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也不做站长了
-
安-70是俄罗斯和乌克兰联合研制的中程军用运输机。由于它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具有良好的使用性和经济性,已被公认是目前世界上较先进军用运输机之一。不过,安-70的发展道路并不平坦。在它的研制过程中,曾经历了苏联解体,合作谈判和经济困扰,两架原型机都曾发生过严重事故,再加上俄乌两国国内的原因和微妙的国际关系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每前进一步似乎都很艰难。那么安-70能否浴火新生、顺利发展?不仅已引起俄乌两国的高度重视――被列为优先发展项目,同时也受到了世人关注。本文从不同角度,对安-70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坎坷的发展之路
从80年代初期开始,也就是世界各国第四代军用运输机装备部队之后,美国、西欧都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第五代军用运输机的研究工作,如美国的C-17A“环球霸王III”,欧洲的未来大型飞机计划(即FLA,其前身为FIMA计划)。前苏联也不甘落后,于1988年开始着手研制其新一代战役战术运输机安-70,以代替日益老旧的安-12战术运输机,与伊尔-76飞机配合使用,最终将其取而代之。
战争实践证明,在快速增援和兵力部署的行动中,军用运输机能不能发挥作用,能发挥多大作用,并完全取决于运输机的大小,而且与飞机本身的使用条件和环境有关。如美国的C-5“银河”和前苏联的安-124,前者最大载重量120吨,后者250吨,都是大型或超大型运输机。正是由于飞机大,对起落场地的要求也高,使用会受到限制,如果机场条件好,大型运输机的一次运输量就很大,运输效率自然高。但是,如果机场条件不允许大型运输机起降,它的作用就发挥不了。而对于中小型运输机来说,虽然载重量相对较小,但对机场的要求也低,使用更加灵活,运输量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飞机数量或飞行架次来弥补。因此,新一代军用运输机各国都选择了载重量适当的战术运输机,而不是大型战略运输机。
考虑到未来作战环境与需要,各国对新一代军用运输机提出了很高的技战术要求。如美、欧提出的要求是,有出色的起降性能,能在距离短、未经铺筑的土质跑道上起降;能够在距前沿不远的小型野战机场调动使用;地面维护要大大简化;载重量大,航程远;采用先进的航空电子设备,能够全天候全地域使用;机组人数缩减到2~3人。前苏联给安-70定下的指标是,要能够运输陆军部队所有类型的机动装备,速度快,经济性好,能够在低等级水泥跑道和长600~900米的土质跑道上起降,在载重20~35吨的前提下航程达到1450~3000公里。
设在乌克兰基辅的安东诺夫设计局(现称安东诺夫航空科技综合体)自1945年成立以来,就以研制运输机,尤其以研制大型货运机而著称,如安-124“鲁斯兰”大型运输机和能搭载“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超大型运输机安-225就是该设计局的产品,所以研制安-70任务也就很自然地落到了安东诺夫设计局,但是由于当时苏联航空企业的分布原因,该机有80%的配套部件是在现俄罗斯境内的航空企业设计生产的。前苏联解体后,安-70就成了俄乌两国的合作研制项目,乌兹别克斯坦也参与了部分工作,研制出来的飞机除了将装备俄乌两国外,还将用于独联体其它国家的空军。近年来,在独联体国家军机订货锐减的形势下,俄乌两国根据“以外养内”的原则,希望靠安-70优异的性能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打入国际市场,在世界军机市场上与西方一争短长。
愿望与现实往往是存在差距的。按照参与研制的工作量大小,俄罗斯应提供80%的经费,乌克兰提供剩下的20%,但是由于俄乌两国经济都不景气,军费不足,研制安-70的启动经费几乎都是由安东诺夫设计局自己筹集的。1993年6月,乌克兰总理库奇马和俄罗斯前总理切尔诺梅尔金最终签订了联合研制和生产安-70的协议。1994年1月20日,安-70的第一架原型机出厂,同年12月16日在基辅进行了首飞。紧接着不幸的事就发生了,1995年1月10日,第一架安-70原型机在试飞中与伴飞的安-72飞机相撞坠毁,机组人员全部遇难,导致安-70研制计划一度中断。后经过各方努力,在两年之后,即1996年12月,第二架安-70原型机出厂,试飞也于1997年4月22日得以恢复。从1997年开始的4年间,安-70在各种气候和地域条件下完成了大量的试飞科目,结果证明安-70的总体设计是成功的,所测性能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在这一期间,安-70多次参加国际性展览,并进行飞行表演,如1997年夏的莫斯科航展、1998年5月的柏林航展和2000年11月的中国珠海航展等。通过这些国际性的展示和表演活动,无疑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给人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由于安-70是合作研制的,关于它的所有权问题俄乌一直存在分歧。直到1999年5月,俄乌两国经过艰难的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安-70项目归属于1995年10月组建的“中程运输机”国际制造联合企业拥有,俄乌两国政府各持13%的股份,其余股份则按照参与程度分配给各航空企业和商业机构。“中程运输机”国际制造联合企业全权负责安-70的研制、销售、租赁、使用维护及售后服务等事务。该协议的达成不仅有利于安-70项目能够得到俄乌两国国防部可靠的财政拨款和支持,而且可保证得到俄乌两国军方的订货。此外,俄乌两国航空工业的这种联合,有利于与西方进行竞争。俄乌两国还决定,将一些退役的军用运输机租赁给该制造联合企业使用,所获资金用于安-70的研制,作为俄乌国防部购买股份和冲抵其拖欠安-70项目的拨款。
2000年4月3日,俄乌两国空军总司令签署命令,从2000年5月起俄罗斯开始全面参与试飞,与乌克兰联合进行安-70的国家试飞和型号取证工作。安-70项目也由此加快了进度,截至2000年底已进行了250多次试飞。
厄运又一次降临
就在加快安-70的发展进程时,厄运又一次降临。在顺利完成第一阶段试飞计划之后,安-70安装了约一吨重的监测设备,计划从乌克兰基辅转场到俄罗斯雅库茨克进行低温条件下的飞行科目试验。2001年1月26日,当地半夜时分,这架安-70中途在鄂木斯克降落,进行补充加油。27日清晨,在添加了38吨航空煤油,并进行了必要的飞行前准备之后,飞机从鄂木斯克机场起飞。但是谁也有料到,飞机一起飞,右内侧发动机故障灯开始报警;二三十秒钟后,左外侧发动机又突然空中停车。此时,飞机仅爬升到约40米的高度,刚刚飞出跑道区。在这种情况下,除了紧急迫降别无它法。轰隆一声,飞机栽到离机场不远的一片白皑皑的雪地上。幸运的是鄂木斯克当时的降雪量是往年的近3倍,附近空地上雪层厚度达一米多,再加上安-70偏离了起飞航线,这两个因素帮助它避免了同混凝土防护栏杆和硬邦邦的冻土地面直接撞击,油箱没有爆炸,机上33名工作人员虽有伤者,但无一死亡。第二天,电视画面上向人们展示了严重受损的飞机:肚皮开裂,机身下部严重变形,机翼后部的机身出现大面积的裂纹,发动机的螺桨风扇和外机翼也严重受损。这是安-70的第二架原型机,是当时仅有的一架飞机。
消息不胫而走,甚至有传言说安-70项目可能就此告吹,但是俄乌两国政府立即否定了这些猜测。俄罗斯副总理克列巴诺夫在事故发生后宣布:俄乌两国联合研制生产的安-70运输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终止。安-70运输机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前景的运输机之一,必须加快发展。参与项目的俄乌两国专家们也都认为,事故对于俄罗斯和乌克兰来说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安-70还“活着”,它的研制生产不会受这次事故的影响。
事故发生当天,俄罗斯方面就组成了以俄罗斯航空航天局、民用航空器发展管理局局长为首的国家调查组,调查组成员有国防部国家试飞中心、各主要飞机设计局、研究所、试飞院的专家和与安-70飞机研制有关的公司厂商、发动机、机载设备及机载系统厂家的代表。乌克兰也马上派出了以安东诺夫航空综合体总经理为首,由55名专家组成的事故调查组。两国调查组立即展开了工作。关于事故的原因,调查前主要有三种说法:发动机故障;燃油结晶和人为破坏。3月15日,两国联合调查组在基辅宣布:这次事故是由发动机故障造成的。原来,安-70起飞后,第三台发动机(右内侧发动机)螺桨风扇发生超转,发动机的电子控制装置马上自动将发动机关闭,而此时发动机螺桨风扇的后排桨叶还没有来得及顺桨,从而导致发动机上向桨叶桨距控制机构输送滑油的管路损坏。由于后排桨叶还在继续旋转,形成了大约5吨的负拉力。飞行员自然相应加大了其它三台发动机的功率,此时,由于自由涡轮转速传感器工作不稳定,发动机的自动控制装置自动关闭了左外侧发动机。在存在较大负拉力和由于未能顺桨造成桨叶后部的机翼部分出现失速的情况下,飞机在低速状态不可能依靠两台发动机继续飞行。飞行员当时作出的迫降决定是正确的。
2001年2月底,出事飞机分几个部分运到俄罗斯鄂木斯克一个名为“飞行”航空航天联合企业厂房,开始进行修复。由于安-70的机身受到的损坏并不是非常大,而且机上的主要部件大多都是好的,所以最后只花费了200多万美元就将飞机恢复到了可飞行状态。2001年6月5日,修复后的安-70在鄂木斯克重上蓝天,并于6月6日参加了“鄂木斯克-2001”国际陆军武器装备及技术展。两天之后,安-70转场到基辅,试飞工作全面恢复。2001年8月,安-70参加了2001年莫斯科航展,并进行了精彩的飞行表演。
目前,正在研究用基辅航空制造厂内现有的原第一架安-70原型机的机身来生产第三架样机,以加快安-70的发展步伐,争取早日投入批生产。按照安-70项目的研制计划规定,总共要进行780次试飞,目前大部分科目已经完成,如果不出现意外,安-70的试飞最迟将于2002年结束。
先进的技术性能
安-70最大载重47吨,其标准运输任务是携带20~35吨的物资、或300名携带随身武器的士兵、或206名伤病员,从简易机场起飞,以75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飞行,航程可达到3800~7400公里。这个航程足以从英国本土飞到沙特阿拉伯,或从澳大利亚飞到大部分南太平洋地区。由于在飞行性能、使用条件等方面,军方对安-70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这就决定了用传统的方法和技术是无法达到的,必须采用以前在研制运输机时没有实践过的新设计方案和最新的航空技术。
如在飞机动力方面,安-70采用了涡轮螺旋桨风扇发动机(简称桨扇发动机)就是最突出的例证。世界航空发达国家从70年代中期就开始研制(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和普惠-艾利逊公司就试验过这种发动机),但由于一些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它们至今没有一架桨扇发动机飞机投入使用。安-70是世界上第一种成功使用桨扇发动机的飞机。这种发动机集涡桨发动机的高经济性和以前只有涡扇发动机才能达到的高速度性能等优点于一身。安-70所装的四台Д-27桨扇发动机,单台功率可达到 14000马力,是由乌克兰扎巴罗热“进步”发动机设计局、俄罗斯中央巴拉诺夫航空发动机制造研究所和茹科夫斯基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联合研制的。发动机的燃油消耗率极低,在巡航状态下只有130克/马力u30fb小时,以最大巡航速度飞行时,其油耗与现代运输机上使用的涡喷发动机相比要节约20%至30%。与Д-27发动机匹配的СВ-27同轴对转螺桨风扇由全复合材料制成,直径4.5米。每副螺桨风扇由同轴串在一起、转向相反的两个螺桨风扇组成,前面一个8片桨叶,后面一个6片桨叶。这种设计可以有效延缓气流分离(桨叶失速),且噪音小,其推进效率高达90%。桨叶成半圆形,展弦比小,厚度薄,呈后掠形,能够有效延缓桨尖出现激波。虽然СВ-27螺桨风扇的桨盘直径只有普通螺旋桨的一半,但其功率载荷是现代高效螺旋桨功率载荷的5倍。
安-70的机体结构采用铝合金、先进的铝锂合金以及钛合金紧固件。为了减轻机体结构重量,还大量采用了复合材料,如前缘缝翼、襟翼、阻流片、水平尾翼、垂直尾翼、副翼、整流罩、舱门和各种大小口盖均由复合材料制成。复合材料的使用量占机体结构重量的25%。由于大量使用先进工艺和材料,安-70的很多部件的制造过程,有80%可实现自动化加工,大大提高了效率,劳动成本可降低50%。
安-70的空气动力布局是俄罗斯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和安东诺夫设计局专家共同智慧的结晶。安-70采用大展弦比、中等后掠角、加厚超临界翼型的上单翼设计,翼展44.06米,宽机身,低平尾,高垂尾,前三点起落架。它的飞行速度与现代先进的涡扇运输机接近,巡航速度为M0.68,在执行远程运输任务时可超过M0.7,执行短程运输任务时可达到M0.8。其巡航速度比安-12和美国的C-130及C.160高出30%。
安-70机翼除了装有常规的前缘缝翼外,还有高效的双开缝后缘襟翼,能够充分利用螺桨风扇产生的高压滑流,起到增升作用。在襟翼放下35度,时速低于148公里时升力系数仍然可达5.6,而且依然可以保证良好的操纵性。由于安-70空气动力性能出色,再加上高效的发动机使其具有优良的起降性能:它满载47吨时可以无任何限制地在独联体国家现有的近70%的机场起降;在执行标准运输任务时,独联体国家内可供安-70使用的机场数则增加到80%。根据计算,安-70在载重20~35吨时可以从600~900米长的低硬度土质跑道上起飞,航程仍然可以达到1450~3000公里;在载重47吨(相当于机载一辆Т-80坦克)时可从1800米长的跑道上起飞。
安-70的起落架为前三点式。前起落架为双轮。小车式主起落架位于机翼下方机身两侧的底部,各由三组并列的双轮前后排列而成,共计12个主机轮。它们可有效地降低飞机着陆时对跑道的压力,其机轮对地面的压力仅为美国C-130运输机的1/3。
依靠其机载系统和设备以及飞机本身自带的装卸设备,安-70可以在无设备支持的机场独立使用30个昼夜。由于安-70具有较高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飞机的运输效率和部队的机动作战能力。
先进的结构设计,可使安-70飞机的年平均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其技术维护也采用“视情维护”的模式,所以单位技术维护量大大减少,为8~10人u30fb时/飞行小时,比安-12的维护量减少了60%。
安-70的节油效果也是显著的,具有良好的使用经济性。它的燃油效率要比安-12和洛克希德的C-130“大力神”战术涡桨运输机高60%至80%。与伊尔-76相比,安-70能够运输的货物种类更多,燃油效率更高(单位消耗量少23%),维护时间和费用更低。与波音707这一类早期的喷气运输机相比,节油率可达60%。由此可见,安-70的使用经济性非同一般。
对于军用运输机来说,载重量与货舱大小的综合考虑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影响着军用运输机所能运载装备的种类和数量。近年来,世界各种军用车辆的发展趋势是想方设法提高其运载能力、加强防护、提高机动性与火力,因此车辆的重量和体积也呈增长趋势。这就要求军用运输机的载重量和货舱尺寸要能满足这一要求。安-70在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安-70采用长40.25米的宽机身和长21.9米、宽4米、高4.1米的大货舱设计,其容积约为安-12和C-130飞机的3倍,因此有些C-130运不了的大型设备它能运载。其气密性货舱内可以容装独联体和北约国家几乎所有的陆军装备和武器,而安-12只能装载其中的14%。例如象 M2/M3“布雷特利”战车一样的大型车辆,不需分解便可装在安-70的货舱内。任何改型的MIO9SP型榴弹炮、2S6M机动炮、SA-11型导弹发射车等均可装进安-70货舱内。大型战略运输机安-124所能装载大型货物种类的20%它也能够载运。
机上装有运输设备和货舱地板高度调整系统,可以主动装卸任何货物,包括ISO国际标准集装箱。货舱内设有四台总起重量达12吨的电动吊车和两台电动绞车。飞机尾部的大货舱门由液压控制,放下后成为货桥,吊车和绞车即可自动装卸货物。利用地板上的货物输送滚轮,可以空投20吨重的货物。舱内也可方便地进行改装,经改装后除了装载货物外,还可分两层载运300名空降兵。安-70的商用型――安-70Т的货舱内,既可以使用ПА-5.6刚性空运货盘,也可以使用ПА-3、ПА-4和ПА-6.8型柔性空运货盘运输货物,还可以装载УАК-2.5、УАК-5和УАК-10以及国际通用标准集装箱。
安-70采用双人制驾驶舱,机载设备先进。机上的激光陀螺导航设备,无线电设备及飞行控制计算机能保证飞机在二三类条件下正常起降。机上设备之间的连接还采用了美国的数字式多路数据接口,它不仅可使飞机导线的长度和连接工作量减少70%,而且可减少导线重量40%,还便于进行加、改装及用户选用西方的电子设备。机上装备的数字式综合机载设备,自动化程度高,共有50多个信息处理器,可自动收集飞机各系统和设备传来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处理后立即传送并显示到驾驶舱内的6个数字式大型彩色显示器、4个辅助显示器以及平视显示器上,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负荷。驾驶盘式电传液压操纵系统有3个数字通道和6个模拟通道。这一切使飞行员的驾驶变得更为方便和舒适。
先进的机载电子设备可保证安-70全天候在所有纬度地区执行任务。机上装备的电子对抗设备和主、被动防御系统,能够使飞机减少和避免地面防空手段的攻击。安-70装备的БАСК-70飞机状态监测系统(这是一个智能系统),与飞机所有功能系统交换信息数据的数字通道相连,能对在飞行中接收到的众多参数进行连续处理,之后将必要的信息及时传送到显示器上。在飞行后,地面维护人员也可借助于该系统的数据和信息,为下次飞行做有重点和针对性的准备工作。
充满变数的前景
作为高性能的中程军用运输机,安-70不仅可以充当空投平台和运送重型设备和人员,以安-70为基础还可以发展新的型别,拓宽它的使用范围。比如经改装后作为民用运输机使用,它的优点可能会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
据介绍,安-70可算得上是独联体国家第一个国家间合作的大型航空项目,已经并将有萨马拉、鄂木斯克、圣彼得堡、乌法等城市的100多家俄罗斯企业和不少于20家的乌克兰企业参与该项目。研制生产安-70已被列为俄乌两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优先项目之一,截至2001年8月,俄罗斯已经为安-70项目投入了3亿多美元。安-70项目的成功实施也会给两国航空工业保留和创造近10万个就业机会。
为了吸引资金和争取订单,从1998年开始,俄乌两国建议欧洲国家与其合作,生产一种以安-70为基础的适合欧洲国家使用的新型短距起降中型军用运输机安-7Х。因为实现这项建议可以减少欧洲国家数十亿美元的研制费用,并降低技术风险,因为欧洲公司不象安东诺夫综合体那样具有丰富的研制和生产大型运输机的经验。生产这种以安-70为基础的飞机不需要重组研制班子,总装可以在欧洲和俄乌进行。西方要研制同样的运输机至少要花费60~80亿美元,与俄乌合作研制将可大大降低其研制费用。无疑,安-70飞机本身是非常好的,它几乎所有的性能指标都符合前面提到的FLA计划。早在1999年7月德国军方的装备部门,在进行调研后就曾得出过结论:安-7X符合德国军方对未来军用运输机的技战术要求,西欧联合研制的飞机要超越它是不太现实的,而且它的价格将在1亿马克之内,比欧洲自己研制生产的未来运输机要便宜30%。德国曾在2000年希望退出FLA计划,并已开始同俄乌两国就“参加安-7X飞机的设计,并购买75架,以替代德国空军老化的军用运输机”的问题进行了谈判。这一意向得到了普京总统的支持。2000年6月16日,他在德国进行正式访问时对德国企业的主要代表们表示,希望实施在俄乌合作的安-70基础上与德国共同生产军用运输机的方案。但是欧洲国家都不想让出这个总额将超过300亿马克的未来市场。最后由于其他欧洲国家对柏林施压,使德国方面被迫在这一问题上放弃了同俄乌的合作。英国、法国和其他的北约国家1999年成立了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该公司已开始研制自己的中程运输机A400M。该机将由欧洲航空工业制造联合企业空中客车工业公司来生产,相当一部分资金由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公司来提供。但欧洲人的困难在于,被他们称为“伙伴”的这架飞机,目前只是停留在图纸上,最早也要在7年之后才能制造完成。俄乌两国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却很平静,因为安-70最初就是从自己研制、自己生产、自己装备来考虑的。此外,与德国同行的谈判也有一定的好处,增强了俄乌对安-70竞争力的信心,正如“中程运输机”制造联合企业总经理所说:我们已经证明,可以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运输机,正如德国专家们所指出的,这种飞机具有极具诱惑力的经济特征。
目前,俄乌两国已经宣布:安-70是一个开放型的研制项目,任何有兴趣参与研制和采购的国家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谈判。目前许多将退役C-130和C.160运输机及准备装备新型军用运输机的国家,包括许多亚洲国家都对参与安-70的研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乌克兰和俄罗斯政府分别于2000年10月12日和12月4日签署了文件,要求安-70将从2002年以后开始批生产,分别在乌克兰的基辅航空制造厂和俄罗斯的萨马拉航空制造厂或其它航空制造企业进行。根据俄乌两国1993年签署的协议,俄罗斯和乌克兰军方将共采购300架。2001年4月2日,乌克兰国防部已为乌克兰空军订购了首批5架安-70,而俄军的安-12运输机到2005年将全部到寿命,急需更换新机,随着俄罗斯经济的恢复和国防预算的增加,未来将逐步增加采购数量。
安-70参加了一系列的国际航展,已经成为国际军机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潜在对手。基本配置的安-70售价约为5000万美元,而西方的类似运输机则要花费9500~11800万美元。根据俄乌两国的预测,安-70以其出色的性能和价格优势在世界武器市场及民用运输机市场上将是有竞争力,而在未来20年间,国际市场对安-70的需求可能达到1000架。
基于此种预测和考虑,安-70将以短距起降军用运输型为基础,然后发展空中指挥/预警型、海洋巡逻型、空中加油型和搜救型(安-70ПС)等。在民用方面,安-70的发展潜力也很大,如安-70T、T-100、TK都是已经提出的民用运输型或客货两用型。此外,它还可以改装НК-93或CFM56-5C4涡扇发动机,以满足出口的需要。
当然,在安-70的第一种生产型还没有问世之前就谈发展型有点为时过早,这些型别有些还只是一种设想,实现起来尚需时日。
同时还需要指出的是,安-70将来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变数。发生在今年的这次飞行事故给安-70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也给其市场推广带来困难,特别是对安-70的民用型安-70 T的发展更为不利,估计在2004年之前安-70 T不太可能投入批生产。排挤俄制航空产品的西方竞争者更会以此为靶子,大做文章,例如法国就以飞行安全为由拒绝安-70在2001年的巴黎航展上做飞行表演就是一个例证。此外,到现在为止,俄罗斯国内进行安-70批生产的厂家和提供Д-27桨扇发动机的企业还没有最终确定。而且安-70项目还要面临俄罗斯其它飞机发展计划的竞争和挑战,如伊尔-76МФ(加长改进型)和图-330等。目前,有意购买安-70的发展中国家,在近几年内,由于经济等原因也不会有大量订货。总之,在安-70的研制过程中已经历了太多的坎坷,俄乌两国各方能否克服目前的困难,给予更大的支持,以促进其早日问世,我们将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 思 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