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打游戏的长毛
-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4,5,6,7-四氢苯并[b]噻吩-3-羧酸
中文别名
4,5,6,7-四氢-1-苯并噻吩-3-羧酸;
英文名称
4,5,6,7-Tetrahydrobenzothiophene-3-carboxylic
acid
英文别名
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ic
acid;4,5,6,7-Tetrahydro-1-benzothiophene-3-carboxylic
acid;
CAS号
19156-54-8
韩国海关编码(HS-code):2934999000
概述(Summary):2934999000.
Other
heterocyclic
compounds.
General
tariff:6.5%.
相关推荐
6-氯苯并噻吩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6-氯苯并噻吩英文名称6-Chloro-1-benzothiophene英文别名Benzo[b]thiophene,6-chloro;6-chlorobenzothiophene;6-chlorobenzo[b]thiophene;6-Chlor-benzo[b]thiophen;CAS号66490-20-8合成路线:1.通过6-氯-1-苯并噻吩-2-羧酸合成6-氯苯并噻吩,收率约98%;2.通过苯并[b]噻吩-6-胺合成6-氯苯并噻吩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6343442023-07-04 09:42:281
3-碘苯并[b]噻吩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3-碘苯并[b]噻吩英文名称3-iodo-1-benzothiophene英文别名3-iodobenzothiophene;3-Iodo-benzo[b]thiohene;Benzo[b]thiophene,3-iodo;3-iodo-benzo[b]thiophene;3-Jod-benzo[b]thiophen;CAS号36748-88-6合成路线:1.通过3-溴苯并噻吩合成3-碘苯并[b]噻吩,收率约92%;2.通过苯并噻吩合成3-碘苯并[b]噻吩,收率约58%;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3035492023-07-04 09:42:35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一、原油类型及物理性质Muglad和Melut盆地原油多为不透明或半透明状的褐色、棕褐色,原油API重度介于14.5~59.2之间(表2-1,表2-2),黏度介于0.6~1478mPa·s之间,倾点介于10~45℃之间,多大于或接近40℃,为高凝油;低气/油比(26~90scf/b);原油具有陆相原油的典型特征,即含蜡量普遍较高,多为高含蜡原油,少数为含蜡原油(表2-1,表2-2),普遍低含硫(含硫量S<0.2%)。根据原油重度,可将原油分为重质油、中质油和轻质油。表2-1 Muglad盆地Fula凹陷原油物性续表表2-2 Melut盆地原油物性续表重质油重度API<20,低含蜡,是深部下白垩统烃源岩生成液态烃沿断裂垂向运移聚集并遭受氧化和生物降解作用的产物,为次生型重质油。生物降解作用消耗了部分饱和烃,族组成中以非烃、沥青质为主,饱和烃含量明显偏低(表2-3)。由于蜡的主要成分是长链正构烷烃,生物降解作用会消耗蜡质,所以本区重质油含蜡量小于5%。中质油重度为20<API<34,是Muglad和Melut盆地最主要的原油类型。受轻度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族组成中非烃、沥青质含量较高,饱和烃含量低于60%(表2-3)。含蜡量变化较大,介于5.72%~49%之间,为高蜡油。中质油是烃源岩成熟阶段的产物。轻质油重度34<API<45,是Muglad和Melut盆地次要的原油类型,主要产出于下白垩统砂岩,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较高,大于80%,局部有凝析油产出,是较高成熟阶段的产物,原油没有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表2-3 苏丹Muglad和Melut盆地原油族组成二、原油轻烃组成特征原油轻烃是原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提供有关原油成因及成熟度方面的信息。图2-7是轻烃化合物色谱及鉴定图,由图2-7可见,研究区内原油样品中仅检测到微量的芳香烃化合物(苯和甲苯),表明原油的生成环境与煤系无关;但链烷烃和环烷烃的相对丰度有很大的差异,是母质类型和生物降解双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如Fula凹陷Moga-22井、FulaN-6井和FulaC-1井原油检测到高丰度甲基环己烷和微量的正庚烷,其正庚烷含量为1.72%~6.58%,其他9个样品中均检测到高丰度的正庚烷,正庚烷含量为48.09%~80.42%(表2-4)。图2-7 Muglad盆地Fula凹陷(左)和Melut盆地Fal-1井(右)原油轻烃化合物色谱表2-4 原油轻烃数据注:H为庚烷值;I为异庚烷值。三、原油全油色谱特征Melut盆地和Muglad盆地原油全油色谱特征较为相似,正构烷烃丰富,碳数分布范围较宽,色谱面貌呈前峰型或微弱双峰型,C21-/C22+为0.6~3.54,说明原油母质为陆生高等植物和低等水生生物混合输入;CPI、OEP分别为1.06~1.27、1.01~1.15,奇偶优势无或微弱,表明原油已成熟,相对来说,Muglad盆地原油成熟度稍高于Melut盆地原油;Pr/Ph为1.49~2.20,说明源岩沉积于弱氧化的沉积环境(图2-8;表2-5),相对来说,Muglad盆地源岩沉积环境比Melut盆地更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FulaN-21原油色谱富含轻烃组分,表明该油藏成藏后有凝析油注入。表2-5 原油全油色谱参数四、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1.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从表2-6与图2-9可看出,原油中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的丰度极低,从原油三环萜烷和四环萜烷的分布特征分析,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原油具有相似的特征,以C21-三环萜为主峰,表现为非海相油的特征;此外C24-四环萜含量相对C26-三环萜较高,反映水体为微咸水-半咸水沉积环境。图2-8 原油气相色谱指纹图表2 -6 原油饱和短t首脑生物标志物参数图2-9 原油萜烷和甾烷分布图(一)图2-9 原油萜烷和甾烷分布图(二)图2-9 原油萜烷和甾烷分布图(三)2.藿烷系列藿烷类生源是原核生物(细菌)。从藿烷系列的分布特征看(图2-9),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原油特征既有相似性:Ts>Tm,表明均为成熟原油;以C30-藿烷为主峰,C29-降藿烷次之(C29藿烷/C30藿烷比值小于0.5)(图2-10);升藿烷丰度随碳数增加而依次降低,为陆相原油特征。也有明显不同的生标特征:Muglad盆地原油相对Melut盆地具有较高含量的C30-未知萜(该化合物出峰位置在Ts和Tm之间)、C29Ts、C30-重排藿烷和C29-重排藿烷(表2-6;图2-11,图2-12),显示烃源岩原始沉积环境为亚氧化沉积环境,而且C30-未知萜化合物丰度与C30-重排藿烷丰度具有良好的线性正相关(图2-11),它们的伴生关系显示它们具有相同的母质来源:富含黏土的、沉积在亚氧化环境沉积物中的细菌有机质。C30-未知萜化合物丰度与C29Ts丰度有弱的线性正相关性(图2-12)。Melut盆地原油饱和烃不含或含量极低的C30-未知萜,C29和C30-重排藿烷含量也较低。图2-10 Muglad与Melut盆地伽马蜡烷含量的差异图2-11 C30-未知萜化合物与C30-重排藿烷的伴生关系图2-12 C30-未知萜化合物与C29Ts的伴生关系3.25-降藿烷25-降藿烷系列是藿烷被生物降解后产生的新化合物,包括C26和C28-C3417α(H)、21β(H)和17β(H)、21α(H)-25降藿烷系列。苏丹不同酸值原油中,特别是Muglad盆地Fula凹陷原油普遍含有25-降藿烷(图2-13)。按照Peters和Moldowan(1993)生物降解级别的划分,表明该区原油经历了严重的生物降解,但多数原油色谱图上正构烷烃分布完整,表明至少存在两期油气充注过程。图2-13 苏丹部分原油中检测出25-降藿烷通常采用“C2925-降藿烷/C30藿烷”作为一项指标(表2-6),用以估算25-降藿烷的相对丰度,表征有机质遭受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4.伽马蜡烷伽马蜡烷是一个异常盐度或稳定水体分层的标志,其含量变化常与沉积水体的盐度密切相关,只有在盐度较高时才会出现伽马蜡烷含量高的现象。伽马蜡烷的检出表征苏丹两大沉积盆地的烃源岩原始沉积环境为陆相半咸水沉积环境,但从伽马蜡烷相对C30藿烷的丰度来看,Muglad盆地原油明显高于Melut盆地,前者伽马蜡烷/C30藿烷比值介于0.19~0.34之间,后者介于0.12~0.14之间(表2-6;图2-10)。表明前者烃源岩的原始沉积环境水体分层性要高于Melut盆地,当然,生物降解作用也会使抗降解的伽马蜡烷相对富集。5.甾烷系列甾烷类的生源是真核生物(如藻类、浮游动植物和高等植物)。Muglad盆地和Melut盆地原油藿烷/甾烷远大于10(表2-6;图2-14),表明原油母质来源中以细菌生源为主;相对来说,Melut盆地油源岩母质比Muglad盆地油源岩母质更富含细菌有机质,前者原油的藿烷/C29ααα(20R)甾烷浓度比值为58.37~76.77,后者为22.47~36.86。和重排藿烷分布特征相反,Muglad原油重排甾烷含量相对低于Melut盆地(表2-6;图2-15),但两盆地原油孕甾烷含量普遍很低。原油C27-C29规则甾烷组成呈V字形分布,表明这些原油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具有混合型有机质特征,但相对来说,Muglad盆地原油相对富含C27规则甾烷(图2-15),显示其原始母质相对发育低等水生生物。未检出海相标志的C30-4甲基甾烷。图2-14 Muglad盆地与Melut盆地原油母质组成对比五、原油芳烃地球化学组成利用芳香烃组分中不同类别化合物的展布可以判断原油原始有机质的来源、沉积环境、成熟度及生物降解程度。烷基苯和烷基萘等低分子量烃类是非生物降解原油芳香烃组分中的优势成分,而在生物降解油中它们往往是最先受影响的成分。图2-16为苏丹原油芳香烃总离子流色谱图,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高酸值原油遭受严重生物降解,从而使得多数色谱能分辨的低分子量芳烃基本丢失,而形成特征的色谱鼓包(图2-16A);低酸值原油,遭受轻微的生物降解,只有少量低分子量芳烃损失,而富含烷基萘、烷基菲和烷基二苯并噻吩(图2-16B)。图2-15 Muglad盆地与Melut盆地重排甾烷与重排藿烷的相关性苏丹原油芳香烃化合物参数见表2-7。表2-7中:MPI-1=1.5(2-+2-MP)/(P+1-+9-MP);Rc-1=0.6MPI-1+0.4;MDR=4-/1-MDBT;Rc-2=0.263ln(MDR)+0.903;三芳甾烷比值:TriArSt-(C20+C21)/(C26+C27+C28)。表2-7 原油芳烃生物标志物参数续表1.烷基菲系列烷基菲系列化合物是苏丹原油中重要的芳烃化合物,从烷基菲分布的质量色谱图(图2-17)可以看出,不同酸值原油烷基菲的含量不同,但均含有较高的二甲基菲化合物,同时9MP、1MP含量高于3MP和2MP。利用甲基菲指数可以粗略地判断原油的热成熟度。如表2-7所示,根据甲基菲指数计算的原油源岩镜质体反射率Ro在0.62~0.86之间(除去降解较重的原油,因为较重的降解作用会使甲基菲指数失真),反映它们是湖相烃源岩正常生油窗口的产物。2.二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硫芴,DBT)在苏丹原油中较为丰富(图2-18)。利用二苯并噻吩/菲(DBT/P)及甲基二苯并噻吩/甲基菲(MDBT/MP)分别表征二苯并噻吩及甲基二苯并噻吩相对丰度,这两项参数与沉积环境及源岩类型有密切关系,同时成熟度对其有一定影响。二苯并噻吩与S含量无明显相关性(图2-19),但发生明显生物降解的原油,其二苯并噻吩/菲的比值明显增大,这是因为二苯并噻吩比菲化合物更抗生物降解。图2-16 苏丹高酸值原油芳烃总离子流图(一)图2-16 苏丹低酸值原油芳烃总离子流图(二)图2-17 KelaN-1原油烷基菲系列化合物分布图图2-18 苏丹原油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分布图图2-19 苏丹原油二苯并噻吩与硫含量的相关性3.三芳甾烷图2-20是所研究的样品中芳烃m/z231质量色谱图,显然,C26-C28三芳甾烷的分布在所有样品中极为相似,呈现C28-三芳甾烷含量高,C27-三芳甾烷、C26-三芳甾烷含量低的分布特征说明它们的油源相近。需要指出的是,原油芳烃中短链三芳甾烷相对较高,但在饱和烃中短链甾烷含量相对较低。图2-20 苏丹原油三芳甾系列化合物分布图4.三芴系列芴、氧芴、硫芴是三类分子环系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习惯上称为“三芴”系列化合物,通常认为是烃源岩和原油沉积环境的良好指标。一般而言,陆相淡水烃源岩及原油芴含量高,沼泽相煤及煤成油氧芴含量高,盐湖相、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及原油硫芴(二苯并噻吩)化合物含量高。从图2-21可以看出,Muglad盆地原油(图中的三角点)芴含量高于Melut盆地(图中的圆点),说明两个盆地的烃源岩原始沉积有机相存在差异,而且在Muglad盆地内,不同生烃灶的原始沉积有机相也存在明显差异,如KelaN-1原油硫芴含量高达90%以上,说明其烃源岩原始沉积环境为咸水沉积环境。图2-21 苏丹原油三芴系列组成图六、原油碳、氢同位素组成1.原油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原油基本上继承其生烃母质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但是在烃源岩成熟生烃和油气运移过程中,还会发生碳同位素组成的分馏效应,通常成熟度对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分馏效应的影响有限,所引起的δ13C值变化范围不超过2‰~3‰(Peters等,1993)。因此,一般碳同位素δ13C值相差达到2‰~3‰以上的原油才认为是不同来源的原油。但在来源相同时,降解作用会使碳同位素变重。对苏丹18个不同酸值原油的全油碳同位素统计,其δ13C值分布范围为-27.58‰~-30.31‰,碳同位素明显偏重,且Muglad盆地与Melut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接近(图2-22),均具有典型湖相原油特征,其中Melut盆地原油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相差不超过2‰),说明其原油为同一来源;而Muglad盆地原油碳同位素变化较大,表明这些原油可能来自不同的生烃灶或经历不同程度的生物降解作用。图2-22 苏丹原油全油δ13C组成特征及对比2.原油氢同位素组成氢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主要反映与沉积环境及水介质盐度的相关性(沈平,1993)。不同水体、不同生物来源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氢同位素分布有明显差异。对苏丹18个原油的全油氢同位素统计,其δD值分布范围为-88.77‰~-128.71‰,反映藻类生源(图2-23)。3.原油碳、氢同位素相关性苏丹原油碳、氢同位素的相关性见图2-24。显然二者之间没有什么相关性,只是Muglad盆地原油氢同位素明显重于Melut盆地的原油,说明前者烃源岩原始沉积水体更具有分层性和局限性;Muglad盆地原油碳同位素也稍重于Melut盆地的原油,说明前者烃源岩母质稍偏腐殖型。七、原油族群划分按照油藏地球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原油族群(Oilpopulation)是指具有相同或相似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相同源岩有机相,来自同一烃源层或(和)同一烃源灶,又具有相似成藏经历的原油。划分为同一族群的原油,理应属于同一油气系统的原油。对苏丹18个原油样品的分子标志物、原油碳、氢同位素(图2-22,图2-23)综合研究发现,苏丹原油绝大多数具有化学组成高度的一致性,以及分子标志物分布指纹惊人的相似性。据此可以认为,苏丹原油具有相似的陆内湖泊相的原始有机质以及成藏历史的相似性,但也存在差异性。图2-23 苏丹原油全油δ13D组成特征及对比图2-24 苏丹原油碳、氢同位素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苏丹原油重排藿烷和伽马蜡烷含量变化较大,并且这两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指相意义,因此可作为原油分类的指标。从图2-25可看出,Melut盆地北部凹陷原油特征相近,应源于同一生烃灶;Muglad盆地原油源于不同次凹的AbuGabra组烃源岩,由于有机微相的差异,原油母质组成变化较大,如FulaNE-1、FulaNE-3井原油来自Fula北凹陷;FulaC-1、FulaN-21原油来自Fula凹陷;KelaN-1原油来自Nugara凹陷;Suf-1原油来自Sufyan凹陷。图2-25 Muglad与Melut盆地原油母质组成对比2023-07-04 09:42:551
二苯并噻吩砜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二苯并噻吩砜中文别名二氧化硫芴二苯基二氧化噻吩;二苯并噻吩-5,5-二氧化物;二苯并噻吩-5,5-二氧化物;英文名称Dibenzothiophene5,5-Dioxide英文别名DibenzothiopheneSulfone;Dibenzosulfolane;dibenzothiophene5,5-dioxide;Dibenzo[b,d]thiophene5,5-dioxide;CAS号1016-05-3合成路线:1.通过正丁基锂和乙醚合成二苯并噻吩砜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786092023-07-04 09:46:361
4-H氧基二苯并噻吩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4-H氧基二苯并噻吩英文名称dibenzothiophen-4-ol英文别名4-Hydroxy-benzothiophen;dibenzo[b,d]thiophene-4-ol;4-Hydroxydibenzothiophen;4-hydroxydibenzo[b,d]thiophene;dibenzo[b,d]thiophen-4-ol;4-Hydroxydibenzothiophene;CAS号24444-75-5合成路线:1.通过二苯并噻吩-4-硼酸合成4-H氧基二苯并噻吩,收率约50%;2.通过4-溴二苯并噻吩合成4-H氧基二苯并噻吩,收率约72%;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23700262023-07-04 09:46:431
怎么配制不同浓度的二苯并噻吩的环己烷溶液
(1)80(2)7∶1∶12(3)解:设需要质量分数为5%的NH4NO3溶液的质量为x。x×5%+(100kg-x)×30%=100kg×10%x=80kg需要质量分数为30%的NH4NO3溶液的质量为100kg-80kg=20kg答:将5%的NH4NO3溶液80kg和30%的NH4NO3溶液20kg混合。2023-07-04 09:46:501
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三氟甲基磺酸盐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三氟甲基磺酸盐中文别名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嗡三氟甲磺酸盐;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鎓三氟甲基磺酸盐;5-(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鎓三氟甲磺酸盐;5-(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嗡三氟甲基磺酸盐;硫-(三氟甲基)二苯噻吩三氟甲磺酸盐;英文名称S-(Trifluoromethyl)dibenzothiophenium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英文别名5-(Trifluoromethyl)-5H-dibenzo[b,d]thiophen-5-ium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5-(trifluoromethyl)dibenzothiophen-5-ium;5-(Trifluoromethyl)dibenzothiopheniumtrifluoromethanesulfonate;CAS号129946-88-9合成路线:1.通过三氟甲磺酸和2-三氟甲硫基-1,1"-联苯合成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三氟甲基磺酸盐,收率约83%;2.通过2-三氟甲硫基-1,1"-联苯合成S-(三氟甲基)二苯并噻吩三氟甲基磺酸盐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126272023-07-04 09:46:571
怎么配制不同浓度的二苯并噻吩的环己烷溶液
(1)80 (2)7∶1∶12 (3)解:设需要质量分数为5% 的NH4NO3溶液的质量为x。 x×5%+(100 kg -x)×30%=100 kg×10% x=80 kg 需要质量分数为30% 的NH4NO3溶液的质量为100 kg-80 kg=20 kg 答:将5% 的NH4NO3溶液80 kg和30%的NH4NO3溶液20 kg混合。2023-07-04 09:47:17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油藏成藏模式
一、原油的成熟度(一)饱和烃成熟度参数如图5-35a所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C29甾烷20S/(20S+20R)介于0.32~0.69之间,平均值0.51,C29甾烷ββ/(αα+ββ)介于0.39~0.65之间,平均值0.56,大多数样品数据接近平衡终点值,表明原油为成熟的原油。Ts/(Ts+Tm)也是常用的成熟度指标。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C29甾烷20S/(20S+20R)与Ts/(Ts+Tm)呈现负相关性(图5-35b),表明Ts/(Ts+Tm)不能作为衡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成熟度的有效参数。(二)芳烃成熟度参数如图5-35c所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甲基菲指数折算的等效镜质组反射率Rc介于0.4~0.79之间,平均值0.70(表5-3),也表明原油已成熟。图5-3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成熟度参数图表5-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成熟度参数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C29甾烷20S/(20S+20R)与4-甲基二苯噻吩/1-甲基二苯并噻吩(4-/1-MDBT)呈现正相关性,说明4-/1-MDBT可作为衡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成熟度的有效参数。综上所述,C29甾烷成熟度异构化参数、甲基菲指数、4-/1-MDBT均可作为衡量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成熟度的有效参数,并指示原油已成熟。二、油源研究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的物理、化学性质虽然在平面分布上具有明显差异,但相互之间具有同源性。因油区范围内缺乏有效的油源岩,但根据油区内的原油与盆地南缘和东部已证实的二叠系油源层岩石抽提物具有相似性,并依据玛湖凹陷二叠系具有与其相近的古气候、古地理条件,故而由地质类比提出,玛湖凹陷二叠系是西北缘原油的主要油源(王屿涛等,1995)。三、生物降解作用特征(一)降解时间分析据王屿涛等人(1998),西北缘地区原油稠变与两次构造运动有关。1.侏罗纪沉积前形成的三叠系稠油油藏西北缘地区印支期逆掩断裂带剧烈活动,二叠系和三叠系均被断开。此时上二叠统油源层业已成熟并开始排烃,油气在有利的二叠系构造圈闭内聚集,形成自生自储式构造油藏,如风城组油藏。在缺乏二叠系构造圈闭的地区,油气则沿二叠系上倾方向进行长距离的侧向运移,运移至逆掩断裂带后,一是侧向横穿断面,进入上盘的基岩,再向上运移到基岩顶面,进入上覆三叠系构造圈闭,形成上盘的三叠系构造油藏;二是沿断层面运移,在断层附近的上覆三叠系形成断块油藏。侏罗系沉积之前,本区所有三叠纪末期形成的构造高点都受到了剥蚀,使已形成的稀油油藏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其中三叠系白碱滩组盖层剥蚀严重的地区,如红浅1井区,由于储集层严重开启,细菌降解、氧化、水洗等蚀变作用较为强烈,使三叠系原油剧烈稠变而形成高密度、高黏度的稠油油藏;而白碱滩组盖层保存较好的地区,如黑油山区,由于储层开启性小,原油可能仅仅遭受了微生物的侵蚀,故而形成密度和黏度相对较小的普通稠油油藏。2.燕山期形成的侏罗系稠油油藏燕山期(侏罗纪末期),构造活动强度大为减弱,但主断裂仍在活动。西北缘八道湾组超覆不整合,中侏罗统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齐古组超覆不整合于三叠系或下侏罗统及残存的中侏罗统之上。印支期形成的油藏遭受破坏,油气沿断裂和不整合面发生再次运移。由于再次运移的指向为推覆体上盘高断块以及上覆的超覆地层,埋深较浅,温度、压力很低,系统开启,气体或轻质组分不断发生挥发扩散,使运移距离愈长的母体原油愈稠、愈重,从而形成侏罗系稠油沿构造分布的格局,如六区和风城区的侏罗系油藏。侏罗系稠油油藏形成后,局部地区构造运动强烈,使侏罗系内部泥质隔层遭受剥蚀,已经历过运移阶段稠变的原油又经历了成藏后阶段的再次稠变,使稠油性质愈加黏稠,并且部分改变了稠油沿构造分布的格局。(二)降解程度判别不同生物标记化合物具有不同的抗生物降解能力,因此可根据各生物标记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评价原油生物降解程度。按不同烃类的相对丰度评价石油遭受生物降解程度的标准(Peters & Moldowan,1993),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降解程度定量评价,评价结果见表5-4,原油降解程度为6~9级,其中克浅10区、4区原油降解程度为6级,9区990724井、990723井原油降解程度为9级,其他样品降解程度介于其间。表5-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续表(三)降解油平面展布降解油的平面分布呈现如下3个特征(王屿涛等,1998):(1)分布广,埋藏浅。从红山嘴至风城,在东西方向150km范围内,中生界中均有稠油分布。目前已探明和控制的稠油油藏埋深均小于600m,一般为200~400m。(2)稠油油藏沿地层超覆不整合面呈叠瓦状分布。在推覆体主体上覆地层超覆尖灭带上,油藏总是分布在下伏层系尖灭线的上倾部位,且自北向南由新到老逐级下降,并多集中分布在与不整合面接触的底部砂层中。(3)纵向上含油层位多。稠油油藏多分布在中三叠统上克拉玛依组(红浅1井区、黑油山区)、中三叠统下克拉玛依组(四2区)、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风城区、红浅1井区)、中侏罗统齐古组(风城区、6区、9区、红浅1井区);其中侏罗系的储量占西北缘稠油油藏总储量的80%以上。四、原油的酸值成因剖析(一)环烷酸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形成的内在因素从本质上讲,原油的化学组成决定了其物理性质。通过前面的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化学官能团与杂原子类型的剖析,羧酸类化合物在杂原子类型中占主导优势,并且随羧酸类化合物相对丰度增加,原油总酸值也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羧酸类化合物又以二环(Z=-4)、三环(Z=-6)的环烷酸占优势,脂肪酸含量很低,揭示了二环、三环环烷酸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的石油酸主要成分,是影响酸值的内在因素。(二)生物降解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形成的最重要地质因素Meredith等(2000)对来自英国、意大利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33个原油样品的原油酸值与生物降解程度的关系分析,指出生物降解可能是原油TAN的主要控制因素。准噶尔盆地高酸值油储层现今埋藏浅(<600m),生物降解是高酸值原油形成的最重要地质因素。25-降藿烷的相对丰度可作为表征原油生物降解程度的量化标志。选取25-降藿烷/C30藿烷、25-降藿烷相对浓度两项参数与原油总酸值的关系来探讨生物降解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总酸值的影响。如图5-36所示,随25-降藿烷/C30藿烷比值增大,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总酸值逐步增大,但当降解到一定程度后,这种变化关系不再明显,换言之,生物降解对原油总酸值的影响表现在降解程度初期至中期,而在严重降解阶段其对总酸值的影响减弱。从25-降藿烷相对浓度与原油总酸值的关系分析(图5-37),表现出弱的相关性,可能与25-降藿烷相对浓度与成熟度有关,但总的趋势依旧是生物降解增强(即25-降藿烷相对浓度变大)原油总酸值增大。图5-36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25-降藿烷/C30Hopane相关图生物降解程度级别定量依据Peters&Moldowan(1993)等级确定。如图5-38所示,降解程度由6级到7级,原油总酸值增大,但降解程度由7级到9级,原油总酸值变化规律不明显,即在严重—强烈降解阶段时生物降解对酸值的影响减弱。图5-37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25-降藿烷浓度相关图图5-38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生物降解程度相关图此外,前面提到的原油密度和原油总酸值表现出外在的相关性也与生物降解有关,原油密度随生物降解增加而增大,当生物降解增加到一定程度,原油密度变化趋势趋于停止(图5-39)。(三)母质来源或沉积环境对原油总酸值有一定影响,而成熟度对高酸值原油形成的贡献小原油的碳氢同位素特征能较好地反映母质来源或沉积环境。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的碳氢同位素愈重,其总酸值愈高,表明原油的总酸值与源或沉积环境有关。其他能表征沉积环境的参数也佐证上述认识。伽马蜡烷的相对丰度可指示水体的盐度。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普遍含有高丰度的伽马蜡烷,从伽马蜡烷与原油总酸值关系看(图5-40),低丰度的伽马蜡烷对应的原油总酸值低。从二苯并噻吩的相对浓度与总酸值的对应关系分析,除九区原油自身二苯并噻吩的相对浓度低外,原油的总酸值随二苯并噻吩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也就是还原性增强原油酸值增高(图5-41)。由此得出如下认识:水体盐度高、还原性强,原油总酸值高。图5-39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密度与生物降解相关图图5-4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伽马蜡烷指数相关图如图5-42~图5-44所示,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和成熟度参数(C29甾烷ααα20S/(20S+20R)、甲基菲指数折算镜质体反射率Rc、4-/1-二苯并噻吩)无相关性,说明成熟度对原油的总酸值影响小。图5-41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二苯并噻吩浓度相关图图5-42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甾烷成熟度参数相关图图5-43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甲基菲指数折算镜质体反射率相关图图5-44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原油总酸值与二苯并噻吩成熟度参数相关图五、高酸值油藏成藏地质特征(一)生烃史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主要发育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烃源岩,西北缘原油主要来源风城组(P1f)和上二叠统乌尔禾组下亚组(P2w)生油岩。石炭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镜质体反射率Ro为1.01%~3.34%,绝大多数在1.3%以上,形成的油气绝大部分由于其后的多次构造变动而被破坏。风城组现今镜质体反射率Ro为0.85%~1.16%,个别达1.52%,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由热模拟研究可知,风城组烃源岩热演化速度快,演化程度高,三叠系已达到生烃高峰期,白垩纪进入干气演化阶段。乌尔禾组下亚组(P2w)生油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其热演化速度慢,二叠纪末仅各凹陷中央部位达到成熟阶段,其外部广大地区均为不成熟区,侏罗纪是各凹陷中二叠统烃源岩大量生烃时期,白垩纪-古近纪进入湿气-干气演化阶段。(二)成藏史前面已提到生物降解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高酸值原油形成的最重要地质因素,因而高酸值原油的成藏过程应与稠油的形成过程一致,即高酸值原油的形成与盆地振荡阶段的印支期和燕山期有关,印支期形成三叠系高酸值油藏,燕山期形成侏罗系高酸值油藏。六、高酸值油藏分布规律高酸值油藏沿地层超覆不整合面呈叠瓦状分布。逆掩断裂推覆体主体及其上覆地层超覆尖灭带是高酸值油藏的富集地带,平面上高酸值油藏主要分布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红浅1井区、克拉玛依油田、风城油田和乌尔禾-夏子于街地区;纵向上,高酸值油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上部构造层或上覆较年轻的地层中,一般情况下埋藏较浅,多小于600m。2023-07-04 09:47:311
加氢脱硫的缺点
操作条件苛刻。工业中常用的脱硫方法是加氢脱硫,需要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H2消耗量大、能耗高,很难完全脱除二苯并噻吩(DBT)及其衍生物,操作条件很苛刻。加氢脱硫是有机硫化合物在催化剂作用下与氢反应转化为硫化氢和烃的反应。2023-07-04 09:48:501
谁知道都有哪些脱硫技术 最好能把你知道的其中一种说详细点、带上你的设计图?为了写作业。。
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简称BDS),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需氧、厌氧菌除去石油含硫杂环化合物中结合硫的一种新技术。早在1948年美国就有了生物脱硫的专利,但一直没有成功脱除烃类硫化物的实例,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的控制细菌的作用。此后有几个成功的“微生物脱硫”报道,但却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原因在于微生物尽管脱去了油中的硫,但同时也消耗了油中的许多炭而减少了油中的许多放热量[9]。科学工作者一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的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IGT)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分离了两种特殊的菌株,这两种菌株可以有选择性的脱除二苯并噻吩中的硫,去除油品中杂环硫分子的工业化模型相继产生,1992年在美国分别申请了两项专利(5002888和5104801)。美国Energy BioSystems Corp (EBC)公司获得了这两种菌株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不仅成功地生产和再生了生物脱硫催化剂,并在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此外该公司又分离得到了玫鸿球菌的细菌,该细菌能够使C-S键断裂,实现了脱硫过程中不损失油品烃类的目的[10]。现在,EBC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最广泛的公司。此外,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生命工程工业技术研究所与石油产业活化中心联合开发出了柴油脱硫的新菌种,此菌种可以同时脱除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中的硫,而这两种硫化物中的硫是用其它方法难以脱除的[11]。 BDS过程是以自然界产生的有氧细菌与有机硫化物发生氧化反应,选择性氧化使C-S键断裂,将硫原子氧化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转入水相,而DBT的骨架结构氧化成羟基联苯留在油相,从而达到脱除硫化物的目的。BDS技术从出现至今已发展了几十年,目前为止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由于BDS技术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与已有的HDS装置有机组合,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有机硫产品的附加值较高,BDS比HDS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BDS还可以与催化吸附脱硫组合,是实现对燃料油深度脱硫的有效方法。因此BDS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预计在2010年左右将有工业化装置出现。 4 新型的脱硫技术 4.1 氧化脱硫技术 氧化脱硫技术是用氧化剂将噻吩类硫化物氧化成亚砜和砜,再用溶剂抽提的方法将亚砜和砜从油品中脱除,氧化剂经过再生后循环使用。目前的低硫柴油都是通过加氢技术生产的,由于柴油中的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结构稳定不易加氢脱硫,为了使油品中的硫含量降到10 μg/g,需要更高的反应压力和更低的空速,这无疑增加了加氢技术的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而氧化脱硫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对柴油馏分10 μg/g的要求,还可以再分销网点设置简便可行的脱硫装置,是满足最终销售油品质量的较好途径。 (1) ASR-2氧化脱硫技术 ASR-2[12]氧化脱硫技术是由Unipure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脱硫技术,此技术具有投资和操作费用低、操作条件缓和、不需要氢源、能耗低、无污染排放、能生产超低硫柴油、装置建设灵活等优点,为炼油厂和分销网点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满足油品硫含量要求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此技术能把柴油中的硫含量由7000 μg/g最终降到5 μg/g。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来生产超低硫柴油,来作为油品的调和组分,以满足油品加工和销售市场的需要。目前ASR-2技术正在进行中试和工业实验的设计工作。其工艺流程如下:含硫柴油与氧化剂及催化剂的水相在反应器内混合,在接近常压和缓和的温度下将噻吩类含硫化合物氧化成砜;然后将含有待生催化剂和砜的水相与油相分离后送至再生部分,除去砜并再生催化剂;含有砜的油相送至萃取系统,实现砜和油相分离;由水相和油相得到的砜一起送到处理系统,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尽管ASR-2脱硫技术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工业应用,主要是由于催化剂的再生循环、氧化物的脱除等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ASR-2技术可以使柴油产品的硫含量达到5 μg/g,与加氢处理技术柴油产品的硫含量分别为30 μg/g和15 μg/g时相比,硫含量和总处理费用要少的多。因此,如果一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那么ASR-2氧化脱硫技术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 超声波氧化脱硫技术 超声波氧化脱硫 (SulphCo)[13]技术是由USC和SulphCo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脱硫技术。此技术的化学原理与ASR-2技术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SulphCo技术采用了超声波反应器,强化了反应过程,使脱硫效果更加理想。其流程描述为:原料与含有氧化剂和催化剂的水相在反应器内混合,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小气泡迅速的产生和破灭,从而使油相与水相剧烈混合,在短时间内超声波还可以使混合物料内的局部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且在混合物料内产生过氧化氢,参与硫化物的反应;经溶剂萃取脱除砜和硫酸盐,溶剂再生后循环使用,砜和硫酸盐可以生产其他化工产品。 SulphCo在完成实验室工作后,又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不同硫含量的柴油经过氧化脱硫技术后硫含量均能降低到10 μg/g以下。目前Bechtel公司正在着手SulphCo技术的工业试验。 4.2 光、等离子体脱硫技术[14] 日本污染和资源国家研究院、德国Tubingen大学等单位研究用紫外光照射及等离子体技术脱硫。其机理是:二硫化物是通过S-S键断裂形成自由基,硫醚和硫醇分别是C-S和S-H键断裂形成自由基,并按下列方式进行反应: 无氧化剂条件下的反应: CH3S- + -CH3 CH4+CH2 ==== S CH3S- + CH3CH2R CH3SH+CH2 ==== SCH2R CH3S- + CH3S- CH3SSCH3 CH3S- + CH2 ==== S CH3SCH2S- -CH3 CH3SCH2SCH3 有氧化剂条件下的反应: CH3S- + O2 CH3SOO- RH CH3SOOH + R- SO3+ -CH3 CH3SOOH Rr CH3SO- + -OH CH3SO- + RH CH3SOH + R- 3CH3SOOH CH3SOOSCH3 + CH3SO3H 此技术以各类有机硫化物和含粗汽油为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行反应,产物有烷烃、烯烃、芳烃以及硫化物或元素硫,其脱硫率可达20%~80%。若在照射的同时通入空气,可使脱硫率提高到60%~100%,并将硫转化成SO3、SO2或硫磺,水洗即可除去。2023-07-04 09:48:571
烟气脱硫的基本原理
催化吸附脱硫技术是使用吸附选择性较好且可再生的固体吸附剂,通过化学吸附的作用来降低油品中的硫含量。它是一种新出现的、能够有效脱除FCC汽油中硫化物的方法。与通常的汽油加氢脱硫相比,其投资成本和操作费用可以降低一半以上,且可以从油品中高效地脱除硫、氮、氧化物等杂质,脱硫率可达90%以上,非常适合国内炼油企业的现状。由于吸附脱硫并不影响汽油的辛烷值和收率,因此这种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随着对含硫原油加工量的增加及重油催化裂化的普及,油品含硫量超标及安定性不好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加氢脱硫在资金及氢源上的限制,对中小型炼油厂来说进行非加氢精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非加氢脱硫技术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氧化脱硫技术氧化脱硫技术是用氧化剂将噻吩类硫化物氧化成亚砜和砜,再用溶剂抽提的方法将亚砜和砜从油品中脱除,氧化剂经过再生后循环使用。目前的低硫柴油都是通过加氢技术生产的,由于柴油中的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结构稳定不易加氢脱硫,为了使油品中的硫含量降到10 μg/g,需要更高的反应压力和更低的空速,这无疑增加了加氢技术的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而氧化脱硫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对柴油馏分10 μg/g的要求,还可以再分销网点设置简便可行的脱硫装置,是满足最终销售油品质量的较好途径。2023-07-04 09:49:061
谁知道都有哪些脱硫技术 最好能把你知道的其中一种说详细点、带上你的设计图?为了写作业。。
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简称BDS),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需氧、厌氧菌除去石油含硫杂环化合物中结合硫的一种新技术。早在1948年美国就有了生物脱硫的专利,但一直没有成功脱除烃类硫化物的实例,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的控制细菌的作用。此后有几个成功的“微生物脱硫”报道,但却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原因在于微生物尽管脱去了油中的硫,但同时也消耗了油中的许多炭而减少了油中的许多放热量[9]。科学工作者一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的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IGT)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分离了两种特殊的菌株,这两种菌株可以有选择性的脱除二苯并噻吩中的硫,去除油品中杂环硫分子的工业化模型相继产生,1992年在美国分别申请了两项专利(5002888和5104801)。美国Energy BioSystems Corp (EBC)公司获得了这两种菌株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不仅成功地生产和再生了生物脱硫催化剂,并在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此外该公司又分离得到了玫鸿球菌的细菌,该细菌能够使C-S键断裂,实现了脱硫过程中不损失油品烃类的目的[10]。现在,EBC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最广泛的公司。此外,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生命工程工业技术研究所与石油产业活化中心联合开发出了柴油脱硫的新菌种,此菌种可以同时脱除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中的硫,而这两种硫化物中的硫是用其它方法难以脱除的[11]。 BDS过程是以自然界产生的有氧细菌与有机硫化物发生氧化反应,选择性氧化使C-S键断裂,将硫原子氧化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转入水相,而DBT的骨架结构氧化成羟基联苯留在油相,从而达到脱除硫化物的目的。BDS技术从出现至今已发展了几十年,目前为止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由于BDS技术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与已有的HDS装置有机组合,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有机硫产品的附加值较高,BDS比HDS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BDS还可以与催化吸附脱硫组合,是实现对燃料油深度脱硫的有效方法。因此BDS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预计在2010年左右将有工业化装置出现。 4 新型的脱硫技术 4.1 氧化脱硫技术 氧化脱硫技术是用氧化剂将噻吩类硫化物氧化成亚砜和砜,再用溶剂抽提的方法将亚砜和砜从油品中脱除,氧化剂经过再生后循环使用。目前的低硫柴油都是通过加氢技术生产的,由于柴油中的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结构稳定不易加氢脱硫,为了使油品中的硫含量降到10 μg/g,需要更高的反应压力和更低的空速,这无疑增加了加氢技术的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而氧化脱硫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对柴油馏分10 μg/g的要求,还可以再分销网点设置简便可行的脱硫装置,是满足最终销售油品质量的较好途径。 (1) ASR-2氧化脱硫技术 ASR-2[12]氧化脱硫技术是由Unipure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脱硫技术,此技术具有投资和操作费用低、操作条件缓和、不需要氢源、能耗低、无污染排放、能生产超低硫柴油、装置建设灵活等优点,为炼油厂和分销网点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满足油品硫含量要求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此技术能把柴油中的硫含量由7000 μg/g最终降到5 μg/g。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来生产超低硫柴油,来作为油品的调和组分,以满足油品加工和销售市场的需要。目前ASR-2技术正在进行中试和工业实验的设计工作。其工艺流程如下:含硫柴油与氧化剂及催化剂的水相在反应器内混合,在接近常压和缓和的温度下将噻吩类含硫化合物氧化成砜;然后将含有待生催化剂和砜的水相与油相分离后送至再生部分,除去砜并再生催化剂;含有砜的油相送至萃取系统,实现砜和油相分离;由水相和油相得到的砜一起送到处理系统,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尽管ASR-2脱硫技术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工业应用,主要是由于催化剂的再生循环、氧化物的脱除等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ASR-2技术可以使柴油产品的硫含量达到5 μg/g,与加氢处理技术柴油产品的硫含量分别为30 μg/g和15 μg/g时相比,硫含量和总处理费用要少的多。因此,如果一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那么ASR-2氧化脱硫技术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 超声波氧化脱硫技术 超声波氧化脱硫 (SulphCo)[13]技术是由USC和SulphCo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脱硫技术。此技术的化学原理与ASR-2技术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SulphCo技术采用了超声波反应器,强化了反应过程,使脱硫效果更加理想。其流程描述为:原料与含有氧化剂和催化剂的水相在反应器内混合,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小气泡迅速的产生和破灭,从而使油相与水相剧烈混合,在短时间内超声波还可以使混合物料内的局部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且在混合物料内产生过氧化氢,参与硫化物的反应;经溶剂萃取脱除砜和硫酸盐,溶剂再生后循环使用,砜和硫酸盐可以生产其他化工产品。 SulphCo在完成实验室工作后,又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不同硫含量的柴油经过氧化脱硫技术后硫含量均能降低到10 μg/g以下。目前Bechtel公司正在着手SulphCo技术的工业试验。 4.2 光、等离子体脱硫技术[14] 日本污染和资源国家研究院、德国Tubingen大学等单位研究用紫外光照射及等离子体技术脱硫。其机理是:二硫化物是通过S-S键断裂形成自由基,硫醚和硫醇分别是C-S和S-H键断裂形成自由基,并按下列方式进行反应: 无氧化剂条件下的反应: CH3S- + -CH3 CH4+CH2 ==== S CH3S- + CH3CH2R CH3SH+CH2 ==== SCH2R CH3S- + CH3S- CH3SSCH3 CH3S- + CH2 ==== S CH3SCH2S- -CH3 CH3SCH2SCH3 有氧化剂条件下的反应: CH3S- + O2 CH3SOO- RH CH3SOOH + R- SO3+ -CH3 CH3SOOH Rr CH3SO- + -OH CH3SO- + RH CH3SOH + R- 3CH3SOOH CH3SOOSCH3 + CH3SO3H 此技术以各类有机硫化物和含粗汽油为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行反应,产物有烷烃、烯烃、芳烃以及硫化物或元素硫,其脱硫率可达20%~80%。若在照射的同时通入空气,可使脱硫率提高到60%~100%,并将硫转化成SO3、SO2或硫磺,水洗即可除去。2023-07-04 09:49:131
肉桂酸的制备实验失败的原因
肉桂酸的制备实验失败的原因:因为中和时必须使溶液呈碱性,控制pH=8较合适,因为氢氧化钠的碱性太强,且加入的量不易控制,且易会发生坎尼查罗反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会使肉桂酸与之中和形成可溶于水的肉桂酸钠,从而不能使肉桂酸固体析出。将蒸馏瓶冷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20mL,使生成的肉桂酸形成钠盐而溶解。待滤液冷却至室温后,在搅拌下(用浓盐酸酸化至溶液呈酸性。)冷却,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沉淀,干燥,得肉桂酸粗品。下游产品肉桂醇——>苯乙醛——>兔耳草醛——>甲位戊基桂醛——>多西他赛——>肉桂酸——>肉桂酸乙酯——>3-氯苯并(B)噻吩-2-羰基氯——>3-氯苯并呋喃-2-羧肼——>3-氯苯并噻吩-2-羧酸甲酯——>拉西地平——>桂酸桂酯。3-氯苯并(B)噻吩-2-羧酸——>3-氯苯并ób]噻酚-2-羰酰氯——>肉桂酸苄酯——>3-苯基-2-丙烯酸-2-丙烯基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氢化肉桂酸内酯——>肉桂酸甲酯。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肉桂酸2023-07-04 09:49:201
现代物理化学主要研究的四大领域是什么
现代化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及部分研究内容1. 绿色化学陈庆龄:关于精细化学研究开发与发展的若干思考,邓友全:离子液体在绿色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刘昌见:绿色化学一石化工业技术突破性进展的源泉.王丕新:水溶性高分子合成的绿色化工技术,陈从喜:原子经济反应:三组合组分串联反应合成苯并呋喃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新方法研究,纪红兵:缩醛及二氧戊环的绿色脱保护反应及其机理研究,王兰英:苯乙烯基—4—吡啶菁—β一环糊精的绿色合成,樊耀亭:农业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制氢及其机理研究,余正坤:硒催化的光气替代化学,夏寒松:离子液体中青霉素酰化酶的特性研究,寇元:离子液体极性的红外光谱研究,曹钢:异丙苯绿色生产技术工业应用2. 纳米化学徐正:纳米、亚微米空心结构的构筑,俞书宏:仿生合成与无机纳米结构,周理:纳米碳管储能的化学原理与储存容量研究,黄维:具有纳米结构的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万立骏: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纳米结构研究,申承民:单分散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自组装,吴凯:具有光开关效应的有机半导体纳米晶粒的组装,肖守军:DNA晶体为支架的纳米线路的组装,郭志新:碳纳米管的有机功能化,张治军:AgBr/PMMA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钱东金:液一液界面研制纳米结构材料,顾忠泽:光子晶体的份生研究,朱俊杰:微波辅助液相法快速合成一维纳米材料,陈建峰: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大规模低成本制备纳米材料等.2023-07-04 09:49:402
含硫化合物
含硫化合物在原油中主要以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的形式存在,与沙四段烃源岩相比,缺少长链烷基噻吩、噻烷和四氢噻吩类化合物。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这类化合物热稳定性差,在演化的过程中发生了环化聚合,形成了多环含硫芳烃化合物,如苯并噻吩、二甲基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八面河原油中富含硫芴系列的化合物,在三芴系列中,硫芴一般占54%左右,氧芴为21%~24%。芴、氧芴、硫芴的内组成与沉积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据程克明等研究,海相灰岩与盐湖相泥岩烃源岩具有明显的硫芴优势,相对含量分别大于70%和45%~85%,而氧芴含量甚低,分别小于5%和小于25%。牛庄洼陷南坡沙三段及沙四上段不同岩性三芴系列的分布如图2-14所示。沙四上段页岩硫芴含量均大于50%,与原油具有较大的可比性。而泥岩硫芴含量分异性大,多数泥岩样品硫芴含量小于45%,而氧芴的含量相对较高,一般为30%~53%。沙三段泥岩硫芴含量低,为36%。三芴系列的内组成表明,沙四上段与沙三下段的沉积环境有较大差异。2023-07-04 09:49:491
环状含硫化合物有哪些
苯并噻吩和噻吩等。1、苯并噻吩是一种具有苯并噻唑结构的有机化合物,常用作有机半导体材料。2、噻吩是一种含有噻唑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应用,例如作为染料、药物和化学试剂等。3、噻吩并咪唑是一种含有噻唑和咪唑环的有机化合物,常用作有机半导体材料。4、噻吩并呋喃是一种含有噻唑和呋喃环的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癌和抗炎作用。2023-07-04 09:50:261
雷洛昔芬中间体主链和侧链的生产厂家和价格?
雷洛昔芬中间体(主链)4-[2-(1-哌啶)-乙氧基]苯甲酸盐酸盐中文名称:4-[2-(1-哌啶)-乙氧基]苯甲酸盐酸盐英文名称:4-[2-(1-piperidyl) ethoxy] benzoic acid hydrochloride中文别名:4-[2-(1-吡咯烷基)乙氧基]苯甲酸盐酸盐; 4-(2-哌啶基乙氧基)苯甲酸盐酸盐;雷洛昔芬中间体CAS编号:84449-80-9分子式:C13H18ClNO3分子量:271.7399外 观:白色或类白色粉末溶解性:溶于四氢呋喃,微溶于甲醇,不溶于水。纯 度:≥99.0%干燥失重:≤0.5%标 准:企业标准生产厂家:::湖北康宝泰精细化工有限公司()电:15827083133话:02787739910雷洛昔芬中间体(侧链)6-甲氧基-2-(4-甲氧基苯基)苯并[b]噻吩中文名称:6-甲氧基-2-(4-甲氧基苯基)苯并[b]噻吩中文别名:2-(4-甲氧基苯基)-6-甲氧基苯并[b]噻吩;6-甲氧基-2-(4-甲氧苯基)苯并噻吩;雷洛昔芬中间体英文名称:6-methoxy-2-(4-methoxyphenyl)benzo[b]thiopheneCAS编号:63675-74-1分子式:C16H14O2S分子量:270.3462熔点:191-197℃标准:企业标准含量:99%2023-07-04 09:50:342
现在国家大型的火电厂都有哪几家?他们所利用的脱硫技术都是什么啊?所用的脱硫技术都有什么特点?
火电厂有很多,光湖南就不少。脱硫技术:近年来,随着机动车的增多,汽车尾气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酸雨也因此更加频繁,严重危害到了建筑物、土壤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世界各国纷纷提出了更高的油品质量标准,进一步限制油品中的硫含量、烯烃含量和苯含量,以更好地保护人类的生存空间。 随着对含硫原油加工量的增加及重油催化裂化的普及,油品含硫量超标及安定性不好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由于加氢脱硫在资金及氢源上的限制,对中小型炼油厂来说进行非加氢精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介绍了非加氢脱硫技术进展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2 燃料油中硫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分布 原油中有数百种含硫烃,目前已验证并确定结构的就有200余种,这些含硫烃类在原油加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馏分油中。 燃料油中的硫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通常能与金属直接发生反应的硫化物称为“活性硫”,包括单质硫、硫化氢和硫醇;而不与金属直接发生反应的硫化物称为“非活性硫”,包括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对于汽油馏分而言,含硫烃类以硫醇、硫化物和单环噻吩为主,其主要来源于催化裂化(简称FCC)汽油。因此,要使汽油符合低硫汽油的指标必须对FCC汽油原料进行预处理或对FCC汽油产品进行后处理。而柴油馏分中的含硫烃类有硫醇、硫化物、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等,其中二苯并噻吩的4,6位烷基存在时,由于烷基的位阻作用而使脱硫非常困难,而且随着石油馏分沸点的升高,含硫化合物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 3 生产低硫燃料油的方法 3.1 酸碱精制 酸碱精制是传统的方法,目前仍有部分炼厂使用。由于酸碱精制分离出的酸碱渣难以处理,而且油品损失较大,从长远来看,此技术必将遭到淘汰。 (1)酸精制 该法用一定浓度的硫酸、盐酸等无机酸从石油产品中除去硫醚和噻吩,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反应如下所示: R2S+H2SO4 R2SH++HSO-4 (2) 碱精制 NaOH水溶液可以抽提出部分酸性硫化物,在碱中加入亚砜、低级醇等极性溶剂或提高碱的浓度可以提高萃取效率。如用40%的NaOH可除去柴油中60%以上的硫醇及90%的苯硫酚,其中苯硫酚对油品的安定性影响很大。 3.2 催化法 在酞菁催化剂法中,目前工业上应用较多是聚酞菁钴(CoPPC)和磺化酞菁钴(CoSPc)催化剂。此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对油品进行处理,可以除去其中的硫醇。夏道宏认为聚酞菁钴(CoPPC)和磺化酞菁钴(CoSPc)在碱液中的溶解性不好,因而降低了催化剂的利用率,为此合成出了一种水溶性较好的新型催化剂——季铵磺化酞菁钴(CoQAHPc)n,该催化剂分子内有氧化中心和碱中心,二者产生的协同作用使该催化剂的活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1〕。此外,金属螯合剂法和酸性催化剂法都能使有机硫化物转化成硫化氢,从而有效的去除成品油中的硫化物〔2〕。 以上这几种催化法脱硫效率虽然较高,但都存在着催化剂投资大、制备条件苛刻、催化活性组分易流失等缺点。目前炼厂使用此方法的其经济效益都不是很好,要想大规模的应用催化法脱硫技术,尚需克服一些技术上的问题。 3.3 溶剂萃取法 选择适当的溶剂通过萃取法可以有效地脱除油品中的硫化物。一般而言,萃取法能有效地把油品中的硫醇萃取出来,再通过蒸馏的方法将萃取溶剂和硫醇进行分离,得到附加值较高的硫醇副产品,溶剂可循环使用。在萃取的过程中,常用的萃伞液是碱液,但有机硫化物在碱液和成品油中的分配系数并不高,为了提高萃取过程中的脱硫效率,可在碱液中添加少量的极性有机溶剂,如MDS、DMF、DMSOD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萃取过程中的脱硫效率。夏道宏等人提出了MDS-H2O-KOH化学萃取法,用这三种萃取剂对FCC汽油进行了萃取率及回收率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同一套装置中既能把油品中的硫醇萃取出来,还可以高效回收萃取液中的单一硫醇以及混合硫醇,得到高纯度的硫醇副产品,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福建炼油化工公司把萃取和碱洗两种工艺结合起来,采用甲醇-碱洗复合溶剂萃取法显著提高了FCC柴油的储存安定性,萃取溶剂经蒸馏回收甲醇后可循环使用。此种方法投资低,脱硫效率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4〕。 3.4 催化吸附法 催化吸附脱硫技术是使用吸附选择性较好且可再生的固体吸附剂,通过化学吸附的作用来降低油品中的硫含量。它是一种新出现的、能够有效脱除FCC汽油中硫化物的方法。与通常的汽油加氢脱硫相比,其投资成本和操作费用可以降低一半以上,且可以从油品中高效地脱除硫、氮、氧化物等杂质,脱硫率可达90%以上,非常适合国内炼油企业的现状。由于吸附脱硫并不影响汽油的辛烷值和收率,因此这种技术已经引起国内外的高度重视。 Konyukhova〔5〕等把一些天然沸石(如丝光沸石、钙十字石、斜发沸石等)酸性活化后用于吸附油品中的乙基硫醇和二甲基硫,ZSM-5和NaX沸石则分别用于对硫醚和硫醇的吸附。Tsybulevskiy〔5〕研究了X或Y型分子筛进行改性后对油品的催化吸附性能。Wismann〔5〕考察了活性炭对油品的催化吸附性能。而在这些研究中普遍在着脱硫深度不够,吸附剂的硫容量较低,脱硫剂的使用周期短,且再生性能不好,因而大大限制了其工业应用。据报道,菲利浦石油公司开发的吸附脱硫技术于2001年应用于258 kt/a的装置,经处理后的汽油平均硫含量约为30 μg/g,是第一套采用吸附法脱除汽油中硫化物的工业装置,并准备将这一技术应用于柴油脱硫。 国内的催化吸附脱硫技术尚处于研究阶段。徐志达、陈冰等〔6〕用聚丙烯腈基活性炭纤维(NACF)吸附油品中的硫醇,结果只能把油品中的一部分硫醇脱除。张晓静等〔7〕以13X分子筛为吸附剂对FCC汽油的全馏分和重馏分(>90℃)进行了研究,初步结果表明对硫含量为1220 μg/g的汽油的全馏分和重馏分进行精制后,与未精制的轻馏分(<90℃)混合可得到硫含量低于500 μg/g的汽油。张金岳等〔8〕对负载型活性炭催化吸附脱硫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总之,催化吸附脱硫技术在对油品没有影响的条件下能有效的脱除油品中的硫化物,且投资费用和操作费用远远低于其他(加氢精制、溶剂萃取,催化氧化等)脱硫技术。因此,研究催化吸附脱硫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5 络合法 用金属氯化物的DMF溶液来处理含硫油品时可使有机硫化物与金属氯化物之间的电子对相互作用,生成水溶性的络合物而加以除去。能与有机硫化物生成络合物的金属离子非常多,其中以CdCl2的效果最好。下面列举了不同金属氯化物与有机硫化物的络合反应活性顺序为:Cd2+>Co2+>Ni2+> Mn2+>Cr3+>Cu2+>Zn2+>Li+>Fe3+。由于络合法不能脱除油品中的酸性组分,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经常采用络合萃取与碱洗精制相结合的办法,其脱硫效果非常显著,且所得油品的安定性好,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3.6生物脱硫技术 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简称BDS),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需氧、厌氧菌除去石油含硫杂环化合物中结合硫的一种新技术。早在1948年美国就有了生物脱硫的专利,但一直没有成功脱除烃类硫化物的实例,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的控制细菌的作用。此后有几个成功的“微生物脱硫”报道,但却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原因在于微生物尽管脱去了油中的硫,但同时也消耗了油中的许多炭而减少了油中的许多放热量〔9〕。科学工作者一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的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IGT)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分离了两种特殊的菌株,这两种菌株可以有选择性的脱除二苯并噻吩中的硫,去除油品中杂环硫分子的工业化模型相继产生,1992年在美国分别申请了两项专利(5002888和5104801)。美国Energy BioSystems Corp (EBC)公司获得了这两种菌株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不仅成功地生产和再生了生物脱硫催化剂,并在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此外该公司又分离得到了玫鸿球菌的细菌,该细菌能够使C-S键断裂,实现了脱硫过程中不损失油品烃类的目的〔10〕。现在,EBC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最广泛的公司。此外,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生命工程工业技术研究所与石油产业活化中心联合开发出了柴油脱硫的新菌种,此菌种可以同时脱除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中的硫,而这两种硫化物中的硫是用其它方法难以脱除的〔11〕。 BDS过程是以自然界产生的有氧细菌与有机硫化物发生氧化反应,选择性氧化使C-S键断裂,将硫原子氧化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转入水相,而DBT的骨架结构氧化成羟基联苯留在油相,从而达到脱除硫化物的目的。BDS技术从出现至今已发展了几十年,目前为止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由于BDS技术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与已有的HDS装置有机组合,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有机硫产品的附加值较高,BDS比HDS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BDS还可以与催化吸附脱硫组合,是实现对燃料油深度脱硫的有效方法。因此BDS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预计在2010年左右将有工业化装置出现。 4 新型的脱硫技术 4.1 氧化脱硫技术 氧化脱硫技术是用氧化剂将噻吩类硫化物氧化成亚砜和砜,再用溶剂抽提的方法将亚砜和砜从油品中脱除,氧化剂经过再生后循环使用。目前的低硫柴油都是通过加氢技术生产的,由于柴油中的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结构稳定不易加氢脱硫,为了使油品中的硫含量降到10 μg/g,需要更高的反应压力和更低的空速,这无疑增加了加氢技术的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而氧化脱硫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对柴油馏分10 μg/g的要求,还可以再分销网点设置简便可行的脱硫装置,是满足最终销售油品质量的较好途径。 (1) ASR-2氧化脱硫技术 ASR-2〔12〕氧化脱硫技术是由Unipure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脱硫技术,此技术具有投资和操作费用低、操作条件缓和、不需要氢源、能耗低、无污染排放、能生产超低硫柴油、装置建设灵活等优点,为炼油厂和分销网点提供了一个经济、可靠的满足油品硫含量要求的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此技术能把柴油中的硫含量由7000 μg/g最终降到5 μg/g。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来生产超低硫柴油,来作为油品的调和组分,以满足油品加工和销售市场的需要。目前ASR-2技术正在进行中试和工业实验的设计工作。其工艺流程如下:含硫柴油与氧化剂及催化剂的水相在反应器内混合,在接近常压和缓和的温度下将噻吩类含硫化合物氧化成砜;然后将含有待生催化剂和砜的水相与油相分离后送至再生部分,除去砜并再生催化剂;含有砜的油相送至萃取系统,实现砜和油相分离;由水相和油相得到的砜一起送到处理系统,来生产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 尽管ASR-2脱硫技术已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但一直没有得到工业应用,主要是由于催化剂的再生循环、氧化物的脱除等一些技术问题还没有解决。ASR-2技术可以使柴油产品的硫含量达到5 μg/g,与加氢处理技术柴油产品的硫含量分别为30 μg/g和15 μg/g时相比,硫含量和总处理费用要少的多。因此,如果一些技术性问题能够很好地解决,那么ASR-2氧化脱硫技术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市场前景。 (2) 超声波氧化脱硫技术 超声波氧化脱硫 (SulphCo)〔13〕技术是由USC和SulphCo公司联合开发的新型脱硫技术。此技术的化学原理与ASR-2技术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SulphCo技术采用了超声波反应器,强化了反应过程,使脱硫效果更加理想。其流程描述为:原料与含有氧化剂和催化剂的水相在反应器内混合,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小气泡迅速的产生和破灭,从而使油相与水相剧烈混合,在短时间内超声波还可以使混合物料内的局部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且在混合物料内产生过氧化氢,参与硫化物的反应;经溶剂萃取脱除砜和硫酸盐,溶剂再生后循环使用,砜和硫酸盐可以生产其他化工产品。 SulphCo在完成实验室工作后,又进行了中试放大实验,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即不同硫含量的柴油经过氧化脱硫技术后硫含量均能降低到10 μg/g以下。目前Bechtel公司正在着手SulphCo技术的工业试验。 4.2 光、等离子体脱硫技术〔14〕 日本污染和资源国家研究院、德国Tubingen大学等单位研究用紫外光照射及等离子体技术脱硫。其机理是:二硫化物是通过S-S键断裂形成自由基,硫醚和硫醇分别是C-S和S-H键断裂形成自由基,并按下列方式进行反应: 无氧化剂条件下的反应: CH3S- + -CH3 CH4+CH2 ==== S CH3S- + CH3CH2R CH3SH+CH2 ==== SCH2R CH3S- + CH3S- CH3SSCH3 CH3S- + CH2 ==== S CH3SCH2S- -CH3 CH3SCH2SCH3 有氧化剂条件下的反应: CH3S- + O2 CH3SOO- RH CH3SOOH + R- SO3+ -CH3 CH3SOOH Rr CH3SO- + -OH CH3SO- + RH CH3SOH + R- 3CH3SOOH CH3SOOSCH3 + CH3SO3H 此技术以各类有机硫化物和含粗汽油为对象,根据不同的分子结构,通过以上几种方式进行反应,产物有烷烃、烯烃、芳烃以及硫化物或元素硫,其脱硫率可达20%~80%。若在照射的同时通入空气,可使脱硫率提高到60%~100%,并将硫转化成SO3、SO2或硫磺,水洗即可除去。 5 低硫化的负面影响 汽油和柴油的低硫化大大减轻了环境污染,特别是各国对燃料油低硫化政策已达成共识。但是在燃料油低硫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人们未曾预料到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 (1)润滑性能下降,设备的磨损加大。1991年,瑞典在使用硫含量为0.00%的柴油时,发现燃料泵产生的烧结和磨损甚至比普通柴油的磨损还要严重。日本也对不同硫含量的柴油作了台架试验,结果也确认了柴油润滑性能下降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在脱硫的同时把存在于油品中具有润滑性能的天然极性化合物也脱除了,从而导致润滑性能下降,设备的磨损加大。 (2)柴油安定性变差,油品色相恶化。当柴油的硫含量降到0.05%以下时,过氧化物的增加会加速胶状物和沉淀物的生成,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转,并导致排气恶化。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原本存在于柴油中的天然抗氧化组分在脱硫时也被脱除掉了。同时随着柴油中硫含量的降低,油品的颜色变深,给人以恶感。 6 结论及建议 鉴于石油产品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脱除其中危害性的硫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工业上使用的非加氢脱硫方法有酸碱精制、溶剂萃取和吸附脱硫,而这几种脱硫方法都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其中酸碱精制有大量的废酸废碱液产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溶剂萃取脱硫过程能耗大,油品收率低;吸附法中吸附剂的吸附量小,且需经常再生。其它的非加氢脱硫技术还处在试验阶段,其中生物脱硫、氧化脱硫和光及等离子体脱硫的应用前景十分诱人,可能是实现未来清洁燃料油生产的有效方法。由于降低燃料油中的硫含量、减少大气污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实施时应考虑各种因素,提高技术的可靠性,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2023-07-04 09:50:442
西南晚二叠世煤中硫的赋存规律及黄铁矿的磁性研究
摘 要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的硫含量居全国之首。煤中各种硫的含量主要取决于聚煤古地理环境。特高有机硫煤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潮坪的泥炭沼泽,具有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其含硫化合物以噻吩系列为主。黄铁矿的形态多样,烟煤和无烟煤具负磁性,而黄铁矿具正磁性,其磁化率取决于伴生的顺磁性元素的含量。任德贻煤岩学和煤地球化学论文选辑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占 76. 2%,在较长时间内这种结构不会有很大改变。富硫煤和高硫煤在我国煤炭储量中占相当大的比例,燃煤释放的 SO2排放量已达 16. 89Mt,引起国内外关注。同时,煤中硫也严重影响焦炭、合成气等煤炭加工产品的质量。因此,研究煤中硫的赋存规律和脱硫新技术,很有现实意义。西南地区是我国煤中硫含量最高的地区,高硫煤在煤炭储量中占 43. 61%。重庆、贵阳等城市因燃煤所造成的酸雨,已直接影响到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本文综合应用煤岩学、地球化学、沉积学等方法,研究了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中硫的赋存规律,着重分析了煤中黄铁矿的形态、组成、磁性和高有机硫煤的组成、结构、成因。一、西南晚二叠世煤中硫含量西南地区晚二叠世煤中硫含量变化幅度大,全硫含量可由低于 0. 5%到高于 10%,由表l 可见,硫含量主要受控于聚煤 古地理环境。形成于 冲积平原环境 的煤,全硫含量低于1. 0% ; 形成于上三角洲平原环境的煤,全硫含量低于 1. 5% ,均属低硫煤。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潮滩环境的煤,全硫含量达 8. 89% ~ 13. 14%,且以有机硫为主体,属世界上少见的特高有机硫煤。形成于潟湖、潮滩等环境的煤,全硫含量不一,可由中硫煤到高硫煤,大多以硫化物硫为主。二、煤中黄铁矿黄铁矿是西南晚二叠世煤中主要的硫化物矿物。此外,还有闪锌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铁矿及方硫镍钴矿等矿物。黄铁矿的宏观结构构造多以浸染状细晶、结核状、脉状及块状为主。微观上,在自 1985 年来对西南地区晚二叠世高硫煤中硫的研究中,运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铁矿进行观察,结合黄铁矿的宏观特征,提出了如表 2 所示的黄铁矿显微形态分类。此分类的分类依据是,先以有无生物组构划分为两大类,再依据生物的类别细分生物组构黄铁矿; 无生物组构类则据其形态结构细分。显微统计表明,四川南桐 5 号和 6号富硫、高硫煤中,黄铁矿大多以细胞充填状、结核状为主( 两煤层分别为 75% 和 89%) ,大于 100μm 的黄铁矿颗粒比别的煤层多,解离程度高( 大于 60%) 。而四川五一煤矿煤中黄铁矿则以自形晶及集合体( 占 45%) 、莓粒及其群体( 占 31%) 和白铁矿( 占 21%) 为主,其他类很少( 仅占 3%) ; 自形晶多以八面体为主,颗粒多小于 10μm,小于 20 目煤粒的黄铁矿解离程度( 小于 8%) 极低,反映五一煤矿的煤形成于受海水影响明显的成煤环境中。由于高含量的细粒黄铁矿及高有机硫煤难于脱硫,因而煤中黄铁矿的赋存规律及可选特性研究,对于脱硫技术工艺和煤的加工利用是非常重要的。表 1 西南晚二叠世煤中硫含量表 2 中国西南晚二叠世煤中黄铁矿的显微形态分类三、煤和黄铁矿的磁性高梯度磁选( HGMS) 是能分选很弱的顺磁性颗粒的方法。将其与浮选等物理方法相结合,对于细粒级煤脱硫是很有潜力的新技术。为此,选择了不同煤级的煤样 10 个、煤源型黄铁矿及与煤共生的常见矿物样品,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用超导磁体样品振动测磁仪( VSMSCON2) 进行了样品磁化率测试。实验结果见表 3 至表 5。表 3 煤的磁化率表 4 煤层中黄铁矿的磁化率表5 与煤共生的常见矿物磁化率由表3可知,云南可保软褐煤的磁化率低于背景嗓音,可视为零值,而从亮褐煤到烟煤中的气煤、肥煤和焦煤,以至无烟煤和超无烟煤均具逆磁性。煤和煤层顶底板中黄铁矿的磁化率均为正值,其数值在(1.12~58.0)×10-7emu/g范围内。不同形态和产状的黄铁矿磁化率不同,结晶完善、成分较纯的黄铁矿晶体磁化率低,为(1.26~2.63)×10-7emu/g,平均值为1.80×10-7emu/g;而晶形较差、成分较杂的结核状和砂晶层状集合体黄铁矿的磁化率高,分别为(3.01~30.91)×10-7emu/g和(6.19~21.75)×10-7emu/g,平均值分别为11.72×10-7emu/g和12.28×10-7emu/g。煤的逆磁性和煤源型黄铁矿的顺磁性,为开发高梯度磁选脱除细粒级煤中的硫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高梯度磁选法对于高硫化物硫的炼焦用煤的脱硫,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同时,由表5可见,常与煤共生的方解石和菱铁矿的磁化率亦为正值,因此在高梯度磁选中有可能与黄铁矿一起有效地与煤分离。黄铁矿的磁性主要与其伴生的顺磁性元素含量有关。根据仪器中子活化分析,煤源型黄铁矿的伴生元素组成的相关分析表明,其磁化率与顺磁性元素Mn、V、Cr、Ti、及Ca、Mg等正相关[1]。四、高有机硫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西南地区特高有机硫煤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潮滩环境。以贵州贵定K3煤层为例,煤层直接底板为裸松藻屑灰岩,属藻席成因,没有根土岩,煤层顶板亦为裸松藻屑灰岩。煤层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独特。(1)煤中基质镜质体占显微组分的主体,虽其反射率VRmax为1.48%,已属中煤化烟煤,但在蓝光激发下,仍具暗红色荧光;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有大量衬度明亮的超微壳质体和超微细菌。壳质组中有结构藻类体、层状藻类体和壳屑体等显微组分。此外,煤中还有大量黄铁矿化菌藻类化石,表明贵定的成煤植物除鳞木、辉木等高等植物外,富含脂类和蛋白质的菌藻类低等植物亦做出了重要贡献,煤中可见的菌藻类,仅是原有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已降解成散布于基质镜质体中的超微组分。(2)煤中矿物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还有黄铁矿、碳酸盐矿物和少量磷灰石。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还有蒙脱石;方解石和白云石呈大小不同的自形晶散布在基质镜质体中,这种现象在煤中很少见;共生有大量自生石英细晶、黄铁矿聚晶和莓粒,这反映高有机硫煤形成于介质为中至弱碱性、具还原性的古泥炭沼泽。煤中磷灰石呈纹层状块体和透镜体,也有呈五角形的结晶,是菌藻类低等生物从周围介质中汲取磷后,在富钙环境中进一步转化成为磷灰石的。贵定煤层的上、中、下部都有钙藻(拟似裸松藻)碎片和钙球发现。裸松藻是分布于潮下带的海相红藻,现代钙球是生活在水深小于1m的海湾极浅水地带的伞藻孢子。贵定煤中还有腕足类、瓣鳃类钙质生物碎片及个体较完整的有孔虫和介形虫化石,表明这些生活在浅海地带的生物经潮汐流搬运进入泥炭沼泽,水动力能量较弱,在弱碱性介质中钙质生物化石得以保存。(3)运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对基质镜质体的微区分析表明,贵定煤中的K、Na、Mg、V、Mo等伴生元素含量比形成于上三角洲平原的盘县煤高3~10倍,U含量(仪器中子活化法,INAA)比盘县煤高50倍,而B含量(ICP法)比盘县煤高1倍(表6)。表6 贵定和盘县煤中伴生元素含量对比单位:10-6Mg和B等元素在海水中的浓度,比淡水中高得多。贵定煤中这些元素的富集,是泥炭沼泽经常受到海水浸漫的有力佐证;U、Mo、V等元素的富集,则与菌藻类低等生物及其降解产物、腐植质的吸附有关,而还原环境又为这些元素的保存创造了有利条件。贵定煤层剖面上,亮暗细层相互交替,在显微镜下常见毫米级富含黏土矿物的基质与以基质镜质体为主的薄层频繁互层,呈现波状层理、透镜层理,局部可见微变形层理,这不是代表森林沼泽中常有的潮湿、干燥阶段的交替,而可能是受潮汐水流运动的表现。煤中丝质体和半丝质体的细胞壁大多有不同程度的膨化,甚至变为粗粒体,说明在经受潮汐流带来的氧的氧化之前,已经历了较强的凝胶化作用;有的丝质体中有许多细胞腔大而圆,酷似通气组织,表明泥炭沼泽覆水程度强。五、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的富集机理煤中有机硫的成因比较复杂,一般按其来源可分为由成煤植物所提供的原始有机硫和次生有机硫两种,高有机硫煤中的有机硫大多是次生的[5]。下面以贵定煤为例,对其有机硫高度富集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1)成煤植物中菌藻类的参与。有机硫主要来自成煤植物中蛋白质的含硫氨基酸。不同门类的成煤植物由于生活环境不同,其有机组成中蛋白质和硫含量差别明显,现代石松科植物含硫0.10%~0.14%,松科植物含硫仅0.05%,而生长在滨海盐性沼泽中的红树科植物,则含硫多为0.30%~0.40%。贵定煤中成煤植物保存有良好的通气组织,团块镜质体发育(其前身可能是鞣质体),结合总体聚煤环境,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具有类红树的生活环境,使原始有机硫稍高。值得注意的是贵定煤中有大量菌藻类低等植物及其降解产物的参与。现代细菌干重的50%~80%为蛋白质,藻类中含蛋白质20%~30%,比高等植物多得多,可见菌藻类是煤中原始有机硫的重要来源,特别是贵定煤中很可能有相当数量的裸松藻参与,而裸松藻属红藻,红藻含硫量为2.63%(Bowen,1979),是所有藻类中含硫量最高的,当对贵定煤原始有机硫的富集有影响。(2)海水中硫酸盐的不断供给。海水中有大量(2.7g/L)硫酸根离子SO2-4,比淡水高200多倍。贵定煤聚积于局限碳酸盐台地潮滩,潮汐水的周期性往复浸漫,为泥炭沼泽带来了大量的SO2-4,煤层顶板为潮滩相灰岩,即泥炭层形成后,海水仍能不断地渗透到泥炭层,使孔隙水中的SO2-4始终保持着有利于硫积累的浓度。(3)介质具弱碱性、还原性和微生物活动。岩石学研究表明,贵定泥炭沼泽的介质呈弱碱性、还原性,这种介质条件加上热带、亚热带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硫酸盐还原菌等微生物的繁殖。硫酸盐还原菌将沼泽水介质中的SO2-4还原成还原态无机硫,为高有机硫的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煤层中,黄铁矿化的弧菌、球菌、杆菌、丝状菌及其菌落频繁可见,是其物证。贵定煤有机硫的同位素δ34S为-7.4‰~-7.7‰,黄铁矿的同位素δ34S为-28.2‰~-30.6‰,硫同位素异常轻的事实,说明泥炭沼泽具强烈、持续的微生物活动,硫酸盐还原菌把海水带来的硫酸盐不断还原成富32S的H2S,并优先与铁离子结合形成同位素很轻的硫化铁矿物,然后再与有机质结合而生成有机硫。(4)活性铁离子受限。众所周知,活性铁离子与有机质相比,对还原硫有更大的竞争能力,当存在活性铁离子的情况下,硫离子会优先与其结合成硫化铁矿物,只有在铁离子受限时,多余的H2S才结合进入有机分子[4]。贵定煤形成于局限碳酸盐台地潮滩,陆源碎屑物供给相对贫乏,而且含煤岩系也由贫铁的碳酸盐岩组成,因此,沼泽不可能有充分的铁离子供给。分析表明,贵定煤中总含铁量为8400×10-6,全硫含量为8.89%,而全硫含量比它低得多的六枝地宗煤(St,d=4.57%),总含铁量达18000×10-6,可见贵定煤的古泥炭沼泽中铁的来源受到限制。总之,在局限碳酸盐台地潮滩环境下,由藻席发展成泥炭沼泽,成煤植物中有菌藻类植物的参与,海水经常浸漫,形成弱碱性介质,硫酸盐还原菌非常活跃,促使贵定煤中有机硫形成和高度富集。六、煤中有机硫化合物的结构煤中有机硫主要以硫醇、硫化物与二硫化物、噻吩及其衍生物等形式存在。[2]光电子能谱(ESCA)分析表明,南桐和贵定的高有机硫煤中有机硫以噻吩为主,分别占55.9%和75.4%,其次为脂类硫化物硫和砜。这近似地反映了煤大分子网络相有机硫的状态。[3]应用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GC-MS)检测煤的有机溶剂抽提物,可以精确地鉴别煤中有机硫的结构。对安县五一矿、贵定、砚山干河矿高有机硫煤进行以氯仿作为有机溶剂的抽提,其芳烃馏分含量均占沥青“A”的60%以上。对贵定煤进行配位体交换薄层色谱(LETLC)分析,分离出了较纯的含硫化合物,经GC-MS分析,表明贵定煤中有机含硫化合物主要是呈烷基取代的系列化合物,且以二苯并噻吩系列为主,占硫化合物总量的65.5%,其中具稳定甲基侧链的C1-二苯并噻吩和C2-二苯并噻吩占绝对优势。安县五一矿和砚山干河矿煤样的芳烃馏分,经GC-MS分析,有机硫化合物结构与贵定煤总体相似,C1-二苯并噻汾、C2-二苯并噻吩分别占含硫化合物的62.3%和72.3%,显示出随煤级增高,二苯并噻吩系列化合物有增高的趋势(五一煤的镜质组反射率VRmax为1.10%,贵定煤的VRmax为1.48%,干河煤的VRmax为2.00%)。在煤级较低的五一煤中,含乙基和次稳定甲基的化合物较多。这结果与White等(1990)用低压高分辨质谱分析闻名于世的克罗地亚Rasa高有机硫煤所获含硫化合物的组成相似。本工作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色谱-质谱分析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资助和盛国英研究员的指导;LETLC分析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煤化学研究所顾永达研究员的指导;整个工作得到韩德馨院士的指导,在此表示感谢。参 考 文 献[1] 陈笃行 . 磁测量基础 .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85[2] Chou C L. 1990. Geochemistry of sulfur in coal. In: Orr W L and White C M. Geochemistry of Sulfur in Fossil Fuels. ACS Symposium Series 429,Chapter 2,pp30 ~ 52.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D. C. Washington[3] 唐跃刚,邵绪新,雷加锦等 . 燃料化学学报,1993,21( 4)[4] Berner R A. Geochim. Cosmochim. Acta,1984,48( 4)[5] Casagrande D J. In: Scott Ed. Coal and Coal Bearing Strata: Recent Advance,Geological Society,London,1987,87 ~105The Study on Sulfur Occurrence Regulation and Pyrite Magnetism of Late Permian Coal in Southwest ChinaRen Deyi Tang Yuegang Lei Jiajing Mao Helin Liu Qinfu Ai Tianji( Beijing Graduate School,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Abstract: The sulfur content in late Permian coal of southwest China is in first position of China. Compositional variations of sulfur in coal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paleogeographical en- vironments during peat accumulation. High organosulfur coal is formed in peat sw amp devolop- ing in tide flat of limited carbonate platform. It is characterized by especial coal petrology and coal geochemistry,and its organosulfur-containing compounds are mainly thiophene series. The macroscopical and microscopical shapes or types of pyrites in late Permian coal are diversi- fied. Bituminous coal and anthracite are diemagnetic,but the pyrites are paramagnetic. The mag- netic susceptibility of the pyrites is depended on the content of paramagnatic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pyrites.Key words: high sulfur coal,pyrite,organic sulfur,occurrence regulation,magnetism( 本文由任德贻、唐跃刚、雷加锦、毛鹤龄、刘钦甫、艾天杰合著,原载《煤田地质研究文集: 庆祝高文泰教授八十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六十年》,1996 年)2023-07-04 09:50:511
注水开发过程分子参数变化特征
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在水动力驱使下的原油流动(运移)的过程,它是提高原油采收率非常常用的方法之一。油藏在开采过程中由于储层中流体与储集岩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使得原油的组成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在长时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中的原油与注入水长时间互相接触,原油的水洗作用就更容易发生。陈祖林、郭建军等对于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内原油遭受水洗作用的程度以及水洗作用导致储层内原油组分的变化特征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原油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组分上的变化会对油源对比和油气运移等产生什么影响,并不是十分清楚。已有的很多关于水洗作用的研究其主要是在实验室内进行模拟研究,进而总结原油受水洗作用的特征。按照油藏天然能量分级评价方法分析,柳北沙三3油藏属于Ⅲ类,即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是具有一定天然能量的油藏。但天然能量不足,产量下降较快。1993 年3 月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开始注水后,至今一直采用注水开发。本书通过对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的20口油井分别在2008年10月18日、2009年3月24日和2009年6月23日的3个批次井口取油样,系统分析了在这期间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组分的变化特征。6.2.3.1 族组成特征从2008年10月18日、2009年3月24日和2009年6月23日3个批次取样分析饱芳比的变化图可见(图6.11),各井原油饱芳比的变化程度差异较大,但并无明显规律。但可看出最后一次(2009年6月23日)所采出原油分析的饱芳比低于前一次采出的原油。原油中非极性的饱和烃在原油中由于吸附性小、活性大,在储层中可优先被驱出,而原油中芳香烃具有π键结构和弱极性,因而芳香烃的吸附性大于饱和烃,其活动性较饱和烃小,使得在油藏开发的驱油过程中芳香烃相对滞后于饱和烃被驱出,随着油藏开采时间的增长,储层中芳香烃含量会相对增加,导致后期开采出来的原油的饱芳比低于前期开采的原油。图6.11 3次井口取样原油饱芳比6.2.3.2 类异戊二烯烃从图6.12、图6.13和图6.14中可见,Ph/nC18、Pr/Ph和Pr/nC173 个类异戊二烯烃参数不同于其他饱和烃参数,其在原油不同开采时期的变化比其他饱和烃参数明显,但同样也是随着注水开发过程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表明可能不同井之间水驱程度、含水率以及开采程度等不同而导致类异戊二烯烃参数的变化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图6.12 3次井口取样原油Ph/nC18值图6.13 3次井口取样原油Pr/Ph值图6.14 3次井口取样原油Pr/nC17值6.2.3.3 甾烷系列图6.15为LB2-15-21井2008 年10 月18 日、2009 年3 月24 日和2009 年6 月23日3次井口取油样的原油饱和烃m/z217质量色谱图,可见甾烷的总体分布特征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甾烷的异构化参数C29ααα20 S/(20 S+20 R)和C29αββ/(ααα+αββ)比值在不同井之间也差异较小,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也不是很明显(图6.16,图6.17)。6.2.3.4 三环及五环萜烷图6.18、图6.19为LB2-15-21井2008年10月18日、2009年3月24日和2009年6月23日3 次井口所取油样的原油饱和烃m/z191 质量色谱图,可见这3 个时间LB2-15-21井原油的三环萜烷与五环萜烷单从质量色谱图的分布上看不出有明显的变化。而3次所采原油常用的不同萜烷参数却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是不同井之间三环萜烷/(三环萜烷+17αβ藿烷)参数,且随着注水开发过程同一口井不同时期的变化也比较明显(图6.20)。而C3122S/(22S+22R)、Ts/(Ts+Tm)和C29H(降藿烷)/C30H参数无论在不同井之间还是在同一口井不同时期的变化都很小(图6.21~图6.23)。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如此小的区块内(小于6 km2)萜烷参数中三环萜烷/(三环萜烷+17αβ藿烷)比值却比较敏感、变化幅度较大,表明三环萜烷/(三环萜烷+17αβ藿烷)这个参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主要不是由成熟度的变化引起的,更多的是受到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图6.15 LB2-15-21井3次井口取样原油饱和烃m/z217质量色谱图图6.16 3次井口取样原油C29ααα20S/(20S+20R)值图6.17 3次井口取样原油C29ββ/(αα+ββ)值图6.18 LB2-15-21井3次井口取样原油三环萜烷m/z191质量色谱图图6.19 LB2-15-21井3次井口取样原油五环萜烷m/z191质量色谱图图6.20 三次井口取样原油三环萜烷/(三环萜烷+17αβ藿烷)值图6.21 3次井口取样原油C3122S/(22S+22R)值6.2.3.5 芳香烃芳香烃馏分中成熟度参数甲基菲指数MPIⅠ和MPIⅡ比较类似,在不同井之间以及各井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都很小,并且两个参数变化的程度也很相近(图6.24,图6.25),也就是说这两个参数之间有比较好的相关性。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1,4-DMDBT)与2,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2,4-/1,4-DMDBT)在不同井之间变化有较大差异,并且这两个参数的变化规律基本相同,可见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4,6-/1,4-DMDBT)与2,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2,4-/1,4-DMDBT)之间也有比较好的相关性(图6.26,图6.27)。图6.22 3次井口取样原油Ts/(Ts+Tm)值图6.23 3次井口取样原油C29H(降藿烷)/C30H值图6.24 3次井口取样原油甲基菲指数MPIⅠ值图6.25 3次井口取样原油甲基菲指数MPIⅡ值图6.26 3次井口取样原油4,6-/1,4-DMDBT值图6.27 3次井口取样原油2,4-/1,4-DMDBT值4-甲基二苯并噻吩/1-甲基二苯并噻吩(4-/1-MDBT)在不同井之间以及各井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都比较明显(图6.28,图6.29),对比发现与饱和烃馏分中三环萜烷/(三环萜烷+17αβ藿烷)比值的变化规律相近,并呈现较好的正相关关系(后面还要讨论)。图6.28 3次井口取样原油4-/1-DMDBT值图6.29 LB2-15-21井3次井口取样原油芳香烃m/z198质量色谱图(4-/1-MDBT)图6.30 3次井口取样原油1,2,7-三甲基萘/总芳香烃值图6.31 3次井口取样原油4-MDBT/总芳香烃值图6.32 3次井口取样原油菲/总芳香烃值对于部分芳香烃化合物占总芳香烃馏分的相对含量而言,各井随注水开发以及不同井之间的变化都非常明显,变化最大的是1,2,7-三甲基萘/总芳香烃(图6.30),变化稍小的是4-甲基二苯并噻吩/总芳香烃、菲/总芳香烃和(9-甲基菲+1-甲基菲)/总芳香烃(图6.31~图6.33),但它们之间的变化规律都较为相近。可见芳香烃含量受水的影响较大,在注水开采不同时期基本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图6.33 3次井口取样原油(9-甲基菲+1-甲基菲)/总芳香烃值6.2.3.6 含氮化合物含氮化合物中经常使用的运移参数苯并咔唑[a]/([a]+[c])基本没有什么变化,除了L13-16井、LB1-15-20井第一次采样分析的值较小外,其他各井之间差异以及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都非常小(图6.34,图6.35)。图6.34 LB2-15-21井3次井口取样原油中性氮馏分m/z209质量色谱图图6.35 3次井口取样原油苯并咔唑[a]/([a]+[c])值6.2.3.7 高分辨质谱(FT-ICR MS)分析图6.36为LB1-7井在2008年10月18日、2009年3月24日和2009年6月23日所采集原油样品进行的高分辨质谱分析图谱(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分析),高分辨质谱(FT-ICRMS)鉴别出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见表6.5 和图6.36。为简化起见,化合物种类以其含有的杂原子分类,用杂原子来代表对应的化合物类群。12C及13C同位素化合物也已包括在内。O2类化合物中包含一些带环烷的石油酸,称为环烷酸。图6.36 LB1-7井2008年10月、2009年3月、2009年6月所采油样的FT-ICRMS图表6.5 LB1-7井3次井口取油样鉴别出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 单位:%从图6.37可见,LB1-7 井3 次井口所采原油中化合物类群相对含量较高的是O2和N1类化合物,变化也比较明显。所有检测的这些化合物中随开采时间变化最小的是O1类化合物,其他化合物类群都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而N1O2、N1O3、N2O1各分别有两次没有检测到。图6.37 LB1-7井3次井口取油样鉴别出的化合物的相对含量2023-07-04 09:51:001
脱硫技术的生物脱硫
生物脱硫,又称生物催化脱硫(简称BDS),是一种在常温常压下利用需氧、厌氧菌除去石油含硫杂环化合物中结合硫的一种新技术。早在1948年美国就有了生物脱硫的专利,但一直没有成功脱除烃类硫化物的实例,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有效的控制细菌的作用。此后有几个成功的“微生物脱硫”报道,但却没有多少应用价值,原因在于微生物尽管脱去了油中的硫,但同时也消耗了油中的许多炭而减少了油中的许多放热量[9]。科学工作者一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直到1998年美国的Institute of Gas Technology(IGT)的研究人员成功的分离了两种特殊的菌株,这两种菌株可以有选择性的脱除二苯并噻吩中的硫,去除油品中杂环硫分子的工业化模型相继产生,1992年在美国分别申请了两项专利(5002888和5104801)。美国Energy BioSystems Corp (EBC)公司获得了这两种菌株的使用权,在此基础上,该公司不仅成功地生产和再生了生物脱硫催化剂,并在降低催化剂生产成本的同时也延长了催化剂的使用寿命。此外该公司又分离得到了玫鸿球菌的细菌,该细菌能够使C-S键断裂,实现了脱硫过程中不损失油品烃类的目的[10]。现在,EBC公司已成为世界上对生物脱硫技术研究最广泛的公司。此外,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生命工程工业技术研究所与石油产业活化中心联合开发出了柴油脱硫的新菌种,此菌种可以同时脱除柴油中的二苯并噻吩和苯并噻吩中的硫,而这两种硫化物中的硫是用其它方法难以脱除的[11]。 BDS过程是以自然界产生的有氧细菌与有机硫化物发生氧化反应,选择性氧化使C-S键断裂,将硫原子氧化成硫酸盐或亚硫酸盐转入水相,而DBT的骨架结构氧化成羟基联苯留在油相,从而达到脱除硫化物的目的。BDS技术从出现至今已发展了几十年,目前为止仍处于开发研究阶段。由于BDS技术有许多优点,它可以与已有的HDS装置有机组合,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而且由于有机硫产品的附加值较高,BDS比HDS在经济上有更强的竞争力。同时BDS还可以与催化吸附脱硫组合,是实现对燃料油深度脱硫的有效方法。因此BDS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预计在2010年左右将有工业化装置出现。2023-07-04 09:54:201
什么是脱硫?
硫在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是有害的,它会致使昂贵的催化剂中毒。但是天然气,和石油中都还含有硫,在使用这些原料前,都要进行脱硫。对原油的脱硫不同于对天然气的脱硫。原油的脱硫也要催化剂,而且是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工业界给很多钱)。天然气的脱硫比较简单。通过天然气于某种化合物的溶液,化学反应形成含硫沉淀除去硫。2023-07-04 09:54:423
制备肉桂酸不中和是否可以
不可以,因为中和时必须使溶液呈碱性,控制pH=8较合适,因为氢氧化钠的碱性太强,且加入的量不易控制,且易会发生坎尼查罗反应。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会使肉桂酸与之中和形成可溶于水的肉桂酸钠,从而不能使肉桂酸固体析出。将蒸馏瓶冷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20mL,使生成的肉桂酸形成钠盐而溶解。待滤液冷却至室温后,在搅拌下(用浓盐酸酸化至溶液呈酸性。)冷却,抽滤,用少量冷水洗涤沉淀,干燥,得肉桂酸粗品。下游产品肉桂醇——>苯乙醛——>兔耳草醛——>甲位戊基桂醛——>多西他赛——>肉桂酸——>肉桂酸乙酯——>3-氯苯并(B)噻吩-2-羰基氯——>3-氯苯并呋喃-2-羧肼——>3-氯苯并噻吩-2-羧酸甲酯——>拉西地平——>桂酸桂酯。3-氯苯并(B)噻吩-2-羧酸——>3-氯苯并ób]噻酚-2-羰酰氯——>肉桂酸苄酯——>3-苯基-2-丙烯酸-2-丙烯基酯——>4-乙烯基-2-甲氧基苯酚——>氢化肉桂酸内酯——>肉桂酸甲酯。2023-07-04 09:54:521
循环流化床脱硫效率发生变动的原因有什么呢?
原油中有数百种含硫烃,目前已验证并确定结构的就有200余种,这些含硫烃类在原油加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分布于各馏分油中。燃料油中的硫主要有两种存在形式:通常能与金属直接发生反应的硫化物称为“活性硫”,包括单质硫、硫化氢和硫醇;而不与金属直接发生反应的硫化物称为“非活性硫”,包括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对于汽油馏分而言,含硫烃类以硫醇、硫化物和单环噻吩为主,其主要来源于催化裂化(简称FCC)汽油。因此,要使汽油符合低硫汽油的指标必须对FCC汽油原料进行预处理或对FCC汽油产品进行后处理。而柴油馏分中的含硫烃类有硫醇、硫化物、噻吩、苯并噻吩和二苯并噻吩等,其中二苯并噻吩的4,6位烷基存在时,由于烷基的位阻作用而使脱硫非常困难,而且随着石油馏分沸点的升高,含硫化合物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2023-07-04 09:54:593
氮杂环化合物点tlc时用什么显色剂?
是烦人。 因为他们都是非苯芳族系统,类似于苯的结构,双键存在的时间间隔,通常是5或6 - 元环,并且在环中所有的C原子被O,S,N, C和可能是一个单键O,S,NH更换N双键键被替换为C只。而被替换为O,S材料很少,当S,该名称将出现噻吩。所以这是另一个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有四个必须记住的是呋喃,噻吩,吡咯,吡啶,这是基本的结构。 1,五元环,债券C为O,S,NH,分别被称为呋喃,噻吩,吡咯。 如果调用唑C = N,O和另一个叫恶唑,噻唑都称为S,呼吁咪唑的NH,一般元,如果相邻的名为“不同。” 2,6 - 元环,只出现N. 1个N,称为吡啶。 2个N,或吡啶或吡啶,哒为O(亲爱的),乙基间(蜜饯),哌嗪位(请将)。 3,稠环,大约六,五,六,六其中苯并呋喃一些,苯并噻吩记得。 最讨厌的事情与N,但如果有一个数N原子通常是位之间。 苯并吡咯酮称为所谓的叫吖吡嗪成蝶啶喹啉苯并喹啉嘧啶(6 +6)嘧啶嘌呤吡唑(6 +5)吲哚苯并吡啶2023-07-04 09:55:391
含氮杂环化合物怎么记啊,有没有啥规律啊
是挺烦的。因为它们也都属于非苯芳香系,结构与苯相似,存在间隔的双键,一般是五元、六元环,而且都是环上的C原子被O、S、N替换,并且单键C可以被O、S、NH替换,双键C只能被N替换。而且被O、S替换的物质很少,若有S,名字中就会出现噻。所以其它的我自己是这样记的。 首先,有4个是必须记住的,就是呋喃、噻吩、吡咯、吡啶,这是最基本的结构。 1、五元环,单键C改成O、S、NH的分别叫呋喃、噻吩、吡咯。若有C=N的叫唑,另外有O的叫恶唑,有S的叫噻唑,有NH的叫咪唑,一般间位,若相邻就叫“异”。 2、六元环,只会出现N。1个N,叫吡啶。2个N,或吡或啶,哒邻(darling),嘧间(蜜饯),嗪对位(请对位)。 3、稠环,有的六并五,有的六并六其中苯并呋喃、苯并噻吩好记。最讨厌的还是含N的,但是若出现多个N原子,一般都是间位。苯并吡咯叫吲哚苯并吡啶叫喹啉苯并喹啉叫吖啶嘧啶吡嗪成喋啶(6+6)嘧啶吡唑成嘌呤(6+5)2023-07-04 09:55:491
油气运移方向综合分析
通过含氮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烷基二苯并噻吩参数的变化特征,可以判断车排子凸起的轻质原油主要是来源于四棵树凹陷。1.南部沙二段2砂组轻质油排8井、排8-20井、排8-30井和排8-40井油藏都分布在沙湾组二段2砂组中。通过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分析,除了排8井外,从排8-20、排8-30到排8-40井原油中含氮化合物丰度逐次降低,而[a]/[c]、A/C、A/B、1-/4-甲基咔唑都逐渐增大 (图7-31),可以判断油气从排8-20井向排8-40井方向运移。根据烷基噻吩化合物参数分析,排8井原油中4,6-/1,4- DMDBP最大。排8-40的4,6-/1,4-DMDBP最小,除了排8-30比排8-20稍大之外,从排8到排8-40逐渐减小。4-/1-MDBP与4,6-/1,4- DMDBP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图7-32)。油气总体上是从南向北运移,遇到沙二段2砂组中有利的圈闭,首先在最靠南的排8井区域聚集成藏。综合上述分析表明,排8井区砂体中的油气是从排8井向排8-40井方向运移聚集成藏。图7-31 车排子地区排8井区砂体中原油含氮化合物参数分布图图7-32 车排子地区排8井区砂体中原油烷基二苯并化合物参数图2.南部沙二段1砂组轻质油对排2井区砂体而言,除排2-30井外,从西南向东北,即从排2-40到排206再到排2井,原油中的含氮化合物丰度逐次降低,1,8-/2,7-二甲基咔唑、1,8-/NPEue10bs二甲基咔唑、1,8-/NEXue10bs二甲基咔唑、三甲基咔唑-A/B值依次增大 (图7-33)。除了排2-30外,其他井的4-/1-MDBP与4,6-/1,4-DMDBP也有从西南向东北依次降低的趋势 (图7-34)。可以初步认为油气和排8井区油层砂体一样也有从西南向东北方向运移的趋势。图7-33 车排子地区排2井组砂体原油含氮化合物参数图图7-34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二段1砂组原油烷基二苯并化合物参数图根据中石油新疆勘探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处于较南侧的车89井原油的含氮化合物浓度高于车95井的,A/C、烷基咔唑/(烷基咔唑+苯并咔唑)与含氮化合物丰度的分布特征一致,而苯并咔唑 [a]/苯并咔唑 [c]与含氮化合物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 (表7-7),表明油气具有由南向北运移的趋势。表7-7 车排子地区车89井和车95井含氮化合物参数分布特征上述油气运移示踪地球化学参数分析表明,研究区轻质油具有由西南向北再向东北方向运移的趋势 (图7-35,图7-36),这种运移趋势明显受控于油气运移期间研究区南低北高的区域地质背景 (图7-37,图7-38)。3.北部排6-排1井区稠油在车排子地区北部多个层位的多个样品出现25-降藿烷,同时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正构烷烃;排6井稠油正构烷烃单体烃同位素和原油族组分同位素存在较大差异,排1井稠油油砂和包裹体的甾萜特征也有较大不同,分别反映了二叠系和侏罗系油源特征,说明车排子地区经历了多次油气充注过程。另外该区东部红车断裂带荧光薄片、包裹体类型、均一化温度、气相成分表现出4期流体活动,其中均一化温度55~90℃、100~130℃,为含油气流体沿断裂活动的记录 (张义杰,2001)。排1井区侏罗系和白垩系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二叠系烃源岩,部分有后期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的充注。排6井区沙湾组一段稠油也主要来源于昌吉凹陷,于新近纪晚期至第四纪由第一期 (白垩纪之后古近纪时期)稠油古油藏再调整而第二期充注成藏。综上所述,据吡咯类含氮化合物、正构烷烃、烷基二苯并噻吩等油气运移示踪参数变化特征的分析,判断车排子凸起南部轻质原油主要是来源于四棵树生烃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湖相烃源岩,混有白垩系烃源岩生成的原油;据前人和中石油研究成果,北部排6井区沙湾组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生烃凹陷二叠系烃源岩;北部排1井区侏罗系稠油主要来源于昌吉生烃凹陷二叠系烃源岩,部分有后期侏罗系烃源岩生成原油的充注。图7-35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参数变化及油气运移方向示意图图7-36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烷基二苯并噻吩化合物参数变化及油气运移方向示意图图7-37 车排子地区构造等深线与油气运移叠合图上图为饱和烃相对百分含量;下图为含氮化合物总浓度图7-38 车排子地区沙湾组二段地层等厚图和轻质油油气运移叠合图上图为饱和烃相对百分含量;下图为含氮化合物总浓度2023-07-04 09:55:571
有机质早期演化的化学组成特征
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的化学标志有很多,从干酪根元素组成、岩石热解参数到可溶有机物中化合物的组成与分布以及某些生物标志物异构化参数等都可作为其“化学指标”。和来源于单一显微组分的光学指标不同,化学指标是“平均化”的有机质化学组成和性质的体现。所以,它易受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但是,可溶有机物是有机地化研究的主要对象,其演化特征最终要用其本身的指标来说明。因此,反映可溶有机物组成和结构的分子地化指标在表征可溶有机物演化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一、岩石热解参数江汉盆地古近系烃源岩Tmax与埋深关系见图6-18,随着样品埋深的增加,烃源岩热解峰温Tmax呈逐渐增加趋势,但增加幅度有限,数据离散性却很大,在浅埋深时尤为显著;在该盆地低成熟烃源岩埋深范围内,Tmax的变化范围约为410~450℃。从Tmax与Ro的关系(图6-19)来看,Tmax的增加可大致反映有机质演化程度的加深。在Tmax与Ro关系图中,数据相当离散,呈很宽条带分布,因此Tmax值不宜作为江汉盐湖盆地低成熟烃源岩有机质早期演化的重要指标,但作为辅助性演化参数仍有不无可取之处。图6-18 Tmax与埋深的关系图图6-19 Tmax与Ro的关系图(图例同图6-8)二、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的演化通常,烃源岩中正烷烃OEP、CPI、甾萜烷分子构型变化与异构体比值等都是比较常用的生物标志物演化的指标。对江汉盆地也不例外,这些指标演化意义可以从它们与显微组分光性参数(如Ro)的关系中得到验证和体现。随热演化程度增加,正烷烃OEP、CPI呈规律性变化。如图6-20所示。就单井自然演化剖面而言,正烷烃OEP、CPI总体上随埋深加深而逐渐向平衡值1.0逼近,可以定性说明有机质热演化增加。值得注意的是,明钾1井和王4-22井逼近平衡值1.0 时相应的埋深存在显著差异,前者达2100m,后者仅1000m,印证了两口井热演化的不均衡性。图6-20 江汉盆地正烷烃OEP、CPI随埋深变化在Ro<0.4%的未成熟烃源岩中,生物构型标志物如5β(H)-粪甾烷、C27~C29ααα20R甾烷,C31~C35αβ22R藿烷系列以及17(21)C30~C35藿烯系列丰度较高,而地质构型标志物如C27~C29ααα20S甾烷和C31~C35αβ22S藿烷系列丰度较低;随着热演化程度升高,上述生物构型标志物的丰度逐渐下降,而地质构型生物标志物的丰度则随之升高,从而发生规律性变化。具体表现为C2920S/(20S+20R)和C3222S/(22S+22R)与Ro呈明显正相关性(图6-21),表明C2920S/(20S+20R)和C3222S/(22S+22R)仍是有效生标演化参数。但比较而言,C3222S/(22S+22R)在低演化阶段(Ro<0.6%)较C2920S/(20S+20R)对成熟度更为敏感,实用性更强。图6-21 C2920S/(20S+20R)、C3222S/(22S+22R)与Ro关系图其他甾萜烷参数与Ro关系见图6-22。可见,Tm/Ts、C3122S/(22S+22R)、C29ββ/(αα+ββ)、C29莫烷/藿烷(C29MH)与Ro均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它们Tm/Ts、C3122S/(22S+22R)、C30MH是低演化阶段比较有效的成熟度参数。图6-22 Tm/Ts、C3122S/(22S+22R)、C29ββ/(αα+ββ)、C29莫烷/藿烷(C29MH)与Ro关系图三环萜烷系列是一类较常见的生标,存在有13β(H),14β(H)-、13α(H),14β(H)-、13β(H),14α(H)-和13α(H),14α(H)-四种构型。其中13β(H),14α(H)-属地质构型,广泛存在于成熟地质样品中,而其余三种则属生物构型,仅存在于低演化的地质样品中。在江汉盆地的低成熟烃源岩中主要检测13β(H),14α(H)-和13α(H),14α(H)-两种构型的三环萜烷系列,且这两个系列三环萜烷相对丰度的变化与成熟度有关。如在未成熟烃源岩中,13α(H),14α(H)-系列丰度相对较高,且随成熟度升高,该系列丰度下降,13β(H),14α(H)-/13α(H),14α(H)-两系列比值也随之升高,在C21和C2313β(H),14α(H)-/13α(H),14α(H)值与Ro关系图(图6-23)中,可以发现它们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从而说明13β(H),14α(H)-/13α(H),14α(H)比值是一个衡量低演化阶段有机质成熟度的有用参数。三、芳烃生物标志物的演化甲基二苯并噻吩有4-甲基、2-甲基、3-甲基和1-甲基四个异构体,其中2-甲基和3-甲基两异构体共逸出。在非高盐环境形成的地质样品中,四个甲基二苯并噻吩异构体丰度的变化顺序是:4-甲基>2+3-甲基>1-甲基,即其丰度是逐渐下降的,而在盐湖环境形成的地质样品中,其相对丰度的变化顺序是:4-甲基或1-甲基>2+3-甲基,即由四个异构体组成的三个峰呈“V”形。江汉盆地低成熟烃源岩,4-甲基二苯并噻吩/1-甲基二苯并噻吩(MDR)、1-甲基二苯噻吩/二苯噻吩(MDR1)均与Ro呈明显的正相关性(图6-24),说明两者均可作为低演化阶段有机质演化指标。图6-23 C21和C2313β(H),14α(H)-/13α(H),14α(H)-与Ro关系图图6-24 MDR、MDR1与Ro关系图(样品取自明钾1井)(a)Ro=0.06MDR+0.35,相关系数R=0.73;(b)Ro=0.10MDR1+0.35,相关系数R=0.78图6-25 5,8-/7,8-二甲基MTTC值与Ro关系图脱羟基维生素E(MTTC)系列是芳烃馏分中一类主要标志物,由6-甲基、8-甲基、5,8-二甲基、7,8-二甲基和5,7,8-三甲基MTTC构成一个同系列。5,8-二甲基和7,8-二甲基MTTC两异构相对丰度与有机质热演化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如在Ro=0.35%的烃源岩中,5,8-二甲基异构体的相对丰度远远低于7,8-二甲基异构体,两异构体相对丰度比值仅为0.17;而在Ro=0.6%的烃源岩中,5,8-二甲基异构体的丰度大于7,8-二甲基异构体,两异构体比值高达7.8。在5,8-二甲基和7,8-二甲基MTTC异构比值与Ro关系图(图6-25)中,它们呈十分显著的正相关性(图6-26),随成熟度增加,该比值以指数形式递增,由此说明 5,8-二甲基MTTC/7,8-二甲基MTTC比值是一个在低成熟演化阶段(Ro<0.60%)对有机质成熟度十分敏感的演化参数,无疑是判断低演化阶段烃源岩中有机质演化程度的良好指标。图6-26 MPI1、MPI2与Ro关系图另外,在芳烃馏分中,菲系列化合物也是一类常见生标,通常是利用与甲基菲四个异构体相对丰度有关的参数来反映演化程度。江汉盆地古近系烃源岩中,甲基菲比值MPI1、MPI2(Radke,1982)与Ro呈密切的正相关性(图6-26),说明它们可作为低演化阶段烃源岩的有效演化指标。值得指出的是,凹陷内不同钻孔有机质早期演化不均衡性不仅仅限于显微组分光性参数中,在可溶有机物生标参数中同样存在。如图6-27、6-28、6-29所示,明钾1井和王4-2井生标参数随埋深的变化曲线斜率和型式各不相同,反映出两口井有机质早期演化的差异性。图6-27 C2920S/(20S+20R)、C29ββ/(αα+ββ)随埋深变化图6-28 C3122S/(22S+22R)、C3222S/(22S+22R)随埋深变化图6-29 Ts/Tm、5,8-MTTC/7,8-MTTC随埋深变化可溶有机物生物标志物的演化可从明钾1井自然演化剖面(图6-30)中得到进一步反映和验证。随埋深增加(热演化程度增加),各种生标演化指标具有各自的演化行为。总的趋势是,随埋深增加,饱和烃中正烷烃碳数分布由奇碳优势逐渐变化为奇偶均势,甾萜烷化合物由生物构型向地质构型转变。分子地球化学参数诸如 OEP、CPI、C2920S/(20S+20R)、C29ββ/(αα+ββ)、C3122S/(22S+22R)、C3222S/(22S+22R)、C21βα/αα、C23βα/αα、MPI1、MPI2、4-MSF/1-MSF、2+3-MSF/1-MSF、5,8-/7,8-MTTC等,均随演化程度增加发生相应规律性变化,详见图6-30(Ⅰ、Ⅱ、Ⅲ、Ⅳ)。OEP、CPI值大约在2200m 深度(相应 Ro>0.45%)逼近均值1。在此深度之后,C2920S/(20S+20R)、MPI1、MPI2、5,8-/7,8-MTTC递增速率明显加快,说明有机物早期演化程度增加。图6-30 明钾1井烃源岩中分子地球化学参数随埋深变化2023-07-04 09:56:051
高酸值原油成因剖析
原油中的有机酸是影响原油酸值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有机酸的来源有着许多不同的认识,对其确切的形成机制尚未进行系统的阐述;但是普遍认为,有机酸的形成主要受生物降解作用程度的控制,因为有机酸是细菌代谢作用的副产物。苏丹高酸值原油的形成就主要是由生物降解作用造成的,但也有部分原油是生物降解的高酸值原油与正常原油混合形成的。本节就从生物降解作用研究入手,同时探讨除生物降解作用之外的其他影响因素。一、生物降解作用对原油酸值的影响对苏丹高酸值原油的分析表明,生物降解作用是高酸值原油最重要的成因之一,也就是说生物降解作用是形成高酸值原油的必要条件,因为一些有机酸很容易在储层中由生物降解作用所形成。1.原油重度、族组成及硫含量与酸值的关系生物降解作用的程度可以用原油重度API、饱/芳比及极性化合物含量来表示,图2-44,图2-45,图2-46分别是原油重度、饱/芳比、极性化合物含量与酸值关系图,显然酸值与原油重度及饱/芳比呈指数负相关,与极性化合物含量呈指数正相关,但Melut盆地原油相关性明显差于Muglad盆地原油。相对来说,非烃含量与酸值的正相关性明显高于非烃+沥青质与酸值的相关性(图2-47),这是由于有机酸主要有含氧化合物组成,而含氧化合物又主要存在于非烃中。图2-44 原油重度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45 原油饱/芳比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46 原油极性化合物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47 苏丹原油酸值与非烃含量的关系原油中的硫化合物相对烃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抗生物降解能力较强,所以图2-48中显示的硫含量与酸值成正线性相关并不能肯定硫含量对原油总酸值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生物降解作用可造成原油中的硫富集。图2-48 原油硫含量与原油酸值的关系2.反映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标志物参数与酸值的关系直接反映生物降解作用的生物标志物25-降藿烷,其与藿烷的含量比值与酸值呈对数正相关(图2-49)。姥鲛烷相对藿烷更容易遭受生物降解,因此姥鲛烷对藿烷的比值也可以反映生物降解作用程度,该比值与原油酸值呈指数负相关(图2-50)。图2-49 原油25-降藿烷含量与原油酸值的关系二、原始母质及沉积环境对原油酸值的影响研究表明,甾烷、藿烷分别源于藻类和细菌微生物,姥/植比反映源岩原始沉积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二苯并噻吩/植烷比值反映源岩海、陆相沉积环境。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图2-51表明苏丹原油源自陆相咸水-半咸水湖泊沉积环境。该沉积环境中,原油Pr/Ph<2,但变化较大,介于0.37~1.94之间,但与酸值变化无关(图2-52)。图2-50 原油姥鲛烷与藿烷的比值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51 反映原油源岩原始沉积环境的生标参数图2-52 原油姥/植比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原油饱和烃升藿烷的比值及伽马蜡烷均能反映沉积水体的分层性,图2-53与图2-54表明该比值的变化均不影响原油的酸值。原油甾/藿比及二苯并噻吩/植烷比值的变化均与酸值无关(图2-55,图2-56)。图2-53 原油升藿烷比值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54 原油伽马蜡烷含量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55 原油甾/藿比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56 原油二苯并噻吩/植烷比与原油酸值的关系三、有机质成熟度对原油酸值的影响图2-57 原油Ts/(Ts+Tm)比值与原油酸值的关系表2-6列出了原油甾、萜异构化参数值,反映原油成熟度Ro应在0.9%左右,Melut和Muglad盆地原油C29甾烷20S/20S+20R为0.36~0.61,高于成熟油门限值0.25,C29甾烷αββ/(ααα+αββ)为0.28~0.47,均为成熟原油。尽管不同生烃中心原油成熟度存在差异,但原油酸值与其成熟度变化无关(图2-57,图2-58)。四、酸性化合物组成与酸值的关系化学组成决定宏观性质,原油酸值大小取决于石油酸的类型与含量,已经鉴定出的结构类型包括链状脂肪酸、类异戊二烯酸、环烷酸、芳香羧酸及无机酸。烷基苯酚类化合物也是石油酸的组成部分。由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不同,关于石油酸组成的研究结果差异很大,人们希望在石油酸组成和酸值之间建立一种定量关系。在大部分被研究的原油中正构脂肪酸对原油酸值的贡献并不大(如图2-40,图2-59)。图2-58 原油甾烷异构化参数与原油酸值的关系图2-59 苏丹原油脂肪酸与藿烷酸的浓度比与酸值的关系石油酸中杂原子化合物组成类型复杂,不同类型化合物的酸性强弱不同,因此,通过某一类化合物组成或浓度数据预测原油的酸值,理论上是行不通的。但是可以通过酸性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定性描述酸值的高低,如羧酸类化合物是石油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具有相对较强酸性,羧酸含量高的原油一般具有较高的酸值。不同原油中7类杂原子化合物类型的相对丰度存在很大差异,但总酸值与杂原子类型相对丰度表现出一些规律性,总体来看,高酸值原油中O2类相对丰度较高而N类相对丰度较低。苏丹地区原油的酸值差异很大,O2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与酸值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性,而N类化合物则相反,说明O2类化合物是决定酸值的主要因素,而N类化合物的酸值贡献较小(图2-60,图2-61)。除O2和N类化合物外,O1类化合物在部分样品中的含量也比较高,其分子氢亏损最大Z=-6,对应酚类化合物,O1类化合物含量较高的原油大多数酸值较低,但其相对含量与酸值之间呈指数负相关性(图2-62)。原油二苯并咔唑与咔唑的比值与酸值具良好的线性关系(图2-63)。图2-60 苏丹原油O2类化合物含量与酸值的关系图2-61 苏丹原油N1类化合物含量与酸值的关系图2-62 苏丹原油O1类化合物含量与酸值的关系图2-63 苏丹原油二苯并咔唑对咔唑的比值与酸值的关系五、原油红外官能团组成与酸值的关系图2-64是苏丹原油酸值与原油官能团参数的关系图。显然,样品酸值与原油本身的脂肪度、芳香度和氧化度没有明显的对比性,但随着芳环取代指数1和2,以及硫氧化物基团的增加而增加;随着酸值的增加,样品的脂肪族分支指数、链长指数和环芳香化指数均有所降低,但在高酸值时变化不显著。图2-65是苏丹原油酸值与原油酸甲酯组分官能团参数的关系图。显然,在原油遭受轻微生物降解酸值开始增加时,原油酸甲酯组分的脂肪度和氧化度明显增加,而芳香度有所降低;但随着酸值的继续增加,芳香度有所增加,脂肪度和氧化度又有下降的趋势。苏丹原油酸甲酯组分官能团组成的显著特征是很高的硫氧化物基团含量和较高的脂肪族分支指数。含氧化合物组成能够为研究原油成因及生物降解作用提供重要信息,其早已引起研究者的关注。通过红外光谱、ESI-FTMS、气相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苏丹高酸值原油中石油酸的组成,取得以下一些认识:(1)石油酸性组分主要由含氧、氮的杂原子化合物组成,分子量分布在150~800之间,平均分子量一般介于400~500之间,分子中主要杂原子类型有N、O、O2、NO、NO2、O3和O4等,对应的化合物类型主要是咔唑类非碱性氮化物、酚类、羧酸、含氮酚类、含氮羧酸、羟基羧酸和二元羧酸。其中N和O2是丰度最高的化合物类型,多数原油中含有酚类化合物,但其含量在不同原油中差异很大。酸值高的原油O2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高,羧酸含量对酸值高低起主要决定作用。(2)能够鉴定的羧酸类化合物分子有脂肪酸,包括C10-C34正构脂肪酸,C18-C21类异戊二烯类异构脂肪酸;环烷酸,包括三环萜类环烷酸、藿烷酸;芳羧酸,包括单芳、三芳甾烷酸,一环-五环的芳羧酸等。大多数原油中能够鉴定结构的羧酸类化合物仅占石油羧酸的很小一部分。(3)生物降解原油酸值一般较高,酸性化合物以环烷酸为主,一环、六环环烷酸相对丰度较高,但不同降解程度原油中环烷酸组成仍有很大差异。随降解程度增加,环烷酸与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比值增大,一元羧酸类化合物在酸性组分中的相对含量增加,环烷酸中多环环烷酸相对含量增加,二环-三环环烷酸成为相对丰度最高的羧酸类化合物。藿烷(含断藿烷)酸在降解程度较高原油中普遍存在。非碱性氮化物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分子缩合度增大,苯并咔唑、二苯并咔唑类化合物分子量分布与生物降解程度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降解程度增加,其平均分子量减小,即烷基侧链变短。图2-64 苏丹原油酸值与原油官能团参数的关系图2-65 苏丹原油酸值与原油酸甲酯官能团参数的关系综上所述,原油的酸值与沉积微相的变化、有机质成熟度的变化无关,而与生物降解作用程度密切相关。酸值的主要贡献来自环烷酸,脂肪酸的贡献很小,对酸值影响不大。总之,苏丹地区高酸值原油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原油遭受强烈的生物降解作用。2023-07-04 09:56:151
未—低成熟油的判别标志及原油成因分类
如前所述,江汉盐湖盆地原油无论是在生物标志物的分布与组成和含量上,还是在芳烃馏分组成特征以及烷基咔唑和烷基苯酚系列的分布与组成特征上均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原油之间存在的这些差异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其自身的成因特征决定的。一、原油成熟度的确定与烃源岩不同,原油成熟度的确定主要依据其化学组成,而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是目前最常用的分子成熟度参数。正常情况下,一般采用C2920S/(20S+20R)和C29ββ/(αα+ββ)两参数来划分原油的成熟度,且效果良好。但值得注意的是,对于 C2920S/(20S+20R)值<0.25的未—低熟油而言,m/z217 质量色谱图上几乎分辨不出αββ异构甾烷的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热不稳定的粪甾烷。换言之,此时的C29ββ/(αα+ββ)值并不真正代表ββ异构甾烷与C29甾烷四个异构体的比值,实际代表了粪甾烷与C29甾烷四个异构体的比值。因而,对于典型的未成熟原油而言,C29ββ/(αα+ββ)值,常受到粪甾烷的干扰,指数有些异常。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对于C2920S/(20S+20R)值小于0.25的未熟油而言,其C3122S/(22S+22R)或C3222S/(22S+22R)值无一例外地小于0.50;而当C2920S/(20S+20R)值>0.25 时,这两个比值大多大于0.50。由于藿烷C-22位上的异构化作用,在低演化阶段(Ro<0.6%)对成熟度的变化特别敏感,且变化幅度较大,为此我们认为如果能把C2920S/(20S+20R)与C31或C3222S/(22S+22R)成熟度参数结合使用,更能有效地确定未成熟原油。图5-33是江汉盐湖盆地部分原油C29甾烷和C32升藿烷成熟度参数间的关系图。总体上看,C2920S/(20S+20R)和C29ββ/(αα+ββ)和C3222S/(22S+22R)比值均能较好地反映它们的演化程度。廖前进等(1987)依据对全国许多盆地未成熟油样品的研究结果认为,C2920S/(20S+20R)和C29ββ/(αα+ββ)值分别小于0.25和0.20可作为确定未成熟油的成熟度指标;两比值介于0.25~0.42和0.20~0.40为低成熟油,大于0.42和0.40为成熟原油。周光甲(1987)基于济阳坳陷的实际资料,把原油分成低熟油和成熟油两大类,两成熟度参数界限值分别为C27ββ/(αα+ββ)为0.25 和C2920S/(20S+20R)为0.35。王铁冠等(1995)通过对我国十余个沉积盆地和坳陷中低熟油气资源的研究及其成因机理,建议把原油分成低成熟和成熟原油两大类。从我们对江汉盐湖盆地不同原油化学组成的系统对比分析来看,C2920S/(20S+20R)和 C3222S/(22S+22R)值分别小于0.25和0.50的原油,无论是在生物标志物组成,还是芳烃组成特征上均有别于其他原油,我们认为把C2920S/(20S+20R)、C29ββ/(αα+ββ)<0.25,C3222S/(22S+22R)<0.50 的原油划分成未成熟油是有必要的,而这两个成熟度参数大于0.25和0.50的原油在许多特征都是渐变的,而且这部分原油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不同成因原油的混合物。当然,如果要对这部分原油依相对演化程度的高低进行划分的话,把C2920S/(20S+20R)和C29ββ/(αα+ββ)值介于0.25~0.40的原油作为低成熟油也未偿不可,这两个比值大于0.40的原油作为成熟原油。图5-33 江汉盐湖盆地原油成熟度的划分Ⅰ—未熟油;Ⅱ—低熟油;Ⅲ—成熟油二、未成熟油的判别标志除了上述有关未成熟油成熟度参数划分标准外,这类特殊的原油还存在如下地化特征。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上,存在丰富的热不稳定的粪甾烷,可检测到完整的C30~C3517(21)-藿烯系列和丰度较高的热不稳定的13α(H),14α(H)三环萜烷系列。在未成熟油中同碳数热不稳定的13α(H),14α(H)构型三环萜烷与热稳定13β(H),14α(H)构型三环萜烷的比值大于0.30,而在非未成熟油中,该比值常小于0.20。在各类生物标志物的绝对浓度上,未成熟油中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较非未成熟油高出1~3倍,如甾烷、单芳甾烷和藿烷系列(见图5-12、5-13)。我们认为利用生物标志物的绝对浓度来划分原油成熟度可能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办法。在未成熟油的芳烃组成中,常规多环芳烃如萘、菲、艹屈丰度较低,取而代之的是丰富的烷基色瞒和各种有机硫化物,三芳甾烷的含量也较低(见图5-14、5-28)。未成熟油在二甲基色瞒组成上具有异常低的热稳定性高的5,8-二甲基色瞒,其5,8-二甲基MT-TC/7,8二甲基MTTC值<0.30,而在非未成熟油中该比值大于0.30。在甲基二苯并噻吩组成中,未成熟油表现为1-甲基DBT的丰度高于4-甲基DBT,两异构体比值大于1.0,而在非未成熟油中,1-甲基DBT的丰度小于4-甲基DBT,两异构体的比值小于1.0。此外,未成熟油在烷基苯酚和烷基咔唑的绝对浓度上表现为烷基苯酚浓度高,而烷基咔唑类化合物的浓度较低,而非未成熟油在这两类非烃化合物浓度上表现出相反的特征,即烷基咔唑系列的浓度高,而烷基苯酚系列的浓度低。总而言之,江汉盐湖盆地未成熟油具有鲜明的特性,这些特性不但表现在生物标志物,而且还表现在芳烃组成和非烃组成上。判别江汉盐湖盆地未成熟的定性和定量标准见表5-4。表5-4 判断江汉盆地盐湖相原油成熟度定量和定性指标三、原油成因分类尽管本专题所研究的原油样品均取自江汉盐湖盆地的潜江凹陷,但是这些原油无论是在物理性质,还是在化学组成(宏观和微观)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这里我们主要依据原油的含硫量以及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特征和芳烃馏分中有机硫化物和烷基色瞒的分布与组成特征,把江汉盐湖盆地的原油分三种成因类型。其一是以王场油田富硫重质原油为代表,分布较为局限,其含硫量介于6%~12%之间,其中埋深较深的南断块原油的含硫量(>10%)高于埋深较浅的北断块遭受轻微生物降解的原油。这类原油主要表现为具有异常低的 Pr/Ph 比(<0.1),植烷优势显著(Ph/nC18>6),正构烷烃系列具有强的偶碳优势(CPI1>1.6),甾烷组成中具有异常丰富的C27甾烷(C27/C29比值介于2~4之间),萜烷组成中伽马蜡烷特别丰富,伽马蜡烷指数大于2.0,五升藿烷优势明显,升藿烷指数大于25%,而各类生物标志物的浓度异常的低。值得注意的是这类原油的芳烃馏分中各类有机硫化物异常发育,且以烷基四氢噻吩系列为主,可检测到完整的硫化藿烷和硫化甾烷系列以及由类异戊二烯类化合物与硫结合形成的联二噻吩类化合物,芳烃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总量大于90%。此外,与成熟度相近的原油相比,这类原油中单芳甾烷,三芳甾烷和烷基色瞒的含量异常的低,反映出特别富硫的原油具有贫芳甾类和烷基色瞒的特点,这类原油可能是由特别富含硫的源岩形成的(图5-34中Ⅰ类原油)。其二是以王4-5-1井原油为代表,该原油具有Pr/Ph比相对较高(>0.40),植烷优势较弱(Ph/nC18<2.5)的特点。在甾烷组成中,C27,C28甾烷丰度较低,C27/C29<1.0,C28/C29<0.70,是所研究的原油中最贫C27和C28甾烷的原油,反映出藻类的贡献相对较弱。在三萜烷组成中,伽马蜡烷的丰度相对较低,伽马蜡烷指数小于1.0,五升藿烷优势不明显,升藿烷指数<15%,在烷基色瞒组成中5,7,8-三甲基色瞒占绝对优势,而C1和C2烷基色瞒的丰度较低,且芳烃馏分中仅检测出少量的烷基苯并噻吩系列和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的含硫化合物,没有检测烷基四氢噻吩和烷基噻吩系列的存在,有机硫化物在芳烃馏分中的总量小于15%。这一系列特征反映出这类原油是还原性相对较弱,盐度相对较低环境下形成的烃源岩生成的,可能属于一种非高标准盐湖相成因的原油类型(图5-34中Ⅱ类)。图5-34 江汉盐湖盆地原油成因分类图解其三是介于上述两类原油之间的原油,在江汉盐湖盆地分布普遍,其含硫量介于1%~5%之间,属于一种高含硫的原油(图5-34中的Ⅲ类)。这类原油的正构烷烃常呈双峰态分布,且具有弱的偶碳优势,Pr/Ph值介于0.1~0.3之间,植烷优势显著(Pr/nC18介于3~7之间),在甾烷组成中,C27和C28甾烷比较丰富,C27/C29和C28/C29值介于1~2和0.7~0.9之间,显示出藻类生源的优势。三萜烷组成中,伽马蜡烷丰度较高,伽马蜡烷指数介于1~1.5之间,五升藿烷具有一定的优势,升藿烷指数介于15%~25%之间。就其有机硫化物组成特征而言,普遍以烷基苯并噻吩系列为主,其次为烷基四氢噻吩系列,在芳烃馏分中有机硫化物的总量介于40%~60%之间。在烷基色瞒组成上呈现出C2MTTC>C1MTTC≥C3MTTC的特征。这是江汉盐湖盆地比较常见的一类原油,属于盐湖相烃源岩的产物。各类原油的地化特征和分类依据见表5-5。表5-5 江汉盐湖盆地原油分类及特征2023-07-04 09:58:151
晋县凹陷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一、晋县凹陷烃源岩有机岩石学特征晋县凹陷的盐湖相烃源岩在岩石学特征上与江汉盐湖盆地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均表现为具有较高的碳酸盐矿物含量(>20%),岩性上属于灰质或白云质或白云质泥岩、泥灰(云)岩,而非一般的泥岩。这可能是盐湖相烃源岩在岩石学上的共同特征。作为比较,对晋县凹陷盐湖相共计11个烃源岩进行了显微组分定量。结果表明,晋县凹陷烃源岩中显微组分含量仅占全岩体积的0.2%~1.9%,平均仅为0.8%;含矿物沥青基质在内的显微组分含量也仅占全岩体积的6.2%~60.5%,平均为25.4%。与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相比,无论是有“形态”的显微组分含量,还是含矿物沥青基质在内的显微组分含量均偏低。这表明所采集的晋县凹陷烃源岩样品的有机质丰度低于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盐湖环境烃源岩在其形成的地质历史时期,高盐度、强还原的环境并不利于形态显微组分的富集,大多数有机质可能赋存于矿物沥青基质中。在显微组分组成上,晋县凹陷烃源岩同样也具有惰性组分贫乏的特点(表8-1)。与江汉盆地烃源岩相比较,其沙四段烃源岩在显微组分组成上和潜江组烃源岩并无明显的差别,均具有腐泥组发育、相对发育镜质组和壳质组的特点,而孔店组烃源岩则含有较高比例的陆源高等植物成分,低等水生生源的比例相对较低(图8-1)。表8-1 晋县凹陷烃源岩显微组分含量与分布晋县凹陷烃源岩在富氢组分含量上可占全岩体积的0.2%~1.0%,平均占全岩体积的0.5%(表8-2)。从层位上来说,沙四段烃源岩富氢组分含量较高,平均为全岩体积的0.6%,而东营组烃源岩富氢组分含量仅占全岩体积的0.2%。与江汉盆地烃源岩相比,其富氢组分含量仅为江汉盆地烃源岩的1/3。在晋县凹陷烃源岩中,也分布一定数量的矿物沥青基质,但其含量明显低于江汉盆地烃源岩,其含量可占全岩体积的4.8%~58.6%,平均为24.5%。从层位上看,沙四段烃源岩中的矿物沥青基质的含量约为孔店组烃源岩的2倍。镜下观察,晋县凹陷烃源岩中矿物沥青基质的荧光强度普遍弱于江汉盆地烃源岩,这表明其中隐含的有机质要少于江汉盆地烃源岩。在富氢组分组成上,晋县凹陷烃源岩仍以藻类体为主要的富氢组分,壳屑体、孢子体为常见组分,其他富氢组分罕见。与江汉盆地烃源岩相比,孢子体在富氢组分中所占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壳屑体所占的比例高达20%~40%(表8-2、图8-2)。图8-1 晋县凹陷烃源岩显微组分组成三角图图8-2 晋县凹陷烃源岩富氢组分组成三角图表8-2 晋县凹陷烃源岩富氢组分内组成二、烃源岩氯仿沥青A宏观化学组成晋县凹陷沙四段和孔店组盐湖相沉积的烃源岩中有机质丰度较低,其TOC大多小于0.8%,但氯仿沥青A的含量相对较高,一般介于0.1%~0.3%之间,显示出较高的有机质转化率(A/TOC介于0.2~0.7,图8-3),这也是盐湖相膏泥岩互层的烃源岩中常有的地质现象,且往往与盐岩造成的排烃不畅有关。但是这类烃源岩中较低的有机质丰度决定了这类烃源岩的生烃能力是不高的,这与江汉盐湖盆地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氯仿沥青A族组成上晋县凹陷的沙四段和孔店组盐湖相烃源岩呈现出饱和烃含量相对较低,而芳烃含量相对较高(>20%),饱芳比较低(<2)的特征(表8-3)。但对于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而言,尽管在氯仿沥青A族组成中饱和烃含量也较低,但其芳烃馏分含量更低(<10%),而饱芳比较高(>2.0)。由此可见,晋县凹陷和江汉盆地的盐湖相烃源岩在氯仿沥青A族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两种盐湖相沉积环境的水化学性质存在差别,晋县凹陷盐湖相沉积水体可能属硫酸型,而江汉盆地则可能以氯化物型为主,而硫酸盐的介质条件可能更有利于芳构化作用和硫化芳烃的形成,其二是所研究的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存在差异,其中晋县凹陷烃源岩中有机质成熟度(Ro=0.3%~1.0%)普遍高于江汉盆地烃源岩(0.3%~0.6%)。图8-3 晋县凹陷赵芯2井烃源岩常规地化指标地球化学剖面表8-3 晋县凹陷和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沥青A 族组成三、烃源岩饱和烃馏分分布与组成晋县凹陷的盐湖相烃源岩中的正构烷烃系列有三种分布形成,其一是正构烷烃呈现明显的偶碳优势,CPI1<1.0,大部分烃源岩呈现出这一分布特征;其二是正构烷烃系列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CPI>1.5;其三是正构烷烃系列呈现前主峰nC16和nC17为主峰的单峰态分布。这三种分布形式在地质剖面上交替出现(图8-4),表明即使是盐湖环境,也是复杂多变的,这与江汉盆地的情况相似。图8-4 晋县凹陷赵芯2井烃源岩链烷烃参数地球化学剖面图8-5 晋县凹陷和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组成三角图(a)Pr/Ph、Pr/nC17和Ph/nC18组成三角图;(b)C27、C28、C29甾烷组成三角图在类异戊二烯烷烃系列组成中,iC13~iC20植烷系列是其优势组分,在某些烃源岩中也可检测到丰富的iC2+0类异戊二烯烷烃,植烷优势是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的共同特征,几乎所有烃源岩的Pr/Ph均小于0.5(图8-4),大部分烃源岩的Pr/nC17和Ph/nC18分别介于0.5~1.0和2~5之间,显示出盐湖环境强还原的沉积特征。但是与江汉盆地相比,两者间则存在一定差异,如图8-5(a)所示,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中的植烷优势没有江汉盆地强烈,其中大部分烃源岩中植烷优势的强度与江汉盆地潜四段烃源岩相当,而潜四段烃源岩的植烷优势是潜江组烃源岩中最弱的。由于植烷系列类异戊二烯烷烃的生物来源较为复杂,它不仅可来源于叶绿素的植醇侧链,又可来源于嗜盐细菌、喜氧细菌和厌氧细菌。两种盐湖环境中水介质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古生态条件的差异可能是其内在原因。在生物标志物组成中,晋县凹陷烃源岩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特别富含孕甾烷和升孕甾烷以及C27~C29甾烷系列,在某些烃源岩样品的饱和烃馏分几乎完全由各种甾类化合物组成,而链烷烃的含量极低。值得注意的是晋县凹陷的盐湖相烃源岩中甾烷系列呈现出两种分布模式。如图8-6所示,其一是正常的甾烷分布,如赵芯2井2324m沙四段烃源岩;但是在某些层段烃源岩中可检测到一个基峰为m/z218的新的甾烷系列,其保留位置和保留时间不同于αββ构型的异构甾烷,其碳数分布为C26~C28,而非C27~C29,而且这些烃源岩样品中C21、C22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的基峰也非m/z217而是m/z218。在含有丰富的这类特殊甾烷的烃源岩中,单芳甾烷系列的组成较没有这一特殊甾烷的烃源岩中的单芳甾烷组成显得更加复杂,其立体异构体的数量远远超过普通样品中的单芳甾烷,这一分布特征与江汉盆地烃源岩则存在本质的差别。此外,晋县凹陷盐湖相的大部分烃源岩以富含孕甾烷系列而有别于江汉盆地烃源岩,如在江汉盆地烃源岩中孕甾烷系列与C27~C29甾烷之比基本都小于3%,但晋县凹陷的大部分烃源岩中,这一比值常大于10%,最高可达90%(图8-7),这也是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在甾烷组成上的重要特征。造成这一差异的原因除了成熟度因素外,原始成烃母质的不同可能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图8-6 晋县凹陷赵芯2井烃源岩甾烷、单芳甾烷系列分布特征(a)赵芯2井,Es4,2324.8m;(b)赵芯2井,Es4,2621.5m;(c)赵芯2井,Ek,3006m;(d)赵芯2井,Ek,3167m在C27~C29甾烷碳数组成中,晋县凹陷的大部分烃源岩相对富含C29甾烷。这一组成特征与江汉盆地潜三、四段烃源岩相当,而与潜一~二段烃源岩存在明显差异(图8-5b),因此,从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沉积环境性质上,晋县凹陷的盐湖相烃源岩与江汉盆地潜三至潜四段烃源岩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反映出其沉积特征可能是相似的。在三萜烷组成中,藿烷系列是其优势组分,且具有明显的C35升藿烷的优势,显示出盐湖环境强还原的沉积特征。此外,晋县凹陷大部分盐湖相烃源岩中具较高含量的伽马蜡烷(图8-8),其伽马蜡烷指数介于0.1~0.6之间,但基本都小于1.0。在伽马蜡烷指数与Pr/Ph和Ph/nC18的关系图中,晋县凹陷的烃源岩与江汉盆地潜三、四段烃源岩聚集成一组,显示出植烷优势相对较弱,伽马蜡烷指数相对较低的特征,而江汉盆地潜一、二段烃源岩则以强的植烷优势和高的伽马蜡烷指数有别于上述烃源岩。因此,从沉积环境的性质和沉积特征上看,晋县凹陷沙四段和孔店组沉积时的环境与江汉盆地潜三、四段沉积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水化学性质和古生态条件的不同又使得其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合呈现出自身的特殊性。图8-7 晋县凹陷与江汉盆地烃源岩孕甾烷系列相对含量分布直方图图8-8 晋县凹陷和江汉盆地烃源岩伽马蜡烷指数与Pr/Ph,Ph/nC18关系图四、烃源岩芳烃馏分的分布与组成如前所述,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芳烃含量明显偏高,其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是否也存在与众不同的特性呢?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呈现出两种情况:其一是以沙四段典型的未成熟烃源岩为代表,其芳烃馏分主要由烷基色瞒、双芳甾烷、烷基苯系列组成(图8-9),常规多环芳烃萘、菲、屈系列含量较低,含硫化合物以烷基苯并噻吩和烷基二苯并噻吩为主,检测不到长链烷基四氢噻吩和烷基噻吩系列的硫化物,含硫化合物的含量不超过20%,烷基色瞒组成表现为C1MTTC>C2MTTC>C3MTTC,这一特征与江汉盆地与部分烃源岩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相似,显示出常规盐湖环境沉积的特征。图8-9 晋县凹陷盐湖相两类烃源岩芳烃馏分GC-MS总离子流图(a)赵芯2井,Es4,2854.5m;(b)赵芯2井,Es4,2314.8m其二是成熟度相对较高的沙四段、孔店组烃源岩为代表,这类烃源岩的芳烃馏分的化学组成呈现出常规多环芳烃萘、菲、屈系列的含量异常的低,其中大部分烃源岩中萘系列的含量小于5%,菲系列含量小于1.0%,而屈系列在总离子流图上几乎检测不出来。但在这类烃源岩的芳烃馏分中也存在丰富的硫化物,且以稠环化合物为主。如图8-7(a)所示,在赵芯2井埋深为2854.5m的沙四段烃源岩的芳烃馏分中几乎完全由3-5环的稠环有机硫化物组成,它们包括烷基二苯并噻吩[图8-10(a)],烷基苯并萘噻吩[图8-10(b)],烷基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图8-10(c)],烷基苯并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图8-10(d)],这四类化合物占该样品芳烃馏分的92.34%。大部分所研究的烃源岩样品中芳烃馏分的组成特征与这一样品相似,这也是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在芳烃馏分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显示出较高的缩合程度和较高的成熟度。图8-10 晋县凹陷赵芯2井烃源岩中芳烃馏分含硫芳烃组成特征(a)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b)烷基苯并萘噻吩系列;(c)烷基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系列(d)烷基苯并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系列通过对芳烃馏分GC-MS在RIC进行定性和相对定量的统计分析,发现晋县凹陷烃源岩芳烃馏分组成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图8-11所示,晋县凹陷盐湖相大部分烃源岩的芳烃馏分中都富含3~5环的含各类含硫芳烃化合物,其含量介于70%~95%之间,其丰度之高是其他盐湖相烃源岩无法比拟的。含硫化合物的这一分布与组成特征也明显不同于江汉盆地盐湖相烃源岩。如前所述,江汉盆地盐湖环境烃源岩中的含硫芳烃主要是些长链的烷基四氢噻吩、噻吩和苯并噻吩,三环的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的含量极低,没有检测到三环以上的稠环含硫芳烃化合物。从含硫化合物的相对含量上看,江汉盐湖盆地的烃源岩芳烃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含量也低于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综上所述,尽管江汉盆地潜江组烃源岩和晋县凹陷沙四段和孔店且烃源岩均属盐湖相沉积,但它们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和芳烃馏分组成特征上均存在很大差异。依据两沉积单元烃源岩岩性和盐类沉积的不同,反映出两沉积凹陷沉积水体的化学性质是明显不同的,它也可能是造成烃源岩在生物标志物分布与组成和芳烃馏分组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就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还未见有烃源岩中存在高丰度稠环含硫芳烃化合物的报道,对这类化合物形成的地质-地球化学条件目前还无从知晓。因此,加强不同盐湖环境之间的对比研究对认清硫化物形成的地质条件和控制因素是有意的。五、晋县凹陷烃源岩有机质演化程度如前所述,确定烃源岩中有机质演化程度主要依据镜质体反射率Ro,同时参照岩石热解峰温Tmax和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表8-4则是所研究的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的各成熟度参数。图8-11 晋县凹陷某些盐湖相烃源岩中芳烃馏分化学组成柱状图BTH—烷基苯并噻吩系列;DBTH—烷基二苯并噻吩系列;BHTH—烷基苯并萘噻吩系列DHBNTH—烷基二氢苯并萘噻吩系列;BBTH—烷基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系列;BBTH—烷基苯并苯并噻吩并苯并噻吩系列;图中其他代号见图5-27表8-4 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成熟度参数续表注:C29I1-C2920S/(20S+20R);C29I2-C29ββ/(αα+ββ);C31I1-C3122S/(22S+22R);C32I1-C3222S/(22S+22R)。通过比较表中各成熟度参数,可以发现晋县凹陷盐湖相烃源岩的镜质体反射率Ro和Tmax值均不高。当埋深小于3000m时,Ro小于0.70%,Tmax<440℃,反映出这些烃源岩中有机质演化程度不高,这些烃源岩中有机质目前仍处于低演化阶段。但其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则相对较高,大多数烃源岩中C29甾烷的异构化参数介于0.4~0.5之间,显示出较高的成熟度,表明它们已处于成熟阶段。由此可以看出,由生物标志物成熟度参数所反映出的成熟度与镜质体反射率Ro和Tmax值所反映出的成熟度两者间不匹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如何解释这一“异常”现象呢?曾宪章等(1989)指出Ro<0.5%的未成熟生油岩中出现相对高丰度的“地质型”甾烷是一种客观规律,并认为它们可能是由以游离状态分布于地质体中的甾类分子化石异构化作用的结果。Rukolltter等(1986)的研究发现在高盐沉积环境形成的未成熟沉积中可出现相对丰富的ββ异构甾烷的现象,但与此伴随的20 S构型甾烷的丰度仍很低,并显示出未成熟的特征,此时ββ异构甾烷与20 S和20 R所反映出的成熟度是不匹配的。晋县凹陷盐湖相不仅存在丰富的ββ构型甾烷,而且也存在丰度较高的20 S构型甾烷,尽管ββ异构甾烷的丰度较20 S构型甾烷的丰度高,但此两种构型甾烷所反映出的成熟度基本是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富含地质构型甾烷烃源岩中的上下均出现了生物构型占绝对优势的烃源岩,而这部分烃源岩无疑是典型的未成熟烃源岩。依据这些烃源岩中氯仿沥青A转化率和热解参数中烃指数,可以排除这些烃源岩受运移烃影响的可能性,而且这些具有丰富地质构型甾烷的烃源岩中的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与所研究的原油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也排除了运移烃浸染的可能性。此外,在这些甾烷异构化已达到平衡的烃源岩中存在丰富的热稳定性不高的单芳甾烷这一事实,也说明这些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不高,因为正常情况下这类标志物只存在成熟度较低的地质样品中。由此可以认为,在实际成熟度较低的烃源岩中存在丰富的地质构型甾烷是晋县盐湖相烃源岩的一个客观存在,而且它只出现在某些特殊的烃源岩中。高盐度和特殊的水化学条件可能是出现上述现象的重要地质条件。但是从20 S构型甾烷丰度高以及由甲基菲指数换算的反射率Rc来判断,这些烃源岩还是经历了一定的演化程度,只是在这一特殊的地质条件下,甾烷的异构化作用的进程快于正常地质条件下出现的情况,结果就导致较低成熟烃源岩中出现丰富的地质构型甾烷的情况。这些烃源岩中存在的丰富的稠环含硫芳烃可能也与此有关,而不是反映高的成熟度造成的。由于甾烷成熟度参数失去了其原有的成熟度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甲基菲指数和由甲基菲指数换算的反射率Rc常能较好地反映有机质成熟度。2023-07-04 09:58:231
现代化学最为主要研究的四大领域是哪些
现代化学的主要分支领域及部分研究内容1. 绿色化学陈庆龄:关于精细化学研究开发与发展的若干思考,邓友全:离子液体在绿色化学化工中的应用,刘昌见:绿色化学一石化工业技术突破性进展的源泉.王丕新:水溶性高分子合成的绿色化工技术,陈从喜:原子经济反应:三组合组分串联反应合成苯并呋喃和苯并噻吩衍生物的新方法研究,纪红兵:缩醛及二氧戊环的绿色脱保护反应及其机理研究,王兰英:苯乙烯基—4—吡啶菁—β一环糊精的绿色合成,樊耀亭:农业固体废弃物的生物制氢及其机理研究,余正坤:硒催化的光气替代化学,夏寒松:离子液体中青霉素酰化酶的特性研究,寇元:离子液体极性的红外光谱研究,曹钢:异丙苯绿色生产技术工业应用2. 纳米化学徐正:纳米、亚微米空心结构的构筑,俞书宏:仿生合成与无机纳米结构,周理:纳米碳管储能的化学原理与储存容量研究,黄维:具有纳米结构的有机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万立骏: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的纳米结构研究,申承民:单分散金属纳米粒子的合成,表征及自组装,吴凯:具有光开关效应的有机半导体纳米晶粒的组装,肖守军:DNA晶体为支架的纳米线路的组装,郭志新:碳纳米管的有机功能化,张治军:AgBr/PMMA复合纳米微粒的制备,钱东金:液一液界面研制纳米结构材料,顾忠泽:光子晶体的份生研究,朱俊杰:微波辅助液相法快速合成一维纳米材料,陈建峰:超重力反应沉淀法大规模低成本制备纳米材料等.2023-07-04 09:58:332
王瑶的个人简介
2004年6月 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1991年7月 大连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 硕士学位1988年7月 大连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 学士学位 1991年7月-至今 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化工原理教研室现任教研室党支部书记 1.《化学工程师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2.《过程系统分析与综合》,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3.《化工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4.《化工原理实验》,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5.《化工原理学习指导》,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6.《化工原理网络课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化工单元过程及设备课程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年 王瑶 王安杰 陈永英 李翔 姚平经, 以MCM-41为载体制备柴油深 度加氢脱硫催化剂(Ⅱ) Ni-Mo硫化物催化剂,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19(6): 36-41王瑶 王安杰 陈永英 李翔 姚平经,以MCM-41为载体制备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ⅡI) Co-Mo硫化物催化剂,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3,19(5): 24-28王瑶 孙仲超 王安杰 阮立峰 鲁墨弘 任靖 李翔 姚平经,Co-Mo/ MCM-41上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4,(3):王瑶 王安杰 阮立峰 鲁墨弘,哌啶对MCM-41担载的Mo系催化剂上二苯并噻吩加氢脱硫反应的影响,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 11王瑶 孙仲超 王安杰 李翔 姚平经,Co-Mo/MCM-41加氢脱硫催化剂反应动力学研究,中国石油炼制技术大会论文集,2003,ISBN 7-80684-155-5:892孙仲超 王瑶 王安杰 阮立峰 鲁墨弘 任靖 李翔 姚平经, MCM-41担载的镍钼硫化物上二苯并噻吩的加氢脱硫反应动力学研究,催化学报,2004, 10孙仲超, 王瑶, 王安杰, 姚平经,氮化钼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研究进展, 现代化工, 2003, 23(5): 17-21王安杰 王瑶 陈永英,匡国柱,姚平经,加部利明,柴油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载体全硅MCM-41的合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1,6:41李翔,王安杰,韩涤非,王瑶,胡永康. 以全硅MCM-41为载体制备W系深度加氢脱硫催化剂,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01,17(6):11-15。李翔,王安杰,孙仲超,李矗,任靖,赵蓓,王瑶,陈永英,胡永康,全硅MCM-41担载的加氢脱硫催化剂的TPR研究,化学通报,2003,66(10):669-672。王刚 王瑶 袁率 匡国柱 樊希山,化工原理传热实验数测平台Xworks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10李英 王瑶 樊希山 姚平经,异丙醇水溶液尿素脱蜡装置节能改造,现代化工,2002,22(12)35-37李英、王瑶、樊希山、姚平经,共沸精馏塔的热集成,第十一届全国化学工程科技报告会,湘潭,2002,5.742-7462023-07-04 09:58:401
2-(2-噻吩基)苯并噻唑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2-(2-噻吩基)苯并噻唑中文别名2-(2-噻吩基)-1,3-苯并噻唑;英文名称2-thiophen-2-yl-1,3-benzothiazole英文别名2-(1H-IMIDAZOL-1-YL)-1-PROPANOL;2-(2-thienyl)-1,3-benzothiazole;2-(thiophen-2-yl)benzothiazole;2-(2-benzothiazolyl)thiophene;2-(thiophen-2-yl)benzo[d]thiazole;2-(2-Thienyl)benzothiazole;2-(2-thiophenyl)benzo[d]thiazole;benzothiazole,2-(2-thienyl);2-thienyl-1,3-benzothiazole;CAS号34243-38-4合成路线:1.通过2-噻吩甲醛和2-氨基苯硫醇合成2-(2-噻吩基)苯并噻唑,收率约93%;2.通过2-噻吩甲酰氯和2-氨基苯硫醇合成2-(2-噻吩基)苯并噻唑,收率约95%;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9737482023-07-04 09:58:531
阿芙木乃伊丸为什么是荧光的
阿芙木乃伊丸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荧光特性,是由于它的化学结构中含有苯并噻吩(benzo[b]thiophene)环,这个结构在受到激发时会发生电子跃迁,从而产生荧光,同时,阿芙木乃伊丸也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和耐水性,不易受到环境的影响。2023-07-04 09:59:121
2-异硫氰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3-羧酸乙酯的欧盟海关编码是什么?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2-异硫氰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3-羧酸乙酯英文名称ETHYL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1-BENZOTHIOPHENE-3-CARBOXYLATE英文别名ethyl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ate;ethyl4,5,6,7-tetrahydro-2-isothiocyanat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ate;3-ethoxycarbonyl-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icacidethylester;CAS号85716-87-6欧盟海关编码(HS-code):29349990概述(Summary):29349990.Othernucleicacidsandtheirsalts,whetherornotchemicallydefined;otherheterocycliccompounds.Generaltariff:6.5%.2023-07-04 09:59:181
苯并[b]噻吩-3-硼酸频哪酯的的上游原料和下游产品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苯并[b]噻吩-3-硼酸频哪酯中文别名苯并{b}噻吩-3-硼酸频哪酯;英文名称2-(Benzo[b]thiophen-3-yl)-4,4,5,5-tetramethyl-1,3,2-dioxaborolane英文别名Benzo[b]thiophene-3-boronicacidpinacolester;2-(1-benzothiophen-3-yl)-4,4,5,5-tetramethyl-1,3,2-dioxaborolane;CAS号171364-86-6上游原料CAS号中文名称7342-82-73-溴苯并噻吩25015-63-8频哪醇硼烷61676-62-8异丙醇频哪醇硼酸酯更多上下游产品参见: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5356592023-07-04 09:59:251
石油加工过程中的脱硫的图书目录
概述第一章 石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第一节 原油中含硫化合物的种类及结构特点一、单质硫和硫化氢二、硫醇(RSH)三、硫醚(RSR)和环状硫醚四、二硫化物(RSSR)五、噻吩及其取代化合物六、苯并噻吩及苯并噻吩类化合物七、二苯并噻吩及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八、萘并噻吩及其取代化合物九、萘苯并噻吩及其取代化合物第二节 石油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特点一、液化石油气中含硫化合物的类型分布二、汽油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和汽油馏分脱硫工艺中含硫化合物的变化三、煤油馏分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四、柴油馏分加氢前后含硫化合物的分布与含硫化合物的类型五、减压馏分油和渣油中含硫化合物的分布第二章 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第一节 不同加工工艺中硫转化的规律一、加氢工艺二、催化裂化工艺三、延迟焦化工艺四、溶剂脱沥青工艺第二节 低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一、大庆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二、辽河混合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第三节 含硫或高硫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一、伊朗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二、沙特阿拉伯轻质原油加工过程中硫的分布第三章 干气与液化气脱硫第一节 干气与液化气胺法脱硫一、胺法脱硫的工艺原理二、脱硫溶剂的选择三、工艺流程及主要设备四、主要操作参数五、降低胺耗的途径六、胺法脱硫的进展第二节 干气精脱硫一、加氢反应二、氧化锌脱硫第三节 液化气脱硫醇技术及发展一、Merox抽提氧化工艺二、Merichem纤维膜工艺三、液化气脱硫醇技术进展第四章 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第一节 石脑油馏分的性质一、直馏石脑油馏分性质二、焦化石脑油馏分性质三、催化裂化石脑油馏分性质第二节 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一、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过程的化学反应二、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第三节 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工艺一、直馏石脑油馏分加氢工艺流程二、工艺条件对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的影响三、高砷、高氯含量石脑油馏分加氢工艺四、焦化石脑油馏分加氢工艺五、催化裂化石脑油馏分加氢作重整料工艺第四节 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及进展一、石脑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装填、硫化及再生二、高空速重整预加氢工业应用三、焦化石脑油馏分加氢工业应用四、石脑油馏分加氢技术发展第五章 催化汽油馏分脱硫第一节 概述一、降低汽油中硫含量的必要性二、降低汽油中硫含量的途径第二节 催化汽油馏分非加氢脱硫一、催化汽油馏分非加氢脱硫概况二、催化汽油馏分非加氢脱硫三、催化汽油馏分脱硫醇四、非加氢脱硫技术工业应用与发展趋势第三节 催化汽油馏分加氢脱硫一、催化汽油馏分加氢脱硫化学反应二、催化汽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三、催化汽油馏分加氢脱硫工艺条件对脱硫的影响四、工业装置的应用状况与发展趋势第六章 喷气燃料脱硫第一节 喷气燃料的性质第二节 喷气燃料非加氢脱硫醇一、喷气燃料非加氢脱硫醇概况二、喷气燃料脱硫醇技术类型与原理三、喷气燃料非加氢脱硫技术的发展趋势第三节 喷气燃料加氢脱硫一、加氢脱硫过程化学反应二、加氢脱硫工艺三、喷气燃料加氢脱硫过程的工艺条件四、喷气燃料加氢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五、喷气燃料加氢脱硫产品质量分析笫七章柴油馏分脱硫笫一节柴油馏分脱硫技术的发展一、柴油馏分非加氢脱硫二、柴油馏分加氢脱硫第二节 柴油馏分非加氢脱硫一、酸、碱精制脱硫二、氧化脱硫三、萃取脱硫四、络合脱硫五、吸附脱硫第三节 柴油馏分加氢脱硫一、柴油馏分加氢脱硫的化学反应二、超低硫柴油(ULSD)加氢脱硫催化剂三、柴油馏分加氢脱硫工艺四、柴油馏分深度加氢脱硫技术的工业应用和发展趋势第八章 蜡油馏分加氢脱硫第一节 蜡油馏分加氢脱硫综述一、蜡油馏分VGO加氢脱硫的应用范围二、FCC蜡油原料加氢脱硫技术类型三、蜡油馏分加氢脱硫技术的发展笫二节蜡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一、蜡油馏分加氢脱硫的化学反应二、蜡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第三节 原料性质和工艺条件对蜡油馏分加氢脱硫的影响一、不同来源原料油的性质二、原料油性质对蜡油馏分加氢脱硫的影响三、工艺条件对脱硫的影响第四节 蜡油馏分加氢处理技术工业装置的应用状况及技术发展一、蜡油馏分加氢脱硫对催化裂化的影响二、蜡油馏分加氢处理技术专利商及工业装置应用状况三、蜡油馏分加氢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第九章 润滑油馏分的加氢脱硫第一节 润滑油馏分加氢脱硫一、润滑油馏分中硫物种及其分布二、限制润滑油馏分含硫量的意义三、润滑油馏分加氢脱硫技术类型第二节 润滑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一、润滑油馏分的加氢脱硫二、润滑油馏分加氢脱硫催化剂第三节 润滑油馏分加氢脱硫工艺条件对脱硫的影响一、影响脱硫过程的因素二、工艺条件对脱硫的影响第四节 工业装置的应用状况与技术发展趋势一、润滑油馏分加氢技术工业应用三、润滑油馏分加氢脱硫发展趋势第十章 渣油加氢脱硫第十一章 炼厂烟气脱硫第十二章 酸性水汽提脱硫……2023-07-04 09:59:341
2-乙酰基氨基-4,5,6,7-四氢苯并[b]噻吩-3-羧酸的合成路线有哪些?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2-乙酰基氨基-4,5,6,7-四氢苯并[b]噻吩-3-羧酸英文名称2-acetamido-4,5,6,7-tetrahydro-1-benzothiophene-3-carboxylicacid英文别名2-(Acetylamino)-4,5,6,7-tetrahydro-1-benzothiophene-3-carboxylicacid;2-acetamid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icacid;2-acetylamino-3-carboxy-4,5-tetramethylenethiophene;2-Acetylamino-4,5,6,7-tetrahydrothionaphthen-3-carbonsaeure;2-Acetylamin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icacid;CAS号13130-43-3合成路线:1.通过乙基2-(乙酰基氨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3-羧酸合成2-乙酰基氨基-4,5,6,7-四氢苯并[b]噻吩-3-羧酸,收率约65%;2.通过2-氨基-4,5,6,7-四氢苯并噻酚-3-羧酸乙酯合成2-乙酰基氨基-4,5,6,7-四氢苯并[b]噻吩-3-羧酸更多路线和参考文献可参考http://baike.molbase.cn/cidian/10806232023-07-04 09:59:461
二苯并噻吩的极性?是中等极性还是强极性?
二苯并噻吩这类化合物极性很大,容易被水等极性物质萃取出来,达到油品脱硫的目的。2023-07-04 09:59:531
油气运移示踪参数地球化学特征
1.吡咯类含氮化合物(1)样品的选取与分析检测1)样品的选取。由于研究区轻质油的产层都为沙湾组,且部分地区生产井比较集中,综合考虑各个区域油藏的分布,本项研究共选了12个原油样品 (表7-2)。2)样品预处理与分析检测。样品采用两步法分离 (图7-14),把分离结果在Finni-ganSSQ710型 仪 器 上 进 行 GC/MS 分 析。GC/MS 分 析 条 件:30mm ×0.5mm ×0.5μmSE54弹性石英毛细管柱,初温40℃,恒温20分钟,以10℃/分钟升至200℃,再以4℃/分钟升到310℃,恒温27min;载气用 He,电子轰击法,MID检测。表7-2 用于含氮化合物分析的原油样品图7-14 含氮化合物分离流程图3)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组成特征与分析鉴定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 GC/MS总离子图上按咔唑、烷基咔唑、苯并咔唑、二苯并咔唑系列依次馏出,用m/z167+14i(i=0~6)、m/z217+14i(i=0~5)、m/z267+14i(i=0~5)质量色谱图可分别检测出咔唑、苯并咔唑和二苯并咔唑系列中的单体化合物,不同类型原油中普遍包含前两个系列,现仅能定性鉴定出26个单体化合物 (图7-15,表7-3)。原油中烷基咔唑同系物分布范围为 C0~C6,最高同系列侧链总碳数可能为C7~C8,一般以C4-咔唑为主峰,个别为C3-咔唑;苯并咔唑同系物分布范围为C0~C5,最高同系列侧链总碳数可能为C6~C7,以C2-或C3-苯并咔唑为主峰。C1-咔唑系列包括1-、2-、3-和4-甲基咔唑共4个化合物,一般以1-甲基咔唑为主峰,其他同系物异构体相对分布因原油类型而异。图7-15 排8井1177.2~1181.9m井段原油吡咯类含氮化合物质量色谱图C2-咔唑系列共有15个可以定性鉴定的C2-咔唑化合物 (图7-15,表7-3),分布规律如下:C2-咔唑系列以甲基取代为主,乙基取代的咔唑所占比例极低;二甲基咔唑系列依次按氮官能团屏蔽、半屏蔽、暴露异构体馏出,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氮原子被烷基侧链屏蔽的异构体比暴露异构体有较短的保留时间;原油中屏蔽、半屏蔽异构体相对丰度一般高于暴露异构体;在15个C2-咔唑系列中 C-1、C-2位取代占主导地位;结构相似的异构体相邻馏出,如1,6-与1,7-、1,4-与1,3-、2,6-与2,7-二甲基咔唑,指示结构相似异构体化学性质相似;邻位取代的化合物2,3-、3,4-二甲基咔唑丰度极低,且缺少1,2-邻位取代的异构体,可能指示邻位取代结构的相对不稳定性。C0-苯并咔唑系列共有3个无侧链取代苯并咔唑:苯并 [a]咔唑、苯并 [b]咔唑、苯并 [c]咔唑。在所有原油中以带角的苯并 [a]咔唑浓度最高、苯并 [c]咔唑其次,苯并 [b]咔唑浓度最低。表7-3 吡咯类含氮化合物鉴定表(2)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组成与分布的影响因素1)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和结构的运移过程影响。油藏内原油中含氮化合物普遍存在非均质分布特征,运移分馏作用是控制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含有氮原子杂环的咔唑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极性,通过氮原子上键合的氢原子与地层中的有机质或粘土矿物上的负电性原子构成氢键,使得部分咔唑类分子滞留于输导层或储层中,从而在油气运移过程中出现咔唑类的地色层分馏效应 (Brothers等,1991;黎茂稳,2000;Li,1995)。吡咯类化合物显著的运移分馏效应可表现于以下几个方面:①随着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绝对丰度降低;②氮官能团屏蔽型异构体 (如图7-16中C-1和 C-8位均被烷基取代,即1,8-二甲基咔唑)相对于半屏蔽型异构体(C-1和 C-8仅有一个烷基取代基,如1-甲基咔唑、1,3-二甲基咔唑等)或暴露型异构体 (C-1和C-8均未被烷基取代,如3-甲基咔唑,2,7-二甲咔唑、3,4-二甲咔唑)富集;③烷基咔唑相对于烷基苯并咔唑富集;④苯并咔唑中,苯环与咔唑并合的碳位差异,造成不同的苯并咔唑结构异构体,一般常见有呈接近线状的苯并 [a]咔唑 (图7-17a)和呈半球状的苯并 [c]咔唑 (图7-17b)两类异构体。苯并 [a]咔唑线性分子比苯并 [c]咔唑半球状分子运移速度快,随油气运移距离的增加,线性分子异构体相对富集。因而,含氮化合物组成的变化可用于石油运移的地球化学研究,含氮化合物含量和某些异构化参数可作为油气运移的示踪指标。图7-16 咔唑类结构示意图图7-17 苯并咔唑类结构示意图2)吡咯含氮化合物分布的其他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的分布特征及非均质性现象取决于多种地质/地球化学因素,除了受运移过程中的地色层效应的影响外,生源母质、沉积环境、成熟度以及输导层地质特征对其分布均可能有所影响。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烃源岩中干酪根的类型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对中性含氮化合物有一定的影响。·生源母质与沉积环境图7-18 三种不同成因原油中吡咯氮化合物的含量对比(据朱扬明等,1997)除了石油在二次运移过程造成含氮化合物组成及含量发生分馏作用外,原始母质也可能是咔唑、苯并咔唑系列的相对分布型式的重要影响因素,高等植物输入较多的陆源原油可能相对富集烷基苯并咔唑乃至二苯并咔唑 (李素梅等,2000)。据朱扬明等 (1997)研究成果,海相原油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分布范围为0.36~3.99μg/g之间,比陆相 (湖相油和煤成油)(0.03~1.03μg/g)高数倍 (图7-18)。据李素梅等 (1999)研究成果,淡水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也远低于咸水湖相与海相原油,即氧化性较强的淡水湖相原油中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低于氧化性较弱的盐湖相、海相原油,比如,淡水湖相的新站油田 (绝对浓度1.07~13.19μg/g,平均值6.07μg/g)含氮化合物丰度明显低于盐湖相的尕尔斯库勒油田 (绝对浓度6.19~39.65μg/g,平均值21.01μg/g)和海相轮南油田(绝对浓度2.95~69.65μg/g,平均值21.49μg/g);对于成熟度相近,均为近油源区的新站、尕斯库勒原油来说,其丰度的差异也只能归因于成因类型的不同,这意味着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含量与有机质生源有关。煤成油和湖相油之间的两类烷基咔唑异构体分布的差异性主要与其烃源岩有关,不是由于二次运移距离的不同造成的。煤层有机质中由于沉积环境氧化性强 (Pr/Ph>3),含有较多的含氧基团,能与暴露型烷基咔唑中的=N-H 形成氢键,加之煤层本身的一些特性,使之不易在原油初次运移中排出源岩,而使煤成油中的屏蔽型异构体相对较多,湖相泥岩中含氧基团相对较少,因而生成原油暴露型异构体相对较多。·有机质的成熟度成熟度对含氮化合物的含量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一定成熟度范围内,成熟度可能不是控制吡咯类化合物相对丰度的主要因素 (李素梅等,1999)。随着原油成熟度的增加,吡咯类化合物的丰度相对增加。王青春等 (2002)观察到含氮化合物的形成与有机质成烃作用相一致,在一定的深度范围内,随着成熟度增高,烃源岩中含氮化合物含量有增大的趋势。由此认为地质体中的有机氮化合物是沉积有机质成烃演化的产物,并非从生物体中直接继承而来。地层中的含氮化合物的母质主要是浮游生物、细菌及高等植物中以蛋白质 (肽)形式存在的氨基酸。在沉积有机质成岩作用过程中,这些含氮化合物经过了微生物或化学降解作用,一部分蛋白质中的氨基酸转变成氨 (NH3)而散逸或溶解于沉积物中的孔隙水,其余部分通过以下途径保存在有机质中:①氨基酸中的氮通过与苯酚基团反应使之结合到类腐殖物质中去;②氨基酸与还原糖和醌之类的含羰基化合物反应而被结合到类腐殖物质中去;③以氨或某些胺的形式与碳水化合物的降解产物反应形成含氮杂环化合物。这些反应产物都是惰性组分,能阻止进一步的微生物作用,使其中的氮始终保存于有机质中,直至最终形成干酪根。在有机质的进一步热演化过程中,氮以杂原子有机物的形式从干酪根中伴随着生烃作用通过热降解断裂被释放出来。因而生油岩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与生油岩产烃量有同步变化的趋势。(3)参数相关性讨论及运移参数选择原油中含氮化合物的组成特征不仅取决于油气运移作用,可能还与其他多种地球化学因素有关。同样的参数在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层位变化特征也可能是明显不同的。因此,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在油气运移中的应用必须结合具体的地质条件做出合理的判断。此外,吡咯类化合物中有些参数明显受屏蔽效应的影响,而有些参数明显受空间位阻的影响,而更多的是同时受二者的共同作用,并且这两种作用可能导致相同的结果,也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如有些带烷基侧链 (或苯环)的化合物一方面可能对分子中的极性氮原子起屏蔽作用,同时又增大了体积,空间阻碍也明显增大,最终变化特征取决于化合物结构、含量、运移距离,取决于运载层中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以及原油经历的地球化学变化等多种因素。前人研究表明,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丰度、1,8-/2,7-DMC参数是良好的油气运移参数 (刘洛夫,1997;李素梅等,1999;李素梅等,2000;熊英等,1999;王铁冠等,2000;徐新德等,2000) 。此外,比较有效的参数主要还有[a]+[b]+[c]、[a]/[c]或[a]/([a]+[c])、半屏蔽/屏蔽型、A/C (或 A/B)、3-/4-MC、MC/DMC、DMC/TMC等。随油气运移距离增大,DMC/TMC、MC/DMC、A/B增大,而原油中吡咯类含氮化合物含量、3-MC/4-MC、半屏蔽/屏蔽、[a]+[b]+[c]、[a]/[c]等参数值相对降低。但不同地区运移参数的应用效果不同,在实际应用中必须结合具体地质情况,筛选出有效的参数。表7-4,表7-5是本项研究中选择的部分含氮化合物地球化学参数。为了选择适合研究区的运移参数,分析了几组主要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丰度与苯并 [a]咔唑+苯并 [b]咔唑+苯并 [c]咔唑 ([a]+[b]+[c])有很好的正相关性 (图7-19),与1,8-/3,4-二甲基咔唑和苯并咔唑[a]/[c]呈很好的负相关性 (图7-20)。1,8-/2,7-DMC、苯并咔唑[a]/[c]、3-/4-MC与含氮化合物丰度之间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图7-21)。此外,还有一些参数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如图7-22所示,1,8-/3,4-DMC与[a]/[c],3-/4-MC、1-/4-MC呈正相关,与含氮化合物丰度呈负相关 (图7-20)。其他一些参数相关性不明显,如在图7-23 上可以 看 出,1,8-/3,4-DMC 与 1,8-/NPEue10bs-DMC、1,8-/NEXue10bs-DMC、A/B和 A/C的相关性不是很好,A/B和A/C的相关性也不好。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本项研究中选择了部分反映含氮化合物含量及不同结构的含氮化合物分布特征的参数,如吡咯类化合物总浓度、苯并咔唑[a]+[b]+[c],屏蔽、半屏蔽、暴露型异构体单体及集合参数:1,8-/2,7-DMC、1,8-/3,4-DMC、1,8-/1,3-DMC、1,8-/NPEue10bs-DMC、1,8-/NEXue10bs-DMC、NEX-/NPE-、DMC/TMC、MC/DMC、[a]/[c]、3-/4-MC、1-/4-MC以及 A/B、A/C等 (表7-6),作为油气运移示踪的含氮化合物参数。2.其他示踪参数特征(1)正构烷烃碳数分布特征由于运移过程中的相控分馏作用,随着运移距离增大,高分子量蜡质成分沿运载层沉淀,残留在原油中的高分子量正构烷烃的含量逐渐降低 (Hsieh等,2001)。因此,对于同一油源的原油,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含量相对于中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含量降低指示油气的运移方向。随着运移方向距离增大,原油中低分子量正构烷烃相对于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含量增大,由于这些原油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占主要,在色谱图上表现不明显,以 nC-21和nC21+nC22代表低分子量正构烷烃化合物,以nC+22和nC28+nC29代表高分子量正构烷烃化合物,通过nC-21/nC+22和 (nC21+nC22)/(nC28+C29)相关图可以看出,两者都随着运移距离加大呈正相关关系分布 (图7-24)。从南向北,原油中轻烃组分含量相对增加,重质组分含量相对减少。表7-4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含量统计表表7-5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部分参数统计表图7-19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含氮化合物丰度与苯并咔唑[a]+[b]+[c]的相关图图7-20 车排子地区含氮化合物丰度与1,8-/3,4-二甲基咔唑和苯并咔唑[a]/[c]相关图(2)含硫化合物参数二苯并噻吩 (DBTs)分子系由两个苯环间夹一个五元环的噻吩环所组成的化合物,对称性的分子结构使其分子的环系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与抗生物降解性。作为分子参数运用 DBTs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原理,可从分子热稳定性及氢键形成机理两个层次上得以解释。根据分子热稳定性机理,在苯环的不同碳位上具有取代基的烷基二苯并噻吩异构体,呈现出热稳定性的差异,在C-4位 (β位)烷基取代的异构体最为稳定;C-1位 (α位)烷基取代的异构体最不稳定;而在 C-2或 C-3位烷基取代的异构体的热稳定性则依次介于二者之间。因此,烷基 DBTs异构体热稳定性的递降序列表现为:C-4>C-2>C-3>C-1(Budzinski,1991)。而且,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由于热稳定性的异构体 (4-MDBT,2,4-和4,6-DMDBT)的相对数量增多,烷基 DBTs参数4-/1-MDBT,2-/1-DMDBT和4-/1-DMDBT的数值也都相应增大 (Chakhmakhchev A,1997)。图7-21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参数与含氮化合物丰度的相关图图7-22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参数与1,8-/3,4-DMC的相关图图7-23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部分含氮化合物参数相关图二苯并噻吩类则是借助于噻吩环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周缘介质中正电性的氢原子形成氢键,导致二苯并噻吩类分子被介质吸附,同样引起运移分馏效应。与烷基咔唑类的分馏效应相似,1-或8-烷基二苯并噻吩异构体属于屏蔽型分子,氢键相对不易形成。随着运移距离增长,屏蔽型或半屏蔽型 (1-MDBT,1,4-DMDBT)分子的数量也相对增加,也导致4-/1-MDBT,2,4-/1,4-DMDBT和4,6-/1,4-DMDBT值下降。因此无论分子热稳定性,还是氢键的形成,二者对于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分子的运移分馏效应的结果是相互一致的。因此,基于分子热稳定性机理以及氢键的形成机理,烷基二苯并噻吩类的分子参数,例如4-/1-MDBT,2,4-/1,4-DMDBT和4,6-/1,4-DMDBT,可以作为油气运移与油藏充注途径的示踪参数 (王铁冠,2005)。研究区原油的4-/1-MDBT,2,4-/1,4-DMDBT和4,6-/1,4-DMDBT相关性不是很好 (图7-25),甚至得出利用咔唑类化合物相反的结论。可能是受成熟度及混源作用的影响,排2-86和排2-88与排2-92井原油的烷基二苯并噻吩异构化参数相差都较大。排2-88和排2-92与排2井组、排206井组及排8井组的烷基二苯并噻吩异构化参数相差都较大,另外 卡6 井 的 各 项 参 数 都 较 低。综 合 研 究 各 个 参 数,发 现 4,6-/1,4-DMDBT和1-MDBT/DBT的变化趋势和咔唑类化合物得出的结论比较吻合 (图7-25d)。表7-6 吡咯类含氮化合物运移参数选择注:MC—甲基咔唑;DMC—二甲基咔唑;NEXue10bs—氮官能团暴露的异构体之和;NPEue10bs—氮官能团屏蔽的异构体之和;A、B、C见图7-15,代表氮官能团屏蔽、部分屏蔽、暴露的异构体;Ca—咔唑系列;BC—苯并咔唑系列;G1、G2、G3分别代表屏蔽、部分屏蔽和暴露的咔唑类;a1、a2见图7-15;W—含氮化合物绝对浓度 (μg/g)。Cx中的x为侧链总碳数。图7-24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正构烷烃参数分布图(3)C29甾烷ββ/(αα+ββ)分布特征图7-25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烷基二苯并噻吩异构化参数分布图C29甾烷ββ/(αα+ββ)不仅受成熟度的影响,还与油气在运移过程的地色层作用有关,一般情况下,C29甾烷20S/(20S+20R)与C29甾烷ββ/(αα+ββ)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原油的两个成熟度值一般均分布在C29甾烷ββ/(αα+ββ)对C2920S/(20S+20R)的相关趋势线上或其附近,若C29甾烷20S/(20S+20R)偏离在趋势线的右侧,表明受地色层作用的影响 (Peters and Moldowan,1993)(图7-26)。图7-26 根据甾烷异构化参数分析石油运移的影响(据Seifert和 Moldowan,1981)在研究区内原油样品甾烷C29甾烷20S/(20S+20R)与 C29甾烷ββ/(αα+ββ)的相关图中,所有样品都分布在趋势线附近 (图7-13),油气运移分馏作用不明显。卡6井古近系原油由于成熟度参数和排字号井相差较大,C29甾烷20S/(20S+20R)和C29甾烷ββ/(αα+ββ)都很低;排字号井中由于排22井为遭受生物降解的稠油,C29甾烷20S/(20S+20R)和C29甾烷ββ/(αα+ββ)两参数最高,但由于生物降解作用可能已经偏离实际的值;同处于南侧的排2-86、排2-87与排2-88、排2-92井的成熟度相差较大;另外排2、排6井、排8井的成熟度相差不大,部分原油样品的成熟度甚至超过排2-88和排2-92井。此外,由于这两个成熟度参数还明显地受到白垩系低熟烃源岩浸染作用的影响,这些均可能影响C29甾烷20S/(20S+20R)与C29甾烷ββ/(αα+ββ)的变化,因此,不适合用 C29甾烷20S/(20S+20R)与C29甾烷ββ/(αα+ββ)相关图判断油气运移作用。(4)原油族组分的分布特征从图7-27可以看出,由南部的卡6井区向北部原油中饱和烃含量逐渐增高,芳烃含量逐渐降低 (图7-28)。这可能与油气由南向北运移过程中的分馏作用有关。图7-27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饱和烃含量分布图图7-28 车排子地区原油中饱和烃与芳烃含量相关图(5)原油物性的变化特征轻质油中无论是密度还是黏度,从南到北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西南部的排2-88井附近井组的原油密度最高达到0.89g/cm3,排2-86附近井组原油的密度在0.86左右,排8井组的原油密度在0.826~0.85g/cm3,排206附近井原油的密度在0.81~0.82g/cm3,排2井原油密度只有0.79g/cm3(图7-29)。黏度与密度具有相同变化趋势,都是南部的排2-88附近井的最大,越往北越小 (图7-30)。排2-86附近井组原油的含蜡量最大,排2-88井附近井组原油的含蜡量最低。图7-29 车排子地区轻质油和卡6井原油密度和黏度变化示意图图7-30 车排子地区轻质油物性相关图从轻质油物性相关图 (图7-30)上可以看出来,排2-88和排2-86附近井组原油的密度和黏度都较大,越往北,原油的密度和黏度都变低。从这点也可以看出原油具有从南向北运移的趋势。排206附近井原油的密度比排2井附近的大,原油可能是从排206运移至排2井的。(6)QGF和 QGF-E分析结果与油气运移趋势利用储层砂岩颗粒荧光定量分析 (QGF)和颗粒抽提物荧光定量分析 (QGF-E)技术,可以分析凹陷的生烃属性,即倾油倾气性;分析研究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发生过油气充注,以及充注期次、时期及相对强弱;分析研究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是否形成过油藏,结合测井等资料研究残余油藏油水界面;以及分析残余油藏流体物性。中石油新疆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008)对车85井和车89井两口井新近系、古近系和白垩系样品进行了 QGF和 QGF-E分析。两口井的 QGF和 QGF-E数值绝大多数都大于0,表明这两个井区在地史时期中有烃类运移通过所分析的层位 (N1s、K2d),说明本区曾经是油气运移通道。车85井的1、2、3号采样段的 QGF-E数值的平均值都大于20,以前人 (王飞宇)研究的古油藏成藏的 QGF-E标准作为判断依据,可推测这三个采样段的位置可能形成过古油藏。车88井的2、5、6号采样段的 QGF-E数值平均值也大于20,也可能形成过古油藏。从 QGF和 QGF-E资料来看,油气运移通过车85井区的数量比通过车88井区的要多,因为车85井的 QGF-E 数值相对于车88井 成 倍 增 大。由 此 可 初 步认为, 有 更 多的 侏罗系和 (或)白垩系烃源岩所生成的油气是从四棵树凹陷运移到车排子凸起上去的。这一认识在原油族组分的平面变化上也有所体现,从图中可以看出,由四棵树凹陷往车排子凸起方向,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大,饱和烃含量表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而非烃+沥青质含量表现出减小的变化趋势。2023-07-04 10:00:021
2-异硫氰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3-羧酸乙酯的韩国海关编码是什么?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2-异硫氰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3-羧酸乙酯英文名称ETHYL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1-BENZOTHIOPHENE-3-CARBOXYLATE英文别名ethyl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ate;ethyl4,5,6,7-tetrahydro-2-isothiocyanat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ate;3-ethoxycarbonyl-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2-isothiocyanato-4,5,6,7-tetrahydrobenzo[b]thiophene-3-carboxylicacidethylester;CAS号85716-87-6韩国海关编码(HS-code):2934999000概述(Summary):2934999000.Otherheterocycliccompounds.Generaltariff:6.5%.2023-07-04 10:00:081
杂环化学的目录
第1章 芳香族杂环的结构及光谱性质1·1 芳香碳环体系1·2 芳香六元杂环体系的结构1·3 芳香五元杂环体系的结构1·4 双环芳香杂环化合物的结构1·5 杂环体系的互变异构现象1·6 中介离子体系1·7 某些芳香杂环体系的一些光谱性质参考文献第2章 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的反应性能2·1 氮原子上的亲电加成反应2·2 碳原子上的亲电取代反应2·3 碳原子上的亲核取代反应2·4 碳原子上的游离基取代反应2·5 N-氢的脱质子反应2·6 金属有机衍生物2·7 Pd催化的反应2·8 杂环上的氧化及还原反应2·9 杂环化学中的生化过程参考文献第3章 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的合成3·1 杂环化合物环合成中最常用的反应类型3·2 典型反应物的化合反应3·3 总结3·4 杂环化合物环合成中的电环化方法3·5 杂环化合物环合成中的氮宾3·6 杂环化合物合成中的邻-二亚甲基喹啉参考文献第4章 吡啶、喹啉和异喹啉的典型反应第5章 吡啶的反应和合成5·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5·2 与氧化剂的反应5·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5·4 与碱的反应5·5 C-金属化吡啶的反应5·6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吡啶游离基的反应5·7 与还原剂的反应5·8 电环化反应(基态)5·9 光化学反应5·10 氧化吡啶和氨基吡啶5·11 烷基吡啶5·12 吡啶醛、酮、羧酸和酯5·13 吡啶季盐5·14 吡啶N-氧化物5·15 吡啶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6章 喹啉和异喹啉的反应和合成6·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6·2 与氧化剂的反应6·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6·4 与碱的反应6·5 C-金属化的喹啉和异喹啉的反应6·6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6·7 与还原剂的反应6·8 电环化反应(基态)6·9 光化学反应6·10 羟基喹啉和羟基异喹啉6·11 氨基喹啉和氨基异喹啉6·12 烷基喹啉和烷基异喹啉6·13 喹啉和异喹啉的羧酸和酯6·14 喹啉和异喹啉的季鎓盐6·15 喹啉和异喹啉的N-氧化物6·16 喹啉和异喹啉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7章 吡喃鎓和苯并吡喃鎓离子、吡喃酮和苯并吡喃酮的典型反应第8章 吡喃鎓、2-和4-吡喃酮的反应和合成8·1 吡喃鎓阳离子的反应8·2 2-和4-吡喃酮8·3 吡喃鎓的合成8·4 2-吡喃酮的合成8·5 4-吡喃酮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9章 苯并吡喃鎓、苯并吡喃酮的反应和合成9·1 苯并吡喃鎓的反应9·2 苯并吡喃酮9·3 苯并吡喃鎓、色酮、香豆素和异香豆素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10章 二嗪(哒嗪、嘧啶和吡嗪)的典型反应第11章 二嗪(哒嗪、嘧啶和吡嗪)的反应和合成11·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1·2 与氧化剂的反应11·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11·4 与碱的反应11·5 C-金属化二嗪的反应11·6 与还原剂的反应11·7 与游离基试剂反应11·8 电环化反应11·9 二嗪的N-氧化物11·10 氧代二嗪11·11 氨基二嗪11·12 烷基二嗪11·13 二嗪鎓盐11·14 二嗪的合成11·15 蝶啶习题参考文献第12章 吡咯、噻吩和呋喃的典型反应第13章 吡咯的反应和合成13·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3·2 与氧化剂的反应13·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13·4 与碱的反应13·5 N-金属化吡咯的反应13·6 C-金属化吡咯的反应13·7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13·8 与还原剂的反应13·9 电环化反应(基态)13·10 与卡宾和类卡宾物的反应13·11 光化学反应13·12 吡咯基C—X化合物13·13 吡咯醛和酮13·14 吡咯羧酸13·15 吡咯羧酸酯13·16 卤代吡咯13·17 氧代和氨基吡咯13·18 吡咯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14章 噻吩的反应和合成14·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4·2 与氧化剂的反应14·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14·4 与碱的反应14·5 C-金属化噻吩的反应14·6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14·7 与还原剂的反应14·8 电环化反应(基态)14·9 光化学反应14·10 噻吩基C—X化合物:噻吩衍生物14·11 噻吩醛、酮、羧酸和酯14·12 氧代噻吩及氨基噻吩14·13 噻吩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15章 呋喃的反应和合成15·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5·2 与氧化剂的反应15·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15·4 与碱的反应15·5 C-金属化呋喃的反应15·6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15·7 与还原剂的反应15·8 电环化反应(基态)15·9 光化学反应15·10 呋喃基C-X化合物侧链的性质15·11 呋喃羧酸和酯15·12 氧代呋喃和氨基呋喃15·13 呋喃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16章 吲哚、苯并[b]噻吩、苯并[b]呋喃、异吲哚、苯并[c]噻吩和异苯并呋喃的典型反应第17章 吲哚的反应和合成17·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7·2 与氧化剂的反应17·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17·4 与碱的反应17·5 N-金属化吲哚的反应17·6 C-金属化吲哚的反应17·7 与游离基的反应17·8 与还原剂的反应17·9 与碳烯(卡宾)的反应17·10 电环化和光化学反应17·11 烷基吲哚17·12 吲哚基C-X化合物的反应17·13 吲哚羧酸17·14 氧代吲哚17·15 氨基吲哚17·16 氮杂吲哚17·17 吲哚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18章 苯并噻吩和苯并呋喃的反应和合成18·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8·2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18·3 与碱的反应;C-金属化苯并噻吩和苯并呋喃的反应18·4 与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反应18·5 电环化反应18·6 苯并噻吩和苯并呋喃的氧代物和氨基取代物18·7 苯并噻吩和苯并呋喃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19章 异吲哚、苯并[c]噻吩和异苯并呋喃的反应和合成19·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19·2 电环化反应19·3 酞菁19·4 异吲哚、苯并[c]噻吩和异苯并呋喃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20章 1,3-唑类和1,2-唑类的典型反应第21章 1,3-唑类(咪唑、噻唑、恶唑)的反应和合成21·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21·2 与氧化剂的反应21·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21·4 与碱的反应21·5 N-金属化咪唑的反应21·6 C-金属化1,3-唑类的反应21·7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21·8 与还原剂的反应21·9 电环化反应21·10 烷基-1,3-唑类21·11 1,3-唑鎓季盐21·12 氧代和氨基-1,3-唑类21·13 1,3-唑-N-氧化物21·14 1,3唑类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22章 1,2-唑类(吡唑、异噻唑、异恶唑)的反应和合成22·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22·2 与氧化剂的反应22·3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22·4 与碱的反应22·5 N-金属化吡唑的反应22·6 C-金属化1,2-唑类的反应22·7 与游离基的反应22·8 与还原剂的反应22·9 电环化反应22·10 烷基-1,2-唑类化合物22·11 1,2-唑鎓季盐22·12 氧代和氨基-1,2-唑类化合物22·13 1,2-唑类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23章 苯并唑类化合物的反应和合成23·1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23·2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23·3 与碱的反应23·4 C-金属化衍生物的反应23·5 与还原剂的反应23·6 电环化反应23·7 季盐23·8 氧代和氨基-1,3-唑类化合物23·9 合成参考文献第24章 嘌呤的反应和合成24·1 核酸、核苷和核苷酸24·2 与亲电试剂的反应24·3 与游离基试剂的反应24·4 与氧化剂的反应24·5 与还原剂的反应24·6 与亲核试剂的反应24·7 与碱的反应24·8 N-金属化嘌呤的反应24·9 C-金属化嘌呤的反应24·10 氧代和氨基嘌呤24·11 烷基嘌呤24·12 嘌呤羧酸24·13 嘌呤的合成习题参考文献第25章 含一个环合氮的杂环化合物25·1 中氮茚25·2 氮杂中氮茚25·3 喹嗪盐和相关化合物25·4 吡嗪和相关化合物25·5 环嗪习题参考文献第26章 含两个以上杂原子的杂环化合物26·1 五元环化合物26·2 六元环化合物26·3 苯并三唑习题参考文献第27章 饱和的和部分不饱和的杂环化合物的反应和合成27·1 五元和六元环化合物27·2 三元环化合物27·3 四元环化合物27·4 金属化反应27·5 环的合成参考文献第28章 杂环化合物的应用28·1 固相反应28·2 医药工业中的杂环化合物:大规模的杂环合成28·3 电子工业中的应用2023-07-04 10:00:151
5-叔丁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2-羧酸的英国海关编码是什么?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5-叔丁基-4,5,6,7-四氢-1-苯并噻吩-2-羧酸英文名称5-tert-Butyl-4,5,6,7-tetrahydro-1-benzothiophene-2-carboxylicacid英文别名5-tert-butyltetrahydrobenzothiophene-2-carboxylicacid;CAS号126231-22-9英国海关编码(HS-code):2934999090概述(Summary):2934999090.Othernucleicacidsandtheirsalts,whetherornotchemicallydefined;otherheterocycliccompounds.Generaltariff:.2023-07-04 10:00:281
如何使蜡烛脱硫?
蜡烛无法脱硫,只能把制作蜡烛的液体石蜡加氢脱硫以后,再用于制作蜡烛。元素硫和硫化氢之外,其它的硫杂质,都是以有机硫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石蜡中。有机硫化物可分为以下两种; 非噻吩类硫化物:硫醇、硫醚、和二硫化物等。 噻吩类硫化物,即杂环硫化物:噻吩、苯并噻吩、二苯并噻吩、萘并噻吩及其烷基衍生物等。加氢脱硫反应 加氢脱硫,通过氢气与硫化合物产生硫化氢气体去除硫。2023-07-04 10:00:472
有谁懂化学的啊,我想问一下乙二醇单丁醚与乙醇的
了一些类似的问题及答案;丁基溶纤剂:ethylene glycol dibutyl ether 结构式.17 CAS号,借楼主的问题来总结一下:HOCH2CH2O(CH2)3CH3 分子量;乙二醇丁醚;2-正丁氧基乙醇俗称:5-乙酰基苯并噻吩。乙二醇单丁醚。有的同学还把这个搞混了:BCS。英文名:别称。.28 CAS号:111-76-2 (找准这个就错不了) ********************分割线******************** 第二,2-二丁氧基乙烷;二醇醚EB。乙二醇二丁醚,我看不懂,比如隔壁楼的那位:118:174:1:别称。;丁氧基乙醇:Ethylene glycol monobutyl ether 或 2-Butoxyethanol(2-丁氧基乙醇)结构式:CH3(CH2)3OCH2CH2O(CH2)3CH3 分子量;乙二醇一丁醚,乙二醇丁醚 不是 乙二醇二丁醚。 ********************分割线******************** 第一;乙二醇二正丁醚网上很多资料说还有一个别称,乙二醇丁醚 即是 乙二醇单丁醚:防白水英文名2023-07-04 10:01:021
芳烃馏分
芳烃馏分是沙四上亚段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的一个重要馏分,约占烃源岩氯仿沥青A的5%~21%。在本次研究中,对牛庄洼陷南坡烃源岩芳烃馏分进行了化合物的精细剖析,共检测出30多种芳烃分子骨架类型,其中主要芳烃化合物结构图,汇总于图3-14中。(一)常规多环芳烃牛庄洼陷南坡沙四段烃源岩中检测的常规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苯、萘、菲、?、芴、联苯、芘、荧蒽、苯并蒽等单体芳烃。这类化合物前身物来源广,大多不具明确的生源意义。1.烷基苯系列烷基苯系列化合物在南坡沙四段烃源岩中含量较丰富,占芳烃馏分的7%~15%,碳数分布为C15—C34,C26烷基苯化合物为主峰,并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与饱和烃中正构烷烃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征,烷基苯与正构烷烃具有相似的生源,见图3-15。图3-14 低熟烃源岩芳烃馏分主要化合物结构例举常规多环芳烃:a—萘;b—菲;c—u44db;d—芘;e—苝;含杂原子化合物:f—烷基四氢噻吩;g—烷基噻烷;h—烷基噻吩;i—苯并噻吩;j—二苯并噻吩(硫芴);k—苯并萘噻吩;s—脱羟基维生素E;芳构化甾、萜类:l—卡达烯(倍半萜);m1—惹烯(二萜);n1—单芳三环萜烷;n2-3—二芳三环萜烷;o1-3—单芳、二芳、三芳甾烷;o4—单芳脱A-甾烷;p—单芳脱A-断奥利烷;q1-3—单芳、二芳脱A-奥利烷;r1-2—二双、三芳脱A-羽扇烷;t—单芳断藿烷;u—单芳藿烷;v1-3—单芳、二芳、三芳三萜烷(奥利烷型或乌散烷型);w1-2—苯并藿烷2.萘系列萘系列化合物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常规的C1—C5烷基萘系列化合物,可占全馏分的3.3%~5.4%,大多数常规萘系列化合物成因不详。但个别化合物也具有生源意义,如1.2.5-三甲基萘和1.2.5.6-四甲基萘,可做为高等植物生源的标志物,该化合物在本区烃源岩中含量较少。另外一类是以M/Z等于141为基峰的长链烷基萘系列化合物,含量为0.3%~0.6%。碳数分布为C14—C31,每个碳数均有两个异构体,前者为2-烷基萘,后者为1-烷基萘,根据王铁冠(1995)等对板桥凹陷该化合物的研究,推测长链烷基萘主要与细菌生源有关,见图3-16。图3-15 烷基苯系列质量色谱图(王7井Es4灰色页岩,2738.2m)图3-16 长链烷基萘系列质量色谱图(王7井Es4灰色页岩,2738.20m)3.菲系列以菲和甲基菲为主,C2-菲和C3-菲次之,整个系列约占全馏分的8%~11%,生源不详。4.u44db和芘系列在沙四段烃源岩中含量普遍较低,约占全馏分的0.5%,生源不详。(二)芳香萜类1.芳构化倍半萜烷与二萜烷类主要有卡达烯、惹烯、西蒙内利烯。虽然含量较低,一般为4%~7%,但分布却较普遍,一般样品中均能检测到该类化合物。这些芳烃化合物属于裸子植物树脂生源标志物。2.芳构化三环萜烷类沙四段烃源岩中芳构化三环萜烷一般占芳烃馏分的6%左右,它系三环萜烷芳构化的产物,属菌藻类生源标志物。3.芳构化脱-A三萜类芳构化脱-A三萜类在沙四段烃源岩中普遍分布,含量一般在5%~8%,这类化合物系高等植物生源的三萜类经细菌光化学作用形成的产物,见图3-17。图3-17 芳构化脱A-三萜烷质量色谱图(王35井Es4油页岩,2041.50m)4.苯并藿烷系列苯并藿烷在沙四段烃源岩中均有分布,但含量较低,一般为1%,碳数分布C32—C35,这类化合物系细菌生源的产物。(三)芳香甾类芳香甾类是沙四段烃源岩中分布广泛,含量丰富的化合物,包括单芳、二芳和三芳甾烷,甲基单芳甾烷,碳数分布为C27—C30,占芳烃馏分的1%~8%,反映藻类生源的输入,见图3-18。(四)含硫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是沙四段烃源岩中含量最丰富的化合物,尤其在埋藏较浅的烃源岩中,含量可高达芳烃馏分的65%,主要包括长链的烷基噻吩、烷基四氢化噻吩、噻吩、苯并噻吩、硫芴和烷基噻烷等系列。长链烷基噻吩、长链的烷基四氢噻吩和长链的烷基噻烷等系列含硫化合物。仅在埋藏1140m左右的源岩中检测到,随地层埋深逐渐消失,它的成因归结于早期成岩作用阶段无机硫与有机分子的加成反应。这类含硫化合物的形成要求具有还原性沉积环境,沉积盆地水体咸化,有硫酸盐沉积,细菌还原作用提供一定数量的无机硫(H2S或S2-),与具有两个双键的链烯烃有机分子反应。因此,这类化合物的生源输入完全取决于与无机硫起加成反应的有机分子前身物,见图3-19。1.长链烷基噻吩类图3-18 双芳甾烷质量色谱图(王12井Es4钙质页岩,1696.0m)图3-19 三芳甾烷质量色谱图(王12井Es4钙质页岩,1696.0m)检测到的长链烷基噻吩类主要包括甲基烷基噻吩系列和 烷基噻吩系列。分布特征如表3-10、图3-20。表3-10 长链烷基噻吩类分布特征(镇参1井Es4钙质页岩,1136.73~1146.82)图3-20 烷基噻吩类质量色谱图(镇参1井Es4灰色泥岩,1136.73~1146.83m)甲基烷基噻吩为偶碳优势,碳数的分布为C15—C33,主峰为C20。而源岩中正烷烃的碳数分布与甲基烷基噻吩相同,见表3-10,主峰为C21,并且呈奇碳优势。这表明甲基烷噻吩和正烷烃具有相同的生物来源,在成岩作用早期,藻类、细菌或高等植物中的具有偶碳优势含官能团的类脂物,如羧酸、烯酮等化合物与无机硫发生了加成反应,形成了烷基噻吩类化合物。但烷基噻吩类化合物热稳定性差,随着成岩演化,具有偶碳优势的甲基烷基噻吩脱硫去甲基,形成了具有奇碳优势的正烷烃。2.长链烷基四氢噻吩和长链烷基噻吩系列检测到的该类化合物主要为2-甲基-5-正烷基四氢噻吩类和2-正烷基噻烷类,见图3-21、表3-11。表3-11 长链烷基四氢噻吩和长链噻烷系列分布特征图3-21 长链烷基四氢化噻吩和长链烷基噻烷类质量色谱图镇参1井1136.73~1146.83m,Es4钙质页岩据Sinninghe Damste和de leevw(1990)研究,长链2.5-二烷基四氢噻吩和噻烷的可能有机分子前身物是定鞭金藻门和球石藻中的C37和C38烯酮和烯,因此属于藻类生源产物。(五)含氧化合物脱羟基维生素E是芳烃馏分中主要的含氧化合物。占芳烃馏分的1%~7%。检测到四种脱羟基维生素E的异构体,分别为δ,β,γ,α脱羟基维生素E,其中α脱羟基维生素E占绝对优势。与德南洼陷、金湖凹陷、洪泽凹陷、管镇次凹陷等半咸水湖相-硫酸盐相烃源岩中脱羟基维生素E具有相似的分布模式,见图3-22,图3-23。图3-22 脱羟基维生素E分布型式(王35井Es4油页岩,2041.5m)图3-23 半咸水—咸水低熟烃源岩脱羟基维生素E分布型式(据王铁冠,1995)管1井894.0mEf4半咸水—咸水但同时,脱羟基维生素E的分布还受成熟度的影响。在沙四段烃源岩中,深度达2600~2700m时,β和γ这对同碳数的脱羟基维生素E异构体发生了倒转,β脱羟基维生素E迅速增高,使β/γ比值大于1。这对异构体倒转的深度与低熟烃源岩生油高峰相吻合,但生油高峰过后,脱羟基维生素E全部消失。因此,脱羟基维生素E的存在是烃源岩未熟和低熟的标志,同时,它也是还原环境和水介质咸化的标志。2023-07-04 10:01:111
分子参数的筛选
油藏注水开发过程实际上就是水动力驱使下原油的流动(运移)过程,油藏注水开发是2次采油提高原油产量和采收率常用的工艺。由于在开采过程中,油层岩石与原油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地色层效应,使得原油的组成发生变化。而且在长时间的注水驱油开发过程中,油层水、注入水对原油的驱动过程中,也会选择性地溶解原油的易溶解成分,对原油产生水洗作用。陈祖林、郭建军等曾报道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水洗作用引起原油组分特征的变化;但这种原油组分变化与原油流动运移效应的关系,缺乏研究与论述,而且很多有关原油水洗作用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实验模拟得出。2008~2009年3个批次井口采油样的分析数据表明,原油族组成与类异戊二烯烷烃Pr/Ph(姥植比)、Ph/nC18和Pr/nC17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甾烷的异构化参数C29ααα20S/(20S+20R)和C29αββ/(ααα+αββ)比值,萜烷类参数C3122S/(22S+22R)、Ts/(Ts+Tm)和C29H(降藿烷)/C30藿烷参数以及芳香烃馏分中成熟度参数甲基菲指数 MPIⅠ和MPIⅡ在不同井之间以及各井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都很小;含氮化合物中经常使用的运移参数苯并咔唑[a]/([a]+[c])变化也很小。值得注意的是,4-甲基二苯并噻吩/1-甲基二苯并噻吩(4-/1-MDBT)与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这两个参数有较大的分布范围,分别为3.21~5.97,0.11~0.25,在不同井之间及同一口井不同时期的变化都比较明显。按照油藏地球化学的成藏理论,可以根据早期和后期注入石油细微的成熟度差异,来揭示石油的运移和充注的方向与途径,油藏内最接近于烃源灶的位置也就是原油成熟度最高的地点,因此可以标志油藏充注点的位置所在。但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运移或充注的原始方向可能会被打乱,这些成熟度的微细差异也可能被打破,所以在注水开发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成熟度参数所示踪的可能已经不是未开采之前原始的运移和充注路径。但通过一段时间间隔采样分析,这些运移参数的动态变化却可能反映原油的推进方向。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原油具有相同的烃源和相似的充注历史,在这不足6 km2的区块内,从3次井口取样成熟度参数或运移参数的分析看,4-/1-MDBT和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这两个参数有比较大的变化范围,而其他成熟度及运移参数无论同一口井3次采样之间还是不同井之间变化都不大(表6.2),并且4-/1-MDBT和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两个参数之间显示出了良好的正相关性(图6.38)。从图中两条趋势线内各参数(R2=0.70)可见,4-/1-MDBT和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这两个参数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并不是成熟度的差异引起的,可能更多的是受到其他地质因素的影响。图6.38 柳北沙三3油藏4-/1-MDBT、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相关图二苯并噻吩类分子是由1个五元的噻吩环被夹在两个苯环中间所组成的(图6.39),对称性的分子结构使二苯并噻吩类分子的环系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与抗生物降解性,作为分子参数,运用二苯并噻吩类分子来示踪油藏充注途径的原理,可以根据分子氢键形成机理和热稳定性两个方面予以解释。图6.39 二苯并噻吩与咔唑的分子结构二苯并噻吩类分子是借助于噻吩环上硫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周围介质中带正电性的氢原子形成氢键,从而导致二苯并噻吩类分子被与周围形成氢键的介质所吸附,引起的运移分馏效应与烷基咔唑类的分馏效应比较相似,4-烷基二苯并噻吩或6-烷基二苯并噻吩异构体属于屏蔽型分子,氢键相对不易形成。随着运移距离增长,半屏蔽型或屏蔽型分子(4-甲基二苯并噻吩、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的数量也相对增加,这样导致了4-甲基二苯并噻吩/1-甲基二苯并噻吩、2,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和4,6-二甲基二苯并噻吩/1,4-二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增大。因此无论从分子的热稳定性还是氢键的形成,这两者对于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分子的运移分馏效应都具有相互一致的结果。研究区4-/1-甲基二苯并噻吩的变化主要是基于运移分馏效应,而不是成熟度的影响。目前,柳北沙三3 油藏为注水开发,综合含水平均已经超过了80%,处于高含水期。所以目前采出的原油与大量水密切接触,在这个过程中石油组分必定会受水的影响而有不同程度的变化。Lafargue通过在实验室内模拟石油组分变化受水洗作用的影响,发现以上的饱和烃馏分如姥鲛烷、植烷和甾萜类等变化不大,但是一些芳香烃或含硫的化合物,特别是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变化较大,这与本次动态监测结果基本一致。在缺少溶解氧的油层内没有生物降解或没有达到使石油裂解的温度的情况下,油藏内原油组分的变化可能主要还是由于地层水的作用引起的。4-甲基二苯并噻吩与1-甲基二苯并噻吩相比(图6.39),1-甲基二苯并噻吩的甲基在1位取代,类似于咔唑类异构体,为硫暴露异构体,其分子骨架上的S原子容易与储层中黏土胶结物或有机质的正电性原子形成氢键,使之被地层吸附,从而产生地色层效应,原油在推进过程中,1-甲基二苯并噻吩不断被吸附。相反,4-甲基二苯并噻吩的甲基在4 位取代,为硫屏蔽异构体,原油在推进过程中相对于1-甲基二苯并噻吩含量的降低趋势,4-甲基二苯并噻吩在原油中相对富集。这些立体异构体效应的差异体现在水中的溶解度上,硫暴露异构体1-甲基二苯并噻吩大于硫屏蔽异构体4-甲基二苯并噻吩,即注入水的影响放大了4-/1-MDBT比值。这样可能造成了在柳北沙三3 油藏面积不足6 km2 较小的区块内4-/1-MDBT比值变化较大。上述结果说明,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这一参数,可以用来作为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原油顺层或水平推进的示踪参数。而常用的含氮化合物的运移参数苯并咔唑[a]/([a]+[c])变化较小(图6.35),没有体现较大的运移分馏效应,可能与该类化合物受水洗作用影响较小及该区块面积较小所致。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这一参数的变化也与运移分馏效应有关。相邻同系物(或准同系物,如长侧链对短侧链的环烷烃)都会随分子量的不同而显示出浓度上的差异,如三环二萜烷分子量小但其迁移能力明显地高于五环三萜烷,因此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值会表现出随运移分馏作用的增强而增大,从而使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值与4-/1-MDBT值表现出较好的对应关系。表明了这一参数也可以用来作为油藏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指示原油推进的动态示踪参数。鉴于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与三环萜烷/(三环萜烷+C30藿烷)这两个参数间有非常好的相关性(图6.38),所以可以选择其中之一作为原油推进的示踪参数。由于4-/1-甲基二苯并噻吩参数具有较大的离散度和变化范围(表6.2~表6.4),本书采用既可反映成熟度又可反映运移分馏效应的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4-/1-MDBT)这一参数来示踪柳北沙三3油藏生产层内原油的水平推进。2023-07-04 10:01:181
根据分子参数变化监测产层内液体水平推进及剩余油分布
根据前述分析,选择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参数来示踪原油动态推进。通过2008年10月18日、2009年3月24日和2009年6月23日在柳北地区沙三3油藏21口生产井井口油样芳香烃馏分色谱-质谱分析,得到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分别绘制了3个时期的芳香烃馏分参数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等值线图(图6.40~图6.42)。图6.40 2008年10月芳香烃馏分参数4-/1-MDBT等值线图图6.41 2009年3月芳香烃馏分参数4-/1-MDBT等值线图从图6.40~图6.42 可见,图中所示区域基本上可分为两区,即图中西南部与北部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差异明显,北部4-/1-MDBT值较大,而西南部4-/1-MDBT值较小。从这3个时期的4-/1-MDBT值变化看,即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这段时间,随着注水开采,原油总体上从南部沿两个方向向北水平推进,一是从西南向北部推进,另一个从东南向北部推进,这个途径是主要的推进路径(图6.43)。这一推进途径也与该区构造吻合,研究区属于断鼻构造,从图1.1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出,南堡凹陷柳北沙三3油藏北高南低,也就是原油由构造低部位向高部位推进,实际与该区目前注水开发也比较吻合,从2006年起,冀东油田针对高倾角注水开发油藏及在数值模拟论证的基础上,实施了由主体延续至断层根部的内部切割(行列)注水。图6.42 2009年6月芳香烃馏分参数4-/1-MDBT等值线图图6.43 产层内原油水平推进及剩余油分布示意图研究区在开发前期具有一定天然能量,但产量下降较快,注水开发后,剩余油分布变得复杂,由于井网不规则,局部注采系统差异,导致局部剩余油驱替方向不一致。从这期间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的动态变化看,预测该研究区内剩余油的有利分布区应在该区的北部(图6.43)。根据2009年11月新部署的开发井LB1-25井和LB1-26井生产数据,部署在剩余油有利分布区内的LB1-26井(图6.43),2009年11月6日至2009年11月16日平均日产油22.4 t,而部署在剩余油有利分布区外附近的LB1-25井平均日产油5.5 t,可见通过上述方法预测剩余油分布与生产实际吻合的较好;另外,与通过油藏数值模拟得到的剩余油有利分布范围也比较吻合(图6.44)。表明根据4-甲基/1-甲基二苯并噻吩比值的动态变化预测剩余油的有利分布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图6.44 柳北沙三3油藏数值模拟剩余油分布图2023-07-04 10:0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