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菜G的建站之路
-
朱元璋的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沐英、耿炳文等极少数人没有死于朱元璋的屠杀
死的有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洪武十七年,太阴犯上将,帝心恶之。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帝为辍朝,临丧悲恸不已。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一。长子辉祖嗣爵。成祖削爵幽之私第。永乐五年卒。)
注: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拔开平,师还,次柳河川,暴疾卒,年仅四十。太祖闻之,大震悼。丧至龙江,亲出奠,命礼官议天子为大臣发哀礼。议上,用宋太宗丧韩王赵普故事。制曰“可”。赐葬钟山原,给明器九十事纳墓中。赠翊运推诚宣德靖远功臣、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追封开平王,谥忠武。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二。长子茂以遇春功,封郑国公,后因过而安置茂于龙州,洪武二十四年卒。)
注: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六年冬遂得疾。帝亲临视,使淮安侯华中护医药。明年三月卒,年四十六。帝疑中毒之,贬中爵,放其家属于建昌卫,诸医并妻子皆斩。亲为文致祭,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位皆第三。父贞前卒,赠陇西王,谥恭献。长子景隆袭爵,至永乐末乃卒。)
注:毒死
4、同参军国事右御史大夫领台事兼太子谕德卫国公邓愈(洪武十年,讨吐番还。道病,至寿春卒,年四十一。追封宁河王,谥武顺。长子镇嗣,改封申国公,其妻,李善长外孙也,善长败,坐奸党诛。)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5、议军国事左御史大夫兼太子谕德信国公汤和(洪武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厚赐金帛为葬费。明年八月卒,年七十,追封东瓯王,谥襄武。诸子皆早世,不得嗣。)
注;善终
6、大都督府同知西平侯沫英(洪武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初,高皇后崩,英哭至呕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长子春嗣爵,世镇云南。)
注:病薨
7、太师中书左丞相录军国重事兼太子少师韩国公李善长(洪武二十三年,谓善长元勋国戚,知胡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会有言星变,其占当移大臣。遂并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诛之。)
注:满门抄斩
8、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中丞涂节言刘基为惟庸毒死,广洋宜知状。帝问之,对曰:“无有。”帝怒,责广洋朋欺,贬广南。舟次太平,帝追怒其在江西曲庇文正,在中书不发杨宪奸,赐敕诛之。)
注:诛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洪武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孙畾,洪武二十四年三月嗣伯。正德八年加赠基太师,谥文成。嘉靖十年,刑部郎中李瑜言,基宜侑享高庙,封世爵,如中山王达。下廷臣议,制曰:“可。”)
注:失宠后被政敌下蛊死
11、洪都知府叶琛(祝宗、康泰叛,愈脱走,琛被执,不屈,大骂,死之。追封南阳郡侯,塑像耿再成祠,后祀功臣庙。)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溢遭母丧,悲戚过度,营葬亲负土石,感疾卒,年五十六。帝痛悼,亲撰文,即其家祭之。长子存道,战死。)
注:病逝
13、同参军国事加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洪武二十七,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注:赐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洪武二十五年,友德请怀远田千亩。帝不悦。寻副宋国公胜分行山西,屯田于大同、东胜,立十六卫。是冬再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偕召还。又明年赐死。子忠不得嗣。嘉靖元年,云南巡抚都御史何孟春请立祠祀友德。诏可,名曰“报功”。)
注: 赐死
15、中书平章政事德庆侯廖永忠(洪武八年三月坐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赐死,年五十三。子权,十三年嗣侯,十七年卒。爵除。)
注:赐死
16、参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赵庸(洪武二十三年,以左副将军从燕王出古北口,降乃儿不花。还,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17、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镇北平,练兵辽东。洪武十五年八月卒,追封芮国公,谥武信。子通嗣,二十年帅降军戍云南,多道亡,降普定指挥使。二十三年,诏书坐璟胡惟庸党。)
注:死后追罪
18、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洪武十七年坐法死。二十三年,李善长败,帝手诏条列奸党,言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其子婿入乱宫禁,事觉,子婿刑死,美赐自尽云。)
注:赐死
19、苏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卒于青,年五十八。赠江国公,谥襄烈。子高嗣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子铎以父功封蕲春侯。)
注:病薨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27:21
21、凤翔卫指挥使丁德兴(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世袭。)
注:战死
22、秦王左相都督佥事长兴侯耿炳文(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子璇,永东初,杜门称疾,坐罪死)
注:自杀
23、前军都督府佥事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孙玹得嗣侯。)
注:善终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有言云龙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袭。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5、山东行省平章政事东平侯韩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亲临其丧。追封郓国公。子勋袭。二十六年坐蓝党诛,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6、佥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赐内昷,手诏存问。卒,赠皖国公,谥庄襄。子正袭爵。)
注:病薨
27、佥大都督府事凤翔侯张龙(以老疾请告,洪武三十年卒。孙杰,永乐初,失侯。)
注:善终
28、大都督府佥事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子杰嗣。)
注:病薨
29、都督佥事东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观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佥事督海运事航海侯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子荣为水军右卫指挥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广德侯华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岁禄独薄。至是贫不能葬。帝怜之,命补支禄三百石。以无子,纳诰券墓中。赠巢国公,谥武庄。)
注:病薨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28:40
32、大都督同知济宁侯顾时(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
注:死后追罪
33、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吴祯(洪武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显(洪武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巩昌侯郭兴(洪武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临江侯陈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子镛袭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领山西都司卫所军务六安侯王志(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谪。卒。志亦追坐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注:病薨
38、云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赐葬钟山之阴。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党,灭其家。)
注:病薨,灭门。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兴(洪武十五年,进次会川卒,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论平云南功,改锡世侯券,增禄五百石。长子镇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兴庙于云南,额曰“报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注:族诛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32:14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
注:族诛
42、都督府佥事平凉侯费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败,语连聚。竟坐党死,爵除。)
注:族诛
43、理福建军务河南侯陆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诸卫荥阳侯郑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5、江淮行省中书左丞宜春侯黄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6、佥大都督府事靖宁侯叶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觉,诛死。凉国公蓝玉,升姻也,玉败,复连及升,以故名隶两党。)
注:族诛
47、理广东军务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与其子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注:鞭死
48、节制凤阳留守司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注:诛死
49、大都督府佥事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
注:赐死
50、太子太傅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注:族诛
51、亲军都指挥使冯国用(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子诚积战功云南,累官至右军左都督。)
注:战死
52、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安(为吴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郧国公,谥武闵。)
注:烈士
53、中书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通海父廷玉官佥枢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间郡公。通海无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战死
54、江南行省参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将刺杀,洪武三年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无后。养子德济镇陕西,卒。)
注:被刺
55、枢密院判官耿再成(处州苗帅李佑乱。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佥枢密院事张德胜(没于阵。追封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侑享太庙。子宣幼。养子兴祖嗣职。)
注:战死
57、佥江南行枢密院事赵德胜(弩中腰膂,镞入六寸,拔出之,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言毕而绝,年三十九。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注:战死
58、中书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论胡党,以通源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34:51
59、都督佥事越巂侯俞通渊(建文元年随大军征燕,战没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
注:战死
60、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张兴祖(洪武四年,役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兴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战死
61、行枢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战鄱阳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时七月己丑也。追赠济阳郡公。)
注:战死
62、行枢密院事桑世杰(力战死,太祖念其功,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侑享太庙。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3、指挥副使茅成(征吴中叉死。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注:战死
64、吴王府参军胡深(战陈友定,突围走,马蹶被执,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主)
注:战死
65、领大都督分府事孙兴祖(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长子恪封全宁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挥韩成(鄱阳湖代太祖死,追赠高阳侯。子观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五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战死。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子泰袭侯,坐蓝玉党死,爵除。)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8、西安卫指挥加都督佥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殿后见执。敌思挟为质。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玙为西凉侯,二十六年,坐蓝玉党,戍五开死。)
注:烈士,儿子跑不了。
69、广西行省参政兼靖江王相蔡迁(洪武三年九月卒,诏归葬京师,赠安远侯,谥武襄。太祖亲制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佥事晋王府相永平侯谢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
注:诛死
71、中军都督府佥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诛。)
注:诛死
72、理四川军务景川侯曹震(蓝玉败,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注:诛死
73、佥都督府事鹤庆侯张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党死。)
注:诛死
作者:济雪郡候 回复日期:2007-3-8 13:37:30
鳌拜和豪格应该和你的例子一样吧?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38:09
74、理河南军务会宁侯张温(以居室器用僭上,获罪,遂坐玉党死。)
75、都督佥事总制云南诸军普定侯陈桓(坐玉党死。)
注:诛死
76、都督佥事督漕运舳舻侯朱寿(坐玉党死。)
注:诛死
77、山西行省参政领卫事晋王相怀远侯曹兴(坐玉党死。)
注:诛死
78、江西行省参政翰林学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发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属流配。
79、行枢密院院判花云(骂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并祀之。赐儿名炜,累官水军卫指挥佥事。)
注:烈士
- kikcik
-
朱元璋的开国大臣中只有汤和、沐英、耿炳文等极少数人没有死于朱元璋的屠杀
死的有
1、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魏国公徐达 看似善终,但有赐蒸鹅,病疽毒发死之说
2、太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兼太子少保鄂国公常遇春暴病薨,儿子跑不了。
3、大都督府左都督同知军国事兼领国子监事曹国公李文忠 满门抄斩
8、右丞相忠勤伯汪广洋 诛死
9、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诚意伯刘基
注解:烈士
12、御史中丞章溢
病逝
13、同参军国事加太子太师宋国公冯胜
注:赐死
14、同知大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师颖国公傅友德
注: 赐死
15、中书平章政事德庆侯廖永忠
注:赐死
16、参知政事兼太子副詹事南雄侯赵庸
注:族诛
17、湖广行省平章营阳侯杨璟 注:死后追罪
18、中书平章同知詹事院事临川侯胡美
注:赐死
19、苏州卫指挥使都督同知江阴侯吴良
注:病薨
20、同知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康茂才(洪武三年复从大将军征定西,取兴元。还军道卒。追封蕲国公,谥武康。子铎以父功封蕲春侯。)
注:病薨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27:21
21、凤翔卫指挥使丁德兴(卒于军。赠都指挥使。洪武元年追封济国公,列祀功臣庙。子忠世袭。)
注:战死
22、秦王左相都督佥事长兴侯耿炳文(燕王称帝之明年,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僭妄不道。炳文惧,自杀。子璇,永东初,杜门称疾,坐罪死)
注:自杀
23、前军都督府佥事武定侯郭英(永乐元年卒,年六十七。赠营国公,谥威襄。孙玹得嗣侯。)
注:善终
24、都督同知兼燕王左相淮安侯华云龙(洪武七年,有言云龙据元相脱脱第宅,僭用故元宫中物。召还,命何文辉往代。未至京,道卒。子中袭。子中李文忠之卒也,中侍疾进药,坐贬死。二十三年追论中胡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5、山东行省平章政事东平侯韩政(洪武十一年二月卒,帝亲临其丧。追封郓国公。子勋袭。二十六年坐蓝党诛,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26、佥大都督府事安襄侯仇成(洪武二十一年七月,有疾。赐内昷,手诏存问。卒,赠皖国公,谥庄襄。子正袭爵。)
注:病薨
27、佥大都督府事凤翔侯张龙(以老疾请告,洪武三十年卒。孙杰,永乐初,失侯。)
注:善终
28、大都督府佥事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十月,金疮发,卒于普定。追封黔国公,谥威毅。子杰嗣。)
注:病薨
29、都督佥事东川侯胡海(洪武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子观未嗣,卒。)
注:病薨
30、大都督府佥事督海运事航海侯张赫(病卒,追封恩国公,谥庄简。子荣为水军右卫指挥使。)
注:病薨
31、行省平章政事广德侯华高(初,有言高殖利者,故岁禄独薄。至是贫不能葬。帝怜之,命补支禄三百石。以无子,纳诰券墓中。赠巢国公,谥武庄。)
注:病薨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28:40
32、大都督同知济宁侯顾时(洪武十二年卒,年四十六。葬钟山。追封滕国公,谥襄靖,祔祭功臣庙。子敬嗣侯。二十三年追论胡惟庸党,榜列诸臣,以时为首。)
注:死后追罪
33、吴王左相兼佥大都督府事靖海侯吴祯(洪武十一年,奉诏出定辽,得疾,舆还京师。明年卒。追封海国公,谥襄毅,与良俱肖像功臣庙。子忠嗣侯。二十三年追论祯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4、行省右丞永成侯薛显(洪武二十年冬,召还,次山海卫,卒。赠永国公,谥桓襄。无子,弟纲幼。二十三年追坐显胡惟庸党,以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35、秦王武傅兼陕西行都督府佥事巩昌侯郭兴(洪武十六年巡北边。召还,逾年卒。赠陕国公,谥宣武。二十三年追坐胡惟庸党,爵除。)
注:死后追罪
36、署河南行都督府府事临江侯陈德(洪武十一年卒。追封杞国公,谥定襄。子镛袭封。二十三年,追坐德胡惟庸党,爵除。)
注:病薨,儿子跑不了。
37、同知都督府事领山西都司卫所军务六安侯王志(洪武十九年卒。追封许国公,谥襄简。子威,二十二年嗣侯。明年,坐事谪。卒。志亦追坐胡惟庸党,以死不问。)
注:病薨
38、云南布政司事汝南侯梅思祖(洪武十五年卒,赐葬钟山之阴。二十三年追坐思祖胡惟庸党,灭其家。)
注:病薨,灭门。
39、秦王左相宣德侯金朝兴(洪武十五年,进次会川卒,追封沂国公,谥武毅。十七年论平云南功,改锡世侯券,增禄五百石。长子镇嗣封。二十三年追坐朝兴胡惟庸党。嘉靖元年,命立傅友德、梅思祖及朝兴庙于云南,额曰“报功”。)
注:病薨
40、都督府同知延安侯唐胜宗(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诛,爵除。)
注:族诛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32:14
41、同知都督府事吉安侯陆仲亨(洪武二十三年,治胡惟庸逆党,家奴封贴木告仲亨与胜宗、费聚、赵庸皆与通谋,下吏讯。狱具,帝曰:“朕每怪其居贵位有忧色。”遂诛仲亨,籍其家。)
注:族诛
42、都督府佥事平凉侯费聚(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败,语连聚。竟坐党死,爵除。)
注:族诛
43、理福建军务河南侯陆聚(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4、同知大都督府事督金吾诸卫荥阳侯郑遇春(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5、江淮行省中书左丞宜春侯黄彬(洪武二十三年坐胡惟庸党死,爵除。)
注:族诛
46、佥大都督府事靖宁侯叶升(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坐交通胡惟庸事觉,诛死。凉国公蓝玉,升姻也,玉败,复连及升,以故名隶两党。)
注:族诛
47、理广东军务永嘉侯朱亮祖(洪武十三年九月召亮祖至京,与其子暹俱鞭死。御制圹志,仍以侯礼葬。二十三年追论亮祖胡惟庸党,次子昱亦坐诛。)
注:鞭死
48、节制凤阳留守司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骥乱宫,并坐诛死。)
注:诛死
49、大都督府佥事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五年从冯胜、傅友德练军山西、河南。明年同召还,先后赐死。爵除。)
注:赐死
50、太子太傅凉国公蓝玉(洪武二十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瓛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注:族诛
51、亲军都指挥使冯国用(卒于军,年三十六。太祖哭之恸。洪武三年追封郢国公,肖像功臣庙,位第八。子诚积战功云南,累官至右军左都督。)
注:战死
52、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安(为吴所囚。太祖壮永安不屈,遥授行省平章政事,封楚国公。被囚凡八年,竟死于吴。吴平,丧还,太祖迎祭于郊。洪武九年又改封郧国公,谥武闵。)
注:烈士
53、中书省平章政事俞通海(役中流矢,创甚,归金陵。太祖幸其第,问曰:“平章知予来问疾乎?”通海不能语。太祖挥涕而出。翼日卒,年三十八。太祖临哭甚哀,从官卫士皆感涕。追封豫国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三年,改封虢国公,谥忠烈。通海父廷玉官佥枢密院事,先卒,追封河间郡公。通海无子,弟通源嗣其官。)
注:战死
54、江南行省参知政事胡大海(被叛将刺杀,洪武三年追封越国公,谥武庄,肖像功臣庙,配享太庙。一子同死,一子犯法,太祖手刃之,大海遂无后。养子德济镇陕西,卒。)
注:被刺
55、枢密院判官耿再成(处州苗帅李佑乱。贼攒槊刺再成。再成挥剑连断数槊,中伤坠马,大骂不绝口死。胡深等收其尸,藁葬之。后改葬金陵聚宝山。追封高阳郡公,侑享太庙,肖像功臣庙。洪武十年加赠泗国公,谥武壮。子天璧,七年出海捕倭,深入外洋,溺死。)
注:烈士
56、佥枢密院事张德胜(没于阵。追封蔡国公,谥忠毅,肖像功臣庙,侑享太庙。子宣幼。养子兴祖嗣职。)
注:战死
57、佥江南行枢密院事赵德胜(弩中腰膂,镞入六寸,拔出之,叹曰:“吾自壮岁从军,伤矢石屡矣,无重此者。丈夫死不恨,恨不能扫清中原耳。”言毕而绝,年三十九。追封梁国公,谥武桓,列祀功臣庙,配享太庙。)
注:战死
58、中书省平章政事南安侯俞通源(洪武二十二年诏还乡,赐钞五万,置第于巢。未行,卒。子祖,病不能嗣。逾年,追论胡党,以通源死,不问,爵除。)
注:病薨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34:51
59、都督佥事越巂侯俞通渊(建文元年随大军征燕,战没于白沟河。次子靖嗣官。)
注:战死
60、晋王武傅兼山西行都督府佥事张兴祖(洪武四年,役中飞石死。蜀平,诏都督兴祖殁于王事,优赏其子,追封东胜侯,予世券。兴祖子幼,以疾卒,爵除。)
注:战死
61、行枢密院同知丁普郎(大战鄱阳湖。自辰至午,普郎身被十余创,首脱犹直立,执兵作斗状,敌惊为神。时七月己丑也。追赠济阳郡公。)
注:战死
62、行枢密院事桑世杰(力战死,太祖念其功,赠安远大将军、轻车都尉、永义侯,侑享太庙。子敬以父死事,洪武二十三年,封徽先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3、指挥副使茅成(征吴中叉死。赠东海郡公,祀功臣庙。)
注:战死
64、吴王府参军胡深(战陈友定,突围走,马蹶被执,遂遇害,年五十二。追封缙云郡伯。主)
注:战死
65、领大都督分府事孙兴祖(洪武三年,帅六卫卒从达出塞,次三不剌川,遇敌,力战死,年三十五。太祖悼惜之,追封燕山侯,谥忠愍,配享通州常遇春祠。长子恪封全宁侯,坐蓝玉党死。)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6、左副指挥韩成(鄱阳湖代太祖死,追赠高阳侯。子观至都督。)
注:烈士
67、行省左丞宣宁侯曹良臣(洪武五年从副将军文忠北征,战死。事闻,赠良臣安国公,谥忠壮,列祀功臣庙。子泰袭侯,坐蓝玉党死,爵除。)
注:战死,儿子跑不了
68、西安卫指挥加都督佥事濮英(洪武二十年,随大将军冯胜北征。殿后见执。敌思挟为质。英绝食不言,乘间引佩刀剖腹死。事闻,赠金山侯,谥忠襄。明年进赠乐浪公。封其子玙为西凉侯,二十六年,坐蓝玉党,戍五开死。)
注:烈士,儿子跑不了。
69、广西行省参政兼靖江王相蔡迁(洪武三年九月卒,诏归葬京师,赠安远侯,谥武襄。太祖亲制文祭焉。)
注:病薨
70、都督佥事晋王府相永平侯谢成(洪武二十七年坐事死,没其田宅。)
注:诛死
71、中军都督府佥事崇山侯李新(洪武二十八年以事诛。)
注:诛死
72、理四川军务景川侯曹震(蓝玉败,谓与震及朱寿诱指挥庄成等谋不轨,论逆党,以震为首,并其子炳诛之。)
注:诛死
73、佥都督府事鹤庆侯张翼(洪武二十六年坐玉党死。)
注:诛死
作者:济雪郡候 回复日期:2007-3-8 13:37:30
鳌拜和豪格应该和你的例子一样吧?
作者:赵丰年年 回复日期:2007-3-8 13:38:09
74、理河南军务会宁侯张温(以居室器用僭上,获罪,遂坐玉党死。)
75、都督佥事总制云南诸军普定侯陈桓(坐玉党死。)
注:诛死
76、都督佥事督漕运舳舻侯朱寿(坐玉党死。)
注:诛死
77、山西行省参政领卫事晋王相怀远侯曹兴(坐玉党死。)
注:诛死
78、江西行省参政翰林学士陶安(洪武元年九月卒于官。疾剧,草上时务十二事。帝亲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子晟,以贪贿诛。其兄昱亦坐死。发家属四十余人为军,后死亡且尽。所司复至晟家勾补,安继妻陈诣阙诉,帝念安功,除其籍。)
注:病逝,家属流配。
79、行枢密院院判花云(骂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太祖即吴王位,追封云东丘郡侯,立忠臣祠,并祀之。赐儿名炜,累官水军卫指挥佥事。)
注:烈士
回答者: augury - 魔法师 五级 2009-7-3 19:24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首先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然而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首先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从保留下来的《逆臣录》可以一眼看出,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陈四益《罗织的证据》一文对此嘲讽道: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名叫蒋富的招承,说是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酒,在酒席间,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蒋”是谁呢?
只是蓝玉家一个打渔网户。另有一名叫张仁孙的供道,说是因为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要张仁孙等各置军器,听候接应,如日后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这个张仁孙是谁呢?当初只是乡里一个染匠。蓝玉如果真想谋逆,自然应当十分谨慎,这样杀头灭族的事情,哪里有见人就说的道理?何况还是些无足轻重的打鱼网户和染匠。仅此一点,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怀疑。《逆臣录》是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目前已经散佚的《昭示奸党录》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无关,但是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就申请告老还乡,还是顾虑 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
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唏嘘不已!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务尽”方才罢休。纵观历史,这样的大屠杀恐怕算得上绝无仅有之事。个中缘由值得每个读史者细细玩味。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首先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然而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
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首先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这样,矛盾激化了。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当然,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予除的信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二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操于李善长之手。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攻略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提防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
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朱元璋对刘基颇为信任,为了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而征求他的意贝,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主公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难以在朝廷施展手脚,坚决辞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与杨宪有私交而说昧心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基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再次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刘基再次推辞:“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一个远不如李善长善于出谋划策,却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猜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结成姻亲);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刘基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致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汉,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十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 阿里阿涅德
-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 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首先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然而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首先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从保留下来的《逆臣录》可以一眼看出,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陈四益《罗织的证据》一文对此嘲讽道: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名叫蒋富的招承,说是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酒,在酒席间,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蒋”是谁呢?
只是蓝玉家一个打渔网户。另有一名叫张仁孙的供道,说是因为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要张仁孙等各置军器,听候接应,如日后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这个张仁孙是谁呢?当初只是乡里一个染匠。蓝玉如果真想谋逆,自然应当十分谨慎,这样杀头灭族的事情,哪里有见人就说的道理?何况还是些无足轻重的打鱼网户和染匠。仅此一点,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怀疑。《逆臣录》是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目前已经散佚的《昭示奸党录》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无关,但是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就申请告老还乡,还是顾虑 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
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唏嘘不已!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务尽”方才罢休。纵观历史,这样的大屠杀恐怕算得上绝无仅有之事。个中缘由值得每个读史者细细玩味。
《汉书》中有一段从韩信嘴里说出来的话:“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说的是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剪除异姓诸侯王,大杀功臣的事,给汉高祖刘邦勾画出一副疑神疑鬼寡恩刻薄的嘴脸。尽管刘邦有不得已的苦衷,但还是遭致后人无穷的非议。如果把他与朱元璋相比,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刘邦不过是在异姓诸侯王反叛的咄咄逼人形势下的一场武装反击,朱元璋则是在并无反叛迹象时精心策划一场又一场大屠杀,为了显示杀戮的正确,把被杀的人一概加上“胡党”、“蓝党”的帽子。
所谓胡蓝党案,即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其本质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大开杀戒,把开国元勋一网打尽。开国皇帝杀功臣,一向是敏感话题。
首先触及这一话题的是吴晗,1934年他在《燕京学报》上发表了《胡惟庸党案考》,广泛收集史料,进行严密细致的考证,把已经变得扑朔迷离的胡惟庸党案的真相揭示出来。他说:胡惟庸党案的真相到底如何,即使明朝人也未必深知,这原因大概是由于胡党事起时,法令严峻,著述家多不敢记载此事。时过境迁以后,实在情形已被湮没,后来史家只能专凭《实录》,所以大体均属相同。他在论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胡惟庸党案的要害:“胡惟庸的本身品格,据明人诸书所记是一个枭猾阴险专权树党的人。以明太祖这样一个十足地自私惨刻的怪杰自然是不能相处在一起。一方面深虑身后子懦孙弱,生怕和自己并肩起事的一班功臣宿:将不受制驭,因示意廷臣,有主张地施行一系列的大屠杀,胡案先起,继以李案,晚年太子死复继以蓝案。胡惟庸的被诛,不过是这一大屠杀的开端。”然而几十年后他修订出版的《朱元璋传》,却见不到如此锋芒毕露的分析了,只是在书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回避了这个尖锐而又敏感的话题。
当然他也有他的难处,生怕引起新朝当权者的猜忌。但是历史是无法回避的,读明史首先就会遇到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历史学家,不存在甚么该讲甚么该回避的历史现象,秉笔直书历来是史家的基本史德。
直白的说,胡惟庸党案与蓝玉党案是朝廷高层权力较量的必然结局。由于与朱元璋共同打天下的开国元勋的特殊贡献与特殊地位,势必形成相权与将权分割皇权的现象,这对于朱元璋这个权势欲极强,又有政治手腕的皇帝而言,是无法容忍的。此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大权旁落,而那些文臣武将们以为开国有功,趾高气扬,飞扬跋扈,如果不加以制服,那么他的子孙继位之后,局面将会不可收拾。这样,矛盾激化了。朱元璋抓住两个有把柄的实权人物——左丞相胡惟庸和大将军蓝玉——开刀,然后蔓延株连,把那些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以及那些并不威胁、削弱皇权的开国元勋,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处死,形成明朝初年政治史上令人毛骨悚然的恐怖一页。
当然,开国元勋并非没有问题,不少人居功自傲,肆无忌惮,确实是不争的事实。洪武六年,朱元璋鉴于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凌暴乡里,地方官奈何不得,十分不满,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凡是公侯家人倚势凌人,侵夺田产财物,私托门下影投差徭者,处以斩刑。这种做法似乎和战国时代的“铸刑鼎”有点类似。法律条文要用铁榜这种古老的形式来公布,一方面说明那些被封为公侯的开国元勋们依仗功劳权势而违法乱纪,已经达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了:另一方面说明主张“治乱世用重典”的朱元璋不能容忍功臣们过于放肆。在这个禁令中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要毫不留情地予除的信号。
朱元璋成为开国皇帝后,昔日的谋士二李善长出任左丞相,猛将徐达出任右丞相,徐达带兵在外作战,实权操于李善长之手。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攻略滁阳后,接纳下来的谋士,在帅府决断进退赏罚章程。朱元璋称吴王时,他出任右相国,充分展现他裁决如流的才干。洪武元年顺理成章地担任左丞相,封韩国公,在朝廷上位列第一,当他的儿子被皇帝招为驸马后,权势更加显赫,成为朝廷中掌握实权的淮西集团首领。朱元璋对于淮西集团权力过于膨胀,从而威胁到他的皇权,是有所提防的。他有意撤换李善长,为此向刘基请教合适人选。
刘基,字伯温,浙江青田人,以元末进士出任地方官。朱元璋打到浙东后,礼聘他为谋士。足智多谋的刘基向他的主公提出削平群雄的谋略——先图陈友谅,后取张士诚,再北伐中原,帮助朱元璋成帝业,其功劳并不逊色于李善长。由于他不是淮西集团中人,开国后大封功臣时,只封为诚意伯,岁禄240石,与李善长封为韩国公,岁禄4000石,相去甚远。
而且他只不过是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
朱元璋对刘基颇为信任,为了撤换李善长,另择丞相人选,而征求他的意贝,君臣之间有一场推心置腹的对话:
刘基虽然受到李善长的排挤,仍然出于公心劝导主公不要撤换李善长:“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朱元璋说:“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
刘基深知在淮西集团当权的情况下,难以在朝廷施展手脚,坚决辞谢。
朱元璋又问:杨宪如何?
刘基并不因为与杨宪有私交而说昧心话:“(杨)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杨)宪则不然。”
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
刘基说:“此偏浅殆甚于(杨)宪。”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如何?
刘基说:“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在刘基看来,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朱元璋见以上人选都不合适,再次邀请刘基出任丞相:“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刘基再次推辞:“臣疾恶太甚,又不耐繁剧,为之且辜上恩。天下何患无才,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
但是后来朱元璋还是根据李善长的推荐,选择了胡惟庸——一个远不如李善长善于出谋划策,却精于拍马奉承玩弄权术的小人。胡惟庸是李善长的同乡(都是定远人),在朱元璋攻克和州时归附红巾军。洪武三年,因李善长的提携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深得朱元璋宠信,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正如《明史》所说:“帝以(胡)惟庸为才,宠任之,惟庸亦自励,尝以曲谨当上意,宠遇日盛。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嘴脸。大将军徐达得悉他的奸猜行径,深恶痛绝,把他的劣迹上告皇帝。胡惟庸得知后,引诱徐达府上的门房,企图加害徐达,虽然未能得逞,此人心计毒辣的小人心态却暴露无遗。他自恃与李善长关系非同一般(自己的侄女嫁给李善长的侄子为妻,结成姻亲);有这样的元老重臣为后盾,胡惟庸更加胆大妄为。
刘基鉴于在朝廷难以立足,于洪武四年告老回乡,怕遭致政治灾祸,索性隐居山中,不再与闻政汉,每天以饮酒下棋为乐,口不言功。他想逃避现实,但政治斗争的漩涡仍然把他卷了进去。胡惟庸获悉刘基曾在皇帝面前说他无能,怀恨在心。当时胡惟庸以左丞掌中书省事,指使亲信官员攻击刘基,无中生有地诽谤刘基用有“王气”的十地营造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刺激朱元璋的猜忌心理。结果是在意料之中的,刘基被剥夺了官禄。刘基惧怕带来更大的祸水,赶赴南京当面向皇帝请罪,并且留京不归,以明心迹。不久胡惟庸当上了左丞相,刘基大为悲戚:“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从此忧愤成病,没有多长时间就死去了。关于刘基的死因,后来胡惟庸案发,有人告发说,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
对于刘基的死,孟森十分感慨地说:刘基的归隐,实为惧祸,激流勇退。(朱)元璋视其为张良,因而他俩之间知无不言,言听计从。刘基每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每恭己以听,呼为老先生。然而激流勇退尚且不免于祸。
朱元璋后来与刘基的儿子谈起此事,把责任一古脑儿推到“胡党”身上。他说:“刘伯温在这里时,满朝都是党,只是他一个不从,吃他每蛊了。”那意思是说刘基是被“胡党”毒死的。他还说:“刘伯温在这里时,胡家结党,只是老子说不倒。”朱元璋公开对外也是这样说:“后来胡家结党,(刘基)吃他下了蛊。只见一日(刘基)来(对)我说:上位,臣如今肚内一块硬结怛,谅看不好。我朝人送他回去,家里死了。后来宣得他儿子来问,说道涨起来紧紧的,后来泻得瘪瘪的,却死了,这正是着了蛊了。”一口咬定刘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但是据吴晗考证:“刘基被毒,出于明太祖之阴谋,胡惟庸旧与刘基有恨,不自觉地被明太祖所利用。”如果吴晗的考证正确,那么刘基的死,就更具有悲剧色彩。
朱元璋对亲信存有二心,连视为张良的刘基也不放过,却轻信胡惟庸,听任他胡作非为,又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凭他的权力威望,“胡家结党”他真的“说不倒”吗?后来终于对胡惟庸下手,其实也是对亲信存有二心的逻辑发展。
胡惟庸的专断独行,使相权与皇权的冲突明朗化了。胡惟庸之前,李善长小心谨慎,徐达经常带兵在外,汪广洋只知饮酒吟诗,相权与皇权的矛盾不甚明显。胡惟庸为相七年,大权独揽,使朱元璋觉得大权旁落,除了剪除别无选择。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宣布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以“擅权植党”罪处死胡惟庸绰绰有余,要以它来罗织一个“胡党”,株连一大批功臣宿将,却未免牵强附会。为了把罪网罗织得更大,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胡惟庸死后,他的罪状逐步升级,显然醉翁之意不在酒,是要置那些“胡党”于死地。明代的心腹大患是“北虏南倭”,由此着手制造罪状最具杀伤力,于是乎胡惟庸死后罪状升级为“通倭通虏”,用它来株连开国元勋。平心而论,胡惟庸的被杀完全是咎由自取,但受胡惟庸牵连被杀的大批功臣完全是无辜的。胡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借口,凡是他认为心怀怨望的,行为跋扈的大臣,都被加上“胡党”的罪名,处死抄家。
洪武二十三年,即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罪状又升级为“谋反”。朱元璋唆使亲信精心策划,唆使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无中生有地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串通谋反。看得出来,朱元璋要借此除掉李善长,他冠冕堂皇地说:“(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这当然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七十七岁的李善长及其一门七十余人被杀,纯属冤案一桩。一年以后,解缙上疏为其申冤,他起草的《论韩国公冤事状》,由郎中王国用冒死呈上,大意是:李善长为陛下打天下,是第一勋臣,假使帮胡惟庸成事,也不过如此,况且他已经年迈,根本没有精力再折腾,何苦如此!朱元璋看了以后,无话可说,可见他也默认是枉杀。
与此同时,朱元璋又策划陆仲亨的家奴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株连蔓延达数年之久。连一向与胡惟庸关系疏远的“浙东四先生”也未能幸免,叶 以“胡党”被杀,宋濂的孙子宋慎也牵连被杀,宋濂本人则贬死于四川茅州。
后世史家对胡惟庸党案颇持怀疑态度。王世贞就对胡惟庸“谋反”之说表示难以相信:
谈迁说得更加明确:“惟庸非叛也”,乃“积疑成狱”,可谓一语道破。
蓝王党案也是如此。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小舅子),在常遇春麾下勇敢杀敌,所向披靡,堪称常胜将军,战功显赫。洪武二十年升为大将军,两年后进封谅国公。皇恩浩荡之下,蓝玉忘乎所以,骄横跋扈,使朱元璋感受到了将权与皇权的冲突。于是 除的网罗正在悄悄逼近。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说他与景川侯曹震等公 侯企图趁朱元璋出宫举行“藉田”仪式时,发动兵变。装模作样审讯的结果,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为了显得名正言顺,朱元璋特地下手诏,颁布《逆臣录》,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从保留下来的《逆臣录》可以一眼看出,当时罗织罪状的伎俩实在拙劣得很。陈四益《罗织的证据》一文对此嘲讽道:由于审讯者心思不够细密,留下了许多破绽。比如,一个名叫蒋富的招承,说是蓝玉出征回来,请他吃酒,在酒席间,蓝玉对他说:“老蒋,你是我的旧人,我有句话和你说知,是必休要走了消息。如今我要谋大事,已与众头目每都商量定了,你回去到家打听着,若下手时,你便来讨分晓,久后也抬举你一步。”这个“老蒋”是谁呢?
只是蓝玉家一个打渔网户。另有一名叫张仁孙的供道,说是因为出征回家,前去拜见,蓝玉对他们说,要成大事,要张仁孙等各置军器,听候接应,如日后事成时都与大官人做。这个张仁孙是谁呢?当初只是乡里一个染匠。蓝玉如果真想谋逆,自然应当十分谨慎,这样杀头灭族的事情,哪里有见人就说的道理?何况还是些无足轻重的打鱼网户和染匠。仅此一点,这些口供的可靠性就大可怀疑。《逆臣录》是如此这般炮制出来的,目前已经散佚的《昭示奸党录》可信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开国第一功臣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党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无关,但是他也没有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徐达心知肚明,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洪武三年就申请告老还乡,还是顾虑 与儿子朱同难保平安无事,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
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他的儿子朱同却并未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唏嘘不已!
开国功臣惨遭大屠杀后,朱元璋才说:“自今胡党蓝党概赦不问。”其实已经杀得差不多了,不过是一句显示皇恩浩荡的废话而已。
一个出身卑贱的游方僧,当了皇帝以后,权势欲如此强烈,丝毫容不得对皇权的潜在威威胁,大张旗鼓地罗织罪状,杀戮功臣,必欲“除恶务尽”方才罢休。纵观历史,这样的大屠杀恐怕算得上绝无仅有之事。个中缘由值得每个读史者细细玩味。
本文节选自《权与血—明帝国官场政治》一书,中华书局出版发行。
田芳的评书里韩马两党是不是真有其人:否。
- 可可科科
-
杀:胡惟庸、汪广洋、李善长、蓝玉、傅友德、冯胜、廖永忠
贬:李文忠、宋濂
病死:徐达、常遇春、刘基、邓愈
善终:汤和
- 床单格子
-
胡惟庸,徐达,常遇春,蓝玉,沐英。胡惟庸,蓝玉是以某犯罪被杀的,徐达,沐英是下毒害死的
- volcanoVol
-
徐达,常遇春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常遇春没被朱元璋杀,自己病死的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最出名的就是,杀了胡惟庸..
- 莫妮卡住了
-
开国功臣最后自然老死的只有汤和一个
- 西柚不是西游
-
不是亲戚的只有汤和跟徐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