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仓厚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3-07-01 18:54:12
共1条回复
北境漫步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全句为:“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县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  另有说此训出自孟子,未考.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仓库里有充足的东西,人就能知道礼貌;丰衣足食人就知道荣誉和耻辱.也就是说物质是精神的基础.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  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  所以,从整体讲,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文化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春秋时期的大政治家管仲在辅佐“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时励精图治,留下了“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千古名句.

《论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有一次,孔子来到当时的卫国,见卫国人很多,就说:卫国人多啊.旁边就有人问他,这么多人,怎么办呢?孔子说:“富之”.意思是,让他们富起来.又有人问,让他们富起来以后,又要怎么样?孔子说:“教之”.意思是,使他们接受教育.孔子真不愧是大教育家,他认为只有人们富足起来了,才有条件接受教育.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使他们知礼节,懂荣辱,长智慧.其实,管子的思想应该是和孔子的思想一致的.他们都提倡先“仓禀实,衣食足”认为这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前提条件.

相关推荐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023-07-01 17:53:25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意思是: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两汉作者司马迁的《管晏列传》。赏析:这是管仲、晏婴两位大政治家的合传。在这篇列传中,作者对他们采取了赞美和褒扬的态度。管仲相齐,凭借海滨的有利条件,发展经济,聚集财物,使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他善于“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内政、外交功名垂著。他辅佐桓公,一匡天下,使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晏婴事齐三世,节俭力行,严于律己,三世显名于诸候。本文通过鲍叔和晏子知贤、荐贤和让贤的故事,刻意探索和说明了如何对待贤才的问题。管仲其人,经商多分财利,谋事反而更糟,作官被逐,打仗逃跑。鲍叔却不认为他贪、愚、不肖、怯和无耻。反而从囚禁中把他解放出来,并推荐给桓公,使之有机会一展才能。晏子贵为国相,却以石父为知己,即使他在囚禁中,也要迫不及待地解放他,尊重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只要知过自改,便予以提拔,荐为大夫。司马迁极力赞美鲍叔和晏子,正是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他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此实乃本传之真意。
2023-07-01 17:53:48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家里的粮仓装满了就会知道礼节,吃饱了穿暖了就会知道荣辱。这句话是管仲对齐桓公说的一句话。单单拉出这句话看貌似没有什么深意,实际上这句话是非常务实的一句话。对于当时(春秋初期)的社会风气,百家争鸣,大家都在追求“人”立于天地应该以什么样的思维思考,什么样的价值观而去思考,甚至彼此争吵。而管仲在对答齐桓公如何强国时说了这么句话,这句话说白了的意思就是,别一天天的闹运动,整风气,只要老百姓吃穿不愁,富足无忧,荣辱礼节他们就都懂了。身为法家的管仲说出这样不带有强加自己的“价值观”与平民的治国方针,是非常难得的,与道家的“治理大国,如烹小鲜”①可谓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在趋势上更为主动,务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中国正处在动乱中,而管仲这时采取了这么句话的理念,就是先让民富国强,民富而知礼节荣辱,国强方能安泰守业。所以齐国很快强大起来,成为了春秋五霸的第一人。而管仲为中原王朝,华夏文明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为齐国相邻外邦夷狄(游牧民族,野人)而富足起来的齐国击退了他们,所以当时的人民都很爱戴他。①字面的意思治理大的国家,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放在火上慢慢煎烤,烤糊了再翻面,不能大锅大铲一顿翻腾,那样就成鱼渣了。实际意思就是,治理国家,不要每天瞎折腾,不要每天都搞运动学这个,办那个。这样国家非但不会富强,反倒因为政令频该,没有威信而混乱衰落。放在下面说这个,是怕影响词条读起来喧宾夺主,这里做个额外的扩展说明。
2023-07-01 17:54:041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仓:谷仓。 廪:米仓。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 哲理: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7:54:40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出处】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7:54:47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7:54:57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的翻译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译文: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百姓才不会饥饿)才能明了礼仪节制;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区分荣耀与耻辱;只有当朝廷内上行礼度时,六亲才能各得其所而感恩朝廷使之更加团结稳固。仓廪:储藏米谷之所知:晓得,明了;使知道服度:遵守礼法;一说,服御物有制度服,行也
2023-07-01 17:55:191

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他的文明思想,集中的体现在“仓廪实则知礼仪”这一论断上。 管仲已经能够比较清楚的认识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他注重物质文明的建设,把富民放到首位,“治国之道必先富民”,这是他率先提出来的。 他以极其敏锐的洞察力,看到一个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根源,是首先要解决人们的基本生存。 古代,国民经济非常单一,农业生产一直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而管仲比其他思想家更高明、更睿智的地方在于,他不仅重视农业生产,也十分重视工商业。 正因为如此,齐国才一跃成为最富有的国家,为称霸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管仲指出:仓廪实则知礼仪,衣食足则知荣辱。 这就是说老百姓的粮仓满了,丰衣足食了,就会知书达理,分清荣辱,国家也就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管仲在齐国当了40年宰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人。 他去世后齐桓公悲痛不已,大呼:“哀哉仲父,是天折吾臂也。吃饱喝足才会去想追求精神享受,有钱有闲才有条件去旅游或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果一日三餐都成问题,怎么能培养一个人的闲情逸趣呢? 没有物质基础,人只是整日奔波劳累,苦苦挣扎,仅仅是为活着而忙碌。 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我们才有选择的余地,才有可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物质从哪里来?天上不掉馅饼!靠辛苦劳动和付出。 说白了物质就是钱,仿佛一说钱就浑身充满了铜臭味,就是可耻的,肮脏的,受鄙夷的。 我们不是不提倡金钱至上吗?有一段时间我们提倡贫穷是光荣的。 说有钱人是万恶不赦的,一提到钱就是庸俗不堪,但是没有钱没有基本的生存物质你能活下来吗? 当你交不起孩子的学费,当父母生病了,你拿不出钱来为他们医治,那该是多么绝望的心情! 当你有钱了,吃得饱,穿得暖,你才有条件为自己买一件心仪的衣服,才能把孩子送到理想中的学校去受教育。 当然,普遍的价值观要求我们,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我们不能为了挣钱去坑蒙拐骗,没有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用正当的手段,用自己的辛苦汗水劳动换得的钱,应该被提倡,是值得尊敬的。 农民工为了生存和生活,远离家乡,去异乡打工挣钱是值得尊敬的事,应该被鼓励,应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应该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应该让他们的子女跟着他们一块去,减少骨肉分离,为孩子们从小受到的良好教育创造条件,把这些孩子培养成国家有用的人才。 每个人都有就业保障(特别是农民工)有工作干,每个月有固定工职收入,腰包里有钱,生活稳定,孩子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保障,人心安定,社会富强。 物质是文明的基础,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保障。 物质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有保障,国泰民安,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社会上一片繁荣。谁去干违法的事,谁去铤而走险呢?
2023-07-01 17:55:37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汉朝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话。意为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表明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2023-07-01 17:55:472

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谁说的

出处编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3lPaP5sp43Eh9E9HwxEaq9JRVX1lGp9Kq6Lvhr6pWTwSraQSaNW7x9BcDyFtBKNxP1GZeOKYXAUFulDzTyYva
2023-07-01 17:56:0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一、详解:  【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  二、出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三、管仲简介: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2023-07-01 17:56:122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7:56:201

如何理解“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7:56:292

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前一句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3-07-01 17:56:35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仓廪:即粮仓;实:充实、充足;礼节:人际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这里应当解释为看重、重视,在乎.意思是:人们粮仓充足才会懂得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看重荣誉和耻辱.
2023-07-01 17:56:451

辨析: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则是片面的.   (2). 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也忽祝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 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而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2023-07-01 17:57:06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反映了什么与文化

体现了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的文化。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这句话其实更是在讲人性,只有富足了,人才可能会提高自己的追求。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
2023-07-01 17:57:1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023-07-01 17:57:193

各位怎么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先说说历史吧!“粮仓实名礼仪,丰衣足食”,从春秋时代起,公爵便成为关中的第一个国王,在管内,牧民们在原来的“粮仓里,真正懂得礼仪,吃得好,嫁得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引用了《史记》中的一句话:“,”改为“,”,将会有一段难忘的后世“粮仓”的礼仪,吃得好,吃得好。人们普遍认为,“粮仓以他们的良好举止而闻名,他们的衣食是众所周知的。”它来自记录的历史:“谷仓以其良好的举止而闻名,他们的衣服和食物是众所周知的。四维不是张,国家毁了。顺序就像水的原物一样。了解粮仓的适宜性;吃喝,知道羞耻;国王的享受有一个特定的系统,六个吻是紧密相连的。礼、义、诚、耻的伦理不传播,国家灭亡。法令就像水的来源,它一定很受欢迎。可能历史上司马迁先生敏锐的洞察“存储、食物和衣服脚”和“礼仪、正直”是不一定有关,微妙,谨慎”和“关中“是”,用今天的话说:“粮仓,吃”“知道礼仪和正直”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粮仓,吃”是前提和基础;也许管没有把这句话说那么绝对,只是后人,断章取义,跳转到预测,未能准确理解祖先的荣誉感,并激起皇帝年代,适用,是最好的工作方式,或关注经济,管仲先生对闲聊,准确地抓住了关键。一般,从人类文明的曲折发展,“粮仓现实知礼节,衣食无忧了,知荣辱”,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发展经济,是一个大趋势,大律师,方向,告诉从宏观和之间的关系日益水涨船高,无可争议的发生阶段,决定性的影响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说圣贤的智慧的言语现实仍有一个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导,将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这个使用,够了,是最好的政策。好了不说了,睡觉睡觉!
2023-07-01 17:57:322

衣食足而知荣辱 的 出处 是

出处是司马迁的《史记· 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3-07-01 17:58:13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反映了人的需要具有( )。A.整体性B.选择性

【答案】: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储藏粮食的仓库堆满了,人们就会应该知道礼节,讲究礼节了;衣食丰足了,人们就应该会知道荣与辱了。这说明只有低级需要在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时才能产生高级需要。
2023-07-01 17:58:201

为什么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请用经济生活的原理来说明。

一,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二,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句话显然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了,从这方面来说这句话是不正确的。三:文化发展对经济发展同样具有一定反作用,而这句话显然忽略了这一点。所以,从整体讲,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文化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同时文化发展也会对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这句话是片面的,不正确的。
2023-07-01 17:58:292

如何理解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会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也就是说,只有在解决了人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后,才能引导人们产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物质决定意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话中还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
2023-07-01 17:58:36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西汉贾谊在《论积贮疏》中也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意思是,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由此可见,让老百姓“仓廪实”是多么重要!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让老百姓富裕是治国安邦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穷困绝不是社会主义!今天我看了《焦点访谈》,说到只有三十平方公里的澳门,老百姓的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养老等关乎重大民生问题,回归后,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特区政府解决得很好,基层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而不是资本家获利,这是澳门团结稳定的牢固基础。历代统治者在掌握政权后,都知道要施仁于民,给人民好处,如对农民税赋实行让步,增加城市人员俸禄(薪酬),让老百姓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古人反复阐述的道理,既简单又深刻,可谓地道的真理。物价在涨 ,房子太贵,教育费高,看不起病,农民只解决了温饱,城市人员工资还很低,传说了几年的加薪还没动静,大家希望能早点”分享到改革开放的红利“,国际援助很重要,国内老百姓的生活也要提高,这么大一个国家的家也不好当啊。
2023-07-01 17:58:462

请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衣食足而后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 一般情况下,人会从低到高满足需求。
2023-07-01 17:59:132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类似的句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023-07-01 17:59:282

衣食足而知荣辱的例子

可依据西晋王凯石崇斗富的案例,他们都是富可敌国的人,不知道体恤百姓,肆意妄为,穷奢极欲,最后落得身首异处,可知衣食足不知荣辱,还有那些纨绔子弟都可以用来举例,同事你还可以举一些贫寒之士的例子,比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年轻时候就是很贫寒.正反两面驳倒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3-07-01 17:59:441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什么意思

大意是:仓库里有充足的粮食,吃穿都富足了,百姓就自然懂得 礼义廉耻、明节谦让了。这仅仅是一家之言,人的贪婪奢望是没有穷尽的。如果没有良好的教育和真诚的信仰相配合。物质生活再富足也不会实现礼义廉耻、明节谦让的。
2023-07-01 17:59:52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成了现在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中是这样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为后世传颂之经典,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势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2023-07-01 18:00:011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哪里?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具体情况如下:一、【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廪:lǐn 部首:广 笔画数:16 结构:半包围结构二、【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四、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8:00:081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汉字词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简单来说,精神文明是要有物质文明做基础的!举例说明:随地便溺、乱扔垃圾是不文明行为,但是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是否到位?偷抢等是犯罪行为,这其中有多少是“好逸恶劳,不劳而获”,有多少是“良心丧于困地”。高失业率往往伴生高犯罪率!
2023-07-01 18:00:222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衣食的富足之后人才能有进一步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两句话体现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决定主观的观点。
2023-07-01 18:00:312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什么意思

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的意思。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8:00:413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背景: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春秋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扩展资料一、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二、作者简介: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三、理论旁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3-07-01 18:01:037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是谁说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是谁说的? 1.管仲 2.荀子 正确答案:管仲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出自《管子·牧民》。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2023-07-01 18:01:241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谁说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的管仲之口。【词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注释】仓:谷仓。 廪:米仓。 另一种解释是:方的叫仓,圆的叫廪。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管仲简介】: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人(今安徽颍上),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2023-07-01 18:01:33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一个俗语,意思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出自《管子·牧民》。 出 处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管子》简介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 《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其中的法家思想是道家影响下的法家思维。
2023-07-01 18:01:50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8:02:002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原文

粮仓充实了,人民才懂的做人的礼节;衣食丰足了,人们才知道荣誉和耻辱。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2023-07-01 18:02:06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这句话体现了文明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的,经济的发展决定文明的进步。暗示了在人们没有得到生存下去的基本保障时就要求人们知晓礼仪气节,荣辱是非是不合实际的空想主义。扩展资料1、“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翻译: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 荣誉和耻辱。2、“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 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 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3、“ 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概念,先实行小康的思路是正确的。小康社会是完全地集成了法家管子的治理方式——“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识荣辱”,这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2023-07-01 18:02:1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就是: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和耻辱的意思。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
2023-07-01 18:02:288

仓厚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汉语文字】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汉语拼音】cāng lǐn shí ér zhī lǐ jié ,yī shí zú ér zhī róng rǔ   【汉语释义】(百姓的)粮仓充足才能知道礼仪,丰衣足食才会知晓荣誉和耻辱   仓廪:储藏米谷之所,即粮仓;实:充实;礼节:人和人交往的礼仪规矩;衣食足:丰衣足食;知荣辱:知晓荣誉和耻辱。   【其他版本】仓廪实则知“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出自《管子—牧民》) 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描述战国时期,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很快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由于管仲指导思想的正确及齐桓公的成功,“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历来为后世传颂,用现代眼光看这句话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有关“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等相关观点,在当时那个王室式微、诸侯欲动的年代,国家统治者能有这种意识是很难能可贵的。   后世孔子感叹说:“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这样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从正反两方面向君王充分论证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   或许是太史公司马迁敏锐洞察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才把管仲的“则”微妙、审慎的改为了“而”,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仓廪实、衣食足”只是前提和基础;或许管子当时也没有把这句话说得那么绝对,只是后人一叶障目、断章取义、妄自揣度,未能准确理解先人微言大义罢了,而且在那个诸侯蠢蠢欲动的年代,适用、管用的就是最好的,抑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的管仲先生就是这样精准地抓住了关键。总的来说,从人类曲折的文明发展历程看,“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的发展衍生文明的进步,文明的进步依仗经济的发展,是大趋势、大规律、大方向,从宏观上讲二者水涨船高、相生相随的关系无可争议,从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上讲先贤的至理名言依然对现实有巨大的不可抗拒的指导作用,永远会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今所用,适可而止,过犹不及,乃为上策。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中国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2023-07-01 18:02:45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译文: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百姓才不会饥饿)才能明了礼仪节制;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区分荣耀与耻辱;只有当朝廷内上行礼度时,六亲才能各得其所而感恩朝廷使之更加团结稳固。仓廪:储藏米谷之所知:晓得,明了;使知道服度:遵守礼法;一说,服御物有制度服,行也嘻嘻
2023-07-01 18:02:541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什么意思

粮仓充实了,人民才懂的做人的礼节;衣食丰足了,人们才知道荣誉和耻辱。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在管仲的治理下,当时的齐国经济得到了傲视其它各路诸候的飞快发展,为齐桓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民以食为天”也成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 汉朝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如今的形势之下,管仲这段有关经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论述再次受到关注。有人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许多怪现象与不良风气发出了“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的感叹。 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这句话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史记》在引用的过程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古人惜墨如金,用词审慎,我们不要小看这个改动,这里面大有文章。 在管仲所处的时代,周王室建立起的政治秩序仍然存在,但正在走向衰微,而诸候蠢蠢欲动。当时仍然是一个井然有序的社会,社会公约仍然能够对各诸候国的民众形成有效的约束。当时全民的伦理观、道德观尚未受到有效的挑战,对各诸候国而言,“天下”的大环境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管仲用了“则”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管仲敏锐的政治触觉使得齐国占得了称霸诸候的先机。 而在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武帝时代,环境则大相径庭。经历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但是,汉武帝元朔五年有个特别的诏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诏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今礼坏乐崩,朕甚闵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在西汉早期,有“一朝两制”的政体结构:即周朝“封国土,建诸候”的传统封建体制与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并存于汉。而到汉景帝时期,社会高层逐渐认可了中央集权制,着手改革并引发了诸如“七王之乱”的社会动荡。汉武帝时期尽管经济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程度,但旧的社会秩序被打破,新的秩序还没建立起来,社会矛盾仍然是突出的。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自己也觉得当时仍然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我们不难体会汉武帝时期社会发展遇到的困惑:经济发展的势头乐观可喜,但整个社会看起来却总是很不和谐,横竖不对劲。 从这个诏书我们可以知道:汉武帝已经意识到“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必然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仓廪实、衣食足”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份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改动了管仲的原话,用“而”字阐述了“仓廪实、衣食足”与“知礼节、知荣辱”之间的联系。从上至下,最高统治者与史官之间的默契反映了当时的高层形成的一种难得的共识,打造了一个至今仍然被人称道辉煌的时代。
2023-07-01 18:03:144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是什么意思,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意思

1.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2.此句最早在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有:“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3.”管仲为了阐述的是一种富民的思想,只有国富民强,统治才能稳固延续。 4. 后来在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改动一字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5.” 此句的意思为:储存谷物的屋舍、粮仓殷实,人们就会懂得礼仪、礼貌;能吃饱饭,能有衣服穿,不愁饥饿寒冷,人们就有荣辱观,知道荣誉和耻辱。 6.引申为,人们的物质生活好了,才能提精神生活。 7.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社会文明的发展程度。 8. 从哲学的角度看,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先进的物质,注定不会有发达的思想、社会和精神文化。
2023-07-01 18:03:201

衣食足而知荣辱 仓廪实而知礼节谁说的

出处编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成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 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一般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出自《史记.管晏列传》:“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释义为:粮仓充实就知道礼节;衣食饱暖就懂得荣辱;君王的享用有一定制度,六亲就紧紧依附;礼、义、廉、耻的伦理不大加宣扬,国家就会灭亡。颁布政令就好像流水的源头,要能顺乎民心。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link?url=Z3lPaP5sp43Eh9E9HwxEaq9JRVX1lGp9Kq6Lvhr6pWTwSraQSaNW7x9BcDyFtBKNxP1GZeOKYXAUFulDzTyYva
2023-07-01 18:03:281

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谁说的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的治国之策《管子·牧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的引文中改动了一个字,“则”改成了“而”,就有了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023-07-01 18:03:34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真是这样吗?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且知荣辱”这句话正确地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试题观点认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正确反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 不难看出“仓廪实”和“衣食足”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 比喻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是有道理的, 但“仓廪实”和“衣食足”未必就一定“知礼节”和“知荣辱”。这就具有片面性, 因为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同时, 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也是统一的, 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1). 这种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仓廪实”、“衣食足”确实是“知礼节”和“知荣辱”的基础。但若认为这就正确揭示了两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 则是片面的。   (2). 这种看法忽视了精神文明是需要建设的, 也忽祝了精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的反作用。   (3). 精神文明并不是随物质文明建设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 而要经过长期和艰巨的建设过程才能形成。   (4).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必须坚持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促进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2023-07-01 18:03:41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上服度则六亲固” 译文:只有当粮仓殷实时,(百姓才不会饥饿)才能明了礼仪节制;只有当衣物和食物丰足时,百姓才知道区分荣耀与耻辱;只有当朝廷内上行礼度时,六亲才能各得其所而感恩朝廷使之更加团结稳固。 仓廪:储藏米谷之所 知:晓得,明了; 使知道 服度:遵守礼法;一说,服御物有制度 服,行也 嘻嘻
2023-07-01 18:03:521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是什么意思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1.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  2.出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汉朝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引用了管仲的一段话。意为粮仓中堆满了粮食,人们能吃饱穿暖,不挨饿受冻,然后才会学习礼仪,产生气节和荣辱观,表明了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  3.理论: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粮仓充实、衣食饱暖,荣辱的观念才有条件深入人心,老百姓也才能自发、自觉、普遍的注重礼节、崇尚礼仪。从个人层面上讲,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其中底部的四种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为缺乏型需要,只有在满足了这些需要个体才能感到基本上舒适,顶部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为成长型需要,因为它们主要是为了个体的成长与发展。一般来说,这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低一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后,就会向高一层次的需要发展,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
2023-07-01 18:04: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