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五毒饼是以五种食物为馅的食物吗

2023-07-08 07:22:20
共1条回复
西柚不是西游

是的,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提到“五毒”,总是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五毒饼并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它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图案。

其实,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是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之所以图案用五毒,是因为每年初夏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

重现稻香村

2008年6月4日,消失了60多年的端午节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重现北京稻香村。据了解,为迎接首个端午假日的到来,北京稻香村生产的粽子等节令食品现已全面登场。与往年不同的是,市场多了许多“民俗味”、“环保情”,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据北京稻香村负责人介绍,由于端午节首次被列为法定假日,市场需求增加,预计市场供应粽子量为500万只,“五毒饼”5万盒,粽子全部马莲捆绑,真空包装,保质期由45天延长至60天。除小枣、豆沙等传统口味外,还增加了营养纳豆、多彩蜜豆粽、白果阿胶粽、腐乳肉粽等6种健康营养的新品粽子。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毒饼

相关推荐

什么是五毒饼?

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是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清代北京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对端午节食用五毒饼有着明确的记载。比如饼皮糖浆用柠檬取代蛋清,赋予它更多清香;馅料更是丰富又贴心。叶和西梅它可以软化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绿豆在这个季节就是清热、解毒,完全符合五毒饼的意义。
2023-07-08 01:24:133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些毒虫隐藏不出,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尤其是在端午前后开始活动频繁。在以前的农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护措施缺乏,这些毒虫在平常的活动中很容易伤到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端午驱毒虫,更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所考虑,所举行的一种保护措施。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2023-07-08 01:24:352

五毒饼是以五种食物为馅的食物吗

不是。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特色食品,以五种毒虫花纹为装饰的玫瑰饼。实际上,五毒饼是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的玫瑰饼上。分别有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古人就会食用“五毒饼”以祈求消病强身,健康长寿。五毒饼对强身健体方面有一定的好处,主要作为的是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发扬、纪念。五毒饼的饼面印有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五种形象,主要食材是樱桃、荸荠、桑椹。五毒饼有强健身体、软化血管、解毒清心这个作用;主要还是作为一个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传承、发扬,还有纪念。
2023-07-08 01:24:491

五毒饼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吗

五毒饼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五毒饼并不是以“五种毒物”为馅的食品,它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图案。传统的馅有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之所以图案用五毒,除了食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家里的小孩子认识这几种动物,让他们对五毒能敬而远之。每年初夏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也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除食“五毒饼”之外,家中的小孩儿还要穿五毒衣、五毒肚兜、五毒鞋。五毒饼来源:《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用玫瑰花瓣作原料,先捣成玫瑰酱,再加以上等好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做成雪白的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也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贻,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2023-07-08 01:24:561

端午节习俗

端午节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因地区不同、民俗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习俗,下面我们来聊聊端午节的习俗吧!1.吃五毒饼五毒饼是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花纹为饰的饼。 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因为每年端午时节,毒物滋生活跃,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祈愿消病强身。虽然这种饼不过是上面加盖了五毒纹样或者压出了五毒形象的普通饼类糕点而已,但这也很好地反映了人们希望“吃掉”这些毒虫,使其不能再毒害世人的愿望。2.扒龙舟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3.挂艾草、菖蒲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因为二者皆为中草药,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因为菖蒲的叶子形状似剑,古人称之为“水剑”,说它可“斩千邪”。人们便会把菖蒲刻成“小人儿”、“小葫芦”等形状,挂在儿童脖子上,以求吉利。也会挂在门楣,起到驱魔祛鬼的效果。4.挂葫芦端午时节,很多地方都有挂葫芦的习俗。老话说:“端午挂葫芦,平安有福禄”,因为葫芦谐音为“福禄”,代表着福禄双全的意思,具有非常好的寓意。而且葫芦是道家的法器,古人认为葫芦可以收纳不吉之气,易进不易出,五月为“恶月”或“毒月”,因此在端午节,民间有用葫芦去病化煞的习惯。端午节将葫芦挂在家中或戴在身上,能起到避邪驱瘟、带来好运的作用。5.佩香囊我国许多地区端午都有佩戴香囊的习俗。每到端午节,家中长辈们都会做几个小香囊给小孩挂在身上,她们管这种习俗叫做“压午”。小孩佩香囊后,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端午习俗甚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人们过端午节的初衷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2023-07-08 01:25:122

五毒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合称。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五毒的寓意:蜈蚣寓意辟邪保平安,蟾蜍寓意财富,蝎子寓意财富,蛇寓意子孙满堂,生生不息,蜘蛛寓意知足常乐。五毒每个动物有各自的一个寓意,而将五毒一起雕刻在翡翠玉雕上就是将各自的寓意结合起来了,更能代表吉祥了。而玉雕器中的五毒造型一般是指:蝎子、蛇、蜈蚣、蜘蛛、蟾蜍。雕在一起叫“五毒”,中国古人认为毒能克毒,佩戴雕刻剧毒的玉饰能与邪相克、以毒攻毒、百毒不侵,寓意避邪免灾,永保平安。也有单独雕刻,单独雕刻的寓意也有所不同。
2023-07-08 01:25:581

五毒是哪五毒 五毒分别是什么

1、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 2、古时我专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属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3、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 4、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2023-07-08 01:26:121

端午节要吃“五子”,是哪“五子”?

粽子、蒜子、鸡子(蛋)、口子(蕌头)、包子。”端午节当日以“五子”为早餐,大概是因为在端午时节吃这些东西,可以排除身体毒素,又可为身体补充营养,可以起到防病、强身的作用。另外也是因为口口相传的习俗。各地风俗都不尽相同,也有说是其他五子的。例如在桂林,是要吃咸蛋的,端午节是要吃“五子”——粽子,桃子,李子,蛋子(咸蛋),鸭子 。扩展资料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对很多人来说,粽子是这个节日的“标配”。一提到端午节,大家想到的食物就是粽子,但其实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都有自己的民俗习惯,除了粽子很多地方都会在端午节制作独特的饮食。1、采茶、制凉茶在我国福建泉州南安一带,有在端午节制作午时茶草的习俗。继承了这一传统,当地人民会在端午节当天去山野采草药来熬制凉茶。2、吃五毒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最外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种形象。据天津网报道,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五种“毒物”开始出现,蚊蝇等害虫开始滋生,容易传播疫病,因而从古时起,人们就把端午节视为“卫生日”。食用五毒饼寓意祈福消灾,保佑家人身体健康。3、炸油糕油糕是北方人会在端午节特制的食物。油糕表皮蓬松、馅心甜美,它是用和好的烫油面,包上白糖、黄桂、玫瑰等做成的馅,下油锅炸制而成的。
2023-07-08 01:26:442

五毒指的是什么意思啊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
2023-07-08 01:26:591

五毒是什么

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避五毒是我国古时就有的习俗。我国人民的生活因为“五毒”,衍生出了很多相关的风俗习惯。 五毒是什么 有些地方的人们习惯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用来规避五毒。 天津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是食用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的方法是在屋中贴五毒图,再用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即认为五毒被刺死。
2023-07-08 01:27:241

端午节北方吃什么食物

端午节北方吃粽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端午节美食:1、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南北方都很普遍的传统习俗。在北方主要是吃三角甜粽子,以蜜枣、大枣、豆沙为馅料,制作而成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的蜜粽。南方主要是吃咸粽,馅料主要是放腌制的五花肉,南方主要是吃四角粽、尖三角形粽、方形粽。2、五黄在江南一带有五黄月这个说法。在江浙一带,端午节这一天要吃“五黄”。五黄,是指黄酒、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但是“五黄”也不是特定的这几种,在有的地方不吃咸鸭蛋,而是吃黄豆。3、雄黄酒以前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特别盛行端午节喝雄黄酒。雄黄可以用来制作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就把它和研磨成粉,然后泡白酒或黄酒。但是,现在人们都是用黄酒代替雄黄酒。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端午节
2023-07-08 01:27:413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

端午节 ,也被称作“五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要的节日。端午节有很多小 故事 ,我们来了解一下吧!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_山东端午习俗简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目录 端午节的故事 山东端午习俗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 端午节的故事 1、屈原投江 传说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屈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汉族,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迎接伍子胥 有些说法则与吴国大夫伍子胥有关,而非屈原。 南朝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是一部中国古代荆楚地区的岁时节令、风物故事的介绍文集。在该书的第卅节里头记载着:“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认为东吴地区的端午竞渡是为了迎接已被当时人们视为河神的伍子胥,与屈原无关。关于粽子,则有当地的记载:“乡俗午日以粽奉伍大夫,非屈原也。”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4、白娘子喝雄黄酒现原形 传说,有一条白蛇修炼了一千年,终于修成人形,化为美丽端庄的白娘子,另一条青蛇修炼了五百年,也化为富有青春活力的小青姑娘。她们二人结伴来到西湖游玩,当她们来到断桥时,白娘子在人群中看见一位清秀的白面书生,心中暗生情意。小青便悄悄地作法,降下大雨。白面书生许仙打着伞来到湖边乘船, 正好看见白娘子和小青被大雨淋得很狼狈,许仙忙把自己的伞递过去让她们避雨,自己却躲得很远,任凭雨淋。白娘子看见许仙这样老实腼腆,心里更喜欢了,许仙也对美丽的白娘子产生了爱慕之情。在小青的撮合下,许仙和白娘子成了亲,并且在西湖边上开了一家药店,治病救人,乡亲们都很喜欢他们。 但是金山寺的法师法海却认为白娘子是妖精,会祸害民间。他悄悄地告诉许仙,白娘子是白蛇化身而成,还教许仙怎样识别白蛇。许仙将信将疑。转眼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白娘子这时候已经怀孕,她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白娘子为了救活许仙,不顾自己怀孕,千里迢迢来到昆仑圣山偷盗起死回生的灵芝草。白娘子与守护灵芝草的护卫拼命恶战,护卫被白娘子感动了,将灵芝赠给她。许仙被救活以后,知道白娘子真心爱自己,夫妻更加恩爱。 可是法海还是容不下白蛇在人间生活。他将许仙骗进金山寺,强迫他出家为僧。白娘子和小青非常愤怒,率领水族士兵攻打金山寺,想救出许仙。她们不断作法,引发洪水,金山寺被洪水包围,这就是传说中很有名的“水漫金山”。法海也大显法力,白娘子因为临产,打不过法海,只得在小青的保护下逃跑。当她们逃到断桥时,正遇上从金山寺逃出来的许仙。许仙与白娘子二人经过劫难,又在初逢的断桥相见,百感交集,不由得抱头痛哭。白娘子刚生下儿子,法海就赶来了,他无情地将白娘子镇压在西湖边的雷峰塔下,诅咒说,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掉,否则白娘子永远也不能再回到人间。 多年后,小青修炼得道,重回西湖,她打败了法海,将西湖水吸干,将雷峰塔掀倒,终于救出了白娘子。 >>> 山东端午习俗 艾叶煮鸡蛋 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这天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 此外,当地端午节的节令食品还有凉糕、五毒饼、玫瑰饼、藤萝饼等。 插艾蒿 民谚说:“ 清明 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山东地区普遍会在家门口插艾蒿。艾蒿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除了插艾蒿,胶东部分地区还插桃枝,临沂地区则在大门上插柏枝,用以驱邪。 采药 端午节,许多地方有采药习俗。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胶东地区的人们往往在太阳出来前到田里、地里采摘车前子、紫花地丁、小麦苗、艾蒿等等,装到箩筐里带回家,放在院子里晒干后挂起来,留着以后做药材用。 拉露水 端午节这天,在胶东一带,家家户户起大早,在日出前,到春草茂盛的地方,用毛巾拉草叶上的露水给孩子擦脸,尤其是擦眼睛和耳朵,据说可以耳聪目明,一年不害眼病。民间认为,大人用露水擦脸和胳膊,一年身体好,牲口吃了端午草,不得杂病。 五彩线 五彩线俗称“长命线”,端午节系五彩线的习俗至少成于汉代,已经有两千多年历史。应劭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五彩线是用5种颜色的丝线捻成,而这5种颜色必须是青、白、红、黑、黄,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这五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同时,象征东、西、南、北、中,蕴含着五方神力。 五毒兜 端午这一天,小孩子要带“五毒兜”,上有绣织的五毒图(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寓意以毒攻毒,确保健康。妈妈或奶奶会在兜里放一个温热的鸡蛋,或用温热的鸡蛋在小肚儿上滚几滚,边做边说“一年不会肚子痛”一类的话。 五毒饼 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戴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碧筒饮 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 挂香包 “香包襟上戴,娃娃逗人爱。”给孩子戴香包,这是济南端午节普遍流行的习俗。香包是用棉织品和丝线绣成的,包里除了装些雄黄、苍术外,还要装香草配成的香料,戴在身上起驱虫除秽的作用。 剪纸 端午节张贴剪纸的习俗,在蓬莱长岛等地流行较广,长岛县北面如砣矶岛、大钦岛、小钦岛、北隍城岛还保留着这一古老风俗。端午当天大门上要贴一对黄牛,房门上贴葫芦、宝剑,窗上贴虎、猫。凡是房间有孔通外面的地方都要贴。在滨州一带,有在大门上贴艾虎和剪纸葫芦的习俗。 画门符 济南人过端午节流行画门符。端午节这天,人们将“五毒”形象的剪纸做成门符贴在门上。据说,这样做可以驱“五毒”,防瘟疫。 雄黄酒 端午节这天,山东许多地方撒雄黄、龙黄于屋内墙角、窗台、食物贮存处及厨房,以防害虫,熏蛇、蝎等毒虫。费县人喜欢喝雄黄酒,相信雄黄酒有杀菌功能。邹平地区,端午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招远、诸城一带,妇女 儿童 也习惯将雄黄酒涂在额头等部位,驱邪防病。 >>> 外国人怎么过端午 日本 日本自古以来就有过中国节的传统。在日本,端午的习惯是在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从明治时代开始,各节日都改为公历日。日本的端午节是公历5月5日。端午节的习俗传到日本之后,被吸收改造成为日本的 传统 文化 。日本人在这一天不划龙舟,但也跟中国人一样会吃粽子,并在门前挂出菖蒲草。在1948年,端午节被日本政府正式定为法定的 儿童节 ,成为日本五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节日特有饮食有日本粽和柏饼。 朝鲜半岛 朝鲜半岛人民认为端午节是一个庆典,是祭天的时候。在农业社会时期的朝鲜半岛,民众共同参与的传统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在祭祀举行时会进行假面舞剧、韩式 摔跤 、荡秋千、跆拳比赛等具有朝鲜地方特色的活动。 朝鲜半岛各地,他们各自都把端午节本土化,并以各自的名字称呼这个庆典,例如:天中节、重午节、端阳、五月节、戌衣日、水濑日等。 越南 五月初五是越南端午节,在这一天清晨,大人们会给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戴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越南人认为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在每年春夏交替时吃黄姜饭可避免受到一些疾病的侵扰,所以越南人在端午节这天会吃黄姜糯米饭。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华人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端午节,马来西亚华人通过裹粽比赛和赛龙舟等方式,庆祝节日,宣扬中华传统文化。 娘惹粽是马来西亚的创意粽,又称为蓝粽,外表色泽如同中国青花瓷,十分特别,既美丽又浪漫,光看看就觉得赏心悦目。 >>> 端午节的故事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关于端午节有哪些故事 ★ 端午节的起源故事有哪些 ★ 端午节有哪些经典传说故事 ★ 端午节的五个相关传说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及名称 ★ 端午节的传说故事大全 ★ 端午节有哪些传说故事 ★ 端午节的5个传说 ★ 端午节的民间传说有哪些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1fc3c5445c1ba79cfc8b2d8178c3c5dd";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2023-07-08 01:28:091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食物

1、粽子,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的食品,中国汉族传统节庆食物之一。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传播亦甚远。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2、打糕,端午节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捶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3、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4、大蒜蛋,河南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5、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2023-07-08 01:28:163

五毒分别是什么 之首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扩展资料五毒毒性: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29:223

‘五毒’指什么?

所谓“五毒”,一般是指蝎子、蛇、蛤蟆、壁虎、蜘蛛这5种有毒的、令人恶心的动物聚在一起的图案。 它们通常出现在陕西等中原文化地区的一些民间刺绣品、剪纸上,花钱上也有。以前过端午还要吃一种缀有“五毒”图案的小糕点“五毒饼”,现在这种古老的风俗在一些地方也开始恢复了。 “五毒”说到底是一种很民间的图案,“土”得掉渣。它是民俗中“以毒攻毒”,厌胜精神的体现,若是去临潼参观秦始皇兵马俑,景点附近除了大大小小的兵马俑复制品,最多的就是上缀五毒造型的马夹背心和肚兜布袋。看看那些图案,不但不再丑陋,反而十分可爱,多少会对这种民间精神有所领会。 按民间的说法,五月开始进入夏季,“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都与端午节有关。四大传说里的白娘子不也是在端午这天喝了雄黄酒才现的原形么? “五毒”之谓据说是宋、明道家盛行的产物,古代民间要在五月五由道士画一符,上画五毒再各刺一针,后来发展为红纸印刷的五毒图,贴在屋中。民间在衣饰上绣五毒,也是同样的意思,通常也是在这天给孩子穿的。同样五毒饼也是这天吃的。所以端午还有“五毒日”的别名呢。望采纳谢谢
2023-07-08 01:29:364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油饼?

端午节吃油饼的习俗并没有特别的历史意义,它只是一种地方传统食俗。在某些地区,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吃油饼来庆祝节日。这种习俗可能源于不同地区的民间传说和地方风俗。在华北地区,端午节吃油饼的习俗被称为“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传统面食,用小麦粉、白糖、豆沙等原料制成,象征着健康、长寿、平安、幸福和吉祥。在江浙地区,人们会做一种叫做“五黄”的食品,其中包括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和鸭蛋黄。这些食品都被认为有助于驱邪避邪,带来好运和健康。总的来说,端午节吃油饼或其他特色食品的习俗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历史起源,它们只是人们在节日庆祝活动中的一种传统习俗。
2023-07-08 01:29:432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什么习俗

1、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习俗是,端午节当天,人们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艾草或菖蒲,蚊虫害怕这种味道,能起到驱蚊的效果。 2、端午节习俗赛龙舟,传说楚国人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王作楫说,古人赛龙舟时在终点设了鱼标、鸭标、铁标,谁拿到这3个标就获得了冠亚季军。为了让参赛者从远处看到终点,古人还会在3个标上用锦缎打上蝴蝶结。 3、端午节习俗吃五毒饼,端午节临近夏至,天气越来越炎热,细菌滋生,人容易中暑生病,古人于是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据说,吃了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 4、端午节习俗点雄黄酒,在端午节还有点雄黄酒的习俗,会把酒在男孩的额头上写王字,在女孩的头上点五个点,人们认为,这样蚊虫苍蝇会被雄黄酒破解,驱邪避害。
2023-07-08 01:29:501

北方人的端午节的美食有什么 北方人的端午节的美食

1、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 2、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3、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4、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5、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6、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2023-07-08 01:30:071

“五毒”之首是蛇,还是蜈蚣啊?

蝎子位居榜首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扩展资料:古时我国北方一些地方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由于古时人们自然知识匮乏,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形成此习惯。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30:1515

微山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说起端午节的美食习俗,自然不能少了粽子,已有数千年历史。咱们山东人钟爱用糯米或黄米包粽子,馅料众多,不过最传统的还是黄粘米加枣,用苇叶包成三角形,俗称“枣粽子”。临沂沂蒙山区和日照等地区,常用山坡上一种波勒树叶包粽子。艾草煮鸡蛋除粽子这一端午特定食品之外,山东各地还有端午节吃艾叶煮鸡蛋的习俗。端午一大早,家人便将新鲜的艾草放在锅里煮鸡蛋。鸡蛋熟时,蛋皮变成微绿色,还带着微微的艾草香。碧筒饮碧筒饮是济南地区的习俗。采摘刚刚冒出水面的新鲜荷叶盛酒,将叶心捅破使之与叶茎相通,然后从茎管中吸酒,人饮莲茎,酒流入口中,成为端午乃至炎夏的消暑饮。史料记载:古代,大明湖荷花盛开之际,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边避暑,他们把湖中大莲叶割下来,盛上美酒,用簪子将莲叶中心部分刺开,使之与空心荷茎相通。从荷茎末端吸酒喝,“酒味杂莲香,香冷胜于水”。五毒饼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消病强身,祈求健康。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有杏蓉、枣泥、绿豆蓉、芝麻等馅料。
2023-07-08 01:30:442

端午节知识啊~急急~~

粽子是端午节的节日食品,古称“角黍” 2:“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 3:是的,端午节纪念很多人,包括屈原,伍子胥和曹娥等等 4,5: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6:(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春秋战国时期人 7:【端午节简介】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 8:五彩是由红、黄、兰、绿、紫等五个颜色组成。明代 五彩是由红、黄、绿、紫四种釉上彩和釉下青花组成。
2023-07-08 01:30:5316

《如懿传》中的九款高颜值宫廷点心,你pick哪一道?

藕粉桂花糕,这道点心的颜值真的好高啊,感觉非常好吃。
2023-07-08 01:31:1913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在民间的传说里面,我们可以常常听到“五毒”这两个字,对于五毒很多村子里的老人都是比较害怕的, 那么下面为大家分享一下五毒动物是哪五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1   五毒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   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毒性各不相同:   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   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   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   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   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    五毒的习俗:   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2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 端午节驱五毒用意是提醒人们要防害防病。   每到端午节,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   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   《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 《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   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你为“倒灾葫芦”。至今民间仍有悬镜于门以避邪之俗。在唐代,专于五月五日午时于扬州扬子江心铸铜镜,以进贡皇帝,称为“天子镜”,这也是辟邪之意(见《唐国史补》 )。所以后世多于门前挂镜驱邪。   蛇属于爬行纲蛇目。身体细长,四肢退化,身体表面覆盖鳞片。大部分是陆生,也有半树栖、半水栖和水栖的。以鼠、蛙、昆虫等为食。一般分无毒蛇和有毒蛇。毒蛇和无毒蛇的体征区别有:毒蛇的头一般是三角形的;口内有毒牙,牙根部有毒腺,能分泌毒液;一般情况下尾很短,并突然变细。无毒蛇头部是椭圆形;   口内无毒牙;尾部是逐渐变细。虽可以这么判别,但也有例外,不可掉以轻心。蛇的种类很多,遍布全世界,热带最多。中国境内的毒蛇有五步蛇、竹叶青、眼镜蛇、蝮蛇和金环蛇等;无毒蛇有锦蛇、蟒蛇、大赤链等。   五毒动物是哪五毒3   根据民间传说来看,五毒实际上指的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以及蟾蜍,其中蝎子是五毒之最,不过中国土地面积广,各个地方对于五毒的解释也是不同的,虽然五毒原意是指有毒性的五种动物,但其中壁虎实际上是被误解的,在壁虎有毒吗中就提到过,古人认为壁虎的尿液有毒,滴入眼睛会瞎,而滴入耳朵则会聋,碰到皮肤甚至会溃烂,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佛教说的五毒是哪五毒   当然除了民间传说的五毒动物外,五毒在佛教中的.含义又不一样,它主要是指代五种恶习,贪、嗔、痴、慢、疑,佛教认为这五种习性是人类所有烦恼产生的根源,会使我们承受各种痛苦,只有避开这五种情绪才能参破世间真理,从而更加轻松的修成正果。    五毒中为什么没有蜘蛛   五毒中之所以没有蜘蛛,是因为五毒除了需要带有毒性外,还需要这种动物是能入药的,而蜘蛛并没有被用作中药材,所以五毒中也就没有蜘蛛,但是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五毒教使用的五毒就有蜘蛛,因为壁虎大多是无毒的,为了符合五毒教的特征,才强行将蜘蛛加入到五毒中。    五毒俱全是什么意思   五毒俱全本意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比如蝎子、蜈蚣、蛇以及蟾蜍、壁虎等,但作为一个成语来说,它逐渐演变为形容词,比喻什么坏事都干的人,就像是带有五种剧毒的动物一样危险,它和作恶多端、无恶不作等词汇都有着非常相近的含义。
2023-07-08 01:31:571

“端午到,五毒醒”是什么意思,是指的哪五毒呢?

端午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它有千年的文化沉淀,寓意深远独特、习俗别具一格。端午又名“端午、端阳、天中、重五”等,从这些名称就可以看出,端午绝非是“吃粽子、赛龙舟”那般简单,它在五月初五的讲究颇多。数年前,苏轼被贬惠州、触景生情,便写下端午感慨:“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薄绸,明日端午节一定要浴兰汤……”在这首诗中,包含了“沐浴、午叶符、缠五彩线、悬挂菖蒲、”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极深的节日讲究。除此之外,古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结合端午节当日的天气、环境、人文等做出一句“端午到、五毒醒”的俗语,这句俗语流传至今,妇孺皆知。关于它的真实含义却鲜有人知,“五毒”指的哪五毒?人们口中的“五毒之首”又指什么?一、端午安康不同于其他节日,端午是“悲喜交加”的节日,这一天既有祈福迎新的满心欢喜、也有祭祀古人的一腔伤悲。很多人在这天不会说“端午快乐”,而会说“端午安康”,一个“安康”承载了众多不言中的祝福,因端午的特殊性,众人只希望这天可以安然度过、健康无忧。那么,为什么会这么说呢?首先,我们来普及一下端午节的来历,爱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报国无门,在一腔忧闷中投江身亡、以死明志,这种爱国情怀感动了很多不愿沦为亡国奴的爱国人士,历朝统治者认为屈原是爱国模范的不二人选,为了纪念屈原、鼓励众人学习屈原的爱国情怀,便将其作为“节日标杆”不断宣传,后期的发展中,端午节不断的被完善,全国各地有了不同的“祭祀”方式,这天在古人心中不仅是“节日”,更多的是“毒日”。二、五毒月,九毒日,端午为何成为“毒王”?《黄帝内经》对五月曾这样描述:“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通过参考相关史料我们可以得知:五月份是天地交换之日,天地气场不正,从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到二五、二六、二七,这九日是“最毒”日。那么,五月初五作为五月毒日的第一天,被称为“五毒之首”并不为过。既然五月是“毒月”,端午是“毒日”,那“规避毒气”的习俗有依据吗?古人何等聪明智慧,既然通过观察得知了节气讲究,必定会有解决方式,所以端午这天,形式多样的节日活动开始“闪亮登场”。像众人熟知的“划龙舟、吃粽子、采艾草、射五毒”等,都在彰显着古人的智慧。《论衡》曾记载:“夫正月岁始,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父母不堪,将受其患。”这天出生的婴儿阳气过正、克父克母,视为不祥,很多人在这天会把婴儿放到外公外婆家,以此躲避灾难。《滦州志》曾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这天是天地交泰之日,邪气过正,不适合夫妻久待,为防止引入邪气、带来祸患,女子会被娘家人接回家中,视为“归宁”。说到五毒,必然和动物有关,你会想到哪些带毒的爬行动物?三、五毒当然了,端午作为“九毒日之首”之首,必定会衍生一些“毒物”,这些毒物令人望而生畏、头皮发麻。很多人喜欢在端午这天“射五毒”以此来驱邪,这五毒并非凡间之物,它们五个个个都是“顶级毒”,接着就来普及一下五毒。第一:毒蛇。提到毒蛇,想必很多人会想到“吐着蛇芯、冒着绿光”的眼镜蛇。蛇的种类多种多样,一旦被毒蛇咬伤、不能及时救治,就会有生命之忧。当然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古人上山采药、赶路经商,甚至种菜耕耘,或多或少都会遇到“随时出没”的蛇,没有“急救车、急救药箱”的情况下,人被毒蛇咬伤,想要死里逃生无异于天方夜谭。五月天气炎热、雨水落多,田间地头常有蛇出没,这些原生态的蛇在没我快防护网没有驱蛇仪器的情况下,“肆意横行、任意而为”,手无寸铁的百姓完全不是蛇的对手。因此,蛇成为了人人畏惧的动物之一。“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由此可见,蛇对人的影响过于刻骨铭心!无论哪种蛇,对人的伤害都是“终身阴影”。第二:蟾蜍。蟾蜍在古文记载中曾是神兽,它带有灵气、具有守护作用,但真实的蟾蜍却是繁殖能力最强的毒物之一。蟾蜍浑身是毒、它的俗名叫做“癞蛤蟆”,癞蛤蟆的毒性有目共睹:一旦被咬中,在古代将会无药可医,就是这个“奇丑无比”的蛤蟆让很多人避而远之。把它列为“五毒”之一也不难理解。第三:壁虎。说到这里,很多人会好奇:可爱的小壁虎咋就成为了毒物?小壁虎不是能吃蚊子的动物吗?这种思想是现如今的看法,在没有分类分科的封建社会中,小壁虎的“断尾再长”乃是“怪象”。古人认为:壁虎作为爬行动物,会爬到人的耳朵、嘴巴里,它那条尾巴会断在人体体内导致人耳聋耳鸣,这种说法在现在看来是无稽之谈,在当时却被人奉为不容置疑的权威说法,他们眼中的小壁虎乃是钻人耳朵的“恶虫”。第四:蜈蚣。蜈蚣“昼伏夜出”,虽然体型小,却毒性极大,这种百脚虫,是一种有毒腺的、掠食性的陆生节肢动物。这种动物能干掉一头大象,可见其毒性之大。第五:蝎子。它被封为“五毒之首”,蝎子的毒性从古至今都有增无减,形容一个人恶毒大多会用“蛇蝎心肠”,蝎子的攻击让人防不胜防。蝎子的起源由来已久,它自存在起就有四亿三千万年的历史,在漫长的自然进化中都未能淘汰,可见其生命力的顽强程度。延续至今,蝎子种类多种多样,瘦长的身体几乎遍布毒性,每种蝎子都带有毒性,毒性不分大小,毒性不分体积,其他“四毒”见到蝎子都会绕道而行,可见蝎子的毒烈程度。五毒毒身,古人以毒攻毒,如何在端午攻下“五毒”?四、攻 “五毒”关于“五毒”由来已久,它们的传说也层出不穷,无论哪种毒物,都有一定的毒身效果,古人为了求取安宁,也发明四种攻毒方式。第一:吃。难道是吃掉五毒?自然不会杀害它们将其吃掉。古人注重心安,所以,将五毒画作符号放在饼上,称为“五毒饼”,吃掉它寓意为排毒。五毒饼香糯可口,深得男女老少的喜欢。第二:画。在端午节当天,大人会用雄黄酒画在儿童额头,称为“画额”,这个画额很有讲究,并非乱画,要在孩子额头中间画个“王”,除了额头中间,手心、脚心都要涂上雄黄酒,一是为了借雄黄辟邪,二是为了用“老虎”镇邪。第三:挂艾草。因为艾草不仅可以提神醒脑,也可以驱邪镇邪,它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古人的挂艾草并非迷信,而是有一定的依据。艾草气味清新,可以驱虫,这些虫子在艾草的熏香下,大多会绕道而行。第四:跳钟馗。钟馗面目严肃、气场强大,在古人心中是难以超越的神,民间会通过跳钟馗的舞台剧来驱赶鬼神、规避邪气,这虽然带有迷信色彩,却极能安抚人心。总的来说,这四种攻毒方式是古人智慧使然,他们在物质及其匮乏的年代想法设法祈求安宁,这是古代条件下的限制。而“五毒”并非古人杜撰而来,虽然它们诞生于封建背景下,但这五毒大多出现在繁殖旺盛的五月,五月是它们出没频繁的月份,所以,五月是毒月、五虫是毒中皆能对其解释。除了“九毒日、五毒虫”外,端午还有其他说辞吗?五、端午的其他说辞自然是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后世的不断传承中,“毒”不再是简单的虫子,还有更深层次的精神“毒”。任何时代,华夏儿女都追求精神高雅,所以“吃、喝、嫖、赌、骗”也被称为五毒,这五毒乃是精神境界的“毒”,不被认可、被人耻笑。一旦有人有五毒之一的恶习,那将会贻笑大方、备受排斥,谁都不愿和自甘堕落之人朝夕相处。“石溪久住思端午,馆驿楼前看发机。”从古至今,端午节都是人们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它是一个家族对先人的缅怀,是一个家族对安康的祈求。那些传承下来的传说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缩影,更是一个朝代的思想映射。“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屈原作为已逝诗人,他用实际行动诠释自己的爱国热情,是历朝历代爱国人士的最佳典范,以此为荣、以此为镜,屈原留在世间的不朽之作“离骚”激励着一代代人“吾将上下而求索”。综上所述,端午由来已久,后世应当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一些封建时期的迷信思想应当被剔除,像所谓的“五毒”不应被沿用,它们会影响孩子们的判断力和识别力,自由平等的现代社会中,应当以科学为主。当然了,端午节不仅仅是个节气,更是一种文化沉淀,在端午节,举家团聚吃粽子祈福,是精神的寄托,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节日习俗被迅速普及,“九毒日、五毒虫”等说法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并非糟粕,应当继承完善。
2023-07-08 01:32:041

端午节为什么要插五端

“插五端”是指插挂菖蒲、艾草、葫蒜、榕枝和石榴花于门窗上以辟不祥。 古老的端午节民俗不仅仅是吃粽子、赛龙舟,其实在端午节民间还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辟“五毒”、系“五彩丝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习俗。  自先秦时起,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那时有“恶五月”之说。这是因夏季燥热潮湿人易生病,古代多有瘟疫流行。再加卫生不好毒虫繁殖咬人伤人,因人们有此信仰所以种种求平安,禳解邪灾的习俗应运而生。古时端午节时就有“插五端”、“吃五黄”、“吃五毒饼”、“系五彩线”“佩带香袋香囊”等众多与“五”这个数字联在一起的习俗。  食“五黄”、吃“五毒饼”是端午时的重要食俗。五黄指的是黄花鱼、黄瓜、蛋黄、黄豆、雄黄酒。易经术上认为,黄色可以解毒制煞。按祖国医学认为,端午的五月初五的中午,正值一年中人体的阳气最盛之时,黄鱼、蛋黄、黄豆(粽子内加入黄豆)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黄瓜、雄黄都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古代人虽有些迷信但却也知按节令保健养生。  “五毒”指的是蝎子、蜈蚣、蜘蛛、蟾蜍和毒蛇。五毒饼就是用雕刻了五毒虫图案的印模子,加盖在那时人们喜欢吃的玫瑰饼上而制成。吃五毒饼寓意把一切毒虫吃(消灭)掉,使它不再伤害人。  从两千年前古人就有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去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香囊内装有雄香、桂枝、花椒、辛夷、丁香等中药,富贵人家要加装些檀香、麝香。从医药学看这些药确有一定祛病健身之效,古人除佩带还常放在床前及枕边。旧京时女孩们在端午节前常用棉织丝缎剪成多种式样,并用五彩丝线绣成王字或五毒虫等图案,年年有翻新可谓女红竞巧。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2023-07-08 01:33:243

天津端午节风俗

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端午。端午节是普天同庆的节日,全中国的人好像都在吃粽子。但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风俗,总有一些特有的习俗与我们不同,天津也不例外。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一:额间抹雄黄U0001f495U0001f339端午节时,天津人额间抹雄黄来驱邪避害的习俗。古人认为雄黄“善能杀百毒、避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由于小孩不便饮用雄黄酒抹七窍,所以,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就用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并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额间抹雄黄寓意孩子们身体健康、平平安安;为孩子驱除灾害、瘟疫,象征着喜庆、吉祥。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二:食五毒饼U0001f495U0001f339 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风俗,即食五毒饼,天津人还要吃五毒饼,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其实就是玫瑰饼,将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的图案印在小饼上或用模子做出五毒形状来也曾是天津人端午节走亲访友互相馈赠的常见礼物。在传说中是变化自元末第四十二代天师亲笔书写的厌胜符,吃了能够驱邪避疫,但是早于有中文记载前,外国传教士已经在天津观察到与五毒饼相似的天中节风俗食制。天中节在五月五日端午节的午时。这种在五月五日驱邪避疫的厌胜风俗,可以上溯至汉代以前。而能够吞服的厌胜符则是宋代被称为书天地的天师秘法。从宋代开始,书天地的天师符往南北两个截然相反的方向流传,演变成清末天津端午节的五毒饼习俗。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三:佩香囊U0001f495U0001f339   端午节也称“浴兰节”,佩香囊也是天津人的端午习俗之一,将具有芳香开窍效用的中草药如苍术、藿香、吴茱萸、艾叶、肉桂、砂仁、白芷等制成药末,装在特制的布袋中,佩戴在胸前、腰际、脐中等处,具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也可以挂在车里、家里。我国民间自古就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三国魏朝繁钦在《定情》中诗云:“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唐朝同昌公主的步辇缀五色香囊,每出游芬香满路。由于奇特香料多来自外国的贡品,朝廷还把香囊作为赏赐之物。佩带香囊之俗,也在民间盛行。“榴花角黎斗时新,今日谁家酒不樽。堪笑江湖阻风客,却随蒿叶上珠门。”这首古诗是描述当时人们欢度端午佳节的习俗。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四:戴老虎搭拉U0001f495U0001f339  天津人口中的“老虎搭拉”是一种端午节的民俗饰物,是手工布艺制作的老虎、粽子、笤帚、葫芦等,用丝线穿缀起来的挂件,这种布艺制品用五色丝线缝制,内部以菖蒲、艾叶、榴花、蒜头等辛香草药填充,在夏日可起到驱虫避瘟作用。旧时,每逢端午节,家中的妇女就要把手缝的“老虎搭拉”系挂在孩子的衣领后面,为的是驱邪辟祟,一生平安。现在会做“老虎搭拉”的人少了,只有极个别的老人会做,比如我三姑,自从有了我家宝贝后,每年三姑姥姥都会新手给孩子做一个“老虎搭拉”,图个喜庆、吉利。U0001f339U0001f495天津端午节风俗之五:插艾草U0001f495U0001f339   天津传统的端午民俗中,趋福避邪的内容比较多,插艾草是重要一项,天津人叫蒿子。艾有香气,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所谓门悬艾叶菖蒲,就是指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或悬于堂中。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面向未来的节日。通过开展各种习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节日之中,让孩子们在每年的端午重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民族意识与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2023-07-08 01:33:313

端午节的时候为什么要打五毒?

端午节的时候打五毒是一种民间习俗。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人们相信这些动物具有毒性,因此会在端午节这一天进行一些防范措施,以避免被它们伤害。其中,打五毒是一种常见的防范方式。人们会制作专门的“五毒饼”或“五毒灯”,用这些物品来驱赶五毒。同时,一些地方还会举行打五毒的表演,通过模拟打击五毒的场景,来警示人们要警惕五毒的危害。此外,端午节还有悬挂艾叶、喝雄黄酒、赛龙舟等传统习俗,这些习俗都有驱邪避灾的意义。总的来说,端午节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人们通过各种习俗和活动,来祈求健康和平安。
2023-07-08 01:35:012

端午节每个地方的风俗是什么?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十分盛行的民俗大节,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所以各地的风俗习惯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看看全国不同地区的端午风俗吧~1、河北——吃樱桃桑葚,五毒饼,馈赠礼品北平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市井小贩也于端午节兜售樱桃桑葚,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葚,可全年不误食苍蝇。各炉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滦县已许聘的男女亲家咸于端午节互相馈赠礼品。赵县端午,地方官府会至城南举行聚会,邀请城中士大夫宴饮赋诗,称为“踏柳”。2、山东——饮酒,缠七色线,带符邹平县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饮酒一杯,传说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给儿童缠七色线,一直要戴到节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来扔在雨水里。临清县端午,七岁以下的男孩带符(麦稓做的项链),女孩带石榴花,还要穿上母亲亲手做的黄布鞋,鞋面上用毛笔画上五种毒虫。意思是借着屈原的墨迹来杀死五种毒虫。即墨在端午节早晨用露水洗脸。3、广东——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广东过端午节历史悠久,端午节在广东自古就是热闹隆重、喜庆的节日。广东端午节习俗甚多,主要有扒龙船、食粽、插艾草、龙点睛、拜神祭祖、祈福消灾、打午时水、插艾草、睇龙船、龙船饭、聚午宴、放纸鸢、洗草药水、浸龙舟水等等。广东人过端午节很有节味,节俗内容丰富。南方江河水网纵横,水上竞技活动历史悠久。4、广西——舞龙、舞狮、腰鼓、包凉棕广西端午民俗活动主要有舞龙、舞狮、腰鼓等民俗文艺表演。广西南部地区,比如宁明、崇左、龙州等地,过端午节都要包凉棕,叫做“灰水粽”。包粽子前先到山上砍回一些诸如苦楝树等树木的枝叶,在阳光下晒到半干时就堆放到平地里烧,然后把得到的灰放到一个竹制容器里用清水冲滤。最后用过滤得到的棕黄色的水来浸泡准备好的糯米。经过浸泡后的糯米会在原来的香气中透出一股草木灰特有的清香,包出的粽子煮熟后多呈淡黄色或者棕黄色。5、浙江——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端午是浙江人民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文化与习俗多样的一个特别的节日。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祭祖、竞龙舟、吃粽子、祭龙头、点龙睛、披红、悬菖蒲艾叶、拴五色丝、饮雄黄酒、吃五黄、佩香包、采百草等是比较普遍的习俗。除此之外,金华的武义、衢州等地,则有端午吃大蒜的习俗。金华一带的端午,直到今还有出嫁的女儿给父母“担端午”的习俗,女儿准备一担粽子,粽子每五个为一小扎,两个小扎结为一束作为礼物送给父母,同时,还有送猪肉等附带礼品的。各地存在着习俗内容或习俗细节上的差异。宁波的“端午担”主要是鱼肉鹅酒等,以幢篮盛之,少则四色,多则十二色;亲戚也互相馈送,叫“送节”。以上就是我了解的几个不同省份关于端午风俗的介绍了,小伙伴们你们还知道哪些风俗呢?欢迎补充,咱们在评论区里相见吧~
2023-07-08 01:35:213

五毒到底是什么

五毒之谓据说是宋、明道家盛行的产物,古代民间要在五月五由道士画一符,上画五毒再各刺一针,后来发展为红纸印刷的五毒图,贴在屋中。民间在衣饰上绣五毒,也是同样的意思,通常也是在这天给孩子穿的。同样五毒饼也是这天吃的。所以端午还有五毒日的别名。 对五毒的不同看法:1.有人以为是吃、喝、嫖、赌、抽.2.有人觉得是坑、蒙、拐、骗、偷,3.有人以为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4.五种主治外伤的五种药性猛烈之药。
2023-07-08 01:36:021

端午节有什么好吃的或者特别的粽子推荐?

端午节有好多可口的美食呢,下面就让我这个顶级吃货来给你介绍一番吧。再过几天就到端午节了!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粽子一直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食物。然而,端午节除了粽子,还有其他美食吗?当然有啦~~~1、绿豆糕在我国的浙江一带,端午节当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绿豆糕。绿豆性味甘寒,无毒,有清热解毒,祛暑止渴、利水消肿、明目退翳、美肤养颜之功效,绿豆糕是很好的消暑小食。2、咸鸭蛋“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这句俗语大家听说过没?老传统习俗认为,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有“五毒”要驱赶,因此要吃五黄驱五毒,而咸鸭蛋就是五黄的一种,人们认为端午节吃咸鸭蛋,可驱邪避疫。3、五毒饼五毒饼也是端午节一种特色食品。因为一入夏,各种毒物就开始滋生活跃,人们将祈求健康,驱除五毒,强身健体的美好意愿寄托在五毒饼上。五毒饼听起来可怕,饼皮刻有蛤蟆、蝎子、壁虎、蛇、蜈蚣这五种毒物,看起来吓人,其实就是玫瑰饼,里面是用豆沙,枣泥,玫瑰做馅,皮酥馅软,吃起来甜蜜绵软,是种典型的“铁面柔肠”馅饼。在端午吃五毒饼能够解毒清心,软化血管,营养又有特色。4、茶蛋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5、做凉茶在福建、广东一些地方,端午节有采药制凉茶的风俗。民俗认为,“端午前后,百草为药”,所以在端午节当天,会采药制成凉茶,以达到祛病驱邪的作用。不过,对于采草药制凉茶,有医生认为,生草药毒性不明,自配凉茶需谨慎。6、炸油糕在陕西关中地区,端午节还有炸油糕、送油糕的习俗。当地人在烫面中包上白糖、桂花、核桃仁等馅料,下油锅炸成外酥里软的油糕,口感酥脆甜软。油糕白糖馅较多,加热时馅料易流动,因此又称“活糖油糕”。油糕外表深红,也被赋予了日子红红火火的寓意。7、糖蒜大家都知道大蒜可以消炎杀菌,但是生吃辛辣烧心,没几人能受得了。不过将大蒜用糖腌制后,就会起奇妙的化学反应,蒜的辛辣味减轻很多,吃起来清脆爽口。端午过后,天气越来越炎热,人容易上火,家里备些糖蒜,吃上些有着清火之效,在端午节,给家中的小孩吃上一个糖蒜,还有着给孩子“败毒”的美好寓意。可是有的人就说了,我就想吃粽子啊。来来来,满足你这个刁钻的小吃货。那么,我们最常吃的粽子难道就只是单单的哪几种样式了吗,NO。让我来告诉你,粽子绝对是不甘寂寞的一个品种,它还有......1、八宝粽子大家都听说过八宝粥吧,没错,还有八宝粽子,江米、糙米、红枣、葡萄干、黑豆、玉米粒、花生、红豆、芸豆等,提前泡水之后,混合在一起,包成粽子,蒸出来的粽子,颜色五花八门,这个出锅要蘸着白糖吃,口感非常棒。2、咸蛋黄粽这道粽子的口味就是咸味的,首先准备好咸蛋黄,然后提前把糯米浸泡一下,再把糯米的水沥干,接下来在糯米里放入少许的油盐、老抽搅拌均匀,然后再把粽叶裹好后,放入搅拌均匀的糯米,再加上咸蛋黄包裹起来,味道也还不错。3、肉粽流行在闽南地区的烧肉粽选材非常讲究,糯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三层块头,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不腻。4、火腿粽我们常见的咸粽子都是用咸肉制作而成的,火腿粽当然也不例外了。火腿粽主要是以糯米、火腿肉为主要食材制作的美食,放入粽子里面的火腿,一般使用的是浙江的金华火腿,这种火腿肥瘦均匀,然后口感不是很咸。将金华火腿包入粽子里面,香味浓郁,味道也特别的好。5、紫米紫薯粽结合紫米和紫薯的优点,不软不硬口感更好,味道是淡淡的香甜,完全不会齁。马上就到端午节了,大家不妨多吃这些种端午美食,即顺应时令,又美味有营养,还可以寓意顺利安康,增添节日气氛。
2023-07-08 01:36:092

北方端午节吃什么

北方端午节吃的食物有: 1、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2、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3、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4、五毒饼 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
2023-07-08 01:38:431

端午节习俗,除了吃粽子以外还吃点啥?

吃粽子是全国各地的普遍习俗,已经保持了几百年。粽子在古代又叫粟米、桶粽子。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自杀。当时,为了保护伟人的身体,人们包了很多粽子放入河中,以吸引鱼虾。从那以后,吃粽子就成了一种习俗。由于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和饮食习惯不同,不同地区的粽子有很大的差异。人们最早祭祖的时候,经常用角,所以粽子的形状一开始就和角很像。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规则的三角形或方形粽子,粽子叶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毒糕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习俗,也是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因为五月是毒物繁殖活跃的时候,古人会吃“五毒饼”,人们把五毒刻在饼上,然后咀嚼,以表达咬牙切齿的意思。吃五毒糕是希望摆脱病痛,强身健体,祈求健康。端午节吃茶、蒜、蛋的习俗和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一样重要。端午节为什么要吃茶、大蒜、鸡蛋?所谓茶蒜蛋,其实就是用茶叶、大蒜、鸡蛋熬制的鸡蛋,称为茶蒜蛋。煮熟后可以一家人当早餐吃。端午节一定要吃大蒜,因为这和大蒜的杀菌作用有关,有驱邪防病的意思。据说早餐吃茶叶蛋可以避免“五毒”,有益健康。传说端午节吃绿豆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生前爱吃绿豆糕。他被夫差杀死扔进钱塘江后,人们准备了他最爱吃的绿豆糕来纪念他。端午节过后,天气热了,人会感到烦躁不安,而绿豆可以清热,所以人们会准备一些绿豆糕和绿豆汤来缓解。“饼”与“高”谐音。现在如果家里有中考的孩子,不妨准备一些绿豆糕,寓意“高三”,祝考生取得好成绩。绿豆糕的做法也简单。将绿豆蒸熟,捣成泥状,再加入糖和黄油或食用油炒熟。煎好后用模具压出来。小时候,我没有任何零食。端午节,大人们用面粉为我们炒蔬菜。民间有句谚语,“端午节吃粽子不如元旦吃饺子”。角是用面条卷好皮,里面包韭菜和鸡蛋馅,做成三角盒,然后放锅里炸。也可以包糖做成“糖三角”。脆皮炒菜角是孩子们的最爱。
2023-07-08 01:38:514

端午节有什么习俗,可以洗衣服吗

端午节是可以洗衣服的。端午节没有说不能洗衣服的习俗,也没有禁止洗衣服的说法。但是,在端午节,会有很多重要的习俗,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在这些习俗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需要保持清洁的规定,比如在喝雄黄酒时需要避免用不干净的手指蘸酒,以及在赛龙舟时需要保持船身清洁等等。因此,在端午节洗衣服时,需要注意保持清洁,以免影响其他习俗的进行。
2023-07-08 01:39:424

端午节风俗中与五毒有关的是什么?

五毒不是五种毒药,而是五种动物: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端午节有项重要任务,那就是驱虫。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风俗。蟾蜍俗称癞蛤蟆,五毒中它和端午关系最为深厚。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2023-07-08 01:39:503

五月称恶五月,为什麽?有何来历?

五月称恶五月是因为五月初五被称为恶日五月初五被古人视为“恶日”,有饮雄黄酒、挂香袋、戴香包、插菖蒲、采百药等避疫驱邪的习俗。据《礼记·月令》记述,五月为阳气最盛之月,同时,阳到极处必转阴,阴气也于此月开始滋生。阴阳交侵,易致毒虫出没,瘟疫流行,于人于物均有害。按《易经》的说法,五月初五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阴恶从五而生,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尤为恶日。逢此恶疠病疫泛滥之恶日,人们自然要避邪除恶。  先秦时期的《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曾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战国时期成书的《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南北朝时期梁宗懔所撰的《荆楚岁时记》也强调五月初五要“采百药”:“采艾以为人形,悬于门户上,以禳毒气。”在五月初五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菖蒲酒以避疫等习俗逐渐流行开来。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上说:“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驱痰功效”。
2023-07-08 01:40:002

五毒是哪几种动物

五毒是指五种有毒的动物,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的毒性各不相同:1、蜈蚣:毒作用和蝎子差不多,但量不足蝎子,只有肿痛;2、毒蛇:蛇类不同而毒性不同但被毒蛇咬伤死亡例子较多;3、蝎子:和蛇一样,除了个别,毒性都较小,因为除了饲养一般很少见到,毒作用大多数是抽搐引起中风;4、壁虎:属于蜥蜴目生物,分为有毒和无毒两大类,但是古人认为他逃到耳朵里,尾巴脱落会致聋,但实际上不会;5、蟾蜍:它分泌的蟾酥才是致盲和致命,毒性大于普通的蛇,但蟾蜍不像蛇有攻击性,所以案例较少。扩展资料:五毒的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即剪纸),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40:0810

五毒饼是什么东西

五毒饼是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典型的“铁面柔肠”:尽管图案看起来比较猛,里面的馅儿,可跟五毒毫不相干,传统的是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再用枣木模具压出图案,美味又健康。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每年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清代北京风俗的杂记《燕京岁时记》中,对端午节食用五毒饼有着明确的记载。比如饼皮糖浆用柠檬取代蛋清,赋予它更多清香;馅料更是丰富又贴心。叶和西梅它可以软化血管,有一定的保健作用,绿豆在这个季节就是清热、解毒,完全符合五毒饼的意义。
2023-07-08 01:41:132

五毒饼是用五种毒物制成的吗

五毒饼是汉族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一般来说,老北京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_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2023-07-08 01:41:261

五毒饼有毒吗?五毒饼的来历

受电视剧或小说影响,很多人一说到五毒就联想到毒蜘蛛等有毒虫子,甚至有些人都担心五毒饼的毒副作用。那么,五毒饼有毒吗?五毒饼是怎么来的? 五毒饼有毒吗 在古装电视剧中,每次看到五毒教,都是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的恶人。所以提到“五毒”,总是让人毛骨悚然。但是五毒饼并不是什么毒物,反而是老北京特色小点心。五毒饼是汉族节日食俗,端午节特色食品,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 五毒饼的来历 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一般来说,老北京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 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馈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 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五毒饼也被称为端午饽饽,又分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 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 五毒是指哪五毒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这就像鹤顶红是无毒的东西,却被认为是剧毒物一样。 注意:蜘蛛不是“五毒”之一,那是金庸小说中关于“五毒教”教徒使用毒物的错误说法。各种“五毒”列于下: 1、五种毒药:石胆、丹砂、雄黄、慈石和俣石; 2、五种酷刑:鞭、捶、灼、徽、纆; 3、五种毒虫:蝎、蛇、蜂、蜮、蜈蚣——多见于“五毒符”,青蛇、蜈蚣、蝎子、壁虎、蟾蜍——民间百姓多用此说; 4、五种社会丑恶现象:骗、玩、帮、烟、娼。人们通常所说的“嫖”包含在“娼”中。 五种毒虫应该是:蝎子、蛇、蜘蛛、蜈蚣、蟾蜍;民间有鸡斗无毒之说。
2023-07-08 01:41:331

五毒饼是什么??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蝎子为五毒之首。原本五毒中并无“五毒之首”的说法,有这种说法的均为后人所添加。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些毒虫隐藏不出,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尤其是在端午前后开始活动频繁。在以前的农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护措施缺乏,这些毒虫在平常的活动中很容易伤到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端午驱毒虫,更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所考虑,所举行的一种保护措施。习俗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
2023-07-08 01:41:402

端午节吃五毒饼有什么历史来源典故

以下来自百度。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 《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 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 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 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 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 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 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后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 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 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
2023-07-08 01:41:531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五毒饼?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001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071

吃五毒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141

端午节吃五毒饼有什么历史来源,典故

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带,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
2023-07-08 01:42:222

为什么北京过端午节要吃五毒饼?

过几天就是五月节了,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举国食棕。西北早期无粽叶,有食凉糕之俗,大同小异。唯独北京,除了吃粽子,还要吃五毒饼。离端午节还有个把月,北京的老字号稻香村、桂顺斋在柜台上告示新添五毒饼了,五毒饼形如月饼,馅有五仁的、豆沙、枣泥等,用模子磕出来,烤熟,出炉后表面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的蜂蛇纹路就明显了。农历五月俗称为“毒五”,五日是“恶日”,正是蚊蝇毒虫肆虐猖獗的时候,这个季节的夏韭俗称臭韭,百姓通常不食用的,皆因害虫多,韭菜上的农药多,对人有害。《红楼梦》中临近端午节,元妃娘娘给贾府赏了端午节的礼,除了宫扇、纱罗等避暑纳凉之物,还有香袋和锭子药,夏季佩戴,既有香气可驱虫,也可以随时捣碎服食治病。因此,五月驱虫避邪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传说元朝末年,有一位少年感染时疫,晕倒在北京的一家饽饽铺前,掌柜的宅心仁厚,救了这位少年。这位少年本是江西贵溪县龙虎山某一代张天师的裔孙,在承袭道统之前,下山游玩的。几年后,他正位天师,想起当年掌柜的救命之恩,于是画了一道灵符送给掌柜,留为驱邪之用。当时饽饽铺有个心灵手巧的雕刻糕点模子的工匠,照灵符的笔顺刻了一方模子出来,掌柜的有心,用它刻了一炉饼,这炉饼无论放在哪里,都不招蚊蝇,于是掌柜的取名“五毒饼”,在端午节发售,大家听说五毒饼不招虫,又能驱邪,饼一出炉,就被抢光了。北京的其它饽饽铺争相效仿,因为他们无张天师的灵符可拓,既名五毒饼,就把蜈蚣、壁虎、蛤蟆、蛇、蜂五毒刻在模子上,趁机大发利市。这段传说,聊助大伙饮雄黄酒吃粽的谈兴罢。自古以来,端午节就是趋吉避邪的节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对女人格外讲究,又有女儿节一说。古代女儿出嫁,很少有机会回娘家看望父母,端午那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躲一躲,《红楼梦》中的元春在皇宫回不了家,因此捎来一百二十两银子让家人去观里念平安经;王夫人、薛姨妈、凤姐聚在一起消夏赏午,皆因把王夫人这里当成了娘家之故;在我国江苏四川一带,还保留着女儿携带礼物回娘家归宁的传统习俗。端午节各地都有自己传统的庆祝方式,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粽子。在老北京的传统美食文化中,还讲究吃五毒饼。五毒饼的前世今生:五毒饼是人们为端午节特制的一种圆形糕点,上面印着五毒(蛇、蜈蚣、蝎子、蜘蛛、蟾蜍)图案。据说吃了它可以增强抵抗力,灭虫免灾。一般来说,老北京的一般人家爱供类似桃酥式的“五毒饼”,初五晚间撤供;中等人家再放上小枣江米粽子和鲜果,一天一撤,以防腐烂。早在清朝时期的《燕京岁时记端阳》中就有记载:“每届端阳以前,府第朱门皆以粽子相?饴,并副以樱桃、桑椹、荸荠、桃、杏及五毒饼、玫瑰饼等物。”有文字记载可考的五毒饼有两种:一种是用枣木模子磕出来,上吊炉烤熟,出炉後提浆上彩,表面上再抹一层油糖,点心上有凸凹的花纹的五毒饼,一种是翻毛酥皮饼,然后盖上鲜红的“五毒”形象的印子的五毒饼。五毒饼:五毒饼源于玫瑰饼,且高于玫瑰。饼五毒饼其实就是玫瑰饼,只不过用刻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五毒”形象的印子,盖在酥皮儿玫瑰饼上罢了。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五种馅。五毒饼是以饼上的纹路而命名,玫瑰饼则是名副其实。和藤萝饼一样,都是以花瓣做食材的北京特产。《春明采风志》云:“玫瑰来自北山玫瑰沟??四月花开,沿街唤卖。”人们将玫瑰花瓣捣成玫瑰酱,再加白糖和蜂蜜在锅里熬稀,拌上松仁儿等果料调成馅儿,上火烙成翻毛酥皮饼,然后在雪白的饼上盖上鲜红的“五毒”图形,就成了《京都风俗志》中所说的“馈赠亲友,称为上品”的五毒饼了。五毒饼也被称为端午饽饽,又分酥皮、硬皮两种,是高档细点。贫寒人家则由主妇动手蒸玫瑰馅的馒头或甜卷,以应节日之俗。吃了“五毒饼”不怕毒虫咬。据北京稻香村有关负责人介绍,五毒饼馅料多是玫瑰馅,既做贡品,最后也落的家人分食,慢慢细嚼,且有对那五毒之物“咬牙切齿”的趣味呢,也有着以毒攻毒,无灾无病的寓意。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南方说插艾草、菖蒲,耳鼻涂雄黄酒是为了“避毒虫”,北京则有吃五毒饼的民俗,寓意“五毒”被吃掉,人们便不再害怕它咬人了。五毒饼选购指南:端午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人们都要喝雄黄酒、插艾叶、包粽子、吃五毒饼。经过悉心钻研,成功再现传统的“五毒饼”形式,并恢复了正宗的皮馅各半的北方风格,口味酥软醇香。"五毒饼"不仅展现了传统民俗和美食文化,同时反映了中国百姓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吃掉“五毒”,还有百毒不侵的美好祝愿!
2023-07-08 01:42:291

五种图案装饰的传统端午糕点,寓意祈求。健康

您好,据了解,消失了60多年的端午节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今年重现稻香村,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据了解,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北京稻香村根据传统养生之道,精心配置传统民俗糕点“五毒饼”,饼面印有蛇、蝎子、蜈蚣、壁虎、蛤蟆五种形象,分别为杏蓉、枣泥、绿豆蓉、台湾卤肉、黑麻香蓉5种馅。  据北京稻香村负责人介绍,由于端午节首次被列为法定假日,市场需求增加,今年预计市场供应粽子量为500万只,“五毒饼”5万盒,粽子全部马莲捆绑,真空包装,保质期由45天延长至60天。今年除小枣、豆沙等传统口味外,还增加了营养纳豆、多彩蜜豆粽、白望采纳
2023-07-08 01:43:212

北方过端午节吃什么?

我国由于地域十分辽阔,民族众多,因此不少传统节日在各个地区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故事传说,因此很多时候同一节日不同地区不仅节名不同,甚至连饮食习惯也大不相同,北方端午吃什么传统食物1、吃五毒饼端午节前后,不少食铺会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实际上,五毒饼就是玫瑰饼,只不过其最外一层的酥皮儿上印有蝎子、蛤蟆、蜘蛛、蜈蚣、蛇这“五毒”的形象罢了。五毒饼是北方端午节特有的节令食品,初夏时节正是毒物滋生活跃的时候,因此古人会食用“五毒饼”祝愿消病强身,祈求健康。2、吃面扇子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3、吃打糕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4、吃大蒜蛋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5、吃黄鳝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2023-07-08 01:43:282

五毒是哪五毒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的合称。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有的地方的人们用彩色纸把五毒剪成图像,或贴在门、窗、墙、炕上,或系在儿童的手臂上,以避诸毒。认为五月是五毒出没之时,民谣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每到端午节,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关于五毒的民间习俗: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五毒耳枕,青蛙来保佑老人孩童安康,并把它作为礼品赠送亲友,特别是老人和孩子以表示吉祥、和善、友爱。辟邪,保平安。
2023-07-08 01:43:351

五毒是哪五毒之首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古时我国中原地区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应该分别是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谷雨以后气温升高,病虫害进入高繁衍期,为了减轻虫害对作物及人的伤害,农家一边进田灭虫,一边张贴谷雨贴,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这一习俗在山东、山西、陕西一带十分流行。老天津卫曾经有一项端午民俗,即食五毒饼,五毒饼是用模子刻好后蒸烤出来的,模子形状不一,里面刻有五种毒物的图案。当温度比较低的时候,这些毒虫隐藏不出,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尤其是在端午前后开始活动频繁。在以前的农村,自然环境比较恶劣,保护措施缺乏,这些毒虫在平常的活动中很容易伤到人,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端午驱毒虫,更是为了人的自身生存所考虑,所举行的一种保护措施。五毒的民间习俗从战国时起,北方民间就认为端午到,五毒醒,五毒指的是蛇、蝎、蜈蚣、壁虎和蟾蜍。端午也以桃印为门饰。桃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续汉书-礼仪志》:朱索、五色桃印为门户饰,以止恶气。后世的昧符、吉祥葫芦即源于此。《梦粱录》卷三:士官等家以生朱于午时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这是宋代之俗。《燕京岁时记》又记:端阳日用彩纸剪成各样葫芦,倒粘于门阑上,以泄毒气。这是清代之俗。有的还在纸葫芦上垂丝穗、飘带等,更为好看,或在葫芦中剪出五毒形状,挂贴于门,亦表示将五毒之气泄尽之意,意为倒灾葫芦。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五毒
2023-07-08 01:4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