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二战后美国对美洲国家的外交政策

2023-09-03 09:43:16
TAG: 二战
共2条回复
真颛

  美国一向把拉丁美洲视作自己的“后院”。拉丁美洲是美国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试验场。当代美国在世界各地所采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各种形式和手段,在它的“后院”拉丁美洲都曾作过试验:

  第一种形式:单枪匹马地直接进行军事入侵。如1989年布什总统任内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

  第二种形式:利用雇佣军间接进行军事入侵。如1954年利用雇佣军武力推翻危地马拉阿本斯民主政府;1961年对古巴的吉隆滩入侵等。

  第三种形式:打着美洲国家组织或其他国际组织的旗号于涉拉美国家内政。如1965年打着美洲国家组织旗号武装干涉多米尼加;1983年打着东加勒比国家组织的旗号入侵格林纳达;1994年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入侵海地等。

  第四种形式:由美国出钱甚至出武器,通过“选举”或军事政变,扶植代理人上台。从20世纪30年代起至90年代,被美国先后扶植上台执政的有多米尼加的特鲁希略(1930)、尼加拉瓜的索摩查(1934)、古巴的巴蒂斯塔(1952)、巴拉圭的斯特罗斯纳(1954)、巴西的布兰科(1964)、智利的皮诺切特(1973)。巴拿马的恩达拉(1989)、尼加拉瓜的查莫罗夫人(1990)等。

  第五种形式;建立军事政治集团。如1947年美国通过同拉美国家签订《美洲国家间互助条约》,建立了一个符合美国称霸西半球乃至全球目标的政治军事集团。1948年在第九次美洲国家会议上,美国通过改组泛美体系,正式建立了美洲国家组织,从而完成了在美洲建立政治军事集团的工作,标志着美国已经在拉丁美洲确立了霸权地位。直至70年代中期,这一情况才有所改变。

  第六种形式:通过中央情报局,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美国中央情报局曾策划和支持推翻危地马拉民主政府,曾策划和组织对古巴的武装入侵。曾进行针对尼加拉瓜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政府的准军事行动,曾多次阴谋杀害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曾支持并参与1964年巴西军人政变和1973年颠覆和推翻智利阿连德政府的活动等。

  第七种形式:以维护“人权”、促进“民主”、反对恐怖主义、扫毒等为名干涉他国内政,甚至不惜进行武装侵略。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历届政府推行“人权外交”,对拉美一些国家的政府,特别是军政府施加压力,促使它们“还政于民”或实行“民主开放”。美国还以扫毒、维护“人权”等为名,入侵巴拿马,并把巴拿马领导人诺列加抓到美国审判和判刑。

  第八种形式:通过经济和军事援助、贷款、投资、贸易和建立跨国公司或通过贸易禁运、经济封锁和制裁等手段施加经济压力,干涉他国内政。如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国历届政府对古巴一直采取贸易禁运和经济封锁,美国还在90年代先后通过“托里切利法”和“赫尔姆斯一伯顿法”,阻挠第三国同古巴进行贸易和投资。80年代,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桑解阵政府也曾采取停止经济援助、削减出口份额、实行全面贸易禁运、中断两国海空运输等经济制裁手段施加压力;与此同时,里根政府对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提供“非军事援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第九种形式:通过电台、电视台、电影、书报、因特网等传播媒介及交流渠道,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推行美国的价值观甚至进行颠覆性宣传。如美国先后于1985年和1990年开设反古宣传的“马蒂电台”和“马蒂电视台”,古巴称之为“电波侵略”。

  第十种形式:制造“合法” 理由,如“保护美国侨民安全和利益”、“反对共产主义的干涉”来为自己的干涉行为辩护。美国1965年对多米尼加的武装干涉,就是打着保护美侨安全的旗号,而美国对危地马拉、古巴、智利、尼加拉瓜、多米尼加的干涉,就是打着反对共产主义干涉的旗号。

  二

  自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即“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的“门罗宣言”起,也可以说从拉美独立国家建立时起,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干涉、扩张和称霸。美国历届政府对拉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视拉美为禁脔,企图独自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控制并称霸拉美,排除外来干涉、侵略和威胁,尽力保持拉美的稳定,来为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服务。

  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经历了一个由弱至盛、由盛至衰、再由衰至盛的过程。“门罗宣言”表述了美国在西半球独自称霸的意愿。由“门罗宣言”衍生的门罗主义是美国称霸拉美的理论和思想基础。然而,在19世纪前半期,由于美国国内局势尚不稳定,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大,美国还缺乏在拉美地区称霸的实力,更谈不上称霸世界。但是,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成为头号经济强国,美国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其实力大大增强,而欧洲列强在拉美地区的势力和影响明显削弱。第一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提供了一个排挤英、德、法、日等国在拉美势力的绝好机会,美国在拉美的政治和经济势力和影响逐渐扩大,对拉美国家的干涉也日益频繁。

  战后至50年代末,是美国在拉美地区称霸的鼎盛时期。1959年古巴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美国在拉美霸权地位开始受到挑战。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拉美反帝、反殖、反霸斗争的高涨,拉美国家独立性的增强,与美国矛盾加深,使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呈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从60年代起,特别是在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苏联随着经济实力特别是军事实力的膨胀以及自己上升为另一个超级大国,加紧在拉美扩张势力和影响,同美国进行激烈的争夺,对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形成强大冲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东欧剧变,华约解体,苏联解体,战后美苏对抗的两极格局结束,美国的主要对手消失了,两霸变成了一霸,美国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90年代,无论在拉美,还是在全世界,美国的霸权地位达到了顶峰。

一自萧关起战尘

  ⑴杜鲁门政府(1945-1953)的“遏制”战略

  遏制战略是战后美国对外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标志着美国战略质的转变和飞跃,表明美苏已由战时合作走向战后对立和对抗,它奠定了战后几十年美国称霸世界战略的基础。为全面实施“遏制战略”,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并建立北约,还在东亚和东南亚形成了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

  ⑵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1)的“艾森豪威尔主义”

  军事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了对付社会主义国家的“大规模报复战略”。

  ⑶肯尼迪、约翰逊政府(1961-1969)的“和平战略”

  “一手拿箭,一手拿橄榄枝”的“和平战略”,其实质就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推行新殖民主义。在军事战略上,实行“灵活反应战略”。

  ⑷尼克松、福特政府(1969-1977)的“尼克松主义”

  所谓“尼克松主义”是指在美国实力地位严重削弱,国际战略地位下降的情况下,为了保住美国的霸权地位而提出的一整套外交思想和对外战略。尼克松主义有三大支柱:“伙伴关系”、“实力地位”和“谈判”。

  尼克松主义的内容有:①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要求盟国在政策上协调一致,共同对付苏联;在经济上相互让步,帮助美国渡过难关;在军事上共同分担军费和防务责任。②以实力为后盾,以谈判为手段,通过谈判制约苏联,维持美苏之间的均势。③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积极打开对华关系大门。④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强重点。

  尼克松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它是在美国处于战略守势的不利情况下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维护美国全球霸权。

  ⑸卡特政府(1977-1981)的“世界秩序战略”。

  卡特政府初期延续尼克松主义,上台后提出了“世界秩序战略”,其主要内容包括:① 加强日美欧三边合作关系。②把美中关系作为美国“全球政策的一个中心环节”,推进关系正常化,谋求建立抗苏的战略合作关系。 ③ 把缓和东西方关系作为“首要目标”,强调以经济力量和道义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④重视人权外交。

  ⑹里根政府(1981-1989)“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战略 (“里根主义”)

  面对美国的内外交困,里根提出了“重振国威”、“扩军抗苏”的口号。制定了“星球大战计划”,谋求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经济上拖垮苏联。在军事上提出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并对苏联推行强硬政策,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此外,努力恢复对西方的领导,以实现反苏的总战略。这些都标志着美全球战略跨越了战后对苏联单纯遏制的范畴,进入了一个主动进攻、灵活反击的新阶段。

  ⑺老布什政府(1989-1993)的全球战略

  这一时期,美国的全球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提出超越遏制战略,意图实现将苏联东欧纳入西方体系。第二,提出建立欧洲新格局,实质是确保在欧洲的利益。第三,提出“世界新秩序”的主张,实质是要在美国的领导下按照美国的价值观改造世界。

  ⑻克林顿政府(1993-2001)的“参与和扩展”战略

  这个战略有“一个目标”、“三个支柱”。“一个目标”就是在全世界巩固和扩大美国的“领导地位”,即美国的世界霸权。为此,要防止潜在的战略对手和新的超级大国,重点遏制有那些有潜力成为全球大国的国家,如中国和俄罗斯。所谓“三个支柱”,是指经济安全、军事实力、民主人权。其内容是:①把经济问题放在对外政策的中心地位。②突出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外交中大力推行美国“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力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由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③保持强大的军事力量,应付新的安全挑战。

  

相关推荐

门罗宣言的实质

门罗宣言的实质?实质:宣言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制造了借口。它是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排斥了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门罗宣言宣传了反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在客观上支持了拉丁美洲各国独立,阻止了英国、法国、俄国列强在美洲扩张政治、经济势力和建立新殖民地的野心,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门罗宣言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建立它在美洲地区统治并且与欧洲列强争霸的宣言。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在美洲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美国在门罗主义的旗号下,在美洲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19世纪30年代—40年代,美国从墨西哥夺取了得克萨斯;1842—1844年,美国把英国排挤出俄勒冈;1846—1848年,美国波尔克总统发动侵略墨西哥的战争,掠夺了墨西哥全部领土的一半以上。
2023-08-31 16:20:461

门罗宣言时间

1. 门罗宣言的背景与意义门罗币(Monero)是一种开源的加密货币,它对隐私保护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传统加密货币比特币等仍存在可追踪性的问题,这就导致了很多用户的隐私泄露。因此,门罗团队在2013年发布了《门罗宣言》,旨在解决这个问题,推动新一代加密货币的发展。2. 《门罗宣言》的主要内容《门罗宣言》的内容主要围绕着隐私保护和加密技术展开。其中,门罗团队提出了以下主张:1) 门罗币必须对所有人平等,不会因为地址、挖矿方法、挖矿设置等因素而产生偏差;2) 门罗币必须非常保护使用者的隐私,严格避免所有类型信息泄露;3) 门罗币在未来的开发中应当考虑提高可扩展性,这不仅仅是针对区块大小,还包括网络的可扩展性。3. 门罗宣言的实际应用由于门罗团队在技术和隐私保护方面的卓越表现,门罗币成为了很多用户尤其是隐私保护粉丝使用的首选。门罗币可以在许多场合使用,比如购买物品、支付服务等。同时,门罗币还支持不同挖矿方式,包括CPU挖矿、GPU挖矿和ASIC挖矿,有效地保障了币的平等性。4. 门罗宣言对加密货币发展的影响《门罗宣言》的发表对整个加密货币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用户的隐私保护问题得到了很大的关注。随后,很多新近的加密货币也开始注重自身的隐私保护能力。其次,门罗币的技术特色和开源协议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到了去中心化的实际应用。再者,门罗币的可扩展性问题也成为了很多加密货币团队的研究方向。5. 门罗宣言的未来展望门罗币在去中心化领域的表现日益突出,它所提出的隐私保护理念也引领着加密货币的未来发展。随着技术和交易场景的进一步成熟,我们相信门罗币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更广泛的关注。同时,我们也期待着更多有趣的技术和研究能够出现,推动去中心化社区的不断壮大。总的来说,门罗宣言的发布对加密货币产业带来了一定的革命性意义。它展示了一种新的思想和理念,让更多人开始思考隐私保护和去中心化的问题。我们认为,这将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023-08-31 16:21:051

什么是罗门主义?

是 "门罗主义"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2023-08-31 16:21:132

美国门罗宣言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An ounce of prevention is worth a pound of cure.
2023-08-31 16:22:021

门罗的关于“美洲大陆”的外交思想

发表于1823年的《门罗宣言》在表明“对于现存的任何欧洲国家的殖民地或属地我们未曾干涉过而且将来也不干涉”的同时,也庄严宣告,“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作将来的殖民对象”;“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我国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的态度的表现”。这里可以看出门罗主义一方面保持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内核”,即维持“孤立”,不卷入欧洲事务,另一方面确立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美洲大陆的外交思想。《门罗宣言》继承了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孤立主义,并进一步要求把欧洲势力排斥出美洲大陆。为了摆脱欧洲列强的干涉与控制,建立自由、独立的共和政体,《门罗宣言》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詹姆斯·门罗的“美洲大陆”思想:
2023-08-31 16:22:091

门罗主义是什么意思?门罗主义出现的历史背景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 *** 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如果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 此观点由詹姆斯·门罗总统(President James Monroe)发表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演说开头迟疑,而后转为充满热情。这是美国涉外事务之转折点。 此学说初由约翰·昆西·亚当斯等诸人构思而成,以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在道义上反对殖民主义;后经多方重新诠释为种种广义之说法;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即以之作为行使美式殖民主义之许可(以门罗主义之罗斯福推论(Roosevelt Corollary)而知名)。 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把拉丁美洲看作自个的势力范围。 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物件。"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往往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往往所说的"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 (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 (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 (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 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背景 门罗主义形成的近因,是俄国要求攫取北美大陆西北沿岸地区,以及中拉丁美洲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 西班牙帝国在新大陆上的势力,随着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结束而瓦解。 1815年至1820年间,何塞·德·圣马丁引领阿根廷、智利、与秘鲁走向独立;而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则领导自个的国家走出殖民主义。这些新成立的共和国期望获得美国承认,而美国国内非常多人也认可这种想法。 但詹姆斯·门罗总统与其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不愿在胜负未卜下冒国际战争之险。有人以为,就其作为看来,在欧洲列强未插手干涉的情况下,美国 *** 会让西班牙与各个起事的殖民地自个分出你死我活;另有人坚称,由 *** 承认这些战争并保持中立的态度看来,两人在法理上已然承认这些新国家。后面这项说法,因美国当时将海军舰艇售予这些起事的殖民地而获得验证。 英国则在维护君主制度与渴求新市场之间摇摆不定。对英国而言,一整个拉丁美洲是个比美国更大的市场。当法俄两国提议与大英帝国共同协助西班牙收回其位于新大陆的殖民地时,遭英国拒绝。 美国当时正与西班牙就《亚当斯─欧尼斯条约》进行交涉。条约生效后,门罗 *** 开始扩大承认这些位于拉丁美洲的新共和国。阿根廷、智利、秘鲁、与哥伦比亚于1822年皆获美国承认。 1823年,法国请求西班牙重新扶持波旁王朝执政,两国国内当时皆有传言警示,神圣同盟(即俄罗斯、普鲁士、与奥地利)在背后支援这些新兴的共和国。两国交好的讯息令当时的英国 *** (由詹姆斯·伍尔夫(James Wolfe)威廉·彼特(William Pitt)及其他政治家共同合作)将法国逐出新大陆的努力前功尽弃.而法国将因此于美洲大陆再度得势。 英国外相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提议英美两国联手戒备法西两国的干涉。托马斯·杰斐逊与詹姆斯·麦迪逊鼓励门罗接受此议,但约翰·昆西·亚当斯抱持怀疑态度。亚当斯当时也顾虑著俄罗斯与墨西哥两国插手英美两国皆声称为其领土的奥勒冈国。 在1823年11月7日所举行的内阁会议上,亚当斯反对坎宁之议,声言"对俄法明白表示我们的政策,较充当英国战舰舰艉之救生艇,为更坦率而有尊严的作法。" 亚当斯于会议中力战各方,终于说服全体内阁采用独立政策。 在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于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所阐释的观点,即后世所称之门罗主义。 就实质而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告旧大陆上的列强,美洲不再开放给欧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欧洲势力至新大陆上的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将视之为"危及中国之和平与安全"。美国不会介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要求欧洲各国不插手美洲事务。 此一公开宣示,牴触美国当时与欧洲列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附近多处的殖民地之合作。伊斯帕尼奥拉岛曾遭多次占领,今为圣多明哥与海地之所在。法兰西与西班牙两国皆对该处有兴趣,企图于该地重新取得利益,或再度发挥原有之影响力。 十九世纪时,西班牙在这些作为上较为成功。就以后的事实发展来看,美国藉门罗主义在加勒比海各处纷争中随意支援任何一方,以维护短期的经济利益,而非用以立下藩篱阻绝欧洲的干涉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提出"你们别插手"。 从T.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美英战争(1812)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 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 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2023-08-31 16:22:232

美国的“门罗主义”有何显著特点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此观点由詹姆斯·门罗总统(President James Monroe)发表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演说开头迟疑,而后转为充满热情。这是美国涉外事务之转折点。此学说初由约翰·昆西·亚当斯等诸人构思而成,以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在道义上反对殖民主义;后经多方重新诠释为种种广义之说法;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即以之作为行使美式殖民主义之许可(以门罗主义之罗斯福推论(Roosevelt Corollary)而知名)。一、门罗时期的美洲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 门罗宣言的发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拉美各国在西班牙国内起义之际开始独立运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承认了拉美国家的独立.在面临神圣同盟威胁干预的情况下,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提出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在拉美恢复殖民,主张承认拉美独立.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撇开坎宁的建议,独立阐释美国立场,于1823年12月2日由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以国情咨文的形式发布,是为门罗主义的由来. 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 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济上,美国制造业仅相当于英国的1/5左右,不到俄国和法国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左右.[6]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队.在门罗时期,美国的军事力量相当弱小,门罗宣言发表前的1819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一些扩充军事实力的计划被推迟或者取消.1821年美国国会立法将陆军规模裁减为6183人,[7]海军虽然在1819年通过长期建设规划,但扩军计划也被推迟和压缩,1823年美国海军力量只相当于法国的1/4,俄国的1/8,与英国的差距更大.[8]与相关列强以数十万计的庞大军队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神圣同盟威胁要镇压拉美独立运动,当时,国际社会仅有美国承认拉美独立,在拉美独立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年轻的美国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二、两种战略选择 一个大国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够的实力,实力的强大是成为大国的基础,但一个大国最终被国际社会承认为大国,则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问题.在其走向大国之路上,在对外关系上必然会经历一些重大的考验,成功的大国不仅能经受考验,更重要的是以这些重大事件为作为大国奠定经久的外交传统.这些传统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其反过来将有力的促进实力的增长.门罗主义为美国外交开辟了具有经久战略意义的传统. 针对坎宁的建议,美国的外交决策层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门罗总统和前总统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尽管不信任英国的意图,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与唯一能够对它构成伤害的大国结成同盟以获得安全,这个同盟将保护拉美的独立,或许,这也是吓阻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径."[9]国务卿亚当斯则反对接受坎宁建议,认为"对俄国和法国直言不讳地宣布我们的原则,总比充当尾随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体面得多",[10]主张美国应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按照国家战略理论,国家大战略有霸权、自助、规避、搭车和超越五种.[11]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分析,美国决策层的两种不同意见大致可以分别归入"搭车"和"自助、超越"战略.门罗等人最初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和英国一道发表声明,借助英国的力量达到维护拉美独立和求得美国安全的目的,如杰斐逊所言,"有大不列颠在一起我们不必惧怕整个世界".[12]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它能够得到当时美国决策层大多数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战略是一种保守消极的选择,对于一个生机勃勃、欲有所作为的大国来说,任何重大战略选择都不能苟且于眼前.门罗宣言宣示的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它没有附和英国的建议,撇开当时的"超级大国"的主动邀约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大国气魄.同时,它又超越列强之间的纷争,不介入列强可能的对立和冲突,门罗宣言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而且迎合了当时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义"思想[13]的需要,因而在当时也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 门罗主义在美国独立半个世纪之际,国力依然弱小之时,向世界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响.门罗宣言引起了列强的不同反应,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无赖的接受了门罗主义,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获得了外交的胜利.排除其他评价因素,从国家利益和战略的角度来看,门罗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关系,美国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 三、门罗主义的国际战略启示 门罗主义在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发表,它的提出和产生经久影响,有当时美国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启示是多方面的,其意义已经超越了门罗宣言乃至国际关系本身. 首先,门罗主义体现了一国社会制度先进性对外交决策的积极影响. 外交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内政的延续,外交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状况的体现,先进的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制度能激发国民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先进的国内政治制度将为外交提供适宜和有效率的决策体制,创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是积极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进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优势,吸引别国学习借鉴本国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产生的作用是物质力量无法代替的.相反,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将制约外交发挥主动性,一方面,落后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外交决策体制的落后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内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为别国的攻击目标,外交人员的很大精力将牵掣在应付解释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战略决策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可以断言的是,不具备制度吸引力的国家的实力发挥将受到极大制约,将难以成长为一个经久的大国. 厄恩斯特·R·梅曾经指出,"就门罗主义而言,我的结论是其结果最好通过国内政治来理解".[14]亚当斯的见解得到认可并最终通过门罗宣言的形式发表,是美国适宜的外交决策体制的产物.民主共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在世界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其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已经充分暴露,在西欧各国已经呈现颓势;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机和活力,美国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充满信心,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就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要将美国的独特制度与旧大陆的专制制度分隔开来.门罗宣言终究也包含对自身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门罗主义中的"两个半球主义"和"非扩展原则",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欧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包含着认为美国建立的和美国希望在美洲新独立国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优于旧大陆的君主专制制度;后者指美国视欧洲列强将它们落后的专制和殖民制度扩展到美洲的企图为对美国"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反对神圣同盟在拉美恢复旧制度,有先进的制度可供选择,就不应该再退回到落后制度."非殖民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也多少包含认为民主共和制度优于专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在国家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表门罗宣言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促成了外交上的积极行动,尽管"美国扮演该角色所需的物质力量如果受到进一步考验实际是不存在的".[15]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各国受到普遍欢迎,也在于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对共同制度的向往促进了拉美和美国的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外交的优势. 其次,门罗主义是美国政治精英建设强大国家决心和信心的延续和发展. 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在实力弱小时,国家往往选择"搭车"战略,为国家崛起积蓄力量.但一个国家要最终崛起为一个大国特别是新兴领导国家,在确立大国地位前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国民心态,在国民特别是在精英层表现出追求国家强大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在外交风格上呈现积极有为的姿态.通俗一点说,新兴大国在大国地位确立以前,它的作为起码要"像"一个大国的样子.在保持与现有国际体系和谐的前提下,在一些关键时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国姿态明确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独立立场,既向世界宣示本国作为大国应有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国家争取大国地位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别国的承认,也可为本国外交树立经久的传统,延续的强国外交传统是国家强大的持续动力.当然,这不是要在国家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承担超过实力所允许的责任,追求实力达不到的国际地位. 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表达了建设"自由的、进步的伟大国家",为人类树立"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16]的思想,建设新的强大国家是美国建国后历届政治精英的不变追求,新兴的美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美国建国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思想,不介入列强纷争,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实力,但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美国已经开始呈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姿态,在对待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问题上,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美国外交开始展现自己的特点,门罗宣言的发表,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登上国际舞台.亚当斯的意见能够为其他美国决策者接受,有亚当斯个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门罗和其他决策者同样有追求国家强大的理想,"不是亚当斯通过一个人的斗争建立起至关重要的信念,而是门罗已经形成了美国应该和英国平等的思维."[17]美国的大国姿态在门罗宣言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它(门罗主义)表现出美国在1823年已经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那时已经享有它今天所拥有的尊敬."[18]除去其他因素,美国决策层对于国家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门罗宣言的发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保持孤立主义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刻,美国的决策者抓住机会赢得了列强的认可并开创了延续的传统.实际上,直到门罗宣言发表,美国才开始被当时的列强作为一个大国看待,大国地位得到列强的接受.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一块顶石",开创了美国新的外交传统并经久的延续下去.玛丽·贝克·爱德在1923年《纽约时报》纪念门罗主义100周年的文章中写到:"我严格信奉门罗主义、我们的宪法和上帝的律法."[19] 最后,新兴大国要引领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 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是不断趋向文明进步的,这一趋势推动国际关系不断进步、不断趋向文明.同时,国际社会的发展又是阶段性的,国际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有特定的时代要求.既有大国保持大国地位和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国际关系体系前进的引导者;不能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大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最终将被历史的选择所抛弃.国际社会从最初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演进到今天的相对文明状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20]对于处在崛起进程中的新兴大国,不仅需要增强自身实力,在国际关系领域,为国际社会引入新的准则,引领所处时代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能够做到这一点,该国将获得道义力量的支撑.在任何时候,新兴大国尤其是开创一个国际新时代的先导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义力量的支撑,而且这种道义力量的支撑具有超前性. 门罗时期,国际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国际关系准则是基于权势平衡的均势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这样一个时代崛起的大国,要遵循既有的国际文明准则,将已有国际文明向前推进.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国际社会注入新的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如前所述,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优势."美国历史上从未曾参与过均势体系",[21]门罗宣言包含对均势体系的拒绝,在列强忙于权势斗争之时,美国暂时置身其外,对当时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一个超越.门罗主义提出了"非殖民原则",适应了拉美各国寻求独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义在拉美复辟的作用,赢得了拉美独立各国的认可,在当时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进步."非扩展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对当时习惯于扩张和干涉的其他列强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会诅咒门罗宣言是"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在门罗时代,门罗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关系文明的进步方向,道义的无形力量起到了弥补美国实力不足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门罗主义本身包含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不断加以扩展,发展成为美国扩张主义的幌子.以今天的国际文明标准来衡量,对它所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谴责是可取而且必要的.这也正是不能对门罗主义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
2023-08-31 16:22:322

门罗主义的影响

2013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90周年,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启示是引人深思的。此政策于1836年第一次实行,其时尚未得名门罗主义。美国当时为了反对得克萨斯与英国结盟而行使此政策。1845年12月2日,詹姆斯·波尔克总统对国会宣布,门罗主义须严格实行,而美利坚合众国应积极西扩。1852年,若干政治人物引述门罗主义以论说将西班牙人强行逐出古巴。1898年,美国于美西战争中获胜,自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与波多黎各。1864年至1867年间,拿破仑三世入侵墨西哥并建立傀儡政权,美国宣称此举违反‘该主义"。这是门罗主义首次为人公开称为‘主义"。1870年代,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广义解释门罗主义,宣称美利坚合众国不能容忍欧洲各国相互转让其位于美洲的各殖民地。1895年,美国国务卿理查·欧恩尼(Richard Olney)再度广义解释门罗主义,以使美国有权调解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边界纠纷。此即欧恩尼解释(Olney interpretation)。1902年12月9日,阿根廷外长发布德拉苟主义(Drago Doctrine),作为门罗主义之扩充,即欧洲列强不可为索债而对美洲国家动武。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补入罗斯福推论至门罗主义中,确保美国有权介入拉丁美洲。这是对门罗主义最大范围之补充。1930年所发布之克拉克备忘录(Clark Memorandum)指出,门罗主义并未赋予美国在拉丁美洲未遭旧大陆列强威胁时介入之权,从而否定了罗斯福推论。2003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年,这个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从它发表那一天起,就存在广泛的争议。仅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于它的评价就存在天壤之别,推崇者如法国的拉法耶特评价门罗主义是“上帝允许人类给予世界的仅有的最杰出的文字”;诋毁者如梅特涅称之为“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一直以来,国内外的政界、学界对它也是意见纷纭,褒贬不一。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和美洲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公开向世界宣布门罗主义,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做出的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决策。“它是从半个世纪以来独立同外国相处中建造起来的应予肯定的美国外交政策结构的一块顶石。为美国外交政策树立一个举世共见的准则,并将它牢固的植根于民族意识”。门罗主义在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但如后来史学家的评论,“门罗主义之所以重要,并非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发展的结果”。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一直以此为基调,近至1960年,当苏联开始向古巴渗透时,它还被援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础,它的战略意义是引人深思的。
2023-08-31 16:22:401

什么是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 -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从T.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美英战争(1812)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 3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1870年以后,始有"门罗主义"的提法。随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于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1880年调解哥伦比亚与智利间的纠纷;1881年解决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间,智利与阿根廷、智利与秘鲁间的边界纠纷。1895年美国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迫使英国让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确定两国边界。1904年T.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罗斯福推论",进一步补充了门罗主义。他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在罗斯福、T.W.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内部事务。1933年以后F.D.罗斯福执政时放弃干涉政策,转而推行睦邻政策。(见彩图美国杂志抨击T.罗斯福执行门罗主义政策的漫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拉美地区依然奉行门罗主义。1959年6月,美国操纵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1961年4月,美国组织雇佣军入侵古巴(见吉隆滩战役);在加勒比海危机中,迫使苏联作出让步;1964年1月,美国直接干涉巴拿马;1965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镇压多米尼加人民武装起义;1983年美国与6个加勒比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出兵格林纳达。这些行动都可视为是门罗主义的继续。有些中国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宣布是以投神圣同盟的威胁英国之机,来抵御英国对美国扩张政策的威胁,以保障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因此,门罗主义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2023-08-31 16:22:554

门罗主义是什么?

 在1820年的总统选举中,詹姆斯·门罗轻松地得以第二次任职。这一次联邦党人没有提出候选人,而共和党中也不存在真正反对门罗的人。美国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党的国家,对门罗很有利。他宣称:“事实表明,没有党争存在,我们的政府也能继续和繁荣,我一直认为政党的存在是这个国家的祸根。”他这次的竞选伙伴是丹尼尔·汤普金斯。  12月份的投票结果是:门罗得到232张选票中的231张,仅有的一张持异议者是前参议员 、新汉普什尔州长威廉·卢普默,他投了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一票。亚当斯被这意想不到的一票弄得非常窘迫。而据说卢普默也并非反对门罗,只是认为以全票当选总统的荣誉应当为华盛顿保留。  按照规定,门罗连任的就职典礼应于1821年3月4日举行,因正值星期天,又逢大雪,故改在3月5日举行。在就职演说中,门罗谈到:在这个伟大的国家中,只有一种制度,这就是人民的制度,人民的权力通过代表原则的特别可喜的改进,在丝毫无损于人民统治权的情况下,移交给他们自己创设的机构,移交给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代表,以使自由、开明和高效率的政府能拥有为实现其全部目标所必需的充分权力。整个体制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人民掌握全部统治权,每一部门的每一个官员的权力都是来自人民,都得为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负责。  门罗的第二任期,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但是并不轻松。随着美国版图的扩张、国力的增强,门罗制定了新的拉丁美洲政策,向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威胁提出了挑战。  威胁首先来自俄国。1822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悍然宣布:自白令海峡到北纬51度的太平洋沿岸陆地属于俄国,并规定所有外国渔船不得在其100海里以内水域作业。沙皇的要求深深地打进了俄勒冈领土。门罗指示亚当斯照会俄国大使,美国不承认俄国的无理要求,表明了“美洲大陆再也不是哪一个新式欧洲殖民主义团体的猎场”的态度。亚当斯的照会对俄国来讲无疑是最后通牒,它陈述了美国将反对任何欧洲人干涉美洲事务。这个思想后来成为门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1824年4月俄美签订条约,俄国放弃了所提的要求。  更大的威胁来自欧洲的“神圣同盟”和英国。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日暮途穷的西班牙帝国已无法控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相继独立。俄、奥、法、普企图恢复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统治,组成“神圣同盟”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在新独立的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英国对“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持反对态度,并企图进一步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渗透。  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邀请美国发表一项联合声明,门罗同前总统杰斐逊和麦迪逊商议,都赞同与英国联合采取行动,反对“神圣同盟”对美洲的干涉。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国务卿亚当斯看破了英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渗透的意图,不同意与英国联合行动。亚当斯只主张由美国单独发布一项宣言,抗议“神圣同盟”的干涉,从而在政治上维护拉丁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安全,同时也防御欧洲列强对美国的侵略,这在当时是比较有远见的。门罗总统立即改变与英联合行动的打算,并采纳了亚当斯的主张及建议。1823年12月2日,门罗正式向国会递送了一份关于美国反对任何欧洲殖民势力干涉美洲大陆的政策咨文,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详述了美国对于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立场和态度,并申述如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做将来的殖民对象”;第二,“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与合众国是基本不同的”,“我们认为列强方面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对于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害的。”“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我们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够建立他们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他们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美国发表这个单方面宣言本有避免美国成为“紧跟英国军舰的一艘小艇”之意,可是这个单方面声明仍被普遍理解成为了推行门罗主义,美国将需要依赖英国的海上力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门罗宣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这种倾向性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门罗宣言在客观上维护了拉丁美洲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阻止了复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图。宣言在反对谁、支持谁这两个原则问题上的明确态度,受到了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从此以后,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柱石,成为美国对外、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动指南。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罗斯福推论”和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都是门罗主义的翻版。
2023-08-31 16:23:152

门罗主义是什么?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门罗主义提出的背景:此观点由詹姆斯·门罗总统发表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演说开头迟疑,而后转为充满热情。这是美国涉外事务之转折点。公元 19世纪初,拉美国家开始独立运动。美国认为拉美国家驱除欧洲列强势力,有利于美国的安全;同时美国可以在这些地区发展市场。所以美国是拉美国家之外第一个承认拉美独立的国家。公元1823年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建议英美联合反对欧洲干涉西半球。美国不愿放弃在美洲扩张势力的机会,也不愿受英国的约束。
2023-08-31 16:23:335

“金元外交”是门罗宣言的延伸对吗?

对。延伸,汉语词语,意思是延长;扩大宽度、大小、范围,“金元外交”是门罗宣言的延伸是对的,塔夫脱创造了“金元外交”,是“罗门主义”的延伸。
2023-08-31 16:24:121

美国门户开放政策与门罗主义的异同及门户开放的历史意义

门户开放: 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国的费用。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反而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狂潮,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 当西方列强和日本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的时候,美国下热衷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打败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发后,美国立即把注意力转向了中国。参议员贝利奇直言不讳地宣称:“菲律宾群岛永远是我们的,……中国无限广阔的市场就在菲律宾的近旁,这两者我们都不能放弃”。美国政府想在中国夺取港湾,但当时美国的军事力量不是欧洲列强的对手,国内人民又掀起了反战运动。在这种形势下,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西方列强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2023-08-31 16:24:221

美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不想欧洲列强那样搞殖民?

  也搞了殖民了啊  美国利用与拉美比邻的有利条件,加紧对独立后的拉美国家进行殖民渗透。1823年,提出不允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事务的“门罗宣言”,极力排挤英国,企图统治整个拉美。1823年是神圣同盟对美洲构成威胁最严重的一年,因此美国总统发表了《门罗宣言》,在明确宣告不许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和在美洲大陆扩张其领地。同时,也表明“我们(美国)没有、将来也不会干涉任何欧洲的现存殖民地与附属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门罗主义与从前的孤立主义的区别和联系:一方面,它是孤立主义的内在延续,保持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内核”,即保持“独立”,不卷入欧洲事务,欧洲不许干涉美洲大陆,美国也不干涉欧洲及其现存殖民地和附属国。另一方面,将孤立主义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在地域方面,它把整个美洲大陆作为独立于欧洲之外的对象而不只限于美国。在思想制度方面,把“将君主制度扩大到美洲看作是对美国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也就是说,既不允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领地,也不许欧洲列强在美洲扩大其制度。再者,从态势上来说,孤立主义是美国尽量避免被动地卷入欧洲的战争与政治,而门罗主义则是美国主动地反对欧洲列强对美洲的干涉与渗透。当然,门罗主义在反对欧洲干涉美洲事务时,并没有否定更没有限制美国自身对美洲大陆领土的要求和对美洲大陆事务的干与。  在门罗主义思想指导下,美国确立了两项重大的对外战略目标:其一,进行大规模的领土扩张;其二,以巩固与扩大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借口排挤欧洲势力。争取独立与扩张领土是北美独立战争的两个基本目标。独立战争结束量于1783年签订的《巴黎和约》,美国不仅取得十三洲的完全独立,而且还取得了十三洲以外直到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的约5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1803年又利用英法竞争的形势巧妙地同法国周旋,以1500万美元购买了82万平方英里的法属路易斯安那;1819年通过采取军事行动迫使西班牙手签订“亚当斯——突尼斯条约”,从西班牙手里获得6万多平方英里的佛罗里达。《门罗宣言》颁布后, 愈来愈多的人相信北美大陆注定是美国的领土,美利坚应在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大陆领地上建立起一个民族国家。这一思想迅速发展成“天定命运”的扩张主义口号,更加速了大陆领土的扩张。1845年吞并了40万方英里的得克萨斯;1846年在同英国的争夺中获得了30 万平方英里的俄勒冈; 1848年不惜通过武力发动美墨战争,占领了50多万平方英里的墨西哥领土;1867年又从俄国手里购买了57万平方英里的阿拉斯加州。美国进行大陆领土扩张与它排挤欧洲势力的战略目标是相统一的,领土扩张本身是极为有力地排挤了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和影响,巩固和扩大了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同时,在门罗主义指导下,美国还利用其它一切机会和手段打击欧洲列强在美洲的势力,即使在内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也没有放弃门罗主义的宗旨。美国内战期间,英、法、西班牙不仅希望美国分裂,而且还企图利用美国内战作为在美洲恢复君主制和殖民统治的机会。1861年3月西班牙军队乘美国内战即将全面爆发之机, 占领了圣多明各,美国即缘引门罗宣言向西班牙政府发出照会,反对西班牙这一扩张行为。不久,法国对墨西哥发动武装干涉,1863年7 月占领墨西哥城,美国不顾内战困境及法国对美内战进行干涉的风险,用门罗宣言对法国提出警告和抗议,拒绝承认法国在墨西哥扶植的马克西米列安政府,召回了美国驻墨公使。  从19世纪20年代至19世纪末,美国对外战略的主流始终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极大地打击、排挤了欧洲列强在北美的殖民势力,使美国一跃而为一个东临大西洋,西频太平洋的北美大国。正如李庆余先生所说:“美国通过条约,购买等方式取得英国、法国、西班牙与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是完全正当的,是对这些领土的解放,是北美独立战争在新的形势下的继续,其结果是巩固了美国的独立,扩大了美国的版图,使北美(加拿大除外)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在共和制的基础上建立强大的统一国家,这无疑是北美历史的巨大进步”〔4〕。当然, 门罗主义的实质在于以“维护美洲的共和制度”为借口,实现美国自身扩张领土的目的,美国对墨领土的吞并,即充分暴露了它的本质。正是门罗主义这种扩张本质,把美国引向了初级霸权主义——西半球主义。  三 西半球主义时期  从美西战争前后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美国对外战略的指导思想基本上可以概括为西半球主义〔5〕。 西半球主义的基本思就是突破传统的孤立主义所固守的美洲领域,跨越大西洋,涉渡太平与欧洲列强争夺霸权。西半球主义对外战略的基本目标就是将整个拉丁美洲建成美国的后院,确立美国支配下的美洲霸权为主体的西半球霸权,并不失时机地在世界其它地区捞取贸易机会和势力范围。  西半球主义是美国的初级霸权主义,它形成的标志在理论上是西奥多·罗斯福的“美国管理美洲”的思想和“大政策”的出笼;在实践上则是合并夏威夷,挑起美西战争,确立加勒比海霸权。西半球主义的发展则表现在对拉丁美洲各国内政的广泛干涉与控制,建立美洲霸权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试图建立“美国信念”下的国际新秩序的努力。如前所述,由于《门罗宣言》在反对欧洲殖民势力的同时,没有站在一种民族自决,国家主权独立的思想基础上来要求美国自身,反而为美国后来的霸权主义者借“排挤欧洲殖民势力,巩固与扩大共和制”之名干涉拉美各国内政开了方便之门。因此到十九世纪末,美国霸权主义者完全抛弃了《门罗宣言》革命性质而始终假借其名,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服务。约翰逊总统在1866年的国情咨文中就说:“看来,美国合并其附近的海岛将是明智的政策”。在他的任期内,为合并圣多明各岛竭尽其力。约翰逊的拉美霸权欲望也在他的国务卿西沃德的海洋贸易霸权论及马汉的海权论上表现出来。  西半球霸权主义战略的真正推行则开始于十九世纪末的所谓“大政策”。1904年12月,西奥多·罗斯福给国会的咨文中,将门罗主义不准欧洲干涉美洲的思想原则延伸为明显的带有侵略扩张性质的“美国管理美洲”的思想,他说:“导致文明社会纽带全面松驰的长期为非作歹或软弱无能,在美洲如同其他地方一样,最终需要文明国家的干涉。当美国在遇到这种罪恶昭彰的事情时,为了恪守门罗主义,美国不得不发挥一个国际警察的作用”。在这里,西奥多·罗斯福不仅篡改了门罗宣言进步的革命性质,反而巧妙地将它说成了美国建立美洲霸权的合法依据,把干涉美洲事务、充当“国际警察”看作是捍卫门罗主义,保护文明社会与共和制的合法行为与国际义务。“大政策”的霸权目标首先是加勒比海和整个拉丁美洲,其次是太平洋上各岛屿。为了建立起牢固的加勒比海霸权,并把整个拉丁美洲建成为美国的“后院”。1895年,美国干涉委内瑞拉与英属圭亚那的边界争端,美国向英国发出照会,奥尔尼国务卿露骨地说:“今天,美国实际上己君临这个大陆,它的命令对于其干涉所及的臣民就是法律”。这实际上等于向英国及其它欧洲大国宣告,欧洲势力应该完全退出美洲。在美国的严厉干涉下,委内瑞拉危机以英国让步宣告结束,这一事件标志着美国在美洲居首要地位的时代已经到来。紧接着,1898年4月,美国挑起了争夺拉美、 太平洋地区殖民地的美西战争,全歼了在菲律宾和古巴海面上的西班牙舰队,迫使西班牙于1898年12月10日同美国答订《巴黎和约》,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波多黎各,西印度群岛中的所有西属岛屿及太平洋中的关岛、菲律宾群岛,规定西班牙放弃对古巴的主权。美国在西班牙退出古巴后,给予古巴形式上的“独立”,事实上完全控制着古巴。夺得菲律宾后,美国企业界欢呼:“我们来到太平洋就要留下来”,美国政府把占领菲律宾与太平关霸权联系起来。与此同时,早在1893年美国就精心策划并帮助夏威夷的白种人推翻岛上的土著政权。美西战争时,美国将夏威夷作为进攻菲律宾的基地;1898年8月,美国宣布合并夏威夷, 占领了这个“通往亚洲市场的中继站”和“北太平洋贸易的钥匙”。美西战争后,罗斯福、塔夫脱、威尔逊等美国总统,进一步发展了以“大政策”为核心的西半球霸权主义。罗斯福认为美国应该积极谋求在这个世界上发挥影响,建立美国信念下的世界秩序。1902年他对国会说:“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正在增长的相互依赖与复杂性,愈来愈使得正当地维持世界秩序成为所有文明的有秩序的国家应尽的义务”。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国开始积极干涉世界事务。1905 年罗斯福主动调停中俄战争。 1906年美国卷入摩洛哥危机,担当起调解德法矛盾的角色,第一次“反孤立主义之道”而主动介入欧洲大国事务。为了切实加强自身的大国地位,罗斯福将“大政策”发展成为“说话温柔,大棒在手”的“大棒政策”。1903年11月篡动巴拿马发生“革命”,由美国代理国务卿洛关斯指挥这场“革命”,并派美国军舰予以协助,使巴拿马从哥伦比亚分裂出来。政变不到半个月,美国就同巴拿马正式答订修建巴拿马运河的条约,美国取得建造、设防与管理巴拿运河的权利。1914年运河正式通航,美国完全扼住了这处勾通大西洋与太平洋航运的加勒比海咽喉,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为确立西半球霸权,通过经济控制与军事扩张,还先后干涉多米尼加、海地、尼加拉瓜、墨西哥等美洲国家的内政。这一时期,美国把远东贸易和对华关系看作是西半球霸权的外国,目的是尽力谋取商业机会,为美国大量的剩余商品与资本寻找国外市场,增强美国的商业力量,以此作为加强西半球霸权的手段。为此,美国加强了在太平洋各岛屿的力量,并竭力反对日、俄等国对中国领土的侵并,反对各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商业垄断。1899年9月和1900年7月接连两次向各国提出“门户开放”的照会,并于1913年5 月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以防止列强“藉承认问题向中国提非分之要求”而谋取特殊权益。美国在确立西半球霸权时,拿不出更强大的力量建立远东霸权,于是采取了上述远东战略措施。
2023-08-31 16:24:409

历史上的12月2日

●1859年12月2日,美国反对黑人奴隶制的白人杰出代表约翰·布朗逝世。他领导黑人和白人联合发动的武装暴动遭到残酷镇压失败后,布朗被捕,随后英勇就义。 ●1929年12月2日,我国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在北京西南的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我国旧石器时代早期猿人头盖骨化石。这一化石被称为“北京猿人”,也称“中国猿人”。“北京猿人”的年代最早不超过69万年。解放后,又陆续发现了一些“北京猿人”化石个体。至今共发现40个以上的个体。 ●1937年底,横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门湾的金门桥建成开放。这座连接旧金山市和奥克兰市的吊桥,气势雄伟壮观。金门桥是世界上交通最繁忙的桥梁之一,也是当时世界上跨度最大的第一大桥。 ●1961年12月2日,墨西哥考古学家完成了位于特诺奇蒂特兰的阿兹台克金字塔的发掘工作。这座800多年前修建的金字塔保存得很好,规模相当于位于达特奥蒂华坎古城的著名的太阳金字塔的十分之一。 ●1969年12月2日,苏联元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前主席——伏罗希洛夫病逝,终年88岁。 ●拿破仑·波拿巴自我加冕,成为法国拿破仑一世(1804)。 ●反对西欧在西半球扩张的美国的门罗主义出笼(1823)。 ●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逝世(1881)。 ●1897年12月2日,新西兰作家、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路易·艾黎诞辰。 ●1908年12月2日,末代皇帝三岁的溥仪即位。 ●美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着手研究原子弹(1943)。 ●联合国同意把厄立特里亚交给埃塞俄比亚(1950)。 ●阿布扎比、迪拜、沙迦、富查伊拉、阿治曼和乌姆盖万6个酋长国正式组成“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71)。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1975)。 ●苏联否认在苏联、波兰边境集结军队(1980)。 ●1986年12月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地卫生检疫法》。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天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正式通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3-08-31 16:26:383

美国总统有谁

美国第1位总统(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3日) 姓名:乔治.华盛顿 绰号:“国家之父” 出生:1732年2月22日,威斯特摩兰县,弗吉尼亚 死于:1799年12月14日,弗农,弗吉尼亚山 所属政党:联邦主义者 资产来源:遗产继承、种植园收入 美国首任总统(1789~1797),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他毕生未进大学学习,但注意自学,使自己具备了突出的才干。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1752年,成为维农山庄园的主人。曾参加七年战争,获中校和上校衔,积累了军事指挥的经验。1758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翌年与富孀M.D.卡斯蒂斯结婚,获得大批奴隶和60.75平方千米土地,成为弗吉尼亚最大的种植园主。在经营农场、手工作坊的过程中,华盛顿饱尝了英国殖民当局限制、盘剥之苦。1774年和1775年,先后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出席第一届、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7月3日,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他把一支组织松散、训练不足、装备落后、给养匮乏,主要由地方民军组成的队伍整编和锻炼成为一支能与英军正面抗衡的正规军。通过特伦顿、普林斯顿和约克德等战役,击败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同年12月23日递交辞呈,解甲归田。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为根除君主制,制订和批准维护有产者民主权利的宪法作出不懈的努力。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A.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T.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1793年,再度当选总统。为了缓和同英国的矛盾,1794年11月4日华盛顿派出首席法官J.杰伊与英国谈判,签订杰伊条约,因有损于美国利益,遭反对。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园。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 美国第2位总统(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3日) 姓名:约翰.亚当斯 绰号:美国独立的巨人 出生:1735年10月30日,布伦特里(现在的昆西),马萨诸塞 死于:1826年7月4日,布伦特里(现在的昆西),马萨诸塞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阿比盖尔.史密斯 总统年薪:25,000美元/年 约翰.亚当斯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有着更惊人的学问和思想力。"人民和国家在逆境里被锻造,"他说,毫无疑问,这是他的想法也是美国的经验。 亚当斯出生于1735年的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一个受过哈佛教育的律师,导致他和一些爱国者达成了共识;1772年被选为马萨诸塞州众议员。1774年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1776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1777年出使法国。1778年返国参加宪法起草工作。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革命战争期间,他作为外交官服务于法国和荷兰之间,并且帮助谈判和平条约。从1785年到1788年,他是詹姆士法庭的部长,在乔治.华盛顿下被选举为副总统。 当亚当斯成为总统时,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引起巨大困难给美国两个党派之间造成了纷争。 亚当斯派出3个官员去法国,在1798的春天抵达,法国外交部长Talleyrand和DIRECTORY拒绝与他们谈判,除非他们支付相当可观的贿赂。亚当斯把这份带有侮辱性的报告递交国会,参议院打印了相应的信件,其中Frenchmen被作为"X,Y和Z."提交。 国会拨款完成3艘新护卫舰并且建造添加了船只,并且审定一支临时的军队。它同样经历了一些外国的和煽动性的言论,打算使国外代理人害怕而抑制住共和党人编辑的攻击。 亚当斯总统没有发表战争宣言,但是敌对在海上开始了。最初,美国船只几乎无防备于法国的武装民船,以1800名武装好了的商人和美国军舰清扫了海路。 尽管几次光辉的海上胜利,战争依旧延续了下去。此外法国似乎对战争不感兴趣,亚当斯并且成为一名受到尊敬的特使。长时间的谈判类似一场战争。 在华盛顿担任八年总统期间,他一直任副总统。1796年当选为总统。 由于他任职期间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无明显成就,因而在1800年大选中败于杰斐逊。 在1800年11月1日,在选举前,亚当斯在新首都白宫里居住。在潮湿的房间里,给他的妻子写了封信,"在我结束我的信之前,我祈祷天堂给予最好的祝福诸给在这屋檐下诚实和聪明的人们。 美国第3 位总统(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3日) 姓名:托马斯.杰斐逊 绰号:人民的人 出生:1743年4月13日,在沙德韦尔里,弗吉尼亚 死于:1826年7月4日,在monticello(弗吉尼亚附近)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玛莎Wayles斯凯尔顿 总统年薪:25,000美元 资产来源:遗产继承、种植园收入 托马斯.杰斐逊生于1743年的Albermarle县,他是一位种植员和检查员,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约5,000英亩土地。母亲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在威廉玛莉学院学习,然后读法律。在1772年,他与玛莎结婚。 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1767年进入殖民地议会。1775年参加第H次大陆会议。次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成为宣言的主要起草人。1776年重返弗吉尼亚议会,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法案。1779一1781年任弗吉尼亚州长。1784年出任驻法公使。1789年任国务卿。1800年当选总统。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主张人权平等、言论、宗教和人身自由。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准备了条件。 杰斐逊好学多才,兴趣广泛。他是土地测量师、建筑师、古生物学家、哲学家、音韵学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他还对数学、农艺学和建筑学,甚至提琴等感兴趣。人们称他是天资最高、最多才多艺的美国总统。杰斐逊一生著述很多,涉及问题很广,后人为纪念他而出版了他的文集,共20卷,杰斐逊作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杰出代表,与华盛顿和林肯齐名。 1803年,他决定购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几乎扩大了一倍。1804年连任。离职后,他开始了退隐生活。此间,他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校长。在《独立宣言》50周年纪念日的前几天,杰斐逊已病得很重,处于昏迷状态。一次他清醒后问医生“是不是那一天?”他指是7月4日。就在这一天,他与世长辞,与亚当斯同时西去 美国的第4位总统(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3日) 姓名:詹姆士.麦迪逊 绰号:宪法之父 出生:1751年3月16日,弗吉尼亚 死于:1836年6月28日,蒙彼利埃,弗吉尼亚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多利.佩恩.托德 总统年薪:25,000美元 麦迪逊生于1751年,橙县,弗吉尼亚,毕业于(当时叫新泽西学院)普林斯顿。他学习历史和政府的课程,法律读的很好。少年好学,青年时期即投身于独立战争。他在1776年参加弗吉尼亚宪法的制定,在大陆的国会提供,并且是弗吉尼亚会议的一位领导人。 制宪会议在费城,36岁的麦迪逊把频繁和显著的部分加在辩论内。麦迪逊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坚鸟,联邦主义者散文的宪法做了较大的对照。在晚些年,他被称为"宪法之父",在国会,他帮助修改权利法案,制定第一个收入立法。从他的领导当中反对汉密尔顿的金融提议,他感到将过于向北方的金融家给予财富和能力,变成共和党人的发展。 当时总统杰斐逊国务卿,麦迪逊给交战法国和英国抗议他们的美国船的被扣押,与国际法律相反。尽管1807年不受欢迎的禁止行动,这没使交战的国家改变他们的方式,但是引起了美国的消沉,麦迪逊在1808年被选举为总统。他废除了 在麦迪逊任职的第一年,禁止美国与英国和法国进行交易;然后在1810年5月,审定的国会进行两个交易,指导总统,如果两者中任何一个将接受美国的中立的权利的意见,禁止与其它国家进行交易。 拿破仑假装答应。在1810年后期,麦迪逊与英国宣布非交往。在国会包括亨利.克雷和约翰.C.卡尔霍恩的年轻的一组,"好战分子",为一个更好斗的政策敦促总统。 美国海员的英国强迫服役和货物的扣押使麦迪逊不得不对压力让步。在1812年6月1日,他向国会宣战。他的人权主张和三权分立学说迄今仍是美国宪法的指导原则。他和杰斐逊共同创建和领导了民主共和党,使美国开始形成了两党政治。他担任总统期间曾领导进行第二次反英战争,保卫了美国的共和制度,为美国赢得彻底独立建立了功绩。 美国第5 位总统(总统任期:1817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 1821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姓名:詹姆斯.门罗 生于:1758年4月28日 维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郡 死于:1831年7月4日 纽约州纽约市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伊丽莎白.科特莱特.门罗 副总统:丹尼尔.D.汤普金斯 门罗沉浮政界4 8年,先后当过律师、议员、驻外使节、州长、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总统以及州制宪会议主席等职。 门罗任总统时,正值美国结束连年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 8 2 3年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方针,世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即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公然把拉丁美洲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老境凄凉,病逝在女儿家中,享年7 3岁。 美国第6位总统(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3日) 姓名:约翰.昆西.亚当斯 绰号:有口才的老人 出生:1767年7月11日,布伦特里(现在昆西)里,马萨诸塞 死于:1848年2月23日,华盛顿特区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璐易丝.凯瑟林.约翰逊(Louisa Catherine Johnson) 副总统:约翰.C.卡尔霍恩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盖尔.亚当斯的长子。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 他二十岁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欧洲多年,熟悉欧洲事务。1 8 1 7年门罗总统上台以后,亚当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任职八年,曾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 8 2 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 8 2 9年卸任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 剩下的请看下面的网页:http://www.xici.net/b148182/d30211680.htm
2023-08-31 16:26:471

美国总统

[转帖]美国历任总统资料第一任———乔治·华盛顿 George Washington生卒年月:1732年2月22日——1799年12月14日总统任期:1789年4月30日——1793年3月4日 1793年3月 4日——1797年3月4日所属政党:联邦主义者华盛顿是美国第一任总统。他毕生未进大学学习,但注意自学,使自己具备了突出的才干。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他作为总司令,为民族解放立下了功勋。而功成之后,他悄悄引退回老家经营农庄。1 7 8 9 年,他在美国立国后的第一次大选中当选为美国总统,之后,又连任一次,但他坚决拒绝蝉联第三次,由此建立了美国历届总统任期一般不超过两次的惯例。华盛顿本人是大农场主,他执政期间的一些言行当然有其局限性。但他作为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先驱,对美国的独立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因而成为美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第二任———约翰·亚当斯 John Adams生卒年月:1735年10月30日——1826年7月4日总统任期: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4日所属政党:联邦党亚当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参加过第一、第二届大陆会议,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被誉为“美国独立的巨人”。在华盛顿担任八年总统期间,他一直任副总统。1 7 9 6 年当选为总统。由于他任职期间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无明显成就,因而在1 8 0 0 年大选中败于杰斐逊。第三任———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生卒年月:1743年4月13日——1826年7月4日总统任期:1801年3月4日——1805年3月4日 1805年3月4日——1809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主张人权平等、言论、宗教和人身自由。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杰斐逊好学多才,兴趣广泛。他是土地测量师、建筑师、古生物学家、哲学家、音韵学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他还对数学、农艺学和建筑学,甚至提琴等感兴趣。人们称他是天资最高、最多才多艺的美国总统。杰斐逊一生著述很多,涉及问题很广,后人为纪念他而出版了他的文集,共2 0 卷,杰斐逊作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杰出代表,与华盛顿和林肯齐名。第四任———詹姆斯·麦迪逊 James Madison生卒年月:1751年3月16日——1836年6月28日总统任期:1809年3月4日——1813年3月4日 1813年3月4日——1817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麦迪逊出身于南方大种植园主家庭。少年好学,青年时期即投身于独立战争。曾担任州众议员、州参议员、大陆会议代表、联邦众议员和国务卿。麦迪逊是美国杰出的政治哲学家,是美国宪法的奠基人,被称为美国“宪法之父”,他的人权主张和三权分立学说迄今仍是美国宪法的指导原则。他和杰斐逊共同创建和领导了民主共和党,使美国开始形成了两党政治。他担任总统期间曾领导进行第二次反英战争,保卫了美国的共和制度,为美国赢得彻底独立建立了功绩。第五任———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生卒年月:1758年4月28日——1831年7月4日总统任期:1817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 1821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门罗沉浮政界4 8 年,先后当过律师、议员、驻外使节、州长、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总统以及州制宪会议主席等职。门罗任总统时,正值美国结束连年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 8 2 3 年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方针,世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即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公然把拉丁美洲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老境凄凉,病逝在女儿家中,享年7 3 岁。第六任———约翰·昆西·亚当斯 John Quincy Adams生卒年月:1767年7月11日——1848年2月23日总统任期: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二十岁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欧洲多年,熟悉欧洲事务。1 8 1 7 年门罗总统上台以后,亚当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任职八年,曾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 8 2 5 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 8 2 9 年卸任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第七任———安德鲁·杰克逊Andrew Jackson生卒年月:1767年3月15日——1845年6月8日总统任期:1829年3月4日——1833年3月4日 1833年3月4日——1837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党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总统。出生之前,父即去世。他少年时期住在西部边远地区,在那里度过了独立战争年代。他从一名边区律师起家,当过众议员、参议员、州最高法院法官、州民兵少将。第二次对英战争中,他坚韧不拔,肯与士兵共甘苦,被誉为“老胡桃木”。在新奥尔良战役中,他率兵大败英军,振奋全国,成为举国闻名的英雄。他第一次竞选总统时失败,第二次才获胜,是美国第一位民主党总统。任内大力加强总统职权,维护联邦统一,颇有政绩,史称“民主政治”,几与第三届总统杰斐逊齐名。第八任———马丁·范布伦Martin Van Buren生卒年月:1782年12月5日——1862年7月24日总统任期:1837年3月4日——1841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党范布伦是荷兰人的后裔,1 7 8 2 年生于纽约州金德胡克镇。他当选总统前,曾任纽约州参议员、国会参议员、纽约州长、国务卿和副总统等职。1 8 3 7 年范布伦上台后,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提出独立国库制度等措施。在他四年任期内,美国和加拿大边界发生严重冲突,最后签订了《韦伯斯特—阿斯伯顿条约》。由于严重的经济萧条延续多年,人民对范布伦失去信心。1 8 4 0 年他竞选连任时,败于哈里森。后来又两度参加竞选,都遭到失败,从此退出政坛,影息故乡。第九任———威廉·亨利·哈里森 William Henry Harrison生卒年月:1773年2月9日——1841年4月4日总统任期:1841年3月4日——1841年4月4日所属政党:辉格党哈里森出身名门,父亲是《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他在第二次对英战争中有过显著功绩。1 8 4 0 年竞选总统获胜,就职时年已6 8 岁。在就职典礼时感受风寒,后转为肺炎,一病不起,在职仅一月即病故。为美国第一位在白宫去世,死于任所的总统。他本人无明确政纲,执政期间未采取任何重大行动。第十任———约翰·泰勒John Tyler 生卒年月:1790年3月29日——1862年1月18日总统任期:1841年4月6日——1846年3月4日所属政党:辉格党泰勒原是副总统,因哈里森总统就职后不久病逝,遂由他继任。任职期间,美国同中国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美望厦条约》,美国通过这一条约获得了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最惠国待遇等特权。泰勒原是民主党人,由于反对第七任总统杰克逊,转投了辉格党。但他出身于南部种植园奴隶主家庭,主张维护奴隶制,反对辉格党的许多政策主张,因而被开除出党。美国内战初期,他支持南方的分裂行动,被选为“南部同盟”的国会议员,北方各州对他十分憎恨。他去世时,联邦政府毫无悼念的表示。第十一任———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 Knox Polk生卒年月:1795年11月2日——1849年6月15日总统任期:1845年3月4日——1849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党波尔克上大学时成绩优异,极有辩才,有“讲坛上的拿破仑”之称。毕业后结识父友安德鲁·杰克逊将军,为后者忠实信徒。他曾任众议员1 4 年,并两次任议长。后任州长一年。1 8 4 4 年大选时,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陷入僵局。经幕后协商,并在杰克逊影响下,原非候选人的波尔克得到提名,并在大选中击败辉格党人克莱而当选,成了美国第一个“黑马”总统。波尔克在任四年,通过对墨西哥战争扩大了美国版图,被誉为“最有效能的”总统。波尔克恪守诺言,不谋连任。卸任后三个月即病逝。第十二任———扎卡里·泰勒Zachary Taylor生卒年月:1784年11月24日——1850年7月9日总统任期:1849年3月5日——1850年7月9日所属政党:辉格党扎卡里·泰勒经历过拓荒者的艰苦生活,颇能吃苦耐劳。2 4 岁时,志愿入伍,开始了戎马生涯。在军中前后4 0 年,由于机智、勇敢,不断晋升,直至少将。在第二次对英战争和美墨战争中,屡屡获胜,很有声誉,被人称为“最大的英雄”,“顶用的大老粗”,1 8 4 8 年大选时被辉格党看中,推上了总统宝座。泰勒从全局出发,反对把美国从墨西哥夺到的土地开辟为蓄奴州,并与企图脱离联邦的势力作斗争。就职1 6 个月后,在白宫病逝。第十三任———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 Fillmore生卒年月:1800年1月7日——1874年3月8日总统任期:1850年7月10日——1853年3月4日所属政党:辉格党菲尔莫尔是美国历史上第二位以副总统身份继承总统职位的人,在任仅两年又八个月,菲尔莫尔在奴隶制问题上始终持妥协态度。他于1 8 5 0 年签署了对南方奴隶主妥协的法案。这一法案既为北方所不满,又未赢得南方的信任。由于两面不讨好,他在1 8 5 2 年的总统选举中落选。他在对外政策方面也无显著成就,任期内最大的外交行动是派遣海军少将佩里率领舰队前往日本,迫使日本政府开放海口与美国通商,从而“打开日本的大门”。第十四任———富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 Pierce生卒年月:1804年11月23日——1869年10月8日总统任期:1853年3月4日——1857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党富兰克林·皮尔斯是同情南方政治主张的北方人。1 8 5 4 年美国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允许该两州公开畜奴,引起了堪萨斯内战。皮尔斯站在南方奴隶主的立场上,派兵镇压反对奴隶制的移民。他对外奉行扩张政策,对我国台湾省怀有野心,并勾结英、法帝国主义对我国和其他国家进行侵略活动。由于他对南方的同情不能见容于北部各州,促成了国家的分裂,故担任四年总统就下了台。第十五任———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生卒年月:1791年4月23日——1868年6月1日总统任期:1857年3月4日——1861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党布坎南出任总统,正值美国处于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关头。当时,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斗争愈演愈烈。他无力扭转局势,后来内战终于爆发。由此他受到指责,成了替罪羊。布坎南平民出身,当过律师,属杰克逊一派的民主党人,曾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多年,两度出使国外,还当过国务卿。出任总统前,任公职达4 0 年,颇有成就。任内,许多对内对外计划均因国内奴隶制问题的矛盾尖锐化而未得到实现。卸任后,内战爆发。曾著书阐述在任后期政府政策以表明他对内战的爆发无责任。7 7 岁时病故。第十六任———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生卒年月:1809年2月12日——1865年4月15日总统任期:1861年3月4日——1865年3月4日 1865年3月4日——1865年4月15日所属政党:共和党林肯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他出生于社会低层,具有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的品格。他进白宫后,在奴隶制等问题上,政界发生倾轧,国家出现分裂,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日常工作中他不顾个人安全,每天挤出大量时间接见群众,听取申诉,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在他任职期间,由于各种反动势力的影响,政策上有过踌躇和动摇,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能够顺应历史潮流,最终签署了著名的《解放宣言》,解决了当时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在四年国内战争中,他亲自指挥作战。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林肯于1 8 6 5 年4 月1 5 日遇刺身亡。由于林肯在美国历史上所起的进步作用,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第十七任———安德鲁·约翰逊Andrew Johnson出卒年月:1808年12月29日——1875年7月31日总统任期:1865年4月15日——1869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党安德鲁·约翰逊年幼时家境贫寒,当过徒工,后来做过裁缝。1 8 5 7 年当选为国会参议员,是南北战争时期参议院里受到北方欢迎和林肯总统信任的唯一的南方人。1 8 6 4 年大选时当选为副总统。林肯总统被刺身亡后由约翰逊继任总统。但他上台后站在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立场,实施了一系列重建南方的反动措施,遭到控制国会的共和党激进派的强烈反对。他们发起了弹劾约翰逊的运动,虽然未能成功,但使约翰逊因此而名声扫地。 任次总统政党任期备注 1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1789年-1797年开国总统 2约翰·亚当斯(JohnAdams)联邦党1797年-1801年 3托玛斯·杰弗逊(ThomasJefferson)民主共和党1801年-1809年 4詹姆斯·麦迪逊(JamesMadison)民主共和党1809年-1817年 5詹姆斯·门罗(JamesMonroe)民主共和党1817年-1825年 6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QuincyAdams)民主共和党1825年-1829年父亲是第二任美国总统 7安德鲁·杰克逊(AdrewJackson)民主党1829年-1837年 8马丁·范布伦(MartinVanBuren)民主党1837年-1841年 9威廉·亨利·哈里森(WilliamHenryHarrison)辉格党1841年上任一个月后便死在任期内 10约翰·泰勒(JohnTyler)辉格党1841年-1845年第一个由副总统接任总统的人 11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JamesKnoxPolk)民主党1845年-1849年 12扎卡里·泰勒(ZacharyTaylor)辉格党1849年-1850年死于任内 13米勒德·菲尔莫尔(MillardFillmore)辉格党1850年-1853年 14福兰克林·皮尔斯(FranklinPierce)民主党1853年-1857年 15詹姆斯·布坎南(JamesBuchanan)民主党1857年-1861年 16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Lincoln)共和党1861年-1865年在任内被暗杀致死 17安德鲁·约翰逊(AndrewJohnson)共和党1865年-1869年任内曾遭国会的弹劾动议,以一票之差没有通过 18尤里西斯·辛普森·格兰特(UlyssesSimpsonGrant)共和党1869年-1877年 19拉瑟福德·B·海斯(RutherfordB.Hays)共和党1877年-1881年 20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Garfield)共和党1881年上任半年后被暗杀,死于任内 21切斯特·A·阿瑟(ChesterA.Arthur)共和党1881年-1885年 22格罗弗·克利夫兰(GroverCleveland)民主党1885年-1889年 23本杰明·哈里森(BenjeminHarrison)共和党1889年-1893年祖父是第九任美国总统 24格罗弗·克利夫兰(GloverCleveland)民主党1893年-1897年曾经担任第22任美国总统,落选一届后再度竞选成功 25威廉·麦金莱(WilliamMcKinley)共和党1897年-1901年任内遇刺身亡 26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Roosevelt)共和党1901年-1909年 27威廉·霍华德·塔夫脱(WilliamHowardTaft)共和党1909年-1913年 28伍德罗·威尔逊(WoodrowWilson)民主党1913年-1921年 29沃伦·G·哈定(WarrenG.Harding)共和党1921年-1923年在任内去世 30卡尔文·柯立芝(CalvinCoolidge)共和党1923年-1929年 31赫伯特·胡佛(HerbertHoover)共和党1929年-1933年 32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民主党1933年-1945年任期最长的美国总统,连任四届,最后死于任内 33哈利·S·杜鲁门(HarryS.Truman)民主党1945年-1953年 34德怀特·D·艾森豪威尔(DwightD.Eisenhower)共和党1953年-1961年 35约翰·F·肯尼迪(JohnF.Kennedy)民主党1961年-1963年任内被暗杀 36林登·约翰逊(LyndonJohnson)民主党1963年-1969年 37理乍得·尼克松(RichardNixon)共和党1969年-1974年任内因水门事件而辞职 38杰拉尔德·福特(GeraldFord)共和党1974年-1977年唯一一名未经选举就接任副总统,然后总统的人 39吉米·卡特(JimmyCarter)民主党1977年-1981年 40罗纳德·里根(RonaldReagan)共和党1981年-1989年 41乔治·H·W·布什(GeorgeH.W.Bush)共和党1989年-1993年 42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民主党1993年-2001年任内国会曾提起弹劾动议,但未获通过 43乔治·W·布什(GeorgeW.Bus
2023-08-31 16:27:084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不使用武力。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行宪章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法律依据:《联合国宪章》第二条为求实现第一条所述各宗旨起见,本组织及其会员国应遵行下列原则:一、本组织系基于各会员国主权平等之原则。二、各会员国应一秉善意,履行其依本宪章所担负之义务,以保证全体会员国由加入本组织而发生之权益。三、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俾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四、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五、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本宪章规定而采取之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对于任何国家正在采取防止或执行行动时,各会员国对该国不得给予协助。六、本组织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必要范围内,应保证非联合国会员国遵行上述原则。七、本宪章不得认为授权联合国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国内管辖之事件,且并不要求会员国将该项事件依本宪章提请解决;但此项原则不妨碍第七章内执行办法之适用。拓展资料: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道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因为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一个国家不能创造国际法,尽管有时一国或少数国家提出的某一原则,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在没有得到各国公认之前,尚不能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必须是为各国所公认的。《联合国宪章》对现代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联合国宪章》本质上属于多边性质的国际条约,其所载原则构成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基础。参考资料:联合国宪章
2023-08-31 16:27:266

拉丁美洲是如何摆脱西班牙控制的?

拉丁美洲摆脱西班牙殖民获得独立,其实从实质上讲时机十分重要,而且博弈最激烈的除了殖民地与宗主国以外,列强之间的博弈更是引导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要知道最早起义的时候,很多起义军都是打着勤王的口号。1810年春天,随着西班牙的中央洪达进一步受到法军威胁,克里奥尔人趁机以总督和其他王室官员背叛斐迪南七世、效忠法国扶持的伪国王为由,在加拉加斯、布宜诺斯艾利斯、圣地亚哥和波哥大组织了示威,强迫王家官员向克里奥尔人控制的殖民地地方洪达移交统治权力。1811年,第一届委内瑞拉国会宣布独立,提出了共和国宪法的框架。西班牙摄政委员会从波多黎各调遣军队前来镇压,一批自由黑人和混血儿也因为不满共和国宪法中未能给自己以平权,加入了保王党。实际上,当时的西班牙早已是欧洲病夫,人口、工业数个世纪以来一直逆增长。拿破仑与威灵顿反复拉锯的半岛战争早已把伊比利亚半岛打得民穷财尽,连西班牙引以为傲的海军,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之后都一蹶不振。而玻利瓦尔在1816年之后,就得到了英美的非正式援助。大批身经百战的英军老兵在拿破仑战争后无事可做,前往南美从军,为玻利瓦尔效力,他们组成的英国军团在作战中发挥了中坚作用,外国志愿军官更是填补了民团正规作战经验不足的问题。英国虽然没有在外交上改变中立立场,但越来越包容英制武器和英国志愿兵输向拉丁美洲助战。美国在1823年还发表了《门罗宣言》,对本已摇摆不定的西班牙决策者又给了一记重拳。在法国大革命的风潮之下,民族主义、共和主义思想方兴未艾,独立事业容易获得世界同情,形势对玻利瓦尔有利。1820年,即将前往拉美的西班牙远征军在加的斯倒戈,强迫已经复辟的斐迪南七世恢复摄政委员会颁布的1812年宪法,并且放弃政府再次建立殖民地的计划。1821年在玻利瓦尔的倡导下,新格拉纳达和委内瑞拉组成联盟,暂时联合为大哥伦比亚。之后南美国家的独立几乎是顺理成章了。
2023-08-31 16:28:122

我想知道美国在1774-1783年间与美国革命有关的所有详细信息

美国简史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1607--1733)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潮区,密西西比河流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1607年,英国建立了第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此后在大西洋沿岸陆续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的黑人。 独立战争 (1774-1783) 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对北美殖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徵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经济活动,严重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佛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相抗衡,1765年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事件。1774年颁布了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麻塞诸塞自治权,确立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讯委员会,领导抗英斗争。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了第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於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4月18日,在波士顿附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声,揭开了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召开。次年7月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独立战争开始时,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行了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佛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1781-1814)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对南部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制存在,在徵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3/5的人口计算。会议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1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后又增加了宪法前10条修正案(后即以“权利法案”著称)。该法案於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统(1792年连任)。在国内外政策出现分歧的过程中,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国务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采取中立政策。次年11月,联邦政府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野。在内政方面,联邦政府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定经济。 1801年,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出任总统。杰斐逊政府废除上述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达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公海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徵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行了第2次对英战争。除海战外,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焚烧总统府及会。但随后美国取得胜利。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制和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南北战争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1814-1861) 19世纪上半叶,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著不同方向发展。北部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早在1790年就在罗德岛建立了第l座棉纺厂。此后,陆续出现其他工厂。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於工商业,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时,鼓励创造和发明。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年,美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部生产。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但在南部,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州扩展到德克萨斯境内。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密苏裏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乎息。 南北战争前的外交和政治 (1814-1861) 1823年,美国总统J.门罗发表了“门罗宣言”。反对欧洲列强干涉西半球事务。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把德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联邦党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解。联邦党的衰落标志著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时期,它代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时期”。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1828年,成立了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1834年辉格党成立。杰克逊政府将印第安人迁至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藉口高关税法而掀起的分裂危机。政府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1828-1856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除1840年和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著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反奴运动广泛开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人组织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1850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妥协,国会通过严峻的逃奴追缉法。1854年国会通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裏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模推向全国。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被镇压。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团决定脱离联邦,并於1861年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隶制的南部同盟。 南北战争及重建时期(1861-1877) 1861年4月,南部同盟不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南北战争爆发。次年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副总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政策。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刑。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少1票未通过),并分别於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政权,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员。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著民主重建的结束。 19世纪后半叶经济迅速发展 (1877-1900) 南北战争后,由於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以工业为主的北部,农业日益采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地区,大农场数位逐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1/6的大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裏雅兄弟试制成功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用於工业,导致美国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美国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内外政策(1889-1914) 1889年美国召开泛美会议,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美国击败了西班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律宾群岛,接著合并了夏威夷群岛。1903年美国夺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援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双方经过谈判,於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协定。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民主党总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召进行改革,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徵收累进所得税。该时期美国在对外政策上,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了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当选连任。1917年,美国在德国潜艇击沈美国船只后,於4月6日对德宣战。大战期间由於国外移民中断,黑人大量北移,并人伍出国作战,开拓了视野。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100亿美元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政策;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人相对稳定时期。美国国内由於固定资本更新,建筑业兴起,汽车和钢铁工业等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激增,1923年美国工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2次企业“合并浪潮”(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但由於国内新兴工业畸形发展与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费脱节,农业长期陷於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发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就任第32届总统。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度出现。次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罗斯福於1941年3月签署《租借法》,向与德意日作战的国家提供物资。8月14日,罗斯福与英国首相邱吉尔发表《大西洋宪章》,9月24日苏联政府声明同意其基本原则,接著召开莫斯科三国会议,奠定了美英苏战时合作的基础。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次日,美英对日宣战。英美在开始时接连败退。1942年5月,美军在中途岛海战中击退日军。同年底至次年初,美国在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中击败日军,美军由守势转为攻势,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折。 l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联合国家宣言》。8月英美联军在北非登陆。1943年2月史达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使欧洲反法西斯战争的局势发生根本性变化。同年7月,美英军队在西西里岛登陆。9月在义大利南部登陆。10月义大利投降。1943年 11月,罗斯福、邱吉尔、史达林举行德黑兰会议。1944年6月,英美等国的联军在法国诺曼地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4月12日,罗斯福逝世,H.S.杜鲁门继任总统。5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7月,美英苏三国首脑举行波茨坦会议,美英就处理德国、波兰等问题与苏联达成协定。美英中发表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美苏就苏军对日作战取得了一致意见。8月6日,美军在广岛投下策1颗原子弹;8月8日苏联宣布对日作战,9日美军又在长崎投下第2颗原子弹,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杜鲁门任命D.麦克阿瑟为盟国驻日最高统帅,美军进驻日本,实现了由美国独家控制日本的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於扩军参战,并大量供应盟国军火物资,美国成为盟国的兵工厂,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国家垄断资本有更大发展。美国利用参战的机会,控制了世界许多重要战略据点,建立了军事基地;杜鲁门政府对外推行冷战政策,提出杜鲁门主义,制订马歇尔计划,筹划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在内政方面,杜鲁门提出“公平施政”纲领,但收效甚微。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952年共和党人D.D.艾森豪威尔以结束朝鲜战争的许诺当选为美国总统。1953年7月签定了朝鲜停战协定。 艾森豪威尔政府在1953-1954年经济危机的侵袭下,为缓和国内外紧张形势,在内政外交方面作了调整,扩大了社会保险法的实施范围,加强科研工作的国家化,进一步发展宇航事业。1955年7月美、英、法、苏四国首脑会议召开,国际形势有所缓和。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向美国尖端科学领先地位进行挑战。1958年,美国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从而使美苏军备竞赛进入宇宙空间竞争。1969年7月20日,美国太空船阿波罗—111"号登月舱在月球著陆。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朝鲜战争期间,由於有黑人参加作战,军队中取消了种族隔离制度,这一事实推动了国内黑人争取民权的斗争。1954年最高法院作出“布朗控诉教育局判决案”,宣布长期统治教育领域的“隔离但平等”原则为违宪。1955年12月,亚拉巴马州蒙哥马利市的黑人在M.L.金的领导下,进行长达381天的抵制乘车方面种族隔离的运动,黑人又在餐馆展开静坐运动,以抗议这方面的种族隔离,民权运动蓬勃兴起。60年代民主党J.F.甘乃迪和L.B.约翰逊相继执政,实行长期财政赤字政策,扩大军费开支,增加福利费用,经济持续上升。同时,由於他们卷入越南战争,支付钜额军费,消耗了美国大量财富,使美国经济实力大为削弱,而联邦德国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 60年代,由於越南战争不得人心,国内社会动荡不宁。1961年黑人和白人公民共同展开“自由乘客”运动,1963年4月,小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罕发动了大规模游行、请愿、静坐和示威运动,8月,25万黑人和白人一起为抗议种族歧视,举行了向华盛顿的进军示威,小马丁 路德·金发表了“我有一个梦”的演说。在黑人民权运动的推动下,国会於1964年6月通过民权法。 1969年R.M.尼克松上台后,美国陷入越战泥淖不能自拔,经常性的财政赤字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加剧了通货膨胀,处於内外交困境地。1969年起,尼克松以“夥伴关系、实力加谈判”作为美国对外政策的新战略。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发表了中美上海公报。1974年8月9日,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副总统G.R.福特即就任第38届总统。1975年5月,正式宣布越南战争结束。 1979年1月1日中美建交公报生效,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在美苏关系方面,尼克松提出新“和平”战略后,两国加强了对话。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签署了限制战略武器条约。8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从数量方面转向质量方面。1985年以来,美苏经过不断谈判,终於在1988年6月1日,两国领导人在莫斯科交换了中程导弹条约的批准书。美苏关系进一步趋向缓和。 1986年11月,美国爆发了“伊朗门”事件,披露雷根政府(成员)绕过国务院并隐瞒国会,於1985年至1986年秘密向伊朗出售武器,以换取美国人质,并将其中所得款项,转移给尼加拉瓜反政府武装。1987年,美国以保护海湾通航的名义,派遣军事力量去海湾,同伊朗多次发生军事冲突。1989年1月布希就任美国第41届总统。 1990年爆发海湾战争。美国出兵伊拉克。迫使其退出科威特。1992年,民主党人克林顿当选总统。其间美国及多国部队多次空袭伊拉克以制止其研制核武器。90年代末,在美国领导下,北约东扩。 1999年初,美国领导北约向南联盟发动空中打击。 在经济方面,1973年“能源危机”后,1974-1975年美国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经济陷於以“滞胀”为特徵的综合并发症中;1980年美国经济严重衰退。1981年雷根任总统后,推行高赤字财政政策,用大规模减税和增加国防开支来刺激经济、鼓励投资,同时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1982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转入低速增长。1987年10月虽发生股市暴跌风潮,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但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仍是美国经济的隐忧。进入90年代,美国电脑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资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2023-08-31 16:28:433

1786年,美国谢司起义是怎么回事?

  美国独立战争后1786—1787年在马萨诸塞州爆发。独立战争中一些大资产阶级利用战争困难大发横财,战后农民生活陷入困境。1786年发生了由谢司领导的农民起义。谢司是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战后解甲归田,生活穷困。1786年秋他与路克·戴伊一起在康科德集合一批武装农民,准备攻打波士顿。起义者要求分配土地,取消一切公私债务和惩罚穷人的法庭。政府很快派军队前去镇压,起义队伍被打败,撤出麻萨诸塞。不久起义者重整旗鼓,发展到15,000人。统治阶级急忙召开会议研究对策。1787年1月政府为争取时间,决定与起义者谈判,致使起义军松懈。当政府援军开到时,政府立即停止谈判并下令进攻,包围了起义队伍。谢司突围逃出,但起义军已大伤元气,无法继续战斗,最后以失败告终。  谢司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所代表追求民主和自由的精神却永远受到公众的赞扬。
2023-08-31 16:28:511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

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国家主权平等原则、不侵犯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国家主权平等原则,是指主权国家在国际法律关系中地位完全平等,相互无管辖和支配的权利。他们平等的承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平等的承担国际法律责任。不侵犯原则:不侵犯原则是指禁止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方法侵犯别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他是维护国家主权平等独立的关键。不干涉内政原则:“内政”是指纯属一国主权管辖的,不涉及国际义务的事项;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不得干涉任何实质上属于一国国内管辖的事项,以维护国家的主权平等和独立。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是不侵犯原则的引申,他是指国家遇有争端应以和平方式解决,而不得诉诸威胁或使用武力以及其他非和平的方法,以避免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善意履行国际义务原则:他是指各国必须自觉的、诚实的、严格的履行来自国际法上的法律义务,无论这些义务源于条约或是国际法其他渊源,并且在施用国际法的原则规则时自我约束。国际法基本原则,是指那些各国公认的、具有普遍意义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效力范围的、构成国际法的基础的法律原则。因为国际法是国家之间的法律,一个国家不能创造国际法,尽管有时一国或少数国家提出的某一原则,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义,在没有得到各国公认之前,尚不能成为国际法基本原则。基本原则必须是为各国所公认的。
2023-08-31 16:29:001

美国五任总统是谁

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主义”的创始人。生卒年月:1758年4月28日生于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郡(Westmoreland County, Virginia)1831年7月4日逝世于纽约州纽约市(New York City, New York)总统任期:1817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第一夫人:伊丽莎白·科特莱特·门罗(Elizabeth Kortwright Monroe)副 总 统:丹尼尔·D·汤普金斯门罗沉浮政界48年,先后当过律师、议员、驻外使节、州长、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总统以及州制宪会议主席等职。门罗任总统时,正值美国结束连年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23年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方针,世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即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公然把拉丁美洲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老境凄凉,病逝在女儿家中,享年7 3 岁。1758年4月28日,詹姆斯·门罗诞生于弗吉尼亚的威斯特摩兰县的一个小农庄主家庭。门罗的祖先是苏格兰人,父亲斯彭斯·门罗,青年是当过木匠,以后曾任巡回法官。母亲伊丽莎白·琼斯·门罗,是威尔士后裔。门罗家庭虽非名门,但家境小康, 属当地的上层社会。门罗的父母生有五个孩子,门罗在男孩中最长。童年时期,门罗在附近牧师办的学堂里上了四年学,拉丁语和法语都学的很好,课余时间喜欢摸鱼捉鸟,驾驶帆船,有时还带上猎犬,骑马捕狐狸、野兔,练得一身好体魄,十岁刚过身高就已经达6英尺。1774年门罗16岁是进入了弗吉尼亚著名的学府----威廉与玛丽学院读书,起初还能悉心向学,独立战争爆发后,他热血沸腾,中辍了学业,拿起武器,成为该学院的“学院连”的一员,接受军事训练,从此走上了争取祖国独立自由的战场。1823年12月2日,门罗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这个《门罗宣言》虽然没有经过国会以决议的形式批准,但一百多年来他已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特别是它成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动指南。
2023-08-31 16:29:232

门罗主义和泛美主义?简明扼要!有分!

  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泛美主义原指美洲各国实行联合,建立一个全美洲联盟或联邦的主张。“泛美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1889年9月7日的美国《纽约时报》上,后来被广泛加以使用,但其思想渊源还要早些。1797年,南美解放运动领导人弗朗西斯科·米兰达首先建议成立“大美洲联盟”,以反抗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以后拉丁美洲的民族运动领导者先后提出美洲各国在经济、军事和政治各方面实行全面合作,共同争取和维护美洲各国的主权和独立。1826年,在玻利瓦尔的推动下,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在巴拿马举行代表大会,倡议成立联邦,建立美洲统一军队,运用调停仲裁原则解决国际争端,减少关税壁垒,废除奴隶贸易。但这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并没有实现。在此后的三四十年中,虽然曾举行过几次部分拉丁美洲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但都没有建成一个泛美组织,通过的决议也未能实现。  随着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美国出于帝国主义侵略扩张的需要,就把泛美团结的口号和门罗主义结合起来,建立起美国领导下的泛美组织。1889年10月至1890年4月,在美国国务卿詹姆斯·布莱恩的倡议下,美国和拉美国家在华盛顿举行第一次美洲国家会议,成立了美洲共和国国际联盟及其中央机关美洲共和国商务局。1910年改称美洲共和国联盟,美洲共和国商务局改名为“泛美联盟”。在此之前,泛美组织未能建立起来,主要是因为拉丁美洲经济落后,各地区之间缺乏联系,政治上分裂倾向占优势,同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拉丁美洲并没有出现欧洲列强入侵的现实威胁;而美国在这一时期主要忙于开拓西部荒原。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美国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日益膨胀的扩张野心驱使美国进一步采取全面扩张的政策。在地理上首当其冲的拉丁美洲,最先成为美国的侵略对象。当时英国在南美大陆已占优势,美国为了拉拢和控制拉丁美洲国家,排挤英国势力,大力向南挺进,便着手积极建立泛美组织。  早期泛美组织规定每五年举行一次泛美会议,从188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共举行过8次。美国先后与拉丁美洲各国订立了一系列条约,建立起“泛美体系”。泛美主义已失去了最初的含义,而成为美国控制拉丁美洲的工具。1948年第九次泛美会议通过《美洲国家组织宪章》,泛美联盟改名为美洲国家组织。总部设在华盛顿。1979年,美洲国家组织成员国包括美国和27个拉美国家。美国多次利用这个组织控制和干涉拉美各国内政。但随着拉美国家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的斗争日益高涨,越来越多的拉美国家在这个组织中联合起来对抗美国的强权政治,致使美国在该组织中的地位日益衰落。
2023-08-31 16:29:351

盘点美国历史上未能连任的总统,特没谱这回输得并非没谱

美国宪法第22条修正案规定,“任何人不得任总统之职两届以上,在另一人选为总统期内接任或代行总统职务两年以上者,不得再任总统之职一届以上。” 首先需要明确一下届、任、位的区别。 届: 根据美国宪法第二十二条修正案,总统选举每四年举行一次,四年为一届,最多可以连任一届。如果总统在任期内死亡或因故去职,未能满任,另由他人接任,则继任总统和前总统属同一届总统。例如,约翰·肯尼迪在1963年11月遇刺身亡,林顿·约翰逊接任,他们二人均为第44届总统。 任: 有别于“届”,用于表示担任总统的次数而言。一个人如连续担任几届总统,仍被认为是一任。富兰克林·罗斯福就属于这种情况,他1933年至1945年连任4届总统。但一个人如先后担任几届总统,但不属于连选连任,那么当选几次就算几任。格罗弗·克利夫兰1885年至1889年和1893年至1897年两度入主白宫,因此算作两任。 一般称美国总统为“第X任美国总统”比较多。 位: 指担任过总统的实际人数。不论是连选连任,还是先后当选几任,均不重复计算,有几人算几人。美国自1789年开始举行总统选举至今包括唐纳德·特朗普,已先后有44人担任过总统职务。 约翰·亚当斯也是美国第一任副总统(1789年-1797年),其后接替乔治·华盛顿成为美国第二任总统(1797年-1801年)。亚当斯亦是《独立宣言》签署者之一,被美国人视为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同华盛顿、杰斐逊和富兰克林齐名。他的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后当选为美国第6任总统。 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长子,是美国 历史 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他二十岁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欧洲多年,熟悉欧洲事务。1817年门罗总统上台以后,亚当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任职八年,曾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被认为是美国 历史 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82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829年卸任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 1837 年继位上台后,和加拿大爆发了边界争端,他灵活处理。美国又爆发了第一次经济危机。虽然这不是他的错,但人民对范布伦失去信心。 1840 年他竞选连任时,败于威廉·亨利·哈里森 。 不过他的孙子是美国第23任总统本杰明·哈里森。后继有人了哈。 在他的坚持下,副总统得在继任总统之后取得和总统一样的地位。在任期间,改组美国海军;建立美国气象局;结束了佛罗里达州的第二次塞诺米尔战争。1861年初,主持华盛顿和平会议以调解南北方分歧。 他在1844年大选成僵局时,异军突起,成为第一个黑马总统。在短短的四年任期内,完成了对选民的四大承诺:降低关税;恢复独立国库制;解决俄勒冈边界问题;取得加利福尼亚地区。把美国领土向北扩张到北纬49 线,向西扩张到太平洋,向南几乎兼并了墨西哥一半领土,今天美国领土的1/4是他取得的,他每天工作18小时以上,而且没有休闲活动,以至于未老先衰,离开白宫三个月就病逝了,他被 历史 学家评为美国最勤奋最有效率的总统。 这位戎马生涯40 载的将军,曾长期守卫着边疆阵地,拼杀于墨西哥战场。他没有任何政治经历,是19 世纪40 年代美国统治阶级扩张的热潮把他推到总统候选人的位置,又是以军功赢得竞选胜利而入主白宫。尽管他在战场上屡屡获胜,被称之为“机灵的大老粗”、“最大的英雄”,而从政却不如人意,最后由于派系斗争错综复杂,使他政务缠身且非常棘手,在任内死于病榻。他是继威廉·亨利·哈里森之后,第二位死于任内的美国总统。 他任内最著名的事迹是派遣美国东印度舰队前往日本,并由舰队司令马修·培理向幕府送出其亲笔国书,促成日本之开国。他对奴隶制一直采取妥协态度,但也为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发挥过重要作用,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他卸任之后,曾再度竞选美国总统,但不幸落败。他是美国 历史 上最具争议的总统之一,对他的评价也曾两级化。 他是能力一般、恶习很多的政治神童,在军内供职时间不长即晋升为将军。他无大的战绩,但却有似乎有神庇护。他不仅年轻时有机会青云直上,而且在总统选举中爆了冷门,被人们称为继詹姆斯·诺克斯·波尔克之后的又一黑马,创造了自詹姆斯·门罗以来从未有的绝对优势。由于他对南方的同情不能见容于北部各州,促成了国家的分裂,故任满后便隐退。他是第一位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总统。直到今天为止,他仍是唯一一位来自新罕布什尔州的总统。 他生于宾夕法尼亚州,出任总统时,正值美国处于 历史 上的一个重大关头。当时,南北双方在奴隶制问题上的斗争愈演愈烈。他尽管为避免南北分裂作过不少努力,但还是无力扭转局势,后来内战终于爆发。而他的继任者正是带领北方赢得战争,废除奴隶制的林肯总统。另有同名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吉尔·布坎南。 其任总统期间,美国爆发内战,史称南北战争,林肯坚决反对国家分裂。他废除了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度,颁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但南北战争之后北方有几个支持联邦政府的州却仍被林肯允许可继续保有奴隶制度。林肯击败了南方分离势力,维护了美利坚联邦及其领土上不分人种、人人生而平等的权利。内战结束后不久,林肯遇刺身亡,是第一个遭遇刺杀的美国总统,也是首位共和党籍总统,曾位列最伟大总统排名第一位。也是当今评出的最有作为的总统之一,(其他2位为乔治·华盛顿、富兰克林·罗斯。) 生于俄亥俄州。南北战争时期,因军功屡次晋升,直至志愿军少将。战后开始政治生涯。两度当选国会议员,三度出任俄亥俄州州长,以“为人正直和办事有效率”著称。1876年大选中,因发生了美国 历史 上最大一次选票计算纠纷,海斯直至总统就职日前两天才被宣布为合法总统。任内努力改善内战后国内状况,取得了一些成就。他是第一个接见中国常驻使节的总统。 加菲尔德执政后,面临激烈的党争,弄得焦头烂额。他明知“政党分配”的弊端,但又缺乏改革的信心,只好在分配文官职务时尽量照顾平衡,这样做后各派又均不满意。他自己成为这一做法的牺牲品。1881年7月2日晨,他被一个谋官未成者枪杀,昏迷79天后,死于感染和内出血。 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毕业于迈阿密大学,毕业后操律师业。南北战争期间参加联邦军,获将军衔。1881年,他成为参议员。1888年,他被共和党提名总统候选人并在竞选中获胜。上台时,美国工业化臻于完成,经济结构发生了 历史 性变革。哈里森顺应潮流,制定了旨在稳定局势、防止 社会 动荡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对外,哈里森积极扩大美国影响,组织召开了第一届泛美会议,成立泛美联盟。哈里森政府还与许多国家签订了贸易互惠协定。 他18岁从军,以少校军衔退伍,先后当过律师、县检察官、众议员和州长,1897年当选为总统。执政后,他采取提高关税和稳定货币的政策,加上其他措施,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起色,麦金莱从而获得“繁荣总统”的美名。对外,他发动美西战争。他在布法罗去世,享年58岁。麦金利是美国立国后被刺身亡的第三位总统。 他在总统任期内虽然政绩平平,但一直勤勤恳恳,做了不少工作,如:逐步采取年度预算,建立邮政储蓄体系,鼓励保护自然资源,大力推行反托拉斯法等等。塔夫脱还曾任过律师、地方检察官、州高级法院法官、司法部副部长、法庭庭长、法学教授、美国第一任菲律宾总督等。 他生于俄亥俄州,卒于任期内。1865年。父亲乔治·哈丁在南北战争时应征入伍,后教过书,从过医。母亲菲比是个医生。哈丁在农村长大,想当一个小报记者。他与弗洛伦斯·克林·德沃尔夫于1891年结婚,婚后,弗洛伦斯即经营报纸来支持哈丁投身政界。 他生于爱荷华州,毕业于斯坦福大学,作为一个采矿工程师。24岁的胡佛曾作为美国“白领”被派往中国河北唐山的煤矿“打工。1897年,胡佛与罗·亨利结婚。亨利受过良好的教育,婚后成为胡佛的贤内助。他们有两个儿子。胡佛为一家公司所雇用去了澳大利亚,后来到中国,在一家私人企业公司工作,作为中国主要的工程师。他在1953年被任命为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委托主席。在1964年10月20日,胡佛逝世于纽约。 美国大选史上最戏剧性的逆转,他在194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击败杜威。任期(1945年4月12日~1949年1月20日,1949年1月20日~1953年1月20日)绰号:"Give "Em Hell Harry" ,密苏里的小人物。总统任期内,1945年对日本投放原子弹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结束。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1948年批准以扶植欧洲为目的的“马歇尔计划”。1953年卸任回乡。1972年12月26日在堪萨斯城病故。著有回忆录两卷《决定的年代》、《试验和希望的年代》和《公民先生》。 美国著名的肯尼迪家族成员,他的执政时间从1961年1月20日开始到1963年11月22日在达拉斯遇刺身亡为止。肯尼迪在1946年-1960年期间曾先后任众议员和参议员,并于1960年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美国 历史 上第二年轻的当选总统,时年43岁。也是美国 历史 上目前唯一信奉罗马天主教的总统和唯一获得普利策奖的总统。 1974年尼克松因“水门事件”被迫辞职,副总统福特于同年8月9日继任总统。他是美国唯一一位未经总统选举的总统。同年9月8日下令赦免尼克松。就职后,福特面对几乎不能克服的任务。面对通货膨胀,恢复经济,解决能量短缺等问题,并且努力保证世界和平。政府干预和花费作为解决美国 社会 和经济的问题的方法控制趋势。归根结底,他相信,这变化将为全部美国人带来好生活。福特宣布“充分、自由和绝对”赦免了尼克松,并留任基辛格为国务卿。在国内,他想缓和因“水门事件”而引起的矛盾,但自己曾两次遭暗杀。 1980年争取连任落选。1982年起在亚特兰大的埃默里大学任名誉教授。200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由于美国 历史 上存在过两位布什总统,因此又常被称为老布什,以便与其同样担任过美国总统的长子乔治·沃克·布什作区别(美国 历史 上两对”父子总统“)。老布什任内最为人知的政绩,莫过于1991年海湾战争。他在任内成功击败伊拉克,并向后者实施经济制裁。 是美国 历史 上最野蛮,最无知,最无理,最差的总统。布坎南等总统要笑了,终于可以摆脱最差总统头衔了。他之前无任何从政经验,靠着限制移民,美墨筑墙,退出TTP等民粹口号上台,涉嫌通俄,或因此被弹劾或辞职。 不过看看上面那些老前辈的 历史 ,川普应该可以咽下这口气了。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不知上面这几位只吃到一片三明治的总统是什么感受? #拜登赢得美国总统大选##美国总统# 其昵称为乔·拜登(Joe Biden),1942年出生于美国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拜登毕业于美国著名的特拉华大学及雪城大学,美国特拉华州的律师和政治家,第47任美国副总统。 前任特拉华州资深联邦参议员,并于1972年当选美国参议员,是美国 历史 上排名第五的最年轻的参议员。也是特拉华州在任时间最长的参议员(1973-2009年)。他曾于1988年和2008年两度竞选美国总统,均告失败,并于2008年和2012年两度作为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竞选搭档。 2019年4月25日,拜登宣布参选2020美国总统。 2020年3月,拜登在密歇根州获民主党初选胜利。2020年8月18日晚,美国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名拜登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 据美联社11月7日报道,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乔·拜登已赢得超过270张选举人票。根据选举规则,如果最终结果确认有效,率先获得270张选举人票的总统候选人获胜, 当选美国第46届总统 。#美国总统大选结果# 内容和图片均来自网络,错误之处请见谅。
2023-08-31 16:29:421

门罗宣言是什么历史时期发生的是什么意思具体内容是什么呀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2神圣同盟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西班牙在欧洲“神圣同盟”支持下,妄图恢复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英国和“神圣同盟”各国也积极插手拉丁美洲。门罗借口防止欧洲各国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发表了这个咨文。咨文中宣称:“同盟各国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张到美洲的任何地方而不危害我们的和平与幸福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够建立他们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他们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并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的这个外交政策,主要是制止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使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得到巩固。但也应该看到,这个宣言也是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制造借口的。它为以后美国在“援助”的幌子下,控制和掠夺拉丁美洲树了块挡箭牌,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建立“后院”的工具。3门罗主义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2023-08-31 16:30:142

门罗宣言的介绍

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门罗宣言宣传了反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在客观上支持了拉丁美洲各国独立,阻止了英国、法国、俄国列强在美洲扩张政治、经济势力和建立新殖民地的野心,具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门罗宣言打着“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幌子,实际上把美洲视为美国的势力范围,排斥欧洲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势力,实际上是美国企图建立它在美洲地区统治并且与欧洲列强争霸的宣言。随着美国历史的发展,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门罗宣言成为美国在美洲进行侵略扩张的工具,为实现“美洲是美国人的美洲”服务。美国在门罗主义的旗号下,在美洲大陆进行疯狂的领土扩张。19世纪30年代—40年代,美国从墨西哥夺取了得克萨斯;1842—1844年,美国把英国排挤出俄勒冈;1846—1848年,美国波尔克总统发动侵略墨西哥的战争,掠夺了墨西哥全部领土的一半以上。1819—1853年,美国在北美大陆通过掠夺、兼并、廉价购买等方式,扩大领土达到130万平方英里,大约为1819年以前美国国土总面积的80%,包括今天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内华达、犹他、科罗拉多、亚利桑那、新墨西哥6个洲的大片土地。到19世纪中叶前,美国领土已经由沿着大西洋13洲的狭长地带,一直扩展到太平洋沿岸。
2023-08-31 16:30:221

为什么说门罗宣言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奠基石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2023-08-31 16:30:382

什么是门罗主义 什么是沙文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沙文主义(英语: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2023-08-31 16:30:461

什么是门罗主义?

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参考资料:http://www.ebubu.cn:8010/RESOURCE/GZ/GZLS/ZSD/4/4/2/1138_SR.HTM
2023-08-31 16:30:552

对美国外交政策的解释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西班牙在欧洲“神圣同盟”支持下,妄图恢复在美洲的殖民地,英国和“神圣同盟”各国也积极插手拉丁美洲。门罗借口防止欧洲各国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发表了这个咨文。咨文中宣称:“同盟各国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张到美洲的任何地方而不危害我们的和平与幸福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够建立他们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他们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并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的这个外交政策,主要是制止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使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得到巩固。但也应该看到,这个宣言也是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制造借口的。它为以后美国在“援助”的幌子下,控制和掠夺拉丁美洲树了块挡箭牌,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建立“后院”的工具。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大棒政策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二战后美圆成为世界贵重价值的衡量,一盎司金等于35.8美圆,史称固定汇率(现为浮动汇率)其中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023-08-31 16:31:041

门罗主义对美国有哪些影响?

门罗主义的国际战略启示 【内容 提要】今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周年,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启示是引人深思的。 今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年,这个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从它发表那一天起,就存在广泛的争议。仅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于它的评价就存在天壤之别,推崇者如法国的拉法耶特评价门罗主义是"上帝允许人类给予世界的仅有的最杰出的文字";[1]诋毁者如梅特涅称之为"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2]一直以来,国内外的政界、学界对它也是意见纷纭,褒贬不一。本文无意对门罗主义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但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和美洲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公开向世界宣布门罗主义,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做出的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决策。"它是从半个世纪以来独立同外国相处中建造起来的应予肯定的美国外交政策结构的一块顶石。"[3]"为美国外交政策树立一个举世共见的准则,并将它牢固的植根于民族意识"。[4]门罗主义在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但如后来史学家的评论,"门罗主义之所以重要,并非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发展的结果"。[5]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一直以此为基调,近至1960年,当苏联开始向古巴渗透时,它还被援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础,它的战略意义是引人深思的。采纳哦
2023-08-31 16:31:121

门罗主义是什么

门罗主义(Monroe Doctrine)发表于1823年,表明美利坚合众国当时的观点,即欧洲列强不应再殖民美洲,或涉足美国与墨西哥等美洲国家之主权相关事务。而对于欧洲各国之间的争端,或各国与其美洲殖民地之间的战事,美国保持中立。相关战事若发生于美洲,美国将视为具敌意之行为。美国国务卿克里2013年11月18日在华盛顿表示,门罗主义的时代已经终结,今天的美洲国家间关系建立在平等伙伴关系和共同责任基础上,美国不再致力于干预其他美洲国家事务。1简介 约翰·昆西·亚当斯此观点由詹姆斯·门罗总统发表于第七次对国会演说的国情咨文中。演说开头迟疑,而后转为充满热情。这是美国涉外事务之转折点。此学说初由约翰·昆西·亚当斯等诸人构思而成,以宣布美利坚合众国在道义上反对殖民主义;后经多方重新诠释为种种广义之说法;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即以之作为行使美式殖民主义之许可(以门罗主义之罗斯福推论(Roosevelt Corollary)而知名)。2含义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 中南美洲各国的独立年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3背景门罗主义形成的近因,是俄国要求攫取北美大陆西北沿岸地区,以及中拉丁美洲国 门罗主义家争取独立的斗争。西班牙帝国在新大陆上的势力,随着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结束而瓦解。1815年至1820年间,何塞·德·圣马丁引领阿根廷、智利、与秘鲁走向独立;而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则领导自己的国家走出殖民主义。这些新成立的共和国期望获得美国承认,而美国国内许多人也 认可这种想法。但詹姆斯·门罗总统与其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不愿在胜负未卜下冒国际战争之险。有人认为,就其作为看来,在欧洲列强未插手干涉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会让西班牙与各个起事的殖民地自己分出你死我活;另有人坚称,由政府承认这些战争并保持中立的态度看来,两人在法理上已然承认这些新国家。后面这项说法,因美国当时将海军舰艇售予这些起事的殖民地而获支持。英国则在维护君主制度与渴求新市场之间意见分歧。对英国而言,一整个拉丁美洲是个比美国更大的市场。当法俄两国提议与大英帝国共同协助西班牙收回其位于新大陆的殖民地时,遭英国峻拒。美国当时正与西班牙就亚当斯─欧尼斯条约进行交涉。条约生效后,门罗政府开始扩大承认这些位于拉丁美洲的新共和国。阿根廷、智利、秘鲁、与哥伦比亚于1822年皆获美国承认。1823年,法国请求西班牙重新扶持波旁王朝执政,两国国内当时皆有传言警示,神圣同盟(即俄罗斯、普鲁士、与奥地利)在背后支持这些新兴的共和国。两国交好的消息令当时的英国政府(由詹姆斯·伍尔夫(James Wolfe)威廉·彼特(William Pitt)及其他政治家共同合作)将法国逐出新大陆的努力前功尽弃.而法国将因此于美洲大陆再度得势。英国外相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提议英美两国联手戒备法西两国的干涉。托马斯·杰斐逊与詹姆斯·麦迪逊鼓励门罗接受此议,但约翰·昆西·亚当斯抱持怀疑态度。亚当斯当时也顾虑著俄罗斯与墨西哥两国插手英美两国皆声称为其领土的奥勒冈国。在1823年11月7日所举行的内阁会议上,亚当斯反对坎宁之议,声言‘对俄法明白表示我们的政策,较充当英国战舰舰艉之救生艇,为更坦率而有尊严的作法。"亚当斯于会议中力战各方,终于说服全体内阁采用独立政策。在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于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所阐释的观点,即后世所称之门罗主义。就实质而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告旧大陆上的列强,美洲不再开放给欧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欧洲势力至新大陆上的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将视之为‘危及我国之和平与安全"。美国不会介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要求欧洲各国不插手美洲事务。此一公开宣示,抵触美国当时与欧洲列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附近多处的殖民地之合作。伊斯帕尼奥拉岛曾遭多次占领,今为圣多明哥与海地之所在。法兰西与西班牙两国皆对该处有兴趣,企图于该地重新取得利益,或再度发挥原有之影响力。十九世纪时,西班牙在这些作为上较为成功。就以后的事实发展来看,美国藉门罗主义在加勒比海各处纷争中随意支持任何一方,以维护短期的经济利益,而非用以立下藩篱阻绝欧洲的干涉主义。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提出“你们别插手”。从T.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美英战争(1812)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3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4影响2013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90周年,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启示是引人深思的。此政策于1836年第一次实行,其时尚未得名门罗主义。美国当时为了反对得克萨斯与英国结盟而行使此政策。1845年12月2日,詹姆斯·波尔克总统对国会宣布,门罗主义须严格实行,而美利坚合众国应积极西扩。1852年,若干政治人物引述门罗主义以论说将西班牙人强行逐出古巴。1898年,美国于美西战争中获胜,自西班牙手中取得古巴与波多黎各。1864年至1867年间,拿破仑三世入侵墨西哥并建立傀儡政权,美国宣称此举违反‘该主义"。这是门罗主义首次为人公开称为‘主义"。1870年代,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广义解释门罗主义,宣称美利坚合众国不能容忍欧洲各国相互转让其位于美洲的各殖民地。1895年,美国国务卿理查·欧恩尼(Richard Olney)再度广义解释门罗主义,以使美国有权调解发生在拉丁美洲的边界纠纷。此即欧恩尼解释(Olney interpretation)。1902年12月9日,阿根廷外长发布德拉苟主义(Drago Doctrine),作为门罗主义之扩充,即欧洲列强不可为索债而对美洲国家动武。1904年西奥多·罗斯福总统补入罗斯福推论至门罗主义中,确保美国有权介入拉丁美洲。这是对门罗主义最大范围之补充。1930年所发布之克拉克备忘录(Clark Memorandum)指出,门罗主义并未赋予美国在拉丁美洲未遭旧大陆列强威胁时介入之权,从而否定了罗斯福推论。2003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年,这个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从它发表那一天起,就存在广泛的争议。仅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于它的评价就存在天壤之别,推崇者如法国的拉法耶特评价门罗主义是“上帝允许人类给予世界的仅有的最杰出的文字”;诋毁者如梅特涅称之为“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一直以来,国内外的政界、学界对它也是意见纷纭,褒贬不一。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和美洲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公开向世界宣布门罗主义,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做出的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决策。“它是从半个世纪以来独立同外国相处中建造起来的应予肯定的美国外交政策结构的一块顶石。为美国外交政策树立一个举世共见的准则,并将它牢固的植根于民族意识”。门罗主义在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但如后来史学家的评论,“门罗主义之所以重要,并非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发展的结果”。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一直以此为基调,近至1960年,当苏联开始向古巴渗透时,它还被援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础,它的战略意义是引人深思的。5历史价值门罗宣言的发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拉美各国在西班牙国内起义之际开始独立运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承认了拉美国家的独立。在面临神圣同盟威胁干预的情况下,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提出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在拉美恢复殖民,主张承认拉美独立。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撇开坎宁的建议,独立阐释美国立场,于1823年12月2日由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以国情咨文的形式发布,是为门罗主义的由来。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济上,美国制造业仅相当于英国的1/5左右,不到俄国和法国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左右。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队。在门罗时期,美国的军事力量相当弱小,门罗宣言发表前的1819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一些扩充军事实力的计划被推迟或者取消。1821年美国国会立法将陆军规模裁减为6183人,海军虽然在1819年通过长期建设规划,但扩军计划也被推迟和压缩,1823年美国海军力量只相当于法国的1/4,俄国的1/8,与英国的差距更大。与相关列强以数十万计的庞大军队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神圣同盟威胁要镇压拉美独立运动,当时,国际社会仅有美国承认拉美独立,在拉美独立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年轻的美国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6战略选择一个大国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够的实力,实力的强大是成为大国的基础,但一个大国最终被国际社会承认为大国,则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问题。在其走向大国之路上,在对外关系上必然会经历一些重大的考验,成功的大国不仅能经受考验,更重要的是以这些重大事件为作为大国奠定经久的外交传统。这些传统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其反过来将有力的促进实力的增长。门罗主义为美国外交开辟了具有经久战略意义的传统。针对坎宁的建议,美国的外交决策层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门罗总统和前总统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尽管不信任英国的意图,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与唯一能够对它构成伤害的大国结成同盟以获得安全,这个同盟将保护拉美的独立,或许,这也是吓阻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径。国务卿亚当斯则反对接受坎宁建议,认为"对俄国和法国直言不讳地宣布我们的原则,总比充当尾随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体面得多,主张美国应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按照国家战略理论,国家大战略有霸权、自助、规避、搭车和超越五种。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分析,美国决策层的两种不同意见大致可以分别归入"搭车"和"自助、超越"战略。门罗等人最初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和英国一道发表声明,借助英国的力量达到维护拉美独立和求得美国安全的目的,如杰斐逊所言,"有大不列颠在一起我们不必惧怕整个世界"。[12]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它能够得到当时美国决策层大多数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战略是一种保守消极的选择,对于一个生机勃勃、欲有所作为的大国来说,任何重大战略选择都不能苟且于眼前。门罗宣言宣示的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它没有附和英国的建议,撇开当时的"超级大国"的主动邀约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大国气魄。同时,它又超越列强之间的纷争,不介入列强可能的对立和冲突,门罗宣言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而且迎合了当时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义"思想[13]的需要,因而在当时也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门罗主义在美国独立半个世纪之际,国力依然弱小之时,向世界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响。门罗宣言引起了列强的不同反应,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无奈的接受了门罗主义,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获得了外交的胜利。排除其他评价因素,从国家利益和战略的角度来看,门罗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关系,美国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7结果与启迪门罗主义在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发表,它的提出和产生经久影响,有当时美国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启示是多方面的,其意义已经超越了门罗宣言乃至国际关系本身。首先,门罗主义体现了一国社会制度先进性对外交决策的积极影响。外交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内政的延续,外交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状况的体现,先进的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制度能激发国民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先进的国内政治制度将为外交提供适宜和有效率的决策体制,创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是积极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进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优势,吸引别国学习借鉴本国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产生的作用是物质力量无法代替的。相反,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将制约外交发挥主动性,一方面,落后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外交决策体制的落后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内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为别国的攻击目标,外交人员的很大精力将牵掣在应付解释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战略决策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可以断言的是,不具备制度吸引力的国家的实力发挥将受到极大制约,将难以成长为一个经久的大国。厄恩斯特·R·梅曾经指出,"就门罗主义而言,我的结论是其结果最好通过国内政治来理解"。亚当斯的见解得到认可并最终通过门罗宣言的形式发表,是美国适宜的外交决策体制的产物。民主共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在世界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其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已经充分暴露,在西欧各国已经呈现颓势;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机和活力,美国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充满信心,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就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要将美国的独特制度与旧大陆的专制制度分隔开来。门罗宣言终究也包含对自身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门罗主义中的“两个半球主义”和“非扩展原则”,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欧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包含着认为美国建立的和美国希望在美洲新独立国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优于旧大陆的君主专制制度;后者指美国视欧洲列强将它们落后的专制和殖民制度扩展到美洲的企图为对美国"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反对神圣同盟在拉美恢复旧制度,有先进的制度可供选择,就不应该再退回到落后制度。“非殖民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也多少包含认为民主共和制度优于专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在国家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表门罗宣言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促成了外交上的积极行动,尽管"美国扮演该角色所需的物质力量如果受到进一步考验实际是不存在的"。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各国受到普遍欢迎,也在于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对共同制度的向往促进了拉美和美国的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外交的优势。其次,门罗主义是美国政治精英建设强大国家决心和信心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在实力弱小时,国家往往选择"搭车"战略,为国家崛起积蓄力量。但一个国家要最终崛起为一个大国特别是新兴领导国家,在确立大国地位前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国民心态,在国民特别是在精英层表现出追求国家强大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在外交风格上呈现积极有为的姿态。通俗一点说,新兴大国在大国地位确立以前,它的作为起码要像一个大国的样子。在保持与现有国际体系和谐的前提下,在一些关键时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国姿态明确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独立立场,既向世界宣示本国作为大国应有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国家争取大国地位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别国的承认,也可为本国外交树立经久的传统,延续的强国外交传统是国家强大的持续动力。当然,这不是要在国家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承担超过实力所允许的责任,追求实力达不到的国际地位。罗斯福总统在位期间,奉行门罗主义,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表达了建设“自由的、进步的伟大国家”,为人类树立“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的思想,建设新的强大国家是美国建国后历届政治精英的不变追求,新兴的美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美国建国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思想,不介入列强纷争,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实力,但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美国已经开始呈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姿态,在对待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问题上,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美国外交开始展现自己的特点,门罗宣言的发表,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登上国际舞台。亚当斯的意见能够为其他美国决策者接受,有亚当斯个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门罗和其他决策者同样有追求国家强大的理想,不是亚当斯通过一个人的斗争建立起至关重要的信念,而是门罗已经形成了美国应该和英国平等的思维。美国的大国姿态在门罗宣言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它(门罗主义)表现出美国在1823年已经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那时已经享有它今天所拥有的尊敬。除去其他因素,美国决策层对于国家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门罗宣言的发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保持孤立主义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刻,美国的决策者抓住机会赢得了列强的认可并开创了延续的传统。实际上,直到门罗宣言发表,美国才开始被当时的列强作为一个大国看待,大国地位得到列强的接受。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一块顶石,开创了美国新的外交传统并经久的延续下去。玛丽·贝克·爱德在1923年《纽约时报》纪念门罗主义100周年的文章中写到:我严格信奉门罗主义、我们的宪法和上帝的律法。最后,新兴大国要引领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是不断趋向文明进步的,这一趋势推动国际关系不断进步、不断趋向文明。同时,国际社会的发展又是阶段性的,国际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有特定的时代要求。既有大国保持大国地位和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国际关系体系前进的引导者;不能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大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最终将被历史的选择所抛弃。国际社会从最初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演进到今天的相对文明状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对于处在崛起进程中的新兴大国,不仅需要增强自身实力,在国际关系领域,为国际社会引入新的准则,引领所处时代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能够做到这一点,该国将获得道义力量的支撑。在任何时候,新兴大国尤其是开创一个国际新时代的先导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义力量的支撑,而且这种道义力量的支撑具有超前性。门罗时期,国际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国际关系准则是基于权势平衡的均势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这样一个时代崛起的大国,要遵循既有的国际文明准则,将已有国际文明向前推进。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国际社会注入新的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如前所述,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优势。美国历史上从未曾参与过均势体系,门罗宣言包含对均势体系的拒绝,在列强忙于权势斗争之时,美国暂时置身其外,对当时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一个超越。门罗主义提出了“非殖民原则”,适应了拉美各国寻求独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义在拉美复辟的作用,赢得了拉美独立各国的认可,在当时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进步。“非扩展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对当时习惯于扩张和干涉的其他列强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会诅咒门罗宣言是“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在门罗时代,门罗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关系文明的进步方向,道义的无形力量起到了弥补美国实力不足的作用。不可否认的是,门罗主义本身包含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不断加以扩展,发展成为美国扩张主义的幌子。以今天的国际文明标准来衡量,对它所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谴责是可取而且必要的。这也正是不能对门罗主义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8要点门罗主义陈述三要点,复由罗斯福总统外加一项。第一点,欧洲各国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国家为殖民地。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华盛顿方面的原则,即美国仅在本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介入欧洲事务。第三,美国视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为对国家安全之威胁。罗斯福总结以上三点并加入一项陈述:‘说话客气,但带根大棒子(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9批评有人将门罗主义诠释为具孤立主义的内涵─参见美国非孤立主义;另有人断言,门罗主义实际上是行使霸权,与对单方面审慎介入西半球各国的声明,对英属殖民地之作为即其事例。经指出,自1846年起,已有30次军事介入拉丁美洲,暗地或间接行为则有47次。许多拉丁美洲国家因而对此种‘门罗主义"深感愤恨,形诸于口号:‘美洲人的美洲(America for the Americans/América para los Americanos)。"口号经译为西班牙语,相当程度上成为命运共同体的呼声。American/Americano一词本代表美洲大陆上的全体居民,但在美国式用法中,几乎单指美国人,这句口号因而显而易见地暗示美洲属美国所有。10冷战冷战[2]期间,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政策之框架。1959年古巴革命后,建立了亲苏联的社会主义政权。诉诸门罗主义的声音于美国国内再起,但此次用于防止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在拉丁美洲作进一步的扩张。冷战期间,美国从而对声称受共产党威胁颠覆的中拉丁美洲各国政府,提供情报与军事上的援助。此举在美国引发争论。国内的左翼政治人物认为,共产党的对拉丁美洲的渗透威胁与苏联对当地的影响遭过份夸大。(参见PBSUCCESS任务)对新门罗主义之论战于1980年代浮上台面,成为伊朗军售事件(Iran-Contra Affair)争议的一部分。美国中央情报局当时在尼加拉瓜秘密训练反政府游击队,意图推翻桑定革命政府及丹尼尔·欧德嘉总统。此事连同其他的事件遭一并揭发。尼国内战期间,约有14,000人身亡,150,000人流离失所。中情局局长罗勃·盖兹(Robert Gates)为此秘密任务极力辩护,声称美国若不介入尼加拉瓜,就是‘完全放弃了门罗主义。"对于隆纳·雷根政府在福克兰战争中对英国的支持,批评家指责美国的作法忽略了门罗主义。但是,一个美洲国家(阿根廷)因殖民地争议攻击一个欧洲强权(英国)的属地,既不符合美国利益也不是通常上的门罗主义范畴。
2023-08-31 16:31:223

单边主义是以下面哪一位提出并坚持的"门罗主义"为代表的

 在1820年的总统选举中,詹姆斯·门罗轻松地得以第二次任职。这一次联邦党人没有提出候选人,而共和党中也不存在真正反对门罗的人。美国当时实际上是一个党的国家,对门罗很有利。他宣称:“事实表明,没有党争存在,我们的政府也能继续和繁荣,我一直认为政党的存在是这个国家的祸根。”他这次的竞选伙伴是丹尼尔·汤普金斯。?  12月份的投票结果是:门罗得到232张选票中的231张,仅有的一张持异议者是前参议员 、新汉普什尔州长威廉·卢普默,他投了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一票。亚当斯被这意想不到的一票弄得非常窘迫。而据说卢普默也并非反对门罗,只是认为以全票当选总统的荣誉应当为华盛顿保留。?  按照规定,门罗连任的就职典礼应于1821年3月4日举行,因正值星期天,又逢大雪,故改在3月5日举行。在就职演说中,门罗谈到:在这个伟大的国家中,只有一种制度,这就是人民的制度,人民的权力通过代表原则的特别可喜的改进,在丝毫无损于人民统治权的情况下,移交给他们自己创设的机构,移交给他们自己推选出来的代表,以使自由、开明和高效率的政府能拥有为实现其全部目标所必需的充分权力。整个体制都是经过选举产生的,人民掌握全部统治权,每一部门的每一个官员的权力都是来自人民,都得为自己的行为向人民负责。?  门罗的第二任期,相对来说比较平稳,但是并不轻松。随着美国版图的扩张、国力的增强,门罗制定了新的拉丁美洲政策,向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威胁提出了挑战。?  威胁首先来自俄国。1822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悍然宣布:自白令海峡到北纬51度的太平洋沿岸陆地属于俄国,并规定所有外国渔船不得在其100海里以内水域作业。沙皇的要求深深地打进了俄勒冈领土。门罗指示亚当斯照会俄国大使,美国不承认俄国的无理要求,表明了“美洲大陆再也不是哪一个新式欧洲殖民主义团体的猎场”的态度。亚当斯的照会对俄国来讲无疑是最后通牒,它陈述了美国将反对任何欧洲人干涉美洲事务。这个思想后来成为门罗主义的基本原则之一。1824年4月俄美签订条约,俄国放弃了所提的要求。?  更大的威胁来自欧洲的“神圣同盟”和英国。19世纪20年代,拉丁美洲地区掀起了民族独立的革命风暴,日暮途穷的西班牙帝国已无法控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墨西哥、秘鲁、委内瑞拉、阿根廷相继独立。俄、奥、法、普企图恢复西班牙在拉丁美洲的统治,组成“神圣同盟”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革命运动。英国由于在新独立的国家存在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英国对“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持反对态度,并企图进一步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渗透。?  英国为了自己的利益,邀请美国发表一项联合声明,门罗同前总统杰斐逊和麦迪逊商议,都赞同与英国联合采取行动,反对“神圣同盟”对美洲的干涉。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国务卿亚当斯看破了英国在拉丁美洲地区经济渗透的意图,不同意与英国联合行动。亚当斯只主张由美国单独发布一项宣言,抗议“神圣同盟”的干涉,从而在政治上维护拉丁美洲新独立国家的安全,同时也防御欧洲列强对美国的侵略,这在当时是比较有远见的。门罗总统立即改变与英联合行动的打算,并采纳了亚当斯的主张及建议。1823年12月2日,门罗正式向国会递送了一份关于美国反对任何欧洲殖民势力干涉美洲大陆的政策咨文,这就是美国历史上著名的“门罗宣言”。?  门罗宣言详述了美国对于欧洲列强干涉美洲事务的立场和态度,并申述如下两个基本原则:第一,“在已经获得,并维持自由独立情况下的美洲大陆各国,今后不得被任何欧洲列强当做将来的殖民对象”;第二,“同盟各国的政治制度,与合众国是基本不同的”,“我们认为列强方面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展到西半球任何地区的企图,对于我们的和平和安全都是有害的。”“任何欧洲列强凡以压迫它们或以任何方式控制它们的命运而进行的干涉,我们只能认为是对合众国不友好态度的表现。”“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够建立他们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他们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美国发表这个单方面宣言本有避免美国成为“紧跟英国军舰的一艘小艇”之意,可是这个单方面声明仍被普遍理解成为了推行门罗主义,美国将需要依赖英国的海上力量。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门罗宣言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宣言的基本精神,反映出它的反干涉性和防守性,这种倾向性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门罗宣言在客观上维护了拉丁美洲独立国家不受“神圣同盟”的武装干涉,阻止了复辟西班牙殖民制度的企图。宣言在反对谁、支持谁这两个原则问题上的明确态度,受到了拉丁美洲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从此以后,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柱石,成为美国对外、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动指南。第二十六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罗斯福推论”和第三十二任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的睦邻政策,都是门罗主义的翻版。?
2023-08-31 16:32:011

美国历史~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的国际战略启示【内容提要】今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周年,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启示是引人深思的。 今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年,这个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从它发表那一天起,就存在广泛的争议。仅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于它的评价就存在天壤之别,推崇者如法国的拉法耶特评价门罗主义是"上帝允许人类给予世界的仅有的最杰出的文字";[1]诋毁者如梅特涅称之为"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2]一直以来,国内外的政界、学界对它也是意见纷纭,褒贬不一。本文无意对门罗主义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但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和美洲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公开向世界宣布门罗主义,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做出的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决策。"它是从半个世纪以来独立同外国相处中建造起来的应予肯定的美国外交政策结构的一块顶石。"[3]"为美国外交政策树立一个举世共见的准则,并将它牢固的植根于民族意识"。[4]门罗主义在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但如后来史学家的评论,"门罗主义之所以重要,并非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发展的结果"。[5]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一直以此为基调,近至1960年,当苏联开始向古巴渗透时,它还被援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础,它的战略意义是引人深思的。 一、门罗时期的美洲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 门罗宣言的发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拉美各国在西班牙国内起义之际开始独立运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承认了拉美国家的独立。在面临神圣同盟威胁干预的情况下,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提出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在拉美恢复殖民,主张承认拉美独立。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撇开坎宁的建议,独立阐释美国立场,于1823年12月2日由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以国情咨文的形式发布,是为门罗主义的由来。 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 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济上,美国制造业仅相当于英国的1/5左右,不到俄国和法国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左右。[6]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队。在门罗时期,美国的军事力量相当弱小,门罗宣言发表前的1819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一些扩充军事实力的计划被推迟或者取消。1821年美国国会立法将陆军规模裁减为6183人,[7]海军虽然在1819年通过长期建设规划,但扩军计划也被推迟和压缩,1823年美国海军力量只相当于法国的1/4,俄国的1/8,与英国的差距更大。[8]与相关列强以数十万计的庞大军队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神圣同盟威胁要镇压拉美独立运动,当时,国际社会仅有美国承认拉美独立,在拉美独立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年轻的美国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二、两种战略选择 一个大国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够的实力,实力的强大是成为大国的基础,但一个大国最终被国际社会承认为大国,则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问题。在其走向大国之路上,在对外关系上必然会经历一些重大的考验,成功的大国不仅能经受考验,更重要的是以这些重大事件为作为大国奠定经久的外交传统。这些传统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其反过来将有力的促进实力的增长。门罗主义为美国外交开辟了具有经久战略意义的传统。 针对坎宁的建议,美国的外交决策层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门罗总统和前总统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尽管不信任英国的意图,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与唯一能够对它构成伤害的大国结成同盟以获得安全,这个同盟将保护拉美的独立,或许,这也是吓阻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径。"[9]国务卿亚当斯则反对接受坎宁建议,认为"对俄国和法国直言不讳地宣布我们的原则,总比充当尾随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体面得多",[10]主张美国应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按照国家战略理论,国家大战略有霸权、自助、规避、搭车和超越五种。[11]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分析,美国决策层的两种不同意见大致可以分别归入"搭车"和"自助、超越"战略。门罗等人最初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和英国一道发表声明,借助英国的力量达到维护拉美独立和求得美国安全的目的,如杰斐逊所言,"有大不列颠在一起我们不必惧怕整个世界"。[12]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它能够得到当时美国决策层大多数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战略是一种保守消极的选择,对于一个生机勃勃、欲有所作为的大国来说,任何重大战略选择都不能苟且于眼前。门罗宣言宣示的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它没有附和英国的建议,撇开当时的"超级大国"的主动邀约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大国气魄。同时,它又超越列强之间的纷争,不介入列强可能的对立和冲突,门罗宣言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而且迎合了当时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义"思想[13]的需要,因而在当时也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 门罗主义在美国独立半个世纪之际,国力依然弱小之时,向世界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响。门罗宣言引起了列强的不同反应,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无赖的接受了门罗主义,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获得了外交的胜利。排除其他评价因素,从国家利益和战略的角度来看,门罗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关系,美国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 三、门罗主义的国际战略启示 门罗主义在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发表,它的提出和产生经久影响,有当时美国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启示是多方面的,其意义已经超越了门罗宣言乃至国际关系本身。 首先,门罗主义体现了一国社会制度先进性对外交决策的积极影响。 外交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内政的延续,外交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状况的体现,先进的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制度能激发国民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先进的国内政治制度将为外交提供适宜和有效率的决策体制,创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是积极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进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优势,吸引别国学习借鉴本国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产生的作用是物质力量无法代替的。相反,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将制约外交发挥主动性,一方面,落后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外交决策体制的落后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内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为别国的攻击目标,外交人员的很大精力将牵掣在应付解释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战略决策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可以断言的是,不具备制度吸引力的国家的实力发挥将受到极大制约,将难以成长为一个经久的大国。 厄恩斯特·R·梅曾经指出,"就门罗主义而言,我的结论是其结果最好通过国内政治来理解"。[14]亚当斯的见解得到认可并最终通过门罗宣言的形式发表,是美国适宜的外交决策体制的产物。民主共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在世界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其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已经充分暴露,在西欧各国已经呈现颓势;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机和活力,美国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充满信心,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就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要将美国的独特制度与旧大陆的专制制度分隔开来。门罗宣言终究也包含对自身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门罗主义中的"两个半球主义"和"非扩展原则",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欧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包含着认为美国建立的和美国希望在美洲新独立国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优于旧大陆的君主专制制度;后者指美国视欧洲列强将它们落后的专制和殖民制度扩展到美洲的企图为对美国"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反对神圣同盟在拉美恢复旧制度,有先进的制度可供选择,就不应该再退回到落后制度。"非殖民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也多少包含认为民主共和制度优于专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在国家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表门罗宣言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促成了外交上的积极行动,尽管"美国扮演该角色所需的物质力量如果受到进一步考验实际是不存在的"。[15]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各国受到普遍欢迎,也在于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对共同制度的向往促进了拉美和美国的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外交的优势。 其次,门罗主义是美国政治精英建设强大国家决心和信心的延续和发展。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在实力弱小时,国家往往选择"搭车"战略,为国家崛起积蓄力量。但一个国家要最终崛起为一个大国特别是新兴领导国家,在确立大国地位前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国民心态,在国民特别是在精英层表现出追求国家强大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在外交风格上呈现积极有为的姿态。通俗一点说,新兴大国在大国地位确立以前,它的作为起码要"像"一个大国的样子。在保持与现有国际体系和谐的前提下,在一些关键时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国姿态明确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独立立场,既向世界宣示本国作为大国应有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国家争取大国地位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别国的承认,也可为本国外交树立经久的传统,延续的强国外交传统是国家强大的持续动力。当然,这不是要在国家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承担超过实力所允许的责任,追求实力达不到的国际地位。 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表达了建设"自由的、进步的伟大国家",为人类树立"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16]的思想,建设新的强大国家是美国建国后历届政治精英的不变追求,新兴的美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美国建国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思想,不介入列强纷争,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实力,但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美国已经开始呈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姿态,在对待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问题上,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美国外交开始展现自己的特点,门罗宣言的发表,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登上国际舞台。亚当斯的意见能够为其他美国决策者接受,有亚当斯个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门罗和其他决策者同样有追求国家强大的理想,"不是亚当斯通过一个人的斗争建立起至关重要的信念,而是门罗已经形成了美国应该和英国平等的思维。"[17]美国的大国姿态在门罗宣言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它(门罗主义)表现出美国在1823年已经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那时已经享有它今天所拥有的尊敬。"[18]除去其他因素,美国决策层对于国家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门罗宣言的发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保持孤立主义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刻,美国的决策者抓住机会赢得了列强的认可并开创了延续的传统。实际上,直到门罗宣言发表,美国才开始被当时的列强作为一个大国看待,大国地位得到列强的接受。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一块顶石",开创了美国新的外交传统并经久的延续下去。玛丽·贝克·爱德在1923年《纽约时报》纪念门罗主义100周年的文章中写到:"我严格信奉门罗主义、我们的宪法和上帝的律法。"[19] 最后,新兴大国要引领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 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是不断趋向文明进步的,这一趋势推动国际关系不断进步、不断趋向文明。同时,国际社会的发展又是阶段性的,国际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有特定的时代要求。既有大国保持大国地位和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国际关系体系前进的引导者;不能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大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最终将被历史的选择所抛弃。国际社会从最初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演进到今天的相对文明状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20]对于处在崛起进程中的新兴大国,不仅需要增强自身实力,在国际关系领域,为国际社会引入新的准则,引领所处时代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能够做到这一点,该国将获得道义力量的支撑。在任何时候,新兴大国尤其是开创一个国际新时代的先导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义力量的支撑,而且这种道义力量的支撑具有超前性。 门罗时期,国际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国际关系准则是基于权势平衡的均势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这样一个时代崛起的大国,要遵循既有的国际文明准则,将已有国际文明向前推进。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国际社会注入新的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如前所述,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优势。"美国历史上从未曾参与过均势体系",[21]门罗宣言包含对均势体系的拒绝,在列强忙于权势斗争之时,美国暂时置身其外,对当时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一个超越。门罗主义提出了"非殖民原则",适应了拉美各国寻求独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义在拉美复辟的作用,赢得了拉美独立各国的认可,在当时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进步。"非扩展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对当时习惯于扩张和干涉的其他列强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会诅咒门罗宣言是"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在门罗时代,门罗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关系文明的进步方向,道义的无形力量起到了弥补美国实力不足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门罗主义本身包含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不断加以扩展,发展成为美国扩张主义的幌子。以今天的国际文明标准来衡量,对它所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谴责是可取而且必要的。这也正是不能对门罗主义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
2023-08-31 16:32:117

何谓“沙文主义,门罗主义”???

沙文主义(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 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 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 这个名词则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 情绪。后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还曾被女权运动的 领袖用于“男人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子主义”)。英语中有一个对等的 词,是jingoism。所以经过演变,如今“沙文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更多时候用来指种 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尤其是后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 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参考资料:http://www.x5dj.com/UserForum/00120815/00009202.shtml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参考资料:http://www.ebubu.cn:8010/RESOURCE/GZ/GZLS/ZSD/4/4/2/1138_SR.HTM
2023-08-31 16:32:413

浅析门罗主义及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门罗主义的国际战略启示  【内容 提要】门罗宣言一发表,就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100多年来,各家对于门罗主义一直论争纷纭、褒贬不一。在随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础。当时美洲的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的弱小使美国外交的决策者在处理拉美独立问题时面临严峻考验,门罗主义以平和的语言宣告美国开始作为大国在国际舞台独立的发挥作用,它对国家战略的启示是引人深思的。  今年是门罗宣言发表180年,这个美国外交史上的重要文件,从它发表那一天起,就存在广泛的争议。仅在当时的欧洲各国,对于它的评价就存在天壤之别,推崇者如法国的拉法耶特评价门罗主义是"上帝允许人类给予世界的仅有的最杰出的文字";[1]诋毁者如梅特涅称之为"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2]一直以来,国内外的政界、学界对它也是意见纷纭,褒贬不一。本文无意对门罗主义做出或褒或贬的评价,但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和美洲国际环境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公开向世界宣布门罗主义,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做出的是一个有魄力、有远见的决策。"它是从半个世纪以来独立同外国相处中建造起来的应予肯定的美国外交政策结构的一块顶石。"[3]"为美国外交政策树立一个举世共见的准则,并将它牢固的植根于民族意识"。[4]门罗主义在发表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产生直接的作用,但如后来史学家的评论,"门罗主义之所以重要,并非在于它做了什么,而在于它发展的结果"。[5]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政策一直以此为基调,近至1960年,当苏联开始向古巴渗透时,它还被援用。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说,门罗主义为正在崛起的美国在外交上奠定了的基础,它的战略意义是引人深思的。  一、门罗时期的美洲国际环境和美国实力  门罗宣言的发表源于美洲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运动,拉美各国在西班牙国内起义之际开始独立运动并取得了重大胜利,美国在世界上率先承认了拉美国家的独立。在面临神圣同盟威胁干预的情况下,英国外交大臣坎宁向美国提出两国发表联合声明,反对在拉美恢复殖民,主张承认拉美独立。美国的外交决策者们在经过激烈争论后,决定撇开坎宁的建议,独立阐释美国立场,于1823年12月2日由美国时任总统门罗以国情咨文的形式发布,是为门罗主义的由来。  门罗主义针对的地理范围在拉丁美洲,涉及的列强主要是西班牙、英国、俄国和法国,西班牙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宗主国,极力主张镇压拉美独立运动;俄国是神圣同盟的领袖,在美洲拥有阿拉斯加,并试图向中美扩张;法国与拉美经济关系密切,也积极主张干涉拉美事务;英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是拉美新独立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英国虽然愿意看到拉美西班牙殖民地的独立,但和美国相互猜忌,试图遏止美国势力的扩张。可以说,美国面临着险恶的国际环境。  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与这些有涉的列强相比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经济上,美国制造业仅相当于英国的1/5左右,不到俄国和法国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左右。[6]门罗时代是一个赤裸裸的强权政治时代,今天一些广为接受的国际法准则和国际规范,如限制战争权等远没有得到接受,各国维护国家利益和争取国际地位最主要的手段是战争,最重要的工具是军队。在门罗时期,美国的军事力量相当弱小,门罗宣言发表前的1819年,美国遭遇经济危机,一些扩充军事实力的计划被推迟或者取消。1821年美国国会立法将陆军规模裁减为6183人,[7]海军虽然在1819年通过长期建设规划,但扩军计划也被推迟和压缩,1823年美国海军力量只相当于法国的1/4,俄国的1/8,与英国的差距更大。[8]与相关列强以数十万计的庞大军队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神圣同盟威胁要镇压拉美独立运动,当时,国际社会仅有美国承认拉美独立,在拉美独立问题上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对年轻的美国将是一次重要的考验。  二、两种战略选择  一个大国的崛起,首要的是足够的实力,实力的强大是成为大国的基础,但一个大国最终被国际社会承认为大国,则不仅仅是自身实力的问题。在其走向大国之路上,在对外关系上必然会经历一些重大的考验,成功的大国不仅能经受考验,更重要的是以这些重大事件为作为大国奠定经久的外交传统。这些传统的影响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其反过来将有力的促进实力的增长。门罗主义为美国外交开辟了具有经久战略意义的传统。  针对坎宁的建议,美国的外交决策层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门罗总统和前总统杰斐逊、麦迪逊等人,尽管不信任英国的意图,他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与唯一能够对它构成伤害的大国结成同盟以获得安全,这个同盟将保护拉美的独立,或许,这也是吓阻神圣同盟支持西班牙的最佳途径。"[9]国务卿亚当斯则反对接受坎宁建议,认为"对俄国和法国直言不讳地宣布我们的原则,总比充当尾随在英国军舰后面的一艘小船要光明正大和体面得多",[10]主张美国应该独立发表自己的见解。  按照国家战略理论,国家大战略有霸权、自助、规避、搭车和超越五种。[11]从国家战略角度进行分析,美国决策层的两种不同意见大致可以分别归入"搭车"和"自助、超越"战略。门罗等人最初主张接受坎宁的建议,和英国一道发表声明,借助英国的力量达到维护拉美独立和求得美国安全的目的,如杰斐逊所言,"有大不列颠在一起我们不必惧怕整个世界"。[12]在当时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这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它能够得到当时美国决策层大多数人的支持是有道理的。但这种战略是一种保守消极的选择,对于一个生机勃勃、欲有所作为的大国来说,任何重大战略选择都不能苟且于眼前。门罗宣言宣示的是一个积极的选择,它没有附和英国的建议,撇开当时的"超级大国"的主动邀约发表了自己的独立见解,体现了一个新兴国家的大国气魄。同时,它又超越列强之间的纷争,不介入列强可能的对立和冲突,门罗宣言不针对特定国家,没有给美国树立敌人,而且迎合了当时拉美普遍存在的"泛美主义"思想[13]的需要,因而在当时也受到了拉美国家的普遍欢迎。  门罗主义在美国独立半个世纪之际,国力依然弱小之时,向世界表明美国已经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国向世界施加自己的影响。门罗宣言引起了列强的不同反应,最终结果却是英国无赖的接受了门罗主义,神圣同盟受到沉重打击,美国获得了外交的胜利。排除其他评价因素,从国家利益和战略的角度来看,门罗宣言是成功的。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在事实上和外交风格上塑造了美国一个多世纪的对外关系,美国日后的发展、强大离不开门罗主义的作用。  三、门罗主义的国际战略启示  门罗主义在美国国力弱小的情况下发表,它的提出和产生经久影响,有当时美国决策层的深谋远虑,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启示是多方面的,其意义已经超越了门罗宣言乃至国际关系本身。  首先,门罗主义体现了一国社会制度先进性对外交决策的积极影响。  外交从根本上说是一国内政的延续,外交水准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状况的体现,先进的经得起考验的政治制度能激发国民蓬勃向上的朝气,一个先进的国内政治制度将为外交提供适宜和有效率的决策体制,创造积极进取的外交风格,是积极外交的力量之源。而且,先进制度的吸引力本身就是外交的巨大优势,吸引别国学习借鉴本国制度,增加相互信任,其产生的作用是物质力量无法代替的。相反,一个落后的政治制度将制约外交发挥主动性,一方面,落后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外交决策体制的落后和行政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落后的国内政治制度在外交上往往成为别国的攻击目标,外交人员的很大精力将牵掣在应付解释制度的合理性上,外交的战略决策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可以断言的是,不具备制度吸引力的国家的实力发挥将受到极大制约,将难以成长为一个经久的大国。  厄恩斯特·R·梅曾经指出,"就门罗主义而言,我的结论是其结果最好通过国内政治来理解"。[14]亚当斯的见解得到认可并最终通过门罗宣言的形式发表,是美国适宜的外交决策体制的产物。民主共和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诞生以前人类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当时,君主专制制度在世界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其时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病已经充分暴露,在西欧各国已经呈现颓势;与此相对照的是美国民主共和制度的生机和活力,美国的政治精英和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制度充满信心,美国的孤立主义思想就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优越性的理解,要将美国的独特制度与旧大陆的专制制度分隔开来。门罗宣言终究也包含对自身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门罗主义中的"两个半球主义"和"非扩展原则",前者的提出是基于欧洲和美洲的制度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制度,包含着认为美国建立的和美国希望在美洲新独立国家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优于旧大陆的君主专制制度;后者指美国视欧洲列强将它们落后的专制和殖民制度扩展到美洲的企图为对美国"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反对神圣同盟在拉美恢复旧制度,有先进的制度可供选择,就不应该再退回到落后制度。"非殖民原则"和"不干涉原则"也多少包含认为民主共和制度优于专制殖民制度的因素。不能排除当时美国的决策者在国家实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发表门罗宣言包含对民主共和制度有充分信心的因素,对政治制度优越性的理解促成了外交上的积极行动,尽管"美国扮演该角色所需的物质力量如果受到进一步考验实际是不存在的"。[15]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各国受到普遍欢迎,也在于玻利瓦尔、圣·马丁等人向往在拉美建立民主共和制度,对共同制度的向往促进了拉美和美国的理解,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转化为外交的优势。  其次,门罗主义是美国政治精英建设强大国家决心和信心的延续和发展。  一个国家是否要争取强国地位必须由它自己来决定。在实力弱小时,国家往往选择"搭车"战略,为国家崛起积蓄力量。但一个国家要最终崛起为一个大国特别是新兴领导国家,在确立大国地位前展现出朝气蓬勃的国民心态,在国民特别是在精英层表现出追求国家强大的强烈愿望和信心,在外交风格上呈现积极有为的姿态。通俗一点说,新兴大国在大国地位确立以前,它的作为起码要"像"一个大国的样子。在保持与现有国际体系和谐的前提下,在一些关键时刻,借助一些重大事件,以大国姿态明确的向世界表明自己的独立立场,既向世界宣示本国作为大国应有的影响力,因为一个国家争取大国地位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别国的承认,也可为本国外交树立经久的传统,延续的强国外交传统是国家强大的持续动力。当然,这不是要在国家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承担超过实力所允许的责任,追求实力达不到的国际地位。  华盛顿在告别演说中表达了建设"自由的、进步的伟大国家",为人类树立"由正义与仁慈所指引的民族的高尚而且新颖的榜样"[16]的思想,建设新的强大国家是美国建国后历届政治精英的不变追求,新兴的美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迹象。美国建国后,长期奉行孤立主义思想,不介入列强纷争,一心一意提高自身实力,但在一些重大国际事件中,美国已经开始呈现一个新兴大国的姿态,在对待大革命时期的法国问题上,在1812年美英战争中,美国外交开始展现自己的特点,门罗宣言的发表,美国作为一个新兴大国登上国际舞台。亚当斯的意见能够为其他美国决策者接受,有亚当斯个人因素作用,更重要的在于门罗和其他决策者同样有追求国家强大的理想,"不是亚当斯通过一个人的斗争建立起至关重要的信念,而是门罗已经形成了美国应该和英国平等的思维。"[17]美国的大国姿态在门罗宣言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它(门罗主义)表现出美国在1823年已经是一个大国,这个国家那时已经享有它今天所拥有的尊敬。"[18]除去其他因素,美国决策层对于国家强大的信心和决心对于门罗宣言的发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总体保持孤立主义的情况下,在关键时刻,美国的决策者抓住机会赢得了列强的认可并开创了延续的传统。实际上,直到门罗宣言发表,美国才开始被当时的列强作为一个大国看待,大国地位得到列强的接受。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一块顶石",开创了美国新的外交传统并经久的延续下去。玛丽·贝克·爱德在1923年《纽约时报》纪念门罗主义100周年的文章中写到:"我严格信奉门罗主义、我们的宪法和上帝的律法。"[19]  最后,新兴大国要引领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  纵观国际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国际社会是不断趋向文明进步的,这一趋势推动国际关系不断进步、不断趋向文明。同时,国际社会的发展又是阶段性的,国际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大国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有特定的时代要求。既有大国保持大国地位和新兴大国崛起,必然自觉或不自觉的使自身的行为方式和道德水平符合时代的要求,成为国际关系体系前进的引导者;不能适应时代进步要求的大国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最终将被历史的选择所抛弃。国际社会从最初的"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演进到今天的相对文明状态,是历史进步的必然结果。[20]对于处在崛起进程中的新兴大国,不仅需要增强自身实力,在国际关系领域,为国际社会引入新的准则,引领所处时代国际关系趋向文明进步,能够做到这一点,该国将获得道义力量的支撑。在任何时候,新兴大国尤其是开创一个国际新时代的先导国家的崛起离不开道义力量的支撑,而且这种道义力量的支撑具有超前性。  门罗时期,国际主流的政治制度是君主专制制度,国际关系准则是基于权势平衡的均势政治,殖民制度盛行。在这样一个时代崛起的大国,要遵循既有的国际文明准则,将已有国际文明向前推进。美国的民主共和制度为国际社会注入新的选择,代表了那个时代发展的方向,如前所述,这是美国外交的一大优势。"美国历史上从未曾参与过均势体系",[21]门罗宣言包含对均势体系的拒绝,在列强忙于权势斗争之时,美国暂时置身其外,对当时普遍的国际关系准则是一个超越。门罗主义提出了"非殖民原则",适应了拉美各国寻求独立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阻止殖民主义在拉美复辟的作用,赢得了拉美独立各国的认可,在当时的拉美受到了普遍的欢迎,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个进步。"非扩展原则"和"不干涉原则"对当时习惯于扩张和干涉的其他列强的冲击也是很大的,所以保守的梅特涅才会诅咒门罗宣言是"邪恶的教义和危险的榜样"。在门罗时代,门罗宣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际关系文明的进步方向,道义的无形力量起到了弥补美国实力不足的作用。  不可否认的是,门罗主义本身包含美国控制拉美的野心,在以后的历史中,门罗主义被美国的扩张主义者不断加以扩展,发展成为美国扩张主义的幌子。以今天的国际文明标准来衡量,对它所代表的国际关系准则进行谴责是可取而且必要的。这也正是不能对门罗主义加以肯定的原因所在。  注释:  [1]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3, pp55-56.  [2] Ibid, p57.  [3] [美] S·F·比米斯:《美国外交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28页。  [4] [美] 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等:《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上卷,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33页。  [5] [英] C·W·克劳利等编:《新编剑桥史:动乱年代的战争与和平:1793--183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50页。  [6] 未能获得当时美国和列强经济的准确数据,根据保罗·肯尼迪著作中的数据大致推算出。参见[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181页,表6。  [7] [美] 阿伦·米利特、彼得·马斯洛斯金:《美国军事史》,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20页。  [8] 徐世澄:《美国和拉丁美洲关系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30页。  [9] Ernest R. May, The Mak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5, p198.  [10] 王绳祖:《国际关系史:1814-1871》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第63-64页。  [11] 参见时殷弘:《国际政治--理论探究·历史概论·战略思考》,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633-634页。  [12]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3, p46.  [13] 昆达尼拉说:"泛美主义最初确实是拉丁美洲人的事情。像"美洲代表大会"、"民族代表大会"、"总联邦"、"总代表大会"、"大联邦"、"永久同盟与联邦"、"美洲同盟"、"世界最大国家"(指全美洲而言)、"美洲公约"、"诚意的联邦"、"真正美洲联盟"、"姊妹国家集团"以及玻利瓦尔的"永久同盟"、"联盟与联邦"等名称在十九实际初期拉丁美洲的政治词汇里是所在皆是的。"参见[美] 威廉·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北京,三联书店,1956年版,第331页。  [14] Ernest R. May, The Mak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75, preface.  [15]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3, p54.  [16] [美] 乔治·华盛顿:"告别演说",载王建华、蒋荣钧:《世界名人演说精粹》,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页。  [17] Ernest R. May, The Making of the Monroe Doctrin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1925, p202.  [18]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3, pp54-55.括号内文字为作者所加。  [19] 转引自 Dexter Perkins, A History of the Monroe Doctrine,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oston, 1963, Foreword.  [20] 参见拙文:"负责任的大国观",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10期,第72页。  [21] [美] 亨利·基辛格:《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2023-08-31 16:32:502

美国历届总统

美国第1位总统(1789年4月30日--1797年3月3日) 姓名:乔治.华盛顿 绰号:“国家之父” 出生:1732年2月22日,威斯特摩兰县,弗吉尼亚 死于:1799年12月14日,弗农,弗吉尼亚山 所属政党:联邦主义者 资产来源:遗产继承、种植园收入 美国首任总统(1789~1797),美国独立战争大陆军总司令。他毕生未进大学学习,但注意自学,使自己具备了突出的才干。早年当过土地测量员。1752年,成为维农山庄园的主人。曾参加七年战争,获中校和上校衔,积累了军事指挥的经验。1758年当选为弗吉尼亚议员。翌年与富孀M.D.卡斯蒂斯结婚,获得大批奴隶和60.75平方千米土地,成为弗吉尼亚最大的种植园主。在经营农场、手工作坊的过程中,华盛顿饱尝了英国殖民当局限制、盘剥之苦。1774年和1775年,先后作为弗吉尼亚议会的代表出席第一届、第二届大陆会议。1775年7月3日,华盛顿就任大陆军总司令。他把一支组织松散、训练不足、装备落后、给养匮乏,主要由地方民军组成的队伍整编和锻炼成为一支能与英军正面抗衡的正规军。通过特伦顿、普林斯顿和约克德等战役,击败英军,取得了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1783年《巴黎和约》签订,英国被迫承认美国独立。同年12月23日递交辞呈,解甲归田。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制定联邦宪法,为根除君主制,制订和批准维护有产者民主权利的宪法作出不懈的努力。 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他组织机构精干的联邦政府,颁布司法条例,成立联邦最高法院。他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联邦党人的主张,但力求在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之间保持平衡。他支持A.汉密尔顿关于成立国家银行的计划,确立国家信用。批准T.杰斐逊所支持的公共土地法案,奠定了西部自由土地制度的基础。1793年,再度当选总统。为了缓和同英国的矛盾,1794年11月4日华盛顿派出首席法官J.杰伊与英国谈判,签订杰伊条约,因有损于美国利益,遭反对。1796年9月17日,他发表告别词,表示不再出任总统。从而开创美国历史上摒弃终身总统,和平转移权力的范例。次年,回到维农山庄园。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 美国第2位总统(1797年3月4日--1801年3月3日) 姓名:约翰.亚当斯 绰号:美国独立的巨人 出生:1735年10月30日,布伦特里(现在的昆西),马萨诸塞 死于:1826年7月4日,布伦特里(现在的昆西),马萨诸塞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阿比盖尔.史密斯 总统年薪:25,000美元/年 约翰.亚当斯作为一位政治哲学家有着更惊人的学问和思想力。"人民和国家在逆境里被锻造,"他说,毫无疑问,这是他的想法也是美国的经验。 亚当斯出生于1735年的马萨诸塞海湾殖民地。一个受过哈佛教育的律师,导致他和一些爱国者达成了共识;1772年被选为马萨诸塞州众议员。1774年参加第一次大陆会议。1775年参加第二次大陆会议。1776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1777年出使法国。1778年返国参加宪法起草工作。是《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之一。 革命战争期间,他作为外交官服务于法国和荷兰之间,并且帮助谈判和平条约。从1785年到1788年,他是詹姆士法庭的部长,在乔治.华盛顿下被选举为副总统。 当亚当斯成为总统时,法国和英国之间的战争引起巨大困难给美国两个党派之间造成了纷争。 亚当斯派出3个官员去法国,在1798的春天抵达,法国外交部长Talleyrand和DIRECTORY拒绝与他们谈判,除非他们支付相当可观的贿赂。亚当斯把这份带有侮辱性的报告递交国会,参议院打印了相应的信件,其中Frenchmen被作为"X,Y和Z."提交。 国会拨款完成3艘新护卫舰并且建造添加了船只,并且审定一支临时的军队。它同样经历了一些外国的和煽动性的言论,打算使国外代理人害怕而抑制住共和党人编辑的攻击。 亚当斯总统没有发表战争宣言,但是敌对在海上开始了。最初,美国船只几乎无防备于法国的武装民船,以1800名武装好了的商人和美国军舰清扫了海路。 尽管几次光辉的海上胜利,战争依旧延续了下去。此外法国似乎对战争不感兴趣,亚当斯并且成为一名受到尊敬的特使。长时间的谈判类似一场战争。 在华盛顿担任八年总统期间,他一直任副总统。1796年当选为总统。 由于他任职期间在内政、外交方面均无明显成就,因而在1800年大选中败于杰斐逊。 在1800年11月1日,在选举前,亚当斯在新首都白宫里居住。在潮湿的房间里,给他的妻子写了封信,"在我结束我的信之前,我祈祷天堂给予最好的祝福诸给在这屋檐下诚实和聪明的人们。 美国第3 位总统(1801年3月4日--1809年3月3日) 姓名:托马斯.杰斐逊 绰号:人民的人 出生:1743年4月13日,在沙德韦尔里,弗吉尼亚 死于:1826年7月4日,在monticello(弗吉尼亚附近)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玛莎Wayles斯凯尔顿 总统年薪:25,000美元 资产来源:遗产继承、种植园收入 托马斯.杰斐逊生于1743年的Albermarle县,他是一位种植员和检查员,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大约5,000英亩土地。母亲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在威廉玛莉学院学习,然后读法律。在1772年,他与玛莎结婚。 1767年取得律师资格。1767年进入殖民地议会。1775年参加第H次大陆会议。次年,参加《独立宣言》五人起草委员会,成为宣言的主要起草人。1776年重返弗吉尼亚议会,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法案。1779一1781年任弗吉尼亚州长。1784年出任驻法公使。1789年任国务卿。1800年当选总统。 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独立革命运动的一位积极领导者和组织者,著名的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人。他前后从事政治活动近六十年之久,在美国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伟大的英雄。杰斐逊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主张人权平等、言论、宗教和人身自由。他起草的《废止限嗣继承法规》,沉重打击了从英国带到美洲的封建主义残余。他起草了《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规》,并使这一法规在州议会获得通过,实现了政教分离。杰斐逊任总统期间,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买”了路易斯安那地区,使美国领土扩大近一倍。他还派遣远征队西行,使美国的西部边界伸向太平洋海岸。他执政期间进行过一些民主改革,领导了反对亲英保守势力、争取保持资产阶级民主的斗争,起了积极和进步作用,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准备了条件。 杰斐逊好学多才,兴趣广泛。他是土地测量师、建筑师、古生物学家、哲学家、音韵学家和作家。他懂得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他还对数学、农艺学和建筑学,甚至提琴等感兴趣。人们称他是天资最高、最多才多艺的美国总统。杰斐逊一生著述很多,涉及问题很广,后人为纪念他而出版了他的文集,共20卷,杰斐逊作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派杰出代表,与华盛顿和林肯齐名。 1803年,他决定购买路易斯安那,使美国国土几乎扩大了一倍。1804年连任。离职后,他开始了退隐生活。此间,他创建了弗吉尼亚大学,担任了该校第一任校长。在《独立宣言》50周年纪念日的前几天,杰斐逊已病得很重,处于昏迷状态。一次他清醒后问医生“是不是那一天?”他指是7月4日。就在这一天,他与世长辞,与亚当斯同时西去 美国的第4位总统(1809年3月4日--1817年3月3日) 姓名:詹姆士.麦迪逊 绰号:宪法之父 出生:1751年3月16日,弗吉尼亚 死于:1836年6月28日,蒙彼利埃,弗吉尼亚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多利.佩恩.托德 总统年薪:25,000美元 麦迪逊生于1751年,橙县,弗吉尼亚,毕业于(当时叫新泽西学院)普林斯顿。他学习历史和政府的课程,法律读的很好。少年好学,青年时期即投身于独立战争。他在1776年参加弗吉尼亚宪法的制定,在大陆的国会提供,并且是弗吉尼亚会议的一位领导人。 制宪会议在费城,36岁的麦迪逊把频繁和显著的部分加在辩论内。麦迪逊与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和约翰坚鸟,联邦主义者散文的宪法做了较大的对照。在晚些年,他被称为"宪法之父",在国会,他帮助修改权利法案,制定第一个收入立法。从他的领导当中反对汉密尔顿的金融提议,他感到将过于向北方的金融家给予财富和能力,变成共和党人的发展。 当时总统杰斐逊国务卿,麦迪逊给交战法国和英国抗议他们的美国船的被扣押,与国际法律相反。尽管1807年不受欢迎的禁止行动,这没使交战的国家改变他们的方式,但是引起了美国的消沉,麦迪逊在1808年被选举为总统。他废除了 在麦迪逊任职的第一年,禁止美国与英国和法国进行交易;然后在1810年5月,审定的国会进行两个交易,指导总统,如果两者中任何一个将接受美国的中立的权利的意见,禁止与其它国家进行交易。 拿破仑假装答应。在1810年后期,麦迪逊与英国宣布非交往。在国会包括亨利.克雷和约翰.C.卡尔霍恩的年轻的一组,"好战分子",为一个更好斗的政策敦促总统。 美国海员的英国强迫服役和货物的扣押使麦迪逊不得不对压力让步。在1812年6月1日,他向国会宣战。他的人权主张和三权分立学说迄今仍是美国宪法的指导原则。他和杰斐逊共同创建和领导了民主共和党,使美国开始形成了两党政治。他担任总统期间曾领导进行第二次反英战争,保卫了美国的共和制度,为美国赢得彻底独立建立了功绩。 美国第5 位总统(总统任期:1817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 1821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姓名:詹姆斯.门罗 生于:1758年4月28日 维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郡 死于:1831年7月4日 纽约州纽约市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伊丽莎白.科特莱特.门罗 副总统:丹尼尔.D.汤普金斯 门罗沉浮政界4 8年,先后当过律师、议员、驻外使节、州长、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总统以及州制宪会议主席等职。 门罗任总统时,正值美国结束连年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 8 2 3年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方针,世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即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公然把拉丁美洲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老境凄凉,病逝在女儿家中,享年7 3岁。 美国第6位总统(1825年3月4日--1829年3月3日) 姓名:约翰.昆西.亚当斯 绰号:有口才的老人 出生:1767年7月11日,布伦特里(现在昆西)里,马萨诸塞 死于:1848年2月23日,华盛顿特区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璐易丝.凯瑟林.约翰逊(Louisa Catherine Johnson) 副总统:约翰.C.卡尔霍恩 约翰.昆西.亚当斯是美国第六任总统。他是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及第一夫人爱比盖尔.亚当斯的长子。他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继其父亲之后成为总统的总统。 他二十岁就成了有名的外交官,曾出使欧洲多年,熟悉欧洲事务。1 8 1 7年门罗总统上台以后,亚当斯被任命为国务卿,任职八年,曾协助起草《门罗宣言》,解决与英国的许多纠纷,从西班牙手中取得佛罗里达,因此,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国务卿之一”。1 8 2 5年亚当斯当选总统。1 8 2 9年卸任后被选为国会众议员,直至逝世。 剩下的在参考资料里。 参考资料:http://www.xici.net/b148182/d30211680.htm
2023-08-31 16:33:071

美国的历届总统都是谁

到目前为止共有41位总统,其中有两位总统在不同时期担任过他们是格罗弗u2022克利夫兰1885-18891893-1897和约翰u2022亚当斯1797-18011825-1829他们分别是1乔治u2022华盛顿1789-17972约翰u2022亚当斯1797-18013托马斯u2022杰斐逊1801-18094詹姆斯u2022麦迪逊1809-18175詹姆斯u2022门罗1817-18256约翰u2022亚当斯1825-18297安德鲁u2022杰克逊1829-18378马丁u2022范u2022布伦1837-18419威廉u2022哈里森1841-184110约翰u2022泰勒1841-184511詹姆斯u2022波尔克1845-184912托卡里u2022泰勒1849-185013米勒德u2022菲尔莫尔1850-185314弗兰克林u2022皮尔斯1853-185715詹姆斯u2022布坎南1857-186116亚伯拉罕u2022林肯1861-186517安德鲁u2022约翰逊1865-186918尤利塞斯u2022格兰特1869-187719拉瑟福德u2022海斯1877-188120詹姆斯u2022加菲尔德1881-188121切斯特u2022阿瑟1881-188522格罗弗u2022克利夫兰1885-188923本杰明u2022哈里森1889-189324格罗弗u2022克利夫兰1893-189725威廉u2022麦金利1897-190126西奥多u2022罗斯福1901-190927威廉u2022塔夫特1909-191328伍德罗u2022威尔逊1913-192129华伦u2022哈定1921-192330卡尔文u2022柯立芝1923-192931赫伯特u2022胡佛1929-193332富兰克林u2022罗斯福1933-194533哈里u2022杜鲁门1945-195334德怀特u2022艾森豪威尔1953-196135约翰u2022肯尼迪1961-196336林顿u2022约翰逊1963-196937理查德u2022尼克松1969-197438杰拉尔德u2022福特1874-197739詹姆斯u2022卡特1977-198140罗纳德u2022里根1981-198941乔治u2022布什1989-199342比尔u2022克林顿1993-200143乔治Wu2022布什(小布什)2001
2023-08-31 16:33:344

关于门罗主义

门罗主义形成的近因,是俄国要求攫取北美大陆西北沿岸地区,以及中南美洲国家争取独立的斗争。西班牙帝国在新大陆上的势力,随着拿破仑战争于1815年结束而瓦解。1815年至1820年间,何塞·德·圣马丁引领阿根廷、智利、与秘鲁走向独立;而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西蒙·玻利瓦尔领导则领导自己的国家走出殖民主义。这些新成立的共和国期望获得美国承认,而美国国内许多人也认可这种想法。 但詹姆斯·门罗总统与其国务卿约翰·昆西·亚当斯不愿在胜负未卜下冒国际战争之险。有人认为,就其作为看来,在欧洲列强未插手干涉的情况下,美国政府会让西班牙与各个起事的殖民地自己分出你死我活;另有人坚称,由政府承认这些战争并保持中立的态度看来,两人在法理上已然承认这些新国家。后面这项说法,因美国当时将海军舰艇售予这些起事的殖民地而获支持。 英国则在维护君主制度与渴求新市场之间意见分歧。对英国而言,一整个南美洲是个比美国更大的市场。当法俄两国提议与大英帝国共同协助西班牙收回其位于新大陆的殖民地时,遭英国峻拒。 美国当时正与西班牙就亚当斯─欧尼斯条约进行交涉。条约生效后,门罗政府开始扩大承认这些位于拉丁美洲的新共和国。阿根廷、智利、秘鲁、与哥伦比亚于1822年皆获美国承认。 1823年,法国请求西班牙重新扶持波旁王朝执政,两国国内当时皆有传言警示,神圣同盟(即俄罗斯、普鲁士、与奥地利)在背后支持这些新兴的共和国。两国交好的消息令当时的英国政府(由詹姆斯·伍尔夫(James Wolfe)威廉·彼特(William Pitt)及其他政治家共同合作)将法国逐出新大陆的努力前功尽弃.而法国将因此于美洲大陆再度得势。 英国外相乔治·坎宁(George Canning)提议英美两国联手戒备法西两国的干涉。托马斯·杰斐逊与詹姆斯·麦迪逊鼓励门罗接受此议,但约翰·昆西·亚当斯抱持怀疑态度。亚当斯当时也顾虑著俄罗斯与墨西哥两国插手英美两国皆声称为其领土的奥勒冈国。 在1823年11月7日所举行的内阁会议上,亚当斯反对坎宁之议,声言‘对俄法明白表示我们的政策,较充当英国战舰舰艉之救生艇,为更坦率而有尊严的作法。" 亚当斯于会议中力战各方,终于说服全体内阁采用独立政策。在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于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所阐释的观点,即后世所称之门罗主义。就实质而言,美利坚合众国正告旧大陆上的列强,美洲不再开放给欧洲成立殖民地,而任何延伸欧洲势力至新大陆上的作为,美利坚合众国将视之为‘危及我国之和平与安全"。美国不会介入欧洲各国之间的战争,也要求欧洲各国不插手美洲事务。 此一公开宣示,抵触美国当时与欧洲列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ola)附近多处的殖民地之合作。伊斯帕尼奥拉岛曾遭多次占领,今为圣多明哥与海地之所在。法兰西与西班牙两国皆对该处有兴趣,企图于该地重新取得利益,或再度发挥原有之影响力。十九世纪时,西班牙在这些作为上较为成功。就以后的事实发展来看,美国藉门罗主义在加勒比海各处纷争中随意支持任何一方,以维护短期的经济利益,而非用以立下藩篱阻绝欧洲的干涉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第5届总统J.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提出“你们别插手”。 从T.杰斐逊执政起,美国进入大规模领土扩张时期。其扩张政策与英国发生尖锐的冲突。在美英战争(1812)中,美国向北扩张的企图受挫,因而把扩张的矛头指向拉丁美洲。可是,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年8月,英国外交大臣G.坎宁邀请美国共同反对俄、普、奥3国“神圣同盟”对拉美各国的干涉,禁止再把拉丁美洲殖民化,得到门罗的赞同。 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美国承认并且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 [编辑本段]影响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1870年以后,始有“门罗主义”的提法。随 美国总统:门罗着美国成为世界强国,在门罗主义的指导下,美国于1876年调解阿根廷与巴拉圭间的边界纠纷;1880年调解哥伦比亚与智利间的纠纷;1881年解决墨西哥与危地马拉间,智利与阿根廷、智利与秘鲁间的边界纠纷。1895年美国在英属圭亚那与委内瑞拉边界问题上,迫使英国让步,同意成立仲裁法庭,以确定两国边界。1904年T.罗斯福(1901-1909在任)提出“罗斯福推论”,进一步补充了门罗主义。他指出,某个拉美国家一旦“闹事”,美国可以干涉其内部事务。在罗斯福、T.W.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丁美洲,尤其是加勒比地区的内部事务。1933年以后F.D.罗斯福执政时放弃干涉政策,转而推行睦邻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拉美地区依然奉行门罗主义。1959年6月,美国操纵雇佣军入侵危地马拉;1961年4月,美国组织雇佣军入侵古巴;在加勒比海危机中,迫使苏联作出让步;1964年1月,美国直接干涉巴拿马;1965年美国出兵多米尼加镇压多米尼加人民武装起义;1983年美国与6个加勒比国家组成“多国部队”出兵格林纳达。这些行动都可视为是门罗主义的继续。 有些中国学者认为,门罗主义的宣布是以投神圣同盟的威胁英国之机,来抵御英国对美国扩张政策的威胁,以保障美国在拉丁美洲扩张的行动自由。因此,门罗主义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编辑本段]门罗主义要点门罗主义陈述三要点,复由罗斯福总统外加一项。第一点,欧洲各国不能再以任何美洲国家为殖民地。其次,在外交政策上行使华盛顿方面的原则,即美国仅在本身利益受损的前提下介入欧洲事务。第三,美国视任何殖民美洲的企图为对国家安全之威胁。罗斯福总结以上三点并加入一项陈述:‘说话客气,但带根大棒子(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2023-08-31 16:33:502

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是戴高乐模仿谁说的?

模仿美国总统门罗的“门罗宣言”中“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一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
2023-08-31 16:33:572

美国有几百年的历史?

  历 史  History  美 国 人 民 是 个 勇 敢 而 爱 好 自 由 的 民 族。 他 们 原 本 来 自 世 界 各 地, 是 许 多 不 同 的 文 化、 种 族 和 宗 教, 经 过 长 时 期 的 共 存 结 合 而 形 成 的, 渐 渐 他 们 以 身 为 美 国 人 而 自 豪。  17 世 纪 以 前, 北 美 广 大 原 野 仅 有 印 第 安 人 和 爱 斯 基 摩 人 居 住, 但 经 过 百 余 年 的 移 民, 这 里 已 成 为 欧 洲 国 家 人 民 的 新 家 园, 而 其 中 最 主 要 为 英 国 人 所 建 立 的 13 州 殖 民 地, 这 13 州 殖 民 地 宣 布 脱 离 英 国 而 独 立。 几 经 协 商 与 改 革, 联 邦 体 制 的 美 国, 于 法 国 大 革 命 前 夕, 正 式 登 上 世 界 舞 台。 早 期 的 美 国 很 欢 迎 外 来 的 移 民, 这 些 移 民 使 她 迅 速 地 成 长。 美 国 人 口, 在 1776 年 只 有 300 万 人, 而 现 在 则 超 过 2 亿。 在 人 口 迅 速 增 加 的 过 程 中, 新 的 生 存 空 间, 也 跟 着 不 断 开 拓, 而 方 向 则 由 东 向 西, 拓 疆 的 先 驱 们 不 但 从 事 农 耕 畜 牧, 也 寻 找 矿 产 及 其 它 资 源。 到 了 20 世 纪, 美 国 不 但 已 成 为 世 界 强 国, 并 且 也 是 科 学、 技 术、 医 药 及 军 事 力 量 的 先 进 国 家。  殖 民 时 期 以 前(1607 以 前)  在 两 万 多 年 前, 有 一 批 来 自 亚 洲 的 流 浪 者, 经 由 北 美 到 中 南 美 洲, 这 些 人 就 是 印 第 安 人 的 祖 先。  当 哥 伦 布 发 现 新 大 陆 时, 居 住 在 美 洲 的 印 第 安 人, 约 有 2,000 万, 其 中 有 大 约 100 万 人 住 在 现 在 的 加 拿 大 和 美 国 中 北 部, 其 余 绝 大 部 分 住 在 现 在 的 墨 西 哥 和 美 国 南 部。 大 约 1 万 年 前, 又 有 另 一 批 亚 洲 人, 移 居 到 北 美 北 部, 这 是 后 来 的 爱 斯 基 摩 人。 而 最 早 到 美 洲 的 白 种 人 大概 是 维 京 人, 他 们 是 一 群 喜 好 冒 险 的 捕 渔 人, 有 人 认 为 他 们 在 1,000 年 前, 曾 到 过 北 美 东 海 岸。  殖 民 时 期(1607~1753)  1607 年, 一 个 约 一 百 人 的 殖 民 团 体, 在 乞 沙 比 克海 滩 建 立 了 詹 姆 士 镇, 这 是 英 国 在 北 美 所 建 的 第 一 个 永 久 性 殖 民 地。 在 以 后 150 年 中, 陆 续 涌 来 了 许 多 的 殖 民 者, 定 居 于 沿 岸 地 区, 其 中 大 部 分 来 自 英 国, 也 有 一 部 分 来 自 法 国、 德 国、 荷 兰、 爱 尔 兰 和 其 他 国 家。  18 世 纪 中 叶,13 个 英 国 殖 民 地 逐 渐 形 成, 他 们 在 英 国 的 最 高 主 权 下 有 各 自 的 政 府 和 议 会。 这 13 个 殖 民 区 因 气 候 和 地 理 环 境 的 差 异, 造 成 了 各 地 经 济 形 态、 政 治 制 度 与 观 念 上 的 差 别。  独 立 运 动(1754~1783)  18 世 纪 中 叶, 英 国 在 美 洲 的 殖 民 地 与 英 国 之 间, 已 有 了 裂 痕。 殖 民 地 的 扩 张, 使 他 们 产 生 某 种 自 觉, 自 觉 到 英 国 的 迫 害, 而 萌 生 独 立 的 念 头。1774 年, 来 自 12 州 的 代 表, 聚 集 在 费 城, 召 开 所 谓 第 一 次 大 陆 会 议, 希 望 能 寻 出 一 条 合 理 的 途 径, 与 英 国 和 平 解 决 问 题, 然 而 英 王 却 坚 持 殖 民 地 必 须 无 条 件 臣 服 于 英 王, 并 接 受 处 分。  1775 年, 在 麻 州 点 燃 战 火,5 月, 召 开 第 二 次 大 陆 会 议, 坚 定 了 战 争 与 独 立 的 决 心, 并 发 表 有 名 的 独 立 宣 言, 提 出 充 分 的 理 由 来 打 这 场 仗, 这 也 是 最 后 致 胜 的 要 素。  1781 年, 美 军 赢 得 了 决 定 性 的 胜 利,1783 年, 美 英 签 定 巴 黎 条 约, 结 束 了 独 立 战 争。  组 成 新 政 府(1784~1819)  革 命 的 成 功, 使 美 国 人 民 有 了 以 立 法 形 式 表 达 他 们 政 治 观 念 的 机 会。  1787 年, 在 费 城 举 行 联 邦 会 议, 会 中 华 盛 顿 被 推 为 主 席, 他 们 采 取 一 项 原 则, 即 中 央 的 权 力 是 一 般 性 的, 但 必 须 有 审 慎 的 规 定 和 说 明, 同 时, 他 们 也 接 受 一 项 事 实, 那 就 是 全 国 性 政 府 必 须 有 税 收、 铸 造 货 币、 调 整 商 业、 宣 战 及 缔 结 条 约 的 权 力。 此 外, 为 了 防 止 中 央 权 力 过 大, 而 采 取 孟 德 斯 鸠 的 均 权 政 治 学 说, 即 政 府 中 设 置 三 个 平 等 合 作 与 制 衡 的 部 门, 即 立 法、 行 政、 司 法 三 种 权 力 相 互 调 和, 制 衡 而 不 使 任 何 一 权 占 控 制 地 位。  向 西 扩 张(1820~1849)  19 世 纪 初 期, 数 以 千 计 的 人, 越 过 阿 帕 拉 契 山, 向 西 移 动, 有 些 开 拓 者, 移 居 到 美 国 的 边 界, 甚 至 深 入 属 于 墨 西 哥 的 领 地、 以 及 介 于 阿 拉 斯 加 与 加 利 福 尼 亚 的 俄 勒 冈。 开 拓 者 勇 敢、 勤 奋 地 向 西 寻 求 更 好 的 生 活。  南 北 冲 突(1850~1869)  引 起 内 战 的 原 因, 不 单 是 经 济 上、 政 治 上、 军 事 上 的 问 题, 还 包 括 了 思 想 上 的 冲 突。 内 战 暴 露 了 美 国 的 弱 点。 对 这 个 国 家 的 存 在, 作 了 一 番 考 验。 经 过 了 这 次 考 验, 美 国 才 步 向 一 个 中 央 集 权 化 之 现 代 国 家 的 坦 途。  南 北 之 间, 为 奴 隶 问 题 而 起 争 执, 南 方 在 全 国 政 治 上 的 主 要 方 针, 就 在 保 护 和 扩 大“ 棉 花 与 奴 隶” 制 度 所 代 表 的 利 益; 而 北 部 各 州, 主 要 是 制 造 业、 商 业 和 金 融 的 中 心, 这 些 生 产 无 需 依 赖 奴 隶, 这 种 经 济 上 和 政 治 上 的 冲 突 都 是 由 来 已 久 的。  1860 年 代 初 期,11 个 南 方 的 州 脱 离 联 邦, 另 组 政 府, 北 方 则 表 示, 为 了 统 一 将 不 惜 付 出 任 何 代 价。  1861年, 内 战 爆 发 了, 这场 美 国 人 面 对 面 的 流 血 战, 打 了 四 年, 南 方 遭 到 严 重 的 破 坏, 而 且 留 下 深 深 的 伤 痕。1865 年, 北 方 战 胜 了, 这 项 胜 利 不 但 显 示 美 国 回 复 统 一, 而 且, 从 此 全 国 各 地 不 再 施 行 奴 隶 制 度。  工 业 化 与 改 革(1870~1916)  19 世 纪 初 期, 美 国 开 始 工 业 化, 而 内 战 之 后, 则 步 入 成 熟 阶 段。 在 从 内 战 至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的 不 到 50 年 时 间 内, 她 从 一 个 农 村 化 的 共 和 国 变 成 了 城 市 化 的 国 家。 机 器 代 替 了 手 工, 产 品 大 量 增 加。 全 国 性 的 铁 道 网, 增 进 了 货 品 流 通。 应 大 众 的 需 要, 许 多 新 发 明 应 市 了。 银 行 业 提 供 贷 款, 促 成 工 商 业 经 营 的 扩 大。 故 从 1890 到 1917 年 的 近 30 年 间 被 称 为 所 谓“进 步 时 期”,1914 年, 世 界 大 战 爆 发,1917 年, 美 国 终 于 被 卷 入 大 战 漩 涡 中, 并 且 在 世 界 上 尝 试 扮 演 新 的 角 色。  世 界 的 新 地 位(1917~1929)  在 战 后 的 10 年 间, 美 国 的 社 会 与 文 化 可 说 是 个 无 生 气、 无 感 情, 属 于 商 人 阶 级 的 10 年。据 1929 年 统 计, 居 城 与 居 乡 的 比 率 是 56% ∶44%, 这 时 举 凡 现 代 生 活 的 特 色, 诸 如 汽 车、 电 话、 收 音 机、 洗 衣 机, 已 成 为 生 活 的 必 需 品。  战 后 经 济 呈 现 极 度 的 繁 荣, 原 因 有 二, 一 为 政 府 不 再 干 涉 私 营 企 业 且 有 立 法 保 护 之, 二 为 新 技 术 的 带 动。 虽 然 经 济 成 长 很 快, 但 是 基础不 稳。  不 景 气 时 代 和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1930~1959)  经 济 大 恐 慌, 影 响 的 不 只 是 美 国, 世 界 各 国 都 受 到 它 的 打 击, 经 济 大 恐 慌, 使 上 百 万 的 工 人 失 业, 大 批 的 农 人 被 迫 放 弃 耕 地, 工 厂 商 店 关 门, 银 行 倒 闭 … … 一 片 萧 条。1932 年, 罗 斯 福 当 选 总 统, 他 主 张 政 府 应 拿 出 行 动 来 结 束 经 济 大 恐 慌, 新 政 府 虽 然 解 决 了 许 多 的 困 难, 但 美 国 的 经 济 还 是 要 到 二 次 大 战, 才 苏 醒 起 来。  第 二 次 世 界 大 战 之 后, 美 苏 两 国, 关 系 日 趋 恶 化, 分 别 在 军 事、 政 治、 经 济、 宣 传 各 方 面, 加 紧 准 备, 一 如 战 时, 这 种 状 态, 被 称 为“ 冷 战”。  1960年 以 来  美 国 历 史 自1960以 来, 许 多 方 面 仍 是 战 后 发 展 的 延 续。 经 济 方 面, 除 了 周 期 性 的 不 景 气, 则 仍 不 断 膨 胀; 从 城 市 移 居 到 郊 区 的 人 口, 继 续 增 加,1970年, 居 郊 人 口 超 过 了 居 城 人 口 。  1960 年 初 期, 黑 人 问 题 成 为 美 国 内 部 最 主 要 的 问 题。  1960 年 代 中 期, 许 多 美 国 人 开 始 不 满 政 府 的 对 外 政 策。 此 外, 由 于 工 业 的 发 展, 人 口 的 集 中,60 年 代 后 期, 生 态 环 境 的 污 染, 广 受 注 意。 70 年 代 初 期, 由 于 能 源 危 机 而 导 致 的 经 济 萧 条, 是 大 恐 慌 以 来, 最 严 重 的 一 次。  70 年 代 中 期, 经 济 一 度 复 苏, 但 到 70 年 代 未 期, 又 出 现 通 货 膨 胀。  1976 年, 美 国 建 国 200 周 年, 全 国 举 行 各 项 庆 祝 活 动。  1981 年 4 月 12 日, 美 国 成 功 地 发 射“ 哥 伦 比 亚 号” 航 天 飞 机, 将 人 类 又 带 入 另 一 个 太 空 新 纪 元。  1985 年, 里 根 连 任 总 统, 在 日 新 月 异 的 人 类 发 展 史 中, 美 国 将 展 开 新 的 一 页。
2023-08-31 16:34:155

门罗主义的含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的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2023-08-31 16:35:061

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詹姆斯·门罗(James Monroe)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门罗宣言》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  十九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运动蓬勃发展,西班牙在欧洲“神圣同盟”支持下,妄图恢复在美洲的殖民地,英国和“神圣同盟”各国也积极插手拉丁美洲。门罗借口防止欧洲各国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发表了这个咨文。咨文中宣称:“同盟各国把它们的政治制度扩张到美洲的任何地方而不危害我们的和平与幸福是不可能的;也没有人会相信我们南方各兄弟国家的人民,如果不加援助,能够建立他们心愿的政治制度,所以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他们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并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门罗的这个外交政策,主要是制止欧洲列强对拉丁美洲的侵略,使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得到巩固。但也应该看到,这个宣言也是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制造借口的。它为以后美国在“援助”的幌子下,控制和掠夺拉丁美洲树了块挡箭牌,成为美国在拉丁美洲建立“后院”的工具。门罗宣言和门罗主义  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大棒政策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二战后美圆成为世界贵重价值的衡量,一盎司金等于35.8美圆,史称固定汇率(现为浮动汇率)其中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2023-08-31 16:35:222

美国第五任总统是谁?详细资料。

詹姆斯·门罗 James Monroe 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主义”的创始人。 生卒年月:1758年4月28日生于弗吉尼亚州威斯特摩兰郡(Westmoreland County, Virginia) 1831年7月4日逝世于纽约州纽约市(New York City, New York) 总统任期:1817年3月4日——1821年3月4日 1821年3月4日——1825年3月4日 所属政党:民主共和党 第一夫人:伊丽莎白·科特莱特·门罗(Elizabeth Kortwright Monroe) 副 总 统:丹尼尔·D·汤普金斯 门罗沉浮政界48年,先后当过律师、议员、驻外使节、州长、国务卿、陆军部长和总统以及州制宪会议主席等职。 门罗任总统时,正值美国结束连年战争进入和平建设时期,他对内强调国家意识,对外大力开拓疆土,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823年门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外交政策方针,世称《门罗宣言》或“门罗主义”,即在“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下,公然把拉丁美洲划为美国的势力范围。门罗老境凄凉,病逝在女儿家中,享年7 3 岁。 1758年4月28日,詹姆斯·门罗诞生于弗吉尼亚的威斯特摩兰县的一个小农庄主家庭。门罗的祖先是苏格兰人,父亲斯彭斯·门罗,青年是当过木匠,以后曾任巡回法官。母亲伊丽莎白·琼斯·门罗,是威尔士后裔。门罗家庭虽非名门,但家境小康, 属当地的上层社会。门罗的父母生有五个孩子,门罗在男孩中最长。 童年时期,门罗在附近牧师办的学堂里上了四年学,拉丁语和法语都学的很好,课余时间喜欢摸鱼捉鸟,驾驶帆船,有时还带上猎犬,骑马捕狐狸、野兔,练得一身好体魄,十岁刚过身高就已经达6英尺。 1774年门罗16岁是进入了弗吉尼亚著名的学府----威廉与玛丽学院读书,起初还能悉心向学,独立战争爆发后,他热血沸腾,中辍了学业,拿起武器,成为该学院的“学院连”的一员,接受军事训练,从此走上了争取祖国独立自由的战场。 1823年12月2日,门罗向国会提出了由约翰·昆西·亚当斯拟定的国情咨文,咨文中有关外交方面的主要内容被称为“门罗宣言”,即后来被称之为“门罗主义”。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三个基本原则:即“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夺取殖民地”原则、“不干涉”原则和“美洲体系”原则。这个《门罗宣言》虽然没有经过国会以决议的形式批准,但一百多年来他已成为美国用来反对美洲以外的国家干涉美洲事务的工具,阻止和进一步排斥欧洲列强势力在西半球的政治影响,使美洲和欧洲“脱离接触”,从而为美国在西半球的扩张扫清道路,特别是它成为了美国对拉丁美洲外交的行动指南。
2023-08-31 16:35:381

美国历届总统绰号

p[[[
2023-08-31 16:35:501

纳米比亚何时独立?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纳米比亚在15-18世纪,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1890年被德国占领。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66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西南非洲人民的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1990年3月21日实现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扩展资料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1、在亚洲,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末列强把亚洲分割完毕,中国没有逃脱这场噩运。2、在非洲,15—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此后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到200次。这些探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使整个非洲被瓜分完毕。3、在拉丁美洲独立后,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纷纷采取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并展开争夺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为激烈。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98年美西战争揭开美国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随后,美国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紧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区。
2023-08-31 16:35:561

纳米比亚什么时候获得独立的?

1990年3月,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历史使命的完成及欧洲殖民者入侵和奴役非洲历史的结束。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崩溃。纳米比亚在15-18世纪,荷兰、葡萄牙、英国等殖民者先后入侵。1890年被德国占领。1960年西南非洲人民组织成立,开始进行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966年联合国大会根据西南非洲人民的决定将“西南非洲”更名为“纳米比亚”。1990年3月21日实现独立,成为非洲大陆最后一个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扩展资料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1、在亚洲,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在亚洲激烈地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使亚洲各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19世纪末列强把亚洲分割完毕,中国没有逃脱这场噩运。2、在非洲,15—16世纪起,欧洲殖民者相继侵入非洲,此后几百年间给非洲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从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晚期,欧洲冒险家到非洲内地探险达到200次。这些探险为帝国主义最后瓜分非洲铺平了道路。1885年2月帝国主义召开分赃会议,签署柏林会议《总议定书》,标志着瓜分非洲高潮的到来,到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几乎使整个非洲被瓜分完毕。3、在拉丁美洲独立后,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列强纷纷采取经济、政治和军事手段,对拉美各国进行渗透。并展开争夺拉美的角逐,以英美最为激烈。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宣言”;1889年又建立“美洲共和国联盟”;1898年美西战争揭开美国向拉美全面扩张的序幕。随后,美国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的政策,加紧侵略和控制拉美地区。
2023-08-31 16:36:051

有谁知道印第安人的历史啊

一、 殖民时期之前的印第安人。 印第安人在殖民者到达之前,这个种族有300多个部落,尚处于原始氏族公社末期。这些部落之间的残杀从未间断过,其野蛮与残酷远非今日可以想象。特征之一就是胜利了的部落必须把失败部落的男女老幼全部杀绝,印第安人尚未进化到需要奴隶的地步,他们更看重保持其原始江山永固;其二便是以割下的头皮数目计算战功,而战功卓著者就成为部落的首领;其三即迁徙性,从无永久领地的概念,要么放弃,要么被别的部落夺占。 二、殖民时期的印第安人 1528年,西班牙殖民者便已经与印第安人发生了战斗。当时抵达佛罗里达的奈华斯远征队就被印第安人围歼而损失惨重,头目奈华斯被印第安人击毙;1539年西班牙军德索托在墨西哥湾几乎被印第安人全歼,1000余人仅300人生还,德索托也被击毙;到1576年,西班牙殖民者在墨西哥湾的据点几乎全部被印第安人夷平;法国殖民者也在北部被印第安易洛魁部落所击败;1622年的包哈坦战争中,印地安人摧毁了弗吉尼亚88个移民定居点中的80个,首府詹姆斯顿被夷平;1675年殖民者发起“大沼泽地战役”,以200余人伤亡的代价剿灭近千纳拉干人;而几乎同时,“菲力普王之战”中万余印第安人进攻新英格兰,荡平了90个移民定居点中50多个,号称北美历史上印第安人发动的最大战役。在战斗中印第安人的伤亡大致是殖民者伤亡的一倍以上。最终殖民者只能靠分化、收买印第安人才免于失败,菲力普王就是被收买的印第安人杀掉的。 印第安人也有胜利的例子:1680年普韦布洛人就成功地把西班牙人驱逐出境,12年时间里殖民者不敢冒犯;而1675-1678三年战争过后,阿布纳基人甚至迫使英国殖民者签约认输,并保证每年纳贡才得以生息。北美独立战争中1780年的哈马尔之战,就以哈马尔将军损兵折将败逃告终;1791年“圣克莱尔惨败”,圣克莱尔以伤亡几乎一半而告负。 欧洲殖民者对印地安人的杀戮,已有其残酷性的记录,不再赘述。但仅看到殖民者杀戮的故事而故意忘记了印第安人首先开始的杀戮也是不全面的。而且,英、法、西、俄、荷、瑞典、挪威等殖民者相互之间的战争,全都有印第安部落参与。例如1756-1763年法英两国为主体的“七年之战”,其北美战场易洛魁部落站在英国一边、北方其他部落在法国一边、南方印第安部落则与西班牙一起向英国开战。印第安最强大的两个部落的酋长菲力普和彭提亚克,都是被印第安人自己杀害的。 不过,并非所有的新移民与印第安人之间都以残杀为交往记录的,公认的美国新移民精神之源为1620年11月初抵达今马萨诸塞荒芜之地的“五月花号”,以该船命名的公约已经成为美国立国精神之源。美国唯一的本土节日――感恩节,便来源于纪念“五月花号”新移民与印地安部落之友好交往。 三、北美独立战争期间印第安人 在北美独立战争中,绝大多数印第安部落都站在英国一边镇压争取独立的大陆会议,缘由据考证仅仅是酋长们迷恋英国殖民者赠与的商品。只有极少数部落与起义者并肩战斗。例如著名的1778年7月“怀俄明惨案”,以印第安人为主的镇压部队便残忍地屠杀了近四百名拥戴独立的和平居民;而在中部肯塔基,独立军几乎完全是在与印第安人作战,印地安人也屠杀了近千名要求独立的和平居民,手段均为残忍的印第安传统方式。1782年11月,骁勇的印第安人肖尼部落歼灭独立军一支部队,导致克拉克将军率部击溃这个部落并驱逐其到13州以外的西部。带有纪念意味的是,这是北美独立战争的最后一场陆战,它竟然是以打败印第安人帮助殖民者的镇压为结束标志的。 北美13州获得独立后,英、法、西班牙发觉这是人类对殖民主义的首次胜利,它必将导致最后埋葬殖民主义。于是这三个殖民国家联手遏止殖民地独立的浪潮,而代替殖民者开战的却是印第安人。三国向他们提供的武器、金钱,他们便不断地从西部向新生的美国进击,充当殖民者的炮灰。前期的战斗是印第安人的胜利,仅1791年的“圣克莱尔惨败”,美国军队便战死637人、伤263人。1794年8月的“伐木之战”,印第安人被击溃,次年被迫签署《格尼维尔和约》,割让了从纽约到密西西比河之间的广阔土地。当然,也有印第安部落站在独立军一边,只是数量要少得多。 印第安人历史上最杰出的军事领袖特库塞姆,便产生于1811-1815年的第二次英美战争中。这次战争英军不足两万人,由于印第安部落纷纷加入,结果依旧是印第安人帮助英国殖民者镇压独立的战争。1811年秋,特库塞姆率领印第安人在蒂普卡努打败美军;次年他率军攻克底特律,俘获美军2500人。1813年他率部与英军共同作战,多次击退美军对底特律的反攻,全歼美军一个旅。英军把900名美军战俘交给印第安人处置,印第安人将他们全部屠杀。后美军改编后发动反攻,特库塞姆随英军一起撤出底特律,在莫拉维安镇被美军追击,兵败身亡。 在东海岸战场,英军在罗斯将军率领下登陆,一度攻陷华盛顿,焚毁白宫、国会大厦等全部政府建筑物。在巴尔的摩的战斗中,美军撤换阿姆斯特朗,门罗接任陆军部长,率军顽强抵抗,最终击毙罗斯,打败了英印联军。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便诞生于这次战斗中。 而南方的克里特印第安人则配合英军突袭亚拉巴马的米姆斯堡,残杀新移民500余人。随后遭美军杰克逊部报复性反击,从1813年11月至次年4月,共激战6次,克里特印第安人战败,被迫割地求和。8月,在英军鼓励下克里特人再次进攻美军,激战至11月7日,美军攻陷彭萨科拉,英印同盟彻底崩溃,西北地区和亚拉巴马的控制权归美国所有。 此战不但使美国扩大了一倍,而且印第安人同老殖民主义国家的同盟最终瓦解。在美国与殖民主义战争胜利的鼓舞下,西半球各殖民地纷纷发动了进步的独立战斗。而美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积极支持一切殖民地争取独立的正义斗争。当南美各殖民地国家宣布独立时,美国是唯一立即承认它们的国家。欧洲的俄、普、奥、法等国则组成神圣同盟,形成对美洲独立运动的直接威胁。例如1823年10月16日和11月15日,俄国连续照会美国政府,表示决不承认美洲任何新独立国家,同时宣布将俄国在北美的殖民地(阿拉斯加)南部疆域从北纬55度扩展至51度,并严禁外国(其实也就是美国)船只在此线以北广阔海域航行。原来因觊觎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地而建议与美国联合发展的英国,在取得占领西班牙的法国承诺不出兵南美之后,突然搁置了联合发展的建议,开始勾结神圣同盟企图共同干涉美洲的独立运动。 鉴于这些严峻局势,美国第五任总统门罗于1823年12月2日以国情咨文方式发表“门罗宣言”:欧洲国家不得再到美洲殖民;欧洲国家“将其制度延伸到西半球任何部分的任何企图都是对我们的和平与安全的威胁”;美国也不干涉欧洲的一切事物;美洲国家有权选择完全不同于欧洲的政治制度。在美国军事力量仅为法国的1/4、俄国的1/8情况下,对欧洲专制主义和殖民主义发出如此宣言是需要勇气的。门罗宣言有力地阻止了欧洲老牌殖民主义者的“神圣同盟”镇压1810年开始的美洲殖民地独立运动的计划,保障了拉丁美洲国家的独立建国。 四、美国建国以后印第安人 门罗宣言除有力地支持了美洲独立运动之外,也终结了印第安人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同盟。鉴于印第安人一贯站在殖民者一边向美国开战,门罗总统宣布不把印第安人纳入美国体系,1824年设立“印第安人事务局”,采取驱赶他们到保留地的政策。失去英国殖民主义者这个强大盟友之后,印第安人彻底处于弱势。 另外一种战争发生于印第安人与开拓西部的新移民之间。占领美国西部的主要是英、法、西三国老殖民者,他们之间以及原居住在此地域的印第安不时发生冲突甚至战斗。美国独立之后,解除了英王原来禁止移民涉足西部的法令,原美国地域居民潮水般涌向西部,而欧洲又潮水般涌来新移民。鉴于美国疆域尚不达此地,它采取了“保密地”方式,有计划地迁移东部印第安人到西部,以尚属殖民者管理的地域换取东部印第安保留地。 如此便产生了新移民与原住印第安人、迁移印第安人之间错综复杂的争斗。这些争斗后来成为好来坞取之不尽的“西部片”资源。 1844年美国第11任总统詹姆斯.波尔克就以征服西部以完成美国“天定使命”为竞选主题。他上台后立即兼并得克萨斯,接着移民发动“白熊旗起义”,宣布加利福尼亚独立;美墨战争以墨西哥战败,美国领土从密西西比扩展到太平洋东岸。其间,美国政府与印第安部落签订一系列条约,迫使印第安人迁移至指定地域。据统计,自美国独立到1887年,此类条约达370个,目标只有一个,把有利于开发的地方从印第安人手中剥夺掉,用于开发西部的需要。 从1850年开始,美国军队的4/5被印第安人牵制在西部地区,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共发生战斗22次。1832年爆发的塞米诺战争,美军动员了5000人加上志愿者20000人,强行迁移塞米诺人。在奥斯西奥拉的率领下,印第安人利用沼泽与丛林、河网地带的便利与美军作战,使美军损失惨重。仅1835-1842七年间,美军就更换了8位司令。最后靠计谋擒获奥斯西奥拉才算打完这一仗,10年间战死达2000多人,耗资5000余万美元。妙不可言的是,印第安人在佛罗里达的零星战斗一直持续到1939年才算彻底完结。 在伊利诺以北地区,从1832年开始就爆发了“黑鹰战争”。印第安酋长“黑鹰”英勇机智,神出鬼没地打击美军,造成美军伤亡惨重。最终“黑鹰”战败被俘,但他却成了美国的英雄人物。一种先进的武装直升飞机就以“黑鹰”的名字命名。 到南北战争爆发时,印第安人基本上站在南方这边,与北方军作殊死战斗。1862年印第安的苏族发动叛乱,随后阿帕奇族也发动叛乱,这使北方军不得不调大军迎战北边的印第安人,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遭受了沉重打击。如果印第安部落不是各自为战,也许美国已经不复存在了。如今阿帕奇武装直升飞机就是以这个骁勇善战的印第安部族命名的。 由于自从美国立国之后,大多数印第安部落都与美国为敌,先是站在殖民者那边,后来又站在南方奴隶主那边,引起的仇恨也是很深的。打败南军后,美国决心拔除这个心腹之患,变消极防卫为主动出击讨伐印第安人。美国发动的讨伐战是残酷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同样也有少数印第安部族是站在美国一边,但他们是以加入美军的方式,在与印第安部落作战的中,有的美军部队中印第安人甚至超过半数。 1864年谢尔曼兄弟分别率军主动讨伐印第安人,后来当上总统的美国内战英雄格兰特甚至扬言:“有必要灭绝全体印第安人部落。”美国政府拨款一亿美元,美军使用围剿印第安人主要食物――北美野牛――的方式,断绝印第安人食物来源迫使其投降。到1880年,北美野牛从原来的1300万头降至不足1000头,基本绝迹。此办法确实发挥了效力,失去食物的印第安部落纷纷放弃了抵抗。 美军还大量吸纳印第安人加入军队,去与印第安部落作战。克鲁特印第安部落也参加美军围剿阿帕奇部落的战斗。苏族击毙的准将坎比成了美军阵亡的最高军官,到1890年美军与印第安部落共作战1067次。印第安部落同美国军队的战争一直持续到1890年12月29日的“伤膝河之战”。此战美军阵亡25人,印第安人战死150人。该战事结束后,印第安人结束了最后的战斗。~这是最佳答案!!
2023-08-31 16:36:171

1839年提出的反映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野心的政策是?

1823年提出的反映美国要统治整个美洲野心的政策是门罗主义。拉丁美洲国家正在进行独立的时候,美国已经把拉丁美洲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1822~1823年,当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时,美国积极推行起‘美洲事务是美洲人事务"的政策。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向国会提出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已经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他又称,美国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也不容许欧洲列强干预美洲的事务。这项咨文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宣言”。它包含的原则就是通常所说的“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含义主要有三个:(1)要求欧洲国家不在西半球殖民。这一原则不仅表示反对西欧国家对拉美的扩张,也反对俄国在北美西海岸分扩张;(2)要求欧洲不干预美洲独立国家的事条;(3)保证美国不干涉欧洲事务,包括欧洲现有的在美洲的殖民地的事务。门罗主义在当时未产生多少影响,因为英国在拉美的影响要大大超过美国。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又重新提起门罗主义。
2023-08-31 16:3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