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有云溪
-
日本人:大和民族究竟形成于何时,先人来自于何方,在渺茫的史诗和纷纭的传说中早已不可追寻。现在可以确定的是,早在公元前的某个时间,就开始了向日本的持续且不断增长的移民迁徙。移民大抵是黄皮肤的蒙古人种,主要由来自西伯利亚及中国东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群岛的马来人、中南半岛的印支人、长江下游的吴越人,及汉人和朝鲜人混合形成。他们沿着朝鲜半岛而下,渡过海峡,登上了这个位于东亚尽头、曙光总是第一抹生起却是火山密布的列岛。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学人类学名誉教授鸟越宪三郎最早发表新说“日本人的发源地在中国云南省”。
1984年2月23日,致力于社会人类文化研究的鸟越宪教授对外宣布:“对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泰国北部)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了所有婴儿的臀部有胎斑”。鸟越宪教授就这一发现又强调:“日本人在体质上所具有的胎斑渊源是云南,这是一个旁证,证实这个地区是日本人的发源地。”
1988年9月,日本电视工作者同盟抵达云南,其任务就是拍摄《日本人的起源》。
此后,日本学者们的推论又由“倭人起源于云南”,进一步演绎为“倭人的祖先为云南的少数民族”,其范围与核心,基本圈定为彝族、哈尼族、傣族等多种说法。
持“彝族说”的理由是,鸟越宪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专家到云南考察后发现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节”,类似日本的“孟兰盆节”,即在日本的纪伊半岛,同一天也举行“火把节”,而在日本南部纪伊半岛的神户、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日本表现最为集中的地方……
持“哈尼族说”的理由是,有日本人惊奇地发现,中国云南的哈尼族与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万物有灵”观念,特别是在诸神中,日本族最有权威的“天照大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烟”都为女性,亦同是太阳神;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樱花为国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视樱桃树、樱桃花为神花……
傣族说”的看法仍出于鸟越宪、佐佐木和渡部等位学者。对于被认为是从云南南下的泰国山岳地带的少数民族,他们曾经进行了实地考察,结果发现在所有婴儿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时,也在西双版纳傣族中发现了胎斑。所谓“胎斑”,是指在婴儿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肤出现的青色斑纹。原因是在皮肤真皮上有黑色素细胞,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日本人恰有这一人种胎斑的类似性,而且在西日本九州、本州有许多人的血型是A型,这一点也与云南和泰国内地相同……(《云南日报·大观周刊》2000年11月15日报道)
1996年开始,中国及日本的一些学者们组成“江南人骨中日共同调查团”,对中国江苏省发掘出来的春秋至西汉时代(即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一世纪)的人骨,及差不多同期出土的日本北九州及山口县绳纹至弥生时代的人骨,进行了三年的对比研究。经过DNA、检验分析,两者的排列次序某部分竟然一致,证明两者源自相同的祖先。这就是说,日本人的祖先更确定为远不止边陲南疆的中国人。
中日两国,不但同种,而且同宗。(日本《产经新闻》1999年3月19日报道)
据民间传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药,曾派徐福率领3000名童男、童女,乘由50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东渡日本寻找长生不老药。结果没有找到,徐福想打道回府,有手下提醒他,你没有完成皇上交办的差事,回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干脆留下来,徐福一行就留下了。
这时的日本仍处在石器时代,大多数日本人蓄着长发,用绳结扎在头顶,并用一条白布系在额头上。直到今天,日本人还很喜欢在节日里将白布条系在额前。他们大多为黥面纹身的渔民,渔民们认为下海捕鱼时纹身是诱惑鱼的一种好办法。女人们穿的衣服不过是一块在颈部挖了个洞的布,就像墨西哥人的披风。人们性格平和,不会嫉妒。实行的是一夫多妻制,一般一个男人可娶四五个妻子。日本人喜欢喝酒,像马来人、印度人那样用手抓取食物。那时他们没有肉吃,通常吃鱼、蔬菜和大米。据说当时徐福便发现日本人长寿,可以活到80到90岁,有的甚至活到100岁。他还发现他们在种稻和捕鱼之外,还特别擅长巫术、预言、占星和用泥土占卜。
朝鲜人:关于朝鲜民族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考古发现表明,朝鲜半岛上至少早在距今约60万至40万年前就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平壤市祥原郡的黑隅里遗址、力浦地区大岘洞的“力浦人”遗骨、平安南道德川郡“胜利山人”遗址等都是朝鲜半岛有早期人类活动的迹象。但这些旧石器时代的人同今天的朝鲜人之间是否有关系还不清楚。
韩国学者普遍认为,根据人类学和语言学方面的考证,朝鲜民族起源于蒙古人种新西伯利亚族类的阿尔泰族系。在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曾与阿尔泰族一起居住于西伯利亚的这支部族不断地南下东移,脱离了阿尔泰族的主流,逐步定居于中国的东北局部地区和朝鲜半岛,发展了农耕生产与青铜文化。
关于朝鲜人的起源,在朝鲜半岛还流行檀君开国的神话。檀君神话最早记载于13世纪的朝鲜文献《三国遗事》中。相传在公元前2300多年的中国上古唐尧时期,天帝桓因的庶子桓雄喜爱人间世界,带3000仆从降临于朝鲜半岛的太白山顶神檀树下,建立“神市”。他率领风伯、雨神、云师,还带领教臣民懂得农耕、医药、木工、纺织、捕鱼等360多种谋生之道和技艺的能工巧匠来到朝鲜半岛。他制定各种法规、刑罚,进行贤明的治理。他的王国内有一头熊和一只老虎同住在一个洞穴中。它们向桓雄祈求,希望能变成人。桓雄给了他们一把灵艾和20枚大蒜,告诉它们,如果它们吃了大蒜和艾蒿后,在百天内不见阳光,就能变成人。老虎因缺乏毅力而失败了,熊经受住了考验变成一个美女。熊女无人婚配,又在檀树下祈求怀孕。桓雄暂变成人与她婚配,生了儿子。这个孩子就是檀君王俭。檀君在公元前2333年10月3日,以平壤为都城建立了王国,定名为“朝鲜”。他后来隐居于阿斯达山,成了山神,一直活了1908岁。朝鲜人至今仍在开天节纪念檀君,并一度实行檀君纪年,可见这种关于朝鲜民族起源的传说非常深入人心。后来的檀君教、大倧教都是崇拜檀君的宗教。在现代檀君庙里,有很多虔诚的信徒向檀君神像顶礼膜拜。历史上的朝鲜半岛曾先后有过许多民族定居,发生过一系列民族融合,最终才形成今天的朝鲜民族。
公元前11世纪,原来居住在中国北方的一部分殷商族人开始迁徙到朝鲜半岛,箕子东走应当是这一迁徙在史籍上的反映。据中国史书记载,殷商末年著名的贤臣、纣王的叔父箕子,眼见纣王暴虐无道,屡番苦谏而失败,反遭囚禁,直到周武王灭商之后才获释放。箕子不忍殷商被灭,偷偷回到自己的封地,率数千族人向东逃到朝鲜半岛。周武王封箕子为王,建都平壤,称箕氏朝鲜。箕子所率领东走的殷商遗民给大同江流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同时也带来中国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他们与当地的秽人相互结合,形成朝鲜半岛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然而,对于箕子东走存在的真实性中外学者之间尚有争议。
公元前195年左右,中国的中原战乱纷起。燕人卫满率领千余难民逃往箕氏朝鲜,后于公元前2世纪初推翻箕氏的后代准王,建立了卫氏朝鲜。此后,又有大量燕人向朝鲜半岛的北部迁入。
中国西周的中后期,北方的貊系部族渐渐向东、向南迁徙。大约在春秋初年,其中的一支南迁进入朝鲜半岛,在朝鲜半岛的北部及中国东北与当地居民秽人融合形成沃沮、秽貊两个新的民族,同时在半岛南部与当地的秽人融合形成马韩。此外,中国秦代一些逃避徭役的汉人也向半岛的东南部逃亡,与当地的韩种族结合,形成了辰韩。
公元前108年,中国的汉武帝灭了卫氏朝鲜,在半岛的北部建立了乐浪、临屯、真番、玄菟等郡县,史称“汉四郡”,又使大量汉人迁居朝鲜半岛。汉魏之时,在朝鲜半岛南部还居住着韩种族的弁韩,与马韩、辰韩并称三韩。
公元1世纪开始,中国东北地区的高句丽人(一般认为其主源为夫余人等貊族后裔)沿鸭绿江流域逐渐南下,占有朝鲜半岛北部,于公元4世纪攻占了乐浪郡。大量的汉人留居于此,在高句丽人的统治下,与古朝鲜人、秽人一起逐渐融合成新的民族;同时,部分高句丽人南下,与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一道建立了百济国;辰韩的苗裔建立了新罗国家。公元7世纪,新罗逐渐占据了朝鲜半岛的主要统治地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
可见,朝鲜民族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融合了许多民族而形成的,它的主体是朝鲜半岛早期居民秽人和韩人,又加入了大量汉人和高句丽人。
蒙古人:真正的蒙古人,从狭义上讲,该词的历史含义是指成吉思汗是其中之一员的蒙古人,他们在今外蒙古东北,在鄂嫩河〔斡难河〕和克鲁伦〔怯绿连〕河之间作季节性的迁徙。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那样,在随着成吉思汗的出现而将“蒙古”一名称给予了整个种族的这些部落出现以前,历史上早就记载了那些几乎可以肯定是说
蒙古语的各民族的存在,正像在突厥人崛起之前,我们就发现了说突厥语的各民族一样。于是有人提议,在说蒙古语的民族中,我们应该追溯到3世纪的鲜卑人,5世
纪的柔然和厌哒人,以及欧洲的阿瓦尔人(6至9世纪)。还应该承认,8至12世纪时期在历史上起着很大作用的契丹人也是说一种蒙古方言,然而,由于与通古斯语接触,已经强烈地腭音化。尽管在这些前蒙古民族中有许多民族建立过广泛的统治,但是,没有一支取得像真正的蒙古人(或者说成吉思汗的后裔)那样的世界性的名
声。
据拉施特哀丁收集的蒙古传说,蒙古人在很早时期被突厥人打败,只得逃到额儿古涅昆山区避难。波斯史家们估计在大约9世纪时,蒙古人的祖先们已经从额儿古
涅昆山下来,进入色楞格河和斡难河〔鄂嫩河〕平原。同样的传说还记载了关于神话中的女祖先阿兰豁阿的故事。据说,阿兰豁阿在其丈夫朵奔蔑儿干死后,感天光
而怀上了尼鲁温蒙古人的祖先。最后,传说中认为尼鲁温蒙古人的李端察尔是成吉思汗的八世祖。
12世纪,蒙古人分成许多兀鲁思,据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解释,兀鲁思一词表示部落和小民族两个意思。这些独立部落之间互相争斗,并与他们的邻居,特别是塔
塔儿人交战。成吉思汗出身的家庭是属于孛儿只斤氏族(斡孛黑)和乞颜分族(牙孙)。后来,成吉思汗成功以后,蒙古部落根据是否与乞颜族有关系而分为两支,
这一做法已成习惯。有关系者由光之子尼鲁温,或者说由纯种蒙古人组成;无关系者纳入都儿鲁斤族,他们享有低一等的血统。尼鲁温族中有泰赤乌惕部(Taijgot,
Tayichi"ut,或Taiji"ut,他们似乎稍微远离蒙古主体,居住在更北面,在贝加尔湖以东)、乌鲁尔德部(urn"ud)和忙古惕(Manqud)部、札只刺惕(Jairat或Juirat)部。巴鲁刺(Barula或Barla)部、八邻(Ba"arin)部、朵儿边(Dorben,今杜尔伯特Dorbot)部、散只兀惕(Saljigut或Salji"ut)部、哈答斤(Qada-gin,Qatagin或Qatakin)部;在都儿鲁斤族中有阿鲁刺惕(Arulat或Arlad)部、伯牙吾惕(Baya"ut)部、火鲁刺思(Qorola或Qorla)部。速儿都思(Suldu)部、
亦乞刺思(Ikira)部、弘吉刻惕(Qongirat或Qngirat,Qongarat,Qongrand)部。弘吉刺惕部似乎更朝东南方,在兴安岭北面、塔塔儿境附近漫游。札刺儿部(Jela
ir)通常被列入蒙古人之中,人们认为该部或者是分布在希洛克河和色楞格河合流处的南面,或者是在鄂嫩河(斡难河)附近,札刺儿部可能是降为蒙古人藩属的一
支突厥部落,并且被当时传说中的蒙古英雄海都的蒙古人同化。
从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上看,在12世纪末期,他们从理论上可能已经区分为草原畜牧部落和森林渔猎部落。在蒙古-西伯利亚的边境上,蒙古人的家确实是在南部
的草原地带(不远处是沙漠)和北部的森林地带之间的马背上。格纳德认为,最初的蒙古人不是草原民族,而是来自森林山区的民族,“他们的森林起源可以从他们
大量使用的木制车上看出来。甚至今天的蒙古人也与草原上的哈萨克人不同,他们用木制的小桶而不用皮袋子。”草原部落,特别是游牧的部落,为追逐草场而作定
期迁徙,在停留之地支起法国人(不正确地)称为“禹儿惕”的毡制帐篷。森林部落住在用烨树皮搭的小棚里。
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发现畜牧部落——两种民族中较富裕者——是由一个很有权势的贵族阶级领导,他们的首领往往带有下列称号:巴哈秃儿或巴阿秃儿
(baghatur或ba"atur,即勇士)和那颜(Noyan,领主),薛层或薛禅(Sechen或Setsen,蒙
古语:贤者),必勒格(bilga,突厥语:贤者),太子(t"al-tsi或taishi,汉语:王子)。符拉基米尔佐夫写道“这个贵族阶级中的巴阿秃儿和那颜们首要关心
的事情是发现牧场和保证必要数量的依附者和奴隶,以照看他们的牧群和帐篷”。
这个贵族阶级统治着以下社会各阶层:武士或亲信,他们是有一定自由的人或那可惕;平民(哈刺抽);最后是奴隶(孛斡勒)。奴隶集团不仅包括单个奴隶,还包
括成为战胜部落的臣仆或奴隶的战败部落,他们为主人看管牲畜,战时也作为辅助
军出征等等。
也是根据俄国的蒙古问题专家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看法,在森林狩猎人的部落中,贵族阶级未享有在草原游牧民中那么重要的地位。他们指出,森林部
落主要是处于萨满的支配下。符拉基米尔佐夫认为,当萨满们将王室地位与魔力结合起来时,他们取得了别乞的称号。在成吉思汗时代,斡亦刺惕部和蔑儿乞部的首
领们确实拥有别乞称号。在所有的突厥-蒙古种民族中,萨满或巫师(古突厥语称昆木,蒙古语称孛卡和萨满,通古斯女真语的汉译名萨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萨满阔阔出在成吉思汗帝国创建中所发挥的作用将在后文叙述。
上述区别实际上远不如牧人和林中百姓这两个名词所引出的区别明显。例如,在蒙古人中,泰赤乌惕部属森林狩猎者,而成吉思汗被认为是出生在一个牧民部落,此外,所有的突厥-蒙古人都是一种或另一种的狩猎人;林中百姓甚至在隆冬季节(这时他们穿上木或骨制的滑冰板)也要猎取用来交换的貂鼠和西伯利亚松鼠,而畜牧者在无垠的草原上用套索、弓箭追逐羚羊和捕捉鹿。草原贵族则用猎鹰狩猎。随游牧环境的变迁,一个氏族可以从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另一种。成吉思汗年轻时,他的父系亲属们夺取了他的牧群,在他能够在马群和羊群中逐渐发迹之前,他同他的母亲和兄弟们一起过着悲惨的渔猎生活。
汉人:说法一:
“汉人”的称呼起源于汉朝,意为汉朝之人。到了北魏后期才演变为中国人的代称。后来,“汉人”所包含的范围越来越大。经过历代各族之间的杂居、融合,许多民族加入汉人的行列。到中华民国时期,“汉人”才正式改称“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现在占全国总人口的93.3%。
说法二:
汉族以前被称为“华夏”族,战国时代秦国设汉中郡(距今已有2400多年),汉中由此而得名,为后来秦统一后的天下三十六郡之一。
楚汉战争时刘邦被封为汉中王,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汉军”,驻扎在汉中.后刘邦率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首先占据关中,进而统一天下,定国号为“汉”。
强盛的汉帝国为反击匈奴入侵,与匈奴进行了长期的,大规模的,惨烈的战争,强悍的汉军铁骑大规模追击匈奴,深入大漠腹地数千里,甚至翻越了葱岭,使当时非常强大的匈奴屡次遭受重大打击,最后灰飞烟灭,极少数残余远遁欧洲,致使“漠南无王廷”当时各国震动,谈汉色变。
由于空前强大的汉军在西域,中亚各地演绎了一百多年不败的神话,使汉军,汉人威名远播域外,"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强大的汉帝国用铁和血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使其子民在异族面前,可以自豪的大声说“我是汉人!!!”。
从此以后,无论中原华夏后裔怎么改朝换代,人们都称其子民为汉人,这就是汉民族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