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英语故事,要求有哲理性,能启示我们什么的。字数:200左右,急急急。

2023-08-17 10:04:19
共3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人生哲理小故事十六则

(一)

本世纪30年代,一位犹太传教士每天早晨,总是按时到一条乡间土路上散步。无论见到任何人,总是热情地打一声招呼:“早安。”

其中,有一个叫米勒的年轻农民,对传教士这声问候,起初反映冷漠,在当时,当地的居民对传教士和犹太人的态度是很不友好的。然而,年轻人的冷漠,未曾改变传教士的热情,每天早上,他仍然给这个一脸冷漠的年轻人道一声早安。终于有一天,这个年轻人脱下帽子,也向传教士道一声:“早安。”

好几年过去了,纳粹党上台执政。

这一天,传教士与村中所有的人,被纳粹党集中起来,送往集中营。在下火车、列队前行的时候,有一个手拿指挥棒的指挥官,在前面挥动着棒子,叫道:“左,右。”被指向左边的是死路一条,被指向右边的则还有生还的机会。

传教士的名字被这位指挥官点到了,他浑身颤抖,走上前去。当他无望地抬起头来,眼睛一下子和指挥官的眼睛相遇了。

传教士习惯的脱口而出:“早安,米勒先生。”

米勒先生虽然没有过多地表情变化,但仍禁不住还了一句问候:“早安。”声音低得只有他们两人才能听到。最后的结果是:传教士被指向了右边——意思是生还者。

感悟:人是很容易被感动的,而感动一个人靠的未必都是慷慨的施舍,巨大的投入。往往一个热情的问候,温馨的微笑,也足以在人的心灵中洒下一片阳光。

不要低估了一句话、一个微笑的作用,它很可能使一个不相识的人走进你,甚至爱上你,成为你开启你幸福之门的一把钥匙,成为你走上柳暗花明之境的一盏明灯。有时候,“人缘”的获得就是这样“廉价”而简单。

(二)

一个牧师正在准备讲道的稿子,他的小儿子却在一边吵闹不休。牧师无可奈何,便随手拾起一本旧杂志,把色彩鲜艳的插图——一幅世界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说道:“小约翰,如果你能拼好这张地图,我就给你2角5分钱。”

牧师以为这样会使约翰花费上午的大部分时间,但是没过10分钟,儿子又来敲他的房门。牧师看到约翰如此之快地拼好了一幅世界地图,感到十分惊奇:“孩子,你怎么这样快就拼好了地图?”

“啊,”小约翰说:“这很容易。在另一面有一个人的照片,我就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起,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正确的。”

牧师微笑起来,给了他的儿子2角5分钱。“你替我准备了明天讲道的题目:如果一个人是正确的,他的世界也就会是正确的。”

感悟: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改变你的生活,首先就应改变你自己。如果你的心理态度是积极的,你的生活也会是快乐的;如果你心理态度是消极的,那么,生活也会是忧伤的。

(三)

有一个坏脾气的男孩,他父亲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个钉子在后院的围栏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的,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容易。于是,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父亲这件事情。父亲又说,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给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说:“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看看那些围栏上的洞。这些围栏将永远不能回复到从前的样子。你生气的时候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象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感悟: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给别人开启一扇窗,也就是让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四)

有个年轻人,想发财想到几乎发疯的地步。每每听到哪里有财路他便不辞劳苦地去寻找。有一天,他听说附近深山中有位白发老人,若有缘与他见面,则有求必应,肯定不会空手而归。

于是,那年轻人便连夜收拾行李,赶上山去。

他在那儿苦等了5天,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老人,他向老者请求,赐珠宝给他。

老人便告诉他说:“每天早晨,太阳未东升时,你到村外的沙滩上寻找一粒‘心愿石"。其他石头是冷的,而那颗‘心愿石"却与众不同,握在手里,你会感觉到很温暖而且会发光。一旦你寻到那颗‘心愿石"后,你所祈祷的东西都可以实现了。”

青年人很感激老人,便赶快回村去。

每天清晨,那青年人便在沙滩上检视石头,发觉不温暖也不发光的,他便丢下海去。日复一日,月复一月,那青年在沙滩上寻找了大半年,始终也没找到温暖发光的“心愿石”。

有一天,他如往常一样,在沙滩开始捡石头。一发觉不是“心愿石”,他便丢下海去。一粒、二粒、三粒。 突然,“哇……”青年人哭了起来,因为他刚才习惯地将那颗“心愿石”随手丢下海去后,才发觉它是“温暖”的!

感悟:机会降临眼前,很多人都习惯地让它从手上溜走,一旦发觉时,就后悔莫及了,“哭”和“早知道”都是没用的。

(五)

中国有句俗话:“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有比较才有鉴别。把这种理论应用到经营领域,往往能起到良好的促销效果。

重庆北碚有一家专门经营电子玩具的商店,新引进两种不同型号、质量相差无几、价钱一样的电子游戏机。可是摆在柜台上却很少有人光顾。该店新上任的女经理便在标价上出了个好主意,把型号小的那种游戏机的标价,从80元提到160元;型号较大的游戏机的标价不变。

俗话说:“百货送百客。”有人看到型号又大,价格又便宜的游戏机并不比标价高的那种质量差,以为捡到了便宜,机会难得,毫不犹豫将其买下。一些有派头的人,看到型号小,价格反比型号大的游戏机的价格高出80元,以为遇到了“真货”,慷慨解囊,趁游戏机盛行之时,送给上司的宝贝儿子。很快,几千台两种型号的游戏机被抢购一空。

没改变价格前,两种游戏机都卖不出去,有意提高小型号游戏机的价格,使两种游戏机的价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引起顾客的购买心理,收到了良好的促销效果。

(六)

日本小汽车投放到国际市场之初,美国、德国的小汽车已在国际市场先后称霸,面对实力雄厚的强大对手,善于钻营的日本人拨起了低价对比销售的战术。

当时,一向自负的美国人根本没把巴掌大的日本放在眼里,当日本人带着日本小汽车到美国游说时,美国人潮笑日本人总会模仿别人,不会有什么新花样。日本人并不动怒,降低小汽车的价格,以不亏本为准,劝说美国人试着买、试着用。不管在多么傲气的国度,爱占便宜的人总是大有人在,傲气冲天的美国人看到比同类产品便宜大半的日本小汽车时,开始主动光顾,几年后,人们发现,日本小汽车比美国价便宜,但性能质量并不比美国车差,日本产品日益赢得了美国人的信任,日本人见占领美国市场的时机已到,便以一个客人的口气,耐心的向美国人介绍自己的小汽车,劝说美国人放弃自己的产品,少出几美元买日本货。

经过几年苦口婆心的诱导,日本人终于打入并占领了世界汽车市场。目前,日本的丰田牌汽车同美国的福特汽车已在国际汽车市场抗衡,最终谁是赢家,还得让时间说话。

(七)

在一次上时间管理的课上,教授在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正好可以从罐口放进罐子里的鹅卵石。当教授把石块放完后问他的学生道:“你们说这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所有的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真的吗?”教授笑着问。然后再从桌底下拿出一袋碎石子,把碎石子从罐口倒下去,摇一摇,再加一些,再问学生:“你们说,这罐子现在是不是满的?”这回他的学生不敢回答得太快。最后班上有位学生怯生生地细声回答道:“也许没满。”

“很好!”教授说完后,又从桌下拿出一袋沙子,慢慢的倒进罐子里。倒完后,于是再问班上的学生:“现在你们再告诉我,这个罐子是满的呢?还是没满?”

“没有满。”全班同学这下学乖了,大家很有信心地回答说。“好极了!”教授再一次称赞这些“孺子可教也”的学生们。称赞完了后,教授从桌底下拿出一大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被鹅卵石、小碎石、沙子填满了的罐子。当这些事都做完之后,教授正色问他班上的同学:“我们从上面这些事情得到什麽重要的功课?”

班上一阵沈默,然后一位自以为聪明的学生回答说:“无论我们的工作多忙,行程排得多满,如果要逼一下的话,还是可以多做些事的。”这位学生回答完后心中很得意地想:“这门课到底讲的是时间管理啊!”

教授听到这样的回答后,点了点头,微笑道:“答案不错,但并不是我要告诉你们的重要信息。”说到这里,这位教授故意顿住,用眼睛向全班同学扫了一遍说:“我想告诉各位最重要的信息是,如果你不先将大的鹅卵石放进罐子里去,你也许以后永远没机会把它们再放进去了。”

启示:(1)对于工作中林林总总的事件可以按重要性和紧急性的不同组合确定处理的先后顺序。做到鹅卵石、碎石子、沙子、水都能放到罐子里去。(2)对于人生旅途中出现的事件也应如此处理。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处在哪一年龄段要完成哪一年龄段应完成的事,否则,时过境迁,到了下一年龄段就很难有机会补救。

(八)

一天晚上,一群游牧部落的牧民正准备安营扎寨休息的时候,忽然被一束耀眼的光芒所笼罩。他们知道神就要出现了。因此,他们满怀殷切地期盼,恭候着来自上苍的重要旨意。

最后,神终于说话了:“你们要沿路多检一些鹅卵石,把他们放在你们的马鞑子里。明天晚上,你们会非常快乐,但也会非常懊悔。”

说完,神就消失了。牧民们感到非常的失望,因为他们原本期盼神能够给他们带来无尽的财富和健康长寿,但没想到神却吩咐他们去做这件毫无意义的事。但是不管怎样,那毕竟是神的旨意,他们虽然有些不满,但是仍旧各自检拾了一些鹅卵石,放在他们的马鞑子里。

就这样,他们又走了一天,当夜幕降临,他们开始安营扎寨时,忽然发现他们昨天放进马鞑子里的每一颗鹅卵石竟然都变成了钻石。他们高兴极了,同时也懊悔极了,后悔没有检拾更多的鹅卵石。

感悟: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有何尝不是这样呢?有许多眼前看似鹅卵石一样的东西被我们如敝履般地丢弃了,然而,忽然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变成了钻石,而我们却不得不为以前丢弃它而懊悔不迭。

(九)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性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感悟:现实中,我们做事之所以会半途而废,往往不是因为难度较大,而是觉得成功离我们较远,确切地说,我们不是因为失败而放弃,而是因为倦怠而失败。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稍微具有一点山田本一的智慧,一生中也许会少许多懊悔和惋惜。

(十)

一行人去玩赛车。

都是头一次玩,除了兴奋,还不免惴惴。

玩赛车就是玩速度。胆大的,几圈过后,就“飞”起来了;胆小的,任别人一再超过他,也不紧不慢。回来的路上,一行人仍谈论着赛车。

有一位说:“啊,今天终于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

有一位说:“我怎么老觉得不够快。”

众人一听都笑。原来说:“不够快”的,乃是一行人中的速度最快者;而有了“风驰电掣的感觉”的,恰是其中最慢的那一位。

粗听好笑,细想对极,一个因感觉“不够快”,才会越开越快;一个已感觉到“风驰电掣”了,当然不会再加速了。

感悟:人的经历千差万别,人的感觉万别千差。感觉痛不欲生者其实并不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感觉春风得意者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人。回首往事,心潮澎湃的那位可能经历平谈,而真正领略过惊心动魄的人,一切已归于平和。所谓感觉丰富的人,有可能恰恰是经历贫乏的人。

(十一)

北京的街道,国槐、白杨之类的落叶树很多,冬天到来时,树叶就纷纷飘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树身,任凭寒风侵袭,冰雪堆积,始终傲然屹立街头。

落叶树之所以能够抗击冰雪严寒,是因为它能够很好地保护自己的根部。为了保护根部,它把自身的一部分——树叶,毫不吝惜的撒落地面,树叶慢慢化作肥料,被根部吸收,成为再生的源泉。

落叶树深深懂得:藏在土里的树根比露在地面的枝和干更重要。春来时,光秃秃的树枝上吐出的新芽美极了。枝干渐渐长大,向天空挥舞手臂,努力表明自己的存在。

这种力量来源于根。到了夏天,繁茂的枝叶感受烈日暴晒的痛苦,可它依然不动声色。这种忍耐是由于树荫挡住炽热的阳光使其根部的水分能得以保存的缘故。尽管骄阳似火,袒露的枝叶总要保护正在地下努力工作的树根——这使它们得以生存并蓬勃着生命。

总之,就是这样:时而落叶纷纷,时而郁郁葱葱;经受酷暑之苦也毫不介意,只要能保住根——生命的源泉。

感悟:落叶树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激励着我。我想,如果舍不得牺牲,故意逃避苦难,而疏于保护根,那便没有落叶树,也不会有大千世界的滔滔风云。

(十二)

一个人一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母亲对人一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又选出50位有犯罪纪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母亲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回信给他的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我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同。我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我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我赢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想要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第一。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要通过比赛来赢得,这很公平,你想要什么,想要多少,就必须为此付出多少努力和代价!

感悟: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十三)

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勋爵作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评语:现代经济学是这么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十四)

希腊哲人柏拉图曾说过一句话:“对一个小孩最残酷的待遇,就是让他‘心想事成"。”

是的,凡事心想事成的小孩,一直在父母的保护伞下成长,他要什么就有什么,正如金手指一样一直享受心想事成的果实可是,没有遭遇挫折打击难道就是件好事吗?万一有一天长辈的保护伞不再能够遮风避雨则一生中难道真的事事都能够心想事成吗?

曾经有一个大学男生告诉我,他未来找另一半的条件——貌美、漂亮是一定要的啦!而且最好也是大学学历,有一栋别墅、一辆奔驰轿车、还有1000万现金做为嫁妆这样我就可以减少奋斗20年了。有人多么盼望能减少奋斗20年,也希望生活中有金手指以便能心想事成。可是,你的斗志在那里?

感悟:生命难道只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吗?岂不知人生是一连串奋斗的过程,充满昂扬斗志的人生才有意义啊!

(十五)

有个女孩在澎湖列岛出生后就被父母送给别人领养。15岁时,好赌成性的养父决定把她卖掉。可是,这女孩偷偷离开养父母只身到了台湾。因为她觉得为什么自己的命运要掌握在别人手里?这女孩到台湾后,打零工、织毛衣、摆水果摊、卖鱼、开小吃店……拚命赚钱,也赚到了很多钱。

如今,她是50多岁的妇人了。但是,她也成为一家传销公司年薪千万的超级业务员。

这妇人常对别人说:“我的挫折感早在年轻时都用光了!”这句话真给我十足的震撼!

是的,她没什么学历、她曾一无所有、还差点被卖。她不敢奢望有金手指,只是脚踏实地、积极乐观地工作,也不畏惧跌倒失败,因为“挫折感早在年轻时用光了”。现在她对挫折已经免疫了。

感悟:人生是一场面对种种困难的无休止挑战,也是多事多难的漫长战役。所以,不可能有心想事成的事。试想如果点石能成金、心想能事成,人生还有什么乐趣可言?

假如大家都是亿万富翁,打篮球投篮时每个人都能百发百中,打棒球时阿猫阿狗都可以击出全垒打,那还看个头啊?球场早就关门了!

篮球之所以吸引人,是超级运动员在不可能投进的角度仍然扭腰挺身、擦板得分。人生之所以值得喝采,是因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昂首挺胸、屹立不摇。

莎士比亚在《哈母雷特》中说:“人在活着的时候,如果主要的长处与价值只是吃饭和睡觉,这样只是像一个畜牲而已。”也许说的不很中听,但“一步一脚印”这句话,验证了许多事。

(十六)

这一年的圣诞节,保罗的哥哥送给他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他的办公室出来时,看到街上一名男孩在他闪亮的新车旁走来走去,触摸它,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的看着这个小男孩,从他的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属于自己这个阶层,就在这时,小男孩抬起头,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说,“我哥哥给我的圣诞节礼物。”

小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是你哥哥给你的,而你不用花一角钱?”

保罗点点头。小男孩说:“哇!我希望……”

保罗认为小男孩希望的是能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小男孩说出的却是:“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深受感动的看着这个男孩,然后他问:“要不要坐我的新车去兜风?”

小男孩惊喜万分的答应了。

逛了一会儿之后,小男孩转身向保罗说:“先生,能不能麻烦你把车开到我家前面?”

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小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大而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

但他又想错了。

“麻烦你停在两个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小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入屋内,不一会儿他出来了,并带着一个显然是他弟弟的小男孩,因患小儿麻痹症而跛着一只脚。他把弟弟安置在下边的台阶上,紧靠着坐下,然后指着保罗的车子说:

“看见了吗,就像我在楼上跟你说的一样,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不用花一角钱!将来有一天我也要送给你一部和这一样的车子,这样你就可以看到我一直跟你讲的橱窗里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走下车子,将小弟弟抱到车子前排的座位上,他的哥哥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爬了上来。于是三人开始了一次令人难忘的假日之旅。

在这个圣诞节,保罗明白了一个道理:给予比接受真的令人更快乐

小菜G的建站之路
在每个爱你的人眼里,你都是最美丽的,连缺点都是美丽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信满满的,有理由有资本去自信,只要拥有了爱。
The Eye of Love
A grandmother and a little girl whose face was sprinkled with bright red freckles spent the day at the zoo.
The children were waiting in line to get their cheeks painted by a local artist who was decorating them with tiger paws.
"You"ve got so many freckles,there"s no place to paint!" a boy in the line cried.
Embarrassed,the little girl dropped her head.Her grandmother knelt down next to her."I love your freckles,"she said.
"Not me,"the girl replied.
"Well,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always wanted freckles"shesaid,tracing her finger across the child"s cheek."Freckles are beautiful!"
The girl looked up."Really?""Of course,"said the grandmother."Why just name me one thing that"s prettier than freckles."The little girl peered into the old woman"s smiling face."Wrinkles,"she answered softly.
安徽路人假

The Eye of Love

A grandmother and a little girl whose face was sprinkled with bright red freckles spent the day at the zoo.

The children were waiting in line to get their cheeks painted by a local artist who was decorating them with tiger paws.

"You"ve got so many freckles,there"s no place to paint!" a boy in the line cried.

Embarrassed,the little girl dropped her head.Her grandmother knelt down next to her."I love your freckles,"she said.

"Not me,"the girl replied.

"Well,when I was a little girl I always wanted freckles"shesaid,tracing her finger across the child"s cheek."Freckles are beautiful!"

The girl looked up."Really?""Of course,"said the grandmother."Why just name me one thing that"s prettier than freckles."The little girl peered into the old woman"s smiling face."Wrinkles,"she answered softly.

相关推荐

卡里斯马的冷战:《船长哈洛克》中两种权威统治的碰撞

文/安颜颜对于一个在道德上没有上限与下限的不稳定种族,仅仅依靠信念是无法保证和平与秩序的——人类需要在善良与邪恶的两极分别设定不可反抗的权威,前者或许可以交给宗教或是法律,后者则必须交给威权政府。 哈洛克船长的不死之身不仅仅是一种强大的能力,而是一种天祚永恒的象征,一种无休无止的卡里斯马式权柄。马克思u2022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一书中将权威分为三类:传统型、卡里斯马型(个人魅力型)、法理型;卡里斯马型统治意指指建立在“非凡的献身于一个人以及由他所默示和创立的制度的神圣性,或者英雄气概,或者楷模样板之上”的统治,然而领袖无论多么完美,其生命终究在完结之时,所以当传说失色、告知辞世之日,就是世界重新归黑暗之时。然而基于暗物质的保护而拥有不死之身的哈洛克却化其不稳固为常态,使信徒对其的虔诚永不泯灭。 哈洛克船长身上有种浓郁的歌特风 暗物质的出现则是一层更深的隐喻。膨胀宇宙论研究表明,宇宙的密度可能由约70%的暗能,5%的发光和不发光物体,5%的热暗物质和20%的冷暗物质组成——这意味着我们所观察到的一切仅仅是这个世界的异类,真正的力量隐藏在宇宙更深的迷雾中。我们无法接触这股实际主宰宇宙的力量,但通过最简单的逻辑推理却得以相信“他”的存在——正是这种认知缔造了我们对上帝的解读:无处不在却又不可认知。暗物质正是哈洛克手中被抽象化的上帝,他通过机器与燃料交汇的轰鸣声被体现出来,而机器的操纵者,最后一名幸存的尼伯龙根族女孩,则是神使,使这股主宰之力得以体现其至善至美的一面。 作为神使,尼伯龙根这个族名本身意味深长。在欧洲的神话中,雾魔阿伦比里希盗走莱茵河底的魔金铸成尼伯龙根的戒指,从此拥有了统治世界的力量。戒指的现身引起了神界与人间的绵延点火,而戒指的回归又见证了众神黄昏的来临。这个故事先孕育了音乐家瓦格纳指尖的连篇歌剧《尼伯龙根指环》,后又变幻成语言学家J.R.R.托尔金的笔下的史诗奇幻小说《魔戒》,而在此处,它将成为至强之力的代名词,其容纳的力量足以毁灭并清空人类所有的痕迹。这种同归于尽的威慑是作为反叛者的哈洛克最有力的武器,同时也是哈洛克信念的试金石——和平与毁灭的两个极端成为反叛者与政府间极为危险的囚徒困境,任何一丝私心杂念都会让人类社会玉石俱焚。 尼伯龙根族人的形象如同女神。 然而也正如每一个骄傲的帝国一样,政府对尼伯龙根的力量不以为然,决心进行武力清剿,即使冒着使整个宇宙万劫不复的危险。政府的神圣在于其守护着人类最初始、最完美的故乡——地球,而当哈洛克决定在人类面前揭开地球已被侵袭得满目疮痍的真面目时,政府的领袖下了摧毁地球的命令: “我们的圣地,是那个蔚蓝而美丽的地球。其它的真相,都不需要。” 霸气。独断。跋扈。专横。自负。这是一个真正的食肉动物,他洞悉了人类统治的真谛,知道如何玩弄公民于股掌之中,在其道貌岸然的慈祥外表下隐藏着毫无人性的冰冷内心。然而没有这种冷酷,一个稳固的帝国便不可能维系其统治——再强大的权威也不可能只依靠军队与特务,它需要一个可以给予其无懈可击的合法性的逻辑基础,这个基础之存在是为了攫取信徒的虔诚态度或是献身精神,而至于其是否真实,则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地球上的独裁政府依然保持了议会的形式。 事实上这种逻辑基础通常是谎言,真相难以满足人类的美好愿景,所以谎言永远比真相更简单有力,人类历史上所有盛极一时的王朝莫不拥有着一个明了而粗暴的逻辑基础,正如希特勒的雅利安主义,或是阿拉伯哈里发坚持过的“圣战”。 “其它的真相,都不需要。”领袖下达的命令直截了当,对地球的毁灭如箭在弦。这场战役从此不再在正义与邪恶之分,而变成了两个卡里斯马式统治者的对抗。一个以维护为借口,一个以毁灭为威胁,一场毗湿奴与湿婆的终极对决即将打响。 一山不容二虎,但经过千年的文明洗礼,同一个世界也许可以容得下两个旗鼓相当的王,这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进化与自我保护。冥冥之中,领袖的终极武器出了故障,命悬一线的地球死里逃生;而哈洛克也终于没有选择同归于尽。存活的两大势力谁也不能消灭对方,上帝与凯撒各司其职,这是一段传奇的结局,同时也是共和的开始。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经立言:绝对权力造成绝对腐败。而因为哈洛克这个永恒的、毁灭性的存在,任何领袖都不再能够为所欲为,阿尔卡迪亚战船将成为高悬在阴谋家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深不可测的力量平衡着人类的生存空间。正如哈洛克将船长的标志交给亚麻时说的那样:“当恐惧与绝望袭来,只要人类还存在,作为船长哈洛克的象征,也必须存在下去。” 其实地球早已千疮百孔,然而统治者却用幻象维持着一个美好幻象,这里有着极深的政治隐喻。 只是,哈洛克已经不再是永生之躯,而后世的领袖也许会变得更加张狂与傲慢。这两种力量的继承者会如何肩负起保护宇宙的责任?这是人类至今也没有解开的谜题。
2023-08-17 08:58:171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你孤独的站立?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其孤独的站立?这句话的含义就是,想要自由就要突破同化,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做最真诚的自己,哪怕自己被孤立,也要为了自由而站立。孤独,每个人生来孤独,但是在孤独的路上总会有些小插曲让你误以为人生并不孤独,可能和某个人身体的纠缠,也可能是灵魂碰撞,可这都是稍纵即逝的伙伴快感,所以人最该学会的就是和自己相处,接受自己、包容自己、最大限度的爱自己。《百年孤独》感悟:《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2023-08-17 08:58:312

路易十四的评价

路易十四,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使法语成为整整两个世纪里整个欧洲外交和上流社会的通用语言,使自己成为法国史上最伟大、也是世界史上执政最长久的君主之一,与康熙同时代的西方大帝,时人尊称“太阳王”。宫廷女官莫特维尔夫人评价说,在公正、仁厚、宽大、自制、严明方面,当代与历代所有的君王都赶不上路易十四。法国贵族学者圣西门伯爵则认为,路易的性情是温和谨慎的,行动与言语都极有节制。包含伏尔泰在内的批评者,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错误归咎于骄傲自大,认为他对权势与荣耀的喜好,导致法国社会的贫困与灾难。杜克洛说:“许多市民在他的灵柩经过时,甚至认为不值得去侮辱一番。”同时代德意志的新教哲学家莱布尼兹评论他:“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国王之一”。后来的文学家歌德称赞说:“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样本,但是这样做,却使他自身耗竭,且毁掉了模子”。反对波旁王朝的拿破仑,赞美说:“路易十四是一位伟大的国王,是他造就了法国在国际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来又有哪位君王能够与他相比?”(暗示只有自己可与查理曼和路易十四相比)19世纪的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则认为,他是现代国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最后连伏尔泰也颂扬他的统治是一个“永远值得怀念的时代”(伟大的时代)。 法兰西的历代君王之中太阳王路易十四无疑是最为著名的一位,作为欧洲绝对君主制的楷模,他的名号代表了一个王朝、一个时代,一种制度。(路易十四只有1/4法国血统,祖母玛丽·美第奇是意大利人,母亲奥地利·安娜是西班牙人,因此我们在他身上能够看到意大利的优雅与艺术气息,西班牙的虔诚与骄傲、法兰西的浪漫与热情。)路易十四一生丰功伟绩,同时也犯下许多错误。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位君王呢?德国文学家歌德有句名言,“人的罪恶一般都是受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而他的德行才是他自己的。”这句话用在路易十四是身上可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作为国王,路易十四在位72年,长度是欧洲第一,执政54年。时间已经注定这不会是一个碌碌无为的朝代。路易十四不仅统一了法兰西的国土与臣民,也统一了政府与政策,在他之前欧洲从来未有一位君王能够拥有如此强大的掌控力,是路易十四将法国打造成了近代意义的统一国家、统一民族。纵观路易十四朝,法国培养并吸纳了无数各个学科上的天才,建造宏伟的宫殿,成立强大的军队,震惊并鼓舞了人类世界达半个世纪之久。路易十四自认为最大的功绩是开疆扩土,他为法国征服了许多领土,当然拿破仑征服了更多,但是没能保留下来,今天法国版图的雏形正是在路易十四时代形成。除了对外扩张,路易十四对内也可以说政绩斐然,1667年路易十四颁布了《路易法典》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规范了上到国王、下至平民的权利与义务,这一法典在当时堪称最完美的法规,其生命力甚至超过了波旁王朝本身,一直沿用到了法国大革命之后,才被《拿破仑法典》所取代。路易十四一生强调规矩,他严格规定了各阶层的权利与义务,在其亲政之后法国再也没有过贵族叛乱。国王不允许有人以下犯上,同样也不允许有人以上欺下、胡作非为。1665年国王曾指派钦差调查边远地区贵族的作为,并且当众处死了一位鱼肉乡间的伯爵,结果整个法国贵族阶层为之一震。朝廷上路易十四是严格而英明的领导,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这位国王始终事必躬亲,勤于治国,从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国王每周工作六天,周日虽是宫廷休息日,也会召集朝会,听取大臣的报告,如果卧病在床,国王则在自己的卧室召开会议,整个法兰西都知道国王是怎样的勤奋。路易十四乐于倾听他人意见,虽然理论上太阳王是一位独裁者,但是终其一生,路易十四做出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与听取了大量意见之后的判断。对于大臣们他总是礼貌有加,并且给予充分的信任。早年路易十四曾经对大臣们说,请你们不断告诉我你们心里的意见,如果我没有接受你们的建议,请不要气馁。这使得路易十四成为了朝廷里消息最灵通的人。对于朝政路易十四始终了如指掌,他知道的永远不比大臣们少,甚至更多。路易十四注意每一件事情,陆军、海军、宫廷、家务、财政、宗教、戏剧、文学、艺术……除了乐于听取意见,路易十四对于下属也十分严格,他不允许大臣私自做出任何决定,对于大臣的一言一行都严格监督,奖罚分明,从不庇护任何人,尽管大臣们分担了大部分琐碎工作,但是国家在各个方面的主要政策都必须由国王亲手制定,路易十四无时无刻不是国家的王。1664年荷兰驻法国大使就曾经写到,真是令人难以相信,法兰西的年轻君王以何等的迅速、清楚、决断与智慧来办理公事,他以愉快的态度对待他人,以极大的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欧洲没有一位君王能够比得上他。宫廷里路易十四同样是公正与严明的象征。路易十四十分看重亲情,他是孝顺的儿子,母亲在世时,早晚必定前去请安,他也是仁爱的兄长,慈爱的父亲、祖父、曾祖父。路易十四的一言一行都被看作是宫廷的楷模,整个宫廷也都发自内心的尊敬、服从国王。纵观波旁王朝前半段历史,宫廷几乎总是乌烟瘴气,充满了阴谋、狡诈、阴暗与暗斗,这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于前两位国王亨利四世与路易十三在性格与行为上的缺点。但是路易十四使得宫廷变得单纯化,所有人都以国王为中心,这里真正变成了国王的家,充满了家庭的氛围,路易十四以一个家的主人的身份,对待宫廷里的每一个成员与每一个来到宫廷的客人。宗教上路易十四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本人厌恶新教,但是他也清楚的看到新教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天主教会本生出了问题。路易十四亲政以来就严格整顿教会,甚至不惜对抗罗马教皇,这一时期法国的天主教会可谓焕然一新,天主教重新恢复了在社会中的威望。所有外国的宗教人士都不得不承认,法国天主教会在纪律性与道德上要优于任何其他国家。不过也正因为路易十四在宗教上花费了不少心血,使得他最终不能原谅国内的数十万顽固胡格诺教徒。后世评价路易十四最大的功绩是在与文化上的推动,确实自罗马帝国奥古斯都大帝以来,欧洲没有一个王朝像路易十四时代那样拥有如此之多伟大的作家、画家、雕刻家、与建筑家,并且在礼节、时装、思想、艺术上被他国所羡慕模仿,整个欧洲都把巴黎与凡尔赛看作是欧洲文化与修养的中心。路易十四头戴假发、脚蹬高跟鞋、穿着华丽服饰的形象成为了当时贵族穿戴的标杆。法国毫无疑问的成为了欧洲文化的主导者,这一优势一直持续到拿破仑时代,正是路易十四向世人展现了法兰西灿烂与绚丽。这样一位君王曾经一度被臣民看作是凡间的神,作为国王路易十四已经近乎完美。但是在其晚年国家却几乎崩溃。路易十四朝始于军事辉煌胜利,文化灿烂绚丽,巴洛克式的光辉夺目,却终于艺术与文学的衰微,人民贫困疲惫,国家受挫屈辱。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的盛极而衰?路易十四又在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除去国王的尊位,作为个人的路易十四依旧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物,在个人品质上路易十四要优于自己的祖父与父亲,他不像亨利四世那样放荡,也不像路易十三那样孤僻。路易十四一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所有亲眼见过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在礼节上他是当之无愧的标杆。在对待个人方面路易十四惯于利用自己的风度胜于使用自己的王权,亲朋与朝臣们都是发自内心的尊敬这位君主,并非仅仅因为他是国王。路易十四一生都行得正、做得正,在人们眼中他是绝对的君王,一言一行都拥有王者风范。对亲人、对朋友、对大臣、对使节他都恪尽义务。在宫廷里他是慷慨的奖赏者、慈悲的惩罚者、公正的宣判者。纵然有时君王的身份使他显得有些冷漠,有些高傲,他曾经对儿子大太子说过,某种程度的严峻,亦是对子民的慈善,一味宽大只会带来更多的罪恶,国王一旦显得软弱,权威将会瓦解,而受罪的终将是下层百姓。(后世的路易十六正是犯了这个错误)宫廷女官莫特维尔夫人就曾经评价,在公正、仁厚、宽大、自制、严明方面当代与历代所有的君王都赶不上他。法国贵族学者圣西门伯爵则认为,他的性情是温和谨慎的,行动与言语都极有节制。 这里有几则小故事体现了路易十四人格上的伟大。一次宫廷为前线战争的胜利而庆祝,国王破例邀请了许多中层军官参加庆功宴,宴会上一位军官因为相貌丑陋而受到了小太子妃勃艮第公爵夫人的嘲笑,这位军官无地自容,只好借故向国王表示提前退席。而路易十四知道事情的原委之后马上走到了女眷群中,对着包括勃艮第公爵夫人在内的所有贵妇人高声说到,夫人们,我觉得这位军官是这里最英俊的人,因为他是凡尔赛宫里最勇敢的军人!还有一次一位在战争中失去一只手,落下终生残疾的军官,抱怨国家给予的退休慰问金太少,国王听闻后马上做了调查,确认这位军官的功勋之后,马上吩咐下人送去了一份双倍的慰劳金。这位军官亲自来到凡尔赛宫感激地说道,我愿为陛下失去另一只手。国王则开玩笑地说道,那我要准备更多的慰劳金了。最为有名的一次,当小太子勃艮第公爵一家被病魔侵袭,最终家破人亡,而路易十四陷入无比悲痛之时,一个恶毒的传言开始迅速传播。矛头指向了国王的侄子奥尔良亲王菲利普,传言中是这位行事乖张的亲王在自己的化学实验室里,用巫毒之术诅咒着国王的所有子孙,这样这位亲王就能登上王位。很快传言就满城风雨,奥尔良亲王跪倒在伯父面前,请求国王给予自己一个公开公正的审判。但是国王却扶起侄子说到:孩子,我从来就不相信世间有什么巫毒之术,如果有的话我这个老国王早就被人咒死了。路易十四深知自己的这个侄子虽然放荡不羁,行事乖张,但是绝不是什么野心家,更不是会使用下三滥手段的卑劣之徒。国王在公开场合高调表示相信奥尔良亲王的清白,严肃的声明一定会严惩造谣生事者。很快传言就不攻自破、偃旗息鼓了,奥尔良亲王感激涕零,在路易十四死后鞠躬尽瘁,辅佐年幼的新君路易十五,报答了伯父的公正。(这是路易十四比汉武帝伟大的地方) 但是人无完人,路易十四也有自己的缺点。他的心智并比不上他的风度,后人评价路易十四智力比不上凯撒,远见比不上奥古斯都,拥有的仅仅是优良的素质。孟德斯鸠就认为,这位君王的心灵远比头脑伟大。幼年的路易十四因为国家的动乱而未曾受到足够的教育,对于许多国内外的事情,路易十四都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其统治早期,个人的注意力与意志力,以及优秀大臣、将领的辅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的国王才智上的不足。但是当这些因素都因为其漫长的统治时间而消磨殆尽之时,太阳王的弱点就暴露无遗。早年的成就与周围的谄媚使得路易十四志得意满,他虚荣的像个演员、骄傲的像尊雕像,谨慎与节制逐步被偏执与野心所取代。如果路易十四了解荷兰人的秉性,他就不会在荷兰几乎要投降的时候那么咄咄逼人,以至于激起了海上马车夫的爱国激情。如果路易十四像柯尔贝尔那样了解胡格诺教徒在法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他也许就不会那么急于废除《南特敕令》,导致法国工商业损失惨重。如果路易十四了解英国的国家体制,他就不会在光荣革命爆发后那么积极支持詹姆斯二世,以至于得罪了所有不列颠人。实际上当时的英国完全不想与法国为敌,他们也不喜欢来自荷兰的威廉三世,仅仅是因为他们更痛恨詹姆斯二世。但是路易十四却只看到自己的死敌威廉三世戴上了不列颠的王冠,于是乎太阳王天真的认为不列颠已经与自己为敌,殊不知正是自己的支持表哥复辟的行动,才促成了英国的最终参战。包括伏尔泰在内的许多人都把路易十四的晚年错误归咎于狂妄、自大,但是我们应当看到:从本质上说路易十四并非自大的人,他在行为上的错误,与其说是性格作祟,不如说是学识不足所致。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已经将所有的邻国都深深刺伤,不知道自己的所为在外国人看来是无理与傲慢。 另一方面很多事情也并非路易十四能够左右的,虽然黎塞留希望与荷兰联盟对抗英国,但是到了1672年法国进攻荷兰却是大势所趋,换做另一位国王也会做出同样的决定。(甚至可以说换做黎塞留也会进攻荷兰)1685年废除《南特敕令》同样是大势所趋,实际上绝大部分法国人在当时并不觉得国王做错了,仅仅是在副作用逐渐暴露后,才马后炮的觉得路易十四错了。1701年挑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同样不是路易十四主观上的希望,对于他来说西班牙的王位不接也要接,接了则必定是战争。所以他才会对身边的人说,不论我作出什么决定,我都将受人指责。路易十四的悲哀在于他的寿命太长了,手中的权力也太大了,以至于他伟大人格中的瑕疵,被手中的无边权力与漫长的统治所放大。作为个人路易十四几近完美,歌德称赞他是自然造就的帝王中的完美样本。拿破仑评价路易十四是一位伟大的国王,是他造就了法国在国际中的一流地位,自查理曼以来又有哪位君王能够与他相比?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则认为,他是现代国王中最有能力的一位。路易十四的失败并非他个人的失败,而是绝对君主制的失败,路易十四自己的人生已经向世人表明,在绝对君主制之下,国王的罪恶如何被手中的权利放大,路易十四是国家的最高领袖,唯一的立法者,政府内最高的行政者,军队的最高统帅,还是最高的监察者,宗教的实际最高领袖。(法国教会只在名义上从属于罗马教皇,实际上法国国王才是实际领袖)国家的所有最高权力都在一个人手中(路易十四相当于兼任总统、总理、三军总司令、最高法官、最高检察官、宗教主管),任何些微的错误都会造成悲惨的结果。路易十四做的已经称得上最好,他给了法国统一的国家与政府,文化上取得了毋庸置疑的领导地位。同时进行着毁灭性的战争,在建筑与奢侈上的挥霍,沉湎于个人的骄傲,遏制哲学发展,使得百姓变得贫困。在此我们再一次重申歌德的那句名言,人的罪恶一般都是受他所处时代的影响,而他的德行才是他自己的。路易十四确实犯了很多错,但是与其说是他个人的结果不如说是那个时代与那个制度的必然。今天仍处于太阳王光辉被泽的法兰西,已经学会原谅他为了造就法兰西的伟大而几乎毁灭法兰西的事实,因为太阳王本身已经成为法兰西至高无上时代的代表与标记……
2023-08-17 08:58:531

诗歌如何抚慰一个悼念肯尼迪的国家

在55年前的这个月的那个令人不安的日子里,这个国家开始了一场眼泪的盛会。约翰·肯尼迪总统死于一颗刺客的子弹, 的学生们看到严厉而吓人的老师在走廊里哭泣时都惊呆了。康涅狄格州格林威治的一家邮递员报告说,他在挨家挨户的路上遇到了一长串哭泣的家庭主妇。人们在电器商店橱窗前排队,在一排电视机上观看最新消息。在为期四天的周末结束前,一百多万人积极向总统告别,当电视把客厅和客厅连接起来,把几乎每个美国人都带进一个充满令人不安的问题的大帐篷里时,数以百万计的人已经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社区。在达拉斯的德雷广场枪声停止回响后的几分钟内,这起谋杀案让数百万人心惊肉跳,把他们卷入了一场将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轩然 *** 、制造一片悲痛的重大事件中。肯尼迪死后,许多报纸发表了与那周末有关的诗歌。随后,编辑Erwin A.Glikes和Paul Schwaber征集了有关暗杀的诗歌。这些作品,连同肯尼迪总统任期内写的一些作品,被塞进1964年出版的一本书和一年后录制的音频专辑。这两首歌都被命名为诗歌和权力:由总统和总统约翰肯尼迪去世引起的诗歌,这张专辑的曲目可以在史密森民间音乐中找到。专辑本身,艾琳戴利和马丁多尼根阅读的作品,可以在拉尔夫林兹勒民间生活档案和收藏在史密森尼。 编辑Erwin A.Glikes和保罗施瓦伯征集有关肯尼迪遇刺的诗。这些作品,连同肯尼迪总统任期内的一些作品,被塞进1964年出版的一本书和一年后录制的音频专辑。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Arthur Schlesinger,Jr)在专辑《行话笔记》(liner notes)的前面写道:“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遇害本应引发这本纪念卷,这是一种悲哀的幸福。”。诗歌在肯尼迪的美国观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他说:“他认为艺术是一个严肃文明的源泉和标志,在白宫期间,他一直关注的问题之一是让一个国家对艺术家的重要作用给予迟来的承认。”,“传达一个强调的人可能对他的时代产生的影响。” 这种影响在美国的家庭和街道上都能感受到,因为这个国家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民主党人都在与一种无情的不信任感作斗争。许多人无法想象在美国现代民主制度下会发生这样的罪行。上一次总统遇刺发生在60多年前,当时威廉·麦金利在一个还没有广播、电视、汽车和飞机彻底改变美国生活的国家被杀害,1963年“捕捉到达拉斯街道上的空洞冲击。” 早晨:寒冷的太阳缓缓升起。城外的郊区,阴暗阴暗,像一只手的手指。其中一个,新的,不起眼的,引擎启动,车门砰的一声关上,一个人开车离开。它的大门上挂满了横幅,街道上挂满了横幅,整个城市都在等待。 肯尼迪总统是第一位主持电视直播新闻发布会的总统,因此他经常以非正式的身份访问美国家庭。他的聪明才智渗透在大众文化和政治文化中。虽然他所说的话并不比亚伯拉罕·林肯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等战时领导人的话深刻,但电视使他更加熟悉;他的联系更加私人化。他仍然保持着自70多年前盖洛普民意调查开始收集这些数据以来的最高平均支持率——70.1%。此外,美国历史学家最近的排名把他列为第八位最好的总统和前十名中唯一任期不到一个完整任期的领导人。 用简洁、尖锐的词组,诗人查娜·布洛赫在“公告”中标记了肯尼迪缺席广播。 已经死亡。已经死了。所有的收音机听起来都一样。那静电是我们的种子。已经死了。我们听说了。又一次, 更像是梦里的东西,而不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个周末在美国记忆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无骑的马,低沉的鼓声中的老鼠,勇敢的寡妇,向父亲棺材敬礼的蹒跚学步的孩子。杰克·鲁比电视直播的刺客李·哈维·奥斯瓦尔德谋杀案,强化了不真实感。美国人的记忆中常常缺少的是几乎普遍的共同丧亲之痛和广泛的情感,这些情感甚至打动了那些曾是肯尼迪的反对者,但从未料到他的总统任期会这样结束的人。他走了以后,很少有人在他不在的时候感到高兴。震惊、泪水、羞愧席卷了整个美国。 诗人辛西娅·奥齐克在《阿克顿勋爵脚注》中描绘了死亡的政治, 被遗忘的演讲者、候补代表、被践踏的 *** 者、被回避和被排挤的老大,他那磨砺的哀号无人听见,死亡与人类的虔诚多么无关!黑马之死。 和罗伯特·黑泽尔,在低沉的鼓声中探索寡妇和她的孩子们难以想象的悲伤: ,一个年轻士兵的高声告诉白马在你的寡妇和孩子面前走得有多慢,走在挂着国旗的棺材后面,一匹没有骑士的黑马在跳舞!”当肯尼迪在达拉斯去世5小时后,空军一号回到安德鲁斯空军基地的家中时,家人、朋友和官员都在那里迎接杰奎琳·肯尼迪,他的灵柩和美国新总统林登·约翰逊。然而,并非只有这些政要。3000名匿名的美国人躲在一道栅栏后的黑暗中,他们基本上看不见。在贝塞斯达海军医院的尸检中,数千人进入医院。11月23日凌晨4时许,当尸体最终离开贝塞斯达前往白宫时,作者威廉·曼彻斯特报道说,官方派对的成员看到“穿着牛仔服的男人站在十字路口停下来的汽车旁,全天晚上加油站的服务员都面对着救护车,他们的帽子盖住了心脏。”非官方的汽车加入了幽灵般的大篷车到白宫。 对年轻死去的父亲和丈夫的明显的悲痛被描绘得生动而可怕在理查德·奥康奈尔的“Nekros” 中,一个头向后垂下,垂死的鲜血从它的头骨中流出。所有的历史都在第二天的 的流动中一目了然,家人和亲密的朋友们大部分都躲在白宫里,计划着一个精心安排、难忘的葬礼,同时面对着从一个年轻、聪明、能言善辩的总统向一个说话平实、拖拖拉拉的南方人转变的第一个尴尬时刻在你面前,在你的太空政治中友好的恐吓。约翰逊是一位完美的政治家,而肯尼迪并非如此,这位新总统也不具备围绕其前任的知识光环和魅力。 周日,悼念活动再次邀请公众参与。当天上午晚些时候,华盛顿的人行道上挤满了30万美国人,他们聚集在一起,观看一个沉箱将总统的遗体送到国会大厦的殡仪馆。下午3点,庄严的国会大厦向不断补充的25万名美国人敞开大门,其中一些人排了10个小时的队,走过卡塔法克河,向他们道别。周一早上,排队等候的5000人被拒之门外。葬礼的准备工作不得不开始。 诗人大卫·伊格纳图逃离仪式,在“安息日前” 寻找现实的好父亲的空虚中,你一直在说生儿育女的时候,我们不是生来就要死的,乃是头脑迟钝,因为那人在世界安息日前的一个星期五走了。微笑着,他已经死了,很快就无法解释了。 超过一百万人在首都的街道两旁,看着棺材从国会大厦运到白宫,然后惊讶地站在那里,法国戴高乐将军和埃塞俄比亚皇帝海尔·塞拉西(Haile Selassie)等国际人物跟着杰奎琳,罗伯特和爱德华·肯尼迪在街上散步,来到了举行葬礼弥撒的圣马太大教堂。随后,一列公车经过拥挤的人行道,沿着棺材驶向阿灵顿国家公墓。 这一刻的鲜明节奏在威廉·巴特勒的《1963年11月25日》 鼓中产生了共鸣,鼓,鼓,我也死了。我没有呼吸,只有恐惧。我没有灵魂,只是把头靠在他的灵魂上,在那张床上我停了下来。 在家里的观众在国会大厦内、大教堂内和墓地内有一个更亲密的视野,肯尼迪夫妇在那里点燃了永恒的火焰。尼尔森评级估计,美国家庭平均在4天内收看与暗杀有关的事件31.6小时。许多美国孩子在观看肯尼迪的葬礼时参加了他们的第一次葬礼。即使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为国家第一位罗马天主教总统举行的拉丁葬礼弥撒也是一件新鲜事。 约翰·伯里曼对毫无意义的损失的愤怒爆发在他的“正式挽歌” 的一道水栏里,这些水在肮脏的一端是冷的(一开始是热的)。在我摇摇晃晃的地方,在杀人上杀人,使我们所坚守的良田变白。这些杀戮不是为了掠夺,而是拜占庭在脑海中盘旋:是最糟糕的原则问题-恐惧和疯狂的仁慈。鲁比,他疯狂地宣称,他开枪是为了不让这位女士作证,也许是真诚的。毫无疑问,在他静止的牢房里,他的思想是纯洁的。 史密森民俗起源于一项决定,即获得“已灭绝的记录盘”并保存它们的作品,据馆长兼高级民俗档案管理员杰夫·普莱斯(Jeff Place)说。Place解释说,民风创始人摩西·阿斯克(Moses Asch)想要创建“声音文档”,他希望与广大民众分享声音,而不是作为档案。理解记录每一段录音的书面材料在这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莱斯说,关于肯尼迪之死的口头诗歌很好地融入了民风收藏。《民俗》还有其他关于美国总统、水门事件、众议院联合国美国活动委员会和其他政治主题的纪录片。诗歌和权力中的文字透露出, ,肯尼迪遇刺触动了一股强烈的情感共鸣,至今仍在震撼着整个国家的心灵。自从他死后,对 *** 的信任已经崩溃。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2017年的调查显示,只有3%的人相信 *** “几乎总是”能做正确的事情,只有15%的人相信 *** “大部分时间”都能做正确的事情。1964年,由于美国人像沉船一样紧紧抓住林登·约翰逊,信任率创下了77%的历史新高毫无特色的海洋;到1967年,越南战争激发的不信任和对暗杀阴谋的日益增长的信念开始深入人心
2023-08-17 08:59:061

如何评价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都是儿子买来看的书,我也顺便反复看了看。对于过去几十年满脑子被灌进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某些内容的我来说。尽管之前对有些看法在进行反思。但这两本书,让我开始对大范围的思想观点进行对比反思。现在那两本书和以前我所购买的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都摆在我面前不断地进行对比探讨思考。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来源是以亚当.斯密以及 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哈耶克的政治经济学也是来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相比之下似乎古典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对的成分要多一些。而且许多国家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到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对立就不是一个像当年那样的理论争论问题,而是承不承认事实的问题。如果不承认事实,不实事求是,那就不需要进行是与非的争论了。因为有人别有所图,争论就好比对驴弹琴,没任何意义了。我的立场是无论对于马克思主义还是古典自由主义,都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别一提古典自由主义就被扣上崇拜西方或崇洋媚外的帽子。马克思主义那也是纯正的来源于西方的主义。如果对马克思主义顶礼膜拜,不是崇洋媚外。那么对古典自由主义顶礼膜拜也不能叫崇洋媚外。 我现在是不笼统地对任何主义、思想、理论、教义持崇拜态度。一个曾经是马克思主义信徒的我,现在只信仰真正反应自然万物客观演化规律性的科学真理。 居然有这么多人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欣慰,我以为这本书在国内是一本较小众的读物,没想到它的受众这么普遍,而且看法还都比较精准。 《通往奴隶之路》是现代民主思想的总结,也是启萌,读过它的人,对所有的 社会 现状都不再迷惑。对于以读书为苦役的朋友,简单介绍一下书中几个观点,供大家思考: 一,市场经济是配置 社会 资源最佳手段。行政权力一旦介入 社会 资源配置,即便你的初衷是纯粹的,也一定会造成浪费和混乱。继而造成贫困。权力介入经济,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二,私有财产是自由的前提,消灭私有制的提法,无论披着怎样光鲜的外衣,其结果都是通过剥夺财产而剥夺自由,承认财产私有,承认个人价值,才会缩小贫富差距,最大程度地保证 社会 稳定; 三,法治,也只有法治,才是保证自由的基石。法治的作用一方面是提供民众的自由与安全,另一方面限制政府的权力,让民众预见和约束政府行为; 四,民主只是实现安定和财富的手段,而非一个高尚的目的。不要把民主奉为神明,如果民主不导致人的安全与财富,就是无效的民主。 再分享其中经典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伟大的哈耶克,他的思想将是一座灯塔,让夜航的人,看到微光,看到希望。 《通往奴役之路》是一部伟大作品,揭示了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结果,必然导致奴役,苏联的建立和解体,全世界范围内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而且继续证明着:那是一条死路。垄断一切,岂有活路?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在哈耶克的学术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这本书为他赢得广泛的注意,他的世界性声誉就是由此奠定的。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那么究竟是为什么让这本著作与它的作者饱受争议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是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知名著作,这本书影响了政界、学术界和普通学者半个世纪之久。 《通往奴役之路》是对国家对生产资料过分控制的警告,哈耶克在书中认为集权主义赋予政府过多经济控制,不会导致乌托邦的出现,相反,只会出现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书中讨论的关键词有:乌托邦、计划、民主、法治、经济控制、极权主义、自由、集体主义、物质条件等。 1)生平履历:出生于奥地利、参加一战奥匈帝国军队,二战移居英国,后移居美国。生平反战、反绝对命令与执行、反纳粹,生活经历与反管制理论建立有关。 2)与凯恩斯亦敌亦友。互相欣赏又互为论敌的故事。 3)眼前的时代造就凯恩斯,未来的时代造就了哈耶克。如果从预见性能力上讲,哈耶克要比凯恩斯更具有能力。 与其他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相比,哈耶克及其理论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a.理论直接分析现实经济制度; b.先于制度变化做出理论分析; c.理论最终被现实制度变化而得到正反两方面证实; 哈耶克提出极端的经济干预会导致人民走向奴役之路。 哈耶克的观点: 1)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哈耶克探讨了边界的确定与制度的影响,在 社会 主义中主张集体超过个人,个人的重要性会逐渐遭抹灭。 2) 经济控制与极权主义: 不被管理的权力必然引发腐败和极权,哈耶克认为经济自由的毁灭,无可避免地导致个人和政治自由的毁灭。 3) 保障与自由: 公权力的落实应该以尊重私权利为前提,哈耶克提出“安全”的涵义被逐渐延伸,不再限于免受侵犯的安全,而是连免于贫穷失业的安全也包含在内。 4) 物质条件与理想目标: 哈耶克发现集体主义强行替每个人设定理想的生活目标,经济自由被摧毁后,个人生涯完全身不由己。因此,最终的目标导向最重要,而不应该以目标诉求为理由来决定手段。 战后计划经济发展的尝试和修正证明了哈耶克的理论,也修正了西方经济学研究回归到新古典范畴,自由市场理论占据市场主流,一直持续到今天;但是市场和计划之间的博弈会是经济理论的终极博弈。 哈耶克的理论评判了极端,但也因此导致自己进入到了极端。这同样应该予以避免。 这部著作从问世直到今天,一直在学术界中存有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这本书本身的内在悖论。 我们知道,哈耶克这本书的观点来源于关于市场和其它非主观设计的制度所具有的“自发秩序”的特性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哈耶克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使他不可避免地陷于 社会 进化和团体选择的争端之中。 他对选择机制特点的论述与自由主义的关系并不总是清楚的。这些论点的非理性特征与其高度理性的几近乌托邦的新自由主义思想,形成鲜明的对照。《通往奴役之路》一书所存在的这种缺陷,日后也为作者本人意识到,他在后来出版的《自由宪章》和《法律、立法和自由》三部曲中,多处涉及这个难题,试图将古典自由主义与“进代”的主题结合起来。至于这一尝试成功与否,尚有待评说,但哈耶克及其着作无疑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政治思想领域中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读书人应知晓哈耶克和《通向奴役之路》。哈耶克的经济、政治、法律与 社会 理论、思想方法、政策主张影响了20世纪人类思想和 社会 进程,对我们有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在中国哈耶克的书一度成为“禁区”,即使在国人所著的介绍西方经济思想的书中不得不提到哈耶克时,也只是几句标准化的批驳而已。事实上,尽管哈耶克对 社会 主义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无疑这是错误的,但他对计划经济模式的分析有其一定的合理之处。他所提出的计划经济下资源浪费严重,忽视消费者主权,造成消费品长期匮乏;忽视劳动者物质利益,缺乏必要的物质激励机制;企业管理者动力不足,企业效率低下等问题都被苏联的计划经济和中国的计划经济所证实。应该说,苏联式 社会 主义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早在20世纪40年代初就被哈耶克言中,确实让人不得不佩服哈耶克的远见卓识。 读哈耶克的书会给你惊喜:“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而只服从法律,他就是自由的。”还有“一个富人掌权的世界仍然比只有那些已经掌权的人才能获取财富的世界要更好些。”再有“只有在竞争制度中,穷人才有可能致富,且才能单凭自己的努力而不是靠掌权者的恩惠致富,才没有任何人阻挠个人致富的努力。” 显然,读哈耶克对我们认识人类 社会 发展的一般法则和趋势会有所帮助。 初级自由主义者的圣经啊。想当初我也是在大学里被老师推荐看了这本书,当时是深信不疑啊。一句“有钱者得势的 社会 强于有权者得势的 社会 ”,让我赞了他很久很久。但随着年岁渐长,看的书越多,对这本书质疑也就越多。顺便说一句,这书是哈耶克早年写的,到晚年他思想有很多变化,不再是那么原教旨的自由主义者了。 哈耶克先生的巜通往奴役之路》著作,己经被欧洲基督教文明文化证明。也已经被斯大林主义对欧亚的摧残证明。该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人类文明的丰碑! 作者如果把毛泽东选集读透读懂,不仅仅是市场经济一把好手,最起码在股市也能呼风唤雨,市场经济也靠拳头把子保驾护航的,美国就是这样的,人家是卖飞机,坦克的,我们是卖冰箱,洗衣机的利润差距是明摆着的,核原子发明使用首先是在日本爆炸的,归于民用那是后来的,没有尖端 科技 支撑国防大谈市场自由化那是扯淡的,市场结济自由化空谈从不缺人,务实实践还真缺人。钱学森等老先生等一批科学家造出原子弹,避免了被人家开肠破肚核打击。袁隆平老先生让我们吃饱了饭,从来都少见读书人的赞扬。没有实力强硬的国防,市场经济早就玩完了,推荐书的的人早就躲在一边偷着乐了。 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一本也争议的书。他从苏联模式看到了民主、自由、法治与私有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当所有的资源被国家控制,人也被控制了,如同奴隶。 所以说看过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就知道了现在 社会 是什么。看过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就知道了未来世界是什么。 如果你还有一点点精力想关心关心 社会 ,一定要看这两本书。否则,你既不知道现在 社会 也不知道未来世界。 哈耶克,不认识。是从一群普世价值粉嘴里知道的。哈耶克是个经济学家。他就是西方近年来推崇的自由经济学代表。西方有两种经济学观点,一种是凯恩斯主义,一种是自由主义。 为什么一个经济学家会受到如此追捧?难道人人都成了经济学家,经济学不是什么人都懂,普世价值粉们是对哈耶克的什么感兴趣?不妨来看哈。 哈耶克对“民主”的批判 文 / 北游 01 哈耶克的警示 这个世界很多人对于“民主”,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即使在津巴布韦、南非、委内瑞拉、海地等等国家移植了西方国家类似的民主制度之后陆续陷入困境、乃至崩溃之后,依然深信不疑,幻想民主制度能够解决他们期望解决的那些问题。 这种自欺欺人的现象实在是让人费解。 实际上,从古至今,我们这个地球上对于政治哲学有着深刻见解的那一批最伟大的思想者们,包括亚里士多德、托克维尔、阿克顿勋爵、艾德蒙·柏克、哈耶克等,都曾经对民主制度可能产生的对于政治秩序和个人自由的侵害,做出过充分的、睿智的、极富洞察力的论证。 其中,哈耶克的论述尤为精彩。 哈耶克在1979年出版的《法律、立法与自由》第三卷中,就“先知般的”明确指出,非西方国家在移植西方民主制度的种种尝试,很大可能会遭遇失败。 他说: “这些新兴国家甚至连一个与欧洲国家长期信奉的法治理想略具相似的传统都没有。 据此,我们可以说,这些新兴国家实际上只是从欧洲国家那里移植了民主制度而已,但是它们却没有这些民主制度所预设的信念和观念作为它们坚实支撑。而在成功的民主制度中,正是这些传统和信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制约了多数权力的滥用。” 哈耶克所说的信念和传统是什么呢?自由! 02 西方的传统是自由,民主是“异类” 在西方文明的 历史 长河中,自由才是贯穿始终的最为核心的理念,民主从来就不是一个价值排序靠前的中心概念。 按照哈耶克的话来说,“民主”及其寓含的理性主义思潮只是“欧洲思想发展某个特定阶段的片面的夸张之物”罢了,是近代在欧洲横空出世的产物,从来就不是西方文明真正的传统。 但是,这却并不妨碍“民主”却在近代神奇般的变成了西方国家的主要标签。 非西方国家的人,包括大多数中国人,一提到西方国家,不管是褒奖还是抨击,都会想当然的把民主的帽子扣在他们头上,这种错愕实在让人啼笑皆非。 我再强调一次:民主是西方文明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一个“异类”,从来不是主流,自由才是核心和传统。 哈耶克认为,正是因为西方国家有自由的信念和传统,欧美人会以“默会”的方式,甚至无须法律具体规定(英国就没有成文宪法),人们就会自觉遵循这种传统和原则,这恰恰是抵御民主带来的多数暴政倾向的基本前提。 欧美人之所以在近代很少再把自由单独拿出来说明,不过是自由已经成为他们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而无需特别强调。 但是在非西方国家,情况却完全不同。 在近代非西方国家对西方文明或主动或被动的学习和吸收上,大多数走入了一个误区。 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中说到: “那些来自较不发达国家的、承担这向其人民传播理念之使命的人士,在接受西方训练的过程中,所习得的并不是西方早先构建文明的方式,而主要是那些由西方的成功所引发的各种替代性方案的梦想。此种发展趋势,甚为不幸...... 并不是西方 历史 发展的所有成就都能够或应当被移植与其他文化基础之上的。” 哈耶克在这段话中明确指出,近代非西方国家都把类似于民主这样的替代性方式,错误的当做了西方的传统,而照单全收,这是错误的开始。 1964年,哈耶克在日本做演讲时,直言不讳的告诫日本思想家们: “当日本思想家们开始研究欧洲思想发展过程中不同思潮的时候,特别容易为那些似乎代表了最极端且最明确的唯理主义学派所吸引,而忽视了较为低调且比较平实的西方传统...... 而这种传统在创建欧洲文明的基础,尤其是在构建自由主义的政治秩序方面做出了更大贡献。” 被哈耶克不幸言中,如日本思想界这样在近代吸收西方思想和文明的过程中走入误区的,把民主而不是自由当成了西方的传统,可能是近代发生在非西方国家的普遍现象。 03 自由品格是从事政治的前提性条件 那么,西方的自由传统在具体的政治事务上,其体现是什么呢? 这先要搞清楚,自由这个概念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的真正含义。 我反复强调过,西方的自由不是指恣意妄为,什么都可以做。 西方的自由是说人有理性,有能力选择不去做坏事,不想做什么就能够不去做什么,从而超越于动物之上,显示出人的高贵和独特。 所以,在古希腊城邦,“自由人”之所以政治地位高于奴隶,是因为他们具备相当程度的理性意识,能够摆脱动物性的束缚,做高尚的、正确的事情,能够承担政治责任。 而奴隶们做不到,他们经常有不受控的野蛮行为,跟动物一样,所以不是“自由人”,无法承担政治义务和责任。 所以亚里士多德才说,人是政治的动物。 他说: “凡脱离城邦的人,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祗” “奴隶制对奴隶来说是件好事,因为没有主人,奴隶就不会知道如何过自己的生活。” 也就是说,在早期的西方文明中,自由是和责任、义务相联系的概念。 那些自律的、能够自我管理的人才叫“自由人”,不是随便一个阿猫阿狗就能称其为自由人的。 不管我们今天如何看待这种观点的对错,这些 历史 事实的存在都无可辩驳的说明了在西方的传统里:自由是一个人能够从事政治活动的基本前提。 这才是西方真正的自由传统,全世界独一份,在其他任何一个文明类型中,都找不到这种传统。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不但知道,西方真正的传统是自由,同时也说明了,为什么自由传统在一个国家的政治秩序中极为重要,是不可或缺的前提性条件。 04 为什么没有自由,民主会失败? 设想一下,如果在一个国家里,人们普遍没有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的自由传统,如果冒然移植民主制度,会出现什么情况? 我之前撰文写到过发生在津巴布韦的情况。 黑人凭借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利用民主制度不断侵蚀白人的权益,甚至立法剥夺白人的农场和私产,最终导致经济和秩序上的全面崩溃。 而南非,也正在布其后尘。 再来看看曾经富的流油的委内瑞拉。 学界公认,查韦斯和马杜罗的国有化和高福利政策是导致委内瑞拉经济崩溃的主因。而查韦斯和马杜罗都是通过民主制度被委内瑞拉人民选举出来的。 委内瑞拉的世纪大崩溃和人民的困境,很难说跟委内瑞拉人民普遍的短视和对高福利毫无节制的渴求、对不劳而获的思想的放任,脱得了干系。 按照我之前所阐述的自由理念,可以清晰的看出,这些国家的人民普遍没有自由的品格和理念,这导致这些国家的人民对于多数暴 政的发生毫无抵抗力。 甚至在法国这个在近代最早抛弃自由传统的西方国家,也出现了长期政体不稳、骚乱不断的情况。 充分的事实已经证明了,不管是非西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自身,如果欠缺了自由的信念和原则,其移植民主制度的尝试大多数都会走向失败。 05 总结 可能很多人会拿日本和韩国来举例,证明民主制度在非西方国家也能成功,我想请这些人去仔细研究下日本和韩国在近代发生了什么再来反驳。 实际上,日本和韩国恰恰是在威权统治下,在本国国民被外来的管治强行嫁接了自由的信念和原则之后,才产生了对于民主制度的良好适应性,而不是相反。 从本质上说,自由才是价值,民主只是工具,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好的。 但当民主被现代人抬到了高于自由的地步,异化成了不容质疑的价值,变成了“民主主义”,那么自由的丧失就是毫无悬念的结果。 如同哈耶克在1964年就告诫日本人的这段话: “在我们学会认识理性在安排 社会 事务方面所具有的恰当限度之前,始终会存在这样一个大危险,即在我们力图把我们所认为的某种合理模式强加给 社会 的时候,我们会把种作为逐步改进之主要条件的自由给扼杀掉。”
2023-08-17 08:59:121

没有绝对的自由,只有相对的自由?什么意思

自由只是相对的,当个人的自由不触碰法律、不违反公共道德,不妨碍他人自由时,你可以享受这种自由,如果你的自由影响到了上述这些,自由就要受限制。这样社会才能有秩序,有保障。因为社会是人的社会,法律承认个人的个体自由,但是有个前提,个体的自由不能影响到他人的自由。这是一个基本自由。举例如下:你想听音乐可以,但是在凌晨两点听音乐,就不可以的。因为你凌晨两点听音乐会打扰到他人休息。因为你的听音乐自由影响到了他人休息的自由。拓展资料自由的定义自由定义一,追求自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因为人的最终追求是幸福,所以,人们追求自由的根本目的必然也是为了获得幸福。自由定义二,约束是自由之母。人们之所以会追求某种自由,就是因为人们感觉某种不舒适的约束,但是如果你感觉不到这种约束,那么你也就不会由此而产生渴求自由意识和行为。所以,感觉约束是产生自由的前提。自由定义三,心态决定自由。感觉约束是产生自由意识的前提,所以如果人们不感觉有约束,那么人们就不会有渴求自由的意识,所以心态决定自由。比如,真正的出家人无欲无求,所以真正的出家人就不会有渴求自由的意识和行为,但是真正的出家人凤毛麟角。自由定义四,自由思想人人有之。因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因为人的最终追求是幸福,因为不幸是幸福之母,所以人们想无约束地获取幸福只是一个空中楼阁或海市蜃楼。所以人们要获取幸福就必然要经历“不幸”的约束,面临“不幸”的约束,人们必然就会有自由的意识,所以从人的根本意识(本性)上来讲,自由思想人人有之。因为每个人对自由认识都是一个真理,所以,自由的分类与真理的分类大致相同,在此就不一一重复了。什么是好的自由真理,什么是坏的自由真理?因为,人民和谐幸福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凡有利于人民和谐幸福的自由真理就是好真理;凡有害于人民和谐幸福的自由真理就是坏真理。自由可以是个好东西,也可以是个坏东西,就看什么样的人追求什么样的幸福了。追求自由的人无外乎两种人,一种是讲道德人,一种是不讲道德人。从根本上讲,人是时代的产品,一个讲道德的时代环境必然会产生更多的既讲道德,又讲自由的人,这样的时代社会必然是和谐的社会;反之,一个不讲道德的时代环境,必然会产生更多的讲自由,而不讲道德的人,这样的社会必然是不和谐的社会。——摘自《中国幸福学研究》具体定义绝对的自由,是指:个体能够完全按照本身所具有的意识和能力去做任何事情(不被其他个体或外在事物所强行改变,受到个体内在的约束条件限制)。相对的自由,是指:人类或其他具有高等行为的个体在外在的约束条件下(法律,道德,生态平衡等)能够去做任何事情(受到外在约束条件限制)。社会中个体自由之间的制约,绝对的自由在社会中存在必然受到其他个体的自由的限制,此种限制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诸如法律,道德等约束性限制。对任何社会而言,其中社会个体的自由均是相对的自由,必须受到该社会的约束。每个社会个体的自由之间相互的制约即为社会的约束,即此社会为自由的社会。社会个体之间存在不平等的自由之间的制约关系即为不自由的社会。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由的定义
2023-08-17 08:59:2212

一生所求,爱与自由这句话,神回复

这句话意思是将爱与自由当作人生理想追求,突出爱与自由的可贵。扩展资料: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这个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对于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差异。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
2023-08-17 09:00:084

怎样分粥最公平?为什么?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制分粥。很快发现,这个人这自己分得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克顿勋爵所作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方法二、大家轮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他6天肚子都饿得咕咕叫。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资源浪费。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个品德还算上乘的人分起来还算公平,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看来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扩展资料:这则分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的力量。同样的一碗粥,同样的七个人,不同的制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因为好的制度,会涌现出一批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相反,不好的制度,造就的是坏人,只能让许多的人变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制度的力量,是约束人的力量。生活在制度中的人,必须遵守制度的约束。反之,一切得出会乱套。如果制度中存在着漏洞,则会导致分配不不均,甚至导致腐败。
2023-08-17 09:00:411

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是指什么

自由(freedom/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1-2] 。“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竟有 200余种之多。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法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
2023-08-17 09:01:011

埃德蒙·伯克的影响评价

伯克的《对法国大革命的反思》在出版时非常的具争议性,书中使用的激烈语调和许多夸大的描述还使许多人认为伯克已经失去判断能力了。然而,这本书逐渐成为伯克最知名而又最具影响力的著作,在英语世界,伯克经常被视为是现代保守主义的奠基者,他的思想对于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和卡尔·波普尔等古典自由主义者也有极为深刻的影响。伯克的“自由保守主义”坚持反对政府依据抽象的理念进行统治、或是实行“全盘的”政治变动,与信奉独裁保守主义的欧陆哲学家如约瑟夫·迈斯特(Joseph de Maistre)形成强烈对比。伯克对于当时的经济思想也有极大的影响,他是自由贸易和自由市场体制的坚定支持者,他认为政府若是企图以任何手段操弄市场,便是违反了市场经济的原则,事实上伯克坚持着“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伯克在他的《短缺的思索和研究》中写下了许多他的经济思想。亚当·斯密还曾说道:“伯克就我所知是唯一一个在与我相识之前便已经与我有完全相同的经济思想的人。”而自由主义的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Lord Acton)则将伯克列为最伟大的三位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与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和Thomas Macaulay并列。 伯克死后,对他的评价可以从卡尔·马克思和温斯顿·丘吉尔两人的极端对比中看出端倪。卡尔·马克思是伯克思想的严厉批评者,他在《资本论》一书中写道:这个马屁精受了英国君王的贿赂,让他批评法国大革命,就有如他在美国问题的开头时被北美殖民者收买以赞美他们,这个假扮自由主义者对抗英国君王的家伙,只是个彻底下流的资产阶级。而温斯顿·丘吉尔则在《政治的一致性》里写道:伯克在一方面来看是个倡导自由的先驱,在另一方面来看是个替权威发声的辩护者。但人们对他生命中政治立场不一的指控现在看来只不过是小事一桩,历史直接证明了他所一贯保持的动机和理念,以及在一连串他生命中所面临的问题,他都显现出一样深刻而诚恳的精神,他的权威是对于专制的反抗,无论那是对抗一个跋扈的君主或是一个腐败的法庭和国会体制,或是任何证明了没有自由存在的政体,对他而言都是一个必须加以对抗的残忍暴政和邪恶集团。没有人在阅读到伯克对于自由和权威的同时辩护时能不体会到他始终是出于同一个目标,追求同样的社会和政府的理想,并且捍卫它们免受任何袭击—无论是来自于这个极端、或是那个极端。伯克的名字在身后也成为英国许多知名组织和事物的名称。
2023-08-17 09:01:321

自由真正的含义

我觉得「自由」至少存在三层含义,并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想要理解这种关系,首先让我们来做一个非常简单的思想实验。情景一:你是一名正在面对文理分科的高中生,你本人热爱文科,想要选择文科,你的父母和老师也赞成和支持你选择文科,甚至毫不干预你做出任何选择,因此你最终选择了文科。解释:这是第一层自由,世俗意义上的自由,普罗大众认为的自由。情景二:你是一名正在面对文理分科的高中生,你本人热爱文科,想要选择文科,但是你的父母和老师不赞成你选择文科,理由是你的文科成绩不好或者理科更好找工作,因此你最终选择了理科。解释:这是第二层自由,世俗意义上普罗大众所认为的「不自由」。但是,进一步思考你会发现,最终做出选择的人仍然是你,你做出这个「不自由」选择的过程本身也是自由的,没有人能够替代你做出最终选择。这就是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人即自由(又译:人被迫自由)。把情景二扩展到整个人生,你一生之中做出的所有选择,无论有没有他人的干预,最终都是你自己完成的。你最终成为了什么样的人,都是你自由选择的结果。情景三:你是一名正在面对文理分科的高中生,你本人热爱文科,想要选择文科,但是你的父母和老师不赞成你选择文科,理由是你的文科成绩不好或者理科更好找工作,但是你最终还是追随本心选择了文科。解释:这是第三层自由,也是法国哲学家萨特一生所呼吁的自由。因为我们的一生都活在他人的审视之下,在他人的眼中人丧失了主观性和主体性,从「自为的存在」退化成了「物」,所以萨特作出「他人即地狱」的著名论断。而在情景三中,你摆脱了「他人的目光」,自由地做出了自由选择。到此,人的自由基本阐释清楚。至于绝对的自由,比如你可以选择下一秒变成一只猫或一块石头,或者选择自己出生在唐朝,又或者选择自己明早长出翅膀以光速飞出银河系,再或者选择自己活到八千岁再死去还是永生,抱歉,这是神的自由!作为无神论者的你,不会相信这种自由存在,毕竟,人是被塞进人里面的。
2023-08-17 09:01:588

什么是“自由”?

自由是一种抽象而又深刻的概念,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无论是政治自由、思想自由还是个人自由,自由都代表着摆脱束缚、追求理想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渴望。段落1:内心的自由内心的自由是指在思想和情感上摆脱束缚,拥有独立思考和感受的能力。这种自由让我们能够追求真理、发现个人热情以及实现内心的愿望。它要求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进行思考,并与他人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形成对话。内心的自由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关键,只有摆脱内在的限制和恐惧,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内心自由。段落2:外部的自由外部的自由是指摆脱外部限制和压迫,追求生活方式和选择的能力。这种自由包括个体在行动、言论和选择上的权利。外部的自由保障了我们能够追求我们喜欢的职业、居住在自己选择的地方、以我们认为最合适的方式生活。它也涉及到社会、政治和法律方面的权益,确保人们能够公平地参与社会和享受权利。段落3:责任与自由的关系自由并不意味着没有责任。实际上,自由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自由是建立在责任之上的,只有通过负责任的行为,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自由的权益。责任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对我们行动后果的承担。自由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利益,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段落4:实现个人价值自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前提。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我们才能发掘潜能、追求梦想和实现目标。自由我们有更多的选择和机会,让我们能够选择一个真正符内心意愿的生活轨迹。通过追求自由,我们能树立个人目标并努力实现,达到个人的成就自我实现。结论:自由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的重要元素,它体现了个人的尊严和独立,也是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通过内心的自、外部的自由和责任与自由的关系,我们能够正体会到自由的内涵和意义。追寻个人的由,探索自我,实现个人的价值,是我们共同追求和目标。让我们用自由的心态面对生活,敢地去追求我们的梦想和目标。
2023-08-17 09:02:395

什么是自由,它的概念是什么?

自由(freedom/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1][2]。“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竟有 200余种之多。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法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
2023-08-17 09:03:044

为什么西方人老是把自由挂在嘴边?什么是自由?

自由(freedom/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1-2] 。“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竟有 200余种之多。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法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
2023-08-17 09:03:123

何必远行前一句是什么

心若自由。意思是心中有美景,何必去远方,人生最美的风景,就是在自己的心中。“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的统计,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多种。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自然规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表达“远行”的诗句包括:1、唐代杜甫《送远》原文: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译文:天地间仿佛充满着身着战甲的将士,这兵荒马乱之际我为何要远行!亲人和朋友都失声痛哭,我骑着马离开秦州这座孤城。草木凋零,时间已入岁暮;关河冷落,途中霜雪飘零。离别虽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见到此情此景我还是有些伤感。
2023-08-17 09:03:191

什么是自由?

自由,汉语词语,拼音是zì yóu,英是freedom/liberty。自由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这个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身意志而行动,并为对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对于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差异。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释义1.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2.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3.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所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4.自律意义下的自由。康德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的统计,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多种。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自然规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自由
2023-08-17 09:03:497

所谓的自由是什么

什么是自由,分三个层面吧。首先:是通常人所说的自由。当然是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次:是我们大致从文艺复兴左右一直沿用到现在的自由。这个自由其实是康德所给的定义。在他看来,一个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就不干,恰恰不是自由。很简单,人的行为都是由欲望驱使的,不是符合自然的理性规定,现实中也如此,一个只有生理层面需求的人,他不会管某件事合不合理才去做,只要有快感就做,没有就不做。这种有条件的自由,在康德看来恰恰不是自由,关键在于康德把理性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法国大革命,因为有了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人们知道自己为何值得流血了。你看按你楼上那种翻译成了什么了?第三:康德的自由主义有个特点,就是他的大前提。他得先认为整个宇宙是存在理性,即合理的。后面的一切才成立。19世纪中叶,经过了几百年时间,人们逐渐发现,有很多事情还是解释不通。比如假如宇宙是合理的,它就该一直是往“善”的方向发展的。那为什么天灾,疾病,战争,欺骗。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叔本华,尼采,克尔凯郭尔,弗洛伊德等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们质疑宇宙的合理性,认为根本没有终极目标那个东西在宇宙中。这个时候,康德的理论就值得淡定了。那么自由到底是什么。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真正的自由就是那个的的确确没有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归根结底,比如人的行为,是有不可违背的欲望为前提,就不能叫自由。到现在为止,西方哲学找到可称为自由的东西,叫“美”,中国哲学叫“道”,印度哲学(主要是佛教哲学)叫“空”。总体来说自由是我们人类面对自己天生的有限性而对无限的宇宙发出的呐喊。千百年来,人们都在为追求自由而不断探索。
2023-08-17 09:04:164

七个人分一锅有限的粥,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

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的多,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只碗里的粥有多有少,他肯定只能享用那份最少的。从“分粥”谈制度的力量。有一本书,名叫《正义论》,作者是罗尔斯。他把社会财富比作一锅粥,他为此设想了一个社会学实验;有7个普通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各人免不了有点自私自利。扩展资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正义的原则应按词汇式序列来安排,因此自由权只有为了自由权本身才能受到限制。这里有两种情况:不太广泛的自由权应能使人人享有的自由权总体系得到加强,和不太平等的自由权必须是享有较少自由权的那些公民能够接受的
2023-08-17 09:04:334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自由的

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的统计,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多种。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自然规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扩展资料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是不同的。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由
2023-08-17 09:05:301

如何去理解自由?

当我们把目光聚集在文字上时,就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思考。而在这本早就有些半熟的内容中,我仍然还能找到一些让我不断去思考的观点。比如自由。除了自由,其他事物不也是一样的么,当你内心特别渴望得到什么的时候,就仿佛你从没得到过这个东西一样。但实际上,只是那些拥有它们的时刻太自然了,自然到完全被埋没或忽视,以致于没有的时候才会出现那种“似乎从未得到过”的错觉。有人认为物质上能够自给自足、不给别人添乱、不必跟家人伸手要钱就是自由;也有人认为自律、自控,这类精神上的自由才算是真正的自由。其实大家怎么想,都对,但自由的定义并不标准,你认为什么是自由,那这就是属于你的标准答案,而这个答案,我相信也会随着你认知层次的提升、思想上的变化,而不断被升级换新。至少目前我会觉得物质、行为、思想都足够丰盈,才算是真正的自由。① 物质自由这一条不用多说,大家都能理解,只不过每个人对物质的需求可能会不太一样,也因此会造成不同程度上对自由的渴望。我的理解是,能够自给自足、满足自己一些基本需求的同时,还能适当地为人际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家人生病,或者朋友需要急用,又或是能偶尔参与一些公益组织的捐赠活动等。这里我需要提一下,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能够尽早获得一部分自由,所以一定会权衡自己想要优先实现哪部分,搁置哪部分。比如我不希望人际关系和家人在需要我提供物质支持时,我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就重新规划自己调配的那部分。现实生活中,我看到不少人为了多赚钱而去想办法获取一些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收入,这种做法本身就是在限制行为和内心的自由,因为它会让人变得焦虑、恐惧、压抑,还多少会沾点内疚。② 表达、表现以及行为自由许多人在意自己的外在表现,会远远超越自己真正的需求。他们时常会纠结怎样做才算是正确,才不会被人挑出毛病。这就是一种行为上的不自由。可以说,这种自由我几乎已经实现了。这不意味着说话的时候口无遮拦,做事不考虑后果,而是我压根不会去做违背我自己原则、社会责任及道德感的事情。因为每件事都思考过、且做出决策后无论过多久也不会后悔,所以在行为上的直来直去、不转弯抹角,也成了我对自由的一种雕琢,这样的生活让我整个人都很轻松,不会被他人的认知所左右。完全不受他人影响是不可能的,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去接受怎样的影响。提到行为自由,就不得不提到那句“自律让人自由”,因为真正的自律不靠“坚持”,而是源于真正的热爱,所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比如看书、健身、写日记、和家人保持有效沟通等等。当这些都成为日常习惯、是你下意识就会做下去的事时,难道这不是真正的自由吗?③ 思想自由你有没有见过很多小孩被骂、被教训的时候,他们就会呈现出一种“突然就溜号了、人在心不在了”的状态,似乎这一刻,他们的思想和精神都飘走了。这就是他们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反应,在他们的潜意识里会和父母产生一种对抗,“你可以骂我、你可以打我,但是你控制不了我的想法。反正你不会知道我心里在想什么”这种自由其实没办法独立存在,如果你的想法和行为不够一致,就像这些不得不去自我保护的小孩一样,那么这只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而已。一点后话所以思想、行为二者皆自由,才能算是自由。此外,如果没有物质自由,那思想和行为也不可能是自由的。物质,总是我们生存的基础需求之一。总之,真正的自由是很复杂的,因为人心本来就是敏感和复杂的,并不是哪个单一的要素就能成就心中向往的那份自由的。仔细想想,如果你能把自由描述得足够具体,你就会发现纯粹的物质、情感、人际关系、权力等等,哪一样都无法构成你想要的自由。那些所谓的单一的答案,不过是一个响亮的口号而已,它们只代表了某些人心中最想要的那个自由的侧面而已。
2023-08-17 09:05:5613

求古希腊人物中的任一个,对他的看法,要求3000字,急!!要原创,帮得上忙的高分悬赏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师承柏拉图,主张教育是国家的职能,学校应由国家管理。他首先提出儿童身心发展阶段的思想;赞成雅典健美体格、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把天然素质,养成习惯、发展理性看作道德教育的三个源泉,但他反对女子教育,主张“文雅”教育,使教育服务于闲暇。  亚里士多德一生勤奋治学,从事的学术研究涉及到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美学等,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书,据说有四百到一千部,主要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亚里士多德生平】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公元前366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园,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去世后,由于学园的新首脑比较同情柏拉图哲学中的数学倾向,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雅典。  离开学园后,亚里士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学友赫米阿斯的邀请访问小亚细亚。赫米阿斯当时是小亚细亚沿岸的密细亚的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在那里还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为妻。但是在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动中被谋杀,亚里士多德不得不离开小亚细亚,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3年后,亚里士多德又被马其顿的国王腓力浦二世召唤回故乡,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亚里士多德也运用了自己的影响力,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尽管自己的学生已经是贵为国王,亚里士多德并没有一直留在国王身边,他决定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学园,教授哲学。亚里士多德得非常重视教学方法,他反对刻板的教学方式,于是他经常带着学生在花园林荫大道上一边散步、一边讨论哲理,因此后人把亚里士多德学派称作“逍遥学派”。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吕刻俄斯)来命名。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即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漫步的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在这一期间也有很多,主要是关于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学和哲学,而使用的语言也要比柏拉图的《对话录》晦涩许多。他的作品很多都是以讲课的笔记为基础,有些甚至是他学生的课堂笔记。因此有人将亚里士多德看作是西方第一个教科书的作者。亚历山大死后,雅典人开始奋起反对马其顿的统治。由于和亚历山大的关系,亚里士多德不得不因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到加而西斯避难。他的学园则交给了狄奥弗拉斯图掌管。一年之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去世,去世的原因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关于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的传言是完全没有史实根据的。  公元前三八四年,亚里士多德生于富拉基亚的斯塔基尔希腊移民区,这座城市是希腊的一个殖民地,与正在兴起的马其顿相邻。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宫廷侍医。从他的家庭情况看,他属于奴隶主阶级中的中产阶层。他于公元前三六七年迁居到雅典,曾经学过医学,还在雅典柏拉图学院学习过很多年,成为了柏拉图学院的积极参加者。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都是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在雅典的柏拉图学园中,亚里士多德表现的很出色,柏拉图称他是“学园之灵”。但亚里士多德可不是个只崇拜权威,在学术上唯唯诺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的人。他同大谈玄理的老师不同,他努力的收集各种图书资料,勤奋钻研,甚至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图书室。有记载说,柏拉图曾讽刺他是一个书呆子。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他曾经隐喻的说过,智慧不会随柏拉图一起死亡。当柏拉图到了晚年,他们师生间的分歧更大了,经常发生争吵。  公元前三四七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公元前三四三年,他受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聘请,担任起太子亚历山大的老师。当时,亚历山大十三岁,亚里士多德四十二岁。公元前三三八年,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打败了雅典、底比斯等国组成的反马其顿的联军,从此称霸希腊。次年,腓力召开全希腊会议,会议约定希腊各邦停止战争,建立永久同盟,由马其顿担任盟主。在会议上,腓力宣布,他将统帅希腊各邦联军,远征波斯。至此,马其顿实际上掌握了全希腊的军政大权,希腊各邦已经名存实亡,成为马其顿的附庸。  腓力于公元前三三六年被刺身亡。他的儿子、年仅二十岁的亚历山大即位为王。公元前三三四年,亚历山大率领马其顿军和希腊各邦的联军出征波斯。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打跨了号称百万的波斯大军,接着摧毁了古老的波斯帝国。一个空前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其领土西起希腊,东到印度河,南包埃及,北抵中亚——建立起来了。公元前三二三年,亚历山大病故。这个凭着武力征服建立起来的大帝国,经过混战,分裂成几个独立的王国。  就在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里,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即从亚历山大出发远征的前一年到亚历山大去世的那一年。在这段时间里,虽然马其顿在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了雅典,但那里的反马其顿的潜力还是很大的。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可能肩负有说服雅典人服从马其顿的政治使命。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为八百金塔兰(每塔兰重合黄金六十磅)。亚历山大还为他的老师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浩瀚的著作,实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譬如,他曾对一百五十八种政治制度作了概述和分析,这项工作所需要涉及的大量搜集整理工作,如果没有一批助手的协助,是不可能做完的。当亚历山大去世的消息传到雅典时,那里立刻掀起了反马其顿的狂潮,雅典人攻击亚里士多德,并判他为不敬神罪,当年苏格拉底就是因不敬神罪而被判处死刑的。但亚里士多德最终逃出了雅典,第二年,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  主要观点及主要思想  亚里士多德把科学分为:(1)理论的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后来被称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哲学);(2)实践的科学(伦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战略学和修饰学);(3)创造的科学,即诗学。  (一)哲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首先是个伟大的哲学家,他虽然是柏拉图的学生,但却抛弃了他的老师所持的唯心主义观点。柏拉图认为理念是实物的原型,它不依赖于实物而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则认为实在界乃是由各种本身的形式与质料和谐一致的事物所组成的。“质料”是事物组成的材料,“形式”则是每一件事物的个别特征。就像是现在有一只鼓翅乱飞的鸡,这只鸡的“形式”是它会鼓翅、会咕咕叫、会下蛋等。当这只鸡死时,“形式”也就不再存在,唯一剩下的就是鸡的物质。柏拉图断言感觉不可能是真实知识的源泉。亚里士多德却认为知识起源于感觉。这些思想已经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的因素。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理性方案和目的是一切自然过程的指导原理。可是亚里士多德对因果性的看法比柏拉图的更为丰富,因为他接受了一些古希腊时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指出,因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质料因,即形成物体的主要物质。第二种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质被赋予的设计图案和形状。第三种是动力因,即为实现这类设计而提供的机构和作用。第四种是目的因,即设计物体所要达到的目的。举个例子来说,制陶者的陶土为陶器提供其质料因,而陶器的设计样式则是它的形式因,制陶者的轮子和双手是动力因,而陶器打算派的用途是目的因。亚里士多德本人看中的是物体的形式因和目的因,他相信形式因蕴藏在一切自然物体和作用之内。开始这些形式因是潜伏着的,但是物体或者生物一旦有了发展,这些形式因就显露出来了。最后,物体或者生物达到完成阶段,其制成品就被用来实现原来设计的目的,即为目的因服务。他还认为,在具体事物中,没有无质料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质料,质料与形式的结合过程,就是潜能转化为现实的运动。这一理论表现出自发的辩证法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最大的贡献在于创立了形式逻辑这一重要分支学科。逻辑思维是亚里士多德在众多领域建树卓越的支柱,这种思维方式自始至终贯穿于他的研究、统计和思考之中。当然,他也犯错误,但次数很少。  (二)天文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运行的天体是物质的实体,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天体由不同的物质组成,地球上的物质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天体由第五种元素“以太”构成。  (三)物理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反对原子论;不承认有真空存在;他还认为物体只有在外力推动下才运动,外力停止,运动也就停止;还认为作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重的比轻的落得快(此结论后被伽利略推翻)!  1. 地上世界由土、水、气、火,四大元素组成。其中每种元素都代表四种基本特性(干、湿、冷、热)中两种特性的组合。土=干+冷;水=湿+冷;气=湿+热;火=干+热。  2. 天上世界由以太组成(行星等)。  在物理学的力学上,亚里斯多德的成就也不少,但是最常被提到的,却是他所犯的错误。亚里斯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斯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斯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一直到了牛顿手里,才建立正确的力学学说。另外,亚里斯多德又认为较重物体的下坠速度会比较轻物体的快,这个错误观点要到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从比萨塔上掷下两个不同重量圆球的实验中才被推翻。  还有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见到的各种颜色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变化的光,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之一观点,牛顿把一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  (四)生物学方面  他对五百多种不同的植物动物进行了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指出鲸鱼是胎生的,还考察了小鸡胚胎的发育过程。  在达尔文之前没有一个人比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对我们了解生物界作出的贡献更多。他的生物学知识很广博,知识来源也很广泛。他在少年时期曾当过医师的学徒,后来又在勒斯波斯岛居住过三年,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海洋生物。生物学史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得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他是将生物学分门别类的一第一个人,并为之写出了专门著作(如动物分类,动物繁殖等一等),他首先发现了比较法的启发意义并理所当然地被尊称为比较法的创始人。他也是详细叙述很多种动物生活史的第一个人。他写出了关于生殖生物学和生活史的第一本书。他特别注意生物多样性现象以及动植物之间的区别的意义。虽然他没有提出正式的分类(法),但是他按一定的标准对动物进行了分类,而且他对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比两千年后林奈的分类更合理。在生理学上他大都采用了传统观点因而并不出色。和他的前辈比较起来,他是一个坚定的经验主义者。他的推论总是植根于他过去的观察。他在《动物繁殖》(De generatione animalium 760b28)一文中曾明确表示从感官所得到的信息(知识)是首位的,超过理智思考所能提供的信息。在这一方面他和经院哲学家中的亚里士多德派完全不同,后者认为单凭推论就能推论出一切问题。  亚里士多德的显著特点是追究原因,他并不满足于仅仅提出“怎样”的问题,而且还提出“为什么”的问题,这在当时来说是非常了不起的。为什么有机体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完整的成体?为什么生物界中目的导向的活动和行为如此之多?他清楚地了解仅仅构成躯体的原材料并不具备发展成复杂有机体的能力。必然有某种额外的东西存在,他称之为eidos。和柏拉图所下的定义完全不同,亚里士多德的eidos是程序目的性原则,在他的思想中这词所表示的意思和现代生物学家的遗传程序所表达的完全一样。和柏拉图相反,柏拉图认定有一种外在的力量用来解释自然界的秩序,特别是它的趋向于复杂化和达到目标的倾向,而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自然物按本身的性质而行动,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作用过程或过程的表现。由于任何过程都有目的,所以他认为对目的的研究是研究自然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亚里士多德来说,一切结构和生物性活动都有其生物学意义,或者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有其适应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解释这些意义。亚里士多德的“为什么”问题在生物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为什么?”是进化生物学家在其研究中所提出的最重要的问题。  关于世界的起源和性质有四种设想:(1)持续时间短的静止世界(犹太-基督教创造的世界);(2)持续时间无限的静止世界(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3)循环变化的世界,鼎盛时期与衰败时期交相更替;(4)逐渐进化的世界(拉马克,达尔文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坚信世界基本完美无缺从而排除了进化的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先进思想只是近几十年才得到充分肯定。他在过去几个世纪中之所以声名狼籍有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托马斯主义者奉他为他们的权威哲学家,后来当经院哲学声誉扫地时,亚里士多德也就自然地跟着倒了霉。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革命时期中几乎全部着重点都放在物理科学上。由于亚里士多德发展了著名的生物学哲学,同时不幸地认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可以同样看待,人们便将他的生物学思想引用于物理学和宇宙学。这样一来就产生了可悲的后果,正如十六、十七、十八世纪中培根,笛卡尔以及许多其它学者一再指责的那样。考虑到亚里士多德的大部分研究是如此出色,如此富有创造性,这些学者对他的百般非难与嘲讽真是难以令人理解。随着生物科学从物理科学中解放出来的程度,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的重要性的重新评价也随之增长。只是当现在对生物有机体的双重性充分认识了之后才领悟到生长发育和功能的设计蓝图——遗传程序就相当于亚里士多德所假定的造型因素。  几百年来哲学界和物理学界一直对亚里士多德这样的一些博物学家的意见充耳不闻,这些博物学家认为为了从蛙卵形成青蛙,从鸡蛋变成鸡,就必需要有比物理学定律更多的一些东西(Mayr,1976)。这并不需要任何精灵妖魔,所需要的只是承认复杂的生物系统是具有三十多亿年历史的遗传程序的产物。般有什么东西比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遵从同一法则的荒诞说法更能引起消耗无谓精力的争论。现在还没有迹象表明这种见识已经波及到大多数哲学家,不过在生物学家中已经开始认识到这一点。希腊的三种生物学传统在亚里士多德之后仍然继续流行。博物学,特别是植物的描述和分类在TheophrastusS和Dioscorides的著作中达到了新的高度,而Pliny(公元23-79)则对动物学感兴趣,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编纂者。生物医学传统到盖论(Galen,公元131~200)时达到高峰,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19世纪。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哲学界中,在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噶学派之间产生了分化。伊壁鸠鲁(公元前342—271)及其学派以德谟克利特的观点为依据,认为万物都由不变的原子构成,原子不停地旋转并随机地相互碰撞。伊壁鸠鲁对生物和非生物世界作出了深思熟虑的唯物主义解释,认为一切事物都经由自然原因发生。就地看来生命是由于无生命物质运动的结果。生命如何表现则取决于构型合适的原子如何装配,他的这种解释是非常现代化的。Lucretius(公元前99-55)是他的追随者之一,也是一位同样毫不妥协的原子论唯物主义者。他们两人都反对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思想。Lucretius提出了一种理由充分的论点来反对设计概念。此外他还发表过一些论点,这些论点在十八、十九世纪又一再被提及。然而他在批评某些原子论者时又极力为亚里士多德辩护,这些原子论者认为通过水与火的偶然相互作用可以产生狮子和橡树。在这个方面,盖伦同意他的意见。  伊壁鸠鲁学派的论点主要是针对斯多噶学派的,后者支持泛神论(多神论)并深信世界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被设计创造出来的。按照他们的意见,哲学的目的是认识和了解世界的秩序,后来自然神学就导源于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不承认机遇是世界的因素之一;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决定论的。他们是严格的人类中心论者,十分强调有智慧的人类和由本能驱使的动物之间的区别(Pohlenz,1948)。  Lucretius和盖伦以后一直到文艺复兴,生物学中并没有出现真正有意义的事态。就我所知阿拉伯人对生物学没有作出重要贡献,即使有两位著名的,对生物学极感兴趣的阿拉伯学者Avicenna(980—1037)和Aberrhos(Ibn Rosh,1120-1198)也是如此。不过,通过阿拉伯人的翻译才使得西方世界重新认识亚里士多德,这可能是阿拉伯人对生物学史所作出的最伟大贡献,其它的贡献则是更间接的。希腊人是伟大的思想家,但并不重视实验。(Regenbogen,1931)。与之相反,阿拉伯人是伟大的实验家,甚至可以说他们奠定了以后兴起的实验科学的基础。然而通向这最后目标的路程极为曲折,冶金术就是最重要的中间站。  (五)逻辑学及数学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分析学或逻辑学是一切科学的工具。他是形式逻辑学的奠基人,他力图把思维形式和存在联系起来,并按照客观实际来阐明逻辑的范畴。亚里士多德把他的发现运用到科学理论上来。作为例证,他选择了数学学科,特别是几何学,因为几何学当时已经从泰勒斯想对土地测量的经验规则给予合理说明的早期试验阶段,过渡到后来的具有比较完备的演绎形式的阶段。但是,逻辑学的三段论法对实验科学确实毫无用处的。因为实验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是发现,而不是从公认的前提得到形式证明。从元素不能再分割为更简单的物体的前提出发,在1890年未尝不可提出一个正确的已知元素表,但是到1920年,再运用这个前提就会把一切放射性元素排除在外。前提既然已经改变,“元素”一词的意义也就改变了。但是,这个事实并不能证明三段论是没用的,也不能就此认定现代物理学是错误的。幸运的是,现代的实验家并不再为逻辑形式而耗费心神了,但希腊和中古时代的科学界却在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下,运用演绎法把许多错误的权威说成是绝对正确的,并用欺骗性的逻辑形式进行了许多错误的推论。  (六)教育方面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主张国家应对奴隶主子弟进行公共教育。使他们的身体、德行和智慧得以和谐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亚里士多德重视练习与实践的作用。如在音乐教学中,他经常安排儿童登台演奏,现场体验,熟练技术,提高水平。在师生关系上,亚里士多德不是对导师一味言听计从,唯唯诺诺,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敢于思考、坚持真理、勇于挑战。他那“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品格,鼓舞着他把柏拉图建立起来的教学理论推进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  亚里士多德的教学思想是建立在他的人性论、认识论及其对于儿童身心发展考察的基础之上的。他把人的灵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非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本能、感觉、欲望等,二是理性灵魂,其功能是思维、理解、认识等。他认为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灵魂的主要功能是感觉和思考。灵魂借助于感觉器官而感知外界事物,那被感觉的东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而承认感觉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他又认为感觉在这里只起到一种诱发的作用,真理和知识只有通过理性的思考才能获得。因此,亚里士多德的教学目的是发展灵魂高级部分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为其哲学学校设立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他主张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且在不同时期各有所侧重。幼儿期以身体发展(体育)为主;少年期以音乐教育为核心、以德、智、美为主要内容;高年级要学习文法、修辞、诗歌、文学、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以及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但不管怎样,重心都应放在发展学生的智力上。他特别强调音乐在培养儿童一般修养上的作用。认为音乐具有娱乐、陶冶性情、涵养理性三种功能,它能使人解疲乏、炼心智、塑造性格、激荡心灵,进而通过沉思进入理性的、高尚的道德境界。在体育教学中,他不同意教师只让学生进行严酷甚至痛苦的训练,要教“简便的体操”和“轻巧的武艺”,着重于让儿童身体正常发展。  (七)政治方面  《政治学》是古希腊思想家最重要的政治学论著。成书于公元前326年。中译本由吴颂皋、吴旭初据英国B.乔维特英译本(1921年修订版)译出,商务印书馆于1934年出版。1965年8月商务印书馆出版吴寿彭译本。全书在对100多个城邦政制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是天然的政治动物这一前提出发,系统论述了什么是对公民最好的国家。全书共8卷103章,按内容可分4部分。①第1、3卷,探讨城邦、政体等基本理论。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一种社会团体,追求最高最广的善业。人类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经家庭、村坊而组成城邦。政体按其宗旨及最高统治权执行者的人数,分为正宗与变态两大类。前者为君主、贵族、共和3种,后者为僭主、寡头、平民3种。②第2卷,批驳取消私有财产和家庭的主张,评析当时的各种政制。③第4、5、6卷,论述现实中的平民、寡头、共和等政体的具体形态、变革原因及其防范措施,提出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共和政体是最稳定的政体。④第7、8卷,论述理想城邦中的道德、人口、疆域、民族性和教育等问题。《政治学》被公认为西方传统政治学的开创之作。它所建立的体系和一系列政治观点,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
2023-08-17 09:06:263

绝对权力仕途成长记丁一最后跟谁

http://www.vodtw.com/html/book/12/12273/都更新到彭长宜娶了舒晴,有一个男娃叫量量,丁一为江帆升了龙凤胎,小名大宝(男)、二宝,三个娃儿健康成长。
2023-08-17 09:07:033

阿克顿在哪个国家

  阿克顿一般指阿克顿勋爵,其本人为英国人,在英国。  阿克顿中文名为约翰·爱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第一代阿克顿男爵,(1834年1月10日-1902年6月19日),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名的自由主义大师。
2023-08-17 09:07:232

阿克顿勋爵: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约翰·爱默里克·爱德华·达尔伯格-阿克顿,第一代阿克顿男爵,KCVO(英语: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1st Baron Acton,1834年1月10日-1902年6月19日),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家,理论政治家。19世纪英国知识界和政治生活中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名的自由主义大师。英文常简称Lord Acton。自由主义名言"决定权使人腐败,绝对的决定权绝对使人腐败。" 他是自由主义运动的重要人物。他担任过下院议员,在曾四次当选的著名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任内,他产生过重要的政治影响。1885-1902年任剑桥大学近代史教授,主编《剑桥近代史》。作为历史学家,他把历史探索的客观性与历史性研究中的道德判断结合起来;作为政治哲学家,他对个人自由以及促进与威胁个人自由的力量的有力分析,深刻影响了20世纪思想史。他的一些极具洞察力的名言深入人心,比如: Power tends to corruption, absolute power corrupts absolutely. 决定权会产生腐败,绝对的决定权产生绝对的腐败。 Great men are almost always bad man. 伟人几乎总是坏人。 Sociali *** means slavery. 社会主义意味着奴隶制度。 1834年,阿克顿勋爵生于那不勒斯(今义大利一部分)。祖父约翰·阿克顿爵士,第六代从男爵曾任那不勒斯首相。阿克顿之父斐迪南·达尔伯格-阿克顿爵士,第七代从男爵早逝。他的寡母嫁给利弗森勋爵,他的继父后来在格莱斯顿内阁任外交大臣。 约翰·阿克顿早年在沃里克郡奥斯科特学院就学,后去慕尼黑,师从德国天主教史学家利奥波德·冯·兰克,掌握了历史研究的新方法,他在欧洲和美国长期逗留,回国后任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教授。1859-1865年当选英国下议院议员。同时在1859-1864年任天主教月刊《徘徊者》主编,他与英国首相威廉·尤尔特·格莱斯顿关系密切,因而于1869年获得阿克顿男爵爵位,1892年格莱斯顿又推举他为维多利亚女王的宫廷侍从。 1878年他在《评论季刊》上发表欧洲民主的著名文章,1907年他发表了他1877年的两篇讲稿《古代自由史》和《基督教自由史》,这是他计划编写的《自由史》的一部分。1895年任剑桥大学近代史钦定讲座教授,他的就职演说《论历史研究》给剑桥大学留下深刻印象,他在剑桥讲述法国大革命史和近代史两门有价值的课程,1899-1900年开始编撰《剑桥近代史》这一历史著作,因这部钜著耗尽心力,中风而死。 约翰·阿克顿因联邦架构与其对个人自由的保证,对美国这个国家极感兴趣。在南北战争期间,他完全支援美利坚邦联,他以为美利坚邦联洲决定权优于中央集权 *** ,因在所有的历史先例中中央集权都会导致暴政。他给首相格莱斯顿的笔记使英国 *** 中非常多人转而支援南方。南方投降后,他给罗伯特·李将军写信,道"比起对滑铁卢之胜的喜悦,我对里奇蒙之败的悲哀更沉重。"  死亡和遗产 约翰·阿克顿1901年染病,于1902年七月十九日在泰根塞过世。其子理查·里昂-达尔贝格-阿克顿,第二代阿克顿男爵继承爵位。安德鲁·卡耐基在其卒后立刻买下他丰富的藏书。这些收藏是为了研究而非展示用,因此当中充斥了他本人的笔记。卡耐基把这些藏书赠给了约翰·莫莱,第一代布莱克本的莫莱子爵,而莫莱又把这些藏书赠给了剑桥大学。  信念和影响 政治 1859年约翰·阿克顿返回英格兰定居,住进他位于施洛普的乡村别墅奥尔德纳姆。他也以爱尔兰卡洛自治市代表返回英国下议院,并成为格莱斯顿的忠实拥护者。然而他在政治上并不十分活跃,1865年大选结束了他的议员生涯。他在1868年再次以布里奇诺斯议员身分参选,但并未成功。 1869年维多利亚女王封他第一代阿克顿男爵;而他也与英国首相威廉·格莱斯顿关系密切,为知交。马修·阿诺德曾评论说"格莱斯顿影响了身边所有人,除了阿克顿,相反他受了阿克顿的影响。"  《法国大革命讲稿》 阿克顿男爵晚年在剑桥大学讲授法国大革命史的讲稿。1895年2月份,阿克顿被聘任为剑桥大学钦定近代史讲座教授,即开始连续讲授这门课程,其后由其弟子整理出版。 阿克顿本人生前曾以其不完善为由拒绝出版本讲稿,阿克顿的多个文献目录中亦未收入本讲稿。但其重要思想价值却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在古典自由主义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叙述极端稀缺的情况下。而且,本书具有阿克顿著作的典型风格:渊博而无滞涩,机智而不卖弄,叙述流畅而逻辑清晰,具有强大的思想穿透力。相信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具有浓厚兴趣的中国读者,会从中获得许多启示。 众所周知,阿克顿过去写作一本自由史,据说,这是人类最伟大、但却没有写出来的史书。但阿克顿写出的散篇文章比较连贯地探讨了自由的历史,而这部讲稿,似乎也可以理解为是阿克顿探讨自由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在我看来,更准确地说法是,它探讨自由是怎样在错误的哲学的指导下、在狂暴的 *** 的驱使下,被从根本上摧毁的。
2023-08-17 09:07:481

正确的读书方法

一、以理解代替记忆 很多人都知道明白了的课程比较容易记得。但理解其实并不是辅助记忆——理解是记忆的代替。强记理论不仅是很难记得准确:当需要应用时,强记的理论根本无济干事。明白了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含义,你会突然觉得你的记忆力如有神助。道理很简单,明白了的东西就不用死记。但理论的理解有不同的深度,也有不同的准确性。理解愈深愈准确,记忆就愈清楚,而应用起来就愈能得心应手。所以读书要贯通——理论上的不同重点的联带关系要明白;要彻底——概念或原则的演变要清楚。 要在这些方面有显著的进步易如反掌,而学生也不需多花时间。他只要能改三个坏习惯,一年内就会判若两人。 第一个坏习惯,就是上课时"狂"抄笔记。笔记是次要、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是因为抄笔记有一个无法补救的缺点——听讲时抄笔记分心太大!将不明白的东西抄下来,而忽略了要专心理解讲者的要点,是得不偿失。我肯定这是一般香港学生的坏习惯。例如好几次我故意将颇明显的错误写在黑板上, 200 多学生中竟无一人发觉,只知低着头忙将错误抄在笔记上。 笔记有两个用途。①将明白了的内容,笔记要点。但若觉得只记要点都引起分心,就应放弃笔记。明白了讲者的内容是决不会在几天之内忘记的。很多讲者的资料在书本上可以找到,而在书本上没有的可在课后补记。老师与书本的主要分别,就是前者是活的,后者是死的。上课主要是学习老师的思想推理方法。②在上课听不懂的,若见同学大多而不便发问,就可用笔记写下不明之处,于课后问老师或同学。换言之,用笔记记下不明白的要比记下已明白的重要。 第二个坏习惯,就是将课程内的每个课题分开读,而忽略了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理解就因此无法融会贯通。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将每一个课题分开读,强记,一见试题,不管问甚么,只要是似乎与某课题有关,就大"开水喉",希望"撞"中——这是第二个坏习惯最明显的例子。 要改这个坏习惯,就要在读完某一个课题,或书中的某一章,或甚至章中可以独立的某一节之后,要花少许时间去细想节与节、章与章、或课题与课题之间的关系。能稍知这些必有的连带关系,理解的增长就一日千里。这是因为在任何一个学术的范围内,人类所知的根本不多。分割开来读,会觉得是多而难记;连贯起来,要知要记的就少得多了,任何学术都是从几个单元的基础互辅而成,然后带动千变万化的应用。学得愈精,所知的就愈基本。若忽略了课题之间的连贯性,就不得其门而入。 第三个坏习惯,主要是指大学生的,就是在选课的时候,只想选较容易的或讲课动听的老师。其实定了某一系之后,选课应以老师学问的渊博为准则,其他一切都不重要。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学得十之八九。这是因为在任何一门学术里面所分开的各种科目,都是殊途同归。理解力的增长是要知其同,而不是要求其异。老师若不是有相当本领,就不能启发学生去找寻不同科目之间的通论。 二、兴趣是因思想的集中而燃烧起来的 我们都知道自己有兴趣的科目会读得较好。但兴趣可不是培养出来的。只有总想能在某科目上集中,才能产生兴趣。可以培养出来的是集中的能力。无论任何科目,无论这科目是跟你的兴趣相差多远,只要你能对之集中思想,兴趣即盎然而生。 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灌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一、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二、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三,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将一只手表放在书桌上。先看手表,然后开始读书或做功课。若你发觉能常常在 30 分钟内完全不记得手表的存在,你的集中力已有小成。能于每次读书对都完全忘记外物 1 小时以上,你就不用担心你的集中力。 三、问比答重要 很多学生怕发问的原因,是怕老师或同学认为他问得太浅或太蠢,令人发笑。但学而不问,不是真正的学习。发问的第一个黄金定律就是要脸皮厚!就算是问题再浅;不明白的就要问;无论任何人,只要能给你答案,你都可以问。 从来没有问题是太浅的。正相反,在学术上有很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由三几个浅之又浅的问题问出来的。学术上的进展往往墓靠盲拳打死老师傅。很多作高深研究的学者之所以要教书,就是因为年轻学生能提出的浅问题,往往是一个知得太多的人所不能提出的。虽然没有问得太浅这回事,但愚蠢的问题却是不胜枚举。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学甚么问题是愚蠢或是多余。若不发问,就很难学得其中奥妙。 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向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最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第一、问题可分三类—— A 、"是甚么"( What ), B 、"怎样办"( How? ), C ,"为甚么"( why )。学生要先断定问题是那一类。 A 类问的是事实: B 类问的是方法: C 类问的是理论。问题一经断定是那一类,学生就应立刻知道自己的"不知"是在那方面的,因而可免却混淆。若要问的问题包括是多过一类的,就要将问题以类分开。这一分就可显出自己的"不知"所在。第二、要尽量去将问题加上特性。换言之,你要问的一点是愈尖愈好。第三、在问老师之前,学生要先问自己问题的答案是否可轻易地在书本上找到。若然,就不应花老师的时间。大致上,用以上的步骤发问题,答案是自己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的。若仍须问老师的话,你发问前的准备工作会使他觉得你是孺子可教。 四、书分三读——大意、细节、重点 学生坐下来对着书本,拿起尺,用颜色笔加底线及其他强调记号。读了一遍,行行都有记号,这是毁书,不是读书。书要分三读。 第一读是快读,读大意,但求知道所读的一章究竟是关于甚么问题。快读就是翻书,跳读;读字而不读全句,务求得到一个大概的印象。翻得惯了,速度可以快得惊人。读大意,快翻两三次的效果要比不快不慢的翻一次好。第二读是慢读,读细节,务求明白内容。在这第二读中,不明白的地方可用铅笔在页旁作问号,但其他底线或记号却不可用。第三读是选读,读重点。强调记号是要到这最后一关才加上去的,因为哪一点是重点要在细读后才能选出来。而需要先经两读的主要原因,就是若没有经过一快一慢,选重点很容易会选错了。 在大学里,选择书本阅读是极其重要的。好的书或文章应该重读又重读;平凡的一次快读便已足够。在研究院的一流学生,选读物的时间往往要读书的时间多。 虽然我在以上建议的读书方法是着重大学生,但绝大部分也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自小花一两年的时间去养成这些读书的习惯,你会发觉读书之乐,实难以为外人道。
2023-08-17 09:09:2215

什么是自由?自由代表什么?

自由指的是:由自己做主,不受限制和约束,完全按照自己意志行事,不受外力的约束和限制。自由代表的是人性文化意识形态最高理想和境界。然而,人类生活在【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之中,从而决定了人类自身生理本能无法超越【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极限的必然性,从而使人性文化意识形态最高理想和境界始终受到【自然世界】和【文化世界】的限制和约束,并决定了人性自由的二重性范畴:其一、【自然世界】之中的人性自由:指的是以“自然科学”和“物质第一性”为最高原理为基础和前提所反映的【自然世界】弱肉强食丛林法则中的自由。它和动物没有本质区别,不受诸如政治、文化、道德、法律、上帝、灵魂、国家、阶级、情感、人性等文化意识形态的约束和限制,属于人类原始社会盲目、无知、野蛮的自由意识形态,除自然世界限制之外,再也没有其他因素的约束和限制。并由此反映出人性在自然世界之中自由的纯真。但是,这种纯真是盲目、无知、野蛮的,和动物一样约束和限制着人性的发展和进步。其二、【文化世界】之中的人性自由:指的是以“人文科学”和“文化第一性”为最高原理为基础和前提所反映的人文、社会、科学天人合一三元统一自然法则所反映的以文化现象产生为开端,人类进入历史后,并出现诸如文化、历史、阶级、政治、国家、法律、道德、上层建筑、上帝、灵魂、宗教、科学、哲学、金钱、货币、三观、艺术、文学等文化现象,如同“时间”和“空间”一样,除了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之外,它无处不在,且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形影不离,并决定着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方向和命运,同时限制和约束人性的自由必须按照【文化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天人合一的三元统一自然法则自由地发展、丰富和完善,直至达到十全十美完全令人满意的人性社会。从而决定了【文化世界】自身固有的文化性、科学性、可知性、可行性、方向性、目的性、计划性和保障不走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以及普遍的必然性,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经得起历史和社会实践双重标准的考验。从而使人性自由意识从【自然世界】的自然科学范畴,而上升到【文化世界】的人文科学范畴,使人性自由意识超越了【自然世界】范畴。并由此反映出人性自由和动物自由的本质区别。总之:自由反映的是人性文化意识形态的最高境界,它以其始可纳宇宙,以其终不自为大,可与日月同辉,与宇宙同寿!离开文化,自由就无从谈起。并由此决定了只有文化自由才是人性的真正自由。并决定了人性自由代表的是【文化世界】之中的自由。而不是【自然世界】之中的自由。以上是我自学哲学的心得,仅供参考李胜中2015发布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上庄镇皂甲屯230号
2023-08-17 09:09:5312

分析孟德斯鸠学说产生了什么影响

孟德斯鸠(1689—1755,Montesquieu)是法国著名启蒙思想家、法学家,他出身贵族,“孟德斯鸠”是其家族世袭领地的名字,位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列德(La Brede),他就出生在那里。 孟德斯鸠毕生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1748年出版的《论法的精神》中。伏尔泰夸赞这本篇幅巨大包罗万象的著作是“理性和自由的法典”。该书共三卷,第一卷讨论政体问题,充满了对专制主义鞭辟入里的分析;第二卷考察政治自由,探讨什么样的法律才能成为政治自由的保证;第三卷研究自然地理状况、宗教、社会风俗等诸多要素与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关系。孟德斯鸠正是把这些复杂的内在联系称作“法的精神”,这是其政治思想理论的核心范畴。 孟德斯鸠把自然与社会的法则统一起来看待。他坚信万物皆有其法(law),而且从根本上说自然与社会都受同一种法――客观规律的支配。因此他把其全部学说都建立在他著名的气候理论的基础之上。他说,人是社会的立法者,然而人是很容易受到气候影响的。因此,不同气候产生不同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不同的法律体系。 根据孟德斯鸠的观点,在一定社会中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特质,即一定的社会“总精神”(esprit général)最终决定该社会的走向。总精神在不同地理条件下表现不同,要求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立法原则与之适应。例如,非常小的国家适合共和政体,中等面积的国家适合君主政体,而庞大的国度就只能实行专制政体了;山地居民常常主张平民政治,平原居民反而要求君主政体,海滨居民则喜爱混合政体。 当然,孟德斯鸠也知道,越是人类历史的早期自然力量对社会的影响越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为因素对“总精神”的影响将会逐渐增强。然而他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还是夸大了气候、土壤、面积等自然条件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并因此遭到了很多后世学者的批评。 根据执政者人数多寡以及是否有固定的法律体系,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共和、君主和专制三种类型。在对各种政制进行详细考察之后,他提出了自己关于政治自由和权力制衡的理论。 在对不同政体的分析中,他对专制政体的批判颇具洞见。他认为,虽然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都是由一个人统治,但与君主制不同,专制政体没有固定的法律体系,拥有无上权力的独裁者主宰万民的生活,他完全按照个人的意志进行统治,这样,恐怖就必然成为这种政体得以维系的基础。专制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之不成其为人,不断降低人民的心智,让臣民永远绝对服从君主,这一切都通过恐怖得以实现。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不同,孟德斯鸠没有像伏尔泰那样把当时正处于封建专制制度下的中国看成是拥有完美社会制度的天堂,也没有被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的美好表象所蒙蔽,而是清醒地看到,当时的中国是一个专制制度根深蒂固的社会,恐怖的情绪深深地植根在人们的心中。 孟德斯鸠是崇尚自由的思想家。他主张,一个美好的社会,就必须有一个能够让人们充分享有自由的制度安排。在法治社会里,自由意味着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会被强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当然不是为所欲为,任何自由都有限制,但这种限制不能够来自其他人,最高统治者也没有这种权利。对自由的限制只能来自法律,目的也只能是保证每个公民的权利不会受到他人的侵害,每个人都能够充分享有自由。伏尔泰有句名言“我不赞成你的意见,但是我会用生命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利。”在这一点上,孟德斯鸠与伏尔泰是相同的。 那么,什么样的制度才能保障公民的自由呢? 专制的原则是恐怖,民众的一切权利包括生命都可能随时被专制君主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剥夺,显然在这种状况下生活的人是与自由无缘的。君主制对个人品德的寄托也同样无法有效地限制权力。孟德斯鸠明确谈到:权力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腐蚀性,天生就有被滥用的危险,“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所以,坏人掌权会做坏事;好人拥有了不受限制的权力,也会被权力腐蚀。这使我们想起了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对这一思想的精辟概括:“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因此,要想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对于以制度安排和政治程序来保障政治权力的正当使用的深入思考,乃是现代西方政治智慧和政治文明中,最值得我们重视的地方。孟德斯鸠最有价值的理论贡献也正在于这一点。美国当代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有一个关于制度和程序安排的著名例证:切蛋糕的权力和分蛋糕的权力必须分开,切蛋糕的人最后一个拿蛋糕,才可以最有效地保证蛋糕切得均匀。显然,制度安排得当,政治自由才能切实得到保障。 孟德斯鸠是通过三权分立的制度安排来平衡政治权力的。三权分立是孟德斯鸠在政治思想史上最为重要的学说。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的第十一章“规定政治自由的法律和政治关系”里面集中谈到了“三权分立”的思想。他认为每一种国家都有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这三种权力必须掌握在不同机构的手中,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执掌两种权力,这两种权力就没有相互的制约。同一个机构同时掌握两种甚至三种权力必将导致公民政治自由的丧失,必将带来灾难性后果。尽管这一思想并非孟德斯鸠首创,但是,他把这种思想更加明确地阐释出来,并给予了更加严密的论证。美国1787年制宪时就几乎照搬了孟德斯鸠的分权理论,以三权分立作为立国之本。法国《人权宣言》里面提到“没有分权就没有宪法”,也明显受到孟德斯鸠的影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将《论法的精神》译为《法意》,其权力分享和制衡的思想影响了孙中山、宋教仁等一大批革命者。 总体上说,孟德斯鸠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缺乏足够的依据,但是,他的政治思想结构还是严整的,他对专制主义的批判也可谓入木三分,而他对三权分立思想的阐发更是极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西方政治制度运作的方式。
2023-08-17 09:10:211

什么是自由

自由(freedom/liberty)是一个政治哲学(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此条件下人类可以自我支配,凭借自由意志而行动,并为自身的行为负责。学术上存在对自由概念的不同见解,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上有所不同。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自由”在中国古文里的意思是“由于自己”, 就是不由于外力,是自己作主。在欧洲文字里,,“自由”含有“解放”之意,是从外力制裁之下解放出来,才能自己作主。“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统计,众多思想家对“自由”的界定竟有 200余种之多。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中文名:自由外文名:freedom/liberty基本释义:不受限制和阻碍分享词语释义自由定义自由(freedom)有多种含义:1.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2.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3.按规律办事意义下的自由,所谓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4.自律意义下的自由。康德在此意义上使用自由一词。5.是人在自己所拥有的领域自主追求自己设定目标的权利。法国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人权宣言》中,对自由的定义为:“自由即有权做一切无害于他人的任何事情。”——《人权宣言》第4条,1789年自由概述自由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自由也是一种社会概念。自由是社会人的权利。与自由相对的,是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提出了著名的“四大自由”:1.表达自由2.信仰自由3.免于匮乏的自由4.免于恐惧的自由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重申了这四大自由的精神。20世纪下半时期,以赛亚·伯林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他认为,积极自由是指人在“主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作为主体的人做的决定和选择,均基于自身的主动意志而非任何外部力量。当一个人是自主的或自觉的,他就处于“积极”自由的状态之中。这种自由是“去做...的自由”。而消极自由指的是在“被动”意义上的自由。即人在意志上不受他人的强制,在行为上不受他人的干涉,也就是“免于强制和干涉”的状态。很多人为了抵制自由观念,把自由的观念绝对化,认为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所以,他们否认自由的存在与意义。他们提出“自由王国”的哲学定义,指的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事实上,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存在的是相对的自由。自由本来就以不侵害别人的自由的为前提,是限制的和有条件的。但这种限制,并不意味着自由观念的无意义,相反,在限制之外,存在广阔的自由天地,这恰恰是需要保护的。而专制主义者,反对的就是个人的自由和这些的自由天地。因为个人的自由必然会瓦解到专制者行使的专制统治。所以,在专制国家,自由往往是不被广泛认可,其意涵也是受到刻意扭曲的。两种自由概念: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20世纪下半叶,以赛亚·伯林(IsaiahBerlin)开始用“两种自由”的概念来划分自由:“消极自由”(negativeliberty)和“积极自由”(positiveliberty)。消极自由(negativeliberty)即没有受到别人干涉或没有受到人为的束缚。根据此一定义,x享有做y的自由,当没有人干涉x做y此一行为。比如说,当没有人阻止x发表他的言论,他就是享有言论的自由。但是,倘若x是因为欠缺某些能力或受到大自然的定律的束缚而不能做y,那么,x不能说是没有做y的自由。比方说,我们不能随意在空中飞翔,但,这并不涵蕴我们没有在空中飞翔的自由,因为我们只是欠缺有关的能力而非受到人为的束缚。对于积极自由(positiveliberty),柏林提出过这样的说明:自由这个词的积极意义来自于个人希望能够做自己的主人。我希望我的生命及决定是取决于我自己,而非外在的任何一种力量。我盼望只是成为自己而非受别人的意志所支配的工具。我希望自己是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对象;我希望我是由自己的理性及自觉的目的所推动,而不是被由外来的原因所影响。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人物,而不希望变成甚么都不是;成为一个行动者—去做决定,而不是被决定。…我希望自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思想、有意志、能动的存在,对于我所作的选择负起责任,并且能够通过提出我的想法及目的对这些选择作出说明。根据上述的说明,积极自由的重点在于「能够做自己的主人」。当我能够做自己的主人的时候,我就不是别人的一件工具,我就不受别人的意志行
2023-08-17 09:10:317

七个人分一锅有限的粥,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

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的多,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只碗里的粥有多有少,他肯定只能享用那份最少的。从“分粥”谈制度的力量。有一本书,名叫《正义论》,作者是罗尔斯。他把社会财富比作一锅粥,他为此设想了一个社会学实验;有7个普通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各人免不了有点自私自利。扩展资料:社会的和经济的不平等应该这样安排,使它们:在与正义的储存原则一致的情况下,适合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差别原则);依系于在机会公平平等的条件下职务和地位向所有人开放(机会的公正平等原则)。正义的原则应按词汇式序列来安排,因此自由权只有为了自由权本身才能受到限制。这里有两种情况:不太广泛的自由权应能使人人享有的自由权总体系得到加强,和不太平等的自由权必须是享有较少自由权的那些公民能够接受的
2023-08-17 09:10:504

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巩固权力还是制约权力--中西方政治监督目标之比较  从政治学角度来看,权力是腐败孽生的温床,腐败寄生于权力,无权力则腐败无从谈起。阿克顿勋爵有一句至理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可谓是权力与腐败关系的最好描述。孟德斯鸠则以他天才的"本质的直观"一针见血的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这一理念集中反映了西方政治文化对国家权力的怀疑态度,也由此引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如何使权力不致滥用和产生腐败?  其实,在这些论断和命题的背后,存在着一个预设的前提:即运用权力必须防止滥用和腐败。为什么运用权力一定要防止滥用和腐败?拥有权力者滥用权力,可以为所欲为,从他个人而言,不是一件很幸福很自由很快乐的事情么,何必要作茧自缚呢?  同样的一件事情,出发点也是不一样的。在古老的中华帝国时代,政治就是夺取、运用和巩固专制权力,维系皇帝的"家天下"统治。但偌大的中华版图,仅靠皇帝一人是无法把家天下的统治意志贯彻到全国的,于是设立官制,给一些人共享不同权限的权力和利益,让他们帮助维系"家天下"的局面,权力就不再是皇帝一人独掌了。  拥有了权力因而在中华帝国称为官员的人,一旦滥用权力压榨百姓,由于他的官员身份是代表着皇帝意志和利益的符号,其行为就会被草根百姓所愤恨和唾弃,官民矛盾激化,激起民变,皇帝就做不成了,江山就会易姓,成为另一个人的"家天下";也可能出现官员徇私舞弊,玩弄权术,培植党羽,罗织同上同下的死党派系的力量,直接威胁和挑战皇权。  所以聪明的中华皇帝们"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监督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建立起一套由君主直接控制的监察系统,以实现对全国文武官吏乃至人民的全面监视。作为中华专制制度思想集大成者的韩非子,他站在中国同时代所有政治思想家的最高点,提出君主掌握法权,君主忠实的执行法权,君权和法权统一的原则。在他看来,只要君王是法权的忠实执行者,那么这种政治制度就可以避免权力滥用。另一方面,权力的高度集中,使他敏锐的觉察到君主专制政治形式在对付官员和下层的管理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于是又为君王想出一整套"权术"的办法来弥补。所以说专制社会也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坚决要铲除的。  西方的出发点则不同。基督教认为:人都是有原罪的,即使贵为帝王,也与普通人一样并非人间神明,也不是完善的圣人。"原罪说"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在天国偷吃了禁果而闯下了弥天大祸,犯下了人类最初的罪行--原罪。从此人类失去了上帝的恩宠,灵魂死了,身体不受灵魂的支配而受贪欲的支配。因此,人类就丧失了达到最高的善的能力,并且连普通的天赋也随之腐化,产生了犯罪的强烈倾向。处在这样堕落处境中,人类虽然能以机警、公正、勇毅、自制四种美德来实现自己的一些世俗理想,得到一时的尊荣快乐,但并不足以使人在心灵上看见上帝。也就是说,由于人类的始祖的"原罪",人类的后世子孙降生人世开始,就背负着祖先的这种"原罪"。人性中邪恶的部分时时会战胜原来自然状态中人性善良的部分,使人具有无法阻遏的犯罪倾向。基督教的原罪说给西方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人们常说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  既然人类的本性中有贪婪的"基因",那么,权力成为人类贪婪的对象--权力欲的产生就很自然,原罪说对人类"人性原罪"的预设必然会导致"权力原罪"。政治过程就是运用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因而,从"人性原罪"和"权力原罪"合乎逻辑的推演出"政治原罪"。  可见,从神学世界观看,从"人性原罪"、"权力原罪"到"政治原罪",是人在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在人性的支配下必然导致的"三部曲"(贪欲、权力和政治权力欲)。人靠本性无法加以避免。要杜绝或消弱政治原罪,其根本办法只有在外在于人性的政治体制中去寻找,通过权力监督机制来设定和控制权力行使的"界限"。因此,权力监督成为克服人性弱点的必要工具和方法。由此从基督教信仰产生了人民控制政府的愿望和要求。  基督教的教义使人们对政府持怀疑和不信任的态度,无法接受与他们同样具有原罪的世俗统治者决定他们最珍重的信仰问题。因此中世纪的神学迷雾逐渐消退之后,人们宁愿将原来由教会控制的领域变成自己个人自由的领域,变成个人的权利。这一思想的逻辑发展结果必然是个人超越国家的自由主义深入人心。到了十八世纪,美国宪法的制订者说:"政府本身不是对人性的最大侮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内在的控制了。" 这就是说:人注定是有缺陷的,当然不能避免它犯错,所以才有政府承担起约束人性的管理责任的必要;另一方面,只要是人组成的政府,就不能给它完全的依赖,就应该对其实行监督和控制。这正是近代民主监督思想的基本前提和依据。  [NextPage]  二,防范牵制还是分权制衡--中西方政治监督实践之比较  中国古代社会,在专制王权的统一控制下,由各级政府分别主管各方面的政务。为了使其得以长期延续,统治者非常讲究"以内驭外","以小驭大","内外相维,犬牙交错",有意造成架床垒屋,以便加以防范和牵制,结果造成管官的人多,管事的人少,形成庞大的行政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人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从历史上看,皇帝常常使用疑诏诡使、倒言反是等权术,在监察工作上主要采用连坐告密、遣吏巡行、牵制监督、特别侦缉、密奏传呈、检核簿册、举动案章等方式。隋唐五代宋时期在前代的基础上,又试图使这些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轮番使用。有时还采用过一些极端的措施,诸如不择手段地奖励告密,吸收一些流氓恶棍参与监察工作,制造人人自危的恐怖气氛,借助监察名义打击各种被指称为异己的人员等等,甚至对于监察人员也进行特殊的监察。武则天篡庙称帝,自知反对势力遍布朝野,竟专门设置知匦使,负责掌管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四匦,以受天下密奏,"盛开告密之门,有告密者,臣下不得问,皆给驿马,供五品食,使诣行在。虽农夫樵人,皆得召见,廪于客馆,所言或称旨,则不次除官,无实者不问。于是四方告密者蜂起,人皆重足屏息"。割据在四川一隅的王蜀,也设寻事团,亦名中团,"所管中团百余人,每人各养私名十余辈,或聚或散,人莫能别,呼之曰狗。至于深坊僻巷,马医酒保,乞丐佣作,及贩卖童儿辈,并是其狗。民间有偶语者,宫中罔不知。又有散在州郡及勋贵家,当疱看厩,御车执乐者,皆是其狗。公私动静,无不立达。"宋代不但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的监察。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在尚书都省设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案察失职",使监察官也要受到专门部门的监察。  所有这些,无非都是为了使皇帝独掌监察大权并充分运用之,使各类官吏,包括监察人员在内,都要受到来自皇权的严密约束,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西方社会则是试图通过政治权力内部"分立"、"分工"来达到权力的均衡,以防止权力专制和腐败。托克维尔认为,分权的"纯粹学说"也许可以这样表述:为了政治自由的建立和维护,关键是将政府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或三部分。三个部门中的每一个部门都一定要限于行使自己的职能,不允许侵蚀其他部门的职能。进而组成这三个政府机构的人员一定要保持分离和不同,不允许任何个人同时是一个以上部门的成员。这样一来,每个部门对其他部门都是一个制约,没有任何一群人将能控制国家的全部机器。基于对分权的上述理解,维尔进一步指出分权学说包含四个要素:第一是信奉"政治自由",或排除"专断权力"。第二是政府具有三种具体的"职能"。第三个是他称之为"人员分离"。分权学说的最后一个因素是这样的观点:如果遵循关于机构、职能和人员分工或分立的建议,那么政府的每个部门都将成为对其他部门行使专断权力的制约,以及因为只限于行使自身的职能、政府各部门便无法对其他部门行使不当的控制或影响。  日本清官教授曾对三权分立理论做出这样的评论:(1)三权分立是为了自由而限制权力的最好的原理,是自由主义的政治组织原理;(2)三权分立不是积极增进效率的原理,而是消极的防止滥用权力的原理,就是说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摩擦,把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3)三权分立是以对国家权力及行使权力的个人持怀疑的、不信人的、猜疑的态度为出发点的;(4)三权分立具有中立和调和的性质。就是说,它反对任何权力处于绝对的优越地位。它既要抑止执行方面的强权,也要抑止立法方面的强权。  [NextPage]  三,结论:现代国家政治监督制度必须贯彻法治和宪政  政治监督理论既是近代西方国家民主政体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巩固皇权专制的权术设计和制度安排。西方的政治监督理论不仅能有效防止腐败和权力滥用,更重要的是避免了国家出现专制权力,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监督理论,既不能有效遏制腐败,也不能防止专制,甚至可以说行使专制权力是它的政治监督的目的。  然而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人类政治文明不断提高,并非是人的一厢情愿的事情,在这些人为的制度设计背后,潜藏着社会规律运动的伟力。俯瞰中国几千年的专制史,历代王朝最终莫不以血腥的暴力革命方式告终,一乱一治,分合相依,始终跳不出这个怪圈。作为中国几千年政治制度思想的幕后总设计者韩非子,他的理论思想深度足可以和卢梭相媲美了,可惜政治环境和历史的局限,他没有为限制君权做出政治制度上的设计,于是,君主集大权于一身,可以为所欲为,成为最大的犯罪头头,韩非子的思想作茧自缚,成了几千年君主专制和玩弄权术草菅人命的恶君王的帮凶,政治监督制度也成了维护皇权的工具,使芸芸众生拜倒在皇帝一人脚下,活在坐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的黑暗时代,实在令人叹息和同情。  时光的车轮已经带领我们走入了二十一世纪。西方先进的政治文明已经昭示我们:任何权力都不可能完全免于专制的处境,而不论掌权者在行使专制权力时的动机多么高尚,只要有政府行为的地方,就有可能产生专制的决定。不仅专制独裁者的权力不例外,以民主的方式产生的权力也不例外。现代的政治文明要求政府的权力严格的受到  法律的限制,要求政府的行为不得违反法治所认可的价值前提。而法治最好的制度安排则是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以分权作为核心特征的宪政是现代国家最好的制度设计。宪政的本质在于用宪法和法律规定并保障人民的自由与权利,划定并限制政府权力和行动的范围,并提供相关的制度设施。根据这一准绳,凡是宪法不保障民权与自由的政府不是宪政;凡是宪法无法对政府越权进行有效限制的政府,也不是宪政。  还是记住美国国父的话吧:"政府本身不是对人性的最大侮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内在的控制了。"  这也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监督制度最好的讽刺和现代政治监督制度最好的描述了.....  第一、 西方重唯理、思辩,中方重经验、直觉  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对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们关心世界本源、主客体关系、事物如何发展变化等。虽然他们在简单仪器下的观察和实践缺乏逻辑连贯性,理性的方式并不系统,但人们的这种直接观察总是弥漫着理性思维的色彩,抽象思辩是西方思维的特征。而作为东方民族典型代表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则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古代科学和哲学的各种范畴是靠向内思维得到的,是将各种经验现象酝酿体会、豁然贯通而提出的概念的。这些概念的理解与西方向外思维逻辑演绎所得到的不同,理解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如对中医医理和气功的理解,又如对一幅书法作品、一幅国画的欣赏,只能向内领会,才能领略作者的神韵的起伏。  第二、 西方的细节分析与中方的整体综合  西方文化结构以细节分析居优,东方文化结构则以整体综合见长。如:在姓氏排列中,中国姓氏先是宗姓、辈份,其次才是自己的名字,突出的是氏族整体。西方国家则先是自己的名字,再是父名,然后才是族姓,突出的是自己。又如:在时间、地址的书写表达顺序上,中国人习惯以年、月、日从大到小依次为序,地址则是按省、市、县到门牌号码排序,突出的是从整体到个别的析出关系,西方人则与中国人的顺序表达恰好相反,突出的是个别到整体的合成关系。可见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二、中西方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着眼点与执著不同  杜维民教授认为:“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关心的核心问题,人们立足于现实人生,所以政治伦理学相当发达。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无论儒、道、佛学都是一种人生哲学。儒学求作为,道学求长生,佛学求悟觉。儒学以孔子思想为正宗,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何者为“仁”?孔子曰:“仁者爱人!”可见是怎样做人的学问,兴趣在阐发君臣、父子等一套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修身养性的目的即实现自己的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纯科学的研究及所有的自然科学都成为多数人不屑选择的行为和兴趣。  中国文化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有着自己的执著。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天人合一”,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的精神消融于自然界之中,人与自然共呼吸的和谐状态。中国文化的根深植于大地之中,中国文化自始即重农,“四民之中,士之下即为农”、“民以食为天”即缘由于此。道家思想更是要人们对人生留恋和在大自然中寻求到生命慰籍的杰作。  西方古代科学寓于对自然的探索之中,因此西方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一些名垂千古的专业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天人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因而产生了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对自然的态度,即人应征服、控制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把自然看成敌对力量。荷马史诗纯以海外遇险、征服自然为题材,他们的游戏都是在大自然的风浪中锻炼成长的人物。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  三、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  中西方价值观与人生追求的不同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第一、中西方人生价值取向不同  儒家给中国人提供的价值观念,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支持下,逐步转变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人生信念。作为2000余年来的中国文化的一根精神支柱的这种人生信念,认为人生的价值就是在现世的作为之中,一个人在社会越有作为,他的生命就越有意义的积极入世思想。在专制社会中权力就是一切,因此,人的作为最大者莫过于实现从政的抱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伟理想统治着千百万中国文人碌碌无为的一生。受这种一元化的人生价值的影响,多数人不愿问津自然科学,致使科学被困于萌芽状态。另外,人的智慧才能都集中到了政治权术上,创造了一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变幻莫测而实质又超稳固的政治、文化模式。在这种特殊的模式中,产生了中国独有的历史现象:当官不成,求当圣人;报国不得则退做隐士,或吟诗饮酒自得风浪,于是道教、佛教随之兴起,贪生的自去修道,厌世的不妨念佛。而西方文化中人生价值呈多元化。从政也是人生价值的实现,经商也被认为相当有价值。西方人眼中最好的职业莫过于律师、医生。  第二、西方的个人本位和中方的家族本位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是在神学背景上产生的,原罪观念在西方根深蒂固。因此,西方人的道德指向是个人向自己负责,通过个人奋斗向上帝赎罪,由此引申出一条基督教义,即“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当上帝被否定了时西方又产生了社会原子观念:个人就是原子,不依靠任何人而存在,个人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略,信奉个人本位,自我中心。这种个人本位的思想影响了生活的各个方面,亲人间界线划分明确,老少聚餐,各自付款,对孩子也非常尊重,进孩子房间首先要问:“我能进来吗?”强调以子女脱离父母独立生活奋斗为荣,乐于谈论个人一得之见。而中国以家族为本位。家在中国人心目中是生活的宇宙,是一个生活的港湾,具有至高无上的凝结力。脱离家便是“游子”,强调“父母在,不远游”。家庭中有长幼关系、夫妻关系,要各安其分,各尽义务,即“尽伦”!孟子认为:圣人是“人伦之民”,伦的核心是“绝对服从”,幼服长,妻服夫。使家变得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的国本、国粹,中国自古就有孝的文化,有以孝治天下之说。家与孝原本有伟大的理性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终成了一种过分的家族意识,而忽略了个人自由的发展,“存天理,灭人欲”,以个人向群体负责为人生宗旨。  第三、西方讲功利、时效,中方讲伦理、道德  西方文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比较重功利和实效,善于算经济帐。例如:在一个大公司,如果每人节约几秒,加起来可节约几个人的时间,可少雇几个职员,减少多少开支。又如:一个人在写字,圆珠笔的笔尖向外放还是向内放比较节约拿笔写字的时间,怎么放的状态最有效等。  中国文化由于长期处于封建的农业社会,自然科学不发达,着重于人伦关系的调节。礼义规范高于一切,“义”、“利”之辩的结果使价值观念产生偏差,提倡人为了符合某种礼义规范应该牺牲自己的利益,“重义轻利”被视为高风亮节、品格高尚。更有甚者,到了“文革”期间,“只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对外中国只考虑政治影响,不顾及经济效益。(参考历史千年)
2023-08-17 09:11:251

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如何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笔者以为,当前必须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努力打造“阳光政府”。坚持让行政权力在规范、透明的轨道上运行,减少人为因素,把权力放到阳光下,建设廉洁、高效、透明的服务型政府。当前,必须真正扩大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把一些办事层次多、政出多门的事情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将服务项目、办事程序、必备条件等公之于众,全过程透明化运行,既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减少人们获得信息的成本和时间,又可以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和爱戴。 其次,要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民主既是一种目的,又是实现目的的一种手段。众所周知,权力要受到监督,必须要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民主是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基础,民主的程度从根本上影响和制约着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状况。总之,只有实行广泛而充分的民主,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整个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真正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 再次,要切实形成监督合力。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阿克顿勋爵也说过:“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可见,要使权力不被滥用、不导致腐败,保证其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督。当前,要不断深化行政体制、司法体制、政治体制、人民代表监督体制、新闻监督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应综合运用多种制约和监督形式,继续拓宽监督渠道,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发挥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和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大力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对权力的授予过程、行使过程和权力运行结果的全程监督,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特别要发挥好人民群众监督的作用,人民群众可以通过不同方式、不同渠道对权力进行监督,让监督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2023-08-17 09:11:341

世上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遇到蛇?公开演讲?鬼片?坐飞机?被水淹?是的,这些,真的很恐怖,但是还不够恐怖。更恐怖的是什么?被抢劫?濒临死亡?面对最爱的人的逝去却徒唤奈何?是的,这些,真的更恐怖,更切肤,更让人心碎。可是,还有一种恐怖,一种更大的恐怖,就是亲眼目睹,一个人,如何彻底失去人性,失去同情心,失去廉耻心,失去一切----人之为人的,自尊心。几 证:当群体进行思考的时候,智商低于最低者。我看到了那一群温和友善的人,如何被最疯狂的言论左右,成为暴民,电影结束,我的双拳紧握----我被电影吓到了,也被自己吓到了,因为我知道,我,也是乌合之众的一分子,但有风吹草动,立做惊弓之鸟,抓住最荒谬的言论,等不及俯首称臣----最荒谬的言论,往往提供我最荒谬的承诺----让我至少可以自欺欺人。当时,我以为,迷雾,就是最恐怖的恐怖片了,即使,它没有午夜凶铃的鬼影幢幢,没有德州电锯的脑浆迸裂,没有死神来了的处处杀机,迷雾,漫不经心地让我看到了人类的可悲----人类,一旦面临危机,居然可以那么软弱,那么无知,那么,轻信。可是,一如诗人所言:所有美好的,都已美好过了----所有可怕的,也曾经可怕过。死亡实验,呈现给我最恐怖的恐怖----它用最真实的方式,见证着最深层的本质----人,多少次轮回,都未能改变兽性的暗流涌动。在 周润发还没有遇到陈荟莲的时候,他曾经主演过一部电影:监狱风云,当时的我太年轻,看得血脉喷涌,咬牙切齿,许多年后,只记得其中的打油诗:天当棺材盖, 地当棺材板,喜怒哀乐事,都在棺材里。这样的诗,为何会如此深映入内心,大概是因为,有些时候,做腻了乖乖女,好学生,淑女,也会想要秀一把玩世不恭----还能有什么话,比这话显得更深刻,更颓废,更……神马?监狱风云的结果,是胜利大逃亡,并不恐怖,只觉气愤----气愤,和恐怖是冤家对手,气愤的时候,不会有恐怖,恐怖的时候,不会有气愤----恐怖的力量远大过气愤。同样的,有关越狱的电影,监狱风云,更像我们童年时听狼来了的故事----或许真有狼,但我们知道,故事,只是故事,狼,在很远的动物园。死亡实验,却完全不同,因为,这真的,不是故事,而是一个真实的,关于人性的实验。尽管有了飞越疯人院、换子疑云、因父之名做铺垫,尽管事先读过社会心理学、群体心理学、人类传播学、精神分析学的许多著作,尽管已经年龄硕大到不再单纯地相信春暖花开世界充满爱,尽管很认真看了影片介绍,尽管,主演阿德里安·布洛迪有着悲悯的眼神,我却五雷轰顶地感到恐怖,无处逃遁----因为,我知道,死亡实验中所有的暴力、冷血、龌龊、自大、变态……疯狂都是真实存在的----有过之而无不及地存在着。人说,戏剧来源于生活,殊不知,生活比戏剧更戏剧。戏剧有多浪漫,生活其实更浪漫;戏剧有多悲情,生活其实更悲情;戏剧有多温暖,生活其实更温暖;戏剧有多阴暗,生活,其实,更阴暗。2个世纪前,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断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权力,还可以导致绝对的暴力。权力不止是春药,还是迷幻药,让你以为,你就是神,无所不能,无所不在。当你以为你是神的时候,你离疯狂已经不远。当你以为你是神的时候,你真的已不再是人。每年秋天,看落花流水,总想起一阕古词:算春色三分,半随流水,半入尘埃。今年秋天,无暇看黄叶枯草,而今补上:算人性三分,半需修炼,半需机缘。世间最大的恐怖,其实,是我们的内心----这样的恐怖片,每天都在上演。旷男怨女们悲悲切切着: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据说这话原创是泰戈尔,然而,翻遍泰氏文集也不得其要。世间最恐怖的事情,却不是牛鬼蛇神,而是,你永远不知道自己可以多么牛鬼蛇神。
2023-08-17 09:11:411

绝对的权力带来绝对的腐化 是谁说的?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这句话出自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自由主义政论家阿克顿勋爵的作品《自由和权力浅说》
2023-08-17 09:12:001

形容全方位监督的诗句

1. 古人关于监督诗句 古人关于监督诗句 1.描述古代监察制度诗句 战国 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秦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 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1] 折叠汉 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郡一级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 宣帝时,会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书,也有评断决狱是非之权。因特别使命而设的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绣衣御史(亦称绣衣直指)等,分别行使御史的职权。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 御史台名义上转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它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 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和12个州。 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 每州置1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一级的行政长官,失去了监督地方的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的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折叠朝时期 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 魏晋时,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亦称南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 由于监察长官权势日大,出现了防范监察官员犯法渎职的规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 魏晋以后,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 此时,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2] 折叠隋唐时期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宪。 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 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 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 门下省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其中右补阙、右拾遗隶中书省)、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 折叠宋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为保证监察御史具有较多的从政经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从此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弹劾宰相,亦有劝谏之责。 御史台还有权分派御史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 折叠元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从。 2.有关监督或者保护相关的古诗词 晋代诗人陶渊明最喜植柳,辞官归隐后,始终与柳树为友。 他还特意在房前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写下了许多爱树的诗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等。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四季不忘绿化,还以诗代札,向友人索取树苗:“草堂少花今欲栽,不问绿李与黄梅。 石笋街中却归去,果园房里为求来。”宋代文豪苏轼也爱种树,“我昔少年时,种松满东岗。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就是描写他少时种树的情景。 后来他在杭州做官,修筑长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成为西湖美景之一。 3.描述古代监察制度诗句 战国时期,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 秦 秦代开始形成制度,之后便成为历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经过长期的发展,这一制度逐步健全和完备。 在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并创建了相对独立的监察制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以贰丞相,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 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负责监察郡内各项工作。 [1] 折叠汉 汉承秦制,但较秦制更严密。 在西汉,中央仍设御史大夫作为长官,御史中丞为副,兼掌皇帝机要秘书和中央监察之职。在地方上,西汉初年废监御史,由丞相随时委派“丞相史”,分刺诸州。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叫州部,每个州部设刺史1人,为专职监察官,以“六条问事”,对州部内所属各郡进行监督。丞相府设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 朝官如谏大夫加官给事中,皆有监察劾举之权。郡一级有督邮,代表太守,督察县乡。 宣帝时,会侍御史二人掌法律文书,也有评断决狱是非之权。因特别使命而设的符玺御史、治书御史、监军御史、绣衣御史(亦称绣衣直指)等,分别行使御史的职权。 西汉末年,御史大夫更名大司空,御史府改作御史台,由御史中丞主管监察事务。东汉时,御史台称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长官,但职权有所扩大。 御史台名义上转属少府,实为最高的专门监察机关。它与地位显要的尚书台、掌管宫廷传达的谒者台,同称“三台”。 东汉侍御史,掌纠察;治书侍御史,察疑狱。把全国分成13个监察区,包括1个司隶(中央直辖区)和12个州。 司隶设司隶校尉1人,地位极为显赫,朝会时,与尚书台、御史中丞一样平起平坐,号曰“三独坐”。司隶校尉负责监察除三公以外的朝廷百官和京师近郡犯法者。 每州置1刺史,用以监察地方政情、受理案件、考核官吏。由于事权混杂,后来刺史逐渐变为凌驾于郡之上的一级地方一级的行政长官,失去了监督地方的作用,故改称州牧,州也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的监察制度便基本瓦解。 折叠朝时期 这一时期基本处于封建割据的分裂状态。各朝的监察机构名目不一,但体制与汉代相同,亦有部分变化。 魏晋时,御史台不再隶属少府,而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全国性的监察机构。南梁、后魏、北齐的御史台(亦称南台)和后周的宪台,仍以御史中丞为主官,北魏称御史中尉。 由于监察长官权势日大,出现了防范监察官员犯法渎职的规定。群臣犯罪,若御史中丞失纠,也要罢官。 魏晋以后,为防止监察机构徇私舞弊,以发挥其监察效能,明确规定大士族不得为御史中丞。晋以后,御史中丞下设殿中御史、检校御史、督运御史等,分掌内外监察之权。 此时,地方上不再设置固定的监察机构,由朝廷不定期地派出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员。此外,御史“闻风奏事”的制度也在这个时期形成。 [2] 折叠隋唐时期 隋代时,中央的监察机构仍为御史台,改长官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下设治书御史2人为副;改检校御史为监察御史,共12人,专执掌外出巡察。唐代发展了隋代的监察制度,使监察机构更趋完备。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台长,设正四品御史中丞2人为辅佐。御史台称宪台,大夫称大司宪。 武则天时,改御史台为左右肃政台。中宗后又改为左右御史台。 御史台的职权是“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唐六典》卷十三)。御史台下设三院:①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②殿院,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③察院,监察御史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同前)。 唐初全国分为10个监察区,称10道(后增为15道),每道设监察御史1人(先后称为按察史、采访处置使、观察处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唐代进一步扩大了监察机构和御史的权力。 御史台享有一部分司法权,有权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案件。 谏官系统在唐朝也趋于完备。 谏官的设置,秦汉时已有,魏晋南北朝时有较大发展。至唐代,中央朝廷实行三省制,其中门下省的主要职责是匡正政治上的得失,以谏诤为任。 门下省置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其中右补阙、右拾遗隶中书省)、给事中等职,举凡主德缺违、国家决策,皆得谏正。其中给事中掌封驳(即复审之意)诏制,权力更重。 折叠宋 宋代监察机构随着封建专制主义的发展而加强。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 地方如设通判,与知州平列,号称监州,有权随时向皇帝报奏,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此外,路一级的转运使、提点刑狱公事等,也负有监察州县的责任。 为保证监察御史具有较多的从政经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从此开御史滥用职权之例。御史可以直接弹劾宰相,亦有劝谏之责。 御史台还有权分派御史参与重大刑事案件的审理。 折叠元 元代中央设御史台,御史大夫秩高。 4.急需关于"监督"方面的名人名言三至五条 18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遇到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剑桥大学历史学教授阿克顿勋爵有一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腐败如同一个雪球,它一旦滚动起来,就会越变越大。 ——(英国)科尔顿 反对腐败的行动,应在其尚未主宰我们之前进行。——(美国)杰佛逊 失去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 伏尔泰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终生的伴侣,最诚挚的朋友 。 ——高尔基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 ----- 章学诚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培根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世界,好的社会。 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 ------ 波罗果夫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 -----达 · 芬奇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 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善于想,善于问,善于做的人,其收效则常大而且快。 ----- 谢觉哉 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 ----- 约翰森 勤奋就是成功之母 ---茅以升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会当凌绝顶,一揽众山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教材的兴趣。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读书贵在坚持,一曝而十寒。 读书是学习,使用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 开卷有益。 百金买骏马,千金买美人;万金买高爵,何处买青春? —— 屈原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 李大钊 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 林宽。 5.古人 关于 责任的 名言古诗 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 ——丘吉尔【英】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刘易斯【美】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维克多·费兰克【英】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林肯【美】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梁启超【中国】 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 ——列夫·托尔斯泰【俄】
2023-08-17 09:12:071

马克思是怎样论述自由的

从理论上为人类社会指明了追求目标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从实践的高度对自由观进行了深刻论述,他科学、客观地分析了人类的需要以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辩证关系,并指出这种具体社会形态在共产主义社会是最好的诠释。 自由”的精辟解释是:没有外在障碍而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的行为。 据阿克顿勋爵(John Emerich Edward Dalberg-Acton)的统计,思想家对“自由”的定义有200多种。 所以,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说“自由是一个变色龙似的语”。 自由广义的来说是动植物在自然规律范围内一切不受约束的行为。 扩展资料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 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 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是不同的。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2023-08-17 09:12:141

学习经济学有什么意义

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相关的基础专业知识,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熟悉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了解经济学的学术动态;具有运用数量分析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社会经济调查、经济分析和实际操作的能力。在实际经济方面的工作中,经济学多是通过数学模型来验证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像保险、股票、利率这些经济变量的预测就是通过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的,所以该专业的很多毕业生进入各类金融机构(如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做技术分析工作。扩展资料经济学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统计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发展经济学、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线性代数、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产业经济学关心的主要是垄断行业的运行机制以及各垄断公司的竞争行为,以后想去大型企业工作的考生可以选择这个专业。很多大公司都设置有专门的市场研究部门,这些部门就是利用专业的经济学理论来分析现有行业情况,得出分析结果,然后作出企业的决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经济学专业
2023-08-17 09:12:254

七个人分一锅粥 作文

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   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阿克顿勋爵作的结论是: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 认为这种方式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评语:现代经济学是这么表述的:制度至关紧要,制度是人选择的,是交易的结果。好的制度浑然天成,清晰而精妙,既简洁又高效,令人为之感叹。
2023-08-17 09:12:391

造梦者新风系统的优点造梦者新风系统的最新价格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品牌的新风系统备受消费者青睐,造梦者就是其中之一。人们选择造梦者新风系统自然需考虑其优点,究竟造梦者新风系统的优点有哪些?今日就由小编为你聊聊造梦者新风系统的问题。一、造梦者新风系统的优点造梦者源于德国巴登州,是奔驰、保时捷、EBM等世界一流品牌的发源地,这里有德国范围内最密集的新风行业科研机构。总部KoJaGebudetechnikGmbH拥有20多年的专门从事大型工程新风和高端楼宇新风设计和生产经验,首席技术官(CTO)ErwinGrohmann是德国住宅通风标准制定工作组的发起者,在德国新风领域是处于顶层的研究专家,2008年设计的新风机comfort获得德国新风行业最高大奖-节能天才奖。造梦者新风系统,不用开窗也能享受大自然的新鲜空气;避免空调病;避免室内家具、衣物发霉;清除室内装饰后长期缓释的有害气体,利于人体健康;调节室内湿度,节省取暖费用;有效排除室内各种细菌、病毒;超静音;造梦者新风系统可以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用室外的新鲜空气更新室内由于居住及生活过程而污染了的空气,以保持室内空气的洁净度达到某一最低标准的水平。增加体内散热及防止由皮肤潮湿引起的不舒适,此类通风可称为热舒适通风。当室内气温高于室外的气温时,使建筑构件降温,此类通风名为建筑的降温通风。二、造梦者新风系统的最新价格造梦者新风系统价格在几千元到几万元之间。如造梦者Dreammaker新风机家用壁挂式除甲醛新风系统大风量全屋空气净化除雾霾粉尘过敏原F1300价格为¥8980.00,造梦者dreammaker新风机家用壁挂式除甲醛新风系统家装卧室空气净化除雾霾杀菌智能静音M100价格为¥5980.00。可见,造梦者新风系统优点众多,如避免室内家具、衣物发霉,清除室内装饰后长期缓释的有害气体,利于人体健康等,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与喜好适当挑选。
2023-08-17 09:14:171

造梦者新风机复位

造梦者新风机复位调试步骤如下。1、进入设置菜单,再进入手动控制菜单。2、用控制器手动控制功能控制风机,观察是否能开启或关闭风机。
2023-08-17 09:14:261

dreammaker是德国的吗,造梦者新风系统不好

两者在功能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霍尼韦尔的综合实力比造梦者强,产品多样。霍尼韦尔新风基本上都是暗装预埋管道的,而造梦者现在的产品以明装新风为主,所以两者产品在面对的客户上有一定区别,毕竟暗装的只适合毛坯房,而明装新风,无论是已装修还是未装修的都可以使用。
2023-08-17 09:14:361

造梦者新风M200这款机器的优势在哪里?

选择造梦者M200款新风机的理由就是它所具备一些其他产品没有的功能。它创新设计的ECO混风模式可以通过内置温湿度传感器,实时对室内外温差进行监控,当室内温度过冷或过热时,M200会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从而实现室内空气温度的平衡;并且它所搭配的负离子发射器是市面上其他产品所不具备的,负离子发射器可以向室内释放出大量的负氧离子,让室内空气更加的清新。
2023-08-17 09:14:514

德国古德沃特和造梦者新风哪个好?

我觉得古德沃特的新风比较好,造梦者新风我也看到过,但是两者新风放在一起比较,我从第一眼看,肯定会选择古德沃特的新风,一看就比较高端,而且新风的噪音很低。我现在已经路转粉了,尤其是他们新出的一款新风,性能功能特别齐全,不仅额外增加了检测室内二氧化碳和甲醛浓度的检测,还可以选择香薰功能,这个特别好。可惜我买早了,不然家里面就换了
2023-08-17 09:15:0214

新风系统哪个品牌好?

新风系统十大品牌产品质量还是蛮不错的,用的地方也很多。比如大商场、工厂、大型超市等等,都会用到。据我在网上看到的新风系统十大品牌,主要有如下1、德国博乐Blauberg2、松下新风系统3、曼瑞德新风系统4、普瑞泰新风系统5、兰舍新风系统6、百朗新风系统7、古耐新风系统8、赛菲新风系统9、造梦者新风系统
2023-08-17 09:15:392

在成都新风系统有必要安装吗

有的,近几年空气污染很严重,不是以前的打开窗就可以通风换气的说法了,外边的空气质量直线下降,这时候就需要新风系统来为大家解决室内空气质量,新风不单单是把室内空气排出去,而是把空气过滤后再排出去,这样很环保,引进来的空气也是先过滤后再送进室内,这样就保证了室内呼吸的是新鲜干净的空气。
2023-08-17 09:15:494

Yes,pass me a spoon什么意思

是的,给我递一把勺子
2023-08-17 08:57:412

第一集的grab a spoon是什么意思

grab a spoon拿勺子双语对照双语例句1Welcome back to the world! Grab a spoon!欢迎来到世界!抓住勺子!2Welcome back to the world. Grab a spoon!欢迎回到现实里!拿起勺子!
2023-08-17 08:57:341

like a big spoon 是什么意思

像个大汤勺
2023-08-17 08:57:274

Eat your rice with this spoon什么意思

用这把调羹来吃你的米饭。希望对你有帮助。
2023-08-17 08:57:183

the wooden spoon是什么意思

英国剑桥大学赠给数学学位考末名及格者的木匙,指成绩垫底的人
2023-08-17 08:57:101

Grab a spoon!在英语里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是经典的美剧《老友记》(friends)里的对白了 grabbed a spoon原意是“分一杯羹”.即指“抓住一个机会” 剧中的原句“I just grabbed a spoon.”因为joey把女人比喻成冰激凌,他让ross拿起勺子去尝冰激淋,就是比喻他去找新目标了(去追女孩子) 所以这个词语的意思有“猎色异性”:
2023-08-17 08:57: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