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小凡
-
一个朝代一种普通话,相当于整个国家通行的官方语言,古代叫“官话”。这个规矩起源于秦始皇一统乱世之时。
而过去的普通话有些根据民间掌握程度、易学程度、皇帝所定的首都位置等因素而定。
比如秦朝通行的普通话是粤语,汉朝、晋朝的普通话当时叫做“雅语”放到现在就是客家话。(众位爱卿恁早!今下开始上早朝,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唐朝时由于鲜卑族统治,但是也并没有用鲜卑话为国语,而是将其定为“北语”。“国语”则是用他们在山西平城所学的平城方言。至于发音---现在并没有流传的样本,不过根据唐诗的韵律来分析,使用汉朝以前的客家话读唐诗比普通话更有韵律。
宋朝的由于定都开封,所以天下文人以说洛阳话、开封话为标准普通话。(想象一下皇帝上朝的样子......"爱卿喊我弄啥类?","天天搁这捣鸡毛,也不干点正事!",“你一说话我都头疼,真嗝应人!”)
而元、明,两朝普通话用的是四川话。元朝建立后,所用的普通话与原来有相当大的变化。在明朝末年,四川由于战争损失了90%以上的人口;所以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大量的移民从湖北、江西、湖南、安徽、甚至广西、广动各地迁徙到四川,四川的原住民数量稀少,所用的语言不足以影响这些外来移民;而来自不同地区的移民为了便于交流和沟通,不得不采用原来的官话(普通话)来交流,所以明朝时期的普通话在四川保留得比较完好。
咱们现在讲的普通话,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
清朝入关统治全国后,他们没有以满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是因为满语使用的人员少,并且文化内涵也远不能取代汉语,所以满清统治者还是以汉语作为全国通用语言。但他们并没有用原来明朝的官话,而是用他们没入关之前在辽东所学会的辽东方言来当普通话;而对汉族人来说,所用的也是汉语,并且与原来的语言变化不是很大,很容易学会,所以推广比较快。此后中国的通用语言就变成了现在这样的普通话了。
(麻烦点赞~~)
- 不白九百
-
各个朝代甚至是中国处在分裂状态下各个割据政权的官方语言都各不相同,据我所知闽南语曾是中国商朝、唐朝和北宋时期的官方语言....普通话是1955年10月“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才有现在的国语普通话
相关推荐
唐朝所用语种,官话是什么?
唐朝时官方语言是“河洛音”。河洛话源头在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闽东北及浙东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省及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方言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启开古音和韵律的宝库,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扩展资料:唐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镇守在泉州(今福建福州市)的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讨伐,其中有固始籍将校数十人。仪凤2年(677),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袭代父领兵。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漳州被称为乐土。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洛话2023-07-03 17:07:577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以隋代陆发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金陵音的《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之前曾下令,举国通用《韵英》音系,但是因为爆发了安史之乱,所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后来,切韵的地位逐渐提高,直到宋代。《广韵》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吴音《切韵》反切的最终地位。唐代以后,长安的重要地位也日渐消减,秦音也逐渐没落,但是在后世发展中,关陇方言仍保留《集韵》中记载的很多关中反切语音,与唐代长安音一脉相承。拓展资料:我国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不同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1.先秦时期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2.秦汉时期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3.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4.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5.宋朝时期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6.元朝时期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7.明清时期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参考资料:胡安顺.音韵学通论 .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98.贺巍.洛阳方言记略:方言,198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2003.资料链接:百度百科-官话2023-07-03 17:08:3614
唐朝时候的官话是什么?陕西方言吗?
唐朝时候的官话是洛阳读书音,不是陕西方言。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隋朝发明科举考试,直到唐朝一直延续洛阳读书音作为正音,为官者须会讲正音,也促使全国读书人学习官话传播正音。秦朝、隋朝、唐朝征服蜀国导致洛阳读书音迅速传播到西南地区。扩展资料:官话分类1、北京官话又称华北官话,主要分布于北京、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中部,可分为京师、怀承、朝峰、石克四片。使用人口约1500万。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上、去声。2、冀鲁官话主要分布于河北大部、天津、山东北部和西北部,以及北京市平谷区,山西广灵县,内蒙古宁城县,使用人口约9000余万。冀鲁官话是除东北官话外,与北京官话最为接近的官话。主要特征是三声四调,古入声派入平、去声。3、江淮官话分布于今江苏和安徽的大部、湖北局部、江西部分地区等地,江淮官话使用人口大约为7000万,其中主要分布于安徽省除蚌埠、江苏省除徐州一带以外的长江以北地区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官话2023-07-03 17:09:258
每个朝代的官方语言都不同,唐朝宋朝都讲什么话?
当时唐朝讲的话是山西话,而宋朝时候流行的话,则是我们常见的河南话。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不同的状况,那完全是因为历史的发展导致了各地方流行的语言不同,但是这些语言都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国不可缺少的一种语言文化,它体现了一种强烈并且浓厚的地域特色,这些不同的语言在这些不同的地区之间流通融合以及发展,最终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最终让我们的整个中华民族展现出来了勃勃的生机。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叫做官话,其实官话很简单,那就是一种通俗的通行的普遍的语言,它能够被中国大多数的土地上的人们所理解,这是为了能够方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产生的一种语言,但是在每个朝代人们所说的并且流行的官话并不一样。就比如说在秦朝的时候,当时秦朝统一了全国,但是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语言,因此就造成了讲话的不方便,因此秦朝的统治者就把广东的粤语作为了当时的官话来讲。而作为另外一个汉朝则是我国另外一个著名的朝代。而汉朝当时流行的官话又不一样了,汉朝当时流行的官话叫做客家话,这种客家话一般是在广东以及福建等少数民族地区流行,但是当时这种客家话的流行非常的广泛,并且成为了当时所说的官话。而唐宋时期出现的官话又不一样了,唐朝时候出现了官话叫做山西话,之所以会这样,那完全是因为在五胡乱华之后,北魏政权的建立,他为了能够统一语言方便自己的统治,而采取了这种山西的语言作为自己的一种官方话语,而自己原来的鲜卑语言则成为了一种传统的北方语言或者叫做民族语言。而宋朝时候之所以会采用河南话,那完全是因为宋朝的首都,当时是在开封,也就是当今的河南省,因此就采用了当地的语言。2023-07-03 17:09:491
唐朝官话为什么是粤语?
综上所述,唐朝时期的官话为粤语,是由地理、政治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现在的官话已经不是粤语了,但是粤语依然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方言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唐朝时期,广东地区是中国南方的重要行省之一。在唐朝时期的政治体制中,行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行政单位,行省的官员需要与上级政府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在唐朝时期,广东地区的官员需要使用一种通用的语言来进行交流,这种语言就是当时的官话。由于广东地区的方言以粤语为主,因此唐朝时期的官话也就成为了粤语。地理原因唐朝时期,广东地区是中国南方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文化也非常发达。在唐朝时期,广东地区的文化活动非常丰富,包括诗歌、戏曲、音乐等等。这些文化活动都需要一种通用的语言来进行交流和传播,因此在唐朝时期的广东地区,粤语成为了一种通用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粤语逐渐演变成为了唐朝时期的官话。2023-07-03 17:10:234
现在的是普通话,中国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秦朝、汉朝时官话是陕西话唐朝时官话是山西话宋朝时官话是今天的福建客家话元朝时通行河北话明朝时官话是江淮话清朝时官话是夹杂着满语的北京话.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周朝之前汉族未出现,不可考,可能是来自中亚的一种游牧部落语言秦汉是用的是陕西话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宋朝用的是福建话元明清都用近似现代普通话,但是清朝更接近现代的中文发音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浙江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天津话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2023-07-03 17:10:3310
中国唐朝时的官语言是什么话?
唐朝的官话是“河洛音”。2023-07-03 17:11:121
中国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都是啥啊?
秦朝汉朝时官话是陕西话 唐朝时官话是山西话 宋朝时官话是今天的福建客家话. 元朝时通行河北话 明朝时官话是江淮话 清朝时官话是夹杂着满语的北京话. 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周朝之前汉族未出现,不可考,可能是来自中亚的一种游牧部落语言 秦汉是用的是陕西话 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 宋朝用的是福建话 元明清都用近似现代普通话,但是清朝更接近现代的中文发音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浙江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天津话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2023-07-03 17:11:211
闽南语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
不是的,唐朝的官方语言是:洛阳读书音《雅言》。洛阳读书音,并非古代的洛阳口语,更不是今天的洛阳方言,而是洛阳太学里教学采用的标准读书音。是古代的唯一标准语音。汉语起源于中原,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中华5000年文明史,4000多年里中国人都说洛阳读书音;洛阳读书音至今仍保留在京剧“韵白”中。隋朝统一中国后编《切韵》,以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为基础。唐承隋制,隋唐两朝国语均为洛阳“汉音”,隋唐定都洛阳,此时中原雅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有所演变。扩展资料:闽南语,据传起源于黄河、洛水流域,在西晋时期、唐朝、北宋迁移致福建南部,发祥于福建泉州。现主要分布地除闽南地区和台湾地区外,还广泛分布于闽东北地区、浙东南区、广东潮汕和汕尾市地区、珠三角、广东雷州半岛、海南岛及东南亚的大部分华人社群。"闽南语"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学术上泛指闽南语的集合,狭义则仅指闽台之闽南语。台湾及西方学者多认为是一种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在大陆语言学的分类上,属汉语族中闽语的一种。闽南语在各地有不同称呼,在中国大陆常被称为泉州话、漳州话、厦门话、福建话、汕尾话、河洛话;在台湾亦被称为台语、台湾话、河洛话或福佬话,在东南亚的海外华人则称为福建话(Hokkien)或咱人话(台闽字写作咱侬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阳读书音2023-07-03 17:11:305
中国唐朝时的官语言是什么话
中原语韵。唐朝主要分中原语韵和江淮语韵,北方讲中原语韵,南方讲江淮语韵,江淮语韵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说白了就是长江以南地区之外全都是中原语韵。当时唐诗的诗韵主要是以中原语韵为基础。科举考试也是以中原语韵作为标准,讲白了就是以中原地区的河南、陕西、山西官话为代表。其实就是北方话,现在的北方方言,但根普通话与北京方言有很大区别2023-07-03 17:12:032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当时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古代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不是现在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前者是古代汉语,后者是现代汉语。两者文字发音和用词差别巨大。汉唐时期的汉语是没有翘舌音的,汉唐时期的汉语与现在的北方中原汉语天差地别。现在北方话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过来的,历史上游牧民族数次占领中原地区,占领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介入了古代汉语,改造了原始的古代汉语,使古代汉语发生了断裂式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因为游牧民族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这种胡式汉语就成了中原地区的官话在中原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古代汉语被胡人hu语式的汉语彻底消灭并取代。如果你现场“观看”当时的历史镜头,说不定你会为历史上元朝清朝的新统治者推行的严酷的同化政策而毛骨悚然。比如说,《康熙字典》的光环后面,是每根毛细血管都留着血汗的文字狱。北方中原地区的胡式汉语就是现在语言学家所说的现代汉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各种北方汉语方言),它们也被称为“金元虏语”(即胡式汉语,是宋朝那时和之后出现的)。而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汉唐时期古代汉语。这些原始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文字读音天差地别。唐诗应该用闽粤汉语念才能还原唐朝那时创作者的原始真实话音,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不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个时候现代汉语还没出生呢!普通话的历史到现在也才几百年!唐朝离现在都1000多年了。2023-07-03 17:12:277
唐朝官话并非西安话粤语保留更多唐代成分
唐朝官话并非西安话粤语保留更多唐代成分提到关中方言,大多数人印象里总感觉比较土气,生冷硬噌,难登大雅之堂,但有人认为,西安是13朝古都,积聚着数千年的文化底蕴,或许千年之前,关中话、西安话就是当年的官话,并举例关中方言的_的太中的_就出自诗经*陈风*月出的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来证明西安话源远流长。那么,如果西安话真是唐朝普通话,唐诗是否应用关中方言来读更地道呢?古代诗歌厚积薄发,在唐代发展到巅峰,涌现出李白、杜甫等一批杰出的诗人。那么,西安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话是否会因地域性,被作为当时的官方语言呢?河南人:我觉得应该是洛阳话,因为唐朝大都当时在洛阳好长时间了。西安人:时间久远,咱们关中方言、陕西话,我觉得总会有些变迁,肯定会很相似,但不完全是。陕西籍大学生:我觉得当时的官方语言应该是西安话,所以我觉得用西安话读应该比较顺。为了证明西安话是唐朝的官方语言,这位同学和她的同伴还以白居易的诗卖炭翁来举例论证。陕西籍大学生:白居易有一首诗卖炭翁,里面有一句,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黑和色不押韵么,如果用关中话说,就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个色和这个黑就有点押韵了。唐诗我觉得用关中话读比较地道。是巧合还是真的如此呢?采访中,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有人认为,粤语和客家话因为远离中原战火保存完整,可能更接近唐代普通话。河北人:我认为客家话是最正宗的中原文化的语言。那么唐朝的官方语言到底是哪种方言呢?记者采访了古汉语专家,西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王军虎,他说目前对于唐朝官方语是哪种方言并没有定论。西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王军虎:现在一般学术界的看法,唐代的普通话应该就是以长安、洛阳这一代语言为核心形成的一种带有书面性色彩的语言。对于白居易卖炭翁诗中的烟火色和十指黑不押韵,王教授这样解释。西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王军虎:这是因为北京话,这两个字变的大了,原来同音比较接近,现在变的不同音了,而陕西话仍然保持这两个音韵母是一样的。王教授说,关中话、西安话经过千年的演变,当年的方言融合了宋元等时期的文化,未必就是现在的方言,色读sei可能是口口相传下来的部分发音吧。西北大学文学院语言学教授王军虎:要说唐代的官方语言,广东这一代方言保留唐代的成分更多一些,而西安话从古到今发展演变非常大,不能说长安话就是唐代的普通话。你有木有用陕西话读过唐诗哪首最有韵味说说看家在蛤蟆陵下住,这是一句很多人都知道的唐诗,身为陕西人的你是不是要在外面一遍一遍地解释:蛤蟆陵就是下马陵的陕西读音呢?说起来陕西话才是唐诗正确的韵脚所在,用神马普通话来读简直就弱爆了有木有?你有木有试着用陕西话朗读过唐诗呢?你觉得哪句唐诗用陕西话读起来最有韵味呢?2023-07-03 17:12:441
不同朝代的官话各不相同,那汉唐的官话是什么?
汉朝的官话是楚国的语言,唐朝的官话是山西平城的平城方言。在中华的历史上,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每一个朝代的官话,我们现在的官方语言叫做普通话。大家都知道,清朝入关之时的统治者,他们是以满语进行相互交流的,但是他们在入关之后将官方的语言定为辽东方言。清朝的人没有用满语作为官方语言,是因为当时会说满语的人很少,而且满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不能取代当时的汉语,所以统治者就没有强行要人们学习满语,而是推行了当时与汉语较为接近的辽东方言。上述的清朝关于语言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辽东方言与汉语较为接近,所以一下就被人们所接受。秦朝作为古代第1个统一的朝代,他们采用的官话是在东周时期形成的雅语。因为秦朝推行严刑峻法,所以当时被发配到岭南的人有许多,大概有55万人。这些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所以他们必须通过雅语来互相交流。后来秦朝被推翻之后又由赵陀在广州建立南越国,他们还一直沿用着秦朝时期的官话,所以由此可以推导出秦朝的官话是现在的广东粤语。把汉朝的官话设定为楚国的方言,是因为当时刘邦的政权是以楚国人为主,所以他们才将楚国方言定为官话。但是楚国原先是比较落后的,很少有人用楚国方言交谈,所以楚国为了更好地融入中原地区,便学习雅语。到了楚国的后期,从贵族到人民大多会说雅语,但这些雅语又与真正的雅语有所不同,所以官话便定为楚国方言。宋朝的官话是以河南开封话和洛阳话为主要的官话形式。虽然是历史之上是如此记载,但是根据历史考证,宋朝当时各地方的方言发音还是差别很大的,所以宋人也在寻找一个可以被大家所接受的官话。2023-07-03 17:12:544
唐朝的官话是闽南语还是粤语
这问题不严谨,可以问是闽南语还是粤语的前身,或者问唐朝的官话更接近闽南语还是粤语。个人见解可能比较接近闽南语。因为闽南语起源河洛地区也是唐朝核心地区。2023-07-03 17:13:304
唐朝人究竟怎么说话?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afbfbedab64034fb454e9cea4c379310b551d5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尤其在唐代),因而有“官话”之称。洛阳话为河南洛阳地区所通行的口语,区别于外来移民中普遍使用的普通话,洛阳话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阳人)之间。洛阳话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在河南省内属豫西方言,与南阳话比较类似。洛阳话有23个声母(含零声母),45个韵母(含8个儿化韵)区分尖团音。洛阳话与普通话在音调、发音和词汇上的差异较大。“洛阳音”读诗韵律更美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4610b912c8fcc3ce62c1e2fb9945d688d53f20f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真的能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念《诗经》、《论语》吗?用古音念古文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历代都有韵书,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当时的发音方式,因此可以根据音韵学规律来复原古音系统,把古代音重建出来。比如,有人用唐音念了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那么可能需要这样来读: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08f790529822720e1a89c93270cb0a46f31fabb6?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床前明月光”读为“zhiang(将)z(则)mraeng(蒙)ngad(虐)guang(广)”;“疑是地上霜”读为“ng-i(捏)jie"(节)dih(底)jiangh(尚)shiang(爽)”;“举头望明月”读为“gye"(隔)deu(丢)mangh(芒)mraeng (蒙)ngad(虐)”;“低头思故乡”读为“di(歹)deu(丢)s-i(丝)guoh(过)hiang(行)”。听起来跟广东口音很相似,音调很怪,像“月”字,念起来好像直接用鼻音“ng”拼韵母“ue”,还是入声,后音曲折缭绕。整首诗听起来确实抑扬顿挫,但一般人很难听懂到底念的是什么。复原推广古音现实吗?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cc451da81cb39db07c14c9edb160924aa1830f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复原推广古音并不现实。重新构拟出来的古音只是个大概,不能确定古代是否就是这样发音的,因为“死无对证”。用古音来念古诗文当然更有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其原有的韵律美,但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意义。虽然现在的洛阳方言还保留有一些古代发音方式。比如“龙”,在洛阳一些地方被读作“liong”,“住、处、书、如”读yu韵等,但洛阳的读书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比如‘洛阳"两字,最早的时候念‘lagelang",再近点的时候就变成了‘lageyang",到现在的读音则是‘luoyang"。所以古音复原起来也很麻烦,到底以哪个朝代的为准呢?2023-07-03 17:13:451
闽南话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
意即闽南语是唐时的官话今日闽南人自称唐人,把家乡称为唐山都源于唐朝这段历史。台湾同胞都喜欢说他们的祖先是,唐山过台湾,世界各地的华侨聚居地都叫唐人街大慨源于此吧,唐三藏翻译天竺文字,也是用闽南语的。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蕃进藏,每到一个地方,就用唐朝的“官话”问道:“夹系达罗?”(即:这是那里?)。西藏当地人一听尊贵的文成公主一路反复说“夹系达罗?”,便认为这是一句表示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便逐渐流传开来以“扎西德勒”来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也许就是是藏语“扎西德勒”的由来,阿里布达的名字,在网络文学界也应该是如雷贯耳了,不过甚为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现在闽南话阿里不达就有无所不知和不三不四的意思了。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从唐代书写的文章措辞中可以发现,与现在的闽南话里的很多发音有相通之处,先秦的文章和诗,很多诗歌里的韵仄并不适合现在的北方语言,而是与南方广东等地的发音较为和谐默契。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河洛文化,而台湾文化又来自闽南文化,古老的河洛文化经过迁徙和发展,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使闽南话得以留存,从农业文明蜕变成海洋文明,并带动了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活动。2023-07-03 17:13:521
中国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洛阳雅音)一直是各朝代的官方语言。华、夏两部落融合后,周代时语言达到成熟阶段,《诗经》是由东周人按洛阳读书音写成。周朝800年,周人将《周礼》及洛阳读书音传播到全国,洛阳读书音成为全国的官方语言。秦时代的标准语已无可考,但从李斯的《谏逐客书》来看,古代文言的基本语法已经成型了。这种语法体系,也成为后来“官话”的语法体系。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扬雄著书《方言》,“方言”即与“通语”相对。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南京),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融入周边少数民族语言的元素。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定以元大都(北平),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称为“天下通语”,元朝汉语语音的标准仍然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音为国家标准汉语语音。明朝及清朝中叶之前中国的官方标准语一直是南京音。周边国家如日本、朝鲜所传授、使用的中国语也是南京官话。清初名义上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由于明至清代定都北京的关系,南京官话的腔调逐渐染上以北京语音和北方话的腔调,经过时间生成了北方官话,通行范围主要在北京及周围地区的民间,地位较低,因此清初仍使用南京官话的声调为标准正音。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民国初期,当时预定为官方语言的国音是南京话和北京话的结合。其中,平翘、前后鼻、尖团区分、部分音调按照北京话,而部分韵母、入声音调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符合普通话。后来改为以北京话为国音,并且去除了北京话里的尖团区分。扩展资料中国约70%的人口以官方语言为母语,主要分布在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大部、安徽中北部、四川、重庆、云南、贵州、湖北大部、广西北部、湖南西部和北部和江西沿江地区等地。中国的官话(官方语言)可细分为八种次方言:北京官话、东北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西南官话。中国境内人数使用最多的官话方言是西南官话,中原官话次之。大多数官话的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有入声外,大体上无入声,新增了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中古汉语中原有的六个辅音韵尾大体上只剩下u2212n,u2212ng,原本连接i,ü韵母的z,c,s声母颚化成j,q,x,即尖团合流。官话未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话2023-07-03 17:14:001
粤语是唐朝官话吗?
粤语不是唐朝官话,闽南语才是。闽语就像活化石。闽语的形态是很古老的,老得有时候你会觉得福建人说话简直就是在说古汉语:你叫汝,他叫伊,吃叫食,走叫行,脸叫面。以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发音特点:当今的闽南方言是在夷狄人(古代闽越土著人群)与历代多次北方河南人(中原人)南迁入闽,特别是唐、宋两朝时期北方人入闽的基础上,由八闽远古语音与历代外来语言进行交流、结合而逐渐形成的方言。闽南语的发音主要特点有:=多数古浊可平声字,今读音时不吐气,念知、登等,有时保留破裂音,成[t]、[?];3、无轻唇音[v]、[f];4、有韵尾[-m]、[-p]、[-t]、[-k];声调七类,以上为主,与古代声调系统不尽相当。此外,在闽南语中,文、白语言区别较大。白读音代表本地方言比较久远的源头。2023-07-03 17:14:1014
台湾学者研究称客家话最接近唐朝官话
台湾学者研究称客家话最接近唐朝官话据台湾联合报报道,唐朝官话,是闽南语或客家话?台湾客家语研究者邱从容花4年时间研究,从日语、韩语及越南语的汉字语音,和客家语、闽南、粤语等方言,做声韵特征比对、归纳、整理及溯源、分析发现最接近唐朝官话的语言是客家话。他认为,客家话是汉语的源头,其它汉语方言,是客家话分枝的简化音。他将研究成果汇整成唐朝官话的研究出版,昨天发表。作家钟肇政说,透过邱的研究,让大家了解闽南语与和客家语的来龙去脉,深有茅塞顿开的快意。邱从容2004年11月看到一篇报道,台湾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说如果杨贵妃从墓地里跑出来,她讲的话和我们现在说的闽南语是一样的,意思是闽南语是唐朝的官话,他听后疑惑,决定深入探源。他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汉字语音为基准,以韩、越语的汉字语音,及现今普通话做辅助,再与闽、客、粤、吴、福州、赣语等汉语方言做比对,认为客家语是最接近唐朝官话的语言。邱从容说,从历史文献得知,日、韩两国在唐朝有大量的留学生到长安学习汉语;越南早在汉朝,就持续受汉语影响,客家语既与日、韩及越南汉语音最相似,可证明客家语在唐朝是主要官话。他说,从唐朝到现在,经过千余年,客家语不须转韵、换声,就能和当时传到海外而被保存流传至今的日、韩语、越南的汉字语音相吻合,这不是巧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曾在报章上表示:如果唐朝美女杨贵妃从墓地跑出来,他讲的话跟我们现在说的闽南话是一样的。意即闽南语是唐时的官话,然而闽南话真的是唐朝的官话吗?今日闽南人自称唐人,把家乡称为唐山都源于唐朝这段历史。台湾同胞都喜欢说他们的祖先是,唐山过台湾,世界各地的华侨聚居地都叫唐人街大慨源于此吧,唐三藏翻译天竺文字,也是用闽南语的。唐朝的文成公主和蕃进藏,每到一个地方,就用唐朝的官话问道:夹系达罗?。西藏当地人一听尊贵的文成公主一路反复说夹系达罗?,便认为这是一句表示吉祥如意的祝福语,便逐渐流传开来以扎西德勒来表示吉祥如意的意思,这也许就是是藏语扎西德勒的由来,阿里布达的名字,在网络文学界也应该是如雷贯耳了,不过甚为可惜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出处,当时西藏的吐蕃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别在红山之上修建了九层楼宫殿一千间,文成公主说阿里边不达,取名布达拉宫。不达是不像的意思,是什么都齐备的意思,现在闽南话阿里不达就有无所不知和不三不四的意思了。由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之后,古老的宫堡也大部分被毁于战火。从唐代书写的文章措辞中可以发现,与现在的闽南话里的很多发音有相通之处,先秦的文章和诗,很多诗歌里的韵仄并不适合现在的北方语言,而是与南方广东等地的发音较为和谐默契。闽南文化源于中原河洛文化,而台湾文化又来自闽南文化,古老的河洛文化经过迁徙和发展,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使闽南话得以留存,从农业文明蜕变成海洋文明,并带动了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活动。2023-07-03 17:14:511
唐朝人说的是广东话吗?
很多人在观看粤语电视剧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个问题,在历史电视剧里面都是采用粤语对话,是不是古代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粤语了?以唐朝为例子,并不是所有唐朝人说的是广东话,但是属于广东话地区的沿海地区唐朝人就大部分都是说粤语的。广东话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汉语,是中国现存是拥有最多古汉语元素的语言。粤语,早在春秋战国已经具有根据资料显示,广东话也称为“粤语”,其实广东话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就已经形成的。在朝代顺序可以了解到,唐朝是在春秋战国以后才出现的,因此可以明确就是唐朝存在的时候确实已经有粤语的存在。粤语,存在地地区限制很多人都知道,粤语都是南方沿海地区比较广泛,对于北方地区来说粤语是很陌生的语言。广东话主要通行于广东、广西及港澳等沿海地区。因此对于唐朝时候的人们来说,其实也只有沿海的几个地方人会说粤语,对于其他内陆的地区唐朝人来说,普通话还是他们的言语。粤语,难学难推广作为沿海地区唐朝人来说,其实粤语的使用对于当时海运来说是很重要的,皇帝要是加强粤语学习可以促进发展,可是当时皇帝的愚昧以及粤语学习起来比较困难导致了粤语是无法被广泛学习的。因此,对于唐朝人的来说,其实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会粤语,还是对于沿海地区的人才一直使用粤语进行交流。2023-07-03 17:16:125
唐朝官方语言是什么语
唐朝时官方语言是“河洛音”。河洛话源头在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闽东北及浙东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省及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方言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启开古音和韵律的宝库,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扩展资料:唐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镇守在泉州(今福建福州市)的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讨伐,其中有固始籍将校数十人。仪凤2年(677),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袭代父领兵。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漳州被称为乐土。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洛话2023-07-03 17:16:581
唐朝官话属于什么语系?
唐朝时官方语言是“河洛音”。河洛话源头在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闽东北及浙东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省及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方言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启开古音和韵律的宝库,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扩展资料:唐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镇守在泉州(今福建福州市)的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讨伐,其中有固始籍将校数十人。仪凤2年(677),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袭代父领兵。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漳州被称为乐土。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洛话2023-07-03 17:17:241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唐朝时官方语言是“河洛音”。河洛话源头在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闽东北及浙东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省及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方言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启开古音和韵律的宝库,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扩展资料:唐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镇守在泉州(今福建福州市)的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讨伐,其中有固始籍将校数十人。仪凤2年(677),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袭代父领兵。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漳州被称为乐土。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洛话2023-07-03 17:17:531
唐朝官方语言是什么?
唐朝时官方语言是“河洛音”。河洛话源头在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闽东北及浙东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省及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方言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启开古音和韵律的宝库,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扩展资料:唐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镇守在泉州(今福建福州市)的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讨伐,其中有固始籍将校数十人。仪凤2年(677),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袭代父领兵。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漳州被称为乐土。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洛话2023-07-03 17:18:201
唐朝官话是什么方言?
唐朝时官方语言是“河洛音”。河洛话源头在中原河洛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现主要分布于闽南地区、闽东北及浙东南地区、潮汕地区和台湾省及海外华人聚居区。这些方言还神奇般保留大量隋唐以前中原古汉语的面目,堪称古汉语的“活化石”,能启开古音和韵律的宝库,因而引起中外学者的普遍重视。以福建方言中极具代表性的闽南语为例,它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精髓,尤其是唐宋时期的语音、词汇,而且它曾经还是唐朝通用的官方语言,这是国内外语言学者普遍认同的观点。闽南语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学者考证,唐朝“安史之乱”时期,部分中原人为了避难,逃到闽南一带定居,唐朝官话在当地推广开来。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地区的语言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异变,而闽南地带一直保持着相对封闭的状态,当地普遍使用的唐朝官话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一直沿用至今,形成了现在的闽南语。扩展资料:唐高宗总章2年(669),闽南少数民族发生动乱。镇守在泉州(今福建福州市)的陈政,“率府兵3600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123员”前往讨伐,其中有固始籍将校数十人。仪凤2年(677),陈政病故,,21岁的陈元光袭代父领兵。漳州设立后,陈元光进行了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使百姓安居乐业,漳州被称为乐土。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河洛话2023-07-03 17:18:471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以隋代陆发言编写的南朝江左吴音之金陵音的《切韵》音系归并方式为科举考试之分韵标准,以唐代关中秦音之长安音的《韵英》《韵诠》《考声切韵》音系为实际语音交流标准。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之前曾下令,举国通用《韵英》音系,但是因为爆发了安史之乱,所以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现。后来,切韵的地位逐渐提高,直到宋代。《广韵》的诞生进一步奠定了吴音《切韵》反切的最终地位。唐代以后,长安的重要地位也日渐消减,秦音也逐渐没落,但是在后世发展中,关陇方言仍保留《集韵》中记载的很多关中反切语音,与唐代长安音一脉相承。拓展资料:我国官方标准语早期称为雅言、雅音、通语、正音,明清称为官话,清代又开始称为国语,1956年改称普通话。清末编审国语及民国确定新国音以后,北京官话成为中国官方的标准语。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的变迁、定都不同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1.先秦时期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2.秦汉时期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3.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4.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5.宋朝时期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6.元朝时期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7.明清时期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参考资料:胡安顺.音韵学通论 .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98.贺巍.洛阳方言记略:方言,1984.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汉语方音字汇:语文出版社,2003.资料链接:百度百科-官话2023-07-03 17:19:141
1唐朝人官方讲话是哪里的口音?是不是多音节发音?
福建的“闽南话”为什么说是唐朝的“官话”呢?原来,与唐代的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 陈元光(657-711年),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敏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学,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669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乱。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军南下,陈元光随之。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使。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闽南语系)、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 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的河洛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中原官话)。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学唐的日本人的话也残留了一些河洛语音,所以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与日本发音相似的音素,特别是闽南,还有江西广东广西湖南(从中原南迁)等等。现在北方的同学听见宿舍里南方同学打电话回家,都说像是在说日本话。日本发音是最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中古时代的古音,此外,韩语学唐音,也有很多地方与闽南语发音相似。 像“世界”的发音,熟悉刘德华的《世界第一等》的人就知道,闽南语和日语的发音都是seigai。 像“日本”发音,日语和闽南语等南方方言,都是“nippon”(日本人用“nippon” 做日本的英语音译) 日语中的音读汉字都是中国的古音,南方六大方言都不同程度的和古汉语变化不大,所以南方人学日语这方面要有利些。一个汉字如果在普通话中是前鼻音n,在日语中发拨音。后鼻音ng,则在日语发长音。日语中的促音是从汉语中的入声来的,它们以前是没有促音的。南方人和古汉语变化不是很大,是有入声的,就是辅音+元音,后面还加个辅音。这个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只做口形变化。如yad,又如粤语中的“一”“七”“十”,都是如此。这点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的闭音节,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做做样子。 现在的南方方言和古代话变化得不是很大,但是在北方,自北宋亡以后,语音变化很大。以北京话为例: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历经辽金元,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主要是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即明朝官话(考证为江淮官话,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安徽省长江两岸地区,江苏省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徐州一带除外,长江南岸镇江以上、南京以下地区,以及江西省沿江地带),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利马窦的记录同时也彻底否定了所谓的入声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消失的谎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的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社区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内城说满话(从东北带来的汉语方言,源头是辽金时期以当时的北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外城说明朝官话。经过三百多年来内外城人口结构完全不同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融合,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即现代北京话——普通话的基础。 从语音考证上来看,有语音记录的标准普通话可以考证到清朝末年的爱新觉罗.溥仪,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记录片,里面有对溥仪的质问,他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老北京话。那么,普通话设计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在溥仪生活年代之前。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康熙字典》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的成熟。这些说明了普通话是在满人入关到《康熙字典》完成这段时期形成的。“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象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压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不光是语言还有南音(台湾称南管音乐),是隋唐古乐,中国的音乐活化石,被满清康熙皇帝誉为御前清音。满清为灭"明郑"汉民族意识将唐朝时期的中原话称为闽南语,自此闽南语形成。 由此看来,古时候的官话演变的过程大概是:秦汉时期用的是关中话,后来五胡乱华,汉政权南迁,金陵音也就成了正统官话。后隋唐统一中国,定都长安,此时就出现了长安音和金陵音南北两大正统音系。唐末,中国又出现混乱,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北宋定都开封,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中州音”。后来南宋南迁杭州,大量的中原人又南迁至杭州、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官话”(江淮官话)。后来明朝赶走蒙古人,朱棣迁都北京,也一直用“下江官话”官话做为正统官话,即明朝的北京话。然后满清攻占北京,学说明朝的官话,此时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最后被定为满清官话(mandarian满大人,满清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的基础。2023-07-03 17:19:261
唐朝的国语
唐朝的官话(当时没有普通话一说),最接近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的方言,这是有明确的历史考证的,没有什么争议。最初叫云中县(与现在的大同不是完全重合),后来不断改名,改变行政划分,一直到今天的大同。此外,不要用现在的逻辑去推理以前,这很没有文化常识,官话从来都不是按都城选的。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都城”和“官话”基本都集中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三个区域附件,但是并不是今天的西安话、洛阳话、南京话就是当时对应的官话。这很没有常识。因为官方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至于说粤语是官方的,更没有常识。粤语是唐宋时期形成的方言,也是至今最接近当时广东地区的方言(注意是方言,不是官话),至今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征,但是发音距离历朝历代的官话,相去甚远。2023-07-03 17:19:347
有这么多朝代,各个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更偏向哪个省份,如果你穿越过去,会有语言沟通障碍吗?
秦朝汉朝时官话是陕西话唐朝时官话是山西话宋朝时官话是今天的福建客家话. 元朝时通行河北话明朝时官话是江淮话清朝时官话是夹杂着满语的北京话. 现在的汉语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周朝之前汉族未出现,不可考,可能是来自中亚的一种游牧部落语言秦汉是用的是陕西话唐朝用的是现在的粤语和吴语宋朝用的是福建话元明清都用近似现代普通话,但是清朝更接近现代的中文发音 周朝分封的时候,因为采取的是封建周王亲戚到边远地区管理当地土著居民的武装殖民政策,所以各国交往需要规定通行语言,这种语言就叫做“雅言”,应该是当时的关中方言,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有“通语”,也应该是关中方言,之后作为通行语言的“通语”就是中原河洛方言和陕西关中方言交替,甚至南宋时的“官话”都是河洛语而不是浙江话,明代的官话是淮徐一代的语言,但是当时这种语言应该和现在的天津话有点类似,到了清朝的官话,应该就是现在的北京方言了,如果说原来的官话现在还有哪些遗存的话,我觉得应该就是现在台湾人说的“国语” 文言文是先秦时期的官方文字和语言,后来渐渐的成为了专用的书面用语,与白话渐渐脱节了。文人雅士、贩夫走卒平时讲话都是口语,即白话文。 但在官方的正式场所,官僚们讲话的时候则使用官话。 中国各朝代官话,大多都以中原地区语音为标准音,用些规范的类似文言的语句。如明朝时期的官话就类似《水浒传》、《金瓶梅》里记载的衙门公堂上使用的语言。 正如今天被人称作“打官腔”者,就是指那些套用官方文件上的“文言”,拿半文半白的语言用于日常交流的人。很是招人厌恶。 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年代还不能说得很确切,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和春秋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左传》《孟子》中都有一些用雅言解释方言的例子。 汉代的民族共同语叫“通语”,也叫“凡语”“凡通语”或“通名”,西汉扬雄编著的《方言》就是用当时的民族共同语“通语”来解释各地的方言的,这是我国第一部方言著作。隋、唐时代,人们做诗词、写文章非常注意“正音”,因此很多韵书应运而生。韵书的出现,“正音”风气的盛行,都在客观上起到了推行民族共同语的作用。元代的民族共同语叫“天下通语”,周德清的《中原音韵》记录的就是当时的民族共同语。 明清时代的汉民族共同语叫“官话”。“官话”最早用于官场,后来也流行于民间。民国时期汉民族共同语叫“国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族共同语叫“普通话”。 民族共同语是在某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2023-07-03 17:19:541
中国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
一、先秦时期上古时代,五帝时期和后来的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地区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据专家称,周代文字学的是殷商文字。而殷人又是向夏人学习的。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然后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二、秦汉两朝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三、两晋与南北朝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编《切韵》,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五、宋朝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六、元朝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七、明朝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八、清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中国这么多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官方语言。语言看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但是却代表着皇权的至高无上,所以这选官方语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扩展资料:汉语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是联合国六种正式工作语言之一。汉语是中国汉民族的共同语,中国除占总人口91.51%的汉族使用汉语外,有些少数民族也转用或兼用汉语。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2000年10月31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定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现代汉语有标准语(普通话)和方言之分。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官话方言、晋方言、吴方言、徽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平话土话。各方言区内又分布着若干次方言和许多种“土语”。其中使用人数最多的官话方言可分为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兰银官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八种次方言。除汉族外,我国55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9%。除回族、满族已全部转用汉语,其他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些民族许多人转用或兼用汉语或其他民族语言;有些民族内部不同支系还使用不同的语言。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语言文字2023-07-03 17:20:029
唐朝的官方语言是什麽?
古代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不是现在的河南话、河北话、山东话,前者是古代汉语,后者是现代汉语。两者文字发音和用词差别巨大。汉唐时期的汉语是没有翘舌音的,汉唐时期的汉语与现在的北方中原汉语天差地别。现在北方话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演变过来的,历史上游牧民族数次占领中原地区,占领中原地区的游牧民族介入了古代汉语,改造了原始的古代汉语,使古代汉语发生了断裂式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因为游牧民族是中原地区的统治者,这种胡式汉语就成了中原地区的官话在中原传播,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古代汉语被胡人hu语式的汉语彻底消灭并取代。如果你现场“观看”当时的历史镜头,说不定你会为历史上元朝清朝的新统治者推行的严酷的同化政策而毛骨悚然。比如说,《康熙字典》的光环后面,是每根毛细血管都留着血汗的文字狱。北方中原地区的胡式汉语就是现在语言学家所说的现代汉语(即现在的普通话和各种北方汉语方言),它们也被称为“金元虏语”(即胡式汉语,是宋朝那时和之后出现的)。而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仍然保留了原始的汉唐时期古代汉语。这些原始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文字读音天差地别。唐诗应该用闽粤汉语念才能还原唐朝那时创作者的原始真实话音,因为那个时候根本不存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那个时候现代汉语还没出生呢!普通话的历史到现在也才几百年!唐朝离现在都1000多年了。2023-07-03 17:22:1012
唐朝官话如何考证?
历史上没有记载2023-07-03 17:22:341
中国古代有官话吗??各个朝代都讲的什么语言
一:先秦时期周以前汉语的具体形式已无可考,据传当时的标准语是周时期标准语的前身。周期的汉语标准语,一般认为就是《诗经》的语言,即雅言。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古代的雅言(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就是夏言。夏建都在洛阳,殷代建都也在洛阳周边。所以历代雅言标准音的基础就是在洛阳一带,可以说古代的普通话是以古洛阳话为标准音的。二:秦汉两朝秦朝具体用什么语言无法考证。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汉朝的汉语标准语称“正音”、“雅言”,也称“通语”。三:两晋与南北朝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国语。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语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四: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中国,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承隋制。隋、唐国语为“汉音”,或“秦音”。隋唐都长安,并以洛阳为东都,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与各民族交融后已有所演变。五:宋朝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六:元朝元朝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后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七:明朝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永乐年间迁都北京,从各地移民北京,其中南京移民约40万占北京人口一半,南京音成为当时北京语音的基础,而南京官话则通行于整个明朝。八:清朝清初开始以满语为国语,随后汉语官话成为国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雍正八年清设立正音馆,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而北京音是在元时旧北平话与南京官话相融的基础上,融入满族语音的一些要素而成。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1909年清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即清末的国语。参考资料来源:中华网-中国古代各朝代的官方语言是什么?2023-07-03 17:22:554
唐代的普通话大概是现在哪个地方的方言?
唐朝的官话(当时没有普通话一说),最接近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的方言,这是有明确的历史考证的,没有什么争议。最初叫云中县(与现在的大同不是完全重合),后来不断改名,改变行政划分,一直到今天的大同。此外,不要用现在的逻辑去推理以前,这很没有文化常识,官话从来都不是按都城选的。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都城”和“官话”基本都集中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三个区域附件,但是并不是今天的西安话、洛阳话、南京话就是当时对应的官话。这很没有常识。因为官话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至于说粤语是官话的,更没有常识。粤语是唐宋时期形成的方言,也是至今最接近当时广东地区的方言(注意是方言,不是官话),至今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征,但是发音距离历朝历代的官话,相去甚远。2023-07-03 17:23:238
唐朝的话
唐朝的官话(当时没有普通话一说),最接近现在的山西大同地区的方言,这是有明确的历史考证的,没有什么争议。最初叫云中县(与现在的大同不是完全重合),后来不断改名,改变行政划分,一直到今天的大同。此外,不要用现在的逻辑去推理以前,这很没有文化常识,官话从来都不是按都城选的。历史上,大部分朝代的“都城”和“官话”基本都集中在(今天的陕西西安、河南洛阳、江苏南京)三个区域附件,但是并不是今天的西安话、洛阳话、南京话就是当时对应的官话。这很没有常识。因为官方的选择要考虑很多因素。至于说粤语是官方的,更没有常识。粤语是唐宋时期形成的方言,也是至今最接近当时广东地区的方言(注意是方言,不是官话),至今保留了很多古汉语的特征,但是发音距离历朝历代的官话,相去甚远。2023-07-03 17:23:391
唐朝人是怎么说话的
北宋大诗人陆游曾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在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方言有它突出的地位和影响。以洛阳为中心的北方话通行地区一直是中国政治的心脏地带(尤其在唐代),因而有“官话”之称。洛阳话为河南洛阳地区所通行的口语,区别于外来移民中普遍使用的普通话,洛阳话主要通行于原居民(老洛阳人)之间。洛阳话属于中原官话―洛嵩片,在河南省内属豫西方言,与南阳话比较类似。洛阳话有23个声母(含零声母),45个韵母(含8个儿化韵)区分尖团音。洛阳话与普通话在音调、发音和词汇上的差异较大。“洛阳音”读诗韵律更美真的能用孔子时代的上古音来念《诗经》、《论语》吗?用古音念古文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历代都有韵书,用不同的方式记录下当时的发音方式,因此可以根据音韵学规律来复原古音系统,把古代音重建出来。比如,有人用唐音念了一首唐诗――李白的《静夜思》,那么可能需要这样来读:“床前明月光”读为“zhiang(将)z(则)mraeng(蒙)ngad(虐)guang(广)”;“疑是地上霜”读为“ng-i(捏)jie"(节)dih(底)jiangh(尚)shiang(爽)”;“举头望明月”读为“gye"(隔)deu(丢)mangh(芒)mraeng(蒙)ngad(虐)”;“低头思故乡”读为“di(歹)deu(丢)s-i(丝)guoh(过)hiang(行)”。听起来跟广东口音很相似,音调很怪,像“月”字,念起来好像直接用鼻音“ng”拼韵母“ue”,还是入声,后音曲折缭绕。整首诗听起来确实抑扬顿挫,但一般人很难听懂到底念的是什么。复原推广古音现实吗?复原推广古音并不现实。重新构拟出来的古音只是个大概,不能确定古代是否就是这样发音的,因为“死无对证”。用古音来念古诗文当然更有味道,能更好地体现其原有的韵律美,但是普通人根本听不懂,这样做也就失去了意义。虽然现在的洛阳方言还保留有一些古代发音方式。比如“龙”,在洛阳一些地方被读作“liong”,“住、处、书、如”读yu韵等,但洛阳的读书音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每一个朝代都不一样。“比如‘洛阳"两字,最早的时候念‘lagelang",再近点的时候就变成了‘lageyang",到现在的读音则是‘luoyang"。所以古音复原起来也很麻烦,到底以哪个朝代的为准呢?2023-07-03 17:23:461
唐朝时期的普通话是不是我们现在用的?
不是,现在的普通话融合了很多女真语的,不是古汉语。其实每个朝代都会用皇帝的方言来作为官方语言,这就造成每朝的官方语言不一样,幸好我们的文字是统一的。2023-07-03 17:23:553
唐朝人的官方语言是不是现在的关中话啊
首先,地方方言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唐朝那时候没有留声机等设别,所以也不知道目前我们所熟悉的陕西方言当时是不是已经形成了。其次,任何朝代,官话都是首都地区方言,这个是必须的。唐朝首都在长安(现在的西安),所以官话应该是以西安附近地方方言而改变来的。最后,官话或者说当时普通话是一种以首都地区方言改变来的,不是百分百的首都地区方言。就如现在我们的普通话一样,是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方言改善来的。和北京方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真找出几个老北京说两句北京话你也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的。2023-07-03 17:24:021
闽南话是唐朝官话吗
楼上的都采集了一些确实存在的史料,说的都不在要点,闽南语不是唐朝官话。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观点,官话是随着朝代与时间不断向前发展的。已知的最早韵书始于隋朝,我们可以还原大量发音,声调还原不了。每个地区方言都能找到找到相似,确也存在极多的不似。各地方言都在向不同的方向各自蓬勃生长。闽南语的形成与当地的移民史有重大联系,这里曾经有过南岛人壮侗人古楚国移民古吴国移民,并有自两晋开始多时期大量移民,闽南语的人读作侬,这是吴语的特点,儿子读作囝这是大概南岛语的特点,大量的上古时期用法:锅读作鼎,筷子读作箸,跑用走。闽南语又有文白异读之说,文读叫做读册(书)音,这是唐宋移民带来的发音,其中60%的字有两种甚至以上的读音。所以你既能在闽南语找到很多古语特点,却又发现与古语又有不符之处。其他方言大抵如此,在五千年的岁月里,形成交融,各自发展,在中华的土地上,将中原文明发展成不同的子文明,最终形成如今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2023-07-03 17:24:115
闽南语真的是唐朝官话吗
闽南语真的是唐朝官话吗?福建的闽南话为什么说是唐朝的官话呢?原来,与唐代的福建漳州开漳圣王陈元光有关。陈元光,字廷炬,号龙湖,唐代河南光州固始人;自幼聪敏好学,又喜骑射,及长通儒学,精韬略,文武双全。总章二年,其父归德将军陈政率中原子弟兵入闽平乱。隔年,其祖母魏敬率援军南下,陈元光随之。陈政逝后,陈元光袭父职,继以功授岭南行军总管,于相继平定闽粤三十六寨峒之后,拓土开疆,创立漳州,为首任漳州刺使。随着中原子弟来到漳州,唐朝的官话也传播到闽南,形成唐代汉语的活化石闽南话。据资料记载:说闽南话方言区除福建闽南外,还有台湾、广东的潮汕、海南的雷州话、浙江的平阳、苍南等地以及东南亚一带均有民众使用。台湾地区称闽南话为河洛话,即从今天河南的黄河一带带来之意,是古代中原普通话。河洛人现在叫客家人,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中原民族在南方的一个分支。在华南东南的方言里,还保存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言音因素。学唐的日本人的话也残留了一些河洛语音,所以中国各个地方的方言里,都能找到与日本发音相似的音素,特别是闽南,还有江西广东广西湖南等等。现在北方的同学听见宿舍里南方同学打电话回家,都说像是在说日本话。日本发音是最为完整地保存了中国的古音的,此外,韩语也有很多地方与闽南语发音相似。像世界的发音,熟悉刘德华的世界第一等的人就知道,闽南语和日语的发音都是seigai。日语中的音读汉字都是中国的古音,南方六大方言都不同程度的和古汉语变化不大,所以南方人学日语这方面要有力些。一个汉字如果在普通话中是前鼻音n,在日语中发拨音。后鼻音ng,则在日语发长音。日语中的促音是从汉语中的入声来的,它们以前是没有促音的。南方人和古汉语变化不是很大,是有入声的,就是辅音+元音,后面还加个辅音。这个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只做口形变化。如yad,又如粤语中的一七十,都是如此。这点有点类似于英语中的不完全爆破的闭音节,后面的辅音不发出音,做做样子。现在的南方话和古代话变化得不是很大,但是在北方,自北宋亡以后,语音变化很大。以北京话为例:公元936年,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幽州地区从此脱离中原汉族的统治,历经辽金元,北京话既和当地少数民族语言不断产生交流,也和各地的汉语方言有频繁的接触,一千多年来,北京话就是始终处在这种十分开放的环境之中的。现代的北京话和汉语其他方言比较,语音结构最简单,保留的古音成分最少,可以说是发展最迅速的汉语方言。在400多年前的明朝末年,从意大利来的传教士利马窦曾用罗马拼音记录了大量的当时的北京话,即明朝官话,这些记录至今尚保存着。利马窦的记录同时也彻底否定了所谓的入声在明代以前就已经消失的谎言。从利的记录中可以明白无误地看出:当时的北京话是有大量入声字并且没有zh、ch、sh等翘舌音的语言。这说明了当时的北京话不是现在的北京话,也不是现在的普通话,因为无论北京话还是普通话都不具备这些特征,同时也说明了现在的北京话和普通话的历史都超不过400年。满人入关进驻北京后,为了社区的安全及其它的政治目的,满人把紫禁城周围10里之内的汉人全部赶走而专属满人居住,这个范围称为北京的内城,而10里之外称为外城。于是,北京城出现了两个社群:满人社群和汉人社群,这是阶级、语言和居住地域等都十分分明的两个社群,北京城也就出现了两种语言:明朝官话和满语。内城说满话,外城说明朝官话。经过三百多年来内外城人口结构完全不同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融合,第三种北京话出现了,即现代北京话普通话的基础。从语音考证上来看,有语音记录的标准普通话可以考证到清朝末年的爱新觉罗。溥仪,远东军事法庭审判的记录片,里面有对溥仪的质问,他说的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而不是老北京话。那么,普通话设计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在溥仪生活年代之前。在康熙字典中的语音跟今天的普通话的语音还是一定的差别的,但是跟其它汉语方言相比已经更接近今天的普通话了,康熙字典的出现标志着普通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的成熟。这些说明了普通话是在满人入关到康熙字典完成这段时期形成的满清官话形成后,随着满清政权在地域上的延伸,操着满清官话的八旗贵族也就从北京的皇家内城走向中国的每一个角落,于是各地的第一行政长官的口音又成了当地的标准口音。并在当地的上流社会向平民社会不断地渗透壮大,最终使满清官话成为中国的国语。民国成立后,1913年2月在北京召开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1919年9月编辑出版了国音字典。1932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并出版国音常用字汇,为确立国语的标准提供了范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表示尊重,避免国语这个名称可能引起的误解,1955年10月相继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决定将规范的现代汉语定名为普通话,并确定了普通话的定义和标准。其中普通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从地域上来讲,中国的北方是满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也是满语化程度最高的地区。而南方的个别地区,象两广、福建等地则由于山高皇帝远而受到较少的影响,这也是南方诸语言读唐诗宋词比普通话更压韵更亲切的根本原因。不光是语言还有南音,是隋唐古乐,中国的音乐活化石,被满清康熙皇帝誉为御前清音。满清为灭"明郑"汉民族意识将唐朝时期的中原话称为闽南语,自此闽南语形成。由此看来,古时候的官话演变的过程大概是:秦汉时期用的是关中话,后来五胡乱华,汉政权南迁,金陵音也就成了正统官话。后隋唐统一中国,定都长安,此时就出现了长安音和金陵音南北两大正统音系。唐末,中国又出现混乱,大量中原居民南迁,北宋定都开封,开封音就成为宋元明所称宋音、中州音。后来南宋南迁杭州,大量的中原人又南迁至杭州、南京、扬州等地,与当地吴语融合出现了下江官话。后来明朝赶走蒙古人,朱棣迁都北京,也一直用下江官话官话做为正统官话,即明朝的北京话。然后满清攻占北京,学说明朝的官话,此时他们口中的汉语,已经完全丧失了入声,并且有了翘舌和儿化音。最后被定为满清官话,也是现在普通话的基础。2023-07-03 17:24:361
唐朝時已形成的方言有哪些?
你好,唐朝时期已经形成的方言是:官话(今长江黄河南北语系——普通话)、岭南话(潮州语系、客家语系、粤语系)、边疆话(新疆与西藏语系),希望你满意,谢谢!2023-07-03 17:24:421
唐朝人说的话,好像不是陕西话……
首先,地方方言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唐朝那时候没有留声机等设别,所以也不知道目前我们所熟悉的陕西方言当时是不是已经形成了。其次,任何朝代,官话都是首都地区方言,这个是必须的。唐朝首都在长安(现在的西安),所以官话应该是以西安附近地方方言而改变来的。最后,官话或者说当时普通话是一种以首都地区方言改变来的,不是百分百的首都地区方言。就如现在我们的普通话一样,是北方方言尤其是北京方言改善来的。和北京方言还是有很大区别的。真找出几个老北京说两句北京话你也有很多听不懂的地方的。2023-07-03 17:24:517
唐朝官话之李商隐与柳仲郢各自的为官做人之道
宦海生涯,官场浮沉,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圈子,需要你去选择是站队还是做人。站队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是圈子实力的强弱,而实力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站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一时风光的背后可能就是终生的蹉跎。那么,什么是确定的呢?那就是做人,对每个圈子都不偏不倚正面对待,知恩图报而不是见利忘义,这样的做人原则或许不能让你骤然超擢,但足以让你在风不定的官场中做到人初静。,,宦海生涯,官场浮沉,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圈子,需要你去选择是站队还是做人。站队的依据很大程度上是圈子实力的强弱,而实力是可以改变的,所以站队的结果是不确定的,一时风光的背后可能就是终生的蹉跎。那么,什么是确定的呢?那就是做人,对每个圈子都不偏不倚正面对待,知恩图报而不是见利忘义,这样的做人原则或许不能让你骤然超擢,但足以让你在风不定的官场中做到人初静。唐代中后期的官场就存在着两个泾渭分明的圈子——牛党、李党: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大多是高门大族出身的权贵子弟,通过科举中相对较为容易的明经科或父兄关系进入朝堂,但注重操守礼法,家风优良门风严谨;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是中下层官员家庭出身,靠自身能力通过科举中难度极大的进士科踏进仕途,但行事较为浮华轻薄放浪不羁。两个圈子的党争持续近百年,史称牛李党争李商隐与柳仲郢就在这个党争时代。柳仲郢年长李商隐20岁左右,两人出身相同,均是通过科举进士科起家;人生亦有交集,李商隐曾在柳仲郢手下有过差不多8年的任职经历。两人进入官场的时期,牛李党争正酣,李党上台,就把牛党全部赶出朝廷,庙堂为之一空。牛党卷土重来亦会将李党连根拔起。面对朝廷牛李两党的大格局,柳李二人有不同的思考和不同的选择,结果自然是迥然不同的两种人生进退维谷的李商隐李商隐的文名人所共知,自幼便能写诗作文的他得到牛党令狐楚赏识。令狐楚将李商隐招进幕府,亲自教授他撰写朝廷奏章公文,还让几个儿子与其一起读书游学。开成二年,李商隐参加科举考试。令狐楚之子令狐_与当年的主考官高铠关系甚好,在其面前大为称誉李商隐的才华。在令狐家的帮助下,李商隐顺利考中进士,新科及第进士之后,李商隐先任秘书省校书郎,又外任弘农县尉。两年后参加了科举中能快速升迁的制举,中书判拔萃科,这次中举与他在令狐楚指导下打下的公文奏章起草功底密不可分,因为书判拔萃科重点测试的就是应举者的公文奏章水平。这样,无论是从自己的进士出身上,还是从牛党令狐父子对自己的知遇之恩方面,李商隐应该属于牛党。在牛李党争时,他即使不站在牛党这一边,也不能转投李党阵营,如此方合乎做人原则。但这时,诱惑出现了当时朝廷李党势大,牛党暂居下风。李德裕在朝辅政,起用与之关系深厚的王茂元为河阳节度使。王茂元邀请李商隐赴河阳幕府任职。一方是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牛党令狐父子,一方是风头正劲的封疆大吏李党王茂元。不知李商隐是否经历过一番何去何从的痛苦煎熬,但最终,急于升迁的念头战胜了知恩图报的做人原则,他投入了李党的怀抱,进入河阳幕府任掌书记。不久便得到了侍御史的官衔,并娶王茂元爱女为妻。仕途一帆风顺,情场春风得意,这一次弃牛入李,李商隐可谓事业双丰收。表面上看,李商隐这次站对了队伍,进对了圈子。但这种脱牛入李的选择不仅被牛党视为忘恩负义,也为注重操守礼法的李党所不齿。短暂风光的背后,已然埋下了一生蹉跎进退维谷不容于两党的伏笔李商隐脱牛入李得到了短暂的顺利升迁。但好景不长,王茂元去世,李商隐无所归依只能返回长安寻找机会,而在长安的李党大佬对见利忘义投奔本党的李商隐并不感冒。李商隐在长安四处碰壁,一直没有得到中意的官职,只得千里迢迢远赴桂州进入李党郑亚的幕府。到了宣宗大中初年,牛党得势,令狐_入朝辅政,牛党开始打击李党势力,郑亚被贬到循州任刺史,李商隐也随之到循州苦寒之地,数年不得调任,直到大中三年回长安后仍不能入朝,暂栖居京兆尹卢弘正处大中四年,令狐_出任宰相,牛党势力益盛,李商隐处境更加窘迫,只能寄希望于改换门庭以改善境遇,这次他做出了出李返牛的站队。他屡次陈情希冀令狐_能够原谅自己,而_不置一词,他只得跟随出京外任的卢弘正到徐州。卢弘正在徐州的幕府解散后,李商隐又是飘零无处,他再次上书祈求令狐_让自己入朝,令狐_这次念在昔日之情答应了,但鉴于李商隐上次背弃牛党投靠李党的背叛行为,令狐_只安排了个太学博士的虚职给他以示抚慰一个太学博士肯定不是志在千里的李商隐所能满意的,这时一直赏识其才华的柳仲郢转任剑南东川节度使,李商隐便应柳仲郢之邀进入东川幕府。在东川期间,李商隐亦是四处请托,希冀被人推荐入朝。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将要入朝辅政的河东节度使卢钧,寄诗给他以求荐引。但卢钧曾经被令狐_排挤过,对再次投向牛党令狐_的李商隐更是鄙薄,没有为他说一句话。就这样,李商隐一直在东川待到幕府被解散,后客居郑州荥阳,不久便郁郁而终。左右逢源的柳仲郢面对同样的党争环境,不同于李商隐的忽牛忽李的站队投机,柳仲郢选择了不偏不倚的做人,并一以贯之坚持到底免责声明:2023-07-03 17:25:041
唐朝时的官方语言最接近现在的哪种语言?
唐代语音属于中古音,语音代表为《切韵》《唐韵》学界一般认为最接近粤方言但个人认为最接近温州话(有浊声母,四等分明)2023-07-03 17:25:301
穿梭到唐朝为什么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
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各自的朝代术语,每种朝代术语有特定的含义,同一个词语有不同的含义,跟我们现代的白话语有很大的不同,时间久了就适应了,不要着急2023-07-03 17:26:068
唐朝有方言吗?
唐代人说话是中古语音,中古音与今天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差别。他们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今天则是“阴平、阳平、上、去”。以杜甫的《登高》为例子:“哀”、“回”、“来”、“台”、“杯”都押韵,如果放在现代汉语,这是不押韵的。用今天陕西话,估计很多诗也是不押韵的。再比如,中古音的精、见两个韵部到今天演化出“j、q、s”。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顺便说几句题外话,今天,南方方言一定程度上保存了古代语音,用南方方言吟唐诗比普通话好多了。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有很重的民族交流融合与语言自身发展的痕迹。然后,我说李白多半也不会在用长安附近乡音,这是怎么回事?今天的普通话是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唐代官话是什么呢?洛阳语音。隋唐,官方确定的正音是洛阳和金陵语音的融合。为什么?洛阳在魏晋南北朝长期是政治中心,在当时人眼中,这洛阳话更接近西晋时期的发音。(当然实际上,当时,洛阳话几百年来,不可能没有变化,再加上吸收了部分少数民族语言。跟西晋的官方话,肯定有不小差别。)金陵是南方政治中心,西晋末年,所谓的“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把北方搅乱了,司马睿和一批南渡的世家大族建立了东晋政权,凭借帮助司马睿建立并巩固了政权,这些世家大族有了非同一般的权势和地位,而南方高门大族并不能与南方普通人通婚,南方吴越地区本地人说的话会与北方官话有区别。2023-07-03 17:26:321
唐朝时候的普通话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吗?
唐朝时候说的普通话和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当然不一样。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是以北京方言为标准,又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现代标准汉语,而唐朝建都于长安,并且有洛阳、太原作为陪都,因此唐朝普通话是以这三个地方的方言为基础演化的。其实一个国家所谓的普通话也就是国家首都所在的地方的当地的方言。普通话这一名词最早出现于清朝末年,而再往前说,普通话就被称为国语或者是雅言。唐朝时候以长安为国都,所以当时的普通话便是以长安地方的方言为基础的。根据现在的学者讨论,如今的陕西话,还有江南吴语可能都和唐代人的普通话所接近。除此以外,如今日本的语法之中也有部分语音读法接近于唐朝普通话。而关于唐代的普通话的具体读法,以前曾经有学者孙愐编撰《唐韵》来介绍,但可惜这一本书如今已经佚失,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知道唐朝普通话到底是怎么样的了。但由于唐朝的普通话基本是秦音和关中音,所以我们仍然可以从如今的陕西话中可以一窥曾经的唐朝普通话。但我认为虽然朝廷中的大臣们可能说的都是唐朝普通话,甚至全国也是以关中话为标准来作为普通话普及的,但毕竟大唐帝国地域广阔,所以普通话在那时候的也只是适用于京畿地带。不过正是由于古代语言的难以统一,所以各地的方言才能保留至今,我们今天才可以听到各地各种不同的方言。毕竟 这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啊。2023-07-03 17:27:5811
皇帝上朝听不懂官员讲话?是真的!官话也经历了很多变迁吗?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方言,东北话是一个味儿,四川话是一个味儿,江浙话是一个味儿,广东话则是另外一个味儿,更不用说福建、云贵、内蒙、湖南湖北,各地的方言都不尽相同。对于外地人来说,有些地方的方言还勉强能听懂,而有些地方的方言,对于他们来说,就像外国话一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现在大家在一些正式场合和出门在外的时候,都说普通话,言语方面的交流沟通也就没有太大的问题。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时候,并没有全国性的普通话,而朝廷的官员更是来自各地,他们之间上朝讨论问题的时候,皇帝和大臣、大臣和大臣互相之间能听懂吗?会不会出现鸡同鸭讲,不知所云的情况呢?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有官话了,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那些从偏远地方来的官员,他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官话,以便能和其他人进行顺畅的沟通与交流。唐朝时候的官话,以洛阳的读书音作为标准,宋朝时的官话沿用了唐朝的标准。明朝时候的官话,是以中原地区的雅音为基础,就像现在我们使用的普通话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明朝前期的都城设在南京,于是明朝的官话就是以南京话为标准腔调,也就是江淮一带的中原音。后来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但是朝廷的官话仍然没有变,还是与南京话很相近。明朝时期,从西方来的传教士利玛窦写了《西字奇迹》,用拉丁字母记录了当时官话的发音。清朝人在入关之前使用的语言是满语,他们入主中原之后,定都北京城,清朝的皇帝也大力促进了满汉之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在清朝,官方使用的语言不止是满语,还有汉语。而清朝的官话,则就是以北京方言为基础了。2023-07-03 17:28:451
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般,唐朝的国语是什么?
唐朝当时国语被称为雅言、以长安地方语音为基准、1300多年后,唐代雅言已经不副存在、但根据语言学家考证。与今天陕西话相比、江南的吴语和福建台湾的闵南语更接近唐代雅言、同时、日语音读法中也有很多唐代古汉语的发音。唐朝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 [37-38] ,在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形成开放多元的文化。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华人多自称为唐人。2023-07-03 17:29:194
古人没普通话怎么交流?百官上朝是怎么沟通的?
古代的时候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也并不影响交流,因为他们有官语。百官们上朝之前为了方便交流其实都会提前进行官语培训,所以不用担心会影响到他们的交流。第一,古代人交流有固定的官语。如果是寻常的百姓,他们不会出远门,所以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都是用当地的方言来交流的,但是官员们就不一样了,官员们要进行政务交流,还要上朝,如果再说一口方言的话,到时候朝堂上就会乱成一片,如果君王听不懂的话,尴尬不说甚至还有可能造成乌龙事件,所以说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古代的时候,也是有固定的官方语言的,君王所在的地方就是中心,所以那里的话一般就会被定为是官语,官员们在觐见君王之前都会进行官语培训的。第二,想要当官,首先就要学习官语。古代虽然没有普通话,但是官语就相当于是古代的普通话。如果想要入朝为官的话,首先官语也是必修课,特别是那些预约要觐见君王的官员,更是得要提前把官话给整明白,说流利才可以,还有就是还有面见君王的礼仪,君王不是说想见就能见的,除了预约之外,还有一系列的流程,而官话培训更是必不可少的。第三,君王也会学习多种预言。除了臣子要迎合君王,学习官话以外,其实君王对这些也非常看重的,那些出生在皇家的子弟们从小就要学习多种语言。比如说清朝时期的皇子们,他们要学习他们的母语也就是满语,还要学习汉语,为的就是日后与官员能够更好的开展工作。官话一般都是针对高层人的,像平常的普通百姓有的一辈子也不会出个远门,所以他们不需要学习官话,但是想要。在仕途方面有所发展的人,官话是必修课。2023-07-03 17:29: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