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下的日耳曼尼亚
-
1、概说
明宣宗朱瞻基
宣德(1426~1435年)一朝仅10年,但这段时期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明宣宗实录》的记载可知,宣德元年就命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的白瓷祭器,宫廷派出内官至景德镇督烧瓷器;而且太监张善由于过分贪赃和残酷被处以死刑。据《大明会典》卷一九四的记载,宣德八年,一次就下达了要景德镇烧造龙凤瓷器44.35万件的任务,由此可以想见其烧造规模之大。
《大明会典》
前人对于宣德瓷器的评价是十分高的,或许由于过去对洪武及永乐瓷的认识处于模糊阶段,也有一定因素。但总的说,宣德瓷的品种、质量和数量,都是可观的。
《长物志》
明人对宣德瓷的鉴赏,偏重于红釉、釉里红、甜白釉和仿官、哥窑器。但文震亨《长物志》亦提到红彩及青花瓷的可贵,说:“红花、青花者,俱鲜彩夺目,堆垛可爱。”
《南窑笔记》
清人则偏重于强调青花瓷的成就,如《南窑笔记》在记述历代官窑器,提到宣德窑时,说“青花渗青为上”。《陶说》叙述宣德瓷说:“此明窑极盛时也,选料、制样、画器、提款,无一不精,青花用苏泥勃青。至成化,其青已尽,只用平等青料,故论青花,宣德为最。”
《景德镇陶录》
蓝蒲《景德镇陶录》综合前人之说,概括宣德窑的特征如下:“宣窑,宣德间厂窑所烧。土赤、埴壤质骨如朱砂,诸料悉精,青花最贵。色尚淡,彩尚深厚。以甜白、棕眼为常,以鲜红为宝,器皆腻实,不易茅蔑。《唐氏肆考》云:宣厂造祭红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入釉,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汁水莹厚。有竹节把罩盖卤壶、小壶甚佳。宝烧、霁翠尤秒。又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细龙暗凤花,花底有暗款“大明宣德年制”。隐隐鸡、橘皮纹,又有冰裂鳝血纹者,几与官汝窑敌。他如蟋蟀澄泥盆,最为精绝。按宣窑器无物不佳,小巧尤妙,此明窑极盛时也,祭红有两种:一为鲜红,一为宝石红,唐氏所记乃宝石红,概以祭红言之,似误。宣青是苏泥勃青,故佳,成化时已绝,皆见闽温处叔《陶纪》,今宣窑瓷尚有存者。”这段记载基本上把前人已掌握有关宣德窑的情况做了总结,但目前我们从传世品和出土器物所得到的的资料,已远远超过上述内容。
宣德窑生产的品种之多是空前的。在釉下彩方面有青花、釉里红及青花釉里红。单纯的釉上彩有釉上红彩和五彩,釉下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品种有青花红彩、青花黄彩和青花五彩(斗彩)。单色釉方面有甜白、红釉、蓝釉、洒蓝、仿龙泉釉、酱色釉、低温绿釉、孔雀绿釉、仿哥釉和仿汝釉,杂釉方面有刻填酱彩盒各种金彩器等。
2、宣德青花瓷
宣德青花和永乐青花一样,是中国古代青花瓷的高峰,历史上称永乐、宣德为青花烧造的黄金时代。从文献记载和传世实物看,宣德青花的数量较永乐为多,由于永乐与宣德时间相连,两朝的瓷器烧造年代,有的根本无法区分,有的亦难于判别,但若从全体看,区分永乐、宣德青花瓷有大致如下要点:
①年款不同,宣德青花瓷中有很大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官窑款。
②宣德窑器所用青花料有两种:一种是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其含锰量地、含铁量高,烧后色泽浓翠而又铁斑。另一种是国产钴料,由于国产钴料含锰量高、含铁量地,因此色泽带灰而没有铁斑,但宣德官窑器中有一类青花色泽偏淡,但并不带灰暗色,且无铁斑,极为幽雅,应是采用精炼的国产料绘画烧制而成,或是两种料配伍使用的结果。
③和永乐青花制作一样,宣德青花瓷着彩时系用小枝笔,使得彩色每笔蘸料有限,需不断重新蘸料,这就使青花色彩有深深淡淡的笔触痕,永乐、宣德瓷中,不见整片一笔涂抹的情况,因此凡一笔涂抹的青花着彩法,不属永乐、宣德的实物。
④宣德青花器中除极少数器物釉色莹白外,绝大多数的釉色均白中泛青,某些瓶、罐类的口缘及足边聚釉处呈水绿色。
⑤宣德青花瓷绝大部分底部施釉,有一小部分底部并不施釉,大件器如天球瓶、大盘、梅瓶、大缸等;中小件器有深腹圆洗、三足炉、花浇、鸟食缸等。凡底部露胎部位,或属白胎色而有火石红,或有一层浅红色涂抹料,但均无旋痕。清代后仿宣德大盘之类器物,器底露胎部分往往有旋纹痕。
⑥器物以矮底足为多,削足处理有很多种方法,特别要注意大盘的底足处理法。
凡真宣德青花大盘,圈足断面,往往成倒梯形:墙内敛、里墙外斜,因此无法用手抓起。雍正仿宣德“一把莲”盘,圈足内外墙垂直,可以用手抓起。
⑦宣德大件器,如扁壶等均系分段接合而成,在器身可看到或摸到接痕,但清代仿品则采用前后身模制而成,在器身两侧可以看到或摸到拼缝的痕迹。
⑧宣德青花器形众多,永乐的器型在宣德大部分继续烧造,而更趋变化多样,多见的有梅瓶、玉壶春瓶、天球瓶、贯耳瓶、折方瓶、葫芦形扁瓶、抱月瓶、僧帽壶、玉壶春执壶、方流执壶、梨式壶、大缸、钵、盖罐、八角烛台、豆、高足碗、花浇、渣斗、鸟食罐、蟋蟀罐、漏斗、各式洗、各式炉、各式盘、各式盆、各式碗、杯、盏、碟以及笔管、笔盒、水盂等等。
宣德青花大盘在中东土耳其、伊朗以及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品中都发现口径在60厘米以上的大器,最常见的有3种:一是板沿大盘,其口径大的达44厘米;二是微侈口、浅壁弧形大盘,口径在28~44厘米左右;三是菱口大盘,口径在37厘米左右。
宣德青花器上的辅助纹饰,最常见的有仰、覆莲瓣纹,已完全改变元代及明初洪武的样式,多见瓣心填色,凡不填色者,内绘纹饰亦已毫无元代风格。
⑨宣德青花瓷的图案花纹以缠枝花、折枝花,其中尤以缠枝莲和宝相花为多见。在特定器型上使用某一种图案花纹,似有某些规律性。例如在口径37厘米左右的菱口大盘上,一般都绘缠枝莲;在微侈口的浅壁弧形大盘上,多见把莲、串枝莲和牡丹花;在板沿大盘上则以把莲、缠枝葡萄、瓜果和缠枝菊为多。
宣德官窑器中使用龙纹较普通,龙的画法已改变了元代的细长颈。有竖发、披发及前披发,显得较为凶猛。龙的五爪爪尖成带状圆圈现象为多见,也有三爪、四爪。除了云龙外,龙和云分开的图案极多,有海水龙、团龙、龙戏火珠,也出现了莲龙、飞翼龙和吐珠光龙。过去把飞翼龙及莲龙的时代看成自正德前后开始,需要更正。
双凤、狮球、波涛海兽也是常见的画面。在永乐青花中少见的细描人物故事图,宣德器中已屡见不鲜,人物故事配以庭院台阁,构成一幅幅完整的画面。
松竹梅岁寒三友图及八宝图、竹石芭蕉、莲池水藻和梵文、阿拉伯文作为装饰也是常见的。芭蕉纹则中茎分开,留有空白地已成定例。回纹除个别仍用二方连续外,多数已是整圈环连。
⑩宣德青花瓷除了白地蓝花的常见品种外,也还有蓝地白花的装饰手法,其制作方法是在器物内、外壁锥划出图案花纹,再用青花料绘地纹,以填满其空隙的部位,然后上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其蓝色部分仍是釉下彩,它和以钴料为呈色剂的蓝釉不同,从元代开始,景德镇就有这种蓝底白花的品种。
11、宣德时期仍保留着青花和印花装饰同置于一器的方法,这种以印花和青花各自独立的装饰手法同置于一器,以洪武时期最为多见。永乐瓷中则很少发现。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了有宣德款的内印龙纹、外绘莲池游龙青花小盘。这说明,宣德朝继续烧制这一类品种,但为数一定极少。
3、宣德釉里红瓷和青花釉里红瓷
宣德釉里红麒麟纹
宣德釉里红也是一个重要的品种,但比起洪武时期来,无论从数量或质量上说,都差了一段。
宣德釉里红瓷,在明代就以红鱼高足碗为最著:“宣德年造红鱼靶杯,以西红宝石为末,鱼形自骨内烧出,凸起宝光。”在传世实物中,宣德釉里红瓷都是官窑器,以三鱼高足碗及三果高足碗稍多见,但传世数量亦极有限。此外,尚有云龙纹碗,则更属罕见。景德镇御窑厂曾出土三鱼、三果高足碗,三鱼盘和云龙纹小碗和瓶罐的残件。
值得注意的是,宣德釉里红瓷主要采用涂抹法,即使像少见的云龙纹碗的龙纹,虽先勾有轮廓线,但仍以涂抹法着彩,洪武朝盛行的那种细线描绘图案的釉里红器,也不多见。
由于高温铜红釉烧成难度大,因此宣德釉里红的后代仿品以三鱼、三果高足碗和盘、碗为多,其中有一部分直书“大清雍正年制”官款,也有很大部分书“大明宣德年制”仿款。对于这些仿品,分辨款书字体的异同以外,还应注意其器型及图案的不同,一般说,宣德器鱼纹头较圆而尾部肥大,雍正仿品则鱼头较尖或尾部稍瘦。三果的画法也稍有不同,三果为苹果、石榴及桃实,雍正仿的苹果画成二只果实连在一起的形状。
青花釉里红器在元代已经创烧,但尚未见成功之作。由于青花和釉里红的烧成条件的不同,二者置于同一器物上,在同一烧成条件下就很难达到理想要求,宣德朝青花釉里红器的烧造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宣德红釉瓷
宣德红釉瓷
宣德高温铜红釉,在永乐红釉烧造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是明代红釉烧制的高峰。宣德以后,虽历朝也还略有生产,但无论质量或是数量,都已趋向衰退,嘉靖朝的高温铜红釉,往往烧成暗红中带黑,导致以低温铁红代替。
宣德红釉有鲜红和豇豆红两种,鲜红因烧成气氛的不同,有深,浅不同的红色,习称宝石红、祭红等等。鲜红釉的器型盘、碗较多见。
传世宣德红釉瓷,一部分并无款字,一部分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楷书青花款或刻款。
宣德鲜红瓷的特征大致如下:
①有里、外均施红釉和外壁施红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器物里壁不施红釉者往往胎质较薄,且有的印花纹饰,唯花纹模糊,红釉釉面多数有橘皮纹。
②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近底足处凝釉截齐,垂积釉处呈青灰色清代仿品则呈凝黑色。
③凡较精细规整的器物,其口沿有露出胎釉本色的整齐的“灯草边”,虽亦红白分明。但不如清康熙后仿的那样,为特意加涂的白边。
④凡制作稍粗的器物,口沿不一定有“灯草边”,近底足处由于氧化因素呈绿色。此类器物釉面多棕眼,并有开片。
⑤器底有两种。多数为白釉底,或有“大明宣德年制”两行六字青花楷书款,款外有青花双圈,有的双圈并不规整。
另一种为米黄色底,其色与清康熙郎窑红的“炒米黄”底相同,说明康熙郎窑红是仿宣德红釉制作,但迄今为止尚未发现宣德器中有郎窑红之另一种苹果绿底的红瓷。
⑥有些器物的棱,往往露白胎而成出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十棱洗,台湾省故宫博物院的莲瓣卤壶。
⑦宣德鲜红器中,亦有描金装饰的品种。
⑧由于宣德豇豆红釉至今未发现有传世品,因此过去总把豇豆红这个淡红釉品种看成清代康熙朝的创作。
由于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发现了宣德时的标本,看来这显然是一种误解。上述康熙器中炒米黄底红釉器和豇豆红器与宣德器相似,说明康熙朝有很多品种都是仿自宣德瓷的。
5、宣德蓝釉瓷
宣德蓝釉瓷
明代蓝釉又称霁青或祭蓝。景德镇从元代开始即已烧制蓝釉器,但迄今未能确切辨识出永乐蓝釉器。从宣德朝由于有“大明宣德年制”款的蓝釉器传世,因此可以确认其存在。其特征是,色泽深沉,釉面不流不裂,色调浓淡均匀一致,呈色亦比较稳定。后人把它和白釉、红釉相提并论,推为宣德瓷器的“上品”:“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3种,尤为上品。”
宣德蓝釉以盘、碗较多见,此外亦有莲瓣卤壶、梅瓶、水仙盆等,但极为罕见。
宣德蓝釉器的特征大致如下:
①和红釉器一样,有里、外均施蓝釉和仅器物外壁施蓝釉、里壁为透明釉两种。
②碗、盘口沿之“灯草边”除极个别整齐外,有的线条弯曲,并不整齐。
③圈足施釉到底,有的器物甚至置于桌上看不见圈足的露胎处。
④底足釉色多数白净。有“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及刻款两种。但不见“宣德年制”四字刻款和青花款。
⑤宣德蓝釉器以素面为多,但亦有浅划暗花装饰,以龙纹为常见。
宣德朝亦有蓝底白花的品种。元代蓝釉白花器的纹饰主要是龙文,但宣德器龙纹少见,而以折枝花及莲池鱼藻图为主。其白花部分是用堆泥法形成的,即以白料泥浆按花纹要求堆在器上,烧成后有突起的立体感,这里也有二种处理方式,一是在花、叶或鱼身部位浅划茎、鳞;另一种则白花部位并不加任何刻划。
6、宣德白瓷
宣德年暗刻龙纹甜白釉大瓶
宣德白瓷在永乐朝高度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烧造,尽管看不出在质量上有进一步的提高,但甜白釉的制作仍在宣德瓷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章概说中已经叙述过,宣德元年就有关于宫廷指派景德镇烧造奉先殿白瓷祭器的文献记载。传世的宣德白瓷虽没有青花器那么多,但仅次于青花而有相当的数量。明代的鉴赏家对于宣德白瓷,就做了很高评价,如谷应泰《博物要览》在叙述了宣德其他品种后说:“又有白茶盏,光莹如玉,内有绝细暗花,花底有暗款,隐隐橘皮纹起,虽定瓷何能比方,真一代绝品。”文震亨《长物志》也说:“宣庙有尖足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洁白如玉,可试茶色,盏中第一。”由于明代文人仍把品茶看成是一种高尚的娱乐,因而茶盏就受到他们特别重视,事实上宣德白瓷的器型是很多的,但《博物要览》简短的几句话,却把宣德白瓷的主要特征表达得很完美。从传世品看,宣德白瓷的特征如下:
博物要览
①宣德白瓷和永乐瓷一样,洁白度很高。
②有薄胎和稍厚胎两种。凡薄胎亦属半脱胎性质,以盘、高足碗及小杯为多见。厚胎以大盘、梅瓶、扁瓶、盖盒、大碗等为多。
③多见浅划暗花装饰,在薄胎器上的暗花部分,和胎釉的白色相比,往往微带青色。
④图案花式以缠枝花和龙、凤纹为多见。
⑤凡半脱胎的盘、碗之类器物,器壁薄而器底稍厚,仍和永乐一样,器底并不透亮。
⑥款式有青花款及浅划暗款两种,青花款除中、小盘类书于器物外底,其他琢器往往书于器物口沿处。
⑦宣德白瓷最普遍的特征是器面一般都有橘皮纹,也就是前人所说的棕眼。在鉴定实践中,对于无款的明代早期白瓷,往往视有无橘皮纹而判断其属于永乐或宣德。
7、仿龙泉釉
明宣德 仿龙泉窑青釉暗刻菱花口小碟
宣德亦有仿龙泉釉的制品,亦称冬青釉,其特征如下:
①以仿南宋龙泉的粉青色为主。釉面匀净,传世品中多数无橘皮纹,但近年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碎片中,则发现仿龙泉釉亦有橘皮纹。
②一般胎质稍厚,无薄胎器。
③传世品多见器型为花式碗、花式盘和菱口小碟等中、小件器,近年御窑厂遗址亦发现有大件器的碎片。
④多数为素面无纹。
⑤器物一般为里、外及底足均施龙泉釉。
⑥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青花款。盘、碗之款字均书于外底部龙泉釉之下,菱口小碟之款字则书于碟内底龙泉釉之下。
此类仿龙泉釉的官窑制品,胎洁釉润,制作精致。其价值高于同时期的龙泉瓷。后世间有仿品,以清康熙仿最佳。台湾省故宫博物院藏敛口深壁矮底足碗,有缠枝莲及仰莲划花装饰,底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青花楷书款。从其缠枝花文及款字,以及底足过白几方面判断,似非宣德制品,应属后仿器。
8、酱色釉
元,酱色釉双耳罐
又名柿色釉、紫金釉,是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高温釉,明代从洪武开始,景德镇官窑烧制这类高温酱色釉一直没有间断。
宣德酱色釉的特征是其釉面较洪武更显光亮而匀润,且有橘皮纹。传世器物仅见盘、碗两类。但从清康熙、雍正所仿宣德瓷器总的情况看,其所仿之品大都有所本,故刻推见,宣德酱色釉器当时也不仅仅是盘、碗少数器类。
9、黄釉
宣德黄釉刻龙纹碗
以氧化铁为呈色剂的低温黄釉,就目前已发现的材料看,以明宣德为最早。全黄是至尊之色,因此黄釉器只是宫廷用器,民间绝无使用。
宣德黄釉器的特征是:
①黄釉器有二种施釉方法:一是在素坯上直接施黄釉,另一种是在已经烧成的白釉器上施黄釉。
②釉面肥厚,有橘皮纹。
③所见以盘类为多,一般盘壁较深,圈足稍高,盘底心微凹,胎质稍厚。
④以素面无纹为多,底书“大明宣德年制”青花款或刻款。
⑤器物施黄釉到底,置于桌上不见圈足露胎。
清代仿品亦以盘类为多,但盘身不深,圈足稍矮,盘底平直,或由于釉内含铅量大而泛银光特别显著。
后世有将宣德白釉器后加黄釉复烧而充宣德黄釉,其鉴定方法则主要看器底白釉部位是否有复烧粘痕,同时视黄釉下是否有划痕而定其真伪。
10、洒蓝
明宣德 洒蓝釉钵
洒蓝在清代又称“吹青”。《南窑笔记》说:“吹青、吹红二种本朝所处。”其吹红即指豇豆红,因此人们在很长时期内都把洒蓝和豇豆红看成是清代康熙朝所创烧的。事实上,这两个品种,都是仿宣之作,只是宣德的洒蓝比康熙洒蓝要拙朴得多。
从工艺上说,洒蓝并不是钴蓝釉,而是一种吹青料的品种。其制作过程是在胎体上以青料(钴料)吹施,然后上一层透明釉再高温烧成。由于吹青的效果不可能和浸釉或刷釉那样均匀,而必然有厚薄、深浅不同,呈雪花的斑片,因此又有“雪花蓝”之称。
洒蓝工艺只在宣德时期出现过,宣德以后整个明代不再制作,一直到清康熙才又恢复。
11、仿哥釉
清仿哥釉碗
明代仿哥釉的烧制成功,是在永乐末年。明皇甫录《皇明纪略》记载了明仁宗在太子时爱好哥窑瓷器而仿制成功的史实:“都太仆言,仁宗监国问谕杨士奇曰:哥窑器可复陶否?士奇恐启好玩心。答曰:此窑之变,不可陶。他日以问赞善王汝玉。汝玉曰:殿下陶之则立成,何不可之有。仁宗善,命陶之,果成。”但这种永乐末年的仿哥窑器,已无法找到。
12、仿汝釉
明成化仿汝釉象耳炉
明代仿汝器的制作,仅见于宣德。仿汝器的大量出现要到清雍正才是高峰。
宣德仿汝器与真汝器相比,其不同之点有三:
①胎质较松,釉层较宋汝稍亮透;
②开细小纹片,比宋汝釉更密而规整;
③釉面有橘皮纹,具有宣德瓷的普遍特征。
宣德仿汝釉器,和仿哥器一样,都是官窑制品,因此应有宣德官窑款。多见器物有盘、碗等小件器。
13、低温绿釉
明嘉靖瓜皮绿釉暗划云凤纹尊 故宫博物院藏
宣德朝有一般低温铅绿釉和孔雀绿釉的制品,过去在传世品中有孔雀绿釉釉下青花的品种,往往是将青花器后加孔雀绿釉再低温烘烧而成。对于这种制品的年代,前人以明正德为最早。近年来又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元代的孔雀绿青花玉壶春瓶,说明了这类品种从元代即已盛行,那么,对于宣德朝之有这种制品应无怀疑。至于一般的铅绿釉和孔雀绿釉器,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亦有出土,其铅绿釉有锥刻花纹装饰。
14、款识
宣德朝官窑瓷器的款,比永乐朝多得多,而且随着各种器物形式的不同,落款的位置也各不相同,前人有“宣德款识满器身”之说,就是指宣德款并不只限定在器物的底部,即使盘、碗之类,也会随处落款。
“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是宣德款识中最多见,也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主要为青花写款,但在白釉、红釉或孔雀蓝的颜色釉器上则也有刻款和印款。款字外大多围以双圈,也有单圈或不围圈的,少数围以长方框,或长方框外加双圈。其排列最常见的是两行六字,但也有单行直排或单行横排与环形款等等。
明宣德以后和清代,仿宣德瓷极多,对于宣德款的识别是鉴定宣德器真伪的重要标准之一。应该注意的大致有以下几点:
①宣德楷书款的“德”字:沿用汉碑中的古体,没有中间的一划而成“徳”,凡写成通行体的“德”字,多属后仿款,但仿品佳者也力求形似,款字也仿成“徳”字。
②宣德款的书写,是用晋唐小楷的笔法,浑厚而拙朴,后仿者大多有几种情况:用仿宋体(即刻板书的字体)而毫无书写体的笔意;虽为书写体,但笔画呆板;清康熙时的仿宣德款,其“大”、“年”、“制”往往和康熙款这几个字相似。
③景德镇御窑厂遗址虽发现有“宣德年制”四字篆款的碎片,传世完整器的四字篆款多数是后仿。至于有六字篆款的更属不可信。
15、鉴定要点
后代仿宣德瓷甚多,尤以仿宣德的青花、甜白、红釉和釉里红器为多见。鉴定宣德瓷器,除要特别重视常见器型的是否一致和宣德款式的真伪外,也须注意下列各点:
①宣德瓷的釉面,一般都能见到像橘子皮的橘皮纹。
②用30倍左右的显微镜可以看出宣德官窑瓷釉内的气泡成大、中、小不同的气泡群,群与群之间的间距疏朗,凡气泡密集而整齐者大多非宣德瓷。
③宣德盘、碗之底足多数有棱边感,非滚圆之“泥鳅背”。
④宣德大盘之底足内墙自上而下向外斜削,因此无法用手指抓住,凡清雍正仿宣德大盘,底足内墙接近垂直,因此可以用手抓起盘子。
⑤宣德官窑青花瓷,除极个别青花翠颜而无铁斑外,绝大多数有黑铁斑。清代康熙、雍正仿宣德器有的也烧出黑铁斑,但仔细辨别可以发现其中有的地方由于明显是由于加重钴料产生的想过。
⑥宣德官窑青花器以小笔触上彩,无一笔涂抹的制作。
⑦盘类因塌底而盘心成下凹状明显,凡盘子平底者大多非真宣德。
⑧瓶、壶、罐之类器物均为分段拼接成形,凡前、后身合模成形者非宣德制。
文献资料整理自冯冼铭先生《中国陶瓷》内容略有增删,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本人,即刻处理。不忍先人著作沉灰,陶瓷爱好者又无正确资料参考,固有此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