以更大的规模设计了一台D形电极、直径为68.58厘米的机器,准备把质子加速到5MeV能量。这时氘已经被尤里(Urey)发现了,劳伦斯可以用氘核作为轰击粒子,以获得更佳效果。因为氘核是由一个质子和一个中子组成的复合核,氘核在静电场作用下有可能解体,变成质子和中子。而中子的穿透能力特别强,这样就可以利用回旋加速器产生许多重要的人工核反应。68.58厘米回旋加速器的运行带来了丰硕成果。许多放射性同位素陆续在伯克利发现。伯克利加州大学成了核物理的研究中心,他们把生产出来的放射性同位素提供给医生、生物化学家、农业和工程科学家,广泛应用在医疗、生物、农业等领域。1936年,在劳伦斯主持下,他们将68.58厘米回旋加速器改装成93.98厘米的,使粒子能量达到6MeV。用它测量了中子的磁矩,并且产生出了第一个人造元素——锝(Tc)。为了表彰劳伦斯发明的回旋加速器的功绩,193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给了劳伦斯。然而,劳伦斯仍不愿加速器停留在这个水平。他认为,在这个水平上工作,还远不足以发现微观世界的奥秘。所以新的一代回旋加速器又在设计之中。一台大型的回旋加速器,从设计、制作、安装、调试直到进行各项实验活动,都需要各种人才的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劳伦斯在诺贝尔奖颁奖会上的演说词中讲到:“从工作一开始就要靠许多实验室的众多能干而积极的合作者的集体努力”,“各方面的人才都参加到这项工作中来,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衡量,取得的成功都依赖于密切和有效的合作。”1958年劳伦斯因病去世,终年57岁。为了纪念他,伯克利加州大学辐射实验室改名为劳伦斯辐射实验室。他的一生为回旋加速器奋斗不息,虽然他自己没有直接做出科学发现或者创立科学理论,但是在他的领导和培养下或者在跟他协作的过程中,许多人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实验室里,先后有8人获得诺贝尔奖。由于加速器的应用,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大科学”从此开始了。核乳胶的发195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鲍威尔(C.F.Powell),表彰他发展了研究核过程的光学方法,和他用这一方法做出的有关介子的发现。所谓研究核过程的光学方法,指的是运用特制的照相乳胶记录核反应和粒子径迹的方法,这种特制的乳胶就叫做核乳胶。鲍威尔1903年12月5日生于英格兰肯特(Kent)的汤布里奇(Tonbridge)。他父亲是一位枪炮制造商,长期从事这方面的贸易。他的祖父曾创建一所私立学校。家庭的影响使他从小就有崇尚实践和重视学术的素养。他11岁时就在当地的学校取得了奖学金,后来又在社会上赢得了公开奖学金到剑桥大学的西尼·塞索克斯(Sidney Sussex)学院学习。1924~1925年以头等成绩通过了自然科学学位考试,1925年毕业。1925~1927年鲍威尔作为卢瑟福和C.T.R.威尔逊的研究生在卡文迪什实验室做研究工作,1927年获博士学位。他的第一项研究是与云室有关的凝聚现象,其结果间接地解释了经喷嘴的蒸汽会产生高度电离这一反常现象。他证明了这是由于在快速膨胀的蒸汽中存在过饱和现象。他的结论关系到蒸汽涡轮机的设计和运转。1928年鲍威尔去布里斯托尔大学威尔斯物理实验室工作,当丁铎尔(A.M.Tyndall)的助手,后来晋升为讲师。1936年他参加地震考察队访问西印度群岛,研究火山活动。第二年回以布里斯托尔,1948年升任教授。他在这里长年耐心地工作于发展一种测量正离子迁移率的精确技术,从而掌握了大多数普通气体中的离子特性。在旅居加勒比海之后,他又回过来从事建造一台用于加速质子和氘核的科克饶夫高压加速器,把加速器与威尔逊云室结合起来,可以研究中子-质子散射。1938年他在从事宇宙射线实验中采用各种照相乳胶直接记录粒子的径迹。当科克饶夫高压加速器开始运转时,鲍威尔用同样的方法观测反冲质子的径迹,测量中子的能量,他和合作者发现乳胶中带电粒子的径迹长度可以对带电粒子的射程给出精确的计量,不久就明确这一方法在核物理实验中有非常大的好处。这一发现把他引向研究高能氘核束所产生的散射和蜕变过程。后来鲍威尔又回过来从事宇宙射线的研究并研制出了灵敏度更高的照相乳胶。1947年他和奥恰利尼在海拔3 000米的山顶上,用这种新乳胶直接记录宇宙射线的辐射,并通过分析乳胶中射线的径迹,证实了π±介子的存在,并且观测到了π介子衰变成μ介子和中微子的过程。1949年鲍威尔又用这种方法发现了K介子的衰变方式。鲍威尔所用的照相法是基于这样的原理:带电粒子穿过照相乳胶时,所经之处溴化银颗粒会被带电粒子电离,因而留下轨迹;一系列变黑的颗粒以一定间隔分布,其距离视粒子速率而定;粒子速率越大,则间距也越大。这是因为快速粒子比慢速粒子具有更小的电离能力。这一方法其实并不新颖,早在20世纪初期就已用做显示放射性辐射的手段。因为要在核过程的研究中运用这一方法,首先需要有一种对各种带电粒子特别是快速粒子都很灵敏的乳胶。在30年代初期,这个问题似乎已经接近于解决,因为有人发现,可以用敏化乳胶片的办法使之能对快速质子发生作用。不过这一方法用起来很困难,所以未能广泛使用。不需要事先敏化的乳胶在1935年就由列宁格勒的兹达诺夫和依尔福德(ILFORD)实验室各自独立地生产出来了。但是在核物理研究中,即使到了30年代照相法仍未得到普遍采用,只有在宇宙射线的研究上还有一些人用到这种方法。许多核物理学家对这种方法还持怀疑态度,因为从测量到的径迹长度计算粒子能量往往会得到很分散的结果。大家那个时候更相信的是威尔逊云室。鲍威尔的功绩就在于驱散了对照相法的怀疑,他使照相法不仅对宇宙射线和结合核现象,而且在研究某些核过程中也能成为非常有效的手段。鲍威尔用新的依尔福德中间色调底片,研究了在核过程研究中照相法的用途和可靠性。从1939年至1945年他和他的合作者一方面做了各种试验,另一方面不断地改进材料的处理方法,研究有关技术,创制分析粒子径迹的光学设备。他们的工作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在核物理的研究中,照相法和云室及计数器是同样有效的,有时照相法比云室和计数器更为有效。照相法节省时间,节省材料。例如,用威尔逊云室在20 000张立体照片中可供测量的粒子径迹只有1 600条,而鲍威尔和他的合作者在3平方厘米的照相底片中就找到了3 000条可用的粒子径迹。1946年在他们为改进和发展照相法的努力中作出了重要的一步,这就是他们用到了一种新型的名叫“C2”的乳胶,其特性在各方面都超过了原来的乳胶。粒子的径迹更为清晰,看不到干扰本底,这就大大地提高测量的可靠性。后来还可以用照相法来发现罕见过程,可以在乳胶中掺某种原子以供特殊研究。改进的照相法对宇宙射线的研究就更为有效。乳胶可以连续记录,而威尔逊云室只能记录仪器操作的短暂时间间隙里所通过的粒子和所发生的过程,因而显得十分局限。可见,照相法在这些研究中大大优越于云室法。在法国南部有一个高于海平面2 800米的观测站用到了这种新型乳胶。后来又在高5 500米处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在乳胶中找到了大量的孤立粒子径迹,同时也有记录蜕变的分叉,这些分叉就像一颗一颗的星。在乳胶中可以找到分叉数各不相等的“星”,从这些星可以判定,有一些是小质量的粒子闯进了乳胶,打到乳胶中的某些原子核上,引起这些原子核发生蜕变。然而是宇宙射线的什么成分引起了原子核的蜕变?经过深入的研究,他们证明,这一活跃的粒子是介子,其质量比电子大几百倍,带的是负电。有些蜕变还可以观察到慢速介子从原子核里抛出来。1947年鲍威尔和他的合作者报告说,发现了一种介子,在其运动过程中又产生了另一介子。分析初始介子和二次介子的径迹表明有可能存在两类具有不同质量的介子。后来的实验证实了这一理论。初始介子叫做π介子,二次介子叫做μ介子。初步测量表明π介子的质量大于μ介子的质量,而它们的电荷都等于基本电荷。鲍威尔在进一步的实验中确定π介子的质量是μ介子的1.35倍。这个关系与美国伯克利辐射实验室的研究者们用467.36厘米的回旋加速器所测定的结果——1.33倍符合甚好。他们还确定,π介子的质量比电子大285倍,而μ介子的质量比电子大216倍。两种介子都可带正电,也可带负电。μ介子的寿命约为百万分之一秒,而π介子还要短百倍。π介子是不稳定的,会自发地蜕变为μ介子。负π介子易于和原子核相互作用,所以在乳胶中它们在径迹末端被原子俘获,既可引起轻原子核的蜕变,也可引起重原子核的蜕变。由于鲍威尔用上一种对电子敏感的乳胶,他在1949年证明了μ介子会在其路程的末端蜕变为一个带电的轻粒子和两个以上的中性粒子。接着,鲍威尔又研究了π介子(现在叫做π子),其质量为电子的1 000倍。这一介子是别人发现的,但鲍威尔对之做了更加详尽的探讨。鲍威尔研究核乳胶的成功使布里斯托尔大学成了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基地。他在1949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50年,也即核乳胶诞生的几年之后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2023-08-04 17:27:131
α粒子的径迹长短
解析: α粒子的质量比较大,在气体中飞行不易改变方向,并且电离本领大,沿途产生的离子多,过饱和酒精蒸气凝结在这些离子上,形成很粗的径迹,所以它在云室中的径迹直而短粗;β粒子的质量小 跟气体碰撞时容易改变方向,并且电离本领小 沿途产生的离子少,所以它在云室中的径迹比较细,且常常发生弯曲;γ粒子的电离本领更小,一般看不见它的径迹.因此,我们根据径迹的长短和粗细,可以知道粒子的性质.故选项A、C、D正确.答案:ACD2023-08-04 17:26: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