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栗吾得而食诸

2023-07-08 18:18:04
共1条回复
床单格子

译文

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象君、臣象臣、父象父、子象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相关推荐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正名的含义孔子的正名思想,其实就是“正名分”,,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正名”就是让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2023-07-08 14:24:421

谁给解释一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秋时期,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奴隶和自由民的反抗斗争不断。一些主要大国在争霸的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社会变革的结果是:诸侯的逐渐崛起和周王室的日益衰落,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大国争霸”局面。这个时期各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以及相互交往的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记录孔子的思想,便写下了《论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2023-07-08 14:24:516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有些人就想美化这句话的意思,在孔子眼里等级思想非常严重,他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君主就是君主,臣子就是臣子,父是父子是子,等级地位礼制绝对不可以僭越
2023-07-08 14:25:19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含义

1、君主要做君主的事,臣子要做臣子该做的事,父亲要做父亲做的,做子女的要做子女该做的事。此言意在表达人在社会生活中要长幼有序,各行其是。 2、直白一点: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 3、文雅一点:“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 4、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日:“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颜渊》)
2023-07-08 14:25:25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谁对谁说的?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在打倒孔家店后,有人把这句话理解为封建伦理纲常,对孔子大批特批,而孔子也为在二千多年前说的这句话,在二千多年后挨了不少骂.现在看来,封建纲常当然要不得,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依现在进步的眼光看当然荒谬,但是,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来说,未尝不可以有另一种解释,比如“责任”.
2023-07-08 14:25:32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天子的要像当天子的,当官的要像当官的,当老爸的要像当老爸的,当儿子的要像当儿子的。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告诉我们,在什么样的位置就做什么事,当员工就不能和老板叫板,当儿子就不能和爹犟嘴。做君主要像个做君主的样子,做臣子要像个做臣子的样子;或者说君守君道,臣守臣道。这是周礼中的内容,也是礼教的核心思想。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我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世尊称其为“大成至圣先师”,并沿用至现代。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我们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2023-07-08 14:25:42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传说中的三纲五伦典出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是说,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2023-07-08 14:25:508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曲解了两千多年的一句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不光很多学者,甚至好些课本书上都将这句话理解成,孔子站在统治阶级立场,刻意封建等级制度。更有一些人,不怀好意,投机取巧,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算到孔子头上。如此别有用心,刻意曲解,恶意丑化孔子的形象。实在不应该,也极度无聊。先作两点简单声明: 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三纲五常是汉代董仲舒提出的,跟孔子无关。2,“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才是孔子真正的为政理念,既不愚忠,也不犬儒。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白话:齐景公向孔子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回答说:“君要像君,臣要像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啊!假如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很多粮食,我能吃得着吗?”要想真正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我们先看看当时的对话场景。孔子去齐国的时候,已经是齐景公晚年,当时齐国和晋国争霸,齐国败。战争的失败,令已年入黄昏的景公心灰意冷,加速了他的死亡。 当时景公失政,大夫陈恒制政,且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弑君篡国之祸,齐景公死后没多久,田氏代齐。这段对话的历史背景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当时田氏崛起,景公大权旁落,齐国已经是“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子告诫他“君君臣臣”,君臣关系要正名,君要守君道,臣要守臣道。第二,齐景公迟迟不立太子,于国于家都很危险,所以孔子告诫他“父父子子”,早立太子,理顺父子关系,稳定朝政。最后,我们再回到当时的历史大环境,大背景。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中后期。当时的封建时代,不是占山为王,而是周天子分封,周天子将自己管辖的土地分给其他人,就是等于给了这个人一个王的位置,而这个人也会对周天子承担一个作为王的义务,从二者关系上来看,是一种契约关系,而不是单纯的领导和下级的关系,由此不难看出君臣关系是契约关系。当是时,周天子权威受到各方面挑战的时代,各种越礼的现象不断发生,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君要有君的样子,遵守君的行为规范,臣要遵守臣的行为规范,父子都应该遵守各自的行为规范,同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履行好各自的义务。“在其位,就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跟孔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
2023-07-08 14:26:03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2023-07-08 14:26:10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做何解释?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君①:名词,君主;主语.臣②:名词用作动词,象臣;谓语.父②:名词用作动词,象父;谓语.子②:名词用作动词,象子;谓语.君③:名词用作动词,象君;谓语.虽:连词,即使.得:助动词,能够;状语诸:"之乎"的合音.
2023-07-08 14:26:16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君臣的解释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 然后 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 文武 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签》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 和合 ,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 报仇 》:“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 殷勤 ,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 不知 ……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词语分解 君的解释 君 ū 封建时代指帝王、 诸侯 等:君主。 君子 (a.旧指贵族、统治者及其代言人;b.指 品行 好的人,如“正人君君”)。 君王 。 君上 。国君。君权。君临。君侧。 古代的封号: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长安君。 对对方 臣的解释 臣 é 君主时代的官吏,有时亦包括百姓:臣僚。臣子。臣服。君臣。 官吏对君主的 自称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古人谦称自己。 古代指男 * 隶:臣仆。臣虏。 君 部首 :臣。
2023-07-08 14:26:33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该如何理解?

第二个君,第二个臣,第二个父,第二个子都是动词,意思是君主/臣子/父亲/儿子都必须尽自己所在地位的责任,要有做君主/臣子/父亲/儿子的样子,不能越礼,都必须各司其职.这是封建制度下对全天下人的责任教育和地位规定.
2023-07-08 14:26:401

谁能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进行评论阿

也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秦晖在《西儒会融,解构“法道互补”——典籍与行为中的文化史悖论及中国现代化之路》对《论语》这一则的解释,认为“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支配,即君要像个君,臣才能像个臣;父要像个父,子才能像个子;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所以“原初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实际上把君臣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君不君则臣也就可以不臣”。   此说言过其实。且先看这一则的内容与句读。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第十二》)   一般的句读: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断句上,的确可以断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照样讲得通,但是考察起来却不太可能成立。   齐国在景公的时候,陈桓子施惠于民,越来越壮大,景公没有办法。鲁昭公二十五年,孔子去齐国,景公求教孔子怎么办,孔子说了这番话。孔子话只有八个字,但是意思表达却非常到位,大概是说:做君主就应该像的样子,做臣子就应该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就应该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就应该像儿子的样子(,这样齐国才有希望)。不仅回答了景公的问题,其中还暗示景公有“不君”的行为,劝喻的意思很明显。景公也不是傻子,但是他死要面子,就顾左右而言他了:“是啊是啊,如果君主不像君主,臣子不像臣子,父亲不像父亲,儿子不像儿子,就是有饭,我能吃得上嘛?”   尽管孔子说君要像君的样子,但大概也不会说如果“君不君”则“臣”就可以“不臣”这样的话,因为他还是很有些“愚忠”的。比如在“赵盾弑其君”这件事上孔子的态度,尽管晋灵公无道,臣子杀死了他(灵公为赵盾之弟所杀),还是要背负弑君的罪名。而且“君,君”与“臣,臣”,“父,父”与“子,子”之间并不必然存在条件的关系,说原初儒家认为“君臣关系看成一种契约,君不君则臣也就可以不臣”,显然没有注意孔孟之间的差别。孔子最终以礼作为评价的标准,即使“君不君”,“不臣”的行为仍然是“不臣”,而不是“革命无罪,造反有理”。“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其君”,“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都是孟子以后的事情了,孔、孟思想差距很大,一般说来,孔子带有浓厚的法家色彩,所以人们一般认为韩非的老师荀子才是战国时期孔子学说的严格继承者。   “三纲五常”在漫长的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尽管牢不可破,这也并掩不住过去的文明。今天对儒学中一些思想的再认识当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却也不能“药方只贩古时丹”,动辄往前贤的脸上贴金。把民族(或国家)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复兴原初的儒学上,恐怕也只是新儒家们的一厢情愿。 再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夫子最受诟病的话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少人理解成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父就是父,子就是子。后面的潜台词是各有位置,不可改变。有些人甚至认为:“按儒家理论,每一个人出生后,其社会地位就已自然形成,并且终生不得逾越,否则便是不仁非礼,甚至是犯上作乱。”这就与“血统论”、“出身论”画上了等号。 这样的解读产生的结果就是中国人对孔子和儒家学说厌恶异常。因为中国人血液里历来就有一种不安分的骚动,有一种蔑视一切的气概。这个特点朝好里讲就是不安现状,勇于挑战,期望改变命运,期望混得有模有样;朝不好讲就是不守秩序,轻慢规则,不懂得渐进式改革,更不懂可持续发展。比如说以前项羽看见秦始皇威风八面,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现代一位领袖人物在对农民运动的讴歌里赞道:少奶奶的牙床上农民兄弟也可以上去滚一滚。两位历史人物的语言尽管穿越了遥远的时空隧道,但还是异常贴近、投契,反映了中国人跨越式发展、跃进式腾飞的心理。所以说将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理解成了各有各的位、各是各的事,各认各的命之时,怎么能不激起中国人强烈的逆反心理,怎么能不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 也许不能说上面那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但对照孔子一贯的思想,以及后人的研究,至少可以说“君就是君、臣就是臣”的理解过于简单了,与孔子原意恐怕有一定距离。这点,老汉在《寂寞的孔夫子》里引用了一些资料予以说明。近来读书,无意间又发现了一些与孔子同时代或相距较近人的说法,可以作为旁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左传》里有篇“石碏谏宠州吁”,说的是卫国大臣石碏看不惯卫庄公溺爱儿子州吁,对卫庄公说的一番话。里面有“六逆”、“六顺”之说:“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 “六逆”不去说了,值得注意的是“六顺”里面,君义与臣行、父慈与子孝、兄爱与弟敬是并列对应的,互有义务,各有所守。反映了那时候人们对“君臣父子”关系的理解并不是单方面的我对你错、我大你小、我强你弱的关系,或者是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要你怎么样你就应该怎么样那样一种状况,而是君臣父子各守其道、互有制约。《左传》记载这话说在公元前七二二年,距孔子诞生的五五一年早了不足二百年。应该还算不是相距太远。还要注意的是,石碏的“六逆”、“六顺”之说不完全是他本人的奇思妙想,应该是那个时代有代表性与涵盖力的观点。因为大臣向君主进言,一般是不会拿实验室里只有自己才懂的语言说事的,只会用整个社会公认、接受的标准言说。就像今天各级官员开口闭口“三个代表”、“邓小平理论”一样。 如果说上面引用的例子稍早了一点,那么《左传》里记载的另一件事恰好与孔子同时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晏子不死君难》说的是公元前五四八年发生在齐国的一件事:齐国国君齐庄公与大臣崔武子老婆私通,崔武子不甘戴绿帽子杀了齐庄公。另一大臣晏子尽臣礼抱庄公之尸痛哭,但是当其他人询问晏子会不会与庄公共存亡时,晏子却这样回答:“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晏子这里讲的同样是君臣各守其道的问题。在晏子看来,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做臣子的才可能与国君共进退,除此而外,你就是你,我就是我,你死你亡,与我何干?晏子说这话时孔子尚为幼儿,但他语言里很显然蕴含着“君有君的样子,臣有臣的样子”的意思。 上述两例距孔子较近,说明君臣父子各守其道是那时整个社会接受的观念。站在这个角度看待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恐怕理解上会更准确些,视野上也更开阔些。
2023-07-08 14:26:48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表现孔子什么为政观

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扩展资料: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习获取知识”是孔子教学思想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还必须“学以致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2023-07-08 14:26:55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第二个字意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2.出自《论语·颜渊》。 3. 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4.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5.”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 6.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
2023-07-08 14:27:01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何现实意义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就是,君主要有个君主的样子,臣子要有个臣子的样子,君主如果做的不对,臣子就应当纳谏,这就是臣子应尽的义务.但不能因为臣子自己替君主做决策.君主有听从臣子意见的义务,再做抉择.孔子把春秋时代看做是“礼坏乐崩”,那时,臣杀君,子杀父,“邪说暴行”不断地发生。例如,公元前607年,晋赵穿杀了晋灵公。公元前548年,齐崔抒杀了齐庄公。虽然晋灵公和齐庄公都是极端暴虐的统治者,但臣杀君,在孔子看来就是犯上作乱的表现。孔子曾经说:天下太平,周王朝就能按照周礼的权威掌握全国政治军事的最高权力,现在天下大乱,诸侯大夫都可以不顾周礼的规定,不服从周天子的权威,擅自执掌大权,老百姓也议论纷纷,简直不成体统了。孔子认为要制止上述各种“邪说暴行”的流行,就必须恢复周礼的权威,重新肯定宗法等级制度的秩序,而重要的就是要“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为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合。有个学生问他,若要您治理国家,先做什么呢?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又有个国君问治理国家的原则,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是说,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这种含义就是此名所指的一类事物的本质。因此,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君的本质是理想的君必备的,即所谓“君道”。君,若按照君道而行,他才于实,于名,都是真正的君,这就是名实相符。不然的话,他就不是君,即使他可以要人们称他为君。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含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地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孔子提出正名思想,以求恢复周礼所制定的世袭宗法等级制度。就君臣关系来说,对于君,就应强调君应该享受的权利,对于臣,就应当强调臣应该尽的义务。例如,鲁昭公娶同姓女为妻,本来违反周礼,孔子也明知这一点。但当别人问他时,他说鲁昭公“知礼”,故意替鲁昭公掩饰。季氏有些僭越行为,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流行的现象了,孔子却特别愤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要求复兴周礼,但不是完全因袭周礼,他还对周礼进行了一定的发挥和补充,主要表现在强调道德教化方面。他认为,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就可以预防犯上作乱的事情,引导他们不敢想和不会想犯上作乱的事,人心自然就归服了。譬如大脑控制四肢,而人体才能自由活动,大脑不能控制肢体,那就是癫痫了.个体的服从,才能得到整体的和谐.如果每个职员都不听老板的话,那公司如何发展?如果地方官员都不听中央的话,那国家如何稳定?如果所有的儿子不听父亲的话, 那家庭如何和谐?上级不对,可以提意见,但如果彻底颠覆彼此的地位,那就会导致大乱.
2023-07-08 14:27:082

求文档: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英文翻译

四纲的本意是指分清阶级地位不能僭越。而你的翻译的意思似乎偏向于各司其职工作范围不能混淆。简单点的翻译: The emperor is the emperor, the minister is the minister, the father is the father, and the son is the son.似乎偶老师是这么子讲的。emperor应该加the,因为是特指。其他几个the和a都可以。顺便提醒一下,并列短语最后一个用and连接的时候,前面应该加逗号,并列单词则不必。
2023-07-08 14:27:15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下联?

和和睦睦团团圆圆
2023-07-08 14:27:301

请简要分析《儒林外史》中的郭孝子。

郭孝子是个典型的“孝子”形象。郭孝子姓郭名力字铁山,“孝子”之名因其一生事迹而得。郭父曾在江西为官,宁王起兵时降过宁王,宁王兵败后被朝廷通缉,逃窜在外。郭孝子二十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历尽磨难,初衷不改。这种近乎发痴的孝敬,其实正是封建社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体现,在家痴孝,在国必愚忠,这是封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最欣赏的。在这个人物身上,可以看出一种专制社会中的扭曲人格。作品鉴赏:《儒林外史》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例如严贡生正在范进和张静斋面前吹嘘:"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言犹未了,一个小厮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通过言行的不一,揭示严贡生欺诈无赖的行径。又如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范进先是"退前缩后"地坚决不肯用银镶杯箸。汤知县赶忙叫人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他还是不肯,直到换了一双白颜色竹箸来,"方才罢了"。汤知县见他居丧如此尽礼,正着急"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忽然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心才安下来。真是"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
2023-07-08 14:27:36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君主要做君主的事,臣子要做臣子该做的事,父亲要做父亲做的,做子女的要做子女该做的事。此言意在表达人在社会生活中要长幼有序,各行其是。望采纳。。。
2023-07-08 14:28:06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政治主张?

第二个君,第二个臣,第二个父,第二个子都是动词,意思是君主/臣子/父亲/儿子都必须尽自己所在地位的责任,要有做君主/臣子/父亲/儿子的样子,不能越礼,都必须各司其职.这是封建制度下对全天下人的责任教育和地位规定.是古代封建礼教每前面的一个字是名词作动词用,意动用法,意思是“把……当作……看待”例如,君君,是说把皇上当作皇上来看待,对皇上要有君臣之礼。也可以说,做皇上要有皇上的样子,做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以此类推。
2023-07-08 14:28:16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什么性质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社会关系性质。中国传统文化是农业社会的文化。形成以家族为单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的社会关系。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重秩序,重礼仪,重人伦,重社会关系。
2023-07-08 14:28:22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怎么读?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两字一顿意思:在这里前面一个字是名词,后一个字是形容词君君--君主选贤任能,关心臣下……臣臣--臣子克尽职守,忠于君上……父父--父亲支撑家庭,爱护子女……子子--孩子懂事乖巧,孝顺...
2023-07-08 14:28:291

论语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有道理吗?是不是糟粕?

这不是去其糟粕。是施政之经典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俩子最先讲国家是一个团队,一个团队就如一家人。维持精英团队或家庭成员关系的是仁德。有仁德才有信任关系。有信任关系才可以大伙儿一条心做工作。其二我国要有担当,如果一个企业老板没有担当,职工亦没有担当。这一公司怎么生存。父假如没有担当,那真不好说子是谁的种。女性撅一下臀部或许隔壁老李就下了种。父勇于担当,子才会勇于担当。老总勇于担当,职工才能勇于担当。其三我国要有纪律。纪律不可以乱。纪律乱则我国乱。我国乱则老百姓苦。朝臣如父子俩。父子俩是亲属关系,这一纪律是不可以颠到。子不听父的,子或是子,父或是父。可是父子俩聚麀,则父不父,子不子一个人伴随着经验的提高,便会发觉,许多事情,所说的去其糟粕,所说的精粹,是难以截然分离的,你抛弃了去其糟粕,那所说的“精粹”就表述堵塞,不全面,也就算不得精粹了;你自觉得汲取了精粹,可这种所说的“精粹”到你的脑子里,最终有很有可能又变成了去其糟粕。为何?由于世间万物都不是那样善与恶明晰、胸怀坦荡的。这类强制区别去其糟粕、精粹的思维模式,是一种少年儿童式的、孩子气的、简单的思想。要作出准确无误的辨别,那就需要保证二点:第一,了解清晰历史时间情境;第二,主动充分发挥能动性。做一国的君王,应当像一个君王的模样。当一个重臣,务必尽重臣的职责。为人之父,要尽父责。做孩子的,应尽孝道。这和孟子提倡的“修身养性,康家,施政,定天下”的核心理念是一脉相接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遍认为,每个人能做到这几点,那社会发展一定会兴旺发达,光大证券。可就现如今的社会发展,大家还会发现它有宝贵的参考使用价值。数千年的历程告诉我们,一个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社会发展全是天翻地覆的祸原。用如今得话而言,这是一种体系或者结构型的问题!假如容许小编申引之上的思想观点和观点,我认为美国特朗普当政阶段的国外,就犯了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一系列大错。促使国外的阶级矛盾和国际性分歧,基本上达到了烧开的程度。
2023-07-08 14:28:364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求下联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阴阴阳阳 天天地地
2023-07-08 14:29:014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所在的文章的全部解释

颜渊第十二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曰:「斯言也□,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乎?」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矣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U+979F,犹犬羊之U+979F。」哀公问於有若曰:「年□,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徒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以异。)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李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李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李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於众,举U+81EF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篇第十二注释、翻译120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复:实现。【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528120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注释】【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5221203【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注释】訒(认):难。【译文】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言谈谨慎。”说:“言谈谨慎,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言谈能不谨慎吗?”5201204【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注释】【译文】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4361205【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无。”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注释】【译文】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么没有兄弟?”9331206【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注释】谮(怎的去声):诬陷。【译文】子张问明。孔子说:“暗中谣言、恶毒诽谤,传到你这里就行不通了,就算英明了,就算看得远了。”2341207【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注释】【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8461208【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注释】鞟(阔):皮革。【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品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理解君子,您应为说这话而后悔。文化和品质同样重要。就象虎豹的皮革与犬羊的皮革难以分别一样。”4391209【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注释】盍(何):何不。彻:什一税。二:十分之二税。【译文】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库空,怎么办?”有若说:“赋税减半。“现在我还嫌税少,怎么能减半?“百姓富裕了,您还会不富裕?百姓贫穷了,您哪来富裕?”8451210【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只以异。"”【注释】【译文】子张问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说:“以忠信为宗旨,弘扬正义,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一个人,爱的时候,就希望他长生不老;恨的时候,就希望他马上去死。既盼他长生,又盼他快死,这就是不辨是非。这样做对自己没好处,只能使人觉得你不正常。”2391211【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注释】【译文】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象君、臣象臣、父象父、子象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8431212【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注释】【译文】孔子说:“仅凭片面之词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诺言从不拖到第二天。11151213【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注释】【译文】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9111214【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注释】【译文】子张问政。孔子说:“勤勉为公,忠心报国。”8101215【原文】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注释】【译文】孔子说:“广泛学习、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2171216【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注释】【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4161217【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注释】【译文】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所谓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谁还敢不正直?”8231218【原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注释】【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么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盗窃有赏,也没人去干。”8201219【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注释】偃(眼):仆倒。【译文】季康子问政:“如果杀掉恶人,延揽好人,怎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么要杀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领导的品德象风,群众的品德象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8441220【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注释】【译文】子张问:“怎样才能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么意思?”子张说:“国外有名,国内有名。”孔子说:“这是名,不是达。所谓显达,就是品质正直,崇尚道义,善于察言观色,甘心处于人下。这样就会国外显达,国内显达。表面仁义而内心相反、以仁义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骗取国内外的名声。”9371221【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毋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注释】舞雩(鱼):祈雨的地方。慝(特):邪恶的念头。【译文】樊迟陪孔子到鲁国的天坛游览。樊迟问:“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错误、明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能提高品德吗?进行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能改正错误吗?忍不住一时之气,忘了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不就是糊涂吗?”1281222【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智,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向也吾见于夫子而问智,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注释】皋陶(高遥)。【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么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么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众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5291223【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注释】【译文】子贡问怎么交友。孔子说:“忠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不听则止,不要自取其辱。”14081224【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注释】【译文】曾子说:“君子以知识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仁义。”
2023-07-08 14:29:191

孔子往齐学《韶乐》,自谓“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向他询问政事,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说他饿了三个月,连肉是什么味道都忘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说君上要像君上,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
2023-07-08 14:29:27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中运用到是名词作状语还是动词的意动用法中的 。《把;;;;当做》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出自孔子的《论语 颜渊》,意思是“做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有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有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有儿子的样子”——这是春秋时候的封建等级制,强调人们要顺应伦理规范,不要越位,做个顺臣,顺民。所以,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从意义上看,既不是名词作状语,也不是动词的意动用法,而是主谓结构的句式。
2023-07-08 14:29:331

急求一篇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的评价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u2022颜渊》。  齐国国君齐景公向孔子请教怎样管理国家,孔子就告诉他,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的意思,被西汉的儒学家董仲舒先生上纲上线地歪曲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于是这句话就成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臣子要绝对服从君王,儿子要绝对服从老子,否则就是大逆不道。所以,阿Q才把“儿子打老子”当成骂人的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就成了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学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罪状之一。  其实,孔子的原义完全不是这样,这是董仲舒以及后世儒学家朱熹等歪曲理解的结果。后人不批判董仲舒朱熹他们,却大骂孔子,你说他老人家冤不冤!  那么,孔子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简单说来,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你作为国君,要象个国家领导人的样子,尽职尽则、以身作则,这样,做臣下的就自然会忠于职守,做好工作。这叫做“其身正,不令则行”(孔子语)。做父亲的要象做父亲的样子,尽到自己敬老爱幼的责任,为儿子做出榜样,那么,做儿子的就会尽到自己做儿子的责任,做个好儿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上级领导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否则,就会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这就是孔子说的“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这样理解,要说老白比朱熹他们高明,那借我十二个胆子也不敢。这意思孔子在《论语》里、孟子在《孟子》里,已解释得很清楚了。孔子这句话,绝对不是国君要臣子怎么样就怎么样,老子叫儿子怎么样就怎么样的意思。  《论语》里有孔子和鲁国国君鲁定公的一段对话。鲁定公请教孔子:什么样的君臣关系才和谐?孔子回答说:“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在这里,君臣关系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且是把处于强势地位的国君的行为作为前提的。只有当国君的尊重臣下,依法办事(孔子时代礼就基本等于法),部下才会忠心耿耿,尽职尽责。  而孟子则说得更直接。据《孟子u2022离娄下》记载,齐宣王也向孟子请教如何处理君臣关系。孟子就对他说:当国君的如果把你的臣子当成自己的亲人手足一样的对待,那么,臣下就会把国君当成心肝来维护;如果国君把臣下当成供自己驱使的马和狗,那么,臣子就会把国君当成陌生人对待;如果国君把臣子不当人看,那么,臣子就会把国君当成强盗和仇人对待(原话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心腹;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在《孟子u2022梁惠王章句下》还记载了孟子和齐宣王的另一次对话。齐宣王问孟子:听说古代的商汤和周武王用武力推翻了他们的君王,商汤还把夏桀流放了,而周武王竟然把商纣杀了!这是真的吗?孟子说:根据史料记载,确实有那么回事。齐宣王又问:当臣子的难道能够做杀死君王、篡位夺权的事吗?孟子说:那些不仁不义的腐败分子,他们根本就不配当国君,他们只是独夫民贼。我只听说周武王杀了独夫民贼商纣,没听说他杀君王啊(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  孔子的弟子阳虎说得比孟子更直接、更具有造反精神。他说:如果君王是个好领导,我就就忠心耿耿的帮助他;如果是个腐败分子王八蛋,那我不惜背上“奸臣”的骂名,也要坚决把他干掉(“主贤明则悉心以事之,不肖则饰奸而弑之”《韩非u2022外储说左下》)!  孔子本人在修编《周易》时,就把商汤和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暴君夏桀、商纣的行为定性为“革命”。不仅没说他们犯上作乱、篡位夺权,反而高度赞扬他们的革命行动,说他们的做法上合天意,下顺民心。  可以说,孔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绝对没有臣子绝对服从国君,儿子绝对服从父亲的意思。对领导者无条件的绝对服从,是董仲舒、朱熹等后代儒学家歪曲篡改的结果。而这种篡改歪曲正好是封建专制统治者的需要,因此后世儒学才被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而孔子等人的先秦儒家思想,不仅有浓厚的民本理念,还有丰富的民主思想。而这种民本理念和民主思想,恰恰是所有的专制政权所害怕的,于是就硬把这种篡改了解释强加在孔子他们的头上。假如孔老夫子在天有灵,不知道他老人家有何感想?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对我们现在仍然有现实指导意义。从社会和谐的角度来说,需要“君君臣臣”;从家庭和睦的角度来说,需要“父父子子”。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员,不仅是社会道德的倡导者,更是社会道德的践行者。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风气好坏,与主要领导人自身的表率作用有直接关系。领导人在拉帮结伙,搞小团体,你想让下面的群众加强团结,聚精会神搞发展,那时绝不可能的;领导者在台上旗帜鲜明反腐败,在台下却汗流浃背收贿赂,还想让你的地区或部门风清气正,那也只是痴人说梦。我们现在经常感叹“诚信缺失、道德沦丧”,这和一些腐败官员的不诚信、不道德行为有着直接的关系。“问题出在前三排,根子还在主席台”说的就是这种现象。因此,社会和谐需要“君君臣臣”。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师,他们对孩子的榜样作用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如果做父亲的整天吃喝嫖赌,要想教育好子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做到父慈子孝,才能家庭和睦。  总之,要想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就必须做到领导象领导的样子,部下象部下的样子;老子象老子的样子,儿子象儿子的样子。这就是孔老夫子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023-07-08 14:29:54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翻译成英语

简单点的翻译: The emperor is the emperor, the minister is the minister, the father is the father, and the son is the son.似乎偶老师是这么子讲的。emperor应该加the,因为是特指。其他几个the和a都可以。顺便提醒一下,并列短语最后一个用and连接的时候,前面应该加逗号,并列单词则不必。
2023-07-08 14:30:021

君君臣臣文言文翻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古代最基本的伦理纲常。大意为:君主要有君主的样子,臣子要尽臣子的本分。要有秩序。
2023-07-08 14:30:093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古代汉语中是什么用法?

使动用法。使君王实行君道,使臣子恪守臣纲,使父亲尽到做父亲的责任,使子嗣履行身为子嗣的义务。
2023-07-08 14:30:164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齐景公是齐国在位时间比较长的一位君主,史书上记载其:容貌娇美,有羽人之姿。换句话说,就是颜值比较高,他不仅拥有着超高的颜值,还有良好的出身,在外人的眼里就是完美的化身。而齐景公并不满足于外表的完美,他想要改变齐国,想要齐国变得更强大,齐景公把齐国的蓝图描绘得很好,他的想法很不错,但是付诸实际才是强国的最佳路径。 战国时的齐景公,跟他的哥哥齐庄公一样游手好闲,还是个好色之徒。他的哥哥齐庄公,迷恋上崔杼的.妻子棠姜并与之私通,后来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崔杼弑君的故事,齐景公本来是与王位无缘的,多亏齐庄公出了这一出桃色命案,才使得他有机会站到春秋这个大舞台上,并且齐景公在位的时间还比较长,算得上是齐国在位时间比较久的一位君主。 齐景公,公元前547年正式即位执政,姜姓,吕氏,名杵臼,齐灵公之子,齐庄公之弟,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国的强盛,除了依托齐国国运和齐景公的运气之外,他手下还拥有一大批能臣,崔杼、庆封、晏婴、司马穰苴等人,他们各司其职,将齐国的内政外交打理得井井有条。同时,齐景公又是一个拥有矛盾人格的君主,他既有治国的壮怀激烈,又贪图享乐,执政期间一直在这两种情绪里转换和挣扎。他固然是废柴,又不得不让人惊讶齐景公的管理能力。容貌娇美,有羽人之姿。浑身长满了羽毛,在今天看来,浑身长满羽毛不仅不美,还是一种怪物,放在古代羽化是一种美的象征,由此可见齐景公在当时人眼里,就是一种美的化身。 齐景公即位的时候,还是个玩泥巴的小孩子,根本就不懂什么政治问题,此时虽然已是齐国的国君,但是大权仍然掌握在崔杼、庆封等权臣的手里,齐景公最初即位的时候,还是权臣的傀儡,经过十几年的摸索,他逐渐排挤出其他权臣,建立起自己的领导班子。晏子、田穰苴就是在这个时候,被齐景公给提拔起来的,齐景公充分信任这些人才,并且放权给他们,晏子、田穰苴等人才有机会时候施展自己的才华,而齐国的国力也就是在此时,得到迅速提升。 齐景公在管理齐国的过程中,曾经问政于孔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这里讲述的就是齐景公问孔子关于政治治理的问题,他问孔子如何处理国家政事。 孔子回答说:君主要像君主,臣子要像臣子,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齐景公说:您说的很对,如果君主不像君主的样子,臣子不像个臣子的样子,父亲不像父亲的样子,儿子不像个儿子的样子,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齐景公对孔子的此番宏旨大论击节赞赏。 齐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效之。公使史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短其带!裂衣短带相望而不止。齐景公喜欢女子扮作男人的样子,于是全国上下都纷纷效仿这样的打扮。景公便下令禁止:凡是女子作男儿打扮的,就撕裂她的衣服,扯断她的腰带!。虽然齐景公说出了这样的话,但是撕裂衣服,扯断腰带的事情,还是会接连不断地发生,根本就没有办法杜绝。晏子说:你只是禁止宫外的人这样做,无异于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如果你在宫内禁止这种事情,那么宫外也没有人敢这样打扮了。齐景公说:好。随后便采纳了晏子的建议。果然,不出一个月,全国就没有人这样打扮了。
2023-07-08 14:30:231

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却不提自由呢?

在孔子那个时代,礼乐崩坏,民不聊生,他根据社会现状提出了君君臣臣和仁的思想,在那个年代是有利于巩固社会的,他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不可能让他凭空想出自由来。
2023-07-08 14:30:303

请问大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你,我我,他他,她她,它它,,,是什么意思,或有何寓意,请

先君后臣,是义,先父后子,是孝,先你后我,是谦,先他后她,是男权社会,最后一个它就不知道是何解释
2023-07-08 14:31:154

求问《论语》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大概出现在第几页?以及出

中华书局出版,杨伯峻老师译注的143页颜渊篇的第十一则
2023-07-08 14:31:221

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却不提自由呢?

有朋友提出,孔子那么伟大,为什么他提出的是君君臣臣和仁,却不提自由呢?仿佛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理念,专门是为了奴役劳动人民一样。孔子纵然没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但自由的因子,也体现在他的儒家思想中。其实,这正是一种无视历史逻辑的思想。这就相当于问慈禧太后为何不用空调一样可笑。任何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总离不开他所生活的自然与社会环境,离不开生养他的土地所提供的环境滋养,因此,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总离不开他所处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影响。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而儒家学说在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学,主要思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基础上,儒家进一步提出了如何解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这是儒家哲学思考并力求解决的主要关系。孔子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首先提出了“仁者爱人”的学说。孔子希望人与人之间不是西方所谓的人与狼之间的关系,更不是“他人即地狱”的模式,而倡导人与人之间要用爱连接,倡导人人都付出一颗爱心,以建设一个以爱为中心、以秩序为手段的大同世界。但儒家又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孔子看到,事实上,人是不可能爱每一个人的。所以孔子提出爱有差等的原则。所谓爱有差等,就是我们要把爱首先给身边的人,给我们最应该爱的人。也就是说,人首先要爱父母,这是中国社会的基础,就是孝的原则;然后要爱兄弟姐妹,这是悌;然后按照君主、朋友等顺序,给他们应有的爱。给君主以及国家的爱,叫做忠,给朋友的爱叫做信。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孔子倡导“忠恕之道”。“忠”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循互帮互助的原则;而“恕”则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在人际交往中,用推己及人的方法,用宽恕之道谋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立”的自由,有“达”的自由,但我们还要允许别人也有“立”的自由,有“达”的自由。自己的自由不能侵犯到别人的自由,这才是真正的“忠恕之道”。其实,孔子是崇尚自由的,他曾经说,自己到了七十岁的时候,就“随心所欲不逾矩”了,“随心所欲”并不是说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指自己的精神和智慧已经进入一个自由的王国,但行为还是在规律与规矩的范围之内。孔子的这句话,其实可以用另外一句话来表达:只有高度的自律,才有高度的自由。这样,在“忠恕之道”与“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基础之上,孔子渴望建立一个基本的社会秩序,就是礼。而这个礼,用孔子的话说也是“名”,因为政治就是正名的艺术。孔子在齐国提出的治国的原则,叫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主有君主的权力的范围,你应该有君主的样子,否则就是违礼,而臣下要有臣下的样子,父亲有父亲的样子,儿子要有儿子的样子。这样,每个人都明白自己权力的边界,每个人都各安其位,这样的社会才和谐有序。因此,礼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事实上,自由从来都是有边界的,而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人生从来都是在秩序的范围内快乐地舞蹈。到这里,好玩的国学已经回答了一半的问题,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人伦思想,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治理的思想,其中已经包含了自由的意蕴,而不是说孔子是个如同法家思想家韩非子一样的集权主义者,不给人们任何的自由。孔子不过没有明确提出自由的概念而已。而用现在的标准,去苛责孔子为何没有提出自由的思想,与苛责慈禧太后逃跑的时候,为何不坐飞机或高铁一样可笑。上文说过,一个思想家的思想,永远无法超越他所处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之所以在人类的童年时期,就与古希腊等西方文明、西方哲学有截然不同的特征,最关键的是中国与西方的人文地理的不同。相对来说,中国文化主静,属于温和内敛型,注重集体人伦,心灵向内探索,渴望建立道德型的君子人格;而西方特别是古希腊文化,属于外向型,注重个人利益与自由,心灵向外探索,渴望建立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英雄人格。这是中西方文化与哲学的根本不同,由此也带来双方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难道这是天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或者说孔子的哲学与柏拉图哲学的不同,其实来自于我们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天意。中国属于内陆外海的结构,内陆的外面是一望无际的大海。而古希腊是陆海相间的结构,欧洲的大海深入陆地,到处都是小岛,这让他们征服大海变得比中国人容易得多。因此,从这个观点出发,中国是内陆型农业经济为主,是黄色文明,而古希腊则是以海洋经济为主,是蓝色文明。黄色文明以农业为主,而农业是靠天吃饭的产业,人们只能无奈地等待,等待上天的恩赐,而蓝色文明是靠探索冒险的文明,是一种以交换为主要手段的商业文明。由此,产生了中国文化与希腊文化的不同路径:中国的农业文明把人固定在土地上,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的熟人社会。另外,由于要治理水患,就必须同外部落打交道,而没有一个集中的政府管理,这是很难想象的。因此就形成了中国中央大一统的集权社会的模式。同时,农业经济也让中国人养成了勤劳、忍耐、协作的精神。而古希腊的海洋经济模式之下,人人都是强壮的水手,人人都希望探索大海之外更远的地方,因此,形成了冒险和探索的精神。农业文明安土重迁,而海洋文明习惯外出做生意冒险。做生意形成了科学加商业的模式,而这个模式又形成了理性加利益的文化精神。经商不再是靠天吃饭,而是靠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农业经济就是靠天吃饭,靠集体协作的精神。因此,注重个人利益和聪明才智的古希腊人,由于做生意遇到的是各色各样的人,必须有一种规则,就逐渐形成了契约精神。而农业经济基本上是熟人社会,只需要靠血缘关系与人伦道德就能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古希腊人注重契约,而中国人注重道德。契约精神的基础是人人平等,而中国人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宗法制的血缘关系。崇尚人人平等的古希腊,发展出城邦制度下的民主选举,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自由,而中国的农业经济下的封建宗法制,发展出高度发达的人伦哲学和道德哲学,他是集体主义的,个人只是集体之中的一粒微尘而已。因此,中国人是集体主义者,他们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人最大的自由是社会秩序之内的自由,人最大的追求是为集体为国家做贡献,而西方,则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2023-07-08 14:31:307

【讨论】用英语翻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意思有点偏离。四纲的本意是指分清阶级地位不能僭越。而你的翻译的意思似乎偏向于各司其职工作范围不能混淆。简单点的翻译: The emperor is the emperor, the minister is the minister, the father is the father, and the son is the son.似乎偶老师是这么子讲的。emperor应该加the,因为是特指。其他几个the和a都可以。顺便提醒一下,并列短语最后一个用and连接的时候,前面应该加逗号,并列单词则不必。
2023-07-08 14:32:21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 2、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2023-07-08 14:32:38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 2、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3、译文: 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2023-07-08 14:32:50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释

1、“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 2、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2023-07-08 14:32:57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白话译文及意思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战国]《论语/颜渊》。原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释义: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扩展资料:文章创作背景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2023-07-08 14:33:078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翻译

翻译为: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原文节选如下: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释义: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扩展资料:此章说明了孔子理想中的社会礼法制度。摆正人与人之间名分关系,这对维护社会秩序来说是很重要的。春秋时期,社会结构发生变动,西周时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已经遭到了破坏,多有“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之事发生。齐景公作为一国之君对此感受亦深,所以他十分赞赏孔子的“正名”主张,但他终究没有任用孔子,不立太子,导致继嗣不定,引发了陈氏弑君之祸。
2023-07-08 14:33:303

"君臣父子"什么意思?

出处: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是说,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教授著
2023-07-08 14:34:33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动,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弑君父之事屡有发生,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三纲五常是封建社会的一种伦理观念。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儒家用三纲五常作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教条。“三纲五常”学说,是西汉时董仲舒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而提出的。他认为“三纲”,是人们之间的伦常关系,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他把三纲说成是“天”的意志,赋予它以神的权威;用“阳尊阴卑”的思想,论证了三纲的主从关系不能变化和颠倒,把封建统治的等级秩序神化为宇宙的规律;把神学唯心主义世界观运用于伦理道德,论证了封建统治的神权、皇权、族权、夫权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制造了理论依据。从此以后,“三纲五常”便成了封建统治者套在我国人民身上的精神枷锁,在封建社会中一直充当愚弄和欺骗人民的道德教条和主要支柱,反映了封建宗法伦理思想中的糟粕。
2023-07-08 14:34:56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什么意思?

...传说中的三纲五伦典出论语颜渊篇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大意是说,君应尽为君之道,臣应尽为臣之道,父应尽为父之道,子应尽为子之道。依礼记礼运篇所解五伦十义,君义为仁,臣义为忠,父义为慈,子义为孝,即是君要做仁君,臣要做忠臣,父要做慈父,子要做孝子,推而至于夫妇兄弟朋友,也各有其道,此即五种人伦之教。 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总结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
2023-07-08 14:35:065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出自《论语·颜渊》。这句话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子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正名”主张,孔子强调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原文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正名的含义   孔子的正名思想,其实就是“正名分”,,即纠正当时社会政治伦理生活中名分等级混乱的现象,明贵贱,别善恶,治纲纪。“正名”就是让社会成员要明确自己在家庭、社会和政治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并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样社会生活才能够井井有条,政治秩序才能够安定有序。
2023-07-08 14:35:531

谁给解释一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译文: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春秋时期,是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的社会经济继续发展,奴隶和自由民的反抗斗争不断。一些主要大国在争霸的形势下,为了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都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社会变革的结果是:诸侯的逐渐崛起和周王室的日益衰落,出现了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大国争霸”局面。这个时期各诸侯之间兼并争霸战争以及相互交往的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记录孔子的思想,便写下了《论语》。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论语·颜渊
2023-07-08 14:36:066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意思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2023-07-08 14:36:411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古代谁提出的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主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出自《论语·颜渊》。《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
2023-07-08 14:37: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