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迁
-
“道”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1、作为动词时,表示讲述或表达的一种行为。 2、做为名词时,有两种概念。 其一、道路的简称。 其二、哲学所说的“道”,可以总结为:事物内在的,决定事物发展方向的,一种客观规律性的体现。 - 儒家讲的是内圣外王之道、修齐治平之道 佛家讲的是明心见性、断惑证真之道、拔济众生之道 耶稣教讲究全心靠倒之道、仰求救赎之道 宰辅讲的是安邦定国之道、继往开来之道 政客讲的是利益归属之道、沽名钓誉之道 小老百姓求安居乐业之道、自求多福之道 学生讲的是悠游校园之道、学以致用之道 医生讲的是修合药饵之道、悬壶济世之道 军人讲的是保家卫国之道、杀身成仁之道 农人讲的是地利生养之道、流畅运销之道 水木清华讲自强不息之道、厚德载物之道 - 道,在于自然。 无心是道。所为道 则不为道也 道自在人心 所为道 则道不明说不清 所谓道 自然公理 无芒无佞无欺 所谓道 道者自道 - 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什么是道? 万物之生,之灭,之毁,之痛,之星辰交替,之斗转星移,之日月变化,之新陈代谢,此为道之一也 什么是道? 从己之悟,悟之。为痛,为悟,为心,为结,为放之七情六欲,成人中之龙凤,此为道之二也。 什么是道? 为自己之所求,冲破牢笼,飞往道之地,之累,之痛,之灵,之拿得起放得下,之放得下拿得起,此为道之三也。 试问道在那里? 神道渺渺,仙道茫茫,人道乐兮?非也,人道亦苦兮。高尚轻灵美,悲歌朗太空。何谓高尚?是问高尚是何物,未必有人可以一一答之,高尚唯一空虚之物,其并不为实体。何谓悲歌,人间之轮回,之转变,之生死,即万物间之脱变,之量变,之质变,其为悲歌。 试问道在那里? 上善若水,水处下,向低流,渗透万里,润泽众生,却又能处众人所悟之地,近于道。通常无为,而无不为。此乃前人所的。从未拥有,何来放下,君子小人,总在一念思量。 - 此些皆为道,道是什么,补育万生,但不求回报,对大自然之热爱,此为道,什么是道,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维系一切存在的法则,规则的总称. 道是一切思想的起源与最终的结合它已超越了“一”的概念,用人类的思想解释就是是我,也不是我:皆我,也皆不是我,如此无限的矛盾之解,非解所能解。 道无处不在。万事万物之真理。缘起缘灭皆由道 ,皆为道。 以平常心待之亦为道.
- 一自萧关起战尘
-
●●●●●道是什么?道在哪?的终极答案
耿阁(鸣天士君)著
●●●道是什么?
答曰:“道的最终极意义性的最真谛定论性的最终然终极性的定义答案就是即:“无之无极之宇宙”或之“无之宇宙之无极”。既或实然极简而论言之就是即:“就是无极宇宙时空母所客观存在着的无极道德的道理的之其意思也矣”。!!!!!
●●●道在哪里?
答曰:“道为何物宇宙名”之“道为何物自然名”之“道为何物无极名”之“道为何物道德名”之“道为何物道理名”之“道为何物一切名”的之其【“道”】与【“无极宇宙时空母”也就是“无极宇宙”】是同名同姓同本然同一切的之其客观存在着的·是不存在什么:“本原不本原”·“本源不本源”·“起源不起源”·“根源不根源”的之其“混成之物”律的“象帝之先”理的那种客观存在着的客观规律客观真理的理寓寓理的之其其之的理律律理的观念理念之所在也矣”。!!!!!
相关推荐
何为道?
记得我回答过这个问题,再拿出来啰嗦一下吧!一、“道”是咋回事《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乃《道德经》的全文主旨,要想读懂《道德经》,必须读懂第一章。有人说,反复吟诵第一章,其余诸章不读可亦。可见,第一章在全书中的地位。那么,本章主要讲了些什么呢?(一)“道”是说不出来的“道”以“有”、“无”的形态存在,它抽象而又具体,恍惚而又可感,随处可见;“道”又是永恒的,从天地混沌之初,到万物形态皆备,无不遵循着一种亘古不变的规律,它随时可在。“道”是一种究竟真实,是无法用言语去表达,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言语所能表达的仅是一种相对的真实。正如孔子教曾参、孙登授阮籍一样,竖一食指、长啸一声,什么都没说出来,又什么都已经说出来。 “道”,需要我们以纯心观察,以净心体验,随性使然。(二)“道”是不能说明白的“道” 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的根源,它能体察万物、洞悉一切奥妙。这些功能的存在,必然引起人们的求“道”之心,然而“道”一旦可求,就非其“道”了。人们所能求得的只是一种相对的真实而已。那么,如何才能求得大道呢?老子告诉我们,要想体认大道,必须修养到“常无”的境界,以一种无欲的状态去循道,“道”是不可求的。所谓的“得道高人”,就是不求于物,率真性而循之人。从小的方面来看,对于名利荣辱,我们更没有必要或避或求,正如一则警言所讲:出生一张纸,开始一辈子;毕业一张纸,奋斗一辈子;婚姻一张纸,折磨一辈子;做官一张纸,斗争一辈子;金钱一张纸,辛苦一辈子;荣誉一张纸,虚名一辈子;看病一张纸,痛苦一辈子;悼词一张纸,了结一辈子;淡化这张纸,明白一辈子;忘了这张纸,快乐一辈子。“质本洁来还洁去”,以无欲之心面对眼前的一切,精神上我们又该是何等的澄澈与自由!2023-07-08 08:20:2712
何为 “道”?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二: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三: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三位一体自然永恒。1.“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道家不同的哲学语境中,其侧重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其实讲述的都是一件事,世界的本质,只是因为地域文化及时间的差异,形成的语言描述大同小异。都是通过不断改变自身,使原本被蒙蔽的五官之外的感知提升来认知世界.不能批量实验,超出了现有科技水平,所以常人很难理解。犹如一个电影,人们只去欣赏画面,却很少有人想到制作画面背后需要的程序。道家思想中说的无和佛家说的空都是同样的意思,在几千年前交通文化隔绝的条件下,跨越地域却产成了同样的思想。道家和佛家都是通过化去自身的七情六欲,不是暂时的压制,使自身达到虚无(空明)的精神境界,被蒙蔽的能力提升。提高了人的能力对世界的认知自然不同,所思所作故而不同。道家修炼术语中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道家思想中说到的坐忘、天人合一等也是对改变自身的描述。2.道,为中华哲学独有的哲学思想,对哲学理念、社会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道的哲学含义丰富而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所说的道含义往往不同。道字的最初意义是道路,后来引申为做事的途径、方法、本源、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和原则等等。老子在《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大义是说:道,可以说,可以名,但义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有名有象事物,因为那不是永恒的道。大道产生於天地之先,是开辟天地之始;大道产生於万物之前,是生育万物之母。所以这个“道”,难以彻底讲述出来,只可以直观体验。同时也说明,“道”不是口头上的空谈,而是实际的存在。《庄子·缮性》:“道,理也。……道无不理”。《管子·君臣上》说:“别交正分之谓理,顺理而不失之谓道”;“夫道者虚设,其人在则通,其人亡则塞者也,非兹是无以理人”。《韩非子·解老》以“道理”并提,认为“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论语·述而》篇中说“志于道,据于德”,这个道是指道德原则;《管子·任法》篇中说“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这个“道”是政治原则;《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又是指基本规律。此外春秋时期也还有“天道”的说法,《春秋左传》即记载子产说过“天道远,人道迩(近),非所及也”,“天道”即天之道,特指与天象有关的自然规律。老子之道的含义在保留道的多种多样的同时。他更把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除了自然之道外,老子之道有时又在社会人生之道、致知之道的意义上使用,即分析人生、获取知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道家黄老之学是“推天道以明人事”;道家老庄之学为代表的道家之“道”,偏重于谈宇宙本体及万物起源的问题,他们多半谈的是“自然之道”兼容人道。而儒家之道,虽然偶尔也涉及天道,但中心内容则是谈人道,也即是人之道。所以,虽同属华夏大道,但是侧重点不同,在哲学与美学中也具有不同的重要含意和特色美观。以上这些有关“道”的说法,可能分别代表道的不同的含义。但是,广而言之,天下的“道”只有一个,所以老子说“独立而不改。”俗语云:“条条大路通北京。”即是说“道无不在”,无所不通。经商有“生财之道”,企业有“经营之道”。健康有“卫生之道”,生活有“养生之道”,做人有“处世之道”,《庄子》甚至说“盗亦有道”,《阴符经》口:“立天之道,以定人也。”俗话说:“各有各的道。”可见这个“大道”与人生关系之密切。中华道家说,人在道中,而不知道之存在,好象鱼在水中,而不知水之存在一样。所以许多人生活之中,到处都有“道”的存在,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自古以来,得道者昌,失道者亡。凡是历史上一切有作为的人物,也许他不知“道”为何物,或者也许不了解中华道家,但是他的所作所为,一定符合于大道。中国是一个“道”的国度,大而言之,即宇宙、天地、万物、人类,何处非道之所在。“大道”之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但是无所不在。身为地球人,应当知道、明道、得道、守道。得道不失,乃可“长存”。2023-07-08 08:20:515
何为道,道是什么
道就是世间万物客观发展规律。道,汉语一级字,读作dào,最早见于甲骨文。道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此道即指思想学说。道也特指道家、道教等。典籍中还常以“有道”指政治清明的局面。扩展资料: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老子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2023-07-08 08:21:219
何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自然。2023-07-08 08:22:124
何为道?
“道”可以说是中国文字中最难解释的一个字。1. 真理:客观运动规律和轨迹,运动定律---就是道。 2.路:街~|铁~|~听途说|羊肠小~。 3.水流的通路:水~|河~|溢洪~|黄河故~。 4.方向;途径:同~|门~|治国之~|志同~合。道字照片集锦(20张) 5.方法;技艺:生财有~|医~|棋~。 6.道,之宇宙大道大道无序乃有序。此乃道也。 7.道理;事理:公~|天~|无~|坐而论~。道:为无论谁想走入将来的路途,先需一面看“天”,一面看“地”,后须三思而行;理:根据“天授人权”与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观念,任何人都能称“王”,“里”字有“土”与“田”构成:“土”之谓“合法所得”,“田”谓之“将来、未来的合法所得”。“里”从时代的需求讲为科学发展、以人为本。 8.道德;正义:~义|人~|厚~|古~热肠(表示待人诚挚热情)|得~多助,失~寡助。“德”的“双人部”的其中一个含义为父母,表示你的父母一心都把你作为他们的“日”,但愿你看事情会看十面,至少你应了解“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 9.用言语表示:~谢|~歉|~别|说长~短|指名~姓。 10.以为;认为:你~是谁,原来是跑堂的上楼来。 11.线条细长的痕迹:横~儿|铅笔~儿|硬在玻璃上划出~来。 12.学术或宗教的思想体系:传~|修~|孔孟之~|安贫乐~。 13.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家。 14.道教的简称,也指道教徒:~观(guàn)|~袍|~士|~姑|老~。 15.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名。唐代分全国为十道,相当于后来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以下府以上设道。 16.某些国家的行政区域的名称。 17.量词。①用于某些长条的东西:万~金光|一~~水,一~~山。②用于门、墙等阻隔物:两~门|一~防线|一~高墙。③用于命令、题目等:两~难题|下一~死命令。④相当于“层”“次”:省一~手续|一共四~菜。2023-07-08 08:22:289
道是什么? 何为道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2023-07-08 08:22:422
何为道,何为天道
“道”的概念是老 子第一个提出的(道 德 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宇 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 理等等。2023-07-08 08:22:502
何为道?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道德经》中的“道” “道”字见于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德经》。 不可言说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氏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衍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编辑] 道在万物之中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编辑] 《庄子》中的道 《庄子》是道家另一部经典作品,里头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无处不在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旡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 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什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 《周易》中的“道” 《周易》是中国古道占卦筮卜之书。《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居尔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其实,现今多数学者均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阴阳就是道(老子认为阴阳可能不会不是道的一部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之道,曰阴与阳。”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道的衍生与变化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2023-07-08 08:22:594
何为道? 孔子曰:“早闻道,夕死足以.
道: ===世道,人道,道理. 朝闻道,夕死可矣,语出《论语.里仁第四》: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现在知道了道理,那么就让过去做错的事情就过去吧,从现在开始就按照“道”来做.2023-07-08 08:23:051
道,,何为道?
道: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它客观存在。左右社会和人类的发展,顺应它去发展,社会才能健康和谐。人才会健康幸福。自然界才会长足存在。 我们中国最早谈道的经典《简易道德经》里所述:“简,道之根。易,经之本。道,事物之行径。经,事物之步法。无简之道则曲,无易之经则荒。简生道,道法于自然,失道无恒,循道而长。”说明了,简是自然现象所依的最基本规律。道以这个规律为根本就成了事物的行径。这个行径即有规则的道。不是以简为根本的行径是曲折的。所以,正直的道就是出于简即为简生道,道的动作方法依赖于自然,取决自然就是真正的道。事物要是没有这个道,就不会永远地生存下去。要是遵循这个道,不但能长久地发展而且还会不地增长壮大。 道,无形无象,无声无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但却是产生天地万物,主宰天地万物的总能源。 道,又名真空、性、灵、炁、金丹、佛性,在不同的宗教和经典里,名称叫法不一,但本质指的都是一个。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人们唯有去除一切的形式,才能够见道,此谓“为道日损”。可惜的是,当今大多的修道者和学术研究者,不是“为道日损”,而是“为道日增”,总想通过有为的方式,形式上的手段认识和了解大道,如此只能背道而驰。 东方阳熹 道,就像水一样,无声无息无为而养万物,此道之力,人不可及。唯有无为而寻道方可及道,另行他路必自损道行。 [编辑本段]一、概述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2023-07-08 08:23:123
何为道 ,何为法
“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宇宙的本原、本体、规律、原理、境界、终极真理等等。“法”凡保持各自的本质特性者,称为法。如《法集义注》解释说:“保持自己的自性为法;或是被诸缘所维持,或如其自性被保持着者为法。” “道”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道不是概念,名才是概念。它是人对一切的事、物,思维认知的代名词,它是在讲自然有的不管是被认知的还是不被人知的都是“道”。它有三个阶段 一:一切存在的即为“道”。 二:存在就会有变化为“道”。 三:变化就是消失灭亡也为“道”。 “法”有许多含义,且所指的范围极广。有时指一切存在或现象,例如一切法、有为法、无为法等;有时指某些事物或现象,例如色法、名法、心法、善法、不善法、世间法、法处、法所缘、法念处;有时专指佛陀的教法,例如正法、说法、法施等。而作为佛弟子行三皈依对象的法宝,则特指出世间法而言。 《俱舍论》 中把宇宙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分为两大类: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有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有为法;非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无生灭变化的现象称无为法。有为法中分为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心不相应法十四种。无为法只有三种。总计七十五种,故称五位七十五法。2023-07-08 08:23:326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这个问题,老子《道德经》中说得非常清楚。为此需要正解,那就将问题“道”与“德”分开来论述,“道德”的含义就一目了然。 首先来论述何为“道”。 老子的“道”其实是人生处世哲理,但是还讲到宇宙间的根本问题。为此这个“道”既是人生之道,又是天地之道。就是明天道以推人事,明人道以应天地。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的内涵,用一个字解释就是“无”。也就是无为才自化,清静才自正,具体说就是无为自然,无欲不争,无形自化,无动清静,无强柔弱。“道”并不是指人,也不是指一件东西,而是世界的本真,自然规律。 再来论述何为“德”。 何为“德”就是德性,品德,就是一个人的天性,禀性,就是正直的本心,本性。老子《道德经》中把“德”分为“上德”与“下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不是有意地表现出德性,也无心去表现出来。是自然而然的。“上德”之人越无意识,不刻意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有德。 “下德”却有意地表现出来德性,一旦有意就是有目的,是勉强的,炒作的,这种表现还容易产生虚伪,作假行为。“下德”之人越有意识,刻意去表现德,追求德,反而越没有德。 综上所述的“上德”与“下德”,就是“上德无为而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上德的人是不妄为,而且无以为。“无以”就是无意,没有主观地去作为,是无意地去作为。下德是“为之而有以为”意思是有所作为,而且是有意去作为,带有主观意念。这就是“上德”与“下德”有着本质上的根本区别。 最后来论述“道德”的含义。 从以上论述的何为“道”何为“德”的理解,由此“道德”的含义就迎刃而解了。“德”就是遵循正道而行,“德”与“道”关糸就是,“德”是“道”的俱体体现,“道”是“德”的实际内涵。“道”是无形的,不可见的,“德”是有形的,外显的。隐含在内的就是“道”,显现出来的就是“德”。为此,“道”为体,“德”为用,两者合为一体,不可分割而形成“道德”,这也就是“道德”的真正含义。 总之,在现实 社会 中,我们讲道德观念,就是一种理念。是一种很自觉的行为表现出来,是仁和义内在的一种自律。法律是强制性的,而礼是伦理道德,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就是有道德。懂道德,行道德人士的表现,应值得全 社会 提倡,尊重!称赞! 两千多年前,先秦思想家老子写出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流传后世。这一本中华文明的智慧圣典分为《道经》与《德经》两部分,原本《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后来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故而合称为《道德经》。 那么“道”与“德”分别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要从这两个字的原意说起: 道是什么?道就是道路,我们今天依然这么说。不过《道德经》中说的“道”,可不是我们日常所走的道路,而是万事万物所必走的道路。这个道路是什么?就是事物的规律,而且不是每个事物的特殊规律,而是所有事物的最普遍的规律! 任何事物都要遵循“道”这一规律,所以道是万物的根本,万物都是从道中创生的。那么“道”这一规律具体是什么呢?老子说,道的作用广大无边,能够生成万物,万物生成后就离开了道,走得越来越远,但是物极必反,最终万物都会回到道:“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所以,道的运动规律就是返回起点:“ 反者道之动。 ”万物从道产生,离开道,返回道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道的运动规律,换言之,道就是一个循环不断的圆圈,就像太极图一样。 对于万物而言,道无处不在,它不是外在的主宰,而是内在的规律。所以万物遵循道的规律而运动,其实是一件自然而然之事。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 道法自然。 ”道的规律就是自然而然。 那么什么是德呢?“德”字其实就是“得”字,德就是人从道中得到的东西。正如《管子》中所说的:“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 德者,得也 。得也者,其谓所得以然也。”道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德是专属于人的特殊规律。如果人对于道有所体悟,能够遵守道的规律去做事,那他就是有德之人。 那么德具体有哪些内容呢?《道德经》中说了很多,比如: “无为”。无为不是毫无作为,而是不强作妄为,要顺应万物的内在规律去做事,要自然而然的去做事,因为道的规律就是自然而然。 “归根复命”。道的规律就是返回自身,是一个不循环的圆圈。所以有德之人也要复归其根,而人的根就是婴儿,所以人要返回婴儿状态,像婴儿一样柔弱,像婴儿一样纯真。 道是由道德经沿续而来的称谓。道即是天道,是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的固有的宇宙规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然规律或自然法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所承载的内含不断演变,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现在由道而来又有了道义。那么现在的道不仅仅是老子所讲的道,还包括有 社会 制度及法律体系。 社会 制度及法律体系虽然并非自然界固有的,但是对于自然人来讲, 社会 制度,法律体系就是你的自然界,是不可逾越,必须照办的规律。这就是现在的道。 德,是指个人的修养,人品。包括对道的尊循,渊博的学识,高尚的情操以及能在众人中起率先垂范的作用。德高才能众望。一个人的人品好坏,集中体现在德行上。所以德是做人的第一要素。德好,人就好,德不行,人必差。 所以说道德就是走正道,行大道。尊纪守法,严以律己,发奋努力,为 社会 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这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高尚的人。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精神体验,它只接受信仰的驱动,只配合心灵的测试。简单的说,道德就是能够遏制自身本能的冲动,勇于去干涉他人的冲动。 道德的运行,遵循的是自身体内法则。心,既是道德的策源地和栖息地,也是它最大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因为,支撑道德的唯有高尚的人格,但世俗中具有高尚人格的人少有,所以,多只是在滑头的道德水平上做着伪君子。 道德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宣扬却不施行的道德,其二是施行却极少宣扬的道德。现实 社会 中,由于对道德行为的逆向鼓励,使得时下整个 社会 的道德水平低下,让所有的不道德,大都得以在道德的名义下进行。 痛定思痛,愿国人都能促成对道德之题的思考并付诸实行,别再愧对华夏千年文明。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 《道德经》开篇便说:“道可道,非常道”。又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这本书并不是告诉我们“道”是什么,而是诠释“道”在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正因为万事万物都因遵循“道”,所以统治者以此治国安邦,兵家以此行军布阵。“道”以各种形式存在在宇宙之间,包括宇宙本身也是按照“道”来运行的。(《淮南子》所说: 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老子创造的“道”是先与一切,高于一切的。《道德经》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认为“道”存在与宇宙混沌未开之前,天地都要按照道来运行。也许谈到宇宙太大,我们很难确切地去感受,不如从生活中寻找例子。好比说 汽车 和飞机,在 汽车 没有发明之前,发明 汽车 的“道”已经存在了,在飞机没有发明之前,生产飞机的“道”就已经存在了。我们不能看到道,但是我们随处可见道在万事万物上的体现。 《道德经》第21章里说:“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德就是道在人身上的体现,这种体现如道本身一样,都是恍恍惚惚,若隐若现的。讲一个故事,根据丰子恺老先生的记载。弘一法师李叔同,经常和弟子们一起静坐,学生们围着老师坐在一起,一句话也不说,就这么安静地坐一天,这就是德行的体现。我们有时候接触一个人,总觉得这个人很舒服,但是你却说不上来,这大概也是德的表现了。《道德经》第38章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可作真正的德行。真正有德行的人,不表现德行,没有德行的人总是刻意表现。用现在的话讲,就是越缺少,越炫耀。“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词起源于拉丁语的“Mores”,意为风俗和习惯。《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钱穆先生的注解:“本者,仁也。道者,即人道,其本在心。”可见,“道德”是人关于世界的看法,应属于世界观的范畴。 其实“道”和“德”是两个概念。“道生之”是说万物生于“道”,这个“道”就是规律、真理。“德畜之”是说万物因德而存在、延续,所以合乎“道”者谓之“德”。“道尊德贵”,“道”本来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德”则存于人的内心。懂得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可以谓之“得道”,“得道”者谓之有德。反之,如果不懂得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就不能称为“得道”,不得道者,言行举止又何以得法?“道”存在于世,“德”存在于心。“道”是天理,“德”是人对天理的认识。 《易经·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可见自然界万事万物本身具有两面性、对立性,这是普遍规律,这就是所谓的“道”。好与坏,黑与白,善与恶都是相对而言,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好和绝对的坏,这是《易经》所折射的智慧火花。这些世间存在的普遍道理,各人的理解又不一样,即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时候运用了这一规律却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所以《易经·系辞传》里说“君子之道鲜矣”,意思是明白这一普遍道理的人太少了。上个世纪著名的哲学家罗素曾对《道德经》做出了这样一句评价:人具有两种意志,创造的意志和占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收敛占有的冲动。道家所说得《道德经》,便是教学认识天道的玄妙与莫测,进而让我们学着遵从天道,尊重自然。眼界放得越大,心底就变得越平静。孙思邈所谓:志愈大而心愈小。当今世人所说的“道德”,仅仅局限于“人伦”而并非“天理”,与真正的、原始意义上道德相去甚远。可以这么说:口口声声呼吁“道德”的人,其实并不知何谓“道”,何谓“德”,充其量就是自我观点的推演而已。 何为道,何为德?估计很多人都往道德经上扯。但弄明白的不多,顶多是道可道非常道等等。使人如坠雾中。咱们如果从俗语中来理解呢?俗话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等,道,可以理解为办法,或方法,行为等。德,我们小时都调皮过,都被人骂过太缺德,那德的意义是什么,个人顷向于良心,不知你定义是啥?一个国家如果它治理的方法违背了众人的意愿,是没有良心的施政,是不道德的,一个人的行为对别人造成伤害也是不道德的。至少个人对道,德是这样理解。不知你是怎样理解的?能说一说吗? 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称之为“道”。理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称之为“德”。理顺关系,称之为“道德”。 凡运动必然产生结果,称之为“道”。凡结果必然由运动产生,称之为“德”。运动与结果的关系,称之为“道德”。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 “道德"是 社会 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合乎道德的。 例句:他满口的仁义道德却专干坏事 。近义:品德,德行,德性。 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实践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较为粗略,后者较为精密。 思辨只有对错之分,没有中间状态,而实践的精髓正在于选择,并且中间状态就是最好的选择。 例如,在对待恐惧时,有三种选择,鲁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这种选择就被认为是合乎道德的,所以说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但是,一次良好选择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还要多加一个限定,即养成习惯。 以上所述,道德是一种良好的选择习惯。 道者,路也(规律的意思)。德者,品格也。道德者,自然规则、 社会 规则、思维规则之和也。 何为“道”何为“德”?“道德”的含义是什么?道德,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 社会 一般有 社会 公认的道德规范。只涉及个人、个人之间、家庭等的私人关系的道德,称私德;涉及 社会 公共部分的道德,称为 社会 公德。道德一词,在汉语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一书。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指自然运行与人世共通的真理;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在当时道与德是两个概念,并无道德一词。“道德”二字连用始于荀子《劝学》篇:“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在西方古代文中,道德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moralis”,具有“风尚”、“习俗”、“性格”、“品质”等意思,和中国古代相仿,引申后也有规范、准则等意义。 在中国古代文献里,道德的含义比较广泛。先秦文献中,“道”和“德”多是作为两个概念分开使用的。“道”的最初含义是指道路,后来引申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或规则以及人们应当遵循的行为原则和规范,它主要指一种外在要求,具有某种客观 性。“德”的含义偏重于主观方面,一般指主体对“道”的获得和把握。东汉时的刘熙曾将德解释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意思是说,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合适,使自己和他人都有所得就是“德”。许慎将德的含义规定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并进一步解释道:“以善念存诸心中,使身心互得其益,此内得于己之说也;以善德施之他人,使众人各得其益,此外得于人。”“道”、“德”二字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庄子》和《荀子》等书。管子曾说:“君之在国都也,若心之在身体也,道德定于上,则百姓化于下矣。”(《管子·君臣下》)。荀子也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子·劝学》)。后来,“道德”一词被广泛使用,并逐渐具有了丰富的含义,不仅指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有时也指道德观念、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善恶评价和风俗习惯等。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 四维:礼、仪、廉、耻 四维的说法,最早载于《管子》。《管子》牧民篇:“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五常:仁、义、礼、智、信 汉章帝建初四年以后,“仁义礼智信”被确定为整体德目“五常”。五常不仅是五种基础性的“母德”、“基德”,而且形成并高度概括了中华传统道德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基本精神[2]。仁和义是儒家文化中两大根本性的道德元素,可谓总体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仁、义,忠、孝、礼、乐等等都失去了意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白虎通》:“君臣以义合,不可则去”,《周易》:“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仁、义相比其他价值观要素具有超然性。例如,孔子在《论语·子路》中说:“言必信,行必果。”孟子则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仁、义的重要性,以孔孟之言为证,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孔子:仁者,义之本也;义者,仁之节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 孟子:“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子言:“仁有数,义有长短小大。”朱熹:“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也。”《韩诗外传》:“爱由情出,谓之仁,节爱理宜,谓之义。”韩愈《原道》:“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四字:忠、孝、节、义 忠、孝在中国 社会 是基础性的道德价值观。《孝经》中,子曰:“夫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本也”,“夫孝,德之本也”,“孝慈,则忠”。曾子:“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忠、孝兴于夏,“夏道尚忠,复尚孝”。 三达德:智、仁、勇 三达德出自《中庸》。《中庸》:“知(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达德,所以行之者一也。”纵欲、禁欲和天理欲求到了宋代,朱熹针对当时的人欲氾滥和奢华风气,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又说:“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认为追求山珍海味、三妻四妾是违背天理的人欲,而通常饮食、一夫一妻则是天理。在先儒中也有类似思想,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载告子言:“食、色,性也”,《礼记·曲礼》:“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饮食男女的欲求,天经地义,满足符合天理的欲求而又不纵欲。 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到了现代,孙中山提出中国固有的八种道德,他在《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中说:“讲到中国固有的道德,中国人至今不能忘记的,首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这些旧道德,中国人至今还是常讲的。但是,现在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那些新文化的势力此刻横行中国。一般醉心新文化的人,便排斥旧道德,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不知道我们固有的东西,如果是好的,当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弃。”2023-07-08 08:23:461
何为道?
呵呵,太哲学的问题。“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天道:众生为鱼,道为网,河为天地。那捞网的渔夫,就是执掌命运的天地造化。 自然之道:道既是自然,道不用悟,顺其自然,自然会通,何须悟?==还请继续参阅http://baike.baidu.com/view/21607.htm#sub51426022023-07-08 08:23:556
何为术何为道?
道就是‘规律",如何运用道呢,那就是术,中华文明的数术。术通常指实用的技巧,方法。道与术,从某种意味上讲就是思想与技术。道,作为哲学概念,最早出自黄帝时期《广成子.自然经》,与汉字同在,与中华文明同在。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字之曰:“道”术,从行从术,术有技艺之意。术者,道之用也。道家「五术」,所谓五术,就是「山、医、命、相、卜」这五学问。它是以道家自渡渡人为目标的学问,道与术常相辅相成,以法术卫身,以玄功成真。以《易经》为理论指导思想,研究人体、天体和宇宙的一门独具特色的技术。五术与易相伴为伍,命、卜、医、相常用来济世渡人,以成就三千功行,山术实为仙术,就是研究超脱命运的一种方法。扩展资料术和道为同义语,指的是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因为是被放在心里的自然天地义理,自然圆融善美,无缺无憾,一切安然自在,是之亦为美、圆融、美满、实现和完成的义理。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术2023-07-08 08:24:114
何为道?
“道” 是什么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指出:道是一种物质,但这种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也听不到它的声音,无法用语言来把它描述清楚。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第一个“道”指的就是老子要论述的“道”,第二个“道”是“说,描述”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道如果道可以用语言来描述清楚,就不是真正的道。 但为了要让人明白什么是道,老子还是在《道德经》中对道作出了这样的描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之为物”这句话就指出了,道是一种物质。但这种物质“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是谓无状之状”(意思是看它不见、听它不到、摸它不着,是没有形状的形状,均出自《道德经》),所以老子就只有用“恍”和“惚”来形容它。“恍”和“惚” 的意思是飘忽不定,不可捉摸。道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飘忽不定,不可捉摸,但它作为一种物质是真实存在的,不能因为它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就否定它的存在,把它看成是唯心的东西。就譬如空气,虽然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它却真实存在。“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是一种物质,而且是有表象的,我们可以通过表象来感知它,就好比风是空气的表象,通过风就可以感知到空气的存在。关于道的表象,老子在《道德经》中作了很多的阐述,但道比空气更加不可捉摸,它的表象也远比空气的表象更加精微和复杂,我在这里就不作过多的叙述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研读一下《道德经》。老子在《道德经》中继续对道作出了这样的描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这句话中“窈”是微不可见的意思,“冥”是深不可测的意思,“精”是指最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信”是信验的意思。老子在这句话中指出了,道是一种最细微的物质性的实体,是真实存在的,但它微不可见,深不可测,只能通过信验(表象)来感知它。 老子在《道德经》中还对道作了这样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意思是说:“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物质,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静无声而又广阔无形,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周而复始而永不停息,它可以作为宇宙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称它为道。”老子在这个描述中也指出了,道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的,而且这种物质是宇宙的根本,宇宙的发展规则也要由它来制定。2023-07-08 08:24:396
老子的《道德经》何为“道”?
道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就是"道"。何为道?《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如是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无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发自然。" 这个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万物无论如何变化,还要回到它的起点"道"。道是无形的,物质的,本原的,独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响的。 无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下万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万物必定要以无名无形的"道"作为根源。无才是天下万物的本原。《道德经》第二章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其意为,有无是相互相成的,难易高下长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无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万物。 从这里,我们用现代哲学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发展着的事物之间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着的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以否定达到肯定。2023-07-08 08:24:552
何为道?道存在吗?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2023-07-08 08:25:021
何为道,何为佛?
道者自然之本源,佛者通晓自然本源之人。万化之源谓之道,正等正觉谓之佛。2023-07-08 08:25:102
何为道?何为本心?
何为道:人之道,变换之道,用心感受,眼观乃过眼云烟,心中感道,万物为道! 自然之道,自然道法之基,包容天下,衍生万物,无形为道,是为大道! 宇宙之道,道之根本,孕育自然,容纳万物,如海纳百川般,可谓道中之道!何为本心:本心,简单来说,就是人心中所坚持的一条道路,也是他所作所为的底线。无论经历多少磨难,多少痛苦,都不会撼动本心,这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也许,很多时候人都会有所迷茫,究竟我所说,所做,真的是对的吗,还是我只是一直踏着错误的步伐在迷茫的这段时间,心中会很痛苦,很纠结,久而久之若是不能认清自己的道路,就会因为错误的想法而走上歪路,甚至产生心魔。心魔不过是一个代名词,心魔,就是一个人因为对某种事物的执着,绝望,所达到一个负面的极点,就会对它固执成魔,心魔足以让一个人毁灭,因为除了上面的情况之外,人一但没有了前进的道路,心魔便会慢慢侵蚀你,直到毁灭。所以,一定要让自己保持理智,坚守本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旦能达到这个境界,无论以后贫穷富贵,你的人生都将光明,精彩,这样,也不枉一生了2023-07-08 08:25:171
何为天 何为人 何为道
何为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何为人: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何为道:道 就是规律,天道 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天人合一 就是人要尊重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2023-07-08 08:25:473
何为佛?何为道?
殊途同归,但,老子只留给世人5000言。释迦留下了三藏十二部。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你先要有个疑问:“我是谁?”如果你内心深处真起了这个大疑问,那就往下看: 你所怀疑的那个东西,深藏于你的精神世界,语言逻辑触及不到,所以表达不出来。它是你的“自性”,就是禅宗所谓的本来面目。达摩初祖血脉轮中说“生而知之,万中稀有”,但不是没有。恭喜你,你是其中一个,只是你不知道这个是什么。它是万有之源,众生来处,老子称之曰“道”,寂兮渺兮,浑然无物;释迦称为“佛性”:众生俱有金刚佛性,只缘迷故,不能证得!认物为己,生死流转;耶稣称为上帝,走遍天涯海角,你离不开它半步,仁慈的主,上帝与你同在!然而,这个东西没法教也没法学,纯粹心法。一个声音被你听见,很清晰,很逼真,是不是感觉很奇妙?反闻闻自性、反观观自性,见(看见)见(见性)之时,见非是见。见尤离见,见不能及。 你所感知的一切外物包括心行,都是自性本源上漂浮的尘影,就像灰尘漂浮在虚空中,有生灭,有来去,有变化,有生老病死,是为无常。而你的自性本源寂然不动,就像虚空,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是为真常。而我们平时迷失于尘影而忘记了虚空。禅宗说:“修证既不无,污染即不得”,“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守于真常而弃无常,就是修行之道。所谓弃守并非外在行为,而是内心里淡化尘影对自己的影响,做到不被它牵着鼻子走,做回自己真正的主人。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建议你看古人的书。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是同一心源的。自己去体悟吧!2023-07-08 08:25:551
何为道?何为天道?何为人道?何为仙道?
道在中国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表示“终极真理”。此一概念,不单为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被宗教流派道教等所使用。 《道德经》中的“道” “道”字见于道家最早的著作《道德经》。 不可言说 《道德经》第一章一开始就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王弼氏对此的解释是:“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不道,不可名也。” 一般来说,这里第一个、第三个“道”字解作“终极真理”;第二个“道”字解作“言语,说话”。意思大概是:“可以用言语解释妥当的‘道",就不可能是真正的‘道";若果我们给予‘道"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也肯定不能把‘道"形容妥贴。” 由于人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所说的道都只是真正道的一部分,无法窥见道的全貌,故无法反映道的本质。例如我们说这是一张桌子,可那是我们的说法,它是什么呢?是一堆木头,还是一堆原子,都只反映了它的一个侧面。 正因为“道”本身是不可言说,所以老子在《道德经》后来写道:“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也就是说:“这个‘道"字虽然不肖,但我(老子)还是先把这个终极真理叫作‘道"好了。” 衍生万物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意指“道”是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是事物的规律,因此,“道”是一切的本源。 [编辑] 道在万物之中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的法则在地里头,地的法则在天里头,天的法则在道里头,而只有道的法则是自在的,本源的。 道也是道路的意思。是事物发展路径。路径是事物规律的外在体现。因此,道理与道路就统一了。 [编辑] 《庄子》中的道 《庄子》是道家另一部经典作品,里头也有述及“道”的概念。 无处不在 《庄子》外篇《知北游第廿二》中,有这么一段: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 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旡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 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尝相与游乎旡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旡所终穷乎!尝相与旡为乎!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物物者与物旡际,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庄子在此回答东郭子问“道是什么”,大意是说:“‘道"是无始无终,无所不包,无处不在。人要学道的话,当看鼻涕虫,当看屎尿便溺,所有事物都不放过,才能观见‘道"的法则与伟大。” 《周易》中的“道” 《周易》是中国古道占卦筮卜之书。《周易》起源相当早,相传“文王居尔演周易”,所以坊间认为西周初年由文王所著,因此较春秋时代的哲学著作(老子的道德经和孔子的论语)为早。其实,现今多数学者均认为,《周易》七卷书中最早的《易传》,应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阴阳就是道(老子认为阴阳可能不会不是道的一部分,因为道可道,非常道) 系辞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 天之道,曰阴与阳。”并引用孔子的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说儒家认同:道者,阴阳变化之理也。道,即宇宙运行,自然变化的法则。 道的衍生与变化 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中的“太极”与“道”字相通,正因为万物由“道”所生,因此万物变化均由太极,化成两仪、四象、八卦。所以易经的卦象才能盖括所有变化,成为筮卜的依据。 《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 《吕祖明道说》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2023-07-08 08:26:031
《大学》中“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何为道?
在原文中明德为本,新民为末。知止为始,能得为终。本始所先,末终所后。此结上文两节之意。单独的意思是: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先后次序,就能接近大学所讲的修己治人的道理了。《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23-07-08 08:26:132
天道渺渺,人道茫茫,敢问何为天?何为道?
天道解释有多种啊1、中国古代道学中有 “修道最终之境,乃天之大道也” 故为天道! 此为一种解释。2、“无为而为尊于上的,即天道。” 世界至高无上的即天道。 此为一种解释。3、盘古有训,纵横六界,诸事皆有缘法…………,万物已循因缘,恒大者则为“天道” 。 万物所遵循的法则即为天道。 此为一种解释。 以上并非全部, 其实以我看来天道并非至高无上。天道是因人而生的,是世间所有事物正常运行的保证,只不过天道需要维持大多数的利益,所以可能会对少数不公平,这就是所谓的天道渺渺了吧。如果为此而心生愤怒,质疑天道,甚至逆天而行,也并非不可,因为命是自己的,自然有左右它的权利执着追求自己的完美,更是生命的权利。所以说什么天道,什么人道,不过是四个字罢了, 也不必太看重吧。2023-07-08 08:26:291
何为佛?何为道?可否以为道就是佛.佛就是道?
“佛本是道”,不是道教道家的道,是佛法之道。所以佛家常说修道。道教,吸收了佛教思想和理论。也建立的六道轮回等理论。道教会有这种说法。佛的解释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着。道的解释是规则,规律,法则。佛家说的道是修道的道,是菩提之道,是觉悟之道。从这个角度说,佛是证道者。道不是佛,道是佛证到的境界。2023-07-08 08:26:362
何为佛‘何为道’何为善‘何为恶?????????????????????????
佛是看透宇宙本质的智者,道是一种无形的规则,善是为了利益众生而产生的念,恶是为了障害众生而产生的念。2023-07-08 08:26:445
何为道?
我无法直截了当的告诉你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道无法被禁锢在言语里,首先了解这一点。道只能靠你自己来领悟,道是你的,是根属于你的,是你的原创性的。任何从别人那听来的道都是别人的,都不根属于你,那些听来的对他人来说是道,对你来说只是知识,只是概念。道需要你自己来领悟。这就是悟道与知道的区别。试着去了解。一般地认为,道是一种客观规律。这没错,但这只是在打太极拳,在用未知定义未知——这种说法还是没有说出道是什么。说不出来,言语太渺小了,太有限了,而道是广博的,是浩瀚的,是无限的。有限怎么能禁锢住无限?我想回答你,道是道,但是你无法理解,你会认为我是在说废话,这两个概念是同一的,我等于什么都没有说。我只能说,道是那个它所是的,它究竟是什么,言语传达不了,需要你自己在深层次中领悟。所以与其去问别人道是什么,不如问问你自己的内在,你自己的里面,在你心的最深处,有这个答案。试着去理解我的话。2023-07-08 08:26:598
何为道?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其内涵是什么?
“道”是老子的发明,由于当时科学不发达,解释不清“道”明确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经过作者多年的研究,用现代科学内容作了新的解释,“道”的新科学内涵是: 一、“道”的工具是八卦。 周易与八卦的科学性,已经在“周易到底是什么?”一文中做了详细的论证。这里再简要的提及以下要点,八卦之所以是“道”的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点理由: 1、前文讲八卦揭示了宇宙万物运行的规律性。 2、前文证明了八卦具有数理的科学性。 3、前文说明了八卦在设计上的全息性。 4、前文证实了八卦组合理论体系具有宇宙三极的稳定性。 5、前文揭示了八卦具有社会大管理的八大基本要素。 6、前文指出了八卦具有大型超级智能思维计算工具的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八卦才能全方位的为“道”提供周到的服务,起到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工具。 二、“道”的标准理论是“阴阳四行”理论。 我们可取中国以东,东经180度与赤道交点处立冬日卯时,日月的光线质点为0,观其一年在地球表面形成的轨迹。当一个点在作圆运动时,它的轨迹是一个正弦曲线。这就是说,日月光线质点的运动轨迹应该是一个正弦曲线,然而因有以下因素的影响,其结果将发生如下变化: 一是要受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影响。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为椭圆形,使日光线质点的运动,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运动。月光线质点也同样受这一区间的影响和限制。 二是要受地球绕太阳公转速度的影响,以及月亮绕地球速度的影响。经过计算日光线运动的速度为0.99度/日,月光线运动的速度为1.017度/日。都近似的等于每日一度,可认为日月近似同步运行。 三是日为“阳”代表正向运动,月为“阴”代表负向运动,以赤道为对称线,呈对称性运动。 综合以上三点,日月光线质点的运动区间相同,速度同步,运动方向相反,形成如下轨迹曲线。如图。(略) 水定位于东方,火居南方,土定位北方,金居西方不变。 以上就是“阴阳四行”理论形成的理论依据。这正是“道”现代科学的新内涵。 三、“道”的变化,是自组织的无限螺旋循环前进永远不变的固有发展规律。 地球的变化是由春、夏、秋、冬四季所组成,而四季是一个连续不断前进的轨迹,由于宇宙的诞生来无影去无踪,这就形成了理论上是一个无限螺旋循环前进永无止境的变化规律,因此这条规律,就是“道”自组织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客观规律。 四、“道”的轨迹是赤道。 从下图可以看出,日月运行轨迹的平均线就是“赤道”(中间的黑直线),这就是“道”的轨迹。 日月运行轨迹线图 五、“道”的能量是阴阳四行变化之力。 四力是四合力和四刑力的合称,是多维力最高的表现形式。由于“阴阳四行”学说的出现,提出了“四力学说”。以与四行理论相匹配。 四力是在三力基础上形成的概念。在大自然中,力的存在绝大多数是以立体方式出现。如果用现代数学建立力的概念,则会出现一维、二维、三维、四维之力,这是一种标准模式。但也有与上述相类似而又不标准的一力、二力、三力、四力相存在,这就是易学中存在的多种刑合之力。为了将这些力与现代科学接轨,才提出了一个“四力学说”。 四维是在三维基础上加时间形成的空间概念。按此理论,我们同样可在三刑、三合基础上建立起四刑、四合的概念。即三刑、三合构成时间的连续性就变成了四刑、四合。四刑、四合是一种力的概念,故称其谓四力。 易学中的三刑、三合之力,是以年、月、日、时的干支代表的五行力形成的三刑、三合关系,或者除此以外类同的三刑、三合关系,均称之谓三刑、三合,合称三力。 易学中虽然没有四力概念,但不等于四力不存在。如戍年未月,属丑之人必受三刑一个月,这显然是一种四刑之力。既然四力是在三力基础上加时间性构成,可见在三力和四力之间有一个时间界限的划分问题。 地球是一个球体,正好是一个三度空间的三维球体。地球在不停地转动,按照螺旋循环的规律,地球自转一周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表示着一件事物的完成。那么,我们就可以以日为标准,来作为划分三力和四力的界限。也就是说凡是年、月、日地支构成的三刑、三合,即为三力。超过一日以上时间的三力谓之四力,与此类同的力也作以上划分。这就将四力从三力中划分出来,以“四力学说”与现代科学相接轨。 除此还有一力(如自刑、自合)、二力(如相冲、相刑、相合、相害等)的存在,由于以上四力分阴阳,故形成了“阴阳四行”之力,以主宰和制约着万事万物的变化,这正是大自然“道”变化无穷的力量。 六、“道”的手段是自然法则(八大固有规律)。 大自然的规律,就是自组织永恒的固有规律。作者将其归纳为八大固有规律,其内容来自对“周易”理论和八卦“工具”操作实践中高度概括所得: (1)大自然包含着万物遵循的无限螺旋循环前进的固有规律。 (2)大自然包含着万物发展具备的运动观点、整体观点、平衡观点发展的固有规律。 (3)大自然包含着万物发展的产生-加工-成熟-收获四节律性变化的固有规律。 (4)大自然包含着万物所含信息,是由内向外,由近到远,由弱到强,由低到高的变化的固有规律。 (5)大自然包含着万物阴阳四行生克制化变化的固有规律。 (6)大自然包含着万物之间可以象数义理互相转化发展的固有规律。 (7)大自然包含着万物皆可预测(因果关系)的固有规律。 (8)大自然包含着万物各科学门类所具有的各种固有规律。如生死固有规律等等。 以上这些固有规律,就是“道”具有的固有规律。 七、“道”的运行载体是阴阳之气和物体。 关于这一观点,作者在《气阴论》一书,讲的明白。本著作把八卦“工具”的具体操作方法及应用,作了详细的介绍,加入其内,既更新了现代科学理论,又展示出古今理论方面的渊源性,是集理论突破、工具简介、操作方法、实践案例、总结提高于一身之作,系统的领略了四行八卦理论的全过程。 “气阴论”探讨了一个过去无法涉及、无人涉及、不敢涉及的重大理论问题。“气”和“阴”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极其微小的物质。尽管微小却是大量信息传递的载体,由于它理论上的失衡,致使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的破坏,直接危及着人类的健康和寿命,也影响到基础科学理论的出偏问题。如不及时修改,将再次出现“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被动局面。 “气阴论”的突破性发现,“阴阳四行”学说和理论的诞生,无疑对改善目前基础科学理论的出偏差,实现新的飞跃和突破,找到了新的工具和手段,更揭开了“气”和“阴”作为载体所起的新作用。 八、“道”的精神是生生不息。 “道”无始无终,生生不息,这就构成了“道”的精神。关于这一点,相关的周易著作,都给予了完美的阐述,这里只点到为止。 九、“道”的起源是“宇宙元极说”。 作者提出了“宇宙元极图”如下: 解说如下:宇宙元极气尘,在阴阳(日月)作用下,化生无极气和无极土,无极气而太极水火,无极土而太极土金,合为四象,可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生万物。 这一理论,是对周易理论是最大的完善,讲明了“道”起源的具体过程及发展趋势,对所有科学理论都将起到启迪作用。 十、“道”的终极是九九归一。 古天文有一首诗作了如下记载:“六十年来本一元,四百二十七元全,一千二百六十岁,三元符将依旧还。”(取自《奇门遁甲》一书) 就是说,从弘治17年(公元1504年)起为壹元中的上元甲子,在420年后为二元中的中元甲子,即中华民国13年(公元1924年),再过420年(公元2344年),就是壹元中的下元甲子了。三元指的就是壹元、二元和三元,在此之后,所有的“符将”又回到壹元中的上元甲子,这就是“道”的终极九九归一点。这“符将”指的就是日月水火土金之意了。 在壹元中,经过了七个“一元”(六十年),这七个“一元”正是天上“二十八宿”运行的记录,见《奇门遁甲》一书:“一元甲子起虚;二元甲子起奎;三元甲子起毕;四元甲子起鬼;五元甲子起翌(yi),六元甲子起氐(di),七元甲子起萁。”在每一个甲子中,上元甲子60年,中元甲子60年,下元甲子60年,合计180年为一个小周期。“四百二十七元全”,指的是420年即七个“60”年。三个420年,就是三元的一千二百六十岁,之后“日月水火土金”又将回归一周。这就是“道”的天文记录在案。 在《易经》中,六神又是二十八宿的表意: “六神”是一种天体力的象征。它是如何作用于人的呢?我们通过隐信息给于证实。对“六神”记载有以下资料。下面引用《周易参同契通析》一书中二十八宿组成的四神图。 东方苍龙(春):角、亢、氐、房、心、尾、箕 南方朱雀(夏):井、鬼、柳、星、张、翼、轸 西方白虎(秋):奎、娄、胃、昴、毕、觜、参 北方玄武(冬):斗、牛、女、虚、危、室、壁 勾陈:是官名,属紫微垣,共六星,四星在小熊座内,两星在仙王座内。勾陈为小熊中的a星,即“北极星”。 螣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即“螣蛇无足而飞”。(以上两小段引自辞海) 以上是“六神”历史记载的依据。显然是一种天体结构的表意。它们在天体运行中,必然产生“阴阳四行”之力,发出各种不同的信息。在“八卦”实测中,六十四卦与“六神”的组合,就可以直观的显示出来“六神”变化的信息,显然这就是人体接收到的天体变化的信息,或者说是天体力使人致病的结果。这也进一步证明了“天人合一”的理论。 “六神”为什么是一种“阴阳四行”力呢?人们看星的变化,以“北斗星”为标志。而二十八宿的青龙、朱雀、白虎、玄武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着作用。东方“青龙”为木,南方“朱雀”为火,西方“白虎”为金,北方“玄武”为水。它们连同“北斗星”组成了“金字塔”状。“北极星”也即“勾陈”,代表“天”,四神代表四方,“螣蛇”则代表地。 “六神”在人体代表的意义是:“肝”属木为青龙,“心”属火为朱雀,“肺”属金为白虎,“肾”属水为玄武,“脾”属土为螣蛇、勾陈。 在八卦实测中,“六神”代表着人的“四脏六腑”病情的变化,显然是天体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四行”理论) “六神”又是如何以大自然之力影响人类的呢?通过四时“六十甲子”的运转和天干地支的共同作用完成的。而人处在其中,无不受到控制和制约,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论和基础。 人的“道”只有“天人合一”。只有解决和认识了这个核心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天人合一”,也才能了解和理解“道”的真正内涵。正因为过去缺乏这些明确的概念和内容,才出现了历史上的“神神道道”的现象,现在科学上定了位,就不能再置若罔闻了。否则,出现的后果,只能是人类自己的作为了。希望采纳2023-07-08 08:27:252
何为道?
道 就是规律天道 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天人合一 就是人要尊重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另外 送一句给楼主“道亦道,非常道。”2023-07-08 08:28:1711
何为道?何为理?何为道理?
道为自然规律,理为理顺,道理是了知规律的部分程序。有道无理是规律自然存在,无人认知掌握。有理无道纯粹属于狡辩。恕愚人斗胆回答此类问题,见笑。2023-07-08 08:28:481
何为道?
同志,我赞同道就是真理,我认为道也是客观规律。先不论对错!!!很早的《周易》开篇就论述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个人认为古人从一开始思考和认识世界就不是向虚无看齐的,道里面有阴阳平衡应该说是一种朴素的对立统一的思想。古人是自万物以及本身的,看到天运行不止就想到自己要自强不息,看到地势低洼能容纳万物就想到了要修德以厚德载物,古人是向天地万物汲取智慧并且思考做人的道理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面有虚无让人费解的东西。法大概就是效仿的意思吧,人要效仿天地,天地效仿道运行的,那比道还要高的只有(自然)规律,或者说道本身就是规律,已经没有比道更高的“自然”境界了。所以我是认为道是客观规律的,但是说真理我也不认为错。学术应该争鸣,希望你回复一起探讨。2023-07-08 08:28:563
何为道?到底什么是道啊?
道就是法则,准则,万物都按一定的规则行事,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定律,没有规矩不成方园,万物离了所预定的轨道只能自取灭亡;人活在世上也有一定的法则行事,人的规则就是上帝为人类制定的道德律,健康律,顺则畅,逆则亡。2023-07-08 08:29:032
何为道?道指什么?什么是道。整样才能入道?求道者心之所向在哪里?
前面四个问题只有一个回答:无所谓正在道上。最后一个问题是求道者心之所向。那就是求道者的恒心,只为他认为的道永不回头。2023-07-08 08:29:111
何谓道,道的终极意义是什么?
道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也表示事理、规律。道是一种状态,混沌虚无,空,静,和,善。同时,道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主宰一切,并且有它自身的运行规律和法则。这些法则,人应该遵循,顺行则吉,逆施必凶。道是一种能量,永恒不变,周行不殆。化生万物,同时蕴藏于万物,所以万物,包括日月星辰,圣人凡夫,根本都是一样,都是道。但是道有两种形态:有和无。有,就是看得到,可以被人感知被认识的物质世界。包括天地人以及一切现象和存在。有,也就是道家讲的命,佛讲的色身。无,是看不见,不可被感官捕捉的能量,也就是道家讲的性,佛讲的法身。二者虽然状态不同,本质一样,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说:此二者同出而异名。有和无本质相同,也就是佛家所讲的色即是空。想要说的是,我们自以为活在有的物质世界里,岂不知,这个物质世界,唯心所现,唯心所造。其实这个有,本质是无,是虚空,或者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假象。得道者的三重境界:1、开悟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挂碍,就可以开悟。让自己的内心获得完全的自由,不再给自己制定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再画地为牢,不再用固执和成见把自己保护起来。不执着一处,不担忧一物,也不特别在意任何东西。心系当下,不去想上一秒的事,也不牵挂下一秒,全心全意,活在这一秒。小而言之,人的一生,大而言之,整个世界,没有多漫长,存在的过程,其实只有此时此刻,也只有此时此刻是真实不虚的。活在此时此刻,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开悟。2、持戒很多人,以为开悟了,就可以随心所欲了,其实不然,开悟了更应该持戒修福。开悟的人平和,谦让,包容,慈悲,公正,善良,也以此具备更重要的两点,幸运,大气。但是,生而为人,肉眼凡胎,是不能完全免俗的。毕竟还要吃喝拉撒睡,毕竟还要食人间烟火,毕竟也还有七情六欲。所以也难免有时候怒从心头起,也偶尔恶向胆边生。3、天人合一这个境界其实可望不可及,开悟也好,得道也罢,都不过是镜花水月。因为,只要在人间,就难逃世间法的左右。所以,努力做好自己,让自己的行为尽量合乎天道,也可以说是一种中庸之道,无所住而生其心,既不执着于证道,也不执着于得道。毕竟生而为人,毕竟肩负使命和责任,所以,通过开悟,让自己获得能量和智慧,从而活得精彩,圆满,这根本无可厚非。如果通过共赢合作,使更多人,甚至众生都因此受益,也同样能活得精彩,圆满,那更是莫大的功德。2023-07-08 08:29:296
道家中的「道」到底是什么?
我们既然提到道家,那么就不能绕过《老子》、《庄子》这两部巨著。他们是道家的开元之作,也是最早提出“道”这一个概念。并且随着道家学派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各样对“道”的解释。这在一定诠释了道的一部分内涵,但也给后人理解蒙上了一层雾霭。所以我们应该从《老子》来理解老子本人对于道的理解。在此之前,我们不妨先了解《老子》这本书的由来。现在关于老子的绘画作品,大都是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骑着一头青牛。其实这里面非常的具有故事性。老子目睹周王室的衰落,便离开故土,出函谷而云游四方。也正在此时,作为把守函谷关的长官禧,看到日出于东方,浩荡紫霞气千里,必有圣人到此,于是日夜苦候。一天他看到一位矍铄老者,骑青牛悠然而来。于是前去迎候,禧本人非常的敬佩老子,想让老子留下。但此时的老子心早不在俗世绝了。但被禧的诚意所打动,留下五千字真言便逍遥西去,这就是后世流传的《道德经》。根据《史记》的记载,从此老子“莫知其所终”。我们回到正题,在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中,几乎每一篇都提到“道”,全书共提到七十四次。可以回到了《老子》原文去寻找答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老子口中的道,必天地更早的存在,独立于天地不会改变,时刻运行没有尽时。是天地的母亲,没有名字,姑且称之为道。有些人将道理解为自然地规律,现在来看显然是不对的。因为我们说有了客观的事物,才会出现规律。但老子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母亲,哪有规律是客观事物存在前提的道理。道是一种超自然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的上帝有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创造了自然,世界的主宰。但是他们又有很大的不同,西方的上帝是有形象的,并且有关于他各种各样的传说。但是“道”却无法捉摸。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在此老子所说的道,即是“有”,又是“无”。我们可以理解为“有”“无”是道存在的两种形式。在“无”的形式时,宇宙混沌,是天地开始。在“有”的形式时,则是天地万物的主宰。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思想,在《老子》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就很好的印证了我们上面的分析。“道”不是一种不能感受的东西,虽然为天下母,但是万物是可以感受到它的,并且去追随他来修行自身。这和儒家中的“仁”有相同的形式,知识对人们的要求不同。正像《逍遥游》中说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道家的最高追求。孔子要求人们按照“仁”的要求来约束自己。那么“仁”又是什么呢?孔子也没有对仁做出具体的定义。只能从《论语》中回答弟子们的提问中得出。但是老子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也是很容易被我们误解的一句话,认为老子是反对“仁”的。其实老子口中的仁,与孔子口中的仁并不是一回事。老子的仁可理解为感情,天地没有感情,所以万物平等;圣人没有感情,所以人人平等。这就体现出老子的伟大之处,在2600年前,就已经有了人人平等的观念。所以我们可以做一个总结:“道”有三种不同的存在形式。一种是为天下母,是天地的创始;一种就是我们所说的自然规律;一种是人们追随的方向,在形式上与孔子所说的“仁”相似。这样我们对“道”的理解就比较清晰了。我们再来说一下庄子,相比于《老子》的晦涩难懂,《庄子》的瑰丽想象与洋洋洒洒的文风更让我们不忍释卷。深深的被庄子逍遥的世界观所打动,庄子是那么的忘我,那么的开爱,甚至已经分不清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这就体现出庄子对现实世界的深深失望,福轻得像羽毛,灾祸却像大地一样沉重,不知道到何处躲避。于是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解脱,逍遥于忘我的境界。《庄子》中有很多小故事,多事庄子与好友的辩论。各样的形式更加的灵活,读者无不在庄子的机智辩论中受益良多。相比于老子的长篇论述,其中的“道”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晦涩不容易理解。庄子对于“道”的理解,大大多是第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道"对人们的要求,并且更加的全面。和老子一样,庄子也有很强的辩证观念。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都是对人们追寻的“道”的解释,并且提出一些现实的矛盾对立面,辩证的思考问题,这一是我们在追求“道”是应该学习的。除了对于道的理解,更加深深感染我的是庄子那逍遥的人生态度,世界上竟然有如此智慧,如此性情,如此可爱的人。在现实的我们,相比于对道家中“道”的研究,庄子的人格魅力与逍遥忘我境界更应该是我们所珍视的。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最后老子西出函谷关“莫知其所终”,与孔子的周游列国相比。孔子舟车劳顿,险些饿死在陈国,也要尽复周公制作,是何其的伟大。老子此时却骑青牛,出函谷云游不知所终。老子是置百姓于水火而不顾吗?或许用庄子的一句话去解释才最完美。“自事其心者,哀乐不 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德之至也。”或许人世间存在的各种苦难,各种丑陋,各种阴暗面,也是“道”中的一部分。假设孔子尽复周公制作,百姓就真的不用历经水火了吗 ?也正是老子参透了“道”,所以才会如此淡然的“抛弃”这个“道”创造的天地。2023-07-08 08:29:542
何为道?仙剑中的解释?
仙剑三电视剧中的原话:何为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为道何为反者道之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知其雄,守其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个人觉得重点就是道法自然。2023-07-08 08:31:321
到底何为道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场所。道,自然也。自然即是道。自然者,自,自己。然,如此,这样,那样。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 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扩展资料:道与意识“道”是推动宇宙运行最根本的规律,是“天”的意识,它不受时空的限制。意识分为意和识,意就是思考,就是基于概念达成目的的过程,识就是感受,就是诠释概念的过程。当我们去思考“道”时,它从一个巨巢中生生不息,于是万物生,当我们去感受它时,天人合,于是万物静。道是宇宙最根本的力,它无时无处不在,它超越时空,即在变又不变,若一定有规律则“大道至简”人脑是小宇宙,人有意识,而天也有意识,意识并非物,天的意识和人的意识没有分别,都从于道,人的意识和天的意识是纠缠在一起的,所以你的想法一定有天的烙印,你的命运同样也不全由你掌握。老子思想老子综观历史祸福成败,融汇各种学问,创造出自己的学说。在他的思想学说中,“道”是他经常谈论的。他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按他的话讲是一种“视而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的“先天地生”、“惚兮恍兮”、“寂兮寥兮”、“不可名状”的精神实体。“道”创生了万物,“万物”创生以后,要守住“道”的精神,依“道”而行,应该顺其自然。人们把以老子为宗的学派称为道家学派。老子思想中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对立面可以转化。老子还说,“道”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并用生动的事例来说明“有”和“无”的关系。他说,一个杯子,因为中间是空的,才能产生盛物的作用;一间房子,也是因为它的“无”,才能产生居住的作用。由此可知,“有”之所以能给人便利,全依赖“无”发挥它的作用。仅有“有”,是发挥不了大用处的,惟有“有”与“无”配合才能产生大用。《道德经》,又名《老子》,传为老子所作。虽只有五千言,其中哲理却博大精深,能参透玄机者,可称得上是得道高士。老子见周(东周)室将乱,终于骑着青牛,从洛阳往西,出函谷关而去,不知所终。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道(哲学名词)2023-07-08 08:32:0013
何为道,道是什么
道就是世间万物客观发展规律。道,汉语一级字,读作dào,最早见于甲骨文。道本义为道路。由道路之义可引申作动词,表示取道、经过。由道的本义还可引申出抽象意义的方法、技艺、规律、学说、道义等意义。《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此道即指思想学说。道也特指道家、道教等。典籍中还常以“有道”指政治清明的局面。扩展资料:宇宙中的万物纷纷芸芸,而“道”却是他们的总体、本根。由于万物形态及现象的多样性,所以任何感官的把握都只能达到片面的局部。只有理性的思辨才能把握万物的总体实体和本体,“道”。从而做到“不行而知,不为而成。”老子贬低感性认识的原因,是因为他从宇宙现象和人世经验的流动不居中,意识到感性认识的表面性、片面性、偶然性、主观性。黑格尔指出:“对那些断言感官对象的实在具有真理性和确定性的人,他们最好是回到那最低级学派的智慧??因为对于那些了解了这种神秘的人不仅仅达到了对感官事物的存在的怀疑而且甚至于对它们的存在感到绝望,他们一方面否定了感官事物,一方面也看见感官事物否定其自身”。老子正是从对感性事物的这种否定中走向对感性知识的怀疑和否定。他要求越过感性现象而直接深入到对宇宙实体——道的认识。他认为只有通过对这种普遍规律的认识,才可以推导出对各种特殊事物的先验性的认识。所以老子这种反感觉论的认识论,实质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种尚处在萌芽形态的理性主义。2023-07-08 08:32:421
何为道,道又是什么?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2023-07-08 08:32:551
何为道是什么意思
何为道的意思是:什么叫做道,这是哲学用词。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以说是事物变化运动的情况。 一切事物非事物自己如此,日月无人燃而自明,星辰无人列而自序,禽兽无人造而自生,风无人扇而自动,水无人推而自流,草木无人种而自生,不呼吸而自呼吸,不心跳而自心跳,等等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 因一切事物非事物,不约而同,统一遵循某种东西,无有例外。它即变化之本,不生不灭,无形无象,无始无终,无所不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过而变之、亘古不变。其始无名,“老子”强名曰:“道”2023-07-08 08:33:021
何为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张载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程颐、朱熹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 一)道路。【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老子)和庄周为代表。道,可道,非常道。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观。 (九)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例】一贯道|会道门。 (十)说。【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 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浑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圆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圆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吕祖明道说》对“道”字的解释《吕祖明道说》中吕洞宾认为“道”字从“首”从“辵”,“首”指“先天一炁”; “辵”义为乍行乍止。“有先天一炁之道存焉。何言之?性非此道不能圆,命非此道不能了,其事非人不敢言。故道家巧譬曲喻,而有玉液了性,金液了命之说。夫玉液金液者,即先天一炁之道也。其所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者,此道也。鬼神所以能为造化之迹,而为二气之良能者,亦此道也。” “首者先也,取先天一炁之义也;辵者乍行乍止也。”2023-07-08 08:33:103
何为道?????
大道三千,条条皆可成圣。当然说成圣是说远了!一日先师与友谈之:先师问曰:“天道渺渺.人道茫茫,何为天,何为道.敢问天下人.何为道,何为无道.”答曰:“道即为道,不合道即为无道,道可道,非常道,道罚天,天罚人,人罚心,心罚万物。天道渺耶?人道茫耶?何为道耶?吾即为道,道即为吾。既吾为道,又何来渺茫之说” 又问曰:“何为上乘佛法,何为佛,何为真经,何为道?“答曰:“上乘佛法是无我之大慈大悲大舍之平等法门,不生不灭的高度觉悟者为佛.无经则为真经.按平等智法门去做.去施行就为道”再问曰:“天道!何以为天,何以为道,天/道 二者如何归一”答曰:“人道渺渺,天道茫茫;鬼道乐兮,当人生门;仙道贵生,鬼道贵终;仙道常自吉,鬼道常自凶;高上清灵美,悲歌朗太空;唯愿天道成,不欲人道穷;北都泉苗府,中有万鬼群,但欲遏人算,断绝人命门;阿人歌洞章,以摄北罗酆,束诵妖魔精,斩或六鬼锋,诸天气荡荡,我道日兴隆. ”吾问曰:“何为道-道何在?”先师答曰:“何为道-道何在 天道长在-赖何人心不轨 妄越天道-被道弃之 留给世人一线天机-悟道! 悟通者道居内心-道心不灭- 便永存 然而;天地万物皆是道-天地万物也无道 道是道-道非道 道来虚无-虚无是道!尔可明了??”吾答曰:“明了”诸位道友,我等修行,为了什么?千万别告诉我,为了成仙,这是很渺茫的!!修行既是为了得道,但修行是逆天行事。修佛,修道,修妖,修魔,修邪皆为修行。某些人经常打着“替天行道”旗号去“斩妖除魔”,修行既是逆天而行,你还替天行道?什么逻辑啊?修行无正邪,成者王侯败者寇!混沌生天地,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为太极。太极为一黑一白,可视为一邪,一正。正即阳,阴即邪,阴阳相辅成天地。所以天地无正邪之分,天道至公,你就是颠倒黑白,天劫临头,也无用!所以啊!各位道友不要想着什么斩妖啊,除魔啊!没用的!什么妖魔,只是人说的,不是天说的!修行即要随心所欲。自刘伯温斩龙之后,修行不易啊!天地元气稀薄啊!尽其一生,不可修成金丹大道啊!各位道友最好静心想一下!你到底修的是什么道,三千大道的哪条道?否则金丹劫前必生心魔,坠入魔界永世不得超生!若有哪位修成金丹大道的,可与在下联系,先师留下古籍,标有修行界的入口之处。但年代久远,具体方法未知!先师闭死关数十载未出,所以在下只知入口,而不只打开方法!2023-07-08 08:33:199
何为仙 何为道?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园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2023-07-08 08:33:361
什么是道 何为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道”的概念是老子第一个提出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 ”,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真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 ”,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 ”,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佛家的道是中观的思想,中观思想涉及“中道”和“空”.“空”的思想似空非空,不能著空相求空. 从郭店简文的“道”(从“行”从“人”,“人”在“行”中),甲骨文中已有相应的“道”字.石鼓文、金文中的“道”字,“行”的中间是“首寸”(头与手)或“首止”(头与足),实属“人”形的繁化.就字形而言,“道”是一个人处在十字路口的情形,字形本意更像是“置人于路”之指事,而非所行之路之象形.所以,凡是自主上路的,作“蹈”解;如果是引人上路,则作“导”解.2023-07-08 08:33:512
何为道?汝道为何?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道”是能通的意思。通向天、人、阿修罗的是三善道,通向地狱、饿鬼、畜生的是三恶道。真理的意思。即梵语所说的菩提或涅槃。修行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本领”的意思。汝道为何?就看你自身的素质、能力、知识量等是怎么样。这需要用你自己的心才能看得见。你需要看的是你自己的心,看看你是有本事看透自己。看得透自己的话即为“汝道”。2023-07-08 08:33:592
何为天?何为地?何为人?何为道
何为天: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一、大自然、天然宇宙。 天有神格化、人格化的概念,指最高之神,称为皇天、昊天、天皇大帝、皇天上帝、昊天上帝等何为人:人,可以从生物、精神与文化等各个层面来定义,或是这些层面定义的结合。生物学上,人被分类为人科人属人种,是一种高级动物。精神层面上,人被描述为能够使用各种灵魂的概念,在宗教中这些灵魂被认为与神圣的力量或存在有关。文化人类学上,人被定义为能够使用语言、具有复杂的社会组织与科技发展的生物,尤其是能够建立团体与机构来达到互相支持与协助的目的。中国古代对人的定义是:有历史典籍,能把历史典籍当作镜子以自省的动物。那些没有历史典籍的部族,虽有语言,能使用工具劳动,都只能算野蛮动物,其邦族称号在汉字中都从犬旁。何为道:道 就是规律,天道 就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天人合一 就是人要尊重规律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2023-07-08 08:34:051
何为道?何为佛?
道教说道理,佛教讲真理。 道教告诉信众,人生道路从何而来;但佛教做了更微细的研究,不只指明人从何而来,亦说出去何去向。 道教告诉信众,人应该要怎么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么做?还深入探究过去之所生与未来之所往,这是真理,也称为真谛,这是佛教与道教不同之处。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一个人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实际就是如何对待生与死亡的问题。对人来说死亡是最大的恐惧,宗教要给出对待的办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对待生和死的态度。可以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标是“涅磐”,脱离生死轮回。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这种苦是没有尽头的,是在一个循环往复、不到头的生死轮回中。只有实现涅磐,才能脱离生死轮回。 那么怎样实现涅磐呢?就是人要“觉悟”。佛者,觉也。说到底,就是对人生是苦的觉悟。佛教认为,当你真正认识到人生是苦的时候,你就“觉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这个。 道教对人生总的来说持积极的、正面的态度。这是道教与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处。比如,基督教认为人生来就带有原罪,人生下来就要赎罪,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那么,道教是如何解决死的问题呢?答案很简单,就是通过修炼达到不死,长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诀中有一句话,“顺成人,逆成仙,全在阴阳颠倒颠”,就是道教对如何取得长生不老的方法。这句话是源自中国的五行理论,而五行理论又是中医的基础理论。 解读这句话需要一些中医的知识。我概要地介绍一下: 中医认为,人的内脏对应五行,比如,肝属木,肾属水等等。而中医施治的原理是根据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据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肾虚而使五行不平衡,医生会治肾而不去管肝。这是西医与中医的区别。 道家继承了中医的这个思想,顺便说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医,道家认为人的五脏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实际上是不合理的。 所谓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这团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烧不久的。所以,人会得病,人会死。但人体已经是这样了,常人只能顺着自然的安排,活着。这就是“顺成人”的意思。 道教认为,如果改变了人的五脏的这种五行关系,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颠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长生了。颠倒就是所谓“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后半句讲的是方法,“全在阴阳颠倒颠”。因为人的五脏已经是这样了,道教也没有办法把五脏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采用阴阳颠倒的办法改变五脏的五行属性。比如,让肾原来属水而改成属火。这不是仅仅改个名词,属性的改变包括某些特征也要改变。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对生死问题上的观念的区别,以及各自的解决方法。 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区别在哪里?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总体来说:道教是中国汉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化综合体,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医学等的发展有过重大的影响。佛教则是外来教,它是在吸收中华民族文化习俗的基础上在中国扎根并对中国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的宗教。两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异是基本的,其基本区别在于:道教主张以生为真实,追求延年养生、肉体成仙。道教认为,人的生命由元气构成,肉体是精神的住宅,要长生不死,必须形神并养,即有"内修""外养"的工夫。与道教相反,佛教主张"无生",认为现实对一切来说都是苦海。对现实,人们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须放弃各种欲望,把希望寄托在来世上,要追求超脱生死轮回的"苦海"而进入涅般木(无苦的极乐世界)。可见,道教主张对现实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则主张舍弃对现实物质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对来世的向往。2023-07-08 08:34:274
请教一下,道乃何物?何为道?道之意义何在?
我把道的全部含义晒一下,呵呵,希望你喜欢~~ 我也看过道德经,当然,那时也是喜欢百家讲坛,所以看了~~ 道 拼音 dào [道]在有形与无形上都有所指。第一:有形之道显而易见,上路之人到达目的地的必经之路。虽然两点之间直线最短,但世上任意两点之间还没有出现过直道,有形之路都是曲折蜿蜒的。第二:无形之路显而未见,惟有智者能想到这种非常道的存在意义。上帝创世之后,灵魂投入人生必须精准无误,神人之间必有通道而让灵魂转世。灵活人生走向未来必须是在这神道上行才能到达目的地。此外各种多余的解释也可以帮助灵活的人来把握自己短暂人生与长久灵魂的命运。 造字者创建【道】,表明这是一个正在向前行走的首脑留下的字迹。可见道是在领导者的进程中留下的一行足迹,为追随者指明前程和必经之路。耶稣基督在外国用外语明确指示大家,我是道,我是知道的。众人与主同行也成为修道士、传道士、布道的神职人员。 自[一名京人]编辑 释义 (一)道路。【例】地道|铁道|下水道。 (二)途径;方向。【例】志同道合|请你指条道儿。 (三)道理;正当的事理。【例】头头是道。 (四)方法,办法;技艺。【例】门道|医道|生财之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五)德行;封建伦理纲常。【例】道义|大逆不道。 (六)思想学说或宗教教义。【例】孔孟之道|传道|修道。 (七)道家。我国古代的一个思想流派,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 (八)道教(我国主要教派之一,创立于东汉时);道教徒;属于道教的。【例】道士|道姑|道观。 (九)某些封建迷信组织。【例】一贯道|会道门。 (十)说。【例】道白|说东道西|一语道破。 引申为用话表示情意。【例】道谢|道歉。 (十一)历史上的行政区域。在唐代相当于现在的省,清代和民国初年在省下设道。 (十二)线条;细长的痕迹。【例】画了一横道儿。 (十三)量词。【例】一道沟|两道题|裂了一道缝儿。 【道德】 #dàodé 一种社会性的意识,是人们共同生活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例句〗遵守公共道德,是人们和谐生活的基础。 【道理】 #dàoli ①事物的规律:老师在讲新陈代谢的道理。②情理;理由:他的话有点儿道理。 〖例句〗父亲经常给我讲如何做人的道理。 【道貌岸然】 #dào mào àn rán 道貌:庄严的外貌。岸然:高傲的样子。多指假装一本正经,实际表里不一的人。 〖例句〗他道貌岸然地出现在人们面前,使大家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道 <名> 形声。从辵,首声。本义:供行走的道路 同本义 道,所行道也。――《说文》 一达谓之道。――《尔雅》 道坦坦。――《易u2022履》 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夫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周礼u2022地官u2022遂人》。注:“途容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老子》五十三章 道听而途说。――《论语u2022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u2022项羽本纪》 道渴而死。――《山海经u2022海外北经》 今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史记u2022陈涉世家》 又如:大道,问道于盲;要道;人行 道教中的道:道的含义和特征 道的含义 道是过程。这是道的第一层含义。道不仅是对万事万物的系统性、整体性的概括,而且是对万事万物发展过程的高度抽象和概括。道不是一种静态的形而上实体,而是一个过程。道的过程性表现为道生万物的过程,即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说,道转化为一,一转化为二,二转化为三,三转化为万物。在这一过程中,道循环往复,“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它逐渐的离开,离开得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返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道的过程性是由只能用混沌理论说明的各种关系构成的,因此,道也是关系。 道是本原。这是道的第二层含义。道是天地万物之母,无和有都来自道,是道的不同角度的名称。这是最为玄妙和深奥的。道是万物的本体和来源。天地万物都是由道演化而来。道作为本原,是混然一体的东西。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就是说,道是天下万物的本原,这里“始”、“母”、“根”、“门”等等都含有本原的意思,但是,它们有层次的区别。作为本原,它具有唯一性,它无前无后,无上无下,“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它象是在天帝的前边,然而在它之前却没有什么存在。“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在没有天地之前,它就存在了。作为本原,它是物质的东西,“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 道是规律。这是道的第三层含义。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道是天地万物变化的终极原因。老子指出,“道者万物之奥”,就是说,道是万事万物运动的规律。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道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万物从道起源,又回归于道,“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复命曰常”,返回本性是事物发展的永恒规律。作为规律的道,是看不见,听不着,摸之不得的。所谓“夷、希、微”,它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但是一切都受到它的支配和制约。道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不能违反的。只有遵循道的规律,坚持“无为”的原则,才能把事情办好。否则,“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违背了规律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下场是极其可悲的。 道是法则。这是道的第四层含义。老子把道视为必须遵循的法则,他说,“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他要求人们要坚持,遵循道的法则。又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意思是要遵循古代的法则,驾驭现实的实有,以认识历史的规律,这就是遵循道的法则的具体表现。废弃了这一原则,有了仁义,“大道废,有仁义”老子主张“唯道是从”,“贵食母”,即是要坚持道的法则,按道的法则做事。道也是观察事物的永恒法则。“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就是说老子自己就是用道的法则观察万事万物的,给人们作出了榜样。老子认为,人们对道的法则的态度是有区别的。“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上等人能够坚持道的原则,而且身体力行。至于其他人,肯定是相形见绌了。“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坚持道的原则的人,才能把自己有余的奉献给社会。是否按道的原则办事,结果是不一样的。“天下有道,却走马亦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坚持道的原则,天下和平安定,放弃道的原则,则会陷于兵荒马乱之中。按道的法则去作,道会成全你的,“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最后,道的原则是最高原则,而且有很高的价值,“天之道,利而不害”。 道的特征 道的客观性。道是客观的,它是万物的本原。作为本原的道与自然是同一的,它就是自然,老子说,“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忽,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夷希微”三者混而为一,它是没有形状的形状,无物却有象。道是真正的混沌,混沌是客观存在的,它是无序的有序。“无”和“有”是道的别名,都是客观的。道创生了万物,而且养育万物,道对万物“生之畜之”。 道的普遍性。道是普遍存在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象泛滥的江河,到处流淌,上下左右,四面八方,都有道的存在。道无时不在,“自古及今,其名不去”,道是永恒存在的。道的普遍性决定了它的巨大的包容性和蕴含性。“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它把大江大海都能包容,可见它的普遍性与无限性。“上善若水”,“水几于道”。水是普遍存在的,当然道也是普遍存在的了。 循环往复。道的运动过程是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道永恒存在,运动不息,循环运行。“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从起点离开,越离越远,达到一定限度,又返回来。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循环往复的运行,没有衰败的时候。总是从起点开始,最终又回到起点,形成一个园圈。这与太阳一天的视运动形成的园圈是很相似的,也与一个太阳年的周期类似,二者存在着同构性。东西南北的方位顺序与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相认同。空间联系着时间,时间联系着空间,时空是统一的。从时间可以认识空间,从空间可以认识时间。 对立统一。道是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最大的矛盾莫过于阴与阳的矛盾,这类似于黑格尔的肯定与否定的矛盾。“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谓之道”。阴与阳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与此相联系的是“无”与“有”的矛盾,这二者是道的别名,道的化身。它们是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没有“无”就没有“有”,没有“有”,就没有“无”。此外,还有一系列矛盾关系,诸如,难易、祸福、强弱、刚柔、美恶、善与不善等等。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辩证法大师。他的论述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无为。无为是道之子,是道的本性,道的体现。天道自然无为,道“无为而无不为”。它什么也不做,但是什么都做成了。天得到它,变得清朗,地得到它,变得宁静,无为的思想贯穿全篇。老子把道的自然无为,转化到人身上,要求人们象道那样自然无为。他指出“为无为,则无不治”。人们只要坚持无为的原则,什么事情都能办好。 道虚。道虚是道的状态,它无形无象,无处不在,没有边际。它又无时不在,无始无终。它是最大的虚空,它产生出万物,是万物的宗主;装载着万物,永远也装不满。它的作用无穷无尽,道虚的作用就是无的作用。它能化解万物的矛盾,协调万物的关系,与万物混而为一。2023-07-08 08:34:448
何为道?道为何物?
尽量讲一下吧,别作太大奢望,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道是什么,《道德》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在汉代,为避汉恒帝的讳,被改成了“常”字,误导了很多人。 什么意思呢?对这句话, 我有两种理解。1.第一和三的“道”,是指大道,何为大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此为“大道”由来。是道家的终极追求。 第二个“道”是说的意思,说道,告诉你。意思是说,大道是可以说得出,但是说出来的道,已经不是恒常不变的大道。 所以,你如果只以这本书去参大道,是徒劳的。以此为五千言立名。 2.第一和三的“道”,同样是指大道。 第二个“道”作道路讲。大道是可以追求的,有路可通,但是这个通向大道的道,却是因人而异,并不相同,不是不变的。走前人的路,只是背道而弛。以作警训。 另在二十五章的时候,老子深入解释了道是什么。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远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是什么意思呢?有一样东西,混然天成,浑朴而生。生于天地之前。也就是说,没有天没有地的时候,这东西就有了。他自己玩自己的,不靠任何外力,具有绝对性,独立性,永恒性,不依靠任何外物啊,多强悍。他在怎么玩呢?周行而不殆,就是循环运行,不止不息。可以把它当成天地之母,因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它所生。我不知道他的名字,勉强给它取一个字,叫“道”。再取一个名,叫“大”。大道运行周流不息,跑到极远处又返回原点,生生不息。 这就是“大道”,是道家的终极追求,体悟自然,以合大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而且,真正的道家,从不标谤自己的伟大。庄子《知北游》一往篇中有这样的一段对话: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很好玩的一个故事 ,一个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道在什么地方?”庄子回答:“无所不在啊。”东郭子看样子是个不开窍的人,追问:“说清楚点,到底在哪儿?”庄子就说:“在蝼蚁里。”蝼蚁,就是蚂蚁。东郭子奇怪了:“怎么会在这么卑下的地方?”庄子又说:“在杂草里。”东郭子:“怎么更卑下了?”庄子又说:“在破砖烂瓦里。”东郭子:“这个更邪乎了啊?”庄子最后干脆上了个最狠的:“在屎尿里。”结果是,东郭子不吭气了,估计是吓傻了。“道在尿溺”,这才是真正的道。是值得我们崇敬的大道!道不是神明,注视着我们,不要我们虔诚,跪伏,她是自然之道,她在天地之间,旷达无极。2023-07-08 08:35:012
道道道何为道?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有所不同。 老子所说的“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老子所写的《道德经》是关于“道”的经典著作。) 孔子所说的“道”,是“中庸之道”,是一种方法; 佛家所说的“道”,是“中道”,佛家的最高真理。所述道理,不堕极端,脱离二边,即为中道。 "道":一首一走,第一次走的路、第一次用的方法才叫道,重复别人做过的事不叫道。走不一样的路,坚持创新才能生道。 道的原始涵义 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易经》中有“复自道,何其咎”(《小畜》),“履道坦坦”(《履》),“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复》),都为道路之义。 《尚书·洪范》中说:“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里的道,已经有正确的政令、规范和法度的意思,说明“道”的概念已向抽象化发展。 春秋时,《左传》曾有“臣闻小之能敌大也,小道大淫。所谓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和“王禄尽矣,盈而荡,天之道也”之说。这里的道带有规律性的意思,表明道的概念已逐步上升为哲学范畴。 老子论道 到了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万物的根源只推论到天,至于天还有没有根源,并没有触及到。到了老子,开始推求天的来源,提出了道。他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而生。他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二十五章)。 对于老子所说的道,历来解说不一。有的认为,道是精神性的本体,是脱离物质实体而独自存在的最高原理,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客观唯心主义。有的则认为,道是宇宙处在原始状态中的混沌未分的统一体,主张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老子认为道生成天地万物的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四十二章)。道生成万物之后,又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蕴涵于天地万物自身之中,道是普遍存在的,无间不入,无所不包。道虽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但它不同于可感觉的具体事物,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是构成天地万物共同本质的东西。所以,“道” 存在于人类语言及图文之外,心灵可以感知而无法言传和图示。——不能靠感觉器官去体认,也难以用普通字词去表示,只能用比喻和描述来说明它的存在。 对于世界的统一性,老子作了天才的推测和描述。老子的道论,对于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道论的演变 略后于老子的范蠡,把天道看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他认为,人事必须“因阴阳之恒,顺天地之常”,违反客观规律,必然招致灾祸。“夫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他说的天道主要指阳至而阴,阴至而阳,盈缩转化,周旋无尽的矛盾运动法则。天时于己不利时要主动退避,天时对已有利时要积极进取。范蠡受老子道论的影响,说“天道盈而不溢,盛而不骄,劳而不矜其功”(《国语·越语下》)。但他主张适时积极进取,对老子贵柔守雌的思想又有所批判和修正。 战国时期,齐国稷下道家用“精气”来说明道,把虚而无形的道看作是流布于天地之间、遍存于万物内部的“精气”。说:“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气道乃生”(《管子·内业》)。老子曾把道表述为“冲气”,并说“其中有精”。稷下道家从唯物的方面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这一思想,把道表述为无所不在而又富有生机活力的精气。精气说对后来中国医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它赋予精气以灵性,有神秘化的倾向,与唯心主义划不清界限。 庄子是战国中后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道是世界的终极根源,是无所不覆、无所不载、自生自化、永恒存在的宇宙本体,否认有超越于道的任何主宰。他还认为不可能给道提出明确的规定,“道不当名”,“道昭而不道”,即使取名为道,也是“所假而行”。所以只能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大宗师》)。对于庄子的道,当前学术界有人认为是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并以《庄子》书中“物物者非物”之语为根据,证明道是非物质性的造物主;也有人认为道是指具有无限性和永恒性的、产生了天地万物并存在于其中的物质本体,并以《庄子》书中“通天下一气”之语为根据,说明道就是物质性的气。大多数学者认为庄子夸大了世界本原的神秘性,并把事物的相对性绝对化了,否定事物之间的差别,表现为相对主义,他的道论具有明显的唯心主义倾问。 韩非汲取并发展了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提出了关于道、德、理三者互相关系的学说,辩证地处理了它们的关系。他认为,“道者,万物之始,……万物之源”,是“万物之所然”、“万物之所以成”。把道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规律,天地万物存在与发展的总依据。他还认为,“道”是终极范畴,是万物的普遍规律,而万物的特殊本质就是“德”,“德者,道之功”;万物的特殊规律就是“理”,道是“万物之所稽”,“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把道、德、理的关系视为物质世界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无限性与有限性的辩证统一。 补充: 战国时期儒家学者所著《易传》也提出关于道的学说,认为道就是对立面相互转化的普遍规律。《周易· 系辞 上》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一阴一阳相互转化视为道。又说:“ 形而上 者谓之道, 形而下 者谓之器”,把道视为无形的抽象规律,与有形的具体事物区别开来。 到宋代, 张载 以道为气化的过程,说“由气化,有道之名”; 程颐 、 朱熹 则以道为理,表现了气本论与理本论的不同。 在 中国哲学史 上,道这一范畴是道家提出的,后被各家学说所接受,虽各有不同理解,但已成为宇宙本原、普遍规律性的代名词。它对于提高理论思维水平,探究事物的本原和规律性,曾起促进作用。希望采纳2023-07-08 08:35: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