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DNA图谱 / 问答 / 标签

与二战有关的电影的影评。

  悲剧的诞生  ——观《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那里有湛蓝的天空,白色的云,那院子有大树环绕,后来还有了摇曳的秋千架。那里是盛夏的乡村,是理想中的乐园,但又的确是凶宅。那里,有无数的生命在小心翼翼地活着,卑躬屈膝,只为苟延残喘,更有无数的生命不明不白地死去。你看到那漫天的浓烟么?那不是炊烟袅袅,是六月雪,那是死者的骨灰在天空聚集,又迟迟不肯落下。曾几何时,在《辛德勒名单》不也有这样的浓烟么,只是在这里,我们还闻道了那股呛人的臭味。  活着,又如何?  《辛德勒名单》中,你有没有听到儿童那欢快的叫声“GOODBYE JEWS!”在《钢琴师》,你有没有看到,只要是犹太人,活着,就无处可逃。本片中,编剧似乎给出了答案:“犹太之流诟吾族,诱吾族之敌”“笑吾族文学音律”“凡其所到之处,灾害不断”“吾国必因其而亡,不远矣。”这大概就是希特勒灭犹的缘由吧?我想起了我年少时看《北洋水师》,那里也有日本天皇的担忧,作为岛国的担忧。难道这就是侵略的缘由?  我无法想象,德意志,那个哲学大师辈出,崇尚理性的国家,竟会挑起两次世界大战,甚至还施行过种族灭绝的政策。是德国人思考得太深,以致走火入魔了?还是担忧太多,以致无法自拔?大概都不是。那些儿童显然是未经思考,受了大人们的教唆的。儿童又真的那么无辜吗?不是。儿童本身固有的轻浮与好事,大概也是一个原因。我一直在想,倘若是你,你会不会也在其中,兴奋地高叫:“GOODBYE JEWS!”呢?等到你已经经历了沧桑,然后,你说:“那是我年少轻狂!”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不仅在德国。文革其间,诬蔑师长的,毁灭文物的,为了各式派别而争斗的,不是大有人在么?年少又轻狂,无知又冲动,大不了是受了某某某人的蛊惑,托词不外乎如此。那么,行动背后的真正动机又是什么?要么基于从众心理,你这样,我也这样;要么,是自我的彰显。这样的心理,一直存在,而且会永远存在下去。  但这不是真相。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人盲从。  真相在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政策。  真相在于人类创造了“我”与“我们”,而“我”与“你”便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我们隶属与这样集体,我是安全的,而你,也许就是敌人,或者,就是那个不幸人中的一员。真相在于人类有了国家这一组织。库切在《凶年纪事》中这样说:“我们生而就有归属。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是臣民。”“法律保护安分守己的公民。”所以,对于国家的意志,从来就不是普通人所能够更改的,那么,做个良民就意味着屈服与顺从。  这不是真相。真相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国家意志。倘若国家意志是每个公民的意志,也许,就没有悲剧的诞生了。但经济学家已经给出了证明:这个美好愿望是无法实现的。所谓国家意志只能是有大多数人的意识提炼出来的少数人的意志。少数人的意志就是这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意志。所以,你说犹太人不好,那么,人人都得说,犹太人不好,否则,便是以个人的力量来对抗整个国家。  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成为整个国家的意志,即便它那么荒唐可笑(中国的大地不也曾上演过?罢黜马寅初,消灭麻雀)。倘若,有多种声音,倘若,你可以表示你的不满,倘若,你是对的,国家又真的够虚心接受,那么,悲剧也就不会发生。关键在于个人的意志成为国家意识,而对于这种意志唯有俯首贴面,老老实实去执行。这便是极权主义。极权主义的罪恶在于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为他人的意志,皇权时代,军阀时代,斯大林时代,莫不如此。希特勒就是一个独裁者。极权主义的时代,你要么躲避,要么执行,要么就是牺牲品。  但这也不是真相,真相在于这样的意志为什么会诞生?真相在于,是谁选择了这样的独裁者。意志可以归结为个人的丑陋,但选择,却是民众的结果,受蛊惑只是一时,但图新鲜,为自己谋利不是大众选择的一个因素吗?所谓人生,不过是在各种限制条件下,给自己选择一个最优解——基于精神或物质。人生来就有欲望,有些人终生郁郁而不得志,有些人实现了愿望,却坑害了他人。就是这样。  你可以不选择吗?当一个国家没有了领导者,你会心安理得,稳如泰山吗?你需要一个领导者,我也需要。我们都被奴役化了。几百年前,一位法国作家这样写道: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那些曾经是臣民的平民突然会彻底忘掉他们早先渴望独立的要求,以至于要唤起他们并重新获得这种信念已经不可能了;事实上,他们无需敦促就在尽心尽力地做了,做得相当自在,乃至有人会说,从表面上看,他们没有失去自由,只是坐稳了奴隶。实情也许是,一开始,这种服役是不得已的,因为受到了外力的强迫;但后来那些无怨无悔尽心效劳的人,却是以自己的自由意志在从事他们的前辈被强迫做的事。”  悲剧的诞生,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参与了。  《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是一个坏人,辛德勒但并不像电影中所刻画的那样是一个近乎神圣的救世主形象。透过一本书《辛德勒名单》解读辛德勒这个人,还原了英雄也是人这个常识,辛德勒早就是纳粹党成员;辛德勒竟然是间谍,辛德勒本质就是资本家,辛德勒或许是疯子,诸如此类种种头衔。 富贾之子的辛德勒沉湎酒色,在战前作为间谍出入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从事侦察活动,他大发战争财,是当地有名的纳粹信徒。他也是一个典型的机会主义者,哪怕20岁时的那场婚姻也是出于对方的丰厚聘礼,并以此来挽救濒临破产的家族企业。“二战”后,他又抛弃了发妻。从流亡地阿根廷返回法兰克福的辛德勒,处境却极为悲惨。身无分文,蜗居在法兰克福火车总站附近的一个单间居室,且频繁酗酒,最终因烟酒过度而死。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辛德勒。 英国作家威尔逊说:“辛德勒是个骗子,一个酒鬼,一个登徒子,可是,如果他不是这样的人的话,他也就没办法从纳粹集中营里拯救出上千个犹太劳工了。”,辛德勒只有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才有本事拯救犹太人,但仅仅是骗子酒鬼和登徒子却也救不了人。作者基尼利曾经解读:“我对这个故事中的道德力量深信不疑……堕落之人跟他们身上向善的力量之间的斗争总是让人着迷。(辛德勒的时代)正是历史上曾不止出现过一次的特殊时代:在那些时代,圣人已经完全无能为力,对你已经没有任何好处,唯有那些讲求实际的无赖汉才能担当起拯救灵魂的重任。”  基尼利要写出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同时又竭尽全力要为辛德勒“去魅”,驱散笼罩在这个伟大的拯救者、上帝的替身、犹太民族的“大义人”身上的光环和“迷思”,还他这个“如此含混复杂又如此崇高伟大的人物”的“真身”。所以他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去展现这个人物,但同时又“力避一切向壁虚构”,所有的事件,哪怕最琐碎的细节全部都有历史文件以及当事人的回忆作为支撑,而且就算是当事人的回忆,作家也还要进行排比择选,只选用经过判断后认定为最符合历史事实的记述。事实证明,基尼利的这种创作方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真实的力量胜过一切虚构,真实的面容也比一切设计都更精妙复杂,《辛德勒名单》不但将那段久已湮没不闻的伟大的拯救故事,如目见耳闻般生动清晰地展现在当代读者面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将奥斯卡·辛德勒这个真实人物无比复杂甚至矛盾的各个侧面,如刀砍斧斫般深入细致地突显在你我的心中。  至今没人能够否定辛德勒从纳粹魔掌中拯救上千名犹太人的事实。他善与恶之间伦理取向的骤然转变,让学者无法自圆其说,或许永远是个不解之谜。可我们又何必劳师动众地去揭开这个谜底呢?甚至那份辛德勒名单的真假亦无需考证、辨伪,只要他在险境中确确实实拯救过一千余条生命,此举足矣。并且,这是他在当初境遇下唯一力所能及的行动。  我以为,只有国人才会对“高、大、全”式的人物钟情万分,才会为一个完美无瑕的英雄而锱铢必较甚或无原则地打造、粉饰、涂金。从国外对《辛德勒名单》以及辛德勒本人的争议中,不难看出,“高、大、全”其实是一种普适的心理需求,造神运动并无时空的界限。这种普适性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道德诉求,更是人类对自身道德瑕疵和意志缺陷的心理过度补偿。  一个一生清白的人或许对身边的世态炎凉从来漠不关心,而一个堕落放纵之徒或许曾经对身陷绝境者搀扶过一把。英雄没有必要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更没必要以神的标准来奢望他人。人类道德的恒古原则,一是无需极致,二是必须践行。"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在基尼利的笔下,真实的辛德勒的本来面目纤毫毕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就是这样一个坏人,经过了种种磨难,做了一件好事,拯救了一千三百多个犹太人的生命。“救人一命,如普度众生”……我想,也正因此,历史才不至于仅仅成为一部征服和压榨史,不论在多么黑暗的时刻,不论邪恶的力量何等强大,也都有人性的光辉在闪烁,也总有人类的灵魂在成长。  电影开始,普通一犹太家庭围立桌旁圣咏进行传统的祈祷仪式,摇曳闪动的烛光随着合声的减弱渐渐被黑色吞没。影片由彩色切换为黑白两色的画面。贯穿影片始终的凄惨哀惋的小提琴独奏和几近无伴奏的混声合唱给出的强弱和谐依然不失圣咏的曲式,一位小女孩衣裙上的红色亮点短暂的跳动给出的生命色彩仍然不忘立虹为记的永约。影片结尾处伸开的地平线上,圣咏的基调展开世俗的旋律拥过来黑压压的一群人,画面果断地转为彩色的鲜艳,横扫一切的光明,“我使云彩盖地的时候,必有虹现在云彩中”  黑暗的昨夜已经过去,让我们拥抱来之不易的幸福。  Schindler"s List  旧闻新读:东方早报2009年4月16日“辛德勒名单”副本澳大利亚被发现,新南威尔士图书馆工作人员在整理作家托马斯·肯尼利的6盒旧手稿时,在一堆研究纪要和德国剪报中发现了这份“辛德勒名单”的副本。  《拯救大兵瑞恩》——生命的价值  生命是如此脆弱,脆弱到令人心惊的程度。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史蒂芬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  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  为什么?为什么造物创造了人类,却又让我们如斯羸弱,不堪一击?而究竟生的价值又在哪里?  当我经历了那血肉横飞、支离破碎的二十五后,我以为我明白了。我们活着,就是为了坚持正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铲除奸恶。当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英国人、加拿大人冲上那名叫诺曼底的法国海滩与德国人作战时。我脑中想到的是中国古贤们所谓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思想,是近代革命者“抛头颅,撒热血”英勇就义的伟大精神。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流血牺牲,为的是全人类的安宁与和平。依然活着的战士和倒在海水与沙滩上的尸体一样值得我们尊敬。  然而,我错了。当我看到那位在两天中被战争接连夺去三个儿子的老母亲瑟瑟发抖地倚靠着门边时;当我看到原本挂在战士脖颈上,代表着他们生命的金属牌洒落满地时,我意识到:我错了!任何一个人都没那么伟大,任何一个人都恐惧死亡。生命的脆弱不仅仅体现于它能那么轻易的被打碎,更在于我们对于这种脆弱的强烈恐惧。为什么要派遣一组战士去寻找那一个名叫瑞恩的大兵?因为他是那位老迈母亲仅存的一子。答案简单但却真实。生命的维系,需要以生命的价值来换取。或许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此:我们恐惧死亡,但我们更恐惧自己所关怀、热爱的人被夺去生命!  可是,我又错了。错在以偏概全,错在有失偏颇。直到影片后半程才终于出现的大兵瑞恩,在上级命令他离开战场的前提下,坚持留下完成任务,与战友们在一起;带领着自己的小队历经了生死考验的米勒上尉,在即将完成使命时,却决定战斗,用自己受伤的躯体与一支手枪,阻击敌人的坦克。还有其他那些前赴后继、英勇战斗的战士们。他们大义凛然,勇不畏死。是什么支持着他们的神经与肉体?是什么使他们即使为之抛却生命,也无怨无悔?其实,他们都是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与思想。而在“那一刻”来临时,他们又都成为了英雄,成为了同辈中最杰出者。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由于境遇的不同“那一刻”也都不竟相同。或许会是一场残酷的战争,或许只是一个落水的儿童……但我们每个人的生之价值,决不会体现在那日日重复普通又普通的三餐一宿之中。它只会在我们一生中所仅有的几次,甚至是唯一的一次“那一刻”中闪现,而平时我们只是普通人。  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  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  《美丽人生》——幸福的存在  就算在最艰难最黑暗的日子里,就算了无希望,死亡近在眼前,他依然深爱着并用生命与智慧保护着他的妻子与儿子。他的勇气与智慧,即使在战争的硝烟弥漫中,即使在集中营的暗无天日中,即使在最后枪声响起死亡来临的那一刻,依然闪现着耀眼夺目的光芒。  他用尽全力,在集中营的悲惨世界里,为儿子,营造了一幕美好的幻想,他告诉儿子,所有的残酷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的奖励是一辆崭新的坦克。于是,他的儿子便有了足够的勇气,熬过那段水火的岁月,最后,当他坐上盟军的坦克时,他的幸福无可言语,而那种幸福,正是他的父亲用生命为他交换的。他不放弃任何机会为他风雨中的家庭制造哪怕是点滴的欢欣,在路过集中营的广播室时,他冒着危险在广播里呼喊妻子的名字,他想告诉她,他和儿子都还活着。他趁着做侍者的机会,为妻子播放了《船歌》,这首曾经响在他们定情之夜的歌曲,飘过沉沉迷雾的阻挡,在黑夜里,给他的妻子带去安慰,也让他们一家人,都鼓起了勇气,共同经历灰暗的时光。  就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晚,他将儿子安顿在一个铁箱子里,然后,去寻找他的妻子。当他被捕之后,路过那个铁箱子时,他知道他的儿子正注视着他,于是,他装出一副滑稽的模样,惹得儿子笑出声,他仍然坚持着,坚持着使儿子相信这一切都只是一个游戏,千万不要害怕,永远要微笑而乐观地去面对。然后,枪声响起,他去了,而他的儿子与妻子终于获得解放,当他们在阳光下搂抱在一起的时候,他的儿子说道,我们赢了!确实,在这一场浩劫当中,他们赢了,因为,他们有一个英雄的丈夫与父亲,他的名字叫基度。  《美丽人生》是一部相当浪漫的电影,犹太青年基度到一个意大利小镇上准备以开书店为生,在那里,他遇见了美丽的姑娘多拉,然后,是一系列充满了智慧、滑稽、阴错阳差、浪漫的轻松片段,终于,基度与多拉终成眷属,镜头一转,他们从房间里追着他们的儿子来到院子里,一家三口的幸福生活令人羡慕,基度用自行车载着美丽的妻子,车框里坐着机灵的儿子,他们飞驰而过,而街道上,却已经出现了纳粹的铁丝网。  没有什么比快乐的戛然而止更令人感到揪心。当基度的幸福生活刚刚开始之时,他的犹太身份使他被抓去了集中营,而他的妻子,本来并不用去集中营,却毅然的随他们跳上了火车。最真挚的爱情,有时候真不需要太多的言语,连执手相看都不需要,只是纵身一跃,跟去天涯海角。在影片当中,演多拉的演员有很好的演技,那是一种很克制的平静,当她在集中营里听到孩子将要被杀掉的消息时,她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站在楼梯上,由着后面的人群在她身上冲撞,她望向窗外,目光深远。后来,她被派去挑拣死难者的衣服,那种小心翼翼,不敢也不愿发现儿子衣服的感觉很到位。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个人最深沉的爱,其实,是很平静的,能够撕心裂肺哭出来的,往往也是释然的开始。  最后,基度的儿子和多拉在阳光下抱在一起,他大声喊叫着,我们赢了。那时候,他还不知道他的父亲已经死去。电影响起旁白,以基度儿子的语气,听声音,他也已经步入老年,那么,这部电影就能理解成他的回忆。在他的回忆里,他的父亲,依旧是那样鲜活,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活着。枪炮、炸药、毒气、死亡、饥饿,这些东西看似强大,最后的胜利者,却只能是人和生活。真正的光芒,就像基度朝他儿子眨眼的那一刹那,意思是,无论怎样,只要我们不害怕,坚强、快乐、盼望,人生终究美丽,于是,我们总会赢。  额额额,这是四篇、加上楼上的1篇刚好5篇

二战德国陆军士兵有防弹甲吗?

你说的那个『神奇绅士』没听说过......我暂时理解为各种人体装甲了。二战比较有名而且广泛装备的步兵人体装甲苏联使用SN-42防弹衣。这种钢板的防弹衣发配给了工兵和乘坐在坦克上的士兵,可以在城市战中保护步兵免受9mm冲锋枪(MP40等)的严重伤害。美国也研究了相当数量的型号,不过没有广泛装备。盟军的一般的共识是轰炸机乘员装备防弹衣(flak jacket,flak即是高炮的德文,这些防弹衣实际便是对付德国高炮的),对付高射炮和战斗机炮弹射击所产生的碎片。据说也有航空母舰的工作人员装备。但是德国似乎没有这样的习惯。可能装甲就是头上的一顶钢盔。

二战时对于飞机维护的故事是讲什么

二战期间,在美国空军中曾流传过3块钢板的故事。第一块钢板的故事是运输机飞行员讲的。在飞越驼峰航线支援中国抗战时,美军的运输机队常常遭到日军战斗机的偷袭。C-47运输机只有一层铝皮,日军的零式战斗机在屁股后面紧追,一通机枪扫射,飞机上就是一串透明窟窿,有时子弹甚至能穿透飞行座椅,夺去飞行员的生命。情急之下,一些美军飞行员在座椅背后焊上一块钢板。实际上,在与日本飞机激战时,中国空军的飞行员早就用过这个办法。就是靠着这块钢板,他们从日本飞机的火舌下夺回了自己的性命。第二块钢板的故事来自一位将军。看过好莱坞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观众也许还记得,片中出现过一个死在滑翔机里的美国将军。这是一段真实的故事。诺曼底登陆中,美军第101空降师副师长唐。普拉特准将乘坐滑翔机实施空降作战。起飞前,有些人自作聪明,在机头位置副师长的座位下装上厚厚的钢板,用来防弹。但他们没有想到,由于滑翔机自身没有动力,与牵引的运输机脱钩后,必须保持平衡滑翔降落,而沉重的钢板让滑翔机头重脚轻,一头扎向地面,普拉特准将也摔断了脖子,成为美军在D日阵亡的唯一将领。第三块钢板的故事来自一位数学家。二战后期,美军对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展开了大规模战略轰炸,每天都有成千架轰炸机呼啸而去,返回时往往损失惨重。美国空军对此十分头疼:如果要降低损失,就要往飞机上焊防弹钢板;但如果整个飞机都焊上钢板,速度航程载弹量什么都要受影响。怎么办?空军请来数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沃尔德的方法十分简单。他把统计表发给地勤技师,让他们把飞机上弹洞的位置报上来,然后自己铺开一张大白纸,画出飞机的轮廓,再把那些小窟窿一个个添上去。画完之后大家一看,飞机浑身上下都是窟窿,只有飞行员座舱和尾翼两个地方几乎是空白。沃尔德告诉大家:从数学家的眼光来看,这张图明显不符合概率分布的规律,而明显违反规律的地方往往就是问题的关键。飞行员们一看就明白了:如果座舱中弹,飞行员就完了;尾翼中弹,飞机失去平衡就要坠落——这两处中弹,轰炸机多半就回不来了,难怪统计数据是一片空白。因此,结论很简单:只需要给这两个部位焊上钢板就行了。

民国或二战背景的耽美文 不要太虐 小温馨最好 结局一定要HE 虐身虐心虐完了还要BE什么的真的伤不起

《从前事》BY丁佩(民国文,BE)《沉默不再》 BY 沉默不再(历史 正剧 民国旧影)《苦杏》by严肃的小眼睛(民国文)《安琪》BY尼罗(民国 HE 美少年在土匪窝的奋斗史)《暗战+番外》BY花小陌(民国,强强,军文)《禁射区》by梅八叉(民国 受菊不洁 腹黑局长攻 特务受)《逆爱》BY双面安可(民国背景,虐,两攻争受)《鬼宅遗事》 by 长雾(民国时期 鬼宅 悬疑 惊悚 兄弟)《乱世劫》BY楚枫岚(民国文)《沉霜》BY碧尽苍穷(民国旧影 怅然若失)苍天有泪之雨落云翔(灵魂转换 穿越时空 民国旧影)作者:令冬笑姻缘BY 零度沸点(民国,he)残酷罗曼史十字与勋章(二战背景同人)

日本二战军人受伤回乡下拍成的电影叫什么

芋虫导演: 若松孝二编剧: 江户川乱步 / 足立正生 / 黑泽久子主演: 大西信満 / 吉泽健 / 粕谷佳五 / 増田恵美类型: 剧情制片国家/地区: 日本语言: 日语上映日期: 2010-08-14片长: 84分钟

求一部关于二战诺曼底登陆的电影

  苏菲玛索的《暗处的女人》  《暗处的女人》,又译《超女特工》,《幕后女英雄》,我觉得至少得加个副标题或者注解:1944,保卫诺曼底登陆计划,暗杀盖世太保海因德克。  对于历史不是很精通,但是诺曼底登陆真的很神奇,怎么成功的?怎么做到的?为什么德军粗心大意到像全体吃迷药?这背后的故事,谁来讲一讲?  诺曼底登陆计划代号“凤凰”,在这部电影里为保护它只活下来一个人,德军也不是没人知道,海因德克就因为洞悉内情而被不惜一切代价暗杀。为了全世界的人,他必须死。  路易丝在一次战役中失去丈夫,加入丘吉尔特别小组的第一个任务是救出德军医院中的英国地质学家。任务完成。第二个任务是刺杀海因德克。任务完成。战争结束后获得功勋章。可是她失去了弟弟、腹中的小孩、并肩作战的战友。她很漂亮,因为战争她冷若冰霜。表面看她仿佛没有什么感情,可是战友的死她失声痛哭,她点着头原谅出卖她的卡莱,她知道苏西连个苍蝇都杀不了更别说杀旧情人海因德克。从她的冷漠中我看出她善解人意,她重感情。  她没想到自己肚子里竟然会有遗腹子,她残存着希望却又不抱希望。苏西把自己和海因德克的孩子送给别人抚养,路易丝说“现实永远更残酷”,她是指自己的孩子:它胎死腹中。她被捕了,那些人一拳一拳打她的肚子。你不是女人你就不会知道肚子会有多疼。何况肚子里还有宝宝。她后来一直都没有孩子。影片结尾她一个人在教堂点上蜡烛再一个人离去,暗色的背景,让我感到,虽然胜利了开始了新生活,她的心中却始终会有一份孤独,为她的孩子,为她的战友。  苏西没有做过什么,让她加入就是为了用她做饵。她逃婚,逃了海因德克的婚。男人们在战场上打仗,另外的事就派女人去,战争年代,顾不得感情和内心的恐惧和痛苦。  本来对海因德克的痴情抱着一丝希望。他杀人,他虐待战俘,他严刑拷打,因为所有的太保都一样做,不希奇。这是战争,这是希特勒的教育,但是,只要他心中还有爱情,他就不是纯粹的机器、魔鬼。但他杀了她!他在得知她是特工之后,仅仅怀念了片刻,就干脆利索地“砰!”“砰!”,两枪,抬出去。  这是战争,这是事实,这不是连续剧,这不是言情小说,看惯连续剧和言情的人们醒醒看历史吧!看看历史,再看看我们面前的世界,它是残酷的!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二战后的德国,是如何恢复国力和经济的?

德国真正的崛起之迷 从17世纪到18世纪中期的德国,在政治上和经济上比英国和法国都要落后,长期处于分裂状态,300多个封建邦国各据一方。这些邦国,尤其是普鲁士、奥地利等大的邦国,为了强化统治和扩大军事实力,企图通过教育造就忠顺的臣民和得心应手的兵士,所以急于把国民学校管理权从教会转到国家手中并大力提倡强迫义务教育。早在16世纪后半期,就有威登堡和萨克森等邦国颁布了强迫教育法令;从17世纪开始,大多数邦国都竞相颁布这种法令。其中以1763年普鲁士王腓特烈二世颁布的法令最为著名,它进一步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要课以罚金。 实科中学在德国产生于18世纪初,较英法等国早一个世纪,使得德国人具备了自然科学索要求的严谨和内涵!1708年虔信派信徒席姆勒(Zemmler)在哈勒创办了"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以教授数学、物理、力学、自然、天文学、地理、法律为主,并辅之以绘画、制图。此后,德国各城市陆续有人创办这类学校,有的实科中学则增设建筑、商业制造、贸易、经济等科目。这是一种既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它排除了教学科目、课程内容的纯古典主义的倾向,适应了德国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起来的需要。但由于它的毕业生不被允许进入高等教育,所以地位很低,所以学生也不多,很快被没有门第观念的美国超过,在科学应用方面输给了美国。 受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它在教育上的突出表现是泛爱主义和洪堡德改革。泛爱主义是受到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尤其是卢梭思想和德国新人文主义的深刻影响而产生的。泛爱主义教育家如巴斯多(J.Basedow)、萨耳士曼、堪比等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培养掌握实际知识、具有泛爱思想、健康、乐观的人,因此德育、体育、劳动教育、现代语和自然科学知识受到重视,采用让儿童自由发展的教育方式,注重实物教学。他们热爱儿童、肯定儿童的天性是善良的,反对经院主义、古典主义教育,禁绝体罚,这种方法后来传入美国,俄国和日本等国。 1807-1815年普鲁士施太因-哈登堡改革期间,新人文主义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政治活动家洪堡德(K.W.Humboldt)曾出任教育部长,他根据新人文主义的精神对各级学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方面,积极贯彻裴斯塔洛齐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有所扩充、教学方法有所改进,出现了第斯多惠等著名的教育家。此后的美国发展的杜威教育方式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等教育方面,实科中学进一步得到发展,增加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的科目,通过考试选择教师,打破了只由教士充任教师的局面。在高等教育方面,洪堡德较早明确地提出大学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向学生传授各科知识,一方面是要发展科学(即办成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他创办和领导的柏林大学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由于德国较早地抓教育,国家强大也是来源于方法的更为先进、合理。这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明例,和有的人吹嘘的基因、染色体毫无关系!

德国是如何对待二战问题的

德国吗,最著名的华沙之跪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反正比日本强!

二战后认识到错误的德国是如何立即调转方向,全力以赴修正错误?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 1.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 2.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 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间,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美国还针对西德的军事基地、军工厂在没有被摧毁的前提下 保留了之前的厂房和足够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西德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四).政府实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 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五).强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 德国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国家,科技发达,技术先进。战后,联邦德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有效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联邦德国有较强的教育基础,政府非常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业余教育,人民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据统计,195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为10万,平均每一万人中就有20个大学生,而到1970年,在校大学生为41万,平均一万人中就有68个大学生。强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进了西德经济发展。 (六).积极的外交政策 作为法西斯主义罪魁祸首,战后西德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诚恳的态度恳求受害国人民的原谅,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华沙之跪”是战后联邦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后,西德积极的融入世界,最终于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外交的大发展为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国民的辛勤劳动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的辛勤劳动势不可分开的。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崛起。据统计,1955年,联邦德国男子平均每周工作长达50小时,比英国工人多3小时,而平均工资实际上直到1956年才到战前1938年的水平,正是联邦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

二战后德国宏观政策调控的具体措施。。。比较详细

(一).稳定的国际国内形势从国际形势上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除美国外,二战各参战国经济都受到严重破坏,西欧各国普遍衰落。各个国家都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均无暇再次发动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再加上要求和平、反对战争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世界暂时处于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安定的国际环境给正处于急需进行国内经济建设的各个国家得以喘息的机会。从国内形势上看,满目疮痍的国土、濒临崩溃的经济、困苦的生活环境使得德国人民要求进行经济建设。同时联邦德国人民也充分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危害,政府不断推行政治改革,建立民主国家,推行比较广泛的福利政策,防止人民极端贫困,同时基本上清除法西斯主义,社会形势比较稳定。 (二).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战后联邦德国受美英法苏的牵制,不能在国际社会上扮演重要角色,因此只能尽全力进行经济建设。而且战前德国作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联邦德国又集中了战前德国70%的设备能力和62.4%的工业产值,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可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经济建设,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力。 (三).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实施了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的经济援助计划,即所谓的“马歇尔计划”。以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马歇尔计划于1947年7月正式启动,并整整持续了4个财政年度之久。在此期间,联邦德国等西欧国家通过参加经合组织接受了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计130亿美元。美国还针对西德的军事基地、军工厂在没有被摧毁的前提下,保留了之前的厂房和足够雄厚的工业基础,为西德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四).政府实行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 政府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政策,对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适时地进行了经济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邦德国政府通过建立国有经济,制订法令政策,调节国民经济等方面,对经济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并强调经济按市场规律运转,这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建立了一个比较符合国情并行之有效的社会市场经济。 (五).强盛的科学技术与教育 德国作为第二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国家,科技发达,技术先进。战后,联邦德国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鼓励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有效的将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同时,联邦德国有较强的教育基础,政府非常重视对职工的技能培训和业余教育,人民教育素质普遍较高。据统计,1950年,联邦德国在校大学生为10万,平均每一万人中就有20个大学生,而到1970年,在校大学生为41万,平均一万人中就有68个大学生。强大的科技和高等的教育促进了西德经济发展。 (六).积极的外交政策 作为法西斯主义罪魁祸首,战后西德积极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诚恳的态度恳求受害国人民的原谅,1970年12月7日,联邦德国总理威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华沙之跪”是战后联邦德国与东欧诸国改善关系的重要里程碑。此后,西德积极的融入世界,最终于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外交的大发展为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七).国民的辛勤劳动 联邦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的辛勤劳动势不可分开的。联邦德国人民的敬业精神也极大的促进了经济的崛起。据统计,1955年,联邦德国男子平均每周工作长达50小时,比英国工人多3小时,而平均工资实际上直到1956年才到战前1938年的水平,正是联邦德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创造经济发展的奇迹。 三. 联邦德国经济取得的成就 1950—1960年,联邦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5.3%,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50年代联邦德国经济发展进入繁荣时期,60年代西德已经超过英法,成为欧洲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自此后,两德统一,国内经济政治继续发展,外交繁荣,德国再度成为世界强国,展现大国崛起。

关于二战的问题?

1、宗教仇恨犹太王国被灭后的犹太人一直处于流离失所的境地。在西方的文化中,犹太人一直被排斥。受基督教影响的西方人一直认为是犹太人害死了耶稣,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信仰基督教的西方,绝多大数人在宗教情感上对犹太人是仇视的。德国人和犹太人都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犹太人自称是“上帝的选民”,而德国人领导欧洲长达好几个世纪,曾经建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成为了整个基督教世界的世俗元首。德国人一直有着领导欧洲的欲望,对同样自命不凡的犹太人自然是厌恶的。信仰和文化的差异注定了两个民族不能相容。2、奇特的思维方式在1929年,整个欧洲面临经济大萧条,德国也遭受了极大的损失,当时德国国内有钱的犹太商人却不远帮助国家共渡经济危机,甚至在牛奶供不应求时,宁愿将牛奶倒掉也不愿意降价出售给穷人。这些举动使得德国政府和民间都对犹太人感到仇恨。3、经济危机的激发在面对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德国普遍产生了对富商犹太人的仇恨。在希特勒上位后,借助社会对犹太人的不满,宣扬德意志民族是优秀的民族,犹太人是劣等民族。同时希特勒对种族理论从两个方面进行曲解,一方面对人种著作断章取义的截取拼凑,编织成种族优劣的理论。另一方面,利用国内对犹太人的不满和宗教敌视,鼓吹“犹太瘟疫”的谬论。扩展资料:战后德国的赎罪——华沙之跪华沙之跪发生在1970年12月7日,指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在华沙犹太隔离区起义纪念碑前下跪一事。当天西德与波兰签订了华沙条约。 勃兰特在纪念碑前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并且为在纳粹德国侵略期间被杀害的死难者默哀。在此,勃兰特总理为德国战后历史上写下了极其重要的一章。“华沙之跪”也成为联邦政府与东欧重归于好之路上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并为联邦德国在1973年9月加入联合国铺平了道路

德国现在对以前二战中干的事,现在感到道歉吗?

有啊,在1970年12月7日,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了波兰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勃兰特在献上花圈后,突然双膝跪地,跪在了华沙犹太死难者纪念碑前,向遇难的几百万犹太人道歉。然而,勃兰特在二战期间,是反战人士,他不是德国纳粹党人,所以他本可以不用这样做的,但他却代替应该这样做的纳粹党人向犹太人下跪道歉,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是德意志,勃兰特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而且德国政府在二战后,积极向各国受害者进行赔偿,直到2007年才还清这巨额赔款。还有就是德国政府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禁止德国纳粹党旗,禁止德国纳粹举手礼,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列为禁书等等,他们禁止了一切与德国纳粹相关的事情。德国人的道歉是真诚的,所以他们成功赢得了全世界的原谅与尊重。反观日本,日本几十年来,几乎从未真诚的道过歉,也几乎没怎么向世界各国受害者进行赔偿,而且他们依然在使用那罪恶的太阳旗,还有他们还随意篡改历史课本,以掩盖他们的二战期间的战争罪行,最可恶的是他们将死在二战期间的那二百多万战犯的灵位当做英雄一样供奉在靖国神社,每年日本领导人都要去参拜。真是讽刺啊,一生沾满鲜血的战犯们,死后竟然还能得到全国人民的参拜与供奉 。德国和日本,真是鲜明的对比啊!

同样是二战战败国,为何德国军国主义覆灭,而日本却依然保留?

战争能够给人民带来痛苦跟灾难,对于发起战争的法西斯,我们对其深恶痛绝。好在全世界人民齐心协力,战胜了法西斯。可是二战之后,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德国跟日本投降后的几年,德国法西斯势力被完全消灭,连死灰复燃的机会都没有。而日本的法西斯,却被保留了下来,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两种不同的局面?法西斯政府没有被完全消灭1944年之后,盟军跟苏军对法西斯展开全线大反攻,德军主力节节败退,到1945年春,盟军跟苏军已经攻入德国本土,在250万大军、6250辆坦克、7500架飞机的猛攻下,柏林失守、德国宣布投降。德国投降之后,苏军跟盟军遣散了法西斯政府,将德国一分为二:民主德国跟联邦德国。其中民主德国由苏联控制。联邦德国由早先反对法西斯的官员、军人组成的政权。所以从政府组成成分来看,德国法西斯已经完全灭亡。反观日本,1945年,亚洲战场上面,美军投下2颗原子弹,迫于压力,日本宣布投降。投降后的日本,被美军控制,但美国没有选择遣散政府,而是对其进行了一些非军国主义的改造,比如解散军队、言论自由、民主选举等,可这些措施并没有改变军国主义政府的性质。处置法西斯残余势力的态度不同德国日本投降之后,其法西斯政府必然要接受审判,而在这个问题上面,盟军对这两国采取的态度不同:1948年,盟国在纽约对德国法西斯战犯进行审判,宣布纳粹为非法组织,并立法对其制约。对于民主德国来说,受苏联控制,自然不允许法西斯势力盛行。而联邦德国更是用“华沙之跪”来撇清跟法西斯之间的关系。直到1990年两德统一,德国政府依然对法西斯采取高压政策。而日本就不同了,发动侵华战争跟太平洋战争的裕仁天皇,战后依然担任日本天皇职位,根本就是毫发无损。同时还有很多高级战犯,逃过了审判,比如发动石井四郎、岸信介战。当然最具代表的,就是日本的靖国神社被美军保留下来,这可是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精神象征。综上可见,造成以上现状,主要在于美国的态度,至于美国为何这么做,其实纯粹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因为战后美国需要在亚洲牵制苏联的扩张,日本就成为一个很好的基地。

关于德国总统为二战下跪的详细内容

正在以色列访问的德国总统克勒2日说,他为德国在二战时大肆屠杀犹太人感到羞愧,那段历史将是德国不可回避的。克勒当天在以色列议会发表讲话时说,二战大屠杀的受害者们已赋予世人不要让悲剧重演的使命,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记。他还为德国给犹太人造成的苦难而“在羞愧中低下头”。 克勒1日抵达耶路撒冷开始对以色列进行为期4天的国事访问。他此行的目的是庆祝两国建交40周年。据悉,以色列总统卡察夫将于5月份回访德国。德国总统约翰内斯-劳16号在以色列议会发表演讲,代表德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大屠杀暴行表示道歉,并请求宽恕。 他表示,将加强对德国年轻一代的教育,使他们永远记住德国过去的不光彩历史。二战后,由于德国政府对纳粹德国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反省,以德两国自60年代中期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较快。(中央电视台)

二战时,日军里的士兵是中国人多还是日本人多?-

你说的如果包括伪军的话,可能中国人多,如果是日军中肯定没有日本人多,只有少量台湾人(当时日本已经殖民统治台湾很多年),据日本厚生省统计,至日本投降时止,总计80433名台湾青壮年应征加入日本军队,成为一线战斗人员。(不知数字是否准确)至于日军中有没有东北籍的士兵就不太清楚了(听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估计就是由也不会太多。日军中倒是有很多朝鲜人(原因跟台湾一样,也是早就是日本殖民地了)根据日本劳动厚生省统计,朝鲜籍日本兵共24万2341人,其中有2万2182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亡,战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列为B、C级战犯有148人,其中23人被判处死刑。——这个数据显然过少了而根据日本防卫厅1973年统计,在约250万侵华日军中共有朝鲜籍士兵160万,另外在伪"满州国"军中有38万。——这还不算随军的“民夫”,太平洋战场也没有统计

二战中的日本和澳洲的战役kokoda的过程中用过什么武器

科科达小径战役(Kokoda Track campaign)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的一场常被外人忽略的重要战役。于1942年7月21日至11月16日,在澳大利亚属地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科科达小径(Kokoda Track)沿线,由日军发起,与澳军进行了一系列战役。日军由第55师团的歩兵第144高知联队与第55山炮联队第1大队组成南海支队,加强配属歩兵第41福山联队、独立工兵第15联队、独立高射炮第47大队、高砂义勇队(由台湾原住民组成)等,由堀井富太郎少将支队长领军,1942年7月21日日军歩兵第41福山联队两个大队于新几内亚岛东北部登陆,意图夺取科科达,强行通过科科达小径,攻取莫尔兹比港。这小径仅能以步行通过;沿途经过数处世上最困难崎岖地形,包括标高2250米的贝拉米峰、昼间湿热、夜间冷风、季节性暴雨与疟疾等传染性热带疾病肆虐。补给非常困难,也严格限制了参战部队的数量及作战方式。基于步兵战斗为主的作战方式,在这次战斗中出场的兵器主要属于陆军和空军、注意陆军无法使用坦克、大型远射火炮等重型装备:日本步兵: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枪,97式狙击枪、九六式轻机枪、大正十年掷弹筒、明治41年式75mm山炮、92式70mm口径步兵炮;澳军步兵:英联邦标准李恩菲尔德短弹匣步枪MKⅢ型及其狙击枪等变形、美制汤姆森M1928A1冲锋枪,澳大利亚自制9毫米欧文式冲锋枪,英联邦标准布伦机枪,由于澳大利亚当时并非是一个工业国,所以澳军炮兵武器多为英国制造,如肯定会有英制25磅榴弹炮,可能会有英制18磅榴弹炮、英制4.5寸榴弹炮、英制5.5寸野炮等盟国空军:美制P-39及P-40战斗机、B-17、B-25及B-26轰炸机;日本空军:零战、97舰攻、99式舰爆、九六式陆攻、一式陆上攻击机等

二战时日本的特别突击队

大川挺进队、益子挺进队、海上特别攻击队、本土决战防卫:震洋特攻队(震洋):海上敢死队回天特攻队:海上敢死队海龙特攻队(海龙):海上敢死队Marule特工队(四式肉薄攻击艇):海上敢死队二战特别攻击潜舰:蛟龙特攻队(蛟竜):海面下突击舰队第10特攻战队(第10特攻戦队):以蛟龙潜水艇编成之潜水艇舰队空中特别攻击队:金鵄队:221空在1944年12月于吕宋岛组织的对B-24轰炸机特攻队天雷特别攻击队:未实战。本土决战防卫:神风特攻队:空中敢死队神雷特攻队(樱花特攻队):空中敢死队、有人诱导爆击战震天制空队(震天制空队):空对空特别攻击队,1944年(昭和19年)11月7日组成空降特攻:莱特湾之战中,有高砂义勇队组织的“薰空挺队”。陆上特攻:1945年4月12日山下奉文命令坦克第10连队第5中队组织对M4坦克的特攻,17日在丹羽治一准尉指挥下用九七式和九五式各一辆装上炸药攻击M4,炸毁的4辆残骸挡住了道路使司令部能够撤离。另外冲绳战役有鉄血勤皇队的出现。由于“神风”为大西中将所发起的首次特攻任务的队名(由其参谋猪口力平提出),并在1944年莱特湾海战中一举成名,后世遂将所有特攻队皆冠以“神风”之名;但实际上,每支特攻队皆有自己的队名,“神风”并不是其总称。事实上陆军的富岳特别攻击队和万朵特别攻击队是同样于1944年10月21日组建的。

二战时期日本有特战队吗

太平洋战场的神风敢死队  神风特别攻击队,简称神风特攻队(日语:特别攻撃队)假名 とくべつこうげきたい ,由日本海军中将大西泷治郎首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日本在中途岛失败后,为了抵御美国空军强大的优势,挽救其战败的局面,利用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按照“一人、一机、一弹换一舰”的要求,对美国舰艇编队、登陆部队及固定的集群目标实施的自杀式袭击的特别攻击队。但日军也早有类似观念适用于自杀潜艇、自杀鱼雷“回天”等有人员操作的自杀式战争装备。(来自百度百科)

二战时期,印度尼西亚遭到日本侵略,但它为何却要给一个日本兵立雕像?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印尼,日本人杀害的主要还是印尼华侨,对待印尼本地人是非常友好的,不仅释放了他们的领袖,还鼓励他们说印尼语。后来荷兰人卷土重来,印尼经过战争后终于获得独立,其中还有着日本的帮忙。当时大约有1000多名日本士兵留下来帮助印尼,这让印尼很是感动。印尼给立雕像的这个日本兵就是中村辉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最后投降的日本兵”一个台湾籍日本兵(本名史尼育唔,汉名李光辉),他1942年加入高砂义勇队来到摩罗泰岛,1943年9月美军登陆时,日本军惨败,他在混战中与部队失去联络,只身躲在丛林中,随身携带的只有三八步枪、几十发子弹、一把军刀和少许日用品。日本对于印尼的侵略是实实在在的,但是日本人却打跑了荷兰人。印尼人也没少杀,但日本给自己的侵略披了一层华丽的外衣,那就是打着“大东亚共荣”的旗号,所以当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印尼是心存感激的。因为在这之前,印尼已经被荷兰殖民统治了300多年,日本人来了,打跑了荷兰人,让印尼人知道了原来白人不是不可战胜的,所以有一种说法并非虚言,那就是当日本人的坦克开进来时,印尼人都夹道欢迎。印尼位于东南亚也是个人口大国,有2亿多人。印尼现在国家发展很好,在东南亚乃至世界上都有不低的地位,可是这里在几个世纪前一直处于被侵略的状态,没有任何主权。这片土地在3.5万年前就有人居住,直到公元3世纪才建立起来了很多小的王国。公元15世纪世界大国相继侵入印尼,到了1596年被荷兰侵略,从此开始被荷兰殖民的几百年历史。

二战中最尴尬的士兵 全是日本士兵但却属于战胜国

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尴尬的士兵,可能很多小伙伴们会想到奔赴欧洲战场的美籍日本兵了。然而他们并不是最尴尬的,最尴尬的要数咱们台湾籍的一些日本兵了。因为他们曾经跟着日本一起残害中国,但是在战争结束后他们却恢复了国际,成为了中国台湾人,并且还被判给了战胜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根据战后日本厚生省的官方统计,二战期间被日本政府征调从军的台湾人,共有207183人,其中军人为80433人,军夫、军属多达126750人,战争中30304人阵亡,15000人失踪——也就是说,超过五分之一的台湾兵成为日本的炮灰,有去无回。 日本投降后,大约15万台湾籍日本军民滞留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日本等地,他们的归乡之路非常坎坷。 一个叫张子泾的台湾籍日本兵,当时身份是佐世保第8特别陆战队海军通译官,驻扎在海南岛。他回忆道:日本宣布投降的前一天,当晚军队发出“酒保打开”的命令,“酒保”指的是采购食物饮料的地方。所有人冲到酒保,疯狂购入大量啤酒、清酒与食物,回到房间喝个精光,来场最后的狂欢。 张子泾和1300名台湾籍士兵被国民政府军解除武装,关押在集中营近一年。 集中营生活相当清苦,大米和蔬菜严格控制,一个月只能吃到一次猪肉,士兵个个饿得面黄肌瘦。为了解馋,年轻的士兵想出种种奇特的觅食方法。比如他们曾卖力的抽干一座大湖的水,捕获湖中的鱼虾。还曾偷来一头水牛,只用一夜时间,800个饥饿的士兵吃光了整头水牛,让上门寻牛的农民连一根牛毛都找不到。 到了1946年7月,集中营的关押变得松散,张子泾和250名士兵集资租了一艘船,从海口返乡。一路上历尽艰难,遭受过海盗袭击、台风和巨浪,终于在13天后抵达台湾。 张子泾可以算得上非常幸运,比起那些远在海外的台湾籍日本兵来说。 一个台湾阿美族人史尼育唔(汉名李光辉、日名中村辉夫),1943年被征召进“高砂义勇队”到印尼从军,1944年在摩罗泰岛作战中与部队失散,独自躲在丛林里过了31年的野人生活,直到1974年12月才被发现。第二年他终于回到故乡,一度震惊了世界。按照时间来说,他比在菲律宾丛林打游击的“最后日本兵”小野田宽郎还要长,是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兵,只不过,“日本兵”前要加一个尴尬的定语:台湾籍。 他们为谁而战?他们是胜利者还是失败者?这群生命经历特殊的台湾籍日本兵,事迹无法进入任何一方的官方话语体系,是谁都不愿再提起的一段尴尬历史。

历史:二战时期最残暴的伪军是哪一支

其实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并没有太多的人力去管辖攻陷的土地,他们扶植了很多伪政权,也就组织了众多的伪军,他们用这些伪军帮助自己统治这些地方,有些类似清朝时期带“兵”字的士兵,他们并非八旗子弟,而是各个地方组织的绿营兵,这些其实都是汉人组成的。当时这些伪军大多都是投机倒把,也属于风吹两边倒的那种,但是唯独有这3支伪军队伍是个例外,他们甘心为日本人效劳,是当时最卖命的、最残暴的3支汉奸部队。铁石部队这是一支对日本忠诚度非常高的伪军,1944年,日军已经是穷途末路,在各个战场上都失去了主动权,当时为了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关东军命伪满洲国选出一批精锐部队,全部进驻冀东地区,将这支伪军命名“铁石部队”。名字取自伪满洲国的军训“铁石纪律”与“铁石训练”,都是伪满洲国精心培养的伪军,在进驻冀东地区之后,与国军和我党部队发生多次小规模战斗,虽说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铁石部队的忠诚度让人惊讶,而且非常残暴,他们对抓来的同胞没有丝毫的同情,甚至比日本人的做法还要残忍。到了抗战后期,日军节节败退,很多伪军都开始转投,但是铁石部队依然向日军示好,后来日本投降,这支部队有一部分被国民政府招抚,另一部分进了军统,还有的因为太残忍太顽固被我军歼灭。黄卫军黄卫军的统帅是熊剑东,原本是戴笠的手下,因为被日军俘虏,后来投靠了日军,还帮日本组织了伪军部队“黄卫军”。黄卫军的装备先进,对付同胞丝毫不手软,像是真正的敌人一样,多次与国军部队作战,尤其是1941年,黄卫军与国军万福麟部队的对战,双方经过一夜的激战,万福麟部队伤亡惨重,死伤多人,最后被迫撤离,这完全是一场自己人的战斗。同年冬天熊剑东带领黄卫军主动攻击国军53军部队,完美的配合日军进行了阵地摧毁。因为其经费以及装备精良,在抗战结束后还有一万多人的部队,是伪军里面最精锐的部队,最后也被国军军统收编,这支伪军在抗战时期可谓是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对抗国人,曾多次残害同胞,为日本立下汗马功劳。台湾的“高砂义勇队”高砂义勇队是日军动员台湾原住民前往南洋丛林作战之组织。根据日本退休的士兵回忆,这支伪军部队能于无道路之丛林,穿梭侦察,更厉害的是能够分辨远处的声音,从事伏击非常有利,多次帮助日军。并且在日军缺少粮食的时候,他们教会日军怎么在丛林中生存,日本兵罹患疟疾,高砂队员能冒险摘椰子取水解热。他们对日本人的忠诚度丝毫不亚于铁石部队,退休士兵声称,这支部队为日军的奉献精神就连我们日本人都不如。他们残暴到什么程度,当时日军缺少慰安妇,他们抓自己的亲人前去充当慰安妇,他们将自己的同胞全部送往战场,少女更是成为他们的奴隶。这些伪军对自己同胞都如此残忍,根本理解不了他们为何要帮助日军,如果说为了生存,他们完全可以和其他伪军一样,眼前一套背后一套,可是这些伪军只要是日军布置的任务,都会尽全力去完成,其中有多少国人被他们残害,实在令人痛心!

二战期间美国在欧洲战场投入多少兵力?

1、欧洲战争结束时,美军在在欧洲战场兵力如下:欧洲战区总共投入61个师:15个装甲师、42个步兵师和4个空降师(13空降师没有投入战斗)。意大利地中海战区投入7个师:1个装甲师、5个步兵师和第10山地师。2、太平洋战区投入21个师:1个骑兵师(第1骑兵师)、19个步兵师(其中第98步兵师没有投入战斗)和1个空降师。3、到1945年时,美军总兵力达到1050万人,美国军事工业已经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余辆,二战期间美国共生产8万多辆坦克,其中近半数是位于底特律的克莱斯特工厂生产的M4谢尔曼坦克。军用汽车的年生产能力更是达到百万辆的规模。海军装备方面,1941-1945年,美国共建造了航空母舰(包括护航航母在内)131艘、战列舰10艘、巡洋舰48艘、驱逐舰355艘、护卫舰498艘、潜艇203艘;而同期的日本在海军装备上拼尽全力也只建造出航母15艘(也有17艘一说)、战列舰2艘、巡洋舰6艘、驱逐舰63艘、潜艇126艘。

二战时期美国真有象美国队长那样争着去当兵的美国人么

某种程度上,二战美军全是自愿服役,不存在强征入伍情况。 但原因可以细分1,真的像美队那样,一颗英雄主义爱国心,匡扶正义,祛除邪恶。 这种人是有的,但比例不会很大。2,生活所迫。 二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还是很低迷的,穷人很多。当兵意味着生活有保障。有饭吃。3,普通青年受各种征兵广告和媒体宣传影响。觉得当兵打仗是很有意思的事,就去当兵了

二战后期美国普通士兵标准装备?

二战美军步兵常用武器 1911式.45口径手枪由John M.Browning发明,是二战时期最著名的美国手枪。在西美战争期间,美军普遍反映小口径的左轮手枪威力不足,军队急需一种有较大威力的大口径手枪。在这种需求下,1911式.45口径勃郎宁手枪诞生了。Colt和Springfield兵工厂在1911—1915年间生产这种手枪,到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60%在法国的美军士兵都配备了它。一战后,又在扳机、撞针、握把和结构上对它进行了改进,主要是使它更轻便。在二战期间,它只配备给军官和班长,并不是美军步兵的制式武器。但是禁止士兵配备手枪的条例被仍到了一边,在前线许多士兵都拥有一把1911式手枪。它被认为是最后可以依靠的武器,尽管几乎所有的士兵都有更有效的武器可用,但没有人会否认它所带来的安全的感觉。直到1984年,它仍然是标准的美军随身武器。 M1 步枪,又称Garand 步枪,是美国步兵的标准配置步枪。以它的发明者John C.Garand 的名字命名。它是第一种在战场是广泛使用的半自动步枪。尽管它在1936年就被军队采用,直到1943年一直是供应不足,但到战争结束时,它的产量却超过了4百万支。M1 步枪易于分解和清洁,它的口径、弹丸速度和半自动性能的结合提供了优于其它步枪的火力。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弹夹重新装弹很困难。 John T.Thompson曾参与发展`03式步枪和Colt.45手枪,汤姆森冲锋枪的原型枪于1920年春天诞生,尽管它有优秀的测试参数,但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没有采用它。汤姆森Colt公司鉴定了生产15,000支该枪的协议,即1921式。这批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二战前夕。在1940年,美国陆军订购了20,000支该枪;在1941年,陆军追加了319,000支的定单。该枪最大的优点是可靠,在恶劣的环境下也能工作。主要的缺点是太重——超过10磅,缺乏穿透力(这也是二战中所有冲锋枪的共同缺点)。 1942年初,为满足步兵反坦克武器的需求,军械局的Leslie A.Skinner和Edward G.Uhl 研制了一种火箭炮——一个用电子点火的金属筒。直到那时,美国步兵一直缺乏可以使用的能阻止坦克前进的反坦克火箭。军械局的另一个成员,Henry H.Mohaupt,一直在研制一种步兵使用的反坦克手榴弹——M10式手榴弹,重3.5磅,使步兵不能有效的投掷。然而,当Skinner和Uhl试着用他们的发射器发射M10手榴弹时,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军械局立即意识到这种新式武器的价值。许多发射器被装船运给了盟军。实际上,德军在缴获了它之后,立即开始生产它的复制品。 首次使用火焰喷射器早在一战的德军部队。到1916年,英军和法军也开始在战场上使用。然而,有限的距离、不可靠、易伤到操作手使它成为一种不理想的武器。直到德军在入侵波兰、比利时和法国的战争中再次使用时,美国才开始着手研制。美国的第一个喷射器遇到了同样的困难。然而,凝固汽油的发明改善了它的效力和射程(60—180英尺)。可靠性也得到一定的改善。在采用新的喷射器使用战术后,它对操作手的伤害也减少了。美军士兵发现,两人一组装备喷射器是最有效的。火焰喷射器组也包括由火箭筒或自动武器装备的士兵,他们为喷射手提供火力掩护。美国海军由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两个独立的军种组成。海军可分为舰艇部队、舰队航空兵、海上勤务部队和岸基部队4个兵种,一般按照行政管理和作战指挥两个系统进行编组和行动。

提问,二战时期,美国的士兵是被强制服兵役的吗

你好!美国是采用了募兵制及征兵制两种制度并行的兵役制度。如果募到的兵员就够了的话,就不会施行征兵。但一旦施行征兵,在符合征兵条款情况下的人接到征兵令时,就必须去服兵役,不然犯法。除非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免服条款的情况。二战期间,美国确实实行过征兵制。美国施行了征兵,很多人烧征兵令,拒服,但是这属于犯法,被抓,不服兵役,就得去牢狱生活。

谁能给我介绍一下一战,二战是美国的兵役制度以及其少数族裔

  兵役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军事制度,必须符合现代社会的规律,顺应历史的潮流,满足国家军事战略的需求。美国建国二百多年来.从防务需求出发,曾在不同历史时期采用过民兵制、单一募兵制、单一征兵制、征募混合制和全志愿兵役制等兵役制度。现行的“全志愿兵役制”是1973年3月尼克松总统在  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后宣布实行的。该制度既强调爱国主义,强调为国家、社会、制度和美国价值观效力,同时又通过较高的工资津贴、优厚的福利待遇、充足的职业发展和高校深造机会来吸引社会上的优秀人才加入军队,献身国防事业。根据这一制度,服兵役相当于个人与军队达成就业法律协议,军方负责提议.并付工资,保证福利待遇,进行业务培训;而军人则按照服役合;在军队中工作若干年。与一般合同工作不同的是,签定合同后,没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中止合同离开服役岗位。合同期满后可续签合同,或按规定退役退休。  美国实行全志愿兵役制,既是出于临时性的需要,也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说它是出于临时性需要,这是因为越南战争后美军纪律涣散、土气低落、战斗力急剧下降、社会威信一落千丈,与此同时大规模的兵员裁减和预算紧缩使军队处境极为困难,招兵工作遇到重重困难。越南战争表明,服役期过短的义务兵是不适合进行一场长期战争的。尼克松总统就是在这种特殊背景下宣布取消征兵制,改行全志愿兵役制的。说它具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那是因为志愿兵役制比较符合美国人的所谓“自由、民主”的传统,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市场竞争规律,符合美国宪法关于“不得强迫劳役”的规定,而征兵制却有违背个人意愿之嫌。当然,全志愿兵役制一开始执行得并不顺利。  70年代,全志愿兵役制在实行过程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主要是因为越战遗留下的后遗症短期内难以克服,部队管理混乱,吸毒、种族歧视、谋杀、盗窃、拒服命令等现象层出不穷,加之预算减少,部队工资水平尚不足以吸引大批地方优秀人才入伍。而且,招兵工作中采用的甄别测验法漏洞百出,其测试使新兵入选的得分远远高于其实际能力,结果从1976年至1980年陆军招的新兵有四分之一(35万余人)不合格。兵员质量严重下降,老兵再入伍率低,募兵工作数年完不成任务,“土气和战斗力跌入二战后的低谷”。难怪全国49个州人事部门的发言人曾沮丧地指出,美国“动员不了一支足以打败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部队”。  70年代末发生了伊朗扣押美国人质和苏联入侵阿富汗两件大事,促使于1981年上台的里根政府和新一届国会为军队大幅度增加拨款。随着经费的到位,军人工资和福利待遇获得较大提高,加之80年代初的经济萧条,地方大批优秀人才争相入伍,军队招兵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越战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忘,军队的形象有所改善,民众对军队的支持率有所提高。美军先后在格林纳达、利比亚、巴拿马和海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一系列军事行动,基本上取得了成功,在国人心目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80年代后期进行的盖洛普和哈里斯民意测验表明,美军被列为“美国最可信的组织机构”之一。1980年,陆军废除了70年代执行的漏洞百出的甄别测验法,而采用全新的新兵入伍甄别法,结果使新兵质量获得了较大提高。新兵中高中毕业生的比例年年提高,1980年为68%,1981年上升到sl%,1982年上升到85%。进入90年代,对新兵质量要求就更高。1997年,海军、海军陆战队和空军的新兵中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所占比例分别为91%、95%和99%。陆军最初为88%,经过努力达到90%。目前,美军高学历人员较多,约有博士2868人,硕士90472人,学土159755人、可以说,全志愿兵役制经过80年代的发展,到90年代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兵役组织体制比较健全、官兵入伍和选拔程序比较完备、军人各种待遇有法可依。  美国兵役组织体制分政府和军队两套机构,前者(国家选征兵役局)负责登记,通过各级选征兵役分局及全国各地的2060个兵役委员会,依法对19~24岁的适龄男性青年进行登记;后者(国防部兵役机构)负责募兵,通过各军种的募兵机构和设在全国各地的几千个募兵站招募现役和预备役军人。美国虽然实行的是全志愿兵役制,但役龄公民必须依法进行兵役登记,这是公民的义务。保留兵役登记并不是要实行征兵制,但征兵仍然是国家应付危机的重要手段。一旦出现紧急情况,首先动员的是国民警卫队和后备队。但根据1948年第50届国会通过的《军事选征兵役法》,联邦政府的“选征兵役系统”在必要时可采取征兵手段,但前提是必须在危机爆发后的193天内从进行过兵役登记的青年中征集第一批新兵,并将其送到部队服现役。  “选征兵役系统”的最高领导机构是直属白宫的选征兵役局,其任务是和平时期进行兵役登记,确保紧急情况下国家有足够的兵员。美国全国划分为东北部、南部、中西部、西南部、中部和西部6个大区,每个大区设一个地区局,辖若干州的兵役工作;各州设有州选征兵役局,而兵役登记的基层单位则是散布全国各地的2060个兵役委员会。联邦选征兵役局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各地区基层单位的数据进行处理;各地方兵役委员会负责各地区役龄青年的兵役登记和档案保管等工作。目前,约有1.2万余人在兵役委员会任职,而且都是不领薪水的义务任职。  军队系统的兵役机构由国防部主管部队管理和人事的助用国防部长统一领导和协调。各军种都有自己的兵役机构,陆军的征兵司令部,设在肯塔基州诺克斯堡;空军的军事人员中心,设在得克萨斯州伦道夫空军基地;海军的军事人员中心设在华盛顿五角大楼内;海军陆战队的人力与预备役事务部也设在五角大楼内。各军种的兵役部门通过设在全国各地的募兵站为本军种招募男女军人。募兵站站长通常由经验丰富的军士担任。  征兵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流动性高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各军种一般都选拔军龄较长、熟悉部队情况和有强烈事业心的军官和军士担任募兵工作人员。80年代以来,美军连年动用高达2亿美元的宣传费(目前仍高达1.2亿美元)来搞兵役宣传工作。其具体做法是:  ①每年向全国适龄青年邮寄I90O万份宣传材料;  ②免费向全国三百余万名高中生邮寄包括军队职业介绍等内容的各种杂志;  ③广泛进行武装部队职业能力系统考试;  ④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提高军队在公众中的形象等。  兵役宣传的目的是鼓励青年踊跃报名应募,以提高军队新兵的质量。  美军为志愿入伍的青年制定了严格的条件和标准,主要包括综合标准、体格标准、智力标准和道德标准等。综合标准主要是对年龄(l~35岁)、国籍(美国公民)、身高(男l.52米~2.03米,女1.47米~2.03米)、体重、视力、病史、文化程度(高中毕业)、能力、品行和婚姻状况(有子女的单身青年不得入伍)等进行规定和限制。体格标准主要采用“PUI-H-ES”身体等级代码(P指体力或耐力,U指上肢,I指下肢,H指听力,E指视力,S格精神)来衡量应募人员的体格状况。智力标准主要通过“武装部队职业能力系统考试”对应募者的智力进行检测,考试包括10个科目,即:词汇知识、段落理解、算术推理、数学知识、一般科学、汽车和修理知识、机械知识、电子知识、数字运算和编码速度。美军人事部门根据考试成绩、军队的需要和应募者的意向对新兵的专业分配进行统一安排和调配。应试人员可根据自己的成绩和爱好来选择专业。设立道德标准主要是将不适合服役的人员(具有反社会和反军队倾向,同性恋者,患有精神病、心理病及有过犯罪前科的人)筛选出来。  在全志愿兵役制度下,军队与个人之间构成了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初次入伍的士兵称为“一首期兵”,完成首期服役合同并签定再次服役合同的士兵称为“职业兵”。首期兵的标准服役期限是现役加预备役共8年。陆军士兵的首次服役合同期一般为1一3年现役加5年预备役或2年现役加6年预备役;空军士兵的首次服役合同期多为4年现役加4年预备役,约有10%的士兵则签定6年现役加2年预备役的合同;海军土兵的首次服役合同期也多为4年现役加4年预备役的方式;而海军陆战队士兵的首次服役合同期一般为4~6年现役,外加4~2年预备役。完成8年服役期后,若本人志愿,工作能力和身体状况合格,经上级指挥官推荐并考查通过,可与军队签定3~6年不等的再次服役合同,成为职业兵。职业兵一般选择服役20年以上,以便获得退休资格和相应的福利待遇。  美军现役士兵分为10级,即三等兵(新兵)、二等兵、一等兵、下土、中土、上土、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和军种总军士长。军土包括下土、中土、上士和军士长,是士兵中的骨干力量。一般情况下,新兵服役半年可晋升为二等兵;晋升一等,兵活服役1年;晋升下士至少需服役2年以上。中士以上的晋升比较严格,由资深军士和部队主官组成“晋升审选委员会”对拟晋升人员进行考核,以分数制进行量化筛选(1~1000分不等)。考核的主要内容有:服现役时间(最高100分);军龄(100分);工作表现(150分);技能资格考试(150分);受过的奖励(50分);专业训练和学历等(200分);审委会评分(250分),主要根据军容风纪、口才、时事与军事知识、军事才干、潜在领导能力等进行评判;体育锻炼达标情况(60~100分)等。一般情况下,450分以上才能晋升中士,550分以上才能晋升上士。  美军军官属联邦政府公职官员。每年美军新任命军官约有1.7万人,其来源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各军种军官学校毕业生,如陆军的西点军校、设在科罗拉多州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空军军官学校和设在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的海军军官学校。这3所院校每年为部队输送约二千五百名军官,相当干部队每年新任命军官的15%。二是各军种候补军官学校和军官培训学校毕业生,此类学校主要招收大学毕业生和具有大学二年级以上文化程度的优秀士兵,一般要进行20周的培训。这类军官每年约占美军新任命军官的 21%。三是各军种后备军官训练团毕业生,美军在全国约一千四百所大专院校设有此类军官培训机构。它每年为部队输送40%以上的新任命军官。四是直接任命,即对医疗、工程技术、宗教、法律和军乐等专业人员,通常从地方大学物色人选,进行必要的军事训练后直接任命为军官。五是战时从士兵中直接提拔军官或从预备役和退役军官中征召人员服现役等。  现役军官分为10级,即: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准将、少将、中将和上将。每个衔级都有明确的名额和比例限制。军衔与职务的关系比较固定,通常在晋职时,也要相应地晋衔。各级军衔与指挥职务的关系是:上将——参联会主席、副主席、各军种参谋长和战区司令;中将——各军种副参谋长、陆军军长、空军航空队司令和海军舰队司令;少将——陆军师长、军种二级部部长;准将——独立旅旅长;上校——旅(团)长、空军联队队长、海军大型舰只舰长;中校——团长、舰艇中队长;少校——营长、舰艇分队长;上尉和中尉——连长;少尉——排长。军官的晋升大都采取审选制,即各军种部长每年根据法定的各级军官人数和实际需要,确定本年度各级军官的晋升数额和审选范围,组成各级各类军官晋升审选委员会;由各审选委员会根据军官档案和具体考核情况,提出待晋升军官名单,经军种部长审定,报总统批准,由参议院确认通过。  美军预备役军官,尤其是精选预备役军官,是美军总体力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美军服现役的军官约有半数是预备役军官,为军队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精选预备役部队每年领薪参加训练和演习的时间大大超过两周的规定,并且频繁地执行各种任务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有时成建制地派到海外遂行军事行动。美军预备役军官分为8级,即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准将和少将。服现役满11年的预备役军官必须自动转为现役军官,否则作退役处理

提问,二战时期,美国的士兵是被强制服兵役的吗

你好!美国是采用了募兵制及征兵制两种制度并行的兵役制度。如果募到的兵员就够了的话,就不会施行征兵。但一旦施行征兵,在符合征兵条款情况下的人接到征兵令时,就必须去服兵役,不然犯法。除非有符合法律规定的免服条款的情况。二战期间,美国确实实行过征兵制。美国施行了征兵,很多人烧征兵令,拒服,但是这属于犯法,被抓,不服兵役,就得去牢狱生活。

二战后到90年代初,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能否从国际经济格局演变的角

.首先是日本,对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和美国的政治考虑不无关系,美国一直以来把日本作为一个干涉东亚政治等诸多问题的桥头堡,为了达到一种制衡的目的,对日本在经济,高新技术上的支持是日本快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2.其次是韩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这当中也和美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存在很大关系。 3.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多样化经济。八十年代初开始,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90年代尤为重视信息产业,已投资在全岛兴建“新加坡综合网”。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经济以五大部门为主:商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和通讯业。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学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饲养和水产业。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自产仅占5%,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旅游业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 4。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

概述日本在二战后飞速发展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战后经济恢复、经济高速发展、经济低速发展、长期经济停滞这四个阶段。  一、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1946-1951年度,经济增长率为9.9%,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22.8%;1951-1955年度,经济增长率为8.7%,其中工矿业生产增长率为11.3%。  二、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1954年11月-1958年6月):景气持续了31个月,实际经济增长率1956年度7.5%、1957年度7.8%,1958年降为6.2%。  岩户景气(1959年4月持续到1962年10月):景气持续42个月,1959、1960、1961年度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也分别达到了9.4%、13.1%和11.9%,1962年降为8.6%。  伊奘诺景气(1965年11月-1970年7月):景气持续期间为57个月,1966-1970年度,实际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2%、11.1%、11.9%、12.0%、10.3%,1971年降为4.4%。如此长时间的持续的高速经济增长,不仅在日本历史上是罕见的,而且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由于伊奘诺景气的出现,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就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三、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经过第一次石油冲击和战后第一次负增长,日本经济就由高速增长转为了低速增长。1976、1977和1978年度各为4.0%、4.4%和5.3%,与高速增长时期比,还不及1965年经济危机时5.7%的水平。尽管如此,但1978年后已摆脱了萧条的影子,景气确实是处于上升阶段,企业的收益也增加了。

二战时日本权力最大的是天皇还是首相?

  是天皇。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称号迪宫。是日本最长寿以及在位时期最长的日本天皇,执政长达63年。  裕仁1901年生于东京,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长子。1914年学习院初等科毕业,后在东宫学问所读书。1916年11月被立为皇太子。 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亲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摄政王。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为日本新一任天皇,以《尚书》中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改元昭和。 在位期间,指挥和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1945年8月发布“终战诏书”,代表日本帝国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因美国的干涉,战后免除了审判 ,天皇制得到保留。战后在位期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促成神武景气。他对生物分类学有研究,发表有《相模湾产后鳃类图谱》、《相模湾产海鞘类图谱》以及《那须植物志》等著作。 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肠癌死于东京,终年88岁。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落下帷幕。

二战时期日本的天皇是谁?

首相:近卫文磨 东条英机 小矶国昭 铃木贯太郎裕仁 (1901—1989) 日本昭和天皇。大正天皇嘉仁长子。称号迪宫(Michinomiya)。1901年4月29日生。1914年学习初等科毕业,曾在东宫学问所就读。1916年11月立为太子,1921年11月25日因其父患病开始摄政。1926年12月25日正式即位,改元“昭和 ”,为日本第一百二十四代天皇。在位期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1937年扩大为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发动了太平洋战争。1945年8月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1946年公布“否定天皇神格化”诏书,天皇由“神”变人,取消了“祭政一致”的皇制制度。根据1947年实施的《日本国宪法》规定,天皇由国家元首变为日本国象征,不再以最高统治者身份“裁决国事”,只行使“有国国事行为,并无关于国政的权能”。1971年访问欧洲。1985年访问美国。中日复交前,表示要改善日本同中国的关系,1972年复交后,每年都电贺中国国庆。1978年以后中国领导人访问日本时,他都亲自会见,并进行友好谈话。他对生物学,生物分类学有研究,发表过有关鱼类研究著作:《相模湾产海鞘类图谱》、《那须植物志》、《相模湾产蟹类》。菊花为日本国花,红底金菊为天皇旗,竹子象征裕仁。1989年1月7日去世。皇后,良子,1902年3月6日生,号“桃园”,桃花象征良子皇后,1924年同裕仁结婚,为皇太子妃。 1926年12月25日为皇后,现任日本红十字会名誉总裁。生二子三女。

二战后,美国推动和日本政府民主改革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  美国单独占领日本后,为了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军事威胁,麦克阿瑟以本国政治制度为模式,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民主化改革,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  麦克阿瑟在日本进行的民主化改革,其基本的依据和政策指导是美国政府颁布的两份文件。其一就是1945年8月29日由杜鲁门批准、9月22日发表的“美国战后初期对日政策”;其二是同年11月3日发给盟军最高统帅的“有关投降初期占领和管制日本的基本指令”。麦克阿瑟采取的每一政策和措施都是在这两份文件的规范和指导下进行的。  在“初期对日政策”中,美国政府首次全面制定了将要在日本实施的政策目标和改革的基本方向。文件表示:日本人民或政府发起的在政府形式方面的改革,凡旨在变更其封建主义和独裁主义的目的的,都将为盟国军政府允许并赞助。具体说来,这种所谓“政府形式方面的改革”,在政治和军事方面主要包括:解除武装和国家的非军国主义化;惩办战犯;鼓励人民争取个人自由和民主进程的愿望。在经济方面包括:经济结构的非军事化;促进民主经济力量;恢复和平经济活动;赔偿和归还掠夺别国的财产和物资等。“初期基本指令”则详细规定了盟军统帅部应对日本实施的改革政策的具体步骤和细节。  在上述政策指导下,从1945年9月开始,麦克阿瑟推行了大规模的民主改革,以便“最后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具体说来,这些改革主要集中于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麦克阿瑟实施了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整肃政策,其目的在于清除日本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使代表“日本人民自由意志”的新政治力量和新领导人能控制政权。整肃共分两个阶段,1947年1月以前主要是国家层面的整肃,此后扩大到社会层面。第一阶段始于1946年初,该年1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两个“整肃令”,其一宣布取缔一切鼓励军国主义、赞成或助长日本建立亚洲霸权的极端民族主义政党,其中包括大政翼赞会、黑龙会等27个臭名昭著的组织,2月23日,列入整肃名单的团体增加到147个;其二称为“解除公职令”,规定一切积极参与推进军国主义活动和军国主义团体的成员均在整肃之列,不得继续担任公职,对参加众议院选举的所有候选人进行甄别。政治整肃的结果对日本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凡1937—1945年间担任过内阁成员以及与“思想控制”有关的官员全部被清除出政府。整肃于1947年1月进入第二阶段,对象进一步扩大到地方官员、经济界和舆论界的头面人物,受到甄别的人数先后多达71万,其中20多万人受到整肃。1948年3月,整肃基本宣告结束。  整肃的同时,麦克阿瑟认为:解散日本多达589万的军队和不计其数的准军事组织,是民主化政策能够实现的基本前提。因此,从1945年9月起,美国就着手解散日本军队以实现其非武装化。9月3日,盟总颁布《关于在日本某些地区设置盟国占领军,以及具体指导日本解除武装和复员的命令》。解散命令执行得非常迅速,到10月15日,麦克阿瑟宣布,日本全国武装兵力解散问题业已告终,日本军队不复存在了。1947年,日本在国外的300多万军队继续被遣返回国,作为军事强国的日本从此不复存在。  此外,与处理纳粹战犯一样,盟总处治了日本战犯。1945年9月11日,麦克阿瑟宣布逮捕前首相东条英机等首批39名甲级战犯,年底又逮捕了104名甲级战犯;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成立并开始审判战犯,1948年11月,法庭判决首批25名战犯中7人绞刑、16人无期徒刑,使战争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第二,社会民主方面的改革。麦克阿恐改革的最初着眼点就是在日本推行民主和自由。1945年9月10日,盟总发布的第一项改革指令,是“关于言论和新闻自由的指令”。随后,它又先后发布了《关于日本新闻规划的备忘录》、《关于废除对政治、公民、宗教自由限制的备忘录》、《废除对新闻、电影、通讯的一切限制的法令》等有关改革文件。10月4日,麦克阿瑟颁布《撤消对于政治自由和其他自由的限制的法令》,正式拉开了社会民主改革的帷幕。10月11日,麦克阿瑟在接见新任日本首相币原时,将这套政策概括为“确保人权的五大改革”,即男女完全平等、促进工人的团结和组织、教育的自由主义化、将国民从专制政治中解放出来、日本的经济结构民主化。五大改革指令的发出,是促使日本社会按美国意图走西方民主化道路的重要措施。  第三,修改宪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为了确保日本不再走上军国主义的道路,使日本政治适应美国的战略需要,美国从1945年开始就着手将各项民主改革法律化,力求通过立宪的形式彻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占领初期,麦克阿瑟就要求新组成的日本政府组成修宪班子,并提出修宪的基本原则是:在修改后的宪法中,日本政府不应再对天皇而应对一个具有广泛性的、在投票基础上产生的选举团负责;天皇制的保留或废除由日本自行决定;今后可能设置的军事机构的首脑必须由文职人员担任。根据上述原则,日本先后于1945年底和1946年初提出两个修改宪法草案,但由于在天皇的地位问题上始终不合美国之意,美国决定干脆抛开日本政府,亲自负责修改宪法。1946年2月,麦克阿瑟同时规定了修宪三原则:(一)保留天皇制,但其权力必须受宪法的限制并从属于人民的最高意志;(二)日本永远放弃战争和战争准备;(三)废除日本国内现存的一切封建制度。经过短短六天的准备,修宪班子就以美国政治制度为蓝本制订出了一部日本的新宪法草案,1946年3月5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该草案。同年11月3日,日本新宪法正式颁布并生效。  新宪法除两项条款外,几乎完全是美国宪法的翻版。这两项条款是:变绝对天皇制为相对天皇制,规定“天皇是日本国之象征,是日本国民统合之象征,其地位基于国民之总意,主权属于日本国民”,废除枢密院、内大臣府等天皇的直属机构,首相由国会提名通过,内阁对国会负责;放弃战争权利,规定“日本国民诚实希求基于正义与秩序之国际和平,永远放弃由国家权力发动之战争、武力威胁或行使武力作为解决国际纠纷之手段。为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之交战权”。  第四,解散财阀,实现经济生活民主化。财阀集团是战前日本最有势力的经济力量,控制和操纵日本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向,是“日本最大的战争潜在势力,正是这些财阀使得日本的一切征服和侵略行为成为可能”。基于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的考虑,美国将解散财阀、解散大的家族联合企业和分散日本经济权力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1945年9月21日,麦克阿瑟发布解散财阀方针的指令,要求日本政府消除经济生活中的垄断现象,鼓励并赞助在民主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工业、农业和劳工组织。随后,盟总责令最大的15家财阀汇报其营业内容与资本构成,宣布冻结全部财产。同年年底,美国政府成立了一个由财政经济专家组成的财阀调查团前往日本,随后又成立“控股公司清理委员会”,具体负责解散财阀的工作。11月4日,在盟总指令下,日本政府被迫在一拖再拖之后提出了解散财阀的具体计划。1946年9月至1947年9月,盟总先后指令解散了83家大型财阀企业。1947年,日本政府分别颁布以限制与分割垄断企业为目标的《禁止垄断法》和以实现经济民主化为目标的《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排除法》,先后解散了三井、三菱、住友等最大的财阀集团,限令财阀家庭的领导一律辞去其担任的经济职务。1948年以后,由于“冷战”爆发以及日本政府的敷衍塞责,美国放弃解散财阀的政策。因此解散财阀工作并不彻底,许多财阀得以保留,并成为后来日本垄断财团的支柱。  第五,农地改革,摧毁日本经济的封建主义基础。土地问题是日本因明治维新不彻底而遗留下来的严重制约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由于少数地主占有大量土地,人多地少的日本农村阶级矛盾十分突出。战后初期,粮食匮乏情况十分严重,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纠纷和冲突进一步加剧,租佃纠纷从战前的每年平均900余起激增到1945年的5171起。为了避免日本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大动荡,占领军当局决定立即在日本实施农地改革,以平息农民对没有土地的严重不满。1945年12月9日,盟总向日本政府下达《关于农地改革的备忘录》,要日本政府根除“那些长时期以来损害土地结构的恶弊”,限三个月内向盟总提交将土地从地主手中转让给耕种者的计划。1945年12月29日,日本政府颁布了第一份农地改革方案,但因该方案明显偏袒地主,遭到无地农民的强烈反对。在占领军当局的直接干预下,1946年6月30日,日本政府颁布第二份农地改革方案,并于10月份得到盟总的认可后开始实施。该方案规定:国家强行收购不在乡地主的全部土地;在乡地主超过1町步(折合15市亩)以上、自耕农超过3町步以上以及其他经由各级农地委员会决定的土地也均在收购之列;收购后的土地,按低价出售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原租佃农户有优先购买权;残留的出租地的地租由过去的缴纳实物改为缴纳现金,地租率水田不得超过产值的25%,旱地不得超过15%。农地改革虽未能彻底解决农村的社会矛盾,但它摧毁了日本军国主义赖以生存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助于社会进步和美国统治地位的巩固。  另外楼主还可以看看这个链接http://news.ifeng.com/history/shijieshi/special/beifangsidao/detail_2010_11/02/2978779_3.shtml(从对手到跟班:战后美国是如改造何日本的? )

二战后,日本是如何从一个“被占领国”向一个“独立国家”转换?

1950年,基于战争的需要,美国需一个强有力的日本来成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同盟和后盾。为此,在排除其他国家的情况下,美国与日本单独媾和签订了《日美安保条约》,日美同盟关系正式确立,《日美安保条约》的主要内容规定,美国有权在日本国内及其周围地区驻扎陆、海、空军。这使得日本在形式上从一个被占领国开始向一个独立的国家转换。一、日本很适合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从地理位置上看,美国本土和亚洲隔着太平洋,美国和亚洲的距离太远,如果因为战争的需要美国要把所有的武器从本土运过来成本太大也太不现实,为此,从本国的国家利益出发,美国需要在亚洲有一艘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来维持他的战略需要。日本作为一个二战战败国,被美国为首的盟军占领并改造,并被剥夺了作为一个正常国家所应有的战争权,国家的防卫几乎全依附于美国,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日本很适合作为美国在亚洲的强有力的军事工业生产基地。为此日本在美国的指示下建立了警察预备队,强化海上保安厅,并重启有防卫生产能力的企业。战败后全部被解体但仍然存在潜在的生产能力的日本旧军事工业以此为契机,公然开始复活。二、大量资金注入,使原本气息奄奄的日本经济开始复活1950年-1955年,超过5700亿日元的特需资金注入,使原本气息奄奄的日本经济开始复活。超过1000亿日元的滞货被一扫而空,产业界也因为特需和输出的增加而改变了一直以来的不景气状况。因为和平条约的签订,使日本原本形式上的国家的独立走向了实质上的国家再建和国家自立的第一步。军需材料的大量订单国内生产开始扩大,随着输出的急増,机械、金属、化学、木材加工等各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学工业部门,达到了战后生产的最高产量。重大企业的效益在“神武景气”当中得到了猛烈的增长,创造了战后利润的新纪录。然而这种特需经济是被美国的战争政策和军事预算所左右的,不管投入了多少的资金,在适应这种订单生产的体制下,这只是日本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偶然外部因素,而且这种的发展模式极度不稳定。在内容上来看,特需经济上直接兵器的生产方面90%以上是炮弹生产,对于经济的发展形势也是不全面的。这和日本本身的防卫计划没有直接的关系。三、吉田茂——引领日本走向先经济后军备的发展道路日本战后以来形成的一直影响到现在的国家防卫战略思想要提到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吉田茂。吉田茂,1946年-1954年担任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对战后日本初期的政治经济及国家安全战略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是他引领着日本走向先经济后军备的发展道路,奠定了日本独特的“寓军于民”军工体系的基础。二战后初期的日本军备思想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环境下,在吉田茂国防战略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吉田茂的主张是既不同意非武装中立,也不赞成立即大规模重整军备。吉田茂的国家安全战略是在依靠日美同盟关系来保障安全的主张及独立于美国的主张之间,在重视国民福利政策保障经济发展与要求发展军备之间,寻求折中的一种产物。四、日本独特的“寓军于民”军工体系概括起来,吉田茂的战略思想包括三个方面:1,主张建立自卫武装;2,主张先经济后军备;3,主张集体防卫。在武装还是非武装上,吉田茂的态度是很明确的,坚决反对非武装中立主义,支持自卫武装理论。但是在武装力量的规模和速度上,是反对大规模重建军队的理论的。在他看来,在经济和军事的关系上,经济是第一位的,军事是第二位的,经济的发展和民生的安定是建设军事力量的先决条件,军事为量的发展要适应国家经济力量的发展,不能超越经济的发展速度。尤其是战后初期,日本的国力经过二战消耗殆尽,国内百废待兴,如果此时再加强军备的话会把这个国家拖跨。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是与这个国家的经济是否繁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经济上不能自立,依赖别人,那么它的独立和安全就得不到保障,因此,应该循序渐进地随着国力的发展逐步增强国家的国防力量。同时,集体防卫是吉田茂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当今世上任何国家都不能单靠自己的力量来保卫自己,共同防卫是世界上的共同观念。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要求日本既不能大规模扩充军备,也不能搞武装中立,因而与美国建立共同的防卫体制,依靠美国的军事力量来保障国家的安全,是日本唯一的选择。五、崭新的日本军工业,改头换面后以新的面孔出现1951年,日美签订《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从此刻开始正式建立。根据条约的规定,日本应该“逐渐承担起本国的防卫责任”,换句话说,美国允许日本充实军力来减轻美国的防卫负担。1954年,日美签订《共同相互防卫援助协定》(MSA),然而这种同盟关系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关系,日本在接受美国提供的经济援助的同时,美国要求日本要扩大其防卫力量,以减轻美国的防卫压力。为承担相应的防卫力量,1954年7月,日本更新了自卫队的航空部队设备,二战时期只有海军和陆军的部队在战后首次拥有了空军,为此海、陆、空三军军种的日本自卫队正式成立,自卫队的成立给了日本以增添武器装备、增强军事工业能力的契机。于是在1957年,日本指定第一次防卫计划期间,每年的国防预算为国民收入所得的20%以下。但这次仍然未摆脱美国的援助,大部分的装备依然依存于美国的援助,作为防卫力量自主基础的防卫产业自主发展还未完全形成。军工生产的各企业已经开始由免费渐渐向付费转变了。1958年,经团连防卫生产委员会、日本兵器工业会、日本航空工业会、GM协议会四团体共同组成防卫产业研究会,开始了技术的开发和产量化研究。1954年到1959年防卫厅签订订单的前十位企业名单中,新三菱重工、川崎航空、三菱造船、富士重工、三菱日本重工、三井造船、川崎重工、日本石油、标准石油、石川岛播磨重工等崭新的日本军工业从战前重化学工业企业中抽离,改头换面后以新的面孔出现。

二战时期日本天皇是谁

二战时期的日本天皇是昭和天皇,名字叫做名裕仁,称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执政长达63年。裕仁从小就被有意识地培养尚武的性格。其刚刚出生70天,就被寄养在了海军中将川村纯义的家里长达四年。6岁的时候,裕仁进入了“皇室”学习院,而他的院长则是日俄战争中的“肉弹将军”乃木希典陆军大将。明治天皇亲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将裕仁培养为“质实刚健”之辈。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种下了崇尚武力的祸根。1926年,大正天皇去世,裕仁成为了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元昭和。1937年,发动中日战争,1941年发动太平洋战争特。指挥和策划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了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扩展资料:1945年8月14日早上,最后一次的御前会议上,裕仁特别穿上了陆军元帅服,左胸佩带象征皇室的菊花勋章,无可奈何地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暗含一个条件:不废除天皇。在投降录音广播中他只字未提投降或日本打输了这场战争,他只是说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要求臣民“要忍受难以忍受的现实。”由于首次听到“鹤声”,许多人都放声哭了起来。参考资料:昭和天皇-百度百科

日本从二战到现在的几十年里是如何发展的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世界经济史上最震憾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重失败后,却出人意料地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间内异军突起,一跃成为当时继美苏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是什么促成了日本经济的辉煌?要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先了解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长期。 1.战后复兴期 战争结束后的日本经济处于极度混乱和疲乏状态, 工矿业生产水平只相当于1941年时的七分之一,严重的粮食危机和通货膨胀遍及全国。当时支配日本的联合国军,以经济的民主化和非军事化为目标,重点实施了解散财阀、分散少数企业对经济的控制权和确立劳动权等三项政策。在经济环境有所改善后,美国开始将重点转向帮助日本重建经济。朝鲜战争爆发后,在日美军的“特需”大大激发了日本企业的生产和投资活动,日本工业的潜在力量得到恢复和发展。到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从1955年开始,日本经济由战后复兴期进入高速成长期。日本在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二十年的高速成长期中,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在外部经济环境方面, 进入60年代以后,日本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关贸总协定的要求,逐步放宽了贸易和外汇管制。1964年,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第八位条约国,即对贸易活动原则上不实行外汇管制。随后,日本又开始着手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企业开始相互兼并。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消费品物价持续上涨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开始困扰日本经济和日本国民生活。在70年代初,日本经济的国际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3.过渡期(1973~1985年) 1971年末,日元在维持了约20年的固定汇率之后第一次上调了16.8%, 从1美元兑360 日元升至1美元兑308日元。1973年2月,美元贬值又使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260日元。同年末,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原油价格爆涨了4倍, 各种初级产品的价格也随之上扬。日元升值和国际商品价格上涨二重因素对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的日本经济是个沉重打击。1978年秋,日本经济出现了复苏的征兆。虽然在1979年又发生了第二次石油危机,经济滑坡、物价上涨的情况又有所发生,但由于较好地总结了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教训,不到一年就基本消除了石油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经济没有出现大的滑坡。80年代前半期,在经济低速增长的前提下,日本开始建立健全财政制度、扩充社会资本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经济政策的导向也由追求高速发展转向追求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到1985年底,日本的经常项目收支达492亿美元。 4.稳步成长期(1985~) 在日本经济实力稳步增长的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实力则在相对下降。西方其它工业国要求日本分担其国际义务的呼声越来越强烈。1985年9月,西方7国财长作出了协调外汇市场的决定,日元因此而急速上升;1986年4月,“前川报告”(前川为当时的日本银行总裁,又任产业结构审议会委员长,该委员会向内阁提交的关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一般称为“前川报告”) 出台,指出:为了适应全球经济和发展的需要,日本自身必须调整结构,以缩小贸易顺差。“前川报告”的要点有:①扩大内需;②改变经济结构,扩大对外直接投资;③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④推进日元的稳定化和国际化;⑤促进对外技术和经济合作。“前川报告”对80年代后半期的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 居于对日本战后发展史的了解,我们下一步就可以探讨促成日本经济辉煌因素了。各国诸多致力于企业经营管理研究的学者在考察研究了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后一致认为: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企业经营的成功无不与他们建设了强有力的企业文化息息相关它推动日本企业实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经营,使企业具有巨大的凝聚力、旺盛的技术消化能力、局部的改善和调整生产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市场的能力,激励着企业全体成员同心协力地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奋斗。 另外,日本在二战之后,由于美国首先提出了针对日本的“政治活动禁止法”,实际上就是解散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日本军队提供武器和补给的财团与消除日本人心中皇国神民与军国主义思想,但是他们又以企业集团的形式重新复活起来,所以日本在战后在经济上得到迅速的发展,1980年,日经指数首次突破一万点大关,但是在1989年的时候,泡沫经济出现,裕仁天皇去世,平成天皇继位,史称“平成不景气”,90年代,美国又在经济市场上率先推出了抵制日本的政策,就是日元的货率上升,由原来?USD:160YEN,到现在的1USD:80YEN,就是限制了日本经济的发展,经过亚洲金融危机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的经济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动摇,但是现在亚洲邻国的产品已经在国际市场上追赶他了,世界已经进入了信息化,小批量生产优质产品的时代,所以现在日本的经济受到很大的威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战后近五年内就投资668亿美元来对日本自卫队进行武装,日本的自卫队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世界第三强大的军队。这对于想控制亚洲主导权的日本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条件。

二战期间日本天皇年号是什么?

二战时期日本的天皇为昭和天皇。事实上,正是由于昭和天皇指挥和策划日本相继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侵略和践踏中国和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十几个国家,才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昭和天皇(日语:ひろひと/英语:Hirohito;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名裕仁,称号迪宫,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是日本最长寿以及在位时期最长的天皇,执政长达63年。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为日本新一任天皇。因美国的干涉,昭和天皇在二战后免除了审判,日本天皇制得到保留。二战后昭和天皇在位期间,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促成神武景气。他对生物分类学有研究,发表有《相模湾产后鳃类图谱》、《相模湾产海鞘类图谱》以及《那须植物志》等著作。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肠癌于东京逝世,终年88岁。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时代落下帷幕。扩展资料:1937年,中日战争开始,日本很快吞并了大部分东亚地区,使其加入“共荣圈”。裕仁天皇同意导致这场战争的对外政策,并批准东条英机与纳粹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结成法西斯主义轴心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战争,侵略中国等国家。在政府决定加入战争这件事上,裕仁作了正式批示。根据他对宪法理解,他有义务支持内阁通过政策。侵华战争爆发之际,日本时任陆军大臣杉山元自信十足地向裕仁表示“中国的战事一个月内即可结束”,可是中国军队在华北撤的太快,决战未遂后,他指示,“在要塞地区集中大量兵力实施压倒性的打击不更好些吗?”于是日本开始转移兵力于上海附近。突破中国军队防御后,他放纵朝香宫鸠彦王血洗南京,制造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1939年11月8日,在中国战事紧张期间,裕仁天皇于富士山附近检阅近卫师团,借以激励士气。1940年6月,裕仁批准参谋本部《加速执行南进政策》,假如英、美干预,“就不惜与美一战”。7月30日,裕仁正式批准近卫内阁“南进”国策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基本政策。裕仁说:“海军希望在更远的地方大干一场之前,必须解决中国事变;……陆军想要立即南进,以补救他在中国的失败。”1941年2月3日,面对德国在欧洲大陆的胜利,日本政府提出了《帝国对印度支那、泰国实施纲要》,裕仁的说法是:“我自己的原则是不喜欢乘人之危提出要求,干所谓趁火打劫的事,但面对世界的大变动,如果造成宋襄公之仁的后果也不好。”随着战事的吃紧,裕仁则开始更关心自己的命运,也就是日本天皇制能不能得到保留。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视了遭到美军大轰炸后的东京市区,不由感叹其惨象尤胜当年的“关东大地震”。在美军于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后,裕仁终于意识到了败局已定。8月9日下午11点50分,紧急于防空洞召开了御前会议,同意外务大臣的意见:投降。

为什么二战后日本天皇没有被废除?

二战结束后,作为日本国家元首的裕仁天皇没有受到审判和惩罚,很大程度上是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为了维护战后日本的社会稳定,更进一步控制日本,对抗苏联的需要。一、英美等国家处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众所周知,日本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三大轴心国之一,而在二战的中国战场上日本军队更是对中国人民犯下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那么为什么日本许多战犯被送上了国际军事法庭接受世界的审判,而作为当时日本最高统治者的天皇没有对战争罪行负责?而在众多日本战犯被处决的同时,天皇又身处何处呢?这在二战历史上不能不说是一件十分蹊跷的事情。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终战诏书》的播出向日本民众乃至世界正式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日本投降后,日本国内部分民众、一些受害国、国际仲裁机构乃至裕仁本人都认为天皇对战争应负起责任。日本国内一些进步群众团体的领袖以及部分深受战争创伤的同盟国呼吁:裕仁作为战争期间的国家元首是发动战争的元凶,理应作为头号战犯接受国际法庭的审判与惩罚;并再三提出应废除日本天皇制,改变日本现存的政治体制。为清算法西斯余孽,重建世界和平与公正,战后在东京设立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澳大利亚法官威廉·维著作为军事法庭的审判长也认为:“如果不审理天皇,战犯一个也不能处以死刑。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他应在国内或国外受到拘禁。”甚至裕仁本人也感到理亏,难以面对愤怒的世人,他觉得应理所当然地负起战争的所有责任。于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便决定了裕仁天皇的命运,世界历史也添上了几许神秘的色彩。1945年9月27日上午9时,裕仁头戴大礼帽,身穿燕尾服,亲自正式地晋见了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当时这位声名显赫的将军是盟军驻日本占领军的最高官员。在这次具有特殊意义的会见中,裕仁表现得体、态度坦然,勇敢地承认“对于日本政府的每一个政治决定和军事行动……我是惟一的责任者”。也正因如此,裕仁天皇给麦克阿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若干年后这位上将回忆起裕仁时曾说:“在当时,我感到我面对着日本第一个当之无愧的有素养的人。”作为盟军驻日占领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指示裕仁否定日本注定统治世界的“大东亚”观点,维护世界和平,肃清国内黩武精神,另外否定天皇的神圣性,天皇由神回归为人。裕仁都一一照办。在通盘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和盟军面临的形势后,麦克阿瑟在向总统杜鲁门的汇报中声称,“不能把日本昭和天皇作为战犯逮捕”。因为基于长久以来天皇在日本的特殊地位及对日本民众的影响,保留天皇有利于帮助盟国占领控制日本。根据麦克阿瑟的建议,并考虑到政治上的需要,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员以表决的形式作出了裁决:凡涉及到日本天皇的各类起诉,均不予受理。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基于国家利益及全球战略的考虑而给日本天皇的一块“免死牌”。第二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决定对天皇不予起诉。6月18日,远东审判首席检查官基南在华盛顿宣布对天皇不以战犯论处。 与华盛顿相呼应的远东审判日本辩护团一致通过决议:“不追究天皇及皇室。”二、“麦克阿瑟交易论”和“天皇起诉论”天皇起诉论的首推者是澳大利亚。因为在战争中本土遭到了日本的多次空袭,澳大利亚对于占领日本的态度是“从根本上,消灭包括天皇在内的日本全部战犯”。然而这一提案首先遭到了其宗主国英国的反对。英国在对日占领上的态度是:尽量减少开支以及本国军队的驻扎。而产生这一态度的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结束之后,英国需要尽早腾出手来,以防备苏联在欧洲的扩张。从当时的局势来看,德国法国一片焦土,意大利西班牙偃旗息鼓,而整个东欧已全部纳入红色军队的帐下。苏联如果沿着希特勒的路线向西扩张的话,恐怕拿下整个欧洲大陆都不是什么难事。因此英国提出的方针,是尽早尽快解决日本占领问题,而将本国战略先着眼于西欧世界的重建。而美国军方也确实因为是否起诉天皇而对立过。麦克阿瑟与天皇是否有交易不得而知,但在会面之后,麦克阿瑟给美国陆军部的汇报中,确实强调了日本天皇在稳定战后占领方面的“不可替代性”。无论是作为“傀儡政治”的模式,或是形成“日本人治日本”的形势,都可以明显降低被占领下的日本的反抗情绪。换句话说,美国是由于认定昭和天皇可以作为其利益在日本的代言人,而选择了保留天皇制度并免于对昭和天皇的起诉。尽管澳大利亚于1945年10月将“彻底消灭日本政权”的提议提交给联合国战争犯罪委员会(UNWCC),但这一提案被美英同时否决。另一方面,苏联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中形成了“不起诉天皇”的决议,而具体的原因尚未解密。所以在1946年4月3日,远东委员会正式作出决议,“免除日本天皇作为战犯的起诉”。总之,二战以后,日本的裕仁天皇没有受到审判并得到应有的惩罚,而日本的天皇制度也没有得到废除,一直保留了下来。

二战后90年代初,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有哪些?能否从国际经济格局演变的角度分析原因

你要问的是在二战以后一直到90年代初这个时间段,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吧,1.首先是日本,对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和美国的政治考虑不无关系,美国一直以来把日本作为一个干涉东亚政治等诸多问题的桥头堡,为了达到一种制衡的目的,对日本在经济,高新技术上的支持是日本快速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2.其次是韩国,20世纪50年代韩国经济从崩溃的边缘走向复苏,60年代韩国成功地推行了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70年代跻身于新兴工业国(地区)行列,80年代发展成为国际市场上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90年代开始把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作为努力目标。这当中也和美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存在很大关系。 3.新加坡,独立后,政府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多样化经济。八十年代初开始,加速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双引擎,不断提高产业结构,90年代尤为重视信息产业,已投资在全岛兴建“新加坡综合网”。为进一步推进经济增长,大力推行“区域化经济发展战略”,加速向海外投资,积极开展在国外的经济活动。经济以五大部门为主:商业、制造业、建筑业、金融业、交通和通讯业。工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制造业产品主要包括电子产品、化学与化学产品、机械设备、交通设备、石油产品、炼油等部门。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饲养和水产业。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自产仅占5%,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服务业为经济增长的龙头产业。包括零售与批发贸易、饭店旅游、交通与电讯、金融服务、商业服务等。旅游业是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 4。台湾六十年代起注重发展工业,已形成以加工外销为主的海岛型工商经济。工业有纺织、电子、制糖、塑胶、电力等,开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区。北起基隆,南至高雄 。

为什么日本二战战败,如今还这么强大?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战后日本积极进行经济复苏建设,并得到了的美国的大量援助(18亿美元总值,为什么要援助?百度检索:“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和“战后美国对日援助及特需采购”)朝鲜战争中,在美国军需(40.5亿美元)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即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援助共计60亿美元,是当时中国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构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1955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因此大量原油从外地进口,大大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发展。日本经济至此不仅完全从二次大战中复兴,而且进入积极建立独立经济的新阶段,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神武景气时期。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起,日本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日本迎来战后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出现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开始,日本大量生产汽车、电视及半导体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钢铁取代纺织品成为主要出口物资,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岩户景气时期。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期间,日本政府于是决定发行战后第一次建设国债。1966年后,经济景气持续畅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伊奘诺景气时期。至此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七十年代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2位。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生产总值若以美元汇率换算,日本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期。这就是日本经济经历战败而又发展到今天的原因和历史。

为什么日本二战战败,如今还这么强大?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遭遇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在战后日本积极进行经济复苏建设,并得到了的美国的大量援助(18亿美元总值,为什么要援助?百度检索:“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其对日本的影响”和“战后美国对日援助及特需采购”)朝鲜战争中,在美国军需(40.5亿美元)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即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对日援助共计60亿美元,是当时中国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些构成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1955年日本制定“电力五年计划”,进行以电力工业为中心的建设,并以石油取代煤炭发电。因此大量原油从外地进口,大大促进了炼油工业的发展。日本经济至此不仅完全从二次大战中复兴,而且进入积极建立独立经济的新阶段,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神武景气时期。1958年7月至1961年12月起,日本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日本迎来战后第二次经济发展高潮,出现是日本经济高度成长的开始,日本大量生产汽车、电视及半导体收音机等家用电器,钢铁取代纺织品成为主要出口物资,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岩户景气时期。1965年11月到1970年7月期间,日本政府于是决定发行战后第一次建设国债。1966年后,经济景气持续畅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的伊奘诺景气时期。至此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七十年代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世界第2位。另一方面,当时国内生产总值若以美元汇率换算,日本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一直延续至21世纪初期。这就是日本经济经历战败而又发展到今天的原因和历史。

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四个阶段具体是怎么的?

甘同学,我来回答你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大致分成四个阶段:战后复兴期、高速成长期、过渡期和稳步成 长期。1.战后复兴期 2.高速成长期(1955~1973年) 3.过渡期(1973~1985年) 4.稳步成长期(1985~)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历以下三个时期: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战后日本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解散财阀、不允许独自占有、劳动民主化等方式,进一步扫清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得到美国的帮助下,根据国际形势分析,美国为日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帮助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在朝鲜战争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很大恢复。2、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神武景气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3、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经过一段调整后,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从此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199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5%。扩展资料:二战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大量转移技术,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日本基本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使得日本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动力。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也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战后日本

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三个时期

二战后日本经历以下三个时期: 1、战后经济恢复阶段(1945-1955年) 战后日本进行社会改革,通过解散财阀、不允许独自占有、劳动民主化等方式,进一步扫清生产过程中的障碍,在得到美国的帮助下,根据国际形势分析,美国为日本投入充足的资金来帮助日本经济发展,经济得到初步发展,在朝鲜战争背景下,日本大量加工军工产品,经济得到很大恢复。 2、经济高速增长阶段(1955-1972年) 日本经济在高速发展阶段有过三大景气时期,分别是神武景气、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 神武景气据统计,1960年~1970年间,日本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16%,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1.3%。 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经济低速增长阶段(1973-1990年) 1973年“石油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低迷,原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的日本受到很大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 1974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从上一年的8%骤降至-1.2%。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开始调整能源结构,推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开发的同时,促进产业结构从资本密集型向耗能少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型,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 经过一段调整后,日本率先走出危机,但从此经济增速明显放缓,1975~1990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5%。 扩展资料: 二战时日本本土遭到轰炸,工厂、机械以及基础设施等硬件设施遭到严重损毁,但人才和科技还在,只要有充足的资金和资源注入很快就能进行重建。 战后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力的扶持,向日本注入巨额资金,并大量转移技术,使得日本很快恢复了生产。 日本在战后进行了全面的现代化改革,涉及到土地、商业、社会等各个方面,日本基本确立了民主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日本也因此更好的融入了美国主导的经济体系,使得日本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动力。 作为对抗苏联的桥头堡,日本获得了美国的大力扶持。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不仅是世界经济强国、贸易大国,也成为对外投资大国、援助大国和债权大国,1987日本超越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战后,英,法,德,日本分别采取怎样的政策发展本国经济?

西欧国家好像受美国控制 马歇尔计划使得美国在经济方面位于资本主义国家领导位置。 而日本受美国单独占领而全面西化 直到70年代 欧共体的形成与日本的高科技发展使得他两崛起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产业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日本遭遇严重的通货膨胀。不过在朝鲜战争中,在军需的提振下日本重工业复苏。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陷入混乱,1974年经济增长率锐减,战后以来的经济高成长宣告终结。主要出口产品由钢铁转为汽车。1970年代后,日本长期维持巨额贸易出超,而美国在贸易上长期赤字。此后,根据广场协议,日元不得不升值而导致经济不景气。1980年代后,因为金融环境宽松,景气持续强劲,导致股票价格和地价大幅攀升。即泡沫经济。1990年代,资产价格(股票价格、地价)急剧下跌,受泡沫经济崩溃引发的后遗症影响,大量的家庭在泡沫高点贷款买了房子而陷入负资产,从此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被认为是“失去的十年”。2000年代初,日本采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到2002年后,受外国需求上升的拉动,日本经济情况稍为改善,然而2008年全面爆发的金融海啸影响外国需求,2008年中到2009年初每月外销均以1/4的累进速率下滑,制造业信心指数达到-58的历史低点,各项数据也超过泡沫经济时的低点,日本著名的汽车业虽没有像美国汽车业几乎破产但是也爆出二战后首次亏损,之后的09-11年间受累于全球低迷日本又累进损失了1100多万个工作职缺。

二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实行有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方针,制订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战后日本政策坚持集中领导,实行了国家干预经济和国家垄断的管理制度,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了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实行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战略步骤。2.重视科技。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战后日本大力发展教育,长期坚持智力投资,不断改革教育体制,为现代化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技术工人和科技人才。3.日本企业实行严格而灵活的科学管理制度。在50年代,日本许多大企业推行“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使职工利益和企业的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职工感到有依靠,具有安全感;其次,拉大职工在报酬上的差距,使职工感到只有不断竞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高报酬,从而具有压力感;再次,企业也十分重视对职工的“感情投资”,主动协调劳资关系,培养职工“以厂为家”的敬业精神,从而使职工又具有亲和感。如此种种灵活多样的管理方法,增强了企业内部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4.日本长期实行低消费、高积累的政策。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资金很大部分就是来自于居民的高额储蓄。而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勤劳,使个人收入不断增长入反过来促进了储蓄的不断增长,从而支撑着日本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5.长期保持政局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日本从1955年到1993年,一直是自民党执政,没有大的动荡和波折,基本上保持了国内政局的稳定。扩展资料1、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强有力的国家干预措施。正是这种二战前没有得到切实发展且极不成熟的重工业在以后的20年得到充实和发展,才使得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一跃成为世界大国。2、大力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国内科技力量。在制定了重化工业方针后,为促进发展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中,引进科技占有突出的地位。日本人明白,一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要想后来居上,必须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拿过来,作为自己前进的起点。大规模的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不仅极大地推进了重化工业,也使日本的其化产业和后来的半导体、通讯等业居于世界领先地位。3、不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积累。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中,日本固定资产投资从1778.4亿日元增加到25546亿日元,15年间增加了13倍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每年都在1,3左右,高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固定资产的投资绝大部分集中在工业领域,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和化学这4个部门。4、独特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日本系统引进美国的先进管理经验,并与本国的传统经验相结合形成了一个高效率的企业管理制度。这一科学的、高效率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先进技术被并称为经济高速增长的两个车轮。日本独特的经营管理制度可概括为“三大神器”,即终身雇佣制;与学习相结合的年功序列制;企业内部工会组织。只要企业不倒闭,本企业职工就可以在本企业工作。而企业也关心职工的利益。职工工资可根据自己工龄逐年增加;企业不随意解雇员工等等,形成了企业的凝聚力。使职工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5、二战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布局对日本极为有利。日本是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除了淡水之外几乎什么都缺乏。发展重化工业所需要的大量原材料、燃料都要从其他国家进口。二战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各国大力开发并出口资源,尤其是石油的大量开采引起能源革命。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日本经济

请大家帮个忙,小弟感激不尽!!日本在二战时的人均生产总值(GDP)是多少?

1951年9月,美国不顾中国等国反对,片面对日媾和,同另一些国家一起签署了《旧金山对日和约》,承认日本是一个“主权国家”;日本有单独或集体自卫的权利。同时,美日签订《日美安全条约》,规定美国有权在日驻军和设立军事基地,从而结束了对日本的占领,开始了半占领时期。至此,美国对日援助和贷款已达23.9亿美元。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法西斯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给日本经济造成毁灭性的破坏。据统计,因战争原因死亡的日本平民和军人达300余万人,约占总人口的4%。可以用于再生产的国家有形财富损失了约1/4。如果以1935年工矿业生产指数为100,那么,1945年工业生产下降到38,矿业下降到59。日本投降后,经济陷入空前的混乱和凋敝,物资奇缺,生产不足,失业人数剧增,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极端困苦。自明治维新开始的日本现代化进程受到挫折,现代化的物质成果损失惨重。经过10年的经济重建和复兴,在实行产业合理化、美国扶植和朝鲜战争带来的“特需”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1955年,日本经济基本恢复到战前水平。在各项重要经济指标中,工矿业生产指数和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已在1951年超过战前水平,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955年超过战前水平。尽管如此,日本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1955年的人均国民收入是1 960美元,为日本的9.3倍,即使同为战败国的联邦德国也是日本的2.8倍。在产业结构上,日本也落后于欧美国家,第一产业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比重偏高。面对这种状况,1956年日本政府发表的《经济白皮书》一方面指出“现在已经不是战后”,“通过恢复取得的增长已经结束”,另一方面确定“今后的增长将由现代化支撑”的目标。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56~1960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准备阶段或起飞阶段。为了实现没有美国扶植和“特需”下的经济自立,实现充分吸收迅速扩大的适龄就业人口的“充分就业”,日本进行了以民间资本为主的大规模设备投资,其中1956年和1960年的民间设备投资增长率高达40%左右。这一阶段年平均经济增长率约9%左右,出现了两次长期经济景气,一次是1956~1957年的“神武景气”神武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代天皇,“神武景气”意即自神武天皇以来未曾有过的经济繁荣。下文中的“岩户景气”和“伊奘诺景气”,意同。岩户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皇室祖神天照大神在天上栖身的岩洞。伊奘诺是日本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一次是1959年开始的长达42个月的“岩户景气”。通过大规模的设备投资,钢铁、电力、机械、石油化学业等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进行了技术革新,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能源也由石油取代了煤炭,为60年代的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0年,池田勇人就任首相,制定实施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该计划提出,在今后10年内使国民收入增长一倍,其目的在于通过高速增长推进日本经济的现代化。从此,日本经济由起飞阶段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除1962年一度出现景气后退外,1960~1965年年平均经济增长率10%。在这一阶段的经济发展中,对设备的投资继续保持高涨,重化学工业体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社会资本得到充实,交通、电信、地区开发等产业基础经整顿后更加完善。著名的高速铁路新干线就是在1964年正式通车的。此外,政府制定了《农业基本法》,推进农业的现代化,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也为工业提供了大批劳动力。1965年,日本经济出现短暂萧条。萧条过后,自1965年10月起出现时间长达57个月的经济繁荣。实际年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1.6%,均超过了“神武景气”和“岩户景气”,被称为“伊奘诺景气”。带动景气的主要因素除设备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外,还有对外贸易的急剧增加,1972年的出口量是1965年的2.5倍;国内出现消费热,1966~1970年年平均个人消费实际支出增长率为9.2%,耐用消费品支出增长更快,为17.5%,彩电、空调、小轿车迅速普及,其中汽车拥有量从1965年的218万辆猛增至1970年的878万辆。1971年和1972年经济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实际经济增长率仍分别为7.4%和9.1%。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发生了巨大变化,达到了欧美原发性现代化国家的发达水平,完成了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在世界体系中从边缘国家向中心国家的转变。日本在经济上的国际地位迅速提高。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 419亿美元,超过了联邦德国,仅次于美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1970年,日本在世界国民生产总值和世界贸易中的比重均为6%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转折。1960年第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纯生产额中的比重分别为15%、36%和49%,1970年分别为8%、39%和54%。产业结构的变化引起就业人口转移,城市人口激增,1970年占全国总人口的72%。其中新中间阶层比例不断增大,1975年达1 212万人,占就业人口的22.9%。国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一般职工家庭实际收入从1965年每户平均6.5万日元,1975年增加到23.6万日元。恩格尔系数从1955年的44.5%下降到1975年的30.6%。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推动了“消费革命”,耐用消费品普及率提高,形成了“大众消费社会”。城市和乡村的差别缩小,农民的收入与工人相当。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引起思想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间阶层”。具有这种“中流意识”的人占1972年调查人数的73%。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日本如其他发达国家一样,伴随着现代化的进展,出现了都市化造成的城市拥挤、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产业核心是石油、钢铁、化工等部门,而且这些企业多集中在人口稠密地区,造成对大气和水质的严重污染。

二战后,美国援助日本援助了多少年?

说句笑话,美国、日本二战后,从中俄关系破裂,你可知道他们援助了我国多少? 我说个笑话,到了二十一世纪。美国二战后其实不算援助日本,援助二字用得不对,互相得益,直到十年后,日本出现神武景气,开始超越美国经济,一个被原子弹打过的国家,十年的时间。这些地这么肥,赶快丢几个原子弹,不然不知道我们的傲气。

二战陆战十大明星兵器 二战期间的苏军陆战兵器

  “炮兵是战争之神”,是苏联二战时最高统帅斯大林在当时所说的一句名言。让我们看一看二战中这些“战争之神”的风采吧!      迫击炮      迫击炮是一种由座钣承受后坐力的曲射火炮,由臼炮演变而来。迫击炮是一种古老的炮种,轻型的迫击炮更受到步兵的钟爱,成为步兵手中的“撒手锏”,躲在山坡后的步兵往往能利用迫击炮给敌人以致命的杀伤。   在卫国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战士手中有多种迫击炮,以轻型和中型迫击炮为主。下面介绍几种典型的迫击炮。   最小的迫击炮在二战期间,苏军使用的最小的迫击炮,口径只有37毫米,算得上是“袖珍型迫击炮”。这种“迷你型”迫击炮只有2.4千克重,能将680克重的弹丸发射到300米远的地方。德军称这种迫击炮为“37毫米161(r)铲式迫击炮”。这种迫击炮的最大特点是轻便,折叠起来跟一把铁锹差不多。当然,它的威力也很有限,后来已不大使用。   40毫米和50毫米轻型迫击炮二战初期,苏军步兵用的比较多的是40毫米和50毫米轻型迫击炮。   40毫米轻型迫击炮为M1940式,迫击炮全重仅9.3千克,炮身长63厘米,可将850克的迫击炮弹打到800米远的地方。为了减轻重量,座钣和支脚均采用了冲压件。在二战初期,这种轻型迫击炮一度广泛使用。   50毫米迫击炮为M1941式,简称为PM41式。迫击炮全重10.05千克,炮身长61厘米,可将850克的迫击炮弹打到800米远的地方。有两个固定的发射角度,一个为45度,一个为75度。它有两大特点,一个特点是为了减轻重量而废除了支脚,炮管底部在弯曲的座钣上滑动,并取两个固定的角度射击。另一个特点是士兵可以背在背上。显然,士兵背上20多斤的迫击炮行军也并不轻松。   这种50毫米M1940式迫击炮在1941年底步兵师的编制中编有84门。盟军的军事专家认为,这种迫击炮作为防御用还是很优秀的,但作为进攻用则显得射程不足。由于这一原因,到了1944年被82毫米中型迫击炮所取代。   82毫米迫击炮 在整个卫国战争期间,82毫米中型迫击炮都在广泛使用。最初设计的是M1936式82毫米迫击炮和M1937式82毫米迫击炮,其原型为法国斯托克斯一布朗公司的81毫米迫击炮。其特征为采用圆形冲压座钣。这两种迫击炮大同小异,炮身长1320毫米,M1936式全重62千克,M1937式全重57.34千克,可以将3.4千克的追击炮弹发射到3 000米远。   这里面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原来,德国和法国的中型迫击炮的口径为81毫米,而苏联的中型迫击炮的口径为82毫米。这样一来,两方的迫击炮便不能发射对方的迫击炮弹。不过,德国佬挺聪明,据说,在“巴巴罗萨作战”中,德军缴获了大量的苏制82毫米迫击炮,为了使它能发射81毫米迫击炮弹,德国佬在81毫米迫击炮弹的外面加上又薄又韧的纸片以增大直径,实射结果取得成功。德军将这种缴获的82毫米迫击炮命名为82毫米Gr.W274/3(r)型迫击炮,就地用于东部战场。   上面的两种中型迫击炮很不便于运输和机动,于是,苏联人又设计出加了车轮的82毫米迫击炮,它们是M1941式82毫米迫击炮和M1943式82毫米迫击炮。二者的区别是,M1941式迫击炮在射击时要将车轮卸下来,而M1943式迫击炮在射击时只要将车轮提起来悬在空中即可。显然,M1943式82毫米迫击炮在使用上更方便些。这两种迫击炮都将全重减到45千克。   重型迫击炮   二战中苏军使用的重型迫击炮为107毫米、120毫米和160毫米等多种口径。   M1938式107毫米山地迫击炮全重170千克,炮身长1570毫米,可发射8千克的榴弹。由于全重较重,要装在两轮拖车上用马匹牵引。   120毫米迫击炮为M1938式,全重280千克,炮身长1862毫米(15.5倍口径),可将16千克的榴弹发射到6 000米以外,有足够的威力。炮管的射角由手摇手柄来确定,这一点从图中一看便知。同样,这种迫击炮也要用马匹来牵引。改进型的M1943式120毫米迫击炮,将炮身下方的缓冲器加长,其他同M1938式。   M1943式160毫米迫击炮,是二战中苏军使用的口径最大的迫击炮,战斗全重1080千克,炮身长3 230毫米。这种大口径迫击炮为后装填式,高低射界为45~85度,可将40.5千克的迫击炮弹发射到5150米远。发射速度为每分钟3发。一般用轻型卡车来牵引。实际上,它已是炮兵武器了。炮班成员为4~8人。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38万门各型迫击炮,而同期德国共生产了6.8万门迫击炮。两者相差达5.6倍。这一对比可以看出,在二战中苏联的迫击炮是处于相当重要地位的一种兵器。      反坦克炮      二战初期,苏军使用的反坦克炮口径为37毫米和45毫米。   M1930式37毫米反坦克炮,是苏联于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购进的。其战斗全重为328千克,身管长1665毫米(45倍口径),整个炮身和炮架装在两轮车架上,由卡车或马匹牵引。火炮的高低射界为-8~+25度。发射的穿甲弹头重680克,在4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38毫米厚的钢装甲。   将45毫米的反坦克炮装在M1930式反坦克炮的炮架上,便制成了M1932式45毫米反坦克炮。这种45毫米反坦克炮全重425千克,炮身长2072毫米(46倍口径),可以将1.43千克的穿甲弹头发射到900米远,穿甲威力为38毫米。为了提高它的穿甲威力,又制成了M1942式45毫米反坦克炮,炮管换为66倍口径的45毫米反坦克炮,身管长为3087毫米,可以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61毫米厚的钢装甲。尽管如此,到了二战的中期,其穿甲威力已显得不足,于是,苏联军方在二战的中期及后期又研制了76毫米乃至100毫米反坦克炮。   M1943式76毫米反坦克炮是1944年末才交付苏军的。其战斗全重为1150千克,穿甲弹重3.148千克,可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穿透140毫米厚的钢装甲。   随着德国坦克装甲的加厚,以及苏军转向反攻,苏联军方又于1944年研制出M1944式100毫米反坦克炮。这种反坦克炮全重3 650千克,身管长为6.069米(60倍口径),炮班人员为6~8人,火炮的高低射界为-5~+45度,发射速度为8~10发/分,穿甲弹重16千克,可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185毫米厚钢装甲。这种反坦克炮还可以发射榴弹,能将15.7千克的榴弹发射到21000千米之外。   随着反坦克炮的口径越来越大,战斗全重越来越重,牵引式的反坦克炮已不能适应战争的需要。这样,自行反坦克炮,或称歼击坦克,便越发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二战的中后期,苏军中的自行反坦克炮便逐步成为主流。   在二战中,苏军的自行火炮中,实际上以自行反坦克炮为主流,而且,二战期间苏联是将坦克和自行火炮放到一起加以统计的。如人们常说的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4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便是最明显的一例。

二战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

手枪,栓动步枪,半自动步枪,冲锋枪,狙击步枪,反坦克步枪,轻机枪,水冷式重机枪,气冷式重机枪,防空机枪,喷火枪,骑枪,手榴弹,枪榴弹,火箭筒,反步兵地雷,反坦克地雷,水雷,火箭炮,榴弹炮,加农炮,山炮,步兵炮,迫击炮,防空炮,防坦克炮,轨道炮,臼炮,岸防炮,坦克,坦克突击车,坦克歼击车,喷火坦克,导弹,原子弹,战斗机,轻型轰炸机,重型侦察机,运输机,滑翔机,飞艇,防空气球,芥子气,氯气,霍乱,鼠疫,鱼雷艇,炮艇,护卫舰,巡洋舰,战列舰,战列巡洋舰,轻型航空母舰,航空母舰,舰载机,巡逻机,水上飞机,运输舰,补给舰,医疗舰,卡车,吉普,军犬,军鸽,军马,马刀等等等等

二战哪个国家的炮弹和炸弹的威力和爆炸杀伤范围最大?

美国,炸弹威力最大的是“小男孩”(1.5万吨胆量)和“胖子”(2万吨当量)德国,炮弹威力最大的是“古斯塔夫”,口径800mm,射程 : 28 - 60 公里,炮弹重 :⒎1吨(穿甲弹),⒋8吨 (高爆弹)日本,舰炮威力最大。大和号上的460mm舰炮。大和舰的460毫米火炮配有三种炮弹,分别为91式460毫米穿甲弹,三式对空弹和高爆弹。91式穿甲弹弹重1460公斤(bai置炸药33.85公斤),发射时膛压32公斤/平方毫米,炮口初速785米/秒,最大射程42,050米(45度仰角),需飞行90秒。主炮仰角40度时,射程40,700米,30度时,35,826米,20度时,27,916米,10度时,16,843米。3式对空弹和高爆弹重量均为1,360公斤,炮口初速也均为805米/秒,前者用于对空射击,最大射高为11,900米,后者装填有59.5公斤炸药,主要用于打击无装甲目标和执行岸轰任务。大和舰每门主炮配有120发炮弹,其中100发为穿甲弹。94式主炮的发射速度较低,为1.8发/分钟。

二战时日本用什么炮

都有用1、重炮 :明治四十五年式15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要塞重炮兵联队,这种150mm重炮也非常有威力,不过与96式150mm重加农炮不同,移动式大炮的移动底盘与发射底盘是分开安装,移动到炮击地点后必需卸掉移动底盘,然后再把大炮安装在发射底盘上,野外移动型火炮最大发射仰角只有30度,炮台固定式为35度,所以野外式发射没有炮台式射程远,这种大炮装备陆军第7师团函馆重炮兵联队,步兵第1师团横须贺重炮兵联队,步兵第20师团马山重炮兵联队等要塞炮兵联队,这几个师团有80门这种大炮,这种大炮还有改良式分别是大正7年式150mm重加农炮,90式150mm重加农炮,机动性比45式150mm好,野战发射底盘可以随炮机动。这种火炮战争中只在中国战场上使用过。 明治45年式15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2—1945 : 口径:149.1mm 炮管长:71515.0 mm (L 50) 重量:炮台固定带护盾22800 kg 野外移动带护盾26136 kg (同时带射击底盘与移动底盘,护盾重量8吨)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炮台固定 -8 to +35.0 度 野外发射 -8 to +30.0 度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875 m/sec 最大射程:炮台固定22600 m 野外发射20200 m 八九式150mm野战加农炮 压制射击用途,装备日军精锐步兵师团所属炮兵部队,野战重炮兵旅团,重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部队的远程野战加农炮,这种炮射程远,而且弹丸威力比日军的150mm野战榴弹炮的弹丸更大,这种火炮在918事变后开始广泛用于中国战场,发挥了巨大毁伤作用,不过在太平洋战场,由于美军采取了避实就虚的蛙跳战术,很少有机会遭遇到这种火炮的威胁,1945年冲绳战役,日军8门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参加了战斗,并取得了巨大杀伤效果,美军巴纳克中将也是被这种火炮击中身亡 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29—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5963.0 mm (L 40) 重量:10422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43.0 度 弹丸重量:40.2 Kg 弹丸初速:734 m/sec 最大射程:18100 m 与同时期各国装备的150MM加农炮比较,该炮重量较轻,但最大射程有劣势。德国150MMK18式加农炮:重量12760公斤、最大射程24500米。美国155mmM1A1式加农炮:重量13900公斤、最大射程23100米。该炮牵引采用92式8吨牵引车使用,牵引速度通常8公里/时、高速度12公里/时,89式后座变换装置根据射角不同后座长变化、防止大射角时炮尾与地面的碰撞,最大射角时炮尾下的地面挖掘50厘米深的坑,以防止大射角时炮尾与地面的碰撞。89式活跃在抗日战争至太平洋战争中的多个战场。1939年诺门坎事事件中,重炮兵联队装备该炮8门参战,香港要塞战中,独立重炮兵第2大队与独立重炮兵第3大队装备该炮16门参加战斗,发挥了不小的威力。所罗门战役中,独立重炮兵第2大队装备该炮8门参加战斗,瓜岛战役中,独立重炮兵第9大队有该炮8门参加战斗,该炮最后战斗是冲绳岛防御战,独立重炮兵第100大队装备8门,由于强力又有长射程的火力,持续抵抗达2个月以上。九六式150mm重加农炮 海岸防御与压制射击用途,是89式150mm野战加农炮的改进型。只装备常设师团的重炮兵联队,日军的重炮机动力一般不强,通常只在遇到坚固防线时才会调动重炮兵部队前往炮击,96式重加分机动式与要塞式两种,但都能整炮牵引机动。96式重加农炮是当时世界上最有威力的6英寸陆军大炮,发射普通弹丸射程比意大利150mm加农炮与美军的155mm加农炮都远,此外弹丸最重,比现在的155mm底排弹丸还重,只有日本海军的98式155mm加农炮才性能超过96式150mm重加农炮,海军的155mm加农炮射程更远,威力更大,但都是舰炮或海岸炮,战争期间应该从未进行过地面机动炮击。96式150mm重加农炮在太平洋战场上的实战纪录只有一次,那是在巴丹要塞总攻中有2门96式150mm重加农炮参与了炮击,至于其他炮击纪录都发生在中国战场。不过该型火炮最大规模运用是1948年,当时毛子把从关东军军火库收缴上来的要塞式96重加24门借给了解放军,这是国军根本无法抗衡的毁灭性炮击力量,东北战场国军很快土崩瓦解。 96式150mm重加农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7860.0 mm (L 52.7) 重量:24314 kg 配用弹种:穿甲爆破弹,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 火炮俯仰角:-7 to +35.0 度 " 弹丸重量:50.2 Kg 弹丸初速:860 m/sec 最大射程:26200 m 2、野炮 明治三十八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压制射击用途,装备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炮兵联队,这种炮的性能也很过时,不过150mm火炮的威力很大,而且生产新式150mm炮费用较高,所以38式150mm野战榴弹炮虽然早已停产,但日军没舍得淘汰这种老式大炮,这种炮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因陆军部队急剧扩充,而国内拨给陆军的材料却遭紧缺,陆军被迫停止了所有新式150mm炮的生产,反恢复了这种古董大炮的生产,用来为新部队提供一定的大口径火炮,因此产量很大,这种大炮一直使用到了战争结束,有一部分还被装在战车底盘上改成了自走炮 明治38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1—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1880.0 mm (L 12.6) 重量:209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0 to +43.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275 m/sec 最大射程:5890 m 大正四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 压制射击用途,为步兵师团野炮兵部队与独立野战重炮兵旅团的野战榴弹炮,性能比38式150mm野炮好,开战时已接近停产,但一直用到了战争结束,这种火炮重量很轻,精度较高,在战场上威力还是很大的 大正4年式150mm野战榴弹炮资料 服役年代:1915—1945 口径:149.1mm 炮管长:2190.0 mm (L 14.7) 重量:2800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化学弹 火炮俯仰角:-5 to +65.0 度 弹丸重量:36 Kg 弹丸初速:389 m/sec 最大射程:8800 m 96式150MM榴弹炮由于4年式150MM榴弹炮性能日现落伍,而且不能采用机械化牵引,故在战场上运动速度缓慢。1933年开始设计新的火炮。1935年9月试制炮完成。经过1936年的使用试验火炮实用性得到确认。以后又在中国东北进行了冬季试验,情况良好,实用试验完成后开始部队的编成。1938年5月制式化。该炮与日本国内开发的其它150MM榴弹炮比较,在射程、射界、运动性、射击精度、布设所要时间上有更加良好的性能。与同时期各国使用的150MM榴弹炮比较,重量较为轻便、最大射程较短。炮身采用自紧炮管,这是最早采用自紧炮管的150MM的日本火炮,火炮运动时将火炮置于炮架车上,射击时将火炮从上面牵引下来,置于地面发射,比较繁琐。最先装备该炮的是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原来配备4年式150MM榴弹炮,1938年12月装备本炮。1939年6月2个大队16门炮参战诺门坎战役。1941年参加菲律宾岛登陆作战,瓜岛战役里,该炮重炮兵发挥了一定的威力。1944年冲绳岛战役中,第2大队射击登陆美军,一种说法说美国第10集团军司令官巴克纳中将就是被该种火炮击中身亡的。除了野战重炮兵第1联队以外该炮还装备野战重炮兵第3联队和野战重炮兵第4联队。1939年新编成野战重炮兵第17联队、野战重炮兵第20联队也开始配备。1942年新编成野战重炮兵第23联队开始配备。1945年新编成野战重炮兵第26联队、野战重炮兵第27联队开始配备,制造总数440门。该炮1938年制造,口径倍比23.5,炮身长3.523,全重4140公斤,上下射角 -5~+65度,水平射角左右各15度,最大射程11900米,炮口初速540米/秒,使用95式破甲榴弹,92式榴弹,92式尖锐弹。3、攻城重炮 七式305毫米榴弹炮是二战日本陆军用过的囗径最大的火炮(不算岸防炮),该炮分短身管和长身管两种,短身管性能如下: 设计年代: 1918 囗径 : 305 毫米 管长 : 5.015 米 (16倍) . 高低射界 : 2 至 +73 度 方向射界 : 360 度 弹重 : 398.7 公斤 初速 : 400 米/秒 全重 : 59.217 吨 射程 : 11,750米 生产总量 : 10 门 长身管型管长 7.22米(23倍) 方向射界、高低射界及所用弹种与短管型相同。初速提高到500米/秒 射程增至14,800米,炮重也增加到97.7吨。生产总数20门。两种炮曾被用于菲律宾的战事。 九八式320毫米臼炮 该炮属攻城重炮。主要装备臼炮兵联队与独立臼炮兵联队,用于近迫攻击坚固要塞或摧毁障碍物,在各个战场上都有使用。 服役年代:1925—1945年 口径:320mm炮管:有底盘棒式稳定器 重量:含弹1215kg 配用弹种:爆破弹,榴弹 火炮俯仰角:固定+45 度 弹丸重量:300Kg 弹丸初速:110米/秒 最大射程:1100M

谁能告诉我一战和二战时德国巨炮具体参数?

一战德国“巴黎大炮”(PairsGun)性能诸元: 口径:210mm 入役:1918年<br> 炮管长:36.1m 炮弹重:120—126kg 系统重:375吨(炮身加炮膛重125吨) 最大射程:131km(设计时推算的理论值是120km,备注:全射程需要180kg的推进火药) 生产数量:7门<br> 制造厂商:克虏伯<br> 二战德国古斯塔夫列车炮全长 : 42.97米 宽 : 7米 高 : 11.6米 重 : 1,350吨 炮口径 : 800毫米 炮长: 32.48米 炮重: 400吨 射击角度: +53 度 炮弹重 : 7.1吨(穿甲弹) 4.8吨 (高爆弹) 1.8 - 2.0吨 (推进燃料) 炮弹射速: 720米/秒(穿甲弹) 820米/秒 (高爆弹) 射程 : 28 - 47 公里 制造厂商:克虏伯<br>

二战德军的卡尔臼炮和多拉巨炮最后的归宿在哪儿

“卡尔.古斯塔夫”巨炮在1945年4月期间为防止被苏军俘获而被德国人自己拆解。盟军在希尔雷本附近发现了炮管和若干炮弹,而一些铁路部件落入苏军手中,但随后又被移交给盟军。盟军研究了德军的巨炮技术之后将其彻底拆毁熔解。卡尔臼炮的二号炮(夏娃)和五号炮(洛基)分别在1945年3月21日和4月11日被美军俘获。由于在铁路运输中遭到袭击,五号炮俘获时已经受损,二号炮俘获时尚是基本完整的,并被运送到阿伯丁,本可成为镇馆之宝,但不久在一次报废行动中被遗憾地拆解。卡尔臼炮的一号(亚当)、三号(索尔)、四号(奥丁)和六号(提尔)在1945年4月20日被苏军在特博格附近俘获,其中仅一号车“亚当”完好保存至今,存于库宾卡。未经证实的文章称盟军还俘获了一门未完成的卡尔七号车,但也被拆解。

为什么二战后臼炮退出历史舞台?

实际上在一战期间,随着迫击炮的兴起,轻型臼炮就开始淡出历史舞台了二战期间,所使用的臼炮,如德国的卡尔,都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就是针对大型防护工事的这种过强的针对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臼炮的发展前途二战以后,传统的阵地战越来越少,臼炮的用武之地也逐步缩减反过来,它的射程近、移动速度慢的缺点反而暴露无疑随着空中打击力量的增强,对付坚固攻势主要依靠空军;此外远程炮兵的兴起也宣告了它的死刑

臼炮是一种早已淘汰的火炮,但为啥二战德国还要发展臼炮?

臼炮的威力大啊,用来打坚固的要塞很合适。二战前被淘汰的是小型臼炮,因为当时已经有迫击炮了,而德国发展的是专门用来攻击要塞的大型臼炮,那时候还没有太好的攻坚武器呢。

二战期间日本解剖中国男孩的电影 黑太阳731或者荒原城堡731有好多个版本 哪一个才是啊

黑太阳731

二战的那些海豚人是怎么回事?

不仅叫做海豚人也可以叫做海豹人,指的是把战俘的四肢截去,只留下头部和躯干,只能依靠身体的蠕动而缓慢蠕动~~~

假如你是一个学者,现在让你用十分钟的时间讲解一下二战中的一场战役

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盟国与轴心国之间展开的,由以日德意为首及其附庸组成的轴心国最先挑起的,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正式拉开了二战的序幕。德军凭借其机械化的优势,在短短的数月之内便横扫了整个欧洲大陆,只剩下国土大部分都为亚洲的苏联以及位于英伦三岛的英国,这也同样是德国接下来的目标。当时,德军在同英国对战时,由于其海军实力被削弱,所以无法实现对英伦三岛的登陆,才被迫转而通过空军力量对英国采取军事行动,与此同时为了避免战争资源快速消耗,便看准了位于高加索地区的石油资源,于是乎转向开辟了东线战场,开始进攻苏联,而当时还发生过另外一件事情。刚刚也说到了德国海军的实力远不是英国海军的对手,不过在当时德军剑指英伦三岛的时候,英军还是极为紧张的,尽管当时法国已经被德军攻占,但法国的海军力量仍然存在。如若其被德军利用将会对英国本土造成威胁,可以说是后患无穷,所以当时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出现,英国向法国海军提出了数个条件,其大概内容的意思就是要么加入英国海军,要么就索性远离相关海域,不要对英国海军造成威胁,而当时的法国海军并没有选择,只是在回文中表示会坚定立场,两不相帮,然而这并不能让英国相信,正如那句话说得好,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最好的方法就是消除威胁,所以英国对法国海军主力舰艇发动了海战,全歼了法国海军,也正因为此使得曾经关系比较好的英法之间的隔阂变得更深。不得不说法国是二战中表现最差劲的国家了,拥有上百万的地面作战部队,仅仅数十天就被德军攻占,被打得七零八落的,而海军更惨,数十分钟就被歼灭了。

二战的历史问题

海狮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对英国作战的计划。二战开始不久,纳粹德国的目光就盯上了英伦三岛。为尽快征服英国,纳粹头子希特勒亲自拟定了名为"海狮"的行动计划。但是,充当"先锋官"的德军战机飞临英国上空的时候,等待它们的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空中"游击战"。最终德军的海狮计划失利,使得英国得以保存军事上的优势,而后继续同德国抗争,把德军拖入了致命的长期持久战,最后成为英美反攻欧洲大陆的跳板,使德军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希特勒发动战争来首次遭遇失败,德国的空军遭受重创。1940年6月,德国占领了整个西欧。从此,北起挪威、南迄西班牙的全部大西洋沿岸已被德国控制。英伦三岛陷入了困境。此前,英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损失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包括2450门火炮、6400支反坦克枪、1.1万挺机枪、7.5万余辆汽车、50万吨军用物资,被击沉224舰船,被击落106架飞机,此时英国已元气大伤,只剩下500门火炮和200辆坦克。空军也受到很大削弱,仅余下1300多架作战飞机。至于海军也因德国海、空军的封锁,失去了与法国舰队合作的条件。大英帝国从封锁者的地位,一变成为被封锁者,形势岌岌可危,希特勒为了对付苏联和避免两线作战,需要拉拢英国,诱其妥协投降,当德向英国提出的"和平建议",再三再四地遭到英国的拒绝后,希特勒终于做出了对英实施"海狮计划"的作战决定。原先企图在航空兵的支援下强渡英吉利海峡,后因船只准备、后勤供应和天候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最后决定单纯以空中进攻迫使英国投降。整个不列颠之战其实就是战争史中大规模的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希特勒曾扬言:以空军这把钥匙就足以打开英国防御之大门。于是,英国皇家空军指战员休.道丁和德军元帅赫尔曼.戈林在不列颠上空开始了一场大战......

二战英德战争,丘吉尔如何踢好头三脚?信心比实力更重要

在二战 历史 上,丘吉尔算得上是位传奇式领导人,虽然他与罗斯福斯大林并称为影响二战 历史 的“三巨头”,但丘吉尔的的所作所为直到现在仍为人们称道,这不仅在于他于英国危局之时上台,还在于英军面临四面楚歌的环境下,他带领英军走出了困境,并打赢了不列颠之战,为盟军开辟西线战场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丘吉尔上台时也面临许多困难,他是如何烧好上任三把火,踢好头三脚的呢? 要问英军在二战中最有影响的战斗是什么?当数敦刻尔克大撤退了。历数英军在二战各个战场的表现,无论是在东南亚战场还是在北非与隆美尔作战,以及保卫英伦三岛和大西洋海战,英军的表现都显得力不从心平平一般,但英军却又是二战中必不可少的活跃分子,哪个战场都有他们的身影。丘吉尔上台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被德军逼到海边的30万英军无路可走,此时他是如何解决这个难题的呢? 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动了对法国、比利时、荷兰等低地国家的闪击战,当天下午对德军西线攻势束手无策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向国王递交了辞呈,时任英国海军大臣的丘吉尔被任命重新组阁,并在5月13宣誓就职。当他壮志未酬准备与德军一决高低时,仅仅三个星期,英法联军就被德军撵到了敦刻尔克的海边上,他不得不先解决如何将这30多万英军撤回本土的问题。 此时,参谋们给他献上了一个“发电机计划”,就是大量使用英国本土民船将前线士兵抢运回来,但丘吉尔虽然批准执行了这个计划,30多万人马也被850艘民船运了回来,但随船回来的武器却少得可怜,285辆坦克、12门大炮和少量机枪,成了一支打不了仗的军队。而留给德军的武器却有12万辆坦克和各种车辆、2300门大炮和迫击炮、8000挺机枪、9000支步枪和7000吨弹药。 看到参谋们送上来这一堆冰冷的数字,丘吉尔想,不管怎么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有了这30多万人马,日后对德作战也就有了保证。事后也证明,丘吉尔用这几十万兵力在保卫英伦三岛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为北非之战打下了基础。不过,丘吉尔也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在考虑如何应对德军对英伦三岛发动进攻的同时,他也在考虑走第二步棋,踢出第二脚。 都知道丘吉尔是主战派,还在他担任海军大臣时,就反对张伯伦的绥靖政策,主张对德国实施强硬政策。但是,他担任首相以后,面对德军迅速占领法国、比利时和荷兰,下一步就要对英伦三岛动手的事实,他也不由得替英国皇室和政权的安危着急,于是,一方面在加强英军防务的同时,也制定了把皇室和资产撤退到加拿大的“鱼雷行动计划”,做好了两手准备。 早在1939年9月德军闪击波兰二战爆发之时,英国政府就要求所有公民对政府发行的有价证券进行登记,“鱼雷行动计划”展开后,丘吉尔利用战时特权,让那些政府代理商们将散布在银行和商富们手里的有价证券全部收缴上来,分别装在2230个大箱子中,这里面有金银财宝还有500箱10亿美元的有价证券。 丘吉尔命令重兵护卫利用火车将全国各地的这些财富和有价证券全部运到苏格兰西南的小港格里诺克,然后装上英军的巡洋舰“埃默拉尔德”号上,并派出几艘驱逐舰护航。 从6月24日开始到9月中旬,英军的珠宝船穿梭在德军潜艇的威胁之中,奇怪的是,3个多月中,德军击沉了134艘盟军或者中立国的船只,却并没发现英军的“埃默拉尔德”号,英军不仅顺利地将珠宝送到了加拿大的蒙特利尔,还将黄金安全地送到了渥太华的地下中央金库中。 总价值达70亿美元的资产运到了加拿大,使丘吉尔腰杆又挺了进来,先后动用了近千人来执行这一计划,最终毫发无损地完成了战略意图,对丘吉尔来说,即使德军占领了英伦三岛,英国皇室仍然可以在加拿大继续指挥作战,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了。 翻开二战 历史 ,人们似乎对英军在战场上的表现褒贬不一,而在情报战线上,英军的成就却是美军和苏联赶超不及的,如果说英军对二战最大的贡献是什么,既不是蒙哥马利在北非打败了隆美尔,也不是英国皇家空军用雷达击退了德国空军的空袭,而是丘吉尔的“超级机密计划”帮盟军赢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英军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在一战时就体现了出来,丘吉尔在一战结束后于1925年发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在这里他泄露了英军破译德军密码的秘密,也引起了德军的重视。因此,二战爆发前,英德双方都在围绕如何加强情报工作做了很多方面的准备。 1936年,德国研制出了一款新型的密码机器,取名叫恩尼格玛,为了掌握这款密码机的秘密,英国军情处想了很多办法。一次,波兰一名参与研制这款机器的情报人员向英军提供了相关资料,从而帮助英军找到了突破口。丘吉尔上台以后,在全国调集了大批工程技术和专业人才,齐聚布莱奇雷公园共同攻关,研制仿制机器并成功破译了德军的密码,英军把这个计划叫做“超级机密计划”并制定了统称代号为“布莱奇雷”。 1940年5月,英军就是利用这台仿制的密码机器破译了戈林要动用空军对敦刻尔克英军实施打击的情报,并成功实施了大撤退。同样7月,当德军准备对英伦三岛实施轰炸时,也是这台机器发出了预先警告,并帮助英军雷达作出了一系列反应。 “超级机密计划”是丘吉尔任上最成功的致胜法宝,为了保守这个秘密,英国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当丘吉尔知晓德军要轰炸考文垂时,在保密码机还是保城市的选择上,丘吉尔选择了密码机,因为“超级机密计划”不仅为苏德战场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还为蒙哥马利打败隆美尔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德军统帅部直到投降都不知道他们的绝密情报会源源不断地被盟军截获。 总结:丘吉尔是二战中一直主张对德实施强硬措施的重要领导人,在他的带领下,英国上下一改张伯伦时期的绥靖策略,英国成为西欧唯一没有被德国占领的国家。可以说,是他的自信和信心打赢了这场战斗,而他上任后所踢出的头三脚也是他深思熟虑带来的结果,也是他上任以后,英军才配合盟军打赢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战役,为二战最终胜利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参考资料:《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精彩推荐: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A集团军群为何回防困难?自身难保等米下锅 二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希特勒蓝色方案为何惨遭失败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为何唯命是从害了保卢斯?心理负担太重 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为何派两任总长坐阵前线?双保险作用

二战后,以色列实际控制区域为何越来越大,而巴勒斯坦越来越小?

以色列自从建国之后,就一直让整个阿拉伯国家十分忌惮和不满,至于为什么以色列始终在挤占巴勒斯然的地盘。这个问题答案很简单,首先就是巴勒斯坦是一个地区,而以色列是一个国家。其次就是美国的介入和搅局。最后就是以色列的犹太人回归建国之后对阿拉伯人的挤占。首先就是巴勒斯坦并不是一个国家,今天所指的巴勒斯坦地区是专指狭义的巴勒斯坦地区,即黎巴嫩南部。戈兰高地,约旦河西岸等等地区,而且整个巴勒斯坦地区之内还是有非常多的实力,而且由于巴勒斯坦只是一个地区,并不是一个国家,所以以色列最好侵略的地方自然是巴勒斯坦了。其次就是美国的介入和搅局,毕竟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最重要的盟友,所以以色列越强大,就越符合美国的利益。所以以色列在中东肆意蚕食各个有争议的地区,美国不仅选择坐视不管,甚至还暗中支持以色列的各种侵略活动。最后就是阿拉伯人对以色列人的仇视,所以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的仇非常之大。同时阿拉伯经常组件联军,对以色列进行打击。而且从1896年开始,发生了多次犹太人回归浪潮,到二战结束后,已经有60万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生活了。由于大量犹太人的涌入,当地的原住民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发生了愈演愈烈的暴力冲突。

二战以后。世界上打的比较出名的战役有哪些

二战以后,世界上打的比较出名的战役有:1. 朝鲜战争:这是二战以后,第一次有列强参与、多国联合出兵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发生在1946年至1949年期间。朝鲜战争的起因是美英苏三大强国签署《莫斯科协定》,将朝鲜半岛沿着38度北纬线附近拦腰截断,北方建立亲苏阵营的朝鲜,而南方则建立亲英美的韩国,朝鲜半岛就成了两大阵营对抗的分界线,但是也成为了战争的导火索。在这次战争中,先是发生了朝鲜内战,后发展为苏联和美国的局部正规战争。2. 解放战争:这是二战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解放战争,发生在1946年至1949年期间。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分别是战略防御阶段、战略进攻阶段和全面进攻阶段。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地解放了全中国。请注意,以上只是列举一部分二战以后世界上打的比较出名的战役。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