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uckySXyd
-
1尖喙蛇
俗名: 犀牛鼠蛇,分布于越南北部以及中国广西部分地区,食性主要捕食小型蜥蜴和鸟。人工环境下有时也吃白鼠。每年3至5月交配,6月低产卵3至8枚,孵化期为40天左右,新生小蛇为青灰色,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变为绿色。生活热带亚热带雨林环境,湿度70%左右,海拔200米的灌木中。尖喙蛇头部菱形,两眼有一黑色条纹,吻端具有一个尖吻(因而得名),通体绿色,肚腹浅绿色。体长100-120cm,个别可达150cm。
2小头海蛇
小头海蛇(学名:Hydrophis gracilis)为眼镜蛇科海蛇属的爬行动物。分布于由波斯湾向东经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沿海到印澳海域至巴布亚新几内亚沿海以及中国大陆的福建、广东、海南、广西沿海等地,多栖息在沿海浅海海域。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3青环海蛇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前沟牙类剧毒蛇。长1.5―2米。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卵胎生。分布于中国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台湾近海。
4繁花林蛇
繁花林蛇,为游蛇科林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繁花蛇、金钱豹。分布在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香港、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常生活于山麓平原或丘陵富于林木的地区。其生存的海拔上限为65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尼西亚爪哇。
5舟山眼镜蛇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香港俗称饭铲头,台湾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中华眼镜蛇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攻击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6广西后棱蛇
广西后棱蛇为游蛇科后棱蛇属的爬行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广西等地,生活习性为半水生。其一般生活于于丘陵溪谷两岸。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广西大瑶山。该物种已被入列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7福建华珊瑚蛇
福建华珊瑚蛇,俗称福建丽纹蛇、·纹蛇。头较小,与颈区分不明显;大者全长561毫米;躯干圆柱形;头背黑色,有一黄白色“∧”形斑;背鳞通身15行。所属脊索动物门,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等地。攻击性强,有毒。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夜间活动,很少咬人。
8圆斑蝰
圆斑蝰(学名:Daboia russelii siamensis),又称百步金钱豹、卢氏蝰蛇(鲁塞尔氏蝰蛇)、锁蛇,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山蝰属下的一种有毒蝰蛇。体粗壮,全长1m左右。头较大,三角形,前端较窄,后端较宽;鼻孔大,背位,无颊窝,头背为小鳞,起棱。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地区。
9金环蛇
金环蛇(学名:Bungarus fasciatus),俗称金甲带、金包铁、金脚带、花扇柄(客家话)、雨伞柄(潮州话)或佛蛇等,是环蛇属的一种,是毒性很强的蛇。金环蛇是一种具前沟牙的剧毒蛇,与眼镜蛇、灰鼠蛇合称“三蛇”,是著名的食用蛇种。金环蛇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
10白眉蝮
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区。主要栖息在宽阔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区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带活动,炎热时喜欢栖息在荫凉通风处。受惊时并不逃离,而是将身体盘卷成圈,并发出呼呼的出气声,身体不断彭缩,持续半小时之久。以鼠、鸟、蜥蜴为食,采用突袭方式,躯干前部先向后曲,猛然离地再向前冲并咬住猎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伤人畜较多,是我国剧毒蛇类之一。
11原矛头蝮
原矛头蝮(学名: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又名为龟壳花,为蝰科原矛头蝮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烙铁头、笋壳班等、老鼠蛇和恶乌子等,是台湾六大毒蛇之一。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龟壳花常与无毒的拟龟壳花混淆,拟龟壳花的头部较圆。原矛头蝮为管牙类毒蛇,有剧毒。
12赤尾竹叶青
白唇竹叶青(学名:Tryptelytrops albolabris)头部呈三角形,颈细,形似烙铁。头顶具细鳞,吻侧有颊窝。上颌仅具白唇竹叶青管牙,有剧毒。体背鲜绿色,有不明显的黑横带;腹部黄白色。体最外侧自颈达尾部有一条白纹;上唇黄白色。鼻间鳞大;鼻鳞与颊窝间一般无鳞片。主要分布于东亚及东南亚的中南半岛。
13银环蛇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14尖吻蝮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是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下的一个有毒单型蛇,属下尖吻蝮的幼蛇只有尖吻蝮(D.acutus)一个品种。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蕲蛇、山谷·、百花蛇、中华蝮等,是亚洲地区内相当著名的蛇种,尤其在台湾及华南一带更是自古已备受重视的蛇类。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
15白头蝰
白头蝰(学名:Azemiops feae)是中国毒蛇之一,又名白头蛇,为蝰科白头蝰属的爬行动物,俗名白缺蝰。白头蝰头部白色,有浅褐斑纹。躯、尾背面紫褐色,有左右镶细黑边的朱红色窄横纹。白头蝰分布于缅甸、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湖北、甘肃等地,常见于丘陵及山区以及栖息于山区草地、麦田兰草堆下、路边、碎石地、稻田、甘蔗田边及甘薯地旁的草丛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
16眼镜王蛇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又称山万蛇、过山峰、大扁颈蛇、大眼镜蛇、大扁头风、扁颈蛇、大膨颈、吹风蛇、过山标等。虽称为“眼镜王蛇”,但此物种与真正的眼镜蛇不同,它并不是眼镜蛇属的一员,而是属于独立的眼镜王蛇属。相比其他眼镜蛇性情更凶猛,反应也极其敏捷,头颈转动灵活,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通常栖息在草地、空旷坡地及树林里。吃蛇专业户,它的主要食物就是与之相近的同类──其他蛇类,所以在眼镜王蛇的领地,很难见到其他种类的蛇。
- 可可科科
-
银环蛇咬的伤口是三个孔。
银环蛇有一定的趋光性,在晚上的时候银环蛇会追逐发光的物体,虽然银环蛇性格比较温顺通常情况下不主动攻击人,但是一旦靠人太近一不小心踩到银环蛇,它感觉到危险也会对夜钓爱好者发起进攻,所以银环蛇对于夜钓爱好者是有非常大的威胁的。
- bikbok
-
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下列两种情况:
1、蛇的上下颚是可以单独活动的,被咬了之后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它动了某一边的上颚。
2、蛇的口腔里不止我毒牙还有一些小的牙齿可能是那些弄的伤口。
- 床单格子
-
银环蛇咬的伤口是三个孔的。银环蛇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蛇,它的毒液可以很快地破坏人的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导致被咬者呼吸衰竭、心跳减弱或停止,最终死亡。银环蛇咬的伤口通常会有三个明显的洞,这是由于银环蛇的毒牙刺入皮肤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