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柚不是西游
-
波兰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剧变”中的带头羊,也是剧变后迄今为止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剧变后政局最为“波动”的一国。1989—1999年十年间波兰先后换了8届政府,街头游行与罢工犹如家常便饭。许多转轨国家只是在剧变前后公众政治热情高涨,以后不久便冷了下来。而波兰的“民主游戏”一直很热闹,同时却并未影响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增长。比所谓“休克疗法”更体现了“波兰特色”。因此,在转轨国家中,波兰堪称为“民主私有化”、“工会统治下走向资本主义”的典型。如果说捷克私有化初期模式的特点是“全民持股”,匈牙利是外资持股,俄罗斯及若干独联体国家是官僚-寡头主导的内部人持股的话,那么波兰的特色就是“工人民主”色彩浓厚的内部人持股,或者说是典型的雇员股份制。但是,正如捷克、匈牙利、俄罗斯后来都有变化一样,波兰的体制因其内在的矛盾与悖论性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总的说来,经历十余年的过渡之后,这些模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显示出“殊途同归”的态势。
然而,“同归”并不能抹杀“殊途”的意义。1993年,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四国在维谢格拉德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维谢格拉德集团”。这四国地理位置相近,在二战后斯大林体制中形成“东欧”这一地缘政治概念前,传统上它们都属于“中欧”国家,与东正教斯拉夫的东欧诸国及文化传统复杂的东南欧巴尔干诸国存在文化-历史差异。现实中,这几个国家又是转轨诸国中民主宪政最为健全、经济发展也最为迅速的一批,号称“第一方阵”国家。于是,如今人们又倾向于忽略这四国之间的差异,把这几个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归纳为“维谢格拉德模式”国家。波兰则是维谢格拉德诸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国。
波兰经济转轨的初始条件
波兰国土面积31.27万平方公里,人口(1996年底)3864万,国民总产值946.13亿美元,均居前苏联以外的中东欧转轨国家之首,在整个前东欧“阵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剧变前,波兰经济发展在前东欧地区属于中上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与匈牙利不相上下,而高于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其余“阵营”国家。
在政治上,波兰在东欧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它是前苏联的西邻,历来被后者视为它面向欧洲的屏障,对苏联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另一方面,波兰作为中世纪的中欧大国,长期与俄罗斯处于敌对状态。17世纪初期以前,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对俄处于攻势,曾经进军莫斯科并扶植傀儡政权。彼得大帝以后,俄转强而波势衰,俄国转而西侵,在一百多年里与日耳曼列强连续四次瓜分波兰,发生了“卡廷惨案”等历史事件,使波俄两国人民间形成长达数百年的民族仇恨。在整个剧变前时代,多数波兰人一直认为前体制是苏联人强加于他们的,甚至在波兰左派和正统共产党人中这种观念也根深蒂固。原波共政治局委员A. 兰普[1]曾在原波兰战前旧政府中坐牢10年,后来被前苏联收留并于1943年在前苏联逝世。作为斯大林清洗波共政治局委员后的唯一幸存者,其应当说是亲苏的了。但他却留有著名的“兰普临终遗言”:“如果靠苏联红军的刺刀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事业在波兰将被推迟几代人的时间。”
正是由于苏(俄)波关系的特殊敏感性,前苏联对波兰有较为宽容的一面。如,1956年东欧变革之风虽起于波兰,匈牙利人只是表示了对波兰人的声援,但前苏联军队坚决镇压匈牙利,而对波兰却采取了妥协政策,允许1956年上台的波兰领导人在一定范围内走自己的路。在事关阵营基本利益的问题上,前苏联对波兰的控制又十分强硬,为此不断与波兰人发生冲突。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政权甚至一度考虑出兵占领波兰。当时的波兰政府赶紧主动实行军管,镇压反对派,才使前苏联住了手。波兰政府因此留下为虎作伥的骂名,成为它后来在“苏东剧变”中首先倒台的原因。在剧变前的40多年历史中,波兰形成五年一小事,十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动荡局面,[2]最终成为导致阵营解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圆桌会议协议及其后的“半自由”大选产生了“团结工会政府”。1990年1月1日,波兰第一届团派政府开始实行所谓的“巴尔采罗维奇纲领”,在东欧率先进行以根本变革制度为目标的系统性的经济转轨工作。
作为转轨起点的前波兰有如下特点:
1. 经济水平虽属中上,但产业结构较落后。波兰虽然早已完成工业化,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近30%左右的劳动力务农,农业中有役畜(马)100万匹,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波兰农业的优势主要是“进口饲料出口肉”的畜牧业。第二产业中,采矿-冶金业所占比重很大,是传统重工业时代波兰的骄傲。但在“后工业”、“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时代,它却成了“夕阳产业”的代表。夕阳产业比重大是波兰转轨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著名的西里西亚工业区是与德国的鲁尔、英国的中英格兰—南威尔士齐名的欧洲三大矿冶工业与重工业城市密集带,也是东欧最大的采矿-冶金综合型传统重化工业区。波兰是世界第四大产煤国,与煤有关的冶金、电力、化工、矿冶机械等产业具有突出的地位。而这些产业均为大型国有托拉斯,集中程度高,转轨困难,再加上市场有限、污染严重、高新技术含量低,属于“夕阳产业”。因此,波兰除体制转轨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改造与产业重组等结构性问题。
2. 在东欧国家中,波兰与捷克属于“前共产党时代”就具有民主传统与左派传统的国家。与捷克不同的是,波兰在中世纪就实行“贵族民主”性质的自由选王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国以来,波兰一直实行共和制,除了19世纪亡国期间受俄德奥三个宗主国王朝的专制统治外,自由民主的历史传统比捷克更悠久。在文化传统上,法国对波兰的影响甚至大于俄德奥三个宗主国,无论宗教还是民主理念,波兰均类似法国,二战前一直有“斯拉夫人的法兰西”之称。
在两次大战期间,捷克的民主宪政发达,而波兰却出现了相当专制的“萨纳奇政体”。两国的“左派传统”也很不相同:波兰社会党是萨纳奇体制的建立者,而捷克社会民主派一直奉行民主宪政。不过,虽然萨纳奇政体在“自由传统”悠久的波兰人看来已是很专制的,在更大范围看其实还算温和。当时流亡的波兰共产党人受到斯大林“大肃反”的镇压,全体政治局委员几乎都在前苏联死于非命,只有在波兰国内萨纳奇体制下坐牢的兰普一人活了下来。事实上,剧变前的波兰旧体制也比其它东欧国家温和,斯大林去世前波党虽也搞内部清洗,但没有像其它东欧国家那样大批杀人。斯大林去世后东欧出现“非斯大林化”。这一潮流在匈牙利、捷克、东德都被镇压,只有波兰的哥穆尔卡成功了,并开始了“波兰特色的社会主义”。
换言之,波兰历史上实行民主的时间更长,即便是非民主时期的专制,也较为温和。在转轨中这样的传统使“经济民主”比其它转轨国家更为活跃。不仅在公共资产处理过程即“私有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高,而且在已经私有化的企业中,工会、雇员持股、社会保障责任等“欧洲式的”社会民主色彩也相当浓郁。这自然给转轨过程带来许多特色。
3. 由于前述原因,剧变前前苏联允许波兰的经济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波兰是东欧最早开始实践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两国(另一国是南斯拉夫)之一。波兰的经济学界一直是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大本营。二战前,波兰左派思想界就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设想。当时旅美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卡列茨基等都以此成名,并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卓有建树。战后社会主义时期,兰格等人回国,又培养了W?布鲁斯等一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家,主张实行模拟市场、有限计划等经济改革政策。虽然在斯大林模式下这种“离经叛道”的理论时而受到压制,但自哥穆尔卡的“波兰特色社会主义”搞起来后,总的来说,仍是东欧国家(南斯拉夫除外)中对“市场社会主义”宽容度最大的。80年代体制内改革气候形成后,“市场社会主义”更逐渐成为波兰剧变前经济思想的主流,并对波兰经济产生实际的影响。
在这种条件下,波兰在1956年后就中止了集体化以后一直没有再搞公有制农业,与南斯拉夫并列成为仅有的两个保留了“小农”(家庭农场)制度的东欧国家。波兰的工业经济也很早就在奥斯卡?兰格、卡列茨基和布鲁斯等人倡导下进行放权让利的试验。波兰经济的外向程度也相当高,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盖莱克统治时代,波兰实行大举借债、大进(口)大出(口),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福利的路线,使整个经济体系不仅参与“社会主义国际分工”,而且与西方经济的联系也相当密切。
但是,波兰体制内“市场社会主义”的效果并不好。由于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又因波兰经济的高重化工结构而显得特别严重,也由于前苏联的干预和国内政治的不稳定,波兰体制内经济改革并未取得过像南斯拉夫、匈牙利那种一定历史时期内显现的所谓“奇迹”。剧变前的波兰经济处于市场秩序与计划秩序都较为松弛与紊乱的状态。其中,计划秩序的相对松弛对于后来的转轨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是体制内市场化改革的不成功,又给后来的市场化转轨留下了阴影。
4. 剧变前的波兰经济虽然长期不景气,但为了求得稳定,尤其为了在外来“强加”的体制下增加其统治合法性,民众的社会福利水平却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农业领域。一方面,剧变前的波兰实行家庭农场制度,农业受到旧体制的束缚较实行集体化的其它东欧国家为轻;另一方面,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允许,政府在70年代就为农民建立了发达的社会保障。1972年全国农民实行公费医疗,1978年全国农民实行退休制,同时还建立了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系统(即所谓“农业圈”制度)。为了争夺对农民的影响力,教会方面也与政府展开“支农竞争”。1983年教会建立了20亿美元的农民援助基金,向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保障。
一般而言,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是一个两种意义上的“自由化”过程,即一方面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而取得自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旧体制提供的保护,而“遭受”自由。前者是机会,后者是代价。对于束缚功能强大,而保护功能弱小的体制而言,摆脱它的过程是一个纯粹获益,而很少支付代价的过程(我国的农村改革即为典型)。而在束缚功能与保护功能同样强大的体制中,摆脱束缚得到的发展机会和失去保护而付出的代价———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同样明显,如多数东欧国家的工业体制改革。而在那些束缚少保护多的体制中,脱离它的过程则少有摆脱束缚之利,失去保护的代价却很明显。波兰农民正处于这种状态。在这一点上,波兰农民与中国农民对改革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的农民是推动中国改革、创造“中国奇迹”的主力军,而波兰农民在转轨过程中则表现得比城里人更保守。波兰恰恰又是农民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农民人口占总人数的1/4左右,而且组织程度高。剧变时,波兰农民党脱离旧体制下的统一战线与团结工会结盟,加速了政治剧变的过程。但在此后的经济转轨中,农民党却成了最为“保守”的力量。它不仅转而与左派结盟,反对实行激进改革的团派政府,甚至比左派(“前共产党人”组成的社会民主党)在经济问题上更为“守旧”,特别倾向于经济保护主义。
5. 波兰剧变的主力是独立工会运动。团结工会所代表的产业工人组织程度高,作为工会运动又天然具有强大的工联主义倾向。剧变前,工会自治是颠覆旧体制的主要力量,但到了经济转轨时期,工会力量的强大却使得转轨中的博弈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工会吓跑投资者”是波兰转型期的突出现象。波兰许多大企业的私有化方案往往反复多次,都不为工会所接受,使产权改革过程极为艰难。剧变后的五届团派政府在理论上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由于其政治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会的支持,至少是认可,因而活动能力有限。由于工会势力的强大,波兰在企业产权改革中不能不顾及企业内部职工的利益,捷克式的“全民分配”与匈牙利式的“面向外资的大拍卖”均难以实现。可以说,在“工会掌权”的条件下走向培育“资产阶级”的市场经济,是波兰转轨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一系列的“转轨悖论”在波兰表现得特别突出的根本原因
巴尔采罗维奇纲领及其效果
1990年1月1日,波兰开始全面实施以财政部长巴尔采罗维奇命名的一揽子激进改革纲领。在此后的四年间,波兰政局动荡,团派政府四次更迭,但巴尔采罗维奇在四届政府中连任财政部长或其它经济主管职务,对这一时期的经济转轨负有责任。当然波兰此时采取激进转轨战略也并不是哪一个人个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经济形势和社会情绪有关。
1988—1989年间,波兰经济已经发生紊乱,商品极度匮乏,通货膨胀剧烈,国内总产值下降,外债高达490亿美元,[4]国家几乎丧失支付能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以财政货币双紧缩来治理通货膨胀是稳定经济的第一项措施。就常规而言,通货膨胀时实行财政紧缩,通货紧缩时实行财政扩张,这是一种正常的技术反应,在一般条件下也难有别的选择。但是东欧的转型期通货膨胀与常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过热型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大异,紧缩政策的实施重点也有所不同。财政紧缩的结果导致投资下降,企业资金短缺,需求萎缩,整个经济出现滑坡。1990—1991年波兰经济分别负增长11.6%和11.7%,[5]私人消费分别下降15.3%和9%,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10.6%和4.4%.在放开物价之后,1990年的物价猛烈上涨585.8%,第二年回落为70.3%,波兰经济处于“休克”状态。
波兰的这种“休克疗法”无论近期还是远期效果都具有多面性,而且充满了祸福相依的戏剧性场景,出乎意料的乐观与始料不及的悲观交替出现,殊堪玩味。
首先出乎意料,便是“休克”不久便出现的迅速而短暂的“舒适”,然而“舒适”不久,便陷入一个相当长的“虚脱”状态。前者为“休克”的反对者始料不及,后者却给“休克”的赞成者泼了一瓢冷水。
1990年新年伊始,巴尔采罗维奇“稳定纲领”出台,社会虽然经过一阵“阵痛”,但几乎是从“纲领”实行的那一刻起就感到了“疗效”:通货膨胀率逐月大幅度下降,从上一年的月平均167%很快下降到当年8月的不足2%,以至报刊上开始欢呼通货膨胀这个恶魔已被“一举消灭”。的确,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那么“休克疗法”要达到的头号目的就可以说达到了。
与此同时,经济平衡的其它指标也迅速改善。企业产量虽降但效益上升,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国家财政从1989年高达政府支出近1/5的巨额赤字,一变而为“休克”后半年内盈余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另一方面,尽管经济总量缩减,出口却大为增长。尤其是,可换取硬通货的出口在“休克”后头一年里骤增至35%.在进口消费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外贸收支居然从上年的逆差一变而为创纪录的40亿美元顺差。外汇储备也从几乎枯竭变为有了可观的40亿美元。与此同时,信誉扫地的兹罗提一下坚挺起来,成了东欧有史以来第一种“百分之百自由兑换”货币,外汇黑市自动消失,百姓从抢购美元一变而为抛售美元换取兹罗提。仅头7个月内,社会上的25亿美元游资回归国库。商品短缺、排队与票证完全消失,自战后以来波兰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凡此种种,都引起了一阵阵欢呼,似乎“休克”时期很快就要过去了。
然而这种“舒适”倏忽而逝。当年秋季,宏观经济开始再度失衡。通货膨胀从9月起又趋上升,使全年平均月通胀率又达到两位数;国家财政再度告急,1990年上半年的盈余到年底便基本耗尽,1991年又出现了31万亿兹罗提的赤字,到1992年更升为69.3万亿兹罗提;外贸也从1990年的顺差40亿美元恶化为1991年的逆差13亿美元;兹罗提汇价在稳定了一年半后又不断贬值;人们又开始抛售兹罗提……然而,在短暂“舒适”时作为代价付出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等等,并没有逆变回去的迹象。波兰的舆论又充满了沮丧的气氛,直到1992年下半年才见好转。
类似情况并非波兰特有,在中东欧其它几个实行紧缩的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俄罗斯,1992年1月盖达尔方案实施后,一度出现了物价“一步到位”后稳定下来的趋势。2月间,甚至在全俄1/3的地区出现价格“缓慢下降”的局面,同时国家财政在几个月内实现了无赤字预算,而剧烈贬值中的卢布也一度坚挺起来,甚至在2—3月间大幅度升值,从230卢布兑换1美元最高曾升到70卢布~85卢布就可兑换1美元,舆论称之为俄罗斯经济生活中“最出乎人们意料的重大事件”。一时,似乎俄国经济从“休克”中苏醒有望了。然而好景不长,到下半年情况急剧恶化,物价再度暴涨,通货膨胀率扶摇直上,到1993年1月终于达到月率50%以上的“恶性”程度。卢布汇率也从1992年6月下旬起再度下跌,而且呈加速趋势。
前南斯拉夫的“马尔科维奇方案”的命运也很典型。1990年初这个“休克”方案实施后不久就被一些人称为“奇迹”:三个月之内原先高达四位数年率的恶性通货膨胀就几乎被完全消除。第纳尔一度在国内可以自由兑换,而且汇率稳定。公民与企业的外汇资金流入国库,出口增加,国家财政与外贸收支改善,外债也一度下降。但是,不久情况便再度逆转,加上国内政治危机,终于使该方案在实施半年之后便难以为继。南斯拉夫联邦也在“马尔科维奇方案”失败的同时分崩离析了。
保加利亚1991年2月起开始“休克”,4—6月通货膨胀率开始降低,1992年通胀率由上年的450%下降到80%.外汇储备由0.5亿美元增至12亿美元,列弗的汇价也趋稳定。但是国家财政未能改善,1992年赤字比上年更高,1993年通货膨胀再度回升。
“休克疗法”在稳定(不是发展,也不是改造)经济方面几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疗效”,体现了经济逻辑的力量。但是这些“疗效”的不能持久表明,只有“休克”是不够的。事实表明,除了消灭短缺之外,“休克疗法”的其它疗效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逆转,而如果长期仅以紧缩造成的需求萎缩(按东欧流行的术语叫“需求屏障”)为基础,“短缺的消灭”本身也会逐渐成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症———这就是我们深知其味的“疲软”症。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上所述,从操作意义上说“休克疗法”本身无所谓姓“资”姓“社”。它只是以严厉的紧缩来纠正经济中的破坏性失衡,以求稳定经济。由于它是针对以前造成失衡的逻辑原因对症下药的,因此它的“疗效”具有逻辑保证(就是说,只要实行,必有疗效。当然,如果只是想要实行而却不能落实,或遇到副作用便浅尝辄止,那就不能保证疗效了)。但同样具有逻辑的是,“休克疗法”可以创造平衡(就是说它可以一次性的纠正失衡),却不能维持平衡。要把平衡维持下去,就得有“手”———或者是“看得见的手”(行政性的计划机制),或者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如果两“手”皆无,平衡即使建立起来也难维持。俄罗斯、中东欧各国的上述疗效逆转现象———有人称之为“第二度阵痛”,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波兰1991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经互会解体这一外部因素有关,而俄罗斯经济失衡加剧则部分地应归因于“休克”措施未完全落实),但从根本上说,共同原因就在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紧缩政策只能稳定经济而不能改造经济,因此它本身不能维持平衡。从这点上来说,东欧既不同于80年代的拉美诸国,也不同于1990年前后的中国。前者原有市场机制,“休克”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见的手”维持之;后者原有计划机制,“休克”(中国称之为“紧缩”)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见的手”维持之,而东欧就有点“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味道了。
更有甚者,“稳定”与“改造”、放开物价与私有化,虽然从长远来说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但在短期内,某些“稳定”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实行的次序却对“改造”不利。例如有人指出,波兰团结工会政府本应一上台就紧缩银根,不要等到数月之后“稳定纲领”出台时才与物价改革一起上。但他们没有这样做。结果在新政府上台后企业仍然得到大笔低利贷款,并以低于市场的官价购入大量进口原材料及半成品,致使1989年(“休克”前一年)国营企业在生产下降2.5%的同时,原材料及半成品库存却猛增20.9%.“休克”开始后,这些低价投入转化为价格开放后的高价产出品,使国营企业在“休克”之初利润率猛增,尽管销售额与生产力利用率均下降,“效益”却大为提高。这种虚假的“效益”使企业感受不到压力,没有利用“舒适”期赶快改革,结果加大了改造的代价,使“二度阵痛”时间拖长,烈度增加。
然而弱小的“非国营”部门却因资金薄弱又不能享受官价,没有这种囤积居奇的能力,在紧缩时期直接受到高利率、高税收与市场疲软的压力,处境困难。尤其是个体农民,在“外援”食品涌入和国内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下叫苦不迭,以至于在1991年发生了呼吁外援的示威。
总之,从理论上说,宏观紧缩对所有经济成分都构成同样的压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至少在初期,非国有经济受到的压力往往比国有经济更大。于是我们又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非共产党政府”上台后的波兰,国有企业反而“舒适”起来,而私营者却在苦苦挣扎!这种状况的近期影响自然是私有化受阻,而中期影响则是私营经济在压力下增强了适应性,国营企业则在“舒适”中得过且过,以至到“二度阵痛”来临时措手不及,跌入剧烈衰退的深渊。中短期影响的综合结果,便是拉开了从紧缩到私有化的时间差,使“逆序演变”更为典型。
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原先设想为稳定与改造并行的东欧经济变革,在实行中大都变成了先稳定、后改造的两步模式。
波兰式的私有化
在通货财政双紧缩、价格全面放开的同时,波兰政府开始实行雄心勃勃的私有化计划。但是,价格可以即时放开,紧缩可以实行,私有化却不是说“化”就能化得了的。巴尔采罗维奇纲领中的私有化计划实际上一直到8年以后,即第二次右派政府执政时期才接近达到。波兰私有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波兰剧变产生于群众运动,而群众运动当时恰恰是冲着前体制下的腐败和化公为私而来的。在波兰最后两届统一工人党政府时期,当局为了遏制工会势力,全面强化经理权力,试图在此基础上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导致许多经理弄权自肥,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出现所谓“自发私有化”的势头。新政府上台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冻结并清查这种“自发私有化”。这种清算方式自然也推后了其它私有化程序的实施。正如有些国外学者所指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第一届波兰非共产党政府执政期间,国营企业私有化进程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关键的一点是,新出现的(工会)政治家在政治上以及道德上都不能接受‘自发"私有化和经理拥有企业处置权,这种现象必须停止。”[6]自发私有化即被遏制,而合法私有化则涉及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在民主制下,它势必要在社会上和议会内发生反复的讨价还价,才能形成立法框架。
在剧变之初,波兰政府就拟定了中东欧最早的全民以证券方式平分部分国有资产的“大众私有化”计划。但是,这种方案与波兰工会运动“职工是工厂主人”的观念相悖,在团结工会议员占多数的议会中,这个法案始终未能通过。第二届团派政府即别莱茨基政府时期该法案被议会正式否决。有趣的是,到团结工会政府下台左派“重新”上台后,类似的法案才在民主左派党政府主持下通过。但那时已是剧变五年之后,私有化大势已成,通过分配投资券建立“平等起点”的捷克式功能已经无从发挥了。
其次,即使私有化的立法框架获得通过,在其具体实施的每一个案例中也必须与利益有关各方及其工会进行反复磋商。原克拉科夫地区的列宁冶金联合企业,剧变后改名叫森吉米拉冶金股份公司。它的第一个私有化方案是原国家工业主管部与一家加拿大公司谈判拟定的,当时即被该企业的三大工会所拒绝。后来由政府主管部门、三大工会代表、企业技术管理部门与外国专家四方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反复协商,才于1994年通过私有化方案,1996年才完成其第一阶段的转制程序。此时距波兰剧变已经七年。森吉米拉案例一直被认为是波兰大企业协商私有化进展顺利的典型。在其它案例中,连续四五个私有化方案都被工会拒绝而流产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团结工会的发源地、瓦文萨原来工作过的格旦斯克造船厂。该厂连续五个私有化方案均未获工会通过。最后因拖延转制,企业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到了团结工会下台左派政府重新上台后,终因资不抵债而被破产清理。
全民平分国有资产既未通过,在私人资本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通过购买方式置换国有产权。波兰人的民族主义,尤其是波兰企业中强大的工会力量又使外资望而却步。这样,波兰的私有化就只能依赖于下列几种形式:
1. 小私有化。对小店铺、小企业进行拍卖。由于其资本量小容易购买,这项工作在团派政府时期即已顺利完成,使波兰出现了私营小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活跃的局面。但这种小规模的私有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有限。
2.“靓女先嫁型”私有化。在那些赢利状况好的优质资产中,内部职工本身就有较强的私有化动机,外部的购买者也愿意为此出资。在波兰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私有化通常以所谓民主的内部人私有化方式进行,即由企业内部职工以平等持股的方式
- 阿啵呲嘚
-
恩!很详细哟!
相关推荐
WiktorMalinowski主要经历
WiktorMalinowskiWiktorMalinowski是一名演员,主要作品有《瓦文萨》。外文名:WiktorMalinowski职业:演员代表作品:瓦文萨合作人物:安杰依·瓦依达2023-08-30 23:51:041
莱赫·瓦文萨的生平简介
莱赫瓦文萨(1943年9月29日- ),波兰团结工会领导人。1967年夜校毕业后进入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任电工。1970年,因参与组织流血罢工被控入狱一年。1978年,加入非法地下工会。1980年,领导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大罢工,组建团结工会。198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年度风云人物。1989年,以团结工会为首的联合政府上台。1990年当选波兰总统。 上台后,瓦文萨开始推行所谓的“顶部战争”,即自上而下对政府进行改革,但民众很快发现这位靠罢工起家的总统不能给他们带来民主。1995年,瓦文萨在竞选中被前共产党人瓦西涅夫斯基击败,黯然下台。落选后瓦文萨曾两次高调宣布“在政治上退休”,但2000年他再次参加总统竞选,结果只获得了1.01%的选票。当时波兰曾有两首讽刺瓦文萨的歌曲风靡全国,一首是《永远不要相信电工》,另一首是《瓦文萨,我的一亿元钱到哪儿去了》 。2023-08-30 23:51:111
莱赫·瓦文萨的介绍
莱赫·瓦文萨(Lech Walesa,1943年9月29日-),波兰政治活动家、团结工会领导人,是木匠的儿子,仅受过小学和职业学校教育。1967年在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当电工,在1980年8~9月工潮期间,任格但斯克联合罢工委员会主席。1981年成为《时代杂志》年度风云人物,1983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89年被授予美国“费城自由勋章”。1990年12月至1995年12月任波兰总统,被称为带着斧子的总统,坚决、强悍、简单,不兜圈子。1995年被波兰共和国社会民主党的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击败下台,2000年竞选总统再次失败。2023-08-30 23:51:241
历史上的今天8月14日
://btcha/wnl_todayevent/8-14.### 大事记 92年——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铲除外戚窦宪。 1248年——科隆大教堂建造奠基(直到1880年8月14日正式落成)。 1385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率领军队在阿勒祖巴洛特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军队。 1992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1733年——波兰继承王位的战争开始。 1784年——俄国在科迪亚克岛建立其在阿拉斯加的第一个殖民地。 1811年——巴拉圭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 1811年——英国占领爪哇。 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清朝首都北京。 1901年——由莱特兄弟设计、魏斯科夫制作,装有发动机的飞机首次试飞,飞行高度十二米,航行距离达九百米。 1908年——全球首次选美比赛在英国举行。 1915年——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 1917年——北京 *** 宣布对德国、奥地利宣战。 废除中德、中奥条约,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 1920年——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结束。 1935年——美国实施社会安全保障制度。 1937年——高志航率领中国空军,在笕桥上空击退来犯日本空军,八月十四日因此订为中国空军节。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停泊于加拿大新西兰的军舰上进行秘密会谈后发布《大西洋 *** 》。 1941年——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大举“扫荡”。 1945年——日本 *** 照会美、英、中、苏四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蒋介石拒绝外蒙古自治要求。 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1945年——法国贝当元帅出庭受审。 1947年——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1953年——苏联宣布拥有氢弹。 1971年——巴林宣布脱离英国独立。 1978年——首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 1980年——瓦文萨领导波兰格但斯克展开 *** 。 1986年——巴基斯坦贝娜齐尔·布托被囚禁。 1991年——香港毒枭吴锡豪因癌病晚期提前出狱。 1992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 1993年——日本资料首次证实日军曾在华使用细菌武器。 1994年——委内瑞拉革命者与 *** 卡洛斯在苏丹喀土穆被法国特工秘密抓获。 1997年——美国和南非科学家发现最早的人类足迹。 1998年——香港特区 *** 入市与国际炒家对抗。 2001年——中国第一辆国产磁悬浮客车在长春客车厂下线,这标志着中国继德国和日本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磁悬浮客车技术的国家。 2005年——太阳神航空522号班机在希腊马拉松附近坠毁,机上121人全部遇难。 2008年——立法委员洪秀柱揭露 *** 媳黄睿靓在瑞士以个人与公司名义所开立帐户因洗钱嫌疑遭瑞士联邦检察署查封并主动致函请求司法协助。 *** 被迫承认做了“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未诚实申报历年选举剩余款,其妻吴淑珍并将选举结余款汇往海外帐户。2023-08-30 23:51:371
莱赫·瓦文萨的和平演变上位
大选中团结工会获得胜利后,瓦文萨对掌握权力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当自己的密友马佐维耶茨基当了总理后再也不听他的话,他倍感手中缺乏权力。瓦文萨为了要达到当总统的目的,首先就必须想方设法把雅鲁泽尔斯基总统拉下台。按照“圆桌会议”精神修改过的波兰宪法,总统任期6年,也就是说,雅鲁泽尔斯基一直要当到1995年才任期届满。瓦文萨认为,这将严重阻碍波兰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因此,力争修改宪法,提前进行总统选举乃是当务之急。1990年4月25日,团结工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要求提前举行总统选举。5月,瓦文萨的支持者成立的“中间派协议会”发表宣言,主张修改宪法,提前在年底举行总统普选,并推举瓦文萨为总统候选人。该协议会还发动议员和波兰各界知名人士签名,要求雅鲁泽尔斯基总统辞职。与此同时,波兰右派组织“独立波兰联盟”发表声明,支持瓦文萨竞选总统。该组织成员多次上街示威游行,要求雅鲁泽尔斯基下台。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促进会”,也主张提前举行总统选举,并推举马佐维耶茨基为总统候选人。9月18日波兰红衣大主教格雷姆普邀请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总理马佐维耶茨基以及议会议长、各政党和社会团体的代表参加被称为第二次“圆桌会议”的会晤,向雅鲁泽尔斯基施加集体压力,要他主动辞去总统之职,体面下台。19日,无可奈何的雅鲁泽尔斯基只好致函议长,表示尊重“议会的决定,缩短总统任期”。次日,波兰议会通过决议,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并宣布下届总统选举的日期提前到1990年11月25日。9月底,议会匆匆通过了选举法。选举法公布以后,波兰开始了模仿西方式的总统竞选。总统候选人共有6人,除了瓦文萨、马佐维耶茨基外,还有民主左派联盟的领导人齐莫舍维奇、农民党主席巴尔托什柴、独立波兰联盟主席莫楚尔斯基,以及波兰侨民蒂明斯基。瓦文萨是其中最有希望的候选人,他夸耀他同教皇和美国总统老布什见过面并获得支持。11月25日,星期天,选民们在教堂听完神甫的布道后——这种布道往往具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前往选举站投票。第一轮投票的结果很快公布了。6名候选人中,没有一个候选人的得票超过半数。但是得票领先的两名候选人是瓦文萨和蒂明斯基。马佐维耶茨基等4人被淘汰。按照选举法的规定,蒂明斯基进入第二轮,与瓦文萨争夺波兰总统的宝座。马佐维耶茨基在第一轮投票中失利后,随即提出辞呈,创建了自己的政党—一民主联盟,最终与瓦文萨分道扬镳。瓦文萨虽然没有实现一举问鼎总统宝座的宏愿,但毕竟名列榜首。 第二轮投票前,两名候选人举行现场直播的电视辩论。瓦文萨滔滔不绝;蒂明斯基张口结舌。第二轮投票的结果是,瓦文萨以绝对多数(得票74.25%)击败蒂明斯基,当选为波兰总统。瓦文萨在1990年9月17日发表的声明中说:“我决定经过全民普选担任波兰共和国总统,以实现我在1980年8月所作的宣誓。” 1990年12月22日,莱赫·瓦文萨从旅居英国的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位总统卡乔罗夫斯基手中接过了波兰第一共和国的大旗和印绶,并正式宣誓就任波兰第三共和国总统。从此,曾当过格但斯克造船厂普通电工,47岁的瓦文萨,入主波兰贝尔韦德尔总统府,成为波兰历史上第一位由全民选举产生的总统。2023-08-30 23:51:451
莱赫·瓦文萨的1980年的罢工
1980年,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的工人因不满政府宣布涨价和厂方限制工人工资而举行了罢工。当时瓦文萨已不是该厂的工人,但他却参加了罢工行列。4天后,该厂成立了罢工委员会。由于瓦文萨出色的演讲才能和组织才能,被推举为该委员会的主席。后来他又成为格但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主席,团结工会几乎在一夜之间拥有了几百万会员。8月22日,格但斯克厂际罢工委员会向政府提出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2l点要求”,其中包括要求建立“不从属于党和企业主的自由工会”、“释放一切政治犯”、“保证言论、印刷、出版自由”等。政府派主管工会运动的副总理雅盖尔斯基同罢工工人进行会谈。瓦文萨也参加了。经过反复磋商,终于在8月底达成协议,政府代表和罢工委员会代表在协议上签了字。9月1日,波兰40多年来第一个自由工会在波兰北部港口城市格但斯克成立,瓦文萨成为该组织的临时负责人。9月底,瓦文萨带领上千名工人来到首都华沙地方法院正式注册登记,名称是“独立自治团结工会”。团结工会正式登记后,成为合法的工会组织。它非常具有吸引力,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工会会员就号称有一千万,差不多80%的工人都参加了这个工会。团结工会的声势越来越大,形成了席卷全国的群众运动。他还去梵蒂冈拜会了教皇约翰·保罗二世,这次会面后,教皇公开赞同团结工会并要求共产主义事业从内部进行改革。1981年9月团结工会在拉多姆市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要在波兰建立“自治共和国”的要求,并且向东欧国家发出了要这些国家的工会组织支持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并仿效波兰建立自治工会。面对团结工会反对波兰社会制度的大规模抗议行动,波兰当局仍然按照“九大”通过的“革新和协商”路线,努力寻求政治解决的办法。但是,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反对当局的活动有增无减。国家处于一片无政府主义的混乱之中。在这紧急关头,沃伊切赫·雅鲁泽尔斯基经过慎重考虑,权衡利弊,于12月13日发表电视讲话,宣布在全国实行“战时状态”,即军管,禁止所有群众团体的一切活动,其主要目标是针对团结工会。这样,团结工会重新成为非法组织,其主要领导人包括瓦文萨均被抓获。西方著名记者奥莉娅娜·法拉奇对他进行过采访。她事后自己承认:“这是我生平惟一一次不为之骄傲的采访。在采访中,她本能地感到瓦文萨傲慢、无知且充满攻击性,也不能尊重她。然而在把录音带上的内容转写成文字稿时,却感到左右为难。“该不该写下真实的瓦文萨,说他是教堂的傀儡,为人傲慢,无知等等。如果这样的话,我就帮了俄国人和波兰共产党一个忙。因为他们想击垮他和联合罢工委员会。要么我应该像别人一样说瓦文萨是个好人,为波兰民主的诞生倾尽绵薄之力呢?” 思考的结果,出于维护资产阶级民主的考虑,法拉奇摈弃了自己的真实观点,发表在杂志上的采访记里找不到丝毫贬低他的言论 。2023-08-30 23:51:592
波兰历史的当代波兰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更改国名、国徽、国家性质,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删去统一工人党领导作用的条款,实行军队国家化,禁止政党在军队、企业和国家机关中从事组织活动,新生的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7年4月,波兰国民大会(Zgromadzenie Narodowe)通过新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以社会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规定:众议院和参议院拥有立法权,总统和政府拥有执法权,法院和法庭行使司法权;波经济体制的基础为经济自由化、私有制等原则。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正式加入欧盟。2010年4月10日,一架载有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总统夫人,多位军政高官的图-154型专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坠毁,机上97人全部遇难,事件被认为是波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大的国殇,波兰全国哀悼9日。2023-08-30 23:52:121
波兰是什么国家?
民主共和制国家。波兰共和国简称波兰,是一个位于中欧,由16个省组成的民主共和制国家。东与乌克兰及白罗斯相连,东北与立陶宛及俄罗斯的飞地加里宁格勒州接壤,西与德国接壤,南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拿破仑战争期间在法国的扶持下短暂复国,建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波拿巴战败后,再次被俄普奥瓜分。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战后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0年爆发团结工会大罢工,1989年实行总统和议会制,同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扩展资料:民主共和制的政体制度:在民主共和制下,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因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这种制度又可分为议会共和制和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的国家,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政府,政府以总理为首脑并对议会负责,所设总统的职责是礼仪性和象征性的。在总统共和制的国家,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集外交、内政大权于一身。总统定期选举产生,政府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要向议会报告工作,无权解散议会,对议会通过的法案总统可行使否决权。美国、法国等国实行的是总统共和制,德国、印度等国实行的是议会共和制。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2023-08-30 23:52:407
战争游戏:欧洲扩张的战役剧情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北约和华约组织的相继建立,全球政治局势再度紧张。几十年来,这两个军事同盟因为相反的信念一直在暗中角力。虽然尚未发生交火事件,但也许只需要一个火花,这种制衡关系就可能被打破,最终爆发全面冲突。德国战役:兄弟相残1975 年 12 月 19 日,在德国,一名东德(正式名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国家人民军的成员于靠近柏林墙的格拉夫霍斯特地区杀害了两名边防军士兵并逃入西德(正式名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东德要求西德交还逃犯,但波恩拒绝。华约与北约的局势骤然紧张起来,双方开始在德国各自的占领区加派军队,该事件也因此成为欧洲军事对峙升级的起点。同年 12 月 21 日,格拉夫霍斯特地区的西德边境防卫队侦测并确认东德军队越过柏林墙进入西德领土。波恩宣布国家进入战争状态,冲突正式爆发。战火持续到 1976 年 1 月 16 日。此时和平条约即将在斯德哥尔摩签署,但即便是这样,华约军队仍然在莱比锡发起攻击,希望通过摧毁凸角堡在谈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指挥官临危受命保护城市,最终成功坚守至和平条约签订,避免了一场浩劫。至此德国战役结束。波兰战役:波兰尚未灭亡1980 年8 月,瓦文萨当选为团结工会主席。1981 年 10 月 18 日,雅鲁泽尔斯基当选为波兰共产党领袖,并在 12 月 13 日下令逮捕瓦文萨等一批工会领导,引发群众不满。雅鲁泽尔斯基派遣军队与镇暴警察镇压群众暴动。政府的残酷镇压最终引发军队哗变。12 月 16 日,士兵开始响应群众暴动;17 日,叛乱之风已经席卷波兰军队,驻守波兰的苏联部队遭受到叛乱者的攻击。政府军队岌岌可危。12 月 20 日,驻波兰苏军派遣的援军与波兰政府军会合并成功抵挡了叛军的进攻。随后,华约军队一路镇压叛军。但是在 1982 年 1 月中旬,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捷克介入战事,捷克军队因此反叛。苏联集团军领命抵抗敌对势力入侵波兰,并在消灭波兰叛军后腾出手来的华约军队的援助下击退北约的进攻。2 月,华约军队击溃捷克叛军,保住了捷克社会主义政权。至此波兰战役结束。北约战役:强箭手1983 年 3 月 8 日,东西关系恶化。3 月 23 日,美国总统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试图联合西方国家取得核子势力平衡。4 月,苏联加强了其在北约的间谍网。9 月 26 日,俄国已经收到数起美国发射核导弹的假警报,华约决定采取报复行动。同年 10 月 25 日,美军进攻共产党岛屿;11 月 2 日,北约在欧洲开展“强箭手”联合军演。11 月 8 日,华约误认为北约演习军队部署是真实攻击行动的第一阶段,因而决定先发制人,率先越过东德和捷克边境入侵北约领土。华约入侵后,北约措手不及,节节败退。丹麦于 1983 年 11 月投降,而西德也在 1984 年 4 月前彻底沦陷。华约军队兵临法国,北约重兵压境对峙。当北约意识到华约的声东击西战术时为时已晚,华约军队已经控制瑞士全境并以此为跳板深入法国境内,以空降形式占领法国防御的核心——阿尔比恩高原上的洲际导弹发射基地。1984 年 4 月 22 日,北约军队收复阿尔比恩高原,法国政府单方面决定核报复。至此北约战役结束,俄国战役展开。俄国战役:废土1984 年 4 月 22 日,洲际导弹自法国阿尔比恩高原发射,飞向华约国家。二十分钟后,华约发射数以千计的导弹回敬。在接下来的数小时里,北约和华约的主要城市莫斯科、华盛顿、伦敦、巴黎、华沙等被夷为平地。核大战后,各国的政治领袖们走出掩蔽壕,宣布停战。然而俄罗斯第三特种部队指挥官——由于家人没有资格进入掩蔽壕而在核打击中无一幸存——对华约与北约所谓的领导人深恶痛绝,誓要他们付出代价。1984 年 6 月 9 日,俄罗斯境内,第三特种部队接收了归顺的东德直升机中队和波兰炮兵部队,并在第二天成功消灭了前来镇压的华约部队。部队壮大之后,指挥官着眼于西方荷兰,准备实现最终目标。先是摧毁敌方指挥系统,脱离华约军队,成功横渡易北河进入西德境内,接着通过一系列战斗摆脱北约的围追堵截。7 月 15 日控制了位于荷兰沃克的美国空军基地——美军将核武器存放于此。在北约和华约的双重围困下,指挥官经过 40 分钟的艰苦守卫,核导弹终于准备就绪,“现在就让他们付出代价”。至此俄国战役结束。美国战役:致命错误1979 年,东西方紧张局势似乎即将缓和,但却发生了欧洲导弹危机,同时北约又发现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大量部队。在美国最重要的指挥中心夏安山内部,一个维护人员的疏忽大意再次让世界陷入战争中。2023-08-30 23:53:191
波兰的剧变对整个东欧剧变有什么影响?
政治权利和人权新闻自由,免于公开或隐蔽的审查迁移自由批评政府的权力,以及抗议示威的权利反对一党专制2023-08-30 23:53:331
波兰团结工会的地下组织时代(1982-1988)
1982年4月日比格涅夫·布扎克(Zbigniew Bujak)、鲍格丹·里斯(Bogdan Lis)、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泽尼乌克(Wu0142adysu0142aw Frasyniuk)和Wu0142adysu0142aw Hardek组织暂时协调委员会(Tymczasowa Komisja Koordynacyjna),以作为地下的团结工会暂时的领导组织。在5月6日另一个地下的团结工会组织(地区协调委员会NSSZ“S”-Regionalna Komisja Koordynacyjna NSZZ S)由伯格坦·鲍鲁西维茨(Bogdan Borusewicz)、Aleksander Hall、Stanisu0142aw Jarosz、鲍格丹·里斯和Marian u015awitek所创建。在6月战斗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 Walczu0105ca)也建立了。在整个1980年代中旬,团结工会一直是波兰唯一的地下组织,由天主教会和中央情报局所支援。所有行动都为波兰的秘密警察追捕,但他们仍然得以做出反击:在1982年5月1日的一系列抗议活动中聚集了好几千人(在格但斯克有几千人)。示威运动在5月3日再度展开,以庆祝已被非法化的五三宪法纪念日。更多罢工在10月11日至13日展开,并在隔年5月再次展开。莱赫·瓦文萨于1982年11月14日被释放,但在12月9日波兰秘密警察再次展开大规模的反团结工会行为,逮捕超过10,000名团结工会的激进份子。在12月27日所有团结工会的财产都被政府转移至由政府所创建的工会—全波兰协议工会(Ogólnopolskie Porozumienie Zwiu0105zków Zawodowych, OPZZ)。戒严法在1983年7月解除,政府对许多遭监禁的工会成员颁布了一次特赦令。更多团结工会份子在1984年7月22日被释放。10月5日莱赫·瓦文萨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波兰政府拒绝给他护照使他无法出国受奖;只能由他的妻子代为领奖。后来证实当时波兰秘密警察准备许多伪造的档案,以作为瓦文萨不道德和进行非法行动的证据,准备交给诺贝尔委员会以试图取消瓦文萨的候选人身分。1984年10月19日波兰秘密警察的干员谋杀了一名相当知名的团结工会支持者,Jerzy Popieu0142uszko神父,在谋杀的真相暴露后,数千名团结工会支持者参与了1984年11月3日他的葬礼。地下组织“S”的几个成员Frasyniuk、鲍格丹·里斯和亚当·米奇尼克在1985年2月13日被逮捕,在审判中他们希望与辩护律师商议的要求都被法官拒绝,并被宣判监禁好几年。1985年3月11日苏联新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他代表了苏联国内新的一批希望改革的世代。包含苏联在内的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情况越加恶化,迫使戈尔巴乔夫展开全面改革,不只是在经济上,也是在政治和社会上。他的政策很快造成苏联卫星国的政治转变,例如波兰人民共和国,1986年9月11日,225名波兰的政治犯被释放。9月30日莱赫·瓦文萨创建了第一个公开的也是合法的团结工会组织(自从戒严令颁布以来)—NSZZ团结工会暂时会议(Tymczasowa Rada NSZZ Solidarnou015bu0107),与他一起的还有伯格坦·鲍鲁西维茨、日比格涅夫·布扎克、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泽尼乌克、Tadeusz Jedynak[12]、鲍格丹·里斯、v| Janusz Pau0142ubicki和Józef Pinior,遍布波兰的许多团结工会分会也陆续公开。1987年10月25日成立了NSZZ团结工会国家执行委员会(Krajowa Komisja Wykonawcza NSZZ Solidarnou015bu0107)。不过团结工会的成员和行动份子虽然比起前几年迫害较为轻微,但仍时常遭到迫害和差别待遇,而且工联内部分裂为两个派系,一派为以瓦文萨为首希望与政府进行谈判,另一派较为激进的派系则计划进行反共产主义的暴力革命。2023-08-30 23:53:401
2022年9月29日是星期几什么日子
老黄历的宜忌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这个就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经验发现,不同的时间宜忌是不一样的,人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当有一个吉利的兆头,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2022年9月29日老黄历查询公历:公元2022年9月29日星期四农历:二零二二年九月(小)初四干支:壬寅年己酉月乙酉日生肖:属虎星座:天秤座星宿:尾宿(尾火虎)本命星宿胎神占方:碓磨门外西北彭祖百忌:乙不栽植千株不长酉不宴客醉坐颠狂今日宜忌分析宜:搬家装修出行旅游修坟修造立碑解除拆卸忌:启钻成服除服移徙塑绘谢土斋醮入殓移柩造船历史上今天出生的人物公元前106年——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庞培出生。1758年——英国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出生。1765年——德国天文学家,婚神星的发现者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出生。1881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出生。1901年——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首创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发展了量子理论米恩里科·费米出生。1907年——中国物理学家吴大猷出生1912年——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出生。1916年——曾任台湾经济部长及中钢董事长,有“赵铁头”的美誉赵耀东出生1924年——着名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陆婉珍出生。1935年——美国摇滚歌手及钢琴家杰瑞·李·刘易斯出生。1937年——香港女商人。曾为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出生。1939年——威尔斯政治家莫洛蒂·摩根出生。1943年——波兰总统,也是团结工会的领袖,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萨出生1943年——台湾政治人物陈定南出生。1956年——英国田径运动员,80年代世界最的中长跑运动员,一共八次打破世界纪录柯埃出生。1958年——香港演员汤镇业出生。1976年——乌克兰足球运动员安德烈·舍甫琴科出生。着名演员沈傲君出生1980年——白俄罗斯人,影视圈外籍才艺美女玛格莉特出生。1980年——台湾女演员安以轩出生。1981年——中国男排选手袁志出生。1984年——德国足球运动员佩尔·默特萨克出生。1988年——NBA俄克拉荷马雷霆得分后卫凯文·杜兰特出生。1989年——中国跳水运动员火亮出生。2023-08-30 23:53:531
团结工会的历史进程
约翰·保罗二世于1979年以教皇身份首次造访波兰,获得上百万人欢迎。促成团结工联最初的成功、以及其他类似的反对运动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式社会由于士气低迷而陷入的内部危机,更由于冷战的压力和经济上的匮乏情况(被称为短缺经济)而进一步恶化。波兰的经济在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Edward Gierek)的领导下曾于1970年代初期相当繁荣,但从1975年开始便由于外债高涨而陷入萧条。第一场罢工行在1976年6月于拉多姆(Radom)和乌尔斯(Ursus)展开,在他们被政府镇压后,劳工运动受到反对派知识份子的支持,当中许多人来自稍早在1976年成立的劳工保护委员会(Komitet Obrony Robotników, KOR)。1977年KOR重新命名为社会自卫委员会(Komitet Samoobrony Spou0142ecznej, KSS-KOR)。1978年10月16日,波兰出生的大主教卡罗尔·沃伊蒂瓦被选为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一年后他造访波兰,吸引上百万波兰民众朝圣,教宗呼吁尊重波兰的传统,并强调自由和人权的重要,同时他也反对暴力的行为。 罢工运动并没有在问题浮现后就迅速爆发,而是在政府和经济状况的困境超过了十年才产生的。在1980年7月,爱德华·吉瑞克的政府面临了经济危机,决定在减缓工资的同时也提升物价。马上引起了一波占领工厂的罢工行动。尽管罢工运动并没有协调指挥的中枢,劳工们发展了一种情报网络来散布他们抗争的新闻。原先在1976年由一群反对派成立以替受害劳工提供支援的劳工保护委员会,将主要产业里的激进派劳工组织了起来。在格但斯克的列宁造船厂,一位起重机操作员、同时也是知名劳工运动领袖的安娜·瓦伦第诺维茨(Anna Walentynowicz)被解雇,激怒了其他的劳工,成为引燃罢工运动的火花。在劳工保护委员会成员的组织下,造船厂劳工们于8月16日展开罢工。之前于1976年遭开除的电工技师列赫·瓦文萨在8月14日11:00抵达造船厂,领导罢工行动[7]。罢工委员会要求重新雇用安娜·瓦伦第诺维茨和列赫·瓦文萨,劳工们还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之前1970年抗议中的牺牲者,并要求保障劳工的权利和提出其他社会要求。虽然在政府的检查制度下媒体极少提起在格但斯克发生的劳工骚乱并且切断了所有从海岸连往内陆的电话线[8],但罢工的消息借由自由欧洲电台的传播散布至铁幕国家,并借着地下的出版刊物和小道传闻将团结工联运动的消息迅速的传遍整个波兰。在格但斯克协议后,纪念1970年镇压中遇难造船厂劳工的纪念碑也完工了,在1980年12月16日揭幕。在8月16日其他罢工委员会的代表抵达了造船厂[9],一起组织了以列赫·瓦文萨为领导的企业间罢工委员会(Miu0119dzyzaku0142adowy Komitet Strajkowy, MKS)。8月17日一名神父Henryk Jankowski[10]在造船厂大门前替劳工们做了弥撒。到了21日劳工们提出了21项要求的清单,所有要求都只是简单的针对当地的问题。清单上首先要求创建一个新的而独立的工会,接着要求放宽检查制度、拥有罢工的权利、作宗教礼拜的权利,并要求释放政治囚犯和改进公共医疗服务[11]。隔天劳工保护委员会的知识份子代表抵达造船厂,宣称将协助进行谈判。同时,由雅塞克·卡兹马尔斯基(Jacek Kaczmarski)所写的抗议歌曲“Mury”(墙壁)也在劳工间广为流传。在8月14日什切青造船厂也加入了罢工[12]。罢工运动沿着海岸迅速扩展,关闭港口并造成经济活动停止。在劳工保护委员会的的激进份子和许多知识份子的协助下,劳工开始占领各式各样的工厂,从采矿场至造船厂。在几天之内,200座工厂加入了罢工,到了8月21日整个波兰都受到了罢工的影响,从沿海城市的造船厂到西里西亚工业区的采矿场都陷入停顿。越来越多新的工会成立并且加入罢工联盟。到整场罢工潮结束时,罢工委员会已经组织了超过600座工厂进行罢工,遍及全波兰。由于受到广泛的群众和其他罢工团体的支持,以及国际性的媒体关注和支持,格但斯克的工人们继续罢工直到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为止。在8月21日由Mieczysu0142aw Jagielski为代表的政府委员会(Komisja Rzu0105dowa)抵达格但斯克[13],另一个以Kazimierz Barcikowski为代表的委员会也被派遣至什切青[14]。在8月30日和31日及9月3日代表劳工的工会与政府签下协议,正式接受许多劳工的要求,包括罢工的权利在内,这个协议被称为格但斯克协议(Porozumienia sierpniowe)。协议也包括了工会的议题,允许人民在共产主义的政治架构内进行民主改变,这被视为是打破统一工人党一党专政的第一个阶段。劳工们主要关心的是建立一个不受共产党控制、并拥有合法罢工权利的独立工会组织,建立这种工会将能清楚代表劳工们的意见。格但斯克的另一项影响是使得原本统一工人党的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在1980年9月被解除职务,改由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Stanisu0142aw Kania)取代。由于罢工行动的胜利,包括列赫·瓦文萨在内的劳工代表们于9月17日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工会,团结工联(Niezaleu017cny Samorzu0105dny Zwiu0105zek Zawodowy Solidarnou015bu0107)就此诞生。这个名称是由Karol Modzelewski[15]所提议的,而著名的标志则是由Jerzy Janiszewski所设计的[16],这个标志在各种团结工联的海报上出现。在1980年12月由劳工们建立的遇难造船厂劳工纪念碑揭幕。在1981年1月15日,包括列赫·瓦文萨在内的团结工联代表团前往罗马和若望·保禄二世会面。在9月5日至10日之间,展开了第一次团结工联的全国性代表大会,9月26日至10月7日列赫·瓦文萨当选了主席。Wieczór Wrocu0142awia - 波兰弗罗茨瓦夫的日报,1981年3月20-21-21的版本,在检查制度介入首页和最后一页(标题为“Co zdarzyu0142o siu0119 w Bydgoszczy? - Pogotowie strajkowe w cau0142ym kraju”(“在比得哥什镇发生什么事了?-整个国家都陷入罢工了吗?”)。印刷房的劳工们决定自行印制这份报纸,以避开检查制度的更改。在此同时团结工联也由单纯的工会转变为一个社会运动。在接下来500天内,由于格但斯克的协议,九百万至一千万劳工、知识份子和学生加入了团结工联或其附属团体(例如在1980年9月成立的独立学生联盟(Niezaleu017cne Zrzeszenie Studentów)、或是在1981年5月成立的农夫工会农业团结工联(NSZZ Rolników Indywidualnych Solidarnou015bu0107)[17])这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一个国家里有四分之一人口自愿地加入了某个组织的历史纪录。一年后团结工联的党纲如此说道:“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自由便没有面包。而我们心里有的不只是面包、奶油和腊肠,还有正义、民主、真理、合法性、人性尊严、信念的自由以及对共和国的改革。”运用罢工和其他抗议行动,团结工联试著逼迫政府改变政策。同时团结工联也谨慎著不使用任何暴力,以避免政府获得任何借口动用保安部队。3月19日发生了27名团结工联成员于比得哥什(Bydgoszcz)被殴打的事件后,团结工联在3月27日发动了一次4小时的全国性罢工,是历史上东欧国家里最大的一次罢工,瘫痪了整个波兰并迫使政府答应展开针对这次殴打事件的调查[18]。波兰的共产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了它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同时团结工联已经准备好与政府进行谈判,但波兰共产党却没有把握要怎么进行谈判,只能颁布一些无意义的声明并拖延时间。在逐渐恶化的共产主义短缺经济以及不愿与团结工联谈判的背景下,越来越明显的是共产政权的唯一选择是展开对这次行动的镇压,否则只能面临失去政权或是革命爆发的结局。在越来越紧绷的气氛下,团结工联在12月3日发表声明,警告若是政府批准对异议人士进行镇压的命令,将会发动一次24小时的罢工,而若是这些镇压真的展开,团结工联将会发动一次全国总罢工。 ZOMO镇暴部队执行戒严令,1982年。在格但斯克协议后,波兰政府受到越来越多来自莫斯科的压力,要求波兰政府采取行动并巩固其立场。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被莫斯科视为太过于独立自主,因此波兰统一工人党在1981年10月18日的中央委员会上将他排除为少数。卡尼亚失去了他第一书记的职位,由主张暴力政策的总理(也是国防部长)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将军所取代。在1981年12月13日,政府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开始取缔团结工联,颁布戒严令并建立救国军事会议(Wojskowa Rada Ocalenia Narodowego, WRON)来取代正常政府机能。在格但斯克的团结工联领导人被拘禁隔离并被严密看守著,数千名团结工联的支持者在午夜被逮捕[19]。在过程中也爆发了数百起罢工和占领工厂的行动,主要在一些最大的工厂和西里西亚的采矿场,但他们很快被准军事的镇暴警察ZOMO部队给平息。其中一次最大的抗议活动在1981年12月16日于Wujek采矿场展开,政府部队对抗议人群开火,杀害9人并造成21人受伤。隔天在格但斯克的抗议活动也导致政府部队开火杀害1人并造成2人受伤。到12月28日罢工已经平息,而团结工联表面上也似乎停止了活动。政府在1982年10月8日彻底非法化并禁止团结工联。[20]在铁幕以外的国际社会谴责雅鲁泽尔斯基的行动并声援团结工联。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对波兰实行经济制裁,并且由中央情报局提供资金给团结工联的地下组织。波兰民众也依然支持着团结工联。戒严法在1983年7月正式解除,不过对于公民自由和政治生活的控制都更为严密了,食物的定量配给也更为严格了,直到1980年代后期为止。 在1982年4月日比格涅夫·布扎克(Zbigniew Bujak)、鲍格丹·里斯(Bogdan Lis)、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泽尼乌克(Wu0142adysu0142aw Frasyniuk)和Wu0142adysu0142aw Hardek组织了暂时协调委员会(Tymczasowa Komisja Koordynacyjna),以作为地下的团结工联暂时的领导组织。在5月6日另一个地下的团结工联组织(地区协调委员会NSSZ“S”-Regionalna Komisja Koordynacyjna NSZZ S)由伯格坦·鲍鲁西维茨(Bogdan Borusewicz)、Aleksander Hall[21]、Stanisu0142aw Jarosz、鲍格丹·里斯和Marian u015awitek所创建。在6月另一个战斗团结工联(Solidarnou015bu0107 Walczu0105ca)也建立了。在整个1980年代中旬,团结工联一直是波兰唯一的地下组织,由天主教教会和中央情报局所支援[23]。所有的行动都为波兰的秘密警察所追捕,但他们仍然得以做出反击:在1982年5月1日的一系列抗议活动中聚集了好几千人(在格但斯克有几千人)。示威运动在5月3日再度展开,以庆祝已被非法化的五三宪法纪念日。更多罢工在10月11日至13日展开,并在隔年5月再次展开。列赫·瓦文萨于1982年11月14日被释放,但在12月9日波兰秘密警察再次展开大规模的反团结工联行为,逮捕超过10,000名团结工联的激进份子。在12月27日所有团结工联的财产都被政府转移至由政府所创建的工会—全波兰协议工会(Ogólnopolskie Porozumienie Zwiu0105zków Zawodowych, OPZZ)。戒严法在1983年7月解除,政府也对许多遭监禁的工会成员颁布了一次特赦令。更多团结工联份子在1984年7月22日被释放。在10月5日列赫·瓦文萨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但波兰政府拒绝给他护照使他无法出国受奖;只能由他的妻子代为领奖。后来还证实了当时波兰秘密警察准备了许多伪造的档案,以作为瓦文萨不道德和进行非法行动的证据,准备交给诺贝尔委员会以试图取消瓦文萨的候选人身份。在1984年10月19日波兰秘密警察的干员谋杀了一名相当知名的团结工联支持者,Jerzy Popieu0142uszko神父[24],在谋杀的真相暴露后,数千名团结工联支持者参与了1984年11月3日他的葬礼。地下组织“S”的几个成员Frasyniuk、鲍格丹·里斯和亚当·米奇尼克(Adam Michnik)在1985年2月13日被逮捕,在审判中他们希望与辩护律师商议的要求都被法官拒绝,并被宣判监禁好几年。苏联第一书记戈尔巴乔夫和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间的会面,标志了东西方关系改善的开始。在1985年3月11日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他代表了苏联国内新的一批希望改革的世代。包含苏联在内的东欧共产国家经济情况越加恶化,迫使戈尔巴乔夫展开一些改革,不只是在经济上(新思维perestroika),也是在政治和社会上的(开放性glasnost)。他的政策很快造成苏联卫星国家的政治转变,例如波兰人民共和国,在1986年9月11日,225名波兰的政治犯被释放。在9月30日列赫·瓦文萨创建了第一个公开的也是合法的团结工联组织(自从戒严令颁布以来)—NSZZ团结工联暂时会议(Tymczasowa Rada NSZZ Solidarnou015bu0107),与他一起的还有伯格坦·鲍鲁西维茨、日比格涅夫·布扎克、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泽尼乌克、Tadeusz Jedynak[25]、鲍格丹·里斯、Janusz Pau0142ubicki[26]和Józef Pinior,遍布波兰的许多团结工联分会也陆续公开。到了1987年10月25日成立了NSZZ团结工联国家执行委员会(Krajowa Komisja Wykonawcza NSZZ Solidarnou015bu0107)。不过团结工联的成员和行动份子仍时常遭到迫害和差别待遇(虽然比起前几年较为轻微),而且工联内部分裂为两个派系,一派为以瓦文萨为首希望与政府进行谈判,另一派较为激进的派系则计划进行反共产主义的革命。 到了1988年经济状况已经比8年前还要恶劣,国际间的制裁加上政府缺乏改革的意愿使得既有的问题更加剧烈。无能的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上浪费劳力和资源,生产的产品质量低劣而又缺乏需求。由于国际的制裁和其产品的低劣品质,波兰产品的出口量极低。也缺乏足够的资本以对老旧工厂实行现代化,而短缺经济也造成商店门前大排长龙、和空荡荡的商品货架。总理米奇斯瓦夫·拉科夫斯基(Mieczysu0142aw Rakowski)推行的改革开始的太晚、而且规模也太小,苏联国内的改革也得苏联无意继续支撑他们的傀儡国家。在1988年4月21日开始了一次新的罢工,从Stalowa Wola的炼钢厂展开。来自格但斯克造船厂的劳工于5月2日加入了罢工。这次罢工被政府于5月5日至5月10日镇压,但没有完全停止:新的罢工于8月15日在亚斯琴别-兹德鲁伊(Jastrzu0119bie Zdrój)的一座采矿场再度展开。到8月20日罢工已经蔓延至其他采矿场,在8月22日格但斯克造船厂也加入了罢工。波兰政府这次决定与劳工展开谈判。8月26日,内务部长切斯瓦夫·基斯查克(Czesu0142aw Kiszczak)在电视上宣布政府有意愿进行谈判,5天后他与列赫·瓦文萨会面,罢工并在隔天结束。在10月30日举行的一场瓦文萨与Alfred Miodowicz(亲政府的工会—全波兰协议工会的领导人)的电视辩论中[27],瓦文萨借由辩论赢得公共关系的胜利。在12月18日一个有100名成员的公民委员会(Komitet Obywatelski)在团结工联内成立。它是团结工联内部因对政府的反对程度不同而产生的分歧之一,每个派系在反对政府的看法上都有所不同。以瓦文萨和大多数团结工联领导人为首的派系支持进行谈判,不过仍有一些少数派系主张进行反共产的革命。无论如何,团结工联在瓦文萨的领导下,决定追求以和平方式进行。而主张暴力革命的派系从来没有获得太大权力,也没有采取过任何行动。波兰圆桌会议。在1989年1月27日,以瓦文萨为首的反对团体代表团与基斯查克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进行了圆桌会议,总共56人参加:20人来自“S”团结工联、6人来自OPZZ团结工联、14人来自PZPR(波兰统一工人党)、14人“独立权威人士”以及2名神父。圆桌会议在华沙举行,从1989年2月6日直到4月4日。以雅鲁泽尔斯基将军为首的波兰共产党希望能吸收突出的反对派领袖加入统治阶层,而无需变更现有的政治结构。在实际上,这场会议彻底改变了波兰政府和社会的型态。经过会议讨论后,团结工联被正式合法化,而新成立的团结工联公民委员会(Komitet Obywatelski Solidarnou015bu0107)也被允许参加即将到来的选举。选举法规定团结工联可以推派35%议席的众议院候选人,但并没有限制参议院参选人的数量。宣传活动得以在投票日之前合法进行。在5月8日第一份支持团结工联的报纸选举日报(Gazeta Wyborcza)开始发行,瓦文萨与其他候选人的宣传海报传遍全国。在一次选举前的民意测验指出波兰共产政府将会获胜,但第一回选举结果显然是团结工联大获全盛,取得众议院161个议席中的160个,以及参议院99个议席中的92个。而第二回选举团结工联则赢得几乎每一个议席—161个众议院席次、99个参议院席次。这场选举彻底击败了统一工人党和其傀儡政党,团结工联不可思议的压倒性胜利也震惊了每个人。新的众议院被团结工联牢牢掌控。在6月23日一个新的“团结工联”公民国会俱乐部(Obywatelski Klub Parlamentarny Solidarnou015bu0107)成立,由布罗尼斯瓦夫·葛莱米克(Bronisu0142aw Geremek)所领导,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傀儡政党:ZSL和SD也反叛了统一工人党、加入这个新政党,因为他们发现自己已经成为极少数了。在8月24日众议院选出团结工联的代表泰狄士·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为波兰总理。他是1945年以来第一个非共产党的波兰总理。到8月底以团结工联为首的联合政府形成了。 共产主义政权的垮台标志了波兰历史和团结工联新的一章。在击败共产政权后团结工联的角色变的较不重要了,也不太能适应作为一个政党的角色,很快的团结工联的支持度开始降低。在团结工联内部各派系的冲突越演越烈。列赫·瓦文萨被选为团结工联的主席,但他的支持度显然将会逐渐下降。瓦文萨在工联内的主要对手弗拉迪斯沃夫·弗拉泽尼乌克离开了团结工联。在9月瓦文萨宣布选举日报没有权力继续使用团结工联的标志。接着瓦文萨表示了参加1990年波兰总统选举的意愿。在12月瓦文萨当选了总统,辞去了团结工联主席的职位,也成为了第一个经由普选选出的波兰总统。隔年的2月,马利安·克萨克莱夫斯(Marian Krzaklewski)当选了团结工联的领导人。尽管瓦文萨担任波兰的总统,他的政见和团结工联新的领导阶层产生了分歧。因此团结工联不再支持他,反而越来越批评政府的表现,并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政党以参与1991年波兰国会选举。这次选举有非常多政党参与角逐,许多都自称为反共产主义的代表,而NSZZ“团结工联”党只获得了5%的选票。在1992年1月13日团结工联宣布发起第一次针对民主政府的罢工:为期1个小时,以反对提升能源价格的政策。另一次为期2小时的罢工在12月14日展开。在1993年5月19日团结工联的代表对政府总理发起了不信任动议,动议通过了,但总统瓦文萨没有接受总理的辞职,并解散了国会。由于解散国会而在接下来1993年再度举行的国会选举中,显现了团结工联的支持度在经过3年后下降至何种地步。尽管许多团结工联的成员试图与右翼的政府划清界线并采取较为左翼的姿态,但团结工联仍然被视为是与政府同一路线的团体,并且支持度持续下跌。由于国家从共产主义制度转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阵痛期中无法立刻提升财富和生活水平,对经济的电击疗法也遭遇越来越多反对。在选举中团结工联只获得4.9%的选票,距离进入国会所需的5%门槛还相差0.1%(团结工联还有9个参议院议席,比之前减少2席),而胜利的政党则是民主左派联盟(Sojusz Lewicy Demokratycznej)—一个后共产主义的左翼政党。相当讽刺的转变是,团结工联加入了之前的敌人—全波兰协议工会(OPZZ),而许多抗议者也是由两个工会所共同组织的。在接下来一年里,团结工联组织了几次罢工以抗议波兰采矿产业的劳工处境。1995年一次在波兰国会门口发动的抗议遭到警方驱离,只不过使用的是警棍和强力水柱、而不是真枪实弹了。团结工联决定在1995年波兰总统选举中支持瓦文萨,但这场选举成为民主左派联盟第二次胜利,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以51.72%的选票当选总统。团结工联呼吁进行第二次选举的,但并没有引起太多人注意。不过众议院仍然得以通过一项谴责1981年戒严法的动议(尽管民主左派联盟反对之)。同时,左翼的全波兰协议工会OPZZ拥有250万名成员,超过了现在团结工联成员的2倍(130万名成员)[28]。在1996年6月团结工联选举行动(Akcja Wyborcza Solidarnou015bu0107, AWS)成立,由超过30个右翼政党组成,联合了自由派、保守派和基督教民主主义的力量。在1997年的波兰国会选举中获胜,耶日·布泽克(Jerzy Buzek)成为总理。不过,在许多有关改革的国内争议,以及是否在1999年加入北约、和是否加入欧盟等争议,加上许多党内的内斗以及贪污的丑闻,使得AWS失去了大量民意支持。AWS的领导人马利安·克萨克莱夫斯输掉了2000年的总统选举,而在2001年的国会选举AWS甚至连1席议席都没有拿下。目前,团结工联有着150万成员,但在政治上的影响力极小。在团结工联的战略计划上宣称道:“(团结工联)...以基督徒伦理和天主教社会训导来作为行动基础,领导保护劳工利益的行动,并满足劳工在物质、社会和文化上的抱负。”2023-08-30 23:54:021
为什么东欧许多国家改资本主义后发展相当迅速,几年时间就超过以前几十年的发展
西欧各国领土狭小,各自物产有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各需所求,必须进行大规模贸易。贸易的必须,促进了商业大繁荣。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另外,对于东方香料和黄金的渴求,使西欧人的触角不断外扩,极大的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对于现代人来说,也许体味不到香料对于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但对于古人——特别是西欧人,香料是必须的。欧洲人日常食品中,肉类占很大比重。从前没有有效的食物储存技术,腌制食物是使秋天获得的食物得以维持过冬的唯一方法,而腌制食物需要大量使用香料原料香料与香料原料等食品添加物等在欧洲,香料的产量很少。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前往印度的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发现一条香料的贸易途径。可以说,香料和黄金、传教一样,是促成欧洲地理大发现的重要原因。资本主义社会是法治的社会,而社会的基础便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商业,便是建立在平等贸易的基础上的。平等,便是对封建等级制度的君主制有力的武器。(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中国刚进入封建社会时,商鞅,韩非等就提出重农抑商,强本抑末的主张与措施,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从这方面来讲,平等的商业与平等的资本主义社会在相互促进相互辉映。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资本积累的要求,是资产阶级的要求,在初期,便是商业发展的要求。可以这么说,没有自由的国际商业贸易的大发展,就没有资本主义。而对于中国,长江黄河着中国的“两河流域”是世界上最适宜发展农耕的地区,地大物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而这造就了灿烂的古代中国农耕文明。也正是这,阻碍了中国社会随着历史变革。适宜的农耕区域,强大的农耕文明,创造了安逸的是社会环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中早期的社会进步。但是也催生出了顽固的自然经济,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氛围。中国古代社会阶层化为“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商人地位底下。自然经济,自给自足,商品流通力低下。在春秋战国时期,即中国刚进入封建社会时,就有商鞅,韩非等就提出重农抑商,强本抑末的主张与措施,统治者对商业的限制由来久。没有广泛的自由贸易作为基础,资本主义只能是萌芽。首先,所谓禁欲主义禁欲主义是指一种以戒除世俗欢愉为特点的生活(也称苦修)。那些实践禁欲主义生活方式的人,通常会感到他们的所作所为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他们不断地追求这种生活,以达到更高的精神层次。怎么解读这都是个宗教特有名词吧?总不能说成意识形态吧? 在西欧典型的经济模式的是庄园经济。庄园土地一般分为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有的也包括部分的自由地。庄园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庄园生产主要是为生产者自家和领主提供生活资料,庄园的产品很少拿出去卖。封建地产的经营并非只有庄园一种形式,此外还有敞地制和租佃制;庄园里的土地除领主土地和农奴的份地外,还有自由地;庄园里的生产者也并非是清一色的农奴,还有自由佃户、雇工等;劳役地租也并非是惟一的形式,与其并行的还有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这种庄园只是中世纪西欧的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但不是惟一的生产组织形式,此外还有许多自由地,实行租佃制经营方式。农民并没有完全农奴化,社会上还存在许多自由农民,即便在庄园里,除农奴外还有自由佃户和雇工等。2023-08-30 23:54:1711
梵蒂冈有数百亿资产,文莱全民富豪,钱都哪里来的?
世界上有一些国家,地盘小的可怜,都是“袖珍”级别,但是其资产却令人瞠目结舌。而且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情报网,甚至可以对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产生重要的威胁。在这之中,有文莱这样的富裕资源国,也有圣马力诺这样的旅游兴邦国,更有梵蒂冈这样什么都没有,但是富到极点的诡异存在。那么这些国家都是如何发家致富?又是如何影响世界的呢?全民都是富豪在摩纳哥,有人曾经戏言整个国家路边上开宝马的都算是穷人了,遍地不是法拉利就是迈凯伦,豪车满天飞。其实这个国家本来并没有这么富裕,但是作为小国自有一套生财之道,摩纳哥的秘诀就是一个字——赌。摩纳哥和澳门的发财手段如出一辙,1856年摩纳哥发生经济危机之后,由于当时欧洲各国普遍禁止赌博,且摩纳哥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所以摩纳哥国王下令开放这一行业,巨额利润瞬间流入这个小国,使其变成了旅游胜地。也因此摩纳哥摆脱经济危机快速富裕。不过也不是每个国家都是走歪门邪道的,比如说文莱这个国家也非常的富裕,每个家庭不仅都享受高额补助,而且只要出国留学所有费用都是国家承担,其狭小的国土面积和巨额的外汇储备形成了鲜明对比,不过它的发财之路靠的是三个字——卖石油。文莱的石油收入非常之高,其高达14亿桶的高额储备让这个国家成为了堪比新加坡的东南亚富国。不过和摩纳哥与文莱相比,还有的国家更加的剑走偏锋,比如世界上最小的岛国瑙鲁,这国家除了鸟粪之外基本没啥资源,然而这个国家的鸟粪居然成了它最强的出口产品。由于此国是建立在鸟粪固化形成的岛屿之上,所以鸟粪开采成磷酸盐很容易,出口磷酸盐是这个国家的主要收入之一。不过这种挖自己祖坟竭泽而渔的方法确实危害巨大,瑙鲁自己岛屿基本都要被挖空了,所以现在这个国家的主要收入靠的是当避税天堂吃利息,另外还在寻找新家。相比之下,意大利城国圣马力诺就科学的多了,作为一个城市国家,圣马力诺完全被意大利包围,不过它是靠卖邮票和旅游维持生计的,且收入很高,圣马力诺的居民生活也是衣食无忧,这些小国都富得流油,不过它们比起下面这个小国来说,还算不得厉害。要说世界上最小而又最牛的国家,那毫无疑问就是梵蒂冈了。最小,但是最牛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面积为0.449平方千米,这面积小到什么地步呢?大概就天安门广场那么大。别看梵蒂冈是这么小的一个国家,但是五脏六腑一样俱全,其政府部门非常齐备,而且全梵蒂冈除了没有理发店以外,其它基本都有。虽然农业工业这些都是没有的,但是梵蒂冈掌握数百家跨国企业,有数百亿美元的资产,还有一个庞大完备的情报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十几亿天主教信徒都受到梵蒂冈圣座的影响,堪称一个最牛的小国。可能说到这,有人就会表示不服了,斯大林曾经说过:“教皇,他有几个装甲师?”这句话毫不是对教皇的无限蔑视,毕竟梵蒂冈一无兵(要有也是瑞士提供的雇佣军),二无任何工业能力,但是梵蒂冈的作用可比斯大林看到的大多了。1978年,保罗(禄)二世当选教皇,这位波兰教皇对当时的波兰工人党极端敌视,结果波兰当局深知西方的阴谋,拒绝给这位教皇颁发通行证,他就发动波兰全国的教会要求进入波兰布道,波兰90%的人口都信仰天主教,立刻对当局形成了巨大压力。无奈之下,波兰宣布保罗可以来波兰,结果这货到了波兰以后的各种操作令人瞠目结舌,先是亲吻波兰胜利广场的土地,宣布所谓“历史不能拒绝基督”,然后拥抱了当时波兰著名反对派领袖瓦文萨,到了1987年,更是在波兰全境宣传,波兰“必须把争取政治多元化放在首位”这位教皇的行动直接加速了波兰的剧变。可以说斯大林口中的装甲师都未必比得上这位教皇的威力,就像1948年意大利大选期间,本来意大利的左翼已经取得了一定优势,可以接管政权,但是教皇直接发动300个教区的18000个教会影响了300多万人口投票,教皇让教士们玩命的鼓动选民不要投票给左翼,同时口号明确:“投基督徒的票,投基督教民主党的票”。于是乎意大利左翼在强大的选举攻势面前败下阵来。梵蒂冈和美国一直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美国中情局的组建很多地方都参考了梵蒂冈的情报模式,梵蒂冈情报网络遍布全球,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情报体系之一。梵蒂冈的传教士们都有着世俗和宗教两种身份,需要用宗教身份的时候,他们就是比外交人员更具有“豁免权”的存在,但是世俗身份又可以进出各种地方,可以说梵蒂冈的情报来源十分广泛,所以其在全欧的几百亿投资才能如鱼得水。美国国务卿黑格曾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梵蒂冈获得的信息肯定比我们获得的既准又快。虽然我们也有获得信息的良好渠道,但要送到我们手里,时间较长。梵蒂冈和美国之间的同盟关系,保证了梵蒂冈地位的强大,无论是美古建交,还是越南战争都隐藏着教皇的影子。梵蒂冈的特殊身份,看似中立其实又偏向美国的实际地位,让它十分强大,成了美国在宗教世界的“灯塔”。可以说梵蒂冈的强大和以上国家都不太一样,这个小国并不小,所以很多学者都认为,梵蒂冈是一个能够与各大强权媲美的“世界隐藏强国”。2023-08-30 23:54:404
请问圆桌时代的含义的是什么?是哪一段历史时期?
只得是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指围绕圆桌举行的会议,圆桌并没有主席位置,亦没有随从位置,人人平等。 此概念源自英国传说里的亚瑟王与其圆桌骑士在卡默洛特时代的习俗。 下面是具体的介绍, 您可以不看: 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 圆桌会议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平等起见,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仍摆成圆形。 在国际会议的实践中,主席和各国代表的席位不分上下尊卑,可避免其他排座方式出现一些代表席位居前、居中,另一些代表居后、居侧的矛盾,更好体现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来源于英国亚瑟王的传说。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士们共商国是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骑士和君主之间不排位次。圆桌会议由此得名。至今,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堡还保留着一张这样的圆桌。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但圆桌会议的精神则延续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形式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 直到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也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一种重要的协商和讨论形式。 编辑本段 圆桌会议的基本规则 作为一种新型会议范式,圆桌会议蕴涵着许多现实意义的同时,在实施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如领导权力问题、角色与职责问题等。这些新问题能否有效及时地解决,直接关涉着圆桌会议的成功与失败。因此,圆桌会议客观上要求有一个组织活动的指导原则、行为规范。 1.制订规则的重要性 首先,圆桌会议规则是实现圆桌会议规范化的制度保证。圆桌会议还处在发轫期,各项管理和实施还不成熟,需要一定的规则来使其走向规范化之路;其次,圆桌会议规则促使圆桌会议更加科学化。圆桌会议的举行时间、地点、议事程序、决策方式等会议要素只有在遵守会议规则的情形下,才能科学化运行;再次,圆桌会议规则能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圆桌会议规则的基本内容 圆桌会议规则和传统会议规则在有关会议要素的协调和会议程序的安排上大体一致。但前者又存在着特有的规则,我们认为这些规则对圆桌会议的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 角色对等规则。角色对等是指与会成员发言权的平等,表决权的平等和决策权的平等。圆桌会议的扁平化特征表明与会成员之间废除了等级制,在会议实施过程中,自始至终保持一种平等身份来参与会议的各项议程。 议事不议人规则。即使是人事会议,也要预先发给大家客观实际的调查材料,让大家根据工作需要,提名相对适合的人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议人上,尤其不能放在议论人的缺点上。 非人数优势规则。圆桌会议不能轻易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裁决,因为它不会让人心服,而且结论也常常错误。“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这话是对的。重在弄清楚每个方案的利弊,尽可能做到以理服人。 非决定规则。不是每一个圆桌会议都要做出决定,即便是这个圆桌会议开的很成功也可不做结论。圆桌会议容纳激励的论争,可以下次会议继续讨论而不做出决定。做出决策看起来好像可以平息会议中的纷争,甚至还可以舒缓对任务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紧张,却可能产生了自以为任务有进展的假象。 编辑本段 作用目的 “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也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一种重要的协商和 圆桌会议讨论形式。把“圆桌会议”作为团队学习进行深度汇谈的一种组织形式,指所有的与会者,不论身份、不分级别地围桌坐下,大家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所有的与会者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假设,但是不能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彼此之间没有阶层,没有权威,不受束缚,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圆桌会议”是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与会者不分等级围圆桌而坐,每个人都以平等的身份参加会议。代表与会者一律平等,因而成为国际和外交会议的一种形式,主席和各国代表的席位不分上下尊卑,更好体现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 编辑本段 历史起源 圆桌会议(亚瑟王的骑士)联合国安理会和其它国际会议,以及在举行国际政治谈判时,大多开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的历史起源:以前中外会议,尤其是那些正式的会议或宴会,非常讲究主宾的席位座次 ,一般都是让主、尊、长者居中而坐,宾客则根据其身份、地位、辈分,一左一右,依次安排在主位的两面;但如果碰巧客人都是显贵尊长,就不好办了。 公元5世纪时,英国的亚瑟王想出了一个办法,即他和他的骑士们举行会议时,不分上下席位,围着圆桌而坐,这样就避免了与会者席位上下而引起的纠纷。于是便形成了“圆桌会议”。圆桌会议不分上下尊卑,含有与会者“一律平等”和“协商”的意思。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会议便多采用圆桌会议的形式。“圆桌会议”一直沿用至今天。 编辑本段 圆桌会议的运作方式 圆桌会议的运作实质上就是通过发挥圆桌会议的功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提高机构的效能,实现学习型领导班子共同目标的过程。我们认为,圆桌会议的运作方式重点在于做好信息处理、有效反馈和全息沟通。 1.信息处理 信息处理是现代认知学的重要内容,在各种情况下预见可能发生的事情的能力、制定计划的想像力等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信息处理的质量,它决定了采取的是明智还是愚蠢的行动。圆桌会议的信息处理主要有分析和联合两种方法。分析法是对与会成员提供的信息进行逐个解析,区别它们之间的异同,择取最富有建设性的信息;联合法基于集体交流的智能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它是将许多个别信息聚集在一起,让其相互对比、碰撞,实现优化的信息处理方法。做好信息处理需要做到:寻找充满创造性的观点;预测有前景的短期结果和长期结果;根据重要因素,对各种选择的观点和预测的结果进行评估;权衡各方面因素,系统地判断应该进行的行动。总之,与会成员必须搜集和提供信息,避免视角的狭隘,在复杂的形势下应对各种因素,选择切实可行的行动路线。 2.有效反馈 行为心理和认知习惯的研究表明,行为的改进取决于反馈。为了让与会成员个体行动和会议进行得更有成效,圆桌会议需要有效反馈。在与会成员共同思考问题时,肯定有时会意见不一,并相互表达自己的观点,从别人那里得到反馈往往是避免失去判断力和客观性的有效途径。圆桌会议的有效反馈有三种方式,即反思式反馈、褒贬式反馈和解构式反馈。反思式反馈是在与会人员之间展开讨论。褒贬式反馈需要事先对与会成员表明一定的期望,期望的内容紧密联系会议的议题。通常夸奖带有积极的象征性行为,有助于有效的信息处理;批评意味着确保能够有的放矢地针对某项错误决策进行有效矫正。解构式反馈提供了更具交互性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并打开了在其他情况下往往关闭的渠道,有着非常高的正确程度和更开放的交流方式。 3.全息沟通 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和信息的交换,是将思想和信息由一个人传达给另一个人,逐渐广泛传播的过程。著名组织管理学家巴纳德认为“沟通是把一个组织中的成员联系在一起,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手段”。在一定意义上,没有沟通,就没有会议。对于学习型领导班子而言,举行圆桌会议需要全息沟通。全息沟通对于圆桌会议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有助于作出决策。圆桌会议上进行决策会涉及干什么、怎么干、何时干等问题。遇到这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与会成员要通过沟通获取大量的信息情报,然后进行决策;二是促使领导班子协调有效地举行会议。与会成员的职务是相互依存的,依存性越大,对协调的需要越高,而协调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实现。没有全方位的沟通,与会成员之间存在着隔膜,对整个会议效果造成负面影响。 全息沟通要讲究一定的艺术:首先,必须目的明确、思路清晰、注意表达方式。尤其要实心实意听取不同意见,建立沟通双方的信任和感情。其次,要选择有利的时机,采取适宜的方式。在不同情况下要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要抓住最有利的沟通时机。再次,沟通要与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度。另外,沟通要讲究“听”和“说”的艺术。沟通过程中,相互主动听取意见;要善解人意,体味对方的情感变化和言外之意,做到心领神会。不仅要会听,还得会说,会表达自己的意见。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诚恳谦虚。 编辑本段 圆桌会议的适用范围 现在我们把“圆桌会议”作为团队学习进行深度汇谈的一种组织形式,指所有的与会者,不论身份、不分级别地围桌坐下,大家就一个主题进行讨论,所有的与会者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假设,但是不能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评论,彼此之间没有阶层,没有权威,不受束缚,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 编辑本段 圆桌会议应把握的问题 组织好圆桌会议把握三点: 一是要把握圆桌会议的实质。是不是圆桌会议,不取决于会议桌的形状,而是取决于会议组织形式的内涵。要本着发扬民主平等、知识共享、充分交流、科学决策的精神开好圆桌会议; 二是必须结合学习型领导班子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来决定会议的具体程序和形式。不同层次、不同部门的领导班子,相应的圆桌会议所需规范的范围与程度就要有所区别,规范的点与面也各有侧重。如党委班子的圆桌会议要与民主集中制相结合,行政工作的圆桌会议要与首席问责制相结合。会议的内容和侧重点不同,圆桌会议的组织程序和形式也不能一概而论; 三是由于信息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通信和互联网络的广泛应用,必定为圆桌会议赋予新的形式和内容。学习型领导班子应适应新知识、新技术发展的要求,为圆桌会议创造新的形式和内容,使圆桌会议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编辑本段 圆桌会议的经典案例 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但圆桌会议的精神则延续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形式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到今天“圆桌会议”已成为平等交流、意见开放的代名词,是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一种重要的协商和讨论形式。 编辑本段 波兰圆桌会议 1989年2月6日,波兰“圆桌会议”开幕了。波兰党政当局和政治反对派代表, 圆桌会议以及各界名流57人一同坐在圆桌旁,共商国家大事。这是波兰为寻求民族谅解开辟的新途径。举行圆桌会议的动议是波兰当局1988年8月中旬提出的,当时正值波兰198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工潮。波兰内务部长基什查克将军受命提出,如果瓦文萨(波兰团结工会主席)帮助说服工人停止罢工,就意味着圆桌会议的开始。瓦文萨响应这一呼吁,于8月31日同基什查克举行了第一次会晤。而后,他奔赴各罢工地点,制止了罢工浪潮。1988年底,二人又进行了两次会晤,就召开圆桌会议等问题进行磋商。由于双方在会议议题、开会时间和代表人选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致使会期一再拖延。 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了十届十中全会续会,会上进一步讨论了改革党、 圆桌会议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问题,并分别就两个问题作出决议。会议指出,波兰愿意同每一个建设性的政治力量进行对话,共同寻求谅解的形式;主张在民族谅解的条件下取消对成立新工会的限制,但前提条件是新成立的工会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秩序,利用本国的财政资助制止破坏社会安宁和国家稳定的行为。团结工会全国执委会对波党中央的决议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向社会对话迈出的重大步伐”,团结工会将以国家利益为重,遵守国家现行法律,并表示为了国家前途要尽快开始谈判。1月27日,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同内务部长基什查克举行了第四次会晤,双方同意2月6日开始正式举行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历尽周折得以召开,主要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双方都变得更加明智的结果。以瓦文萨为代表的团结工会温和派经过1981年的挫折也接受了教训,认识到一味罢工不是克服危 圆桌会议机、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径,于是接受了当局提出举行圆桌会议的倡议。参加第一次圆桌会议的团结工会代表中包括当局曾经极力反对的“极端分子”库龙和米赫尼克。会上各方代表阐述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随后成立了三个专题小组,分别就经济和社会政策、工会多元化、政治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根据代表的建议,在小组之下还设立了外债问题、环保问题、物价和收入问题分组。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波兰“圆桌会议”于4月5日闭幕,双方签署了一项《公报》和3个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工会多元化问题的协议。波兰内务部长在会议结束时指出:“圆桌会议”将成为通向民主和自由的波兰之路的开端。2023-08-30 23:56:291
世界的传奇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下载地址私信你了,点击右上消息可以看到。2023-08-30 23:56:361
9月29日出生的名人明星有哪些?
9月29日出生的名人: 公元前106年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庞培出生。 1758年英国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出生。 1765年德国天文学家,婚神星的发现者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出生。 1881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出生。 1901年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首创了u03b2衰变的定量理论,发展了量子理论米恩里科费米出生。 1904年苏联作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 1907年中国物理学家吴大猷出生 1912年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出生。 1916年曾任台湾经济部长及中钢董事长,有赵铁头的美誉赵耀东出生 1924年著名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陆婉珍出生。 1935年美国摇滚歌手及钢琴家杰瑞李刘易斯出生。 1936年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出生。 1937年香港女商人。曾为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出生。 1939年威尔斯政治家莫洛蒂摩根出生。 1943年波兰总统,也是团结工会的领袖,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萨出生 1943年台湾政治人物陈定南出生。 1956年英国田径运动员,80年代世界最的中长跑运动员,一共八次打破世界纪录柯埃出生。 1958年香港演员汤镇业出生。 1976年乌克兰足球运动员安德烈舍甫琴科出生。著名演员沈傲君出生 1980年白俄罗斯人,影视圈外籍才艺美女玛格莉特出生。 1980年台湾女演员安以轩出生。 1981年中国男排选手袁志出生。 1984年德国足球运动员佩尔默特萨克出生。 1988年NBA俄克拉荷马雷霆得分后卫凯文杜兰特出生。 1989年中国跳水运动员火亮出生。2023-08-30 23:56:431
面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国家做出来怎样的选择,结果如何
亚洲:以中国为例,中国从苏联模式中吸收了有益因素为我所用,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探索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一系列成功!欧洲:东欧的原社会主义国家中,南斯拉夫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波兰和匈牙利在1956年波匈时间后,分别由哥穆尔卡和卡达尔推行计划和市场经济结合制度(波兰)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政策(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在1968年由杜布切克推行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即”布拉格之春”。以上东欧国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最终激化了民族矛盾而导致解体,波兰的瓦文萨由此成立团结工会,匈牙利取得成效在东欧最大,但也停滞不前,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引发了苏联为首的华约国家出兵入侵插手干涉,一句话:以上东欧国家改革最终引发剧变。苏联: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巨大成就,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模式僵化,改革仅是小修小补,没有实质触动根基,末代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乘虚而入,导致苏联和东欧一样发生剧变,最终解体。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国家改革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在中华走向复兴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教育意义。2023-08-30 23:56:491
欧剧历史发展情况和特点
波兰 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匈牙利(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 。1956年7月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艾尔诺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纳吉·伊姆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纳吉·伊姆雷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10月30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取消一党执政 。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 。11月1日 ,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1月4日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 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纳吉个人的命运也很耐人寻味。纳吉及其政府成员携家人共47人前往南斯拉夫驻匈使馆寻求政治避难。11月22 日,在得到匈牙利方面将纳吉等人送回各自家中并保障其安全的承诺后,南斯拉夫同意纳吉等人离开使馆。可是,纳吉等人坐的车刚驶离使馆就遭到苏军的劫持,第二天被送至罗马尼亚,软禁在靠近布加勒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别墅。1958年1月28 日,“纳吉案件”的审理在布达佩斯正式拉开帷幕。纳吉被指控犯有“发动并领导阴谋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叛国罪”。 1958年6月16日,媒体公布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关于判处纳吉·伊姆雷和他的同谋者死刑和徒刑的公告》。民主德国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罗马尼亚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ské jaro 俄语: пражская 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与中欧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共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斯大林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纳特拉主义所取代。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结局最终,除苏联解体之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2023-08-30 23:57:341
5该拉...帮帮忙拉如题 谢谢了
苏利·普吕多姆ReneSullyPrudhomme 只有在偶然的机会里才能得到不竭的灵感。 台奥多尔·蒙森TheodorMommsen 人的判断力只有以结果为验证。 马丁纽斯·比昂逊BjornstjerneMartiniusBjornson 强调生命的黑暗面对我们是无益的。 玛丽S.居里MarieS.Curie 在捷径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 伊万P.巴甫洛夫IvanP.Pavlov 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 亨里克,显克微支HenrykSienkiewicz 信念就是生存的基础。 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 明智的百分之九十在于明智得及时。 约瑟夫·鲁德雅德·吉卜林JosephRudyardKipling 生存就是斗争。 鲁道夫。奥伊肯RudolfEuchen 青春不能用年龄来衡定。 欧内斯特·卢瑟福ErnestRutherford 科学家是综合了几千人的智慧。 塞尔玛·拉格洛芙SelmaLagelof 孤独可以毁灭人。 保尔·海泽PaulHeyse 人生像一头马,轻快而健壮的马。 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Maeterlinck 我们除了由自己掌握命运之星,别无他法。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abindranathTagore 智慧比知识的内涵丰富得多。 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 暂时的是现实,永生的是理想。 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托马斯·伍德罗·威尔逊ThomasWoodrowWilson 书籍——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 克努特·汉姆生KnutHamsun 一个有学问的人道路宽广。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 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少说空话。 阿纳托尔·法朗士AnatoleFrance 这世间真正的幸福,不是接受而是给予。 尼尔斯H.D.玻尔NielsH.D.Bohr 人应当具有驾驭激情的本领。 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ButtlerYeats 没有美好的东西不需耗费精力。 符瓦迪斯瓦夫·莱蒙特WladyslawReymont 一个人是不能跟大家完全隔绝地生活下去。 乔治·萧伯纳GeorgeBernardShaw 行动是通往知识的惟一的路。 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 有智慧的人是世界公民。 西格里德·温塞特SigridUndset 信仰坚定的人是一刻也不会迷失方向的。 托马斯·曼ThomasMann 信心就是痛苦中的明星。 辛格莱·刘易斯SinclirLewis 正确的道路不是遍地玫瑰。 维尔纳·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 科学植根于对话之中。 约翰·高尔斯华绥JohnGalsworthy 人本来是天天靠思想和愿望生活的。 伊凡·布宁IvanBunin 受凉后才体味到温暖的甜蜜。 路易吉·皮兰德娄LuigiPirandello 理智没有盲目的本能来充实,那就只是一个空壳! 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FredericJoliot-Curie 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 尤金·奥尼尔Eugene0"Neill 抓紧时机,这是我成功的秘诀。 罗歇·马丁·杜·伽尔RogerMartinduGard 一个自信的人只会勇往直前。 恩里科·费米EnricoFermi 掌握科学的动力和工具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赛珍珠PearlS.Buck 生活正像一本必须同时读完每页的书。 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Fleming 不要等待运气降临,应该去努力掌握知识。 赫尔曼·黑塞HermannHesse 人生就是人类使自己面对永恒的能力和良心。 安德烈·纪德AndreGide 越年轻,越不能跟丑事妥协。 托马斯·史登斯·艾略特ThomasStearnsEliot 在愚蠢无益的笑声中,智慧只听到其中的一半喝彩。 汤川秀树HidediYukawa 科学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 威廉·福克纳WilliamFaulkner 最卑劣的事,莫过于恐惧。 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 智慧不会感到孤独。 弗朗索瓦·莫里亚克FrancoisMauriac 只要坚持不懈,期待中的答复会冒出来。 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Churchill 生活中的最大启示是晓得傻子也有对的时候。 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Hemingway 我成功的秘诀:我没气馁过。 李政道Tsung-DaoLee 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要让他们敢于提问题。 杨振宁Chen-NingYang 成功的奥秘在于多动手。 阿尔贝·加缪ABlbertCamus 幸福,其本身就是漫长的忍耐。 萨瓦多尔·夸西莫多SalvatoreQuasimodo 思考是创造一个世界的首要工作。 彼得·布赖恩·梅达沃PeterBrainMedawar 了解某事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道后的满足。 詹姆斯·杜威·沃森JamesDeweyWatson 我们会让我们自己生活得好一点。 约翰·斯坦贝克JohnSteinbeck 时间是惟一不怀野心的批评家。 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 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让·保尔·萨特Jesn-PaulSartre 老年是智慧的,青年是美丽的。 雅克L.莫诺JacquesL.Monod 创造性过程还有其他要素。 米哈依尔·肖洛霍夫MikhailSholokhov 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 奈利·萨克斯NellySachs 我的财富就是智慧和天才。 乔治·沃尔德GeorgeWald 意识而非生命从一开始就一直存在。 米盖尔A.阿斯图里亚斯MigueiA.Asturias 生活对于我们而言是沉浮不定的。 川端康成YasunariKawabata 内在的开悟,要比外界的教育更重要。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AleksandrSolzhenitsyn 傻瓜好为人师,聪明人甘为学生。 巴勃罗·聂鲁达PabloNeruda 从未失败过的人是决不会变得富有起来的。 维利·勃兰特WillyBrandt 我们努力去构筑和平。 帕特里克·怀特PatrickWhite 有理智的人不会离开肥沃的土地到沙漠去。 亨利·基辛格HenryKissinger 人生成功的秘诀,在于机会来时有准备。 佐藤荣作EisakuSato 和平对整个人类是重要的。 戴维·巴尔的摩DavidBaltimore 敢于冒险绝对是成功最重要的一点。 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Sakharov 为他们天天而战的人,才配有自由和生命。 索尔·贝娄SaulBelow 真理高于太阳。 丁肇中ChaoChungTing 最浪费不起的是时间。 伯顿·里克特BurtonRichter 发现你的兴趣,然后追随着它。 佩蒂·威廉斯BettyWilliams 一定要站出来反对所有的暴力和恐怖。 赫尔伯特久西蒙HerbertA.Simon 眼观八方比隅于一角要有趣得多。 安瓦尔·萨达特AnwarSadat 坦率是最简捷的道路,忠诚是最安全的道路。 艾萨克·巴什维斯·辛格IsaacBashevisSinger 事实永远不会过时或陈旧。 史蒂文·温伯格StevenWeinberg 科学的直觉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 奥迪塞乌斯·埃利蒂斯OdysseusElytis 一个构成错误的海是不可能存在的。 保罗·伯格PaulBerg 韧性是最重要的素质。 阿道弗P.埃斯基维尔AdolfoP.Esquivel 用攥紧的拳头是无法播种的。 福井谦一KenichiFukui 有价值的奇妙想法都是稍纵即逝的。 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iaMarquez 人类没有比不懂得爱更大的不幸了。 亨利·陶布HerryTaube 人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勒希·瓦文萨LechWalesa 善良的人们要和平。 伊利·威泽尔ElieWiesel 行动是治疗冷漠麻木的惟一药方。 杰克·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 在我的一生中我从来没有骄傲过。 奥克塔维奥·帕斯OctavioPaz “恍然大悟”需有一个缓慢而又曲折的过程。 埃尔温·内尔ErwinNeher 把你自己完完全全地投入到你的爱好中。 鲁道夫·马库斯RudolphMarcus 追求智慧、喜欢读书、解决困惑、探索新的未知领域。 纳尔逊·曼德拉NelsonMandala 让所有人得享正义。 乔治,欧拉GeorgeOlah 要做你真正感兴趣的事。 阿尔弗雷德C.吉尔曼AlfredG.Gilman 重要的是你想把这件事情做好的动力。 亚西尔·阿拉法特YasirArafat 只有受过苦难的人才会理解正在忍受苦难者。 西蒙·佩雷斯ShimonPeres 信念和道德远见可以战胜所有的困境。 爱德华B.刘易斯EdwardB.Lewis 让你的想像力尽情翱翔,同时要脚踏实地。 威廉D.菲力普斯WilliamD.Phillips 感动人和世界的是奔流不息的思想之潮。 崔琦TsuieChye 相信“信”、“望”、“爱”。 约翰·波普JohnPople 每一个人的虚荣心是和他的愚蠢的程度相等的。 赫伯特·克勒默HerbertKroemer 要有好奇心,并批判性地去思考。希望采纳2023-08-30 23:57:411
东欧发生剧变的原因有哪些?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如卡廷事件等。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长期紧张。宗教原因:东欧部分国家的天主教势力的具有长期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东欧国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东欧各党,队伍庞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达到10%,有些甚至为20%,党员人数增加,素质必然下降。因为执政党,入党是作官的资本,许多不够条件的人纷纷进入党内。党员人数增加以后,党员的政治教育也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党员被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有许多党员入党以后甚至不如老百姓,党的形象被严重破坏了。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素质大大下降。从苏东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另外,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了党的自身建设,如原民德党最高领导人昂纳克,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子、女儿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一人当道,鸡犬升天。匈牙利的卡达尔虽然自己清廉,但周围的人都搞特权,腐化现象严重,从未得到过纠正。除此之外,这几个国家高级领导层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十分严重。民德的物价问题早已暴露出来,上下一致要求改革,但昂纳克只说了一句“物价问题不能动”,一切再好的设想和建议都没有用。结果,酿成了大祸。波兰许多老党员评价他们历届领导人是“有不同的优点”,但“有共同的缺点”,都是“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罗马尼亚更为严重,齐奥塞斯库任人唯亲,自己是党的总书记,夫人是政治局常委,二把手,子女亲友把持了重要部门,夫妻政治,家天下。他搞一言堂,独裁专断,一意孤行。89年12月22日,齐召开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决意镇压群众,因国防部长拒绝执行命令而被枪决,结果参谋长和一批军官转而反齐,把他枪毙了。彻底反了。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引起不满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我们知道,东欧是苏联红军解放的,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赫鲁晓夫也控制56年的波匈事件。这曾引起东欧各党的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以至于连政权也丢掉了,有人说,这是欢乐的一跳跌进了深渊。所以,苏共指导思想和对东欧国家的态度,是东欧迅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严重对峙,双方都拥有把对方摧毁几次的核打击力量。这种军事对立的现实,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场谁也打不赢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用军事手段难以摧毁东欧政权和社会制度,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进入80年代,东欧各国普通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给一点甜头,逐步诱其上钓。1983年10月瑞典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瓦文萨。1987年,美议会向团结工会每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又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给团结工会会员发工资。1989年,布什说要“以西方的援助来促进和奖赏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谁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会得到支持”。89年7月11日至13日,布什访问波、匈。布什说,为了加速波兰走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社会进程,美国将援助波兰10亿美元。8月下旬,当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佐维耶茨基担任波兰总理2023-08-30 23:58:003
制高点的纪录片《制高点》
纪录片《制高点》主要讲述一个世纪来政府和市场纠葛的故事,讲述思想进化斗争的故事,以及其中的历史风云人物传奇。第一集《观点之争》围绕凯恩斯和海耶克的不同经济观念展开,凯恩斯经济学在大萧条时代脱颖而出,打得海耶克被边缘化并被人淡忘。直到通胀和失业同时升高的滞胀出现,海耶克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开始受到关注。里根和撒切尔是海耶克的支持者,采用自由市场经济政策是要付出代价的。减少政府支出,并取消价格管制,高利率虽然能有效克服通货膨胀,但是失业工人大增,他们不停地游行抗议,里根和撒切尔花了2年时间才把经济扭转好。发达国家人们比中国人富裕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可以为了适应好的经济制度而做出牺牲和承受痛苦,而这些痛苦是很多中国人不愿意承受的。任何改革的开始,只会使痛苦的人更加痛苦,除非能够忍受两三年,否则不会成功。第二集《改革之痛》主要是前苏联的计划经济的失败,“制高点”也是出自列宁之口,他是个天才,发现马克思经济学不能用到前苏联经济上,立刻就做出了修改。前苏联成为军事大国,让他们的人民代价巨大,用于军事的开支占到了GDP的50%,西方国家根本不能相信的,前苏联利用石油出口掩盖了经济政策的巨大失败。著名的“休克疗法”在这集里得到了完全展现,弗里德里曼和智利的“芝加哥牛仔”一起帮助智利进行休克疗法,果然刚开始,物价飞涨,失业率上升,穷人更加痛苦,他们不停地游行抗议,但是一两年后,通胀得到了抑制,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开始富裕起来。以前对“休克疗法”有种误解,因为国家媒体宣传俄罗斯因为这种经济政策吃了多少苦头,其实不然。“休克疗法”经济政策很简单,就是政府有多少钱就花多少钱,不让中央银行印钞票,放开价格,让市场来调节,较少进口关税。1985年,29岁的哈佛大学教授Jeffery Sachs在玻利维亚帮助进行了休克疗法,而当时玻利维亚通货膨胀率60000%,政府简直在抢钱。随后波兰的瓦文萨取得政权,Sachs又跑到波兰帮助政府进行休克疗法,波兰以休克疗法开始带来的游行和抗议为代价,目前成为东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前苏联解体后,Sachs又开始到俄罗斯帮助进行休克疗法,不过俄罗斯经济结构不太一样,重工业太强大,结果造就了“黑帮”资本主义(寡头),就是有权优势的人利用政府权利(腐败),通过以股份抵押或区政府贷款,从而以很便宜的价格将各种资源(矿石、石油)公司转入自己名下,是典型的空手套白狼,因为这些寡头根本没出任何钱,是政府和银行的贷款。叶利钦为了总统大选的胜利,和这些寡头作了交易。印度的计划经济让印度也止步不前,迷信政府是穷人们一直贫穷的根源。第三集《游戏新规则》重点讲述亚洲金融危机,首先在泰国引爆,然后蔓延到马来西亚和韩国。第二波则蔓延到俄罗斯,第三波蔓延到华尔街,不过这时为例已经变小了。亚洲金融危机是全球化以后遇到的第一次危机,而今天的次贷危机则是全球化以后的第二次全球危机,但是规模和程度比前一次要大至少一个数量级。今天的金融危机,第二波和第三波还不知道会如何?当时亚洲金融危机被很多国家低估,结果第二波和第三波让很多国家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全球化类似于休克疗法,让发达国家的穷人更穷,所以抗议世纪贸易组织(WTO)的工会非常多。《资本的秘密》作者赫尔南多也为我们讲解了秘鲁的弯路,为什么拉美的资本主义不像美国那样成功。日本在本集里继续扮演一个经济失落的国家,感觉日本更需要休克疗法,日本政府花了太多地钱了。2023-08-30 23:58:071
请介绍一下民主德国和罗马尼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及其效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当时国际两大阵营的老大——美国和前苏联接管,从中修起一面柏林墙,把德国分成了东德和西德,美国控制的是西德。不过90年以后柏林墙被推倒,东德西德又合并,于是成为现在的德国。 虽然合并,但是东西德经济差距还是不小,每年前西德要补助给前东德500亿欧元左右的资金。 1945年5月8日希特勒无条件投降。根据《克里米亚声明》和《波茨坦协定》规定,战败的德国应该成为一个统一、独立、爱好和平与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国家没有出现以前,德国暂由苏联、美国、英国和法国四国分区占领,首都柏林也由四国分区管制。 由于东西方盟国的立场、目的和利益不同,对各项协议都作了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就德国的统一和柏林问题等,四国及其占领区的各派政治力量展开了激烈复杂的斗争。1948年6月,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并于1949年5月23日单独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联邦德国或西德,9月20日阿登纳组成第一届联邦政府;同年10月7日,苏联占领区也宣告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简称民主德国或东德。自此,统一的德意志国家一分为二,在世界舞台上同时出现两个德国。两个德国均是主权国家,都获得了许多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1973年又同时被接纳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双方又都参加了不同性质的军事、政治、经济集团。近年来,两国之间的关系已有所改善,1972年签订了《关系基础条约》,各自承认对方为主权国家,相互建立正常的睦邻关系,互设常驻代表机构;两国领导人进行互访,就两国关系和国际问题交换意见。两个德国要不要统一,在什么基础上实现统一,应由两国人民自己决定。 “西柏林问题”是怎么回事? 柏林原称“大柏林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为德国的首都。战后,根据有关国际协定,柏林同整个德国一样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初期还设有统一的反法西斯市政府。1948年,美、英、法占领区合并,成立了“三联占区”;同年,苏联占领的东部地区成立了大柏林临时民主政府;1949年,西方三国又在西部搞市议会选举,组成西柏林市政府。至此,一个完整的柏林分裂成东、西柏林两部分。西柏林座落在民主德国境内,成了“孤岛城市”;东柏林为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都。 西柏林面积为480平方公里,占整个柏林的54%,1981年有人口190万,是全柏林人口的62%。西柏林是一个不独立立的特殊政治单位。它远距离联邦德国,最近距离也有180公里。它与西德的交通联系,有航空线三条(称为空中走廊)、铁路三条、公路三条和二条水路。它虽然在司法、经济、财政、货币和社会制度等方面同联邦德国一体化,西德在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可代表西柏林的利益,但不是西德的组成部分;尽管它也成立了市政府,但仍处于西方三国军事占领之下,美、英、法三国还是西柏林的最高当局。四国的军事车辆仍可以在整个柏林市巡逻。 由于苏、美、英、法四国及两个德国的立场、利益不同,东西方就有关西柏林的主权及其重大问题展开了激烈斗争,两个柏林也同两个德国一样在六十年代初以前关系非常紧张,特别是1961年8月民主德国在西柏林周围修筑“柏林墙”后,柏林的紧张局势达到了顶峰。后来随着两个德国关系的不断改善,特别是1971年9月四国签订了“四方协定”后,柏林局势有所缓和。但由于各方对关协定条文均作有利于自己的解释,因此,双方围绕柏林的地位等问题仍不时发生争执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800292.html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最先摆脱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是南斯拉夫。她推行社会自治制度。在1950-1963年为工人自治阶段; 1963-1971年为社会自治阶段; 1971年以来是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自治阶段。南斯拉夫的改革尝试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独创性,在相当一个时期内它曾受得国际共运中的普遍的攻击, 说它是在“搞修正主义” 、“脱离社会主义轨道”。[1] 在南斯拉夫的工人自治阶段的主要措施是: ①1950年6月26日通过<<工人自治法>>,工矿企业由工人委员会管理, 生产资料国有制改为社会所有制; ②1951年通过<<国民经济管理法>>, 将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 国家不再规定积累和基金的比率, 实行利润分红制, 企业可以按照国家计划要求自订计划、自由经营和自负盈亏,1953年宣布废除行政和经济手段的双重价格制; ③扩大企业的财权和自主权, 扩大地方的主权。这一阶段的改革重点是权力下放, 工厂交由工人管理。1953年联邦议会通过新宪法, 确认自治原则是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 把工人自治扩大到国民经济和文教卫生的所有部门。在农村, 南共六大决定放弃苏联社会主义改造模式, 1953年3月, 法令宣布农民可以自由退社和解散合作社。[2]到1960年, 南斯拉夫的合作社只剩100多个, 政府加强国有农场的建设,并把它办成农工联合企业。工人自治制度对于打破旧有的高中集中体制的弊端, 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也奠定了地方分权的基础。 在社会自治阶段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下放分权。自治范围从工厂企业扩大到社会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1963年4月通过新宪法,1967、1968两次修改宪法, 进一步扩大地方共和国的权力。新宪法规定: “自治是社会主义领域中各种关系的本质”, 国家经济机构对自治单位无约束力, 自治单位是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体系。[3] 1964年, 南议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经济制度的基本方针>>的决议, 从1965年起进行全面的经济改革。其主要内容是: ①进一步减少国家干预, 扩大企业的生产决策权和收入分配权, 增强市场的调节作用, 国家仅从企业利润中提取29%; ②国家将大部分的投资控制权交由银行负责; ③实行价格制度改革, 按国际市场价格调整物价,商品价格基本由市场供求关系确定; ④实行外贸、外汇自由化, 取消大部分商品的进口限制, 降低进口税, 允许外商在南斯拉夫直接投资。其结果企业工人委员会的权力全面增强, 南斯拉夫的经济由国家集中管理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了市场经济体制。[4] 在以联合劳动为基础的社会自治阶段, 建立了完整的社会自治体系。还在1969年南共联盟十大就提出了联合劳动原则, 1976年通过了联合劳动法, 把分散独立自治的经济单位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组织为三级联合劳动组织, 与此并存的有专业性的自治利益共同体, 地区性的地方自治共同体, 实际上是生产部门和社会部门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在农村则发展个体农民的自治联合组织。改革的核心是实行社会自治, 1977年社会自治单位的生产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84%。从1985年起南斯拉夫的改革进入调整阶段, 以纠正分散主义的弊端。 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的基本原则是:强调国家的消亡过程应首先从经济职能开始, 社会自治制度意味着国家职能消亡的开始, 与苏联强化国家职能的模式划清了界线;强调社会所有制是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的基础, 它既不是国家所有制,也不是集体所有制, 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最高形式;强调以市场经济为主的全面市场调节, 主张社会计划应适应市场需要, 市场决定计划, 社会主义经济唯一可以接受的模式是自由竞争, 就商品经济而言,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无重大区别。 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具有开创性。首先, 它强调企业自治, 下放分权,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扩大企业经营的自主权这一根本问题上, 注重发挥企业活力, 发扬社会经济民主, 体现了物质利益原则。其次, 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冲破了斯大林的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 生产资料不是商品, 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调节作用的框框。第三, 它强调运用经济方法、经济监督来管理经济。南斯拉夫社会经济改革推动了南斯拉夫经济一度发展。[5] 但是南斯拉夫的超前设想和没有及时调整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 带来了明显的弊端并对经济持续发展造成困难。 第一, 它过早地提出并实践了国家职能开始消亡的观点。南斯拉夫的社会所有制理论是超越时代的唯意志论, 现阶段得生产力水平尚未达到实行社会自治的程度。它虽然在反对苏联模式上有进步意义, 但是过分强调社会自治, 把它绝对化, 则陷入了误区, 实际上这种社会自治,是一种变相的带有部门、地区、集体所有倾向的单位所有制。 第二, 它把分权绝对化, 削弱了必要的中央权力, 使地方主义、分散主义、民族主义抬头, 造成宏观失控。实行社会自治的结果, 使联邦制实际成为邦联制, 根据新宪法, 一切有关经济政策和措施的重大问题, 均需经六个共和国和两个自治省的一致同意后, 联邦才能决定, 从而形成了地方分权模式。它在经济上使统一的市场受到阻碍, 封闭性的局部性市场取代了集中统一的大市场, 造成了经济的无政府状态和经济结构的比例失调。由于宏观失控, 总需求过分膨胀, 消费和投资增长过猛,出现了二位数的通货膨胀,外贸赤字加大, 外债过高又未合理利用, 失业人数增多。1981年人均负债920美元, 70年代中, 失业人口高达60-80万人, 近百万人外流。[6]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 还在1953年,部长会议主席纳吉,伊姆雷就提出匈牙利要走符合本国国情,不同于苏联的第三条道路,由于苏联的阻挠和拉科西集团的反对而夭折。1956年10月匈牙利事件后, 作为新的党政主要领导人卡达尔在十分困难的时刻着手稳定政局, 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改革。[7] 1957-1964年匈牙利实行局部经济改革和政策调整。其主要措施是: ①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放弃不切实际的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庞大计划, 如在拉科西执政时期不顾缺乏钢铁的实情提出建设钢铁国家的口号。降低积累率, 集中力量发展轻工业和农业。 ②改革农业管理制度, 调整农业政策, 废除农产品义务销售制, 坚持在自愿的基础上实行合作化, 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对农业实行贷款补贴, 鼓励农民致富。 ③自1962年起改组工业组织, 取消各部的总管理局,建立托拉斯, 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指标; 并在企业中实行利润分红。 自1965年开始,匈牙利实行以工业为主的全面经济改革。1965年11月, 匈党召开中央扩大会议, 讨论了<<关于全面审查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1966年5月, 中央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 1966-1967年进行改革试点, 1968年1月全面铺开, 实行新体制。其后在1973年和1976年又两次进行重大调整。[8]有的学者称匈牙利经济改革模式是雷热,涅尔什的中央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模式。 这一模式: ①强调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上,主张以国有经济为主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不同意合作社急于向国营农场过渡; 鼓励发展农村自留地经济、家庭副业经济和多种辅助经济, 允许在农业、服务和加工行业中不超过30人雇工的个体经济; 反对垄断, 提倡国有、合作社、私有企业之间开展竞争。在商品货币关系问题上, 强调有计划的商品货币关系, 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 保证市场机制有广阔的活动余地, 把集中计划管理与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通过指导性计划体系和运用经济杠杆的作用来制定政策。 ②在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基础上, 明确划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决策权。有关宏观经济的决策权和大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归国家; 简单再生产和一部分扩大再生产的决策权归企业。分配权由国家控制, 生产权则更多地由企业控制。 ③强调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取消指令性计划指标, 政府以税收、价格、贷款、提成、投资、利润分配等经济手段来领导经济, 实施对经济运行的调整。 ④在计划指导下鼓励企业在市场上进行竞争, 实行国家规定价格、最高价格、自由价格三种混合价格制度。 匈牙利的经济改革总的说来, 处于苏联和南斯拉夫两种模式之间, 在一定意义上吸取了两者之长。[9]但是,所谓结合实际上只是一种混合,并没有真正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转。7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发展缓慢并出现危机。 波兰经济改革的多次受挫 1956年波兰波兹南事件后,哥穆尔卡上台执政宣布十月纲领,进行政策调整, 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物价不断上涨始终困扰着哥穆尔卡政府。1959年和1963年政府又两次提高物价,引起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10]1970年12月12日,波兰政府决定对46种食品和日用工业品提价, 这样使每个家庭平均开支增加了20%。14日, 格但斯克、什切青等沿海城市工人上街抗议和示威,政府出动军警进行镇压, 造成死45人伤1000多人。12月20日, 波党中央召开六届七中全会, 哥穆尔卡被迫辞职, 由盖莱克接任第一书记。[11] 盖莱克上台后, 局势并无好转。1971年12月, 波党召开六大, 确定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借助外资和西方的技术设备, 推行“高速度、高消费、高福利”的三高政策。主张在10年内“再建一个新波兰”。新战略执行初期, 一度较为顺利, 但是由于政府投资过猛, 积累过度, 市场供应紧张, 加上出口困难, 外贸赤字不断上升, 通货膨胀加剧。1976年政府又企图通过提高食品税来解决经济困难, 结果再次导致6月20-25日一些城市的罢工和骚乱, 再次迫使政府取消提高价格的决定。[12] 1980年7月,涨价和罢工风波再起。8月17日, 格但斯克工人在瓦文萨领导下组织了独立自治工会, 即独立工会。工潮迅速蔓延到全波兰。[13]在9月6日波党八届六中全会上, 盖莱克的第一书记由卡尼亚接任。会上分析波兰经济形势恶化主要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发生的失误所致: ①盲目引进。到1979年, 累计外贸逆差高达152亿美元。这次引进的设备大多来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由于管理不善, 不少专利和设备的引进并未投产, 仅化工方面有1/3的进口品进而不用。 ②借债过多。到980年波兰共欠西方债务270亿美元, 仅这一年所需还本息就高达70多亿美元, 几乎占同年出口总额的80%以上,波兰公民平均欠西方债务570美元。 ③经济结构比例失调,长期以来忽视农业。在60-70年代, 波兰的工业投资高达38-42%, 而农业投资则由17.4%减少到16%。在工业结构中波兰重视加工而忽视燃料和原材料工业; 在农业结构中则重视畜牧业忽视种植业。 ④超前的福利增长。从1970-79年间, 波兰的工业总产值增加了80%, 而职工的名义工资增加了93%。大工厂企业滥发奖金, 及各种名目的附加工资, 加剧了通货膨胀。为了刺激农业的发展, 政府在10多年间几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并用增加补贴的办法来弥补消费品的提高。1971年补贴了170亿兹罗提, 1980年则高达1,700亿兹罗提, 占整个国家预算支出的40%。 80年代的经济危机很快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政治危机。1981年10月18日在九届四中全会上,主张采取较强硬政策的雅鲁泽尔斯基接任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国家处于“战时状态”,实行全国军管。[14] 军管后的波兰虽未出现大的动乱, 但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雅鲁泽尔斯基在经济方面缩小了指令性计划的范围,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企业可以独立制定本企业的经营计划, 实行独立的经济核算, 自负盈亏; 在提价的同时, 适当给职工以补贴; 保证个体经济的长期存在。1986年6-7月, 波兰统一人工党召开第十次代表大会, 提出目前波兰正处于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 通过了<<1986-1990年的社会任务计划>>, 但是经济困难的被动局面仍未改变。到了1988年经济形势再度恶化, 随即政治危机又起。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夭折 在1958-1959年诺沃提尼担任第一书记期间, 捷克曾进行了第一次经济改革。这一次改革主要针对当时经济体制过于集中、经济效益下降等问题, 实行改组工业的管理机构,把1,000多个企业合并为380多个经济单位, 减少国家下达的指令性计划, 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但是经济情况并无大的起色。到1966年时,农业才达到战前的1936年水平。工业出现指标冒进、比例失调和增长速度减慢等问题。诺沃提尼认为这是和改革失当有关, 又恢复改革前的经济管理体制。 1965年改革呼声再起, 从1965-1968年间,特别是1968年捷克进行了被西方称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1965年1月捷共中央通过了<<关于改进国民经济计划管理工作的主要指示>>的决议, 并在全国110个企业单位进行试点。1966年4月, 捷共中央又公布了<<关于加速实施新管理体制的原则>>的决议。1967年新体制原则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始试行: 宣布物资分配计划要适应市场的需要; 把384个生产经济单位按专业分为90个完全独立的生产经济单位; 改革价格体系, 由单一的国家固定价格, 改为固定价格、限制价格、自由价格; 允许企业进入外贸市场; 改革工资制度, 取消对个人工资和单位工资总额的限制。诺沃提尼等人在赫鲁晓夫下台后对改革采取了阻挠和限制的态度。[15] 1967年9月、10月、12月, 捷共中央先后召开第9、10、11次全会, 会上以杜布切克为首的改革派对诺沃提尼阻挠改革的做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指责诺沃提尼机械地推广不符合捷克条件和传统的政策,实行狭隘的顽固的集权制; 在政治上不民主; 在经济上不改革; 在对外关系上不独立自主, 并要求诺沃提尼下台。1968年1月,捷共中央全会解除了诺沃提尼的第一书记职务, 并选举杜布切克为第一书记。[16] 1968年3月28日至4月5日, 杜布切克主持召开捷共中央全会, 改组了中央主席团和书记处, 清洗了保守派人士, 全会通过了<<行动纲领>>, 宣布“打算着手建立一个新的、十分民主的、符合捷克斯洛伐克情况的社会主义社会”。纲领在经济上主张: ①进行经济改革,实行新管理体制, 扩大经济机构的自主权, 发挥企业的主动精神; ②建立工人委员会, 实行民主管理, 工人委员会有权指定经理、决定企业的利润分配和社会福利等重大问题; ③广泛利用先进科学和技术, 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生产的盈利率; ④恢复市场经济的作用; ⑤取消对外贸易的垄断权。[17]由于<<行动纲领>>把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相结合, 反应了广大人民的强烈愿望, 得到了各界的广泛支持, 从而出现了“布拉格之春”的生动局面。 捷克杜布切克经济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是: ①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上主张实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由中央制订发展经济的长期指导计划, 市场起短期的调节作用, 尽可能实行自由竞争价格; ②在财政上, 实行以税代利, 不再上缴利润; ③在收入分配上, 企业在税后可自由支配分配; ③在企业自主权上, 实行企业自治, 党政分开, 生产决策权下放给企业。由于苏军和东欧国家军队的入侵彻底打断了捷克改革的进程。使捷克斯洛伐克回到了僵化的年代, 并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遗症。 东欧的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在50、60年代也曾进行过一些改革探索,但是后来不是光说不做,就是等待观望。至于阿尔巴尼亚则以唯一社会主义样板自诩,根本按兵不动。[2023-08-30 23:58:311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全球公认第一伟人)
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1999年时,美国著名杂志《时代》整理并发表的20世纪的100位重要人物。西奥多?罗斯福、列宁、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阿道夫?希特勒、圣雄甘地、埃莉诺?罗斯福、温斯顿?丘吉尔、玛格丽特?桑格、马丁?路德?金、胡志明、戴维?本-古里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罗纳德?里根、若望?保禄、撒切尔夫人、纳尔逊?曼德拉、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莱赫?瓦文萨。披头士、路易斯?阿姆斯特朗、露西尔?鲍尔、马龙?白兰度、可可?香奈尔、查理?卓别林、勒?柯布西耶、鲍勃?迪伦、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艾瑞莎?弗兰克、玛莎?葛兰姆、吉姆?汉森。詹姆斯?乔伊斯、巴勃罗?毕加索、罗杰斯与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巴特?辛普森、弗兰克?西纳特拉、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奥普拉?温弗瑞。比尔盖茨、斯蒂芬贝克特尔、利奥伯内特、威利斯开利、华特迪士尼、亨利福特、阿马迪贾尼尼、雷克罗克、雅诗兰黛、威廉李维特、查理卢西安诺、路易斯梅耶、查尔斯美林、盛田昭夫、沃尔特路则、彼德罗兹尔、大卫沙诺夫、胡安特里普、山姆沃尔顿、小托马斯沃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利奥?贝克兰、蒂姆?伯纳斯?李、雷切尔?卡森、克里克和沃森、费罗?法恩斯沃斯、恩里科?费米、亚历山大?弗莱明、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罗伯特?戈达德、哥德尔、埃德温?哈勃、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路易,玛丽和理查德?利基、皮亚杰、约纳斯?沙克、威廉?肖克利、阿兰?图灵、维特根斯坦、莱特兄弟。玛丽莲?梦露、拳王阿里、美国大兵、海伦?凯勒、特蕾莎修女、威尔士王妃戴安娜、安妮?法兰克、葛培理、切?格瓦拉、艾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盖、肯尼迪家族、李小龙、阿诺德?施瓦辛格、哈维?米尔克、艾米琳?潘克斯特、罗莎?帕克斯贝利、安德烈?萨哈罗夫、杰基?罗宾森、比尔?威尔逊。全球公认第一伟人全球公认第一伟人是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曾经乘坐贝格尔号舰作了历时5年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结构等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出版《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达尔文创立进化论1831年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他的老师亨斯洛推荐他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同年12月27日英国海军“小猎犬号”舰环绕世界的科学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东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邻的岛屿上考察,然后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继而越过印度洋到达南非。再绕好望角经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后于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国。他在随“小猎犬号”环球旅行时,随身带了几只鸟,为了喂养这些鸟,又在船舱中种了一种叫草芦的草。船舱很暗,只有窗户透射进阳光,达尔文注意到,草的幼苗向窗户的方向弯曲、生长。但后来几十年间,达尔文忙着创建进化论,直到其晚年,才着手进行一系列实验研究向光性的问题,在1880年出版的《植物的运动力》一书中总结了这些实验结果。地球人口极限1300万亿问题一:地球上最多能养活多少人以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来讲,最多110亿,不过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新能源的开发,能养活的人会更多,以后会有多少,我不知道问题二: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啊,人口增长将超过地球可提供的食物供给,人口将被罪恶和苦难所抑制.随着二战后世界人口出现前所未有的增长,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人口悲观论也达到顶峰,美国人口生态学家保罗?埃里奇于1968年出版其轰动一时的《人***炸》.埃里奇认为,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与过剩已超过地球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预言1970年——1985年世界将会发生大规模饥荒和灾难,印度永远无法自给自足.x0d但30多年过去了,悲观论者的预言并没出现,世界人口由埃里奇著文时的35亿左右跨过65亿大关;印度的粮食年产总量也由当时的9300万吨增长到去年的2.09亿吨.美国人口学家科恩在1996年出版了迄今为止有关地球承载力的最系统、全面、深入的总结性研究专著《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科恩发现,对地球承载力的研究,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结论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这些不同的观点都是由有巨大差异的计算方法所支持的:得出的数字从不足10亿到超过1万亿.科恩得出结论:无法预言地球的承载能力.气候变化、能源供求和科技发展,这些都是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好消息是,随着妇女生育率下降,21世纪全球人口的增长速度已放慢“如果给予足够关注,很多事的结果都会改变.”国际性组织“人口联系”的狄克逊说.王靓问题三:你认为地球能够养活多少人?请说明理由。也许你认为目前地球上的65亿人口已经让这颗行星不胜负荷,可是根据一位乐观科学家的计算,地球可承受人口的最高极限是目前地球人数的20万倍!早在1964年,英国有位科学家声称,只要地球获得的热量能够和它散发走的热量保持平衡状态,那么地球将一直处于适合人类居住的状态。不久前,科学家采用更先进的热力学模型进行了测算。科学家假想每个人散发的热量是120瓦特,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得过高时,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根据测算,科学家最后宣布:在地球温度不过热的情况下,地球可承载的极限人数应该是1300万亿人,是现在人口的20万倍。但科学家称,这只是个理论数字,它必须建立在人类可以通过高科技方法解决食物短缺的前提下。一旦“生存必需品短缺”这一障碍被克服,那么地球人口最高将可以达到1300万亿!到时候,地球上的大多数人将挤居在遍地林立的2000层高摩天大楼中,像囚犯一样秩序井然地生活,很少能够再看到太阳光。美国人口学家科恩在1996年出版了迄今为止有关地球承载力的最系统、全面、深入的总结性研究专著《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科恩发现,对地球承载力的研究,不同学者的观点和结论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差异。科恩得出结论:无法预言地球的承载能力。气候变化、能源供求和科技发展,这些都是可能影响最终结果的因素。用科学方法计算地球的人数极限但是,目前很多科学家还是认为能用科学方法计算地球的承载力。比如生态学家从生物圈能提供的食物量,计算地球能养活多少人的极限。生态学家指出,人类主要靠吃植物为生,虽然也吃肉类,但被吃的动物是靠吃植物生存的,所以人类实际上是间接地在吃着植物。一个人每天需从植物那里获得2200大卡的能量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存,这样估算,地球则能养活8000亿人口。但是,专家们同时指出,地球上的植物不可能全部变为食物供人类利用,有不少植物是根本无法利用的,有的则要供养其他动物,剩下能为人类享用的那部分能量实际上只占植物总生产量的1%。因此,地球上最多养活的人口不是8000亿,而仅仅是80亿。当然,人类为了增加食物,会采取种种努力,但是,如果世界人口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发展下去,任何先进的科学技术也无法使人类避免饥饿的威胁,食物短缺的压力必将与日俱增,人们不能不为此忧虑。如果地球上的资源可供100亿人生活100年,或可供80亿人活300年,假设地球新生成的资源增长速度是一定的,为使人类有不断发展的潜力,那么地球最多能养活少亿人?我们可以这样计算:资源分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总量是一定的,设为x,可再生的资源本质上来源于太阳的辐照,故每年新增的数量一定,设为y,设每人每年消耗资源为1。则据题意得:100亿X100=x+100y;80亿X300=x+300y;解得:x=3000亿,y=70亿。70亿/1=70亿。若每年的用量等于新增量,则x永远不减小,资源便可以供人永远使用了,故够供70亿人。根据上述两种算法,按照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地球上能够容纳人数极限是70亿~80亿。问题四:地球到底能养活多少人有人认为以目前的生产力水平来讲,最多110亿,不过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以及新能源的开发,能养活的人应该会更多。问题五:地球能养活多少人口,七十亿的人口对地球来说意味着什么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在今天迎来第70亿名成员联合国秘书长称“高兴不起来”———以每秒两个多新生儿降生的速度计算,联合国预测全球人口将在10月31日迎来第70亿名成员。联合国号称自己的统计方法是“黄金标准”,当然,质疑总是存在:有人推算第70亿人几周前已问世,有人推断想见这个人还得等上几个月。其实,第70亿人只是个概念,或称符号。但符号出现,总是思考的契机。■黄金算法误差半年联合国人口司推算出第70亿个人将于10月31日降生,顺便还推算出第80亿人口将出现在2025年6月15日,第100亿人口将出现在2100年前。尽管自诩自己的人口统计算法是“黄金标准”,但联合国人口司承认,这一统计法仍存在不超过1%的误差。法新社评价,这个小误差在大基数作用下,可将第70亿人口的降生时间提前或滞后半年。难怪人口司会在网站声明上添加这么一句话:真实情况,“谁知道呢”。在这类无法精确计算的话题上,不同观点总是很多:美国商务部人口普查局世界人口统计处发表公告说,要想看到第70亿名地球人得等到明年4月;而总部设在华盛顿的非***机构“人口参考局”则说,这个颇具魔力的地球人早在几个星期前就在地球上某个角落出现。■吹响号角催人思考没有人较真第70亿人降生的真正时刻。依据联合国的推测时间,不少国家开始准备10月31日这天在自己国家的大小产房内等待“70亿宝宝”,一些国家则准备举行***活动纪念这一人口标志日。赞比亚正在征集一首写给第70亿个宝宝的歌曲;越南在筹划一场名为“70亿:彼此依存”的音乐会;俄罗斯准备给第70亿个宝宝赠送礼物。而对于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而言,他不准备抱一抱这个宝宝,因为他说,这个孩子的生日,是个叫人高兴不起来的日子。他告诉《时代》周刊,这个宝宝,不管是男是女,不管出生何处,“他都将出生在一个矛盾的世界里”。所谓矛盾的世界,是“食物充足,却有10亿人每天饿着肚皮睡觉”;是“许多人奢华度日,许多人却还在贫困线下挣扎”。所以,10月31日,或许只是个“吹响号角”的日子,是思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日子。■不是幸运不要拍照10月31日这天将成为第70亿个人的宝宝,也许幸运,因为他会获得许多镁光灯的关注,但也许,仅此而已。处回溯1999年10月12日,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将一名在波黑出生的宝宝“指定”为全球第60亿人。那个“60亿宝宝”,如今12岁,外界关注已不再有。除了安南在医院里抱着他的那张照片仍然悬挂在家中墙上、仍可以算是一份幸运以外,他的现实世界距离幸运很遥远。12年来,他一直生活在萨拉热窝一处贫民窟中。今年,联合国不再准备“指定”“70亿宝宝”,不再准备让潘基文抱着宝宝拍照。潘基文几天前在纽约一所学校发表演讲时说:“70亿人,意味着需要更多食物,更多能源,更多就业和受教育的机遇,更多权利以及更多让他们繁衍和抚育后代的自由。”70亿的概念是,“你们每一个人所想得到的一切,乘以七十亿倍”。■文/凌朔问题六:地球能养活多少人资源利用方面来回答看你资源利用效率。据说月球内部曾经转移160亿人,那么地球可以承受500-1000亿人口,关键是需要释放自由能源出来,而且要共享文明,非分裂文明。世界上第80亿个人世界第80亿位居民即将诞生!这个数据不仅意味着我们世界范围内的人口又创新高,同时也意味着世界的粮食压力会进一步加剧。一、世界第80亿位居民即将诞生!?按照目前某组织统计的数据结果,世界的第80亿位居民即将诞生,需要知道的是,在20世纪末的时候,地球就已经迎来了第60亿位居民,短短的20年间世界增加了20亿的人口。由于目前这种人口数据实在是太过恐怖,这引发了不少人的恐慌,但更多的人则是想要对这组数据进行详细解读,大家也都想要了解这个数据背后意味着什么,以下我们就进行简要说明。二、这意味着人口创新高按照目前的这个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世界人口增长的数量又创新高,而且随着80亿居民的到来,也许后续的人口增长速度只会越来越快。更加需要注意的是,当下这种人口增长速度很快以及增加很多与医疗条件的增长是有一定关系的,由于世界各国的医疗水平都在提高,目前人口死亡率也在进一步降低,也许后续我们还可以看到第91位居民出现。人口增加既是好事,同时也是坏事。三、这意味着粮食压力进一步增大其实随着人口的进一步创新高,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的粮食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加。在当前这种环境下,其实各国的粮食供应都是严重不足的,更加需要注意的是某些人口大国本来就存在着粮食不足的情况,随着世界人口进一步增加,世界各国的粮食供应压力也会进一步加大。当前的国际形势正在以一种不太稳定的方式开展,粮食压力进一步增大的话,也许会有一些新的变化出现,这也是我们可以拭目以待的。2023-08-30 23:58:382
历史上有哪位名人热爱电影(戏剧)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1911年2月6日-2004年6月5日)是美国第40任总统。(1981年1月20日—1985年1月20日,1985年1月20日—1989年1月20日)历任总统之中,他就职年龄最大。他是历任总统中唯一一位演员出身的总统。前任总统: 吉米·卡特后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出生: 1911年2月6日,伊利诺伊州坦皮科逝世: 2004年6月5日,加州洛杉矶贝莱尔夫人: (1) 珍·惠曼 (离婚)(2) 南希·里根政党: 共和党副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概述[编辑本段] 美国政治家,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1967年-1975年),第40任总统(1981年-1989年)。在踏入政坛前,里根也担任过运动广播员、救生员、报社专栏作家、电影演员、电视节目演员、和励志讲师,并且是美国影视演员协会(Screen Actors Guild)的领导人。他的演说风格高明而极具说服力,被媒体誉为“伟大的沟通者”(The Great Communicator)。里根在1980年的选战中击败了现任的吉米·卡特,同时共和党在那年选举中也赢得了26年来首次在参议院过半数的席次。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为供应面经济学,被人称为里根经济学,将所得税降低了25%、减少通货膨胀、降低利率、扩大军费开支、增加政府赤字和国债,以暂时解决社会福利的问题,排除了税赋规则的漏洞,继续对商业行为撤销管制,使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1982年的急剧衰退后,于1982年开始了非常茁壮的经济成长。在国内议题上,里根并没有成功的解决如社会福利和堕胎等问题,但他也经由最高法院及其他联邦法院的法官任命而转移了联邦的司法权。他始终强调他对于联邦政府在处理问题上的能力抱持著怀疑态度,尤其是在经济问题方面。他的解决方式是撤回政府的干涉并减少税率和撤销管制,以此让自由市场机制能自动修正所面临的问题。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 他的支持者盛赞他振奋了美国人在1980年面临的低昂士气和挫折感,并且让积极不干预的资本主义体制超越政府的管制。在对外政策上,他大幅度扩张军备,对苏联的政策则由原本的围堵改为直接的对抗。里根在政治意识形态上贯彻了反共主义与民主资本主义。 里根任内也经历了数次严重的政治丑闻—并导致不少官员和幕僚被定罪,但他仍然得以安然度过这些危机。 许多的观察家,尤其是美国的保守派,称赞里根是美国得以拖垮苏联的主要功臣。历史学家对此还没有形成共识,一些人认为里根是使苏联于1991年垮台的主要推手 ;一些人则认为苏联于他任内开始的转变,只不过是时间上的巧合。在里根两届任期结束后,同党的乔治u2022Hu2022Wu2022布什于1988年的选战中,挟著里根的高昂人气而大获全盛,为共和党60年来首次成功接任的总统。里根的总统任期影响了美国1980年代的文化,80年代常被称为“里根时代”。 他也是唯一一个遭到刺客以子弹击中(1981年3月30日)而得以存活的美国总统。1989年退休后里根定居于加州,在罹换阿兹海默症的10年后,于2004年死于肺炎,享年93岁,并获得了隆重的国葬。早年生涯[编辑本段] 里根和他的哥哥Neil,以及他的父母(大约摄于1916-1917年)里根生于1911年2月6日,在伊利诺伊州坦皮科的一栋公寓里。父亲是天主教的爱尔兰裔人约翰u2022“杰克”u2022里根(John "Jack" Reagan),母亲是苏格兰-爱尔兰及英国后裔的妮尔u2022威尔森(Nelle Wilson)。他父亲一方的曾祖父Michael Reagan于1860年代自爱尔兰移民至美国。在他移民之前,家族姓氏原本为Regan。他母亲一方的曾祖父John Wilson,则是在1840年代从苏格兰移民至美国。 里根全家在经过数次迁徙后,于1920年定居在伊利诺伊州的狄克森市(Dixon)。在1921年里根10岁时,里根在他母亲所信仰的基督会教堂受洗(不过里根的哥哥Neil,则跟随父亲成为天主教徒)。在1924年,里根开始就读狄克森市的北方中学(Northside High School),里根往后也都自称狄克森是他的故乡。 在1927年里根16岁时,里根在狄克森周遭的罗克河(Rock River)畔的Lowell Park找了一份救生员的打工工作,他在那里担任救生员长达7年,据说拯救了77名溺水者。里根后来还开玩笑说这些溺水者都没有向他道谢过。未来里根对这段成就相当自豪,还会向白宫的访客们展示挂在总统办公室的罗克河照片。 里根在1928年进入伊利诺伊州的尤里卡学院(Eureka College),主修经济学和社会学,并在1932年毕业。身为学院新生他加入了一次反对减缩学院开支的罢课。在1929年里根加入了Tau Kappa Epsilon兄弟会,后来他回忆起来,认为加入兄弟会的这段经验是学院生涯里最难忘的回忆。他很少花时间在课业上,只拿到了中等的成绩,但他却是校园里许多俱乐部和运动队伍的领导人,而被称为“校园里的大角色”。 里根有著演讲和演戏的天份,这些天份使他被选为那次学生罢课上的新生演讲人。在1932年,里根先后在爱荷华州的WOC广播电台、WHO广播电台担任运动播报员,负责播报芝加哥杯棒球赛,仅依靠著球场传来的收报机文字讯息,在广播室里以他的想像力来报导比赛进行的情况。有一次比赛进行到第九局时收报线突然故障,但里根仍流畅地虚构比赛进行的情况,直到收报线修复为止。好莱坞 在1937年,当里根在加州担任芝加哥杯进行前的棒球春训播报员时,他进行了一次试镜,获得在华纳兄弟公司(Warner Brothers studio)7年的契约。里根清晰的嗓门、逍遥自在的风格、和运动家的庞大体型使他相当受观众欢迎;他担任的角色大多是B级片里的男主角。他演出的第一部电影是在1937年的Love Is on the Air。到了1939年结束时,他已经在19部电影里演出过。在他担任Knute Rockne, All American中他饰演足球队员George Gipp,由于一句著名的台词“去替Gipper赢一球!”而获得了Gipper这个伴随他一生的昵称。里根自认为为最好的演出是在1942年的 Kings Row,饰演一名被截肢了的年轻人,后来他还使用里面的台词“我剩下的身体在哪里?”来作为他自传的标题。其他里根演出过的著名电影还包括 Tennessee"s Partner、Hellcats of the Navy、This Is the Army,而在Bedtime for Bonzo中则因为他是和一只黑猩猩合演而遭广泛嘲笑。好莱坞的星光步道(Walk of Fame)上也留有他的印记。 里根于1935年被任命为美国陆军的后备军官,并在1941年11月被召集,但由于眼睛患有乱视而没有成为第一线战斗人员。在珍珠港事件后,里根中尉被分派至陆军航空队的电影小组,制作训练和教育用的影片,以充分发挥他演戏的经验。他一直待在好莱坞直到战争结束。 在1950年后期里根较少担任电影角色,改为担任电视节目的演员及主持人。里根在超过50部电视剧中演出过。他在1954年与詹姆斯u2022狄恩(James Dean)一起在Out of the Night中的演出却相当声名狼借。里根并于1947年直到1952年、以及1959至1960年间担任了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在1950年后期的其中一年里,里根赚进了高达5,000美元(大约是2006年的0,000美元)。他最后一次正规的演出是在Death Valley Days里担任主持人和演员。最后一次电影演出则是在1964年的The Killers—以欧内斯特·海明威所写的短篇故事改编的电影。在电影中里根饰演一名帮派的头目,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扮演反面角色的电影。本来这是拍摄作为电视播放的,但由于太过暴力而改为电影。婚姻[编辑本段] 里根于1940年1月24日与女演员珍u2022惠曼(Jane Wyman)结婚;他们于1941年生下女儿Maureen,1945年收养了1名男婴Michael;接著在1947年生下1名女儿 Christine,但出生后不久便死去。他们于1948年离婚。(里根是唯一一个曾经离婚的美国总统)里根于1952年3月4日再婚,娶了演员南希u2022戴维斯(Nancy Davis),在同年11月21日生下女儿Patti。在1958年他们生下第二个孩子Ron。早年政治生涯[编辑本段] 里根原本是民主党的支持者,拥护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他所推行的新政。在1940年代后期他是哈利·S·杜鲁门的支持者中最知名的一个。到了1960年代初期他改变为在社会上和经济上的坚定保守派,并且在1976年说道:“新政的基础根本就是法西斯主义”。他在政治上最先担任的角色是美国演员协会的主席,演员协会包含了大多数好莱坞的演员,但里根宣称演员协会已经被共产主义渗透了。在这种立场上,他向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Un-American Activities Committee)作证共产主义对好莱坞的渗透。他也暗中监视一些他认为抱持著不忠诚态度的演员,并向联邦调查局密报,他的代号是“Agent T-10”,不过他没有公开谴责他们过。他在公开言论上反对于好莱坞设立黑名单,但在私底下他和第一任妻子珍u2022惠曼曾于1947年与联邦调查局干员会面,告知一些被他们认为“有嫌疑的破坏份子”。 由于相信共和党更有能力对抗共产主义,并相信他这样做能获得更多政党的支持,里根逐渐放弃民主党的倾向,开始支持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1952年和1956年的艾森豪、和1960年的尼克森。州长任期[编辑本段] 在1966年里根当选了第33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击败连任两届的派特u2022布朗(Pat Brown);并在1970年的选战中成功连任,但他选择不再连任第三届。里根在1967年1月3日宣誓就任加州州长,在他第一届任期中,他停止政府雇用更多人员,但也批准提升税率以支撑预算。里根对当时反越战的抗议活动采取强硬路线。在1969年于柏克莱加州大学校区的人民公园(People"s Park)进行的抗议行动中,里根直接派遣了2,200名国民警卫队前往镇压。 在1971年,他与民主党的议会会长鲍伯u2022莫瑞迪(Bob Moretti)合作改革加州的社会福利。里根稍早曾反对在1964年的民权法案,和1965年的民权法案投票。但他后来改变了立场,并认为民权法案“如果必要的话,必须动用军事力量来执法”。里根也反对建立更大的联邦水坝—Dos Rios水坝,以免水坝会淹没溪谷的印地安人农场。后来里根和家人一同进行夏季登山,前往考察内华达山脉一处被提议建造高速公路的地点,考察后他便宣布放弃建造的计划。在死刑的议题上,他强烈支持维持死刑,加州最高法院却在People v. Anderson一案的判决中使得1972年以前于加州的死刑宣判全部无效,尽管这个判决后来被宪法修正案所推翻,但这次判决成为里根任内最大的挫折。尽管里根支持死刑,但他在任内颁布了两次赦免和缓刑命令,在里根之后都没有加州州长如此赦免死刑囚犯过。里根任内唯一一次死刑执行是在1967年4月12 日,在那次死刑后加州直到1992年为止都没有再执行死刑过。 里根任内还废除了公共的精神病医院系统,改以社区为基础的住宅及医疗来取代非自愿的强制住院,因为他认为那是违反公民的自由。不过从里根任内开始直到其他的继任者,这种以社区为基础的设施一直没有充分实现过。 里根也是第一个以商业用喷射机来作公务旅行的州长,加州政府从塞斯纳飞机公司(Cessna)取得了一架先进的喷射机。他的飞行员Bill Paynter在与里根相识不到6个月内便改为支持共和党,他常告诉别人里根在私底下的表现就跟在电视上一模一样,没有丝毫虚伪。他也说里根不像其他的政府官员或公司领导人,里根会询问他是否方便更改预定的飞行计划,以免耽搁他的幕僚们与家人团聚的时间。里根表现出他将那些替他工作的人和他们的家人都当作自己的家人一般。同时里根的询问也表现了他对于飞行员的经验和专业的尊重。总统选战[编辑本段]1976年总统大选 里根于1968年首次参与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选举而没有成功。他在1976年再次参与,对手是现任的杰拉尔德u2022福特,这次提名选举是里根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刻,杰拉尔德·福特被视为是当时共和党内的元老,但里根再次于全国代表大会中以几票之差落败。在全国代表大会上里根发表演说,阐述核子战争的危险及苏联在道德上的威胁,听完他动人的演说后,许多人还表示“很后悔投错票了”。 1976年总统大选的结果,福特被吉米u2022卡特击败。当选举结果出炉后,选举团依据大选结果进行投票时,出乎意料的有一名共和党的选举人麦克u2022帕顿(Mike Padden)没有依照誓言投给福特,而转投给里根。有些人认为这突如其来的一票鼓励了里根于1980年再次竞选,不过这种说法并没有获得证实。1980年总统大选 里根与南希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市的选战造势活动上,1980年10月10日。在1980年里根终于赢得党内的提名选举,成为总统候选人。尽管里根在最早进行投票的爱荷华州党部会议中输给了乔治u2022Hu2022Wu2022布什,但他在接下来其他各州的投票中大获全胜。在全国代表大会中,里根原本寻求杰拉尔德 u2022福特搭档副总统,但最后没有实现。相反的里根选择了提名选举中的对手乔治u2022Hu2022Wu2022布什作搭档。 布什有著许多里根没有的特质—终身的共和党员、战场的老兵,以及曾经担任中央情报局局长、美国驻中国办事处的处长、和联合国大使的国际经验。与里根比起来,布什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立场较偏向温和派,例如布什就曾将里根所主张的30%的全面减税政策称为“巫毒经济学”。 1980年总统大选的结果。在选战中,威廉u2022凯西(William J. Casey)主掌里根阵营的竞选计划,他的策略是瞄准当时伊朗人质危机的议题;新闻媒体每天持续报导卡特政府在拯救人质上的无能失败,许多分析家认为这是导致卡特败选的主因。同时,卡特也无能解决当时高涨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经济成长迟缓,不稳固的石油市场使加油站前大排长龙,更让选民察觉到美国在国防上的弱点。在谈到经济时里根如此说道:“我告诉你们我不能使用萧条这个字眼。让我来告诉你们这些定义,经济的衰退是指你的邻居失了业,经济萧条则是指你也失了业。而经济开始复苏指的则是—卡特已经失业的时候。”里根在电视辩论上的表现也提升了他的选情,辩论中他看起来比卡特更为自在。当时正是美国通货膨胀和银行利率急速高涨的时期,在回答观众的问题时他做了非常有力的回答:“你觉得你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要好吗?” 选举的结果里根在普选上获得43,903,230票,比卡特的35,480,115票高出了10%。而在选举人票上里根则获得压倒性胜利,囊括489 张选举人票,卡特则只获得49张。同时那年的选举还使共和党在参议院一举增加了12个席次,成为参议院的多数党,倒转了28年来民主党在参议院保有的多数地位。1984年总统大选 在竞选连任的198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里根以压倒性胜利击败华特u2022蒙岱尔(Walter Mondale),赢得50个州里的49个州(蒙岱尔只取得他的老家明尼苏达州和华盛顿特区)。里根获得将近60%的选票。里根赢得连任的机会一直相当稳固,蒙岱尔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发表的演说被视为失误连连,在演说中他说道:“里根会提升税率,而我也会这样做。但他不会告诉你,而我会。” 里根在德州的达拉斯接受了共和党的提名,借著当时美国经济的复苏而支持度高涨。同时他在当年夏天亲自揭幕了洛杉矶奥运会,成为第一位亲自揭幕夏季奥运的美国总统。 1984年的选战也使里根做出他最著名的失态之一,在他于电台准备发表演说时,没有察觉到播音已经开始而开玩笑道:“我亲爱的美国人们,我很高兴的告诉你们今天我签署了一项法案,将会宣布俄国永远为非法状态,我们在五分钟后开始轰炸。”一些人认为在美苏处于如此紧张的状态下发表这种言论,是一件大错误;一些人则引用里根的话来质疑里根在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上的现实认知。其他人则认为,这不过是一个在录音室里意外流出的幽默笑话罢了。这段录音后来还被乐手Jerry Harrison和Bootsy Collins改编为舞曲“五分钟”。 尽管在第一场辩论中里根表现不佳,但他在第二场辩论中回复了优势,并且在整场选战的大多数时候都占据民调的优先位置。里根在1984年选战的的大胜利被许多政治评论者认为这是“里根式民主”转变了传统民主党支持者立场所造成的。总统任期1981-1989[编辑本段]国内政策 当里根就任后,他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 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里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里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里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宣然大波。 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5]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米尔顿u2022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的减税。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 。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 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u2022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划。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划也借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 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里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其他人批评没有迅速处里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里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政府处里这个疾病的措施。 尽管遭受批评,里根在任内支出了570亿美元以对抗HIV和爱滋病,大多数资金都投注至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爱滋病研究上的资源于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 1985年9月里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投注超过5亿元在爱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里根已经投注大笔经费在爱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爱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 里根也在另一场有关爱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u2022加罗(Robert Gallo)与法国科学家路克u2022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病毒(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里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u2022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事件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里根强烈反对堕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主义的激进份子认为里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u2022戴u2022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u2022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在里根身为州长时,也将自由堕胎的权利写入加州法令中。 虽然里根的第二届任期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里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权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9] 。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 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里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贩毒的谋杀行为判处死刑。 米尔顿u2022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 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6] 。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外交政策和介入 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领导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 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Salla and Summy, p 3)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詹森和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列赫u2022瓦文萨(Lech Walesa)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u2022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2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u2022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 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u2022福特、吉米u2022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2023-08-30 23:58:4914
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 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 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东欧各国的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 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二是执政党在 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 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 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 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 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 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 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 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 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 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 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 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 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 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 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 罗马尼亚政局的剧变 此外,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 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 东欧国家的剧变,是各国长期积累起来的各种矛盾的总爆发,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发 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有: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 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 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 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结合阅读资料,思考和分析东欧发生剧变的各种原因及其作用。 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在回答《世界知识》杂志记者的问题时说: “这些事情[指东欧剧变]来得虽很突然,但都有长期形成的多方面的深刻原因。这些国家没有找到 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更多地是照搬苏联的一套做法。这些情况阻碍了这些国家 的社会经济发展,伤害了这些国家人民的民族感情,使得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不仅没有发挥和显示 出应有的优越性,而且声誉受到很大影响。从外部条件来说,苏联‘新思维"的改革之风,西方‘ 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东欧的变化有影响,起了推动作用。”2023-08-30 23:59:153
鬼神,这世界有这些东西么,幻觉么,不大可能。那会小时候,才二年级,村里就要上自习,下自习一个人回家
鬼神是客观存在的,现在外国一些实验已经可以证明鬼神的存在的!世界上著名科学家大多是有神论者从1901年到1996年除第一次和第二次大战期间,因战争有个别年份停评外,共评出诺贝尔奖各项得主639人。其中物理奖148人,化学奖123人,生理或医学奖159人,文学奖91人,和平奖81人,经济奖37人。在639名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他们主要是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基督教、基督教新教,东正教)的596人,信仰犹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兰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在81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宗教身份就更为突出。如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印度德肋撒修女,法国神学家艾伯特·施维泽,瑞典神学家内森等。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国家首脑,如美国基辛格(犹太),南非曼德拉(基督教新教),以色列拉宾(犹太教),巴勒斯坦阿拉法特(伊斯兰教),波兰瓦文萨(天主教)等都有宗教信仰。1973年越南南方领袖黎得寿获得和平奖(无宗教信仰),但他拒绝接受这一奖项。(这段资料摘自《人民政协报》 2002年6月29日。)据《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1期载,在当今世界上约有48.09亿人为宗教信仰者(当时世界人口总数约为61.5亿),占世界总人数的78.1%。显然,世界上不信仰宗教的13亿人中有12亿在中国。有一本书叫《科学家的人生观》,谈到调查了432位科学家的宗教观,其中34位不能确定其宗教态度,15位对宗教持“无可无不可”或“不可知论”的态度,16位说自己是无神论者,而367位自称有信仰——坚定确切的相信有天主和灵魂不灭。在这本书中谈到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都信仰宗教。比如伽利略、牛顿、高斯、瓦特、安培、拉法第、爱迪生、巴斯德、爱因斯坦等。诺贝尔奖得主96.7%信仰宗教,93.2%信仰基督每年的12月10日,即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诺贝尔奖评委会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分别举行隆重的颁奖仪式。从1901年到1996年(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外),共评出诺贝尔奖各项得主639人。在639名得主中,不信仰宗教或者宗教信仰淡漠者共21人。占3.3%,他们主要来自前苏联和前东欧国家。而信仰各种宗教的有618人,占96.7%。其中,信仰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的596人,占93.2%。 信仰犹太教的8人,信仰佛教的8人,信仰伊斯兰教的4人,信仰印度教的2人。在81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中,宗教身份就更为突出。如南非黑人大主教图图,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牧师,印度德兰撒修女,法国神父学家艾伯特.施维泽,瑞典神学家内森等。一些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和国家元首,如美国的基辛格(犹太教),南非的曼德拉(基督新教),以色列的拉宾(犹太教),巴勒斯坦的阿拉法特(伊斯兰教),波兰的瓦文萨(天主教)等都有宗教信仰。(原始资料摘自《中国宗教》(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主办)2003第2期,第63页。 )很多基督徒(包括三位天主教徒)是近代科学的奠基人,比如:(1)牛顿(1642—1727)牛顿是这一大批基督徒科学家的杰出代表。他18岁进剑桥大学学习,竟然在27岁时就当上了剑桥大学的教授,这足以证明他的成就是多么辉煌。他的科研领域涉及数学、物理和天文学。他发明了数学上的微积分,出版了近代科学奠基性巨著《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力学三大运动定律,他在苹果树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故事,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全世界的许多教师和家长所采用,作为向儿童进行科普启蒙教育的经典素材。 牛顿虽然在科学上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但他更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毕生认为,人类理性的能力有限,不能包容一切经验;所以,他研究圣经的兴趣不在研究科学之下。据统计,牛顿所发表的科学著作只占他所有著作的16%,其他84%的著作是他生前未出版的神学作品,总数字超过140万字。他写道:“我深信圣经是神的话,圣经是人受神默示写成的。因此,我每天都研读圣经。”“据我研究的结果,圣经记载之信而有证,实在远非世俗的历史所能比拟的。” (2)法拉第(1791—1867)法拉第是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基督教会长老,他以发现电磁感应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电学之父”,电容的单位则以他的名字命名“法拉”,他又是个发明制造家,发明了发电机和变压器以及最早的电动引擎。 法拉第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担任着伦敦一教堂的长老圣职,每周讲道多次,保留至今的讲章有150篇之多。他的名言是:“圣经说什么,我们便说什么;圣经没有说的,我们也不应说。”他相信上帝创世的统一性和连贯性,使他引入电场和磁场的概念。为了使社会大众认识上帝智慧的创造,他公开示范在电学上的发现。他在晚年更是勤读圣经,当他被记者问及对死后有何猜测时,他回答道:“猜测?我从没有任何猜测。我深信所有的确据。我知道所信的是谁,也深信他能保全我所交付他的,直到那日(圣经提摩太后书一章12节)。” (3)焦耳(1818—1889)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的贡献,是他为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奠定下基础,能量的单位则以他的名字命名为“焦耳”。他提出焦耳定律,被誉为当时新科学的热力学的始祖,他为热力学第一定律(暗示宇宙不是自然衍生出来的)提供了实验的基础。 焦耳是个基督徒,他认为科学研究工作与圣经真理协调一致。他坚信神就是宇宙创造者,他列出他优先考虑的事:“承认信仰,服从神的旨意,然后从他手的工作体会他的智慧、大能和美善。” (4)麦克斯韦(1831—1879)麦克斯韦是英国物理学家,他的电磁理论及其相关方程式,为二十世纪物理学开辟了新里程。 科学界的朋友和同事都公认麦克斯韦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是教会的长老。他经常研读圣经,他的笔记本里记着他的祷告:“全能的神啊,你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赐予他生命的灵魂,让他寻求你。你统治所有受造物,教导我们研习你亲手作的工,好使我们开垦土地善用资源,加倍努力事奉你;又使我们领受你可称颂的话语,相信你差派主耶稣来,带给我们救恩和赦罪的知识。我们奉主耶稣基督的名祈求。” (5)帕斯卡(1623—1662)帕斯卡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他自幼就表现出过人的才华,16岁写成投影几何的名著《圆锥曲线论》;他研究了代数中二项式展开的系数规律,对概率论和摆线的研究也卓有贡献。在物理方面,他提出了密闭流体能传递压强的帕斯卡定律,压强的单位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帕斯卡”。 帕斯卡是个少有的“不爱世界爱上帝”的基督徒科学家。正当他的科研成就如日中升的时候,他竟从24岁起放弃了科学研究,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上帝。他的主要著作《思想录》和《外省通信》,被看作是神学经典。帕斯卡的科学方法带有基督徒信仰的深刻印记,他对唯理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对上帝的启示,人们必须接受(或拒绝),而不能仅仅因其不符合理性便予以怀疑。上帝的无限性是超越理性的,那种主张借助于科学的原理就能解释万物的观点,是极为狂妄自傲的臆断。通过《思想录》,我们能看到一个基督徒的心声:“没有耶稣基督,世界是无法生存的,因为那必然要么就是世界毁灭,要么就是世界活象一座地狱。” (6)伽利略(1564—1642)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他的名字是和著名的比萨斜塔紧密相联的,他在斜塔上所作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的论点。伽利略首次通过实验来检验理论推导正确与否,由此奠定了近代科学研究方法的基础;因此,他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在天文学领域,伽利略用自制的天文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写下《关于两种主要世界体系的对话》,宣布哥白尼的“地动说”是完全正确的。 伽利略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修士,他相信圣经来自上帝的启示,相信科学与圣经不能互相冲突,他认为宗教信仰和科学信念之间并无矛盾。1633年6月,天主教皇乌尔班八世有感于基督教新教的影响日隆,决心维护天主教的利益,压制伽利略《对话》的观点。异端裁判法庭审问了伽利略,但伽利略始终认为自己正确,他说:“我难道不是一个基督徒吗?我难道不能算教会的骄子吗?我难道不是敬拜全能的上帝和他的独生子耶稣吗?要我悔改什么?难道让我将真理隐藏起来,亵渎上帝,替(天主)教会丢脸吗?”作为天主教徒,他又承认宗教会议、圣传和教义的权威性;他在法庭上宣布:“我宣誓,我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相信依靠神的帮助、神圣天主教及使徒建立的正统教会所教导和传授的一切。”伽利略在信仰和科学的关系方面坚持了正确的立场,认为哥白尼的学说符合圣经,而天主教皇是出于维护教廷的权威而迫害伽利略的,这一事件是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旧教的一场冲突,不能简单笼统地说成是宗教迫害科学。实际上,教皇并非为了维护圣经,而是利用天主教组织的政治权力压制基督徒或倾向于基督教新教的科学家。(7)开尔文(1824—1907)开尔文是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他以研究热力学而闻名。他用精确的术语系统地阐述了焦耳热力学的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这两条定律都反映出进化论并不科学。开尔文发现了绝对温标,国际上就以他的名字作为绝对温标的单位。 开尔文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说:“我们四周的一切都是智慧和慈爱的构思的证据……无神论的概念在愚昧,笔墨难以诉说。”他认为科学与圣经根本没有冲突,并相 信:“就生命的起源而言,科学正面肯定了创造的力量。”一次,他的学生问他一生中最大的发现是什么,他没有说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却说:“在我生平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是认识了主耶稣基督。” (8)普朗克(1858—1947)普朗克是德国杰出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1900年,他提出了震惊科学界的“量子假说”,后来被科学家们用于解释各种物理现象,验证了量子论的正确性。量子论成为20世纪物理学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普朗克为开创物理学革命性发展的新纪元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朗克信仰上帝,从1920年起直到逝世为止,他一直担任基督教会的执事圣职。他相信上帝是无所不在的,自然规律由上帝支配;他一再强调科学与信仰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互相补充的。他在《宗教与自然科学》这篇代表作的末尾呼吁科学家“朝上帝走去”! (9)笛卡尔(1596—1650)笛卡尔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创立了解析几何学,用坐标系来描述空间的点和坐标值的相互对应关系,他认为:“数学真理,如同其他一切受造之物一样,也都是由上帝所确立,并依赖于上帝。” 笛卡尔坚信上帝的存在,在他的主要哲学著作中,他写道:“当我专心地想到上帝,完全向着上帝的时候,我发现并没有任何产生错误或虚妄的原因;可是片刻之后,回想到我自己的时候,经验就告诉我,我仍然会犯无数的错误”。他还说过:“如果世界上有某些物体、或某些心智、或其他的本性,并不是完全美满的,那它们的存在一定要依赖上帝的力量;如果没有上帝,它们就一刻也不能维持下去。” (10)莱布尼兹(1646—1716)莱布尼兹是德国杰出的数学家、哲学家。他和牛顿几乎同时发明了微积分,现在高等数学中所采用的积分符号,就是莱布尼兹发明的。为了纪念他和牛顿对积分学的突出贡献,国际数学界便把“积分学基本公式”称做“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莱布尼兹相信上帝是最高的创造者,他赋予这个世界以一定的规律,因而社会生活也有自己的准则,这就是自然法。莱布尼兹认为;数学全然不是别的,而是上帝的杰作。他一向把他的渊博知识、他的研究工作同上帝联系在一起,对他来说,对上帝的认识,就是他工作的最高目标。他说:“上帝不仅是存在的源泉,而且是本质的源泉,是实在事物的源泉,也同样是处在可能性中的实事事物的源泉。这是因为上帝的智慧乃是永恒真理的所在地,或永恒真理所依赖的理念的所在地。因为如果没有上帝,就没有任何处在各种可能性中的实在的东西,不仅没有任何实在的东西,而且没有任何可能的东西。” (11)波义尔(1627—1691)波义尔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他用实验阐明气压升降的原理,发现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不变时,压力和体积成反比,这就是中学物理教科书上著名的“波义尔—马略特定律”。波义尔又是现代化学的先驱,他首次引入化学分析的名称,将元素定义为未能分解的物质,开始了分析化学的研究。 波义尔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在科学和神学方面均有建树,对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有精辟的见解。他认为,科学是宗教的一个卓越的学校,是一项宗教任务,是对上帝展现在宇宙中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的揭示,科学是宗教的盟友,甚至受宗教的指导。波义尔相信,上帝创世时,除他之外不存在任何实体,没有任何受造之物需他承担义务或者能够束缚他。如果上帝中断对宇宙的维持,宇宙就会土崩瓦解。神力量的持续参与是必须的,因为规律并不是真正的力量,而只是规则性的一个表现方式而已。这就批判了仅仅把上帝作为宇宙运动的最初动力,从此就不需要上帝的错误观念。波义尔在他的《基督教巨匠》一书里,认为科学与基督教信仰并无冲突,科学和信仰都承认人的智慧有限,只有借助于上帝创造自然的模式和启示,人们才能形成正确的观念。波义尔对基督教护教学甚有研究,他还支持圣经的出版,在美国发行的第一本印第安语《圣经》就是由他资助出版的。 (12)道尔顿(1766—1844)道尔顿是英国化学家、物理学家。他在科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原子论,使化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他因出版《化学原理的新体系》而获皇家勋章,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道尔顿在信仰上属于正统的牛顿派学者,是虔诚的基督徒。他12岁时就在教会学校里担任一些职务。他相信上帝掌管自然法则,使不可见的基本粒子成为可变的或可毁灭的。 (13)巴斯德(1822—1895)巴斯德是法国著名的化学家、微生物学家,他开创了微生物学及细菌学两门新学科,他又发明了免疫种痘和低热消毒法,救活了很多人的性命,他提出生源说定律,说明生命只能来自生命,反驳盛极一时的自然衍生的进化论观点。 巴斯德在信仰上是虔诚而保守的基督徒,他认为科学与基督信仰并无矛盾,坚信科学拉近人与神的距离,他说:“对大自然越有研究,就越感受到造物主奇妙的工作。”他对上帝和福音都有坚强的信心,他说:“如果承认上帝的存在,这一个信心实比一切宗教的神迹更为超奇,不可思议。如果我们有了这种信心,这种悟性,那便不能不对上帝下跪敬拜了。”他常在实验室里一面工作,一面祷告。巴斯德相信,上帝由于他无限的慈善,不可能为人类创造一种惩罚的灾祸后,不同时为人类造出一种救药来。为此,他孜孜不倦地寻找特效药,发现了各种抗毒素,找到了预防和治疗牛羊炭疽病、鸡霍乱病、狂犬病等方法,大大发展了免疫学。 (14)孟德尔(1822—1884)孟德尔是奥地利遗传学家,遗传学的奠基人。1865年,孟德尔发表了题为《植物杂交试验》的文章,提出遗传单位(基因)的概念,并阐明其遗传规律,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孟德尔年轻时曾大病三次,他感到前途渺茫,在1843年进天主教修道院做修道士,学习了4年神学课程后,担任了教会神甫圣职,后来被任命为天主教隐修院院长,专门从事神学教育工作。(15) 欧拉出生于瑞士,在那里受教育。欧拉是一位数学神童。他被称为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数学家之一(另一位是卡尔u2022弗里德里克u2022高斯)。他作为数学教授,先后任教于圣彼得堡和柏林,尔后再返圣彼得堡。欧拉是史上发表论文数第二多的数学家,全集共计75卷;他发表的论文达856篇(另一说865篇),著作有32部(另一说31部)。产量之多,无人能及。欧拉实际上支配了18世纪至现在的数学;对于当时新发明的微积分,他推导出了很多结果。在1735年至1771年,欧拉的双眼先後失明(据说是因双眼直接观察太阳)。尽管人生最後七年,欧拉的双目完全失明,他还是以惊人的速度产出了生平一半的著作。欧拉年轻时曾研读神学,他一生虔诚、笃信上帝并不能容许任何诋毁上帝的言论在他面前发表。有一个广泛流传的传说说到,欧拉在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宫廷里,挑战当时造访宫廷的无神论者德尼u2022狄德罗:“先生, ,所以上帝存在。这是回答!”不懂数学的德尼完全不知怎麼应对,只好投降。(16) 高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数学家,并有「数学王子」的美誉。高斯是一对普通夫妇的儿子。他的母亲是一个贫穷石匠的女儿,虽然十分聪明,但却没有接受过教育,近似于文盲。在她成为高斯父亲的第二个妻子之前,她从事女佣工作。他的父亲曾做过园丁,工头,商人的助手和一个小保险公司的评估师。当高斯三岁时便能够纠正他父亲的借债帐目的事情,已经成为一个轶事流传至今。他曾说,他在麦仙翁堆上学会计算。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复杂的计算,是上帝赐予他一生的天赋。高斯非常信教且保守。2023-08-30 23:59:231
波兰的流亡总统是怎么回事
波兰共和国流亡政府(波兰语:Rzd Rzeczypospolitej Polskiej na uchodstwie)(1939年-1990年)是二战时波兰被德国与苏联占领后的波兰政府,长驻伦敦,领导境外波兰人的抗战活动。 虽然二战结束后该政府未被广泛承认且对波兰本土并无实际行政能力,该政府仍持续运作直至1990年东欧剧变原政府政府结束。这一年在列赫·瓦文萨(Lech Wasa)当选波兰总统后,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里沙尔特·卡秋罗夫斯基(Ryszard Kaczorowski)亲返华沙,将波兰共和国全部法统象征(总统旗帜、国玺、总统印信、总统绶带、1935年宪法之正本)交给了新政府。1992年波兰新政府宣布承认流亡政府所颁发的所有勋章。 现在的波兰政府制订法律规定,伦敦波兰流亡政府最后一任总统享受退休总统待遇。 雷沙尔德-卡丘罗夫斯基这个名字是陌生的。看看他后面的标注也会觉得茫然——1919年12月18日出生 (波兰最后一位流亡总统)。波兰什么时候还有个流亡政府? 这个政府可是很有历史了。波兰在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经短暂复国,那二十年成为波兰人的美好回忆。在军事政治强人毕苏斯基的领导下,波兰吸收德国技术,依靠自身的廉价劳动力和法国资本取得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建立了一支数量庞大的军队。在国联成为英法的得力助手,在对苏对德问题上强调很高,敢于直言。就是这样的波兰,在毕苏斯基去世后很快陷入混乱,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史称波兰第一共和国。 波兰人承受了数次亡国之痛,不变的是那永恒的爱国心。幸存者们在伦敦组织了波兰流亡政府,强生存下来的亡政府一直拒绝承认德国扶植的傀儡政权和苏联扶植的民主波兰,将第一共和的法统一直持续下去。 时光在变,政客在妥协。1956年苏联依靠压倒性的力量解决了波兰事件。很多不承认民主波兰的自由国家都承认了这一事实。流亡政府很多高层也放弃了希望,回国了。到最后甚至教皇都承认波兰而不是流亡政府。 有一批人是固执的,这个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那一年正是苏东剧变的高潮,波兰人民在瓦文萨的带领下推翻了没有苏联支持的工人党政权。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瓦文萨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国旗、宪法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现场掌声雷动,很多波兰人热泪盈眶,欢呼民族光荣的回归。当时的流亡政府总统正是今天逝世的卡丘罗夫斯基。2023-08-30 23:59:532
沙俄侵略波兰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2023-08-31 00:00:002
波兰在一战前的民族主义如何起源发展,表现在什么地方
只查到了波兰历史,希望有些帮助波兰,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也是一个西斯拉夫人国家,她的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光荣、骄傲和血泪。早在6世纪~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的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w I 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大帝(""Kazimierz III Wielki"",1333年~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波兰侵略战爆发,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 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31 00:00:102
介绍一下波兰
波兰共和国(简称波兰;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历史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u2022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31 00:00:203
波兰这国家的民族是历史上的什么民族?经历过什么演变?
波兰,一个位于东欧平原的国家,也是一个西斯拉夫人国家,她的历史是一部史诗般的历史,其中包括无数的光荣、骄傲和血泪早在6世纪~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王朝(Piastów)的大公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年~992年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勇敢者)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w I Chrobry,992年~1025年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历史分期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西米尔三世大帝(Kazimierz III Wielki,1333年~1370年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1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波兰的三次被瓜分 19世纪被瓜分的波兰领土示意图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余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历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多年之久。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将参与干涉的波军赶出了国境,并将战火烧到波兰的首都华沙,但最后在华沙战役中苏俄军队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二战后波兰的领土变更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波兰侵略战爆发,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波兰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波兰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屠杀,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 (奥德河—尼斯河线) 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集中营(Auschwitz)。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东欧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稳步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4年,波兰和其他10个欧洲国家一道加入了欧洲联盟2023-08-31 00:00:372
波兰是哪个国家的
波兰,全称波兰共和国(波兰语:Rzeczpospolita Polska)是一个中欧国家,西面与德国接壤,南部与捷克和斯洛伐克为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在东,东北部和立陶宛及俄罗斯接壤,北面濒临波罗的海。早在6~10世纪中叶,西斯拉夫的原始公社就开始逐步解体,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10世纪中叶,以格涅兹诺为中心的波兰部落逐渐统一了其它部落。皮亚斯特(Piastów)家族的梅什科一世(Mieszko I,约960~992在位)建立了早期封建国家。公元996年,波兰接受基督教。1025年,博莱斯瓦夫一世(Boleslaus I,992~1025在位)加冕为波兰国王,波兰成为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国家。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统一时期(10-15世纪中叶) 12世纪中叶,博莱斯瓦夫三世(Boleslaus I,1102~1138在位)死后,由于王公、贵族和教会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和城市的兴起,全国分裂为几个公国,波兰进入封建割据时期,达200年之久。瓦迪斯瓦夫一世(Ladislaus I,1314~1333在位)统一大波兰、小波兰、库雅维,于1320年在克拉科夫加冕为波兰国王。卡吉米日三世(Kazimierz III Wielki,1333~1370在位)又统一了马佐夫舍。但是,西波莫瑞和东波莫瑞还分别为勃兰登堡和条顿骑士团占领。西里西亚则被波希米亚王室占领。为抵抗条顿骑士团的侵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实行了王朝联合(1385),立陶宛大公瓦迪斯瓦夫二世u2022亚盖洛(Jagiellon)为波兰国王。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军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了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1466年,收复了东波莫瑞。 第一共和国时期(15世纪中叶-1795) 以格但斯克为中心的东波莫瑞的收复,刺激了波兰粮食的出口,贵族庄园纷纷建立劳役制庄园,从事商品粮食的生比得哥什建筑物:过河产。城镇出现手工工场。1505年,议会通过宪法,规定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颁布法律。从而削弱了王权,招致外来势力干预,面对莫斯科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波兰王国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波兰共和国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农奴制国家,面积达31万平方公里,17世纪后半期,波兰的农奴制进入了危机阶段,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Богда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Хмельницкий),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举行民族起义。统治阶级内部也分崩离析,1652年大贵族迫使议会通过自由否决权,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北方战争初期、波兰被迫追随俄国参战。1655年波兰-瑞典战争爆发,波兰丢失部分领土。1733~1735年俄、奥与法、西、撒丁为争夺波兰进行了战争,严重破坏了波兰主权和国家经济。 波兰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非常特别,在当时也是相当先进的,称为“贵族民主制”。这种制度有两根支柱,一个叫自由选王制,国王由贵族选举,凡不是贵族就没有民主权力;一个叫自由否决权,只要有一个议员反对,这项议案就不能通过。而真正的民主是基于少数服从多数的基础之上的,所以这种贵族民主造成了波兰极端的民主和无政府状态。这也导致了在有争议的议题上往往议而不决,从而导致国家意志得不到体现,这也是波兰最后衰亡的一个重要因素。 1弗罗茨瓦夫歌剧院8世纪后半期,波兰生产关系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启蒙运动影响下,中小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爱国革新运动,但受到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武装干涉。1772年,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对波兰进行了第一次瓜分。波兰人民在法国革命的影响下,把革新运动推向高潮。1791年5月3日,波兰四年议会通过了《五三宪法》(Konstytucja 3 Maja),取消自由否决权,这也是欧洲最早的宪法。叶卡捷琳娜二世再次对波兰进行武装干涉。1793年,俄普两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二次瓜分。1794年,波兰人民在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领导下举行起义,后被俄国镇压下去。1795年,俄、普、奥三国对波兰进行了第三次瓜分。 波兰被三次瓜分 1772年5月,沙皇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国在彼得堡会谈,于8月5日签署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据此,波兰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经第二次瓜分,波兰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成为沙俄的傀儡国,波兰国王未经沙皇许可,不得与外国宣战与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土也在协定上签署。根据该协定,波兰领土被全部瓜分。“俄国吞并了立陶宛、库尔兰、西白俄罗斯和沃伦西部,把边界推进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线,共12万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奥地利占领了包括克拉科夫、卢布林在内的全部小波兰和一部分玛佐夫舍地区,共4.75万平方公里,人口150万;普鲁士夺得其余的西部地区、华沙、其于部分的玛佐夫舍地区,共5.5万平方公里,人口100万。”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灭亡了。概括在三次瓜分波兰的过程中,沙俄夺占的领土约占原波兰领土的62%,共约46万多平方公里;普鲁士夺占约20%,共约14.11万平方公里;奥地利夺占约18%,共约12.18万平方公里。经史了这三次瓜分之后,波兰亡国,波兰就从欧洲地图上消失长达123年。 外族统治时期(1795~1918) 1809年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在波兰中部建立华沙公国(Ksiu0119stwo Warszawskie),拿破仑失败后,华沙公国被肢解,其西部土地成为波兹南公国(Wielkie Ksiu0119stwo Poznańskie),受普鲁士管辖;在克拉科夫成立了中立的克拉科夫共和国(也叫克拉科夫自由市,Rzeczpospolita Krakowska,或者 Wolne Miasto Kraków);在其主要地区成立了波兰王国(Królestwo Kongresowe),由俄国沙皇兼领国王。1830年11月29日,一批贵族青年在华沙举行起义,结果失败。1846年克拉科夫起义也遭失败,克拉科夫被并入奥地利。1848年波兰人民又一次掀起革命,迫使普奥当局废除农奴制度。1863年 1月的起义遍及波兰王国、立陶宛和白俄罗斯西部。1864年3月2日,沙皇政府不得不颁布解放农奴的法令。 1864年后,波兰王国的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七八十年代,完成产业革命。从80年代起,先后成立了波兰国家民主党、波兰无产阶级党、波兰社会党和波兰王国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民主党投靠俄国,社会党右派投靠奥、德,只有社会民主党和社会党左派坚决反对战争。 第二共和国时期(1918-1939) 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1918年8月29日,苏俄政府颁布法令,宣布废除沙俄与普、奥签订的关于瓜分波兰的一切条约,承认波兰人民享有“独立和统一的不可否认的权利”。与此同时,1916年11月,德国政府许诺建立“独立的波兰国家”,12月底,德、奥成立了“波兰临时国务会议”,并在波兰青年中征兵,社会党人毕苏斯基(Józef Klemens Piu0142sudski,1867—1935)被任命为临时国务会议的军政部长。1918年10、11月,奥匈帝国和德国趋于崩解,从而为波兰的复国形成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0月28日,奥占区的波兰爱国者在克拉科夫成立了“波兰清算委员会”。11月7日,社会民主党人在卢布林成立了波兰共和国临时人民政府。10月23日,华沙组成了波兰政府,11月11日,该政府由毕苏茨基领导。卢布林政府和克拉科夫的清算委员会也宣布接受毕苏茨基领导。11月18日,毕苏茨基在华沙组成联合政府,他成为波兰共和国的国家元首。这样,自1795年波兰被瓜分灭亡以来,历经123年,至1918年11月恢复独立,重建祖国。 1919年12月8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承认波兰共和国,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为此,新成立的波兰共和国就发动了对也是新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后被波军击败,波兰军队虽然取得了最后军事上的胜利,但是自己也力不胜任的战争弄得民穷财尽,最后双方同意媾和。7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寇松(George Nathaniel Curzon,1859—1925)代表协约国致电苏俄建议停火,停火线大体是巴黎和会决议中规定的分界线,故称“寇松线”。7月22日,波兰要求停战。1921年3月18日,波兰与苏俄在里加正式签订《波兰与俄罗斯和乌克兰和平条约》,即《里加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独立,划定了波兰东部边界(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的西部地区划归波兰),这时波俄边界线约在寇松线以东150英里处。根据该条约,波兰获得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以及立陶宛的一部分,苏俄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大片领土,这也为二战时苏联和德国分割波兰埋下了伏笔。由《里加条约》确定的波俄(苏)边界一直保持到1939年9月17日。另外,根据1919年巴黎和会决议,波兰获得了东波莫瑞和波兹南地区,但泽(后波兰改为格但斯克)被辟为国际自由市,西里西亚的大部分仍归德国,波兰领土面积共38.8万平方公里。1921年 3月,议会通过宪法,波兰成为议会制共和国,史称波兰第二共和国。 1926年 5月,毕苏斯基发动军事政变并上台,自任总理,在波兰境内实行独裁统治,逮捕议会中反对他的人,宣传法西斯主义。另外,他积极和纳粹德国的元首希特勒(Adolf Hitler)合作,签定了《波德互不侵犯条约》。1938年,波兰共产党被解散,党的主要领导人也被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39-1944) 从1938年10月起,希特勒向波兰提出波兰走廊的问题,并向波兰发出战争威胁。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秘密议定书(苏联一直否认该秘密议定书的存在)。1939年9月1日,德国以闪电战突袭波兰,迅速侵占波兰大部分领土,波兰军民英勇抗战。9月17日,波兰政府逃亡国外,先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u0142adysu0142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法国战败后,1940年,流亡政府迁往英国。与此同时,9月17日,苏联领导人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为了建立东方防线,命令60万苏联红军越过苏波边界,进入波兰东部,占领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9月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德、苏两军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瓦河—桑河一线为界分割了波兰。9月28日,德军攻陷华沙,波兰再次沦亡。波兰人民开始了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 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并全部占领了波兰领土,而后苏联与波兰流亡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1942年,流亡政府在国内建立了国民军,同年,苏联支持的波兰共产党人建立了波兰工人党和人民军,在地下同纳粹占领军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此,许多人付出了珍贵的生命。1943年,由于发生了卡廷森林事件,流亡政府和再次和苏联断交。 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苏军的反攻将战线逐渐推进到波兰境内。1944年元旦,在工人党的倡议下,成立了全国人民代表会议,由贝鲁特(Bolesu0142aw Bierut)任主席。1944年7月22日,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在海乌姆组成了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颁布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七月宣言》,宣告波兰新国家诞生。 1944年8月,苏联红军推进到了华沙的近郊,在英国的流亡政府为了在新生的波兰国家权利机构中获得更大的利益,华沙犹太人英雄纪念碑就命令在华沙的地下国民军发起起义,这就是著名的华沙起义。由于斯大林认为,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不应得到同情,从而苏军并没有给予华沙城内起义军太多的支持,在纳粹德军的血腥镇压下,起义失败,疯狂的希特勒下令将华沙夷为平地,许多珍贵的文物古迹遭到毁坏,大部分华沙人也被送入死亡集中营。事后证明,苏联应为华沙起义的失败负有一定道义上的责任。1945年1月17日,苏波军队解放了已成为废墟的华沙。4月,波苏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与经济合作条约。6月,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临时民族统一政府。 根据雅尔塔和波茨坦会议的决定,确定了波兰东、西部边界,东部以寇松线为波苏边界,西部波德边界则向西推移至奥德-尼斯河,并把什切青和施维诺威斯划入边界的波兰一侧。这样,波兰的版图整体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积也比战前缩小了约7.6万平方公里,大约是损失了20%的领土。 在二战中,波兰人民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大约有600万波兰军人和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在波兰境内发现了许多纳粹屠杀犹太人和其他平民的集中营,其中最著名的是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在所有参战国中,若按人口比例来计算的话,波兰是死伤最惨重的国家。 人民共和国时期(1944~1989) 1947年,波兰举行议会选举,苏联支持的贝鲁特当选为总统,社会党人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任政府总理,波兰走上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的流亡政府基本被排斥在权利中心之外。1948年12月,波兰工人党和波兰社会党合并,成立了波兰统一工人党(Polska Zjednoczona Partia Robotnicza, PZPR)。贝鲁特任总书记。人民政府把大中工业、交通运输、银行收归国有,实行了土地改革,动员人民完成恢复国民经济的三年计划(1947~1949),国家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有了改善,1949年10月7日,波兰同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从1950年起,波兰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50~1955)。 1952年,波兰改国号为波兰人民共和国(Polska Rzeczpospolita Ludowa,PRL),并通过波兰人民共和国宪法,萨瓦茨基(Aleksander Zawadzki)当选国务委员会主席,贝鲁特被任命为部长会议主席。1956年 3月,贝鲁特病逝于莫斯科,奥哈布(Edward Ochab)继任第一书记。 但波兰的社会结构、政治和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都说明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陷。但以贝鲁特为首的波兰政府的教条主义者还是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依据苏联模式,波兰制定了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按“重—轻—农”的顺序进行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战略,结果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片面发展,农业长期落后,物价飞涨,货币贬值,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加上波兰人内心深处的反俄叛逆心理,宗教、自由主义的传统和波党执政的失误、官僚腐败现象盛行等等综合因素,使得社会主义在波兰的执行显得异常艰难,导致波兰成为二战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中最不安定的国家。 1956年,苏联最高领导人赫鲁晓夫(Никита Сергеевич Хрущев)的“非斯大林化”,给整个社会主义东方阵营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波兰就在当时发生了著名的波兹南事件。当年6月,波兰西部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斯大林机车厂的工人,在要求增加工资、减少税收的经济要求被当局拒绝后,于是在1956年6月28日,波兹南市爆发了十万人的示威活动。后来演变成警察和工人的枪战。坦克和保安部队也参加了对工人的镇压。据统计,仅一天的冲突骚乱,就有54人死亡,2000多人受伤,另有300多人被捕。为了平息业已非常严峻的局势,当局采取了妥协了立场。6月30日,当局采取一些缓和矛盾的措施:原机械工业部部长被降职;向斯大林机车车辆厂征收的税款将分期还给该厂工人;为事件中的受难者举行安葬仪式等,骚动遂平息下去。 1956年8月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决定撤销1949年11月对原波共领导哥穆尔卡(Wu0142adysu0142aw Gomuu0142ka)等人的批判和谴责,并将其从监狱里释放出来。同年10月19日,哥穆尔卡当选为中央委员。在苏波两党会谈中,哥穆尔卡反对苏联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和压力,坚持走“波兰自己的道路”。10月21日,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同年10月举行的党的二届八中全会上哥穆尔卡当选为第一书记,1956~1960年的五年计划,把发展消费品生产和农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主要任务。会议对以前的方针政策进行了批评,提出克服“官僚主义和教条主义”、“加强法制和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经济,“更快地改善人民生活”的新方针。但由于苏联模式的严重缺陷无法根本克服,在以后的两个五年计划(1961~1970)期间,国民经济比例依然严重失调。 1970年12月,波兰又一次面临危机。格但斯克(原但泽市)等沿海城市的工人、学生、市民抗议政府提高食品和日用品的价格,举行罢工,并导致了一场严重的社会骚动,后来发展成流血冲突。在12月20日举行的五届七中全会上,解除哥穆尔卡第一书记职务,由盖莱克(Edward Gierek)继任党的第一书记。西伦凯维兹改任国务委员会主席,由雅罗谢维奇任部长会议主席。 70年代,是波兰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盖莱克政府踌躇满志地推行闻名于世“高速度、高积累、高消费”的所谓“三高政策”,大量引进外资,大上建设项目,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波兰一派欣欣向荣。然而,欲速不达,在表面繁荣的背后,70年代末,政府各种补贴达到财政预算的40%,外债高达260亿美元。进入80年代,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工资和部分商品提价的措施以避免危机,长期习惯于计划价格的波兰人毫无心理准备。当政府在1980年7月宣布“议价商店”肉类价格提高40-60%的时候,群众的不满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 同年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八届六中全会解除盖莱克第一书记的职务,由卡尼亚(Stanislaw Kania)继任。10月,一个在当时声名显赫的工会组织,也是东欧第一个独立的工会组织——团结工会(Solidarnou015bu0107)出现了,瓦文萨(Lech Wau0142u0119sa)当选为当时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团结工会领导的罢工运动最初采取和平方式,并承认社会主义是波兰的政治基础,承认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和与苏联结盟。1981年在格但斯克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全国委员会取代全国协商委员会,通过新的政治纲领,要求在波兰实行多元化,建立“自治共和国”。称团结工会是波兰改革的主力,工会纲领中未提到社会主义及统一工人党的领导作用。在罢工运动中,工会提出要有自己的报刊、有自由出版权,要“自下而上夺权”。工会与政府分庭抗礼。 1981年统一工人党的九届四中全会上,卡尼亚辞职,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当选为党中央第一书记。1981年12月13日波兰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团结工会被取缔,瓦文萨等工会领导人被拘禁,部分工会骨干转入地下活动。工会内部分成两派,以瓦文萨为首的缓和派主张避免同政府发生正面冲突,提倡协商对话;激进派则主张通过暴力推翻政府。随之社会上也发生重大分化,原支持团结工会的人转向支持政府。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2年2月议会通过新的工会法,要求重建新的工会,1983年7月战时状态结束。1984年波兰宣布大赦,而瓦文萨等人则努力为使团结工会合法化而斗争。波兰局势进入了短暂的稳定期。 第三共和国时期(1989至今) 从1986年开始,由于苏联的戈尔巴乔夫(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的内外政策开始采用向右转的“新思维”,并给东欧国家松绑,苏联和东欧的局势开始动荡。1988年波兰政府的价格改革引起群众不满。1989年2至4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与团结工会等反对派举行圆桌会议(Rozmowy Okru0105gu0142ego Stou0142u),经讨论,统一工人党同意团结工会合法。6月波兰举行全国大选,团结工会获99%的参议院席位。9月12日团结工会的马佐维耶茨基(Tadeusz Mazowiecki)组成以团结工会为主导,包括统一农民党和民主党的联合政府。原统一工人党领导人雅鲁泽尔斯基出任首任总统,任期6年。同年12月29日,议会通过宪法修正案,决定改国名为波兰共和国,红底戴王冠的白鹰恢复为波兰的国徽。史称波兰第三共和国。波兰正式走上了政治上奉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经济上实行以私有化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不久,雅鲁泽尔斯基辞去波兰统一工人党总书记职务,瓦文萨及支持者宣称圆桌会议协议已经过时,要求总统辞职,举行新总统和议会大选。1990年1月27日,波兰的统一工人党召开十一大,宣布党停止活动,一个执政45年,曾拥有近300万党员的大党就这样解散了。1990年瓦文萨提出竞选总统,遭马佐维耶茨基的政府派反对。团结工会内部分裂为支持瓦文萨的中间派协议会和支持马佐维耶茨基的公民运动民主行动会。 1990年11月举行大选,瓦文萨在第二轮投票中当选总统。他提出“建设自由、民主、富裕的新共和国”,经济上发展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取消对土地自由买卖的限制和对外政策强调向整个欧洲和世界开放等。 二战中被苏联和纳粹联手灭亡之后的波兰流亡政府一直存在到1990年12月,现在的波兰政府继承的是伦敦流亡政府的法统。 1990年12月,在华沙皇宫举行的新任波兰总统就职仪式上,伦敦流亡政府总统将波兰第一共和国国旗、宪法原件和总统印信交给了瓦文萨。 从此,波兰实现了政权的更迭和政治制度的改变,并开始向西方靠拢。1995年,瓦文萨在总统竞选时输给克瓦希涅夫斯基。在经济上,波兰的转轨带来了阵痛。但波兰依然成为前欧洲前共产主义国家中经济转轨最成功的几个国家之一,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增长。1999年波兰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03年6月波兰举行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洲联盟。波兰在2004年5月1日正式加入欧盟,在2007年12月21日成为申根公约会员国。 2010年4月10日,波兰总统莱赫·卡钦斯基在赴斯摩棱斯克参加纪念卡廷惨案70周年的途中,其乘坐的飞机在俄罗斯坠毁,包括总统在内的96人遇难2023-08-31 00:01:2711
历史上8月14日都发生过什么大事!
大事记 92年——汉和帝与宦官郑众密谋,铲除外戚窦宪。 1248年——科隆大教堂建造奠基(直到1880年8月14日正式落成)。 1385年——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率领军队在阿勒祖巴洛特战役中战胜卡斯蒂利亚军队。 1992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1733年——波兰继承王位的战争开始。 1784年——俄国在科迪亚克岛建立其在阿拉斯加的第一个殖民地。 1811年——巴拉圭宣布脱离西班牙独立。 1811年——英国占领爪哇。 1900年——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组成的八国联军攻陷清朝首都北京。 1901年——由莱特兄弟设计、魏斯科夫制作,装有发动机的飞机首次试飞,飞行高度十二米,航行距离达九百米。 1908年——全球首次选美比赛在英国举行。 1915年——杨度等六人组成“筹安会”,公开鼓吹帝制。 1917年——北京政府宣布对德国、奥地利宣战。废除中德、中奥条约,收回天津,汉口德奥租界。 1920年——第7届奥运会在比利时安特卫普举行。 1932年——第10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结束。 1935年——美国实施社会安全保障制度。 1937年——高志航率领中国空军,在笕桥上空击退来犯日本空军,八月十四日因此订为中国空军节。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停泊于加拿大新西兰的军舰上进行秘密会谈后发布《大西洋宪章》。 1941年——日军向晋察冀边区大举“扫荡”。 1945年——日本政府照会美、英、中、苏四国,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1945年——蒋介石拒绝外蒙古自治要求。 1945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1945年——法国贝当元帅出庭受审。 1947年——巴基斯坦宣布独立,成为英联邦的自治领。 1953年——苏联宣布拥有氢弹。 1971年——巴林宣布脱离英国独立。 1978年——首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瑞士日内瓦开幕。 1980年——瓦文萨领导波兰格但斯克展开罢工。 1986年——巴基斯坦贝娜齐尔·布托被囚禁。 1991年——香港毒枭吴锡豪因癌病晚期提前出狱。 1992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 1993年——日本资料首次证实日军曾在华使用细菌武器。 1994年——委内瑞拉革命者与恐怖分子卡洛斯在苏丹喀土穆被法国特工秘密抓获。 1997年——美国和南非科学家发现最早的人类足迹。 1998年——香港特区政府入市与国际炒家对抗。 2001年——中国第一辆国产磁悬浮客车在长春客车厂下线,这标志着中国继德国和日本之后,成为第三个掌握磁悬浮客车技术的国家。 2005年——太阳神航空522号班机在希腊马拉松附近坠毁,机上121人全部遇难。 2008年——立法委员洪秀柱揭露陈水扁媳黄睿靓在瑞士以个人与公司名义所开立帐户因洗钱嫌疑遭瑞士联邦检察署查封并主动致函请求司法协助。陈水扁被迫承认做了“法律所不允许的事”,未诚实申报历年选举剩余款,其妻吴淑珍并将选举结余款汇往海外帐户。2023-08-31 00:04:262
MaciejKonopinski哪里人
MaciejKonopinskiMaciejKonopinski,演员,主要作品《TajemnicaWesterplatte》、《瓦文萨》、《黑色星期四》。外文名:MaciejKonopinski职业:演员代表作品:瓦文萨合作人物:RobertZoledziowski主要作品人物关系2023-08-31 00:04:351
波兰团结工会的1980年代早期的罢工(1980-1981)
罢工运动并没有在问题浮现后就迅速爆发,而是在政府和经济状况的困境超过了十年才产生的。在1980年7月,爱德华·吉瑞克的政府面临了经济危机,决定在减缓工资的同时也提升物价。马上引起了一波占领工厂的罢工行动[1]。尽管罢工运动并没有协调指挥的中枢,劳工们发展了一种情报网络来散布他们抗争的新闻。原先在1976年由一群反对派成立以替受害劳工提供支援的劳工保护委员会,将主要产业里的激进派劳工组织了起来[5]。在格但斯克的列宁造船厂,一位起重机操作员、同时也是知名劳工运动领袖的安娜·瓦伦第诺维茨(Anna Walentynowicz)被解雇,激怒了其他的劳工,成为引燃罢工运动的火花[2]。在劳工保护委员会成员的组织下,造船厂劳工们于8月16日展开罢工。之前于1976年遭开除的电工技师莱赫·瓦文萨在8月14日11:00抵达造船厂,领导罢工行动[1]。罢工委员会要求重新雇用安娜·瓦伦第诺维茨和莱赫·瓦文萨,劳工们还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之前1970年抗议中的牺牲者,并要求保障劳工的权利和提出其他社会要求。虽然在政府的检查制度下媒体极少提起在格但斯克发生的劳工骚乱并且切断了所有从海岸连往内陆的电话线[5],但罢工的消息借由自由欧洲电台的传播散布至铁幕国家,并借着地下的出版刊物和小道传闻将团结工会运动的消息迅速的传遍整个波兰。在8月14日什切青造船厂(Stocznia Szczecińska Nowa)也加入了罢工。罢工运动沿着海岸迅速扩展,关闭港口并造成经济活动停止。在劳工保护委员会的的激进份子和许多知识份子的协助下,劳工开始占领各式各样的工厂,从采矿场至造船厂。在几天之内,200座工厂加入了罢工,到了8月21日整个波兰都受到了罢工的影响,从沿海城市的造船厂到西里西亚工业区的采矿场都陷入停顿。越来越多新的工会成立并且加入罢工联盟。到整场罢工潮结束时,罢工委员会已经组织了超过600座工厂进行罢工,遍及全波兰。由于受到广泛的群众和其他罢工团体的支持,以及国际性的媒体关注和支持,格但斯克的工人们继续罢工直到政府答应他们的要求为止。在8月21日由雅盖尔斯基(Mieczysu0142aw Jagielski)为代表的政府委员会(Komisja Rzu0105dowa)抵达格但斯克,另一个以卡齐米日巴尔奇科夫斯基(Kazimierz Barcikowski)为代表的委员会也被派遣至什切青。在8月30日和31日及9月3日代表劳工的工会与政府签下协议,正式接受许多劳工的要求,包括罢工的权利在内,这个协议被称为格但斯克协议(Porozumienia sierpniowe)。协议也包括了工会的议题,允许人民在社会主义的政治架构内进行民主改变,这被视为是打破统一工人党一党专政的第一个阶段。劳工们主要关心的是建立一个不受共产党控制、并拥有合法罢工权利的独立工会组织,建立这种工会将能清楚代表劳工们的意见。格但斯克的另一项影响是使得原本统一工人党的第一书记爱德华·吉瑞克在1980年9月被解除职务,改由斯坦尼斯瓦夫·卡尼亚(Stanisu0142aw Kania)取代。由于罢工行动的胜利,包括列赫·瓦文萨在内的劳工代表们于9月17日组成了一个全国性的工会,团结工会(Niezaleu017cny Samorzu0105dny Zwiu0105zek Zawodowy Solidarnou015bu0107)就此诞生。这个名称是由Karol Modzelewski所提议的,而著名的标志则是由Jerzy Janiszewski所设计的,这个标志在各种团结工会的海报上出现。在1980年12月由劳工们建立的遇难造船厂劳工纪念碑揭幕。在1981年1月15日,包括列赫·瓦文萨在内的团结工会代表团前往罗马和若望·保禄二世会面。在9月5日至10日之间,展开了第一次团结工会的全国性代表大会,9月26日至10月7日列赫·瓦文萨当选了主席。在此同时团结工会也由单纯的工会转变为一个社会运动。在接下来500天内,由于格但斯克的协议,九百万至一千万劳工、知识份子和学生加入了团结工会或其附属团体(例如在1980年9月成立的独立学生联盟(Niezaleu017cne Zrzeszenie Studentów)、或是在1981年5月成立的农夫工会农业团结工会(NSZZ Rolników Indywidualnych Solidarnou015bu0107))这是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在一个国家里有四分之一人口自愿地加入了某个组织的历史纪录。一年后团结工会的党纲如此说道:“历史告诉我们,没有自由便没有面包。而我们心里有的不只是面包、奶油和腊肠,还有正义、民主、真理、合法性、人性尊严、信念的自由以及对共和国的改革。”运用罢工和其他抗议行动,团结工会试着逼迫政府改变政策。同时团结工会也谨慎著不使用任何暴力,以避免政府获得任何借口动用保安部队。3月19日发生了27名团结工会成员于比得哥什被殴打的事件后,团结工会在3月27日发动了一次4小时的全国性罢工,是历史上东欧国家里最大的一次罢工,瘫痪了整个波兰并迫使政府答应展开针对这次殴打事件的调查。波兰的共产党—波兰统一工人党失去了它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同时团结工会已经准备好与政府进行谈判,但波兰共产党却没有把握要怎么进行谈判,只能颁布一些无意义的声明并拖延时间。在逐渐恶化的社会主义短缺经济以及不愿与团结工会谈判的背景下,越来越明显的是共产党政权的唯一选择是展开对这次行动的镇压,否则只能面临失去政权或是革命爆发的结局。在越来越紧绷的气氛下,团结工会在12月3日发表声明,警告若是政府批准对异议人士进行镇压的命令,将会发动一次24小时的罢工,而若是这些镇压真的展开,团结工会将会发动一次全国总罢工。2023-08-31 00:04:431
波兰是什么国家 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波兰是资本主义国家。波兰在10世纪末建立波兰王国,1569年与立陶宛合并为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后国力衰退,并于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中亡国。拿破仑战争期间在法国的扶持下短暂复国,建立华沙大公国,拿破仑·波拿巴战败后,再次被俄普奥瓜分。一战后恢复独立,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不久又在二战中被苏联和德国瓜分,战后建立波兰人民共和国,1980年爆发团结工会大罢工,1989年实行总统和议会制,同年改名为波兰共和国,后加入欧盟和北约。扩展资料:1、波兰国旗波兰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约为8∶5。旗面由上白下红两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白色不仅象征古老传说中的白鹰,而且还象征着纯洁,表达出波兰人民渴望自由、和平、民主、幸福的美好愿望;红色象征热血,也象征着革命斗争取得胜利。2、国徽波兰国徽为盾徽。红色的盾面上绘有一只头戴金冠、舒展双翼的白鹰。红、白两色是波兰人民喜爱的传统颜色,也是国旗之颜色。白鹰象征波兰人民不屈的爱国精神。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波兰2023-08-31 00:05:0215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 历史高手来
首先你要明确东欧剧变的具体含义,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 (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 (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斯大林模式影响 1(积极影响)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通过这种建设模式,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斯大林模式”创立是取决于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消极影响)但是这种高度集权不仅以自由市场的不发达作为自己存在的理由,而且为了保全自身,而通过经济资源的绝对垄断,限制市场因素的发展来巩固自身。斯大林模式要求国家对经济运行的绝对控制,也就要求空前的国家专政机关作为后盾。于是必然出现出现党政不分、权力高度集中、个人崇拜与家长制作风盛行的现象,因为这些不过是巩固国家统治的方式而已。斯大林模式和民主、现代法制是完全不相容的。 苏式社会主义的国有化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国有化的区别在于,斯大林模式是在资本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国家作为后盾的方法来壮大资本,同时资本必须由国家实行绝对控制;社会主义国有化旨在限制和消灭资本,以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来代替资本关系,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将逐渐由社会接管,并且这一切建立在资本关系发达并走向衰落的历史条件下。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斯大林模式的命运。随着过度集中的体制和日益发展的市场因素的对抗性矛盾走向顶点,斯大林体制最终走向崩溃。 在空前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掩盖着经济效率极低的现实,这表现在: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太多,严重地损害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第五,国家对经济资源的垄断,造成国家机关内腐败滋生。所以这种经济增长必然是不可持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斯大林模式的一系列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并最终造成了苏联1991年解体 B 原来的经济基础差不是根本原因。 C 苏联的镇压只是一个外部因素,并不根本性效应。 D 各国自然资源缺乏,在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没有要求学习地理与经济历史发展的关系。 综上资料及对历史信息的解析,选择A项。 呵呵,我是2010应届文科生。2023-08-31 00:07:307
东欧剧变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和苏联解体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东欧剧变 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过程 东欧剧变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执政的共产党和工人党由于内部和外部的原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党内出现了反对派,它与党外的反对派相呼应。 二是执政党在国内外的各种压力下,不断对反对派妥协退让,甚至放弃社会主义原则,实行政治多元化、多党制,反对派得以扩大势力。 三是反对派向执政党夺权,通过不断制造动乱,施加压力,使执政党陷入困境,然后取得政权,个别国家甚至通过武装冲突,实现政权更迭。 匈牙利(匈牙利事件) 匈牙利事件指1956年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发生的政治事件 。1956年2月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之后,在匈牙利劳动人民党内、社会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中,要求批判拉科西·马加什的情绪日益强烈 。1956年7月 ,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宣布解除拉科西中央第一书记职务,由格罗·艾尔诺接替。匈牙利政治形势日趋恶化。布达佩斯从10月23日清晨起,先是由几千名大学生,随后增加到大约10余万市民举行和平示威游行。大多数参加者要求纠正以前的错误,实行新的经济政策,要求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格罗·艾尔诺发表广播演说指责示威游行,进一步激化了矛盾。当天夜晚,一批暴乱分子武装袭击国家广播大楼,随即攻占电台以及一些武器仓库和警察哨所,进而袭击公安部队人员和共产党人。深夜,匈牙利政府宣布改组,由纳吉·伊姆雷出任总理。纳吉·伊姆雷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声称这次事件为反革命事件,政府已请求驻扎在匈牙利的苏联部队协助平息叛乱,要求闹事者放下武器。此后,暴乱波及全国。10月28日,纳吉·伊姆雷在广播讲话中宣布苏军将撤离布达佩斯,解散国家保安局,成立新政府。 10月30日纳吉·伊姆雷宣布取消一党执政 。3天后 ,组成所谓四党联合政府 。11月1日 ,纳吉·伊姆雷宣布匈牙利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实行中立,呼吁联合国进行干涉。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主席的匈牙利劳动党中央六人主席团在10月31日宣布解散匈牙利劳动人民党,重建新的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1月4日 ,以卡达尔·亚诺什为总理的匈牙利工农革命政府宣告成立。政府宣布,已向苏联提出,请求红军部队帮助恢复国内秩序。同日,苏军进入布达佩斯。 历时13天的事件给匈牙利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和人员伤亡。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相当于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1991年匈牙利当局公布了一份当年的绝密报告:事故中死亡人数共计2700人,其中体力劳动者1330 人,大专院校学生44名,中学生196人。另有约20余万匈牙利人逃往西方。 纳吉个人的命运也很耐人寻味。纳吉及其政府成员携家人共47人前往南斯拉夫驻匈使馆寻求政治避难。11月22 日,在得到匈牙利方面将纳吉等人送回各自家中并保障其安全的承诺后,南斯拉夫同意纳吉等人离开使馆。可是,纳吉等人坐的车刚驶离使馆就遭到苏军的劫持,第二天被送至罗马尼亚,软禁在靠近布加勒斯特的斯那科夫政府别墅。1958年1月28 日,“纳吉案件”的审理在布达佩斯正式拉开帷幕。纳吉被指控犯有“发动并领导阴谋推翻人民民主制度的罪行和叛国罪”。 1958年6月16日,媒体公布了《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司法部关于判处纳吉·伊姆雷和他的同谋者死刑和徒刑的公告》。 波兰 80年代初,波兰政府为摆脱经济困境,大幅度提高肉类价格,引发了许多城市的工人罢工,产生了以瓦文萨为首的团结工会;团结工会得到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挑起罢工,导致局势动荡。波兰政府采取果断措施,宣布全国进入“战时状态”,使局势平稳下来。“战时状态”结束后,由于经济得不到根本好转,局势继续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的威信大为降低。1989年,波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的方针,与团结工会举行圆桌会议。会议达成了关于团结工会合法化、进行议会大选等协议。在大选中,波党失利,团结工会获胜,组织政府。团结工会上台,标志着波兰政治经济制度的剧变。 民主德国 1989年,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 罗马尼亚 1989年12月罗马尼亚西部城市蒂米什瓦拉,因抗议解除一名持不同政见的神父职务举行的群众示威,演变成骚乱。不久,布加勒斯特也开始了骚乱,军队倒戈。外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齐奥塞斯库被捕,并被秘密处决。救国阵线委员会取代罗马尼亚共产党执政。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布拉格之春(捷克语:Pra06ské jaro 俄语: пражскаявесна),是1968年1月5日开始的捷克斯洛伐克国内的一场政治民主化运动。这场运动直到当年8月20日苏联及华约成员国武装入侵捷克才告终。 在共产党领导人亚历山大·杜布切克的领导下,捷克斯洛伐克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独立倾向。杜布切克在国内政治改革的过程中,提出了“带有人性面孔的社会主义”,这个方案并不像1956年匈牙利的改革一样,完全抛弃了旧有的传统。然而,苏联依然将这视为对其领导地位的挑战,也是对于东欧地区政治稳定的一种威胁。在冷战期间,这是华沙条约成员国所不能接受的。此外,1938年捷克斯洛伐克拒绝苏联的援助而宁愿屈服于希特勒的经验,都依然清楚地存在于苏联每个人的记忆之中。在捷共内部也存在有一部分少数派——尤其在高层领导中—拒绝放松党对社会的控制权,并且密谋在苏联的领导下推翻改革者的领导。 与中欧东欧的许多国家不同,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通过一场平稳的政治变革使捷共上台,并没有发生如同匈牙利一样的暴力革命和社会动荡。但是,苏联期望在其盟国中推行苏式的斯大林模式,并且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武力来强制实现。这种政策因为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而被称为勃列日涅夫主义,其实这种政策最早从斯大林时代就开始存在,只是勃列日涅夫首次将其公之于众而已。苏联的这种霸权主义直到1980年代后期,才被戈尔巴乔夫的辛纳特拉主义所取代。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段民主化进程,在8月20日深夜开始的20万华约成员国军队和5000辆坦克的武装入侵后宣告失败。事实上,在入侵前不久,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大会已经准备支持改革派,并削弱新斯大林主义者的力量。在一个工厂里,捷共通过了改革方案,但是冷酷的入侵将这一切努力都付之东流。 事件发生后,西方国家中只有少数批评,因为在冷战时期,由于核对峙的存在,西方国家无法挑战苏联在中欧地区的霸主地位。 这次军事入侵导致了约有10万人左右的难民潮,其中包括了许多精英知识分子。 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在许多西方国家中宣扬列宁主义的左翼人士的地位,最终也导致了这些政党的部分崩溃。 结局 最终,在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等东欧国家,都发生了政权更迭、社会制度剧变的类似事件。而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分为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南斯拉夫联盟(2003年2月4日,南斯拉夫联盟后更名为塞尔维亚和黑山。2006年6月3日,黑山宣布独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马其顿五个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实现了统一麻烦采纳,谢谢!2023-08-31 00:07:481
二战中著名的卡廷惨案的真相是什么
卡廷惨案是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在卡廷森林集体屠杀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的事件。卡廷惨案的缘起要追溯到苏德瓜分波兰。早在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在附带秘密协定书中就定下了东西瓜分波兰的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苏军趁机越过波苏边界,占领了波兰东部及比亚维斯托克等地区。苏联俘获了130242名波兰军人,其中有125803人被押送到苏联,关进8个战俘营,1939年10月,由于战俘营中人员众多,苏联在管理和供给上不堪重负,分批遣散了大部分波兰士兵,剩下的高级军政官员被集中关押在旧别尔斯克营和科泽尔斯克营,间谍人员、宪兵等被送到奥斯塔什科夫营。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决议:对战俘营中的波兰军官等14700人和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反革命、地主等11000人,以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毙。1940年4月初开始执行“减轻负担”的行动——处决行动,持续到4月底。一个月间,三座战俘营的波兰战俘全部“失踪”。科泽里斯克集中营里的波兰战俘被送进斯摩棱斯克附近(以西 15公里)格涅兹多沃村的卡廷森林,在那里被枪决和埋葬。这就是“卡廷惨案”。扩展资料:1943年,在卡廷森林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前苏联所为,遭到前苏联否认。1946年7月,审判德国战犯的纽伦堡法庭曾提卡廷事件,纳粹头目戈林和里宾特洛甫一口咬定是苏联屠杀了波军俘虏。但最终,纽伦堡法庭并没有断定屠杀波兰军官的罪行是谁所为。直到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在卡廷事件50周年之际专程前往卡廷,作为波兰总统第一次在卡廷向死难的波兰军官致哀。苏联塔斯社公开声明:“卡廷悲剧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前苏联解体后,1992年10月在对苏共案件的审判中,关于卡廷案件的材料被全部公开。10月14日,叶利钦总统特别助理皮霍亚在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转交当年贝利亚给斯大林的信和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议等材料,卡廷事件最终真相大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廷惨案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卡廷惨案:一场人为的灾难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卡廷惨案”始末 2万战俘离奇失踪2023-08-31 00:07:562
里根改革的改革细则
当里根就任后,他先必须解决国内严重的经济问题。当时美国经济面临两位数的通货膨胀(将使得经济计划相当难以预料)以及20%的银行利率(使得大多数人难以抵押贷款),将近800万人处于失业状态。劳工的平均时薪比起5年前下降了5%,而联邦政府征收的个人税率平均则高达67%。国债则将近1万亿元。里根在经济上被视为是自由意志主义者,他主张减税、缩小政府规模、减少对商业的管制,但当时没有人清楚他要如何进行,也不确定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会不会支持他。1981年的夏季,联邦政府机场的大量航管人员由于薪资问题和工作环境的争议,由飞航管制员工会(PATCO)领导发起了违法的罢工。里根依照事先声明的警告,开除了所有参与罢工的航管人员。由于这个工会是80年大选中少数支持里根的两个工会当中的一个,里根这项动作在政治上引起宣然大波。里根第一届任期的主要目标便是复苏美国的经济,当时美国经济处于所谓的滞胀(停滞的经济发展和高通货膨胀)。里根所下的第一道命令是停止政府对石油价格的控制,以恢复国内在石油生产和探测上的市场动力。[5] 为了解决两位数的通货膨胀,里根支持了联邦储备系统主席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以戏剧性提升银行利率来达成减缩货币供应量目标的计划。经济学家米尔顿·佛利民描述当时里根了解到“若要成功遏止通货膨胀,金融的管制和短暂的经济衰退是不可避免的”。里根利用紧缩货币供应配合全面减税的方法来刺激商业的投资(依据里根的说法:“芝加哥经济学派、供应面经济学,随便你怎么称呼它。我注意到有些人甚至称它为里根经济学,直到它开始生效为止…”)。里根的对手嘲笑这是“巫毒经济”、“涓滴效应”、和“里根经济学”,但里根成功的展开全面的减税。 为了终结通货膨胀而紧缩货币的供应,使美国经济在1981年7月开始急剧的衰退,并在1982年11月降到谷底[8]。美国经济在历经1981年-1982年的衰退后,于1983年开始戏剧性的经济复苏,里根政府主张减税帮助了经济的复苏、制造了更多工作机会,最终将使联邦政府获得更多税收,从1980年代初的每年5,170亿美元大幅提升至超过1万亿美元。而里根政府新的军事战略增加了大量军事预算,则导致联邦政府的预算赤字达到前所未见的地步。一些批评家则认为,这种将预算大幅投注军事产业的政策事实上属于古典的凯因斯经济学,并认为接踵而来的经济成长并非减税造成的,而是政府大幅度支出的结果。当时由民主党占多数的众议院,则反对里根如此减缩社会福利和其他国内的支出。由于警觉到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里根指派了阿伦·格林斯潘领导社会福利改革,拟出了减缓社会福利支出的计划。随著年龄的增长,从社会福利取得的津贴也会随之缓慢增长(也配合著逐渐增长的国民平均寿命),使这套制度在接下来50-70年内不会超出政府的负担能力。这套计划也借著提升社会福利的工资税比率来增加政府的税收。为了解决预算赤字,里根政府大量由国内和国外贷款国债,到里根第二届任期时民间所持有的国债已经从1980年占GDP的26%大幅提升至1989年的41%,是从1963年以来最高的纪录。在1988年国债总计2.6万亿美元,向国外的借债总额超过了国内,美国也从原本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转变为世界最大的借债国。 里根的经济政策拉大了贫富间的差距;然而,在里根的任期内,所有经济阶层的所得都提高了,包括最底层的贫穷人口也提升了6%(美国普查局,1996年)。而同时最富有的1%美国人则提升了1万亿元的收入(ZINN,2003年)。里根政府被同性恋权利运动及其他人批评没有迅速处理当时崛起的HIV-艾滋病。白宫在1982年10月第一次讨论起这种疾病;里根则在1985年的记者会上第一次公开讨论政府处里这疾病的措施。尽管遭受批评,里根在任内支出了570亿美元以对抗HIV和艾滋病,大多数资金都投注至美国国家卫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在HIV和艾滋病研究上的资源于1983年增加了450%、1984年增加了134%、85年增加了99%、和86年增加了148%。在1985年9月里根说道:“包括我们在86年的预算,我们已经投注超过5亿元在艾滋病的研究上,我确定其他医学团体也在同步进行这些研究。我们今年有1亿元预算,明年将会有1.26亿元,所以这是我们放在第一优先的问题。这场疾病的严重性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找出疾病的原因。”到1986年里根已经投注大笔经费在艾滋病的预防和研究上,并宣称艾滋病“是我们在健康与人类服务部的公共卫生上排在第一优先的疾病。”里根也在另一场有关艾滋病的少见争论里扮演重要角色。美国研究员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与法国科学家路克·蒙塔尼埃(Luc Montagnier)都宣称是自己发现了人类免疫不全的病毒(HIV),并各自为其命名,这场争论最后终于由里根和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谈判达成共识,让两人和其团队在名称上都占有同样的功劳。这次事件相当的罕见,忽视了在科学上命名的根据,也是第一次在生物学上的争论竟上升到政治的层次。显然的,蒙塔尼埃和里根了解到两个大国不该为了这个议题而产生争执。 里根强烈反对堕胎,他出版了Abortion and the Conscience of a Nation一书,书中他指责堕胎是对生命的不敬。许多保守主义的激进份子认为里根是历史上最拥护生命权(Pro-life)的总统。不过,两个由他指派的最高法院法官—桑德拉·戴·奥康纳(Sandra Day O"Connor)和安东尼·肯尼迪(Anthony Kennedy)在罗对伟德案(Roe v. Wade)中投票判定反堕胎的法令违反了宪法。在里根身为州长时,也将自由堕胎的权利写入加州法令中。虽然里根的第二届任期最显著的是外交上的政策,但他也主导了许多重要的国内法案。在1982年,里根签署法案使1965年的选举权法(Voting Rights Act)得以延长25年期限—尽管在1980年的选战中他曾经反对延期[9]。这项法案保护了盲人、残障者、和文盲的投票权。其他重要的法案还包括1986年的税赋改革法令,和1988年的公民自由法案—包含了对二战中被拘留的日裔美国人的赔偿。里根也立法授权对牵扯至贩毒的谋杀行为判处死刑。米尔顿·佛利民提出了里根任内每年联邦公文(Federal Register,纪录了联邦政府每年发布的法规与管制公文)的数量来说明里根反对政府管制的政策走向[6]。自从1960年代以来,每位总统每年的联邦公文数都持续增加,但在里根上任后发出的联邦公文急遽减少,证明了里根对政府管制的反对态度。联邦公文的数量在里根任内都只维持小幅度增长,直到里根离任为止才又开始大量增加。 里根与苏联共产党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进行一对一会谈。里根是第一位主张共产主义将会垮台的世界领导人。在1983年3月3日他说道:“我相信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可悲而怪异的一页—仍在进行中的最后一页。”当时西方对苏联的主流看法是,苏联新的一批世代即将来临,而西方世界必然要跟他们合作。但里根则主张苏联正处于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打算借由切断苏联与西方的科技交流来使这种危机加大。认为苏联最恶劣的是“与人类历史的潮流相背,抹灭其人民的自由和尊严。”美国学者对冷战结束的正统观点是这样的“由于自由和民主的西方国家持续的在军事地位上、意识形态的动力上和经济系统上保持优势,最终导致苏联的投降和冷战的结束。这些因素显露了共产主义在道德上的非法性并突出了其经济上的停滞。”(Salla and Summy,p 3)这种观点都能被共和党(强调里根扮演的角色)和民主党(强调杜鲁门、肯尼迪、约翰逊和卡特长期以来的围堵政策)所接受。这种看法也被东欧国家所广泛接受。举例而言波兰团结工会的领导人列赫·瓦文萨(Lech Walesa)在2004年时便说:“当谈到罗纳里根时,我必须以我个人的角度来谈他、我们在波兰的人都会以我们的角度来谈论他。为什么?因为我们所得到的自由是他给予的。”西德的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则说:“他的出现是这个世界的幸运。在里根呼吁戈尔巴乔夫推倒柏林墙后的2年,柏林墙就真的倒了,而11个月后德国便统一了。”爱尔兰首相伯蒂·埃亨(Bertie Ahern)说:“里根总统是共产主义的坚定抵抗者,他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终结了共产主义以及二战后欧洲的分裂”后来于1989年成为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的瓦茨拉夫·哈维尔说道:“他是个抱持著坚定原则的人,毫无疑问是他促使了共产主义的垮台。”里根选择强硬地与苏联直接对抗,而不像前几位总统如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吉米·卡特采取缓和政策。在假设苏联已经没有能力投注比美国更多军事预算的情况下,展开了新一波的军备竞赛,他努力使冷战在经济上和表面上激烈化。 里根政府以“唯有实力才能获致和平”为名的政策进行大规模扩军,这个名称是为了对照西奥多·罗斯福的强硬外交政策和他的名言“说话温和,手持大棒(意味军事实力)”。里根政府新设立的对苏政策以赢得冷战为最终目标,这个战略被命名为NSDD-32(National Security Decisions Directive),这个战略概述了里根计划在三个战在线对抗苏联:经济上—减少苏联获取高科技技术的机会并减少其资源,包括压低苏联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价值;军事上—增加美国的军事支出以巩固美国在谈判上的立场并迫使苏联转移更多经济资源至军事用途上;处理,从阿富汗的反苏联游击队,到波兰的团结工会运动(这同时也被索罗斯和教廷所支持)。里根并提出了主动战略防御计划,称之为“星际大战”,以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这通常被美国以外的国家视为是一种威胁,因为它将可能抵销苏联对美国“保证互相毁灭”的能力—理论上将能使美国发起核战的第一击而躲过接下来的苏联反击;由于感受到可能因此失去军备竞赛中的平衡地位以及世界的战略根基,苏联的领导人和人民对于情势越来越沮丧。在1986年10月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冰岛会面,会中戈尔巴乔夫急切的希望美国取消这种防御的、同时也是攻击性的导弹防御网。在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在新当选的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Vytautas Landsbergis)总统领导下宣布脱离苏联独立,其余的苏联加盟国也在1991年陆续宣布独立,苏联于是正式瓦解。玛格利特·撒切尔对此描述道:“里根不开一枪便赢得了冷战。”里根主张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了;快速电脑化的经济、高科技的技术是主要力量,但苏联在这方面远远落后,甚至连韩国的高科技也超越了它,而且一年比一年的落后。里根进一步禁止美国和盟国对苏联输出高科技技术,使苏联处境更为恶劣。有一段时间当石油价位极高时,这种落后由于苏联输出了大量石油而得以掩盖,但这个优点在1980年代初期也丧失了。要和西方国家进行经济竞赛显然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戈尔巴乔夫开始了这次改革,他期望新政策中的开放性(glasnost)和新思维(perestroika)能够重新复兴苏联经济,但这些改革却得不到解决的方法、反而产生更多对苏联体制的不满。里根的大规模扩军行动和他强硬的反苏言论,造成苏联在1983年北约的例行演习(Able Archer 83)中产生近乎恐慌的反应,虽然这次核战的危机随著演习结束而迅速平息,但这次演习也显示了里根的强硬态度所可能产生的负面后果。一些历史学家如Beth B. Fischer在他所著的The Reagan Reversal里主张这次危机对里根的政策有著深远影响,使得他的对苏态度从直接对抗转变为和睦友好的政策。在欧洲国家领导人当中,他最主要的同盟国、同时也是他要好的朋友是英国首相玛格利特·撒切尔,撒切尔也支持里根对苏联的威慑态度。尽管里根与苏联签订了限武条约如中程核子武器条约(INF)和裁减战略武器谈判(START I),里根依然进行著星际大战计划,部署外太空为基础建立的导弹防御网,以环绕地球的军事卫星来拦截导弹,使美国能在核子大战中不受损伤。批评家认为这项计划是不切实际的、而且也违背了反弹道导弹的条约,支持者则认为这项计划能迫使苏联投入更多无法负担的军事支出。事实上,苏联也曾尝试著自行建立起一套类似的系统,或至少同时经由限武条约来减缓与美国间的军事差距。最后苏联在后者上表现的较为成功,由于试著追上美国的军事和研究开发经费(不只是星际大战系统)而严重损害了原本已经不稳固的苏联经济,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苏联垮台的主要原因之一。 里根政府强硬对抗黎巴嫩的真主党(Hezbollah)恐怖团体,真主党在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后开始绑架美国公民并攻击平民目标。里根政府也强硬对抗在西岸地区和加萨走廊的巴勒斯坦恐怖份子。较具争议性的是里根将萨尔瓦多的FMLN和洪都拉斯的游击队战士也视为恐怖份子。他也将南非反种族隔离制度的武装派系非洲之矛(Umkhonto we Sizwe)视为是恐怖份子组织。里根在任期中对于萨尔瓦多右翼政府的支援相当具争议性,因为他担心FMLN可能会在萨尔瓦多内战中获胜。这场战争导致75,000人死亡、8,000人失踪和一百万人无家可归。不过里根原先所保证的民主选举进程也获得一部分成功。在联合国下令于黎巴嫩进行限期的多国部队托管后,800名美军陆战队被派遣至贝鲁特以撤离巴解部队。在1982年9月16日于贝鲁特发生了萨布拉-夏蒂拉大***(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造成数百名巴勒斯坦平民死亡后,里根组织一支新的多国部队。在积极的外交行动后终于达成了黎巴嫩与以色列间的和平协议。不久后美军部队开始撤离,但却在1983年11月23日发生了汽车炸弹对美军军营的攻击,造成多达241名陆战队队员阵亡。里根称那天是他的总统任期和生涯里最悲伤的一天。小岛国家格林纳达于1983年发生了共产政变,里根迅速命令美军入侵格林纳达,推翻了新成立的共产政权。 在1980年爆发的两伊战争中,美国最初保持中立,后来逐渐牵涉其中。有时候美国同时支持两方,但主要是支持伊拉克,因为美国认为伊拉克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比起伊朗领导人霍梅尼对于区域安全的威胁性较小。亨利·基辛格指当时美国的政策是“不能让任何一方输”。美国担心若是伊朗胜利会鼓舞阿拉伯国家中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派,将可能导致非宗教的政府被推翻、进而危及西方国家在当地的公司,如沙特阿拉伯、约旦和科威特等地。最初伊拉克的军事胜利后战局开始倒转,1982年伊朗可能获得胜利,美国政府这时试图切断伊朗政权取得武器的门路(但稍后又开始船运武器给伊朗而导致了伊朗门事件)。美国也提供伊拉克的军事政权许多情报资讯和金融上的支援。美国政府也允许了一些能够被用作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的“军商两用货品”船运至伊拉克,伊拉克以农业用品、医疗研究和平民用途等名义进口这些货品,却被侯赛因用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计划。在支援伊拉克的同时,里根政府也秘密的进行军武贩卖以资助在尼加拉瓜的反政府游击队,这导致了伊朗门事件丑闻。里根公开承认他对这项秘密计划并不知情,并迅速召集美国独立检察官办公室(Office of the Independent Counsel)进行调查。最后10名里根的政府幕僚被判罪而被迫辞职。里根的国防部长卡斯帕·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被控告作出伪证,最后在审判开始前一天取得了乔治·H·W·布什的特赦。历史学家在2006年提出的一份报告将伊朗门事件列为美国总统犯过的最严重错误中排名第9的事件。2023-08-31 00:08:201
造成东欧剧变的外在原因是什么?
1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我们知道,东欧是苏联红军解放的,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赫鲁晓夫也控制56年的波匈事件。这曾引起东欧各党的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以至于连政权也丢掉了,有人说,这是欢乐的一跳跌进了深渊。所以,苏共指导思想和对东欧国家的态度,是东欧迅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2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严重对峙,双方都拥有把对方摧毁几次的核打击力量。这种军事对立的现实,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场谁也打不赢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用军事手段难以摧毁东欧政权和社会制度,因而便采取了“和平演变”的手段,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颠覆和渗透。进入80年代,东欧各国普通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给一点甜头,逐步诱其上钓。1983年10月瑞典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瓦文萨。美国“争取民主基金会”给波兰团结工会每年固定拨款40万美元。1987年,美议会向团结工会每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又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给团结工会会员发工资。1989年,布什说要“以西方的援助来促进和奖赏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谁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会得到支持”。89年7月11日至13日,布什访问波、匈。布什说,为了加速波兰走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社会进程,美国将援助波兰10亿美元。8月下旬,当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佐维耶茨基担任波兰总理以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又表示给予新的经济援助。欧共体提供了8300万英镑的食品,英国提供了2500万英镑的现款,日本、加拿大。对其他东欧国家,如匈、罗、东德等,他们也程度不同地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以便拉他们倒向西方一边。除经济上援助以外,在政治、文化上也加紧渗透,通过所谓的文化交流,向东欧兜售西方的社会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借此抵消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以便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政治经济上的桥头堡)东欧是前沿阵地,是苏联与西欧抗衡重要的桥头堡。丘吉尔当年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为遏制苏联,提供了立足之地。2023-08-31 00:08:442
波兰历届总统都是谁?
波兰现任总统科莫罗夫斯基沃依切赫·雅鲁泽尔斯基(Wojciech Jaruzelski):1989年12月至1990年12月 莱赫·瓦文萨(Lech Walesa):1990年12月至1995年12月 亚历山大·克瓦希涅夫斯基(Aleksander Kwasniewski):1995年12月至2005年12月 莱赫·卡钦斯基(Lech Kaczynski):2005年12月至2010年4月 布罗尼斯瓦夫·科莫罗夫斯基(Bronislaw Komorowski):2010年7月起2023-08-31 00:08:521
9月29日的出生人物
公元前106年——古罗马军事家、政治家庞培出生。1758年——英国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出生。1765年——德国天文学家,婚神星的发现者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出生。1881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出生。1901年——美籍意大利裔物理学家,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首创了β衰变的定量理论,发展了量子理论米恩里科·费米出生。1907年——中国物理学家吴大猷出生1912年——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出生。1916年——曾任台湾经济部长及中钢董事长,有“赵铁头”的美誉赵耀东出生1924年——著名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陆婉珍出生。1935年——美国摇滚歌手及钢琴家杰瑞·李·刘易斯出生。1936年——意大利总理西尔维奥·贝卢斯科尼出生。1937年——香港女商人。曾为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出生。1939年——威尔斯政治家莫洛蒂·摩根出生。1943年——波兰总统,也是团结工会的领袖,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萨出生1943年——台湾政治人物陈定南出生。1956年——英国田径运动员,80年代世界最的中长跑运动员,一共八次打破世界纪录柯埃出生。1958年——香港演员汤镇业出生。1976年——乌克兰足球运动员安德烈·舍甫琴科出生。著名演员沈傲君出生1980年——白俄罗斯人,影视圈外籍才艺美女玛格莉特出生。1980年——台湾女演员安以轩出生。1981年——中国男排选手袁志出生。1981年——日本影视演员井上碧出生。1983年——韩国女演员尹胜雅出生。1984年——德国足球运动员佩尔·默特萨克出生。1988年——NBA俄克拉荷马雷霆得分后卫凯文·杜兰特出生。1989年——中国跳水运动员火亮出生。2023-08-31 00:09:021
2022年9月29日是星期几什么日子
老黄历的宜忌并不是天生就存在的,这个就是古人通过长时间的经验发现,不同的时间宜忌是不一样的,人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时间,在这个时间做正确的事情,就会是一个好的开始,当有一个吉利的兆头,事情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2022年9月29日老黄历查询 公历:公元2022年9月29日 星期四 农历:二零二二年 九月(小)初四 干支:壬寅年 己酉月 乙酉日 生肖:属虎 星座:天秤座 星宿:尾宿(尾火虎) 本命星宿 胎神占方:碓磨门外西北 彭祖百忌:乙不栽植千株不长 酉不宴客醉坐颠狂 今日宜忌分析 宜:搬家 装修 出行 旅游 修坟 修造 立碑 解除 拆卸 忌:启钻 成服 除服 移徙 塑绘 谢土 斋醮 入殓 移柩 造船 历史上今天出生的人物 公元前106年——古罗马军事家、从政者庞培出生。 1758年——英国海军将领霍雷肖·纳尔逊出生。 1765年——德国天文学家,婚神星的发现者卡尔·路德维希·哈丁出生。 1881年——京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在梨园界被尊奉为“通天教主”王瑶卿出生。 1907年——中国物理学家吴大猷出生 1912年——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出生。 1916年——曾任台湾经济部长及中钢董事长,有“赵铁头”的美誉赵耀东出生 1924年——着名分析化学家、石油化学家陆婉珍出生。 1935年——美国摇滚歌手及钢琴家杰瑞·李·刘易斯出生。 1937年——香港女商人。曾为亚洲女首富龚如心出生。 1939年——威尔斯从政者莫洛蒂·摩根出生。 1943年——波兰总统,也是团结工会的领袖,1983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瓦文萨出生 1943年——台湾政z人物陈定南出生。 1956年——英国田径运动员,80年代世界最的中长跑运动员,一共八次打破世界纪录柯埃出生。 1958年——香港演员汤镇业出生。 1976年——乌克兰足球运动员安德烈·舍甫琴科出生。着名演员沈傲君出生 1980年——白俄罗斯人,影视圈外籍才艺美女玛格莉特出生。 1980年——台湾女演员安以轩出生。 1981年——中国男排选手袁志出生。 1984年——德国足球运动员佩尔·默特萨克出生。 1988年——NBA俄克拉荷马雷霆得分后卫凯文·杜兰特出生。 1989年——中国跳水运动员火亮出生。2023-08-31 00:09:271
东欧剧变的原因?
(l)历史原因。东欧各国共产党执政后,都照搬苏联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苏联,苏联强使东欧国家在内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东欧各国实际上没有取得独立自主的权利。历史上苏联与波兰,罗马尼亚等国家有民族积怨,如卡廷事件等。导致苏联与东欧国家的民族关系长期紧张。宗教原因,东欧部分国家的天主教势力的具有长期历史影响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东欧国家的僵化的宗教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2)内部原因。在经济上,大多数国家发展缓慢,改革成效不大,同西欧国家的差距越拉越大。经济困难导致经济危机,诱发政治危机和民族矛盾。在政治上,由于严重破坏了民主和法制,东欧各国的党和政府脱离了群众。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东欧各党,队伍庞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达到10%,有些甚至为20%,党员人数增加,素质必然下降。因为执政党,入党是作官的资本,许多不够条件的人纷纷进入党内。党员人数增加以后,党员的政治教育也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党员被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有许多党员入党以后甚至不如老百姓,党的形象被严重破坏了。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素质大大下降。从苏东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另外,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了党的自身建设,如原民德党最高领导人昂纳克,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子、女儿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一人当道,鸡犬升天。匈牙利的卡达尔虽然自己清廉,但周围的人都搞特权,腐化现象严重,从未得到过纠正。除此之外,这几个国家高级领导层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十分严重。民德的物价问题早已暴露出来,上下一致要求改革,但昂纳克只说了一句“物价问题不能动”,一切再好的设想和建议都没有用。结果,酿成了大祸。波兰许多老党员评价他们历届领导人是“有不同的优点”,但“有共同的缺点”,都是“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罗马尼亚更为严重,齐奥塞斯库任人唯亲,自己是党的总书记,夫人是政治局常委,二把手,子女亲友把持了重要部门,夫妻政治,家天下。他搞一言堂,独裁专断,一意孤行。89年12月22日,齐召开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决意镇压群众,因国防部长拒绝执行命令而被枪决,结果参谋长和一批军官转而反齐,把他枪毙了。彻底反了。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引起不满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3)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给东欧国家“松绑”,他的建设“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纲领和对外政策的“新思维”,导致各国党内部思想混乱,推动了东欧各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我们知道,东欧是苏联红军解放的,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赫鲁晓夫也控制56年的波匈事件。这曾引起东欧各党的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以至于连政权也丢掉了,有人说,这是欢乐的一跳跌进了深渊。所以,苏共指导思想和对东欧国家的态度,是东欧迅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4)西方因素。西方国家以贷款、贸易、科技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各种手段诱压东欧国家,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严重对峙,双方都拥有把对方摧毁几次的核打击力量。这种军事对立的现实,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场谁也打不赢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用军事手段难以摧毁东欧政权和社会制度,因而便采取了“和平演变”的手段,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颠覆和渗透。进入80年代,东欧各国普通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给一点甜头,逐步诱其上钓。1983年10月瑞典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瓦文萨。美国“争取民主基金会”给波兰团结工会每年固定拨款40万美元。1987年,美议会向团结工会每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又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给团结工会会员发工资。1989年,布什说要“以西方的援助来促进和奖赏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谁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会得到支持”。89年7月11日至13日,布什访问波、匈。布什说,为了加速波兰走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社会进程,美国将援助波兰10亿美元。8月下旬,当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佐维耶茨基担任波兰总理以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又表示给予新的经济援助。欧共体提供了8300万英镑的食品,英国提供了2500万英镑的现款,日本、加拿大。对其他东欧国家,如匈、罗、东德等,他们也程度不同地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以便拉他们倒向西方一边。除经济上援助以外,在政治、文化上也加紧渗透,通过所谓的文化交流,向东欧兜售西方的社会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借此抵消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以便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政治经济上的桥头堡)东欧是前沿阵地,是苏联与西欧抗衡重要的桥头堡。丘吉尔当年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为遏制苏联,提供了立足之地。2023-08-31 00:09:384
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世纪80~90年代,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影响深刻的重大事件,一件是东欧剧变,一件是苏联解体,合称“苏东剧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冷战时代进入了尾声,历史意义可谓深远。其实,我们若将这段历史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两件事是“由表及里”的:东欧剧变于1989年率先发生,令苏联丧失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继而促使苏联走向了瓦解。然而,这其中有一个问题不可忽略。众所周知,冷战时期,苏联分别在东德(西部)、波兰(北部)、捷克斯洛伐克(中部)、匈牙利(南部)派驻了军队,统称“苏军驻东欧集群”。在苏美对抗高峰期时,驻守东欧的苏军兵力曾高达56.5万,且随时处于战备状态。80年代后期,苏联进行大规模裁军,驻守东欧的苏军部队有所缩减,但是仍有40多万兵力。那么,当1989年东欧剧变时,这40万苏军却为何不进行干涉呢?笔者认为,主要有军事、思想、政治、经济这四个原因。军事原因:苏联在全球进行“战略收缩”,对东欧的军事控制减弱20世纪80年代初期,苏联已经成为全球头号军事强国,军事实力达到了顶峰。然而,80年代中后期,苏联因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加之内部各种问题积重难返,而走向了衰落。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裁军与战略收缩。1989年时,驻阿富汗和蒙古的苏军部队很多已经撤回了国内。东欧地区的苏军虽然仍有40多万,但是数量也在持续减少之中,对东欧各国的控制力度已经有所削弱。而且,在这40多万苏军之中,也有不少官兵是因为苏联国内暂时没条件安置,而被迫滞留在东欧国家的。思想原因: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给东欧国家“松绑”戈尔巴乔夫在1985年上台后,就提出要对苏联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1987年,戈尔巴乔夫推行“改革新思维”,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对东欧国家的关系上,戈尔巴乔夫一改以往苏联领导人的做法,力图与东欧国家建立平等、自由的合作关系,对东欧国家采取了不干涉政策。后来,戈尔巴乔夫也曾数次在公开场合表示:苏联不会干涉东欧国家的事务。戈尔巴乔夫给东欧国家“松绑”的做法,进一步削弱了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力度,也使得驻守东欧的苏军部队失去了“干涉他国事务”的权力。政治原因:苏联内部也出裂痕,无暇顾及东欧东欧剧变发生时,苏联虽然没有解体,但是内部却已经出现了不可弥补的裂痕。1986年,哈萨克斯坦发生“阿拉木图事件”;1988年,格鲁吉亚发生“第比利斯事件”;1990年3月11日,苏联加盟国立陶宛又率先宣布独立,使得本就复杂的局势更加混乱。在应对这些危机之时,僵化的“苏联模式”暴露出了更多的问题,又在客观上加剧了危机。总的来说,东欧剧变之时,苏联被国内的各种问题所困扰,已经没有精力顾及东欧的事务。经济原因:苏联经济困难,甚至需要西方国家援助80年代后期,由于经济体制僵化,苏联出现了经济困难的局面。1989年4月,苏霍鲁科夫将军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共有4.5万军人家庭没有住房,而未来几年却只能建造7000多套公寓住房,难以满足需求。”此时,苏联开始向西方国家寻求支援,许多西方国家便以提供援助为砝码,向苏联发难。例如,西德通过向苏联提供150亿马克援助,而促使苏联对东德控制力度减弱,从而为不久后的两德统一奠定了基础。总体而言,苏联为了获取必要的援助,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东欧剧变持妥协态度了。总的来说,东欧剧变之时,苏联由于种种问题的积累,而逐步陷入内外交困的局面之中,难以再对东欧国家进行有效的干涉。东欧剧变后不久,苏联也于1991年走向了解体,从而为持续半个世纪的冷战划上了休止符。2023-08-31 00:09:5611
中国和东欧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存在过什么问题?
借鉴作用:走自己的道路,坚持三个代表,坚持先进性教育,不断提升党员自身素质。坚持党性修养,理想信念不动摇,坚持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休活;认真履行党员义务,践行党的宗旨,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党员作风正派,联系群众,消除官本位思想。 1989年,东欧各国的政治出现了根本性的、质的变化。变化的实质是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并最终废除了本国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已经70多年,东欧国家也有40多年的历史。为什么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原因是什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策略,是苏东欧变化的外部条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严重对峙,双方都拥有把对方摧毁几次的核打击力量。这种军事对立的现实,使西方国家认识到这是一场谁也打不赢的战争。没有胜利者。用军事手段难以摧毁东欧政权和社会制度,因而便采取了和平演变的手段,在民主、自由、人权的旗号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颠覆和渗透。进入80年代,东欧各国普通遇到了经济上的困难,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给一点甜头,逐步诱其上钓。1983年10月瑞典把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瓦文萨。美国“争取民主基金会”给波兰团结工会每年固定拨款40万美元。1987年,美议会向团结工会每年提供津贴100万美元。1988年又提供500万美元作为其活动经费,给团结工会会员发工资。1989 年,布什说要“以西方的援助来促进和奖赏共产党国家的政治多元化和自由市场经济的发展”。“谁同我们站在一起,谁就会得到支持”。89年7月11日至13 日,布什访问波、匈。布什说,为了加速波兰走自由企业制度和民主社会进程,美国将援助波兰10亿美元。8月下旬,当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之一的马佐维耶茨基担任波兰总理以后,美国和西方国家又表示给予新的经济援助。欧共体提供了8300万英镑的食品,英国提供了2500万英镑的现款,日本、加拿大。对其他东欧国家,如匈、罗、东德等,他们也程度不同地给予经济上的援助,以便拉他们倒向西方一边。除经济上援助以外,在政治、文化上也加紧渗透,通过所谓的文化交流,向东欧兜售西方的社会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借此抵消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以便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政治经济上的桥头堡)东欧是前沿阵地,是苏联与西欧抗衡桥头堡,重要。丘吉尔当年称巴尔干半岛是欧洲柔软的下腹部,争夺的重要地区之一。为遏制苏,提供了立足之地。 2、苏共指导思想的变化,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因素。戈尔巴乔夫的思想,以及苏共关于多党制的主张,与东欧各国党主张是一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实践上的一致性,使苏共对东欧剧变采取了支持的态度。我们知道,东欧是苏联红军解放的,斯大林说是苏联红军的铁犁,犁了东欧的反动政权,在这个基础上,东欧大多数党的领袖是坐着苏联的坦克回国执政的。长期以来,东欧各国党看苏联的眼色行事,与苏联的关系如何,有时甚至成为他们能否继续执政的决定性因素,斯大林时代和勃列日涅夫时代,苏共对东欧严格控制,68年勃侵捷克;即使是赫也控56年的波匈事件。曾引起东欧各党的强烈不满。戈尔巴乔夫上台以后,苏东关系开始松动,戈尔巴乔夫也多次表示对东欧的改革表示支持。当东欧一些党提出实行多党制主张以后,戈尔巴乔夫也表示赞同。苏共的支持和赞同,使东欧各党能放手大干,无顾忌。当苏共自己也主张实行多党制以后,东欧更是欢欣鼓舞,越走越远,以至于连政权也丢掉了,有人说,这是欢乐的一跳跌进了深渊。所以,苏共指导思想和对东欧国家的态度,是东欧迅速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3、东欧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本国党的失误。 党在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历经波折,几乎没有安宁过。 党的自身建设出现根本性的失误。东欧各党,队伍庞大,在全人口中比例很高,一般都达到10%,有些甚至为20%,党员人数增加,素质必然下降。因为执政党,入党是作官的资本,许多不够条件的人纷纷进入党内。党员人数增加以后,党员的政治教育也放松了,甚至取消了。党员被混同于一般的老百姓,有许多党员入党以后甚至不如老百姓,党的形象被严重破坏了。与此同时,党的领导人的选择也降低了标准性,素质大大下降。从苏东变化的情况可以看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党的领导人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而主张实行多党制的。另外,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搞特殊化、享受特权,不断腐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破坏了党的自身建设,如原民德党最高领导人昂纳克,连同他们的妻子、儿子、女儿都是党的高级干部,一人当道,鸡犬升天。匈牙利的卡达尔虽然自己清廉,但周围的人都搞特权,腐化现象严重,从未得到过纠正。除此之外,这几个国家高级领导层中,家长作风,专制主义十分严重。民德的物价问题早已暴露出来,上下一致要求改革,但昂纳克只说了一句“物价问题不能动”,一切再好的设想和建议都没有用。结果,酿成了大祸。波兰许多老党员评价他们历届领导人是“有不同的优点”,但“有共同的缺点”,都是“集中有余,民主不足”。罗马尼亚更为严重,齐奥塞斯库任人唯亲,自己是党的总书记,夫人是政治局常委,二把手,子女亲友把持了重要部门,夫妻政治,家天下。他搞一言堂,独裁专断,一意孤行。89年12月22日,齐召开党政军领导人会议,决意镇压群众,因国防部长拒绝执行命令而被枪决,结果参谋长和一批军官转而反齐,把他枪毙了。彻底反了。党员、党干部素质下降,是引起不满导致剧变的重要原因2023-08-31 00:10:561
圆桌会议的实例
波兰圆桌会议1989年2月6日,波兰“圆桌会议”开幕了。波兰党政当局和政治反对派代表,以及各界名流57人一同坐在圆桌旁,共商国家大事。这是波兰为寻求民族谅解开辟的新途径。举行圆桌会议的动议是波兰当局1988年8月中旬提出的,当时正值波兰1982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工潮。波兰内务部长基什查克将军受命提出,如果瓦文萨(波兰团结工会主席)帮助说服工人停止罢工,就意味着圆桌会议的开始。瓦文萨响应这一呼吁,于8月31日同基什查克举行了第一次会晤。而后,他奔赴各罢工地点,制止了罢工浪潮。1988年底,二人又进行了两次会晤,就召开圆桌会议等问题进行磋商。由于双方在会议议题、开会时间和代表人选问题上存在重大分歧,致使会期一再拖延。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了十届十中全会续会,会上进一步讨论了改革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问题,并分别就两个问题作出决议。会议指出,波兰愿意同每一个建设性的政治力量进行对话,共同寻求谅解的形式;主张在民族谅解的条件下取消对成立新工会的限制,但前提条件是新成立的工会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秩序,利用本国的财政资助制止破坏社会安宁和国家稳定的行为。团结工会全国执委会对波党中央的决议表示欢迎,认为这是“向社会对话迈出的重大步伐”,团结工会将以国家利益为重,遵守国家现行法律,并表示为了国家前途要尽快开始谈判。1月27日,团结工会主席瓦文萨同内务部长基什查克举行了第四次会晤,双方同意2月6日开始正式举行圆桌会议。圆桌会议历尽周折得以召开,主要是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双方都变得更加明智的结果。以瓦文萨为代表的团结工会温和派经过1981年的挫折也接受了教训,认识到一味罢工不是克服危机、改善生活的最佳途径,于是接受了当局提出举行圆桌会议的倡议。参加第一次圆桌会议的团结工会代表中包括当局曾经极力反对的“极端分子”库龙和米赫尼克。会上各方代表阐述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随后成立了三个专题小组,分别就经济和社会政策、工会多元化、政治改革等问题进行讨论。根据代表的建议,在小组之下还设立了外债问题、环保问题、物价和收入问题分组。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波兰“圆桌会议”于4月5日闭幕,双方签署了一项《公报》和3个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改革和工会多元化问题的协议。波兰内务部长在会议结束时指出:“圆桌会议”将成为通向民主和自由的波兰之路的开端。2023-08-31 00:1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