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桃花
-
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 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 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红苕、地瓜等,都是红薯的别称。中国不同地区对红薯有不同的叫法,这同东北人称马铃薯为“土豆”类似。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传入中国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回国时,正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而后红薯这一珍贵品种,则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像永远不停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 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红薯的好地方。 红薯在中国发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为天”的需要——解决温饱和救命。 众所周知,旧中国,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老百姓多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动乱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灾,饿死者历代都无计其数。 唐代诗圣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还有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国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说明古时广大劳动人民不仅艰辛,种田者被饿死,司空见惯。 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内,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到日本大举侵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上述惨状更有过之。此间,红薯就成了人们解决饥饿的一大作物品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戏剧台词,说明红薯的普及广泛。当然,红薯和薯类也是中国红色根据地和红军长征、八路军壮大、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军粮品种之一。
相关推荐
陈振龙简介 陈振龙红薯 甘薯之父 陈振龙成就
中文名:陈振龙 国 籍:中国 明朝 民 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长乐青桥村 主要成就:中国引种番薯第一人 代表作品:《海外新传》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他上世业儒,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 在吕宋,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遂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经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 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振龙后代又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 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亦在乌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2023-07-07 18:09:191
陈振龙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吗?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2023-07-07 18:09:261
陈振龙的后裔在哪里
陈振龙是一位著名的中国武术家,其后备人选并没有公开宣布或者透露。一般来说,武术界的后备人选是由相关专业机构或者团体进行选拔和培养的,这些后备人选往往都是在武术领域有着较高造诣和潜力的年轻人。目前,中国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不断涌现出许多年轻、优秀的武术选手和教练员,他们将成为中国武术事业的中坚力量。总之,陈振龙的后备人选应该是由专业机构和团体进行选拔和培养,而具体情况并没有公开透露。2023-07-07 18:09:321
陈振龙如何把番薯带到中国的
万历年间,华侨陈振龙在吕宋(今菲律宾)发现当地一种可以食用的块根甘薯,“其耐旱易活,种少获多,且生熟皆宜,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然而,当时的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者占领,他们严禁甘薯流入中国。陈振龙冒着被杀危险,他把甘薯藤藏在浸水的缆绳里,偷偷带回福州。从此,甘薯在我国传播开来。对于福建来说,甘薯的引进恰逢其时。引种次年,福建南部遭遇百年一遇大旱,“野草无青,禾无收,饿民遍野”,而甘薯却大获丰收,灾民“足果其腹,灾不为荒。”有这样的成功案例,甘薯的种植得到了进一步推广。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变了中国农作物结果和食谱,甘薯也成为我国古代饥荒时期最重要的食物之一,超过一亿人因此受益,“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在纪念陈振龙《先薯亭记》的碑文中,我们看到了人们对陈振龙的敬仰之情。2023-07-07 18:09:381
甘薯之父陈振龙纪念馆地址
甘薯之父陈振龙纪念馆地址位于福州市长乐区鹤上镇青桥村。陈振龙故居是一处明代民居,重修于清代。甘薯之父陈振龙故居一期修缮布馆工程,自7月启动以来进展顺利,故居周边景观提升工程一期完工。2023-07-07 18:09:511
为什么明末时期番薯会引进到中国?
番薯的引入中国,源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春天,在吕宋岛,当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进入陈振龙的视野时,他定然会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乡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红土地。这一年,陈振龙50岁。他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中产家庭,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长的年月,一方面是科举艰难、“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中产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陈振龙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明史·吕宋列传》)。西班牙人带来的,不仅有滚滚银币,还有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史料记载,朱薯进入吕宋,约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到1593年,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尺许薯藤便可“随栽随活”。然而,将薯藤带出吕宋,颇费了陈振龙一番周折。《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他们还在海关层层盘查。贿赂当地土著、“得其藤数尺”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另一说“编入藤篮”),混过关卡后,经七昼夜航行返回福州。航船抵达福州的日子,是农历五月二十一日。几天后,陈振龙之子陈经纶草拟了一份禀贴,游说福建巡抚金学曾“行知各属”、“效法栽种”;与此同时,由于担心“土性不合”,在纱帽池胡同住宅一带,陈氏父子寻“舍傍隙地”,开始“依法栽植”。先薯亭,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华侨陈振龙和巡抚金学曾而建。四个月以后,朱薯引种成功。经“启土开掘”,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振奋不已,在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之后,他认为朱薯的引种,“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金薯传习录》)。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2023-07-07 18:09:581
陈益和陈振龙引进番薯的不同点
您要问的是陈益和陈振龙引进番薯的不同点是什么?陈益和陈振龙引进番薯的不同点是中间相差12年。因为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比福建陈振龙早12年,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所以陈益和陈振龙引进番薯的不同点是中间相差12年。红薯,又称甘薯、番薯、山芋等,为旋花科一年生植物。2023-07-07 18:10:041
为什么有人骂陈振龙
暂未查询到相关信息。陈振龙是明朝人士,明朝时期他在菲律宾群岛经商,偶然发现了一种特别的食物红薯,想到国人长年饱受饥荒决定要带回国,帮助自己的国家的人填饱肚子。2023-07-07 18:10:171
陈振龙是怎么把红薯引进中国的?
陈振龙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万历年间,福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为了讨生活,决定趁万历皇帝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为此他们来到了当时的东南亚贸易中心吕宋进货出货,而也就是在这里二人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二人见此物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茂盛,果实还甘甜可口。考虑到中国因人口众多,自古就缺粮的现状,萌生了将甘薯带回中国的想法,认为若将此物带回中国肯定能够大赚一把,同时也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23-07-07 18:10:371
红薯是何人最早引进中国的?
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陈益。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将红薯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将红薯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六世孙陈世元对红薯在我国北方的推广种植贡献很大。红薯栽培技术育苗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至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至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至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至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至25厘米,有6至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切苗栽种大田。栽插平均气温15℃以上时,可切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气温较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散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亩,株距20厘米。管护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行,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距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合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方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合肥。整枝打顶: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切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顶可调节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根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至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合第一次中耕每亩追施稀薄便水750至1000kg或尿素2.5kg。结薯肥在分枝结薯阶段追肥,一般在插后一个月内结合第二次中耕进行,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坼缝肥在茎叶封行以后,块根生长速度较快,地面出现裂缝时追肥。每亩追尿素1.5kg、过磷酸钙浸出液10kg、硫酸钾3kg兑水150至200kg配成营养液,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顺缝浇灌,要求追肥均匀。2023-07-07 18:10:542
陈益和陈振龙谁厉害
陈益和陈振龙比,陈益厉害。虽然现在很多人才将陈振龙视为中国番薯第一人,然而事实上早在陈振龙之前,就已经有人将番薯传入中国了,那就是陈益,所以陈益更厉害。2023-07-07 18:11:011
明朝秀才陈振龙从海外带来了什么东西,挽救了无数中国人?
我们对于古时候可以说都晓得各种天灾战乱不断,可以说古代的人口基本都没有太多的,但却在康乾时期的时候人口突破到了3亿,在这里除了当代君王的贤明之外,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个人了,那就是明朝时期的一位秀才陈振龙了,也恰恰是他从海外带回了一种东西,才能使得许多的百姓能够存活下来,从而抵挡各种灾难,这种东西就是番薯了,这是他冒死从海外引进国的,从而扎根成长。在明朝万历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有一个人可以说屡次科考却怎么也考不上,后来干脆就弃文从商了,因而当时随着长辈一起出海到南洋做生意,当时随着船到了吕宋(今菲律宾),本来到那边是想要学做生意的,但他当时在那边看到很多菲律宾人在种植一种食物,是由西班牙人带过去的,因为当时吕宋可以说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了,后来他在那边研究后发现这种农作物耐旱,而且适应能力也是非常的强,而且产量也是非常高,因而想到了当时中原可以说各种灾难不断,因而就想着把这东西引进国内。于是当时他就在当地向本地人学习种植,但若是想要拿回国的话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当时的吕宋已经被西班牙所占领了,加上西班牙人对这东西的管控还是比较严格,但他一想到国内很多人因为吃不上东西而饿死,于是他就冒着生命危险把这东西藏得很严实,最后才能安然的带回国,可以说回家后的陈振龙还自己先试着了种植,可以说收获也是不错的,恰逢这时候福建又闹旱灾,于是他就上书给福建巡抚,可以说在他的帮助下番薯不但大丰收,因此在当时可以说救了很多人的性命。可以说因为陈振龙冒死引进的番薯,因而可以说之后的几百年里救活了很多人,而且他也是被冠以“甘薯之父”的称呼。2023-07-07 18:11:084
红薯之父陈振龙是引进哪个国家的
红薯是由西班牙引进中国的。陈振龙这位祖居福州长乐乡下的秀才,是我国的“甘薯之父”。甘薯,由于当初是由“外番”引进的,所以又称“番薯”。因地下块如瓜,我国北方又称地瓜。甘薯有红、白、黄、紫等多种,可充饥,制淀粉,酿酒。酿出的酒,当地人称“番薯烧”。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闽中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把甘薯引入我国,改善了我国农作物的结构和食谱,成为我国旧时代度荒解饥的重要食物之一。据古籍记载,荒年时,“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清乾隆年间,甘薯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目前全国甘薯种植面积达一亿多亩,年产量折原粮达三千万吨,占世界甘薯总产量的百分之80,清道光年间,福州人在乌石山建“先薯亭”以纪念这一成功的引进。2023-07-07 18:11:331
陈振龙使中国人口大增,他做了什么样的巨大贡献?
在我国古代,一遇到闹饥荒的情况,就会饿死很多人。所以那个时候,纵使当权者有心增加本国的人口数量,也是很难达到目的的。因为当权者通常只能给予百姓们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罢了,若遇上闹饥荒得情况,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百姓们又怎么会有心思去考虑增加人口的事情呢?不被饿死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不过也并非古代的所有时期都没有出现过人口激增的情况,在我国清朝时期,就曾经出现过一次人口数量大增的情况。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以为这是康乾盛世带来的福祉。但是实际上,这只能算是其中的一个不是很主要的原因罢了。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朝廷纵使再怎么关注老百姓们的疾苦,也是会因为能力有限而有无暇顾及到的情况出现的。所以,想要在短时间内让人口数量激增三个亿,那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古代人可不懂什么杂交水稻技术,更不懂得使用化肥等种植技术。单凭清朝廷颁布的政策方针,根本没有办法令百姓们安心地繁衍生息。这样一来,肯定有不少人会好奇其中的原因。其实,清朝时期之所以会出现人口激增的情况,主要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陈振龙。陈振龙本是一个读书人,却因喜爱经商,便找机会去了一趟菲律宾的吕宋岛。结果就在那里,他见到了番薯这种植物。而且在品尝过它的味道之后,陈振龙便生出了带回国去种植的想法。后来他顺利将番薯带回了中国,并把如何种植番薯的方法也教给了大家。于是从此,清朝的人口便开始出现不断激增的情况。而说到陈振龙,他为清朝人口数量激增这一结果做出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冒着生命危险将番薯带出吕宋岛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把番薯这样的东西带回国并不算是什么特别危险的事情。但是实际上,在那个时候,菲律宾的吕宋岛还在殖民者们的手中。这些殖民者们曾经制定下严格的规定,禁止任何人将种植在菲律宾吕宋岛本地的番薯带出国去。一旦谁违反了这一规定,就有面临被殖民者处死的风险。所以,我们才说陈振龙将番薯带出吕宋岛的举动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二、带着家人一起研究出番薯的种植方法你以为顺利将番薯带回中国就能让人口激增了?那你可就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要知道,陈振龙当时偷偷带回中国的,只不过是一根番薯的藤蔓罢了。而且在不清楚番薯的具体种植方法的情况下,他根本不可能让番薯在中国境内的产量变得非常高。这样一来,就说到陈振龙为中国人口激增一事做下的第二个贡献了,那就是带着家人一起研究出番薯的种植方法。因为只有掌握了番薯的具体种植方法,他才能有机会让更多的人像他一样在自家的田地里种上番薯。三、推广番薯的种植方法当然了,就算是陈振龙顺利将番薯带入了中国,也顺利掌握了番薯的种植方法,可如果他最后没有将自己研究出来的种植方法推广出去的话,那就算是当时的百姓都人手一根番薯藤蔓,也是没有办法依靠番薯吃饱饭的。既然饭都吃不饱了,人口数量哪里还能出现激增的情况呢?所以,陈振龙做出的第三个贡献,就是推广了番薯的种植方法。正因为大家都掌握了番薯的具体种植方法,才能做到在自己的土地上种出又多又好吃的番薯这件事来。番薯本身就是又好吃又容易产生饱腹感的食物,所以自从它的种植方法被推广开后,在清朝的疆域范围内,便开始刮起一场种植番薯的大风。再加上番薯这种植物又极易成活,并不需要种植者耗费多大心力,所以它在当时的情况下,就更加受大家的欢迎了。等到番薯丰收之后,百姓们就都能吃饱了。而只有饿不着了,他们也才会有心思和体力去搞增加人口的事情。由此可见,造成清朝时期我国人口数量出现激增情况的最主要原因,其实就在于陈振龙给中国做出的这三个贡献。而大家也不曾忘记陈振龙的恩情,不仅给他修建了纪念亭,而且还将跟他有关的故事当做家珍一样,细说给了后人知道。这样一来,就再也不会有人忘记陈振龙这个人了。2023-07-07 18:11:404
明朝有一人肩比袁隆平,靠种甘薯救无数人,为何如今却无人记得?
袁隆平教授研究出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粮食缺乏的问题,他也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而在中国古代,也曾有这么一个人,他在菲律宾偷带了一根甘薯藤回中国,救了无数因灾饿肚子的人,被人尊称为“甘薯之父”,但他却没有像袁隆平一样受人关注和尊敬。中国一直就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国,对粮食的需求量自然很高。但在中国古代,技术不够先进,粮食的产量一直就不是很好,百姓们能够吃饱就已经十分满足了,别的想都不敢想。若遇到干旱蝗灾,百姓们就只能吃树皮树根甚至连草根泥土都不放过。那时候粮食的收成完全只能靠老天爷赏口饭吃,为了吃饱这个小小的愿望,有多少人冒着杀头的风险也要揭竿举旗。陈振龙出生在明朝,一个粮食十分缺乏的时代,他本想进入官场为民造福,最终却因官场黑暗只能改做商人。他曾跟随一些商人去菲律宾,在那里他看到了甘薯,一种简单且有顽强生命力的农作物。他立即被这种农作物吸引了,想起自己家乡。他千方百计的和菲律宾人学习如何栽种甘薯,并打算偷偷将甘薯藤蔓带回国内。在当时菲律宾是受西班牙控制的,进出运货管得十分严格,若有偷运甘薯者,一旦发现就要杀死,陈振龙做出精明的谋划,将甘薯藤藏在拐杖里面,躲过了一波又一波的搜查,终于将甘薯藤蔓带回了家乡。陈振龙回家后就种起了甘薯,恰巧那年天干大旱,粮食完全没有收获,可甘薯却生长旺盛。于是他将甘薯推广,许多地方都种起了甘薯,解决了无数人的粮食问题,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陈振龙因引进甘薯被人称为“甘薯之父”,为了纪念他,人们还修了许多与他相关的亭子,如先薯亭和先薯祠。陈振龙引进甘薯改善了我国的粮食结构,使万千人不再受饥饿之苦,这样一位对人民有极大贡献的人,在今天却不再被人们提起。这种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历史太过久远,明朝距近数百年,中国人都健忘,不记得了也很正常。另外又因为近些年来,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被袁隆平教授解决,他的杂交水稻让人们不再担忧会不会饿肚子,陈振龙的甘薯自然就不再被人们提起,许多后代之人也就不认识他了。还因为现在从外面引进的食物有很多,像玉米、辣椒等,而甘薯也不是什么好吃的食物,陈振龙也更自然渐渐被人们忘记。2023-07-07 18:12:292
谁是我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瓜不忘引瓜人!红薯,最早叫番薯。番的意思较多,其中一个就是域外的、外族的、外国的,旧时概指外国的,也就是从外国过来的。古时整个世界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从国外引到我国的瓜果蔬菜,都叫“番××”,如番茄、番薯等。毋庸置疑,番薯即红薯,是从外国引种到我国的。那么,红薯是从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谁是我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呢?从饥寒交迫饿肚皮,到今天衣食富足奔上了小康的今天,确实有必要回念救饥续香火的红薯、感恩冒险开源的引种人。据史料记载和考究,红薯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在引入我国之前,红薯最早在中美洲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红薯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的虎门北栅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红薯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使红薯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自此至今红薯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所以广东人陈益就成为我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引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去年,广东省政府已将陈益的家族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彰显和纪念陈益“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的巨大贡献。还有一个为我国广泛种植红薯做出突出贡献的家族,就是福建的长乐人陈振龙的家族。据记载,明万历1593年间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到菲律宾做生意时发现从未见到过的、当地种植的红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遂想将其引种到家乡以解食不果腹之难。那时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将西班牙人带来的红薯视为果腹宝物,所以严格管制而“禁不令出境”。而陈振龙则是绞尽脑汁、出谋划策,一心想把此物带到国内以济民生。最后是将红薯藤蔓缠绕入麻绳条索当中,浸入水、抹上泥而最终于农历五月份被带入老家福建。就这样,蔓入土结岀薯,薯育苗苗插秧,红薯年年续种。就这样,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将红薯从菲律宾引种到福建厦门并在当地向外广为传种,后被农学家徐光启推广传种到上海及江苏一带。康熙年间陈振龙的五代孙陈川桂又将红薯引种到浙江一带,其子陈世元及晚辈又继续传种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南传北、东传西、大江南北、黄河东西,红薯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另有记载,红薯于十七世纪初期传种到上海及江苏,1733传种到四川一带,1735年到了云南地区,1752年传种到贵州等地。总之,自明万历的1582年陈益将红薯引入到我国至今已400多年,红薯的广泛适应性和广泛的种植量已使其成为我国与水稻、小麦、玉米并驾齐驱的四大粮食作物。在长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红薯在我国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是红薯到了我国后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大焉!2023-07-07 18:13:002
什么食物是在哪个朝代引进中国的呢
红薯是在哪明朝引进中国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 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 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 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 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 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 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红苕、地瓜等,都是红薯的别称。中国不同地区对红薯有不同的叫法,这同东北人称马铃薯为“土豆”类似。 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 传入中国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 回国时,正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而后红薯这一珍贵品种,则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像永远不停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 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红薯的好地方。 红薯在中国发展的神速,最重要的是“民以食为天”的需要——解决温饱和救命。 众所周知,旧中国,和与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老百姓多过着饥寒交迫的困苦生活,如果遇上动乱和外族入侵,或遇上大的天灾,饿死者历代都无计其数。 唐代诗圣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还有唐代诗人李绅“悯农”二首: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中国的唐代,尚且如此,足以说明古时广大劳动人民不仅艰辛,种田者被饿死,司空见惯。 特别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内,从八国联军进北京,到日本大举侵华,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上述惨状更有过之。此间,红薯就成了人们解决饥饿的一大作物品种。“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戏剧台词,说明红薯的普及广泛。当然,红薯和薯类也是中国红色根据地和红军长征、八路军壮大、解放军解放全中国的军粮品种之一。2023-07-07 18:13:082
福建人的骄傲,堪称古代袁隆平的陈振龙是个怎样的人?
这是一位堪比现代“袁隆平”的人,因为是他冒着生命危险从国外带回了一根藤,也恰恰是这根藤后来救助了华夏大地上诸多的百姓,对于历史稍微有点了解的都知道古代可以说是多灾多难,兵荒马乱的不说,各种天灾往往都会使得百姓流离失所,而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当时就有出现旱灾,很多百姓都因为闹灾荒而饿死了,所以刚好在国外的陈振龙就看到了这种易种植的食物,所以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带回了华夏,也恰恰是这根藤条后来救助了很多人,这种藤条所种植出的食物就是红薯了,而陈振龙因此也是被称之为“红薯之父”。对于古代社会而言,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天灾人祸,粮食基本上都是属于急需物资,往往都有很多百姓因为各种灾难而饿死的,但后来因为福建陈振龙,可以说这种局面就大大扭转了,陈振龙是福建人,本来是个书生,只不过就是屡次考试都考不上,所以就想到了从商,因此就跟随着家族的人漂洋过海去了吕宋,也就是现在的菲律宾,当时的吕宋还是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而陈振龙当时在吕宋就发现了从未见过的农作物,基本种植起来比较简单,而且产量还非常的高,所以在看到这种农作物的时候他就想到了要拿回家乡,这样家乡的百姓就不会因为粮食而发愁了。所以为了了解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他请教当地的农民,弄清楚这种农作物的种植方法后但是如何拿回国内就是个问题,因为当时的吕宋是属于西班牙的殖民地,而西班牙人对于这种农作物的管控也是非常的谨慎,因为这是西班牙从美洲引进来的,他们也知道这种农作物对于解决饥荒的重要性,所以陈振龙当时为了把这种农作物带回国内也是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把这种农作物的藤条缠进了绳子里,最后才能安然的带回国。陈振龙在回国后刚好当地就开始闹饥荒了,而陈振龙作为一个商人,本可以把这种农作物当时物品一般卖出去,但是他却没有,反而还大公无私的贡献出去,也恰恰是因为陈振龙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在明朝之后百姓们基本上也不会再为粮食而发愁了,后来人们把这种食物称之为红薯,而陈振龙也因此被称之为“红薯之父”。2023-07-07 18:13:344
陈益和陈振龙谁厉害
陈益和陈振龙陈益厉害。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比福建陈振龙早12年。陈益是明代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将薯种先在花坞里繁殖,继而在祖茔志敬墓地后购地35亩,进行扩种,因薯种来自番邦,故名为番薯。自此之后,番薯种植遍布天南,成为人们的主要杂粮。陈益从安南引进番薯比福建陈振龙早12年,是我国引进番薯的第一人。万历二十年(1592年),陈益临终时遗书后人,嘱咐每逢祭奠,祭品中必要有番薯,陈氏后人代代遵循。2023-07-07 18:13:591
被称为“甘薯之父”的他,解决了百姓挨饿,你知道是谁吗?
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有众多民族组成!众所周知,从古代开始,中国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一度世界领先。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也一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事情。纵观五千年历史的变更,每个朝代的更替都是跟吃有关!古人的生活水平偏低,在灾荒年间不得不啃树皮,吃“观音土”等,但凡有点食物也不至于成这样。古代科技水平整体较低,粮食的产量太低,并且受到病虫灾害的影响大,加上耕作效率低下,粮食收获周期长的问题,经常发生粮食危机。但那时候就有那么一个人,偷了一根藤带来了中国,就此拯救了无数国人的性命,现如今这一样东西在中国依然盛产,还备受所有人的喜欢。陈振龙是福建省福州府长乐县青桥村人,他早年间一心读书,渴望日后能够进入仕途。此人便是有“甘薯之父”之称的陈振龙。陈振龙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便开始吟读诗书,未满20便中了秀才。后来乡试不第,陈振龙便弃儒经商。当时明朝对海禁并不严格,所以陈振龙便跟随商队一同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在到了吕宋岛后,陈振龙发现西班牙人在当地栽满了朱薯,漫山遍野都是。经了解,陈振龙才得知,朱薯耐寒、高产、适应性强,无论生熟都可食用。陈振龙经过多天的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种办法,那就是将番薯的藤蔓编到绳子的中间,这样终于骗过了西班牙人的搜查,经过七天七夜回到了祖国。陈振龙回到家乡先自己试验了一番,发现当时非常适合种植番薯,便上书福建巡抚在福建等地推广,然而因为古代信息的闭塞,明朝末年时间也只在江南等地种植。相信每个人都吃过这个食物,哪就是甘薯了,在现在的中国可以说是非常常见的一种食物,甚至在过去几十年还有人以此为主食。而且甘薯卖的也是相当的便宜,基本上只需要几块钱就能够买一堆的甘薯饱餐一顿了。其实在现在,粮食问题依旧非常的严重。但是还是有英雄为我们国家带来了贡献,就比如熟悉的袁隆平老爷爷当时为整个世界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虽然现在很多人都记不得陈振龙了,但是一定要记住他曾经给我们国家带来的重大贡献,他的功绩是不能随着时间的消失而消散的,这种人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2023-07-07 18:14:062
番薯是什么时候引进我国的
据史料记载和考究,地瓜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在引入我国之前,地瓜最早在中美州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地瓜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番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据史料记载和考究,番薯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在引入我国之前,番薯最早在中美州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番薯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的虎门北栅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番薯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使番薯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自此至今番薯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所以广东人陈益就成为我国引种番薯的第一人,引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去年,广东省政府已将陈益的家族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彰显和纪念陈益“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的巨大贡献。还有一个为我国广泛种植番薯做出突出贡献的家族,就是福建的长乐人陈振龙的家族。据记载,明万历1593年间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到菲律宾做生意时发现从未见到过的、当地种植的番薯,遂想将其引种到家乡以解食不果腹之难。那时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将西班牙人带来的番薯视为果腹宝物,所以严格管制而“禁不令出境”。而陈振龙则是绞尽脑汁、出谋划策,一心想把此物带到国内以济民生。最后是将番薯藤蔓缠绕入麻绳条索当中,浸入水、抹上泥而最终于农历五月份被带入老家福建。就这样,蔓入土结_薯,薯育苗苗插秧,番薯年年续种。2023-07-07 18:14:301
历史上一个人从菲律宾带回藤蔓养活中国三亿人,他是谁?
生活在中国的新一代青年,都见证了国家的强大,在物质充裕的环境中长大,即使不富有,也是衣食无忧。殊不知,这样的盛况在古代却是奢侈的景象,李绅作《悯农》:“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样的景象是当代罕见,却是古时常态。01要知道“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三国志》中的名言放到今天依然是真理,现代社会得以安定和谐,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百姓衣食无忧,生活安康。现代人不用忍饥挨饿,是受利于社会变革,也得益于粮食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贡献。而在物资相对匮乏的中国古代,曾经也有一位为粮食生产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人称"番薯之父",被现代人称作:“古代袁隆平“。他就是陈振龙,明朝万历年间的人,曾冒生命危险从菲律宾偷回了一个藤条,让明朝人口增加了3亿。▲陈振龙陈振龙生于福建省长乐县,因为家乡土地贫瘠,水稻收成不好,家乡百姓时常忍饥挨饿。陈振龙一直想要改变家乡人的现状,让家乡百姓都能吃饱饭。所以,陈振龙求学却不为考取功名,而是弃儒从商。明朝万历年间,商人大多选择出海从商。陈振龙也加入其中,随商队来到了吕宋岛,即如今的菲律宾。陈振龙看见吕宋岛的人民所食主食是明朝没有的作物,也就是朱薯,现代称为红薯。▲吕宋岛风景陈振龙了解到,朱薯不挑生长环境,适应性较高、产量高、耐旱,结果即可食用,没有生熟的区别。陈振龙当即就有了将此作物带回中国的心思,认为此物可以改变家乡百姓食不果腹的局面。0216世纪新航路的发现,让吕宋岛沦为了西班牙的殖民地,也为吕宋岛带来了西班牙的粮食作物——朱薯。朱薯的原产地是美洲,由于西班牙的大范围殖民侵略,朱薯由美洲传播到了吕宋岛。▲西班牙殖民油画当时的西班牙掌控着吕宋岛的海关权,严令禁止吕宋岛的物资流向其他国家。特别是煮熟,也在禁止外传之列。所以,陈振龙将朱薯带回中国并不容易。中国商船在吕宋岛停留多日后即将返程,但陈振龙却没有随船离去,而是留在吕宋岛学习栽培朱薯,等待时机把朱薯带回家乡。将朱薯果实带回家乡几乎没有可能,因为西班牙人的严格盘查,好在陈振龙多日的学习后,得知朱薯的种植只需要一根朱薯藤即可,所以他决定找机会带一根朱薯藤回国种植。▲商船往来贸易1593年,陈振龙做好万全的准备后,静静等待中国商船的到来。恰巧有一支中国商船停靠在了吕宋岛。陈振龙用船只的麻绳遮挡朱薯藤,再绑在货物上,就这样躲过了西班牙的盘查。商船启程后,陈振龙担心西班牙的人前来搜查,所以路途不敢耽搁,马不停蹄将朱薯藤带回福建。03带回朱薯藤后,陈振龙立马进行试种。不久后,朱薯在陈振龙家乡的贫瘠土壤上开花结果了。后来,朱薯的种植推广至全长乐县。次年,福建大旱,百姓收成大减。正在福建巡抚金学曾犯难时,得知长乐县因为栽培朱薯,并没有受到旱灾的影响。而陈振龙也向金学曾提议,将朱薯的种植推广到福建全省。金学曾听取了他的建议,朱薯成了饥荒闵中之地的救命稻草。▲番薯地在金学曾的推广下,朱薯帮助百姓度过了饥荒难关,因为朱薯内里呈金色,在人们食不果腹的状态下十分金贵,又被称为"金薯"。再到后来,浙江、广东、山东等地也开始大范围种植朱薯,也因其是外翻的作物,在其他省份被称作"番薯"。▲番薯清初,全国超过一半的省份种植番薯。清乾隆时期,全国都在种植番薯。明朝末年,全国的人口只有1亿,康乾盛世,全国人口在4亿以上。百姓衣食无忧,人口也不断增加。就算是人口暴涨了3倍有余,清朝也未曾闹过严重的饥荒,番薯对此功不可没,而带回番薯的陈振龙,也相当于是解决了中国的三亿人口的温饱问题。结语而当今之中国,人口已经十四亿有余。人口的增长,不仅是因为社会安稳,还是因为粮食供应充足。而粮食供应得益于这些为民生之计呕心沥血之人,可以说是: 前有陈振龙,后有袁隆平。这样的功绩,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比入仕为官逊色。2023-07-07 18:14:373
他冒死从国外拿回一根藤,让中国人口增加,这根藤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农业生产一直都是社会的主流经济发展方式,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之下,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离不开农业。而由于古代社会中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对于自然界的科学规律也不能做到很好的把握,在这种情况之下,就经常会出现粮食减产的问题。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如果说粮食的供给数量不能够保障人口需求的话,那么整个国家的政治统治也将迎来动荡。面对这种情况,在中国曾经就出现了这样一位英雄。他为了让中国人吃饱饭,冒险从国外拿回了一根藤,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根藤的存在,中国人口也从此增长了许多,至今为止,这位英雄仍然被很多人所铭记。那么,这位英雄究竟是谁?他拿回来的又是什么藤呢?这位英雄就是陈振龙,是一位明朝人士。当时,由于陈振龙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中,因此,他自幼饱读诗书,年仅二十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后来,基于对科举制度的厌倦,陈振龙也决定要开始经商,改变生活。在有了这一想法之后,陈振龙就决定前往福州地区,并和其他商人一起赶赴吕宋经商,而吕宋就是现代社会中的菲律宾。在来到吕宋之后,经商之余,陈振龙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吕宋地区的朱薯是一种十分特别的农作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随着西班牙殖民者的到来,吕宋地区也种植上了西班牙殖民者带来的朱薯,这种农作物不仅耐旱,且产量较高,除此之外,朱薯的适应能力也是比较强的,无论是在什么地方种植,朱薯都能够很好地生长起来。与此同时,陈振龙也发现,朱薯是一种生熟都能食用的农作物,可以说,朱薯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是有着很多便利。在这种情况之下,陈振龙就想到,如果说能够将朱薯带回国内的话,会不会帮助中国解决农作物因旱涝灾害而出现的欠收问题呢?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陈振龙就决定寻找机会,将朱薯的种子带回国内。然而,想要从吕宋带回朱薯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毕竟西班牙殖民者对于农作物的保护意识是非常强的,他们并不希望这种优质的农作物被除了他们之外的人拥有。如果说在带回朱薯的过程中被西班牙人发现的话,那么是很有可能面临生命威胁的。面对着这种困难,陈振龙并不想轻易放弃,当时,他想出了很多将朱薯成功带回国内的办法,最终,陈振龙也决定将朱薯的一部分藤带走,此时,为了顺利过关,他还买了一段麻绳,并缠绕在了朱薯藤外,以此来伪装成一截用于捆绑行李的绳子,这样一来,陈振龙顺利躲过了西班牙人的例行检查,而在七天之后,陈振龙也终于回到了祖国。在回国之后,陈振龙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朱薯的藤蔓种在自己的墙根下,由于他在吕宋时已经专门学习了很多关于种植朱薯的技术,因此,在经过精心培育之后,陈振龙也顺利让这根漂洋过海的藤蔓开花结果。后来,陈振龙也顺利培育出了很多朱薯苗,而正当他打算将这个农作物进行全面推广时,明朝社会中则又闹起了饥荒。在那个时候,明朝饱受自然灾害的困扰,连年的旱灾让很多百姓都失去了生活的来源。在朱薯培育成功之后,陈振龙就让自己的儿子陈经纶找到当地的巡抚金学曾,当时,他向巡抚表明了这种农作物的来源,并将自己的种植经验也一并贡献出来了。此时,巡抚就派人对朱薯进行了第一次的试种,当试种成功后,朱薯也随即在全省推广,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清朝社会中,朱薯也已经成为了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农作物。后来,由于朱薯是一种从国外引进的农作物,因此,百姓们也普遍将朱薯称作是番薯。可以说,这种农作物的出现不仅缓解了我国因自然灾害而出现的饥荒问题,更帮助我国实现了人口数量的巨大增长。据统计,在明末时,我国全国人口数量才仅有一亿,而到了清朝社会时,我国的人口数量已经增加到了四亿。可以说,人口数量的剧增也代表着国家实力的强大。如果说在最开始的时候,陈振龙没有成功将朱薯的藤带回中国的话,那么仅凭中国固有的农作物,人口也是很难得到巨大增长的。在道光年间,福州的何则贤为了纪念这位对中国农业有着巨大贡献的英雄,也决定在乌石山建造一座"先薯亭"以示纪念。在此后的日子中,陈振龙也被众人称为"番薯之父",从百姓们对他的种种赞誉上就能够感受到,番薯对于整个中国的农业和人口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结语从陈振龙的经历中就能够感受到,农业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果说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工作中,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无法解决的话,那么社会的秩序和安定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而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问题,陈振龙才决定要将国外的优质农作物带回祖国,虽然说陈振龙只是一介商人,但是,他的爱国之情却是令许多人都为之敬佩的。在中国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将永远铭记这位"番薯之父"所做出的贡献,毕竟正是基于他的努力,中国社会才能够实现人口的剧增。现如今,中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了,而中国现如今的辉煌也离不开前人的贡献。对于我们自身发展而言,我们也应该将前人们的英雄精神继续传承下去,这样一来,中国日后的复兴之路也将走向辉煌。2023-07-07 18:15:252
“番薯之父”是指?
“番薯之父”是指陈振龙。甘薯原不产于我国,16世纪末由福州人陈振龙从“外番”引进,故称“番薯”,陈振龙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甘薯之父”。陈振龙,福州长乐县青桥村人(今长乐市鹤上镇青桥村人),生于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自幼饱读经书,年二十中秀才,后乡试不第,遂弃儒从商,到吕宋岛(今菲律宾)经商。振龙见当地到处种有朱薯,可生吃也可熟食,容易种植。他以敏锐的眼光认识到朱薯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联想到家乡“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若把朱薯引种乡土,将是一件造福万民的大好事。于是,潜心学会了朱薯种植之法,等待时机。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0岁的陈振龙不顾当地西班牙殖民政府不准带朱薯出境的禁令,花巨资购得几尺薯藤,将薯藤绞入吸水绳中(另有“编入藤篮”、“封装于竹筒中”等说法),藏匿于船中,经七昼夜航行,终于将薯种带回故乡福州。2023-07-07 18:16:093
红薯何时传入中国??
红薯是万历年间传入我国。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人陈益,于万历十年(1582年)将红薯种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引进红薯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将红薯种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红薯种植技巧一、横栽红薯,竖栽葱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红薯苗不要像大葱一样竖着栽,要横着栽,这样红薯的产量高。由于红薯的每个茎节都能生根结红薯,横着栽的红薯苗会明显比竖着栽或者斜着栽的薯苗长,因此红薯苗横着栽可以明显的增加结薯的数量,红薯的产量会更加高。横着栽红薯苗时,我们把红薯苗剪成20至25公分长,入土的茎节以4至5个最好(入土的茎节过多,结薯的数量多,但是薯块的个头会比较小;入土的茎节过少,薯块的个头大,但是结薯的数量少),埋土的深度控制在5至7公分,顶部的三叶展开露出地面。红薯苗可以竖着栽,可以斜着栽,还可以横着栽。红薯苗采用“船底型插秧法”不仅可以让红薯结得多,而且还可以让红薯个头大。“船底型插秧法”也就是把红薯苗呈“U字形”放入土中,相比红薯苗横着栽,红薯苗的抗旱性会更加强,“船底型插秧法”可以让红薯分层结薯,红薯的块根会呈现出立体分布,红薯的单位面积产量会大大提高。采用“船底型插秧法”栽培的红薯,红薯苗的长度一般在25至30公分左右。二、高垄结大薯红薯是一种耐旱不耐涝的植物,土壤湿度大不仅容易导致植株徒长(红薯植株徒长会出现不结薯、薯块小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导致红薯烂根,因此红薯易采用高垄栽培。此外,红薯高垄栽还能提高土壤昼夜温度差(白天土壤升温快,夜晚土壤降温快),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对红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很有帮助。三、改翻藤为提蔓红薯藤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长出很多“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用来长茎叶,很容易导致薯藤旺长。破坏红薯的不定根有利于养分集中供应给主根,有利于红薯块茎充分膨大。为了破坏红薯藤上的不定根,很多人会给红薯“翻藤”,但是翻藤容易导致红薯叶片翻转,不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每次翻藤植株要4至5天才会恢复,如果翻藤2至3次,那就相当于让红薯10至15天处于间歇状态,红薯地下块茎的膨大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改“翻藤”为“提蔓”,提蔓时只需要把薯藤轻轻提起再放下即可,不容易损伤红薯的茎和叶,且操作简单,更加有利于红薯高产。四、忌偏施氮肥、忌施用含“氯”肥料红薯是一种喜钾作物,钾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合成和运输,能促进薯块的膨大,因此红薯施肥应以钾肥为主,忌偏施氮肥。偏施氮肥会导致植株旺长,会严重降低红薯的产量。老话说“一把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草木灰不仅能疏松土壤,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钾,因此我们可以用草木灰做底肥,在土壤出现裂缝时,可以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灌根,可以促进薯块膨大。此外,红薯忌施含“氯”的肥料,氯会抑制淀粉的合成和运输,土壤中氯离子浓度过高会严重降低红薯的产量和口感,因此我们不要给红薯施氯化钾,可以施硫酸钾。五、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红薯是一种生长周期很长的作物,如果采挖得过早,薯块还未充分膨大,会导致红薯的产量变低;如果采挖得过晚,那么红薯可能会遭受冻害。老话说“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说的就是霜降节气是采挖红薯的的最佳时机。红薯怕冷喜温,当气温低于8℃时植株就会经霜干死,而霜降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至15℃,此时采挖红薯可以确保薯块充分膨大,而如果到了立冬节气才采挖红薯,那么地下薯块就容易受冻。2023-07-07 18:16:152
小人物从国外冒死带回来什么东西,让大明王朝续命50年?
这个小人物就是陈振龙了,从国外带回了红薯,因为当时刚好是万历年代,可以说明王朝基本就是从那时候开始走下坡路的,各种天灾不断,还有万历三大征,可以说是消耗完大明的国库,加上阶级矛盾比较大,可以说当时的明王朝是内忧外患,而且当时的沿海地区还有旱灾、饥荒等天灾的存在,也恰恰是有红薯的存在,所以才缓解了农民起义的压力,也因为是有红薯的存在,所以才为明王朝延续了50年的国运,不然的话明王朝会灭亡在万历年代了。陈振龙因为几次科考都没有考上,所以后来就随船去到了吕宋,也是就今天的菲律宾,本来是打算在当地学习做生意的,但是却在当地看到了一种农作物,也恰恰是这种农作物从而改变了他的主意,那就是红薯了,再加上红薯在当地是一种很普及的食物了,再加上红薯的生长条件都不高,所以他就想着把红薯带回家乡,这样的话就能使得当地的百姓不再为粮食而感到发愁了,所以他就在当地学会了种植红薯的方法了。但即使学会了红薯的种植方法也没啥用,因为当时的吕宋被西班牙殖民者所占领,所以不允许别人带走当地的任何东西,所以对于陈振龙想要把种子带回中原王朝种植是比较麻烦的,但他还是在冒死之下偷偷的把种子藏了起来,从而带回了中国,而且回到家乡后刚好那时候他的家乡福州发生了饥荒,所以他就把红薯贡献了出来,可以说在当时很好的缓解了农民们的压力,也是于此而为明王朝续命了50年。后来陈振龙的后代一心的推广红薯种植,所以也才有了清王朝时期的“康乾盛世”,而陈振龙也因此被人们称之为“甘薯之父”。2023-07-07 18:16:234
陈振龙的引种番薯人物之议
甘薯传入中国通过多条渠道,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至少有三种可能的途径:一是葡萄牙人从美洲传到缅甸,再传入中国云南;一是葡萄牙人传到越南,东莞人陈益或者吴川人林怀兰再传入广东;一是西班牙人从美洲传到吕宋,长乐人陈振龙再传入中国福建。野生种起源于美洲的热带地区,由印第安人人工种植成功,哥伦布初见西班牙女王时,曾将由新大陆带回的甘薯(即番薯)献给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将甘薯传至吕宋(今菲律宾),葡萄牙水手将甘薯传至交趾(今越南)。自广东传入,为林怀兰和陈益携来,得自交趾;自福建传人,为陈振龙携来,得自吕宋。三路先后传入,互不关联,其中林怀兰带回来的是番薯,陈益和陈振龙带回来的均是番薯藤。 《东莞县志·物产·薯》所引《凤冈陈氏族谱》载:“万历八年(1580年),客有泛舟之安南(今越南)者,公(陈益)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万历十年(1582年)夏,乃抵家焉。……嗣是种播天南。”陈益古墓号称“中国第一块番薯地”。2023-07-07 18:17:211
红薯原产地是中国吗
很多人喜欢吃红薯,那么红薯是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呢,是谁带来的,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本文就来简单分享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红薯别称甜薯、红苕、甜薯、地瓜等,为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但红薯的原产地并不是中国,红薯起源于墨西哥以及从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到秘鲁一带的热带美洲,16世纪初西班牙已普遍种植甘薯,西班牙水手把甘薯携带至菲律宾的马尼拉和摩鹿加岛,再传至亚洲各地。红薯传入中国的时间约在16世纪末叶,从南洋引入中国福建、广东,而后向长江、黄河流域及台湾省等地传播,现今中国的甘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占世界首位。出生于福州府长乐县的一个中产家庭的陈振龙,是引进番薯的重要人物;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这一年春天,在吕宋岛,当一种叫“朱薯”的农作物进入陈振龙的视野时,他定然会回望四千里水路之外,家乡福建那漫山遍野的红土地。陈振龙年轻时考取过秀才功名。然而,在他生长的年月,一方面是科举艰难、“仕途壅塞”,另一方面,经商风潮弥漫于东南诸省,“中产子弟,什五游食在外”。不知道什么时候,陈振龙也开始了他的商人生涯,“往来于闽省、吕宋之间”。大批闽商前往吕宋,和西班牙人密切相关。在此之前,吕宋仅有华侨“约百五十人”。1571年西班牙船队征服菲律宾群岛后,大量采购生丝、棉布、陶瓷等中国商品。短短二十余年之内,“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者至数万人”。西班牙人带来的,不仅有滚滚银币,还有原产美洲的一些农作物。史料记载,朱薯进入吕宋,约在1565年。征服诸岛后,“红夷常患粮米不足”,于是大规模推广种植。到1593年,这种开着淡紫色小花的藤本作物,在吕宋已“被山蔓野”。陈振龙看到,当地土著“随地掘取”、“以佐谷食”(《金薯传习录》)。朱薯价格极贱,并且极易引种,陈氏父子发现,朱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福建巡抚金学曾得知后振奋不已,在旌表陈氏父子此行“事属义举”之后,他认为朱薯的引种,“虽曰人事,实获天恩”(《金薯传习录》)。当年冬天,来自吕宋的朱薯,被命名为“番薯”。2023-07-07 18:17:351
什么是地瓜?
地瓜,又名甘薯、白薯、山芋, 原产于拉丁美洲,哥伦布(公元1451~ 1506年)发现新大陆以后,传至吕 宋(今菲律宾)。明代万历时,有福 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发现 甘薯的产量很高,无论蒸、煮、烤,都很可口,加之福建地瘠民贫,一遇荒年饿殍载道,便想把它移植到中国 来。 但当地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严禁其 种外传,违者杀头。陈振龙与其子陈 经纶先向当地农民学习栽种之法,然 后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巧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又说将薯芽藏 于篮内)航海7昼夜,秘密带回国内, 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禀帖, 请求推广种植。 甘薯之所以能在全国 广泛种植,也是陈氏后代的功劳。 明末清初,陈振龙后裔陈世元继承先人 之志,四处推广种植甘薯。曾经去到 北方,苗来山东古镇试种,成效卓著。 后又至潍县、胶州一带,并派其长子 和次子到河南朱仙镇等地试种,后又到北京郊区推广,效果都很好。特别 灾荒之年,更受欢迎。清政府见得其 利,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下 令各省种植,于是甘薯便遍及全国。2023-07-07 18:18:111
他冒死从国外偷回一根藤,居然让中国人口突破3亿,他带回来的究竟是什么?
陈振龙带回来的是粮食,解决了民众的温饱,人口自然就上升了。2023-07-07 18:18:195
一商人从南洋带回一条藤,让我国人口突破3亿,成就了什么样的盛世?
那就是康乾盛世了。据记载秦朝时期我国人口有2000万,在西汉时期则是达到了5959万,但后因战乱,可以说随着朝代的变化,我国古代人口也是起起落落,到公元1651的时候,那时候人口才只有1000多万而已,可以说因为战乱所以导致了古代人口数骤降,加上各种灾难,所以使得古代人口数难以增长,但最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则是在公元1741年的时候人口却突破了一个亿,此后又突破到了3亿,造成此等盛世的除了皇帝的贤明之外,那么更多的则是当时引进了一种食物,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番薯了。在明神宗时期,有一个人因为几次科考却又名落孙山,后随着船一起下南洋游历,到吕宋(今菲律宾)后原本是想要在此学习做生意的,但却一次偶然的发现改变了他的主意,那么就是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农作物,那么就是红薯了,而在当地红薯已经普及了,所以他就想着把红薯带回家乡,这样的话家乡的人民就不会总是为粮食而发愁了,所以他就在当地学会了种植红薯的方法,但因为当时的吕宋被西班牙殖民者所占领,所以带东西回去就比较麻烦,但他还是凭借着自己的机智成功的带回了中国,这个人就是“甘薯之父”陈振龙了。在带回家乡后不久,那年他的家乡福州刚好发生了饥荒,见此情况下他就向当地的官员提议种植红薯,因为红薯成熟周期快,而且种植条件很低,可以说凭借着红薯在那个饥荒的年代救了很多百姓的性命,也因为是从海外番国引进的,所以也叫做番薯。在他死后,他的后代依然都是在推广红薯的种植,直到他的五世孙将红薯推广到山东一带,还免费传授给当地的百姓如何去种植,为此在当时还著了一书,那就是《金薯传习录》了。可以说因为陈振龙一家的推广,在乾隆年间红薯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缺少的粮食了,在遇到灾年的时候红薯往往就能够发挥起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因为红薯的普及,才有了历史上的“康乾盛世”的出现。2023-07-07 18:18:515
红薯何时引入中国?
红薯是万历年间引入我国的。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人陈益。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将红薯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将红薯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六世孙陈世元对红薯在我国北方的推广种植贡献很大。红薯种植技巧一、横栽红薯,竖栽葱这句话的意思很好理解,说的就是红薯苗不要像大葱一样竖着栽,要横着栽,这样红薯的产量高。由于红薯的每个茎节都能生根结红薯,横着栽的红薯苗会明显比竖着栽或者斜着栽的薯苗长,因此红薯苗横着栽可以明显的增加结薯的数量,红薯的产量会更加高。横着栽红薯苗时,我们把红薯苗剪成20至25公分长,入土的茎节以4至5个最好(入土的茎节过多,结薯的数量多,但是薯块的个头会比较小;入土的茎节过少,薯块的个头大,但是结薯的数量少),埋土的深度控制在5至7公分,顶部的三叶展开露出地面。红薯苗可以竖着栽,可以斜着栽,还可以横着栽。红薯苗采用“船底型插秧法”不仅可以让红薯结得多,而且还可以让红薯个头大。“船底型插秧法”也就是把红薯苗呈“U字形”放入土中,相比红薯苗横着栽,红薯苗的抗旱性会更加强,“船底型插秧法”可以让红薯分层结薯,红薯的块根会呈现出立体分布,红薯的单位面积产量会大大提高。采用“船底型插秧法”栽培的红薯,红薯苗的长度一般在25至30公分左右。二、高垄结大薯红薯是一种耐旱不耐涝的植物,土壤湿度大不仅容易导致植株徒长(红薯植株徒长会出现不结薯、薯块小的现象),而且还容易导致红薯烂根,因此红薯易采用高垄栽培。此外,红薯高垄栽还能提高土壤昼夜温度差(白天土壤升温快,夜晚土壤降温快),昼夜温差越大越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对红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很有帮助。三、改翻藤为提蔓红薯藤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长出很多“不定根”,这些不定根会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用来长茎叶,很容易导致薯藤旺长。破坏红薯的不定根有利于养分集中供应给主根,有利于红薯块茎充分膨大。为了破坏红薯藤上的不定根,很多人会给红薯“翻藤”,但是翻藤容易导致红薯叶片翻转,不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每次翻藤植株要4至5天才会恢复,如果翻藤2至3次,那就相当于让红薯10至15天处于间歇状态,红薯地下块茎的膨大势必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可以改“翻藤”为“提蔓”,提蔓时只需要把薯藤轻轻提起再放下即可,不容易损伤红薯的茎和叶,且操作简单,更加有利于红薯高产。四、忌偏施氮肥、忌施用含“氯”肥料红薯是一种喜钾作物,钾能促进光合作用产物的合成和运输,能促进薯块的膨大,因此红薯施肥应以钾肥为主,忌偏施氮肥。偏施氮肥会导致植株旺长,会严重降低红薯的产量。老话说“一把红薯一把灰,红薯结成一大堆”,草木灰不仅能疏松土壤,而且还含有丰富的钾,因此我们可以用草木灰做底肥,在土壤出现裂缝时,可以用草木灰浸出液进行灌根,可以促进薯块膨大。此外,红薯忌施含“氯”的肥料,氯会抑制淀粉的合成和运输,土壤中氯离子浓度过高会严重降低红薯的产量和口感,因此我们不要给红薯施氯化钾,可以施硫酸钾。五、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红薯是一种生长周期很长的作物,如果采挖得过早,薯块还未充分膨大,会导致红薯的产量变低;如果采挖得过晚,那么红薯可能会遭受冻害。老话说“寒露早,立冬迟,霜降收薯正当时”,说的就是霜降节气是采挖红薯的的最佳时机。红薯怕冷喜温,当气温低于8℃时植株就会经霜干死,而霜降节气我国大部分地区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至15℃,此时采挖红薯可以确保薯块充分膨大,而如果到了立冬节气才采挖红薯,那么地下薯块就容易受冻。2023-07-07 18:19:531
红薯是从哪里传进来的?
红薯是从安南、吕宋传进来的。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陈益。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将红薯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将红薯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六世孙陈世元对红薯在我国北方的推广种植贡献很大。红薯栽培技术育苗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至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至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至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至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至25厘米,有6至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切苗栽种大田。栽插平均气温15℃以上时,可切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气温较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散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亩,株距20厘米。管护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行,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距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合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方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合肥。整枝打顶: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切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顶可调节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根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至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合第一次中耕每亩追施稀薄便水750至1000kg或尿素2.5kg。结薯肥在分枝结薯阶段追肥,一般在插后一个月内结合第二次中耕进行,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坼缝肥在茎叶封行以后,块根生长速度较快,地面出现裂缝时追肥。每亩追尿素1.5kg、过磷酸钙浸出液10kg、硫酸钾3kg兑水150至200kg配成营养液,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顺缝浇灌,要求追肥均匀。2023-07-07 18:20:172
“中国甘薯之父”,是怎样拯救拯救半个清朝的老百姓的?
在封建社会中,频繁发生大规模的战争,粮草一直是命门。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于普通人来说,每天都能饱腹就是一个和平与繁荣的时代。不幸的是条件不允许。在古时代,每天都有人饿死。如果发生大规模饥荒,人们走投无路,往往会揭竿而起。古人的生活条件普遍不高,在饥荒时期,他们不得不树皮,吃“观音土”等,即使有一点食物也不会是这样。古代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粮食产量低,病虫害严重,加上农作效率低下和粮食收成周期长的问题,经常发生粮食危机。相信现在有不少人都把甘薯当作自己的副食。甘薯是现代生活中非常普遍的食物,但是很少有人将它作为主食。该作物在明朝末期传入中国,后来开始大规模种植。在明万历年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把一根藤从国外带回来。即被称“中国甘薯之父”的陈振龙。陈振龙在出国经商时发现,吕宋到处都有一种农作物,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产量很高。他从当地人那里听说,这种作物是甘薯,是从西班牙传至吕宋的。陈振龙知道家乡那边的人们日日食不充饥,每到饥荒年时,大地上饿 殍 遍野。而那时西班牙政府禁止红薯出口到邻国。如果发现有人未经允许携带红薯,将被处死。陈振龙在当地学习了种植方法,到了1593年5月,他秘密携带一根藤,绞 进吸水绳,绕过检查,经过7个昼夜,终于到达福州。回到家乡后,陈振龙马上尝试在个人的房屋附近种植甘薯。他没想到甘薯的生命力如此顽强。甘薯在播种后很快就存活了下来,繁殖非常快。那时,他的家乡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几乎没有收成。福建巡抚金学很着急,但他却束手无策。此时,陈振龙请儿子陈经纶写信,宣称吕宋的甘薯可以挽救饥荒,金学也没对此抱有太大希望,就姑且让陈振龙一试。就让陈振龙将其种在大规模种植。没想到真的成功了。当时就解决了闽人缺乏食物的问题。陈振龙冒死带回的一根藤解决了无数人的缺粮问题。后来,甘薯被传播到各个地方进行种植。甘薯的种植更进了中国农产品的构建和饮食,并已成为缓解老一辈饥荒的重要食品之一。甘薯使无数人摆脱了饥饿的边缘,挽救了无数生命,由于地瓜的到来,也有无数的生命诞生。让随后的朝代人口激增。特别是在清朝,因为甘薯的引进,清朝得以大力推广种植,使得人口增加了3亿,可以说是拯救了半个清朝的老百姓,因为清朝时期也发生过多场旱灾、饥荒。吃伤了,但是活了下来甘薯也就是红薯在最困难的年代救了很多人的命,这是事实,估计现在人永远不会理解为啥是红薯担起这个责任,在没有化肥农药的时代红薯产量高,其他庄稼产量太低,有时根本就没有收成。10厘米长的一个藤,埋土里活了只要长根了后面疯长,然后可以把新长的剪下来继续插土里,而剪掉的可能会萌发两个以上的头,类似几何数增长的在南方天气热,真的可以养活一群人。红薯可以在贫瘠的土地里大量生长高产,特别适合干旱的北方气候土地,反而雨水充沛的地方低产,红薯这东西我老家那里家家户户种,丘陵的沙土特别适合;在低洼湿度大的肥沃地里几乎只生长地表以上的秧条与叶子,而且会很茂盛,而土里的红薯到了收成的秋天却非常的小,像小老鼠一般。老一辈的人最讨厌吃甘薯胡萝卜或者菜叶子煮稀饭,说小时候吃够了。米不够都是拿这些东西来凑,也讨厌吃野菜。吃伤了,当时饥荒的时候吃红薯窝窝头和红薯吃得胃里直反酸水。当然现在这些都成了我们清肠胃的美食了。要说甘薯还是烤着吃最佳,而烤也是分三六九等,第三等是微波炉烤出,外熟内生,堪堪下口,第二等是用炭火烤制,全熟而已,味道一般,第一等是三五友人冬日围一火炉边,选大根木薪,火旺,置甘薯于火炉灰里,覆盖全,让热力徐徐浸入甘薯内部,取出,剥开皮,会发现表层金黄嫩酥,就是那层表层,让人回味无穷……2023-07-07 18:20:231
明朝商人从海外带回一物,清朝跟着沾光,究竟带了什么东西?
这位明朝商人名叫陈振龙,陈振龙在海外的一座岛屿上偶然发现了一种名叫“朱薯”的农作物,由于这个作物无需特定的土地任何土地都可以种植,并且产量极高。“朱薯”被陈振龙带回国之后,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种植,“朱薯”的产量极高这也使得明朝的人口迅速增长,并且”朱薯“这一作物的种植一直延续到清朝。其实“朱薯”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红薯、地瓜,由于当时明朝农业发展落后且常年发生灾情,百姓经常食不果腹。明朝的人口也很难提升上来,自从陈振龙从海外带回来”朱薯“这一农作物之后,明朝的农业有了新的发展。由于”朱薯“不需要特定的土地便可以种植,并且”朱薯“的成活率非常的高,很快就被推广开来。“朱薯”一时之间成为了明朝所有百姓缴纳赋税,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来源。这也导致明朝的人口迅速增长,要知道在古代人口的增长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正是“朱薯”的出现为明朝的人口增长打破了桎梏。而且“朱薯”的出现一直延续到清朝,并且为清朝的人口增长也是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并且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超明朝。特别是在道光年间,由于常年的饥荒,正是“朱薯”的存在为百姓解决了温饱的问题。从而保证了百姓的存活率,所以说明朝带回来的”朱薯“清朝也沾了光。2023-07-07 18:22:095
明清时人口暴增,明末秀才带回来哪件关键国宝?
番薯有很多别名,据我所知就有甘薯、山芋、地瓜、红薯和红苕等。番是指外国或外族,番薯之所以会有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原本是南美洲的作物,后来才被西班牙人引入亚洲。中国开始大范围种植番薯,已经是清朝时期的事了。但第一个将番薯引入中国的人,却是明朝商人,被称为“番薯之父”的陈振龙。陈振龙本是秀才,后来因为考不上举人,所以开始经商糊口。这种人在大明有很多,并没有什么奇怪的。只不过由于陈振龙出自福州,有出海的地理优势,所以他选择到东南亚寻觅商机。一次偶然的机会,陈振龙发现西班牙人在吕宋(今菲律宾)种植了一种作物,不但耐旱易活,产量还非常高,味道也不错。这种作物自然就是番薯,陈振龙觉得它非常好,要是能带回国内,那么国内的饥荒问题或许就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缓解。中国缺粮一直是难以解决的大问题,就以陈振龙出生的福建来说,那也是“闽都隘山阨海,土瘠民贫,赐雨少愆,饥馑存至,偶遭歉岁,待食嗷嗷”。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振龙还保留着知识分子那种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陈振龙想得挺美,但现实却异常残酷。清代陈世元(陈振龙同族后辈)所著的《金薯传习录》中有这样的记载,当时的西班牙人认为亚洲“粮米不足”,所以才把番薯引入亚洲。大明是亚洲的巨无霸,西班牙人找不到鲸吞大明的机会,所以对番薯是“珍其种,不与中国人”,绝不让大明拿到这种超级农作物。陈振龙不是白人,虽然有机会吃到番薯,但想携带却很难,各种监视盘查根本躲不过。据说,陈振龙曾三次试图带番薯回大明。第一次的时候,陈振龙大概还心存侥幸,不认为西班牙人会严厉盘查,所以他只是把番薯简单地藏在一个箱子里面,并用许多衣服压着。没想到西班牙人较真,每个箱子都要打开,并把东西全部倒出来仔细检查。这么一查,番薯自然就被查出来了。当地官员盘问陈振龙是怎么回事,陈振龙还算机警,说海上饮食过于单调,想带点番薯改善伙食。这种说辞使得他免遭祸患,但当地官员同样警告他:番薯是重要的战略物资,不能带离吕宋岛!第二次的时候,陈振龙把番薯藤栽种在花盆里,以为盘查的西班牙人可能认不出来。没想到人家是专业的,当场就认了出来。这回的事情比较严重,西班牙人怀疑陈振龙是间谍,所以也没听他解释,直接把他抓了起来。后来,还是陈振龙手下的人东奔西走,四处找门路帮忙说情,最后被罚了不少钱,才算摆脱了牢狱之灾。经受过两次失败之后,陈振龙想出一个歪点子:他在船只的缆绳上反复涂抹了好几层泥土,然后把番薯幼苗种植在上面,外面再覆盖上一层薄薄的泥土。这样一来,只要盘查的人不用手抓缆绳,肯定就不会发现里面藏着番薯幼苗。后来,陈振龙还觉得不保险,于是他把这部分缆绳吊在船舷下面,一般人根本就看不到。这一次,陈振龙成功了,部分番薯幼苗被他带回福建并成功种植。就在第二年,番薯试验田获得了成功,而福建恰巧大旱,于是陈振龙向福建巡抚上书,附上番薯样品,建议由官府出面大量种植。就这样,福建成了番薯入境之后的第一站。陈振龙将番薯带回大明的时间是万历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93年。这一年,各种版本的史书类书籍通常只会记载一件大事,那就是明朝将领李如松在朝鲜大战日本大名丰臣秀吉。可在我看来,陈振龙将番薯带回大明,重要性并不逊于上述事件。与一位同好聊天,他说“番薯入境,为明清时期人口暴增打下坚实基础。陈振龙的历史地位就算比不上袁隆平,至少也得是朱英国那个级别”。我很赞同这一观点,就连郭沫若先生都说过,陈振龙“功勋可比神农”。2023-07-07 18:23:231
真的有陈振龙偷运红薯这件事么?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2023-07-07 18:24:261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实的吗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2023-07-07 18:24:332
陈振龙的人物简介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中援引《采录闽侯合志》:“按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他上世业儒,自幼吟读诗书,年未二十即中秀才,后厌倦科举,弃儒经商,移家于闽县南台达道铺,并随众商人赴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吕宋,振龙见当地朱薯遍野,并了解到此薯耐旱、高产、适应性强,生熟皆可食。遂学习种植法,出资购买薯种,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五月,密携薯藤,避过出境检查,经7昼夜航行回到福州,即在住宅附近纱帽池边隙地试种。是年,闽中大旱,五谷少收,振龙促其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申报吕宋朱薯可以救荒。金允试种,俟收成后呈验。当年,试种成功,金闻讯大喜,于次年传令遍植,解决闽人缺粮问题。闽人感激金学曾推广之德,将朱薯改称金薯,因其由外国引进,又称番薯。振龙后代又传种到浙江、山东、台湾等地,成为中国粮食作物的一个重要品种。为纪念陈振龙引进薯种和金学曾推广种植之功绩,闽人曾在福清县建立报功祠。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福州人何则贤亦在乌石山建“先薯祠”,后祠被废。现存“先薯亭”建于1957年。2023-07-07 18:24:401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吗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2023-07-07 18:24:531
红薯是陈振龙带回来的吗?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2023-07-07 18:25:001
红薯是谁最先引入我国的?
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陈益。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将红薯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将红薯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六世孙陈世元对红薯在我国北方的推广种植贡献很大。红薯栽培技术育苗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至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至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至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至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至25厘米,有6至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切苗栽种大田。栽插平均气温15℃以上时,可切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气温较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散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亩,株距20厘米。管护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行,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距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合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方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合肥。整枝打顶: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切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顶可调节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根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至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合第一次中耕每亩追施稀薄便水750至1000kg或尿素2.5kg。结薯肥在分枝结薯阶段追肥,一般在插后一个月内结合第二次中耕进行,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坼缝肥在茎叶封行以后,块根生长速度较快,地面出现裂缝时追肥。每亩追尿素1.5kg、过磷酸钙浸出液10kg、硫酸钾3kg兑水150至200kg配成营养液,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顺缝浇灌,要求追肥均匀。2023-07-07 18:25:071
历史上是谁把番薯引入中国,为康乾时期人口暴涨奠定了基础?
番薯又叫红薯,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据清《金薯传习录》记载,万历21年(1593)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红薯这个作物品种究竟是从哪年传入中国的,此前多有笼统说法。但是,从中国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兼中国科学院院长、著名大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的作品中,可以获知,红薯被确认进入中国的时间,是1593年。被当时人们誉为“国宝”级人物的郭沫若,在1963年特为红薯写过一首、近日还为有关报纸转载的词,《满江红·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我爱红苕,小时候,曾充粮食。明代末,经由吕宋,输入中国。三百七十年转瞬,十多亿担总产额。一季收,可抵半年粮,超黍稷。原产地,南美北;输入者,华侨力。陈振龙,本是福建省籍。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此功勋,当得比神农,人谁识?45年前郭沫若大师的这首“满江红”赞红薯的词,既是一首红薯和引进者陈振龙的颂歌史诗,又是红薯传入中国后迅速种遍全国、贡献极大的概括。1593年这一年,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1492年)100年后的第二年。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红薯品种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不过按中国地方史料换算推断,进入中国就是1593年。甘薯(因甜得名)、白薯、番薯、红苕、地瓜等,都是红薯的别称。中国不同地区对红薯有不同的叫法,这同东北人称马铃薯为“土豆”类似。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传入中国时,正是明代万历年间。我国福建长乐人陈振龙到现为菲律宾的吕宋岛经商,发现了红薯不仅产量高,而且美味可口,便要引种回国。但当地有严厉的禁止带出法令。于是陈振龙便和儿子陈经纶向当地百姓学习栽种方法,终于在1593年巧妙地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秘密带回国内。这就是郭沫若“满江红”词中的“挟入藤篮试密航,归来闽海勤耕植。”回国时,正逢当地冬麦歉收,春天大旱。于是夏日播种,秋获丰收,而后红薯这一珍贵品种,则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国广泛种植,遍及各地。像永远不停的春风,造福华夏亿万儿女。红薯的生命力极强,不管是山岗还是沙石土,红薯对土地的钟情程度,达到了不分贫富的境界。除个别海拔特高的地方外,全国都是生产红薯的好地方。2023-07-07 18:25:1610
陈振龙运送地瓜是什么梗
陈振龙偷运红薯是真的。陈振龙,出生于福建福州长乐县,年轻时曾经考取过秀才,但随着明末人口的剧增和科举的艰难,在考取举人不第后,陈振龙跟随着东南各省浓厚的经商风气下了南洋(东南亚)经商,“往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到了菲律宾以后,吃了大半辈子大米的陈振龙第一次吃到番薯,这种清甜又耐饱的神奇物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的目光。陈振龙想到老家粮食短缺,时常有各种旱涝灾影响收成,很多父老都因为粮食紧缺而生活艰难的时候,他就想着把这种“物种”带回国内。陈振龙想把这种产量大,又美味的物种带回国内,可想法总归是想法,实行起来难度也很大。当时的西班牙人也很精,“珍其种,不与中国人”,并且加强了在海关层层盘查,陈振龙多次偷运都失败了,后来更被西班牙人列为“严查对象”。直到陈振龙年近50岁,救民于水火的意愿更加强烈,他再沉思了好多天后,终于想到了一个好法子。1593年,在通过贿赂当地土著、得到番薯藤后,陈振龙将薯藤绞入汲水绳,并在外边涂上泥巴。混过关卡后,历经七昼夜的颠簸航行,终于将番薯藤从菲律宾带回福州。2023-07-07 18:29:361
番薯是谁引进中国的呢?
我国引进红薯第一人是广东东莞人陈益。万历十年(1582年),陈益将红薯从安南带回东莞种植。第二人是福建长乐人陈振龙。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陈振龙将红薯从吕宋带回福建种植。陈振龙五世孙陈川桂、六世孙陈世元对红薯在我国北方的推广种植贡献很大。红薯栽培技术育苗早熟品种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层保温育苗,提早出苗后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提早供应市场;常规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两层保温育苗。苗床宽1.0米左右,深15至20厘米,床底铺一层有机肥后浇水覆土。选择种薯要求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无病虫害,薯块100至250克。排种密度为薯块间隔3厘米左右,种薯排好之后覆土,厚度2至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以免影响出苗。当60%薯块出芽后揭掉地膜。晴天气温20℃以上时,打开拱棚膜和大棚膜两端通风,防止高温烧苗,保持床温25至30℃,湿度以床土见干见湿为准。薯苗长20至25厘米,有6至8张完整叶片时,可以切苗栽种大田。栽插平均气温15℃以上时,可切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气温较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栽种时,将4个节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干旱时将两叶一心露出地面,其余叶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结薯分散均匀,提高商品率和产量,种植密度4000株/亩,株距20厘米。管护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进行,土要打碎、打细。整平后,肥料条施在垄底,垄距80厘米,垄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专用有机复合肥,种植面积较大时,要求测定土壤n、p、k和有机质,南方还要测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复合肥。整枝打顶:对分枝较多、生长较旺的薯田可用切掉二三个分枝,如此可使养分回流,让薯块得到更多养分。打顶可调节养分运转,促使养分向根部输送。当薯苗长到40至60厘米时摘去嫩尖,分枝生长过旺时也要摘去嫩尖。及时追肥:提苗肥在插后15天左右结合第一次中耕每亩追施稀薄便水750至1000kg或尿素2.5kg。结薯肥在分枝结薯阶段追肥,一般在插后一个月内结合第二次中耕进行,以氮肥为主,配合磷钾肥。坼缝肥在茎叶封行以后,块根生长速度较快,地面出现裂缝时追肥。每亩追尿素1.5kg、过磷酸钙浸出液10kg、硫酸钾3kg兑水150至200kg配成营养液,在阴天或晴天的下午进行顺缝浇灌,要求追肥均匀。2023-07-07 18:29:432
番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红薯是16世纪末(大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传入我国,首先传入的是广东和福建。红薯原产于南美的秘鲁、厄瓜多尔、墨西哥一带,随着各国早期探险和经商先人的洲际往来,红薯走出其故乡,到欧洲非洲亚洲等有人类的居住地拓展。红薯别称甜薯、红苕、甜薯、地瓜等,为管状花目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2023-07-07 18:30:225
红薯是谁引入中国的?
吃水不忘挖井人,吃瓜不忘引瓜人!红薯,最早叫番薯。番的意思较多,其中一个就是域外的、外族的、外国的,旧时概指外国的,也就是从外国过来的。古时整个世界都是以农业为主,所以从国外引到我国的瓜果蔬菜,都叫“番××”,如番茄、番薯等。毋庸置疑,番薯即红薯,是从外国引种到我国的。那么,红薯是从什么时候传入我国的?谁是我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呢?从饥寒交迫饿肚皮,到今天衣食富足奔上了小康的今天,确实有必要回念救饥续香火的红薯、感恩冒险开源的引种人。据史料记载和考究,红薯是从明代后期传入我国的。在引入我国之前,红薯最早在中美洲一带种植,后西班牙人从其征服和殖民的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地将红薯带到被其殖民统治的菲律宾等地进行种植,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始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是1582年由广东东莞的虎门北栅人陈益随商船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将红薯藏在铜鼓中几经周折带回老家虎门进行试种,成功后被其广为传种,使红薯成为了当时特别重要的救饥口粮,自此至今红薯也就成为了我国最重要的粮源之一。所以广东人陈益就成为我国引种红薯的第一人,引种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去年,广东省政府已将陈益的家族墓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彰显和纪念陈益“中国引进番薯第一人”的巨大贡献。还有一个为我国广泛种植红薯做出突出贡献的家族,就是福建的长乐人陈振龙的家族。据记载,明万历1593年间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到菲律宾做生意时发现从未见到过的、当地种植的红薯。“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遂想将其引种到家乡以解食不果腹之难。那时在西班牙殖民统治下的菲律宾将西班牙人带来的红薯视为果腹宝物,所以严格管制而“禁不令出境”。而陈振龙则是绞尽脑汁、出谋划策,一心想把此物带到国内以济民生。最后是将红薯藤蔓缠绕入麻绳条索当中,浸入水、抹上泥而最终于农历五月份被带入老家福建。就这样,蔓入土结岀薯,薯育苗苗插秧,红薯年年续种。就这样,陈振龙及其子陈经纶将红薯从菲律宾引种到福建厦门并在当地向外广为传种,后被农学家徐光启推广传种到上海及江苏一带。康熙年间陈振龙的五代孙陈川桂又将红薯引种到浙江一带,其子陈世元及晚辈又继续传种到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南传北、东传西、大江南北、黄河东西,红薯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另有记载,红薯于十七世纪初期传种到上海及江苏,1733传种到四川一带,1735年到了云南地区,1752年传种到贵州等地。总之,自明万历的1582年陈益将红薯引入到我国至今已400多年,红薯的广泛适应性和广泛的种植量已使其成为我国与水稻、小麦、玉米并驾齐驱的四大粮食作物。在长达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红薯在我国种植的历史并不悠久,但是红薯到了我国后所发挥的作用可谓大焉!2023-07-07 18:30:542
红薯是中国本土农作物吗?
红薯是一种产量高,适应性强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种植。红薯又称为甘薯,地瓜,甘储,朱薯,金薯,番茹,红山药,玉枕薯,山芋,甜薯,红薯,红苕,白薯,阿鹅,萌番薯等。红薯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呈现出的是圆形,椭圆形或者纺锤形的块根。红薯原产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岛,在全世界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红薯最早种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伦比亚一带,由西班牙人携至菲律宾等国栽种,红薯最早传进中国约在明朝后期的万历年间,从云南、广东、福建分三条线路进入中国,明代秀才陈振龙被称为“甘薯之父”。在明朝万历年间,福建有一个叫陈振龙的秀才(商人)在菲律宾做生意时在当地的田间地头里发现了一种叫“薯”的农作物,它不仅产量大,种植不受地域影响,还很美味,并且能填饱肚子,所以陈振龙希望能将此引进到我们国家,但是那时候那时候菲律宾在西班牙的统治之下,农业发展的比较好,菲律宾以保护物种为名,严禁将薯带到其他的国家种植。所以陈振龙便冒着生命危险,将薯藤缠在绑货物的绳子里,成功通过海关,并带到了我国。由于红薯相对水稻和小麦来说,受到天气因素和地域的影响较小,所以现在红薯这种农作物几乎是遍布于全国各地。2023-07-07 18:31:031
番薯是从哪里来的?
陈振龙将番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在绳面涂抹污泥,以此躲过关卡的检查,得以乘坐船只渡海回到中国福建厦门。1594年,福建发生大旱,五谷歉收。陈振龙让儿子陈经纶上书福建巡抚金学曾,建议在福建尝试种植番薯。金学曾同意了。于是,陈振龙父子在福州南台沙帽池的一块空地进行试种。4个月后,番薯喜获丰收,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可以充饥。万历年间,福建陈振龙、陈经纶父子为了讨生活,决定趁万历皇帝开放海禁的机会跑海船,搞跨国贸易。为此他们来到了当时的东南亚贸易中心吕宋进货出货,而也就是在这里二人接触到了西班牙人种植的甘薯。二人见此物能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茂盛,果实还甘甜可口。考虑到中国因人口众多,自古就缺粮的现状,萌生了将甘薯带回中国的想法,认为若将此物带回中国肯定能够大赚一把,同时也能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番薯进入中国后,由于产量高、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特性,加上润泽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成为北方旱地与南方山区重点依赖的粮食作物。到了清朝乾隆时期,朝廷更是以官方名义鼓励民间种植番薯,乾隆皇帝更是亲自下令,在直隶省广劝栽植。在朝野上下的积极推广,番薯很快在全国广为传种,成为中国仅次于稻谷、麦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23-07-07 18:31:222
地瓜到底产自哪里?
地瓜,又名甘薯、白薯、山芋, 原产于拉丁美洲,哥伦布(公元1451~ 1506年)发现新大陆以后,传至吕 宋(今菲律宾)。明代万历时,有福 建长乐人陈振龙,到吕宋经商,发现 甘薯的产量很高,无论蒸、煮、烤,都很可口,加之福建地瘠民贫,一遇荒年饿殍载道,便想把它移植到中国 来。 但当地西班牙殖民统治者严禁其 种外传,违者杀头。陈振龙与其子陈 经纶先向当地农民学习栽种之法,然 后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巧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又说将薯芽藏 于篮内)航海7昼夜,秘密带回国内, 并向当时的福建巡抚金学曾上了禀帖, 请求推广种植。 甘薯之所以能在全国 广泛种植,也是陈氏后代的功劳。 明末清初,陈振龙后裔陈世元继承先人 之志,四处推广种植甘薯。曾经去到 北方,苗来山东古镇试种,成效卓著。 后又至潍县、胶州一带,并派其长子 和次子到河南朱仙镇等地试种,后又到北京郊区推广,效果都很好。特别 灾荒之年,更受欢迎。清政府见得其 利,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下 令各省种植,于是甘薯便遍及全国。2023-07-07 18:31: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