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关于生物化学的几道题请教高人指点

2023-06-30 08:56:37
共4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1.DNA双螺旋在自然状态下,以超螺旋形式存在。DNA分子进行复制时首先由DNA拓扑异构酶催化,使超螺旋松弛,不再卷曲。

接着在解旋酶的作用下解开双螺旋,生成单链DNA,DNA聚合酶结合在复制叉上及复制叉附近已解开的单链DNA上。

在复制叉上两条模板链合成的DNA是不对称的,在复制叉处一条子链是连续合成的,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前导链的复制方向与复制叉的前进方向一致,从5"→3"进行,因此前导链只需在复制起点由引物酶合成一个引物即可合成一条连续的子链。

另一条子链的合成稍慢于前导链,是不连续合成的,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后随链的复制方向与复制叉的方向相反,后随链的合成要等前导开始合成从而将其模板链暴露出来后,才得以进行。后随链上先合成了一系列长约2000个核昔酸的不连续的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然后在DNA聚合酶I的催化下切除RNA引物,同时填补切除RNA后的空隙,再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冈崎片段连接成一条连续的DNA单链。

在该复制过程中,子链相对亲链来说为半保留复制,而对两条子链而言一条为连续复制,另一条为不连续复制,因此称之为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

2.糖异生(Gluconeogenesis gluco-指糖, neogenesis是希腊语 νεογ?ννηση, neojénnissi - 重新生成):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是肝。肾在正常情况下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十分之一,但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可大为增强。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花生油 peanut oil GB 1534-2003

前言

本标准5.2中的表1、表2、表3的部分指标、5.4和第7章、第8章为强制性的,其余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是对GB1534-1986《花生油》、GB/T8615-1988《浓香花生油》的修订与合并。

本标准与的GB1534-1986、GB/T8615-1988主要技术差异;

——本标准的结构、技术要素及表述规则按GB/T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进行修改;

——根据花生油的原料及采用的加工方式,对其进行了分类和定等;

——对上述标准中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项目进行了调整;

——对质量指标中相关指标值作了修订。

本标准参照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的标准,修改了有关指标。

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534-1986《花生油》、GB/T8615-1988《浓香花生油》。

本标准有国家粮食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国家粮食局西安油脂食品及饲料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参加起草单位:山东莱阳鲁花花生油有限公司、青岛嘉里植物油有限公司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深圳南顺油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唐瑞明、龙伶俐、薛雅琳、陈燕、孙东伟、庞冬梅、徐霞、夏洪文。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两次版本发布情况为:GB1534-1986、GB/T 8615-1988。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花生油的术语和定义、分类、质量要求、检验方法及规则、标签、包装、贮存和运输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压榨成品花生油、浸出成品花生油和花生原油。

花生原油和质量指标仅适用于花生原油的贸易。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716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

GB 2760 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

GB/T 5009.37 食用植物油卫生标准的分析方法

GB/T 5524 植物油脂检验扦样、分样法

GB/T 5525-1985 植物油脂检验透明度、色泽、气味、滋味鉴定法

GB/T 5526 植物油脂检验比重测定法

GB/T 5527 植物油脂检验折光指数测定法

GB/T 5528 植物油脂水份及挥发物测定法

GB/T 5529 植物油脂检验杂质测定法

GB/T 5530 动植物油脂酸价和酸度测定(GB/T5530-1998.eqv ISO660:1983)

GB/T 5531 植物油脂检验加热试验

GB/T 5532 植物油脂碘价测定(GB/T5532-1995.neq ISO3961:1989)

GB/T 5533 植物油脂检验含皂量测定法

GB/T 5534 动植物油脂皂化值的测定(GB/T5534-1995.idt ISO3657:1988)

GB/T 5535 植物油脂检验不皂化物测定

GB/T 5538 油脂过氧化值的测定(GB/T5538-1995. eqv ISO3960:1977)

GB/T 5539 植物油脂检验油脂定性试验

GB 7718 食用标签通用标准

GB/T 17374 食用植物油销售包装

GB/T 17376 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制备(GB/T17376-1998.eqv ISO5509:1978)

GB/T 17377 动植物油脂脂肪酸甲酯的气相色谱分析(GB/T17377-1998.eqv ISO5508:1990)

GB/T 17756-1999 色拉油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压榨花生油 pressing peanut oil

花生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3.2浸出花生油 solvent exteaction peanut oil

花生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3.3花生原油 crude peanut oil

未经任何处理的不能直接供人类食用的花生油。

3.4成品花生油 finished product of peanut oil

经处理符合本标准成品油质量指标和卫生要求的直接供人类食用的花生油。

3.5折光指数 refractive index

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油脂时,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值。

3.6相对密度 specific gravity

20℃植物油的质量与同体积20℃蒸馏水的质量之比值。

3.7碘值 iodine value

在规定条件下与100g油脂发生加成反应所需碘的克数。

3.8皂化值 saponification value

皂化1g油脂所需的氢氧化钾的毫克数。

3.9不皂化物 unsaponifiable matter

油脂中不与碱起作用、溶于醚、不溶于水的物质,包括甾醇、脂溶性维生素和色素等。

3.10脂肪酸 fatty acid

脂肪族一元羧酸的总称,通式R—COOH

3.11色泽 colour

油脂本身带有的颜色。主要来自于油料中的油溶性色素。

3.12透明度 transparency

油脂可透过光线的程度

3.13水份及挥发物moisture and volatile matter

在一定的温度下,油脂中所含的微量水分和挥发物。

3.14不溶性物质 insoluble impurity

油脂中不溶于石油醚类有机溶剂的物质

3.15酸值 acid value

中和1g油脂中所含游离脂肪酸需要的氢氧化钾毫克数

3.16过氧化值 peroxide value

1kg油脂中过氧化物的毫摩尔数。

3.17溶剂残留量 residual solvent content in oil

1kg油脂中残留的溶剂毫克数。

3.18加热试验 heating test

油样加热至280℃时,观察有无析出物和油色变化情况。

3.19冷冻试验 refrigeration test

油样置于0℃恒温条件下保持一定的时间,观察其澄清度。

3.20含皂量 saponified matter content

经过碱炼后的油脂中皂化物的含量(以油酸钠计)

3.21烟点 smoking point

油样加热至开始连续发蓝烟时的温度。

4分类

花生油分为花生原油和压榨成品花生油、浸出成品花生油三类。

5质量要求

5.1特征指标

折光指数: 1.460~1.465

相对密度: 0.914~0.917

碘值(I)/(g/100g): 86~107

皂化值(KOH)/(mg/g):187~196

不皂化物/(g/kg): ≤10

脂肪酸的组成/(%):

十四碳以下脂肪酸 ND~0.1

豆蔻酸 ND~0.1

棕榈酸 8.0~14.0

棕榈一烯酸 ND~0.2

十七烷酸 ND~0.1

十七碳一烯酸 ND~0.1

硬脂酸 1.0~4.5

油酸 35.0~67.0

亚油酸 13.0~43.0

亚麻酸 ND~0.3

花生酸 1.0~2.0

花生一烯酸 0.7~1.7

山嵛酸 1.5~4.5

介酸ND~0.3

木焦油酸 0.5~2.5

二十四碳一烯酸 ND~0.3

注1:上列指标与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标准CODEX STAN 210-1999《指定的植物油法典标准》的指标一致。

注2:ND表示未检出,定义为0.05%。

5.2质量等级指标

5.21 花生原油质量指标见表1。

表1花生原油质量指标

5.2.2压榨成品花生油、浸出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见表2和表3。

表2 压榨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

表3 浸出成品花生油质量指标

5.3卫生指标

按GB2716、GB2760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5.4其他

花生油不得掺有其他食用油和非食用油;不得添加任何香精和香料。

6检验方法

6.1透明度、气味、滋味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1章、第3章执行。

6.2色泽检验:按GB/T5525-1985中的第2章执行。

6.3相对密度检验:按GB/T5526执行。

6.4折光指数检验:按GB/T5527执行。

6.5水分及挥发物检验:按GB/T5528执行。

6.6不溶性杂质检验:按GB/T5529执行。

6.7酸值检验:按GB/T5530执行。

6.8加热试验:按GB/T5531执行。

6.9碘值检验:按GB/T5532执行。

6.10含皂量检验:按GB/T5533执行。

6.11皂化值检验:按GB/T5534执行。

6.12不皂化物检验:按GB/T5535执行。

6.13过氧化物检验:按GB/T5538执行。

6.14冷冻试验:按GB/T17756-1999附录A执行。

6.15烟点检验:按GB/T17756-1999附录B执行。

6.16溶剂残留量检验:按GB/T5009.37执行。

6.17油脂定性试验:按GB/T5539执行。以油脂定性试验和花生油特征指标(5.1)作为依据。

6.18脂肪酸组成检验:按GB/T17376~17377执行。

6.19卫生指标检验:按GB/T5009.37执行。

7检验规则

7.1抽样

花生油抽样方法按照GB/T5524的要求执行。

7.2出厂检验

7.2.1应逐批检验,并出具检验报告。

7.2.2按本标准5.2的规定检验。

7.3型式检验

7.3.1当原料、设备、工艺有较大变化或质量监督部门提出要求时,均应进行型式检验。

7.3.2按标准第5章的规定检验。

7.4判定规则

7.4.1产品未标注质量等级时,按不合格判定。

7.4.2产品的各等级指标中有一项不合格时,即判定为不合格产品。

8标签

除了符合GB7718的规定及要求之外,还有以下专门条款;

8.1产品名称

8.1.1凡标识“花生油的产品均应符合本标准。”

8.1.2转基因花生油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

8.1.3压榨花生油、浸出花生油要在产品标签中分别标识“压榨”、“浸出”字样。

8.2原产国

应注明产品原料的生产国名。

9包装、贮存和运输

9.1包装

应符合GB/T17374及国家的有关规定和要求。

9.2贮存

应贮存于阴凉、干燥及避光处。不得与有害、有毒物品一同存放。

9.3运输

运输中应注意安全,防止日晒、雨淋、渗透、污染和标签脱落。散装运输要有专车,保持车辆清洁卫生。

4.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是指葡萄糖生成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进一步氧化生成乙酰辅酶A,经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成水、二氧化碳及能量的过程。这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是机体获得能量的主要途径。

一、反应过程

(一)葡萄糖氧化生成丙酮酸;

这一阶段和糖酵解过程相似,在细胞质中进行。在缺氧的条件下丙酮酸生成乳酸。在有氧的条件下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生成乙酰辅酶A,再进入三羧酸循环。

(二)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辅酶A

在有氧条件下,丙酮酸从细胞质进入线粒体。在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pyruv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的催化下进行氧化脱羧反应,该反应的ΔG"0=-39.5kJ/mol,反应不可逆(图6-6)。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三种酶组成的多酶复合体,它包括丙酮酸脱氢酶,二氢硫辛酸乙酰转移酶及二氢硫辛酸脱氢酶。以乙酰转移酶为核心,周围排列着丙酮酸脱氢酶及二氢硫辛酸脱氢酶。参与的辅酶有 TPP,硫辛酸,FAD,NAD+,辅酶A。在多酶复合体中进行着紧密相连的连锁反应过程,反应迅速完成,催化效率高,使丙酮酸脱羧和脱氢生成乙酰辅酶A 及NADH+H+。

(三)三羧酸循环

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的乙酰辅酶A要彻底进行氧化,这个氧化过程是三羧酸循环 (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三羧酸循环是Krebs于1937年发现的。故又称Krebs循环。因为循环中第一个中间产物是柠檬酸,故又称柠檬酸循环(citric acid cycle)。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含有3个羧基的柠檬酸,再经过一系列反应重新变成草酰乙酸完成一轮循环,其中氧化反应脱下的氢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ATP;而脱羧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则通过血液运输到呼吸系统而被排出,是体内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1.三羧酸循环反应过程:

(1)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缩合生成柠檬酸

此反应由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催化,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重要的调节点。由于高能硫酯键水解时释出较多自由能,ΔG"0=-32.2kJ/mol,此反应不可逆。

(2)柠檬酸经顺乌头酸生成异柠檬酸

此反应由顺乌头酸酶催化,柠檬酸脱水、加水生成异柠檬酸。

(3)异柠檬酸β-氧化、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

此反应在异柠檬酸脱氢酶作用下进行脱氢、脱羧,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第一次氧化脱羧。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是三羧酸循环的限速酶,是最主要的调节点,辅酶是NAD+,脱氢生成的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ATP。异柠檬酸先脱氢生成草酰琥珀酸,再脱羧生成α-酮戊二酸。ΔG"0=-20.9kJ/mol。

(4)α-酮戊二酸氧化、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

此反应在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α-ketoglutarate dehydrogenase complex)的催化下脱氢、脱羧生成琥珀酰辅酶A,这是三羧酸循环中第二次氧化脱羧。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三羧酸循环的关键酶,是第三个调节点。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多酶复合体,其组成及反应方式都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相似。它所含的三种酶是α-酮戊二酸脱氢酶(需TPP);硫辛酸琥珀酰基转移酶(需硫辛酸和辅酶A);二氢硫辛酸脱氢酶(需FAD、NAD+)。脱氢生成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 3分子ATP。

由于反应中分子内部能量重排,产物琥珀酰辅酶A中含有一个高能硫酯键,此反应不可逆。ΔG"0=-33.5kJ/mol。

(5)琥珀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酸

此反应由琥珀酸硫激酶(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催化,琥珀酰辅酶A中的高能硫酯键释放能量,可以转移给ADP(或GDP),形成ATP(或GTP)。细胞中有两种同工酶,一种形成ATP,另一种形成GTP。这是因为琥珀酸硫激酶由α、β亚基组成,α 亚基上有磷酸化的组氨酸残基以及结合CoA的位点;β亚基上既可以结合ATP又可以结合GTP。形成的GTP可在二磷酸核苷激酶催化下,将高能磷酸基团转移给ADP生成ATP。这是三羧酸循环中唯一的一次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分子ATP。

(6)琥珀酸脱氢转变为延胡索酸

此反应由琥珀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FAD,脱氢后生成FADH2,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2分子ATP。

(7)延胡索酸转变为苹果酸

此反应由延胡索酸酶催化,加水生成苹果酸。

(8)苹果酸脱氢生成草酰乙酸

此反应由苹果酸脱氢酶催化,辅酶是NAD+,脱氢后生成NADH+H+,经线粒体内膜上经呼吸链传递生成水,氧化磷酸化生成3分子ATP。

2. 三羧酸循环的特点:

(1)三羧酸循环是乙酰辅酶A的彻底氧化过程。草酰乙酸在反应前后并无量的变化。三羧酸循环中的草酰乙酸主要来自丙酮酸的直接羧化。

(2)三羧酸循环是能量的产生过程,1分子乙酰CoA通过TCA经历了4次脱氢(3次脱氢生成NADH+H+,1次脱氢生成FADH2)、2次脱羧生成CO2,1次底物水平磷酸化,共产生12分子ATP。

(3)三羧酸循环中柠檬酸合酶、异柠檬酸脱氢酶、α-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体是反应的关键酶,是反应的调节点。

3. 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1)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和蛋白质在体内代谢都最终生成乙酰辅酶A,然后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成水、CO2和产生能量。

(2)三羧酸循环是糖、脂和蛋白质三大物质代谢的枢纽。

二、糖的有氧氧化生理意义

糖有氧氧化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能量,人体内绝大多数组织细胞通过糖的有氧氧化获取能量。体内l分子葡萄糖彻底有氧氧化生成38(或36)分子 ATP。葡萄糖彻底氧化生成CO2、H2O的过程中,ΔG"0=-2840kJ/mol,生成了38分子 ATP,38×30.5 kJ/mol=1159 kJ/mol,产生能量的有效率为40%左右。

糖的有氧氧化中通过氧化磷酸化反应得到34(或32)分子ATP,通过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6分子ATP。在肝、肾、心等组织中l分子葡萄糖彻底氧化可生成38分子ATP,而骨骼肌及脑组织中只能生成36分子ATP,这一差别的原因是由于葡萄糖到丙酮酸这阶段的反应是在细胞质中进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的辅酶NADH+H+又必须在线粒体内进行氧化磷酸化,因此NADH+H+要通过穿梭系统进入线粒体,由于穿梭系统的不同,最后获得ATP数目亦不同。从糖原的葡萄糖残基开始氧化,则每分子糖基氧化可形成39(或37)分子ATP。

瑞瑞爱吃桃

我稍微答下

1,DNA聚合酶只能按5·-3·方向延伸,所以以3·-5·链为模板,按5·-3·方向沿复制叉移动方向连续合成的长链,称前导链。另一条以5·-3·按5·-3·方向与复制叉移动方向相反合成许多冈崎片段,各冈崎片段由DNA链接酶连接成长链分子,称滞后链,因此滞后链的复制是不连续的,整个DNA的复制是半不连续的。

2,由非糖物质酶促转变成葡萄糖的称之为葡萄糖的过程称为葡萄糖的异生作用,简称为糖异生作用。

3,乙酰化值:可以确定分子中羟基的含量

碘值:指100g油脂吸收碘的克数,用于测定油脂的不饱和程度。

皂化值:完全皂化1g油脂所需的KOH的毫克数称为该油脂的皂化值,可以衡量油脂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2楼的你哪里贴的,我真佩服你

小菜G的建站之路

题目太多,建议分开问,否则没人答,因为几个问题都会的人很少

余辉

不懂,还复杂啊

跨学科啊

相关推荐

后随链名词解释是什么?

后随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一条模板链是3′→5′走向,在其上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成为前导链。另一条模板链,是5′→3′走向,在其上也是从5′→3′方向合成,但是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随着复制叉的移动,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这些片段被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日本学者冈崎等人1968年用3H脱氧胸苷短时间标记大肠杆菌,提取DNA,变性后用超离心方法得到了许多3H标记的DNA小片段,这些短的DNA片段被后人称作冈崎片段。延长标记时间后,冈崎片段可转变为成熟DNA链,因此冈崎片段必然是DNA复制过程的中间产物。另一个用DNA连接酶温度敏感突变株进行的试验同样证明了DNA复制过程中首先合成较小的片段。在连接酶不起作用的温度下,发现有大量小DNA片段的积累,表明DNA复制过程中至少有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然后再由DNA连接酶链成大分子DNA。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后滞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故称为DNA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
2023-06-30 06:13:431

前导链 后随链是什么

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链均按5"到3"方向合成,一条链是可连续合成的,复制方向和复制叉前进的方向一致,称前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形成冈崎片段,最后由连接酶连成完整的一条链,此链称后随链(lagging strand).
2023-06-30 06:13:571

解释在dna复制过程中,后随链是怎样合成的

DNA聚合酶只能朝5"-3"方向合成DNA,后随链不能像前导链一样一直进行合成。后随链是以大量独立片段(冈崎片段)合成的,每个片段都以5"-3"方向,这些片段最后由连接酶连接在一起。每个片段独立引发、聚合、连接。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扩展资料:在真核细胞内,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同时合成两条新的DNA链,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从一个向看去,一条链是从5"→3"走向,另一条链则是3"→5",DNA复制时,不管以那条链作模板,新链的合成始终是按5"→3"方向进行的;随着双链的打开,由起始点形成复制叉后,新合成的两条方向相反的链中,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合成就能顺利地连续进行,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则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
2023-06-30 06:14:073

前导链和后随链是母链吗

DNA的双螺旋结构中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当复制开始解链时,亲代DNA分子中一条母链的方向 为5"—3",另一条母链的方向为3" —5"。由 于DNA聚合酶只能催化5" —3"方向合成。 在以3" —5"方向的母链为模板时,DNA1U 沿5"—3"方向连续复制,复制速度较快,完成复制较早,称为前导链。前导链的前进方 向与复制叉的行进方向一致,在DNA复制时,前导链的复制是连续进行的。 后随链是指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又称滞后链。
2023-06-30 06:14:221

滞后链和后随链一样吗

是。滞后链又称后随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3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是一样的。在后随链的合成上,一段亲代单链DNA必须先暴露出来,然后以相反的方向(相对于复制叉移动方向)合成一个片段,这一系列小片段都以5-3方向合成,然后再把它们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后随链。
2023-06-30 06:14:291

关于前导链和后随链,缺失片段后补全DNA的问题

因为复制其实是双向进行的。即实际形成的并不是复制叉,而是复制泡。把DNA的两条链分别记为A链和B链。如果在复制起点的左边,A链为前导链,B链为滞后链,那么在复制起点的右端,A链则为滞后链,B链为前导链。因此,对于A链而言,复制起点右边那部分(作为滞后链的那部分)末端的引物切除后无法通过DNA聚合酶补齐,而是需要用到端粒酶;而对于B链而言,则是复制起点左边那部分(作为滞后链的部分)末端的引物无法补齐。而对于A、B两链各自作为前导链的部分而言,由于它们作为滞后链的部分为它们提供了3‘末端(图中红色方框部分),因此,被切除引物的地方可以直接通过DNA聚合酶补齐。总结:1.DNA的复制是双向的;2.因此,对于每一条链而言,都有一部分作为前导链,一部分作为滞后链;3.它们各自作为滞后链的部分,需要用到端粒酶补齐被切除的引物。4.即,对于新复制出来的子链而言,都只有一端“受损”,另一端正常。
2023-06-30 06:14:383

DNA的滚环复制前导链与后随链分别怎样合成?

以M13噬菌体为例。其基因组为单链正DNA。先以单链正DNA为模板合成负链,形成复制型DNA。再把正链切开,在正链3"末端延伸,形成新的正链(前导链)。SSB蛋白从正链5"末端开始结合,使正链从5"末端与负链分开。正链延伸,形成连续的多拷贝的正链。然后正链酶切,形成单拷贝的单链正DNA。此例中没有后随链了...一些质粒则还有下文。酶切形成的单拷贝的单链正DNA,环化。在以此为模板,合成负链(即后随链)。大概就是先前导链,再后随链。实际上,这里的后随链并不是像染色体上DNA后随链一样,一段一段合成,再连起来。DNA环化后,后随链也可一气呵成。可以参考一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8360.html?wtp=tt
2023-06-30 06:14:561

在DNA复制过程中前导链是以5→3的方向合成,而后随链是以3→5方向合成。

【答案】:错误[考点]DNA合成的方向。目前发现的DNA聚合酶只具有5"→3"方向的聚合酶活性,而没有3"→5"端方向的聚合活性。因此,无论是先导链还是后随链,DNA的合成方向都是5"→3"方向。在DNA后随链合成中,首先按5"→3"方向合成一序列不连续的片段,然后在DNA聚合酶Ⅰ的催化下除去冈崎片段5"端的RNA引物,使冈崎片段间缺口消失,保证连接酶将片段连接起来。
2023-06-30 06:15:031

不连续合成的后随链如何与连续合成的前导链保持同步?

由聚合酶 α控制。前导链的合成与复制叉同向,而后随链的合成则与之反向。不连续合成的后随链与连续合成的前导链保持同步需要由聚合酶 α控制不连续的后随链的合成,而聚合酶 δ则控制前导链的合成, 所以其二条链的合成是在二种不同的 DNA 聚合酶的控制下完成。
2023-06-30 06:15:101

DNA复制中对后随链合成描述正确的是

DNA复制中对后随链合成描述正确的是 A.后随链合成以不连续复制形式进行B.后随链合成为不对称复制方式C.后随链合成以冈崎片段的形式合成D.后随链合成需要多种DNA聚合酶完成正确答案:后随链合成以不连续复制形式进行;后随链合成为不对称复制方式;后随链合成以冈崎片段的形式合成
2023-06-30 06:15:171

DNA复制时为什么前导链是连续复制,而后随链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复制

DNA复制是有方向的,只能沿着3撇端向5撇端复制(或者说只能沿着5撇端向3撇端合成),反过来的话是不可以的,考虑到DNA本身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所以复制的时候一条链是连续的,一条链是不连续的(间断). 注:这是老教材上面有关DNA复制的一个特点,现行教材不再提这个问题,有些题目上涉及到的话会告诉你具体原理,不必深究,具体内容要到大学阶段会涉及到.
2023-06-30 06:15:381

后随链是只有冈崎片段连接而成还是冈崎片段和前导链连接而成?

这个概念是DNA的半不连续复制,是指3‘→5"的DNA(也就是你说的后随链)是由冈崎片段连接而成的。而前导链是指5‘→3"连续合成的那条链。
2023-06-30 06:15:452

在DNA复制过程中,后随链是怎样合成的

就是冈崎片段,每一段冈崎片段合成都现需要合成一小段rna引物,dna聚合酶据此在进行5‘到3"合成,rna引物会被dna聚合酶切除再合成物dna。dna连接酶会把这些dna片段连接起来,到达尾部时还有端粒酶的作用。
2023-06-30 06:15:541

前导链和后随链协同合成的意义

前导链和后随链协同合成的意义是防止大段单链DNA暴露引起的复制叉坍缩及DNA损伤。前导链复制是靠引物,后随链复制是靠引发酶前导链的引物是引发酶合成的。
2023-06-30 06:16:011

复制叉诞生的过程如何,后随链上都包含哪些事件?

第一,引发酶的催化下合成RNA引物;第二,DNA聚合酶Ⅲ促进RNA引物连接冈崎片段;第三,冈崎片段连成一体;第四,DNA聚合酶Ⅰ切除引物,填补缺口;第五,连接酶补齐缺刻;
2023-06-30 06:16:092

叶绿体dna的复制两条链均模板吗

是的,是两条链都作为模板。DNA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但是复制叉的异动方向只有一个,也就造成了一条链是沿5-3方向,而另一条链是相反的。也就是一条前导链(连续合成),一条后随链(非连续合成)。在DNA复制时,后随链会折叠一个角度,和前导链一起被DNA聚合酶催化合成,但后随链形成的片段是断断续续的,称之为冈崎片段,最后需要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2023-06-30 06:16:161

DNA复制中的随后链是什么?

后随链,滞后链,是不连续合成的,产生冈崎片段
2023-06-30 06:16:242

如果有多个复制起点,DNA前导链和后随链可以交换吗?为什么?能提供些科学证据吗?

我觉得是不行的。首先,复制是有严格方向的,都是从5‘到3",我明白你想的是如果有两个复制起点,那么另一个复制起点就可以从另一条链的5‘到3"进行复制了,也就是前导链和后随链进行了交换。这里的问题是,即使有两个复制起点,但是他们都是位于前导链的,他们在滞后链上的互补序列不能作为复制起点,DNA中除了回文序列,一条链上的识别位点在另一条链上是不能识别的。所以即使有多个复制起点,我个人认为两个链也是不能交换的。不知道你明白我说的意思不。
2023-06-30 06:16:331

DNA的后随链的复制是先合成许多冈崎片段,最后再将它们一起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连续的链。

【答案】:错误DNA在合成时,不断发生连接反应,将先形成的冈崎片段连接起来,并不是在反应的最后才将各冈崎片段连接起来。
2023-06-30 06:16:401

在真核生物中,后随链DNA是由DNA聚合酶(  )催化合成的。

DNA聚合酶α和DNA聚合酶δ都参与合成,DNA聚合酶α起主要作用,DNA聚合酶δ只在冈崎片段的末尾起作用
2023-06-30 06:17:011

叙述原核生物DNA复制的起始过程

原核生物DNA复制  1.DNA双螺旋的解旋  拓扑异构酶解开负超螺旋,并与解链酶共同作用,在复制起始点处解开双链。一旦局部解开双链,SSB蛋白稳定解开的单链。  (大部分DNA解链酶可沿后随链5'→3'方向并随着复制叉前进而移动,只有另一种解链是沿前导链3'→5'方向移动;SSB蛋白与DNA结合时表现出协同效应,以四聚体形式存在复制叉处,单链复制完成后离开)  2.DNA复制的引发与延伸  前导链的引发与延伸:引发酶(一种特殊的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链,提供引发末端,后DNA聚合酶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  后随链的引发与延伸:引发前体把6种蛋白质n,n",n”,DnaB,C合在一起并与引发酶组装成引发体,引发体在后随链分叉方向前进,断断续续引发后随链的引物RNA短链,再DNA聚合酶Ⅲ作用合成DNA,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者冈崎片段。由RNaseH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Ⅰ将缺口补齐,再由DNA连接酶将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3.复制的终止  复制叉遇到约22个碱基的重复性终止子序列(Ter)时,Ter-Tus复合物能使DnaB不再将DNA解链,复制叉不能前进,等反方向的复制叉到达后,其间未被复制的50~100bp由DNA修复机制填补空缺。拓扑异构酶Ⅳ使复制叉解体,释放子链DNA。  性质DNA聚合酶ⅠDNA聚合酶ⅡDNA聚合酶Ⅲ3"→5"+++5"→3"+--新生链合成--+3"→5"核酸外切酶:从核酸的3"游离羟基端逐一水解核酸链(能辨认错配的碱基并水解)  5"→3"核酸外切酶:从5"游离磷酸基团端逐一水解核苷酸链(切除突变DNA片段)
2023-06-30 06:17:101

DNA复制时,前导链只需一个引物,后随链需要多个引物。对还是错,求解释

对DNA复制时,以3‘→5‘走向为模板的一条链合成方向为5‘→3‘,与复制叉方向一致,称为前导链;另一条以5‘→3‘走向为模板链的合成链走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称为滞后链,其合成是不连续的,先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断(冈崎片断),最后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
2023-06-30 06:17:181

如何理解DNA合成过程中,同一个DNA聚合酶Ⅲ催化同时催化先导链和后随链的合成?

DNApol3⃣️为原核生物DNApol,在DNA复制延长中起主要作用,具有5"-3"聚合活性及3"-5"外切酶活性根据题主所问:此聚合酶结构为10种亚基组成的不对称性异聚合体,由两个核心酶和一对b亚基构成的滑动夹,可以同时催化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合成
2023-06-30 06:17:251

简述维持DNA复制的高度忠实性的机制。你预计前导链复制的忠实性与后随链复制的忠实性会是一样吗?

【答案】:维持DNA复制的高度忠实性的机制主要包括:(1)DNA聚合酶的高度选择性。(2)DNA聚合酶所具有的3"→5"的外切酶活性能够进行自我校对,以切除复制过程中错误参入的核苷酸。(3)错配修复。(4)使用RNA作为引物也能提高DNA复制的忠实性。因为当DNA刚开始进行复制的时候,由于缺乏协同性,所以错误的机会很大。利用RNA作为引物,就可以降低在开始阶段所发生的错误,这是因为最终RNA引物都要被切除。如果不使用RNA作为引物,那么后随链的合成忠实性可能要低于前导链。
2023-06-30 06:17:411

DNA复制时,前导链的引物是DNA,后随链的引物是RNA,这句话对吗?我觉得都是RNA吧!

这句话不对,都是 RNA 。前导链和后随链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仅仅是因为后者为了保持复制时3`——5`的措施罢了,即先合成冈崎片段,然后再拼接。
2023-06-30 06:17:512

g-Terpinene是什么物质

中文名称:萜品烯 英文名称:terpinene 定义:单萜单环类化合物。为1-甲基-4-异丙基环己二烯,分α萜品烯(1,3-萜二烯)和γ萜品烯(1,4-萜二烯)两种。
2023-06-30 06:18:003

前导链和后随链可以在同一条dna链上吗

可以,前导链锚定,后随链防降解,好多都是这样吧
2023-06-30 06:18:191

复制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复制是一种生物分子合成过程 3.1 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3.2 冈崎片段和半不连续复制 3.3 亲本DNA双链的分离 3.4 DNA复制的分子机制 3.5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4 复制是一种炮制方法 1 拼音 fù zhì 2 英文参考 replication 3 复制是一种生物分子合成过程 复制是与遗传物质结构相同的生物分子合成过程。生物通过复制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一般指DNA的生物合成(关于作为遗传物质的RNA的合成,见RNA复制酶、逆转录酶)。 3.1 DNA进行半保留复制 双链DNA复制时先是两条链分开,然后每条链再作为模板,被酶作用产生互补的新DNA链。这样合成的子代DNA分子结构与母链完全相同,其一条链来自母本,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这种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已经实验证实,催化这个过程的酶是DNA聚合酶。细菌DNA和许多病毒DNA是双螺旋环形结构。完整的大肠杆菌DNA以环状形式复制,复制始于染色体上固定的起始点,朝两个相反的方向进行。复制时,两条新链沿旧链不断延伸形成叉子的形状(叫做复制叉)前进。双向复制有两个复制叉,待两个复制叉相遇时,环DNA的复制便停止。染色体上的复制点是一段由100~200堿基对组成的核苷酸序列。也有一些病毒DNA朝一个方向,用其他不同的方式复制。 3.2 冈崎片段和半不连续复制 DNA双螺旋结构的两条链方向相反,以之为模板,新生DNA的两条链必定沿相反方向的旧链延伸。已知的DNA聚合酶都催化DNA链从5′向3′延伸,从3′到5′延伸的DNA链是怎样合成的呢?1968年,日本科学家冈崎等用放射性标记的核苷参入实验,发现短时间内合成的是较短的DNA片段,接着出现较大的分子。据此,他认为至少有一条新DNA链的合成是不连续过程。从5′向3′连续合成的新生DNA链叫做前导链,另一条叫做后随链,其合成则是先从5′到3′合成若干短片段(冈崎片段),再经DNA连接酶的作用连接起来。实验证明,冈崎片段在细菌中普遍存在。细菌的冈崎片段含1000~2000个核苷酸残基。冈崎片段合成的引物一般是含少数核苷酸残基的RNA。引物是由一种特定的RNA聚合酶(叫做引发酶)催化合成的。引发酶有时与其他酶连在一起,有时与几种其他蛋白质组成引发体在DNA复制中起作用。引发酶随复制叉的移动,断断续续地生成与后随链模板互补的RNA引物,在引物的3′端合成冈崎片段,再连接起来。冈崎片段的合成并无专一的起始部位。 3.3 亲本DNA双链的分离 DNA双螺旋结构较紧密且常扭曲成超螺旋,而在复制时亲本DNA双链必须解开一部分,才便于DNA聚合酶识别单链模板。现已发现一些有利于超螺旋结构松弛或双螺旋分子解旋的酶或蛋白质。一种DNA解链酶能依靠ATP水解供给的能量解开复制叉前方的DNA双链。有的解链酶与引发酶结合在一起(如大肠杆菌T4噬菌体)。双链解开后立即有一种单链结合蛋白SSB与DNA单链紧密结合。SSB是四聚体,它不但可避免两条DNA单链再相遇因而重新结合成双链分子,也可保护单链模板免受细胞核酸酶的降解。另一种DNA旋转酶兼有内切核酸酶和连接酶的活性,能迅速使DNA链断开又连上。当与ATP供应能量的反应偶联时,旋转酶可引入超螺旋,即使处于松弛态的双螺旋DNA分子转变为超螺旋状态;在没有ATP时,旋转酶又使超螺旋DNA转变为松弛态。在旋转酶、解链酶、单链结合蛋白等共同的作用下可使DNA双链部分解开。 3.4 DNA复制的分子机制 本世纪80年代中后期得知DNA复制时前导链与后随链同时延伸,且DNA聚合酶Ⅲ全酶以二聚体的形式起作用,推断后随链模板在复制时暂时成环。解链酶解开母本DNA双链后,产生的单链模板随即被单链结合蛋白包上。前导链沿其模板从5′到3′在DNA聚合酶Ⅲ全酶的作用下连续合成,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一致。这时沿后随链模板断续合成引物,在引物的3′端合成冈崎片段,合成方向从5′到3′,也是DNA聚合酶Ⅲ全酶催化的。因为模板成环,合成方向实际上与复制叉前进的方向也一致。合成完毕的冈崎片段的RNA引物被DNA聚合酶Ⅰ的5′→3′外切核酸酶活性切除,所造成的序列空隙又被DNA聚合酶Ⅰ的聚合酶活化,用前一冈崎片段作为引物,以相应的脱氧核苷酸填满。这样在合成完毕的短DNA片段间只遗留一个切口,最后经DNA连接酶封口。DNA短片段逐步连接成大片段,终于完成后随链的合成。DNA聚合酶有校正作用,能改正复制中的错误。DNA复制有高度的忠实性。经研究,发现DNA聚合酶的3′→5′外切核酸酶活性可以校对新生DNA链的堿基序列并改正其聚合酶活性所造成与模板相应核苷酸的“错配”。当进入一个错配的脱氧核苷酸时,该核苷酸不能用氢键与模板链结合。此时DNA聚合酶向执行聚合酶功能时的相反方向移动,切除新DNA链3′端的脱氧核苷酸残基,插入能与模板链正确配对的脱氧核苷酸,并按照正常的程序重新开始复制。估计人的一组遗传指令约有30亿个核苷酸,人基因组复制的差错率即使低到只有百万分之一,每次复制也将出现3000处差错。从一个受精卵发育成人,这个基因组大约要复制1000万亿次。出现的差错将是惊人的数字。事实上,实际的错误率约是100亿分之一。 3.5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 真核生物DNA的复制远比大肠杆菌复杂。其染色体上有多个复制起始点,从这些起始点开始,复制双向进行。真核细胞中也有冈崎片段(100~200个核苷酸长)、RNA引物(约含10个核苷酸)、DNA连接酶和一些有关DNA双螺旋分子解旋的酶和蛋白质。推测其DNA复制过程的分子机制极可能与原核生物类似。人类细胞和大肠杆菌细胞的DNA复制可大致比较如下表。 有关大肠杆菌的数据是在37℃培育该细胞所得。有关人类细胞的数据来自Hela细胞。这种细胞原取自肿瘤,已在培养基中保留了多年。 4 复制是一种炮制方法
2023-06-30 06:18:261

半不连续复制名词解释是什么?

半不连续复制,指DNA复制的基本过程,指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为半不连续复制。半不连续复制是由于dna双螺旋的两股单链是反向平行,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为3"-5",dna的两条链都能作为模板以边解链边复制方式,同时合成两条新的互补链。但是,所有已知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5"-3"。背景DNA复制是一种在所有的生物体内都会发生的生物学过程,是生物遗传的基础。对于双链DNA,即绝大部分生物体内的DNA来说,在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开始于一个亲代DNA分子,最后产生出两个相同的子代DNA分子。亲代双链DNA分子的每一条单链都被作为模板,用以合成新的互补单链,这一过程被称为半保留复制。细胞的校正机制确保了DNA复制近乎完美的准确性。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半不连续复制
2023-06-30 06:18:541

DNA复制完后,后随链的冈崎片段是留在后随链上还是被切去?

留着链上,其实冈崎片段就是合成的DNA链,因为是反向的,所以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接上去的,另外一条链则是一个碱基一个碱基的连上的
2023-06-30 06:19:132

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其中一条链作为前导链的模板,另一条链作为后随链的模板。

【答案】:错误对于一个双向复制的DNA分子来说,相对于一个复制叉为前导链的那条链相对于另一个复制叉来说则是后随链的模板。
2023-06-30 06:19:201

n-Bu3N是什么物质,中文名字叫什么?

是一种引发酶(primase),是在特定环境下发挥作用的RNA聚合酶。dna G基因的产物。它的作用主要在后随链复制时体现。后随链的引发是由引发体(primosome)来完成的,引发前体(preprimosome)把6种蛋白质(n、n"、n""、Dna B、Dna C和I)合并在一起再和引发酶进一步组装后就行成了有的引发体,才能引发后随链的片段复制。
2023-06-30 06:19:281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对去除引物留下的空隙怎么修复?

正常情况下无法填补修复。前导链在DNA的合成过程中引发一次,然后连续合成与其互补的子代链,而后随链需要引发多次。前导链和后随链都需要由引发酶合成的RNA做引物。在大肠杆菌中,这段RNA引物的切除由DNA聚合酶I完成,此酶具有5"-3"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在真核生物内,好像是RNA酶H1和5"→3"外切核酸酶MF1共同作用切除RNA引物。后随链的合成过程中,冈崎片段前面的引物RNA也是由DNA聚合酶I切除的,然后由DNA聚合酶I填补切除引物后留下的缺口,最后由DNA连接酶连接冈崎片段。真核生物前导链的引物切除后产生的缺口正常情况下无法填补。
2023-06-30 06:19:361

DNA复制特点

半保留复制、双向复制等。1、半保留复制:DNA在复制时,以亲代DNA的每一股作模板,合成完全相同的两个双链子代DNA,每个子代DNA中都含有一股亲代DNA链,这种现象称为DNA的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replication).DNA以半保留方式进行复制,是在1958年由M.Meselson和F.Stahl所完成的实验所证明。2、有一定的复制起始点:DNA在复制时,需在特定的位点起始,这是一些具有特定核苷酸排列顺序的片段,即复制起始点(复制子).在原核生物中,复制起始点通常为一个,而在真核生物中则为多个。3、需要引物(primer):DNA聚合酶必须以一段具有3"端自由羟基(3"-OH)的RNA作为引物,才能开始聚合子代DNA链.RNA引物的大小,在原核生物中通常为50~100个核苷酸,而在真核生物中约为10个核苷酸。4、双向复制:DNA复制时,以复制起始点为中心,向两个方向进行复制.但在低等生物中,也可进行单向复制。
2023-06-30 06:19:463

后随链的简介

在DNA复制过程中,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一条模板链是3′→5′走向,在其上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成为前导链;另一条模板链,是5′→3′走向,在其上也是从5′→3′方向合成,但是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随着复制叉的移动,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这些片段被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该链称之为后随链。  为什么DNA后随链不能连续合成?在真核细胞内,DNA的两条链都作为模板同时合成两条新的DNA链.由于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从一个方向看去,一条链是从5"→3"走向,另一条链则是3"→5".DNA复制时,不管以哪条链作模板,新链的合成始终是按5"→3"方向进行的.随着双链的打开,由起始点形成复制叉后,新合成的两条方向相反的链中,前导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是一致的,合成就能顺利地连续进行;后随链的合成方向则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随着DNA链的向前打开,后随链必须不断的生出新的起点以继续复制,而由于起点的不断生成,后随链的合成呈不连续状。
2023-06-30 06:20:171

DNA的滚环复制前导链与后随链分别怎样合成?

以M13噬菌体为例。其基因组为单链正DNA。先以单链正DNA为模板合成负链,形成复制型DNA。再把正链切开,在正链3"末端延伸,形成新的正链(前导链)。SSB蛋白从正链5"末端开始结合,使正链从5"末端与负链分开。正链延伸,形成连续的多拷贝的正链。然后正链酶切,形成单拷贝的单链正DNA。此例中没有后随链了...一些质粒则还有下文。酶切形成的单拷贝的单链正DNA,环化。在以此为模板,合成负链(即后随链)。大概就是先前导链,再后随链。实际上,这里的后随链并不是像染色体上DNA后随链一样,一段一段合成,再连起来。DNA环化后,后随链也可一气呵成。可以参考一下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78360.html?wtp=tt
2023-06-30 06:20:331

在先导链上DNA沿5→3方向合成,在后随链上则沿3→5方向合成。

【答案】:错误所有DNA合成均沿5"→3"方向。后随链上的DNA以短片段合成,然后连接起来,所以后随链沿3"→5"方向增长。
2023-06-30 06:20:431

DNA复制时为什么前导链是连续复制,而后随链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复制

DNA复制是有方向的,只能沿着3撇端向5撇端复制(或者说只能沿着5撇端向3撇端合成),反过来的话是不可以的,考虑到DNA本身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所以复制的时候一条链是连续的,一条链是不连续的(间断). 注:这是老教材上面有关DNA复制的一个特点,现行教材不再提这个问题,有些题目上涉及到的话会告诉你具体原理,不必深究,具体内容要到大学阶段会涉及到.
2023-06-30 06:20:591

详述DNA的结构特点及复制过程

核酸是由很多单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DNA的一级结构即是指四种核苷酸(dAMP、dCMP、dGMP、dTMP)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故又可称为碱基顺序。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一个核苷酸的5′位磷酸与下一位核苷酸的3′-OH形成3′,5′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其中磷酸基和戊糖基构成DNA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顺序。核酸是有方向性的分子,即核苷酸的戊糖基的5′位不再与其它核苷酸相连的5′末端,以及核苷酸的戊糖基3′位不再连有其它核苷酸的3′末端,两个末端并不相同,生物学特性也有差异。 DNA的复制过程 (一)DNA的半保留复制 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曾就DNA复制过程进行过研究,他们推测,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解旋分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DNA复制的起始,方向和速度 DNA在复制时,双链DNA解旋成两股分别进行。其复制过程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故称复制叉。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一条模板链为3"—〉 5"走向,在其上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模板链为5"—〉3"走向,在其上DNA也是5"—〉3"方向合成,但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故随着复制叉的移动形成许多不连续的冈崎片段,最后在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该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实验证明DNA的复制是由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一般把生物体的单个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一般说,细菌,病毒即线粒体DNA分子均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其复制,真核生物基因组可以同时在多个复制起点上进行双向复制,即它们的基因组包括多个复制子。多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生物内DNA的复制都是从固定的起始点以双向等速方式进行的。复制叉以DNA分子上某一特定顺序为起始点,向两个方向等速生长前进。 (三)DNA复制过程 以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予以简要说明 1.DNA双螺旋的解旋 DNA在复制时,其双链首先解开,形成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 (1)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ssbDNA蛋白是较牢固的结合在单链DNA上的蛋白质。原核生物ssbDNA蛋白与DNA结合时表现出协同效应:若第1个ssbDNA蛋白结合到DNA上去能力为1,第2个的结合能力可高达103;真核生物细胞中的ssbDNA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时则不表现上述效应。ssbDNA蛋白的作用是保证解旋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它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待单链复制后才脱下来,重新循环。所以,ssbDNA蛋白只保持单链的存在,不起解旋作用。 (2)DNA解链酶(DNA helicase) DNA解链酶能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DNA。这种解链酶分解ATP的活性依赖于单链DNA的存在。如果双链DNA中有单链末端或切口,则 DNA解链酶可以首先结合在这一部分,然后逐步向双链方向移动。复制时,大部分DNA解旋酶可沿滞后模板的5"—〉3"方向并随着复制叉的前进而移动,只有个别解旋酶(Rep蛋白)是沿着3"—〉5"方向移动的。故推测Rep蛋白和特定DNA解链酶是分别在DNA的两条母链上协同作用以解开双链DNA。 (3)DNA解链过程 DNA在复制前不仅是双螺旋而且处于超螺旋状态,而超螺旋状态的存在是解链前的必须结构状态,参与解链的除解链酶外还有一些特定蛋白质,如大肠杆菌中的 Dna蛋白等。一旦DNA局部双链解开,就必须有ssbDNA蛋白以稳定解开的单链,保证此局部不会恢复成双链。两条单链DNA复制的引发过程有所差异,但是不论是前导链还是后随链,都需要一段RNA引物用于开始子链DNA的合成。因此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按5"—3"持续的合成下去,不形成冈崎片段,后者则随着复制叉的出现,不断合成长约2—3kb的冈崎片段。 2.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因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故在复制叉附近解开的DNA链,一条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两个模板极性不同。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是5"—〉3"方向,不是3"—〉5"方向,因而无法解释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的问题。为解释DNA两条链各自模板合成子链等速复制现象,日本学者冈崎(Okazaki)等人提出了DNA的半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模型。1968年冈崎用3H脱氧胸苷短时间标记大肠杆菌,提取DNA,变性后用超离心方法得到了许多3H 标记的,被后人称作冈崎片段的DNA。延长标记时间后,冈崎片段可转变为成熟DNA链,因此这些片段必然是复制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另一个实验也证明DNA 复制过程中首先合成较小的片段,即用DNA连接酶温度敏感突变株进行试验,在连接酶不起作用的温度下,便有大量小DNA片段积累,表明DNA复制过程中至少有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链成大分子DNA。一般说,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比真核生物的长。深入研究还证明,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故称为DNA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 3.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所有的DNA的复制都是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而DNA聚合酶只能延长已存在的DNA链,不能从头合成DNA链,新DNA的复制是如何形成的?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引物,再由聚合酶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对于前导链来说,这一引发过程比较简单,只要有一段RNA引物,DNA聚合酶就能以此为起点,一直合成下去。对于后随链,引发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后随链的引发过程由引发体来完成。引发体由6种蛋白质构成,预引体或引体前体把这6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并和引发酶或引物过程酶进一步组装形成引发体。引发体似火车头一样在后随链分叉的方向前进,并在模板上断断续续的引发生成滞后链的引物RNA短链,再由DNA聚合酶 III 作用合成DNA,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冈崎片段为止。由RNA酶H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 I 将缺口补齐,再由DNA连接酶将每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 (四)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说,认为染色体末端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现在已知染色体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损伤,使染色体保持稳定;② 与核纤层相连,使染色体得以定位。 在弄清楚DNA复制过程之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DNA复制时新链5"端的RNA引物被切除后,空缺是如何被填补的提出了质疑。如不填补岂不是 DNA每复制一次就短一点。以后随链复制为例,当RNA引物被切除后,冈崎片段之间是由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的DNA填补之,然后再由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但是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DNA时,需要自由3"—OH作为引物,最后余下子链的5"无法填补,于是染色体就短了一点。 在正常体细胞中普遍存在着染色体酶复制一次端粒就短一次的现象。人们推测,可能一旦端粒缩短到某一阈限长度一下时,他们就会发出一个警报,指令细胞进入衰老;或许是当细胞判断出它们的染色体已变得太短了,于是分裂也就停止了,造成正常体细胞寿命有一定界限。但是在癌细胞中染色体端粒却一直维持在一定长度上,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DNA复制后,把染色体末端短缺部分补上需要端粒酶,这是一种含有RNA的酶,它既解决了模板,又解决了引物的问题。在生殖细胞和85%癌细胞中都测出了端粒酶具有活性,但是在正常体细胞中却无活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Blackburn首次在原生动物中克隆出端粒酶基因。 端粒酶在癌细胞中具有活性,它不仅使癌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增生,而且它为癌变前的细胞或已经是癌性的细胞提供了时间,以积累附加的突变,即等于增加它们复制,侵入和最终转移的能力。同时人们也由此萌生了开发以端粒为靶的药物,即通过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至于真核细胞DNA末端的结构特点,早就在1978年Blackburn就以原生动物四膜出(一种纤毛虫)为例说明之:① 迥纹形式的发夹环;② 仅由C,A组成的简单序列大量重复(C4A2)20~70;③ 链上有许多缺口(nicks)。
2023-06-30 06:21:211

DNA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是同时进行复制的吗?

高中生物书上的图片不需要纠结,本来就是错的。DNA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但是复制叉的异动方向只有一个,也就造成了一条链是沿5"-3"方向,而另一条链是相反的。也就是一条前导链(连续合成),一条后随链(非连续合成)。在DNA复制时,后随链会折叠一个角度,和前导链一起被DNA聚合酶催化合成,但后随链形成的片段是断断续续的,称之为冈崎片段,最后需要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2023-06-30 06:21:312

DNA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是同时进行复制的吗?

高中生物书上的图片不需要纠结,本来就是错的。DNA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但是复制叉的异动方向只有一个,也就造成了一条链是沿5"-3"方向,而另一条链是相反的。也就是一条前导链(连续合成),一条后随链(非连续合成)。在DNA复制时,后随链会折叠一个角度,和前导链一起被DNA聚合酶催化合成,但后随链形成的片段是断断续续的,称之为冈崎片段,最后需要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2023-06-30 06:21:511

dna复制两条同时进行的吗

高中生物书上的图片不需要纠结,本来就是错的. DNA分子在复制时,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但是复制叉的异动方向只有一个,也就造成了一条链是沿5"-3"方向,而另一条链是相反的.也就是一条前导链(连续合成),一条后随链(非连续合成). 在DNA复制时,后随链会折叠一个角度,和前导链一起被DNA聚合酶催化合成,但后随链形成的片段是断断续续的,称之为冈崎片段,最后需要DNA连接酶连接起来.
2023-06-30 06:22:001

为什么滞后链是短片段

滞后链是短片段的原因如下:按DNA半保留半不连续复制的规则,前导链是整条的复制,滞后链是不连续的小段复制。因此滞后链是短片段。滞后链(laggingstrand)(有又称后随链):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通过不连续的5ˊ-3ˊ聚合合成的新的DNA链。在后随链的合成上,一段亲代单链DNA必须先暴露出来,然后以相反的方向(相对于复制叉移动方向)合成一个片段。这一系列小片段都以5"-3"方向合成,然后再把它们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后随链。复制方向与解链方向相反,须等待解开足够长度的模板链才能继续复制,所得到的一条由不连续片段组成的子链。
2023-06-30 06:22:071

DNA的复制方向为什么是5’

DNA分子的复制只能沿特定方向复制是正确的,下面材料仅供参考;复制过程 (1)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ssbDNA蛋白是较牢固的结合在单链DNA上的蛋白质。原核生物ssbDNA蛋白与DNA结合时表现出协同效应:若第1个ssbDNA蛋白结合到DNA上去能力为1,第2个的结合能力可高达103;真核生物细胞中的ssbDNA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时则不表现上述效应。ssbDNA蛋白的作用是保证解旋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它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待单链复制后才脱下来,重新循环。所以,ssbDNA蛋白只保持单链的存在,不起解旋作用。 (2)DNA解链酶(DNA helicase) DNA解链酶能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DNA。这种解链酶分解ATP的活性依赖于单链DNA的存在。如果双链DNA中有单链末端或切口,则 DNA解链酶可以首先结合在这一部分,然后逐步向双链方向移动。复制时,大部分DNA解旋酶可沿滞后模板的5"-〉3"方向并随着复制叉的前进而移动,只有个别解旋酶(Rep蛋白)是沿着3"-〉5"方向移动的。故推测Rep蛋白和特定DNA解链酶是分别在DNA的两条母链上协同作用以解开双链DNA。 (3)DNA解链过程 DNA在复制前不仅是双螺旋而且处于超螺旋状态,而超螺旋状态的存在是解链前的必须结构状态,参与解链的除解链酶外还有一些特定蛋白质,如大肠杆菌中的 Dna蛋白等。一旦DNA局部双链解开,就必须有ssbDNA蛋白以稳定解开的单链,保证此局部不会恢复成双链。两条单链DNA复制的引发过程有所差异,但是不论是前导链还是后随链,都需要一段RNA引物用于开始子链DNA的合成。因此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按5"-3"持续的合成下去,不形成冈崎片段,后者则随着复制叉的出现,不断合成长约2-3kb的冈崎片段。 2.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因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故在复制叉附近解开的DNA链,一条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两个模板极性不同。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是5"-〉3"方向,不是3"-〉5"方向,因而无法解释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的问题。为解释DNA两条链各自模板合成子链等速复制现象,日本学者冈崎(Okazaki)等人提出了DNA的半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模型。1968年冈崎用3H脱氧胸苷短时间标记大肠杆菌,提取DNA,变性后用超离心方法得到了许多3H 标记的,被后人称作冈崎片段的DNA。延长标记时间后,冈崎片段可转变为成熟DNA链,因此这些片段必然是复制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另一个实验也证明DNA 复制过程中首先合成较小的片段,即用DNA连接酶温度敏感突变株进行试验,在连接酶不起作用的温度下,便有大量小DNA片段积累,表明DNA复制过程中至少有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链成大分子DNA。一般说,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比真核生物的长。深入研究还证明,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故称为DNA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 3.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所有的DNA的复制都是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而DNA聚合酶只能延长已存在的DNA链,不能从头合成DNA链,新DNA的复制是如何形成的?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引物,再由聚合酶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对于前导链来说,这一引发过程比较简单,只要有一段RNA引物,DNA聚合酶就能以此为起点,一直合成下去。对于后随链,引发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后随链的引发过程由引发体来完成。引发体由6种蛋白质构成,预引体或引体前体把这6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并和引发酶或引物过程酶进一步组装形成引发体。引发体似火车头一样在后随链分叉的方向前进,并在模板上断断续续的引发生成滞后链的引物RNA短链,再由DNA聚合酶 III 作用合成DNA,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冈崎片段为止。由RNA酶H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 I 将缺口补齐,再由DNA连接酶将每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 (四)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说,认为染色体末端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现在已知染色体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损伤,使染色体保持稳定;② 与核纤层相连,使染色体得以定位。 在弄清楚DNA复制过程之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DNA复制时新链5"端的RNA引物被切除后,空缺是如何被填补的提出了质疑。如不填补岂不是 DNA每复制一次就短一点。以后随链复制为例,当RNA引物被切除后,冈崎片段之间是由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的DNA填补之,然后再由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但是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DNA时,需要自由3"-OH作为引物,最后余下子链的5"无法填补,于是染色体就短了一点。 在正常体细胞中普遍存在着染色体酶复制一次端粒就短一次的现象。人们推测,可能一旦端粒缩短到某一阈限长度一下时,他们就会发出一个警报,指令细胞进入衰老;或许是当细胞判断出它们的染色体已变得太短了,于是分裂也就停止了,造成正常体细胞寿命有一定界限。但是在癌细胞中染色体端粒却一直维持在一定长度上,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DNA复制后,把染色体末端短缺部分补上需要端粒酶,这是一种含有RNA的酶,它既解决了模板,又解决了引物的问题。在生殖细胞和85%癌细胞中都测出了端粒酶具有活性,但是在正常体细胞中却无活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Blackburn首次在原生动物中克隆出端粒酶基因。 端粒酶在癌细胞中具有活性,它不仅使癌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增生,而且它为癌变前的细胞或已经是癌性的细胞提供了时间,以积累附加的突变,即等于增加它们复制,侵入和最终转移的能力。同时人们也由此萌生了开发以端粒为靶的药物,即通过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至于真核细胞DNA末端的结构特点,早就在1978年Blackburn就以原生动物四膜出(一种纤毛虫)为例说明之:① 迥纹形式的发夹环;② 仅由C,A组成的简单序列大量重复(C4A2)20~70;③ 链上有许多缺口(nicks)。
2023-06-30 06:22:162

末端结构和生物技术的几个问题

你说的第一个问题和双螺旋结构没什么关系,是DNA的一级结构。核酸是由很多单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DNA的一级结构即是指四种核苷酸(dAMP、dCMP、dGMP、dTMP)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故又可称为碱基顺序。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一个核苷酸的5′位磷酸与下一位核苷酸的3′-OH形成3′,5′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其中磷酸基和戊糖基构成DNA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顺序。核酸是有方向性的分子,即核苷酸的戊糖基的5′位不再与其它核苷酸相连的5′末端,以及核苷酸的戊糖基3′位不再连有其它核苷酸的3′末端,两个末端并不相同,生物学特性也有差异。DNA的复制过程(一)DNA的半保留复制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曾就DNA复制过程进行过研究,他们推测,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解旋分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二)DNA复制的起始,方向和速度 DNA在复制时,双链DNA解旋成两股分别进行。其复制过程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故称复制叉。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一条模板链为3"—〉 5"走向,在其上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模板链为5"—〉3"走向,在其上DNA也是5"—〉3"方向合成,但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故随着复制叉的移动形成许多不连续的冈崎片段,最后在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该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实验证明DNA的复制是由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一般把生物体的单个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一般说,细菌,病毒即线粒体DNA分子均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其复制,真核生物基因组可以同时在多个复制起点上进行双向复制,即它们的基因组包括多个复制子。多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生物内DNA的复制都是从固定的起始点以双向等速方式进行的。复制叉以DNA分子上某一特定顺序为起始点,向两个方向等速生长前进。(三)DNA复制过程 以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予以简要说明1.DNA双螺旋的解旋 DNA在复制时,其双链首先解开,形成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1)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ssbDNA蛋白是较牢固的结合在单链DNA上的蛋白质。原核生物ssbDNA蛋白与DNA结合时表现出协同效应:若第1个ssbDNA蛋白结合到DNA上去能力为1,第2个的结合能力可高达103;真核生物细胞中的ssbDNA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时则不表现上述效应。ssbDNA蛋白的作用是保证解旋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它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待单链复制后才脱下来,重新循环。所以,ssbDNA蛋白只保持单链的存在,不起解旋作用。(2)DNA解链酶(DNA helicase) DNA解链酶能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DNA。这种解链酶分解ATP的活性依赖于单链DNA的存在。如果双链DNA中有单链末端或切口,则 DNA解链酶可以首先结合在这一部分,然后逐步向双链方向移动。复制时,大部分DNA解旋酶可沿滞后模板的5"—〉3"方向并随着复制叉的前进而移动,只有个别解旋酶(Rep蛋白)是沿着3"—〉5"方向移动的。故推测Rep蛋白和特定DNA解链酶是分别在DNA的两条母链上协同作用以解开双链DNA。(3)DNA解链过程 DNA在复制前不仅是双螺旋而且处于超螺旋状态,而超螺旋状态的存在是解链前的必须结构状态,参与解链的除解链酶外还有一些特定蛋白质,如大肠杆菌中的 Dna蛋白等。一旦DNA局部双链解开,就必须有ssbDNA蛋白以稳定解开的单链,保证此局部不会恢复成双链。两条单链DNA复制的引发过程有所差异,但是不论是前导链还是后随链,都需要一段RNA引物用于开始子链DNA的合成。因此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按5"—3"持续的合成下去,不形成冈崎片段,后者则随着复制叉的出现,不断合成长约2—3kb的冈崎片段。2.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因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故在复制叉附近解开的DNA链,一条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两个模板极性不同。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是5"—〉3"方向,不是3"—〉5"方向,因而无法解释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的问题。为解释DNA两条链各自模板合成子链等速复制现象,日本学者冈崎(Okazaki)等人提出了DNA的半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模型。1968年冈崎用3H脱氧胸苷短时间标记大肠杆菌,提取DNA,变性后用超离心方法得到了许多3H 标记的,被后人称作冈崎片段的DNA。延长标记时间后,冈崎片段可转变为成熟DNA链,因此这些片段必然是复制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另一个实验也证明DNA 复制过程中首先合成较小的片段,即用DNA连接酶温度敏感突变株进行试验,在连接酶不起作用的温度下,便有大量小DNA片段积累,表明DNA复制过程中至少有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链成大分子DNA。一般说,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比真核生物的长。深入研究还证明,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故称为DNA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3.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所有的DNA的复制都是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而DNA聚合酶只能延长已存在的DNA链,不能从头合成DNA链,新DNA的复制是如何形成的?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引物,再由聚合酶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对于前导链来说,这一引发过程比较简单,只要有一段RNA引物,DNA聚合酶就能以此为起点,一直合成下去。对于后随链,引发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后随链的引发过程由引发体来完成。引发体由6种蛋白质构成,预引体或引体前体把这6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并和引发酶或引物过程酶进一步组装形成引发体。引发体似火车头一样在后随链分叉的方向前进,并在模板上断断续续的引发生成滞后链的引物RNA短链,再由DNA聚合酶 III 作用合成DNA,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冈崎片段为止。由RNA酶H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 I 将缺口补齐,再由DNA连接酶将每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四)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说,认为染色体末端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现在已知染色体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损伤,使染色体保持稳定;② 与核纤层相连,使染色体得以定位。 在弄清楚DNA复制过程之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DNA复制时新链5"端的RNA引物被切除后,空缺是如何被填补的提出了质疑。如不填补岂不是 DNA每复制一次就短一点。以后随链复制为例,当RNA引物被切除后,冈崎片段之间是由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的DNA填补之,然后再由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但是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DNA时,需要自由3"—OH作为引物,最后余下子链的5"无法填补,于是染色体就短了一点。在正常体细胞中普遍存在着染色体酶复制一次端粒就短一次的现象。人们推测,可能一旦端粒缩短到某一阈限长度一下时,他们就会发出一个警报,指令细胞进入衰老;或许是当细胞判断出它们的染色体已变得太短了,于是分裂也就停止了,造成正常体细胞寿命有一定界限。但是在癌细胞中染色体端粒却一直维持在一定长度上,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DNA复制后,把染色体末端短缺部分补上需要端粒酶,这是一种含有RNA的酶,它既解决了模板,又解决了引物的问题。在生殖细胞和85%癌细胞中都测出了端粒酶具有活性,但是在正常体细胞中却无活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Blackburn首次在原生动物中克隆出端粒酶基因。端粒酶在癌细胞中具有活性,它不仅使癌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增生,而且它为癌变前的细胞或已经是癌性的细胞提供了时间,以积累附加的突变,即等于增加它们复制,侵入和最终转移的能力。同时人们也由此萌生了开发以端粒为靶的药物,即通过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至于真核细胞DNA末端的结构特点,早就在1978年Blackburn就以原生动物四膜出(一种纤毛虫)为例说明之:① 迥纹形式的发夹环;② 仅由C,A组成的简单序列大量重复(C4A2)20~70;③ 链上有许多缺口(nicks)。
2023-06-30 06:22:251

DNA由两条链组成的,其中一条链作为前导链的模板,另一条作为后随链的模板,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半不连续复制是由于DNA双螺旋的两股单链是反向平行,一条链的走向为5"-3",另一条链为3"-5",DNA的两条链都能作为模板以边解链边复制方式,同时合成两条新的互补链。但是,所有已知DNA聚合酶的合成方向都是5"-3",所以在复制是,一条链的合成方向和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同,可以连续复制,称为领头链;另一条链的合成方向与复制叉前进方向相反,不能顺着解链方向连续复制,必须待模板链解开至足够长度,然后从5‘-3"生成引物并复制子链。延长过程中,又要等待下一段有足够长度的模板,再次生成引物而延长,然后连接起来,这条链称随从链。因此就把领头链连续复制,随从链不连续复制的复制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2023-06-30 06:22:343

关于DNA复制前导链5‘末端引物被切除之后如何被补齐的问题?求解

一般认为,前导链在DNA的合成过程中引发一次,然后连续合成与其互补的子代链,而后随链需要引发多次。前导链和后随链都需要由引发酶合成的RNA做引物。在大肠杆菌中,这段RNA引物的切除由DNA聚合酶I完成,此酶具有5"-3"外切核酸酶的活性。在真核生物内,好像是RNA酶H1和5"→3"外切核酸酶MF1共同作用切除RNA引物。后随链的合成过程中,冈崎片段前面的引物RNA也是由DNA聚合酶I切除的,然后由DNA聚合酶I填补切除引物后留下的缺口,最后由DNA连接酶连接冈崎片段。真核生物前导链的引物切除后产生的缺口正常情况下无法填补,以粘性末端的形式存在,除非细胞内有端粒酶的活性,由端粒酶延伸复制过程中产生的5"末端隐缩。但无论有无端粒酶活性,染色体的末端都是粘性末端,以特殊的T-loop和D-loop的形式将末端保护起来。
2023-06-30 06:22:543

延长随从链的是DNA polα还是DNA pol δ?最主要的是哪个

我想你说的是真核DNA聚合酶吧……DNA pol α 起始前导链和后随链,先合成约10bp RNA,然后是20-30bp DNA,然后交班给别人。DNA pol δ 延伸前导链,复制叉上的第二个DNA pol δ可能用来合成后随链DNA pol ε 可能参与合成后随链二选一的话,就是DNA pol δ
2023-06-30 06:23:031

DNA的两条链的复制步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能采取同样的步骤进行复制?

DNA的复制一条链是连续复制,而另一条链是半不连续复制. 原因是DNA的链增长方向是5"到3".模板链一条是5"到3",另一条是3"到5",由此可知两条链不可能以同样的步骤复制,因为复制是边解链边解旋同时复制. 先导链(leading strand):DNA复制时,与复制叉向 前移动的方向一致,以3"→5"链为模板,按5"→3"方向连续合成的一条链 先导链按 dUMP 片段连续复制 后随链按Okazaki 片段不连续复制 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 DNA复制不连续合成链中形成的短DNA片段. 先导链直接合成而后随链先合成冈崎片段再由连接酶联起来. 你看生物化学或分子生物学上就有.写的很清楚.
2023-06-30 06:23:101

DNA链的重复结构是什么??它的意义及应用价值???

核酸是由很多单核苷酸聚合形成的多聚核苷酸(polynucleotide),DNA的一级结构即是指四种核苷酸(dAMP、dCMP、dGMP、dTMP)按照一定的排列顺序,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成的多核苷酸,由于核苷酸之间的差异仅仅是碱基的不同,故又可称为碱基顺序。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是:一个核苷酸的5′位磷酸与下一位核苷酸的3′-OH形成3′,5′磷酸二酯键,构成不分支的线性大分子,其中磷酸基和戊糖基构成DNA链的骨架,可变部分是碱基排列顺序。核酸是有方向性的分子,即核苷酸的戊糖基的5′位不再与其它核苷酸相连的5′末端,以及核苷酸的戊糖基3′位不再连有其它核苷酸的3′末端,两个末端并不相同,生物学特性也有差异。 DNA的复制过程 (一)DNA的半保留复制 Waston和Click在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时曾就DNA复制过程进行过研究,他们推测,DNA在复制过程中碱基间的氢键首先断裂,双螺旋解旋分开,每条链分别作模板合成新链,每个子代DNA的一条链来自亲代,另一条则是新合成的,故称之为半保留式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二)DNA复制的起始,方向和速度 DNA在复制时,双链DNA解旋成两股分别进行。其复制过程的复制起点呈现叉子的形式,故称复制叉。以复制叉向前移动的方向为标准,一条模板链为3"—〉 5"走向,在其上DNA能以5"—〉3"方向连续合成,称为前导链(leading strand);另一条模板链为5"—〉3"走向,在其上DNA也是5"—〉3"方向合成,但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正好相反,故随着复制叉的移动形成许多不连续的冈崎片段,最后在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该链称为后随链(lagging strand)。实验证明DNA的复制是由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一般把生物体的单个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一个复制子只含一个复制起点。一般说,细菌,病毒即线粒体DNA分子均作为单个复制子完成其复制,真核生物基因组可以同时在多个复制起点上进行双向复制,即它们的基因组包括多个复制子。多方面的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生物内DNA的复制都是从固定的起始点以双向等速方式进行的。复制叉以DNA分子上某一特定顺序为起始点,向两个方向等速生长前进。 (三)DNA复制过程 以原核生物DNA复制过程予以简要说明 1.DNA双螺旋的解旋 DNA在复制时,其双链首先解开,形成复制叉,而复制叉的形成则是由多种蛋白质及酶参与的较复杂的复制过程 (1)单链DNA结合蛋白(single—stranded DNA binding protein, ssbDNA蛋白) ssbDNA蛋白是较牢固的结合在单链DNA上的蛋白质。原核生物ssbDNA蛋白与DNA结合时表现出协同效应:若第1个ssbDNA蛋白结合到DNA上去能力为1,第2个的结合能力可高达103;真核生物细胞中的ssbDNA蛋白与单链DNA结合时则不表现上述效应。ssbDNA蛋白的作用是保证解旋酶解开的单链在复制完成前能保持单链结构,它以四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复制叉处,待单链复制后才脱下来,重新循环。所以,ssbDNA蛋白只保持单链的存在,不起解旋作用。 (2)DNA解链酶(DNA helicase) DNA解链酶能通过水解ATP获得能量以解开双链DNA。这种解链酶分解ATP的活性依赖于单链DNA的存在。如果双链DNA中有单链末端或切口,则 DNA解链酶可以首先结合在这一部分,然后逐步向双链方向移动。复制时,大部分DNA解旋酶可沿滞后模板的5"—〉3"方向并随着复制叉的前进而移动,只有个别解旋酶(Rep蛋白)是沿着3"—〉5"方向移动的。故推测Rep蛋白和特定DNA解链酶是分别在DNA的两条母链上协同作用以解开双链DNA。 (3)DNA解链过程 DNA在复制前不仅是双螺旋而且处于超螺旋状态,而超螺旋状态的存在是解链前的必须结构状态,参与解链的除解链酶外还有一些特定蛋白质,如大肠杆菌中的 Dna蛋白等。一旦DNA局部双链解开,就必须有ssbDNA蛋白以稳定解开的单链,保证此局部不会恢复成双链。两条单链DNA复制的引发过程有所差异,但是不论是前导链还是后随链,都需要一段RNA引物用于开始子链DNA的合成。因此前导链与后随链的差别在于前者从复制起始点开始按5"—3"持续的合成下去,不形成冈崎片段,后者则随着复制叉的出现,不断合成长约2—3kb的冈崎片段。 2.冈崎片段与半不连续复制 因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故在复制叉附近解开的DNA链,一条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两个模板极性不同。所有已知DNA聚合酶合成方向均是5"—〉3"方向,不是3"—〉5"方向,因而无法解释DNA的两条链同时进行复制的问题。为解释DNA两条链各自模板合成子链等速复制现象,日本学者冈崎(Okazaki)等人提出了DNA的半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模型。1968年冈崎用3H脱氧胸苷短时间标记大肠杆菌,提取DNA,变性后用超离心方法得到了许多3H 标记的,被后人称作冈崎片段的DNA。延长标记时间后,冈崎片段可转变为成熟DNA链,因此这些片段必然是复制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另一个实验也证明DNA 复制过程中首先合成较小的片段,即用DNA连接酶温度敏感突变株进行试验,在连接酶不起作用的温度下,便有大量小DNA片段积累,表明DNA复制过程中至少有一条链首先合成较短的片段,然后再由连接酶链成大分子DNA。一般说,原核生物的冈崎片段比真核生物的长。深入研究还证明,前导链的连续复制和滞后链的不连续复制在生物界具有普遍性,故称为DNA双螺旋的半不连续复制。 3.复制的引发和终止 所有的DNA的复制都是从一个固定的起始点开始的,而DNA聚合酶只能延长已存在的DNA链,不能从头合成DNA链,新DNA的复制是如何形成的?经大量实验研究证明,DNA复制时,往往先由RNA聚合酶在DNA模板上合成一段RNA引物,再由聚合酶从RNA引物3"端开始合成新的DNA链。对于前导链来说,这一引发过程比较简单,只要有一段RNA引物,DNA聚合酶就能以此为起点,一直合成下去。对于后随链,引发过程较为复杂,需要多种蛋白质和酶参与。后随链的引发过程由引发体来完成。引发体由6种蛋白质构成,预引体或引体前体把这6种蛋白质结合在一起并和引发酶或引物过程酶进一步组装形成引发体。引发体似火车头一样在后随链分叉的方向前进,并在模板上断断续续的引发生成滞后链的引物RNA短链,再由DNA聚合酶 III 作用合成DNA,直至遇到下一个引物或冈崎片段为止。由RNA酶H降解RNA引物并由DNA聚合酶 I 将缺口补齐,再由DNA连接酶将每两个冈崎片段连在一起形成大分子DNA.。 (四)端粒和端粒酶 1941年美籍印度人麦克林托克(Mc Clintock)就提出了端粒(telomere)的假说,认为染色体末端必然存在一种特殊结构——端粒。现在已知染色体端粒的作用至少有二:① 保护染色体末端免受损伤,使染色体保持稳定;② 与核纤层相连,使染色体得以定位。 在弄清楚DNA复制过程之后,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对DNA复制时新链5"端的RNA引物被切除后,空缺是如何被填补的提出了质疑。如不填补岂不是 DNA每复制一次就短一点。以后随链复制为例,当RNA引物被切除后,冈崎片段之间是由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的DNA填补之,然后再由DNA连接酶将它们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链。但是DNA聚合酶 I 催化合成DNA时,需要自由3"—OH作为引物,最后余下子链的5"无法填补,于是染色体就短了一点。 在正常体细胞中普遍存在着染色体酶复制一次端粒就短一次的现象。人们推测,可能一旦端粒缩短到某一阈限长度一下时,他们就会发出一个警报,指令细胞进入衰老;或许是当细胞判断出它们的染色体已变得太短了,于是分裂也就停止了,造成正常体细胞寿命有一定界限。但是在癌细胞中染色体端粒却一直维持在一定长度上,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DNA复制后,把染色体末端短缺部分补上需要端粒酶,这是一种含有RNA的酶,它既解决了模板,又解决了引物的问题。在生殖细胞和85%癌细胞中都测出了端粒酶具有活性,但是在正常体细胞中却无活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Blackburn首次在原生动物中克隆出端粒酶基因。 端粒酶在癌细胞中具有活性,它不仅使癌细胞可以不断分裂增生,而且它为癌变前的细胞或已经是癌性的细胞提供了时间,以积累附加的突变,即等于增加它们复制,侵入和最终转移的能力。同时人们也由此萌生了开发以端粒为靶的药物,即通过抑制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而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至于真核细胞DNA末端的结构特点,早就在1978年Blackburn就以原生动物四膜出(一种纤毛虫)为例说明之:① 迥纹形式的发夹环;② 仅由C,A组成的简单序列大量重复(C4A2)20~70;③ 链上有许多缺口(nicks)。
2023-06-30 06:23: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