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有哪几级驱逐舰
峰风级驱逐舰,建造时间(1919-1922),有峰风号、泽风号、冲风号、岛风号、滩风号、矢风号、羽风号、汐风号、秋风号、夕风号、太刀风号、 帆风号、野风号、波风号、沼风号,大部分被美军击沉。白露级,建造时间(1936-1937),完成10艘:朝潮、大潮、满潮、荒潮、夏云、山云、峰云、朝云、霞、霰,全部被美军击沉。阳炎级(1939-1941),完成18艘:阳炎,黑潮,亲潮,初风, 夏潮,雪风,早潮,舞风,矶风, 不知火,天津风,时津风,浦风,浜风,野分,岚,湫风,谷风 ,大部分被美军击沉。秋月级(1942-1945),秋月,照月,凉月,初月,新月,若月,霜月,冬月,春月,宵月,夏月,花月,满月;半数被击沉,宵月号47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中国,改名汾阳号。岛风级(1943),只建了1艘岛风号,1944年被美军击沉在菲律宾海域。松级(1944-1945),有松、竹、梅等舰共18艘。橘级(松级改),有槇、枞、樫、榧、楢、樱、柳、椿、桧、枫、欅、橘、八重樱、矢竹、葛、柿、桦、桂、若樱、茑、荻、堇、楠、初樱、榆、梨、椎、榎、梓、初梅、枥、菱、榊,
二战中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海战的战舰叫什么?
法国军舰 黎塞留级战列舰 敦刻尔克级巡洋舰 萨福伦级巡洋舰 拉加利森尼尔级巡洋舰 利范塔斯克级驱逐舰 苏柯夫潜艇 德国军舰 俾斯麦级战列舰 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 德奇兰特级“小型战列舰” 希珀尔级巡洋舰 努尔拍格级轻型巡洋舰 什勒斯威格一菏尔斯坦因级准无畏舰 马斯级驱逐舰 T1型鱼雷艇 “S一艇”摩托鱼雷艇 Ⅶ型U一艇 Ⅸ型U一艇 意大利军舰 安德里亚多里亚级战列舰 利陶里奥级战列舰 扎拉级巡洋舰 康道蒂里级巡洋舰 罗马尼级巡洋舰 索尔达提级驱逐舰 角宿级鱼雷艇 加比亚诺级轻巡洋舰 布林级潜舰 日本军舰 大和级战列舰 监护级巡洋战列舰 伊势级战列一航母混合舰 瑞角级航空母舰 加贺级航空母舰 千代田级航空母舰 爱宕级巡洋舰 仙台级轻型巡洋舰 秋月级驱逐舰 汤云级驱逐舰 松级驱逐舰 I—400级潜艇 RO—35级潜 艇 “回天”小型潜艇 英国军舰 纳尔逊级战列舰 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 “复仇”级战列舰 乔治V世级战列舰 胡德级战列舰 里诺级巡洋战列舰 皇家方舟级航空母舰 杰出级航空母舰 无畏级航空母舰 巨人级航空母舰 罗伯茨级浅水炮舰 康蒂级巡洋舰 埃克塞特级巡洋舰 埃芬海姆级巡洋舰 城市级巡洋舰 英国殖民地级巡洋舰 阿瑞图萨级巡洋舰 狄多级防空巡洋舰 利安得级巡洋舰 C级巡洋舰 E级巡洋舰 部范级驱逐舰 L/M级驱逐舰 N级驱逐舰 S级驱逐舰 V级和W级驱逐舰 “花”级轻巡洋舰 城堡绒有轻巡洋舰 河流级护卫舰 汉特级护航驱逐舰 黑天鹅级护卫艇 阿尔及利亚级涨洋扫寻舰 MAC船 马恩岛人级布雷舰 埃尔斯级拖捞船 沃斯珀“70步行者”摩托鱼雷艇 110英尺费尔米尔D型摩徒工炮艇 坦克登陆艇 T级潜艇 S级潜艇 U级潜艇 X艇潜艇 金刚石级潜艇补给船 格伦罗伊级步兵登陆船 昆虫级炮艇 美国军舰 马里兰级战列舰 爱荷华级战列舰 南达科达级战列舰 新墨西哥级战列舰 阿拉斯加级巡洋战舰 莱克星顿级航空母舰 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 独立级(CVL)航空母舰 护航级(CVE)航空母舰 约克镇级航空母舰 巴尔的摩级巡洋舰 奥马哈级巡洋舰 布鲁克林级巡洋舰 克利夫兰级巡洋舰 亚特兰大级巡洋舰 基林级驱逐舰 萨姆纳级驱逐舰 弗莱彻级驱逐舰 “平甲板”型驱逐舰 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 拉德鲁级护航驱逐舰 S级潜艇 鲑鱼级潜艇 河豚级潜艇 加多/巴劳级潜艇 PT-艇快速冲锋艇 阿什兰级登陆船坞 阿巴拉契亚级AGC
二战军舰的目录
前言法国军舰黎塞留级战列舰敦刻尔克级巡洋舰萨福伦级巡洋舰拉加利森尼尔级巡洋舰利范塔斯克级驱逐舰苏柯夫潜艇德国军舰俾斯麦级战列舰沙恩霍斯特级巡洋舰德奇兰特级“小型战列舰”希珀尔级巡洋舰努尔拍格级轻型巡洋舰什勒斯威格一菏尔斯坦因级准无畏舰马斯级驱逐舰T1型鱼雷艇“S一艇”摩托鱼雷艇Ⅶ型U一艇Ⅸ型U一艇意大利军舰安德里亚多里亚级战列舰利陶里奥级战列舰扎拉级巡洋舰康道蒂里级巡洋舰罗马尼级巡洋舰索尔达提级驱逐舰角宿级鱼雷艇加比亚诺级轻巡洋舰布林级潜舰日本军舰大和级战列舰监护级巡洋战列舰伊势级战列一航母混合舰瑞角级航空母舰加贺级航空母舰千代田级航空母舰爱宕级巡洋舰仙台级轻型巡洋舰秋月级驱逐舰汤云级驱逐舰松级驱逐舰I—400级潜艇RO—35级潜 艇“回天”小型潜艇英国军舰纳尔逊级战列舰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复仇”级战列舰乔治V世级战列舰胡德级战列舰里诺级巡洋战列舰皇家方舟级航空母舰杰出级航空母舰无畏级航空母舰巨人级航空母舰罗伯茨级浅水炮舰康蒂级巡洋舰埃克塞特级巡洋舰埃芬海姆级巡洋舰城市级巡洋舰英国殖民地级巡洋舰阿瑞图萨级巡洋舰狄多级防空巡洋舰利安得级巡洋舰C级巡洋舰E级巡洋舰部范级驱逐舰L/M级驱逐舰N级驱逐舰S级驱逐舰V级和W级驱逐舰“花”级轻巡洋舰城堡绒有轻巡洋舰河流级护卫舰汉特级护航驱逐舰黑天鹅级护卫艇阿尔及利亚级涨洋扫寻舰MAC船马恩岛人级布雷舰埃尔斯级拖捞船沃斯珀“70步行者”摩托鱼雷艇110英尺费尔米尔D型摩徒工炮艇坦克登 陆艇T级潜艇S级潜艇U级潜艇X艇潜艇金刚石级潜艇补给船格伦罗伊级步兵登陆船昆虫级炮艇美国军舰马里兰级战列舰爱荷华级战列舰南达科达级战列舰新墨西哥级战列舰阿拉斯加级巡洋战舰莱克星顿级航空母舰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独立级(CVL)航空母舰护航级(CVE)航空母舰约克镇级航空母舰巴尔的摩级巡洋舰奥马哈级巡洋舰布鲁克林级巡洋舰克利夫兰级巡洋舰亚特兰大级巡洋舰基林级驱逐舰萨姆纳级驱逐舰弗莱彻级驱逐舰“平甲板”型驱逐舰埃瓦茨级护航驱逐舰拉德鲁级护航驱逐舰S级潜艇鲑鱼级潜艇河豚级潜艇加多/巴劳级潜艇PT-艇快速冲锋艇阿什兰级登陆船坞阿巴拉契亚级AGC
二战中各类战舰的区别?
提示一点FF指的是护卫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潜艇故伎重演,采用“狼群”战术打击同盟国的舰船,损失很大。并且飞机也日益成为对舰队和运输船队的严重威胁,这就使护卫舰的需要量更大,其担负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化。作为对应策略,同盟国又开始大量建造护卫舰,对舰队和运输船队的严重威胁,这就使护卫舰的需要量更大,其担负的任务也更加多样化。各国大量建造性能更好的护卫舰,仅英,美,法,德,意5国就建造护卫舰达1800艘之多,整个战争期间共建造了多达2000艘的护卫舰。排水量达1500多吨,航速提高到18—20节,护航中的防空、防潜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护卫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潜,防空,护航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多次参加机动编队海战和两栖登陆作战。这期间的护卫舰满载排水已达800-1300吨,装备76-127毫米舰炮2-3门,高射机关炮8-10门,并装备了鱼雷,水雷,深水雷达,声纳等。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列舰的主力舰地位已经被航空母舰与潜艇替代。由于飞机已经成为重要的海上突击力量,驱逐舰装备了大量小口径高炮担当舰队防空警戒和雷达哨舰的任务,加强防空火力的驱逐舰出现了,例如日本的秋月级驱逐舰,英国的战斗级驱逐舰。针对严重的潜艇的威胁,旧的驱逐舰进行改造投入到反潜和护航作战当中,并建造出大批以英国狩猎级护航驱逐舰为代表的,以反潜为主要任务的护航驱逐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驱逐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驱逐舰因其具备多功能性而备受各国海军重视。以鱼雷攻击来对付敌人水面舰队的作战方式已经不再是驱逐舰的首要任务。反潜作战上升为其主要任务,鱼雷武器主要被用做反潜作战,防空专用的火炮逐渐成为驱逐舰的标准装备,而且驱逐舰的排水量不断加大。20世纪50年代美国建造的薛尔曼级驱逐舰以及超大型的诺福克级驱逐舰(被称为“驱逐领舰”)就体现了这种趋势。 20世纪30年代开始根据条约的定义区分轻巡洋舰和重巡洋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不同的军备限制条约中对这两个概念均有定义。伦敦海军条约规定轻巡洋舰的炮径为6.1英寸(155毫米)以下,重巡洋舰的炮径在此以上(不得大于8英寸,即203毫米)。华盛顿海军条约中8英寸为巡洋舰的炮径上限。有几艘巡洋舰的炮径在此之上:两艘阿拉斯加级(美国),是进入无条约时期的超级巡洋舰,是战列巡洋舰在二战的延续。 19世纪前后,殖民地遍布世界的英国皇家海军尤其注重巡洋舰。一支强大的巡洋舰舰队使得英国能够使用比较少的耗费来控制大量海域。这些巡洋舰可以侦查敌情,保护战列舰舰队开赴远处,也可以发起围攻攻。比如在1941年5月,诺福克号重巡洋舰和萨福克号重巡洋舰尾随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直到英国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到达并击沉俾斯麦号。一艘英国重巡洋舰和两艘轻巡洋舰得以分散德国袖珍战列舰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的优势火力。虽然英舰受创,但是德舰不敢恋战,最后决定逃往港口。 一种更小的巡洋舰是辅助巡洋舰,实际上它们是战争爆发后快速装配了火炮的商船。这些船被用来为其它商船提供保护,但由于它们航速慢、火力弱、装甲弱,因此它们实际上几乎无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均使用装配了巡洋舰火炮的小商船来袭击盟军商船,因为这些商船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些到底是什么船。一些大的远洋轮也被这样改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和德国使用这样的船只来袭击敌方,这些船的优点在于它们的高速度(56千米每小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和日本再次使用这样的船只。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英国使用这样的船只来保护商船队。
求二战各国(美国除外)驱逐舰的型号和主炮口径!只要这两项!
苏联 明斯克级驱逐舰 2500吨 41节 5×130I 3×76I 2×45I 3×37I 8×TT 533mm (2×IV) 基辅级驱逐舰 3000吨 44节 3×130III 1×76II 10 ×TT 533(2XV) 塔什干级驱逐舰 3000吨 42节 3×130II 1×76II 6×37I 9×TT 533mm (3×III) 列宁格勒级 2600吨 43节 5×130I 2×76I 2×45I 3×37mm 8×TT 533mm (2×IV) 法国 空想级 标排2569吨,满载3380吨 81400马力,37(43-45)节 5×138I 2×37II 9×TT 550mm (3×III) 莫加多尔级 标排2884吨,满载4018吨 92000马力,39(43)节 4×138II 2×37II 10×TT 550mm (2×III, 2×II) 水面战最强的驱逐舰 意大利 索尔达蒂级驱逐舰 2475吨 37(39)节 5×120mm (2×II,1×I) 10×20I 6×TT 533mm (3×III) 航海家级驱逐舰 2657吨 38(45)节 3×120II 2×40I 4×13.2I 6×TT 533mm (3×III) 罗马队长级(一般都算做小型巡洋舰) 3600吨/5300吨 40节 4×135/45II 8×37/54I 4×20/65II 8×TT 533mm (2×IV) 波兰 雷电级驱逐舰 满载3383吨 39(40.4)节 7×120mm (3×II,1×I) 2×II 8×13.2mm 6×TT 550mm (2×III) 42年改装后4-5×102II 4×20I 6×TT 533mm (2×III) 荷兰 杰拉尔德.卡伦伯格级驱逐舰 2240吨 36节 5×120mm (2×II,1×I) 2×40II 4×机枪 8×TT 533mm (4×II)水上飞机1架 荷兰的两级驱逐舰都搭载水上飞机1架 英国 部族级舰队驱逐舰 2520吨 36节 4×120II 1×40IV乒乓炮 2×12.7IV 4×TT 533mm (1×IV) 战时改装 2×114II高平两用炮 1×102II 1×40IV乒乓炮 10×20mm (2×II,6×I) 4×TT 533mm (1×IV) 战前英国驱逐舰的代表作 Z级 多用途驱逐舰 2530吨 36节 4×114I 1×40II博福斯 8×TT 533mm (2×IV) 6-8×20mm (2×I,2×II或者4×II) 战时大量建造的多用途驱逐舰(R,S,T,U,V,W,Z级)性能基本一样 战斗级防空驱逐舰 3290吨 36节 4×120II 4×40II 博福斯STAAG型带雷达射控 4×40I博福斯 10×TT 533mm (2XV) 英国二战时最强的防空驱逐舰 日本 阳炎级(甲型)驱逐舰 2529吨 35.5节 3×127II C 8×TT 610mm (2×IV) 25mm防空炮 (新建时4门,42年时14门,44年28门) 日本最典型的舰队驱逐舰 岛风级(丙型)驱逐舰 2567/3372吨 40节 3×127II D 15×TT 610mm (3XV) 25mm防空炮 (新建时4门,战时14门,44年6月后28门) 日本最强的舰队驱逐舰,世界最强的雷击驱逐舰 秋月级防空驱逐舰 2701吨/3600吨 33节 8000海里/18节(强大的续航力) 4×100II 4×TT 610mm (1×IV) 25mm防空炮(41年时4门,43年时15门,44年29门,44年6月后40-51门) 日本最强的防空驱逐舰 德国 1934型驱逐舰(Z1-16) 2171/3356吨 70000马力 38.5节 5×127I 2×37II 6×20I 8×TT 533mm (2×IV) 1936型驱逐舰(Z17-22) 2411/3415吨 70000马力 38.2节 5×127I 2-4×37II 6-16×20 8×TT 533mm (2×IV) 1936A型驱逐舰(Z23-34) 2603/3605吨 70000马力 37.5节 5×150I(或1×II,3×I,其中Z24 4×I) 4×37II 14×20 8×TT 533mm (2×IV) 1936AMob型驱逐舰(Z37-39) 2527/3691吨 70000马力 37节 5×150(1×II,3×I) 4×37II 14×20 8×TT 533mm (2×IV) 1938A/Ac型驱逐舰 4902吨 3轴推进 2×Wagner 4×MAN 6-cyl 87450马力 35.5节,17节8000海里 150/48 C/36炮6门,88/76 C/32炮2门,37/83 C/30炮4门, 20/65 C/38炮8门 533mm鱼雷管10具 水雷100枚 在1937-38年一种适应于大西洋行动的大型驱逐舰计划出台,在比原来的驱逐舰大50%的基础上,采用了混合动力推进。柴油机作为巡航动力,而涡轮作为高速行动,还加装了轻装甲。但设计不令人满意,在Z计划中有24艘该级舰,10艘将在1943年建成,14艘将在1945年建成。事实上只有3艘在1939年准备,但在1940年开工前下马。大型驱逐舰计划后延续为侦察巡洋舰Spahkreuzer计划。 1945型驱逐舰 3700吨 80000马力 航速:39.8节 4×128/45II C/41高平两用炮 4×55/76.5 12×30/66.6 M-44炮 8×TT 533mm (2×IV)德国二战时期最先进的驱逐舰设计,装备新一代高效率的火炮,各型火炮均已研制成功,但这时已经是1944年 ,回天无力了
二战时日本建造了哪些驱逐舰?
在整个二战期间,日本海军保有驱逐舰共计14级(如果包括改型,则为20级),不但型号繁杂,而且数量庞大。比如:峰风级驱逐舰,建造时间(1919—1922),有峰风号、泽风号、冲风号、岛风号、滩风号、矢风号、羽风号、汐风号、秋风号、夕风号、太刀风号、 帆风号、野风号、波风号、沼风号,大部分被美军击沉。白露级,建造时间(1936—1937),完成10艘:朝潮、大潮、满潮、荒潮、夏云、山云、峰云、朝云、霞、霰,全部被美军击沉。阳炎级(1939—1941),完成18艘:阳炎,黑潮,亲潮,初风, 夏潮,雪风,早潮,舞风,矶风,不知火,天津风,时津风,浦风,浜风,野分,岚,湫风,谷风号等。秋月级(1942—1945),秋月,照月,凉月,初月,新月,若月,霜月,冬月,春月,宵月,夏月,花月,满月号等。岛风级(1943),只建了1艘岛风号,1944年被美军击沉在菲律宾海域。松级(1944—1945),有松、竹、梅等舰共18艘。橘级(松级改),有槇、枞、樫、榧、楢、樱、柳、椿、桧、枫、欅、橘、八重樱、矢竹、葛、柿、桦、桂、若樱、茑、荻、堇、楠、初樱、榆、梨、椎、榎、梓、初梅、枥、菱、榊,部分被美军击沉,部分未完工便因日本宣布战败而停工,部分被用于赔款。至二战结束,因战沉、触雷、触礁等原因,日本海军总计损失了140艘各种类型的驱逐舰,另有37艘幸存,以及8艘未完工。战争结束以后,幸存下来的45艘驱逐舰中,有25艘作为战利品移交给美、中、英、苏四大战胜国,10艘用作防波堤被凿沉,其余10艘在1946至1947年间被彻底解体。
二战日本共有多少艘驱逐舰?求详细舰名例如吹雪级阳炎级岛风级峰风级秋月级睦月级每一级别的舰名?
二战日本共有多少艘驱逐舰?峰风级驱逐舰,建造时间(1919-1922),有峰风号、泽风号、冲风号、岛风号、滩风号、矢风号、羽风号、汐风号、秋风号、夕风号、太刀风号、 帆风号、野风号、波风号、沼风号,大部分被美军击沉。白露级,建造时间(1936-1937),完成10艘:朝潮、大潮、满潮、荒潮、夏云、山云、峰云、朝云、霞、霰,全部被美军击沉。阳炎级(1939-1941),完成18艘:阳炎,黑潮,亲潮,初风, 夏潮,雪风,早潮,舞风,矶风, 不知火,天津风,时津风,浦风,浜风,野分,岚,湫风,谷风 ,大部分被美军击沉。秋月级(1942-1945),秋月,照月,凉月,初月,新月,若月,霜月,冬月,春月,宵月,夏月,花月,满月;半数被击沉,宵月号47年作为战争赔偿转交中国,改名汾阳号。岛风级(1943),只建了1艘岛风号,1944年被美军击沉在菲律宾海域。松级(1944-1945),有松、竹、梅等舰共18艘。橘级(松级改),有槇、枞、樫、榧、楢、樱、柳、椿、桧、枫、欅、橘、八重樱、矢竹、葛、柿、桦、桂、若樱、茑、荻、堇、楠、初樱、榆、梨、椎、榎、梓、初梅、枥、菱、榊,
秋月级驱逐舰是不是二战日本设计最成功的舰船
个人认为从攻击角度考虑岛风级驱逐舰最凶悍。3座5联装鱼雷发射器,2座双联装127舰炮,航速39节。秋月级侧重于防空,装备雷达,航速35节,4座双联装100mm高射炮,一座鱼雷发射器。
二战时美国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和日本秋月级驱逐舰主炮备弹多少?
亚特兰大轻巡洋舰:排 水 量 6718吨(标准)/8340吨(满载)主炮 八座双联装127mm防空武器 40mm高炮12座秋月级驱逐舰排水量:2701吨(基准)/3470吨(公试)/3878吨(满载)火 力:竣工时 4座双联装九八式100毫米L/65高炮;2座双联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1944年 4座双联装九八式100毫米L/65高炮;5座三联装、13座单装九六式25毫米高炮鱼 雷:四联装九二式610毫米×1,九三式鱼雷8条深 弹:投射机×6,滑轨×2备弹多少发就不清楚了。通常的火炮时代的驱逐舰或巡洋舰中口径主炮备弹在300发左右。毕竟弹药库做大了目标太明显也容易引起殉爆
二战中美国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和日本秋月级驱逐舰综合性能谁更占优?
很明显,亚特兰大级轻巡洋舰的综合性能大大强于日本秋月级驱逐舰 以下是两级舰的基本情况 亚特兰大级的船体类似布鲁克林级,保留了舰尾的横梁,后甲板下甚至还有机库。主机包括四台高压锅炉。与其他美国巡洋舰不同的是,它采用了与驱逐舰类似的双轴涡轮,可产生75000马力,达到32.5节的最高航速。在试航中亚特兰大号开出了78985马力,33.67节的最高速,当时的排水量为7404吨,在战时因为装备了更多的武器,航速有所下降。排 水 量 6718吨(标准)/8340吨(满载) 主炮 八座双联装127mm 防空武器 40mm高炮12座 长度 165米 功率 75,000马力 续 航 力 8,500海里/15节 航速 32.5节 舰员 623人 初代秋月级驱逐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在二战中为保护免受地方自空中攻击的一等驱逐舰,按日本当时的驱逐舰划分属于“乙型驱逐舰”(防空舰),也是二战中唯一的一级乙型驱逐舰。总共建造13艘。 秋月级驱逐舰是日本海军为伴随航空母舰编队作战设计的防空直卫舰(防空驱逐舰)。全长134.26米,最大舰宽11.58米,吃水4.15米,设计标准排水量2700吨。秋月级比阳炎级驱逐舰长50英尺。秋月级驱逐舰采取长艏楼船型,舰艏水线以下呈圆滑曲线向舰底过渡。秋月级和阳炎级驱逐舰一样,采用3台舰本式重油专烧水管锅炉,锅炉蒸汽压力达到30公斤/平方厘米,蒸汽温度达350度,锅炉舱为前后两个,前锅炉房安装两台,后锅炉房安装一台。三台锅炉使用3个排烟烟道合并成一个大而倾斜的的烟囱,使上层建筑显得简洁而独特。主机室采用交错布置,高/中/低压蒸汽轮机各两台,前主机室安装是左舷推进主机,后主机室安装的是右舷推进主机。双轴推进,单舵。主机输出功率52000马力,最大航速达到33节。载重油1,080吨,续航力实测结果达到了9000海里/18节。 排水量 2,700吨(设计标准排水量),3,451吨(公试排水量),3,700吨(满载排水量) 尺寸 全长134.26米,最大舰宽11.58米,吃水4.15米 动力装置 3台舰本式重油专烧水管锅炉;舰本式蒸汽轮机,主机输出功率52000马力,双轴推进 最大航速33节;续航力:18节航速航行时达到9000海里 武备:九八式双联装100毫米口径防空炮4座,最初时九六式双联装25mm口径机关炮两座,1943年后增至13门-54门;部分舰只加装12.7毫米口径高射机枪4挺。四联装610毫米口径发射管1座,深水炸弹发射器6座 舰员 250人 (望采纳,谢谢)
日本二战共有多少驱逐舰?舰名分别叫什么?例秋月级吹雪级岛风级峰风级睦月级
1、阳炎级驱逐舰日本海军的主力驱逐舰,共建18艘。开战时的新式驱逐舰,综合性能凌驾于各国驱逐舰之上完成18艘:Kagero阳炎, Kuroshio黑潮, Oyashio亲潮, Hatsukaze初风, Natsushio夏潮, Yukikaze雪风, Hayashio早潮, Maikaze舞风, Isokaze矶风, Shiranui不知火, Amatsukaze天津风, Tokitsukaze时津风Urakaze浦风, Hamakaze浜风, Nowaki野分, Arashi岚, Hagikaze湫风, Tanikaze谷风2、秋月级驱逐舰秋月级是联合舰队最大、最好的防空驱逐舰,主要伴随航母编队作战投入现役的12艘秋月级驱逐舰大多数被编入第41和第61驱逐舰队秋月 、照月、凉月、初月、新月 、若月、霜月 、冬月、春月、宵月、夏月、花月 、满月 (未建成)3、睦月级驱逐舰 二十年代中期建造的旧式驱逐舰,也是首批装备24英寸(610mm)口径鱼雷的日本战舰,设计的主要作战武器是鱼雷。完成12艘:睦月、如月、弥生、卯月、水无月、文月、长月、菊月、三日月、望月、夕月、皋月。开战后用于护卫登陆部队和火力支援。其中六艘于1941-1942年改装成高速运输舰,用于向被围困的岛屿守军输送给养,这当然是个相当危险的差使。完成的12艘都没有幸存到战后。4、吹雪级(特级)吹雪、白雪、初雪、深雪、丛云(丛云)、东云(东云)、薄云(薄云)、白云(白云)、矶波(矶波)、浦波、绫波(绫波)、敷波、朝雾(朝雾)、夕雾(夕雾)、天雾(天雾)、狭雾(狭雾)、胧(胧)、曙、 涟(涟)、 潮5、初春级(条约型)驱逐舰有初春、子ノ日、若叶、初霜、有明、夕暮6舰。7、朝潮级驱逐舰 大型驱逐舰,速度较高但稳定性差,开战后投入激烈的海战,后期追加了防空武器,完成10艘:朝潮(Asashio)、大潮(Oshio)、满潮(Michishio)、荒潮(Arashio)、夏云(Natsugumo)山云(Yamagumo)、峰云(Minegumo)、朝云(Asagumo)、霞(Arare)、霰(Kasumi)7、白露级 “白露”级共建成10艘。武器配置上以初春级为基础,加固了舰体,提高了安定性,用于大型机动舰队的反潜护卫任务,增加了必要的防空武器8、岛风号,高速驱逐舰,没有编入任何一个级别
二战日本的秋月级防空驱逐舰的性能怎么样
在日本的海军里面算是非常出色的,但是在世界范围,也就一般般。1、秋月火炮依然是手动填装,炮弹也不是近炸,没有雷达,没有中心火控,小口径高炮也是战斗力不行2、当然了,秋月装备了对空对海警戒雷达、射击指挥仪、4联装鱼雷、双100L65炮,还有那优秀的抗沉性,确实在日本舰船里面很优秀。
二战日本凉月号驱逐舰资料
它是秋月级三号舰,这就是日本海军在二战中的唯一一种专用防空舰--秋月级防空驱逐舰, 秋月级驱逐舰采取耐波性较佳的长艏楼船型,全长134.26米,最大舰宽11.58米,吃水4.15米,设计标准排水量2700吨。其舰艏水线以下呈圆滑曲线向舰底过渡,而舰底部分延伸到尾部呈大弧度过渡。后者与阳炎级、朝潮级不同,倒与初春级、白露级相似。排 水 量 2,700吨(标准) 3,700吨(满载) 主炮 四座九八式双联装100毫米高射炮 鱼雷 九二式四联装24英寸发射管1具 高炮 建成时为25mm防空机枪4座,1943年,增至15座; 1944年6月后,25mm高炮又增至29座,另加装12.7mm高射机枪4座; 1944年6月后完工的舰只上的25mm防空炮更是多达40-51座。 反潜武器 深水炸弹投掷器6座 舰员 250人 最大航速 33节
二战德军王牌军有哪些?
第一名,"帝国之花"帝国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号称为“帝国之花”。“帝国”师也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中的“狼之钩”,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吓跑荒野中的狼群。帝国师由三个最基本的团(旗队)组成,“德意志”旗队即德国团)是由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摹尼黑党卫队演变而来;“日耳曼”团(旗队)由汉堡的党卫队组成、“元首”团(旗队)在维也纳组建。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是一个把帝国师打造成一支王牌劲旅的关键性人物。波兰战役时,帝国师尚未建师,3个团各自参战,均有上佳表现。1939年10月10日正式组建为摩托化步兵师,保罗.豪赛尔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1941年4月,该师参加了西线作战和巴尔干战役,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到法国;从保加利亚到南斯拉夫,是首批攻入贝尔格莱德的军队之一。1941年6月,又踏上了入侵苏联的征程。初期属于第2坦克集群第46装甲军,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主攻和尖刀。横扫苏联西部,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直捣斯摩陵斯克,在罗斯拉弗尔、叶利尼亚突出部迭经恶战。转战乌克兰,参加基辅合围战。战役中德军实施双层包围,外层的包围锁底边是莫德尔将军的装3师;内层包围锁底边是帝国师。元首团端掉苏军一个师司令部,抢渡杰斯纳河,攻占了马科斯欣城。9月16日,打退苏军的一次次的反扑,成功地实施了内层包围。德军共消灭60多万苏军。帝国师再转战罗斯拉弗尔,10月,参加进攻莫斯科。12月份,转入艰苦的防御战。在尔热夫,在零下52度与数倍于己的苏军激战,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元首团只剩下36人。 随后该师调到后方休整,改编为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12月返回东线,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哈尔科夫战役。7月,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哈尔科夫防御战。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5日到16日,帝国师以损失46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击毁448辆俄国坦克和SU歼击车。9月,参加弟聂伯河会战、在基辅防御战中元首团第8装甲大队第2小队长汉斯.索内茨指挥的虎氏坦克击取得的帝国师击毁的第2000辆战车的战绩。该师装甲团包揽了其中的大约1100辆的战绩,自身损失了250余辆坦克。在1944年4月退到罗马尼亚以前。帝国师的装甲团在与俄军作战中总共击毁了1200个装甲目标,自己损失大约300辆坦克。5月帝国师调往西线,清剿游击队。6月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2月,帝国师参加阿登反击战。1945年2月调回东线。在匈牙利参加“冬季春醒”行动,一个叫哈根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率部孤军深入,一直冲到距多瑙河30公里的地方。4天中,德军就损失了4万人,5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希特勒在匈牙利围歼苏军的计划化为泡影。在维也纳的防御中,该师出现了最后一个坦克王牌19岁的吉森,单车击毁苏军14辆坦克。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被苏军消灭,其残部部分地逃到西线投降。 第二名, "天下第一师"大德意志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其前身是首都卫戍团,曾负责柏林奥运会的安保工作。1939年4月12日,希特勒亲自下令将柏林卫戍团改名为“大德意志”步兵团”,其成员的制服上绣有“GD” 字样的肩章。它首次在战场上亮相是1940年5月的西线,进攻英法,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一路所向披靡,在敦克尔克以南粉碎了远征军和法军的顽抗。29日,攻陷贝格尼斯。然后挺进法国中南部,进驻里昂。后参加进攻南斯拉夫,攻打贝尔格莱德。1941年参加对苏联的入侵。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节制,与第3、第4装甲师等王牌并肩战斗,莫斯科会战中它是最靠近莫斯科的部队之一。在图拉和廖奥尔遭到重创并数次重组。1942年4月,整编为摩托化步兵师。 大德意志师参加了1942年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年底在莫斯科以西的阿哲维和卢特斯切斯萨村蒙受重大损失。1943年在贝尔科洛地区再遭重创,重组为装甲掷弹兵师。虽然名为装甲掷弹兵师,其配置着一个坦克团(第一营装备豹式坦克;第二营装备四号;第三营装备虎I),每个掷弹团配备Sdkfw251半履带营,侦察营、工兵营全部装甲化,可以类比一个装甲师。大德意志师是德国陆军中配虎式坦克的唯一的两个单位之一,另一个是装甲教导师。随后该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紧接着的库图佐夫战役(即廖奥尔防御战)。1943年9月,大德意志师随德军退过顿内茨河。激战中被进一步削弱,该师调回法国休整。1944年再次返回东线,在南部战场和罗马尼亚作战。7月底,转战到北部,在波兰和东普卢士作战。12月,其装甲团第3营全部换装新型的Tiger I Ausf E重型坦克。1945年5月,大德意志师被强大的苏军消灭,仅有少量的士兵逃到西线向英军投降。(特别说明:从一个掷弹步兵师以及其承载繁重的作战任务的角度考虑,该师5万人的伤亡中不存在不熟悉军事技能战法而造成伤亡额偏高的情况。) 第三名, "北欧军魂"维京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该师组建于1940年12月,基干是一个主要以被占领国家的志愿兵组成的“德国”团。1941年1月,重新命名为“维京”,又被编入两个团即294名挪威志愿者的“诺德兰”团、216名丹麦志愿者的“维斯特兰”团,另外还有一个由荷兰、芬兰志愿兵组成的“诺德斯特”营。“维京”师首任的指挥官是菲利克斯.斯坦因纳上将。首次参战是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隶属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维京师总兵力约为19000人。维京师越过勒姆博格,塔纳普,7月的时候已经进抵日托米尔,参与了乌曼合围战。推进至第聂伯河畔,在罗斯托夫附近与苏军激战。进入罗斯托夫,库班以及特拉克河。1942年8月,维京师攻克麦科普油田。1943年维京师一直在高加索地区作战。1943年10月,维京师被正式编为满员的装甲师。1943年夏秋季,维京师参与了哈尔科夫以及第聂伯河的一系列防御战斗。当苏联红军在1944年6月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维京师被苏军包围在“切尔卡瑟口袋”,维京师最终冲出了包围圈,损失了所有的装备,人员蒙受惨重伤亡。在切尔卡瑟包围圈内被围的56000德军只有35000人得以突围,撤到波兰休整补充。1944年12月,维京师从华沙撤离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企图为被围困在布达佩斯的45000德军解围,失败。1945年5月,该师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向苏军投降。 第四名,"黑色闪电"希特勒近卫师 (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肯定会有LAH师的军迷对"黑色闪电"排名靠后表示不满,这样排主要是基于LAH师太过惨重的伤亡(虽然这与LAH师承担的任务有关)。 最早的希特勒近卫师只是规模不大的一支准军事的政治化部队,称为“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地区、合并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动,而它的第一次战斗却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随南方集团军群一路打到华沙城下,战役胜利后,1940年3月旗队在德国本土休整得到了新型的四号坦克,完全实现了摩托化。参加了荷兰、法兰西、敦刻尔克等战役,一直开进到西班牙边界。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海狮计划”,旗队刻苦训练两栖作战。1941年3月,旗队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是德国第一个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队。穿过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攻入希腊,俘虏了大批的希腊部队。 战役后升格为武装党卫队机械化步兵师,跟随南部集团军群,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突袭苏联。参加了著名的乌曼合围战。1941年11月,该师一度突入苏联西南部重镇罗斯托夫市区。1942年夏,返回德国重组为装甲掷弹师(装备两个装甲掷弹兵团),驻扎在法国。1943年,重返东线参加了哈尔科夫争夺战,伤亡了4500人。1943年7月5日,在曼斯坦因指挥下开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作战。 参与了普罗霍洛夫卡坦克会战,德军虽胜但失去了战场的控制权,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后又重返东线,因为蒙受了太大的损失,撤到法国休整。1944年3月,近卫师被升格为武装党卫队装甲师。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该师从比利时紧急开赴法国卡昂参战,在法莱斯口袋遭受了重大损失。1944年12月,希特勒近卫师参加了阿登反击战,后又转战到匈牙利的“冬季春醒”,3月中旬,进攻失败,让希特勒大失所望。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时,希特勒近卫师只剩下1千多人,根据上级的命令,破坏了所有装备后,官兵们烧掉身上的制服,往西逃亡以远离伺机报复的苏军向美军投降,从此希特勒近卫师再也不存在了。 第五名, "死亡之星"骷髅师 (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俗称为“死人头师”,其师徽骷髅图案的含义是“我们在我们的黑色帽子上佩带骷髅标志,借以警告我们的敌人,并向我们的领袖表示,我们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他的理想。”其前身是党卫队集中营的看守部队,首任师长西奥多。艾克。1936年3月29日起,正式命名为“骷髅队”,有3500人,1939年11月1日,正式组建骷髅师。参加法兰西战役,抢渡墨纳河,战斗非常狂热,不顾牺牲。在西线制造了屠杀事件。参谋长于特纳主张用专业军官来指挥军队。1941年骷髅师参加入侵苏联,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在杰米扬斯克骷髅师一战成名,1942年换装为装甲师,编入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加哈尔科夫防御战。师长党卫队副总指挥艾克阵亡。1943年,夺回哈尔科夫。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再战哈尔科夫失利后撤退。1944年6月,调到法国作战,之后参加阿登战役。1945年,调回东线,进驻匈牙利,3月,被苏军击败。一直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1945年5月9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第六名, "铁甲狂飙"第三装甲师(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德国最早的装甲师之一。成立于1935年10月,首任师长依内斯特.菲森斯玛上校,驻扎在柏林。师下辖一个装甲旅,装甲旅拥有2个装甲团的编制。1938年上半年,由施韦彭堡上校担任师长。1939年3月,德军出动第3装甲师于13日上午8点20分向捷克斯洛伐克发起进攻,至下午,第3装甲师全部越过了边境,3月15日,德军坦克开进了布拉格。隶属于古德里安坦克集群,先后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等战役。1941年进攻苏联,该师由莫德尔中将指挥,一路狂飙,所向披靡。参加了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战役,在基辅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继续向苏联腹地推进,最快时一天推进了136英里,占领了寥奥尔,打开了莫斯科的门户。1942年5月,第3装甲师被从东线的中部战场,调往南部战场,参加了向高加索地区进军的行动以及哈尔科夫之战,之后一路退至波兰。该师被调往匈牙利作战,并在那战斗至1945年4月,为了逃离苏联的报复逃到奥地利,向美军投降。 www.tiexue.com 第七名, "魔鬼之师"第七装甲师 (星级指数:四星,一流的王牌师) 前身为第2轻装甲师。1939年9月1日,该师出现在波兰战场上,指挥官斯图姆中将。1939年10月18日第2轻装甲师正式更名为第7装甲师。1940年2月12日,埃尔温·隆美尔少将接过了第7装甲师指挥权。1940年5月10日,“黄色方案”开始实施。第7装甲师隶属于A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第15摩托化军,该师越过德-比边境向阿登前进。5月12日抵达芒斯,并花费了两天时间巩固桥头堡,隆美尔开始了一场向英吉利海峡进军的赛跑。在5月30日完成了对敦刻尔克盟军的合围。随后,该部撤出前线,短暂休整至1940年6月5日。战役的第二阶段,6月7日该师进抵佛戈斯-莱斯-奥克斯,于次日抵达柔恩,完成了合围法国第9和第10集团军。到6月25日停战时第7装甲师已经打到法国西南部。该师仅有26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损失坦克42辆,获得“魔鬼师”的称号。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中,第7装甲师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以损失了半数坦克的代价全歼苏军第5坦克师。又迭经激战,1942年5月返回法国进行休整。1943年2月,该师返回东线,这次前往的是南方集团军群。该部参加了库尔斯克、基辅、日托米尔、哈尔科夫以及随后的穿越乌克兰的撤退作战。1944年8月第7装甲师被调往波罗的海的东普鲁士,防守至1944年11月。兵力不断消耗,得不到补充,1945年4月辗转从海上撤离,此时其兵力已经消耗殆尽,只有一个空架子,隶属于第3坦克集团军。1945年5月3日第7装甲师向美英军队投降。 第八名,“高加索山鹰”第一山地步兵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该师组建于1938年4月,前身为1935年德军重建时唯一的山地部队山地步兵旅,辖有第98、99、100三个山地步兵团和第79山地炮兵团。1939年9月,第1山地步兵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地第18军的一部参加了波兰战役。攻取了喀尔巴阡山的杜克拉山口,然后快速前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占150英里以外的波兰的重镇莱蒙伯格。在波兰战役后,第1山地步兵师调往西线参加了法兰西战役。在法国,该师以穿过马斯河、埃纳河和卢瓦尔河的战斗而著名。在法国投降后,第1山地师原本将参加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后又计划占领直布罗陀,但这些行动最后都被取消了。然后被调往奥地利,1941年4月,该师穿越南斯拉夫军队的防线,在其腹地作战。巴尔干战役之后,第1山地步兵师又入侵苏,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第49山地军一部,参加了乌曼合围战。1942年5月被调往顿涅茨地区的第11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第1山地步兵师进展到高加索地区。在德军作战史中最高的阵地上作战。在4300米高的厄尔布卢斯山顶上,升起了德国国旗。该师又频繁调动,辗转在南斯拉夫、希腊等地作战。1944年12月,该师在匈牙利与苏军作战。1945年撤至奥地利在那里向美军投降。 第九名,"绿色魔鬼"第一伞兵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1936年,在斯图登特将军的竭力主张下,德国建立了第一个伞兵团,二战开始后,德国伞兵奇兵天降,夺取了埃马尔要塞。第1伞兵师的前身是著名的第7伞兵师,曾经历经了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的克里特岛空降战的洗礼,第1伞兵师组建于1943年5月1日。初次在战场上亮相是1944年的西西里战役,曾与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并肩战斗,而第1伞兵师是德军最后撤出西西里岛的部队。然后在意大利继续与占优势的盟军战斗。在凯塞林元帅的指挥下在以卡西诺为中心的古斯塔夫防线,坚守着罗马以南的地区。1943年年12月-1944年3月,将盟军阻击在卡西诺山地,重创了英、加和新西兰军队,赢得了“卡西诺的绿色魔鬼”的称号,该师在之后则撤退到凯撒防线、哥特防线与盟军作战一直持续到1945年。该师的历任指挥官:理查德.海因里希(1943.5/1-1944.11/17)冯.寇特(1944.1/4-1944.2/21)卡尔.舒尔茨(1944.11/18-1945.5/2) 第十名 齐尔河畔的“消防队”第十一装甲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1940年,法兰西战役结束后,由第11摩托化旅加上来自第5装甲师的第15装甲团组建了第11装甲师,1941年4月参加巴尔干战役,6月参加入侵苏联。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作战,然后调入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1942年,加入顿河集团军群为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解围,失败。又在罗斯托夫作战,使A集团军群免被苏军切断在高加索地区。1943年7月第11装甲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1944年2月陷入了切尔卡西包围圈。突围后撤往法国南部重建。清剿法国抵抗组织。1944年7月第11装甲师与盟军在法国作战。1944年冬,第11装甲师作为预备队,参加了突出部战役。第11装甲师占据雷马根桥头堡,挡住了美军通过这条重要的道路渡过莱茵河。陷入鲁尔包围圈。1945年5月4日向美军第3军投降。 ★ “负重轮”第3装甲掷弹兵师 :其前身是第3步兵师,成立于1935年,参加了波兰战役以及法国战役,表现非常地突出。1940年10月调回德国改编为第3机械化步兵师。1941年,该师隶属于北方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第56军,进攻苏联的列宁格勒。不久调到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遭到惨重的损失。1942年,该师又被调往南方集团军群参加了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与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一道被红军包围歼灭在伏尔加河畔。1943年7月该师进驻意大利。参加了萨莱诺、卡西诺、安齐奥等著名战役,功勋卓著。1944年6月该师又被往调西线参加了南锡、麦次等地的战斗。1944年末,该师参加了亚琛的保卫战和阿登反击战。阿登进攻失败后,第3师在艾弗尔与盟军作战。最后随B集团军群在鲁尔口袋向盟军投降。 ★ "沙漠弯刀"第二十一装甲师 :1941年10月由第五轻型师的改建的。英军发动“十字军”行动,11月19日,第21师第5装甲团向南插入甘布萨尔赫与英军遭遇,击毁了23辆斯图亚特式坦克,自己仅损失2辆。21日,其主力攻占了西迪雷泽格的英军机场。21装甲师几乎耗尽了它的装甲部队,迫于英军持续的压力,隆美尔将部队撤至阿盖拉一线。第21装甲师一直在进行后卫战斗以阻止英军的追击。1942年1月,非洲军团向英军发动了进攻,第21装甲师再次充当先锋,协同其他部队攻克托布鲁克,俘虏英军3万余人,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和燃料,打开了通往埃及的大门。第21装甲师然后参加了阿拉曼战役,因为密码被破 燃料不足,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等原因,德军被击败。第21装甲师师长冯.俾斯麦少将阵亡。第21装甲师殿后掩护撤退。第21装甲师又取得了凯塞林山口之战的胜利。在突尼斯,第21装甲师随着非洲军团的灭亡而全军覆灭。1943年6月德国在法国重建了第21装甲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遭重创,在卡昂一线坚持战斗了数星期之久。1945年初,第21装甲师从斯特拉斯堡动身前往东线,参加柏林战役,1945年4月,曾一度狙击了科涅夫的进攻,但最终寡不敌众,被苏军歼灭。
二战时德国党卫军有哪几个王牌师?分别是有什么用?
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 一,"帝国之花"党卫军第二帝国师 (超一流的王牌师) 号称为“帝国之花”。“帝国”师也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中的“狼之钩”,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吓跑荒野中的狼群。帝国师由三个最基本的团(旗队)组成,“德意志”旗队即德国团)是由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摹尼黑党卫队演变而来;“日耳曼”团(旗队)由汉堡的党卫队组成、“元首”团(旗队)在维也纳组建。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是一个把帝国师打造成一支王牌劲旅的关键性人物。波兰战役时,帝国师尚未建师,3个团各自参战,均有上佳表现。1939年10月10日正式组建为摩托化步兵师,保罗.豪赛尔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1941年4月,该师参加了西线作战和巴尔干战役,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到法国;从保加利亚到南斯拉夫,是首批攻入贝尔格莱德的军队之一。1941年6月,又踏上了入侵苏联的征程。初期隶属于第2坦克集群第46装甲军,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主攻和尖刀。横扫苏联西部,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直捣斯摩陵斯克,在罗斯拉弗尔、叶利尼亚突出部迭经恶战。转战乌克兰,参加基辅合围战。战役中德军实施双层包围,外层的包围锁底边是莫德尔将军的装3师;内层包围锁底边是帝国师。元首团端掉苏军一个师司令部,抢渡杰斯纳河,攻占了马科斯欣城。9月16日,打退苏军的一次次的反扑,成功地实施了内层包围。德军共消灭60多万苏军。帝国师再转战罗斯拉弗尔,10月,参加进攻莫斯科。12月份,转入艰苦的防御战。在尔热夫,在零下52度与数倍于己的苏军激战,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元首团只剩下36个人。 随后该师调到后方休整,改编为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12月返回东线,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哈尔科夫战役。7月,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哈尔科夫防御战。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5日到16日,帝国师以损失46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击毁448辆俄国坦克和SU歼击车。9月,参加弟聂伯河会战、在基辅防御战中元首团第8装甲大队第2小队长汉斯.索内茨指挥的虎氏坦克击取得的帝国师击毁的第2000辆战车的战绩。该师装甲团包揽了其中的大约1100辆的战绩,自身损失了250余辆坦克。在1944年4月退到罗马尼亚以前。帝国师的装甲团在与俄军作战中总共击毁了1200个装甲目标,自己损失大约300辆坦克。5月帝国师调往西线,清剿游击队。6月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2月,帝国师参加阿登反击战。1945年2月调回东线。在匈牙利参加“冬季春醒”行动,一个叫哈根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率部孤军深入,一直冲到距多瑙河30公里的地方。4天中,德军就损失了4万人,5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希特勒在匈牙利围歼苏军的计划化为泡影。在维也纳的防御中,该师出现了最后一个坦克王牌19岁的吉森,单车击毁苏军14辆坦克。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被苏军消灭,其残部部分地逃到西线投降。 二"黑色闪电"党卫军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师 (一流的王牌师) 最早的希特勒近卫师只是规模不大的一支准军事的政治化部队,称为“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地区、合并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动,而它的第一次战斗却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随南方集团军群一路打到华沙城下,战役胜利后,1940年3月旗队在德国本土休整得到了新型的四号坦克,完全实现了摩托化。参加了荷兰、法兰西、敦刻尔克等战役,一直开进到西班牙边界。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海狮计划”,旗队刻苦训练两栖作战。1941年3月,旗队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是德国第一个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队。穿过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攻入希腊,俘虏了大批的希腊部队。战役后升格为武装党卫队机械化步兵师,跟随南部集团军群,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突袭苏联。参加了著名的乌曼合围战。1941年11月,该师一度突入苏联西南部重镇罗斯托夫市区。1942年夏,返回德国重组为装甲掷弹师(装备两个装甲掷弹兵团),驻扎在法国。1943年,重返东线参加了哈尔科夫争夺战,伤亡了4500人。1943年7月5日,在曼斯坦因指挥下开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作战。 参与了普罗霍洛夫卡坦克会战,德军虽胜但失去了战场的控制权,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后又重返东线,因为蒙受了太大的损失,撤到法国休整。1944年3月,近卫师被升格为武装党卫队装甲师。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该师从比利时紧急开赴法国卡昂参战,在法莱斯口袋遭受了重大损失。1944年12月,希特勒近卫师参加了阿登反击战,后又转战到匈牙利的“冬季春醒”,3月中旬,进攻失败,让希特勒大失所望。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时,希特勒近卫师只剩下1千多人,根据上级的命令,破坏了所有装备后,官兵们烧掉身上的制服,往西逃亡以远离伺机报复的苏军向美军投降,从此希特勒近卫师再也不存在了。 三“死亡之星”党卫军第三骷髅师 (一流的王牌师) 俗称为“死人头师”,其师徽骷髅图案的含义是“我们在我们的黑色帽子上佩带骷髅标志,借以警告我们的敌人,并向我们的领袖表示,我们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他的理想。”其前身是党卫队集中营的看守部队,首任师长西奥多。艾克。1936年3月29日起,正式命名为“骷髅队”,有3500人,1939年11月1日,正式组建骷髅师。参加法兰西战役,抢渡墨纳河,战斗非常狂热,不顾牺牲。在西线制造了屠杀事件。参谋长于特纳主张用专业军官来指挥军队。1941年骷髅师参加入侵苏联,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在杰米扬斯克骷髅师一战成名,1942年换装为装甲师,编入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加哈尔科夫防御战。师长党卫队副总指挥艾克阵亡。1943年,夺回哈尔科夫。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再战哈尔科夫失利后撤退。1944年6月,调到法国作战,之后参加阿登战役。1945年,调回东线,进驻匈牙利,3月,被苏军击败。一直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1945年5月9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四 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师 希特勒青年师是党卫队最后编成的装甲师,也是最特别的部队。编制为SS第12装甲师。士兵平均年龄只有17、18岁,他们均穿潜艇成员的黑皮制服,并且别具一格地将女朋友的名字漆在坦克上。队员年龄虽轻,但狂热勇猛的作战精神却胜过其他武装党卫队士兵。该师于1943年7月正式成立,结训后于1944年4月被调到法国。 盟军登陆诺曼底时该师正部署在巴黎南方,因此火速被派去抵御盟军,当天下午就抵达克思,在该城与身经百战的加拿大第3师交手。6月16日,师长威特少将被盟军海军炮火击毙,职位由麦尔准将接任。接下来的2个星期,该师死守勒卡皮克机场,损失惨重,兵力只剩40%,坦克也仅剩下50辆,后经补充参加诺曼底战役,由于顽强作战使实力 几乎耗尽,21300名士兵及150辆坦克,到撤出战场时仅剩下30人和10辆坦克。 诺曼底战役结束后,该师的残兵回到德国重组新的希特勒青少年师团,由克拉斯准将担任师长。1944年12月在参加阿登之战和布达佩斯战役,向美军投降,这时全师仅剩455人。
二战时德国党卫军有哪几个师?分别是有什么用?
其中最著名的有四个:一,"帝国之花"党卫军第二帝国师 (超一流的王牌师) 号称为“帝国之花”。“帝国”师也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中的“狼之钩”,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吓跑荒野中的狼群。帝国师由三个最基本的团(旗队)组成,“德意志”旗队即德国团)是由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摹尼黑党卫队演变而来;“日耳曼”团(旗队)由汉堡的党卫队组成、“元首”团(旗队)在维也纳组建。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是一个把帝国师打造成一支王牌劲旅的关键性人物。波兰战役时,帝国师尚未建师,3个团各自参战,均有上佳表现。1939年10月10日正式组建为摩托化步兵师,保罗.豪赛尔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1941年4月,该师参加了西线作战和巴尔干战役,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到法国;从保加利亚到南斯拉夫,是首批攻入贝尔格莱德的军队之一。1941年6月,又踏上了入侵苏联的征程。初期隶属于第2坦克集群第46装甲军,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主攻和尖刀。横扫苏联西部,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直捣斯摩陵斯克,在罗斯拉弗尔、叶利尼亚突出部迭经恶战。转战乌克兰,参加基辅合围战。战役中德军实施双层包围,外层的包围锁底边是莫德尔将军的装3师;内层包围锁底边是帝国师。元首团端掉苏军一个师司令部,抢渡杰斯纳河,攻占了马科斯欣城。9月16日,打退苏军的一次次的反扑,成功地实施了内层包围。德军共消灭60多万苏军。帝国师再转战罗斯拉弗尔,10月,参加进攻莫斯科。12月份,转入艰苦的防御战。在尔热夫,在零下52度与数倍于己的苏军激战,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元首团只剩下36个人。 随后该师调到后方休整,改编为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12月返回东线,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哈尔科夫战役。7月,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哈尔科夫防御战。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5日到16日,帝国师以损失46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击毁448辆俄国坦克和SU歼击车。9月,参加弟聂伯河会战、在基辅防御战中元首团第8装甲大队第2小队长汉斯.索内茨指挥的虎氏坦克击取得的帝国师击毁的第2000辆战车的战绩。该师装甲团包揽了其中的大约1100辆的战绩,自身损失了250余辆坦克。在1944年4月退到罗马尼亚以前。帝国师的装甲团在与俄军作战中总共击毁了1200个装甲目标,自己损失大约300辆坦克。5月帝国师调往西线,清剿游击队。6月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2月,帝国师参加阿登反击战。1945年2月调回东线。在匈牙利参加“冬季春醒”行动,一个叫哈根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率部孤军深入,一直冲到距多瑙河30公里的地方。4天中,德军就损失了4万人,5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希特勒在匈牙利围歼苏军的计划化为泡影。在维也纳的防御中,该师出现了最后一个坦克王牌19岁的吉森,单车击毁苏军14辆坦克。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被苏军消灭,其残部部分地逃到西线投降。二 "黑色闪电"党卫军第一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师 (一流的王牌师) 最早的希特勒近卫师只是规模不大的一支准军事的政治化部队,称为“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地区、合并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动,而它的第一次战斗却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随南方集团军群一路打到华沙城下,战役胜利后,1940年3月旗队在德国本土休整得到了新型的四号坦克,完全实现了摩托化。参加了荷兰、法兰西、敦刻尔克等战役,一直开进到西班牙边界。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海狮计划”,旗队刻苦训练两栖作战。1941年3月,旗队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是德国第一个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队。穿过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攻入希腊,俘虏了大批的希腊部队。战役后升格为武装党卫队机械化步兵师,跟随南部集团军群,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突袭苏联。参加了著名的乌曼合围战。1941年11月,该师一度突入苏联西南部重镇罗斯托夫市区。1942年夏,返回德国重组为装甲掷弹师(装备两个装甲掷弹兵团),驻扎在法国。1943年,重返东线参加了哈尔科夫争夺战,伤亡了4500人。1943年7月5日,在曼斯坦因指挥下开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作战。 参与了普罗霍洛夫卡坦克会战,德军虽胜但失去了战场的控制权,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后又重返东线,因为蒙受了太大的损失,撤到法国休整。1944年3月,近卫师被升格为武装党卫队装甲师。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该师从比利时紧急开赴法国卡昂参战,在法莱斯口袋遭受了重大损失。1944年12月,希特勒近卫师参加了阿登反击战,后又转战到匈牙利的“冬季春醒”,3月中旬,进攻失败,让希特勒大失所望。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时,希特勒近卫师只剩下1千多人,根据上级的命令,破坏了所有装备后,官兵们烧掉身上的制服,往西逃亡以远离伺机报复的苏军向美军投降,从此希特勒近卫师再也不存在了。 三 “死亡之星”党卫军第三骷髅师 (一流的王牌师) 俗称为“死人头师”,其师徽骷髅图案的含义是“我们在我们的黑色帽子上佩带骷髅标志,借以警告我们的敌人,并向我们的领袖表示,我们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他的理想。”其前身是党卫队集中营的看守部队,首任师长西奥多。艾克。1936年3月29日起,正式命名为“骷髅队”,有3500人,1939年11月1日,正式组建骷髅师。参加法兰西战役,抢渡墨纳河,战斗非常狂热,不顾牺牲。在西线制造了屠杀事件。参谋长于特纳主张用专业军官来指挥军队。1941年骷髅师参加入侵苏联,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在杰米扬斯克骷髅师一战成名,1942年换装为装甲师,编入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加哈尔科夫防御战。师长党卫队副总指挥艾克阵亡。1943年,夺回哈尔科夫。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再战哈尔科夫失利后撤退。1944年6月,调到法国作战,之后参加阿登战役。1945年,调回东线,进驻匈牙利,3月,被苏军击败。一直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1945年5月9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四 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希特勒青年师 希特勒青年师是党卫队最后编成的装甲师,也是最特别的部队。编制为SS第12装甲师。士兵平均年龄只有17、18岁,他们均穿潜艇成员的黑皮制服,并且别具一格地将女朋友的名字漆在坦克上。队员年龄虽轻,但狂热勇猛的作战精神却胜过其他武装党卫队士兵。该师于1943年7月正式成立,结训后于1944年4月被调到法国。 盟军登陆诺曼底时该师正部署在巴黎南方,因此火速被派去抵御盟军,当天下午就抵达克思,在该城与身经百战的加拿大第3师交手。6月16日,师长威特少将被盟军海军炮火击毙,职位由麦尔准将接任。接下来的2个星期,该师死守勒卡皮克机场,损失惨重,兵力只剩40%,坦克也仅剩下50辆,后经补充参加诺曼底战役,由于顽强作战使实力 几乎耗尽,21300名士兵及150辆坦克,到撤出战场时仅剩下30人和10辆坦克。 诺曼底战役结束后,该师的残兵回到德国重组新的希特勒青少年师团,由克拉斯准将担任师长。1944年12月在参加阿登之战和布达佩斯战役,向美军投降,这时全师仅剩455人。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问题?
斯大林格勒会战 苏德战争中,苏军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今伏尔加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重兵集团,于1942年7月17日~1943年2月2日实施的一系列战略性攻防战役。 双方企图与兵力部署 德军在莫斯科会战失败后,被迫放弃全面进攻,于1942年夏在苏德战场南翼实施重点进攻,企图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切断苏军的战略补给线。5月,德军在哈尔科夫战役中挫败苏军的进攻。7月中旬,德军“B”集团军群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逼近斯大格格勒。起初,F。保卢斯上将指挥的德军第6集团军受领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任务,该集团军辖13个师约27万人,火炮和迫击炮约3000门、坦克约500辆,由第4航空队(作战飞机近1200架)负责支援。会战中,德军统帅部不断增加该方向的兵力,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苏军最高统帅部为保卫斯大林格勒,于7月12日组建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S。K。铁木辛哥,7月23日起为V。N。戈尔多夫中将),辖第62、第63、第64、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后第57、第51集团军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相继编入该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在巴甫洛夫斯克至上库尔莫亚尔斯卡亚520公里正面上组织防御,基本力量集中部署于顿河大弯曲部。方面军开始遂行保卫斯大林格勒任务时仅有12个师1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2200门、坦克约400辆、飞机454架,由远程航空兵(轰炸机150~200架)和防空航空兵第102师(歼击机60架)负责支援。方面军在斯大林格勒州人民群众支援下,在城市远接近地构筑两道防御地带,在近接近地构筑外层、中层、内层和市区四道城市防御围廓。先后参加会战的还有东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部队、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防空部队。 会战经过 会战按苏军的行动性质分防御和反攻两个阶段。 防御阶段(1942.7.17~11.18) 包括远接近地防御、近接近地防御和市区防御战斗。 远接近地防御:7月17日,德军发起猛烈进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各前进支队在奇尔河、齐姆拉河一线英勇抗击德军六昼夜,迫使其第6集团军展开部分主力,从而赢得了改善基本地区防御的时间。23日,德军开始争夺第62、第64集团军主要防御地带,企图对顿河大弯曲部的苏军两翼实施包围突击,进至卡拉奇地域,从西面突向斯大林格勒。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集团军的顽强防御和第1、第4坦克集团军各兵团的反突击,打破了德军的企图。至8月10日,苏军退至顿河东岸,在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占领防御阵地,阻止了德军前进。早在7月31日,德军统帅部即将第4装甲集团军从高加索方向调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其先头部队于8月2日进逼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今科捷利尼科沃市),形成从西南突向斯大林格勒的直接威胁。为防守这一方向,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部分兵力于7日组建东南方面军(辖第64、第57、第51集团军,近卫第1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30日起增加第62集团军,司令为A。I。叶廖缅科上将),9~10日实施反突击,迫使德第4装甲集团军暂时转入防御。至17日,该部德军被阻于外层防御围廓。 近接近地防御:8月19日,德军再度发起进攻,从西面和西南面同时向斯大林格勒实施突击。23日,德军第6集团军第14装甲军在斯大林格勒以北突至伏尔加河,企图从北面沿伏尔加河实施突击并夺取该市。苏军统帅部从预备队中抽调第24、第66集团军,会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从北面对德军翼侧实施反突击,牵制德军第6集团军部分兵力,阻敌于西北市郊。德军统帅部继续增加兵力,并将主力转移到斯大林格勒方向,力图在最短期限内攻占斯大林格勒。 市区防御战斗:苏军V。I。崔可夫中将指挥的第62集团军和M。S。舒米洛夫少将指挥的第64集团军受领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任务。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次日攻占市中心的马马耶夫岗。巷战中,双方逐街逐楼逐屋反复争夺,对火车站反复争夺达13次之多。苏军近卫第1集团军和第24、第66集团军9月份在该市以北几乎不停顿地实施反突击,有力地支援了斯大林格勒市区的保卫战。在斯大林格勒以南发动局部进攻战役的苏军第57、第51集团军也牵制了德军的重兵集团。28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改称顿河方面军(司令为K。K。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东南方面军改称斯大林格勒方面军。9月底,德军指挥部命令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西北方向投入战斗。此时在进攻斯大林格勒的德军“B”集团军群编成内作战的兵力已达80多个师。10月15日,德军在一个狭小地段突至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及其附近的伏尔加河地域。11月11日,他们最后一次企图攻占该市,并在“街垒”工厂以南冲到伏尔加河岸,但其攻势已成强弩之末。18日,斯大林格勒会战的防御阶段结束。这一阶段,德军死伤约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作战飞机和运输机1400余架。德军统帅部企图攻占斯大林格勒的计划宣告破产。 反攻阶段(1942.11.19~1943.2.2) 苏军统帅部在防御阶段就制订了反攻计划,其企图是:从谢拉菲莫维奇、克列茨卡亚两地域的顿河登陆场和从斯大林格勒以南的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分别实施突击,粉碎德军各突击集团两翼的掩护军队,并沿卡拉奇、苏维埃茨基向心方向发展进攻,围歼直接在斯大林格勒附近作战的德军主力。反攻开始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方向展开的兵力有西南方面军(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21集团军、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N。F。瓦图京中将)、顿河方面军(第65、第24、第66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62、第64、第57、第51、第28集团军,空军第8集团军),总计110.6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自行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苏军当面之敌是德军“B”集团军群(司令为M。von魏克斯元帅)所属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总计101.1万人、火炮和迫击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双方兵力对比,苏军人员比德军多10%,火炮和迫击炮多50%,坦克和自行火炮多1.2倍,作战飞机多10%。 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11月19日,西南方面军及顿河方面军之第65集团军从谢拉菲莫维奇和克列茨卡亚地域实施突击,揭开反攻序幕。至日终前,西南方面军前进25~35公里;第65集团军因遭敌猛烈抵抗,仅前进3~5公里。20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第57、第51集团军及第64集团军左翼各兵团从萨尔帕湖至巴尔曼察克湖地域开始反攻,突破德军防御,保障快速兵团进入突破口。上述两个方面军的坦克和机械化部队向卡拉奇、苏维埃茨基方向迅猛对进,并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合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一部(23日投降);近卫第1集团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51集团军则向西南面和南面发展反攻,对整个德军斯大林格勒集团构成合围的对外正面。23日,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快速兵团在卡拉奇、苏维埃茨基、马里诺夫卡地域会师,合围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共22个师另160多个独立部队,总计33万人。苏军步兵兵团到达后构成了绵亘的合围对内正面。30日前,苏军压缩合围圈,但由于兵力不足,未能从行进间分割和歼灭德军集团。与此同时,向西南和南面进攻的苏军沿克里瓦亚河、奇尔河、顿河、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以北一线构成了500余公里的合围对外正面。 粉碎德军救援集团:12月1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第57装甲军另4个步兵师和2个骑兵师从科捷利尼科夫斯基镇地域实施突击,以解救其被围军队。苏军随即发起科捷利尼科夫斯基战役(12月12~30日),将这股援军全部击溃。顿河中游的苏军为发展反攻,于16日发起顿河中游战役,歼灭5个意大利师另3个旅,击溃5个罗马尼亚师和1个德军师,重创德军4个步兵师和2个装甲师,迫使德军统帅部最后放弃解救被围集团的企图。至12月底前,沃罗涅日方面军左翼、西南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在合围对外正面击溃了驰援之敌,并将其残部击退150~200公里,从而为歼灭被围于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歼灭德军被围集团:1943年1月10日,顿河方面军(辖第66、第24、第65、第21、第57、第64、第62集团军,空军第16集团军)经猛烈炮火准备和航空火力准备后转入进攻,开始歼灭被围德军。第65集团军从西面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炮兵在苏德战争中首次以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12日,苏军逼近德军位于罗索什卡河的第二防御地带。为突破该地带,第65集团军转移到第21集团军地带。方面军各兵团于15日重新开始进攻,17日前到达沃罗波诺沃、大罗索什卡一线,遇到德军顽强抵抗。经22~25日的激烈战斗,苏军粉碎德军在该地的抵抗。26日晚,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西北坡与从斯大林格勒迎面进攻的第62集团军会师。德军集团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31日,德军第6集团军南集群停止抵抗,保卢斯被俘。2月2日,北集群投降。 会战结局 会战中,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被歼灭。法西斯集团损失官兵近150万人,约占其苏德战场总兵力的1/4。苏军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局势,不仅成为苏德战争的转折点,而且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性转折的主要标志。苏军从此基本掌握战略主动权,开始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和进攻。会战的胜利坚定了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必胜信心,巩固并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法西斯集团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震撼了整个法西斯德国,动摇了仆从国对它的信任。 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显示了苏军不断增强的军事威力和较高的军事学术水平。苏军最高统帅部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指导和战役指挥。在防御阶段,构筑大纵深防御体系,适时占领防御阵地;及时前调预备队,组建新的方面军;不断实施反突击和反冲击,大量消耗敌人,阻止了德军进攻,为尔后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反攻开始前,最高统帅部适时制定周密的反攻计划,隐蔽实施反攻准备,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和确定反攻时间。反攻中,3个方面军先后在7个地段上实施突破,使德军不能判明苏军主要突击方向和集中使用其预备队;各方面军和集团军之间密切协同,并以坦克军和机械化军组成快速集群,同时而迅速地构成合围的对内、对外正面,并在对外正面发展反攻;首次充分运用了炮兵进攻这一形式和单层徐进弹幕射击支援步兵和坦克冲击的方法;航空兵第一次采取进攻样式,并协同高射炮兵成功地实施了对被围德军集团的空中封锁等,从而保证了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失败,其军事上的主要原因是:战略企图与实力相脱节,过高估计自己的力量;兵力部署分散,形不成进攻重点;后勤供应困难等。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1918年后改称斯大林格勒。它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1942年4月5日,希特勒下达了第41号作战指令:“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代号为“蓝色作战”的南方作战计划,改组了原南方集团军群,将其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 A、B两个集团军群共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坦克,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第17集团军、第1装甲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其任务为征服高加索地区;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第4装甲集团军、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其任务为掩护A集团军的北面侧翼,其手段则为占领斯大林格勒。此外在克里米亚,还有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 1942年5月8日,曼施泰因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7月4日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 6月28日,德军两个集团军群分别从库尔斯克东北、哈尔可夫东北、斯拉维扬斯克、斯大林诺一带发动进攻,苏军被迫后撤100-300公里,德军侵入顿河大弯曲部。南面的A集团军群继续向高加索油田区推进,北面的B集团军群则以斯大林格勒为目标。 德军最高统帅部指定由B集团军群的由保卢斯指挥的第6集团军进攻斯大林格勒,第6集团军是当时德国较强的集团军,辖6个军(其中两个装甲军)共18个师,约25万人,坦克740辆,火炮或迫击炮7500门,由第4航空队1200架作战飞机进行支援。 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12日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实际能投入的力量有12个师,约16万人、2200门火炮和迫击炮、近400辆坦克、飞机454架。其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 近郊恶战 1942年7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拉开序幕。德军第6集团军在炮兵、航空兵的支援下,分成南北两个突击集团,企图从行进间突破苏军防御,向卡拉奇总方向发展进攻,围歼顿河右岸的苏军,从西南方向突向斯大林格勒。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装甲师的强大兵力对由苏军第第64集团军的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击溃。苏64集团军被迫退过顿河。 8月1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加入进攻,得到加强的德军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为了阻止德军,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战役集群”,与德军激战两天后被迫退到阿克赛河北岸,5日,德军已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在这危急关头,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苏军接着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和反击,至17日,苏军退守斯大林格勒外层围廓。 8月中下旬,德军统帅部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以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和霍克的第4装甲集团军分别从西北、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 22日,德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装甲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强渡顿河,将苏军分成两部分,苏第62集团军与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切断了联系。23日,德军推进到斯大林格勒以北的叶尔佐夫卡地域,前出到伏尔加河,对市区造成了严重威胁。同日,德军先出动飞机几百架,入夜又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拿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路进攻的德第4装甲集团军,在阿勃加涅罗沃西部地区突破了苏军防御,29日,进至加夫里洛夫卡地域,威胁到斯大林格勒正面防御的苏军后方。 苏军最高统帅部面对这一严重形势,将一切能够动员的兵员物资,都派往斯大林格勒地区,并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8月下旬和中旬,苏军从南北两面发起了几次反击,虽减轻了对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压力,但未能歼灭突至伏尔加河的德军,双方经过激列争斗,伤亡都很大。至9月12日,苏军撤至市区围廓,外围防御地带已全部丧失。 市区争夺 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将崔可夫中将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区。兵力约4万人,德军攻城兵力共13师,约17万人,比苏军多四倍。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包克元帅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他面带愠怒之色对他俩说。随后,他命令第6集团军于次日起发起猛攻,不惜任何代价迅速占领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巷战 9月13日,市区争夺战全面展开,德第6集团军组成两个突击团向市区中部和南部进攻。守城部队顽强抵抗,实施猛烈反击。14至15日,德军对苏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进行激烈的街巷战斗。经过两天激战,德军死亡2000人,苏军也损失惨重。接下来的战斗更加激烈,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城市南部和中部,27日继续向北部工厂区突击。战斗是惨烈的,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 德尔在《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写到:“敌我双方为争夺每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每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至11月初,德军始终未能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眼看天气又要冷下来,倒霉的冬天即将来临,希特勒让几乎没有多少越冬物资储备的保卢斯趁天气还暖和再作一次努力。11月11日,德军在斯大林格勒城区内,向苏军据守的阵地发动了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保卢斯以5个步兵师、2个装甲师和2个工兵营在宽5公里的正面上发起强攻。战斗队形高度密集。一天之内,双方为争夺每寸土地、每一座房屋,都进行了异常激烈的战斗。守卫阵地的苏军,顽强抵抗,其中有的师仅剩下不足1个团的实力,仍没有丢失自己据守的地段。在伤亡数千名官兵的情况下,保卢斯被迫于次日停止了进攻。 苏军反攻 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国重兵。反攻前,苏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秘密调集了大量兵力。至11月中旬,共展开了三个方面军,除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外,还有顿河方面军及西南方面军。三个方面军总兵力达11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55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463辆,作战飞机1350架。 德军方面,经过增援,德B集团军群所属第6集团军、第4装甲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等,共有兵力101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29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675辆、作战飞机1216架。但德军战线延长,铁路运输无保障,前线和后方都缺乏战略预备队,物资供应也不足。 19日晨7时30分,苏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发起强劲反攻,首先突向对方最薄弱的罗马利亚军阵地。 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随后,苏军三个方面军合围了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兵力,共22个师,总计33万人,将其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力劝希特勒同意保卢斯趁苏军合围刚刚形成迅速突围,他几乎已经把元首说服了,然而,大言不惭的空军司令戈林却向希特勒保证说,他可以保证第6集团军的空中补给,要多少有多少。希特勒遂于11月24日命令保卢斯坚守阵地。为救援第6集团军,希特勒将曼施泰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12月12日,曼施泰因的“冬风计划”反攻作战开始了。至12月19日,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所属的第57装甲军已突进到离南面包围圈30英里以内。曼施泰因命令保卢斯迅速突围与第4装甲集团军会合。然而保卢斯在没有接到希特勒的直接命令之前,没有突围的意图,他以燃料不足为由拒绝了曼施泰因的命令,放弃了这最后一次机会。12月27日,第4装甲集团军的主力第57装甲军在苏军的强大攻击下,终于退回了原来的阵地,救援第6集团军的行动失败了。 1943年1月初,被围的德第6集团军阵地被压缩得越来越小,且受到苏军的严密空中封锁,空运补给几乎中断,濒于弹尽粮绝的地部。总兵力减至25万人、坦克300辆、火炮和迫击炮4130门、作战飞机100架。 苏军最高统帅部制定了歼灭德第6集团军的“指环”作战计划,由顿河方面军负责实施。该方面军共7个集团军,由空军第6集团军负责空中支援,计有39个师和10旅,共有兵力21.2万人、坦克257辆、火炮和迫击炮6860门、作战飞机300架。 1943年1月8日,顿河方面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敦促德军投降。保卢斯电告希特勒,要求准予他相机行事,但希特勒驳回了他的请求。10日,苏军向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23日,冲进市区,攻占马马耶夫岗,与守城的第62集团军胜利会师。1月24日,保卢斯向希特勒报告说:“部队已不能支持了,继续抵抗已毫无意义,请准允我们投降。”他得到的答复是:“投降是不可能的,第6集团军应在斯大林格勒尽到其英勇的责任,直到最后一人为止。”1月31日,苏军第64集团军的第38摩步旅打到了保卢斯的司令部,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被迫投降。两天后,在斯大林格勒其他阵地上的德军也全部投降了。与保卢斯一同被俘的,有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和9万名士兵。至此,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此役成为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正如德国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所说:“我们在斯大林格勒损失25万官兵,那就等于打断了我们在整个东线的脊梁骨”。
请问在二战的苏德战场中有哪些经典的战役?
基辅战役 基辅战役于1941年7月7日—9月26日打响。战役空前惨烈,9月20日,基辅城被德第6集团军攻占。同日,德军第46装甲军赶到,并作为生力军投入战斗。与此同时,苏军也不断地投入生力军,试图协助被困苏军突围,但均被德军击退。 至9月26日,基辅会战结束,苏军第5、第21、第37、第26集团军大部,第40、第38集团军之一部被歼灭,65万人被俘,被希特勒称作战争史最大的围歼战。 2.库尔斯克会战 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坦克会战;是欧洲东线战场中,德军与苏联红军出动了1000辆坦克在库尔斯克爆发的一场会战。德国方共投入了250万名士兵和400辆坦克,空军部队参战飞机超过了2000架,也是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会战和单日空战。 库尔斯克会战也是德军最后一次对苏联发动的战略性大规模进攻,企图重夺战略主动权,但由于苏军事先已得知德军要进攻的情报并已做好建立三道防御线的充分准备和驻守数量极为庞大的兵力兵器,德军进攻步调缓慢且付出伤亡惨重,最后因为在1943年7月12日盟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不得不抽调兵力防卫意大利而被迫中止堡垒计划的进攻。 这次会战消灭了希特勒在政治上、军事上寄于厚望的德军主要集团,而当完成了这一任务后,苏军战线中的弧形也消失了,形成了一道新的、更坚挺的战线。 库尔斯克战役是苏德战争的分水岭,战役之前德军还有一定程度上的部分战略主动权,能够自主选择发动进攻战役和进攻方向;战役之后,德军完全丧失了战略主动权,采取全面战略防御。苏联红军从这里开始了收复国土的大规模的全面进攻。库尔斯克会战同时也被视为苏德战争的又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转折点。 3.“冬季春醒”行动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45年时候,战争形势就是连瞎子都看得一清二楚,轴心国的失败已是不可避免。但有一个人却仍准备最后一搏,他就是希特勒。他集中了残存的德军精锐装甲部队于1945年3月6日至15日,向东线匈牙利巴拉顿湖地区的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展开大规模的装甲进攻,代号“冬季春醒”行动。 当德军对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屡败屡战的解围作战进行到1月中旬的时候,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希特勒不是准备把在匈牙利的德军转入防御,而是开始考虑向匈牙利投入更多的兵力,展开更大规模的进攻4.列宁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又称为列宁格勒保卫战,封锁列宁格勒(俄文:блокада Ленинград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轴心国为攻占列宁格勒(现在称为圣彼得堡)而实施的军事行动,围攻从1941年9月9日开始至1943年1月18日,一条狭窄的通往城市的陆上通道被建立为止,而围攻全面结束于1944年1月27日。列宁格勒围城战是近代历史上主要城市被围困时间最长、破坏性最强,和死亡人数第二多的包围战。列宁格勒是伟大的十月革命的摇篮,是苏联的第二大城市,重要的海港和铁路、河运枢纽,也是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重要基地。希特勒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一再强调要攻占“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发祥地”--列宁格勒,并狂妄地叫嚣一定要把这个城市"从地球上抹掉"。战争开始时希特勒妄图占领城市,但未能得逞,而后进行了长达900天的围困作战。解放列宁格勒的1月27日后来被俄罗斯联邦政府设为“俄罗斯军人荣誉日”。
假如我是二战时的一名德国的成年男子,并且身体健康,而我不
二战中最为波澜壮阔的当然是苏德战争,和这场规模宏大的战争相比,其他的地方那只能算做战役。在苏联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两军的士兵成百万的倒下。男人的尊严和荣誉就在那热血澎湃的一刻到达最高的境界。 这是我发表的第一篇关于二战的文章,必然有欠缺之处,大家请指教。 我是一个较为哈德的。个人认为德国如果没有两线作战的话,那很有可能战胜苏联。德国的失败我个人认为就败在了人力资源的缺乏上,说白了男人都战死了。我想那时候德国征兵局的官员巴不得全国都是男人(平时当然希望美女多多)。在开战前夕,德国拥有人口大约6000到7000万人。之所以不确切,是因为我不知道该不该把其他国家但是属于德意志民族的人口加进去。按照鄙人的估计,当时德国可以征发的男子大约在1500万人左右,年龄阶段在18岁到55岁之间。当然这部分男子不可能完全调用。后来在征兵环境极度恶化的情况下,德国的征兵年龄甚至放宽到17岁到65岁之间。到了战败前一刻,就连12,13岁的小男孩和70岁的老人都被强征去组成国民卫队。战争的惨烈可见一斑。而至于苏联。苏联当时的人口在1.5到1.8亿之间。之所以浮动,也是因为我不知道是否应该把苏联刚吞并的波罗地海三过和一部分波兰的人口加进去。因为他们并不可靠,在战场上恐怕只会大规模的倒戈。而苏联是一个民族矛盾深刻的国家,少数民族占了人口大约一般左右。就看纯粹的俄罗斯族人人口恐怕也不会比德意志人人多少。根据资料显示,苏联当时可以供给征兵的俄罗斯族男子大约在1600万左右,并不对德国占据多少优势。而全国的可以征发男子大约在3500万人。而德国吞并了大半个欧洲后,可以作为劳动了的人口则陡然增加了一倍以上,虽然这些人口并不适合作为士兵被派上残酷的东线,但是作为后方的劳动力还是可以的。更何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阶段国土大规模沦陷,虽然绝对值并不多,但是人口却占据了总人口的40%,这就说明了这部分的劳动力并不能被苏联人利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国的一线部队大约投入300万人。有的资料最多可以达到550万人,我觉得这个应该是德国全国的总兵力,投入苏联的不会超过300万人。首先德国人口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压力,如果按照这样550万人的说法,那德国几乎动员了三分之一的人口在苏联了(我指的人口全部是可以征发的健康男性)德国需要在法国维持一支非常庞大的占领军,到了44年这支军队几乎达到了200万人,虽然素质相对较差,但是力量仍然不容轻视。另外为了维持在北欧的统治特别是维持瑞典的铁矿石,在北欧德国维持了一支大约40万人的精锐部队,来提防英国和美国的登陆。另外在巴尔干,对付越来越“猖獗”的游击队和保护罗马尼亚的油田,德国人又保持了大约50万人的军队,其中在4年内大约有10万左右的士兵在清剿游击队中阵亡。还有在中东欧,德国还是要维持占领军,那又将耗费大量兵力。 本土也是需要有人保护特别是空军和防空军的。另外海军和空军的数量不详细。照此列出,那么德国在开战之初至少需要有700万到800万的军队,动员其人口的一半,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另外根据资料,德国在战胜法国之后全国兵力大约400万人,我想扩军不可能在一年之内就扩充一倍以上,那必然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下降,预备役根本无法在短时间内训练出如此多的士兵。所以我更倾向于550万是全国的兵力总和,而扣除占领军和国内驻军,大约可以派出300万人到苏联战场,另外再加上匈,罗,意的仆从国的军队,大约在350万人这样的规模还是可以维持的。 而至于苏联,其数字的确定的确是一个头大的问题。原因是这样的。苏联在战争初期可能有360个左右的师,但是关键问题是苏联拥有大量不满员的师,就是保留军队的骨干,普通兵员由战争时期的预备役人员来填充。而且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也是比较差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你无法有确切的数字来确定苏联到底有多少满员的师和半满员的师,甚至预备役师。还有苏联有大量的例如要塞守备军或者国内秘密警察部队等等半军事化或者不隶属国防部的武装人员,我也不知道该不该算进去。 不过我还是倾向于军队的规模在于500万人左右。这是一个我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数字。大约占苏联可以动员人口的15%强(当然包括少数民族和新并进地区)。而且这个数字也于苏联刚开始战争的损失吻合的上。不过顺便要提及的一点就是,苏联的一个师只有6000到8000人左右,最多也不会超过1万人,而德国的一个满员师通常在1.4到1.8万。苏联一个集团军通常不会超过10万人,一般在4万人到6万人之间。而德国的却一般至少也在10万人以上,多的甚至可以达到数十万,例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第六集团军拥有30万以上的兵员,最后付出了11万人战死,5万人受伤,大约10万人被俘虏的结果。所以有时候看到战史上苏联的师的番号有几十个,10几个集团军,而德国却只有2,3个集团军在对阵。苏联在战争的开始将前线兵力的48%集中在了南乌克兰,结果导致了大量的损失。其实这个也不能怪斯大林,在没有判明德国人的主要攻击方向前,只能重点保卫乌克兰这个俄罗斯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以及原料基地。 苏联在战争开始短短几周内,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在基普,66万苏军被俘虏。在明思克战役中,65万苏军被合围。而在此之前的斯摩凌思克战役中,超过30万的军队被全歼灭(还有一个著名的合围,我忘记了,苏联有损失了超过30万的军人。这个就是开战的四大合围战)。在这一系列的合围中,苏联光人口损失超过200万。结果导致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在1941年18周岁,构成军队的主要年龄成分)在战争结束后阵亡25%,受伤和残废30%以上,还有数量不详细成为战俘,大约只有23%的人才能够相对健康到战后。如此巨大的损失恐怕也只能是苏联才能够承担。在有效的动员体系下,苏联进行了全民动员,其中,18岁到35岁的男子除特殊工作者外,一律编入军队。这样,苏联完成了军队的再塑造,动员后的苏联的军事人员超过1000万人(我个人认为稍嫌夸张)。在一线的部队大约估计在600万左右。 战争就这样进行着。在41年那严酷的冬天过后,德国总参谋长写到:“步兵的损失累计已经超过200万(战死……(注意的一点就是,受伤也算做损失,但是伤好了之后再度负伤那又算一次)而苏联人已经稳定了军队的的规模。虽然素质远不如德国,但是已经开始适应打一场残酷的新技术战争。而德国则老兵已经阵亡了不少,部队充斥着新兵,而且在前线的损失无法得到有效的补给,特别是人员上的补给。局部条件下恶化到了损失十个才能补充一个的程度。德国的多线作战的恶果。苏联确因为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彻底的放下心来,从远东抽调了大批新锐部队,来补充前线的损失,甚至苏联还建立了若干个战略预备军来防止某一阵线遭受残酷损失后导致全线的崩溃。 反观德国,德国已经卷入了非洲战场,在东线捉襟见肘的情况下还分出10多万部队去沙漠中争夺一个并没有多少战略价值的地域。为了防止英国的登陆,大西洋防线开始建立,那需要大量的部队去驻守。这个是一个非常鸡肋的问题,不守不行,守了又是大量兵力的分散。还有北欧的防御以及为了对付英美的空袭大量的防空炮占用了大量的资源。更为残酷和严重的问题是,在东线残酷的消耗战的情况下,原本每一个德国团都有一个划定的区域有一个预备役营来提供新兵,但是大量的部队被歼灭后,德国不得不将预备役部队直接神格为常备部队而拉到战场去消耗。结果导致了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在1943年陷入崩溃的境地。 新兵不仅素质下降,而且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到了44年甚至不得不将教官拉出来组成装甲教导师和装甲掷弹兵教导师投入到西线来稳定局势。结果导致nz的最后的装甲部队的种子也暴尸在西线的阵地上。1942年是很有决定性的一年。德国人在41年冬季的惨重失败后开始反思,期望重新夺得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德国动用了恐怕是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第六集团军。第六集团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也是一支具有悲剧色彩的部队。一战中德国皇太子亲自带领第六集团军作为攻击的矛头主力(好象是参加了凡尔登战役吧),结果是无功而返,损失巨大。而现在的第六集团军更加具有悲剧意味。在xtl的愚蠢的指挥下,30万官兵几乎全部死在了苏联冰冷的土地上,9万多战俘在战后仅有6000人返回德国。我想到了“红樱桃”里“幸福”的德国战俘穿着干净的军服在干活的情景。实际上,大多数的德国战俘倒在了苏联残酷的战俘集中营里。 当然,苏联的战俘也大多被折磨至死。德国人在春天冰雪融化后开始主动进攻。整个南方集团军群分成ab两个集团军群,一个目标高加索,一个斯大林格勒开始进发。这个是一个严重的错误,高加索实在太远了,德国人没有足够的兵力来完成这一目标,还导致了兵力的分散。xtl的目标恐怕就是巴库的石油。而斯大林格勒作为整个苏联南部的经济,工业和航运中心,则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而且这个是用苏联领袖命名的城市,其政治意味则更为人所知。这导致了德国最后已经在完全为了城市而战,而不是看中了该城市背后的战略意义。8月17日斯大林格勒战役爆发。在肃清了城市周围的守军后,德军攻入了市区。巷战的残酷性是众所周知的。不过有一个小插曲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使各国开始重视狙击手的使用。其战役中,也就是大片“兵临城下”中那个神奇的苏联狙击手的原形瓦西里确有其人,他狙杀了德国狙击手学校的高级教官。而他最后的结局是失去眼睛。不过其中有一些镜头我觉得就是对苏联的侮辱,是一件极其不负责任的污蔑。导演实在是没有严肃的对待历史。 尽头中刚开始苏联士兵被强征来并且度过伏尔加河遭到空中打击队伍发生混乱结果导致军官开枪弹压,这个是视觉镜头的极度渲染。历史中可能的确会有,但是美国人当然也会这样做,谁都会这样做,而美国人这样过分渲染只是为了丑化苏联。另外苏联士兵两人一支枪,前去做无谓的冲锋,失败后反而遭到自己人的射杀更是对****的污蔑了。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在相信这个,我感觉到非常的惊奇和悲哀。在1942年的冬天来临后,德国人的进攻停止了。到了来年,整个第六集团军全军覆没。有书夸张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国损失了150万人,那纯粹就是在胡说八道。150万实际上至少占据了德国东线兵力的三分之一强,你说到那时候德国人哪里可能维持的住战线。德国人的损失是严重的,但是绝对不是人口上的损失的致命,致命的是老兵的大量损失,这个是几乎无法补充的。顺便说一下,德国的义务兵需要服役12年,这就以为着德国的步兵不得不不听的作战,而在那种条件下,想服12年兵役而又不阵亡或者受伤那简直就是天书一般。 1943年德国发动了库尔斯克突出部战役。其战役的初始是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后,苏联乘胜追击,但是在天才曼斯坦因的指挥下,德国发动了哈尔科夫战役,全歼了苏联的波波夫集群。人员损失并不巨大,但是损失了大量技术兵器。而且苏联损失了一支重要的快速机动的打击部队。苏联人的攻势就停顿下来了。而德国人则是拼命调兵遣将,将各师尽量补充满了员额。还要说明一点的是,由于昔特勒的错误,德国师的番号是大量增加了,但是师的实力确下降了很多,经常出现一个只有2个团的师和两个营的团,其他的部队拿去组建新的师了。还有德国的武装党卫军占有补充的优先权,好的装备和兵员一般都要优先供给武装党卫军。当然,ss军团作为德国陆军中精锐也充当了攻击的矛头和防御时候的救火队员,参加最为残酷的战斗,伤亡率远高与国防军的一般部队。 我前面已经说过,43年后德国的预备役体制已经陷入瘫痪,所以这个恐怕是德国竭尽全力才“拼凑”出来的。更何况随着老兵的大量阵亡,新的德国青年已经不愿意加入军队了,所以兵役局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这样强迫性的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又下降不少。而苏联在解放了广大的土地后,获得了大量的兵员,这样补充了部队的损耗。苏联军队的一大特点是依靠军队的数量和规模来压倒对手,而不是靠战术和战斗技能。这或许对苏联士兵来说太残酷了,但是为了胜利这样的代价也是值得的,个国有自己的国情。库尔斯克战役的最后结局我们宣传是德国遭到了惨重的失败,德国丧失了战场上的战略主动权。但是我个人认为德国的损失并不很大,损失大的还是老兵的损失。可以这么说,德国陆军的支柱,装甲部队的精华都消耗在这里。实际上,曼斯坦因据说后来还有30万的预备队没有动用,而苏联已经没有多少力量了。后来在xtl的严令下德国停止了进攻,因为盟军在意大利登陆了。 44年是德国人走向败亡的一年。这时候,德国人早已在非洲彻底的失败,25万德意联军被俘。南斯拉夫的游击队已经异常强大,已经发展到几乎可以和德国人对抗的程度。在法国,德国人驻军也超过200万人,来抵抗意料之中的登陆。不过值得说的是,这些部队大多是由一些素质较差的2线部队组成,甚至有大量的“胃师”作为要塞守备部队。其兵员都是一些不适合在东线作战的人员,例如身体有缺陷或者年龄教大或者受过伤等等人员组成。1944年德国人共有34个装甲师,东线18个,西线14个,还有两个作为最高统帅部的战略预备队。1944年5月诺曼底登陆战后,德国人不得不在两线与两个强大的敌人作战。而且43年开始的千机大轰炸严重的打击了德国的工业体系以及石油的补给。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油尽灯枯,兵役局疯狂的搜罗着大街上每一个健康的男子,大量的国民卫队师被建立,一战的武器被翻出来装备德国的民兵部队,就连教官也不得不到一线作战,使部队后继无人。 43年xtl已经在元首领”防卫****“中将征兵年龄规定在了17岁到65岁。并且那时侯苏联人已经基本解放了国土,开始进入东欧与德国人作战。而此刻苏联也已经到了非常困难的地步,兵员实际上也已经枯竭。大量的刑事犯被编入军队,造成了苏联军队军纪的败坏。苏联在战争中,共计阵亡了大约800多万军人,被俘虏600万人,其中500万死在战俘营中,数百万残废,在加上苏联当时军队规模大约在1100万人左右,而苏联总可以征发的男子在3500万左右,可以说,苏联已经很难再挤出人力来了,因为一则苏联没有德国人如此多的战俘和被占领国的人口可以利用。二则很多方面必须有男子来承担劳动。而德国情况更是严重。但是如果考虑到德国不与英美作战全力对付苏联的话,那真是鹿死谁手未必可知。德国人至少可以征集200万以上的军队对苏联进行打击,本土也不至于遭受如此残酷的轰炸破坏。恐怕那200万人就绝对不只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了。44年德国人在阿登反击战后,耗尽了最后的装甲部队,那是曾经纵横欧洲的德国装甲部队最后的绝唱。 45年更不用说了,德国战败了。
二战士兵素质最好的军队?
德意志第三帝国“帝国之花”帝国师,超一流的王牌师 号称为“帝国之花”的帝国师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中的“狼之钩”,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吓跑荒野中的狼群。帝国师由三个最基本的团(旗队)组成,(“德意志”旗队即德国团)是由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摹尼黑党卫队演变而来。“日耳曼”团(旗队)由汉堡的党卫队组成。“元首”团(旗队)在维也纳组建。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是一个把帝国师打造成一支王牌劲旅的关键性人物。波兰战役时,帝国师尚未建师,3个团各自参战,均有上佳表现。1939年10月10日正式组建为摩托化步兵师,保罗.豪赛尔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1941年4月,该师参加了西线作战和巴尔干战役,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到法国。从保加利亚到南斯拉夫,是首批攻入贝尔格莱德的军队之一。1941年6月,又踏上了入侵苏联的征程。初期隶属于第2坦克集群第46装甲军,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主攻和尖刀。横扫苏联西部,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直捣斯摩陵斯克,在罗斯拉弗尔,叶利尼亚突出部迭经恶战。转战乌克兰,参加基辅合围战。战役中德军实施双层包围,外层的包围锁底边是莫德尔将军的党卫军装甲第3师。内层包围锁底边是帝国师。元首团端掉苏军一个师司令部,抢渡杰斯纳河,攻占了马科斯欣城。9月16日,打退苏军的一次次的反扑,成功地实施了内层包围。德军共消灭60多万苏军。帝国师再转战罗斯拉弗尔,10月,参加进攻莫斯科。12月份,转入艰苦的防御战。在尔热夫,在零下52度与数倍于己的苏军激战,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元首团只剩下36个人。 随后该师调到后方休整,改编为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12月返回东线,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哈尔科夫战役。7月,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哈尔科夫防御战。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5日到16日,帝国师以损失46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击毁448辆俄国坦克和SU歼击车。9月,参加弟聂伯河会战。在基辅防御战中元首团第8装甲大队第2小队长汉斯.索内茨指挥的虎氏坦克击取得的帝国师击毁的第2000辆战车的战绩。该师装甲团包揽了其中的大约1100辆的战绩,自身损失了250余辆坦克。在1944年4月退到罗马尼亚以前。帝国师的装甲团在与俄军作战中总共击毁了1200个装甲目标,自己损失大约300辆坦克。5月帝国师调往西线,清剿游击队。6月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2月,帝国师参加阿登反击战。1945年2月调回东线。在匈牙利参加“冬季春醒”行动,一个叫哈根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率部孤军深入,一直冲到距多瑙河30公里的地方。4天中,德军就损失了4万人,5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希特勒在匈牙利围歼苏军的计划化为泡影。在维也纳的防御中,该师出现了最后一个坦克王牌19岁的吉森,单车击毁苏军14辆坦克。
二战时期德国的防御专家是谁?
1886年12月25日(大吉大利)生于德国Gumbinnen。1906年参军,一战时在东西两线都打过仗。战后留在军中,1936年晋升为少将。法国战役期间任12军军长,于1940年6月14日攻破了马奇诺防线。1941年在古德里安的第一装甲集群服役,参加巴巴罗萨行动,并获铁十字勋章一枚。1942年一月晋升上将,指挥第四集团军。在之后两年中数次击退苏军,为撤退争取了时间。1944年8月任第一装甲集群司令。1945年3月,接替党卫军头子希姆莱出任“维斯杜拉”集团军群司令。但由于他抵制希特勒死守柏林的命令,遂于1945年4月28日被解除职务。1971年12月13日去世。 目录 德国陆军大将海因里希战历 早年岁月 征服法兰西 结局和评价 个人档案 职务 军衔 荣誉 编辑本段德国陆军大将海因里希战历 “他有对付苏联人的丰富经验,而且他们还没有战胜过他”————德国陆军大将 海因茨.古德里安对海因里希的评价。 每当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将领,很多军事爱好者们肯定会首先联想到隆美尔,曼施坦因和古德里安的名字,在纳粹德国早期的闪击战中他们都曾经立下过赫赫战功,创造过很多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隆美尔在北非,古德里安在法国,曼施坦因在苏联的辉煌胜利都奠定了他们世界级名将的声誉。但他们在战争中后期的防御作战中的表现却乏善可陈,少有精妙之笔。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德军中只“出产”善于进攻的将领。但如果提起戈特哈德.海因里希这个名字,可能会令人感到有一些陌生。因为在他长达40年的戎马生涯中确实没有多少令人记忆深刻的显赫战历,他的名字更多的是出现在德军的作战序列表当中。但他作为德国国防军军中少数几位杰出的防御专家,曾经在莫斯科城下力挽狂澜,使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免于崩溃,此后他率第4集团军长期驻守在东线中部地段,令许多与他对阵的苏军将领颇为头痛。他作战顽强,要求严格,因此他手下的很多官兵对他既爱又恨,称这位小个子将军是“我们凶悍的小矮子”。 编辑本段早年岁月 戈特哈德.海因里希1886年的圣诞节出生在东普鲁士的古姆宾年,他的父亲是一位普通的新教牧师,但他母亲的家族却声名显赫,从12世纪开始,这个家族就世代以军人为职业。到20世纪,这个家族还诞生了一位陆军元帅,他就是海因里希的堂兄——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由于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海因里希一生都是一位虔诚的教徒,他坚持每天都要看一段圣经,甚至到了战争年代,他仍然坚持每周上教堂做礼拜。 1905年3月8日,18岁的海因里希加入了德皇的陆军部队,被分配到历史悠久,成立于1807年的第95步兵团服役。入伍后不久,海因里希就被选派到汉诺威军事学校进修,毕业后他被提升为少尉。由于在一线部队的优异表现,1910年他被调到营部任参谋。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此时他正在驻哥塔的第95步兵团团部任副官。1914年8月,第95步兵团随奥托.冯.普鲁伊斯科夫将军的第11军(隶属于第3集团军)赴西线参战。在战争的前两年,他先后担任连长和第95步兵团第2营营长,还曾参加过著名的坦能堡会战。事实证明海因里希是一位出色的军官,他在前线作战中的英勇表现,为他先后赢得了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和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并在1915年被擢升为上尉。1916年,他被先后调到第3步兵旅和第24后备军任参谋。在凡尔登战役之前,海因里希上尉在前线因毒气中毒被迫修养了一段时间。但这并未影响到他的前途,1916年底,伤愈后的海因里希调往阿尔弗雷德.冯.克莱斯特将军的第115步兵师任参谋。这一时期的经历对海因里希非常重要,他由此开始广泛接触一线部队的参谋业务,不久后由于他良好的表现,他还被上调到总参谋部任职了一段时间。1917年底,他参加了在色当举办的一个短期的总参谋部军官的培训课程。这对于那时的基层军官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1918年2月,他调往正在东线作战的第203步兵师作战处任职。在此期间,由于他优异的表现,还获得了普鲁士冯•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 但是德军在战场上的节节失利使年轻的海因里希上尉的前途变得暗淡起来,1918年11月11日,走投无路的德意志第二帝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次年6月28日,新成立的德国魏玛政府和协约国签定了“凡尔塞和约”,按和约规定,战败的德国只能拥有10万人的军队。1921年1月1日,魏玛国防军成立,陆军编制仅为2个集团军,下辖7个步兵师和3个骑兵师。在这样一支小规模的职业陆军中,军官的名额只有4000人,只有极少数优秀的人才加幸运儿才能被陆军继续留用,但海因里希还是凭借他在一战中的出色表现而被幸运的被留在德国的十万陆军中继续服役。1919年2月,他调往第1集团军参谋部,任艾里希.冯.奇施维茨将军(此人在魏玛时代还担任过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的志愿兵师的作战处处长,负责保卫东普鲁士的安全。1919年底,他调往驻东普鲁士的第1军区(总部在柯尼斯堡)任参谋。在此期间,他协助约翰内斯.冯.达泽尔将军在第1旅和第20旅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第一步兵师并担任了新成立的第一步兵师的副参谋长。1924年9月,他调任驻扎在施瓦本格明德的第5步兵师第13步兵团第14连任连长。1年半之后,他晋升少校。1927年10月,他调入国防部部队局任职。这是海因里希军旅生涯的一个契机,此后,他在魏玛国防军中一路平步青云,仅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便从少校晋升到了将军:1930年10月,他调回第1步兵师任第3步兵团的代理团长,1个月后,他被正式任命为第3步兵团第3营营长。1932年10月,已经晋升为中校的海因里希调任驻柏林的第一集团军参谋部作战处处长(此时任第1集团军司令的正是他的表哥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1933年,纳粹上台后不久,海因里希升任国防部防卫办公室总务处主任并晋升为上校。从1933年到1937年他一直在国防部(1935年纳粹宣布重整军备后改称“战争部”)补充局任局长,为1933-1939年德国陆军的迅速扩充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36年元旦49岁的海因里希被擢升为少将。 编辑本段征服法兰西 1937年10月12日,海因里希少将被任命为驻扎在明斯特的第16步兵师师长。这对海因里希来说,这是他施展指挥才能的一个好机会,虽然在此之前,他只在一线指挥过营级部队,缺少经验,但事实证明他干得相当不错——1938年3月,刚晋升少将2年的海因里希便被提升为中将。 1939年9月1日,德军悍然入侵波兰,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但第16步兵师并没有参加进攻波兰的战役,而是被部署在了西线,作为西线少数几支比较精锐的部队被编入工兵出身的奥托-威廉.弗斯特将军的第6军,隶属于C集团军群(总司令里布大将)第5集团军(司令库特.利布曼步兵上将),驻守在下莱因地区,以防备法国可能对德国西部工业区发动的袭击。 第16步兵师组建于1935年10月,是德国重整军备后第1批组建的步兵师之一。全师辖有3个步兵团(第60,64,79步兵团),1个炮兵团(第16炮兵团),1个反坦克营(第16反坦克营),1个侦察营(第16侦察营),1个工兵营(第16工兵营),1个通信营(第16通信营)和1个战地后备营。共编有17734人。在这个师的历任师长中有两位后来被擢升为陆军大将,一位就是本文的主人公海因里希,另一位就是希特勒宠爱有加的独臂将军汉斯.胡贝。 1940年初,海因里希中将接替短暂离职的冯.朔贝特将军代理了一段时间的第7军军长,此时第7军刚参加完进攻波兰的战役,由波兰前线移防到西线,部署在德法边境上的特里尔地区,隶属于A集团军群第12集团军。1940年4月,海因里希被正式任命为第12军军长(隶属于C集团军群第1集团军),下辖3个步兵师(第258,75,252步兵师)这个军被部署在萨尔布吕肯附近,准备参加一个月后即将爆发的对法国的战争。 5月10日,德军开始实施“黄色方案”,突然发动了对西欧四国的战争。战役开始后的一周时间后德军便奠定了胜局,德军在中路担任主攻的A集团军群和负责进攻荷兰,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均取得了重大胜利,但部署在战线南翼的C集团军群由于担任佯攻和牵制马其诺防线驻军的任务,一直没有发起大规模的攻势。 而第12军当面的法军阵地形势则较为复杂,这里正好处于马其诺防线两大要塞区梅斯要塞区和劳特尔要塞区之间的“萨尔缺口”,表面上法军在这里只部署了胡伯特中将的第20军(隶属于第2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属下的2个步兵师,但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法军在这里难以构筑大型的地堡,因此被改建为类似“荷兰要塞”那样的水道防线,这使德军的进攻要面对很多麻烦。因此直到德军已经在北方奠定胜局的情况下,6月14日,第1集团军才接到命令,要求其属下的三个军(从北到南为第30军,第12军和第24军)向“萨尔缺口”发动进攻。参加进攻的包括10个师:第30军的第93,258,79师,第12军的第268,75师,第24军的第60,252师以及第1集团军预备队的第95,198,168师。虽然法军在德军第1集团军当面部署的兵力并不弱——一共有包括3个要塞师在内的7个步兵师(包括第69,82,174要塞步兵师,第41,51殖民地步兵师,第52步兵师和第1波兰师),但此时从北方急速南下的古德里安装甲集群已经深入迂回到马其诺防线守军的后方,因此腹背受敌的法军在面对德军的正面进攻时一触即溃,迅速败退,海因里希的部队没费多大劲就突破了法军的正面防御。 编辑本段结局和评价 一个月后,海因里希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向英军投降。此后,他一直被关押在英国,直到1948年5月19日被释放。1971年12月13日,海因里希在符腾堡的怀布林根去世,享年85岁。 海因里希是德军中少有的以防御见长的高级将领。他在东线指挥的一系列防御战役让他在敌我阵营中都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他作风顽强,对部下要求严格,素有“防御专家”之称。不过他的作风顽强和要求严格并不意味着他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在战争期间他曾多次拒绝执行那些无视士兵生命的荒唐命令,最后也因此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虽然他战功彪炳,然而他和他的堂兄龙德施泰特一样,从骨子里就是一位老派普鲁士军官,性格倔强,是少数几位敢于公然违抗元首命令的前线指挥官之一,加上他的宗教信仰和有一半犹太血统的夫人,这些问题都让希特勒对他始终抱有偏见和厌恶之情,以至于在44年借口健康问题直接将他解职。尽管希特勒的偏见让海因里希名声和他的显赫战功很不相称。可是,不能否认的是,在海因里希统率第4集团军和第1装甲集团军期间,他的战线往往是东线最为稳固的战线。仅此一点,也能让海因里希挤身德军最优秀的集团军司令之列。 编辑本段个人档案 军衔:陆军大将 生日:1886年12月21日 出生地:东普鲁士古姆宾年 死亡:1971年12月13日 死亡地:符腾堡怀布林根 妻子:格特鲁德.海因里希 编辑本段职务 1932年10月1日-1933年2月1日 第1集团军作战处长 1933年2月1日-1933年3月1日 国防部防卫办公室总务处处长 1933年3月1日-1937年10月12日 国防部补充局局长 1940年1月31日-1940年2月12日 第7军军长 1940年4月8日-1940年6月18日 第12军军长 1940年6月18日-1942年1月20日 第43军军长 1942年1月20日-1944年6月4日 第4集团军司令 1944年6月4日-1944年8月16日 被列入预备役 1944年8月16日-1945年3月20日 “海因里希”集群总司令兼第1装甲集团军司令 1945年3月20日-1945年4月29日 “维斯杜拉”集团军群总司令 编辑本段军衔 少尉:1906年8月18日 中尉:1914年2月17日 上尉:1915年6月18日 少校:1926年2月1日 中校:1930年8月1日 上校:1933年3月1日 少将:1936年1月1日 中将:1938年3月1日 步兵上将:1940年6月1日 大将:1943年1月30日 编辑本段荣誉 骑士铁十字勋章:1941年9月18日获颁 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943年11月24日获颁 双剑橡叶骑士铁十字勋章:1945年3月3日获颁 普鲁士冯•霍亨佐伦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8月9日获颁 一级铁十字勋章1939勋饰:1940年6月16日获颁 二级铁十字勋章1939勋饰:1940年5月13日获颁 1914一级铁十字勋章:1915年7月24日获颁 1914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27日获颁 汉堡汉萨同盟十字章 萨克森-魏玛二级皇家白鹰佩剑骑士勋章 萨克森-欧内斯廷公爵皇家佩剑骑士勋章 萨克森-科堡-哥塔卡尔.艾杜阿德战争十字勋章 1914-1918前线战斗荣誉十字勋章 国防军一级长期服役奖章 国防军三级长期服役奖章 奥地利三级军功勋章佩战争勋饰 1918黑色战伤章 西线防御奖章 东线冬季作战奖章
在二战中,德军的精锐真的全部消耗殆尽了吗?
精锐部队确实损耗殆尽了!但是德军的很多王牌还活着!比较著名的精锐部队有第2装甲师、第4装甲师、李尔装甲教导师等;党卫军也有第9霍亨斯陶芬师、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第7山地师等;步兵师有第3师、第7巴伐利亚师、第352师(奥巴马海滩美军的噩梦)等;伞兵部队有赫尔曼.戈林师、第2伞兵师等。其精锐中的精锐基本上都在苏联战场上被歼灭,只有少数残部逃入西线想盟军投降。帝国之花"帝国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号称为“帝国之花”。“帝国”师也是二战中武装党卫队表现最出众的王牌部队。是党卫军中第一个成为师级规模的部队。该师标志是北欧古文字中的“狼之钩”,据说可以赐予持有者神秘的力量以吓跑荒野中的狼群。帝国师由三个最基本的团(旗队)组成,“德意志”旗队即德国团)是由一个纯雅利安人种的摹尼黑党卫队演变而来;“日耳曼”团(旗队)由汉堡的党卫队组成、“元首”团(旗队)在维也纳组建。二级突击队大队长菲利克斯.施坦因纳是一个把帝国师打造成一支王牌劲旅的关键性人物。波兰战役时,帝国师尚未建师,3个团各自参战,均有上佳表现。1939年10月10日正式组建为摩托化步兵师,保罗.豪赛尔任首任师长。 1940年6月-1941年4月,该师参加了西线作战和巴尔干战役,转战千里,从荷兰比利时到法国;从保加利亚到南斯拉夫,是首批攻入贝尔格莱德的军队之一。1941年6月,又踏上了入侵苏联的征程。初期隶属于第2坦克集群第46装甲军,担任中央集团军群的主攻和尖刀。横扫苏联西部,歼灭苏军的重兵集团,直捣斯摩陵斯克,在罗斯拉弗尔、叶利尼亚突出部迭经恶战。转战乌克兰,参加基辅合围战。战役中德军实施双层包围,外层的包围锁底边是莫德尔将军的装3师;内层包围锁底边是帝国师。元首团端掉苏军一个师司令部,抢渡杰斯纳河,攻占了马科斯欣城。9月16日,打退苏军的一次次的反扑,成功地实施了内层包围。德军共消灭60多万苏军。帝国师再转战罗斯拉弗尔,10月,参加进攻莫斯科。12月份,转入艰苦的防御战。在尔热夫,在零下52度与数倍于己的苏军激战,击退一次又一次进攻,最后元首团只剩下36个人。 随后该师调到后方休整,改编为装甲师,编入统帅部预备队。6月,调往法国。12月返回东线,在西南战场作战。1943年2月,参加了著名的哈尔科夫战役。7月,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和哈尔科夫防御战。值得一提的是从7月5日到16日,帝国师以损失46辆坦克和突击炮的代价击毁448辆俄国坦克和SU歼击车。9月,参加弟聂伯河会战、在基辅防御战中元首团第8装甲大队第2小队长汉斯.索内茨指挥的虎氏坦克击取得的帝国师击毁的第2000辆战车的战绩。该师装甲团包揽了其中的大约1100辆的战绩,自身损失了250余辆坦克。在1944年4月退到罗马尼亚以前。帝国师的装甲团在与俄军作战中总共击毁了1200个装甲目标,自己损失大约300辆坦克。5月帝国师调往西线,清剿游击队。6月又参加了诺曼底战役;12月,帝国师参加阿登反击战。1945年2月调回东线。在匈牙利参加“冬季春醒”行动,一个叫哈根的一级突击队大队长率部孤军深入,一直冲到距多瑙河30公里的地方。4天中,德军就损失了4万人,500辆左右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希特勒在匈牙利围歼苏军的计划化为泡影。在维也纳的防御中,该师出现了最后一个坦克王牌19岁的吉森,单车击毁苏军14辆坦克。1945年4月,帝国师在德国东部被苏军消灭,其残部部分地逃到西线投降。 "大德意志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其前身是首都卫戍团,曾负责柏林奥运会的安保工作。1939年4月12日,希特勒亲自下令将柏林卫戍团改名为“大德意志”步兵团”,其成员的制服上绣有“GD” 字样的肩章。它首次在战场上亮相是1940年5月的西线,进攻英法,隶属于古德里安的第19装甲军,一路所向披靡,在敦克尔克以南粉碎了远征军和法军的顽抗。29日,攻陷贝格尼斯。然后挺进法国中南部,进驻里昂。后参加进攻南斯拉夫,攻打贝尔格莱德。1941年参加对苏联的入侵。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2装甲集群的第24摩托化军节制,与第3、第4装甲师等王牌并肩战斗,莫斯科会战中它是最靠近莫斯科的部队之一。在图拉和廖奥尔遭到重创并数次重组。1942年4月,整编为摩托化步兵师。 大德意志师参加了1942年的一系列重要战役,年底在莫斯科以西的阿哲维和卢特斯切斯萨村蒙受重大损失。1943年在贝尔科洛地区再遭重创,重组为装甲掷弹兵师。虽然名为装甲掷弹兵师,其配置着一个坦克团(第一营装备豹式坦克;第二营装备四号;第三营装备虎I),每个掷弹团配备Sdkfw251半履带营,侦察营、工兵营全部装甲化,可以类比一个装甲师。大德意志师是德国陆军中配虎式坦克的唯一的两个单位之一,另一个是装甲教导师。随后该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以及紧接着的库图佐夫战役(即廖奥尔防御战)。1943年9月,大德意志师随德军退过顿内茨河。激战中被进一步削弱,该师调回法国休整。1944年再次返回东线,在南部战场和罗马尼亚作战。7月底,转战到北部,在波兰和东普卢士作战。12月,其装甲团第3营全部换装新型的Tiger I Ausf E重型坦克。1945年5月,大德意志师被强大的苏军消灭,仅有少量的士兵逃到西线向英军投降。(特别说明:从一个掷弹步兵师以及其承载繁重的作战任务的角度考虑,该师5万人的伤亡中不存在不熟悉军事技能战法而造成伤亡额偏高的情况。) "北欧军魂"维京师 (星级指数:五星,超一流的王牌师) 该师组建于1940年12月,基干是一个主要以被占领国家的志愿兵组成的“德国”团。1941年1月,重新命名为“维京”,又被编入两个团即294名挪威志愿者的“诺德兰”团、216名丹麦志愿者的“维斯特兰”团,另外还有一个由荷兰、芬兰志愿兵组成的“诺德斯特”营。“维京”师首任的指挥官是菲利克斯.斯坦因纳上将。首次参战是在1941年6月入侵苏联,隶属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维京师总兵力约为19000人。维京师越过勒姆博格,塔纳普,7月的时候已经进抵日托米尔,参与了乌曼合围战。推进至第聂伯河畔,在罗斯托夫附近与苏军激战。进入罗斯托夫,库班以及特拉克河。1942年8月,维京师攻克麦科普油田。1943年维京师一直在高加索地区作战。1943年10月,维京师被正式编为满员的装甲师。1943年夏秋季,维京师参与了哈尔科夫以及第聂伯河的一系列防御战斗。当苏联红军在1944年6月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时,维京师被苏军包围在“切尔卡瑟口袋”,维京师最终冲出了包围圈,损失了所有的装备,人员蒙受惨重伤亡。在切尔卡瑟包围圈内被围的56000德军只有35000人得以突围,撤到波兰休整补充。1944年12月,维京师从华沙撤离至匈牙利布达佩斯,企图为被围困在布达佩斯的45000德军解围,失败。1945年5月,该师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向苏军投降。 ,"黑色闪电"希特勒近卫师 (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肯定会有LAH师的军迷对"黑色闪电"排名靠后表示不满,这样排主要是基于LAH师太过惨重的伤亡(虽然这与LAH师承担的任务有关)。 最早的希特勒近卫师只是规模不大的一支准军事的政治化部队,称为“阿道夫·希特勒旗队”,参加了占领苏台德地区、合并奥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动,而它的第一次战斗却是在1939年的波兰战役。随南方集团军群一路打到华沙城下,战役胜利后,1940年3月旗队在德国本土休整得到了新型的四号坦克,完全实现了摩托化。参加了荷兰、法兰西、敦刻尔克等战役,一直开进到西班牙边界。为了准备即将到来的“海狮计划”,旗队刻苦训练两栖作战。1941年3月,旗队参加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的行动,是德国第一个攻入南斯拉夫的部队。穿过南斯拉夫及保加利亚,攻入希腊,俘虏了大批的希腊部队。 战役后升格为武装党卫队机械化步兵师,跟随南部集团军群,参加“巴巴罗萨行动”突袭苏联。参加了著名的乌曼合围战。1941年11月,该师一度突入苏联西南部重镇罗斯托夫市区。1942年夏,返回德国重组为装甲掷弹师(装备两个装甲掷弹兵团),驻扎在法国。1943年,重返东线参加了哈尔科夫争夺战,伤亡了4500人。1943年7月5日,在曼斯坦因指挥下开始在库尔斯克会战中的作战。 参与了普罗霍洛夫卡坦克会战,德军虽胜但失去了战场的控制权,库尔斯克会战以德军失败告终。近卫师被调往意大利,后又重返东线,因为蒙受了太大的损失,撤到法国休整。1944年3月,近卫师被升格为武装党卫队装甲师。6月,盟军在诺曼底登陆,该师从比利时紧急开赴法国卡昂参战,在法莱斯口袋遭受了重大损失。1944年12月,希特勒近卫师参加了阿登反击战,后又转战到匈牙利的“冬季春醒”,3月中旬,进攻失败,让希特勒大失所望。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时,希特勒近卫师只剩下1千多人,根据上级的命令,破坏了所有装备后,官兵们烧掉身上的制服,往西逃亡以远离伺机报复的苏军向美军投降,从此希特勒近卫师再也不存在了。 "骷髅师 (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俗称为“死人头师”,其师徽骷髅图案的含义是“我们在我们的黑色帽子上佩带骷髅标志,借以警告我们的敌人,并向我们的领袖表示,我们随时准备用自己的生命去实现他的理想。”其前身是党卫队集中营的看守部队,首任师长西奥多。艾克。1936年3月29日起,正式命名为“骷髅队”,有3500人,1939年11月1日,正式组建骷髅师。参加法兰西战役,抢渡墨纳河,战斗非常狂热,不顾牺牲。在西线制造了屠杀事件。参谋长于特纳主张用专业军官来指挥军队。1941年骷髅师参加入侵苏联,在北方集团军群,进攻列宁格勒,在杰米扬斯克骷髅师一战成名,1942年换装为装甲师,编入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加哈尔科夫防御战。师长党卫队副总指挥艾克阵亡。1943年,夺回哈尔科夫。1943年参加库尔斯克会战。再战哈尔科夫失利后撤退。1944年6月,调到法国作战,之后参加阿登战役。1945年,调回东线,进驻匈牙利,3月,被苏军击败。一直在布达佩斯以西进行防御作战,退到维也纳附近。该师于1945年5月9日向美军投降,但作为战俘被移交给了苏军。 第三装甲师(星级指数:四星半,一流的王牌师) 德国最早的装甲师之一。成立于1935年10月,首任师长依内斯特.菲森斯玛上校,驻扎在柏林。师下辖一个装甲旅,装甲旅拥有2个装甲团的编制。1938年上半年,由施韦彭堡上校担任师长。1939年3月,德军出动第3装甲师于13日上午8点20分向捷克斯洛伐克发起进攻,至下午,第3装甲师全部越过了边境,3月15日,德军坦克开进了布拉格。隶属于古德里安坦克集群,先后参加了波兰战役、法兰西战役等战役。1941年进攻苏联,该师由莫德尔中将指挥,一路狂飙,所向披靡。参加了比亚威斯托克、明斯克、斯摩棱斯克等战役,在基辅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后继续向苏联腹地推进,最快时一天推进了136英里,占领了寥奥尔,打开了莫斯科的门户。1942年5月,第3装甲师被从东线的中部战场,调往南部战场,参加了向高加索地区进军的行动以及哈尔科夫之战,之后一路退至波兰。该师被调往匈牙利作战,并在那战斗至1945年4月,为了逃离苏联的报复逃到奥地利,向美军投降。 "第七装甲师 (星级指数:四星,一流的王牌师) 前身为第2轻装甲师。1939年9月1日,该师出现在波兰战场上,指挥官斯图姆中将。1939年10月18日第2轻装甲师正式更名为第7装甲师。1940年2月12日,埃尔温·隆美尔少将接过了第7装甲师指挥权。1940年5月10日,“黄色方案”开始实施。第7装甲师隶属于A集团军群第4集团军第15摩托化军,该师越过德-比边境向阿登前进。5月12日抵达芒斯,并花费了两天时间巩固桥头堡,隆美尔开始了一场向英吉利海峡进军的赛跑。在5月30日完成了对敦刻尔克盟军的合围。随后,该部撤出前线,短暂休整至1940年6月5日。战役的第二阶段,6月7日该师进抵佛戈斯-莱斯-奥克斯,于次日抵达柔恩,完成了合围法国第9和第10集团军。到6月25日停战时第7装甲师已经打到法国西南部。该师仅有2624人阵亡、受伤和失踪,损失坦克42辆,获得“魔鬼师”的称号。1941年6月,巴巴罗萨行动中,第7装甲师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第3装甲集群第39装甲军,以损失了半数坦克的代价全歼苏军第5坦克师。又迭经激战,1942年5月返回法国进行休整。1943年2月,该师返回东线,这次前往的是南方集团军群。该部参加了库尔斯克、基辅、日托米尔、哈尔科夫以及随后的穿越乌克兰的撤退作战。1944年8月第7装甲师被调往波罗的海的东普鲁士,防守至1944年11月。兵力不断消耗,得不到补充,1945年4月辗转从海上撤离,此时其兵力已经消耗殆尽,只有一个空架子,隶属于第3坦克集团军。1945年5月3日第7装甲师向美英军队投降。 第一山地步兵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该师组建于1938年4月,前身为1935年德军重建时唯一的山地部队山地步兵旅,辖有第98、99、100三个山地步兵团和第79山地炮兵团。1939年9月,第1山地步兵师作为南方集团军群地第18军的一部参加了波兰战役。攻取了喀尔巴阡山的杜克拉山口,然后快速前进,经过激烈的战斗,攻占150英里以外的波兰的重镇莱蒙伯格。在波兰战役后,第1山地步兵师调往西线参加了法兰西战役。在法国,该师以穿过马斯河、埃纳河和卢瓦尔河的战斗而著名。在法国投降后,第1山地师原本将参加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后又计划占领直布罗陀,但这些行动最后都被取消了。然后被调往奥地利,1941年4月,该师穿越南斯拉夫军队的防线,在其腹地作战。巴尔干战役之后,第1山地步兵师又入侵苏,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第49山地军一部,参加了乌曼合围战。1942年5月被调往顿涅茨地区的第11军。1942年的夏季攻势中,第1山地步兵师进展到高加索地区。在德军作战史中最高的阵地上作战。在4300米高的厄尔布卢斯山顶上,升起了德国国旗。该师又频繁调动,辗转在南斯拉夫、希腊等地作战。1944年12月,该师在匈牙利与苏军作战。1945年撤至奥地利在那里向美军投降。 第一伞兵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1936年,在斯图登特将军的竭力主张下,德国建立了第一个伞兵团,二战开始后,德国伞兵奇兵天降,夺取了埃马尔要塞。第1伞兵师的前身是著名的第7伞兵师,曾经历经了称为“德国伞兵的坟墓”的克里特岛空降战的洗礼,第1伞兵师组建于1943年5月1日。初次在战场上亮相是1944年的西西里战役,曾与赫尔曼.戈林装甲师并肩战斗,而第1伞兵师是德军最后撤出西西里岛的部队。然后在意大利继续与占优势的盟军战斗。在凯塞林元帅的指挥下在以卡西诺为中心的古斯塔夫防线,坚守着罗马以南的地区。1943年年12月-1944年3月,将盟军阻击在卡西诺山地,重创了英、加和新西兰军队,赢得了“卡西诺的绿色魔鬼”的称号,该师在之后则撤退到凯撒防线、哥特防线与盟军作战一直持续到1945年。该师的历任指挥官:理查德.海因里希(1943.5/1-1944.11/17)冯.寇特(1944.1/4-1944.2/21)卡尔.舒尔茨(1944.11/18-1945.5/2)第十一装甲师 (星级指数:三星,王牌师) 1940年,法兰西战役结束后,由第11摩托化旅加上来自第5装甲师的第15装甲团组建了第11装甲师,1941年4月参加巴尔干战役,6月参加入侵苏联。隶属于南方集团军群,在基辅作战,然后调入中央集团军群,进攻莫斯科。1942年,加入顿河集团军群为斯大林格勒的第6集团军解围,失败。又在罗斯托夫作战,使A集团军群免被苏军切断在高加索地区。1943年7月第11装甲师参加了库尔斯克会战。1944年2月陷入了切尔卡西包围圈。突围后撤往法国南部重建。清剿法国抵抗组织。1944年7月第11装甲师与盟军在法国作战。1944年冬,第11装甲师作为预备队,参加了突出部战役。第11装甲师占据雷马根桥头堡,挡住了美军通过这条重要的道路渡过莱茵河。陷入鲁尔包围圈。1945年5月4日向美军第3军投降。
赫鲁晓夫在二战中接管了斯大林格勒?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当过政委,斯大林格勒会战苏军最艰苦的防御阶段他一直在前线 史实来源:7月12日,这些部队加上从原西南方面军抽调的第21集团军和空军第8集团军,组成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铁木辛哥元帅被任命为司令员,赫鲁晓夫任军事委员会委员 摘自《朱可夫元帅 斯大林格勒会战》
二战著名战役
二战年表1939——1941 --------------------------------------------------------------------------------作者: 狂涛 类别: 军事 总点击: 21232 推荐票数: 3 最后更新: 05-04-29 09:15 AM 【收藏】 二战年表1939——1941 一月 二月 三月 1939.3.21 希特勒一再重申对波兰的领土要求,而波兰再一次拒绝。 1939.3.23 德国军队占领了位于东普鲁士和立陶宛边界处的玫眉尔。波兰向德国发出了严正警告,如果类似的事件发生在波兰但泽的话,那就意味着战争。 四月 1939.4.18 苏联提议与英法联盟国制订一个为期十年的同盟计划。虽然谈判持续了整个夏季,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其中最大的障碍是苏联和波兰之间的相互猜疑和不信任。 1939.4.28 希特勒公然评击1934年与波兰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并反复要求波兰将但泽归还给德国。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1939.8.23 苏联和德国签定了互不侵犯条约,这无疑是对英法联盟国的期望以突然而严重的打击,也敲响了波兰灭亡的丧钟。因为其中一项条款中协定苏联和德国将瓜分其在两国之间的领土。这样苏联将自由出入波罗的海诸国和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 。希特勒则立刻下令德军于8月26日入侵波兰。 1939.8.25 波兰和英国签署了一份互相援助的条约。墨索里尼向希特勒抱怨说他的意大利军队还没做好战争准备。 1939.8.26 希特勒取消了原定于当天入侵波兰的命令,将新的日期定在1939年9月1日。 1939.8.27 英国和法国试图劝说波兰同意与德国进行谈判,但被波兰拒绝。 1939.8.31 希特勒在柏林接见了波兰驻德大使,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安抚墨索里尼,他正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与波兰之间的问题。这次会谈仅持续了短短地几分钟。希特勒终于下定决心要入侵波兰。他的第1条战争指令就是向全世界宣告:波兰军队攻击了位于波德边境附近居住的德国人,为了反击,德国陆海空三军将于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5分侵袭波兰。事实上那些被击毙的波兰军人是由德国集中营里的囚犯换上波兰军队的制服乔装改扮的。而这次行动则是德国纳粹党卫军为了制造希特勒向世界宣布其入侵波兰的借口而精心策划的杰作。 九月 1939.9.1 两个德国集团军群于凌晨4点47分兵分三路开始入侵波兰。此时,德国空军正在对波兰的21个机场、战略中心和通信指挥机构实施了毁灭性的打击,致使大量的波兰空军飞机在地面被摧毁。随后德国便以装甲师和摩步师为先导并以闻名于世的"闪电战"的战术向波军阵地发起了猛攻。 1939.9.2 至此,墨索里尼为了和平解决德国和波兰冲突的最后努力也宣告失败。德国空军空袭华沙。德国军队在喀尔巴阡山夺取了加布仑卡关口。在维斯瓦河口的战略性岛屿维斯特布来特的战斗在持续着,德军发起了强大的空中攻势,在殷曼麦的率领下60架2型和3型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对岛上的守卫部队以毁灭性的打击,但是空袭过后德军并没及时随之发动地面进攻,使得守军有能力重新组织起他们的防卫。 1939.9.4 德国第3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打通了波兰走廊并且重建了东普鲁士由于1919年凡尔赛和约被分隔的和德国本土之间的连接。德国部队在波兰南部穿过皮利卡河。德军开始成功地在波兰军队中进行穿插, 将波军分别孤立,使他们的协调反攻变得日益困难。 1939.9.5 在德国军队的无情打击下,波兰军队不得不向维斯瓦河后撤,但是德军在河对岸上成功地设立了桥头堡。 1939.9.6 德国军队开进并穿过了被波兰占据的德国过去的领土西里西亚工业区。 1939.9.7 波兰军队曾试图维持的纳维瓦河防线开始崩溃。克拉科夫向德军投降。德国第10集团军已经接近华沙。被击溃波兰军队开始向布格河纵深防线退却。 1939.9.8 但泽维斯特布来特的波兰守军在德军连续炮轰一个星期以后被迫投降。波兰政府离开华沙前往卢布林,与此同时在拉多姆被围的波军已经面临绝境。 1939.9.9 德国第4集团军占领了罗兹和拉多姆。其所属第4装甲师已经兵临波兰首都华沙城下。 1939.9.10 德国军队突破库特诺防线开进到维斯瓦河岸。 1939.9.12 维斯瓦河弯曲部战役,德国和波兰最后一次重大战役开始。 1939.9.13 6万多被围困在"拉多姆口袋"中的波兰军队被迫投降。 1939.9.15 格丁尼亚被德军占领。被围困在"库特诺口袋"中的波军试图突围结果失败。 1939.9.17 库特诺和布列斯特被德军占领。苏联红军开始从东面入侵波兰。波兰政府向未受侵略的罗马尼亚寻求庇护, 1939.9.19 德国镇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叛乱。维斯瓦河弯曲部战役结束,德国国防军俘虏了17万多波军战俘。 1939.9.20 德国军队从波兰中部回撤到苏德条约协定的分界线,随后苏联红军开进到以前被波兰占领的俄国领土。 1939.9.21 所有波兰南部残余的6万多人的部队在扎墨斯克和托曼斯克夫投降, 1939.9.22 苏德达成协议允许苏联划分21万7千放下武器的波兰军人前往苏联利洛夫向红军投降。 1939.9.24 德国空军1150架飞机对华沙进行轰炸。 1939.9.27 在连续不断地空袭和炮击后,被围攻了2个多星期的波兰首都华沙终于投降。 1939.9.28 德国和苏联在布列斯特会师,并共同举行了阅兵大典活动。一个确定他们在波兰东部共同边界线的协议被签署。 1939.9.29 波兰正式宣布投降。这解救了被围困在墨德林要塞坚守的3万5千波兰军队,使他们能够奉命进行投降。 十月 1939.10.1 德国军队进入了华沙这座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城市。 1939.10.5 希特勒胜利到达华沙。苏联用武力胁迫拉脱维亚签订条约允许苏联在他的波 罗的海港口建立红军海军基地。 1939.10.6 最后一批投降的波军(1万7千人)被德军押送到克斯特和卢布林。 1939.10.10 立陶宛和苏联签署协定,允许苏联在其领土上修建军事基地。 1939.10.31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谴责英国的侵略。 十一月 十二月 1939.12.14 因为对芬兰的野蛮侵略行为,苏联被开除出国联。 一月 二月 1940.2.12 苏德签订新的贸易协定,由苏联运输供给战争所需的重要战略物资(谷物、石油、矿石),作为回报德国将部分成品返送回苏联。 三月 1940.3.6 一个芬兰代表团抵达莫斯科。 四月 1940.4.27 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首领希姆来下令在波兰修建纳斯维西集中营。 五月 六月 1940.6.12 苏联向立陶宛发出一道最后通牒, 要求允许红军占领该国。 1940.6.15 红军队穿越过立陶宛边境。新的苏德边疆协议被宣布。德国开放纳斯维西集中营, 正式为I.G Farben工厂提供10万劳动力。 1940.6.16 红军占领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几万"敌对的"当地人和他们家属被苏联内务人民委员会押送到苏联附近的战俘营。 1940.6.28 随着一道发往罗马尼亚政府的最后通谍, 红军开进并占领了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的北部地区。 七月 1940.7.5 罗马尼亚宣布与轴心国结盟。 1940.7.21 希特勒初步制定入侵苏联的计划。 1940.7.23 作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一部分,苏联正式将立陶宛,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并入苏维埃联盟。 1940.7.28 斯洛伐克总统和总理在布特斯高登会见希特勒和德国外交部长李宾特洛甫。 1940.7.31 希特勒正式宣布他决定入侵苏联,并自任为最高军事统帅。 八月 1940.8.1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重申,虽然英美正在用言论对苏德关系进行攻击,但苏联绝对会保持中性并遵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40.8.26 希特勒最初下令调遣2个装甲师和10个步兵师从西欧到波兰,为入侵苏联做准备。 九月 1940.9.3 罗马尼亚被强迫割让特兰西瓦尼亚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的国土,划分到维也纳的版图之下。 1940.9.6罗马尼亚的国王卡罗尔让位给他的儿子迈克尔并且指定元帅安东内斯库为元首。 十月 1940.10.7 德国部队进入罗马尼亚帮助制止军队发生叛乱。 1940.10.12 德国军事代表团设立在罗马尼亚的首都布加勒斯特,目的是为了辅助训练罗马尼亚的军队。 1940.10.22 在莫斯科的英国大使斯塔夫福德 ·克里普斯爵士试图恳求苏联加入美英苏三方同盟国计划。 十一月 1940.11.12 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到达柏林对有关相互利害影响的范围进行讨论, 特别是在芬兰的德国部队的存在。在会谈的参加者之间出现了严重的争执。 1940.11.20 在维也纳的匈牙利首相和外交部长同意加入由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组成的轴心国。 1940.11.23 罗马尼亚元首安东内斯库同意加入轴心国。 1940.11.24 斯洛伐克总理在柏林签订了加入轴心国的公约。 1940.11.27 罗马尼亚极端主义者"铁卫团"开始了"64个死刑执行"的刺杀行动。 1940.11.29 德国最高统帅部发布命令起草入侵苏联的作战计划。 十二月 1940.12.5 代号"奥托"的入侵苏联计划草案被提交给希特勒审阅。 1940.12.13 作为希特勒下令准备进行的"玛瑞塔行动"的第20条指令的一部分,20个德国师被调遣到匈牙利至罗马尼亚一线。 1940.12.18 希特勒发布第18条指令, 将先前代号"奥托"的入侵苏联行动计划确定为"巴巴罗萨"计划,这个新计划的目标是在向莫斯科移动之前将红军主力消灭在苏联西部地区,所有的准备工作必须在1941年5月15日之前完成。 一月 1941.1.10 苏联和德国签订了新的条约,继续承认他们彼此对对方有影响的范围并对正在实行的商贸协定作了肯定。 1941.1.20 希特勒暗地支持罗马尼亚安东内斯库元帅用铁卫团来镇压叛乱。 二月 1941.2.3 希特勒再次审视"巴巴罗萨"计划,因为根据德国谍报人员得来的情报,在116个德国和轴心国师对面的苏联西部将近部署了苏联的155个师。行动开始日期被再次确定为1941年5月15日。 1941.2.15 英国断绝了与罗马尼亚的外交关系,这无疑是使罗马尼亚更坚定了与德国的同盟关系。 三月 四月 1941.4.7 英国断绝了与匈牙利的外交关系。 1941.4.13 一个苏联和日本为期5年的中立和约在莫斯科被签定。 1941.4.23 德国正加快完成"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工作,继续调派59个师部署在沿着苏联边境附近。 五月 1941.5.6 斯大林宣布自己为"苏联人民代表委员会主席"。 六月 1941.6.5 德国目前已经在沿着苏德边境线附近部署了超过100个师。 1941.6.6 希特勒为了代表次序的实现发出一条指令,它号召将所有苏联概括的红军政治委员制度纳入德国军队中实行。这条命令大多数德国军队和集团军司令都暗地里没有服从,因为它违背了德国特定的军事理论和军事传统。 1941.6.13 苏联新闻社塔斯社否认德国对苏联的边境威胁,并把谣言称为荒谬的而且显然纯粹的敌对的宣传。苏联开始在波罗的海诸国逮捕那些在德国占领期间可能拥护德国人统治的人民。总共大约有5万人被捕, 大多数人永远再也见不到面了。 1941.6.14 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将领对即将来临的对苏联的军事行动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根据在苏联的德国间谍"露西"传递的情报,他们将6月22日定为德军进攻苏联的行动开始日期。 1941.6.15 在1941年6月22日上的03:30 ,德军前线司令部收到了对苏联进攻的准确日期并得到了证实。德军装甲部队开始调往他们的最终出发阵地。 1941.6.19 两个来自德国的逃亡者给苏联带来了德军即将进攻的消息。苏联对边境附近的所有主要城镇进行灯火管制。然而, 他们仍然不允许军队对德国进行战备。 1941.6.22 直到午夜后苏联红军才接到命令进行战备,但是他们仍不允许进入战斗岗位。凌晨3:15,"巴巴罗萨"计划正式开始。德国和仆从轴心国的183个师(350万人),3350辆坦克,7184门火炮,1945架飞机组成的装备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空军轰炸机部队的三个集团军群("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1装甲集团军;"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第2、第3装甲集团军;"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4装甲集团军)从芬兰至黑海的1800英里的苏联国境线上发动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军事行动。此时苏联军队在国境线上部署了132个师(250万人),20000辆坦克,7700架飞机。德军全面战略目的是在冬季之前将红军消灭在苏联的西部地区,并且占领阿尔汉格尔斯克-乌拉尔-伏尔加河-阿斯特拉罕以西的苏联欧洲部分的领土。在第一天结束之前,德国空军在60个机场的地面上摧毁了800架苏联飞机并且在空中击落了400架。沿着边境上的苏联红军对德军的袭击似乎毫无准备,仅仅做了有限的抵抗,这使得德军的装甲部队推进了50英里并且重创了苏军12个师。 1941.6.23 德军穿过布格河从北方和南方绕过布瑞斯特-立托威斯克渗透50英里侵入苏联占领的波兰地域。红军在立陶宛的提尔斯特附近用装甲部队发起了反攻,但是由于损失惨重被德军击退。斯洛伐克对苏联宣战。 1941.6.24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席卷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占领了威尔纳和考那斯。匈牙利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 1941.6.25 德国第一装甲集团军占领了1939年9月前属于波兰东部的卢特斯克和杜博洛。苏军主力被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的装甲部队包围在比亚韦斯托克地区。 1941.6.26 经过激烈的战斗,在比亚韦斯托克地区的苏军被德军装甲部队完全包围。德国空军开始对列宁格勒进行空袭。 1941.6.27 德军占领里加、Bobruisk和Przemysl 。匈牙利对苏联宣战并且同意向"南方"集团军群输送部队进行支援。 1941.6.28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在明斯克东部会合,占领了该城市并且包围了红军"西方"方面军的27个师。"南方"集团军群击败了比预料中抵抗更顽强的红军终于在乌克兰南部会合。 1941.6.29 由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马林科夫、贝利雅组成了苏联防卫委员会。 1941.6.30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领了利沃夫。"中央"集团军群继续向明斯克西面压缩"比亚韦斯托克口袋"。德国空军战斗机JG-51飞行员击落了100架由明斯克东面飞来攻击德军装甲部队的苏联轰炸机。 七月 1941.7.1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4装甲集团军横穿德维纳并占领了里加。"中央"集团军群下属第2装甲集团军已经到达了莫斯科附近的贝尔齐纳河。 1941.7.2 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先头部队打通了在拉托维亚边界沃斯特洛夫附近的苏军斯大林防线。第11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3、第4军开始从摩尔达维亚向文尼察和黑海的港口城市敖德萨发起进攻。 1941.7.3 德军开始进攻苏联后,斯大林第一次通过电台跟苏联人民说话。"在我们对德国人法西斯专政的卫国战争中,要求最大限度抵抗",并且说"严重的威胁在我们的国土上。"他指令如果红军在战场上被迫屈服的话就要执行焦土化政策,并在敌后形成"人民游击队"的组织。这些概要对那些曾经是懦夫和开小差的人也实行。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结束了"比亚韦斯托克口袋"并俘虏了290000名战俘、2500 辆坦克、1500 门火炮。 1941.4.4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一部占领了沃斯特洛夫。 1941.7.5 当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继续向乌克兰的日托米尔和Berdichev推进时,德国第6集团军的一部已经穿过了利沃夫东部的苏军斯大林防线。 1941.7.6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继续推进,已经到达了佩普西湖-里加湾一线。 1941.7.8 英国的利特维诺夫电台用莫斯科话广播,英国和苏联在德国的攻击下必须联合起来。"北方"集团军的第4装甲集团军占领普斯科夫并继续向诺夫哥罗德和列宁格勒逼近。 1941.7.9 德军第3装甲集团军击败了苏联"布良斯克"方面军并占领了维帖布斯克。 1941.7.10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击退了Korosten-基辅西部一线苏军猛烈的反击。 1941.7.11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的装甲部队已经开进到离基辅10英里处。斯大林替换了苏军3个方面军的指挥官,伏罗希洛夫被派到"北方"方面军;铁木辛哥被派到"中央"方面军;布琼尼被派到"南方"方面军。 1941.7.12 苏联和英国签订了相互援助协定并宣告他们将互相合作共同对抗轴心国直到和平的到来。 1941.7.13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继续从普斯科夫向卢加挺进,距离列宁格勒75英里。 1941.7.14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现在距离列宁格勒仅仅80英里。 1941.7.15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包围了斯摩棱斯克和该城西面的大部苏联地区。 1941.7.16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将20个苏军师圈入在乌曼的包围圈。 1941.7.19 希特勒下达了第33号指示。声明不再以莫斯科为优先进攻目标,一旦"斯摩棱斯克口袋"内苏军威胁减少,"中央"集团军群就将第2装甲集团军调往"南方"集团军群以便在南部蹂躏乌克兰;第3装甲集团军调往"北方"集团军群以便在北部占领列宁格勒,这将能使"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得到可靠的保护。 1941.7.20 斯大林任命自己为防卫委员会总指挥。苏联恢复与被德国占领国的外交关系 1941.7.22 德国空军127架飞机首次空袭莫斯科,但是收效甚微。 1941.7.23 德军在包围布列斯特-利托维斯克一个月后终于将其拿下。 1941.7.26 3支苏联军队在莫吉廖夫地区被德军包围并歼灭。 1941.7.27 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团军控制权被从von Kluge的第4集团军改为由"中央"集团军群直接指挥,这是由于von Kluge和古德里安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和,使军事行动无法进行。在斯摩棱斯克的东面25英里处地区猛烈的战役的正在进行。德军占领了爱沙尼亚的首府塔林。 1941.7.28 德军开始围歼斯摩棱斯克以西包围圈内的苏军。 1941.7.29 朱可夫元帅辞去了苏军总参谋长的职务。 1941.7.31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缓慢的向列宁格勒方向推进,到达了Ilmen湖-诺夫哥罗德南部地区。可是,由于沼泽和茂密的森林地形使得部队变得非常的疲乏。 八月 1941.8.1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清剿"斯摩棱斯克口袋"。在斯摩棱斯克西部的奥尔沙 和维帖布斯克苏军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在莫基列夫南面的戈梅利苏军向第聂伯河对岸桥头堡的德军发起了强大的反攻。 1941.8.3 在罗斯拉沃包围战中,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俘虏了38000名苏军战俘。 1941.8.5 德军占领了斯摩棱斯克并使苏联第16和20军的余部投降,此役苏军被俘31万人。 1941.8.7 约瑟夫·斯大林任命自己为苏联红军大元帅。 1941.8.8 "乌曼口袋"被消除,德军俘虏了103000名苏军战俘。 1941.8.9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沿着布格河继续向东部的苏联第11和17军发动进攻。 1941.8.12 希特勒的第34号战争指令:暂时放弃莫斯科为进攻目标,把重点放在乌克兰。苏军在俄罗斯Ilmen湖南部的Staraya发起了反攻。 1941.8.16 斯大林为了报偿英国和美国的援助计划,同意"共同资源分配计划"并签订了英苏交流协议。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下属LVI装甲军占领了通往列宁格勒道路上的诺夫哥罗德。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和罗马尼亚军占领了苏联在黑海的重要海军基地Nikolaev。 1941.8.17 德军占领纳尔瓦逼近列宁格勒。罗马尼亚军队封锁并包围了黑海港口城市敖德萨。 1941.8.18 在乌克兰的Zaporozhe,苏军回缩第聂伯河对岸的部队,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在此建立了桥头堡。 1941.8.19 在Ilmen湖南面,苏联第38军接近并将德国第10军翼侧包围,但是由于第56装甲军的反击,包围圈被突破。 1941.8.20 德军第11集团军占领了黑海港口城市赫尔松,打开了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门。 1941.8.21 伏罗希洛夫元帅向列宁格勒的人民宣告要坚守自己的城市到最后。希特勒下令不占领列宁格勒,并从"北方"和"中央"集团军群中调拨几个师去占领克里米亚半岛和苏联至关重要的战略工业区顿涅兹盆地。 1941.8.24 苏军在戈梅利地区发动反击。包围敖德萨的罗马尼亚军队损失惨重。 1941.8.25 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开始从桥头堡渡过第聂伯河向北突围。于此同时,第2装甲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从被苏军包围的戈梅利和布良斯克地区向南进攻。德军第6集团军吸引了大量的苏军集结在基辅周围使之无法退却。 1941.8.26 德军在苏联东线战场上已经损失了44万人,这比1941年6月22日之前的战争损失的人数的总和还要高。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在Velikije Luki地区将苏军包围并歼灭。 1941.8.27 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占领了爱沙尼亚首府塔林。 1941.8.30 德军第20装甲师突破了苏联第48军在北部的防线将其击溃并占领了东南面离列宁格勒40公里的米加镇。 1941.8.31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第17集团军一部穿过第聂伯河东南面的克里门巧格。 九月 1941.9.3 在纳斯维西集中营,毒气室第一次被使用。 1941.9.6 希特勒下达了第35号战争指令,命令德军结束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后夺取苏首都莫斯科。 1941.9.7 在乌克兰的科诺托普,德第6集团军已经达成对苏军防线的突破。 1941.9.8 苏联宣告它在斯摩棱斯克附近获得了胜利并声称击败了8个德军师。德军在Schluesselburg地区完成会合,列宁格勒现在已经被完全包围。 1941.9.11 德军指挥部在白天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尽快将列宁格勒拿下。朱可夫受命担任列宁格勒方面军司令,指挥苏联军民进行列宁格勒保卫战。 1941.9.12 在苏联战场上第一场大雪降临了。在Kremenchug桥头堡的德军渡过了位于乌克兰的第聂伯河,正向北前进去增援包围基辅的德军部队。 1941.9.13 德国统帅部宣布只减少苏军战俘的食物配给量。 1941.9.14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完全包围了在基辅的两个苏联集团军。 1941.9.15 列宁格勒围城战开始了。 1941.9.16 克莱斯特和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在基辅东面会师,他们诱使红军5个集团军落入陷阱。 1941.9.18 苏军撤出基辅,但仍在这地区坚持血战了一周。苏联要求年纪在16-50岁的男人都要服兵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一部占领乌克兰的波尔塔瓦。 1941.9.19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领基辅并将其夷为废墟。此役德军取得了辉煌战果,不仅占领了基辅还俘虏了60万苏军、2500辆坦克、1000门火炮。 1941.9.24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开始向Perekop进攻以夺取通往克里米亚半岛的路桥。 1941.9.25 希特勒命令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停止进攻列宁格勒,将该城围困把城里的人俄死,如果他们投降的话,就将该城夷为平地。 1941.9.26 德国统帅部记录德军在基辅军事行动中共俘虏了665000名苏军战俘。德军对克里米亚的第一次进攻失败。 1941.9.27 苏联秋季第一场大雨落下来了,很快地地面变得泥泞。 1941.9.29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企图攻入克里米亚半岛的军事行动被迫暂停。德军在基辅集体屠杀犹太人。一次苏-英-美协商会议在莫斯科召开,共同商讨西欧和苏联的情况。 1941.9.30 古德里安指挥的德军第2装甲集团军开始向莫斯科进攻,在此之前的两天里,正当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修整的时候,他们已经朝奥廖尔方向前进了50英里。 十月 1941.10.1 在莫斯科举行的苏-英-国协商会结束,彼此承诺英美援助苏联军事物资、 苏联则向其输送未经加工的原料。 1941.10.2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开始进行"台风"计划,主攻方向为苏联首都莫斯科。希特勒向他的军队断言:"今天开始的是今年最后一场伟大的战役。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出发向库尔斯克和哈尔科夫方向挺进。 1941.10.3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占领奥廖尔。希特勒向德国人民断言:"苏联已经被德国击垮,决不可能死而复生了。" 1941.10.5 向乌克兰南部方向前进的德军第1装甲集团军已经到达亚述海。 1941.10.7 德军占领维亚济马并继续向莫斯科进攻。斯大林取消宗教禁令以提高军民的士气。 1941.10.9 希特勒宣布,德意志帝国在东线战争所有的目的和意图已经被确定。 1941.10.10 朱可夫将军就任苏联"西方"方面军司令员,指挥莫斯科防御战。德国"南方"集团军群结束了亚述海沿线战役,俘虏了10万苏军战俘。 1941.10.11 德军逼近并将占领莫斯科的谣言导致数以千计的平民逃离这座城市。 1941.10.12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占领大卢基和布良斯克。妇女和儿童开始从莫斯科疏散。 1941.10.13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占领加里宁,离东面莫斯科仅仅只有100英里。 1941.10.14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消除了"布良斯克口袋",但是仅俘虏了大约5万名苏军战俘。当德军向罗斯托夫港推进时,苏军开始在乌克兰南部向后方撤退。当德军几乎达成占领Rzhev的计划时,大雨和泥泞的土地开始阻止德军的前进。希特勒命令,在莫斯科没被包围的情况下直接对其展开攻击。 1941.10.16 莫斯科目前考虑在面临真正的危险时,苏联政府和各国外交使节团从莫斯科迁往古比雪夫。恐慌开始在官员和平民中蔓延,数以千计居民从该城迁往更东面的地区,但是斯大林决定留下来。敖德萨被罗马尼亚军攻陷,苏军从黑海上撤退。 1941.10.17 位于亚述海的塔甘罗格被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占领。 1941.10.18 德军现在向东距离莫斯科仅80英里。 1941.10.19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清除"维亚济马口袋",俘虏67万苏军战俘,1000辆坦克,4000门火炮。斯大林宣告,苏联政府在莫斯科包围期间将留下来继续工作并保卫莫斯科到最后。 1941.10.21 德第6集团军占领位于顿涅兹盆地工业区的斯大林诺。 1941.10.24 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拿下了哈尔科夫和Belgorod。
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究竟有多艰难
二战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过程究竟有多艰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德国纳粹公然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为契机,苏德战争正式爆发。苏德战争是苏联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坚持作战的卫国战争。即使是在作战初期,被打得措手不及的苏联也从未放弃过抵抗。苏德战争转折点之后,苏联人民渐渐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苏德战争转折点将苏德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苏联以防守为主,在第二阶段则转而发动进攻。苏德战争初期,来势汹汹的德国纳粹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苏联展开了猛烈的攻击。扬言要在三个月之内灭掉苏联的希特勒对自己的军队满怀信心,而事实也确实像他认为的那样。在德国的炮火轰炸下,苏联红军显得不堪一击,节节败退。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则成为了苏德战争转折点,扭转了战争格局,胜利转向了苏联红军。作为苏德战争转折点,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军和苏联之间最艰难的战争之一。旷日持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的轰炸,而这一举措本身就给自己造成了很多的不便。在被炸成废墟的斯大林格勒城里,德国和苏联对战地反复争夺,进展可以以米来统计。最终赢得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的苏联红军,士气大增,很快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与之相反,德军则在苏联红军的反攻下节节败退,溃不成军。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苦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苦战六个多月,最终苏联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此次战役之前,苏联在德军的逼迫下节节败退。但是苏联虽然伤亡惨重,实力减损,却在多次失败中吸取了惨重的教训,学会了德国的闪击战,最终对德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苦战苏联胜利后,为二战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这场战争是德国为争夺苏联的斯大林格勒城市而发动的,在希特勒看来,“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严重威胁到了他在政治和意识形态上的获胜。而战争发生后,苏联的统治者进行了非常有效的战役指挥和战略指导。大量消耗了敌人的精力,不但阻止了德军的进攻,而且创造了条件给尔后的反击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观众熟悉的电影《兵临城下》,就是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苦战中苏军年轻的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的故事为原型拍摄而成。但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苦战中所统计出来的伤亡人数,虽然不是准确人数,但也显示了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双方苦战下的血腥和惨烈。在一段时间下,德军甚至占领了斯大林格勒百分之九十的的地区,德军更是采取了代号为“蓝色行动”的战略。战役结束的统计结果大体为:伤亡共计中230多万人,军械更是损坏不计其数,给双方的民众都带来了极大伤害,这是一场双方都无视了和平的战争。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了多少人:70多年前的二战世界人口大量减少,各国损失惨重,其中尤以斯大林格勒战役为重。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时间长达半年多,自1942年6月到43年的年2月,按照官方统计,双方伤亡估计约200万人,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多少人呢。当时的哈尔科夫战役打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第一炮,使得苏联的预备队都消耗的差不多了,南翼受到了非常大的损伤,纳粹德国暂时取得了优势地位。但是自近地战争开始,因为德军在此前的战役中虽然取得了一些小小的胜利,但是仍然损失惨重,希特勒命令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去支援B集团军群。因着兵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当天突破了苏联军的防线,不过形势急转直下,苏联军队顽强抵抗,不得不放弃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战略目标。后来的城内巷战等战役中苏联也发起了各种反攻都使得德军节节败退。因为斯大林和鲍卢斯等人的错误决定,使得德6集团集体覆灭,士兵和高级将领都被俘虏,无一幸免。因为战线长等原因,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多少人难以真正有一个十分准确的统计。但是在高加索战役中,德军就损失28万人,就可看出德军的损失惨重。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就使得德军损失接近70万人。后期的反攻阶段,在仅仅7个月之中,法西斯一共损失了25万人左右,综上,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损失了100万人左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1942年6月28日至1943年2月2日在苏联上演一场为时7个多月的战争,这场大规模血腥味浓郁的战争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使前苏联和世界人民都对法西斯暴行痛恨之至。那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何在呢?于二战来说,这样的战役是必定会被铭记的,因为德国自此开始失去战争主动权,而斯大林格勒战役带给人们的远不止这些。前苏联的战士在这场战役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所以士气大增,这场战争就像拥有魔力一般让前苏联开始掌控局面,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真的是非常重大。东部战线上的主动权同时德国也自此永远的失去了。而兵力上的损耗也使得其开始方寸大乱,顾此失彼的战争形势迫使德军开始从苏联撤出。失去的国土苏联终于开始一步一步的收复,所以说最终能够收复国土是与这场战争密不可分的。而全世界人民也正是透过这场战争看到了希特勒们并不是无坚不摧的,让人民开始更加坚定反法西斯的道路。所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意义就是打破局面,为取得胜利争得了最富贵的机会。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全世界各国人民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可以说这场战争不仅使前苏联军队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也给了纳粹德国当头一棒,让嚣张的法西斯们看到了正义的力量,让世界人民都不再觉得纳粹德国可怕。
二战战役有哪些
就写一些战役名称欧洲德国西面的战役绿色方案(捷克斯洛伐克,但没打起来)白色方案(闪击波兰)威赛计划(打挪威的)黄色方案(泄露后加了镰刀计划)闪击西欧发电机计划(敦刻尔克)海狮计划鹰计划(不列颠空战)海王(诺曼底登陆)狮鹫计划(德国最后一次攻势,其中由著名的美国101空降师的巴斯托尼战斗)德国东面的战役白色方案(闪击波兰)巴巴罗萨(闪击苏联)台风计划(进攻莫斯科)基辅战役(斯大林的儿子被俘)哈尔科夫战役列宁格勒保卫战(持续了几年)天王星计划(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堡垒计划(库尔斯克战役)巴格拉季昂(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奥德河战役柏林战役另外还有苏军解放东普鲁士和南欧的战役,其在苏军术语中叫斯大林突击(具体第几次记不清了)北非阿拉曼战役(盟军第一次完整的战役胜利)火炬计划(盟军北非登陆计划)南欧鹅卵石计划,罐头货计划(分别是进攻西西里岛和亚平宁半岛的计划{意大利})亚洲偷袭珍珠港中途岛战役莱特湾战役瓜岛战役硫磺岛战役菲律宾战役冲绳战役以上是太平洋上的中国的就不写了马来战役密支那战役(中国远征军和盟军打日本的)大西洋海战围攻德国格拉芙斯比号袖珍战列舰的战役围攻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和欧根亲王号的战役德国的狼群作战此外在战争全面爆发前还有影响日本北上和南进战略的苏军哈勒欣河战役(苏军叫法,国际上称为诺门坎事件,苏军元帅朱可夫的成名战)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具体时间是以什么时间为基准?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的具体时间以德国所在的东一区时间为基准,也可称为柏林时间。 苏德战争,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划分为三个集团军群,从北方、中央、南方三个方向以闪击战的方式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争爆发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红军指战员素质低下,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次战略攻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解放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也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主要战事告终。
二战中德国进攻苏联是哪一年?
1941年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启动“巴巴罗萨计划”企图闪击苏联(差点把人家灭了),就是德国对苏联宣战的一年但是进攻苏联,德国干过很多次,包括哈尔科夫战役(苏军被围歼二十多万人,德国只有两万人的伤亡还是死亡记不清了)和库尔斯克会战都算甚至没准可以说几个德国愣头青某个苏联营地打家劫舍搞偷袭也算德国进攻苏联,那小规模的进攻就多了去了
二战经典战役全纪录
德国闪击波兰,德国抢攻挪威丹麦,法国战役(德国攻荷兰,比利时,卢森堡,进军法国,即曼施坦因计划),敦刻尔克大撤退,不列颠空战,英国奇袭塔兰托,万家岭空战,诺门坎之战,阿拉曼战役,巴巴罗萨计划,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昆仑关战役,仁安羌之战,偷袭珍珠港,菲律宾战役,珊瑚海战,中途岛之战,瓜岛战役,诺曼底登陆,阿登战役,市场花园之战,攻克柏林,松山战役,塞班岛之战,冲绳岛战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 。。。。。。
二战期间德国党卫军在苏联参战过吗?
太多了,仅巴巴罗萨行动就使得武装党卫队的三分之一的人员阵亡、受伤或失踪。武装党卫队的部队在东线一直被当作救火队来使用。 具体参加的战役有:巴巴罗萨、莫斯科、哈尔科夫、库尔斯克、切尔卡瑟战役、杰米扬思克、列宁格勒、第聂伯河桥头堡、高加索、科尔森包围战。(这些主要是党卫军第一到第五师参加的战役,其他党卫军部队要么主要担任一些守备任务,参加一些针对游击队的治安战,要么只参加了西线的战役。)
世界最大坦克战是指二战时期的? A.库尔斯克会战 B.曼施坦因战役 C.克拉玛依会战 D.哈尔科夫战役
【答案】: A.库尔斯克会战库尔斯克会战(Battle of Kursk),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场的决定性战役之一,这场战役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坦克战,参战装甲部队坦克超过5000辆,空军部队参战飞机也超过了2000架,和阿登反击战共同被称为突出部战役。
二战德国和苏联的战争
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违反《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与其仆从国(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芬兰)以事先拟订好的一份代号为“巴巴罗萨”的计划,出动三个集团军群共计190个师,3700辆坦克,4900架飞机,47000门大炮和190艘战舰,共550万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苏德战争全面爆发。战争初期,由于苏联战争决策层的战略误判,以及“大清洗”后苏联红军指战员素质较低,苏联红军丧师失地、一路溃败,德军则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陷入胶着,德军进攻受挫,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优势。1943年8月,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德军的攻势,自此苏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并于1945年4月30日最终攻占德国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间,德国举行了无条件投降仪式,投降书于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苏德战争就此结束。详细介绍: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而之前,苏联也正在积极准备对德的进攻计划,即“大雷雨计划”,因此,苏联红军的军事部署是旨在进攻而非防守的。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红军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上将,参谋长图皮科夫中将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苏联卫国战争爆发时,苏联红军开赴前线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完全无力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红军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不愿意攻占除了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峡以外的苏联地区,芬军一直都没有进攻列宁格勒。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斯大林采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斯大林于1941年11月17日令苏联红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红军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罗斯虽大,背后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红军的训练拙劣,准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红军损失巨大。[1]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中将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转折点成功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自然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历史学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苏联红军在包围顺利德军第6集团军后,士气大振,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德军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苏联红军反攻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战时欧洲著名四大战役
二战时欧洲著名四大战役 一波兰闪击战。 1939年9月,德国对波兰发动了代号为“白色”的侵略战争。战争中,德军首次成功实施“闪击战”,显示了坦克兵团在航空兵的协同下实施大纵深快速突击的威力。一个拥有3400万人口,100多万军队的国家,就这样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灭亡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由此爆发。 二基辅包围战。 基辅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包围战,也是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围歼战。整个战役持续了两个半月以上,在正面300公里、纵深约600公里的大片领土上进行。苏联方面军持久而顽强的斗争,对打破德军“闪击战”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使德军在向莫斯科方向的进攻上受到了阻碍。德军赢得了在斯大林格勒发生的战争史上最大的歼灭战,却失去了发生在莫斯科的战争史上最大战争的胜利。 三斯大林格勒会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会战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是苏联军队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和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集团而实施的防御战役和反攻战役。在德军以多出0.7倍的军队、0.3倍的坦克和1倍多飞机的情况下,让苏联胜出。这次战役胜利的结果是:苏联从德军手中夺取了战略主动权,并一直掌握到战争结束。 四诺曼底登陆战。 诺曼底登陆是盟军的一场战略性陆海空三栖登陆战,完全不同于在太平洋上的美日之间的岛屿登陆战,只要登上滩头就意味着胜利。盟军为这场战役一共投入了达288万的总兵力、各种飞机15700余架、各类船只6000余艘。盟军高层人物为这场登陆战构思了精妙和艰难的战略欺骗,并最后获得胜利。在欧洲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二战时最著名的几大战役 北非阿拉曼战役,将法西斯军队驱逐出非洲,是北非战场的转折点 太平洋中途岛战役,彻底消灭日本海军主力,是太平洋战场的转捩点 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是德军由进攻转入防御的起点 诺曼底登陆是加速二战结束的号角!!! 列举二战时苏德战争四大战役名称 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柏林战役 四大战役是哪四大战役? 人民解放战争的四大战役包括辽沈、淮海、平津、渡江战役 二战中欧洲战场上四次著名战役 法国战役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阿登战役 四大战役 解放战争期间的四大战役是: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二战中四大战役按时间顺序 波兰闪击战,偷袭珍珠港,法兰西会战,不列颠之战。 1939年3月15日,希特勒兵不血刃地兼并了捷克斯洛伐克,随即要求波兰归还但泽并解决波兰走廊问题,遭到波兰拒绝。3月23日,英法正式结成军事同盟,然后于31日对波兰的安全给予保证。有了英法的保证,波兰态度更加坚决。1939年4月3日,希特勒下达了代号为“白色方案”的秘密指令,要求德国三军部队于9月1日前完成对波兰作战的准备工作。希特勒在指令中强调指出:“一切努力和准备工作,必须集中于发动巨大的突然袭击”。 法兰西会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为侵占法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于1940年5-6月采取的军事行动。此战,德军亡2.7万余人,失踪1.8万余人,伤11.1万余人;法军亡8.4万人,伤12万人,被俘190万人;英军损失6.8万人。法国失败主义氾滥,军事思想落后,对装甲部队快速突击认识不足,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是导致迅速败降的主要原因。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法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40年6月,法西斯德国军队席卷西欧。英国驻欧远征军败退敦刻尔克。英军虽用“发电机计划”将军队撤回了本土,但却丢失了全部重灌备。英国皇家空军在法国上空与德国空军交战中亦损失了1000架以上的飞机。同年7月,希特勒制定了从海上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该计划要求“德国空军要使用其全部兵力尽快击败英国空军”,夺取制空权,配合海军和陆军在英国本土登陆。德国空军投入不列颠之战的飞机约2400架,其中轰炸机1285架,其主要基地位于法国东北部、西北部以及荷兰和挪威。不列颠之战挫败了德国入侵英国迫其就范的目的,使德国征服全西欧的计划落空。这次战役也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不列颠之战书写了二战史上抗击法西斯的光辉一页。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军的航空母舰舰载飞机和微型潜艇突然袭击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国陆军和海军在瓦胡岛上的飞机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这次袭击最终将美国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它是继19世纪中墨西哥战争后第一次另一个国家对美国领土的攻击。 国共内战时期的三大著名战役是哪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是指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决战,包括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略性战役。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 1.辽沈战役是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之间进行的。 第一阶段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于10月15日打下锦州,歼敌10余万,俘敌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范汉杰。截断了北宁线,封闭了东北与华北的陆上通道。长春守敌动摇,一部起义,一部投诚,长春顺利解放。 第二阶段从10月20日开始至28日,进行了辽西会战,东北野战军全歼了妄图重占锦州,夺路南逃的廖耀湘兵团10万余人。 第三阶段从10月29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解放了沈阳和营口,东北全境得以解放。 辽沈战役共歼敌47万人,解放了东北全境,连同其他战场的胜利,人民解放军上升为300万人,国民党军队则下降为290万人。全国军事形势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从此,人民解放军不仅在质上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也占了优势。辽沈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并拥有了东北野战军这支近百万的战略预备队,为以后解放平津与华北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如 *** 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 2.淮海战役从1948年11月6日发起,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1月6日至22日。华东野战军主力在徐州以东碾庄地区,围歼敌人黄伯韬兵团,击毙敌兵团司令黄伯韬。敌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 *** 地下党员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3000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 从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主要作战目标是歼灭由豫南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击的黄维兵团。中原野战军在华东野战军一部的配合下,全歼敌第十二兵团于双堆集地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在此期间,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撤离徐州,被华东野战军主力合围在陈官庄一带,孙元良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从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击毙兵团司令邱清泉,生俘副总司令杜聿明。至此,淮海战役胜利结束。 这次战役共计歼敌55.5万人,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的地区。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京、沪一带完全暴露于人民解放军的攻击之下。 3.平津战役是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之间进行的。 平津战役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根据 *** 中央军委确定的对平、津、张实行围而不打或割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人民解放军完成了对平、津、张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使敌人失去南逃或西窜的可能,造成了解放军从容歼敌的态势。 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至1949年1月15日,人民解放军按照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作战方针,先歼灭新保安之敌两个师,接着歼灭由张家口突围之敌七个师,并于1月14日总攻天津,全歼守敌13万人,生俘敌警备司令陈长捷。 第三阶段从1月16日至31日,在 *** 北平地下党组织和民主党派无党派爱国人士的有力地促进下,经过谈判,傅作义率部25万余人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 整个平津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达52万人,华北基本上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这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二战时苏德战场的三大战役是? 苏德战场的战役 巴巴罗萨计划基辅合围战斯摩棱斯克战役库尔斯克战役(2次)哈尔科夫战役(3次)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列宁格勒战役强渡第聂伯河战役柏林战役 1941-1945年苏德交战兵力长期保持超过600万人,一场大战役往往是上百万兵力的大战,其中有无数的小战役,难以计数。 一战四大战役时间 马恩河会战Battle of the Marne,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军队同德军于1914年8~9月和1918年5~6月在法国马恩河地区进行的会战。以法军击退德军告终。马恩河战役使德军包抄法军的计划失败,德国在西线速决战略破产,总参谋长毛奇被德皇威廉二世撤职,改由法金汉担任。 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21日–12月19日。1916年德意志帝国决定把进攻重点再次转向西线,力图打败法国,德军统帅部选择法国的凡尔登要塞作为进攻目标,凡尔登是协约国军防线的突出部,对德军深入法国、比利时有很大威胁,它又是通往巴黎的强固据点和法军阵线的枢纽,凡尔登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伤亡近100万人。 索姆河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期,英、法军队在法国北部索姆河地区对德军的阵地进攻战役。战役从1916年6月24日开始,至11月中旬结束。 日德兰海战(Battle of Jutland;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海峡海战,Skagerrakschlacht),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最终,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最终,
二战德国军队最后一次获得胜利的战斗是什么?无论大小战役都算
这个不好界定。你要说二战中德军最后一次取得胜利的(小规模)战斗,那估计要算到柏林战役中。因为当时苏联红军进攻柏林的过程绝非一帆风顺,其间必然遭到德军的殊死抵抗,甚至由此而产生的僵持或局部的退却也在所难免。但要说到德军在二战中最后一次战略层面的胜利,那得算是“春醒行动”。1945年3月6日至15日,德军向东线匈牙利巴拉顿湖地区的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展开大规模的装甲进攻,代号“冬季春醒”行动。虽然最终这次行动仍以德军失败告终,但战役初期,德军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其次,如果再往回推,就得算是莱茵河战役的初期(PS:阿登战役至1945年1月15日就结束了)。1945年1月25日,希姆来发动了“北风”行动,夺取了萨文关,并把帕奇的美第7军切成了两半。美第7军陷入了困境,被迫在1945年1月拉长战线以弥补由于巴顿北上阿登而造成的缺口。当德军开始进攻时,美第7军只能以7个师在90英里长的防线上来抵抗德军8个师的进攻(包括德第21装甲师和1个档卫军装甲师〕。盟军总指挥部只好命令战略退却,放弃施特拉斯堡和阿尔萨斯平原,等待美第6军群赶来后,以优势兵力展开反击。
谁能介绍下二战时候德军的几次大的战役?
时间顺序开始算,1:波兰战役 2:挪威战役 3:法兰西战役 4:不列颠空战(打了个平手,对德军来说算是输了) 5:巴尔干战役(惩罚南斯拉夫.希腊两国) 6:明斯克战役(苏德战争开始)7:斯摩棱斯克战役 8:列宁格勒战役 9:基辅战役(围歼100W苏军,是历史上最大的合围战)10:莫斯科战役(闪电战失灵)11;北非战争 12:斯大林格勒战役 13:哈尔科夫战役(互有伤亡)14:库尔斯克战役(回天无数)15:意大利战役(顽强堵击英美盟军)16:诺曼底战役(德军经典的抗登陆战)17:阿登反击战 18;鲁尔战役(德军兵败如山倒)19:库尔兰战役(德军最后的辉煌)20:柏林战役(第三帝国垮台)21:布拉格战役(彻底消灭德军残余)
二战经典战役排行
第一,闪击法国,黄色方案,这个是二战最精彩之战役,可惜了敦刻尔克,德国在兵力,装备尤其是陆军装备较法国落后的情况下以极小的代价迅速击败英法,是二战最经典的战役,具体战役不细说了,因为这个战役时间太短了第二,闪击波兰,白色方案,这个主要是大胆,谁都想德国不会出兵,德国要和苏联打,结果结果出人意料,当时波兰战役结束,英法还没有完成战争动员,不细说,原因同上第三,芬兰战役,我之所以排这么高,是因为芬兰用规模为苏军1/3的部队打垮了苏联,而且芬兰几乎没有坦克飞机,迫使苏联增援,战争打了3个月以上,苏军伤亡30w以上,芬兰伤亡为苏军1/10,而开战前所有人都认为,这只是苏军的一次武装游行第四,哈儿克夫反击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的情况下,德国曼施坦因元帅以顿河方面集团军群,其实只有一个第四装甲集团军的情况下,打的反击战,使得苏军被歼灭2个集团军,还有30个师被击溃第五,基普会战,这个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包围战,约100万的苏军被包围歼灭第六,库尔斯克战役,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坦克战,只是关键时刻德国放弃了,以至于德军在苏德战场上第一次丧失主动权第七,北非战役,特指第二次阿拉慢战役之前,隆美尔指挥的德军仅是英军的1/3-1/5,而多次以弱胜强,而阿拉慢,本人只想说,220000英军在有绝对的海空优势下和27000德军的战斗,这能输吗(意大利我真没好意思说,说了怕这货没脸)第八,诺曼底战役,情报人员的胜利,首先龙泰斯泰特猜错了,隆美尔猜对了,是诺曼底,有了一点防御,但是毕竟兵力不足,其次就算是隆美尔也没想到在诺曼底一个不是大型港口的地方,盟军用了组合港口技术迅速完成港口基建,使得盟军迅速完成登录,使得德军半渡而击计划完全失败第九,伦敦空战,这个与其说是英国厉害还不如说当时的希特勒和戈林,尤其是戈林有点213了,不过我佩服道丁,那么大的亡国压力,道丁展现出出色的指挥和魄力下,不列颠空战,英国胜利第十,克里木半岛战役,曼施坦因成名之作毕竟第一次独立大战役,多啦a梦的出场,其实这个位置明斯克也可以,还有其他不少战役也可以,但是我个人喜欢曼帅,因为长的帅啊,所以排这了,这个战役保证了罗马尼亚油田,否则德国的武器就成烧火棍了以上是我的榜单,每次战役都是绝对的指挥艺术,至于所谓的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其实都是吹出来的,因为民众需要希望,就以斯大林格勒来说,德军损失的唯一成建制部队是第六集团军,其他部队基本没有伤筋动骨,只是有一定损失,但都不大,在10个点左右,而且要不是因为希特勒213,第六集团军完全可以在12.24日配合曼施坦因的冬季风暴作战突围,双方当时只有20公里的距离,而且整个苏德战场在42年德军人数是350万,一个斯大林格勒损失200万?损失超过70万德国的苏联南方战场就崩盘了,事实证明没有,否则就不会在斯大林格勒结束仅仅1个月后,苏军在哈尔科夫被打的抱头鼠窜,同理莫斯科战役也是,阿拉慢不做评价,中途岛是日本作死,让一个瞎子开侦察机,中途岛战役,其实论影响,此战并没有莱特湾海战那样规模巨大,毕其功于一役,也比不上马里亚纳猎火鸡的威武,但是是美国参战后的第一次绝对胜利,为了鼓励美国人参军,稳定国内局势,所以被大肆宣传,不过以当时美国的海军能打赢这个战役也是不容易,尼米兹还是有水平的,但根本原因是那个瞎子。
二战苏德战役资料
苏德战役,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二战苏德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二战苏德战役背景 德国 1933年1月30日,在欧洲中部地区,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担任德国,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虽然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经济几乎崩溃的德国,但是却同时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对外宣称要打破凡尔赛枷锁,并夺取“生存空间”。 1938年3月11日,德奥合并。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的帮凶。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建立。之后,德国在“海狮计划”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并将其征服。至此,在欧洲,除了英国,同盟国已经土崩瓦解,德国已经基本扫清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联 在战前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大量苏联军官被逮捕甚至枪决,这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红军在战争前期的 军事 指挥能力。而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尤其是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大量乌克兰人饿死,导致乌克兰地区的叛乱大量发生,乌克兰对于莫斯科也愈发不满,甚至希望德军来“解放”乌克兰。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德国的仆从国,并且与德国一样开始对外进行大规模侵略。 1939年9月25日,苏德瓜分波兰。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获得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吞并波罗的海 三国 。几乎同时,苏联吞并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并且使得波罗的海人民掀起了广泛的反苏斗争。在德国军队打进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人民都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联为了减少远东的压力,迅速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 抗日战争 ,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 在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之时,苏联又大幅度改变了其在远东的战略,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不再对中国国民党政府进行援助,而是 决定 在中日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并且承认了伪满洲国的现状,以此希望能够将远东的苏联红军调回苏德战场。但是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仍然没能抽调远东的部队,而是直到苏联已经确信日本准备南进而不是北上的时候才调走了部队。 英国 英国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就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介入,英军被迫从之前攻占的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尔干,德国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国的盟友希腊。因此,英国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德国。英国的国民对苏联也并不抱有什么好感,但是1941年既然苏联和德国爆发了战争,于是苏联便不再被认为是英国的假想敌,而是英国对抗德国的同盟国。 美国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坚持不对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行直接的干预。但是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美国不能容忍第三帝国占领全欧洲。因此,美国一直在给予英国军事援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开始借道英国给予苏联军事援助。可以说,英美给予苏联的军事援助是苏军能够击败德军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日本 日本早在1938年就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两国的关系不可不为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但是,由于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国坚持要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且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苏联也惧怕德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维持如此巨大的兵力对抗对方,因此,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苏日双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风暴行动之前都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苏联调走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由于日本的消极配合,使德国在苏联战场陷入被动。 芬兰 1939年11月30日,为了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也就直接导致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被苏联强占的国土而倒向了德国一方。不过,芬兰的倒向只是部分程度上的,芬兰由于不想招惹苏联,只是想收回国土,因此在收回失地后就不再积极进攻,而是坐山观虎斗,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还采取了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二战苏德战役过程 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红军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 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完全无力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红军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不愿意攻占除了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峡以外的苏联地区,芬军一直都没有进攻列宁格勒。 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斯大林采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斯大林于1941年11月17日令苏联红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红军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红军的训练拙劣,准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红军损失巨大。[2]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转折点 成功 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 自然 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 历史学 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 在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后,苏联红军乘胜紧逼罗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军后撤,苏军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苏联红军反攻 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战苏德战役苏联胜利原因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雄厚的人力物力。 1941年,苏联人口约为1.8亿。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13.41万架、坦克10.28万辆、火炮和迫击炮82.52万门。 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2227.4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帮助了苏联。莫斯科的严寒,让德军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仑军队一样,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3] 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苏德战争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英两国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坦克、飞机、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没有这些盟友的援助,苏联要从1941年的大崩溃中恢复过来甚至击败德国,都将会更加的困难。 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 苏联红军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外,苏联红军还涌现出了以朱可夫元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统帅和将领。 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国防委员会,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 口号 。为理顺指挥关系,8月8日设立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苏共向前线派去了150万名党员和350万名共青团员。战争期间,苏共吸收了531.9万名党员。 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 为祖国而战,每个苏联人都英勇杀敌,涌现了以彼得罗夫斯基、马特洛索夫、卓娅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1.16万余人成为“苏联英雄”,700万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二战苏德战役影响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后才得以恢复。 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由于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其国家政权被苏联清洗,换以听命于莫斯科的共产党傀儡政权,其政权形式完全仿造苏联,并且都留有大量的苏联红军驻扎在这些国家,因此这些国家从战后一直到东欧剧变期间都是苏联的卫星国。 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前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国。为了争夺对欧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美苏从战争期间的同盟走向了对抗,甚至进行冷战。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争取西欧诸国;苏联则通过扶持东欧和巴尔干诸国的共产党政权来达到控制东欧的目的。
南京工业大学的硕士值得读吗?要不要二战985
南京工业大学前身可以追溯到国立中央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是由南京化工大学和南京建筑大学合并而来,而其中南京化工大学是由国立中央大学里面的化工系分出来的。比如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河海大学等等高校都是从国立中央大学分出来的。南京工业大学虽然不是985.211,但也是除了双一流之外,顶尖的双非一本,学校本身实力雄厚,学科评估等级也很好,还有材料与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所以南京工业大学在江浙沪这一带的就业是不成问题的,很多企业的领导管理都是从南工走出去的,都是校友。南京工业大学不仅辐射江浙沪,在国内国外各个地方都有校友会,互帮互助。学校待遇学校位于江浦,学校很大风景优美,研究生的宿舍基本都是4人一间,独立卫浴,有阳台,有空调和风扇,学校里里面食堂很多,甚至KFC都在学校里面。考上南工大的研究生以后,大家每个人都可以拿到的钱包括:国家每年发的奖学金6000,每个人都有。学校每年发的奖学金,新生研一第一年都是8000,后面按成绩科研分,20%拿12000,20%拿10000,40%拿8000,20%拿6000,所以也是全覆盖。导师每年给的助研费从2000到几千不等,越到后面每年的助研费都会增多。以上这些都是全覆盖每个人都有,大家如果厉害还可以评国奖和校长奖学金,所以考上南工的研究生后基本上不用再往家里要生活费了。考研难度我们需要先认清的现实是,考南工大的同学们基本上都是二本三本还有专升本的同学,别人若是本科是一本,都想着考一个更好的学校,更可况现在大家都想着考双一流,所以考南工的生源就是这样,南工不会歧视任何人,大家的水平其实也是差不多的。其次,随着历年来考研人数的激增,考研也变的越来越卷,所以能够一战上岸也是香的,更可况南工这个学校还不错。然后就是南工的每个专业招生的人数都挺多的,大部分的专业就是过了国家线就能录取,且专业课的难度极低,基本都是历年真题的重复,所以专业课大家都能考到一个非常不错的分数。就拿我的专业来说,我考的是南工的化工院,其中我专业课的分数是139。复试公平近几年由于疫情,都是线上复试,所以取消了笔试,就是线上开个视频简单的问你几个问题,所以对于复试来说就是一个流程,老师们也很和蔼,不会针对任何同学。包括大家总是担心的是,英语4,6级没过会不会有影响,本科没有任何科研和比赛的成绩会被歧视么,我告诉大家,我到现在4级都没过,南工的研究生毕业没有4,6级要求,同时我的本科也没有任何奖项和证书,我只有一个机动车驾驶证。大家可以去官网看一下复试名单和最终的录取名单,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基本不会刷人的。一些相关的资料学长建的24考研群里面也有,大家如果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在下面评论或者私信学长。发布于 7 月前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赞同 0喜欢 2分享评论 5噗通鲤鱼评论 5糖果小博爱摩托我想问一下学长,南工化工毕业找工作前景和方向,怎么样啊?因为现在真的是太卷了,好多原来本科生能去的公司和企业,现在研究生连门槛都摸不到U0001f62d·IP 属地浙江lll想问下学长,今年化工学硕缩招了,会不会复试就会刷人了啊·IP 属地安徽南京工业大学考研翻斗花园的文章南京工业大学考研经验分享bert的文章
关于二战
二战著名人物:http://news.sohu.com/s2005/6805/s225395593.shtml二战风云人物http://www.chongke.com/Article/xspd/jsls/200601/8628_381.html美国篇二战期间上《时代》周刊最多的就是这位麦克阿瑟了。虽然在日本攻占菲律宾前夕,麦克阿瑟以“试试鱼雷快艇能否通过日本人的水雷封锁”的借口离开了他的部队,留下可怜的温莱特做了日本人的俘虏。不过他日后以独创的蛙跳战术逐个收复了被日本人占领的太平洋诸岛,直到最后攻占日本本土,害的巴顿失去了再打一场仗的机会。虽然后来在朝鲜被打了给灰头土脸,似乎有些晚节不保,不过老麦最后确以一篇《老兵不死》的演说落了个满堂彩。而且他一贯摆酷的作派和字斟句酌的用词都吸引了媒体不少笔墨。紧随麦克阿瑟登上《时代》封面次数最多的是欧洲战场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而且还被评为1944年的风云人物。曾经担任马歇尔副官的艾森豪威尔日后也成为继马歇尔之后美国历史上第二位五星上将。他的功绩在诺曼第登陆和随后的欧洲战场的战役中达到了颠峰。他的老领导马歇尔对他的评价是:“艾森豪威尔和他手下的人冷静而自信,以非凡的效率完成了无比巨大和复杂的任务。”另一位在《时代》封面人物上和艾森豪威尔比肩的是“血胆将军”巴顿。作为潘兴手下的爱将,巴顿组建了美军第一只装甲部队,堪称美军的“装甲兵之父”。巴顿带兵的成就和他的坏脾气一样出名。他被媒体宠爱不仅是因为他的赫赫战功,更是由于他时不时的惹是生非和语出惊人。而他和蒙哥马利之间的暗中较量也为媒体津津乐道。他带领第三集团军在欧洲战场驰骋时的名言是:“以尽快的速度,向一切可以推进的地方前进!”被称为“大兵将军”的布莱德雷荣登《时代》封面两次。这位曾担任过西点军校和本宁堡执教的美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五星上将具备敏锐的军事观察力和潜在的军事天赋,一直深受马歇尔的赏识和器重,他升为准将甚至比他在西点军校时的同学艾森豪威尔还要早,他也是同一届西点毕业生中第一个当师长的(82师)。在北非战场他虽然担任巴顿的副手(第2军副军长),但等到诺曼第登陆时,他却已经摇身一变成为巴顿的上司。他对朝鲜战争的那句著名的评论“我们在错误的地点,错误的时间,同错误的敌人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一直脍炙人口。有人这样评论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上,艾森豪威尔是战争的组织指挥者;巴顿是战场上的英勇斗士;而布莱德雷则是美军的思想机器。另一位二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美军将领是海军上将尼米兹。珍珠港事件后,尼米兹临危授命担任了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他指挥的轰炸东京和突袭马绍尔群岛大大振奋了美国人的信心。之后的珊瑚海和中途岛海战更是让他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1945年9月2日尼米兹代表美国在日本投降书上签字成为对他最好的褒奖。还有一位二上《时代》封面的美国海军上将哈尔西,曾任航空母舰特混舰队司令、南太平洋战区最高司令和第3舰队司令。因作风勇猛而获绰号“蛮牛”,因为人随和又而被称为“水兵的海军上将”。躲过珍珠港一劫的哈里西在突袭马绍尔群岛、吉尔伯特群岛和威克岛的战斗中为美军赢得了参战后的最早的一系列胜利。而杜立特的率领的16架B-25从他的大黄蜂号航母起飞空袭东京成功也使哈里西名声大振。但珊瑚海战役和中途岛战役,哈尔西却因病缺席。不过他指挥的瓜岛、所罗门群岛等一系列岛屿战的胜利是他为自己赢得了上将的军衔。山本五十六也是死在他的手里。日本投降仪式就是诠鞯钠旖ⅰ懊芩绽锖拧闭搅薪⑸暇傩械摹9镂鞯拿允恰吧彼廊毡纠校∩彼栏嗟娜毡纠校 ?还有一位二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是美国战略空军司令卡尔.斯帕兹(Carl Spaatz)中将。1943 末,美国战略航空军在欧洲成立,卡尔.斯帕兹中将任司令。斯帕兹负责组织了对德国和日本的大规模战略轰炸。荣获1943年《时代》风云人物的马歇尔,美军历史上第一为五星上将。马歇尔虽然从未担任过重要的战场指挥官,但他在二战期间任总参谋长,是罗斯福总统作为最高决策者所依傍的实际总指挥,无论是欧洲战场,还是太平洋战场,他的总部署获得了极大的军事声誉。马歇尔堪称美军的伯乐,除了他同辈的麦克阿瑟、史迪威少数几位以外,他担任美军参谋长后提升了许多军官,其中包括日后驰名于世的艾森豪威尔、布莱德雷、巴顿、克拉克等都在战争中无愧重任。马歇尔和中国也很有缘分,早年曾在天津的任美军第15步兵旅旅长,二战胜利后又被任命为美国特使来华进行和平调停。发明了著名的“李梅火攻”战术的美国第21轰炸机部队司令李梅少将。他在担任第8航空队第3轰炸机师师长时,曾指挥部队在对德国战略轰炸中建立过显赫的战功。他是昼间精确轰炸战术的积极支持和倡议者,并在对德国空袭中将此理论付诸实战取得骄人的战绩。以李梅火攻为代表的美军战略轰炸,直接动摇了日本维持战争的根本基础。第101空降师首任师长威廉.C.李准将美第6 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中将。艾森豪威尔曾在其手下任职,并被提升为准将。他指挥的第6集团军是麦克阿瑟指挥的太平洋岛屿战中的主力。美国第7集团军司令帕奇(Alexander Patch)时任美国空军第9军指挥官的范登堡准将,日后担任美国空军参谋长。今天位于加州的美军范登堡空军基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倒霉的温莱特中将,麦克阿瑟离开菲律宾后,任命他接任美军驻菲律宾的指挥官,并且嘱咐他不得投降。然而温莱特指挥的美菲联军根本不是日本人的对手。1942年4月9日,巴丹半岛75000名美菲联军向日军投降,其中美军12000名。这是美军建军以来最不幸的日子,也是美国200多年里遭遇最大的一次军事失败!温莱特后来被关押在位于吉林的战俘营里,直到1945年8月被苏军解放。9月2日温莱特在密苏里号上见证了日本的投降仪式。也许是作为安抚,麦克阿瑟把他在投降书上签字的那支笔送给了温莱特作为纪念。指挥瓜岛和冲绳战役的美海军上将特纳,朝鲜战争中任美远东舰队司令,负责指挥仁川登陆。后曾任美国中情局局长。海军五星上将威廉.李海(William.D.Leahy),曾担任美国海军参谋长和美国武装部队司令(即总统)的参谋长,同时主持参谋长联席会议,参与制定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计划。战后美国有一级巡洋舰以他的名字命名。负责陆军新兵训练的McNair将军第8集团军司令罗伯特.艾克尔伯格。第8集团军于1944年6月10日在太平洋组建,是麦克阿瑟手下的主力,参加的主要战役有南菲战役、莱特湾战役和吕宋战役等。日本战败后第8集团军和第6集团军成为美国驻日占领军。但艾克尔伯格日后确没有和麦克阿瑟搞好关系,以至于失去了出任陆军副参谋长的机会。在冲绳战役中阵亡的美第10集团军司令巴克纳中将,他是美国在二战中阵亡的军衔最高的指挥官。他是被日本炮弹炸碎的岩石碎片击中胸部阵亡的。第一联合空降军司令布里尔顿将军(Lewis Brereton),第一联合空降军包括美国第17、82、101空降师(这三个美军空降师组成第18军团),波兰第1伞兵旅(parachute brigade),英军第1、6空降师和第52 低地师。二战期间第一联合空降军参加的最著名的战役当属市场-花园行动了。指挥第5两栖军的霍兰.史密斯中将。第5两栖军由海军陆战队第三、四、五师组成,参加了著名的硫黄岛战役被称为美国现代空军之父的亨利u2022;阿诺德将军是美国空军五星上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历任美陆军副参谋长、陆军航空队司令,在美国空军的组建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在太平洋战场展开对日本本土的进攻性战略轰炸,阿诺德将军于1944年组建美陆军航空队第20航空队,自任司令,20航空队的B-29超级堡垒远程战略轰炸机将战火直接烧到日本本土去,而且历史还证明它的组建对美国建立一支独立的空军也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向日本投掷原子弹的命令是他负责下达的。美军陆军航空队的美空军George Kenney少将,他曾参与了太平洋战役,后任美军远东航空军司令。欧洲盟军占领区最高长官克雷将军(Lucius Clay),二战期间负责美国的军火供应,他曾在柏林封锁期间指挥了著名的“空中走廊”计划。美第5集团军司令克拉克中将,克拉克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斗中负过伤。战争结束后,一直在本宁堡步校和陆军参谋部任职。艾森豪威尔出任盟国欧洲战区司令后,克拉克作为他的助手,从伦敦到北非,参与了各种军事谋划和战役实施。克拉克出任第5集团军司令时47岁,是同级指挥官中最年轻者之一。他指挥的第5集团军在意大利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参加了萨勒诺湾登陆和卡西诺战役,也是第一支开进罗马的美国部队。这位相必大家都很熟悉,美国四星上将史迪威。史迪威曾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35年7月,以上校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任内曾实地考察并同情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8月离任回国,后被任命为第3军军长。1942年1月,晋升中将,出任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并根据中美协议兼任中国战区最高司令蒋介石的参谋长,指挥盟军抗击日军入侵缅甸;帮助改编、装备、训练中国军队;监督援华租借物资的使用;保证滇缅公路畅通。1943年兼任东南亚盟军最高副总司令,在缅北反攻战役中指挥盟军与侵缅日军作战,1944年8月攻克缅北重镇密支那。后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于1944年奉调回国。同年晋升为陆军上将。史迪威被蒋介石排挤走后,魏德迈(Wedemeyer)在接替了他担任中国战区的美国司令。不过他和他的前任一样对蒋介石和国民党都没有多少好感。美陆军供应部长萨摩维尔中将,史迪威离开中国后,杜鲁门曾一度将其列为中国战区司令的后备人选。飞虎队指挥官陈纳德。1941年 8月,美国说什么按租借法案援助中国 100架P-40B歼击机。这批飞机由陈纳德接收,组建美国志愿航空队,帮助中国进行抗日战争,被称为“飞虎队”。仅 1941~1942年,即击毁日军飞机 286架,粉碎了日本空军不 可战胜的神话。 1942年,飞虎队撤销,改编为美国第 10航空队中国战区空军特遣队,陈纳德恢复军籍,任队长。1943年,特遣队再改编,成为美国陆军第 14航空队,陈纳德任司令,晋少将,直到战争结束。1946年,他在中国组织了“民用航空公司”。第9集团军司令辛普森中将负责美国海军妇女预备队McAfee上校,她也是第一位荣获杰出服务勋章的美国女性。卫生、教育和福利部长Olveta Culp Hobby一战时候的铁锤将军”潘兴。虽然他没有参加二战,但作为美国人的英雄,他还是登上了《时代》的封面为美国人打气美国大兵的形象“Willie”苏联篇斯大林在二战期间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次数和希特勒一样多,但他却两次成为时代风云人物(1940/1942),比猿首多一次。斯大林大家也太熟悉了,我这儿就不多费笔墨了。二战期间荣登《时代》封面最多的苏联将帅不是劳苦功高的朱可夫,而是老牌的第一骑兵军三元帅之一的铁木辛哥,另二个布琼尼和伏罗希洛夫。苏德战争开始时三个老元帅又担任方向总指挥。铁木辛哥担任西方向总指挥,但由于斯摩棱斯克失守使斯大林大为震怒,要撤了他,亏得朱可夫为他求情才作罢。但不久之后还是被改任西南方向总指挥,正赶上基辅会战,但铁木辛哥指挥部队稳住了战线。1941年冬,铁木辛哥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在罗斯托夫反击战中重创克莱斯特坦克集群,这是红军第一次大的胜利。但好景不长,1942年春,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却导致红军3个集团军被合围,西南方面军差点全军覆没,之后节节败退。斯大林从此再也不象以前那样信任铁木辛哥了。铁木辛哥被贬到西北方面军任司令员。虽然在那儿表现不错,但再也没有得到重用。但最终铁木辛哥还是获得了苏联最高军功勋章--胜利勋章。和许多其他的苏联元帅一样,朱可夫也是白俄军队出身,而且在一战中获乔治十字勋章2 枚。1918年参加了著名的红军第一骑兵军,从排长干起直到军长。值得一提的是朱可夫还曾担任过短暂的驻华军事顾问。1939年指挥苏军第 1集团军,在蒙古诺门坎地区狠狠教训了一顿小日本。苏德战争期间,朱可夫历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和代表,战时 最高副统帅、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方面军司令、方面总司令等职。朱可夫在苏德战争时期,活跃在各个重要的战场上,出色地组 织和指挥了许多有声有色的重大战役。就象一个消防队员,哪里情况紧张,战事危急,那 里就会出现他的身影。在战略防御阶段,朱可夫指挥了莫斯科会战,同兄弟 方面军一道将德军击退 100~250千米。在战争转折关头,成功地协调了参加斯大林格勒会战、突破封锁列宁格勒的作战、库尔斯克会战 和第聂伯河会战的各方面军的计划和行动,扭转了苏德战场的战局, 夺回了战略主动权。1943年 1月,因功绩卓著晋升为苏联元帅。在战 略反攻阶段,又直接组织和协调实施了白俄罗斯战役、维斯瓦河一奥 得河战役和柏林战役,直到最后捣毁法西斯巢穴柏林,代表苏军最高 统帅部接受德军投降。他不但为打败德国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重大贡 献,而且其卓越的指挥艺术也为苏联军事学术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朱可夫曾 4次荣 膺苏联英雄称号,获得列宁勋章 6枚布琼尼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因作战勇敢获4枚乔治十字勋章和4枚奖章。1917年夏被选为驻明斯克高加索骑兵师第5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团士兵委员会主席和师士兵委员会副主席。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布琼尼加入红军,组建了著名的“第一骑兵集团军”,并任司令。第一骑兵军在与“白军”的国内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布琼尼也显示出了杰出才干。看过电影《第一骑兵军》的人一定对影片中布琼尼身披双肩高高翘起的斗蓬,骑着战马,挥舞军刀率队向敌人阵地充分的镜头记忆犹新。国内战争结束后,布琼尼曾担任红军总司令助理(主管骑兵)、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工农红军骑兵监、莫斯科军区司令等职。卫国战争时期,布琼尼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历任大本营预备队集团军集群司令、西南方向总司令、预备队方面军 司令、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1943年1月被任命为苏军骑兵司令和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战后布琼尼兼任苏联农业部副部长,主管养马业。布琼尼获列宁勋章8枚,红旗勋章6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也是从白俄军队干起的。苏德战争爆发时任苏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由于工作出色,斯大林任命他为代理总参谋长,并负责拟定莫斯科战役反攻计划。在他的谋划下,苏军在莫斯科实施了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迫使德军败退,取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鉴于在莫斯科保卫战中的贡献,华西列夫斯基于1942年4月被晋升为上将,并被任命为苏军总参谋长。1942年7月,斯大林格勒告急,斯大林派他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朱可夫指挥战事。两位将领拟定的计划获得斯大林的批准。华西列夫斯基出任南部战线斯大林格勒地域作战的总指挥官,指挥三个方面军围歼了斯大林格勒地域的30万德军。斯大林格勒会战后,华西列夫斯基荣获“苏沃洛夫一级勋章”,这是首次向高级将领颁发象征统率级别的奖章。不久他被授予元帅军衔。随后华西列夫斯基有参与指挥了库尔斯克会战和进攻德国本土的战役。1944年4月华西列夫斯基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并获得二枚“胜利勋章”。在整个苏德战争中,只有斯大林和朱可夫元帅同样获得两枚“胜利勋章”。欧洲战场胜利后,华西列夫斯基出任远东苏军总司令,指挥远东三个方面军向日本关东军发起强大攻击并迫使其投降。时年50岁的华西列夫斯基又一次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罗科索夫斯基一战时参加俄军龙骑兵,获得三枚乔治十字勋章。后加入红军,1929年作为独立骑兵旅旅长曾参加苏军同张学良部队在东北的冲突,并获他的第三枚红旗勋章。大清洗中由于是波兰出生,被诬陷为波兰间谍,投进监狱。后来由于铁木辛哥说情,加上苏芬战争爆发前线急需将领,斯大林将其释放。苏德战争爆发后,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第16集团军参加了莫斯科保卫战。1942年9月,斯大林格勒会战中他担任顿河方面军司令,率部包围了保卢斯的的第16集团军并最后迫使其投降。1943年2月,罗科索夫斯基调任中央方面军司令,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败了德军的反扑。战争后期,罗科索夫斯基任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向华沙挺进。但是正当苏军兵临华沙城下,波兰地下抵抗组织举行起义之时,斯大林却下令让苏军停止行动的,对德军镇压起义坐视不管。作为波兰后裔的罗科索夫斯基因此倍受外界指责。1945年6月24日,是罗科索夫斯基一生中最为光辉的日子,这一天,他在莫斯科红场主持了胜利阅兵式,率领红军接受了斯大林的检阅。在这次阅兵式上,红军战士将在战场上缴获的数百面德军军旗掷到了列宁墓前,重演了历史上将缴获的拿破仑军旗掷到亚历山大一世沙皇脚下的光辉一幕,阅兵仪式达到了高潮。罗科索夫斯基生前曾两次荣获 “苏联英雄”称号,并获苏联“胜利”最高军功勋章。战后罗科索夫斯基曾任波兰国防部长和部长会议主席。沙波什尼科夫被称为“苏联红军的大脑”,这是因为他不仅是元帅、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而且还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教授。他写的《军队大脑》一书阐述总参谋部的作用,堪称经典。斯大林曾经说:如果没有沙波什尼科夫在我的周围,我真不知道这仗该怎么打。在国内战争中,沙波什尼科夫参与了歼灭邓尼金的作战计划,并获得红旗勋章。30年代初他曾任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在后来的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中,他曾被投入监狱并差一点被枪毙,直到1940年才被释放并被授予元帅。苏德战争爆发前他担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和苏军总参谋长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初期苏军一连串的战事失利,1943年斯大林把他调任总参军事学院院长。他总共获列宁勋章3枚,红旗勋章2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2枚。战后苏联的一级大型反潜舰以他的名字命名空军主帅诺维科夫元帅在卫国战争年代是苏军的空军司令,也是战争年代的杰出统帅之一。他是被授予空军主帅的第一人,他在使用航空兵的理论和实践方面有许多创新,对苏联空军的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在多次重大战役中,作为最高统帅部的代表,成功地协调了数个方面军的航空兵的战斗行动。然而1946年因斯大林之子瓦西里的升迁问题开罪于斯大林,被捕入狱,判处6年徒刑,空军主帅军衔和各种奖励均被剥夺。1952年他得以恢复自由。斯大林逝世后,最高法院军事审判庭取消了对他的判决,恢复党籍、名誉、元帅军衔和各种奖励。虽然他后来短暂地出任远程航空兵司令、空军副总司令,但监狱中的生活已彻底地摧垮了他的身体。而不得不于1956年退役。[被誉为“炮兵战神”的沃罗诺夫炮兵主帅是苏联炮兵战术和理论的创立者。1939年夏,沃罗诺夫参加哈拉哈河战役,计划和指挥集团军级集群规模的炮兵行动给予日军沉重打击。1943年一1950年任苏联武装力量炮兵司令。在研究炮兵进攻和反坦克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在创建大规模的炮兵兵团(炮兵师和军),在发展作为战役机动的基本手段——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炮兵等方面,建立了巨大功勋。卫国战争时期,曾多次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驻方面军的代表,直接参加了各个方面军的各次战役的计划、准备和领导工作,并共同领导了消灭被包围在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军集团。战后,沃罗诺夫对炮兵的发展也做出很大贡献。获列宁勋章6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3枚,红星勋章1枚。出身红军中国团的戈利科夫元帅。国内战争时期,戈利科夫先后在“红鹰”农民志愿兵共产主义步兵第l团等部队参加作战。战争爆发前任副总参谋长兼情报总部部长。卫国战争初期,率领苏联军事代表团去英国和美国进行关于向苏联提供军用物资的谈判。回国后参加了莫斯科、布良斯克、沃罗涅日、斯大林格勒等战役1943年4月任苏联副国防人民委员(主管干部工作)。1943年5月起任总干部部长。战后任独立机械化集团军司令、装甲兵学院院长、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总监组总监等职。先后获列宁勋章4枚,十月革命勋章1枚,红旗勋章4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一级库图佐夫勋章l枚,红星勋章2枚,三级“在苏联武装力量中为祖国服务”勋章1枚。英国篇相比美苏德三国,英国方面上榜的人物就少多了。上榜最多的是蒙哥马利元帅。二战爆发时,蒙哥马利率第3师横渡海峡,出征西欧大陆,但很快被德军从敦克尔克赶回了英国。1942年蒙哥马利被任命为驻中东军第8集团军司令,他的对手是“沙漠之狐”隆美尔。吸取了前任的教训,他以逸待劳,使用一次大战阵地战办法对付隆美尔,迫使隆美尔与他进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这是缺俨垢穆∶蓝娜砝摺?942年10月,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战役重创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彻底扭转了盟军在非洲战场的态势。蒙哥马利也因功被提升为上将。非洲之战结束后,蒙哥马利与巴顿一同在西西里岛登陆,进军意大利,并上演了一场攻城略地的竞赛。接着又指挥了沙纳姆战役和阿登战役。1944年蒙哥马利被室晋升为元帅。战后蒙哥马利升任英军总参谋长,积极推动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对蒙哥马利争议最大的是他在欧洲战场指挥和策划的那些不成功的战例,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市场-花园行动了。和蒙哥马利相比,邱吉尔只上了一次《时代》封面。对于邱吉尔也就不多说了。2002年10月,温斯顿·邱吉尔被英国人民选为“最伟大的英国人”,排在他身后的英国伟人,依次为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等。邱吉尔可谓名门之后的祖先马尔巴罗公爵是英国历史上的著名军事统帅,他的父亲伦道夫勋爵是上世纪末英国的杰出政治家,曾任索尔兹伯里内阁的财政大臣。1953年,他以《二战回忆录》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邱吉尔以杰出的演讲口才而著称,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时刻,发表了许多富于技巧而且打动人心的亚历山大元帅。毕业于桑赫斯特皇家陆军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34年后任步兵旅旅长、第1步兵师师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法参战。1940年12月,任英格兰南部军区司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3月赴缅甸参加对日作战,指挥驻缅英军由仰光撤至印度。同年8月任驻中东英军总司令,为英国第8集团军取得阿莱曼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1943年2月,任地中海战区盟军副总司令兼第18集团军群司令,指挥盟军在北非的军事行动,取得突尼斯战役的胜利。1943年7月任意大利盟军总司令,参与指挥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进军意大利本土。1944年6月晋升为元帅。12月任地中海战区盟军最高司令。1945年5月2日,亚历山大元帅代表盟军接受驻意德军投降。1946年任驻加拿大总督。1952年任英国国防大臣,受封伯爵。1954年10月退役。1969年6月去世。著有《亚历山大回忆录》。安德鲁·坎宁汉元帅,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在马塔潘角海战中重创意大利舰队。盟军发起北非战役时,任海军远征军总司令。在欧洲战役是被任命为盟军海军总司令,曾参与指挥了意大利战役中的“雪崩”计划。皇家空军元帅内维尔。内维尔出生于印度,一战期间加入皇家空军,1931-34指挥在中东地区的皇家空军。1937-40间担任皇家空军司令。1941-47年间担任驻新西兰总督。他担任空军司令期间大力发展英国空军力量,为日后的不列颠空战打下了坚实的Menɡbɑdun 蒙巴顿,L. Mountbatten, Louis, 1900.6.25~1979.8.28 英国海军元帅。维多利亚女王的曾外孙。生于英 格兰。1913年入英国海军军官候补学校。1916年起在战列巡洋舰和潜艇上服役。1921~1922年两次作为威尔士亲王副官随访印度等国。1947年受封伯爵,任印度总督,提出“蒙巴顿方案”,实现印、巴分治。1948~1954年先后任地中海舰队第1巡洋舰队司令、海军部第四次官、北约地中海舰队总司令。1979年在爱尔兰因所乘游艇被炸身亡。英国空军元帅亚瑟.泰德勋爵,泰德1929年加入皇家空军,曾任英国空军部训练部部长和皇家空军驻新加坡的指挥官。1939年提升为副元帅后任皇家空军驻中东地区的指挥官,参与了北非战场于隆美尔的战斗。1940年出任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的副手,是诺曼第登陆战役的主要策划者之一。在空军的战术使用策略上,他于美战略空军司令斯帕兹将军之间有矛盾。1945年他出访莫斯科,于斯大林讨论欧洲战后的分治问题。战后泰德任皇家空军司令。德国篇德国方面上镜率最高的当然非“猿首”莫属,竟然上了5次封面,包括1938年被评为《时代》风云人物,比盟军方面最多的麦克阿瑟还多一次。当然包括一次宣布他死讯的封面。猿首大家都太熟悉不过了,这里就不多费笔墨了。一个问题本人一直很感兴趣:如果当初维也纳美术学院录取了那个年轻的一心想投身美术的奥地利青年,日后的人类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仅次于猿首的是他的左帮右臂海因里希·希姆莱。这位养鸡场场主出身的纳粹党徒一生追随希特勒,很得希特勒的信任。29岁时,参与建立党卫队并充任党卫队首脑;34岁时,任德国秘密警察盖世太保的头子;36岁时,总揽法西斯特务组织,权力一度仅次于希特勒。他一手推行的种族灭绝成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惨剧。他如此执迷于所谓优秀人种论,以至于在欧洲各国建立所谓的“生育农场”,专门批量生产纯种的“雅利安婴儿”。1945年德国战败后落入英军手中,最后咬碎了镶在?/div>
二战德国装甲兵的训练道具
二战德国装甲兵的训练道具我们对军模的认识,只停留在它是一个玩物。如果你是一个青少年玩模型,还会被家里人贴上“玩物丧志”的标签,但我们回首军模的历史,就会发现,军事模型在历史上并非“玩物”,而是一款必不可少的装备。不同于钢铁打造的飞机大炮坦克,军事模型虽然小但起的作用却不小,甚至还成为许多国家军队,最好的伙伴和启蒙老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作为一战战败国,必须遵守《凡尔赛公约》规定,不能生产使用坦克这种武器。但德国军方却在偷偷组建装甲兵部队,由于不能生产坦克,德军装甲兵如何训练让德军统帅部非常头疼。最终德军统帅部想到用木板,搭建成坦克模型,然后在其中装入一辆自行车。训练时德军装甲兵推着自行车模拟坦克队列训练。正是靠着这些木质坦克模型,德军装甲兵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蜕变。在若干年后成为一支让人忌惮的力量。除了帮助德军装甲兵训练外,军事模型还成了德军招兵利器。德军方在二战前夕和初期,委托柏林的出版商马蒂森博士有限合伙公司,推出了突击炮、轻型坦克、中型坦克、8轮装甲车、装甲运兵车和21cm榴弹炮6种纸模型,每种模型均包含两页印刷页以及说明书,由于制作精细,一下子风靡德国。德国许多青少年都排队购买这种模型,德军装甲兵内部做军棋推演,也使用马蒂森博士有限合伙公司制作的模型。而这6款军事模型,也为德军装甲兵训练提供了帮助。此外在二战期间,英国、德国、美国甚至苏联都使用过大型模型做假目标,迷惑敌军。而这些模型也为盟军打赢二战立下汗马功劳。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军事模型却并没有随之消失,而是迎来了另一个大发展时期,那就是美苏冷战。一家名叫Renwal的美国模型公司,在冷战期间崛起,通过专设计推出了一系列高精度的冷战期间军事模型,赚得盆满钵满。他们推出的“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核潜艇模型,甚至成为军事模型圈的爆款。这款模型不仅外部高仿实物,内部也和北极星潜艇内部完全一样。这款在美国售价1.95美元的模型,无心插柳成为我国潜艇发展的启蒙老师。我国外交官将这款模型带回国内,帮助我国潜艇设计师们完成了新款潜艇内部设计。至此我国核潜艇发展走入全新阶段,从苏式潜艇的舰型艇身,顺利过渡到美式潜艇的水滴型艇身。这一切都是这款潜艇模型的功劳。
我想做二战坦克,或者飞机、战舰模型来卖,不知可有市场,渴望高人给以指点。谢谢了!
现在收藏 军模的一般都只有军迷 而且都只买 自己熟悉的牌子。(不排除有小孩子为了好玩买的) 一般收藏军模的 都要求精细。(一精细了 大家都知道价格就上去了)粗糙的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人买的(宁缺毋滥嘛) ,贵的又有不少人不想花钱。 所以国内军模 真心不如玩具好卖啊
入手军模(主要二战军舰),求心得
牌子的话,其实没有什么最好,各种品牌由于着眼点的不同都有不同缺陷,一般来说诸如小号手或者田宫的还不错,国产的听说威龙的也还不错,但是因为很久没有玩模型了,记得不是特别清楚,我就不乱推荐了,这点需要你自己去比对,比例来说自然是越小越好,1:350的相较于1:700的其细节部分表现自然更完美,但是体积过大造成存放困难也是一个问题,如果追求更好的表现以及更加完美的制作,各类剪钳,刻刀以及各种修形锉刀是不可缺少的工具,组装工具的话,大小镊子是不可缺少的了,看样子你是玩机体的应该知道镊子对于细小部件组装的重要,至于补色的话,你都有喷泵了还需要其他的吗?难道可以给坦克喷漆的就不能给汽车喷漆?就是注意粘接的牢固程度以及喷枪压力大小,可别把细小部件吹飞了,对了,补土也是很重要的哦。
现在中国穿着带有二战德国标志,饰品的服装!
看你的用途了,如果只是为了好看,那么无所谓,只要不宣传纳粹,法西斯主意就可以,另外纳粹的“卍”字符是绝对禁止的,但是铁十字是可以的,现在铁十字同样也是德国军队的标志,至于军衔,饰品就随便了,不要出现纳粹和法西斯,希特勒就差不多了。不过最好不要让老外(尤其是犹太人)看到,否则人家会告你的。
谁能找到二战德军党卫军少将威海姆.孟克的详细资料和图片,跪求!谢谢了!
我看你还是打电话去中央电视台问问那里的专家吧!中央7台的!他们可能知道!
二战德军将官都穿将军服吗?有没穿军官服的?
都穿!!不过有的佩带的是校级军衔,就是所谓的荣誉团的标志!!!不过他们的军服就是精神!!!
二战德国军服为什么好看?时尚品牌BOSS设计,战后结局如何?
1923年,裁缝Hugo Ferdinand Boss在德国开设服装店,为顾客定做西装和雨衣风衣,大家都说他设计的服装漂亮新颖,而且他的服装店铺生意非常成功,并且服装生意越做越大。1931年,费迪南德加入德国国社党(纳粹党),随后他就取得了为国社党制作制服的合同,这种合同自然是有利可图的。 党卫队的黑色制服,冲锋队的棕色制服以及希特勒青年团的黑棕两色制服都是出自HUGOBOSS的手笔,这套黑色的党卫队制服,右肩上采用了单肩章,是标准的党卫队制服。左袖子上SD的字样,这表明该主人隶属帝国保安总局,领章上是三片叶子加两颗钻,这表明他是党卫队全国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二级上将 党卫队的黑色制服的修身设计和裁剪非常讲究,他们的制服是裁缝专门上门测量登记,度身定做,所以看起来很合身和贴切,党卫军的黑色制服,帽徽上的骷髅,右侧衣领上的SS标记,左臂的联邦之鹰,逐渐变成了恐怖和凶恶的同义词,制服本身并不杀人,所以对HUGOBOSS而言,在这一点上是没法指责他的。 HUGO BOSS的麻烦来自劳工问题,为了完成军方的大量订单,HUGO BOSS大量使用了集中营里来自波兰或法国的囚犯。二战结束后,HUGO BOSS本人由于「 ”同情纳粹”,以及「 ”非法劳工”等罪名被判剥夺投票权,被称为「 ”第三帝国的投机取巧者”,罚款8万马克。1948年,费迪南德死去。 上两图为蒋纬国在德国慕尼黑军校毕业后,获授德军少尉军衔时,身着HUGO BOSS制造的军装留影。 战后,HUGO BOSS还在制作制服,包括为德国警察以及其他的服务行业。但创始人的历史毕竟是不光彩的,所以他的后人小心翼翼,不太提起。1985年,BOSS上市,1991年,被意大利时装集团Marzotto收购,成为该集团旗下的三大品牌(另两个是万宝路和华伦天奴),今天提到BOSS,已经不能算是纯正的德国品牌了。 说实话,看到最后这两张BOSS西装照片,怎么还是会联想起什么呢.......
二战德军都那样举手敬礼吗?还是只有党员和党卫军才那样敬礼,普通士兵使用普通的敬礼?
不是,纳粹德国当时分为国防军和党卫军,国防军一般行正常军礼,党卫军一般行举手礼,但是党卫军军官如遇到比他军衔高的国防军军官,需行一般军礼,国防军只有在希特勒巡视全军时才会行举手礼,其他时候都行一般军礼,望采纳。
求德国海军中的名人(二战中的不算),尽量要多,我要写军事小说,求求各位大神了
二战期间,老美的博福斯40毫米高炮的倍径数是60.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1849-1930)是德国海军包括潜艇舰队的建设的主要负责人。全名:莱茵哈特·舍尔(Reinhard Scheer) 生卒年:1863年9月30日-1928年11月26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舍尔是一位雄心勃勃而卓有能力的指挥官,勤奋而且意志坚定。他在1916年的日德兰海战中表现出了勇敢、进取和富于竞争精神,但这对改变当时德军战略形势却毫无作用。 全名:弗朗茨·瑞特·冯·希佩尔(Franz Ritter von Hipper) 生卒年:1863年9月13日-1932年5月25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多格沙洲之战(1915);日德兰海战(1916) 历史地位:希佩尔是一位有能力和机智的指挥官,这在他和贝蒂的几次交战中看得很明显。而且正是他在日德兰海战中对英国主力战舰的“死亡冲击”阻止了英军的胜利,挽救了德国公海舰队。 全名:马克西米利安·约翰尼斯·玛利亚·休伯特·冯·施佩(Maximilian Johannes Maria Hubert von Spee) 生卒年:1861年6月22日-1914年12月8日 国籍:德国 最高军衔:海军上将 主要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 主要战役:智利之战(1914);福克兰之战(1914) 历史地位:除了少数几个亮点之外,一战中德国海军总的来说没有太多显眼的表现,施佩在科罗内尔海战中的表现使他得以引人注目。还有一点使他得以留名历史,那就是海军指挥官应同旗舰偕沉这一看法正是从施佩的战死开始成为一个传统。冯。卢克纳尔少校 一战中指挥风帆战舰在大洋上攻击盟国运输船并功勋卓越韦迪根少校,U9潜艇指挥官,一天之内击沉三艘英国巡洋舰赫森少校 U21潜艇指挥官,枪匹马闯进英军戒备森严的锚地,两天之内将两艘战列舰击毁,一举改写了德军潜艇史上新纪录
二战德国四大名将
二战德国四大名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隆美尔,伦德施泰特。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即使是臭名昭著的纳粹身份也掩盖不了他的军事才能。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上将。曾任装甲集群司令、坦克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古德里安是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典型高手,他是世界现代装甲战的先驱,即使今天,痛恨纳粹的德国人仍将他奉为“装甲之父”。相比同时代的装甲战高手朱可夫、巴顿、隆美尔等人,古德里安在坦克战发展历史上的影响要大多了。他提出的“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高速突贯”的理论,结合他那震惊世界的坦克突击战,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装甲第一将”。当英、法的军人们还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古德里安已经开始对装甲作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古德里安仍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终于以自己超前的军事思想和过人的组织才能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德国坦克部队。二战爆发后,古德里安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他先是率领他的坦克军迅速击溃波兰,后又挥师横扫法国,经色当之战,直抵英吉利海峡。在苏德战争初期,他指挥坦克部队在基辅等地多次合围苏军,连续创造了坦克突击战的经典战例。正是他的装甲理论和实践,才使得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能如此震撼。当二战前夕古德里安用汽车代替坦克积极演练装甲集群战术时,法国败亡的惨剧似乎已埋下了伏笔。德军的胜利,胜就胜在战场观念领先、训练设计领先。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狡诈多变、大胆果敢是他用兵最大的特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入侵法国之战中就显露出来了,当时,他只是一名师长,他的部队一路猛冲猛打,进展神速,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来到北非后,面对强大的英军,他以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要么欺骗,要么猛攻,数次打得英军措手不及,几乎无喘息之机。他的军队一度进抵阿拉曼,迫近开罗,震惊了整个英国。即使是在缺乏补给,被蒙哥马利的英军打败后,他仍能组织千里大撤退,确实是只狡猾的狐狸。在环境恶劣、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而隆美尔却创造了沙漠战的奇迹,虽战略才能比同期将领稍差,但战术才能已经登峰造极,连对手丘吉尔都大为称赞他,也有军事史学家将他与汉尼拔、拿破仑并列为“杰出的败军之将”。对隆美尔的研究在西方军事史学界从未间断。格尔德·冯·伦德施泰特德国元帅,生于阿舍斯莱本.1892年服役.190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初任第22师参谋,战争结束时任第15军参谋长.战后历任骑兵师参谋长、步兵团团长、集团军参谋长等职.1932年10月,晋升步兵上将.1938年晋升为大将后退役.1939年8月应召再次服役,任南方集团军司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参加了德波战争.1939年10月,任东线总司令.当月调往西线,任A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7月被晋升为元帅,10月任西线总司令.1941年6月到11月,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参加苏德战争.11月在罗斯托付受挫,被解除职务.1942年3月再度被起用,任西线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与希特勒发生分歧,于7月初被免职.1944年8月,伦德施泰特特任审理谋杀希特勒案特别军事法庭庭长,9月复任西线总司令. 伦德施泰特被英国人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最能干的指挥官,另外他的资历在纳粹将领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人们把他视为德国陆军的元老. 德国战败后伦德施泰特被美军俘虏,1949年获释,1953年卒与汉诺威.
二战德国帽徽中双刀是什么意思?
在军衔、徽章中通常都会有麦穗(橡叶)、双刀(双枪)、旗帜或者星(鹰)等元素,这些标识的设计理念主要是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军队。中世纪末,欧洲各国就已经出现了在军人帽子上佩带各种特殊识别标志的习惯,如匈牙利和南斯拉夫某些轻骑兵的帽子上,插有不大的帽缨或一束雄鸡羽毛。18世纪上半叶,欧洲许多国家的军队开始佩带帽徽作为标志。起初是用布制作的,后来改为陶瓷或金属制品,样式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颜色一般与国徽(国旗)颜色相同。而双刀元素在军队标识中没有特定的兵种或者序列含义,基本都是一种指挥权或者崇高荣誉的象征,刀,即指挥刀,代表着军队的指挥权。至于二战德国帽徽中的双刀,意味也是一样。不过,我查了很多资料,没有发现二战德军有双刀标识的帽徽。只是其勋章上通常有双剑橡叶的标识,都是坠系在第二个纽扣上。
二战德国十大名将
二战德国十大名将分别是: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2、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4、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5、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6、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8、保卢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9、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10、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 1、勃洛姆堡(Verner von Blomberg,1878-1946)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2、勃劳希契(Walther von Brauchitseh,1881-1948)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3、博克(Fedor von Bock,1880-1945)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4、凯特尔(Wilhelm Keitel,1882-1946)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5、克卢格(Gunther von Kluge,1882-1944)陆军元帅。曾受训于普鲁士军官学校,1901年开始任野战炮兵第46团营副官(少尉)。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在国防军第3军区步兵指挥部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历任通讯兵总监(少将)、第6军区司令和第6步兵军军长(中将)。1936年晋升炮兵将军,1938年任第6集团军司令。1939年出任第4集团军司令,参加入侵波兰,后升为上将。翌年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参加闪击苏联,曾一度进抵莫斯科城郊。同年12月,在苏军反击下败退,但仍为希特勒信任,委派其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3年10月受伤后,调回大本营预备军。在此期间,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分子曾与其联络,但未获其支持。1944年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于7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旋即因七.二零事件受嫌而被解职,返国途中自杀。 6、隆美尔(Erwin Johannes Eugin Rommel,1891.11.15-1944.10.14)陆军元帅。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晋升上将。同年6月,因攻占英军北非要塞图卜鲁格,晋升元帅。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战役中败退。1943年3月被召回国。同年7-11月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筹划和准备在法国海岸抵御盟军登陆。战争后期,对国社党持否定态度,不过未有实质上的反抗。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后受七.二零事件牵连,被迫服毒自杀。7、利斯特(Wilhelm List,1880-1971)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8、保卢斯(Friedrich von Paulus,1890-1957)陆军元帅。1909年加入海军,翌年转入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国防军担任参谋。1935年任坦克部队参谋长。1939年任第四集团军参谋长,参加侵略波兰的战争。由于希特勒对装甲兵的重视,保卢斯逐渐拥护希特勒的政策。翌年调任第十集团军(后改番号为第六集团军)参谋长,参加进攻法国。同年9月升任陆军副总参谋长,参加制定闪击苏联的。"巴巴罗萨计划。1942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担任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主力。同年11月,被苏军包围于斯大林格勒。希特勒下令死守,并在1943年1月31日晋升他为元帅,但随即被俘。在苏联俘虏营参加反纳粹运动。1944年加入德国军官反法西斯联盟,后又加入自由德国民族委员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审判主要战犯时,曾出庭作证。1953年获释,定居民主德国。9、维茨勒本(Erwin von Witzleben,188l-1944)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历任国防军步兵师师长、第三军区(柏林)司令。1938年2月一度被希特勒解职。此后开始参与上层的反希特勒密谋活动。1939年被委派指挥驻防西线的德军第1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10月任D集团军群司令。1941年任西线德军总司令。翌年调回大本营任总协理官。1944年参与策划七.二零事件,内定政变成功后担任武装部队总司令。失败后被处死。10、 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Heinz Wilhelm Guderian,1888.6.17~1954.5.15)德国陆军一级上将,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装甲战的倡导者。于1888年6月17日生于但泽南部魏克塞尔河附近的Culm(当时属德国,现属波兰)。从 1901年到1907年,他就读于军事学校和柏林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作为一名准尉加入了他父亲指挥部队。古德里安关于装甲兵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及闪电战的战术思想在德国军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他能把此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他有德国装甲兵之父及闪击英雄之称。
德国二战元帅名单及介绍
博克 德国陆军元帅 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 1945.5.5 在德国被英国轰炸机炸死 克卢格 德国陆军元帅 德国西线总司令 1944.8.18 在法国梅斯因“7.20“事件而自杀 摩德尔 德国陆军元帅 德国西线总司令 1945.4.21 在鲁尔战役失败后自杀 隆美尔 德国陆军元帅 德国B集团军群司令 1944.10.14 在德国被希特勒赐死 维茨莱本 德国陆军元帅 德国西线总司令 199.9.8 因参与“7.20“事件而被希特勒绞死 希姆莱 德国党卫军大将 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 1945年5月23日 被英军俘虏后自杀 弗兰克 德国党卫军上将 帝国保安局局长 1946年10月16日 在纽伦堡被国际法庭处决 海因里希 德国党卫军上将 德国中央保安局局长 1942年6月4日 在布拉格被抵抗组织刺杀 卡尔登勃鲁纳 德国党卫军上将 德国党卫军副总指挥德国中央保安局长 1946年10月16日 在纽伦堡国际法庭被处决 奥仑道夫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中央保安局第3处处长 1951年 在纽伦堡被处决 贝伦茨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东部大区保安处长 1946年00月00日 在贝尔格莱德被处决 勃兰特 德国党卫军少将 希特勒私人保健医生 1947年8月27日 在纽伦堡国际法庭被处决 布勒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元首办公室主任 1945年05月00日 在德国柏林自杀 菲格莱因 德国党卫军少将 党卫军驻希特勒大本营联络官 1945年4月28日 在柏林企图潜逃时被希特勒处决 费利兹.彼特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第12装甲师师长 1944年06月16日 在法国诺曼底被美英海军炮火击毙 弗利兹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第11“挪威”装甲掷弹师师长 1944.7.28 在苏德战争中阵亡 格洛博克尼克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驻亚得里亚地区党卫军领袖 1945年 被英军俘虏后自杀 齐格勒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第11“挪威”装甲掷弹师师长 1945.5.1 在柏林阵亡 艾克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党卫军副总指挥第3骷髅坦克师师长 1943年2月14日 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被苏军击毙 奥斯滕多夫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党卫军帝国坦克师师长 1945. 阵亡 达吕格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风纪警察总监 1946年10月20日 在捷克斯洛伐克被处决 格赖泽尔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驻瓦尔特兰合并区总督 1946年 在波兰被处决 格吕克斯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集中营督差员 1945年 在德国自杀 古留格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党卫军第6装甲军军长 1946 国际军事法庭处决 赫尔道夫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柏林警察局长 1944年 在柏林因参与\"7.20\"事件被绞死 卡尔.迪梅菲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党卫军第34坦克师师长 1945. 阵亡 奈比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中央保安局第5处处长 1945年3月 在柏林因\"七.二零\"事件而被处决 施特莱彻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纳粹党大区领袖 1946年10月16日 在纽伦堡国际法庭被处于绞刑 特波文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驻挪威占领区总督 1945年 在挪威自杀 冯.弗里特堡 德国海军大将 德国海军总司令 1945年05月23日 在德国投降后自杀 卡纳里斯 德国海军上将 德国军事谍报局局长 1945年4月 因\"7.20\"事件而被处决 吕特晏斯 德国海军上将 德国海军特遣舰队司令官 1941年05月27日 在大西洋随\"俾斯麦\"号战沉 埃里克.贝 德国海军少将 德国海军分舰队司令官 1944年12月26日 随\"沙恩霍斯特\"号战沉 邦德 德国海军少将 德国海军分舰队司令官 1940年09月26日 在挪威海战中战死 基泽尔里茨基 德国海军中将 1943年11月19日 在黑海沿岸遭苏空军飞机扫射而身亡 朔伊尔伦 德国海军中将 德国第2海军陆战师师长 1945年00月00日 在德国东部战死 奥尔布里希特 德国步兵上将 德国国内驻防军副司令 1944年7月20日 在柏林因参与\"7.20\"事件被处决 多尔曼 德国步兵上将 德国步兵第7集团军司令官 1944年06月28日 在法国诺曼底战败后自杀 冯.溯贝特 德国步兵上将 德国第11集团军司令官 1941年09月12日 在进攻苏联克里木半岛时触雷身亡 克莱勃斯 德国步兵上将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1945年05月00日 在德国投降后自杀 勃兰特 德国步兵少将 希特勒副官 1944年07月20日 在狼穴被炸死 布格曼 德国步兵少将 德国第137步兵师师长 1941年12月14日 在莫斯科会战中战死 冯.奈因多尔 德国步兵少将 德国驻捷尔诺波尔城防司令 1944年04月15日 在该城被苏军攻占时战死 戈内尔 德国步兵少将 德国波森要塞司令 1945年02月23日 在波森要塞战死 赫尔米切 德国步兵少将 德国步兵第243师师长 1944年06月17日 在法国诺曼底战死 科亨豪森 德国步兵少将 德国第154步兵师师长 1941年12月05日 在苏联姆岑斯克战死 韦布 德国步兵少将 德国第17步兵师师长 1941年7月 在斯摩棱斯克战役中战死 布格道夫 德国步兵中将 希特勒陆军顾问 1945年05月00日 在德国投降后自杀 豪飞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第13步兵军军长 1944年02月17日 在苏联罗夫曼战死 克雷纳格尔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第42步兵军军长 1945年01月14日 在维斯杜拉河战役中战死 马迪尼克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第30步兵军军长 1943年00月00日 在苏联战死 马尔克斯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步兵第84军军长 1944年06月12日 在法国诺曼底阿布丹被美英空军炸死 施内肯布格布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军级集群司令 1944年10月20日 在贝尔格莱德战死 施特默尔曼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步兵第11军军长 1944年2月16日 在科尔逊大包围中战死 希波尼克 德国步兵中将 德国第42步兵军军长 1942年00月00日 在进攻克里木半岛时因擅自撤退而被处决 萨斯曼 德国空降兵少将 德国第7空降师师长 1941年05月20日 在攻打克里特岛时座机被击落而毙命 福尔克曼 德国空军上将 德国秃鹰军团司令 1940年 死于空难 科尔登 德国空军上将 德国空军总参谋长 1944年07月20日 在狼穴被炸死 勒尔 德国空军上将 德国空军第四航空队司令 1947年2月27日 在南斯拉夫被处决 乌特德 德国空军上将 德国空军装备总监 1941年11月17日 在德国空军在苏联接连失利后自杀 耶舒恩纳克 德国空军上将 德国空军总参谋长 1943年3月 因作战失利而自杀 佩施尔 德国空军少将 德国第六空军野战师师长 1944年06月27日 在捷布斯克要塞战死 皮斯托里乌斯 德国空军少将 德国第四空军野战师师长 1944年06月27日 在捷布斯克要塞战死 施蒙特 德国陆军上将 德国陆军人事局局长希特勒陆军副官 1944年7月20日 在\"7.20\"事件中被炸死 奥斯特 德国陆军少将 德国阿勃韦尔中央处处长 1945年4月00日 在柏林因参与\"7.20\"事件被绞死 勃拉斯科维兹 德国炮兵大将 德国G集团军群司令 1948年在纽伦堡 等待审判时自杀 弗立契 德国炮兵上将 荣誉炮团团长,原德国陆军总司令 1939年 在进攻波兰时被波军炮火击毙 卡.施图尔纳格尔 德国炮兵上将 驻法德军司令 1944年8月 因参与\"7.20\"事件而被绞死 路德维西.贝克 德国炮兵上将 德国陆军总参谋长 1944年07月20日 在刺杀希特勒失败后自杀 施蒂夫 德国炮兵少将 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组织处长 1944年 因参与\"7.20\"事件而被绞死 特莱斯科夫 德国炮兵少将 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参谋长 1944年 因参与\"7.20\"事件失败而自杀 奥.施图尔纳格尔 德国骑兵上将 驻法德军司令 1948年 在法国畏罪自杀 弗洛姆 德国骑兵上将 德国国内驻防军司令 1945年3月 因\"7.20\"事件而被处决 迪特尔 德国山地军上将 德国驻挪威芬兰司令 1944年6月 死于空难 菲尔基贝尔 德国通讯兵上将 德国最高统帅部通信处处长 1944年9月04日 在柏林因参与\"7.20\"事件被绞死 胡贝 德国装甲兵上将 德国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 1944年00月00日 在奥地利因飞机失事而身亡 霍普纳 德国装甲兵上将 德国第四坦克集群司令 1944年 在柏林因参与\"7.20\"事件被绞死 施登姆 德国装甲兵上将 德国非洲军代理军长 1942年10月25日 在北非阿拉曼战死 艾布尔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24装甲军师长 1943年01月17日 在苏联顿河战死 冯 .俾斯麦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21装甲师师长 1942年08月00日 在北非阿拉曼战死 克莱顿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47装甲军作战部长 1944年06月00日 在法国诺曼底战死 纽曼.西尔科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15装甲师师长 1941年12月00日 在北非托布鲁克战死 普里特威兹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15装甲师师长 1941年10月00日 在北非托布鲁克战死 苏梅曼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90装甲师师长 1941年12月00日 在北非托布鲁克被英空军炸死 冯.埃伦坎普 德国装甲兵中将 德国第24装甲军军长 1942年10月03日 在苏联顿河战死 汪戴尔 德国装甲兵中将 德国第24装甲军军长 1943年01月17日 在苏联顿河战死 舒尔茨 德国装甲兵少将 德国第7装甲师师长 1944.1.28 在西线被炮弹炸死 贝克尔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副总指挥第3骷髅坦克师师长 1952.5 在苏联被处死 莱奥纳多.康蒂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帝国医学总负责人 1945.1 在纽伦堡监狱畏罪自杀 卡尔.格布哈特 德国党卫军中将 德国党卫军医疗总负责人 1948.8 在纽伦堡国际法庭被处决 姆鲁果弗斯基 德国党卫军准将 德国党卫军卫生部负责人 1948.6.2 在纽伦堡国际法庭被处决 硕恩加尔特 德国党卫军少将 党卫军驻荷兰最高代表 1946.2.11 在英国被处决 布尔卡德特 德国陆军中将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谢尔 德国党卫军中将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艾尔曼斯多尔夫 德国陆军少将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海尔夫 德国党卫军少将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耶凯伦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驻波罗的海司令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卢夫德 德国陆军中将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门特瑙恩 德国陆军中将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科尔斯曼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驻俄罗斯诺夫若地区司令 1946 在苏联被处死 施特鲁普 德国党卫军少将 德国党卫军驻希腊司令 1951.9.8 在波兰华沙被处决 古德里安于一九五四年五月十四日病逝
二战德军战地宪兵可以逮捕的对象?最高可以逮捕什么军衔?
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到1943年战争恶化之前,当时的宪兵可以视为军事警察在维护军内秩序方面,主要是当场扣留违规人员。在执行你所说的逮捕任务时,主要根据上级颁布的命令执行。换句话说,只有具体的执法权,没有司法权第二阶段是1943年战争形势恶化后一九四三年夏天,东线的局势明显朝着不利于德军的方向转变,为了维持前线守军的纪律和鼓舞士气,决定以宪兵为班底,组建督战队。一九四四年一月九日,继承十八世纪荣誉称号的“督战队〔Feldj鋑erkorps〕”正式成立,他们越过任何的上级野战编制,由国防军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赋予的任务是制止任何敌前逃阵或是混乱的情况发生,例如抓获逃兵和逃跑的战俘,逮捕抗令军人,抢劫和装病者甚至是一切不能给出离开岗位合理理由的德军官兵。除此之外,他们还可以将逃兵组成特别队伍或是将后方一切可以作战的军人送往前线。他们甚至拥有在平民中抓壮丁和随时调用指挥任何车辆的权力。督战队的指挥官们还有权组织战地军事法庭,就地处决任何“被告”!所以说到了43年后,可以逮捕任何等级的军人到了后期,尤其是战火到了德国本土以后,督战队不仅限于宪兵,还包括狂热份子。他们可以组织所谓的人民法庭,肆意处决逃跑分子。按照老美的回忆录记载,当时很多德国乡村的树上都吊着死者,他们身上都有一张条子,就是:我逃跑了至于宪兵的录取条件,即便到了后期还是比较严格的,那个问题在你之前提出的那个问题中已经解释了望采纳
德国二战一共有多少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 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
二战西欧的军衔制度和分类
1933年——1945年间德国军衔的沿革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一、陆军军衔: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元帅——陆军元帅(3);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二、空军军衔: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三、海军海上军衔:元帅——海军元帅(3);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以上共7等24级。四、海军海岸军衔:将官——海岸少将(7);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以上共6等19级。五、武装党卫队军衔: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以上共6等21级。六、宪兵军衔:将官——宪兵少将(7);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七、党卫队衔级: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以上共9等22级。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以上共5等12级。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以上共3等9级。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http://www.sdzhan.com/在这个网站可以看到你要的资料
谁知道二战时纳粹德国主要政要的名字和职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 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 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1.马丁·博尔曼(1900?-1945) 纳粹党的副首领 原是农场地产经理 2.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 盖世太保犹太办公室主任 原是奥地利真空石油公司旅行推销员 3.汉斯·弗兰克(1900-1946) 纳粹司法部长和驻波兰占领区行政长官 原是工业律师及法学教授 4.韦尔海尔姆·弗里克(1877-1946) 纳粹内政部长 原是地方警官及希特勒的告密者 5.沃瑟·丰克 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原是《柏林交易所日报》编辑 6.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 纳粹宣传部长 曾先后做过银行职员、会计、家庭教师、科隆证券交易所场内经纪人、剧作者和诗 人 7.赫尔曼·戈林(1893-1946) 空军部长和战争经济委员会主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斗机王牌飞行员,曾任瑞典航空公司飞机驾驶员,汉莎航空 公司技术顾问 8.鲁道夫·黑斯(1894- ) 纳粹党的副首领 原是批发商和出口商,德军军官 9.莱因哈特·海德里希(1904-1942) 盖世太保副司令 曾任德国海军军官,因同一位10多岁少女发生性关系而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并被 撤职和开除军籍 10.海因利希·希姆莱(1900-1945) 盖世太保和党卫队司令 原是养鸡场主 11.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第三帝国的元首 曾做过建筑工程制图员、商业美术师、德国陆军下士 12.鲁道夫·赫斯(1900-1947) 奥茨维幸集中营司令 曾是陆军中士、杀人犯、刑满释放犯、农场工人 13.乔切姆·里宾特洛甫(1893-1946) 纳粹外交部长 原是葡萄酒及烈性酒进口商、自由记者。 14.恩斯特·勒姆(1887-1934) 纳粹冲锋队队长 原是德军军官 15.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1893-1946) 欧洲占领区行政长官 原是艺术家,建筑师及记者
求问二战时德国军衔为元帅的人有谁?
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戈林(1893~1946)出生于官僚家庭。1912年从军。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临刑前两小时自杀。雷德尔(1876~1960)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1939.4.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勃劳希契(1881~1948)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凯特尔(1882~1946)出生于农场主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被绞死。龙德施泰特(1875~1953)出生于军人世家。1892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被四次免职,战后囚于英国,1949年因病获释。博克(1880~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勒布(1876~1956)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李斯特(1880~1971)出生于医生家庭。1898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克鲁格(1882~1944)出生于军人世家。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服毒自尽。维茨勒本(1881~194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绞死。赖歇瑙(1884~1942)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心脏病(中风)。米尔希(1892~1972)191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不久减刑为15年,1954年被赦免。凯塞林(1885~1960)出生于教员家庭。190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7年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952年获释。施佩勒(1885~1953)出生于平民家庭。1903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曾两次受审,但都被宣布无罪。隆美尔(1891~1944)出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从军。1942.6.22授陆军元帅。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迫服毒自尽。屈希勒尔(1881~1968)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2.6.30授陆军元帅。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20年徒刑,1951年改为12年,翌年被释放。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于军人世家。1906年从军。1942.7.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9年被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克莱斯特(1881~195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英军俘虏,作为战犯交付南斯拉夫,后引渡苏联,死于狱中。魏克斯(1881~1954)出生于平民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美军俘虏,后被免于起诉,1948年获释。布施(1885~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1943.1.3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保卢斯(1890~1957)出生于平民家庭。1909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投降被俘。里希特霍芬(1895~1945)出生于贵族家庭。1913年从军。1943.2.11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病死于美军战俘营。莫德尔(1891~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从军。1944.3.31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自杀身亡。舍尔纳(1892~1973)1914年从军。1945.4.3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在苏联监禁10年,获释后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格赖姆(1892~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1945.4.26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二战德军二十六个元帅都是谁
二战中德国的26位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衔如何划分的?
没有希特勒,就不会造就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保卢斯上将晋升元帅获得元帅权杖时说道,“我更愿意获得新的装甲师的到来”!可见日耳曼军人并不像传说中那样贪图虚荣!希特勒也从没有给自己配发任何勋章。
请列出二战德国的26位陆海空三军元帅名单? 简单就行
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
二战中德国有多少上将以及元帅军衔的将军?
二战德国元帅全集.纳粹德国元帅名录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戈林(1893~1946)出生于官僚家庭。1912年从军。1938.2.4授空军元帅;1940.7.19授帝国元帅。毕业于卡尔斯鲁赫军官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国会议长、普鲁士总理兼内政部长、航空部长、空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主席。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临刑前两小时自杀。 雷德尔(1876~1960)出生于教师家庭。1894年从军。1939.4.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基尔海军军官学院。担任过海军总参谋长、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1946年被判处终身监禁,1955年获释。 勃劳希契(1881~1948)出生于军人世家。1900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东普鲁士军区司令、第四集团军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死于一所英国部队医院。 凯特尔(1882~1946)出生于农场主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参加过一战、二战。战犯,被绞死。 龙德施泰特(1875~1953)出生于军人世家。1892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兼D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被四次免职,战后囚于英国,1949年因病获释。 博克(1880~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波茨坦军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两次被免职,后死于空袭。 勒布(1876~1956)出生于平民家庭。1895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C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战、二战。曾两次被解职,后被判处3年徒刑。 李斯特(1880~1971)出生于医生家庭。1898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巴尔干占领军司令、A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1952年因病获释。 克鲁格(1882~1944)出生于军人世家。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服毒自尽。 维茨勒本(1881~194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1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一集团军司令、D集团军群司令、西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绞死。 赖歇瑙(1884~1942)出生于军人世家。1903年从军。1940.7.19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心脏病(中风)。 米尔希(1892~1972)191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担任过航空部副部长、空军总监兼空军部副部长。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终身监禁,不久减刑为15年,1954年被赦免。 凯塞林(1885~1960)出生于教员家庭。1904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炮兵与工程学校。担任过空军总参谋长、第二航空队司令、南线德军总司令、西南线德军总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7年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952年获释。 施佩勒(1885~1953)出生于平民家庭。1903年从军。1940.7.19授空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航空队司令、驻法国空军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曾两次受审,但都被宣布无罪。 隆美尔(1891~1944)出生于教师家庭。1910年从军。1942.6.22授陆军元帅。毕业于但泽皇家军官预备学校。担任过北非德军远征军司令、非洲装甲集团军司令、驻北意大利B集团军群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迫服毒自尽。 屈希勒尔(1881~1968)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2.6.30授陆军元帅。毕业于骑兵学校、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三集团军司令、第十八集团军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20年徒刑,1951年改为12年,翌年被释放。 曼施坦因(1887~1973)出生于军人世家。1906年从军。1942.7.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一集团军司令、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1949年被判处18年监禁,1953年获释。 克莱斯特(1881~1954)出生于贵族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A集团军群司令、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英军俘虏,作为战犯交付南斯拉夫,后引渡苏联,死于狱中。 魏克斯(1881~1954)出生于平民家庭。1900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B集团军群司令、巴尔干东南部德军司令、F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战后为美军俘虏,后被免于起诉,1948年获释。 布施(1885~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4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十六集团军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德国西北部德军集团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死于英国战俘营。 邓尼茨(1891~1980)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1910年从军。1943.1.31授海军元帅。毕业于弗伦斯堡——莫威克海军学校。担任过德国海军总司令兼潜艇部队司令、德国国家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参加过一战、二战。被判处10年徒刑。 保卢斯(1890~1957)出生于平民家庭。1909年从军。1943.1.3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担任过德军副总参谋长、第六集团军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投降被俘。 里希特霍芬(1895~1945)出生于贵族家庭。1913年从军。1943.2.11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哈雷航空学校、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四航空队司令、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过一战、西班牙内战、二战。病死于美军战俘营。 莫德尔(1891~1945)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1909年从军。1944.3.31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西线德军总司令、驻法国B集团军群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自杀身亡。 舍尔纳(1892~1973)1914年从军。1945.4.3授陆军元帅。担任过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北方集团军群司令、中央集团军群司令、陆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曾在苏联监禁10年,获释后定居西德。1957年又被判刑4年半,1960年因健康原因获释。 格赖姆(1892~1945)出生于军人世家。1912年从军。1945.4.26授空军元帅。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担任过第六航空队司令、空军总司令。参加过一战、二战。在战俘营服毒自尽。 元帅就这么多了,上将更是多如牛毛了
二战时期有哪些著名德国元帅?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二战期间德国的最高军衔是设么啊?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
二战时期官衔、军衔如何设置
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 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 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 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 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 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 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 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 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 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 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 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 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 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 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 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 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 兵军衔; 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 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 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 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 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 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 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 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 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 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 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 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 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 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 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 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 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 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 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 “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 者注。) 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 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 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 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 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 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 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 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 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 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 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 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 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 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 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 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分.
我喜欢看二战影片,特别是美国和德国打的影片。我想请问德国军衔,是怎样区分那?党卫军和国防军的军衔不
军衔是一样的,军衔等级略有不同,只是称呼的时候加上军种,例如:党卫军霍夫曼少校,陆军加来尔中尉,空军元帅加林等等.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
二战时纳粹德国主要政要的名字和职务?
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德国总共任命了一位帝国(大元帅),一位全国领袖(相当元帅),26位元帅的高级军官 1、帝国元帅:戈林(1893-1946) 1935年授空军元帅衔,1940年7月19日授帝国元帅衔,德国空军总司 2、党卫队全国领袖:海因里希.希姆莱(1900——1945,时年34岁,从军经历不到2年)被任命为“党卫队帝国领袖” 3、1936年6月1日,战争部部长、国防军总司令瓦尔勒.冯.布罗姆贝格大将(1878——1946,时年58岁、军龄39年,1938年免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4、雷德尔 1938年4月1日,海军总司令、博士埃里希.雷德尔海军大将(1876——1960,时年62岁、44年军龄,1943年辞职)被晋升为海军元帅军衔; 5、陆军总司令瓦尔特.冯.勃劳希奇大将(1881——1948,时年59岁、40年军龄,1941年12月解职)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6、A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大将(1875——1953,时年65岁、4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7、B集团军群总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大将(1880——1945,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8、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参谋长威廉.凯特尔大将(1882——1946,时年58岁、39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此人被德军将领戏称为“元首的御用狗”! 9.第1集团军司令埃尔温.冯.维茨勒本大将(1881——1944,时年59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1944年因参与策划“七二零狼穴爆炸案”,被绞死——纳粹德国唯一被本国判处死刑的元帅军衔; 10.第4集团军司令京特.冯.克卢格大将(1882——1944,时年58岁、38年军龄,最高军职西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1.第6集团军司令瓦尔特.冯.赖谢瑙大将(1884——1942,时年56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2、第12集团军司令威廉.利斯特大将(1880——1971,时年60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A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军衔; 14、空军总监艾哈德.米尔契空军大将(1892——1972,时年48岁、军龄仅11年——1914至1918、1933至1940,1936年晋升空军上将,最高军职空军副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15、第2航空队司令阿尔贝特.凯塞林航空兵上将(1885——1960,时年55岁、36年军龄,最高军职德军西线总司令)被晋升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6.第3航空队司令胡戈.施佩勒航空兵上将(1885——1963,时年57岁、39年军龄,1933年转入空军,最高军职西线空军总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军衔(超越空军大将军衔), 17.1942年6月23日,非洲军司令埃尔温.隆美尔装甲兵上将(1891——1944,时年51岁、32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 18.1942年6月30日,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格奥尔各.冯.屈希勒尔大将(1881——1968,时年61岁、4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19、1942年6月30日,第11集团军司令埃里希.冯.曼施泰因大将(1887——1973,时年55岁、37年军龄,最高军职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0、1943年1月30日,A集团军群总司令艾瓦尔德.冯.克莱斯特大将(1881——1954,时年62岁、4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1、B集团军群总司令马克西米利安.冯.魏克斯大将、男爵(1881——1954,时年62岁、42年军龄,最高军职东南方向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 22、1943年1月30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恩斯特.布施大将(1885——1945,时年58岁、39年军龄,最高军职西北线德军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作战凶猛,手段残忍,对待敌人毫不留情 23、 潜艇部队司令邓尼茨海军上将(1891——1980,时年52岁、军龄33年,最高军职纳粹德国总统)被晋升为海军元帅(超越大将军衔),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海军总司令; 24.1943年1月30日第6集团军司令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大将(1890——1957,时年53岁、33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此人是少有的没佩戴过元帅军衔标志的“元帅”!他可算成也“斯大林格勒”——1942年12月因突击该城有功从装甲兵上将晋升为大将,败也“斯大林格勒”—— 1943年1月31日戴着大将肩章率部投降了;实在倒霉之极! 25.1943-2月17日,第四航空队司令、工程学博士沃尔弗拉姆.冯.黎希特霍芬空军大将(1895——1945,时年48岁、两次入伍军龄合计25年,一战中击落敌机7架,最高军职第二航空队司令)被晋升为空军元帅; 26、1944年3月,第9集团军司令瓦尔特.摩德尔大将(1891——1945,时年53岁、35年军龄,最高军职B集团军群总司令)被晋升为陆军元帅;他的一句名言是"回去告诉元首,莫德尔不执行他这个命令" 27.1945年4月5日,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费迪南德.舍内尔大将(1892——1973年,时年53岁、32年军龄)被晋升为陆军元帅,4月底被任命为纳粹德国陆军总司令; 28、1945年4月26日,第6航空队司令罗伯特.里特尔.冯.格莱姆空军大将(1892——1945,时年53岁、33年军龄,一战中击落敌机 28架、二战中为“军衔最高的——航空兵上将、战斗机飞行员”)被晋升为空军元帅——为纳粹德国晋升元帅军衔之末,同日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空军总司令 勃洛姆堡(1878~1946)出生于军人世家。1897年从军。1936.4.1授陆军元帅。毕业于利希菲尔德军事学院、柏林军事学院。担任过陆军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司令、国防军总司令、国防部长、战争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参加过一战。被迫辞去军职,战后受审,死于狱中。 1.马丁·博尔曼(1900?-1945) 纳粹党的副首领 原是农场地产经理 2.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 盖世太保犹太办公室主任 原是奥地利真空石油公司旅行推销员 3.汉斯·弗兰克(1900-1946) 纳粹司法部长和驻波兰占领区行政长官 原是工业律师及法学教授 4.韦尔海尔姆·弗里克(1877-1946) 纳粹内政部长 原是地方警官及希特勒的告密者 5.沃瑟·丰克 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原是《柏林交易所日报》编辑 6.约瑟夫·戈培尔(1897-1945) 纳粹宣传部长 曾先后做过银行职员、会计、家庭教师、科隆证券交易所场内经纪人、剧作者和诗 人 7.赫尔曼·戈林(1893-1946) 空军部长和战争经济委员会主席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战斗机王牌飞行员,曾任瑞典航空公司飞机驾驶员,汉莎航空 公司技术顾问 8.鲁道夫·黑斯(1894- ) 纳粹党的副首领 原是批发商和出口商,德军军官 9.莱因哈特·海德里希(1904-1942) 盖世太保副司令 曾任德国海军军官,因同一位10多岁少女发生性关系而受到军事法庭的审判,并被 撤职和开除军籍 10.海因利希·希姆莱(1900-1945) 盖世太保和党卫队司令 原是养鸡场主 11.阿道夫·希特勒(1889-1945) 第三帝国的元首 曾做过建筑工程制图员、商业美术师、德国陆军下士 12.鲁道夫·赫斯(1900-1947) 奥茨维幸集中营司令 曾是陆军中士、杀人犯、刑满释放犯、农场工人 13.乔切姆·里宾特洛甫(1893-1946) 纳粹外交部长 原是葡萄酒及烈性酒进口商、自由记者。14.恩斯特·勒姆(1887-1934) 纳粹冲锋队队长 原是德军军官 15.阿尔弗雷德·罗森贝格(1893-1946) 欧洲占领区行政长官 原是艺术家,建筑师及记者
谁能告诉我二战德国的军衔是如何划分的
http://61.157.205.121:81/post_1416925_1.html一、1933年——1945年间德国军衔的沿革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一、陆军军衔: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元帅——陆军元帅(3);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二、空军军衔: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三、海军海上军衔:元帅——海军元帅(3);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以上共7等24级。四、海军海岸军衔:将官——海岸少将(7);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以上共6等19级。五、武装党卫队军衔: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以上共6等21级。六、宪兵军衔:将官——宪兵少将(7);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七、党卫队衔级: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以上共9等22级。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以上共5等12级。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以上共3等9级。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
谁知道关于二战德国军衔的划分
一、1933年——1945年间德国军衔的沿革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一、陆军军衔: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元帅——陆军元帅(3);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二、空军军衔: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三、海军海上军衔:元帅——海军元帅(3);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以上共7等24级。四、海军海岸军衔:将官——海岸少将(7);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以上共6等19级。五、武装党卫队军衔: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以上共6等21级。六、宪兵军衔:将官——宪兵少将(7);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七、党卫队衔级: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以上共9等22级。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以上共5等12级。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以上共3等9级。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分。
谁知道二战德国的军衔制
分十个部分二战德国军衔目录一、陆军军衔二、空军军衔:三、海军海上军衔四、海军海岸军衔五、武装党卫队军衔六、宪兵军衔七、党卫队衔级八、军政官级别九、技术官级别十、女性军衔一、陆军军衔二、空军军衔:三、海军海上军衔四、海军海岸军衔五、武装党卫队军衔六、宪兵军衔七、党卫队衔级八、军政官级别九、技术官级别十、女性军衔展开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一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八、军政官级别 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九、技术官级别 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十、女性军衔 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
二战期间,德国的军衔从低到高是?
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 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 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 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 作者: 悠雅芬芳 2006-6-19 09:49 回复此发言 -------------------------------------------------------------------------------- 2 关于二战德国军衔的划分 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u2022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 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 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 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 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二战德军军衔有大尉,大校,准将吗?
二战德军国防军部分军种(空军)有准将军衔,没有大尉和大校军衔 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 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 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 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 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 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 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 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 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 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 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 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 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 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 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 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 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 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 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 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 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 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 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分.
二战德军军衔有大尉,大校,准将吗
二战德军国防军部分军种(空军)有准将军衔,没有大尉和大校军衔 1933年的德国帝国国防军(当时德军的正式名称)军衔按军种区分为陆军、海军二类,按等级划分为:元帅、将官(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上校、中校、少校)、尉官(上尉、中尉、少尉)、士官(上士、中士、一级下士、二级下士)、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列兵),共6等20级,各军种基本相同,元帅分别称为陆军元帅、海军元帅,海军海勤士兵冠以“水兵”。 由于这时德国的“一战战败国”身份未变,还受到《凡尔赛和约》和法、英、美等“一战战胜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各种制约,其军官军衔也“深受其害”:1、陆军元帅、海军元帅设而未授,任现职的仅有一战时晋升陆军元帅军衔的总统兴登堡,从1918年至1935年期间未晋升、授予过一位元帅;2、虽然设有大将军衔,但除“帝国国防部部长兼帝国国防军总司令”外,其他人莫能染指这个军衔;3、各级军官的晋升期限显著增长,大名鼎鼎的隆美尔、古德里安都曾扛着上尉肩章,一戴就是10余年…… 1934年兴登堡总统病势沉重,国会决定由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希特勒便迫不及待地开始“抢班夺权”,同时开始实施他野心勃勃的扩军计划,与此同时对武装力量的各种规章制度(包括军衔制度)也开始进行“纳粹化的、为期十一年”的改革: 1934年,7月20日,希特勒宣布:鉴于党卫队在1934年6月30日事件中作出的巨大功绩,我将其升格为纳粹党内的一个独立组织……我批准党卫队建立武装部队; 9月间,成立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组建“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等团级部队; 10月,整合党卫队衔级为: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高级长官——党卫队总指挥、党卫队地区总队长;上级长官——旅队长、区队长、旗队长;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党卫队一级小队长、党卫队二级小队长;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党卫队三级小队副;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党卫队突击队队员、党卫队队员;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党卫队学员,共8等21级。 同年8月,希特勒自称“德国元首”(全称:德意志第三帝国领袖、政府总理兼国防军最高司令[后改称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纳粹党全国领袖,1941年12月起兼陆军总司令),其不同场合称呼又有所不同:一般时称为“元首”,涉及到军务时称“元首兼武装部队最高司令”,涉及政务时称“元首兼帝国总理”。考虑到它是整个二战时期德国武装力量最高统帅的正式官称,本文将其列为德国武装力量的“最高称号”; 1935年,3月1日,正式组建空军司令部;3月16日,帝国国防军改称国防军;在空军中设立“飞行勤务军衔”;在海军中恢复了一战时曾设立的“海军准将”军衔;设立“总参勤务军衔”,这种军衔授予经过严格选拔和专门培训(如在军事学院接受过总参业务训练)、在帝国战争部或国防军局及以后的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工作的、从事参谋勤务的校官、尉官(在各军种总司令部工作的参谋军官不授予这种军衔);第一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一等兵军衔,将二等兵军衔区分为“服役6年以上”和“服役不满6年”两级,增设上等列兵军衔,同时对军衔标志进行修订;海军增设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等军衔;空军取消上等兵军衔; 1936年,在陆军将官中增设“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高于大将半格,低于陆军元帅半格,计划授予担任国防军总参谋长、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参谋长等高级职务的大将。其实早在十九世纪末的第二帝国期间就曾设过此衔,大名鼎鼎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就领有此衔,直到1898年去世才被追晋为陆军元帅; 1938年,2月4日,成立“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德国国防军改称德国武装部队,并正式将党卫队特别机动部队等武装力量纳入“德国武装部队”编制;第二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各军种的一级上士军衔;海军增设一级中士(海军一级中士、海岸勤务一级中士、海军步兵一级中士)和一级上等兵军衔(一级上等水兵、海岸勤务一级上等兵、海军步兵一级上等兵等)军衔; 1939年,正式建立党卫队野战部队(或称党卫军、武装党卫队、W-SS)—— “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 党卫队第一装甲师(简称“元首师”)、“帝国师”党卫队第二装甲师、“骷髅师”党卫队第三装甲师、“警察师”党卫队第四装甲掷弹兵师(摩步师),开始设置并使用党卫队野战部队军衔称号和标志,如党卫军准将(区队长)等; 1940年,取消“陆军元帅衔大将”军衔;在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内设立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宪兵司令官职务,将宪兵军衔提高到宪兵少将(海军、空军宪兵最高军衔仍为上校)——这也是陆军中将、少将军衔中唯一带兵种称号的; 1941年,4月3日更换陆军元帅的识别标志——帽徽、帽饰带、领章、肩章; 1942年,党卫队调整高级长官衔级,增设党卫队最高指挥(党卫军大将)级别,并修订了旗队长以上长官的衔级领章标志;第三次调整士兵军衔:陆军取消上等兵军衔,原上等兵大部晋升二级下士,二级下士以上择优晋升,同时再次修订士兵军衔标志;将宪兵士官、军士、兵的军衔变更为“宪兵警长”、“宪兵警士” ; 1943年,武装党卫队中增设一等兵军衔,但在党卫队其他机关、部队中未设立相应的衔级,在党卫队衔级表上也未列出相应称号; 1944年,2月8日,第四次调整士兵军衔:增设空军上等兵军衔;将陆军宪兵部队扩编为第一、第二、第三宪兵总队,分别由一名宪兵少将任总队司令,撤销原设的国防军宪兵司令部和司令官职务;在海军、空军中增设海军宪兵少将、空军宪兵少将军衔到1945年战败前,德国武装部队的军衔区分为陆军、空军、海军、武装党卫队和宪兵,党卫队衔级单独设置。其中陆军军衔中另设总参勤务军衔,在海军中又分为海上部队军衔、海岸部队军衔。同时军政官、技术官、女军人另设有专门的级别(军衔)称谓。为便于读者对各种军衔、衔称作横向比较,笔者在每一称号后均附编号,以“元首”为始,其他类推。 一、陆军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二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八、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九、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十、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在党卫队系统中倒是一直实行“男女平等”——因为按照希姆莱之流的观点:入选党卫队的人都是日耳曼民族的“精英”!早在1933年就为女队员设计了女性服装,并授予党卫队衔级、佩带党卫队衔级标志,但称谓上仍使用“词性变化”,如党卫队女三级小队长等——笔者注。) 二、纳粹德国警察警衔的沿革 按照普鲁士——德意志的传统,警察是国家(以至于王国、公国、州)武装力量的当然组成部分。以穷兵黩武著称的纳粹德国当然不能例外,当时的德国警察拥有完整而复杂的既有别于军衔、军服但又有几分相似的警衔、警服。 1933年,纳粹刚掌权时的德国警察警衔区分为: 高级警官——警察总监(相当于少将)、一级警监(相当于上校)、二级警监(相当于中校)、三级警监(相当于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相当于上尉)、一级警督(相当于中尉)、二级警督(相当于少尉)、三级警督(军衔中无相当级别); 警长——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三级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35年,经戈林、希姆莱批准,更改德国警察的警衔,将高级警官的警衔改为与军队的将校相似,增加了警长、警士的等级,同时设立了专业技术警察警衔。此时一般警察的警衔为: 高级警官——帝国警察总监(相当于中将,由希姆莱兼任)、警察少将; 上级警官——警察上校、警察中校、警察少校; 初级警官——警督长、一级警督、二级警督、候补警督; 警长——高级警长(相当于上士)、一级警长(相当于中士)、二级警长(相当于一级下士)、候补警长(相当于二级下士); 警士——一级警士(相当于二等兵)、二级警士(相当于三等兵)、候补警士(相当于列兵)。 1942年,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和纳粹党高层斗争的结果,德国警察完全并入党卫队序列,警衔作了较大调整,主要是警官警衔改与军官军衔完全相同,警察将官领章改与党卫队将官相似,同时设立了作为战争预备队使用的“野战警察”,警察在战区执勤也改着灰绿色野战服。 警察将官——警察大将(4)、警察上将(5)、警察中将(6)、警察少将(7); 警察校官——警察上校(9)、警察中校(10) 、警察少校(11); 警察尉官——警察上尉(12)、警察中尉(13) 、警察少尉(14); 警长——警督(候补警官,15)、一级警长(16)、二级警长(18)、三级警长(19) 、候补警长(20); 警士——一级警士(23)、二级警士(24)、三级警士(25)、候补警士(27)。 以上区分为2类(警官、警长警士)5等19级,到战争结束再未变化。 德国秘密警察(即“盖世太保”、SD)原来隶属于警察序列,不穿警服,1934年被划入党卫队建制,全体人员授予党卫队衔级,但外勤人员仍不穿党卫队制服。保安警察(类似于我国治安警、巡警、防暴警察、着装刑警的综合体)更于1942年将领章改与党卫队相同,只是以领章底版颜色区分.
二战时期德国的军衔如何划分的?
没有希特勒,就不会造就隆美尔,古德里安,曼斯坦因。。。保卢斯上将晋升元帅获得元帅权杖时说道,“我更愿意获得新的装甲师的到来”!可见日耳曼军人并不像传说中那样贪图虚荣!希特勒也从没有给自己配发任何勋章。
二战德国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德军二战时的军衔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一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以上共8等22级。(另有一说:1944年增设大尉军衔,未证实。) 总参勤务军官军衔设:总参勤务上校(9)、总参勤务中校(10)、总参勤务少校(11)、总参勤务上尉(12)等2等4级。总参勤务军官的待遇、晋升等方面均优于同级别的军官。据当时德国将军的回忆,一个总参勤务上校可以监督、参与集团军群级部队的作战指挥,颇有点“钦差”的味道。著名的“七二零狼穴爆炸案”的主谋施陶芬贝格,在任后备军参谋长时就被改授总参勤务上校军衔。 编辑本段二、空军军衔: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以上共7等22级。飞行勤务军衔设飞行勤务上校至飞行勤务二级下士,共4等11级。 编辑本段三、海军海上军衔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以上共7等24级。 编辑本段四、海军海岸军衔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 以上共6等19级。 编辑本段五、武装党卫队军衔 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 编辑本段六、宪兵军衔 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 编辑本段七、党卫队衔级 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 编辑本段八、军政官级别 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以上共5等12级。 编辑本段九、技术官级别 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编辑本段十、女性军衔 女军人在当时的德国武装部队中数量不多,主要从事后勤辅助性工作。战争初期,她们着军便服,只佩带帽徽、军种胸标和兵种色带。到1943年前后,开始给女军人授予军衔、配带军衔标志,并利用德语的词性变化专门使用“女性军衔称号”。在德国空军中为女军人设有如下军衔称谓:女空军少校(11)、女空军上尉(12)、女空军中尉(13)、女空军少尉(14);女空军中士(18)、女空军一级下士(19)、女空军二级下士(20)、女空军一等兵(23)、女空军二等兵(24)、女空军三等兵(25)等。
二战德国的军官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一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我想知道德国二战的军队军官的军衔 详细的
陆军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一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空军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 海军 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党卫队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二战德国的军官军衔
最高统帅——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1); 元帅——陆军元帅(3); 将官——大将(4)、兵种上将(5)(分步兵、骑兵、炮兵、装甲兵、装甲掷弹兵[摩步兵]、山地步兵、工程兵、通信兵等8种)、中将(6)、少将(7); 校官——上校(9)、中校(10)、少校(11); 尉官——上尉(12)、中尉(13)、少尉(14); 士官——一级上士(15)、二级上士(16)、中士(18); 军士——一级下士(19)、二级下士(20); 兵——一等兵(服役6年以上)(23)、二等兵(服役不满6年)(24)、三等兵(25)、上等列兵(26)、列兵(27)。 元帅——帝国元帅(2)、空军元帅(3); 将官——空军大将(4)、兵种上将(5)(分航空兵、高射炮兵、空降兵、航空技术兵、航空通信兵、空军等6种,其中“空军上将”只授予非空军出身而从其他军种、部队或地方调入的人员)、空军中将(6)、空军少将(7); 校官——空军上校(9)、空军中校(10)、空军少校(11); 尉官——空军上尉(12)、空军中尉(13)、空军少尉(14); 士官——空军一级上士(15)、空军二级上士(16)、空军中士(18); 军士——空军一级下士(19)、空军二级下士(20)、空军上等兵(22); 兵——空军一等兵(23)、空军二等兵(24)、空军三等兵(25)、空军列兵(27)。元帅——海军元帅(3); 将官——海军大将(4)、海军上将(5)、海军中将(6)、海军少将(7)、海军准将(8); 校官——海军上校(9)、海军中校(10)、海军少校(11); 尉官——海军上尉(12)、海军中尉(13)、海军少尉(14); 士官——海军一级上士(15)、海军二级上士(16)、海军一级中士(17)、海军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军一级下士(19)、海军二级下士(20)、一级上等水兵(21)、二级上等水兵(22); 水兵——一等水兵(23)、二等水兵(24)、三等水兵(25)、新水兵(27)。 将官——海岸少将(7); 校官——海岸上校(9)、海岸中校(10)、海岸少校(11); 尉官——海岸上尉(12)、海岸中尉(13)、海岸少尉(14); 士官——海岸一级上士(15)、海岸二级上士(16)、海岸一级中士(17)、海岸二级中士(18); 军士——海岸一级下士(19)、海岸二级下士(20)、海岸一级上等兵(21)、海岸二级上等兵(22); 兵——海岸一等兵(23)、海岸二等兵(24)、海岸三等兵(25)、海岸列兵(27)。将官——党卫军大将(4)、党卫军上将(5)、党卫军中将(6)、党卫军少将(7); 校官——党卫军准将8)、党卫军上校(9)、党卫军中校(10)、党卫军少校(11); 尉官——党卫军上尉(12)、党卫军中尉(13)、党卫军少尉(14); 士官——党卫军一级上士(15)、党卫军二级上士(16)、党卫军中士(18); 军士——党卫军一级下士(19)、党卫军二级下士(20); 兵——党卫军一等兵(23)、党卫军二等兵(24)、三等兵(25)、党卫军上等列兵(26)、党卫军列兵(27)。 以上共6等21级。将官——宪兵少将(7); 校官——宪兵上校(9)、宪兵中校 (10)、宪兵少校(11); 尉官——宪兵上尉(1 2)、宪兵中尉(13)、宪兵少尉(14); 警长——宪兵高级警长(15)、宪兵一级警长(16)、宪兵二级警长(18)、宪兵三级警长(19) 、宪兵候补警长(20); 警士——宪兵一级警士(23)、宪兵二级警士(24)、宪兵三级警士(25)。 以上共5等16级,海军、空军的宪兵军衔与陆军相同,在军衔称号前冠以“海军”、“空军”。武装党卫队宪兵军官的军衔多出“党卫军宪兵准将(党卫队区队长,8)”一级,宪兵士兵的军衔称号与普通武装党卫队士兵相同,但冠以“宪兵”。领袖——党卫队帝国领袖(3); 高级长官——党卫队最高指挥(4)、党卫队总指挥(5)、党卫队地区总队长(6); 上级长官——党卫队旅队长(7)、党卫队区队长(8)、党卫队旗队长(9); 中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大队长(10)、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11); 初级长官——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12)、党卫队二级突击队中队长(13)、党卫队三级突击队中队长(14); 高级士官——党卫队突击队小队长(15)、党卫队一级小队长(16)、党卫队二级小队长(18); 初级士官——党卫队三级小队长(19)、党卫队三级小队副(20); 正式队员——党卫队组长(24)、党卫队突击队队员(25)、党卫队队员(26); 预备队员——党卫队候补队员(27)、党卫队学员(28)。 以上共9等22级。军政官专指军队中在后方单位、各级司令部、机关、院校中从事工程、技术、教育、新闻、通信、军医、兽医、军械、军需、军法、行政等勤务的军人(野战部队中的此类勤务由军官、技术官、士官担负),其级别分: 特级军政官——特级军政官(7); 高级军政官——一级军政官(9)、二级军政官(10)、三级军政官(11); 中级军政官——四级军政官(12)、五级军政官(13)、六级军政官(14); 初级军政官——七级军政官(15)、八级军政官(16)、九级军政官(18,在海军中相当于17)、十级军政官(海军单设,相当于18); 候补军政官——候补军政官(20)。 技术官是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有一定的专业技术技能、未接受过军内外正规专业技术培训的士官、军士,其级别、职务仅在本单位有效。技术官的服役年龄战前规定为不超过35岁,开战后放松了规定,这也是我们经常在有关二战的影视、历史资料中看到“德军辈子兵”的原因之一。在陆军中分为: 上级技术官——正营级技术官(11)、副营级技术官(12)、正连级技术官(13)、副连级技术官(14); 下级技术官——正排级技术官(15)、副排级技术官(16)、正班级技术官(18)、副班级技术官(19); 候补技术官——候补技术官(20)。 以上共3等9级。
关于二战德国纳粹军官
武装党卫队上尉米歇尔·魏特曼可以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成功和最著名的坦克指挥官。他于1914年4月22日出生在Hight Palatinat的Vogelthal ,是一个本地农民约翰u2022魏特曼的儿子。1934年2月1日,他参加了 Reichsarbeitdienst(简称RAD-德国劳动军团),并一直待到7月。1934年10月30日,他作为一名列兵加入了德国国防军第19步兵团,1936年9月30日退伍时是一名军士。不久以后的1937年4月5日,米歇尔·魏特曼加入了精锐的武装党卫队“阿道夫·XTL护卫队”(LeibstandarteSSAdolfHitler,简称LSSAH)92团第一连。1937年晚些时候,他接受了Sd.Kfz.222(一种四轮轻型装甲侦察车)的驾驶培训,随后又掌握了Sd.Kfz.232(一种六轮重型装甲侦察车)的驾驶技术,整个培训过程中他显示出了一个优秀驾驶员的素质。随后他加入了LSSAH第17连(装甲侦察连)。1938年夏季该部缩编为一个排。1939年9月,魏特曼作为一名LSSAH侦察部队的军士指挥着Sd.Kfz.232参加了波兰战役。 1939年10月,米歇尔u2022魏特曼来到柏林的LSSAH第5装甲连报到,当时那是一个突击炮培训“学校”。1940年2月,他加入了新成立的LSSAH(当时为一个摩托化步兵团建制)突击炮营,装备3式突击炮A型(StugIII Ausf A)。调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作为一名军士,已经拥有三年驾驶装甲车辆的经验。同时,米歇尔u2022魏特曼也在那里认识了几位未来的坦克尖子,如汉斯·菲利普森Hannes Philipsen,赫尔穆特·温道夫Helmut Wendorff,阿尔福雷德·冈瑟尔Alfred Guether以及其它一些人,并与他们成为了好友。1941年初米歇尔·魏特曼在巴尔干战役开始了他的坦克战斗历程,在希腊时他指挥着LSSAH突击炮营的一个排(该排均装备3式突击炮A型),跟随着大部队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在那儿一直待到41年中,随后在6月11日与整个LSSAH(当时已整编为师建制)一起调往东线加入南方集团军群,准备参加即将到来的“巴巴罗萨”作战。6月22日开战后,LSSAH师被投入俄国南部战线,向基辅攻击前进。米歇尔·魏特曼于41年7月12日被授予二级铁十字奖章。后来不久他在战斗中负伤但仍坚持留在部队,并因此获得了负伤纪念章。1941年9月8日,他获得了一级铁十字奖章,当时他正在罗斯托夫地域作战。该作战结束后他因在一次战斗中击毁六辆苏军坦克而获得了坦克突击纪念章,同时被晋升为军士长。直至1942年6月,他都和他的部队一起在俄国战斗。1942年6月5日由于一贯的杰出表现,他作为军官候补生来到了巴伐利亚的武装党卫队军官训练营参加培训。1942年9月5日毕业时他取得了坦克教员的资格。 -------------------------------------------------------------------------------- 1942年秋季,第一武装党卫队“阿道夫·XTL护卫队”(LSSAH)摩托化步兵师整编为一个装甲掷弹兵师(机械化步兵师),同时它的第13连开始装备PzKpfw VI “虎式”坦克。该连培训地点先是在德国的Padeborn,后来又到法国的Ploermel。1943年1月底LSSAH师回到东线,当时第13连连长是武装党卫队上尉海因茨·克林Heinz Kling。 -------------------------------------------------------------------------------- 1942年12月21日,魏特曼晋升武装党卫队少尉并在24日向第13连报到。但他开始并没有得到虎式坦克的指挥权,而是受命指挥一个3式L/M型坦克(Panzer III Ausf L/M)排,任务是保护虎式坦克的后方,对付敌步兵和反坦克炮阵地以及其他障碍物(如果你看过“PanzerVon!”的话,是不是跟某人的经历很象啊?)。1943年早春,米歇尔·魏特曼终于如其所愿的离开了这个支援排,加入了虎式指挥官的行列。1943年7月5日,魏特曼在“卫城”作战(库尔斯克会战)中开始了其虎式指挥官的传奇经历。LSSAH师被投入到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南翼,是进攻的中坚力量之一。作战的第一天,魏特曼就摧毁了两门反坦克炮和13辆T34坦克,将赫尔穆特u2022温道夫的坦克排从困境中解救出来。7月7日、8日两天魏特曼又干掉了2辆T34,2辆SU-122自行火炮以及3辆T-60/70轻型坦克。7月12日,他又打掉了8辆苏军坦克、3门反坦克炮,还消灭了一个炮兵阵地。该作战于1943年7月17日结束,双方在包括哈尔科夫、库尔斯克等地域的激烈战斗中都蒙受了惨重的损失。这段不长的时间内米歇尔·魏特曼取得了摧毁30辆苏军坦克和28门火炮的骄人战绩。1943年7月29日,第13坦克连改编成为LSSAH师直属的武装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schwere SS Panzer Abteilungen 101),并在1943年8月前往意大利进行整编和担任预备队任务。 “魏特曼在波卡基村” 诺曼底登陆一周后的1944年6月13日,在盟军的反复空袭下,魏特曼指挥的武装党卫队第101重型坦克营第2连从Beauvais到波卡基村时只剩下了4辆虎式和1辆4式坦克。他们位于213高地附近,接到的任务是制止英国第7装甲师(北非战役时著名的“沙漠之鼠”)的前进(据信他们会穿过村子),保卫德军的侧翼(背后是“勒尔”装甲师)和维持到卡昂的道路畅通。早上8点,他的坦克连盯上了一个正在波卡基村附近一条下凹的公路上前进的英军装甲纵队,魏特曼等到车队离他不到100米时才开火,而且首先击毁了第一辆和最后一辆车辆,堵塞了英军逃离的道路。在一个小树丛的掩护下,魏特曼先把英军打头的一辆半履带车炸翻,然后是最后一辆,接着挨个用88毫米炮替一片混乱的英军车辆“点名”。在这紧张而刺激的短短5分钟内,魏特曼的连将25辆第7装甲师22装甲旅第4伦敦团(外号“快枪手Sharpshooters”,结果是挨打能手)的“克伦威尔”和“萤火虫**”坦克送上了天,还有28辆其他车辆***(14辆半履带车和14辆“布伦”式运输车),自己却毫无损伤。同时,他指挥下的另3辆虎式和那辆4式坦克在213高地上为他提供了火力支援,8辆来自第101重型坦克营第1连的坦克冲进了波卡基村攻击英军的另一个纵队。在接下来的街道巷战中,魏特曼的“老虎”履带让一门英军的6磅反坦克炮(57毫米口径)敲掉了,整个乘员组被迫撤离了坦克,在那场战斗中还有两辆虎式坦克也毁于这种火炮。但到晚上时,波卡基村回到了德军手中,英军在这场战斗中G损失25辆坦克、14辆半履带车和 14辆“布伦”式运输车,还有几百名士兵。第101重型坦克营在波卡基村损失了六辆宝贵的“老虎”,换来的是英军在以后的进攻中都变得小心翼翼,看见任何被怀疑为“虎式”的目标就呼叫空军。可以说魏特曼的进攻制止了英军穿过波卡基村进攻卡昂的努力。
二战其间德国著名将领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战术大多都是最常规的实用型战术,如集结冲击等。真正创新的战例则是阿登迂回法国,但是这种战术的指导理论思想早就有人深入的进行研究了。他并没有跳出那个框架。 简单的说,曼施坦因的战略战术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战争体系,而是丰富了闪电战体系的内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他的一套东西还是以闪电战为基础的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多变、大胆果敢是他用兵最大的特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入侵法国之战中就显露出来了,当时,他只是一名师长,他的部队一路猛冲猛打,进展神速,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来到北非后,面对强大的英军,他以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要么欺骗,要么猛攻,数次打得英军措手不及,几乎无喘息之机。他的军队一度进抵阿拉曼,迫近开罗,震惊了整个英国。即使是在缺乏补给,被蒙哥马利的英军打败后,他仍能组织千里大撤退,确实是只狡猾的狐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在环境恶劣、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而隆美尔却创造了沙漠战的奇迹,虽战略才能比同期将领稍差,但战术才能已经登峰造极,连对手丘吉尔都大为称赞他,也有军事史学家将他与汉尼拔、拿破仑并列为“杰出的败军之将”。对隆美尔的研究在西方军事史学界从未间断。 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 在进攻中,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 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则以机动防御阴滞对方追击。惯于身临前线,靠前指挥,他经常乘装甲指挥车或坦克甚至飞机来指挥。他常常出现在最紧张,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临危不乱,一再死里逃生,对下属要求严格,倡导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虽然常有轻率鲁莽之举,却在士兵中享有较高声淮。主张在战役战斗斗中使用一切欺敌手段和伪装手法,使敌产生错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入侵法国的进军中,他多次令坦克乘员坐在坦克外边摇动白旗,开得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竟忘掉了抗击。 “装甲怪杰”——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上将。曾任装甲集群司令、坦克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古德里安是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典型高手,他是世界现代装甲战的先驱,即使今天,痛恨纳粹的德国人仍将他奉为“装甲之父”。相比同时代的装甲战高手朱可夫、巴顿、隆美尔等人,古德里安在坦克战发展历史上的影响要大多了。他提出的“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高速突贯”的理论,结合他那震惊世界的坦克突击战,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装甲第一将”。 英、法的军人们还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古德里安已经开始对装甲作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古德里安仍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终于以自己超前的军事思想和过人的组织才能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德国坦克部队。 二战爆发后,古德里安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他先是率领他的坦克军迅速击溃波兰,后又挥师横扫法国,经色当之战,直抵英吉利海峡。在苏德战争初期,他指挥坦克部队在基辅等地多次合围苏军,连续创造了坦克突击战的经典战例。正是他的装甲理论和实践,才使得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能如此震撼。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 他在作战中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而且强调复合兵种,立体化地使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以此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 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凡是要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不为对方的防御火力所击毁;要想取得胜利,尽量使坦克运动迅速,不顾敌人的阻挠,一直向前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个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人的后方,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都可以开炮射击,坦克前进时,可以把它的火力携带着一同行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在北非最终被英军击败,返回欧洲后已无大作为。1944年,他受到谋杀希特勒的“七.二零事件”的牵连,被迫服毒自尽。 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此后败退至波兰边境,他对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进行批驳,最终被希特勒解职。战后曾被英军监禁,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73年去世。 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在莫斯科败退,他被希特勒撤职,虽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但由于与希特勒的分歧,再次被贬。战后曾被美军俘虏,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54年去世。
二战时期德军少校手下有多少人?
少校只是军衔,手下有没有小弟全看职务,比如:将军级别的副官最高军衔就是少校,他们其实就是主官的勤务兵,没有手下。一般都是由优秀的基层军官中挑出来做重点培养如何指挥师或以上级别的大部队作战和管理的,通常很快就会被晋升任命为团长或副师长的职务。高级司令部的参谋,可能有几个或几十个不等的低级参谋军官或技术员的小官,如情报判读小组组长,通讯科主任之类的。或者就是军医这种技术军官。作战部队营级连级职务(步兵师):1944年国防军步兵营(共708人)工兵营:军官18名,军士92名,士兵510名步兵炮连(184人) 通信营:402人 防空/反坦克营:350人 侦察营:62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