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寸头二姐
-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战国]《论语/颜渊》。
原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释义: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 CPS小天才
-
《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这句话的白化文大意是: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君”这个字,在甲骨文当中的写法是:一个手拿了一根拐杖,下面有一个口!这个字在甲骨文当中表示:一个年高德劭的老前辈,手里拄着拐杖在那那里指导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具有让人信服的人生经验,能出色的干好各种工作!同时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这个时候才被人们认为是“君”!(才有资格当领导人!)
“君”字的大体意义就是这样。那么“君君”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第一个“君”字是用作名词!而第二个“君”字则是用作动词(同时还略有一些形容词的意义)!“君君”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人,那你就应当以领导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那么领导人的标准是什么呢?按照儒家的要求,那就是要象大禹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而置自己的生命安全于不顾!一句话:为了天下,为了人民,什么苦都愿意吃!什么累都愿意干!
“君君”!一个领导人要作到象大禹那样的境界!要象大禹那样为人民服务!后世的领导人当中!也有这样的人!比如毛主席:就是作到了领导人象领导人的样子!作到了象大禹那样的为人民服务!
二:臣臣:说的是一个干部就要象一个干部的样子!
第一个“臣”是名词,第二个“臣”也是作动词来用!“臣臣”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干部,就要按照干部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那么一个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能说他是一个合格的干部呢?这个意义就是儒家所说的当年后稷在给禹当干部时的那种境界!当年禹让后稷当干部之后!后稷就按照干部的标准,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无论是多么艰难困苦的工作都是身先事卒!对于自己的个人主义那是严格要求的!
在近世的领导人当中也有象后稷这样的干部!比如:象 周恩来 总理那样的严格要求自己,吃苦在前,身先士卒!一心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终生!
三:父父:说的是作为一个父亲要象一个父亲的样子!
第一个“父”是名词,第二个也是动词!“父父”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履行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要按照当一个父亲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那一个父亲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呢?
首先:父亲要孝敬自己的父亲,给自己的儿女作一个标率!让自己的儿女明白什么是儒家所提昌的“孝”!
2:作为一个父亲还要关怀好自己的儿女!要尽自己的所能,让自己的儿女吃饱穿暖!要为他们请老师,学好文化!要使自己的儿女能够在阳光下健康的成长!
3:父亲本人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要自己作到学而不厌!要不停地提高自己的道德!也就是儒家常说的:言教不如身教!
4:作父亲的不能溺爱儿女,以至于使他们最终走上了违法乱纪的道路!要时时帮助自己的儿女!不能把自己的儿女向社会上一推就不管了!
父父的含义很广大!一时也说不完,大体上就说这些!过去,比如象岳飞的父母教自己的儿女精忠报国!岳飞以身作则教育自己的儿女一样!!等等!这在儒家标榜的象岳飞这样的父亲很多!!在近世:比如象毛泽东教育毛岸英一样,这都是很典型的例子!那些反儒的人物为什么就看不见呢?
四:子子:说的是一个作儿女的要象一个儿女的样子!
同样的第一个“子”是作名词用!第二个“子”是作动词来用!“子子 ”就
- 黑桃花
-
意思是: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出自:孔子及其弟子[战国]《论语/颜渊》。
原句: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释义: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扩展资料:
文章创作背景
论语·颜渊出自《论语》,共计24章。本篇中,孔子的几位弟子向他问怎样才是仁。这几段,是研究者们经常引用的。孔子还谈到怎样算是君子等问题。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
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着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
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 床单格子
-
八个字,每两个为一组。
比如:君君
第一个君,名次,君王;第二个君,做君王;
所以和起来,就是:
君(就)做君王(的样子),臣(就)做臣子(的样子); 父就做父亲(的样子),子就做儿子(的样子)。
各司其职,庶几无忧。
- ardim
-
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
- 可可科科
-
皇帝就是皇帝,臣子就是臣子,父亲就是父亲,孩子就是孩子。
- Chen
-
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就是这个意思
- 天线宝宝说害怕
-
当领导的要做到作为领导的责任,当下属的要做到为下属的责任,为父的要做到为父的责任,为子女的要做子女的责任。只是做样子,过于表面,并不完全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