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境漫步
-
马丁·海德格尔是二十世纪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西方哲学自从柏拉图便误解存在的意思,去研究个别存在的问题而不去研究存在本身的问题。换句话说,海德格尔相信所有对存在的探讨焦点放在个别存在物/实体及其性质。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一个对存在更可信的分析是查探已经了解的存在物的基础或者促成存在物如实体展现的背后基础。但是自从哲学家都忽略了这个更基本理论前期的存在,并且以此推导其他理论,错把那些理论在各处应用,终于混淆我们对存在及人类存在的理解。为免这些深层误解,海德格尔相信哲学的探求应该新方式来进行,重踏哲学历史足迹,一步一步出发。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起, 海德格尔 开始了对西方哲学史的系统性的阐释。他从现象学的、解释学的、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一些重要哲学家的著作,并且试图将这些著作未被思考过的前提和偏见展示出来。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 所有至今的哲学蓝图, 都是对世界的 单向度的理解,这种单向度,他认为是所有形而上学的标志。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 对世界的理解, 在现代“技术”中达到了顶峰。“技术”这个概念, 他不仅理解成一种中性的 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他试图去展示:通过技术,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他的观点,由于技术, 我们从实用的角度, 去看待地球。由于技术的全球性传播, 和毫无节制的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海德格尔在技术中看到了一种不可抗拒的危险。
他把艺术看成是技术的对立面,并且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他根据荷尔德林的诗, 领会到了对于单纯的 技术性的世界关联方式的替代方式。
海德格尔曾尝试引领哲学家脱离形而上学及知识论的问题而朝向本体论的问题。这就是存在的意义。
海德格尔影响了很多哲学家;葛达玛(Hans-Georg Gadamer,又译伽达默尔)、汉斯·尤纳斯(Hans Jonas)、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苏比里(Xavier Zubiri)、卡尔·洛维特(Karl L?with)、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雅克·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尚-吕克·农西(Jean-Luc Nancy)及菲利普·拉古·拉巴特(Philippe Lacoue-Labarthe)都曾研究他的著作。
后来,他因为在1933年5月至1945年5月成为德国纳粹党党员并且支持纳粹主义得到了恶名。为他辩护的汉娜·阿伦特认为他支持纳粹主义只是他个人的“错误”。 为海德格尔辩护的都认为这个“错误”大抵上与他的哲学无关。来自他学生的批评,譬如列维纳斯和卡尔·洛维特,则认为海德格尔支持纳粹主义是不道德的并且展露了他思想内的瑕疵。
在1950年后的后期文章中, 他更强烈地关注语言问题。语言从历史中生长出的丰富的关联, 可以避免形而上学的单向度。
海德格尔 试图不把人思考成世界的中心,而是认为, 人处于世界的整体联系中,他把这种整体联系称为“四维体”。人应该在世界中作为将死的过客居住, 并且珍惜它,而不是操控地球。
[编辑本段]人物生平
生于巴登-符腾堡州梅斯基希的海德格尔出身自一个天主教家庭。他的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就在梅斯基希小镇的天主教教堂任职司事。1892年,他的妹妹玛利亚出世,而他的弟弟则在1894年出生。马丁·海德格尔早年就在教会学校读书。17岁时,他从一个神父那里借到布伦坦诺的《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存在的多重意义》一书,对存在意义的问题产生兴趣。1909年进入弗莱堡大学先学神学二年,后转入哲学,并同时修读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1913年在李凯尔特及施奈德的指导下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他的讲师资格论文题目是《邓·司各脱关于范畴的学说和意义的理论》。1914年,他获得了博士学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1914年8月,海德格尔应征参军,但两个月后因为健康欠佳而退伍。1917年,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年,海德格尔与艾弗里特·佩特蒂结婚,婚后再次入伍,在西线战场服役。他长期不离开德国并埋首案头上的工作。
1918年,从战场回来后,海德格尔正式成为胡塞尔的高级助教,在胡塞尔的指导下一面学习一面任教。讲课的内容大多围绕亚里士多德的。虽然深受胡塞尔的现象学的薰陶,但他授课的重点却不完全是胡塞尔式的。1920年11月,弗莱堡大学教职再度空缺,胡塞尔遂向那托普推荐海德格尔。当时海德格尔正准备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七卷上发表一部关于亚里士多德的大著作。海德格尔把一份40页的手稿打印出两份。一份寄给了那托普,另一份留给自己。那托普读过了原稿后,惊叹他的哲学思想具有惊人的首创力量,便马上回复胡塞尔。
1923年,他开始担任马尔堡大学哲学教授。在这时,他开始在托特瑙堡营造了他自己的别墅(the Hütte),并开始专注写作《存在与时间》的第一稿。同年,他被选为马尔堡大学中非常出众及具有荣誉但同时是新教徒的哲学教授。与他共事的人有神学家鲁道夫·布尔特曼(Rudolf Bultmann)、Ernst Friedl?nder、尼科拉·哈特曼(Nicolai Hartmann)、新康德主义哲学家那托普(Paul Natorp)。1925年夏天的讲课稿件《时间概念的历史》就是《存在与时间》的雏形。1925年冬天,海德格尔被提名为正式教授讲座。按照当时需求,他必须立刻有著作发表。于是,1926年1月至4月,他隐居于他的别墅,把《时间概念的历史》整理成《存在与时间》的前240页。胡塞尔期间也往托特瑙堡渡假,并与他讨论当中主要概念在世界之中。第二年2月,《存在与时间》分别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及以单行本面世。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也辞去马尔堡大学的席位,回到弗莱堡大学继任胡塞尔的哲学讲座。自1931年,海德格尔与德国纳粹党关系越来越密切。1933年,他加入了纳粹党并当选为弗莱堡大学的校长。他的就职演说(Rektoratsrede)中运用了大量的纳粹的与纳粹宣传合拍的言词,使他臭名远播。特别是讲到德国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和训练德国人民命运的领袖和卫士”。他更主张大学的三根支柱分别是“劳动服务、军役服务和知识服务”。虽然他于1934年辞退校长一职,但未曾退党。1945年至1947年,法国职业当局因为他的纳粹党背景而禁止他任教。到了1951年,更撤销他荣誉退休教授所享有的特权。他在1951年、1958年、1967年则定期受邀请任教。1976年,海德格尔于出生地梅斯基希与世长辞并以罗马天主教仪式安葬。
[编辑本段]思想观点
海氏从存在的角度解构了西方的哲学史,认为人类的历史就是存在(道,本源,存在的存在)的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海德格尔认为是“泰初之道”(logos)是世界的本源。
所以在其哲学的核心处与中国的老子很有相似。
时间性是人的存在方式!
世界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统一,是一切关系和意义的总和。
海德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研究意识如何看到我们所看到的)出发,
(胡塞尔“观察”到任何意向性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视域(horizon)或边沿域中运作,比如:当我们的感性直觉要“看”清桌上的一张白纸时,我们必须已经看到了这张纸周围的环境及其中的各种物件,比如桌子,笔...等等。 再比如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其实其本质就是这因为事物的缺乏性而导致的事物的相互依存的现象—没有他物,何来此物?同理,广义相对论中参照系的选取,混沌理论中的复杂体系等也可作为例证。) —— 并将胡塞尔的视域扩大为我们的整个生活世界,并进一步推至到生活世界的视域——即存在,无 —— 并从东方老庄那得到启示,来追问存在(无,道),写出《存在与时间》
主要结论——情感>理智
人的有限性,时间性,向着未来筹划,向着死亡迈进。
使事物成为事物(存在者不等于存在)的存在(道)就是无,无就是有,又称“澄明”“敞开”“无蔽” 西方的发展就是存在、真理被遗忘的历史
“真理”=存在=大道
人在世界中不断“筹划”,“操心”
语言就是道说,语言就是道(对语言有神话倾向)
要注意一点:海德格尔的无与尼采的虚无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由于海德格尔在未完成的<<存在与时间>>中将太多的笔墨用于对人之此在的所谓基础存在论的讨论作为切入点来通达大道, 而未直接从在先进入道之中后接着返回于世界再来用道统摄一切, 而使得该书有喧宾夺主, 怠慢了使此在之所以此所在的存在,以至看似太过人本而反而遗忘存在之嫌. 因此放弃完成存在与时间一书反而是海德格尔在真理之路上以退为进的明智之举. 所以后期的海德格尔在方法切入点就改善了. 而这个改变也使海德格尔的哲学彻彻底底地形而上学化了,导致很多人对海氏的理解更加坠入了云里雾中.)
其他相关观点或结论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语言世界,艺术世界...此乃所有文化之共有。
海德格尔认为科学源于前科学世界,即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结构对于直观世界的直觉式的概念化,对应于有限存在者,所以先入为主的自然主义科学一开始就跳过了存在本源问题.
所以,科学方法不是解决哲学问题的金钥匙! 尽管可作为考。
在海德格尔后期,他认为人的任务是倾听存在的呼唤,所以后期转向诗歌等艺术.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人的思想是有限的,不能掌握显示自己且同时又隐去自己的存在的全部秘密.
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错误就是在于人本主义和由此带来的虚无主义.并认为只要任何是人的图谋和思想都不能引起现状的改善.这种虚无主义必然结果的错误从苏格拉底包括柏拉图开始已经发端并在看似反对柏拉图的尼采那达到高峰.现代技术也是它的表现之一。.
[编辑本段]人物年表
1889年9月26日 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父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母约翰娜,娘家姓肯普夫。父母笃信天主教。
1903年-1906年 在康斯坦茨人文中学读书。
1906年-1909年 在弗莱堡人文中学读书。
读到奥地利哲学家布伦塔诺的博士论文《论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存在”的多种含义》,产生对存在问题的兴趣。
1909年-1911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1年-1913年 在弗莱堡大学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 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 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
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7年 与艾弗里特?佩特里结婚。
1919年 长子约尔克出生。
结识雅斯贝尔斯。
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
1920年 次子海尔曼出生。
1922年 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在马堡工作至1928年。建成托特瑙堡小屋。
1923年 应马克斯·舍勒之邀在科隆康德协会上作题为《此在与真在》的演讲。
1926年 十二月四日在马堡哲学小型聚会上作题为《现象学研究的概念和发展》的演讲。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1928年 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
在里加的赫尔德尔研究所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1929年 一月二十四日在美茵法兰克福作题为《哲学人类学和此在的形而上学》的演讲。
三月在达沃斯高校讲座上作题为《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的多次演讲。
四月九日作《胡塞尔七十寿辰讲话》。
七月二十四日在弗莱堡大学礼堂作教授就职讲座,题为《形而上学是什么?》。
十二月在卡尔斯鲁厄作题为《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的演讲。
《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出版。
1930年 三月在阿姆斯特丹科学协会作《今日的哲学问题状况》和《黑格尔与形而上学问题》的演讲。
在各地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
1933年 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
三月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宣言》的讲话。
1934年 辞去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35年 十一月十三日在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演讲。次年一月在苏黎世重作。
1936年 四月二日在罗马作题为《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的演讲。
十一月至十二月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作题为《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多次演讲。
1938年 六月在弗莱堡艺术科学、自然研究和医学学会上以《形而上学对现代世界图象的奠基》为题作演讲。
1939年 多次作题为《荷尔德林的赞美诗“如当节日的时候……”》的演讲。
1940年 作演讲《柏拉图的真理学说》。该演讲报告首次发表于1942年的《精神遗产年鉴》上。
1943年 作《追忆》,载于克卢克霍恩编辑的《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文集》上。
六月六日在弗莱堡大学荷尔德林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还乡——致亲人》的讲话。
在小圈子里作题为《尼采的话“上帝死了”》的演讲。
《真理的本质》出版。
1944年 秋季被征召入民团。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出版。
1945年 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1946年 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里讲《诗人何为?》。
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
1947年 作《田间小路》、《从思的经验而来》。
《柏拉图的真理学说。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出版。
1949年 十二月在不莱梅俱乐部作四次演讲,题为《观入在者》(《物》、《座架》、《危险》和《转向》)。
1950年 六月六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演讲《物》。
十月七日为纪念马克斯·科默雷尔在比勒欧作题为《语言》的演讲。
《林中路》出版。
1951年 八月五日在达姆斯塔特的“人与空间”专题会议上作题为《筑·居·思》的演讲。
十月六日在比勒欧作题为《……人诗意地栖居……》的演讲。
1953年 五月八日在不莱梅俱乐部作题为《谁是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的演讲。
五月作题为《科学与沉思》的演讲。
十一月十八日在巴伐利亚艺术协会作题为《技术的追问》的演讲,此演讲为“技术时代的艺术”系列之一。
《形而上学导论》出版。
1954年 在苏黎世、康斯坦茨和弗莱堡作题为《沉思》的演讲。
《演讲与论文集》出版。
《什么召唤思?》出版。
1955年 十月三十日在梅斯基尔希纪念作曲家孔拉丁·科劳泽诞生一百七十五周年纪念会上作题为《泰然任之》的讲话。
八月在法国诺曼底作题为《什么是哲学?》的演讲。
1956年 五月在不莱梅俱乐部,十月在维也纳大学,作题为《根据律》的报告。
为1956年海贝尔日作《就“小宝盒”与海贝尔对话》。
在弗莱堡为建筑师们作题为《保罗·克莱》的演讲。
《走向存在问题》出版。
1957年 二月在托特瑙堡作题为《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学机制》的演讲。
夏季学期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思想原则》的五次演讲。
十二月和次年二月在弗莱堡大学一般研究班上作题为《语言的本质》的三次演讲。
《同一与差异》出版。
1958年 三月在法国埃克斯,七月在德国海德堡作题为《黑格尔与希腊》的演讲。
五月在维也纳城堡剧院黎明庆祝节上作题为《诗与思——关于斯退芬·格奥尔格的“词语”一诗》的演讲。
1959年 一月在巴伐利亚美术学会上作题为《走向语言之途》的演讲。
在海德堡科学院作《就职演说》。
在慕尼黑荷尔德林学会会议上作题为《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的演讲。
九月二十七日被授予梅斯基尔希市荣誉市民称号,海氏作《向故乡梅斯基尔希致谢》的讲话
在巴登-巴登作题为《现时代的艺术的使命》的演讲。
《泰然任之》出版。
《走向语言之途》出版。
1960年 七月作题为《语言和家乡》的演讲。
1961年 《尼采》两卷本出版。
1962年 四月首次去希腊旅行。
《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出版。
《技术和转向》出版。
1964年 五月在梅斯基尔希以《关于圣·克拉拉的亚伯拉罕》致词。
1967年 四月在雅典科学和艺术学院作题为《艺术的起源和思的使命》的演讲。
《路标》出版。
1968年 在阿姆里斯维作题为《荷尔德林——诗歌》的演讲(勒内·夏尔法文翻译)
八月三十日至九月八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黑格尔:费希特体系与谢林体系的差异》的讨论班。
1969年 九月二日至十一日在多尔(普罗旺斯)举办题为《康德:论上帝存在的唯一可能的论据》的讨论班。
《面向思的事情》出版。
1970年 《赫拉克利特》(1966-1967年冬季学期讨论班》出版。
《现象学和神学》出版。
1971年 《谢林关于人的自由的本质的论文(1809年)》出版。
1972年 《早期著作集》出版。
1975年 《现象学的基本问题》(1927年夏季学期讲稿》出版。
1976年 《逻辑学——真理问题。1925/1926年冬季学期讲稿》出版。
五月二十六日逝世,二十八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海德格尔在纳粹时期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风评不是很好。
- volcanoVol
-
您去百度一下呢,或者找本传记来看看。。您说的那个关于“无聊”的论述我怎么没听说过呢?是不是他的关于“烦”的论述?
海德格尔把人的全部存在状态归结为“烦”(Sorge)。“烦”是“烦忙”(Besorgen)和“烦神”(Fürsorgen)的一般形式,但烦忙的对象是特定的事物,烦神的对象是特定的人, “烦”本身没有特定对象,它是一般的人生态度。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即使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也会感到心烦。“烦”与人终生相伴,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已把他的存在交由“烦”来支配。
对于“烦”,海德格尔提出了三个问题:烦对人意味着什么?人为什么而烦?人面对什么而烦?我们的回答是,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心情,烦揭示了人“被抛于世”的当下处境;人之所以烦是因为人总是不断追问存在的意义,以此来克服沉沦状态,面向未来,显示人的潜在性;人已经存在于世,而烦揭示了一个已经显示出来的世界,“烦”是过去的延续。
由是,“烦”揭示的是将来—过去—现在的整体结构。人如不胜其烦,感到畏惧,就会滑入非本真的状态而取消自我,“畏”是非本真的“烦”。“烦”的本真状态、也是最后形态是:向死而生。就是说,人活着时就在领会着死,就以自己的所作所为表现着自己如何对待着生。这一本真状态包含三个因素:先行的、良心的、决断的。决断是当下抉择,先行是未来的展望,良心是以往体验的呼唤。
在此种状态中,最后的可能性渗进了现实,被抛于世无家可归的人被良心的呼声从过往的沉沦中召唤回来,恢复了自己最本真的个性。由此证明,人先天地就有本真存在的可能性。“向死而生”,意味着人可完全听凭良心的呼唤自由地选择自己,自己承担自己行为的责任,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走完自己本真的生命历程。海德格尔用我们不熟悉的语言,道出了我们久已熟知的人生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