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电影 伦敦 二战时期 里面男女主角都是剑桥学生 女主角 家庭背景很好,男主角家境一般
《乱世三人行》又名《巴黎烟云》具体介绍下面的百度百科里有:http://baike.baidu.com/view/1086247.htm
日本描述二战的动漫
《起风了》 《起风了》是导演兼脚本的宫崎骏以同名漫画所改编的动画电影。讲述的是日本零式战斗机的开发者堀越二郎年轻时的故事。 尽管影片的题材与战争有关,《起风了》却传递了一种安静的反战信息。其公映的日期却正值日本政治环境中对外交政策采取鹰派立场的敏感时期。而宫崎骏本人也指出了日本应对以往历史罪行道歉以及不能随意修改宪法等等。 如此言论激起了日本右翼保守派们的愤怒,许多人通过互联网表达对于安倍民族主义政策的支持。在雅虎日本网站关于电影《起风了》的页面上,超过2000条评论,许多网民都在指责影片传递的和平主义信息。称其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左翼”倾向电影,有人甚至给宫崎骏打上了“反日”和“叛国者”的标签。《萤火虫之墓》 《萤火虫之墓》是由高畑勋执导,辰巳努、白石绫乃等主演的日本动画电影。 影片讲述了在二战后期的神户,因空袭而失去母亲被亲戚家领养的哥哥清太和4岁的妹妹节子在临组的(二战时期为统治当时的人们而设立的机构)统治下,远离人们,藏在一个洞穴里生活,但因得不到大人的援助而渐渐走向死亡的故事。 《萤火虫之墓》是一部描写战争受害者孤儿的故事。影片对饥饿的描写非常生动,可以说与吃人肉的事件有相似之处。这是战败的日本才能得到的稀有的挫折和教训。作品出色地再现了由饥饿萌生的各样的爱憎感情和对人的不信任。再现了那种在现在已看不到了的那个时代的氛围。由饥饿的眼睛看到的大米、蔬菜、西瓜……都是崇高的。电影采用动画片形式,给了这些小道具以充分的表现。这是一部以“死”为主题的作品,它没有政治说教,而是对“死”进行了正面进攻,认真地正视它。《云的彼端》 《云的彼端》是2004年上映的剧情类电影,由新海诚执导,吉冈秀隆、萩原圣人主演。《云的彼端》讲述了少年藤泽浩纪和白川拓也都喜欢同年级的同学泽度佐由理。他们的心中都有佐由理,还有那个东西——边境以北的津轻海峡,日本北海道联盟建立的高耸云端的“塔”。巨大而神秘的的塔,是三位少年少女的向往,他们约定,建造小型飞机,飞向塔去一探究竟。《第一小队》 本片是俄国影人与日本动画人才合作下的心血结晶,结合电脑动画背景、手绘角色与真人访谈片段,以俄国悲壮历史为骨架、奇幻元素为血肉,交织出真伪难辨的二战血泪悲歌。 故事背景设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几天后的东区战线,德国纳粹军的党卫军总司令Martin Linz意图唤醒出十二世纪时期东征十字军中的“超能力部队”,并组成幽灵军团来攻占苏联本土。剧中的5位年轻男女主角:Nadya、Leo、Zena、Marat、Valya是在苏联军队中服役、接受手术改造的“超能力士兵”,而他们的任务即是尽全力消灭这批幽灵兵团,以击败纳粹司令官的野心。《玻璃兔》 《玻璃兔》是一部日本动画电影,2005年上映,电影主要反映出了战争的无情和残酷。 动画由真实故事改编,《玻璃兔》已经是每个日本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就像是台湾大家都要读的《小太阳》一样。电影版由超人气动画《福星小子》制片,并且选在战后50周年的纪念日推出,在日本创下空前的票房纪录,但是这个心碎的故事,却是要叫大家记取战争的残酷与无情,而不再彼此残杀...片中最经典的画面,就是那只被战火烧融的玻璃兔,要战争?还是和平?这部电影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对和平最真实的渴望。《乔瓦尼之岛》 一般社团法人,日本音乐事业者协会创立50周年纪念作品。通过小人物在战后的动荡时代的生活来展现战争的残酷,本片的好处就是没有过多地渲染战败的屈辱,没有动员任何人为了“民族”而去些做什么,反而对父亲也发出了“请认清现实”的呼声。每个人都凭自己的本分活着和宽恕,因此本片才可以超出一般的政治之外找到落脚点。战争童话集》 许久以前,战争在成千上万人居住的地方爆发了,给他们带来了各种伤心故事和悲惨景象。有些故事那样悲伤,以致人们不愿意记起;有些景象那样凄惨,以致我们无法正视。 1999年的夏天,野坂昭如完成了将《战争童话集》的12个故事制作成电影的工作。所有故事都是多多少少和1945年8月15日相关的。 战争童话集共4集,每一集时长分别为72分、72分、70分、79分,目前已经成为传说中的动画,很难找到资源。《次元舰队》 《次元舰队》是日本漫画家川口开治的作品,该作品讲述一艘搭载新式武器的日本护卫舰“未来”号,在夏威夷群岛与美军进行军事演习时,意外地遭遇电磁暴,由于时空次元的扭曲,竟回到六十年前(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与美国、世界为敌的中途岛海战战场。而他们决定不参加这场战争,不改变历史时,遇到了乘坐日军水上侦察机执行通信任务而被击落的草加拓海少尉,故事由此展开。 作者在《ZTPANG次元舰队》第一册的扉页如此写道:“日本人挑起了一场与美国和世界各国为敌的战争。这事一场倾全国之力投入杀戮的战争,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么残酷的事,但对当时的人而言,这段残酷不堪的回首的历史却是他们曾经亲身度过的岁月。”,于是他自言这部作品的创作初衷:“希望探讨这不同时代的人与人的鸿沟。”《赤足小子》 《赤足小子》,以原子弹爆炸为题材的自传性漫画。日本漫画家中泽启治的代表作。描写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荒凉景象,同时展现了日本军人在亚洲的暴行。对日本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提出了强烈谴责。(作者,日本著名漫画家:中泽启治因身患肺癌,2012年12月19日在广岛市内某医院内去世,享年73岁) 对一代日本人而言,知名漫画书《赤足小子》已经成为日本民众遭受战争灾难的缩影,也时刻提醒人们警惕军国主义再度抬头。《赤足小子》作者中村启二担心,原子弹爆炸60年后,日本人正在忘却历史教训。《战地启示录》 1993年制作1994年初发行的OVA,共3话,原作松本零士。二战为背景的Alternative History,非常少见的题材。其中属第一话川尻善昭的风格最重,第二话有为军国主义洗地的嫌疑,第三话开始反思战争。《国家燃烧》 《国家燃烧》是日本漫画家本宫宏志以日军侵华战争为题材的一部作品。本宫说:“《国家燃烧》,正如它的名字所说,讲述的是国家(指日本)因发动侵略战争,而使战火蔓延,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状态。很多人因为国家的意志而饱尝悲苦,甚至丢掉了性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的战争呢?作为一个日本人,作为一个漫画家,无论如何也要写一写。”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本宫在作品中真实地描绘了日军在中国大地上犯下的种种暴行,对当时日本的殖民政策、“满洲国”建国以及日军的侵略行径等,都明确地予以否定。《泥泞中的老虎》 宫崎骏的二战漫画,改编自同名原著《泥泞中的老虎》的短篇漫画,讲述德军二战传奇车长 奥托·卡利欧斯在爱沙尼亚防御作战中,依靠冷静的判断和卓越的指挥,不可思议的阻挡住苏军强大攻势的故事。《豚之虎》 《宫崎骏杂想录》的漫画之一,宫崎骏杂想录包括了宫崎骏绘制的十三篇漫画作品,每一篇都是独立成章的战争杂想,内容有写实的也有幻想的。漫画中充满了宫崎骏风格的盎然趣味和大量的战争机械细节,更有引人深思饱含人文主义的评论文字。《汉斯的归来》 宫崎骏的二战漫画之一。《钢之炼金术师》 《钢之炼金术师》,由荒川弘创作的日本漫画作品,故事发生在一个炼金术相当发达的世界,在这个世界的“炼金术”,是以理解物质的内在的法则:理解,分解,再构造成立,进行炼金术必须按照“等价交换”法则:为了获得某种东西,需要以同等的代价交换,代价不够的话便需要以自己的任何部份(身体的一部分、记忆等等)被作为代价的填补而被拿走。 根据剧场版《香巴拉的征服者》中,可以看出漫画的背景是德国法西斯主义时期。对于当时屠杀的伊修巴尔人与剧场版中对吉普赛人的蔑视即使法西斯屠杀犹太人的缩影。在漫画中,亚美斯多利斯的政治同样在艾尔林克兄弟等拥有伟大的心的人面前是可笑与悲惨的政权。同时,政权的操作者以人大七宗罪的名字来命名这是对法西斯主义的讽刺。艾尔林克兄弟、马斯坦一组等坚毅、明智、清醒的头脑的国家成员是值得敬佩的。同时,作者身为日本人,能够清醒的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残暴。《皇家国教骑士团》 《皇家国教骑士团》根据平野耕太漫画Hellsing改编的TV动画,讲述的是漫画的前2集内容,动画6集后为动画公司原创。毁誉参半,后期完全脱离原作的自创剧情,被批评背离故事风格。 在漫画迷以及作者本人对于皇家国教骑士团TV版报以强烈的批评之后,在2005年终于出现性质上近似“重制”的OVA版。这个版本标榜“完全忠于原作的黑暗风格”、“与作者的出刊进度同步”、“更高的作画品质”,结果果然也没让大家失望,除了一些配角声优遭到替换之外,亚历山大·安德森之外的角色并未更动阵容。已完结。《战场的女武神》 《战场的女武神》是改编自同名游戏的动画,以架空虚构的欧洲大陆为舞台,描写发生在“第二次欧洲大战”中的故事。主人公瓦尔秦·巩特尔(Welkin Gunther)将率领义勇军第七小队与敌人进行战斗。 动画版画面配合游戏的独特“CANVAS”3D绘图系统,特意留下类似水彩画的手绘笔触痕迹,来描绘出优美的欧洲大陆风光,成为画面上的一大特色。至于剧情方面则与原作大致相同,但简化了游戏中强调的军事作战部分,而将焦点放在主角与所属的第七小队同袍之间所发生的亲情、友情与爱情故事上面。《苍天之拳》 《苍天之拳》是《北斗神拳》的前传,武论尊原著,原哲夫漫画,故事发生在1935年黑道势力横行的上海。主角霞拳志郎是北斗神拳的主角拳志郎的伯父,北斗神拳第62代传人,人称阎王。拳志郎原本是东京的一所大学的讲师,他刻意把自己的能力隐藏起来,平时活像一个普通人。但后来青帮的朋友李永健到东京找他,并说他的朋友潘光琳及其妹潘玉玲有麻烦之后,便只身启程到上海拯救他们。
请介绍一下二战德国有哪几个型号的自行坦克歼击车?具体性能和参数?
猎虎(改进自虎式);猎豹(改进自黑豹);象式(即斐迪南式);犀角(又称犀牛式,装在三号或四号坦克底盘上的88毫米战车炮);黄鼠狼(分三款,一式二式和三式)。突击炮主要是三号和四号改造的。自走炮主要是胡蜂和野蜂式,也有将L24的75毫米战车炮装到SDKFZ251的底盘上,装备给重装侦查部队的。具体参数可上网查,这我就不细讲了,多说无益! (个人认为,猎豹是中间综合性能最好的了。)
二战参战各国坦克和坦克歼击车
苏联:T-34/76/85/57,KV-1/2/1S/85,JS-85/122,T-50,T-60,T-70、T-80、T-26/T-26S、T-27、T-37两栖坦克、T-40S两栖坦克、SU-76,SU-85/122(T-34底盘),SU-100/122M(T-34加强型底盘),SU-122/152(KV-1S底盘),JSU-122-152(JS底盘)。美国:M3斯图亚特/格兰特,M5斯图亚特,M8斯图亚特,M7,M4A1/M4A2/M4A3,M6/M6A2,M24霞飞,M26潘兴,M22蝉式,M10狼獾,M36杰克逊,M7牧师,M12,M40,M43,克里思蒂,M103。德国:1号,2号3号,4号,35t,38t,黑豹D/F,虎式H/E,虎王(亨舍尔/保时捷),1号突击炮,黄鼠朗2/3,3号突击炮,4号坦克歼击车,猎豹,猎虎,大麦斯克坦克歼击车,犀牛突击炮,灰熊突击炮,强虎突击炮,埃米尔歼击车,费迪南歼击车,NdFz重型坦克,追猎者,野牛1/2,黄蜂,胡蜂,蟋蟀。法国:雷诺FT-17,38H,S35,35R,B1/B2。英国:丘吉尔、玛蒂尔达、瓦仑丁、彗星、克伦威尔。其实还有很多,您可以上网去查找库卡宾坦克博物馆看看
斐迪南和猎虎到底谁才是二战中防御力最强的战车
很难比较裴迪楠的正面装甲是200+200,但都是垂直装甲猎虎是150/55+250。考虑到外层的倾角,转化下来,强于裴迪楠但是44年后由于稀有金属供应不足,德国装甲的质量大滑坡这么看起来,应该是裴迪楠略强
二战德国的"猎虎"歼击坦克为什么转不了炮塔?
因为炮塔无法转动,灵活性差,只能正面对敌开炮,当然有不利之处.但坦克歼击车工艺比坦克简单,造价低.因为德国没有能力资源大量制造坦克,却需要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就只好选择坦克歼击车.此外,坦克歼击车本身火炮口径大,在战术上更适合防御,德军在战争后期就是打防守战.重装甲化的坦克歼击车吃了对方几炮可能还不会马上完蛋,可以有时间转身瞄准反击.同样是因为受资源约束,德国无法在数量上与盟国比.所以对作战平台设计要求是高生存率,用自己一部换取对方几部战车.但盟军的坦克歼击车如美制M18设计思路正好相反,是轻装甲高机动.以速度争取生存率.
二战猎虎驱逐车能一炮击穿IS2的前部装甲吗?
德国的猎虎装备的是PAK 128MM 36倍口径炮,如果正面对抗,2000以内,是没有问题的!因为虎王的88MM71倍口径炮在中近距离上可以击穿IS2的正面装甲!总体来说,88MM71倍口径炮的初速比128MM36倍要高!但是,德军的穿甲弹是当时先进的钨心穿甲弹,可以说IS2的钢板材质没有德国的好(苏联向来是以数量压倒一切,怎么省事怎么来!),击穿真的没问题!
虽然二战中盟军是赢了但是在武器创新、质量和运用方面则是德国更胜一筹
提起二战德军的装甲部队,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虎、豹坦克系列,实际上除此之外,德军还有非常强大的另类装甲单位,同样发挥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斐迪南”重型坦克歼击车 “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的生产从1942年11月份开始,由阿尔凯特公司组装,车体的编号为150011~150100。到1943年5月12日,完成了全部90辆的生产任务。这些坦克歼击车随即被派往库尔斯克前线。在突破苏军防御的战斗中,“斐迪南”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在后方地域被优势的苏军坦克包围,损失惨重。“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还在苏德战场的其他战役中和意大利战场上投入使用,声誉不错。 与二战时期的大多数坦克歼击车相比,“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很有点“另类”。像电传动装置、主动轮后置、带齿的诱导轮,后置的战斗室、独特的成组纵向悬挂装置、开始时没装机枪等等,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在这些方面,充分 显示出波尔舍博士大胆创新、不拘一格的设计风格。当然,这里面有成功,有失败,这些就留给读者自由思考了。 “斐迪南”式坦克歼击车战斗全重为68吨,车全长8.14米,车体长6.8米,车宽3.38米,车高2.97米,车底距地高483毫米。乘员6人:车长、炮长、驾驶员、机电员和2名装填手。从总体布置上看,车体前部是驾驶室,动力室居中,车体后部为具有较大空间的战斗室,主动轮后置。这种总体布置有它独到之处。由于火炮身管较长,尽管战斗室已经后移,但炮口仍然超出前甲板1.22米,这一点对战车过障碍不利。战斗室顶部有车长指挥塔,车长可以站在指挥塔内,探出半个身子观察目标和行驶路线。车体后部有1个较大的圆形舱门,乘员上下车主要通过这个舱门。 主要武器为1门克虏伯公司制造的Pak43型88毫米加农炮,火炮全长6 686毫米,身管长6 300毫米,长径比为71倍口径,总重量2200千克。火炮高低射界为-8~+14度,方向射界为左右各14度,手动操纵。炮口处有两级炮口制退器,以减少火炮射击时的后坐力。 所用弹种为穿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55发(后期的为50发)。其中,穿甲弹20发,榴弹35发(后期的为30发)。炮弹的初速为:被帽穿甲弹1 000米/秒,普通穿甲弹1130米/秒,榴弹750米/秒。发射被帽穿甲弹时,最大射程达5000米,在500~2000米的距离上可击穿30度倾角的159~207毫米厚的钢装甲;在2800米的射击距离上可击穿T-34坦克的主装甲,或在3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M4“谢尔曼”中型坦克的主装甲。这在二战中期,算得上是“超一流的火炮”了。 “猎虎”重型坦克 德国于1943年2月开始研制“猎虎”[1]坦克歼击车,同年10月20日,便造出木制模型给希特勒审查。“猎虎”坦克歼击车设计的目的是远距离支援步兵和装甲战斗车辆。1944年2月一共制造了两种原型车,一个是波尔舍悬挂装置(由8个负重轮组成,如图4),另一种是亨舍尔悬挂装置(由9个负重轮组成,如图2)。其第一次命名为Jagdpanzer VI,后来改成Jagdtiger,其设计编号为Sd.Kfz.186。原计划于1943年12月开始生产,不过最后改成在1944年7月开始,又由于需要优先生产PzKpfw V “黑豹”坦克而推迟。到了1945年1月决定优先生产“猎虎”坦克歼击车的时候,德国形势已经不可能进行大规模生产了。 “猎虎”坦克歼击车是基于虎II坦克的底盘以及部件,它安装了一门128mm的PaK 44 L/55型火炮(取自“鼠”式超重型坦克)以及两挺用于防空和自身保护的MG34/MG42机枪。其火炮是二战中威力最强大的反坦克炮,它可以轻易地在盟军绝大多数火炮的范围以外击毁盟军的坦克。火炮被固定在重装甲防护的车体上部中央。其上部舱室侧面是由单片斜角装甲连接在车体侧面的。火炮可以左右各转动10度,俯仰角为-7到+15度。使用的穿甲弹威力相当大,在1000m的射击距离上,命中法线角为30度时,可击穿167mm厚的钢装甲,在2000m的距离上,可穿甲148mm。弹种有两种:穿甲弹和破甲弹(均为分装式弹药)。这种128mm反坦克炮本来有炮口制退器,装车时,为了减少射击时炮口焰,以免暴露自身,取消了炮口制退器。“猎虎”坦克歼击车的防护性能相当不错,战斗室正面的装甲厚度达到了250mm,不仅超过了“虎王”坦克炮塔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也超过了“鼠”式超重型坦克的最厚部位的装甲厚度,堪称是二战期间最厚的装甲了。“猎虎”坦克歼击车从总体布局上看,和“虎王”坦克相同,但是由于取消了旋转炮塔,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再加上乘员增至6人,使得舱门位置有了相当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固定炮塔的后部开了一个较大的双扇舱门,便于乘员上下车和补充弹药,但对防护有一定影响。从外观看,“猎虎”坦克歼击车和“虎王”坦克区别很大。“猎虎”坦克歼击车个头要大,火炮口径也大,侧装甲板一直延伸到车体顶部构成其炮塔体的一部分,火炮的防盾也显得硕大无比。车体两侧各安放2排2列共4组8块履带板,既是备份履带板,又起到辅助防护的作用。不过它那糟糕的机动性使强大火力和坚固的装甲防护性大打折扣。 “猎虎”坦克歼击车需要6名乘员操纵,车体前部为驾驶员和机电员,战斗室中有车长、炮手和两名装填员,可见其弹药装填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内部空间可以携带38至40发炮弹。它也如同虎II坦克一样过重,耗油量也很大,这些原因导致“猎虎”坦克歼击车速度很慢。它的这些致命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乘员经常抛弃整车或者将其炸毁以免落入盟军手中。1944年晚期,克虏伯公司建议为“猎虎”坦克歼击车安装更长身管的128mm KwK L/66型火炮,不过这个方案没有被接受。之后他们又设计用88mm的KwK 43 L/71型火炮取代原来的128mm Pak 44 L/55型炮。1945年4月,有4辆被安装了88mm Pak 43 L/71型火炮,取名为“安装88mm Pak 43/3的虎式坦克歼击车”,设计编号为Sd.Kfz.185,而装备128mm Pak 44 L/55火炮的设计编号则为Sd.Kfz.186。“猎虎”坦克歼击车安装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运转齿轮,亨舍尔型(74型)以及波尔舍型(11型,这个型号是从1944年2月至9月生产的),这两种行动装置不仅扭力轴的布置形式不同,负重轮尺寸也不一样,亨舍尔公司制造的负重轮直径为800mm,而波尔舍公司制造的则为670mm,形状也不同,这给部队的维修保养和备件供应带来不便。波尔舍型的比亨舍尔型便宜一半价格,制造更节约时间。“猎虎”坦克歼击车是由圣瓦勒汀的工厂生产,它的测试则是在奥地利的道勒沙姆进行。希特勒自己的想法是把“猎虎”坦克歼击车改成火焰喷射坦克,不过他的愿望并没有实现。从1944年7月至1945年4月,一共只生产了85辆“猎虎”坦克歼击车,而原计划是生产150辆。其中从1944年7月到12月生产了49辆,1945年1月到1945年4月生产了36辆。 “猎虎”坦克歼击车装备了两支部队,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第512重坦克歼击营组建于1944年夏季,由两个连组成(1连指挥官是阿尔博特.安斯特,最后这个连演变成“安斯特”战斗集群,2连则是由奥托.卡利欧斯指挥),这个营的指挥官是沙夫少校。第512重坦克歼击营作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参加了德军在匈牙利的战斗,之后被拉回德国参与东西两线的防御作战。而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则是在1945年春天组建的,其兵力不满员。它参与了德军的阿登攻势,然后被使用在西线莱茵河以及卡尔舒赫地区。1945年夏天,美军对缴获的“猎虎”坦克歼击车进行了测试,发现它能在2100米的距离上击穿美军M26“潘兴”坦克的前部装甲板。“猎虎”坦克歼击车战后幸存的很少,英国的波维顿坦克博物馆(如图3)有一辆作为展品的“猎虎”坦克歼击车,另外美国的阿伯丁试验场也有一辆。“鼠”式超重型坦克 1942年6月8日,德国著名的坦克设计师波尔舍博士在会见希特勒的时候提出发展超重型坦克,希特勒当日即任命波尔舍为总设计师,研制一种安装有128mm或150mm火炮的超级重型坦克,这就是“鼠”式坦克的来历。1943年1月12日,德国陆军兵器局召集了各有关厂家下达研制任务,参加研制的厂家有:克虏伯公司,西门子公司,戴姆勒-奔驰公司,斯可达公司和阿尔凯特公司等,有阿尔凯特公司负责总装任务。1943年12月23日,在阿尔凯特公司的试验跑道上进行了“鼠”1坦克的行驶试验,获得成功,不过当时炮塔没有浇铸,用的是55t的混凝土炮塔作为替代品。1944年1月10日,该样车被运到斯图加特附近的博普林根试验场,进行了更广泛的试验,除了悬挂装置强度不够和出现一些其他的小故障外,都还令人满意。但是它的最大速度只有22km/h,持续速度只有13km/h。随后希特勒命令波尔舍博士在1944年6月之前制造出有炮塔的装有武器的完整“鼠”式坦克。1944年3月20日,第二辆样车“鼠”2式坦克的车体被运到了博普林根,不过其他的部件直到6月9日才全部运到,并开始新的试验。1944年10月,“鼠”1坦克和“鼠”2坦克都被运到柏林郊区的库麦斯道夫试验场作进一步的试验,试验开始不久,“鼠”2式样车由于发动机和发电机轴匹配不当,发生了柴油机曲轴损坏的严重故障,而新制造的发动机直到1945年3月才运到库麦斯道夫,组装没有出现什么问题,但是随后不久德国就战败了。 “鼠”式超重型坦克只生产了两辆样车,还有9辆正在生产过程中。原计划生产150辆,但是由于二战的进程,基本上“鼠”式坦克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鼠”1坦克装上了炮塔,炮塔上装有一门128mm的火炮和一门并列75mm火炮,动力装置是MB509汽油机,车体表面涂三色迷彩。“鼠”2坦克未装炮塔,动力装置为MB517柴油机,表面涂两色迷彩。这两辆样车在德国投降前并没有参加最后的战斗,在苏军最后攻克柏林前,德军把这两辆样车都炸毁了。苏军在战后将各处缴获的车体部件拼凑成一辆完整的“鼠”式坦克。
二战中,猎虎坦克歼击车主要装备了那些部队?装备数量是多少?
“猎虎”坦克歼击车装备了两支部队,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第512重坦克歼击营组建于1944年夏季,由两个连组成(1连指挥官是阿尔博特·安斯特,最后这个连演变成“安斯特”战斗集群,2连则是由奥托·卡利欧斯指挥),这个营的指挥官是沙夫少校。第512重坦克歼击营作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参加了德军在匈牙利的战斗,之后被拉回德国参与东西两线的防御作战。而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则是在1945年春天组建的,其兵力不满员。它参与了德军的阿登攻势,然后被使用在西线莱茵河以及卡尔舒赫地区性能数据战斗全重70600kg(Henschel)/68800kg(Porsche)车长10.62m车宽3.75m车高2.92-3.09m引擎V-12MaybachHL 230 P30700 PS (690 hp, 515 kW)最大速度 公路/越野34/13 km/h最大行程 公路/越野75-120/50-80 km乘员6人火力装备128mm Pak 44(80)L/55;2X7.92mm MG34/42弹药128mm:38-40发;7.92mm:2925/3300发装甲200-250mm爬坡度35度通过垂直墙高0.85m越壕宽2.49m涉水深1.80m还有:“猎虎”坦克歼击车由于生产数量很少,东线战场仅在德军向本土退却的战斗中发挥了作用,在西线,阻滞盟军坦克进攻中也有一定作用。希望能满意(*^__^*) 嘻嘻……
请问二战德军的猎虎。猎豹坦克歼击车和虎王的生产代号(就是那个英文名字)谢了!
猎虎:生产代号为Jagdpanzer VI(设计编号为Sd.Kfz.186)猎豹:Jagdpanzer(设计编号Sd.Kfz.173)虎王:PzKpfwVI“虎王/虎II/六号坦克虎式二代重型坦克
二战参战各国坦克和坦克歼击车
苏联:T-34/76/85/57,KV-1/2/1S/85,JS-85/122,T-50,T-60,T-70、T-80、T-26/T-26S、T-27、T-37两栖坦克、T-40S两栖坦克、SU-76,SU-85/122(T-34底盘),SU-100/122M(T-34加强型底盘),SU-122/152(KV-1S底盘),JSU-122-152(JS底盘)。美国:M3斯图亚特/格兰特,M5斯图亚特,M8斯图亚特,M7,M4A1/M4A2/M4A3,M6/M6A2,M24霞飞,M26潘兴,M22蝉式,M10狼獾,M36杰克逊,M7牧师,M12,M40,M43,克里思蒂,M103。德国:1号,2号3号,4号,35t,38t,黑豹D/F,虎式H/E,虎王(亨舍尔/保时捷),1号突击炮,黄鼠朗2/3,3号突击炮,4号坦克歼击车,猎豹,猎虎,大麦斯克坦克歼击车,犀牛突击炮,灰熊突击炮,强虎突击炮,埃米尔歼击车,费迪南歼击车,NdFz重型坦克,追猎者,野牛1/2,黄蜂,胡蜂,蟋蟀。法国:雷诺FT-17,38H,S35,35R,B1/B2。英国:丘吉尔、玛蒂尔达、瓦仑丁、彗星、克伦威尔。其实还有很多,您可以上网去查找库卡宾坦克博物馆看看
猎虎在二战中一共击毁了多少辆坦克?
“猎虎”坦克歼击车装备了两支部队,一支是第653重型坦克歼击营,另外一支是第512重型坦克歼击营。第512重坦克歼击营组建于1944年夏季,由两个连组成(1连指挥官是阿尔博特.安斯特,最后这个连演变成“安斯特”战斗集群,2连则是由奥托.卡利欧斯指挥),这个营的指挥官是沙夫少校。第512重坦克歼击营作为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部分参加了德军在匈牙利的战斗,之后被拉回德国参与东西两线的防御作战。第653重坦克歼击营则是在1945年春天组建的,其兵力不满员。它参与了德军的阿登攻势,然后被使用在西线莱茵河以及卡尔舒赫地区。512营最终的战果是摧毁了150辆左右的盟军装甲目标。
二战猎虎驱逐车能一炮击穿IS2的前部装甲吗?
猎虎装备的是KWK-44型128mmL/55型火炮,使用APC在100米,500米处对30°倾角的装甲的穿深分别是189mm毫米和166mm,而使用APCBC时对应的距离上穿深分别为187mm和178mm,甚至在1000米的距离上有167mm的穿深,2000米的距离上依然能保持148mm。再来看IS-2的前装甲,IS-2在二战的型号有IS-2早期型和IS-2 ChKZ型。IS-2M并不是二战的东西(不管那个M是大写还是小写),IS-2M首次出现是在1954年-1956年的时候进行的现代化升级,建国初期的解放军装备过这种东西,它并不是出现在二战期间的装备。从外形上很好辨认,跟IS-3M一样,它们的前挡泥板上都有突起的加强筋。IS-2早期型的首上,虎式都能轻松在1000米距离上击穿,因为是近乎垂直的装甲,更别说猎虎了,猎虎能在1500米外轻松一炮击穿IS-2早期型的首上(前提是命中并且不跳弹),所以IS-2早期型不作考虑。重点看下IS-2 ChKZ型的首上,120mm的60°倾角装甲,垂直等效厚度有人计算过,理论上是440mm,然而实际上没有这么多,因为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然而这个大倾角已经能让大部分炮弹产生跳弹了。猎虎用的APCBC弹丸质量是28.3KG,从理论上来说,是不能在1000米内击穿这种装甲的,即便等效厚度再怎么夸张,苏联装甲铸造工艺再怎么低劣,装甲的气泡和砂眼再怎么多,即便只算一半,也大于220mm,所以说1000米内理论上无法一炮击穿,当然如果算上累积效应的话,很可能在挨了几炮以后终将被击穿。是不是1000米外就更不能击穿了呢?未必这样,要知道,炮弹弹道是曲线的,因为弹丸受重力影响,距离越远,弹道弯曲得越厉害,所以,超过了2000米,猎虎的炮弹实际入射角可能变为了20°左右,这样算来,在2500米的距离上如果开炮,只要命中,是能确保一击毙命的,因为此时的120mm的首上装甲对于弹丸来说只有30°~35°的倾角。当然,一击命中在如此远的距离上很困难,即便是虎王的KWK-43型L/71的88mm炮,在2000米的距离上命中率只有47%。猎虎的才55倍口径,所以无法达到虎王的命中精度。炮塔的装甲不如首上,猎虎要打穿IS-2或者IS-2 ChKZ的炮塔正面在1500米内很容易(一炮击穿的话需要命中并且不跳弹),所以在此就不做考虑了。当然,以上都是理论,仅仅是理论,因为猎虎并没有和IS-2 ChKZ遭遇过,只能通过一些演算来做出推测。因为事实上,IS-2 ChKZ在二战中跟虎王一样,从来没有被从正面击毁过。因此,只能说猎虎在理论上能击穿IS-2 ChKZ的正面装甲,近距离可能要多炮,远距离命中的话可能只需要一炮,然而猎虎的正面是IS-2 ChKZ的炮无法击穿的(不考虑累计效应)。实际上,倾斜装甲在近距离的优势最大,此种优势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大口径火炮对于倾斜装甲的杀伤效果要优于小口径的火炮,也就是说对于IS-2 ChKZ而言猎虎的炮比虎王的杀伤力更强。另外,不要说什么苏联的装甲质量不好,苏联在1941年-1943年的装甲的确质量低劣,然而在1943年底苏联夺回了位于第聂伯河的锰矿,装甲质量提升了一个档次,IS-2 ChKZ是1944年以后的产物,所以装甲质量提升了一个档次,但是铸造焊接技术依然存在问题,不过此时期德军缺少了钼的装甲也好不到哪去。
二战坦克歼击车最强的是哪款?最强的是“猎虎”家族吗?
说到二战时的坦克歼击车,想必了解二战的朋友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火力猛、装甲厚的德国王牌坦克,猎虎坦克坦克歼击车和费迪南坦克歼击车(象式),但他们真的是二战中最强的坦克歼击车吗?其实并不然,评价一个坦克歼击车性能好坏的主要标准有火力、炮控、防护、机动、战场适应性,下面按照这个标准分别来看看谁才是二战中的王牌坦克歼击车!火力猛、防护好、机械故障频出、机动能力差是德国坦克歼击车的典型特征(1)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在火力方面了安装一门128mm火炮(二战期间威力最大的反坦克炮),猎虎的这门炮杀伤力惊人,可以在1000米的距离正面击穿二战所有坦克的正面,甚至在3000米的距离上,也可以击穿170mm的装甲。▲猎虎重型坦克歼击车在防护方面,正面装甲达到惊人的250mm,甚至超过鼠式超重型坦克的装甲,堪称二战期间最厚的装甲,基本上从正面击穿这个装甲怪物是很难实现的。▲猎虎歼击车被盟军的两发火炮击中正面,但均未击穿装甲,形成跳弹为了保障猎虎的凶猛火力、厚重防护,猎虎使用了重型坦克虎王的底盘及其附件,这就导致这辆钢铁怪物的重量达到了82吨,即使为他安装了强劲的动力,他的时速也仅能达到20KM/H,同时由于是坦克歼击车,并没有安装旋转炮塔,他的射击角度非常的狭小,左右是10度,上下是7度,以至于猎虎需要瞄准时有时甚至要令整个笨重的车体一起转动,因此他的转向传动差的转速器很容易破裂,同时他的战场适应力极差。▲失去机动能力的猎虎如同被宣判死刑德国王牌坦克手曾经评价猎虎坦克歼击车是“坚甲重炮的垃圾武器”,因为他的操纵性太差了,太容易损坏了,猎虎经常出现机械故障,一旦他失去了动力,无疑就宣判了他的死刑,因为战场上没有任何其他车辆能够拖着他移动。此外他的体型硕大,顶部装甲薄弱,一旦被对地攻击机击中,将死无葬身之处。综合来说,虽然他拥有“坚甲重炮”,但是由于耗费资源巨大、产量稀少,并且机动性差、机械故障频发(搞笑的事猎虎在战斗中的损失,远远不及因他的机械故障损失的数量多),虽然在局部战斗中打出了不错的交换比,但是最终未能给战局带来实质性的影响(2)费迪南坦克歼击车与笨重的猎虎相比,相比之下虽然在一些数据方面不如猎虎,但综合性能完爆猎虎。费迪南坦克歼击车是费迪南博士在虎P的基础上改装的一辆经典坦克歼击车,他的正面装甲达到200mm,这让他有了几乎刀枪不入的正面防御。▲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厚重的前装甲与此同时,费迪南还装备了88mm反坦克炮,与虎王、猎豹的主炮相同,是二战中优秀的坦克炮之一,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击穿英美两国任何装甲车,包括美国最新型的潘兴坦克,据记载斯大林2型坦克也曾经被费迪南正面击穿。令人无奈的是,德国缺少大功率的发动机,使得重达70多吨的费迪南虽然用了两台320马力的迈巴赫发动机,机动性仍然很差。▲费迪南坦克歼击车再来看看费迪南的实战,在著名的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费迪南坦克大放异彩,在战场上苏军的反装甲火力根本无法从正面击穿他,即使绕道侧后方向,击穿他也非常的困难,而费迪南的88mm炮却可以轻松击穿苏军坦克装甲。战后统计装备了70辆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的两个坦克营,一共击毁了超过1000辆苏军坦克装甲车辆,400门火炮和150门反坦克炮。▲战场上的费迪南但是讽刺的是,由于德军错误的使用了费迪南,将他作为突击力量使用,参与进攻的费迪南损失惨重,虽然苏军的装甲火力无法击穿费迪南,但是由于费迪南没有装备机枪,因此大部分的费迪南都死于苏军步兵手中。综合来说,费迪南坦克歼击车火力强大、防护超群,但是机动性较差,适合防御作战,是二战中的性能最强大的坦克歼击车开窍了的苏联人找到了正确打赢坦克战方式正当德国人还沉醉于制造威力更强大、防护更厚重的坚甲重炮精品坦克时,苏联人经过一系列残酷的机械化会战,找到了打赢坦克战的正确方式,谁能用最少的资源和工时生产出比对方数量更多、装甲更厚、火炮威力更强,同时又能够在泥泞和雪地中畅通无阻的装甲车辆,谁就能掌握这场战争的主动权甚至战争的胜利。▲SU-100坦克歼击车SU-100就是这种理念下苏联人拿出来的最佳方案,最小的代价、最短的时间、搭载最强的火力、同时正方防御也足够用,可以说SU-100在火力、机动、防护三者间取得的平衡堪称完美。SU-100采用T34-85的通用底盘,前装甲为75mm厚的倾斜装甲,在火力方面装备100mm火炮,是当时苏联机动反坦克力量的中坚,也是唯一在远距离威胁德国坦克前装甲的战车。它的100mm火炮可以在2000米距离上垂直击穿125mm的装甲,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毁所有型号的德军坦克和装甲车辆,而且他的射速较快,可以达到每分钟5-6发,由于SU-100强大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苏军共计制造了3037辆SU-100。▲SU-100坦克歼击车洪流综合来说,SU-100作为二战中苏联最后一款坦克歼击车,在很多地方表现的非常完美,优秀的机动、良好的装甲防护、生存能力强、威力强大的穿甲能力和简便的操作性和维修性,便于大规模生产,可以说SU-100绝对是一款完美的战争机器!所以毋容置疑SU-100才是二战最强的坦克歼击车
二战中的虎王和猎虎哪个穿甲能力更强??
二战德国超级坦克的典范当属猎虎坦克.坦克主炮,这是一门舰炮出身的128毫米口径55倍身管加农炮,是二战口径最大的坦克主炮。这门炮发射的穿甲弹重达62磅,在1,000米外能够击穿230毫米装甲,3,000米以外仍然具有173毫米的穿甲能力.因为正面装甲厚度达到250毫米,只有少数重炮抵近开火才能击穿。德国直到战争结束只生产了88辆,1944年底到1945年初装备德军第512和第653重歼击坦克营.装备虎王坦克的88毫米71倍身管主炮,1,000米以外可以击穿60度斜角165毫米厚装甲,2,000米以外依然具有132毫米的穿甲能力;战斗全重46吨,由一台700马力功率汽油发动机驱动,机动性相当不错.德国到战争结束总共生产了392辆
二战客机有哪些叫什么
战斗机美军 P39 P43 P47 P51 P61 F4系列注:不是“鬼怪”系列 F6F苏联 雅克1,3,7,9 米格3 拉5,7,9,11德国 Me109系列,Me262等日本 中岛97式 零式 震电式等英军 飓风 喷火 英俊战士轰炸机 美国 B17 B25 B24 B26 B29德国 斯图卡 he-177 ju-88 ju-188 等苏军 SB3,3,4日军 一式陆攻 联山 银河 前两型没投入使用。英军 斯特灵 威灵顿 哈利法克斯 兰开斯特 DH-98蚊子舰载轰炸机美军 地狱俯冲者 TBD 无畏日军 96舰爆评论|1乌卢特 |来自团队极品飞车1
二战世界各国军队喝的啥?美军喝可乐,日军喝弹珠汽水,中国呢?
“清风何不至,赤日方煎烁。”炎炎夏日,人们总是容易感到口渴燥热。如果这个时候能够来一杯冰凉的汽水,饮用之后一定会感到神清气爽。事实上,自从1771年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明了碳酸饮料之后,汽水就一直在饮料消费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虽然一开始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只是想用汽水治疗人们的坏血病。但是公众们却被它在口中形成的爆炸般的口感所折服。1885年,美国医生约翰·彭伯顿在原来的汽水配方上进行了创新。古柯、可拉、糖浆都为新的汽水带来了不一样的味道。后来他的助手又加入了一些苏打水,1886年5月8日的时候,一个酒鬼来了他们的药店要求来一杯醒酒的饮料。也是这个时候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汽水诞生了。汽水一经上市大受好评,不仅是普通大众爱喝,就连一些士兵也对它爱不释手。美国的士兵们都非常喜欢喝汽水,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期间,汽水甚至已经成了二战时期特殊的军需供应。但是德国的士兵们就没有美国的士兵们那么好运了。早在1993年,希特勒上台之前,德国的饮料市场就被汽水占据了。但是由于二战爆发之后,美国切断了所有的供应线,德国的汽水制造公司也失去了汽水的配方。所以他们不得不研发出一种新的汽水来满足市民们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芬达诞生了。日本人也很喜欢喝汽水,但是他们对一种名叫弹珠汽水的汽水情有独钟。这种汽水起源于英国,为了保证汽水的口感,制造公司把软木塞换成了玻璃珠封口。而这种奇特的造型也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虽然汽水在全世界风行,不过它在一开始我国可没那么受欢迎。因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还是偏好于喝茶和喝水。1928年,可口可乐曾经在上海等地建厂,但是因为没有充足的市场,所以一度面临经营不善倒闭的问题。不仅如此,和欧美日等国不相同的是,战争时期,我国也没有士兵喝汽水的习惯,而是和普通人一样,喝的茶水,毕竟饮茶一直是我国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就算是在战场上,也不能忘记。1986年的时候,可口可乐迎来了一百年诞辰。很多人都惊叹,原来这个小身材的可乐已经100岁了。尽管大家都特别喜欢喝可乐,但是可乐作为一种碳酸饮料还是具有非常高的热量的。不仅如此,人们也一直把碳酸饮料和人体钙吸收与其他的健康问题相联系起来。虽然过多饮用汽水的确会导致人们发胖,可是目前还没有足够的数据证明可乐和其他的健康问题有关系。1994年,美国一些著名的骨质疏松和骨骼健康方面的专家召开了一次关于每日最佳的钙摄入量的会议。会议上,专家们都已经给出了确切的结论,那就是饮用碳酸饮料并不会妨碍钙的吸收。2000年,质疏松症的共同发展会议再一次宣布碳酸盐和钙吸收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
日本人还可救吗,德国人在二战杀的人不比它鬼子少,但是德国没有遭到世人厌恶,反倒是日本人不可原谅?
德国敢于正视自己过去的错误,总理勃兰特的“华沙一跪”让这个世界对德国的仇视全部消失。看看日本现在的行为让世界各国不得不怀疑他的军国主义势力正在复活,美国现在也在保持对日本的警惕。至于您所说的不应该有贸易往来,不买日货我觉得完全做不到,现在经济全球化各国在各领域都有合作,你说你用苹果是美国的,他的多少技术是日本的?你说你买的是小米手机,国产的,那么好,小米的手机屏幕是日本夏普公司提供的技术。这种两败俱伤的事哪个国家都玩不起,日本只向打败他的国家服软,虽然我们现在不可能发动战争,但是要从软实力上超过日本
二战的犹太人问题,现在的巴勒斯坦问题,关于犹太人的2次大阴谋
如果经常看欧洲历史和二战电影,就会注意到一个出镜率很高的词:Jewish Problem,犹太人问题。二战结束后至今,出现了另外一个出镜率更高的词:Palestine Problem,巴勒斯坦问题。围绕这2个问题,历史上出现了2次关于犹太人的大阴谋。 第一次惊天大阴谋-柏林万湖会议,可谓空前绝后,由纳粹德国炮制。 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美国同时向日本和德国宣战。希特勒顿感压力,要同时对抗美、苏和欧洲各国,经济和战力吃紧,希特勒授意纳粹元帅戈林,尽快拿出最经济最快速的「 ”最终解决方案”。1942年1月20日,纳粹德国十四个部门头目在柏林西南郊区的万湖别墅举行了「 ”万湖会议”,一个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惊天大阴谋在万湖会议上秘密达成,一个关于如何处置欧洲1200万「 ”犹太人问题”的解决方案。 会议由党卫军头目安全总局局长海德里希1主持,由犹太人事务部上校部长阿道夫·艾希曼2组织,与会者有德国国务卿布勒3,党卫军少将海因里希· *** 4,纳粹党党部副主任格哈德·克洛普弗5,党卫队种族安置办公室主任奥托·霍夫曼6,内格政治部主任雷布兰特7,内政部犹太事务部斯特卡特8,波兰德国总督府秘书长约瑟夫·布尔9,德国外交部日耳曼事务司司长马丁·路德10,德国总理府秘书威廉·克利森格11,盖世太保头目海因里希·缪勒12,司法部法律专家弗莱斯勒博士13,党卫军驻立陶宛特遣军上校兰格14。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直接或间接负责处置犹太人的工作。 电影【万湖会议】或【阴谋】场景 在万湖会议形成「 ”最终解决方案”后的3年时间里,欧洲约有一千万犹太人被送进了各地的死亡集中营。根据万湖会议达成的决议,德国人不再使用枪械屠杀犹太人,那会太奢侈太浪费,把节约下来的子弹用于对抗苏联和盟军,而是学习美国汽车工业的流水线作业,通过毒气室、焚尸炉屠杀了约450万犹太人,约占整个二战时期被屠杀犹太人的四分之三。 第二次阴谋,克林顿与莱温斯基性丑闻,据说是由以色列炮制 克林顿一直是「 ”巴勒斯坦问题”坚定的倡导者,他积极推进巴以和谈,倡导中东和平。克林顿自1993年-2001年就任美国总统的8年时间里,不管是出于为美国利益着想,还是出于自身政绩和世界舆论考虑,克林顿 *** 一直在大力推动巴以和平进程,曾取得重大进展。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订加沙一杰里科自治的【开罗协议】,巴勒斯坦正式开始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自治;1995年9月双方在埃及签订【巴以第二阶段自治协议】,以色列军队于同年底撤出约旦河西岸的6个主要城市及周围的450个村庄。就在全世界翘首期待巴以双方最终实现和平的时候,1995年1月主张以「 ”土地换和平”的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右翼利库德集团领导人内塔尼亚胡上台,巴以和平进程随即陷入僵局。 拉宾是以色列唯一的政治家,但却死于犹太自己人之手 一位巴勒斯坦 *** 人在祭奠拉宾时哭泣 为了使和平进程延续下去,克林顿 *** 的中东问题特使频繁游走于中东各方斡旋,克林顿本人也多次通过电话与有关各方进行沟通,甚至几次召集巴以领导人到美国会谈。尤其在怀伊庄园谈判期间,克林顿作为倡议人人和调解人,为期9天的谈判会议他参加了7天,在会谈陷入僵局时刻,他还请出了正在美国接受癌症治疗的约旦国王侯赛因两次参加会议,为了达成协议,克林顿甚至推迟了赴日本参加八国首脑会议的行程。在怀伊协议签字仪式上,一向与克林顿彼此均无好感的内塔尼亚胡也称赞克林顿是个「 ”真正的、永不停歇的和平斗士”。 1998年,这位为中东和平奔走的和平斗士遭遇了「 ”性丑闻”,他与犹太人、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的事被曝光,遭到美国国会的弹劾。于是这是”以色列炮制的一场阴谋「 ”的阴谋论浮出水面。阴谋论者相信以内塔尼亚胡为首的右翼犹太复国主义者早就对克林顿不满,阴谋论者说:犹太人的历史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他们什么都干得出来,买通或说服犹太人莱温斯基,让莱温斯基做「 ”犹太复国主义线人”,让她主动投怀送抱,使总统陷入丑闻而被弹劾下台,结束这场以以色列土地换取和平的行动。他们坚定的认为:这是一场犹太人设计的阴谋。 莱温斯基居然还保留了留有总统体液的衣服,据她本人说要留作纪念,这一点无论如何也让人觉得这是为了保留证据的阴谋。虽然弹劾没有通过,但克林顿为此羞愧难当,颜面尽失。总统毕竟是总统,斗士就是斗士,他收拾好自己的尊严,又开始甚至加大了中东和平调解的力度。1999年5月巴拉克担任以色列总理,克林顿亲自出面召集巴以美三方首脑会谈,虽然无果而终,但克林顿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甚至在卸任前的几天里,克林顿仍在提出和平新建议,最终无力回天,克林顿只得怀着8年的遗憾告别了白宫,他的和平中东进程也付诸东流。 不能否认,克林顿为中东和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此奋斗了8年,他几乎就成功了,但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以及日积月累的仇恨也注定了他的失败。犹太人在其4000年的历史上颠沛流离,被无数强悍的民族驱逐屠杀甚至遭受灭族之灾,几千年深重的灾难让犹太人对土地怀有骨髓之痛。对于他们来说,土地就是一切,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甚至不惜谋杀「 ”以土地换和平”同为犹太人的总理,刺杀者只被叛入狱16年,16年后居然毫无悔意,并引以为豪。试想还有哪个犹太人敢于再走「 ”土地换和平”这一步险棋?
二战缅甸战场最高指挥官麦克阿瑟
胡扯麦克阿瑟在二战期间就没到过缅甸,他是西南太平洋战区的司令官负责西南太平洋地区的反攻,主要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等地区的作战缅甸由英国人负责,属于东南亚战区一开始的最高司令官是印度总督,韦维尔后来换上了亚历山大,最后是蒙巴顿勋爵史迪威只是负责美国和中国部队负责英国部队指挥的是日后的英国陆军参谋长,斯塔尔
二战时英国国王是个结巴吗?
是的。这位英国国王就是乔治六世(George VI)。乔治六世生性腼腆,从小患有口吃顽疾。他因为哥哥爱德华八世(Edward VIII)退位而当上了英国国王。时值二战初期,一位说话结巴的国王显然不利于鼓舞军民士气,于是在王后的鼓励下,乔治六世找到专门的治疗师治疗口吃的毛病。1939年,在英国被迫对德宣战后,英国国王乔治六世通过广播向全体国民发表了一篇结结巴巴的演讲:“我呼吁……我的子民们万众一心……在时间的历练中……团结向前……任务将会……困难重重……前路可能乌云密布……在此……我们虔诚地……向上帝承诺……如果我们大家坚定信念……上帝会保佑……我们必将胜利!”据称,英国军民因此备受鼓舞,从而对二战的进程起到重要影响。
乔治六世在二战时,为何能成为英国的勇气毅力象征?
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大英帝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励志故事,乔治六世原本患有严重的口吃(语言障碍),所以,他没办法在国民面前顺畅演讲,这也导致了乔治六世频频在英国各大活动和仪式上丢人现眼。为了解决乔治六世的口吃问题,他的家人专门聘请了国内外各种名医,为乔治六世医治,但是效果一直让人无法满意。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面对节节败退的盟军队伍以及人心惶惶的英国民众,这位口吃国王为了鼓舞国民,挺身而出克服口吃在国民面前进行了一次精彩的演讲。《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讲述的是真实历史事件,而乔治六世的确患有口吃,但是,这位国王在国家和世界危急关头,依旧是克服万难来激励民众,这场演讲也在二战抗战史中十分有名,被英国人称为“英伦荣耀式的勇气与毅力”。英国国王没有权力,只是名誉的象征而乔治六世也因在二战时期的伟大贡献被世界铭记;乔治六世也被称为英国最后辉煌的见证者,有人说他是英国最后一个国王,也有说他是一个傀儡君王,那么乔治六世一生中究竟经历了什么?乔治六世的皇室是捡来的,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不了解这一场往事。原本乔治六世是没有机会继承王位,因为他不是长子,依照当时英国王室的惯例,王位只能由乔治六世的长子爱德华继承;并且乔治六世的身体一直有着诸多问题,他非常容易受惊,而且还患有严重口吃,因此,乔治六世在皇室你并不受到欢迎。不过乔治六世,也是一个十分容易满足的人,他不想去争夺那些虚幻的头衔,也不想去争抢王位,其实,英国皇室发展到近代时期,已经失去了国家管理权和决策权,唯一留下的就只有形象影响力和名誉的象征。也因此,英国国王的头衔其实没人愿意去争,因为所有皇室成员都知道,就算争到了国王头衔,那顶多就是一个殊荣,其他没有任何的改变。
中国在二战中经历了什么?
武器落后日本 但是决心让中国人有了胜利的希望
就像叶问赤手空拳参加二战什么意思
就像叶问赤手空拳参加二战是无用的意思。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就像叶问赤手空拳参加二战是一个比喻句,在现代汉语语法和文化中,叶问是冷兵器时代的拳脚高手,二战是热兵器时代,二战对于叶问来说是降维打击,上战场后拳脚是无用的。
二战时期,法国沦陷后国民政府是承认了自由法国还是维希法国
国民政府一开始是承认维希法国政府的。因为当时法国的所有海外殖民地还是服从于维希政府的,中国因为还有法国在华租界(当时大量的机构和资产还在租界里以得到庇护)和法属印度支那(因为当时唯一的对外通道-滇越铁路就在那里)的问题。国民政府还有求于维希政府。因此,中国国民政府和但是绝大多数国家一样,还是继续承认维希政府的。在1942年以前,只有英国及其英联邦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英印等)承认戴高乐。维希政府迫于日本压力关闭滇越铁路让双方的关系开始恶化。由于维希政府在国民政府和汪伪政权之间的投机政策,甚至到了美国和维希政府断交转而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后,国民政府都维持着和维希政府的表面的外交关系。到了1942年美英开始和国民政府谈判修约和交还租界,维希法国面临着到底和重庆国民政府还是南京汪伪政权谈判的问题。在日本的压力下,最终维希政府和汪伪政权谈判并交还租界。最终,重庆国民政府宣布与维希法国断交并承认戴高乐的自由法国为法国唯一合法政府。
世界上一共有多少种坦克,算二战时的
轻型坦克 - 20吨以下 中型坦克 - 20吨至40吨 重型坦克 - 40吨至70吨 超重型坦克 - 70吨以上 有些坦克因设计思想及战场需要而有特别功能:两栖坦克 两栖坦克又称为「水陆两用坦克」,意指「无需使用辅助设备及能通过水障碍的坦克」,部份轻型坦克有此功能。装甲架桥车 大部分装甲架桥车需要在敌人的炮火下进行作业,因此大部分是以坦克改装而成,车体装有架桥装备。扫雷坦克 扫雷坦克就是装有扫雷装置的坦克,用於战场上排雷开路任务,而扫雷装置一般有滚压式、挖掘式、火箭爆破式三种。喷火坦克 喷火坦克是二战至越战时期出现的坦克衍生型,主要分别是它把主炮移除,改为射程可达数十米的火焰喷射器。但由於作战模式转变,越战后已没有再出现。
62轻型坦克放二战中算是个什么水平的
去和轻型坦克比,可以算王者,和中型坦克比,火力还行,防护弱了,和重型坦克比,除了速度,其他的没有突出优势。62轻型坦克相当于59式的简配版,装甲和火力都降低了,火力还行,至少不比二战主流坦克差,防护就一般了,毕竟是轻型坦克,一共才21吨。和它重量差不多的德国三号四号坦克,火力不如62式,速度不如62式,但是防护比62式好。
二战德国的遥控坦克 那个有没有机枪
在战场上,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和密布的地雷场是进攻方前进的最大障碍。为了能拔除这些“钉子”,进攻一方往往要采取炮轰、爆破、喷火器火攻等诸多办法。而爆破,无论是送炸药包,还是送爆破筒,都是十分危险的作业。在二战期间,德国人成功地研制出许多遥控爆破车(遥控坦克),算是在炸碉堡。清雷场方面的一次大胆尝试。德国人造出了好几千辆遥控爆破坦克,在塞瓦斯托波尔,在库尔斯克,在意大利战场,在诺曼底,都可以见到这些“钢铁小爬虫”的踪影。它们堪称是“战场上的敢死队”,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壮举”,却也构筑出一道另类风景线。按控制方式分,遥控爆破坦克可分为有线遥控和无线遥控两大类。个别的在必要时还可以由人在车上操纵,当然这时候就不是纯粹的遥控坦克了。按动力装置分,有以汽油机为动力装置的,有以蓄电池-电动机为动力装置的,以前者为主。按运用方式分,有一次性使用的,有反复使用的,后者便是著名的无线电遥控爆破坦克。不过,即使是反复使用的遥控爆破坦克,也很难多次使用而不被击毁,不然的话,为什么不用驾驶员开车呢?[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无线遥控也好,有线遥控也好,在原理上是一样的,都是由人通过遥控方式将指令传输到遥控坦克的执行机构,使之实现前进、后退、转向、卸下炸药包、引爆炸药包等一系列动作。所不同的是,无线遥控方式是发射无线电信号来指挥的。遥控坦克上的接收天线收到信号后,将信号放大,推动执行机构完成动作。而有线遥控方式是通过导线来传输信号。它们和当今的遥控电动玩具,原理上基本是一回事。不过在60年前,这也算得上是“高科技”了。当时无线电遥控坦克上的接收机和控制电路上,用的是电子管,不像今天用的是晶体管或集成电路。电子管不仅体积大,易损坏,而且调整困难,容易使性能不稳定。在二战中就曾发生过遥控坦克不听指挥,“大水冲了龙王庙”的事件。正由于这样,在二战后期,德军有线控制方式的遥控爆破坦克用得就比较多。德军研制的遥控爆破坦克,从无线遥控爆破坦克开始,先后研制出B1到B4四种型号。1939年10月,德国军方和波尔格u2022瓦德公司签订了研制无线遥控爆破车的合同。到1940年初,该公司就研制出全履带式的B1遥控爆破车。有意思的是,它的车体由混凝土块制成,而在车体后部拉一个钢质滚轮,用于扫雷。其战斗全重约1.5吨,共生产了50辆。B2型是B1型的改进型,全重约2.3吨,车体加长,装炸药500千克,发动机的功率增大到49马力。B1型生产了约100辆。B1型和B2型的研制代号为Sdkfz.300特种车辆。令人感兴趣的是,德国人还在B2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水陆两用遥控坦克,命名为“鸭子”。它去掉了混凝土车体,改用金属蒙皮车体,并制成浮箱,再装上螺旋桨式水上推进器。发动机的进、排气管都移至上部。到1941年春,共制成功3辆“鸭子”两栖爆破坦克。看来这只日耳曼“鸭子”还想凫水去爆破盟军的装备和障碍物,不过它并没有用于实战。B3型遥控爆破车的研制带有试验的性质,生产数量很有限。真正大量生产并用于实战的,当属著名的B4型无线遥控爆破车,研制代号为Sdkfz.301特种车辆。B4遥控爆破车也称为B4遥控爆破坦克,是一种重型遥控爆破车,分为A、B、C三种型号。各型B4遥控车的生产总数达1139辆。B4A型为全履带式遥控爆破车,是一种可以由驾驶员操纵,也可以无线遥控的爆破坦克。其战斗全重约3.6吨,驾驶员席位于车体中部左侧,无线电接收机和天线位于驾驶员席之后。其动力装置为49马力的汽油机,每侧有5个大直径的负重轮,主动轮在前,诱导轮在后。装500千克炸药的炸药箱,是B4车的威力所在。它不仅可以炸碉堡、清雷场,还可以用来炸坦克。炸药箱为楔形,装在车体前部的斜面甲板上,并用固定销固定,防止它因重力而下滑。B4遥控车达到目的地后,车子停下来,遥控操纵手发出指令,令安全销炸飞,使两个侧臂抬起,炸药箱在重力作用下滑至地面。此时,B4遥控爆破车返回,靠时间引信或无线电指令引爆炸药,完成爆破、扫雷或其它作业。B4A的生产总数为628辆。[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post_5671377_1.html/ ]为了保护车内的机件和炸药,B4A车上有装甲,最薄处3毫米,最厚处10毫米,后来又对重点部位加装了8毫米的附加装甲。B4B是B4A的改进型,战斗全重约4吨,天线位置移到驾驶员之前,车内的仪表板位置有所变化。后期生产的B4B型车的履带板加装了橡胶垫块。B4B的生产总数为260辆。1943年末开始生产B4C型遥控爆破车,其战斗全重增加到5吨,车体正面和侧面的装甲厚度都增大到20毫米,外形更加简洁,动力装置的最大功率增大到78马力,车辆的最大速度达到38千米/小时。炸药箱携带的炸药量仍为500千克。B4C型共生产了305辆。到二战末期,一些B4C改装成54型小型反坦克战车,其上装有88毫米反坦克火箭发射器,但这些战车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并不大。
二战风云用什么兵打十八万歼击和一百级将的城,请大家详细点谢谢了哈
很简单,十八万装甲车几回合就把歼击机打光了,当然,将领要好点别太差就行,自己损失不过五六万
二战德国五大王牌飞行员,是如何歼灭十八个空军师的?
回答这种问题之前,首先我想先跟大家说一说德国吧!德国二战期间的主要领导人就是希特勒。关于这个人物现在还是存在着很多争议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成为二战时期当时非常强大的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强大的话。首先它的一些军事力量也是非常强大的,否则的话它是不可能在二战期间做到那么多的成就。当时正是因为德国在二战期间军事力量非常的强大,拥有在当时非常先进的技术。培养的人才的话也是在世界领先的。所以在二战的德国,培养了非常优秀的飞行员。这样当时他们的飞机是非常的先进的。在其他国家的话,可能就会相对来说落后一点。从这个角度上面来讲,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德国这个国土面积没有非常大的情况下面。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国家的。综上所述,二战时期德国在希特勒的带领下面成为了当时强大的国家,并且拥有非常先进的技术。所以当时他的五大王牌飞行员,才能在强大的军事力量下歼灭了十八个空军师。也是比较正常了。
二战德国五大王牌飞行员,是如何歼灭十八个空军师的?
在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没有什么兵种能像战斗机飞行员那样光彩夺目,他们技艺精湛,勇敢过人,在远离地面几英里的高空中,进行空中搏斗、海空搏击,空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已经成为了左右战局的胜负手,而参战各国也都涌现出了众多的王牌飞行员。二战中的空中格斗日本王牌飞行员岩本彻三在二战中击落敌机80架。苏联王牌飞行员伊万?尼基托维奇击落敌机62架。英国王牌飞行员约翰尼?约翰逊击落敌机38架。美国飞行员弗朗西斯?加布雷斯基击落敌机28架。中国王牌飞行员柳哲生击落敌机11架。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一个惯例,击落5架敌机就可以称其为“王牌飞行员”,这些王牌飞行员都非常优秀,但却没有一个人的战绩超过100架,击落敌机100架的战绩也就成为了他们不可逾越的巅峰。德军超级王牌飞行员埃里希?哈特曼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发起国的德国,他们的飞行员在空战中就有些当仁不让了,德军飞行员的空中战绩,足以令参战各国号称“王牌飞行员”们汗颜,在那些德军王牌飞行员眼中,不要说击落敌机100架的战绩,击落敌机200架那都不叫个事,就连排在二战德军十大王牌飞行员末位的海因里希?埃赫勒,他的空中战绩都达到了204架,而排名第一位的埃里希?哈特曼,其战绩更是达到了恐怖的352架,堪称空前绝后,在二战中,一个空军师的配置是80架飞机,而德军排名前五位的王牌飞行员共击落敌机1453架,换句话说,这五个人就歼灭了18个空军师还多,相当于干掉了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空军,很恐怖吧。年仅22岁,满脸稚气的哈特曼第一位:埃里希?哈特曼(1922年4月19日―1993年9月20日),二战中德国的超级王牌飞行员,他在实战中总结出一套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空中格斗战术,哈特曼在二战在共执行任务一千四百零四次,空战八百二十五次,从未令一名自己的僚机丧生,共击落敌机352架,其中绝大多数是苏军的战机,以至他被苏军称为“来自南方的黑色魔鬼”,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哈特曼击落第300架敌机时,年仅22岁,还是一张充满稚气的脸。德军超级王牌飞行员巴克霍恩第二位:G?巴克霍恩(1919年―1983年1月6日),二战德军的第二位超级王牌飞行员,共击落敌机301架,他也是人类史上仅有击落敌机超过300架的两位之一,曾获得过“宝剑橡叶铁十字勋章”,德国王牌飞行员惊人的战绩一直是世人争论的焦点,二战中德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而巴克霍恩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一位。德军王牌飞行员京特?拉尔第三位:京特?拉尔,德军的第三号王牌飞行员,曾参加过法国战役、不列颠空战、巴尔干战役、巴巴罗萨作战,京特?拉尔在二战中共击落敌机275架,其中绝大多数是苏军飞机,他同哈特曼一样,都是以胆大心细著称,京特?拉尔曾直接向希特勒抗议道“您认为战争将持续到多久?报纸上说东线的战争会战第一场雪前结束,可是现在,我们却在那里饱受严寒”,希特勒回答道“很好,但我不能回答你,当敌人从亚洲西伯利亚的纵深来袭时,我们将保护这片区域,就像当年的成吉思汗”。德军王牌飞行员奥托?基特尔第四位:奥托?基特尔(1917年2月21日―1945年2月14日),他被称为“空中屠夫”,在二战中空战583次,击落敌机267架,成为德军第54战斗机联队的首席王牌飞行员,德军第54战斗机联队在二战期间,是德国一支顶尖的空军王牌部队,该联队中拥有一大批优秀的飞行员,基特尔能从这些王牌飞行员中脱颖而出,充分显示出他过人的素质和高超的战术,“瓦罐不离井口破,大将难免阵前忘”,1945年的情人节那天,基特尔被苏军击落。德国王牌飞行员沃尔特?诺沃特尼第五位:沃尔特?诺沃特尼(1920年12月7日―1944年11月8日),诺沃特尼出生于奥地利,在1943年10月,诺沃特尼成为德国空军飞行员中,第一位击落敌机250架的超级王牌飞行员,随后,德军组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喷气式战斗机联队,诺沃特尼出任该联队的指挥官,1944年11月8日,诺沃特尼被P―51野马式战斗机击落,而诺沃特尼的空中战绩也被定格在了258架(西线3架,东线255架)。德国王牌飞行员笔者在查阅世界空战资料时,惊奇的发现,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中显示出,被公认的世界十大王牌飞行员全部出自二战时期的德军,与其说德国十大王牌飞行员,其实就是世界十大王牌飞行员,他们每位的战绩都在200架以上,如果以此类推的话,恐怕世界五十大王牌飞行员之内,都不会有其他国家的飞行员入选,这些王牌飞行员也真是悲哀,连想和德军飞行员蹭个热度的机会都没有,曾经有一位美军飞行员,为了能达到同德军王牌飞行员并肩作战的目的,居然驾机投降了德军,但高傲的德国空军不耻他的行为,直接将他投进了监狱,抛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政治意义,只讲空中格斗战术,日耳曼人严谨的态度,勇于担当的品格,造就了这世界十大王牌飞行员,这或许就是希特勒敢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本钱。
二战时日本的四大美女间谍:第一个无人不知,第四个至今身份成谜
战争必然少不了搜集情报,而搜集情报除了正规作战部队中的前线情报人员外,更重要的则是那些深入到敌后神出鬼没的间谍。二战期间日本日本为了窃取中国情报,就曾向中国各地派出了为数不少的间谍,这其中不乏女性。最著名的要数以下几位: 1、川岛芳子 这个名字已经被很多中国人所熟知,她本来是清朝肃亲王善耆第十四女显玗,清朝灭亡后被送到日本,接受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成长为一名效忠日本的间谍,后被送到中国从事情报工作。参与了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满洲独立运动等众多秘密军事行动,可以说是最臭名昭著的日本女间谍,身为中国人做了汉奸帮助日本鬼子,注定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二战的结束也就宣告了川岛芳子命运走向尽头。 2、中岛成子 1923年年轻的中岛成子初次踏上中国领土时,她还只是一名日本红十字会的志愿生,后来被日本关东军看上,发展成为一名间谍,在东北、华北一带从事间谍工作,为获取情报她还嫁给了一位中国人,取了个中国名字“韩又杰”。她的成名要在川岛芳子之后。 中岛成子也是一个争强好胜的女人,当时日本情报机构女间谍中川岛芳子因为受到重用被所有女间谍羡慕嫉妒,中岛成子一直暗中和川岛芳子较劲,希望有一天能够压她一头,两人的争斗火药味十足,曾经惊动她们的上司从中调停。1938年轰动津沽的"戴奥特事件"发生,中岛成子的地位正式超越川岛芳子,成为日军倚重的重点对象。 3、小野菊子 相比前两位,小野菊子的地位要逊色很多,根本没到和川岛芳子、中岛成子比肩的程度。在中国期间,小野菊子长期被安排在川岛芳子身边给她打下手,由于川岛芳子喜欢以男装示人,她俩干脆就扮成了一对夫妻,小野菊子成为对外宣称是“金经理”的川岛芳子的太太。由于当初在黑龙江工作期间,她和一位高官 *** ,还留下了2个孩子,所以她们这对假夫妻还有孩子做掩护,扮得更像了。 但川岛芳子没想到的是,小野菊子也是日本间谍机构安插在她身边的“谍中谍”,是为监视她的。在川岛芳子被弃用之前,小野菊子便借机离开了,直到麻烦上门后,川岛芳子才意识到这一点。 4、南造云子 南造云子有着日本第一女间谍之称,据说师从日本间谍头目土肥原贤二。到中国后,她先是在东北工作,后又到南京打入一高级会馆,窃取了大量中方高层机密,为日军进攻上海提供大量情报,事情败露之后又潜逃至上海,在那里带着日本特务机构先后又捣毁十多个中方情报点,最终在1942年命运走向终点。 但是南造云子的身份却至今成谜。首先,名字被人质疑,日本没有“南造”这个姓氏。其次,在战后中日双方的文献中都没能找到此人的资料,日方也没承认有过这么一个女间谍。所以至今,南造云子的身份都是个谜,甚至是否存在此人都被人质疑。
二战结束后 那些日本女人都有着怎样的归宿
在一九四五年九月,苏联大举出兵我国东北以摧枯拉朽之势打败了在东北驻扎的日本关东军。届时,东北的企业、农场、生活、后勤、学校等等,满街都是惊恐不安的日本人。据统计报告,由一等臣民瞬间成为难民者多达130多万人。日本女人1.一些日本女人通过朋友介绍嫁给中国人在混乱中,很多日本女人通过早先成为中国人妻子的朋友介绍,嫁给了中国人,据资料记载,这部分人多达10多万人。其余120多万人自然沦为了难民,最大的问题是120多万人如何解决吃和住。2.一部分日本女人返回日本本土大部分生活很长时间甚至出生、上学、工作在这个地方的日本人选择了离开,陆续返回日本。也有相当多的日本人,特别是已为中国人妻子的日本女人留在了中国。显然,选择留下是因为这个地方有她们割舍不了的爱!即便是选择离开,到安全返回日本,其中也充满着艰难困苦。3.日本女人在被遣返的途中出现集体自杀事件当战争完全结束,一切有了基本秩序后,美国、中共、国民党组成的军调处三人小组协调决定,东北地区的日本侨民集中分期分批遣返!据史料记载,在抵达遣返集结地的路上,开拓团民中弥漫着恐惧。不断有风声传来,苏联兵专门杀日本女人、见孩子就打死,还有胡子兵要来扫荡、原来这块土地上的农民要回来报复。于是频繁出现相约集体自杀事件。麻山事件是530名开拓团民走到鸡西麻山,再也走不动了,团长下令先杀死孩子,大人再集体服毒。4.日本美女三嫁最后定居中国再说说日本女人就地嫁中国人的事。一个叫浩代金子的故事。浩代金子丈夫是日本驻朝鲜17军的一个小队长。一九四零年初,浩代金子高中毕业后随着丈夫来到朝鲜,丈夫是日本驻朝鲜十七军的一个小队长。丈夫战死在朝鲜后,战乱中的浩代金子逃到中国,被人介绍再嫁,成为牡丹江火车站宪兵小队长的妻子。浩代金子的第二任丈夫死于一九四五年与苏联红军的战斗中。她在中国东北没有亲人,开始逃亡的他,先到延安后是珲春,经人介绍嫁给了第三任丈夫,是个中国人。周围乡亲们对于娶不到媳妇的男人捡了个老婆,都非常理解和照应。其实,很多国民党官兵也藏匿熟识或有感情的日本女子。这些留在中国的女人,落地生根繁衍后代。后来的后来,很多人又选择回到日本定居、工作。有的还为中日友好和中日高层互访做出了重要贡献。小编就想问:当时的日本女人是不是都和现在我们看的日本动作片中的一样漂亮呢?最后送上今日的鸡汤:不是每个擦肩而过的人都会相识,也不是每个相识的人都让人牵挂。我们在今生,在那个地方,在一转身时,你说过我出现在错的时间里,但是都忘不了那份真挚的情。只是有一段感情再也不可能继续,有一个人再也不能依偎,有一个声音再也不能的在耳边响起,有一双手再也握不住那手心的温度。
二战电影里美国大兵吃的好彩牌香烟有人知道吗?
LUCKY STRIKE牌香烟,又名“红圈”,因烟盒上有一红色圆圈而得名,现在国内已经没有这种香烟了,在美国也很少,不过,在国内的烟盒收藏界里可能有其烟盒,如果只是用于展示,找到烟盒即可,但是价格不菲,如用于吸食,还是不要抱有幻想的好。
求德国古代战争电影,二战之前的,最好是普鲁士时期的,或者俾斯麦统一德国的,一战的也行,红男爵看过了
帝国陷落,虎口脱险,佩拉斯卡,猎杀U-571,英烈的岁月,伪钞制造者
二战之后直至现在打了多少次局部战争,入侵过哪些国
朝鲜战争(1950年6月-1953年7月)1945年日本投降后,当时作为日本殖民地的朝鲜半岛被美苏两国以北纬38度线(即三八线)为界分别占领。1948年,大韩民国政府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先后成立,随后美苏两国撤军,将政权交还。1950年6月,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在得到斯大林同意后,下令军队越过三八线对韩国发起突然进攻。当时韩国2/3的军队尚未进入战备状态,根本没有招架之力,三天后汉城(今首尔)就失守了。战争初期,朝鲜军队节节胜利。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美国远东军协助韩国作战。韩国国防军和美军被一直逼退到釜山,朝鲜半岛90%的土地都被朝鲜人民军占领。直至9月15日,美军第十军团成功在仁川登陆,从朝军后方突袭,局势才开始逆转。9月28日,美军部队就打到了三八线附近。10月3日,周恩来通过印度驻华大使转告美国政府:“若美军跨过三八线,侵略朝鲜,我们不会坐视不顾。”一方面,中国政府担心美军在取得整个朝鲜半岛后继续向北进军,威胁到中国领土安全。另一方面,即使美军不袭击中国,一个与中国有长达1,000多公里边界线的国家落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也是很大的威胁。1950年10月7日,美军大举越过三八线,向平壤推进。10月19日,应金日成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从辑安(今吉林省集安市)渡鸭绿江入朝作战。战争持续了三年,直到1953年7月27日,朝中美三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及《关于停战协定的临时补充协议》的停火协议,决定沿军事分界线继续分而治之。朝鲜战争虽然时间不长,但却代价高昂。整个战争期间,韩国军队阵亡近23万人,70多万人受伤;美军阵亡3.6万人,10万多人受伤;朝鲜的阵亡人数在21万至35万人之间,30多万人负伤;中国志愿军18万人阵亡,38万人受伤。朝鲜半岛伤亡的民众人数达250万。时至今日,朝韩两国一直未能达成永久和平计划,依旧是两个分裂的国家。2.越南战争(1955年-1975年)二战前,越南是法国的殖民地;二战时期被日本占领。1945年二战结束后,胡志明领导的越南独立联盟(越南共产党)在北方城市河内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国(北越),法国则支持末代皇帝保大皇帝在南方城市西贡建国。1954年,法国撤军。1955年吴廷琰发动政变,推翻保大皇帝,建立越南共和国(南越),并担任首任总统。美国艾森豪威尔政府坚定地支持吴廷琰建立亲美民主政权。在美国的支持下,吴廷琰发动了“控共”、“灭共”战役,逮捕了约10万越共,其中许多人遭受折磨并被处死。1959年越南共产党决定武装推翻南越,并派大量军事人员前往组织武装颠覆。1961-1964年,肯尼迪政府发动“特种战争”,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越南当地军队,以游击战对付游击战。1965-1968年,约翰逊政府把“特种战争”升级为“局部战争”,扩大战争规模,开始对北越进行轰炸袭击。入越美军迅速增加至50万人。1969-1973年,尼克松政府提出“越南化”政策,重新采用“用越南人打越南人”的手段,同时由于国内压力增大,宣布从南越逐步撤出。1973-1975年,美国撤军后,南越阮文绍政权孤立难支。1975年越南共产党发动总攻,击败南越政权,解放了西贡,完成了南北统一。越南战争结束。据越南政府1995年公布的数字,越战期间,越南人民军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110万人死亡,60万人受伤,33万人失踪。南越阵亡的士兵人数在20万-25万之间,50万人受伤。越南战争也是美国历史上参与时间最长的战争。涉战的十多年间,美国耗费了至少2500亿美元,超过5.8万人丧生,30多万人受伤。越战也极大地改变了冷战的态势。美国由冷战中的强势一方变为弱势,面对苏联的咄咄逼人,美国更加积极地同中国合作。中国则是北越最主要的支持国和援助国。出于地缘政治和社会制度的考虑,中国向越南援助了800亿元人民币,加剧了经济负担。统一后的越南并未成为中国可靠的盟国,而是倒向了苏联,并于1979年2月与中国爆发了边界战争,两国对抗十余年之久。3.海湾战争(1991年1月17日-2月28日)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意图将其变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次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取得联合国授权后,对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内的伊拉克军队发动军事进攻。在经过42天的空袭和100小时陆战后,多国部队以较小的代价取得决定性胜利,重创伊拉克军队。伊拉克最终接受联合国660号决议,并从科威特撤军。伊军伤亡人数大约为10万人,其中2万人死亡,8.6万人被俘,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亿美元。多国部队方面伤亡4232人,其中美军阵亡148人。海湾地区之所以牵动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神经,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截至1990年1月,海湾地区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6,517亿桶,占世界已探明石油储量的65%;天然气储量24兆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和的13.7%。伊军侵入科威特的第一天,时任美国总统老布什就发表讲话,谴责伊拉克的行动是“赤裸裸的侵略”,对美国的国家利益“构成了真正的威胁”。苏联也一改战后40年在世界地区性冲突上与美国对立的立场,发表《联合声明》,要求伊拉克“无条件地从科威特撤军”,“充分恢复科威特的主权、合法政权和领土完整”。本次战争是美军自越南战争后主导参加的第一场大规模局部战争。在战争中,美军首次将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实战,展示了压倒性的制空、制电磁优势。通过海湾战争,美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波斯湾地区国家的合作,强化了美军在该地区的军事存在,同时为日后的伊拉克战争埋下了伏笔。4.波黑战争(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黑战争,是原南斯拉夫共和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下称波黑)的3个主要民族之间的战争,也被认为是冷战后地区冲突的代表。自从苏联解体之后,原“社会主义阵营”的南斯拉夫摆脱苏联经济模式,走向新的工业道路,致使发展不平衡程度加剧,加上原本民族、宗教和文化的复杂多样,也在1991-1992年间开始解体。而在其共和国之一:波黑,其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三个主要民族就国家前途发生严重分歧。塞族主张维护南斯拉夫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穆-克联盟要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1992年3月3日,波黑议会不顾塞族议员反对,正式宣布波黑独立,欧美国家予以承认,致使3个民族间的矛盾骤然激化,终于导致战争爆发。这场历时3年8个月的战争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三大民族争夺地盘、北约干预后形成塞族对抗穆-克联盟、塞族丧失军事优势被迫妥协),期间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还在1995年7月发动了臭名昭著的斯雷布雷尼察大屠杀。战争结束后,原波黑分为波黑联邦(穆-克联盟)以及塞族共和国(塞族)两个政治实体,维和任务由欧盟执行。在这场战争中,有近28万人死亡,200多万人流离失所,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0亿美元。米洛舍维奇、卡拉季奇等一批前南高官最后被塞尔维亚当局逮捕,并送上国际法庭。5.阿富汗战争(2001年10月7日-2014年12月29日)这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针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反恐战争,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头目并惩罚塔利班包庇恐怖分子。在确定本·拉登为“9·11”的幕后主使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向塔利班政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交出本拉登,但遭到拒绝。2001年10月7日,英美联军开始对塔利班发动空袭,拉开了这场旷日持久战争的序幕。2011年5月2日,美国海豹突击队终于在巴基斯坦的山区住所里击毙了本·拉登。2014年12月29日,奥巴马宣布这场该国耗时最长的战争正式结束。然而形势并不乐观,自从北约和美国军队逐渐撤出以来,塔利班残余势力的暴力破坏事件时有发生。奥巴马不得不签署协议,在常规部队撤离以后留派人员协助阿富汗新政权执行培训和保安任务,以及提供经济援助。这场战争耗时13年,一共夺走33877条生命,超过2200名美国士兵牺牲,消耗了3232亿美元。尽管阿富汗顺利诞生了民选总统,但国内一片狼藉,恐怖主义威胁依然存在。6.伊拉克战争(2003年3月20日-2011年12月18日)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对伊拉克平民使用化学武器、践踏人权以及支持恐怖分子为理由,联合英国等国家部队对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实施大规模空袭和地面攻势。当年年底,已被推翻下台的萨达姆被美军抓获,3年后被行刑。这次战争也被称为“第二次海湾战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期间美国经过彻底搜索,未发现萨达姆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任何证据。由于没有获得联合国安理会的授权,以及发动战争的理由不正当,伊拉克战争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以及全球大范围的抗议游行。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2011年12月14日,奥巴马宣布伊拉克战争正式结束。虽然战争让伊拉克诞生了民选政府,但也让其在经济和民生上遭遇沉痛打击,另外还有约10万名士兵伤亡,游击队也有至少10万人伤亡,近500万平民流离失所。美国也付出了高昂代价,8年间投入了7630亿美元战争开支,以及500亿美元重建费用,近5000军人阵亡。伊拉克战争还在客观上导致了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兴起。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场战争,恰好爆发于次贷危机期间,因此也影响到美国国内其他困难的解决。7.乌克兰东部冲突(2014年4月——)2010年,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总统上台后,乌克兰国内的民族矛盾进一步深化。2013年底,亚努科维奇放弃与欧盟的联系协定谈判而倒向俄罗斯,引发两万名反对派支持者抗议。他们聚集在首都基辅的独立广场。当局派出军事力量镇压,双方发生激烈对抗。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被罢黜总统职位,至今流亡海外。3月22日,原乌克兰克里米亚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作为联邦主体加入俄罗斯。5月12日,乌东部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个共和国同时宣布成立主权国家,但未受到国际社会承认。随后乌克兰政府军武力攻夺东部地区,但遭到当地民兵组织的强力回击,政府军无功而返。尽管在俄罗斯与欧盟的斡旋下双方于今年初实现了停火,但中小规模冲突仍然不断。今年8月31日,乌克兰议会投票通过由总统波罗申科提出的宪法修正案草案:东部将被赋予更多的自治权。此举引发了新一轮的抗议示威潮以及流血暴力事件。联合国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7月27日,冲突共造成了6832人死亡,其中乌克兰政府军为2505人,本地区落后的经济进一步恶化。乌克兰东部冲突是冷战时期的遗留问题所造成的,也是眼下欧美和俄罗斯角力的焦点。冲突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俄罗斯被指介入乌克兰国内事务,向叛军提供武力支持,从而受到了欧盟和美国的制裁,深陷经济衰退泥沼。此外,在去年7月的冲突期间,飞经本地区上空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遭遇无妄之灾坠毁,机上298人全部遇难。8.打击“伊斯兰国”(2014年8月8日——)无恶不作的“伊斯兰国”是由基地组织在2006年宣布成立的伊拉克分支,2013年4月,后者与叙利亚反对派武装组织“胜利阵线”联合成为“伊斯兰国”。随后,趁着美军攻打伊拉克战事不定和叙利亚内战形成的权力真空大举扩张自身规模,爪牙已延伸到了中亚、北非。在西方,大量年轻人受其意识形态蛊惑,自愿加入该组织。该组织的奸淫掳掠不仅针对外国人士,连不同教派理念的伊斯兰信徒也惨遭其手,它们还大量破坏历史文明遗迹。2014年8月8日,美国针对伊拉克境内的“伊斯兰国”发起空中打击。该行动随后被命名为“坚定决心行动”。美军称,该行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和盟友的利益,打击伊斯兰国对伊拉克以及本地区和更广泛的国际社会形成的威胁。当年9月,美国组建了一个包括英国和法国等54个国家和欧盟、北约以及阿盟等地区组织在内的国际联盟以打击该组织。至今,在叙利亚和伊拉克两个主战场上,该行动已击毙了至少13000名“伊斯兰国”武装分子,摧毁了73辆坦克和上千辆大型运输工具。由于美国及其盟友以空中打击为主,因此伤亡较少。
二战电影排行司马家杀了曹石家没想到曹操直接杀了西晋
三国时,魏、蜀、吴一统天下,各显其能。魏武帝和曹操凭借他们的才能在三国中占了上风。曹操是出了名的一代奸雄,诸葛亮的才能都是曹操所佩服的。《出师表》年,他说‘曹操的智慧是别人所独有的,他的战斗技巧就像孙武一样",把他比作孙武的孙子这样的天才,可见曹操的能力之强。然而曹操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对别人的不了解,对自己指挥下的司马懿的介绍。虽然司马懿有战略头脑,精通兵法,才华不亚于诸葛孔明,但他和诸葛孔明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他的忠诚。忠于诸葛亮的刘氏家族。即使是像刘禅这样昏庸的君主,他也会永远忠诚而有效。而司马懿野心勃勃,伺机而动,一有机会就兴风作浪,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权力,为后人建立西晋铺平了道路。所以大家都知道司马懿骗了曹操,用阴谋诡计攻下了曹家江山。其实曹操死前做了一件事,虽然是无意的,但却让司马懿的后人深受其害。曹操统一北方之初,形势不容乐观。除了西南要对付刘备,东南要对付孙权,西北和东北还有匈奴、乌桓等众多游牧部落,一度对曹操构成极大威胁。经过多次派兵进攻,曹操连连取胜,初步稳定了北疆局势。但是曹操是有远见的。他知道这些游牧部落一直都是机会主义者。中原王朝强大了,他们就服从了。当中原王朝衰弱,内乱爆发时,他们会立即出兵南下,再次威胁中原。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就是著名的胡人内迁战略,将匈奴等塞外部落人口大规模迁入山西定居。匈奴迁入后,曹操把他们的可汗留在身边,然后把匈奴分裂成五个部落,分而治之。从此匈奴势力大为削弱,始终处于魏军的威胁之下,再也无法兴风作浪。这一招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的匈奴部落已经平静了几十年,北疆的边境之患也消除了。然而,凡事有利有弊。这些北疆游牧部落进入中原后,并没有像曹操想象的那样逐渐融合同化到中原。他们得以深入中原腹地,觊觎中原的辉煌繁荣。其中匈奴部落首领刘渊胆子大,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曹操活着的时候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之子晋惠帝在位时昏庸无道,天下大乱。匈奴人意识到机会来了。刘渊的儿子刘聪,也是一代枭雄。永嘉五年,率兵南下,攻破西晋都城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池,史称‘永嘉之乱"。几年后,他再次发兵南下,攻破长安,抓住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晔,西晋结束。司马驰和司马晔被俘后,先是被刘聪当作奴隶,受尽屈辱和折磨,最后被毒死。曹操的胡人政策迁入,司马懿的子孙却误打误撞,家破人亡,沦为奴隶。历史的巧合令人惊愕。
二战电影排行司马家杀了曹石家没想到曹操直接杀了西晋
三国时,魏、蜀、吴一统天下,各显其能。魏武帝和曹操凭借他们的才能在三国中占了上风。曹操是出了名的一代奸雄,诸葛亮的才能都是曹操所佩服的。《出师表》年,他说‘曹操的智慧是别人所独有的,他的战斗技巧就像孙武一样",把他比作孙武的孙子这样的天才,可见曹操的能力之强。然而曹操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对别人的不了解,对自己指挥下的司马懿的介绍。虽然司马懿有战略头脑,精通兵法,才华不亚于诸葛孔明,但他和诸葛孔明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他的忠诚。忠于诸葛亮的刘氏家族。即使是像刘禅这样昏庸的君主,他也会永远忠诚而有效。而司马懿野心勃勃,伺机而动,一有机会就兴风作浪,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权力,为后人建立西晋铺平了道路。所以大家都知道司马懿骗了曹操,用阴谋诡计攻下了曹家江山。其实曹操死前做了一件事,虽然是无意的,但却让司马懿的后人深受其害。曹操统一北方之初,形势不容乐观。除了西南要对付刘备,东南要对付孙权,西北和东北还有匈奴、乌桓等众多游牧部落,一度对曹操构成极大威胁。经过多次派兵进攻,曹操连连取胜,初步稳定了北疆局势。但是曹操是有远见的。他知道这些游牧部落一直都是机会主义者。中原王朝强大了,他们就服从了。当中原王朝衰弱,内乱爆发时,他们会立即出兵南下,再次威胁中原。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就是著名的胡人内迁战略,将匈奴等塞外部落人口大规模迁入山西定居。匈奴迁入后,曹操把他们的可汗留在身边,然后把匈奴分裂成五个部落,分而治之。从此匈奴势力大为削弱,始终处于魏军的威胁之下,再也无法兴风作浪。这一招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的匈奴部落已经平静了几十年,北疆的边境之患也消除了。然而,凡事有利有弊。这些北疆游牧部落进入中原后,并没有像曹操想象的那样逐渐融合同化到中原。他们得以深入中原腹地,觊觎中原的辉煌繁荣。其中匈奴部落首领刘渊胆子大,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曹操活着的时候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之子晋惠帝在位时昏庸无道,天下大乱。匈奴人意识到机会来了。刘渊的儿子刘聪,也是一代枭雄。永嘉五年,率兵南下,攻破西晋都城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池,史称‘永嘉之乱"。几年后,他再次发兵南下,攻破长安,抓住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晔,西晋结束。司马驰和司马晔被俘后,先是被刘聪当作奴隶,受尽屈辱和折磨,最后被毒死。曹操的胡人政策迁入,司马懿的子孙却误打误撞,家破人亡,沦为奴隶。历史的巧合令人惊愕。
二战电影排行司马家杀了曹石家没想到曹操直接杀了西晋
三国时,魏、蜀、吴一统天下,各显其能。魏武帝和曹操凭借他们的才能在三国中占了上风。曹操是出了名的一代奸雄,诸葛亮的才能都是曹操所佩服的。《出师表》年,他说‘曹操的智慧是别人所独有的,他的战斗技巧就像孙武一样",把他比作孙武的孙子这样的天才,可见曹操的能力之强。然而曹操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对别人的不了解,对自己指挥下的司马懿的介绍。虽然司马懿有战略头脑,精通兵法,才华不亚于诸葛孔明,但他和诸葛孔明最大的区别之一是他的忠诚。忠于诸葛亮的刘氏家族。即使是像刘禅这样昏庸的君主,他也会永远忠诚而有效。而司马懿野心勃勃,伺机而动,一有机会就兴风作浪,最终篡夺了曹魏的权力,为后人建立西晋铺平了道路。所以大家都知道司马懿骗了曹操,用阴谋诡计攻下了曹家江山。其实曹操死前做了一件事,虽然是无意的,但却让司马懿的后人深受其害。曹操统一北方之初,形势不容乐观。除了西南要对付刘备,东南要对付孙权,西北和东北还有匈奴、乌桓等众多游牧部落,一度对曹操构成极大威胁。经过多次派兵进攻,曹操连连取胜,初步稳定了北疆局势。但是曹操是有远见的。他知道这些游牧部落一直都是机会主义者。中原王朝强大了,他们就服从了。当中原王朝衰弱,内乱爆发时,他们会立即出兵南下,再次威胁中原。于是,他想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方案,就是著名的胡人内迁战略,将匈奴等塞外部落人口大规模迁入山西定居。匈奴迁入后,曹操把他们的可汗留在身边,然后把匈奴分裂成五个部落,分而治之。从此匈奴势力大为削弱,始终处于魏军的威胁之下,再也无法兴风作浪。这一招在当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困扰中原王朝几千年的匈奴部落已经平静了几十年,北疆的边境之患也消除了。然而,凡事有利有弊。这些北疆游牧部落进入中原后,并没有像曹操想象的那样逐渐融合同化到中原。他们得以深入中原腹地,觊觎中原的辉煌繁荣。其中匈奴部落首领刘渊胆子大,一直在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曹操活着的时候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之子晋惠帝在位时昏庸无道,天下大乱。匈奴人意识到机会来了。刘渊的儿子刘聪,也是一代枭雄。永嘉五年,率兵南下,攻破西晋都城洛阳,生擒晋怀帝司马池,史称‘永嘉之乱"。几年后,他再次发兵南下,攻破长安,抓住了西晋最后一个皇帝司马晔,西晋结束。司马驰和司马晔被俘后,先是被刘聪当作奴隶,受尽屈辱和折磨,最后被毒死。曹操的胡人政策迁入,司马懿的子孙却误打误撞,家破人亡,沦为奴隶。历史的巧合令人惊愕。
二战,德国要怎么打才能赢?
尽管二战时疯狂狭隘的纳粹德国机会渺茫,如果单从军事角度看,那它有无机会取胜呢?从后来曼施坦因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1955)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从曼帅角度去看德国的战略战术,确实浪费了巨大机会。其实抛开曼施坦因的个人视角,如果历史能够重来并且德国修正犯下的全部战略错误,纳粹真的有可能会赢。尽管赢面不大!总结起来,德国有五胜三败。五胜:第一:敦刻尔克大撤退时的机会。当时德军已经完成了击发前所有的拉栓动作,而且英国刚刚上任的首相丘吉尔已对撤回军队不报希望,预计只能撤回几万人,而不是几十万大军。如果希特勒不是脑子秀逗了,让装甲部队暂停进攻,就会彻底把英法军队逼入死角,伤及英国根本。第二:早些进行全国战争总动员,彻底完成巴巴罗萨计划,这才是决定德国能否取胜的关键因素。但直到1943年的时候,德国才进行了全国动员,之前的经济只能称得上是半战时混合性经济,还没有完全步入战时经济状态。德国进攻苏联的总兵力不过550万,后期德国动员的兵力更高,德国的最高动员能力在1000万以上。很不幸的是,德国大大低估了苏联动员兵力的潜力,正如德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于1941年8月11日的一篇日记中写道:“我们最初计算敌人大约有200个师,但现在已经察明番号的就有360个师。”而到1941年底,苏联重建和扩张了等同825个师级单位的数量,而且这还没有到达苏联一千万兵力动员潜能。当时的西线,德国还有超过一百万的陆地部队戍守,防止英国登陆!虽然英国的确需要提防,但是这说明巴巴罗萨计划实在是对苏联掉以轻心了!第三:德国应该重视北非的战略意义,并尽快控制其以多方面保证石油资源。一开始隆美尔横扫北非,但是苦于兵力不够,资源稀缺。若是足够重视北非,拿下英国控制的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并不困难。石油如果可以得到保障,德国在进攻苏联时的战略或许就可以有很大的改观。也有朋友会问,为啥重视中东呢?首先中东大规模石油开发晚于二战,要到50年代,再有德国一直是穆斯林世界的密友,不能妄自攻击而失去中东影响力。第四:应该积极利用乌克兰与波罗的海三国等国家的民族主义势力。一开始乌克兰人看到德国入侵苏联,本想高举欢迎大旗,没料到猪去狼来,德国人在当地地盘上又搞屠杀又抢粮食,让乌克兰人既反苏又反德。第五:德国应该尽力避免,至少延缓和美国开战。当德国同时与苏联和美国开战的时候,就很可能标志了其失败不可避免,美国在战争期间并没有竭尽自身全力,而德国和苏联的战争就已经把每一点人力资源都用上了,是彻彻底底的赌上国运的战争。要怪只能怪德国的猪队友,总的来说日本对德国从战略角度讲作用为负。当时最好的结果就是,德国控制苏联的东部领土并能够成功守住,德国的潜艇切断了美英运往苏联的补给线,苏联在乌拉尔地区失去了反抗能力,与德军处于僵持状态,随后德国和美国先后造出原子弹,由于核威慑达成停战协议。
请推荐描写二战战役的好书
1、《致命的失误》【美】肯奈斯u30fb麦卡西著 杨军 王争译 军事译文出版社。多年前的一部好书,整个中学时代最喜欢的读物,孔夫子 网有售。2、《二战重大战役》【英】 邓肯·安徳森 北京大学岀版社 孔夫子 网有售。3、《山那边1939~1945:第三帝国败军之将的沉浮与战争叙述》【英】利德尔·哈特 新华出版社 淘宝、孔夫子 网有售;4、《失去的胜利 ——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德】曼施泰因 湖南人民出版社 淘宝、孔夫子 网有售;5、《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上下册)【英】利德尔.哈特 上海译文出版社 淘宝、孔夫子 网有售;敬告楼主,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天朝尤甚,想要公允客观,千万不要看屁股坐歪了的国造史籍。
介绍几个关于二战德军和日军优秀将领及其事迹
说几个人名,你自己去百度搜索吧德军:纳粹三将才---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日军:岗村宁次 山口多闻 山下奉文
曼施旦因二战后为何不被判死刑?
Erich von Manstein—— 埃利希.冯.曼施坦因,1942年7月1日晋升为元帅。曼施坦因与隆美尔、古德里安三个可能是二战中德军将领里最负盛名的,在东线,曼施坦因所统辖的部队曾多达60个师,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对统辖大兵团作战的能力。曼施坦因名气很大,更重要的是他的战略思想对德军影响极大。进攻法国之所以取得极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曼施坦因计划,如果实施原定的施利芬计划,西线战事的结果难以预料。入侵俄国后,曼施坦因的指挥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克里米亚、塞瓦斯托波尔、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第聂伯河等等,曼施坦因打得有声有色,在我看来,曼施坦因的天才在于他总能在不利之时为自己的部队找到某个平衡点,绝不致使部队溃散,并恰当地寻找到敌人的弱点与空隙,一刀下去,往往会转败为胜。这一点也导致了他与希特勒的严重冲突,他始终强调弹性防御,主张大踏步后退,让苏军进攻,等苏军的前进过于前伸失去平衡之时,就是德军反击之时。希特勒反对退却,这使得曼施坦因被解职。战后,曼施坦因被判处18年徒刑,后被减刑至12年,1953年获释后担任西德国防部顾问。PS一下,战后德军许多将领都著有回忆录,众口一词对希特勒的指挥提出严重批评,并认为如果按照自己的方式可能会更好,曼施坦因也是一样,《失去的胜利》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我要指出,曼施坦因在战时并不像他回忆录所描写的那样刚直不阿,和其他许多将领一样,曼施坦因也是个趋炎附势之徒,虽然这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一点上,他与古德里安似乎差别极大。 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900年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他在格罗斯利希费尔德的高级军官学校毕业后,于1906年被派到第3步兵警卫团任见习军官,一年后升为少尉。1913年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在第2警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几个月后晋升上尉。希特勒开始掌权时,曼施坦因任步兵第4团营长。当时,国家社会主义大行其道,曼施坦因对此十分不满。他极力反对纳粹党干预军队事务,并因此经常同纳粹党徒发生冲突。 1936年,曼施坦因在晋升少将后曾担任第1军军需部长和陆军参谋长贝克将军的副手。由于他对希特勒大肆扩军多次提出警告,因而在1938年初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 1939年夏,希特勒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14、第10和第8集团军所编成的南方集团军群,龙德施泰特上将担任总司令,已晋升中将的曼施坦因任参谋长。南方集团军的使命是从西里西亚出发,歼灭魏克塞尔河的波兰军队。虽然攻击计划已定,但曼施坦因在最后一分钟时仍希望战争不要爆发。他支持总司令关于不对华沙实行轰炸的决定,尽力避免对波兰居民的伤害。 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最初仍任龙德施泰特上将的参谋长,后者当时是位于西线中部的A集团军群总司令。曼施坦因草拟的西线战役作战计划受到各方面的称赞,他本人则被誉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施利芬”。 他提出了一个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为要点的现代作战方案,以A集团军群为主力,用集中的装甲部队通过绵长的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山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敌军主力,同增援部队B集团军一起歼灭敌人。这一计划虽获得龙德施泰特上将和坦克专家古德里安的支持,陆军总部却拒绝采纳,说该计划太冒险。 1940年2月,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任新组建的第38军军长。希特勒之所以这样干,是因为曼施坦因提出的那个计划正合他意。他一方面把这一计划说成是自己提出的,另一方面调开计划的真正制定者,以免他分享计划成功后的荣誉。当曼施坦因看到1940年5月10日的攻击行动完全是按照他的基本构想在实施时,他自己已是局外之人了。 曼施坦因的第38军配属于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他不断请求出击,以阻止敌军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由于克卢格的犹豫不决,宝贵的时间都丧失了。 6月5日,曼施坦因转移进攻方向。4天之后到达塞纳河,6月19日到达卢瓦尔河,22日渡过该河。在前进中,曼施坦因经常位于各先遣支队,使部队受到他无畏精神的感召而奋勇前进。此前,曼施坦因于6月5日晋升为步兵将军。7月25日获骑士十字勋章。 1941年2月底,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中的第56装甲军军长,实现了他指挥一支快速部队的愿望。 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9月16日,曼施坦因奉命接任因车祸丧命的南方集团军群第11集团军司令朔贝特的职务。该集团军的任务是,一方面把亚速海以北的苏军击退至罗斯托夫,另一方面同时攻占克里米亚。为了遂行任务,为第11集团军配属了罗马尼亚的第3集团军。由于罗马尼亚部队缺乏战斗力,同时完成这两项任务极其困难,曼施坦因决定首先攻占克里米亚。 尽管克里米亚设有坚固的攻势和地形复杂,曼施坦因仍然在9月26日突破了苏军几处前哨阵地。10月28日,经过激战,苏军的第二道封锁线被突破。11月16日,除塞瓦斯托波尔外,克里米亚其它地区均落入德军之手。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6月7日,德军集中火力炮击塞瓦斯托波尔。在不停的炮击和第8航空军的轰炸之下,这个位置异常险要、阵地构筑堪称固若金汤的要塞所有工事都被炸毁,守军的抵抗也先后崩溃。7月1日,曼施坦因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元帅。 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被攻克后,曼施坦因趁部队短期休整之际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当他于8月12日回到驻克里米亚的司令部时,他接到希特勒要他率部北上攻打列宁格勒的命令。 希特勒攻击和围困列宁格勒的愿望最后化为泡影后。11月20日,曼施坦因被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当时,情况已经相当严重。尤其不幸的是,希特勒因同李斯特元帅意见分歧而把这个指挥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总司令免了职,由他自己来兼任总司令。在A集团军群和B集团军群之间出现了一个宽约300公里的缺口。当优势的苏军部队突破B集团军,并将掩护第6集团军的罗马尼亚和意大利部队各军团击溃后,第6集团军即陷入重围。该集团军司令鲍卢斯将军曾一再请求突围,被希特勒置之不理,致使鲍卢斯及其所部一起被苏军俘虏。 解救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后,强大的苏军部队已把B集团军群所属防守顿河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的部队击溃,企图切断位于哈尔科夫以南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所属各师的退路。情况十分危急,希特勒被迫命令撤退。于是,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又担负起一项双重任务:既要掩护撤退,警戒顿河和顿涅茨河的各个渡口,又要解除苏军在哈尔科夫和库尔斯克地区对于B集团军群的威胁。 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在这以后的库尔斯克弧形地带的战役中,由于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德军被迫停止攻击而后撤。战役的主动权已操在苏军部队手中,德军疲惫不堪,伤亡惨重。尽管如此,曼施坦因在极力排除希特勒对集团军指挥的干扰的同时,曾成功地击退过苏军在米乌斯河战线的攻势,并守住了顿涅茨河谷,并成功地建立了一条从基辅到查波罗什的新战线,从那里向南又同位于克里米亚的A集团军群取得了联系。 1943年10月,苏军在基辅和第涅伯罗彼得罗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军战线的纵深地带。新编第6集团军被迫北撤;第4装甲集团军的残部也撤至波兰边境。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3年获赦释放。结论: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又老实交代,坦白从宽。
我听说如果二战希特勒听信了哪位将军的建议的话可能德国就会赢得二战统治世界,是真的吗?
不是赢得世界,而是就会赢的战争的战役的胜利,第一次是德国闪电战的提出者,把坦克用于高速进攻的古德里安就是在灭了法国后,英法30万军队撤至敦刻尔克时,突然希特勒就怀疑闪电战的不可靠性,命令古德里安不许追击,马上返回,要不是希特勒怀疑闪电战的速度,那30万英法联军早已是死鱼了。第二是北非战场,也就是我们说的阿拉曼战役,当时意英在对抗,意大利损失惨重,不得已向德国求援,希特勒马上任命隆美耳为装甲集团军总司令出兵援助一败涂地的意军,隆美耳刚到那就采取速攻的办法,不让敌人有喘息之机,敌人退到哪,他就打到哪,他一天的时间就收复了北非近乎一半的土地,因此他的勇猛与速度被英军称为沙漠之狐,英军换来了蒙哥马利,他头脑清楚,冷静,别人英军是源源不断的有军队有物资,希特勒什么都不给,并且让隆美耳撤军,想放弃北非而抵挡盟军在诺曼底的登陆,隆美耳不愿意,但没办法只好从命,好不容易打下的领域又被英军占领,希特本人也是个优柔寡断,心疑很重的人,杀了很多出生入死的将军,其中就有隆美耳和古德里安,其实他们并非参加政变队例中,你所指的一位还不足以赢得战争,如果希特勒本人不心疑,如果他不数次遣反快要胜利的战争,我想德国应该会赢得陆地的霸权,至于整个战争的胜利,我想不会,德国最厉害的是陆军。海军不强,但是日德合作就不一样了,由此,德国应该可以赢得战争的胜利。历史是历史。
二战中的十个经典战役:除了闪击波兰、诺曼底战役,你还知道几个
TOP、10 芬兰战役 芬兰战役又称冬季战争,是一场苏联与芬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由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而展开,苏联最终惨胜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分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为结束。 此战中,苏军投入了120万军队,而芬军仅20万军队,在装备上芬军更是无法和机械化的苏军比拟;但是结局是苏军付出了近38万人的伤亡,而芬军仅十万左右;此战苏军的统帅伏罗希洛夫也被撤职,铁木辛哥崛起。此战也让德国看到了苏联的无能,从而开始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 TOP、9 哈尔科夫反击战 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是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在围绕哈尔科夫对苏联红军的一系列攻势行动。德军的行动代号为顿涅茨克行动,而苏军则称为顿涅茨克及哈尔科夫行动,德军的反攻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和别尔哥罗德。 哈尔科夫战役的胜利,帮助曼施坦因稳定了南方集团军群的阵地,暂时避免了东部战线崩溃,而且还替曼施坦因个人赢得了伟大统帅的名声。但从整个苏德战争的进程来看,这是德国战略上的转机,使德国南方战线稳定下来,避免了全线崩溃的局面,并使德国多苟延残喘了2年,有专家推测没有这场战役,欧洲战场在1943年便有可能结束。 TOP、8 基辅会战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对德军而言,从战术上来看无疑是一次成功的杰作,从战略上来看,也有很充分的理由,但是唯一的弱点就是「 ”时不我予”,尤其是德军对于冬季作战并无充分的准备。苏军西南方面军消失了,五个集团军,60余万人惨遭歼灭。 第二次基辅会战被称之为第聂伯河会战,双方出动接近400万人的部队在全长1400千米长的战线作战,作为苏德战争中其中一个代价最昂贵的军事行动,双方估计伤亡人数170万人到270万人。经过一系列战斗,德军称之为固若金汤的「 ”东方壁垒”被摧毁了,德军统帅部固守第聂伯河和以防御战斗赢得时间的所有战略计划和企图都被彻底粉碎了。 TOP、7 不列颠之战 德国打败法国后,便拟定了入侵英国的「 ”海狮计划”。为保障渡海登陆作战,德军企图首先夺取制空权,以摧毁英国的防御工事,钳制并消灭英国皇家空军。于是德国空军元帅戈林集结了德国空军主力3个航空队和2669架飞机,战斗机和轰炸机各占一半,而英国只有700架战斗机和500架轰炸机,德国占有2:1的优势。 至1941年5月,德军在对英国空袭作战中,损失的飞机更是超过2000架。英军损失飞机共995架。不列颠之战断送了德国空军称霸欧洲的企图,ONS-5 护航战役消灭了德国控制大西洋的念头,随着德军进攻步伐的停滞不前,胜利的天平终于开始向盟军倾斜。 TOP、6 北非战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和意大利为一方,英法美为另一方的武装力量之间为争夺重要战略地区和目标,争夺北非、近东和地中海的控制权,争夺殖民地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其中尤以「 ”沙漠之狐”隆美尔和「 ”沙漠之鼠”蒙哥马利的交手最为精彩。 在北非战役中,德军有18594人阵亡,3400多人失踪,13000多人被俘虏;意大利军队死伤22341人,34万人被俘虏;维希法军有1346人死亡,1997人受伤。轴心国方面共损失了800架飞机,6200门火炮,2500辆坦克,70000辆车。 盟军方面英军死亡35478人;自由法国的军队大约阵亡2000多人;美军方面2715阵亡,8978人受伤,6528人失踪。盟军方面损失了2000辆坦克和1400架飞机。 TOP、5 克里木半岛战役 曼施坦因的成名作之一,这座不败的城市最终没能挡住新兴侵略者的脚步,这里曾是正教徒的骄傲、黑死病的发源地、纳西莫夫的荣誉、托尔斯泰的军营,在1942后却成为了德军入侵高加索的基地,打开了通向富饶之地-巴库油田的大门。战后曼施泰因撰写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记载,苏联共有90000人在克里木成为战俘。 1944年苏军发起克里木半岛反击战,德军第17集团军被彻底击溃,仅在陆上就损失10万人,其中被俘61587人,德军技术兵器几乎全部被苏军缴获。德军在1941—1942年用250天才攻占了苏军奋勇守卫的塞瓦斯托波尔,而到1944年,苏军仅在5天内就解放了该城,总共不过35天就摧毁了德军在克里木的坚固工事,粉碎了近20万人的德军集团。 TOP、4 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大规模的一场对攻战役,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军与苏军共出动了近8000辆坦克。参战双方共投入了约280万名士兵,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5000架,也创下两个纪录就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最大规模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掌握有限的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战略进攻的时间和地点;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并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苏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东部战线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关键转折点。 TOP、3 诺曼底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在欧洲西线战场发起的一场大规模攻势。接近三百万士兵渡过英吉利海峡前往法国诺曼底。诺曼底战役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役,盟军共伤亡12.2万人。德军伤亡7.3万人,被俘4.1万人,共损失11.4万人。 诺曼底战役,是情报人员的胜利,首先龙泰斯泰特猜错了,隆美尔猜对了,使诺曼底有了一点防御,但是毕竟兵力不足,其次就算是隆美尔也没想到在诺曼底一个不是大型港口的地方,盟军用了组合港口技术迅速完成港口基建,使得盟军迅速完成登录,使得德军半渡而击计划完全失败。 TOP、2 闪击波兰 波兰战役,也称为波德战争或德波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区的起点,亦是世界战争史中著名的「 ”闪电战”。波兰称为「 ”1939年保卫战”或「 ”1939年九月战役”,而德国称其为「 ”波兰战役”,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这也是德军装甲天才古德里安的成名作之一。 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63万人阵亡,13.37万人受伤,91.1万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69.4万人,被苏军俘虏21.7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波兰也因此被苏联和德国瓜分…… TOP、1 闪击法国 闪击法国是二战中最辉煌最著名的一场战役,是人类战争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此战中,德军中后期的战争天才纷纷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如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伦德施泰特、博克、勒布等等,而且闪击法国战役,是德国钢铁洪流的一次完美结合,堪称艺术。 德国参战部队总数接近340万,盟军为330万,双方兵力相差无几,但是法国拥有「 ”世界最强陆军”之称,但是在德国完美的指挥艺术和高强度的钢铁洪流面前,法国仅仅坚持了不到三个月,就被德国打败,英国远征军和许多法军士兵在发电机行动中成功地从敦刻尔克撤退至英国本土,近200军队成为德军的俘虏。
二战苏德无外力死磕,谁终会胜利呢?
德国的政治错误就是极右法西斯种族主义,这套东西对待苏联广大民众,使得德国与全体苏联人完全对立。实际上德国最初入侵苏联时,乌克兰等地的一些民众是期待德国人到来的,很多乌克兰人并不认同苏维埃。但是,正是德国残暴极端的种族灭绝主义,使得这部分原本可以被利用的人立刻成为了自己的敌人。德国在1941年对苏开战前,其工业和经济水平已经超过了苏联,但是德国有两个巨大的命门。一个是缺少重要战略资源石油,一个是人口比苏联少太多。石油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本和德国这对难兄难弟从某种意义上都是死在了缺少石油上,而苏联却有庞大的石油资源,这也是苏联可以肆无忌惮的“爆坦克海”的本钱。德国人口的劣势同样致命,二战德国总人口大约8000万,而苏联在1941年人口接近2亿,也就是说苏联人口比德国多了将近1.5倍。曼施坦因曾在他的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中将苏联军队比喻成“九头怪物”,九头怪物是欧洲神话传说,这个怪物的头可以重生,曼施坦因是在感叹苏联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资源,有永远用不完的预备队。正是巨大的人口优势,抵消了德军的质量优势,这种优势最终成为胜利的重要砝码。如果我们再对比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前后苏德双方“借助”的外部力量,就会发现德国借助的外部力量更多。巴巴罗萨行动中,轴心国共动用了大约500万军队,而德国自己出兵300多万,德国的仆从国出动了150多万军队。这些军队战斗力虽然不如德军精锐,但是并不算太差,至少从曼施坦因的回忆录来看,罗马尼亚军队是很能打的。反观苏联,1941年他还要为防备芬兰和远东日本而分出数以百万计的精锐部队。假如苏德双方都没有外援,在兵力对比上其实是此消彼长,德国的劣势更加明显,而苏联的兵力优势更加突出。英美对于苏联的物资援助确实也很重要,解决了燃眉之急。但是这些物资援助究竟能起多大的作用,这个不好量化,比如同时期的国民党军队,也接受了大量的美国援助,结果还是被日本人在豫湘桂战役中打的望风披靡,无数美援物质丢弃被日本缴获。可见,没有强有力的军队,再多的物质援助也没用,苏联获胜的根本原因还是苏联强有力的制度和苏联军民的英勇奋战。至于有人说“意大利拖了德国后腿”,这种说法并没有依据,巴巴罗萨行动意大利出兵60多万,是德国仆从国出兵最多的,对苏作战很多侧翼掩护任务都是意大利军队在做,难道这也是拖德国后腿吗?没有意大利,德国会输的更难看。
谁能帮我推荐几本关于二战的纪实文学类书籍
《失去的胜利》——曼施坦因
德国将领写的二战的书?
1955年,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
二战之前波兰军队到底有多差?
二战前线的波兰军队1939年3月,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3月21日,德国向波兰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割让但泽,并赋予其在“波兰走廊”修筑公路,铁路的权利,对于这些要求,波兰予以拒绝。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在30日承诺给予波兰安全保证。为消灭英法在中欧的主要盟国波兰,解除进攻西欧的后顾之忧,德军统帅部于4月3日颁发《关于武装力量一致准备战争的训令》,规定以突然袭击消灭波兰武装力量: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在第4、第1航空队支援下,分别从斯洛伐克、上西里西亚和波美拉尼亚、东普鲁士对华沙实施向心突击,围歼波军主力于维斯瓦河、纳雷夫河以西地区,德军投入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4个摩托化师)、9000门火炮,2000架飞机,2500辆坦克,总兵力88.6万人(加上预备队共150万人)。波军(最高司令为E.斯米格威-雷兹元帅)拥有2800门火炮,500辆坦克和装甲车、400余架飞机,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总兵力100万人。波军采取前沿防御战略,重点保卫但泽走廊、波兹南和克拉科夫地区,以掩护全国动员并等待英法支援,适时转入反攻。德国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于8月23日与苏联签定了《苏德互补侵犯条约》,并且达成了共同瓜分波兰的秘密协定。两国商定:在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化的情况下,那累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一线将成为苏德利益范围的边界。这条线以德苏外长的名字而命名,称里宾特洛南—莫洛托夫线。9月1日凌晨,德军发起突然袭击,出动空军摧毁波兰各主要机场和通信、交通枢纽;地面部队迅速突破波军防线。3日,英法对德宣战,但法军仅向萨尔布吕肯发起象征性进攻。5日,德北方集团军群主力合围波军"波莫瑞"集团军于但泽走廊,一部从东普鲁士向华沙推进;南方集团军群在琴斯托霍瓦地域突破波军防御,向华沙推进。当晚,波军统帅部下令向维斯瓦河以东退却。次日,波兰政-府迁往卢布林。14日,德军完成对华沙的包围。16日,北、南两路德军在华沙东南弗沃达瓦地域会师,合围波军主力于布格河以西地区。17日,波政-府撤至罗马尼亚,早已同德国商量好瓜分波兰的苏联,只因与波兰签有互补侵犯条约而始终不便动手,波兰政-府的出逃,终于使苏联找到“体面”出兵波兰的借口,苏联政-府宣称:由于波兰政-府不复存在,因此《苏波互不侵犯条约》不在有效,“为了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的利益”,苏联决定进驻波兰东部地区。18日,苏军与德军在布格河畔的布列斯特会合,双方停止了前进。19日,波军19万人向苏军投降。28日,华沙陷落,苏德签订边界友好条约,共同瓜分波兰。波兰再次在欧洲政治地图上消失。10月6日,波军结束有组织的抵抗。此战,波军亡6.6万余人,伤13.3万人,被德军俘虏42万人,被苏军俘虏25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德军亡1万余人,伤3万余人,失踪3400余人。1939年9月17日,波兰政-府逃往罗马尼亚。30日,在巴黎成立在巴黎组成了以西科尔斯基(W?adys?aw Eugeniusz Sikorski)将军为首的流亡政-府。并在法国成立了一支8.4万人的军队(4个师、2个旅),参加了1940年的挪威纳尔维克战役(Narvik)和巴黎保卫战。1940年6月,波兰流亡政-府迁移伦敦,受到英国的大力支持, 但只有2万军队撤至英国,组成第一波兰集团军, 参加了北非托扑鲁克战役(Tobruk),法国第耶普战役(Dieppe),第一装甲师在马赞克将军(Gen.Maczek)的带领下参加了诺曼底登陆(Normandy),法莱士战役(Falaise),以及**比利时,荷兰和法国部分地区的战斗. 第一伞兵旅(旅长索松伯斯基Gen. Sosabowski) 参加了市场花园行动(Operation Market-garden)。重建的波兰空军和海军也和英军并肩作战,空军在法国保卫战,不列颠空战,北非和欧洲袭击轰炸, 海军在保卫大西洋运输线,追击俾斯麦号等等战斗中都有优异表现.在***德国进攻苏联以后,波兰流亡政-府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斯大林为了抵抗***侵略者,被迫号召在苏联的波兰人参军作战,并对由于各种原因而被关在集中营里的波兰人实行了大赦。1941年8月,苏联同波兰流亡政-府签订协定,同意在苏联领土上建立波兰军队。1939年9月被苏军俘虏、关在集中营里的安德斯(Gen.W.Andes)将军和其他一些军官获得了自由,开始组建波军。第一批波兰军队(7个师、1个旅,共7.5万人)于1941年8月开始在苏联领土上组建,1942年初建成,由安德斯将军指挥。1942年夏,按照波兰流亡政-府的指示,以安德斯为首的这支波兰军队全部撤出苏联,经伊朗开赴伊拉克,协同英军作战,组成第二波兰集团军, 后转战意大利战场作出了贡献,参加了蒙特卡西诺战役(Monte Cassino),安可那战役(Ancona),波罗尼那战役(Bologna).到1944年底,在西线战场上的波兰军队达16.5万人,包括2万空军和3千海军. 到战争结束达到了22.8万人.法来斯战役 诺曼底登陆战役结束之后,盟军司令部(盟国远征军最高司令为艾森豪威尔上将)利用有利形势(德国武装部队的主力被苏军的进攻钳制在苏德战场),未待其部队完全集中,即于7月25日在法国西北部展开进攻,企图把德国军队击退到卢瓦尔河和塞纳河对岸。到8月10日,第12集团军群(美国第1、第3集团军;司令为布莱德雷上将)从南面将德国当面守敌“B”集团军群(司令为莫德尔元帅)的基本兵力(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重重包围。从北面实施包围的是第21集团军群(英国第2集团军和加拿大第1集团军,司令为蒙哥马利上将)。德国近20个师陷入法莱斯、阿尔让唐地域的所谓“法莱斯口袋”。盟军至少有28个师对敌作战,并且完全掌握了制空权。 盟军司令部利用已形成的有利形势,决定以美国第3集团军从勒芒地域,以加拿大第1集团军从法莱斯以北地域对阿尔让唐实施南北对进突击,合围敌法莱斯集团。美军于8月10日开始进攻。在美第15军主要方向上作战的兵团8月13日进抵阿尔让唐地域,但按照布莱德雷的命令并经艾森豪威尔同意在此停止前进,因为这两位司令官担心第15军越过同第21集团军群的分界线会导致美国军队同加拿大军队的混合,从而失去对军队的指挥。在加拿大军队开到之前,美军司令部留2个师和7个炮兵营在阿尔让唐地域防守,而将第3集团军其余兵力东调塞纳河。但是,第21集团军群推进极其缓慢,每昼夜6—7公里,直到8月17日英军方占法莱斯,而加拿大军队才从东面绕过该城。8月16日起,德军统帅部开始通过法莱斯和阿尔让唐间40公里的通路调回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的基本兵力。美军(第1集团军)直到8月18日才恢复了从阿尔让唐向北的进攻,两天后在尚布瓦和特兰地域与波兰坦克第1师(加拿大第1集团军)会合,从而完成了战役合围。德国8个多师(其中3个坦克师)被合围。坦克第5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其余兵力撤向利扎罗,加塞、吕格勒地域并在这一地域设防固守,以保障整个“B”集团军群撤过塞纳河。8月20日,德国军队以集中于特兰和尚布瓦以东对付合围对外正面的5个坦克师、2个步兵师和被围集团的坦克军、伞兵军实施内外夹击突破了合围正面。近一半被围德军得以撤过塞纳河,其余全部被俘。到8月25日,盟军前出至塞纳河畔并攻占了河左岸上的几个小型登陆场。法莱斯战役对盟军是一次成功的战役。但是,盟国尽管占有最为有利的条件,却由于行动不果断和指挥失当而未能及时完成合围并达到歼灭敌第7集团军和坦克第5集团军的预定战役目的。 市场花园行动(阿纳姆空降战役) 阿纳姆空降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军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一次空降战役。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到1944年9月已推进到德国西部边境。德军退守预设在西部边境的"齐格菲防线"。随着盟军补给线的延伸,后勤供应呈现严重困难局势。加上德军依托"齐格菲防线",抵抗随之增强,致使盟军的推进出现停滞状况。为配合地面部队顺利越过下莱茵河,占领德国的主要工业基地鲁尔并为抢占柏林创造有利条件,盟国欧洲远征军最高司令部决定于1944年9月17日至26日在荷兰阿纳姆地域实施空降战役,代号"市场",与地面部队代号为"花园"的作战计划合称为"市场-花园"行动计划。战役计划企图是用空降部队在德国北部平原 开辟一条狭窄的走廊,供盟军第21集团军群突贯。即以空降部队组成"地毯式"的进攻为前导,夺取荷兰主要河流:运河、马斯河、瓦尔河和下莱茵河上的主要桥梁,并挖壕固守,以保障盟军沿着空降兵所开辟的狭长走廊,顺利通过。该集团军于1944年9月1日新成立,副司令为英国的布朗宁中将。各师的任务是:美国第101空降师夺取艾恩德霍芬和赫拉弗之间公路上的要点,第82空降师夺取奈梅亨和赫拉弗的桥梁,英国第1空降师夺取阿纳姆的桥梁,波兰第1伞兵旅对英国第1空降师进行增援,随后,英国第52步兵师将空运到阿纳姆,加入巩固桥头堡的战斗。空降没有达成预定的主要的战役目标,是一次不成功的战役。作战持续10昼夜,盟军伤亡惨重,空降兵总共伤亡1.47万人。英国空降兵损失最大,伤亡6800人,被俘6000人,美国第82空降师伤亡3400人,第101师伤亡3800人,波兰伤亡700人 当盟军于1943年9月登陆意大利后,德军没能将盟军赶下大海,便撤入预设的阵地--古斯塔夫防线。这道防线横贯意大利中部,中枢和制高点是卡西诺山,卡西诺城以西不到1公里就是高达1693英尺的卡西诺山峰,而在卡西诺山顶上有一座古老的修道院,在百年前这里还是块古战场。盟军要想打开通向罗马的大门,就必须拿到卡西诺这把钥匙。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卡西诺山战线的盟军部队由七个国家的士兵组成。包括有:印度、新西兰、南非(一个装甲师作为预备队)、巴西,还有5个美军师,5个英军师,4个法国师及3个波兰师。第一次战役:盟军第一次进攻古斯塔夫防线是在1944年1月17日,英军第10军穿过卡西诺以西的加里利亚诺河,试图在利里河谷附近迂回德军。自由法国部队则将穿插到山的东面攻击德军侧翼。在中央,美军第2军将穿过卡西诺城以南数公里的拉皮多河从正面进入利里河谷。英军和法军只是取得了有限的战果,未能触动到德军的侧翼防线。他们遇到了德军顽强的抵抗,只能在卡西诺附近的山头和高地挖掘工事固守。1月22日,美军第6军在卡西诺以北60英里的安奇奥海滩成功登陆。这次侧后登陆是为了将古斯塔夫防线正面的德军主力引开,以配合盟军突破该防线。德军第14集团军的一部正急速赶向登陆点,但美军第6军未能及时向内陆推进,以至被困在海滩。第二次战役:第二次进攻卡西诺被定于2月15日。轰炸开始了,这也是重型轰炸机首次被用于支援步兵。古老的修道院被重磅炸弹夷为平地。但盟军不曾预料到的是,空袭虽然将修道院变为废墟,但反而使其成为更为坚固的堡垒。厚达15英尺的墙壁和废墟将是守军强有力的支撑点。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在空袭结束后,盟军步兵开始进攻。新西兰第2师攻击卡西诺城以南,夺取了火车站,这是卡西诺城防御的重点部分。 驻守在修道院和卡西诺山一带的是德军第90装甲掷弹兵师。新西兰部队遭到了猛烈的坦克火力及炮火的阻挡,在付出不小的伤亡后又被德军赶回了拉皮多河对岸。美军第34和36师在轰炸的数天前已占领了蛇头山,此地位于卡西诺山后一公里处,是修道院一处优良的观察哨,他们计划利用此地对德军发起一次侧翼攻势。由于美军在近几日对Calvary山的攻势中损失颇大,13日,印度第4师接管了美军蛇头山的阵地。自2月6日以来,此处曾四度易手。当空袭开始时,印度第4师的士兵正在Calvary山挖掘掩体,结果遭炸弹误炸,损失惨重。当印度士兵冲出战壕向Calvary山进攻时,却迎头撞上了在此防守的第一伞兵师,遭到大批射杀。廓尔喀团的士兵试图从后方接近修道院,但在德军凶猛的交叉火力的打击下,他们跟本不可能前进一步。进攻于2月19日被迫取消。第三次战役:3月15日晨,天气开始转睛,但随之而来的却是盟军大规模的炮击。等炮击一停止,德军第一伞兵师的伞兵纷纷钻出地下隐蔽部,重新进入阵地。当新西兰第2师发起进攻时,遭到顽强抵抗。盟军投入了坦克支援,但却陷入弹坑和泥沼之中,只能当作固定火力点使用。廓尔喀团向Hangmans山发起冲锋,仍旧一无所获,只得在原地转入防御。英军的情况稍好些,他们在卡西诺城上方的Castle山获得了一个立足点。卡西诺山上弥漫的硝烟掩护了新西兰部队的前进,他们进入卡西诺城内,但陷入了一场巷战中,经过拼死搏杀,他们几乎已经占领了整个卡西诺城,但仍有一些孤立的据点掌握在德军手中。 新西兰部队不得不逐屋清剿了数日,进展十分缓慢。16日,德军开始向坚守在卡西诺城内孤立据点的伞兵提供增援。修道院也再次遭到轰炸,但守军仍坚守在地下工事内。由于德军火力的封锁,廓尔喀团的士兵被困在Hangmans山上无法撤离,只得依靠空投补给。 3月19日,盟军最高司令部命令加紧对卡西诺城的攻势,务求扫清城中的德军据点。同时廓尔喀团在得到印度部队的增援后,由Hangmans山对卡西诺山发起正面进攻。德国伞兵死死地钉在了城内,令盟军一愁莫展,支援的坦克由于遍地的废墟而寸步难行,只有双方步兵在残墙断壁之间苦战。到19日下午,对卡西诺山的正面强攻只得停止,盟军再次返回了出发阵地。不过新西兰部队终于在卡西诺城内占得上风,增援部队也穿过Castle山进入该城。同时,德军炮兵仍旧向盟军阵地炮击,以保持对盟军的压力。至3月23日止,盟军在8天的血战中已损失了3000多人。 25日,盟军再次向修道院炮击,并放弃了Hangmans山。第四次战役:1944年5月11日深夜,盟军的2000门火炮开始怒吼,这是进攻的信号!德军伞兵们也准备好了。 一个小时后,波兰部队进入了Calvary山,但马上就遭到山上的德国伞兵猛烈射击,伤亡惨重。数小时后,波兰第3“喀尔巴阡”师(Carpathians)继续强攻并拿下了Calvary山。(但德军在午夜的逆袭中又将其夺回)在12日期间,拉皮多河上已架起了4座活动便桥,英军第8军得以推进了4英里。自由法国部队成功地切入了利里河谷,并与德国守军争夺公路的控制权。美国第2军在战舰的支援下向北攻至了安奇奥海岸。(已穿越了古斯塔夫防线的左翼)古斯塔夫防线已经摇摇欲坠,防线被突破,阵地也已被迂回。在坦克的支援下,波军于5月16日再次发起进攻,重新夺取了Calvary山,以切断卡西诺德军的增援道路。伞兵对这次进攻回应以猛烈的迫击炮火,但显然波兰人已完全控制住了Calvary山。当盟军将加拿大第一军(英第8集团军预备队)也投入后,凯塞林元帅下令从卡西诺城,修道院,以及其它周围的山头撤退。波兰人在18日早晨进入了修道院,他们在废墟上骄傲地升起了祖国的国旗,他们有许多战友在此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卡西诺山之战中,波兰部队付出了近1000人阵亡,3000人负伤的代价。德国人则在防守古斯塔夫防线的战斗中损失了约25000人,而盟军的总伤亡也超过了20000人。波兰发行的卡西诺山十字勋章. 该勋章是1944年7月波兰流亡政-府所设立。但波兰复国后该勋章一直不被后来的***政-府(苏联帮)所认可,只是作为一种私制颁发的勋章。一直到1992年9月才被当时(推翻***政权)的政-府承认为国家级勋章。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抵抗组织(英国帮和苏联帮)波兰被德军(和苏军)占领后,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公开提出“两个敌人”的理论,即既反德国,也反苏联。流亡政-府成立之后不久就在波兰国内建立“代表处”和武装部队(后来正式命名为国家军),进行抗德斗争。在***德国进攻苏联以后,波兰流亡政-府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1943年4月由于卡廷事件,苏联政-府宣布与波兰流亡政-府断交,指责因为后者同德国人一起诬陷苏联。 1944年上半年共有成员25-35万.另一方面,波兰***人于1942年1月在华沙成立了波兰工人党(原来的波兰***于1936年被共-产国际错误地解散了),同时建立武装部队司令部,着手组建人民近卫军,抗击德国占领者。此外,一些流亡在苏联的波兰***人和爱国人士也组成“波兰爱国者联盟”,请求苏联政-府帮助建立波兰军队,以便打回老家去,光复祖国。1943年5月,新型的波兰军队在苏联国土上又建立起来。到1944年7月,这支波军已发展为两个军(含6个师),总计10万多人。 1943年12月31日至1944年1月1日,波兰工人党和人民近卫军的代表、波兰社会党左派、农民党和**党的代表以及知识分子左派的代表等,在华沙秘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会议”,选举鲍列斯瓦夫?贝鲁特(波兰工人党)为**。 会议决定把国内的武装力量统一起来,正式组成人民军。 1944年人民军发展到5万人。1944年7月底,“全国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团与流亡在苏联的“波兰爱国者联盟”达成协议,决定成立“波兰民族**委员会”,临时行使政-府职权。7月22日,在刚刚**的东部小镇赫乌姆,波兰民族**委员会正式成立,不久就迁往卢布林。7月23日,莫斯科电台广播了“波兰民族**委员会”的《告波兰人民书》,史称《七月宣言》。宣言宣布,“全国人民代表会议”是波兰政权的惟一基础,也就是说,伦敦流亡政-府已失去了合法地位
求大战略游戏下载地址!最好是以二战为背景的
Advanced 大战略 ~德意志电击作战~(MD版) 这就是ADV大战略的元祖版了1998.04.02 Advanced 大战略 98 (PC、SS版) 这是PC上的首发版本,虽说是沿袭10年前的元祖版本,但是整体上的改良远超出了沿袭的范畴。SS版具体发卖时间不明。1998.07.10 Advanced 大战略 98 Power Up Kit 是98的强化包。首次增加了BF-110的对空火箭弹等,国内很难找到这个升级包。1999.08.05 Advanced 大战略 98 II(Zwei) 即98II。和98相比,增加了召还指令等,使得出击部队的机动变化大增。介于98和2001之间的版本。顺便一提,Zwei就是德文“2”的意思。2000.03.30 Advanced 大战略 98 II(Zwei) PUK 是98II的强化包,包括地图编辑器。2001.04.20 Advanced 大战略 98 II(Zwei)完全版 直接将98II和PUK结合了的版本。或者说是赚钱版...2001.04.26 Advanced 大战略 2001 (DC版) 游戏机上的2001版。2001.11.22 Advanced 大战略 2001 【汉化】 (PC版) 在DC版上进一步改良,加上PC强大的运算能力而生的版本,加上PUK后,被许多玩家认定为ADV大战略中最好的版本。有许多关卡以对应不同的路线,不同的结局,其中共有二战兵器2214种,我也最喜欢此作。2002.07.25 Advanced 大战略 2001 PUK 增加了一些兵器、英国和苏联战役、地图编辑器。2002.09.26 大战略1941~逆转的太平洋 (PS2版)2003.08.21 Advanced 大战略 IV 【汉化】 大战略4。采用了自由进军的[IF]模式,兵器种类上又有增加。但是[IF]模式设计不佳使得繁琐程度大增,这一代不受好评。至于IV的数法,I是98,II是98II,III是2001。有兵器2304种,此代唯一的缺点就是繁琐,但也可能是致命的。2003.11.13 大战略1941~逆转的太平洋~Sammy Best (PS2版)2004.01.22 Advanced 大战略 2001 完全版 又一个赚钱版。2004.11.11 Standard 大战略 电击战 (PS2版) 导入了新系统“炮塔交换”。简而言之就是本作中炮塔和车体分离了。2005.06.02 Standard 大战略 失去的胜利 (PS2版)2006.02.23 Advanced 大战略 ~德意志电击作战~ (PS2版) MD元祖版在PS2上的复刻。真的是复刻。2006.06.29 Advanced 大战略 5 【汉化】 将IV和2001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的版本,有兵器2020种。不过平衡性有问题,唯一的优点就是3D兵模做的最好,单论兵模几乎超过当时所有游戏,欣赏用再好不过了,我一直怀疑它只是半成品。System Soft 台译“系统软体”的公司,这家是出大战略的鼻祖了。官网的广告词是,原创作品数日本第一,而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各种各样的大战略。要理清System Soft的大战略系列还真不是一件易事。最早的大战略元祖,是System soft在1985.11发布的现代大战略。早期的大战略,以游戏机平台、PC9801平台为主,一些名作,比如MD上的Super大战略(1988.12.24)等等,或许老玩家们还记忆犹新。此后,SS大战略可以分成大战略系列、现代大战略系列、其他大战略的3大类。大战略系列大战略II(1987.3.21) ~ 大战略VIII【繁中】(2006.3.30)其间的序号以罗马数字方式递增。现代大战略系列2001.11.25 现代大战略2001 ~海外派兵への道~2002.10.23 现代大战略2002 ~有事法発动の时~2003.10.24 现代大战略2003 ~テロ国家を制圧せよ~2004.10.29 现代大战略2004 ~日中国境纷争勃発!~【繁中】有兵器1399种。2005.11.18 现代大战略2005 ~护国の盾?イージス舰队~【汉化】2006.12.14 现代大战略2007 ~テポドン?核施设破壊作戦~【汉化】2007.12.27 现代大战略2008 ~自卫队参战u2027激震的亚洲崩坏 ~【繁中】有兵器1435种。2008.12.25 现代大战略2009 ~世界恐慌u30fb体制崩壊の序曲~ 有兵器1528种。2006的版本不存在。第三类则是独自成系列或是不属于上面两类的作品,诸如2006.08.30 大战略 大东亚兴亡史2 【繁中】二战题材『大战略 大东亚兴亡史2』副标题中的「虎u2027虎u2027虎」,是1941年12月7号日本偷袭珍珠港成功后回传的电信暗号。如同标题,游戏中收录了二战太平洋战场的经典战役,并导入了分岐的路线与许多新的游戏要素。2006.03.25 大战略 PERFECT 2.0 DX 【繁中】现代战争题材,有兵器1316种。由日本知名军事策略模拟游戏厂商 SystemSoft 所推出的《大战略》系列 20 周年纪念作《大战略 PERFECT 2.0 DX》,以‘目标为完美的大战略"为出发点,除了新的兵器外,也广征玩家意见,不仅收录了受欢迎的玩家创作剧本地图,还再次加入了 12 年前受欢迎的‘兵器编辑器"系统,以及适合初学者玩家的‘简易模式"等,期望给军事迷玩家新的体验。 2009.05.28 大战略 PERFECT 3.0 【繁中】《大战略PERFECT 3.0》在上市之前,广征玩家们的批评与建议,游戏新增70种由玩家票选出来最受欢迎的军武,共计收录了超过1400种当代与经典军事武器。全新“战略模式”导入了补给物资与补给线的概念,让战争的进行更有深度。编辑器方面,这次除了地图、兵器编辑器外,也加入了“地形”编辑器,可以制作出与理想更为接近的游戏地图。此外,还加入了详细介绍军武资讯的“兵器图鉴”,由《大东亚》、《现代大战略》等系列引进的“掳获”机能,以及支持最多8人的网络邮件通信对战与LAN通信对战等功能,大幅提升游戏的丰富度和耐玩度。大战略 Centurion等等。其中不乏名作 顺便说一下我复制的╮(╯_╰)╭╮(╯_╰)╭╮(╯_╰)╭╮(╯_╰)╭
二战时期,德国三大名将各自写过什么军事书籍?
古德里安:《注意!装甲兵》 1937年《一个军人的回忆》 1952年《西欧可以防御吗?》《坦克-前进!》《闪击英雄—古德里安大战回忆录》。隆美尔:《步兵进攻》。曼斯坦因:《失去的胜利》
关于二战的故事
你的问题太笼统,你想问二战的哪一部分?苏德战争?希特勒侵略战争?英德大战?墨索里尼侵略战?中日战争?日美战争?苏日战争?日韩战争?等等…………希望你说明白!
求几关于二战的本书
《国殇》,《战争狂魔--希特勒》,,《战争风云》,《战争与回忆》二战三巨头 二战三恶魔 突袭苏联 二战回忆录 http://www.xissue.com/165/7/7000.html《二战回忆录》目录第一卷 风云紧急第二卷 最光辉的时刻第三卷 伟大的同盟第四卷 命运的关键第五卷 紧缩包围圈第六卷 胜利与悲剧《失去的胜利》作者简介 曼施泰因,德国陆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 1906年开始服役。1914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1935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长。1938年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翌年参加对波兰的入侵。 1939年10月任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使用坦克部队经阿登地区进攻法国的作战计划。此计划深得希特勒的赞赏并在阿登战役的执行中获得成功。 1941年9月任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作战。1942年8月任列宁格勒地区德军总指挥。 1942年11月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试图解救被合围于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未能得逞。 1943年2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 1944年3月被解除职务。主张在作战中集中使用坦克摩托化部队、配合空军实施速战速决的闪击战。 1949年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 著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1955)。《失去的胜利》目录 前言 第01章 暴风雨的前夕 第02章 战略形势 第03章 南方集团军群的作战 第04章 陆军总部的失势 第05章 作战计划的争论 第06章 第38军军长:旁观者 第07章 两个战役之间 第08章 装甲军长驱直入 第09章 克里米亚战役 第10章 列宁格勒-费特布斯克 第11章 作为最高统帅的希特勒 第12章 斯大林格勒的悲剧 第13章 1942年南俄冬季战役 第14章 “卫城”作战 第15章 1943-1944年的防御战 附录《沙漠之狐隆美尔》《沙漠之狐隆美尔》简介 艾尔温·隆美尔(Elwin Rommel)(1891年11月15日-1944年10月14日),前纳粹德国陆军元帅,著名军事家,纳粹德国将领,在二战非洲战场中获得“沙漠之狐”的美誉。前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评价隆美尔说:“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撕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隆美尔一生为纳粹德国的侵略战争效力,最被迫自杀,无疑是一个历史悲剧人物。同时,辩证的看到,隆美尔确实觉有优秀的领导天赋,是一位出色的军事将领,这一点并不能因为他是纳粹德国的将军而抹杀掉。目录 第一章少年隆美尔 第二章初露锋芒 第三章战后教官 第四章魔鬼之师 第五章沙漠旋风 第六章漫长的拉锯战 第七章卷土重来 第八章阿拉曼大战 第九章离别之战 第十章西线之战 第十一章隆美尔之死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曼斯坦因的介绍?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晋升元帅时间:1942.6.30 免职时间:1944.3 最后职位: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 1887年11月24日,埃里希.冯.列温斯基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将军,埃里希.冯.列温斯基是他第10个孩子。不久,埃里希.冯.列温斯基被过继到姨父家,改称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于1906年开始其军事生涯,他先是担任近卫军步兵第3团见习军官,一年后,正式晋升为少尉。1913年,曼施坦因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1914年,升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卫步兵第3团,不久又担任近卫第2后备团的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在西线和俄国前线参战。在前线的时候他负了伤,不久被送至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参谋,随后参加了德军对波兰北部的进攻。之后又回到西线担任过骑兵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1915年的时候,曼施坦因被晋升为上尉。 1918年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担任德国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军队的委员会中的参谋,1920年担任过连指挥官。 1927年,曼施坦因升为少校军衔。 1929年,他改为在德国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儿结婚,他的长子于1922年出生。20年代后期,曼施坦因访问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从中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 1932年,曼施坦因升为中校,1933年升为上校,同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逐渐掌握了德国的政局,并开始扩军备战。 1935年,曼施坦因被转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 1936年10月,他又被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开始直接接触德国军界的高层决策机构。 1938年4月,曼施坦因担任李格尼兹的第18步兵师的主管。 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1939年,曼施坦因开始担任伦斯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准备入侵波兰。 1939年9月,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在曼施坦因的策划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德军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曼施坦因又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9月28日,波军全线投降。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死伤仅有3万余人。 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因为德军制订了入侵法国的计划,这便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军第38军军长。曼施坦因的计划充分展示了闪电战的思想以及其个人独特的创造力。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一开始,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德军最高指挥部采纳,不过这个计划却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2月7日,这个计划被接受了。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滚滚席卷而下,联军全线崩溃,英军部队匆匆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很快法国便沦陷了。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将军,因其计划导致法国战役的胜利被授予骑士勋章。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军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的军向苏联境内纵深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几乎冲进了列宁格勒。9月12/13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隶属于伦斯特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他的集团军成功的向南推进进入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冬季的时候,曼施坦因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战场元帅。7月后期,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包括霍斯的第4装甲集团军,保罗斯的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务就是去援救这些被困的部队。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德军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公里。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反击兵力以及周密的计划,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无情的阻挡住了,并被迫后撤200公里。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包括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并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中重新占领哈尔科夫以及别尔哥罗德,这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反击战役。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树叶骑士勋章。曼施坦因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德军即将发动的夏季攻势计划了一个方案,不过并没有被接受。1943年7月至8月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称为“堡垒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功的切入苏军的纵深近40公里,最后第4装甲集团军再也无力向北推进了。其间,南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豪瑟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苏军罗特米斯托夫中将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德军损失严重。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犀利的反击下节节后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队撤过了第聂伯河,不过追击的苏军也遭到重创。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暂时将战线稳定下来,1944年1月后期,苏军更加猛烈的进攻迫使德军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和第42军(大约6个师56000多人)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最后,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实下令德军部队撤出“切尔卡瑟口袋”。 1944年3月30日,在关于东线作战问题上和希特勒屡次争执的曼施坦因被解职。同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树叶宝剑骑士勋章。解职后,曼施坦因回家养病。尽管他没有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不过曼施坦因还是感觉到了威胁,1945年1月,他将家人疏散到各处。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被送到战俘营关押,后来又被转到纽伦堡。1946年秋天,他被转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夏天回到德国。1949年8月战争罪犯审判期间,曼施坦因被判入狱18年,不过在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享年86岁
二战德国四大战将有哪些?
1、埃尔温·隆美尔德军元帅 1891年生于海登海姆室1910年从军,翌年毕业于但泽候补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排长、副官、连长和先遣队长,转战法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战场.1933年任步兵营长,1937年任陆军驻希特勒青年团联络官.1938年德国吞并奥地利后,任维也纳新城军校校长.翌年任元首大本营卫队长、随从营营长.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率部入侵法国.翌年2月转任非洲军司令后,立即对攻入利比亚的英军进行反击,并迅速扭转被动局面.后历任驻非洲装甲集群、装甲集团军和集团军群司令.1942年6月,被晋升为元帅.同年11月,因兵力有限和补给不组,在阿拉曼战役中被英军击败.1943年7月,出任B集团军群司令,11月调任西线岸防工事监察长.1944年1月任新建的B集团军群司令,驻守荷兰至法国卢瓦尔河以北地区,6月在诺曼底指挥所部抗击盟军登陆.1944年10月在家养伤期间,隆美尔因涉嫌暗杀希特勒事件,被迫自杀.隆美尔重实战、轻理论,惯于机断行事,常能出奇制胜,重视从严制军,身先士卒.著有≤步兵进攻≥一书.2、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军元帅 1887年生于柏林1906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在步兵团服役.1913年入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副官和师作战科长,参加东、西两线作战.战后任多种参谋和指挥职务.1934年任第三军区参谋长,翌年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1936年任陆军总参谋部第一任总军务长,参与制订入侵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法国的作战计划.1938年任第18师师长,参加占领苏台德区的行动.二战爆发时,任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参加德波战争.10月调任西线A集团军群参谋长,提出以装甲部队入侵法国的计划,为希特勒所采纳.1940年任第38军军长,率部参加入侵法国的战役.1941年2月,任第56装甲军军长.苏德战争爆发后,率部参加对列宁格勒方向的进攻,1940年7月被晋升为元帅.1943年2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对苏军发起反攻,后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1944年3月被解职.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军俘虏.1949年被英军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1953年获释后,曾任联邦德国政府军事顾问.1973年,曼施坦因在德国慕尼黑去世.著有≤—个士兵的经历:1887-1939≥和≤失去的胜利≥等.3、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德国元帅,生于阿舍斯莱本.1892年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任第22师参谋,战争结束时任第15军参谋长.战后历任骑兵师参谋长、步兵团团长、集团军参谋长等职.1932年10月,晋升步兵上将.1938年晋升为大将后退役.1939年8月应召再次服役,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了德波战争.1939年10月,任东线总司令.当月调往西线,任A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7月被晋升为元帅,10月任西线总司令.1941年6月到11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参加苏德战争.11月在罗斯托付受挫,被解除职务.1942年3月再度被起用,任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于7月初被免职.1944年8月,伦德施泰特特任审理谋杀希特勒案特别军事法庭庭长,9月复任西线总司令.伦德施泰特被英国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能干的指挥官,另外他的资历在纳粹将领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人们把他视为德国陆军的元老.德国战败后伦德施泰特被美军俘虏,1949年获释,1953年卒与汉诺威.4、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德国装甲兵创建者,大将.1888年生于库尔姆.1907年从柏林军官学校毕业后,古德里按在步兵、通信兵部队服役.1913年到1914年在柏林军事学院进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电台台长、参谋和营长等职,参加过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1922年调任国防部汽车兵监察司参谋,开始研究坦克战理论.1938年2月任第16军军长,率部侵占奥地利和苏台德区.1939年8月任第19军军长,9月参加德波战争,首次实践闪电战理论.1940年5月率部入侵西欧,6月任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司令,7月晋升为大将.1941年6月参加苏德战争,10月任第2装甲集团军司令,12月莫斯科会战中受挫并被解职.1943年3月任装甲兵总监,1944年7月任代理陆军总参谋长.1945年3月再次被免职,5月被美军俘虏,1948年6月获释.古德里安于1954年逝世.他既是德国坦克部队的创建者,又是闪电战的倡导者.他的主要军事著作有≤注意!坦克≥,≤一个士兵的会议≥,≤西欧可以防御吗?≥和≤坦克--前进≥. 希望能帮到你。
德国二战时期的将军资料
埃尔温·隆美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璀璨将星中,能做到生前显赫,死后殊荣不断,特别是被敌对双方都认可的,惟有隆美尔一人而已。对其的评价也渐渐趋于两极化,支持的人将其称为纳粹的战神,其高超的军事素质和出色战术才能受到了许多军事爱好者,甚至是著名军事家的尊敬和崇拜。反对的人根据其战略错误称之为“战术上的巨人,战略上的矮子”,又鉴于隆美尔曾经是希特勒的爱将,是纳粹最得力的侵略工具,因此被称为“二战纵火犯”。在铁血有很多战友对其顶礼膜拜,也有很多人对其不屑一顾。这其实不奇怪,因为隆美尔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邓尼茨:狼群战术的发明者,二战前期给盟军海军造成极大杀伤,在一战日德兰海战后,德国海军已经无力在大西洋上进行大规模作战,但尼米兹的狼群战术,让德军的海军有了极大的杀伤了。哈尔德: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德军判断力最强的人,从莫斯科战役到斯大林格勒,他都是第一个判断出德军已经无力在继续扩张战果的的指挥官。 保卢斯:悲剧的德国元帅保卢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投降的元帅。任第六集团军总指挥,从哈尔科夫到最后的斯大林格勒,可以说保卢斯几乎完成了军人该做的任何事,当然除了自杀,他最后在绝望中选择了投降。他的指挥才能还是很出色,属于典型的学院派,服从上级命令,对战场的判断也非常出色。但是最后曼斯坦已救援无望,苏联华西列夫斯基的150万军队开到斯大林格勒的时候,他注定悲剧了。曼斯坦因(自传:失去的胜利),著名的曼斯坦因计划,让德军顺利占领法国,但其曼斯坦因在苏联的表现实在不敢恭维,他是个十分喜欢冒险的一个人。哈尔科夫反击战是他最灿烂的一笔,之后可以说多次判断失误,屡战屡败,他推崇的库尔斯克战役直接葬送了德军最后的反击力量,无论是第聂伯河还是卫城,曼斯坦因没一次能赢过他的老对手:科涅夫莫德尔二战德军将领中,曼斯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是德军进攻型将领的代表,同时也不乏防御战大师,其中瓦尔特·莫德尔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战争后期,那里出现危机莫德尔就出现在那里,深受希特勒的重用,多次力挽狂澜延缓了纳粹灭亡的时间,被称为希特勒的“救火队员”。
有关德国二战前后版图变迁的信息,分析其成因
二战的正式爆发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在此时,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战争全面爆发前)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先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做好了向东发动进攻的准备失去的胜利——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最大版图)二战进行到中期,整个欧洲大陆基本沦陷,只有英国还在坚守,德军推进到苏联西部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即二战结束——被占领的德国战争结束,德国战败,按照相关协定,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区占领,进行民主化改造,之后德国分裂成由苏联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由美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推倒的柏林墙——两德统一 现代德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谁知道有什么电影是描写二战德军的
从海底出击 剧情介绍: 德国人沃尔夫冈·彼得森(Wolfgang Petersen)被人们褒扬并不是因为他被好莱坞同化之后的商业作品《空军一号》(Air Force One,1997)和《完美风暴》(The Perfect Storm,2000),而是一部令他完全有资格受到广泛尊敬的德国电影《从海底出击》(Das Boot,1981),这部反映二战时期潜艇战的惊险片获得了82年奥斯卡金奖六项提名,沃尔夫冈·彼得森更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凭着德语电影获得最佳导演提名的人。该片彻底征服了全球观众,也为战争类型电影建立了一次几乎不可逾越的典范。 二次大战期间,德军一艘U型潜艇奉命出击,完成对英国船队的袭击任务,当他们完成任务返航途中,却遭遇上前所未见的危机。《从海底出击》片长超过三个小时,而从开始到结束的每一分钟里,时间几乎都消耗在一艘德国潜艇的封闭空间里面,满脸油污、胡子拉茬的德国海军是影片的主要角色。在它的悠长篇幅之中并不缺乏大起大落的情节起伏,潜在的重重危机随时威胁着舰艇上官兵的生命安全,这个貌似强大而冷冰冰的庞然大物完全不能自保,一切只能听天由命。 以德国人的观点去审视、反思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并不多见,但几乎一出现都成为了精品,从沃尔克·施隆多夫(Volker Schlondorff)的《铁皮鼓》(The Tin Drum,1979)到萨博(Szabo)的《摩菲斯特》(Mephisto,1981),虽然取材和角度各不相同,但对战争的批判和人性的揭示同样深刻。《从海底出击》并没有以上两部电影那样尖锐而明显的批判性,也没有在影片中为敌对双方作出道义上的判断,它仅仅以二战中一群普通的德国士兵的角度出发,写实、客观地描写这群非常时期的军人。他们无条件地执行上级的命令,兢兢业业地坚守自己的岗位,甚至灾难来临也毫不退缩,深入研究对“敌人”的作战方案,拯救即将崩溃的舰艇和日渐失去的胜利果实。然而面对无休止的战争,他们渐渐麻木了,朋友或敌人的界限越发模糊,被他们重创后掉下水中生灵的绝望求救都不能触动他们的神经。而长时间徘徊在生死边缘的折磨和压迫,面对敌人、面对同袍、面对无助的困境,他们逐渐丧失了理性的判断力,他们苦闷、忧郁难以自拔,行为日渐失控并趋向疯狂和歇斯底里。在残酷的战争中,他们更象是一堆行尸走肉,原来性格鲜明、思想单纯的年轻人已经彻底死去,取而代之的一部一部的冷血战争机器。他们失去了热情、失去了思想,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在一个冷漠而朝不保夕的环境中惶恐度日,何时会死去,何时才能结束,没有人可以给他们答案。时间已经无人关心,空间已经不再重要,一切将会如何了断…… 沃尔夫冈·彼得森通过《从海底出击》,从人性的角度重新审视战争为全人类带来的毁灭性灾难。它通过详实的资料充分地说明,战争不单只为被侵略的国家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作为德国、这个战争的发动者,它的人民同样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是广大受苦受难民众中的一员,而直接参与战争的士兵,更成为疯狂野心的陪葬品,他们牺牲的不只是宝贵的生命,还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在天之灵将永不瞑目!帝国的毁灭 剧情介绍: 影片把镜头对准了希特勒人生中最后的12天,再现了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希特勒同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自杀于地下掩体等历史事件。执导该片的是德国著名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希特勒的扮演者是曾出演过获奖影片《柏林苍穹下》的德国杰出演员布鲁诺·冈茨。该片在德国取得了3000万欧元的骄人票房,同时也引发了评论家的众多非议。观众普遍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电影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电影盛赞有加。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说:“我的电影非常有争议。作为电影人,我们向当年的受害者展示的不是一个魔鬼,而是一个人。我很为这部电影自豪。”该片赢得了德国顶级电影荣誉奖之一的巴伐利亚电影观众奖。
本人喜欢二战历史 请推荐几本有关的好书 内容要丰富 谢
《兄弟连》真实描写第101空降师5营E连的还有就是《超越兄弟连》E连的灵魂人物所写都很不错
苏联在二战前夕有没有过先下手进攻德国的计划?
大雷雨计划”是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试图先发制人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 “1941年6月22日,法西斯德国背信弃义、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纠集其附从国对苏联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热爱和平的苏联军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之下奋起抵抗,展开了伟大的卫国战争。” 这段记述对于中国国内的读者而言恐怕会感到很熟悉,因为它基本上是我们从官方教科书和官修史书中读到的对于苏德战争爆发情形的标准记述。从苏联红军在卫国战争前期遭受的惨重损失看,红军似乎的确是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纳粹德国打了一个措手不及,这看上去更加加深了苏联作为被侵略一方的无辜程度。 然而,事情真的只有这么简单吗?交战双方真的只不过是侵略者和被侵略者这么单纯吗?一直以来,国际史学界对于一个问题始终争论不休,那就是为什么苏德战争爆发时苏军会在其西部边境地区聚集那样惊人的部队?如果仅仅是为了防御希特勒的进攻,那么其兵力部署显然是太过于靠近边境线,明显缺乏纵深,并不符合战略防御的纵深梯次配置的部署原则。苏军的兵力部署状况与其说是防御性质的,不如说带有更强烈的攻击性。但由于一直没有找到有说服力的确实的证据,因此在前苏联解体之前,史学界一直难以对苏军当时的真正意图作出明确的判定,只能依据实际发生的战况来进行推理——因为苏军在战争初期曾被打得晕头转向、狼狈不堪,故似乎应当认为苏军对战争没有足够的警觉和准备,斯大林应当是“被害者”。 久负盛名的纳粹德国陆军元帅、1940年杰出的西线闪击计划的设计者冯·曼施泰因在其著作《失去的胜利》的第八章中曾对苏军战前的战略意图进行过一番分析,他写道: “关于俄国部队的部署究竟是防御性的还是攻击性的,曾引起很多辩论。不过如果考虑到在俄国西部所集中的兵力数量,以及在比亚威斯托克和腊瓦两个地区附近所集中的强大装甲兵力,那么我们也许应该附和希特勒的说法,那就是俄国迟早会采取攻势。不过反过来说,俄国在1941年6月22日的兵力展开,又不能说俄国是准备立即采取任何以侵略为意图的行动。 我认为最接近事实真象的应该是,俄国部署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应付各种不同情况——为了占领波兰东部,比萨拉比亚和波罗的海三国,俄国早已使用相当强大的兵力。无疑在1941年6月22日,俄国部队还是散布在这些纵深地区中,所以只可能用于防御性任务。不过一旦德国的政治或军事情况发生任何变化,那么这种部署的形式也是可以立即转变的。不需任何延误,俄国部队就可以马上转向进攻。所以虽然直到6月22日为止他们在形式上还是采取守势,但俄国的部署对于第三帝国而言却的确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只要一出现有利机会——军事的或政治的——俄国就可能会直接向德国发动攻击。 当然,在1941年夏季,斯大林是可能宁愿避免与德国发生冲突的。但是如果国际情况的发展迟早变得使俄国当局认为可以向德国施加政治压力甚至可以采取军事行动时,那么这种临时性的防御部署也就可以迅速转变为攻击性质。也就是我所说的足以应付任何情况。” 按照曼施泰因的判断(当然,作出这个判断时他不可能知道“大雷雨”计划的存在),苏军总体上处于守势,但不能排除这种守势中的一些看上去反常的部署,而且这种守势似乎带有强烈的攻击性。 在美国人维克多·享利翻译的前纳粹德国将军阿尔明·冯·隆的《失去的世界帝国》一书中也曾介绍说:“在德国著作中一般替自己开脱的说法是,苏联军队的部署表明了斯大林的进攻意图,而希特勒不过是比他先下手而已。但是大多数德国历史家现在承认,俄国人的部署是防御性的。” 看来,“大多数德国历史家”们很可能也被斯大林斯骗了,斯大林心中的“大雷雨”隐藏得如此之深,以至于德军的决策层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始终无法相信斯大林可能对德国先下手。除了前面提到的曼施泰因,纳粹上将冯·蒂佩尔斯基希在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五章分析苏德战争前的背景时也曾经以肯定的语气说: “看来,说苏联在不久的将来将挑起同德国的武装冲突,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看都是极不可思议的;但是,担心苏联以后在较有利的条件下可能变成不好相处甚至危险的邻国,则是完全有根据的。目前苏联没有理由放弃以前那种几乎不动用武力就取得出色成就的政策。……克里姆林宫谨慎而清醒的政策不可能产生进攻德国的企图。” 现在看来,这种判断失误实在不能算是德国人的疏失,因为甚至直到今天,直到人们已经掌握了比蒂佩尔斯基希时代更多的史料的今天,也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包括史学家)不相信斯大林会在1941年率先进攻德国。 索科洛夫的书还了世界一个真相,他在其《二战秘密档案》一书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分析和论证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斯大林曾经计划在1941年抢先对德国发动毁灭性的军事进攻,从而一举称霸欧洲,计划名称为“大雷雨”。对此,我们还能反驳什么呢?如果连俄罗斯自己的历史学家都承认“大雷雨”的存在,我们又能有什么样的理由去否定它呢?这里不妨再补充一个材料,我记得看过一本朱维毅写的《寻访“二战”德国兵》(一般情况下,我是不愿意阅读中国作者所写的关于二战的历史著作的,但本书是个例外,由于其内容基本上是德国士兵对那场战争的个人回忆,并非历史研究性著述,故我认为可以把它当作第一手的历史证言集来看待),这本书是作者长期在德国寻访二战德国老兵的访谈录,在这本书中,一位名叫狄科的德国老兵(他1919年生人,在战后还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接受采访时对于苏联当初具有攻击德国的计划深信不移,他说: “我从攻击的第一天就参加了苏德战争。在苏联我看到的一切使我相信俄国人已经完全做好了进攻的准备。我们在苏联一个接一个地打大包围战,遭遇的苏联军队简直是无穷无尽,开战短短两个月内,光是俘虏的俄国士兵就有300多万人,那简直就是人海。后来我才知道,俄国人在临近德国的西部各军区一共部署了170个师,超过他们陆军总数的半数以上,这么多的军队放在德国边境附近仅仅是为了防御?我不相信!”(见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寻访“二战”德国兵》第29 页) 接着,狄科进一步解释说:“作为军人,敌手是处在防御状态还是处在攻击的准备状态,这是可以在作战中感觉出来的。要知道,没有任何一只军队会同时处于这两种状态。因为俄国人在全力准备攻击,他们缺乏防御的准备和部署,纵深非常薄弱,所以才会在突然打击下溃不成军。”(见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寻访“二战”德国兵》第30页) 朱维毅在对采访结束时特别指出,狄科的上述看法(当然不止这些看法)在德国的二战老兵中具有相当的代表性。看来,德国普通士兵的看法与战后一些德军高级将领和历史学家不同,也许,普通士兵是战争的最直观见证者,是一线战争景象的直接目击者,他们的看法在某些问题上或许要比战后那些身居安逸的书房、只凭资料来判断历史的学者们更贴近事实的真相吧。 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曾试图进攻德国的“传言”我也早有耳闻,但由于在接触到索科洛夫的著作之前,我没有掌握确实的材料,尤其是来自俄罗斯史学界的肯定性结论,所以我在写《战史笔记》第九部分时不得不依据西方有关著作的描述和符合逻辑的时局分析作出如下的判断: “至于说苏联在当时会不会主动地攻击德国,就我的感受而言,似乎只是理论上的。更加明显的迹象是,苏联当时采取的军事与外交行动看上去更符合战略防御的需要(尽管其行为对于某些受害国家而言是侵略性的)。它应当很清楚,在当时,红军的实力绝不足以击败德军。况且,当时的德军如日中天,战斗力正处于巅峰状态,在整个战场上除了英国这个孤立的岛国外,没有象样的对手。以谋略的眼光分析,即使斯大林的内心中有主动攻击德国的想法,也不太可能是在这个时期和这种背景下实施,那甚至还不如选择在德军发动西线攻势时更理想。在敌人最强大的时候去攻击它,这样的蠢事恐怕不是斯大林这样精明的政治领导人所能够做出来的。何况,德苏双方毕竟签有条约,斯大林或许认为,只要德国人不破坏这个条约,则苏联对于自己利用已经爆发的战争已经取得的利益和欧洲的现状应该是满意的,实在没有必要去冒险进攻德国。 所以,我的判断是,斯大林应该不会在那个时期主动去进攻德国,他的更合逻辑性的想法应该是如何防止德国可能的攻击。因此,我觉得希特勒在1941年进攻苏联可能是要消除一个潜在的而非现实的威胁。” 现在看来,我的上述看法中可能有三处与当时苏联的真实情形不太相符: (1)按照索科洛夫的记载,1941年的斯大林并不认为红军的实力逊于德国,相反,他认为红军的素质至少不比德军差,而红军的规模又显著地强于德军,因此手握雄兵的斯大林有恃无恐。索科洛夫在其书中写道:“他[斯大林]也并不怀疑,红军确实比法西斯德国更强大,它拥有更多的坦克、飞机和大炮。所以,斯大林认为,希特勒应该怕他并且在自己东边的边境之所以采取防御措施,是因为怕苏联可能进行进攻。斯大林本人,并不像人们中间流传的误解那样,他是不怕希特勒的。”(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关于苏德战争爆发前两国军力的对比,我在《苏德战争血腥档案》(2)中有过专门的介绍。 (2)德军迅速结束西线战事并没有打消斯大林攻击德国的计划。当然,德军的西线战役进行得那样顺利和迅速的确是出乎斯大林预料的,他本来是打算在德国陷入西线战局难以自拨的情形之下从背后猛刺德国一刀的。索科洛夫介绍说:“德国在西线开始进攻前,苏联领袖的心情很好。他梦想着:法西斯武装力量将受困于不可逾越的马奇诺防线,红军将会大举向西部进攻,抓住德军的薄弱环节,占领波兰、斯洛伐克、捷克,乘胜直捣敌人的心脏。与心怀感激的英法盟军在易北河的某个地方——如果幸运的话,就在莱茵河畔相见。半个欧洲将在苏联的控制之下。这样离苏联红军用刺刀创造出来的和平革命就为时不远了。”(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但是,即使德军结束了西线行动,主力开始东移后,斯大林也仍然在继续以极端保密的方式推进他的“大雷雨”计划,只不过将其实施的时间从原计划的1940年推迟到1941年。甚至于德军在西线的胜利有可能让斯大林看到了比1940年时更为广阔的前景,对此,索科洛夫写道:“在法国遭到失败和英军被从大陆赶出去之后,红军由于胜利,在他们面前一下子展现出极为诱人的前景。可以指望到达拉芒什海峡,也可能——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穿过比利牛斯山脉,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巴尔干半岛就像一颗熟透的果子,和伊斯坦布尔一起真的就会落到斯大林的手里。”(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也许在斯大林看来,法国的投降和英国武装力量被迫退出欧洲大陆使得苏联在未来可能向中欧和西欧大陆进行的战略进攻作战中一下子少了两个强劲的军事对手,现在苏军只剩下德军这一个对手了。如果斯大林真是这样考量的,那我们不仅要惊诧于他那鲸吞整个欧洲的野心,更要惊异于他对于臃肿而效率低下的苏军战斗力的极度自信。 (3)对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斯大林的态度其实和希特勒一样,都只不过把它视作掩护自己战争计划的工具,两个独裁者都已决定,一俟进攻的时机成熟,就毫不迟疑地撕毁条约。按照官方的传统说法,斯大林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目的如果不是为了完全阻止至少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拖延希特勒的入侵脚步,以争取防御的准备时间。索科洛夫的著作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一方面,斯大林根本就没想要进行战略防御,他的出发点是主动进攻;另一方面,他也不大相信面对在边境地区陈兵数百万且装备精良的苏联红军(他们在装备和人员的数量上都占据明显上风),希特勒胆敢抢先动手。 那么,斯大林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了进攻德国的想法呢?索科洛夫认为最早可以追溯到1939年底,他说:“当朱可夫还待在遥远的蒙古时,斯大林已经酝酿成熟了一个十分具体的进攻"朋友和盟友"希特勒的计划,这位朋友就在1939年12月还诚挚地祝贺苏联领导人的60寿辰,并祝斯大林个人"身体健康"和"友好的苏联人民未来一切顺利"。”(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这个时间很说明问题,它意味着斯大林是在希特勒之前就开始具体策划进攻对方的事情。也就是说,斯大林要比希特勒更早地计划了针对对方的侵略战争,希特勒的 “巴巴罗萨”计划是在1940下半年时才提出的。套用一个刑法的犯罪学理论,斯大林从事“犯罪准备”的时间要早于希特勒。索科洛夫特别提到了历史上曾经备受争议的著名的“卡庭屠杀波兰军官事件”(现在这个事件已经没有争议,经过史学界的充分考证,该事件确系苏联所为而非德国所为。),1940年4至5月间,在苏联入侵波兰时被俘、被关押在苏联监狱和战俘营中的约15000名波兰军官以及约一万人的波兰平民(其中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在斯摩棱斯克的卡庭和哈尔克夫森林公园地区被苏联内务部队集体处决。这件事也成了斯大林打算进攻德国的佐证之一。按索科洛夫的解释,斯大林之所以要杀害这些被俘的波兰人,是因为1940年2月左右,斯大林决定同德国开战,这就意味着:①斯大林必须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改变立场站到英法(还有美国)的阵营去;②由于改变了立场,在波兰问题上就必须也作出改变,必须承认波兰的主权独立(因为它也将成为苏联的盟国),并释放1939年在与德国瓜分波兰的战争中被苏军俘获的所有波兰人,组建波兰军队。但是,被苏军俘获的那两万多名波兰人基本上都在政治上对苏联充满敌意,如果以这些人为骨干组建新的波兰军队,则这支军队在政治上很难听命于苏联,而会听命于在伦敦的波兰流亡政府。这种前景对于要在战后完全控制波兰的斯大林来说是完全无法接受的,因此,必须在苏联对德开战前秘密处决这些“政治上靠不住”的波兰人。斯大林需要的是对苏联俯首帖耳的波兰新军队和新政府。 军事方面,苏联从 1940年6月开始大规模组建机械化部队,1941年初又开始组建空降兵旅,苏联空军的实力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同时,红军在人事上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被斯大林认为是红军将领中最擅长于进攻作战的朱可夫被从蒙古调往西线,担任当时苏联兵力最多、战斗装备最充实的最大军区——基辅特别军区的司令,斯大林叮嘱朱可夫把他在蒙古对日作战的成功经验运用到训练西线苏军的工作中去,而朱可夫在蒙古的作战经验就是进攻。1941年的1月间,苏军举行了两场战役和战略演习,拟定的演习背景虽然是苏联遭到德国进攻,但实际上重点演练的科目却是进攻战,就象索科洛夫所言的那样:红军准备进行的是进攻,而不是防御。之所以演习的背景是反击侵略,只是为了在名义上更符合“苏联人民爱好和平”的官方宣传基调。索科洛夫指出: “[1941年]1月的演习绝不是1941年6月灾难的预演。它们是苏联未来向欧洲入侵的预演。但是,宣传的刻板模式要求,红军总是为了反击"帝国主义的入侵"才发动进攻的。所以呢,就才有了关于"西方"、"西南方"和"南方"进攻苏联的附加情报。只是为了让参加演习的红军指挥员不产生任何怀疑,所谓苏联爱好和平的政策,全都只不过是扩张计划的幌子。……事实上,两次演习的过程中,都是只制订了苏军向邻国领土入侵的计划。”(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1941年1月,朱可夫又调任红军总参谋长。1941年3月,苏军通过了关于在西线战略展开的计划,选择西南方向为主攻方向。计划中,在给后来的西南方面军提出任务的那一部分上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标记:“进攻在6月12日开始。”索科洛夫认为这一标记很有说服力,它只能有一种理解:当时向德国的进攻原计划是要在1941年6月12日开始。众所周知,希特勒的“巴巴罗萨”计划是在6月22日才付诸实施的。但由于苏联的运输能力有限,无法保障在6月12日前集结所需要的足够部队,也无法保障燃料、弹药和其他补给品的供应,所以,苏军不得不将发动进攻的日期推迟到7月。另外,当战争迫近时,苏联军队中的反德政治宣传也开始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41年6月间(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向各部队下发了一份名为《关于近期政治宣传工作的任务》的指令,该指令明确指出: “战争直逼我国边境。每时每刻帝国主义都有可能向苏联发起进攻,我们应该做好准备,用自己的进攻军事行动去制止敌人的进攻……军事行动的经验告诉我们,防御战略在摩托化部队占优势的情况下收效甚微,并且终将以失败告终。所以,对付德国必须采取这种有强大的技术装备支援的进攻战略。……红军各兵种的整个训练过程要牢牢贯穿进攻精神这条主线。”(见《二战秘密档案》第三章) 这个指令清楚地显示出,在苏德战争爆发前,苏军确有先发制人地进攻德国的明确计划。如果斯大林根本没有打算撕毁互不侵犯条约率先攻击德国,而只是像很多人(在一段时间内也包括我)误以为的那样企图尽量拖延德军的进攻,不给希特勒发动战争的口实,那苏军既不会进行反德宣传(因为那样的举动无疑会引起德国的强烈猜疑,甚至会激怒德国人),更不会突出强调在对德作战时的进攻主线。苏联工业开足马力生产新式的飞机和坦克。到1941年6月22日前,苏联共生产出新型飞机2740余架。新型坦克1861辆。同时,苏军也在进行大规模的扩编和改组,从1939年的98个师扩充至战争爆发前的303个师,兵员总数从200万人急速增加到500万人。按照斯大林的估计。为红军这支庞大的军队实现全面换装,至少必须到1942年才能完成。届时,苏军将建立起庞大的机械化部队,坦克总数达到29899辆(包括15834辆T一34和KB坦克)。斯大林曾经说过: “如果战争在1942年爆发,红军将是无敌的。”斯大林的这一说法是正确的。正如人们所知道的,由于苏联战时工业的高效率,到1942年秋苏军已基本完成新武器的换装。从这时候起,德国军队就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开始节节败退直到最后覆灭。但是,苏德战争却出乎斯大林的预料,在希特勒尚未征服英国的1941年爆发了。德国军队抢在红军完成武器换装之前,以一场史无前例的突然袭击,成功地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纳粹德国二战时三大军事指挥天才的战略
曼施坦因、隆美尔和古德里安被后人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的三大名将。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 然而,他们的"彪炳战功"是建立在对外侵略的基础上的.他们效忠希特勒,四处侵略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都是为了所谓的"日尔曼民族"的至高荣誉.而他们不会想到,正是他们的征战才使希特勒建立了庞大,恐怖的黑色第三帝国,使无数生灵涂炭,使一个个国家,城市,村庄遭到践踏.他们也不会想到,他们的"慧"和"英勇"给他们的国家带来的只是瞬间的"辉煌",最终是毁灭.这也注定了这三位"军事天才"人生的悲剧. 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他们绝对是助纣为虐的法西斯帮凶,对别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战争罪行,是希特勒祸害天下的杀手。而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 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1944年6月6日,由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部队组成的盟军在法国诺曼底登陆,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加速了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图为美军士兵在诺曼底登陆时沿导绳前进,以避开德军布下的水雷。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1887年11月24日,炮兵军官爱德华·莱温斯基家添了第十个孩子,取名埃里希·莱温斯基。孩子出生后不久,就过继给他的姨父曼施坦因少将而改姓曼施坦因。这个小莱温斯基就是以后成长为德国陆军元帅的埃里希·曼施坦因。 德苏战争开始时,曼施坦因配属于勒布元帅指挥下的北方集团军群,预定从东普鲁士向列宁格勒方向发起攻击。从1941年6月22日开始,曼施坦因的装甲军一直打到伊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突破了苏军的包围圈,救出被围的第16集团军。 1942年2月1日,希特勒晋升曼施坦因为上将。此时,苏军在刻赤和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成功,严重威胁着德军后方。激战之后,苏军终被击退。第11集团军总共使用了1个装甲师、5个德国步兵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就歼灭了共有26个师的两个集团军,俘敌17 万,缴获敌炮约1200门、坦克250辆。曼施坦因在里希特霍芬空军上将的第8航空军的协同下,赢得了一次印象深刻的胜利。 1943年2月,由A集团军群和顿河集团军群各一部编成了一个新的南方集团军群归曼施坦因指挥。该集团军群要在由亚速海到哈尔科夫的700公里长的正面上实施攻势防御,任务相当艰巨。3月14日,经过艰苦奋战,德军战线恢复到9个月以前的位置。曼施坦因因此获得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1944年3月30日,曼施坦因和A集团军总司令克莱斯特元帅被召到上萨尔茨堡。希特勒在给他们佩上双剑栎树叶勋章的同时免去了他们的职务。 1945年,曼施坦因被英国人俘虏,四年后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 总评:英国人认为:曼施坦因出身贵族,受过良好的军事教育,早年是一个优秀的参谋军官,对战术,战役,战略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观念,由于参与制定了进攻法国等完善的作战方案,他在德国享有“伟大战略家”的声誉是说得过去的,但除此以外,他在战略和军事思想上的贡献并不引人注目。 在一战时期,曼施坦因只获得有限的作战经验,从本质上讲,他一直是一名步兵,所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一个军事技术大发展的时期,他能够提起的贡献只有“突击炮”。值得研究的是,从1942年12月到1944年3月,曼施坦因进行了15个月的艰苦作战,他指挥的南方集团军群从顿河草原退到加里西亚,仍能保持比较完整的战斗力,的确是一个奇迹,所以在德国所有的高级将领中,曼施坦因是最有成就的野战指挥官,但是这个“最有成就”不能理解为唯一,因为他与古德里安,霍斯,李莱斯相比,大概处于同一个档次。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认为:他善于集中使用装甲部队,强调速战速决,出奇制胜。 美国人认为:曼施坦因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优秀的野战部队司令。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隆美尔-埃尔温(1891-1944)曾经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德国十一月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他任警卫连连长。从1919年起,他历任连长、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等职。1940年2月任坦克第七师师长,参加了对法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对作战经过作了详细的日记,保存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为后人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依据。 隆美尔出生在德国南部海登姆市一个中学校长家庭。1910年中学毕业后从军,入但泽皇家军官候补学校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任连长,先后获得3枚十字勋章。一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战术教员、戈斯拉尔市猎骑兵营营长、波茨坦军事学校教员、维也纳新城军事学校校长等职,因著有《步兵进攻》一书面引起希特勒的重视。1938年调任希特勒大本营卫队长,曾陪同希待勒巡视捷克斯洛伐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隆美尔作为德国最高统帅部的指挥官之一,受到希特勒的器重。1940年2月,希特勒任命他为第7装甲师师长,并赠给《我的奋斗》一书。5~6月间,在德军闪击西欧的侵略战争中,隆美尔指挥装甲第7师冲在最前面,先克比利时,接着是阿拉斯、索姆,最后直捣法国西海岸,被法国人称之为“魔鬼之师”。 1941年2月,希特勒又任命隆美尔为“德国非洲军”军长,前往北非援救一败涂地的意大利军队。他到达北非的黎波里前线后,立即作了一次侦察飞行,得出了“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的结论。于是他便改变“固守防线”的命令,指挥他的装甲部队冒着沙漠风暴勇猛穿插,全速前进。英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德军直逼亚历山大和苏伊士。隆美尔因此名声大振,赢得了“沙漠之狐”的美名,并被晋升为元帅。后来,德军主力被牵制在苏德战场,希特勒不肯抽兵援助北非前线,致使隆美尔不得不停止进攻而在阿莱曼进行防守。 1942年11月,隆美尔以其仅有的5万军队和550辆坦克在阿莱曼地区抗击蒙哥马利的19.5万军队和 1029辆坦克,终因寡不敌众而惨遭失败。1943年3月,隆美尔奉召回德国大本营。同年7月,调任驻北意大利的陆军“B”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2 月至1944年7月,他率陆军“B”集团军群在法国组织防御,指挥诺曼底抗登陆战役。随后,德国发生了行刺希特勒未遂事件,隆美尔受到株连。1944年 10月14日,由于希特勒派人逼迫,他在一辆小轿车中服毒自尽,而对外宣布的消息,则是“隆美尔陆军元帅在途中中风去世”。 希特勒获悉隆美尔已死亡的消息给其夫人发来唁电,电报说:“你丈夫的死给你带来巨大的损失,请接受我最诚挚的吊唁。隆美尔元帅的英名将永远和北非英勇的战役联系在一起。” 总评:丘吉尔曾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个冷静狡猾的敌人,一位伟大的将军”。 在西方军界,称他为“战争动物”,称他指挥的装甲师为“魔鬼师”。 德国非洲军团的士兵把他们的首长称作“沙漠之狐”。
能了解一战和二战的书
1、《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强暴,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2、《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本书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同时,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是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诺德·托因比ArnoldToynbee。书内引用了大量政府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有根据。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5、《失去的胜利》《失去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中外战争纪实书籍,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曼斯坦因的介绍?
冯.曼斯泰因 von Manstein, Erich 1887-1973 晋升元帅时间:1942.6.30 免职时间:1944.3 最后职位: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 1887年11月24日,埃里希.冯.列温斯基出生于德国柏林,他的父亲是西普鲁士的一名贵族,炮兵将军,埃里希.冯.列温斯基是他第10个孩子。不久,埃里希.冯.列温斯基被过继到姨父家,改称为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于1906年开始其军事生涯,他先是担任近卫军步兵第3团见习军官,一年后,正式晋升为少尉。1913年,曼施坦因被选送到柏林军事学院学习。1914年,升为中尉。同年,曼施坦因又回到近卫步兵第3团,不久又担任近卫第2后备团的副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施坦因在西线和俄国前线参战。在前线的时候他负了伤,不久被送至集团军参谋部担任参谋,随后参加了德军对波兰北部的进攻。之后又回到西线担任过骑兵作战科长和步兵师作战科长。1915年的时候,曼施坦因被晋升为上尉。 1918年战争结束后,曼施坦因担任德国一个致力于重新组建军队的委员会中的参谋,1920年担任过连指挥官。 1927年,曼施坦因升为少校军衔。 1929年,他改为在德国国防部参谋本部第一厅工作。20年代初,曼施坦因和林茨的一位军人世家的女儿结婚,他的长子于1922年出生。20年代后期,曼施坦因访问了一些欧洲国家的装甲部队,从中得到了很多经验和信息。 1932年,曼施坦因升为中校,1933年升为上校,同时,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逐渐掌握了德国的政局,并开始扩军备战。 1935年,曼施坦因被转到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工作。 1936年10月,他又被晋升为少将,出任德国陆军参谋总部第一军需部长,不久又升任德国陆军总部首席副参谋总长,开始直接接触德国军界的高层决策机构。 1938年4月,曼施坦因担任李格尼兹的第18步兵师的主管。 1939年4月1日,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1939年,曼施坦因开始担任伦斯特将军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准备入侵波兰。 1939年9月,德国发动了对波兰的突然袭击。在曼施坦因的策划下,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很快德军包围了波兰首都华沙,曼施坦因又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9月28日,波军全线投降。而曼施坦因所在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死伤仅有3万余人。 波兰战役后,曼施坦因为德军制订了入侵法国的计划,这便是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德军第38军军长。曼施坦因的计划充分展示了闪电战的思想以及其个人独特的创造力。按照他的想法,德军将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将法军切断在北部。一开始,曼施坦因的计划没有被德军最高指挥部采纳,不过这个计划却引起了希特勒的注意,2月7日,这个计划被接受了。法国战役中德军装甲洪流滚滚席卷而下,联军全线崩溃,英军部队匆匆从敦克尔克撤回英国,很快法国便沦陷了。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将军,因其计划导致法国战役的胜利被授予骑士勋章。 1941年2月,曼施坦因出任德军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的军向苏联境内纵深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几乎冲进了列宁格勒。9月12/13日,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隶属于伦斯特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他的集团军成功的向南推进进入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冬季的时候,曼施坦因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同日,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战场元帅。7月后期,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11月,曼施坦因出任新组建的德军顿河集团军群(包括霍斯的第4装甲集团军,保罗斯的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其中整个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经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曼施坦因的任务就是去援救这些被困的部队。曼施坦因于12月12日发动进攻,到12月24日,德军离斯大林格勒仅有50公里。但是由于苏军强大的反击兵力以及周密的计划,曼施坦因的顿河集团军群被无情的阻挡住了,并被迫后撤200公里。 1943年2月,曼施坦因被任命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包括顿河集团军群和a集团军群),并在随后的哈尔科夫反击战役中重新占领哈尔科夫以及别尔哥罗德,这也是德军在二战中最为成功的一次反击战役。1943年3月14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树叶骑士勋章。曼施坦因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德军即将发动的夏季攻势计划了一个方案,不过并没有被接受。1943年7月至8月进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称为“堡垒行动”),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一开始的时候成功的切入苏军的纵深近40公里,最后第4装甲集团军再也无力向北推进了。其间,南线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坦克战,豪瑟的党卫军第2装甲军在普罗霍罗夫卡遭遇苏军罗特米斯托夫中将指挥的近卫第5坦克集团军,德军损失严重。库尔斯克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在苏军犀利的反击下节节后退。9月,曼施坦因的部队撤过了第聂伯河,不过追击的苏军也遭到重创。从1943年10月至1944年1月,曼施坦因暂时将战线稳定下来,1944年1月后期,苏军更加猛烈的进攻迫使德军向西撤退。1944年2月中旬,曼施坦因违抗希特勒的命令让第11和第42军(大约6个师56000多人)从“切尔卡瑟口袋”突围。最后,希特勒接受了既成事实下令德军部队撤出“切尔卡瑟口袋”。 1944年3月30日,在关于东线作战问题上和希特勒屡次争执的曼施坦因被解职。同日,曼施坦因被授予橡树叶宝剑骑士勋章。解职后,曼施坦因回家养病。尽管他没有参与刺杀希特勒的“7.20”事件,不过曼施坦因还是感觉到了威胁,1945年1月,他将家人疏散到各处。1945年5月,曼施坦因被英军逮捕,被送到战俘营关押,后来又被转到纽伦堡。1946年秋天,他被转到英国的德国高级军官关押所,并于1948年夏天回到德国。1949年8月战争罪犯审判期间,曼施坦因被判入狱18年,不过在1952年因为健康状况即被释放。1955年,他出版了自己的战争回忆录--《失去的胜利》以及1958年的《士兵的一生 1887-1939》。1956年,曼施坦因担任联邦德国一个组织的顾问,同战时德国的西方敌人一起对付苏联的威胁。1973年6月11日,曼施坦因死于西德巴伐利亚州,享年86岁
知道里面有哪位大侠有二战德国名将古德里安的著作《注意!装甲兵》和《闪击英雄》这两本电子书啊!跪求!
我有《闪击英雄》的TXT版本《注意!装甲兵》我有个网页链接http://bbs.tiexue.net/post2_3031323_1.html在线阅读的。我也是个二战迷我还有曼施坦因的《失去的胜利》你要的话把邮箱给我
二战德国的跟隆美尔一个级别的将军有几个人
隆美尔是纳粹的陆军元帅,2战德国一共有27个元帅,给你一点资料吧。陆军元帅 沃尔特·冯·布劳希奇(1881-1948)1881年10月4日出生于柏林,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1年12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陆军总司令。1900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19日被希特勒强迫辞职,在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为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1948年10月18日当他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被提作证人期间,因心脏病突发猝死于汉堡战俘营帝国元帅 赫尔曼·威廉·戈林(1893年~1946年)1893年1月12日,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州罗森海姆的马林巴德温泉别墅,官僚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帝国元帅(德国最高军衔)。1945年4月2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空军总司令。1912年从军。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1945年4月20日,在苏军兵临柏林之际,他出逃到巴伐利亚,因企图取代希特勒的地位未能成功而于23日被解除了一切职务。1946年10月15日夜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即将执行对纳粹战犯死刑判决的前两小时,戈林突然服毒自杀。次日凌晨,在被处死者的尸体从监狱运出后,关押戈林的蒙道尔夫集中营负责人安德鲁斯上校发布消息说:“戈林未受绞刑,他在昨晚10点45分服用氰化钾自杀。陆军元帅 京特·冯·克卢格 (1882-1944)1882年10月3日出生于波森,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8月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1901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1944年8月西线的状况日益恶化,他仍违心地执行希特勒不许撤退的命令,于7日发动了最后一次失败的反击。此时,克卢格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撤退部队,于是被希特勒撤职。 1944年8月19日因“七·二○”事件受嫌在返国途中的专机上服毒自尽于梅斯附近。陆军元帅 埃尔文·隆美尔(1891-1944)1891年11月15日出生于符腾堡邦的海登海姆,教师家庭。1942年6月23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7月被免职。最后职位:B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1910年从军。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3年2月,在突尼靳的加夫萨地区给了骄傲的美国第二军以重创。因与希特勒的北非战略格格不入,隆美尔被免职1943年7-11月复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七·二○”事件”后受希特勒怀疑被逼自杀。隆美尔服毒自尽时身穿开领的非洲军制服,佩戴着他珍爱的那枚灰蓝色釉质十字勋章。空军元帅 阿尔贝特·凯塞林(1885-1960)1885年出生于马尔克斯代夫,教员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 1904年从军。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1947年5月6日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枪决,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戎马终生》等。1960年7月16日严重心脏病,在自宅去世海军元帅 卡尔·冯·邓尼茨(189l-1980)1891年9月16日出生于柏林近郊,知识份子家庭。1943年1月30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德国总统。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1910年从军。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45车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1945年5月9日通告德国投降。在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判的时候,邓尼茨被指控的罪行是:指挥罪恶的海战和参与侵略战争的准备工作。审判过程中被告一方的辩护证明,邓尼茨并未采用犯罪手段指挥海战,因之在这一方面被宣判无罪, 1946年10月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战争罪、违反人道罪判处10年有期徒刑。1956年10月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1980年10月24日在汉堡附近的奥米勒因病去世。陆军元帅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1887-1973)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斯特拉斯堡,军人世家。1942年6月30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1906年从军,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因建议任命一位职业军人作国防部长兼陆军总司令,触怒了希特勒。1944年3月30日,他被召到萨尔茨堡,希特勒授予他双剑栎树叶勋章,同时解除了他集团军群司令的职务。1945年被英军逮捕,4年后在汉堡英国军事法庭受审,被判18徒刑,并被送到维尔监狱服刑。1953年5月被赦免而获得自由,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失去的胜利》,内容主要是回忆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军事实践。1973年11月11日86岁的曼施泰因在巴伐利亚去世。陆军元帅 威廉·凯特尔(1882-1946)1882年出生于甘德斯海姆附近的赫耳什得,农场主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统帅部总参谋长。1901年从军,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凯特尔毫不恐惧、毫不怯懦地走上绞刑台(至死不悟)。陆军元帅 沃尔特·莫德尔(1891-1945)1891年1月24日出生于叶里浩夫肯特欣镇,中产阶级家庭。1944年3月1日晋升为元帅。1945年4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B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1909年从军,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5年4月21日,鲁尔战役溃败,鲁尔工业区已落入美军手中,莫德尔带领三名军官及若干士兵在拉庭根附近突围后来到杜易斯堡附近的树林中,莫德尔要选择自杀,那三位军官尽力劝说,但莫德尔不听,他向三位军官握手告别说:“我从来不相信我会这样失望,因为我只效忠于德国……”随后自杀。陆军元帅 费多尔·冯·博克(1880-1945)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勃兰登堡省库斯特林,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5月被免职,最后职位: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897年从军,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博克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1945年5月5日驾驶敞棚汽车在石勒苏益格一条公路上和他的夫人与女儿一起被英国驱逐轰炸机扫射而死。陆军元帅 恩斯特·布施(1885-1945)1885年7月6日出生于莱茵-威斯特发伦工业区的埃森什泰莱,中产阶级家庭。1943年2月1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西北集团军总司令(西战场)。1904年从军,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1945年7月17日在英国奥得勺特战俘集中营死于心脏病。空军元帅 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1895-1945)1895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贵族家庭。1943年2月17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第二航空队司令。1913年从军,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在一次健康检查中,医生发现他已经得了晚期脑癌, 1944年10月28日里希特霍芬正式退入后备役,回家休养,其实也就是等死而已。他活到了战争结束,但是没有上法庭审判席。1945年7月12日,里希特霍芬在奥地利去世。空军元帅 罗伯特·里特·冯·格莱姆(1892-1945)1892年6月22日出生于拜律特,军人世家。1945年4月26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空军总司令。1912年从军。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1938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5年5月24日美军要求他去解散德国空军,他没有接受这一命令服毒自杀于美战俘营陆军元帅 沃尔特·冯·赖歇瑙(1884-1942)1884年出生于咯斯鲁,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1月被免职。最后职位: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903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赖歇瑙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他对于部队很严格,可他却很受部队的爱戴。主要原因是他对于他自己的要求更严格,凡是他要求所属官兵要牺牲和勇敢的地方,他都能以身作则,他所具有陆军指挥官的素质是无可争辩的。1942年1月17日赖歇瑙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他被埋葬于柏林荣誉军人公墓。陆军元帅 西格蒙德·利斯特(1880-1971)1880年5月14日出生于乌尔姆附近的乌悖吉尔堡,医生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8月31日被免职。最后职位:A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898年从军,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8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1945年被美军逮捕,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被判无期徒刑,1952年12月24日因病被释放出狱,释放后定居于联邦德国巴登珂欣,1971年去世。陆军元帅 费迪南德·舍尔纳(1892-1973)1892年6月12日出生于慕尼黑。1945年4月5日晋升为元帅。最后职位:中央集体军总司令(东战场)。青年时代曾在巴伐刹亚的皇家近卫步兵团服役一年,以后在慕尼黑的大学里攻读哲学和近代语言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4年徒刑(这个可能与其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想有关)。他对此毫不抱怨,并在宣判之后说:“我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完全责任。我已尽了自己最大努力为祖国效劳,以抗拒布尔什维克党徒们的攻击…。”舍尔纳元帅于1973年死去。海军元帅 埃里希·雷德尔(1876-1960)1876年4月24日出生于汉堡万兹贝克镇,教师家庭。1938年4月20日晋升为元帅。1943年1月被免职。最后职位:海军总司令。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支持"无限制潜艇战"。1943年1月6日由于希特勒指责与侮辱雷德尔愤而辞职并退役。战后他被苏军俘虏,并与夫人一起被送往莫斯科受审。1945年11月20日在纽伦堡审判庭上他态度坚定,当判他无期徒刑时,他也是态度死硬,他甚至要求盟军检察委员会枪毙他。1947年7月18日,雷德尔被关进士本道监狱。1955年9月26日因病获释。释放后他定居联邦德国,先在利普施塔特小住,以后既带着妻女居住于基尔,在那里81岁的老人于1957年出版了他的回忆录《我的生涯》,也等于是德国海军史。1960年11月5日在基尔去世陆军元帅 威廉·里特尔·冯·勒布(1876-1956)1876年9月5日出生于莱希河畔的兰芝堡,平民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1月1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895年从军,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48年10月28日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勒布以被告身份提出申辩,经审判后法庭宣判勒布除“曾传达希特勒的犯罪命令”外,其他控告都无罪,最后被3年徒刑。但他立刻就被释放了,因为他在审讯期间已经被拘禁了3年半。释放后居住于浩什望高,过着平静的生活,1956年6月29日在自宅中风去世。陆军元帅 格奥尔格·冯·屈希勒尔(1881-1968)1881年出生于盖麦斯汉姆附近的菲利浦堡,贵族家庭。1942年6月30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2月1日被免职。最后职位:北集团军总司令(东战场)。1900年从军,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经审判后被判20年徒刑。1951年被减刑为12年,1年后即被释放,此后屈希勒尔与夫人隐居在联邦德国加米斯,1968年去世。空军元帅 雨果·施佩勒( 1885-1953)1885年2月出生于路未斯堡,平民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第三航空队司令。1903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因西线空军的残败(实际上是戈林造成),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1945年被美国宪兵逮捕,并以被告身份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但施佩勒的辩护胜利了,当时一位英国空军将军在证人席上证明,施佩勒元帅对英国所指导的战斗是公平的之后,他就被宣告无罪。1949年6 月,施佩勒被提审于慕尼黑检举纳粹的高等法院,他又被审判无罪而列入“清白”的名册。施佩勒战后定居联邦德国,1953年4月2日去世陆军元帅 冯.伦德施泰特(1875-1953)1875年出生在阿舍斯莱本一个延续了850年之久的军人世家。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1892年从军,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战后伦德施泰特在他的休养地巴特特尔茨被美军俘获,并引渡给英国,关押在布里金德。当英国人1949年在汉堡审判伦德施泰特昔曰的参谋长曼施坦因元帅的时候,伦德施泰特请求准许同他的战友一起接受审判。英国人拒绝了这一请求,并于同年5月释放了他。从那以后,伦德施泰特在策勒附近的一所养老院安度余年。 1953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去世埋葬于汉诺威,终年78岁。陆军元帅 冯·维茨勒本(1881-1944)1881年12月4日出生于布勒斯劳,贵族家庭。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2年3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西线总司令。1901年从军,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为连长,因作战有功而获两枚铁十字勋章。维茨勒本是“七·二○”密谋刺杀希特勒事件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的反对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绝非德国面临崩溃时才开始的。1944年9月8日,维茨勒本元帅在普勒村湖监狱被处以绞刑。米尔希。1892年出生于威廉哈文。1940年7月19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空军部副部长兼空军总监。1914年从军,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米尔希并未直接参战,主要因为其出色的组织,后勤管理工作而受晋升。1941年起兼任空军总监,曾主持德国空军的军火生产,组织研制V-l和V-2火箭。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7年被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提前获释,定居联邦德国。1972年去世。陆军元帅 瓦尔勒·冯·布伦堡(1878-1946)1878出生于德国,军人世家。1936年4月20日晋升为元帅。1938年2月4日被免职,最后职位:战争部长及国防军最高统帅。1897年从军,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曾代表德国出席曰内瓦裁军谈判。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因布伦堡-弗立契事件而被希特勒和戈林暗算,布伦堡因不当婚姻被迫辞职,而婚礼的证婚人却是希特勒和戈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3月14日布伦堡元帅在受审期间猝死于美战俘营中陆军元帅 埃瓦尔德·冯·克莱斯勒(1881-1954)1881年8月8日出生于布朗费斯,贵族家庭。1943年2月1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被免职。最后职位:南乌克兰集团军总司令。1900年从军,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司令,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1946年作为战犯被引渡到南斯拉夫,被判15年徒刑,1948年又被引渡苏联,1954年9月秋死于苏联战俘营。陆军元帅 弗利德里克·保卢斯(1890-1957)1890年出生于威廉哈文,平民家庭。1943年1月27日晋升为元帅。1944年3月30日被免职。最后职位:第6野战集团军司令(东战场)。1909年从军,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1943年1月27日保卢斯接到希特勒晋升他为元帅的命令, 但他已同俄国人取得联系,同意投降。1944年8月8日保卢斯通过电台号召德国人民离开元首,起来拯救祖国。为此必须立即停止已经遭到失败的战争。1946年2月11日,他在纽伦堡上法庭作证。下面就是他的证词:“我……在斯大林格勒执行上级领导的命令,是蓄意犯罪。”战后保卢斯虽然作为战俘,苏方允许妻子长期陪伴他,生活长条件非常优越。1952年保卢斯回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后,住在德累斯顿,当过内政部的顾问。在他被俘整整14年后的那一天——1957年2月1日,他永远闭上了眼睛。陆军元帅 冯·魏克斯(1881-1954)1881年11月12日出生在德绍,平民家庭。1943年2月1日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19日被免职,最后职位:F集团军总司令(巴尔干)。1900年从军,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过一战、二战。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战果辉煌。可因为他笃信天主教,希特勒对他有很深的偏见。1945年元月,苏军攻入东普鲁士,在这十分危机的关头,希特勒仍不能摈除昔日偏见,不仅没有任用魏克斯,反而于3月25日再次免去他的职务。1945年5月2日,魏克斯被美军俘虏。1947年初,魏克斯在盟军法庭受审。判决结果是“免于起诉”。1948年11月30日,魏克斯因病获释。1954年9月27曰,魏克斯病逝于波恩附近的勒斯贝格。
二战德国完全有能力单线作战对抗苏联
打仗靠的是国力,看看这个吧!一、战前:在1941年前,整个世界对于俄国的印象就是这是一个大国,但还说不上是个世界强国。战前俄国的空军连中程轰炸能力都没有,仅仅能实行近程攻击,他的战机也谈不上优秀,当然除了一些特别的,最重要的是他的空军缺乏基础设施和好的训练,而且对于某些关键技术,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航空铝和雷达,那时候的苏联还没有掌握(1942春丘吉尔莫斯科之行后,英国向苏联提供了这些关键技术),到苏联考察后1936年的林德博格(首次飞越大西洋的英雄)向华府报告说:“俄国的空军不值一提,不仅是飞机质量低劣而且缺乏最基本的保障技术设施”。他的陆军庞大而迟缓,缺乏为之配套的铁路和补给站等基础施舍,最可怕的是苏联缺乏强力的钢铁厂,仅有几家如列宁格勒钢铁厂能够生产用于制造坦克的装甲钢,他的海军那个时候简直不止一提。当一九三九年,苏联不得不面对德国的时候,他的全部军队只有九十三个非满编师,对于要签订的英法俄三国条约,我相信斯大林从内心上是反感的,他不会忘记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为了对付德意志帝国而付出的牺牲,整整八百万人死亡,而最后却在凡尔赛和约上失去了波兰、芬兰和西乌克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英国能为法国战场第一阶段就提供200万军队,而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只能提供其中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而现在希特勒德国更加强大,谁能保证英法会在西线为他发动攻势以减轻他的压力(实际上甘莫林说过法国是不可能发动进攻的)。一个想改变现行欧洲秩序的凡尔赛和约的受害者为什么要为了维护这个秩序而与另外一个受害者厮杀呢?更何况,即使苏联付出巨大牺牲后,英法可以给苏联让出波兰吗,可以允许他占领波罗的海吗?答案是不会,但是希特勒会。对于斯大林这种冷血的策士来说与希特勒合作无论如何都是有利的,他可以获得波罗的海的大片港口,收复西乌克兰,甚至可以在德军失利的时候在希特勒背上捅一刀。就像里宾特洛普说的斯大林与英法的谈判只是为了逼迫德国付出更多的代价以换取苏联的中立罢了。当希特勒粉碎法国抵抗时,斯大林的军队在芬兰进行了一场笨拙的侵略。斯大林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呢?透过赫鲁晓夫的回忆录,我们可以窥其端倪:“他愤怒的将伏罗西洛夫(国防部长)的烤乳猪摔在地上,大吼,我从来没有见过他如此失控过。”“的确,我们的军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果我们连装备落后人数少的芬兰军队都对付不了,我们怎么应付武装到牙齿可怕的德国人,要知道,这个国家上次大战中一只手压得整个西方世界喘不过气来,另一只手却将东欧所有的国家打得跪地求饶。”为了应付潜在威胁,斯大林从一九三九年到一九四一年进行了军队的大扩张,军队从九十三个师扩编到五〇〇多个,但是,这里我想强调的是俄国绝对没有像英国一家小报所谣传的那样,准备发动一场对德的战争,因为这五百个师在战前,都是半编状态,虽然部署在西部,但他们很多都没有配备武装,如波罗的海方面军在德国进攻之后不得不去寻找武器库。如果俄国进攻,英美的态度会是怎样,美国还没有参战,他们一向像敌视希特勒一样敌视苏俄(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海军部长向华盛顿报告要求美军占领俄国太平洋诸海岸)斯大林这么精明的人绝对不会在这种不明朗的情况下发动一场消耗自己只会对英美有利的战争。二、希特勒的东方政策和双方力量对比以及斯大林的避战措施:希特勒这个人,由于战败对于他的性格特征以及军事政治战略能力往往被后世歪曲,战后盟军占领条例严禁为希特勒辩护的书出版,其中描写希特勒的才略的书刊也在禁止之列。当然世上只有大声贬低他的书才能存在。 贬低阿道夫军事才干最甚的莫过于曼斯坦因将军,当然曼帅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忠诚军人,但他和古德里安一样受到希特勒的大肆提拔,无上的知遇之恩,战前他们和隆美尔都是德军中默默无闻的普通军官,古德里安最搞笑的是曾被他的上级叱喝说他的装甲练兵计划只能用来拉面粉,而希特勒对他说:“你有什么要求我都可以满足你,你有什么本领我都可以让你施展。”曼斯坦因空有黄色计划却不被上级采纳,是希特勒对他赏识有加,将他一越提为大将,采纳了他的计划,让他成就大名。为什么这些军官们战后如此贬低他们曾忠诚过的人呢,我想可能由于战争中他们所受的委屈有关吧,或者不得不而。你在曼的《失去的胜利》随处可见一些不负责任的话,比如“尽管法国战役胜利了,但是我们的空军不如英国,我们的陆军比不上俄国”(实际上德国空军当时是英国空军的四倍,俄国的一倍半)其实,我们可以通过有些话看出希特勒的才能,“他是如此非凡的才智和理性,以至于没有一丝人性。”(曼《失去的胜利》)“对于新任的总理(阿道夫),原来不是个想象中粗暴的人,财政部长的评价是这是个思维极为敏锐、能很快抓住问题关键解决问题并能迅速实施的人。”(古德里安《前进,坦克》)“他(阿道夫)不知为什么记性出奇的好,部长们说上次汇报的数字他竟然记得丝毫不差,他总是说:‘对不起,部长先生,您上次说的好像不是这样的"紧接着他就把上次汇报的相关内容一字不差的说了出来。以至于部长们不敢有半点欺瞒。”(古《前进,坦克》)对于希特勒,古德里安将军的评价就是“比于前人(皮斯迈,佛雷德里希大帝)他也许更慧智,但他缺乏克制自己野心和利用这种智慧的能力。”要知道当发动法国战役的时候,德国的一些将军们竟然畏战到要刺杀希特勒然后与英国议和的地步,他们没有看到英国的虚弱和法国战争准备的仓促,但希特勒很明显就看出其中的关键:“英国连11个师都征集不齐就仓促应战,而我们能迅速出动179个师的大军,你们不感觉我们现在完全应该毫不犹豫地进攻吗!”对于苏联,他要求要将其变为德国的殖民地。其实这种政策怎么说,如果要从德国的角度来说这无疑是无奈的,也是正确的。“德国为什么会在苏联失败,就如同他为什么进攻俄国一样。虽然1941年前的德国控制了整个欧洲,支配了这个地球上最强大的工业(整个欧洲的工业),并拥有一支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军队,似乎无懈可击,但是他却缺乏维持这个强大力量有效运行的几乎一切资源,如同日尔曼神话里的屠龙勇士奇菲格勒一样,有一个致命的弱点,而这个弱点足以毁灭他的所有辉煌。”(李德哈特语最负盛名的军事历史学家)希特勒曾试图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建立自己海外傀儡国,获取这些资源,但很快就被英国人赶走了,因为英国拥有强大的海军,这就注定了德国不能像英国那样试图建立庞大的海上帝国。维持帝国的生存。仅仅将希特勒这个冷酷领袖的巴巴罗萨计划实施归结为一种无法摆脱的意识形态是不对的。他进攻苏联是因为苏联能够为他的国家千年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是因为他认为当时苏联的国力远不如他。下面我们看一下两国战前实力对比。人力上:苏联当时拥有3150万20岁~39岁的男性人口,但是俄罗斯人也只有1500万20岁~39岁的人。同状态德意志人有1550万人,而在1941年5月前,德国已经有了175万外国工人和127万战俘来作为劳动力。 而且德国在欧洲还有十六个盟国的军队。在工业上,德国煤和钢优势显著,德国直接统治区生产了4亿吨煤、3180万吨钢,而苏联只有1亿5千万吨煤、1790万吨钢。充足的煤使德国拥有700亿度电力(苏联480亿度),开动了126万台金属切割机床(苏联58.4万台),德国的机器制造工人超过苏联两倍。同时整个西欧也在为德国生产,那里有4876个兵工厂,仅法国每年就提供1300辆载重汽车和100万发炮弹。但是,德国缺乏稀有金属,尤其缺乏工业的血液——石油,1941年德国及其占领国开采石油190万吨,从煤中合成燃料410万吨,还获得了法国、比利时等一批国家的储备880万吨石油。截至1944年2月底德国在占领区收入的占领费为四百七十六亿六千三百一十万马克,这也是巨大的经济收入。我们看到当时德国的力量无疑是远超过苏联的,如果可以毁灭苏联这个潜在对手,并获得资源,解决困惑德意志民族千年的难题,对于希特勒来说,那为什么不呢?斯大林真是一个和希特勒一样敲诈和欺骗的高手,虽然没有对手那么富有才华、手段和魅力,但他却清楚地看到自己应该如何做,他绝不指望英美会在苏联处于困境时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也绝不会相信希特勒做的信誓旦旦的保证。在这种力量不如别人的情况下,维护自己的利益是极为困难又必须小心的。特别是英国在希腊被德国击败,希特勒征服巴尔干后,他更加小心了,他尽力向德国保持友好的姿态,却又快速加强自己的力量。下面是斯大林的一些措施,最大程度上安捂德国,虽然也许有些失颜面,但是相对于国家利益来讲,也是必要的。1941年4月13冯•德•舒伦堡大使向柏林拍发了一封耐人寻味的电报,叙述日本外务相松冈洋右在那天晚上从莫斯科动身的时候,斯大林不仅向日本人而且向德国人表示了“一种异常友好的态度”。在火车站上[舒伦堡的电报说]斯大林公开地寻找我,用手臂搂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必须继续交朋友,你现在必须千方百计维持我们的友谊!”不一会儿,斯大林转向德国代理武官克莱勃斯上校,在弄清楚他是一个德国人以后对他说:“我们将继续同你们做朋友一一患难与共!”而后者显然大吃一惊。德国驻莫斯科代办提伯尔斯克希曾经通知柏林说,克里姆林宫在进行了几个月的讨价还价以后已经“无条件地”接受了德国关于解决两国之间从伊戈尔卡河到波罗的海的边界的建议。苏联政府向被封锁的德国供应重要的原料,也仍然是殷勤的。1941年4月5日,负责同莫斯科进行贸易谈判的施努尔高兴地向他的纳粹主子报告说,俄国在1941年1月和2月份的交货,由于“政治关系冷淡”而放慢速度以后,“在3月份已经飞跃增加,特别是在谷物、石油、锰矿、非铁金属和贵重金属方面”。[他又说〕通过西伯利亚进行的过境运输正在像往常一样顺利地进行着。由于我们的要求,苏联政府甚至在满洲边界拨出一列运输橡胶的货车供我们支配。6个星期以后,在5月15日,施努尔报告说,有求必应的俄国人拨出了几列运货专车,以便4000吨迫切需要的生胶可以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往德国。俄国人正在按时依照合同所规定的数量运交原料,虽然这使他们负担很重??我的印象是,我们甚至可以向莫斯科提出超过1月10日条约的范围的经济要求,以使德国获得超过目前合同的范围的粮食和原料。施努尔说,德国没有按照计划如期向俄国送交机器。但是看来他并不介意,如果俄国人不介意的话。4月22日,苏联政府正式对于它所说的纳粹飞机从3月27日到4月18日侵犯边界80次提出抗议,并且详细叙述了每一次侵犯边界的情况。它说,有一次,4月15日在罗夫诺附近降落的一架德国侦察机中发现了一架照相机,几卷曝光胶卷和一幅撕破了的苏联西部地区地形图,“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了这架飞机的人员的目的是什么”。俄国人甚至在抗议时态度也是和解的。照会说,他们正向边防军发出“命令,不得射击在苏联领土上空飞行的德国飞机,只要这种飞行不是经常发生的”。斯大林在5月初进一步采取了和解的行动。为了讨好希特勒,他驱逐了比利时、挪威、希腊、甚至南斯拉夫驻莫斯科(南斯拉夫在被德国占领前与莫斯科签订了友好同盟条约)的外交代表,关闭了它们的公使馆。他承认了伊拉克的亲纳粹的拉希德•阿里政府(这个政府反对英国,是希特勒扶植的伊拉克伪政权)。他极其严格地约束苏联的报纸,以免惹怒德国。5月6日,斯大林取代莫洛托夫亲自担任人民委员会主席即总理的职务,莫洛托夫继续担任外交人民委员。这是大权独揽的总书记第一次接管政府职务。全世界的反应普遍认为,这意味着局势对苏联来说已经变得非常严重,特别是在它同纳粹德国的关系方面,因此只有斯大林担任名义上的和实际上的政府首脑才能应付这种局势。这个道理是很明显的,但是还有另一个道理不是那么明显,而德国驻莫斯科的大使马上向柏林指出了这个道理。他报告说,斯大林对于德苏关系的恶化感到不快,把主要责任归咎于莫洛托夫的笨拙的外交手腕。(舒伦堡)说我认为,可以有把握地假定,斯大林已为自己规定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外交目标。他希望以他个人的努力来达到这个目标。我坚信,在斯大林认为是严重的国际局势中,他为自己规定的目标是不使苏联与德国发生冲突。但是,这些措施背后斯大林是怎样想的呢,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中写到:“他比以前明显闭塞了,很少接见人,不错,德国的威胁就在眼前,和希特勒这样精明可怕的人做邻居的确累人。”“他很少跟我讲迫在眉睫的战争,只有一次他过问了一下关于基普钢铁厂的情况,要求我们提高钢铁冶炼质量,强调了我们在装甲钢上的低产量,他好像在逃避。”但是无论斯大林怎样想怎样做,希特勒的决心不会改变。最可笑的就是在1941年6月21日令人愉快的夏晚9点半,即在德国预定开始进攻以前的9小时,莫洛托夫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接见了德国大使,表现了他的“最后的昏庸”。莫洛托夫提到德国飞机进一步侵犯边界的行动,他说,他已经指示苏联驻柏林大使提请里宾特洛甫注意这些行动。在这以后,他转而谈到另一个问题,舒伦堡在当天晚上向外交部发出的急电中叙述了这个问题:莫洛托夫对他说有若干迹象表明,德国政府对苏联政府不满。甚至有谣言说,德苏之间即将发生战争?苏联政府能不能了解德国不满的原因?如果我能告诉他造成德苏关系目前的情况的原因,他将很感激。三、战争中双方统帅的得失相比于斯大林、丘吉尔和墨索里尼,希特勒其实在军事上犯的错误是很少的,他不会像墨索里尼一样进攻希腊,因为这个国家粮食都不能自给;也不会像丘吉尔那样仓促参与在巴尔干的战争;更不会像斯大林常常处于无根据的乐观或悲观中,也许有人会说他一个又一个错误,其实,在这个规模巨大的战争中,想不犯错误几乎是不可能的,况且身处其间的困惑是我们这些事后诸葛很难体会的,拿破仑说过最伟大的将军是犯错最少的将军,当今天的人们议论斯大林格勒由于希特勒严令坚守而使德国保卢斯军队的惨败时,谁能想到,在如此缺乏给养的情况下,放弃坚固防御工事疲惫以极的军队能够逃脱敌人的歼灭吗。就像冯 布勒所说,“希特勒是一个冷酷的战略家,如果杀一万人的好处多于害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做。”如果让我这个事后诸葛讲的话:希特勒最大的错误,就是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对斯拉夫人残酷压迫可能导致的可怕后果。在东线,希特勒其实可以拥有更多的盟友。乌克兰长久以来被俄罗斯所支配,沦为莫斯科的粮仓,而斯大林的农场合作制(一种粮食掠夺性制度,下次在关于斯大林的评述中将详细介绍)在整个苏联农民中引起了广泛的抵触情绪,而在乌克兰这种情绪简直可以用仇恨来形容,而且由于历史原因,乌克兰对于德意志是极为崇敬。当纳粹的军队进入乌克兰时,受到了当地农民的强烈欢迎。而在白俄罗斯、高加索和南俄对于布尔什维克的不满者到处都有,党内对于斯大林的专横反对者比比皆是。如果希特勒能够利用这些仇恨和矛盾,无疑将是大大有利于实现巴巴罗萨计划的。然而由于高估自己的实力、盲目的骄傲和不能舍弃的意识偏见,使德军不能很好的利用对手的弱点。希特勒下令允许他的党卫军残酷掠夺乌克兰人的财富,将乌克兰人推向了他的反对面,本来这些都能成为他的盟友;希特勒下令可以随意杀死布尔什维克的政委,使得政委统治下的苏军不得不拼死抵抗(曾经有苏联政委党员投降德军,但被无情地杀死)。这一切,都被斯大林利用了,使得希特勒在东线所遇到的抵抗极为坚决,尽管苏联的损失也非常惨重。第二严重的错误在于过于藐视对手从而未能充分使用自己的力量。在德国完成第一波进攻成功时,白俄罗斯已经被占领,西方面军的残部以及充分调动起来的民兵大约70多万人的乌合之众在莫斯科周围部署,此时进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团军群毫无疑问可以轻易撕碎苏联首都的防线,古德里安和博克在给希特勒的报告中说:“我们可以非常容易的占领这个国家的首都。”然而在乌克兰的西南方面军(当时苏联最大的方面军),其编制仍然很完整,超过100万的苏联最精锐的部队部署在这片苏联最富庶的土地上,威胁着德军的侧翼。由于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以罗马尼亚军队为主)很弱小,无法消灭这支部队,使得希特勒不得不调动中央集团军群的南翼和南方集团军群合围乌克兰,战役胜利了,歼敌100多万,并占领了乌克兰,使德军获得充足的粮食。然而,历来对这场战役批评很多,认为正是由于这场战役,使德军错过了攻入莫斯科的最佳时机。我想,在1941时,德国700多万军队只有330万(巴巴罗萨计划中的550万军队中只有330万德军)战斗在东线,超过400万其他的军队都被部署在意义不大的其他地方,如果,再向东线投放200万兵力,主力攻击方向就没有莫斯科和乌克兰之争了,两个地方可以同时解决。那时东线真的可以在1942年前结束。四、德军失败的根本所在但是,如果德国拥有足够的资源以开动他在欧洲庞大的工业体系,如果拥有足够的石油为他的车队提供动力,那么这些错误都是可以忽略的。当战争进行到1942年时候,德国的石油储备就接近枯竭了(这就是希特勒急于夺取巴库油田的原因),而他只有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两个小油田能够为他提供石油,为了节省资源,“他们竟然用马车和人力缓慢地来为他们消耗可怕的前线提供补给,难道这样都行吗,于是,我们游击队们的骑兵发挥了作用,他们像狼一样奔波于德国人的后方,用轻武器轻松追捕他们的补给队,射杀,猎获。”(赫鲁晓夫回忆录)这不能不说是德国的悲剧。工业上,德国生产部长阿尔伯特•施佩尔所说:“由于不列颠的封锁,我们的国家极度缺乏石油、钨、铬和橡胶等资源,严重限制了我们国家工业的生产。”1945年2月,德军最后的石油产地匈牙利被苏军封锁,而德国的石油储备库被盟军无情的摧毁,“停留在港口的船,机场的飞机,坦克由于没有石油无法开动,1944年我们全力生产出来的好几十万件武器就这样被摧毁,真是太可悲了。”(斯佩尔语)这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战中德国能够与世界联盟周旋那么久不是由于德国一战强于二战,而是二战军队对发动机石油等资源的依赖远远高于一战,所以德国由于封锁而缺乏这些资源所给他带来的危机远远超过损失几支军队的错误所带来的。而这就是德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你知道当德军推进到巴库时,装甲部队竟然因为缺乏石油而不得不抛锚放弃这些坦克吗;你知道莫斯科会战和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失败致命原因是由于补给,而补给问题的由来是由于被曼斯坦因元帅诅咒为“世界上最落后的运输队”带来的吗?苏德战争德国失败的根本教训就是:一定要保证自己的资源,这是一场战争所必须的,也许是最重要的一点,不论你的军队在声势、装备、人员和训练以及组织领导上多么好;不论你消灭了多少敌军;不论你自认为多么英明,如果你缺乏资源,那么所有的优势都可能因为这个而被中和。二战是世界上第一场对于资源如此重要的战争,如果德国领导人由于没有前例借鉴而忽视了这点最后失败还情有可原的话,那么我希望我们不要。有时候想想希特勒还真是有远见:现在的德国由于缺乏资源只是一个依附于强国身上的附庸,而俄国由于拥有巨大的资源即使人口再少,经济贫弱,却依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德国如果找不到足够供养他的资源,即使拥有整个欧洲,将来也只会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力量。”(希特勒语)在法国,希特勒是劝说和把自己打扮成一位宽宏大量的胜利者,一位主动让法国分享团结和繁荣的法西斯欧洲的果实的胜利者——法西斯欧洲,在这场运动中,他首先采取的措施之一,是要他的部队当解放者,不当征服者。“我不希望我的士兵在法国的行为像第一次大战后法国士兵在莱茵兰的行为一样!”他对霍夫曼说,谁要是抢劫,就当场枪毙。“我要与法国达成真正的谅解。”人们对于他军事战略上的贬低主要由于是曼斯坦因元帅的回忆录,其实,曼帅因为主张议和曾受到希特勒的罢免,对于希特勒的贬低很可能是出于怨恨,也有可能推卸责任,也可能是一名元帅只需看好他的战场就可以了,但是作为一名元首,希特勒的眼光要遍及整个欧洲局势,所以两人难免冲突。但是艾森豪威尔和朱可夫对于纳粹元首的战略眼光可从来没有贬低过,你在他们的回忆录中可以看到。二战的时候,德国面临了三个前所未有的强人(罗斯福(号称“蜘蛛”)、丘吉尔(“百年才一个的人物”)、斯大林(冷酷的“钢人”)领导的三大强国的围攻,这三个领导人,非常精明狡猾,绝对不是梅特捏、威廉三世和亚历山大二世可以比拟的,而他们的国家力量也远远强于拿破仑时代的普鲁士、奥地利和俄国。希特勒的战败很可能是一种命运的诅咒,没有丘吉尔的坚定和不惜一切的牺牲精神,英帝国很可能就在澳大利亚的劝说下与德国议和投降了;没有斯大林冷酷无情的钢铁手腕,俄国不可能成为一个工业大国,更不可能驱使万千生命不顾一切的拼死抵抗;没有罗斯福的深远见识,和主动引导,美国强大无比的孤立主义绝对会把美国引向中立。 而这三个国家任何一个出现了上述情况,那么都会导致这场战争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结局。有时想想事后诸葛真是有意思,他们总是把一种失败归结于总总原因,却不能深入当时环境看问题,对于苏德战争,二战前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政治家认为苏联能够打败德国,因为只要冲工业上看,德国的工业就远远超过苏联,他的机床数量是苏联的好几倍,制造机器人也是苏联的两倍多,当他征服西欧的时候,世界工业评价委员会就确认德国的制造能力(我说的是能力,不是生产多少,生产能力只有在有充足原料和安全生产环境下才能充分体现)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苏联的工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结构却不完善,"这种钢连犁铁都做不了",斯大林愤怒的叱喝他的钢铁企业负责人。(赫鲁晓夫回忆录),人们总是说苏联的某某武器先进,我从来不否认苏联的进步,但是,在这个只有二十年工业化的国家,他的武器并不全面,他的技术也有很多缺陷,这点你们可以参看我们国家当前的情况就可以明白了。
哪些二战将军或者元帅写过回忆录或自传
解放军出版社出了一套“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主要有朱可夫、科涅夫、什捷缅科、巴格拉米扬、华西列夫斯基、罗科索夫斯基、梅列茨科夫、叶廖缅科、崔可夫、布雷德利、巴顿、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邓尼茨,此外还有“隆美尔战时文件” 丘吉尔、戴高乐、艾森豪威尔都有回忆录。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中德国战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下面就由我告诉大家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吧!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一、尸骨堆出的胜利 俄罗斯国防部已于近日把苏军在二次大战中的绝大多数档案资料解密,斯大林时代公布的苏联在二次大战中的死亡人数是1000万人,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这个数字已经改为2700万人。现在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苏联当时的死亡人数可能高达4200万人。 许多苏军士兵死亡后,被苏方专门派人摘去军牌军徽。还有许多是没入军籍就死亡了的。连德国人也不理解苏联人的冲锋为什么会如此愚蠢,拿人群迎接子弹的冲锋,但是还是给德国人制造了麻烦。其实德意志士兵的战斗力和战斗勇气非常高,远在苏军之上,但实在是苏联政府把大量的平民半强迫地变成士兵送上战场,用人海和血肉挡住了德国强大的战争机器。1亿人口的苏联却拥有几千万士兵,这相当与现在我国有6亿军队一样,苏联的动员程度和倾力程度可见一斑。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二、战争成败的根源是工业 德国的人口和工业原本均不如苏联,但在进攻苏联之前,随着扩张,德国占据了欧洲大量的土地和工业区,也招纳了很多盟国,此时工业能力已经略在苏联之上,武器和军队的战斗力则占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德国参谋部低估了苏联的预备役体制(上千万预备役士兵和较为完善的机制)和共产主义集权国家所能煽惑起的民众的抵抗意志,所以在初期的巨大胜利后产生轻敌,希特勒和部分将军因此战略决策失误,分兵三路去打高加索油田和列宁格勒,造成力量分散,三路(尤其是进攻莫斯科的中路)都未能形成迅速突进,让苏联失去将一批批百姓变为士兵的大后方,并及时夺取苏联的武器工厂、矿山等战争资源。 日本拒绝立即夹击苏联后,远东地区的五十万精锐军队被调回西线,加上疯狂征召的几千万士兵用人海战术,终于挡住了分兵后的中路德军。由于苏联得到了美国和英国的巨量经济和武器援助,相当于武器制造工业能力翻了几番,加上苏联大部分工业东撤及时,武器制造能力已经远远强于第三帝国,兵力总数也远胜。虽然即使是战前在役的正规士兵也远不如德军精锐,新征的士兵更是远逊,但凭借十倍的伤亡,不仅能顶住德军的进攻,还折耗了德军大量的精锐士兵和战略储备。随着新兵在战火中淘汰练习,战斗力逐渐与德军拉近,武器也越换越好,后期虽然苏军仍然不及德军精锐,但二打一已经可操胜券。虽然战斗素质优秀很多的德军用较少的兵力和坦克也能击败苏军,但每当击毁三辆苏军坦克,自己也会折损一辆,而在德军得到100台坦克补充的同时,苏军却能得到英美援助的一千台,甚至更多坦克的补充。当苏军武器的优势达到一定程度后,德军拥有再高明的战斗能力和战斗意志,也已经无力回天,差距被越拉越大。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三、历史真相的 总结 与剖析 1、德军曾经有机会取胜,什么“正义必胜”的说法不过是胜利者对自己的美化罢了,世界遵循的是丛林法则,狼吃掉羊没有什么正义地, 爱好 和平的正义的羊也并非必胜。如果德军取胜,希特勒就将是与亚历山大、凯撒齐名的大帝国的开创者,德意志也将成为能与罗马帝国一争短长的强大帝国,就如主流舆论不会去谴责罗马帝国的扩张一样,大部分人也会对德国的扩张表示宽容,甚至是钦佩和赞叹。然而希特勒失败了,所以他成了第二个拿破仑。由于他屠杀犹太人,所以他的口碑还不如拿破仑。 2、德国优秀的统帅曼施坦因曾写过一本叫做《失去的胜利》的书,也认为如果当初如果德军不分兵,有很大机会彻底击垮苏联,失去后方的苏联将无法把大批平民变为士兵送上战场,流亡政府和国际援助的效果也将微不足道,届时德国将建立起牢固的统治。既然五十万人的满清都能稳稳统治有九千万人口的汉族人,那三千万人口的德国为何就不能成功统治一亿苏联人? 3、如果苏联垮了,世界上还有哪个国家能在陆地上阻挡几百万精锐德军的脚步?除了美国能靠海军自保外,全世界恐怕都会落入轴心国之手。而海军的关键是制空权,德国的空军本就非常强大,轴心国再拥有了全世界的资源,美国的沦陷也只是时间问题,整个世界的格局将会改写。也许到最后德日内哄,德国一统全球,早一步形成全球大融合,消除国界也未可知,如此倒是像秦统六国般,彻底消弭了战乱、国与国之间的无谓竞争,反倒有了积极意义了。 4、都说“历史是不能假设地”,其实这纯粹是一句屁话。只能说历史不能由事后假设而改变,但不表示我们不可以去假设历史,不表示假设历史就是蠢人愚行,毫无意义。以史为镜而明得失,说得本来就是一种对历史的假设:如果不那么干,那就不会像某昏君一样亡国。于是我们在假设历史,并将真正的历史与假设后的历史对比后,总结了有指导意义的 经验 教训,这便是假设历史的正面价值。于是,让我们大胆地去假设历史吧。 5、很多人把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作为苏德战争,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其实没有捕捉到历史的本质。早在1941年底,德军分兵三路,中路集群在莫斯科前无法继续形成势如破竹的优势,从而让苏联得到喘息时间后,德国的战败就已经成为注定的事实了。毕竟在英美两个工业大国的支援下,同盟国的工业能力远远胜过轴心国,而苏联的人口又能轻易产生足够的兵源。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其实是莫斯科保卫战前德军兵分三路的那一刻,是希特勒的战略决策错误造就了同盟国的胜利与辉煌。 6、我国的历史书在提到苏德战争时,不仅竭力鼓吹什么“正义必胜”之类的荒诞言论,更对美英等国对苏联庞大的武器和财政援助只字不提,将胜利一味归结于红军保家卫国的战斗热忱,这是不公正地。外因未必不如内因重要,现代战争打的不是勇气和人口,而是工业制造能力。美英的武器援助是苏联能顶住压力的重要因素,说重要性占据四五成也不为过。 7、苏联红军与德国军队合作灭亡波兰后,在卡廷进行大屠杀,处死了两万多名波兰战俘。在攻占柏林,德国投降前后,苏联红军共强奸了两百万德国妇女。二战后苏联统治的东德人口失踪近千万,很多人至今怀疑是苏联进行了报复性人口灭杀。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四、尾声 写这篇 文章 ,并不是要为轴心国翻案。只是看不惯很多不客观的历史学家和主流媒体所用的那种,用“正义”、“民心”这些飘渺东西去牵强解释历史的做法,把一切都泛政治化,好像主观意志可以超越客观现实占据主导地位一样。笔者希望能够尽量客观持正地去分析这场战争胜败的真正原因,让更多的人能了解那场战争的真相,能从偏颇的政治误导中挣脱出来,形成一种踏实秉正的历史观。诚然,这种说法对宣扬反战,倡导和平有一定负面的效果,可却同时又对一个社会形成务实、客观、诚信、实事求是的作风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笔者水平有限,见识难免有局限偏颇之处,若有错谬,还望方家看在笔者秉心公正,有勇气去用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的份上,加以宽宥,且能不吝指正。 二战德国失败的原因五、苏联人力优势体现的关键 这段是转引来地,思路侧重与笔者有所不同,却又有异曲同工之处。结合起来看,能对苏德战争的胜负本质有更深入的认知。 苏联在人力方面真正的优势,其实不是总量优势,而是效率优势。在总量方面,苏联确实对德国占到2:1以上的优势,但是加上仆从国的抵消和战损比的劣势,苏联在42年下半年的时候,实际在人力总量方面的优势,实际曾一度消失但实际不是这样算的,问题没那么简单当时苏联人力—被占领土人力乘以战损比,实际小于德国+仆从国人力。但这时苏联的另一个人力优势显现了出来——效率。由于苏联在人力动员效率上占优,使他可以比德国先一步达到人力利用的峰值。简单来看,这就好比两支等长的蜡烛,苏联这支烧的旺,一时之间会占得明亮,而德国那支旺起来比较的慢,一段时间内会显得暗淡,但却可以烧的更久。 但问题比这略微复杂一些:此时的苏联的一部分人力就像被锁进了箱子,但总量尚在。而一旦另一部分人力(尚存的大部分)一旦率先旺盛起来,就应该努力去解放被锁住的那部分人力,使旺盛期延长,甚至增长。反之,一旦旺盛的燃烧达不到解放被困人力的作用,那么苏联的人力就会盛极而衰,在绽放出一抹灿烂的辉煌之后,最终黯淡下去。 看来,在动员率上处于劣势的德国,只要能够阻止住苏联的这一抹辉煌,就可以将苏联的人力优势耗尽。可惜,德国原本曾有机会做到这一点,却没有这么去做。他在明知自身的动员速率低于对手的情况下,在自身尚未达到峰值之前,迫于西线形势的压力,草率的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这就为苏联发挥其效率优势提供了变利,这一战,是在德军尚未达到动员峰值的情况下发动的(德国的动员峰值是43年下-44年中,此时尚未完成后备军的编练,只是在东线达到了历史最高点而已);而苏军则凭借效率优势,达到了战争期间的峰值(这个峰值一直到战争结束前,才被占领了整个欧洲东部的苏军所超于,即使是44-45年初大获全胜的苏军,也无法在规模上和43年中的苏军相比)。 于是,一个尚处在动员途中的德军就被一个已达到动员峰值的苏军大败了,虽然苏军在会战中付出了远比德军更大的代价,但他随即就获得了解放领土上庞大人力的补充——苏联庞大的人力优势终于被松绑了。至43年末,这个数字达到430万,略等于同期苏军的损失总数,使其可以继续维持其强大(加上其中的可恢复损失,优势还将扩大)——现在,苏军这支蜡烛不仅可以明亮的燃烧,而且可以持续的燃烧了。 而反观德军,虽然他的人力尚未彻底利用,却已经丧失了彻底利用的机会了——他将来不及达到自己的动员峰值,更不可能和可持续获得补充的苏军相比较,只能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添油,来尽可能的维持军队实力。这时候,唯一可以支撑德国的,是他尚有数百万人力可供利用,尚有庞大的军工潜力可供开发——但是,这一切都来不及了。盟军的登陆彻底断送了德国细水长流式的人力模式,现在,德国这支蜡烛不仅没有对手明亮,而且也不可能比对手烧的长久了,因为他将被迫在另一头再点起一个火苗。这两团火苗将同时燃烧这支并不明亮的蜡烛,并将其彻底耗尽。 雪上加霜的是,在西边另点燃一头之后,原先东线一头的蜡烛开始被苏军一截一截的大块剪掉,一进步缩短了蜡烛的寿命,如此往复,不足一年——这支新点起一头的蜡烛,就被彻底熬干了。假如说,德国这支蜡烛曾有过一次比东线那个对手燃烧更久的机会的话,那只能是在42年-43年之间这段时间,可是,这两次机会最终被德国人自己给断送了,一次是在冬季的伏尔加河畔,另一次是在夏季的俄罗斯西部草原。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曼斯坦因的介绍?…别发网址!谢谢了
曼施坦因生平年表 1887年11月24日 埃里希·曼施坦因出生于德国柏林炮兵将军爱德华·李文斯基家庭,取名为埃里希·李文斯基。不久,过继给姨父曼施坦因步兵上将而改姓曼施坦因。 1890年2月20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在帝国议会选举中获胜,标志着俾斯麦统治时代的完结。 1898年3月28日 德国帝国议会多数通过第一个战舰法。 1900年 曼施坦因在斯特拉斯堡入学读书后,进入少年候补军官团学习。此时,帝 国主义阶段第一批周期性危机开始。德国参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1906年 曼施坦因毕业于格罗斯利希费尔德高级军官学校。分配到德国近卫军步兵 第3团任见习官,一年后升为少尉。 1908年6月14日 德国关于海军军舰法的第二个附则大大促进了大战舰的建造。 7月 土耳其的青年土耳其党起义。巴尔干危机爆发。 1913年 曼施坦因被选送军事学院学习。 6月29日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8月10日,各交战国签订了布加勒斯特和约,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结束。 1914年6月28日 奥匈帝国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发生塞尔维亚青年刺杀奥地利大 公弗兰茨·斐迪南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曼施坦因在第2 近卫预备团任中尉副官,后晋升为上尉,转战于比利时、东普鲁 士和波兰南部。 7月23日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提出最后通牒。 8月1日 德国向俄国宣战。 8月3日 德国向法国宣战。德国军队入侵比利时,进攻比利时列日要塞。 8月4日 德国社会民主党议员同意战争拨款。同日英国向德国宣战。 8月24日 德国军队入侵法国。 9月6-9日 德国军队发动对法军的马恩河战役遭失败,标志德军“施里芬计划” 的破产。 11月间 曼施坦因在前线因作战负重伤。 1915年5月 曼施坦因分别在加尔维兹将军和比罗将军的军团部中充任幕僚。 夏季 曼施坦因参加了德军于波兰北部对俄军的攻势。 9月 德、奥、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建立四国同盟。 秋季 曼施坦因随部队参加了在塞尔维亚境内的战斗。 1916年2月21日 德军第5集团军开始炮轰法国的凡尔登,拉开了凡尔登战役的序 幕。曼施坦因参加了凡尔登战役。随后,又参加了索姆河、艾斯 尼等会战。 8月26日 意大利对德国宣战。 8月29日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任命兴登堡为德军总参谋长、鲁登道夫为后勤总监。 12月30日 协约国拒绝了德国的和谈建议。 1917年2月1日 德国宣布无限制潜艇战。 4月6日 美国向德国宣战。 秋季 曼施坦因调往驻柯尔兰第4骑兵师任作战科科长。 1917年11月7日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 1918年3月21日 德军在西线发动了春季攻势。 5月 曼施坦因调往西线,任德军第213步兵师作战科科长,参加莱门斯攻势。 7月14日 协约国转入对同盟国的反攻。 11月3-10日 德国国内革命开始,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威廉二世逊位逃往荷兰。 11月11日 德国与协约国停战协定正式签字。德意志帝国在战争中失败。 1919年2月6日 德国国民议会在魏玛召开,宣布成立魏玛共和国。 6月28日 《凡尔赛和约》签字。 1923年8月12日 古诺政府垮台,施特莱斯曼继任德国总理。 11月8-9日 希特勒发动了慕尼黑啤酒馆法西斯暴动,失败后,逃往芬兰。 1925年2月27日 希特勒重建纳粹党。 4月26日 兴登堡当选为魏玛共和国第二位总统。 1926年9月10日 德国加入国际联盟。 1929年9月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在这场持续四年的危机中,德国经济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1930年3月30日 兴登堡任命天主教中央党右翼领袖海因里希·布吕宁为总理,组织了一个由中央党和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的联合政府。 6月4日 德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作出了《关于反法西斯斗争的决议》。 1931年-1932年间 曼施坦因两次访问苏联,与苏军高级将领会晤,并参观了在乌 克兰和高加索举行的军事演习。 1931年10月11日 在胡根堡,希特勒和沙赫特的组织下,德意志民族人民党、纳粹 党、钢盔团、泛德意志协会、容克地主组织农业联盟和俾斯麦 青年团的代表在哈尔茨堡集会,组成反对共和国的“哈尔茨堡 阵线”,企图建立法西斯政权。 1932年5月29日 兴登堡会见布吕宁,猝然要求他辞职。 6月1日 兴登堡任命冯·巴本为总理。 7月31日 德国国会选举揭晓。纳粹党成为国会中第一大党。 8月30日 中央党和纳粹党联合选举戈林为国会议长。 11月11日 经沙赫特策划,由沙赫特、巴本、凯普勒、希姆莱等人草拟了一份经20 名垄断资本家和大地主签名的请愿书,要求任命希特勒为总理。 12月2日 兴登堡决定由施莱歇尔组阁。 1933年1月30日 兴登堡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巴本任副总理兼任普鲁士邦 总理,组织内阁。 2月27日 柏林发生国会大厦纵火事件。 3月5日 在法西斯白色恐怖下德国进行了国会选举。 3月23日 国会通过了希特勒提出的《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即授权法。 1934年 曼施坦因升任柏林第三军区司令部参谋长。 8月1日 国会通过《国家元首法》。 8月2日 兴登堡去世。希特勒按照《国家元首法》由自己担任了国家元首,自诩为 “元首和总理”。国防部长和国防军向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 1935年7月 曼施坦因升任德国陆军参谋本部主管作战的第一厅厅长。 1936年10月 曼施坦因晋升少将并分别担任了陆军参谋本部第1军需部长和首席副 参谋总长。 1938年4月 曼施坦因被调离陆军参谋本部,改任第18师师长,并参加对苏台德地 区的占领。 3月12日 德军开进奥地利。 9月29日 英、法、德、意四国首脑签署“慕尼黑协定”。 1939年3月15日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夏季 希特勒为准备进攻波兰,成立了由第8、第10、第14军团所编成的南方集团 军。曼施坦因晋升为中将,并担任该集团军参谋长。 8月23日 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9月1日 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德军南方集团军参谋长的曼施 坦因参与策划指挥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 9月3日 英、法向德国宣战。 9月18日 曼施坦因组织指挥了布楚拉河会战。 9月28日 由曼施坦因参与指挥的德军南方集的军攻占华沙。 10月24日 曼施坦因奉调西线战场,组织指挥新成立的A集团军,担任集团军总部 参谋长。他草拟了西线战役作战计划,提出集中使用装甲部队,以A集 团军为主力,迅速通过马奇诺防线所在的阿登地区,直插西北方向的海 峡沿岸,切断在比利时和荷兰作战的法军主力,同增援的B集团军聚歼 法军。德国陆军总部以该计划太冒险为理由拒绝采纳。 1940年1月27日 曼施坦因被希特勒调往波美拉尼亚担任新组建的德军第38军军长。 4月9日 德军开始进攻丹麦、挪威。 5月10日 德军进攻卢森堡、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日,曼施坦因指挥的第38军 划归B集团军指挥。 5月16日 第38军改由A集团军指挥。 6月5日 曼施坦因因作战有功,晋升为步兵将军。 6月9日 曼施坦因率部到达塞纳河畔。 6月14日 法国首都巴黎被德军占领。 7月25日 曼施坦因获骑士十字勋章。 9月27日 德、意、日三国签订军事同盟条约。 1941年2月底 曼施坦因调任正在组建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第56装甲军军长。 6月22日 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曼施坦因率部深入苏联境内 的依尔门湖西南方的索尔齐,并救出被苏军包围的德军第16军团。 9月16日 曼施坦因接任南方集团军第11军团司令职务。 1942年2月1日 曼施坦因晋升上将。 7月1日 曼施坦因因指挥克里米亚战役作战有功,而受到希特勒的电报嘉奖并晋升 为元帅。 7月 曼施坦因应罗马尼亚国家元首安东尼斯库的邀请前往罗马尼亚访问,并在普 雷迪亚尔接受了罗马尼亚的最高荣誉勋章--“米哈伊尔勇士勋章”。 8月12日 曼施坦因回到克里米亚,担任在列宁格勒地区作战的德军总指挥。 11月20日 曼施坦因调任位于斯大林格勒两翼的“顿河”集团军总司令,参加斯大 林格勒战役。企图为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被苏军合围的第6集团军解围, 未遂。 1943年1月初 历时半年之久的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德军失败而宣告结束,战争的主 动权转到苏军手中。这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2月 曼施坦因调任指挥南方集团军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撤退时大肆实行 “焦土”政策。 3月14日 曼施坦因因指挥卡尔可夫会战作战有功,被授予栎树叶骑士十字勋章。 夏季 曼施坦因率部参加德军在东线战场的“卫城”作战。 7月 盟军在意大利半岛南端的西西里岛登陆。 11月28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在德黑兰会晤。 1944年3月30日 因前线指挥作战失利,曼施坦因被希特勒召回上萨尔茨堡,被授 予双剑株树叶勋章,同时免去了职务,编入预备军。 6月6日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1945年2月4日 苏、美、英三国首脑会议在雅尔塔12日举行。 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希特勒畏罪自杀。 5月7日 邓尼茨代表德国政府签署了德国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争至此结束。战后, 曼施坦因被英国军队俘虏。 1949年 曼施坦因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18年徒刑,监禁在韦尔监狱。 1953年 曼施坦因获赦释放出狱。 1955年 曼施坦因出版回忆录《失去的胜利》。 1973年6月11日 曼施坦因在慕尼黑去世。
“二战德国第一悍将”最后为何被解职?
一般的二战军事爱好者和研究德国军事的学者都会认为隆美尔、曼斯坦因和古德里安是纳粹德国最好的军事将领,曼施坦因更是被称为“闪电伯爵”,军事天才,战略家。古德里安看好他为陆军总司令的最佳人员,他本人也很想成为第三帝国东线的军事领导人。本文以战史、当事人的回忆录等史籍为依据,尽量冷静客观地谈事论人,还原这位“闪电伯爵”——“纳粹第一将”征战神话的真貌。一. 曼施坦因曾经辉煌的军事成就。在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中,曼施坦因所起的主要是一个参谋官的作用,他担任着入侵波兰的南方集团军群参谋长。战役中他提出过一些非常合理的建议,譬如曼施坦因所在的南方集团军群连续围歼波军主力,据说当时的司令官就是采纳了曼施坦因的建议。在德军合围华沙后,又是曼施坦因建议德军使用炮兵和空军轰炸以及断水、断粮等手段进攻华沙以逼迫波兰投降,避免了惨烈的城市巷战。9月28日,走投无路的波军终于全线投降了。波兰战役之后,曼施坦因制订了入侵法国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1940年2月1日,曼施坦因出任了德军第38军军长。按照“黄色方案”德军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穿越阿登森林,然后迅速占领马斯河的桥头堡,并向东进攻迂回马其诺防线,很快地将法 军切断在北部,“欧洲的头号军事强国”只一个月就溃败了。法兰西战役的迅速胜利无疑要部分归功于“曼施坦因计划”的出奇制胜。1941年2月,曼施坦因任新组建的第56装甲军军长,准备入侵苏联。1941年6月22日至26日,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施坦因指挥的装甲军向苏联境内纵深推进了320公里,攻占了多纳河上的桥梁后,几乎就冲进了列宁格勒,这为他赢得了“闪电伯爵”的称号。9月,曼施坦因出任南线(克里米亚)德军第11集团军司令,隶属于龙德施泰特元帅指挥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他指挥着第11集团军成功地向南推进攻陷了克里米亚,俘虏苏军士兵43万。到11月16日,完全占领了除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外整个克里米亚。冬季来临的时候,曼施坦因又顶住了苏军的反击并继续向南推进。1942年7月1日,曼施坦因的部队占领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他在回忆录中称在塞瓦斯托波尔抓获了十万苏联俘虏,据战后苏联方面的资料显示许多被俘的并不是真正的军人。功勋卓著的曼施坦因被晋升为德军陆军元帅。7月下旬,第11集团军被转到北线,加入到北方集团军群。1942年8月,曼施坦因负责指挥德军进攻列宁格勒。这一时期,曼施坦因建立的军功可以用“辉煌”二字来形容。军事学术上,曼施坦因第一个提出了建立独立突击炮兵种的设想。后来纳粹德国组建了一些独立的突击炮单位,这种装甲机动炮群肯定能有效支援以寡敌众的德国步兵,只是技术上存在缺陷,数量太少等因素的影响,突击炮群起不到决定战局的作用。凭心而论,曼施坦因的“曼施坦因计划”是兵家的典范,在列宁格勒、克里米亚、哈尔科夫他也确实干得不错!还写了一本好的军史书籍——《失去的胜利》。
能了解一战和二战的书
1、《静静的顿河》(俄文:Тихий Дон)是前苏联作家米哈依尔·亚历山大维奇·肖洛霍夫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构思于1926年,四部分别于1928年、1929年、1933年和1940年出版,前后历时14年。 《静静的顿河》展示了1912到1922年间,俄国社会的独特群体——顿河地区哥萨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以及国内战争中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葛利高里,是生长在顿河岸边的哥萨克,他动摇于妻子娜塔莉亚与情人阿克西妮亚之间,徘徊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 他既是英雄,又是受难者,他有着哥萨克的一切美好品质——勇敢、正直、不畏 *** ,而同时,葛利高里身上又带有哥萨克的种种偏见和局限,在历史急变的关头,他徘徊于生活的十字路口。 作者用悲剧手段,塑造了一个个性鲜明的男子汉形象,从葛利高里身上,读者能感觉出作者对人的尊重。 《静静的顿河》展现的是哥萨克人如何通过战争、痛苦和流血,走向社会主义。 《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描写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时代的人民生活史诗。 在不到五年内,葛利高里一会儿投入红军,一会儿倒向白军,双手沾满了两方面的鲜血,他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特定的群体无法切割。 肖洛霍夫因《静静的顿河》作品获得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2、《美国人眼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本书是《战争中的美国》丛书中的一册,《战争中的美国》丛书图文并茂地向读者展示了几场直接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大规模战争。 本丛书中的每部著作都以对战争进程起关键性作用的关键事件的讨论开始,而后详细介绍战争的重要目标和战略,包括在武器装备和战术战法方面的发明创新。 同时,本丛书既展示了参战主要将领的生活细节,又详细描述了参战基层士兵和平民百姓的生活情况。 3、《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 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布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各殖民大国及其利益集团,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最后由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次战争,利用了人类文明从物理到化学全面的科技成果,使人深刻体会到文明的负力量。 四年零三个月的战争,卷入人口15亿以上,军民死伤3000多万,许多欧洲的君主帝王消失了,摧毁了四个历史上盛极一时的伟大帝国,从而彻底改变了当时的全球政治与社会秩序的力量对比。 为了让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能够对一个世纪前的世界有较为直观的印象。 我们特委托广州集成图像公司依据图书内容,选配了近200幅插图,让丘吉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优美文字与精采的历史瞬间交相辉映。 4、《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大全》是1995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阿诺德·托因比ArnoldToynbee。 书内引用了大量 *** 文件、会议记录、档案材料以及当年国际政坛上的国家首脑、重要人物的私人笔记、个人回忆录等第一手资料,立论皆有根据。 丛书不仅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过程中两大军事营垒的军事态势、实力消长、战争进展的情况,还详细叙述了战争期间、战前和战后一段时间内各主要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涉及当时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 军事、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情况。 全书堪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百科全书,是各军政机关、大专院校、学术机构和有关研究人员了解、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必备参考书。 5、《失去的胜利》 《失去的胜利》是湖南人民出版社于2013出版的中外战争纪实书籍,作者是弗里茨·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以个人亲身经历为主线,介绍了德国进行战争的经过,尤其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亲自指挥的几次重大作战行动,阐述了他对二战中各个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看法。
号称“战略天才”的德军元帅曼斯坦因,在二战后结局如何?
曼斯坦因是纳粹德国在二战时期的“三大名将”之一。作为一名杰出的战略大师,曼斯坦因指挥了多场关键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不少人甚至认为他超越了古德里安和隆美尔,理应位居三大名将之首。尽管曼斯坦因为纳粹德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在二战后期,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让人唏嘘不已。那么,这位“战略大师”究竟有着怎样的一生呢?1887年,曼斯坦因出生在东普鲁士的柏林。曼斯坦因的家族是国内的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一位炮兵上将,他的爷爷也曾是参与了普法战争的普鲁士将军。而他的伯父更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总统兼陆军元帅兴登堡。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注定了曼斯坦因的人生绝对不会平凡。曼斯坦因中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少年候补军官团。19岁时便以见习军官的身份进入了一个步兵团中。1913年,曼斯坦因进入了军事学院学习深造。但随后进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却打破了他潜心学习的生活。一战爆发后,曼斯坦因先后参加了比利时、波兰等地的战争。在战争中,他担任了中尉副官,后来又晋升为师作战科长。一战结束后,曼斯坦因成为了重建后的德国国防军中的一员。在此后的十多年间,德国被《凡尔赛条约》所约束,其国防兵力始终被限定为10万人。曼斯坦因也因为人数限制,晋升得较为平稳缓慢。等到1933年纳粹党上台并开始扩充军队时,曼斯坦因也仅仅是上校军衔。此后几年中,曼斯坦因开始渐渐进入了德国陆军总参谋部。到了1939年4月,他已经被晋升为中将军衔。1939年8 月,曼斯坦因成为了南部集团军参谋长。尽管参与并筹划了入侵波兰的“白色计划”,但曼斯坦因却只能在幕后出谋划策,一直默默无闻。一直到对法国的作战中,曼斯坦因才真正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德国众多将领均主张正面强攻比利时和荷兰,但曼斯坦因却建议将装甲集中到南方的B集团军群之中,穿越阿登山区,从后方截断英法主力。一开始,他的计划并没有得到重视。但后来,德国进攻比利时的计划意外被盟军截获。曼斯坦因多次努力提交计划,最终才得到了希特勒的接见。希特勒最终采用了曼斯坦因的方案,而英法联军也一路败退,最终只能在敦刻尔克进行撤退。实际上,英法联军与德军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样悬殊。从装甲和人数上来看,英法军队甚至还要多于德军。但正是由于曼斯坦因正确的战略思想,德军最终将一场苦战打成了闪电战。在侵略法国的战争中,曼斯坦因实在是功不可没。苏德战争爆发后,曼斯坦因终于如愿以偿,亲自指挥第56装甲军进入了战场。他充分发挥了德军的机动能力,在短短4天之内深入了苏联国境200多公里,苏军被打得溃不成军。1942年,为了消除苏联对罗马尼亚油田的威胁,曼斯坦因被调任为第11集团军司令。在克里木战役中,在苏军海军空军占尽优势的情况下,曼斯坦因指挥德国军队击败了三倍以上的苏军,他也因此登上了元帅的宝座。不过,正当曼斯坦因准备穿越刻赤海峡,向高加索地区进发之时。希特勒却要求他拿下列宁格勒。曼斯坦因对这个计划十分反感,但他最终也无法违背希特勒的命令。在列宁格勒,曼斯坦因又一次被希特勒的命令左右。由于他的战略遭到了希特勒否决,列宁格勒久攻不下,曼斯坦因开始有些对总指挥部失望。后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苏军包围,曼斯坦因不得不赶去救援。就在曼斯坦因为第6集团军的突围创造出条件时,保卢斯却以未收到元首命令,并且燃料不足为理由,拒绝突围。最终,保卢斯向苏军投降,德军遭到了重大的打击。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后,苏联军队势不可挡,他们开始向德军发起了反击。就在局面越来越被动之时,曼斯坦因指挥德军打出了哈尔科夫战役,成功遏制住了苏军的势头,稳定了军心。但此时的德军,已经开始逐渐落入下风,曼斯坦因最终也没能够力挽狂澜。战败回到德国后,曼斯坦因对希特勒的战略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他认为,希特勒等高层应当放弃对军队指挥权,并交到专业人士手中。但希特勒却担心此举会削弱自己的权力,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由于曼斯坦因频频提出质疑,希特勒在1944年3月解除了曼斯坦因的指挥权。在这之后,曼斯坦因再没有指挥军队作战。1945年8月,曼斯坦因向英国将领蒙哥马利投降。战后,曼斯坦因遭到审判,由于他自始自终都是履行着自己军人的职责,并没有参与希特勒的种族屠杀计划中,因此最终他被判处了18年监禁。1952年,曼斯坦因因为健康原因被提前释放。后来他成为了联邦德国国防部的军事顾问,并出版了《失去的胜利》等回忆录。1973年,纯粹的军人曼斯坦因离开了人世。(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苏德战争》)
关于二战德国元帅 曼施坦因 回忆录
曼施泰因回忆录《失去的胜利》最早的中文译本是台湾方面出版的,钮先钟翻译,很难见到了80年代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曾内部发行《失去的胜利》,战士出版社出版,实际上就是以钮先钟版本为基础的,一些术语、语言习惯等大陆读者不甚习惯,但有一定收藏价值现在比较常见的是解放军出版社将名字改为《曼施泰因元帅战争回忆录》(属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外国著名将帅战争回忆录丛书)2006年出版的,戴耀先翻译
有关德国二战前后版图变迁的信息,分析其成因
二战的正式爆发以德国闪击波兰为标志,在此时,德国为德意志第三帝国(战争全面爆发前)德国建立了法西斯政权,先后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做好了向东发动进攻的准备失去的胜利——德意志第三帝国(二战最大版图)二战进行到中期,整个欧洲大陆基本沦陷,只有英国还在坚守,德军推进到苏联西部地区,斯大林格勒战役在即二战结束——被占领的德国战争结束,德国战败,按照相关协定,德国被英美法苏分区占领,进行民主化改造,之后德国分裂成由苏联支持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由美国支持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被推倒的柏林墙——两德统一 现代德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东德并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二战后哪些国家爆发内战?麻烦告诉我
内战带来的结局,或分裂或统一,以下的战争都是二战后爆发的各种类型的内战,可能会有国外参与,但终归揭底还是内战。中国在二战结束后一年就开始内战,结局是基本统一(除台湾)印度在从英国独立以后,由于是一个英属印度被划分成两个国家(印度和巴基斯坦),他们之间的战争也算是一个内战,印巴战争打了三次,结局是分裂并且仇恨。朝鲜战争,也有些类似,也是一个国家分裂成两个国家。越南战争,是越南的一个国家分裂成两大阵营的国家后,所进行的统一战争,结局是最终统一。苏丹内战,从五十年代一直到现在,至今未消停,由于民族和宗教之间的冲突导致的,结局是2011年南苏丹独立,国家分裂。波黑战争,是南斯拉夫分裂后引起的,也是因为民族的冲突,波黑三族互不相让,最终没有分裂。南北也门之战,同一国家的两大阵营建立的两个国家,和平统一后又分裂,最终北也门吞掉了南也门,目前统一中,不过局势还是有些动荡。阿富汗内战,苏联解体以后开始的混战,类似于民国初年期间的军阀混战,最终统一。斯里兰卡内战,泰米尔猛虎组织和政府之间的内战,持续了三十年,直到09年才结束,统一。利比亚战争,去年打响的,虽然有北约参与,但也是反对派和卡扎菲之间的内战,反对派也是武装组织,目前取代了卡扎菲,并且统一。叙利亚,现在政府军和反对派正在打,还不知道最终结果,不过分裂可能性不大
二战时期,同盟国牺牲在战场上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官是谁?
很多人说是中国战区的张自忠将军其实二战时期,同盟国牺牲在战场上的最高级别的指挥官应该是苏德战场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员基尔波诺斯上将、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员瓦图京大将、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员切尔尼亚霍夫斯基大将、沃罗涅日方面军副司令员阿帕纳先科大将从级别上讲,张自忠将军是集团军总司令,在他上面还有战区,而苏联的方面军和中国的战区是同级的。这样在职务上张自忠将军和苏联的方面军司令员也差了两级。从军衔上讲,张自忠将军在阵亡时只是中将,他的二级上将军衔是追授的,而那几位方面军司令员除了基尔波诺斯外,包括阿帕纳先科在内都已经是大将,即使我们把张自忠将军的军衔按照二级陆军上将计算,还是有距离。国民党军队的上将军衔十分复杂,有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三个档次,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和苏联军衔对比,特级上将可以看作是苏联元帅是一个档次,一级上将可对应苏联的大将,二级上将则只能和苏联的上将对应。因此,战死沙场的同盟国最高级别将领(或军衔、职务最高将领),确实是那几位苏联的方面军司令员、副司令员。
战士二战英雄第四个战役的补丁在那里下载?
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德国计划调遣南方集团军群全速进攻,迅速穿越俄罗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场夏季攻势被命名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以及第一、第四装甲集团军。在1941年,南部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地区,并被调往计划发动进攻的地区。 然而,在战略计划中,希特勒进行了介入,并命令该集团军分成两个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A军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罗u2022路德维希u2022埃瓦尔德u2022冯u2022克莱斯特指挥,并按原计划向南推进至呒铀鳌D喜考啪麭军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和赫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其目标是东渡伏尔加河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视占领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几个原因:这是伏尔加沿岸的主要工业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将保障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左翼;另外,该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敌斯大林,如能攻占这个城市,将对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当然,斯大林也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视。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第41号指令。企图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战役初期 蓝色行动原定于1942年5月开始。但是参与该行动的部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包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直到当年6月,这座城市仍未被占领,因此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数次推迟蓝色行动。与此同时,苏联铁木辛哥元帅领导 南方面军主力发动了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却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942年6月28日,作为蓝色行动的序幕,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发起了攻击。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的进攻起初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几乎未进行有效的抵抗,便向东迅速撤退。虽然苏联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另一部分德军从侧翼进攻,导致了防线的崩溃。德军将苏军两次包围,并歼灭大部份苏军。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尔科夫的东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后米里洛夫的罗斯托夫-奥比拉斯地区。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 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希特勒便直接参与指挥,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A军群。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四装甲军团与第六集团军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未能一举突入斯大林格勒。由于第四装甲军团没有达到配合A军群合围苏军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变了主意,命令第四装甲军团重新加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苏联指挥层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7月,苏联制定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计划。斯大林格勒的东面是宽阔的伏尔加河,在河对面布置了刚刚组建的第62集团军,其指挥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到7月底,德国军队已经将自己的阵地推进到顿河对岸。德国人利用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盟友的军队来巩固防线。第六集团军已经距离斯大林格勒仅数十公里,而位于其南面的第四装甲军团也开始北上协助对这座城市的攻击。在南面,A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地区。也无法再对北面的B军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 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实施反突击,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防御,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减轻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惨重。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u2022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 瓦尔特u2022冯u2022塞德利茨u2022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u2022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
二战东欧战场经典战役
当然是二战转折点: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会战经过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防御阶段(1942.7.17~11.18) 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近郊恶战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市区争夺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斯大林格勒巷战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苏军反攻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德国新任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二战苏联反法西斯的故事
二次大战,一个小女孩和母亲被关在纳粹集中营里。 一天,妈妈被纳粹士兵带走,再也没回来。 女孩问妈妈哪里去了?大人们忍住悲伤说:妈妈会回来的。小女孩相信的唱起妈妈教的儿歌。还不时的爬上小窗向外张望,耐心的等妈妈回来。 有一天纳粹士兵将小女孩和数万名犹太人逼上刑场,他们将一起被活埋。 当士兵要将女孩推进深坑时,她睁大漂亮的眼睛对纳粹士兵说:「叔叔,请你把我埋得浅一点好吗?要不,妈妈来找我的时候,就找不到我了。」纳粹士兵申出的手顿时僵在了那里. 卓亚和舒拉的故事 卓亚和舒拉是姐弟俩,卓亚比舒拉大不到两岁,他们同在一个班级读书,生活中他们总是互相照顾,互相体贴。用舒拉的话说“我们就像一个人”。虽然他们有所不同:卓亚,诚实正直,严肃直爽,她对自己要求严格,对朋友的错误也总是不留情面,因而尽管大多数人都崇敬她,可还是有人对她不理解;而舒拉永远都是热心的,所有的人都说他好;学习上他们都是全优生,但爱好又不尽相同:卓亚喜欢读《牛虻》、马雅柯夫斯基的诗。而舒拉却喜欢画水彩画,并对数学情有独衷…… 法西斯德国的入侵,打破了他们幸福安宁的生活。卓亚参加了敌后游击队,割电线,烧马厩,英勇顽强。但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不幸被捕,受尽敌人的严刑拷打,非人折磨,始终不屈服,直到被绞死之前,卓亚仍面不改色,当众演讲,号召人们为反法西斯而战。 卓亚牺牲之后,舒拉要为姐姐复仇,要为祖国的自由和独立而战。他成为近卫军少尉,坦克手,在坦克战中冲锋陷阵,立下了卓越的功绩。在一场争夺战中,舒拉冲锋在前,击毙敌人40余人,并轧毁反坦克炮4门,战功赫赫,而爆炸的炮弹却永远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 卓亚和舒拉,为了信仰,为了祖国,为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壮烈牺牲;一位伟大的母亲,把自己仅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一双儿女都献给了祖国。 这个故事你们老师一定知道。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 ,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 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 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 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 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 。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 其任 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 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 、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 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 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 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 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 第6集团军是当 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 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 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 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其编成内有 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 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 、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 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 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 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 斯大林任命年轻 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 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 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 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 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 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 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 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 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 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 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 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 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 钳形攻势”。 22日, 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 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 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 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 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 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 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 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 拿起了武器, 表现得非常英勇。 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 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 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 29日,进至加夫里 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 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 。 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 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 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 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 。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 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 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 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 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 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 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 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 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 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 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 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 ,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 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 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 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 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 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 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 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 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 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 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 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 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 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 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 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 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 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 但德军战 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 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 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 ,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 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 已经把元首说服了, 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 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 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 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 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 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 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 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 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 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 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 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 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 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 该方面 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 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 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 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 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 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 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 第6 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 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 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 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 两天后 ,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 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 德国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 东线的脊梁骨”。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 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 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 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 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 第6 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 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 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 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 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 两天后 ,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 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 德国陆军总叁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 东线的脊梁骨”。
请问:二战日本7名甲级战犯,各在中国犯什么罪?和指导过那些较大的战役!
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又称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转折点,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血腥和规模最大的战役之一。参战主要军队为苏联和纳粹德国。这场战役以参战双方伤亡惨重及对平民牺牲的漠视而成为人类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 一般认为,该次战役包括下述几部分:德军对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现称“伏尔加格勒”)的大规模轰炸行动;德军攻入市区;市区的巷战;苏联红军合围;最终全歼德军及轴心国盟军。战争中总伤亡人数估计超过200万人。由于苏联政府害怕过高的伤亡统计会影响民众,因此在当时拒绝提供详细的伤亡数据。轴心国一方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其在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的兵力,并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终溃败。对苏联一方而言,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收复沦陷领土的开始,并最终迎来了1945年5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胜利。 战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及其轴心国盟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悍然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闪电般地占领了苏联西部大片领土。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连串打击的苏军在当年12月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中取得了首次胜利。过度消耗的德军由于缺乏应付冬季的战争装备和稳定的供应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严重打击,并在部分地区遭到反攻。 在1942年春天,德国的前沿阵地已经基本稳固。然而,由于中央集团军群受到了很大削弱,德军放弃了再次进攻莫斯科的计划。部分德军统帅希望攻击苏联意想不到的战略方向以求获得快速的成效。而部分人尤其是希特勒,认为攻击莫斯科这个目标过于明显。因此,德国开始筹划在北部或南部战线发动新一轮攻势。此外,由于美国在遭到珍珠港偷袭之后对日本宣战,德国认识到时间颇为紧迫。希特勒希望能够在美军有机会加入欧洲战场之前结束东线战争或尽可能削弱苏联。由于苏联南部地区有支撑苏联战争机器的高加索油田,联系中亚地区的伏尔加河以及大片农田,因此德国希望能够挺进这个区域,尽可能地削弱苏联的经济和战争潜力。 蓝色行动 德国计划调遣南方集团军群全速进攻,迅速穿越俄罗斯南部以控制高加索地区的油田。这场夏季攻势被命名为“蓝色行动”(德语:Fall Blau)。参加行动的部队包括第六集团军、第十七集团军以及第一、第四装甲集团军。在1941年,南部集团军已经占领了乌克兰地区,并被调往计划发动进攻的地区。 然而,在战略计划中,希特勒进行了介入,并命令该集团军分成两个集团军群。南部集团军A军群由曼施坦因和保罗u2022路德维希u2022埃瓦尔德u2022冯u2022克莱斯特指挥,并按原计划向南推进至呒铀鳌D喜考啪麭军群包括弗里德里希·保卢斯率领的第六集团军和赫曼·霍特指挥的第四装甲集团军,其目标是东渡伏尔加河并占领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如此重视占领斯大林格勒,主要有几个原因:这是伏尔加沿岸的主要工业城市,攻陷斯大林格勒将保障进攻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的左翼;另外,该城市的名字正是希特勒的死敌斯大林,如能攻占这个城市,将对对手造成极大的压力。当然,斯大林也对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这座城市的防卫非常重视。 1942年4月5日希特勒发布的战争密令:第41号指令。企图一俟天气和地形条件具备,德军将再次赢得行动的主动权,最终歼灭苏军残存的有生力量,尽可能多地夺取它的最重要的战争经济资源。把所有可以动用的兵力集中到南段主要作战方向,旨在歼灭顿河前面的敌人,接着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和通往高加索山脉的通道。 战役初期 蓝色行动原定于1942年5月开始。但是参与该行动的部分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正在克里米亚半岛进行包围塞瓦斯托波尔的战役。直到当年6月,这座城市仍未被占领,因此这也迫使德国不得不数次推迟蓝色行动。与此同时,苏联铁木辛哥元帅领导 南方面军主力发动了第二次卡尔可夫战役,却遭到了惨重的失败。 1942年6月28日,作为蓝色行动的序幕,南方集团军群在俄罗斯南部发起了攻击。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科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的进攻起初非常成功。苏联军队在空旷的大草原上几乎未进行有效的抵抗,便向东迅速撤退。虽然苏联曾试图巩固防线,但由于另一部分德军从侧翼进攻,导致了防线的崩溃。德军将苏军两次包围,并歼灭大部份苏军。第一次是7月2日在哈尔科夫的东北部,第二次是在一周后米里洛夫的罗斯托夫-奥比拉斯地区。同时,匈牙利第二军团和第四装甲军团也对 佛罗尼斯发动了突袭,并在7月5日攻陷该城。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由于第六集团军在战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战果,希特勒便直接参与指挥,命令第四装甲军团南下加入南方集团军A军群。由于当地公路狭窄并且数量不多,导致了第四装甲军团与第六集团军陷入了交通的阻塞。两个军团为了疏导路面数以千计的车辆,不得不陷入停滞。这次迟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使进攻至少推迟了1个星期,未能一举突入斯大林格勒。由于第四装甲军团没有达到配合A军群合围苏军的目的,希特勒再次改变了主意,命令第四装甲军团重新加入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 苏联指挥层开始逐渐明确德军的意图。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7月,苏联制定了保卫斯大林格勒的计划。斯大林格勒的东面是宽阔的伏尔加河,在河对面布置了刚刚组建的第62集团军,其指挥官是崔可夫,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代价死守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战斗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华西列夫斯基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到7月底,德国军队已经将自己的阵地推进到顿河对岸。德国人利用意大利,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盟友的军队来巩固防线。第六集团军已经距离斯大林格勒仅数十公里,而位于其南面的第四装甲军团也开始北上协助对这座城市的攻击。在南面,A军群已经深入高加索地区。也无法再对北面的B军群提供支持。 7月25日,德军对由苏军第64集团军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次日,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上将), 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为了增强斯大林格勒守军的斗志,斯大林在1942年7月27日发布的第227号令规定,凡是不服从命令而离开战斗岗位或者撤退的军人都将被枪毙。其口号就是“决不后退一步!”。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面和西南面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8月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狂轰滥炸,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实施反突击,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突破了苏军防御,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减轻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惨重。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激烈巷战 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双方展开巷战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斯大林格勒变成了一片瓦砾场,城中80%的居住区被摧毁。在满是瓦砾和废墟的城中,苏联第62集团军顽强抵抗,在城中的每条街道,每座楼房,每家工厂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枪战。攻入城中的德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德军对伏尔加河东岸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从那里得到了不断的补给和支持。刚刚赶赴城中的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德军的主要战术是各兵种联合作战,非常重视步兵、工程部队、炮兵和空军的地面轰炸的协调。为了对抗这种战术,苏军指挥官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德军贴近。这样导致了德军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德军把这种看不到敌人的城市防御战称为“鼠战”(德语:Rattenkrieg),甚至开玩笑说“即使我们占领了厨房,仍然需要在客厅进行战斗。” 在城中的制高点,一座名为马马耶夫冈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反攻中,竟然在一天之内牺牲了1万名士兵。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在一个大粮食仓库里,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经过数个星期的苦战,德军不得不从这个仓库撤走。在城中的另一个部分,由扬科夫·巴甫洛夫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城中心的一座公寓楼,并顽强地进行抵抗。士兵们在大楼附近埋设了大量地雷,并在窗口安设了机枪,还将地下室的隔墙打通以便通讯。这座顽强的堡垒后来被苏联人骄傲地称为“巴甫洛夫大楼”。 由于德军无法看到战斗结束的迹象,便开始调遣包括600毫米迫击炮等重装甲部队开入城内。然而在伏尔加格东岸的苏联火炮部队将德军置于其炮火笼罩之下。而城中的红军防御部队仍然利用废墟进行战斗。由于城内布满了高达数米的瓦砾堆和废弃建筑,德国的坦克部队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即使坦克能够前进,也会遭遇在楼顶的苏军反坦克武器。 此外,苏联的狙击手非常成功地利用废墟作为掩体,给德军造成了极大伤亡。最为成功的一名狙击手Zikan到11月20日为止已经击毙了224个敌人。而日后成为好莱坞电影《兵临城下》中的主人翁瓦西里·扎伊采夫(Vasilly Grigoryevich Zaitsev)。另外一名狙击手也创造毙敌149人的纪录。 对于斯大林和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苏军指挥部将战略重点从莫斯科转移到了伏尔加河地区,并且调动了全国所有的空中力量支持斯大林格勒。两方部队的指挥官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德军的指挥官保卢斯得了眼部肌肉痉挛的疾病,而崔可夫也在不见日光的地下室司令部也忍受着湿疹的病痛,以至于不得不将自己双手完全包扎起来。 经过3个月血腥的战斗,德军终于在11月份缓慢地推进到了伏尔加河岸,并且占领了整座城市的80%地区,将留守的苏联军队分割成两个狭长的口袋状。此外,伏尔加河开始结冰,导致苏联不能再通过船运送补给品给城中守军。尽管如此,马马耶夫高地附近的战斗和北部城区的工厂地带的战斗依然非常激烈。其中, 红色十月工厂、 拖拉机厂和街垒工厂的战斗为全世界所知晓。当苏联士兵与德军进行枪战的同时,工厂内的工人就在侧旁修复损坏的坦克和其它武器,有的时候甚至就直接在战场上修理武器。坦克由工厂的工人志愿兵驾驶。这些坦克往往直接从兵工厂的生产线上开到了战斗前线,甚至来不及涂上油漆和安装射击瞄准镜。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11月11日,德军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 苏军红军反攻的“铁钳攻势” 在围城期间,协助防卫B军群侧翼的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等部队都要求其指挥部增加援助。例如匈牙利第2军团(装备和训练都很落后)负责防护斯大林格勒北部200公里长的地带。这使得其战线拉得非常狭长,甚至在有些地段,只有一个野战排来防守整整1-2公里的防线。而苏军在伏尔加河南岸保留了几个攻击点,这对B军群构成了潜在的威胁。然而,希特勒过于关注攻城本身,拒绝了侧翼部队提出的增援要求。为此,德国陆军参谋总长弗朗兹·哈尔德表示了忧虑和异议,结果,希特勒便在9月底将其撤职,任命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为新一任参谋总长。 9月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到了秋天,负责斯大林格勒地区总体战略的红军统帅朱可夫开始在城外的南北两侧大规模集结兵力。德军的北侧是由装备落后并且斗志不强的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军队组成的。朱可夫的策略是将德军继续牵制在城内,然后通过打击德军虚弱的外侧来将德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市区。这次战略的暗号是“天王星行动”,这与针对德军中央军群的“火星行动”相呼应。 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实施天王星行动。由瓦图京大将(Nikolai Vatutin)指挥的主攻部队包括整整3个军团(第1近卫军团,第5坦克军团和第21军团),一共由18个步兵师,8个坦克旅,2个摩托旅,6个骑兵师和1个反坦克旅组成。在进攻的前夕,罗马尼亚部队似乎已有所察觉,不断向总部要求增援,但是遭到德军总部拒绝。负责防卫德军第6军团侧翼的罗马尼亚第3军团,由于在数量上处于绝对劣势并且缺乏精良装备,仅仅在战斗发起一天之内便被苏军粉碎。 11月20日,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南部发动第二轮攻势。负责防卫该地区的罗马尼亚第4军便首当其冲遭到了攻击。主要由骑兵队组成的罗马尼亚人迅速被歼灭。此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并于2日后在卡拉赫城区会合,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约25万德国、罗马尼亚和意大利的部队以及部分克罗地亚军队陷入了这个包围圈中,同时也包括城中尚在战斗的数万苏军士兵。德军第六集团军只有约5万人的部队被分割在包围圈之外,苏军投入开发的新式武器:喀秋莎火箭炮(绰号[斯大林的管风琴],外观是集束多炮管彷佛管风琴),卡秋莎火箭炮可以在一部机动车辆上同时发射多达48枚的火箭弹,这种武器在摧毁敌军的坦克方面有着近乎完美的表现。 11月30日,希特勒在一次公开演说中表示决不会从斯大林格勒撤退。德军指挥部急于让德军在包围圈西部取得突破,然而德军空军司令戈林却声称空军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为第六集团军提供补给。一年前在迭扬斯克包围圈中的成功空运纪录使得德军将领依然幻想通过强大的空军运输力量来维持第六集团军的战斗力。然而两次空投的最大区别就在于规模的不同。第六集团军几乎相当于普通德国集团军的两倍,另外,同时被包围的还有第四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事实证明德国空军根本没有提供如此大规模部队的供给的运输能力。在克里特岛战役后,德国空军的实力一直未能得到恢复,而且其每天300吨的运输上限也无法满足每天500吨的需求。但希特勒仍然支持戈林的计划,并且再次强调被围困的部队决不能投降。 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严酷的天气条件和苏军强大的防空炮火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无法得以维系。据统计,德军只得到10%左右的所需物资,而且这些运输飞机还要从包围圈中运送伤病员回到后方。第六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而在另一面,苏军在不断加强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而且开始缩小包围圈的行动。12月份,德军第57装甲军组织的企图从南部解救被围部队的“冬季风暴行动”遭到了苏军的成功阻击。赫尔曼u2022霍特指挥的援军,离斯大林格勒仅距廿五公里即无法再推近。苏军发动反击将其击退150~200公里。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俄罗斯严酷的冬季开始展现其恐怖的威力。伏尔加河面的冰层逐渐变厚,因此苏军可以更加便利地补给己方部队。而包围圈中的德国人却消耗了所有取暖的燃料和医疗用品,每天都有数千名士兵死于饥饿、严寒和营养失调。一些军官试图说服保卢斯不顾希特勒的命令而迅速突围。但是保卢斯害怕背上违抗军令的罪名,因此坚持按兵不动。 1943年1月,苏联红军发起了又一轮攻势,代号为“木星行动”,试图突破顿河地区的意大利军防线,并攻取罗斯托夫。如果这次行动成功,德军南部集团军的余部将被完全围困在高加索地区。苏军虽然始终未能接近罗斯托夫,但是这次行动迫使德军与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的德军相隔250公里以上的距离。事实上,第六集团军已经完全失去了增援。 德军第六集团军覆灭 深陷重围的德军开始从斯大林格勒郊区向城区收缩防守。Pitomni机场和古姆拉克机场(Gumrak)的陷落意味着德军的空中运输和伤员撤退行动的彻底结束。德军的食物和弹药都极度匮乏。尽管如此,德军仍然顽强抵抗,因为他们相信苏联人会处死投降的军人。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再次爆发了激烈的巷战。相反,苏联人也被包围圈中的德军庞大的数量感到惊讶,因此继续巩固包围圈。 1943年1月30日,希特勒授予保卢斯德国陆军元帅的称号。鉴于以往从来没有如此级别的德国将领被生擒,希特勒也希望保卢斯能够战斗到底或自杀殉国。但是,当苏军攻入德军设在百货商场内的司令部时,保卢斯选择了投降。[第六集团军无线电台即将关闭!俄军已经攻占!打垮布尔什维克万岁,天佑德意志!]1943年2月1日,被包围的第六集团军,向柏林发出最后感动德国人的著名电报,从此断讯并投降。1943年2月2日,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中的其余德军宣布投降。91000名极度饥饿劳累的德军士兵被俘获。让苏军大为惊喜并同时让德军极为失望的是,战俘中包括22名将军。希特勒对这位新陆军元帅极为失望,并公开说“保卢斯差一步就要跨入光荣的殿堂,但是他还是选择了退却。” 投降的91000名战俘中,只有6000名得以生还,并回到了故土。由于大多数士兵本身已经营养不良,缺乏医治,加上红军将他们发配到苏联各地的战俘营中进行强制劳动,使得大多数人死于过度劳累和营养不良。十几位高级军官被带往莫斯科,用作苏联的政治宣传工具。包括保卢斯在内的军官们发表了反希特勒宣言,并向德军部队大肆宣传。 瓦尔特u2022冯u2022塞德利茨u2022库尔茨巴赫将军甚至提出从德军战俘中组建一支反希特勒军队,但是苏联没有接受这个建议。直到1955年,这些高级战俘才被遣送回国。 尽管在战役结束前数星期,德国的官方媒体已经停止报导相关的有利消息,但德国民众还是直到1943年1月底,才了解到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悲剧。这并不是德军遭受的第一次打击,但是这次失败无论在规模还是在战略意义上,都是其它战役不可比拟的。2月18日,德国宣传部长约瑟夫u2022戈培尔在柏林发表了著名的Sportpalast 演说,鼓动德国国民接受总体战的理念,即利用全国的一切资源和力量来战斗到底。 会战结果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史上最为惨烈的战役之一。整个战役持续199天。由于战役规模太大,伤亡者人数始终无法得到准确统计。在战役最后阶段,德军仍然对苏军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同时,苏军也几乎消灭了德军的精锐之师第六军团的全部和第四装甲军团部分。许多学者估计轴心国军队在这场战役中共伤亡60万人,其中包括:30万德国军队,15万罗马尼亚军队,7万意大利军队,5万匈牙利军队和5万左右的苏联投降部队。德军伤亡人数中阵亡和俘获的比例非常之高(96000人左右被俘)。同时,苏联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总数达到约30万人。在德军攻入城区的短短1星期内,超过4万苏联市民被杀,而在整个战役中牺牲的平民人数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可以说远远超过这个数字。 为了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这座城市在1945年被命名为“英雄城”。60年代,苏联在城外的山丘马马耶夫岗,树起了高达52的“俄罗斯母亲纪念碑”。塑像中就包括当时战斗时被炸毁的废墟。大谷物仓库和巴甫洛夫大楼等见证了非常激烈的战斗的场所,至今仍接待后人的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