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出自典故《资治通鉴·卷一百》:“融好文学,明辩过人,耳闻则诵,过目不忘,力敌百夫,善骑射击刺,少有令誉。”
译文:苻融爱好文献经典,分辨能力过人,耳闻成诵,过目不忘。力量之大,能敌百人,善于骑马射箭刺击,从小就有美好的声誉。
苻坚非常喜欢并看重他,经常和他共商国家大事。苻融谋划治理天下,刑罚政令,规范清明,荐举贤才,拔擢沉沦之士,对苻坚有很大帮助。苻丕也有文才武略,但治理民众、决断刑狱,全都逊于苻融。
苻融(?-383年),字博休,略阳临渭(今甘肃天水市东)人,前秦王苻坚之弟,封阳平公。
公元383年,苻坚大举攻晋,苻融统兵二十五万为先锋,攻陷寿阳(今安徽寿县)。淝水决战时,马倒被杀。
苻融少时,聪明颖悟,一次一个老妇人傍晚时遇强盗,过路人替老妇人抓住强盗,盗贼反咬一口。老妇人因为天黑看不清楚,分辨不出,只好找苻融决断。苻融对他们二人说:“你二人一块走,先出凤阳门者不是强盗。”等他们回来,苻融厉声对后出门者说:“你是强盗,为何要诬诌好人。”
苻融记忆力极强,听一遍就能把所听的东西背诵下来,看过一遍的东西,就永远不会忘记。汉魏时王粲博闻强记,所以人们都把苻融比作王粲。
扩展资料
词目:过目不忘
发音:guò mù bù wàng
释义: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
示例:公过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回)
- clc1
-
惊人的记忆力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去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显示曹操的才华。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此是战国无名氏所作。”杨修不信,张松说:“如不信,我试诵之。”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其实曹操上了张松的大当:张松用他惊人的记忆力,把整部《孟德新书》硬是背了下来。
古今中外,类似张松这样过目不忘的大有人在。我国东汉时的思想家王充,年轻时看书,“一见即能诵忆”。三国魏时的王粲,能“过目不忘”。有一次,他与朋友们看了路边的一块碑文,朋友们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
唐朝有个学士叫常敬忠,10多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对他进行考试,拿出一本非常罕见的万言书,要他阅读10遍后背诵出来。结果,常敬忠读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唐朝还有个崔涓,刚到杭州做刺史时,为了熟悉衙门中的书吏、差役等人的姓名,便命每人以纸一幅,用大字写上自己的姓名,缚于襟上。他看过一遍后,好几百个书吏、差役,便都能直呼其名。
1983年,我国首届民间文学一等奖的获得者是一位66岁的老人,他就是《玛纳斯》的歌手朱素甫·玛玛依。《玛纳斯》是我国柯尔克孜族流传的一部英雄史诗,有25万行诗句。可是,朱素甫·玛玛依却能完整地背诵出来。
欧洲核研究中心一位荷兰的程序设计专家克莱因,也是个记忆高手。他能记住100×100以下的乘法表,1000×1000以下的平方根,150以下数字的对数值,而且能记到小数点后面第十四位。此人还能记住历史上任何一天是星期几。
记忆超人
前苏联的尤里·诺维科夫,被人们称为“记忆超人”。他的记忆力表演是十精采的:舞台上有5块黑板,每一块黑板上有30个小格子,这些格子里填满了数字。诺维科夫只不过朝这些数字看了几秒钟,就轻松自如地从左到右把黑板上写的150个数字都背了出来。接着,他又从右到左,由上而下,自下而上,甚至按斜角线方向分别流利地说出所有的数字。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脑平均每次只能记住7个数字。诺维科夫竟然过目不忘这么多的数字信息,实在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心理学研究生拉詹·马哈德万,也是个记忆力超群的人。这位来自印度的青年人,早在孩提时期就已经显示出非凡的背诵天赋。比如,他能背出加尔各答车站的整套火车时刻表,使小伙伴们大为惊讶。
法国数学家费托在16世纪证明,圆周率是个永无终结的“无尽数”。于是,背诵它便成了人们检测记忆力的一种方法。1957年,一个英国人在背诵圆周率的数值时,一直背到小数点后面5050位;1978年,加拿大一位17岁的学生一口气背到了小数点后面8750位,打破了英国人的纪录。
1981年7月5日,马哈德万在芒加罗耳一个挤满人的会议厅里,开始背诵圆周率的数值。他轻松地背完了前面的768个数字,喝了几口饮料,又滔滔不绝地背了下去。结果,他用3小时49分钟,准确无误地背到了小数点后面31811位,登上了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者的宝座,被誉为“过目不忘的天才”。如今,马哈德万正在奋力攻克圆周率小数点后面10万位。
过目不忘之谜
人脑的记忆容量是相当惊人的,据研究相当于5亿本书的知识总量。人脑把这么多信息存放在哪里呢? 1951年,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彭菲尔特在给一个癫痫病人做手术时,偶然刺激到病人右脑半球的颞叶。突然,病人回忆起过去欣赏管弦乐队演奏的一幕。彭菲尔特又重复刺激时,病人再一次听到了同样的音乐。后来这位神经外科医生在给11岁的病儿做手术时,刺激了他的右脑半球的颞叶,这个孩子一下子回忆起过去跟小伙伴们玩耍的情景。事实表明,大脑颞叶是重要的记忆中枢。此后,科学家相继发现,大脑边缘系统的许多区域,也与记忆有关。
谁都希望自己具有出色的记忆能力,但是有超常记忆力的人毕竟只是少数。为什么这些人会过目不忘呢?诺维科夫曾经说过:“讲得确切些,与其说我是记忆超人,还不如说我发掘了自己的记忆潜力。”作为记忆物质基础的大脑,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是不大的。人们的记忆力之所以千差万别,是由于记忆潜力的发掘程度各不相同。
要把记忆的潜力变成现实的记忆能力,需要长期锻炼,需要下一番苦功夫。我国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幼年时,记忆力并不好。一起念书的同学都把课文背熟,高兴地去玩了,他还没有记住。遇到这种情况,司马光就插上门栓,放下窗帘,一遍一遍地读下去,直到背熟为止。
此外,掌握记忆的秘诀也很重要。马哈德万善于在记忆中产生联想。有一次,堪萨斯州立大学的汤普森教授对他进行记忆检测。教授任意选36个数字,把它们按横六竖六的排法写在黑板上。马哈德万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数字。他发现里面有“312”这一组,马上联想到这是芝加哥电话分区的代号。见到“1745”这组数字,他把它当“39”来记,因为富兰克林1745年正好39岁。就这样,马哈德万巧妙地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把这36个数字一排一排地背了出来。
- 西柚不是西游
-
过目不忘
发 音 guò mù bù wàng
释 义 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出 处 《晋书·苻融载记》: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另外有几个地方有此词:
《喻世明言》卷三○:“勉强送他学堂攻书,资性聪明,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
高云览《小城春秋》一二章:“许多人都说他是‘奇人",说他看书的速率比普通人快八倍,说他过目不忘。”
古往今来能过目不忘的人是大有人在。三国魏时的王粲,据说有一次与朋友们看了路边的一块碑文,朋友们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晋书》里记载,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唐朝有个学士叫常敬忠,10多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对他进行考试,拿出一本非常罕见的万言书,要他阅读10遍后背诵出来。结果,常敬忠读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南宋楼钥《攻愧集》中记姚颖“五岁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属文,试乡校占前列。郡博士疑之,别命题使试于前,应手成章,时号神童。”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记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八岁在客座中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据说现代史学家郭沫若与陈寅恪都过目不忘,陈老直到晚年十三经还“大部成诵”。不单是男人呢,还有女子:《象山先生全集》中之《孺人吴氏墓志》云:“孺人讳爱卿,吴公茂荣讳渐之长女也。幼有异质,女工不学而能诗书,过目不忘,公大奇之!”
- 苏萦
-
三国魏时的王粲,据说有一次与朋友们看了路边的一块碑文,朋友们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晋书》里记载,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唐朝有个学士叫常敬忠,10多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对他进行考试,拿出一本非常罕见的万言书,要他阅读10遍后背诵出来。结果,常敬忠读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南宋楼钥《攻愧集》中记姚颖“五岁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属文,试乡校占前列。郡博士疑之,别命题使试于前,应手成章,时号神童。”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记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八岁在客座中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据说现代史学家郭沫若与陈寅恪都过目不忘,陈老直到晚年十三经还“大部成诵”。不单是男人呢,还有女子:《象山先生全集》中之《孺人吴氏墓志》云:“孺人讳爱卿,吴公茂荣讳渐之长女也。幼有异质,女工不学而能诗书,过目不忘,公大奇之!”
- 再也不做站长了
-
过目不忘
发 音 guò mù bù wàng
释 义 看过就不忘记。形容记忆力非常强。
出 处 《晋书·苻融载记》: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
另外有几个地方有此词:
《喻世明言》卷三○:“勉强送他学堂攻书,资性聪明,过目不忘,吟诗作赋,无不出人头地。”
高云览《小城春秋》一二章:“许多人都说他是‘奇人",说他看书的速率比普通人快八倍,说他过目不忘。”
古往今来能过目不忘的人是大有人在。三国魏时的王粲,据说有一次与朋友们看了路边的一块碑文,朋友们有意要考他一下,叫他把刚看过的很长的碑文背诵出来,他果然背得一字不差。《晋书》里记载,苻融“聪辩明慧,下笔成章,至于谈玄论道,虽道安无以出之。耳闻则诵,过目不忘,时人拟之王粲。”唐朝有个学士叫常敬忠,10多岁时已经把五经背得滚瓜烂熟。有一次,唐玄宗叫人对他进行考试,拿出一本非常罕见的万言书,要他阅读10遍后背诵出来。结果,常敬忠读到第七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南宋楼钥《攻愧集》中记姚颖“五岁读书,过目不忘。十岁能属文,试乡校占前列。郡博士疑之,别命题使试于前,应手成章,时号神童。” 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记著名史学家万斯同“生而异敏,读书过目不忘。八岁在客座中背诵扬子《法言》终篇不失一字。”据说现代史学家郭沫若与陈寅恪都过目不忘,陈老直到晚年十三经还“大部成诵”。不单是男人呢,还有女子:《象山先生全集》中之《孺人吴氏墓志》云:“孺人讳爱卿,吴公茂荣讳渐之长女也。幼有异质,女工不学而能诗书,过目不忘,公大奇之!”
- meira
-
出自三国张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