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c1
-
无量寿经:“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菩萨乘愿,众生随业。各人学佛因缘殊异,有的善根,因缘俱足,自然亲近三宝。有的需经一番颠沛,付出惨痛代价,甚至性命,才得一闻佛法。弘一大师传曾载:“人身难得,是万古一瞬的因缘。佛法难闻,是历劫不遇的际会。错过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一份过失。”今者,我们访谈的这一位无嗔居士,就是在医学上束手无策,依佛法起死回生的实案。不止一次,无嗔居士以自身为例,劝人念佛放生,谈及师恩,不禁潸然泪下,泪眼婆娑,令人动容。
无嗔居士,未学佛前,染习甚重,性烈如火。业报现前,八十一年末,因小便困难出血,经三所医院诊断为膀胱恶性肿瘤。又因排便黑漆,检查为胃出血、肝硬化。兹因血压过低、胃又出血,致肿瘤部份亦无法手术,只能改以人工膀胱代之,否则生命难保(估约一个多月)。居士一生顺遂,遭此打击,身心俱惫,顿入痛苦深渊,万念俱灰。
幸逢菩萨垂悯,同村善知识张居士,平素护持三宝,对于佛学经藏,多有涉猎,亲近上圆下因老法师,恰来探望,见其已无退路,便起议上山请益,或有转机。无嗔居士,欣喜祈盼。
上山前一晚(除夕夜),便作一梦,梦境初起,有一长相丑恶女巫,在身后追打,大声吆喝。惊醒后,如厕时,排出大量污浊秽物。待天将亮,又入梦乡,梦中自身在一小茅篷,旁砌大石,两旁竹林稀疏,鸟叫虫鸣。而无嗔居士化身一小女孩,头绑发髻,玩耍嘻戏,怡然自得。
大年初一,众亲友将其半背半扶,上山见师。初进茅篷,见四周景象与梦境仿佛,心中激动莫名。再见老法师,庄严慈祥,泪水如决堤般涌出,痛哭失声,泣言:“您就是我的师父啊!”
待心绪甫定,详诉病况,老法师仔细聆听,端详再三,终以坚定口吻开示:“你累世杀业深重,如今业力牵引,得此重症。但只要诚心忏悔,戒杀放生,定有转机。”当下便为无嗔居士皈依,并叮咛再三,嘱要拜佛放生,茹素戒杀。末法众生,障深慧浅,定要身遭苦厄,才能醒悟。居士亦然,竟向老法师央求,道:“医生说我营养不良,可否食鱼、蛋。”待师父怒眉一蹙,严肃告诫:“你已吃了一身是毒,还要吃。”
一语惊醒梦中人,听师一言,顿时明了,身染重病,皆由宿世杀业,自觉惭愧,便发愿吃素戒杀,永断荤腥,放生偿债。但因长期出血,身体羸弱,一直未礼佛拜忏。直到初七,张居士来电询问病况,鼓励定要礼佛,向冤亲债主求忏,才能有所突破。所谓“礼佛一拜,罪灭河沙。”自此,无嗔居士拖着虚脱的身体,抱着破斧沉舟决心,强忍痛楚,开始礼佛。
是日,家中无人,仅有八岁胖儿子,见母病重犹怜,赤子纯情,孝心感人,为鼓舞母亲拜佛,竟要求一同礼佛。过程中,无嗔居士屡拜屡跌,不支倒地,但仍坚不放弃。胖儿子亦打嗝放屁连连。母子二人,就在泪水交融,悲欢夹杂的两个多小时中,完成了第一次礼八十八佛。
隔日初八,如厕时排出大量黑便,心中暗惊,自忖是否礼佛,耗费太多体力,致胃大量出血,直至初九晨起,如厕排出正常黄便,始知是业报减轻,让胃停止出血。胃出血六十余日,药物无法控制,竟因礼佛、放生而告痊愈。自此信深愿坚,心中笃毅。
大乘起信论云:“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故,或谓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逼迫。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宜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发大愿,恶业消除,善根增长。”
事忏有依吾佛力,理忏无过我自心。无嗔居士,口称佛号,身礼佛足,忏从心起,至诚恳切,以致能灭罪消愆,病得除愈。
乃至放生,自皈依后,未尝中断。大钱随师父放,小钱私下随喜。犹记师父开示:“人之有病,皆由因果。所谓心包果海,果彻因源。累劫杀业,致病魔恼身。放生偿债,功德殊大。”无嗔居士深铭五内,烙在脑海。谈及至此,亦感恩周遭莲友,在其孤孑无援时,助其放生。
如此用心,拜佛放生,历时四月,再回医院复诊,膀胱肿瘤竟然消失,医生讶然,频频探问。嗟呼!莲池大师在戒杀放生文中语:“梵网以放生为常住法。常住者,金刚身,无量寿也。”金刚者,坚硬不坏。无量者,遍虚盈空。可见放生功德之丰伟流长,实非吾等博地凡夫可证悟者。
自初见师父迄今,业已八年,期间拜佛、放生、念佛,不敢懈怠。几经熏习,今非昔比,身体状况,渐入佳境。肿瘤已然消失,肝硬化亦恢复功能,除胃偶作痛外,已无大恙。如今的无嗔居士,心泯慈悲,以戒匡习,克己复礼。对罹癌或身遭重难者,亦感同身受,衔命辅导,用自己奋斗过程为例,勉其吃素、放生、念佛,使其减轻痛苦,深植佛种。她深信,惟有如此,才足报佛法兆载永劫的恩典。
韩愈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父者,如师如父,除了传授正业,解迷释惑外,还有一分如父般的关怀疼惜,呵护备至。无嗔居士直心,常言:“若非师父教诲,已无无嗔,师恩恩同再造,情同父母。今惟有专崇净业,护持放生,真为生死,发菩提心。如此才能报浩瀚师恩于毫微。”其对师恩的真挚丹心,至情至性,足为吾等常随学而习之。
研读禅宗经典《六祖坛经》,学生时常拍案惊奇,感受至深,法喜充满。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读《六祖坛经》让我明白了人人皆具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真理,从而更加坚定了自己学习佛法的信念,更加增强了修行的信心。经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尽)在自性”。当五祖为慧能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在《六祖坛经》中,自性佛性、般若之智和菩提之觉是一而三、三而一的概念,人人本具,“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人人平等,“当知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而且“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大丈夫天人师佛”,即人人皆可成佛。
说到此,人们不禁要问,既然佛性人人本俱,人人皆可成佛,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轮回受苦,未能成佛呢?《六祖坛经》进一步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经言: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只缘心迷,不能自悟”,“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这就是说,众生之所以虽本具佛性却未能成佛,长期轮回受苦不能解脱,皆因“世人愚迷,不见般若”。换句话说,即凡夫因其有妄念浮云遮掩了人的清净佛性,使佛性无法显现,故不得成佛。记得世尊当年于菩提树下夜睹明星悟道成佛时慨叹道:“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妄想执著即是愚迷,这与《坛经》所讲的道理一脉相承。
那么怎样才能成佛呢?《六祖坛经》指给我们学人一条最直接、最了当、最保证的道路。
《坛经》指明了修行成佛之路,这就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实修方法。既然众生之所以轮回受苦不得成佛的原因是由于“愚迷”,妄想执著,是妄念的浮云遮住了本自清净的佛性,那么,必须吹散妄念浮云,才能使佛性显现出来。为此,必须“无念”。经言“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即并非木石头那样无有灵知,而是虽然生活在万事万之物之中,但不要执著他们。要在举手投足、语默动静之日用中保持“无念”、“禅定”的状态。“禅定”者,“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也。这里,慧能大师把“无念”的理论与《金刚经》中“无相”、“无住”结合起来,提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顿悟修证学说。所谓“无念”者,即“于念而不念”,“于一切境上不染”,就是不起杂念而保持正念,不染著于外境,以吹散于妄念浮云。所谓“无相”者,即是“于相而离相”,离是不著义,无相就是不著于相,以把握诸法的本性。所谓“无住”者,即“于一切法上无住”,无执著,无系缚。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为学人开示了一条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修行之路,即“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常行直心”。正如《坛经》所言:“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是佛地。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这是何等直截了当的高妙法门,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永嘉禅师云“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也即指此法门。我辈必须十足珍惜、信受奉行。也正是因为此法弥足珍贵,慧能大师在其临入寂前谆谆告诫弟子:“但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无动无静,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是无非,无住无往。恐汝等心迷,不会吾意,今再嘱汝,令汝见性。吾灭度后,依此而行。”说到此,六祖大师还是不放心,“复说偈言: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真是叮咛又叮咛,嘱咐又嘱咐,如母送子远行前的再三告诫,其慈悲之心溢于言表,感人肺腑。我辈学人如不精进如法修持,实在愧对祖师。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是《坛经》又一开示学人不要把佛法与生活隔开,以免步入那种逃避现实、躲入深山古洞之中、只求自了的二乘学人所走的“焦芽败种”之路,而是要在现实生活中修不取不舍、无念无相无住之大乘顿悟般若行。
古往今来,诸佛菩萨无不是依现实生活而证菩提。《金刚经》卷首叙述如来的身教云:“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饮食讫,收衣钵,敷座而坐。”此段恰好说明如来是“不舍道法,现凡夫事”。因为凡夫要穿衣吃饭,走路睡觉,应事接物,而圣者就是在这些凡夫事中,无念无相无住,如如不动,故能在凡夫的日常生活上不起我法执著,而自在解脱。所以藕益大师说:“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也就是说凡夫是在圣者悟的地方迷,而圣者恰在凡夫迷的地方悟。故凡夫迷而不觉,则长堕苦海,不能解脱;而圣者大觉不迷,则远离苦海,究竟解脱。既然圣者在生活中悟,而凡夫是在生活中迷,那么,众生若欲破迷开悟,转凡成圣,也只有效法圣者在现实生活中无念无相无住、不取不舍、即哪里迷从哪里悟才能有成。故《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经言:“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这一切均说明修学佛法不能离开现实生活,只有依此现实生活中无念无相无住、观空谴相、不取不舍,按照《坛经》所开示的修行法门去真修实证,方无愧于六祖慧能大师的开示之恩。“不离见闻缘,超然入佛地”,这是《坛经》中的名言。我想,这不仅是学佛者所追求的目标,也是为达到这一目标所必经的途径。学生将此指导自己的修学实践,以期早有成就,以报师恩。]墨客道: 默默鸟归林,寂寂风止吟,泠泠泉暗涌,落落余晖浸,
[久尘]墨客道: 缈缈雾漫云,叮叮露滴琴,漫漫夜观信,暖暖入吾心
[小泥人]书童 楼兰..醒时诗酒醉时歌...瑶琴不理抛书卧...无梦南柯...得清闲尽快活...日月似穿梭过...富贵比花开落...青春去也...不乐如何?!
[久尘]墨客道: 醉舞狂沙长剑吟,倚天笑问世间人,清泉涤刃寒沏骨,风卷落叶不染尘
漫谈酒剑竹轩乐,念友思乡还山河。空语醉墨洒豪情,无言之轻杳然则。
鸟鸣秋柳丝,小楼清梦起 ,闻鸣心已悦,推窗风浸衣
有感少帅离去。。
秋染山林,五彩缤纷,风卷落叶萧萧下,浣纱溪边唱轻歌,人去山寥落。。
落叶不归根,情恨已陌陌,驾鹤西去在清秋,故人相送天涯路,穹开英才过。。
走走
停停
看看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秋光映轩亭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和风送日暖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落叶在飘零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淡秋一抹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叶染五色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茎草微扬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秋雁划天鸣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溪载秋叶去远游 带走一身愁……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天开尘埃落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观魔乱世行
.秋风漫茎草微扬.墨客道: 秋风扫净败物灭 还我秋清静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走走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停停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看看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寒雪映天清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风卷败物尽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琴歌满苍穹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如若无牵无挂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我要流浪天涯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心海绿意满天下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撑点渡船起航程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千广厦 居竹乐 睡清莲 啖茶饮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万水飘萍洒然,剑气傲笑天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醒时诗酒醉时歌..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瑶琴不理抛书卧..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无梦南柯...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得清闲尽快活..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日月似穿梭过...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富贵好比花开落..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闲梦去也..
.寒雪映天清.墨客道: 不乐如何?! 。。
--------------------------------------------------------------------------------
(52) 第 52 回 请改为您自己格式的小标题 2002-01-08 17:24:59
[文华]墨客道: 留人不住,醉泪送君去。一曲陈歌来时路,伴有山雀啼处。村边秋柳黄青,叶叶枝枝离情。别后锦书无寄,画楼云 雨无凭。
[久尘]墨客道: 日沉低暮,凉意荡昏烛。两袖清风归时舞,片片枫叶无助。高堂金玉美酒,点点滴滴忆出。曾现昨日佳梦,寒醒干栏箫胡
--------------------------------------------------------------------------------
(53) 喜 欢 2002-05-24 13:28:01
喜 欢
翻遍回忆,如果将情愫漫延,我喜欢
喜欢他的眉梢满是爱意~
喜欢他的眼眸深情凝望~
喜欢攀着他的胳臂轻挽漫步~
喜欢他低头轻啄我的面庞~
喜欢细雨中漫步,心中轻唱思念的歌,
喜欢伴着歌乐将心声去诉说
喜欢与所爱的人挽着臂膀在闲山静水中浏涟
喜欢将头靠在他的胸前垂下眼帘
喜欢被他轻揽入胸怀
喜欢他包容我一一所做
喜欢他的指尖充满着柔情抚爱
喜欢,喜欢的那么多
我的世界被疼爱紧紧包裹
被人疼爱的感觉这样美好
我是否因喜欢 你心说不可娇宠
而轻将这帷幔缓缓拉过?
--------------------------------------------------------------------------------
(54) 为什么 2002-05-24 13:29:29
为什么
为什么幸福总是这样短?
为什么花开叶落自幽香?
我想寻答案沉潜记忆 幽思无限长
成长快乐的记忆点点润心肠
执笔录下静心园 绿意浅浅绽满心灵间
放下对爱的执著又有何妨?
我心微笑力量开始无限长
生活无论多苦我都能承受
心灵自由 我要触摸世界灵长
生活 生活已不同往常
微笑重新又回归我的脸庞
宁静我心 从网络见千千世界
友情温暖 一次次灌流润心田
游历千峰超然物外将身形细观看
当爱的帷幔缓缓拉过 寒夜渐来临
经历炼狱苦痛 心灵梦醒轻轻化蝶翩
化掉怨恨 清清之爱愿润身边仇怨
寒夜过后 阳光初绽暧心房
前路 前路 还有些微的迷茫
我心清静 心灵无畏微笑迎对
游历人间净我身心如愿飞跃尘寰!
--------------------------------------------------------------------------------
(55) 第 1 回 心灵世界的境象 2001-10-26 10:32:31
心灵世界的境象
心灵的世界是奇妙的,它会随着人的心念变化出异样的境象,随着心灵世界沉睡之门的打开,会展示与你无限美妙的景观,
只要你打开这条心灵的通道,在心灵世界的另一面就会看到浩渺无尽深远的宇宙,有海洋,有天空,有欣欣向荣的万物生命,那一个更广大、更洁净、更美好的世界。它不飘渺无痕,它在你心灵的深处,在你心思纯洁的时候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在你肆意妄为的时候它沉睡,关闭。想用语言来描述会知道语言的贫瘠,那种心灵的感受如何可用语言说得清呢?
语言和文字只是借用来表达真理,只是帮你达到悟境的舟车而已。我记住了这句话。于是我愿试着将那种感悟讲述出来……
--------------------------------------------------------------------------------
(56) 第 2 回 静观世间 2001-10-26 10:37:50
静观世间
宁静音尘绝,唱晚西江月,琴音绕寰宇,星光流动夜。
浩瀚的天体星河在流动,日月星辰在宇宙间依神密的自然力量引导沿着各自的轨迹运转着。
日落,月出,星现,人息,物眠……
月落,星隐,日升,万物从睡梦中醒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春夏秋冬相接,生生不息,绵延不断……
天地日月恩泽于万物,但却不为这而功居,人勤劳的工作而不抱怨,乃是与天地日月结合为一。
人在任何场合中,只要忘我便能与境合而为一,物我相忘,如没入天地间唯一滴雨声里。万物虽有万种差异,但却来自一个本源,是道。万物虽分身百亿,各种形状、物体,其实本是一体,容辱共存,所以道存天地中,存于宇宙中。
真理在世间的万物中,没有一位老师能把任何东西灌输给学生,但他却能帮助学生看清内心的一切。
文字指出真理,真理不在文句上,光在文句上推敲,结果只会在文句上打滚,见不到真理。就象听话听其音,悟才在期间。
为生活而射猎,只能解决一时的安逸,射中心中的迷惑却能解决一生中的烦恼与痛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一生真是极其有限的,但由于无知而在很多事物上浪费了生命。唯有纯净的心灵看这个世界,我们才能以喜悦、宁静的正确观念享受生命。
从物质的爱欲中挣扎出来,少欲无贪,自然天广地阔。
--------------------------------------------------------------------------------
(57) 第 3 回 人心与佛心 2001-10-26 11:12:56
人心与佛心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本性。若能抱持明净无染,则杂草乱麻不生于心田,而且会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不仅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净化社会人心。真正的爱心是爱顾自己的心,一般人只重视了外在的一切,粗心大意忘了自己的心,任心流转不息,随世事致生念、嗔、痴、疑等心。如果自己的身心能够调御得好,才是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清静的莲花,都有无量的智慧。莲花生于水、长于水,但它因高出水面而纯洁不受污染。人也能象莲花一样,生于俗世,长于俗世,但借着心灵的升华而出俗世,不受俗世所污染。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颗佛心,这是清静的本性,人心与佛心名异质同,差别在于人心常忘了发挥那份清净的智慧。人们常让欲念蒙蔽了智慧,污染了清净的本性。精进是自救的生路,有智慧的人常努力精进修养自己的心。
--------------------------------------------------------------------------------
(58) 第 4 回 心灵世界的表象 2001-10-26 11:26:30
心灵世界的表象
在我们生命的世界中,不妨先把身处的世界称为外部的世界。婴儿的心中是纯净的,除了先天携带的隐没在生命的深处没有显露的,外部的世界在他的感观中一切纯净。
生命从诞生那天起,我们的头脑就开始了对这个世界印象的贮存.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灵的世界已经存放好多好多的事情.不知是因何事的触发?是生活的艰辛吗?情感的失落吗?工作的不如意吗?不一而足的事引发出一丝丝的不如意,心有点烦.当这烦燥少些时,我们可以依善良意愿的萌芽将这化解,于是微笑浮现于面庞.
可往往是当一事没有化解,新的烦恼又来临,渐渐地心灵中装下了太多太多的事情,什么都往里装.就好比人心灵表层的世界的空间就那么大,心灵装满了,就会外溢,就会将痛苦转加给别人,于是人与人之间出现了磨擦,人在世间的苦难加大,人间因这四处的流溢变得很不好了.我们生活在期间会很烦,烦,烦…
人往往在看到、感到痛苦的时候引发出了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
(59) 第 5 回 一念无明 2001-10-26 11:39:34
一念无明
释尊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后,观察众生,感叹,善哉,善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若远离颠倒、妄想,一切智,自然智即得现前。
众生佛性本俱,无因忘动,清净本心忽然就生出了无明妄乱的知见,知见妄乱生发就扰乱了清净真心,如此妄乱知见相生相续不能停息。由于认识有了迷惑,清静真心变得晦暗昏昧,于是种种妄想颠倒聚集在身内,本真心体那妙圆妙明的心迷失。好比浮云一时遮住了天空,如果天空是妙明真心,一念无明认浮云为真,心即迷失。
生命从久远以来,因种种的妄想狂念和烦恼,造成种种恶欲的根柢,它们相集相聚在一起,至使修行求解脱之人,不能成就佛的无上智慧。身外之物好比是贼,如果一直认贼为子,失去本真心性,只能堕入生死轮转之中不能拔除。心灵迷失因着眼于外部,随世间幻象而动,而忽略了内部,不能识见自身内部。通过修心的磨炼,洗净尘世纤华, 心体中的尘垢既已洗除,认识没有了迷惑,便不会落入邪见。清静本心就会显现,
众生皆具佛性,对生命本身有清醒的认识,解开迷惑,就能达到与佛的智见一样。
--------------------------------------------------------------------------------
(60) 第 6 回 清理一下心灵的世界 2001-10-26 11:59:58
清理一下心灵的世界
心灵的世界好比是座花园。一座美丽的花园,因杂草从生,垃圾遍地,如不清理我们会被现实社会造成的心灵沉重压抑得非常难过.
让我们打开的记忆的闸门,让思绪无限地沉,沉潜,回到最初的记忆时光,从那可回忆起很多轻松无忧的时光,漫漫地,美好的记忆仿佛从记忆中醒来,它可取代你一时的痛苦和忧烦.
心情会因回忆而变得轻松,在轻松的心境理清一下思绪,再反观那痛苦,我们仿佛就是一个旁观者,或许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心灵的世界也会因回忆的整理,适时地将不再要的陈渍除去,留在记忆中的就是美好,毕竟善良、美好的景象让人感到祥和和轻松.
随着回忆,将紧紧握住痛苦的手松开吧,给自己一份平静心绪的时间.所有痛苦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那么也一定会有化解痛苦的方法.别紧紧抓住痛苦的手不放……
我们心灵的世界本是空旷和广大的。我们每一个求之不得的欲望就是一个执著,就好比是建立在心灵世界的一座围城.心灵会因这样的城堡占据,世界会越来越小.要想回复那宽广的心域,就要学会清除那些不好的观念。
- volcanoVol
-
是指众生都有成佛的种子,就是可能性。而并非本来是佛。
请参看宝性论
- 臭打游戏的长毛
-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又都有佛性
- 苏州马小云
-
众生如果没有成佛的可能性,佛也不必讲道理了.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又都有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