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ira
-
《武经七书》里为什么要有《李卫公问对》这样的君臣问答?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虽然根据《太平御览》可以知道宋初就有过军事方面的“七书”,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当时流行于天下的军事著作也有上百种,单单挑选这七本书作为中国古代考武举的基本教材,原因就是这七本兵书代表性最强。选择先秦时代的六套顶级兵书,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选择《李卫公问对》的原因就复杂了。
首先,《李卫公问对》采用的是新颖的形式——君臣问答。秦汉以后直到两宋,各家各派的学者在先秦文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成果,往往是“书不破注”的,不单独是对先秦儒学经典“书不破注”,对先秦兵学也一样。具体的讲,这1200多年之间尽管有诸如曹操的《孟德新书》问世,但是《新书》本身就是作为解读《孙子》而作。截止到颁布《七书》之时,《孟德新书》的理论价值,可以说除了《武经七书》本身和《孙膑兵法》,再无其他兵书可与之比美。何况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孟德新书》,那么《新书》能否流传到北宋也值得怀疑了。
其次,在先秦时代,作战方式经历了贵族式的车站到基本靠步兵作战的沿革,而秦汉以后屡屡有异族政权凭借其骑兵优势南下侵犯中原的战争,先秦兵书的效用就不是太大了。而《李卫公问对》则不同,它是记录唐太宗和卫国公李靖军事思想的史料,即便不都是卫公所作,却能反映卫公的实战经验——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经验丰富、地域广阔、绝无败仗,而且灭突厥和定吐谷浑还是大兵团骑兵作战的典型例证。
第三,《李卫公问对》的思想性很强,甚至比先秦兵书透彻深邃。《问对》从探讨《孙子兵法》“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战场主动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五军)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问对》继承了先秦六部兵书主张重战、慎战的原则,继承了孙武子的“知胜有五”,总结出了“知败有十”;它还记录了卫公李靖发明的“六花阵”,此阵上承诸葛武侯的八卦阵,下启戚继光的鸳鸯阵。
于是,《李卫公问对》凭借君臣问答的特殊形式、借鉴了许多前人兵学思想、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骑兵战术三大优势,也被选入了官方军事理论著作体系中。
通过颁布《武经七书》——尤其是把《李卫公问对》列入《七书》范围这一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宋神宗是很渴望收复旧山河的帝王,不是那个甘心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可比的。
- 陶小凡
-
宋神宗颁布《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虽然根据《太平御览》可以知道宋初就有过军事方面的“七书”,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当时流行于天下的军事著作也有上百种,单单挑选这七本书作为中国古代考武举的基本教材,原因就是这七本兵书代表性最强。选择先秦时代的六套顶级兵书,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选择《李卫公问对》的原因就复杂了。
首先,《李卫公问对》采用的是新颖的形式——君臣问答。秦汉以后直到两宋,各家各派的学者在先秦文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成果,往往是“书不破注”的,不单独是对先秦儒学经典“书不破注”,对先秦兵学也一样。具体的讲,这1200多年之间尽管有诸如曹操的《孟德新书》问世,但是《新书》本身就是作为解读《孙子》而作。截止到颁布《七书》之时,《孟德新书》的理论价值,可以说除了《武经七书》本身和《孙膑兵法》,再无其他兵书可与之比美。何况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孟德新书》,那么《新书》能否流传到北宋也值得怀疑了。
其次,在先秦时代,作战方式经历了贵族式的车站到基本靠步兵作战的沿革,而秦汉以后屡屡有异族政权凭借其骑兵优势南下侵犯中原的战争,先秦兵书的效用就不是太大了。而《李卫公问对》则不同,它是记录唐太宗和卫国公李靖军事思想的史料,即便不都是卫公所作,却能反映卫公的实战经验——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经验丰富、地域广阔、绝无败仗,而且灭突厥和定吐谷浑还是大兵团骑兵作战的典型例证。
第三,《李卫公问对》的思想性很强,甚至比先秦兵书透彻深邃。《问对》从探讨《孙子兵法》“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战场主动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五军)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问对》继承了先秦六部兵书主张重战、慎战的原则,继承了孙武子的“知胜有五”,总结出了“知败有十”;它还记录了卫公李靖发明的“六花阵”,此阵上承诸葛武侯的八卦阵,下启戚继光的鸳鸯阵。
于是,《李卫公问对》凭借君臣问答的特殊形式、借鉴了许多前人兵学思想、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骑兵战术三大优势,也被选入了官方军事理论著作体系中。
通过颁布《武经七书》——尤其是把《李卫公问对》列入《七书》范围这一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宋神宗是很渴望收复旧山河的帝王,不是那个甘心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可比的。
- Troublesleeper
-
宋神宗颁布《武经七书》
《武经七书》又称《武学七书》,简称《七书》。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理论丛书,收录从先秦到唐宋间七部重要兵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李卫公问对》、《尉缭子》、《三略》、《六韬》。虽然根据《太平御览》可以知道宋初就有过军事方面的“七书”,但《武经七书》作为一个整体正式颁定并被固定下来是在宋元丰年间,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宋神宗下诏校定《孙子》、《吴于》、《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自此,《武经七书》被定为官书,颁之武学,并列学官,设置武经博士。《武经七书》是自宋代以来封建社会武举试士的基本教材。能否谙熟《武经七书》,成为统治者选拔军事人材的一条重要标准。
当时流行于天下的军事著作也有上百种,单单挑选这七本书作为中国古代考武举的基本教材,原因就是这七本兵书代表性最强。选择先秦时代的六套顶级兵书,即便是生活在现代的人也是无可厚非的,然而选择《李卫公问对》的原因就复杂了。
首先,《李卫公问对》采用的是新颖的形式——君臣问答。秦汉以后直到两宋,各家各派的学者在先秦文献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的成果,往往是“书不破注”的,不单独是对先秦儒学经典“书不破注”,对先秦兵学也一样。具体的讲,这1200多年之间尽管有诸如曹操的《孟德新书》问世,但是《新书》本身就是作为解读《孙子》而作。截止到颁布《七书》之时,《孟德新书》的理论价值,可以说除了《武经七书》本身和《孙膑兵法》,再无其他兵书可与之比美。何况陈寿的《三国志》没有记载《孟德新书》,那么《新书》能否流传到北宋也值得怀疑了。
其次,在先秦时代,作战方式经历了贵族式的车站到基本靠步兵作战的沿革,而秦汉以后屡屡有异族政权凭借其骑兵优势南下侵犯中原的战争,先秦兵书的效用就不是太大了。而《李卫公问对》则不同,它是记录唐太宗和卫国公李靖军事思想的史料,即便不都是卫公所作,却能反映卫公的实战经验——南平萧铣辅公祐、北灭突厥、西定吐谷浑,经验丰富、地域广阔、绝无败仗,而且灭突厥和定吐谷浑还是大兵团骑兵作战的典型例证。
第三,《李卫公问对》的思想性很强,甚至比先秦兵书透彻深邃。《问对》从探讨《孙子兵法》“奇正”命题入手,对如何争取战场主动地位作了深入的分析和多方面的联系:它指出奇正原是指正兵变为奇兵,即古代五军阵(东、南、西、北、中五军)中位于“阵地”的正兵,向位于“闲地”实施机动变为奇兵;它把奇正与“虚实”、“示形”、“分合”等结合起来阐述,探求它们之间的关系;《问对》继承了先秦六部兵书主张重战、慎战的原则,继承了孙武子的“知胜有五”,总结出了“知败有十”;它还记录了卫公李靖发明的“六花阵”,此阵上承诸葛武侯的八卦阵,下启戚继光的鸳鸯阵。
于是,《李卫公问对》凭借君臣问答的特殊形式、借鉴了许多前人兵学思想、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骑兵战术三大优势,也被选入了官方军事理论著作体系中。
通过颁布《武经七书》——尤其是把《李卫公问对》列入《七书》范围这一事情,我们可以看到:宋神宗是很渴望收复旧山河的帝王,不是那个甘心签订澶渊之盟的宋真宗可比的。
- Chen
-
《武经七书》包括哪些?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包括:《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本书。
为什么宋神宗要颁行《武经七书》?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很奇怪的一个王朝,由于始于太祖赵匡胤的中央军事权利的改革和借鉴于唐代的藩镇之乱,全国的军力都紧紧的握在了帝王的手里,手下的将军没有什么带兵、练兵、驻兵的权利,这样以来就给整个国家的军事力量造成了一种颓废衰弱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养着大量的禁军(国家直属军队),而且在耗费巨糜的同时又进行着许多军事科技的研发,可研发出来的武器却不是迅速的装备普及和训练军队,高官和皇帝看看可以了,就放入府库,这就是为了备不时之需才用的尖端武器,结果是什么可想而知。
常年的对外战争并没有使这个国家国库空虚,但屡战屡败的结果却很让这个王朝的统治者们丢脸、窝心。更不用说有着爱国热情的士子和百姓了,正是基于这样的担心,公元1040年,北宋仁宗康定元年皇帝指明由曾公亮编撰的一部集历代重要的军事典籍和本朝许多战法实列的书籍、又由皇帝本人亲自写序定名的一部国家整体刊行发给将领们学习的军事著作《武经总要》出版了,基于国家对边疆军事战争和国家安危的重视,朝廷开始建立武学(军事院校)并设立武举,宋仁宗于“:天圣八年,亲试武举十二人,先阅其骑射而试之,以策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到了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四月乙未(四月二十四日),宋神宗下诏修订〈孙子〉、〈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并且雕版刊行,号称七书,〈武经七书〉即源于此。
- tt白
-
?????????
- 寸头二姐
-
狗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