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端午节知识啊~急急~~

2023-07-08 07:24:14
共16条回复
ardim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LuckySXyd

1.古称“角黍”

2。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康康map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预谋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Chen

您好!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苏萦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

回答者:冰封爱之神 - 魔法学徒 一级 6-7 11:07

1 “粽子”最早叫“角黎”,《本草纲目》上记载道:“古人以菰叶裹黎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之形,故曰粽。”其由来说法很多,有说是为了纪念屈原,有说是为了纪念伍子胥,还有的说是为了纪念曹娥。但尤以屈原说最为深入人心。南北朝的梁吴均《续齐谐记》云:“屈原子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于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不过闻一多先生《端午考》则认为,端午起源于古代南方吴越民族的图腾祭,比普遍流行的屈原说更早。

以上都是“旧说”了,“新说”你知道吗?

“粽子”,确切地说应该叫做“小粽子”。其由来是这样的。相传在东方有一对恋人,男孩沉稳宽厚,女孩活泼任性。每当女孩发飙的时候,男孩总会无奈地叹气道:“小祖宗哎!”这个女孩吧,还特好面子,生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强权和霸道,就对男孩说了:“你就不能含蓄点儿?”男孩问,“咋含蓄啊?”女孩沉吟半晌,说:“不如叫‘祖小宗"吧!”男孩觉得不错,于是“祖小宗”的名字流行了一段时间。可是后来,这个神经兮兮的女孩觉得,这个名字还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名字的原形,故而又做了点手脚。某天,灵感一发,干脆叫“小粽子”吧,谁会把“小粽子”和“小祖宗”联系到一块儿呢?于是,“小粽子”的名称由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嘿嘿,这个小粽子,就是俺。特此爆料,恭祝大家,端午节快乐!(以上是俺写论文间隙的跑神成果,叫叫我的魂儿,回来赶紧的,该干吗干吗来了55555)

2【五毒饼概述】

“五毒饼”,端午节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蛤蟆、蝎子、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

【 玫瑰饼概述】

玫瑰饼是北京的特产。《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就成了《京都风俗志》中所说的“馈赠亲友,称为上品”的五毒饼了。如果说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那么吃五毒饼则是把“五毒”吃掉,使它们不能毒人,透着北京人的诙谐和风趣。

3古老端午节的由来及流传最广的四种传说

大鱼炖火锅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gitcloud

1、粽子最早叫什么?

粽子的得名粽子最早叫“角黍”

2、端午节要防的五毒除了蝎子、蛇、蜈蚣、壁虎外还有什么?

蝎子、蜈蚣、毒蛇、哈蟆、壁虎

3、纪念曹娥不属于端午节来源的典故吗?

不是的,属于纪念曹娥,纪念孝女曹娥

4、端午节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5、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哪个历史时期?

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6、伍子胥是那个朝代的人?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

7、端午节的“端”字在这里表示什么?

端是开端、初始的意思。

8、传统的端午节五彩线,青、红、黑、黄、白五种颜色,是依据历史上什么学说?

这五种颜色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Troublesleeper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陶小凡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这里面应该很全:
1)http://www.qianlongtang.com/class/Index.htm
2)http://www.qianlongtang.com/class/Special/duanwujie/Index.htm
3)http://www.qianlongtang.com/Photo/200706/115.htm
这是图片
4)http://baike.baidu.com/view/2567.html?wtp=tt
粽子古称“角黍”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五毒”是指五个动物,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你说的那个应该是典故,是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伍子胥:(公元前770--前476年)
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volcanoVol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阿啵呲嘚

1: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蜘蛛)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真颛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端午节由来】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英文】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falling on the fifth day of the fifth lunar month)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的佩饰

健人,旧时江浙一带端五时妇女的一种饰物。一般用金银丝或铜丝金箔做成,形状为小人骑虎,亦有另加钟、铃、缨及蒜、粽子等的。插在妇女发髻,也用以馈送。《清嘉录》云:“(五月五日)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缨、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贯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者,供妇女插鬓。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健人一说与艾人同意,只是以帛易艾,吴曼云《江乡节物词·小序》云:“杭俗,健人即艾人,而易之以帛,作骆虎状,妇人皆戴之,”似此则当有驱邪辟疫之作用;一说即古时的步摇,纯为妇女装饰品(蔡云《吴献》注)。

豆娘,旧时端五节妇女的头饰。多见于江南。一些地区亦称作健人。此物一说源于古代的步摇,一说即艾人的别样形式。《清嘉录》引《唐宋遗纪》云:“江谁南北,五日钗头彩胜之制,备极奇巧。凡以缯销翦制艾叶,或攒绣仙、佛、合、乌、虫、鱼、百兽之形,八宝群花之类。绉纱蜘蛛,绮榖凤麟,茧虎绒陀,排草蜥蜴,又螳蜘蝉蝎,又葫芦瓜果,色色逼真。加以幡幢宝盖,绣球繁缨,钟铃百状,或贯以串,名曰豆娘,不可胜纪。”

艾虎,旧时端午节驱邪辟祟之物,也作装饰品。我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风俗通》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噬食鬼魅,……亦辟恶”。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为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端午节饰戴艾虎的风习已经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宋陈元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端午以艾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为小虎,粘艾叶以戴之。王沂公《端午帖子》诗:‘钗头艾虎辟群邪,晓驾祥云七宝车"。”又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绫罗制成小虎及粽子……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古诗云:‘玉燕钗头艾虎轻",即此意也。”除佩饰艾虎以外,端午节还有用雄黄为小儿在额头画“王”的风习,其意也在于借虎辟邪。

画额,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长命缕,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端午的禳解、祛除及避五毒

如上所述,端午在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种种节俗,如采药,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等,看似迷信,但又是有益于身体健康的卫生活动。端午实在可算是传统的医药卫生节,是人民群众与疾病、毒虫做斗争的节日。今天这些卫生习俗仍然是应发展,并应弘扬传承的。

端午的卫生习俗

①采药。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②沐兰汤。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当时的兰不是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九歌·云中君》亦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五杂俎》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③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荆楚岁时记》:“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地下有淡红色根茎,叶子形状像剑,肉穗花序。根茎可做香料,也可入药)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以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④采茶、制凉茶。北方一些地区,喜于端午采嫩树叶、野菜叶蒸晾,制成茶叶。广东潮州一带,人们去郊外山野采草药,熬凉茶喝。这对健康也有好处。

在端午设置种种可驱邪的花草,来源亦久。最早的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文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除采艾扎作人外,也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荆楚岁时记》注文云:“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取戴之。”同时也在门上挂蒲束及葛蒲削的蒲剑,蒲束扎的蒲龙。《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桃梗是辟邪之吉物,蒜头被认为是象征武器铜锤,与蒲剑、蓬鞭相配,以赶却鬼祟。另外还焚烧艾蒿等以驱赶蚊蝇。在湖南、浙江等地则采葛藤挂于门相上,传说葛藤是锁鬼的铁链子,可驱鬼辟邪。

与采药、采艾蒲等相联系的有蹋百草、斗百草等游戏,是古人往野外游艺之遗俗。后来发展成为插花等装饰艺术。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

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挂艾草、菖蒲、榕枝

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因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却除不祥的宝剑,因为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型,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 以斩千邪。清代顾铁卿在《清嘉录》中有一段记载“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而晋代《风土志》中则有“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小虎,帖以艾叶,内人争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剑状,名为蒲剑,以驱邪却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 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 ,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已经流传很久,主要是它具备医药的功能而来,像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记载曰“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种艾草,求吉祥的习俗。台湾民间也有在端午时贴“午时联”,它的作用和灵符一样,有些午时联上有下列的句子“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 榕枝在民间的意义可使身体矫健“插榕较勇龙,插艾较勇健”。也有地方习俗是挂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虫毒;山丹方剂治癫狂,榴花悬门 避黄巢, 石榴花正是这个季节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为一常见的中药。而石榴花和黄巢的关系,还有一段故事。黄巢之乱的时候,有一次黄巢经过逼个村落,正好看到一个妇女背上背着一个较大的孩子,手上牵着一个年纪较小的,黄巢非常好奇,就询问原因。那位妇人不认识黄巢,所以就直接说因为黄巢来了,杀了叔叔全家,只剩下这个惟一的命脉,所以万一无法兼顾的时候,只好牺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黄巢听了大受感动,并且告诉妇人只要门上悬挂石榴花,就可以避黄巢之祸。

躲端午,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俗以五月、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诸事多需避忌,因有接女归家躲端午之俗。此俗宋代似已形成,陆游《丰岁》诗有“羊腔酒担争迎妇,遣鼓龙船共赛神”之句。《嘉靖隆庆志》亦记云:“已嫁之女召还过节”。又,《滦州志》:“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端午雨,时民间岁时占验习俗。俗信端午节下雨,不吉;反之则吉。此种俗信在宋代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此闽中谚语。”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龙舟竞渡与祭祀屈原、曹娥

龙舟一词,最早见于先秦古书《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也认为“飞龙”即龙舟。《湘君》即描写湘人驭驾龙舟,将玉佩沉入江中(与抛踪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历史人物之诗。这即与“魂舟”暗合,与楚国《人物御龙帛画》之像暗合,可互为印证。 《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是日,竞渡,竞采杂药。”此后,历代诗赋、笔记、志书 等记载竞渡就数不胜数了。

龙舟,与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桡手人数不一。如广州黄埔、郊区一带龙船,长33米,路上有100人,桡手约80人。南宁龙舟长20多米,每船约五六十人。湖南汨罗县龙舟则长16—22米,挠手24—48人。福建福州龙舟长18米,挠手32人。龙船一般是狭长、细窄,船头饰龙头,船尾饰龙尾。龙头的颜色有红、黑、灰等色,均与龙灯之头相似,姿态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绘(也有用纸扎、纱扎的)。龙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鳞甲。除龙头龙尾外,龙舟上还有锣鼓、旗帜或船体绘画等装饰。如广东顺德龙舟上饰以龙牌、龙头龙尾旗、帅旗,上绣对联、花草等,还有绣满龙风、八仙等图案的罗伞。一般龙舟没有这么多的装饰,多饰以各色三角旗、挂彩等。古代龙舟也很华丽,如画龙舟竞渡的《龙池竞渡图卷》(元人王振鹏所绘),图中龙舟的龙头高昂,硕大有神,雕镂精美,龙尾高卷,龙身还有数层重檐楼阁。如果是写实的,则可证古代龙船之精丽了。又如《点石斋画报·追踪屈子》绘芜湖龙船,也是龙头高昂,上有层楼。有的地区龙舟还存有古风,很精丽。

龙船竞渡前,先要请龙、祭神。如广东龙舟,在端午前要从水下起出,祭过在南海神庙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并且买一对纸制小公鸡置龙船上,认为可保佑船平安(隐隐可与古代鸟舟相对应)。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有的直接在河边祭龙头,杀鸡滴血于龙头之上,如四川、贵州等个别地区。

而湖南汨罗县,竞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庙,将龙头供在词中神翁祭拜,披红布于龙头上,再安龙头于船上竞渡,既拜龙神,又纪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祭屈原之俗,在《隋书·地理志》中有记载:“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唐刘禹锡《竞渡曲》自注:“竞渡始于武陵,及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义。”可见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

余辉

1.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

6.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五彩缕有叫“五色线”、“朱索”、“百索”等,是端午节必备的物品。陕西风俗,端午节当天把彩色丝缕拴在小孩的手腕、脚腕和脖颈上,据说可以避邪和防止五毒近身。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陕西地区的传说认为这和药王孙思邈的事迹有关,将花线丢进河里,等于百病也被带走了,具有送灾的性质发展到现在,一般都用绣花用的丝线,颜色多且艳丽,用色比较灵活,多则十多种颜色,少则二三种。用什么色也很灵活,有些人手头有什么色就用什么色。等到五月五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戴上彩缕,走到一起时都会比比看谁的更漂亮,颇有情趣。当然比较讲究的人家依然是用五色线。

北营

1.纪念屈原。公元前278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爱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尽。深感痛惜的人们纷纷包粽子、赛龙舟,以此来纪念他,此后逐渐演化为端午节。这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

2.道教中的祭“地腊”风俗。《道书》云:“五月五日为地腊,此日可谢罪,求请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3.勾践操练水军。《事物记源》记载,每年五月五日,天气变暖,可以下水。越王勾践便在这一天开始操练水军,最终打败了吴国。

4.纪念孝女曹娥。《会稽典录》记载,某年五月五日,曹姓巫师失足落水。他14岁的女儿曹娥哀号江畔17日,觅父尸不得,投江自杀。

5.纪念介子推。据传,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发令,五月五日这一天不得举火。因为此时天气暖和,可以冷食。而此日之前冷食,易得伤寒,难以医治。

6.纪念伍子胥。《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时迎伍君。”伍子胥尽忠反被杀,尸被抛于江,化为涛神。每年五月初五,钱塘江口泛起初潮,人们驾舟逐潮,希望能见伍子胥显灵。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纪念屈原,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涛神,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龙的节日,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端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纪念女诗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并且喜欢骑马、击剑,有花木兰、秦良玉在世之称。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在策划起义时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后人为敬仰她的诗,哀悼她的忠勇事迹,于是,与诗人节合并来纪念她,而诗人节又是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端午节别称】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 、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天中节、五月节等等。

端阳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重午节,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将端午节称之为五月节、艾节、夏节。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端午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左迁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duanwu/1.htm
回答者: 漠人 - 护国法师 十四级 6-1 15:29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50% (0) 不好
50% (0)
相关内容
u2022 为什么端午节那么多别称?
u2022 端午节为什么有吃粽子的习惯?
u2022 端午节的别称
u2022 要到了端午节,我们家就会忙着包粽子,还有看划龙舟......
u2022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子?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端午节 粽子 别称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共 1 条
飘过...
评论者: 祭奠⒌啲灵魂 - 魔法学徒 一级 其他回答 共 4 条
为了纪念屈原大夫~~`
回答者:萧萧雨_歇 - 秀才 三级 5-31 22:17
http://www.china.org.cn/ch-jieri/duanwu/1.htm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诗选

端 午
(唐)文 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竞 渡 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节 令门.端 阳
(清)李静山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七 律.端午
老 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回答者:一直注视着你 - 大魔导师 十三级 5-31 22:29
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由来与传说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节的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是各种各样,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相关推荐

什么是五毒饼?

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是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清代北京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对端午节食用五毒饼有着明确的记载。比如饼皮糖浆用柠檬取代蛋清,赋予它更多清香;馅料更是丰富又贴心。叶和西梅它可以软化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绿豆在这个季节就是清热、解毒,完全符合五毒饼的意义。
2023-07-08 01:24:133

五毒饼是以五种食物为馅的食物吗

是的,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提到“五毒”,总是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五毒饼并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它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图案。其实,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是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之所以图案用五毒,是因为每年初夏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重现稻香村2008年6月4日,消失了60多年的端午节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重现北京稻香村。据了解,为迎接首个端午假日的到来,北京稻香村生产的粽子等节令食品现已全面登场。与往年不同的是,市场多了许多“民俗味”、“环保情”,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据北京稻香村负责人介绍,由于端午节首次被列为法定假日,市场需求增加,预计市场供应粽子量为500万只,“五毒饼”5万盒,粽子全部马莲捆绑,真空包装,保质期由45天延长至60天。除小枣、豆沙等传统口味外,还增加了营养纳豆、多彩蜜豆粽、白果阿胶粽、腐乳肉粽等6种健康营养的新品粽子。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毒饼
2023-07-08 01:24:201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些毒虫隐藏不出,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尤其是在端午前后开始活动频繁。在以前的农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护措施缺乏,这些毒虫在平常的活动中很容易伤到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端午驱毒虫,更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所考虑,所举行的一种保护措施。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2023-07-08 01:24:352

五毒饼是以五种食物为馅的食物吗

不是。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以五种毒虫花纹为装饰的玫瑰饼。实际上,五毒饼是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的玫瑰饼上。分别有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古人就会食用“五毒饼”以祈求消病强身,健康长寿。五毒饼对强身健体方面有一定的好处,主要作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发扬、纪念。五毒饼的饼面印有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形象,主要食材是樱桃、荸荠、桑椹。五毒饼有强健身体、软化血管、解毒清心这个作用;主要还是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发扬,还有纪念。
2023-07-08 01:24:491

五毒饼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吗

五毒饼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五毒饼并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它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图案。传统的馅有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之所以图案用五毒,除了食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家里的小孩子认识这几种动物,让他们对五毒能敬而远之。每年初夏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也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除食“五毒饼”之外,家中的小孩儿还要穿五毒衣、五毒肚兜、五毒鞋。五毒饼来源:《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也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2023-07-08 01:24:561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地区不同、民俗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习俗,下面我们来聊聊端午节的习俗吧!1.吃五毒饼五毒饼是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花纹为饰的饼。 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因为每年端午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虽然这种饼不过是上面加盖了五毒纹样或者压出了五毒形象的普通饼类糕点而已,但这也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希望“吃掉”这些毒虫,使其不能再毒害世人的愿望。2.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3.挂艾草、菖蒲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4.挂葫芦端午时节,很多地方都有挂葫芦的习俗。老话说:“端午挂葫芦,平安有福禄”,因为葫芦谐音为“福禄”,代表着福禄双全的意思,具有非常好的寓意。而且葫芦是道家的法器,古人认为葫芦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端午节将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5.佩香囊我国许多地区端午都有佩戴香囊的习俗。每到端午节,家中长辈们都会做几个小香囊给小孩挂在身上,她们管这种习俗叫做“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人们过端午节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2023-07-08 01:25:122

五毒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合称。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五毒的寓意:蜈蚣寓意辟邪保平安,蟾蜍寓意财富,蝎子寓意财富,蛇寓意子孙满堂,生生不息,蜘蛛寓意知足常乐。五毒每个动物有各自的一个寓意,而将五毒一起雕刻在翡翠玉雕上就是将各自的寓意结合起来了,更能代表吉祥了。而玉雕器中的五毒造型一般是指: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雕在一起叫“五毒”,中国古人认为毒能克毒,佩戴雕刻剧毒的玉饰能与邪相克、以毒攻毒、百毒不侵,寓意避邪免灾,永保平安。也有单独雕刻,单独雕刻的寓意也有所不同。
2023-07-08 01:25:581

五毒是哪五毒 五毒分别是什么

1、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 2、古时我专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属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3、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4、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2023-07-08 01:26:121

端午节要吃“五子”,是哪“五子”?

粽子、蒜子、鸡子(蛋)、口子(蕌头)、包子。”端午节当日以“五子”为早餐,大概是因为在端午时节吃这些东西,可以排除身体毒素,又可为身体补充营养,可以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另外也是因为口口相传的习俗。各地风俗都不尽相同,也有说是其他五子的。例如在桂林,是要吃咸蛋的,端午节是要吃“五子”——粽子,桃子,李子,蛋子(咸蛋),鸭子 。扩展资料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很多人来说,粽子是这个节日的“标配”。一提到端午节,大家想到的食物就是粽子,但其实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习惯,除了粽子很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节制作独特的饮食。1、采茶、制凉茶在我国福建泉州南安一带,有在端午节制作午时茶草的习俗。继承了这一传统,当地人民会在端午节当天去山野采草药来熬制凉茶。2、吃五毒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最外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种形象。据天津网报道,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五种“毒物”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开始滋生,容易传播疫病,因而从古时起,人们就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食用五毒饼寓意祈福消灾,保佑家人身体健康。3、炸油糕油糕是北方人会在端午节特制的食物。油糕表皮蓬松、馅心甜美,它是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等做成的馅,下油锅炸制而成的。
2023-07-08 01:26:442

五毒指的是什么意思啊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2023-07-08 01:26:591

五毒是什么

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避五毒是我国古时就有的习俗。我国人民的生活因为“五毒”,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风俗习惯。 五毒是什么 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用来规避五毒。 天津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是食用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的方法是在屋中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即认为五毒被刺死。
2023-07-08 01:27:241

端午节北方吃什么食物

端午节北方吃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节美食:1、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南北方都很普遍的传统习俗。在北方主要是吃三角甜粽子,以蜜枣、大枣、豆沙为馅料,制作而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蜜粽。南方主要是吃咸粽,馅料主要是放腌制的五花肉,南方主要是吃四角粽、尖三角形粽、方形粽。2、五黄在江南一带有五黄月这个说法。在江浙一带,端午节这一天要吃“五黄”。五黄,是指黄酒、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但是“五黄”也不是特定的这几种,在有的地方不吃咸鸭蛋,而是吃黄豆。3、雄黄酒以前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特别盛行端午节喝雄黄酒。雄黄可以用来制作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就把它和研磨成粉,然后泡白酒或黄酒。但是,现在人们都是用黄酒代替雄黄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
2023-07-08 01:27:413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 ,也被称作“五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有很多小 故事 ,我们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_山东端午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目录 端午节的故事 山东端午习俗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 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投江 传说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 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 山东端午习俗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当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民谚说:“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挂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长岛县北面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风俗。端午当天大门上要贴一对黄牛,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房间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流行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据说,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山东许多地方撒雄黄、龙黄于屋内墙角、窗台、食物贮存处及厨房,以防害虫,熏蛇、蝎等毒虫。费县人喜欢喝雄黄酒,相信雄黄酒有杀菌功能。邹平地区,端午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招远、诸城一带,妇女 儿童 也习惯将雄黄酒涂在额头等部位,驱邪防病。 >>>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 日本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 传统 文化 。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 儿童节 ,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 摔跤 、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越南 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通过裹粽比赛和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节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娘惹粽是马来西亚的创意粽,又称为蓝粽,外表色泽如同中国青花瓷,十分特别,既美丽又浪漫,光看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关于端午节有哪些故事 ★ 端午节的起源故事有哪些 ★ 端午节有哪些经典传说故事 ★ 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及名称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大全 ★ 端午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 端午节的5个传说 ★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7-08 01:28:091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食物

1、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打糕,端午节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3、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4、大蒜蛋,河南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5、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2023-07-08 01:28:163

五毒分别是什么 之首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扩展资料五毒毒性: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29:223

‘五毒’指什么?

所谓“五毒”,一般是指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这5种有毒的、令人恶心的动物聚在一起的图案。 它们通常出现在陕西等中原文化地区的一些民间刺绣品、剪纸上,花钱上也有。以前过端午还要吃一种缀有“五毒”图案的小糕点“五毒饼”,现在这种古老的风俗在一些地方也开始恢复了。 “五毒”说到底是一种很民间的图案,“土”得掉渣。它是民俗中“以毒攻毒”,厌胜精神的体现,若是去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景点附近除了大大小小的兵马俑复制品,最多的就是上缀五毒造型的马夹背心和肚兜布袋。看看那些图案,不但不再丑陋,反而十分可爱,多少会对这种民间精神有所领会。 按民间的说法,五月开始进入夏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都与端午节有关。四大传说里的白娘子不也是在端午这天喝了雄黄酒才现的原形么? “五毒”之谓据说是宋、明道家盛行的产物,古代民间要在五月五由道士画一符,上画五毒再各刺一针,后来发展为红纸印刷的五毒图,贴在屋中。民间在衣饰上绣五毒,也是同样的意思,通常也是在这天给孩子穿的。同样五毒饼也是这天吃的。所以端午还有“五毒日”的别名呢。望采纳谢谢
2023-07-08 01:29:364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油饼?

端午节吃油饼的习俗并没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它只是一种地方传统食俗。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吃油饼来庆祝节日。这种习俗可能源于不同地区的民间传说和地方风俗。在华北地区,端午节吃油饼的习俗被称为“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传统面食,用小麦粉、白糖、豆沙等原料制成,象征着健康、长寿、平安、幸福和吉祥。在江浙地区,人们会做一种叫做“五黄”的食品,其中包括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鸭蛋黄。这些食品都被认为有助于驱邪避邪,带来好运和健康。总的来说,端午节吃油饼或其他特色食品的习俗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历史起源,它们只是人们在节日庆祝活动中的一种传统习俗。
2023-07-08 01:29:432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

1、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习俗是,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3、端午节习俗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4、端午节习俗点雄黄酒,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2023-07-08 01:29:501

北方人的端午节的美食有什么 北方人的端午节的美食

1、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2、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3、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4、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5、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6、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2023-07-08 01:30:071

“五毒”之首是蛇,还是蜈蚣啊?

蝎子位居榜首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扩展资料: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30:1515

微山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的美食习俗,自然不能少了粽子,已有数千年历史。咱们山东人钟爱用糯米或黄米包粽子,馅料众多,不过最传统的还是黄粘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角形,俗称“枣粽子”。临沂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常用山坡上一种波勒树叶包粽子。艾草煮鸡蛋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端午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碧筒饮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五毒饼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2023-07-08 01:30:442

《如懿传》中的九款高颜值宫廷点心,你pick哪一道?

藕粉桂花糕,这道点心的颜值真的好高啊,感觉非常好吃。
2023-07-08 01:31:1913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在民间的传说里面,我们可以常常听到“五毒”这两个字,对于五毒很多村子里的老人都是比较害怕的, 那么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五毒动物是哪五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1   五毒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毒性各不相同:   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   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   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   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    五毒的习俗: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2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   《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   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 )。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   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3   根据民间传说来看,五毒实际上指的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以及蟾蜍,其中蝎子是五毒之最,不过中国土地面积广,各个地方对于五毒的解释也是不同的,虽然五毒原意是指有毒性的五种动物,但其中壁虎实际上是被误解的,在壁虎有毒吗中就提到过,古人认为壁虎的尿液有毒,滴入眼睛会瞎,而滴入耳朵则会聋,碰到皮肤甚至会溃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佛教说的五毒是哪五毒   当然除了民间传说的五毒动物外,五毒在佛教中的.含义又不一样,它主要是指代五种恶习,贪、嗔、痴、慢、疑,佛教认为这五种习性是人类所有烦恼产生的根源,会使我们承受各种痛苦,只有避开这五种情绪才能参破世间真理,从而更加轻松的修成正果。    五毒中为什么没有蜘蛛   五毒中之所以没有蜘蛛,是因为五毒除了需要带有毒性外,还需要这种动物是能入药的,而蜘蛛并没有被用作中药材,所以五毒中也就没有蜘蛛,但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五毒教使用的五毒就有蜘蛛,因为壁虎大多是无毒的,为了符合五毒教的特征,才强行将蜘蛛加入到五毒中。    五毒俱全是什么意思   五毒俱全本意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比如蝎子、蜈蚣、蛇以及蟾蜍、壁虎等,但作为一个成语来说,它逐渐演变为形容词,比喻什么坏事都干的人,就像是带有五种剧毒的动物一样危险,它和作恶多端、无恶不作等词汇都有着非常相近的含义。
2023-07-08 01:31:571

“端午到,五毒醒”是什么意思,是指的哪五毒呢?

端午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淀,寓意深远独特、习俗别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阳、天中、重五”等,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端午绝非是“吃粽子、赛龙舟”那般简单,它在五月初五的讲究颇多。数年前,苏轼被贬惠州、触景生情,便写下端午感慨:“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在这首诗中,包含了“沐浴、午叶符、缠五彩线、悬挂菖蒲、”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极深的节日讲究。除此之外,古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结合端午节当日的天气、环境、人文等做出一句“端午到、五毒醒”的俗语,这句俗语流传至今,妇孺皆知。关于它的真实含义却鲜有人知,“五毒”指的哪五毒?人们口中的“五毒之首”又指什么?一、端午安康不同于其他节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节日,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满心欢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伤悲。很多人在这天不会说“端午快乐”,而会说“端午安康”,一个“安康”承载了众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众人只希望这天可以安然度过、健康无忧。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端午节的来历,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报国无门,在一腔忧闷中投江身亡、以死明志,这种爱国情怀感动了很多不愿沦为亡国奴的爱国人士,历朝统治者认为屈原是爱国模范的不二人选,为了纪念屈原、鼓励众人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便将其作为“节日标杆”不断宣传,后期的发展中,端午节不断的被完善,全国各地有了不同的“祭祀”方式,这天在古人心中不仅是“节日”,更多的是“毒日”。二、五毒月,九毒日,端午为何成为“毒王”?《黄帝内经》对五月曾这样描述:“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通过参考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得知:五月份是天地交换之日,天地气场不正,从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到二五、二六、二七,这九日是“最毒”日。那么,五月初五作为五月毒日的第一天,被称为“五毒之首”并不为过。既然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毒日”,那“规避毒气”的习俗有依据吗?古人何等聪明智慧,既然通过观察得知了节气讲究,必定会有解决方式,所以端午这天,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开始“闪亮登场”。像众人熟知的“划龙舟、吃粽子、采艾草、射五毒”等,都在彰显着古人的智慧。《论衡》曾记载:“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这天出生的婴儿阳气过正、克父克母,视为不祥,很多人在这天会把婴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以此躲避灾难。《滦州志》曾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这天是天地交泰之日,邪气过正,不适合夫妻久待,为防止引入邪气、带来祸患,女子会被娘家人接回家中,视为“归宁”。说到五毒,必然和动物有关,你会想到哪些带毒的爬行动物?三、五毒当然了,端午作为“九毒日之首”之首,必定会衍生一些“毒物”,这些毒物令人望而生畏、头皮发麻。很多人喜欢在端午这天“射五毒”以此来驱邪,这五毒并非凡间之物,它们五个个个都是“顶级毒”,接着就来普及一下五毒。第一:毒蛇。提到毒蛇,想必很多人会想到“吐着蛇芯、冒着绿光”的眼镜蛇。蛇的种类多种多样,一旦被毒蛇咬伤、不能及时救治,就会有生命之忧。当然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古人上山采药、赶路经商,甚至种菜耕耘,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随时出没”的蛇,没有“急救车、急救药箱”的情况下,人被毒蛇咬伤,想要死里逃生无异于天方夜谭。五月天气炎热、雨水落多,田间地头常有蛇出没,这些原生态的蛇在没我快防护网没有驱蛇仪器的情况下,“肆意横行、任意而为”,手无寸铁的百姓完全不是蛇的对手。因此,蛇成为了人人畏惧的动物之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此可见,蛇对人的影响过于刻骨铭心!无论哪种蛇,对人的伤害都是“终身阴影”。第二:蟾蜍。蟾蜍在古文记载中曾是神兽,它带有灵气、具有守护作用,但真实的蟾蜍却是繁殖能力最强的毒物之一。蟾蜍浑身是毒、它的俗名叫做“癞蛤蟆”,癞蛤蟆的毒性有目共睹:一旦被咬中,在古代将会无药可医,就是这个“奇丑无比”的蛤蟆让很多人避而远之。把它列为“五毒”之一也不难理解。第三:壁虎。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可爱的小壁虎咋就成为了毒物?小壁虎不是能吃蚊子的动物吗?这种思想是现如今的看法,在没有分类分科的封建社会中,小壁虎的“断尾再长”乃是“怪象”。古人认为:壁虎作为爬行动物,会爬到人的耳朵、嘴巴里,它那条尾巴会断在人体体内导致人耳聋耳鸣,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在当时却被人奉为不容置疑的权威说法,他们眼中的小壁虎乃是钻人耳朵的“恶虫”。第四:蜈蚣。蜈蚣“昼伏夜出”,虽然体型小,却毒性极大,这种百脚虫,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这种动物能干掉一头大象,可见其毒性之大。第五:蝎子。它被封为“五毒之首”,蝎子的毒性从古至今都有增无减,形容一个人恶毒大多会用“蛇蝎心肠”,蝎子的攻击让人防不胜防。蝎子的起源由来已久,它自存在起就有四亿三千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都未能淘汰,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程度。延续至今,蝎子种类多种多样,瘦长的身体几乎遍布毒性,每种蝎子都带有毒性,毒性不分大小,毒性不分体积,其他“四毒”见到蝎子都会绕道而行,可见蝎子的毒烈程度。五毒毒身,古人以毒攻毒,如何在端午攻下“五毒”?四、攻 “五毒”关于“五毒”由来已久,它们的传说也层出不穷,无论哪种毒物,都有一定的毒身效果,古人为了求取安宁,也发明四种攻毒方式。第一:吃。难道是吃掉五毒?自然不会杀害它们将其吃掉。古人注重心安,所以,将五毒画作符号放在饼上,称为“五毒饼”,吃掉它寓意为排毒。五毒饼香糯可口,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欢。第二:画。在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用雄黄酒画在儿童额头,称为“画额”,这个画额很有讲究,并非乱画,要在孩子额头中间画个“王”,除了额头中间,手心、脚心都要涂上雄黄酒,一是为了借雄黄辟邪,二是为了用“老虎”镇邪。第三:挂艾草。因为艾草不仅可以提神醒脑,也可以驱邪镇邪,它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古人的挂艾草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依据。艾草气味清新,可以驱虫,这些虫子在艾草的熏香下,大多会绕道而行。第四:跳钟馗。钟馗面目严肃、气场强大,在古人心中是难以超越的神,民间会通过跳钟馗的舞台剧来驱赶鬼神、规避邪气,这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极能安抚人心。总的来说,这四种攻毒方式是古人智慧使然,他们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想法设法祈求安宁,这是古代条件下的限制。而“五毒”并非古人杜撰而来,虽然它们诞生于封建背景下,但这五毒大多出现在繁殖旺盛的五月,五月是它们出没频繁的月份,所以,五月是毒月、五虫是毒中皆能对其解释。除了“九毒日、五毒虫”外,端午还有其他说辞吗?五、端午的其他说辞自然是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后世的不断传承中,“毒”不再是简单的虫子,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毒”。任何时代,华夏儿女都追求精神高雅,所以“吃、喝、嫖、赌、骗”也被称为五毒,这五毒乃是精神境界的“毒”,不被认可、被人耻笑。一旦有人有五毒之一的恶习,那将会贻笑大方、备受排斥,谁都不愿和自甘堕落之人朝夕相处。“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从古至今,端午节都是人们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它是一个家族对先人的缅怀,是一个家族对安康的祈求。那些传承下来的传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一个朝代的思想映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屈原作为已逝诗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爱国热情,是历朝历代爱国人士的最佳典范,以此为荣、以此为镜,屈原留在世间的不朽之作“离骚”激励着一代代人“吾将上下而求索”。综上所述,端午由来已久,后世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些封建时期的迷信思想应当被剔除,像所谓的“五毒”不应被沿用,它们会影响孩子们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应当以科学为主。当然了,端午节不仅仅是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沉淀,在端午节,举家团聚吃粽子祈福,是精神的寄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节日习俗被迅速普及,“九毒日、五毒虫”等说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非糟粕,应当继承完善。
2023-07-08 01:32:041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五端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于门窗上以辟不祥。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在端午节民间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习俗。  自先秦时起,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那时有“恶五月”之说。这是因夏季燥热潮湿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卫生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因人们有此信仰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古时端午节时就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系五彩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食“五黄”、吃“五毒饼”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五黄指的是黄花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易经术上认为,黄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国医学认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古代人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  “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那时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而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旧京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2023-07-08 01:33:243

天津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全中国的人好像都在吃粽子。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总有一些特有的习俗与我们不同,天津也不例外。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一:额间抹雄黄U0001f495U0001f339端午节时,天津人额间抹雄黄来驱邪避害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额间抹雄黄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二:食五毒饼U0001f495U0001f339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风俗,即食五毒饼,天津人还要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其实就是玫瑰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来也曾是天津人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在传说中是变化自元末第四十二代天师亲笔书写的厌胜符,吃了能够驱邪避疫,但是早于有中文记载前,外国传教士已经在天津观察到与五毒饼相似的天中节风俗食制。天中节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午时。这种在五月五日驱邪避疫的厌胜风俗,可以上溯至汉代以前。而能够吞服的厌胜符则是宋代被称为书天地的天师秘法。从宋代开始,书天地的天师符往南北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流传,演变成清末天津端午节的五毒饼习俗。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三:佩香囊U0001f495U0001f339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佩香囊也是天津人的端午习俗之一,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习俗。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四:戴老虎搭拉U0001f495U0001f339  天津人口中的“老虎搭拉”是一种端午节的民俗饰物,是手工布艺制作的老虎、粽子、笤帚、葫芦等,用丝线穿缀起来的挂件,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旧时,每逢端午节,家中的妇女就要把手缝的“老虎搭拉”系挂在孩子的衣领后面,为的是驱邪辟祟,一生平安。现在会做“老虎搭拉”的人少了,只有极个别的老人会做,比如我三姑,自从有了我家宝贝后,每年三姑姥姥都会新手给孩子做一个“老虎搭拉”,图个喜庆、吉利。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五:插艾草U0001f495U0001f339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节日。通过开展各种习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节日之中,让孩子们在每年的端午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2023-07-08 01:33:313

端午节的时候为什么要打五毒?

端午节的时候打五毒是一种民间习俗。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人们相信这些动物具有毒性,因此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一些防范措施,以避免被它们伤害。其中,打五毒是一种常见的防范方式。人们会制作专门的“五毒饼”或“五毒灯”,用这些物品来驱赶五毒。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打五毒的表演,通过模拟打击五毒的场景,来警示人们要警惕五毒的危害。此外,端午节还有悬挂艾叶、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有驱邪避灾的意义。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活动,来祈求健康和平安。
2023-07-08 01:35:012

端午节每个地方的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看看全国不同地区的端午风俗吧~1、河北——吃樱桃桑葚,五毒饼,馈赠礼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2、山东——饮酒,缠七色线,带符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3、广东——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4、广西——舞龙、舞狮、腰鼓、包凉棕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5、浙江——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金华一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粽子每五个为一小扎,两个小扎结为一束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几个不同省份关于端午风俗的介绍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风俗呢?欢迎补充,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2023-07-08 01:35:213

五毒到底是什么

五毒之谓据说是宋、明道家盛行的产物,古代民间要在五月五由道士画一符,上画五毒再各刺一针,后来发展为红纸印刷的五毒图,贴在屋中。民间在衣饰上绣五毒,也是同样的意思,通常也是在这天给孩子穿的。同样五毒饼也是这天吃的。所以端午还有五毒日的别名。 对五毒的不同看法:1.有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2.有人觉得是坑、蒙、拐、骗、偷,3.有人以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4.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
2023-07-08 01:36:021

端午节有什么好吃的或者特别的粽子推荐?

端午节有好多可口的美食呢,下面就让我这个顶级吃货来给你介绍一番吧。再过几天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粽子一直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然而,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其他美食吗?当然有啦~~~1、绿豆糕在我国的浙江一带,端午节当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绿豆糕。绿豆性味甘寒,无毒,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水消肿、明目退翳、美肤养颜之功效,绿豆糕是很好的消暑小食。2、咸鸭蛋“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句俗语大家听说过没?老传统习俗认为,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有“五毒”要驱赶,因此要吃五黄驱五毒,而咸鸭蛋就是五黄的一种,人们认为端午节吃咸鸭蛋,可驱邪避疫。3、五毒饼五毒饼也是端午节一种特色食品。因为一入夏,各种毒物就开始滋生活跃,人们将祈求健康,驱除五毒,强身健体的美好意愿寄托在五毒饼上。五毒饼听起来可怕,饼皮刻有蛤蟆、蝎子、壁虎、蛇、蜈蚣这五种毒物,看起来吓人,其实就是玫瑰饼,里面是用豆沙,枣泥,玫瑰做馅,皮酥馅软,吃起来甜蜜绵软,是种典型的“铁面柔肠”馅饼。在端午吃五毒饼能够解毒清心,软化血管,营养又有特色。4、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5、做凉茶在福建、广东一些地方,端午节有采药制凉茶的风俗。民俗认为,“端午前后,百草为药”,所以在端午节当天,会采药制成凉茶,以达到祛病驱邪的作用。不过,对于采草药制凉茶,有医生认为,生草药毒性不明,自配凉茶需谨慎。6、炸油糕在陕西关中地区,端午节还有炸油糕、送油糕的习俗。当地人在烫面中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等馅料,下油锅炸成外酥里软的油糕,口感酥脆甜软。油糕白糖馅较多,加热时馅料易流动,因此又称“活糖油糕”。油糕外表深红,也被赋予了日子红红火火的寓意。7、糖蒜大家都知道大蒜可以消炎杀菌,但是生吃辛辣烧心,没几人能受得了。不过将大蒜用糖腌制后,就会起奇妙的化学反应,蒜的辛辣味减轻很多,吃起来清脆爽口。端午过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人容易上火,家里备些糖蒜,吃上些有着清火之效,在端午节,给家中的小孩吃上一个糖蒜,还有着给孩子“败毒”的美好寓意。可是有的人就说了,我就想吃粽子啊。来来来,满足你这个刁钻的小吃货。那么,我们最常吃的粽子难道就只是单单的哪几种样式了吗,NO。让我来告诉你,粽子绝对是不甘寂寞的一个品种,它还有......1、八宝粽子大家都听说过八宝粥吧,没错,还有八宝粽子,江米、糙米、红枣、葡萄干、黑豆、玉米粒、花生、红豆、芸豆等,提前泡水之后,混合在一起,包成粽子,蒸出来的粽子,颜色五花八门,这个出锅要蘸着白糖吃,口感非常棒。2、咸蛋黄粽这道粽子的口味就是咸味的,首先准备好咸蛋黄,然后提前把糯米浸泡一下,再把糯米的水沥干,接下来在糯米里放入少许的油盐、老抽搅拌均匀,然后再把粽叶裹好后,放入搅拌均匀的糯米,再加上咸蛋黄包裹起来,味道也还不错。3、肉粽流行在闽南地区的烧肉粽选材非常讲究,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4、火腿粽我们常见的咸粽子都是用咸肉制作而成的,火腿粽当然也不例外了。火腿粽主要是以糯米、火腿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美食,放入粽子里面的火腿,一般使用的是浙江的金华火腿,这种火腿肥瘦均匀,然后口感不是很咸。将金华火腿包入粽子里面,香味浓郁,味道也特别的好。5、紫米紫薯粽结合紫米和紫薯的优点,不软不硬口感更好,味道是淡淡的香甜,完全不会齁。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大家不妨多吃这些种端午美食,即顺应时令,又美味有营养,还可以寓意顺利安康,增添节日气氛。
2023-07-08 01:36:092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

北方端午节吃的食物有: 1、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2、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3、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4、五毒饼 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2023-07-08 01:38:431

端午节习俗,除了吃粽子以外还吃点啥?

吃粽子是全国各地的普遍习俗,已经保持了几百年。粽子在古代又叫粟米、桶粽子。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自杀。当时,为了保护伟人的身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放入河中,以吸引鱼虾。从那以后,吃粽子就成了一种习俗。由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不同地区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异。人们最早祭祖的时候,经常用角,所以粽子的形状一开始就和角很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规则的三角形或方形粽子,粽子叶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毒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也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因为五月是毒物繁殖活跃的时候,古人会吃“五毒饼”,人们把五毒刻在饼上,然后咀嚼,以表达咬牙切齿的意思。吃五毒糕是希望摆脱病痛,强身健体,祈求健康。端午节吃茶、蒜、蛋的习俗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样重要。端午节为什么要吃茶、大蒜、鸡蛋?所谓茶蒜蛋,其实就是用茶叶、大蒜、鸡蛋熬制的鸡蛋,称为茶蒜蛋。煮熟后可以一家人当早餐吃。端午节一定要吃大蒜,因为这和大蒜的杀菌作用有关,有驱邪防病的意思。据说早餐吃茶叶蛋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传说端午节吃绿豆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生前爱吃绿豆糕。他被夫差杀死扔进钱塘江后,人们准备了他最爱吃的绿豆糕来纪念他。端午节过后,天气热了,人会感到烦躁不安,而绿豆可以清热,所以人们会准备一些绿豆糕和绿豆汤来缓解。“饼”与“高”谐音。现在如果家里有中考的孩子,不妨准备一些绿豆糕,寓意“高三”,祝考生取得好成绩。绿豆糕的做法也简单。将绿豆蒸熟,捣成泥状,再加入糖和黄油或食用油炒熟。煎好后用模具压出来。小时候,我没有任何零食。端午节,大人们用面粉为我们炒蔬菜。民间有句谚语,“端午节吃粽子不如元旦吃饺子”。角是用面条卷好皮,里面包韭菜和鸡蛋馅,做成三角盒,然后放锅里炸。也可以包糖做成“糖三角”。脆皮炒菜角是孩子们的最爱。
2023-07-08 01:38:514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可以洗衣服吗

端午节是可以洗衣服的。端午节没有说不能洗衣服的习俗,也没有禁止洗衣服的说法。但是,在端午节,会有很多重要的习俗,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在这些习俗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需要保持清洁的规定,比如在喝雄黄酒时需要避免用不干净的手指蘸酒,以及在赛龙舟时需要保持船身清洁等等。因此,在端午节洗衣服时,需要注意保持清洁,以免影响其他习俗的进行。
2023-07-08 01:39:424

端午节风俗中与五毒有关的是什么?

五毒不是五种毒药,而是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端午节有项重要任务,那就是驱虫。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风俗。蟾蜍俗称癞蛤蟆,五毒中它和端午关系最为深厚。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2023-07-08 01:39:503

五月称恶五月,为什麽?有何来历?

五月称恶五月是因为五月初五被称为恶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有饮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采百药等避疫驱邪的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按《易经》的说法,五月初五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阴恶从五而生,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尤为恶日。逢此恶疠病疫泛滥之恶日,人们自然要避邪除恶。  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曾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战国时期成书的《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也强调五月初五要“采百药”:“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在五月初五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菖蒲酒以避疫等习俗逐渐流行开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2023-07-08 01:40:002

五毒是哪几种动物

五毒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毒性各不相同: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扩展资料: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40:0810

五毒饼是什么东西

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是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清代北京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对端午节食用五毒饼有着明确的记载。比如饼皮糖浆用柠檬取代蛋清,赋予它更多清香;馅料更是丰富又贴心。叶和西梅它可以软化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绿豆在这个季节就是清热、解毒,完全符合五毒饼的意义。
2023-07-08 01:41:132

五毒饼是用五种毒物制成的吗

五毒饼是汉族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一般来说,老北京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_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2023-07-08 01:41:261

五毒饼有毒吗?五毒饼的来历

受电视剧或小说影响,很多人一说到五毒就联想到毒蜘蛛等有毒虫子,甚至有些人都担心五毒饼的毒副作用。那么,五毒饼有毒吗?五毒饼是怎么来的? 五毒饼有毒吗 在古装电视剧中,每次看到五毒教,都是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恶人。所以提到“五毒”,总是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五毒饼并不是什么毒物,反而是老北京特色小点心。五毒饼是汉族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 五毒饼的来历 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一般来说,老北京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五毒饼也被称为端午饽饽,又分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 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五毒是指哪五毒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注意:蜘蛛不是“五毒”之一,那是金庸小说中关于“五毒教”教徒使用毒物的错误说法。各种“五毒”列于下: 1、五种毒药:石胆、丹砂、雄黄、慈石和俣石; 2、五种酷刑:鞭、捶、灼、徽、纆; 3、五种毒虫:蝎、蛇、蜂、蜮、蜈蚣——多见于“五毒符”,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 4、五种社会丑恶现象:骗、玩、帮、烟、娼。人们通常所说的“嫖”包含在“娼”中。 五种毒虫应该是: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民间有鸡斗无毒之说。
2023-07-08 01:41:331

五毒饼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些毒虫隐藏不出,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尤其是在端午前后开始活动频繁。在以前的农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护措施缺乏,这些毒虫在平常的活动中很容易伤到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端午驱毒虫,更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所考虑,所举行的一种保护措施。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2023-07-08 01:41:402

端午节吃五毒饼有什么历史来源典故

以下来自百度。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 《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 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 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 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 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 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后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 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 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2023-07-08 01:41:53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毒饼?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001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071

吃五毒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141

端午节吃五毒饼有什么历史来源,典故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222

为什么北京过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过几天就是五月节了,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举国食棕。西北早期无粽叶,有食凉糕之俗,大同小异。唯独北京,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毒饼。离端午节还有个把月,北京的老字号稻香村、桂顺斋在柜台上告示新添五毒饼了,五毒饼形如月饼,馅有五仁的、豆沙、枣泥等,用模子磕出来,烤熟,出炉后表面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的蜂蛇纹路就明显了。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戴,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这段传说,聊助大伙饮雄黄酒吃粽的谈兴罢。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趋吉避邪的节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对女人格外讲究,又有女儿节一说。古代女儿出嫁,很少有机会回娘家看望父母,端午那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一躲,《红楼梦》中的元春在皇宫回不了家,因此捎来一百二十两银子让家人去观里念平安经;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聚在一起消夏赏午,皆因把王夫人这里当成了娘家之故;在我国江苏四川一带,还保留着女儿携带礼物回娘家归宁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各地都有自己传统的庆祝方式,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粽子。在老北京的传统美食文化中,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的前世今生: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一般来说,老北京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五毒饼:五毒饼源于玫瑰饼,且高于玫瑰。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以饼上的纹路而命名,玫瑰饼则是名副其实。和藤萝饼一样,都是以花瓣做食材的北京特产。《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将玫瑰花瓣捣成玫瑰酱,再加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上火烙成翻毛酥皮饼,然后在雪白的饼上盖上鲜红的“五毒”图形,就成了《京都风俗志》中所说的“馈赠亲友,称为上品”的五毒饼了。五毒饼也被称为端午饽饽,又分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吃了“五毒饼”不怕毒虫咬。据北京稻香村有关负责人介绍,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南方说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北京则有吃五毒饼的民俗,寓意“五毒”被吃掉,人们便不再害怕它咬人了。五毒饼选购指南: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喝雄黄酒、插艾叶、包粽子、吃五毒饼。经过悉心钻研,成功再现传统的“五毒饼”形式,并恢复了正宗的皮馅各半的北方风格,口味酥软醇香。"五毒饼"不仅展现了传统民俗和美食文化,同时反映了中国百姓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吃掉“五毒”,还有百毒不侵的美好祝愿!
2023-07-08 01:42:291

五种图案装饰的传统端午糕点,寓意祈求。健康

您好,据了解,消失了60多年的端午节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今年重现稻香村,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据了解,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北京稻香村根据传统养生之道,精心配置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饼面印有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形象,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5种馅。  据北京稻香村负责人介绍,由于端午节首次被列为法定假日,市场需求增加,今年预计市场供应粽子量为500万只,“五毒饼”5万盒,粽子全部马莲捆绑,真空包装,保质期由45天延长至60天。今年除小枣、豆沙等传统口味外,还增加了营养纳豆、多彩蜜豆粽、白望采纳
2023-07-08 01:43:212

北方过端午节吃什么?

我国由于地域十分辽阔,民族众多,因此不少传统节日在各个地区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因此很多时候同一节日不同地区不仅节名不同,甚至连饮食习惯也大不相同,北方端午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2、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3、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4、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5、吃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2023-07-08 01:43:282

五毒是哪五毒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关于五毒的民间习俗: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五毒耳枕,青蛙来保佑老人孩童安康,并把它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爱。辟邪,保平安。
2023-07-08 01:43:351

五毒是哪五毒之首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些毒虫隐藏不出,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尤其是在端午前后开始活动频繁。在以前的农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护措施缺乏,这些毒虫在平常的活动中很容易伤到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端午驱毒虫,更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所考虑,所举行的一种保护措施。五毒的民间习俗从战国时起,北方民间就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