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晚清粉彩官窑内造是什么年份的

2023-07-12 09:48:47
共1条回复
莫妮卡住了

晚清粉彩官窑内造是清末明初的。官窑内造款是清末明初的款识,款识在瓷器的底部,颜色为红色,一般为竖排两行,字体清晰。官窑内造的瓷器品质好,形状规整,底色洁白,表面平滑,还有清晰鲜艳的图画。可以看底部款识鉴别真假,底部的官字缺少笔画,偏旁部首排列分散,即为真品。

相关推荐

什么叫官窑内造

“官窑内造”乃为清代晚期的光绪年之物;当然,到了民国,其窑工仍还延用其光绪年间所用的“官窑内造”的印章要除外。所以并非像有的书刊杂志定论为“官窑内造”乃为“民国之款”或“民国伪款”,以为一是民国假冒清代之“官窑内造”之名的伪款,二是以民国所在景德镇珠山之明清官窑的旧址上所烧造的器物而名曰:“官窑内造”。
2023-07-12 00:49:072

底款官窑内造是官窑吗

是的。官窑内造,是光绪年间的官窑造的民间用瓷,因为“官窑”的瓷器老百姓既不能使用,窑场也不能私自出售,否则就是“违逆”。
2023-07-12 00:49:161

有底款官窋内造瓷器是什么年份?

“官窑内造”并非都是民国的伪款,也并非一定是民国之款,其实“官窑内造”是清末光绪年之款,因为书有“官窑内造”,也就是被定为民国之器,而绝大多数是清末光绪年间物。从这一段论述来看”官窑内造“因该是光绪年间的瓷器作品。谢谢
2023-07-12 00:49:291

请问“内官造窖”是什么时候的瓷器?

应该是官窑内造,他是属于清末民初瓷器款识的一种。器物底款标有此款识的当为原御窑厂画师之作品。对於‘官窑内造"款的由来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历史。有人认为它是光绪或民国的仿品,其实不然。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为数不多的 ‘官窑内造"款瓷器是当时官窑内的试制样品,而不是完成品。署有‘官窑内造"的瓷品往往都有未完成或新画纹样的特点,而这种试制品的稀少可想而知。。谢谢
2023-07-12 00:49:381

官窑内造款是什么年代

“官窑内造”是清代晚期的光绪年之物,当然,到了民国,窑工仍旧沿用其光绪年间所用的“官窑内造”的印章除外。所以“官窑内造”定论为“民国之款”或“民国伪款”。其实,从我见过的几件器物来看,“官窑内造”实际的瓷质、工艺等就是光绪年间的官窑内造的民间用瓷,只不过是与官方的用瓷款纪年款“大清光绪年制”所用的款不同罢
2023-07-12 00:49:471

官窑内造花鸟瓷器有价值吗

有价值。1、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官窑晚清花鸟胆瓶是一种瓷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价值取决于多个因素,器型,器身纹饰,器物保存状况,历史年代,该瓶是真品,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收藏价格很高。
2023-07-12 00:50:051

官窑内造玉壶值钱吗

值钱。1、官窑内造玉壶使用的原料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品质优良所以值钱。2、官窑内造玉壶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一经上映收到广大人民的喜爱,所以值钱。
2023-07-12 00:50:131

官窑内造 这是什么年代的?

制作年代:民国器物名称:粉彩富贵白头纹粥罐照片中这件瓷器属于典型的民国时期嫁妆瓷。当时民间嫁娶必备物品。当时的烧制量巨大,现有大量存世。在收藏圈只能纳入入门级收藏品。市场价格不高。若完好无损,交易价格800元左右。此物缺盖且伤残严重,如交易,价格不超过200元。
2023-07-12 00:50:275

谁知道这是什么时期的东西?

题主这件东西底款为“官窑内造”不是宫窑。我认为应该是民国的。官窑内造”乃为清代晚期的光绪年之物;当然,到了民国,其窑工仍还延用其光绪年间所用的“官窑内造”的印章要除外。所以并非像有的书刊杂志定论为“官窑内造”乃为“民国之款”或“民国伪款”,以为一是民国假冒清代之“官窑内造”之名的伪款,二是以民国所在景德镇珠山之明清官窑的旧址上所烧造的器物而名曰:“官窑内造”。
2023-07-12 00:51:053

民国字典,官窑内造瓷器价值,求帮忙

官窑内造,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为数不多的‘官窑内造"款瓷器是当时官窑内的试制样品,而不是完成品。署有‘官窑内造"的瓷品往往都有未完成或新画纹样的特点,而这种试制品的稀少可想而知。所以目前见到的这种瓷器大多为后期仿制的,市场上这种瓷器太多了。中华字典是真品,价格在民国4年增篆《中华字典》锦章(图书局藏版一套6本)估价:600,000-800,000元之间。谢谢附图片
2023-07-12 00:51:422

“官窑内造”款的瓷器现在直多少钱。看一下我的这个粉彩年代和价值?

清末民初,有“官窑内造”款瓷器,基本是官款民造,有一定价值,参考完整度,品相等,几百几千的都有
2023-07-12 00:51:562

有一个官窑内造的瓷器,请问价值

官窑内造的瓷器,时代特征比较显著;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0左右;真品有一定市场潜力的。
2023-07-12 00:52:063

这二个官窑内造的瓷器,请问现在值多少钱?

民国的话,大约值小千吧,首先,所谓官窑,指的是由皇家所设,或者指定窑口制作出来的专供皇家使用的瓷器,这是后世对前朝的这种窑口的称呼,因此不管是瓷器还是什么,都不可能出现官窑内造的款,现在存世的官窑内造浅绛彩瓷,是清朝末年到民国之间出现的,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造办处偷偷制作售往民间的瓷器,还有说是民窑臆做的不过无论哪种,都是比较一般的瓷器,不是很值钱
2023-07-12 00:52:152

官窑瓷器落款有:官窑内造。的吗?

没有,官窑那是给皇家使用的瓷器,只有在永乐年之后有落款,落款是年号,那个皇帝在位落哪个皇帝的年号,而官窑内造是指在清末民初,清皇室倒台御窑厂管制不严而出现的一种款识,论做工品位远无法和真正的御窑相比,不过作为玩赏还是很好地!
2023-07-12 00:52:244

官窑内造的瓷器,请问价值

年代:民国器名:粉彩书法花鸟纹冬瓜罐该器型为清到民国期间民间日常用品,现为收藏市场上的低端收藏品。此器款识可以忽略不计,若品相完好,市场价格一对大约2000-3000元;此器由于缺盖且底有鸡爪纹,价格大打折扣,市场价格约为一对800元左右。
2023-07-12 00:52:342

1912年官窑内造款瓷器值钱吗

值钱,官窑内造瓷器清末民初瓷器款识的一种。器物底款标有此款识的当为原御窑厂画师之作品。有收藏价值,价格不错,真品在万元左右。谢谢
2023-07-12 00:52:431

“官窑内造”款的瓷器现在直多少钱。看一下我的这个粉彩年代和价值。

朋友你好,官窑内造真品都是同治时期的瓷器,你的这件藏品较为普通,市场价格300元左右
2023-07-12 00:52:526

官窑内造是什么时候的瓷器 是古董吗? 大概能值多少钱?

花鸟瓷盖罐,真品是古董的,真品是民国时期的风格 ,真品品相好的市场上一般喊价在10000左右,真品有收藏价值的。
2023-07-12 00:53:212

官窑内造蓝款和红款有什么分别?

没有图片无法判断。“官窑内造”有青花.粉彩.五彩等多种。一般为红款,但也有蓝款。一般情况下为清晚期到民国的东西。还要看市什么瓷器,什么器形,什么花纹,尺寸多大,品相如何?这些因素均影响其价格。
2023-07-12 00:53:301

请问这个官窑内造款汪友棠的花瓶是老瓷器吗?

不是,因该是新瓷器,因为整体瓷器的画工、颜色距离老品有差距,底部造型,汪友棠的落款多位印章式篆体字,也有手书的楷体字,但是字迹还是有区别的,底部的支钉痕迹都是不规律排列,说明烧窑时摆放很随意。不一定对,供你参考。谢谢
2023-07-12 00:53:381

大神些,帮我看看这盘子的年代,画中文字是什么意思。谢谢

这个盘子底款是“官窑内造”,“官窑内造”乃为清代晚期的光绪年之物;到了民国,有的窑工仍在延用其光绪年间的“官窑内造”款。画中文字是”秋镜芙蓉喻春作“。
2023-07-12 00:53:453

双玉成造属于哪个年代的瓷器?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根据您的这件瓷器来看,还是属于一件非常不错的老瓷器是值得收藏的,他的双玉陈款这种防空款属于民国时期比较流行的款式,这种造型也属于民国时期的钟式杯的造型,相对来说器形完整、款书明确。有较高的收藏价值,目前市场的价位在500元左右,祝您心想事成,开心每一天,每一生。
2023-07-12 00:54:0015

我家祖传一个光绪年间“官窑内造”款粉彩花鸟四方瓶,不知道值不值钱?

能上个图片不,四方瓶根据花鸟的繁复,工艺,有很大的差别,如果是真的,大概在6-8万左右。
2023-07-12 00:54:251

请大家帮我看看这是什么年代的瓷器?底款印章是什么字?谢谢!

官窑内造【官窑内造】清末民初瓷器款识的一种。【简介】器物底款标有此款识的当为原御窑厂画师之作品。
2023-07-12 00:54:348

内宫造窑,是真的?

质量很低,这是清末民初造的,不是很值钱,还有,这叫宫窑内造
2023-07-12 00:54:513

请问这是官窑内造的瓷器么?落款看得不是很清楚

底部看不清楚可能是时间久了 应该是真品的
2023-07-12 00:55:014

【北宋官窑本质特征】北宋官窑瓷器特征

  北宋官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在青瓷艺术上的成就享誉世界,也是中世纪中原文化艺术光辉灿烂的一页。多少年来国内外陶瓷学家、艺术史家一直都在学习、研究和关注北宋官窑。  2011年9月,中国收藏家协会在开封主办召开了“第三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我参加了那次盛会,并就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问题谈一些个人看法,现将发言集纳成文。请各界朋友指正。   一个不容否定的客观事实   南宋文人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一书中写道:“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日官窑。”这是有关北宋官窑最早的文献记载。顾文荐是南宋时人,记载北宋晚期的事,应该有很大的可信度,因为时间相差不远。这段文字记载“京师自置窑烧造”第一个理解应该是在都城汴梁(开封)办窑场烧宫廷御用瓷器,窑址应该是在开封。但开封这个地方地理环境很特殊,数百年来黄河泛滥,灾荒频繁,地貌变化很大,宋文化层深埋地下达六七米,当年烧瓷器的窑场遗址,很难发现,至今没有发现窑址。第二个理解是京师当局为满足宫廷需要,即烧御用瓷,自己投资办的官窑窑场,地点设在开封,在京畿地区,或附近产瓷区。因为北宋围绕开封周边地区发展起来许多窑场,有水平较高,甚至高到有条件为宫廷烧御用瓷器的地步,所以北宋官窑窑址有可能在开封周围京畿区域各县发现。只是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确切的北宋官窑,窑址问题仍就处在探讨之中。正因为如此,有人将官窑的存在加以否定,说官窑的存在纯系“子虚乌有”。这种否定也没有指出自己所持的理论根据。信口说来,未免太轻率了,在学术讨论中向古人发动进攻,或打到一个古人是比较容易的,因为古人几百年前已离我们而去,他不会起来为自己辩解,别人爱怎么说都可以。但客观事实不容否定。从考古实践,客观存在的官窑瓷器实物,或是理论探讨等方面看,这种对官窑的否定都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顾文荐是南宋人,《负暄杂录》是他晚年写的,他已经休闲在家,将其一生观察到宋朝社会各方面的情况写成杂记。他是一个士大夫文人知识分子,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宋代理学,文化教育很发达,知识分子都讲究道德名节。再说顾文荐写书时已到晚年,可以说没有什么复杂的社会关系,更没有那种人是人非的个人利益纠葛。从全书看,有关官窑的内容只占全书极小部分,他有什么必要去胡编乱造一个官窑来。他在《负喧杂录》里记录的是北宋灭亡前夕的事。北宋和南宋紧挨着,北宋的事,尤其是北宋晚期的事,顾文荐一定看的很清楚。大名鼎鼎为宫廷生产皇帝用瓷的官窑作坊,其产品社会影响很大,汴京等地的社会上层恐怕不会完全陌生,顾文荐有可能看到过。所以顾文荐在《负喧杂录》中说北宋官窑的事不容怀疑,是可信的。   第二,南宋另外一个文人叫叶寞写了一本书叫《坦斋笔衡》,书中说南宋有官窑,他明确指出,杭州南宋官窑是“袭故京遗制”,就是承袭北宋官窑而兴建起来的,考古科学完全证明叶寞的记录是真实的。杭州确实有官窑,一个叫郊坛官窑,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已发现,经过多次大规模发掘,现在建成南京官窑博物馆,一个叫修内司官窑在凤凰山麓乌龟山的老虎洞。经杭州市考古研究所科学发掘,经专家鉴定,被评为2001年十大重大考古发现。如果北宋官窑不存在还有什么故京遗制可袭?南宋官窑也无从说起。   第三,现在分析南宋官窑各类器物,其造型的线型结构,釉质釉色,开片效果均与浙江及南方地区的越窑、婺州窑、龙泉窑、景德镇窑产品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完全不同,从艺术品格上来说属北方风格,那么南宋官窑既然客观存在,艺术风格又属北方,宋人文献又明确说它袭故京遗制,北宋官窑的存在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第四,考古文物科学,不单纯是理论研究,不能撇开实物来空洞推论。北宋官窑瓷器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馆、日本、美国、英国等国家博物馆、私立博物馆、艺术馆、各地私人收藏家手里都有。这些艺术品件件是国宝真品,将尚存的北宋官窑实物和考古发现的南宋官窑实物对照,确实是一脉相承,共同的地方很多,相当时间以来,他比汝窑更容易了解。北宋官窑瓷器的实物客观存在,就是北宋官窑存在的根据。   第五,根据硅酸盐科学家们的测试和模拟实验,已经作出北宋官窑的本质特征,就地取材,选用河南本地瓷土和原料配出了北宋官窑的胎、釉。凭着工匠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烧瓷工艺,烧出独具风格的北方青瓷,由于胎体内含铁量较多,釉层较厚,色调像美玉一样淡雅而光润。科学工作者据此承认北宋官窑的存在。   第六,河南省汝州市有一位研究汝窑、复制汝瓷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朱文立先生,他告诉我,根据他烧制青瓷的经验,北宋官窑和汝窑青瓷在原料配方、烧窑方法、氛围的控制方面都完全不同,说明北宋官窑的客观存在。   窑址的考古发现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不是唯一的问题。窑址发现了,一切都好办,窑址没发现,困难很多,但可以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仍然能解决问题,另外考古学上的许多问题需要等待,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瓷器如秘色瓷问题、汝窑问题等都是因为窑没发现而争论多年,但考古工作者一刻也没有停止工作,后来因窑址发现,问题就自然解决,在等待过程中不宜轻易否定。北宋官窑窑址也一定能发现,只是需要等待。   崇高的艺术品格   研究、欣赏北宋官窑青瓷时,最重要的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从造型方面来分析,北宋官窑瓷器造型都是用简洁的线条做出雄放壮美的器形,如北宋官窑最突出的代表作品盘口直颈弦纹瓶。口部浅盘而棱角分明,颈部比较粗,只突出三条粗弦纹,增加雄壮的气势和庄重感。方斗形花盆、敛口大瓶等器物大气古朴,圈足很宽,特别简单稳重。青釉弦纹双贯耳瓶,瓜体形直颈瓶、盏托、直颈瓶、折沿盆、各类规格的洗、杯、盘、碗等,其变化也是将口部作成折沿、葵口、或内外壁加一个凸楞线,目的也就是突破其单调感。   造型艺术特别强调古雅的格调。作为宫廷陈设的器物多学习或模仿上古三代青铜器的造型。为增加其时代特色,作的精巧玲珑,摆脱周、战国、秦汉青铜器的神秘感,特别去掉青铜器上繁缛的装饰,有西周以来礼制的庄重严肃和神圣,也有大宋王朝的通俗开放的特点。所以官窑青釉瓷通俗易懂,并不神秘。宫廷生活用具一类器物简洁实用,与宋代社会流行的民间器皿在结构上没有区别。只是因为宫廷用瓷的精致,增加了典雅和高贵。
2023-07-12 00:56:031

五大名窑是哪五大 五大名窑介绍

1、五大名窑是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 2、汝瓷属五大名窑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汝州市区张公巷,方圆30平方公里,及蟒川乡验货店村方圆40平方公里,及当时所辖的大营镇清凉寺村。事实上,自宋初以来便有了汝窑的烧制,北宋晚期更是其鼎盛时期。 3、宋代官窑由官府直接营建,分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才开始烧造,具体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宋高宗南渡后,在临安(今杭州)另设新窑,一个“置窑于修内司”,后又在“郊坛下别立新窑”。据分析,“修内司官窑”在杭州凤凰山脚下,而“郊坛官窑”则位于杭州的乌龟山一带。为了做出区分,北宋官窑被称为“旧官”,南宋官窑就称为“新官”。其中,“旧官”厚重,“新官”轻薄。 4、哥窑与官窑类同,也有紫口铁足,也有开片,不过至今其窑址不明,学界对其烧造年代也有分歧,有人认为并非是宋代,而是元代。 5、钧窑主要烧造时期有说为宋、金、元,而有学者认为如今被定为宋代钧官窑的陈设瓷为明初永乐宣德时期烧造。钧窑有钧官窑和钧民窑之分,钧官窑窑址在河南禹州市(时称钧州)。 6、定窑是最早为北宋宫廷烧造御用瓷器的窑场,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中唯一烧造白瓷的窑场。定窑窑址在河北曲阳。
2023-07-12 00:56:121

如何辨别官窑和汝窑

宋代的五大名窑 瓷器发展到宋代,达到了高峰,名窑辈出,品类繁多,当时最著名的,有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它们各有特点,争奇斗艳,为祖国的瓷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 .定窑 。 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定窑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釉、酱釉、绿釉及白釉剔花器。白釉装饰有刻花、划花与印花三种。 定窑产品的第二个特点即有刻、划、印的花纹,这是与唐代邢窑的白瓷明显不同的地方。唐代邢窑白瓷多是素瓷,没有花饰。 第三,定瓷有芒,芒是指因用复烧方法,而出现中部无釉的缺点。 2 .汝窑 。 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一部分烧宫廷用瓷,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的汝窑;另一部分烧民间用瓷,为便于区别,今称为临汝窑。汝窑的特点主要是:一、釉色青而润泽。二、开创了青瓷印花的特殊风格。三、通体有极细的纹片,宛如冰裂,蟹爪,但也有裂纹的。四、底部有细小的支钉烧痕。这是由于汝窑改变了定窑复烧的做法,用细小支钉托住。 3 .官窑 。 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北宋官窑的产品釉色以月白为上,粉青次之,天青,翠青又次之。釉内且有冰裂,梅花,蟹爪等细小裂纹,还有带鳝血状的油斑。 北宋汴京官窑随着北宋朝灭亡而终结,高宗南渡后在杭州另立新窑,这是汴京官窑的继续,因称南宋官窑。 南宋时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有两处官窑。一在凤凰山下的后苑修内司,世称修内司官窑;另一处在郊坛下,称为郊坛下官窑。《格古要论》说:“官窑器,宋修内司烧者,土脉细润,色青带粉红,浓淡不一,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好者与汝窑相类。 4 .哥窑 。 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 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黑胎厚釉,紫口铁足是其另一个特征,哥窑与汝窑不同,它不见于宋人记载。哥窑瓷器的窑址迄未发现,也难以陶瓷考古所得材料与传世哥窑器印证。 5 .钧窑 。 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青色也不同于一般的青瓷,虽然色泽深浅不一,但多近于蓝色,是一种蓝色乳光釉。是青瓷工艺的一个创造和突破。 钧窑器皿的釉色比较丰富,五彩缤纷,艳丽绝伦。有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葱翠青以及天蓝,米色,月白,窑变等等。其中,以红,紫最为名贵,称为“钧红”,“钧紫”。 宋代钧窑创用铜的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下烧制成功铜红釉,为我国陶瓷工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宋代的五大名窑的形成和出现,是中国陶瓷在世界文明史上崭露头角的开始,这个时期就已经奠定了中国陶瓷在世界范围内不可动摇的主导地位。
2023-07-12 00:56:223

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官窑瓷器存世量多吗?

宣政年间开封府督造官窑瓷器存世量不多。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代官窑的存世数量,有专家称看到一个成熟的艺术种类,可世界各地的收藏都算在内,成品量也不足三位数,其数量稀少已成为事实,与其他民窑的千年窑火不断相比,北宋官窑从建窑到消亡,只有短短十数年时间,而且那时北方窑大多为馒头窑,在空间上比南方的龙窑和棱窑要小得多,可能这也是北宋官窑存世量极为稀少的原因之一。
2023-07-12 00:56:312

官窑晚清花鸟胆瓶值钱吗

官窑晚清花鸟胆瓶值钱。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官窑晚清花鸟胆瓶是一种瓷器,属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品,价值取决于多个因素,器型,器身纹饰,器物保存状况,历史年代,该瓶是真品,保存完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收藏价格很高。
2023-07-12 00:56:371

宣德青花官窑瓷器存也量?

1、概说明宣宗朱瞻基宣德(1426~1435年)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明宣宗实录》的记载可知,宣德元年就命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的白瓷祭器,宫廷派出内官至景德镇督烧瓷器;而且太监张善由于过分贪赃和残酷被处以死刑。据《大明会典》卷一九四的记载,宣德八年,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由此可以想见其烧造规模之大。《大明会典》前人对于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或许由于过去对洪武及永乐瓷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也有一定因素。但总的说,宣德瓷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是可观的。《长物志》明人对宣德瓷的鉴赏,偏重于红釉、釉里红、甜白釉和仿官、哥窑器。但文震亨《长物志》亦提到红彩及青花瓷的可贵,说:“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南窑笔记》清人则偏重于强调青花瓷的成就,如《南窑笔记》在记述历代官窑器,提到宣德窑时,说“青花渗青为上”。《陶说》叙述宣德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景德镇陶录》蓝蒲《景德镇陶录》综合前人之说,概括宣德窑的特征如下:“宣窑,宣德间厂窑所烧。土赤、埴壤质骨如朱砂,诸料悉精,青花最贵。色尚淡,彩尚深厚。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腻实,不易茅蔑。《唐氏肆考》云:宣厂造祭红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入釉,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汁水莹厚。有竹节把罩盖卤壶、小壶甚佳。宝烧、霁翠尤秒。又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细龙暗凤花,花底有暗款“大明宣德年制”。隐隐鸡、橘皮纹,又有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他如蟋蟀澄泥盆,最为精绝。按宣窑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祭红有两种:一为鲜红,一为宝石红,唐氏所记乃宝石红,概以祭红言之,似误。宣青是苏泥勃青,故佳,成化时已绝,皆见闽温处叔《陶纪》,今宣窑瓷尚有存者。”这段记载基本上把前人已掌握有关宣德窑的情况做了总结,但目前我们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所得到的的资料,已远远超过上述内容。宣德窑生产的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在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方面有甜白、红釉、蓝釉、洒蓝、仿龙泉釉、酱色釉、低温绿釉、孔雀绿釉、仿哥釉和仿汝釉,杂釉方面有刻填酱彩盒各种金彩器等。2、宣德青花瓷宣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历史上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看,宣德青花的数量较永乐为多,由于永乐与宣德时间相连,两朝的瓷器烧造年代,有的根本无法区分,有的亦难于判别,但若从全体看,区分永乐、宣德青花瓷有大致如下要点:①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②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其含锰量地、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翠而又铁斑。另一种是国产钴料,由于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地,因此色泽带灰而没有铁斑,但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是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③和永乐青花制作一样,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使得彩色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这就使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永乐、宣德瓷中,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因此凡一笔涂抹的青花着彩法,不属永乐、宣德的实物。④宣德青花器中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的釉色均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处呈水绿色。⑤宣德青花瓷绝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小部分底部并不施釉,大件器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中小件器有深腹圆洗、三足炉、花浇、鸟食缸等。凡底部露胎部位,或属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涂抹料,但均无旋痕。清代后仿宣德大盘之类器物,器底露胎部分往往有旋纹痕。⑥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很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大盘的底足处理法。凡真宣德青花大盘,圈足断面,往往成倒梯形:墙内敛、里墙外斜,因此无法用手抓起。雍正仿宣德“一把莲”盘,圈足内外墙垂直,可以用手抓起。⑦宣德大件器,如扁壶等均系分段接合而成,在器身可看到或摸到接痕,但清代仿品则采用前后身模制而成,在器身两侧可以看到或摸到拼缝的痕迹。⑧宣德青花器形众多,永乐的器型在宣德大部分继续烧造,而更趋变化多样,多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贯耳瓶、折方瓶、葫芦形扁瓶、抱月瓶、僧帽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梨式壶、大缸、钵、盖罐、八角烛台、豆、高足碗、花浇、渣斗、鸟食罐、蟋蟀罐、漏斗、各式洗、各式炉、各式盘、各式盆、各式碗、杯、盏、碟以及笔管、笔盒、水盂等等。宣德青花大盘在中东土耳其、伊朗以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品中都发现口径在60厘米以上的大器,最常见的有3种:一是板沿大盘,其口径大的达44厘米;二是微侈口、浅壁弧形大盘,口径在28~44厘米左右;三是菱口大盘,口径在37厘米左右。宣德青花器上的辅助纹饰,最常见的有仰、覆莲瓣纹,已完全改变元代及明初洪武的样式,多见瓣心填色,凡不填色者,内绘纹饰亦已毫无元代风格。⑨宣德青花瓷的图案花纹以缠枝花、折枝花,其中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见。在特定器型上使用某一种图案花纹,似有某些规律性。例如在口径37厘米左右的菱口大盘上,一般都绘缠枝莲;在微侈口的浅壁弧形大盘上,多见把莲、串枝莲和牡丹花;在板沿大盘上则以把莲、缠枝葡萄、瓜果和缠枝菊为多。宣德官窑器中使用龙纹较普通,龙的画法已改变了元代的细长颈。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显得较为凶猛。龙的五爪爪尖成带状圆圈现象为多见,也有三爪、四爪。除了云龙外,龙和云分开的图案极多,有海水龙、团龙、龙戏火珠,也出现了莲龙、飞翼龙和吐珠光龙。过去把飞翼龙及莲龙的时代看成自正德前后开始,需要更正。双凤、狮球、波涛海兽也是常见的画面。在永乐青花中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人物故事配以庭院台阁,构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及八宝图、竹石芭蕉、莲池水藻和梵文、阿拉伯文作为装饰也是常见的。芭蕉纹则中茎分开,留有空白地已成定例。回纹除个别仍用二方连续外,多数已是整圈环连。⑩宣德青花瓷除了白地蓝花的常见品种外,也还有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内、外壁锥划出图案花纹,再用青花料绘地纹,以填满其空隙的部位,然后上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其蓝色部分仍是釉下彩,它和以钴料为呈色剂的蓝釉不同,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有这种蓝底白花的品种。11、宣德时期仍保留着青花和印花装饰同置于一器的方法,这种以印花和青花各自独立的装饰手法同置于一器,以洪武时期最为多见。永乐瓷中则很少发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了有宣德款的内印龙纹、外绘莲池游龙青花小盘。这说明,宣德朝继续烧制这一类品种,但为数一定极少。3、宣德釉里红瓷和青花釉里红瓷宣德釉里红麒麟纹宣德釉里红也是一个重要的品种,但比起洪武时期来,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说,都差了一段。宣德釉里红瓷,在明代就以红鱼高足碗为最著:“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在传世实物中,宣德釉里红瓷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极有限。此外,尚有云龙纹碗,则更属罕见。景德镇御窑厂曾出土三鱼、三果高足碗,三鱼盘和云龙纹小碗和瓶罐的残件。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即使像少见的云龙纹碗的龙纹,虽先勾有轮廓线,但仍以涂抹法着彩,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也不多见。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大,因此宣德釉里红的后代仿品以三鱼、三果高足碗和盘、碗为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对于这些仿品,分辨款书字体的异同以外,还应注意其器型及图案的不同,一般说,宣德器鱼纹头较圆而尾部肥大,雍正仿品则鱼头较尖或尾部稍瘦。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三果为苹果、石榴及桃实,雍正仿的苹果画成二只果实连在一起的形状。青花釉里红器在元代已经创烧,但尚未见成功之作。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条件的不同,二者置于同一器物上,在同一烧成条件下就很难达到理想要求,宣德朝青花釉里红器的烧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4、宣德红釉瓷宣德红釉瓷宣德高温铜红釉,在永乐红釉烧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明代红釉烧制的高峰。宣德以后,虽历朝也还略有生产,但无论质量或是数量,都已趋向衰退,嘉靖朝的高温铜红釉,往往烧成暗红中带黑,导致以低温铁红代替。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鲜红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习称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型盘、碗较多见。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宣德鲜红瓷的特征大致如下:①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器物里壁不施红釉者往往胎质较薄,且有的印花纹饰,唯花纹模糊,红釉釉面多数有橘皮纹。②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③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亦红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后仿的那样,为特意加涂的白边。④凡制作稍粗的器物,口沿不一定有“灯草边”,近底足处由于氧化因素呈绿色。此类器物釉面多棕眼,并有开片。⑤器底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另一种为米黄色底,其色与清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宣德红釉制作,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宣德器中有郎窑红之另一种苹果绿底的红瓷。⑥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棱洗,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的莲瓣卤壶。⑦宣德鲜红器中,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⑧由于宣德豇豆红釉至今未发现有传世品,因此过去总把豇豆红这个淡红釉品种看成清代康熙朝的创作。由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宣德时的标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上述康熙器中炒米黄底红釉器和豇豆红器与宣德器相似,说明康熙朝有很多品种都是仿自宣德瓷的。5、宣德蓝釉瓷宣德蓝釉瓷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即已烧制蓝釉器,但迄今未能确切辨识出永乐蓝釉器。从宣德朝由于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蓝釉器传世,因此可以确认其存在。其特征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呈色亦比较稳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3种,尤为上品。”宣德蓝釉以盘、碗较多见,此外亦有莲瓣卤壶、梅瓶、水仙盆等,但极为罕见。宣德蓝釉器的特征大致如下:①和红釉器一样,有里、外均施蓝釉和仅器物外壁施蓝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②碗、盘口沿之“灯草边”除极个别整齐外,有的线条弯曲,并不整齐。③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圈足的露胎处。④底足釉色多数白净。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及刻款两种。但不见“宣德年制”四字刻款和青花款。⑤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有浅划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宣德朝亦有蓝底白花的品种。元代蓝釉白花器的纹饰主要是龙文,但宣德器龙纹少见,而以折枝花及莲池鱼藻图为主。其白花部分是用堆泥法形成的,即以白料泥浆按花纹要求堆在器上,烧成后有突起的立体感,这里也有二种处理方式,一是在花、叶或鱼身部位浅划茎、鳞;另一种则白花部位并不加任何刻划。6、宣德白瓷宣德年暗刻龙纹甜白釉大瓶宣德白瓷在永乐朝高度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尽管看不出在质量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但甜白釉的制作仍在宣德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概说中已经叙述过,宣德元年就有关于宫廷指派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白瓷祭器的文献记载。传世的宣德白瓷虽没有青花器那么多,但仅次于青花而有相当的数量。明代的鉴赏家对于宣德白瓷,就做了很高评价,如谷应泰《博物要览》在叙述了宣德其他品种后说:“又有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绝细暗花,花底有暗款,隐隐橘皮纹起,虽定瓷何能比方,真一代绝品。”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由于明代文人仍把品茶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因而茶盏就受到他们特别重视,事实上宣德白瓷的器型是很多的,但《博物要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宣德白瓷的主要特征表达得很完美。从传世品看,宣德白瓷的特征如下:博物要览①宣德白瓷和永乐瓷一样,洁白度很高。②有薄胎和稍厚胎两种。凡薄胎亦属半脱胎性质,以盘、高足碗及小杯为多见。厚胎以大盘、梅瓶、扁瓶、盖盒、大碗等为多。③多见浅划暗花装饰,在薄胎器上的暗花部分,和胎釉的白色相比,往往微带青色。④图案花式以缠枝花和龙、凤纹为多见。⑤凡半脱胎的盘、碗之类器物,器壁薄而器底稍厚,仍和永乐一样,器底并不透亮。⑥款式有青花款及浅划暗款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书于器物外底,其他琢器往往书于器物口沿处。⑦宣德白瓷最普遍的特征是器面一般都有橘皮纹,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棕眼。在鉴定实践中,对于无款的明代早期白瓷,往往视有无橘皮纹而判断其属于永乐或宣德。7、仿龙泉釉明宣德 仿龙泉窑青釉暗刻菱花口小碟宣德亦有仿龙泉釉的制品,亦称冬青釉,其特征如下:①以仿南宋龙泉的粉青色为主。釉面匀净,传世品中多数无橘皮纹,但近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碎片中,则发现仿龙泉釉亦有橘皮纹。②一般胎质稍厚,无薄胎器。③传世品多见器型为花式碗、花式盘和菱口小碟等中、小件器,近年御窑厂遗址亦发现有大件器的碎片。④多数为素面无纹。⑤器物一般为里、外及底足均施龙泉釉。⑥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盘、碗之款字均书于外底部龙泉釉之下,菱口小碟之款字则书于碟内底龙泉釉之下。此类仿龙泉釉的官窑制品,胎洁釉润,制作精致。其价值高于同时期的龙泉瓷。后世间有仿品,以清康熙仿最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敛口深壁矮底足碗,有缠枝莲及仰莲划花装饰,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从其缠枝花文及款字,以及底足过白几方面判断,似非宣德制品,应属后仿器。8、酱色釉元,酱色釉双耳罐又名柿色釉、紫金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明代从洪武开始,景德镇官窑烧制这类高温酱色釉一直没有间断。宣德酱色釉的特征是其釉面较洪武更显光亮而匀润,且有橘皮纹。传世器物仅见盘、碗两类。但从清康熙、雍正所仿宣德瓷器总的情况看,其所仿之品大都有所本,故刻推见,宣德酱色釉器当时也不仅仅是盘、碗少数器类。9、黄釉宣德黄釉刻龙纹碗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就目前已发现的材料看,以明宣德为最早。全黄是至尊之色,因此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民间绝无使用。宣德黄釉器的特征是:①黄釉器有二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另一种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②釉面肥厚,有橘皮纹。③所见以盘类为多,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盘底心微凹,胎质稍厚。④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⑤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清代仿品亦以盘类为多,但盘身不深,圈足稍矮,盘底平直,或由于釉内含铅量大而泛银光特别显著。后世有将宣德白釉器后加黄釉复烧而充宣德黄釉,其鉴定方法则主要看器底白釉部位是否有复烧粘痕,同时视黄釉下是否有划痕而定其真伪。10、洒蓝明宣德 洒蓝釉钵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处。”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烧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只是宣德的洒蓝比康熙洒蓝要拙朴得多。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过,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一直到清康熙才又恢复。11、仿哥釉清仿哥釉碗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是在永乐末年。明皇甫录《皇明纪略》记载了明仁宗在太子时爱好哥窑瓷器而仿制成功的史实:“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好玩心。答曰: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但这种永乐末年的仿哥窑器,已无法找到。12、仿汝釉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明代仿汝器的制作,仅见于宣德。仿汝器的大量出现要到清雍正才是高峰。宣德仿汝器与真汝器相比,其不同之点有三:①胎质较松,釉层较宋汝稍亮透;②开细小纹片,比宋汝釉更密而规整;③釉面有橘皮纹,具有宣德瓷的普遍特征。宣德仿汝釉器,和仿哥器一样,都是官窑制品,因此应有宣德官窑款。多见器物有盘、碗等小件器。13、低温绿釉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宣德朝有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过去在传世品中有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品种,往往是将青花器后加孔雀绿釉再低温烘烧而成。对于这种制品的年代,前人以明正德为最早。近年来又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元代的孔雀绿青花玉壶春瓶,说明了这类品种从元代即已盛行,那么,对于宣德朝之有这种制品应无怀疑。至于一般的铅绿釉和孔雀绿釉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亦有出土,其铅绿釉有锥刻花纹装饰。14、款识宣德朝官窑瓷器的款,比永乐朝多得多,而且随着各种器物形式的不同,落款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前人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就是指宣德款并不只限定在器物的底部,即使盘、碗之类,也会随处落款。“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宣德款识中最多见,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主要为青花写款,但在白釉、红釉或孔雀蓝的颜色釉器上则也有刻款和印款。款字外大多围以双圈,也有单圈或不围圈的,少数围以长方框,或长方框外加双圈。其排列最常见的是两行六字,但也有单行直排或单行横排与环形款等等。明宣德以后和清代,仿宣德瓷极多,对于宣德款的识别是鉴定宣德器真伪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注意的大致有以下几点:①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用汉碑中的古体,没有中间的一划而成“徳”,凡写成通行体的“德”字,多属后仿款,但仿品佳者也力求形似,款字也仿成“徳”字。②宣德款的书写,是用晋唐小楷的笔法,浑厚而拙朴,后仿者大多有几种情况:用仿宋体(即刻板书的字体)而毫无书写体的笔意;虽为书写体,但笔画呆板;清康熙时的仿宣德款,其“大”、“年”、“制”往往和康熙款这几个字相似。③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发现有“宣德年制”四字篆款的碎片,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款多数是后仿。至于有六字篆款的更属不可信。15、鉴定要点后代仿宣德瓷甚多,尤以仿宣德的青花、甜白、红釉和釉里红器为多见。鉴定宣德瓷器,除要特别重视常见器型的是否一致和宣德款式的真伪外,也须注意下列各点:①宣德瓷的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的橘皮纹。②用30倍左右的显微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③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④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宣德大盘,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盘子。⑤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颜而无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清代康熙、雍正仿宣德器有的也烧出黑铁斑,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其中有的地方由于明显是由于加重钴料产生的想过。⑥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⑦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⑧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文献资料整理自冯冼铭先生《中国陶瓷》内容略有增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即刻处理。不忍先人著作沉灰,陶瓷爱好者又无正确资料参考,固有此作。
2023-07-12 00:56:451

南宋官窑瓷器釉略显粉红色是真品吗

南宋官窑瓷器略显粉红色可能是真品,由于均使用乳浊性较强的石灰碱釉,故两窑产品的釉层均具有一定的乳浊性,特别是粉青色釉制品,均乳浊滋润如玉,釉下可见稀疏的小气泡,有的气泡极少,“寥若晨星”。而早期的灰青色釉产品则乳浊性相对较差,透明度高,釉下气泡较多。米黄色和则二者兼有。一般制品的上部即口沿部位或口沿及颈部,透明度高,乳浊性差。制品下部则相对乳浊性强,透明度低或失透。但从总体而言,老虎洞官窑的釉色似乎普遍要比郊坛下官窑同类产品显得明亮,光泽较好,青度高,尤其是早期部分灰青色釉制品,釉层极透明、光泽强,玻璃质感特别明显。在早期的部分灰青色釉制品中,釉面常有微晶析出。早期米黄色釉制品釉面常略泛粉红色。而部分粉青色釉制品的色调也似比郊坛下官窑要淡,而后者常泛灰,色略显深。
2023-07-12 00:56:566

郊坛下官窑的介绍

南宋时置窑于修内司,在今浙江杭州凤凰山,沿袭旧制仿烧,称“修内司官窑”,这个窑址迄今未发现。后于郊坛另设新窑,在今杭州乌龟山,称“郊坛下官窑”,窑址范围很大。1956年作了部分发掘。郊坛下官窑烧造的青瓷:胎薄,呈灰、褐、黑三色;施釉厚,以粉青色釉最佳,晶莹润泽,犹如美玉;器口及底部露胎处,呈灰或铁色,称“紫口铁足”。造型优美,是南宋瓷器中的优秀作品。
2023-07-12 00:57:141

什么样的瓷器底下带官字

越窑、耀州窑和定窑都曾烧造过官字款瓷器,其中以定窑瓷器为多。其时代有晚唐、五代和北宋。定窑官字款,大多素面无纹饰,多采用花口、起棱、压边等技法,有的还在口、足部镶包金、银扣。但也有部分存在外刻莲瓣,内刻花卉、动物及里外均有刻划等等。辽代瓷器款识,带有“官”字款的器物有鸡冠壶,穿带壶、盘口瓶、三角形碟等。瓷器上的官字款,不是“官窑”的代名词,而是意指定烧单位。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令”;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考古资料表明,除了定窑窑址和窖藏外,唐、五代、北宋和辽的一些皇室重臣墓中,如临安晚唐钱宽墓及其妻水丘氏墓、北京辽赵德钧墓、赤峰县辽驸马卫国王墓等都出土过官字款瓷器。这类器物,乃是由“甄官署”定烧,用于皇帝赐给已故大臣的丧葬用瓷。当然"甄官署"定烧的官字款瓷器,还可作它用。扩展资料目前市场上瓷器收藏品的器型有上百种,但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高足杯:酒具。因杯身之下有高足,故名。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高足有竹节形,圆柱形、四方形等。明、清两代均有烧造,品种有青花、斗彩等。玉璧底碗:流行于唐代中后期,明清亦有少量烧制。圈足宽大,中有脐,似玉璧,故名。梅瓶:小口、短颈、丰肩,至足胫部稍狭,因口径之小只能插梅枝,故名。宋代创制,元、明、清各代均有烧造,但梅瓶之名始于清代。花口瓶:细颈微撇,圆腹,撇足,因瓶口犹如开放的花瓣,故名。宋代景德镇、磁州窑、耀州窑均有烧造,明清亦仿制。玉壶春瓶:由诗句“玉壶先春”得名。撇口、细颈、圆腹、圈足,以变化的弧线构成柔和的瓶体。宋代创制,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景德镇均有烧造。元、明、清景德镇仍烧造,品种有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粉彩等,是中国瓷器造型的典型器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官字款
2023-07-12 00:57:291

明代官窑款的综述

代瓷器上的款识在种类、工艺、字体等方面也随之更趋完善,并开始流行在瓷器上题写帝王年号即官窑纪年款。明代历时276年,17个朝代,有帝王年号17个,但由于政治原因,洪武、建文、洪熙、正统、景泰、天顺、泰昌7个帝王年号的纪年款瓷器至今未曾被发现,故现实有明代纪年款十个,依次为:永乐、宣德、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近来据传发现有明景泰、天顺朝官窑款,但未经证实。民国时及近现代常有人以赝品假冒明代漏缺的这7个朝代纪年款,各藏家应小心为是。现今发现最早的是“永乐年制”四字篆书、青花书写或阴刻纪年款,未见楷书款或“大明永乐年制”六字款。款识多题于碗、盘、杯类器物之上,并多用青花书写。印刻款多见于单色釉器之上,无论印、刻、写款其起落笔处尖细,笔画折角处圆浑,结体严谨紧凑,刚劲挺拔,同期民窑器未见纪年款,常于器心书“福”、“禄”、“寿”等字。 宣德时期的瓷器盛行题写款识,最多见的是“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单色釉器上多用阴文印制或阴文暗刻款。款识常外围以单、双线圈框。款识位置一般多在器底。除此外在器心、器口沿、器腹部、器肩也都曾书有款识,故有“宣德款识遍器身”之说。宣德官窑款由名家书写,有晋唐笔意,浑厚拙朴,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几乎没有年款出现。成化瓷官窑款识颇有意趣,字体圆头圆脑,排列不甚整齐,但书写娴熟,大巧若拙,多为“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或“成化年制”四字纪年款,款识外有双圈围框,内一圈紧贴字款。多书于器底,偶有书写器物口边和器足内侧的。斗彩器如盖罐的底部有只书一个青花“天”字的款识。弘治朝官窑瓷器的款识基本上都是“大明弘治年制”六字楷书款,款识外加双圈。个别的篆书四字“弘治年制”二行款刻于器里内心。弘治款字体清秀、笔划纤细、笔力瘦劲、顿捺明显。嘉靖朝官窑款以“大明嘉靖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多见,也有个别六字矾红款,有的甜白器及颜色釉上则为刻款。嘉靖官窑除用年号款外,也有用“福寿康宁”等吉语。青花楷书款,彩瓷上则有“典膳所”、“上用”等矾红写款。字体刚劲有力。隆庆朝官窑款以“大明隆庆年造”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为主。也有“大明隆庆年制”款。需特别指出的是在此以前明代各朝官窑款基本上都是大明某某年制,而少用“造”字,隆庆款则多用“造”了。故较为特殊,字体顿挫有力,笔划挺拔。万历官窑器大多用两行六字楷书“大明万历年制”青花双圈款。个别颜色釉瓷用两行六字暗刻款。字型早期较瘦,晚期肥厚,字体生硬有力,颇近颜体,万历朝很少用“万历年制”四字款,所见有和其他字句合用的,如“万历年制、纯忠堂用”等。偶有篆书四字青花款。天启官窑款以“天启年制”或“天启年造”四字为多,也有“大明启年制”六字款,字休扁而宽,笔为刚硬似颜体,但较潦草。在一些庙宇供器上如香炉、净水碗等多落干支纪年款。青花款色调不一,深浓无定律。崇祯时期官窑基本上废除,故题写官窑款的器物极少,所见有“大明崇祯年制”六字二行青花款。未见四字款,字体兼明、清两代特点。 宣德时期民窑款识则较为草率,风格多样。宣德后的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瓷器几乎没有年款出现。成化时期民窑器有书“大明成化年造”及绘银锭或方胜形图记款。晚明及入清后康熙朝,雍正朝和道光朝有较多的仿成化款。弘治时期民窑器发现有“壬子年造”(弘治五年,既1492年)方款及“大明年造”方款,变体“福”字方款和银锭图案款等。嘉靖时期民窑器则除少数用年号款外,有“大明年造”、“大明年制”、“富贵佳器”、“上品佳器”、“万福攸同”等吉语款。民窑青花细瓷上已出现私家堂名款,彩器上则有人名款如“陈守贵造”等。隆庆时期民窑款则有“大明隆庆年制”、“隆庆年制”、“隆庆年造”、“纪年款”及“福寿康宁”、“永保长春”、“长春佳器”等吉语款。无论官民款,其“隆”字写法较为多样。万历时期民窑款除用本朝款和各种堂名款外,多伪托款,常见仿“大明宣德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另有“长命富贵”、“万福攸同”以及各种佳器款更属多见,在一些较粗的民窑器上已出现单个“佳”字方框款。天启时期民窑多见伪托款,伪托款有永乐、宣德、成化、天顺、正德、嘉靖等朝,其中伪托天顺款的,只见天启有。吉祥、颂语款更为多见,如玉堂佳器、富贵佳器、天禄佳器、天下太平、永保长春等等。特殊款有“宣窑”、“美窑”、“单园”、“福”等。图记款有兔子、银锭、窗棂式等。崇祯时期民窑款较为复杂多样,供器多落干支年号款,文房用品多落“××科置”。堂名款有“白玉斋”、“雨香斋”等。花押款崇祯朝最多。
2023-07-12 00:57:411

“官窑内造”是指什么

“官窑内造”乃为清代晚期的光绪年之物;当然,到了民国,其窑工仍还延用其光绪年间所用的“官窑内造”的印章要除外。所以并非像有的书刊杂志定论为“官窑内造”乃为“民国之款”或“民国伪款”,以为一是民国假冒清代之“官窑内造”之名的伪款,二是以民国所在景德镇珠山之明清官窑的旧址上所烧造的器物而名曰:“官窑内造”。
2023-07-12 00:58:083

官窑内造款瓷器鉴定,怎么鉴别鉴定真伪?

官窑内造是清末民初瓷器款识的一种。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2023-07-12 00:58:172

有一个官窑内造的瓷器,请问价值?

图片看还不错,画法和工艺都比较精致,底款也不错,符合光绪时期的特征,值得收藏
2023-07-12 00:58:322

官窑内造是哪个年代的瓷器官窑内造什么意思

“官窑内造”乃为清代晚期的光绪年之物;当然,到了民国,其窑工仍还延用其光绪年间所用的“官窑内造”的印章要除外。
2023-07-12 00:58:401

中国瓷器五大名窑

中国瓷器的五大名窑分别是:汝窑、哥窑、定窑、官窑、钧窑。汝窑:位于现河南省汝州市内的张公巷,属瓷器五大名窑的首位。烧制瓷器的时间始于宋朝初期,北宋晚期达到了汝窑烧制瓷器的鼎盛时期。哥窑:哥窑至今查找不到所在的地址位置。对于哥窑的烧造年代,目前仍然是有所争议的,有些认为是在宋代进行烧造的,有人又认为是在元代烧造的。定窑:位于河北曲阳,为北宋宫廷专门烧造御用瓷器的最早窑场。官窑:官窑于宋代由官府营建,有北宋官窑与南宋官窑之分。至今为止,北宋官窑的具体地址仍然没有被发现,于北宋末年,北宋官窑才开始烧造瓷器。南宋官窑位于今杭州。为了更好的区分,称北宋官窑为“旧官”,南宋官窑为“新官”。钧窑:位于河南禹州市,分为钧官窑与钧民窑。瓷器五大名窑的特点1、汝窑:特点是存在很少的无纹片。2、钧窑:特点是乳光釉和窑变。3、官窑:特点是南红官窑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北宋官窑釉色以粉青为主。4、哥窑:特点是通体满布开片。5、定窑:特点是胎骨细腻洁白、轻盈秀美。
2023-07-12 00:58:551

官窑起自于哪里?

官窑,官窑起自唐,官窑之谓,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它有别民窑而是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在京城汴京和临安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陶瓷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2023-07-12 00:59:111

为什么正统景泰天顺时期,国家不让民窑官窑造瓷器

明代这三朝实际上都有官窑出品,主因是皇室内部因帝位屡起冲突,所以景德镇官窑生产的瓷器此时因而不便书写年款,因此这三朝的瓷器在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里常这划归宣德或成化朝。直到景德镇陶瓷研究所发现的一批明代正统官窑瓷器,并可看出与宣德、成化不同的风格。因此空白期的瓷器面貌才逐渐明显,但三朝出土、传世物及相关史料毕竟有限,因此空白期瓷器的资料终究不多,但大致可发现,空白期的瓷器云气纹颇重,主题花纹往往用云气纹罩住,青花也比较灰暗。谢谢
2023-07-12 00:59:211

宋代五大名窑包括

宋代五大名窑,它们是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扩展知识:汝窑,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今河南省汝州市张公巷和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均发现汝窑烧造。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中国北宋、南宋、明朝时期皇家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可与商彝周鼎比贵。官窑,是南宋宋高宗时期一些窑口专为宫廷烧制的瓷器,供御捡退,在当时俗称“官窑”。官窑,毛公洞第一(今江苏扬州一带)。南宋官窑瓷器沿袭北宋风格,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像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哥窑”名列宋代五大名窑,在陶瓷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哥窑胎多紫黑色、铁黑色、也有黄褐色。釉为失透的乳浊釉,釉面泛一层酥光,釉色以炒米黄、灰青多见,釉面大小纹片结合。
2023-07-12 00:59:281

宋代五大名窑

  1、定窑:烧瓷地点在河北省曲阳县的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曲阳县宋属定州,定州唐末、五代以来是义武节度使的驻地,是一个地区的政治中心,所以称其为定窑。   2、汝窑:河南省是我国北方瓷器的重要产区,不少瓷窑集中在豫中地区。宋代这里先后出现了几个驰名于时的瓷窑,临汝窑就是其中之一。   3、官窑:据说宋大观、政和年间,徽宗曾下令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建窑烧瓷,供宫廷使用,这就是所谓“官窑”。为了与南宋的官窑相区别,有时又称为北宋官窑。   4、哥窑:哥窑是宋代著名的民窑。相传当时有章氏兄弟二人,在浙江龙泉县境各设一窑烧瓷。哥哥造的窑称哥窑,弟弟造的窑称弟窑。哥窑产品的最大特点是,釉面有许多浅白的细小裂纹,称为“百圾碎”,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的釉色以青为主,浓淡不一,但也有淡紫色、黄色的产品。   5、钧窑钧窑建于北宋初年,窑址在今河南省禹县西张神镇。钧窑瓷器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含有少量的铜,不同于耀州窑,也不同于汝窑,烧出的釉色带红,有如蓝天中的晚霞。
2023-07-12 00:59:551

系列篇:《收藏漫谈》之十二——登峰造极 宋代汝窑

一说汝窑,玩陶瓷的人都会为之肃然起敬!去年4月3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件口径13.5厘米的北宋汝窑天青釉葵花洗,九位竞买人经过34次竞价,最终以2.0786亿港元的天价落锤。可见汝瓷的珍稀和人们对汝瓷喜爱敬仰,也应了“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件”这句老行话! 汝窑窑址位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宝丰宋代隶属汝州,故简称汝窑,又因其是烧宫廷用瓷的窑场,故也称 "汝官窑"。 汝窑是我国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一,享誉海内外,又以生产青瓷而著称,博得“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赞誉!然而,汝窑却在历史文献中记载不详,为后人认识汝瓷留下了许多困惑或谜团。所以,一直以来,我们对汝瓷的认识,只能局限于以博物馆里的传世品作为标准器来衡量。 直到2000年6月至10月,国家文物部门对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窑具和瓷片,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宋代汝官窑瓷器提供了科学的实物依据,大大开阔了我们对汝瓷鉴定的视野,纠正了以往对汝瓷鉴赏的局限。 汝官窑烧造时间:大约是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也就是汝窑烧造御用汝瓷大约20来年。 汝官窑瓷器器型:从出土的汝瓷造型品类来看,大大超出了以往传世汝瓷的品种,不仅有传世品中常见的瓶、樽、碗、盘、洗等,而且出现了壶、罐、灯、炉、盒、钵和豆,带镂孔座的玉壶春瓶、刻花鹅颈瓶、盘口折肩瓶(纸槌瓶)、梅瓶和大量各式碗盘残片,极大丰富了汝瓷造型品类的内容。尤其是出土了莲瓣熏香炉、海棠式多层套盒和荷叶式高圈足器等,高度均超过了30厘米,改变了过去认为“汝窑无大器”的定论。有部分出土器物表面带有刻划花、堆贴、雕塑和镂空等装饰,也改变了一直认为汝瓷纯以器型和釉色取胜的观点。 注意:虽然汝瓷中出现了大器和纹饰,但汝瓷主要还是以小件为主。也改变不了汝瓷以器型秀巧、釉色素净取胜的主流。同时,一些汝瓷器物胎体非常特殊,碗、盘、碟、樽、洗等器物的壁与底几乎同厚,这一点与同时期的其它窑器不同。而且,碗、盘、洗的圈足都向外撇向外卷。 汝官窑瓷器胎土:汝瓷的胎一般较薄,但器物较大的也有厚胎,胎质并不坚致细腻,而是略显粗松,其颜色颇似焚香时落下的香灰,俗称“香灰色胎”或“香灰胎”,色调多为灰白色或白中偏灰、白中泛黄,还有呈灰褐色或偏黑的。从化验结果看,汝瓷的胎是用高铝黏土配制,温度至少达到1300度才能完全致密,而汝瓷烧成温度只有1150—1200度,所以,大部分汝瓷胎的断面没有玻璃光泽,可见汝瓷的胎骨是未烧透的“夹生胎”,而且可见或多或少的气孔,说明胎泥中含有腐植质和有机质。 注意:至于汝瓷胎的颜色象焚香时落下的香灰,虽然说的很形象,但色调白中偏灰、偏黄、偏褐到什么程度,得通过看实物瓷片才能领悟,我无法用准确语言传达给你。因为胎很重要,是鉴定汝瓷的重要依据。同时,真品汝瓷的胎骨是“夹生胎”,所以,手弹胎体声音发木。而仿品发声就比较扎实。 汝官窑瓷器釉质:汝瓷的釉是石灰釉,内掺玛瑙,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会严重流釉。汝瓷釉的烧成温度范围极小,同窑不同窑位稍有温差,就呈不同颜色。就汝瓷釉色而言,随着温度由低到高变化,釉色有月白、粉青、卵青、天青、豆青、灰青(艾青)、虾青等。釉质也从完全失透、半失透,到玉质感和玻璃质感变化。文献中有 “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三种颜色的汝瓷最好。 注意:温度稍高,汝瓷釉质就会变成玻璃质感,而且会产生流釉现象,形成“釉如堆脂”。所以,有流釉现象的汝瓷釉面一般是玻璃质感较强的,而且积釉越厚颜色越深。 汝官窑瓷器釉面:汝瓷釉面有薄有厚,大多开片,呈冰裂纹、蝉翼纹、蟹爪纹,小部分斜开片即鱼鳞纹。也有极个别的一面有开片,另一面无纹或整体无纹,即文献所称“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是汝瓷的特征之一。 注意:由于汝瓷烧造温度不高,胎和釉紧密度不是很好,因此,在口沿、底沿、凸棱处,会出现明显的自然剥釉现象。而且釉面会出现“汁中棕眼”现象,即缩釉点。至于古人称釉面气泡稀疏“寥若晨星”,这种现象只存在于正烧的釉面表层,其余则釉泡细小密集,肉眼无法可见。 汝官窑工艺特征:汝瓷器型胚胎只要能使用模具的,都采用模制工艺,以提高器物规整度。器物较大或不便使用模具的各类瓶、罐等,仍以手工拉坯成型。 汝瓷基本采用支烧方式,早期有长条状支钉(松子状)、较为粗大圆形豆瓣状支钉。长条状支钉有横置在圈足端面的,也有横置在底部的。一些较大的瓶、罐直接采用垫饼垫烧,所以这些器物圈足露胎,个别平底器,整个底部露胎。到中后期,随着工艺的成熟,支钉变的越来越小,即芝麻钉。支钉数量按器物大小有3个、5个,5个以上有6个、12个等双数出现。 注意:汝瓷大部分器物满釉裹足支烧,如洗、盘、碟、钵、盆、樽与个别碗。碗大部分为垫烧,即圈足露胎,也有同时采用支烧和垫烧两种工艺。瓶的种类较多,但满釉支烧的仅见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真品汝瓷的支钉手摸没有刮手感,仿品反之。 汝官瓷的底款:汝瓷底款有刻“奉华”、“蔡”、“寿成殿皇后阁” 和“甲”“ 乙”“ 丙”款名。其中,“奉华”和“寿成殿皇后阁”应为宋代宫廷所刻用器标志。“蔡”字应为物主姓氏,有人认为是蔡京。“甲”“ 乙”“ 丙”则为乾隆时期将宫中古董分成甲乙丙等级后所刻。除此之外,暂无发现其它款铭。 汝瓷因烧造时间短,加上历史上的战乱和天灾人祸,传世不多。目前,全世界各大博物馆在册登记的只有67件。那么,汝瓷民间有没有呢?一定有。有多少呢?没人知道。至于有人说民间没有汝瓷,那是不负责任的无稽之谈。随着我们对汝瓷进一步认识,国家文物政策的不断放开,我们相信民间的一些汝瓷传世品一定会逐渐被认定面世。“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愿这极富灵性、让人梦寐以求的汝瓷珍宝,能在您的藏品中出现,并给世人增添无限的艺术享受! 下一篇《收藏漫谈》,我们来漫谈一下宋代——官窑 (说明:既然是漫谈,语言就有些随意,再加上一些个人观点,肯定会出现一些差错,敬请朋友谅解!) 下面是一组清凉寺窑址出土汝瓷标本和台北故宫的宋代汝瓷照片,供借鉴参考:
2023-07-12 01:00:141

有哪位大神帮忙看下这个是不是宋代陶瓷碗?

真品才有收藏价值,图片无法判断真假,建议拿实物找专家鉴定为准。宋代瓷碗造型以简洁和实用为主,这与宋代瓷碗主要为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的进食器有关。宋代瓷碗在细部造型上的变化十分丰富,如,口、唇、沿、腹、底、足等部位的变化十分丰富,有的仅衍生造型就可以达到数十种,但这些造型上的变化极其微小。另外,大多数宋代瓷碗在造型上秉承了实用的原则,这应该与其民间窑场“生存第一”的需要有关。民窑在造型上实用的原则,对官窑瓷碗的造型有很大影响,如,著名的汝窑瓷碗在造型上也是朴实无华,未有矫揉造作之气。宋代瓷碗在品类异常繁复。常见品类主要有,青釉、粉青釉、青绿釉、天青釉(图3)、淡青釉、青白釉、白釉(图4)、淡天青釉、淡青釉、深绿色釉、黑釉、酱色釉、褐釉、豆青釉、窑变红釉、梅子青釉、兔毫釉等等。不过我们仔细分析这些色彩,不难看出其色调是以青、黑、白等色彩演变而来,如,如粉青、青绿釉、天青釉、淡青釉、青白釉、淡天青釉、淡青釉等是青色的衍生色,而兔毫釉、油滴釉等色彩,应该属黑釉,只不过加入了窑变的元素,同样钧瓷的“入窑一色,出窑万彩”,以及 “钧红”,实质上都是青瓷在色彩上窑变的结果。宋代瓷碗十分注重釉质,瓷碗基本上都施化妆土,胎釉结合紧密,手感细腻、润泽、玉质感较强,施釉均匀,流釉现象不常见(图9)。由此可见,宋代瓷碗对待釉质的态度是精益求精。宋代瓷碗在釉质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典型的如开片釉,它本身是一种窑内烧造的缺陷,但在宋代人们却奇迹般地将其发展成为一种缺陷美,哥窑的开片纹犹如“金丝铁线,片片相联”(图10)即是说此种现象。从厚薄上看,宋代瓷碗釉质总体变得稀薄,这与宋代窑场生存压力大有关,如,著名的定窑白瓷碗有时釉质薄得都可以隐约看到胎色。
2023-07-12 01:00:223

为什么宋代官窑瓷器会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

流传至今的官窑瓷器、宋代官窑瓷器有碗、盘、碟、盏托、洗、瓶、炉、尊等,样式多种;宋代官窑瓷器并不华丽,釉色单一,很少有纹饰装饰,却又有一种难以言表的端庄肃穆和庙堂之气。是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诞生了这种无与伦比的宋代官窑瓷器呢?  一、宋代官窑瓷器是历史积淀的产物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中,贯耳瓶是出现频率较多的器型,不仅宋代的官窑器有贯耳瓶,宋代五大名窑的其他窑口也有这类器型,其影响所及直到清代都有仿制的贯耳瓶出现。但不同时代的贯耳瓶,在外形上虽然形似,其内在气质却完全不同。    在各大博物馆展出的宋代瓷器中,都可以看到贯耳瓶的身影(北京故宫收藏的宋官窑贯耳瓶,台湾故宫收藏的宋官窑贯耳瓶)。这两件贯耳瓶,其基本造型都是敞口、粗颈、扁腹、高圈足,颈两侧有筒形耳,虽然在器型上略有不同,但都显得古朴庄重。即使是南渡后烧制的官窑贯耳瓶,其基本形状还保留着这种皇室特有的庄重(南宋官窑贯耳瓶)。论者都把这种贯耳瓶称之为仿青铜壶的式样,以示其为文化传承的产物。这种贯耳瓶器型的传承历史和文化内蕴仅仅如此吗?  别林斯基说过“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我们把宋代贯耳瓶的烧制者比作诗人,那他们创作的贯耳瓶形象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我们想强调的是,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艺术本身就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精华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不是从青铜器开始的,它有着更为漫长的历史渊源。这种以干净利落的线条勾勒出的厚重丰润的体态,早在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陶器艺术中就已经得到证实,它的重现是在宋代丰腴的文化土壤中的一次再生。如图中的这件陶器,如果不是嘉兴博物馆的展柜中注明了这是一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谁都可能认为这是一件宋代的陶器。这不是器型的巧合,而是文化因子的传承。只有宋代的文化土壤才能孕育这种看似巧合实为传承的文化现象。宋代的贯耳瓶,以无形的线条映衬厚重的丰润,它所再现的不是人类童年的稚拙,而是中国文化成年的富态,这种富态是以宋代的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为基础的。数千年的传承所积淀的不在于外形的相似,而是器型的内涵。这种内涵,无论是清代的刻意,还是现代仿品的滥情,都难以达到这样的境界。从这点上来说,读懂宋代官窑瓷器所积淀的历史,就能读懂宋代官窑瓷器的真伪。  同时,贯耳瓶线条的浑圆敦厚,是宋人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淋漓尽致的体现。我们在鉴定古代器物时,常常会说“东西会说话”,也就是说,器物的形象会说话,它会告诉收藏鉴赏者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世界不能简单地看作器物形象的本身,而应该是器物所内蕴的历史文化。宋代理学所阐述的天人相与的命题,是我国哲学发展在宋代的一种创造性的历史积淀,它对有宋一代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毫无疑义,宋代贯耳瓶的造型和线条,也受到了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器物造型的积淀和文化的积淀是同步的,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看似相似的器型所体现的文化背景不同,比如清代生产的贯耳瓶的线条就是挺直张扬的。(清代乾隆贯耳瓶和清代道光贯耳瓶)  二、宋代官窑瓷器是宋代尚古之风的再现    在众多的宋代官窑瓷器的器型中,熟悉我国礼仪文化的学者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特征带有明显的上古时期的青铜器的风韵,具有浓郁的庙堂风格。如图7南宋官窑鼎式炉的造型带有明显的西周青铜鼎的特征,而图8南宋官窑觚则有着商代青铜觚的造型特征,这种共同的器型特征反映的是器物所溢满的庙堂之气。   为什么宋代官窑瓷器的造型会和上古时期的青铜器产生强烈的共鸣呢?冯先铭先生说:宋代官窑瓷器“仿商周秦汉古铜及玉器者甚多,显然是受北宋徽宗朝帝王提倡的仿古复古风气影响,这类仿古器皿只能是作为宫廷陈设用品而生产。”同时,除了宋代的尚文复古之风以外,瓷器生产的工艺水平和艺术水准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    在商周时期,相当数量的青铜器是作为礼器出现在重大的祭祀场合和国家礼仪上的,不管这些青铜器的类别和造型特征有多少变化,它的总体风格总有一种庄重肃穆之美,其中还带着些许威严和狞厉。这种因祭祀需要而塑造的审美风格,是青铜器型很为特殊的造型特征。那么为什么这种庄重肃穆的审美风格会出现在相隔千年之后的宋代呢?这和瓷器的发展和成熟有关。汉唐时期,瓷器的发展还不成熟,这不仅表现在瓷器的生产工艺上,以及器物的艺术造型和审美情趣的异同,还因为汉唐之际的瓷器表面的装饰风格和庙堂之需有着一定的距离。汉代工艺上的不成熟,使瓷器还不能达到祭祀的要求……
2023-07-12 01:00:373

景德镇里御窑厂藏着哪些不知的秘密?

目前据文献记载,景德镇制瓷始烧于五代时期,也有不少专家据考古发掘的瓷片认为其早于唐朝便已有烧制,在当时的江西景德镇,并非"景德镇"之名,原名昌南,由数个窑口组成,窑址繁多。而景德镇的窑火之所以能至今不熄,究其 历史 沿革是有原因的。唐代景德镇窑烧制青瓷为主,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釉瓷而著称。胎薄质坚、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瓷器具有天然青白玉效果,为景德镇新创。色调清新爽快,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宋代早期景德镇瓷以光素者为主,宋室南迁后,逐渐为印花所代替。由于这种青白釉瓷器的透光度较好,若仰光透视,其胎上所印、刻花纹可内外影见,故俗称"影青瓷"。宋代景德镇瓷器高超的制瓷技艺受到皇室青睐,以致于宋真宗(景德年间)下旨将景德镇瓷器进贡朝廷,并将自己的年号赐作景德镇瓷器底款,在瓷器底部书写"景德年制"四字。景德镇、景德镇窑均因此而得名。在当时大有名气,行销海内外,深受喜爱。目前,在景德镇的考古工作中,已发掘出不少宋代遗址,并被公布为各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元代,景德镇窑成功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直至明清时期,景德镇窑极大地发展,还出现了年窑、郞窑、唐窑等诸多御用名窑。官窑和民窑的数百个烟囱昼夜红焰蔽空、烟火相望,可谓盛况空前。清代景德镇窑与宋代相比,主要体现在工艺种类的繁多,集陶瓷艺术之大成,进入炉火纯青的境界。工艺和品种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还有诸多创造发明,各类陶瓷艺术品璀璨生辉。以青花瓷为代表,还有五彩、斗彩、素三彩、釉下三彩、珐琅彩、粉彩等诸多瓷器。此外,单色釉品种也在不断创新,诸如黄釉、祭蓝釉、孔雀绿釉、豇豆红釉等等。明清时期的空前发展,使景德镇被誉为"瓷都"。尤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鼎盛时期,跃上了 历史 的巅峰,使景德镇名气享誉内外。而御窑厂作为众多窑口中的杰出代表,也正是在此时达到了空前的境况。但实际上,御窑厂早在明清以前便有了,为什么到了清朝的时候却成为了罕见的皇家专用瓷器烧制之地呢?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元朝皇室在景德镇设立专门烧造朝廷用瓷的官方机构"浮梁瓷局",确立了景德镇御用官窑地位,标志着景德镇御窑 历史 的开端。"浮梁瓷局"的设立,得以集中全国各地名窑的优秀工匠,加之强大的蒙古帝国统治区横跨欧亚,中西往来频繁。繁荣的商贸活动促进了景德镇与海外的文化交流,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而这,可以说就是景德镇御窑厂的前身。在当时,景德镇陶瓷人将源于波斯的装饰风格及苏麻离青颜料,成功地与景德镇的青白瓷相融合,创烧了独具风格的景德镇青花瓷。青花瓷的烧造成功是景德镇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的一个辉煌篇章,开创了以彩绘装饰为主流的新时代。青郁素雅、明净高洁,历数百年而不衰。明代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明王朝在景德镇设立御器厂,专门烧造皇室用瓷。御器厂按照宫廷的需要,不惜工本,以雄厚的资金,集中全国各地最优秀的工匠,制出最精美的瓷器,形成"匠从八方来,器成天下走"壮观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兴盛时期,不仅是传统的青花瓷和白瓷发展很快,而且新创釉上彩瓷和颜色釉瓷的烧造成就也非常显著,在成型工艺上既能够烧造气势恢弘的大龙缸,又能烧制精美俏丽的薄胎瓷。各种精美瓷器琳琅满目。可以说,这一时期宋元时的各大名窑已是黯然失色,而景德镇瓷业则如日中天,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清代,满清政府入关后,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在明代御器厂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建,改称御窑厂。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以后,景德镇御窑厂由朝廷直接派遣督陶官驻厂管理窑务,此后各时期的官窑常以督陶官的姓氏命名。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景德镇的制瓷业得到空前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制瓷技艺更加娴熟精湛,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可谓集南北历代名窑之大成。景德镇御窑步入了一个极其辉煌的时代。登上了我国陶瓷 历史 上的极盛颠峰。而御窑厂则成为我国烧造时间最长的官窑,规模最大,工艺最为精湛的管办瓷厂。尤其以清朝为盛。御窑厂集合了明清技术水平最优秀的工匠,烧制工艺精湛繁多,瓷器品种丰富。均采用质地最优的制瓷原料制作,釉面上的图案与纹饰皆出自宫廷画家之手。这类瓷器专门供奉给皇宫,满足帝王和朝廷之需,故而拥有最充足的资金。御窑厂造出了许多精美绝伦的瓷器,成为真正的无价之宝。御窑厂在陶瓷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民国初年,在"实业救国"的号召之下,一些民族工商业者开始革新中国陶瓷手工业,在景德镇创办了一些新式瓷厂。诸如"景德镇瓷业公司""江西瓷业公司"等,还创办了"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培养人才。与此同时,出现了诸如"珠山八友"一类的名家。他们逐渐将绘瓷从历代传统的工艺中分离出来,对景德镇此后的发展影响巨大。相继有不少瓷业者转向陶瓷绘画发展。终结了传统陶瓷绘画艺术形态,自觉摆脱了五百多年来帝王审美对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制约,创作内容更加丰富自由,影响至今,他们所开创的陶瓷绘画风格,依然影响着景德镇。新中国成立后,景德镇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重建制瓷业,国家积极鼓励大量工艺美术师投身于制瓷业。现代燃气窑炉、电窑炉逐渐替代了传统窑炉。景德镇陶瓷业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与发展。而御窑厂所产的瓷器具有重大的艺术和经济价值,是我国陶瓷文化中典型的代表性瑰宝。有不少产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瓷器文化的博大精深。但令人痛心的是,目前尚有部分御窑厂文物流失于海外。2006年,御窑厂遗址公园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达到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标准,被批准为国家4A级 旅游 景区。现如今的景德镇在每一个爱瓷人的不懈努力下坚定不移地走在瓷器复兴之路上,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瓷器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这是中国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 亦是自古至今代代相传的智慧, 更是书写在血液里的祖先密码。 您且留步来聆听这生活的脉搏,
2023-07-12 01:00:511

有一祖传家宝(古代磁器),不知如何鉴定

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传来,因此称之谓“大食窑,鬼国窑”。之后虽称谓因译名不统一而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如“佛郎嵌”、“鬼国嵌”、“法蓝”、“法郎”、“拂林”、“佛郎”、“富浪”等,但发音基本一致,现在基本统一为“珐琅”。 一.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 珐琅工艺的制作分类很多,人们一般根据制作方法和胎地种类将其分为两大类。 1.根据制作方法大致可分掐丝珐琅、内填珐琅(即嵌胎珐琅)、画珐琅等。 掐丝珐琅和镶嵌珐琅很久就在国内出现,历史记载可追溯到宋元时期,但真正能在国内制作应是元代成吉思汗进攻大食,将该地工匠俘虏押回制作,并将该技艺传入中原。至明代,永宣宫廷中开始广泛制作应用掐丝珐琅,之后的景泰时期最有名气,即人们俗说的“景泰蓝”。画珐琅则出现较晚,于十五世纪中叶在欧洲佛朗德斯发明,十五世纪末在法国中西部里摩居以内添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重镇。随着中西方贸易交往,从广州等港口传入国内。当时称谓“西洋珐琅”或“洋珐琅”。清代宫内的画珐琅制作要在康熙三十二年、珐琅作与玻璃厂成立之后才能开始研究制作、发展。 2.根据胎地种类,珐琅器一般可分金胎珐琅、铜胎珐琅、瓷胎珐琅、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等。其中铜胎珐琅因为铜料与表面珐琅容易结合,且铜料价格相对容易接受,因此铜胎珐琅最为广泛。直今,珐琅器依然大多使用铜胎。金胎因造价过高,难为常人所接受,清三代时基本只限内府制作使用,且数量极其有限。瓷胎珐琅(即珐琅彩瓷),顾名思义,是在瓷胎上绘制的画珐琅。它是瓷器与画珐琅制作工艺的完美结合,制作要求对两者都要求很高,因此起步与成熟时间较晚。宫内造办处在制作瓷胎珐琅彩瓷的时候,还制作玻璃胎珐琅、紫砂胎珐琅,三者制作时间应大致相同,只是紫砂胎产品(仅指宫内珐琅彩而言)仅见康熙制品,雍乾不见制作资料。 二.康熙珐琅彩瓷的制作 1.制作设施 要在宫廷内制作画珐琅器,首先要有制作设施——珐琅作。康熙时期的珐琅作主要有武英殿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废除)、养心殿珐琅作、圆明园珐琅作,由于缺少《清内务府造办处 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当时制作规模暂时无法考证。 2.历史资料 比较早的康熙画珐琅历史资料是:“五十五年九月十一日:广西巡抚陈元龙(陈元龙(1652——1736年),字广陵,号乾斋,世称广陵相国,亦称海宁相国,清代相国(宰相)又称阁老。)奏摺帝赐‘御赐珐琅五彩红玻璃鼻烟壶一个",陈元龙‘愓感涙零"。”可知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造办处已经制作出玻璃胎画珐琅,并用其赏赐众臣。 康煕五十五年九月二十八日,广东巡抚杨琳上奏摺:“广东人潘淳能烧法蓝物件、奴才业经具摺奏明、今又査有能烧法蓝杨士奇一名、验其技艺、较之潘淳次等,亦可相帮潘淳制造。奴才并捐给安家盘费、于九月二十六日、......法蓝匠二名、徒弟二名、俱随乌林大、李秉忠起程赴京讫。再、奴才觅有法蓝表、金刚石戒指、法蓝铜片画、仪器、洋法蓝料、并潘淳所制法桃红颜色的金子搀红铜料等件、交李秉忠代进。尚有已打成底子未画、未烧金钮杯、亦交李秉忠収帯、预备到日便于试験。” 其中涉及的人物“潘淳”,在《广州市志.工艺美术工业志.第四章 织金彩瓷业》曾提起该人:“(广彩)17世纪中后期,大部分使用五彩的红(干大红)、麻(红黑配成的深赭石色)、黑、金和珐琅彩的月白、黄、粉绿等9种色料。后潘淳研制出桃红(金红),丰富了珐琅彩的颜色。”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由于广州在清代属唯一对外开放门户,许多外国人都由此进入我国,因此致使广州的珐琅制作在国内水平很高,举足轻重。宫内造办处的珐琅作匠人大多是由粤海关选入,称为“南匠”。并且在乾隆后期,宫内造办处停止制作珐琅彩瓷后,这里成为珐琅彩瓷制作点,依然制作珐琅彩瓷。 从康熙珐琅制作资料来看,五十五年之后相关资料较多来推测,很可能该时期画珐琅制作较成熟。康煕五十七年六月,广西提督総兵左世永得到御赐珐琅鼻烟壶,左世永称其“精工无匹、华美非常”。 康煕五十八年六月二十四日,两广总督杨琳上奏摺提及他送画珐琅匠陈忠信至宫中。“本年五月十二日到有法蓝西行医外科一名安泰、又会烧画珐琅技芸一名陈忠信。奴才业会同巡抚公折奏闻,于六月十八日、遣人伴送赴京在案。......。” 真正提到瓷胎珐琅的确凿历史资料可参考:康煕五十九年二月初二日,曹頫(曹寅之子)奏摺内朱批、谕曹寅:“近来你家差事甚多,如珐琅磁器之类先还有旨意件数,到京之后,送至御前览完才烧。今不知骗了多少磁器,朕总不知...。”康熙时期,由于画珐琅制作还不成熟,因此,画珐琅不能在瓷胎釉面上直接施釉,而是施在素胎面上。当时的珐琅彩瓷胎必须由景德镇制作(除偶尔使用永乐旧胎外)、由浮梁(即景德镇,因桥梁多称其“浮梁”)昌江顺流直下、入鄱阳湖、经九江关、过江宁府(南京),然后沿大运河北上进京。曹寅自祖辈皆为玄晔家包衣(奴仆),当时织造、海关许多要职都由统治者委任自家包衣管理。曹家三代身居江宁织造,且好瓷,可能涉及御厂珐琅瓷胎事宜,导致康熙训斥。 根据历史资料:“康煕五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康熙帝赐西洋使臣嘉楽、珐琅碗二个及其他。”该碗确凿资料也不见遗留。 3.康熙珐琅彩瓷的瓷胎 康熙时期的瓷胎画珐琅彩直到末期依然没有制作成熟,主要原因应与画珐琅制作技术有关,例如上文提到五十五年进京的潘淳,五十八年进京的陈忠信,虽然都能烧珐琅,但仅指铜胎、玻璃胎而言,瓷胎珐琅尚属宫内首创,前无它例。因此以该时期技艺,画珐琅可绘制在紫砂(图1、2)、铜胎、玻璃胎上,难在瓷胎釉面上附着成功。紫砂胎类似于瓷胎素面,与珐琅釉结合理论上较合理,因此康熙时期的瓷胎画珐琅基本用“里有釉外无釉”瓷胎。如果大家总览康熙朝珐琅彩瓷,会发现除磁胎画珐琅菱花盘(图3)外,不再见画珐琅彩直接施于釉面(该器因为利用永乐瓷,表面原本带釉。)。 四.康熙时期“御制”与“年制”款的使用区别 康熙官窑瓷早期因御厂瓷器制作不理想而不落康熙款,直到制作达到一定水准时才开始落“年制”款。从现存康熙官窑瓷来看,“年制”款是由工部在景德镇御厂制作的官窑瓷,基本属“部限”瓷,该类瓷使用范围较宽,包括宫内日常、观赏、赏赉用等。而“御制”款则仅限宫内造办处制作的画珐琅(包括铜胎、玻璃胎、紫砂胎)。从现有存世品来对比发现,即使宫内造办处制作的掐丝珐琅也使用“年制”款(器9),而不落“御制”款。造办处制作的瓷胎画珐琅与御厂制作的官窑瓷相比,前者难度大、成本高、相对珍贵。特别是珐琅作的画珐琅属于新兴技术,与明朝就开始盛产的掐丝珐琅相比,存在一定优越感。因此可看出:落“御制”款器物明显在制作水准上优于“年制”款,使用级别也较“年制”款高(仅就康熙朝而言)。 五.康熙珐琅彩瓷的器型 由于康熙时期尚属瓷胎画珐琅研究制作时期,因此康熙瓷胎画珐琅造型相对较少。现在已知的康熙瓷胎画珐琅器型有: 1.菱花盘(永乐窑、例器3); 2.碗(基本用“里有釉外无釉”瓷胎,类型有器4、5、8等。); 3.杯(器6); 4.小盖盒及其它。 六.总结 由于康熙时期是清代珐琅彩瓷的初创时期,不论是在彩釉、造型,还是制作技术上都存在极大的局限性,因此康熙珐琅彩瓷的种类与雍乾相比都显得略微单调。 ==================== 珐琅器鉴定主要有三种途径,一是对文献史料的考证;二是科学的检测手段;三是通过时代风格的比较来鉴定。前两种方法较复杂,常用的是第三种。时代风格比较鉴定一般着重考察款识、胎骨与型制、纹饰图案和珐琅釉料等几个方面。 1.款识 现存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形式归纳起来,大致有铸錾、掐丝和刻款三种。明宣德时期珐琅器的款识形式有铸錾款、双勾款、和珐琅釉烧成三种。款识书体有楷书和篆书两种,其中以楷书占绝大多数。字数有“宣德年制”、“宣德年造”四字款和“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款识排列形式有直单行、直双行、直三行和横排。这一时期的款识位置有的在器底,也有的镌刻于器物的口沿、盖沿或内边缘处。款识书体庄重隽秀,与同时期的金属器和瓷器款识相似。 明景泰款因伪款太多,目前尚不能确定哪种款识可作为标准款识。但铸錾款、篆书款、仿宋体款以及双龙环抱款均被认定为伪款,可以排除。掐丝双勾款和阴刻款,目前有的研究者认为可作为景泰真款,但也只是情理逻辑的推论,尚不能枉下结论。 明嘉靖款为刻阴文直二行“大明嘉靖年制”楷书六字款。 明万历时期掐丝珐琅器的款识为双勾掐丝款(有的字内外填充珐琅釉),字数均为“大明万历年制”或“大明万历年造”六字楷书款。尤其以某年造为这一时期所特有的款识语气。字的排列顺序为直单行、直二行或横排。 清代掐丝珐琅器的款识多种多样,制款方法有铸錾,有刻,还有镂空款等。款识书体包括楷、篆、仿宋等(仿宋体始见于乾隆时期),其中以楷书居多。字数有四字和六字。框栏形式多为正方框和长方框。 2.胎骨和型制 明清掐丝珐琅器胎骨和型制方面总的趋势是:明代早期胎骨略厚,中晚期日趋减薄。清代从康熙时起,胎骨厚重坚实,到清末减薄。明代器物掐丝常有断裂现象,而清代由于铜质精纯并提高了烧制和打磨技术,这种现象基本消失。明代器物镀金较薄,常有磨脱现象,清代尤其是乾隆时期,镀金厚重,镀金技术远胜于明代,至今器物的镀金仍光彩照人。 明清二代掐丝珐琅器体积和型制从小到大,从简练到复杂,从陈设、祭祀到观赏实用。 3.纹饰图案 明清两代掐丝珐琅器的纹饰图案品种繁多,也经历了一个有简练到繁缛的过程。以缠枝莲纹为例,元末明初疏密有致,大花大叶、枝蔓伸展坚强有力,全部单线勾勒图案线条。枝叶呈串联状,并点缀数朵盛开的花朵,花朵饱满,花瓣短而肥腴,花心常呈桃形。明中晚期开始以双线勾勒轮廓线,布局趋于繁缛,但仍保留某些早期余韵。缠枝莲的花瓣趋于尖瘦,花心常呈“圭”字形或如意形。清代的缠枝莲纹枝蔓弯曲,布局繁密规整,极具图案性。基本以双线勾勒轮廓线,明代那种洒脱的韵味不复存在。 4.珐琅釉料 元末明初的掐丝珐琅器釉质细腻,色调纯正,鲜艳明快,具有水晶般透明感。通常以浅蓝色作地,间饰红、黄、白、绿、紫、深蓝等色釉。从明宣德晚期开始,釉色略显灰暗,光泽度降低。这一时期的掐丝珐琅器地色除浅蓝色外,宝蓝色应用广泛。到万历年间,更出现了淡青、白等中间色地。珐琅色釉有所增加,新出现了赭、豆青、松石绿等色釉品种。 清代的珐琅釉料品种丰富,所用色釉达几十种之多。但其有一个共同点,皆不透亮。 珐琅釉料的另一特征是表面沙眼现象,是由于硼酸盐含量过高以及烧制过程中的氧化还原作用所引起。工匠们常用“蜡补”的方法来补救,即用石蜡加入色粉制成色蜡,填充于沙眼之中。到乾隆时期,经改进工艺,杜绝了沙眼现象。 景泰蓝以它那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绚丽的艺术风采,在世界掐丝珐琅工艺中独树一帜。那些仿制的似是而非的景泰蓝赝品,无论在材料、质地还是艺术风格上均无法与明清制作的掐丝珐琅器相提并论。只要熟悉掌握明清掐丝珐琅器的制作、材料和艺术风格等特征,一望便可断定其真伪。
2023-07-12 01:00:5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