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2023-07-08 17:33:09
共5条回复
出投笔记

"燕然勒石"这一典故与卫青无关,而是与东汉将军窦宪有关。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燕然勒石",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扩展资料

卫青

卫青,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

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

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青

不白九百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

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的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去领军作战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

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

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

柏杨有评:窦宪是皇亲国戚,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燕然山战役对国家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功过是非应该分明。我们有理由去歌颂。但是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行,反不如一个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的一件酸溜溜的屁事,占据的篇幅要多。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文化事迹,被迂腐盲目的没有原则的反战思想埋没掩盖。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最严重的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中国人的孱弱退守,原因在此。

窃以为:窦宪此人,还不足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比肩,但是燕然战役的功绩战果是不应该被淡忘的。诚如柏杨所说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的确是这样。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鼓吹战争,但是我相信“和平”二字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说。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找回那种遗失已久的“汉唐气魄”;那种投鞭断流于湄公,驻营饮马于贝尔加的英雄气概;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勇气。

转载http://www.zjuo.com/dispbbs_139_83805.htm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大鱼炖火锅

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

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

床单格子

《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相关推荐

燕然勒石是何意?出自哪?

【释义】“燕然勒石”意指在燕然山上刻石纪功。人们用它表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也可用来形容建功边地的决心和气概。【出处】此典出自《后汉书·窦宪传》:“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道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勒德,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窦宪率军在稽落山一带大战匈奴北单于,把北单于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匈奴的军队分崩离析,北单于仓皇逃窜。窦宪率军追赶匈奴残部,一直追到匈奴的私渠比鞮海。斩杀匈奴著名的大王及其以下的小王、将士等一万三千人,缴获马、牛、羊、骆驼等牲口一百多万头。匈奴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投降的,共有二十多万人。窦宪与耿秉等人登上离开边塞三千多里的燕然山,刻石纪功,以显扬汉王朝的威德,命令班固撰写《燕然山铭》,以志不忘。
2023-07-08 11:38:161

勒石燕然的典故

东汉时期,大将军窦宪率领精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然后在山上刻石记功而返。这一成语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勒石燕然》的故事东汉时期,窦宪因为遣客刺杀太后幸臣得罪,害怕被治罪,于是请求出击北匈奴来赎罪。此时适逢南匈奴单于请兵北伐,拜窦宪为车骑将军,以执金吾耿秉为副,每人各领四千精兵,窦宪和南匈奴、乌桓、羌胡兵三万余一同出征。窦宪首先率领精骑万余在稽落山大破北匈奴,北单于在战乱中逃走。窦宪与耿秉乘胜追击,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最后在涿邪山会师,最后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虏无数。胜利之后,他们登上燕然山,命班固在燕然山刻石记下自己的丰功伟绩,班固作《封燕然山铭》,上面写道:“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然后班师回朝。燕然山的胜利使让窦宪洗脱了罪名,并且获封大将军。永元三年,窦宪再次率领精兵出战,俘虏了北单于的母亲阏氏,斩杀名王以下五千多人。汉军出塞的距离长达五千余里,创下了自汉朝出兵匈奴以来的纪录。
2023-07-08 11:38:251

“勒石燕然”用的是什么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扩展资料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2023-07-08 11:38:321

“勒石燕然”是指历史上哪位名将?出于什么历史典故?

这位将军就是窦宪。历史典故就是,窦宪刺杀太后之后害怕自己被治罪,所以就请求出兵赎罪,而他也成为了一个将军,在出兵打仗之后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所以就在燕然山上减刑的记录,写下了自己的丰功伟绩,这就是历史典故。
2023-07-08 11:38:474

典故“勒石燕然”的内容是什么?

”燕然勒石”这一典故与卫青无关,而是与东汉将军窦宪有关。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勒石》,又名《勒石燕然》,是南宋范野经典,《后汉书》第23卷<窦荣传·窦贤>》中的一个成语典故名。《燕然勒功》和《燕然勒石》作为重要典故,已成为后世大英雄们向往的成就顶峰。扩展资料:卫青的主要成就:1、龙城大捷元光六年(前129年)被封车骑将军,首次带兵出征。汉军一共四路出兵,三路溃败无功,只有卫青一路胜利,奇袭了匈奴圣地龙城,俘虏七百余人,取得胜利。被封关内侯。2、收复河套元朔二年(前127年)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自云中出兵,西经高阙,再向西直到符离(今甘肃北部),收复了河套以南原秦王朝的辖地(通称“新秦中”),并在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带设置了朔方郡和五原郡,朔方郡治朔方县(今内蒙古杭锦旗北)。朔方郡,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旗东,离包头大约200公里。3、奇袭高阙元朔五年(前124年)奇袭高阙,包围右贤王,俘虏小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卫青官拜大将军,汉军所有将领归其统辖。
2023-07-08 11:40:263

典故“勒石燕然”的内容是什么?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 密州出猎》 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以冯唐自比,企盼有朝一日得到信任和重用,戍边杀敌,报效朝廷。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是说马飞快如的卢(的卢,良马名),弓弦惊如霹雳。马作的卢飞快:是运用典故,“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相传一跃三丈,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其所以如此组合,是为了突出“快”和“惊”,英雄们骑着快马,拉着有力量的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生动地描绘了惊险激烈的场面,进一步刻画了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抗战英雄形象。使读者对爱国将士们冲锋陷阵,所向无前的英勇气概,历历如在目前。
2023-07-08 11:40:511

武将最高荣誉战功,“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分别对应哪两位历史人物?

封狼居胥,这是西汉著名的年轻战神霍去病的军事壮举。燕然勒石是东汉将领窦宪建立的,其军事成就与霍去病不相上下。元朝四年(公元前119年),武帝下令卫青和霍去病分别离开定襄和代郡。他们进入漠北与匈奴作战。霍去病率军北上二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交战,歼敌七万余人,成功追至狼居胥山。霍去病曾在狼屋徐山举行祭拜仪式,在古燕山举行祭祀仪式,冰峰直达茫茫大海(今天的贝加尔湖),历史称“狼屋徐”。公元90年,窦宪派遣一万多名荆人在姬闾山消灭北匈奴,然后窦宪进入三千里的沙漠,到达北梯海,杀死了一万三千多人,无数俘虏。攀登完燕然山后,燕然山刻石,被称为“燕然乐宫”。霍去病和他的叔叔卫青都是私生子,是西汉武帝最著名的军事天才之一。虽然两人都是汉武帝的亲戚,但他们从不以这种方式来圆顶他人或谋取私利。相反,他们凭借非凡的军事才能,为驱逐和消灭屡次入侵中原北部的匈奴做出了杰出贡献,并建立了将载入史册的伟大成就。尤其是霍基,他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封印狼居胥意味着向天宣布,我们的汉军已经占领了狼居胥,它已经是汉族的领土。尽管霍去病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他从未为自己的成就感到骄傲,也没有为个人权力和利益而奋斗。汉武帝曾想为他的顶级英雄建造一座豪宅,但他拒绝了,并说:“如果匈奴不被摧毁,我们怎么能安家?”这句名言,为他高尚的品格做了最好的诠释。窦宪将军骑着金色和紫色缎带的战车,率领一支包括南匈奴和羌胡部落军队在内的联合军队大举北上。这场战役杀死了13000多名士兵,俘虏了100多万匹马、牛、羊和骆驼。有20多万士兵前来投降。
2023-07-08 11:40:595

勒石燕然的典故

勒石燕然是指东汉的窦宪将军率领军队大破北匈奴之后,并且一直追击到了燕然山,然后在山上刻下了《封燕然山铭》这一典故。勒石燕然也可叫做燕然勒功,出自《后汉书·窦融列传》,意思是建立不朽功业或者成就功勋。
2023-07-08 11:42:111

典故“勒石燕然”的内容是什么

"燕然勒石"这一典故与卫青无关,而是与东汉将军窦宪有关。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勒石》,又名《勒石燕然》,是南宋范野经典,《后汉书》第23卷<窦荣传·窦贤>》中的一个成语典故名。《燕然勒功》和《燕然勒石》作为重要典故,已成为后世大英雄们向往的成就顶峰。扩展资料:卫青卫青是西汉的将军、配偶和军事家。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的第一次远征是对龙城的突袭,拉开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序幕。他打了七场胜仗,收复了河朔和河套地区,打败了单禹,为北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韦青善于挑起战争,勇于深入,以下严令,关心将士,宽厚礼让同事,是一位非常有权势的大臣而不是私人权力。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魏庆逝世,葬在茂陵东北1000米的庐山,谥号“烈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然勒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青
2023-07-08 11:42:291

封狼居胥指的是霍去病,历史上的燕然勒石指的又是什么呢?

燕然勒石是指东汉的大将窦宪,窦宪在燕然山记下破敌成功告示天下的事。所以后人说,燕然勒功是只对最高军功的追求。
2023-07-08 11:42:4611

燕然石勒是谁的典故 燕然石勒的典故的出处

1、勒石燕然典故的主人公是窦宪。 2、勒石燕然(lè shí yān rán),“燕然勒石”指保卫国家,立功边疆。 3、《后汉书·窦融传》载,公元89年,窦宪率军出击北匈奴,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大败北匈奴于稽洛山,之后在班师途中于燕然山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石。
2023-07-08 11:43:251

“燕然勒石”的意义是什么?

时光无法倒流,但能借助文物触摸到最鲜活的历史,无疑是今人的幸事。近日,内蒙古大学发布了一条堪称石破天惊的消息: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做实地勘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的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辨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汉匈战和数百年燕然勒功,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不同于后世那些在学院里孜孜矻矻的书生,班固随军出征,记录下了第一手的历史。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作摩崖石刻文《封燕然山铭》,成为千古名篇。后世谈及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如明代文人徐熥在《送李太守擢宪滇南》中有云,“他日勒功留片碣, 点苍如黛石嵯峨”,便是语出窦宪破匈奴的掌故。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说起匈奴这个民族,它是秦代以来第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军事威胁的游牧族群,但按照司马迁的考证,匈奴一脉,追根溯源仍与中华始祖相同。《史记·匈奴列传》中写道:“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换言之,匈奴始祖淳维还是夏朝王子呢,在讲究血脉宗亲的传统观念里,匈奴侵犯中原,是数典忘祖的事情。只是,匈奴人不这么看,目前学术界对匈奴的起源,仍有夏朝说、东胡说、突厥说、羌人说等多种看法。不论怎样,从历史上讲,从夏商之交到秦汉之交,匈奴的迁徙历史颇为混乱,因为缺乏文字记录,即使淳维这个上古始祖真的存在,匈奴人也只能将他视为精神偶像,在现实中,他们需要一个真正强有力的领袖,来重塑本族的文明与记忆。头曼单于终结了匈奴混乱无序的历史。不过,他很快被他的继承人、匈奴史上最有名的领袖人物冒顿单于杀死。司马迁以令箭鸣镝的故事来讲述冒顿单于的夺权之路,不论这些故事细节是否真实存在,从中能看到的是,冒顿单于结束了过去部落大会的权力分散局面,集中权力将近乎一盘散沙的匈奴各部凝聚起来。
2023-07-08 11:43:332

燕然勒功的典故

典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diǎn gù。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三指具有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燕然勒功的典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燕然勒功的典故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占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燕然勒功的解析 【词语】:燕然勒功 【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 【释义】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 燕然勒功的接龙 燕然勒功 → 功败垂成 → 成败论人 → 人才难得 → 得不补失 → 失道寡助 → 助边输财 → 财不露白 → 白白朱朱 → 朱陈之好 → 好吃懒做 → 做刚做柔 → 柔肠百转 → 转败为成 → 成败荣枯 → 枯槁之士 → 士马精强 → 强嘴硬牙 → 牙白口清 → 清茶淡话 → 话不相投 → 投笔从戎 → 戎马仓皇 → 皇亲国戚 → 戚戚具尔 → 尔汝之交 → 交臂失之 → 之子于归 → 归忌往亡 → 亡不旋踵 → 踵事增华 → 华颠老子 → 子孝父慈 → 慈悲为本 → 本本源源 → 源源不断 → 断编残简 → 简忽所见 → 见弹求鸮 → 鸮啼鬼啸 → 啸傲风月 → 月地云阶 → 阶柳庭花 → 花残月缺 → 缺吃短穿 → 穿房过屋 → 屋梁落月 → 月殿嫦娥 → 娥皇女英 → 英才大略 → 略地侵城 → 城狐社鼠 → 鼠撺狼奔 → 奔播四出 → 出丑放乖 → 乖唇蜜舌 → 舌长事多 → 多病多愁 → 愁肠九回 → 回肠百转 → 转败为功 → 功标青史 → 史无前例 → 例行差事 → 事倍功半 → 半半路路 → 路断人稀 → 稀句绘章 → 章甫荐履 → 履薄临深 → 深藏简出 → 出丑扬疾 → 疾电之光 → 光彩陆离 → 离多会少 → 少不更事 → 事必躬亲 → 亲当矢石 → 石赤不夺 → 夺戴凭席 → 席不暇暖 → 暖衣饱食 → 食不果腹 → 腹饱万言 → 言不谙典 → 典册高文 → 文不对题 → 题名道姓 → 姓甚名谁 → 谁是谁非 → 非池中物 → 物阜民熙 → 熙来攘往 → 往返徒劳 → 劳而不获 → 获保首领 → 领袖后进 → 进奉门户 → 户曹参军 → 军不厌诈 → 诈败佯输 → 输财助边 → 边尘不惊 → 惊才绝艳 → 艳绝一时 → 时不可失 → 失而复得 → 得不偿丧 → 丧胆亡魂 → 魂不附体 → 体大思精 → 精白之心 → 心不二用 → 用管窥天 → 天崩地裂 → 裂裳裹足 → 足不出户 → 户告人晓 → 晓风残月 → 月锻季炼 → 炼石补天 → 天崩地陷 → 陷落计中 → 中留不报 → 报冰公事 → 事不过三 → 三拜九叩 → 叩阍无计 → 计不反顾 → 顾此失彼 → 彼唱此和 → 和璧隋珠 → 珠璧联辉 → 辉煌夺目 → 目不旁视 → 视而不见 → 见德思齐 → 齐大非偶 → 偶影独游 → 游尘土梗 → 梗泛萍漂 → 漂母之恩 → 恩爱夫妻 → 妻儿老少 → 少不经事 → 事不师古 → 古调不弹 → 弹尽粮绝 → 绝长补短 → 短褐穿结 → 结草之固 → 固壁清野 → 野处穴居 → 居安思危 → 危而后济 → 济苦怜贫 → 贫病交加 → 加官进位 → 位卑言高 → 高傲自大 → 大败亏输 → 输肝沥胆 → 胆颤心寒 → 寒蝉仗马 → 马到功成 → 成败兴废 → 废耳任目 → 目不忍睹 → 睹景伤情 → 情不自堪 → 堪以告慰 → 慰荐抚循 → 循常习故 → 故步自封 → 封刀挂剑 → 剑拔弩张 → 张本继末 → 末俗流弊 → 弊车驽马 → 马耳春风 → 风波平地 → 地地道道 → 道长论短 → 短褐椎结 → 结党聚群 → 群雌粥粥 → 粥少僧多 → 多才多艺 → 艺不压身 → 身不由主 → 主次不分 → 分崩离析 → 析辨诡词 → 词不达意 → 意存笔先 → 先辨淄渑 → 渑池之功 → 功薄蝉翼 → 翼翼飞鸾 → 鸾翱凤翥 → 翥凤翔鸾 → 鸾颠凤倒 → 倒背如流 → 流杯曲水 → 水菜不交 → 交臂相失 → 失光落彩 → 彩凤随鸦 → 鸦飞雀乱 → 乱极思治 → 治阿之宰 → 宰鸡教猴 → 猴年马月 → 月光如水 → 水长船高 → 高标卓识 → 识变从宜 → 宜嗔宜喜 → 喜不自禁 → 禁暴正乱 → 乱极则平 → 平安家书 → 书读五车 → 车驰马骤 → 骤风暴雨 → 雨打梨花 → 花朝月夕 → 夕惕朝乾 → 乾坤一掷
2023-07-08 11:43:541

燕然勒功的典故

燕然勒功的典故如下: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
2023-07-08 11:44:021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个厉害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两个一样厉害。封狼居胥,是西汉著名少年战神霍去病载入史册的军事壮举。勒石燕然,是东汉名将窦宪建立的与霍去病不相上下的军事战绩。若比较二者的重要性,应该相提并论。但是,人们往往对封狼居胥更为崇尚,对勒石燕然却不那么感兴趣。盖因两个主帅霍去病与窦宪的经历和品格不同,或者说截然相反。因此使得上述两项军功在人们心中的感受不同。霍去病和他的舅舅卫青,两人都是私生子,却都是西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天才。他俩虽然都是汉武帝的外戚,却从不以此盛气凌人或谋取私利,而是以各自的非凡军事才能,为驱逐和消灭屡屡侵犯中原北方的匈奴做出了突出贡献,建立了永载史册的丰功伟绩。霍去病:因为沾了姨妈卫子夫——皇后娘娘的光,霍去病得以跟着母亲在皇宫中长大,他从小就很励志很好学。据《史记 · 卫将军骠骑列传》记载,他因为自幼练武,善于骑射,功夫非常不错,颇受汉武帝赏识,被封为“天子侍中”。19岁时,霍去病再次奉命出击匈奴。春天时,他率一万骠骑出陇西,转战河西五国。他的队伍6天中急行军一千多里,在兰州南部地区重创匈奴,歼敌近九千人。夏季再战,他与兄弟部队失去联系,只好孤军深入。但他依然歼敌3万余人,俘虏匈奴贵族首领数十人,使匈奴的军事实力受到重创。21岁时,霍去病与卫青各自带领5万精兵出击漠北,力图全歼匈奴残部。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万余人,再次俘虏匈奴贵族及将领数十人。
2023-07-08 11:44:321

“燕然勒石记功”,那个石还在吗?字呢?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公元89年夏。窦宪、耿秉走出朔方郡鸡鹿塞,南单于走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出稠阳塞。三军在涿邪山会师。和北单于在稽洛山开战,大败之。追赶北匈奴各部到达和渠北醍海,杀一万三千多人,俘不计其数,出塞三千多里。登上燕然山(今外蒙古杭爱山),中护军班固受窦宪之命刻石记功。并在后来的金微山之战中彻底解决了历时三百年之旧的匈奴之患。窦宪是个皇亲国戚,但是在这点上并不能过多的指责。因为在汉朝多数领军作战的将领去领军作战都是依靠了裙带关系的,包括卫青、霍去病。但是在作战目的上窦宪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在朝中的威信,增加政治资本。这点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等人完全不同。此外西汉时匈奴汗国正如日中天。而东汉,匈奴开始没落,而东汉中央政府虽开始腐烂,但是武装部队的战斗力仍然保存。但是不管怎样,窦宪完成了霍去病等人的理想,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民族的威胁。并且深深影响了世界的格局。这是卫霍等人无法做到的。燕然战役在战争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一页,在经过三百年的潜伏之后,它的影响开始在欧洲发作,引起了罗马帝国的瓦解。欧洲人不知道燕然山,更不知道窦宪。但是这两个名字却改变了他们的历史。金微山之战后北匈奴汗国残余部众在大漠不能立足了,于是向西漂泊。漂泊到了四千公里之遥的黑海北岸。当地原居民西歌德部落受不了北匈奴的压力,向西侵入了多瑙河上游。原住多瑙河上游的汪达尔部落受不了西歌德人的压力,向西侵入了罗马帝国。罗马终于亡在这些野蛮民族手中。北匈奴这次多米诺骨牌式的民族大迁移历时了差不多三百年,以至脱离了中国历史的范围。而南匈奴,永远成了中国的附庸。东汉末年(三世纪初),它的最后一任单于(42任)到了邺县拜见当时的汉丞相曹操,曹操把他留下,匈奴汗国终于名存实亡了。匈奴民族也最终为汉族融合而消失了。柏杨有评:窦宪是皇亲国戚,也可以说不是一个好人。但是燕然山战役对国家的确是有很大的贡献的。功过是非应该分明。我们有理由去歌颂。但是这么一场轰轰烈烈的战役,史书上只有寥寥数行,反不如一个儒家学派知识分子的一件酸溜溜的屁事,占据的篇幅要多。多少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文化事迹,被迂腐盲目的没有原则的反战思想埋没掩盖。这是中华文化遗产中最严重的缺失,严重的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中国人的孱弱退守,原因在此。窃以为:窦宪此人,还不足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比肩,但是燕然战役的功绩战果是不应该被淡忘的。诚如柏杨所说影响了整个民族的气质的确是这样。我不知道这样是不是鼓吹战争,但是我相信“和平”二字只有胜利者才有资格说。在这个民族复兴的伟大时期,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找回那种遗失已久的“汉唐气魄”;那种投鞭断流于湄公,驻营饮马于贝尔加的英雄气概;那种“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决心勇气。当然还在!!!!!!!!!!!!
2023-07-08 11:45:163

封狼居胥与燕然勒石

两汉历史上,有关和匈奴作战留下的两个成语,一个西汉时期的“封狼居胥”,一个东汉时期的“燕然勒石”。在两首很有名的宋词中有所提及。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中的“封狼居胥”,说的是西汉大将霍去病,在公无前119年春,奉汉武帝之命,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北进两千多里,歼敌七万多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山之礼,故此词中“封狼居胥”是为此事之意。 (2)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去雁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幛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中的“燕然未勒”是出自东汉时的典故,窦宪追击匈奴,出塞三千多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所以,有成语称“燕然勒石”,燕然未勒,有功业未成,边患未平的含意。
2023-07-08 11:45:221

拥有不世战功勒石燕然的窦宪为什么历史上对他评价不高呢?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就是中蒙两国合作终于找到了班固所记录的《燕然山铭》。你知道班固所作之铭是为了纪念哪件事么?完成这件事的主人公的结局你知晓么?为什么他事迹显赫但名声不显呢?后世为了展现一个人的功绩常常用勒石燕然和封狼居胥来形容,这个勒石燕然就是本文主人公所作的功绩。窦宪因事犯罪触怒了当时临朝听证的窦太后,为了赎回自己的过错,窦宪请求率军出击匈奴,以赎死罪。窦太后答应了他,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会合其他部族一起出塞进攻北匈奴。公元89年,窦宪、耿秉与南匈奴等军在稽落山与北匈奴展开大战,北匈奴不敌,北单于大败逃走,汉军乘胜追击,俘杀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在上面刻石勒功,纪汉威德,并令班固作铭。而最近中蒙两国合作所找到的《燕然山铭》,便是当时窦宪为了彰显大汉威仪所做,这从侧面证明了当时大破匈奴的真实性,也粉碎了后世之人对窦宪功绩的污蔑。班师回朝之后,窦宪因功被任命为大将军,封侯被他拒绝。公元91年窦宪再次领兵,在金微山(今新疆阿尔泰山)大破北单于,斩首五千余级,北单于逃跑,至此威胁两汉几百年的匈奴彻底灭亡。平定威胁两汉几百年的的匈奴之后,窦宪的名声达到极致,认为自己有功于大汉,愈加的跋扈恣肆起来,并和自己的党羽勾结起来准备谋反,此事被汉和帝知晓。汉和帝先下手为强,逮捕了窦宪的党羽同谋,收回了他的大将军印,并改封他为冠军侯,后来为了以绝后患,汉和帝逼迫窦宪自杀。因为窦宪有谋反的意图,并且窦氏又在东汉外戚专权,所以在后世之人心中窦宪名声很差,自然他的功绩不被人所宣扬。但他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和金微山,登燕然山刻石勒功,奠定中国北疆格局,还是被向往建功立业之人所敬仰,这才有了和封狼居胥并列的勒石燕然。
2023-07-08 11:45:422

勒石燕然的诗句

1. 关于燕然山的诗句 关于燕然山的诗句 1.关于燕然山的诗 1、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 李白)2、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长相思 李白)3、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从军行 李昂)4、愿将班固笔,书颂勒燕然.(送张相公出征 杨夔)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使至塞上 王维)6、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泾州观元戎出师 戎昱)7、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灵池县见早梅 吴融)8、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姚合)9、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万里.(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2.燕然山的古代诗句 提到燕然山的古代诗句:1、请缨不系越,且向燕然山。 (登邯郸洪波台置酒观发兵⑴ 李白)2、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长相思⑴ 李白)3、田畴不卖卢龙策,窦宪思勒燕然石。(从军行 李昂)4、愿将班固笔,书颂勒燕然。 (送张相公出征 杨夔)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使至塞上 王维)6、燕然如可勒,万里愿从公。(泾州观元戎出师 戎昱)7、待勒燕然归未得,雪枝南畔少徘徊。 (灵池县见早梅 吴融)8、须凿燕然山上石,登科记里是闲名。(送独孤焕评事赴丰州姚合)9、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一杯家万里。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此外,唐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天山”,并不是指如今众所周知的新疆天山,而指的就是外蒙古境内的杭爱山,即燕然山。 3.李贺有一首写马的诗是什么 《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马诗》是中唐诗人李贺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二十三首。诗歌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 ⑴大漠:原指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燕山:此指燕然山,是西北产良马之地。大漠、燕山,皆马之故乡。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⑵何当:何时才能够。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汉乐府《陌上桑》:“黄金络马头。” ⑶乌江:一作江东。 ⑷君王:一作吾王。 ⑸拳:“拳”下换“毛”。 ⑹锉:用锉磨东西 ⑺金埒:借指豪侈的骑射场。 ⑻掊:音póu。 在燕山大漠(此处为互文),明月如银钩,在月光照耀下,沙尘像雪片纷纷扬扬。何时能够骑上我的铁甲快马,在清秋时节任意驰骋。 作品原文 马诗 其一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其二 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 未知口硬软,先拟蒺藜[2]衔。 其三 忽忆周天子,驱车上玉山。 鸣驺辞凤苑,赤骥最承恩。 其四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其五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⑴。 何当金络脑⑵,快走踏清秋。 其六 饥卧骨查牙,粗毛刺破花。 鬣(liè)焦珠色落,发断锯长麻。 其七 西母酒将阑,东王饭已干。 君王若燕去,谁为曳车辕? 其八 赤兔无人用,当须吕布骑。 吾闻果下马,羁策任蛮儿。 其九 飂叔去匆匆,如今不豢龙。 夜来霜压栈, 骏骨折西风。 其十 催榜渡乌江⑶,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⑷,何处逐英雄? 其十一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其十二 批竹初攒耳,桃花未上身。 他时须搅阵,牵去借将军。 其十三 宝玦谁家子,长闻侠骨香。 堆金买骏骨,将送楚襄王, 其十四 香幞赭罗新,盘龙蹙蹬鳞。 回看南陌上,谁道不逢春? 其十五 不从桓公猎,何能伏虎威? 一朝沟陇出,看取拂云飞。 其十六 唐剑斩隋公,拳毛属太宗⑸。 莫嫌金甲重,且去捉飘风。 其十七 白铁锉青禾⑹,砧间落细莎。 世人怜小颈,金埒畏长牙⑺。 其十八 伯乐向前看,旋毛在腹间。 只今掊白草⑻,何日蓦青山? 其十九 萧寺驮经马,元从竺国来。 空知有善相,不解走章台。 其二十 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 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其二十一 暂系腾黄马,仙人上彩楼。 须鞭玉勒吏,何事谪高州? 其二十二 汉血到王家,随鸾撼玉珂。 少君骑海上,人见是青骡 4.《渔家傲》范仲淹整篇诗句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赏析: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 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 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 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 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 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 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 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 “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笔者认为,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绝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年轻时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不正是这种祟高精神的生动写照吗?欧阳修对这首词的负面评价,是很不公平的。黄蓼园说它“读之凛凛有生气”,倒是深得其旨趣。 5.急求生日祝福诗词(藏头诗:祝燕玲生日快乐) 祝寿筵开正小春 燕歌赵舞留行云 玲珑云髻生菜样 生来且喜事精神 日暮东风春草绿 快哉天地一闲人 乐事全归万众心 祝公眉寿长康强 燕子来时春雨香 玲珑轩锁秋阳丽 生人情谊贵和光 日斜江上春风晚 快凌紫清登玉堂 乐子飞燕侍昭阳 祝公眉寿三千年 燕子时时度翠帘 玲珑再拜歌初毕 生意重寻白玉盘 日烘春色成和气 快意生平有此观 乐游原上见长安 祝公富贵荐公寿 燕子楼深情独厚 玲珑窗户温青红 生平但看神仙手 日月天开盛宠光 快意长江都是酒 乐事赏心千岁有 祝福频频难尽意 燕子池塘春雨细 玲琅一鼓万象春 生平不得春风力 日日春光斗日光 快读新诗眼如洗 乐声前后震百里 祝公澄淡春山远 燕公奇计须深念 玲珑叶底雪花寒 生无桃李春风面 日观封崇大礼成 快晴信是行人愿 乐颂燕公符玉燕 祝融海若让云烟 燕台同看雪花天 玲珑楼阁江城晚 生得贞心铁石坚 日月须归仁义主 快活人间百十年 乐事良辰古所难 祝公清净眠真足 燕台礼重金为屋 玲珑南雪晴秋树 生成造化夺工夫 日华重重上金榜 快若天开地辟初 乐广青天幸未疏 祝公功名如郭令 燕子初归风不定 玲珑碧树巧临池 生意可撩书眼净 日华风蕙正交光 快乐预报长庚梦 乐天好句追长庆 祝公善保千金躯 燕然山北大单于 玲珑拔地耸层秀 生白当窗室久虚 日奔内景天地静 快风吹马出通衢 乐而不笑是何拘
2023-07-08 11:46:061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祭天刻碑的铭文。

封狼居胥  军既还,天子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粥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章渠,以诛比车耆,转击左大将,斩获旗鼓,历涉离侯。济弓闾,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於姑衍,登临翰海。执卤获丑七万有四百四十三级,师率减什三,取食於敌,逴行殊远而粮不绝,以五千八百户益封骠骑将军。”  只是诏书内容,无碑文。勒石燕然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  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  宪乃班师而还。遣军司马吴汜、梁讽,奉金帛遗北单于,宣明国威,而兵随其后。
2023-07-08 11:46:141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是什么意思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个厉害

说到这个封狼居胥就不得不提这个燕然勒石了,两个都是历史上非常知名的事件了,最近也有很多人都在问这个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是什么意思,还有这个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个厉害一些呢?这些个事情都还是比较有意思的,感兴趣的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其实就是对两件特定的历史事件做的一个评价,然后由评价改为封号。其实就是对一个人的赞美和肯定了。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典故 1、封狼居胥的典故 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出自于《汉书·霍去病传》,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狼居胥,即今蒙古国境内肯特山。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别出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70443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今蒙古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 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汉书·霍去病传》曰:“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荤允)尧时曰熏鬻,周曰猃允,秦曰匈奴。”) 2、燕然勒石的典故 勒石燕然,即《燕然山铭》刻石。为东汉车骑将军窦宪在深入漠北歼灭北匈后在今蒙古杭爱山所刻纪功铭。 窦宪,字伯度,扶风平陵(今咸阳市)人。东汉名将、大司空窦融曾孙。建初三年(77),其妹被立为章帝皇后,兄弟皆受宠重用。恃宠而骄,侵陵皇亲。永元元年(89)因派人刺杀皇太后宠臣、宗室刘畅获死罪。为以功赎罪请求北伐匈奴,时逢北匈奴反汉,南匈奴请求汉朝派兵征伐。遂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与执金吾耿秉,组织南匈奴、乌桓、羌胡等3万余军队,深入漠北。以万人首战稽洛山(今蒙古额布根山),歼敌1.3万,俘降兵民20万,俘获牲畜百万头。为纪念此大胜,令随军的班固撰《燕然山铭》,刻石于今蒙古燕然山(今杭爱山》。为彻底清除北匈奴300年来汉患,又于永元三年(91)再次北上,消灭匈奴余部,其余少数西窜出亚洲,从此匈奴不再为汉患。 窦宪此次北伐,深入漠北3000里,以少胜多,使大汉威名远扬。其贡献比肩霍去疾。回朝后被加封为大将军,威势显赫,权顷朝野。然而盛名之下,恃功而益骄,危害汉和帝皇权,被剪除党羽后再夺窦宪兵权。其兄弟3人被勒令回封地,不久赐死。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谁厉害一些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其实不能比高下了,都是非常非常厉害的,如果非要比一比,这个封狼居胥要强一点,霍去病一站成名哦,而燕然勒石要更加悲情一点,反正各个各的好了。
2023-07-08 11:46:211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哪个厉害

封狼居胥和燕然勒石都很厉害。封狼居胥,是西汉著名少年战神霍去病载入史册的军事壮举,勒石燕然,是东汉名将窦宪建立的。若比较二者的重要性,我认为应该相提并论。21岁时,霍去病与卫青各自带领5万精兵出击漠北。霍去病这次并乘胜追杀至现今蒙古国境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今蒙古国肯特山以北)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北海(今俄罗斯的贝加尔湖)。窦宪出身名门,祖父和父亲都曾是东汉前朝重臣。在他因随意杀人被太后关押,感觉自己身处险境的时候,想请求出征漠北征讨匈奴,以求戴罪立功免除惩罚。于是,就有了窦宪率军大破匈奴的辉煌战绩。不过,这时的匈奴已经分裂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亲汉,北匈奴依然以骚扰和抢夺汉人为主。霍去病简介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西汉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汉武帝皇后卫子夫及大司马大将军卫青的外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的同父异母兄长。霍去病十八岁为剽姚校尉,率领八百骑兵深入大漠,两次功冠全军,封冠军侯。十九岁时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这是华夏政权第一次占领河西走廊,从此丝绸之路得以开辟。
2023-07-08 11:46:272

燕然勒石还在吗

还在。2017年中国、蒙古考古专家终于发现了已经失传了2000多年的燕然勒石,证实了史书中的记载所言非虚。
2023-07-08 11:46:531

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2017年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作实地踏察,发现东汉永元元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摩崖石刻。经过认真辩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燕然造句1、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2、燕然的心情总是随他而发生变化的,因为太在乎的所以反而更无法忍受那种孤独,总是长久见不到他时,就恨起来恼起来。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4、钱渡之从道士吴燕然那里体会到建筑物的非恒性,这种体会不只是融佛道即生即灭之理于道家绝圣弃智、忘机取巧的思考传统,更牵涉到一种极其复杂的匠作技艺。及时摧毁创作者精心设计,甚至亲手施工的建筑物则确实考验也颠覆了其人对物、对成品、对艺术成就的心理投射。5、原居于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东南部,八世纪时,西迁到今蒙古国的鄂嫩河和克鲁伦河流域,属唐朝设立的燕然都护府管辖,后又先后臣服于辽和金。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燕然勒功
2023-07-08 11:47:011

老师你知道有什么诗中含有燕然这个典故的啊!谢谢速度

课文中的典故燕然勒铭(燕然勒石、燕然山、燕然)燕然勒铭(燕然勒石、燕然山、燕然)朱福生【课例】1.唐王维《使至塞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2023-07-08 11:47:131

窦宪“勒石燕然”,拥有不世战功,为什么历史上对他评价不高?

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窦宪征讨匈奴的含金量没有霍去病的高。霍去病所处的汉武帝时期,匈奴正来势汹汹,霍去病在漠北之战中歼敌七万多,而且见面的都是主力和精英,相当于打破了西汉前几位皇帝的历史记录,是具有划时代性质的。但东汉窦宪征讨匈奴时,南匈奴已经归顺朝廷,北匈奴也大势已去,当时窦县歼敌也只有一万三千余人而已。相当于做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收尾工作。在西汉武帝之前,中原的武装一直打不过,匈奴骑兵,所以汉武帝之前,都是我们屈辱地求和纳贡,以保边疆安宁,但经过卫青和霍去病的一番努力,一举扭转了屈辱的局面,正面打败了匈奴,争取回了我们泱泱大国的尊严。再从个人品质上来看,霍去病忠君爱国,窦宪却是害群之马。霍去病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被誉为大丈夫和好男儿,但窦宪的过去劣迹斑斑,出征讨伐匈奴,也算是将功赎过,但后来他却居功自傲,不知收敛,自是军功,无人能匹敌,还结党营私,收受贿赂。正是因为他这样嚣张跋扈,所以说被汉和帝诛灭。又因为窦宪品格低劣,后世就更不会去称颂他的功绩了,反而可能会弱化他的功劳。所以虽然历史上并不否窦宪燕然勒石的光辉事迹,但由于他的种种行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有悖,所以说对他的评价并不是很高,且他的功劳并不能与霍去病相提并论。
2023-07-08 11:48:049

封狼居胥与燕然勒石哪个荣誉更好

封狼居胥与燕然勒石哪个荣誉更好封狼居胥更好封狼居胥面对的是完整的匈奴,具有开创意义。而燕然勒石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北匈奴。东汉时期,联合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旧唐书列传·卷一百四十四》贞观元年,阴山已北薛延陀、回纥、拔也古等部皆相率背叛。贞观二年,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颉利用度不给,复重敛诸部, 由是下不堪命,内外多叛之。《资治通鉴.唐纪八》会大雪,深数尺,杂畜多死,连年饥馑,民皆冻馁。颉利用度不给,重敛诸部,由是内外离怨,诸部多叛,兵浸弱。言事者多请击之。唐太宗以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汉道行军总管,兵部尚书李靖为定襄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为畅武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杰为恒安道行军总管,礼部尚书任城郡王李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六个行军总管众合十馀万,分道出击突厥。
2023-07-08 11:48:451

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的意思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燕然勒功,拼音yānránlè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燕然勒功史籍记载《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
2023-07-08 11:49:071

“燕然未勒归无计”的燕然是什麽意思?

燕然山,即今蒙古国境内杭爱山。 两汉时代,中国与匈奴长期交战。卫青、霍去病相继大举北伐,北疆之患仍绵延不绝。东汉,窦宪出兵征讨,一举平定北匈奴绝患,在燕然山刻石记功(刻石即“勒”石)后而还,其功绩之显赫,似在卫霍诸将之上。但是这场战役历来并不为人所看重。所以诗句中的燕然未勒指还没有建立像燕然勒石那样的功绩。
2023-07-08 11:49:221

七年级11课中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我今天刚学 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2023-07-08 11:49:291

燕然勒功的意思

问题一:燕然勒功的勒什么意思 lè 勒: 雕刻。 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yàn rán 燕然:古山名。即今 蒙古人民共和国 境内的 杭爱山 。 东汉 永元 元年,车骑将军 窦宪 领兵出塞,畅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记 汉 威德。见《后汉书u30fb窦宪传》。 也泛指边塞。诗文中叙建立边功时,常引用之。 问题二:七年级11课中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我今天刚学 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问题三: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5分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饥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2023-07-08 11:49:361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是什么意思

  封狼居胥,勒石燕然的意思是霍去病深入漠北,成功击退匈奴,在燕然山举行祭天地的典礼,以昭告退敌成功保家卫国的决心,以及窦宪在燕然山记下破敌成功告示天下的事。   在古代人们都说封狼居胥是中华武将的最高荣耀,后世许多人都以燕然勒功为毕生追求。
2023-07-08 11:49:421

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燕然勒功,成语读音为:yān rán lè gōng。意思是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   成语出自《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   成语的近义词有:燕然勒石   成语造句:   1、男子汉应当要有燕然勒功的志气。   2、他为国鞠躬尽瘁,燕然勒功,经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国家终于恢复治安。
2023-07-08 11:49:481

燕然勒石的典故概括

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中文名燕然勒功别名勒石燕然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出处《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主人公窦宪快速导航成语用法成语出处《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1]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
2023-07-08 11:50:381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那么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下面一起来看看。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1、"燕然勒石"这一典故与卫青无关,而是与东汉将军窦宪有关。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 2、"燕然勒石",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 3、“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 以上的就是关于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的内容介绍了。
2023-07-08 11:50:451

燕然勒石的典故

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 [1] 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宪乃班师而还。
2023-07-08 11:50:532

勒石燕然的典故

勒石燕然的典故是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占固阳县)出兵;度辽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燕然勒功的解析【词语】: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gōng【释义】: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
2023-07-08 11:50:591

历史上“勒石燕然”的是哪一位名将

燕然勒功,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窦宪破北匈奴,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2023-07-08 11:51:133

典故“勒石燕然”的内容是什么?

"燕然勒石"这一典故与卫青无关,而是与东汉将军窦宪有关。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勒石》,又名《勒石燕然》,是南宋范野经典,《后汉书》第23卷<窦荣传·窦贤>》中的一个成语典故名。《燕然勒功》和《燕然勒石》作为重要典故,已成为后世大英雄们向往的成就顶峰。扩展资料:卫青卫青是西汉的将军、配偶和军事家。他是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的第一次远征是对龙城的突袭,拉开了汉匈战争胜利的序幕。他打了七场胜仗,收复了河朔和河套地区,打败了单禹,为北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韦青善于挑起战争,勇于深入,以下严令,关心将士,宽厚礼让同事,是一位非常有权势的大臣而不是私人权力。元丰五年(公元前106年),魏庆逝世,葬在茂陵东北1000米的庐山,谥号“烈侯”。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然勒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青
2023-07-08 11:51:221

“勒石燕然”用的是什么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扩展资料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2023-07-08 11:51:371

燕然勒功文言文

1. 燕然勒功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按如此说法,“燕然勒功”的意思应该是征服了制造原子弹的困难,因为罗布泊那一带地区大概是“燕然”的地区!这里应该是指在那里制造了原子弹就跟古代打了胜仗一样! 如果能结合上下文应该可以有更好的理解!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汉朝有位将军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也就是说是窦宪为了表明自己的胜利成果而在燕然山刻石记录下了他的功绩. 范仲淹用“燕然未勒归无计”则是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他未能平定边疆的战乱的惆怅 出将入相 的回答很好啊,看来我只能拿2分了.不过重要的是学到了东西啊.呵呵. 2. 燕然勒功的故事 又称为“燕然勒石”,古词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山名,即今蒙古杭爱山。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 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燕然勒功应指实现了某种雄心抱负。 勒;刻 功:功绩 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3. 燕然勒功的意思 【词语】:燕然勒功 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也可泛指的.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汉朝有位将军追击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希望对你有用!!谢谢~~(*^__^*) 嘻嘻…… 4. “燕然勒功”这个典故的意思 yān rán lè gōng.又称为“燕然勒石”,古词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山名,即今蒙古杭爱山。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 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 ……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燕然勒功应指实现了某种雄心抱负。 勒;刻 功:功绩 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2023-07-08 11:51:511

勒石燕然用的什么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扩展资料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2023-07-08 11:51:581

勒石燕然用了什么典故?

“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渔家傲·秋思》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译文: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在重重叠叠的山峰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思绪万千,想起边患不平,功业未成,不知何时才能返回故里。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夜深了,将士们都不能安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默地流泪。扩展资料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塞下秋来风景异”,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秋天,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异”。“异”在哪里呢。且听下文:“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秋来”,满目萧条。“风景”越发“异”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下面三句,写的就是“雁去”后的情景。“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连角起”。角,是古代军队里吹的乐器。“四面边声连角起”,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雁去”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千嶂”,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长烟”,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落日”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城”是孤的,但有“千嶂”环绕,“长烟”笼罩,“落日”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无留意”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燕烟然未勒归无计”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燕然”,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勒”,刻的意思。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公元89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所以“勒石燕然”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计”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计”,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羌管悠悠霜满地”,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政策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塞下”,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2023-07-08 11:52:231

燕然勒功什么意思

燕然勒功,东汉时期著名典故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燕山《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燕然勒功石刻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宪乃班师而还。
2023-07-08 11:52:521

卫青的"燕然勒石"是怎么回事?

"燕然勒石"这一典故与卫青无关,而是与东汉将军窦宪有关。东汉时期,将军窦宪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大破北匈奴之后,封燕然山,勒石记功。"燕然勒石",亦称为“勒石燕然”,是成语,典故名,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燕然勒功”、“勒石燕然”作为重要的典故,成为了后世功臣名将向往的功业巅峰。扩展资料卫青卫青,西汉时期名将、外戚、军事家,汉武帝第二任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汉武帝在位时官至大司马大将军,封长平侯。卫青的首次出征是奇袭龙城,揭开汉匈战争反败为胜的序幕,曾七战七捷,收复河朔、河套地区,击破单于,为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重大贡献。卫青善于以战养战,用兵敢于深入 ,为将号令严明,对将士爱护有恩,对同僚大度有礼,位极人臣而不立私威。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逝世,起冢如庐山,葬于茂陵东北1000米处,谥号为“烈”。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燕然勒功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卫青
2023-07-08 11:53:135

燕然勒石——窦宪,你知道吗?

东汉时期,窦宪因为派刺客杀死太后幸臣刘畅,被囚禁于内宫,窦宪为赎死罪,向朝廷请求带兵出击匈奴。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此时适逢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就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把匈奴的主力给灭了。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战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窦宪、耿秉随后登上燕然山,由班固作铭,刻石记功,后称”燕然勒石“。燕然山的胜利使窦宪洗脱了罪名,并被封为大将军。永元二年(90年)六月,北单于请求向汉称臣,并想入京朝见。但南单于上书汉廷,建议乘机消灭北单于,然后,南北匈奴合并归汉。汉廷同意,于是,南单于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受重伤逃走。窦宪认为北单于势力微弱,想乘机将其彻底消灭。于是在永元三年(91年),派右校尉耿夔、司马任尚、赵博等率兵出居延塞,在金微山大破北单于,俘虏了北单于的母亲阏氏,斩首五千余人,北单于遁逃,不知去向,其国遂亡。平定匈奴后,窦宪居功自傲,跋扈恣肆,把持朝政,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部下更是无恶不作,贪污索贿甚至强抢民女。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他的党羽邓叠、邓磊、郭举、郭璜等人相互勾结共同策划杀害和帝。和帝知道后,与宦官郑众将他们逮捕并全部处死。接着,汉和帝收回了窦宪的大将军印,命窦宪及三个弟弟回到各自的封地,然后逼迫他们自杀。
2023-07-08 11:53:391

燕然勒功的意思

燕然勒功的意思是: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勒功,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亦称为“燕然勒石”,成语,典故名,典出《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至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国境内之杭爱山;勒,雕刻;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即刻石记功。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史籍记载:《张璠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窦宪字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宪惧诛,自求击匈奴以赎死。会南单于请兵北伐,乃拜宪车骑将军,金印紫绶,官属依司空,以执金吾耿秉为副,发北军五校、黎阳、雍营、缘边十二郡骑士,及羌胡兵出塞。次年,宪与秉各将四千骑及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万骑出朔方鸡鹿塞,南单于屯屠河,将万余骑出满夷谷,度辽将军邓鸿及缘边义从羌胡八千骑,与左贤王安国万骑出阳塞,皆会涿邪山。宪分遣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耿谭将左谷蠡王师子、右呼衍王须訾等,精骑万余。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追击诸部,遂临私渠比鞮海。斩名王已下万三千级,获生口马牛羊橐驼百余万头。于是温犊须、日逐、温吾、夫渠王柳鞮等八十一部率众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曰。惟永元元年秋七月,有汉元舅曰车骑将军窦宪,寅亮圣明,登翼王室,纳于大麓,惟清缉熙。乃与执金吾耿秉,述职巡御,理兵于朔方。鹰扬之校,螭虎之士,爰该六师,既南单于、东乌桓、西戎氐羌侯王君长之群,骁骑三万。元戎轻武,长毂四分,云辎蔽路,万有三千余乘。勒以八阵,莅以威神,玄甲耀日,朱旗绛天。遂陵高阙,下鸡鹿,经碛卤,绝大漠,斩温禺以衅鼓,血尸逐以染鳄。然后四校横徂,星流彗埽,萧条万里,野无遗寇。于是域灭区单,反旆而旋,考传验图,穷览其山川。遂逾涿邪,跨安侯,乘燕然,蹑冒顿之区落,焚老上之龙庭。上以摅高、文之宿愤,光祖宗之玄灵;下以安固后嗣,恢拓境宇,振大汉之天声。兹所谓一劳而久逸,暂费而永宁者也。乃遂封山刊石,昭铭上德。其辞曰:铄王师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敻其邈兮亘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载兮振万世。宪乃班师而还。
2023-07-08 11:54:201

“燕然勒功”这个典故的意思

yān rán lè gōng.又称为“燕然勒石”,古词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山名,即今蒙古杭爱山。 永元元年(公元89)六月,窦宪被任命为车骑将军,与副将征西将军耿秉率八千汉家骑兵、归附汉廷的八千羌胡骑兵出征。再加上南匈奴的二万骑兵,三路分袭,当年围歼北匈奴主力于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次年,窦宪又率军夺取伊吾城(今新疆哈密以西),北匈奴至此崩溃,单于远逃,汉军直追击至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匈奴军一万三千多人,获牲畜百余万头,周围部落归降汉室共八十一部计二十余万人。此时汉军已然出塞三千余里,国土更广,遂命班固作颂,刻铭燕然山(蒙古杭爱山),纪汉威德,是为燕然勒功。 燕然未勒:指边患未平、功业未成东汉有位将军追击北匈奴直到燕然山,勒石记功. 现指功业未成 《后汉书·窦融传》附《窦宪传》:“(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虏众崩溃,单于遁走。……宪、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 燕然勒功应指实现了某种雄心抱负。 勒;刻 功:功绩 勒功: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功勋
2023-07-08 11:54:331

燕然勒功的典故

燕然勒功的意思是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以下是要给大家介绍的燕然勒功的典故,欢迎各位的参考! 燕然勒功的典故 窦宪自知忤怒太后,恐难保全,于是请求出击匈奴,以赎死罪。当时匈奴分南北两部,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正好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 第二年,窦宪与耿秉各率四千骑、南匈奴左谷蠡王师子率万骑从朔方鸡鹿塞(今内蒙古磴口县西北哈萨格峡谷口)出兵;南单于屯屠河率领万余骑从满夷谷(今内蒙占固阳县)出兵;度辽将军邓鸿和边境地区归附朝廷的羌胡八干骑、左贤王安国万骑从翩阳塞(固阳县境)出兵。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占西部、阿尔泰山东脉)会师。 窦宪命副校尉阎盘、司马耿夔等率精兵一万多,与北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境内杭爱山)作战,大破敌军。敌众溃散,单于逃走。窦宪整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乌布苏诺尔湖)。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内之杭爱山。勒功,刻石记功。东汉大将窦宪追击北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记功。后以“燕然勒功”指把记功文字刻在石上。亦指建立或成就功勋。亦称为“燕然勒石”。 燕然勒功的解析 【词语】:燕然勒功 【拼音】yān rán lè gōng 【释义】古诗有云“燕然未勒归无计”,意即未平定边疆的战乱,“燕然”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名字(还是一个少数民族的地区,望高手指正) 燕然勒功的接龙 燕然勒功 → 功败垂成 → 成败论人 → 人才难得 → 得不补失 → 失道寡助 → 助边输财 → 财不露白 → 白白朱朱 → 朱陈之好 → 好吃懒做 → 做刚做柔 → 柔肠百转 → 转败为成 → 成败荣枯 → 枯槁之士 → 士马精强 → 强嘴硬牙 → 牙白口清 → 清茶淡话 → 话不相投 → 投笔从戎 → 戎马仓皇 → 皇亲国戚 → 戚戚具尔 → 尔汝之交 → 交臂失之 → 之子于归 → 归忌往亡 → 亡不旋踵 → 踵事增华 → 华颠老子 → 子孝父慈 → 慈悲为本 → 本本源源 → 源源不断 → 断编残简 → 简忽所见 → 见弹求鸮 → 鸮啼鬼啸 → 啸傲风月 → 月地云阶 → 阶柳庭花 → 花残月缺 → 缺吃短穿 → 穿房过屋 → 屋梁落月 → 月殿嫦娥 → 娥皇女英 → 英才大略 → 略地侵城 → 城狐社鼠 → 鼠撺狼奔 → 奔播四出 → 出丑放乖 → 乖唇蜜舌 → 舌长事多 → 多病多愁 → 愁肠九回 → 回肠百转 → 转败为功 → 功标青史 → 史无前例 → 例行差事 → 事倍功半 → 半半路路 → 路断人稀 → 稀句绘章 → 章甫荐履 → 履薄临深 → 深藏简出 → 出丑扬疾 → 疾电之光 → 光彩陆离 → 离多会少 → 少不更事 → 事必躬亲 → 亲当矢石 → 石赤不夺 → 夺戴凭席 → 席不暇暖 → 暖衣饱食 → 食不果腹 → 腹饱万言 → 言不谙典 → 典册高文 → 文不对题 → 题名道姓 → 姓甚名谁 → 谁是谁非 → 非池中物 → 物阜民熙 → 熙来攘往 → 往返徒劳 → 劳而不获 → 获保首领 → 领袖后进 → 进奉门户 → 户曹参军 → 军不厌诈 → 诈败佯输 → 输财助边 → 边尘不惊 → 惊才绝艳 → 艳绝一时 → 时不可失 → 失而复得 → 得不偿丧 → 丧胆亡魂 → 魂不附体 → 体大思精 → 精白之心 → 心不二用 → 用管窥天 → 天崩地裂 → 裂裳裹足 → 足不出户 → 户告人晓 → 晓风残月 → 月锻季炼 → 炼石补天 → 天崩地陷 → 陷落计中 → 中留不报 → 报冰公事 → 事不过三 → 三拜九叩 → 叩阍无计 → 计不反顾 → 顾此失彼 → 彼唱此和 → 和璧隋珠 → 珠璧联辉 → 辉煌夺目 → 目不旁视 → 视而不见 → 见德思齐 → 齐大非偶 → 偶影独游 → 游尘土梗 → 梗泛萍漂 → 漂母之恩 → 恩爱夫妻 → 妻儿老少 → 少不经事 → 事不师古 → 古调不弹 → 弹尽粮绝 → 绝长补短 → 短褐穿结 → 结草之固 → 固壁清野 → 野处穴居 → 居安思危 → 危而后济 → 济苦怜贫 → 贫病交加 → 加官进位 → 位卑言高 → 高傲自大 → 大败亏输 → 输肝沥胆 → 胆颤心寒 → 寒蝉仗马 → 马到功成 → 成败兴废 → 废耳任目 → 目不忍睹 → 睹景伤情 → 情不自堪 → 堪以告慰 → 慰荐抚循 → 循常习故 → 故步自封 → 封刀挂剑 → 剑拔弩张 → 张本继末 → 末俗流弊 → 弊车驽马 → 马耳春风 → 风波平地 → 地地道道 → 道长论短 → 短褐椎结 → 结党聚群 → 群雌粥粥 → 粥少僧多 → 多才多艺 → 艺不压身 → 身不由主 → 主次不分 → 分崩离析 → 析辨诡词 → 词不达意 → 意存笔先 → 先辨淄渑 → 渑池之功 → 功薄蝉翼 → 翼翼飞鸾 → 鸾翱凤翥 → 翥凤翔鸾 → 鸾颠凤倒 → 倒背如流 → 流杯曲水 → 水菜不交 → 交臂相失 → 失光落彩 → 彩凤随鸦 → 鸦飞雀乱 → 乱极思治 → 治阿之宰 → 宰鸡教猴 → 猴年马月 → 月光如水 → 水长船高 → 高标卓识 → 识变从宜 → 宜嗔宜喜 → 喜不自禁 → 禁暴正乱 → 乱极则平 → 平安家书 → 书读五车 → 车驰马骤 → 骤风暴雨 → 雨打梨花 → 花朝月夕 → 夕惕朝乾 → 乾坤一掷
2023-07-08 11:55:201

燕然勒功的勒什么意思

雕刻
2023-07-08 11:55: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