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请各位大侠给推荐几款PC平台上的射击游戏(最好背景是二战时期的)

狙击精英简介: 一个以1945年柏林为背景,扮演一名受雇于OSS(CIa前身)的狙击手,躲开苏联人和德国人的视线实行潜入和狙击行动的游戏《狙击精英:柏林1945》已经开始了正式销售。玩家在游戏中的目标是要收集情报并避免这些情报落入苏联人手中。这个游戏中的主人公是需要进行隐蔽行动的。但另一方面,作为他最善长的项目,狙击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只是要求将是,不引起其它人的注意。于是,我们比之传统的潜入游戏可以更大开杀戒,而比之传送的射击游戏又要更注重行动的技巧。而比之以往的扮演狙击手的游戏,《狙击精英》则更为专业。瞄准敌人士兵之时,玩家需要考虑重力、风速、心跳甚至是呼吸等因素以准确地命中目标。相对于CS中的aWP选手来说,我们需要做的将不是迅速的开镜瞄准和击杀,而是仔细的寻找隐蔽,观察敌人的行动方式,计算风力和距离,进行瞄准,最后将子弹送入敌人的身体。 使命召唤2简介: 《使命召唤2》英文全称《Call of Duty2》,是经典FPS系列的作品,该系列作品的特色在于给予玩家混乱、紧张而又真实的二战体验。《使命召唤2》将采用全新的3D引擎设计,不但让游戏画面更为细腻,而且在即时光影、爆炸、火光、烟雾等效果呈现上更为逼真,让玩家有亲临战场般的震撼,甚至游戏中还能玩家使用烟雾弹,或是靠烟雾因引来隐匿行踪,以及支援各种气候变化、晨昏光影变化而产生的视觉隐匿效果等,让游戏的战斗过程更逼真。《使命召唤2》的剧情依旧以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为主要游戏舞台,范围包含了北非、整个欧洲以及俄罗斯地区,也涵盖了包含沙漠、平原、雪地、丘陵、城镇等多样化地形,以及四季变化、晨昏变化、各种气候变化等效果,这些都会让玩家在进行战斗时产生重大影响。当然在游戏中玩家还是能从英国、美国、德国、苏联四大势力中选择一个进行游戏,并参与在二次大战欧陆战场所发生的各项重大战役。 荣誉勋章:血战太平洋简介: 屡获奖项的《MedalofHonor》又推出了系列游戏《MedalofHonorPacificassault》,这次将将背景设定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区。玩家将踏上陆战队大兵汤姆.康林的船舰,体验他在美国珍珠港舰队被摧毁时所感受的震撼,随他加入瓜达康纳尔岛韩德森机场浴血奋战,并分享他在塔拉瓦岛上获得胜利的喜悦。玩家将独立行动,并协助部队同袍完成他们的任务。当部队同袍获得更多经验时,他们会更具个人风格,且更具战斗威力。援兵会定期抵达战场,而这些菜鸟必须经过战争洗礼,才能成为部队里经验老到的菁英。多人模式可让玩家进行无规则肉搏战,或是在任务和团队死斗模式中加入一支队伍完成目标并摧毁敌方队伍。 http://youxi.zol.com.cn/fps/1_1.html

二战期间,苏联方面为什么不营救佐尔格?

忍痛割爱,同志在一方受折磨,而自己却只能说他不是自己人,对无名间谍只能缅怀敬意

二战中法西斯日本的情报部门,到底有多厉害?

从历史史事来看,日本的情报部门相当的low,属于世界上倒数的情报组织,轮流地被美国和苏联吊打,甚至连当时“小米加步枪”的中国都能时不时踩日本情报部门一脚。日本的情报组织和美国相比,那简直是弱爆了。在二战时期,日本的情报密码基本上全部被破译,和美军的海岛战争中,美国军队对日本的一举一动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当时更是直接破译了情报,在山本五十六必经之路时进行了埋伏,直接把他击毙。要说日本有什么出奇制胜的办法,那可能就是偷袭了,比如之前日军趁美军不备对他进行偷袭,而原子弹在日本土地上的爆炸,这血淋淋的后果则是由日本自己承担。拿日本的情报局和苏联相比,那更失败的一败涂地,日本中的高层居然被苏联人员渗透,连当时的首相顾问尾崎秀实,都是苏共派来的间谍,日本的情报组织在苏联眼中可以说是形同虚设。昨儿个小组,渗透了日本大大小小的组织无孔不入。就算拿日本和当时的中国相比,日本在中国建立了满铁调查部和东亚同文书院这两个情报组织,可这两组织被当时的中国人员渗透了个遍。甚至当时的日军高层人员都加入了中国直接叛变,比如当时负责汪伟政府新闻机构的中西功,甚至作为司令派遣部位的西里龙夫,还有那些所谓的情报课课长,基本上都是中国的间谍。唯一日军的情报机制可以比得上的可能就是国军了。但是依照国军当时的那两板斧,能比国军强那是真的排不上号。但是实话实说,日本的情报组织是真的low,在1945年日本投降的时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福斯知道这个消息都比蒋介石晚了4个小时,而消息的传播在当时主要依靠情报员的传递。所以日本的情报组织没有什么可牛逼的。

二战著名间谍佐尔格 为什么毁于一个小小的打火

其实,当时佐尔格的所作所为早就引起了日本宪 兵和特高课的注意,但日本碍于日德友好而佐尔格是德国大使馆的贵宾,不敢轻易下手。东京警察厅曾将他的情人石井花子叫去盘问,花子予以否认。实际上,佐尔格从未跟她透露过自己的真实身份。佐尔格知道石井花子被传讯后十分震惊,但表面故作镇静,并大胆而礼貌地批评警察厅打扰了一位盟国朋友,弄得警察厅长十分尴尬,只好赔礼道歉。然而,警察厅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心从打击日本共 产 党入手,警察厅首先拘留了曾于1939年被捕的日 共 党 员伊东立的管家青柳喜久代,通过她供出了北林智子,北林智子在受审时无意中提到了宫木的名字。日本当局立即逮捕官木,宫木受刑不过,于10月12日招出佐尔格及其他小组成员。于是,佐尔格“拉拇赛”小组的全体成员均被逮捕。1941年10月14日,尾崎秀实被捕。佐尔格接到警告,秘密警察正在逼近他,他决定同他在当地酒吧结识的日本情人一道离开。不过,一个小错误使他付出了沉重代价。他没有烧毁警告他的纸条,而是将它扔在路旁。尾随他的警察迅速地拾起了这张作为他罪证的纸条。1941年10月18日,佐尔格的谍 报网暴露,在东京他情人的家中被日本警察特高课逮捕。最初,由于他的德国侨民和纳 粹 党 员身份,日本人相信佐尔格是一名德国 军 事 谍 报 局 成员。不过,德国 军 事 谍 报 局否认佐尔格是其成员。虽然经受了严 刑 拷 打,他还是否认所有与前 苏 联的关系。由于前 苏 联 政 府和佐尔格本人都否认苏联间 谍的身份,佐尔格未能与日本战 俘进行交换。他被监 禁在巢鸭监 狱。1944年11月佐尔格于东京被秘密绞 死,终年49岁。

二战中,有值得尊敬的日本人吗?

因为二战的缘故,日本人在我们心中的形象一直不太好,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了,但是存留在人们记忆中的伤疤还在隐隐作痛。在战场上,敌人之间就是要拼个你死我活,败而不杀才是对敌人最大的侮辱。然而,人道主义的光辉始终不灭,一向以“铁血”著称的日本将士也有大发慈悲的时候。他是日本舰队的海军少佐,也是在二战中唯一值得尊敬的日本人,因为他救了422名盟军士兵。日本海军少佐的名字叫工藤俊作,1901年出生于日本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日本一直在宣传激进思想,身边的朋友们也纷纷走上军人这条路,而他也在1920年进入海军兵学校就读。由于“八八舰队”计划的关系,海军需求人数激增,常常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工藤俊作也因其出色的军事能力,被先后编配到“夕张”、“长门”等战舰,与此同时,他的军衔也在一路飙升。直到工藤俊作升任驱逐舰“雷”的舰长,他的人生才真正到达了巅峰。据他手下的士兵回忆,工藤俊作虽然体格强健,还有不低的柔道段位,但在其担任舰长期间,却明令禁止实行暴力制裁,他主张以柔和的手段解决纷争。正是由于工藤俊作的理念,使得他深受手下的爱戴,士兵们也从来没见过他摆舰长的架子,大家和和气气,相处得十分融洽。在二战后期,日本和美国开战,两国在太平洋上打得有来有往,根据当时日本海军高层的命令,要求舰队对那些击沉后的敌方海军一律使用机枪扫射,不留活口。1942年,盟军的一支舰队(英国重巡洋舰“埃克塞特号”、英国驱逐舰“遭遇号”、美国驱逐舰“波普号”)被日本舰队击沉,残存的四百多名士兵都在大海上漂浮,等待救援。18个小时过去了,其中有很多人因体力不支而葬身海底,剩下的人则顶着满脸的油污继续等待救援。突然,日本驱逐舰“雷”来到了他们身边,士兵们十分恐惧,因为他们很可能在下一秒就被机枪扫射得千疮百孔。然而,舰长工藤俊作却下令救起他们,还把舰上的日本国旗摘下,挂上了海难救援的国际信号旗,那些残存的盟军士兵直到上船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经过清点,此次获救的士兵一共422人,在他们发愣的时候,工藤俊作早已让手下把他们的身上擦干净,并给他们换上了干衣服。在他们稍稍镇定之后,工藤俊作用英语对他们说道:诸君已经勇敢战斗过,现在的你们是日本帝国海军的客人,我很敬佩你们,但不包括你们的政府。说完,工藤又分给他们食物和水,甚至连香烟都有。两天后,工藤俊作把422名盟军士兵都送到了停在班贾尔马辛的荷兰医疗船上,在那些得救士兵的心中,工藤俊作一直是他们的救命恩人。1979年,工藤俊作因胃癌病逝,可他始终没有对家人说起这件事。直到2003年,一个名叫森姆·法勒的英国炮术军官前来墓前祭拜,他的这段历史才被世人所知。

历史上有中村功这个人吗?他对二战胜利的作用大吗?

原型是中西功   中西功(1910—1973)   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社会活动家。日本三重县人。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毕业。1930年因参加学生运动 被捕。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回国,在无产阶级科学研究所和中国问题研究会工作期间,第二次被捕,不久获释。1934年经尾崎秀实介绍入满铁,就职满铁大连本社资料课,撰写了有关华北农业经济的论文。曾在天津、上海、大连等地的满铁事物所工作。1938年在“支那派遣军”特务部任职。同年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并成立秘密反战组织。1939年参加满铁调查部“支那抗战力量调查委员会”,并领导完成“支那抗战力量调查”项目。1941年尾崎被日本政府捕后,曾拟投奔我解放区。1942年在上海再度被捕,后引渡到东京警视厅,1943年被以外患罪、违反治安维持罪起诉,判处死刑。在狱中撰写《中国共产党史》。1945年根据释放政治犯命令出狱。后入劳动调查协会。曾任《人民》、《民报》编辑。l 946年6月加入日本共产党。同年创立中国研究所。1949年当选参议员,并任共产党国会议员团主事。1948年作为共产党代表参加建立拥护民主主义同盟工作。1949年向党中央提出《中西意见书》。1950年被开除出党,遂辞去参议员,组成中西派。1955年恢复党籍,在共产党中央劳动组合对策部任职。1958年至1963年任神奈川县委员会委员长。1960年因领导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斗争被捕。1966年后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病故。著有《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风暴中》、《抗战期间中国的政治》、《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与世界》、《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在武汉的革命与反革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战后民主革命时期的诸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为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从死的绝境中》、《民主主义日本的路标》、《现代中国的政治》等。   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曾有一批日本革命志士站到了中国人民一边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中共党员的日籍情报人员中西功就是突出代表。他在隐蔽战线做出了中央称道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贡献,为了信仰,舍生忘死和临危慷慨凛然的气概连敌手也为之惊叹。   18岁到上海,进入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学家王学文任教的同文书院,受到革命启蒙   身为日本人却参加中国共青团,因革命活动两次被关押,认识尾崎秀实后投身情报工作   1929年夏,中西功这个18岁的日本青年抱着国内同龄人惯用的“浪人”方式,闯荡到上海。此时虹口日租界居住着几万侨民,办起一批中日文并用的双语学校。中西功进入的同文书院,正好由中共党员、不久前刚留日归来的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王学文主持教学。   在日本质朴善良却受过许多对华歪曲教育的中西功,到沪后发现周围的中国人常用异常眼光看着他们,开始认为是“人”对“皇国”的固有敌意。经过王学文老师讲解,再认真了解历史,他才知道这是日本的侵华政策造成的。再联系中日两国社会共有的巨大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中西功很快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并与同学一起建立了意味着同中国团结斗争的组织“日(本)支(那)战斗同盟”。1930年,日本海军士官生队到沪参观,实际是为侵略熟悉战场,中西功得知后便赶印了宣传反战的传单向他们散发,结果被领事馆中的便衣宪兵“特高”发现,把他关押了9天,释放后还勒令停学一年。   初次入狱,使中西功更认清了军国主义统治的黑暗,决心以革命来推翻它。1931年初,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并担任了书院的团支部组织委员。翌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一二八”事变,强令日籍学生参战,中西功马上以“撤出侵沪战争”为口号组织斗争,迫使领事馆同意他们回国。在归国的船上,他结识了以驻上   海记者身份为掩护的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成员尾崎秀实,从而开始了他人生***的一幕。   回国后,中西功秘密参加了日本共产主义青年同盟,并向尾崎秀实学习了情报工作。他因参加了无产阶级研究所,被警视厅侦破后遭关押40天,后因身份未暴露获释。此时尾崎已打入上层,将中西功介绍到在大连研究中国情报的“满铁总社调查部”。中西功在华巡游后写出一系列分析报告,引起了政府和军部重视   。1938年日本“中派遣军司令部”成立,其特务部从满铁将他借调来沪,没想到这个“通”却乘机从事了相反的工作。   利用在日军特务部的条件,中西功四年间向延安发送了一系列有战略价值的情报,看到这些简直等于参加了日本最高层的决策会,并做了详细记录  由于准确发出日本南进的情报及袭击美国的时间,“中共谍报团案”震动日本军部和政府   中西功到达上海后,通过同文书院同学、已成为中共党员的日裔西里龙夫恢复了组织关系,并成为正式党员。此后他利用为日军特务部做情报分析的条件,自由进入绝密资料室并外出调查,通过地下电台向延安发出一系列重要情报,如日、蒋、汪三方关系变化,日军占领武汉后已决定停止战略攻势,对蒋介石的诱和进展,以及日军在华兵力调配及“扫荡”打算等。这时尾崎秀实担任了近卫首相的秘书,从东京不断向中西功发来包括御前会议决定在内的许多情报,由他再转发延安。有些行家说,看到这些情报,等于参加了日本最高层决策会并做了记录,毛泽东曾对这些“国际同志”的贡献做出了极高评价。   1941年夏德国进攻苏联后,日本南进还是北进成为斯大林和中共中央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如果日本北上攻苏,中国抗战处境将更艰苦。值此关键时刻,尾崎秀实在首相身边得知日本决心同英美开战,通过德籍苏联情报员佐尔格迅速发电,使斯大林决心西调远东军20个精锐师,在莫斯科危急时刻扭转了战局。世界上许多史学家称佐尔格、尾崎是“二次大战中最成功的谍报员”,其实中西功对此情报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珍珠港事变发生前两个月,佐尔格、尾崎便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近卫内阁受此案牵连倒台,日本决策层对南进尚未最后拍板。此时中西功冒着极大危险返回东京并到“满铁”探到绝密材料,得知了南进决策已定并了解到准确日期,报告了延安并转苏联,才接续完成了佐尔格、尾崎的事业。   尾崎秀实被捕,与之关系极密切的中西功显然要受追查,当时有人通知他“速西去”即避往解放区。中西功却相信共产主义者尾崎秀实不会供出自己,又考虑到这一岗位他人难以替代,便以高度责任感在半年内迟迟未走。日本“特高课”通过追寻线索,终于在1942年夏秋逮捕了中西功和其他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日   本情报人员20余人,其政府和军部都为此“中共谍报团案”的规模而震惊。   受严刑拷打始终不说接头人,把审讯室当成革命讲堂,警官如同小学生每天听他上课  东京法庭判其死刑时称他们的情报“危害之大,令人战栗”,幸而因日本投降未及执行   中西功从上海被押到东京后,受到难以想像的严刑拷打,内脏出血不省人事,特高课头目怕失去口供又下令抢救。他始终不肯说出接头人,却坦然承认出于信仰向中共提供过情报。中西功被审时列举了掌握的大量国内数据,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侵略战争持久的前景必然是经济崩溃和彻底战败。同时被捕的中共党员西里龙夫更以雄辩的教授式口才,把审讯室当成讲堂。警官们对此十分惊奇,又引出莫大兴趣,此后每天竟出现授课式的场面──被审者进入审讯室坐下便清清嗓子说:“今天,讲一下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对日本的影响及未来……”“今天,讲一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审问者则像小学生一样洗耳恭听并写下几大厚本记录。那些警校毕业的高等生过去受的全是军国主义奴化教育,此时听到这些前所未闻的革命理论,再联系战事失利及国内饿怨载道的无情事实,在对过去的信条产生怀疑的同时,也对被审者有了些尊重。集体庭审时,中西功和西里龙夫等又侃侃而谈,警视厅官员和看守们都愣着听讲,主审法官急忙窘迫地打断讲话说:“此处不是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坛,今天闭庭。”   经长期审讯,1944年秋日本法庭下令将佐尔格和尾崎秀实绞决,并将中西功等人判了死刑。宣判书以惊叹的语言称:“彼等不怕牺牲,积极努力,用巧妙之手段,长期进行侦察活动,其于帝国圣业、国家安全、大东亚战争及友邦胜负,危害之大,令人战栗。”因特高课要留活口核对疑问,死刑暂未执行,翌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们几个幸存者出狱。   战后,中西功拖着伤病之躯为组建日本共产党奔走,曾长期担任党的县委员长(相当于省委书记),还出版了回忆录《在中国革命风暴中》。据他的夫人回忆,1973年中西功患胃癌处于弥留之际,最后怀念的仍是在上海的地下斗争岁月,断续地说:“我真想去看看!……看看那些街道,那些胜利的人们。……他们有了自己的人民共和国……”  受中国革命教育后,站到反本国侵略一边。冒生命危险提供情报,只为信仰不要钱   一个日本人,在本国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时站在中国一边,为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年乃至今天都不能不为人赞叹。能出现这种奇迹,根本原因是中国革命正义性的感召力,使真正了解这一事业的日本青年也投身其中。   日本侵华时曾向上海、满洲等地移民几十万,本意是想以此控制中国。许多日侨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抱有“大和民族优秀”的错误观念,不过也有一些人来华后站在同情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中西功就学的上海同文书院,曾被人认为是日本人培养文化特务的场所,然而因马克思主义学者王学文在那里任教,结果以先进的思想教育出十几名日本进步青年,使他们加入了共青团,有几人回国后还成为日共的领导干部,进入隐蔽战线的人更成为特殊英杰。   中西功并非不爱自己的祖国,却认为只有使军国主义失败,并与中国友好,才能建设民主的新日本。在东京法庭上,他反驳“叛国罪”的指控时说:“制止日本侵华战争,能使日华人民从毁灭性的灾难中解脱出来,实现日华和平和日华人民世代友好,这是两国人民的莫大幸福和根本利益所在。”正是出于这种理念,他与帝国主义的间谍完全不同,提供情报完全出于信仰而从不要报酬,党组织困难时还以个人积蓄倾囊相助。这种高尚的风格也证明,代表正义的先进思想具有强大的力量,“得道多助”恰恰由此得到生动的体现!

历史上有中村功这个人吗?他对二战胜利的作用大吗?

原型是中西功x0dx0ax0dx0a中西功(1910—1973)x0dx0a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社会活动家。日本三重县人。上海东亚同文书院毕业。1930年因参加学生运动被捕。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回国,在无产阶级科学研究所和中国问题研究会工作期间,第二次被捕,不久获释。1934年经尾崎秀实介绍入满铁,就职满铁大连本社资料课,撰写了有关华北农业经济的论文。曾在天津、上海、大连等地的满铁事物所工作。1938年在“支那派遣军”特务部任职。同年与中国共产党取得联系。并成立秘密反战组织。1939年参加满铁调查部“支那抗战力量调查委员会”,并领导完成“支那抗战力量调查”项目。1941年尾崎被日本政府捕后,曾拟投奔我解放区。1942年在上海再度被捕,后引渡到东京警视厅,1943年被以外患罪、违反治安维持罪起诉,判处死刑。在狱中撰写《中国共产党史》。1945年根据释放政治犯命令出狱。后入劳动调查协会。曾任《人民》、《民报》编辑。l946年6月加入日本共产党。同年创立中国研究所。1949年当选参议员,并任共产党国会议员团主事。1948年作为共产党代表参加建立拥护民主主义同盟工作。1949年向党中央提出《中西意见书》。1950年被开除出党,遂辞去参议员,组成中西派。1955年恢复党籍,在共产党中央劳动组合对策部任职。1958年至1963年任神奈川县委员会委员长。1960年因领导反对日美安保条约斗争被捕。1966年后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病故。著有《中国革命史》、《中国革命和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的风暴中》、《抗战期间中国的政治》、《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与世界》、《中国共产党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民主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在武汉的革命与反革命》、《民主革命的里程碑》、《战后民主革命时期的诸问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为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从死的绝境中》、《民主主义日本的路标》、《现代中国的政治》等。x0dx0a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里,曾有一批日本革命志士站到了中国人民一边进行反法西斯斗争,成为中共党员的日籍情报人员中西功就是突出代表。他在隐蔽战线做出了中央称道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贡献,为了信仰,舍生忘死和临危慷慨凛然的气概连敌手也为之惊叹。x0dx0a18岁到上海,进入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学家王学文任教的同文书院,受到革命启蒙x0dx0a身为日本人却参加中国共青团,因革命活动两次被关押,认识尾崎秀实后投身情报工作x0dx0a1929年夏,中西功这个18岁的日本青年抱着国内同龄人惯用的“浪人”方式,闯荡到上海。此时虹口日租界居住着几万侨民,办起一批中日文并用的双语学校。中西功进入的同文书院,正好由中共党员、不久前刚留日归来的著名政治经济学家王学文主持教学。x0dx0a在日本质朴善良却受过许多对华歪曲教育的中西功,到沪后发现周围的中国人常用异常眼光看着他们,开始认为是“人”对“皇国”的固有敌意。经过王学文老师讲解,再认真了解历史,他才知道这是日本的侵华政策造成的。再联系中日两国社会共有的巨大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中西功很快对马列主义产生了浓厚x0dx0a的兴趣,并与同学一起建立了意味着同中国团结斗争的组织“日(本)支(那)战斗同盟”。1930年,日本海军士官生队到沪参观,实际是为侵略熟悉战场,中西功得知后便赶印了宣传反战的传单向他们散发,结果被领事馆中的便衣宪兵“特高”发现,把他关押了9天,释放后还勒令停学一年。x0dx0a初次入狱,使中西功更认清了军国主义统治的黑暗,决心以革命来推翻它。1931年初,他加入中国共青团,并担任了书院的团支部组织委员。翌年日本海军陆战队发动“一二八”事变,强令日籍学生参战,中西功马上以“撤出侵沪战争”为口号组织斗争,迫使领事馆同意他们回国。在归国的船上,他结识了以驻上x0dx0a海记者身份为掩护的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的成员尾崎秀实,从而开始了他人生***的一幕。x0dx0a回国后,中西功秘密参加了日本共产主义青年同盟,并向尾崎秀实学习了情报工作。他因参加了无产阶级研究所,被警视厅侦破后遭关押40天,后因身份未暴露获释。此时尾崎已打入上层,将中西功介绍到在大连研究中国情报的“满铁总社调查部”。中西功在华巡游后写出一系列分析报告,引起了政府和军部重视x0dx0a。1938年日本“中派遣军司令部”成立,其特务部从满铁将他借调来沪,没想到这个“通”却乘机从事了相反的工作。x0dx0a利用在日军特务部的条件,中西功四年间向延安发送了一系列有战略价值的情报,看到这些简直等于参加了日本最高层的决策会,并做了详细记录x0dx0a由于准确发出日本南进的情报及袭击美国的时间,“中共谍报团案”震动日本军部和政府x0dx0a中西功到达上海后,通过同文书院同学、已成为中共党员的日裔西里龙夫恢复了组织关系,并成为正式党员。此后他利用为日军特务部做情报分析的条件,自由进入绝密资料室并外出调查,通过地下电台向延安发出一系列重要情报,如日、蒋、汪三方关系变化,日军占领武汉后已决定停止战略攻势,对蒋介石的诱和进展,以及日军在华兵力调配及“扫荡”打算等。这时尾崎秀实担任了近卫首相的秘书,从东京不断向中西功发来包括御前会议决定在内的许多情报,由他再转发延安。有些行家说,看到这些情报,等于参加了日本最高层决策会并做了记录,毛泽东曾对这些“国际同志”的贡献做出了极高评价。x0dx0a1941年夏德国进攻苏联后,日本南进还是北进成为斯大林和中共中央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如果日本北上攻苏,中国抗战处境将更艰苦。值此关键时刻,尾崎秀实在首相身边得知日本决心同英美开战,通过德籍苏联情报员佐尔格迅速发电,使斯大林决心西调远东军20个精锐师,在莫斯科危急时刻扭转了战局。世界上许多史学家称佐尔格、尾崎是“二次大战中最成功的谍报员”,其实中西功对此情报也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在珍珠港事变发生前两个月,佐尔格、尾崎便被捕并被处以绞刑,近卫内阁受此案牵连倒台,日本决策层对南进尚未最后拍板。此时中西功冒着极大危险返回东京并到“满铁”探到绝密材料,得知了南进决策已定并了解到准确日期,报告了延安并转苏联,才接续完成了佐尔格、尾崎的事业。x0dx0a尾崎秀实被捕,与之关系极密切的中西功显然要受追查,当时有人通知他“速西去”即避往解放区。中西功却相信共产主义者尾崎秀实不会供出自己,又考虑到这一岗位他人难以替代,便以高度责任感在半年内迟迟未走。日本“特高课”通过追寻线索,终于在1942年夏秋逮捕了中西功和其他为中国共产党工作的日x0dx0a本情报人员20余人,其政府和军部都为此“中共谍报团案”的规模而震惊。x0dx0a受严刑拷打始终不说接头人,把审讯室当成革命讲堂,警官如同小学生每天听他上课x0dx0a东京法庭判其死刑时称他们的情报“危害之大,令人战栗”,幸而因日本投降未及执行x0dx0a中西功从上海被押到东京后,受到难以想像的严刑拷打,内脏出血不省人事,特高课头目怕失去口供又下令抢救。他始终不肯说出接头人,却坦然承认出于信仰向中共提供过情报。中西功被审时列举了掌握的大量国内数据,无可辩驳地说明了侵略战争持久的前景必然是经济崩溃和彻底战败。同时被捕的中共党员西里龙夫更以雄辩的教授式口才,把审讯室当成讲堂。警官们对此十分惊奇,又引出莫大兴趣,此后每天竟出现授课式的场面──被审者进入审讯室坐下便清清嗓子说:“今天,讲一下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对日本的影响及未来??”“今天,讲一下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审问者则像小学生一样洗耳恭听并写下几大厚本记录。那些警校毕业的高等生过去受的全是军国主义奴化教育,此时听到这些前所未闻的革命理论,再联系战事失利及国内饿怨载道的无情事实,在对过去的信条产生怀疑的同时,也对被审者有了些尊重。集体庭审时,中西功和西里龙夫等又侃侃而谈,警视厅官员和看守们都愣着听讲,主审法官急忙窘迫地打断讲话说:“此处不是宣传共产主义的讲坛,今天闭庭。”x0dx0a经长期审讯,1944年秋日本法庭下令将佐尔格和尾崎秀实绞决,并将中西功等人判了死刑。宣判书以惊叹的语言称:“彼等不怕牺牲,积极努力,用巧妙之手段,长期进行侦察活动,其于帝国圣业、国家安全、大东亚战争及友邦胜负,危害之大,令人战栗。”因特高课要留活口核对疑问,死刑暂未执行,翌年8月日本投降后,他们几个幸存者出狱。x0dx0a战后,中西功拖着伤病之躯为组建日本共产党奔走,曾长期担任党的县委员长(相当于省委书记),还出版了回忆录《在中国革命风暴中》。据他的夫人回忆,1973年中西功患胃癌处于弥留之际,最后怀念的仍是在上海的地下斗争岁月,断续地说:“我真想去看看!??看看那些街道,那些胜利的人们。??他们有了自己的人民共和国??”x0dx0a受中国革命教育后,站到反本国侵略一边。冒生命危险提供情报,只为信仰不要钱x0dx0a一个日本人,在本国对华发动侵略战争时站在中国一边,为抗日战争乃至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当年乃至今天都不能不为人赞叹。能出现这种奇迹,根本原因是中国革命正义性的感召力,使真正了解这一事业的日本青年也投身其中。x0dx0a日本侵华时曾向上海、满洲等地移民几十万,本意是想以此控制中国。许多日侨受军国主义影响而抱有“大和民族优秀”的错误观念,不过也有一些人来华后站在同情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中西功就学的上海同文书院,曾被人认为是日本人培养文化特务的场所,然而因马克思主义学者王学文在那里任教,结果以先进的思想教育出十几名日本进步青年,使他们加入了共青团,有几人回国后还成为日共的领导干部,进入隐蔽战线的人更成为特殊英杰。x0dx0a中西功并非不爱自己的祖国,却认为只有使军国主义失败,并与中国友好,才能建设民主的新日本。在东京法庭上,他反驳“叛国罪”的指控时说:“制止日本侵华战争,能使日华人民从毁灭性的灾难中解脱出来,实现日华和平和日华人民世代友好,这是两国人民的莫大幸福和根本利益所在。”正是出于这种理念,他与帝国主义的间谍完全不同,提供情报完全出于信仰而从不要报酬,党组织困难时还以个人积蓄倾囊相助。这种高尚的风格也证明,代表正义的先进思想具有强大的力量,“得道多助”恰恰由此得到生动的体现!

港媒揭秘传奇日本间谍:一纸情报改变二战走向

参考讯息网8月18日报道 香港亚洲时报线上8月5日发表题为《一位已被人们遗忘的日本记者改变了二战的走向吗?》的文章,作者为道格·鹤冈,编译如下: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赞同二战第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41年12月,当时朱可夫元帅领导的苏联红军粉碎了包围莫斯科的德军防线,从而击溃了对于这座城市的围攻。 在本月全世界庆祝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应该铭记令朱可夫能够将急需的军事力量转移到莫斯科的至关重要的情报来自于一位现今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日本记者——尾崎秀实。 尾崎秀实是日本的一名报社记者,也是苏联王牌间谍理查德·佐尔格领导的传奇的东京间谍组织的关键成员。 佐尔格最著名的功绩包括提前告知斯大林日军将袭击珍珠港的讯息——这个情报被他的克里姆林宫老板忽略了。但是,可以说,他在这场战争期间所传递的最重要的情报是:据可靠讯息人士证实,日军不会通过在苏联开放第二战场来缓解德国的压力。这份情报令朱可夫能够将其久经沙场的士兵和装备重新部署到莫斯科。关于日本将采取何种行动的最后证实,来自于尾崎秀实。 传奇身世 撰写二战情报战史的前美国外交官鲍勃·伯金说:「假如说有一份情报改变了二战轨迹的话,那就是佐尔格向莫斯科提供的日军不会入侵俄罗斯的报告。佐尔格的间谍组织——以及尾崎秀实在其中的角色——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间谍故事。」 尾崎秀实和佐尔格都因为间谍罪被日本当局逮捕并被绞死。但是尾崎是唯一在二战中因为叛国罪被处决的日本平民。 1901年5月1日,尾崎生于岐阜县的白河。他降生在一个旧式的武士家庭,但他父亲是一个几乎身无分文的记者。在他幼年时,随家迁往日本当时的新殖民地台湾。正是在这里,易冲动和思想开放的尾崎逐渐熟悉了中国文化,并感到作为这个岛屿统治阶层一员的尴尬。 日本问题专家查莫斯·约翰逊1990年的传记作品《叛国例项:尾崎秀实和佐尔格的间谍组织》中记载了一段尾崎的话:「我与统治阶级的关联在我面前以日常生活具体现实的形式展开。这种经历后来引起了我对于民族解放问题异乎寻常的兴趣,也令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问题。」 1922年尾崎回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但是他非常快就退学,并且投身于 *** 的活动之中。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与日本 *** 对立是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当时他看到当地警察和官员煽动不理智的暴民,最终导致东京的6000多名朝鲜居民被杀戮。 这位年轻的激进分子追随自个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记者。1926年,他被《朝日新闻》雇用,并且非常快撰写了关于弗拉基米尔·列宁和约瑟夫·斯大林的报道。1928年《朝日新闻》将他派往上海,在那里他与左派美国记者阿格尼丝·斯梅德利成为好友。尾崎也开始为这座城市中的中国 *** 党员秘密提供帮助。 决定性会面 斯梅德利在佐尔格某次来到中国时将尾崎介绍给了他。罗伯特·怀曼在其1996年的著作《斯大林的间谍》中写道:佐尔格问斯梅德利,「你能给我介绍一个能够帮助我增加关于日本对华政策知识的日本人吗?」斯梅德利就把尾崎介绍给了自个当时的情人佐尔格。 二人一拍即合。怀曼如是描写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尾崎很友好,风趣,乐于助人。他们认识到彼此的心智慧力,而且不久就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 尾崎加入了佐尔格的组织。在为苏联军方间谍机构工作的佐尔格后来伪装成一名亲纳粹的记者被派往东京之后,这二人在日本展开了合作。组织的其他主要成员包括冲绳县人宫城与南斯拉夫人布兰科·武凯利奇和德国电报员马克斯·克劳森。 尾崎在被捕后说:「可以说,事实上遇到阿格尼丝·斯梅德利和理查德·佐尔格是我的宿命。正是遇到了这些人,才最终决定了我的人生路径。」 佐尔格是一名杰出的间谍,而且富有勇气。但是他对于日本几乎一无所知。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他来讲如同密码一般。尾崎帮助他了解了日本,而且正是这个健谈的日本记者招募了其他日本人,组成这个组织在日本的反军国主义中坚力量。 假如没有尾崎帮助佐尔格(既不可以讲也不可以读日文)进入日本 *** 最内部的圈子,佐尔格是否还能取得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名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尾崎凭借自个独有的魅力成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和其他官员的顾问和亲信。他与近卫文麿及其小圈子在东京的近卫府邸定期举行会面。正是在这里,尾崎获得了关于日本对于亚洲大陆的军事战略和政策的关键性情报。 代号「奥托」的尾崎和代号「乔」的宫城承担了在日本、满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报告日军行动的危险任务。他们还负责证实佐尔格从德国外交官处获得的情报。 为信仰赴死 尾崎是一位在对抗轴心国的战斗中选择了自个立场的忠实信徒。 在被处决之前不久,尾崎对一名访客说:「我愿意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壮丽赴死。我没有什么好后悔的,而且我完全准备好了。」 1941年8月底,尾崎以参加日本南满铁路公司在大连举行的一次会议为借口来到日本占领的「满洲国」。他的真实目的是核实日本关东军的部署,以证实他们是否准备入侵西伯利亚。他还蒐集了关于日本陆军和海军库存油数量的资料以寻找关于军队部署的线索。 尾崎非常快带着「拼图的最后一块」回到东京。佐尔格当时在日记中记忆尾崎对他说:「危险已解除。」日本人正在从「满洲国」撤军,而且并没有将其他军队自中国向北方调动。一场对于苏联东部前线的入侵显然并没有在酝酿中。所有迹象都表明,日本将向南——对荷属东印度群岛和新加坡——进行打击。 伯金在接受亚洲时报线上采访时说:「这起案例中真正的间谍是尾崎。」 「尾崎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所采取的方式无疑应该获得大量的赞誉,也许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他来到佐尔格身边时,并非是一个已在恰当位置的线人,而是一个局外人。正是通过他孤注一掷的努力,才令自个跻身于日本 *** 的最上层,并且成为日本首相的一名心腹。这是所有间谍都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几乎从没有人实现过。」

求二战时期经典间谍电影一部

[血染雪家堡]

二战中国潜伏日军的最高间谍

间谍(非法谍报活动的特工) 编辑间谍既指被间谍情报机构秘密派遣到对象国(地区)从事以窃密为主的各种非法谍报活动的特工人员,又指被对方间谍情报机构暗地招募而为其服务的本国公民。广义来说,间谍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的人,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密探,间谍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途径窃取情报。被派遣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侦查活动的人员。中文名间谍外文名spy别 名“细作”、“中间”任 务以窃密为主的谍报活动的特工人员目录1 名词来源2 性质3 职责4 类别u25aa 军事间谍u25aa 工业间谍u25aa 其他类型5 历史6 著名间谍u25aa 查普曼u25aa 波波夫u25aa 胡佛u25aa 海德里希u25aa 哈里u25aa 辛西娅u25aa 菲尔比u25aa 左尔格u25aa 韦克u25aa 勒鲁瓦u25aa 川岛芳子u25aa 科恩u25aa 博格丹u25aa 查普曼u25aa 瑞恩·福格7 技术8 随身工具名词来源编辑为敌方刺探消息的人被称为“间谍”,最早具有这个义项的字眼是“谍”。“谍”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左传》记载,夏朝时就已经出现了“谍”:“使女艾谍浇。”夏王朝被后羿和寒浞取代,浇是寒浞儿子的名字,后来复国的少康向浇的身边派出一个叫女艾的间谍。这是我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个间谍。不过“谍”的意思跟今天间谍的意思还是有区别的,“谍”是一个形声字,形从言,既然从言,当然就要说话,因此《说文解字》解释道:“谍,军中反间也。”使用反间计当然需要三寸不烂之舌,这是“谍”的本义。“间”怎么会跟“谍”联系起来了呢?“间(jiàn)”本来写作“闲”,段玉裁为《说文解字》所作的注释说:“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因此“间”的本义就是门缝,泛指缝隙,有缝隙就可以使用反间计了,故称“间谍”。《孙子兵法》中把间谍分为“五间”:因间(敌国的乡民),内间(敌国的官员),反间(本来是敌国的间谍,为我所用),死间(向敌方提供假情况,事发后被敌方处死的人),生间(完成任务后活着返回的人)。与“间谍”词义相近的词;奸细、细作、斥候、探子、特工、特务等。间谍为什么又称为“奸细”呢?原来间谍在古代叫“细作”,“细”的本义是微、小,地位卑微的人就称为“细人”,平头百姓叫“细民”;“作”是事情、事业,间谍工作不属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作战,而是偷偷摸摸,很像地位卑微的事情,故称“细作”。性质编辑从事间谍活动的人物亦被称作“卧底”或“边缘人”,其人身及心理方面的风险程度亦很高。因为此项任务通常由年轻的警员担当数月,数年甚至更长时间搜集犯罪集团的证据,而任务成功的前提往往是必须取得对方的信任方可实现,当事人亦会牺牲自己的亲情,爱情,友情,甚至一些警方卧底因为需要博取对方信任,拥有极大地大无畏精神,以身试法进行贩毒,吸毒,军火买卖或伤害他人身体的非法活动,对于他们的自身健康和心理状态产生严重的后果和负担,当任务一经成功,这种牺牲自我保全大多数警队同僚的方式往往会得到警队内部乃至政府方面的丰厚嘉奖,但只要失败一次,其生命亦会受到非常严重的威胁。间谍是一种极具风险的职业。从事间谍情报工作,好比刀头舐血,整日生活在危险之中。永不暴露的间谍是不存在的。间谍活动的风险总是在变化,举一个例子。譬如一名间谍在其他的国家内,违反了当地的法规,就会被人以间谍罪名放逐、囚禁,或甚至被处死。如果在自己的国家里犯了法,则会被以叛国的罪名囚禁,同样有机会被处死。职责编辑间谍就是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途径窃取情报。被派遣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员。间谍活动是为某政府效力的一部分。换言之,政府是支持间谍活动的。“间谍”一词很容易被人联想成:某一个主权国家监视著自己的敌国。最早开始,间谍是用来刺探军事方面的,但现今则蔓延至公司方面(俗称工业间谍)。有不少国家都会惯常地派出间谍去监视自己的敌人和盟友,但他们从不将这些资料透露给大众。另外,经常运用间谍的国家,往往都会去组织一个特别的公司来表代他们,例如:国际私人军事保安组织(SCG International Risk)。1990年的布莱克法律词典(Black"s Law Dictionary)将动词“间谍”下了一个定议,意为:“收集、传送或泄漏关于国防的情报”。情报人员,即间谍,也就是专门被雇来做这种事的人。他代表军队、警察或情报机构里面其中一员。他们专门去收集、融合和分析取回来的情报,以方便给政府提供对策。大体来说,情报人员往往会潜入对方的国家,然后收集和运行情报。这就成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间谍。人们称这类间谍为“鼹鼠”(mole)或“投诚者”(defector)。类别编辑根据工作目的地不同,间谍大致分为军事间谍和工业间谍(或称商业间谍)。有时间谍为敌对双方同时服务,称为“双料间谍”,又称“双面间谍”。军事间谍(依据《日内瓦公约》对间谍的解释)一、尽管有各公约或本议定书的任何其他规定,在从事间谍行为时落于敌方权力下的冲突一方武装部队的任何人员,不应享受战俘身份的权利,而得予以间谍的待遇。二、在敌方控制领土内为冲突一方搜集或企图搜集情报的该方武装部队人员,如果在行事时穿着武装部队的制服,即不视为从事间谍行为。三、冲突一方武装部队的人员,如果是敌方占领领土的居民而在该领土内为其所依附的冲突一方搜集或企图搜集具有军事价值的情报,除其通过虚假行为或故意以秘密方式搜集或企图搜集情报外,即不应视为从事间谍行为。而且,这类居民除在从事间谍行为时被俘外,不应丧失其享有战俘身份的权利,并不得予以间谍的待遇。四、冲突一方武装部队人员,如果不是敌方占领领土的居民而在该领土内从事间谍行为,除在重返其所属武装部队前被俘外,不应丧失其享有战俘身份的权利,并不得予以间谍的待遇。工业间谍活动:西方国家情报界通常把非法窃取对象国(地区)科技领域、工商企业与公司、财团以及其他经济部门秘密情报的间谍情报活动,称之为工业间谍活动。直接从事工业间谍活动的人员,往往被称之为“工业间谍”、“商业间谍”和“科技间谍”,又被称为“工业白蚁”、“新的寄生虫”与“工业强盗”等。其他类型密写:间谍最早的联络方法之一。即利用某些有机化合物或无机化合物对纸张的潜隐性能,在纸上写出眼睛看不见的文字,再通过一定的光、热、蒸气和化学的作用显示出字迹来的一种秘密的通信方法。密写的具体种类主要有:溶液密写、复写密写、干写、压痕密写以及潜影密写等。勾联:间谍情报机构派出人员对对象国或地区的人暗中勾引与之联络。安钉子:在对方内部安插为已方起颠覆、破坏、刺探情报等特殊作用的人,称“安钉子”。在间谍情报领域,“安钉子”也叫渗透。内线:指间谍机关安插在目标国家、地区的有关组织、机构内部的能够接触到对方内部核心机密,及时了解对方内部情况的人员,也叫内线关系、接密关系或接敌关系。双重间谍:又称“双料间谍”、“逆用间谍”、“两面间谍”,即具有双重间谍身份的间谍。其中主要是一国间谍情报人员因某种关系,如接受贿赂、受胁迫、思想信念动摇,或投降等,为另一国反间谍机关服务。发展运用双重间谍成为反间谍活动典型的手段。另一种双重间谍是外国情报机关企图征募本国公民为其执行任务,而这个公民把上述情况向本国反间谍部门报告,反间谍部门对这类人员加以运用,伪装为外国服务,实际为本国效力。这种双重间谍价值更大。担任双重间谍的人需要某些特殊才能,他必须头脑机敏,能言善辩,镇定自若,具有某种八面玲珑的本领,而且还要能忍受各种复杂环境所带来得刺激。从长期战略目标出发,经营管理一大批双重间谍,就形成了双重间谍系统。耳目:指为间谍情报机构、间谍或别人刺探情报的人。《汉书·赵广汉传》:“赵迁颍川太守,……吏民相告讦,广汉得以为耳目,盗贼以故不发,发又辄得。” 众多耳目组成耳目网。鼹鼠:通常指潜伏在对方间谍情报机构或其他要害部门,窃取内部核心机密的渗透人员。他们既可是本国谍报机关直接派遣的特工人员,也可是被策反的对方内部人员。策反:意即策动反正。从反间谍的角度,是指秘密策动敌方间谍情报人员叛变倒戈,转而为己方服务。促使敌方情报人员背叛,是清除间谍活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反间谍工作中最成功的突破之一。公开情报:指从公开或半公开的资料或消息中获取的情报。历史编辑很多关于间谍的事件都被保存至历史内。而古代的著作例如:中国的《孙子兵法》,和著名的印度军事专家考底利耶。《孙子兵法》还将间谍分成乡间(又称因间,敌人的同乡)、内间(敌国的官吏)、反间(收买敌人的间谍)、死间(向敌人散布谣言,事败后,间谍必死)、生间(能活着回来的间谍)五种。秦朝末年刘邦在攻取齐国时,派出辩士郦食其前往游说,劝齐王投降,韩信在齐王投降之际却加紧攻齐。最后郦食其遭烹杀,这是死间。国共内战后期,胡宗南发现熊向晖是中共派来的间谍,却不敢向上层报告,只好把他送出国念书[1],这是生间的代表作。考底利耶的学徒,旃陀罗笈多,即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熟用了暗杀和间谍活动等技巧,并将这些技巧写在《政事论》(Arthashastra)里。此外,希伯来人和古埃及人也有研究和使用到间谍的策略。在日本封建历史上,君主们亦会使用忍者来收集敌军的情报。到了近代,例如在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统治下,间谍更是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至于现代的间谍手法,当然会比以前的更加精彩。于冷战时期,苏联和美国(及其他可能的国家)也极度地使用间谍,以收集关于核武器的秘密情报。但在现时,间谍手法则是用来对付那些,被视为是“恐怖份子”的毒品走私交易。在这三十年里,美国不断地提高自己国家的间谍技巧,来盗取与控制敌方的情报。随着现代的技术迅速发展,举个例子,像尼克松总统使用窃听器一事(俗称水门事件),和里根总统运用梯队系统和Carnivore手法来防范敌人的间谍入侵,包括监视所有电子通讯仪器(例如手机、语音讯箱和电邮等等)。另外,苏联声称自己拥有最先进的网络间谍,并能潜入敌人的保安地区,也因而引起了许多丑闻。20世纪1960年代,海峡两岸亦曾进行过为数不少的谍战,而两岸之间直到2011年仍然有互派间谍,如2011年台湾方面的罗贤哲少将便被揭发为大陆间谍,其潜伏达八年之久,也是迄今为止,台湾所查出最高职位的间谍,引起台湾朝野震撼。[1] 著名间谍编辑查普曼二战十大著名间谍,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埃迪·查普曼(Eddie Chapman,1914—1997),完全可以与最顶尖的二战间谍相媲美。他是英国间谍史上最具轰动效应的人物之一。然而,为什么他不在二战十大著名间谍之列呢?这是因为:他在二战中的活动,曾被英国军情五处列为高度机密,直到他过世后才逐渐向公众公开细节。关于查普曼,2007年国外出版了"Agent Zigzag: The True Wartime Story of Eddie Chapman"(军情五处最新大解密;超级大盗的间谍生死游戏;英国国家图书奖提名、《纽约时报》年度最佳图书、《星期日泰晤士报》年度畅销书)。2007年1月13日,人民网对此人做了报道:《英国大盗曾想炸死希特勒:靠神偷绝技成为纳粹间谍,为名垂青史策划自杀袭击》。2012年2月,国内出版了《代号“锯齿”:二战王牌双面间谍查普曼传奇》。本书以查普曼的真实经历为主线,重点描述了他在二战中的间谍历险,形象地再现了英、德两国间最为惊心动魄的情报大战。故事情节紧凑,读来跌宕起伏;细节栩栩如生,令人如临其境。此外,作者也介绍了主人公在战争之外的经历,让读者对人性的复杂和人生的多变唏嘘不已。二战前,英国人埃迪·查普曼混迹于黑社会,偷盗、好色、敲诈,无恶不作,终于锒铛入狱。二战时,监狱所在小岛成了德军占领区。为了重返英国获得自由,查普曼主动申请为德军做间谍。这个小混混的种种特质被德国情报机构看中,他们对他进行严格的间谍培训后将他空投回英国。在英国被捕后,他立即向军情五处投诚,甘心做双面间谍,代号“锯齿”(Zigzag)。借助为德国“服务”的便利,查普曼向英国输送了高价值情报,屡立奇功,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杰出贡献;同时,他为德国“执行”重大使命,提供“重要”信息。被奖重金和铁十字勋章。哪怕到战争结束时,德国人都不知道自己一直都在被查普曼用假情报和欺骗手段所迷糊……波波夫斯科·波波夫(1912波波夫—1981),南斯拉夫人,在二战中,他一个人牵制了7~15个德国步兵师而差点改变二战进程,他被西方谍报界誉为最勇敢最快乐的谍报天才,他具有巨大魅力和个性吸引力,连前英国情报机关的头子斯图尔特·孟席斯少将也对他赞叹不绝“太诡计多端”。他委身纳粹“狼穴”,为盟军的胜利甘冒风险,他的谍报生活堪与伊恩·费莱明小说中的詹姆斯·邦德相媲美,而其间谍生涯的紧张和危险更激动人心,充满着罪恶与仁智的殊死搏斗,他就是007原形之一,世界第一双面间谍:达斯科·波波夫。胡佛他是一个令人恐惧的神秘人物,他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权势的人物,也是最富争议的人物,他是FBI的代名词,FBI侦探只效忠他一人,没有一位总统敢解雇胡佛,因为没有一位总统知道胡佛究竟知道些什么。这对总统来说是最大的恐吓。他是FBI创始人:J·埃德加·胡佛。海德里希海德里希,是一个仅次于希姆莱的人物。一次艳遇毁掉了他的海军前程,二十七岁主管党卫队保安处,天生的情报人才极其残忍的性格,盖世太保的头子,有犹太血统的他却是灭犹狂.海德里希,长着蓝蓝的眼睛,鹰钩鼻子,宽宽的肩膀,修长的身材,白暂的皮肤。潇洒的风度,英俊的面容,健壮的体魄,各部分都配合得相得益彩,真可谓上帝的宠儿。可谁又能够想到,在这完善的外表下,包藏着一颗那么恶毒凶残的勃勃野心。哈里玛塔·哈里(Mata玛塔.哈利Hari,1876-1917),是荷兰人玛哈雷塔·赫特雷达·泽莱(Margaretha Gertrui是20世纪初知名交际花,一战期间与欧洲多国军政要人、社会名流都有关联,最终在巴黎以德国间谍罪名被法军枪毙。玛塔·哈里传奇式的人生在西方世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后世许多学者也致力于研究她的间谍身份,对当时的判决提出许多置疑。玛塔·哈里的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电影等文化作品之中,在西方文化中有一定的影响。辛西娅辛西娅原名辛西娅贝蒂·索普,父亲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少校,1910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市。她身材苗条,长着一头金头发,一对蓝色的大眼睛。据一位外交官说,她的目光、身材不管什么场合,对男人都是一种挑衅。辛西娅曾为盟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菲尔比哈罗德·金·菲尔比是世界间谍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间谍之一。英国人,在剑桥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成为苏联克格勃特工,后成功打入了英国秘密情报局军情六处,并在该局步步高升,最终成为该处的反间谍部门的负责人。 1962年苏联情报员乔治·布莱克被捕后,菲尔比才被确认为苏联情报人员,1963年1月23日,菲尔比步行300英里,逃离了英国,穿过叙利亚最后抵达了土耳其。1963年7月,菲尔比在莫斯科露面,苏联当局授予他代表最高荣誉的“红旗勋章”。左尔格理查德·左尔格(18理查德·左尔格95—1944),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举止高雅,气度雍容的佐尔格是二战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谁也不会想到,这位毕业干柏林大学和基尔大学的博士,在东京德国使馆内有单独办公室并与使馆官员亲密无间的著名记者竟是为莫斯科工作的。他就德国要发动对苏战争提出的警告和日本不会在西伯利亚采取行动作出的准确判断已作为谍报活动的典范载入史册。作为20世纪的著名间谍,左尔格为世界的和平作出重大贡献,并为了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斗争献出了生命。他的胆识和智慧一直为人们所称颂,被誉为“最有胆识的间谍。”韦克

二战时支持中国反对日本战争的日本人

9.18事件发生后日本反战作家 鹿地恒及其妻子池田幸子同禄川英子来到中国领导国统区日本人反战。日本进步人士石“恒”凌子和她丈夫来华反战。日本枥木县劳贺县益子町妇女石锦昭子在上海失守后随丈夫来华参加抗日工作,建立安徽省抗日总动员会。福间一夫,东京土口子铁路工区职工参加东北抗日联军,抗日联军一队人在穆棱县附近的森林中住宿时被日伪军发现福间一夫与一个朝鲜战士受伤,带队的战友要背他们走,被他们拒绝,他们要了两枚手雷,要求留下来保护中国战友后撤。几天后,战友们回来时发现了他们的尸体被肢解,尸骨被扔的到处都是。1930年11月 川合贞吉(日本来华人士)尾崎秀实(朝日新闻记者曾任近卫文 磨 的幕撩)手岛博俊西里龙夫(上海日报记者)小松重雄(满州铁道公司职员)副岛龙等发起“日中斗争同盟”主要进行反战宣传,宣传的目标是驻华日军。1931-1941年期间 尾崎秀实 川合贞吉 水野成口高为雄手岛博俊佐尔格开始搜集日本侵略战争的情报,1941年10月尾崎秀实 佐尔格 被捕 于1944年11月7日在东京被绞刑。1931年 9月19日:日本共 产 党发表告全国工人,农民书,号召反对侵略战争。1932年 1月29日:日本军队进攻上海时,200名士兵反对对华进行战争,拒绝执行进攻命令,被日本当局押解回国进行处罚。1932年 2月9日: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为首的数所学校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反战示威游行。1933年 3月30日:日本关东军运输大队士兵伊田助男为了给中国抗日救国军运送一卡车子弹时英勇牺牲。1928-1933年日本国内有6900人被告发反战言论,4175人被起诉判刑。1931年日本军队军工厂发生反战事件126起,1932年为204起1932年10月日本反战人士日共中央委员岩田义道被捕,11月被迫害惨死1932年1月19日伤害200多名日本士兵拒绝进攻中国部队,被押回日本受罚1932年 2月21日300多名士兵在上海虹口集合,发布“革命士兵委员会”宣言,号召日本人反对侵略中国,不要与中国军队作战。1932年5月驻公津若松的步兵第29联队,二等兵金田在兵营张贴反战传单被捕,被捕是身上发现50张印有反对出兵满州,反对帝国主义战争。1932年驻扎东北地区宁安,8名日军士兵,反对侵华战争,秘议投奔东北抗日义勇军,以便共同反对敌人,他们在逃到唐头沟一带迷了路,被迫返回驻地遭日伪军杀害。同年驻扎在牡丹江市以北某地日军守备对十多名士兵带着中国抗日军队散发的反战传单,逃进森林寻找抗日队伍,在被日军守备部队追捕时,他们不愿被日军捉回,先后 剖 腹 自 尽。1933年2月20日日本著名无产阶级作家小林多喜二在东京被捕,在被警察3个多小时的野蛮拷问后,当天下午停止呼吸,鲁迅先生闻讯其迫害遇难后,发去唁电,号召中国日本两国人民沿着小林多喜二的血路奋勇前进。1933年 5月26日:《赤旗报》号召反对侵略中国东北,组织群众进行反战运动。1933年 6月:日本关东劳动组合协议会决定成立反纳粹,反法西斯同盟。1933年 8月:日本作家 秋田雨兰 在东京召开 “远东和平之友”成立大会,反对日本对华侵略。1937年 9月:日中正式开战后,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出现大批反战标语。1933年10月日共中央领导野吕荣太郎 被捕,在狱中惨死。1937年 9月:日中正式开战后,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等地出现大批反战标语。1937年 9月5日:东方弱小民族联盟上海支部发表《告日本士兵书》,号召进攻上海的日本士兵反对战争。1938年日本军队小队长石川次郎在太湖地区率领全小队的日本士兵向中国士兵投诚。1937——1938 日本少壮军人领袖和知鹰二等人不断地向我五战区情报科传递重要军事情报。1938年 6月日本工人福间一夫参加东北抗日联军,在抗击日本军队时英勇牺牲。1939年1月2日 杉本一夫小林武田冈田义雄加入八路军,他们是最早的“日本八路”。抗日期间他们用日本歌曲加上反战歌词在日军碉堡附近宣传,在反战宣传感召下士兵吉田太郎高木敏雄同一位日军理发师加入八路军。1939年 杉本一夫 小林武田 高木敏雄吉田太郎冈田义雄石修成立觉醒联盟。1939年 3月:日本青年反战人士在大阪用炸弹袭击大阪陆军兵器厂并引发大火1939年 在武汉地区的日本军队中 500多士兵发生集体哗变。1940年日本士兵田(火田)作造,香河正男,后藤勇,滨中政志加入中国军队新四军。1941年4月1日3名日军士兵在太行投奔八路军,其中一人被日军捉回后,当众割眼剁肢,杀害。1941年8月7日翼南平原,秋山良照水原健次成洋鬼彦成立觉醒联盟翼南支部。之后翼鲁豫支部,山东太岳支部也相继成立,在山东肥城有3名日军士兵成功投奔八路军,另外4人遇难。到1942年为止在中国的“觉醒联盟”共有盟员60多名。被压制的民主——独特的厕所反战宣传阵地:“战线和我们有什么关系,起来,搞日本革命”(京都某工厂厕所)“打倒日本政府,处决前首相近卫”(广岛某工厂厕所)“停止战争,最后要失败”(东京某公墓厕所)“因为日中事变我们变成了有钱人的牺牲品,打倒政府”(鸟取县车站厕所)“杀死天皇,停止战争”(福岛县车站厕所)……

二战时期最厉害的间谍是谁?他为什么被称为红色间谍大师?

二战中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不仅使中国人民遭受极大灾难,也给世界人民带来浩劫,因此有许多日本有识之士加入到反战斗争行列。这其中以日籍谍报人员中西功最为突出,他在隐蔽战线做出了为中国所称道的具有战略意义的贡献,被世界许多史学家称为“二战中最成功的谍报员”。中西功(1910年- 1973年),日本三重县人,二战中的红色间谍。他提供的情报为反法西斯同盟作出重大贡献。而最大的贡献,是准确预报了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时间。幸运的是他两次被抓,两次都逃过了死刑的执行,撑到了日本战败投降。电视剧《智者无敌》中的男主角“中村功”的原型就是他。回国后,中西功开始向尾崎秀实学习情报收集,并顺利打入了日军特务部做情报分析工作。期间,他以外出调查为名,通过地下电台向延安发出一系列重要情报,如日、蒋、汪三方关系变化,日军占领武汉后的战略攻势,日军在华兵力调配及“扫荡”打算等。在尾崎秀实担任近卫首相秘书时,中西功获取了包括御前会议决定在内的许多情报,并转发延安。看到这些简直等于参加了日本最高层决策会并做了记录,毛泽东曾对这些“国际同志”的贡献做出了极高评价。1941年德进攻苏后,日本南进还是北进成为斯大林最关心的问题。毛泽东认为,如果日本北上攻苏,中国抗战处境将更艰苦。值此关键时刻,中西功传递了日本决心同英美开战的情报,使斯大林决心西调远东军20个精锐师,在莫斯科危急时刻扭转了战局。

二战中拉姆扎小组是什么?又是有哪壹些人所组成

拉姆扎小组一共包括9个国家的人:有日本人、苏联人、德国人、朝鲜人、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南斯拉夫人和丹麦人。他们的核心成员除了左尔格外,还有日本著名国际评论家、近卫首相的私人顾问尾崎秀实,南斯拉夫记者、法国哈瓦斯通讯社驻东京记者勃兰科·武凯利奇,日本画家宫德四德和拉姆扎小组的报务员马克斯·克劳森。他们虽然国籍不同,信仰不同,却一致憎恨法西斯侵略战争。他们履行了自个的光荣义务,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给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留下了难忘的令人敬佩的印象。 拉姆扎小组一共包括9个国家的人:有日本人、苏联人、德国人、朝鲜人、中国人、英国人、美国人、南斯拉夫人和丹麦人。他们的核心成员除了左尔格外,还有日本著名国际评论家、近卫首相的私人顾问尾崎秀实,南斯拉夫记者、法国哈瓦斯通讯社驻东京记者勃兰科·武凯利奇,日本画家宫德四德和拉姆扎小组的报务员马克斯·克劳森。 理查德·佐尔格是20世纪最著名的国际间谍之一,被誉为「红色谍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他所领导的「拉姆扎」小组曾获得德军入侵苏联的准确情报。1941年10月,佐尔格向苏联发出日本将向美国开战,不大概发动对苏战争的重要情报。正是由于佐尔格的情报,使得斯大林下定决心,从东线抽调准备用于对付日本进攻的11个步兵师约25万人到西线作战,使苏联在战略上及时做出调整,赢得主动。佐尔格以特殊的身份保卫了苏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1930年至1932年间,佐尔格以德国著名记者的身份为掩护,在上海成立共产国际「国际远东情报局」,在中国蒐集大量情报,特别是关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计划,成为苏联判断德国和日本战略意图的重要参考。

尾崎秀实:影响二战走向的间谍 被日本当局判处决

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赞同二战第一个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1941年12月,当时朱可夫元帅领导的苏联红军粉碎了包围莫斯科的德军防线,从而击溃了对于这座城市的围攻。 在本月全世界庆祝日本投降和二战结束70周年之际,应该铭记令朱可夫能够将急需的军事力量转移到莫斯科的至关重要的情报来自于一位现今已被人们遗忘了的日本记者——尾崎秀实。 尾崎秀实是日本的一名报社记者,也是苏联王牌间谍理查德·佐尔格领导的传奇的东京间谍组织的关键成员。 佐尔格最著名的功绩包括提前告知斯大林日军将袭击珍珠港的讯息——这个情报被他的克里姆林宫老板忽略了。但是,可以说,他在这场战争期间所传递的最重要的情报是:据可靠讯息人士证实,日军不会通过在苏联开放第二战场来缓解德国的压力。这份情报令朱可夫能够将其久经沙场的士兵和装备重新部署到莫斯科。关于日本将采取何种行动的最后证实,来自于尾崎秀实。 传奇身世 撰写二战情报战史的前美国外交官鲍勃·伯金说:「假如说有一份情报改变了二战轨迹的话,那就是佐尔格向莫斯科提供的日军不会入侵俄罗斯的报告。佐尔格的间谍组织——以及尾崎秀实在其中的角色——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间谍故事。」 尾崎秀实和佐尔格都因为间谍罪被日本当局逮捕并被绞死。但是尾崎是唯一在二战中因为叛国罪被处决的日本平民。 1901年5月1日,尾崎生于岐阜县的白河。他降生在一个旧式的武士家庭,但他父亲是一个几乎身无分文的记者。在他幼年时,随家迁往日本当时的新殖民地台湾。正是在这里,易冲动和思想开放的尾崎逐渐熟悉了中国文化,并感到作为这个岛屿统治阶层一员的尴尬。 日本问题专家查莫斯·约翰逊1990年的传记作品《叛国例项:尾崎秀实和佐尔格的间谍组织》中记载了一段尾崎的话:「我与统治阶级的关联在我面前以日常生活具体现实的形式展开。这种经历后来引起了我对于民族解放问题异乎寻常的兴趣,也令我有机会深入了解中国问题。」 1922年尾崎回到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法律。但是他非常快就退学,并且投身于共产党的活动之中。他信仰马克思主义和与日本政府对立是在1923年关东大地震之后,当时他看到当地警察和官员煽动不理智的暴民,最终导致东京的6000多名朝鲜居民被杀戮。 这位年轻的激进分子追随自个父亲的足迹成为一名记者。1926年,他被《朝日新闻》雇用,并且非常快撰写了关于弗拉基米尔·列宁和约瑟夫·斯大林的报道。1928年《朝日新闻》将他派往上海,在那里他与左派美国记者阿格尼丝·斯梅德利成为好友。尾崎也开始为这座城市中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秘密提供帮助。 决定性会面 斯梅德利在佐尔格某次来到中国时将尾崎介绍给了他。罗伯特·怀曼在其1996年的著作《斯大林的间谍》中写道:佐尔格问斯梅德利,「你能给我介绍一个能够帮助我增加关于日本对华政策知识的日本人吗?」斯梅德利就把尾崎介绍给了自个当时的情人佐尔格。 二人一拍即合。怀曼如是描写这两个男人之间的化学反应:「尾崎很友好,风趣,乐于助人。他们认识到彼此的心智慧力,而且不久就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 尾崎加入了佐尔格的组织。在为苏联军方间谍机构工作的佐尔格后来伪装成一名亲纳粹的记者被派往东京之后,这二人在日本展开了合作。组织的其他主要成员包括冲绳县人宫城与南斯拉夫人布兰科·武凯利奇和德国电报员马克斯·克劳森。 尾崎在被捕后说:「可以说,事实上遇到阿格尼丝·斯梅德利和理查德·佐尔格是我的宿命。正是遇到了这些人,才最终决定了我的人生路径。」 佐尔格是一名杰出的间谍,而且富有勇气。但是他对于日本几乎一无所知。日本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他来讲如同密码一般。尾崎帮助他了解了日本,而且正是这个健谈的日本记者招募了其他日本人,组成这个组织在日本的反军国主义中坚力量。 假如没有尾崎帮助佐尔格(既不可以讲也不可以读日文)进入日本政府最内部的圈子,佐尔格是否还能取得成功就不得而知了。 作为一名重要的中国问题专家,尾崎凭借自个独有的魅力成为日本首相近卫文麿和其他官员的顾问和亲信。他与近卫文麿及其小圈子在东京的近卫府邸定期举行会面。正是在这里,尾崎获得了关于日本对于亚洲大陆的军事战略和政策的关键性情报。 代号「奥托」的尾崎和代号「乔」的宫城承担了在日本、满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报告日军行动的危险任务。他们还负责证实佐尔格从德国外交官处获得的情报。 为信仰赴死 尾崎是一位在对抗轴心国的战斗中选择了自个立场的忠实信徒。 在被处决之前不久,尾崎对一名访客说:「我愿意作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壮丽赴死。我没有什么好后悔的,而且我完全准备好了。」 1941年8月底,尾崎以参加日本南满铁路公司在大连举行的一次会议为借口来到日本占领的满洲国。他的真实目的是核实日本关东军的部署,以证实他们是否准备入侵西伯利亚。他还蒐集了关于日本陆军和海军库存油数量的资料以寻找关于军队部署的线索。 尾崎非常快带着「拼图的最后一块」回到东京。佐尔格当时在日记中记忆尾崎对他说:「危险已解除。」日本人正在从满洲国撤军,而且并没有将其他军队自中国向北方调动。一场对于苏联东部前线的入侵显然并没有在酝酿中。所有迹象都表明,日本将向南——对荷属东印度群岛和新加坡——进行打击。 伯金在接受亚洲时报线上采访时说:「这起案例中真正的间谍是尾崎。」 「尾崎的所作所为以及他所采取的方式无疑应该获得大量的赞誉,也许是其中最大的一部分。他来到佐尔格身边时,并非是一个已在恰当位置的线人,而是一个局外人。正是通过他孤注一掷的努力,才令自个跻身于日本政府的最上层,并且成为日本首相的一名心腹。这是所有间谍都梦寐以求的事,但是几乎从没有人实现过。」

二战中有哪几场最惨烈的经典战役?

说到二战,总是率先想到了中国,说起惨烈的经典战役,我首先想到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可以说是日本侵华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了。怎么规模大?又怎么惨烈了?当时中国投入兵力近八十万人,日本三十万人左右,虽然中国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这并不能得出中国就会获胜的结论。其实到了二战,战争升级到了海陆空三方作战,中国无论哪方面都不占优,甚至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这场仗必打不可,这是一个民族的血性和气魄,而且上海对于中国来说非常的重要,上海和当时首都南京距离太近,上海一失守,南京也就危在旦夕了,于是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在上海对抗日本,最后中方死伤近三十万人,你能想象那种血流成河的场面吗?虽然输了,但是中国成功地拖住了日本,打破了日本“三个月拿下中国”的豪言壮语。第二个想到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一场战争被称为历史上作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死伤也是最惨重的一场战役。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俄罗斯投入了数量多达250万的兵力,最后两方一共死了200万的人,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和淞沪会战不同的是,俄罗斯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对于法西斯国家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是德意志1941年以来首次遭遇的滑铁卢,同时它对于反法西斯国家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所以说,这场战争意义非凡。

二战中国战场有哪些战役?

1、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1937年7月28日,日军猛攻北平南苑,守军将领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殉国。次日,北平失陷。30日,天津失陷。2、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上海南火车站的日军首先遭到国军轰炸,虽然日本方面派出上海派遣军(三个月后增加到50万人),开始向上海进攻;中华民国则派出中央军精锐和大批内地省份部队(包括川军、滇军、桂军、粤军、湘军等)合计70万人,与日军血战三个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华”之战略,此即为淞沪会战。指挥凇沪会战的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先是冯玉祥,后蒋介石亲自兼任。淞沪会战是卢沟桥事变后,蒋介石为了把日军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导改变为由东向西,以利于长期作战,而在上海采取主动反击的战役。中日双方共有约100万军队投入战斗,战役本身持续了三个月,日军投入8个师团和2个旅团20万余人,宣布死伤4万余人;中国军队投入最精锐的中央教导总队及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148个师和62个旅80余万人,自己统计死伤30万人。淞沪会战中日军因遭到国民党的顽强抵抗而损失惨重,这场战役对于中国而言,标志两国之间不宣而战、全面战争的真正开始,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并彻底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3、太原会战1937年9月中旬,太原会战爆发,在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领导下,八路军第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取得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娘子关战役等战役的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太原会战历时2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持续时间最长、战绩最显著的一次会战。日军参战总兵力约合4个半师团共14万人,伤亡近3万人。中国军队参战总兵力6个集团军计52个师(旅)共28万余人,伤亡10万人以上。最后会战以中国失利告终,从此国民革命军在华北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4、南京保卫战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军大本营下达“大陆第8号令”,命令华中方面军与海军协同,兵分三路,攻占南京。蒋介石任命唐生智为首都卫戍部队司令长官,部署南京保卫战。因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南京各城门先后被日军攻陷,守军节节抵抗,牺牲无数。12日,唐生智奉蒋介石命令,下达守军撤退令。守军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数滞留城内,被日军大量屠杀,损失惨重。12月13日,南京沦陷,日军开始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5、徐州会战1938年1月至5月,中日双方在以江苏省徐州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陇海(宝鸡至连云港)铁路地区进行的一次大规模防御战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间的台儿庄大战最为著名,因围歼日军一万余人,史称之为台儿庄大捷。在徐州会战期间,中国军队伤亡合计6.5万余人,日军在徐州会战中伤亡在2.6万人以上。徐州会战对日军给予了巨大的打击,大大迟滞了日军进攻的脚步,为中方部署武汉会战赢得了时间。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日战争 (中华民族全面抗日战争)

二战中有哪几场最惨烈的经典战役?

说到二战,总是率先想到了中国,说起惨烈的经典战役,我首先想到的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开端,可以说是日本侵华战争中规模最大,最惨烈的战争了。怎么规模大?又怎么惨烈了?当时中国投入兵力近八十万人,日本三十万人左右,虽然中国在人数上占有绝对的优势,但这并不能得出中国就会获胜的结论。其实到了二战,战争升级到了海陆空三方作战,中国无论哪方面都不占优,甚至处于绝对的劣势,但是这场仗必打不可,这是一个民族的血性和气魄,而且上海对于中国来说非常的重要,上海和当时首都南京距离太近,上海一失守,南京也就危在旦夕了,于是蒋介石倾全国之力在上海对抗日本,最后中方死伤近三十万人,你能想象那种血流成河的场面吗?虽然输了,但是中国成功地拖住了日本,打破了日本“三个月拿下中国”的豪言壮语。第二个想到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一场战争被称为历史上作战双方投入兵力最多,死伤也是最惨重的一场战役。在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俄罗斯投入了数量多达250万的兵力,最后两方一共死了200万的人,规模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不过,和淞沪会战不同的是,俄罗斯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对于法西斯国家是个沉重的打击,因为这是德意志1941年以来首次遭遇的滑铁卢,同时它对于反法西斯国家是一个莫大的鼓励,所以说,这场战争意义非凡。

二战中,身材矮小的日本人为何会爆发出强悍的战斗力?

在亚洲,当年日本人不算太矮(现在也是,人均身高并不算矮);而且营养跟得上(中国军队很多士兵吃不饱饭);并且接受了系统而严格的训练(中国士兵有些连枪都瞄不准,瞄准了也未必打中,子弹质量不行,还有被绑在阵地上的士兵);文化程度也可以(很多军士可以看懂地图,识字,这样战术反应演练就很快,反观当年中国军队有些营团级才能看懂地图) 这仅仅是人的差距,再看武器,中国军队武器万国造;而日本军队已经完成了制式统一。班用轻机枪,连用重机枪,排用掷弹筒一应俱全。重武器更是完胜,有的中国军队一个师都没几门炮,还没一个日军大队多。日军还有空中支援,抗战时空军海军都快损失没了,陆军根本没法指望有空军帮忙。 日本的强,还胜在战斗意志强,况且武器装备也并不落后多少,以这样的一支部队,别说放在中国,放在欧洲,恐怕也是一等一的军队,至少防守是一等一的。(参考美军的442团,日裔美国人部队,战力一流,获得勋章无数,不过这个团进攻同样厉害) 日本称自己部队战斗全军覆没为“玉碎”,中日交战的 历史 上的滇西大反攻中的“松山会战”是日本一千人国军损失万余人以1:10的代价获得的。在太平洋战场上,大部分岛的登陆战日军都是最终以“玉碎”的下场结束的,可见每一场都是相当的惨烈,其中以硫磺岛一战最为著名。所以别说亚洲军队,中国军队了,就是美军…在武器,空中支援,海上力量全面占优的情况下,打日军都如此费劲,可见战力强悍!二战结束时,甚至还有的岛屿没有完全打下来,而那里的日军其实早缺医缺粮缺弹药日久了…天知道他们怎么撑下来的! 个子矮,不代表战斗力低,更不代表个子矮的就不够凶狠。 日本人的矮是出了名的,尤其二战日军在身材上是被各国秒杀的。对于日本人的个头,更多的描述是在抗日的战场上。很多时候, 人们忽视了一个问题,就是当时中国人也没比日本人高太多。 日本战争初期,财力上还是没什么问题的,部队的伙食营养都是跟得上的。相对来说,日军的身体要比中国士兵强壮很多。相比我们的士兵吃不饱,日军幸福的多了。 而且,日本的兵役体制以及军国主义教育,让很多士兵在参战前就受过很严格的军事训练。从小,进行射击、拼刺等训练,同时接受军国主义教育。这种情况下,日军的士兵在战术基本功方面远远强于其他国家的士兵 。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往往能在白刃战中连挑数人。 狗崽子阶段开始教育 日军的射击和拼刺在当时世界上是一流的水准,这也就为他们强悍的战斗力做好了基础。 狂热的军国主义教育下,让他们对于战争极度热衷,所有人都愿意为天皇而死。自己和自己人的命不当一回事,就更不要说对其他人的生命了。 这种狂热的军国主义教育,让士兵漠视生命,从小就教育要多杀人,注意,是杀人,而不是杀敌方士兵。日军开战之后的军纪,实在不敢恭维。 当他们经历了战火,一旦屠杀开始,就再也无法收手,会以杀人为乐。 其实,日军凶残成性,就是大环境下的一个因素,军队中就是弥漫着一种恐怖气息,所有士兵都受到感染,内心的兽性就是这么激发的。 战斗力的强悍与否和身材的高矮没有必然关系,日本军方对士兵强化军国主义教育,日本国民崇尚武士道精神,使得它们整个民族满脑子的效忠天皇的愚忠思想,军人都是在为天皇而战。而整个亚洲当时大多是弱小国家,基本抵挡不住日军的攻势,到了战争中.后期碰上了装备精良的美国大兵,它就再也强悍不起来了。 因为在现代战争中,更加重要的是士兵自身的技战术水平,其所装备的武器装备性能水平,以及必要的身体素质等,和本身的像身材,身体力量等这些看似比较重要的数据其实并无太大的关系。 在冷兵器战争时代,虽然有弓箭、弩等机械武器,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是双方更多的使用的还是刀、矛等这些依靠劈砍、穿刺、击打等对敌人造成杀伤的武器,而这就需要很强的力量才能造成足够的杀伤力让敌方毙命。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身材矮小相对而言不占优势,但是结合明智的战术战略行动,依然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而在现代战争中,武器已经变成了热兵器,仅仅是小孩只要扣动扳机就能击杀一名比其强壮得多的成年人,这就使得现代战争相对而言更加不需要身体素质这样的内容了。所以在近现代的游击队等这些武装力量中,像妇女儿童等也开始出现在战斗队伍中,这在早前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二战中的日本人虽然身材矮小,但是实际上其也是比较强壮的。首先日本军队有充足的粮食保障,而且日本的对外扩张战略更不会在军队中产生粮食不足的问题,而且日本军队的后勤保障水平较好。在抗战中,中国军队中很多士兵虽然高大但是比较消瘦,就是因为营养不好,所以像在肉搏战实际优势并不大。 而在现代战争中大块头是不是就更有优势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就拿特种部队而言,其作战中更需要的机动灵活,足够的力量,机智的头脑等,所以像满身肌肉的肌肉男等反而并不多见,更多的是一些身材匀称的作战队员,而这对于普通部队而言也是适用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个子高矮和战斗力没什么联系,毕竟不是冷兵器时代。 日军在二战平均身高1米62左右,和欧洲白人士兵相比较矮,但在亚洲算是不错的。 当时德军英军苏军美军,平均身高也不过1米7左右,当时人并不是很高。 日本士兵个子不高,但体力非常好。 二战中,日军是列强中唯一基本没有机械化和只实现很少摩托化的军队。日军作战基本完全靠步行,一天行军几十公里,还要高负重。 这种高强度行军,换成英美苏法士兵,没有一个受得了。 在后来日军血洗东南亚的作战中,日军在复杂地形进攻行军的速度,比英美士兵撤退还快,导致英美军队接二连三的全军覆没。 同时,列强士兵中,恐怕只有日军训练最为严格。日军士官和老兵是野蛮教育,动辄打骂,要求严格。这种法西斯训练下,日军新兵成长很快,单兵素质很高。日军新兵的射击技术,也是列强新兵中最好的。 我们都知道,在二战当中,我们称日本人为小日本。其实这不仅仅是敌视他们,主要还有个原因,就是日本人的个子矮小,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二战结束的时候,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米65,而女性的平均身高则是1米55,如此的身高,不用说在高大的欧美人面前,就是在中国人面前也是渺小了点,1945年,苏联出兵东北对日作战的时候,苏联人和日本人拼刺刀根本就不用躲闪,因为苏联人把刺刀都扎到日本人的身上了,日本人的枪也够不到苏联士兵。 虽然说日本人身材矮小,但日本人的智力并不落后,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工业发展极为迅速,这也为二战积蓄的能量,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作为战败国,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制,但是日本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这一点又一次让日本人在几年以后,又重新站到了经济强国的队伍里面,可以说日本人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日本的工业基础和那种自强自立的民族精神,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也正因为这样,长期以来,日本人十分敌视我们中国人,可以说,日本人是我们的真正敌人,我们丝毫也不能对日本人放松警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日本在经济高度发展的同时,他们的贪欲也在一天天的膨胀,他们的行为也时刻提醒着我们,要防备身边这个畜生。 日本人真的矮吗? 我们一直叫日本人小日本,原因大概一个是嘲笑人家地方小,一个是嘲笑人家个子矮,小的时候我也一直认为是这样的,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们学校要和日本办留学班,来了很多日本人,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不是电影里的日本人,实际上跟我们没啥区别,除了行为举止略微不同外主要就是一张嘴就是“口你急哇”什么的。 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爷爷也说过,其实日本人并不矮,当年日本人撤出东北的时候,我家的县城是一个中转站,当时很多中国人都去打鬼子了,我爷爷也去看了,所以,关于日本人的矮,并不一定就是真实的。 (美军中的日本士兵) 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本人其实并不矮,之所以会有日本人矮完全是因为一个说法,说日本人以前很矮,明治维新后要求国民每天喝一杯牛奶,个就长高了,鬼才TM的信这不是奶企打的广告。 日本人的矮是一种在 历史 资料里面记录的,这个东西我感觉如果没有更多的考证根本不必认真,主要我们很多人对日本并不了解,就张个嘴在那胡侃,有的人说日本战国时期的第一猛将本多忠胜,根据推算只有一米四,然后我们就铁定日本就是矮子。 中国人喜欢妄自菲薄,更喜欢藐视对手,也就是所谓的阿Q精神,用精神战法来战胜自己也战胜别人。 至少在二战中,日本人并非有多矮小,如果看美国大兵和日本人的合影的话,中国也一样没有美国大汉高。 另外,矮也并不是近现代化战争中的根本致命缺点,相反,因为矮小,反应灵活机动,反而成活靶子的概率也比较小,至于拼持刀,国军和日军一比一的情况下,也够呛能拼过日本。 日本人的作战能力有多强? 尽管我们一直不承认日本很强,相反从现在的抗日神剧中也能感觉出来,很多年轻人甚至感觉没赶上和日本人打仗的年代,手撕鬼子比手撕面包还容易,在二战中被日本人打的最惨的国家,反而最看不起他的对手。 在二战中,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军事大国,在和日本人的交手中,也多次吃亏,尽管关东军最后遭遇苏联红军是一场大溃败,实际上在张鼓峰时间和诺门坎事件中,日本以弱势兵力也空中和炮火都不及苏军的情况下,并没有让苏军占到多少便宜。 美国在和日本的战斗中也是绞尽脑汁,即使他们认定日本挑战美国是愚蠢的,但也同时认为他们是狡猾的,卑劣的,美军在和日军作战过程中患的精神病远比在欧洲战场要多得多,所以和日军作战对美军来说就像一场噩梦。在漫长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损失了很多人。 日本人的作战能力为什么那么强? 作战能力实际上包括单兵作战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 从单兵作战能力来说,日本人从小就受军国主义思想熏陶,以能参军打仗为荣耀,重视军事教育,当然,这也和日本人的强盗思维有关系,日本整个国家都是一种强盗思维,认为自己没有的就要抢过来。 日本一直在厉兵秣马,整军备战,日本人身体很 健康 ,看过真实抗战的都知道,真正到拼刺刀的时候,国军根本拼不过日军。而且日本的士兵作战素质很高,打枪打得很准,这都是子弹喂出来的,而我国抗战有的部队人均平均五发子弹,平时舍不得打,打仗时候又打不准,打完了就得跑,很多时候这就是“不堪一击”。 最变态的就是日军的战斗意志,虽然很脑残,但是真到了该拼命的时候,是尼玛真不要命啊!这一点中国士兵是做不到的,我们的儒家思想经过几千年的思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坚决不能死,你如果死了,你的老婆孩可能就被“吃绝户”了,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娃都不算什么,给你家吃的鸡毛都没有,让你媳妇上街去要饭。 二战中,中国人口四亿,正规军加上游击队1000万,德国8000万人口动员1000万兵,苏联1.8亿人口动员兵力3000万以上,美国1.45亿人口,动员兵力2000万,日本七7000万人口也动员了超过七百万兵。(数据仅供参考,并非十分准确) 从协同作战方面来说,日本并没有比美军和德军强多少,基本就是“炮兵轰完步兵冲,步兵冲完炮兵轰”。打不下来再来一遍,尤其是日本缺少机械车辆,缺少协同坦克的装甲步兵师等,而是步兵和坦克配合,在中国这个战场却完全够用了。 日本的军校办的很好,中国的军校保定学习日本,黄埔学保定,还都是短训,相比于日本就有点差了,什么迂回包抄战术运用的更是淋漓尽致。 当然,中国的兵并不是以兵为职业,大部分以前都是拿锄头的。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现在的我们既不愿了解过去的我们,也不愿去了解对手,却喜欢假象过去我们的强大,敌人的软弱,实际上这就是在侮辱那些死在中国大地上为了抵御外辱而奉献了生命的先烈。 日本似乎是这个世界上最奇怪的种族之一,虽然中日两国距离如此之近,但是两国之间的深深芥蒂却远非邻国两字就能说清楚的。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在二战战场上,先是以蚕食和阴谋诡计吞并中国东北三省,之后逐步蚕食中国,终于在1937年时,中国奋起全民族抗战。日本人夸下海口,吹了个天大的牛,号称要三个月灭亡中国。这不仅是对中国军队的轻视,也是对大日本皇军的蜜汁自信。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三下五除二就干倒了大英帝国经营百年的东方殖民地,美国人也在战争初期被打的满地找牙,甚至以往优越感十足的美英盟军被打出了恐日病,一边骂着黄皮猴子一遍跑的比兔子都快。那么日本人为什么能在战场上爆发出如此强悍的战斗力呢? 一、武士道的传统以及明治维新后武士道精神的拓展 武士道最晚在日本的平安时代末期就已经出现,这个独特的阶层可以理解为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和职业军人的合体,他们在 社会 地位上是第一阶层,不用务农、务工经商,专司与军事相关的行动即可。所以在悠久的 历史 发展过程中,日本人发展出了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简单来武士道的精神内涵就是: 武士应当遵守不畏艰难,忠于职守,精干勇猛的信念。 在明治维新之后,明治政府虽然颁布废刀令,但同时又对新的军队进行武士道教育,再加上海陆两军的多位元老都是武士出身,武士道精神在近代日本军队身上又得到延续和发展。 二、日本相对发达的军事 科技 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跃升为世界级资本主义强国,从击败大清到击败俄国再到一战中火中取栗,二次世界大战侵略世界,靠的不光是日本军队悍勇。更靠得是日本逐步拥有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军工产业,有些部门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说在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时,联合舰队的杀手锏还基本依靠采购自英国德国的万国牌, 到了一战二战时候,日本海军的几乎所有主力舰艇都考自己研制,自己生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深刻改变海战面貌的航空母舰虽说诞生自西方,但是日本人却是后来居上,造出了第一艘全通甲板式样的航母。在战列舰的战斗力上,日军对美国人虽小有差距,但是差距也并不是特别大,所谓的大和号战列舰的吹嘘之下也多少有些实力。这背后都是日本自明治维新时代就开始艰苦奋斗,置产兴业建立起来的一套完备工业体系的助力。 三、军国主义思潮蔓延全民 日本区别于其他后发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是,日本在开始进行全面变革时,民族受教育程度就相对较高,日清战争之后,日本人的小学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一支接受过教育的军队,显然比目不识丁的人组织起来的军队更容易快速形成战斗力。更重要的是,自明治政府以来,日本上下逐渐形成了一股军国主义传统。 从日清战争时军民上下同心,皇后捐首饰打仗,到二战时候很多日本女子甘愿献身当慰安妇。 这个民族在军国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整个民族都在一次次的战争中体验国运腾飞民族盛强的喜悦,也一次次君臣同体上下一心,直到二战爆发初期,日本民众大面积支持征服中国。而等到军部的军人们彻底废掉了文人政府走到台前,对整个世界乃至于整个日本民族的危害也就日甚一日,战争打的越是残酷,日本军队越是勇猛,这个民族便离灭亡的深渊更进一步。 在二战时投放原子弹的美军飞行员曾被日本政府要求道歉,但是这位飞行员发表了一篇《原子弹下无冤魂》的演说,日本人便不再强求。因为他们知道,他们曾经是多么癫狂。 日本海军军神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战时曾打出旗语:皇国兴废,在此一战,一个动不动就拼上国家命运豪赌的民族不可怕吗? 作者:我方团队书剑为酒 “别看个头小,打仗不的了。”小日本鬼子百分百应验了这句话。人家是“武大郎卖面包-人土货洋”。动物界中长颈鹿高不高,单但遇上狮子老虎大狗熊等比它矮的猛兽一样被咬断脖子。日本就是这种野兽,而比他身材高大的邻居和美国大洋马,实实在在让他咬了一口。 日本从结束了幕府时代之后,对待士兵的营养问题就从不敢忽视。因为士兵作为国家力量,他们的身体素质是第一要素。兵种之中,数海军待遇最好,每个月的伙食费相当于平常人三个月的工资。在日俄“对马海战”后,日本营养学家还制作出体积小但热量高营养足的便携罐头。这些罐头便于携带和保存,一次一罐足可以补充身体热量和维生素等物质。在著名的“东史郎日记”中,东史郎曾记载到,部队到达天津后,军部发给每个士兵六盒橘子罐头,这些罐头又甜又解渴。他认为这是中国军队所不具备的。 东史郎说的一点都没有错,他日本的对手老大中国,虽然是个农业大国,但士兵的身体素质和营养摄入远不如日本。东史郎在写到徐州会战一节中,曾写过他们袭击了中国军队的一个小队伍,对方刚刚做好饭,然后就遭到了东史郎所在队伍的袭击。有三名国军士兵被俘,其余人全部逃走。东史郎打开热气腾腾的饭锅,发现只有少量的白米和糙米,这些食物远远不够这么多士兵分食,每个人得到的食物不足日本军队的一个小饭团。那三个被俘的国军士兵,虽然高出日本人一头不止,但明显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松松垮垮的旧军装显得十分不合身,在对三人搜身的时候,能明显看到他们的肋骨一条一条贴在肉皮上。东史郎很纳闷,就是这样的军队在同身体素质良好的日军作战,是什么支撑着他们瘦弱的身体跟日军玩命。最终这三个士兵在经过审讯后,就地刺杀。 东史郎写到“临出发前,这三个家伙被用刺刀刺死,看到他们瘦而高的尸体躺在哪里,我感觉很不是滋味。我希望他们能求饶,或者说一些对我们有利的东西,这样他们或许可以留下性命,充当军夫。但他们什么都不说,有个家伙竟然用日语对审讯他们的禾野君说了一句‘上等兵?"……” 在东史郎的只言片语中不难发现两国士兵身体素质的悬殊,一些老照片更能很好的反应这一点。照片中的国军士兵身材枯干,肋条明显,而且精神面貌不好,皮肤黝黑,且两眼无神。反观日本一方的照片,精气神十足,眼睛泛光,而且肌肉饱满,身材匀称。甚至于跟被俘的欧洲士兵站在一起,除了个头矮小外,其他方面一点都不逊色吃奶油面包的欧洲士兵。 有则 历史 小片段,说的是美国顾问为蒋公出了一份低端的食物清单,写明了士兵应每天摄入的蛋白质、维生素以及各能量表。蒋公看后,长叹一声,无奈的表示,这些东西我也想给每个士兵,但是做不到。你们美国最低端的食物在我们这里连军官都吃不到,何况士兵,能有白米饭吃就不错了。 蒋的一番话实实在在的无奈,但就是这么艰苦的环境和身体素质,硬生生跟鬼子打了14年(非八年抗战),足见中国儿女之骨气之血性! 东北大米都知道很好吃,可是伪满时期中国人私自买卖或食用大米就是“经济犯”,会被抓起来送进监狱或者去做劳工,那么大米都干吗去了?供应日本军队,因为日本人不吃高梁米。再看国军,时任第54军军长黄维,却因为军粮短缺、发霉和掺沙子跟军政部长何应钦打起了官司,胳膊扭不过大腿,最后愤而辞职。第54军还算是土木系中央军嫡系,若此,其他部队和杂牌军情况只怕更糟,看看抗战士兵的老照片,个个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抗战初期的日本兵平均身高在1米58左右,但是却矮壮敦实,在基本的军需保障之外,实在缺乏油水了可以去征去抢,中国军队要是这么干会被枪毙的。所谓单兵战斗力,无非是身体素质、战斗意志、训练水平和武器装备的综合体现,而首先在第一条上,中国军队就吃了大亏,你不能指望一支吃不饱肚子的部队有多么惊人的战斗力,这是人类的本能。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迅速丢掉了华北、华东、华中和华南的重要产粮区,几百万军队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口粮本来就非常紧张,再加上腐败等因素,吃饭成了相当大的问题。还能够提供较多粮食的也就湖南和四川两省,但是挨饿的嘴实在太多了,日寇1943年发动常德会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破坏这个“鱼米之乡”和粮食入川的中转站。 汤恩伯与日军作战多年,他总结中国军队最大的两个弱点就是缺乏攻击性和机动性,所谓机动性就算不比较机械化运输能力,只靠两条腿行军的话,中国军队的身体素质也普遍弱于日军。而攻击性则是民族特点造成的,日本是个岛国,民族特点是危机感和蚁群精神,英国能在19世纪成为“日不落帝国”与其岛国特性也关系甚大。 其实日本在二、三十年代农村也是很穷的,贫寒子弟纷纷把当兵视为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因为日本确实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尝到了甜头,军人在国内政治地位较高,尚武气氛较浓,而我们中国是个农耕民族,经常喊的是“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 一个中国兵真不怵一个鬼子兵,但是一小队6,70个鬼子敢跟国军一个营对峙,如果是到万人以上的规模,战斗力差别就要呈几何增长了。 俗话说,打起架来是“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我们得承认,在悍不畏死这一层面,中国士兵当年总体远差于日本士兵,它不是少部分的英勇可以改变的。因此虽然日军身材矮小,攻击精神和攻击力却不弱,在新加坡,比中国士兵高出一头的英国士兵又如何?10万人被3万日军吓的缴枪投降。到战争后期,日军兵员素质下降,平均身高又下降10厘米左右,这会确实好打一些了。 至于武器装备方面,把日军的陆空重火力优势抛开,什么三八大盖歪把子尽管不算优良,但却是制式装备、供给方便和能够自产,国军部队那是“万国造”,有限的生产能力连人手一支“中正式”都满足不了,只有像74军这样的精锐才能全部用上,其他部队那就是五花八门了。日本实行的是义务兵制度,参军后要经过二年严格的军事训练,从射击到拼刺,每个月可以有300发子弹的实弹射击训练,比中国士兵几年的训练弹都多,枪法那是需要子弹喂出来的。 诺门坎战役苏军与日军短兵相接时伤亡很是不小,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对近身肉搏也有点含糊,这两个国家的士兵平均身高岂非更大于日本军队?所以身高不是决定因素。 某种意义上,中国军队最弱的环节其实是基层军官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日本的军官要经过三年地方幼年军校、五年中央少年军校和三年陆军士官学校培养出来的,11年的军国主义教育和军事技术训练;而我国的黄埔军校一般只有一年多的教育周期,只是达到了士官的水平,却承担着基层军官的职能,战场上掌握部队、临敌指挥和专业技能较差,会造成士兵很多无谓的伤亡,光靠勇敢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出现过滇军团长因为看不懂地图没有到达指定位置的奇葩情况,把薛岳气得半死。 总体而言,侵华日军已经算是现代化职业军队,而国民党军队虽然不能说业余水准,至多是“半职业军队”,在双方综合国力的巨大差距下,中国士兵完全是在用生命在填,往往用四五个中国士兵的性命,才能换来一个日军士兵的伤亡。海岛民族打农耕民族,工业国家对农业国家,单兵战斗力确实差了不少,这与身高因素关系不大,况且那个年代的中国军人,也未必能高到哪里去,这是跟全民营养水平直接挂勾的。 (日本投降后,退伍兵拉车)

野田在检阅海军时,说了句什么话,与二战时日本军官用来鼓励士兵的

野田在这次海上阅兵训话时宣读了自问是否违背真心的“至诚不悖否?”等原日本海军军校校训。而其用来结尾的一句口号是“诸君奋励努力”。这是一句引用自二战前后常被旧日本海军用来鼓舞士气的口号。原句大意是“皇国兴废,在此一举,诸君奋励努力”。这句口号最初是日本海军在1905年日俄战争时对马海战中使用的。当时,日本联合见队思令东乡平八郎在交战前向全见队下达此项作战命令,并升起了表示“进攻”的Z字旗。这一战日军大获全胜,俄国舰队几乎被全部歼灭,这是日本联合舰队成立以来第一次打败欧洲的军队,被日本海军引以为无上骄傲。在1941年偷袭美军珍珠港行动开始之前,日本联合见队旗舰赤城号舰桅上又一次升起了Z字旗,当时的日本联合见队思令长官、此次事件的策划者山本五十六同样发出了“皇国兴废,在此一举,诸君奋励努力”的作战口号。1942年,日美圣克鲁斯海战打响,日军机动部队思令南云忠一也以这一指令鼓舞士气。

二战风云军团中成员怎样才能成为副团长

那时已经没有八路军了,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的命令,该部已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了。 关于原八路军的编制,简单情况如下: 一一五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一军团、红十五军团及陕南红七十四师合编而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政训处主任罗荣桓,副主任肖华,参谋长周昆。下辖三四三旅、三四四旅及师直独立团团长杨成武、副团长邓华、政治处主任罗元发;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5000人。改编即日便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工兵、辎重营留守陕甘宁。10月,聂荣臻改任师政委,罗荣桓政治部主任。同月,聂荣臻率独立团等部2000余人留守五台地区,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师部率三四三旅南下开辟吕梁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林彪受伤,陈光代理师长。1939年,一一五师进入山东地区,1943年,一一五师与八路军山东军区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抗战胜利后,一部分部队调东北,另一部分编入新组建的新四军兼山东军区。 一二○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七军、二十八军、独立第一师、第二师、总部特务团、赤水警卫营等合编而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肖克,政训处主任关向应,副主任甘泗淇,参谋长周士第。下辖三五八旅、三五九旅及教导团团长彭绍辉、政委刘型;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特务营,全师共14000人。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七一八团留守陕甘宁。9月,一二○师进入晋西北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1938年,李井泉率大青山支队开辟绥西、绥南和绥中创建大青山抗日根据地。1942年,组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5年时部队发展到8.5万人。解放战争初期,改编为晋绥军区及晋绥野战军。 一二九师:八路军三大主力之一。1937年8月25日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二十九军、三十军、独立一至四团合编而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政训处主任张浩,副主任宋任穷,参谋长倪志亮。下辖三八五旅、三八六旅及教导团、骑兵营、炮兵营、工兵营、辎重营、教导营,全师共13000人。9月30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三八五旅旅部及七七○团留守陕甘宁。10月,张浩任政委。年底,全师越过正太路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张浩调延安,师政委由邓小平接任。4月,陈再道、宋任穷等率部开辟冀南,抗战时期,该师先后开创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抗日根据地,1945年时部队发展到30万人。解放战争初期,该师编为晋冀鲁豫军区及晋冀鲁豫野战军。 三四三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政委萧华(兼)、参谋长陈士榘、孙毅,下辖685团团长杨得志、一营营长刘正、二营营长梁兴初、三营营长张国华。686团团长李天佑、副团长杨勇、政治处主任符竹庭。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彭明治率685团抵微山湖地区,改称苏鲁豫支队,该旅于1940年改称教导第三旅兼鲁西军区。后并入冀鲁豫军区。 三四四旅:一一五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而成,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下辖687团团长韦杰,688团团长韩先楚。1937年8月22日,从陕西三原出发,东进抗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冬旅主力开赴山东,杨得志、崔田民率该旅旅直一部与当地武装合并为冀鲁豫支队,并成立六八九团、独立团、挺进纵队等,1938年2月曾归一二九师指挥,1940年2月隶属于八路军第二纵队。南下以后又编入八路军第四纵队,皖南事变后编者按入新四军第三师。 三五八旅:一二○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二军团和红二十八军改编而成,旅长卢冬生(未到职1945年在东北被老毛子老大哥枪杀)、张宗逊、副旅长李井泉、参谋长姚哲,下辖715团团长王尚荣、副团长赖星云,716团团长宋时轮、副团长贺炳炎、政治处主任刘道生。改编后于9月3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当月由宋时轮组建宋支队,后与邓华支队会合开辟冀东抗日根据地,1938年1月忻县独立团编为714团列入该旅序列,夏天李井泉带部分部队组成大青山支队挺进大青山地区开辟抗日根据地,1939年由彭绍辉接任旅长,罗贵波任政委(也叫彭八旅)。9月将独二旅也改称三五八旅,张宗逊为旅长,张平化政委(称张八旅)。1940年9月彭八旅改编为独立第二旅,1945年9月,三五八旅及独二旅均编入晋绥野战军。 三五九旅:一二○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总部特务团一营改编而成,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参谋长唐子奇,下辖七一七团团长刘转连、政委晏福生、参谋长欧阳家祥,七一八团团长文年生、黄新廷、参谋长帅荣。除七一八团留守延安外,其余全部于9月3 日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平山独立团改编为七一八团、崞县独立团改编为七一九团列入该旅序列,1939年在旅长王震率领下三五九旅主力调回陕甘宁边区驻防,1940年冬该旅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任务。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三五九旅主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支队(也叫南下支队)分别由王震、王首道任司令员、政委,南下湘粤边,打通与广东东江纵队的联系并开辟根据地,后该支队开辟了湘鄂赣根据地,留驻陕甘宁的三五九旅一部由副旅长苏进率领作为南下第二梯队。 三八五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一军团改编而成,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参谋长耿飚、唐天际,下辖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副团长汪乃贵,七七○团团长张才千、副团长胡奇才。旅部与七七○团留守陕甘宁边区,之后将警备第三、七团编入该旅序列,并划归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指挥。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后,又归联防军司令部领导,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边(军)区。该旅第七六九团跟随一二九师开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新的三八五旅在太行根据地成立,由陈锡联任旅长,谢富治任政委,辖769团、独立团、汪乃贵支队。该旅一直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生活战斗,1945年8月,晋冀鲁豫军区成立,该旅编入晋冀鲁豫军区第三纵队。 三八六旅:一二九师主力部队之一,由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许世友,政委王新亭、参谋长李聚奎,下辖七七一团团长徐深吉、政委吴富善、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黄新友,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政委谢富治、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9月30日,该旅随一二九师出兵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1月成立独立团,由韩东山任团长,7月,七七一团编入一二九师独立旅,不久独立旅与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合编为青年抗日纵队。1940年改编为新四旅,1942年11月七七一团归冀南第四军分区,1944年春,该团又调往延安,编入新编第四旅。抗战胜利后编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1940年5月该旅兼太岳军区,对外称太岳纵队,1941年1月三八六旅改为机动兵团,一直在太岳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兼太岳第二军分区,抗战胜利后该旅分别编入太岳第十九军分区和晋冀鲁豫军区第四纵队。 山东纵队:由山东地区的各抗日游击队改编而成。1937年7月11日至1938年5月,中共山东党组织在各地发动和领导了10余次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10几个抗日阵地,至1938年夏天,起义部队达4万余人,为加强起义部队的统一指挥,1938年12月,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张经武任总指挥,黎玉任政治委员,王建安任副总指挥,罗舜初任参谋长,江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至第八支队和挺进、南进支队,总兵力5万余人。1941年8月,中央军委决定,山东纵队归一一五师指挥。1942年1月20日中央军委指示将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由一一五师统一指挥。1943年3月12日,中央决定一一五师与山东军区合并,成立新的山东军区,罗荣桓任司令员兼政委,黎玉任副政委,肖华任政治部主任,下辖15个军分区八路军第一纵队:1939年7月初,徐向前、朱瑞奉中央之命率一部分干部由冀南抵鲁南沂水,与山东纵队指挥部会合。8月1日正式成立八路军第一纵队,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黄河以北山东、苏北的八路军部队,8月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组成,第一纵队归山东军政委员会直接指挥。10月,第一纵队与山东纵队指挥机关合并(山东纵队番号仍保留),统一指挥山东地区的抗日斗争。1940年5月,第一纵队番号撤消,由山东纵队指挥所属部队。 八路军第二纵队:1940年2月,根据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一一五师三四四旅、晋豫边支队、独立游击支队、决死第三纵队和河北民军第四团合编为八路军第二纵队。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兼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4月,黄克诚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的命令,率第二纵队主力三四四旅、独立游击支队和河北民军第一旅挺进冀鲁豫边区,随即与冀鲁豫支队合编,仍称第二纵队,原冀鲁豫支队司令员杨得志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黄克诚奉命率第二纵队主力南下华中后,留在冀鲁豫根据地的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民军第一旅,在杨得志率领下,与敌人展开激烈斗争。1941年7月,第二纵队再次整编,杨得志任司令员,苏振华任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下辖教导第三旅、教导第七旅和冀中南进支队等。第二纵队仍由八路军总部指挥。1941年12月,第二纵队领导机关与冀鲁豫军区合并。1942年6月,第二纵队番号取消,所属部队划归冀鲁豫军区。   八路军第三纵队:1938年4月,由吕正操领导的冀中人民自卫军和河北游击军合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司令员,王平任政治委员(7月由程子华接任),下辖第七、八、九、十支队和独立支队、回民支队,共二十一个团6万余人。第三纵队兼冀中军区,归晋察冀军区指挥。1939年1月,一二○师主力抵达冀中,成立了八路军冀中区总指挥部,贺龙任总指挥,吕正操任副总指挥,关向应任政治委员,统一领导冀中的游击战争,第三纵队有很大发展。同年8月,一二○师离开冀中后,第三纵队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抗日战争。1943年秋,吕正操奉中央之命,率部到达晋西北地区,第三纵队建制随即取消。 八路军第四纵队:1938年5月,根据集总指示,一二○师宋时轮支队与邓华支队回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宋时轮任司令员、邓华任政治委员,同时组成党的纵队委员会,邓华任书记。6月,第四纵队经平北向冀东地区挺进,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冀东抗日武装起义,部队迅速扩大到7万余人。10月,第四纵队和起义武装大部撤向平西整训,撤退中部队受到较大损失。193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和集总指示,以第四纵队为基础,成立冀热察挺进军,肖克任司令员,并组成军政委员会,统一指挥平西、冀东、平北地区的武装斗争。至此,第四纵队番号取消。1939年8月,根据中共中央决定,由三四四旅(欠六八七团)与第六支队(欠第四总队)合编为新的八路军第四纵队,辖第四、五、六旅,由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坚持豫皖苏边区的斗争。1941年初,皖南事变以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八路军第四纵队整体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兼政委,参谋长张震。 八路军第五纵队:1940年5月,第二纵队政委黄克诚奉命率该纵队三四四旅、新二旅主力共五个团1.2万余人及教导营500余名干部,由冀鲁豫南下支援新四军。6月,在永城以南新兴集与新四军第六支队回合。中共中央指示,第二纵队归中共中原局直接指挥。新二旅及三四四旅六八七团与皖东北的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第四总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黄克诚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韩振纪任参谋长,吴法宪任政治部主任,辖三个支队共九个团近2万人,执行东进任务。皖南事变后,第五纵队整体编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黄克诚,副师长张爱萍。 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八路军主力开赴前线抗日后,中央军委将一一五师炮兵营、辎重营;一二○师七一八团、特务营、工兵营、炮兵营、辎重营;一二九师之三八五旅(欠七六九团)、特务营、炮兵营、工兵营等共9000余人组成八路军后方留守处,由肖劲光任主任兼政委,参谋长曹里怀、政治部主任莫文骅辖八个警备团、七七零团及三八五旅旅部等部。10月12日成立了五县警备司令部及两延河防司令部。何长工任五县警备司令员,郭洪涛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两延河防司令部司令员,白志文任副司令员。同年12月,中央军委决定,将留守处改编为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部主任,留守兵团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1938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陕甘宁边区各部队由留守兵团指挥。此时留守兵团辖三八五旅、警备第一至八团、绥德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部。至1940年,留守兵团直辖三八五旅、三五九旅、警备一旅、关中警备司令部、保安司令部等共13个团,31000余人。1942年月13日,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贺龙任司令员,关向应任政治委员(在关养病期间,由高岗代理),徐向前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肖劲光任副司令员,林枫任副政委。留守兵团归联防军司令部统一指挥。

二战法国军用运输机

  小型CASACN-235型军用运输机   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的A400M。根据设计,A400M将能够运送大部分摩托化步兵师的技术装备(主战坦克除外)。参与该计划的国家有德国(订购数量60架)、法国(50架)、西班牙(27架)、英国(25架)、土耳其(10架)、比利时(7架)和卢森堡(1架)。除此之外,空中客车公司还期望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和瑞典能购买6-10架。预计A400M将于2008年实现首飞,2009年投入生产。空客公司公布的材料称A400M单价约为8000万美元,但Teal咨询公司预测的价格水平为1.2亿-1.3亿美元。   重型C-160   C-160(英文名称TRANSALL)是法国航宇公司、原德国MBB公司和联合航空技术-福克公司(现并入德国航宇公司)于1959年初开始研制的军用运输机。三家公司于该年联合成立了TRANSALL公司,专门负责C-160的研制生产工作。这种运输机可以运送部队军用装备、军需品和军用车辆等,并可以在经过简单修整过的跑道上起落。   原德国联合航空技术-福克公司是该联合集团的主要管理和生产成员公司,它负责生产机身中段、起落架舱整流罩、发动机短舱和水平安定面;原德国MBB公司负责生产前、后机身和中翼;法国航宇公司负责制造起落架、外翼和动力装置的安装。C-160于1963年2月开始试飞,1967年开始交付法、德两国部队使用,后来土耳其也购买了该机。1972年第一次停产时生产了169架。1976年10月,法国和德国两国又达成协议,按50%对50%的工作量重新调整新型C-160的生产分工,总装线设在法国的图鲁兹、新型C-160的电子设备经过了改进,加强了机翼,又增加了中翼内的附加油箱。新型C-160共获31架订货,到1984年向法国空军交付15架,印度尼西亚的3架订货已交付完毕,没有进一步的订货。   该机机组包括正副驾驶员、随机工程师和导航员。机舱可容纳93名乘客,或68名全副武装的士兵,或62副担架床位。最大货舱载重量16吨,最大空投重量达8吨,能够完成3到10米高度的贴地空投任务。   军事空运分为战略空运和战术空运两类。在战术空运方面,使用中程运输机,具有在简陋机场起降的良好性能,甚至可以在短距跑道上起降。因此,常常采用涡轮螺旋桨运输机。按照此标准建造的比较典型的西方战术运输机,就是目前西方部队普遍装备的C-130和C-160运输机。而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华约成员国使用的是与C-130性能相似的安-12运输机。这些战术运输机最大运载量为15-20吨,可以运载轻型装甲车。当然,战术运输机对货物运载有很大的限制,包括重量和大小(尤其是宽度和高度)。较重的装甲车和直升机就无法运载,除非把它们整个拆散。战术运输机较长的航程多少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一般可以持续飞行数千公里。   该机使用两台罗尔斯·罗伊斯(Rolls-Royce)公司的TyneRty.20Mark22涡桨发动机。单台功率4,549千瓦。螺旋桨型号为BAe4/8000/6。   C-160H型代号ASTARTE(阿斯塔蒂,古闪米特人神话中司爱情与生育之女神),是一种通信中继改型,共生产了4架,1987年交付法军。该机可以完成与法国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通信工作,配备了抗干扰VLF通信设备,包括Rockwell公司和Thales公司的系统部件,并带有尾部拖曳天线。   C-160还发展出了Gabriel电子侦察型,同样在法军服役。该型号可收集敌方的电子信号情报,座舱内经过改造,安排了多个情报收集工作系统和操作手座席   1999年法军完成了对其C-160的升级工作。座舱内新增平视显示器(HUD),改装了新型自卫干扰电子战设备。加装了EFIS854TF飞行控制系统。   德军的C-160D加装了BAE系统公司的新型空中信息处理计算机,NorthropGrumman(Litton)公司的ALR-68雷达告警系统和RockwellCollins的FMS-800飞行控制与GPS系统。其中21架正在加装EADS公司的自卫电子对抗,NorthropGrummanAN/AAR-54(V)missilewarningsystemandchaff/flarelauncher.   2004年4月,根据一份价值620万美元的合同,诺斯罗普·格鲁门公司防务系统部将为德国空军的C-160运输机提供21套AN/AAR-54(V)无源导弹接近告警(MAW)系统及其相关备件。在这份合同之前,诺·格公司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为期9个月的飞机综合和测试项目,此期间德国国防部对这种紫外线导弹告警系统的能力进行了评估。诺·格公司为支持这项飞行评估合同项目提供了一套导弹告警系统及备件。AN/AAR-54(V)系统是一种图像传感器系统,可被动探测紫外线能量、追踪多个目标以及对真、假威胁目标进行快速区分。它可用作独立探测系统,也可作为综合定向红外干扰自保护系统的一部分。AN/AAR-54(V)可用于战术战斗机、宽体飞机、直升机和战斗车辆,目前的用户包括美国特种行动司令部、空军和国民警卫队以及澳大利亚、丹麦、日本、荷兰、挪威、葡萄牙、英国和德国武装力量。   多个国家将使用正在研制的A400M运输机替换C-130和C-160运输机。但C-160仍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担负各种重要任务。例如由德国、意大利和美国联合实施的扩展中程防空系统(MEADS),将可用C-130或C-160运输机空运。每一个MEADS火力单元有72枚导弹(改进型霍克为18枚导弹,PAC-2为32枚,PAC-2/PAC-3混合连为56枚),只需要50名人员来操作和保障。这样一个火力单元的战略部署需要C-17运输机5架次或C-5运输机3架次。向战场上进行战术部署需要C-130运输机20架次或C.160运输机38架次。   外形尺寸   翼展40.00米   机长32.40米   机高11.65米   内部尺寸   机舱长度(不含驾驶舱)13.51米   机舱宽度3.15米   机舱最大高度2.98米   机舱地板面积42.6米2   机舱容积115.00米3   重量及载荷   最小使用空重28000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51000千克   最大商载16000千克   最大零燃油重量45000千克   最大着陆重量47000千克   性能数据   装两台“苔茵”TRy.20Mk22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4549千瓦(6100轴马力)   最大平飞速度513千米/小时   爬升率(海平面)6.6米/秒   实用升限8230米   转场航程8858千米   最大载重航程1853千米   起飞滑跑距离715米(襟翼放下20°)   着陆滑跑距离550米

二战时期纳粹杀的就是俄罗斯人,可为什么现在俄罗斯有那么多人崇拜曾经屠杀过自己的仇人?

排外极端主义造成的。。俄罗斯这帮人一般称为俄罗斯光头党,他们崇拜纳/粹。。不是因为德国人杀过俄罗斯人,而是因为纳/粹是极端崇尚白人第一,有色民/族都是低下的民/族这样的理念的。而俄罗斯人也是白人,而且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人生活很差,而很多移民过来的外国人来做生意反而变得很富。这样就造成了这种仇视外国人的心理加剧,一些年轻人就开始信奉纳/粹,白人至上的理念,去袭/击所有外来的有色人种。这就是俄罗斯光头党。这和中国人哈日是不同的,要严重的多,是出于恐/怖主义的边缘,也是俄罗斯当局近期整治的对象。

二战十大最经典的冲锋枪

二战十大最经典的冲锋枪1、“波波沙”PPSh-41苏联PPSh41冲锋枪,又名:波波沙冲锋枪,人民冲锋枪,是二战期间产量最大的冲锋枪,达600万支。其射速900发/分,有效射程100~200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屡建奇功,是二战名枪之一。其在有效射程和杀伤力等方面都大幅度地优于英国的斯登和德国的MP40,在二战战场上连敌军宁可丢掉自己的武器也要捡一把波波沙冲锋枪来作战。此外波波莎冲锋枪方便于生产,它要求零件并不多,并且适合任何战场。2、芬兰索米M1931冲锋枪芬兰索米M1931式冲锋枪,1929-1930年,拉蒂在M26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冲锋枪,并在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该枪重4.6公斤,枪长0.87米,口径9毫米,供弹具为25发直弹匣或40发弹鼓,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0发弹鼓也成了该枪的主要供弹具,有效射程200~300米。2、芬兰索米M1931冲锋枪芬兰索米M1931式冲锋枪,1929-1930年,拉蒂在M26基础上推出了一款冲锋枪,并在1931年在芬兰蒂卡科斯基兵工厂投入批量生产,同年被芬兰军队正式列装,定名为M1931式。该枪重4.6公斤,枪长0.87米,口径9毫米,供弹具为25发直弹匣或40发弹鼓,后来克斯金设计的70发弹鼓也成了该枪的主要供弹具,有效射程200~300米。3、德国MP40冲锋枪德国MP40冲锋枪常被称为“施迈瑟冲锋枪”,具有现代冲锋武器的制造简单造价低廉,射击稳定精度高,而且枪身短小的几个最显著特点,广泛应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军队,德军依靠MP40和闪电战横扫欧洲。MP40冲锋枪及其原型枪MP38冲锋枪,采用自由枪机式原理,使用9毫米口径手枪弹,直型的32发弹匣供弹。4、美国汤普森冲锋枪美国汤普森冲锋枪是美国二战期间生产的著名的冲锋枪之一。汤普森冲锋枪由于开枪的声音嗒嗒嗒地似打字机,还被称为芝加哥打字机,中国早期称之为“手提机枪”或“冲锋机关枪”等。汤普森冲锋枪威力大,火力猛,单发命中人体躯干部位即令人基本丧失抵抗能力,但缺点是穿透能力较弱,只适合近距离扫射,并且结构复杂,质量较大,故障率偏高。二战期间,汤普森冲锋枪生产量达140多万支,1945年正式停止生产。5、英国斯登冲锋枪英国司登冲锋枪拥有几个二战之最:结构最简单,做工最粗劣,造价最低廉,外形最丑陋,最受盟军士兵痛恨。二战中产量达400万支。司登Mk.II是司登系列中最耐用的一型,它不只配给英国军队使用,也曾大量空降给占领区内的反抗军使用。它虽然是二战名枪,但却是盟军士兵最痛恨的武器,因其经常会卡壳,保险装置很不可靠,稍微一碰就会走火,二战打得如火如荼,不少盟军士兵不是被敌人打死,就是被友军斯登冲锋枪打伤或打死。6、美国M3冲锋枪美国M3冲锋枪,也叫美国M3注油枪。二战开始后,美军发现其装备的汤姆森冲锋枪,已不能满足战争的需求,于是美国把当时各国性能最优秀的冲锋枪收集起来进行了对比研究,在1943年设计出了M3冲锋枪。M3冲锋枪采用开放式枪机,反冲自动原理。全枪由金属片冲压、点焊与焊接制造,采用大量廉价且不太精密的零件,大大缩短了装配工时,且易于大量生产(二战时据统计有60多万支)。7、意大利M1938A式冲锋枪意大利是冲锋枪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把冲锋枪M1915式就是来自于意大利。而贝雷塔M-1938A型冲锋枪是二战期间意大利最优秀的冲锋枪,也是世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冲锋枪之一,它的射击精度比其他同类武器高得多,射速550发/分。该枪没有采用一般的快慢扳机来控制单连发,而是采取了一个双扳机的设计,在它的有效射程之内,这款冲锋枪可以造成非常强大的杀伤力,以此来给敌人造成巨大的打击。8、前捷克ZK-383冲锋枪前捷克斯洛伐克ZK383式9mm冲锋枪最独特的地方是使用枪机调节块实现射速控制的设计,这在冲锋枪中是极少见的。当安装上调节块后,经验丰富的射手在连发模式下可以进行点射。在500发/分的射速下,即使是连发状态,射手也可以通过扣动扳机进行单发射击。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枪不仅供前捷克斯洛伐克、德国军队使用,而且是比利时的制式冲锋枪,委内瑞拉、巴西等南美国家的军队也曾装备此枪。9、澳大利亚“欧文”冲锋枪澳大利亚欧文9mm冲锋枪是澳大利亚设计和生产的第一支冲锋枪,由澳大利亚陆军二等兵发明,但一度被澳大利亚军方否定,军方高层更偏向由澳大利亚改进的英国司登冲锋枪。后经过测试,欧文冲锋枪表现出比汤普森冲锋枪和司登冲锋枪更优秀的可靠性,欧文冲锋枪可选择单、连发射击,自由式枪机,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其弹匣是装在枪管上方,据说是为了利用地心引力帮助装填而提高可靠性。10、日本百式冲锋枪日本百式冲锋枪为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唯一量产的冲锋枪。1935年,日本陆军在实战中领教中国军队冲锋枪的威力后,方才开始试制冲锋枪。当时是由中央工业公司的南部枪械厂具体负责这一工作,试制人员将其称为南部式冲锋枪,其弹匣可放50发子弹。弹匣呈弧线形,插在枪的左面,为弧形。

初中读后感400字:《二战战役全纪录》

   【篇一】   前几天,我在家看完了一本书——《二战战役全纪录》。   这本书集中了二战中最重大、最经典、战略意义的众多战役,叙述翔实,铺陈详尽。不仅从宏观上讲述战争,而且从细微之处着眼,努力搜寻历史的蛛丝马迹。   在这本书中,作者曾这样评论二战:“这是一场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自由与专制的人类命运大决战!”   是的。在这场以法西斯德、日、意轴心国为一方,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的同盟国为另一方的大战中,战场波及范围之广,双方投入兵力兵器之多,作战样式之新,产生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都是前所未有的。这场战争最终以美、英、苏、中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战胜了法西斯侵略者而告终。   正是这场战争造就了许许多多的经典战役,让人刻骨铭心、回味无穷。不列颠上空,战鹰搏击;大西洋海上,狼群猖獗……无尽的灾难让人们看不见曙光,暗无天日。莫斯科红场、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火炮齐鸣,殊死抵抗。世界的格局正在逐渐改变。从西西里到诺曼底,盟军敲开了纳粹的大门;从库尔斯克到易北河畔,苏联红军战战告捷;从中途岛到硫磺岛,美军和日军互不相让;从上海到金山卫,中日两军决一死战……每一个战场在海陆空各个空间都留下了双方厮杀的身影。那血雨腥风的战场,那惨无人道的杀戮,那血肉横飞的场景,让人惊心动魄、唏嘘不已。   二战是永远说不完、说不够的老话题。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定当珍惜!   【篇二】   几天前,我阅读了一本有关于魔幻的文学著作《纳尼亚传奇。银椅》。内容跌宕起伏,十分精彩。它是英国文学家C.S.刘易斯所著。   书中讲述了吉尔和尤斯塔斯为了逃避坏学生的恶作剧逃入一扇通往荒野的小门,却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吉尔遇见了伟大的狮子阿斯兰。它交给他们寻找瑞廉王子的任务。吉尔俩人踏上寻找王子之路,随行还有一个沼泽怪。他们穿过重重危险,找到了困在地下世界的王子,可怎么才能带他出去……更多内容来看《银椅》吧!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团结,王子等人就没有办法逃出蛇精女巫的魔爪,并将它刺死。如果没有团结,他们就不能解放整个地下世界的地精。他们也没有办法逃出来。因为有了团结,他们才能成功,获得胜利。   记得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参加了一次比赛。过五关斩六将,我们进入了半决赛。在半决赛中,要用一些简单材料搭建一个可抗十级地震的建筑模型。   但是,开始时,大家都有些缺乏配合。四个战队有些手忙脚乱。我们中也出现了问题,大家各执一词,据理力争。可其中队长说:“我们在这一时刻,不能内讧,要团结一致。”听队长的话,其中吵得最厉害的人不吭声了。几分钟后,我们搭建完也,可其中一个战队还差点打起来。最终,我们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从《银椅》中,贯穿这一组合的团结,这才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篇三】   生命虽小,却仍有它的价值,他依然可以创造奇迹。在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有幸接触到了当代的文学家季羡林大师的一篇文章——《神奇的丝瓜》。   这篇文章辞藻优美,内容生动,将丝瓜的成长过程写得有详有略。在不经意间,一颗新的生命——小丝瓜苗,悄然诞生在了作者的窗边。它的生命可真算是一个奇迹:几天的时间,他已攀至屋子的峰;又是一段时间,他竟然结出了几个小丝瓜。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啊!   文章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屈的生命,他不愿与身旁的花草同处,因为它知道:我是一根瓜苗,我不是一棵普通的小草,我要创造奇迹!   就是依靠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最终,他成功的攀上了高处,鸟瞰世界,这是上帝对他坚强不息的回报!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低谷时,不也要坦然的去面对生活,而努力地发现、探索或创造呢?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总是风平浪静,难免会遇上坎坷与挫折。即使我们正身处逆境之中,也不能放弃努力,郁郁寡欢。我们要正视命运的不公,积极向上,努力前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我们不能气馁,要去创造,向前行,那才是成功的方向,正如俗语所说“有生命,就有希望”!

推荐一本二战的历史书。

1、《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作者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2、《天下海战-铁血太平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志》。作者:戴维森。编年记事,按时间顺序进行叙事的方法,让读者对于这场战争中的海陆空的关键战役一目了然。这些战役包括瓜达卡纳尔岛战役、中途岛战役、科希马战役、因帕尔战役、莱特湾战役、硫黄岛战役和冲绳岛战役,配有地图。网上可以买到(当当、卓越等)。二战全史自然是丘吉尔写的四卷本 第二次大战战史 最权威最好人家是亲历历史的决策者,不是一般人太平洋战争的书很多,国内的基本是乱抄的最好的是美国海军的官方战史,可惜买不到次佳的是中华书局编译的 < 大东亚战争全史>,四卷,日本大本营参谋服部大佐在战后写的。

二战后美国对美洲国家的外交政策

  美国一向把拉丁美洲视作自己的“后院”。拉丁美洲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试验场。当代美国在世界各地所采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在它的“后院”拉丁美洲都曾作过试验:  第一种形式:单枪匹马地直接进行军事入侵。如1989年布什总统任内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  第二种形式:利用雇佣军间接进行军事入侵。如1954年利用雇佣军武力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府;1961年对古巴的吉隆滩入侵等。  第三种形式:打着美洲国家组织或其他国际组织的旗号于涉拉美国家内政。如1965年打着美洲国家组织旗号武装干涉多米尼加;1983年打着东加勒比国家组织的旗号入侵格林纳达;1994年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海地等。  第四种形式:由美国出钱甚至出武器,通过“选举”或军事政变,扶植代理人上台。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90年代,被美国先后扶植上台执政的有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1930)、尼加拉瓜的索摩查(1934)、古巴的巴蒂斯塔(1952)、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1954)、巴西的布兰科(1964)、智利的皮诺切特(1973)。巴拿马的恩达拉(1989)、尼加拉瓜的查莫罗夫人(1990)等。  第五种形式;建立军事政治集团。如1947年美国通过同拉美国家签订《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建立了一个符合美国称霸西半球乃至全球目标的政治军事集团。1948年在第九次美洲国家会议上,美国通过改组泛美体系,正式建立了美洲国家组织,从而完成了在美洲建立政治军事集团的工作,标志着美国已经在拉丁美洲确立了霸权地位。直至70年代中期,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第六种形式:通过中央情报局,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策划和支持推翻危地马拉民主政府,曾策划和组织对古巴的武装入侵。曾进行针对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府的准军事行动,曾多次阴谋杀害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支持并参与1964年巴西军人政变和1973年颠覆和推翻智利阿连德政府的活动等。  第七种形式:以维护“人权”、促进“民主”、反对恐怖主义、扫毒等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甚至不惜进行武装侵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推行“人权外交”,对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府,特别是军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它们“还政于民”或实行“民主开放”。美国还以扫毒、维护“人权”等为名,入侵巴拿马,并把巴拿马领导人诺列加抓到美国审判和判刑。  第八种形式: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贷款、投资、贸易和建立跨国公司或通过贸易禁运、经济封锁和制裁等手段施加经济压力,干涉他国内政。如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历届政府对古巴一直采取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美国还在90年代先后通过“托里切利法”和“赫尔姆斯一伯顿法”,阻挠第三国同古巴进行贸易和投资。80年代,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桑解阵政府也曾采取停止经济援助、削减出口份额、实行全面贸易禁运、中断两国海空运输等经济制裁手段施加压力;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非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第九种形式: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影、书报、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及交流渠道,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甚至进行颠覆性宣传。如美国先后于1985年和1990年开设反古宣传的“马蒂电台”和“马蒂电视台”,古巴称之为“电波侵略”。  第十种形式:制造“合法” 理由,如“保护美国侨民安全和利益”、“反对共产主义的干涉”来为自己的干涉行为辩护。美国1965年对多米尼加的武装干涉,就是打着保护美侨安全的旗号,而美国对危地马拉、古巴、智利、尼加拉瓜、多米尼加的干涉,就是打着反对共产主义干涉的旗号。  二  自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即“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门罗宣言”起,也可以说从拉美独立国家建立时起,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干涉、扩张和称霸。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视拉美为禁脔,企图独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并称霸拉美,排除外来干涉、侵略和威胁,尽力保持拉美的稳定,来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服务。  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经历了一个由弱至盛、由盛至衰、再由衰至盛的过程。“门罗宣言”表述了美国在西半球独自称霸的意愿。由“门罗宣言”衍生的门罗主义是美国称霸拉美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然而,在19世纪前半期,由于美国国内局势尚不稳定,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美国还缺乏在拉美地区称霸的实力,更谈不上称霸世界。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实力大大增强,而欧洲列强在拉美地区的势力和影响明显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排挤英、德、法、日等国在拉美势力的绝好机会,美国在拉美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和影响逐渐扩大,对拉美国家的干涉也日益频繁。  战后至50年代末,是美国在拉美地区称霸的鼎盛时期。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高涨,拉美国家独立性的增强,与美国矛盾加深,使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60年代起,特别是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随着经济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膨胀以及自己上升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加紧在拉美扩张势力和影响,同美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对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形成强大冲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华约解体,苏联解体,战后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结束,美国的主要对手消失了,两霸变成了一霸,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90年代,无论在拉美,还是在全世界,美国的霸权地位达到了顶峰。

分析二战后波兰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周期

  波兰是前苏联、东欧国家“剧变”中的带头羊,也是剧变后迄今为止经济发展状况最好的一个国家,同时,也是剧变后政局最为“波动”的一国。1989—1999年十年间波兰先后换了8届政府,街头游行与罢工犹如家常便饭。许多转轨国家只是在剧变前后公众政治热情高涨,以后不久便冷了下来。而波兰的“民主游戏”一直很热闹,同时却并未影响经济的快速复苏与增长。比所谓“休克疗法”更体现了“波兰特色”。因此,在转轨国家中,波兰堪称为“民主私有化”、“工会统治下走向资本主义”的典型。如果说捷克私有化初期模式的特点是“全民持股”,匈牙利是外资持股,俄罗斯及若干独联体国家是官僚-寡头主导的内部人持股的话,那么波兰的特色就是“工人民主”色彩浓厚的内部人持股,或者说是典型的雇员股份制。但是,正如捷克、匈牙利、俄罗斯后来都有变化一样,波兰的体制因其内在的矛盾与悖论性也经历了不断的调整。总的说来,经历十余年的过渡之后,这些模式之间的差异正在缩小,显示出“殊途同归”的态势。  然而,“同归”并不能抹杀“殊途”的意义。1993年,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四国在维谢格拉德签订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维谢格拉德集团”。这四国地理位置相近,在二战后斯大林体制中形成“东欧”这一地缘政治概念前,传统上它们都属于“中欧”国家,与东正教斯拉夫的东欧诸国及文化传统复杂的东南欧巴尔干诸国存在文化-历史差异。现实中,这几个国家又是转轨诸国中民主宪政最为健全、经济发展也最为迅速的一批,号称“第一方阵”国家。于是,如今人们又倾向于忽略这四国之间的差异,把这几个民主政治与市场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家归纳为“维谢格拉德模式”国家。波兰则是维谢格拉德诸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国。  波兰经济转轨的初始条件  波兰国土面积31.27万平方公里,人口(1996年底)3864万,国民总产值946.13亿美元,均居前苏联以外的中东欧转轨国家之首,在整个前东欧“阵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剧变前,波兰经济发展在前东欧地区属于中上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次于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与匈牙利不相上下,而高于包括前苏联在内的其余“阵营”国家。  在政治上,波兰在东欧具有特殊的历史背景:一方面它是前苏联的西邻,历来被后者视为它面向欧洲的屏障,对苏联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另一方面,波兰作为中世纪的中欧大国,长期与俄罗斯处于敌对状态。17世纪初期以前,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对俄处于攻势,曾经进军莫斯科并扶植傀儡政权。彼得大帝以后,俄转强而波势衰,俄国转而西侵,在一百多年里与日耳曼列强连续四次瓜分波兰,发生了“卡廷惨案”等历史事件,使波俄两国人民间形成长达数百年的民族仇恨。在整个剧变前时代,多数波兰人一直认为前体制是苏联人强加于他们的,甚至在波兰左派和正统共产党人中这种观念也根深蒂固。原波共政治局委员A. 兰普[1]曾在原波兰战前旧政府中坐牢10年,后来被前苏联收留并于1943年在前苏联逝世。作为斯大林清洗波共政治局委员后的唯一幸存者,其应当说是亲苏的了。但他却留有著名的“兰普临终遗言”:“如果靠苏联红军的刺刀在波兰建立社会主义,那么社会主义事业在波兰将被推迟几代人的时间。”  正是由于苏(俄)波关系的特殊敏感性,前苏联对波兰有较为宽容的一面。如,1956年东欧变革之风虽起于波兰,匈牙利人只是表示了对波兰人的声援,但前苏联军队坚决镇压匈牙利,而对波兰却采取了妥协政策,允许1956年上台的波兰领导人在一定范围内走自己的路。在事关阵营基本利益的问题上,前苏联对波兰的控制又十分强硬,为此不断与波兰人发生冲突。80年代初,勃列日涅夫政权甚至一度考虑出兵占领波兰。当时的波兰政府赶紧主动实行军管,镇压反对派,才使前苏联住了手。波兰政府因此留下为虎作伥的骂名,成为它后来在“苏东剧变”中首先倒台的原因。在剧变前的40多年历史中,波兰形成五年一小事,十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动荡局面,[2]最终成为导致阵营解体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1989年的圆桌会议协议及其后的“半自由”大选产生了“团结工会政府”。1990年1月1日,波兰第一届团派政府开始实行所谓的“巴尔采罗维奇纲领”,在东欧率先进行以根本变革制度为目标的系统性的经济转轨工作。  作为转轨起点的前波兰有如下特点:  1. 经济水平虽属中上,但产业结构较落后。波兰虽然早已完成工业化,但直至20世纪80年代,仍有近30%左右的劳动力务农,农业中有役畜(马)100万匹,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国。波兰农业的优势主要是“进口饲料出口肉”的畜牧业。第二产业中,采矿-冶金业所占比重很大,是传统重工业时代波兰的骄傲。但在“后工业”、“信息化”和新技术革命时代,它却成了“夕阳产业”的代表。夕阳产业比重大是波兰转轨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著名的西里西亚工业区是与德国的鲁尔、英国的中英格兰—南威尔士齐名的欧洲三大矿冶工业与重工业城市密集带,也是东欧最大的采矿-冶金综合型传统重化工业区。波兰是世界第四大产煤国,与煤有关的冶金、电力、化工、矿冶机械等产业具有突出的地位。而这些产业均为大型国有托拉斯,集中程度高,转轨困难,再加上市场有限、污染严重、高新技术含量低,属于“夕阳产业”。因此,波兰除体制转轨外,还面临着严重的技术改造与产业重组等结构性问题。  2. 在东欧国家中,波兰与捷克属于“前共产党时代”就具有民主传统与左派传统的国家。与捷克不同的是,波兰在中世纪就实行“贵族民主”性质的自由选王制,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复国以来,波兰一直实行共和制,除了19世纪亡国期间受俄德奥三个宗主国王朝的专制统治外,自由民主的历史传统比捷克更悠久。在文化传统上,法国对波兰的影响甚至大于俄德奥三个宗主国,无论宗教还是民主理念,波兰均类似法国,二战前一直有“斯拉夫人的法兰西”之称。  在两次大战期间,捷克的民主宪政发达,而波兰却出现了相当专制的“萨纳奇政体”。两国的“左派传统”也很不相同:波兰社会党是萨纳奇体制的建立者,而捷克社会民主派一直奉行民主宪政。不过,虽然萨纳奇政体在“自由传统”悠久的波兰人看来已是很专制的,在更大范围看其实还算温和。当时流亡的波兰共产党人受到斯大林“大肃反”的镇压,全体政治局委员几乎都在前苏联死于非命,只有在波兰国内萨纳奇体制下坐牢的兰普一人活了下来。事实上,剧变前的波兰旧体制也比其它东欧国家温和,斯大林去世前波党虽也搞内部清洗,但没有像其它东欧国家那样大批杀人。斯大林去世后东欧出现“非斯大林化”。这一潮流在匈牙利、捷克、东德都被镇压,只有波兰的哥穆尔卡成功了,并开始了“波兰特色的社会主义”。  换言之,波兰历史上实行民主的时间更长,即便是非民主时期的专制,也较为温和。在转轨中这样的传统使“经济民主”比其它转轨国家更为活跃。不仅在公共资产处理过程即“私有化”过程中,公众参与程度高,而且在已经私有化的企业中,工会、雇员持股、社会保障责任等“欧洲式的”社会民主色彩也相当浓郁。这自然给转轨过程带来许多特色。  3. 由于前述原因,剧变前前苏联允许波兰的经济政策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波兰是东欧最早开始实践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两国(另一国是南斯拉夫)之一。波兰的经济学界一直是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大本营。二战前,波兰左派思想界就在世界上首先提出了“市场社会主义”的设想。当时旅美的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卡列茨基等都以此成名,并在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的“社会主义论战”中卓有建树。战后社会主义时期,兰格等人回国,又培养了W?布鲁斯等一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学家,主张实行模拟市场、有限计划等经济改革政策。虽然在斯大林模式下这种“离经叛道”的理论时而受到压制,但自哥穆尔卡的“波兰特色社会主义”搞起来后,总的来说,仍是东欧国家(南斯拉夫除外)中对“市场社会主义”宽容度最大的。80年代体制内改革气候形成后,“市场社会主义”更逐渐成为波兰剧变前经济思想的主流,并对波兰经济产生实际的影响。  在这种条件下,波兰在1956年后就中止了集体化以后一直没有再搞公有制农业,与南斯拉夫并列成为仅有的两个保留了“小农”(家庭农场)制度的东欧国家。波兰的工业经济也很早就在奥斯卡?兰格、卡列茨基和布鲁斯等人倡导下进行放权让利的试验。波兰经济的外向程度也相当高,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的盖莱克统治时代,波兰实行大举借债、大进(口)大出(口),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福利的路线,使整个经济体系不仅参与“社会主义国际分工”,而且与西方经济的联系也相当密切。  但是,波兰体制内“市场社会主义”的效果并不好。由于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内在冲突,这种冲突又因波兰经济的高重化工结构而显得特别严重,也由于前苏联的干预和国内政治的不稳定,波兰体制内经济改革并未取得过像南斯拉夫、匈牙利那种一定历史时期内显现的所谓“奇迹”。剧变前的波兰经济处于市场秩序与计划秩序都较为松弛与紊乱的状态。其中,计划秩序的相对松弛对于后来的转轨是一个有利条件,但是体制内市场化改革的不成功,又给后来的市场化转轨留下了阴影。  4. 剧变前的波兰经济虽然长期不景气,但为了求得稳定,尤其为了在外来“强加”的体制下增加其统治合法性,民众的社会福利水平却相对较高,特别是在农业领域。一方面,剧变前的波兰实行家庭农场制度,农业受到旧体制的束缚较实行集体化的其它东欧国家为轻;另一方面,基于意识形态的考虑和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允许,政府在70年代就为农民建立了发达的社会保障。1972年全国农民实行公费医疗,1978年全国农民实行退休制,同时还建立了国家财政支持的农业产前产后服务系统(即所谓“农业圈”制度)。为了争夺对农民的影响力,教会方面也与政府展开“支农竞争”。1983年教会建立了20亿美元的农民援助基金,向农民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保障。  一般而言,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是一个两种意义上的“自由化”过程,即一方面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而取得自由,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旧体制提供的保护,而“遭受”自由。前者是机会,后者是代价。对于束缚功能强大,而保护功能弱小的体制而言,摆脱它的过程是一个纯粹获益,而很少支付代价的过程(我国的农村改革即为典型)。而在束缚功能与保护功能同样强大的体制中,摆脱束缚得到的发展机会和失去保护而付出的代价———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同样明显,如多数东欧国家的工业体制改革。而在那些束缚少保护多的体制中,脱离它的过程则少有摆脱束缚之利,失去保护的代价却很明显。波兰农民正处于这种状态。在这一点上,波兰农民与中国农民对改革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国的农民是推动中国改革、创造“中国奇迹”的主力军,而波兰农民在转轨过程中则表现得比城里人更保守。波兰恰恰又是农民力量比较强大的国家,农民人口占总人数的1/4左右,而且组织程度高。剧变时,波兰农民党脱离旧体制下的统一战线与团结工会结盟,加速了政治剧变的过程。但在此后的经济转轨中,农民党却成了最为“保守”的力量。它不仅转而与左派结盟,反对实行激进改革的团派政府,甚至比左派(“前共产党人”组成的社会民主党)在经济问题上更为“守旧”,特别倾向于经济保护主义。  5. 波兰剧变的主力是独立工会运动。团结工会所代表的产业工人组织程度高,作为工会运动又天然具有强大的工联主义倾向。剧变前,工会自治是颠覆旧体制的主要力量,但到了经济转轨时期,工会力量的强大却使得转轨中的博弈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工会吓跑投资者”是波兰转型期的突出现象。波兰许多大企业的私有化方案往往反复多次,都不为工会所接受,使产权改革过程极为艰难。剧变后的五届团派政府在理论上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但由于其政治基础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工会的支持,至少是认可,因而活动能力有限。由于工会势力的强大,波兰在企业产权改革中不能不顾及企业内部职工的利益,捷克式的“全民分配”与匈牙利式的“面向外资的大拍卖”均难以实现。可以说,在“工会掌权”的条件下走向培育“资产阶级”的市场经济,是波兰转轨的最突出的特点,也是一系列的“转轨悖论”在波兰表现得特别突出的根本原因  巴尔采罗维奇纲领及其效果  1990年1月1日,波兰开始全面实施以财政部长巴尔采罗维奇命名的一揽子激进改革纲领。在此后的四年间,波兰政局动荡,团派政府四次更迭,但巴尔采罗维奇在四届政府中连任财政部长或其它经济主管职务,对这一时期的经济转轨负有责任。当然波兰此时采取激进转轨战略也并不是哪一个人个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而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经济形势和社会情绪有关。  1988—1989年间,波兰经济已经发生紊乱,商品极度匮乏,通货膨胀剧烈,国内总产值下降,外债高达490亿美元,[4]国家几乎丧失支付能力。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以财政货币双紧缩来治理通货膨胀是稳定经济的第一项措施。就常规而言,通货膨胀时实行财政紧缩,通货紧缩时实行财政扩张,这是一种正常的技术反应,在一般条件下也难有别的选择。但是东欧的转型期通货膨胀与常规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过热型通货膨胀的生成机制大异,紧缩政策的实施重点也有所不同。财政紧缩的结果导致投资下降,企业资金短缺,需求萎缩,整个经济出现滑坡。1990—1991年波兰经济分别负增长11.6%和11.7%,[5]私人消费分别下降15.3%和9%,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下降10.6%和4.4%.在放开物价之后,1990年的物价猛烈上涨585.8%,第二年回落为70.3%,波兰经济处于“休克”状态。  波兰的这种“休克疗法”无论近期还是远期效果都具有多面性,而且充满了祸福相依的戏剧性场景,出乎意料的乐观与始料不及的悲观交替出现,殊堪玩味。  首先出乎意料,便是“休克”不久便出现的迅速而短暂的“舒适”,然而“舒适”不久,便陷入一个相当长的“虚脱”状态。前者为“休克”的反对者始料不及,后者却给“休克”的赞成者泼了一瓢冷水。  1990年新年伊始,巴尔采罗维奇“稳定纲领”出台,社会虽然经过一阵“阵痛”,但几乎是从“纲领”实行的那一刻起就感到了“疗效”:通货膨胀率逐月大幅度下降,从上一年的月平均167%很快下降到当年8月的不足2%,以至报刊上开始欢呼通货膨胀这个恶魔已被“一举消灭”。的确,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那么“休克疗法”要达到的头号目的就可以说达到了。  与此同时,经济平衡的其它指标也迅速改善。企业产量虽降但效益上升,财政状况大为好转。国家财政从1989年高达政府支出近1/5的巨额赤字,一变而为“休克”后半年内盈余达到了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另一方面,尽管经济总量缩减,出口却大为增长。尤其是,可换取硬通货的出口在“休克”后头一年里骤增至35%.在进口消费品充斥市场的情况下,外贸收支居然从上年的逆差一变而为创纪录的40亿美元顺差。外汇储备也从几乎枯竭变为有了可观的40亿美元。与此同时,信誉扫地的兹罗提一下坚挺起来,成了东欧有史以来第一种“百分之百自由兑换”货币,外汇黑市自动消失,百姓从抢购美元一变而为抛售美元换取兹罗提。仅头7个月内,社会上的25亿美元游资回归国库。商品短缺、排队与票证完全消失,自战后以来波兰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凡此种种,都引起了一阵阵欢呼,似乎“休克”时期很快就要过去了。  然而这种“舒适”倏忽而逝。当年秋季,宏观经济开始再度失衡。通货膨胀从9月起又趋上升,使全年平均月通胀率又达到两位数;国家财政再度告急,1990年上半年的盈余到年底便基本耗尽,1991年又出现了31万亿兹罗提的赤字,到1992年更升为69.3万亿兹罗提;外贸也从1990年的顺差40亿美元恶化为1991年的逆差13亿美元;兹罗提汇价在稳定了一年半后又不断贬值;人们又开始抛售兹罗提……然而,在短暂“舒适”时作为代价付出的生产下降、失业增加等等,并没有逆变回去的迹象。波兰的舆论又充满了沮丧的气氛,直到1992年下半年才见好转。  类似情况并非波兰特有,在中东欧其它几个实行紧缩的国家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在俄罗斯,1992年1月盖达尔方案实施后,一度出现了物价“一步到位”后稳定下来的趋势。2月间,甚至在全俄1/3的地区出现价格“缓慢下降”的局面,同时国家财政在几个月内实现了无赤字预算,而剧烈贬值中的卢布也一度坚挺起来,甚至在2—3月间大幅度升值,从230卢布兑换1美元最高曾升到70卢布~85卢布就可兑换1美元,舆论称之为俄罗斯经济生活中“最出乎人们意料的重大事件”。一时,似乎俄国经济从“休克”中苏醒有望了。然而好景不长,到下半年情况急剧恶化,物价再度暴涨,通货膨胀率扶摇直上,到1993年1月终于达到月率50%以上的“恶性”程度。卢布汇率也从1992年6月下旬起再度下跌,而且呈加速趋势。  前南斯拉夫的“马尔科维奇方案”的命运也很典型。1990年初这个“休克”方案实施后不久就被一些人称为“奇迹”:三个月之内原先高达四位数年率的恶性通货膨胀就几乎被完全消除。第纳尔一度在国内可以自由兑换,而且汇率稳定。公民与企业的外汇资金流入国库,出口增加,国家财政与外贸收支改善,外债也一度下降。但是,不久情况便再度逆转,加上国内政治危机,终于使该方案在实施半年之后便难以为继。南斯拉夫联邦也在“马尔科维奇方案”失败的同时分崩离析了。  保加利亚1991年2月起开始“休克”,4—6月通货膨胀率开始降低,1992年通胀率由上年的450%下降到80%.外汇储备由0.5亿美元增至12亿美元,列弗的汇价也趋稳定。但是国家财政未能改善,1992年赤字比上年更高,1993年通货膨胀再度回升。  “休克疗法”在稳定(不是发展,也不是改造)经济方面几乎产生了立竿见影的“疗效”,体现了经济逻辑的力量。但是这些“疗效”的不能持久表明,只有“休克”是不够的。事实表明,除了消灭短缺之外,“休克疗法”的其它疗效都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逆转,而如果长期仅以紧缩造成的需求萎缩(按东欧流行的术语叫“需求屏障”)为基础,“短缺的消灭”本身也会逐渐成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病症———这就是我们深知其味的“疲软”症。  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如上所述,从操作意义上说“休克疗法”本身无所谓姓“资”姓“社”。它只是以严厉的紧缩来纠正经济中的破坏性失衡,以求稳定经济。由于它是针对以前造成失衡的逻辑原因对症下药的,因此它的“疗效”具有逻辑保证(就是说,只要实行,必有疗效。当然,如果只是想要实行而却不能落实,或遇到副作用便浅尝辄止,那就不能保证疗效了)。但同样具有逻辑的是,“休克疗法”可以创造平衡(就是说它可以一次性的纠正失衡),却不能维持平衡。要把平衡维持下去,就得有“手”———或者是“看得见的手”(行政性的计划机制),或者是“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如果两“手”皆无,平衡即使建立起来也难维持。俄罗斯、中东欧各国的上述疗效逆转现象———有人称之为“第二度阵痛”,虽然各有其具体原因(波兰1991年的困境很大程度上与经互会解体这一外部因素有关,而俄罗斯经济失衡加剧则部分地应归因于“休克”措施未完全落实),但从根本上说,共同原因就在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紧缩政策只能稳定经济而不能改造经济,因此它本身不能维持平衡。从这点上来说,东欧既不同于80年代的拉美诸国,也不同于1990年前后的中国。前者原有市场机制,“休克”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不见的手”维持之;后者原有计划机制,“休克”(中国称之为“紧缩”)创造的平衡可以用“看得见的手”维持之,而东欧就有点“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味道了。  更有甚者,“稳定”与“改造”、放开物价与私有化,虽然从长远来说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但在短期内,某些“稳定”措施以及这些措施实行的次序却对“改造”不利。例如有人指出,波兰团结工会政府本应一上台就紧缩银根,不要等到数月之后“稳定纲领”出台时才与物价改革一起上。但他们没有这样做。结果在新政府上台后企业仍然得到大笔低利贷款,并以低于市场的官价购入大量进口原材料及半成品,致使1989年(“休克”前一年)国营企业在生产下降2.5%的同时,原材料及半成品库存却猛增20.9%.“休克”开始后,这些低价投入转化为价格开放后的高价产出品,使国营企业在“休克”之初利润率猛增,尽管销售额与生产力利用率均下降,“效益”却大为提高。这种虚假的“效益”使企业感受不到压力,没有利用“舒适”期赶快改革,结果加大了改造的代价,使“二度阵痛”时间拖长,烈度增加。  然而弱小的“非国营”部门却因资金薄弱又不能享受官价,没有这种囤积居奇的能力,在紧缩时期直接受到高利率、高税收与市场疲软的压力,处境困难。尤其是个体农民,在“外援”食品涌入和国内需求疲软的双重影响下叫苦不迭,以至于在1991年发生了呼吁外援的示威。  总之,从理论上说,宏观紧缩对所有经济成分都构成同样的压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至少在初期,非国有经济受到的压力往往比国有经济更大。于是我们又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现象:在“非共产党政府”上台后的波兰,国有企业反而“舒适”起来,而私营者却在苦苦挣扎!这种状况的近期影响自然是私有化受阻,而中期影响则是私营经济在压力下增强了适应性,国营企业则在“舒适”中得过且过,以至到“二度阵痛”来临时措手不及,跌入剧烈衰退的深渊。中短期影响的综合结果,便是拉开了从紧缩到私有化的时间差,使“逆序演变”更为典型。  总而言之,由于种种原因,原先设想为稳定与改造并行的东欧经济变革,在实行中大都变成了先稳定、后改造的两步模式。  波兰式的私有化  在通货财政双紧缩、价格全面放开的同时,波兰政府开始实行雄心勃勃的私有化计划。但是,价格可以即时放开,紧缩可以实行,私有化却不是说“化”就能化得了的。巴尔采罗维奇纲领中的私有化计划实际上一直到8年以后,即第二次右派政府执政时期才接近达到。波兰私有化进程缓慢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首先,波兰剧变产生于群众运动,而群众运动当时恰恰是冲着前体制下的腐败和化公为私而来的。在波兰最后两届统一工人党政府时期,当局为了遏制工会势力,全面强化经理权力,试图在此基础上把企业推向市场,结果导致许多经理弄权自肥,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出现所谓“自发私有化”的势头。新政府上台后,采取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冻结并清查这种“自发私有化”。这种清算方式自然也推后了其它私有化程序的实施。正如有些国外学者所指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第一届波兰非共产党政府执政期间,国营企业私有化进程不是加快了,而是放慢了,关键的一点是,新出现的(工会)政治家在政治上以及道德上都不能接受‘自发"私有化和经理拥有企业处置权,这种现象必须停止。”[6]自发私有化即被遏制,而合法私有化则涉及非常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在民主制下,它势必要在社会上和议会内发生反复的讨价还价,才能形成立法框架。  在剧变之初,波兰政府就拟定了中东欧最早的全民以证券方式平分部分国有资产的“大众私有化”计划。但是,这种方案与波兰工会运动“职工是工厂主人”的观念相悖,在团结工会议员占多数的议会中,这个法案始终未能通过。第二届团派政府即别莱茨基政府时期该法案被议会正式否决。有趣的是,到团结工会政府下台左派“重新”上台后,类似的法案才在民主左派党政府主持下通过。但那时已是剧变五年之后,私有化大势已成,通过分配投资券建立“平等起点”的捷克式功能已经无从发挥了。  其次,即使私有化的立法框架获得通过,在其具体实施的每一个案例中也必须与利益有关各方及其工会进行反复磋商。原克拉科夫地区的列宁冶金联合企业,剧变后改名叫森吉米拉冶金股份公司。它的第一个私有化方案是原国家工业主管部与一家加拿大公司谈判拟定的,当时即被该企业的三大工会所拒绝。后来由政府主管部门、三大工会代表、企业技术管理部门与外国专家四方组成的委员会经过反复协商,才于1994年通过私有化方案,1996年才完成其第一阶段的转制程序。此时距波兰剧变已经七年。森吉米拉案例一直被认为是波兰大企业协商私有化进展顺利的典型。在其它案例中,连续四五个私有化方案都被工会拒绝而流产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团结工会的发源地、瓦文萨原来工作过的格旦斯克造船厂。该厂连续五个私有化方案均未获工会通过。最后因拖延转制,企业财政状况不断恶化,到了团结工会下台左派政府重新上台后,终因资不抵债而被破产清理。  全民平分国有资产既未通过,在私人资本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也不可能通过购买方式置换国有产权。波兰人的民族主义,尤其是波兰企业中强大的工会力量又使外资望而却步。这样,波兰的私有化就只能依赖于下列几种形式:  1. 小私有化。对小店铺、小企业进行拍卖。由于其资本量小容易购买,这项工作在团派政府时期即已顺利完成,使波兰出现了私营小企业与个体工商户活跃的局面。但这种小规模的私有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有限。  2.“靓女先嫁型”私有化。在那些赢利状况好的优质资产中,内部职工本身就有较强的私有化动机,外部的购买者也愿意为此出资。在波兰当时的条件下,这种私有化通常以所谓民主的内部人私有化方式进行,即由企业内部职工以平等持股的方式

二战中著名的卡廷惨案的真相是什么

卡廷惨案是指“二战”期间,1940年春,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内务人民委员部在苏联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批准下,在卡廷森林集体屠杀大约2.2万名波兰军人、知识分子、政界人士和公职人员的事件。卡廷惨案的缘起要追溯到苏德瓜分波兰。早在1939年,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在附带秘密协定书中就定下了东西瓜分波兰的条约。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苏军趁机越过波苏边界,占领了波兰东部及比亚维斯托克等地区。苏联俘获了130242名波兰军人,其中有125803人被押送到苏联,关进8个战俘营,1939年10月,由于战俘营中人员众多,苏联在管理和供给上不堪重负,分批遣散了大部分波兰士兵,剩下的高级军政官员被集中关押在旧别尔斯克营和科泽尔斯克营,间谍人员、宪兵等被送到奥斯塔什科夫营。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作出决议:对战俘营中的波兰军官等14700人和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西部反革命、地主等11000人,以特别程序审理,处以极刑——枪毙。1940年4月初开始执行“减轻负担”的行动——处决行动,持续到4月底。一个月间,三座战俘营的波兰战俘全部“失踪”。科泽里斯克集中营里的波兰战俘被送进斯摩棱斯克附近(以西 15公里)格涅兹多沃村的卡廷森林,在那里被枪决和埋葬。这就是“卡廷惨案”。扩展资料:1943年,在卡廷森林发现波兰军人尸体的纳粹德国称杀害事件为前苏联所为,遭到前苏联否认。1946年7月,审判德国战犯的纽伦堡法庭曾提卡廷事件,纳粹头目戈林和里宾特洛甫一口咬定是苏联屠杀了波军俘虏。但最终,纽伦堡法庭并没有断定屠杀波兰军官的罪行是谁所为。直到1990年4月波兰总统雅鲁泽尔斯基在卡廷事件50周年之际专程前往卡廷,作为波兰总统第一次在卡廷向死难的波兰军官致哀。苏联塔斯社公开声明:“卡廷悲剧是斯大林主义的严重罪行。”苏方才正式承认对卡廷事件负全部责任。前苏联解体后,1992年10月在对苏共案件的审判中,关于卡廷案件的材料被全部公开。10月14日,叶利钦总统特别助理皮霍亚在华沙向波兰总统瓦文萨转交当年贝利亚给斯大林的信和1940年3月5日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决议等材料,卡廷事件最终真相大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廷惨案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卡廷惨案:一场人为的灾难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揭秘“卡廷惨案”始末 2万战俘离奇失踪

坦克世界我想建个军团,谁给我起个霸气的名字洋气点的!体现二战的。毕竟这游戏是二战的嘛!

我看很多人起名叫什么DANG 卫军的不过貌似都被服务器和谐了,呵呵我想了几个,希望和楼主胃口《顿河荣耀 》:俄国虽大,但已无处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耳畔是战友最后的嘱托,不要让德国鬼子走进亲爱的莫斯科,你就是她最后的儿子!环顾身边的战友,回望身后的同胞,在顽强的战斗,在坚强的活着,为了被烧焦的故乡,为了被暴尸的亲人,为了那已不在年轻的姑娘。抛弃所有的迟疑怜悯,让你的战车喷薄出复仇的火焰,草原啊草原~你将展示最为壮丽的钢铁洪流,将一切侵略者碾压而过,从华沙到莫斯科,从普罗霍夫卡到柏林!前进!苏维埃!前进!呜啦!《莱茵血脉》:当你们指责我们为侵略者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被压抑了六百年的情节,当元首指引我们踏遍欧洲的时候,我们时刻没有忘记巴黎和会上的屈辱断肠!柏林 慕尼黑 汉堡,我们来自同一个家乡,那是600年条顿骑士的帝国梦想!我的同志,请亲吻你脚下的泥土,那是雅利安的血统,传承不断!让勇士的热血融入你的胸腔,那是父辈记忆中——难忘的圣战!《大汉羽林军》:耳边回荡的霍大将军千年的誓言: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脑中积淀的东亚病夫百年的耻辱: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是什么在缓缓的流淌?! 南京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战车在轰鸣,胸腔的沸腾,钓鱼岛上访古!东京废墟祭祖!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东瀛血!发动机的轰鸣传来汉家雄浑,喷薄的火焰书尽唐家气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求架空二战的小说 要类似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有比较强烈的权力斗争 千万别弱智 原子弹不要钱般的扔 比如

额,太少了这种书,猪脚老是要把希特勒干掉,老提东方中国是多么多么的好,虽然我是个中国人但作者你也不能这样吧,我也不多说了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重生第三帝国狂想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武修在第三帝国第三帝国海狼德意志的荣耀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苏联英雄(写老毛子)帝国雄心在有都是太监了,我劝lz你自己写吧,我反正写不了,如果lz写就千万别写把希特勒干掉,老提东方中国是多么多么的好。

求推荐几部好看的二战言情?

如果你喜欢二战题材的言情电影,这里有几部推荐:1.《乱世佳人》:经典的二战爱情电影,讲述一个女护士在战争中与三位男士的故事,深刻而悲壮。2.《亲吻的背叛》:二战时期,一个法国女孩爱上了一位德国军官,探讨战争环境下的爱与证世态度。3.《深海潜伏》:一对男女特务在二战期间奉命潜入法国,执行秘密任务的同时也产生了深刻的爱情。4.《雅典娜之谜》:教授的女儿被捕入德国集中营,教授与一位美军上校联手营救,过程中双方产生复杂的感情。 5.《和平饭店》:讲述一个在上海和平饭店工作的女服务员,在战争爆发后困在饭店无法出国,与一位无法出国的俄罗斯医生相恋的故事。6.《西线无战事》:一个年轻的法国女孩与一位在西线服役的英国军官相爱,在战争的阴影下刻骨铭心。这些电影都以二战时期为背景,讲述男女主人公在战争环境下历经生死离别而产生的动人爱情。爱恋之余也带来悲哀和无奈,深刻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与对生命的毁灭。如果你追求这样悲壮而深刻的爱情,这些电影会是很好的选择。希望这些推荐能满足你的需求。如果还需要更多电影推荐,我也很乐意为你提供建议。

希特勒当年二战 到底死没死?

  没死。现在死了。  研究者告诉我们:有一种传说,说希特勒在盟军攻进柏林的时候没有自杀,而是潜逃了,潜逃的地方有一种说法是在南美,知道南美有很多纳粹的余孽。  还有一种更邪乎的说法是他逃到了南极,在南极的地下做了一些基地,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飞碟,实际上就是德国造的飞碟。他们霸据南极一角,企图继续与人类为敌。  20世纪下半叶,奥地利人佐德尔在其撰写的《飞碟——纳粹的秘密武器》一书中,就爆出了类似的消息。书中宣称:在柏林陷落的最后时刻,希特勒并没有服毒自杀,而是与他的最后一支部队登上潜艇,逃到阿根廷,然后辗转来到南极一个通往地壳深处的洞穴建立了飞碟基地——“雅利安城。”  1945年德国战败后,盟军在受降德国海军时,吃惊地发现:有54艘德国U型潜水艇和6000多名技术人员以及科学家,竟然从纳粹的海军中莫名其妙地失踪。  这些潜艇究竟去了哪里,它们是否在秘密运送某些绝密的研究成果?美国军方推测,纳粹德国很可能在南极建立了秘密的基地,纳粹德国的这些科学家和潜水艇极可能被秘密转移到了南极。  这个猜测虽然令人难以置信,却也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在二战爆发前一年,也就是1938年,纳粹德国就组织过南极考察队,登上了南极大陆,到处树立万字旗,宣称南极是德意志第三帝国的领土。在考察中,他们详尽记录了南极大陆的地理水文等资料。  对于正在酝酿武力扩张的纳粹德国来说,谁又能保证没有军事目的呢?  、、在纳粹德国考察南极8年之后的1946年12月,美国进行了一次名为“高空降落”的绝密行动,执行所谓的“勘测开发南极矿藏”任务,派遣了大量舰船和飞机前往南极洲。  海军上将理查德·伯德的小组则负责6架R-4D飞机的驾驶和勘测工作,每架飞机上都装备有间谍照相机和一台磁力追踪仪。他们要在短短3个月的南极夏季,测量完大部分的南极大陆,记录磁场数据。如果南极冰层表面下存在神秘“空洞”,这种仪表便能立即将其显示出来。  在勘测中,海上飞机“乔治一号”在南极上空突然坠毁,据传言,飞机受到的是未知攻击,受攻击的飞行员的最后一句话是:“敌人的飞行器正以难以置信的速度飞来”。  乔治一号坠毁导致了3人死亡,其他6名幸存者,将同伴的尸体埋葬在冰雪下,等待着救援。14天后美军飞机才发现了他们,一架水上飞机空投下一张纸条,告诉他们23公里以外,有一块救援飞机可以降落的空地。6位幸存者花了4个小时抵达获救地点。  美军南极“高空降落”行动在种种猜测中结束。当时,所有与南极考察有关的数据和照片都被美军列为“最高机密”。不久以后,发起这项“南极探险”行动的美国海军部长詹姆斯·福雷斯特尔退休。外界传说,福雷斯特尔退休后的某一天突然“精神失常”,向朋友们说起了“胡话”,他的谈话包括南极洲地下存在着秘密的雅利安城等。  1949年5月,被某些人认为“精神出了问题”的福雷斯特尔被送往海军医院精神病房。不久以后,美军便宣称他不慎掉到病房窗外摔死。  南极“雅利安地下城”将和纳粹制造“飞碟”、寻找“地球轴心”的冒险计划一样,等待更多绝密档案的公布之后,才能真相大白。

好看的二战言情小说

《曙光[二战]》by丢了马甲的小墨,息壤中文网连载,也可以搜索微博@丢了马甲的小墨。①阅后感:已经追了半年了,目前写了60多万字,作者更新太慢了慢死了!但是说真的,作者的文笔功底太强了,真的是圆了我对达瓦里希阿芙罗拉的遗憾!当然作为一部好的二战言情作品,我不会因为更新慢而放弃的。本书是第一人称写的,一共有两个已知穿越者,第一女主曙光的母亲和第二女主余笙。卷一和卷二作者写的比较粗糙,大概就是两位女主在开战前的经历吧,认识第一男主海因里希和第二男主奥古斯丁,接着是各自的规划。卷三切入是苏德战争,而苏德的对战将会是欧战的主线,曙光从法国辗转到苏联,后来因为莫斯科保卫战被拉着充当了战壕搬运工。这一卷曙光出场次数不多,以男主和女主舅舅的故事为主。在莫斯科保卫战后期,曙光和海因茨相遇,二人第一次确认了自己对对方的感情,就隔一层窗户纸了!!!男二叫列昂尼德(小列),后来成为苏联少尉。有一段戏份是小海和小列互怼,曙光当翻译,超级好玩!!!在末尾,男主因为副官的死还有打败战,患上了创伤应激。卷四是余笙和奥古的故事,写的是西线和柏林,余笙在确认了自己对奥古的爱之后毅然决然奔赴西线,不过两人相聚却不多。后来我记得,作者在“丧钟”部分让两人的故事戛然而止。余笙被苏军QJ了好像,然后作者也没写奥古是死是活,唉……卷五写有苏联女兵的故事,也写了女主曙光在战场上成长的经历,她想成为知名的国际记者,所以上战场了。男主后来失忆了,与女主在库尔斯克战场相遇。男二小列因为日久生情,喜欢上了女主。这一卷故事人物有点多,偏群像,但看的感觉很爽。卷六是白俄罗斯战役后男主被俘虏了,然后是战俘营的故事,有点像《达瓦里希阿芙罗拉》,但剧情内容不一样。太心疼男主了!!!目前就写到了女主找男主,但男女主一次次错过,太纠心了!②点评:四星半(五星满),更新太慢了!前面的两卷作者写的不认真,配角比较纸片人。从卷三作者开始到卷五,一直在写苏德战争,大量的笔墨都用于战争上了。战争的视角主要集中在男女主和男二的身上,从细节出发,由小及大,真的描写了战争的残忍!而且,人物塑造非常好!特别是男二,让我一度为了他的隐忍和冷静掉眼泪。男主也是可怜,在战争中一次又一次受伤,还忘记了爱人!简介如下:战争,爱情,友情,亲情,选择,理想,信仰……这里是二战世界,在战争机器之下我们不过是一颗渺小的沙砾。本文以女性视角切入战争,虽为言情,却励志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穿越者故事。第一人称多视角写作,文中叙述将在苏、德阵营视角来回切换。只是视角选择问题,并非精苏德。文中故事为虚构,有不严谨处请指教,谢谢!二战言情欧洲战场-[中国姑娘X德国军官]万字旗下,禁止爱恋。战争泥潭,谁是谁的曙光!元首给了挑战世界的希望,也就此将他们推入地狱深渊。爱在炮火中挣扎,人性在扭曲中绽放。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是疯狂的一代,盛开于战火,注定消亡于和平...[Ich liebe dich,Aurora!][9 nro6nHo Te6q,ABpopa!]卷一:流浪√卷二:爱恋√卷三:战争√卷四:丧钟√卷五:曙光√卷六:新生卷七:白桦与鹰双线故事:①东线+西伯利亚:顾思琰&海因里希,列昂尼德②西线+法国+柏林:余笙&奥古斯丁副线:父辈的革命路(免费番外);艾德里希丹麦历险记主角团:思琰,小海,余笙,奥古,小列,舅舅注:偏群像,卷三切入战争。

求一本穿越到二战德国的小说

毫无疑问 LZ要的书是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至于那个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确实也很不错,但是却是一个大坑,正精彩着呢TJ了。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很符合你的要求 主角是容克贵族,希特勒死在了火车上,最后主角成为了新的元首。

关于二战时期的德意志的小说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 《重生第三帝国狂想》 《重铸第三帝国之新海权时代》 《武修在第三帝国》 《第三帝国海狼》 《复活之战斗在第三帝国》 《德意志的荣耀》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简称二战,亦可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是以德意志第三帝国、日本帝国、意大利王国三个法西斯轴心国和匈牙利王国、罗马尼亚王国、保加利亚王国等仆从国为一方,以反法西斯同盟和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为另一方进行的第二次全球规模的战争。 战争范围从欧洲到亚洲,从大西洋到太平洋,先后有61个国家和地区、20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人,5万多亿美元付诸东流,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以美国、苏联、英国、中华民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和世界人民战胜法西斯侵略者赢得世界和平与进步而告终。

求一些穿越回二战帮德国的架空小说

狗运战神,复活战斗在第三帝国 ,《万字旗下的第三帝国》、《回到1939之海狼》、《新2战风云》、〈2战大兵〉2战背景架空文《海魂》 复活之战都在第三帝国,苏联英雄,巴伐利亚玫瑰,不入流之我的游戏规则,梦想成真之德意志之鹰

谁给我二战时期各主要同盟国和轴心国国旗图片和名称,有好评,

同盟国美国:星条旗苏联:这个好像没具体叫法,锤子镰刀旗有点不好听中华民国:青田白日满地红旗(青田白日旗)英国:米字旗轴心国纳粹德国:卍字旗日本:旭日旗意大利:三色旗吧好像

二战传奇:德军11人和两挺机枪就占领了一国首都

二战初期的德军不可不谓之风光,先是4个月横扫欧洲大陆,6周就灭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大国”的法国,报了一战的一箭之仇。然后又用空军将英国本土炸的稀巴烂,昔日的“日不落帝国”只得苟延残喘,变得半死不活。随后出动500万大军,兵锋直指苏联,其强大的机械化部队在苏联境内如入无人之境,一路势如破竹,直捣莫斯科。 可以看出,二战德军的战绩的确很辉煌,凭一己之力就灭了不少国家。但是要说11人就占领了一国首都的,还真是不多见。 这个被11名德军占领了首都的国家叫南斯拉夫。本来南斯拉夫属于轴心国阵营,但是后来国内的亲德 *** 被推翻,起义军占领了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宣布与法西斯主义势不两立。 春风得意的希特勒眼里哪里揉的了沙子,于是他立刻下令数十万德军进攻南斯拉夫。一支由11人组成的德军侦察队率先抵达了贝尔格莱德附近区域,这支小分队由于突进过快,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此时他们身边只带有2挺机枪和数支步枪,前进或是撤退,成了他们最艰难的抉择。侦察队队长克林根伯格发现,由于之前德军航空部队的轰炸,南斯拉夫军队早已人心惶惶无心恋战,城市附近的一些战略要地都没有人防守,之前他们碰到一支当地民兵的巡查,但是根本没有战斗力,一听到枪声就狼狈逃窜。因此,克林根伯格决定继续前进。 他们在击溃了一支南斯拉夫运输队后,缴获了不少军装,于是他们换上了南斯拉夫军队的军装,大摇大摆的进入了贝尔格莱德城内。一路上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的盘查,因为南斯拉夫统帅部得到的德军进攻时间是在数日后,他们根本不会料到,会有这么一支德军,误打误撞,进入了他们的腹地。 这支德军侦察队首先来到了南斯拉夫国防部大楼,由于这里遭到德军数日的狂轰滥炸,里面已经空无一人,于是他们进入大楼楼顶,用德军万字旗替换下了南斯拉夫国旗。周围的居民看到这一幕后,纷纷围住大楼,想要一探究竟。这支德军淡定的在门口架起两挺机枪,然后严肃的宣告:“南斯拉夫国防大楼已经被德国占领,如果敢有反抗的,格杀勿论。” 然后他们又去了下一个目的地——德国大使馆,在那里升起了德国“万字旗”。他们的行为惊动了贝尔格莱德的市长,下午六时,市长带领其他官员,来到大使馆查看情况。克林根伯格恶狠狠地对他们说道:“我们的装甲师已经包围了你们的城市,你们赶紧投降,否则我们发誓攻占这里后不留下一个活口!” 由于这几天德国空军对贝尔格莱德日夜不停的轰炸,他们早就见识到了德军的威力,于是这些官员们纷纷表示投降,随后召集了城内负责防守的1000多名士兵,向这11名德军缴械投降。南斯拉夫的首都就这么被这11名德军兵不血刃的控制住了,堪称二战的一大传奇。

如果二战中日军轰炸了纳粹大使馆烧万字旗

口头指责,因为二战时德国在东亚及太平洋地区没有利益,再者,当时中央军的几个王牌部队都是德械部队,还由德军教官训练,二战时德日关系本来就不好。德军部队被北非及苏联缠住了,德国人有心无力。

请问这两张图片上面的旗子在二战纳粹党中分别代表着什么? 这两张旗子有什么区别和含义?希望大家说的详

1是纳粹的党旗,德国人是印加雅利安人种,万字符在印加文化中代表着一种神秘的力量,类似于宗教的超自然力,受到纳粹的高度推崇,所以用了这个符号.纳粹的“卐”字取义于德国法西斯纳粹党的名称.纳粹党的中文意思是 “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希特勒将 这两个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的形状.我反正对那个坏蛋没什么好感的,房主觉得不满意我也没办法的.我讨厌纳粹,所以不需要理解.2"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希特勒选"卐"字做标志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根据纳粹党名设计的。 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 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不过,佛家"卍"是金色,纳粹"卐" 是黑色。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u2022佩恩提出的。佩恩认为,希特勒从小就有 一股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 道院的过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都饰有"卐"字标志。希 特勒崇拜院长的权势,把"卐"视为院长权威的象征.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长 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佩恩认为,这是他后来选用"卐"字做党旗符号的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受到一个名叫"新圣堂骑士团"反犹组织的影响。这个组 织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这与 希特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 卜,预言他日后将是震憾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振奋。这个组织的标志 符号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后来设计党旗时,选用了这一符号。

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党的旗帜的名字是什么。

万字旗"卐"是上古时代许多部落的一种符咒,在古代印度、波斯、希腊、埃及、特洛伊等国的历史上均有出现,后来被古代的一些宗教所沿用。最初人们把它看成是太阳或火的象征,以后普遍被作为吉祥的标志。随着古代印度佛教的传播,"卍"字也传入中国。这个字梵文读"室利踞蹉洛刹那",意思是"吉祥海云相",也就是呈现在大海云天之间的吉祥象征。它被画在佛祖如来的胸部,被佛教徒认为是"瑞相",能涌出宝光,"其光晃昱,有千百色"。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也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右旋,—种是左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右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右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右旋进行的。这个被佛教徒视为吉祥和功德的具有神秘色彩的符号,竟被德国法西斯头子希特勒用来做了他的党旗标志。当然这与佛教毫无关系。希特勒亲自设计的党旗为红底白圆心,中间嵌一个黑色"卐"字。希特勒对他们设计非常满意,认为"这是一个真正的象征"。他在《我的奋斗》一书中说:"红色象征我们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白色象征民族主义思想。‘卐"字象征争取雅利安人胜利斗争的使命。"后来,希特勒还为他的冲锋队员和党员设计了"卐"字臂章和"卐"字锦旗。 希特勒选"卐"字做标志的原因,有几种说法。一说是根据纳粹党名设计的。 纳粹党的意思是"国家社会党",在德文中"国家"和"社会"的字头都是"s",两个 字头交错重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卐"字形状。不过,佛家"卍"是金色,纳粹"卐" 是黑色。另一种说法是美国学者罗伯特u2022佩恩提出的。佩恩认为,希特勒从小就有 一股崇拜权威,追求权力的强烈欲望。小时候,他家附近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修 道院的过道、石井、修道士的座位以及院长外套的袖子上都饰有"卐"字标志。希 特勒崇拜院长的权势,把"卐"视为院长权威的象征.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院长 那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佩恩认为,这是他后来选用"卐"字做党旗符号的原因。 还有一种说法是,希特勒受到一个名叫"新圣堂骑士团"反犹组织的影响。这个组 织认为,雅利安人是最优秀的民族,必须保持其纯洁的血统,世界才有希望。这与 希特勒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个组织的发起者是一个传教士兼占星家,他为希特勒占 卜,预言他日后将是震憾世界的人。听了这些话,希特勒很振奋。这个组织的标志 符号就是"卐"字。所以,他在后来设计党旗时,选用了这一符号。

二战德国国旗不是卍字旗吗

纳粹德国的国旗是万字旗,1935年9 月15日颁布的《帝国国旗法》规定到,从这一天开始德国国旗只能是卐字旗(带左旋的卐字),不能再使用黑-白-红三色旗作为国旗,直到二战后东、西两德国换用黑-红-黄三色旗(1959年东德国旗上又加了个国徽)。

二战德国国旗 二战德国国旗为什么是卍字的

因为1935年后“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即纳粹党已经逐渐掌握了国家政权,特别是1936年希特勒出任元首后。因此把纳粹党党徽“ 卍 “加在国旗上有党领导国家的政治含义。

二战德国飞机什么时候研制

  二战德国使用的飞机大多在20世纪30年代,特别是3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有些飞机是在20年代或40年代初期研制的。  由于一战结束时,协约国在《凡尔赛条约》之中明确规定德国不能发展空军,外加德国战败之后经济形势一直不容乐观,所以也没有物质条件大量发展航空工业。1926年,英、法、德、意签订的巴黎协定:取消原来在生产民用航空器的种种限制,开始研制和生产军用飞机。在这之后到了1934年,He-51战斗机,He-45和He-46侦察机,Ju-52/3M轰炸机等军用飞机投入生产。  1934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航空工业在戈林等纳粹分子的带领下,发展迅速,新型飞机研发进度加快。尤其在1937年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空军的主要作战机型Bf109、Bf110、Hs123、Ju87、Do17、He111等最后定型。  1939年二战爆发后,德国空军仍然在不断研发新式飞机,特别是为了追求更好的高速性能,德国在43年-45年研发了一系列喷气式飞机——Me262、Go229;为了追求夜战能力,也研发了类似BF-110E为首的一系列夜间战斗机;同时,对于飞机的改良也没有停止,比如bf109就有很多的改型,形成了家族系列。

二战时日本打得中国没有还手之力是因为中国尚未真正统一还是因为中国工业科技水平跟日本差太远?

其实两点都有,但是主要是第一点。军阀间互相猜疑,互相利用也互相残杀,包括中央军经常有用日本人来消除一些地方武装和割据的做法。不然,日本600勇士带一门大炮在918当天用几个小时占领数万东北军驻守的沈阳,光坦克就缴获了几十辆,飞机小一百架。然后2万多关东军追着小20万东北军两个月占领整个东北。而吉鸿昌就带着几千新兵,半个月就从日本人手里夺回绥远全省。二战中叛变投敌,投靠日军的中国军队达一百多万,而日军在中国最大兵力时也不过100多万。说到武器,日本海军很强,空军也不弱,但是陆军确实不咋地,当然比中国军队的杂牌军要强,主要强在兵源素质上了。

现在的中国工业实力放在二战时,能达到当时美国的水准吗

达不到,美国当时在受到日本偷袭后一年内,就制造出了两个航母战斗群,十几艘大中小型航母母舰,工业水平可以看出有多雄厚。中国目前还处于尝试自制航母的阶段

二战时中国打不过日本,后来日本向美国投降,而为什么美国在抗美原朝时又输给中国?

首先,当初朝鲜战争不应该算是赢了,因为中美签署的是停战协议而不是某一方向另一方的投降协议。 其次,当初的中国和美国打朝鲜战争可以打到平手,除了无数无名英雄英勇献身的精神外,我们必须注意到朝鲜战争中后期时的中国军队的装备大多数和美军相比只是略微处于劣势而并没有代差,少数技术装备甚至比朝鲜战场上的美军先进。比如上甘岭中国军队得到的炮兵支援是美军得到的炮兵支援的三分之二,米格走廊上的喷气式战斗机总数相比美军在朝鲜的喷气式战斗机是绝对数量优势,质量又不相上下。我们宣传朝鲜战争时大肆鼓吹精神的力量是一种政治宣传,如果没有全国人民勒紧裤腰带贷款购买苏联新研制的那些苏军自己都没有大量装备的新式武器,那么朝鲜战争的结果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二战最惨烈的五大空战有哪些?

  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是可想而知的,但战争又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记载中,除了由陆地上的战争外,空战也是常见的一种战斗形式,二战时期的五大空战更是令人难忘,那么您知道二战最惨烈的五大空战都是什么吗?   1917年的“血腥四月”也展示了空战的发展进程。德国精英战斗机飞行员们(比如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在英国战斗机中穿插。英国在此次空战中损失275架飞机。26年后,1943年7月和8月,纳粹德国空军总共损失了3200架飞机。以下是历史上最大的5次空战。   1、五大惨烈空战之不列颠之战   最著名的空战就是不列颠之战。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场空战已经成为英国神话的一部分,英国出品了大量军事文学和影视作品来描述这场空战中英军的表现。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1940年夏秋的战斗的确充满戏剧性。之前,人们认为空中力量只是辅助地面部队的一种资产。但不列颠之战提出了空袭有可能导致一个国家投降的可能性。(在美国,这种观点仍然没有完全消失。)   最初,要紧的是水面而非空中。德国陆军轻而易举地横扫波兰和法国。如果德军能够登陆英国(小小的英国陆军在法国战役中已遭重创),那纳粹旗帜就将在大本钟上方飘扬。   2、五大惨烈空战之“大礼拜”空袭   美国人不得不经历一番艰难困苦才能得到纳粹德国空军从英格兰获取的教训。战前有理论家宣称,轰炸机可以突破任何防御工事,迫使敌人投降,但现实完全不是这样。美国寄希望于用携带大量弹药的“飞行堡垒”B-17轰炸机组成密集阵形,在白天发动攻击,用高空精确轰炸摧毁德国的工业。   可是到1943年夏,德国战机让“飞行堡垒”遭受了不可承受的损失,包括灾难性的施韦因富特和雷根斯堡突袭,在这两场空袭中,367架B-17轰炸机中的60架被击落。轰炸机机组人员得到的承诺是,完成25次飞行任务后就可以回家。但他们的平均寿命大约是13次任务。夜间飞行也好不到哪儿去,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英国飞行员平均寿命为6周。   与此同时,距离诺曼底登陆只剩几个月了,伴随而来的是将要在史上最伟大的两栖攻击战中与纳粹德国空军的对决。于是,美国策划者提出一个大胆想法:对德国飞机制造厂实施大规模空袭。德国飞行员毫无疑问会迎击,而这正是美国人所希望的。这次,B-17和B-24轰炸机将由远程“野马”P-51战斗机和短程“雷电”P-47战斗机护航,前一种飞机在1944开始抵达欧洲,后一种飞机则配备了携带额外燃料的副油箱。   在1944年2月22日至26日的“大礼拜”空袭中,德国各地爆发大规模空战。美国损失了近250架轰炸机和30架战斗机,代价惨重,但德国也损失了350多架战斗机。德国人可以更换飞机,却无法更换飞行员。德国(和日本)忽视了训练足够数量的替代飞行员。对受过更好训练的盟军飞行员来说,对付纳粹德国空军的新手飞行员轻而易举。   最重要的是,在德国上空的美国战斗机制造了一个纳粹无法解决的困境。击落重型轰炸机需要携带大量弹药的重装甲战斗机。但是装上额外的机关炮、空对空火箭和装甲板的德国战斗机却成了机动灵活的“野马”和“雷电”战斗机的活靶子。   盟军的战略轰炸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保障还是浪费资源,抑或是战争罪行,对此仍存在广泛争议。但“大礼拜”空袭不仅仅是轰炸工厂。这场空袭显示,可以把敌人的空军置于一种必败的境地,要么出击但必败,要么听凭本国被摧毁。   3、五大惨烈空战之 “米格走廊”空战   喷气式飞机时代的第一波战役发生在朝鲜上空。一场美国飞行员对苏联飞行员的战斗令人觉得,如果苏联在上世纪50年代入侵西欧的话,第三次世界大战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 一度看起来可能真的要实现对美军的空中优势。在冷战时,这种情况从未出现过。美国及其盟友起初派出的空中力量是二战剩下的螺旋桨飞机,比如“野马”P-51战斗机和“超级堡垒”B-29轰炸机,还有早期的喷气式飞机,比如F-84等。这在一段时间内效果不错,直至首批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出场。“联合国军”损失惨重,以致B-29轰炸机由白天空袭平壤转为夜间轰炸。   美国用最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佩刀”F-86予以回击。米格和“佩刀”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从纳粹那里缴获的喷气推进研究结果,但两种飞机之间有显著差异。米格较轻,爬升速度和加速度都超过“佩刀”,能包裹更厚的装甲,飞行高度也要高出几千米,这使其能够从上方攻击美国战机。但“佩刀”战机俯冲速度更快,飞行更平稳,而且装备了雷达瞄准器。

一战时装甲最厚的坦克是什么 跟二战没关系

意大利菲亚特2000重型坦克

求一部电影,二战题材,一个餐馆里,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爱情

好像是《卡萨布兰卡》呀

二战时期:李宗仁在广西:为什么:南宁,让日本人战了血昆仑关之战呢?

抗战一开始,李宗仁就出任第五战区司令,并不在广西。白崇禧出任副总参谋长,也经常在重庆。桂系后三巨头只有黄旭初作为省主席坐镇省会桂林。白崇禧是在广州陷落后才兼任桂林行营主任负责指挥桂南会战的。

二战纳粹德国的高级将领手里类似哑铃的东西是不是权仗之类的东西啊?

那时只有元帅才能拥有的“元帅杖”是纳粹德国帝国统帅最高等级的奖赏尺寸:49.5CM ,截面圆为3.4CM直径 颁发开始日期:1940年7月19日 来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自视神圣罗马帝国传人的德、意军队进逼三角洲,他们崇尚的“法西斯Fasces ”从名到实,百分百来源于古罗马的权杖。古罗马军团还把“命令Order”塞进一种名曰“传令节”的筒状物在军中往来传递,其效力不亚于至高无上的《罗马法》。克拉苏镇压斯巴达克斯的传令节设计独特、做工精致,金属兽皮、宝石镶嵌。罗马军团的高贵传统一直传到纳粹的第三帝国。随着传令节的通讯作用逐渐被电话、电台所取代,昔日传令的筒状物也蜕化成“元帅杖”,用以象征元帅的责任和权威。 因为元帅杖颁发的高等级特性以及受勋的人数很少,所以一般以定制的方式单独制作。 主要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 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埃尔温·隆美尔是第三帝国最年轻的陆军元帅,他手里就握有这样两根象征权威的元帅杖: 一根以贵金属和宝石制造,用于礼仪庆典;另一根用皮革制成,形似马鞭,专门用于火线指挥。(左胸佩带坦克突击章,常规步兵突击章,以及EK1。右佩带大德意志勋章,挂章为橡叶双剑十字和蓝马克思勋章) 陆军元帅杖颜色为 红色 海军元帅杖颜色为 海蓝色 空军元帅杖颜色为 白色 从细节来看,鹰与十字应该属于镶嵌工艺,不为一体。 一般颁发于有卓越贡献的德国元帅,因为元帅为德国的最高军事等级军衔,所以对其功勋以元帅杖来表记。 金属辕头下部有其被授予本人的******以及元首的******。 纳粹元帅以及获得元帅杖者 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V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V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V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克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V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冯. 赖歇瑙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V 冯.龙德施泰德 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V 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邓尼茨 Donitz, Karl V 雷德尔 Raeder, Erich V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V 米尔契 Milch, Erhard V 冯.里奇德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史培勒 Sperrle, Hugo 另外戈林也获得过元帅杖 关于战后元帅杖的下落,能查证的资料: 隆美尔元帅的元帅杖被其小儿子一直保管。 戈林的一把元帅节杖被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帕奇(Alexander Patch)拿走,至今仍陈列在其母校西点军校的博物馆中。另一把节杖和一些纪念品被埃克尔格中尉(lt. Eckerg)拿走后寄到了芝加哥他母亲家,他母亲将其中的一枚金质大奖章(很可能是大德意志,但是不是正品,因为戈林曾经复制过很多白金大德意志,包括他被俘时候所带的)出售给了一位珠宝商,后者在报纸上登出了出售戈林奖章的广告。结果可想而之,充公了。 凯特尔拿着元帅杖接受投降的纳粹忠实元帅,被处死后元帅杖被美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保卢斯的镶钻元帅杖是由希特勒亲手放在其空棺材上授予的唯一一个追认元帅,下落不明

谁知道二战德国党卫军大将泽普 迪特里希的经历

  迪特里希是德国党卫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与希特勒本人有特殊的关系,  在纳粹运动早期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的本名叫约瑟夫.迪特里希,大多数军史爱好者更熟悉他的绰号泽普.  迪特里希 (Sepp Dietrich) 。此人1892年5月2日生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一个小村里  。士瓦本是南德意志的一个小邦,但当时已经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省份。德意志帝国  二十多年前才由普鲁士统一,一般来说,"德国人"还是个新生概念,德国人内部的  地域观念也很重,大致有南德的巴伐利亚人,西部的莱茵兰人,中东部的普鲁士人  那么叁大块。迪特里希家里很穷,只上过8年学,然后就离家外出游历,去 北意大  利,曾在一家旅馆作过几年听差,然后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经过奥地利和瑞士,在19  11年19岁时回到家乡。  很多二战史书都提到迪特里希在1911-1914年间作过屠夫,那是根据迪特里希本  人 战后给审问他的美军的说法,但实际上迪特里希那时对他早年的生活回忆很多都  不可靠, 此 为 一 例 (另外两个例子后边会提到)。他的传记作者Messenger查了  当地的纪录,显示迪特里希这叁年实际上是在一家面包房工作,大概迪特里希希望  "屠夫"的职业给人们留下tough的印象吧。  1914年一战爆发,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王太子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  里 当一名炮手,曾经在西线两次负伤,并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是以堑壕机枪  为主的静态战争,交战双方都为怎么突破堑壕防御体系伤透了脑筋。后来英国发明  了新式武器坦克,但德国一方则侧重依靠组合传统的兵种,编组精锐的突击队"Stu  rmtrup"以求得突破。一个典型的突击队营编有步兵,战斗工兵,伴随步兵炮 ,堑  壕迫击炮等等,当时每个西线的德国集团军都至少编有一个营的突击队。迪特里希  在战争后期加入了突击队当炮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又加入德军中很少的坦克兵,  成为坦克炮手。迪特里希后来对他的美军审问者吹嘘说他一战时是德国骑兵。其实  他一战当坦克兵的经历很可以让他自豪的--德国在一战中坦克部队规模非常小,想  想后来二战中德国的着名坦克兵将军,有几个在一战中就在一线坦克部队服役了呢?  就连德国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战时也就是通讯军官而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以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加入了右翼民兵组织"自由军"(F  reikorp), 而他的正式职业是警察。与纳粹党后来的宣传相反,迪特里希其实并没  有在希特勒身边参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因为直到1927到1928年间,迪  特里希才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从他的党徽号是89015号,党卫队编号1177号也 可  以看出来,迪特里希其实不能算第一批的纳粹党员或党卫队成员。但是迪特里希一  加入纳粹党,就被希特勒看重,当了他的司机兼私人保镖。其中的原因很多,迪特  里希本人贫穷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当兵和参加右翼民兵的经历,  都决定他对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有朴素的认同,而且迪特里希没受过多少教育,智力  也不出众,希特勒反而对这种人更容易信任。  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作为帝国总理府官方警卫队的那部份党卫队扩充了规  模,编组成"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以迪特里希为首。这支警卫旗队挑选标准十  分严格:所有士兵必须身高180公分以上,后来标准又提高到184公分,必须对"元  首"绝对忠诚,士兵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必须证明  到1750年。1934年,党卫队里的武装部队继续扩充,编组成4个旗队,称为"希特勒  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和"元首"。但因为兵源有限,"元首"旗队稍后 才  成立。这4个旗队统称为SS-VT,VT是德文 verfugungstruppe,大概可以译为特别目  的部队,SS-VT就是党卫军的前身,后来才正式改称党卫军 Waffen-SS. 这一 时期,  SS-VT的组织编制和训练都急剧向正规军靠拢,一批国防军军官加入党卫军 ,带来  了党卫军所缺乏的军事经验。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保罗。豪泽尔,退役  的德军中将,加入党卫队以后先开办党卫队军官学校,不久就被任命为SS-VT总监,  此后一直是党卫军第一人。他是党卫军第一个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 令,后来在西  线当G集团军群司令,是党卫军将领中职务最高的。另一个是斯坦因 纳,加入党卫  军以前是总参谋部的教育总监,后来在二战中当过第3装甲集团军司 令。在党卫军  职务最高的3个人中,迪特里希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德军总参谋部军 官的人,但是  作为希特勒的"近卫军统领"却最受到信任。迪特里希和党卫队总首脑希姆莱的关系  也很有意思。迪特里希本人头脑简单,并不是个"政治动物",再加上他一战老兵的  经历,他更愿意把党卫军更多的看作是国防军的一员,而不是普通党卫队的一员。  再加上平时直接听命于希特勒,不免有点恃宠而骄,这就不免跟希姆莱发生矛盾。  好在希姆莱眼见迪特里希在希特勒身边的地位,也还退让叁分。迪特里希跟第叁帝  国其它的核心人物的关系大致都不错,象施佩勒,鲍曼,戈培尔。没有具体的资料  显示迪特里希跟戈林打过很多交道。  党卫军的旗队相当于团。德国并吞奥地利的进军过程中,迪特里希的"希特勒警  卫 旗队"直属于古德里安的16装甲军。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兰战役中,德军分博  克 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库希勒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第4集团军),伦斯德的南方集团  军群(下辖莱歇瑙第10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第8集团军,李斯特第14集团军)夹击  波兰。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一开始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第13军,军长魏克斯后来  也晋升为德军元帅,后来又转隶给南方集团军群的机械化主力第10集团军。在波兰  战役中党卫军暴露出了作战经验不足,训练不足,指挥参谋业务人员缺乏的弱点。  警卫旗队尽管装备精良,官兵士气也高,但开战之后却一再地落后于上级指定的时  间表,甚至有短时间被波兰军包围,不得不靠国防军友邻部队接应出来的窘境。另  外党卫军士兵过于trigger happy, 见到什么都先开枪后说话,浪费大量 弹药,这  是新兵经验不足的典型表现。所幸波兰战役总体上德军是摧枯拉朽,很快就取得了  压倒的胜利,所以党卫军总算没有出太多的洋相。还有一点幸运的是,迪特里希虽  然没有指挥一个团必须的参谋工作经验,但他有一个从国防军转过来的优秀参谋长  比特里希。比特里希后来在二战后期接替豪泽尔当党卫军第2装甲 军军长,在应对  英军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作战中表现出色,着实让英国空降兵吃 了苦头,那就是  电影"遥远的桥"讲的那一战。  在波兰战役中,警卫旗队犯下了虐待俘虏和残杀平民的暴行,这将是大战中好  几次类似暴行中的第一次。不过公允一点讲,党卫军部队所犯下的暴行虽然远多于  国防军,但跟普通党卫队中的特别行动队(负责消灭占领区犹太人)和骷髅部队(管  理集中营)那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屠杀比起来,远不可同日而语。德军毕竟是正规军  队,讲究军纪严明的,波兰战役以后,对党卫军战争暴行的内部调查已经展开,担  任占领军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下令要逮捕迪特里希,并交付军 事  法庭。但在希特勒的干预下,此事当然不了了之。布拉斯科维茨因为此事得罪了希  特勒,从此失宠。看一下德军元帅名录就知道,波兰战役的所有集团军群和集团军  司令,都是后来1940年晋升的首批元帅,只有布拉斯科维茨除外。而且布拉斯科维  茨后来再也没有晋升为元帅的机会,他后来在西线指挥G集团军群,和盟 军作战。  1940年的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编在博克的B集团军群,先征服荷  兰 ,然后从北部进攻法军主力。在法国战局中,警卫旗队的表现不错,开始显露出  后来成为德军王牌部队的苗头,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进攻荷兰首都鹿特丹时警卫旗  队出过一次大洋相。当时德军向鹿特丹下达最后通牒,荷兰军队同意投降,但由于  通讯联络中断,已经来不及通知德国空军,因此鹿特丹仍被轰炸。此后德军空降兵  将军施图登特进城与荷兰军队安排投降事宜,本来一切顺利,却不料被在一片混乱  中冲进城来的党卫军警卫旗队开枪打成重伤!施图登特后来官至上将,在西线指挥  伞兵集团军,并曾短时间担任G集团军群司令。  事故归事故,但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和他的警卫旗队的表现总体还算是出色,  尤其当迪特里希在敦克尔克接到希特勒暂停前进的命令以后,竟然可以自作主张主  动继续进攻,连军长古德里安也吃惊不小(当时AB两集团军群会合,警卫旗队暂时  转隶A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19装甲军指挥)。直到战后,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的私人  关系都很好,尤其是战后古德里安当了新西德国防军的主要战略理论家,对受审的  迪特里希有所帮助。  法国战局结束后,党卫军大规模扩充,原先的德意志,元首,日尔曼3个旗队合  编 成第一个党卫军师--党卫军第2"帝国"师,豪泽尔当师长。另外和党卫军平行的  另 一个党卫队独立单位,管理集中营的骷髅部队,也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师加入党卫  军,番号党卫军第3"骷髅"师,师长是骷髅部队的首脑艾克(此人1943年在东线飞机  失事身亡,也有说是被苏军击落的)。骷髅师因为从师长到士兵原先都没有作战 经  验,在战斗中的表现比警卫旗队和帝国师都差,要到1942年底才算成熟。另外德国  国内的警察也由党卫队控制,从警察中抽调人员编组了党卫军第4"警察"师。 注意,  党卫军第1师的番号空缺,这当然是留给警卫旗队的。但当时警卫旗队只是 由团扩  编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长仍是迪特里希。  1941年,德军发动东线战事前,先进攻巴尔干半岛,迪特里希指挥警卫旗队旅  在李斯特元帅12集团军编成内闪击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一战才真正标志警卫旗队的  成熟,可以称为德军的精锐王牌了。尤其是警卫旗队作为德军的装甲矛头,大胆穿  越地形极为复杂的希腊中部品都斯山脉,突破易守难攻的各个隘口,猛穿猛插,一  举切断了希腊西部在阿尔巴尼亚边境与意大利军对峙的希腊军主力,和希腊东部威  尔逊指挥的英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系。希腊军队主力被合围,迪特里希代表德国接受  希腊军司令官曹拉克格洛将军的投降。然后直取温泉关,迫使英国远征军从海上撤  离希腊。此后,警卫旗队升编为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 甲步兵师,  简称LAH师 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LAH师在伦斯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第1装甲  集 群编成内,又一次充当先锋角色,并参加了乌曼合围战。但随后迪特里希却没有  机会参加东线最大规模的基辅合围战,而是隶属舒贝特的11集团军向东越过基辅,  进攻罗斯托夫。这时候的LAH师已经是德军精锐王牌了,不过注意,这时候LAH师还  不是装甲师,而是装甲步兵师。1941年7月,迪特里希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成  为德军第40名获此勋章的军官。半年后由于罗斯托夫的胜利,迪特里希在骑士十字  勋章上添上了橡树叶,是德军的第41人。  在渡过了俄国严酷的冬天以后,党卫军第1LAH师,第2帝国师,第3骷髅师撤出  战场,运往法国,1942年7月,合编为第一个党卫军装甲军,由于是唯一的党卫装甲  军,没有数字番号,军长又是豪泽尔。同时,LAH师由装甲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  兵师。曾经有网友问过我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编制,这里附上LAH师由装步师改编  为掷弹兵师时所添加的单位。计有:师坦克营扩编为含2个坦克营的装甲团,每个  坦克营3个普通坦克连,一个虎式重坦克连,一个装甲工兵连。另外师还有两个掷  弹兵团,每个团是3个装备装甲运输车的装甲步兵营。另有一个炮兵团,含4个营,  2个装备105毫米大炮,1个150毫米大炮,另一个两种炮兼有。当然,LAH师是德 军  重点装备师,比一般的陆军掷弹兵师装备要好,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掷弹兵师和  装甲师的主要区别是在坦克团和步兵团的数量上。(附言,LAH师最终于1944年3月改  编为装甲师,但那时迪特里希已经不担任师长了)。  党卫装甲军回到东线战场时,已经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施泰因元帅奇迹般地  避免了德军南翼的总崩溃,正在慢慢地向后撤退,引诱苏军拉长战线。党卫装甲军  因为是新锐力量,以主力身份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在这里,  迪特里希的LAH师又制造了一场屠杀苏军野战医院伤员的暴行。因为哈尔 科夫战役  的胜利,迪特里希于1943年2月在骑士十字勋章上又获得了双剑,是德军 第26名获  此荣誉的军官。  1943年苏德战场的重头戏是库尔斯克战役,LAH师是其中的主角,打了那场二战  中 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普罗夫霍夫卡战斗。但迪特里希本人却没有参与其间。因为  希特勒决定要编组第二个党卫装甲军,由迪特里希任军长,番号是第1党卫装甲军 ,  而豪泽尔指挥的装甲军则被赋予第2党卫装甲军的番号。所以迪特里希返回法国 ,  任务有两个,一是由LAH师抽调干部,组建新的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 二  是组建他的军部。从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战争结束,迪特里希的参谋长一直是克  莱默,此人1941年以前一直是国防军的参谋部军官,拥有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  正好可以补迪特里希军事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  1943年7月,迪特里希的党卫第1装甲军正式在柏林成立。当时意大利投降,希  特勒命令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在前线和盟军作战,让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坐  阵北意大利,弹压后方局势,迪特里希的军司令部也被派去隶属于隆美尔。但迪特  里希只是坐阵德意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勃伦纳山口,手下也没有可用的兵力, 是 个  光 杆 司令 。 (LAH师这时已经从俄国调到意大利,但不归迪特里希指挥,而归豪  泽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意大利局势平静以后,隆美尔和迪特里希都去了法国,准  备反击预料中的盟军登陆作战。迪特里希的第1党卫装甲军隶属西线装甲 集群,下  辖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第17"伯利钦根"师,和陆军第2装甲师 。  看一下迪特里希对隆美尔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迪特里希这几年远离希特  勒身边,又亲身经历盟军压倒性的兵力,火力,和空中优势,所以完全同情隆美尔,  伦斯德和其它陆军将领同盟军媾和的想法。隆美尔有没有参加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  这史学界尚没有定论,隆美尔是被希特勒逼死的,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是密谋集团  成员,战后坚持隆美尔是反希特勒的,这种说法最初被几乎所有史学家采纳,但戴  维。欧文在他的隆美尔传记中却提出了质疑。但隆美尔主张与西方媾和确实是肯定  无疑的。而有证据显示迪特里希也持相同看法。在诺曼底,迪特里希和隆美尔配合  得不错,但迪特里希战后对审问他的美军谈起隆美尔时,说"隆美 尔是个报纸上的  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战,因为他没有在东线打过仗!他会做的,就是从坦克炮  塔探出上半身,挥舞手中的元帅权仗,高喊我是非洲之王! "。这评价显然有失公  允,但反映德军中从东线打出来的指挥官瞧不起没在东线作 过战的同事的情绪。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迪特里希的军下辖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国防军装甲  教练师(师长是前非洲装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国防军21装甲师。后来迪特里希的  老部队LAH师也调归他指挥。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北方英军的地段 ,  包括迪特里希的第1,豪泽尔的第2(有SS第9霍亨施陶芬师,SS第10弗隆德斯堡师),  两个党卫装甲军,和陆军第47装甲军。当防守诺曼底地区的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  曼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时,豪泽尔升任集团军司令,由迪特里希的前参谋长比特里希  继任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德军的损失虽然惨重,但依靠着娴熟的战斗 技巧和诺曼  底地区灌木围田的有利地形,还是长时间地阻挡了英军蒙哥马利的所有突破企图。  LAH师的魏特曼曾经创造过一辆坦克击溃英军一个坦克营的战例,而 这个英军坦克  营还是属于在北非号称"沙漠之鼠"的精锐第7装甲师的部队。迪特里 希因为成功的  防御战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上的钻石饰,成为第26名获得德军最高军功奖赏"带橡树  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的军官。获得这一奖赏的二战德国军官共有2  7人,其中元帅有隆美尔,凯塞林,莫德尔和舍尔纳,上将有迪特里希,曼陀菲尔,  胡贝,巴尔克,绍肯,毛斯。其实在此之上,还有"带金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  级铁十字勋章",不过一共只颁赠了一枚,给空军的俯冲 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上校。  据说此人在二战中曾击毁五百多辆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相当于一个苏军近卫  坦克集团军的实力。他尽管只剩下一条腿却还在继续升空作战,而且居然在战争中  幸存了下来。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其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未遂事件似乎对迪特里希的影响不大,迪特里希  的 司令部里显然有一条直通希特勒大本营的联络热线,第一时间就获悉希特勒还活  着。但是随后美军在南方"眼镜蛇"行动获得突破,却彻底改变了西线的态势,美军  新投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阿弗朗什向德军防线纵深突进,德军南方的薄弱兵 力  再也无法维持一条像样的防线。在这一片混乱中,迪特里希俨然成了个救火队长。  迪特里希于8月代理指挥整个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原西线装甲集群),在法莱兹试图  拖住加拿大军的合围攻势,结果法莱兹比南面的阿尔让唐多守了5天,让大 批陷入  法莱兹-阿尔让唐口袋的德军钻了出来。之后,迪特里希又临时代理负伤的 豪泽尔,  指挥第7集团军,8月31日终于把第7集团军交代给埃贝尔巴赫将军,但埃 贝尔巴赫  第2天就不幸被英军俘虏,迪特里希又不得不回来代理,直到9月份把第7集团军交给  陆军的曼陀菲尔将军。  当西线的混乱局势于9月份告一段落,迪特里希被希特勒召回,组建第一个党卫  军 装甲集团军,番号是SS第6装甲集团军。在这其间,迪特里希利用他跟希特勒的  特 殊关系,试图为他的私人朋友,因为参加谋杀希特勒集团而被捕的,隆美尔的前  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说情。尽管没有成功,但斯派达尔在盖世太保狱中的待遇改善  了不少。战后已经称为西德军队要员的斯派达尔也投桃报李,替迪特里希申请假释  出过力。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定担任阿登攻势的主力。为此,  集 团军下属第1党卫装甲军,军长普里斯Priess,编有SS第1警卫旗队LAH师,师长蒙  克Mohnke,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师长克莱默Kraemer。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是比  特里希,下属SS第2帝国师,师长拉麦丁Lammerding,第9霍亨施陶芬师,师长施塔  德勒Stadler,和国防军装甲教练师,师长拜尔莱因。另外还临时借调来了陆 军第  15集团军的67步兵军。除了正规部队以外,还配备有斯科尔兹内的党卫军特种部队,  和海德上校的陆军空降兵。  迪特里希和他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在阿登战役中的表现相当糟糕,这部份是因为  阿登的地形,整个装甲集团军只有5条进军道路,很快就被堵塞,空投到敌后的海德  上校的伞兵旅无论如何等不来预定的主力接应,被迫投降。整个集团军只有LAH师  的派普尔团级战斗队有过突破性的进展,这还是因为派普尔在进攻中缴获了一个美  军补给站的燃料才得以继续前进的。但派普尔的部队和LAH师,党卫第1装甲军军部,  迪特里希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络却无法沟通,进展情况根本不为上级所知,所以集  团军根本没有发展这个突破口。阿登战役的明星由预定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变成了  曼陀菲尔的陆军第5装甲集团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但迪特 里希及其集  团军司令部对战役细节的组织安排能力应该批评,象进军路线,通讯联络,燃料配  给这些困难,事先都要考虑到。当海德上校战前因为担心联络不畅,而向迪特里希  要信鸽作备用联络手段是,迪特里希居然说"你以为我是谁?开动 物园的吗?"。迪  特里希战后曾抱怨说天气也是一个困难,其实他应该感谢糟糕的 天气帮助德军避免  了盟军在战役头几天的空中轰炸才对。派普尔特遣队因为孤军突进过远,不得不撤  回来,但此前制造了一起屠杀美军战俘的事件。迪特里希,派普尔等人将在战后因  为此事而受到审判。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被运到匈牙利,隶属沃勒尔的南方集团  军 群,在巴拉顿湖附近发动对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反攻,为此,吉勒Gille的党  卫军第4装甲军也归迪特里希指挥,包括党卫军第3骷髅师和第5北欧海盗师(又译维  京师)。但是迪特里希的反攻和苏军向布达佩斯的总攻迎面相撞,在优势苏军的 进  攻下不得不撤退。为此希特勒大发雷霆,下令取消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  髅师,霍亨施陶芬师的臂章。这对在前线苦战的迪特里希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当迪特里希获悉这一消息时,整整精神恍惚了一天,嘴里念叨"在所有这一 切之后,  这就是感谢。"他当即下令禁止向下传达取消臂章的命令,但此事还是通 过其它渠  道传下去了。有传说迪特里希曾气得把他获得的全部勋章仍到了一个尿壶里,又有  说迪特里希把全部勋章都摘下来退回给希特勒。尿壶的事无从查证,但迪特里希的  确没有退回勋章。他的佩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十字章至今还保存在他的长子  家里。  匈牙利反攻失败以后,迪特里希的党卫装甲集团军且战且退进入奥地利,在那  里向背后的西线美军投降。迪特里希本人向美国第7集团军第36步兵师投降,随即被  拘禁。  因为阿登战役中党卫军屠杀美军战俘事件,迪特里希和下属的军,师,团指挥  官都受到审判,结果迪特里希被判处终生监禁,派普尔被判处死刑(但没有执行),  参谋长克莱默判了10年,军长普里斯判了20年。这些人都被关在Landsberg城堡服  刑,这个城堡监狱就是1923-1924年间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失败而被监禁9个月,  在狱中写"我的奋斗"一书的同一所监狱。德军战犯都没有服满刑期,陆续假释出狱。  迪特里希和派普尔两人是这个监狱的最后两名战犯,于1955年被假释。但1958年,  迪特里希又面临西德政府的审判,这次是因为在1934年希特勒清洗罗姆的纳粹冲锋  队的 "长刀之夜"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迪特里希被判刑18个月,但 因为健康问  题,只坐了半年牢就出来了。1966年迪特里希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因为西德政府的  纵容,他的隆重的葬礼上聚集了大批前党卫军成员,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何看迪特里希的军事才能?因为出身的关系,迪特里希对党卫军普通士兵的  福利很关心,非常容易和士兵沟通,甚至通常在士兵食堂进餐,他在LAH师里的绰号  是"老爹",这在等级分明的德国军队里是不常见的。迪特里希有很好的军事上的c  ommon sense,但缺乏指挥参谋专业训练,而且智力无论如何不是他的特长。老资格  的德军元帅伦斯德说迪特里希"是个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家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战时  第1任参谋长比特里希说,为了向迪特里希解释清楚一个大战术问题往往要 花很长  时间。不过按照德军的军事传统,主官能力不足倒未必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只要有  一个能力极强而且受到信赖的参谋长即可。象一战时兴登堡就是一个威望崇高的摆  设,实际主事的是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迪特里希战时的参谋长都是能力很强的前  国防军参谋部军官,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其不足。诺曼底时期,迪特里希的上司西线  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就观察到"迪特里希在军事上非常依赖他的 参谋长克莱默"。  事实证明,迪特里希还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团长和师长。但迪特里 希的确不适合担任  军以上的指挥官,尤其是军以上司令部规模更大,党卫军中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充  实司令部来辅佐迪特里希,他本人的能力就显得相当不够用。迪特里希能够升到集  团军司令的高位,主要还是因为他和希特勒的特殊关系。  最后我再补充一点其实我个人最推崇的是装甲迈克

二战时德国军民真的都以加入纳粹党为荣吗?

纳粹党的党纲里更是明确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要求将垄断性企业收归国有,工人分享企业利润,国家以廉价出租的方式扶持小商人,取消地租,禁止土地投机,要求取消不是靠工作而得到的收入,严惩高利贷者等;对外则要求废除歧视性的凡尔赛和约,建立一个强大的超越议会民主的中央集权的人民国家,致力于建立zf控制一切的制度。 并宣布纳粹党旗的颜色红色象征这个运动的社会意义。这对急于摆脱国家屈辱和经济困境的德国人民来说,具有强大的号召力。以此观之,说纳粹党徒是狂热的社会主义者并不过份。纳粹党的纲领和共产党的纲领的区别仅仅是前者更偏重于民族优越,主张结束阶级斗争,搞阶级调和,让上层阶级明白他们对工人所负的责任;而后者更偏重于阶级优越,主张阶级斗争,搞暴力革命,彻底推翻上层阶级,让工人完全掌权而已。从这种意义上说,法西斯党和共产党的确只是政见略有不同的堂兄弟而已。 在社会实践中,德国纳粹党更是卓有成效地履行了对德国人民的承诺。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失业率高达33%,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宣布zf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 纳粹党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而同期美国、英国、比利时、荷兰的失业率则分别为1.89%、8.1%、8.7% 和9.9%。在着力解决失业问题的同时,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事业。希特勒在1930年指出:“用警察、机关枪和橡皮棒,不能持久地单独维持统治”。这不仅是他的治国思想,也是他的社会实践。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纳粹党的劳动阵线在疗养胜地鲁根岛等地,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建造“力量来自欢乐”旅游船。仅1937年1年内,全德就约有1000万人参加了“力量来自欢乐”的休假旅游,过去只有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现在德国的普通工人也能够享受了。纳粹德国还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宣布,德国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的目标,指令大众汽车公司去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取经,以最小的利润率、最低廉的价格大批量生产工薪阶层买得起的优质小轿车(顺便说一句,大众汽车公司生产的质优价廉的大众牌甲壳虫小轿车至今仍然是世界工薪阶层最喜爱的车种之一)。事实上,纳粹政权小心谨慎地不做任何会激发民众抗议社会福利政策的事,当时普通德国民众的赋税得到减免,退休人员开始享受医疗保险,德国士兵的妻子享受了最好的待遇。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政权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和人民福利的奇迹。纳粹政权靠社会福利政策的善举换取了普通德国民众对其内政外交政策的全力支持,将普通德国民众对纳粹政权独*裁专*制的不满情绪减少到最低程度,以至于普通德国民众普遍认为希特勒的人民国家是一种讨人喜欢的独*裁。在纳粹统治的短短12年中,德国民众与纳粹领导层保持了高度一致,德国民众被积极地动员起来将自己的命运与纳粹政权融为一体。这就不难解释为什麽在苏联红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打到距希特勒藏身的地堡只有几百米,纳粹政权大势已去时,纳粹德国的十二、三岁的娃娃兵仍在为保卫他们的元首拼死抵抗了。但上述这一切都不能掩盖德国法西斯政权对包括犹太人在内的世界人民犯下的灭绝人性的滔天罪行。与此同时,这又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法西斯主义的“对本国本民族人民好,对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人民狠”的人种优越论的荒谬性---为了本国本民族人民的福祉而祸害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人民,到头来本国本民族人民也要遭殃。

二战德军24位元帅都有谁?求大神帮助

二战中德国的26位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

二战中纳粹德国的将军有几个?哪些?

  纳粹德国将军名单: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出生于官僚家庭。1912年从军。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临刑前两小时自杀。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4、雷德尔(1876~1960)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1939.4.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  5、勃劳希契(1881~1948)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  6、凯特尔(1882~1946)出生于农场主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被绞死。  7、龙德施泰特(1875~1953)出生于军人世家。1892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被四次免职,战后囚于英国,1949年因病获释。  8、博克(1880~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  9、勒布(1876~1956)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  10、李斯特(1880~1971)出生于医生家庭。1898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  11、克鲁格(1882~1944)出生于军人世家。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服毒自尽。  12、维茨勒本(1881~194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绞死。  13、赖歇瑙(1884~1942)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心脏病(中风)。  14、米尔希(1892~1972)191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不久减刑为15年,1954年被赦免。  15、凯塞林(1885~1960)出生于教员家庭。190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7年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952年获释。  16、施佩勒(1885~1953)出生于平民家庭。1903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曾两次受审,但都被宣布无罪。  17、隆美尔(1891~1944)出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从军。1942.6.22授陆军元帅。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迫服毒自尽。  18、屈希勒尔(1881~1968)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2.6.30授陆军元帅。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20年徒刑,1951年改为12年,翌年被释放。  19、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于军人世家。1906年从军。1942.7.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9年被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  20、克莱斯特(1881~195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英军俘虏,作为战犯交付南斯拉夫,后引渡苏联,死于狱中。  21、魏克斯(1881~1954)出生于平民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美军俘虏,后被免于起诉,1948年获释。  22、布施(1885~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  23、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1943.1.3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  24、保卢斯(1890~1957)出生于平民家庭。1909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投降被俘。  25、里希特霍芬(1895~1945)出生于贵族家庭。1913年从军。1943.2.11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病死于美军战俘营。  26、莫德尔(1891~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从军。1944.3.31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自杀身亡。  27、舍尔纳(1892~1973)1914年从军。1945.4.3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在苏联监禁10年,获释后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  28、格赖姆(1892~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1945.4.26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109/22/2285590_259243551.shtml  纳粹:的称呼来自德语的“Nasos”,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t”的简写。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Nasossmus”的音译,意译为“民族社会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          

谁能说出二战德国所有的元帅?

布施 Ernst Busch(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凯特尔 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克莱斯特 Ewald von Kleist(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利斯特 Wilhelm List(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隆美尔 Erw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二战中德国10大元帅都是谁?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令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

二战德军元帅von Kleist生平

关于克莱斯特,我酝酿了几年,都是为了找资料。克莱斯特的资料非常、特别不好找。原因有二:其一,是至少在国内,这是个很少有人注意的东西,因为少有人感兴趣,而资料也确实很匮乏。其二,克莱斯特的大名鼎鼎:克莱斯特(kleist)这个名字无论是在现今德国、以前的德国统治区域如普鲁士、波美拉尼亚、西里西亚或者是在其他国家如奥地利这些地区中都是人尽皆知的,至少在德国、在欧洲的军界,关于克莱斯特这名字本身可以说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在克莱斯特这个家族的历史长河中,实在是英杰辈出。如果单单去找今天说的这个,或者是保罗·路德维希·埃瓦德·冯·克莱斯特这人,也要从千万的材料中筛选,何况还都是外文。何其难也!!!克莱斯特在二战期间,几乎参加了德国军事上的任何一次重大行动,并且都是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任职,表现也都十分突出。但在我国,研究的人却是如此之少,实在让我费解!!! 今天我就稍许填补一下这个空白。 以下是我汇总了各方的资料后精简的内容 克莱斯特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德国西里西亚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1933年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挺进至布格河,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1940年西线战役,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隶属于A集团军群,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包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1941年春,意大利桶了巴尔干这个娄子,希特勒为控制住巴尔干半岛的局势,决定采取军事行动。利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集团军。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准备侵苏计划。 1941年6月,在东线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联西南战区布琼尼元帅抵挡不住克莱斯特的进攻而被迫退却。从1941年8月21日开始,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和德国第2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一起参与基辅会战,直至9月26日会战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1941年底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夏季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德军初期进展顺利,歼灭苏军25万。到顿河一线时,德军已成强弩之末,而第6集团军仍然突进至斯大林格勒城区。并在此之前,德军兵分两路,B集团军群继续向斯大林格勒突进,A集团军群则深入高加索。后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利斯特元帅免职,自己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惨重。第6集团军全军覆没,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继续向西纵深突破,高加索的苏军也向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施加了重大压力。但克莱斯特仍然于1943年2月1日将整个陷于绝境中的A集团军群(以第1装甲集团军为主,第17集团军大部仍然坚守库班半岛)拖了出来,并只损失了很小的装备和物资。1943年1月31日,克莱斯特被晋升为元帅。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新编的第6集团军、第8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斯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斯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被授予双剑。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着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关在莫斯科监狱的担任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我个人的简要综述: 论资历,他和勃劳希契、维茨莱本、屈希勒尔、魏克斯生于同年,与以上几人以及包克、利斯特、克鲁格、凯特尔等人差不多。 论出身,可能不少人都出自名门,但和克莱斯特相比只能相形见绌。 论战功,掰着指头数个数,古德里安比他少不少。 论成就,我认为,在二战中除了无人能及的曼斯坦因,能够超过克莱斯特的也很难找出几个。 就是以上如此优秀的一位将军,却很少有人问津,实在令人费解。 资历、出身之前之后都有介绍。 稍微详细的评述下他的战功: 1.波兰战役:如果不是因为他对国社的态度,不会在1938年就第一次被免职。在1939年波兰战役他应该就至少会是一位集团军级的指挥官。不过即使是作为军长,他仍然在波兰战役中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准。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从北面的东普鲁士出发,至最后推进至布格河。作为大包围战役的北翼对波兰进行了包围。而克莱斯特的第22装甲军则是此次大包围作战的南翼,尽管波兰北部的交通不甚发达,但波兰的南部却更是崎岖的山地,尽管如此,克莱斯特仍旧率部到达,完成了德国这此史无前例的大胜。克莱斯特作为此次大包围作战的南翼,功不可没。 2.法国战役:很多人在法国战役结束后“论功行赏”,头功归曼斯坦因没有疑问,其他重要的都给了古德里安(第19装甲军)、魏特夏(第14装甲军)这两个在突破口处的两位军长。或者其他装甲部队指挥官霍特(第15装甲军)、赖因哈特(第41装甲军)、斯密特(第39装甲军)等人,或是给了更低级的某些装甲师师长(如隆美尔)等人。似乎都忘记了,在第一阶段色当突破口处指挥作战的更高级的A集团军群装甲兵团的指挥官是克莱斯特。有人会说古德里安认为克莱斯特的命令是给古德里安下绊子(来自古德里安的书),那么有两点疑问:其一,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克莱斯特是古德里安的上司,古德里安对上级的命令不那么服从,应该说克莱斯特认为古德里安阻碍了他自己更合理一些,而不是由古德里安这么说,他没有这个资格。因为负责的是克莱斯特而不是古德里安,古德里安没有资格去负责。其二,反问古德里安,为什么古德里安的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他人的都是错误的? 关于古德里安为什么如此是说,比较感性的原因可能是:其一,他和克莱斯特的关系本来就很一般,因为作战的争论,关系更是不怎么样了。其二,古德里安与克莱斯特的参谋长蔡茨勒关系很差,从以后蔡茨勒当上陆军参谋总长后体现的更明显(但事后证明蔡茨勒也是一个优秀的参谋长)。直接与上级的两位首长关系都到了如此地步,能对他们有什么太好的评价吗? 法国战役,克莱斯特同样居功甚伟。 3.巴尔干战役:德军无论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占有优势,因此胜利也不算太辉煌。但在巴尔干这比波兰更加崎岖的山地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仍然长驱直入,证明了德国装甲部队是十分的优秀和克莱斯特的指挥有方。 4.1941年东线战役:与其他各路德军一样,克莱斯特也长驱直入,取得很多胜利,但他的胜利来的要艰难很多。古德里安自己的书中说的也很明确:其一,苏联西南方面军指挥官基尔波诺斯没有像西方方面军巴甫诺夫一样在德军进攻后惊慌失措,而是有效的组织了节节的抵抗。其二,苏联西南一面靠海,只能做一路的迂回而不能像中央的进行两路包围。其实还有一点就是苏联西南战区的兵力要比中央的要强不少。 不过,尽管如此,仍旧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值得一提的是基辅战役,这次仍然是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合作,古德里安从北面,克莱斯特从南面进行了包围(此前说是克莱斯特跟古德里安混的这种说法是纯粹不负责的造谣)。最后获得了重大战果。 在1941年底,克莱斯特像其他各路德军一样陷于停顿,而且他的失败还先一步到来。但最后古德里安等一大批将领被免职,但克莱斯特得以留任。 5.1942~1943年东线战役:1942年上半年还不算太紧张。到下半年,德军南线开始了夏季的攻势,先锋部队便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集团军,还有第6集团军、第2集团军。“外国部队”掩护侧翼。此次战役也就是斯大林格勒的前奏、德军进攻的阶段。战役初期进展顺利,克莱斯特推进至顿河。而后德军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向斯大林格勒突进(B集团军群),一路深入高加索(A集团军群)。随着秋季第6集团军的处境每况愈下直至被围和A集团军群的进攻陷于停顿。战役相对平静了下来。 1943年1月,第6集团军的覆没已经再所难免。而克莱斯特的A集团军群却深陷于高加索中难以自拔,如果红军消灭了第6集团军,而后再切断了A集团军群的陆上交通线,那么A集团军群就会重蹈第6集团军覆辙。A集团军群不仅要和强敌做斗争,还要和时间赛跑,因为底6集团军覆没在即,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最后的结果,但克莱斯特仍然于1943年2月1日将整个陷于绝境中的A集团军群(以第1装甲集团军为主,第17集团军大部仍然坚守库班半岛)拖了出来,并只损失了很小的装备和物资。2月1日即是第6集团军彻底覆没的日子。尽管德国在这一战役中大败,但曼斯坦因和克莱斯特保全了剩下的部队,使德军免遭更大的、决定性的失败。 引用利德尔·哈特书中的一段话:...德军从高加索的撤退能够成功也还是非常的侥幸。就时间、空间、兵力和天候等条件而论,它应该算是一项惊人的成就——克莱斯特因此而晋升元帅... 6.1943~1944年东线战役——防御战——第二次被免职:之后克莱斯特逐渐脱离了主战场,而去被放在不太重要的地方——指挥坚守在库班半岛和后来退入克里米亚的的德军部队。无用武之地的克莱斯特也终于于1944年3月30日和曼斯坦因一道被免职,并同时被授予双剑。有一点值得一提,那便是他的“库班之盾”这个特殊的荣誉。二战中希特勒为了对于特殊战役的特殊奖励,发布了这些,前后也只有纳尔维克战役纪念臂章、乌曼战役纪念臂章、克里米亚战役纪念臂章、德米扬斯克战役纪念臂章、库班战役纪念臂章、拉普兰战役纪念臂章。 内心高傲的曼斯坦因在他的书中是如是结尾:...对于我而言,他的话也就代表我的僚属们对我的最后敬礼。他高声喊着说:“元帅,今天我已经把我们的胜利象征,‘克里米亚之盾",从飞机上取下来了!” “库班之盾”虽然不像曼斯坦因一样代表克莱斯特胜利的象征,但对克莱斯特而言,同样意义非凡。

二战时期盟军的各国将领 谢谢了!!!!!!

美国;巴顿;艾森豪威尔。马歇尔,麦克阿瑟英国;蒙哥马利苏联;朱可夫中国;朱德,彭德怀

谁能给出二战德国的名将名单 、

二战德国名将录陆军十九名元帅 冯.勃洛姆堡 von Blomberg, Werner 1878-1946 冯.勃劳希契 von Brauchitsch, Walter 1881-1948 冯.包克 von Bock, Fedor 1885-1945 冯.克鲁格 von Kluge, Guenther 1882-1944 冯.库希勒 von Kuechler, Georg 1881-1969 冯.曼施坦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埃尔温.隆美尔 Rommel, Erwin 1891-1944 冯.赖赫劳 von Reichenau, Walter 1884-1942 冯.伦德斯特von Rundstedt, Gerd 1875-1953 李斯特 List, Siegmund Wilhelm 1880-1971 恩斯特.布希 Busch, Ernst 1895-1945 凯特尔 Keitel, Wilhelm 1882-1946 冯.克莱斯特 von Kleist, Ewald 1881-1954 冯.李伯 von Leeb, Ritter Wilhelm 1876-1956 沃尔特.莫德尔 Model, Walter 1891-1945 弗雷德里希.保卢斯 Paulus, Friedrich 1890-1957 费迪南德.舍尔纳 Schorner, Ferdinand 1892-1973 冯.魏克斯 Baron von Weichs, Maximilian 1881-1954 冯.维茨勒本 von Witzleben, Erwin 1881-1944 海军二名元帅 卡尔.邓尼茨 Donitz, Karl 埃里希.雷德尔 Raeder, Erich 空军五名元帅 冯.格莱姆 von Greim, Ritter Robert 凯塞林 Kesselring, Albert 米尔契 Milch, Erhard 冯.里希特霍芬 Baron von Richthofen, Wolfram 雨果.史培勒 Sperrle, Hugo 将领 海因茨.古德里安 Guderian, Heinz 莱因哈特 Reinhardt, Gerog-Hans 布拉斯科维茨 Blaskowitz, Johannes 路德维希.贝克 Beck, Ludwig 弗兰克.哈尔德 Halder, Frank 柯特.蔡茨勒 Zeitzler, Kurt 汉斯.克瑞柏斯 Krebs, Hans 依伯巴克 Eberbach, Han 赫尔曼.霍斯 Hoth, Hermann 海因里奇 Heinrici, Gotthard 布莱克 Black, Hermann 麻烦采纳,谢谢!

关于二战元帅的权杖

纳粹帝国元帅权杖尺寸:49.5CM ,截面圆为3.4CM直径。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帝国元帅杖颜色为: 白色 。 空军元帅权杖,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尺寸:49.5CM ,截面圆为3.4CM直径。空军元帅杖颜色为:蔚蓝色。 德国海军元帅权杖尺寸:49.5CM ,圆为3.4CM直径,主要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镶嵌金鹰20-24只,镶嵌金锚10枚,镶嵌十字10枚。颜色为:海蓝色。 陆军元帅权杖:材料以贵金属(金,银)和宝石镶嵌制造。 镶嵌金鹰20-24只,十字20-24枚。

二战 意大利的 将军 都有谁?

1、曼施坦因2.隆美尔.3、龙德施泰特.4、魏克斯5、鲍克6、李斯特.7、克卢格.8、雷德尔.9、赖歇瑙.10、舍尔纳.11、屈希勒尔.12、勒布.13、莫德尔. 14、赫尔曼.戈林.15、里希特霍芬.16、格赖姆.17、凯塞林.18、米尔希.19、施佩勒.20、邓尼茨(世界上最杰出的海军将领之一).21、勃洛姆堡.22、克莱斯特.23、勃劳希奇.24、布施.25、凯特尔.26、维茨勒本.27、鲍卢斯.

二战纳粹德国著名将领都有谁?

勃洛姆堡(W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 陆军元帅。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 陆军元帅。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 陆军元帅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 陆军元帅。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 陆军元帅 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 陆军元帅。 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63) 一译伦斯德。 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 陆军元帅。 赖歇努(Walter von Reichenau,1884-1942) 陆军元帅。 屈希勒尔(Georg von Kuchler,1881-1968) 陆军元帅。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1887-l973) 陆军元帅。布施(Ernst von Busch,1885-1945) 陆军元帅 克莱斯特(Paul Ludwig Ewald von Kleist,1881-1954) 陆军元帅 保卢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 陆军元帅 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 陆军元帅。 魏克斯(Maximilian Freiherr von weichs,1881-1954) 陆军元帅 莫德尔(Walther Model, l891-1945) 陆军元帅舍尔纳(Ferdinand Schorner,1892-1973) 陆军元帅 里希特霍芬(Baron von Richthofen,1895-1945)  空军元帅格莱姆(Robert Ritter von Greim,1892-1945)  空军元帅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885-1960)  空军元帅。 米尔希(Erhard Milch,1892-1972)  空军元帅施佩勒(Hugo Sperrle,1885-1953)  空军元帅 雷德尔(Erich Raeder,1876-1960)  海军元帅。 邓尼茨(Karl Donitz,189l-1980)  海军元帅 独一无二的帝国元帅戈林(1893年~194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犯,德国纳粹党的重要头目

德国二战元帅

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2、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4、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5、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陆军元帅。曾受训于普鲁士军官学校,1901年开始任野战炮兵第46团营副官(少尉)。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第3军区步兵指挥部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少将)、第6军区司令和第6步兵军军长(中将)。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第6集团军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后升为上将。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6、勒布(wilhelm Ritter von Leeb,1876-1956)陆军元帅。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团;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获荻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少校衔),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兼第7师师长,晋升中将。希持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34年升炮兵将军,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8、龙德施泰特(Gerd von Rundstedt,1875-1963)一译伦斯德。陆军元帅。1892年开始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参谋长。战后在国防军中历任集团军级参谋长、师长和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2年晋升上将(一说1938年,求证!)。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参加扩军工作。1938年2月主动解职和退役(这个时期解职的很多)。1939年8月重新服役,任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调任进攻法国的A集团军群司令,担负主攻任务,迅速获胜,晋升元帅。伦德施泰特对于国内反抗希特勒的运动是赞成和钦佩的。但是,他认为"七.二零"暗杀希特勒事件是一种叛逆行为(不觉得很矛盾么?)。曾任"德国荣誉军人法庭"主席,主持隆美尔的葬礼。1941年任入侵苏联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所部侵占乌克兰,在基辅会战中获胜,进至罗斯托夫。同年12月在苏军反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编入预备军.1942年3月复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7月,因未能阻止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再次被希特勒解职。同年9月复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指挥阿登战役。1945年3月,第三次被希特勒解职。战后被囚于英国。1949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后死于心脏病。9、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国防军步兵师师长、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职。此后开始参与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活动。1939年被委派指挥驻防西线的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10月任D集团军群司令。1941年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翌年调回大本营任总协理官。1944年参与策划七.二零事件,内定政变成功后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失败后被处死。10、赖歇努(Walter von Reichenau,1884-1942)陆军元帅。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

二战德国最后一次胜利

  阿登反击战——二战德国精锐的最后一击(图文)  战争进行到1944年秋,盟军已从三面逼近德国本土(其中东线为苏联红军,西线和南线为以英美为首的盟军),德军形势严峻,为扭转不利战局,希特勒决定集中兵力在西线发动一次使盟军猝不及防的攻势,夺回主动权。为此,从9月底,希特勒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战役代号为“莱茵河上值更”。目的是:挫败美英军队,扭转西欧形势,使之有利于德国,以便抽出德军兵力去同苏联作战。德军计划在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上突破盟军防线,在列日和那慕尔地域强渡马斯河,在战役第七天前出到安特卫普,分割并歼灭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盟军(加拿大第1集团军、英军第2集团军、美军第9和第1集团军)。  1-1.jpg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的美第1集团军(司令员为霍奇斯)和美第3集团军(司令员为巴顿)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由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5个师,,其中有7个坦克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党卫队”第6集团军(司令约瑟夫·狄特里希上将),辖有第67军(第272、第326国民掷弹兵师)、“党卫队”第1装甲军(党卫队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党卫队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第12、第227国民掷弹兵师,第3伞兵师)、“党卫队”第2装甲军(党卫队第2“帝国”、党卫队第9“霍亨斯道芬”装甲师)。共有4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坦克第5集团军(司令曼特菲尔上将指挥),辖有第66军(第18、第62国民掷弹兵师,元首护卫装甲旅)、第47装甲军(第2装甲师、第26国民掷弹兵师、装甲教导师、元首掷弹兵装甲旅)、第58装甲军(第116装甲师、第560民掷弹兵师)。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的第7野战集团军(司令布兰登堡),辖有第80军(第212、276国民掷弹兵师)、第85军(第352国民掷弹兵师、第5伞兵师),共辖3个步兵师、1个伞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进攻集团计有官兵25万人,坦克和强击火炮900辆,飞机800架,火炮和追击炮2617门。德军为在阿登地域实施突破而集中了大量兵力兵器,但仍不足以达成战役目的。法西斯德军指挥部打算在进攻过程中从西线其他地段及德国本土增调部队到阿登地区。突击集团所需要的油料仅能保障到达战役纵深一半的行程。  1-2.jpg  阿登反击战中右翼总指挥、“党卫队”第6集团军司令约瑟夫·狄特里希上将  1-3.jpg  突破盟军防线的德军  盟军在西线共计有87个师,其中25个装甲师。然而美英军指挥部认为,阿登地域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进攻。因此在宽115公里的地段上与法西斯德军集团对峙的只有第12集团军群(司令官为O.布莱德雷)的美军第1集团军所属的5个师(83OOO人,242辆坦克,182门反坦克自行火炮和394门火炮)。从而导致了战役初期的不利局面。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麒麟”的作战计划。组织了一支由党卫队特种部队及第150装甲旅两部分组成的,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队中校斯科尔茨(即1943年9月率领一小群伞兵,乘滑翔机突袭意大利北部的一座险阻的山顶,救出被意大利政府软禁的前独裁者墨索里尼的人)指挥。突击队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未能实现。  德军于1944年12月16日拂晓分三路开始突然进攻。密集的大炮对几乎所有的美军阵地猛轰,美军遭到突然袭击,损失很大,未能组织抵抗就纷纷退却。在中路,曼特菲尔的第5装甲集团军进展迅速,到17日,成功的用一个钳形攻势包围了美军第106师的两个团,并且迫使7000人以上投降,这是美军在欧洲战场上遭到的最严重失败。18日,曼特菲尔第5装甲集团军的先锋第47装甲军进抵公路交通枢纽巴斯托克。但第47装甲军只留下了第26人民掷弹兵师攻打巴斯托克,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却饶道前行,错过了不费力气占领巴斯托克的机会;右路进攻的狄特里希党卫队第6装甲集团军也抵达昂布莱夫河上的一个渡口,挺进约30英里。其先头纵队“派佩尔战斗队”抵达并占领了马斯河渡口。然而,这只纵队在斯塔佛洛市过夜时,对近在咫尺的存有250万加仑汽油的美军的大燃料库及重要桥梁竟漠然视之,以致美军增援部队利用其设置障碍(燃烧汽油、炸毁桥梁),阻住了其前进的道路;左路布兰登堡第7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均渡过奥尔河,其中第5伞兵师突至12英里处的维尔茨,在南侧为中路部队建起了一道壁垒,小有进展。至12月20日,德军的进攻部队已形成一支宽约100公里、纵深30至50公里的突出部,并继续向前推进。  1-4.jpg  阿登战役中的著名照片:党卫队机枪手  1-5.jpg  被俘的美军  直到17日早上,盟军主要司令官们才承认德军全面进攻已经开始,艾森豪威尔急调第82和第101空降师火速赶往巴斯托克——圣维特一线进行增援,阻止德军西进。加文将军指挥的美第82空降师被派往圣维特防线,而麦考利夫将军指挥的美101伞兵师则驰援巴斯托克。19日,艾森豪威尔在凡尔登召开高级将领会议,商讨对策。会议决定采取南攻北守的方针。具体部署是: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北上攻击德军的突出部;德弗斯的美第6集团军向北靠拢保护巴顿的右翼;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必须顶住从北面和南面突入阿登地区的德军,扼住西去的咽喉要道,坚守阵地,并准备由北向南反攻,与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合围德军。  12月23日,天气好转,适于飞行,盟军航空兵开始积极行动。  12月22—26日美军第3集团军对敌军进攻集团的南翼实施了反突击。德军也在当天要求被围在巴斯托克的美军投降,但只得到麦考利夫两个字回答:“苯蛋!”这个美国俚语含意颇深,从此在二战史上传为美谈。当天,德军向巴斯托克发动进攻,但进展缓慢,直到圣诞节也未能拿下这个重镇。12月24日,巴顿的第3集团军摧毁了德第7集团军在左翼建起的保障中央进攻的屏障依托。紧接着,巴顿命令加菲将军的第4装甲师“拼命狂奔”,前去解救陷入德军重围的巴斯托克。12月26日凌晨,加菲的第4装甲师的第2战斗群杀开一条血路,突破了德军对巴斯托克的包围,与美军空降兵第101师的部队会合。次日,大部队沿打通的道路驶入城内,加强了该城的防御力量。  1-6.jpg  阿登战役中被俘的德军  德第5装甲集团军之第47装甲军所属的第2装甲师和装甲教导师饶过巴斯托克,向北面的美军第1集团军进攻。塞勒斯是德军推进的顶点,距马斯河只有5英里。于是中部战线形成了一个凸出部(阿登战役因此又称为凸出部战役或凸角之战)。这时,天气已经好转,美军立即出动大批飞机对德军装甲部队进行猛烈轰炸,使其无法在白天活动,陷入困境。12月25日,德军第2装甲师与美第1集团军之第7军第2装甲师爆发激战,到该天结束,德军第2装甲师阵亡2500人,1050人被俘,损失81辆坦克(原有88辆)。是役美军第2装甲师获得了“活动地狱”的称号。26日,德军遂开始后退。  至12月25日,德军集团突破了战线,并向纵深推进90多公里。其先头坦克部队已抵迪南地域,距马斯河只有4公里。美英军指挥部为加强阿登地区的军队采取了坚决措施,从战场其他地段向这里调来了若干个师。  至12月底,德军向马斯河的进攻已被阻止。但法西斯德军指挥部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计划。1944年12月31日夜,德军开始在阿尔萨斯的斯特拉斯堡地域进攻美军第7集团军。1945年1月1日德军出动1000多架飞机,对法国、比利时和荷兰境内的机场进行了突然袭击,炸毁盟军飞机260架。法西斯德军航空兵损失飞机约300架。但盟军的情况仍很严重,德军地面部队突破了马奇诺防线,向阿尔萨斯北部发起了进攻。1月3日,盟军转入反攻,巴顿的第3集团军由巴斯托克向东北出击,霍奇斯的第1集团军由北向东南出击。德军也在这一天对阿尔萨斯发动了最猛烈的攻势,从而展开了阿登战役中最激烈的战斗。双方血战了5天,最终德军仍未能拿下这个城市。  1945年1月6日丘吉尔向斯大林求援。苏军当时正在准备新的战略进攻,尚未就绪。但为履行同盟国义务,苏军比原定日期提前8天于1月12日实施了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由于苏军的进攻,希特勒指挥部被迫减少西线的积极行动,并把兵力从西线调往东线。1945年1月下半月至2月初,已调往苏德战场13个战斗力最强的师,其中包括6个坦克师和摩托化师,8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以及其他技术兵器。  1月8日,希特勒终于下令德军撤退。1月12日,苏军在东线提前发动进攻配合作战,希特勒不得不从西线抽调兵力到东线作战。盟军迅速乘机推进。1月16日,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胜利会师,到1月28日,在英美军的追击下全部撤回到阿登的出发阵地。阿登战役中双方的损失(包括死、伤及失踪)为:盟军约7.7万人,德军约8.2万人。  1-7.jpg  美军检查德军战俘的尸体  1-8.jpg  阿登战役中的巴顿将军  此战,德军的作战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计划,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如果不是两线,或许能够成功,但是他没有。德国在阿登地域进攻的失败,意味着希特勒德国领导集团妄想在西欧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的冒险企图遭到破产,意味着他们迫使美英政府拒绝同苏联就彻底打败法西斯德国进行军事政治合作的计谋完全落空。阿登战役是西线作战进程的顶点。德军的大量兵力兵器被迫调往苏德战场,他们在阿登地域遭受损失以及缺少预备队(从1945年1月起至战争结束时止预备队都调去补充同苏军作战的军队)——所有这一切大大削弱了西线的德军,而促进了美英法军队在以后各次实质上是追击退却之敌的进攻战役中获胜。此次作战,德军伤亡81834人,损失战车324辆、飞机320架。盟军伤亡76890(包括1万人死亡,4.7万人受伤,2.3万人失踪),损失战车733辆、飞机592架。德军损失虽与盟军相当,但是盟军能轻易地补充他们的损失,而德军不能,而且德军已投入了他们最后的精锐部队,此后,德军在西线再也无力阻挡盟军的进攻了。  阿登战役又命突出部战役。诺曼第登陆成功后,由美、英、加等国军队组成的盟军迅速向西线防御的德军发起了猛攻。经过六 个多月的激战,战线移到了德国边界附近 地区。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为扭转战局,挽救其失败的命运,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在德国、比利时、卢森堡三国交界的阿登山 脉地区发起了地场大规模的进攻战。为此,从9月底,元首就和他的最高统帅部十分秘密地着手制定西线最大的阵地反击战——阿登反击战计划。这个计划被命名为“莱茵河卫兵”。希特勒对阿登战役寄于了极大希望:“堪称本战区甚至可能是 整个战争的决定性的转折点。“他甚至认为,“在西壁防线前面证明不可能的事(指打败西线盟军)通过从西壁防线内的进 攻,将成为可能”。最后计划包括每一个细节甚至炮轰时间都是希特勒在大本营制定的。11月3日,元首的特使约德尔上将赶到设在西线克雷菲尔松树林的B集团军司令部,将“莱茵河卫兵”的详细作战计划交给伦斯德和莫德尔,上面还有元首的亲笔警告:“不得更改”。  希特勒选择的反攻地点就是4年半之前德军突破法军防线的那一个崎岖不平的阿登山区。这个地区是霍奇斯的美第1集团军和巴顿的美第3集团军的结合部,北侧由霍奇斯负责,南侧有巴顿负责,两个集团军之间大约85英里宽的防区由第1集团军所属的第5、第8两个军共6个师的兵力防守。希特勒认为该地区是“现有部队肯定能突破的地方......防线单薄,他们也不会料到我们会发起突袭。因此,充分利用敌人毫无防备的因素,在敌机不能起飞的气候下发起突然袭击,我们就能指望取得迅速突破。”希特勒要“决心不顾一切地推行这项计划”。他的计划不可谓不大胆,如果他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做后盾,或许他能成功。但是他没有。  为实施这个计划,德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建立“人民近卫军”的命令,应征年龄从16岁到60岁,很快召募大批新兵,在经过6至8周的短期训练后,调往西线,加入了攻击部队。12月初,德军共集结了20个师,由B集团军群司令莫德尔元帅指挥。右翼是狄特里希指挥的第6SS党卫装甲集团军,辖有4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大约有640辆坦克。中路是曼特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辖有3个装甲师、4个步兵师。大约有320辆坦克。左翼是布兰登堡指挥的第7集团军,辖4个步兵师。其任务是负责掩护第5装甲军团的侧背,保障中央进攻。  德军在进攻前实施了“格赖夫”的作战计划。“格赖夫”一词在德语中指神化中那种鹰头狮身长有翅膀的怪兽,如果就它在盟军中造成的巨大而惊人的混乱而言,这个名子取得十分恰当。德军组织了一支约2000名的会讲英语的突击队,由党卫军中校斯尔策尼指挥。斯尔策尼善长冒险,曾使用滑翔机从一个山顶监狱搭救出墨索里尼。斯尔策尼的突击队扮成美军,乘坐美军的吉普车深入盟军防线内部,他们分成小队到处切断电话线,倒转路标,使守军的预备队走错方向,挂上红布条表示路上埋有地雷,尽其所能地制造混乱。美军被这少数德国兵的活动扰得惊恐不安。为搜索这些德国小队,许多交通线不能通行,50万美军士兵只要在路上相遇就互相盘问,几百名士兵在答覆问题时因使人感到怀疑而被拘捕,连身为集团军总司令的布莱德雷也不例外。然而,这一计划的第二步,即用一个完整的装甲旅,驾着美式坦克,穿着美军制服,长驱直入并占领马斯河桥的设想却未能实现。12月16日,德第66军的一名军官,在从军部驾车去前线时被俘,随身携带的几份该计划的作战命令落入美军手中,从而使美军及时作出了反应。  对于德军将在四年前(1940年)发动了“闪电战”,使唤英法这战线迅速趋于崩溃的阿登地区 实施一场新的攻势,盟军高级司令部茫然 无知。蒙哥马利说,“目前敌军在所有战线上都在打防御战;他们的处境已不可能使唤他们发动大 规模的进攻战了。”盟军司令部非常乐观 地制订着下一个莱茵河地区的进攻计划。  12月16日,德军在深雾的掩护下发起了进攻。第6装甲集团军左翼在洛斯海姆突破了美军防御 后,迅速插向斯塔佛洛;其右翼和中部的 进攻受到了美军的顽强抗击,久攻不下,16日至17日夜间,德军为配合正面进攻部队达到突 破,在第6装甲集团军的第1党卫队装甲军 进攻方向上的里吉山地区空降了一支千人的伞兵队伍,企图向东推进与正面攻击的部队会合。但美 军第5军立即歼灭了这股空降部队,避免 了正面防御部队腹背受敌情况的发生,使唤其能补入坚强防守,迟滞敌装甲师的进攻。战斗至12 月18日,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中部和 右翼的进攻行动基本被阻止住。  第5装甲集团军的右翼第66军突破了美军第106师和第14骑兵大队防守的阵地,并在17日 发起的一次钳形攻势中,围歼了美军第1 06师的两上团,使唤美军遭到了1944至1945年欧洲战场上的最严重的损失。德军第58 装甲军和第47装甲军在第66军的南侧 进攻。17日,第47装甲军的第2装甲师在克勒伏火车战突破了克勒夫河,进展较快,美军被迫 退守巴斯托尼和诺维尔一线。第7集团军 使用了4个师实施进攻,其右翼战斗力较强的第5伞兵师也在17日越过了克勒夫河,但其中部和 左翼进攻的各师,在美军的顽强阻击下, 前进缓慢。  20日,第5装甲集团军占领的乌法利兹,诺维尔。而两侧的第6装甲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的攻势 行动远远落后,整个战线形成了一个凸角 态势。希特勒决定把原计划由第6装甲集团军但任的主要进攻任务交给哈。冯,曼陀菲指挥的第5 装甲集团军,企图迅速攻占马斯河畔要地。  美军在阿登防线上只有第8军的四个师防守。然而在战斗打响后的开始两天里,还并没有完全意识 到问题的严重性。第1集团军仍意图以第 5军加紧对德军北面战线上的鲁尔水坝地区发动攻势。直到18日晨,发现德军第1党卫队装甲师 已穿过斯 洛佛塔,逼迫了集团军司令 部,第1集团军才迅速后撤指挥机构,调整部署以加强防御。同日,盟国远征司令艾森豪威尔也将 两个后备师派往前线。具有决定意义的 是,后备的美军第101空降师19日晨到达了巴斯托尼,并成功地粉碎了德军德勒尔装甲师和第 26师的进攻,顽强地扼守着阵地,促使 这个地区以后变成了盟军发动决定性反攻的跳板。19日,美军第9集团军的第7装甲师随第30 师南下圣维特进行增援,第3集团军的第 10装甲师则北上进入受威胁的地区。到20日,当面防守的美第1集团军已基本制止了德军在南 北两个“肩膀”上的进攻行动,而巴顿将 军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和美军的第9集团军分别从南北两个方向上向战场接近。盟军战线垢重新 调整,使自己开始逐渐摆脱了被动不利的 局面。  德军曼陀菲尔指挥的第5装甲集团军的左翼部队在20日包围了巴斯托尼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和 第9装甲师后,德勒尔装甲师和第2装甲 师又继续向巴斯河沿岸的纪韦与迪囊方向发展进攻。22日,德勒尔装甲师占领了圣于贝尔,第2 装甲师也攻占了乌特维尔,德军使用预备 队第9党卫队装甲师和第15装甲榴弹师在乌特维尔及以东地域加入战斗,以加速冲处巴斯河畔。 第66军和第58装甲军在圣维特及其以 南地区发动了新的强大攻势,迫使南下增援的美军第7装甲师和继续坚持防守的第106师的部队 后撤。德军第6装甲集团左翼第1党卫队 装甲师力图从南面包围列日,阴孤军突进,到达了斯塔佛洛地区。其先头纵队是臭名昭著的“派佩 尔战斗队”,它在向前推进中执行希特勒 的所谓掀起一个“恐怖的浪潮”的命令,用机枪屠杀了几批已经解除武装的美军战俘和比利时平 民。这种灭绝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是这次战役 的最黑暗一幕。德军南面战线上的第7集团军只有右翼的第5伞兵师在20日后能继续向前推进, 并构成了对美军防守的巴斯托尼的合围。  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从12月22日起进行反攻。其第12军击退了当面德军的进攻,并迫 使德军第7集团军的第80军转入守势。 第3军指挥所属第26、第80步兵师和第4装甲师,积极地执行巴顿发出的“迅猛前进”的命 令,全力以赴地解救巴斯托尼之围。从整个 战役来看,德军如果攻占了巴斯托尼,守住南翼,并及时向突破地区增调能征善战的部队,那么仍 有可能利用第5集团军各装甲师所达到的 有态势继续发展。一旦德军到达了马斯河,就仍有可能使唤落后的德军第6装甲集团军等调头北 上,重新运动起来,构成战役的新突破,增 大对盟军的压力和威胁。美军第3军在雪地里奋力北进,24日开始向包围巴斯托尼的德军外围阵地实 施进攻。巴斯托尼附近地区的地形易守难 攻,德军第5伞兵师、第26师进行着顽强抵抗,辛夺取每一个村庄,每一片树林。25日,美军发 现纳夫夏至巴斯托尼公路方向上的德军抵 抗较弱,于是,集中第4装甲师在西南至东北轴线方向实施突击,26日下午,第4装甲师所剩无 几的谢尔曼式坦克终于突破了德军在巴斯 托尼南部的防线,与坚守部队胜利会合。电影《巴顿将军》中,巴顿指挥部队在白雪茫茫的山 陵起伏的道路上前进,并昼夜与敌在丛林 与房屋地区激战,就是反映的这一史实。  在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的突击正面上,美军建立了由第2、第3装甲师和第75、第84步兵组成 的攻击集团,由绰号“闪电手”的美军少 将柯林斯指挥,向进攻的德军先头部队进行反击。23日,美军从北面向德军第2装甲师发起了攻 击,使唤其被迫分成两部分组成防御,并 阻止了德军第58装甲军和第9装甲师的进攻。24日,德军的德勒尔装甲师在推进到马斯河畔的 迪囊以东3英里左右的地方,也被迫转入 防御。这一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晴,盟军的飞机大批出动,对敌人运输道路进行地毯式轰炸,使唤 德军供应机构几乎瘫痪。  德军在巴斯托尼的失败对于罗什福尔与马斯河之间的这一作战地区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使唤突出的 德军装甲师腹背受敌,补给困难,陷入无 力发展的被围境地。25日以后,德军又重新开始了对巴斯托尼的争夺战,许多师陆续被调到这一 地区投入攻城战,兵力曾一度达到两个军 部,9个战斗师。第6装甲集团军也被迫将部分兵力拨给第5装甲集团军。至此,德军的阿登战役 进攻计划遭到彻底失败,巴斯托尼防御战 成了盟军整个防御计划取得胜利的决定性环节。1945年1月3日,盟军在整个西线上开始了新 的进攻,摧毁了德军对斯托尼的攻城行 动,并最终加速了西线战场上的德军瓦解。  美第3集团军和德军至1月29日的伤亡情况:  第3集团军 德军  阵亡 14,879人 击毙 96,500人  受伤 71,009人 击伤 296,000人  失踪 14,054人 俘虏 163,000人  非战斗性伤亡 73,011人  总计 172,953人 总计 582,500人  阿登战役-----德军计划  集中三个集团军的兵力在长达125公里的正面上实施进攻。第6党卫队 装甲集团军拥有9个师(其中个装甲 师)在右翼、第5装甲集团军拥有7个师(其中3个装甲师)在左翼实施突击,突破由美军第1集 团军的第99、第106、第28师防守 的、从艾弗尔山到蒙绍的纵深不大的防御阵地,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 立桥头堡,尔后再通过布鲁塞尔攻占安特 卫普港,切断美军第1集团军和英军第21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第7集团军拥有7个师(其中1 个伞兵师),将进攻卢森堡 地区,抵抗 来自南面和西南面的攻击,保护两个担任突击的装甲集团军翼侧;另以6-7个师但任预备队。整 个战役企图完成歼灭盟军25-30个师 的任务,制造第二个敦记得尔克,稳定西线形势。盟军仍然不能使用安特卫普港,他们想迅速突破西壁防线的企图也告失败;所以,希特勒现在开始为他梦寐以求的西线攻势制定详细计划 [ 注:据威尔莫特说,10月8日,约德尔向希特勒呈送了一份关于11月底阿登地区向阿姆斯特丹发动攻势的计划草案。 ] 。首先,他估计对了,盟军拥有七十个师,不可能在将近五百英里长的战线上处处都坚守;第二,希特勒指望十一月的天气能结束敌人享有的绝对空中优势,或者至少在德军发动攻势时能大大削弱这种优势。因此,希特勒急切地要赶在冬季开始天气转晴、敌军恢复空中优势之前,发起进攻。他没有征求西线部队司令的意见——事实上也没有跟他商量,就跟德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一起定下了进攻的基本原则。  由于进攻必须在现有部队很有把握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因此就有必要选择一个敌军地面部队——无论是第一线部队还是预备队——比较薄弱的地段。突破后还要继续扩大战果,直到整个西线局势转而对德国有利。在对西线部队作了彻底的检查,并经过周密准备之后,希特勒关于从西壁防线阵地向敌军防线薄弱地段发动大规模进攻的计划已很有眉目,终于选择了艾弗尔为突破地段,安特卫普港为最后目标。  十一月三日,约德尔代表希特勒,在莫德尔陆军元帅司令部向西线部队司令、B集团军群和第五装甲集团军发布指令时解释说,攻势必须在现有部队肯定能够取得突破的地段发起。他接着告诉他们,蒙绍-埃希特纳赫地段(艾弗尔)已被选定为最适合进攻的地段,因为那里的敌军已在过去的正面进攻中蒙受了重大损失,力量比较薄弱。而且,该地段的敌预备队已调至第一线附近,补给情况也朝不保夕。因为这个地段敌军的防守兵力相对较弱,又加之敌军不会料到德军会在这里发起进攻(即使真的料到也会不以为然),所以只要进攻完全出敌不意,天气又不利于空中行动的话,德军是可能迅速突破的。突破将使德国装甲部队赢得主动权。尔后,这些部队迅速向前推进,在马斯河畔的列日与那慕尔之间建立桥头堡,再通过布鲁塞尔向西边的安特卫普港快速挺进。可想而知,德国装甲部队只要一渡过马斯河,就可切断那些经由马斯河流域的美国第一集团军的后方交通线。德国装甲部队一到达布鲁塞尔-安特卫普地区,英国第二十一集团军群的后方交通线也会受到威胁,要是安特卫普港失守,这些交通线同样会被切断。  敌军还没有完全整顿好这个效率很高的港口,虽然它对敌军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这只是个时间问题。到那时,他们仅凭着通过安特卫普港运进来的人员、武器、补给品,就能摧毁德军防御 [ 注:梅里安写的《阿登战役》(以下简称梅里安著作)第208页:攻势的开始时间取决于希特勒的忧虑,即:盟军可能很快恢复阿姆斯特丹港的工作秩序,因而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在人员、物资上的优势。正是由于这种忧虑,希特勒才将攻势的开始时间定在11月中旬。 ] 。要是夺取60年前,

求二战德国将领名单。(只要名字不要简历越多越好!)

卡尔·阿尔门丁格,马克希米利安·德·安格利斯,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赫尔曼·巴尔克,贡特尔·布鲁门特里特,费德尔·冯·包克,.艾伦弗雷德·博格.埃里希·布拉登贝格.瓦尔特·冯·勃劳希契,恩斯特·布歇,提多尔·布西,库特·冯·德·谢瓦勒里,伯梅,约翰尼斯·布拉斯科维茨,爱德华·迪特尔,弗里德里希·多尔曼,海因里希·埃贝巴赫,尼古拉斯·冯·法尔肯霍斯特,汉斯·古斯塔夫·费尔比,赫尔曼·弗尔特希,马克希米利安·弗里特·皮可,弗里德里希·弗洛姆,斯威朋贝格·冯·盖尔,海因茨·古德里安库特·海斯瓦尔特·哈姆约瑟夫·哈尔佩威廉·哈斯格特哈德·海因里茨瓦尔特·海茨

二战德国将领

德国高级将领表(至上将) 帝国元帅: 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令 陆军元帅: 李斯特(1880-1971)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2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 莫德尔(1891-1945) 1944年3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凯特尔(1883-1946)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最高统帅部参谋总长 布施(1885-1945)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6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北线总司令 隆美尔(1891-1944) 1942年6月22日授元帅衔,曾任德意志非洲军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 舍尔纳(1892-1973) 1945年4月5日授元帅衔,曾任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保卢斯(1890-1957) 1943年1月30日授元帅衔,斯大林格勒战役第6集团军司令 冯-赖歇瑙(1884-1942)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1941 -1942年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里布(1876-1956)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C集 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曼斯坦因(1887-1973)1942年7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冯-龙德斯泰特(1875-1953)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魏克斯(1881-1954)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B集团军群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东南线总司令 冯-博克(1880-1945)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 冯-布劳希奇(1881-1948)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1938年-1941年曾任陆军总司令 冯-勃洛姆堡(1879-1946) 1936年4月20日授元帅衔,1933年-1935年曾任国防部长,1935年-1938年战争部长 冯-维茨勒本(1881-1944)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D集团军群总司令、西线总司令 冯-库希勒(1881-1968)1942年6月30日授元帅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莱斯特(1881-1954) 1943年2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冯-克鲁格(1882-1944) 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西线总司令 空军元帅: 里希特霍芬(1895-1945)1943年2月16日授元帅衔,秃鹰军团司令,曾任第8航空军司令、第2、第4航空总队司令 米尔希(1892-1972)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5航空总队司令、航空部部长 斯佩尔(1885-1953)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3航空总队司令 凯塞琳(1885-1960)1940年7月19日授元帅衔,曾任第1、第2航空总队司令、空军南方军区司令、西线和南线总司令 冯-戈勒姆(1892-1945)1945年4月25日授元帅衔,曾任第6航空总队司令、空军东方军区司令、二战结束时空军总司令 海军元帅: 雷德尔(1876-1960)1939年4月1日授元帅衔,曾任海军总司令 邓尼茨(1891-1980)1943年1月30日授元帅衔,曾任潜艇部队总司令、海军总司令 一级上将 冯-法尔肯豪斯特 (1885-1968)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21集团军(挪威)司令、拉普兰集团军司令 约德尔(1890-1946)1944年1月30日授衔,最高统帅部作战厅厅长 贝克(1880-1944)1938年10月31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勃拉克维茨(1883-1948) 1939年10月1日授衔,曾任波兰德军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古德里安(1888-1954) 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代参谋总长 多尔曼(1882-1944)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7集团军司令 狄特尔(1890-1944)1942年6月1日授衔,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 劳斯(1889-1956)1944年8月15日授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 伦杜里克(1887-1971)1944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库尔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 莱因哈特(1887-1963)1942年1月1日授衔,曾任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鲁奥夫(1883-1967)1942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林德曼(1884-1963)1942年7月3日授衔,曾任第18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魏斯(1890-1967)1944年1月30日授大将衔,曾任第9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 冯-麦肯森(1889-1969)1943年6月6日授衔,曾任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第14集团军司令 斯特劳斯(1879-1973)1940年7月19日授衔,第9集团军司令,东岸总司令 斯特莱克(1884-1973)1943年1月31日授衔,第11军军长 蔡茨勒(1895-1963)1944年1月30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耶尼克(1890-1960)1944年1月30日授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 冯-萨尔姆特(1888-1962)1943年1月1日授衔,第15集团军司令 冯-舒伯特(1883-1941)1940年7月19日授大将衔,曾任罗马尼亚德军总司令、第11集团军司令 冯-阿尼姆(1889-1962)1942年12月3日授衔,曾任第5装甲军军长、突尼斯集团军群司令 冯-弗里契(1880-1939)1936年4月1日授衔,曾任陆军总司令 弗洛姆(1888-1945)1940年7月19日授衔,国民自卫军司令 弗雷斯纳(1892-1971)1944年7月1日授衔,曾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哈普(1887-1968)1944年4月1日授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 海斯(1881-1943)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15集团军司令、第17集团军司令、C集团军群参谋总长 海因里茨(1886-1971)1943年1月1日授衔,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威斯图拉集团军群司令 哈尔德(1884-1972)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陆军参谋总长 霍普纳(1886-1944)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霍特(1885-1971)1940年7月19日授衔,曾任第3装甲集群、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 胡比(1890-1944)1944年4月20日授衔,曾任第14装甲军军长、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 斯图登特(1890-1978)1944年7月13日授衔,曾任第11航空军司令、H集团军群司令 乌德特(1896-1941)1940年7月19日授衔,空军技术总监   上将 拜尔克(1893-1982)1943年11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第48装甲军军长、第4装甲集团军司令、第6集团军司令 勃鲁门提特(1892-1967)1944年4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西线德军参谋长、空军第1伞兵集团军司令 奥伯里奇(1886-1944)1941年2月15日授上将衔,曾任陆军办公厅主任、国民自卫军副司令 冯-曼妥菲尔(1897-1978)1944年9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大德意志”师师长、第3装甲集团军司令、第5装甲集团军司令 冯-斯图尔普纳格尔 (1886-1944)1939年4月授上将衔,曾任第17集团军司令、驻法军事总督 冯-法尔肯豪森 (1878-1966)曾任中国国民政府军事顾问,第4军区司令、驻比利时军事总督 冯-菲尔吉贝尔 (1886-1944)最高统帅部通讯处处长 海军上将: 卡纳里斯(1887-1945)1940年1月1日授上将衔,曾任军事谍报局局长 党卫军一级上将: 迪特里希(1892-1966)1944年10月授衔,曾任SS第1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SS第6装甲集团军司令 豪塞尔(1880-1972)1944年7月授衔,曾任SS第2装甲师师长、SS第1装甲军军长、B集团军群司令、G集团军群司令

二战德国陆军总司令是谁

二战爆发至莫斯科战役结束,德国陆总司令是布劳希奇,战役后他被希特勒撤职并突出现役,陆总一职由希特勒接任。1945年4月29日,希特勒自杀前夕,任命为A集团军群司令舍尔纳为德国陆军总司令。

二战中,德国宣布投降后,为何还与苏联之间发动了大战

1945年4月30日,柏林。 苏军经过惨烈的巷战,攻占了柏林的国会大厦。德国元首希的总理府已经在苏军的炮火覆盖之内。 下午3点30分,德国元首在总理府的地下室自杀,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也吞下了毒药,此时二人的婚礼刚举办完两天。他们的尸体被抬到花园,浇上汽油,在大火中化为灰烬,一代独裁终于离开人间。 但是,战争还没有结束,德国元首在自杀前,并没有明令指示德军投降。后来还是接任的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在希自杀八天后,宣布德军全线投降。不过,领兵在外的部分德军将领,并没有听从这一命令。 当时德军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驻军,主要是中央集团军群,有超过90万兵力、9700门火炮和追击炮、1800多辆坦克和突击炮、1000多架飞机,战斗力极强,而且成建制。 军队最高指挥官舍尔纳元帅,在元首希自杀后没有投降,在邓尼茨下达命令后依然没有正式投降,而是坚持与苏联作战,即布拉格战役。因为这些德军并不想落入苏军手中。 苏德在二战期间的战况过于惨烈,大量年轻的苏联小伙子们,命丧德国人之手,所以苏联人对德国人极为仇视。他们一旦投降苏军,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后来很多投降苏军的德军,被扔到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挖矿、种土豆,甚至在劳改营里受尽折磨。 所以,舍尔纳元帅最初的方案是死守布拉格,坚决抵抗苏军,等待英美军的到来,向英美投降,这样结局会比较好。 但是,苏军的日夜兼程,猛烈进攻,打破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布署。苏联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中,近卫坦克第3、4集团军和各步兵兵团在三个昼夜内,行军100多公里,从柏林附近开至德累斯顿。 苏联的乌克兰第二方面军也在短时间内,变更部署方案。全军整修武器和技术装备,补充油料和弹药储备。 两大方面军对德军实施了合围。同时,德军死守的布拉格,也爆发了人民起义。在起义军与合围苏军的里应外合下,德军弹尽粮绝,腹背受敌,只得向苏军投降。 最终德军有超过80万被俘,其中还包括60名将军。 只有元帅舍尔纳带着几个师的兵力逃到了美占区,向美军投降。但是没想到,美军根据《雅尔塔协定》的相关规定,又将他们"打包"归还给了苏军。相当于德军最后的负隅顽抗并没有起到作用。 后来还是在多方运作之下,元帅舍尔纳才被遣送回了德国,在西德蹲了4年监狱后,得以平安终老。但大部分的德军士兵,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在这场战役,苏军和捷克游击队员也损失极为惨重,伤亡超过了14万人。反而让苏联人的仇恨又增添了一笔。 估计要是舍尔纳元帅和中央集团军群,早知道是这个结局,可能就直接投降了。

二战德军投降后遭遇了什么样的结局

柏林被苏军攻克后,德国政府没有立即投降,盘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最后一个【舍尔纳将军指挥】德军集团军还在抵抗。1945年5月11日苏军围歼了该集团军,至此,欧洲战场上作战结束。德国陆军元帅舍尔纳,他在二战时指挥过好几支部队,而最后他和苏军对抗而不投降是因为他想去照美军。那支部队的番号是A集团军群,相关资料请去百度百科查一下舍尔纳这个人,那里讲的详细,有助于你更好的理清思路(这部分历史太乱了!他那个A集团军群改过好几次番号,A这个番号只是保持时间最长的)打字不易,望采纳,谢谢!

二战时期德国名将:冯·克莱斯特的生平事迹简介

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1881年8月8日-1954年),一战、二战时期德国军官。  1881-1921年 在德国历史上,克莱斯特家族被誉为剑与琴、天才与智慧、伦理道德与节俭质朴的化身。克莱斯特的高祖父是腓特烈大帝麾下的元帅,其子孙历代都有忠勇军人。但克莱斯特本人却并不是出身于军人家庭。他于1881年8月8日出生在布劳恩费尔斯的一个教授家庭。高中毕业后,克莱斯特被送往野战炮兵第3团任见习军官,一年之后晋升少尉。1906年任营副官,一年后任团副官,1910年晋升中尉,并考入军事学院受训。 1912年,克莱斯特被派到驻卡塞尔的骠骑兵第14团任职。1914年,在担任驻但泽近卫骠骑兵第1团的上尉连长时,曾参加了坦能堡会战。1916年任职于第17军司令部,一年后任近卫骑兵师首席参谋官。该骑兵师于1917年11月被调往西线,曾参加过兰斯、香比尼与马斯河等地的战斗。 1918年德意志帝国崩溃,克莱斯特上尉加入义勇兵团,后投奔国防军步兵第6指挥部,1921年7月晋升少校。 1922-1942年 1922年起在汉诺威的骑兵学校任战术教官,1926年晋升中校,1928年任驻布雷斯劳骑兵第2师参谋长,次年任第3师参谋长并晋升上校。1931年任驻波茨坦步兵第9团团长,次年任骑兵第2师少将师长,希特勒掌权后不久即晋升中将。 1936年,由于扩充军备,克莱斯特晋升骑兵将军,任驻布雷斯劳的第8军军长。1938年,因其反对国社党的行为而被免职。后来,根据1939年至1940年度的动员计划,克莱斯特重新入伍并被任命为赖歇瑙的第10集团军属下的第1装甲军军长。 战争中,克莱斯特的装甲部队迅速突破了克罗伊茨堡以东的波兰防线,在拉多姆附近包围了波兰的军队并同北来的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会师。装甲部队独立作战获胜,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在1940年实施西方攻势的时候,以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为突击主力。5月10日,攻击开始,鲍克的B集团军群猛烈地冲向荷兰与比利时的阵地,荷兰军队立即崩溃。克莱斯特的部队也经过卢森堡和南比利时向前突进。6月9日,克莱斯特在贡比涅突破敌人阵地,两天后到达马恩河并继续向南越过里昂而到达伊泽尔河。战役于6月22日胜利结束。克莱斯特在战役中获得骑士十字勋章,并晋升上将。 为实现希特勒控制巴尔干半岛的企图,李斯特的第12集团军集结于保加利亚西部边境。克莱斯特的第1装甲兵团就配属于该军团。1941年4月8日,克莱斯特部越过南斯拉夫边境,经尼什向贝尔格莱德突进;4月12日,魏克斯的第2集团军所属装甲部队南下该地,迫使南斯拉夫军队倒戈投降。4月23日,希腊军队投降,克莱斯特于27日进入雅典,突进伯罗奔尼撒,大败欲登船逃脱的英国远征军。继之,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奉调马不停蹄地开往罗马尼亚。 在东方战役的第一周内,第6集团军和克莱斯特的装甲兵团到达罗夫诺和卢茨克地区。苏军布琼尼元帅以其2400辆坦克同克莱斯特的600坦克相对抗,竟坚守不住而被迫退却。 克莱斯特所部又向南方突进,到8月24日,整个第涅伯河以西直到河口的地区就都落入德军之手。当会战于9月26日结束时,共有65万红军被俘,884辆苏军坦克被缴获。 当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指向克里米亚时,克莱斯特所部在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实行强行渡河,歼灭苏军5个师,并在亚速海会战中与第11集团军共同歼灭苏军两个集团军。 由于苏军强有力的反击,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龙德施泰特上将元帅被迫撤出罗斯托夫。希特勒命令停止撤退,并将龙德施泰特上将免职,以赖歇瑙接替,而赖歇瑙也守不住原来的阵地,被迫退至米阿斯河一线。 1942年9月9日,希特勒将与他意见不合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李斯特元帅免职,自个瞎指挥了三个月之后才命令克莱斯特继任该集团军群总司令。之后,克莱斯特晋升元帅。 1943-1954年 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失败、第6集团军投降以及苏军向纵深突破,逼迫克莱斯特部后撤。1943年3月底,A集团军群又在哈尔科夫与塔甘罗克一线占领新阵地。由第6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第8集团军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曼施坦因任司令。该集团军群在遭到苏军不停的反击之后,于8月间被迫退至第涅伯河一侧。 1943年9月中旬,由新的第6集团军和第17集团军编成了一个由克莱斯特指挥的A集团军群。在损失严重的情况下第6集团军得以顺利地撤至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第17集团军也转移到了克里米亚半岛的刻赤,并坚守到了1944年4月,终因兵力消耗过大而被迫后撤。 1944年3月30日,克莱斯特和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到贝希特斯加登并解除了他们的职务,接替他们的是莫德尔和舍尔纳。 克莱斯特最初退居于西里西亚过著安静的日子。当战争逼近德国边境时,他又迁居到下巴伐利亚的米特费尔斯。 战争结束之后,克莱斯特被美国宪兵逮捕。1946年,他被引渡到南斯拉夫,以战犯罪被判刑15年;1948年又被引渡到苏联,并被判刑25年,关押在莫斯科监狱的单人牢房里。1954年,被转移到弗拉本米罗夫卡的将官俘虏营,同年秋天死在那里。

二战末期的布拉格起义:德军为何疯狂镇压布拉格市民的起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胜利日即将到来之际,1945年暮春5月,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爆发了反德起义。这是继华沙和巴黎之后,又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都对第三帝国发起的抗争,更是二战爆发之前便遭纳粹德国蹂躏的捷克民族的总爆发,一种爱国主义情绪的总爆发。虽然发生在欧战的最后时刻,但这场起义“犹未为晚”:布拉格的人们赶在外来强援到场之前,解救了自己的城市。 那么,这场起义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强弩之末的德军为何疯狂镇压布拉格市民的起义?近在眼前的盟军为何拒绝施以援手?危难时刻,一支第三方势力因何给予起义者短暂的帮助,又为何迅速离开?最终,德军与起义者达成了怎样的停战协议? 布拉格,波希米亚的明珠,全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坐落在静静流淌的伏尔塔瓦河畔。千年来,这座城市因地处欧洲大陆中心的特殊位置而不断受到历史风暴的冲击。 1939年3月,希特勒指挥德军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从而将捷克变为所谓“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至于斯洛伐克,则成了名义上独立的傀儡国。 3月10日这一天,德军机械化部队隆隆驶上布拉格街头。生活在布拉格的人们震惊异常,但女人们只能掩面哭泣,男人们也只能挥挥拳头而已。 沦为占领区的日子是极端难捱的,捷克人被剥夺了主权国家公民的尊严与自由,田地里培育的谷物优先供占领军享用,工厂里生产的工业品被德国占有,而当一个德国人——莱因哈特u2022海德里希,在捷克境内被刺杀后,这个国家甚至付出了整个利迪策村庄被屠戮的代价。 但改变即将来临,当这样的时光过去了整整6年,二战进入最后一个年头时,长久生活在屈辱中的捷克人,终于感觉到春天就要来了。 盟军在诺曼底成功登陆后,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全欧洲发布公告:“欧洲的人民,尽管最初的攻势可能没有发生在你的国家,但是你们获得解放的时刻已经为时不远了。”这番令人激动的演说同样传到了捷克,传到了布拉格。 时至1945年春,西方盟军和东方苏联红军正不断逼近的消息越传越广,而且捷克人还听到了自己的骨肉同胞正在浴血奋战的消息:在西线,捷克斯洛伐克第1装甲旅正在围攻敦刻尔克;在东线,据称有16000名捷克战士正在红军序列中向祖国推进。 到了行动的时候了!这时,在捷克全境内散布着许多规模不等的游击队,经过联络和协调,这些抵抗者联合发起了一场“铁路之战”,其核心内容是破坏铁轨、德国军列和火车站,也顺便袭击公路。这些破坏活动是如此有效,以致德国人只能在一个星期里的某天某时段使用铁路。 与此同时,东欧地区的战局正发生着日新月益的变化。苏联红军在这年春天连续解放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和斯洛伐克大部分地区,紧接着第1乌克兰方面军自北面向布拉格推进,而第2和第4乌克兰方面军则向捷克腹地进攻。 在这两大攻击集团之间,由舍尔纳元帅指挥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余部仍负隅顽抗,幻想着能达成“构筑德国本土南翼防线”的目标。但此时,其麾下的德军第8、第17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都已遭到极大削弱,士兵的战斗意志大打折扣,实在看不到什么胜利的希望。作为统帅的舍尔纳对此当然有清醒的认识,他的打算是“能打就打,不能打就走”,万一形势不利,就依托当地的铁路网,把有生力量向西撤出捷克斯洛伐克。而能够依托的铁路网的中枢,就是捷克首都布拉格。 此时在布拉格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一股反抗的暗流正在涌动着。随着战场形势的变化,占领者的暴行正在变本加厉,捷克人清楚地知道,除了战斗,别无选择。在共同的使命召唤下,两股持不同政见的力量走到了一起,这就是左翼的捷克民族委员会和右翼的民族社会党,两者决定“拧成一股绳”,合力抗敌。 在紧张的起义准备阶段,突然传来一则不准确的消息:盟军已经出现在布拉格城郊!于是欣喜若狂的市民们纷纷涌上街头,准备欢迎解放者进城。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有德国人冷冰冰的枪口。 看着城市道路上的异样景象,驻布拉格的德国最高军政长官卡尔u2022赫尔曼u2022弗兰克从4月30日到5月1日连续发出威胁,他在广播中宣称将“无情报复”任何可能的起义,而参与起义的人都将“淹没在血海里”。弗兰克的话并非虚声恫吓,此人正是1942年利迪策村惨案的策划者。 但侵略者的威胁只收到了相反的效果,起义的决策层商定:是行动的时候了! 5月5日清晨,位于维诺赫拉茨卡大街的布拉格广播电台照常开始晨间播音,“现在6点整。”播音员照例用捷克语这样说道,但在说到“6”时,他悄然使用了德语单词,没有什么人注意到这个细节,而这正是起义开始的暗语! 很快,由帕利茨卡和瓦尔特上尉带领的一批首都警察便冲进了电台大楼,他们都是民族委员会的人,而布拉格起义的第一枪就在争夺电台的战斗中打响了! 此前,弗兰克派出90名全副武装的党卫队士兵把守电台大楼,但他们很快被击溃。当听到电台大楼外骤然响起的枪声后,那位发出暗语的播音员开始向所有能够收听到广播的人大声疾呼:“唤醒所有的捷克人,立刻参与进来,唤醒所有的捷克人!” 更多的捷克人被唤醒了:从这天中午开始,武装起义者相继消灭了电台内的德军,又攻占了盖世太保总部和捷克秘密警察总部;手无寸铁的市民们同样行动起来,捣毁德国标识,焚烧纳粹旗帜,甚至攻击落单的德国兵以夺取武器。 随着德国人任命的傀儡市长约瑟夫u2022菲茨纳在惶恐中向民族社会党表示忠诚,起义看起来顺利得异乎寻常。但困难被低估了。战至傍晚,缺乏重武器的起义者未能攻下城里的德军兵营据点,而驻扎在布拉格附近的德军已经得知了所发生的一切。 于是5日晚上,形势悄然发生了变化,起义者在最初的混战中所取得的优势正在逐步丧失。 德国人自6日清晨便开始猛烈反击。对于德军来说,布拉格的得失绝不仅仅具有象征意义,前面说过,只有确保这个铁路和公路交通枢纽的安全,才能确保中央集团军群的残余部队可以在必要时快速向西运动,向盟军而不是苏联红军投降。因此,布拉格城外就近的德军紧急行动,企图迅速扑灭起义。 攻向布拉格的德军既有陆军的正规部队,也有种族成分不一的武装党卫队,其中攻击最卖力的当属一支名叫“瓦伦施泰因战斗群”的党卫队,有数千人之众,作战狂热,手段残酷。。 在城里,起义组织者已发表“告全体国民书”,要求消灭傀儡政府,推翻所谓“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保护国”,同时向德军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其无条件投降。同时,他们和普通市民一起,依托街道而战,用能找到的一切材料构筑起临时障碍或道路掩体,希望用推翻汽车和堆放家具等办法来阻挡冲向街道的德国坦克和装甲车。到6日早晨,布拉格人民已经设置了1000余个路障,占据了近一半城区,还将被围德军兵营的水、电、通讯线路全部切断。 但就在此时,城外德军开始了猛烈的进攻。捷克人决心奋战到底,一名亲历者后来回忆:“在布拉格街头,普通市民拿着枪,这种场面是你以前绝对无法想象的。”战斗在每个街区,每条小巷中展开,未经训练的平民用缴获来的武器武装自己,并在战斗中表现出了令人惊讶的勇敢,而临时路障也持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胜利的天平”正在向素质更好、装备更优的德军倾斜。 战至中午,德军“瓦伦施泰因战斗群”夺回了电台大楼,占领大楼的起义者遭到了残酷的处决。好在通过几处藏匿起来的地下电台,起义者仍能够对外广播。 一位名叫威廉u2022格雷格的苏格兰人义务当起了英语播音员,他是一名逃出战俘营的苏格兰飞行员,在起义急需得到外援的情况下,他自愿向西方国家发出紧急呼吁:“布拉格极度危急,德军正用坦克和飞机进攻,我们迫切需要盟军的援助!请立即派来坦克和飞机,帮助我们保卫布拉格。在我广播的楼外,就是狂暴的搏斗!” 不幸的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此时没人能帮助他们,捷克人只能依靠自己。 “保卫布拉格!”格雷格在6日下午再次疾呼,“喂喂喂!这里是布拉格,呼叫伦敦。我现在重复我已经讲了三四次的请求:布拉格在危难中,请提供紧急援助,别让布拉格被毁掉!” 这天晚上,苦苦支撑的起义者终于得到一个好消息:美军已经打到了离这里不远的皮尔森。一股暖流在人群中流淌开来。这个消息是真实的,然而捷克人并不知道,美军的推进只能到此为止了,他们不能再前进一步。 原来,根据美、英、苏三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的协定,解放布拉格的任务交给苏联红军。这样一来,尽管由巴顿指挥的美军第3集团军前部已抵达皮尔森,但却被明确告知:必须原地待命。据说,巴顿将军在皮尔森打电话给艾森豪威尔:“明天,我将从布拉格给你打电话。”后者回答:“噢,不,不!” 既然西方盟军对布拉格起义说“不”,那么起义者的处境也就愈加险恶了。城郊的纳粹党卫队出动火炮和装甲车,向城区突击,城内兵营里的德国人也作“困兽之斗”,而这一时期已经不太露面的德国空军居然也调动多架飞机助战。 古老的布拉格遭到了空中强盗的蹂躏。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拥有难以计数的壮丽历史建筑,从罗马式、哥特式到巴洛克式、洛可可式,无所不包,可惜许多地标性历史建筑就被这一天的空袭夷平,其中包括建成已几个世纪的旧市政大厅。 与此同时,德军似乎仍有余力调来新的部队——此前于4月末奉调进入捷克的武装党卫队第2装甲师,也将部分兵力投向布拉格。该师的“元首”团再加上“德意志”团的一个战斗群,向这座抗争中的城市开来。 就在德国人增派援兵,美国人“袖手旁观”,俄国人兵锋未到的关键时刻,向捷克人伸出救援之手的竟然是一群特殊的俄国人。 这群俄国人,就是所谓的“弗拉索夫集团军”——不折不扣的俄奸部队。“弗拉索夫集团军”又称“俄罗斯解放军”,是由被德军俘虏后叛国的红军将领安德烈u2022弗拉索夫组建的,他网罗了大批红军战俘中的变节者。此前这个集团军追随纳粹德国,成了“法西斯战争机器上的一颗螺钉”,现在第三帝国末日临近,这些人又打起了算盘,显然琢磨着在这个特殊时期“改弦更张”,或许能捞取一点立身之本。 于是,弗拉索夫委派副手谢尔盖u2022布恩亚琴科将军,带着18000人投入布拉格之战,刹那间成为令交战双方都大感诧异的一支奇兵。这时,德军投入镇压起义的总兵力不足4万,而且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弗拉索夫手下的俄国人装备不错,有大炮和坦克装甲车辆,而且个个都是在东线战场上久经“考验”的老兵。这样以逸待劳加入战斗,顿时令两个阵营的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虽然“俄罗斯解放军”的意外加入令起义局面为之一振,但是这种怪异的支援注定无法持久。在起义阵营中,以捷克民族委员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对这些苏联红军的敌人持敌视态度,在他们看来,接受这些人的帮助将贻祸无穷。因此,在部分街区,捷克地下党员开始收缴这些俄国人的枪,打算在战后将他们交给苏联红军。 于是,匆匆来到布拉格的这些俄国人又匆匆离开,8日突围而去,在两天时间里留下了布拉格起义期间隐秘而短暂的一幕。至于弗拉索夫本人,在战后被处决。 惟一的援军离开了,起义者陷入了绝境——弹药已经快要打光了,而且得不到任何补充。与此同时,经过两天猛攻却未取得决定性战果的德国人也产生了动摇。 对此,捷克民族委员会旗下的一名战士安东尼u2022萨姆说得好:“头几天,德军有足够的力量来压制我们,但到了5月8日,他们自己也因为虚弱而害怕了。他们暴怒异常,但也在这种暴怒中被消灭了。” 5月8日这一天,德国正式无条件投降。这也很好地解释了奉命赶来的“元首”团为什么无心恋战,他们所要做的只是尽量带走留在布拉格城内的德国侨民。 在这种情况下,捷克人果断地向德国人提出了停战要求。在中心城区的一片大火之中,双方代表坐下来谈判,并且达成一致:同意停火,德军保证不再破坏布拉格城区,捷克人则许诺城内的德国人将不受伤害地离开。 这是一个体面的可以接受的结果,这是在付出3000余人牺牲的代价,打死近千名德军之后,布拉格起义者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德国人在停火后匆忙离城,布拉格又是捷克人的了。 起义结束的第二天,即德国投降后的第二天,1945年5月9日,苏联红军第3突击集团军开入布拉格,接受了城内民众的热烈喝彩。但是,苏军战士本应向布拉格民众喝彩才是,在他们到来之前,这些普通人已经解放了自己生活的城市! 同一天,冷酷的德国军政长官弗兰克在皮尔森向美军投降,被定为战犯的他一年后在布拉格被处决。至于那支镇压起义者最卖力的党卫队“瓦伦施泰因战斗群”,已经在苏军到达后的第二天,在布拉格西南郊外的树林里全军覆没了。 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徜徉在布拉格的主要街道上,一定会注意到许多镶嵌在墙壁上的金属铭牌,那就是纪念在起义中捐躯的男女老少。如果牺牲者的名字为人所知,铭牌就会刻上姓名、生卒日期以及牺牲时所在的街区;如果没人知道牺牲者的确切身份,铭牌便刻着一句话:“献给无名烈士。”

夜间战斗机的二战夜间战斗机机型

1;德国(资料来源于《航空档案》2008年3A刊) 机型 Bf-110G 4 最大起飞重量 9900千克 空重 5094千克 翼展 16.25米 机长 13.05米 机高 4.18米 发动机 DB-605B(1450马力) 航程 1300千米 升限 11000米 最大平飞速度 580千米/小时 雷达 FG-212或FG220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 武器 机背20mm MG 151或MG FF斜射机炮×2 Bf-110G 4为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重要的一员,虽然Bf-110作为昼间战斗机被证明是失败的。不过Bf-110机身大,适合改装,而Bf-110G 4就是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装备数量最多的夜间战斗机。而斜射机炮可以调节为70度.72度.78度的发射角度,可以增加攻击的灵活性。Bf-110G 4在1943年开始服役,截到1944年处德国夜间战斗机司令部实力达到顶峰时,在其双发夜间战斗机队中Bf-110G 4就占了60%的份额(共320架)。最后Bf-110G 4的总产量为630架,占Bf-110系列总产量的10%,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数字了。 机型 Do 217J/N-2 最大起飞重量 13200千克 空重 10270千克 翼展 19.00米 机长 17.67米 机高 4.80米 机翼面积 56.7平方 发动机 DB-603A(2100马力) 航程 6860千米 升限 11000米 雷达 “明钻”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 武器 机首的7.62mm MG-17机枪×4+MG-FF/M 20mm机炮×4和机背MG 151 20mm斜射机炮×4 Do 217J/N-2是由Do 217E/M发展而来,作为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最强火力的夜间战斗机,已出现就备受关注,但由于已经是双发飞机的设计极限(指体形),导致机动性很差。因此大部分的Do 217J/N-2都被分配到低地国家和斯堪迪纳维亚半岛的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用于重点防空(如:守卫“提尔皮茨”战列舰,虽然最后还是被英国的兰开斯特炸烂了)。 机型 Ju 88G 最大起飞重量 14690千克 翼展 20.13米 机长 16.40米 机高 4.85米 发动机 尤莫213E或BMW801(1880马力) 航程 2300千米 升限 8800米 最大平飞速度 643千米/小时 雷达 Fu-220/218/350/240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 武器 机首7.62mm MG-17机枪×4+4+MG-FF/M 20mm机炮×2和机背MG 151 20mm斜射机炮×2 Ju 88G是由母型Ju 88C(昼间重型战斗机)发展而来,Ju 88G继承了Ju 88系列坚固耐用的优点,非常适合成为夜间战斗机,Ju 88G击落敌机量就占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全部击落量的50%以上,不愧为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最好的双发夜间战斗机。虽然Ju 88G总产量却只有不到355架,但不足的数量所取得的好成绩确是有目共睹的。 机型 He-219“Ow1枭” 最大起飞重量 15200千克 空重 11200千克 翼展 18.50米 机长 15.54米 机高 4.10米 发动机 DB-603E发动机(1800马力) 航程 2000千米 升限 12700米 最大平飞速度 670千米/小时 雷达 Fu-212+Fu-220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 武器 翼根MG 151/MK 108 20mm机炮×2+机背MK-108 30mm 斜射机炮 作为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的第二代夜间战斗机,是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一种专门开发的夜间战斗机,比起Ju 88G .Bf-110G 4. Do 217J/N-2更加专业,被誉为“德国最好的夜间战斗机”(盟军评价),而He-219的研制是为了对付英国皇家空军的“蚊”式夜间护航战斗机。共有26架He-219A-2/R1交付给NJG1。1944 年 1 月 21/22 日的那个夜晚可能是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最悲痛的时刻:两位击落过极多敌机的夜间王牌同时阵亡于与英军轰炸机群进行的大规模战斗中,其中一位的座机就是 He 219A-0。那天当时的德国空军夜间第一王牌,有着 79 架夜间击落记录的第3夜间战斗机联队联队长海因里希.祖.夏彦-魏廷根亲王少校(Heinrich Prinz zu Sayn-Wittgenstein)在马格德堡(Magdeburg)上空驾驶编号为 R4+XM 的 Ju 88C-6 夜间战斗机击落了 4 架英军的“兰开斯特”和“哈利法克斯”轰炸机后座机被击中(来自护航的“蚊”式夜间战斗机或者是英军轰炸机的回击火力不明),跳伞时身体撞到了自己飞机的尾翼上,造成昏厥后未能打开降落伞(丧生过程与 42 年在北非沙漠上空阵亡的德军“非洲之星”马尔塞尤一模一样),坠地身亡,年仅 27 岁。他的 83 架飞机击落战绩在世界夜间王牌中最终排名第 3。而就在不远处的夜空中,第 1 夜间战斗机联队第 1 大队大队长曼弗雷德.莫瑞也在拦截一支前往柏林的英军机群。他的座机是一架 He 219A-0G9+BB(机体流水编号 190070)。在采取“斜乐曲”攻击法成功击落一架英军“兰开斯特”轰炸机后因为转弯不及,与他的牺牲品撞在了一起,双双爆炸起火坠落,莫瑞战死。他的继任者是菲尔斯特上尉,但是似乎使用 He 219 后 NJG1 第一大队的大队长都交上了噩运,菲尔斯特于 1944 年 10 月 1 日的试验飞行中坠机身亡。最后一任队长维尔纳.巴克上尉在盟军地面部队到来之际放弃了一直使用的文洛基地,后撤到缪斯特近郊的汉多夫,之后又撤退到杜塞尔多夫设立基地并且在那里呆到战争结束。He 219 的疵点也许就来自于这些战例,许多人评论它由于追求高速而过于减小翼面,使得水平机动性能较差。如果莫瑞上尉那晚驾驶的是 Bf 110 或者是 Ju 88,很可能就会逃过此劫。但无论如何,He 219 的空中相撞事故似乎在夜间战斗机型中是偏高的。由于高翼载导致降落速度快也导致了多起的起降事故 ,到1944年3月,只有5架He-219还保持作战能力。可能因为德国觉得养不起这种贵族战斗机,最终He-219A系列只生产了268架。 机型 Fw 189A-1 最大起飞重量 3950千克 空重 2805千克 翼展 18.40米 机长 12.03米 机高 3.10米 航程 670千米 升限 7000米 最大平飞速度 670千米/小时 雷达 轻量化Fu-220空用雷达和八木式天线 武器 仅一门在机背的20mm MG-151 斜射机炮 Fw 189A-1是德国夜间战斗机部队最独特的一员,因为本来是侦察机不过空军看好他的耐用性(有记录说Fw189能在一个尾撑被整个打掉都能安全回到基地的战例!)因此德国夜间战斗机司令部决定把Fw189改成夜间战斗机。而Fw 189A-1主要作战对象是苏军的PO-2等双翼机(苏联用这些老飞机执行骚扰德军的任务),并在1944年投入使用,装备驻在罗马里亚的NJG10,不过由于出击机会少,所以改装数量也少。 机型 Ki-45 “屠龙” 翼 面 积 29.00m 自 重 4,000kg 最大起飞重 5,500kg 最大航速 545km/h(高度 3,500m) 续航距离 2,000~2,260km 升限 10,000m 发 动 机 1,050 马力 三菱 1 式(Ha-102)复列气冷14 缸发动机 ×2 乘 员 2 名 武 装 37mm 机炮×1,20mm 倾斜机炮×2 总生产数 不足145架(包括改甲改装的) Ki-45 “屠龙”是日本陆航为了满足远程跨海飞行护航作战,机体为轻合金椭圆形截面的全金属半硬壳结构,平头铆承力蒙皮,座舱有17mm防弹钢板与自封闭油箱在日本飞机中是很少见的。日本陆航认为双发战斗机是一种万能战斗机,不光能为轰炸机进行全程护航,还能与敌战斗机争夺制空权,或携带炸弹攻击地面目标,其研制思路与德国表兄Bf-110一样,当然也是失败作品。在几次特殊的情况下,腊包尔的陆航改装了Ki-45 “屠龙”充当夜间战斗机使用,后来军部觉得作战效能不错,决定生产Ki-45 “屠龙”的专门夜战型。当时日本没有机载雷达,必须依靠地面引导和飞行员目视来截击盟军轰炸机。一旦日本飞行员发现轰炸机,他们就打开 Ki-45 改甲机鼻下方的着陆灯,照亮猎物进行攻击。这些早期的“屠龙”夜战型增加了两挺斜射 12.7 毫米 1 式机枪,安装在原先飞行员和无线电员之间的机身主油箱位置。1944 年初日本战争部担心波音 B-29 即将对本岛进行的战略轰炸以及美国陆军航空队可能选择夜袭方式,急需装备大量夜间战斗机。此时研制新型夜间战斗机已经来不及,鉴于在新几内亚和腊包尔对 Ki-45 改进行改装很成功,航空本部指示川崎开始生产“屠龙”的夜战型。土井武夫决定以 Ki-45 改乙为蓝本研制夜战型,由于日本的机载雷达仍在研制中,所以工作也就局限在重新调整一些仪表和军械的布置上。夜战型被称为陆军 2 式复座战斗机丙型,即 Ki-45 改丙,该型的机鼻更长更尖,内部没有安装任何武器。Ki-45 改丙保留了机腹 37 毫米航炮,但型号改为半自动的 Ho-203,携弹 16 发。最后美国陆军航空队在日本上空被击落的 100 余架 B-29 中,有 2/3 是“屠龙”包办的。如果不是数量的不足和日军人员的低素质,B-29 的损失还要加大。 机型 “月光”(中岛J1N1-S) 翼 面 积 40.00平方 自 重 4.562Kg 最大重量 7.527Kg 最大航速 504Km/h 续航距离 2547~3778千米 上升限度 9320米 发 动 机 中岛 [ 荣 ] 21型 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2(1100马力) 乘 员 2名 武 装 20mm向上倾斜机炮×2+20mm向下倾斜机炮×2 生产数 477架(含2式陆上侦察机改造) J1N1是应日本海军30年代后期根据战场的需要而设计的一种重型岸基战斗机机,在昭和13年(1938年)以13试陆上双发战斗机的名义开发,在0战设计成功后,日本海军又提出了13试陆上双发战斗机应具备0战的速度与格斗能力并有96式陆上攻击机的航程,而且还要装备后座遥控活动机枪塔!!!为此,J1N1设计采用了前缘缝翼和空战襟翼,具有很好的运动性能,但由于J1N使用的遥控枪塔超重而且射击很不准确,所以根本达不到海军的要求,J1N1就失去了战斗机的资格。不过当时海军很缺乏新式陆上侦察机,战场上只得经常借用陆军的侦察机,海军觉得很没面子,J1N1作为战斗机的开发努力失败后,海军看上了J1N1的大航程,所以没有达到陆上战斗机要求的13试陆上战斗机就被海军以2式陆上侦察机的名义在1942年投产服役,成为了海军的陆上侦察机,编号为J1N1-C,不过J1N1-C是夜间侦察机,白天侦察海军依然要依靠陆军的高速侦察机 。JIN1-C服役后,开始在南洋前线执行夜间侦察任务,在夜间搜索海上的敌人舰艇,并且比较胜任,但在1943年3月,台南航空联队251航空队的小园安名中佐突发奇想,提出了在J1N1-C的机身上安装2门向斜上方射击的固定机炮与2门向斜下方射击的固定机炮的构想,小园指出:J1N执行夜间侦察任务经常可以遭遇到美军由大型轰炸机改装的夜间巡逻机或进行夜间骚扰的大型轰炸机,J1N1-C虽然飞行性能好,但因对方装甲坚固,且JIN1-C的活动枪塔射击不准确,无法给予有效打击,不如拆掉枪塔,改为向上或向下射击的固定机炮,这样利用J1N运动能力方面的优势,就可以轻易的在敌机下方或上方用机炮结果对方,而且还能避开对方大部分自卫火力的打击!!! 小园安名中佐这个建议引起了日军的高度重视,于是251航空队获准改装了3架J1N1-C,拆除了机身枪塔,安装了2门向斜上方射击的固定航炮与2门向斜下方射击的固定航炮,1943年5月,改装后的J1N1-C在前线开始了夜间战斗机任务实战测试,改装后的J1N1-C首次投入使用就一连击落了多架盟军大型轰炸机,5月21日夜晚在布干维尔上空1架改造的J1N1-C竟在1小时内连续从后下方击落2架B17。海军得到了J1N1-C改装夜间战斗机获得巨大成功的消息,立即下令工厂生产拆除枪塔安装倾斜机炮的J1N1,给予了J1N1-S的生产编号,1943年8月,新生产的J1N1-S正式成军服役,海军给J1N1-S起了月光这个名称,成了制式夜间战斗机,负责夜间截击任务。J1N1-S月光是日军第一种安装斜炮的截击机,以后有很多2式陆上侦察机(J1N1-C)也被改造成了月光夜间截击机,到1944年底停产前一共生产或改造了477架月光,以后日军海军还把一些银河轰炸机改装成了极光夜间战斗机,还专门设计了双发夜间战斗机电光,但极光与电光并没有投入过夜间实战,月光夜间战斗机是日本海军战争期间唯一大量投入实战使用的夜间截击机。在南洋战场月光投入使用后美军的B17与B24遭受到了很大损失,美军被迫在有月光威胁严重的地区停止使用B17与B24进行夜间巡逻或骚扰,月光拦截轰炸机一般是从下方接近对方轰炸机,然后用装在机身上的机炮向上攻击轰炸机,战争末期月光战斗机也调回了本土参加对抗B29的攻击,月光爬不到B29的高度,但只要月光保持在B29下方比较近的距离飞行就可以利用机身上的上射机炮轰碎B29,可月光爬升到可攻击B29的高度需要时间太长,截击效果不很理想,除了用于拦截轰炸机外,战争末期月光主要用于在夜间对美军舰艇展开自杀攻击,到战争结束时仅剩余40多架3;英国  德.哈维兰公司的DH98“蚊”式,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设计最成功的飞机之一。首先,“蚊”式是一架全木质的飞机;其次,“蚊”式是1939年到1945年间世界双发军用飞机中用途最广泛的飞机,只有德国的JU-88能够与之匹敌。德.哈维兰公司以制造木质轻型飞机而著名,代表作为DH82虎蛾和DH91信天翁(Albatross)。1938年,德.哈维兰公司建议英国空军部发展一种快速轰炸机,速度达到超过战斗机,由此能够不携带自卫武器。保守的英国空军部对当时主流的多炮塔轰炸机情有独钟,认为非武装的轰炸机在战场上的生存力很低,拒绝了德.哈维兰公司的建议。但德.哈维兰公司并未放弃计划,自己出资将计划向前推进。由工程师R.E.Bishop,R.M.Clarkson,C.T.Wilkins领导的设计班子按载弹454KG,航程2400KM,速度644KM/H的设计目标进行设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飞机的自重必须减轻。首先。飞机不再装自卫武器的炮塔,机组人员从6人减到2人。其次,采用特殊的木质结构。飞机发展史上轻金属结构取代木结构或钢管/木蒙皮混和结构的原因是轻金属结构强度更强、重量更轻,新飞机采用传统木材结构显然是达不到减重的目的的。德.哈维兰公司的设计师决定采用一种少见的木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模压胶合成型木结构”最早是由一个小飞机制造公司,LWF飞机公司,在1919年的LWF V飞机上采用。生产量很小的LWF V飞机仅有捷克空军装备。1922年美国诺斯若普公司在S-1双翼机上也采用这种结构。先用混凝土制造一个21英尺长的模具,然后将云杉木薄片涂上干酪胶后交替放置,盖上模具的盖子。此时,再向中间的橡胶气囊中充入压缩空气,待干酪胶固化后即形成一片木结构,将左右两片木结构对合,就成为木质胶合结构的机身。1922年8月,这种结构获得美国专利。由于生产成本低廉,S-1飞机被称为“穷人的双翼机”。“蚊”式在此结构基础上再进行改进,将木质胶合结构中间的木料改为一种轻质木材--巴尔沙木(Balsa,和我国的泡桐类似),木质结构重量进一步减少,强度有所增强。机翼:除了机翼中间有两根金属翼梁外,由上、下两片整体模压的上翼片和下翼片对合而成;机身:由左右两半木质胶合结构对合成为筒形承力结构,在对合前先完成电线、控制拉线的敷设;付翼、尾翼:金属或金属架布蒙皮;冷却器:安装于发动机短舱和机身中间,进气口开在机翼前缘;主起落架为双柱结构,发动机安装于钢管支架上用橡胶支承座支承。采用全木质结构是德.哈维兰公司最具深谋远虑的的决定,充分预见到战时英国的铝合金将出现匮乏,掌握飞机金属结构制造技术的工人也将十分短缺,木质的飞机能够由任何技术熟练的木匠进行生产,英国的钢琴厂、橱柜厂、家具厂都能投入飞机的生产。1940年3月1日,英国空军因为战争爆发后需要高性能的飞机而和德.哈维兰公司签定了DH98轰炸机50架(含原型机)的合同(B1/40),并核准正式名称为“蚊”式。敦刻尔克撤退后,因随时面临德军的入侵而一度取消合同,1940年底由重新恢复执行合同。原型机试制过程中,正是不列颠之战最紧张的时候,德.哈维兰公司的Hatfield工厂附近被德国飞机反复轰炸,工作人员不得不经常躲避到防空洞中。即使这样,在工作人员的努力下,1940年11月25日,首架原型机(W4050)进行试飞。为了避免被地面防空火力和巡逻飞机的误击,飞机漆成显眼的明黄色。经过试飞,“蚊”式显露出巨大的潜力,引起英国空军的重视。“蚊”式自重、发动机功率、航程约为“喷火”的两倍,但速度比“喷火”快32KM/H(1941.2的试飞中,曾经达到631KM/H的速度);升限达11000M;尤其是在载重能力上,“蚊”式大大超出原设计指标(在DZ594/G号上曾经进行携带4000磅Cookie Bomb炸弹的试验,四倍于设计载弹量;在一次试验中,由于工作人员的疏忽,给飞机装上10000磅的压舱物,飞机仍然安全起飞)。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蚊”式在生产过程中一共有43种改型,其中26种曾经参加二战的作战行动。“蚊”式的改型按其用途有分类,大约有如下机型:照相侦查机、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夜间战斗机、轰炸引导机、鱼雷轰炸机、猎潜机、昼间巡逻机、布雷机、教练机、特种运输机等。当然,英国在二战还使用“勃莱利姆”“勇敢试”和道格拉斯的“DB-7”等夜间战斗机。 P61“黑寡妇”夜间战斗机:为夜间作战设计的第一架美国夜间战斗机,有中型轰炸机那么大,有装在尾撑上的双方向舵以及前三点起落架。中央机舱有机头雷达、驾驶舱(驾驶舱内还有一个坐在飞行员后上方的雷达员)和末端的射击员舱。在大战的最后一年,“黑寡妇”飞机名附其实地作为陆军航空队标准夜间战斗机。到那时,轴心国处于守势,同盟国也就没有遇到达饱和轰炸袭击。P-61 飞机通常独自出动去伏击各个敌方袭击者。P61“黑寡妇”是二战时美国著名的夜间战斗机,因为有载击雷达所以具有出色的夜间拦截能力。很多来犯的敌轰炸机都成了“黑寡妇”在黑暗中猎艳的牺牲品。 现存仅两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架,美国一架)外形很象击落山本的P-38,这种双机身的飞机在近距离空中格斗时好象目标太大,在以后很少采用了。

二战时德国的梅赛施密特bf 109和fw 190两架飞机的问题

FW190只在A-D是歼击机型。E型产量很少。F,G改进成战斗攻击机。作为歼击机来说D9的确是该型最好的,而BF109是高速制空歼击机。无论战绩,产量还是人机配合都不是FW190可以比拟的。而且在FW190成熟期的1944年时,BF109K3-K5已经开发完成。性能大幅超越FW190D9。我看好BF109。而且东线的哈特曼乘坐的109G4击落了352架,南线的马尔塞尤乘坐的109F击落150余架。成为各战场的超级王牌

二战时一次出击击落飞机前三位是谁,最好有详细的记录,详细加分大大的

只知道第一的是马尔塞尤,第二的貌似是一架轰炸机全体机组成员,一次轰炸中排在后面,被战斗机围攻,结果将围攻的战斗机打下4架

求一名德国二战时的少校名字,应该是少校,有图。

汉斯u2022约阿西姆u2022马尔塞尤(Hans-JoachimMarseille),绰号非洲之星(star of Africa),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空军飞行员,是其中一位最出色的王牌飞行员。其飞行员生涯共击落158架敌机,其中151架在北非战场上空取得。即使击坠敌机数量比他多的大有人在,但他仍是专家眼里战技最佳的的德国空军飞行员

二战中,德国的轰炸机王牌是谁啊

汉斯乌尓里希鲁德尔上校,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驾驶员,单机击毁519辆坦克。

二战时德国纳粹有哪些尉官级别的空军,说名字就可以了 谢谢

在非洲作战的JG27联队中空军中尉汉斯·约阿西姆·马尔塞尤,最终战绩132架。从未被击落的夜间战斗之神-海因茨·沃尔夫冈·施瑙费尔空军上尉,最终战绩121架。著名的德国喷气式战斗机王牌鲁道夫·拉德马赫空军少尉,最终战绩97架。德国第一王牌埃里希·哈特曼,总战绩352架,

德国二战空军实力如何?

德国空军的衰落不能说是从不列颠空战开始的吧。从西班牙内战中的“秃鹰军团”开始崭露头角到与德国装甲部队配合横扫西欧,德国空军称得上是傲视一切。而不列颠空战中德国的失败,就像前面说的,与其决策层的指挥失误有很大关系。举个例子,若德国空军要轰炸伦敦,则德国飞机必须在极限航程上飞行,尤其是梅赛施密特Bf-109E,他们在英国上空所允许的战斗时间只有几分钟,而他们的任务则是面对大批喷火时为上百架的轰炸机护航。而就算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他们仍然给了皇家空军沉重的打击,其中的莫尔德斯和赫尔穆特·维克的击落数字分别达到了51架和56架(注意,这仅仅是到1940年)。 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富有作战经验的德国空军面对装备,战术,思想落后的苏联空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德国空军中战绩100架以上的飞行员绝大部分出自东线战场,特别是大名鼎鼎的第52战斗机联队,其总的击落架数达到了10000架以上,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很可能也是后无来者的成绩。在此,德国空军可以说是达到了其光辉的顶峰。 与此同时,在北非,Bf-109E创造了单日击毁记录:1942年9月1号,汉斯-约阿希姆·马尔塞尤,单日,单机,三次出击,共击落17架英国战斗机。 1942年10月,尔特·诺沃特尼成为纳粹空军第一个突破250架大关的王牌。 1945年1月,巴尔克霍恩战绩达到300架。 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这天,埃里希·哈特曼取得了他的最后一个战果,由此,他的最终战绩锁定在352架——一个注定要让其他所有王牌永远生活在阴影中的数字。 此外,还有一个人不得不提:汉斯-乌尔里希·鲁德尔。他只击落了9架敌机,因为大部分时间他都在驾驶Ju-87,。二战中,他共击毁519辆坦克和近1000辆各种车辆,击沉4艘大中型军舰和70艘小型登陆艇,还摧毁了难以计数的火炮,机车,碉堡,阵地等。又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战绩。 还有一点需要纠正:Me-262并非没有投入实战。1945年3月,德国空军组建了有尖子飞行员搭配最先进的Me-262喷气式战斗机而成的第44战斗机联队,主要用于对轰炸德国本土的盟军轰炸机部队进行拦截。 想问德国二战空军的实力如何,其实很简单,只需要看一组材料就够了:德国在二战中击落100架以上的超级王牌共有107人,而其他所有国家达到100架的人数为零。(德国空军的战绩记录是所有国家当中最为严格的)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