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21天,我们可以做哪些改变?

2023-07-03 18:50:37
共1条回复
Troublesleeper

梁晓玲:21天行动力强化训练营 MP3 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W2QT-xO1kaKdzNQOcCifw

提取码: cf9e

若资源有问题欢迎追问~

相关推荐

《奇特的一生》

文|星光折叠《奇特的一生》这本书讲的是前苏联的生物学家柳比歇夫。柳比歇夫享年82岁,他在活着的时候是个非常高产的人,一生有70多部学术著作。在60多岁的时候,柳比歇夫就已经收集到了35项缔造的标本,一共13,000只,除此之外,柳比歇夫还非常的博学,历史、宗教、数学、农业、文学、外语、哲学、力学他都懂。柳比歇夫闻名于俄国,不是因为他的学术著作(虽然他在学术方面也非常的棒),他之所以闻名于俄国,是因为他的工作方法,叫做时间统计法。作者讲柳比歇夫这个人,如果有人想要复活他特别简单,因为他用日记记录下来自己每天都在做什么,注意是每天,从1916年开始一直到他去世,长达56年的时间。柳比歇夫每天都记录自己在每件事情上花费了多少时间,由此来核算他到底每天有多少有效的工作时间。如果你想控制时间,不如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每天坚持写日记,创造更多的时间。文|星光折叠
2023-07-03 16:24:141

《奇特的一生》:一个关于更好生活的秘密

半个世纪以来,柳比歇夫为形成自己的个性在精神方面做了诸多努力。这样的自我修养在很多人看来是毫无必要的,甚至令人愤慨。最容易的是认为首先应当是环境和 社会 作用于人, 社会 有责任培养人的个性、使个性臻于完善、对个性提出要求等等。 《奇特的一生》的主人公柳比歇夫认为:在这个世界上能活多久,这是他不能决定的;但他作为一个人,能有充分价值地生活多少时间,却正是由他决定的。 在柳比歇夫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 除了时间统计法外,柳比歇夫的几条守则: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与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原来,一生完全不象人们想象得那么短暂。 人是心灵的奇迹。 德漠克利特:决定人的精神品质的,不是他的行为本身,而是他的意图。 艾伯特u2022施维采尔并没有呼吁任何人到非洲去当医生,他选择了自己的道路,身体力行;却触动了人们的良知。 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我穿衣服,向来不在乎旁人的看法,穿得很寒酸。关于这个问题,布利斯对我说:‘您的衣着举止不拘小节,独行其是,我很佩服;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勇气学您的样。"这样的恭维话,出自一位地道聪明人的口中,抵消了庸人们成千上万次的白眼。 照我看,一个学者的衣着最好保持最低水准,过得去就行。 因为: (1)有些人,把穿一套好衣服当作真正的乐趣,何必要同这些人比赛竞争呢? (2)穿朴素的衣服,行动方便自如; (3)一些来自小市民的讥讽嘲笑,有益心理锻炼…… 当想象力和灵感消失时,创造性的源泉也就枯竭了——创造性的源泉也要求兼及旁骛。 能看到他人看不到的事物的才能,是一种了不起的却折磨人的才能。与其说是一起乐趣,不如说是一种惩罚。 他播种,虽明知看不到发芽。 一种事业,总有许多先驱者为之献出智慧,最的轮到一个人来完成它,这个人就是天才。 我们好像只能使用经过精选的时间。我们记得的只是一生中最精彩的时刻。半个小时对我们来说不算时间,我们只承认整段整段的时间,只承认不受客观环境和偶然事件干扰的大段时间。只有在这样的时间里,我们才打算大显身手。短一点的时间,我们马上会借口外界干扰、借口客观条件而认为不适用。啊,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条件、具有充分权力和理由的客观条件真是威力无比!把责任往它们身上一推是多么轻而易举。我们没有注意到,这些借口是怎样在消弱和腐蚀我们的灵魂。 有时,人们需要有人去批评他们。 ”正派人“是那些智力和道德水准相当于”集体水准“的人,但柳比歇夫要求真正的道德——独立地进行自我修养以提高道德水准,要求一个人不是把道德看成墨守成规,而是一种克制和自我修养的过程。他明白,这样的人永远是很少的,但其人数总是能保证人类在道德方面的进步。 时间统计法使他如此繁忙,以致他很容易忽视很多日常包含起居方面的不利条件。它使他轻松地、宽宏大度地去忍受人们所做的一些蠢事、公务中的例行公事以及杂乱无章,因此心神安宁、神经健全。 他在学术界的一些同行们拥有豪华的住宅、成套的陈设、精致的装饰品,甚至一个门把手都呕尽了心血。如果他看到这一切,就肯定会说:“竟有这么多我不需要的东西呀!“这就是自由。 柳比歇夫懂得:一旦独树一帜,就不可能很快得到人们的理解。无怪乎奥斯卡u2022王尔德说:“当人们马上同意我的意见时,我就觉得我的意见是不正确的。” 他既不妥协,也不期待恩赐。 大部分名目繁多的论文都是为别人而写。从事写作是为了教导别人,而不是为了理解自己和在内心进行自我教育。我认识一些作家,他们从未从自己所写的东西中作出任何针对自己的结论。他们坚持的东西,同他们本人没有任何关系。唯一有关的是当他们的书遭到反对时,他们就会赶紧去捍卫它。教育的是别人,要求别人去思考,号召别人去行善……作者无论如何也不愿把自己的诊断用在自己身上。他认为自己有权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重要的是他的思想是有益的,他为自己思想的正确性负责,而不是为他的思想是否同自己的生活一致负责。 一个好的方法可能比热情更为人所需要。 能干的人和有计划的人使人感到他们是时间的主人。 既然够用,就不会嫌少。 “噢,路齐利,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某种思想是否权威,并不取决于拥护这种思想的人有多少。 但防治害虫部门的领导人对节约不感兴趣,只想为自己受到的侮辱予以回击——他们受到了侮辱,受到了刺激,这是重于一切的。 时间的分配几乎和两千年前塞纳卡时代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多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该干的事。 对一个纪念馆来说,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开端。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象易卜生所说的,生活在世界上。
2023-07-03 16:24:201

《奇特的一生》

这是一本传记,描述了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这里的奇特我理解为常人眼中的奇葩——令人难以理解却心生敬佩。原因在于他一生都在耗费精力去 认真记录和统计自己花费的时间 ,这种看起来笨笨的行为在常人看来是难以理解的;而纵观他的一生,成果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更重要的是,他 将自己的一生都仔细规划,设定了很好的人生 ,这种设定计划人生的能力和效果是让人佩服的,说真的,规划自己的人生是我一直都希望练就的能力,但从没想到真的存在这样的一个人,他能波澜不惊地成功地完成这件事情,并且成效显著。 这是硕果累累的一生——柳比歇夫留下了大量珍贵的研究资料、文献、报告、书信等等,产量之高令人瞠目;这是平平淡淡的一生——柳比歇夫每天例行公事一般地记录自己的事件·时间日志,兢兢业业,诚诚恳恳,每天如此,毫无例外;这是格外幸福的一生——柳比歇夫在26岁时就确定了自己人生的目标,穷尽毕生之力研究昆虫分类,这一人生目标的确定,让他十分确定自己生活中的重点,并让他在每一天的向目标接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和充实感;这是丰富多彩的一生——柳比歇夫在精神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和在研究上一样严格,他不断追求真理,只不过这些东西是他本能要去追寻的,属于他闲暇时光中享受乐趣的一部分。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就是他这一生的秘密所在。但这个方法其实没有多么神秘复杂的,其实就是: “记录”、“计划”和“总结” 。 在 “记录” 的过程中,他逐渐知道了自己要做的事情大概会花多少时间,掌握了自己的能力和时间的相对关系,逐渐建立了对时间的精确感知度。 同时,他会 “计划” 和 “总结” 。 “计划” 就像做预算一样,分配自己的时间,比如按照经验去确定这个月能够读几本书;而 “总结” 就像做周期结算一样,复盘自己的时间使用情况,当然时间一去不复返,时间的使用情况会用自己完成的事情去衡量,有时还会有盈余和赤字的产生。 在 “记录”“计划”和“总结” 的过程中,他对时间的感知度越来越精确,越来越能够提升时间的利用效率。 看起来就像是,他在完成人生绩效,不断地统计花了多长时间去什么事情,做到了对人生的量化。 你肯定觉得这方法很笨,我也觉得,作为一个处于工业4.0时代的90后,要我用这种原始办法一点点记录我的时间花销,真做不到。但是我们觉得这方法笨,其实是因为它的原理太简单。而我们做不到的原因肯定不是因为它太简单,而是因为它需要坚持,它需要自律。 表面上看起来,柳比歇夫一生丰满而幸福的原因是他的时间统计法。 但这绝不是唯一原因。 这个时间统计法有效的前提一定是,确定了坚定的 人生目标 。柳比歇夫在26岁的时候就确认自己要将一生奉献给生物分类科研工作,而他最后只完成了地骚这一种生物中的几类的研究,所以他才会觉得时间太不够用,才会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时间利用效率,所以才会渴望去了解和感知时间。所以说,只有确定了坚定的人生目标,才能从根本上理解时间的重要性,才能有动力去了解时间,把时间当做朋友。 人生目标,是一个被讨论烂了的话题。在网上随便一搜,就有很多确定人生目标的方法,这里已经没有必要再赘述了。 如果你真的没有人生目标,可以这么做:首先上网搜一个方法, 知乎上这几个 就很好;接着找一个半天的时间,这周日的上午就刚好,取消聚会,早点起床,一个人,一张桌子,一张纸,一支笔。 给自己一上午的时间去找人生的目标,这就像是为了买股票而花两个小时的时间去研究一个公司一样,这一点点付出,会让你收益匪浅。 除了坚定的人生目标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点——拥有并坚守 良知 。良知是幸福的源泉,否则,没有良知的柳比歇夫只能是一个效率极高的机械而已,不可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榜样。 客观上讲,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虽然给他带来了一生的幸福,但它不一定适合我们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具体的情况,我觉得这本书可以借鉴的点在于:首先 了解自己 ,要知道自己的目标和使命所在;其次才是 了解时间 ,找到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之间共振的节奏,柳比歇夫用了时间统计的方法,可以借鉴但不一定必须照搬;最后是把时间当做朋友,说白了,就是 坚持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你确认了方向,就动手做吧,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时间是最真诚而不会说谎的朋友,它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衡量你的付出,既不压榨也不放水;不论是低谷还是高潮,它都默默陪伴着你;你付出的点点滴滴,时间都帮你积攒着,你摊平在每分每秒中的汗水,最终都会厚积而薄发。
2023-07-03 16:24:331

《奇特的一生》:在自己时间区域里更好的活着

最初了解到《奇特的一生》是在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书里提到的。 我原以为作者会围绕主人公详细讲解如何度过不凡的一生,买书回来特别期待。书看完后,说实话比较失望,全本书都是围绕作者对柳比歇夫这个人的评价和对他生前日记和文学的探索,整本书索然无味,枯燥连篇。 不过枯燥文字中有一点值得深思,柳比歇夫运用时间统计法做了很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就创造了诸多领域的价值,我们现代人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一点实现自己梦想成为更好的人?柳比歇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书中并没有详细的描写他这个人,也没有花费大量笔墨去写有关他的历史故事。作者也不太清楚这样的历史故事,大部分被云雾笼罩着,有关他的一生详细事迹只一笔带过“云雾到如今才开始消散,但一直可以感到它的存在。”1890年出生的柳比歇夫到1982年去世,一生活了82岁,每年工作2006小时,回信283封信,一生写了12500页文章,跨越生物学,昆虫学,文学,哲学多个领域。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都有,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各个阶段的时光。 作者评论柳比歇夫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 他是如何做到用短暂的时间做那么多事情的呢? 柳比歇夫生前在大学教科室当主任兼研究所负责人,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等,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他作为“休息”研究地蚤。工作量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来35箱地蚤标本,共计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属的分类他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研究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作有深刻的理解。 他研究的工作基本花费6小时20分,平均工作5小时,在5小时的纯工作时间里他不会中途抽烟或停下休息,而是专注于工作,他的工作方式是,做严肃的工作与娱乐性工作相结合,比如研究累了就写信,他的工作时间统计写着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钟。不仅如此他还很善于利用时间,坐车等车时间看小说,在开会时间做数学演练或是学习英语。他随时随地利用时间,假如要出差在外,去到另一个地方,就会提前寄几本书籍过去,根据自己以往的阅读速度定制计划,例如计划要看一本书,根据老经验就知道一个小时能看20-30页,那么能制定这个计划需要多少书籍多少时间。 他所有看过的东西都要仔细的研究,不太了解的就会做摘要,比较重要的就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简介,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根据以往经验可以订出一定的量。他的年度报告总结浩浩荡荡整整有一本,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什么时间用于同人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他都记录清清楚楚,当然是没有看表的情况下,他与作者见过两次面都能感知到时间在冰冷流逝,他在本子记录“1小时35分”“1小时50分”他体内形成了一种特殊时间感,时间在体内嘀嗒嘀嗒走着,不用看表他都能感知到时间在流逝,准确说出时间是多少,差距在五分钟内。 不管发生什么重大事件丝毫不会影响他对时间统计的执行。他对时间如此斤斤计较,即便是儿子意外夭亡也丝毫不会影响他执行,浪费时间和消磨时间在他身上不会存在,他做时间统计法一丝不苟,执行时间统计法从不间断,这种严格要求自己,鞭策自己的行为在历史上极少见,他在时间统计法里鞭策自己,审视自己,调整自己,56年来从不放弃。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 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一个人的一生究竟能做多少事?能产生多少思想呢? 柳比歇夫82岁去世,用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向人们展示了一点。他喜欢用时间统计法去完成计划,56年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是如此,他的精力和思维效率有增无减,他也并不会因此感到束缚和压力,这也是作者最想一探究竟地方。 这种看似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在柳比歇夫的世界里一点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几十年来它取得精神上的力量,它构成了柳比歇夫生活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而且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他的日常时间统计如下:不仅每天如此,每月如此,还每年如此。56年如一日的坚持统计着。柳比歇夫总会提前计划下个月的事物,时间统计精算到了每分钟。甚至每月都会做总结,每年都会做年度总结。 1937年——1840小时 1938年——1402小时 1939年——1362小时 1940年——1560小时 1941年——1342小时 1942年——1346小时 1943年——1612小时 俄文共读50本共计48小时 英文共读2本5小时 法文3本共计24小时 德文2本共计20小时 他每年会把年度总结寄给他朋友。似乎也在向朋友炫耀这一成果。他在年度总结信中吹毛求疵的记上一笔: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也就是说,一切都相符,误差仅为1%。这一切都多亏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厌其烦做时间统计法做到极致的结果。与目标误差仅差5.5目标进展精熟程度令人惊叹不已。 有人认为这样的时间统计法会让难以忍受,也有人认为这样的时间统计“给自己每分钟规定详细计划,等于失去一切自由,这等于自我摧残,把自己变成机器。”但也有人以此想要复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时间统计法引起了一些人的兴趣,指望用这个方法带来成效,但这种愿望不可能在每个人身上凑效。 作者格拉宁认为“ 一个人只有向自己提出远大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 而我认为一个人只有深刻的意识到时间的宝贵,明确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感到时间流逝的惋惜才真正会做时间规划和统计,唯有合理的利用好时间,时间统计法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 柳比歇夫运用时间统计法也能很好过一生。不得不令人叹服他的毅力和执行能力。 《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李笑来就从中得到了启发,学习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把一些时间统计法改成适合自己的方式。他会在“事件日志”中记录事件本身,比如:1995年12月20日,延吉市 1.主持经销商大会 2.拿到上个月奖金共计多少钱 3.李堃请为吃饭,算算有4个月没有见了。保持时间统计法,能快速的搜索出过去的时间都干了什么,他从时间统计法中受益无穷。此后他坚持每天记录有价值的事件,在家里卫生间马桶对面墙上挂了本子每天花十分钟记录一天的事件。日积月累一年下来能清楚看到这一年时间都花在哪里了?唯有做时间统计才真正感知时间流逝之快。唯有记录才更好掌控,于是记录事件的习惯慢慢也变多起来。 2004年9月12日,北京市 1.《TOEFL6分作文》终稿交给责编窦中川2005年11月9日,成都市 1.收到窦中川快递,协助修订《TOEFL6分作文》三审意见2006年1月27日,北京市 1.收到徐燕青快递,《TOEFL6分作文》20本~~~~~等等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不是都适用于所有人,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许你也能像李笑来老师那样从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中得到一些启发,最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制定自己的时间统计法。在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里,每个人对时间的流逝感越来越强烈,好在很多人都开始明白时间的珍贵并乐此不疲地尝试记录时间,柳比歇夫的影响效应不断波及。某一个上班族一天的时间统计: 6:30 起床,做饭,吃饭,送孩子上幼儿园,上班 8:30到单位打卡 8:42跟同事闲聊花费17分钟 9:00-9:40处理30封邮件,列出23个代办事项 9:47-10:25坐车去客户单位等待开会调试PPT 10:30-12:00开会,向领导汇报前段时间工作,列出待处理问题,讨论 12:10-13:00在食堂吃饭,跟客户闲聊 13:20-14:10回单位 14:30-16:00写项目文档 16:07-16:40向财务报请假记录 17:20整理文档 18:10-21:10到家,做饭,吃饭 21:20-22:40看小说,电影 23:00继续写文档,做项目计划 0:40睡觉 记录时间和事件成为了现代人必备的技能,统计一天的时间都花在哪里,哪里值得投入更多,哪里需要改进。每天花十几分钟记录看似简单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柳比歇夫坚持56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记录自己时间开销的人。实在令人叹服,连作者都佩服五体投地,他的朋友亨利米勒在《北回归线》里曾经这样形容他的一位朋友——柳比歇夫: 在他的身体一侧戳个洞,流出来的就是一个大英博物馆;有时候流出来的,是整个亚洲。 除了柳比歇夫,好像再也没有人能做到如此,他乐于计算时间,善于统计时间,擅长和时间打交道,他是掌控时间的英雄。他坚持56年记录时间过着不同世俗的一生这,世间再无第二个柳比歇夫了。 好在今天我们看到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开创了一种掌控时间的生活方式,在容易焦虑时代里找到了缓解焦虑的解药。 不知不觉时间统计法已深入人心,更多人运用时间统计法在职场上进行高效工作,正如柳比歇夫直言“我对时间统计法已经习惯了,没有它就没法工作。” 但几十年如一日的使用时间统计法,这样给自己生活制定了条条框框到底好不好呢?事实上,柳比歇夫在这样条条框框中生活自得其乐。他不仅高效工作,娱乐生活,还能保持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到难以想象,一生从未生病。柳比歇夫深信:“ 由于自己从事的是一项无比美好事业,因此才有如此良好的健康状况和旺盛工作能力。” 其实他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遵守几项原则,从不过度劳累。 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 2.我不接受紧急任务 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 4.睡得很多,10小时左右 5.把累人的工作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一些人会认为他一定活得很累,其实未必如此。 他懂的掌控自己的时间,通过时间重新认识自己,懂得适度工作生活,懂得高效学习,对他而言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他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工作与娱乐自由切换。他在自己时间区域里自由穿梭,愉快生活。柳比歇夫除了学术方面有大量的研究,他还喜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给写信和回信。一生回复信件283封,发出69件印刷品。 娱乐生活方面也很丰富,一生看过戏和听过的音乐会看过电影和展览会共计65次。游泳43次,同学,学生交往151小时。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让人发现,原来人一年内能干这么多的事还能见识这么多的东西。 柳比歇夫通过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他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事循着他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愈来愈精准。 这是一条永不停顿的自我认识的道路。这条道路他一个人孤军奋战,孤独且幸福。 他一生永不停歇地成长;他是一个孤独者一个苦行僧,一个在时间区域里孤独且幸福生活的人。他从不与他人争执,在学术方面他坚持自己的观点尽管这些观点总会带来不解和攻击,但他尽量避免争执。“坚持这么做,而且非这么做不可。”很奇怪的是,后来这些阐述的观点的坦率竟屡次帮他摆脱困境。他不与世俗比较,他不会追求物质上的完美,豪华的房子车子和世俗的名利。 做时间统计法的柳比歇夫不是天才也没有出众才华,明显 他比同龄人更早就意识到一点,达成人生目标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 上帝给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公平的,取决于你如何使用。 就像作者格拉宁结尾时说 :“看来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订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2021年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从中受益,像柳比歇夫一样化曾经的苦难为成果,开始懂得珍惜时间,做时间统计,重新认识自己。 人要明白,终其一生最困难的事情就是认不清自己。在时间的洪流里去认清自己,审视自己,去创造自己吧。 毕竟时间才是塑造一个人的本质。
2023-07-03 16:24:461

奇特的一生为什么下架了

内容不科学。在《奇特的一生》这部小说中,一只小小的蚂蚁居然会将大象放倒并且致死。不科学内容会颠倒小孩子三观,在2004年被下架。《奇特的一生》是1979年8月由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格拉宁。该书主要讲述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
2023-07-03 16:24:521

奇特的一生的内容简介

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文献散文越来越引起我的兴趣,创作使我厌烦了。您知道,创作归根到底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真实的,情节归根到底全是想出来的。这一切似乎很自然,是文学中大家通用的方法,近来却使我烦躁,我开始寻找另外的方法来描写生活中最本质的东西。目前关于文献文学,即所谓“写生”文学谈得很多。对作家来说,譬如,对文献文学作家来说,研究生活是什么意思?我总算走运,因为我同科学家们有长时期的接触,对学者们的生活天地也比较熟悉,因此有所依据。一般对研究生活的简单理解是:打定主意要写什么,再动手去了解情况,这就有与新闻业混同的危险。新闻业有自身的范围和规律,与艺术并不完全相同,它反映现实的方法与文艺所固有的反映现实的方法也不一样。在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作品过分用事实约束作家,事实成了难以摆脱的负担。我很重视写文献散文前的调查阶段。我作为一个作家,只有通过调查,才能深入理解收集的事实,发现时间这一主题。研究事实,一直追溯到产生矛盾的起因,从这里,即从主人公心灵深处去看待事实,就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了。这里也有文学必不可少的创作,但不是凭臆想,而是凭深刻理解和观察。我可能说得不够确切。因为有许多东西对我说来也是新事物。文献散文往往会遇到材料成灾的问题。周围事实那么多,一本本的笔记本都记满了,使你陷入事实的汪洋大海,来不及深入研究,也无法站开一点,从远处通观全貌。文献散文与特写有区别,当然二者之间的界线是相对的,但总有一个界线。文献散文又要是散文,是文学,这一点很重要。文献散文的情节不是设计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应当从材料内部去发现它,看到它。主人公也不能简单地加以临摹……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最使人感兴趣的自然还是现实生活本身。我甚至可以说得更过分一些:使人最感兴趣的是生活的非典型性——即个别性。譬如柳比歇夫,一个不典型的人,完全是独一无二的,是一个罕见现象,一桩奇迹、怪事。可是他的生活是司空见惯、普普通通的,难道不是这样吗?(也可能实际上他的生活也是不寻常的,只是我没有发现它有任何不平凡的地方),在他生活中找不到独 特的、惊人的、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绝无仅有的东西。既然生活中这些都没有,那么,您也晓得,文学家是不会对它感兴趣的。可是当你一旦捕捉到,认识到它的奇特性时,你就不可避免地要加以深思,虽然它未必就一定能成为文学写作的对象……
2023-07-03 16:24:591

职场励志正能量书籍

  青春是一本翻开就合不上的书,职场是成长最好的教科书。下面是我分享的职场励志正能量书籍,欢迎大家参考!   1、奇特的一生   时间管理类   简介及推荐理由:   奇特的一生讲述的是柳比歇夫的一生----柳比歇夫是一个博学的人:历史,宗教,数理,农业经济,乃至哲学,他都如数家珍,他做了那么多事,贡献了那么多思想,他的时间和效率是如何平衡的呢?柳比歇夫的日记和规划,他的信念,他所采用的时间统计法和总结法......本书都有提到,你可以把他当做一本名人传记故事来看,也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方法经验,尤其在时间管理方面,常常抱怨时间不够的人也许更能有所领悟,也可以从故事里了解到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节选:   “......大多数人不想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在这里隐藏着自我发现,那是可以肯定的。......”   2、重来(Rework)   商业思维类   简介及推荐理由:   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会给你相似的建议:写一份商业计划,发现商机,突破竞争等等等等,如果你仍然想看这样的书,那么请把本书放回书架。   《重来》会告诉你一种更好,更快,更简单的通往商业成功的"方法。你将会知道为什么有些计划实际上没有那么有效,为什么你实际并不需要外部投资者,并且,为什么你终于可以不用管那些该死的竞争了。事实上,你需要的往往没有你认为的那样多,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工作狂,并在会议和策划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你真正需要的是停止毫无意义的谈论并立刻开始工作。本书会告诉给你方法。你将会知道怎么变得更有效率。   这本书的章节都很短小,作者提出的论点虽然略微带主观色彩,但因为是其亲身经历也比较新颖,在纠正一些想法上比较有意义。   节选:   “......事实上,不管你创办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尽可能少花别人的钱。花别人的钱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是你落入了圈套。......”   3、革新游戏(Game Storming)   创新思维训练   简介及推荐理由:   灵感不会无缘无故的就涌现出来,但可以试着创造一个有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在公司里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革新游戏。   这本书包含了超过80个游戏去帮助你打破阻碍,有效沟通并且想出积极的思维策略。编辑团队研究了世界上最具有创意的团队是怎样高效合作和创新的。这本书就将这些游戏的合集带到了平常的办公场所,让我们知道革新游戏是为什么并且怎样运作的。   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提高对经验的理解;   缩短会议时间能让思维更高效;   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4、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故事思维   简介及推荐理由:   “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   本书以故事思维在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为切入点,重新发掘了故事的潜在力量:故事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种异于逻辑和数据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塑造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从而适用于日常社交、职场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   节选:   ......赤裸的“事实”走过很多个村庄和城镇,但人们咒骂并赶走了他,他因此伤心懊恼。“故事”很受人们欢迎,他十分同情“事实”的遭遇,便把自己华丽的外衣借给了“事实”并告诉他“没人愿意看见赤裸裸的事实,即便你袒露了真实的自己”,穿上外衣的“事实”回到小镇,结果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从此“事实”和“故事”成了最好的伴侣。   5、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远见力的培养   简介及推荐理由:   “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巴菲特。   在我国文化中,高瞻远瞩是一个很好的褒义词,很多成功者身上十分重要的素质也就是所谓的远见力。而本书作者认为:“远见力”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理解未来就是理解趋势。趋势有硬趋势和软趋势之分,硬趋势是未来的定数,软趋势是未来的变数。这两者有何区别又如何区分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远见力呢?学会看见未来,我们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希望你能在书里找到满意的答案。   节选:   我们总在收拾烂摊子,总是火烧眉毛,哪儿有时间认真审视未来?但就是因为没时间,才要特别匀出时间把它放进日程里,跟自己约好洞察未来,那毕竟是你的下半辈子,每周抽出一个小时,不值得吗。   6、横向领导力   团队领导   简介及推荐理由:   职场里需要和他人合作的机会十分常见,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融入团队是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并不拥有团队中的决策权时。本书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解决以上问题:第一部分,真正的领导,不需要职位;第二部分,做对5步,团队就是你的了;第三部分,做更好的领导。   本书的核心内容也可概述为如何在没有领导权的时候,提高团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率。当然,另一方面而言,在没有绝对领导权的时候就可以促进团队更好的合作,那么自然会有给予你领导权的机会很快来临的。   节选:   对于你来说,你自己的行为是最容易改变的。要想让其他人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你自己必须先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如果你的工作方法井井有条,你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工作。
2023-07-03 16:25:171

奇特的一生为什么下架了

不科学内容。在《奇特的一生》这部小说中,里面还有太多的不科学内容,例如一只小小的蚂蚁居然会将大象放倒并且致死。这些不科学内容会颠倒小孩子的人生三观,在2004年被各大书籍平台下架。
2023-07-03 16:25:511

《返老还童》,逆流生命里荡气回肠的爱

他生得异常且不幸。一出生,就是一个古稀老人的模样。他的母亲因分娩而撒手人寰,他的父亲把他当作不祥的“怪物”,丢弃在养老院的楼梯口。 好心的黑人姑娘收养了他。在她的悉心照顾下,他越活越年轻,成为了海员,参加了战争。 他遇见了英国贸易公使夫人,他和童年时期的梦中情人相爱。 他就是电影《本杰明·巴顿奇事》(《返老还童》)里主角本杰明·巴顿。 电影用本杰明·巴顿奇特的一生,演绎了一曲感动你我的爱歌。母爱 本杰明的母爱源于奎尼。 奎尼是领养本杰明黑人姑娘,她对本杰明的爱,是一种母亲的本能。 襁褓中的婴儿本杰明,容颜苍老、头发掉光、五官扭曲,她没有惊讶和恐惧,而是满眼的怜爱和宽容。 她不管本杰明是否怪异,都爱这个孩子。 她帮本杰明理发穿衣,她陪他看病,她哄着他入睡。她的爱,是自然流露,发之肺腑。 本杰明生来带着老人的病症,又带着孩童的好奇,总在夜晚心神不宁。她告诉他: 她的这份爱,让本杰明融入了这个世界。她的这份爱,让他怀着希望活了下来。她的这份爱,支撑了他整个生命。 在奎尼伟大母爱的根基上,本杰明演绎着逆流人生的爱情交响曲。爱情 本杰明和黛西的爱情,是命运齿轮的斗转重合。 第一次见面。 她,6岁,娇俏可爱,是一位天使般烂漫的小女孩。 他,11岁,鹤发苍颜,驼背衰老,是一位行走不便的垂死老人。 再见面。 她,皮肤白皙,长发飘飘,年轻漂亮,风姿卓越,是镁光灯下的可人儿。 他,头发花白,声音浑浊,架着一副过时的老花眼镜,是步入老态的男子。 她主动向他求爱,他却处处回避。她遭受车祸,他飞去她的身边,她却把他推开。 命运的齿轮,最终让他们相聚相爱在最初认识的地方。 她,43岁,是一位优雅高贵的女子。 他,49岁,是一位魅力十足的男子。 他们如同每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一样,在自己在木屋里,笑着闹着,快乐着。 他们爱得不早不晚,爱得不多不少,他们爱得自然,爱得刚刚好。他们的爱,让我想起了《时间旅行者的妻子》中的亨利和克莱尔。亨利,是一位时间旅行者。 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消失,然后赤身裸体地出现在一个他可能去过也可能未去过的地方。他一直走一直走,直到找到衣服穿上,融入普通人的生活,然后再等待着下一次的消失。 而,克莱尔如同你我,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一个在正常时间旅途中行走的人。 他们相遇了,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不停地交集和纠缠。 相遇那年,他36岁,她6岁。 结婚那年,他31岁,她23岁。一场婚礼,几次穿越,同一位新郎,却有着年轻和苍老两种容颜。 克莱尔和黛西一样,她们都爱上了一类人——一个在这个世界的异常轨迹里穿行的人。 亨利,是一位在自己一生时间中不停游离的人;本杰明,是一位逆着时间生长的人。 亨利是幸运的。他和克莱尔,在时间与爱情的复杂交错中,勇敢地探索,最终谱写出一曲永恒的恋歌。 那么,本杰明和黛西呢?黛西说,我要是成了黄脸婆,你还会爱我吗?本杰明说:等我老到脸上长满青春痘,老到尿床,老到连下楼梯都害怕,你还会爱我吗? 本杰明脸上闪过的一丝忧伤,让人感怀伤神。 一个逐渐老去,一个逐渐年轻;一个顺着时光,一个逆着时光,怎样才能拥有长久的相爱时光? 当生命的倒行轨迹与最爱的人渐行渐远的时候,所谓的“返老还童”,成为了爱情中最深刻的忧伤,成为了生活中最现实的阻障。 女儿的健康成长,坚定了本杰明离去的决心。他选择了离开,黛西默认他的离去。 一生太长,相爱太短。 然而,令人感动的是,本杰明和黛西却又在无形之中,不断靠近和并行。 原以为返老还童好,比如,金庸笔下的天山童姥,年岁渐长,身体却在变年轻。本杰明的身体越活越年轻,而大脑却在变老和衰退。他变成了阳光的青春少年,他长成了一个满脸青春痘的任性孩子。 黛西哄着任性的他,从屋顶爬下来。黛西陪着年幼的他,读童话书。黛西牵着丫丫学步的他,低下身子吻他。 黛西看着他忘记自己,看着他从不会走路到不会说话。 影片最后定格于满脸皱纹的黛西,而她的怀里抱着的是,婴儿本杰明。本杰明的爱,珍藏在影片最初的那本记载着他全然颠倒的一生的日记本里。时间的倒走,时间的交错,让本杰明这一生的爱增色和升华,感人肺腑,荡气回肠。 爱是,奎尼心焦地等待独自外出的本杰明; 爱是,本杰明对黛西的念念不忘; 爱是,黛西每晚睡前,轻轻的一声:晚安,本杰明。 其实,爱本朴素无华。 -End-
2023-07-03 16:25:571

搜集一些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资料

奇特的一生(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传记)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谈这个人的事,很想做到实事求是,又想写得生动些.这两个要求很难捏到一块儿.只有在不一定要实事求是的时候,事实才会叫人感兴趣.本来嘛,可以想办法发明一种新颖的手法,用它把事实地制成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有秘密,又有斗争,又有险风恶浪.同时又翔实可靠.比方说,满容易把这个人写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孤胆战士,单枪匹马对付强大的对手.独个儿对着大伙儿干.更津彩的是大伙儿对着池一个人干.以强凌弱,一下子读者就会同情他.可是事实上,恰恰是他一个人对着大伙儿干,是他主动进攻的,是他先跳出来开火的.他的学术斗争,意义相当复杂,相当成问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斗争,谁也不会落个绝对正确.自然罗,也可以替他把事情弄得简单些,编上一套.不过,这样一来,就不好用他的真名实姓了,其他许多人的姓名也该一笔抹去.结果,谁也不会相信我的故事.已经去世了,更有必要这样做.我想叫大家看看,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色的人.真人真事当然是有妨碍的,捆住了手脚.虚构的人物好办得多.虚构的人物任人摆布,并且纤毫毕露——他的一切想法和意图,他的过去和未来,作者都一清二楚.另外,我还有一个任务:向读者灌输一些有用的知识,介绍些材料.这些知识,不用说,会令人惊诧莫名,但遗憾的是,对于文学作品并不相宜,倒是适合于科普小品.《三个火枪手》的半当腰,如果插进一段介绍剑术的文字,你看该多么煞风景.读者肯定会跳过这几页.我可是得让读者看我介绍的知识,因为这恰恰是最重要的东西……我希望着这本书的人越多越好;我正是为了这个目的才写这本东西的.自从我发现了我的主人公的主要秘密之后,我就开始构思.……至于秘密,也大可利用一下.一说到秘密,总能吸引人;何况这一秘密并不是无中生育的:我确实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我的主人公的日记和文档;我从中得到的一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发现,使我参透了一个人一生的秘密.然而,说老实话,这一秘密并没有惊险百出的情节,没有跟踪追击,没有阴谋诡计,也没有险滩暗礁.我开门见山说清楚:这个秘密是——怎么生活得更好.在这个问题上,我也满可以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我可以宣布,这玩意儿是最佳生活方式最有教育意义的样板,提供了某种独一无二的生活方法.“任何领域,任何职业,本方法均能使你取得重大成果!”“即使才能十分平庸,本方法仍可保证取得最大的成就!”“你学到的方法并不怞象,而是可靠的,经过多年的经验验证,切实可行,行之有效……”“消耗最小,效果最大!”“举世首屈一指!……”我也可以向读者预告,我要谈的是一位当代的杰出人物,是他们没有听说过的.我要描绘一位津神上的英雄,他的道德信条是如此崇高,以致如今看来似乎是不合时宜了.他的一生,表面上再平凡不过,从某几点上说,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以小市民的眼光看,他是个典型的不走运的人.然而就生活的内在涵义而论,这个人心灵和谐,很幸福,而且他的幸福是一种最高级的幸福.老实说,我原来以为这种气质的人已经绝种了.简直是恐龙……好比古代发现土地,好比天文学家发现星座,作家也有发现人的福气.有过一些伟大的发现,发现了性格和典型.冈察洛夫发现了奥勃洛摩夫,屠格涅夫发现了巴扎洛夫,塞万提斯发现了堂吉诃德.这也是一个发现.他不是普遍性的典型,算是我个人的典型;也不是典型,不如说是理想人物.不过,这个词也不贴切.柳比歇夫当理想人物也并不合适……我坐在一间不舒服的大教室里.没有灯罩的电灯刺人眼睛,照亮了斑白的鬓发、秃顶、研究生们朝后梳得服服帖帖的头发、乱蓬蓬的长发,还有时髦的假发、黑人们漆黑的鬈发.教授们、博士们、大学生们、记者们、历史学家们、生物学家们……最多的是数学家,因为就在数学系开的会——哀悼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第一次纪念会.我没有料到会来那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他们来可能是出于好奇心.因为他们不大了解柳比歇夫.不知道他是搞生物的,还是搞数学的.是个半瓶子醋?是个业余爱好者?好象是业余爱好者.可是业余爱好者又怎么着!?图卢兹的邮局职员——伟大的数学家费尔玛不也是业余爱好者?贝塞麦也不是专门搞炼钢的,同发明炼钢新工艺的托马斯一样;托马斯不过是警务法庭的一个办事员.柳比歇夫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是活力主义者便是实证主义者,再不然是唯心主义者.反正是左道旁门.
2023-07-03 16:26:211

奇特的一生为什么下架了

涉嫌辱骂。奇特的一生是言情小说在2020年上映的一部小说,作者是格拉,讲述了柳比歇夫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做计划并践行的故事,同时在剧情中涉嫌了太多辱骂词语,导致被言情小说直接下架。
2023-07-03 16:26:271

奇特的一生txt全集下载

奇特的一生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奇特的一生 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他不时将自己的年度总结寄给朋友们。这些总结被称之为“年度咨文”。当然,这不是完整的总结,只不过是一些摘录而已。年度总结本身是归档的。既积年度咨文,其概念就很清楚:为回答朋友们的询问,他写上一封综合性的信,里面既谈到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也谈到身体如何。枯燥的年度总结在给朋友们的年度咨文中变了样。描绘过去一年中所有的倒霉事件、痛苦以及欢乐,都显得既愉快又严肃;“……一月份得了一次好厉害的脑震荡,滑了一下,仰天摔倒,后脑勺猛地碰到了冰上。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叫‘失去记忆"。我并没有失去知觉,但当我站起身来时,已完全忘记我原本是想去探望一位熟人……没有留下什么后遗症,我甚至想,还有好处。试举先例:据说总主教费拉列特-德罗兹陀夫在年轻时特别笨,当过牧童,但有一次被重重地击了一下前额,从此之后,他才华横溢,成了总主教。不过,他是有名的反动派,这也完全可以理解,因为他是被人……应该是你需要的吧
2023-07-03 16:26:482

《奇特的一生》最新txt全集下载

奇特的一生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谈这个人的事,很想做到实事求是,又想写得生动些。这两个要求很难捏到一块儿。只有在不一定要实事求是的时候,事实才会叫人感兴趣。本来嘛,可以想办法发明一种新颖的手法,用它把事实地制成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有秘密,又有斗争,又有险风恶浪。同时又翔实可靠。比方说,满容易把这个人写成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孤胆战士,单枪匹马对付强大的对手。独个儿对着大伙儿干。更精彩的是大伙儿对着池一个人干。以强凌弱,一下子读者就会同情他。可是事实上,恰恰是他一个人对着大伙儿干,是他主动进攻的,是他先跳出来开火的。他的学术斗争,意义相当复杂,相当成问题。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学术斗争,谁也不会落个绝对正确。自然罗,也可以替他把事情弄得简单些,编上一套。不过,这样一来,就不好用他的真名实姓了,其他许多人的姓名也该一笔抹去。结果,谁也不会相信我的故事。已经去世了,更有必要这样做。我想叫大家看看,人是多么了不起;看看我们这里有多么出……
2023-07-03 16:26:552

奇特的一生的目录

第一章 作者想着怎样吸引读者,读者寻思值不值得看下去 ........................ 1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 9第三章 作者介绍一些情况;不用说,这些情况全值得惊叹和发人深思 ............. 13第四章 谈谈有什么样的日记.................... 17第五章 谈谈时间,谈谈自己.................... 25第六章 作者想追根究底,了解事情的起源........ 33第七章 他的方法是怎么起的头.................. 39第八章 这一切需要多少代价,这代价值得不值得付…… ......................... 55第九章 作者照例要做到自圆其说,并找出 一个人人满意的公式 ................... 58第十章 本章由柳比歇夫亲自定名为《论因 子总量》 ,兼论由此得出的结论 .......... 62第十一章 谈谈某些学者的一种特性................ 79第十二章 一切都得付出代价...................... 90第十三章 谈谈矛盾 ............................. 96第十四章 幸福的倒霉鬼.......................... 113第十五章 本章最好题为“考验”.................. 136最后一章 感伤和自白 ........................... 148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 160
2023-07-03 16:27:021

奇特的一生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奇特的一生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第二章 谈谈爱的起因及其奇异之处他的崇拜者对他倾慕的热忱,早就叫我瞠目结舌。他们在纪念会上,并不是破题儿第一遭使用那些形容得似乎过甚其词的字眼。过去,每当他来到列宁格勒,总有人欢迎,有人陪同,在他的周围总有一大帮人簇拥着。人们争先恐后,把他拖到五花八门的研究所去讲学。在莫斯科也是这样。干这种事的人,并不是那些喜欢起哄的人,并不是新闻记者(他们专门发掘未成名的天才:确实有这样的人)。恰恰相反,那都是些严肃的学者、年轻的博士 极其精密的科学方面的博士,是宁愿打倒权威而不愿树立权威的怀疑派。在他们的眼里,柳比歇夫能算老几? 似乎无非是一个小地方的教授,乌里扬诺夫斯克什么地方的,一不是奖金获得者,二不是学位最高评定委员会委员……他的学术著作吗?确实评价颇高,但有些数学家比他更有分量,有些遗传学家比他更有贡献。是因为他学识渊博吗?他确实博学,但在我们这个时代,学识渊博足以使人惊奇,却不能令人心折。……应该是全本了
2023-07-03 16:27:152

这个世界上有人喝着清晨的粥,有人熬着深夜的酒 (内附时间管理干货)

文‖竹英的小世界 1 走到职场可能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管理方面要加强了。 我一直很在乎上班时间和氛围,不是说加不加班,而是我有没有额外的时间去自我成长,为未来做准备,比如码字这件事。而且这个团队有没有这个氛围去包容。目前看来,还是挺幸运的。 每天饭后一个多个小时可以用来码字,发现很匆忙,高速,紧张,整个大脑是处于高速转动的,质量好不好不是一天两天可以看出来,从前可能写之前很少用笔记,现在我想我要借助工具并且规定一个固定的时间去码字。 也许会减少一些休息和轻松的时间,但是想起一位榜样的签名: 愿以孤独,治愈平庸 。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在支撑着,就是有时脑海中想到一些画面就觉得值得。 我不知道来日方长难不难,但是我知道我此时此刻愿意付出这一部分时间成本带给我的充实感。 2 关于时间管理,听说过一些工具,比如:番茄闹钟,Forest之类的。本质上是提升专注力提高工作效率,达到一个对片区时间的充分利用。 在时间管理方面有很多书籍《和时间做朋友》——李笑来; 印象比较深的关于时间管理的是《奇特的一生》里面写的时间记录,意思是自己做一件事情后就记录下来所用的时间,日子久了你就会对自己做一件事情需要多少时间了于心中。 看起来挺简单的,但是操作起来总是会忘记记录,可能是从前未真正意识到时间的价值吧。 突然觉得自己青春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许这就是青春吧,常常伴随着无知。 3 昨天晚上快一点了,从床上爬起来去取洗衣机里面的衣服,透过窗外看到对面的办公楼依旧通亮。 一时一种复杂的情绪上来,我想这个世界有人喝着清晨的粥,同时有人熬着深夜的酒 。 无论是早起还是晚睡,你愿意去付出一点精力,时间,热情……在一件事情上面,无论是生活还是梦想,突然想起《那个杀手不太冷》里面那句: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 那一刻我在想未来我该如何去坚守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如何去保护呵护TA,走人吗? 我想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做的是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我是个贪心的人,什么都想要,同时我又是很容易满足的人,给我一点自由就好,自由——这个世界我觉得是最宝贵的东西之一了。 我们努力,我们坚持,我们争取,我们苟且,我们苦苦挣扎着……一切的一切不都是为了未来更多的选择自由吗? 有人跟我说我很努力,我感谢。同时我也知道这个世界比我优秀比我努力的人太多太多了,我也不知道会不会有结果,但是我会去争取,说不在乎绝对是骗人的。 很多时刻成年人的不在乎是在用柔软的地方装坚强。 不怕世界阻挠,只怕你投降。 无论是清晨的粥,还是深夜的酒。我想用泰戈尔的一句诗结尾: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愿我们足够的幸运,相伴度过漫长岁月,把独自孤单变成勇敢,把青春荒唐走出一片繁花落地。 ①利用番茄闹钟 ②借助Forest工具(种树苗,你同一段时间打开手机频率越少树苗长的越快) ③记录自己的时间 ④每天清晨写下一个必做清单,到了晚上把完成了的划掉 ⑤固定一个时间做一件事情 ⑥思考五年后,你想要成为谁,分解目标,一步步靠近(这个可能和时间管理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前提,你的忙碌就会变成了大海中没有方向的帆船) 《番茄工作法图解》 《奇特的一生》 《高效能人的七个习惯》 《和时间做朋友》
2023-07-03 16:29:031

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是哪几本?

知识新时代已经开启,身处职场中的你是否也感到自身压力越来越大,渴望知识的获得,成长为你想成为的样子。职场上如果学习能力太差,会被同事超越,在团队中的地位慢慢降低。在人人知识焦虑的新时代,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品书,吸收新知识,为职场升职蓄力。而时间管理是职场人最应该学习的知识,管理好自己,安排好工作事项,提升效率,最终达到高效能与慢生活的平衡。闪电一直相信一句话:“时间不能被管理,能被管理的只有我们自己”。通过2年的时间管理实践,闪电进行了主题阅读。阅读:时间管理书籍《搞定I》《把时间当作朋友》《小强升职记》《精力管理》《自控力》《番茄工作法图解》《时间管理》《晨间日记的奇迹》《善用时间》《奇特的一生》《拖延心理学》《时间投资法》《微时间管理术》《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完美的混乱》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和实践,积累了许多时间管理的知识、经验,现推荐以下6大经典书单,供你学习: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单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单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单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单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单职场人提升时间管理的6大经典书单人都是有惰性的,喜欢呆在舒适区,害怕尝试新的东西。职场上,你如果想前进,打破原有思维,走出拖延的怪圈,需要不断地学习,并需要伙伴的鼓励与激励,而闪电就是其中的一个伙伴。微信公众号【闪电时间管理】 zarric-love
2023-07-03 16:29:111

读什么样的书 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自觉小时候属于喜欢读书的一类。也许是因为父母的职业都与书有关,得到书的机会很多。那时没有高考的负担,可以尽情尽兴地读。读的书既多且杂。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汉语古典名著之外,更多是一些西方的文学著作,现在想起来,大都是俄、法的小说,短篇、中篇、长篇都看。从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雨果,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都曾胡乱地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如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如此等等,想下去可以列出一长串。相比较而言,更喜欢的是俄罗斯作家而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雨果是例外。而在俄罗斯作者中最喜欢的又是屠格涅夫。或许因为自己本性上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者。  那时读书已经成瘾,至少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拿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常常会舍不得看,就像拿到稀有的糖果舍不得吃。因而枕头下既会藏着几本小说,也会藏着几粒糖果。也许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一种怪癖:把期待的感觉看得比当下的享受更美好。  或许受小时读书的影响,大了以后常看的小说也是俄罗斯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白夜》,外部是如此地现实,内心又是如此地理想。当然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属于此类,既是如此地真诚,又是如此地残酷。而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理想。——对这些书只能说,全身心地喜欢!  较少喜欢传记——这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毛病。但有一本除外:柳比歇夫的传记《奇特的一生》,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写的。记得当时很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把传主单调、机械的一生,写得如此“奇特”。之所以说“当时”,是因为现在读起来,常会感觉里面有造作的成分,也许是因为如今少了投入,也许是因为今天多了成熟。  当然,文笔的魅力只是一方面,打动人的还有那些数据,它们让你惊异地知道:一个人一生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曾读到资料,说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消耗几百吨谷物、上千头牲畜,还不知多少鸡蛋、牛奶、咖啡等等,因此有过文学青年般的沮丧,甚至质疑人生的究竟意义。看了《奇特的一生》之后忽然悟到,生命完全能够创造出比她所消耗的更多的东西。固然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从这部书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那种追求最最朴实的人性的生活方式。那时便在书的内页上录下其中一段话: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所说的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  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一些。  这类坐功多半是有前提的,这是在许多年之后才悟出的道理。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是个柳比歇夫意义上的“狄列坦特”。这个词的原意是“半瓶子醋”或“业余爱好者”,但柳比歇夫说它出自意大利文的“狄列托”,即“愉悦”,据此而把它解释为一个做起事情来深得快感的人。我想,倘若一个学者坐功好,但却不是“狄列坦特”,那他便是一个需要怜悯的人了,因为他的坐功无异于自我折磨。  前年和一位大学同学见面,才知道自己那时对这部书竟然如此痴迷,还买了一本送给他,内页上也抄录了这段话,自己倒是全然忘了,他却一直还留着。  而最主要的是书名所要说明的东西,每每会给人以触动,虽然其中的情节已经模糊。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做大的决定时,都会用这书名来自问。
2023-07-03 16:31:313

女学生35岁前读完这84本书

女学生35岁前读完这84本书心理科普篇《被讨厌的勇气》《原生家庭》《心理学与生活》《遇见未知的自己》《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知成篇《自控力》《底层逻辑》《认知觉醒》《你当像乌飞往你的山》《认知驱动》《刻意练习》时间管理篇《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每天最重要2小时》《番茄工作法》《奇特的一生》《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什么精英都是时间控》温柔文艺篇《一茶,猫与四季》《山茶文具店》《今日店休》《悲喜自渡》《一生自》《郑重其事的每一天》提升气质篇《奥黛丽-赫本》《幸好不漂亮》《你的美貌,不敌你的热闹》《明天也是小春日和》《优雅》《有见识的姑娘活得更高级》提升情商篇《别度自用餐》《沟通的艺术》《蔡康永的情商课》《请停止无效社交》《高情商是练出来的》《非暴力沟通》审美提升篇《改变历史的12位女设计师》《奶油国》《艺术的故事》《美的沉思》《美的历史》《审美是一生的修行》传统文化篇《书之美》《风雅荣》《次第花开》《《经典常谈》《中国十二时辰》《如沐春风》亲密关系篇《漫长的婚约》《亲密关系》《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亲爱的,我们不可以吵架》《爱的五种能力》《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提升财商篇《膨肚吧,钱包君》《小白理财》《财富自由之路》《小狗钱钱》《穷爸爸富爸爸》《躺着赚钱》自信女主篇《醒来的女性》《时间的针脚》《我的天才女友》《自卑与超越》《怡如其分的自尊》《巴别塔》温暖治愈篇《人间值得》《解忧杂资铺》《一个人就足够》《云边的小卖部》《少有人走的路》《月记》写作提升篇《故事写作》《作家的灵感宝库》《哈佛非虚构写作课》《爆款文案》《学会写作》《从零开始做内容》职场跃升篇《学会提问》《关键对话》《反脆弱》《金字塔原理》《向上生长》《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2023-07-03 16:31:371

《时间管理》这本书,朋友们可以总结一下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吗?

这本书呢,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解如何去管理时间,把握好时间的分配,所以从这本书当中,很多读者也可以学到时间的珍贵以及时间是如何流逝的,所以这本书还是有很不错的教育意义。
2023-07-03 16:32:513

穆斯林的葬礼:用全力以赴的态度过好无常的人生

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了一些回族人,他们是做生意的高手,一直有东方犹太人的称号,在他们身上,发现了很多优秀的品质,比如:坚韧、吃苦耐劳、聪慧、特别爱干净等等,,,,,,另外听身边好几个朋友的分享,这是一本对他们人生有很大触动的一本书,即《穆斯林的葬礼》。《穆斯林的葬礼》,作者霍达,回族人,国家一级作家,《穆斯林的葬礼》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很多人称这是一本奇书,通过通读全文,她的奇,让我的理解为,因为人生太多的无常,因此无常才充满了奇特的色彩;01人的出生重要,遇见怎样的人更重要,有时候,遇见某个人,就能改变你的一生; 文章主要塑造的人物有: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鸿等角色,韩子奇本是一流浪的孤儿,一次偶然的机会来到梁亦清家借宿,然后这一借就是一辈子,后来与梁亦清的两个女儿,有了一辈子的爱恨情仇的纠葛,韩子奇因为遇见了梁亦清,就从孤儿到拜师学艺到最后成为了“玉魔”,就因为他遇见了师傅+岳父梁亦清,在学艺的路上,三年的学徒,扎根基本功的练习,到最后师傅过劳死亡,然后为了给师傅报仇,深入敌方的卧薪尝胆,都无不体现了韩子奇的坚韧和聪慧,然而,就是因为遇见了梁亦清一家人,自己这辈子的跌宕起伏的一生从此开启。02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学会接受、面对、适应、并积极的改变; 当读到梁亦清给买家制作的一个三年之约的作品,在交付的前几日,暴病身亡,当我读到这里时,一度有读不下去的痛苦,一度的问自己,作者为啥要这样安排呢?为啥在作品马上要完成的时候,梁亦清就死掉呢?为啥不是在开头就死呢,三年的起早贪黑,辛苦付出就不会付之东流?为啥不安排作品交付了,娘三都拿到了佣金,安排好了后世在死掉呢?等等一系列的为什么,让我有种入戏,不能自拔的感觉,这本书距离读完,已经有四个月的时间了,今天有勇气站出来写一些东西,估计才想明白,因为作者就是想告诉我们什么是“无常”,要时刻的提醒自己,生命就是在各种无常中度过,可能也是因为这本书的启示,我才度过了2021年底,最至暗的人生时刻。 在梁亦清死后,就开启了韩子奇跌宕起伏的一生,此本书,写了韩子奇,从孤儿到富翁,又从富翁到重新回来一平如洗,和原来一样,生命就像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从无到有在到无,在读他的一生时,虽然自己还未到知天命的年龄,但也可以简单的去理解无常的人生,之所以说简单,因为幸福的人生是一样的,而痛苦的经历,各有各的不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有至暗时刻,也有自己高光的时刻,而我们需要学会的就是,无论在哪种时刻,我们都要做到宠辱不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03发生的一切,没有如果,只有刚刚好; 张爱玲曾经说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在本书中,韩新月和楚雁鸿就刚好赶上了,但这是一个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新月考上了北京大学,刚毕业的楚雁鸿做了他们的班主任,在迎新的路上,新月把楚老师当成了师兄接新,因为这一段偶遇加美丽的误会,为他们后续的结局增加了更悲情的氛围,读了他们的故事,你会为世间很多的意难平的爱情,有了新的看法,新月是那么勤奋,聪慧伶俐,入学考试,完美的100分,楚老师又是那么的博学多才,要是新月没有得重疾,新月在本该享受自己在绽放美好的生命的时候没有英年早逝那该多好啊,但是当读完这本书,回头来思考的话,如果新月没有得重疾,就不会休学,如果没有休学,他俩也不会冲破世俗的眼光,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现在想想,虽然新月一生很短暂,但经过自己几十年的努力,考上了人人羡慕的北京大学,并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遇见了自己喜欢的人,因此,这句话很适用安慰新月短暂的一生,我们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毕竟人生无常,我们为有做的,就是让自己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绽放她的光彩。这本书里面,写了三代人的艰苦奋斗的品质,从梁亦清到韩子奇在到韩新月,梁亦清将精湛的手艺传给了韩子奇,韩子奇凭借自己的勤劳,勇敢坚毅的品质,将师傅的手艺传承到至极,但因为人生的无常,最终过完自己奇特的一生,也写了两代人的凄美爱情,如韩子奇因为责任,只能选择和梁君壁在一起,而因为韩新月的英年早逝,她与楚老师的爱情也就“戛然而止”,而楚老师却付出的一辈子的无尽的思念。最初看完此本书,让人对里面发生的无常不能自拔,现在回头来看,无常不就是人生的常态吗,我们始终记住老子所说:福祸相依,那么很多事情,我们就可以释然了!
2023-07-03 16:33:231

《啊 时间》的阅读答案

不好意思,让你久等了!【参考答案】1、因为创造和改革不仅是一代人的成果,同时也造福了后代,是为后代争取了更多机会,虽然昨日的时间已流逝,但却迎来永恒的光阴。2、作者利用时间就是不停地学习、创造。我珍惜每一天的时光,不让时光白白溜走。我会合理安排时间,做好学习和休息。利用闲暇时间,我喜欢读读课外书、给花草浇浇水,我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我会帮家里做点家务,看看新闻。个人理解,仅供参考。愿对你有所帮助!
2023-07-03 16:33:302

一万次定律: 让你扭转命运,实现人生跃迁

1. 困境与困惑 一技之长就能笑傲人生, 为什么许多人遭遇工作瓶颈? 为什么许多人英语回炉再造了N次,都不见起色? 为什么有些人一次成功之后,会产生一连串成功?另外一些人则是起起伏伏? 为什么只有千分之一的人成为千万富翁? 为什么只有万分之一的人财富自由? 知识、技能、财富指数增长一次实实在在的成功,能够改变命运。 S-curve 叠加 = 知识、技能、财富指数增长=人生核聚变。 成功+掌握套路=(成功)^N安馨宝贝:宇宙的真理好像DNA, 一次成功就能让我们将它复制,窥见真理的一隅。每一次成功都好像一个小S-curve,复制解密,最终构成最陡峭的复利曲线。 你需要一次完整的成功,一次。 完整的成功=成功+掌握成功的套路。 2. 方法: 当真,是一种可怕的力量: 飞牌王子 白登春 飞牌切黄瓜、击穿易拉罐。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Bruce Lee 和影帝周润发之间的距离是3000梨。 《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 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专著,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 苏秦:锥刺骨读1年《黄帝阴符经》, 佩戴六国相印。 张良:读1年《素书》 程咬金:三板斧。 “教之道,贵以专。” ---- 《三字经》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 释迦牟尼 《四十二章经》一万次练习定律: 指数增长轨道 = 一万次刻意练习+唯快不破=从痛苦到愉悦 3. 模型和原理 1)烧水模型: 一次把水烧开。 不断拔掉电源 = 无穷时间和能源烧不开一壶水。 2)上瘾(hooked)模型: 效果 = 方法+行动 短时间内巨大的收获 = hooked 正确的方法+一万次练习+短时间= 上瘾(短时间内)一万次练习=明确的过程目标 (短时间内)一万次练习=巨大的奖赏 3)新、旧木桶原理 都是对的,看你怎么用 旧木桶原理:短板决定装水量 新木桶原理:装水量取决于长板多长 (取己之长,补人之短)。 协作,U盘式技能 4)一万次练习定律: 。在知识、技能上突破 。寻找机会,兑现价值 S-curve叠加=知识、技能、财富指数增长=人生核聚变 成功+掌握套路=(成功)^N
2023-07-03 16:33:371

只要1年,你也可以“看见”时间——我的时间统计践行史

我的时间统计故事要从柳比歇夫讲起。 柳比歇夫是一位前苏联生物学家,践行时间统计法56年。 他的工作成果可以用“海量”来形容:发表70余部学术著作,论文和专著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做了成千上万的昆虫标本和切片,还写了数不清的书信。 不过,作为一位“非典型”劳模,柳比歇夫智力不超常、体力不超群、不熬夜加班、不牺牲睡眠、不放弃娱乐。 这就奇怪了,为什么他能如此多产?他个人认为,这是因为坚持时间统计法,从而把握了时间。 他记录自己每一天的时间使用情况,任何事件都不遗漏。科研工作、给别人写信、家庭生活、和朋友聊天,甚至看一场戏剧,全部记录消耗了多少时间。 同时,他还把时间按照用途分类统计,每天每月每年他都会汇总统计自己每一类别的时间支出。 他的时间统计经历,被写进了《奇特的一生》这本书。知乎上有网友评价:“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伟大的,也是单调的,最重要的是,它适用性差,不是能够被轻易模仿成功的。” 因为我在最近1年养成了记录每天时间花销的习惯,过程虽然经历失败,但并不痛苦。 在经历尝试、失败、反思、再尝试的反复循环中,我重读了三遍《奇特的一生》。书中柳比歇夫很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行为,被我慢慢看懂。“单调、适用性差、不能够被模仿”,也被我一一推翻。 我在向柳比歇夫靠近,向感知时间靠近。 生命是如此珍贵,我相信你也有这样的愿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不做惰性的奴隶。 所以我将在本文和你分享: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是如何做的呢? 先看一张图,这张图片的展示的是柳比歇夫一天的时间花销记录: 柳比歇夫每一天的时间花销记录,类似于账目,包括: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仅此而已。客观、清晰、简明。 不仅如此, 柳比歇夫还在每个时间节点进行统计,比如,每月要统计本月的时间花销情况。 具体方式就像下面这张图片: 在月度汇总中,柳比歇夫把时间进行了分类,分别汇总了各类的时间消耗。每一大类都来自于很多小类,就像河流汇入江海。 柳比歇夫就是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每月汇总,每年汇总的。 另外, 柳比歇夫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对每个任务进行“成本核算”。 我们再看一张图: 柳比歇夫在他论文的最后一页,附上了这篇论文的时间成本。这种做法,不但罕见,而且值得惊叹。 大多数读者看到这样的方法,都会觉得很震撼,很佩服柳比歇夫,但我则非常不同。要知道,在我2017年读到《奇特的一生》这本书时,我已经尝试记录时间花销有4年以上时间了,但是每次都以失败、放弃告终。 下面一张图,是我9年前的时间日志: 我在2009年就有了记录自己时间使用的意识。但当时的我仅仅记录自己每天做了什么事,连每件事的时长都没有计算,更别提反思和统计。 我在2013年读到《把时间当做朋友》,按照作者提倡的“时间花销日志”又记了一段,后来工作忙起来,很快不了了之。2015年我又读到相关文章,用一个名叫atimelogger2的手机app详细地记录了一段时间,再次放弃。 所以对我来说,我最关心的是:如何从柳比歇夫的成功经历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的我,总结了时间统计的关键技能点: 1、我的记录不及时、不全面: 我虽然也看似努力地记录类似的时间记录,但不够及时,也不够全面。我的记录是片段性的,是断断续续的,是随心所欲的。我想起来的时候就记,想不起来就丢掉,经常中断好几天,或者只记录了每天的重点事件,这样就没有办法给自己提供全面的信息。 2、我的记录没有统计: 在记录不全面的基础上,我没办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也就是说, 我得到的只是没有意义的数据,却没有可靠的结论,更没有建设性的成果。 而正是因为看不到成果,所以我记着记着就会中断,就会放弃,一次又一次地恶性循环。 所以我得到的最有价值的启示是:记录是必要的,但是单纯记录是没有价值的。 单纯记录,不加以统计、分析、反思,是对时间的另一种浪费。 3、我没有成本核算的概念: 在断续记录的这些年中,我没有核算过自己的成本。我知道自己读书很快,知道自己写论文很慢,但是具体读一本300页的书要多久,写一篇1万字的论文要多久,我不知道。 我盲目地做事,盲目地记录,盲目地试图提高效率。却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从经验当中学习。经历,就是样本,就是第一手资料,就是最科学最可靠的数据,居然被我忽视了。 所以,对照柳比歇夫的做法,我发现我做的并不是时间统计。而且早年的我很浮躁,典型症状是:觉得我努力了,就应该有效果,没有效果,那这个方法不适合我,直接放弃。 现在看来,是我自己没有学到位,没有做到位,反而说这种方法不好。 为了想办法让自己每天进行统计,我改变了原来的记录方式,改成用随身携带的轻便小本子记录。 我之前要么专门准备一个笔记本,要么用手机app,但它们都成为了我及时记录的障碍:用专门的本子携带不便,用手机app一来依赖于手机的电量、场合,二来很容易被手机当中的其他内容消耗注意力。 所以我经过尝试,最终选用了适合随身携带的A6大小的本子(相当于一张A4纸的四分之一再大一点),中间夹几页A6的活页纸。每天用本子记自己要做的事,时间花销记录就用时间轴记录在这个活页纸上,每一天结束后统计归档。 为什么我会采用“时间轴”呢? 因为一旦有时段空白就会被发现,这样我就会督促自己会及时记录。 下面有2张图片,大家可以看一下我的一天的记录情况,和最后归档的样子。 我在晚上十点钟设了一个手环震动,提示自己该做统计然后睡觉了,这样很难忘记。 如果我这个时候确实有事情,没有办法做统计怎么办?那就尽早睡觉,第二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儿就是做统计。 这样我会很明确地看到自己前一天有哪些不足,会觉得昨天没做好的地方,自己今天一定要做好。而如果前一天做的很好,那今天我就会非常有信心。这种记录模式起到了自我激励、自我督促的作用。 另外,如果你每天做了统计,那么周末统计、月度统计就变成了一件轻松加愉快的事情。因为周统计只是汇总7个日统计的结果,月统计只是汇总4个周统计的结果而已。 下面有2张图,是我的日统计、周统计,日统计大概每天5分钟,周统计耗时15-20分钟。 其实前两点做好了,“成本核算”也就水到渠成了,而且非常有乐趣。 总之,真的会产生很多类似的发现,而且每一点都可以帮到我。 这种感觉,就像你每周统计的时候都有一个时间之神出现在你面前,为你指点迷津。 所以只要你践行,“成本核算”就会成为你的刚需,因为你会很期待和这位神仙碰面。 下面有一张图,是我的一周的时间投入与产出对比情况(这一周因为全家流感,所以成果比较低)。 虽然仅仅践行了一年,但我已经切实体会到了收益: 1、通过量化,感知时间: 我想你很可能会认同这样一个观点:你怎么样利用时间,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但是遗憾的是, 你 “以为的” 时间花销 和 你 “实际的” 时间花销 是有巨大差异的。 这个有点拗口,请再读一遍。你 “以为的” 时间花销 和 你 “实际的” 时间花销 是有巨大差异的。 在自己的注意力和时间花销上,我们是有认知偏差的,而这种认知偏差可能是致命的。如果你觉得我言重了,可以想象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很努力,但仍然看不到什么进步呢? 那么,如何找到并缩小其间的差异? 时间统计法可以做到。 比如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重视孩子的妈妈,但衡量自己的时间消耗之后,我发现自己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时间非常有限。现在我已经在据此调整。 再比如,我一直对怎样建设学习能力感兴趣,一直想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帮助学习者高效提升学习效果。但我观察了我之前几个月的时间花销之后,我发现我只是空谈愿景,没有付出任何努力。所以我在2018年已经设计了策略来调整。 时间统计和成本核算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真实能力。 你可能会问:时间和能力有毛线关系?先别急,想一想: 其实很多计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完不成的,因为它超越了你的能力边界。而之所以超越边界,是因为这些计划是你单凭自己的意愿作出的,没有经历和数据的支撑。 那怎样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呢?时间统计可以告诉你。 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了自己的偏好和弱点,也发现了自己的极限。 比如,我发现我每周顶多能读1本书,所以我2018年家里打算只留下52本书,其余全部送人。 再比如,我发现每天属于我自己的工作纯时间最多只有5小时,这样我就只安排3-4个小时的个人工作量,这样既可以确保最重要的事情完成,还能够协助到其他部门,还不至于把自己累垮。 时间统计告诉我,我一天能做的事情只有这么多。所以我根据这个数据进行自我管理,效果非常好。 我发现自己使用了时间统计法之后,我变得更加从容,更有耐心了。请不要小看“耐心”这个词,之所以把这个内容单列一条,就是因为它对我影响深远: 它不是通过听谁的讲座、看谁的书,或者单纯模仿谁就可以达成,而必须去接纳自己,去真实地觉察,去勇敢地反思自己,才能够有所体会。接纳自己,你会从容。 举个例子,如果你的观察周期仅限于一天,那可能只能看到自己哪些时间被浪费;如果放宽到一周,你会发现自己习惯层面上的问题;如果延长到一个月,你会发现自己战略层面上的问题。时间越长,眼界越宽,进步效果也会指数级增长。 如果有一件事情能让你切身感受到复利和时间的作用,你就会拥有“耐心”这个品质,这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进化。而且它的好处不仅仅体现在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上,你在其他领域也会因为这个特质获得收益。 作为一个从坑里爬出来的人,我想回复几个经常被初学者问到的问题: 这是我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没有之一。 我曾经试过atimelogger2,还有朋友给我推荐过时光似金app。我并不排斥先进科技,也觉得用软件做数据统计确实方便,计算的便捷程度优于手动计算。 但软件的形式确实不太适合我: (1)软件严格地依赖手机 ,而手机会有电量、应用场景的问题。比如我经常开会,这样手机就不方便拿出来,而本子在这些场合就很万能。 (2)纸笔功能单一,难以篡改。 用手机非常容易分心,虽然我是一个相对自律的人,但是还是有意减少对自己的诱惑。同时,纸面的时间轴非常直观,比如说你今天空下了一个时间段,那你盯着这个空白就会催促自己拼命回忆,完成自己的时间记录。 另外,纸面记录一旦落笔,你是不太愿意修改的,因为一旦修改就有痕迹。所以你会更大概率保持足够的客观,发生了什么就记录了什么,记录了什么就统计什么。这对于初学者是特别重要的。 (3)纸笔并不比软件耗时。 这一点只有你动手做才会感受到。如果你每天都进行统计的话,计算时间最多10分钟,每周统计只是汇总7天的统计结果,时间也不会很长。每个月只是汇总4周的结果,所以并不耗时。而且统计的过程,也是建立觉察感的过程,亲自完成往往有意外的收获(还记得“时间之神”么)。 如果你觉得纸笔统计很难,多半是你没有按时进行日统计。这样你就无法建立对自己生活的觉察感,就算是再好用的软件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经常会有人问到说,我也做了,但是我做了几天就坚持不下来了,怎么破? 第一,确保你完整地执行了这个方法。 坚持不下来,并不是因为这个方法枯燥,而是因为你没有体会到成就感。而你没有体会到成就感,最可能的原因是你没有做完整。 我观察周围的人,他们只是做像早期的我一样,做了时间记录,但是没有进行统计。 如果你做了统计,你就会发现你之前所做的枯燥无味的记录、鸡毛蒜皮的时间花销账目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就非常容易坚持。 但如果你没有完成统计,则无法体会这样的乐趣和成就感。打个比方,你背五笔字根时觉得特别枯燥,但是一但能够飞快地打字,你就会觉得前期的字根学习非常有意义。 第二,回看、会听成功的时间统计者的方法论。 每当我遇到瓶颈期,或者很忙可能中断的时候,我就会把《奇特的一生》拿出来看一看,反复对比自己和柳比歇夫之间做法的不同,依据他的做法来调整自己的策略。现在我已经重读到第三遍了,对之前很多没有在意的细节都有了切身体会。 在学习一个新技能的时候,只听一遍、只看一遍,你的认知是非常表层的,经历学习--践行--再学习的过程,你才会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向作者的水平不断趋近。 对我来说,时间统计并不枯燥,相反特别有趣。 想象一下,别人在时间中浑浑噩噩、随波逐流,一直穷忙,但你却从容有序,对自己的时间一目了然,这种感受是不是很奇妙? 通过时间统计法来感知时间,它会成为你的一个爱好,也会成为你丈量生命的工具。 曾有小伙伴对我说,你在办公室的时间比较多,很方便做记录,但我的工作环境和你不同,我的很多业务时间都不由我自己决定,我还能用时间统计法吗? 这种状况我非常理解。我做过四年临床医生,体验过每天超负荷工作、大量时间用于突发任务的奔忙。 我的体验是,你的时间越紧张,一天当中自己可控的时间越少,那时间统计法可能对你越重要。 在这种状态下,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对于属于自己的时间,比如说下班回到家里的时间,不论有多短,都要很好的记录和规划,这样你就能够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精力,避免无用的消耗,减少自己的疲劳感。 而对于工作期间的不可控时间,即便你不能马上记录,也要在有机会的时候把它大致回忆、记录下来,哪怕你只有一个大致的时间观念,也比完全没有要好。 要知道,也有很多人是通过回忆来记录一天的时间花销的。比如某位专栏作者就是利用每天的马桶时段来做时间统计,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谢谢你忍我啰嗦这么久,我现在打算结尾了。 在《奇特的一生》当中有这样一段话: 最后附上本文的“时间成本核算”: 合计:7小时。其中: 构思:1小时; 写稿(共三稿):2.5小时; 拍图、找资料:1小时; 向小伙伴收集反馈:1小时; 与好友深度讨论:1小时; 配图、校对错别字:0.5小时。 这相当于我在慕课平台上学习一周专业课的时间,相当于读1.5本书的时间,相当于写2篇两千字文章的时间,或者我完成一整天的工作量的时间。 所以我真心期望你不但没有睡着,而且多少有点收获。当然,如果你觉得哪里写得糟糕,请随便拍砖。 1、你还知道有哪些人进行类似的“时间花销记录”吗? 2、你做过类似的尝试吗,效果如何?如果不成功,可能是哪些原因导致结果不佳? 3、你愿意尝试“时间统计法”吗,如果不愿意,你觉得是哪些原因导致这个方法不适合自己?如果愿意,你打算如何做? 欢迎留言与我交流。说不定,你会在我今天的“时间花销日志”当中,占有一席之地。
2023-07-03 16:34:081

关于成长的书籍,你认为哪些书籍好看呢?

第一本,我的阿勒泰,我的阿勒泰是李娟写的,就是李娟是一个汉族人,她当时就是我,我记得书里面讲的就是她跟她的妈妈,其是我在那里,然后他们开了一个小卖部,然后他们也会那个什么缝缝衣服,他们就生活在阿勒泰,就是讲他们在阿勒泰的各种生活,跟牧民的生活跟维吾尔族啊,然后阿萨克族他们的各种生活,在阿勒泰的生活,那本书真的写的特别美,就是看了这本书之后,就是我会,我心里面就是对阿勒泰充满了向往,我真的一定要去一次阿勒泰。第二本,鼠疫,他书里面讲的大多很多的故事,其实都跟疫情的那个时候怎么说非常的对应吧,这里面讲的也是一个很大的传染病是怎样的发生,然后人们的作为跟不作为,当局的作为跟不作为等等人们。的各种思想里面的人们也经历了风尘,但是跟我们当时经历的风尘肯定是不一样的,疫情的那种风尘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经历,但是我看这本书的时候会觉得说作者在陪我,然后这本书里面所有的人在陪我,让我觉得我不不再孤单,然后给了我很多的勇气,而且这本书里面会有那种很多情绪上面的点让人共情的。第三本,蜡子吟唱的地方书,这本书我真的非常非常的喜欢,就是那种两天不吃不喝读完的一本小说,书里面描写的那种景色,就是那种绝美,就是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就能想象到这本书拍成电影有多美,我当时在微博上面推荐,我写的是绝美的景色与风光,令人落泪的女孩与爱情,当然还有一场谋杀,怎么样,有没有很想读,你就能感觉到自然在你面前,然后那种波光粼粼的感觉,阳光洒在湖面上,然后那个全世界最美的女孩叫做基哑巴,驾着小船,皮肤闪闪发光,当然里面还有个男生叫做泰特,她真的就是我的心动男孩,我真的好喜欢他,然后书里面当然也讲了一些种族问题,还讲了性别问题,就是你看到最后一页的话,都是有惊喜,所以这本书我真的非常的推荐。
2023-07-03 16:34:224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好书?

推荐格拉宁《奇特的一生》很早就从李笑来的《把时间当作朋友》里知道了柳比歇夫的大名,当时就觉得这个人太不正常,或者说不可思议。一个人,竟然在56年里一天不落地详细记录了自己的「事件时间行程表」——我每天都干嘛了,且分别用了多长时间,比如今天看书1小时,工作5小时,跟女朋友吵架1小时等等。事实上,我也尝试去培养这个习惯,精确地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花销,然而越记录,就越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恐慌感,因为你会明确无误地感受到时间在无情流逝且永不回头,而当时的自己,却是一副浑然不知无动于衷的样子。当一个人可以最切实地感受到,自己每天都把时间花在了什么地方。也就再没有任何借口,为自己该做却没做的事推卸责任。毕竟,在客观真实的数字面前,所有的语言都是苍白的。就这样,记录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都不敢再记录了。到现在,也只是断断续续地记录,并没有完全坚持下来,所以,共勉吧。下面,我们一起翻开《奇特的一生》。一、柳比歇夫到底是谁?柳比歇夫是苏联的生物学家,在他年轻时(一九一八年),就提出了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包括几个部分:生物分类学、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动物学、哲学、进化论、无神论…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这一项,工作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这些地蚤都需要经过鉴定,测量,做切片,最后制作成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柳比歇夫的知识面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传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拉哥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如数家珍。他懂复数变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社会达尔文主义,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他的坐功也是极好的,柳比歇夫自己说过,他属于这样一类学者,给他们拍照,不该拍脸,得拍屁股。二、柳比歇夫是个日记狂魔柳比歇夫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他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再现——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到哪儿去了。晚上睡觉前,他会坐下来计算,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一些图,列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日记结构: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鉴定袋蛾–二十分(1.0)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柳比歇夫无休无止地进行自我工时标定。任何活动——休息、看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不管怎么样,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那一天,五十六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录下自己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编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一个钢铁般的人出现在我们面前:什么都阻挡不了他去完成既定的任务。计划生活的骑士、机器人、献身于他的方法的苦行僧。无独有偶,现代管理学大师德鲁克也建议,每个领导人都该把自己的时间做个精确的记录,然而德鲁克也承认,这个记录做起来极其困难,大部分人都吃不消。三、柳比歇夫并不是冷血动物儿子的死,他伤心了好多年。他那个时期所有的信札,连篇累牍都在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那是一种男子汉的有克制的痛苦,但是久久不能平息。有些时候,他是如此的烦恼苦闷,以致只能机械地记日记,机械地做昆虫标本,机械地填写标签。科学失去了意义,他捱受着寂寞孤独的煎熬,没有任何人同意他的见解,;他知道他将证明他是对的,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很多时间,需要孤零零一个人跋涉,横越一片沙漠,可是力量不够了。四、柳比歇夫是如何看待时间的?一句话概括: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的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对柳比歇夫来说,预先安排好的不是命运,不是行动,不是心情,而是他的工作。至少,他的时间统计法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为了达到目的,一切都分配和计算停当。为此,他计划,计算,并按收入和支出两条渠道分别做好分配。这样,他当然要汇报,他要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不管什么工作,一经开始,就干到底。他是一个科学家,他是探求真相的,并不是探求真理的。真相更为重要…而真理更为需要…“没有时间思索的科学家(如果这不是短期,而是一年,两年,三年),那是一个毫无指望的科学家;他如果不能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制度,挤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他最好放弃科学…伟大的卡冯·伯尔以《观察与思考》作为自己著作的题目,可是在当代著作中,观察极多,而思考往往极少…”除了时间统计法外,柳比歇夫还有几条守则:1、我不承担必须完成的任务;2、我不接受紧急的任务;3、一累马上停止工作去休息;4、睡得很多,一天10小时左右;5、把累人的工作和愉快的工作结合在一起柳比歇夫几乎从未抱怨过自己没有时间,我早就注意到,善于工作的人,时间总是够用的。不,最好还是用另一种说法:他们的时间要比别人多些。消磨时间——这是不可能在他头脑中产生的念头。任何时间对他来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是认识事物的时间,是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对时间满心崇敬,原来,一生通常不像人们认为的那样短暂。这里的问题不在寿命长短,也不在工作安排得满腾腾的。柳比歇夫的经验在于充分使用一天中的每一个小时,一小时中的每一分钟,时时考虑实效。一生的时间是极长的时间,在一生中可以把工作干个够,可以读大量的书籍,可以学会好几种语言,可以出门旅行,可以饱听音乐,可以教育子女,可以培养青年一代…五、超越自己有人有这样的天性:他们所呆的地方,就是世界的中心,就是地轴转动的地方。他们从事的工作,就是最为重要和最为必要的工作。柳比歇夫对自己提出要求,自己监督自己,自己监视自己,自己向自己汇报。他日复一日提高对自己要求的标准,毫不容情。他背着自己的十字架,不让自己喘一口气,也不期待荣誉和声望。他只对自己提出要求,而且他对自己提的要求愈多,他对自己的缺陷也就看得愈清楚。这是从容不迫、每日每时建树起来的功勋,也是最难建树的功勋。他每天都在加强自我监督和自我检查。大多数人不想试着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他们力不能及的,这种审慎稳妥在科学界是最可悲的。他不是按照自己的能力去衡量任务,而是按照任务去衡量能力。以柳比歇夫为例来判断,不仅在紧急的情况下,而且在所有的情况下,人都可以超越通常的可能性来进行工作。柳比歇夫对时间的态度格外与众不同,他的时间不是取得成就的时间,他摆脱了赶过别人、夺取第一、超越什么、获得什么的愿望。他坚信,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不能乱用到怄气上,不能乱用到竞争角逐或满足虚荣心上。在他看来,对待时间的态度是个道德问题。六、柳比歇夫和门捷列夫都是整理狂魔柳比歇夫在给友人的信里说:“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弄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长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就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里储备的材料,随用随取。”这里,不得不也提到一个科学家,他也是个整理狂魔——发明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门捷列夫故居的书房里,仍同主人生前一模一样:书桌,书架,书橱,沙发和长长的目录卡片抽屉。目录卡片是门捷列夫亲手填写的,他收藏的杂志上的文章、书籍和小册子的名称都登记得整整齐齐,每一张卡片上都标了书号。目录卡片还有索引,编辑的分门别类和整个体系,都是门捷列夫设计。他的藏书共计一万六千种,从形形色色的杂志中,门捷列夫把需要的文章另行分类,装订成册。他做这项工程浩大的工作是他的需要,出自工作的需要。在需要的情况下,人什么都能学得会。没鞋穿,就能用草皮编成鞋。不管门捷列夫愿不愿意,他不得不抽出时间来做这项例行公事。每个科学家在某种程度上,都有一种特性,那就是要把混乱的东西归纳成体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总结其规律性。柳比歇夫用各种各样的体系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他有保管资料的体系、通信的体系、保存照片的体系等。七、格拉宁谈《奇特的一生》的创作如果不去考虑轻松不轻松的问题,而考虑需不需要的问题,那么人会必然严肃地考虑如何利用他一天、一月、一年中荒废掉的那些时间。时间统计法不会扼杀灵感,因为人适应他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一切可能性。每个人要做的,比他所能做的要多得无限,我们还没有达到一个人能够达到的限度的一半。只有一个人向自己提出崇高的目标时,这个时间统计法才能成立。柳比歇夫利用时间的方法是与对待时间的道德态度不可分的。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更大的利益。利用时间的方法,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于是,你不得不拷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努力节约时间,目的何在?
2023-07-03 16:35:1712

论物质和精神食粮

1、我们每天都会吃饭,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们吃下去的东西,进行了消化和代谢,吸收了有益的部分,排出了无用的部分,所以,我们有了现在的身体。物质食粮很重要。 2、我们不一定每天都会有精神食粮。 书、电影、课程及其它文化创意类的作品都是精神食粮,只不过有的好,有的不好,有的我们常吃,有的我们不常吃。所以,我们有了现在的大脑。精神食粮也很重要。 3、我们经常会食用低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 比如:汉堡、炸鸡、饮料以及其它高糖高热量的食品;比如:烂片、烂话剧和口水歌。但是,低劣的东西也有它的价值,垃圾食品给我们带来了放纵的快感,发泄了压抑的感情,触动了身体的爽点;低劣的文化创意类产品帮我们提高了审美水平同时节省了未来的时间开支,从今以后我们知道:***作品可以屏蔽,***有关的东西不看。这样我们就能省下精力看更多有价值的作品。所以,平常心对待低劣的物质和精神食粮,他们都给我们带来了好处,这是一定的。 4、最近吃到的不错的物质食粮 —— 金枪鱼泥葱花盖饭。 葱花中和了金枪鱼的油香,饭用了寿司饭,加日本酱油和芥末搅拌均匀,鲜甜的同时味蕾受到了极大的刺激。如果你准备去日本奈良,那么这家已经有几十年历史的老年夫妻小店你一定不容错过。 5、最近吃到的不错的精神食粮 —— 《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柳比歇夫的一生和它坚持56年“时间统计法”。这个时间统计法基于时间——事件归类。格式如下: 连续56年,从不间断(即使在儿子死亡的那几天),基于严格的时间—事件的记录,剔除了一切不客观的元素,让柳比歇夫精确感知时间,就像身体里面带了个时钟一样,而这个习惯也帮助柳比歇夫完成了常人难以企及的工作量。 除了了解时间统计法和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阅读这本书后更大的意义就是通过时间记录,真实地了解自己的时间开销,从而破解自己身上的秘密,真正地了解自己。6、最近吃到的很一般的精神食粮 —— 《西红柿首富》。 因为听了朋友的推荐“比夏洛特烦恼更值得一看的喜剧片”而走进电影院,看完发现片子除了几个反差和彩蛋之外,非常平淡,笑点硬拗严重。开心麻花的口碑,从春晚开始走向市场,在夏洛特烦恼到达顶峰,但后面的几部电影无一部出彩,挺遗憾的。 7月的食粮很多,能记住的不多。有多少,记多少,图一乐。
2023-07-03 16:37:591

让你摆脱拖延症的十本书籍

让你摆脱拖延症的十本书籍   “算了,明天做,我先看会电视”“我还是等一会再说,反正没那么快要”生活中是不是经常场碰到这种情况,做事拖拖拉拉,能拖多久就拖多久,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可是又很难去改,那么,以下十本书能很好的治愈你的拖延症,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1、《战胜拖拉》   作者:尼尔·菲奥里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本书是关于战胜拖拉的奠基之作,对生活、工作、人类潜能和拖拉问题下了积极的定义,将教你如何在生活中安排更多的休闲时间,无忧无虑地享受生活。   拖拉,是你在应对由开始或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产生的焦虑时所形成的一种习惯。它是一种处理乏味的或无法完成的工作任务时,人们所采取的并不成功的解决办法。当你利用战胜拖拉的策略来消除焦虑、恐惧和自我怀疑的心理时,你就可以不再用拖拉的方式来进行逃避,而且还能够让你的效率倍增,并且通常也能让你的收入翻倍。   当你学会了有效率地工作——在喷发状态中,酣畅淋漓地运用更多脑细胞的力量——你就没有那么多理由逃避重要的、需要优先考虑的工作任务了。拖拉是为了抵御失败的恐惧,战胜拖拉就是战胜恐惧!   2、《终结拖延症》   作者:(美)威廉·克瑙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这并不是一本陈词滥调之作,这本书才不会对你说教什么“加油工作、多花时间干活”之类的。当然,在某些时候,付出最大努力是很重要的,因为人生中总是有许多成就,是基于一天天的努力才实现的。   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你可以活得更精彩,再不用承受那些不必要的、自寻烦恼的拖延带来的痛苦。这样,你就会在需要的时候尽快地爆发出潜力,让你的工作完成得更出色,并有更多的时间来娱乐。   请记住:积跬步才能至千里——不要急于求成。   3、《万恶的拖延症》   作者:约瑟夫·费拉里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总是在想如果我失败了怎么办?”“你知道压力下我会工作得最好。”人们拖延的借口总是层出不穷。本书作者约瑟夫?费拉里是美国芝加哥德波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是世界上长期研究拖延症的`著名专家。他在书中指出,慢性拖延症与低效的时间管理无关,它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是大多数人成功之路的绊脚石。但是幸好,拖延是可以改正的、是可以克服的。本书凝结了作者对于拖延症20余年的研究精髓。这本书将帮助更多人克服拖延症,按时完成目标。   4、《奇特的一生》   作者:(俄)格列宁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本书描述了一个真正和时间成为朋友的人,一个将自己的一生用时间来计划的人——柳比歇夫。柳比歇夫通过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对自己做了研究和试验:试验在写、读、听、工作、思索等各方面,到底能干多少,怎么干?他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力不胜任;他总是循着自己能力的边缘前进,他对自己能力的掂量精确无疑。   柳比歇夫的工作方法是一个创举,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一点儿也不起眼。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它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不仅保证了最高的效率,也保证了最旺盛的生命力。   5、《把时间当作朋友》   作者:李笑来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为什么你总是觉得“没有时间了”?节省时间的方式其实是学习。为什么你“砍柴”而不肯“磨刀”?基于过程的记录,为什么迥异于基于结果的记录?一个人对时间的精确感知能力真的能训练得像特异功能?都是平凡人,为什么若干年后已有天壤之别?时间这条船,为什么只送心智成熟的人去往梦想的彼岸?绝大多数的成功与智商没有任何关系,所有的失败都与且只与时间有关。当你把时间花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的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不管最终结果如何,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这本书从心智成长的角度来谈自我积累。作者通过自己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事例,告诉我们:如何打开心智,如何运用心智来和时间做朋友,从而开启人生的成功旅程。   6、《番茄工作法》   作者:(瑞典)Staffan N·teberg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番茄工作法图解》介绍了时下流行的时间管理方法之一——番茄工作法。作者根据亲身运用番茄工作法的经历,以生动的语言,传神的图画,将番茄工作法的具体理论和实践呈现在读者面前。番茄工作法简约而不简单,本书亦然。在番茄工作法一个个短短的25分钟内,你收获的不仅仅是效率,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成就感。   《番茄工作法图解》适合所有志在提高工作效率的人员,尤其是软件工作人员和办公人员。   7、《时间管理》   作者:(美)吉姆·兰德尔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时间管理》为“简单有趣的个人管理”丛书之一。《时间管理》作者从大量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和文章中归纳出约50条原则,并在书中一一展示。《时间管理》以故事的形式来介绍时间管理,行文生动活泼,配有精美描图。适合对时间管理感兴趣的读者休闲阅读。   8、《拖延心理学》   作者:(美)博克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从学生到科学家,从秘书到总裁,从家庭主妇到销售员,拖延的问题几乎会影响到每一个人。本书的两位作者基于他们倍受好评和极具开创性的拖延工作坊和从众多心理咨询领域中汲取的丰富理论和经验,对拖延作了一次仔细、详尽、有时也颇为幽默的探索。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作者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她们提供的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还考虑到工作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代文化诉求,以及诸如注意力缺失紊乱症、执行功能障碍症等神经认知问题对拖延的影响。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9、《戒了吧,拖延症》   作者:辰格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主人公胡小懒,不遥远,也不陌生,就是生活中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像你,像我,像他。他饱受着拖延的煎熬。从拖延症的行为模式,到拖延的可怕危害,再到拖延产生的深层原因,我们循序渐进地解开了这些谜团。   为了唤醒那些沉睡的心,帮更多的人甩掉拖延的裹挟,我们精心策划了这本抗击惰性生活方式的作品。面对拖延顽疾,我们要如何对抗?书中针对每一种原因导致的拖延情况都给出了详细的战拖策略,力求因病施药。事实上,每一场战拖的战役,都是与另一个自己和解的过程。   10、《拖延症小孩》   作者:王顺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举手即可完成的事情,却总是拖着不办;明明一个小时可以写完的作业,总要拖到两个小时以上……不少家长发现,生活和学习的节奏越来越快,但孩子的拖延症却越来越严重。   本书通过生动有趣的例子,介绍了改正孩子“拖延”习惯和增强执行力的方法,只要照着做,再磨蹭的孩子都能更高效。   拓展:摆脱拖延症的方法   拖延症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一点拖延症,小则日常生活中,职场上也不可避免,那么,职场拖延症的治疗办法朋友们了解多少呢?对于职场“拖延症,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起来,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够赢得更高的效益。   首先、对于职场新人或技能经验尚不成熟者,除进行必要的培训之外,还应加强对他们的思想辅导工作。对此类员工,要多谈心、勤交流,了解其在工作上的困惑和不足,及时帮助解决。还要通过持续的正面激励、积极暗示,深挖他们的工作潜能,使他们寻找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   其次、对于责任心不强的员工,企业应“软硬兼施。“软,就是通过精神感召、典型引路、营造氛围等措施,引导爱拖延的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硬,就是加强对他们工作的过程控制,对分派的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并辅之以相应的考核,促使办事拖拉的员工转变作风。   再次、对于因企业流程设计不合理客观造成执行中的阻力和障碍,导致执行人工作进展缓慢的情况,企业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优化工作流程,使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顺畅。要尽可能减少执行中的无谓消耗,使员工乐于执行、高效执行,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的工作效率。   职场拖延症的治疗办法上面已经为大家支了几招,希望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不管是新员工或者是老员工,都应该尽量避免拖延症的出现,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水平和素质,也能够创造出更高的效益,每一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为自己定一个目标,而不是明日复明日。 ;
2023-07-03 16:38:071

5个月,33本书,17篇书评,我得到了什么?

2016年5月之前,我是一个每天上班下班,为一点屁事就跟老公、儿子较劲的典型家庭妇女。到了9月底,我得到了这张表格:3本书的阅读让5个月的我有了哪些改变呢?国庆假期临近,恰好完成了对《深阅读》这本书的研读。如果你也有“5个月前我”的各种状况,不妨今天在斋藤孝先生的指导下,就如何通过阅读改变自己这件事,咱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选书要开始读书,首先要选书。开篇的5个月书单表达了,在经历“迷茫-试探-确定”的一个渐进式选书的过程以后,我仍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读书新领域的阶段。个人感觉5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给自己定性的。因此,刚开始看书杂,选书乱很正常,不能够当做“我读不了书”的理由。(身边很多小伙伴经常用这个理由拒绝拿起书本)只有完整的读过了几本书,才能知道自己要看什么。而读的书越多,判断力就会越准确。《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任职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数十年的教学与阅读经验,就决定了本书中介绍的选书方法,无论从操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1、靠谱的榜单和书评。何为靠谱?首先要考察发布者的职业经验。书中提到的榜单是日本本土的,但知识无国界,只要没有语言问题,《深阅读》中出现的大量优秀图书完全可以作为靠谱书单列为我用。对比之下,本文开篇的33本书,就不可能被称为“靠谱”书单。只有在自身知识体系形成气候,能够稳定输出相关成果以后,其推荐的书单才值得初学者去追随。同时,豆瓣、亚马逊等超人气读书网站,相关书籍的评论和推荐也都可以作为我们选书的靠谱依据。2、经典。毋庸置疑,经典是永远值得我们去研读的宝贵财富。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论语》,作者信手拈来般引用了诸多孔夫子语录。而作为一名中国知识青年,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论语》,更不用说达到引用的水平。惭愧之余,让我醒悟到,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建立在经典思想基础之上的,忽略经典就等于舍本逐末。尤其书中建议初学者从日本文学开始循序渐进,类比过来就是让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中,由浅至深,无论是虚拟或非虚拟作品,相信都会让我们把根基打实,从而成就自己的高楼伟业。3、名人传记。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大量地阅读了很多传记。其文字水平尚且不论,仅仅是名人的成功经历,面对各种挑战的应对态度和方式,就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以后的人生。《奇特的一生》应该是最近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传记,相对于单纯讲时间管理方法论的作品来说,它将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的工作方式展示给了读者,既形象生动又少了很多说教,不啻为时间管理方面的一本优秀入门读物。4、电影原著。现在由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越来越多,之所以可以由文字变为影像,一定是作品具备了某方面的突出特点,吸引了制作方,这就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选来阅读的理由。此外还有那些本来就红遍天的小说被改编的情况。如果是后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读完原著,再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赏其改编的作品。不仅可以看到改编的特点和套路,而且能够得到对原著不同角度的解读,何乐而不为呢?5、书店。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会在网上直接下单买书,而鲜有到实体书店逛逛的经历了。在实体书店里挑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意的翻看,而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试读部分。如果跟老板熟悉的话,还可以参照店家的意见进行选书。要知道,老板每天泡在书海中,其对于图书的信息量,是我们远远不可比拟的。读书f=y(x)是一个常见的函数方程式,其意义是将变量x经过一定的计算过程输出为变量y。类比到读书,我们输入x,经过阅读内化的过程后,输出y。那么,既然大家拿到的书都是一样的(x),输出y的质量与效果,就只取决于f的计算过程了(读书)。1、据点阅读和跳读。针对不同题材的两种读书方式。据点阅读是指以一本书作为契机,不断产生连锁反应,从而拓宽读书的广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论语》,毕竟相隔的年代久远,如果上来硬拼的话,很容易败下阵来,产生诸多负能量而否定自己。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现代学者针对《论语》出版的解释性作品,推荐鲍鹏山老师的《孔子如来》,美籍华人倪培民教授的《孔子-人能弘道》等(书中推荐的均为日本著作,目测没有中文译本)。一来语言易懂了很多,二来多角度阅读能迅速打开视野,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像往湖中投入一块石子,水波逐渐扩散开来,只要抓住一个经典的知识框架,就可以带出诸多作品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从而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跳读是作者针对长篇小说介绍的阅读方法,就是只读对话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速度会提升3-5倍。这个方法我还没有尝试过,打算假期先试试再说了哈。2、大声朗读。还记得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吗?不管懂不懂,大声跟着老师读上一千遍,其义自现。当然,现在我们不会去这么刻板得学习,也没有耐心朗读千遍。但道理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读书,本就带着出声的含义,用耳朵听到的话更容易在大脑中形成影像,从而精神自然沉浸集中。所以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尝试一下大声朗读的效果,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呢。3、整理书架。你的书都是如何摆放收藏的呢?记得前几天我在简书看到一篇《大学毕业一年,我买了三百多本书,究竟买了些什么》,作者将自己一年内买的349本书按照题材、国籍、学科等一排书架2个主题分门别类的收藏起来。当我看到文章图片里一个个排列整齐的书脊和书名时,脑中就会不自觉地闪现出其内容和主旨,这与斋藤孝先生的方法不谋而合。书架的整理实际就是收纳大脑中知识的一个过程。长假就要到了,正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好时候呀。4、边问边读。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而如果能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本书,收获肯定比通读一遍来的要多得多。道理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如何做到?斋藤孝老师介绍了一个办法,在阅读的时候用()把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不仅限于作者提出的问题,只要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说应该有其理由”的部分都可以标注出来。从而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写作,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自然阅读过程就能深潜下去,达到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了。5、表达输出。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讲给别人听,分享的本身就是提升理解力的过程。最近我做了一节线上微课分享,深刻地感觉到把知识说出来和写下来,完全不是一个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关注到知识的口语化表述,逻辑条理性和简单明了地体现主题。切忌变成聊大天,想起哪里说哪里。本着对听课小伙伴们负责的态度,尽量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不是让其听了一个小时,回过头来想想,好像都是浮云。我们要深阅读,更要深分享,当你可以将头脑中的知识成体系地分享出去,那么我们的阅读就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成长!5个月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了成长的艰辛与快乐。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因为家里有宝宝需要照顾,所以常理上下班以后的2小时阅读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此,在这5个月里,我每天早起2小时,第一个到办公室,独自享受空无一人的阅读时光,从而保证了稳定的输入与输出记录。而通过阅读,让我找回了自己,减少了迷茫,尤其在感受到自己进步的时候,就更加有了动力坚持下去。如果说这33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用《深阅读》中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不读书不成人”。即使已经走出了校园,读书仍应该作为我们保持一生的习惯去坚持,而且,真的会上瘾。用思维导图来总结下本文的干货:-END-静待花开愉悦自己地阅读,愉悦他人地分享。80后宝妈每周都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如果您喜欢,请关注我的专栏,您的鼓励是我最大的动力!
2023-07-03 16:38:201

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推荐

检验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就是看你把时间放在了哪儿?下面是关于时间管理的书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01《番茄工作法》 所谓“番茄工作法”是指: 将25分钟设置为一个番茄时间,在一个番茄时间里只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专注工作,中途不允许做任何与该任务无关的事,直到番茄时钟响起。如果成功结束一个番茄时间,就在纸上画一个X短暂休息5分钟,每4个番茄时段多休息一会儿。 我的实践: 记忆中,从大三就开始使用番茄工作法,每每在图书馆自习室使用这种方法。从刚刚开始注意力不足,到现在专注力越来越高,番茄工作法功不可没。特别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使用番茄工作法不仅一天可以完成多个篇章大幅度的复习或多个科目,同时还可以阅读几本课外书。 番茄在我生命中目前经历过几个阶段,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1、提高专注力 其实在一开始,我压根儿就没有25分钟的专注力,最多也不过是十分钟左右就会不由得地走神,特别是做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或者困难的事情。初初开始我的番茄钟是设置在10分钟,15分钟循序渐进。最后一做事情,就达到专注状态,一两个小时过去了也不知道。 2、统计有效时间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我们整个下午,整天都在做一件事情,感觉是花费了很多时间。但事实上,用上番茄钟来统计自己真正有效花费的时间,其实确实微不足道,一天如果能为某件事情花费上16~18个番茄(8~9个小时)已经是极其高效,一般8个番茄(4个小时)也已经相对不错。 3、在疲惫前休息 为什么番茄钟它会设计成25分钟+5分钟呢?当你专注力高的时候,做起来25分钟往往不够,但是如果你继续做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精力会下降,深感疲惫,就很难持续下去。而每个25分钟里必须休息5分钟就是让你保持精力充沛的状态,更加持续长久地做好面前的事情。 4、渗透在生命里的番茄 现在在生活中,番茄的方式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印象最深的就是我制作课程课件和深圳100公里徒步。最高记录做课程课件的时候,连续4天,每天起牀整理后就开始工作直至晚上10点,每5分钟休息采用最高效的睡觉模式来恢复。结果4天下来,总共啃了83个番茄,完成了两天200多页的幻灯片。 深圳100公里徒步,就是说利用番茄工作法的方式来完成100公里的徒步。从傍晚6点开始徒步,总共吃了41个番茄,历时19.5小时抵达终点。方式其实很简单,我每25分钟就采用小跑或者快走的形式,然后间隔着3~5分钟的时候用来慢走或吃东西恢复。就如把100公里的路程分割成很多段25分钟,让自己来冲刺。 02《晨间日记的奇迹》 所谓“晨间日记”的记录方法: 晨间日记有两个要点,一个是形式上建议采用“九宫格”的形式来写作,九宫格就是你关注的9个层面,而不是所有的东西你都写。而且人一旦看到格子就有填满它的冲动;第二个要点就是写日记的时间要在早上,一般只要几分钟就可以了。 为什么要在早上写而不是晚上写,一天下来晚上我们往往带着各种情绪于是会影响到日记里面去,而晚上也经常有各种活动或应酬导致难以持续。而早上经过一夜的沉淀,能更加清晰地看待过去一天的事情,面对内心真正的自己(去情绪化)。 我的实践: 小学或者初中,我们都有过写日记的经历。事实上,这样写日记除了应付交作业,却没有坚持下来。 然后大学重拾日记的习惯,一开始像以前那样用纸笔写,但发现以后检索起来不方便于是就转到了用word来写的节奏。坚持了几个月,发现有时候写得欣喜就随便写个1000字以上,然后有时候也不知道写什么,结果感觉费时费力,也难以坚持。 看了这本书后,果断采用里面所说的“九宫格”的方式来写作。接着就用这种方法持续至今有4年以上。为什么能坚持至今,原因很简单,其一是写日记的时间相对固定,是在早上;其二是你只要有3分钟就行。 而我认为晨间日记开始发挥作用至少需要你使用1年以上,就如我现在每天写晨间日记都知道上年或者上上年或者上上上年的今天发生什么事情,如果发现朋友生日、纪念日就可以及时发短信问候对方。同时也能看到自己不同的成长轨迹,比较一下上年的今天自己进步了多少。 03《时间投资法》 这本书的作者胜间和代是我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她独立抚养三个孩子,兼做几家外企的工作,每天为报刊写专栏,创作出十几部畅销书,真是女中豪杰的典范。 在书中她提出了在时间管理范畴里面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而且根据她自身而定,极具参考意义。例如在生活中她喜欢用金钱来衡量有效时间做的事情,如果她发现她做其他事情所产生的价值更高就直接把她本来要做的事情外包出去(如家务),作为女性她喜欢一边阅读一边用一些电动的减肥用品等等。 不过在这本书中我用得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记录时间,她把时间按照重要紧急程度分为了消费时间、投资时间、消耗时间、浪费时间,并且设立了最优比例。于是,我大三的生活专门用一个本子来做这种记录,每天晚上统计,坚持了一个学期以上。  04《奇特的一生》 这本书所描绘的是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柳比歇夫的一生。他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12500多张打字稿。这是一个多么强的多领域专家啊! 他所采用时间管理的方法很简单,就是记录时间。每做完一件事情就记录这件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而《时间投资法》的胜间和代采用了其他优化的方法)。 通过这种不断记录的方法有什么作用?时刻保持着对时间的敏感度。 每时每刻都活在“有限的时间”里,这会让人更加珍惜时间。同时,反复记录可以培养自己精确预知时间的能力。通过分析和统计,可以避免自己过度浪费时间。 目前我又恢复使用这种方法半年以上,不像从前要纸笔记录这么麻烦。现在我通过iOS APP 的aTimelogger2来每天记录时间,晚上统计分析。 在阅读此书大家还可以拓展阅读《一万小时天才理论》,通过记录自己在专业领域积累10000个小时为目标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05《小强升职记》 这本书则是从西安好友邹鑫所写,在国内关于时间管理类的书籍相对来说总体质量确实不如国外,而且大多数是以道论道,没有很好的实用参考性。而这本书正是国人写得最好的时间管理类书籍之一,这本书背后的理论框架则是近年来最流行的GTD理论(《搞定I》,DavidAllen,GTD=Getting Things Done)。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跟经典的《一分钟经理人》类似,通过故事的形式来阐述时间管理的方法,深入简出,易读性非常得强,不如《搞定I》那样很容易让人读着就困。 这书里面的故事就是通过办公室主管老付如何引导普通职员小强提升能力升职引出各种职场新人所遇到的时间管理问题。 目前,邹鑫已经把相关内容更新推出第二版,推荐。 我还说: 有时候在攀一个山头的时候痛苦万分,直至攀到了顶峯也不过是刹那,没有说在山顶享受太多逗留太久,也就是那三四秒的时间就继续往下跑。人去攀登大山攀登高峯,自以为是自己征服了这座山,殊不知道其实是这座山征服了他自己。 阅读的神秘之处就在阅读的本身,当你读到一本书的最后一页,你兴高采烈自以为又征服了一本书,而实际上你是盼望可以继续读下去,永不停止。
2023-07-03 16:39:011

职场充电书籍

  导语:青春是一本翻开就合不上的书。职场是成长最好的教科书。除去睡觉的时间,在公司的时间可能比在家还多;和同事相处的时间,多过朋友,至家人。谁的职场不委屈,我们每一个都是这样过来的。不用羡慕别人的房子车子,皮包鞋子;只要努力,这些所有的一切,岁月都会带给你。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职场充电书籍推荐,欢迎大家参考!    1、奇特的一生    时间管理类    简介及推荐理由:   奇特的一生讲述的是柳比歇夫的一生----柳比歇夫是一个博学的人:历史,宗教,数理,农业经济,乃至哲学,他都如数家珍,他做了那么多事,贡献了那么多思想,他的时间和效率是如何平衡的呢?柳比歇夫的日记和规划,他的信念,他所采用的时间统计法和总结法......本书都有提到,你可以把他当做一本名人传记故事来看,也可以从中借鉴很多方法经验,尤其在时间管理方面,常常抱怨时间不够的人也许更能有所领悟,也可以从故事里了解到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是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    节选:   “......大多数人不想超越自己可能性的极限;他们一辈子也不想试着了解他们能干些什么,不能干些什么。就在这未写的和未做的里面,在未犯的错误中间,在回避了的冒险甚至羞辱中间,可能就隐藏着真正伟大的发现。在这里隐藏着自我发现,那是可以肯定的。......”    2、重来(Rework)    商业思维类    简介及推荐理由:   大多数同类型的书会给你相似的建议:写一份商业计划,发现商机,突破竞争等等等等,如果你仍然想看这样的书,那么请把本书放回书架。   《重来》会告诉你一种更好,更快,更简单的通往商业成功的方法。你将会知道为什么有些计划实际上没有那么有效,为什么你实际并不需要外部投资者,并且,为什么你终于可以不用管那些该死的竞争了。事实上,你需要的往往没有你认为的那样多,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工作狂,并在会议和策划上花费大量的时间。   你真正需要的是停止毫无意义的谈论并立刻开始工作。本书会告诉给你方法。你将会知道怎么变得更有效率。   这本书的章节都很短小,作者提出的论点虽然略微带主观色彩,但因为是其亲身经历也比较新颖,在纠正一些想法上比较有意义。    节选:   “......事实上,不管你创办的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要尽可能少花别人的钱。花别人的钱听起来很美,实际上是你落入了圈套。......”    3、革新游戏(Game Storming)    创新思维训练    简介及推荐理由:   灵感不会无缘无故的就涌现出来,但可以试着创造一个有助于创造性思维产生的环境。在公司里应该怎么做呢?答案就是:革新游戏。   这本书包含了超过80个游戏去帮助你打破阻碍,有效沟通并且想出积极的思维策略。编辑团队研究了世界上最具有创意的团队是怎样高效合作和创新的。这本书就将这些游戏的合集带到了平常的办公场所,让我们知道革新游戏是为什么并且怎样运作的。   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提高对经验的理解;   缩短会议时间能让思维更高效;   分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捷径。    4、认同感:用故事包装事实的艺术    故事思维    简介及推荐理由:   “我们无法通过智力去影响别人,情感却能做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   本书以故事思维在品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为切入点,重新发掘了故事的潜在力量:故事不仅是一种艺术创作方式,更是一种异于逻辑和数据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塑造一种深层次的认同感,从而适用于日常社交、职场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    节选:   ......赤裸的“事实”走过很多个村庄和城镇,但人们咒骂并赶走了他,他因此伤心懊恼。“故事”很受人们欢迎,他十分同情“事实”的遭遇,便把自己华丽的外衣借给了“事实”并告诉他“没人愿意看见赤裸裸的事实,即便你袒露了真实的自己”,穿上外衣的“事实”回到小镇,结果受到了热情的欢迎,从此“事实”和“故事”成了最好的伴侣。......    5、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    远见力的培养    简介及推荐理由:   “别人恐惧时你要贪婪,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巴菲特。   在我国文化中,高瞻远瞩是一个很好的褒义词,很多成功者身上十分重要的`素质也就是所谓的远见力。而本书作者认为:“远见力”是一种可以开发、细化、强化的技能,理解未来就是理解趋势。趋势有硬趋势和软趋势之分,硬趋势是未来的定数,软趋势是未来的变数。这两者有何区别又如何区分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远见力呢?学会看见未来,我们才知道现在应该怎么做。希望你能在书里找到满意的答案。    节选:   我们总在收拾烂摊子,总是火烧眉毛,哪儿有时间认真审视未来?但就是因为没时间,才要特别匀出时间把它放进日程里,跟自己约好洞察未来,那毕竟是你的下半辈子,每周抽出一个小时,不值得吗。    6、横向领导力    团队领导    简介及推荐理由:   职场里需要和他人合作的机会十分常见,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融入团队是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当你并不拥有团队中的决策权时。本书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解决以上问题:第一部分,真正的领导,不需要职位;第二部分,做对5步,团队就是你的了;第三部分,做更好的领导。   本书的核心内容也可概述为如何在没有领导权的时候,提高团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率。当然,另一方面而言,在没有绝对领导权的时候就可以促进团队更好的合作,那么自然会有给予你领导权的机会很快来临的。    节选:   对于你来说,你自己的行为是最容易改变的。要想让其他人发挥出更大的力量,你自己必须先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如果你的工作方法井井有条,你就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人工作。
2023-07-03 16:39:491

《时间》 的阅读答案

您好,应该是这篇文章,请采纳。我在最富有幻想的年龄,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懂得了时间就在洗脸的水盆里,就在吃饭的筷子尖上,就在人们的脚下奔走。从此,我觉得天空大地、一草一木,无一不是时间的化影:那流水不是时间在流淌?那轻风不是时间在飞舞么? 可是,什么是时间?是地球的转动?是日升月落星移斗转?是生命的一始一终?还是表针的圆周运动? 我也曾坐在大地的边沿上,望着深邃的星空,想:永恒的宇宙不像地球那样转动,拿什么来标志它的时间呢?哲学家所说的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的流淌就是时间么?为什么多少年过去了,也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呢?我怕我匆匆地走来又匆匆地走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因此,我不再陷入冥冥的空想了,只是想着怎么样使用时间,把时间留住。 后来,我读了苏联作家格拉宁的小说《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驾驭着时间的飞马,一生写出了科学史、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无神论等领域的许多著作,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和大量日记……我从柳比歇夫身上学会了在公共汽车上背外语单词,在睡前阅报纸。时间的“下脚料”被我一分一秒地用上了,但是时间总是潺潺地流淌着。 也许是我的偏爱,从儿时到现在,我总是被发明家和创造者们的生活和事迹感动着。从他们身上,我终于明白了,只有创造才能把时间一分一秒地凝聚起来,只有创造物本身才有一分一秒的价值。时间凝在第一个创造物上:苹果下落的一瞬间被牛顿凝聚在物体的万有引力上…… 在杯盘狼藉的叮当声中,醉醺醺的是时间么?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却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除了“创造”这惟一的标准外,还能用别的什么来说明吗? 寸金难买寸光阴。但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时间只有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才有价值。啊,我似乎明白了:时间就是不停的学习创造。1.作者认为时间是? 。2.你知道“弹指一挥间”和“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意思吗? 3.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但作者为什么说“创造和改革却可以赢来永恒的光阴”呢? 4.你还知道哪些【珍惜时间,有所成就】的例子,写出2个。1.作者认为时间就是不断的学习创造。2。前者:时间就在你弹指的瞬间走过,是悄悄的,难以被察觉的。后者:就算是一寸金也难买一寸时间,时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指时间的珍贵。3。创造和改革不仅是一代人的成果,同时也造福了后代,是为后代争取了更多机会,虽然昨日的时间已流逝,但却迎来永恒的光阴。4。第一个,爱迪生,一生发明了许多东西还叹息时间不够用。 第二个,聚萤读书,不断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学者,后来还成了一名深得人心的官员
2023-07-03 16:39:572

女学生成长必看书单没特长的看过来

没特长的女生一定死磕这56本书爱情婚姻类1《小妇人》8.4分记情2.《围城》9.3分3.《我们仨》8.5分4《霍乱时期的爱情》9.0分5《爱的五种语言》8.9分6.《傲慢与偏见》8.9分7.《飘》9.3分8《为何家会伤人》8.1分历史文化类1《万历十五年》8.9分2《明朝那些事》9.1分3.《国史大纲》9.6分4《中国历代政治得失》9.1分5《大明王朝1566》9.1分6.《史记》9.5分7.《资治通鉴》9.5分8《曾国藩传》8.7分认知提升1《局外人》9.1分2《第二性》8.5分3《批判性思维》8.7分4《人类简史》9.25《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9.06《金字塔原理》8.1分7《认知觉醒》8.2分8《乡土中国》9.2分心理成长1.《欲罢不能》8.0分2《被讨厌的勇气》8.8分3.《象与骑象人》8.2分4《活出生命的意义》8.5分5.《心》8.0分6《奇特的一生》8.3分7《自卑与超越》8.4分8《少有人走的路》8.4分经典文学1.《活着》9.3分2《平凡的世界》8.8分3.《围城》9.3分4《追风筝的人》8.9分5《月亮与六便士》9.0分6《父与子》9.5分7《傲慢与偏见》8.9分8《边城》8.7分情商沟通类1.《非暴力沟通》8.4分2《学会提问》9.4分3《人性的弱点》8.0分4.《影响力》8.6分5.《沟通的艺术》9.分6《高效演讲》8.4分7《爱的沟通》8.3分8《假性亲密关系》8.1分投资理财1《小狗钱钱》9.1分2《富爸爸穷爸爸》8.9分3.《世界上最简单的会计书》8.9分4《投资最重要的事》8.7分5.《结构性改革》9.0分6《财务自由之路》7.6分7.《基金投资红宝书》8.9分8《像巴菲特一样交易》7.1分
2023-07-03 16:40:041

柳比歇夫,不止告诉我们要怎么进行时间统计

最近又重新开始看《奇特的一生》。很多时间管理的书单中都会提到这本书,第一次看的时候应该是在一两年之前,拿到这本书之后,印象中是很快就翻完了,并没有留下特别的印象,在重新看书之前所有的印象还是停留在, 他坚持了56年的时间统计法,在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 重新看这本书时,用时三个番茄钟读到100多页的时候,发现依旧没有耐心一口气把整本书, 好在读到100多页的时候收获了很多自己在第一遍未曾认真看到的地方。 《奇特的一生》,除了告诉我们时间统计法,还延伸出很多自我完善的做法。虽然主人公的时代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但弥久弥新,很多观念我们依旧还可以学习和尝试。 文章提到,任何一本日记,只要一年年认真地记,都是文学的珍贵材料。 这个观念我是第一次接触。我们很多人写日记从未想过跟史学材料结合在一起。仔细想想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我们都是生活在某个时代某个环境下的,我们日常的行为都带有这个时代以及环境的印记。对于历史性、全面性的事件,虽然大家都会亲身经历,但却缺少相关的记述。如果能真实记录这个时代或环境下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可能真能作为某个事件的补充材料。 即便不能把自己的日记跟史学材料结合在一起,如果记录真实、有思想、有意志,那也是自己人生的一本书,是自己回顾这一生的重要的记载。柳比歇夫选择的记录方式是“事件和时间”的记录方式,我们不一定原样照搬,可以有自己的记录方式。 科学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会陷入狂热、偏执、禁欲的情况。这种科学家又叫科学狂,他们总认为自己为之献身的任务是最重要的,其他事情与他都不相干,要求自己付出最大的努力,做出最严格的自我克制。 柳比歇夫曾经也陷入这种境地,渴望着简述功勋、成为超人。但他很快意识到要去追求人性、追求最朴实的人性。“ 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生活在世界上 ”,这样对人、对科学都要好一点。 可以学习的是,我们做事不要陷入误区,有见过朋友为了当斜杠青年一咕噜把时间都花在写作上,然后就不顾孩子和家庭。 不偏执的度其实很难把握,对于坚持,多一分则是偏执,少一分则是不够自律。 不过连柳比歇夫都犯过错,所以任何一个人都会陷入误区,这个没关系,不要着急,重要的是要尝试走出来。 柳比歇夫第二次结婚给他带来了盼望已久的家庭的的宁静安谧,他给他的朋友兼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 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留意这段话,我却很喜欢。整本书,至少前半本书都在围绕略显枯燥的时间统计法,这个章节却显示出感性的光辉。作者多次强调柳比歇夫在记录时间的时候,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他送他的大儿子上前线,后来又送小儿子,两次送别,他的记载都是同样的不重感情。 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感情动物。柳比歇夫对他儿子的事,他伤心了很多年,连篇累牍地回忆他的儿子,丧子之痛溢于言表。他通过呆板的生活作息制度让时间服从他,好让他可以机械的做昆虫标本,机械的填写表格、机械的时间记录。虽然是男子汉,但他是有克制的痛苦,依旧久久不能平息。 实际上,他也是个凡人,激情、爱、挫折都能叫她分心,连幸福也会影响他的专心致志。 “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也是遵循着时间记录、每天结算、每月总结的大致思路。但是他提出了“ 成本核算 ”的概念,由于柳比歇夫准确着记录每件事情花费的时间,所以他的时间统计法可以准确的计算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的一清二楚。 我们可能也会做时间记录和统计,但是并不会站在“成本核算”的角度进行考量,比如说写篇文章,从构思到写完我们需要花多长的时间,看一本书,又花了几个番茄钟,又有多少的产出。成本核算,在某种意义上会让我们站在性价比的角度对时间的使用进行考量。 我们现在也在写文章,柳比歇夫也写过文章。柳比歇夫的方式可以给大家做一个借鉴。他在学习生活过程中会写很多备而不用的东西。“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太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当养成这种习惯之后,就会积累起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就能派上用途。 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是将自己的思想进行输出的一种过程,在生活中、读书时也要有意的积累素材,然后一个题目的素材积累差不多之后,就可以快速的写一篇文章。这个时候再写文章,不过是将平日储备的材料快速搭积木的过程。 在看《奇特的一生》时,我也是有意识记录自己觉得重要的地方,并在每个章节之后用自己的话进行总结。这篇读书笔记也就是将这些零散文字集聚在一起。 关于读书方法,他提到: 可以据此猜测,柳比歇夫采用的是精读的方式。精读或者速度,大家都有自己的理解。快餐时代,走速食路线确实没错,但我们可以读一些经典,也可以从柳比歇夫这段话中思考一二。过去我也倾向于快速阅读,如今我更想在书中稳步成长。或许这也是柳比歇夫说的“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事丰富得多”的途径之一。 剩下的章节以及剩下的部分,有时间再写。
2023-07-03 16:40:451

布拉德皮特的电影,哪几部的热度仍然很高?

布拉德皮特的电影这几部的热度仍然很高:搏击俱乐部,燃情岁月,七宗罪,本杰明巴顿奇事;末路狂花;偷拐抢骗等。
2023-07-03 16:40:535

读书:读什么书成什么人 观后感

自觉小时候属于喜欢读书的一类。也许是因为父母的职业都与书有关,得到书的机会很多。那时没有高考的负担,可以尽情尽兴地读。读的书既多且杂。除了《红楼梦》、《三国演义》等汉语古典名著之外,更多是一些西方的文学著作,现在想起来,大都是俄、法的小说,短篇、中篇、长篇都看。从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雨果,到屠格涅夫、莱蒙托夫、契诃夫、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都曾胡乱地读过。印象比较深刻的例如有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托尔斯泰的《复活》,还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如此等等,想下去可以列出一长串。相比较而言,更喜欢的是俄罗斯作家而非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和雨果是例外。而在俄罗斯作者中最喜欢的又是屠格涅夫。或许因为自己本性上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现实主义者。那时读书已经成瘾,至少可以说是爱不释手。拿到一本心仪已久的书,常常会舍不得看,就像拿到稀有的糖果舍不得吃。因而枕头下既会藏着几本小说,也会藏着几粒糖果。也许这就是理想主义者的一种怪癖:把期待的感觉看得比当下的享受更美好。或许受小时读书的影响,大了以后常看的小说也是俄罗斯的。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白痴》和《白夜》,外部是如此地现实,内心又是如此地理想。当然雨果的《悲惨世界》也属于此类,既是如此地真诚,又是如此地残酷。而所有这些归根到底还是理想。——对这些书只能说,全身心地喜欢!较少喜欢传记——这也是理想主义者的毛病。但有一本除外:柳比歇夫的传记《奇特的一生》,是苏联作家格拉宁写的。记得当时很佩服作者驾驭文字的能力,把传主单调、机械的一生,写得如此“奇特”。之所以说“当时”,是因为现在读起来,常会感觉里面有造作的成分,也许是因为如今少了投入,也许是因为今天多了成熟。当然,文笔的魅力只是一方面,打动人的还有那些数据,它们让你惊异地知道:一个人一生可以做那么多的事情!那段时间也曾读到资料,说一个人一生平均要消耗几百吨谷物、上千头牲畜,还不知多少鸡蛋、牛奶、咖啡等等,因此有过文学青年般的沮丧,甚至质疑人生的究竟意义。看了《奇特的一生》之后忽然悟到,生命完全能够创造出比她所消耗的更多的东西。固然最主要的可能还是从这部书中看到了一种生活方式,那种追求最最朴实的人性的生活方式。那时便在书的内页上录下其中一段话: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像易卜生所说的那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这样,对人、对那门科学,都要好一些。柳比歇夫的长处首先在于他懂得这些道理要比其他人早一些。这类坐功多半是有前提的,这是在许多年之后才悟出的道理。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是个柳比歇夫意义上的“狄列坦特”。这个词的原意是“半瓶子醋”或“业余爱好者”,但柳比歇夫说它出自意大利文的“狄列托”,即“愉悦”,据此而把它解释为一个做起事情来深得快感的人。我想,倘若一个学者坐功好,但却不是“狄列坦特”,那他便是一个需要怜悯的人了,因为他的坐功无异于自我折磨。前年和一位大学同学见面,才知道自己那时对这部书竟然如此痴迷,还买了一本送给他,内页上也抄录了这段话,自己倒是全然忘了,他却一直还留着。而最主要的是书名所要说明的东西,每每会给人以触动,虽然其中的情节已经模糊。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做大的决定时,都会用这书名来自问。我想,一旦一个人能够回答书名所提的问题,他便算是有了自己的世界观。就我自己而言,虽然不知自己何时有了世界观,但却知自己何时知道自己已经有了世界观。这话听来拗口,却是真实不妄的。原先的那些书,大都是借来的。偶然有一些不必归还的,也因不经意而没能留存下来。《你到底要什么?》在1972年出版后似乎未曾再版,一直没有再见到。以后对这部书牵挂得多了,便借一篇文字征询:何处可以再得?后来果然有一位做编辑的朋友看到文章,给我送了一本他的藏书。于是像是得了一个天大的惊喜。——这也属于书的命运之故事中的另一个章节了。关于这两本书已经说得太多,在这篇短文中所占篇幅已经不成比例。但既然是回忆,也就无法整齐划一和面面俱到。不敢说这两本书对我的影响最大,只能说它们至此对我印象最深。此外,读起来兴趣不算很大,但却仍有影响的是一些拉拉杂杂的《中华活页文选》。里面文史哲什么内容都有,读起来不成系统,读到哪算哪。但也很有意思。现在想起来,觉得那些书的编写水平实在是比较高的,竟可以让一个中小学生读起来不感到厌倦。近几年看到书店还在出着这个系列,便又买了一些,但终究没有时间再去细读。写到这里便有些感慨。若计算一下,恐怕现在花在写书上的时间要比花在读书上的时间要多,而且还多出许多。虽然自己绝不属于那种想读一本书便可写出七本书来的角色,但读书更多带有功用的目的,这已经是无法否认的了。纯粹的读书,亦即只是为了读书而读书,这种情况似乎越来越少。当然,话说回来,什么才叫纯粹的读书?如果将它定义为不带功利目的的读书,那么儿时的读书也不算纯粹,因为那时也有满足好奇和兴趣的基本意向,尽管是无意识的,却也是功用的一种。如果说纯粹,那时的读书可说是纯粹地审美。这样一来,现时的读书也就可以或多或少地称作纯粹地求真。这个时候,主观感性的满足退居于次席,客观理性的追求充当了主角。与历史的和现今的思想家们对话、论辩,其中也不乏深度的愉悦。这些恐怕都与儿时的读书有关,至少不能说,现时的读书与儿时的读书完全就是两码事。
2023-07-03 16:41:541

2022年,你想看什么书?

2022年,我想看的书有:1、 《解忧杂货店》:一部日本现代文学,讲述了一位店主在解决客人的问题时所经历的故事。2、 《认知的边缘》:一部综合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哲学的经典著作,讨论了人类认知的限制和可能性。3、 《2022年的未来》:一部关于未来发展趋势的书,探讨了未来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变化。4、 《财富的智慧》:一部关于投资理财的书,深入剖析了投资的原理和方法,帮助读者把握投资机会,获取财富。5、 《数据科学家的指南》:一部关于数据科学的书,深入探索了数据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据科学。
2023-07-03 16:42:012

吴伯凡:影响人一生的伟大小书

** “伟大的小书,像是老朋友,你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每次来找他,都会有收获。” ——吴伯凡** 我们常常说,读书是让自己和伟大的灵魂发生最亲密的接触。吴伯凡老师带来的这四本书背后是四个伟大的灵魂,吴老师之所以这么喜爱这几本书并且时常拿出来回味,这说明吴老师已经通过这四本书和这几个伟大的灵魂产生了超越时空的连接。这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听吴伯凡老师的读书心得其实就是听他和这些伟大灵魂交流心得,虽然很多内容我一时无法理解透,但依然启发很大。 《活出生命的意义》写的是二战时期,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世界上最封闭的地方,简直是人间地狱,作者感受到了从未体验过的极限体验,他写成了书,也叫《活出意义来》这是本畅销书,印刷量超过了1200万册。 也许人类再也不会有集中营的体验,但是这种感觉,尤其在晚上,有一种瓦尔登湖的感觉。静静在夜里读的时候语语惊人,感人肺腑,沁人心脾! 一本书平淡无奇,可能是你读这本书的氛围不对。书也是这样,有很多书适合白天读,还有的书籍适合晚上读。我们应该有洞穴空间,留给自己读书。 要想获得洞察力,你应该有一种类似洞穴的视野,不是一种热闹的视野,不是一种从嘈杂的氛围,你要去一个僻静的空间,看一个热闹的世界,才有洞察力。 这个世界上,不让你活下来的理由有很多。他们学会了冷漠,因为如果你敏感,你早就死掉了。路边的尸体很可能是早餐的时候跟你聊天的人,死亡是很普遍的。你这能活多长时间你也不知道,也许某一天你就精神崩溃、病死、被打死。 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受不了的罪。 不想活的人太多了,他们有的会假装逃跑,朝着铁丝网奔过去,要么被打死,要么触电而死。 你要给活下去找一个理由,真的是很难的,你能看到的就是绝望,作者在这本书里要表达的就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不给自己设定一个意义,你是活不下去的。 在集中营里面,如果你不找到一个意义,你的精神状态就会萎靡不振,你肯能就是下一个进入焚化楼的人。如果你找不到意义,你的免疫能力稍稍有点问题,你就可能会马上死掉,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 现代社会,抑郁症蔓延开了,因为很多人彻底感受到生活的无意义,极端的抑郁症就是自杀,因为活着更难受,于是人们选择了死亡。 抑郁症有可能成为人类杀手的前三。现在是:癌症 心脏病 糖尿病。 人类已经到了衣食不愁的地步,结果反而出现了这种情况。赫拉利说:非战争死亡的人数超过了他杀。撑死的人比饿死的人多了。 我有个朋友,轻度抑郁,读了这本书说,这是本救命的书,他感受到了重新看待生活的视野。富兰克林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 他的派别的名称“意义疗法”。活出意义来,你才能活得下去。这是我们最直接的收获。 我的理解:人类对于意义的追求是仅次于生存的动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能够给自己创设出让自己持续活下去、活更好的意义。而且我们在任何困境下都有终极的自由:选择自己态度/意义的自由。无意义也许是人生最大的困境,但是看到虚无的深渊后,我毅然要选择走上自己充满意义的道路,舍此别无他途。 朋霍菲尔在《狱中书简》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在纳粹监狱里散发着温馨与光明的哲思。 比如,有个穷人,穿上了一件衣服,他觉得很好看,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衣服。如果你对他说,这件衣服是地摊货,你说的是真话,但是你对待世界的方式,比谎言还可怕。因为你对待世界、对待人的方式错了。 我们的摄影技术,可以把细微的画面表达出来,但是这个画面里,有一种对大自然隐私的窥探,尤其是把这种态度用在人上,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正确的事情,但是说的话是不正确的。这种态度,可能会成为以后成为一种片面的求真,我们要对不幸的人有一种敬畏。有时候谎言的力量要大于真理。 有个人失明了,他找了个先知,先知说:你把古琴弹断1000根弦,你就复明了。有天,终于达到了,但是他并没有复明。但是,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听觉都异常发达了,他能够跟世界息息相通。他明白了,大师原来是这个意思。 美国有钱人的精神导师,德鲁克说:如果你计算一下你的时间,你会发现自己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没有意义的事情上。 王尔德: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在世上,实际上只是在世上,并没有怎么活。 我的理解:如果说弗兰克通过集中营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终极的选择自由的话,那么鹏霍费尔就是通过自己一生的生命实践了一种可称之为伟大的神圣的生活路径。鹏霍费尔是一个研究神学的人,他面对上帝死了的绝望困境选择了一种全新的人类道路,为他人而活,将神道融于人道,信仰上帝但不做宗教狂。鹏霍费尔在监狱中面的死亡所体现出来的平静是一种足以击穿所有为世俗欲望而活的人的心灵。 吃饭的时候有个教授谈及自己忙得不可开交,问道最近一个月做了那几件事,教授却想不起来。我们看上去非常忙,但是细想却发现也没有做什么。 这本书写的是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他在数学、昆虫学、生物分类、文学批评中都非常有洞见。 他做出的事情,让大家举得不可思议,很多人觉得他活了很多辈子,有人研究他留下来的东西,发现,他的所有研究都是跟他所研究的生物分类发非常相似,如果谁要去研究他,非常方便,因为他为你准备好了。 柳比歇夫长期坚持一种他自己称作“时间统计法”的工作方法。他把自己每天的工作使用精确到分的时间记录下来,一生坚持,从未间断。 他仿佛成为了固定的程序,但是此人又不是没有人情味的人,此人没有清规戒律,没有边界,你能找到他关于文学作品的批评,有时,他又会研究跟自己领域遥远的学科。他不是一个刻板的人,但是他又做了这样一件异常刻板的事情,他把他的一生浓缩为了时间账本。 他自己的爱好,就是突然那一天,打开自己的某一天的记录翻看。主人公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自己的朋友。 在我们的微信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名字你都不知道,你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认识的,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有点像微信上的名字,我们对自己过往的日子,就像陌生人一样。你的每一天都是你的,但是很多天,你对它毫无印象。那你的一辈子,还是你的一辈子吗? 如果你过往的日子,回想起来竟是模糊一片,这就是你的人生啊,这是多么荒唐。 我们刚说了“上帝死后”,上帝没有了,没有人监督、惩罚你了,你该如何自处? 信上帝的人,他会祷告、他会忏悔。他在周末,会审计自己度过的每一天,每一周,每一年。 但是当宗教消失后,我们便不会这样做了。 柳比歇夫不是这样的,他不愿意浪费自己生命的每一分一秒,是因为他要捍卫自己生命的质量,他应得的是踏实感,他的时间是结实的,他的生命历程是结实的,他打开自己的账本,任何一册,他都能知道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他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柳比歇夫用“时间统计法”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城堡,抵挡意义的滑坡,让自己免于在各种伪意义的行为中成为被他人裹挟的活僵尸。 我的心得:当初我自己看了奇特的一生之后,也开始了自己的时间开销记录,目前记录了大约400天,中间时有间断,但基本上是坚持了下来。我的感触是时间开销记录真的非常有用,可以让我建立一个很深的自觉,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了,要想让自己过好这一生,防止意义的滑坡,需要的不仅仅是记录,还需要自己构建自己的意义体系,没有这个稳固的意义体系,即便你像我一样天天记录时间开销记录,依然是会陷入焦虑和痛苦,而不会有柳比歇夫的自在和充实。 《仆人》,讲述了一个商界精英在修道院里遇到一位传奇性商界领袖,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领悟到如何在动荡世界里成为一个不为人知的向导。 吴老师有一次陪朋友去八宝山,领骨灰盒的时候,上面写着【最终的平等,永恒的宁静】这种极限场景中,我么能把当下看得更清晰。 【东吴相对论】讲过,仆人领导力。说的是一个故事,赫尔曼黑塞写了一个探险队的故事,他们要去一个艰险的地方寻找宝藏,探险队里面有一个仆人,这是一个后勤服务的老者,它的存在如同不存在。有一天,他告诉探险队,他有事情要离开。后来探险队发现整个团队,完全没办法运行了,这个人就如同这个探险队的操作系统。 我们总是关注4个手指,但是大拇指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四指,一旦大拇指断裂,手能做的事情很少。 在一个组织、家庭,在你和朋友之间,存在着一种这样的角色非常重要,但是它的重要性你常常意识不到,他维系着组织的运行。这就是仆人领导力。 仆人领导力讲了个故事,EMBA考试中,前4题都讲过,第5道题是每天给我们打扫的老师叫什么。老师说:第五题我是认真的,你觉得不重要,最为一个领导者,知道这位女士的名字非常重要。我想问你,你觉得班里最有可能成为领导的人是谁?结果他们仨在自己的考卷中都把清洁工的名字打上来了 领导者满足的是大家和组织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欲望,作为一个仆人的角色出现在组织中才是主人。如果你总把自己当回事,你就不是领导者。 道德经里面提到领导者的几个等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高级别的领导者,大家都仿佛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次一级的管理者大家喜欢和赞誉他,再次一级的让领导者大家都敬畏他,最差劲的领导者是让大家都感觉到被侮辱。 现在很多的领导人追求权威和威信。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我听你的,是因为我认可你,还是我的生杀予夺由你做主,这是不一样的。 如果你表面上不错,但是有各种各样的危机,你隐约觉得你的组织、生意,在躲避你,不让你发现。这很可怕。 一个很成功的管理者,发现企业中有很多原本没有的幺蛾子,他的员工和家人都抵触他。他去了修道院,见到了商业传奇大咖,教会了他很多他平时不以为然的方法,让它实现了刷新,他发现了自己的心智模式是一个旧版本,他自身的行为的操作系统出问题了,这位老师帮助他换了脑筋。 我的心得:仆人领导力我觉得背后体现的是一种服务精神,本质上任何组织都是为了一定目的而存在的,而领导者是最终目的的主要负责人,而他最好的成就组织的目的途径就是成全组织内地其他成员。一个人被成全之后,自然会跟随领导者去达成组织的目标。这不是一种交易性的、功利性的做法,而是真正好的领导者他们打心眼里是这样认为的,他把服务自己的伙伴作为自己天生的职责而不是义务。 听完吴伯凡老师分析的四本小书之后,我的内心触动是很大的,这里面统统都围绕着“意义”二字展开,这也是我最近几年一直思考的问题。 《活出生命的意义》弗兰克从极限条件中论证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人是可以自己选择自己的意义的。 《狱中书简》鹏霍费尔通过自己的生命历程呈现了一种有意义的生活的方式和可能达到的心灵高度。 《奇特的一生》格拉宁通过柳比歇夫的告诉我一个意义指导下的人生可以是多么的自由和充实。 《仆人》杭特通过一个商界精英领悟的故事告诉我全新建构的意义可以带给人多么大的改变。 我今年三十一岁,正是开始和世界逐渐深度互动,思考生命意义的时机,我要为自己的人生构建什么样的意义,我要如何践行自己的意义之路这都是带给我巨大启示的命题。我还没有完全想清楚,但是吴伯凡老师带来的这四本书是我的一个指南针,我虽然不知道西藏怎么去,但是去过的老师们告诉我不在东北,在我的西南方向,这就足够的,剩下的就是上路前行,总有一日可以到达。
2023-07-03 16:42:071

如何做好时间管理,有没有相关的写的不错的书籍推荐?

作为曾经的一个拖延症懒癌患者,现在每天都能够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时间来做事,其中少不了的就是几本时间管理书籍的影响,所以推荐给你吧~1.《奇特的一生》:一本很薄很经典的书。将的是主人公一生发布70多本主做取得很多成功,原因在于他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56年如一日,主人公都坚持记录和总结。2.《搞定》:这本书一共有三册,是一本时间管理书籍,详细介绍了GTD工作法:整个过程可以简单分为5个步骤:(1)收集一切引起我们注意的事务和信息;(2)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决定下一步行动;(3)对这些行动进行有效的组织整理;(4)我们通过回顾来确定下一步行动方案;(5)行动直至最终完成工作。3.《记事本圆梦计划》:这算是一本打鸡血的书,讲的是作者熊谷正寿从二十一岁在记事本写下梦想和圆梦计划起,15年后取得公司股票上市的梦想故事。此书有讲时间统计法、番茄工作法,重点是如何将清晰的未来目标写在日记本上,以形象化的方式分解成实际的短期目标。如果你是喜欢写手帐而且喜欢时间管理的小伙伴,这是一本很不错的书~我是手帐达人北纬女侠,微信公众号【北纬女侠手帐】,欢迎一起学手帐!
2023-07-03 16:42:221

秋叶大叔是怎么管理自己的时间?

关于时间管理,秋叶大叔特别介绍了一本书,叫做《奇特的一生》,里面的主人公柳比歇夫,是时间管理的狂人。他的时间管理精细到什么程度呢?每天坚持写日记:1916年开始坚持记日记,记录每一天,每一件事情花费了多少时间。包括,跟朋友写信、聊天、做科研工作、写一篇论文花了多少的时间等等,事无俱细都一一记录下来。形成了时间管理的习惯后,柳比歇夫每天凭着感知知道自己吃个饭,睡个觉,甚至是上个厕所尿尿花了多少时间,他都无比的精确感知。误差据说不超过一秒种。而普通人经过训练之后,时间的感知误差不会超过十分钟。柳比歇夫最莫名的时间管理结论就是:每个人,每天的高效工作时间,不能超过四个小时,如果超过了四个小时,那么多数的工作时间是不能够有精力保障工作的质量的。所以,秋叶大叔得益于柳比歇夫的时间管理方法,也开始每天写日记 ,高效工作,高效进行时间管理。在一地鸡毛的带娃过程中,每天坚持学习、工作四个小时,源妈利用这种时间管理的方法,在半年的时间读了4000万字,拆了38本书,写了20万字的读书笔记 。很多人问,源妈,你是怎么做到的?我说,我向秋叶大叔学习、向柳比歇夫学习。学会做时间的主人,做好时间的管理工作。答主:源妈,和你一起带着娃成长!公众号“源妈生活圈”,ID:【ymshq99】。
2023-07-03 16:45:243

如何高效的阅读书籍?

2016年5月之前,我是一个每天上班下班,为一点屁事就跟老公、儿子较劲的典型家庭妇女。到了9月底,我得到了这张表格:阅读记录33本书的阅读让5个月的我有了哪些改变呢?2016还剩不到2个月,恰好这时我完成了对《深阅读》这本书的研读。如果你也有“5个月前我”的各种状况,不妨今天在斋藤孝先生的指导下,就如何通过阅读改变自己这件事,咱们坐下来好好聊一聊。一、选书要开始读书,首先要选书。开篇的5个月书单表达了,在经历“迷茫-试探-确定”的一个渐进式选书的过程以后,我仍处于一个不断探索读书新领域的阶段。个人感觉5个月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给自己定性的。因此,刚开始看书杂,选书乱很正常,不能够当做“我读不了书”的理由。(身边很多小伙伴经常用这个理由拒绝拿起书本)只有完整的读过了几本书,才能知道自己要看什么。而读的书越多,判断力就会越准确。《深阅读》的作者斋藤孝任职明治大学文学部教授,数十年的教学与阅读经验,就决定了本书中介绍的选书方法,无论从操作性和有效性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1、靠谱的榜单和书评。何为靠谱?首先要考察发布者的职业经验。书中提到的榜单是日本本土的,但知识无国界,只要没有语言问题,《深阅读》中出现的大量优秀图书完全可以作为靠谱书单列为我用。对比之下,本文开篇的33本书,就不可能被称为“靠谱”书单。只有在自身知识体系形成气候,能够稳定输出相关成果以后,其推荐的书单才值得初学者去追随。同时,豆瓣、亚马逊等超人气读书网站,相关书籍的评论和推荐也都可以作为我们选书的靠谱依据。2、经典。毋庸置疑,经典是永远值得我们去研读的宝贵财富。书中不止一次的提到了《论语》,作者信手拈来般引用了诸多孔夫子语录。而作为一名中国知识青年,截止到目前还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遍《论语》,更不用说达到引用的水平。惭愧之余,让我醒悟到,很多优秀的作品是建立在经典思想基础之上的,忽略经典就等于舍本逐末。尤其书中建议初学者从日本文学开始循序渐进,类比过来就是让我们回到中国的传统经典著作中,由浅至深,无论是虚拟或非虚拟作品,相信都会让我们把根基打实,从而成就自己的高楼伟业。3、名人传记。记得在上中学的时候,我曾经大量地阅读了很多传记。其文字水平尚且不论,仅仅是名人的成功经历,面对各种挑战的应对态度和方式,就已经深深地影响到了我以后的人生。《奇特的一生》应该是最近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一部传记,相对于单纯讲时间管理方法论的作品来说,它将柳比歇夫坚持一生的工作方式展示给了读者,既形象生动又少了很多说教,不啻为时间管理方面的一本优秀入门读物。4、电影原著。现在由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情况越来越多,之所以可以由文字变为影像,一定是作品具备了某方面的突出特点,吸引了制作方,这就完全可以作为我们选来阅读的理由。此外还有那些本来就红遍天的小说被改编的情况。如果是后者,我们完全可以通读完原著,再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欣赏其改编的作品。不仅可以看到改编的特点和套路,而且能够得到对原著不同角度的解读,何乐而不为呢?5、书店。估计现在很多人都会在网上直接下单买书,而鲜有到实体书店逛逛的经历了。在实体书店里挑书的一大好处就是,可以随意的翻看,而不仅仅局限在网上的试读部分。如果跟老板熟悉的话,还可以参照店家的意见进行选书。要知道,老板每天泡在书海中,其对于图书的信息量,是我们远远不可比拟的。二、读书y=f(x)是一个常见的函数方程式,其意义是将变量x经过一定的计算过程输出为变量y。类比到读书,我们输入x,经过阅读内化的过程后,输出y。那么,既然大家拿到的书都是一样的(x),输出y的质量与效果,就只取决于f的计算过程了(读书)。1、据点阅读和跳读。针对不同题材的两种读书方式。据点阅读是指以一本书作为契机,不断产生连锁反应,从而拓宽读书的广度。比如前面提到的《论语》,毕竟相隔的年代久远,如果上来硬拼的话,很容易败下阵来,产生诸多负能量而否定自己。我们不妨将目光转向现代学者针对《论语》出版的解释性作品,推荐鲍鹏山老师的《孔子如来》,美籍华人倪培民教授的《孔子-人能弘道》等(书中推荐的均为日本著作,目测没有中文译本)。一来语言易懂了很多,二来多角度阅读能迅速打开视野,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像往湖中投入一块石子,水波逐渐扩散开来,只要抓住一个经典的知识框架,就可以带出诸多作品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从而快速成为一个领域的高手。跳读是作者针对长篇小说介绍的阅读方法,就是只读对话部分。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只要把握住最初登场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即使略过情景描写部分,也能跟上主要情节,而且速度会提升3-5倍。这个方法我还没有尝试过,打算下次小说阅读的时候先试试再说了哈。2、大声朗读。还记得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吗?不管懂不懂,大声跟着老师读上一千遍,其义自现。当然,现在我们不会去这么刻板得学习,也没有耐心朗读千遍。但道理还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读书,本就带着出声的含义,用耳朵听到的话更容易在大脑中形成影像,从而精神自然沉浸集中。所以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建议大家尝试一下大声朗读的效果,真是别有一番味道的呢。3、整理书架。你的书都是如何摆放收藏的呢?记得前几天我在简书看到一篇《大学毕业一年,我买了三百多本书,究竟买了些什么》,作者将自己一年内买的349本书按照题材、国籍、学科等一排书架2个主题分门别类的收藏起来。当我看到文章图片里一个个排列整齐的书脊和书名时,脑中就会不自觉地闪现出其内容和主旨,这与斋藤孝先生的方法不谋而合。书架的整理实际就是收纳大脑中知识的一个过程。长假就要到了,正是我们行动起来的好时候呀。4、边问边读。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而如果能带着问题去阅读一本书,收获肯定比通读一遍来的要多得多。道理大家都知道,问题是如何做到?斋藤孝老师介绍了一个办法,在阅读的时候用()把有疑问的地方标注出来,不仅限于作者提出的问题,只要觉得“为什么会这样”“这样说应该有其理由”的部分都可以标注出来。从而理解作者是以怎样的问题意识写作,养成边提问边思考的习惯,自然阅读过程就能深潜下去,达到深藏水底的精神清流了。5、表达输出。将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讲给别人听,分享的本身就是提升理解力的过程。最近我做了一节线上微课分享,深刻地感觉到把知识说出来和写下来,完全不是一个效果。在讲解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要关注到知识的口语化表述,逻辑条理性和简单明了地体现主题。切忌变成聊大天,想起哪里说哪里。本着对听课小伙伴们负责的态度,尽量用最短的时间传达出更多的有效信息。而不是让其听了一个小时,回过头来想想,好像都是浮云。我们要深阅读,更要深分享,当你可以将头脑中的知识成体系地分享出去,那么我们的阅读就达到了其应有的目的-成长!5个月的阅读让我体会到了成长的艰辛与快乐。了解我的人都知道,因为家里有宝宝需要照顾,所以常理上下班以后的2小时阅读时间对于我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因此,在这5个月里,我每天早起2小时,第一个到办公室,独自享受空无一人的阅读时光,从而保证了稳定的输入与输出记录。而通过阅读,让我找回了自己,减少了迷茫,尤其在感受到自己进步的时候,就更加有了动力坚持下去。如果说这33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用《深阅读》中的一句话总结,那就是“不读书不成人”。即使已经走出了校园,读书仍应该作为我们保持一生的习惯去坚持,而且,真的会上瘾。用思维导图来总结下本文的干货: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2023-07-03 16:46:307

井井有条的生活

做事井井有条的人,肯定是会生活懂生活的人。这样的人都有很好的逻辑性,能很好的利用时间,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并能把时间利用到极致。能井井有条的生活和工作与年龄无关,更多的是对待生活和工作的态度,还有就是习惯的养成。好的习惯可以成就一个人。我们要确定哪些习惯是好习惯,再从中找出适合自己的,一天一天地坚持下去,把它变成身体的一部分,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本能,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奇特的一生》书中写到“对于一位科学家来说,整理和组织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即使这一工作没有什么重大的意义,例如做复制品的卡片目录,但从事这一工作时,感到很愉快。这种快感,实际上就是意义本身。”通过这段文字的描述让我知道了,只有找到真正热爱的事情,我们才能在外人看来不能理解或是枯燥乏味的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才能一直坚持下去直到到达成功的彼岸。反思我自己,我有没有乐在其中,并想一直坚持下去的事情。很遗憾,我想我并没有。就拿参加读书营来说,我报名是为了学习好的学习方法,为了以后自己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读书营要求每天都要完成500字的读书笔记,我知道是为了让我更好的了解一本书,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并能输出这本书的内容,从而把书中所得运用到生活当中。可对于我来说这是很大的挑战,我的读书笔记都是赶着12:00之前交的,有几篇笔记可以用应付差事来形容。我没有找到自己的体系,没有规划好时间,没有井井有条的工作和学习,所以会有疲于奔命的感觉。但是我有营里小伙伴们的鼓励,有助教的认真点评,她总能在我认为没什么特色的文章里找到鼓励我的点,所以这就是优秀的人总是能带给别人希望。希望我能找到属于我的热爱,能养成好的习惯,能把生活和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并为之坚持和奋斗下去。
2023-07-03 16:49:481

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

十月初,在前任值月生鼓励下,诚惶诚恐地接下十月值月生。想想自己,属于那种要啥没啥的,如何担当值月生的重任?大概十个月以前,我还处于放弃与坚持之间来回游荡挣扎着,我一直在为我自己寻找放弃的理由:“没时间”!对,没错。就是常常用来拒绝做某件事的借口和理由!很幸运在值月小组的鼓励下,开始回归写作。写不出来的焦虑、煎熬好像比什么都痛苦,那种感觉有刻骨铭心的体验。 「心在哪里,时间就在哪里」 如果决心坚守下去,那只有一条路:动起手,写出来。 “没时间”的潜台词其实就是心静不下来,遇到一些事心情难以平复,自然根本不想去写。 如果直接说不想写,好像说不出来,只好寻找一个理由来掩饰自己那颗浮躁不安的心。以为可以骗得他人的理解,释放自己。实际上根本无法骗自己,也无法释放自己,心情还是一样的焦虑不安。 唯有让自己的心安顿下来,才能重新出发。我尝试开始写,没有别的捷径之路可走。说来也奇怪,一旦开始写起来,文思好像在冥冥中逐步打开一般,不断有新的念头,新的想法跳出来。文字表达起初干涩乏力,毫无生气;随着时间的推移,写的多了自然也就开始感觉到表达变得灵动圆润。 曾经豪言壮志通过写作改变自己,其实哪里是改变自己,只不过是安顿自己那颗脆弱的心罢了 。 把心放在写作少许一点,我开始如何选择写什么主题。可以这么说吧,时间就像见缝插针似的渗透到脑海里。 大脑无时不在思考,思考这东西无法终止或是切断它。我们好像所能做的就是把思考拉向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上面。 确定写什么主题,或者说关于哪个方面的内容。这点很费脑筋,多数人有选择困难症,我也不例外。一两天时间还决定不下来,有可能要花几天的时间。这点比真正写起来还要难受。我该写点什么?我把这个问题时刻放在脑海里,无论跑步,走路还是逛超市常常问起自己,就在这样一遍一遍问自己的过程中,也许灵感一现找到写点的主题。 「心在哪里,方法在哪里」 沿着主题开始构思寻找主题的素材。确定了方向,做起来相对于选择主题来说要容易一点。写作素材按照确定的主题,找起来并不太慢。然后,开始如何排版素材。这些事对于我来说要化去四五天时间,可能有人只需一两天,甚至几个小时。真正动手写起来,花的时间就少多了。一两千字的文章两三个小时一般能够写出来。这个时候写出来的文字,还只能算是初稿。 初稿可能松散,杂而乱。先放一段时间,也许几个小时,也许一天时间。当再次拿起读一遍的时候,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瑕疵。有时是错别字,有时是表达句子不通顺,有时逻辑混乱的从头再来。 静下心来,思考选择主题,寻找素材,构思排版,放一放,修改经过这几个步骤,逐步形成自己的写作节奏,写作也开始变得不再那么难了。 写作有时也需要一种状态。 没有状态的时候,坐在桌前,无论怎样思索,却也无从开始,思维此时就像凝固了一般。就像有时睡觉做梦一样变成梦魇那种感觉。在梦中明明看到恶魔挥舞着砍刀向我追杀而来,而我却怎么也抬不起脚,迈不开腿逃跑。这时就需要换个环境,来唤醒写作的状态。 如果遇到这种状况,我的方法是起身走一走,换个环境。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用心体会所看到的人和事又有怎么的不同。也许要写的东西就隐蔽在所见所闻之中。 知乎是以问答来创造价值的社交平台。这里面有很多有质量的提问。好的提问也是启发写作思路的一个好方法。在这里你总能遇到我们自己熟悉的知识范畴,总有那么几个问题有回答的冲动,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其实进入了写作的状态。 实在写不出来?最便捷的方法是阅读。它能帮我们穿过黑暗,打开广阔深邃的世界。体验到无法体验的人生。 「时间在哪里,收获在哪里」 有没有人做过时间清单?一天中24小时究竟做了那些事?《奇特的一生》这本书里记录了柳比歇夫如何使用时间,他从26岁开始记日记,记下来每天做哪些事,花了多少时间,不仅仅是小时,而是精确到分钟。他事无巨细地记录时间清单,日复一日坚持践行记录了56年,贯穿他的一生。 他不仅仅是坚持每天写自己的时间清单,还做了时间不同用途的分类详细清单,每天每个周末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年他都会汇总统计自己的时间支出,核算自己用在工作上的有效时间是多少。记录时间清单究竟给柳比歇夫带来哪些收获和成就? 所有的人,包括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相当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除了工作之外,利用零碎时间仅研究地蚤,仅是到1955年他就收集到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他做了切片,这个工作量和成果已经足以让普通人惊叹了。 「写作的初心」 时间给予我们很多东西,时间同时也夺走我们一些东西。我期望有一样东西不要被时间夺走,那就是「写作的初心」。 愿我们各自安好,既然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
2023-07-03 16:49:541

有没有能记录我一天在每件事上花了多少时间的 App

我喜欢用时间记录的软件,有几个app不错。我举了几个例子。iOS平台1.aTimeLogger 老牌时间记录器,可以自定义分类,统计和回顾也很清晰iTunes App Store 的 iPhone,iPod touch和IPadaTimeLoggeraTimeLogger出安卓版啦2.Evertracker,记录方便,点击单个条目而已,其他app需要输入分类或者弹出窗口 ,可以和evernote配合3.mrtime,支持iOS和Android双平台。从《奇特的一生》里的时间记录法获取的灵感,支持导出到有道云笔记,但是小问题很多。MrTime:基于《把时间当作朋友》的时间记录APP(for Android,Iphone)4.iHour「iHour·时间投资计划」是一个帮助你规划、记录自己时间投入的 app,可以帮助你记录「背单词多少小时」「练琴多少小时」「看书多少小时」「Coding 多少小时」等需要时间累积来提高的技能。特有每日定时提醒,事件正倒数计时器,支持长达 10 年的时间规划。特别设计的成就系统,帮助你突飞猛进。[新应用]iHour?时间投资计划:10000小时成为专家5.10K Hours和上面那款类似,针对笃信10000小时定律的人开发的 App。安卓版1.Timesheet Time Meter (Tracker),正在完善中的App,界面有中文,目前除了记录,还没用统计和备份功能,节目也是holo风格,期待它继续完善2.Time Recording - Timesheet App,老牌时间记录App,据说功能很强大,但是界面实在是太丑了!3.Timesheet - Time Tracker-rauscha,界面很漂亮,但是其付费模式似乎不支持中国4.Jiffy – Time tracker,强烈推荐,是目前Android上最好的时间记录App了,支持多条目同时计时,界面精美,最难得可贵的是支持通知栏快捷操作
2023-07-03 16:50:222

一个人快速崛起的4个标志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人人都梦想着成功,但大多数人却始终是一个平庸者,打败他们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这是由于人性的弱点所致,成功的路千万条,但本质不变,就是克服弱点,反抗本能。 但人类追求舒适的本性,让我们一次次沉溺于安逸中不能自拔。 我们做事情经常性拖延,老是感觉时间不够用,精神经常处于疲乏的状态,虽然内心一直在渴望着成功,也尝试着规划自己的人生,但一个偶然的干扰,总是能一瞬间把一切打回原形。 然后,我们依然平庸,生活依然一地鸡毛,但我们依然迫切地希冀,能有那么一个瞬间,自己能快速崛起,过上想过的人生。 那到底,在当下,一个快速崛起的人,都有哪些美好的品质呢? 学会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顾名思义,对自己进行管理,主要指个人对自我的行为,目标,思想和心理等进行管理,以达到一个身心良好的状态。 而生活中的我们,很少能做到这样,主要因为是,在自我管理的路上,总有一个张牙舞爪的拦路虎出现,那就是拖延症。 拖延像是一颗毒瘤,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脑海中,今天的事拖到明天做,明天的事拖到后天做。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朋友小张,就是一个人。他做事情有个特点,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还经常以此为傲,说自己在最后时间,效率才最高。 而事实是,因为他做事情太晚,经常没法细心打磨,做出来的东西总是马马虎虎,经常让客户不满意。 久而久之,再找他干活的人,越来越少。 要想真正做好事情,还是应该早点开始,细心准备,这样既没有压力,也能准备充分,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今日事今日毕,不失信于自己。 尤其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信息如此庞杂,我们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所以,一定要做好自我管理,改变拖延的习惯。 这样既是为自己负责,也能赢得别人的信任。 学会时间管理 叔本华说, 平庸的人关心怎样耗费时间,有才能的人竭力利用时间。 要想变得越来越厉害,就要利用好每一分钟去学习,去锻炼,去提高自己。 而现实中的大多数人,在时间管理上,基本一团糟。虽然每天没有做太多的事,但经常感觉时间不够用。 而且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惯,更是破坏了每天的时间安排。 熬夜,晚睡晚起,随时随地的外界干扰,一而再地打乱了我们的时间。然后造成的假象是,我们看似好忙,实则什么都做不完。 结果加班成了常态,熬夜成了常态,没有时间更是常态。 这问题出在哪里呢?就是没有做好时间管理。长此以往,错过的便是一次变好的命运。 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富兰克林,正是善于做时间管理,并能严格按照时间表践行,才从一名普通人走向了成功。 看富兰克林的时间表,每天的生活精确到了每小时,几点干什么事都是提前设定好的。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充分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 你如何过一天,就如何过一生。日复一日的自律生活,成就了富兰克林,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收获就在哪里,要想变优秀,就要在利用时间上竭尽全力。 学会精力管理 生活中不乏能拼的人,但缺少的是,会做精力管理的人。 有的人很能拼,能力不行,时间来凑,别人花三小时做完,他花十小时或者更多的时间。 这样的人,乍听上去很励志,实则不然。 在《奇特的一生》这本书中,作者坚持56年如一日地记录自己的时间,最后发现,无论他怎么努力,一天有效工作的时间也就4个半小时左右。 这就意味着,人做任何事拼的不是时间,而是应该管理自己的精力,妥善利用好有效时间。 说起精力管理,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一些人晚上熬夜学习,白天无精打采。 熬夜时感觉自己很励志,为了美好的未来,优秀的自己,在黑夜里煮着咖啡争分夺秒,追逐星辰。而事实上,因为熬夜,浪费了第二天一整个白天。 明眼人随便算一帐,都感觉很不值。这就是贪图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完全不懂精力管理这个概念。 正常的做法应该是,早睡早起,在精力最好的时候,收获最好的效果。 优秀的人,都懂得做精力管理。前段时间,参加一个知识大咖的新书发布会。很多人对他每天只休息6小时,但精力充沛表示好奇。 他反问大家,现场有人每天睡觉超过6小时吗? 令人惊讶的是,现场没有一人举手。确实在996工作制成常态的今天,一个上班族每天的休息时间,也就6小时左右。 大咖说,自己之所以精力充沛,是因为他早睡早起,外加利用碎片化时间休息。 原来,他的秘诀就是会做精力管理。 在竞争激励的今天,你想比别人厉害,你就要学会管理自己的精力,将其效果发挥到最大。 培养眼界,终身学习 要想快速崛起,除了学会做自我管理,时间管理,精力管理,还应该培养眼界,终身学习,实现跃迁。 一个人的行为,和拥有的成就,都是其自身的眼界决定。 在井底之蛙的眼里,天空就跟井口那么大,也不过如此,没什么感叹的。但当它有一天走出井中,看到一眼望不到边的天际,它的心中才会有更多的想法。 换作人一样,要是一直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里,便很难有所成长和突破。 古典在《跃迁》一书中说, 除非你能看透这个局,破局跳出,才能停止这种轮回。大部分人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消耗在这种往返的轮回问题中,他们就像轮圈里面的小白鼠,怎么努力向前跑,都停不下来。 所以,要想人生无限,就要勇敢走出舒适圈,培养成长型思维,不断用知识武装自己,寻找突破。 当各方面积累到一定程度后,所谓的跃迁时刻终会来临。 路遥在《早晨从中午开始》一文中说过, 人是有惰性属性的动物,一旦过多地沉湎于温柔之乡,就更削弱了重新投入风暴的勇气和力量。 每一个人都是有懒惰本性的,我们喜欢简单的事,贪图安逸和 娱乐 ,但是这些却注定和成功无缘。 纵观古今中外,哪一个优秀的人,不是一直在和惰性做斗争。唯有不断战胜人性的弱点,才能拥有别样的人生。 改变的本质,就是与人性的弱点作斗争。 成长是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的过程,我们只有从自身的弱点出发,逐一寻找解决的方案,才能真正开启人生的蜕变。 个人的崛起之路,便从这4个标志开始。 所以,想要实现逆袭,一定要学会应用这一系列管理方法,战胜阻碍你进步的本能,让你和自己实现和解。
2023-07-03 16:50:521

前苏联 柳比歇夫

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1890年4月5日——1972年8月31日),前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毕业于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从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到昆虫学等。业余时间研究地蚤的分类,还写过不少科学回忆录。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他不顾政治迫害,做了大量工作来反对和批评当时属于苏联生物遗传学主流的李森科主义。还应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生物分类学。他在26岁时独创了一种“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个事件的花销时间,通过统计和分析,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期间他不断完善这一统计方法,并一直沿用了56年直到逝世。[1]所有的人,连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大。 他生前发表了七十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三十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一九五五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三十五篇地蚤标本,共一万三千只。其中五千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三百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五倍。他对跳甲属的分类,研究了一生。这需要特殊的深入钻研的才能,需要对这种工 作有深刻的理解,理解其价值及其说不尽的新颖之处。有人问到著名的组织学家聂佛梅瓦基,他怎么能一生都用来研究蠕虫的构造,他很惊奇:“蠕虫那么长,人生可是那么短!”
2023-07-03 16:51:011

柳比歇夫:人的一生到底可以做多少事?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生前发表了七十多部学术著作,涉及生物分类学、分散分析、昆虫学、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方面;各式各样的论文和专著总攻一万两千五百张打字稿。而这只是他的工作,他的业余“休息”是研究地蚤分类。光这一项,截止到1955年,他就手机了一万三千只标本,共计三百种。而他的时间管理之谜被写成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如今广为流传!一个人是怎么可能在一生做到这么多事情?研究那么多领域?学习那么多知识的?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每天总是浪费了一点时间,可没人知道自己浪费在哪里。当越多的发明创造出来为人们节省时间,我们却发现时间越不够用。 时间和两千年前一样:一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错误和种种恶性,另一部分则虚抛浪掷,无所事事。1、早早定下自己的目标 1918年,柳比歇夫复员回来时,就立下宏达的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但太难了,需要太多准备内容,可是柳比歇夫雄心勃勃,所向披靡。我们会问:这么早就框死自己到底好不好?可事实上,柳比歇夫一生从未枯燥乏味过。 毕竟在追寻真理和梦想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你自己都不确定这条路是对是错,但如果你不走完它,那么答案就永远不能揭晓。更何况,科学家往往是狂热而孤注一掷的,他不知前路几何,但早就决定牺牲自己的一切了2、记录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开销” 柳比歇夫的秘密在于他的“生活日记”,也就是时间统计。他每天都会记录着当天干过什么,用了几个小时几分钟。以下是其中一篇:通过每天每次记录时间,多年来他体内深处好像养出了一只表,能精确到分钟。他也能精确判断出每件事的“时间成本”并衡量应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从此完全掌控了自己和自己的生命。3、习惯总结和估算时间成本 他每个月的月底都要做小结,画一些图,到了年终,再根据每月小结做出一张年度终结,并列出一览表。柳比歇夫将时间分为两类—— 第一类工作是最重要和富有创造性的,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做笔记,写信,参考书);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研讨会,看文艺作品(凡是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 以下是他的一篇月度小结—— 1、基本科研: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2、分类昆虫学:二十个小时五十五分; 3、附加工作:五十个小时二十五分; 4、组织工作:五小时四十分; 合计:一百三十六小时十五分 而“基本科研”又可以细分为—— 1)分类报告-《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六小时二十五分; 2)杂事:一小时; 3)校对《达达派研究》三十分; 4)数学:十六小时四十分; 5)日常参考书-里亚曾诺夫:五十五分钟; 6)日常参考书-生物学:十二小时; 7)学术通信:十一小时; 8)学术札记:三小时二十五分; 9)图书索引:六小时五十五分。 合计:五十九小时四十五分 重要的事情需要记录,不重要的也要详细记录,以确保自己能知道自己的速度,方便之后的计划。一般来说,认真做事,实际工作时间的误差不会超过百分之十。小结中也要把误差时间记录,并写明原因。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指定下一年的计划:先先设置中心任务,再分门别类根据前年的数据设计今年的指标。(矮油,这有点像公司业绩考核)4、充分利用每段时间! 他会利用脚下每一分钟的时间,散步时捕捉昆虫,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作计算题。他规定两三公里内步行,因为一方面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另一方面反正是要散步的。 “早上头脑清醒,我就看哲学数学方面的严肃书籍,钻研一两个小时后,就看历史和生物学等比较轻松的读物,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事实上,书看的越多,他就发现自己需要学习东西越多。 然而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柳比歇夫并没有一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事实上,他一天做多工作七八个小时。这工作不是我们平时发发呆,看看手机的时间,他是把每一秒的间歇时间都去处的,也就是说这七八个小时他每一分钟都全身心地在工作。 而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则需要看这件事的价值,和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当然,也需要顾及大脑的劳逸结合:累了看书,清醒就钻研数学。全程都不应该受任何外界的干扰。 他会计算一切时间,把一昼夜的有效时间算成是个小时,分成三个单位或者六个“半单位”。5、懂得将所有文件归类 他将所有的文件编号,装订成册,有好几十百本,甚至连自己的信件和手稿都重新打印装订起来(不是为了虚荣心,而是自己之后可能要用)。 他的秘密说到底就是写写写!他的收藏十分详细,尽管在上面花了很多时间(因为有很多笔记根本不会发表),但他积累了很多经验和存货。 文章写得很快是因为平日储备材料,随用随取。重要的著作都要列提纲,而绝非看看就好了,这样才能看书清晰。(这和钱钟书先生又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人都说钱是天才,熟不知他也是吃透了每一本书的)总结: 柳比歇夫只是个普通人,他承受着柴米油盐,承受着战争和丧子之痛,他的一生从没有做过什么丰功伟绩。甚至他制定的人生目标最后也没有完成。但之所以越来越多人注意到他,是因为——他的一生从未被虚度。 每天发几分钟记录,每个月花两个小时总结,花一个小时计划,你就能规划你的人生。柳比歇夫绝不是天才,但他通过他的方法证明,如果把一切才能集中用到一个目标上,可以取得多么多的成就。他的幸福是充分伸展了身手,做好了他这辈子能做到的最好!而幸福,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
2023-07-03 16:51:071

文竹这篇文章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有人喜爱亭亭玉立的水仙,有人喜欢艳红的玫瑰,还有人喜欢傲骨斗霜的腊梅,而我却独爱文竹。文竹与竹子可大不一样。虽然它有象竹子般的竹杆,但绝对与竹子截然不同。文竹虽然没有竹子那种坚韧不拔的硬骨头精神,但是,它却给人一种自然、宁静的感觉。我家就养了一盆文竹。刚长出来的文竹杆只有针一般粗,淡青淡青的十分可爱。渐渐地,文竹越长越粗、越长越长、越长越绿。远远望去就像一些粗细不一、高低不同的小铁棒拔地而起。近看有如一个个色彩渐变的绿棒。文竹杆上已经长出了刺儿一般的“小竹苞”,眼看就要“抽穗”了!果然,不过几天。在接近顶端的枝节处。冒出了新枝,新枝又分枝,在分枝顶端长着许许多多,不可计数的像牛毛般细、像嫩草般绿、像细沙般小、像那松叶一样扇形般排列着的叶片。它们井然有序地舒枝展叶,不久就呈现出一幅枝繁叶茂的景象。你用手轻轻地抚摩那细而茂的叶片,会感到软软的,格外舒服,惬意。长满叶子的枝杆就像平铺的三角形,平平地向前方延伸。远望它们一层一层缥缥缈渺,有如黄山顶峰上那若隐若现、变化莫测的云海;近看,却像一片片鳞甲,有条有理、又细又密地排列着。令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与奇特。几个月过后,原本青翠的叶片与墨绿的竹杆逐渐地转变为微黄、淡黄、深黄……直到最后完全枯萎了。叶片轻轻地一碰就像下雨一般,纷纷地往下落,不一会儿地面便有一片铺上了一层黄澄澄的“金地毯”而枝杆上就只有光秃秃的了。此时的文竹已经默默地走完了它那淡泊而奇特的一生……那般地悄悄,犹如昙花一现……这时,我只需将枯萎的部分剪去,再精心地照护着,不出一个月,便会再次长出新的枝杆,迎来了文竹新的一生!从文竹的一生中,我感受良多。如今,有多少人为了权利、为了金钱、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为的不就是一生的荣华富贵,这不正是虚华的外表吗?而文竹,它没有高大挺拔的身材,没有那无比艳丽的花朵,它仅是选择了宁静而自然的绿色作为自己的外衣。虽然这给人的感觉总是淡淡地,但是令人感到十分亲切、自然、舒服。文竹这种淳朴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我感谢文竹,感谢它教给我这种做人的淳朴的品质!
2023-07-03 16:51:141

如何使用TimeMeter做好时间记录?

我在知乎上的回答:原文链接, 如何使用TimeMeter做好时间记录? 最初接触到TimeMeter是2013年9月24日,使用的版本是1.6,用了大约1个小时之后就暗暗惊呼:此乃神器。如果使用正确,可以记录人的一生。 先推荐几本书,《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把时间当作朋友》《奇特的一生》,这三本书可以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理论组合,对使用TimeMeter进行时间记录有很大的帮助。 除了时间记录的理论基础之外,对Excel有一点熟悉也最好,不需要多复杂的操作,会最基本的数据透视表就行。如果不会,可以用TimeMeter自带的数据分析,如下图的右边就是在某个活动类别上所用的时间比例。 最开始使用TimeMeter 并没有建立多复杂的规则,后来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反而建立了一套复杂的操作流程,不过熟悉之后,也不复杂。之所以说“复杂”,现在如果和其他人分析如何使用TimeMeter的时候,居然生怕他走入了“不正确的的使用方式”,也就是说要么记录不正确,要么在使用的过程中会因为错失了一些基本原则而中断了不能进行记录。在使用TimeMeter之前,在印象笔记进行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当然,很多熟悉的朋友知道我是用为知笔记,怎么会提到用印象笔记呢?主要是为知笔记承载了很多的体系,要增加一个新体系需要试行一段时间,就这样用印象笔记记录了一段时间,记录显示:2013.1.15-2013.9.24,是在印象笔记进行记录。自2013.9.24以后,时间记录从未间断过。下图是在阅读《奇特的一生》的时候,开始尝试进行“事件--时间记录”,这也是我进行时间记录的最初版本。 在找合适的工具之前,就已经很明确要找的工具是一个可以进行“事件-—时间”记录的工具,这一点很重要!要记录“事件”,也就是我们在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在做什么事情,然后加上时间的维度。明白这一点,对使用TimeMeter 有很大帮助。 为什么事件重要呢?之所以记录时间并非是有几个标签划分时间就不了了之,一个人在一生的时间中可能做的事情变化是非常大,所以,无论是什么样的标签,都无法把人的一生的3万天的时间划分完毕。且随着时间的增长,标签的越来越多,管理也不太方便。而如果是记录“事件”,就可以把我们所做的事情划分清楚,这时候加上标签的维度,用来分析就足够了。所以,在看到TimeMeter的时候,用了一个小时左右就被开发者的理念震撼到了,打开TimeMeter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下“描述”,也就是事件,我们可以把这个描述想象成提问“你正在干嘛?”从而记录我们在每一时刻正在进行的事件。 写下来了正在做什么之后,开始整理下面的标签,也就是这件事是属于什么性质的内容。标签的主要意义是:分析的时候非常方便;平衡各种时间的维度。而由于“描述”部分可以记录任何的事件,所以标签方面最好一开始的时候就确定下来,这也是使用TimeMeter的第一步: 设定标签并尽可能地固定。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强调使用TimeMeter的第一个“误区”了。有很多朋友在使用的时候会添加大量的标签,有些增加了30~70个不等,从而希望可以把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加上一个标签,便于进行统计。这个想法当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在执行的时候,却发现事情并不容易,每增加一个标签,是要增加维护成本的。如果打算效仿柳比歇夫的话,要做56年的时间记录,这个维护成本恐怕也不容小觑。 从使用的统计情况来看,建议标签总量设置为15~20个为佳。设置好标签之后,就可以进行TimeMeter的记录了。 当然,如果仅仅是时间记录,是不够的,最好还要能在时间记录之后进行时间分析,也就是到底各个时间做了一些什么,用在了什么地方。 关于用在什么地方,更重要的还是“到底做了什么事”,所以在分析的时候,一般都是看时间的走势,然后再具体到当天,到底做了样的事情,有什么启发意义。为了方便查看,可以考虑把TimeMeter的的时间记录做成文字版,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可以说说记录的问题,记录一定要尽可能地详细,详细到什么程度呢?详细一个陌生人看了你的时间记录之后,能够知道你具体在什么,某种程度上能够模仿这种行为一样。这也是柳比歇夫的记录方式,几乎被记录的时间能够被还原,即前面所强调的“事件-时间”记录。如果就仅仅是记录“时间”,并加上“标签”,还原的程度不够,也许无法给后面提供有效的经验。 当然,使用TimeMeter进行时间记录是需要一定记录成本的,根据统计,每个月用TimeMeter记录的时间在5小时左右。平均下来,每天需要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进行时间记录。 下图是使用TimeMeter这个程序的时间,其中11月份使用时间较多,整个月的时间记录成本为7小时23分钟,通常情况下,是4个半小时左右,如果想要写得详细一点,使用的时间会长一些。 如果从一天的时间段来说,每天12点会比较频繁地使TimeMeter,主要是查看一下上午的时间使用情况,并对比较匆忙情况下所记录的“描述”进行补充和修改。其次使用时间比较多的是早上7点、8、18点,也就说一般是早上、中午和下班后这段时间记录得比较频繁一些,而工作时间段中会笔记少的记录。一些朋友在工作时间段中记录应该怎么办?一般来说,是记做一个整段的时间,然后在描述里面写这段时间的主要事件,对于比较快的节奏来说,细节部分可以忽略,毕竟对于重要性来说,如果在上班期间离开座位一分钟去倒了一杯水,和当天用3个小时全力做一项工作的重要性不在一个权重上。 记录的次数来说,也不要过于频繁,尽可能地减少维护成本,只有把TimeMeter的维护成本减到最小,才有可能把时间记录做到最长的时间。从过去的1.5万个小时来看,平均每个小时记录一条数据就。早上和晚上的时间记录多一些,工作期间记录少一些。如果要记录工作期间时间使用情况,建议在电脑里面安装ManicTime,比TimeMeter的数据要详细很多。 好啦,到了这里,关于TimeMeter的使用成本算是比较清楚了,比如要做60年的时间记录,使用习惯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时间成本大约是3600个小时。如果平均到每一天,大约需要用到每天的0.6%~1%的时间。如果要把事情写得更详细一些,这个时间会增长,但是写的越详细,记录的数据也许会更“好”一些。
2023-07-03 16:51:211

怎么学习阅读?

1. 提高识字能力。首先要提高识字能力,掌握更多的词汇,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2.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需要一定的耐心和兴趣,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比如小说、历史、科普等,慢慢培养兴趣和阅读习惯。3. 技巧性训练。比如了解段落结构、关注每个词的含义、文章主旨句等。4. 提高阅读速度。可以通过练习阅读速度、扩大视野、增加阅读量等方式来提高阅读速度。5. 多组织阅读。可以采用问答式、批判式、读书笔记等方式来多角度理解文章。6. 善用语言工具。阅读时可以善用字典、翻译工具等语言工具,帮助理解文章,拓宽词汇量。
2023-07-03 16:5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