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路西法效应主要是想表达什么?

2023-09-13 09:50:28
共1条回复
余辉

相关推荐

什么是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路西法效应: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一书中详尽地记述了那次实验的经过.有一个问题是,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 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恐怖分 子是为了民族解放,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
2023-09-07 03:58:501

路西法效应提出时间

路西法效应提出时间是1971年。路西法效应不仅存在于社会现象中,也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或者自己身上。环视我们周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曾经和我们关系非常要好的人。即便是曾经的舍友、同事,当有一天我们和他们或者他们和我们之间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领导关系方面发生较大的反差时,双方交谈的强调、语气、体态语言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路西法效应介绍: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圣经中的路西法(Lucifer)是拉丁文,意思是光明使者,被认为是天使中最美丽的一位。古希腊神话中,路西法名为晨曦之星(破晓的带来者),即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体一金星。古罗马天文学家发现,金星、维纳斯实为同一颗星,因此有不少诗人将爱神“维纳斯”又名“路西法”。路西法是七名堕落天使之一,后来成了堕落天使的代名词。
2023-09-07 03:58:571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1971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把一拨大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是15天,但6天后就结束了。结束的原因很简单,局面无法控制了——扮成狱警的一方因为有了某种特权,行为有了很大的暴力性和攻击性,而扮演罪犯的一方性格变得顺从和屈服。实验的结论是,个人的性情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做出可怕的事情。人的这种性格变化被菲利普·津巴多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也就是说,在某种特殊的环境下,天使会堕落成魔鬼,好人也会变成坏人。情境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要想做到不随波逐流、不盲信盲从,就需要时刻保持自我反省和对环境的觉察。运用 在人际交往中,要在重要的每一个圈子掌握核心人脉,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友团。要学会笼络好关键人脉,并不是让你拉帮结派,而是你必须拥有一定的人格魅力和社交技巧,让他人站你。否则很容易就让别人对你露出丑恶的嘴脸,因为当别人看你不顺眼的时候,他就可以将所有过错推到你身上,并且可以直接甩出一句:如果是我一个人的问题,为什么别人都不想和你交往,如果是我一个人讨厌你,那有可能是我的问题。如果所有人都讨厌你,那该是谁的问题呢?因为得罪你,成本太低了。假如你有强硬的社交圈,他得罪你一个人很可能就得罪了一群人,那么她便要三思而后行。
2023-09-07 03:59:111

路西法效应

1、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好人也会犯下暴行。2、路西法效应说明好人是如何变成魔鬼的。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可以把鬼变成人;而一个坏的社会是会把人变成鬼。因此,选择一个好的社会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2023-09-07 03:59:191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 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 性格 、 思维方式 、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 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 这是一本有着很重大学术影响力的心理学作品。作者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资深教授。他的其他作品比如《心理学与生活》、《普通心理学》等都是心理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界的畅销书。 第一部分提出邪恶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假设,并讲述了斯坦福监狱实验的整个过程; 第二部分对斯坦福监狱实验进行系统的理论剖析; 第三部分展示了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发生过程,并且对其中的责任主体进行了分析; 第四部分从理论上引申出了针对“路西法效应”的防范措施。 第一部分: 津巴多提出了邪恶心理学的基本假设: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善良和邪恶两钟行动潜质,都可能成为英雄,也都可能成为恶魔。当一个或一群人被安排到某个坏的情景之中时,他们往往会被这种情景所征服,从而将人性之中邪恶的一面发挥出来,成为现实生活中的恶人。正是 特定的情景将人性中的“恶”发掘了出来,并转化为现实行动。 第二部分: 津巴多基于对斯坦福监狱实验所获素材的分析发现,情景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和支配个体人的意志,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是因为这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运作过程,具体包括: 人们本能性地盲目服从社会权威、面对他人威胁所自发产生的过激反应、对个人行为合理性的无原则辩护、通过刻意从人格上贬低受害者来消除个人的自责感等 。与此同时,任何个人一旦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就必然会形成获得群体认同的心理需要,从而面对来自其他群体成员的集体性压力;即使某种集体行动产生了不良后果,其责任也是“分散”的,这就导致集体中的个体在行动过程中只考虑眼前,不顾后果。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社会心理过程,特定情景才最终得以改变人的行为方式,诱发好人为恶,走向堕落。 第三部分: 津巴多指出,面对现实生活当中所发生的各种邪恶现象,我们虽然可以从道义上对直接行为人进行指责,但绝不应该忽视更为重要的责任主体,那就是“诱发”这些邪恶行为的社会情景创造者。因为离开了他们所创造的这种社会情景,人们就没有机会做出那些邪恶的行为,甚至永远都不可能变成坏人与恶魔,所以,他们理所当然地应为邪恶行为承担起总体责任。换个角度来说, 当某种邪恶行为发生时,最重要的责任主体便是“创造”该行为发生情景的社会规则与制度 ,及这些规则与制度的设计者以及实际掌控者。 第四部分: 津巴多从个体人的角度提出了抵制邪恶行为的方法,并发出了自己的倡议。他认为,为了防范自己做出各种恶劣的行为,乃至于堕落为恶魔,人们需要自觉地抗拒情景因素的影响,主动吸纳英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品质和素养,培养健康与良好的自我认知。 比如,在同学聚会的酒桌上,为何容易因为“推心置腹”的相互倾诉而导致情绪失控?在很少有交警出现的城郊偏僻路段,各色行人为何能做到“心安理得”地集体违背交通规则?在喧闹的KTV包厢里,平日里的“淑女们”为何瞬间转变为一群“疯癫”女孩?在疏于管理和被不良生活习气“侵染”的校园里,学生之间的暴力何以频频发生? 很显然,以上各种社会现象都难以从行为者的个人品德素养角度获得强有力的解释,而只能诉诸于对外部情境因素的考察。可以认为,正是 在特定情境的刺激和诱发之下,行动者才做出了那些“不合适”甚至恶劣的行为举动,而与他们的个人特性并无太大的关联。 面对司空见惯的各种日常生活现象,能否借助以上所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给予更深刻的理解?这应该就是《路西法效应》一书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2023-09-07 03:59:261

斯坦福实验说明了什么

斯坦福实验说明了路西法效应。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扩展资料 斯坦福实验说明了路西法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一书中详尽描述了1971年他所做的一项模拟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后来被人们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SPE)。斯坦福监狱实验是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做的实验。环境可以逐渐改变一个人的性格,而情境可以立刻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一个温文尔雅的绅士,在某些情境下会变成嗜血的狂魔。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2023-09-07 03:59:331

路西法效应:好人为什么会变成恶魔?

今天学习的关键词是“路西法效应”。 它是什么意思呢?它指的是 善恶之间只有一条细细的红线,好人也有可能在社会情景的影响下变成恶魔 。事实上,人人都有成为恶魔的潜质。因为,我们在恶魔面前“缺乏思考”,有人把这种潜质,称为“平凡之恶”。其实, 许多邪恶来自于一个人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思考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这样的人,就像法西斯时期的纳粹分子一样,他们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他们缺乏思考或拒绝思考,这就让潜伏在人性中恶的本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事实上,很多纳粹分子是平常我们眼中的好人,可惜,他们由于缺乏思考能力,被自己人性中恶的一面给操控了。我们手中,唯一能够对抗平凡之恶的力量,就是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 我们应该时刻与自己对话,不断反思自己,这些思考能使我们获得良知,重新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邪恶系统中的一环。
2023-09-07 03:59:401

《路西法效应》这部书,它的作者是谁?

是菲利普津巴多,这个作者非常的有名,而且这本书显得也很好,看的人也比较多。
2023-09-07 03:59:471

路西法效应:人人都有作恶的潜质

路西法是弥尔顿的《失乐园》中,上帝最宠爱的大天使。上帝的恩宠让路西法日渐骄横,产生了想与上帝平起平坐的想法,于是他带领了一些天使叛变,失败后坠落到地狱,变成了撒旦。 阿伦特认为,许多邪恶来自于一个人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不思考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不反省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怎么样的后果。 这样的人,就像法西斯时期的纳粹分子一样,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 他们缺乏思考或者拒绝思考,这就让潜伏在人性中恶的本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我们手中,唯一能够对抗平凡之恶的力量,就是我们自己思考的能力。 “专念”这种思维方式,它让我们不停地问自己,“除了理所当然的规范,还有没有其他的选择?” 诘问自己也好,与自己对话也好,这些思考使得我们获得良知,重新成为独立的个体,而不是邪恶系统中的一环。 总结:缺乏思考,造成的平凡之恶。
2023-09-07 04:00:581

人性善与恶--路西法效应的启示

在中国哲学里,人性善恶争论不休,可谓平分秋色。代表人物是孟子持性善论,荀子持性恶论。而在西方,却没有这样的争论,因为西方社会在骨子里从来就不相信人性是善的。伊甸园的神话早就告诉我们,偷食禁果的亚当和夏娃被惩罚下凡间,有了一个沉重的肉身。这个肮脏的肉身让人始终葡匐在地面上,变得异常邪恶和自私。人一旦失去外在束缚就会作恶。这几乎成了外在社会的一致论调。所以西方人不像中国人那样把所有希望寄托在人的自觉和道德品质上,而是相信外在的束缚。他们不期待人做善事,而是想尽办法约束人不去做恶。正因为此,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在西方才会如此深入人心。让权力互相制衡,彼此监督,就是防止作恶。 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天赋道德:该说的根据是“四端”之心。《孟子·公孙丑上》云:“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这就是说,人的四种最基本的道德品质--仁、义、礼、智,是从恻隐、羞耻、辞让、是非四种天赋的“心”发端的,也可以说就是这四种心“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告子上》)所以孟子得出结论说:“仁义礼智,非由外烁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同上)意思是这四种心或品质,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人生来就固有的,只是人们没有通过思考而发现它。 人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是否对自己有利,社会评价善恶的标准是,是否对大多数人有利。当利益改变时就是善恶转换的时候。 然而,当受特定情境或者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行为方式等会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体现出人性中恶的一面的现象,被称为“路西法效应”。 每当这个世界上发生暴力事件时,我们总会在同情受害者的同时强烈谴责施暴者。可是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们都不认为暴力事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更不可能认为自己有一天会成为残忍的施暴者。 路西法效应是什么意思呢?西方神话中,路西法就是魔鬼撒旦的另一个名字,它就是由天使堕落成的恶魔。而正如此书的副标题: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菲利普津巴多。他是一位相当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曾经做过一个震惊世界心理学界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连作者自己也意外地沉浸在了心理的阴暗面中,人性堕落的速度和程度都远远超出了预计,而至今也没人敢照原样把这实验重复做一次。 怎么会写这样一本关于探索堕落的书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菲利普,他的童年是在美国贫民区度过的,这样的成长环境对他日后的生活和在对待事物的看法上都起到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贫民区里各种“街头智慧”、“生存法则“,以及周围伙伴的堕落,使作者开始对人性产生了强烈的好奇,特别是人性的黑暗面。多年后,《路西法效应》面世了。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其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一书中详尽描述了1971年他所做的一项模拟心理实验,这项实验后来被人们称为斯坦福监狱实验。 为了验证社会环境对人的行为究竟会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以及社会制度能以何种方式控制个体行为,主宰个体人格、价值观念和信念,津巴多博士在报纸上发布了一则广告:“寻找大学生参加监狱生活实验,酬劳是每天15美元,期限为两周”。 结果有70人报名,经过一系列心理学和医学测试,24名身心健康、情绪稳定、遵纪守法的年轻人入选,他们被随机分成三组:9名看守,9名犯人,6名候补。 为了让情境更加逼真,斯坦福大学一栋教学楼的地下室被改造成了监狱,看守们配发了警棍、手铐、警服、墨镜;犯人们则由真正的警察从家中将他们逮捕,之后要求犯人们换上囚衣、不许使用自己的名字,只能使用数字代号作为自己的身份、戴上手铐、要求服从监狱的管理。 很快,所有人都在这种模拟的情境或氛围中投入了自己的角色,看守开始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责,他们折磨、羞辱敢于挑战自己权威的犯人,并且这种惩罚逐渐升级;而犯人们则逐渐出现了和真正监狱中首次入狱的犯人非常相似的反应,他们逐渐变得服从,逐渐认同了自己的犯人身份。 在这个实验中,几乎所有人都过度地投入到了自己在这种氛围中的角色,模拟监狱体现出了真正监狱中才会有的情形,为了防止更严重的问题发生,实验不得不在第六天终止了。 一般我们都倾向认为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受到社会的影响,会有一定的从众心理并盲从于集体的力量。读了《路西法效应》后,我感到深深的忧虑。原来,我们所谓的自我意识可能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 路西法效应通过为期约1周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几个普通人在情景力量的作用下,如何变成了恶魔,并用这个原理来诠释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虐囚事件。 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当情景赋予他狱卒的身份之后,他变得异常残暴,路西法效应让我们看到了情景的力量。很多时候人作为社会的机器是受到环境的摆布的。当年参与文革的大多数人也只是身边的普通人,而一旦社会把他们粗暴的划分成成分好和成分不好的两类人时,原本几乎和睦相处的两类人瞬间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类人拿着社会赋予他们的权力和武器对另一类人进行了惨无人道的伤害,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力量的恐怖。 社会力量的强大足以碾碎个人的意识,帕斯卡尔说:人是一个会思考的芦苇。可脆弱的个人随时都会淹没在社会的滔天巨浪中。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这个社会意识是不对的,但也无法改变什么。和集体作对就像以卵击石,最后玉石俱焚。 应试教育制度,就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摧残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制度,很多活泼可爱的孩子变成了做题机器,失去了创新意识。不是没有人意识到应试教育的缺陷,只是作为这个制度化社会的一员,个体被管理者剥夺了反抗的权利,大多数人选择了沉默,不敢去反抗集体。 通过制度性的安排,分散了责任。很多当权者不直接面对应试教育受害者--学生,只是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如此,眼不见,心不烦。 应试教育也采用了现代性的管理机制。现代性的管理者不论是因为工作岗位要求还是职责,都要求高效,服从和有秩序,因此,现代性中的权力结构使得管理者为了保持效率秩序而允许采取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暴力是最有效的方式。而当受害者处于受奴役地步,被剥夺了反抗的权利,只能完全按照施害者或者管理者的意图来行动,就实现了现代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很多教师对学生采取暴力和体罚,这些教师都是普通甚至很善良的人,但在这个社会情景下,教师变成了制度的工具,教师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而学生,则更不敢反抗。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独立的人格,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但实际上我们是不在为某服务呢?是不是在助纣为虐呢? 书的最后,作者有所转折, 认为人性终究是善良的,并提出了一些方法来对抗外部情景和各方面的系统力量,使人保持其善良的品行。 这本书展现给我们的就只有一个简单的主题:人为什么变坏。可书中的观点却对我们的大众化的现有观念有着强烈的冲击。例如书中说到的我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总发生校园枪击案这类事情,我们认为他们是坏蛋,他们残暴,不仁,嗜血成性。仿佛把罪恶当成了某种人的特质和性格,认为他们天生就注定行恶,从而把自己和坏分子隔离开来。整个社会也是如此,这样人们就失去了反思根源的机会。其实在社会心理学中,一个人会犯罪,并不是他个人的性格特质问题,相反,一个平时非常善良温厚的人也可以成为凶手,是一些情景、一些环境,使人为恶,使人堕落。这就是情景力对人的影响。在大的情景力作用下,人类的意志显得如此渺小以至于到了可以被忽略的地步。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是没有任何评价能力的,失去了道德和认知的束缚,堕落也就随之而来了。于是这时,你对自己的控制能力还有信心吗? 人改变行为的因素有五种,包括:去个人化,服从权威,从众需求,角色认同,自我辩护合理化。 1、去个人化 :就是创造“匿名”的状态。实验中,全部穿制服,戴面具。这就容易给他们一个感觉:“没人知道我的真实身份,我也不用为我做的坏事负责。这种情况在现实中也不少见,如网络匿名留言谩骂等等。 2、从众需求 :人希望融入集体,来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最基本的人性需求,本来无可厚非,但在极端环境下,会让人服从不合理的事。当身边的狱卒全都在体罚“犯人”的时候,为了不被排斥,即使是好心的狱卒,也很难出头制止,只能沉默。这样的沉默,无形中纵容了暴力。 3、服从权威 :人类有服从的天性,在一定情境下,甚至会屈服权威从而违背自己的道德原则。 4、角色认同 :是指一个人的态度及行为,会趋向于与他扮演的角色一致。 5、自我辩护合理化 :人们会自发地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使自己的认知达成一致。 邪恶在最平凡的人中诞生,也由最平凡的人来施暴。我们必须拼命和它斗争,才能保有人性中的光辉。 我们不难发现:“坏”不是一开始就表现出来的,而是被动诱导出来的。邪恶的一个特点,来源于平凡——它在最平凡的人中存在,也由最平凡的人来实行。在诱导下,人们甚至不知道、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也不进行自我思考,只是屈从于情境。 当然,作者研究这些,并不是想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来替犯罪的人开脱,这不能成为他们免责的理由。研究这个问题,是为了使人们正确地面对各种不良的情景,找到根本的原因并改正它,防止更多的人被其影响。同时,也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脆弱,在面对类似问题时不会轻易的被情景所屈服,做到随时对自己身边情景秩序和社会环境保持独立和警觉,对自己的心灵做出重新的审视。
2023-09-07 04:01:121

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首先讲一下,路西法他原本是基督教当中的大天使,深得上帝的厚爱,突然有一天与上帝发生了矛盾,于是带了一群坏人到了地狱当中,变成了撒旦,变成了恶魔,天使就这样完全堕落了。所以,我们就可以想到,天使都可以堕落,人会不会堕落呢?有两种说法,人是好人是坏人是又天性决定的,无法改变。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人的好坏是与环境有非常大的关系。1970年代,美国一直被一些丑闻所困扰,比如说军方虐待俘虏,狱卒虐待囚犯等等,那由此我们就考虑了到底是这些施暴者本身是坏苹果,还是我们整个体系出现了问题呢?于是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的时候做了一个实验,非常有名的一个实验,叫做斯坦福监狱实验。让一群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参与了这个实验。他们并没有犯罪,只是受募到“监狱”——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精心布置的地下室,接受一项试验。大学生们被随机地分为“狱卒”和“犯人”,然后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然而,试验仅仅进行了一周,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变成了残暴的狱卒和崩溃的犯人,试验不得不终止了。受试者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使我们得以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析“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并分析造成监狱虐囚和种族屠杀的情境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会不会使我们像上帝最钟爱的天使路西法那样不知不觉中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从而堕落成为魔鬼?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进行菲利普·津巴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实验讲解摘自:豆瓣当然也有三部电影,是通过这个实验改编的,分别是,《死亡实验》、《叛狱风云》、《斯坦福监狱实验》原本温顺的人在一个设定的环境里拥有了掌控权,财力,便开始对囚犯,对弱者施虐。我们可以看现在大家非常喜欢日本这个国家,他们非常有礼貌,非常文明,并且服务意识非常强,可在国耻难忘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们却冷血无情,残暴无礼,反人性对我们的同胞痛下杀手。残暴的他们或许在老婆家人眼里,在务农的时候都是非常温和,可是为什么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们却能对老弱病残下手毫不眨眼呢?原因就是体系决定了他们,当时的日本的军国主义体系。还有一部电影《朗读者》里,有一个女士,非常热爱文艺,喜欢读书,朗诵,后来她在纳粹时期被安排去做仓库管理员,有一天,她的上司说我在仓库关了一些犹太人,没有指令不许把他们放出来,然后,上司在仓库之中放毒气,她作为仓库管理员可以打开,可是她没有打开,选择了服从。这样看来,我们身处在一个糟糕的环境里,系统当中,我们就会成为乌合之众,是坏人呢?可是最关键的是如何摆脱体系对我们的影响呢?我们在各种各样的角色中要时时刻刻抽离出来,然后从另外一个局面去看待自己所做的事情,并且控制自己的行为,要知道,我们可能随时都会成为一个施暴者。在很多体系当中,会有很多手段让你失去自我判断。去个人化。我们现在看到警察都穿着一样的制服,服务员穿着一样的工作服,所有的学生有自己的校服,所有的狱卒会有自己的狱服。如果我被警察打了,我会觉得是警察打了我,而不是某某谁打了我,所有,这样的身份可以是可以躲避自己的嫌疑,在能够匿名的状态里,所有人都会兴奋。去个人化,会使很多人的欲望被膨胀起来,那些键盘侠就是这样生成的,不需要承担个人化的一些责任,因为在一个大的体系当中,没有谁会看见你,你可以毫无顾忌把自己的所有的东西展露出来,享受自己时时刻刻出于优势的状态里深陷进去。还有是对权威的盲目服从我们听到很多恶性事件都是权威那方出现了崩塌,而在权威之下被操控的人不再具有个人意识,完全听从上级权威的命令,不管后果,把自己沦为成一个别人拿去攻击的工具。还有就是事后合理化在1994年的时候骇人听闻的卢旺达大屠杀,一个图西族,一个胡图族,但是在短短在100天的时间里杀了50万人,可这是为什么呢?原本胡图族和图西族生活在一个国度当中,可是,突然有一天,有人说胡图族和图西族是两个族群,今天他们就是我们的敌人,后面就出现了许多骇人听闻的残害事件,可在发布命令前他们曾经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所以,这样的事事先给出了一个合理化的理由,哪怕我们是哪里人都会有明确的做出了区分,所以常出现了集体排外,互相歧视的现象。给人贴上各种标签,让人和人能够产生敌对的情绪非常简单。所以在斯坦福实验中,被设定了我是狱卒你是囚犯,你就必须听从我的命令和忍受对你的各种打压。但是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我们不要在相互之间帖各种各样的标签,我们人就是人,或者说,生物就是生物,并且时时刻刻都要提醒自己,我是一个个人,而不是一个体系的追随者,不盲目追随权威,明白自己就是自己,跟任何一个人是不一样的存在,不要躲在屏幕背后戴上墨镜说出许多不该说的话,理性做自己,我们要一直记住。大家共勉!
2023-09-07 04:01:191

《路西法效应》这部书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猜不出的主题思想就是描述环境是特别的恶劣,而且也是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然后人一定要多做善事。
2023-09-07 04:01:263

什么叫作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又名“路西斐尔”,是中国天主教会的通用翻译版本。“路西法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圣光六翼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过度高贵,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这一段在《失乐园》中提出过,在《神曲》中也有一笔描述。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是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著作。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07年,津巴多教授首度撰书详述其事,并结合从该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透彻解释“情境力量”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和变本加厉?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   尽管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都没有参观过真实的监狱,也从未因犯罪入狱有过牢狱体验,但仅在短短的6天之中,他们便学会了某些东西,知道了权势者和无权势者之间应该如何互动。   作为权势者和管教者的看守,通过管理囚犯的职责,取得了限制囚犯的自由,掌握了处置囚犯举止行为的特殊意志,使囚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他们发现,通过强制原则,会高度、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包括公开地惩罚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在实验中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   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   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 ——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第一位堕天使,被赶出天堂。 津巴多虽然强调人们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作恶,但他乐观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们同样能够顶 住压力,英勇地违抗“路西法效应”。先是承认自己的错误 (这第一步就会让布什、布莱尔等人望而生畏),最后是拒绝为了所谓的人身安全而牺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够反对任何不公正的制度。他举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麦卡 锡主义、种族隔离、反对越战的人。   有一个问题是,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 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恐怖分 子是为了民族解放,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   路西法效应应该算是揭露了人性本恶的特点
2023-09-07 04:02:112

路西法效应

2023-09-07 04:02:191

路西法效应的实验结果

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实验开始时,拥有绝对权力的实验指导者就指定了好人与坏人的界限——看守警察与囚犯。“坏人”是社会的败类、是人渣、不配被当作人来看待, 他们的名字不仅被剥夺,由数字取而代之,而且对待他们可以像动物一样被铁链束缚……相反,“好人”则被授予了武器和权力。“一旦你穿上制服,就好像开始扮演一个角色,你不再是你自己,你的所作所为要与这身制服所代表的职责相匹配。”其中一个看守如此说道。尽管参与实验的大学生们都没有参观过真实的监狱,也从未因犯罪入狱有过牢狱体验,但仅在短短的6天之中,他们便学会了某些东西,知道了权势者和无权势者之间应该如何互动。作为权势者和管教者的看守,通过管理囚犯的职责,取得了限制囚犯的自由,掌握了处置囚犯举止行为的特殊意志,使囚犯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在自己的把握之中。他们发现,通过强制原则,会高度、有效地完成自己所担任角色的任务,包括公开地惩罚违反规定的行为。例如,在实验中一位“看守”说,“我觉得自己不可思议……我让他们互相喊对方的名字,还让他们用手去擦洗厕所。我真的把‘罪犯"看作是牲畜,而且我一直在想,我必须看住他们,以免他们做坏事。”另一位“看守”补充说,“我一到‘罪犯"所在的牢房就烦,他们穿着破衣服,牢房里满是难闻的气味。在我们的命令面前,他们相对而泣。他们没有把这些只是当作一次实验,一切好像是真的,尽管他们还在尽力保持自己原来的身份,但我们总是向他们表明我们才是上司,这使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作为无权势者的囚犯面对权势者所建立的监狱与狱规(可以延伸至类似监狱情境的社会结构),囚犯们只能“回应”——这种“回应”只能遭致两种选择:反抗或是顺从。前者,带来的是惩罚;后者导致的是自主性和尊严的丧失。就在试验的第三天,“罪犯”们竟然开始相信“看守”经常对他们说的,他们真的低人一等、无法改变现状。在“斯坦福监狱实验”过程中,津巴多博士目睹了令人震惊的情形: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之为“路西法效应” ——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第一位堕天使,被赶出天堂。
2023-09-07 04:03:211

《路西法效应》: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关于作者 菲利普·津巴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因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而闻名于世,出版了《心理学与生活》、《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等受欢迎的系列教材和多媒体材料,被称为“心理学的形象和声音”。由于津巴多教授在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了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希尔加德普通心理学 终身成就奖 。书中金句 1、邪恶从平凡思维中滋长并由普通人付诸实行,这是通则,而不是例外。 2、大多数人不得不面对社会力量的严格考验时,都会出现重大的性格转变。我们置身事外地想象自己的可能作为,然而一旦进入社会力量的网络中,想象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实际能做的却差了十万八千里。 3、社会情境在个人、群体及国家领导人的行为和心智运作上产生的作用力,远较我们能想象的还深刻。有些情境施加在我们身上的影响非常大,可以让我们做出不曾更不可能预测得到的行为反应。” 4、提倡个体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及许多西方国家,逐渐习惯去相信天性的重要胜于情境。在解释任何行为时,我们过度强调人格的重要性,却低估了情境的影响力。 5 、让我们假设人性“良善”的那一面是拥有理性、秩序、一致性和智慧的阿波罗,而“恶劣”的那一面则是代表混乱、解体、非理性和跟从生命原欲的狄奥尼索司。阿波罗的核心特质是对欲望的节制与禁止,恰恰相对于狄奥尼索司式的解放与纵欲。一、邪恶心理学的起源-天使变身撒旦 路西法曾是光之守护者,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直到他挑战上帝的权威,带领一群堕落天使投身地狱,变身撒旦。 在弥尔顿的《失乐园》中,撒旦自负地说:“在天堂为奴,不如在地狱为王。” 在地狱里,撒旦是一个说谎者,靠着自夸、矛戟、号角与旗帜,成为该处的冒牌顶替者,其作为可媲美现今许多国家元首。 在一次魔鬼领袖的会议中,撒旦得知他无论如何都无法再回到天堂,他的亲信别西卜提出最邪恶的计划,以毁坏上帝最爱的杰作——人类——来报复上帝。 但纵使撒旦成功引诱亚当和夏娃忤逆上帝走向罪恶,上帝仍宣称终有一日他们将可获得救赎。然而,上帝却任凭撒旦游走禁制边缘。于是撒旦谋同女巫诱惑人类,女巫因此成为驱魔者的眼中钉。撒旦一族的恐怖手段,孕育出了前所未见的邪恶体系。 二、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的理论剖析 背景:20世纪60年晚期及70年代早期的美国。那个时代的代表性思潮是拒绝威权、“不要信任大人”、反对军队及工业化,参与反战示威、加入民权及妇女权益促进行动。 研究中的志愿学生正是来自强调造反、个人探索、否定威权和盲从的青年文化。 原本预期实验受试者更能抗拒制度性的力量,拒绝服从强制加诸于他们的“系统”支配。 没料到的是,这些志愿者当上狱卒之后,竟然完全接纳了权力欲心态,更出乎预料的是扮演囚犯的学生,尽管心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十分健全,但在实验中快速地崩溃。原计划2周的实验,不得不在第6天时匆匆结束。 津巴多教授基于对斯坦福监狱所获素材的分析发现,情景因素之所以能够影响和支配个体人的意志,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是因为这中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心里运动过程:包括去个人化、服从威权、被动面对威胁、自我辩护与合理化。 其中, “去人性化”是让平凡人性情大变、变得冷漠无情、甚至肆无忌惮地犯罪的主要运作过程之一,它能遮蔽人的思考,并促使当事人觉得其他人猪狗不如,认为敌人就应该受到酷刑折磨和歼灭。 此外,任何个人一旦处于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就必然会形成获得群体认同的心里需要。 当一个人渴望被接纳时,被拒绝的恐惧会使人失去进取心,并否定个人的自主性。甚至仅仅是被排除于“团体外”的想象,就可以让人无所不用其极。 三、邪恶不是暴君的专利 无论人类曾犯下多么恐怖的暴行,只要处在正确或错误的情境中,这些行为就有可能出现在我们任何人身上。 面对现实社会中所发生的各种邪恶现象,我们虽然可以从道义上对直接行为人进行指责,但绝不应该忽视更为重要的责任主体,那就是“诱发”这些邪恶行为的社会情景制造者。 因为情境是由系统创造的,而且系统提供了制度性的支持、威权以及资源,以便让情境可以持续不断地运行下去。 所以,他们理所应当地应为邪恶行为承担起总体责任。换言之,当某种邪恶行为发生时,最重要的责任主体便是“创造”该行为发生情景的系统,即一定的社会规则与制度和这些规则与制度的设计者以及实际掌控者。 四、抵抗邪恶,我们可以做自己的英雄 我们每个人都有潜力或我们的内在都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可以是圣人,也可以是罪人;可以是利他或自私,善良或残酷,驯服或支配,清醒或疯狂,善良或邪恶。 或许我们生来都拥有各种可能,只是依据支配我们生命的社会或文化环境差异,才启发开展出每个人不同的特质。 尽管善恶之间的界限相当脆弱,但人们仍然有办法可以抵制邪恶行为。津巴多教授认为,为了防范自己做出各种恶劣的行为,乃至于堕落为恶魔,人们需要自觉地抗拒情景因素的影响,主动吸纳英雄人物所表现出来的心里品质和素养,培养健康与良好的自我认知。
2023-09-07 04:03:331

关于路西法效应的电影叫什么啊

《叛狱风云》,又译作《死亡实验》。
2023-09-07 04:03:411

路西法效应 了解的聊聊

正所谓形势比人强。在一种情况下如果人还有自控能力与没有自控能力的区别。环境于己不利时,人会做出一些应对,有些反应只能说是手段而非性格。当然,我们可以从所做出的应对中发现一些固有的性格。假设,当遇到暴力,可能刚开始会反抗,看到反抗不了或许会顺从,可是顺从往往不是结尾,有些人会忍,有些人会待机逃跑,有些人知道如何联合。或许路西法效应我们可以往深一层想,当一个人失去了理智、失去了信仰,被环境所完全主宰,那下场只会是丧失自我。不管是占有优势的一方还是没有优势的一方。比较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为什么大学生的反应会那么明显。难道在那种地方,管理者都会变成魔鬼吗?那么到底谁该被关起来?————————————————————————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叫立场。有些人经常说酷吏如何如何,难道他们就完全错误吗?那就是他们的立场,可惜当失控时,会不分青红皂白,自然会落人口实,那被利用完后遗弃也是在所难免的。不过,路西法有什么立场呢?有些人说,那段《圣经》存在解读上的错误,由于名字的缘故,光耀天使背上了不属于自己的罪过。
2023-09-07 04:03:492

路西法效应的作者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1933-),毕业于耶鲁大学,曾先后执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荣退教授。他的《害羞》(Shyness)、《心理学与生活》(Psychology and Life,与 Richard Gerrig合著)两书总销量已逾250万本。津巴多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现任斯坦福大学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与研究中心主任。他编创了美国公共电视台的获奖节目《探索心理学》(Discovering Psychology),并在片中担任主持人。2004年,他应邀担任伊拉克阿布格莱布监狱美军虐囚案的专家证人。由于津巴多教授四十多年来在心理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特向他颁发了希尔加德(Ernest R.Hilgard)普通心理学终身成就奖。社会科学工作者很少使用“善”、“恶”这样的词汇。大多数人更喜欢使用“暴力”、“攻击性”这样的词,或使用价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学术语,一套关于失调的话语系统。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不在此列。这位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8届年会上对听众说:“心理学很少研究大问题。我们有各种回答小问题的高招。但我们从来不费心去研究大问题。现在是该研究研究像恶的本质这样的大问题了。”路西法曾经是侍奉于神右侧的天使,在未堕落前任炽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不肯跪拜圣子,不承认圣子的地位比天使高,而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这一段在《失乐园》中提出过,在《神曲》中也有一笔描述。
2023-09-07 04:04:101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社会科学工作者很少使用“善”、“恶”这样的词汇。大多数人更喜欢使用“暴力”、“攻击性”这路西法效应 著书样的词,或使用价值中立的精神病理学术语,一套关于失调的话语系统。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Zimbardo) 不在此列。这位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在美国心理学会第18届年会上对听众说:“心理学很少研究大问题。我们有各种回答小问题的高招。但我们从来不费心 去研究大问题。现在是该研究研究像恶的本质这样的大问题了。”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美)菲利普·津巴多著,孙佩妏等译,三联书店。作者是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的主持人,本书是他亲自撰写的回顾研究之作。当年的实验是让招募的志愿者在一所模拟监狱中扮演囚犯和狱警,原定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到一半时间就因为发生流血暴力形势失控而中止了。本书也是影片《叛狱风云》(The Experiment,2010)的故事蓝本。  路西法又名“路西斐尔”,是中国天主教会的通用翻译版本。“路西法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圣光六翼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由于过度高贵,意图与神同等,率领天界三分之一的天使举起反旗,因失败而堕落成撒旦。”--这一段在《失乐园》中提出过,在《神曲》中也有一笔描述。
2023-09-07 04:05:082

什么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
2023-09-07 04:05:141

《路西法效应》这部书你喜欢吗?你觉得这部书写的如何?

我很喜欢这本书,而且我觉得这本书写得非常不错,里面讲述了很多的故事,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
2023-09-07 04:05:284

路西法效应是真的吗?

心理暗示(Suggestion)是指人们普遍会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心理,情绪或观点,使得自己被其影响的心理特点。电影原型“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诞生出的“路西法效应”固然是。几个回答无论是联系电影还是结合生活都回答,对于具体的一些受心理暗示影响的行为的阐述也很全面了。我想从 @许乐涵 提到的关于心理暗示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来阐证明“心理暗示作用于人的意识,并在某些时刻驱使人做出反常规的行为和判断”。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的只是“可乐喝百事还是可口”这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也有的却是决定人生走向,甚至生死存亡的。有时,它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口可乐多年来营业额稳定超过百事。后来,神经科学家经过fMRI实验发现是由于可口可乐包装,标语吸引了年轻人对潮流的追求,造成他们在品尝味道时只要受到framing就会被暗示认为可口可乐味道更好。事实上,有这25%的人,单尝味道却坚定地选择百事。那是海马体和前额叶的兴奋。心理暗示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
2023-09-07 04:07:041

斯坦福实验中的人性是什么人性?

在这场实验当中,无论是警察的扮演者还是囚徒的扮演者,甚至说实验的组织者,大学教授们也深深地陷入到了各自的角色当中,通过这个实验,均巴多教授验证了人类在环境当中性格的逐渐改变,在情境当中人类性格的即刻改变。这也就是著名的鲁西法效应,指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之下,可以变得面目全非,一个好人可以变成嗜血狂魔,一个坏人也可以变成一个好人。斯坦福监狱实验是指的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由菲利浦津巴多教授组织的一次关于人性的心理学实验。他们在斯坦福大学地下实验室组织了一个模拟的监狱,并征召了24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将这24名志愿者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担任警察的角色,一部分担任囚徒的角色,并且严格按照真实的监狱来执行。在实验结束后,津巴多写了一本书《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路西法曾经是上帝最宠爱的天使,担任天使长的职务,但是后来他举起反旗,被赶出天堂堕落成了撒旦。津巴多的结论是,在一定的社会情境和诱因下,好人也会犯下暴行,善恶之间的界限并非不可逾越,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魔鬼。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个实验的真正意义在于揭示了人们会因为环境赋予他们的期望而做出相应的举动,从而与外界对自身的期望保持一致。
2023-09-07 04:07:181

关于积极心理学那本书最好?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实践)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10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希望有所帮助!  1、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  生活中处处都有心理学,心理学入门必备书—《心理学与生活》  简介:《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  在人身上,自然性与社会性融合一体,完美无缺。我们能挖掘出自身多少社会性的东西呢?或许,这本《社会心理学》会给你一些启发。  简介: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艾·弗洛姆:《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还不懂成熟的爱,请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所收获。  简介: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4、古典:《拆掉思维的墙》  世事看得多了,观念形成了心理边界,就容易困在思维的迷宫里。推荐《拆掉思维的墙》。  简介:本书道破了很多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其中 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让人颇为感慨。等待,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可是有时候人们却陷入了期待完美的怪圈。  5、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成名之作,为人类世界打开了潜意识的大门——《梦的解析》。  简介: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  6、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群体之中隐藏着恐怖的力量,它足以抹杀身在其中你的判断力。推荐《乌合之众》,群体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7、菲利普·津巴多:《路法西效应》  一个普通人离杀人犯有多远?心理学研究表明,它肯定比你想象中近得多。这本《路西法效应》,记录了犯罪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实验——死亡实验。  简介:犯罪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情境对人有着多大的影响力?人性本恶还是本善?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感兴趣,这本书或许能让你找到答案。  8、简·博克,莱诺拉·袁:《拖延心理学》  读完这本行之有效的《拖延心理学》,或许你就再也无力拖延。  简介: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本书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9、罗兰·米勒:《亲密关系》  爱情如此感性,怎么用科学、理性的思维来进行研究和理解呢?这本《亲密关系》做出了榜样。  简介: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研究亲密关系的专业人士可以从中得到学习和参考;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只要他(她)想获得一份满意的亲密关系,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10、阿德勒:《自卑与超越》  人人皆有自卑情结,我们正是在对自身的自卑的不断超越中,完成了成长。《自卑与超越》,个体心理学必读书。  简介:本书是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具有极深的哲理性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十本经典心理学书籍推荐给大家,用心品读,愿每个人都能有所收获~
2023-09-07 04:07:321

路西法效应提出时间

路西法效应提出时间是1971年。路西法效应不仅存在于社会现象中,也可能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人或者自己身上。环视我们周围,我们会惊讶地发现,曾经和我们关系非常要好的人。即便是曾经的舍友、同事,当有一天我们和他们或者他们和我们之间在经济地位、社会地位、领导关系方面发生较大的反差时,双方交谈的强调、语气、体态语言都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路西法效应介绍:路西法效应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圣经中的路西法(Lucifer)是拉丁文,意思是光明使者,被认为是天使中最美丽的一位。古希腊神话中,路西法名为晨曦之星(破晓的带来者),即黎明前除了月亮之外在天空中最亮的星体一金星。古罗马天文学家发现,金星、维纳斯实为同一颗星,因此有不少诗人将爱神“维纳斯”又名“路西法”。路西法是七名堕落天使之一,后来成了堕落天使的代名词。
2023-09-07 04:08:091

路西法效应是什么?

其实就是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环境让你是狱警,你就趋向暴力;环境让你是囚徒,你就趋向畏缩。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过一个探讨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显示: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路西法(英语:Lucifer),又译路西华,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因为拒绝向圣子基督臣服,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旗。经过三天的天界巨战——星辰之战,路西法的叛军终于被基督击溃,在浑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上帝创造了新天地和人类,路西法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断的知识之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这违抗神令的罪。于是路西法如愿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堕落,而且为诸魔鬼们开启了通往这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病、死终于遍布地面。
2023-09-07 04:08:261

路西法效应是什么?

其实就是强调情境对人的影响。环境让你是狱警,你就趋向暴力;环境让你是囚徒,你就趋向畏缩。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1971年做过一个探讨人性心理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实验显示:好人也会犯下暴行。这种人的性格的变化被他称为“路西法效应”:上帝最宠爱的天使路西法后来堕落成了撒旦。 路西法(英语:Lucifer),又译路西华,曾经是天堂中地位最高的天使——炽天使,在未堕落前任天使长的职务。他因为拒绝向圣子基督臣服,率天众三分之一的天使于天界北境举起反旗。经过三天的天界巨战——星辰之战,路西法的叛军终于被基督击溃,在浑沌中坠落了九个晨昏才落到地狱。此后上帝创造了新天地和人类,路西法为了复仇兼夺取新天地,乃化为蛇潜入伊甸园,引诱夏娃食用了禁断的知识之树的果实,再利用她引诱亚当也犯下了这违抗神令的罪。于是路西法如愿使神的新受造物一同堕落,而且为诸魔鬼们开启了通往这新世界的大门,自此罪、病、死终于遍布地面。
2023-09-07 04:08:351

什么是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坦福大学退休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通过一个实验提出的,个人的性情并不像我们想像得那般重要,善恶之间并非不可逾越,环境的压力会让好人干出可怕的事情。《路西法效应:好人是怎样变成恶魔的》(THE LUCIFER EFFECT) 一书中详尽地记述了那次实验的经过.有一个问题是,当津巴多说好人变成了坏人时,那些“坏人”并不认为自己成了坏人,他们要么认为受 害者罪有应得,要么认为自己只是采用了恶的手段来实现其正当的目的,用目的的合理性为自己采取的手段辩护——虐囚的士兵是为了获取反恐所需的情报,恐怖分 子是为了民族解放,在他们的同仁眼里他们也是道德英雄。这根本上是不同的善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善和恶之间的冲突,已经超出了心理学的范畴。
2023-09-07 04:08:454

心理暗示真的有用吗?

心理暗示(Suggestion)是指人们普遍会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心理,情绪或观点,使得自己被其影响的心理特点。电影原型“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诞生出的“路西法效应”固然是。几个回答无论是联系电影还是结合生活都回答,对于具体的一些受心理暗示影响的行为的阐述也很全面了。我想从 @许乐涵 提到的关于心理暗示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来阐证明“心理暗示作用于人的意识,并在某些时刻驱使人做出反常规的行为和判断”。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的只是“可乐喝百事还是可口”这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也有的却是决定人生走向,甚至生死存亡的。有时,它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口可乐多年来营业额稳定超过百事。后来,神经科学家经过fMRI实验发现是由于可口可乐包装,标语吸引了年轻人对潮流的追求,造成他们在品尝味道时只要受到framing就会被暗示认为可口可乐味道更好。事实上,有这25%的人,单尝味道却坚定地选择百事。那是海马体和前额叶的兴奋。心理暗示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使得病情症状得到舒缓。出于主观的期望,我们会倾向于去“感受”到理想的结果。即使告知病人“安慰剂”的真相,这样的效应仍在被观察到。更明显的是,甚至医生的语气态度,诊室的环境,药剂的颜色都能影响效应的程度。心理因素导致人们近乎“迷信”这种治疗,并不停地去依赖它,进行自我安慰。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身体会开始自愈。激素和神经递质是其生物基础。更不用说本来就是由情绪因素引起或占一定影响比例的疾病。根据调查,患有慢性疼痛,抑郁,某些心脏疾病,胃溃疡,或某些胃炎,以及很多功能性疾病的病人,高达50%-60%的可以仅仅因安慰剂得到症状缓解。由于自我的心理暗示,人们去相信一种没有任何作用的药剂的神奇疗效。可怕的是“反安慰剂效应“。从1981年开始,美国有许多来自老挝和越南的苗人死于睡梦中。117人中只有1位患有心脏病。医学上讲,他们患有遗传性心律不齐。同时,东南亚的苗人们有深重的宗教信仰,认为若一天不拜,就会失去神的庇护,恶灵现身。作为移民,种种生存的挫折下,他们无法保持以往频繁的祭拜习俗。于是,认为自己失去庇护的人们开始做噩梦,不良的心理状况油然而生,思维混乱,情绪低落抑郁,惶惶不可终日。在经历“睡眠瘫痪”(混乱顺序的快动眼睡眠,脑电波活跃,类似清醒状态,但肌肉失活,并感到惊恐,常常意识甚至感受到恶鬼的降临)时由于不良的心理状态诱发了疾病,导致心脏衰竭而死。心理暗示加剧了 对于“鬼压床”这个生理现象的体会 ,导致了潜在的疾病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后,当苗人生活稳定了,这种离奇的死亡便消失了。也就是说,没有心理暗示,什么都不会发生。这就是反安慰剂效应。其实回答中并没有突出人的”行为“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观念,态度,想法被心理暗示改变了。毕竟行为也只是这些思想层面的主观外在表现。或许依赖无效的药物就是一种反常的行为,终日沉浸在没有根源的恐惧之中也能算作行为吧。感觉题目的局限性太大了。连不完全受意识掌控的身体都受到心理暗示发生奇妙的变化,比起单纯的意识操控行为更能证明其力量强大吧。
2023-09-07 04:09:181

让人豁然开朗的心理学书籍

让人豁然开朗的心理学书籍   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又接近尾声,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学习总结吧。那么好的学习总结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我整理了让人豁然开朗的心理学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作者:[美]卡伦·霍尼   《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是作者的代表作,全面分析了现代人的病态心理和变态人格。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时刻处于各种矛盾与冲突之中,而最主要的冲突就是我们都同时具有“亲近人”、“对抗人”、“逃避人”的冲动。   这些冲动若协调不好,就会使我们陷入各种各样的.焦虑和神经症。   本书对神经症人格种种的精彩而透辟的分析,对一般读者说来更是十分有趣和引人入胜。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作者:[美]M·斯科特·派克   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   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   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   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正如开篇所言:人生苦难重重。M·斯科特·派克让我们更加清楚:人生是一场艰辛之旅,心智成熟的旅程相当漫长。   但是,他没有让我们感到恐惧,相反,他带领我们去经历一系列艰难乃至痛苦的转变,最终达到自我认知的更高境界。    《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   作者:[美]菲利普·津巴多   路西法效应是什么?   它是指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围的影响,人的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不可思议的一面,路西法效应体现了人性中恶的一面。   为什么优秀的美国女兵会对伊拉克战俘做出虐囚的性游戏?   为什么护士明知医生处方超剂量,却仍遵从指示开药?   为什么上司只是暗示和默许,属下却惟命是从甚至变本加厉?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   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如何抗拒情境影响力?作为心理学教授的作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极有说服力的分析。    《当尼采哭泣》   作者:[美]欧文·亚隆   孤独只存在于孤独之中,一旦分担,它就蒸发了。   希望是最大的灾难,因为他延续了人的苦难。   任何不曾杀死我的东西,让我更强大。   《当尼采哭泣》这本心灵治疗小说是存在主义大师欧文·亚隆的又一力作。   如诗般的语言,理性缜密的思辩,情节充满悬疑,高潮迭起,结局却出人意表……   本书以故事形式述说心理学派与治疗技巧,包括催眠、行为疗法、完形疗法等,涉及的话题很广,比如中年危机、女性意识、婚姻问题、操纵与索求、情绪勒索、自我探索、现实问题等,是专业人士及想浴火重生的人们的首选。    《影响力》   作者:[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   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   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   在这本书中,著名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极具说服力,而我们总是容易上当受骗。   隐藏在冲动地顺从他人行为背后的6大心理秘笈,正是这一切的根源。   那些劝说高手们,总是熟练地运用它们,让我们就范。   在这本书中,罗伯特·西奥迪尼博士为我们一一拆解他们的招术,学会保护自己以及让这6大秘笈为我们所用。   读过此书之后,定能使你做到以下两件事:一是当你真正的意图是要说“不”时,你不会再说“是”,二是可以令你自己变得比以前更具影响力。 ;
2023-09-07 04:09:281

英语文法:当代恶魔

问题一:恶魔的英文怎么写 中文:恶魔 英文:devil 韩语:?? 中文:恶魔 英文:devil 韩语:??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有什么问题的话请追问!满意的话望采纳...... 问题二:恶魔的英文怎么读法? 英音:["di:mu0259珐n]美音:["dim?n] 英文与中文的发音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中文的话大致是 第们 问题三:北大青鸟哪个老师讲课最好? ggffft 问题四:恶魔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demon [英] [?di:m?n] [美] [?dim?n] n. 魔鬼;恶魔;精力过人的人;邪念 同反义词 同义词 n. 1.鬼神,恶魔释义下的同义词monster fiend evil 其他释义下的同义词devil fury terror 反义词 n. 1.鬼神;极恶的人释义下的反义词angel 其他释义下的反义词angel 相关例句 1. The festival memorates the slaying of the demon buffalo.(16.99K) 那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杀死魔牛。 2. He played like a demon.(7.49K) 他球艺惊人。 3. She was a dictator and a demon.(10.08K) 她是一个独裁者,一个女魔头。 4. He is a demon organizer.(8.64K) 他组织能力极强。 5. She worked like a demon all through rehearsals.(12.67K) 她每次排演时始终精力过人. 6. The demon of greed ruined the miser"s happiness.(13.82K) 贪得无厌的恶习毁掉了那个守财奴的幸福. 7. He was seen as a demon, determined to hand the country over to the reactionaries.(23.9K) 他被看成一个执意要将国家交给反动分子的恶魔。 问题五:恶魔的英文是什么? 中文:恶魔 英文:demond;devil;evil spirit;evil person;Belial 释义:(佛教称阻碍佛法及一切善事的恶神恶鬼) demon; devil; evil spirit (比喻十分凶恶的人) evil person. 问题六:恶魔的英文怎么写? 恶魔的 1.diabolical 2.daemonic恶魔人 1.devilman2.devil man魔鬼,恶魔 1.devil 2.fiend 问题七:"魔鬼"的英文 怎么写? 一般魔鬼常用英文是devil 涉及魔鬼的几个英文: lucifersatan 恶魔撒旦 demon 喜欢恶作剧的恶魔,(只是让人不爽,没往死里整) belial 邪恶的恶魔 devil 鼓惑人心的恶魔 ghost 鬼 nix 水鬼 demoness 女鬼 问题八:恶魔的英文怎么写 中文:恶魔 英文:devil 韩语:?? 中文:恶魔 英文:devil 韩语:?? 希望会对你有所帮助,有什么问题的话请追问!满意的话望采纳...... 问题九:恶魔的英文翻译是什么 1.devil 2.demon 恶魔(英文:Demon)是各种宗教、文学作品、影视作、ACG作品中虚构的拥有超自然力量的邪恶存在,通常是特别强大的魔鬼。人心所浮现的恶意即是恶魔。当人类遭遇到自然力量的威胁、自己或者他人的恶意,自然而然会去寻找其源头。而这些造成恶意的原因,被具体化形成了邪灵、恶神,甚至到最后形成了所谓的恶魔。对于人类来说,恶魔是迷信的产物,也是不存在的,但是恶魔般的亦及有害的东西却会因人自身的恶意而困扰着人们,恶魔只不过是迷信的人们捏造出来替自己的邪念与恶行承担罪责的替罪羔羊罢了。 3.evil 问题十:恶魔的英文缩写是什么 demon [英] [?di:m?n] [美] [?dim?n] n. 魔鬼;恶魔;精力过人的人;邪念 同反义词 同义词 n. 1.鬼神,恶魔释义下的同义词monster fiend evil 其他释义下的同义词devil fury terror 反义词 n. 1.鬼神;极恶的人释义下的反义词angel 其他释义下的反义词angel 相关例句 1. The festival memorates the slaying of the demon buffalo.(16.99K) 那个节日是为了纪念杀死魔牛。 2. He played like a demon.(7.49K) 他球艺惊人。 3. She was a dictator and a demon.(10.08K) 她是一个独裁者,一个女魔头。 4. He is a demon organizer.(8.64K) 他组织能力极强。 5. She worked like a demon all through rehearsals.(12.67K) 她每次排演时始终精力过人. 6. The demon of greed ruined the miser"s happiness.(13.82K) 贪得无厌的恶习毁掉了那个守财奴的幸福. 7. He was seen as a demon, determined to hand the country over to the reactionaries.(23.9K) 他被看成一个执意要将国家交给反动分子的恶魔。
2023-09-07 04:11:072

只有人类才会如此残忍地残害同类吗?生物界中还有别的类似残害行为吗?

狮子残害非亲生幼崽,大象虐杀犀牛,眼镜王蛇专吃蛇类,自然界中大多数雄性动物与都会杀死雌性幼崽,以达到交配目的,生下自己血统的后代,传递基因。自然界可残酷多了,大猩猩将同类对手撕碎生吃,某些鲨鱼在母胎时就会咬死吃掉所有的同胞,鹰巢通常只会孵化出一个卵,在孵化出两个幼崽时,一般比较强壮就会啄死兄弟,或是推下悬崖,或是不停虐待而死,鹰父母对此往往视而不见,甚至鼓励这种行为, 有时候可能还会自己下手,这样就能保证父母有足够的精力抚养雏鹰到成年,所有一切都是尽可能保证基因能够传递下去,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在食物充足时父母能够养育两只甚至三只雏鹰到成年,当然这是极其少数情况下。螳螂雌性吃掉雄性保证营养,竹鼠和很多嗅觉灵敏的动物闻到幼崽身上有异味都会咬死幼崽,很多兽类因为竞争关系都会杀死同胞兄弟姐妹,甚至父母食子,子食父母。都是为了生存,适者生存。是不是和人类为了权力和财富兄弟相杀父子相残的戏码很像?(自然界生物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或是绝大多数是为了生存,少数是因为天性残忍。)说白了人终究还是动物,基因中都有兽性(毁灭性)。这样的人才能获得更多交配权,基因得到更多的传递,而那些弱小的和温柔的机会就变少了,无论你是否承认,这样确实能够增加活下来的可能,所以雌性很多会选择这种基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孩喜欢暗黑气质的坏小子,男孩喜欢温柔的,这样更容易得到)祖先们为了保证生存,进化出了凶性和残忍的天性,或者说没有凶性的都死了,难以留下基因,所以剩下都都有某些特性,就算有柔和的基因也会因为凶性太多被同化了。即使是在今天这种人也更有机会传播基因。人类或多或少都遗传到了这种基因,保证后代存活率,但这种凶性和残忍是无意识,难以控制的,这就是我们天性中的“黑暗基因”(其实也有积极性),只是多少的区别,所以有的人天生凶恶,有的人天生善良,但也有后天影响,比如吃饱的野兽就不会攻击猎物,饿兽是最危险凶残的,道理是一样的,狼放到人群久了变成狗,猪和鸡到野外慢慢有了野性变成了野猪野鸡,人也一样,受到环境影响就会变得不同。所以人性暴露的凶残也是有条件的,没有了制约,没有外部力量约束,(比如不会被发现,侥幸心理,没有法律的制裁和执行力)我们本性的某些阴暗面就会触发,极端条件最容易触发我们的这种基因,因为最凶狠的最强大的往往活到最后,一个平常看似彬彬有礼的人突然变得凶残可怕,这就是著名的“路西法效应”。
2023-09-07 04:11:152

地球队长的机体来源

机体外形来源于“飞跃巅峰”的钢巴斯塔
2023-09-07 04:11:301

十三种必须掌握的心理效应

01 镜中我效应 镜中我:客观看待自己,而非外界界定。 自利性偏见:好事内在归因,坏事外在归因。 沉锚效应:先入为主的心理暗示,最常见案例:加不加鸡蛋?加一个还是加两个鸡蛋?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越容易失去。 库里肖夫效应:人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射。 02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如果可能犯错就一定会犯错,则需计划周全。 酝酿效应:思想走入死胡同,思考僵化时,可以先放放,再去思考,会有新的灵感。 控制错觉效应:相信直觉,但不过分依赖。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 巴纳姆效应:看上去和自己相关的信息,笼统模糊的描述,类似正向检验策略。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繁琐的树枝,例如:少即是多。 03 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防止情绪污染。 野马效应:非洲野马被吸血蝙蝠吸血,愤怒狂躁而死。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生活中一点小事就大动肝火,因别人的过失而伤害自己的行为。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情。 04 约拿情结 约拿情结:来源于《圣经》,没有尝试就没有失败,就不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跳蚤效应:来源于,跳蚤本可跳跃1米多,以它的比例来看,相当于人类18层高楼,但被限制在1米内瓶子里,长此以往,无法再跳跃超越一米。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定。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瓦拉赫效应:扬长避短,适合个人能力管理,而木桶效应,适合团队的管理。 内卷化效应:不思进取,只在原地打转。 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 05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安慰剂效应:心理暗示。 马蝇效应:来源于,马蝇叮咬让马跑的更快,适当的压力也是动力。 布里丹毛驴:毛驴前后都有干草,前前后后,犹豫不决,导致毛驴差点饿死。选择前不犹豫,选择后不后悔。 06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发生在陌生人第一次见面认识。 近因效应:最后印象,一般发生在熟人身上,之前再好,不如最后一次的印象。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爱屋及乌。 刻板印象:以偏概全,以点带面。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非以己度人。 07 自重感效应 自重感效应: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给我们带来挫败感的人。例如:打菜阿姨满勺子的菜,抖出一部分。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改宗效应:反驳后被说服,人更喜欢这样的人,让他的自重感加强了。 出丑效应:犯错效应,没有百分百的完人。 08 路西法效应 路西法效应: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效应: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09 互惠法则 互惠法则:接受他人的小恩小惠会让人产生负债感,然后容易答应一些平时你会拒绝的事情。 承诺一致性原则:决定过承诺某件事情后,之后行为不自觉按照承诺进行。 登门槛效应:接受了他人低要求,再提高要求,也会答应。 门面效应:先提高要求,被拒绝,再提低要求,可能会接受。 禁果效应:越禁止,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刺激过多,引起他人心理免疫和逆反。 10 凡勃伦效应 凡勃伦效应:价格越高,人更容易接受。 吉芬之谜:追涨杀跌,例如股市、楼市、爱尔兰土豆。 消费者剩余:是否超过消费者内心估值,没则剩余。 稀缺效应:物以稀为贵。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提前预支未来消费。 11 路径依赖法则 路径依赖法则:选择最近的便利店,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决定了以后的从业方向。 蔡加尼克效应:对未完成的事情关注度最高。 权威效应:权威引起决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沉默效应。 12 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情。 德西效应:挖掘人内部的动机,而非外部物质奖励。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克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 13 史华兹论断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效应: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2023-09-07 04:11:491

老师为什么会欺凌学生?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想起最近美国的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在知乎发表的一份声明。说起这位津巴多教授不得不提的就是他的著作「路西法效应」,即便你没有听过他的名字但对这个路西法效应可能早有耳闻,路西法效应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津巴多教授在对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分析和思考,其中揭示了一个重要观点,不论是细微还是明显的情境因素都可能支配个体意志,诱惑心智正常的人去做出无法想象的坏事。我们先回顾一下因为二战期间大量迫害集中营犹太人的判决法庭上,那些当事人军官和军医的对自己犯下错的反思,他们并没有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认为那只是服从上级命令罢了。是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不是有意迫害。回到问题上来,我们认为老师怎么会欺凌学生呢,大多数人认为自己是善良的绝不会作恶,事实上当环境赋予我们一定的权利时,我们就可能会滥用职权,学生会对老师有权威上的盲目服从,我们今年看到的一位研究生被导师逼叫爸爸等精神压迫最后这位学生自杀身亡,这就是权威的巨大作用。其次是规则,规则规定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如果你反抗那应该被惩罚,你可能会说老师如果说的是错的我当然不会屈服,但是大量实验表明,在特殊的情景下角色对人是有塑造能力的,人少有从众需求的,我们渴望融入到团体中,希望被接纳以获得安全感这也是我们会对权威低头的原因。
2023-09-07 04:11:572

美国人津巴多,做了一项计划两周的人性实验,为什么仅仅六天就叫停了?

因为这个实验的过程中,给人们的心灵带来了十分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而且开始有人怀疑这个实验是否有实施的必要,所以一时之间津巴多就成为了众矢之的,仅仅执行了6天这个计划就被叫停了。这个人性实验在1971年实施,也被称之为斯坦福监狱实验,被称之为是上个世纪里面最具争议的实验,实际上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要探究人性深处善与恶的思考,津巴多是美国心理学会的主席,同时也是斯坦福大学的一名心理学教授。这个实验的设置在斯坦福大学的地下室里,他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模拟建造了一座小型监狱,里面存在各种各样监狱里面有的东西,后来他们就在报纸上刊登了一集征集志愿者的告诉,后来一共接到了70名大学生的申请,经过严格筛选之后只留下了24人,于是他们就将这24人分为了狱警、罪犯和替补成员,从第2天开始,他们就开始饰演自己的角色,而那些饰演囚犯的人一进到监狱里面就被各种粗暴对待,包括录入指纹,扒光衣服消毒处理等等,而那些扮演监狱警察的人则是戴着墨镜,手上拿着警棍,为每一位球放发放他们的编号,从实验开始的那一天晚上,这个团队为了让这些志愿者们能够更快的融入角色,甚至在凌晨2点的时候就让那些监狱警察粗暴的叫醒了囚犯们。而且还让他们做很多磨灭他们意志力和自尊的事情,半夜被叫起来做俯卧撑,还要被人斥骂,这对于一些心理状态正常的大学生来说简直是奇耻之辱,但是这样的事情,一开始大家还能够配合做事,但事情到第3天的时候,囚犯们就开始不乐意了,不但集体罢工,而且反而开始嘲笑这个实验的必要性,甚至还有个别囚犯和监狱警察还发生了肢体接触,后来监狱警察们更是用暴力镇压,甚至对囚犯们开始虐待行为,他们禁止囚犯上厕所,要求他们只能够在囚室里面解决,导致整个监狱臭气熏天,甚至监狱警察们还用灭火器来喷射囚犯。后来整个监狱里面,监狱警察的扮演者们几乎全部都进入角色,他们拥有手中的权利,于是就对囚犯们进行自由,并且没有道理的任意虐待。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主持这场实验的津巴多本人似乎也进入了角色,又逍遥又快活地履行着点预展的责任,终于有人开始无法忍受要求退出,但是津巴多竟然认为这个人是伪装出来的,多次拒绝了他的请求,实验到了第4天的时候,家属们才发现这些非人之举。但是实验仍然没有停止,直到一位大学教授斯蒂娜出现之后,才狠狠地骂醒了津巴多,后来津巴多还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路西法效应》,直至现在津巴多想起这项实验,仍心有余悸。
2023-09-07 04:13:365

古天乐主演电影《犯罪现场》中,到底是谁杀了叶警官的线人大雄?

《犯罪现场》这部电影主要讲了汪新元一伙人在珠宝店抢劫之后,徐慷被割喉杀掉。警方怀疑这是汪新元一伙人因分赃不公而发生的一起凶杀案,初步推测是汪新元杀的人,于是把他列为首个嫌疑人。而大雄是叶Sir安插的线人,被古天乐抓回据点拷问,后来被叶Sir和男主救出,但在后续追捕古天乐的过程中死亡,到底是如何死去的没有镜头交代,依照叶Sir的说法,是被司机男杀死的。但从现场情况来看,大雄从据点被救出来以后就独自逃跑,只有叶Sir和男主继续追捕罪犯,没有理由被司机男撞上,而且当时叶Sir有枪,而司机男手无寸铁,在这样的情况下警察没能保护证人实在不应该。从上帝视角来看,大雄可能掌握叶Sir和受害者三人组联系的线索,被叶Sir灭口的机会似乎更大。在叶守正的自述中,直指红毛在将大雄杀死后被叶守正击毙。但在我看来这又于理不合,毕竟红毛在欧阳和徐糠惨死后表现得很害怕,几次萌生退意,而且在叶守正的威吓下随随便便就出卖了大哥汪新元,在有逃脱机会的情况下,他怎么可能突然冒着巨大的风险又回去杀人呢?如果叶守正说谎,红毛是被他所杀,然后他再杀了线人大雄灭口,那又与“他对线人很好”的描述自相矛盾了。而且他在面对众劫匪时还大义凛然地质问“为什么要伤及无辜”,怎么可能自己双手又沾满血腥呢?汪新元在死亡中救赎,而受害者则在复仇中堕落,自以为是地披上“公正”的外衣,在黑暗中实施恶意的“私刑”,这种“罪与罚”的探讨,带有阿加莎作品中的哲思意味。“被害者”沉浸在“加害者”的角色之时,“路西法效应”的恐怖戏码也随之上演,善恶边界的脆弱性,足以让人背脊发凉。
2023-09-07 04:17:074

有哪些有关社会心理学的书可以推荐一下?

研究 社会 心理学,其实一本书短小精悍的书足矣:《乌合之众》 为什么会推荐这本书? 因为了勒庞在这本书中深刻的揭露了人这种生物是如何在 社会 的大染缸中做出决定的。就拿最近比较热门的“N号房”事件来说, 我们从一个普通的人视角可能很难理解怎么会有那么多丧心病狂的人参与其中:特别是参与者里不乏 社会 名流、演员、政要等等位高权重的人士。按理说这些人什么也不缺啊?怎么还会去做这种违法乱纪甚至做出会影响他人一声的恶事呢? 这种事如果让一个普通人去做,可能会害怕、会有廉耻心、会瞻前顾后,因为他要利弊权衡的事有很多。 但一旦有了一群人做同样的事,个体的想法和决定就显得微不足道,我们就不会过于紧张:因为有那么多“同类”和我们的做法相同或相似,而我们往往又有那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更让我们做起某些恶事来有恃无恐,于是一群人做坏事总是要疯狂的多,大胆的多。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是无法深刻理解这些人异常背后的心理的,更无法从内部去瓦解他们,解决这些人背后的违法动机。虽然法律可以制裁他们,但这类人如果不从心理上扭转他们,总有一天他们还会再次作恶,所以这本书就是让更多人理解群体在一起时的各类心理状态,让人更好把握群体中个体的态度和心理波动,从而更好的应对群体心理。对于我一个学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读起来可能会有些吃力,但大体概念还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作为一本深入阅读的读物来说,让人读后深受启发,受益无穷。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作为一个领导如何管理一群下属的秘密,也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换位思考那些群体失智的人为什么最终沦为“乌合之众”。我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西红柿奶爸,欢迎有问题随时和我联系,我会知无不言!所谓 社会 心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个人心理问题,因为大多都发生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 越往后, 社会 的主要问题会是人找不到自己方向和自我价值感的问题,比如会不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或者找不到现实 社会 里自己存在的价值等追寻自我的问题,推荐书籍如下—— 另外,补充一句——不管是心理疾病还是心理障碍都不是现在才有的概念,但为什么最近几年才觉得 社会 突然多了好多各种心理问题,比如社交恐惧症,抑郁症,躁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等。 这也就是很多小城市的小孩儿得了抑郁症,即便告诉父母,父母大多都不以为然“抑郁症?我看你就是太闲了”。 所以还是先以人为本吧~《乌合之众》是 社会 心理学的基础书籍,说它是 社会 心理学的奠基者也不为过。但凡学习或研究 社会 心理学,该书是逃不过去的。但是不得不指出,不少所谓的 社会 心理学研究者虽然会读这本书,但在自己的研究中,不会引用该书的观点,这如同《释梦》在心理学中的位置一样。 对中国人来说要学习 社会 心理学,费孝通先生的《 社会 调查自白》同样也是基础类书籍。该书不仅有 社会 现象的分析,更有研究方法的介绍,更有先辈学者对 社会 现象的研究态度,虽然不是表面上“ 社会 心理学”。我个人觉得是做 社会 研究不可忽略的一本书了。 《路西法效应》通过“斯坦福监狱实验”展示了好人是如何变坏的。该书也是 社会 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当然还有班杜拉的 社会 心理学,及其他 社会 心理学学者的作品,这就到了各自从不同角度开始切入 社会 现象研究了。 这是我看过的两本,侯玉波的比较全,条理清晰,崔老的比较通俗易懂 九型人格,微表情心理学,任性的弱点,人际关系心理学,读心术 1、心理学与生活 2、人格心理学 3、与众不同不同的心理学 心理学与生活 《乌合之众》勒庞 人性弱点,九型人格,鬼谷子, 影响力
2023-09-07 04:17:461

关于疫情的小说

关于疫情的小说《鼠疫》《鼠疫》是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加缪深具影响力和社会意义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以里厄医生为代表的奥兰市居民,面对突如其来的瘟疫和死亡的威胁,同仇敌忾、勇敢反抗的故事。书中以丰富的细节,生动展现了小城中鲜活的日常生活,也清晰刻画了鼠疫爆发之时普通人的挣扎与抗争,展现出困境中的人们奋力拼搏的态度和他们对真理、正义的追求。《蝇王》《蝇王》是戈尔丁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一部著名的哲理小说,借小孩的天真来探讨人性的恶这一严肃主题。故事发生于想象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群六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撤退途中因飞机失事被困在一座荒岛上,起先尚能和睦相处,后来由于恶的本性膨胀起来,便互相残杀,发生悲剧性的结果。《失明症漫记》一位路人送他回家,却被传染上失明的怪疾。眼科医生成了第三个牺牲品。白色瘟疫使城市人心惶惶,失明者被强制隔离在一家废弃的精神病院里,然而,失明症仍无可遏制地蔓延开来。《瘟疫年纪事》小说描述了1665年大瘟疫袭击下的伦敦城。这本小说很可能是基于笛福的叔叔,亨利·笛福当时所留下的记录。在这本书中,笛福不厌其烦地为达到效果逼真,巨细靡遗地描述具体的社区,街道,甚至是哪几间房屋发生瘟疫。此外,它提供了伤亡数字表,并讨论各种不同记载、轶事的可信度。《路西法效应》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于人性的天真看法。实验中,通过专门测试挑选了征募来的受试者,即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这些人被随机分为狱卒和犯人两组,接着被置身于模拟的监狱环境。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既定的角色。到了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经变成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份,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原定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终止。
2023-09-07 04:18:001

让你成为社交达人的20本心理学书籍

  我本次推荐的20本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心理方面都有深入的分析和独到的视角。希望能为大家克服自卑、拖延症、社交恐惧,点亮社交达人之路。欢迎大家参考!   1、《心理学与生活》   一本优秀的、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不仅在美国,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   2、《社会心理学》   这本书帮人们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   3、《爱的艺术》   爱是一种艺术,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能力。如果你还不懂成熟的爱,请读这本书,必然会有所收获。   4、《拆掉思维的墙》   本书道破了很多被人们视为正常,其实很奇异的思维怪圈,其中“waiting for life is waiting for death”让人颇为感慨。等待,并不是一件坏的事情,可是有时候人们却陷入了期待完美的怪圈。   5、《社交天性》   《社交天性》这本书籍是由美国的马修·利伯曼创作的,本书出版于2016年。《社交天性》这本书在某瓣评8.1分。作者在心理学方面颇有研究。作者用独到的眼光告诉我们社交关系影响力。作者通过解读人类社会脑来告诉我们怎样在社交活动活动中让更多人喜欢。《社交天性》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与他人更好地合作,如何帮助学生孩子高效学习。这本书讲述了人类社交的三大驱动力。这三大驱动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会经常用到的,这本书的落地效果非常好。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对社交有了清晰的认识,并且通过书中的方法可以可以缓解一些生活中的社交问题,帮你更好的沟通。   6、《少有人走的路》   《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7、《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它通过对梦境的科学探索和解释,打破了几千年来人们对于梦的无知、迷信和秘感,同时揭示了左右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潜意识的奥秘。该书不但为人类潜决识的学说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而且也建立了人类认识自己的新里程碑。   8、《乌合之众》   一本当之无愧的名著。古斯塔夫?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   9、《路西法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种种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约束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之事,从而堕落成魔鬼撒旦。善恶的界限在哪里,人性的脆弱超乎你的想象!犯罪行为是如何发生的?情境对人有着多大的影响力?人性本恶还是本善?如果你对以上问题感兴趣,这本书或许能让你找到答案。   10、《拖延心理学》   克服拖延的第一步:请摒弃你对拖延的恐惧、羞耻、担忧以及自我憎恶,只有在宽容乐观的态度和心平气和的情绪下,你才能看清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才有可能让拖延之手从你的生活中松开!   11、《影响力》   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   12、《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   13、《亲密关系》   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   14、《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论述深入浅出,切中肯綮,书中介绍的应对死亡恐惧的各种观念生动具体,易懂易行。面对死亡的战栗经作者笔锋描过,顿时融为拂面春风,令读者不仅在文字上感受愉悦,在心灵上更是豁然开朗。   15、《内向者优势》   本书为性格内向的人以及那些深爱他们的性格外向的人指明,如何利用(而不是对抗)他们的个性来创造并享受美好的生活。书中内容涉及婚姻关系、为人父母——包括养育性格内向的孩子、社交活动和工作,书中有应对的策略、管理精力的策略及几百条很有价值的技巧。   16、《超越与自卑》   人类心理学先驱阿弗雷德·阿德勒的巅峰著作,全书立足于个体心理学观点,从教育、家庭、婚姻、伦理、社交等多个领域,以大量的实例为论述基础,阐明了人生道路的方向和人生意义的真谛,帮助人们正确面对缺陷,正确对待职业,正确理解社会,理解生活,理解性。   17、《自控力》   斯坦福大学最受欢迎的心理学课程。只需10周,成功掌握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提高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于弄清自己如何失控、为何失控。   如果你总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开始工作;总是月光,信用卡透支;想放松一下,却熬夜上网;一直想减肥,总是挫败;那本书就是专门为你而写的。   18、《每天懂一点性格心理学》   本书将带您探寻性格和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学,教您非常有效的磨炼性格的方法,让您在深刻认识自己个性的同时,将性格中的缺点变成优点。   19、《当尼采哭泣》   一本经典的心理推理小说,其中人物多来自真实的历史,作者假托19世纪末的两位大师:尼采和布雷尔,基于史实将两人合理虚构连结成医生与病人,开启一段扣人心弦的“谈话治疗”。   20、《怪诞行为学》   传统经济学认为,我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所作出的一切决策都是明智和最优的。然而现实中,我们的种种匪夷所思的行为却远非传统经济学家所说的那样完美。
2023-09-07 04:18:271

为什么德国的法西斯主义如此仇恨犹太人

不是法西斯仇恨犹太人,而是法西斯应和了一种有由来已久的情绪。希特勒是个搞政治的,,元首明白发动民粹,发动这种低劣的民族感情。这种手段各种独裁者都很有心得吧。也不算是个例了。宗教是由来已久的原因,说起来也无非是为了权力,多少年的征战与仇恨了。其实老百姓也没捞着什么,无非是上面煽风点火,底下的就蛋疼菊紧的跟着起哄。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发泄自己的不满。关于为什么仇恨犹太人,相关解释太多了。你可以搜搜,有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原因,也有历史根源。说到底,人就是这样一种可悲的动物而已。路西法效应的打破需要得也是无数小人物的坚持与觉醒。相关的书也不少,挺有趣的。但是德国在这方面的反思还是挺深刻的,相比之下,有些国家还做着革命浪漫主义的春梦呢——总之,洗脑什么的最可怕了。
2023-09-07 04:18:364

这个世界上有没有真正的好人,每个人都有“恶魔”吗?

这个世界有绝对的好或者坏吗?答案是否定的,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每一件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在看到他们时也不能以偏概全。矛盾是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推动着事物发展的。这个世界上不仅有黑与白,还有许多深深浅浅的灰。而什么又是好人?在社会中,人们很难对好人这个群体进行定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好人习惯照顾与他们的感受,一切事物以他人为先,而常常忽略到自己的感受。在说话做事上,他们有着合适的分寸感,不会轻易拒绝别人,让别人感到难受。一些老好人还总是会抢着去帮助他人,即使自己没有获得任何利益。为什么会如此呢?心理学上认为,人类行为的本能就是追求快乐。一切事物是以追求快乐为前提才进行的,而这个观点与老好人的行为相悖。为什么他们会愿意压制自己的本性去服务他人,做一个好人?在什么情境下他们又会变坏呢?黑羊效应的可怕之处所谓黑羊效应,就是在一个群体之中,一群好人会莫名其妙的集体攻击与排斥另外一个好人。与许多社会欺凌事件不同的是,这一群人都不能算是坏人,甚至只是在旁边围观的人,也可能是好人。在这个奇怪的现象中,那些被欺负的人十分无辜,但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主动欺负他人的人,也并不是有意为之,可能只是突发奇想。那个被大家所欺负的人,就是一个团体中的黑羊,站在旁边的旁观者称之为白羊,其他攻击者则为屠夫。所以一些校园暴力中,常常有一群人莫名欺负一个人的事件。可能这个人仅仅是因为长得不好看或者是家庭贫穷等无关他人的原因。黑羊效应让大家抱团攻击他人很少人能意识到黑羊效应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有可能他们就在其中抱团攻击无辜者。仅仅是为了从中得到一点优越感。社会心理学家发现,当有一群人开始攻击一个人时,如果攻击者群体过于庞大,那么会引得更多人加入参与进来。而当做黑羊的那个人,却是极其无辜,受尽委屈。即使在一个紧密的团体中,也有可能会产生黑羊效应。例如,当团队面临外界的巨大压力时,团体气氛变得尴尬,人与人之间冷漠冰冷。如果此时有一只黑羊的出现,大家会在共同攻击他的时候找到话题,这也是团队气氛逐渐回暖,变得看起来不那么冰冷。依靠着这只黑羊,大家关系又稍稍紧密起来。黑羊效应让我们更容易被同质化奇怪的是,明明作为个体的好人,为什么更容易参与施暴?法国社会学家勒邦认为,黑羊效应导致了人们去个性化。当个体为了融入一个群体之中而不被群体所排斥,人们更愿意倾向去做一些团队都在做的事情。如果此时你所在的团队在欺负一个黑羊,你就更有可能为了获得团队的认同而加入进去。并且当个体加入团体中,情绪很容易被团体情绪所感染。当团体情绪高涨时,我们的情绪也更亢奋。如果团体情绪低落,团体交往减少,人们会感到更多的不安全感。而正是因为团体的感染力,个体会逐渐失去自己的独立意识。著名心理学效应“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容易受到一定环境的影响,在此环境中,我们可能会违背本心,从好人变成坏人。如果成为黑羊,如何避免黑羊效应?如果很不幸,你在一个团体中成为了黑羊,面临大家的集体攻击该怎么做呢?首先你得明白为何自己成为了大家的攻击对象。并且在合适的时机让大家明白自己所具有的特点,特征并不是很大的错误,以此改变集体对你的认知。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你不能过于激进,不能太过缓慢。而是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平衡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你需要让他们明白,个体被团体同化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当你碰到黑羊效应时,也希望你能做到独立思考,不被旁人所带着走。
2023-09-07 04:18:445

十大心理学经典书籍排行榜

1、《心理学与生活》《心理学与生活》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系多年来使用的教材,本书写作流畅,通俗易懂,深入生活,把心理学理论与知识联系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使它同样也成为一般大众了解心理学与自己的极好读物。2、《社会心理学》这本书将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富有逻辑性的组织结构引领学生了解人们是如何思索、影响他人并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是人们了解自身、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最佳的指导性书籍。3、《爱的艺术》在这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4、《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本书以访谈录的形式记载了生活在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深刻、视角独特的所思所想,让人们可以了解到疯子抑或天才真正的内心世界。此书是国内第一本具有人文情怀的精神病患谈访录。内容涉及生理学、心理学、佛学、宗教、量子物理、符号学以及玛雅文明和预言等众多领域。5、《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它帮助我们学习爱,也学习独立;它教诲我们成为更称职的、更有理解心的父母。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6、《梦的解析》本书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梦的解析》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7、《乌合之众》社会心理学领域已有的著作中,最有影响的,也是这本并不很厚的《乌合之众》。古斯塔夫u30fb勒庞在他在书中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对人们理解集体行为的作用以及对社会心理学的思考发挥了巨大影响。8、《影响力》政治家运用影响力来赢得选举,商人运用影响力来兜售商品,推销员运用影响力诱惑你乖乖地把金钱捧上。即使你的朋友和家人,不知不觉之间,也会把影响力用到你的身上。但到底是为什么,当一个要求用不同的方式提出来时,你的反应就会从负面抵抗变成积极合作呢。9、《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填补了心理学书籍和心理学研究之间的沟壑,从历史的角度展示了心理学史上最有名的40项研究,并介绍了这些研究的后续进展和相关研究。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以一个专业人士的眼光看待这些仍炙手可热的历史研究。10、《亲密关系》作者综合了心理学多个分支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用饶有趣味的论述,总结出人们在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与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本书内容丰富、语言优美;既注重专业性,有强调可读性。
2023-09-07 04:20:386

你是如何看待校园霸凌的?

校园霸凌是我们社会上教育失败的一个标志。校园本来应该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每一个学生都是平等友好的,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校园霸凌的产生是我们国人的教育失误。我在小学的校园里看见过这样的一群奇怪的伙伴,他们看似非常的友好,可是当你仔细观察他们的时候有一个人是跟在后面受欺负的。他却没有反抗的整天跟在他们后面,在体型方面来看,这个受欺负的小男孩个子比其他的人都要矮,他的脸上有很多的被挠的伤口,而且他们总是故意的找他,让他去帮他们做这个,做那个,甚至是让他去偷钱,他们买的东西最后来钱的是那个个子矮的小男生,这样的关系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小男孩从来不反抗。后来我把这个故事在网上查了一下,原来这样的小孩一般都是受到了家庭的伤害或者是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往往缺乏很多的安全感,他对于其他人的欺凌更不敢反抗,因为他没有人可以依靠。校园欺凌事件让被欺负的那个人一开始以为自己找到了好朋友,慢慢地他已经进去了他们的圈子,而不敢出来了,他只能让自己听着他们吆喝,听他们的使唤,被欺负的那个人以为这样就可以有人可以保护他了,所以这些校园欺凌是出现在初中这样的人们非常懵懂的时候,他们认为已经成为了这个圈子的人所以在他们的忽悠下,小男孩没有一点主见。校园欺凌事件变得越来越频繁,而且近一年的校园欺凌事件也变得非常的广泛,让家长们非常的恐惧和震惊,也给了学校和家长一个警告,要时常的关心自己得孩子或者学生,不要让这种校园欺凌事件再次发生。
2023-09-07 04:25:104

求社会心理学系列的心理学书籍

给您推荐几本我觉得可以的著作1、《乌合之众》古斯塔夫勒庞著,这本书对社会群体心理的分析和刻画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比如对群体感情和道德、群体领袖等问题的分析,确有独到之处。对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者,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好资料2、《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菲利普津巴多(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著,全书都是围绕津巴多在斯坦福大学所做的那个著名社会心理学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展开的,书中详细描述了实验的整个过程,并对环境和人格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角色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匿名、去个体化、去人性化对行为的影响做了详细的分析。很有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3、《社会心理学》金盛华,这本社会心理学是我看过的最厚的一本,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有很详细的描述。研究例子也很丰富,不错的社会心理学教材4、《人之心》弗洛姆著,作为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弗洛姆这本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许多社会心理现象做了精到的描述和分析,尤其是创造性地用堕落综合征这一概念来分析德国纳粹尤其是希特勒的性格特征,让人眼前一亮。希望对您有帮助
2023-09-07 04:26:473

什么叫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Suggestion)是指人们普遍会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心理,情绪或观点,使得自己被其影响的心理特点。电影原型“斯坦福监狱实验”中诞生出的“路西法效应”固然是。几个回答无论是联系电影还是结合生活都回答,对于具体的一些受心理暗示影响的行为的阐述也很全面了。我想从 @许乐涵 提到的关于心理暗示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来阐证明“心理暗示作用于人的意识,并在某些时刻驱使人做出反常规的行为和判断”。心理暗示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有的只是“可乐喝百事还是可口”这等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也有的却是决定人生走向,甚至生死存亡的。有时,它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可口可乐多年来营业额稳定超过百事。后来,神经科学家经过fMRI实验发现是由于可口可乐包装,标语吸引了年轻人对潮流的追求,造成他们在品尝味道时只要受到framing就会被暗示认为可口可乐味道更好。事实上,有这25%的人,单尝味道却坚定地选择百事。那是海马体和前额叶的兴奋。心理暗示能够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由于“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使得病情症状得到舒缓。出于主观的期望,我们会倾向于去“感受”到理想的结果。即使告知病人“安慰剂”的真相,这样的效应仍在被观察到。更明显的是,甚至医生的语气态度,诊室的环境,药剂的颜色都能影响效应的程度。心理因素导致人们近乎“迷信”这种治疗,并不停地去依赖它,进行自我安慰。心灵得到满足的同时,身体会开始自愈。激素和神经递质是其生物基础。更不用说本来就是由情绪因素引起或占一定影响比例的疾病。根据调查,患有慢性疼痛,抑郁,某些心脏疾病,胃溃疡,或某些胃炎,以及很多功能性疾病的病人,高达50%-60%的可以仅仅因安慰剂得到症状缓解。由于自我的心理暗示,人们去相信一种没有任何作用的药剂的神奇疗效。可怕的是“反安慰剂效应“。从1981年开始,美国有许多来自老挝和越南的苗人死于睡梦中。117人中只有1位患有心脏病。医学上讲,他们患有遗传性心律不齐。同时,东南亚的苗人们有深重的宗教信仰,认为若一天不拜,就会失去神的庇护,恶灵现身。作为移民,种种生存的挫折下,他们无法保持以往频繁的祭拜习俗。于是,认为自己失去庇护的人们开始做噩梦,不良的心理状况油然而生,思维混乱,情绪低落抑郁,惶惶不可终日。在经历“睡眠瘫痪”(混乱顺序的快动眼睡眠,脑电波活跃,类似清醒状态,但肌肉失活,并感到惊恐,常常意识甚至感受到恶鬼的降临)时由于不良的心理状态诱发了疾病,导致心脏衰竭而死。心理暗示加剧了 对于“鬼压床”这个生理现象的体会 ,导致了潜在的疾病发作。值得注意的是,几年后,当苗人生活稳定了,这种离奇的死亡便消失了。也就是说,没有心理暗示,什么都不会发生。这就是反安慰剂效应。其实回答中并没有突出人的”行为“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观念,态度,想法被心理暗示改变了。毕竟行为也只是这些思想层面的主观外在表现。或许依赖无效的药物就是一种反常的行为,终日沉浸在没有根源的恐惧之中也能算作行为吧。感觉题目的局限性太大了。连不完全受意识掌控的身体都受到心理暗示发生奇妙的变化,比起单纯的意识操控行为更能证明其力量强大吧。
2023-09-07 04:26:541

和人性的弱点差不多类型的书?

和人性的弱点差不多类型的书:《心理学与生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直视骄阳》《内向者优势》《自卑与超越》《自控力》《当尼采哭泣》《怪诞行为学》《亲密关系》《影响力》《拖延心理学》《路西法效应》《乌合之众》《梦的解析》《少有人走的路》《拆掉思维里的墙》《爱的艺术》。
2023-09-07 04:27:151

对话的意义

对话 作为一种教育原则,从简单的意义讲,强调的是 师生的平等交流与知识共建 。从深层的意义讲,它挑战我们关于 师生关系、知识本质 ,以及 学习本质 等方面的 思维成见、定见与主观认定 。( 对话包括与人对话,与物对话;与外界对话,与自我对话;与过去对话,与未来对话……《自卑与超越》《他人的力量》都在寻找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得平衡点;佛教和道教更多关注的是自我,是精神;“过去”涵盖的即有既定事实,又有传统文化,思维定势等,是已知的确定,而未来是开放,是不确定,是多元。我们对单亲家庭的孩子是不是有特定印象,对一些行为是不是很容易盖棺定论,听到别人或网络上的一些观点,是不是惰性接受?前几天读了一篇文章,很有感触《不要从别人的口中认识我》,《小王子》告诉我们爱是驯服,是用心用时间培养出来的链接。真正的对话也需要我们克服偏见,沉下心,舍得花时间,不带评判的倾听。 )尤其是随着网络教育的兴起和发展,基于对话的教学代表着未来教育和人类学习的一种发展演进方向。基于 对话的教育教学观 也是西方学术界所积极关注的前沿热点之一( 教育的本质是对话,对话的内涵是关系。关系摆不正,对话不可能通畅。对话的教育观在某种意义上是平等的教育观,是合作的教育观,是共建的教育观。 ) 遗憾的是,国内对对话教育鲜有研究。虽然我们经常谈及教学过程上的对话法、谈话法、提问法,问答法等,但都局限于把它们视之为一种方法而已,很少从理论深度来进行分析( 理念不变,一切改变都是表象。课堂交流,师生对话,知识学习,我们教师自己有没有站起来,不盲从教参,和知识平等对话?有没有让学生站起来,不盲从教师,和我们平等对话? )。即使有所分析,也是限于传统教学论的框架体系之内,从未认识到 对话本身就构成了一种革新性的教育观 。( 关系改变,一切才会改变。管理不是控制而是激发,是释放。如何激发?如何释放?察其言,观其行,成其美,纠其恶。一千条冰冷的制度抵不过一句温暖真诚的对话,真正的对话背后是看见。爱和尊重的需求,自我价值的需求点都聚焦在看见上,看见情绪,看见能力。 )伯姆曾对人类所面临的交流和沟通问题作出过这样的观察:“过去几十年来,现代科技发展一日千里,广播、电视与飞机、卫星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连通全球,使得 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几乎可以在瞬时之间彼此相连 。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则是 人与人之间感觉日渐隔阂,彼此间的沟通以空前的速度,变得每况愈下 。”人们渴望沟通,但不得其门而入,乃至堕入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病态,不再去谋求交流和沟通,转而去 诉诸暴力和争斗 。这种状况,迄今并无改变。 对话己经成了现代社会人类的一项“缺失的技能” ,我们发现这些群体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即它们所关注的并非单单是为了实现更好的交流,而且更是为了 深入认识和理解人类意识的本质 。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正是伯姆教授毕生之孜孜所求。( 网络联接为何会把人推得更远?我们为什么离不开网络?宁愿和手机另一端的陌生人诉说衷肠,也不愿和身边人娓娓道来?人性有的“阿克琉斯之踵”是什么?新鲜感?界限和距离产生的安全感?“仆人眼中无将军”的挑剔?剔除立场之后局外人的清醒客观?外圈思维冲击的快感?我不知道。 ) 不管选择对话的意图何在,譬如仅仅是怀着一个 改善人际沟通的愿望 ,或者是为了更 深入地探索人性的本质 ( 山不向我走来,我向山走去。看起来我好像是弱势,是巴望山峰而去,换种角度我也是强者,我可以攀登这座山峰,就可以越过你再攀另一座高峰。先有认知,后又态度。永远不要把自己摆在弱势受害者思维中,每个人生而平等;也不要高傲对待靠近你的一切人事。不卑不亢,越谦卑,越美好。) ,读者都会通过本书来发现对话之道。在伯姆看来,对话是一个多层面的过程,远远超越了传统意义上所指的谈话和交流范畴。它旨在 从一个特别的角度,探索人类广泛的体验过程;从我们固守的价值与信仰,到人类情感的本质与作用;从我们内心思维过程的模式,到人类记忆的功能;从社会文化的传递,到历史神话传说的继承,乃至于最终涉及到人类大脑每时每瞬构造体验的神经生理学 方式,等等。但或许最重要的是, 对话旨在探索人类思维( thought )的作用方式 ——伯姆认为,究其本质, 人类的思维并非是对客观实在完全、真实的再现,它只是一种有限的媒质——生成于集体之中,并在集体之上维持。 毫无疑问,这种探索 必然会对我们所固守的文化观念、生存意义乃至对自我的认识,提出严格的质疑 。从最深层的意义上来说,对话邀请人们去检视关于 做人意义上的传统定义是否还能站得住脚 ,同时让 人们通过集体的途径,来探索如何拓展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途与空间 。( 我们生活在人群之中,离群索居的要么是圣人,要么是野兽。《乌合之众》用大量的数据表明人在群体中判断力等方面会明显下降,人云亦云;《路西法效应》告诉我们情景对人的巨大影响力;离开别人,离开环境,我们还是我们吗?没有情景,没有他人,也就不存在对话。对话,受制于颇多要素。能否抛开这些要素,保持内心的清明、澄澈、真实,这对每一个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见风使舵”是在关系中对环境的适应。自省整合不同场合下自己不同的状态,不同对话中自己不同的应答,以此来发现真实的自己,稳定的自己。 )
2023-09-07 04:27:211

我是一名18岁的男生,比较爱看书,我也没有固定的书籍,所以请教大家给介绍一些,一类里留下一本最好的

《蔡康永的说话之道》 蔡康永《平凡的世界》 路遥《路西法效应》菲利普.津巴多 (这本我现在正在看,是针对情境对人的心理作用的研究)《狼图腾》 姜戎
2023-09-07 04:2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