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dim
-
3月底以前,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正面平静了一阵。由于他的判断,苏军的下一次攻击将在他的对面展开,4月6日,德军防守柏林的维斯瓦集团军群预备队中的快速兵团有一半转隶舍尔纳指挥。他还被希特勒授了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并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以表彰他卓越的作战指挥成绩。同时,希特勒任命他为“阿尔卑斯山要塞”总司令,但苏军的下一次攻势却是柏林。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前夕,任命他为德国陆军总司令。
舍尔纳在希特勒自杀后,所有战线的战事都已逐渐平息的局势下,仍不可思议地希望继续作战。鉴于德军在各条战线均已溃败,又不想让各集团军无条件投降苏联人,他决心经过捷克向巴伐利亚作有秩序的撤退。5月3日,他派他的参谋长纳茨梅尔将军乘飞机到弗伦斯堡接受关于自己部队而后行动的指示,帝国新任元首邓尼茨表示希望他们能实施退却。大撤退直到5月7日德国新政府宣布休战时才结束。
舍尔纳下令他手下的3个集团军向分界线“有组织地大逃亡”,逃往美军的占领区。但是,由于苏军坦克已越过埃尔茨山脉到达波希米亚,阻挡了部分德军的退路。而美国人也强迫德军纵队停止前进,并把他们赶回临时营地,随后把这些营地交给了苏军。舍尔纳的计划破产了。
依照投降规定,舍尔纳自5月9日零时起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挥权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组分成若干小组越过了国境线。舍尔纳搭乘小飞机飞到蒂罗尔去寻找古德里安。但古德里安已被美国人逮捕。于是,他于5月中旬前往德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向美军投降。5月底,他被引渡给了苏联人。
舍尔纳在克拉斯诺雅尔斯克集中营经过短时期的停留后,就于1945年8月被关进了苏联监狱。1947年,他被送进莫斯科的卢比扬卡国家监狱。在那里,他一年只能得到20次放风的机会。1949年,他又被转移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监狱,后来又转送到布吉尔斯克“欧洲地区”监狱。1952年他被判处25年徒刑。在弗拉基米尔“政治监狱”监禁了两年多。1955年元月18日,舍尔纳被送到东柏林。他受到了苏联占领区的红十字会长路德维奇,德国统一社会党工作人员格斯纳和前德军将领代表团的欢迎。稍后,苏联大使普什金的代表来通知他,已经为他办好了居留占领区的手续。
在东柏林约翰大饭店的欢迎宴会上,前德军将领拉特曼劝诱舍尔纳留在东德。元月26日,乌布利希也派代表出面邀请舍尔纳留在苏占区。舍尔纳坚决地拒绝了邀请,并回到了慕尼黑。
慕尼黑法院检察官发布公告,搜集舍尔纳的罪行材料。告发材料如雪片般飞来。
舍尔纳被判处4年徒刑。他对此毫不抱怨,并在宣判之后说:“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我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祖国效劳,以抗拒布尔什维克党徒们的攻击 。”
相关推荐
波罗的海沿岸战役双方将领是谁?参战人员简介
戈沃罗夫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1897.2.10(22),布特尔基村,今属基洛夫州—1955.3.19,莫斯科〕苏联军事家,统帅,苏联元帅(1944),苏联英雄(1945.1.27)。 卫国战争结束前,戈沃罗夫一直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从1944年10月1日起负责协调本方面军和波罗的海沿岸第2、3方面军的行动。战后,戈沃罗夫历任列宁格勒军区司令(1945.6—1946.4)、陆军总监察长、武装力量总监察长、苏联武装力量部副部长(1946.4—1948.7)。1948年7月任国土防空军司令,1950年5月兼任苏联军事部副部长,1952年7月任苏联军事部副部长,主管军队军事训练。1953年4月任苏联国防部总监察长,1954年5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苏联国土防空军总司令。 1952年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苏联第二—四届最高苏维埃代表。获列宁勋章5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2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和红星勋章各1枚,奖章及外国勋章多枚。胜利勋章获得者。葬于红场克里姆林宫墙下。著作:《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1941—1945)》(文集),列宁格勒1945年版。 舍尔纳 德国陆军元帅,1945年4月6日,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预备队中的快速兵团有一半转隶舍尔纳指挥。这时,舍尔纳因暂时挡住了苏联红军的攻击,而被希特勒授子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并被晋升陆军元帅。同时,希特勒任命他为“阿尔卑斯山要塞”总司令。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前夕,任命他为德国陆军总司令。 舍尔纳在希特勒自杀后,鉴于德军在各条战线均已溃败,又不想让各集团军无条件投降苏联人,他决心经过捷克向巴伐利亚作有秩序的撤退。 1945年5月3日,舍尔纳派他的参谋长纳茨梅尔将军乘飞机到弗伦斯堡接受关于自己部队而后行动的指示,帝国新任元首邓尼茨表示希望他们能实施退却。大撤退直到5月7日德国新 *** 宣布休战时才结束。舍尔纳下令他手下的3个集团军向分界线“有组织地大逃亡”,逃往美军的占领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坦克已越过埃尔茨山脉到达波希米亚,阻挡了部分德军的退路。而美国人也强迫德军纵队停止前进,并把他们赶回临时营地,随后把这些营地交给了苏联红军。舍尔纳的计划破产了。依照投降规定,舍尔纳自5月9日零时起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挥权力。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指挥组分成若干小组越过了国境线。舍尔纳搭乘小飞机飞到蒂罗尔去寻找古德里安。但古德里安已被美国人逮捕。于是,他于5月中旬前往德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向美军投降。5月底,舍尔纳被引渡给了苏联人。 1945年8月,舍尔纳在克拉斯诺哥尔斯克集中营经过短时期的停留后,被关进了苏联监狱。1947年,舍尔纳被送进莫斯科的卢比扬卡国家监狱。在那里,他一年只能得到20次放风的机会。1949年,舍尔纳又被转移到列夫托夫斯克法院监狱,后来又转送到布吉尔斯克“欧洲地区”监狱。1952年,舍尔纳被判处25年徒刑。在符拉基米尔“政治监狱”监禁了两年多。1955年1月18日,舍尔纳被送到东柏林。1973年7月,舍尔纳去世。2023-08-17 02:00:241
舍尔纳简介 舍尔纳的生平 防御主将舍尔纳 山地将军舍尔纳
中文名:费迪南德·舍尔纳 外文名:Schorner 国 籍:德国 出生地:慕尼黑 出生日期:1892.6.12 逝世日期:1973.7.2 职 业:军人 信 仰:国家社会主义 山地将军——舍尔纳 德国陆军元帅。生于慕尼黑。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是一名年轻军官,1941年任山地师师长、参加入侵希腊的行动。1942年任第19山地军军长、进犯苏联北极地区的摩尔曼斯克,1943年任驻乌克兰第40装甲军军长、1944年先后任陆军总司令部国社党指挥参谋部参谋长、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任陆军总司令,晋升元帅。此人嗜杀成性,素有“吃人的野兽”之称。战后作为战犯在苏联被监禁10年。1955年获释去西德。1957年又因杀害东线德国士兵罪被判刑4年半。因健康原因1960年获释。1973年死于慕尼黑。2023-08-17 02:00:301
费迪南德·舍尔纳的人物经历
费迪南德·舍尔纳(1892-1973)德国陆军元帅(1945.4.27),军事家、统帅。 青年时代曾在巴伐利亚的皇家近卫步兵团服役1年,以后在慕尼黑的大学里攻读哲学和近代语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战争动员的第1天,他就以中士候补军官的身分报名参了军。1914年11月,他晋升为预备役少尉。1915年,舍尔纳随德国的阿尔卑斯山军参加了多洛米特的战斗。次年6月。他因负伤住院治疗。当他所在团开往罗马尼亚途中经过慕尼黑时,他未获出院许可就归队了。在战斗中,他因率领一个加强连成功地阻击了罗马尼亚第1军团主力而崭露头角。1917年,他又因带领自己的连队突破托尔门攻占了考洛夫拉特峰而名声大震,并因此获得普鲁士高级勋章。1918年3月,他被吸收为现役军人并晋升中尉。大战结束后,他任第21步兵营连长。1922年,舍尔纳通过了军区的考试,调任第19步兵营连长。1923年发生了希特勒啤酒馆暴动。舍尔纳作为一个中尉,曾奉命参加了这场镇压暴乱的行动。但他后来不知为什么却成为一名纳粹制度的狂热拥护者。这以后,他曾任阿尔卑斯山军队中的意文翻译和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的战术教官,并晋升为上尉。1934年调任参谋本部外国陆军司的少校组长。1937年,已是中校的舍尔纳调任山地第98团团长,两年后晋升为上校。2023-08-17 02:00:381
二战末期的布拉格起义:德军为何疯狂镇压布拉格市民的起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胜利日即将到来之际,1945年暮春5月,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爆发了反德起义。这是继华沙和巴黎之后,又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都对第三帝国发起的抗争,更是二战爆发之前便遭纳粹德国蹂躏的捷克民族的总爆发,一种爱国主义情绪的总爆发。虽然发生在欧战的最后时刻,但这场起义“犹未为晚”:布拉格的人们赶在外来强援到场之前,解救了自己的城市。 那么,这场起义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强弩之末的德军为何疯狂镇压布拉格市民的起义?近在眼前的盟军为何拒绝施以援手?危难时刻,一支第三方势力因何给予起义者短暂的帮助,又为何迅速离开?最终,德军与起义者达成了怎样的停战协议? 布拉格,波希米亚的明珠,全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坐落在静静流淌的伏尔塔瓦河畔。千年来,这座城市因地处欧洲大陆中心的特殊位置而不断受到历史风暴的冲击。 1939年3月,希特勒指挥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从而将捷克变为所谓“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至于斯洛伐克,则成了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 3月10日这一天,德军机械化部队隆隆驶上布拉格街头。生活在布拉格的人们震惊异常,但女人们只能掩面哭泣,男人们也只能挥挥拳头而已。 沦为占领区的日子是极端难捱的,捷克人被剥夺了主权国家公民的尊严与自由,田地里培育的谷物优先供占领军享用,工厂里生产的工业品被德国占有,而当一个德国人——莱因哈特u2022海德里希,在捷克境内被刺杀后,这个国家甚至付出了整个利迪策村庄被屠戮的代价。 但改变即将来临,当这样的时光过去了整整6年,二战进入最后一个年头时,长久生活在屈辱中的捷克人,终于感觉到春天就要来了。 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全欧洲发布公告:“欧洲的人民,尽管最初的攻势可能没有发生在你的国家,但是你们获得解放的时刻已经为时不远了。”这番令人激动的演说同样传到了捷克,传到了布拉格。 时至1945年春,西方盟军和东方苏联红军正不断逼近的消息越传越广,而且捷克人还听到了自己的骨肉同胞正在浴血奋战的消息:在西线,捷克斯洛伐克第1装甲旅正在围攻敦刻尔克;在东线,据称有16000名捷克战士正在红军序列中向祖国推进。 到了行动的时候了!这时,在捷克全境内散布着许多规模不等的游击队,经过联络和协调,这些抵抗者联合发起了一场“铁路之战”,其核心内容是破坏铁轨、德国军列和火车站,也顺便袭击公路。这些破坏活动是如此有效,以致德国人只能在一个星期里的某天某时段使用铁路。 与此同时,东欧地区的战局正发生着日新月益的变化。苏联红军在这年春天连续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紧接着第1乌克兰方面军自北面向布拉格推进,而第2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则向捷克腹地进攻。 在这两大攻击集团之间,由舍尔纳元帅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余部仍负隅顽抗,幻想着能达成“构筑德国本土南翼防线”的目标。但此时,其麾下的德军第8、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都已遭到极大削弱,士兵的战斗意志大打折扣,实在看不到什么胜利的希望。作为统帅的舍尔纳对此当然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打算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万一形势不利,就依托当地的铁路网,把有生力量向西撤出捷克斯洛伐克。而能够依托的铁路网的中枢,就是捷克首都布拉格。 此时在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一股反抗的暗流正在涌动着。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占领者的暴行正在变本加厉,捷克人清楚地知道,除了战斗,别无选择。在共同的使命召唤下,两股持不同政见的力量走到了一起,这就是左翼的捷克民族委员会和右翼的民族社会党,两者决定“拧成一股绳”,合力抗敌。 在紧张的起义准备阶段,突然传来一则不准确的消息:盟军已经出现在布拉格城郊!于是欣喜若狂的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准备欢迎解放者进城。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有德国人冷冰冰的枪口。 看着城市道路上的异样景象,驻布拉格的德国最高军政长官卡尔u2022赫尔曼u2022弗兰克从4月30日到5月1日连续发出威胁,他在广播中宣称将“无情报复”任何可能的起义,而参与起义的人都将“淹没在血海里”。弗兰克的话并非虚声恫吓,此人正是1942年利迪策村惨案的策划者。 但侵略者的威胁只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起义的决策层商定:是行动的时候了! 5月5日清晨,位于维诺赫拉茨卡大街的布拉格广播电台照常开始晨间播音,“现在6点整。”播音员照例用捷克语这样说道,但在说到“6”时,他悄然使用了德语单词,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个细节,而这正是起义开始的暗语! 很快,由帕利茨卡和瓦尔特上尉带领的一批首都警察便冲进了电台大楼,他们都是民族委员会的人,而布拉格起义的第一枪就在争夺电台的战斗中打响了! 此前,弗兰克派出90名全副武装的党卫队士兵把守电台大楼,但他们很快被击溃。当听到电台大楼外骤然响起的枪声后,那位发出暗语的播音员开始向所有能够收听到广播的人大声疾呼:“唤醒所有的捷克人,立刻参与进来,唤醒所有的捷克人!” 更多的捷克人被唤醒了:从这天中午开始,武装起义者相继消灭了电台内的德军,又攻占了盖世太保总部和捷克秘密警察总部;手无寸铁的市民们同样行动起来,捣毁德国标识,焚烧纳粹旗帜,甚至攻击落单的德国兵以夺取武器。 随着德国人任命的傀儡市长约瑟夫u2022菲茨纳在惶恐中向民族社会党表示忠诚,起义看起来顺利得异乎寻常。但困难被低估了。战至傍晚,缺乏重武器的起义者未能攻下城里的德军兵营据点,而驻扎在布拉格附近的德军已经得知了所发生的一切。 于是5日晚上,形势悄然发生了变化,起义者在最初的混战中所取得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德国人自6日清晨便开始猛烈反击。对于德军来说,布拉格的得失绝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前面说过,只有确保这个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的安全,才能确保中央集团军群的残余部队可以在必要时快速向西运动,向盟军而不是苏联红军投降。因此,布拉格城外就近的德军紧急行动,企图迅速扑灭起义。 攻向布拉格的德军既有陆军的正规部队,也有种族成分不一的武装党卫队,其中攻击最卖力的当属一支名叫“瓦伦施泰因战斗群”的党卫队,有数千人之众,作战狂热,手段残酷。。 在城里,起义组织者已发表“告全体国民书”,要求消灭傀儡政府,推翻所谓“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同时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投降。同时,他们和普通市民一起,依托街道而战,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构筑起临时障碍或道路掩体,希望用推翻汽车和堆放家具等办法来阻挡冲向街道的德国坦克和装甲车。到6日早晨,布拉格人民已经设置了1000余个路障,占据了近一半城区,还将被围德军兵营的水、电、通讯线路全部切断。 但就在此时,城外德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捷克人决心奋战到底,一名亲历者后来回忆:“在布拉格街头,普通市民拿着枪,这种场面是你以前绝对无法想象的。”战斗在每个街区,每条小巷中展开,未经训练的平民用缴获来的武器武装自己,并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敢,而临时路障也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素质更好、装备更优的德军倾斜。 战至中午,德军“瓦伦施泰因战斗群”夺回了电台大楼,占领大楼的起义者遭到了残酷的处决。好在通过几处藏匿起来的地下电台,起义者仍能够对外广播。 一位名叫威廉u2022格雷格的苏格兰人义务当起了英语播音员,他是一名逃出战俘营的苏格兰飞行员,在起义急需得到外援的情况下,他自愿向西方国家发出紧急呼吁:“布拉格极度危急,德军正用坦克和飞机进攻,我们迫切需要盟军的援助!请立即派来坦克和飞机,帮助我们保卫布拉格。在我广播的楼外,就是狂暴的搏斗!” 不幸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没人能帮助他们,捷克人只能依靠自己。 “保卫布拉格!”格雷格在6日下午再次疾呼,“喂喂喂!这里是布拉格,呼叫伦敦。我现在重复我已经讲了三四次的请求:布拉格在危难中,请提供紧急援助,别让布拉格被毁掉!” 这天晚上,苦苦支撑的起义者终于得到一个好消息:美军已经打到了离这里不远的皮尔森。一股暖流在人群中流淌开来。这个消息是真实的,然而捷克人并不知道,美军的推进只能到此为止了,他们不能再前进一步。 原来,根据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协定,解放布拉格的任务交给苏联红军。这样一来,尽管由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前部已抵达皮尔森,但却被明确告知:必须原地待命。据说,巴顿将军在皮尔森打电话给艾森豪威尔:“明天,我将从布拉格给你打电话。”后者回答:“噢,不,不!” 既然西方盟军对布拉格起义说“不”,那么起义者的处境也就愈加险恶了。城郊的纳粹党卫队出动火炮和装甲车,向城区突击,城内兵营里的德国人也作“困兽之斗”,而这一时期已经不太露面的德国空军居然也调动多架飞机助战。 古老的布拉格遭到了空中强盗的蹂躏。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拥有难以计数的壮丽历史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到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无所不包,可惜许多地标性历史建筑就被这一天的空袭夷平,其中包括建成已几个世纪的旧市政大厅。 与此同时,德军似乎仍有余力调来新的部队——此前于4月末奉调进入捷克的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师,也将部分兵力投向布拉格。该师的“元首”团再加上“德意志”团的一个战斗群,向这座抗争中的城市开来。 就在德国人增派援兵,美国人“袖手旁观”,俄国人兵锋未到的关键时刻,向捷克人伸出救援之手的竟然是一群特殊的俄国人。 这群俄国人,就是所谓的“弗拉索夫集团军”——不折不扣的俄奸部队。“弗拉索夫集团军”又称“俄罗斯解放军”,是由被德军俘虏后叛国的红军将领安德烈u2022弗拉索夫组建的,他网罗了大批红军战俘中的变节者。此前这个集团军追随纳粹德国,成了“法西斯战争机器上的一颗螺钉”,现在第三帝国末日临近,这些人又打起了算盘,显然琢磨着在这个特殊时期“改弦更张”,或许能捞取一点立身之本。 于是,弗拉索夫委派副手谢尔盖u2022布恩亚琴科将军,带着18000人投入布拉格之战,刹那间成为令交战双方都大感诧异的一支奇兵。这时,德军投入镇压起义的总兵力不足4万,而且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弗拉索夫手下的俄国人装备不错,有大炮和坦克装甲车辆,而且个个都是在东线战场上久经“考验”的老兵。这样以逸待劳加入战斗,顿时令两个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虽然“俄罗斯解放军”的意外加入令起义局面为之一振,但是这种怪异的支援注定无法持久。在起义阵营中,以捷克民族委员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对这些苏联红军的敌人持敌视态度,在他们看来,接受这些人的帮助将贻祸无穷。因此,在部分街区,捷克地下党员开始收缴这些俄国人的枪,打算在战后将他们交给苏联红军。 于是,匆匆来到布拉格的这些俄国人又匆匆离开,8日突围而去,在两天时间里留下了布拉格起义期间隐秘而短暂的一幕。至于弗拉索夫本人,在战后被处决。 惟一的援军离开了,起义者陷入了绝境——弹药已经快要打光了,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充。与此同时,经过两天猛攻却未取得决定性战果的德国人也产生了动摇。 对此,捷克民族委员会旗下的一名战士安东尼u2022萨姆说得好:“头几天,德军有足够的力量来压制我们,但到了5月8日,他们自己也因为虚弱而害怕了。他们暴怒异常,但也在这种暴怒中被消灭了。” 5月8日这一天,德国正式无条件投降。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奉命赶来的“元首”团为什么无心恋战,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尽量带走留在布拉格城内的德国侨民。 在这种情况下,捷克人果断地向德国人提出了停战要求。在中心城区的一片大火之中,双方代表坐下来谈判,并且达成一致:同意停火,德军保证不再破坏布拉格城区,捷克人则许诺城内的德国人将不受伤害地离开。 这是一个体面的可以接受的结果,这是在付出3000余人牺牲的代价,打死近千名德军之后,布拉格起义者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德国人在停火后匆忙离城,布拉格又是捷克人的了。 起义结束的第二天,即德国投降后的第二天,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第3突击集团军开入布拉格,接受了城内民众的热烈喝彩。但是,苏军战士本应向布拉格民众喝彩才是,在他们到来之前,这些普通人已经解放了自己生活的城市! 同一天,冷酷的德国军政长官弗兰克在皮尔森向美军投降,被定为战犯的他一年后在布拉格被处决。至于那支镇压起义者最卖力的党卫队“瓦伦施泰因战斗群”,已经在苏军到达后的第二天,在布拉格西南郊外的树林里全军覆没了。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徜徉在布拉格的主要街道上,一定会注意到许多镶嵌在墙壁上的金属铭牌,那就是纪念在起义中捐躯的男女老少。如果牺牲者的名字为人所知,铭牌就会刻上姓名、生卒日期以及牺牲时所在的街区;如果没人知道牺牲者的确切身份,铭牌便刻着一句话:“献给无名烈士。”2023-08-17 02:00:551
库尔兰战役的起因是什么?
库尔兰战役的起因是什么战役开始前波罗的海沿岸的总情况,是由苏联红军1944年夏季的顺利进攻行动所决定的。这些进攻行动,使苏德战场德军各主要战略集团相继被粉碎。负责防守波罗的海沿岸的德军损失惨重,退至纳尔瓦湾至东普鲁士边界之间的新地区。他们被苏联红军压至波罗的海海边狭小区域,其主力被从南面深远包围。德军统帅部深知扼守这一战略要地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失掉它,就会使德国的军事政治和经济状况更加困难,同时为苏联红军从东北面进攻东普鲁士造成有利形势。德军力图在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稳定战线,便在此赶筑补充防御工事,加强其军队集团。德军建立了完善的纵深梯次配置的多地带防御(特别在里加方向)。大量河、湖和森林沼泽地易守难攻。德军最强大的集团部署在里加地域,由5个坦克师编成。在波罗的海沿岸防守的是“北方”集团军群(“纳尔瓦”战役集群,第18、第16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所辖坦克第3集团军(1944年9月21日起转隶舍尔纳上将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第1航空队航空兵和第6航空队一部对陆军进行支援。这一集团共有70余万人,12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约7000门火炮和追击炮、近400架作战飞机。苏联红军4个方面军共有90万人、约17500门火炮和追击炮、308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640架作战飞机。苏联红军有生力量比德军多0.3倍、炮兵和坦克多1.5倍、飞机多5倍多。战役企图规定,切断德军在苏联波罗的海沿岸防守的集团,将其分割并各个歼灭。因此,主要力量集中于里加地域德军第16、18集团军基本兵力当面。为了粉碎这些德军,预定以3个波罗的海沿岸方面军对里加实施向心突击。列宁格勒方面军应在红旗波罗的海舰队配合下,粉碎盘踞爱沙尼亚的德军集团(“纳尔瓦”战役集群)。在战役准备时节,进行了方面军之间的大规模军队变更部署,并从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抽调许多兵团和军团到波罗的海沿岸方向。由于在各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坚决集中兵力兵器,苏联红军在总兵力对比上占2倍于德军的优势。指挥员、政治机关和党团组织竭力动员全体人员顺利完成战斗任务,在军队中激发高昂的进攻锐气。党政工作的重点是讲明波罗的海沿岸战役的军事政治意义,研究以往各次战役突破德军坚固防御的经验和在森林沼泽地条件下进攻的经验。十分重视做新兵的工作和以苏联各族人民的友爱精神教育军人。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的兵团(爱沙尼亚步兵第8军、拉脱维亚步兵第130军、立陶宛步兵第16师)参加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在进攻前,加强了连、营的党组织,共产党员被分配到最重要、最危险的地段。各方面军和集团军军事委员会发布号召书,号召全体人员尽快粉碎德军和解放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这些号召书对提高军队的进攻精神起了重要作用。2023-08-17 02:01:021
隆美尔恨他, 希特勒爱他,东德抢着要他, 这位纳粹元帅厉害在哪里?
在二战期间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元帅和将军等很厉害的人物。而恶名远扬的希特勒,曾经共授予27人元帅军衔。这27人可不是普通人,他们都是陆海空三军中的精英人物。而其中有一位元帅就很特殊,他是隆美尔的战友,却让隆美尔十分憎恨。他英勇作战是纳粹死党,是希特勒的爱将。这个人就是德国陆军元帅费迪兰德舍尔纳,1892年出生在慕尼黑。青年时期在皇家步兵近卫团服役之后进入慕尼黑大学攻读哲学。一战爆发后,舍尔纳应征入伍,编入吾尔登堡山地营。也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另一个战友隆美尔也是以后最憎恨他的那个人。说是战友,其实还不如说是对手,他们两个在军营中就处于针锋相对的状态。有一次赢得胜利过后再论功行赏的时候,12那被授予了德国最高勋章,而隆美尔却为此非常生气,甚至把帽子摔到地上,此后他也一直耿耿于怀,对舍尔纳怀恨在心。但是他的卓越战功也受到了希特勒的欣赏,受到了希特勒的重用,但是他和隆美尔的积怨却越来越深。后来索尔纳被苏军逮捕,在经过十年的监狱生活后,他被放了出来,此时东德已经成立,也派出了舍尔纳昔日的手下来劝说他去当东德的元帅。但是被他拒绝了,后来,东德方面生气了,又判了舍尔纳四年的监禁。但是舍尔纳并不后悔,他说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完全负责,我已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祖国效劳。1960年舍尔纳出狱,在昔日部下的接济下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1973年这位元帅在慕尼黑死去,享年81岁。他的一生可以说是辉煌的。一生都在为国家服务,到老了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是他不后悔,他说我已经为祖国献出了全部。2023-08-17 02:02:228
二战时期德国名将:冯·克莱斯特的生平事迹简介
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1881年8月8日-1954年),一战、二战时期德国军官。 1881-1921年 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化身。克莱斯特的高祖父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其子孙历代都有忠勇军人。但克莱斯特本人却并不是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于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 1922-1942年 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由于扩充军备,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在1940年实施西方攻势的时候,以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鲍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为实现希特勒控制巴尔干半岛的企图,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军团。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 在东方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军布琼尼元帅以其2400辆坦克同克莱斯特的600坦克相对抗,竟坚守不住而被迫退却。 克莱斯特所部又向南方突进,到8月24日,整个第涅伯河以西直到河口的地区就都落入德军之手。当会战于9月26日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免职,自个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1943-1954年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失败、第6集团军投降以及苏军向纵深突破,逼迫克莱斯特部后撤。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著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并被判刑25年,关押在莫斯科监狱的单人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2023-08-17 02:03:061
德军的阿尔卑斯山要塞?
1945年4月,舍尔纳晋升元帅并被任命为“阿尔卑斯山要塞”总司令。鉴于德军在各条战线上不断溃退,舍尔纳决心经过捷克向巴伐利亚作有秩序的撤退。他的目的仍是为了拯救德国军民,使之不致落入苏军手中。撤退工作直到5月7日德国新政府宣布休战时才结束。舍尔纳下令“有组织地逃脱”,他让部队分成若干小组,带着老百姓脱离苏占区逃往美军的占领区。但是,由于苏军坦克已越过埃尔茨山脉到达波希米亚,阻挡了德军的退路,舍尔纳的计划未能实现。 依照投降规定,舍尔纳自5月9日零时其就被解除了一切指挥权利。中央集团军群的作战组分成若干小组越过了国境线。舍尔纳搭乘小飞机飞到蒂罗尔去寻找古德里安。但后者已被美军逮捕。于是,他于5月中旬前往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部驻地向美军投降。5月底,他被引渡给了俄国人。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所谓要塞只是一个不能实现的计划。没有足够兵力,补给,其他战线被突破,没有实现的可能。2023-08-17 02:03:151
请问保卢斯和莫德尔还有舍尔纳他们能不能算纳粹名将?
保卢斯最大的问题的是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了,而且他始终坚顽固持希特勒的错误命令,可能会给后世留下不好的映象。但是作为一名指挥步兵的军官,保卢斯始终能够较为节省的使用兵力和进行有效的火力部署以达到战役目标,这毫无疑问是因为其作为参谋人员的性格养成的习惯。莫德尔毫无疑问的是德军名将,被称为德国的救火队员。他在防御作战中出色表现挽救大量德军官兵生命。舍尔纳属于一线作战的指挥官,一直都在很重要的岗位上工作,他虽然参加过那些举世瞩目的关键战役,但是人们往往记住的都是那些战争中的主将。他在希腊以少胜多和在卡累利阿地峡的表现足以证明他也具有优秀的指挥才能。2023-08-17 02:03:501
二战德军投降后遭遇了什么样的结局
柏林被苏军攻克后,德国政府没有立即投降,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一个【舍尔纳将军指挥】德军集团军还在抵抗。1945年5月11日苏军围歼了该集团军,至此,欧洲战场上作战结束。德国陆军元帅舍尔纳,他在二战时指挥过好几支部队,而最后他和苏军对抗而不投降是因为他想去照美军。那支部队的番号是A集团军群,相关资料请去百度百科查一下舍尔纳这个人,那里讲的详细,有助于你更好的理清思路(这部分历史太乱了!他那个A集团军群改过好几次番号,A这个番号只是保持时间最长的)打字不易,望采纳,谢谢!2023-08-17 02:03:571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其实,希特勒自杀后的第八天,德国才正式宣布投降,欧洲战场由此最终宣告结束。中间的这段时间,不乏各色负隅顽抗的德军。此外,还有几百万德军因为丧失了制空权和交通线,被困在了欧洲各地,正处于进退两难的窘境之中。要说清楚布拉格战役,咱们得先捋一捋这段历史的时间线。4月26日,希特勒刚过完生日没几天,苏军就击垮了柏林外围最后的防线——法兰克福──吉本集团军,并于次日攻入柏林市区。到了1945年4月30日上午,苏军已经攻克了德国议会大厦,开始逼近总理府地堡。当天下午3点30分,新婚的希特勒夫妇在地堡内自杀,冒着苏军的炮火中,他们的尸体被抬到了院子里,浇上汽油进行焚烧。随即,戈培尔一家8口也选择了给“元首”殉葬。与此同时,地堡里的随从们,除了乔装逃生的,一些希特勒的铁粉们“毅然”选择了在最后时刻自杀。比如,陆军元帅莫德尔,陆军参谋总长与布格道夫(希特勒的第一副官)等人,都在地堡内穿戴整齐后饮弹自尽。5月1日凌晨,苏军攻入地堡,并控制了大半个柏林。同日,海军元帅邓尼茨按照希特勒的遗嘱,正式继任第三帝国元首,尽最后的努力来落实“汉尼拔行动”,用军舰和船只将处于苏军攻势下的大量德国军民转移到西方,希望能保存实力。此时的柏林还有不少纳粹死忠坚持跟苏军打零星的巷战,甚至以自杀式袭击的形式争当第三帝国最后的炮灰。直到5月2日,柏林城防司令赫·魏德林下令全城军民一律停止抵抗,柏林战役才算结束。但是,柏林被攻破,并不意味着战争就此终止。同期,德国巴伐利亚地区,还有西欧的荷兰、丹麦,东欧的捷克斯洛伐克、北欧的挪威,仍驻扎着大量的德国占领军。兵力加起来有数百万之众。(1945年6月10日,被困在海峡一边的25万挪威德军才最终“有机会”投降,他们装备完整,有的连保护膜都没有撕开过。下图是驻挪威德军交出的反坦克炮)只是,这些所谓的“百万大军”,既不能机动反应、也无法形成合力。都被打散在各处,在丧失制空权和后续补给的情形下,很难成功突围并重新聚集。对他们而言,长途奔袭去汇合进行进一步反抗,就是在自取灭亡,不如默默的在驻地观战,然后争取投降盟军。这些海外军团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东欧驻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拥有近100万兵力,包括主要由苏军中的“叛国者”组成的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10万俄罗斯解放军(下图),还有大量名声很差的东欧籍武装党卫军等等。显然,对于这些苏联阴影下的外籍军团官兵而言,如果直接投降了东线的苏军,这辈子基本就over了,而对于普通的德军而言,一旦落入苏军手中,也几乎跟下地狱差不太多。因此,强烈的求生欲让他们极力争取时间,以拖延苏军进入捷克的脚步,尽量拖到西线的盟军赶来。毕竟,捷克斯洛伐克作为东欧大国,工业基础,尤其是军工非常发达,显然会被当成东西两线争夺的对象。况且,从地理上看,捷克也算是离西线盟军最近的东欧国家。此时,驻德军总指挥费迪南德·舍尔纳(下图)跟军中高层们开会合计了多次,决定尽一切可能投降盟军。于是,他试图拿城中数十万捷克老百姓作为要挟,跟来“接收”的苏军讨价还价,以拖延时间,等待西线盟军的到来。显然,正处在胜利巅峰的苏军才没那么好的耐心跟舍尔纳在谈判桌上折腾。1945年5月6日,布拉格战役打响。靠着90多万人的兵力和较为精良的装备,舍尔纳麾下的德军跟苏军和捷克游击队一直打到了5月11日,尽管5月9号当天,舍尔纳就已经收到了继任元首邓尼茨下达的“停止一切抵抗”的命令。最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几乎全被合围,陷入了弹尽粮绝的境地。5月11日,彻底失掉突围西逃希望后,驻捷克的德国中央集团军还是向苏军投降了。整个战役中,只有舍尔纳带领着“奥地利”集团军群的几个师成功逃到了美占区。只是,没成想,基于《雅尔塔协定》的相关条文,包括捷克在内的东欧地区属于苏军的受降范围。因而,这些“幸运”的投降了盟军的德军官兵,还没缓过神来,又被美国打包“还给”了苏军,最终难逃扔到西伯利亚挖矿、种土豆的命运,甚至连他们的大boss舍尔纳也不例外。在多方运作下,靠着找熟人和托关系,1955年,舍尔纳被遣送回了德国,在西德又继续蹲了4年监狱。因为舍尔纳有着“宝贵”的对苏作战经验,所以,后来的日子里,西德政府也没怎么再为难过他,得以平安终老。而参加了此次战役的另一帮外籍人士,尤其是弗拉索夫将军和他的“俄罗斯解放军”,可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中高级军官全部以“叛国罪”执行了死刑,基层官兵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劳改营里受尽折磨,大多劳动至死。毕竟,原本可以和平解决的问题,被德军硬生生的拖入了一场恶战,好端端的城市炸的千疮百孔,而且,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更有超过了14万的苏军和捷克游击队员阵亡。战后,为了表示对苏军阵亡将士的永久怀念,捷克斯洛伐克各地建立了大量纪念碑。尴尬的是,进入21世纪后,已经和斯洛伐克“破裂”,并正式加入北约后的捷克,与俄罗斯之间的关系渐行渐远,甚至有些“敌对”。近些年来,捷克官方开始陆续“修改”或是拆除这些纪念碑和遗址,硕果仅存的几个,也经常遭到激进民众的蓄意损毁和涂鸦。2023-08-17 02:04:061
二战中,德国宣布投降后,为何还与苏联之间发动了大战
1945年4月30日,柏林。 苏军经过惨烈的巷战,攻占了柏林的国会大厦。德国元首希的总理府已经在苏军的炮火覆盖之内。 下午3点30分,德国元首在总理府的地下室自杀,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也吞下了毒药,此时二人的婚礼刚举办完两天。他们的尸体被抬到花园,浇上汽油,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一代独裁终于离开人间。 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德国元首在自杀前,并没有明令指示德军投降。后来还是接任的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在希自杀八天后,宣布德军全线投降。不过,领兵在外的部分德军将领,并没有听从这一命令。 当时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驻军,主要是中央集团军群,有超过90万兵力、9700门火炮和追击炮、18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1000多架飞机,战斗力极强,而且成建制。 军队最高指挥官舍尔纳元帅,在元首希自杀后没有投降,在邓尼茨下达命令后依然没有正式投降,而是坚持与苏联作战,即布拉格战役。因为这些德军并不想落入苏军手中。 苏德在二战期间的战况过于惨烈,大量年轻的苏联小伙子们,命丧德国人之手,所以苏联人对德国人极为仇视。他们一旦投降苏军,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后来很多投降苏军的德军,被扔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挖矿、种土豆,甚至在劳改营里受尽折磨。 所以,舍尔纳元帅最初的方案是死守布拉格,坚决抵抗苏军,等待英美军的到来,向英美投降,这样结局会比较好。 但是,苏军的日夜兼程,猛烈进攻,打破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布署。苏联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中,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和各步兵兵团在三个昼夜内,行军100多公里,从柏林附近开至德累斯顿。 苏联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也在短时间内,变更部署方案。全军整修武器和技术装备,补充油料和弹药储备。 两大方面军对德军实施了合围。同时,德军死守的布拉格,也爆发了人民起义。在起义军与合围苏军的里应外合下,德军弹尽粮绝,腹背受敌,只得向苏军投降。 最终德军有超过80万被俘,其中还包括60名将军。 只有元帅舍尔纳带着几个师的兵力逃到了美占区,向美军投降。但是没想到,美军根据《雅尔塔协定》的相关规定,又将他们"打包"归还给了苏军。相当于德军最后的负隅顽抗并没有起到作用。 后来还是在多方运作之下,元帅舍尔纳才被遣送回了德国,在西德蹲了4年监狱后,得以平安终老。但大部分的德军士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这场战役,苏军和捷克游击队员也损失极为惨重,伤亡超过了14万人。反而让苏联人的仇恨又增添了一笔。 估计要是舍尔纳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早知道是这个结局,可能就直接投降了。2023-08-17 02:05:331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是因为虽然希特勒自杀了,但战争还在继续,德国并未投降,从柏林陷落到德国正式投降中间经历了一个星期,此外,德军担心苏联的报复,也拼死决战。下面依次分析。一,希特勒自杀柏林陷落,但战争并未停止希特勒自杀之前,立了遗嘱让邓尼茨在北方建立了新的帝国政府,理论上,虽然柏林陷落,但德国仍处于战争并未投降,因此军队仍在交战实属正常。邓尼茨接位后,立马和西方展开停战谈判,但和苏联继续战争,只是西方拒绝了他的要求,邓尼茨才被迫向盟军投降,5月2日柏林陷落到5月9日正式投降中间有整整一个星期,这期间,战斗并未停止。二、担心苏联的报复,拼死决战当时驻扎在捷克的德军集团,几乎都是血在累累的法西斯。而且还是中央集团军群的余部,规模超过50万,其中还有不少武装党卫队、盖世太保机关、死亡集中营看守等等,甚至还包括弗拉索夫的“俄罗斯解放军”。这些家伙作恶多端血债累累,如果落到苏军手里,下场好不了,这点德军很清楚。所以他们即使在柏林陷落大势已去之后,仍不肯放下武器,而是想拼死打到底。三、死守布拉格,试图利用欧洲各国矛盾,为自己找出路舍尔纳等人此时想拖延时间,为自己找到最好的出路。他们知道就算是死战到底也不过苟延残喘耳,所以最好的选择是:死守布拉格,让苏军久攻不下形成僵局,等英美军队从西面过来,就把布拉格交出去,或者以布拉格和数十万捷克居民为筹码,和苏军与英美谈判,争取较好的停火条件。在舍尔纳等人看来,苏军攻克柏林后已成强弩之末,盟国之间矛盾日增,英美军队如果迅速进占巴伐利亚继续向东,达成这个局面还是有可能的。当然,如果布拉格守不住,就收拾细软往西跑,无论如何,不能落到苏军手里。四、结果惨败然而,舍尔纳没料到此时德军已是兵败如山倒,兵无斗志将无战心,加上柏林战役中为实施反击,德军主力被调到了布拉格以东、以北,现在要死守布拉格就得把主力调回来,结果这一调,德军从将军到士兵就像得了大赦的死囚一样往西南逃命,几乎完全失去统一指挥。舍尔纳见势不妙,慌忙解散了自己的司令部,让部下“各谋生路”,于是捷克人趁机起义。但是,捷克人毕竟打不过党卫军,布拉格起义有可能被迅速镇压。舍尔纳又犹豫了:与其就这样当俘虏或死于乱军之中,还不如重回布拉格快活几天再说。于是他没有继续向西狂奔,而是半路停下了。可谁知弗拉索夫的伪军此时突然倒戈,冲进布拉格“支援斯拉夫兄弟”,把德军打了个措手不及。布拉格很快被其占领。舍尔纳这才打消一切幻想,抛弃部队坐上飞机逃到奥地利的蒂罗尔。怎奈这时,苏军已经从南北两面包围上来,切断了德军西逃退路。于是舍尔纳、弗拉索夫等都被一锅端了。2023-08-17 02:05:446
二战德国陆军总司令是谁
二战爆发至莫斯科战役结束,德国陆总司令是布劳希奇,战役后他被希特勒撤职并突出现役,陆总一职由希特勒接任。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前夕,任命为A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为德国陆军总司令。2023-08-17 02:07:325
求二战德国将领名单。(只要名字不要简历越多越好!)
卡尔·阿尔门丁格,马克希米利安·德·安格利斯,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赫尔曼·巴尔克,贡特尔·布鲁门特里特,费德尔·冯·包克,.艾伦弗雷德·博格.埃里希·布拉登贝格.瓦尔特·冯·勃劳希契,恩斯特·布歇,提多尔·布西,库特·冯·德·谢瓦勒里,伯梅,约翰尼斯·布拉斯科维茨,爱德华·迪特尔,弗里德里希·多尔曼,海因里希·埃贝巴赫,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汉斯·古斯塔夫·费尔比,赫尔曼·弗尔特希,马克希米利安·弗里特·皮可,弗里德里希·弗洛姆,斯威朋贝格·冯·盖尔,海因茨·古德里安库特·海斯瓦尔特·哈姆约瑟夫·哈尔佩威廉·哈斯格特哈德·海因里茨瓦尔特·海茨2023-08-17 02:07:493
二战德国将领
德国高级将领表(至上将) 帝国元帅: 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令 陆军元帅: 李斯特(1880-1971)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2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 莫德尔(1891-1945) 1944年3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凯特尔(1883-1946)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 布施(1885-1945)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6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北线总司令 隆美尔(1891-1944) 1942年6月22日授元帅衔,曾任德意志非洲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 舍尔纳(1892-1973) 1945年4月5日授元帅衔,曾任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1890-1957) 1943年1月30日授元帅衔,斯大林格勒战役第6集团军司令 冯-赖歇瑙(1884-1942)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1941 -1942年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里布(1876-1956)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C集 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曼斯坦因(1887-1973)1942年7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龙德斯泰特(1875-1953)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魏克斯(1881-1954)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B集团军群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东南线总司令 冯-博克(1880-1945)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 冯-布劳希奇(1881-1948)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1938年-1941年曾任陆军总司令 冯-勃洛姆堡(1879-1946) 1936年4月20日授元帅衔,1933年-1935年曾任国防部长,1935年-1938年战争部长 冯-维茨勒本(1881-1944)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库希勒(1881-1968)1942年6月30日授元帅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莱斯特(1881-1954)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鲁格(1882-1944)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空军元帅: 里希特霍芬(1895-1945)1943年2月16日授元帅衔,秃鹰军团司令,曾任第8航空军司令、第2、第4航空总队司令 米尔希(1892-1972)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5航空总队司令、航空部部长 斯佩尔(1885-1953)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3航空总队司令 凯塞琳(1885-1960)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第2航空总队司令、空军南方军区司令、西线和南线总司令 冯-戈勒姆(1892-1945)1945年4月25日授元帅衔,曾任第6航空总队司令、空军东方军区司令、二战结束时空军总司令 海军元帅: 雷德尔(1876-1960)1939年4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1891-1980)1943年1月30日授元帅衔,曾任潜艇部队总司令、海军总司令 一级上将 冯-法尔肯豪斯特 (1885-1968)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21集团军(挪威)司令、拉普兰集团军司令 约德尔(1890-1946)1944年1月30日授衔,最高统帅部作战厅厅长 贝克(1880-1944)1938年10月31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勃拉克维茨(1883-1948) 1939年10月1日授衔,曾任波兰德军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古德里安(1888-1954) 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代参谋总长 多尔曼(1882-1944)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7集团军司令 狄特尔(1890-1944)1942年6月1日授衔,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 劳斯(1889-1956)1944年8月15日授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 伦杜里克(1887-1971)1944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库尔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莱因哈特(1887-1963)1942年1月1日授衔,曾任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鲁奥夫(1883-1967)1942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林德曼(1884-1963)1942年7月3日授衔,曾任第18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魏斯(1890-1967)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冯-麦肯森(1889-1969)1943年6月6日授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14集团军司令 斯特劳斯(1879-1973)1940年7月19日授衔,第9集团军司令,东岸总司令 斯特莱克(1884-1973)1943年1月31日授衔,第11军军长 蔡茨勒(1895-1963)1944年1月30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耶尼克(1890-1960)1944年1月30日授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 冯-萨尔姆特(1888-1962)1943年1月1日授衔,第15集团军司令 冯-舒伯特(1883-1941)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罗马尼亚德军总司令、第11集团军司令 冯-阿尼姆(1889-1962)1942年12月3日授衔,曾任第5装甲军军长、突尼斯集团军群司令 冯-弗里契(1880-1939)1936年4月1日授衔,曾任陆军总司令 弗洛姆(1888-1945)1940年7月19日授衔,国民自卫军司令 弗雷斯纳(1892-1971)1944年7月1日授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哈普(1887-1968)1944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海斯(1881-1943)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15集团军司令、第17集团军司令、C集团军群参谋总长 海因里茨(1886-1971)1943年1月1日授衔,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威斯图拉集团军群司令 哈尔德(1884-1972)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霍普纳(1886-1944)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霍特(1885-1971)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胡比(1890-1944)1944年4月20日授衔,曾任第14装甲军军长、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 斯图登特(1890-1978)1944年7月13日授衔,曾任第11航空军司令、H集团军群司令 乌德特(1896-1941)1940年7月19日授衔,空军技术总监 上将 拜尔克(1893-1982)1943年11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第48装甲军军长、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第6集团军司令 勃鲁门提特(1892-1967)1944年4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西线德军参谋长、空军第1伞兵集团军司令 奥伯里奇(1886-1944)1941年2月15日授上将衔,曾任陆军办公厅主任、国民自卫军副司令 冯-曼妥菲尔(1897-1978)1944年9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大德意志”师师长、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 冯-斯图尔普纳格尔 (1886-1944)1939年4月授上将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驻法军事总督 冯-法尔肯豪森 (1878-1966)曾任中国国民政府军事顾问,第4军区司令、驻比利时军事总督 冯-菲尔吉贝尔 (1886-1944)最高统帅部通讯处处长 海军上将: 卡纳里斯(1887-1945)1940年1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军事谍报局局长 党卫军一级上将: 迪特里希(1892-1966)1944年10月授衔,曾任SS第1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SS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 豪塞尔(1880-1972)1944年7月授衔,曾任SS第2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B集团军群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2023-08-17 02:07:581
纳粹有哪些高官
希特勒的元帅陆军十九名元帅: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克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冯. 赖歇瑙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冯.伦斯德,又译冯.龙德施泰德 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海军二名元帅: 邓尼茨 Donitz, Karl 雷德尔 Raeder, Erich 空军五名元帅: 赫尔曼.戈林[帝国元帅]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米尔契 Milch, Erhard 冯.里奇德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史培勒 Sperrle, Hugo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时,元帅军阶是德国军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及最荣誉的目标。在此十年以前期间德国已无现役元帅。这名一战时的小士官从三五年开始就大封元帅,此后十年间合计升任了二十五名元帅,包括十九名陆军及五名空军元帅;其中二十三名都是在四零年六月法国投降后才升的〔注一〕。 德国陆军的元帅可说是纳粹德国的精华,在四零年他们是世界上最强盛的陆军中不可一世的人物。他们具有普鲁士军人的古老传统,受人尊重、敬畏,并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这些元帅连同或许比他们能力更高的部下将领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绩:一个月内攻占波兰、几小时内取得丹麦、挪威很快就崩溃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南斯拉夫及希腊也难逃厄运。此外,英国的远征军匆忙间也被德军赶出欧洲大陆;利比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乔治亚及波罗的海的三个小国也次第沦陷;德国陆军迫近到亚历山大港口六十哩外,也遥望到克林姆林宫的圆顶。 元帅的凄惨下落 但是到了后来,一切都成幻影。到战争结束时,十九名元帅中只剩下两名现役。 一名元帅在俄国前线时,心脏病突发,昏迷了几天后就死去、一名(冯.包克元帅)与其家属在战争结束前四天被英国战斗机扫射击毙。三名元帅自杀而死:其中两名因为涉及推翻希特勒,一名奉命自杀(隆美尔元帅)、一名畏罪自裁(冯.克鲁格元帅);第三名(莫德尔元帅)因为兵败被围,除了投降,只有自裁了。保卢斯早已选择投降;另外一名(冯.维茨勒本元帅)因为加入四四年七月二十日暗杀希特勒,被判死刑;赤身露体在毫无尊严的情形下,以钢琴丝吊死。其他超过半数的十名元帅已被解职,他们多半是受辱后强迫退休的。 接著就是战后的战犯的审判。一名元帅(约德尔元帅)被处决、四名死在牢中,其他几人被判三年至终生监禁。所有元帅中,只有冯.魏克斯一人没有受审,他在狱中待审时因为病重释放。 将相本无种? 希特勒的元帅全部都是一战的老人,其中十二名拥有贵族的头衔,十七名参谋学校毕业。除了这些大致类似的背景之外,其他就无相同之处了。他们的出身十分地不一样,隆美尔的父亲及祖父都是学校老师、保卢斯的父亲是一名帐房、凯特尔一家是农人、舍尔纳的父亲是一名警察、莫德尔则家境贫寒。 冯.勃劳希契、冯.克莱斯特、冯.赖歇瑙、冯.包克及冯.伦斯德都是普鲁士将军的后代,冯.曼斯泰因的父亲及继父也皆升至将官。李斯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冯.魏克斯则贵族出身。冯.李伯、隆美尔及莫德尔三人在战前皆有著作,隆美尔并且得到数目相当大的版税收入〔注二〕。战后,冯.曼斯泰因〔注三〕以及在牢中等死的凯特尔〔注四〕两人都写了回忆录。冯.勃洛姆堡也写了一本自传,不过因为写作太烂,无人愿意出版。 其中九名将来的元帅是一战时的步兵、六名炮兵、两名骑兵、一名工兵及一名山地兵军官。十九人中没有人是装甲兵出身,这是因为装甲兵种要至三零年代的中期以后才出现;不过这十九人中,四人在二战中担任过装甲兵指挥官。这些元帅中,冯.伦斯德,年资最高,他生於一八七五年,他担任少尉时,最年轻的未来元帅舍尔纳刚从慕尼黑的一个中下产阶级的社区出身〔一八九二年〕。隆美尔升元帅时,年龄最小,只有五十岁;冯.伦斯德在四一年升元帅时,已经六十六岁了。冯.勃洛姆堡是第一名升元帅的德国将领〔注五〕,凯特尔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轮到他。隆美尔死时年纪最轻,只有五十二岁。 元帅诸态 这批将领的人品及政治观点也大不相同。冯.伦斯德基本上是一个懒人、隆美尔永不疲倦、莫德尔的精力充沛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冯.魏克斯及冯.李伯都是虔诚的教徒,但是舍尔纳与冯.赖歇瑙两人则杀人如麻。若干元帅如凯特尔极度效忠希特勒,并且深信纳粹的教条;但是也有像李伯从头就反对纳粹,而冯.维茨勒本事实上曾经计划暗杀希特勒。一些元帅可以称为纳粹份子、其他的则反对纳粹,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不是纳粹党员〔请注意这有别於反纳粹〕。冯.克莱斯特提倡君权,冯.赖歇瑙则为一名投机份子。有些人曾经将其立场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如凯特尔可以从一名非纳粹的德军官僚变成一名希特勒的忠实信徒;隆美尔则从一名纳粹同情者变成一名反对纳粹之人。其他大部份将领的政治观点介乎这两种极端之间。 如果这些元帅的政治观点不一样,那麽他们道德观念的差异就更大了。冯.勃劳希契的床头放了一本圣经,但他与其前妻离婚后再与其情妇结婚,冯.克莱斯特情不两移,隆美尔根本惧内。莫德尔协助纳粹党军「迁移」苏联人民〔特别是犹太人〕,不过库奇勒在波兰及俄国时,则绝对拒绝与党卫军的杀人部队合作,并且尽力缓和俄国人民受到的痛苦。隆美尔有其自己的主张,他在北非公然违背希特勒的直接命令,拒绝处决犹太战俘及英国的突击队员,并将他们转交意军。冯.克莱斯特更不服从命令,他大胆到将其部下高级军官及党卫军官员召集到他的总部训话,予以痛责并警告不可在他的战区之内恣意横行。 其他元帅的道德观念就比较差些。冯.勃劳希契为了升官,听希特勒的话,出卖了他的兄弟。冯.曼斯泰因在三四年时,公开声明反犹太的种族歧视法令是一种懦夫行为;但在四一年又下令:对待犹太人这种低劣民族必须给予「严厉但属公正的报复」。对於这个问题,他也不是前后言行不一致的唯一一名德国将领。 如果这些元帅的政治观点及道德观念引起多人的争论,那麽讨论他们的指挥能力就会产生更大的分歧。一般人〔并不代表全部〕皆认为冯.曼斯泰因的军事修养要数天下第一流;几十年来隆美尔始终被认在战术方面也属天才之份,不过近年来专喜翻案的历史学家开始攻击他的声誉。冯.勃洛姆堡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幕僚人才,不过他从来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可以表现元帅具有的指挥才能,冯.维兹勒本的情形也是一样。 元帅能力不齐 我在本书中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平均来说,希特勒的元帅的能力出乎意料的十分平常;他们全体决定不是军事天才。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兵败被俘,明显地是一名庸才。布齐也是一名无用之人,四四年他的集团军在明斯克几乎整个被歼。 担任德国三军总司令的凯特尔是一名更大的饭桶,因为他除了做希特勒的应声□之外,并无任何其他建树,所以才造成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败。其他的元帅就很难说了。冯.包克的战绩好坏皆有、冯.魏克斯指挥军团的能力还不错,战争后期在巴尔干半岛也差强人意,不过他东战场的成绩指出他没有指挥一个主要集团军部队作战的能力。 李斯特统帅步兵的能力极强,四零年在法国指挥装甲兵功夫就出了问题;不过我总认为大家对他的评价太低了。冯.克莱斯特的情形也是一样的,他出身普鲁士骑兵,如果希特勒能够听从他的建议,德军在四一年就有可能击败了俄国。冯.克鲁格可说是一名才华平庸的集团军指挥官,为人十分自私,习於嫁祸于人;譬如他为了推懈责任,德军失去了古德里安、史特劳斯等优秀将领。 在东战场上,库克勒一名十分稳健能干的防御专家,舍尔纳在大多数场合下也是如此。可是以后者要比前者残忍。库克勒对於德国士兵及俄国家老百姓一视同仁,给予人性看待;他仅找俄国游击队员出气。舍尔纳则杀人如麻,连将官以下的德国官兵都会一不顺眼就拖出去枪毙掉〔注六〕。 莫德尔在四五年才升元帅,他的战绩很难下断语。莫德尔在东战场里战功赫赫,是希特勒的救火专家;不过在西战场上,除了安衡(指比特里希痛揍英国人"市场-花园行动"的事)一战外,可以说打得一塌糊涂。 但是在那种形势极端不利下,或者更本无他法可施;不过在鲁尔的防卫战中,德军还是有背水一战的机会。在那次战役中,莫德尔斗志已失,在酗酒企图自杀的情形下,指挥无能,一世英名付诸流水。在所有德国将领中,我认为莫德尔最具代表性,仔细研究他的一生及其战役就可看出二战德军的兴衰。不过研究李斯特、依伯巴克及霍斯等人也很有价值的。 在二战中,李柏元帅可说材非所用。他是一名防御专家,三九年及四零年他本来指挥次要战场的作战,四一年把他调至苏俄开阔的平原中指挥机动部队作战,自然成绩平平。不过,一般看法都认为如果希特勒没有干涉他的指挥,他就有可能在四一年攻下列宁格勒,如此就可顺利结束北战场的战事了。至于他是否能够在四四年及四五年里在西欧、南欧战场、或从四三年起在俄国家战场中成功地抵御盟国的进攻,那就无人能够猜测,不过他相信他一定会有相当好的成绩。 宝刀已老的冯.伦斯德如果有那名德军元帅被有些历史学家始终高估的就是冯.伦斯德。虽然他在三九年波兰及四一年苏俄的战绩相当可观,他决不是第一流的指挥官。四零年就是因为他对於机动战术缺乏了解,才会向希特勒建议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因此英国远征军能够从容自邓克而克撤退。但是在战后,冯.伦斯德却痛责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当然希特勒应对此军事失策要负起主要责任。不过那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在这件战事上,希特勒主要听从冯.伦斯德的意见,结局是却是大大不利。 盖棺论定,看起来显然冯.伦斯德没有跟随时代前进;不仅如此,他还选择把自己孤立起来,高高在上垂拱而治。四七年盟国审讯前德军西线装甲兵司令官谢芬堡将军时,他说:「伦氏是德军将领中对於装甲兵战术最没有认识之人,他是一名上一代的步兵;他与他的参谋只会纸上谈兵,他们厌恶与坦克一切有关的尘土及噪音;据我所知,冯.伦斯德元帅从未进过坦克。」他接著说:「不过,不要误会了,我十分尊敬伦元帅,但是他的宝刀已老,二战没有他的份。」 从四二年三月至四四年七月及四四年九月至四五年三月,冯.伦斯德两度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任上,我认为他疏忽了他的职责;总是作战的计划及指挥交给部下处理。譬如,在诺曼第及突出部的两场重要战争是分别由隆美尔及莫德尔两人指挥;而四零年进攻法国的计划则为冯.曼斯泰因的杰作。伦氏十分幸运,在战争初期时拥有极为优秀的部下多人;包括冯.曼斯泰因、古德里安、冯.克莱斯特、隆美尔、霍斯、李斯特,及雷哈德特等名将。 可升而未升的几人 最后也要指出希特勒大封元帅名单上明显地漏列数人。这其中最资深的是白拉斯可维兹将军,他在二战中一直担任军团或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可是因为不为希特勒所喜而未升元帅。附带提起,四八年二月他在纽伦堡狱中自杀身死,官方报导他从楼上一头栽下摔死的。 一位最有名漏列未升元帅要数古德里安将军了,若干人称其为闪电战之父。四一年十二月盖特宁在第二装甲军团司令任上,受到他的长期敌人克鲁格元帅〔德军中部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的顶头上司〕的修理,被希特勒撤职□赋。四三年间,希特勒令其再度服役,可是古德里安从未担任过元帅级的职务。四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至四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他是陆军代参谋总长,这是他担任过最高的职位;不过他到任时,这个职位几乎已失去全部的指挥权及大部分的威望了。他的三位前任事实上比他升元帅的可能性还高〔陆军前三任参谋总长分别是:柏克、郝德尔,及柴茨勒〕,因为他们至少还是真除的参谋总长,但是这三人也未升元帅。古德里安的结局可比他们三人幸运;他在德国投降之前四周时,与希特勒发生冲突,被其解职后离开柏林。战斗结束以后,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柴茨勒被贬斥除役、柏克因为参与四四年七月二十日 暗杀希特勒的企图,当晚即自杀、郝德尔则被关入苏联的集中营。顺便一提续任古德里安代参谋总长的克瑞柏斯将军的下场,他因为不愿落入俄军手中,五月一日在柏林自杀了。 最后升任的四名元帅 四三年二月德国第六军团在斯大林格勒覆灭后,希特勒发誓在战时决不再封元帅了。后来他又改变主意,不过只升了四名。希特勒在四四年升冯.里奇德霍芬及莫德尔、四五年四月五日升舍尔纳、四月二十五日他自杀以前五天升了最后的一名冯.格莱姆。 值得注意地是这其中冯.里奇德霍芬及冯.格莱姆是空军元帅,这四人不是纳粹党员就是十分倾向该党。由於希特勒后来不像以前那样乱封元帅,因此若干在四三年二月以后战功卓越的集团军司令官就未升元帅;他们包括享利奇、瑞哈德特、柏莱克等五人。 注一:一九四零年六月廿二日法国投降,希特勒踌躇满志,七月十九日将作战有功将领一口气封了十二名元帅。 注二:书名是 Infantry in Attack。 注三:冯.曼斯泰因的回忆录书名是 Verlorene Siege (Lost Victories)。 注四:大审期间,凯特尔开始写自传以求脱罪。可是只写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法庭已经判下死刑的罪名。於是他在最后的十天生命中,赶写四五年四月二十日柏林被围至五月十二日他被美军俘获这段期间的经过;因此他的自传不全,缺少四三年初之四五年五月十九日的记载。他的自传虽然有些歪曲事实,但是十分可读;可惜的是他没有时间完成全书。四六年十月十六日,他被吊死於纽伦堡狱中。 凯特尔的书中有一段反省非常中肯,他说:「为什么那些一有机会就骂我是一个吹牛拍马的应声虫的将领们不设法把我轰下台呢?有那么难吗?绝对不是这样,理由是无人愿意接我的职位,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他一上任后也会像我一样地俯首听命。」 由此看来,为官之道,中外一体相同;强人政治下,只有庸才,缺乏人才。 注五:冯.勃洛姆堡是希特勒首封的元帅,三三年至三八年是德国的国防部长,德国军队的开始「党化」及向「领袖效忠」誓言〔见下 〕他要负很大的责任;当然他也是扩充德军的主持人。他是因为第二任妻子曾为妓女而被撤职,四零年五月德军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希特勒在大喜之馀,想起布氏的功劳,乃下令给予元帅全薪。他曾在纽伦堡大审中作证:「三八、三九年以前,德国将官不反对希特勒;没有理由要反对他,因为希特勒的重整军备就是他们的目的。」四六年三月,因癌症死於美军拘留所。 德国军人效忠希特勒的誓言:「我向上帝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德意志帝国及其人民的领袖、三军的统帅的希特勒;身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我将随时牺牲我的生命以达成此誓言。」为此,二战中,2,960,000名德国军人付出了他们的生命1,400,000名失踪或死在拘留中。 注六:战后舍尔纳被「归国战俘协会」以战时随意杀(军)人告进法院。五七年慕尼黑法院以随意杀死一名驾驶兵的罪名,判了四年半监禁。 本文中大多数人名我都按国内的习惯进行了订正,有些我也不太搞得清,请大家谅解。至于德国人名字前所带的前缀冯(von),据我所知乃是其贵族出身(不一定本人有贵族爵位。这一名字也可放弃,例如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其家族是条顿骑士团的子爵,在移民美国后,放弃了贵族的名字,否则,盟军阵营中也会出现一个冯.尼米兹将军,那不热闹了!)的标志,与其姓氏是有机的整体,而不应与姓分开使用,所以我统统标上了冯.XX。2023-08-17 02:08:0914
二战德国最后一次胜利
阿登反击战——二战德国精锐的最后一击(图文) 战争进行到1944年秋,盟军已从三面逼近德国本土(其中东线为苏联红军,西线和南线为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德军形势严峻,为扭转不利战局,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次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战役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败美英军队,扭转西欧形势,使之有利于德国,以便抽出德军兵力去同苏联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上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和那慕尔地域强渡马斯河,在战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卫普,分割并歼灭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 1-1.jpg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的美第1集团军(司令员为霍奇斯)和美第3集团军(司令员为巴顿)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由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5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党卫队”第6集团军(司令约瑟夫·狄特里希上将),辖有第67军(第272、第326国民掷弹兵师)、“党卫队”第1装甲军(党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第12、第227国民掷弹兵师,第3伞兵师)、“党卫队”第2装甲军(党卫队第2“帝国”、党卫队第9“霍亨斯道芬”装甲师)。共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上将指挥),辖有第66军(第18、第62国民掷弹兵师,元首护卫装甲旅)、第47装甲军(第2装甲师、第26国民掷弹兵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装甲旅)、第58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第560民掷弹兵师)。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战集团军(司令布兰登堡),辖有第80军(第212、276国民掷弹兵师)、第85军(第352国民掷弹兵师、第5伞兵师),共辖3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进攻集团计有官兵2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800架,火炮和追击炮2617门。德军为在阿登地域实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达成战役目的。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西线其他地段及德国本土增调部队到阿登地区。突击集团所需要的油料仅能保障到达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 1-2.jpg 阿登反击战中右翼总指挥、“党卫队”第6集团军司令约瑟夫·狄特里希上将 1-3.jpg 突破盟军防线的德军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美英军指挥部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与法西斯德军集团对峙的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官为O.布莱德雷)的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83OOO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从而导致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麒麟”的作战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党卫队特种部队及第150装甲旅两部分组成的,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队中校斯科尔茨(即1943年9月率领一小群伞兵,乘滑翔机突袭意大利北部的一座险阻的山顶,救出被意大利政府软禁的前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挥。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未能实现。 德军于1944年12月16日拂晓分三路开始突然进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美军遭到突然袭击,损失很大,未能组织抵抗就纷纷退却。在中路,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18日,曼特菲尔第5装甲集团军的先锋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克。但第47装甲军只留下了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巴斯托克,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却饶道前行,错过了不费力气占领巴斯托克的机会;右路进攻的狄特里希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也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马斯河渡口。然而,这只纵队在斯塔佛洛市过夜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大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漠然视之,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左路布兰登堡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1-4.jpg 阿登战役中的著名照片:党卫队机枪手 1-5.jpg 被俘的美军 直到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克——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美101伞兵师则驰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12月23日,天气好转,适于飞行,盟军航空兵开始积极行动。 12月22—26日美军第3集团军对敌军进攻集团的南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麦考利夫两个字回答:“苯蛋!”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当天,德军向巴斯托克发动进攻,但进展缓慢,直到圣诞节也未能拿下这个重镇。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第2战斗群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克的包围,与美军空降兵第101师的部队会合。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 1-6.jpg 阿登战役中被俘的德军 德第5装甲集团军之第47装甲军所属的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饶过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军第1集团军进攻。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这时,天气已经好转,美军立即出动大批飞机对德军装甲部队进行猛烈轰炸,使其无法在白天活动,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 至12月25日,德军集团突破了战线,并向纵深推进90多公里。其先头坦克部队已抵迪南地域,距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军指挥部为加强阿登地区的军队采取了坚决措施,从战场其他地段向这里调来了若干个师。 至12月底,德军向马斯河的进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1944年12月31日夜,德军开始在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进攻美军第7集团军。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炸毁盟军飞机260架。法西斯德军航空兵损失飞机约300架。但盟军的情况仍很严重,德军地面部队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向阿尔萨斯北部发起了进攻。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克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阿尔萨斯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尔向斯大林求援。苏军当时正在准备新的战略进攻,尚未就绪。但为履行同盟国义务,苏军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于1月12日实施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由于苏军的进攻,希特勒指挥部被迫减少西线的积极行动,并把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调往苏德战场13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其中包括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其他技术兵器。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在英美军的追击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发阵地。阿登战役中双方的损失(包括死、伤及失踪)为:盟军约7.7万人,德军约8.2万人。 1-7.jpg 美军检查德军战俘的尸体 1-8.jpg 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将军 此战,德军的作战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如果不是两线,或许能够成功,但是他没有。德国在阿登地域进攻的失败,意味着希特勒德国领导集团妄想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的冒险企图遭到破产,意味着他们迫使美英政府拒绝同苏联就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进行军事政治合作的计谋完全落空。阿登战役是西线作战进程的顶点。德军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调往苏德战场,他们在阿登地域遭受损失以及缺少预备队(从1945年1月起至战争结束时止预备队都调去补充同苏军作战的军队)——所有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线的德军,而促进了美英法军队在以后各次实质上是追击退却之敌的进攻战役中获胜。此次作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战车324辆、飞机320架。盟军伤亡76890(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损失战车733辆、飞机592架。德军损失虽与盟军相当,但是盟军能轻易地补充他们的损失,而德军不能,而且德军已投入了他们最后的精锐部队,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阿登战役又命突出部战役。诺曼第登陆成功后,由美、英、加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猛攻。经过六 个多月的激战,战线移到了德国边界附近 地区。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为扭转战局,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的阿登山 脉地区发起了地场大规模的进攻战。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希特勒对阿登战役寄于了极大希望:“堪称本战区甚至可能是 整个战争的决定性的转折点。“他甚至认为,“在西壁防线前面证明不可能的事(指打败西线盟军)通过从西壁防线内的进 攻,将成为可能”。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伦斯德和莫德尔,上面还有元首的亲笔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有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6SS党卫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7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格赖夫”的作战计划。“格赖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子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斯尔策尼善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墨索里尼。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 对于德军将在四年前(1940年)发动了“闪电战”,使唤英法这战线迅速趋于崩溃的阿登地区 实施一场新的攻势,盟军高级司令部茫然 无知。蒙哥马利说,“目前敌军在所有战线上都在打防御战;他们的处境已不可能使唤他们发动大 规模的进攻战了。”盟军司令部非常乐观 地制订着下一个莱茵河地区的进攻计划。 12月16日,德军在深雾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第6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洛斯海姆突破了美军防御 后,迅速插向斯塔佛洛;其右翼和中部的 进攻受到了美军的顽强抗击,久攻不下,16日至17日夜间,德军为配合正面进攻部队达到突 破,在第6装甲集团军的第1党卫队装甲军 进攻方向上的里吉山地区空降了一支千人的伞兵队伍,企图向东推进与正面攻击的部队会合。但美 军第5军立即歼灭了这股空降部队,避免 了正面防御部队腹背受敌情况的发生,使唤其能补入坚强防守,迟滞敌装甲师的进攻。战斗至12 月18日,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中部和 右翼的进攻行动基本被阻止住。 第5装甲集团军的右翼第66军突破了美军第106师和第14骑兵大队防守的阵地,并在17日 发起的一次钳形攻势中,围歼了美军第1 06师的两上团,使唤美军遭到了1944至1945年欧洲战场上的最严重的损失。德军第58 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在第66军的南侧 进攻。17日,第47装甲军的第2装甲师在克勒伏火车战突破了克勒夫河,进展较快,美军被迫 退守巴斯托尼和诺维尔一线。第7集团军 使用了4个师实施进攻,其右翼战斗力较强的第5伞兵师也在17日越过了克勒夫河,但其中部和 左翼进攻的各师,在美军的顽强阻击下, 前进缓慢。 20日,第5装甲集团军占领的乌法利兹,诺维尔。而两侧的第6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的攻势 行动远远落后,整个战线形成了一个凸角 态势。希特勒决定把原计划由第6装甲集团军但任的主要进攻任务交给哈。冯,曼陀菲指挥的第5 装甲集团军,企图迅速攻占马斯河畔要地。 美军在阿登防线上只有第8军的四个师防守。然而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并没有完全意识 到问题的严重性。第1集团军仍意图以第 5军加紧对德军北面战线上的鲁尔水坝地区发动攻势。直到18日晨,发现德军第1党卫队装甲师 已穿过斯 洛佛塔,逼迫了集团军司令 部,第1集团军才迅速后撤指挥机构,调整部署以加强防御。同日,盟国远征司令艾森豪威尔也将 两个后备师派往前线。具有决定意义的 是,后备的美军第101空降师19日晨到达了巴斯托尼,并成功地粉碎了德军德勒尔装甲师和第 26师的进攻,顽强地扼守着阵地,促使 这个地区以后变成了盟军发动决定性反攻的跳板。19日,美军第9集团军的第7装甲师随第30 师南下圣维特进行增援,第3集团军的第 10装甲师则北上进入受威胁的地区。到20日,当面防守的美第1集团军已基本制止了德军在南 北两个“肩膀”上的进攻行动,而巴顿将 军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和美军的第9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上向战场接近。盟军战线垢重新 调整,使自己开始逐渐摆脱了被动不利的 局面。 德军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的左翼部队在20日包围了巴斯托尼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和 第9装甲师后,德勒尔装甲师和第2装甲 师又继续向巴斯河沿岸的纪韦与迪囊方向发展进攻。22日,德勒尔装甲师占领了圣于贝尔,第2 装甲师也攻占了乌特维尔,德军使用预备 队第9党卫队装甲师和第15装甲榴弹师在乌特维尔及以东地域加入战斗,以加速冲处巴斯河畔。 第66军和第58装甲军在圣维特及其以 南地区发动了新的强大攻势,迫使南下增援的美军第7装甲师和继续坚持防守的第106师的部队 后撤。德军第6装甲集团左翼第1党卫队 装甲师力图从南面包围列日,阴孤军突进,到达了斯塔佛洛地区。其先头纵队是臭名昭著的“派佩 尔战斗队”,它在向前推进中执行希特勒 的所谓掀起一个“恐怖的浪潮”的命令,用机枪屠杀了几批已经解除武装的美军战俘和比利时平 民。这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这次战役 的最黑暗一幕。德军南面战线上的第7集团军只有右翼的第5伞兵师在20日后能继续向前推进, 并构成了对美军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围。 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从12月22日起进行反攻。其第12军击退了当面德军的进攻,并迫 使德军第7集团军的第80军转入守势。 第3军指挥所属第26、第80步兵师和第4装甲师,积极地执行巴顿发出的“迅猛前进”的命 令,全力以赴地解救巴斯托尼之围。从整个 战役来看,德军如果攻占了巴斯托尼,守住南翼,并及时向突破地区增调能征善战的部队,那么仍 有可能利用第5集团军各装甲师所达到的 有态势继续发展。一旦德军到达了马斯河,就仍有可能使唤落后的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等调头北 上,重新运动起来,构成战役的新突破,增 大对盟军的压力和威胁。美军第3军在雪地里奋力北进,24日开始向包围巴斯托尼的德军外围阵地实 施进攻。巴斯托尼附近地区的地形易守难 攻,德军第5伞兵师、第26师进行着顽强抵抗,辛夺取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树林。25日,美军发 现纳夫夏至巴斯托尼公路方向上的德军抵 抗较弱,于是,集中第4装甲师在西南至东北轴线方向实施突击,26日下午,第4装甲师所剩无 几的谢尔曼式坦克终于突破了德军在巴斯 托尼南部的防线,与坚守部队胜利会合。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指挥部队在白雪茫茫的山 陵起伏的道路上前进,并昼夜与敌在丛林 与房屋地区激战,就是反映的这一史实。 在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突击正面上,美军建立了由第2、第3装甲师和第75、第84步兵组成 的攻击集团,由绰号“闪电手”的美军少 将柯林斯指挥,向进攻的德军先头部队进行反击。23日,美军从北面向德军第2装甲师发起了攻 击,使唤其被迫分成两部分组成防御,并 阻止了德军第58装甲军和第9装甲师的进攻。24日,德军的德勒尔装甲师在推进到马斯河畔的 迪囊以东3英里左右的地方,也被迫转入 防御。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飞机大批出动,对敌人运输道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唤 德军供应机构几乎瘫痪。 德军在巴斯托尼的失败对于罗什福尔与马斯河之间的这一作战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使唤突出的 德军装甲师腹背受敌,补给困难,陷入无 力发展的被围境地。25日以后,德军又重新开始了对巴斯托尼的争夺战,许多师陆续被调到这一 地区投入攻城战,兵力曾一度达到两个军 部,9个战斗师。第6装甲集团军也被迫将部分兵力拨给第5装甲集团军。至此,德军的阿登战役 进攻计划遭到彻底失败,巴斯托尼防御战 成了盟军整个防御计划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环节。1945年1月3日,盟军在整个西线上开始了新 的进攻,摧毁了德军对斯托尼的攻城行 动,并最终加速了西线战场上的德军瓦解。 美第3集团军和德军至1月29日的伤亡情况: 第3集团军 德军 阵亡 14,879人 击毙 96,500人 受伤 71,009人 击伤 296,000人 失踪 14,054人 俘虏 163,000人 非战斗性伤亡 73,011人 总计 172,953人 总计 582,500人 阿登战役-----德军计划 集中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在长达125公里的正面上实施进攻。第6党卫队 装甲集团军拥有9个师(其中个装甲 师)在右翼、第5装甲集团军拥有7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在左翼实施突击,突破由美军第1集 团军的第99、第106、第28师防守 的、从艾弗尔山到蒙绍的纵深不大的防御阵地,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 立桥头堡,尔后再通过布鲁塞尔攻占安特 卫普港,切断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1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第7集团军拥有7个师(其中1 个伞兵师),将进攻卢森堡 地区,抵抗 来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击,保护两个担任突击的装甲集团军翼侧;另以6-7个师但任预备队。整 个战役企图完成歼灭盟军25-30个师 的任务,制造第二个敦记得尔克,稳定西线形势。盟军仍然不能使用安特卫普港,他们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线的企图也告失败;所以,希特勒现在开始为他梦寐以求的西线攻势制定详细计划 [ 注:据威尔莫特说,10月8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关于11月底阿登地区向阿姆斯特丹发动攻势的计划草案。 ] 。首先,他估计对了,盟军拥有七十个师,不可能在将近五百英里长的战线上处处都坚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气能结束敌人享有的绝对空中优势,或者至少在德军发动攻势时能大大削弱这种优势。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赶在冬季开始天气转晴、敌军恢复空中优势之前,发起进攻。他没有征求西线部队司令的意见——事实上也没有跟他商量,就跟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一起定下了进攻的基本原则。 由于进攻必须在现有部队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因此就有必要选择一个敌军地面部队——无论是第一线部队还是预备队——比较薄弱的地段。突破后还要继续扩大战果,直到整个西线局势转而对德国有利。在对西线部队作了彻底的检查,并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希特勒关于从西壁防线阵地向敌军防线薄弱地段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计划已很有眉目,终于选择了艾弗尔为突破地段,安特卫普港为最后目标。 十一月三日,约德尔代表希特勒,在莫德尔陆军元帅司令部向西线部队司令、B集团军群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发布指令时解释说,攻势必须在现有部队肯定能够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他接着告诉他们,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艾弗尔)已被选定为最适合进攻的地段,因为那里的敌军已在过去的正面进攻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该地段的敌预备队已调至第一线附近,补给情况也朝不保夕。因为这个地段敌军的防守兵力相对较弱,又加之敌军不会料到德军会在这里发起进攻(即使真的料到也会不以为然),所以只要进攻完全出敌不意,天气又不利于空中行动的话,德军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将使德国装甲部队赢得主动权。尔后,这些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立桥头堡,再通过布鲁塞尔向西边的安特卫普港快速挺进。可想而知,德国装甲部队只要一渡过马斯河,就可切断那些经由马斯河流域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德国装甲部队一到达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地区,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也会受到威胁,要是安特卫普港失守,这些交通线同样会被切断。 敌军还没有完全整顿好这个效率很高的港口,虽然它对敌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到那时,他们仅凭着通过安特卫普港运进来的人员、武器、补给品,就能摧毁德军防御 [ 注:梅里安写的《阿登战役》(以下简称梅里安著作)第208页:攻势的开始时间取决于希特勒的忧虑,即:盟军可能很快恢复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员、物资上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忧虑,希特勒才将攻势的开始时间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夺取60年前,2023-08-17 02:08:506
为什么希特勒死后,还有一场布拉格战役?
希特勒死后打的仗可不少想把这事儿扯淡清楚必须得理清几个问题,首先希特勒自杀并不等于德国投降,事实上元首是在1945年4月30日下午自毙的,而柏林守军一直顶到5月2日才投降,在法理上说这并不代表纳粹德国投降了。直到5月7日凌晨2时41分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处长约德尔向盟军指挥部无条件投降,以及5月8日威廉·凯特尔及其他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在柏林向朱可夫元帅投降后,才能被视为纳粹德国在法律上彻底投降。所以希特勒死后也不止布拉格那一场战役,波兰的布雷斯劳抵抗到5月6日才投降,德国潜艇部队抵抗到5月4日才停止攻击返回港口,甚至南斯拉夫的波利亚纳战役5月14日才开始进行,一直到次日结束。布拉格战役比四国军棋还乱捋清楚上面的情况咱们就可以扯淡这场布拉格战役了,官方说法这场战役开始于5月6日,事实上斯大林是在5月1日决定进攻布拉格的,也就是说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苏军还不能确定希特勒确实死了。更坑爹的是当柏林战役结束,苏军开始向布拉格前进时当地人一高兴在5月5日起义了,这帮起义军在城市里和德军打得鸡飞狗跳,还拉过来一个莫名其妙的盟友——苏联叛将弗拉索夫带领的俄罗斯解放军。这支部队名字叫解放军,其实就相当于咱们抗日战争时期的伪军,这是个苏联绝不可能接受的盟友。弗拉索夫当然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是希望借这个机会打跑德军,然后向美国人投降,这样起码能保住小命,古拉格大酒店的VIP服务绝不是一般战士能扛住的。故事到这里已经够乱套了吧?别忙!还有更乱的!驻地德军指挥官斐迪南·舍尔纳也有自己的算计,这老兄同样久闻古拉格大酒店的美名,希望向西方移动,赶在苏军到来前投降美国人。就这样,两个想向美国人投降的哥们加一个准备自己赶跑纳粹的仁兄打了个狗血淋头,一直折腾到5月8号西边传来消息,德国无条件投降了。于是没拿到元帅杖的舍尔纳元帅当天就放弃了指挥权,自己一个弯道跑去了奥地利。一脸蒙圈的90万德军和玩命向美国靠拢的弗拉索夫终于等来了苏联红军,和苏联红军遥遥相望的就是血胆老将乔治·巴顿,5月9日苏军开始进攻,202万大军铺天盖地的沿着布拉格展开,很快就和美军会师,包围网完成。毫无史诗感的结局没有完全接到投降命令的德军抵抗到5月12日(苏联资料显示为11日)被彻底收拾掉,光苏军俘虏的就有84万多,然后那帮灰色牲口就开始玩命的追叛徒,可怜的弗拉索夫被德国抽完又被苏联抽,终于逃脱了古拉格大酒店终身VIP的待遇,因为苏联人觉得还是绞死他比较划算。舍尔纳元帅同样倒霉透顶,他拼掉老命跑到奥地利,终于完成了向美军投降的梦想。然而毫无武德的美军转手就把他交给了苏联人,幸亏这哥们生命力顽强,被判25年徒刑还能活着出狱。然而坑爹的是他辗转回到西德后又被判了4年监禁,还剥夺了退休金,靠着亲友接济才混到1973年去世。同样倒霉的还有布拉格起义领导者约瑟夫·斯姆尔科夫斯基,这老兄费尽心力指挥起义,试图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捷克斯洛伐克,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他拿苏联当兄弟,苏联拿他当表弟。最终在支持“布拉格之春”后,他品尝到了苏维埃的铁拳。总结起来吧,希特勒死后欧洲战区远远不止布拉格那一场战役,而且这场战役除了打得乱七八糟外完全乏善可陈,扯淡完毕。2023-08-17 02:09:201
二战纳粹德国著名将领都有谁?
勃洛姆堡(W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 陆军元帅。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 陆军元帅。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陆军元帅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 陆军元帅。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 陆军元帅 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 陆军元帅。 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63) 一译伦斯德。 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 陆军元帅。 赖歇努(Walter von Reichenau,1884-1942) 陆军元帅。 屈希勒尔(Georg von Kuchler,1881-1968) 陆军元帅。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l973) 陆军元帅。布施(Ernst von Busch,1885-1945) 陆军元帅 克莱斯特(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1881-1954) 陆军元帅 保卢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 陆军元帅 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陆军元帅。 魏克斯(Maximilian Freiherr von weichs,1881-1954) 陆军元帅 莫德尔(Walther Model, l891-1945) 陆军元帅舍尔纳(Ferdinand Schorner,1892-1973) 陆军元帅 里希特霍芬(Baron von Richthofen,1895-1945) 空军元帅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1892-1945) 空军元帅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 空军元帅。 米尔希(Erhard Milch,1892-1972) 空军元帅施佩勒(Hugo Sperrle,1885-1953) 空军元帅 雷德尔(Erich Raeder,1876-1960) 海军元帅。 邓尼茨(Karl Donitz,189l-1980) 海军元帅 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戈林(1893年~194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德国纳粹党的重要头目2023-08-17 02:10:081
德国二战元帅
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2、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4、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5、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陆军元帅。曾受训于普鲁士军官学校,1901年开始任野战炮兵第46团营副官(少尉)。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第3军区步兵指挥部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少将)、第6军区司令和第6步兵军军长(中将)。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第6集团军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后升为上将。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6、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陆军元帅。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团;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获荻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少校衔),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兼第7师师长,晋升中将。希持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34年升炮兵将军,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8、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63)一译伦斯德。陆军元帅。1892年开始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参谋长。战后在国防军中历任集团军级参谋长、师长和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2年晋升上将(一说1938年,求证!)。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参加扩军工作。1938年2月主动解职和退役(这个时期解职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调任进攻法国的A集团军群司令,担负主攻任务,迅速获胜,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不觉得很矛盾么?)。曾任"德国荣誉军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尔的葬礼。1941年任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所部侵占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中获胜,进至罗斯托夫。同年12月在苏军反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编入预备军.1942年3月复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同年9月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指挥阿登战役。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职。战后被囚于英国。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后死于心脏病。9、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国防军步兵师师长、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职。此后开始参与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活动。1939年被委派指挥驻防西线的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10月任D集团军群司令。1941年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翌年调回大本营任总协理官。1944年参与策划七.二零事件,内定政变成功后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失败后被处死。10、赖歇努(Walter von Reichenau,1884-1942)陆军元帅。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2023-08-17 02:10:163
纳粹德国的人物排名?
阿道夫·希特勒、海因里希·希姆莱、邓尼茨、龙德施泰特、博克、隆美尔、曼施泰因、古德里安、利斯特、海德里希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889年4月20日,希特勒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的莱茵河畔布劳瑙,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并担任党主席团委员,1921年7月,成为纳粹党元首,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元首。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陷入苏德战争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28日希特勒和爱娃·布劳恩正式结为夫妇,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希特勒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改组并建立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力主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犯下种种罪行,并迫害和屠杀600万的犹太人。2023-08-17 02:10:278
二战 意大利的 将军 都有谁?
1、曼施坦因2.隆美尔.3、龙德施泰特.4、魏克斯5、鲍克6、李斯特.7、克卢格.8、雷德尔.9、赖歇瑙.10、舍尔纳.11、屈希勒尔.12、勒布.13、莫德尔. 14、赫尔曼.戈林.15、里希特霍芬.16、格赖姆.17、凯塞林.18、米尔希.19、施佩勒.20、邓尼茨(世界上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之一).21、勃洛姆堡.22、克莱斯特.23、勃劳希奇.24、布施.25、凯特尔.26、维茨勒本.27、鲍卢斯.2023-08-17 02:11:001
关于二战元帅的权杖
纳粹帝国元帅权杖尺寸:49.5CM ,截面圆为3.4CM直径。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帝国元帅杖颜色为: 白色 。 空军元帅权杖,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尺寸:49.5CM ,截面圆为3.4CM直径。空军元帅杖颜色为:蔚蓝色。 德国海军元帅权杖尺寸:49.5CM ,圆为3.4CM直径,主要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镶嵌金鹰20-24只,镶嵌金锚10枚,镶嵌十字10枚。颜色为:海蓝色。 陆军元帅权杖: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 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2023-08-17 02:11:481
谁能给出二战德国的名将名单 、
二战德国名将录陆军十九名元帅 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希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曼施坦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埃尔温.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冯.赖赫劳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冯.伦德斯特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恩斯特.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沃尔特.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弗雷德里希.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费迪南德.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海军二名元帅 卡尔.邓尼茨 Donitz, Karl 埃里希.雷德尔 Raeder, Erich 空军五名元帅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米尔契 Milch, Erhard 冯.里希特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雨果.史培勒 Sperrle, Hugo 将领 海因茨.古德里安 Guderian, Heinz 莱因哈特 Reinhardt, Gerog-Hans 布拉斯科维茨 Blaskowitz, Johannes 路德维希.贝克 Beck, Ludwig 弗兰克.哈尔德 Halder, Frank 柯特.蔡茨勒 Zeitzler, Kurt 汉斯.克瑞柏斯 Krebs, Hans 依伯巴克 Eberbach, Han 赫尔曼.霍斯 Hoth, Hermann 海因里奇 Heinrici, Gotthard 布莱克 Black, Hermann 麻烦采纳,谢谢!2023-08-17 02:11:572
希特勒手下有26个元帅,哪个牛人能全写出来?
费多尔.冯.博克陆军元帅(1880-1945)陆军B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5月3日在撤退途中于德国兰扫恩被英战斗机袭击负伤,次日逝世。 沃尔特.莫德尔陆军元帅(1891-1945)陆军西方集团军群总司令。1945年4月21日在德国杜依斯堡附近兵败自杀。 陆军上将: 维尔纳.弗里奇陆军上将(1880-1939)陆军总司令。1939年9月22日在波兰华沙普拉加附近阵亡,时任陆军第12炮兵团名誉团长。 爱德华.迪特尔陆军上将(1890-1944)陆军第20山地军军长。1944年6月23日在斯代尔马克因空难丧生。 弗雷德里希.多尔曼陆军上将(1882-1944)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28日在法国勒曼前线因心脏病逝世。 汉斯-瓦伦丁.胡伯陆军上将(1890-1944)陆军第一装甲集团军司令。1944年4月21日在德国奥伯萨尔茨堡的森多夫附近因空难丧生。 尤金.冯.邵巴特陆军上将(1883-1941)陆军第11集团军司令。1941年9月12日在东线因座机误降雷区丧生。 约翰内斯.布洛克步兵上将(1894-1945)陆军56装甲集团军司令。1945年1月26日在苏联巴拉诺夫桥头堡战役中阵亡。 柯特.冯.布里森步兵上将(1886-1941)陆军第52集团军司令。1941年11月20日在苏联安德烈维夫卡阵亡。 柯特.冯.切沃勒里步兵上将(1891-1945)陆军第一集团军代司令。1945年4月18日在前往柯尔堡的转移中丧生。 卡尔.埃格歇尔山地军上将(1890-1944)陆军第18山地军军长。1944年6月23日在斯代尔马克因空难丧生。 卡尔.埃伯尔步兵上将(1891-1943)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21日在苏联斯大林格勒西北处诺维-格尔吉耶夫斯基耶阵亡。 沃尔夫冈.费舍尔装甲兵上将(1888-1943)陆军第10装甲师师长。1943年2月1日在突尼斯斯比卡阵亡。 西奥多.盖布炮兵上将(1885-1944)德国驻法国南部军区司令。1944年7月30日负伤,11月26日伤重不治。 亚历山大.冯.哈特曼步兵上将(1890-1943)陆军第71步兵师师长。1943年1月26日在苏联斯大林格勒扎里扎铁路驻防堤阵亡。 恩斯特-安顿.冯.克罗希克步兵上将(1898-1945)陆军第16军军长。1945年3月16日在德国库尔兰的坎登附近遭空袭丧生。 弗雷德里希.库恩装甲兵上将(1889-1944)国防军运输部部长。1944年2月15日在柏林炸弹袭击中丧生。 威利伯尔德.冯.埃伦坎普装甲兵上将(1890-1942)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2年10月3日在苏联斯多罗谢尔沃耶附近阵亡。 保罗.劳克斯步兵上将(1887-1944)陆军第16军军长。1944年8月30日在拉托维亚里加飞机失事负伤,9月2日伤重不治。 埃里希.马尔克斯炮兵上将(1891-1944)陆军第84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12日在法国诺曼底圣洛阵亡。 罗伯特.马尔迪耐克炮兵上将(1889-1944)陆军第39装甲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28日在德国贝里希诺阵亡。 弗雷德里希.米埃特步兵上将(1888-1944)陆军第4集团军司令。1944年9月2日在罗马尼亚卡尔巴滕阵亡。 乔治.费佛尔炮兵上将(1890-1944)陆军第94步兵师师长。1944年6月28日阵亡。 赫尔穆特.普里斯步兵上将(1896-1944)职务不详。1944年10月21日阵亡。 赫尔曼.莱克纳格尔步兵上将(1892-1945)陆军第42集团军司令。1945年1月23日在东线维斯瓦河佩特里考阵亡。 威尔汉姆.施内肯伯格步兵上将(1891-1944)陆军贝尔格莱德军团司令。1944年10月14日在南斯拉夫阵亡。 沃尔特.施罗特步兵上将(1882-1944)陆军第12集团军参谋长。1944年10月6日在车祸中丧生。 赫尔曼.冯.斯佩克炮兵上将(1888-1940)陆军第12山地军军长。1940年6月15日在法国彭苏永附近阵亡。 威尔汉姆.斯蒂莫尔曼炮兵上将(1888-1944)陆军第11集团军司令。1944年2月18日在东线彻尔卡西地区阵亡。 乔治.施图姆装甲兵上将(1883-1942)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1942年10月24日在阿拉曼前线指挥车中指挥战斗时心脏病突发逝世。 马丁.万德尔炮兵上将(1892-1943)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14日在东线阵亡。 威尔汉姆.维根纳尔步兵上将(1895-1944)陆军第50集团军司令。1944年9月24日在东线沃尔马安德杜纳阵亡。 托马斯-艾米尔.冯.威克迪步兵上将(1893-1944)陆军第10集团军司令。1944年6月23日在斯代尔马克因空难丧生。 汉斯.佐恩步兵上将(1891-1943)陆军第46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8月2日在东线奥廖尔的克拉斯纳加-罗施茨察附近阵亡。 中将: 古特尔.安根陆军中将(1893-1943)陆军第16装甲师师长。1943年2月2日在苏联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自杀。 恩斯特-古特尔.巴德陆军中将(1897-1945)陆军西北方向参谋长。1945年4月24日在霍尔斯坦因遭英军飞机空袭负伤,5月8日伤重不治。 阿尔弗雷德.贝恩希陆军中将(1894-1943)陆军第82步兵师师长。1943年1月27日在苏联沃罗聂日负伤,31日宣布死亡。 约翰内斯.贝欧尔陆军中将(1892-1944)陆军第242警备师师长。1944年8月26日负伤,11也8日在维也纳伤重不治。 理查德.巴尔泽陆军中将(1886-1945)陆军第182步兵师师长。1945年5月10日在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阵亡。 罗伯特.巴尔泽陆军中将(1892-1943)陆军第2军信号官。1943年3月8日在苏联基辅死亡。 弗雷德里希.伯格曼陆军中将(1883-1941)陆军第127步兵师师长。1941年12月21日在苏联西亚夫基阵亡。 埃里希.伯恩贝克陆军中将(1885-1941)陆军第124炮群司令。1941年10月28日在苏联瓦尔基阵亡。 格哈德.伯特霍尔德陆军中将(1891-1942)陆军第31步兵师师长。1942年4月14日在苏联克罗勒夫卡阵亡。 克莱门斯.贝特泽尔陆军中将(1895-1945)陆军第529步兵师师长。1945年3月27日在德国丹齐格阵亡。 阿诺德.比耶格勒本陆军中将(1883-1940)陆军第6步兵师师长。1940年10月11日在法国朱利欧维尔逝世。 乔治.冯.俾斯麦陆军中将(1891-1942)陆军第21装甲师师长。1942年8月31日在阿拉曼阵亡。 厄尔坡.冯.伯登豪森陆军中将(1897-1945)陆军第50集团军司令。1945年5月9日在德国库尔兰的格罗宾自杀。 乔治.布劳恩陆军中将(1887-1941)陆军第68步兵师师长。1941年11月14日在苏联哈尔科夫阵亡。 弗里茨.冯.布罗多夫斯基陆军中将(1886-1944)陆军“布罗多夫斯基”集群司令。1944年10月20日在德国贝桑肯阵亡。 康拉德.冯.柯臣豪森陆军中将(1888-1941)陆军第134步兵师师长。1941年2月13日在苏联奥廖尔的柳博夫斯卡战败自杀。 弗雷德里希-卡尔.克兰兹陆军中将(1886-1941)陆军第18步兵师师长。1941年3月24日在德国纽汉默尔部队演习中因事故丧生。 威尔汉姆.克里索利陆军中将(1895-1944)空军陆战师师长。1944年9月12日在意大利向摩迪纳推进途中遭游击队伏击阵亡。 弗雷德里希-威尔汉姆.杜施陆军中将(1892-1944)陆军第297步兵师师长。1944年2月17日在阿尔巴尼亚的提拉纳因交通事故负伤,3月2日在意大利瓦罗纳伤重不治。 维克多.冯.德拉比奇-威克特陆军中将(1889-1944)陆军第326步兵师师长。1944年8月2日在法国诺曼底的勒梅斯尼尔阵亡。 奥托.德莱歇尔陆军中将(1895-1944)陆军第267步兵师师长。1944年8月13日在德国梅美尔的亚塞利阵亡。 维尔纳.杜尔金陆军中将(1896-1944)陆军第96掷弹师师长。1944年9月11日在德国萨诺克负伤,12日在胡梅内医院伤重不治。 雷内.埃伯勒陆军中将(1891-1945)陆军西部要塞司令。1945年3月21日阵亡。 威尔汉姆.佛利陆军中将(1897-1944)陆军第91空降师师长。1944年6月6日在法国诺曼底的梅里-艾格里斯阵亡。 鲁道夫.弗雷德里希陆军中将(1889-1945)陆军第312炮群司令。1945年5月9日在捷克的雷特梅里茨与布拉格中间位置阵亡。 奥托.盖布克陆军中将(1883-1942)陆军第294步兵师师长。1942年3月22日在苏联哈尔科夫的米哈伊洛夫卡阵亡。 弗朗茨.高尔陆军中将(1884-1944)陆军维尼底格防御部队司令。1944年12月27日在意大利梅斯特里阵亡。 维尔纳.冯.高尔维茨陆军中将(1893-1944)陆军第132山地炮群司令。1944年5月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的塞瓦斯托波尔附近阵亡。 赫伯特.盖特纳陆军中将(1888-1942)陆军第295步兵师师长。1941年12月8日在东线负伤,1942年1月22日在德国弗莱堡伤重不治。 卡尔-奥尔布莱希特.冯.格罗戴克陆军中将(1894-1944)陆军第161步兵师师长。1943年8月28日波兰前线负伤,1944年1月10日在布雷斯劳伤重不治。 保罗.古兰陆军中将(1893-1944)陆军第23步兵师师长。1944年2月20日在苏联前线负伤,4月22日在马热沃附近伤重不治。 恩斯特.哈修斯陆军中将(11893-1943)陆军第46步兵师师长。1943年2月11日在苏联北高加索的瓦西里耶夫阵亡。 理查德.冯.海内修斯陆军中将(1881-1943)陆军汉堡城防司令。1943年12月13日在空袭中丧生。 康拉德-奥斯卡.海因里希斯陆军中将(1890-1944)陆军第89步兵师师长。1944年9月8日在比利时列日附近阵亡。 海因茨.海尔穆齐陆军中将(1890-1944)陆军第243步兵师师长。1944年6月17日在法国坎维里附近阵亡。 乔治.赫维尔克陆军中将(1886-1942)陆军第339步兵师师长。1942年1月18日在苏联布里扬斯克前线因心脏病逝世。 柯特.希默尔陆军中将(1888-1942)陆军第46步兵师师长。1942年3月26日在苏联前线负伤,4月4日在辛非罗波尔伤重不治。 哈罗德.冯.希尔施菲尔德陆军中将(1912-1945)陆军第78德意志突击师师长。1945年1月18日在德国塔特拉的杜克拉关卡遭空袭丧生。 沃尔特.冯.霍尔斯多夫陆军中将(1898-1943)陆军第6装甲师师长。1943年7月14日在苏联哈尔科夫被狙击手击中头部负伤,19日伤重不治。 古斯塔夫.哈恩德特陆军中将(1894-1945)陆军第1雪地师师长。1945年4月21日在德国特罗坡前线失踪,后宣布阵亡。 阿诺.雅尔陆军中将(1890-1943)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21日在苏联波德格尔诺耶兵败自杀。 沃尔特.约斯特陆军中将(1896-1945)陆军第42骑兵师师长。1945年4月24日在意大利维拉多萨附近阵亡。 汉斯.卡尔内陆军中将(1898-1945)陆军第24装甲集团军司令。1945年4月18日在德国柏林东南部的索科尔尼斯阵亡。 柯特.卡尔穆科夫陆军中将(1892-1941)陆军第31步兵师师长。1941年8月13日在苏联斯旺克茨阵亡。 汉斯.卡梅克陆军中将(1890-1943)陆军第137步兵师师长。1943年10月16日在苏联科尔蓬附近阵亡。 埃米尔.克恩陆军中将(1882-1945)陆军第4军先遣部队司令。1945年2月21日在奥地利维也纳遭空袭丧生。 哈里.冯.奥夫劳特巴赫陆军中将(1896-1945)陆军第214步兵师师长。1945年1月18日在波兰维斯瓦的普拉维桥头堡阵亡。 维克多.科赫陆军中将(1895-1942)陆军第323步兵师师长。1942年12月22日在苏联沃罗涅日阵亡。 迪特里希.克莱斯陆军中将(1889-1944)陆军第352步兵师师长。1944年8月2日在法国佩隆阵亡。 弗朗茨.克莱赫陆军中将(1889-1944)陆军第41要塞师师长。1944年4月27日在希腊勃罗奔尼撒的莫雷附近阵亡。 赫尔曼.克雷斯陆军中将(1895-1943)陆军第4山地师师长。1943年8月11日在苏联诺沃罗西斯克的古巴桥头堡阵亡。 奥托.兰塞尔陆军中将(1885-1941)陆军第121步兵师师长。1941年7月3日在苏联拉托维亚德维纳的克拉斯拉瓦桥头堡战斗中被狙击手射杀。 阿道夫.莱赫纳陆军中将(1884-1943)陆军第377步兵师师长。1943年1月29日在苏联沃罗涅日阵亡。 乔治.马耶夫斯基陆军中将(1888-1945)陆军皮尔岑城防司令。1945年在德国皮尔岑兵败自杀。 约翰.梅克尔陆军中将(1893-1945)陆军第392克罗地亚步兵师师长。1945年3月31日在克罗地亚的卡罗堡负伤,4月10日在拉扎雷特里耶卡伤重不治。 柯特.墨埃赫林陆军中将(1900-1944)陆军第276德意志掷弹师师长。1944年12月18日在法国贝佛特附近阵亡。 马克斯.穆尔曼陆军中将(1887-1945)职务不详。1945年5月10日在波兰斯坦尼斯泽沃向但泽转移中阵亡。 柯特.穆勒陆军中将(1882-1942)职务不详。1942年死亡。 理查德.穆勒陆军中将(1891-1943)职务不详。1943年7月16日在苏联奥廖尔北部阵亡。 沃尔特.瑙曼陆军中将(1888-1945)陆军第8集团军军事监察官。1945年8月14日在前线失踪。 厄根.冯.内恩多夫陆军中将(1892-1944)陆军塔诺波尔城防司令。1944年4月15日在波兰塔诺波尔阵亡。 沃尔特.希尔科夫陆军中将(1894-1941)职务不详。1941年12月9日在克罗地亚的拉扎雷特德纳负伤后不治。 汉斯.奥施曼陆军中将(1894-1944)职务不详。1944年阵亡。 鲁道夫.佩歇尔陆军中将(1894-1944)职务不详。1944年阵亡。 赫尔穆特.费弗尔陆军中将(1894-1945)职务不详1945年阵亡。 恩死特.菲利普陆军中将(1895-1944)职务不详。1944年阵亡。 海因里希.冯.昂德加弗伦陆军中将(1889-1941)职务不详。1941年在苏联阵亡。 路德维希.冯.拉德尔梅尔陆军中将(1887-1943)职务不详。1943年死亡。 海因茨.冯.兰道夫陆军中将(1890-1942)职务不详。1942年阵亡。 海因里希.雷克陆军中将(1890-1943)职务不详。1943年在前线失踪。 希格弗里德.莱因陆军中将(1894-1945)职务不详。1945年阵亡。 海宁.冯.塔登陆军中将(1898-1945)职务不详。1945年阵亡。2023-08-17 02:12:053
二战时期盟军的各国将领 谢谢了!!!!!!
美国;巴顿;艾森豪威尔。马歇尔,麦克阿瑟英国;蒙哥马利苏联;朱可夫中国;朱德,彭德怀2023-08-17 02:12:142
二战德军元帅von Kleist生平
关于克莱斯特,我酝酿了几年,都是为了找资料。克莱斯特的资料非常、特别不好找。原因有二:其一,是至少在国内,这是个很少有人注意的东西,因为少有人感兴趣,而资料也确实很匮乏。其二,克莱斯特的大名鼎鼎:克莱斯特(kleist)这个名字无论是在现今德国、以前的德国统治区域如普鲁士、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或者是在其他国家如奥地利这些地区中都是人尽皆知的,至少在德国、在欧洲的军界,关于克莱斯特这名字本身可以说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在克莱斯特这个家族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英杰辈出。如果单单去找今天说的这个,或者是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德·冯·克莱斯特这人,也要从千万的材料中筛选,何况还都是外文。何其难也!!!克莱斯特在二战期间,几乎参加了德国军事上的任何一次重大行动,并且都是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任职,表现也都十分突出。但在我国,研究的人却是如此之少,实在让我费解!!! 今天我就稍许填补一下这个空白。 以下是我汇总了各方的资料后精简的内容 克莱斯特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挺进至布格河,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1940年西线战役,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隶属于A集团军群,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包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1941年春,意大利桶了巴尔干这个娄子,希特勒为控制住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利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集团军。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准备侵苏计划。 1941年6月,在东线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联西南战区布琼尼元帅抵挡不住克莱斯特的进攻而被迫退却。从1941年8月21日开始,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德国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参与基辅会战,直至9月26日会战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1941年底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夏季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初期进展顺利,歼灭苏军25万。到顿河一线时,德军已成强弩之末,而第6集团军仍然突进至斯大林格勒城区。并在此之前,德军兵分两路,B集团军群继续向斯大林格勒突进,A集团军群则深入高加索。后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利斯特元帅免职,自己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惨重。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继续向西纵深突破,高加索的苏军也向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施加了重大压力。但克莱斯特仍然于1943年2月1日将整个陷于绝境中的A集团军群(以第1装甲集团军为主,第17集团军大部仍然坚守库班半岛)拖了出来,并只损失了很小的装备和物资。1943年1月31日,克莱斯特被晋升为元帅。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新编的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斯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斯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被授予双剑。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着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担任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我个人的简要综述: 论资历,他和勃劳希契、维茨莱本、屈希勒尔、魏克斯生于同年,与以上几人以及包克、利斯特、克鲁格、凯特尔等人差不多。 论出身,可能不少人都出自名门,但和克莱斯特相比只能相形见绌。 论战功,掰着指头数个数,古德里安比他少不少。 论成就,我认为,在二战中除了无人能及的曼斯坦因,能够超过克莱斯特的也很难找出几个。 就是以上如此优秀的一位将军,却很少有人问津,实在令人费解。 资历、出身之前之后都有介绍。 稍微详细的评述下他的战功: 1.波兰战役:如果不是因为他对国社的态度,不会在1938年就第一次被免职。在1939年波兰战役他应该就至少会是一位集团军级的指挥官。不过即使是作为军长,他仍然在波兰战役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从北面的东普鲁士出发,至最后推进至布格河。作为大包围战役的北翼对波兰进行了包围。而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则是此次大包围作战的南翼,尽管波兰北部的交通不甚发达,但波兰的南部却更是崎岖的山地,尽管如此,克莱斯特仍旧率部到达,完成了德国这此史无前例的大胜。克莱斯特作为此次大包围作战的南翼,功不可没。 2.法国战役:很多人在法国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头功归曼斯坦因没有疑问,其他重要的都给了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魏特夏(第14装甲军)这两个在突破口处的两位军长。或者其他装甲部队指挥官霍特(第15装甲军)、赖因哈特(第41装甲军)、斯密特(第39装甲军)等人,或是给了更低级的某些装甲师师长(如隆美尔)等人。似乎都忘记了,在第一阶段色当突破口处指挥作战的更高级的A集团军群装甲兵团的指挥官是克莱斯特。有人会说古德里安认为克莱斯特的命令是给古德里安下绊子(来自古德里安的书),那么有两点疑问:其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克莱斯特是古德里安的上司,古德里安对上级的命令不那么服从,应该说克莱斯特认为古德里安阻碍了他自己更合理一些,而不是由古德里安这么说,他没有这个资格。因为负责的是克莱斯特而不是古德里安,古德里安没有资格去负责。其二,反问古德里安,为什么古德里安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他人的都是错误的? 关于古德里安为什么如此是说,比较感性的原因可能是:其一,他和克莱斯特的关系本来就很一般,因为作战的争论,关系更是不怎么样了。其二,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参谋长蔡茨勒关系很差,从以后蔡茨勒当上陆军参谋总长后体现的更明显(但事后证明蔡茨勒也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直接与上级的两位首长关系都到了如此地步,能对他们有什么太好的评价吗? 法国战役,克莱斯特同样居功甚伟。 3.巴尔干战役:德军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有优势,因此胜利也不算太辉煌。但在巴尔干这比波兰更加崎岖的山地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仍然长驱直入,证明了德国装甲部队是十分的优秀和克莱斯特的指挥有方。 4.1941年东线战役:与其他各路德军一样,克莱斯特也长驱直入,取得很多胜利,但他的胜利来的要艰难很多。古德里安自己的书中说的也很明确:其一,苏联西南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没有像西方方面军巴甫诺夫一样在德军进攻后惊慌失措,而是有效的组织了节节的抵抗。其二,苏联西南一面靠海,只能做一路的迂回而不能像中央的进行两路包围。其实还有一点就是苏联西南战区的兵力要比中央的要强不少。 不过,尽管如此,仍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基辅战役,这次仍然是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合作,古德里安从北面,克莱斯特从南面进行了包围(此前说是克莱斯特跟古德里安混的这种说法是纯粹不负责的造谣)。最后获得了重大战果。 在1941年底,克莱斯特像其他各路德军一样陷于停顿,而且他的失败还先一步到来。但最后古德里安等一大批将领被免职,但克莱斯特得以留任。 5.1942~1943年东线战役:1942年上半年还不算太紧张。到下半年,德军南线开始了夏季的攻势,先锋部队便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还有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外国部队”掩护侧翼。此次战役也就是斯大林格勒的前奏、德军进攻的阶段。战役初期进展顺利,克莱斯特推进至顿河。而后德军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向斯大林格勒突进(B集团军群),一路深入高加索(A集团军群)。随着秋季第6集团军的处境每况愈下直至被围和A集团军群的进攻陷于停顿。战役相对平静了下来。 1943年1月,第6集团军的覆没已经再所难免。而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却深陷于高加索中难以自拔,如果红军消灭了第6集团军,而后再切断了A集团军群的陆上交通线,那么A集团军群就会重蹈第6集团军覆辙。A集团军群不仅要和强敌做斗争,还要和时间赛跑,因为底6集团军覆没在即,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最后的结果,但克莱斯特仍然于1943年2月1日将整个陷于绝境中的A集团军群(以第1装甲集团军为主,第17集团军大部仍然坚守库班半岛)拖了出来,并只损失了很小的装备和物资。2月1日即是第6集团军彻底覆没的日子。尽管德国在这一战役中大败,但曼斯坦因和克莱斯特保全了剩下的部队,使德军免遭更大的、决定性的失败。 引用利德尔·哈特书中的一段话:...德军从高加索的撤退能够成功也还是非常的侥幸。就时间、空间、兵力和天候等条件而论,它应该算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克莱斯特因此而晋升元帅... 6.1943~1944年东线战役——防御战——第二次被免职:之后克莱斯特逐渐脱离了主战场,而去被放在不太重要的地方——指挥坚守在库班半岛和后来退入克里米亚的的德军部队。无用武之地的克莱斯特也终于于1944年3月30日和曼斯坦因一道被免职,并同时被授予双剑。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他的“库班之盾”这个特殊的荣誉。二战中希特勒为了对于特殊战役的特殊奖励,发布了这些,前后也只有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乌曼战役纪念臂章、克里米亚战役纪念臂章、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臂章、库班战役纪念臂章、拉普兰战役纪念臂章。 内心高傲的曼斯坦因在他的书中是如是结尾:...对于我而言,他的话也就代表我的僚属们对我的最后敬礼。他高声喊着说:“元帅,今天我已经把我们的胜利象征,‘克里米亚之盾",从飞机上取下来了!” “库班之盾”虽然不像曼斯坦因一样代表克莱斯特胜利的象征,但对克莱斯特而言,同样意义非凡。2023-08-17 02:12:231
cizire是土耳其的什么城市?
===========吉兹雷/杰兹雷 =========== Cizre 中文翻译是“吉兹雷”,也有的翻译为“杰兹雷”。 吉兹雷位于土耳其东南部的“舍尔纳克”省,舍尔纳克省分别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吉兹雷是省内边境的一个小镇,人口以库尔德人和亚述人为主。 吉兹雷镇内只有一条大道……24号国道,除24号国道以外,镇内所有的道路都脏兮兮、黑乎乎的,24号国道横跨吉兹雷,把城镇分成两部分。据说这里的库尔德人和亚述人世世代代进行血腥对抗,两派居民从不说话,住的地方也不同。他们以这条主干道为界左右分开居住,绝不混杂。这边有邮局,那边有药店。但是,这边的人不去那边的药店,那边的人不来这边的邮局。2023-08-17 02:12:301
希特勒分封过海陆空26位元帅,请问是哪26位?
陆军十九名元帅: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克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冯. 赖歇瑙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冯.伦斯德,又译冯.龙德施泰德 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海军二名元帅: 邓尼茨 Donitz, Karl 雷德尔 Raeder, Erich 空军五名元帅: 赫尔曼.戈林[帝国元帅]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米尔契 Milch, Erhard 冯.里奇德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史培勒 Sperrle, Hugo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取得德国政权时,元帅军阶是德国军人梦寐以求的最高及最荣誉的目标。在此十年以前期间德国已无现役元帅。这名一战时的小士官从三五年开始就大封元帅,此后十年间合计升任了二十五名元帅,包括十九名陆军及五名空军元帅;其中二十三名都是在四零年六月法国投降后才升的〔注一〕。 德国陆军的元帅可说是纳粹德国的精华,在四零年他们是世界上最强盛的陆军中不可一世的人物。他们具有普鲁士军人的古老传统,受人尊重、敬畏,并给人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感觉。这些元帅连同或许比他们能力更高的部下将领取得了极为辉煌的战绩:一个月内攻占波兰、几小时内取得丹麦、挪威很快就崩溃了,比利时、卢森堡、荷兰、法国、南斯拉夫及希腊也难逃厄运。此外,英国的远征军匆忙间也被德军赶出欧洲大陆;利比亚、乌克兰、白俄罗斯、乔治亚及波罗的海的三个小国也次第沦陷;德国陆军迫近到亚历山大港口六十哩外,也遥望到克林姆林宫的圆顶。 元帅的凄惨下落 但是到了后来,一切都成幻影。到战争结束时,十九名元帅中只剩下两名现役。 一名元帅在俄国前线时,心脏病突发,昏迷了几天后就死去、一名(冯.包克元帅)与其家属在战争结束前四天被英国战斗机扫射击毙。三名元帅自杀而死:其中两名因为涉及推翻希特勒,一名奉命自杀(隆美尔元帅)、一名畏罪自裁(冯.克鲁格元帅);第三名(莫德尔元帅)因为兵败被围,除了投降,只有自裁了。保卢斯早已选择投降;另外一名(冯.维茨勒本元帅)因为加入四四年七月二十日暗杀希特勒,被判死刑;赤身露体在毫无尊严的情形下,以钢琴丝吊死。其他超过半数的十名元帅已被解职,他们多半是受辱后强迫退休的。 接著就是战后的战犯的审判。一名元帅(约德尔元帅)被处决、四名死在牢中,其他几人被判三年至终生监禁。所有元帅中,只有冯.魏克斯一人没有受审,他在狱中待审时因为病重释放。 将相本无种? 希特勒的元帅全部都是一战的老人,其中十二名拥有贵族的头衔,十七名参谋学校毕业。除了这些大致类似的背景之外,其他就无相同之处了。他们的出身十分地不一样,隆美尔的父亲及祖父都是学校老师、保卢斯的父亲是一名帐房、凯特尔一家是农人、舍尔纳的父亲是一名警察、莫德尔则家境贫寒。 冯.勃劳希契、冯.克莱斯特、冯.赖歇瑙、冯.包克及冯.伦斯德都是普鲁士将军的后代,冯.曼斯泰因的父亲及继父也皆升至将官。李斯特的父亲是一名医生、冯.魏克斯则贵族出身。冯.李伯、隆美尔及莫德尔三人在战前皆有著作,隆美尔并且得到数目相当大的版税收入〔注二〕。战后,冯.曼斯泰因〔注三〕以及在牢中等死的凯特尔〔注四〕两人都写了回忆录。冯.勃洛姆堡也写了一本自传,不过因为写作太烂,无人愿意出版。 其中九名将来的元帅是一战时的步兵、六名炮兵、两名骑兵、一名工兵及一名山地兵军官。十九人中没有人是装甲兵出身,这是因为装甲兵种要至三零年代的中期以后才出现;不过这十九人中,四人在二战中担任过装甲兵指挥官。这些元帅中,冯.伦斯德,年资最高,他生於一八七五年,他担任少尉时,最年轻的未来元帅舍尔纳刚从慕尼黑的一个中下产阶级的社区出身〔一八九二年〕。隆美尔升元帅时,年龄最小,只有五十岁;冯.伦斯德在四一年升元帅时,已经六十六岁了。冯.勃洛姆堡是第一名升元帅的德国将领〔注五〕,凯特尔做梦都没有想到会轮到他。隆美尔死时年纪最轻,只有五十二岁。 元帅诸态 这批将领的人品及政治观点也大不相同。冯.伦斯德基本上是一个懒人、隆美尔永不疲倦、莫德尔的精力充沛到令人吃惊的程度。冯.魏克斯及冯.李伯都是虔诚的教徒,但是舍尔纳与冯.赖歇瑙两人则杀人如麻。若干元帅如凯特尔极度效忠希特勒,并且深信纳粹的教条;但是也有像李伯从头就反对纳粹,而冯.维茨勒本事实上曾经计划暗杀希特勒。一些元帅可以称为纳粹份子、其他的则反对纳粹,但是他们大部分都不是纳粹党员〔请注意这有别於反纳粹〕。冯.克莱斯特提倡君权,冯.赖歇瑙则为一名投机份子。有些人曾经将其立场作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如凯特尔可以从一名非纳粹的德军官僚变成一名希特勒的忠实信徒;隆美尔则从一名纳粹同情者变成一名反对纳粹之人。其他大部份将领的政治观点介乎这两种极端之间。 如果这些元帅的政治观点不一样,那麽他们道德观念的差异就更大了。冯.勃劳希契的床头放了一本圣经,但他与其前妻离婚后再与其情妇结婚,冯.克莱斯特情不两移,隆美尔根本惧内。莫德尔协助纳粹党军「迁移」苏联人民〔特别是犹太人〕,不过库奇勒在波兰及俄国时,则绝对拒绝与党卫军的杀人部队合作,并且尽力缓和俄国人民受到的痛苦。隆美尔有其自己的主张,他在北非公然违背希特勒的直接命令,拒绝处决犹太战俘及英国的突击队员,并将他们转交意军。冯.克莱斯特更不服从命令,他大胆到将其部下高级军官及党卫军官员召集到他的总部训话,予以痛责并警告不可在他的战区之内恣意横行。 其他元帅的道德观念就比较差些。冯.勃劳希契为了升官,听希特勒的话,出卖了他的兄弟。冯.曼斯泰因在三四年时,公开声明反犹太的种族歧视法令是一种懦夫行为;但在四一年又下令:对待犹太人这种低劣民族必须给予「严厉但属公正的报复」。对於这个问题,他也不是前后言行不一致的唯一一名德国将领。 如果这些元帅的政治观点及道德观念引起多人的争论,那麽讨论他们的指挥能力就会产生更大的分歧。一般人〔并不代表全部〕皆认为冯.曼斯泰因的军事修养要数天下第一流;几十年来隆美尔始终被认在战术方面也属天才之份,不过近年来专喜翻案的历史学家开始攻击他的声誉。冯.勃洛姆堡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幕僚人才,不过他从来没有机会在战场上可以表现元帅具有的指挥才能,冯.维兹勒本的情形也是一样。 元帅能力不齐 我在本书中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平均来说,希特勒的元帅的能力出乎意料的十分平常;他们全体决定不是军事天才。保卢斯在斯大林格勒兵败被俘,明显地是一名庸才。布齐也是一名无用之人,四四年他的集团军在明斯克几乎整个被歼。 担任德国三军总司令的凯特尔是一名更大的饭桶,因为他除了做希特勒的应声□之外,并无任何其他建树,所以才造成军事上一连串的失败。其他的元帅就很难说了。冯.包克的战绩好坏皆有、冯.魏克斯指挥军团的能力还不错,战争后期在巴尔干半岛也差强人意,不过他东战场的成绩指出他没有指挥一个主要集团军部队作战的能力。 李斯特统帅步兵的能力极强,四零年在法国指挥装甲兵功夫就出了问题;不过我总认为大家对他的评价太低了。冯.克莱斯特的情形也是一样的,他出身普鲁士骑兵,如果希特勒能够听从他的建议,德军在四一年就有可能击败了俄国。冯.克鲁格可说是一名才华平庸的集团军指挥官,为人十分自私,习於嫁祸于人;譬如他为了推懈责任,德军失去了古德里安、史特劳斯等优秀将领。 在东战场上,库克勒一名十分稳健能干的防御专家,舍尔纳在大多数场合下也是如此。可是以后者要比前者残忍。库克勒对於德国士兵及俄国家老百姓一视同仁,给予人性看待;他仅找俄国游击队员出气。舍尔纳则杀人如麻,连将官以下的德国官兵都会一不顺眼就拖出去枪毙掉〔注六〕。 莫德尔在四五年才升元帅,他的战绩很难下断语。莫德尔在东战场里战功赫赫,是希特勒的救火专家;不过在西战场上,除了安衡(指比特里希痛揍英国人"市场-花园行动"的事)一战外,可以说打得一塌糊涂。 但是在那种形势极端不利下,或者更本无他法可施;不过在鲁尔的防卫战中,德军还是有背水一战的机会。在那次战役中,莫德尔斗志已失,在酗酒企图自杀的情形下,指挥无能,一世英名付诸流水。在所有德国将领中,我认为莫德尔最具代表性,仔细研究他的一生及其战役就可看出二战德军的兴衰。不过研究李斯特、依伯巴克及霍斯等人也很有价值的。 在二战中,李柏元帅可说材非所用。他是一名防御专家,三九年及四零年他本来指挥次要战场的作战,四一年把他调至苏俄开阔的平原中指挥机动部队作战,自然成绩平平。不过,一般看法都认为如果希特勒没有干涉他的指挥,他就有可能在四一年攻下列宁格勒,如此就可顺利结束北战场的战事了。至于他是否能够在四四年及四五年里在西欧、南欧战场、或从四三年起在俄国家战场中成功地抵御盟国的进攻,那就无人能够猜测,不过他相信他一定会有相当好的成绩。 宝刀已老的冯.伦斯德如果有那名德军元帅被有些历史学家始终高估的就是冯.伦斯德。虽然他在三九年波兰及四一年苏俄的战绩相当可观,他决不是第一流的指挥官。四零年就是因为他对於机动战术缺乏了解,才会向希特勒建议下令德军装甲部队停止前进;因此英国远征军能够从容自邓克而克撤退。但是在战后,冯.伦斯德却痛责希特勒停止前进的命令;当然希特勒应对此军事失策要负起主要责任。不过那不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在这件战事上,希特勒主要听从冯.伦斯德的意见,结局是却是大大不利。 盖棺论定,看起来显然冯.伦斯德没有跟随时代前进;不仅如此,他还选择把自己孤立起来,高高在上垂拱而治。四七年盟国审讯前德军西线装甲兵司令官谢芬堡将军时,他说:「伦氏是德军将领中对於装甲兵战术最没有认识之人,他是一名上一代的步兵;他与他的参谋只会纸上谈兵,他们厌恶与坦克一切有关的尘土及噪音;据我所知,冯.伦斯德元帅从未进过坦克。」他接著说:「不过,不要误会了,我十分尊敬伦元帅,但是他的宝刀已老,二战没有他的份。」 从四二年三月至四四年七月及四四年九月至四五年三月,冯.伦斯德两度担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的任上,我认为他疏忽了他的职责;总是作战的计划及指挥交给部下处理。譬如,在诺曼第及突出部的两场重要战争是分别由隆美尔及莫德尔两人指挥;而四零年进攻法国的计划则为冯.曼斯泰因的杰作。伦氏十分幸运,在战争初期时拥有极为优秀的部下多人;包括冯.曼斯泰因、古德里安、冯.克莱斯特、隆美尔、霍斯、李斯特,及雷哈德特等名将。 可升而未升的几人 最后也要指出希特勒大封元帅名单上明显地漏列数人。这其中最资深的是白拉斯可维兹将军,他在二战中一直担任军团或集团军司令的职务,可是因为不为希特勒所喜而未升元帅。附带提起,四八年二月他在纽伦堡狱中自杀身死,官方报导他从楼上一头栽下摔死的。 一位最有名漏列未升元帅要数古德里安将军了,若干人称其为闪电战之父。四一年十二月盖特宁在第二装甲军团司令任上,受到他的长期敌人克鲁格元帅〔德军中部集团军司令,古德里安的顶头上司〕的修理,被希特勒撤职□赋。四三年间,希特勒令其再度服役,可是古德里安从未担任过元帅级的职务。四四年七月二十一日至四五年三月二十八日,他是陆军代参谋总长,这是他担任过最高的职位;不过他到任时,这个职位几乎已失去全部的指挥权及大部分的威望了。他的三位前任事实上比他升元帅的可能性还高〔陆军前三任参谋总长分别是:柏克、郝德尔,及柴茨勒〕,因为他们至少还是真除的参谋总长,但是这三人也未升元帅。古德里安的结局可比他们三人幸运;他在德国投降之前四周时,与希特勒发生冲突,被其解职后离开柏林。战斗结束以后,古德里安向美军投降。柴茨勒被贬斥除役、柏克因为参与四四年七月二十日 暗杀希特勒的企图,当晚即自杀、郝德尔则被关入苏联的集中营。顺便一提续任古德里安代参谋总长的克瑞柏斯将军的下场,他因为不愿落入俄军手中,五月一日在柏林自杀了。 最后升任的四名元帅 四三年二月德国第六军团在斯大林格勒覆灭后,希特勒发誓在战时决不再封元帅了。后来他又改变主意,不过只升了四名。希特勒在四四年升冯.里奇德霍芬及莫德尔、四五年四月五日升舍尔纳、四月二十五日他自杀以前五天升了最后的一名冯.格莱姆。 值得注意地是这其中冯.里奇德霍芬及冯.格莱姆是空军元帅,这四人不是纳粹党员就是十分倾向该党。由於希特勒后来不像以前那样乱封元帅,因此若干在四三年二月以后战功卓越的集团军司令官就未升元帅;他们包括享利奇、瑞哈德特、柏莱克等五人。 注一:一九四零年六月廿二日法国投降,希特勒踌躇满志,七月十九日将作战有功将领一口气封了十二名元帅。 注二:书名是 Infantry in Attack。 注三:冯.曼斯泰因的回忆录书名是 Verlorene Siege (Lost Victories)。 注四:大审期间,凯特尔开始写自传以求脱罪。可是只写到斯大林格勒战役时,法庭已经判下死刑的罪名。於是他在最后的十天生命中,赶写四五年四月二十日柏林被围至五月十二日他被美军俘获这段期间的经过;因此他的自传不全,缺少四三年初之四五年五月十九日的记载。他的自传虽然有些歪曲事实,但是十分可读;可惜的是他没有时间完成全书。四六年十月十六日,他被吊死於纽伦堡狱中。 凯特尔的书中有一段反省非常中肯,他说:「为什么那些一有机会就骂我是一个吹牛拍马的应声虫的将领们不设法把我轰下台呢?有那么难吗?绝对不是这样,理由是无人愿意接我的职位,因为每个人都明白他一上任后也会像我一样地俯首听命。」 由此看来,为官之道,中外一体相同;强人政治下,只有庸才,缺乏人才。 注五:冯.勃洛姆堡是希特勒首封的元帅,三三年至三八年是德国的国防部长,德国军队的开始「党化」及向「领袖效忠」誓言〔见下 〕他要负很大的责任;当然他也是扩充德军的主持人。他是因为第二任妻子曾为妓女而被撤职,四零年五月德军推进至英吉利海峡,希特勒在大喜之馀,想起布氏的功劳,乃下令给予元帅全薪。他曾在纽伦堡大审中作证:「三八、三九年以前,德国将官不反对希特勒;没有理由要反对他,因为希特勒的重整军备就是他们的目的。」四六年三月,因癌症死於美军拘留所。 德国军人效忠希特勒的誓言:「我向上帝宣誓,我将无条件地服从德意志帝国及其人民的领袖、三军的统帅的希特勒;身为一名勇敢的战士,我将随时牺牲我的生命以达成此誓言。」为此,二战中,2,960,000名德国军人付出了他们的生命1,400,000名失踪或死在拘留中。 注六:战后舍尔纳被「归国战俘协会」以战时随意杀(军)人告进法院。五七年慕尼黑法院以随意杀死一名驾驶兵的罪名,判了四年半监禁。 本文中大多数人名我都按国内的习惯进行了订正,有些我也不太搞得清,请大家谅解。至于德国人名字前所带的前缀冯(von),据我所知乃是其贵族出身(不一定本人有贵族爵位。这一名字也可放弃,例如美国海军五星上将切斯特.威廉.尼米兹,其家族是条顿骑士团的子爵,在移民美国后,放弃了贵族的名字,否则,盟军阵营中也会出现一个冯.尼米兹将军,那不热闹了!)的标志,与其姓氏是有机的整体,而不应与姓分开使用,所以我统统标上了冯.XX。2023-08-17 02:13:522
纳粹德国战败后,那些元帅的权杖保存在哪里?
1938年在一个盛大的仪式上由纳粹元首希特勒授予戈林空军元帅权杖,这个德国空军最高头衔。空军元帅权杖上的文字为:授于(英文为Fuhrer可以这么译吧?) 德国空军第一元帅赫尔曼·戈林,1938年2月4日。戈林非常喜爱这个权杖,常常拿着并不时挥动几下显示他的权威,在于一列列车箱内举行的法国投降仪式上,这个权杖就出现过,1945年5月7日于德国Berchtesgaden发现这个权杖,后辗转于1948年交于美国政府。 空军元帅权杖,由蔚蓝色(与海军元帅的色彩不同)天鹅绒装饰,上面镶嵌有德国鹰徽与十字,现收藏于美国国家步兵博物馆 隆美尔元帅的元帅杖被其小儿子一直保管。 戈林的一把元帅节杖被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帕奇(Alexander Patch)拿走,至今仍陈列在其母校西点军校的博物馆中。 另一把节杖和一些纪念品被埃克尔格中尉(lt. Eckerg)拿走后寄到了芝加哥他母亲家,他母亲将其中的一枚金质大奖章出售给了一位珠宝商,后者在报纸上登出了出售戈林奖章的广告。结果可想而之,充公了! 凯特尔是拿着元帅杖接受投降的纳粹忠实元帅,被处死后元帅杖被美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保卢斯的镶钻元帅杖是由希特勒亲手放在其空棺材上授予的唯一一个追认元帅,但权杖下落不明。 其它元帅的元帅杖至今还没有下文。 以下见百度百科--德国元帅权杖: 纳粹元帅以及获得元帅杖者 陆军十九名元帅: 冯.布隆贝格 陆军元帅 1936 国防部长 冯.布劳希奇 陆军元帅 1940 陆军总司令 冯.博克 陆军元帅 1940 B集团军群总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凯特尔 陆军元帅 1940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克卢格 陆军元帅 1940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勒布 陆军元帅 1940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利斯特 陆军元帅 1940 A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龙德施泰德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维茨勒本 陆军元帅 1940 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赖歇瑙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屈希勒尔 陆军元帅 1942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曼施泰因 陆军元帅 1942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隆美尔 陆军元帅 1942 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布施 陆军元帅 1943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克莱斯特 陆军元帅 1943 A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 陆军元帅 1943 6集团军司令 冯.魏克斯 陆军元帅 1943 F集团军群总司令 莫德尔 陆军元帅 1944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舍尔纳 陆军元帅 1945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海军二名元帅: 雷德尔 海军元帅 1939 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 海军元帅 1943 海军总司令 德国总统 空军六名元帅: 米尔契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总监 凯塞林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南军区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 施佩勒 空军元帅 1940 驻法国空军总司令 冯.里希德霍芬 空军元帅 1943 第二航空队司令 冯.格莱姆 空军元帅 1945 空军总司令 赫尔曼·戈林 空军元帅1935 帝国元帅1940 总理兼内政部长2023-08-17 02:14:012
二战中德国10大元帅都是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令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2023-08-17 02:14:175
谁能说出二战德国所有的元帅?
布施 Ernst Busch(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凯特尔 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克莱斯特 Ewald von Kleist(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利斯特 Wilhelm List(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隆美尔 Erw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2023-08-17 02:14:321
纳粹德国26位元帅分别是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 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2023-08-17 02:14:392
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将军有几个?哪些?
纳粹德国将军名单: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出生于官僚家庭。1912年从军。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临刑前两小时自杀。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4、雷德尔(1876~1960)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1939.4.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 5、勃劳希契(1881~1948)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 6、凯特尔(1882~1946)出生于农场主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被绞死。 7、龙德施泰特(1875~1953)出生于军人世家。1892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被四次免职,战后囚于英国,1949年因病获释。 8、博克(1880~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 9、勒布(1876~1956)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 10、李斯特(1880~1971)出生于医生家庭。1898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 11、克鲁格(1882~1944)出生于军人世家。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服毒自尽。 12、维茨勒本(1881~194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绞死。 13、赖歇瑙(1884~1942)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心脏病(中风)。 14、米尔希(1892~1972)191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不久减刑为15年,1954年被赦免。 15、凯塞林(1885~1960)出生于教员家庭。190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7年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952年获释。 16、施佩勒(1885~1953)出生于平民家庭。1903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曾两次受审,但都被宣布无罪。 17、隆美尔(1891~1944)出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从军。1942.6.22授陆军元帅。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迫服毒自尽。 18、屈希勒尔(1881~1968)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2.6.30授陆军元帅。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20年徒刑,1951年改为12年,翌年被释放。 19、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于军人世家。1906年从军。1942.7.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9年被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 20、克莱斯特(1881~195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英军俘虏,作为战犯交付南斯拉夫,后引渡苏联,死于狱中。 21、魏克斯(1881~1954)出生于平民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美军俘虏,后被免于起诉,1948年获释。 22、布施(1885~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 23、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1943.1.3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 24、保卢斯(1890~1957)出生于平民家庭。1909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投降被俘。 25、里希特霍芬(1895~1945)出生于贵族家庭。1913年从军。1943.2.11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病死于美军战俘营。 26、莫德尔(1891~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从军。1944.3.31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自杀身亡。 27、舍尔纳(1892~1973)1914年从军。1945.4.3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在苏联监禁10年,获释后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 28、格赖姆(1892~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1945.4.26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9/22/2285590_259243551.shtml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sos”,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sos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2023-08-17 02:14:505
二战德军24位元帅都有谁?求大神帮助
二战中德国的26位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2023-08-17 02:15:183
世界地跨两个大洲的国家。
目前,世界上的跨洲国家共有10个。 俄罗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洲国家,以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为界,俄罗斯的陆上国土可分为亚洲部分和欧洲部分。俄罗斯陆地面积1700万平方千米,亚洲部分占3/4。人口约1.5亿,其中有3/4的人口集中分布在欧洲部分。虽然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在亚洲,但其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地区在欧洲。因此,俄罗斯传统上是欧洲国家。 土耳其是另一个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沟通黑海和地中海的黑海海峡把土耳其的陆上国土分为两部分,海峡以西的部分属欧洲的巴尔干半岛,大部分土地位于海峡以东的小亚细亚半岛上。其欧洲部分的土地面积虽然很小,但对土耳其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土耳其最大的城市伊斯坦布尔主要位于欧洲部分,在许多国际事务和国际活动中,土耳其在参与。土耳其不仅是世界上的跨洲国家,而且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尔还是世界上唯一的跨洲城市,联接其欧、亚部分的伊斯坦布尔大桥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跨洲大桥。 哈萨克斯坦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洲内陆国家。其大部分陆上国土在亚洲,一小部分在欧洲。此外,位于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和阿塞拜疆主要部分也在亚洲,一小部分在欧洲。这三个国家是苏联解体后出现的三个地跨亚、欧两洲的亚洲国家。 有人府为,希腊也是一个地跨亚、欧两洲的国家。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大部分地区与亚洲土耳其隔爱琴海相望。希腊有些岛屿靠近亚洲,如希俄斯岛、莱斯沃斯岛远离欧洲,靠近亚洲,特别是迈伊斯蒂岛,距欧洲陆地有500多千米之遥,而离亚洲只有10千米左右,理应属于亚洲。 位于非洲东北部的埃及是地跨亚、非两洲的非洲国家。埃及的国土本是连成一片的,后来因开凿苏伊士运河,将西奈半岛从埃及本土中分离出来,苏伊士运河衩规定为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后,西奈半岛就属于亚洲。埃及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一个跨洲国家。 有千岛之国之称的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其东部领土位于世界第十大岛――伊里安岛(也叫新几内亚岛)上,而在地理范畴上划分,伊里安岛是大洋洲的第一大岛。因此印度尼西亚是地跨亚洲和大洋洲的国家。 美国国土面积为937万平方千米,由美国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三部分组成。夏威夷群岛是波利尼西亚群岛的一部分,属于大洋洲的范围。夏威夷群岛离美国本土有6600千米之遥,是跨洲各部分相距最远的国家。 和苏伊士运河一样,开凿巴拿马运河的国时,巴拿马也就成了一个地跨南、北美洲的国家,这条运河把巴拿马这个小小的国家一分为二,虽然首都巴拿马城位于运河东岸的南美洲,但因为巴拿马位于北美洲部分的面积稍大,大多数情况下巴拿马属北美洲国家2023-08-17 02:15:295
二战时德国军民真的都以加入纳粹党为荣吗?
纳粹党的党纲里更是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将垄断性企业收归国有,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国家以廉价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机,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严惩高利贷者等;对外则要求废除歧视性的凡尔赛和约,建立一个强大的超越议会民主的中央集权的人民国家,致力于建立zf控制一切的制度。 并宣布纳粹党旗的颜色红色象征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这对急于摆脱国家屈辱和经济困境的德国人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以此观之,说纳粹党徒是狂热的社会主义者并不过份。纳粹党的纲领和共产党的纲领的区别仅仅是前者更偏重于民族优越,主张结束阶级斗争,搞阶级调和,让上层阶级明白他们对工人所负的责任;而后者更偏重于阶级优越,主张阶级斗争,搞暴力革命,彻底推翻上层阶级,让工人完全掌权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西斯党和共产党的确只是政见略有不同的堂兄弟而已。 在社会实践中,德国纳粹党更是卓有成效地履行了对德国人民的承诺。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失业率高达33%,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宣布zf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纳粹党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而同期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的失业率则分别为1.89%、8.1%、8.7% 和9.9%。在着力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希特勒在1930年指出:“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这不仅是他的治国思想,也是他的社会实践。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党的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人参加了“力量来自欢乐”的休假旅游,过去只有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现在德国的普通工人也能够享受了。纳粹德国还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宣布,德国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目标,指令大众汽车公司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取经,以最小的利润率、最低廉的价格大批量生产工薪阶层买得起的优质小轿车(顺便说一句,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质优价廉的大众牌甲壳虫小轿车至今仍然是世界工薪阶层最喜爱的车种之一)。事实上,纳粹政权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会激发民众抗议社会福利政策的事,当时普通德国民众的赋税得到减免,退休人员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德国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政权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和人民福利的奇迹。纳粹政权靠社会福利政策的善举换取了普通德国民众对其内政外交政策的全力支持,将普通德国民众对纳粹政权独*裁专*制的不满情绪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至于普通德国民众普遍认为希特勒的人民国家是一种讨人喜欢的独*裁。在纳粹统治的短短12年中,德国民众与纳粹领导层保持了高度一致,德国民众被积极地动员起来将自己的命运与纳粹政权融为一体。这就不难解释为什麽在苏联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到距希特勒藏身的地堡只有几百米,纳粹政权大势已去时,纳粹德国的十二、三岁的娃娃兵仍在为保卫他们的元首拼死抵抗了。但上述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德国法西斯政权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世界人民犯下的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与此同时,这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对本国本民族人民好,对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人民狠”的人种优越论的荒谬性---为了本国本民族人民的福祉而祸害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人民,到头来本国本民族人民也要遭殃。2023-08-17 02:15:462
谁知道二战德国党卫军大将泽普 迪特里希的经历
迪特里希是德国党卫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与希特勒本人有特殊的关系, 在纳粹运动早期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的本名叫约瑟夫.迪特里希,大多数军史爱好者更熟悉他的绰号泽普. 迪特里希 (Sepp Dietrich) 。此人1892年5月2日生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一个小村里 。士瓦本是南德意志的一个小邦,但当时已经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省份。德意志帝国 二十多年前才由普鲁士统一,一般来说,"德国人"还是个新生概念,德国人内部的 地域观念也很重,大致有南德的巴伐利亚人,西部的莱茵兰人,中东部的普鲁士人 那么叁大块。迪特里希家里很穷,只上过8年学,然后就离家外出游历,去 北意大 利,曾在一家旅馆作过几年听差,然后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经过奥地利和瑞士,在19 11年19岁时回到家乡。 很多二战史书都提到迪特里希在1911-1914年间作过屠夫,那是根据迪特里希本 人 战后给审问他的美军的说法,但实际上迪特里希那时对他早年的生活回忆很多都 不可靠, 此 为 一 例 (另外两个例子后边会提到)。他的传记作者Messenger查了 当地的纪录,显示迪特里希这叁年实际上是在一家面包房工作,大概迪特里希希望 "屠夫"的职业给人们留下tough的印象吧。 1914年一战爆发,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王太子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 里 当一名炮手,曾经在西线两次负伤,并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是以堑壕机枪 为主的静态战争,交战双方都为怎么突破堑壕防御体系伤透了脑筋。后来英国发明 了新式武器坦克,但德国一方则侧重依靠组合传统的兵种,编组精锐的突击队"Stu rmtrup"以求得突破。一个典型的突击队营编有步兵,战斗工兵,伴随步兵炮 ,堑 壕迫击炮等等,当时每个西线的德国集团军都至少编有一个营的突击队。迪特里希 在战争后期加入了突击队当炮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又加入德军中很少的坦克兵, 成为坦克炮手。迪特里希后来对他的美军审问者吹嘘说他一战时是德国骑兵。其实 他一战当坦克兵的经历很可以让他自豪的--德国在一战中坦克部队规模非常小,想 想后来二战中德国的着名坦克兵将军,有几个在一战中就在一线坦克部队服役了呢? 就连德国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战时也就是通讯军官而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以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加入了右翼民兵组织"自由军"(F reikorp), 而他的正式职业是警察。与纳粹党后来的宣传相反,迪特里希其实并没 有在希特勒身边参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因为直到1927到1928年间,迪 特里希才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从他的党徽号是89015号,党卫队编号1177号也 可 以看出来,迪特里希其实不能算第一批的纳粹党员或党卫队成员。但是迪特里希一 加入纳粹党,就被希特勒看重,当了他的司机兼私人保镖。其中的原因很多,迪特 里希本人贫穷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当兵和参加右翼民兵的经历, 都决定他对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有朴素的认同,而且迪特里希没受过多少教育,智力 也不出众,希特勒反而对这种人更容易信任。 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作为帝国总理府官方警卫队的那部份党卫队扩充了规 模,编组成"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以迪特里希为首。这支警卫旗队挑选标准十 分严格:所有士兵必须身高180公分以上,后来标准又提高到184公分,必须对"元 首"绝对忠诚,士兵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必须证明 到1750年。1934年,党卫队里的武装部队继续扩充,编组成4个旗队,称为"希特勒 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和"元首"。但因为兵源有限,"元首"旗队稍后 才 成立。这4个旗队统称为SS-VT,VT是德文 verfugungstruppe,大概可以译为特别目 的部队,SS-VT就是党卫军的前身,后来才正式改称党卫军 Waffen-SS. 这一 时期, SS-VT的组织编制和训练都急剧向正规军靠拢,一批国防军军官加入党卫军 ,带来 了党卫军所缺乏的军事经验。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保罗。豪泽尔,退役 的德军中将,加入党卫队以后先开办党卫队军官学校,不久就被任命为SS-VT总监, 此后一直是党卫军第一人。他是党卫军第一个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 令,后来在西 线当G集团军群司令,是党卫军将领中职务最高的。另一个是斯坦因 纳,加入党卫 军以前是总参谋部的教育总监,后来在二战中当过第3装甲集团军司 令。在党卫军 职务最高的3个人中,迪特里希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德军总参谋部军 官的人,但是 作为希特勒的"近卫军统领"却最受到信任。迪特里希和党卫队总首脑希姆莱的关系 也很有意思。迪特里希本人头脑简单,并不是个"政治动物",再加上他一战老兵的 经历,他更愿意把党卫军更多的看作是国防军的一员,而不是普通党卫队的一员。 再加上平时直接听命于希特勒,不免有点恃宠而骄,这就不免跟希姆莱发生矛盾。 好在希姆莱眼见迪特里希在希特勒身边的地位,也还退让叁分。迪特里希跟第叁帝 国其它的核心人物的关系大致都不错,象施佩勒,鲍曼,戈培尔。没有具体的资料 显示迪特里希跟戈林打过很多交道。 党卫军的旗队相当于团。德国并吞奥地利的进军过程中,迪特里希的"希特勒警 卫 旗队"直属于古德里安的16装甲军。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兰战役中,德军分博 克 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库希勒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第4集团军),伦斯德的南方集团 军群(下辖莱歇瑙第10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第8集团军,李斯特第14集团军)夹击 波兰。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一开始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第13军,军长魏克斯后来 也晋升为德军元帅,后来又转隶给南方集团军群的机械化主力第10集团军。在波兰 战役中党卫军暴露出了作战经验不足,训练不足,指挥参谋业务人员缺乏的弱点。 警卫旗队尽管装备精良,官兵士气也高,但开战之后却一再地落后于上级指定的时 间表,甚至有短时间被波兰军包围,不得不靠国防军友邻部队接应出来的窘境。另 外党卫军士兵过于trigger happy, 见到什么都先开枪后说话,浪费大量 弹药,这 是新兵经验不足的典型表现。所幸波兰战役总体上德军是摧枯拉朽,很快就取得了 压倒的胜利,所以党卫军总算没有出太多的洋相。还有一点幸运的是,迪特里希虽 然没有指挥一个团必须的参谋工作经验,但他有一个从国防军转过来的优秀参谋长 比特里希。比特里希后来在二战后期接替豪泽尔当党卫军第2装甲 军军长,在应对 英军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作战中表现出色,着实让英国空降兵吃 了苦头,那就是 电影"遥远的桥"讲的那一战。 在波兰战役中,警卫旗队犯下了虐待俘虏和残杀平民的暴行,这将是大战中好 几次类似暴行中的第一次。不过公允一点讲,党卫军部队所犯下的暴行虽然远多于 国防军,但跟普通党卫队中的特别行动队(负责消灭占领区犹太人)和骷髅部队(管 理集中营)那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屠杀比起来,远不可同日而语。德军毕竟是正规军 队,讲究军纪严明的,波兰战役以后,对党卫军战争暴行的内部调查已经展开,担 任占领军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下令要逮捕迪特里希,并交付军 事 法庭。但在希特勒的干预下,此事当然不了了之。布拉斯科维茨因为此事得罪了希 特勒,从此失宠。看一下德军元帅名录就知道,波兰战役的所有集团军群和集团军 司令,都是后来1940年晋升的首批元帅,只有布拉斯科维茨除外。而且布拉斯科维 茨后来再也没有晋升为元帅的机会,他后来在西线指挥G集团军群,和盟 军作战。 1940年的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编在博克的B集团军群,先征服荷 兰 ,然后从北部进攻法军主力。在法国战局中,警卫旗队的表现不错,开始显露出 后来成为德军王牌部队的苗头,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进攻荷兰首都鹿特丹时警卫旗 队出过一次大洋相。当时德军向鹿特丹下达最后通牒,荷兰军队同意投降,但由于 通讯联络中断,已经来不及通知德国空军,因此鹿特丹仍被轰炸。此后德军空降兵 将军施图登特进城与荷兰军队安排投降事宜,本来一切顺利,却不料被在一片混乱 中冲进城来的党卫军警卫旗队开枪打成重伤!施图登特后来官至上将,在西线指挥 伞兵集团军,并曾短时间担任G集团军群司令。 事故归事故,但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和他的警卫旗队的表现总体还算是出色, 尤其当迪特里希在敦克尔克接到希特勒暂停前进的命令以后,竟然可以自作主张主 动继续进攻,连军长古德里安也吃惊不小(当时AB两集团军群会合,警卫旗队暂时 转隶A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19装甲军指挥)。直到战后,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的私人 关系都很好,尤其是战后古德里安当了新西德国防军的主要战略理论家,对受审的 迪特里希有所帮助。 法国战局结束后,党卫军大规模扩充,原先的德意志,元首,日尔曼3个旗队合 编 成第一个党卫军师--党卫军第2"帝国"师,豪泽尔当师长。另外和党卫军平行的 另 一个党卫队独立单位,管理集中营的骷髅部队,也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师加入党卫 军,番号党卫军第3"骷髅"师,师长是骷髅部队的首脑艾克(此人1943年在东线飞机 失事身亡,也有说是被苏军击落的)。骷髅师因为从师长到士兵原先都没有作战 经 验,在战斗中的表现比警卫旗队和帝国师都差,要到1942年底才算成熟。另外德国 国内的警察也由党卫队控制,从警察中抽调人员编组了党卫军第4"警察"师。 注意, 党卫军第1师的番号空缺,这当然是留给警卫旗队的。但当时警卫旗队只是 由团扩 编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长仍是迪特里希。 1941年,德军发动东线战事前,先进攻巴尔干半岛,迪特里希指挥警卫旗队旅 在李斯特元帅12集团军编成内闪击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一战才真正标志警卫旗队的 成熟,可以称为德军的精锐王牌了。尤其是警卫旗队作为德军的装甲矛头,大胆穿 越地形极为复杂的希腊中部品都斯山脉,突破易守难攻的各个隘口,猛穿猛插,一 举切断了希腊西部在阿尔巴尼亚边境与意大利军对峙的希腊军主力,和希腊东部威 尔逊指挥的英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系。希腊军队主力被合围,迪特里希代表德国接受 希腊军司令官曹拉克格洛将军的投降。然后直取温泉关,迫使英国远征军从海上撤 离希腊。此后,警卫旗队升编为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 甲步兵师, 简称LAH师 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LAH师在伦斯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第1装甲 集 群编成内,又一次充当先锋角色,并参加了乌曼合围战。但随后迪特里希却没有 机会参加东线最大规模的基辅合围战,而是隶属舒贝特的11集团军向东越过基辅, 进攻罗斯托夫。这时候的LAH师已经是德军精锐王牌了,不过注意,这时候LAH师还 不是装甲师,而是装甲步兵师。1941年7月,迪特里希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成 为德军第40名获此勋章的军官。半年后由于罗斯托夫的胜利,迪特里希在骑士十字 勋章上添上了橡树叶,是德军的第41人。 在渡过了俄国严酷的冬天以后,党卫军第1LAH师,第2帝国师,第3骷髅师撤出 战场,运往法国,1942年7月,合编为第一个党卫军装甲军,由于是唯一的党卫装甲 军,没有数字番号,军长又是豪泽尔。同时,LAH师由装甲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 兵师。曾经有网友问过我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编制,这里附上LAH师由装步师改编 为掷弹兵师时所添加的单位。计有:师坦克营扩编为含2个坦克营的装甲团,每个 坦克营3个普通坦克连,一个虎式重坦克连,一个装甲工兵连。另外师还有两个掷 弹兵团,每个团是3个装备装甲运输车的装甲步兵营。另有一个炮兵团,含4个营, 2个装备105毫米大炮,1个150毫米大炮,另一个两种炮兼有。当然,LAH师是德 军 重点装备师,比一般的陆军掷弹兵师装备要好,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掷弹兵师和 装甲师的主要区别是在坦克团和步兵团的数量上。(附言,LAH师最终于1944年3月改 编为装甲师,但那时迪特里希已经不担任师长了)。 党卫装甲军回到东线战场时,已经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施泰因元帅奇迹般地 避免了德军南翼的总崩溃,正在慢慢地向后撤退,引诱苏军拉长战线。党卫装甲军 因为是新锐力量,以主力身份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在这里, 迪特里希的LAH师又制造了一场屠杀苏军野战医院伤员的暴行。因为哈尔 科夫战役 的胜利,迪特里希于1943年2月在骑士十字勋章上又获得了双剑,是德军 第26名获 此荣誉的军官。 1943年苏德战场的重头戏是库尔斯克战役,LAH师是其中的主角,打了那场二战 中 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普罗夫霍夫卡战斗。但迪特里希本人却没有参与其间。因为 希特勒决定要编组第二个党卫装甲军,由迪特里希任军长,番号是第1党卫装甲军 , 而豪泽尔指挥的装甲军则被赋予第2党卫装甲军的番号。所以迪特里希返回法国 , 任务有两个,一是由LAH师抽调干部,组建新的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 二 是组建他的军部。从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战争结束,迪特里希的参谋长一直是克 莱默,此人1941年以前一直是国防军的参谋部军官,拥有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 正好可以补迪特里希军事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 1943年7月,迪特里希的党卫第1装甲军正式在柏林成立。当时意大利投降,希 特勒命令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在前线和盟军作战,让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坐 阵北意大利,弹压后方局势,迪特里希的军司令部也被派去隶属于隆美尔。但迪特 里希只是坐阵德意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勃伦纳山口,手下也没有可用的兵力, 是 个 光 杆 司令 。 (LAH师这时已经从俄国调到意大利,但不归迪特里希指挥,而归豪 泽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意大利局势平静以后,隆美尔和迪特里希都去了法国,准 备反击预料中的盟军登陆作战。迪特里希的第1党卫装甲军隶属西线装甲 集群,下 辖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第17"伯利钦根"师,和陆军第2装甲师 。 看一下迪特里希对隆美尔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迪特里希这几年远离希特 勒身边,又亲身经历盟军压倒性的兵力,火力,和空中优势,所以完全同情隆美尔, 伦斯德和其它陆军将领同盟军媾和的想法。隆美尔有没有参加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 这史学界尚没有定论,隆美尔是被希特勒逼死的,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是密谋集团 成员,战后坚持隆美尔是反希特勒的,这种说法最初被几乎所有史学家采纳,但戴 维。欧文在他的隆美尔传记中却提出了质疑。但隆美尔主张与西方媾和确实是肯定 无疑的。而有证据显示迪特里希也持相同看法。在诺曼底,迪特里希和隆美尔配合 得不错,但迪特里希战后对审问他的美军谈起隆美尔时,说"隆美 尔是个报纸上的 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战,因为他没有在东线打过仗!他会做的,就是从坦克炮 塔探出上半身,挥舞手中的元帅权仗,高喊我是非洲之王! "。这评价显然有失公 允,但反映德军中从东线打出来的指挥官瞧不起没在东线作 过战的同事的情绪。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迪特里希的军下辖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国防军装甲 教练师(师长是前非洲装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国防军21装甲师。后来迪特里希的 老部队LAH师也调归他指挥。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北方英军的地段 , 包括迪特里希的第1,豪泽尔的第2(有SS第9霍亨施陶芬师,SS第10弗隆德斯堡师), 两个党卫装甲军,和陆军第47装甲军。当防守诺曼底地区的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 曼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时,豪泽尔升任集团军司令,由迪特里希的前参谋长比特里希 继任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德军的损失虽然惨重,但依靠着娴熟的战斗 技巧和诺曼 底地区灌木围田的有利地形,还是长时间地阻挡了英军蒙哥马利的所有突破企图。 LAH师的魏特曼曾经创造过一辆坦克击溃英军一个坦克营的战例,而 这个英军坦克 营还是属于在北非号称"沙漠之鼠"的精锐第7装甲师的部队。迪特里 希因为成功的 防御战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上的钻石饰,成为第26名获得德军最高军功奖赏"带橡树 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的军官。获得这一奖赏的二战德国军官共有2 7人,其中元帅有隆美尔,凯塞林,莫德尔和舍尔纳,上将有迪特里希,曼陀菲尔, 胡贝,巴尔克,绍肯,毛斯。其实在此之上,还有"带金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 级铁十字勋章",不过一共只颁赠了一枚,给空军的俯冲 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上校。 据说此人在二战中曾击毁五百多辆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相当于一个苏军近卫 坦克集团军的实力。他尽管只剩下一条腿却还在继续升空作战,而且居然在战争中 幸存了下来。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其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未遂事件似乎对迪特里希的影响不大,迪特里希 的 司令部里显然有一条直通希特勒大本营的联络热线,第一时间就获悉希特勒还活 着。但是随后美军在南方"眼镜蛇"行动获得突破,却彻底改变了西线的态势,美军 新投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阿弗朗什向德军防线纵深突进,德军南方的薄弱兵 力 再也无法维持一条像样的防线。在这一片混乱中,迪特里希俨然成了个救火队长。 迪特里希于8月代理指挥整个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原西线装甲集群),在法莱兹试图 拖住加拿大军的合围攻势,结果法莱兹比南面的阿尔让唐多守了5天,让大 批陷入 法莱兹-阿尔让唐口袋的德军钻了出来。之后,迪特里希又临时代理负伤的 豪泽尔, 指挥第7集团军,8月31日终于把第7集团军交代给埃贝尔巴赫将军,但埃 贝尔巴赫 第2天就不幸被英军俘虏,迪特里希又不得不回来代理,直到9月份把第7集团军交给 陆军的曼陀菲尔将军。 当西线的混乱局势于9月份告一段落,迪特里希被希特勒召回,组建第一个党卫 军 装甲集团军,番号是SS第6装甲集团军。在这其间,迪特里希利用他跟希特勒的 特 殊关系,试图为他的私人朋友,因为参加谋杀希特勒集团而被捕的,隆美尔的前 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说情。尽管没有成功,但斯派达尔在盖世太保狱中的待遇改善 了不少。战后已经称为西德军队要员的斯派达尔也投桃报李,替迪特里希申请假释 出过力。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定担任阿登攻势的主力。为此, 集 团军下属第1党卫装甲军,军长普里斯Priess,编有SS第1警卫旗队LAH师,师长蒙 克Mohnke,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师长克莱默Kraemer。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是比 特里希,下属SS第2帝国师,师长拉麦丁Lammerding,第9霍亨施陶芬师,师长施塔 德勒Stadler,和国防军装甲教练师,师长拜尔莱因。另外还临时借调来了陆 军第 15集团军的67步兵军。除了正规部队以外,还配备有斯科尔兹内的党卫军特种部队, 和海德上校的陆军空降兵。 迪特里希和他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在阿登战役中的表现相当糟糕,这部份是因为 阿登的地形,整个装甲集团军只有5条进军道路,很快就被堵塞,空投到敌后的海德 上校的伞兵旅无论如何等不来预定的主力接应,被迫投降。整个集团军只有LAH师 的派普尔团级战斗队有过突破性的进展,这还是因为派普尔在进攻中缴获了一个美 军补给站的燃料才得以继续前进的。但派普尔的部队和LAH师,党卫第1装甲军军部, 迪特里希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络却无法沟通,进展情况根本不为上级所知,所以集 团军根本没有发展这个突破口。阿登战役的明星由预定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变成了 曼陀菲尔的陆军第5装甲集团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但迪特 里希及其集 团军司令部对战役细节的组织安排能力应该批评,象进军路线,通讯联络,燃料配 给这些困难,事先都要考虑到。当海德上校战前因为担心联络不畅,而向迪特里希 要信鸽作备用联络手段是,迪特里希居然说"你以为我是谁?开动 物园的吗?"。迪 特里希战后曾抱怨说天气也是一个困难,其实他应该感谢糟糕的 天气帮助德军避免 了盟军在战役头几天的空中轰炸才对。派普尔特遣队因为孤军突进过远,不得不撤 回来,但此前制造了一起屠杀美军战俘的事件。迪特里希,派普尔等人将在战后因 为此事而受到审判。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被运到匈牙利,隶属沃勒尔的南方集团 军 群,在巴拉顿湖附近发动对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反攻,为此,吉勒Gille的党 卫军第4装甲军也归迪特里希指挥,包括党卫军第3骷髅师和第5北欧海盗师(又译维 京师)。但是迪特里希的反攻和苏军向布达佩斯的总攻迎面相撞,在优势苏军的 进 攻下不得不撤退。为此希特勒大发雷霆,下令取消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 髅师,霍亨施陶芬师的臂章。这对在前线苦战的迪特里希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当迪特里希获悉这一消息时,整整精神恍惚了一天,嘴里念叨"在所有这一 切之后, 这就是感谢。"他当即下令禁止向下传达取消臂章的命令,但此事还是通 过其它渠 道传下去了。有传说迪特里希曾气得把他获得的全部勋章仍到了一个尿壶里,又有 说迪特里希把全部勋章都摘下来退回给希特勒。尿壶的事无从查证,但迪特里希的 确没有退回勋章。他的佩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十字章至今还保存在他的长子 家里。 匈牙利反攻失败以后,迪特里希的党卫装甲集团军且战且退进入奥地利,在那 里向背后的西线美军投降。迪特里希本人向美国第7集团军第36步兵师投降,随即被 拘禁。 因为阿登战役中党卫军屠杀美军战俘事件,迪特里希和下属的军,师,团指挥 官都受到审判,结果迪特里希被判处终生监禁,派普尔被判处死刑(但没有执行), 参谋长克莱默判了10年,军长普里斯判了20年。这些人都被关在Landsberg城堡服 刑,这个城堡监狱就是1923-1924年间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失败而被监禁9个月, 在狱中写"我的奋斗"一书的同一所监狱。德军战犯都没有服满刑期,陆续假释出狱。 迪特里希和派普尔两人是这个监狱的最后两名战犯,于1955年被假释。但1958年, 迪特里希又面临西德政府的审判,这次是因为在1934年希特勒清洗罗姆的纳粹冲锋 队的 "长刀之夜"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迪特里希被判刑18个月,但 因为健康问 题,只坐了半年牢就出来了。1966年迪特里希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因为西德政府的 纵容,他的隆重的葬礼上聚集了大批前党卫军成员,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何看迪特里希的军事才能?因为出身的关系,迪特里希对党卫军普通士兵的 福利很关心,非常容易和士兵沟通,甚至通常在士兵食堂进餐,他在LAH师里的绰号 是"老爹",这在等级分明的德国军队里是不常见的。迪特里希有很好的军事上的c ommon sense,但缺乏指挥参谋专业训练,而且智力无论如何不是他的特长。老资格 的德军元帅伦斯德说迪特里希"是个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家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战时 第1任参谋长比特里希说,为了向迪特里希解释清楚一个大战术问题往往要 花很长 时间。不过按照德军的军事传统,主官能力不足倒未必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只要有 一个能力极强而且受到信赖的参谋长即可。象一战时兴登堡就是一个威望崇高的摆 设,实际主事的是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迪特里希战时的参谋长都是能力很强的前 国防军参谋部军官,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其不足。诺曼底时期,迪特里希的上司西线 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就观察到"迪特里希在军事上非常依赖他的 参谋长克莱默"。 事实证明,迪特里希还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团长和师长。但迪特里 希的确不适合担任 军以上的指挥官,尤其是军以上司令部规模更大,党卫军中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充 实司令部来辅佐迪特里希,他本人的能力就显得相当不够用。迪特里希能够升到集 团军司令的高位,主要还是因为他和希特勒的特殊关系。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其实我个人最推崇的是装甲迈克2023-08-17 02:15:563
既是亚洲国家又是非洲的国家是
埃及。埃及地跨亚、非两大洲。埃及,全称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u062cu0645u0647u0648u0631u064au0629 u0645u0635u0631 u0627u0644u0639u0631u0628u064au0629)。埃及位于北非东部,领土还包括苏伊士运河以东、亚洲西南端的西奈半岛。埃及既是亚、非之间的陆地交通要冲,也是大西洋于印度洋之间海上航线的捷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埃及是中东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非洲人口第二大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方面长期处于非洲领先态势。2023-08-17 02:16:103
纳粹三大将领资料?
欧文.隆美尔(沙漠之狐) 简介: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埃尔温·隆美尔(1891-1944)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隆美尔出生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抵抗诺曼底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简介: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 (Heinz Wilhelm Guderian) 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Culm(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从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加入了他父亲指挥部队。1908年,他到梅斯的军事学院学习,晋升为少尉,后又回到了原部队。1911年,古德里安和Margarete Goerne相爱,但他父亲认为他还太年轻而不应该过早结婚,因此派他到第三无线电营执行任务。1913年,他终于和Margarete结婚,他们生有两个儿子,二战期间都跟随装甲部队作战,老大后来成为了一名将军。2023-08-17 02:16:20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的著名军官都有那些?
戈林(前德国航空国防委员会主席希特勒第一继承人)、约德尔(前德国最高统帅部作战局长、国防军参谋总部参谋长)、里宾特洛甫(前德外交部长、党卫队将军)、凯特尔(前德国陆军元帅、最高统帅部长官)、卡尔勃伦纳(前德国党卫队将军、中央保安局长)、罗森堡(前德国东部占领区部长、党卫队和冲锋队将军)、弗兰克(前德国不管部部长、法学院院长、波兰占领区总督)、弗里克(前德内政部长)、斯特莱彻(前德国冲锋队将军、《冲锋队员》报总编辑)、约克尔(前德国党卫队和冲锋队将军)、索克尔(前德国党卫队和冲锋队将军)、赛斯一英夸特(前德国不管部部长、荷兰占领区总督)、鲍曼(前德国纳粹党全国领袖、党内法庭审判长);赫斯(前德国不管部部长、党卫队将军希特勒第二继承人)、冯克(前德国国家银行总裁)、莱德尔(前海军总司令)无期徒刑;杜尼茨(前德国海军总司令、希特勒顾问兼继承人、德国政府总理);舒拉赫(前德国全国青年领袖、维也纳总督兼纳粹党大区领袖)、斯比尔(前德国军备和生产部长)二十年徒刑;牛赖特(前德国外交部长)。沙赫特(前德国经济部长、不管部长、国家银行总裁)、巴本(前德国内阁总理)、弗里切(前德国纳粹党宣传部广播司司长)军事领导人:戈林 空军元帅1935 帝国元帅1940 总理兼内政部长 冯.布隆贝格 陆军元帅 1936 国防部长 冯.布劳希奇 陆军元帅 1940 陆军总司令 冯.博克 陆军元帅 1940 B集团军群总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凯特尔 陆军元帅 1940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克卢格 陆军元帅 1940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勒布 陆军元帅 1940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利斯特 陆军元帅 1940 A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龙德施泰德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维茨勒本 陆军元帅 1940 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赖歇瑙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屈希勒尔 陆军元帅 1942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曼施泰因 陆军元帅 1942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隆美尔 陆军元帅 1942 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布施 陆军元帅 1943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克莱斯特 陆军元帅 1943 A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 陆军元帅 1943 6集团军司令 冯.魏克斯 陆军元帅 1943 F集团军群总司令 莫德尔 陆军元帅 1944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舍尔纳 陆军元帅 1945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雷德尔 海军元帅 1939 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 海军元帅 1943 海军总司令,德国总统 米尔契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总监 凯塞林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南军区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 施佩勒 空军元帅 1940 驻法国空军总司令 冯.里希德霍芬 空军元帅 1943 第二航空队司令 冯.格莱姆 空军元帅 1945 空军总司令2023-08-17 02:16:421
二战纳粹德国的高级将领手里类似哑铃的东西是不是权仗之类的东西啊?
那时只有元帅才能拥有的“元帅杖”是纳粹德国帝国统帅最高等级的奖赏尺寸:49.5CM ,截面圆为3.4CM直径 颁发开始日期:1940年7月19日 来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自视神圣罗马帝国传人的德、意军队进逼三角洲,他们崇尚的“法西斯Fasces ”从名到实,百分百来源于古罗马的权杖。古罗马军团还把“命令Order”塞进一种名曰“传令节”的筒状物在军中往来传递,其效力不亚于至高无上的《罗马法》。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斯的传令节设计独特、做工精致,金属兽皮、宝石镶嵌。罗马军团的高贵传统一直传到纳粹的第三帝国。随着传令节的通讯作用逐渐被电话、电台所取代,昔日传令的筒状物也蜕化成“元帅杖”,用以象征元帅的责任和权威。 因为元帅杖颁发的高等级特性以及受勋的人数很少,所以一般以定制的方式单独制作。 主要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 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埃尔温·隆美尔是第三帝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他手里就握有这样两根象征权威的元帅杖: 一根以贵金属和宝石制造,用于礼仪庆典;另一根用皮革制成,形似马鞭,专门用于火线指挥。(左胸佩带坦克突击章,常规步兵突击章,以及EK1。右佩带大德意志勋章,挂章为橡叶双剑十字和蓝马克思勋章) 陆军元帅杖颜色为 红色 海军元帅杖颜色为 海蓝色 空军元帅杖颜色为 白色 从细节来看,鹰与十字应该属于镶嵌工艺,不为一体。 一般颁发于有卓越贡献的德国元帅,因为元帅为德国的最高军事等级军衔,所以对其功勋以元帅杖来表记。 金属辕头下部有其被授予本人的******以及元首的******。 纳粹元帅以及获得元帅杖者 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V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V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V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克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V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冯. 赖歇瑙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V 冯.龙德施泰德 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V 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邓尼茨 Donitz, Karl V 雷德尔 Raeder, Erich V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V 米尔契 Milch, Erhard V 冯.里奇德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史培勒 Sperrle, Hugo 另外戈林也获得过元帅杖 关于战后元帅杖的下落,能查证的资料: 隆美尔元帅的元帅杖被其小儿子一直保管。 戈林的一把元帅节杖被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帕奇(Alexander Patch)拿走,至今仍陈列在其母校西点军校的博物馆中。另一把节杖和一些纪念品被埃克尔格中尉(lt. Eckerg)拿走后寄到了芝加哥他母亲家,他母亲将其中的一枚金质大奖章(很可能是大德意志,但是不是正品,因为戈林曾经复制过很多白金大德意志,包括他被俘时候所带的)出售给了一位珠宝商,后者在报纸上登出了出售戈林奖章的广告。结果可想而之,充公了。 凯特尔拿着元帅杖接受投降的纳粹忠实元帅,被处死后元帅杖被美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保卢斯的镶钻元帅杖是由希特勒亲手放在其空棺材上授予的唯一一个追认元帅,下落不明2023-08-17 02:16:513
希特勒手下有哪些大将?
德国二战27名元帅: 姓名 军衔 授衔时间 最高任职 戈林 空军元帅1935 帝国元帅1940 总理兼内政部长 冯.布隆贝格 陆军元帅 1936 国防部长 冯.布劳希奇 陆军元帅 1940 陆军总司令 冯.博克 陆军元帅 1940 B集团军群总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凯特尔 陆军元帅 1940 国防军统帅部参谋长 克卢格 陆军元帅 1940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勒布 陆军元帅 1940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利斯特 陆军元帅 1940 A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伦德施泰特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维茨勒本 陆军元帅 1940 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赖歇瑙 陆军元帅 1940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屈希勒尔 陆军元帅 1942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曼施泰因 陆军元帅 1942 顿河集团军群总司令 隆美尔 陆军元帅 1942 北非远征军司令,意大利北部集团军群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布施 陆军元帅 1943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克莱斯特 陆军元帅 1943 A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 陆军元帅 1943 6集团军司令 冯.魏克斯 陆军元帅 1943 F集团军群总司令 莫德尔 陆军元帅 1944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舍尔纳 陆军元帅 1945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雷德尔 海军元帅 1939 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 海军元帅 1943 海军总司令,德国总统 米尔契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总监 凯塞林 空军元帅 1940 空军南军区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 施佩勒 空军元帅 1940 驻法国空军总司令 冯.里希德霍芬 空军元帅 1943 第二航空队司令 冯.格莱姆 空军元帅 1945 空军总司令2023-08-17 02:17:021
新几内亚岛属于哪个洲
印度尼西亚——亚洲国家,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它最东部的一个省——巴布亚省,建在伊里安岛(巴布亚岛)上,面积42.1万平方千米(约为全国面积的22.2%)。该岛属于大洋州,印度尼西亚因此成为跨洲国家。这种局面是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当初荷兰和欧洲其他殖民主义国家争抢殖民地,攫得新几内亚岛的西半部,称之为“荷属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荷兰又占据若干年,最终于1963年归还印度尼西亚。你们老师是对的!我差点错了。附文:世界上地跨两洲的国家有哪几个?印度尼西亚——亚洲国家,东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它最东部的一个省——巴布亚省,建在伊里安岛(巴布亚岛)上,面积42.1万平方千米(约为全国面积的22.2%)。该岛属于大洋州,印度尼西亚因此成为跨洲国家。这种局面是荷兰殖民统治时期留下的。当初荷兰和欧洲其他殖民主义国家争抢殖民地,攫得新几内亚岛的西半部,称之为“荷属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独立后,荷兰又占据若干年,最终于1963年归还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中亚面积最大的国家,世界最大的内陆国。它在乌拉尔河下游西岸的领土,进入欧洲范围,所以是跨洲国家。这部分领土面积约14万平方千米(约为全国面积的5%),北半部属于西哈萨克斯坦州,南半部属于阿蒂拉乌州。土耳其——西南亚国家。它绝大部分国土在亚洲,但在欧洲巴尔干半岛仍占有一角之地,面积24476平方千米,约为全国面积的3.14%。这其实是原奥斯曼帝国欧洲部分的残余。现分设4个省:埃迪尔内省、舍尔纳克省、克科拉雷利省和伊斯坦布尔省。阿塞拜疆——西南亚南高加索地区东部国家。它的东北部属于欧洲范围(面积约万余平方千米,约为全国面积的11%)。格鲁吉亚——西南亚南高加索地区西部国家。它的东北部一个狭长地带,在大高加索山脉主脉的北侧,属于欧洲范围。俄罗斯——欧洲东部国家。它大部分领土在亚洲。埃及——非洲东北部国家,通常把苏伊士运河当作非洲和亚洲的分界线,而埃及在运河东岸尚拥有西奈半岛(面积约6万余平方千米,占全国面积的6%强)。现分设北西奈省和南西奈省。美国——北美洲国家。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原本是美国在19世纪末获得的一个领地,并非美国本土。1959年8月21日,这个领地“升格”为美国的第50州,面积仅占全国面积的1.7%。巴拿马——中美洲国家。由巴拿马运河一分为二。2023-08-17 02:18:195
古德里安上将为何没有成为元帅
老古复出后没有再担任部队的主官,参谋总长一职随显耀,依惯例是不能升元帅的.哪象中国的职称,从不在一线看病的主也能按通常的手续晋升副主任医师. 假设战争再打下去,老古肯定会有领兵机会,官拜陆军元帅是早晚的事.整个坦克兵元帅(Panzer Mashall)的新官衔也是顺理成章的...... 根据德国的传统,只有:1.独立指挥一场重大战役胜利的或攻克一座要塞对战争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2.在统帅军队取得胜利的岗位上贡献突出的大将或上将才有可能晋升为元帅,而古德里安在解职之前只不过是一个装甲集团军的司令,在法兰西战役之后晋升为大将已经是对他功绩的一个肯定了,而43年以后他复出后只担任了装甲兵总监和陆军总参谋长,无法再去前线建功立业,所以没机会晋升为元帅是正常的,并无希特勒对他有偏见之说,连希特勒非常赏识的统帅部作战部长约德尔大将都无缘元帅,更别说您一个陆军总参谋长了,向他们这种有帅才无帅缘的情况其实各国都有,像苏军的安东诺夫大将(斯大林极赏识的将领)。但老古能以大将集团军司令的身份与隆美尔,曼施坦因元帅并称为三大名将,赢得了比其他25名元帅更高的身后名,这难道不比临死前扛几天双节杖更光荣吗! 至于有人说是顶撞了希特勒而得不到晋升,我认为战争再继续打下去老古还是有机会晋升元帅的,毕竟老希并不是一个狭隘的人,他虽然在气头上曾经对古德里安说过“永远也不晋升你陆军元帅”之类的话,但他也在保卢斯被俘后说过“这是我在这场战争中晋升的最后一名陆军元帅”这样的话,但之后他还是对莫德尔、舍尔纳等战功显赫的大将给予晋升元帅的奖励,可见希特勒并不小心眼!2023-08-17 02:18:471
详细介绍一下希特勒的得力干将和助手
、曼施坦因2.隆美尔.3、龙德施泰特.4、魏克斯5、鲍克6、李斯特.7、克卢格.8、雷德尔.9、赖歇瑙.10、舍尔纳.11、屈希勒尔.12、勒布.13、莫德尔. 14、赫尔曼.戈林.15、里希特霍芬.16、格赖姆.17、凯塞林.18、米尔希.19、施佩勒.20、邓尼茨(世界上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之一).21、勃洛姆堡.22、克莱斯特.23、勃劳希奇.24、布施.25、凯特尔.26、维茨勒本.27、鲍卢斯 这是纳粹27个将领2023-08-17 02:18:551
请问希特勒私人卫队指挥官是谁
迪特里希(Dietrich) 貌似好像是2023-08-17 02:19:041
柏林战役中,以德国的实力,德国有可能赢吗
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苏军距柏林仅60公里,准备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国首都100-120公里。4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在同德军库尔兰集团作战。白俄罗斯第3方(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面军肃清了东普鲁士集团(参见东普鲁士战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彻底歼灭了格丁尼亚地域德军集团残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抵达奥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夺占数个登陆场,并于粉碎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后着手变更部署,以占领施韦特至大加斯特罗泽一线,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间逼近尼斯河,并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进抵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乌克兰第3(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参见维也纳战役)。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至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214个师(其中34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又14个旅。而当时对美、英军作战的只有60个人员装备不齐的德国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辖坦克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坦克师,以及许多其他部队和兵团,共约10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陆军总部预备队有8个师。此外,在柏林市还组建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守军总兵力超过20万人。德军在柏林方向的防御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包括奥得河--尼斯河地区及柏林防御地域: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三道防御地带,纵深20-40公里。柏林防御地域包括外层、内层和市区三道环形围郭。在屈斯特林登陆场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御工事尤为坚固,这里集中了最强的军队集团。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个师,每1公里正面60门火炮、17辆坦克。德军统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苏军夺取柏林。而盟国也想抢占柏林,尽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国就柏林划归苏军作战区已达成有协议。英、美两国政治军事首脑急欲使其军队先于苏军进占柏林。但英、美军要完成此项任务却力不从心,于是盟军统帅部放弃了这项行动计划。2023-08-17 02:19:161
古今中外著名的首都保卫战
莫斯科保卫战 德军在“闪电战”计划破产后,被迫缩短战线,妄图集中力量,迅速攻占莫斯科。莫斯科是苏联首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铁路交通枢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希特勒认为,一旦攻占莫斯科,就能击败苏军主力,达到结束对苏战争的目的。 9月30日,德军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台风”的大规模攻势,妄图在十天之内攻占它。德军投入的兵力有七十四个半师,一百八十万人,一千七百辆坦克,一千三百九十架飞机,一万四千多门大炮和迫击炮。德军集中了最精锐的部队。苏军方面总共有九十五个师,一百二十五万人,九百九十辆坦克,六百七十七架飞机,七千六百门大炮和迫击炮。希特勒扬言要在莫斯科红场上检阅他的法西斯军队。10月2日,德军从中部突破了苏军防线,到10中旬的两周之内,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完成了三个大包围圈,两个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个在维亚兹马以西。在这三个包围圈作战中,德军共俘虏六十六万三千俄国人。面对这危急关头,苏军迅速在莫斯科以西约八十公里的莫日艾斯克组织了防线,阻止德军推进。 10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将为西方和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迅速重建了四个集团军,以防守莫日艾斯克。10月中旬,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10月15日,苏联政府的部分机构和外国使节迁往古比雪夫。斯大林留在莫斯科,亲自指挥保卫成,10月19日,国防委员会宣布莫斯科戒严,号召首都人民誓死保卫莫斯科。三天之内,全市组织了二十五个工人营,十二万人的民兵师,一百六十九个巷战小组。有四十五万人参加修筑防御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妇女。在首都和全国军民支援下,前线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到10月底,德军被阻止在加里宁--土耳基诺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罗霍沃--纳罗--佛敏斯克--谢尔普霍夫--阿列克辛以西一线。希特勒妄图在10月占领莫斯科的计划破产了。 1941年11月7日,苏军在英勇保卫莫斯科的同时,红场依然进行着阅兵式。斯大林向全国军民发表振奋人心的演说:“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动第二次疯狂进攻。11月23日,德军占领克林,27日,又占领了离莫斯科仅有二十四公里的伊斯特腊。莫斯科处于德军大炮射程之内,德军用望远镜几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宫的顶尖,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莫斯科军民誓死保卫首都,苏军第316步兵师(后改名为潘菲洛夫第8近卫师),表现了苏军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阻击德军坦克通向莫斯科的杜波塞科沃要道上,持续战斗四个小时,击毁敌人十八辆坦克,为保卫莫斯科,英雄们全部壮烈牺牲。从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军损失官兵十五万五千,坦克七百七十七辆,而莫斯科岿然不动。 12月初,莫斯科的气温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德军没有棉衣,飞机和坦克的马达无法发动,坦克上的光学窥镜失去作用。而苏军,他们习惯寒带生活,而且穿上了棉衣、皮靴和护耳冬帽,仅英、美根据莫斯科议定书就给苏联运送了一百五十万双军靴,一万零五百吨制靴皮革。随后又运去七百万双军靴。12月6日,苏军从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开大反攻。1 942年初,苏军击溃了进攻莫斯科的德军,毙伤十六万八千人,把德军赶离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1941年德苏战场的整个冬季战役中,德军被击溃五十个师,陆军伤亡八十三万多人。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的失败,标志着希特勒闪电战的彻底破产。这是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失败。苏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信心。 柏林保卫战 1945年春,苏、美、英、法四国军队已在德国本土作战。苏军距柏林仅60公里,准备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美、英军的先头部队则已前出到易北河,距德国首都100—120公里。4月中旬,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戈沃罗夫)在同德军库尔兰集团作战;白俄罗斯第3方(司令为巴格拉米扬大将)面军肃清了东普鲁士集团(参见东普鲁士战役);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彻底歼灭了格丁尼亚地域德军集团残部,其一部兵力在但泽(格但斯克)西北前出到波罗的海沿岸;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抵达奥得河,在屈斯特林地域夺占数个登陆场,并于粉碎德军波美拉尼亚集团后着手变更部署,以占领施韦特至大加斯特罗泽一线,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大加斯特罗泽至彭齐希间逼近尼斯河,并在诺伊施塔特、拉蒂博尔地段逼近捷克斯洛伐克边境;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进抵拉蒂博尔、日利那一线,乌克兰第3(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于4月13日攻占了维也纳(参见维也纳战役)。 德军主力此时仍集中对付苏军。至4月16日前,在苏德战场作战的共有214个师(其中34个坦克师,15个摩托化师),又14个旅。而当时对美、英军作战的只有60个人员装备不齐的德国师,包括5个坦克师,仅有约200辆坦克。防守柏林方向的是G.海因里希上将指挥的“维斯瓦”集团军群(辖坦克第3集团军、第9集团军),舍尔纳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坦克师,以及许多其他部队和兵团,共约10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辆、作战飞机3300架)。陆军总部预备队有8个师。此外,在柏林市还组建了200多个国民突击队营,守军总兵力超过20万人。德军在柏林方向的防御是重兵密集的纵深防御,包括奥得河——尼斯河地区及柏林防御地域: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三道防御地带,纵深20—40公里;柏林防御地域包括外层、内层和市区三道环形围郭。在屈斯特林登陆场之前和科特布斯方向,防御工事尤为坚固,这里集中了最强的军队集团。屈斯特林登陆场当面之德每3公里正面1个师,每1公里正面60门火炮、17辆坦克。德军统帅部采取了各种措施,阻止苏军夺取柏林。而盟国也想抢占柏林,尽管反希特勒同盟各大国就柏林划归苏军作战区已达成有协议。英、美两国政治军事首脑急欲使其军队先于苏军进占柏林。但英、美军要完成此项任务却力不从心,于是盟军统帅部放弃了这项行动计划。 苏军最高统帅部在准备对德军的最后一战——强击柏林时,严守反希特勒同盟各国商定和宣布的迫使德国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无条件投降的政策。参加柏林战役的有: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司令为特里布茨海军上将)一部,空军远程航空兵第18集团军(飞机800架,司令为空军主帅戈洛瓦诺夫),国土防空军及第聂伯河区舰队。此外,还有波兰第1、2集团军。苏军集团共有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4个空军集团军,250万人,火炮和追击炮约4.2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6250余辆、作战飞机7500架。这样就造成了数倍于德军的优势:人员比德军多1.5倍,炮兵多3倍,坦克和自行火炮多3.1倍,飞机多1.3倍。各方面军主要突击方向的对德军优势更大。柏林战役目的是,粉碎防守柏林方向的德军集团,攻占德国首都柏林,并于战役结束前使苏军前出易北河与盟军会师。战役企图规定,在宽大正面实施数个猛烈突击,合围柏林集团,同时予以分割,逐一消灭。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特别重视时间这一因素,要求战役高速度进行,在12—15昼夜内结束。各方面军司令根据大本营的企图定下了决心。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朱可夫)奉命以第47集团军(司令为佩尔霍罗维奇少将)、突击第3集团军(加强有坦克第9军,司令为库兹涅佐夫上将)、突击第5集团军(司令为别尔扎林上将)和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为崔可夫上将)的兵力从屈斯特林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于战役第一日突破第一、第二防御地带,保障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加强有坦克第11军,司令为卡图科夫坦克兵上将)、近卫坦克第2集团军(司令为拉济耶夫斯基少将)进入交战(在各诸兵种合成集团军攻占塞洛高地支撑点后)。至战役第六日,方面军主要集团应攻占柏林,尔后,突击第3集团军辖坦克第9军务于第八昼夜进至柏林以西地域;第47集团军则于第十一日前出易北河一线。第61集团军(司令为别洛夫上将)和波兰第1集团军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北,而第69(司令为科尔帕克奇上将)、第33集团军(司令为茨韦塔耶夫上将)和近卫骑兵第2军的兵力在屈斯特林以南分别实施辅助突击。第3集团军(司令为戈尔巴托夫上将)为方面军第二梯队。近卫骑兵第7军担任预备队。步兵和坦克应利用夜暗于拂晓前1.5—2小时,在30分钟炮火准备之后发起冲击。为了冲击时对地面照明,共准备了140多部探照灯。 苏军计划以三路进击柏林:以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作为最强大的集团和攻击的先头部队突破奥德河东、西两岸防线和附近若干地段,从东面攻击。 以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前出到尼斯河东岸的南部直到苏台德山麓,从南面攻击。以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前进到奥德河下游,从北面攻击。 4月16日凌晨5时整,朱可夫下达了攻击命令,苏军的炮弹呼啸着倾泄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轰炸机轰鸣着向德军头顶投掷下大量炸弹,整个大地都在可怕的颤抖之中。20分钟后,140多个探照灯一下子全部亮了起来,把德军阵地照得通明,德军士兵们目旋眼花,苏军乘机向对方阵地冲去。很快,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在柏林外围的第一道防御地带。与此同时,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亦于4月16日晨在尼斯河畔发起进攻,迅速渡过了尼斯河。 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防御地带后,当天中午即进抵到德军第二道防御地带,但是,当苏军推进到该防御地带的枢纽泽洛夫高地时,却遭到德军的顽强抵抗,德军凭借有利地形,顽强扼守每一条战壕,每一个散兵坑,给予苏军很大的杀伤。朱可夫不断增加突击力量,并将两个坦克集团军投入战斗,但几次进攻都被德军打退。4月17日晨,朱可夫集中了方面军的几乎所有炮火,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近千辆坦克排成一列纵队向前推进,前面的一批坦克被击中起火,后面的顶走它继续前进。苏军士兵高喊着口号向前冲击,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接着往上冲。此时防守在高地上的数师德军已是伤痕累累,最终经受不住苏军狂潮般的冲击,开始向柏林市区方向退却,4月18日晨,苏军终于攻占了泽洛夫高地,歼灭守敌近3万人,并继续向柏林城挺进。20日晨,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先头部队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率领下,抵达柏林近郊,使整个柏林城市区处于其榴弹炮和加农炮的射程之内。20日下午1时30分,苏军的地面炮兵群首次向柏林城内轰击。 南面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强渡了尼斯河后,突破了德军在尼斯河的防御地带,尔后强渡了斯普雷河,前进了30公里。当朱可夫的部队在泽洛夫高地受阻时,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各坦克集团军首先从南面向柏林突击,至4月20日夜间,第3坦克集团军突入了柏林市南郊,第4坦克集团军也突进到柏林市西南郊。北面罗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于4月18日发起进攻,至19日强渡了东奥德河,牵制住了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的兵力。 至此,德军在奥德河——尼斯河的防御体系被苏军突破,苏军3个方面军昼夜不停地向前突进,开始对柏林实施合围。至4月24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部队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柏林东南会合,切断了德军第9集团军与柏林的联系,并合围了该集团军。4月25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从北面迂回柏林的部队与乌克兰第1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会合,从而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柏林以北地区的德军集团,也遭到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右翼部队的夹击,处境十分困难。同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第5集团军西进到易北河,在托尔高地与西线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 鉴于苏军已兵临柏林城下,希特勒决定德军统帅部撤离柏林,他本人则留下“与柏林共存亡”。他下令军事机关的所有参谋和文职人员都毫无例外地参加战斗,并决定对按兵不动的指挥官要在5小时内处决,对退却的官兵不仅要处死,还要在他们的尸体上挂起“逃兵”、“胆小鬼”、“他背叛了国家、玷污了德意志民族”的牌子示众。 4月20日下午3点,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编制内的第3突击集团军第79军的远程炮兵首先向柏林开炮。经过近一天的战斗,柏林接近地的德军防线被突破。德军防御部队在先前的战斗中遭到惨重损失,已极度疲惫,无法阻挡占据优势的苏联红军的强大突击。 4月21日,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和第47集团军突破到柏林城下,由于道路狭窄,苏军调整战术,将坦克集团军和诸兵种合成集团军协同起来准备肃清残敌。同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的坦克部队也接近柏林防御圈。科涅夫将炮兵第10军、突击第25师、高射炮第23师加强给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歼击航空兵第2军担任空中掩护。同日,苏军从后方调来了大口径要塞炮用于摧毁德军坚固据点,每发炮弹重量达到500公斤,在后面13天的战斗中,要塞炮共发射约180万发炮弹,战斗到了空前惨烈的地步。 4月26日清晨,在柏林上空,苏军数千架飞机再一次投下了成千上万吨的炸弹和汽油弹。在地上,平均每英里已部署到近千门的各种火炮集中射击,柏林转眼间成了一个昏暗的世界。轰炸和射击结束后,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派出无数个突击群和突击分队,从四面八方向市区突进。由于有了斯大林格勒的经验,苏军战士们知道如何去攻占一个城市。苏军在进攻前首先用火炮和飞机对目标地域进行轰击,步兵在坦克和配有喷火器和爆破器材的工兵掩护下,一小段一小段的前进,从后院、地下室甚至地下铁道和下水道渗透进去,攻占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楼房。但柏林是德军精心设防的城市,防御体系完整,工事非常坚固。越是接近市中心,苏军前进越艰难。坚固的楼房、隐蔽的地下室、地下铁道、排水沟壕等等,都为德军提供了发扬火力的支撑点。因此,苏军不得不逐栋楼房争夺,逐条街道攻取,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此时希特勒仍在做不切实际的幻想,他对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说“局势会好转的,我们的第9集团军即将到达柏林,同第12集团军一起,对敌人实施反突击,俄国人将在柏林遭到最惨重的失败。”一向对希特勒“报喜不报忧”的德军将领,使他们的元首不了解,部署在柏林东南的布施将军指挥的第9集团军已被苏军分割包围了,无法向柏林运动。在柏林西南防守易北河的第12集团军,由温克将军率领拼命向柏林靠近,但终因受到美军的牵制和苏军的阻击,在进至费尔希地域后就再也前进不了了。几乎与世隔绝的希特勒,呆在总理府的地下暗堡里不清楚上述情况,仍不断地发出由他签署的无线电报,调兵谴将。实际上,一些将领已不再那么坚决地执行他的命令了。 4月27日,苏军已攻入柏林市的第9区,凯特尔才给柏林打来一个道出实情的电报,电报承认第12集团军不能继续前进,第9集团军也无法突出合围。希特勒最后一线希望破灭了。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向希特勒提出了守军从首都突围的计划,并保证“国家元首安全撤离柏林”,他还报告说,弹药只够2昼夜了,粮食和药品几乎告罄。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支持魏德林的突围建议,认为从军事的观点看,这个计划是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希特勒意识到他已彻底输掉了到这场由他发动的战争,他拒绝离开柏林,他要在这里坚持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28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所属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逼进了柏林的蒂尔花园区,这个花园区是柏林守军最后一处支撑点,由于该阵地有政府办公厅、国会大厦、最高统帅部等象征第三帝国权力的最高首脑机关,所以,柏林守备司令部把党卫军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里。崔可夫上将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军首先向该阵地发起了进攻,当天下午跨过了兰德维尔运河,占领了德军的通讯枢纽,掐断了柏林与外界的主要通讯联络。深夜,第3突击集团军在库兹涅佐夫上将的指挥下向国会大厦外围的内务部大楼发起强攻,德军进行着绝望却又是最顽固的抵抗,战斗一直持续到29日深夜,在守敌几乎全部阵亡的情况下,这座大楼才被苏军攻占。 29日凌晨1时,希特勒宣布与等了他12年的爱娃.布劳恩举行婚礼。婚礼之后,希特勒口述了他的遗嘱,指定海军元帅邓尼茨为他的接班人,他决定自杀并希望他们夫妇的遗体在总理府进行火化。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与结婚才一天的妻子在地下暗堡的寝室里双双服毒自杀,并且,希特勒在服毒的同时,还举枪对自己的太阳穴扣动了扳机。接着,戈培尔等人将希特勒和爱娃的遗体抬到总理府花园的一个弹坑里,浇上汽油进行火化。 4月30日21时50分,苏军战士将胜利的红旗插上柏林国会大厦圆顶苏军攻占国会大厦的战斗还在激烈地进行着,第3突击集团军第150步兵师是最接近国会大厦的部队。30日下午6时,苏军士兵又一次向这座大厦发起冲击。盘踞在这里的近2000名德军,不愧是第三帝国的“御林军”,他们的顽强抵抗,使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血战中,即使苏军占领了大厦下面的楼层,在上面楼层守备的德军也不肯投降,苏军只好一层楼一层楼地与守敌搏斗,在大厦的任何一角,都在进行激战。苏军靠着源源不断涌进大厦内的强大兵力,才逐一粉碎了守敌的抵抗。21时50分,苏联英雄米哈伊尔.耶果罗夫中士和麦利唐.坎塔里亚下士将苏联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 30日深夜,德军通过广播请求临时停火,要求与苏军进行谈判。5月1日凌晨3时55分,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旗钻出帝国办公厅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苏近卫第8集团军的前线指挥所谈判,克莱勃斯对崔可夫说:“我想告诉您一件绝对机密的事,您是我通报此事的第一位外国人,希特勒已于昨天自杀了”。克莱勃斯接着要求苏军先停战,然后等到德国组成新的政府后再进行谈判。崔可夫立即用电话将情况向朱可夫做了报告。十几分钟后,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了最高指令:“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谈判,不同克莱勃斯谈,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谈”。9时45分,朱可夫根据斯大林的指示精神,代表苏军向柏林德军发出最后通牒:德军必须彻底投降,否则苏军将在10时40分对德军实施最后强攻。崔可夫让克莱勃斯把这份通牒带回给戈培尔等人,戈培尔见到通牒后,知道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了,傍晚便与妻子及六个孩子自杀了。 5月2日7时,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剩余守军约15万人全部投降。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柏林会战结束。此役苏军共歼灭德军100万人,俘虏48余万人,摧毁和缴获坦克和自行火炮1.2万余辆,摧毁和缴获飞机6000余架,摧毁和缴获各种火炮2.3万门。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 1945年5月9日,受希特勒继承人邓尼茨的委托,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柏林军事工程学院的食堂大厅内,向苏联及其盟国正式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3个月后,随着日本的战败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终以同盟国的彻底胜利而告结束。 柏林会战 1945年4月16日,苏军为尽快结束欧洲战争发起了柏林战役。经过近 二十天的激烈战斗,苏军击溃德国100万大军,占领柏林,希特勒被迫自杀身亡,法西斯德国宣告灭 战役也是.希特勒自杀身亡。与此同时,苏军在进攻国会大厦时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力,盘踞在这里的近2000名德军不愧是第三帝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战场的最后一次重大战役。苏军在以巨大的代价进入柏林市区后,30日下午3点30分,眼看无望翻盘的“御林军”,他们使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大厦的任何一角,都在进行激战。苏军靠着源源不断涌进大厦内的强大兵力,才逐一粉碎了守敌的抵抗。21时50分,苏军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国会大厦主楼的圆 5月2日7时,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朱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至此,苏德战争最后一次决战———柏林会战结束。此役苏军俘虏德军38万人,而苏军也付出了30万人伤亡的代价。2023-08-17 02:19: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