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心消业
-
60年代初形成的不结盟运动,坚持独立自主、非集团的原则、坚持和平、中立、
不结盟的宗旨、坚持反帝、反殖的方向,增强了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在当
代历史上,不结盟运动是争取世界和平和稳定,为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而斗
争的一支重要力量。
不结盟运动的产生
不结盟运动所以能在本世纪60年代初兴起是国际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世界反法
西斯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觉醒,民族解放
运动和各国人民反帝、反殖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中国革命的胜利和1955年万隆会议的
召开,把亚、非民族解放运动推向了新的高潮。自战争结束至60年代初期,有40多个
国家先后摆脱殖民枷锁赢得独立。仅196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就有17个国家宣告独立,
形成了著名的“非洲独立年”。这些新独立国家大都选择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发
展道路。另一方面,老殖民主义者力图保住自己的殖民利益;而美国则乘机填补“真
空”,推行新殖民主义政策。新老殖民主义的矛盾尖锐化、表面化。与此同时,正在
兴起的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也在同美国争夺亚、非、拉广大的中间地带。大国之间这
种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安全形成越来越大的威胁。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有声望和有影响力的独立国家的领袖,如铁托、尼赫鲁、纳赛尔、
苏加诺、恩克鲁玛等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或近似的国际意识,主张参与国际事务,推动
第三世界各国政治和经济的联合,为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大国干涉、保卫世界和
平而斗争。
不结盟运动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起来的,而不结盟思想的形成和不结盟运
动的酝酿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如前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发生的最
大变化之一就是亚、非一系列国家取得了独立,为亚、非国家的团结和力量的凝聚创
造了新的国际环境。美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的衰落,则为亚、非国家摆脱美、苏冷战
和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开展集团外交奠定了基础。在此形势下,铁托、纳赛尔、尼赫
鲁于1956年7月18至19日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举行政治会晤。7月20日,3 国领导
人发表一项《联合声明》。《声明》反对把“世界分成强有力的国家集团”,提出“
应该建立世界规模的集体安全”,“应该继续并且鼓励奉行不同政策的各国领袖之间
的接触和意见交换”。其后,经过几年的酝酿和讨论,在1960年第15届联合国大会期
间,铁托、纳赛尔、尼赫鲁、恩克鲁玛和苏加诺在纽约会晤,协商召开不结盟会议事
宜。这5个国家的领导人被称为“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
1961年 2月至6月,铁托访问非洲9个国家,提出关于举行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
建议。在铁托和纳赛尔的积极努力下,由埃及、南斯拉夫、印度、印度尼西亚、阿富
汗5国发起(后来它们被称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国”),1961年6月间在埃及首都开罗
召开了由20个国家的代表参加的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筹备会议。这次会议规定了参
加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的5项标准:
1.被邀请国必须执行以和平共处和不结盟为基础的独立政策,或者表现出与这一
政策相一致的倾向;
2.被邀请国必须一贯支援民族独立运动;
3.它们不得是参与两大阵营纠纷的集体军事条约(军事同盟)的成员;
4.它们不得是有大国参加的、卷入两大阵营纠纷的区域性防御条约或双边条约的
成员;
5.被邀请国不得赞成在其领土上为两大阵营之一的利益建立军事基地。
关于参加不结盟运动的 5项规定,使万隆精神从深广方面得到发扬。筹备会议决
定于1961年9月正式召开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
同年 9月1日至6日,首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
举行。25 个国家作为正式成员参加会议,3个国家作为观察员列席会议。会议通过了
《不结盟国家的国家和政府首脑宣言》。宣言指出:“只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和新
殖民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都被消除……之后,持久和平才能实现”;不结盟国家“决
意协同作出努力来制止各种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统治的一切形式和表现”;它宣布
与会各国全力支持阿尔及利亚、安哥拉、突尼斯、古巴以及其他为争取和维护民族独
立而斗争的各国人民。宣言要求各大国签订全面彻底的裁军条约,以缓和国际紧张形
势;认为“现在的军事集团……不时引起国际关系恶化”,“不结盟国家应该参与有
关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问题的解决。宣言要求消除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经济不平
衡状态,废除国际贸易中心的不等价交换,稳定原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并建议立即建
立联合国基本发展基金。宣言还要求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会议
决定把这个宣言送交联合国。
首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的举行,标志着独立于美苏之外的第三种国际政
治力量即不结盟运动的形成。这一运动的形成和发展与整个国际斗争格局的演变同步
进行,推动了国际政治力量由美苏两极向多极化方向转化。不结盟运动所确立的不结
盟、独立自主的原则和反帝、反殖的立场,以后受到越来越多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承认
和支持,从而促进了第三世界的兴起和壮大。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不结盟运动形成以后,自1961年至1983年先后召开了 7次首脑会议。它们在反对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促进亚非拉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在反对霸权主义、
国际强权政治和集团政治,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平等地位;在反对超级
大国侵略和战争政策,保卫世界和平和各国安全;在改革旧的国际经济关系,建立国
际经济新秩序等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64年10月5日至10日,第2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
有47个成员国的代表团、10个国家和两个组织的观察员参加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关
于不结盟运动的下列策略原则:
1.争取解放仍然处于附属地位的国家,消灭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
2.尊重各国人民的自决权,谴责使用武力阻挠这一权利的行使;
3.反对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政策;
4.和平共处;
5.尊重各国主权及领土完整;
6.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不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解决争端;
7.全面彻底裁军:和平使用原子能,禁止一切核武器试验,建立无核区,防止扩
散核武器和取消一切核武器;
8.反对军事条约,反对在外国驻军和建立军事基地;
9.执行联合国决议,使联合国有效地发挥职能;
10.推动经济发展和加强合作;
11.进行文化、科学、教育合作。
这11条策略原则,在一定意义上是整个不结盟运动的宗旨。它们在以后历届会议
中多次被重申,并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作出了相应的决议。这次会议还遵循上述策略
原则,通过了《和平和国际合作纲领》。与会的不结盟国家就反帝、反殖和保卫世界
和平问题表示了共同的立场。纲领指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是国际
紧张局势和冲突的一个基本根源”。“殖民地人民可以正当地使用武力来充分运用他
们的自决权和独立权”;“与会国保证……齐心协力给正在进行反对殖民主义和新殖
民主义的各国人民提供一切道义上、政治上或物质上的一切必要的援助和支持”。纲
领要求取消外国军事基地,消除核威胁,停止军备竞赛。
1970年9月8日至10日,第 3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举
行。参加会议的有54个成员国;8个国家和8个组织作为观察员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
包括《关于和平、独立、发展、合作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卢萨卡宣言》、《关于不结
盟和经济进步的宣言》等一系列文件。
在前两次首脑会议上,与会者的主要矛头是针对老牌的帝国主义,要求“最后结
束殖民主义”,随后又转向美国的新殖民主义。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美苏两国在第
3 世界的争夺日趋激烈,构成对第三世界国家的主要威胁,从这次会议起,与会的不
结盟国家把斗争的主要矛头针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特别是指向美国的霸权主义。两
个超级大国受到指名或不指名的谴责。《卢萨卡宣言》第一次提出把世界分为“穷国
”和“富国”;指出:
“超级大国之间的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其他地区带来和平与安全”,“对别国内
政的干涉,施加政治和经济压力,使用武力和进行颠覆的威胁,这些做法都达到了令
人吃惊的程度,并成为经常的威胁”。宣言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主张:“一
切主权国家都有权完全自由地决定自己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道路
”。以卢萨卡会议为标志,不结盟运动开始向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斗争提出了公开的
挑战。
70年代大批新独立国家面临实现经济独立以巩固政治独立的严重任务。不结盟运
动在政治领域进行反殖、反帝、反霸斗争的同时,还必须在经济领域展开斗争。卢萨
卡会议成了这方面的转折点。会议通过的宣言指出,许多新独立的国家“仍然处在帝
国主义统治和新殖民主义的剥削下”,表示“争取实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经济独立
”,已经是不结盟运动的刻不容缓的基本目标。
按照卢萨卡会议通过的不结盟运动的组织形式走向制度化,每隔 3年召开一次首
脑会议的决定,1973年9月5日至9日,第4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阿尔及利亚
首都阿尔及尔举行。参加会议的有75个成员国,10个国家和16个组织作为观察员、3
个国家作为来宾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在阿尔及尔举行的第 4次不结盟国家国家元
首和政府首脑会议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关于民族
解放斗争的宣言》等一系列文件。在这次会议上决定成立部长级协调局。会议文件宣
布:“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压力,不管它们是政治的、经济的还
是军事的”,并强调“穷国”和“小国”要团结起来,“打倒帝国主义、殖民主义、
种族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和霸权主义”。
当时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会前给本届会议主席布迈丁写信施加压力,指责
不结盟国家把世界分为“大国”和“小国”、“穷国”和“富国”的主张,不许把美
苏两国相提并论。阿尔及利亚公布了这封信,引起与会国家的强烈不满。会议不顾苏
联的压力,在会议文件中坚持“反对霸权”的正义立场,把矛头直接指向两个超级大
国。
1976年8月16日至20日,第5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
举行,参加的有 86个成员国,10个国家和12个组织作为观察员、7个国家作为来宾出
席了会议。罗马尼亚在多数成员国的支持下,以来宾身份参加会议。本次会议的一个
明显特点是强调了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的相互关系;通过《政治宣言》、《经济宣言
》、《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合作纲领》等文件。《政治宣言》宣告:“
不结盟运动是抗击各种形式和表现的帝国主义和其他各种形式的外国统治的一支要重
力量”;指出:“政治和经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脱离政治来孤立地处理经济
事务,是错误的”。《经济宣言》强调:“争取政治独立……不能同争取经济解放的
斗争分离开来”;号召“不结盟国家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为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
序以结束富国和强国对付弱国和穷国的剥削而努力奋斗”。
第 6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是第一次在拉丁美洲国家召开的不结盟运动的
会议。它于1979年在古巴首都哈瓦那举行,参加会议的有95个成员国,12个国家的观
察员和 8个国家的代表以来宾身份出席了会议。由于会议的某些参加国特别是东道主
古巴受到苏联的影响,使不结盟运动内部产生了意见分歧。这次会议在 3个根本问题
上经历了尖锐的争论:一,不结盟运动应该坚持还是放弃其不结盟的概念和反帝、反
殖、反霸的宗旨;二,不结盟国家是否应该努力促使它们各国之间团结合作;三,不
结盟运动内部应该坚持民主协商的原则还是采取把少数国家的意志强加给多数国家。
在大多数国家的努力下,会议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非集团原则,维护了运动的团结,
否定了个别国家鼓吹苏联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的主张,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这次会议通过《政治宣言》等一系列决议,重申运动的以下原则:尊重所有国家
的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和社会自由发展;不结盟国家独立于大国或集团的争夺和影
响之外,反对参加军事条约和联盟;同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新殖民主义、外国占领
和霸权作斗争;各国实现积极的和平共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在平等的基础上
发展国际合作;在殖民和外来统治下的各国人民有权实行自决和独立;支持民族解放
运动。
但是,不结盟运动的首批成员国之一的民主柬埔寨,受到越南的侵略,它的合法
性遭到古巴等国的否定,被剥夺了参加会议的权利。由于会议曾一度出现偏袒苏联对
外政策的气氛,缅甸代表中途退席,并宣布退出不结盟运动。
第7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于1983年3月7日至12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
出席的有101个成员国,10个国家和8个组织作为观察员、10个国家和16个组织作为来
宾出席了会议,使这次会议成为不结盟运动力量的一次空前大检阅。会议通过了《新
德里文件》、《政治宣言》、《经济宣言》、《经济合作行动纲领》、《集体自力更
生宣言》等一系列文件。这次会议坚持了不结盟运动的基本纲领和宗旨,较大程度上
拨正了自上届首脑会议以来出现的偏袒苏联的方向,重申支持不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
务以及不允许对主权国家使用武力的原则,呼吁“外国军队”撤出阿富汗和柬埔寨,
并要求“全面重建国际秩序”,以扭转目前在世界上存在的“争夺势力范围、统治地
位和军备竞赛”的趋势。《经济宣言》强调不结盟国家要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继
续努力,并提出了加速“南南合作”的措施。
不结盟运动的特点
从1961年形成的不结盟运动,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具有以下3个特点。
一、政治上从和平中立到反帝、反殖,进而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的思想基础比较复杂,有民族主义、和平主义和在大国间
搞平衡的实用主义,而发起国的共同思想则是在两大阵营和军事集团之间保持和平中
立。然而,随着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大批新独立国家主要是非洲国家成为不结盟运动
的生力军,它们举起反帝、反殖的旗帜,使运动在实践中突破了原先和平中立的框框。
在第1、第2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矛头主要指向法、英、葡等老殖民主义,要求
“立即无条件地、彻底地和最后废除殖民主义”。由于美国在战后推行新殖民主义政
策,终于把自己置于同第三世界国家尖锐对立的地位,不结盟运动的矛头指向了美国。
在以后各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美国均成为众矢之的,特别在非洲、中东、印支、
裁军、种族歧视等问题上,它一直受到不结盟国家的谴责。70年代以来,美、苏两个
超级大国在第三世界的争夺日益激烈。一些受到苏联霸权主义威胁的国家开始提出不
结盟运动不能只反对美国。1970年第 3次首脑会议通过的宣言把世界划为“穷国”和
“富国”,反对“大国”垄断国际事务,谴责“超级大国的恐怖均势”,实际上已将
美、苏相提并论。1973年第 4次首脑会议进一步号召不结盟国家要“通过有效行使反
对霸权的国家主权来巩固它们的独立”,“拒绝任何形式的奴役和依附、任何干涉和
压力”,首次提出了反霸原则。
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在以后历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都受到严厉谴责。1976年
第 5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通过的《政治宣言》强调,帝国主义“会以新殖民主义形
式和霸权关系的方式继续存在”。许多国家在会上不指名地谴责苏联。在讨论建立“
印度洋和平区”问题时,美苏两国同样处于被指责的地位。会议《政治宣言》中专门
就印度洋和平区写了一章,谴责“大国”在印度洋的“争夺”。70年代中期,苏联支
持越南侵占柬埔寨,直接出兵入侵阿富汗。1981年 2月在新德里举行的不结盟国家外
长会议,在多数国家的要求下,通过一份要求从阿富汗和柬埔寨撤出外国军队的文件。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还多次通过决议,要求美苏两国率先裁减军备。
由于不结盟运动坚持反对霸权主义,两个超级大国把不结盟运动看成是它们推行
扩张政策的障碍,力图破坏和分裂不结盟运动。早在不结盟思想刚刚兴起时,杜勒斯
攻击中立、不结盟政策是“不道德的和近视的”。美国和其他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不
结盟运动进行威胁利诱,指望它采取“亲西方的方针”。另一个超级大国苏联,鼓吹
自己是不结盟运动的“天然盟友”,力图把它纳入自己的轨道。但随着不结盟运动的
国际影响日益增强,苏联也加入攻击不结盟运动的行列。苏联报刊发表文章,指责不
结盟运动“成份不纯”,是“五花八门”的大杂烩;“抵制两个超级大国”并与之“
保持等距离”是“错误”的。苏联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分成“进步的”和“反动的”,
“持进步方向的政权”和“保守势力”,蓄意制造混乱,分裂不结盟运动。当对不结
盟运动攻击不灵时,苏联在70年代后期又把自己打扮成不结盟运动的“朋友和战友”,
提出不结盟国家同它结盟。不结盟运动的创始人之一铁托在第 6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
议上针锋相对地回答说:“我们从来不同意充当任何人的橡皮图章或后备军”。在大
多数与会国的坚决斗争下,这次会议挫败了苏联的企图,通过了坚持不结盟、非集团
原则的《政治宣言》。在第 7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一向同苏联保持较密切关系
的甘地夫人也强调,“不结盟运动不存在什么天然敌人或天然盟友的问题”。
二、愈益重视和强调经济领域的斗争。
不结盟运动从它兴起之日起,就把国际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其重要内容之一。随
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深入发展和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不结盟国家愈来愈认识到发展民
族经济、争取国家经济独立的重要性。1970年第 3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经济
部分的章节超过了政治部分,明确指出:“发展中的国家被剥夺了享有平等……的权
利”,因此,“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争取经济独立”,仍然是不结盟运动的基本目
标之一。此后的各次首脑会议,经济问题被列为重要议程,为此专门发表宣言,提出
了自己的斗争目标和策略。
不结盟运动把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目标。第三世界国家在政治上独立后,
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还在不同程度上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它们通过不合理的国
际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体系、贸易体系和货币金融体系,剥削和掠夺第三世界国家。它
们还转嫁经济危机。许多不结盟国家的经济和贸易状态严重恶化。它们认识到,要实
现“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的经济独立”,必须彻底改变旧的不合理的国际经济关系。
早在1964年第 2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就提出了建立“新的和公正的经济秩
序”的主张。1973年第 4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充分肯定了“七十七国集团”提出的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口号,把它作为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战斗
纲领,认为这是一种“新的全球发展战略”。这次会议通过的《经济宣言》号召第三
世界国家从掌握自然资源主权和确定原料价格着手,发展民族经济,争取经济解放。
在第4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主席布迈丁的倡议下,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不顾美、苏
两个超级大国的阻挠,通过了《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和《行动纲领》。在第
5、第6两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中,又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具体构想,
并强调“不管受到什么威胁和压制性的经济制裁,决心共同努力……达到这些目标”。
不结盟运动国家在考虑经济发展时,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强调了发展中国家
的集体自力更生,推进“南南合作”。1973年召开的第 4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上,提
出了集体自力更生思想,把加强不结盟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谈
判中彼此协调立场,作为不结盟运动在经济领域中斗争的一个重要方面。1979年第 6
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宣言指出,发展中国家在互利基础上自力更生,加强合作,不
仅“可以加速它们的发展”,并将加强它们为实现国际经济新秩序同发达国家进行谈
判的实力。这次会议还通过了《加强发展中国家集体自力更生的哈瓦那政策性指导原
则》。在以上思想的指导下,1982年 2月首次“南南会议”在新德里召开,与会国大
多数是不结盟国家。
三、不结盟运动队伍不断扩大,并在组织上走向制度化。
不结盟运动在开始时是一个比较松散的国际性组织,它既无常设主持人,也没有
常设机构。会议不定期举行,第1次和第2次首脑会议相隔3年,第3次首脑会议拖了 6
年才开。这 6年中,由于一些国家发生政权更迭和帝国主义的挑拨离间,不结盟运动
缺乏生气,几乎停止了活动,最后在南斯拉夫等国的努力下,1970年才开成第 3次首
脑会议。此后,不结盟运动逐渐走向制度化,制定了一系列规定,开始具备一个正式
组织的特点。它规定每隔 3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由会议东道国领导人任首脑会议主
席,任期 3年。每届首脑会议主席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言人,可以代表不结盟运动向联
合国提出不结盟国家的决议;还分别建立了部长级协调局和驻联合国代表协商局,加
强了不结盟国家的经常性合作。
在60年代,参加不结盟运动的主要是亚、非国家,欧洲只有南斯拉夫,拉美只有
古巴。到1970年第 3次不结盟首脑会议时,成员国中的拉美国家还寥寥无几。1979年
第6次首脑会议时,非洲国家(除南非外)全部加入了不结盟行列,拉美国家增至 11个。
近年来,拉美许多国家独立自主的倾向有所发展。一股不结盟的热潮正的拉美兴起,
许多拉美国家纷纷要求参加不结盟运动。到1983年,已有119个国家(其中包括18个以
观察员名义的国家)加入不结盟运动。他们代表占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 20多亿人民,
占当年联合国158个成员国的3/4。不结盟运动作为第三世界最大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已成为当代国际社会中强大而充满生气的政治力量,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显著
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