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莲丿红尘
-
学名的解释 (1) [scientific name]∶科学上采用的专业名称 锈的学名为氧化铁 (2) [oneu2019s formal name used at school]∶小孩入学时用的正式 名字 详细解释 (1).学派之名。 杜预 《春秋 左传 注疏》 卷三“ 杜 氏” 孔颖达 疏引 隋 刘炫 云:“不言名而云氏者, 汉 承焚书之后,诸儒各载学名, 不敢 布於 天下 ,但欲传之私族;自题其氏,为谦之辞。” (2).入学时使用的正式名字,区别于“小名”。 元 无名氏 《桃花女》 楔子:“孩儿学名 增福 ,今年二十一岁。” 《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张文贵传》 卷上:“ 教授 取名初训诲,学名 文贵 小官人。” (3).科学上的专门名称。如:食盐的学名叫氯化钠。 词语分解 学的解释 学 (学) é 效法,钻研 知识 ,获得知识,读书:学生。学徒。学习。学业。学友。学者。学阀。学制。学历。学步邯郸( 讥讽 人只知 模仿 ,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 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简称“学” 名的解释 名 í 人或事物的称谓:名字。名氏。名姓。名义。名分(坣 )。名堂。名落孙山。名存实亡。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做某事时用来作 依据 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名,行骗钱之实。 叫出,说出
相关推荐
亚述学的意思亚述学的意思是什么
亚述学的词语解释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亚述学的词语解释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拼音是:yàshùxué。结构是:亚(独体结构)述(半包围结构)学(上下结构)。亚述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关于亚述学的成语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着述等身虫鱼之学学书学剑著述等身亚肩叠背亚肩迭背关于亚述学的词语无庸赘述述而不作著述等身亚肩叠背继志述事祖述有自亚肩迭背着述等身不愧下学不学无识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亚述学的详细信息2023-07-12 04:56:391
亚述学怎样产生的?
亚述学(Assyriology)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Mesopotamia,来自希腊语,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因起始于对亚述文字的研究而得名。中文名亚述学外文名Assyriology研究对象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来自希腊语快速导航学科分支学科基础历史沿革研究现状学科影响简介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区称为巴比伦尼亚(Babylonia,得名于巴比伦城),北部地区称亚述(Assyria,得名于阿淑尔城)。巴比伦尼亚地区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为阿卡德(Akkade,得名于阿卡德城),南部称为苏美尔(Sumer,写作ki-en-gi,大概读作/sumer/)。亚述学的研究领域除亚述和巴比伦外,还包括霍来特人、赫梯人、阿摩尔人、迦南人、伊拉姆人、古波斯人及阿尔明尼亚人的有关历史。在年代上,除亚述帝国时期外,还包括早王朝期、阿卡德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加喜特、新巴比伦和波斯等时期。亚述学以楔形文字的释读为重要研究手段,在立足于文字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亚述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此前法国学者J.察尔丁、丹麦学者C.尼布尔等发表过一些楔形文字材料,但无人释读。1802年 ,德国人G.F.格罗特芬德释读了部分文字。1835~1837年,英国人H.C.罗林森抄录了贝希斯顿铭文中的古波斯文和部分埃兰文,并成功地译出了古波斯文书的开头部分。此后 ,法国人P.E.博塔在豪尔萨巴德、英国人A.H.莱亚德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见尼尼微城)等地又发现了一批新的楔形文字材料。1857年 ,英国的罗林森等破译阿卡德语成功,不久又释读了苏美尔语。从此,亚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后,东西方学者在乌尔(见乌尔城)、豪尔萨巴德、埃利都,马里等地发掘,又使一大批亚述学的文字、文物材料呈现于世。学科分支亚述学[1] 研究已产生许多分支,其中最重要的是古文字研究领域的分支,如对苏美尔语、阿卡德语的研究及对赫梯人、霍来特人使用的楔形文字的研究。以古文字材料为基础,各项专题研究也相继展开。研究方法上,以19世纪中后期开始出现的德国学派为代表。英、法、德、美等国在考古发掘、文献整理上居于领先地位;伊拉克、土耳其、叙利亚等国也已开始对本国境内的文物进行研究。学科基础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代初,苏美尔城邦林立,争霸战争此起彼伏。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阿卡德人乘苏美尔城邦混战之机,异军突起,统一了巴比伦尼亚的大部分地区。阿卡德王国统治仅仅百余年后便为东方的库提人所灭。在反抗库提人统治的过程中,苏美尔城邦得到复兴,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控制了巴比伦尼亚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000年代末,在从西方涌入的阿摩利人的压力下,乌尔第三王朝解体,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国家。巴比伦王国在混战中异军突起,于公元前18世纪一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公元前16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灭亡,加喜特人入主巴比伦尼亚地区,但巴比伦尼亚王朝的声威已大不如前。就在巴比伦尼亚王朝衰落之际,历经数次沉浮的亚述趁机崛起。公元前13世纪起,亚述逐步统一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并与巴比伦进行争霸战争,至公元前7世纪初亚述帝国正式吞并巴比伦尼亚,建立了囊括西亚大部和埃及北部的大帝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的亚述帝国统治并不稳固,在公元前7世纪末为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取代。新巴比伦王国命运多蹇,公元前539年为波斯所灭。波斯帝国灭亡后,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相继入主西亚,两河流域沦为外来民族的附庸。2023-07-12 04:56:471
亚述学的研究意义
亚述学研究,不但可以探究古代两河流域人在天文、历法、数学、建筑、文字、宗教神话、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突出成就,而且可以发现它对西方文明产生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西方文明直接来源于基督教文化,后者则是希腊文化与希伯来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二者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两河流域文化密切相关。在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小亚细亚的赫梯文化逐渐成熟,对处于黑暗时期的希腊文化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希腊文化的发展间接地受到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希伯来文化则受到两河流域文化的直接影响,它深深地打上了两河流域文化的烙印。沦为“巴比伦之囚”后,尽管犹太人失去了自由,但是希伯来文化却在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下走向成熟。亚历山大东征后,希腊人在西亚地区建立了许多希腊式城市,希腊文化进入西亚地区。与此同时,希腊人也接受了当地的文化,希伯来的经典被译成了希腊文。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在冲击碰撞中逐渐相互产生影响,直接导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产生。希腊哲学和基督教观念既互补又对立,在接轨、碰撞和融合中促进了西方璀璨文明的诞生。2023-07-12 04:56:541
亚述学能就业吗
能。亚述史属于世界古代史专业中的冷门,就业方向为教师或考古研究人员。这个学科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苏美尔文明,早期的苏美尔-阿卡德城邦,阿卡德帝国,亚述王国,古巴比伦等。2023-07-12 04:57:061
亚述学的历史现状
亚述学诞生以后,学者们在各个层面开展研究。楔形文字文献是亚述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整理、发表各类楔形文字文献是当时亚述学研究最迫切的任务。英国学者出版了《西亚楔形文字铭文》(The cuneiform inscriptions of Western Asia)和《不列颠博物馆所藏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文献》(Cuneiform Texts from Babylonian Tablets in the British Museum),法国学者出版了《卢浮宫楔形文字文献》(Textes cunéiformes, Musées du Louvre)和《马里王室档案》(Archives Royales de Mari),其他规模较小的楔形文字文献集不计其数。20世纪80年代以来,芬兰等国学者重新整理翻译了《亚述国家档案》(State Archives of Assyria),加拿大等国学者重新整理翻译了《美索不达米亚王室铭文》(The Royal Inscriptions of Mesopotamia)等大型楔形文字文献集,为亚述学研究提供了可信度更高的楔形文字泥板文书文本。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欧美各国学者开始把楔形文字文献放到因特网上,更加便利了各国学者的研究。楔形文字文献资料积累到一定数量后,欧美等国学者纷纷编纂亚述学字典。目前影响最大的亚述学字典有德国学者布鲁诺·迈斯纳和冯·佐登编纂的《阿卡德语词典》(Akkadisches Handw?觟rterbuch,简称AHw)、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编纂的《芝加哥亚述语词典》(The Assyrian Dictionary of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简称CAD)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组织各国学者编纂的《苏美尔词典》(The Smuerian Dictionary)。欧美国家的学者充分利用掌握一手材料的有利条件,开展了卓有成就的专题研究,涉及古代两河流域的语言文字、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宗教神话、建筑艺术、科技以及日常生活等诸多领域。尽管亚述学研究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但世界各国的研究水平参差不齐。两河流域考古遗址主要由欧美发达国家考古人员发掘,所获得的楔形文字泥板和其他文物相应也主要收藏在发达国家的博物馆里,因此欧美国家的亚述学研究达到很高的水准,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很难开展亚述学研究。日本是亚述学界的新军,日本学者亲赴两河流域故地进行考古发掘,在亚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在苏美尔学方面的研究尤其引人注目。中国的亚述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为止,已有数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可以开展较规范的亚述学教学与研究。2023-07-12 04:57:141
叶平:文字传奇史话|楔形文字18
18. 亚述学的诞生 1851年,罗林森对照已经翻译成功的波斯文献和埃兰文献,再参考观察到的亚述泥板上的楔形文字,正式发表了贝希斯敦112行阿卡德铭文的译文和读音,以及246个楔形音节符号和语义。他基本读懂了贝希斯敦石壁上第三种阿卡德楔形文字,发现它们仍属音节文字和表意文字的“混合体”。 同时,罗林森还根据已经出土的楔形文字泥板,分别于1850年和1852年出版了《巴比伦及亚述楔形文字铭刻注解》与《亚述史纲》等著作。 亚述的楔形文字泥板的出土,也成就了更多的研究学者。除了罗林森、博塔、莱亚德、拉萨姆之外,说得出姓名的,还有奥珀特(Oppert)、塔尔伯特(Talbot)、史密斯(Smith)、赛义斯(Sayce)、德索尔西(De Saulcy)、芒特(Lenor-mant)、梅纳特(Menant)和施拉德(Schrader)等,每位学者的研究历程都可以书写一篇有趣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我们已经讲过的欣克斯老神父。 出生于爱尔兰科克郡的欣克斯,比罗林森年长20岁。当年与罗林森和奥珀特被人称为“楔文三杰”。他在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读书(我们有幸到访过这个著名的高等学府,特别是学院那座闻名遐迩的古老图书馆,估计欣克斯在那里就开始探索古代文字),毕业后成为教会的神父。 由于神父的工作较为闲暇,欣克斯慢慢变身为古代语言学的权威学者。他曾经破译过埃及象形文字,从而确认在底比斯(卢克索)出土的某具木乃伊是被人谋杀的法老情妇塔卡布蒂。他完全不知晓罗林森研究的进展,独立推导出贝希斯敦波斯楔形文是音节文字。 欣克斯最大的成就是破译阿卡德楔形文,包括巴比伦和亚述的楔形文字。到1850年,欣克斯已经就阿卡德楔形文字的性质提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具体描述了如何从已破译的波斯语中,寻求清晰可辨的专有名称来帮助破解阿卡德楔形文。 例如,在霍尔萨巴德早期出土的亚述泥板上,法国人博塔找到了642个基本楔形符号,他认为阿卡德楔形文的“音节符”不会太多,大部分应该是“表意符”。但爱尔兰人欣克斯正确地指出,到了亚述后期,阿卡德楔形文继续向音节文字方向演变。“表音符”甚至出现了所谓的“复音”,即根据上下文意义不同,单个相同符号可能有不同的读音,这就解释了罗林森先前的困惑。 我们可以为欣克斯的说法举个通俗的例子:前3000年表示“王位”的阿卡德楔形文字,开始是“表意符”(图左端符号),看上去就像个座位。通过旋转和不断简化,逐渐演变成前600年表示语音的“音节符”(图右端符号),读作“EN”(嗯),这个符号就与“座位”没有了关系。 因此,释读阿卡德楔形文首先需要克服的困难,是确定某组楔形符号究竟是“表意”还是“表音”。幸运的是,亚述人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某些暗示。在莱亚德发现的泥板上,大量实例是两列垂直对应书写的楔形文,其中第一列为表意符,第二列为音节符。 罗林森关于贝希斯敦112行第三种铭文的论文发表,加上欣克斯更为敏锐的细节研究,结束了对阿卡德楔形文字的初步破译。但是,当时的人们依然有所怀疑:考古学者和文字学者是不是真正掌握了这种楔形文字?质疑者中甚至包括某位著名的法国闪族语言学家,他认为罗林森和他的同伴在自欺欺人。 用现代科学的观点,验证某个实验结果的真实性,需要进行“盲测”,文字释读也必须如此! 1857年,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英国数学家亨利u2022塔尔伯特(Henry Talbot),发现了一份从来没有人翻译过的亚述国王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的铭文,寄给了英国皇家亚洲学会。 塔尔伯特是一位相当奇特的学者。《维基百科》称他是理学硕士,因其在积分学的杰出工作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并在光学、化学、电力和其他科技领域获得成就。哪些是他的“其他科技领域”呢?他发明了摄影制版新工艺,将照相机所需的曝光时间减少到一两分钟。他创新了印刷排字和照相雕刻方法,因此获得皇家学会的奖章。他也是化学光谱分析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率先设计和使用的偏振镜,现已被地质学家广泛用于识别矿物。他开发出太阳能显微镜,用来拍摄昆虫翅膀的显微照片。塔尔伯特是位典型的“理工男”,偏偏跨界涉足到了文科研究楔形文字。 前1116年在位的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被认为是中期亚述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向四方扩展了亚述王国的疆土。他登基的第五年,率军攻入土耳其的卡帕多奇亚,正好是我们到访过最奇妙的类似外星景致的旅游胜地。 在卡帕多奇亚的亚述要塞遗迹中找到的铜板上,发现了关于这次胜利的铭文,距离新亚述帝国年代久远,人们很难造伪。 在皇家亚洲学会秘书长埃德温u2022诺里斯主持下,楔形文字史上著名的“四人盲测试验”正式启动。参加者为“楔文三杰”——罗林森、欣克斯和奥珀特,再加上“理工男”塔尔伯特。为每人分发一份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一世铭文的副本后,诺里斯宣布测试开始,请他们各自独立完成铭文的翻译,然后交给裁判组阅卷——很有点像中国学校的闭卷考试。 六周之后,皇家亚洲学会宣布了“盲测”结果:四位学者撰写的译文相互之间非常吻合,只有某些细节性的差异。其中,没有文科经历的塔尔伯特犯了一些错误,而奥珀特的翻译也包含某些不太准确的段落,裁判组客气地将原因归于他对英语不熟悉,因为奥珀特是德国语言学家,当时正好在英国。阿卡德楔形文研究成果终于得到权威学术机构的认可。 皇家亚洲学会正式宣布:阿卡德楔形文字释读成功。同时,向全世界宣告一门新兴的学科“亚述学”诞生。因起始于对亚述楔形文字研究而得名的亚述学,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 罗林森也因此被冠以“亚述学之父”的尊称。 顺便提一句:我们今天所说的“亚述”(Assyria),这个词就来自于阿卡德语Au0161u0161ur,它既是地名也是神的名字。而古代叙利亚(Syriaa)其实是亚述(Assyria)的缩短形式。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撰写的《历史》名著,就已经用叙利亚(Syrioi)的发音来称谓亚述人。但是,请大家务必把现代叙利亚与亚述明确区分开来:叙利亚是靠近地中海东岸的国家,而亚述远在内陆底格里斯河上游的伊拉克。 此外,尽管亚述学现在研究的空间范围远远超过亚述地区,包括整个两河流域和楔形文字的有关地区,但学术界仍习惯沿用旧称。我国学术领域,亚述学甚至不能用冷僻来形容。据复旦大学历史系黄洋教授称,迄今为止国内仅有五个人有能力研究西亚和读懂楔形文字,还没有人专门研究亚述。 返回>目录&序章2023-07-12 04:57:261
贝希斯敦铭文与亚述学的关系
贝希斯敦铭文与亚述学没有关系 贝希斯敦铭文是一个位于伊朗克尔曼沙汗省的多语言的铭文。三种不同的语言古波斯语,埃兰语,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书写的同一篇文章被刻在其铭文上。而亚述学是研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2023-07-12 04:57:404
亚述学的发展脉络
公元前4000年代末,苏美尔人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公元前3000年代初,苏美尔城邦林立,争霸战争此起彼伏。公元前3000年代中后期,阿卡德人乘苏美尔城邦混战之机,异军突起,统一了巴比伦尼亚的大部分地区。阿卡德王国统治仅仅百余年后便为东方的库提人所灭。在反抗库提人统治的过程中,苏美尔城邦得到复兴,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控制了巴比伦尼亚大部分地区。公元前3000年代末,在从西方涌入的阿摩利人的压力下,乌尔第三王朝解体,阿摩利人在两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国家。巴比伦王国在混战中异军突起,于公元前18世纪一度统一了巴比伦尼亚地区。公元前16世纪初,巴比伦王国灭亡,加喜特人入主巴比伦尼亚地区,但巴比伦尼亚王朝的声威已大不如前。就在巴比伦尼亚王朝衰落之际,历经数次沉浮的亚述趁机崛起。公元前13世纪起,亚述逐步统一两河流域北部地区,并与巴比伦进行争霸战争,至公元前7世纪初亚述帝国正式吞并巴比伦尼亚,建立了囊括西亚大部和埃及北部的大帝国。依靠军事征服建立的亚述帝国统治并不稳固,在公元前7世纪末为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王国取代。新巴比伦王国命运多蹇,公元前539年为波斯所灭。波斯帝国灭亡后,希腊人、罗马人和阿拉伯人相继入主西亚,两河流域沦为外来民族的附庸。2023-07-12 04:57:461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详细介绍
剑桥大学的考古学系的学生是多元化研究社区的一员。其课程包括考古学、亚述学、生物人类学和埃及学等,那么课程内容是哪些呢?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课程概述 剑桥大学的考古学学位是同类学中最具活力的学位之一。剑桥大学的员工处于研究的最前沿,通过实地考察和研究项目让学生参与其中。它的灵活性意味着你可以从第一年开始专攻,或选择一个广泛的开始,然后从第二年开始专注于两门科目。考古学使用从分子到纪念性结构的物质证据来探索人类过去并了解过去的社会。 亚述学:是对古代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巴比伦和亚述)的语言,文化,历史和考古学的研究。 埃及学:是对古埃及的历史,语言,社会,考古学和宗教的研究。 生物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进化和多样性,生物学和行为,以及生物学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教学和资源 剑桥大学的优质资源包括专门建造的实验室,专用图书馆和设备齐全的IT套件。此外,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和菲茨威廉博物馆提供了大量世界重要的主要来源。剑桥大学还有一个专门的专业领域单位,剑桥考古部队。 三、额外的课程费用 1年级:一些考古学论文包括复活节期间的强制实地考察(部门资金通常可用)。也可以选择其他论文作为可选的实地考察,估计费用为50英镑 2年级:复活节假期期间考古学,考古学和生物人类学的必修实地考察。也可以将其他论文作为可选的实地考察,估计费用为100英镑。 所有收费项目包括为期四年的实地考察或在暑假期间为期四周的学习之旅,为二年级学位论文做准备。费用取决于所选择的目的地/地点,并且选择出国旅行的学生将高于100英镑(可能有一些学院资金),估计费用100英镑。 四、每年课程详解 本课程大纲信息截至2018年2月是正确的。但是,未来的学生应该知道2019年入学课程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在第1年的课程中,您每周有六到八个讲座,加上每周语言课程和/或实践(如适用)。您每年都会接受评估,主要是通过书面考试,但有些论文包括评估的实践/实地考察。除非另有说明,否则第2年的实地考察是强制性的。大多数学生还在3年级写了一篇10,000字的论文。 1年级(第一部分):你从七个核心考古学,语言学和生物人类学选择中挑选三个(某些学年被推荐用于某些二年级科目) 。你的第四篇可以是另一篇核心科目论文,或者你可以选择心理学,社会人类学,政治学或社会学选择。第1年课程的学生将在复活节期间进行为期两周的培训(根据预期的第二部分课程,可选择或必修)。 2年级和3年级(第二部分):您可以选择四个单主题科目中的一个(见下文)或两个双主题科目之一,考古学和生物人类学,或亚述学和埃及学。 1.考古学 2年级(第IIA部分):你在理论和实践,数据分析两篇论文; 一个涵盖特定时期或地区的考古学; 和另一个时期/地区论文或经典或人类,社会和政治科学。实地考察包括复活节海外活动一周。 3年级(第IIB部分):您将在3年级前的夏季完成为期四周的实地考察。所有学生都学习先进的考古学思想,更广泛的世界考古学和特殊主题; 加上本课程选项中的一两篇论文,Classics或HSPS。所有学生也写论文。 2.亚述 2年级(第IIA部分):你需要四篇论文: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阿卡德语和其他两门课程。您还进行为期四周的考察和/或实地考察。 3年级(第IIB部分):你需要提交杰出的阿卡德语和美索不达米亚考古学论文; 一个关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或文化,或苏美尔语言。第四个是大约20个选项之一或论文。 3.埃及学 2年级(第IIA部分):您将阅读埃及语言和考古方法和概念的论文,以及古埃及的两篇关于社会,宗教和死亡的论文。您还进行为期四周的考察和/或实地考察。 3年级(第IIB部分):除了埃及核心语言论文和两篇埃及考古学论文外,所有学生都写了一篇论文。 4.生物人类学 2年级(第IIA部分):三篇强制性论文探讨了行为生态学、人类起源、健康与疾病。您可以从本课程其他地方或HSPS中选择您的第四个选项。 3年级(第IIB部分):您将学习理论和实践论文,以及另外三篇调查生物人类学和其他课程科目的当前问题。 为了能够改变课程,您需要得到学院的同意,任何改变都符合您的教育利益,并且您必须具备您希望改变的主题的必要背景,在某些情况下,您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改变。赶超工作或从开始/较早的一年开始接受新课程。如果您认为您可能希望改变课程,剑桥大学建议您联系大学招生办公室获取建议。您还应该考虑改变课程是否/如何影响任何财务支持安排。,5.剑桥之后。剑桥大学的课程为学术和专业实践所需的标准方法和专业技术提供理论基础和培训。 五、就业前景 剑桥大学学生发展的智力多样性和可转移技能,例如批判性思考,分析文本,处理数据和协同工作的能力,意味着他们在许多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受到雇主的广泛追捧。毕业生继续在商业考古部门以及博物馆,商业,外交,广告,媒体,保护,健康和进一步的学术研究等领域工作。 剑桥大学 推荐阅读:2023-07-12 04:57:581
林志纯的林志纯先生、亚述学
作者:吴宇虹(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能是把最难的语言和专业交给我,让我为祖国学术界攻克难关,至今我感谢老师对我的信任。以后的事实证明,老师是最希望看到亚述学和埃及学两个空白学科在中国建立起来的。81年毕业时,老师留我和际陶留东北师大任他的助教,后又招收我们两人为国内首批博士生,希望我的亚述学攻关任务继续进行。在我们之后,81年唯一的硕士生拱玉书(因政治分低,未能成为出国生)被指定为亚述学专业,毕业后他同样被留校任职并读博士,后被老师派往德国慕尼黑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在北大任亚述学教授,成为林老师学生中的佼佼者。82年唯一的学生沈志嘉被老师推荐为赴美公费研究生学习亚述学,但她留美后放弃了亚述学。86年以后,该校德语教师、林老师的硕士生黄瑞芳被公费派往德国学埃及学,学法语的柴晓颖公费派往法国学亚述学,她们都没有完成学位。林老师希望能研究巴比伦数学的由数学系考入历史的马丽自费去荷兰,后在瑞典获得了博士学位,留在哥德堡大学教授纯数学专业。古典所培养的北大本科生、北大东语系教师薛晓枚被派往美国Johns Hopkins 大学学习亚述学,但也放弃了这一偏冷专业。上海外院阿拉伯语专业来古典所学获亚述学的两位硕士赴美留学后回归了阿拉伯语专业,留在美国。这些例子表明,林老师千方百计选拔青年学子攻读国内空白的亚述学学科,希望攻克这一坚固的科学堡垒。虽然这些学生出于各种原因,没能攻下这一难关,老师对她们的培养和帮助是所有受过他谆谆教导的学子们永远感激的。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坚持完成亚述学位的主要原因是她们实际上并不喜欢这一科学,之所以报考研究生是为了学位或为了出国或为了找到一个报酬好的工作。我的一个女硕士考GRE,在我推荐下,获得了芝加哥大学东方学院的全额奖学金,也是不真心喜爱亚述学,又要定居美国,于是就换了计算机专业,后在美国地铁工作。我由工科改文科,她由文科改工科,师生完成了一个圆满的循环。人各有志,不能人尽为学者,转向改行无可非议。可是,林老师那种忘我和痴迷于学术、舍弃安逸和名利,不畏艰险和嘲讽、一心前进而百折不回和甘当后继者前进的铺路石的献身精神和高尚风范永远使我们这些他的学生和后学诸生们高山仰止,永远激励和鞭策着我们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选定后,林老师千方百计地提高我们学术水平,争分夺秒地充实我们知识饥渴的大脑。我们学习的方法可以是“拼命学习法”:学外语要到外语系英语本科当一年的旁听生,听所有的外语专业课,专请外语系黄龙教授给我们开英语课。每年暑假和寒假包括春节不能在家休息,记得有一个寒假和春节就是白天在北京社科院图书馆看书,晚上在世界史所的一个办公室听外国语学院的老师讲英语口语。一次暑假是在北京听北师大马香雪老师的法语课。外语是世界史的工具,除英文外,德文、法文也必须学。专业科则请国内一流学者来长春开课:通辽师院刘文鹏(林先生“文革”前的研究生)讲埃及史,辽宁大学崔连仲讲印度史,世界史所廖学盛讲古希腊文和拉丁文,访学时到杭州大学听毛昭析讲原始社会或史前史。博士期间,在美国学习亚述学的杨炽回国休暑假,林老师安排我去北京到她家学阿卡德语。我觉得林老师好像希望我们和学问结成终身伴侣,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哲人(我在伯明翰大学的博士导师兰伯特教授就是至今未婚,献身学术)。复试时,林老师问我结婚没,我说结了,他有点责怪地说;入学前说没结婚,怎么现在又结婚了,是不是骗我。我只得解释说:考试前的确没结婚,考完后结的婚。据说,拱玉书的结婚也被老师认为过早。为了不因家庭影响学习,除了假期去北京学习或外地查资料不回家外,6年硕士和博士学习期,我基本上每周住在学校晚上看书,只有周六晚上回家休一日,有了孩子也没有时间照顾,三个月时送到个人家,长托喂养,三岁入幼儿园长托,基本没有在家照顾他。1982年以后,国家开始向国外派出留学生,林老师先后有两个推荐出国考生名额(沈志嘉获得批准)。81年8月世界历史研究所的杨炽获美国奖学金自费,将去芝加哥大学攻读亚述学博士,林老师还在北京西餐厅请周老师、廖老师、我们学生为她送行。杨炽1987年成功地获得亚述学博士学位,林老师代表学校聘请她和丈夫(David Jacobson,中文)夫妻来东北师大工作,她本人任古典所常务副所长,她夫妻对古典所的发展,特别是亚述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郝际陶1983年公费去希腊留学一年,林老师到机场送行、迎接。看到同届和晚届的同学都出了国,我心里很着急,听到84年又有一个指标去希腊,便向林老师提出希望去希腊学习古典学的要求。林老师在家里和我恳谈了三个小时,教导我不能急功近利,为出国而出国,要坚持填补亚述学的重任,国家重视教育和科学,你一定有机会出国学习亚述学的。听了林老师的谆谆教导,心情豁然开朗。当他最后问::“如果你还想去,还可以去”,我的答案当然是否了,于是去希腊的名额给了中世纪史的青年教师。正如他所说,1984年我通过了教育部的英语考试,1985年被派往英国牛津大学以进修生身份学习亚述学。到了牛津后,由于我学习努力,我的导师同意,使馆批准我由进修转入亚述学的哲学硕士课程。2年后获得学位后,我向导师提出自费继续攻读博士的申请,她同意了,我也成功申请到一个资助博士的部分奖学金。然而,求学之路出现了一个挫折。这一年,牛津大学中断多年的亚述学终身教职获得资助得以恢复,在伊拉克英国考古学院的J. Black回来参加竞聘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教职,而我的导师没有成功,继续作为临时教师。因此她通知东方学院取消了我的录取。收到东方学院院长的通知后,心里十分失望,但是我并不退却。我立刻给英国也是世界最著名亚述学家之一的伯明翰大学兰伯特教授写信要求去伯明翰在他指导下攻读博士,他读了我捎去的硕士论文后,同意接受我。国内方面,林老师收到我写给他和学校的延期回国并希望学校资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申请后,立即找学校请求批准,郝水校长同意从学校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一定的款项资助我完成博士学位。不久学校换届,新校长考虑到经费困难,希望我按时回国,因此学校的资助一度成了问题。后经林老师和各方面的努力,学校同意资助一年的生活费,再一次解决了难关。然而,在伯明翰,我无法在一年中拿下学位,一读就是六年,于是生活又成了一个大问题。依靠妻子打工和自己周末和夜间打工,我逐渐地克服了生活和经济困难。6年中克服种种困难的主要力量来自我下定的不能辜负国家和林老师对我的期望的决心。1991年下半年,杨炽因为种种原因,离开古典所和亚述学到北京工作,国内的亚述学再度空白,林老师写信问我是否可以早些归国,我回信说论文没有完,还需一两年,于是学习更加努力了。在93年我终于完成了导师和考官都十分满意的500页的博士论文,成功地获得学位。想到国家交给自己填补空白的历史使命和林老师多次催我回校挑起重任,尽管当时多数学子毕业后滞留国外,我义无反顾地立即归国任教。与林老师分离8年后重逢,又是校历史学科第一个归国的洋博士,林老师当然十分高兴,十分信任我,1993到1995年中几乎每隔几天就打电话给我,叫我到他家讨论古典所的学科发展和建设问题。1995-1997年,虽然拼命工作学习,我的成长又遇到了挫折。由于长期受到国外竞争意识的影响,回国后在升职为正教授的问题上,和所内的国内所培养的博士展开了激烈竞争。然而,由于我出国时间长,副教授时间短,属于破格提拔,因此,连续三年申请提职,均不能通过,都输给了比自己岁数小的同事。同时,关于古典所学科结构和专业定位的问题在所里展开了大辩论,我由于坚决同意林老师提出的以古代文明领域各学科作为古典所的全部学科的重大提案,和一些不同意这一提案的同事产生了矛盾,人际关系十分紧张。这一时期,在双重打击下,心情十分暗淡,产生了离开东北师范大学的想法了。也曾多次和林老师多次谈到提职失败和调离的问题,林老师总是说:“这和学术事业比,都是小事。我在东北师大几十年,从来没要求过正教授,改革开放后,系里一定要我上,我只好上了。等几年,你会评上的。”我当时并不理解林老师的境界,但是想到如果离开古典所,就离开了林老师、杨炽和自己多少年努力创造下的中国最好的亚述学科基础,别的学校不会有东北师大这样好的亚述学基础了,而且学校王校长和周书记都表示学校要努力解决我的职称问题,于是,我决定在东北师大坚持下去。1997年,所里全体教师都认识到继续摩擦没有好处,都同意了林老师提出的两个专业领域分家的建议,于是学校顺势做出了正确决定。同年底,我的教授职称也终于通过了。第二年,应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邀请参加跨世纪的《苏美尔词典工程》编写工作,我去美国工作了2年。这期间,林老师曾来信希望我早日回国,正好原所长因个人原因调离了东北师大,学校和林老师聘任我担任所长,我理解这是他正式把手中的学术接力棒传给了我。我以加倍的努力工作,公正地协调好三个学科的关系,并培养出一些有能力开展学科建设的优秀青年教师,没有辜负他老人家对我的教导和信任。如,该校培养的博士、瑞典留学生Widell现在是英国利物浦大学亚述学讲师,曲天夫、李海峰等几位博士在厦门大学、西南大学和陕西师大开始了亚述学课程或硕士培养。在学术继承方面,对于林老师晚年反复强调的重大的突破性历史理论:中国历史发展的各阶段中,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但没有欧洲类型的封建社会,我给予了进一步发展,认为中国历史长期存在一个国民是皇权的奴隶、家人是父权的奴隶,女人是男权的奴隶,人人都可蓄奴的奴隶制、半奴隶制历史阶段(《东北师大学报》2005,3,2006,6)。现在,林老师高寿离开了我们,大家都万分悲痛。不知为何,我心中常常浮现出他晚年常在的笑容,我想他老人家一定总是在为国家发达和学术繁荣而高兴,为自己终身奋斗的填述学、埃及学空白和强化古典学的目标得到实现而自豪。小诗一首,送给老师——照亮我人生的指路明灯:老师,当我是一匹瘦弱但有志向的马,你是伯乐大师,从平庸马群中选中了我,训练了我,然后,为我指出天边远古的亚洲有着如彩虹一样的美丽楔形文字宝藏,让我不畏艰险、不怕挫折,义无反顾地奔驰骋向千里之外的伟大目标。老师,当我是一艘在大海中行驶的航船,你是照亮我前进方向的灯塔,在黑暗中为我指明正确方向,在风浪中将我引导到平安的港湾。老师,当我是一个迷惘在红尘中的俗人,你是智慧的高僧和哲人,教导我看淡名利、忘却恩怨,放弃小我世界,在读书写作中发现人生之快乐,在祖国的事业中寻求个人之价值。2023-07-12 04:58:171
美索不达米亚神话视角下的《凯瑟琳》世界观
(*注:本文包含《凯瑟琳》与《凯瑟琳Fullbody》的剧透) 如果说《女神转生》系列对应着恶魔学、《女神异闻录》系列对应着荣格心理学,那么到了《凯瑟琳》当中,ATLUS的开发团队则又扮演起了"亚述学家"的身份。所谓亚述学,是指专门研究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就是古代两河流域 历史 、语言及文化等方面的学科;其中,该地区流传下来的丰富的神话文学是为学术研究的最佳史料。《凯瑟琳》虽然试图以一个近未来的世界观重现并解构当代中年群体有关两性与家庭的集体焦虑,但构成其世界观的诸多基本概念却与人类文明的始源之地——两河流域的神话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凯瑟琳》对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元素的引用最直接地体现在登场人物的命名上。 当 游戏 内的时间行进至第八天时,主人公文森特才恍然大悟:长久以来一直折磨自己的噩梦的幕后黑手,竟是酒吧老板托马斯·默顿。显然,这是后者在人间界的名字,又或者说是他仍是人类时的名字。在后续的梦境中,身处告解室的神秘人物才道出了他的真实身份:杜穆兹(Dumuzid)。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众多神话中,这个名字有着极高的出场频率,并且,和其他诸神一样,会根据所载神话的不同,表现出各异的身份与称谓。 首先,杜穆兹最普遍的身份是牡羊神,这就直接对应了 游戏 中有关酒吧老板的多项设定。比如酒吧的名称便是"Astray Sheep(迷失的羔羊)",店内也张贴着"电子羊是否会梦见仿生人"的海报;老板少有的与主人公的主动交流,也是数羊催眠的老生常谈。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玩家使用了豪华版中附赠的特殊眼镜,还会"惊喜"地发现老板的内裤上赫然装饰着一只绵羊玩偶。其次,在神话《乌尔纳木之死》的描述中,杜穆兹又被赋予了地府神和国王的身份,这也对应了他"诅咒之梦"的管理者地位。 游戏 中,杜穆兹会将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出轨的男人送入噩梦,化作羊的外表接受凭借"推箱子"不断向"天界"攀爬的苦行;若一旦失手坠落,这名男子便会在现实中身亡。所以噩梦世界的设定可以说与传统的"地狱"概念相类似,并且其中的一切都居于管理者杜穆兹的管辖之下。在他与文森特的最后对决中,更是以佩戴王冠、由簇拥着的羊群所组成的巨大头像的形象出现,这愈发彰显出他与化作羊的男人们的地位对比和统治者身份。根据两河流域地区的宗教习惯,由各民族部落建立起的城邦中,基于神权政治的统治需求,势必要供奉一位主神,但是诸神中唯独杜穆兹被排除在候选范围外,这不仅是因为他与世俗的关系比之诸神更加紧密——据《苏美尔王表》的记载,传说中杜穆兹曾以族长的身份统治了两河流域达3600年之久——而且还因为他是女神的爱人。在当地传统的"圣婚仪式"中,现实中的国王会以杜穆兹的身份同女神交合,以此继承神的血脉,从而使城邦获得庇佑。 同样, 游戏 中的杜穆兹,也是曾身为人类的托马斯·默顿在成功逃脱噩梦诅咒、成为"传说之男"后才被冠以的名字。而剧情中他所尊崇的告解室内神秘人物的真实身份,与 历史 上"圣婚仪式"中的作为交合对象的女神,其实都指向着同一个名字:伊什塔尔。 最终BOSS战前夕,当身居告解室的神秘人物被文森特问及身份时,她自称"亚斯塔录(Astaroth)"。虽然这个名字是中世纪时期才见诸于文艺作品的男性恶魔,但其前身是《旧约圣经》中提到的异教女神Ashtoreth/Ashtaroth(复数形),而这一名字又可以追溯到古代西方闪米特族信奉的丰饶女神阿斯塔蒂(Astarte)。正如 游戏 中的亚斯塔录形容自己"有无数种名字和身份",阿斯塔蒂在两河流域神话中恰好对应着伊什塔尔,就像后者在其他场合又经常被称为伊南娜一样。当玩家击败杜穆兹迎来结局后,仅在片头的" 游戏 剧场"中出现的石田露会再度登台,以一种元叙事的方式表明亚斯塔录是自己在 游戏 中的分身,而她的真名伊什塔尔(Ishtar)就藏在石田露的读音之中(Ishitaruu)。 伊什塔尔在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尤其《致伊什塔尔的赞歌》对她极尽溢美之词,称她为"众神的女人""世间尊贵的女王""天界的统领"等等。对伊什塔尔的崇拜反映了古代两河流域民族对于女性的尊重,所以她常被描绘为给婴儿哺乳的母神或是大地之女神。 但在《凯瑟琳》中,伊什塔尔更多地表现为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女神形象。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地区的苏美尔人奉行天体崇拜,他们从很早开始就尝试观察天体的运行规律,并将各大行星与其神话体系内的诸神一一对应。其中,伊什塔尔对应着金星(Venus),这就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 游戏 内石田露称自己为"Midnight Venus"的原因。 此外,我们知道,女性符号的"♀"源自"维纳斯的手镜",而该符号在 游戏 中的频繁出现,可能也意在从侧面表达伊什塔尔与金星的对应关系。不过正如金星会在同一天的清晨与傍晚相继出现,对于古代苏美尔人来说,身为金星女神的伊什塔尔有着"爱的女神"和"欢愉的女神"这两幅脸孔。 游戏 通关后解锁的巴别塔模式中,伊什塔尔会向屏幕另一端的玩家阐明自己对最强男人的追求和爱慕之心。在与《女神异闻录5》的联动中,她还亲自造访了咖啡店卢布朗,把怪盗团全员带进了《凯瑟琳》的世界,强迫有"出轨之嫌"的Joker参加巴别塔的试炼以验证其实力。以上表现都对应了伊什塔尔身为"欢愉的女神"的形象。在知名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中,伊什塔尔就曾经为吉尔伽美什的英勇所倾倒,向他倾诉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并全然弃自己的"官方丈夫"杜穆兹于不顾; 历史 上供奉伊什塔尔为主神的城邦乌鲁克,也因为她形象中对人类本能的顺从部分而被称为"娼妇之城"和"快乐之城"。当时的人们甚至认为,在作为城邦中心的神庙中进行卖春活动,会促进城邦的繁荣和发展。 诚然,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诸神形象,许多都如亚斯塔录那样,经由后世的不断演绎,在整个西方的神话体系和宗教学说中都留下了形似的烙印;再加之各种文艺作品的反复引用,单就人物形象来说,断言 游戏 内的角色与神话人物相等同恐怕欠缺说服力。但是《凯瑟琳》与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的关联,并不限于角色的简单对应。 犹如尼罗河之于埃及,两河流域丰壤的土地与卓越的灌溉条件可谓是文明滥觞的先决条件。然而当古代苏美尔人从北方贫瘠的山地逐步向南迁移时,势必要面临以洪水泛滥为主的一系列自然灾害的考验;本身两河流域又盘踞着多种不同的民族,因而身处自然灾害与外族威胁夹缝中的苏美尔人,其世界观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悲观的色彩。反映到神话中,便形成了一个围绕死亡主题构筑出的庞大的地下世界。比如《伊南娜下冥界》《乌尔纳木之死》等作品,都详尽描绘了死后世界的阴森以及冥界诸神的系谱。同时,这些神话也表达了苏美尔人对于死后世界的一种共通的认知:一个人生前在现实中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会极大地影响身死魂归冥界后的遭遇。 此类神话当中,《吉尔伽美什、恩启都与冥界》就格外强调了养育后代的责任。这部作品通过大篇幅的对话,逐一描写了生有子女者、未生有子女者以及生有多名子女者死后,灵魂在冥界的处境和待遇的差别,借此警告或者说鼓励现世的人们努力生养更多的后代。 以上内容已经十分接近《凯瑟琳》中杜穆兹所提及的"种群繁荣"概念。 虽然 游戏 主人公文森特因出轨行为被许多玩家认定为"渣男",但整件事情的起因终究还是因杜穆兹而起。如果不是来自魔界的魅魔C凯瑟琳对文森特百般引诱,也许就不会有后来种种 情感 纠葛的发生;而魅魔引诱他人的目的便在于促进和维持人类的繁衍——通过消灭那些不愿意为生养后代负责的男人,实现人口结构的优化,以及警示后来之人。古代苏美尔人对于种群繁荣的诉求可以说是源自人口稀缺的天然危机感。无独有偶,当代日本 社会 同样饱受少子化问题的困扰。因而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凯瑟琳》世界观的设计虽汲取了许多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神话的元素,但目的并非构建一种形式上的对应,而是出于艺术夸张的需要,和基于同一立场的思考。从这一角度来说,或许本作还有那么一丝借古讽今的味道。2023-07-12 04:58:311
使亚述学这门学科得以兴起的考古遗迹是?
圆明园。史亚述学这门学科得以兴起的考古遗迹是圆明园,可以从教科书中查看圆明园对学科的帮助以及领导性,深受喜爱。2023-07-12 04:58:371
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文字?它对以后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北非和西亚属于阿拉伯世界的部分,他们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和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贡献:1、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公元前 500 年左右, 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 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学科—亚述学。2、由于古代埃及象形文字的繁难,随着古埃及的灭亡,这种文字逐渐变成死文字,完全被人们遗忘。正是由于罗塞达石碑的发现和商博良对埃及象形文字解读的成功,才使古埃及历史全部展现在我们面前。3、象形文字,古代埃及人发明了部首符号。这种部首符号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区分不同范畴的符号,类似于汉字中的部首偏旁。绝大多数的埃及文字都有部首符号。这种文字常被刻在庙墙、宗教纪念物和纸草上,主要使用者是僧侣和书吏。埃及象形文字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扩展资料:1、象形文字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2、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埃及的象形文字、苏美尔文、古印度文以及中国的甲骨文、石刻文,都是独立地从原始社会最简单的图画和花纹产生出来的。3、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象形文字百度百科-楔形文字2023-07-12 04:58:451
古代西亚文明有何特色?谢谢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 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 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 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 如(头),(太阳)(水)等。 后来为了表现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两个或三个象形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合体字,有的是根据意义来组合的(会意),有的是音与义的组合(形声)。 还有一些字俨然是指事字,如在(头)的基础上,加上两画或三画就成了“口”字。 除此以外,还有几种(引申)造字法,如“估努”(gunu)造字法,即在某一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平行画以创造新字的方法,如在基础上产生,在基础上产生。 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 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 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 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 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 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 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 如前加限定符gis,表示该字此处为“犁”;如果前面加上lú,表示该字此处为“耕作者”。 同音假借字也出现很早,但这类例子不多,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ti“箭”。 苏美尔语里的“箭”与“生命”同音,因此“生命”也用“箭”字来表示,不再造新字表示“生命”,是为同音假借。 一字多义是以字(形)为出发点引申出相关的意义,而同音假借是以音为出发点把多义归于一字。 这后者在文字的发展上无疑是一大飞跃。 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 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 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 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 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右允褂谩9??岸??甏?衅冢?ㄐ挝淖殖闪送饨簧鲜褂玫奈淖痔逑怠k枘峄?嗽诖丛焖?堑淖帜肝淖质币膊捎昧诵ㄐ挝淖值囊徊糠忠蛩亍N谫だ锾厝撕凸挪ㄋ谷嘶勾丛炝擞眯ㄐ畏?攀樾吹淖帜浮?/FONT> 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 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 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 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 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 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 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由于时代的局限,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极少,大量的是经过祭司改编而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史诗和传说。 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 这部史诗最初出现在乌鲁克时期,开始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世代传颂、锤炼和加工,到巴比伦时代,最后编定成为一部完整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 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 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 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 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 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 他们一直打死了害人的沙漠雄狮,又到黎巴嫩山上杀死了妖怪洪巴巴,解救了女神伊兰达。 伊兰达恼羞成怒,请求天神安努派来牛怪杀死吉尔伽美什。 牛怪来到乌鲁克,口喷烈火,残害人民,但又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吉杀死,为民除害。 英雄们的行为触怒了上天诸神,他们决意夺去吉尔伽美什的密友恩吉的生命,恩吉病了12天后死去。 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决心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历经艰险终于得到其祖先乌特那匹提(塞苏陀罗)的指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海底采得返老还童的仙草。 但不幸在归途中洗澡时,他放在岸边的仙草被一条蛇偷吃掉,吉尔伽美什无可奈何,毫无成果地返回了乌鲁克。 吉尔伽美什不怕艰苦,为忠于友情而献身,得到后世的追念。 这部史诗虽然经过了祭司们的篡改,渗进了不少宗教迷信内容,但其中仍保留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反抗神权的主题思想,客观上反映了远古时代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坚毅不拔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 诗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吉尔伽美什诗史》还第一次提到了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洪水的传说。 史诗叙述了塞苏陀罗一人根据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事先造了一艘大船,带领全家和多种动物上了船,因而在洪水中得救,从此神赐他以永生。 洪水故事可能与苏美尔地区当时经常遭受水灾的历史有关。 它在整个西亚地区流传甚广,给后世许多民族的神话以深刻的影响。 后来,犹太人对“洪水故事”略加改变,编成挪亚方舟的传说而记入《旧约·创世纪》中,流传至今,为世界各族人民知悉。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 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 他喊到:“为什么到处都是邪恶的事物?”“我的困苦有增无已,我却无法求得正义!”最后他不得不对神的公正表示怀疑。 他说:“我召唤我的神,但是他却不理睬我,我向我的女神祈求,但她却连头都不屑一抬”。 这首哲理诗吐露了当时那些遭受苦难人产的心理,表现了对神和宗教信仰采取了怀疑的态度,显然也反映了当时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 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 这些对话也隐约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社会矛盾。 在第7个对话中,主人说要搞暴动,奴隶表示赞成,说“如果你不暴动,你将何以为人?又有谁喂饱你的肚皮?”主人说不想暴动了,奴隶便说暴动有遭杀戳监禁之苦。 从这时可以看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第9个对话中,主人说要祭神,后又说不愿做了,奴隶也表示赞成,然后却说:“当神有求于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让神象狗一样地跟在你的后面跑。 ”这里不仅提示了奴隶主和神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也表明了奴隶对神的公然蔑视。 在第12个对话中,主人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了,奴隶却以高傲而带着嘲弄的口吻回答说:“最后折断你我的脖颈,把它们抛进河里,那就好了。 ”主人恼怒地说:“不,奴隶,我要杀你,让你先死。 ”奴隶则反问说:“我死,你还能活三天吗?”作品到此结束。 作者描写奴隶从附和主人转向反抗,寓意是深刻的。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 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 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 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 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 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 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 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 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绘出黄道十二宫的图形。 在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期,人们又以七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七天名称。 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到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八年三闰和二十七年十闰的规定。 不过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中也杂有很多迷信的成分,这同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度和祭司的逐渐垄断天文知识是有密切关系的。 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 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 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 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 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 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 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 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 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 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 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 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 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 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 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 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 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 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 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 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 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 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 另一雕刻杰作是《纳拉木辛的胜利石柱》,为纪念阿卡德王纳拉木辛率大军战胜山地部落而作。 整个浮雕以国王为中心,以向上的步伐表现出胜利者的威武雄姿。 但就总体来说,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艺术,在表现人物技法方面,还比较单调、刻板,留传下来的雕刻作品多显得粗陋,千篇一律。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 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 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 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 王宫大门十分雄伟壮丽,在两座白色高大方塔之间是一个包铜拱形大门。 拱门顶部饰在琉璃砖和壁画,门口两边有成对排列整齐的石雕:人面狮身、鹫翼、牛脚怪兽大雕像。 这是王宫的守护神,高约3.4米,雕刻十分精细,神态庄严,两眼炯炯有神,为西亚雕刻艺术之珍品。 除上述装饰物外,王宫建筑物大部分没有外部装饰。 有艺术装饰的主要是王宫内部厅堂。 这里饰以着色的浮雕、壁画和彩色琉璃砖、特别是著名的亚述浮雕,这种浮雕刻在巨大的石板上,镶于庭院屋宇墙壁这下,多表现为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庭日常生活等题材。 这些浮雕中刻画人物的技法比较呆板、拘谨,唯动物表现十分生动。 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 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 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 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 公元前3世纪初的巴比伦历史家贝鲁苏斯说:“他(指尼布甲尼撒)在宫中建立起巍峨的石台,他精心地在这里重现山区景色,在层层高台上种植各种树木,使其外观完美,建成所谓空中花园,因为他的妻子生长于米底,对山区环境饶有深情。 ”由于两河流域缺石材,建筑多用砖、土为材料,不能象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耐久。 只是凭着近代的考古发掘,人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才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 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 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 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 100年后,希罗巴多德来巴比伦游历时曾称赞说:“它的壮丽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 ”此外,巴比伦城的“ *** 大道”两边墙面也饰以五色琉璃的雄狮图案,也颇为壮观。 琉璃砖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到新巴比伦时达到全盛,普遍用于装饰王宫、神殿、陵墓墙面和门面,兼有形象华丽、威严之特色。 深受人们的喜爱。 琉璃砖工艺在波斯和 *** 时期仍继续流传,后从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更有创新。 例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九龙壁”,可称是琉璃砖传入中国后的杰作。 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 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 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 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 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 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 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上古西亚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许多影响。 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西亚人民在当代世界上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3-07-12 04:59:051
古西亚文明简介?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x0dx0ax0dx0a一、文字x0dx0ax0dx0a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x0dx0ax0dx0a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x0dx0ax0dx0a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x0dx0a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x0dx0ax0dx0a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x0dx0ax0dx0a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x0dx0ax0dx0a二、文学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x0dx0a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x0dx0ax0dx0a《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x0dx0ax0dx0a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x0dx0ax0dx0a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x0dx0ax0dx0a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x0dx0ax0dx0a三、天文学和数学x0dx0ax0dx0a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x0dx0ax0dx0a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x0dx0ax0dx0a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x0dx0ax0dx0a四、建筑和雕刻x0dx0ax0dx0a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x0dx0ax0dx0a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x0dx0ax0dx0a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x0dx0ax0dx0a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x0dx0a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x0dx0a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x0dx0a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2023-07-12 04:59:121
古代西亚文明有何特色?谢谢
古代西亚文明特色:多彩而开放,开放包容,以教育为本,多元的文化特征十分鲜明。在波斯安息王朝统治时期,也完全尊重西亚地区已经被希腊化的城市的自治权,不干涉这些希腊化城市的内政与工商业活动。1、宽容态度到达安息王朝后也对希腊化城市的宽容态度,对伊朗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它使伊朗能主动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形成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特色。西亚文明具有重视教育的特征。早在古代巴比伦地区,就存在各类学校,如书吏学校、天文学校等。2、教育为本学生既来自名门望族,也来自下层平民家庭。受两河流域文明的影响,古代波斯贵族在公元前5世纪也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安息王朝时期,伊朗王公贵族已经具有很高的文化教育水平,其文化素养完全不亚于同时期的希腊,7世纪的倭马亚王朝时期建立了学校,8世纪的阿拔斯王朝时期在巴格达建立了科学学院和天文台,注重数学、医学和天文学的研究。扩展资料: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Cunneiform)。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之一。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复制(比如作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2023-07-12 04:59:262
吴宇虹的人物经历
吴宇虹,男,汉族,1949年5月28生,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古代世界文明史研究领域新建学科亚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1981年在东北师大获历史学硕士;198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获哲学硕士;1993年在伯明翰大学获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世界古典文明史研究所前所长,教授,亚述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东北师大校人文学科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提出中国社会发展分期的新观点:认为中国从秦汉帝国到明清帝国均为奴隶制社会,没有形成欧洲似的封建社会制度,因此无法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造成中国社会制度发展长期停止的历史特点,直到近代革命后,才赶上欧美的发展水平。吴宇虹是中国古代世界文明史研究领域新建学科亚述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从1978年开始,林志纯教授为了在我国创立亚述学学科,要求研究生吴宇虹钻研亚述学书籍。此后,他一直锲而不舍的为之奋斗至今已22年。在林老师50—70年代购买的图书的基础上,吴宇虹继续研究书目、为亚述学建设年复一年购买图书资料。随后赴英公费转自费专攻亚述学硕士及博士学位,1993年学成即回国参加该校亚述学建设工作,是该校派往国外获文科博士头衔人员中的最早的回校工作者。1998年至1999,他又赴美任客座研究员,进行国际合作两年。学习工作经历1973年十月 - 1977十月吉林工业大学电子专业学生1977 - 1978十月长春第一汽车厂电子计算站技术员.1978 - 1981十一月东北师大历史系研究生,获历史系硕士学位,论文:从王衔看两河流域从城邦到帝国的道路,1981 - 1985八月东北师大助教、讲师1985 - 1987八月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院研究生(圣十字学院),获哲学硕士学位1987 - 1993七月英国伯明翰大学古史和考古系研究生,获博士学位,Supervisor Prof. W. G. Lambert.1993 -1998二月东北师大古典文明史研究所讲师、副教授、教授1998二月 - 2000二月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参加《苏美尔字典工程》(Research Associate in the Pennsylvania Sumerian Dictionary Projec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Philadelphia, PA 19104)1998 7 月 哈佛、耶鲁大学45th Rencontre Assyriologique Internationale, 45届国际亚述学大会,Harvard and Yale Universities, 大会读论文。2000二月 - 2012年2月 东北师大古典文明史研究所长、教授,亚述学博士生导师2012年2月 教授 亚述学研究生导师2023-07-12 04:59:391
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类各专业简介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诞生在北大再铸辉煌、争创一流之际,她的前身是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和英语语言文学系。数十年来,这里汇集了我国最优秀的一批外国语言文学大师,如朱光潜、曹靖华、冯至、季羡林、马坚、金克木、田德望、闻家驷、陈占元、俞大絪、吴达元、赵萝蕤、杨周翰、李赋宁等知名教授。这里不仅培养了以唐家璇国务委员、李肇星部长为代表的数十位优秀的外交家,而且为祖国各条战线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外国语学院学科齐全,实力雄厚。全院有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千余人,教职员273人,其中教授55人,副教授102人。他们不仅有《东方文学史》、《西方美学史》、《欧洲文学史》、《英语史》、新编《欧洲文学史》、《西亚考古史》、《普列姆昌德评传》和《英汉比较语义学》等已成著作的辉煌,也正承担着新编《德国文学史》、《外国古代神话史诗研究》等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一批新的具有国内外重大影响的著作也将问世。外国语学院下设8个系和1个研究所:英语系、俄语系、法语系、德语系、西班牙语系、东语系、日语系、阿拉伯语系及世界文学研究所;另有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和欧美文学研究中心等16个研究机构。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是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在“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组织的2004年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评估中名列第一,现设有9个博士点,博士生指导教师40名,在校博士生123人。学院办有4个学术刊物:《国外文学》、《南亚研究》(与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合办)、《语言学研究》、《东方研究》。 外国语学院设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蒙古语、朝鲜语、越南语、泰国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菲律宾语、印地语、梵语、巴利语、乌尔都语、波斯语、希伯来语等近20个本科生专业,学制全部为4年。学院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推动本科教学改革的思路。这就是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出发,充分利用北大多学科的资源优势,将外国语学院的本科生置于这个大环境下培养,加强专业主干基础课,增加选修课,鼓励优秀学生辅修其他文科专业或修读双学位,为造就新一代有着良好人文素养和富于创造精神的外语人才而努力。 同学,你像中国的许多青年一样,对北大、对未名湖一定有着美好的梦想。 你或许也欲游历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的世界,或许也愿步入萨迪、泰戈尔、川端康成、马哈福兹的天地,何不早日加入燕园怀抱中莘莘学子的行列。凭着你的自信、你的实力、你的勇气,让萦纡心头的憧憬变成一段实实在在的人生历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年本科招生的专业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日语、阿拉伯语、朝鲜(韩国)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和希伯来语。欢迎青年朋友们报考北大外国语学院!让同学们和我们一起共同建造那座飞架东西两岸的桥梁! 英语语言文学系 一种语言乃是一个世界。在未名湖畔学英语,就是要走入一个由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构成的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们成长在中文的世界里,世界在我们眼里是中国人的世界,当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处在中文的笼罩之下,看到独属于这个民族的一些特质。而如果说中国人仍可以通过学习中文来增加文化自知,那么,学习英文则可以使自己在那些由罗马字母垒起来的句子里发展出不同的眼光,看见不同的世界。当我们能够在两个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时,我们会发现世界的丰富远超过自己的想象,渺小的自我被置入一个大的精神空间,被嵌入深厚的历史层面中。这些都不是仅仅把英语当作简单的工具所能得到的。 为实践我们的教育理念,英语系不仅强调过硬的基本技能,也注重专业学科的基础学术训练,所开设课程包括英语精读、写作、视听、口语、口译、笔译以及一整套涉及文学、文化、语言学、人文思想、宗教与神话、电影与戏剧实践等方面的专题课程。我们对自己的毕业生有如下期待:具备良好的专业英语素质,对欧美文化有深层了解,具有开阔的视野和一定的人文素养。我们认为这样的本科毕业生无论在就业、上研或出国发展等方面都有较好的适应性,不仅在本专业领域,也包括在其他专业领域,都可以继续深造和发展。北京大学文理并包的教育特点、各学科间的交叉互补、灵活的选课制度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因素更有助于我们实现自己的抱负。 俄罗斯语言文学系 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1920年北京大学设立的俄文系。1952年,在著名翻译家、教育家曹靖华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正式成立俄罗斯语言文学系。曹靖华教授为第一任系主任。 1978年我系被批准建立硕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被批准建立博士学位授予点。俄语系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在职教学科研人员19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5人,讲师1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15人,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总数120人左右。 俄语系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基础和高级俄语、俄语写作、语法、视听说、修辞、口译、新闻听力、翻译等语言类课程;俄罗斯文学史、文学选读、俄罗斯国情、俄罗斯艺术史、文学翻译、俄国作家创作专题研究、俄罗斯社会思想史、民间文学、俄罗斯文学与音乐、民俗民情、大众传媒与政治等文学文化类课程。 本系毕业生遍布文化部、中联部、外交部、教育部、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商务部及所属各大公司和驻外办事机构,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画报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各出版机构。许多高等院校均有我系的毕业生从事俄罗斯语言文学文化的教学、研究和翻译等工作。 法语语言文学系 “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当都德在《最后一课》中写下这样的词句时,其中所表达的不仅是热爱祖国、热爱民族语言的情怀,也是法兰西语言具有无穷魅力的事实。启蒙哲学家的思想、法国大革命的理念、雨果的浪漫诗篇、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借助这样的语言从法国走向世界、从过去流传到今天。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21世纪,作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优美且谨严的法语仍是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一门学科。 在中国,学习法语的最好场所无疑是北京西郊的燕园。北京大学法语语言文学系的前身是1919年北京大学设立的法文科,1999年起更名为法语语言文学系,简称法语系。本系是国内同学科中最早设立硕士点(1956)和博士点(1987)的单位之一,目前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在这个由14人组成的精干的教学科研集体中,有教授4人,副教授8人,讲师2人,另长期聘用两位法国专家。既有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又有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科研硕果累累,备受同行称道。近年来,不仅编写了多部优秀教材,而且发表了令人瞩目的学术著述,翻译了大量文学名著,并参加了《二十世纪欧美文论丛书》、《新编欧洲文学史》、《法兰西思想文化丛书》等重大科研出版项目。 法语系致力于学生全面系统的法语技能训练以及法国文学文化、法语国家人文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了一批批高水平的法语人才。目前该系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渠道为国家机关、三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愿意继续学习的学生可选择语言、文学、翻译、文化等方向攻读本专业的硕士、博士学位,其中一部分可纳入中法大学合作培养博士计划。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公派或参加法国相关学校在中国的选拔考试,享受中、法政府奖学金或法国相关学校奖学金,赴法国进一步深造。 德语语言文学系 涵英哺华,薪火传承。作为我国同学科中设立最早的专业之一,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语言文学系拥有全国一流的师资力量。目前有12名教师,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获得国内外著名大学博士学位者9名。既有学养深厚的知名学者,又有出类拔萃的青年骨干。教学成就和科研成果累累,备受国内外同行称道。同时还长期聘请有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学识深广的德语国家文教专家。 德语系致力于全面系统地培养、训练学生的德语语言能力,向同学们讲解、传授德语国家语言、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知识,开拓视野,启迪思考,注重素质教育,强调人文思想,旨在将同学们培养成为高水平的德语语言人才和德语国家社会文化历史专家。目前,德语系本科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国家各大部委、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国内外大型企业等。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还可在本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各方面表现突出的研究生,可经学校选拔、国家教育部派遣,享受中、德大学联合培养奖学金,去德国学习。 西班牙和葡萄牙语言文学系 西班牙和葡萄牙语言文学系前身为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的西班牙语专业,创建于1960年,1999年改称西班牙语言文学系,2005年更名为西班牙和葡萄牙语言文学系,简称西葡语系。现有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5人,助教2人。此外,还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人。本系是西班牙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点之一,有博士生导师2人,均为在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教学和研究方面成绩卓著的专家。 该系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为我国外交、对外经济贸易、对外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各个领域输送合格的外事工作人员,包括口译、笔译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语言教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及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本专业还开设有西班牙历史文化概论、拉丁美洲文化概论、西班牙文学史、葡萄牙文学史、拉丁美洲文学史,外报外刊选读等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修其他系科的课程,或攻读辅修专业。少数学生在毕业时还选择了攻读诸如法律、经济、国际关系、国际政治等专业的研究生。 除本科教育之外,我系每年还招收4至5名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为西班牙和拉丁美洲文学,学制为3年。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在毕业时,有机会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雄厚的师资、严谨的作风、宽松的学术环境,使北京大学西葡语系的毕业生在知识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较强的思辩能力和综合能力,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而,在择业时有更多的机会。 东方语言文化系 东方语言文化系成立于1946年,创建人是我国著名的东方学家季羡林教授。2006年,北京大学举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隆重、热烈地纪念和庆祝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建立60周年、季羡林教授执教60周年暨95华诞。我系是国内高校中开设东方语言学科最多、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和科研机构。我系曾先后更名为东方语言学系、东方语言文学系和东方学系。我系现有教师60人,其中教授17人(博导12人)、副教授24人、讲师14人、助教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8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4人。现有在校本科生205人、硕士生62人、博士生22人,学生共计289人。建系50多年来,我们为国家输送了2850多名毕业生。我系现有波斯语言文化专业、朝鲜语言文化专业、菲律宾语言文化专业、蒙古语言文化专业、缅甸语言文化专业、泰国语言文化专业、印地(印度)语言文化专业、印尼-马来语言文化专业、越南语言文化专业、乌尔都(巴基斯坦)语言文化专业、希伯来(以色列)语言文化专业和梵文巴利文语言文化专业等12个专业,此外还设有东方文化研究室。其中梵文巴利文语言文化专业和希伯来语言文化专业属于全国高校中唯有的专业。另外,我系还有吐火罗语、于阗语、巴列维语、古叙利亚语、苏美尔语、阿卡德语、赫梯语和圣经希伯来语等方面的教师和研究学者。我系设有南亚语言文学和亚非语言文学两个硕士点和博士点,前者为国家重点学科。 我系相继开设了亚洲相关国别语言、文学、文化、历史、民俗、社会、宗教思想,以及跨专业的东方文学、东方文化、语言学概论、古代近东文明、古代印欧文化、南亚文化、东南亚文化等本科课程约210余门,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约130门,开设课程的数量为全国高校相关学科之冠。改革开放以来,我系实行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方针,成立了东南亚文化研究所、南亚文化研究所、印尼-马来文化研究所、朝鲜文化研究所、伊朗文化研究所、泰国研究所和希伯来文化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我系研究方向古今并重,包括对各种古代文化的研究,如苏美尔学、巴比伦-亚述学、赫梯学、佛教学、敦煌学、中亚学等,和现代语言文化,如:波斯文化、伊斯兰文化、蒙古语言文化、南亚、东南亚多国语言与文化等。我系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的主体部分,也是教育部国家外语非通用语本科人才培养基地。 该系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能够熟练运用非通用语专业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技能,掌握对象国的文化、文学、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胜任外交、国际文化交流、涉外企业管理、新闻、出版、外语教学和外国问题研究等领域的工作要求,成为具有服务社会,报效祖国远大理想的领导型、复合型人才。2007年招生专业有朝鲜(韩国)语言文化专业、印地语言文化专业、乌尔都语言文化专业和希伯来语言文化专业。 朝鲜/韩国语言文化专业始创于1946年,是我国相关学科中最早建立的专业。该专业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2人。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基础朝鲜/韩国语、朝鲜/韩国文学史、韩国文化史、朝鲜半岛概况、朝鲜/韩国语视听说、韩国报刊选读、朝鲜/韩国语语法、朝鲜/韩国语泛读、汉朝(朝汉)翻译等20几门课程,并为硕士研究生设立了朝鲜/韩国语言、文学、文化、以及比较语言学等4个研究方向。目前在校本科生有60多名,研究生近20名。该专业创建50多年来,为国家各部委、大专院校、新闻单位、外企培养了600余名人才,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我国外交、外贸、文化、教育和新闻等相关领域的业务骨干。该专业还我出版了《基础朝鲜语教程》等20多种教材和《朝汉词典》、《汉朝词典》等工具书,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150多篇论文,出版了几十本专著及翻译作品。该专业设有藏书量达几万册的朝鲜/韩国文图书室。专业教学实力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并常年聘请韩国、朝鲜教授来校任教。该专业在教学方面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为基本出发点,全面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该专业和韩国、朝鲜的不少大学有着密切的交流关系,共同办学,除每年有经常性的互访及学术交流外,还选派部分学生到韩国、朝鲜留学深造,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 印地语专业属于1946年创立的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部分,其前身是1942年于云南建立的东方语文专科学校中的印地语科,1949年并入北京大学。印地语是印度的国语,是印度宪法规定的官方语言之一。自建立至今,本专业已经培养了400多名本科生(包括10多名留学生)、100余名专科生、30多名硕士和博士生,他们在科研、教育、外交、文化、新闻、经济等各个方面为国家建设、中印文化交流和中印两国友好关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教学方面,本专业不仅注重印地语、英语两门外语的语言教学,也重视学生对对象国整体知识的学习,还积极鼓励学生选修第二学位,强调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在科研方面,本专业已出版了基础教材、文学史、语法、辞书、专著、译著等几十种教材和科研著作,并鼓励有志者将来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本专业是第一批公布的国家重点学科“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部分,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硕士点和博士点“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点的一部分;是2002年国家评选出的重点学科“印度语言文学”学科的一部分,也是本领域目前国内惟一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点,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上也具有一定优势。 乌尔都语专业创建于1954年,是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印度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部分。本专业成立以来,为国家培养了近百名本科毕业生和一些乌尔都语语言文学、历史文化方向硕士研究生,另有多名博士研究生在读。本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为涉外部门,从事的工作主要有外事翻译、文化、科研、新闻、广播、出版等。有很多人已成为这些部门的领导骨干和有造诣的专家、学者。 为了把学生培养成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材,使他们毕业后不仅能胜任翻译工作,还能从事其它涉外工作的需要,除了《基础乌尔都语》课,还增设了历史、文化、文学、语法、报刊阅读、口译、笔译、英语等课程。鼓励学生在学好乌尔都语和英语的基础上,攻读政治、经济、哲学和艺术等系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 我专业藏有大量乌尔都语和英语两种专业图书。编写出版了《基础乌尔都语》1—5册、《乌尔都语语法》、《乌尔都语读本》等教材,还有大量的自编讲义。在科研方面硕果累累,专著、论文、译著数量可观。乌尔都语是南亚次大陆的主要语言之一,是研究南亚语言、历史文化的重要工具。乌尔都语专业是我国乌尔都语语言文学、南亚次大陆伊斯兰历史文化教学和科研基地。 希伯莱语专业始建于1985年,为我国高校最早的希伯莱语专业。现有教师3人均在以色列和美国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本科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为我国外交、对外经济贸易、对外文化交流、新闻、出版以及中外合资企业等各个领域输送合格的外事工作人员,包括口译、笔译和从事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希伯莱语言教学立足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基本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语法及实际应用语言的能力。本专业还开设以色列概况、犹太简史、犹太文化、圣经希伯莱语等课程。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攻读政治、经济、哲学和艺术等系的第二学位或辅修专业。少数学生在毕业时还选择了攻读诸如经济、教育、国际政治、新闻等专业的研究生。 除本科教育之外,本专业还招收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希伯莱语言、圣经希伯莱语、以色列历史。本科生中的优秀学生在毕业时,有机会被免试推荐为研究生攻读硕士学位。 日本语言文化系 日本语言文学专业正式成立于1946年(1987年更名为日本语言文化专业),为我国高校中最早的日语专业,也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点(1978年),1986年成为我国第一个日语语言文学博士点。 日本语言文化系下设日本语言教研室和日本文化教研室,共有18名专职教师,均有长期在日本留学或进修的经历,其中有12人获得博士学位。曾有徐祖正、陈信德、刘振瀛等名师在北大日语专业执教。几十年来,北大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日语人才,国务委员唐家璇、前驻日大使徐敦信、中日友协副会长王効贤是北大日语专业的毕业生。 我系每年招收本科生一个班,现有本科生73名,研究生46名,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之高,反映出北大作为研究型大学的特点。本科生毕业以后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的人继续攻读研究生。研究生现有日本语言、日本文学、日本文化三个研究方向,我系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的在校生人数居全国之首,我国培养出的第一名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博士就出自我系。 北大日本语言文化系与北京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实为一体,全系的教师同时也是日本文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我们经常举办不同规模的学术研讨会,此外还定期出版学术刊物《日本语言文化研究》。近年来,我系教师出版多部专著,在国内外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在教材建设方面也取得显著的成绩,并有多人获得国家级、部级、校级的科研奖。 阿拉伯语言文化系 阿拉伯语言文化系的前身是原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化专业,建立于1946年,是中国高校建立最早的阿拉伯语专业。半个多世纪以来,积累了丰富的阿拉伯语教学经验和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7人、讲师3人,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学层次和阿拉伯语言、阿拉伯文学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等教学和科研方向。 阿拉伯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通用于西亚北非2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地区在古代曾产生辉煌灿烂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目前,中国与阿拉伯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正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各个方面迅速发展,并且有着广阔的前景。 阿拉伯语系本科阶段的学制为4年,培养的学生要求专业阿拉伯语在听、说、读、写、译五方面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良好的汉语基础以及宽广的知识面和良好的素质。学生除了接受全面系统的阿拉伯语语言训练外,还要完成英语、计算机等全校性必修课,同时还要选修本系开设的阿拉伯文学、阿拉伯历史文化、阿拉伯世界现状以及其他院系开设的汉语、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及相关的或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课程。 学生毕业去向一般为外交部、文化部、新华社等国家机关、涉外机构、涉外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2023-07-12 04:59:531
剑桥大学学院和专业设置详情
剑桥大学位于伦敦以北约60英里处,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209年。大约有19,000名学生就读于大学,超过35%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就读。那么该院校设置了哪些课程呢?跟着来详细了解一下吧,欢迎阅读。 一、学校网站 www.cam.ac.uk 二、学院设置 剑桥大学工拥有六个学院:艺术和人文学科学院; 生物科学学院; 临床医学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物理科学学院和技术学院。这些学校组成了数十个学术部门和其他部门。剑桥的学术日历分为三个学期,Michaelmas(秋季),Lent(冬季)和Easter(春季)。英语是大学的教学语言。 露西卡文迪什学院,默里爱德华兹学院和纽纳姆学院,仅限女性。一些针对本科生的小组教学也在大学里进行教学。剑桥大学的大多数本科生都保证大学住宿至少三年。许多新的研究生也可以利用大学住房。大约20%的学生来自欧盟以外的国家;非欧盟学生的学费较高,并且根据学习领域而有所不同。剑桥拥有100多个图书馆,包括大学和部门图书馆。该大学有大约140个中心和研究所,为不同的研究领域做出贡献,比如非洲研究中心; 剑桥经济和公共政策中心; 和理论地球物理研究所。最近一年,该大学获得了大约4.15亿美元的研究补助金和合同。 三、课程设置 1.航空航天工程 工程 2.航空工程 工程 3.阿卡德 考古学 4.解剖学 医学、自然科学 5.古代语言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古典学、考古学 6.古代近东 亚洲和中东研究 7.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 8.人类学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考古学 9.阿拉伯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亚洲和中东研究 10.考古学 11.建筑 12.艺术史 13.亚洲和中东研究 14.亚述学 考古学 15.天体物理学 自然科学 16.生物化学 自然科学 17.生物工程 18.生物人类学 考古学 19.生物科学 医学、老兵专用医药、自然科学 20.生物学 自然科学 21.生物医学科学 医学、老兵专用医药、自然科学 22.物学 自然科学 23.化学工程 24.化学 自然科学 25.中文 亚洲和中东研究 26.土木工程 工程 27.古典研究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古典文学、艺术史、考古学 28.计算机工程 数学、工程 29.计算机科学 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 30.科普特 亚洲和中东研究、考古学 31.犯罪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 32.戏剧 教育 33.地球科学 自然科学 34.经济学 数学、经济学、土地经济 35.教育学 音乐、教育学、英语、地理、历史 36.埃及学 亚洲和中东研究、考古学 37.电气工程 38.电气科学 39.电子工程 40.英语 教育、语言学、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英语 41.环境 地理、土地经济、工程 42.环境工程 43.法语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 44.遗传学 自然科学 45.地理 46.地质科学 自然科学 47.德语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 48.希腊语(古典)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 49.希伯来语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亚洲和中东研究 50.历史 历史与现代语言、历史、历史与政治 52.艺术史 53.科学史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 54.自然科学 55.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 56.信息科学 57.仪表和控制 58.国际关系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 59.爱尔兰语(中世纪) 60.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 61.伊斯兰研究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 亚洲和中东研究 62.意大利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 63.日本 亚洲和中东研究 64.犹太教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 亚洲和中东研究 65.土地经济 法学、经济学、地理学、土地经济 66.语言(古代)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古典学、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亚洲和中东研究、考古学 68.语言(现代)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亚洲和中东研究 69.拉丁语(古典)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古典学 70.拉丁文 古典学、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 71.法学 法学、土地经济 72.语言学 语言学、英语 73.管理研究 74.制造工程 75.材料科学 自然科学 76.数学 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 77.机械工业 工程 78.医学 医学(研究生课程)、医学 79.美索不达米亚 考古学 80.中东研究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亚洲和中东研究 81.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古典学、历史与现代语言、语言学 82.现代语言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 90.音乐 91.自然科学 数学、计算机科学、自然科学 92.神经科学 自然科学 93.北欧(旧) 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历史 94.东方研究 亚洲和中东研究 95.古文字学 盎格鲁撒克逊人,北欧人和凯尔特人 96.病理 医学、自然科学 96.波斯语 亚洲和中东研究 98.药理 医学、自然科学 99.哲学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哲学、古典学、科学哲学 100.哲学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自然科学 101.物理科学 自然科学、物理 102.自然科学 103.政治 教育、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历史与政治 104.葡萄牙语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 105.教育研究生证书 106.心理与行为科学 107.心理学 教育、计算机科学、心理与行为科学、自然科学 108.宗教研究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 109.俄语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 110.梵文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 111.社会人类学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考古学 112.社会学 人文,社会和政治科学 113.西班牙语 现代和中世纪的语言历史与现代语言 114.结构工程 115.神学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哲学 116.神学与宗教研究 宗教,宗教和宗教哲学、哲学2023-07-12 05:00:111
最早的文字是在哪里出现的?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 参考资料: http://www.nan1.com.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划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颗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2023-07-12 05:00:181
米索不达亚出现在圣经中哪儿
美索不达米亚是圣经中洪水的原型之地。由于美索不达米亚地处平原,而且周围缺少天然屏障,所以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多个民族在此经历了接触、入侵、融合的过程,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埃兰人、喀西特人、迦勒底人等其他民族先后进入美索不达米亚,他们先经历了早期的欧贝德、乌鲁克、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后来又建立起先进的古巴比伦和庞大的亚述帝国。打开新浪新闻迦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将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推向鼎盛。但随着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先后崛起和征服,已经辉煌了几千年的文字和城市逐步被荒废,接着渐渐被沙尘掩埋,最后被人们所遗忘。直到19世纪中期,伴随考古发掘的开始和亚述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实物被出土,同时楔形文字被逐渐破解,尘封了18个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明才慢慢呈现在当今世人面前。玛卡姆是阿拉伯-伊斯兰的重要音乐文化现象,它缘起阿拔斯王朝500年,地理上即现在的伊拉克巴格达。上次讲到诺亚方舟停靠在土耳其及亚美尼亚边境的阿勒山山顶,那么发洪水的地方在哪儿。那就从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说起吧。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人称之为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河间之地”,圣经旧约中说的伊甸园。打开新浪新闻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人称之为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河间之地”,圣经旧约中说的伊甸园。两河地貌南北分界线(希特---萨马腊分界线)打开新浪新闻底格里斯河发源与土耳其凡湖西部100英里的哈扎咕噜小湖。然后向东折向东南流经尼尼微和亚述高原。幼发拉底河有两个源头,在位于土耳其凡湖和厄泽鲁姆之间。所有支流均向西流过埃拉齐格,之后向南流过,从土耳其经过叙利亚再进入伊拉克。打开新浪新闻两条河分别在自己的石灰岩和页岩的河床中流动。在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希特城和底格里斯河流过的萨马腊城之间,有一个名叫阿尔·杰兹拉的石灰岩高原,是两河最后的分割地。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拉马迪附近汇聚在一起,再向下游南部流去形成冲击平原。打开新浪新闻希特---萨马腊一线就是美索不达米亚南北的分割线,希特---萨马腊一线北部,多山而植被丰富,最初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后因此名称用于称呼两河整个流域,便以在北部建立起来的亚述帝国的威名而命名北方为“亚述”。打开新浪新闻希特---萨马腊线以南区域,被称为“巴比伦尼亚”,这里平坦而干旱,包含着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区域。两河定期的泛滥,塑造了南部的冲击平原。南部,发洪水的为什么是你!南部,圣经中诺亚方舟时代的洪水,是诺亚活到六百岁那一年,亦即公元前2370年。苏美尔人楔形文字写成的历史长诗《吉尔伽美什》中所提到的洪水,便是圣经中大洪水的原型。打开新浪新闻因为这里8个月无雨,旱季的河流在干旱的荒地上流淌,冬季到来时,则会出现周期性的暴风雨,直到春季来临之前,河中并没有蓄满水。4月至6月,只有到陶鲁斯山和扎格罗斯山的积雪融化时,才会导致洪水暴发。可悲的是,庄家于4月已完成收割,对于这里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洪灾。打开新浪新闻如此自然环境之下,如何去治理洪水。通过沟渠,水库、大坝、堰塘和水闸等组件成庞大的水里调节系统,引以灌溉或保存,最终在整个南部平原上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灌溉渠道。不过,洪水携带的泥沙使得河道堆积而成为地上河流,水中所携带的盐分在长期蒸发下,沉积下来形成了盐碱地。南部冲击平原以及其盐碱地貌逐渐形成。北部,山地里的狭长农业地带。打开新浪新闻阿尔·杰兹拉高原的西面,幼发拉底河流过的狭长地带,灌溉出狭长的农业区域。而在阿尔·杰兹拉高原的东面,底格里斯河却有宽阔流域,并与其直流大小扎卜尔河等,构成了亚述的农业命脉,河谷中有肥沃的耕地和大量的建筑石料。每年的降水足以供给一季小麦。打开新浪新闻而向东北的山区,是与土耳其和叙利亚交接的地方,有石筑的房屋,伦巴第杨、葡萄树等,还有冬天雪线之下的狩猎活动。南北不同的地质结构塑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如果说南部的苏美尔是人类文明的开始,那么,北方的山区,才是美索不达米亚史前历史的开端。2023-07-12 05:00:241
苏美尔神话的众神
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在城市的中心建立神殿,共周围是居住区,在其四周设置围墙。在这神殿,祭祀以天神为代表的诸神,崇拜多达米百位的大小神祇。这些苏美尔的诸神,在数世纪之后,被进入这一地区的阿卡德人大致照原样接受过去,一再用阿卡德语反复诵读同一个神的名字,并加以崇拜。但是,也有按苏美尔语的原名在闪族人的传统基础上进行崇拜的时候,还有把多神变成一神的情况,其关系是特别复杂和难以应付的。这种多神教因为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影响,这些大神们在赫梯的泥板文书中也有登场的时候。在苏美尔神话中,先有天父之神安和地母之神启,从这两个神又生出恩利尔。恩利尔后来成为尼普尔市的保护神,更进一步成为最高神,被闪族人称为贝尔(主的意思),受以崇拜,最后被巴比伦的主神马杜克所取代。恩利尔又生出月神南纳和太阳神乌图,在苏美尔,月神位居于太阳神的上位。月神南纳又生出金星伊南娜,又被称为爱之女神。其他大神,还有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海岸城市埃利都受到崇拜的恩基。他是水神,也是智慧之神,在《大洪水神话》中出现过。这些大神们在天上常常聚集在一起,这一天神集团叫作阿努纳奇,由他们决定这个世界和人类的命运。这此苏美尔的大神们,几乎按照原样被阿卡德人继承,但是有些天神变成了闪族语的称呼但是天神安同原来差不多, 被称为阿努;恩利尔,如前所述,被称呼为普通名词的贝尔,月神南纳变成辛,太阳神乌图变成沙玛什,金星神伊南娜就成了伊师塔。亚述学确立元年为1857年,新的泥板文书不断被挖掘出来、被翻译。因此关于苏美尔-阿卡德诸神的谱系关系均非确论,上文中称天神为安,地神为启,可能是弄错了对应关系。阿卡德著名创世史诗《埃努玛·埃利什》中,淡水阿普苏与咸水提阿马特的孙辈神安沙尔(Ansar)和基沙尔(Kisar)分别为天神与地神。根据饶宗颐在《近东开辟史诗》前言中称,楔形文字中sar表示一切,An表示天,ki表示地,故这可能是阿卡德神话谱系中的天神和地神,并非苏美尔神谱中的创世神或原初神在已经被闪族人袭用而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苏美尔名字的神中,有出现在伊师塔神话中的杜姆兹。他是地母神之子。植物神,苏美尔语叫作杜穆基,在叙利亚,腓尼基被称为阿多尼,他也是希腊神话中被阿芙罗狄忒深爱的美男子阿多尼斯的前身。此外,还有一些神,属于苏美尔系统的有恩里尔之子战神宁基鲁斯、造成疾病和战争的神涅尔伽尔、月神南纳之妻宁伽尔,还有本来是受闪族人崇拜的神——暴风神阿达德、预言和文字之神那布,还有残留着亚述名字的阿舒尔等诸神。在美索不达米亚,对总计多达数百个的神明,有真诚的信仰,举行着各种各样的祭祀仪式。但是,这些神同人比较起来,并没有创造更多的故事片;因此,没有希腊和北欧那样丰富的神话。但是,从很多文学作品所书写的诸神的片断故事中,能使这些神话达到某种程度的复原。2023-07-12 05:00:321
叶平:文字传奇史话|楔形文字31
31. 阿卡德帝国 公元前2340年,定居在苏美尔北部的阿卡德人,在部落首领萨尔贡统领下迅速崛起,吞并了苏美尔人建立的、以乌鲁克为首的所有“小国寡民”、各自为政的城邦国家。 萨尔贡率领他的精锐部队东征古埃兰,北攻土耳其,西击叙利亚,南抵波斯湾。他创建了两河流域统一的、多民族的阿卡德帝国,被视为“世界上第一个帝国的建造者”。那个时候,中国历史还没有进入商朝,古希腊克里特文明也未见端倪。 阿卡德帝国虽然只存续了短短120余年,但它标志着闪米特人取代苏美尔人登上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舞台,也标志着阿卡德语成为两河流域的官方语言。实现书写革命的苏美尔楔形字,被阿卡德楔形字所取代,书写革命的成果被阿卡德楔形字继承并发扬光大。 伴随着一次又一次成功和缺憾,苏美尔楔形文字被不同民族不断“借用”的过程自此开始。 阿卡德帝国的君主萨尔贡(SargonⅠ)大帝,与新亚述的国王萨尔贡Ⅱ世(前722年登基)之间并无联系,只是后者因仰慕前者的英名取了“萨尔贡”之名为自己壮胆而已。就像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Ⅱ世(前605年继位)为显示其正统,也效仿古巴比伦的尼布甲尼撒Ⅰ世国王(前 1125年继位)而自称“尼布甲尼撒”一样,前后都相隔了数百年乃至千余年之久,可见两河流域闪族国王们名号之乱象。 我们演绎的文字传奇,希望给读者讲的都是信史,因而尽可能从考古现场找到楔形文字的证据。尽管阿卡德帝国的年表已完整显现在其他地方的考古记录里,但萨尔贡大帝的首都阿卡德城,据说距离巴比伦不超过百十来公里,但其确切位置却从未被完全证实。 最终确认萨尔贡及阿卡德帝国存在的人依然是“亚述学之父”。亨利u2022罗林森爵士1870年出版了一部有关阿卡德帝国的经典著作《阿卡德的萨尔贡传记》(The Legend of Sargon of Akkad),依据的就是尼尼微的亚述巴尼帕尔图书馆的泥板,这个图书馆保存了许多了萨尔贡出生和传说片段的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证据提供者还有大家已经熟悉的亚述“牛人”拉萨姆。1881年,拉萨姆在距巴比伦约60公里的西帕尔(Sippar)遗址考古,无意间发现了一块写满楔形文字的黏土泥板,不过他当时并不认识这种文字。经大英博物馆的学者破译后才知道,这块泥板可能是人类已知最古老的世界地图。其上的铭文表明它仅仅是件复制品,内容描绘的恰恰是阿卡德萨尔贡帝国。在地图中,阿卡德帝国的巴比伦位于世界中心,比周围城市都要大得多。 结合其他泥板文献,阿卡德人、阿卡德楔形文字以及阿卡德帝国的来龙去脉,历史线索越来越清晰。 阿卡德人,据说来自叙利亚和阿拉伯半岛,操闪米特语的蛮族游牧部落,很早很早就在两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带活动,约在前4000年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但也有人认为,他们到达两河流域的时间甚至比苏美尔人都早。 阿卡德人身材高大,皮肤黝黑,脸长鼻钩,蓄有黑色胡须。习惯于游牧生活的牧民来到平原,放弃了游居,抛弃了帐篷,建起了砖房,在城邦附近寻找合适的地方住下来。这些阿卡德“乡下蛮族人”对苏美尔“城市贵族人”,既贸易又抢劫,持续了好几百年,逐渐与苏美尔人融为一体。 据《萨尔贡传奇》的楔形文字泥板文献称,阿卡德人萨尔贡是被园丁收养的孤儿,从小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他母亲则是神庙的高级祭师,为了掩饰自己的未婚先孕,生下孩子后就他把放在灯芯草编织的筐里,任其在幼发拉底河漂流。基什城一位园丁发现并收养了他。长大成人后的萨尔贡,子承父业当了花匠。 不知为何,花匠的儿子突然受到女神伊南娜的爱慕(据说,其中还有少儿不宜的情节),推荐他为苏美尔基什王的侍从,不久便得到快速晋升和封赏,并在自己的封地建造了阿卡德城,进而强势控制了整个基什城邦国。他率领骁勇善战的阿卡德人南征北战,靠铁腕手段成就了霸业——建立了庞大的萨尔贡王朝。他的领土“从日出处”(东部埃兰)直到“日落处”(西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从“上海”(地中海)直到“下海”(波斯湾)。 楔形文字泥板资料还记录了后萨尔贡时代的辉煌——存亡仅百余年的阿卡德帝国,共经历六任国王,其中萨尔贡的孙子纳拉姆辛( Naram-Sin)功绩尤为亮眼,让阿卡德王朝的统治达到鼎盛。这块著名的纳拉姆辛胜利石碑,也是法国学者德u2022摩根(即那位挖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的考古学家),从埃兰苏萨带回卢浮宫的重大考古文物。石碑浮雕上身材最大的就是纳拉姆辛,头上弯钩形状的装饰代表神,这是他违背传统自封为神的明证。他手执弓箭向垂死的敌人进攻。画面背景为高耸入云的扎格罗斯山,山上竖着一块以楔形文字刻成的纳拉姆辛记功碑。 比起释读纳拉姆辛记功碑楔形文字表达的意义而言,我们更关心的是阿卡德楔形文字本身。他们究竟如何借用苏美尔楔形文字才是重点内容。 游牧民族阿卡德人原本没有自己的文字。定居在两河平原后,他们之中有的人开始学习用苏美尔楔形符号书写闪米特语言。萨尔贡帝国在美索不达米亚的称霸,确立了阿卡德语言的统治地位,楔形文字很快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各地的考古发掘,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阿卡德楔形字文本,数量达到了数十万件,包括信件、财务和科学文献,涉及神话、法律等等。考古学者已经弄清了阿卡德人借用苏美尔文字创制阿卡德文字的方法,恰似日本人将多音节的日语用单音节的汉语表达那样,借用汉字创制日语假名。 北京大学拱玉书教授举例说:比如“偷”这个词是单音节汉字,多音节的阿卡德语读作“卡拉库”,有三个音节。由于苏美尔词语也是单音节,阿卡德人只好用“卡”表示第一个音节,“拉”表示第二个音节,“库”表示第三个音节,即用三个楔形符号来表达三个音节的“卡拉库”。如此这般,原来苏美尔的表意符号“偷”就变成三个音节符号的组合,阿卡德楔形文字就不仅能够用来表意,也能够用来表音,这就是楔形文字被其它民族借用的方法。于是,阿卡德楔形文字功能发生了质变:部分用来表意,其他的都变成了音节。 阿卡德楔形文字大约有600-700个音节符和表意符,常用的也有200-400个楔形符号。与苏美尔楔形字类似,它也使用复杂的楔形符号(繁体字),但字型变得较为典雅,似画似字,从书法美学看,成了精美的字体,相当于我国秦朝的小篆体。 公元前2000年以后,阿卡德语在亚述时期和巴比伦时期,逐渐演变成两种方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这当然已经是后话。 阿卡德楔形文字最大的功绩是成就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位文学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女作家。 1827年,英国考古学家伦纳德u2022伍利(Leonard Woolley),在苏美尔乌尔遗址发掘里,发现了著名的恩赫杜安娜(Enheduanna)雪花石膏圆盘。圆盘背面的楔形铭文确认了四位人物:恩赫杜安娜,她站在一排人的第二位,穿着褶边连衣裙,戴着卷边头巾。她的前面是裸体男牧师,后面是她的美发师和抄写员。圆盘铭文写道:“恩赫杜安娜,最高女祭司,南那神的妻子,世界之王萨尔贡的女儿,在乌尔的女神伊南娜神庙制造了一个柱台,命名为天神安之祭台。”恩赫杜安娜的形象被突显在圆盘正中,强调她在那个时代的地位。 恩赫杜安娜首先是萨尔贡大帝的女儿,原名并非“恩赫杜安娜”。萨尔贡征服苏美尔后,为了更好地统治,任命女儿为月神辛(苏美尔语“南那”)神庙的最高女祭司。通常,南那神庙女祭师都被奉为南那神的妻子,萨尔贡为她取了一个苏美尔名字“恩赫杜安娜”。祭司和公主的结合可能也是历史上的首创。 恩赫杜安娜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位署名作家,被美国著名亚述学家威廉u2022哈罗(W. Hallo)誉为“苏美尔的莎士比亚”。 最高女祭司的恩赫杜安娜公主独守神庙空房,孤独且寂寞。为了排解心中的郁闷,主持祭祀之余,读书与创作成了她最热衷的活动。公主被认为是创造诗歌、赞美诗和祈祷文的典范,被整个古代世界使用,并导致了今天公认体裁的发展。最令她享有盛名的是诗歌,她为38座城市崇拜的42位神灵创作了赞美诗,诗中夹杂着对神又爱又恨的感情。众多颂诗都是敬献给爱情与战争女神伊南娜,伊南娜也被视为阿卡德王朝的守护者。 楔形文泥板保存下来的恩赫杜安娜著名作品包括《伊南娜的晋升》、《伊南娜与埃比赫》、《伊南娜的赞美诗》等等,其中,《伊南娜的晋升》直译就是“书写智慧之主”,似乎在直接赞美文字。恩赫杜安娜称这些赞美诗是“我的国王在无人创造之前创造了这些作品”。 在《伊南娜的赞美诗》中,诗人写道: 你是如此伟大,你的名字将被我赞美/你的神性光芒四射/我的身体被你惩罚/悲伤、痛苦、失眠、分离、怜悯、同情、关心、宽容和敬意/从而引发洪水,开拓坚土/扭转黑暗,迈向光明。 恩赫杜安娜优美的诗篇说明,阿卡德人对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借用是成功的,全世界所有的后代作家都应该为她脱帽致敬。 然而,阿卡德文字毕竟是借用而不是自己创制。由于各自语言特点有较大差异,表达苏美尔黏着语的音节符号,并不能精确地表达闪米特人的语言,导致外来者无法立即读出正确的词,需要分析和判断后,才能决定相近的音究竟应该读作什么,阅读效率很低。或者说,用苏美尔楔形符号来表达阿卡德语需要改变读音,所以变化很大。这些也是当年罗林森们对阿卡德楔形文字感到困惑的原因。 “借用”所带来阿卡德楔形文字天然的缺陷,不仅给学习者带来困难,也为它今后灭绝的命运埋下伏笔,即使是恩赫杜安娜转世也无力回天。 返回>目录&序章2023-07-12 05:00:441
亚可以组什么词?
亚于亚海亚等亚地亚丁亚东亚饭亚非亚父亚傅亚公亚姑亚迹亚次亚将亚军亚魁亚旅亚麻亚门亚孟亚奴亚牌亚当亚匹亚婆亚卿亚赛亚圣亚帅亚似亚岁亚台亚驼亚悉亚夏亚献亚相亚形亚腰亚尹亚元亚洲亚祝亚盘亚科亚纲亚矩亚种亚由亚太亚大夫亚字牌亚音速亚热带亚像素亚硝酸亚夫营亚拉索亚文化亚速海亚松森亚崎町亚述学亚非拉亚硫酸亚波伦亚健康亚海轸亚马孙河亚洲域名亚迪科尔亚述帝国亚特兰大亚美尼亚亚欧大陆亚太地区亚瑟传说亚伯托龙亚肩迭背亚洲美元亚肩叠背亚瑟王宫亚殖民地亚布力烟亚历山大亚电子层亚夫之疾亚马孙平原亚美尼亚人亚穆苏克罗亚声速飞机亚速尔群岛亚平宁山脉亚平宁半岛亚得里亚海亚声速飞行亚洲运动会亚的斯亚贝巴亚美尼亚高原亚卡第亚的牧人亚热带季风气候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亚”字在中间的词语邱亚娟古亚述披亚诺皮亚杰三亚市鲭亚目圭亚那黄亚姑老亚公梵亚林不亚于纯亚麻伊利亚特上龙亚目中亚白及脱亚入欧螯肢亚门氰化亚钴阿凯亚人装甲亚目锦藓亚科蕨藓亚科卡亚克湾祖迪亚克罗西亚池笑嗑亚热奥里亚人巴布亚人氯化亚汞几内亚湾硫酸亚铁玛利亚娜奥吉亚斯欧亚大陆创造亚当电子亚层氧化亚铜东亚病夫罗马尼亚人新几内亚岛拉脱维亚人克罗地亚人澳大利亚人几内亚比绍圭亚那高原格鲁吉亚人法属圭亚那万尼亚舅舅塞尔维亚人维多利亚湖维多利亚地保加利亚人索非亚盆地爱沙尼亚人氢氧化亚铁皮亚诺公理南亚次大陆朱光亚(1924- )归亚蕾(1944- )邓亚萍(1974- )大澳大利亚湾哥伦比亚大学哥伦比亚高原新亚欧大陆桥大东亚共荣圈大亚湾核电站阿尔巴尼亚人醋酸亚砷酸铜小亚细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斯洛文尼亚人埃塞俄比亚人马里亚纳海沟尼亚加拉瀑布圣索非亚教堂阿亚库乔战役博洛尼亚大学美拉尼西亚人塔斯马尼亚岛琐罗亚斯德教斯图亚特王朝克里米亚战争卡奔塔利亚湾加利福尼亚湾2023-07-12 05:00:538
关于远古文字的知识
以下是复制的 象形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的必然阶段。其实就是在图画的基础上发展来的。就像电影《小兵张嘎》里的主人公,因为不会写字,就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图画拼起来表明自己的意图。最初的人类也是这样创造和使用文字的。 象形文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幅一幅的图画,但是它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有形的东西可以画出来,但是抽象的概念就没有办法象形了。 比如“猪”“牛”“羊”可以象形,但是“想”“爱”就没办法象形。 以埃及的象形文字为例,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从表意符号向表音符号不断转化的。最初的文字叫圣书体,所有文字完全是由一幅一幅的图画组成,画面繁复,规整。 转入正题,圣书体已经有了表音的结构,但是这些表音结构还没有完全符号化。到了第五王朝时期,僧侣体出现了,僧侣体表面上已经看不出与象形字的联系了,表音符与表意符都已经符号化了,而且表意符也在向表音符方向转化。到了公元前七百年左右,即在第廿五王朝时代,更加简化的世俗体文字出现了,埃及文字已经成为完全的符号文字和拼音文字,从文字表面已经看不出任何象形的特征了。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也是来源于埃及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开始就是象形文字,但是它是刻在泥土上,由于泥土的特性,不容易画出连贯圆润的线条而保持不变,于是苏美尔人将线条简化为短横线,象一个一个的楔子印。和埃及人一样,楔形文字由图画简化成表意符号,又由表意符号转化为表音符号,最后,连表音符号也觉得繁杂,干脆就简化成了只代表一个个音素的字母,这个贡献是惊天地泣鬼神的,这是一个绝对的划时代创造。 因为它的字母只代表音素,没有意义,因而可以用来拼写所有的语言。这样,有楔形文字发展而来的字母很快被其他民族借用,这就是希腊字母的前身。 因此我们可以说,埃及,苏美尔的文字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化出了别的形式存在着,就像恐龙转化成鸟类一样,象形文字转化为了拼音文字。 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 起源 在纪元前1500~1000年左右,地中海东岸勃起的腓尼基人,因与埃及人有过交易,饱学的僧侣们于是把简单的象形文字,改写成有秩序的字母,其对商业交易,帮助很大。 1799年,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61保罗61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61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61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61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 【发展】 [编辑本段] 考古发现已经证实,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最初的文字外观形象并不像楔形,而只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被后世称为楔形文字的美索不达米亚古文字,正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考古学家曾在乌鲁克古城发现了刻有这种象形符号的泥版文书,经考证时间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载。这种文字写法简单,表达直观。有时复杂的意思和抽象的概念就用几个符号结合在一起来表达,如把“眼”和“水”合起来就是“哭”,“鸟”和“卵”两个符号合起来就表示“生”等。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增多,要表达的事物愈来愈复杂、抽象,原始的图形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于是,苏美尔人对文字进行了改造。一方面是简化图形,往往用部分来代表整体;另一方面增加了符号的意义,比如“足”的符号除表示“足”外,还能表示“站立”、“行走”的意思,“犁”的符号除表示“犁”外,还可以表示“耕田”和“耕田的人”的意思。这样,象形文字就发展成表意文字,即符号意义不直接由图形表达而是由图形引申出来。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棵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与此同时,闪族的阿卡德人按照他们语言的发音,也采用楔形文字进行书写。直到希腊时代之前,凡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建立统治的每个民族都是这样做的。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通过近两百年对美索不达米亚的考古发掘,以及语言学家对大量泥版文献成功的译读,人们终于知道楔形文字是已知的世界是最古老的文字。它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阿卡德人加以继承和改造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巴比伦和亚述人也先后继承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并把它传播到西亚其他地方。西方人最先看到的楔形文字,是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加以改造了的楔形文字,与苏美尔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以及亚述人使用的楔形文字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来自自然科学的探索是令人振奋的,它对楔形文字的起源提出了全新的见解。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了怀疑,一颗新星的爆发是否真的具有创造人类文明的威力?这是否说明,楔形文字与世界上其他文字发展的一般规律完全不同?另外,来自亚述和巴比伦的考古发掘成果也证明,美索不达米亚人确实把文字看得很神圣,对文字极其敬畏,认为人生的命运是靠文字规范的。因此他们常常随身佩戴刻有文字的护身符,修建神庙或宫殿时也常常在地基中放置文字碑板,向神祈祷。凡此种种,都给楔形文字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楔形文字的辩认,同埃及象形文字的辩认过程极为相似。这件事还得追溯到2500年前。 那是公元前522年3月的事情。当时波斯皇帝冈比西斯率大军远征埃及。有一个叫高墨达的僧侣,冒充被冈比西斯处死的皇弟巴尔狄亚的名义在波斯各地和米底发动了叛乱。叛乱持续了半年之久。皇帝冈比西斯在从埃及返回波斯的途中突然病死。一时间波斯贵族门群龙无首。这时有一个叫大流士的贵族用阴谋手法获得了皇位。他最后平定了叛乱。为了称颂自己的功绩,大流士让人将他平定叛乱的经过,刻在米底首府爱克巴坦那(今天伊朗哈马丹)郊外贝希斯顿村附近的一块大岩石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 贝希斯顿铭文上面也刻着三种文字: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183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法国学者罗林森发现了这个铭文,并制成了拓本。1843年,他译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然后又将古波斯文与楔形文字对照,终于读通了楔形文字。从此解开了楔形文字之谜。 原来,最古的楔形文字是从右到左直行写的。因为书写不便,后来就把字形侧转90度,改成从左到右的横行。楔形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4000年,他们在开发两河流域的同时,创造了这种文字。 最先,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使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天”加“水”就是表示“下雨”;“眼”加“水”就是“哭”等。后来又发展可以用一个符号代表多种意义,例如“足”又可表示“行走”、“站立”等,这就是表意符号。 再到后来,一个符号也可以表示一个声音,例如“星”这个楔形字,在苏美尔语里发“嗯”音,如果用来表示发音的话,就与原来的“星”这个词的含义没有关系了,只表示发音,这就是表音符号。 为了表示有关的楔形字应该表示什么意思和发什么音,苏美尔人又发明了部首文字。比如,如果一个人名之前加上一个特殊符号,就表示这是一个男人的名字。 苏美尔人他们还不懂得造纸。他们就用粘土做成长方形的泥板,用芦苇或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板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泥板文书。一开始,苏美尔人的泥板是圆形或者角椎形的,不便于书写和存放,后来苏美尔人便将泥板改为方形的。苏美尔人的大部分文字材料都是刻在这种方形泥板上才保存下来的。到现在为止,人们在两河流域已经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板文书。 由于苏美尔人用的是芦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后来人们就把两河流域的这种古文字称为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从17世纪开始,探险家和考古学者就曾从两河流域一带破碎的陶器,以及石雕和泥版的残片上发现了奇异的文字符号。当然,现在人们已得知,这些被称为“楔形文字”的文字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巴比伦文化的灵魂,因为其笔画形似木楔子而得名。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楔形文字破译的重大突破缘于一次酒后的赌注,由德国的一名中学教师完成的。当伊朗的楔形文字铭文被带到欧洲后,许多学者试图读懂这一神秘文字,但始终无法确定,它究竟是不是文字,是语音还是象形,以及该从哪一个方向读起。1802年,德国哥廷根的一位27岁的中学教师格罗特芬德在饮酒时与朋友打了个赌,他说自己预感到,自己一定能破解楔形文字,随即根据手头少量的资料开始了钻研。他大胆地猜想,古波斯首都的三种楔形文字对照石碑上的第一组文字应是波斯语的拼音文字,而铭文的内容是某王的名字和王衔,利用严密的逻辑分析法经过一步步推测,他获得了成功。 虽然格罗特芬德发明的只是波斯语的楔形文字破译方法,但它有如打开秘密宝箱的钥匙,为33年后英国人罗林森和其他学者破译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和西亚其他的楔形文字开启了道路。 到了1900年,虽然仍存在一些词汇问题和语法疑惑,古代世界各种楔形文字的渊源苏美尔语楔形文字的释读工作基本上可以说是成功了。这样,现代人终于能够通过阅读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文献去了解这一伟大而灭亡了的文明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和许多它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补充] 古埃及文字形体的演变 古代埃及文字的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这种文字 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 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 祭祀体文字。 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 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 统。固定从右往左。 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 的影响。今天,科普特文字虽只用于埃及基督教的祈祷和传播,但仍是 古埃及文字宝贵的遗产之一。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1799年,这些法国古文字学家们发掘出一块文字的黑石碑。 碑文用3种文字写成,分别是希腊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后期的埃及文字。一位法国古代语学者吉恩61保罗61商博良研究了这些文字,并设法释读了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商博良释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方法是:对石碑上的文字进行比较,先设法挑选出埃有最后一个法老王族枣托勒密王朝时期的象形字,随后再想方法辩认出其他象形文字的词意。商博良于1822年将自己的发现公诸于众。罗塞塔石碑用3种文字记载了同样的内容,因此成为释读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关键所在。法国名将拿破仑61波拿巴在埃及地行过一场重大的战役。为了研究埃及文化,拿破仑派遣的历史学家们又发掘了许多古代遗址。2023-07-12 05:01:141
这道题好像有点难度!
要分而论之:一: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陈恒 提要:人类的交往的过程就是不同的文化汇聚、升华的过程。西部亚洲、中部亚洲在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中就扮演着"桥梁"的角色,这些"桥梁"不仅渡送东方文明到西方,而且渡送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方文明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几乎不可能。本文拟就这一地区文明传播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一人类自身的历史就是各种不同文化相接触、碰撞、交流的整体史。这种不同的文化用文化地理学家的话来说就是不同的文化圈(亦称文化区或文化地域),即人们根据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以及对自然适应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差别所划分的地域。伴随地理大发现而来的殖民大扩张,使得欧洲人对自身以外的诸文化研究热心起来,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惊醒了西方人关于进步的理想之梦,西欧中心论受到了挑战,而二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更使这一问题凸显,使人们不得不以新的眼光对待欧洲以外的历史和西方文明以外的文明。思考诸如人类文明是怎样产生的?每个文明自身的发展过程如何?各文明之间是如何交流的?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此,各家各派提出了观点迥异的说法,试图为纷纭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历史构筑体系,揭示规律。关于文明的起源问题,有"埃及源流说"、"西亚源流说"、"中国源流说"等主张;关于文明发展的情况最具代表性的是"文明生态史观",德国的斯宾格勒把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视为有机体,它们都要经历一个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的过程,确切地说犹如人一样,有其童年期、青年期、壮年期,或者说如季节一样,须经历春、夏、秋、冬各季;至于各个文明之间的交流问题由于欧亚内陆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自然也就成为人们关心的焦点。这里所谓欧亚内陆区是指我们现代人眼中的西亚、中亚地区。不过作为地理概念的"西亚"、"中亚"一词由于历史的关系,很难有一个让众人认同的确切的定义。一般来说"西亚"(又称为"西南亚")指的是中国西部边疆以西,直到地中海东部沿岸的一大片土地,西北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南包括阿拉伯半岛。东北有靠近中国的阿姆河流域的很多地方,东南有靠近印度河流域以西的很多地方。北边靠近里海,南边即是印度洋;这一地区大致包括现代的阿富汗、伊朗、土耳其、塞浦路斯、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也门共和国、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和巴林等国。"中亚"主要是指现代的哈萨克、吉尔吉斯、塔吉克、土库曼、乌兹别克和蒙古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国的蒙古、西藏、新疆三个自治区。如果说西亚、中亚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事业上单纯起着桥梁的作用,那也还简单。但事实不是如此。西亚、中亚的古代国家在传播其他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独特而灿烂的文化--有被称为"苏美尔文化"者、有被称为"巴比伦文化"者、有被称为"波斯文化"者、有被称为"希腊化文化"者、有被称为"阿拉伯文化"者、也有被称为"蒙古文化"者,等等,不一而足。因此,我们要想探明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真实情况,就不能跳过或忽略这些文化的存在。这些"桥梁"渡送了东方文明到西方,反过来又渡送了西方文明到东方,同时"桥梁"自身独特的文化,对东西两面又各自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就是属于"桥梁"本身的各文明之间也是互动的。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是古代世界的两大主要文明。从发展阶段来看,在多数地区,如中亚,是游牧文明先于农耕文明;在少数地区,如西亚,据近年来研究,是农耕文明先于游牧文明。于是这个"桥梁"中的两个世界之间就发生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进行着和平的、有时也是暴力的交往。交往的过程也就是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升华的过程,形成了世界历史上独特的文化现象: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可以随着时代的演进而络绎往返。这一过程如下图所示:以西亚、中亚为中心的古代世界文化交流过程是极其复杂的,要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把这一问题解决,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本文拟就这一地区传播文明的情况作一分期并简要分析各时期内的大致情况。二一.前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大概在今天仍有许多人持充足的理由相信:西方文明与世界其他地区诸文明迥然不同,是由古希腊--罗马文明经由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而到近代的工业文明独立发展演变而成的。甚至有人把工业革命后的欧洲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制度等常常被直接归结为古希腊--罗马文明"固有本质"的衍化。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就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其实在古代,米利都的赫开泰乌斯认为:希腊人长期以来就是埃及文明的子孙。希罗多德指出希腊的一个主要城邦底比斯的创建人卡德摩斯就是属于闪族的腓尼基的一个王子,并且指出希腊的许多神名来自埃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古典学者约瑟夫·斯卡利杰(J.J.Scaliger,1540-1609)也指出希腊人受益于非希腊人的成就。伟大的科学史专家乔治·萨顿说:"希腊科学的基础完全是东方的,不论希腊的天才多么深刻,没有这些基础,它并不一定能够创立任何可与其实际成就相比的东西。……我们没有权利无视希腊天才的埃及父亲和美索不达米亚母亲";怀特海也说:"我们从闪族人那里继承了道德和宗教,从埃及人那里继承了实践"(1937)。自本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这种认为"西方"自古希腊--罗马以来就自成一个文明传统的观点开始从根本上遭到质疑。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西方"文明实际上"起源"于非西方--更确切说是古代"东方"诸文明。事实已经证明:东方的各种文明--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赫梯文明、巴比伦文明、希伯来文明以及印度文明等等--对古希腊文明都有较大的贡献,尤其是赫梯文明扮演了古代东方和古代欧洲的桥梁作用。早在公元前三千多年以前,在今日所说的近东一带,包括美所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等地区,就已建立了高度发达且严密的政治和文字系统国家。这一近东文化圈与邻接地区建立了密切的往来关系,不仅有政治、军事、商业、技术上的交流,而且更有语言、文学、艺术上的互渗。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在地中海世界东部的爱琴海一带,产生过一个繁盛的克里特文明,这种文明同亚非大陆的关系非常密切,深受西亚和埃及诸文明的影响,而当时的欧洲--"希腊地区",还是一个蒙昧未开化的区域。和希伯来人不同,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自身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在迈锡尼时代,希腊人和美索不达米亚人的近邻赫梯人、迦南人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之联系。通过南安那托利亚的城市、迦南、塞浦路斯和克里特传送着物质与精神的财富——毫无疑问,这些东西将在希腊土壤中扎根。几年前在希腊底庇斯发现的令公众惊奇的地窖中的圆柱形印章并没有使考古学界震惊,可以肯定的是未来在希腊大地上将会发现众多的此类物品。二十世纪早期英国考古学家吴雷在叙利亚奥隆特斯(Orontes)河口附近阿尔·敏纳(Al Mina)的挖掘,证实至少在公元前九世纪末期以前,优卑亚岛上的希腊人就已来到此地(当时可能叫Posideion),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希腊人把此地当作一个贸易货栈,说明这一时期希腊已和西亚地区有了很强的贸易往来。这个贸易点繁荣昌盛达好几百年之久,希腊人以此为据点并进而与两河流域进行直接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把西亚的青铜器、珠宝、象牙饰品等传到希腊,与此同时,由于西亚社会动荡,不仅许多物品出口到希腊,同时相当数量的工匠也来到希腊世界寻求生路。他们在克里特建立起自己的手工作坊,从事珠宝饰品加工,并制作青铜器,另有一部分工匠甚至到达了阿提卡。这样的交往和联系对希腊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不只是在西亚,古希腊人在埃及的尼罗河支流卡诺色斯河也建有诺克拉底斯(Naukratis)商站。埃及法老萨美提克一世(Psammetichus I,公元前663-前609年)为争霸的需要,建立了一只强大的陆军和舰队,他的士兵大多数是希腊雇佣兵,他还邀请了许多希腊商人在埃及定居,诺克拉底斯就是在这时建立起来的。到法老阿美西斯(Amasis,公元前578-前525年)时答应希腊人可以把这这里建造成一个纯粹的希腊城市,在这里,可按照自己的形式建造庙宇,并且按照自己的愿望经营市场,此后,诺克拉底斯就成了埃及和希腊以及其他地中海国家的商业中心了。可想而知,希腊人从这里学习了多少埃及人的知识。在艺术方面,被称为"原始科林斯风格"(约公元前720-前640年)时期的陶器,就有明显地存在东方痕迹。这些东方化的陶器普遍采用东方纺织品或金银工艺品上撷取的图案、动物形象及神话人物。因此,包括希腊在内的这种地中海东部的早期文明,与其说是欧洲的,不如说是属于东方的更为贴切。随着迈锡尼文明的衰落,早期希腊与近东的这种联系便结束了。这种局面直到公元前八世纪时才被突破,那时希腊人走出了他们的"黑暗时代",并再次被东部邻居的杰出成就所震惊。这一时期,迦南的腓尼基人把字母传给希腊人,而腓尼基字母又是从埃及象形文字演化来的,后来希腊字母又演化成拉丁字母,并最终成为西方各国的字母;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开始研读巴比伦天文学家的作品,从巴比伦人那里引进了日钟、日晷以并把一日分成十二个部分,开始进行天文学研究,这在后来雅典的哲学学派达到了高峰。到公元前五世纪希腊人进入黄金时代,它在艺术、建筑、哲学和文学方面几乎都表现出了东方传统的影响。东方文明对人类的贡献经过希腊、希伯来和基督教一直向西流传,最终到达了近代西方世界。在技术上,这种贡献包括在人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车轮和播种机器;在科学上,则包括对天文学研究的肇始、六十进位制的数字系统——直到今天还在使用,如用度来划分圆,把小时分成分、秒等。美索不达米亚的天文观测最终导致了季节的划分和月相的固定。伴随天文学而来的星相学,美索不达米亚人发明了黄道的名称——公牛座、双星座、狮子座、天蝎座等等;那种认为哲学起源于希腊的流行说法显然是荒谬的。许多世纪之前,埃及人就提出了对宇宙本质、人类社会伦理问题的许多想法。希腊人的贡献,勿宁说是使哲学发展为比以前内容更为广泛,包罗万象了;在政治上美索不达米亚把它政治制度中最重要的二项内容传给了西方文明——城邦和神圣王权的概念。城邦制度分布在整个地中海周围的大多数地区,王权——君权神授的概念,君应向神们述职的概念——传入西方社会的本质之中。今天英国君主的加冕仪式可以说是美索不达米亚仪式的再现;在法律上美索不达米亚把成文法传给了西方。或许这并不是夸张,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律照亮了文明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希腊和罗马通过近东的接触而受到影响,伊斯兰世界只是在征服了现在的伊朗,即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中心地带之后才有了正式的法典。究竟现在的法律中有多少因素可以追溯到美索不达米亚已可断定,就如英国历史学家赛格斯(H.W.F.Saggs)在其所著《伟大属于巴比伦》一书中所说的:"有关抵押方面的法律最终都可追溯到……古代近东"。希腊文学也表明它受了许多美索不达米亚的影响。如,美索不达米亚的洪水故事和希腊神话中的丢卡利翁的传说相似,丢卡利翁造了一艘船,靠它渡过了洪水,而洪水却毁灭了其他人类。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屠龙题材在希腊传说中也有类似的传说,如伊阿宋和赫拉克勒斯的故事,他们两个都杀了几个怪物。上帝为惩罚人类而施的瘟疫是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神话中的题材。希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阴府也惊人的相似,两者的阴府都是灰暗的地方,与现实的世界相分离,来世与现实只靠一条不祥的河连接着,死者由此河运送。同样地,希腊为死者所作的挽歌,似乎在苏美尔人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地方,这部作品最近已由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从泥版文书中翻译过来。作品中一位美索不达米亚诗人以夸张的语言哀叹他父亲和妻子的去世。甚至希腊史诗的形式,通过其他媒介影响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在美索不达米亚的史诗中也可找到它的原型。这时腓尼基的神也传入希腊,如在腓尼基神话里有一个神叫做"浦昂"(锤子神),后来被希腊人改称"皮格梅",意思是"拳头大的神"。在希腊"智慧"文学里,学者们直到最近才发现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伊索寓言》中的几个故事在苏美尔中都有原型,公元前18世纪的两河流域《农人历书》版本中的劝导词和赫西俄德的《田工农时》奇异的相似。许多苏美尔的对话现在正被拼凑在一起以图翻译过来,这些或许可以证明一些作品如柏拉图《对话集》中存在一些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原型。因此,追本溯源,倒是亚、非地区的文化影响了希腊文化,尤其是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650年的一个世纪里,希腊文化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鉴于上述史实,英国学者奥斯文·穆瑞在1993年首次提出了"东方化时代"的概念,立即受到学者们的普遍接受,这个新的观点第一次从本质上肯定了东方文化对希腊文化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地中海世界,原先就存在过一种希腊因素和东方因素相汇合的文化。当然,这种汇合并不是简单的"合并",双方的关系是互动的,并不是始终一方对另一方一边倒的强势影响,究竟是谁对谁的影响大,是由不同时期各种具体而复杂的因素决定的。二.古典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之交流在西方,"古典"一词用于历史时期时,有广、狭两种含义。至于前者,有人认为古典时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600-前300年,在罗马是从公元前300-公元300年;也有人认为大致是指公元前十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还有人认为整个古代希腊文明(甚至包括罗马文明)都可称之为古典文明,因此希腊--罗马时代被称之为古典时代或古典世界;甚至有人认为西方古典文明包括古代西亚、北非、南亚、中亚的传统;西方(欧洲)古典时代应从公元前1000年代初古希腊文化算起,加之以罗马古代共和国至帝国,而结束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或延长至东帝查士丁尼(公元527-565年)时代。这时又因蛮族入侵,结束了欧洲古典文化,所以西方(欧洲)古典时代,是介于先后两次大规模的蛮族入侵的历史事变之间,亦即古欧洲第一次和第二次黑暗时代之间。狭义上来说是指介于古朴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和希腊化时期之间的那段时期;而在这个时代中真正的古典阶段约出现于公元前460-前430年之间--阿提卡和伯罗奔尼撒出现一种生气勃勃、无与伦比的发展时期。一般来说,在希腊文化史上,公元前5世纪称为古典盛期,下一个世纪则称为古典后期,有时也以世纪为专名而分别称之为"五世纪"和"四世纪"(不加公元前字样)。严格地说古典盛期在希腊是从公元前480年波斯人失败开始到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为止,在罗马是从前一世纪开始直到公元14年奥古斯都去世为止(这段时间也就是罗马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有人认为是从马拉松战役开始,而古典后期则在前330年结束,并不完全等于整个世纪。本文所考察的对象就是狭义上的古典时期。这一时期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吸收主要是因希波战争的爆发而得到加强。古波斯帝国是雅利安人中的波斯人居鲁士二世于公元前550年灭米底,进而向外扩张而建立的。雅利安人这个名称是从雅利安语系而来的,属于雅利安语系的人有印度人、希腊人、罗马人、日耳曼人、克尔特人以及斯拉夫人等等。波斯人,在语言方面,也属雅利安语系。不过这种人虽同属雅利安语系,他们的骨骼、血缘、发式、眼睛、头盖等并不完全相同。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反抗波斯起义,加之波斯人支持腓尼基舰队活跃于小亚细亚和黑海海峡地区,侵犯了希腊人的商业利益而爆发了希波战争,最终以希腊的胜利而告终。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后,世界文明发展的格局便逐渐形成东西方并立共存之势,一直延续至今。这次战争更大大地扩展了希腊人的视野,进一步促进了希腊人的海纳百川的雅量,增强了希腊人的自信心。希波战争曾把"苜蓿"(Alfalfa)输入到希腊。苜蓿是喂马的一种很好的饲料,希腊人称之为Mēdikē,因为大量生产于波斯境内的米底,而由希波战争时传如希腊的。中国音译为苜蓿,可能出自波斯境内靠近里海一个地方的土语būso。希腊人称桃子为波斯苹果,杏梅为亚美尼亚苹果。他们以为桃子出自波斯,杏梅出自亚美尼亚。劳费尔(Berthold Laufer)在《中国伊兰》一书里说,希腊人错了:桃子原来出自中国,杏梅原来也出自中国。波斯人和亚美尼亚人,不过做个媒介,把桃子和杏梅从中国经由波斯输入地中海而已。这一时期古埃及的文化对于古典时期希腊文化的影响也很大:许多伟大的希腊学者这时前往埃及并在那里学习过,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德摩克里特、希罗多德、柏拉图、梭伦、毕达哥拉斯、欧克多索(Eudoxus)、Democritus和Oenopides,等等。当代学者很少认为这些人全都在埃及旅行过,但也很少有人全部否定他们没去过埃及。更加重要的是,当代也很少有学者争论埃及文化对希腊文明所发生的重要影响这一事实。60年代晚期,亚述学家戈邓(Cyrus Gordon)、阿斯特(Michael Astour)以及古典学家韦伯斯特(T.B.L.Webster)就尝试建立古希腊和古代近东之间的重要联系。不过那个时代人们对这一类观点是抱有如此的敌意以致于1967年晚期杰出的古典考古学家库克(R.M.Cook)在《希腊研究杂志》(the Journal of Hellenic Studies)上略带恐惧地断言"埃及雕刻的风格恐怕对公元前7世纪希腊没有直接的影响……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那时的希腊雕刻家得到过埃及雕像"。那时涉及到埃及对早期希腊影响的主要观点已在Christian Froidefondy于1971年发表的名为《埃及人的海市蜃楼》一文中得到充分的阐述。不管怎样,自1971年以来,有关希腊和埃及之间关系的学术观点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希腊化时期的东西方文明交流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公元前355-前323)东征以后所建立的地跨欧亚非的帝国,第一次统一了地中海东部、西亚地区,也由此开创了人类历史上光芒万丈的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前30年)。亚历山大帝国几乎包括了当时人类的主要文明--波斯文明、埃及文明、犹太文明、甚至印度文明--唯儒家文明例外。因此,整个欧亚大陆的交通就被打通了。不过这时的西方,文化中心发生了转移,地中海世界的文化中心由伯里克利时代的雅典转移到东方各地,我们可以列举出最卓越的四个来: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小亚细亚的帕加马、叙利亚的安条克和小亚细亚海岸外的罗得岛。以后的数世纪,这些地方一直是欧亚非文明的汇聚地。希腊化时代和我们前面所讲的东方化时代以东方对西方的影响为主正相反,这一时期以西方影响东方为主,充分地体现了古希腊文明的扩张性。不过东方文明对西方文明的贡献还是不可忽略的,于宗教信仰、科学等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文明交流的范围也大大拓展了,从印度到西西里,从咸海、里海到印度洋、到麦罗埃(Meroe),各种不同的传统,不同层次的文化都参与了希腊化的过程。梵语词汇"书"、"笔"、"墨水"等源自希腊语。这表面书写的学问只是在印度人与希腊化的书籍贸易中得到一些知识后,才在印度开创的。水力磨房据说是希腊人米特罗多鲁斯(Metrodoros)传入印度的;在帕提亚的尼萨宫廷,酒杯上刻着酒神故事,宫中装饰有阿芙罗狄特、赫拉克力斯、赫拉的雕像,还上演希腊的戏剧;小亚细亚的卡帕多西亚、本都、比提尼亚及亚美尼亚的小君主,也对希腊文化一见倾心。他们接受希腊的崇拜名称,宫廷中使用希腊语言,修建希腊式神庙,用自己的名字命名新建的城市,都力图与希腊--马其顿人君主国同列;波斯货币上,已见有Basileus(王)的文字,可见希腊文化对其影响之深。在希腊化世界所有社会集团中犹太人或许最不易受外界影响。然而,据《马加比传》中记载,耶路撒冷教堂一个名叫耶孙(Jason)的高级教士引导同胞们接受希腊生活方式。追求希腊生活方式和外国风俗习惯的潮流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以至就连祭司们都对圣制失去了兴趣,对祭品不感兴趣。只要一见信号,他们马上就冲出去参加律法所禁止的运动会。为了参加运动竞技,有些犹太人甚至不惜动手术消除割礼所留下的疤痕(《马加比一书》一15)。2023-07-12 05:02:022
古代两河流域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由西北流向东南,注入波斯湾。它们所流经的地区叫做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古代两河的定期泛滥,给这一区域带来了适宜农耕的肥沃泥土。这里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并地处东西交通要冲,因此,在公元前5000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开始在这里定居繁衍,并逐步开创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先河。此后,这里成为民族融合。商业贸易和文化碰撞的热点地区。来自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交替统治这一地区,他们互相借鉴、融合,共同创造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自然科学与艺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主要原因。古代两河流域农耕文明的发展,需要比较准确的历法。人们通过对月亮盈亏规律的长期观察和研究,制定了太阴历。即把两次新月出现的间隔期作为一个月,一个月29天或30天,一年分12个月,全年共354天。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差六天多,于是,他们又设置闰月来解决。即有些年份为13个月。太阴历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促进了两河流域农业文明的发展。古巴比伦时期,人们不仅能将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还绘制了星象图,把天上的星体按方位划分星座,共12站,每站30度。现在我们说的黄道带,就是由此产生的。这些星座的名称如天蝎座、狮子座、巨蟹座、双子座、天秤座等一直沿用至今。新巴比伦时期,两河流域的人们确立了星期的概念。他们把一个月分成四周,每周七天,每天由一个星神主管,即日、月。火、水、木、金、土。这种计日的方法,广为流传,沿用至今。由于地处交通要道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的人们很善于经商。商业贸易要求精确的计算,河流泛滥需要每年丈量土地,这些都离不开数学,数学也因此发展起来。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运用10进位法,同时兼用60进位法。10进位法为圆和时间的计算提供了便利。当时,人们把圆分为360”肥一天分为12时,每时30乌斯,一天共360乌斯。他们不仅掌握了四则运算、分数、三元方程,还能测算不规则多边形面积和梯形面积,并求出圆周率为3。当时,王室还规定并公布了长度、重量和容量的标准。古代两河流域的雕刻艺术成就非凡,其中,圆柱印章是他们的杰出成就之一。所谓圆柱印章,是在名贵的圆柱形小石材的表面刻上阴文,在胶泥上滚转以留下印记的一种印章。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圆柱印章,刻于公元前3400—前2900年。印章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几何图形、符咒图案、神话故事等。印章的用途,由驱凶避邪,逐步发展为私有财产的标记。体现古代两河流域石雕艺术成就的,还有《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的浮雕和著名的猎狮浮雕。文字与文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两河流域多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在石头上刻下了图形文字,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他们创造性地用声杆或棒把简化了的图形文字压刻在半干的泥板上,或晒干或烧干,其笔划由粗到细,很像木楔,所以,我们称其为楔形文字。楔形文字发明后,在两河流域不同时期的不同民族中得到承袭和改造,在西亚地区广泛流行,形成了以苏美尔为中心的“楔形文化圈”。不仅如此,它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古代埃及文字和腓尼基文字,为腓尼基文字过渡为世界通用的字母文字,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历经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楔形文字被两河的泥沙覆盖,公元前后,更先进的字母文字取代了楔形文字。1835年,英国学者罗林生在伊朗发现《贝希斯敦铭文》,并于1857年释读成功,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从而诞生了亚述学。1621年,意大利商人瓦拉在伊朗高原古波斯帝国柏塞波里斯王宫的遗址中,发现了楔形文字并把它拓了下来带回欧洲,但这并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764年,丹麦人尼布尔出版楔形文字的拓片,并作了释读,从此,学术界的研究和破译工作开展起来。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特芬释读取得重大突破,确认了波斯楔形字的9个字母。1835年,英国驻波斯外交官、著名东方学者罗林生,在伊朗西部的悬崖上发现了《贝希斯敦铭文》,并冒着生命危险把它制成拓片。经过长期艰苦的研究,1857年,罗林生在格罗特芬研究的基础上,首先释读了古波斯文,继而与巴比伦文相对照,最后释读了西亚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同时,英国的塔尔波特,法国的奥波特、爱尔兰的辛克斯也分别破译了楔形字,从此,楔形文字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复杂的地理环境、民族构成和经济样式,频繁的民族冲突和多变的政治格局,使两河流域积淀了丰富的文学素材,智慧的两河流域的人们利用成熟的文字,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寓言、神话、诗歌和箴言。著名的如《埃努玛·埃立什》、《洪水的故事》等,文学成就最高是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埃努玛·埃立什》是一部关于世界起源的神话故事。它叙述了马尔都克与女妖决战后,创造了日、月、星座以及江河湖海和万物,又创造了为神服务的人。《旧约》中创世纪说,基本上源于这个神话故事。《洪水的故事》就是《圣经》中“洪水灭世”和“诺亚方舟”的故事蓝本。《吉尔伽美什》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过历代传诵,成书于约公元前2000多年。该史诗共3000余行,用楔形文字分别记述在12块泥板上。该史诗文字泥板,现今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里。史诗描写了英俊勇武的乌鲁克国王吉尔伽美什,为修筑城墙和神庙而引起民怨,遭天神使者思启都暴力干涉。交战中,二人不仅结成生死之交,而且在除暴安良时,救女神伊什塔尔于困厄中。之后,吉尔伽美什拒绝了女神的爱情,遭因爱成恨的女神的报复。英雄杀死女神的使者后,众神为惩罚他,使恩启都染病身亡。为救朋友,他历尽艰辛求得复生仙革,却不慎被蛇吞食。史诗故事曲折动人,它既反映了两河流域的多神观和神的拟人化,也反映了人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宗教与法律由于地域环境、民族构成的复杂和政治格局的多变,两河流域及周围地区的宗教信仰呈现出地方性、狭隘性和时代性的多样性特征。这一特征,决定了这一地区的宗教不可能发展为世界性的大宗教,但这并没有妨碍它为世界性大宗教的形成提供丰富的养料。两河流域的人们关于世界起源、上帝造人、洪水灭世、诺亚方舟等传说,成为犹太教和基督教经典《圣经》的来源,也为伊斯兰教的创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两河流域的宗教特点,还使这一地区形成了完备的占卜体系,西方的很多占星术源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民族构成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决定了这一地区的统治者为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注重立法的习惯,这也是两河流域的人们为人类文化事业作出的一项特别重要的贡献。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苏美尔人首先跳出习惯法的圈子,制定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部法典,可惜的是,这部法典只有片断流传至今。此后的历史岁月中,两河流域的人们制定了《乌尔纳姆法典》、《苏美尔法典》、《俾拉拉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亚述法典》等等。其中,影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汉漠拉比法典》。1901年,J·摩尔根指导的法国考古队在伊朗埃兰古都苏萨遗址发掘时,发现了刻在石碑上的《汉谟拉比法典》。据考证,埃兰人入侵巴比伦时,将石碑作为战利品运回了苏萨,并磨刮了其中部分碑文,日后史学家根据其他泥板文字上的法典抄本片断,大体补上了磨损的部分。现在,该石碑藏于法国卢浮宫博物馆。《汉漠拉比法典》由三块黑色的玄武岩合成,高2.25米,顶部周长1.65的米,底部周长1.90米。法典是由楔形文字书刻,共3500行,282条,由序言、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意志。《汉谟拉比法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两河流域文明发达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不仅对以后两河流域乃至古代希腊、罗马法典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还成为研究两河流域和西亚社会状况十分珍贵的资料。城市与建筑古代两河流域是西亚商路的必经之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发达的社会经济,使这一地区率先由城邦进化为城市。但由于战乱频繁,城市一再被毁。两河流域最著名的城市代表,是新巴比伦王国(前626—538年)第二位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投人巨大力量重建的千年古城巴比伦城。城市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宫殿、庙宇无数,最著名的就是“空中花园”。巴比伦城建有3道城墙,城墙分别厚为7米、7.8米、3.2米,城墙上能四匹马并行。主城墙长达74公里,内侧两道砖砌城墙略呈方形,方圆16公里,共有3000多座塔楼。城外挖有深沟,还有一套复杂的水利建筑工程,平时作灌溉交通用,战时可淹没城周围地区。所谓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是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取悦他的米底宠妃而在土台上建造的假山花园。假山每边长120米,高25米,用石柱和石板一层层向上堆砌,直达高空。远远望去,像是空中花园,故名。假山共分上中下三层,每层都用大石柱支撑,层层盖有官室。为防止渗水,每层铺上浸透柏油的柳条垫,上面再铺两层石砖,还浇铸一层铅,然后在上面培上肥沃的土壤,种植奇花异草,并设有灌溉的水源和水管。文化影响两河流域多变的政治格局、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地处西亚商路要冲的地理位置,不仅使这一地区成为人类文明最早的发祥地之一,而且还使这一地区成为周边地区文化的集汇地和中转站。古代埃及和古代印度的建筑艺术,明显受到两河流域的影响。古代埃及的早期建筑几乎全用石料,后期出现了砖,而砖的大小和形制与两河流域几乎完全一样,有些建筑的扶壁也像苏美尔的样式。晚于两河流域的古代印度城市文化,在很多方面与两河流域相似。处于两河流域边缘的波斯(今伊朗),无论是城市建筑、政治机构,还是宗教、文字、教育制度等,都深深地受到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两河流域的宗教信仰,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尤其巨大,《圣经》中的很多故事、神话传说和教义,大多源自于两河流域。两河流域的文学、天文学、法律、数学以及商品观念等,对西方世界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里应当指出的是,两河流域的文化在形成、发展和传播的过程中,一方面基于自身文化的特点,也吸收和借鉴了一些外来文化,这是不容置疑的。另一方面商人的商业联结和文化联结,起到了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早期的商人在商业活动中,客观上起到了文化交流的作用。2023-07-12 05:02:112
亚怎样组词
亚组词:亚军、亚麻、姻亚、亚赛、亚东、亚盘、亚夏、亚父、亚非、亚海、高亚、亚门、亚奴、流亚、亚卿、亚献、亚魁、亚匹、亚旅、亚地、亚帅、低亚、亚次、相亚、不亚、亚婆、亚等、亚尹。亚迹、亚将、亚姑、亚台、匹亚、亚公、亚饭、亚似、亚祝、罢亚、亚悉、亚纲、亚太、亚形、亚科、邻亚、亚圣、亚腰、倾亚、亚矩、亚种、掩亚、半亚、亚由、俦亚、亚于、亚驼、亚傅、中亚。鳞亚、亚健康、马利亚、不亚于、梵亚林、纯亚麻、黄亚姑、鲭亚目、美德亚、露西亚、亚波伦、古亚述、邱亚娟、伊优亚、亚像素、西南亚、沙里亚、亚述学、老亚公、亚崎町、亚音速、亚拉索、澳大利亚。2023-07-12 05:02:195
【机构】上交大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 于2012年3月9日正式成立,是上海交通大学直属的二级单位。研究院现下设 科学史研究中心 、 科学哲学研究中心 、 科学文化研究中心 和 杰出科学家研究中心 。 研究院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建设的牵头单位,还整合了本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院(造船史、建筑史、海洋史)、历史系(疾病史、灾害史)、农学院(农史)、医学院(医学史、生命科学史)、物理与天文系(物理学史)等相关院系以及本校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出版社、档案馆、校史馆等单位的力量,旨在建设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史研究重镇。 基本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的前身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该系成立于1999年3月9日,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该系的建立,对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在高等院校的建制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13年后上海交通大学在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建制化方面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史与科学哲学学科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术科研等方面成绩斐然,在天文学史、物理学史、计量史、数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方向都有雄厚的学术积累和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才队伍: 经过17年建设,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史与科学哲学学科凝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仅研究院就有学校讲席教授1人、特聘教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4人,具有海外名校博士学位的教师1名。 学术科研: 近5年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0多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项目2项、中国科协重大项目1项、国家新闻出版署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到账经费400多万元。学院现有全体教师人人主持着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在国内外科学史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100多篇,出版著作30多部。 研究院强调以学术为本,在天文学史、物理与计量史、数学史等科学技术史传统研究方向上具有很强的实力,多人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项目支持,并在科研、人才培养、人才引进等环节上一直执行很高的学术标准,以保持这些优势学科方向的领先地位。研究院在古代中外科学文化交流领域具有很强的研究实力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立项、江晓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外科学文化交流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成为校内首个获得滚动资助的项目。计量史研究也是本学科点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2015年关增建主持的《中国计量史》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其《中国计量史》(德文版)则是交大迄今唯一的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 本学科点还特别注重学术成果的系统化,通过出版专著让学术成果服务于相关学科和社会公众,其中2012-2015年间共出版专著达40余种。例如:江晓原任主编、钮卫星和董煜宇任副主编的《中华大典·天文典》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方便了相关学科对古代天文学史料的利用;关增建和赫尔曼合著的以中、英、德三语出版的《考工记——翻译与评注》让现代读者乃至国外读者正确把握这部先秦文献成为可能;江晓原任总主编的五卷本《中国科学技术通史》是最新一部由国内学者撰写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通史,甫一出版,即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学科方向: 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目前着重建设的学科方向有五个: 一、天文学史方向:致力于中国古代天文学与社会、中西天文学交流与比较、天文历史年代学、佛教天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果。江晓原教授的《天学真原》被视为国内科学史著作外史方向的经典。 二、物理与计量史方向:致力于中国物理史、计量史和中国当代科学史的研究,成果突出。带头人关增建教授是前两个领域的开拓者,其《中国古代物理思想探索》、《计量史话》、《中国近现代计量史稿》均为同行首部,计量史的理论框架和示范性成果均出自该方向。本方向的研究成果还受到国家质检部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 三、数学史方向:主要致力于探讨中国古典数学的理论与特征,在古典数理天文学的理论与方法、传统数学向现代数学的转变和东西方数学知识的交流与传播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带头人纪志刚教授在该领域声誉卓著,2015年当选为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 四、环境与灾害史方向(与本校人文学院历史系共同建设):主要致力于历史环境变迁、灾害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研究,考察历史气候变迁、海洋环境、生态意识、环境保护与传统社会、疾疫、灾害与区域社会等相关内容。带头人陈业新教授一直从事该方向的研究,在历史气候变迁、传统生态意识与环境保护、灾害史料的参数化精准处理、灾害与流域社会变迁等方面成果显著。历史系李玉尚教授则是东亚海洋环境史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其有关疾病史研究的博士学位论文曾入选2006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在海洋生物种群历史方面的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 五、科学社会学方向:主要致力于科学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科技传播与科技政策、科技伦理与工程伦理等领域的研究。李侠教授对科技共同体的缘起、规模与边界约束等问题的分析和对科学界内部的承认与蔑视机制的研究均具开创性。 学位点与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交大科学技术史学科致力于把本学科点打造成为科学技术史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基地。本学科目前拥有一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一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前在本校物理学博士点下设物理学史二级学科博士点招收和培养科学技术史博士研究生),招收科学技术史专业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别已满16届和15届,累计毕业硕士40多位、博士30多位。这些毕业生已经在多所高等院校的科研、教学单位成为本专业或相邻专业的业务骨干,其中已晋升教授5名、副教授12名;部分毕业生在有关政府部门中担任重要的科技决策和管理工作,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新闻、出版单位中挑上了大梁,其中一位任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并获得出版行业的最高奖“韬奋奖”。本学科点将一如既往,继续贯彻培养科学技术史高端人才的方针,在已有成就基础上为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其次,将以本学科点为核心建立起以科学与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本科生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基地。目前本学科点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史》为核心的本科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群,教材《科学史十五讲》被国内许多高校采用。科学史系教授录制的《科学技术史》授课录像被用于上海市干部在线培训。科学技术史课程也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实现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增加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还将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国际合作: 研究院还一贯重视与国际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与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法国国家科学院科学史研究中心、德国柏林工大中国科学史研究中心、悉尼大学科学史系、布朗大学埃及与亚述学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等海外知名研究机构保持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在人员互访、学术合作、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并于2011年12月25日正式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和悉尼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学术合作交流框架协议》、2015年10月18日正式签署了《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和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学术合作交流框架协议》。先后承办多次国际会议,并与日本计量史学会联手,在连续三届国际科学史大会上设立计量史分会场展开专题研讨;多次在中国科学史系列国际会议上设立分会场开展专题研讨等,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了一致的赞誉和好评。 社会影响及服务: 多年来,上海交通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为依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回馈社会、服务社会的有效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成立高校首个“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探索中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中国高校的建制化道路,发挥了学科建设的示范作用。 注重以高质量学术成果为支撑,推进面向社会的科学文化建设。通过钱学森图书馆、李政道图书馆、董浩云船史博物馆等平台传播科学技术史知识。通过出版系列辑刊《我们的科学文化》向公众传播科学文化理念。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共建“计量文化研究中心”,向社会提供计量科普服务。本学科对古代“地中”概念的研究,成为河南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学术支撑。与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合作,为“徐光启纪念馆”的布展提供历史文献资料和学术支持。 通过校内外相关单位的协力合作,成立中国杰出科学家研究中心、科技政策咨询与评估研究中心,开展以中国科学与社会为核心的前沿学术研究,在重要报刊发表科技政策评论,为国家和地方机构决策提供依据。 积极举办学术会议,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先后承办了“第10届国际东亚科学史会议”、“全球化视野中的科学史国际学术研讨会”、“科学史系夏至国际学术会议”、“东亚数学史国际研讨会”、“第五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第8届金氏基金东亚科学技术史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在国际科学史大会上举办系列的计量史分会场。本院研究生举办的科学技术史“冬夏二至”论坛,坚持十余年之久,已经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科学史研究生论坛。 本研究院专职教师担任多种重要学术兼职,履行相应职务:江晓原是中国科技史学会前任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理事长;关增建是中国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科技史学会副理事长;纪志刚是中国数学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图书馆中西文化交流中心首批特约研究员;钮卫星是中国科技史学会常务理事;董煜宇是上海市科技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多人担任权威学术期刊编委职务。 进一步建设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哲学两个学科。发挥科学技术史已经进入国内前列的优势,带动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共同发展。 依托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现有研究力量,通过积极引进优秀人才,整合校内相关院系和平台的力量,与国家及上海地方相关职能部门结合,专兼职研究人员相结合,建立精英团队,开展国际化合作,把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建设成为学校文理交叉研究的大平台,在科研方面取得更为突出的成绩,在教学方面发挥更为突出的作用,最终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学术研究重镇。 建立以科学与文化相互交融为特色的上海交大通识教育的教学与研究基地。拟建设由“科学技术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等三个子模块组成的“科学人文”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通识核心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公共课“自然辩证法概论”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全校全日制研究生和工程硕士生的培养工作。 建立起国际知名的科学史与科学文化传播研究基地。正在科学传播与普及、科学文化等领域与政府、传媒及出版社等部门密切合作,创建科学文化与科普人才培养基地。 建立国内领先的科学与社会研究基地。通过与校内相关单位协力,建成中国杰出科学家研究中心、科技政策评估研究中心,开展以中国科学与社会为核心的前沿学术研究,争取成为中国科技政策智库。 在实现以上诸发展目标的同时,形成一个集科学史、科学文化、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科学传播等为一体的具有上海交大特色的科学文化学派。2023-07-12 05:02:391
叶平:文字传奇史话|楔形文字28
28. 神话楔形字 鸿蒙肇始,面对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先祖通常只能用神话来脑补。 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亚当夏娃、诺亚方舟、普罗米修斯盗火……无一不是惊世骇俗的神话传说。 人类文字的来源,中国古汉字有令“天雨粟、鬼夜哭”的仓颉,埃及象形字有长着朱鹭头或狒狒头的图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自然也有自己独特的神话或传说,因为在苏美尔人的认知中,如此美妙的文字只可能由神来创造! 苏美尔人用建造的巍峨神庙,以及刻在石板和泥板上的文献,凸显了他们对于神的信仰。苏美尔男女神祗数量众多,究竟由谁来负责创造文字?上一节我们说到,原始楔形文字发源于乌鲁克,那么苏美尔的造字会不会与乌鲁克的保护神伊南娜(Inanna)有关? 苏美尔高居于众神之上的是天空之神安(An)、智慧之神恩基(Enki)和最高神恩利尔(Enlil)。但是,英国历史学家格温多林.莱卡(G.Leick)却写道:在美索不达米亚万神殿中,伊南娜是苏美尔最重要的女神,她的楔形文名字写了一个标志,在顶部用一根芦苇茎绑成一个圈。她也与上述诸神一起,被列为美索不达米亚四大主神之一,尽管她是恩基神的女儿、安神的曾孙女和太阳神乌图(Utu)的孪生妹妹。 下面是一个约前2300年的阿达圆筒印章,描绘了苏美尔的几个重要的神祗,大都与我们将要讲到的造字神话故事相关:长着翅膀的是伊南娜,她站在太阳神乌图的上方。乌图用一把锯子在群山中开路,象征着太阳冉冉升起。伊南娜左边是位身份不明的猎人之神。右侧则是智慧之神恩基(他也是水神),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两条河流从他的臂膀流出。最右边的两面神是他的仆神乌斯姆(Usimu)。因背景文字说明印章属于一位名叫阿达(Adda)的抄写员,所以称“阿达印章”。 苏美尔造字的神话故事大都发生在楔形文字诞生地乌鲁克。 我国著名亚述学专家、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拱玉书教授写过一本名为《升起来吧,像太阳一样》的书,解析了苏美尔史诗——《恩美卡与阿拉塔之王》(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用人类史上第一个“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传说,彰显了苏美尔人的文字起源观。 泥板史诗记载,恩美卡(Enmerkar)是乌鲁克的第二位国王(请读者回忆一下,吉尔迦美什是乌鲁克的第五位国王)。苏美尔国王通常被描述为人民的牧羊人,即后世所称的“牧师”,而牧师建立王权就在乌鲁克王朝。我们没有找到恩美卡国王的原型,仅呈现两位乌鲁克国王的雕像,根据卢浮宫博物馆的说法,乌鲁克国王头上通常都戴着帽子或头巾,胡须与头发相连,属于牧羊人的打扮。 为乌鲁克争取利益,恩美卡派遣能言善辩的使者,出使相隔七重大山的国家阿拉塔(Aratta),威胁该国臣服。恩美卡宣称阿拉塔的保护神更喜欢乌鲁克,要求阿拉塔国王提供金银、石材和木材等乌鲁克缺少的建筑材料和装饰品,并派人前往乌鲁克帮助建造伊南娜神庙。 阿拉塔的国王不甘示弱,用言词竭力反驳,要使者把他的答复转达给恩美卡。使者跑了四个来回,反复转达两个国王间的论争。唇枪舌剑不断升级,恩美卡的话语越来越激烈,使者已无法胜任使命。这时候,《史诗》生动地描写说道: 恩美卡国王的话很多,意义且深奥/使者感到嘴沉重,不能复述/乌鲁克之王揉了一块泥,做了一块泥版,把他的言词写在上面/就在这一天,事情如这般发生…… 使者带着泥板再次莅临阿拉塔,对阿拉塔王说:“我的主人给你带来了一块泥板,请你仔细看一看”。阿拉塔王看着这块泥板眉头紧皱,异常惊奇,感到惊惶失措。据此,后世的人都认为,正是恩美卡国王最早创造出苏美尔的文字,《史诗》记录的就是楔形文字神创的故事,美国学者克莱默称之为“史上最早的心理战”。 对此,拱老师郑重其事地反驳说,《史诗》并没有说在恩美卡之前没有文字,只是特别强调恩美卡“把言词写在泥版上”,“言语就是像钉子一样的图形”。换言之,《史诗》没有告诉我们,究竟是谁发明了楔形文字,仅仅写出了苏美尔人对楔形文字的视觉效果——钉头文字。 然而,我们却还要追问,《史诗》明明说的是恩美卡国王写下了楔形文字,那么,创造楔形文字的神又在哪里呢? 原来,与吉尔迦美什国王一样,在苏美尔人眼中,恩美卡国王也被塑造成了半神半人的英雄。吉尔迦美什由人类父亲和女神共生,恩美卡则是乌鲁克第一位君主美什迦格什(Meshkiaggasher)的儿子。美什迦格什的母亲是人,而父亲是太阳神乌图。而且,这个故事与女神伊南娜有直接的关联——伊南娜是乌图神的妹妹,因此,她是恩美卡的姑婆。与其说楔形文字是恩美卡所写,倒不如说它与伊南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伊南娜,是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对她的称呼。在亚述和巴比伦,她的名字是伊什塔尔(Ishtar,请读者回忆巴比伦的伊什塔尔门)。在希腊,她被称作阿芙罗狄蒂(Aphrodite);在罗马,她被称作维纳斯(Venus,请读者回忆卢浮宫和特洛伊的桥段)。她也被认为是早晨和晚上明亮的金星(在中国叫启明星和长庚星);在所有的地方,她都是战争女神和爱神,一个凶狠和美丽并存的女神。苏美尔和两河流域等地描写伊南娜神话的文字泥板和石板不计其数。 这个曲线优美的女人浮雕出土于伊拉克南部,年代为BC 1800-BC 1750年,她就是战争和爱情女神伊南娜。请注意她左手腕上的色彩痕迹,最初是被涂成红色的。她头戴美索不达米亚神的特征角饰,手持神杖,戴着正义的戒指,象征她的神性。长长的彩色翅膀下垂,表明她是冥界女神。浮雕背景最初被漆成黑色,表明她与夜晚有关。 据说,作为一位年轻的女神,伊南娜最初仅被分配到一块偏远的土地,即阿拉塔之地。阿拉塔并不是一个苏美尔城邦,它坐落在东部山区,大致在里海南边的某个地方,那里的居民是埃兰人。但伊南娜想成为乌鲁克而非偏远地区的城市守护神。当她用各种方式获得乌鲁克的控制权后,需要强化自己的地位,于是有了另一篇关于楔形文字起源的神话——伊南娜盗字的故事,讲来更加娓娓动听。 神话的现代名称是《伊南娜与恩基》,由于作品的首句残缺,所以它的古代名称并不可知。故事讲述的是乌鲁克保护神伊南娜。如何设法从她的父亲、智慧之神恩基那里骗取“文化资源”(苏美尔语称为Me),然后把它们盗回乌鲁克的历程。 恩基神住在幼发拉底河的下游古城埃利都(Eridu),身为“智慧之神”,恩基拥有的文化资源(苏美尔语称为Me)多达一百余项,例如有关神权、王权、祭祀、武器、法律、印刷、木工、乐器等等知识,也包括“书写术”。用现在的词语说,可以叫做“知识产权”,当然他对任何人都秘而不宣。 伊南娜深知父亲财富的重要性,也知道他好酒贪杯,于是竭力施展出女儿的魅力。恩基虽然猜到了伊南娜的来意,但也经不起女儿的撒娇,他高兴地叫来管家伊斯穆德,吩咐把伊南娜带到冥界之屋,给她吃带黄油的大麦蛋糕,浇淋清净心灵的凉水,并亲自陪她喝啤酒。 在父女二人开怀畅饮、相互猜拳中,恩基喝得酩酊大醉,满口答应把百余种Me都送给伊南娜。趁恩基还在醉卧之际,伊南娜竟然不辞而别,把所有的Me都装上“天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书写术”,即我们所说的楔形文字。 恩基酒醒后发现情况不妙,赶紧叫来两面神乌斯姆,询问他的Me在哪儿?乌斯姆回答道,您都给了自己的女儿,她已经装在了“天船”上面。恩基立马派他带领山妖海怪追赶。然而,乌斯姆连续派出六次追兵,均告失败。伊南娜带着盗来的Me返回乌鲁克,召开盛大庆功会。楔形文字的“知识产权”就这样在乌鲁克落地生根。 如此说来,苏美尔的楔形文字是恩基或者伊南娜的“神创”?似乎也不完全是。 不过,后世人往往对伊南娜推崇备至。德国考古队于1933年在乌鲁克供奉女神的寺庙中发掘出一尊古雪花石膏花瓶,是目前伊拉克博物馆的无价之宝,也是现存最早的叙事艺术作品之一。古花瓶大约有1米高,显示了三个水平的画面,留有古代修复的迹象。顶部画面记录了一个完整的场景:一位裸体男子将水果和谷物献给女神,而女神身后有两束芦苇——正是伊南娜的标记。很有可能,这就是苏美尔人向为他们盗出文字的伊南娜感恩! 返回>目录&序章2023-07-12 05:03:031
为什么不说“古苏美尔”,而是说“古巴比伦”
在梁启超同志所处在的年代,人们只知新巴比伦(空中花园那个),而对古巴比伦乃至其之前的文明认知是少之又少。梁启超同志提出“四大文明古国”这个被后来很多人质疑的说法之时,乃公元1900年。在当时或乃至以前,“伟大的”“高贵的”“牛B轰轰的”“地球最优秀的”西方人就两河流域的认知,仅仅由现有的出土文物和基教圣典中确认。虽说当时已有学者提出苏美文明这一存在的可能性。但很遗憾,当年没有任何东西支持这一文明的存在。就连文献资料《基教圣典》,也仅仅言及“阿卡德”为止。苏美文明得到学界确认,是1900年以后的事情。所以,梁启超同志不知其存在,情有可原。苏美人不同与埃兰人。埃兰人那是自称,见於埃兰楔形文献。而苏美人,那是阿卡德人给予的称呼。“苏美人”一词,可能在楔形文字里包含贬意:用娘们语言的人。言及两河流域文明,必然牵连到《亚述学》。没错,咱们这颗行星上较为特别的一门学科。亚述学?哪个时期的亚述学?古亚述?中亚述?NO,NO,NO,是新亚述时期。哎~那干嘛偏偏要选排在苏美文明千把年后的《亚述学》(新亚述)为命名,以它来代表两河流域呢?而不是《苏美尓学》、《阿卡德学》、《巴比伦学》、《埃兰学》、《波斯学》等等等等等?咱们现代人,掌握楔形文字的那份最为关键的词典,就是在阿淑尔巴纳帕尔(公元前7世纪)的宫殿遗迹(目前已知“地球上最古老的图书馆”,注意:目~前~)中找到。单是这个“贡献”,这门学科的命名,就此尘埃落定:《亚述学》。所以,这门独特的两河流域学科,其学名。既不叫《苏美学》,也不叫《古巴比伦学》,就叫:《亚述学》。题外话:只要能找到足够完全对译的泥板文献,那麽,古老文明的大门就此向咱们敞开。埃勃拉的楔形文字,也是得意於在埃勃拉城市遗迹的某个地方找到“泥板词典”才能顺利解读。2023-07-12 05:03:101
苏美尔文明是如何灭亡的?
约公元前3000年,从外部迁移到伊拉克南部干旱无雨地区的苏美尔人利用河水灌溉农田并发明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从而创造出一批人类最早的城市国家和灿烂的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影响下,两河流域本地的说塞姆语的阿卡德人加入了文明历史的舞台并先后和苏美尔人并肩建立了阿卡德和乌尔第三王朝两个帝国。随后,虽然苏美尔文明不断向周围传播并把两河流域北部的亚述地区带入两河流域文明圈,发展成为著名的巴比伦--亚述楔形文字文明(现代人文学科亚述学由此得名),但苏美尔人口却似乎在不断减少。公元前2004年,苏美尔王室的乌尔第三王朝被新兴的说塞姆语的阿摩利人建立的伊辛和拉尔萨两个王朝所取代。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拉旮什、温马、舒如帕克为代表的一批苏美尔城市国家开始走向衰亡。许多城市开始衰败,最后沦为荒无人烟的废墟。新迁入两河流域的原为游牧部落的阿摩利人的一支在巴格达附近的巴比伦城建立的古巴比伦王朝战败南方的苏美尔地区的伊辛和拉尔萨王朝,一统天下。随着南方大批城市被逐渐放弃,苏美尔人完全消亡于巴比伦人之中了。一千年后,虽然巴比伦人和亚述人把两河流域文明推到顶峰,伊朗高原上的新兴的波斯人征服了两河流域地区并采用了楔形文字文化。公元前331年,代表希腊文明的征服者亚历山大征服了全部西亚,新的希腊化文明开始在西亚和北非取代旧的楔形和象形文字文明。不久,像一千年前的许多苏美尔城市一样,所有的巴比伦和亚述的古老城市也陆续废弃,两河流域文明不久便彻底失传了。持续了三千年的两河流域文明灭绝的原因是复杂的。一方面,外部的新兴文明如希腊和伊斯兰文明的征服和取代是重要的原因;另一方面,过度的农业开发恶化了先天不足的生态环境也是一个主要的内因。1982年,美国著名亚述学家雅各布森在《古代的盐化地和灌溉农业》一书中论述了两河流域南部苏美尔地区灌溉农业和土地盐碱化的关系,并指出这是苏美尔人过早退出历史舞台的重要原因。 南伊拉克(苏美尔)的土地是肥沃的冲积粘土,宜于谷物种植,但气候干旱少雨,只能依靠人工灌溉来进行农业和枣椰果园的生产。然而,当地的土地和河水中都含有可交换的钠离子和盐。通常,钠离子和盐分被水带到地下水层中。只要地下水位与地表层保持一定的正常距离,含钠和盐的地下水就不能危害农田。古苏美尔人只知浇灌而不知土地中积存的盐分必须用充足的水加以过滤、疏导并完全排泄出去。结果是当地地下水层中的盐分随着大量的浇灌而逐年加浓。当过度的积水渗入地下水层时,含盐的地下水位就会上升,在土地的毛细管作用下侵入地表层而使土地盐碱化。从苏美尔城吉尔苏的遗址中,法国考古队发现了从苏美尔城邦争霸时期(约公元前2300)到乌尔第三王朝末年(公元前2004年)的大批农业经济泥板文书。这四百年中的文献告诉我们,从一开始,随古代灌溉农业而来的土地盐化问题就一直困扰着苏美尔的农民和贵族。很可能这一恶性循环最后导致了在古巴比伦晚期(约前1700年)以吉尔苏为代表的大批苏美尔城市被永久放弃。生态环境的恶化可能使两河流域文明的创造者苏美尔人人口逐渐减少,一些城市被完全放弃。文明的中心因此由南部的苏美尔地区转向塞姆人为主的北方巴比伦地区,从而导致苏美尔人种、语言和文明过早地灭亡。 苏美尔地区的农田盐碱化还反映在当地的作物品种和单位面积产量上。在文明刚出现时的乌鲁克文化遗物中发现装小麦的容器(74)和装大麦的(43,39)差不多。 [8] 当土地开始盐化后,不耐盐的小麦作物开始逐年减少。在公元前2400年的吉尔苏的几块地中,小麦占16%,其余则是大麦。在约一百年后的阿卡德王朝时,小麦降到种植面积的3%。据一件乌尔第三王朝的文件,此时在吉尔苏的一块地中小麦仅占1.86%。随后,苏美尔地区的人民几乎不能种植不耐盐的小麦了。尽管大麦比较耐盐,但土地的盐化会减少它的产量。吉尔苏出土文献表明:约公元前2400年,大麦每公顷收2537公升,到公元前2100年,降到1460公升。约公元前1600年,很可能吉尔苏城土地的严重盐化导致了它这时的完全被弃。此时,其邻近的拉尔萨城某-地区的大麦产量仅为每公顷897公升。 直到近代,南部伊拉克的农民仍一直在和土地盐碱化作斗争。他们长期的实践表明每季的休耕种草可以减慢含盐的地下水位上升。当因多年的浇灌使地下水终于达到地表并使农田完全盐化时,他们就完全放弃了这些劣质农田。经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干燥蒸发,当地下水位降到相当的深度时,后代农民会再次回到这些休养好了的土地上。 ——转自 《泥板上的苏美尔文明》(吴宇虹)2023-07-12 05:03:204
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是哪种
汉语、希伯来语、标准拉丁文、梵语、波斯语、希腊语等。语言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一样久远。可是,人类用书面记录的语言材料只有几千年,在这之前上万年的放言情况我们几乎一点儿也不知道。所以至今所有关于语言起源的解释,都不过是一种假设。有人提出“感叹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表达情感的感叹词;有人提出“劳动喊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繁重劳动中的喊叫;有人提出“摹声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对自然界原有声音的摹仿;也有人提出“达达说”,认为语言起源于“达达”发声的舌头动作和手势;还有人提出“唱歌说”,认为语言起源于原始仪式中不清晰的赞歌,等等。所有这些假设都无法通过事实来验证,因此科学家之间谁也说不服谁。为避免再发生这种毫无结果的争论,国外有个语言学会在章程中竟明文规定,凡入会者一律不得谈论语言的起源。 我国多数专家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起源,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劳动中与自然灾害作斗争时需要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自然就需要用某种信号把大家的行动统一起来,各种信号如果以一定的声音为标志,就成了最初的语言。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群人在一起抬木头的情景。大家为了统一用力的时机和方向,不总是要“嗨哟,嗨哟”地喊号子吗?这个“嗨哟,嗨哟”在最初可能没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可是时间一长,人们一听到这个号子就自然而然地会想起“抬东西”这个意思,于是“嗨哟,嗨哟”就成了原始的语言。当然,语言的产生还有两个重要的条件,这就是发音器官和大脑思维的复杂化。劳动使类人猿能够直立行走,使它们的发音器官有利于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使手与各种事物的接触更加频繁,刺激了大脑的机能,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刚刚创造出来的原始语言又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只能肯定它是有声音和有意义的,别的还没有办法知道 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对语言的起源兴趣浓厚,并提出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原来,在人类社会科学并不发达的时候,人们选择宗教来解释语言的起源。古希腊哲学家苏革拉底曾断言,上帝给地上万物和众生赐予了名称,所以词是神圣之物,能通神,富有魔力。古代西方观点认为,语言是上帝创造的。在《圣经旧约》的《创世篇》,《圣经新约》的《约翰启示录》里面都谈到了语言的诞生,提到上帝赋予亚当给万物起名的至高权力。 就连一些古代帝王也对人类语言的产生极感兴趣。古埃及的一位国王曾为探究人类最初的语言到底是什么而采取出人意料的办法。有一次,一个孩子降生,他就下令让一个牧人把孩子放到荒郊野外,命令他不许和孩子说任何话,还要一边放羊,一边照顾这个孩子,等这个孩子说第一个词时马上来报告。一年多以后,孩子说出第一个词汇bekos。国王立即召集学者研究这个词的出处,后来发现是弗吉里亚语中面包的意思,国王就认为人类最早开始说的词就是面包。 然而,由于研究文字出现前的语言缺乏可以采信的证据,关于语言的起源问题实际上仅仅停留在猜想之上。19世纪30年代,在法国召开了一次语言类的世界大会,会上做出个决议,认定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当代,对于语言起源的猜测都是空谈,要求以后禁谈关于语言起源的问题。这个决议一直影响到现在,现代很多语言学家对语言起源不太重视,也很少研究。 可是,一纸决议无法泯灭人类的好奇心,对人类语言学家来说它总是一桩悬案。1934年,土耳其曾经召开全国的语言学大会,研究世界上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与会专家一半猜测,一半比较,提出太阳是人类最早会说的词汇。而其中得出结论的具体过程,因为记载缺失已经弄不太清楚。 语言产生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关于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到底是什么的争论也从未平息。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语言的产生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命题。目前有四种比较主要的理论解释语言诞生。第一种观点提出人类语言来自模仿,比如古人类看到荒野中的狗在叫,人类学狗的叫声叫“汪汪”,以后慢慢便用“汪汪”声来指代狗。第二种观点是19世纪初出现的“叮当理论”,即自然主义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本质,本质发出声音来都会出现回声,这种回声创造很多词汇,比如英文中的ball,b代表弹性,all代表一种圆滚滚的物体。第三种观点是我们熟悉的马克思主义语言起源理论,认为劳动创造语言,最初的语言是在劳动中从号子发展而来。第四种观点提出语言产生于感情,在表示愤怒、愉快等感情冲击下,强大气流通过声带产生语言,并认为人类基本感情喜怒哀乐发出的声音,形成最基本的词汇。 关于人类最早说出的词汇的争论也从未平息。一位美国语言学家认为,最早出现的语言是名词,应是生活中最常接触的事物,如各种食物;其次应是形容词,比如描述花草、树木特征的东西;第三是呼语,指用来呼叫、表达指令的词汇。这些与交流有关的词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此种说法从认知的角度,认定语言的诞生应和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有关,确实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还有一些专家是从生理上加以研究,他们发现,m、b和p发音比较容易,这些字母开头词汇,是人类最容易发音的词汇,婴儿即使在没有牙齿时,m、b、p的音都是容易发的,如果这种声音和最先接触的事物相联系,就诞生了最早的词汇。目前是b、p在先还是m 开头的单词哪一个在先出现也没有考证,但在西方语言中以m开头的单词占有重要地位确是事实。以英语为例,其中中和m 有关的词汇非常之多,表述生命之源、抚育、关爱、本质、行为、记忆、食物、性格等方面的词汇中,有大量都是m开头的。 世界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最初的起源确有惊人的一致性。 为什么世界多国语言表现出内在的一致性呢?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内在的,并不是后天获取的,后天获取的只是组织复杂语言的能力。比如小孩要吃奶时,最初发的音是ma-ma 、papa,在印欧语系中mama一词最早就指乳房。另外人类品尝食物时候,发出的声音也与m音有关。由m衍生出来的各种词汇比较多,确实说明人类词汇起源与m关系密切。” 有人认为,儿童语言的学习过程是研究古人类学习语言的活标本,其中可参考的内容又有多少呢?朱教授认为,现代婴儿学习语言时人类语言已经产生,常与其接触的父母已经掌握语言。这和原始人类在荒野里的语言产生完全是两回事。社会语言学证明,语言创造的规律是一开始两三个词,后来不断增加。而现代语言的规律不能证明语言是如何产生,到现在为止儿童学习语言的所有数据都不能说明人类语言的起源。 况且父母的说笑表情都会影响婴儿,即使他们会说妈妈也是教育的结果。即使有一个母亲故意不同婴儿讲话,等待孩子自己讲出第一个词,也很难认证人类语言的起源。因为小孩在屋子里,会听到父母之间交流的语言,而人类天生就会模仿,婴儿可能听到只言片语,所以不能证明他说出的第一个就是古人类说出的第一个词。 还有专家讲,将猩猩发出的声音和人类的语言加以比较,希望能还原人类学习语言时的情境,然而这些努力都宣告失败。朱教授指出,灵长目动物能发出9种声音,都跟生存有关,但不是语言。人类表示前边存在危险,可能有几十种说法,而猩猩只能发出“啊”的声音,而且只能重复。人类研究语言曾尝试教猩猩说话,来观察掌握语言是否存在先天因素,结果发现猩猩不具备学习语言的能力,证明语言能力只有人类所独有,而想从猩猩那里查找人类语言的起源的蛛丝马迹自然也没成功。 人类最早的词汇最有可能产生在温带地区,各地区古人类最初说出词汇的意义应该相同。 人类语言到底是怎样诞生的?诞生在什么时代?先民们开口说的第一词到底是什么?经过漫长的摸索一切却还仅仅是谜? 值得欣慰的是,在对被认为是印欧语系语言之祖的立陶宛语的研究中,专家发现其中最早的词汇有“狼”、“树”以及表述生产工具的词汇。这些在其他语言中得到印证,而表述热带气候情境的词汇并不存在,由此说明最早产生印欧语系语言的时候处于温带,说明人类最早那些词也产生在温带。 词汇的产生和社会息息相关,人类生活中最离不开的词汇,便最可能是最初诞生的词汇。世界各国各地区虽然地域环境不同,发音可能也不同,但是最开始发音的单词意思应该有相似性,应该跟吃住有关,这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而想彻底摆脱推测,弄清人类语言起源的谜团还需要更新的证据以及语言学、考古学、人类学等领域的专家的共同努力。2023-07-12 05:03:316
世界史研究对语言学的意义
摘要]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研究者的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是衡量专业外语能力的主要指标。本文以俄国史研究者的俄语能力建设为例,基于学习研究中积累的翻译经验和语言材料,探讨俄语能力问题对俄国史研究的影响,最后以词汇问题的处理为例,指出提高翻译水平的路径之一,进而对加强专业外语能力建设,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关键词]世界史研究;俄国史;翻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升为一级学科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学术研究质量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不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密切关注。”[1]在论文成果方面,仅2018年全年在国内期刊正式发表的世界史论文(包括研究性论文、书评、研究综述和会议综述)就有1220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98篇。[2]科研项目方面,在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世界历史立项总计108项[3],充分体现了当前国内世界史研究的规模与能力。不过,我们虽然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完善,外语能力的建设,尤其是专业文献的翻译问题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要知道,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从阅读资料(史料)开始的。史料的搜集与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论文的整体风貌与是否具有原创性。[4]“研究外国史,各国现代外语是研究国别史的起码条件,否则连专业的门都没有入。如果研究古代文明史,那象形文、楔形文、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都是入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这些钥匙,进入文本层次的研究,才能说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或古典学算是真正登堂入室了。”[5]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世界史研究而言,专业外语能力主要包括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三个方面。一、扩大掌握语种当前我国世界史研究人员掌握语种不多,限制了获取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使用英文,但懂得其他语种的人却很少。且“由于语种的限制,我们在使用材料时无法做到多样化,更谈不上对多种材料进行比对和筛选。”[6]而“在欧美国家,要想研究世界历史,最少得会三门外语。如果是世界古代史,则需精通至少一门古典语言——拉丁语或古希腊语。研究古代东方史,甚至需要掌握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与梵文之类的语言。”[7]掌握多种外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献资料来源的丰富性、研究视野和深化空间上的广度、史料和论述的厚度及对特定问题论说的力度和可信度上,[8]还反映在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证鉴别上。要知道,“材料的正确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而对材料加以考证鉴定是“达到材料正确性的唯一方法”。所谓兼听则明,孤证不立。如果我们掌握多种外语,就有可能对一则史料的不同出处或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进行参互比较、考证,从而最大限度地鉴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完整性和可信度。[9]笔者曾读到一篇研究美国对1928-1941年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的学位论文。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在其参考文献中竟无一份俄文文献,只有英文史料和中文专著和译著。其问题不仅在于过度依赖英文资料,恐怕也受到作者外语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掌握语种的限制。这不能不影响到取材范围、论述深度乃至整体研究质量。在这方面,不乏优秀范例可资参考。譬如,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版)征引和参考了俄文和英文档案、报刊、文献、著作、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成为近年来国内冷战国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李工真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利用了大量德文、英文和拉丁文文献,对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推动下的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洲际大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如崔丕著《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也大量利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文和英文档案史料,在多国多边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冷战时期美日关系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考察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我们认为,对地区国别史研究而言,如研究对象为非英语国家,则最好掌握该国母语,因其间最权威最丰富的文献资料必定是用该国母语记录的。单纯使用中文资料或汉译二手文献,很难做出原创性成果,而且资料来源也比较有限,这会影响到研究视野、选题范围、文章质量乃至最终结论。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指出,“1978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国史研究越来越专门化,学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法语成为必要的工作语言。” [10]就俄国史研究而言,阅读和翻译俄文文献应该成为俄国史研究者的“日课”。以俄国史研究中的“苏联核计划(АП СССР)”研究为例,在俄罗斯原子能部组织编辑的三卷本官方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11]出版之前,西方学界虽然对该领域研究起步很早,且有美国建立的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美国威尔逊学者中心数字档案”特别下设的苏联核历史专题及广泛涉及美苏核问题的“ALSOS”核相关问题数字图书馆等研究资源[12],但因严重缺乏俄文史料支持,导致一些研究成果难免“雾里看花”,甚至“道听途说”,而不具有科学性。只有在俄文档案资料得以解密公开后,学者经过翻译、整理、解读,”客观、科学的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可能,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显学”。[13]二、丰富语文知识语言贮存着民族的共同记忆,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活历史。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甚至认为,“语言是历史产生的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历史学”。[14]在掌握尽量多的语种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仅有语言还不能用好材料。“要透辟、彻底地了解材料的含义,恰到好处地使用材料,还需要借助于丰富的知识,还要用相关理论来做透镜。”[15]研读专业文献,准确解读和运用材料绝非易事,尤其在翻译专业文献时,学者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便很难胜任。正如“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具备古汉语的识读与理解能力,熟悉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规律。”[16]对俄国史研究者来说,首先要打下扎实的俄语基础。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足够的俄语词汇量,系统地掌握俄语语法知识。[17]如果从事俄国古代史研究,除了要精通现代俄语语法,还要了解正字法,在阅读古俄语文献,想要了解“俄语历史发展过程中业已消失了的语言旧质”时,还要熟悉俄语历史语法(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a)。[18]在研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过程中,除了注意学术观点和最新材料外,还要留心不断积累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俄语作为一种屈折语,有比较明显的词形变化,而且变化的规律性比较强。”通过语言的类推规律建构起个性化的词汇知识库,形成词汇语义场,利用语文知识,解读和分析史料,有时会收到触类旁通,意想不到的效果。[19]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现代汉语中省略号一般位于段落中间“……”;俄语中省略号可以是三个点“…”,且位于段落的下方。俄语中破折号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可以表示词语的省略,包括主谓结构中的系词﹑句子成分的省略、两个表示时间、空间和数量意义的词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有名词之间、表示相同词语的省略等,可见其用途之广。俄语中常有双重破折号,主要用于标示句子中的插入结构、嵌入结构、独立同位语、加确语等成分。但是汉译后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往往要调整或者打乱语序,某些结构汉译后就变成了倒装句,需要重新梳理,或者干脆“编译”。此外,还应熟习俄文惯用表达方式,成语、熟语、谚语、俚语、格言、文学常识;俄罗斯国情学,俄—拉丁字母转写对照表、俄汉音译表、俄汉计量单位对照表(长度、面积、容量、重量、液量、干量等)、俄汉历法对照等国情和实用知识。由于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及人的思想的复杂性,一些特殊表达方式(代号、代称、绰号等)、语言现象(断句、形动词、副动词、无人称句、泛指人称句、不定代词、语句倒装、语音交替、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等)及历史人物自创的新词新语等只有当事人才能心领神会、曲尽其妙,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对解读和利用专业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俄语词汇中包含了一些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姓氏列宁(Ленин)、斯大林(Сталин)、加米涅夫(Каменев),它们在俄语中的词根分别是“勒拿河”、“钢铁”和“石头”,在英语中则为Lenin、Stalin、Kamenev,如果不懂俄语就看不出原词的词根含义,也就无从联想其姓氏内涵。又如苏联政要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 他在谈判中常常否定西方国家代表的提议,因此被称为“涅特”先生,这里的“涅特”就是俄语“нет”的音译,意思是“不”。关于音译问题,笔者在翻译姓氏“Пономарев”一词时就遇到了困难。该姓应该译成“波诺马廖夫”还是“波诺马列夫”呢?俄语单词中字母“е”和“ё”往往是“雌雄同体”——“ё”也可写作“е”。个别外来词中“йо”和“ио”也可表示“ё”音。如,人名“约瑟夫”(Иосиф)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姚内奇”(Ионыч)便是这种构词法。最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应取“ё”音,译成“波诺马廖夫”。如果不懂俄语,一旦遇到汉译本文献中的误译、漏译和错译,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辨识能力都没有,就很可能被误导,将错就错,错误解读信息,影响研究质量。三、提高翻译水平“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中介手段”。[20]翻译能力也是世界史研究者解读和利用外文材料,开展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事实上,许多世界史研究大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翻译家,由其译介的译著也为学界了解国外优秀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翻译水平是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下简述笔者对翻译俄文文献中词汇处理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笔者认为,一篇文献在动手翻译前,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简要通读全文,大概掌握文章的写作题材、主要内容、成文年代、作者简介等信息,据此判断该文需要用何种语体来翻译,选用何种色彩的语言来行文等,为通篇材料定下总体基调。笔者对选用译本词汇的主要原则是尽量选用雅词,避免陋译劣译;词汇使用上坚持术语化与规范化;统一翻译标准,避免一词多译;注意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使用规范调整语序,避免倒装;酌情增减字词,补充缺失成分;求信与求雅相统一,既要尽量还原原文,忠实文本,又要考虑到适当修辞和变通,使文义通顺流畅而不失简洁博雅。其次是根据文章特点选用合适的词汇。由于某些术语名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在组成句子时还要考虑其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从该词的若干义项中择取一个比较符合文义的义项来填补空缺。在翻译实践中,词汇的选择还存在“色彩”问题。翻译实践中对句子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词汇义项的斟酌选用上,尤其是对一些敏感词汇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上最见功力。如翻译“покойник”、“мертвец”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和不同场合变通为“死者”、“遇难者”、“先人”等;翻译“труп”、“тело"等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翻译成“遗体”、“尸体”、“遗骸”等不同义项。另外,与“死”有关的词组和句子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区分性质、褒贬等。如“перед смертью”形容烈士时要译成“就义前”,形容僧侣则可译成“圆寂前”,中性化形容方式则为“临死前”。翻译“после смерти”时则有“死后”、“去世后”、“仙逝后”、“遇难后”、“驾崩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根据具体死者身份和时代的差异,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词汇问题还体现在口号类文字的翻译上。翻译口号类文字,一般采取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在能够清楚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越简洁、越短2023-07-12 05:03:582
亚述学的读音亚述学的读音是什么
亚述学的读音是:yàshùxué。亚述学的拼音是:yàshùxué。结构是:亚(独体结构)述(半包围结构)学(上下结构)。亚述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两河之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关于亚述学的成语虫鱼之学学书学剑亚肩迭背着述等身亚肩叠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著述等身关于亚述学的词语不学无识记问之学著述等身亚肩叠背亚肩迭背祖述有自继志述事不愧下学无庸赘述着述等身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亚述学的详细信息2023-07-12 05:04:231
亚述学的拼音狐亚述学的拼音是什么
亚述学的读音是:yàshùxué。亚述学的拼音是:yàshùxué。结构是:亚(独体结构)述(半包围结构)学(上下结构)。亚述学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两河之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中下游地区和叙利亚东北部地区)语言、文字、社会和历史的学科。关于亚述学的成语亚肩叠背虫鱼之学亚肩迭背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学书学剑著述等身着述等身关于亚述学的词语著述等身继志述事不愧下学亚肩迭背述而不作亚肩叠背祖述有自记问之学着述等身无庸赘述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亚述学的详细信息2023-07-12 05:04:411
亚述学的简介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地区称为巴比伦尼亚(Babylonia,得名于巴比伦城),北部地区称亚述(Assyria,得名于阿淑尔城)。巴比伦尼亚地区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为阿卡德(Akkade,得名于阿卡德城),南部称为苏美尔(Sumer,写作ki-en-gi,大概读作/sumer/)。亚述学的研究领域除亚述和巴比伦外,还包括霍来特人、赫梯人、阿摩尔人、迦南人、伊拉姆人、古波斯人及阿尔明尼亚人的有关历史。在年代上,除亚述帝国时期外,还包括早王朝期、阿卡德王朝、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加喜特、新巴比伦和波斯等时期。亚述学以楔形文字的释读为重要研究手段,在立足于文字材料和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同时采用人类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亚述学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此前法国学者J.察尔丁、丹麦学者C.尼布尔等发表过一些楔形文字材料,但无人释读。1802年 ,德国人G.F.格罗特芬德释读了部分文字。1835~1837年,英国人H.C.罗林森抄录了贝希斯顿铭文中的古波斯文和部分埃兰文,并成功地译出了古波斯文书的开头部分。此后 ,法国人P.E.博塔在豪尔萨巴德、英国人A.H.莱亚德在尼姆鲁德、尼尼微(见尼尼微城)等地又发现了一批新的楔形文字材料。1857年 ,英国的罗林森等破译阿卡德语成功,不久又释读了苏美尔语。从此,亚述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世纪后,东西方学者在乌尔(见乌尔城)、豪尔萨巴德、埃利都,马里等地发掘,又使一大批亚述学的文字、文物材料呈现于世。2023-07-12 05:05:451
古西亚文明简介?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2023-07-12 05:06:511
古代西亚人民除发明楔形文字之外,还有哪些历史文明贡献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后来为了表现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两个或三个象形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合体字,有的是根据意义来组合的(会意),有的是音与义的组合(形声).还有一些字俨然是指事字,如在(头)的基础上,加上两画或三画就成了“口”字.除此以外,还有几种(引申)造字法,如“估努”(gunu)造字法,即在某一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平行画以创造新字的方法,如在基础上产生,在基础上产生. 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如前加限定符gis,表示该字此处为“犁”;如果前面加上lú,表示该字此处为“耕作者”.同音假借字也出现很早,但这类例子不多,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ti“箭”.苏美尔语里的“箭”与“生命”同音,因此“生命”也用“箭”字来表示,不再造新字表示“生命”,是为同音假借.一字多义是以字(形)为出发点引申出相关的意义,而同音假借是以音为出发点把多义归于一字.这后者在文字的发展上无疑是一大飞跃. 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右允褂谩9?岸?甏?衅冢?ㄐ挝淖殖闪送饨簧鲜褂玫奈淖痔逑怠k枘峄?嗽诖丛焖?堑淖帜肝淖质币膊捎昧诵ㄐ挝淖值囊徊糠忠蛩亍N谫だ锾厝撕凸挪ㄋ谷嘶勾丛炝擞眯ㄐ畏?攀樾吹淖帜浮?/FONT> 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极少,大量的是经过祭司改编而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史诗和传说.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这部史诗最初出现在乌鲁克时期,开始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世代传颂、锤炼和加工,到巴比伦时代,最后编定成为一部完整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他们一直打死了害人的沙漠雄狮,又到黎巴嫩山上杀死了妖怪洪巴巴,解救了女神伊兰达.伊兰达恼羞成怒,请求天神安努派来牛怪杀死吉尔伽美什.牛怪来到乌鲁克,口喷烈火,残害人民,但又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吉杀死,为民除害.英雄们的行为触怒了上天诸神,他们决意夺去吉尔伽美什的密友恩吉的生命,恩吉病了12天后死去.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决心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历经艰险终于得到其祖先乌特那匹提(塞苏陀罗)的指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海底采得返老还童的仙草.但不幸在归途中洗澡时,他放在岸边的仙草被一条蛇偷吃掉,吉尔伽美什无可奈何,毫无成果地返回了乌鲁克.吉尔伽美什不怕艰苦,为忠于友情而献身,得到后世的追念. 这部史诗虽然经过了祭司们的篡改,渗进了不少宗教迷信内容,但其中仍保留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反抗神权的主题思想,客观上反映了远古时代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坚毅不拔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诗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吉尔伽美什诗史》还第一次提到了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洪水的传说.史诗叙述了塞苏陀罗一人根据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事先造了一艘大船,带领全家和多种动物上了船,因而在洪水中得救,从此神赐他以永生.洪水故事可能与苏美尔地区当时经常遭受水灾的历史有关.它在整个西亚地区流传甚广,给后世许多民族的神话以深刻的影响.后来,犹太人对“洪水故事”略加改变,编成挪亚方舟的传说而记入《旧约·创世纪》中,流传至今,为世界各族人民知悉.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喊到:“为什么到处都是邪恶的事物?”“我的困苦有增无已,我却无法求得正义!”最后他不得不对神的公正表示怀疑.他说:“我召唤我的神,但是他却不理睬我,我向我的女神祈求,但她却连头都不屑一抬”.这首哲理诗吐露了当时那些遭受苦难人产的心理,表现了对神和宗教信仰采取了怀疑的态度,显然也反映了当时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这些对话也隐约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社会矛盾.在第7个对话中,主人说要搞暴动,奴隶表示赞成,说“如果你不暴动,你将何以为人?又有谁喂饱你的肚皮?”主人说不想暴动了,奴隶便说暴动有遭杀戳监禁之苦.从这时可以看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第9个对话中,主人说要祭神,后又说不愿做了,奴隶也表示赞成,然后却说:“当神有求于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让神象狗一样地跟在你的后面跑.”这里不仅提示了奴隶主和神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也表明了奴隶对神的公然蔑视.在第12个对话中,主人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了,奴隶却以高傲而带着嘲弄的口吻回答说:“最后折断你我的脖颈,把它们抛进河里,那就好了.”主人恼怒地说:“不,奴隶,我要杀你,让你先死.”奴隶则反问说:“我死,你还能活三天吗?”作品到此结束.作者描写奴隶从附和主人转向反抗,寓意是深刻的.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绘出黄道十二宫的图形.在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期,人们又以七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七天名称.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到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八年三闰和二十七年十闰的规定.不过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中也杂有很多迷信的成分,这同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度和祭司的逐渐垄断天文知识是有密切关系的. 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另一雕刻杰作是《纳拉木辛的胜利石柱》,为纪念阿卡德王纳拉木辛率大军战胜山地部落而作.整个浮雕以国王为中心,以向上的步伐表现出胜利者的威武雄姿.但就总体来说,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艺术,在表现人物技法方面,还比较单调、刻板,留传下来的雕刻作品多显得粗陋,千篇一律.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王宫大门十分雄伟壮丽,在两座白色高大方塔之间是一个包铜拱形大门.拱门顶部饰在琉璃砖和壁画,门口两边有成对排列整齐的石雕:人面狮身、鹫翼、牛脚怪兽大雕像.这是王宫的守护神,高约3.4米,雕刻十分精细,神态庄严,两眼炯炯有神,为西亚雕刻艺术之珍品.除上述装饰物外,王宫建筑物大部分没有外部装饰.有艺术装饰的主要是王宫内部厅堂.这里饰以着色的浮雕、壁画和彩色琉璃砖、特别是著名的亚述浮雕,这种浮雕刻在巨大的石板上,镶于庭院屋宇墙壁这下,多表现为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庭日常生活等题材.这些浮雕中刻画人物的技法比较呆板、拘谨,唯动物表现十分生动. 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公元前3世纪初的巴比伦历史家贝鲁苏斯说:“他(指尼布甲尼撒)在宫中建立起巍峨的石台,他精心地在这里重现山区景色,在层层高台上种植各种树木,使其外观完美,建成所谓空中花园,因为他的妻子生长于米底,对山区环境饶有深情.”由于两河流域缺石材,建筑多用砖、土为材料,不能象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耐久.只是凭着近代的考古发掘,人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才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100年后,希罗巴多德来巴比伦游历时曾称赞说:“它的壮丽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此外,巴比伦城的“游行大道”两边墙面也饰以五色琉璃的雄狮图案,也颇为壮观.琉璃砖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到新巴比伦时达到全盛,普遍用于装饰王宫、神殿、陵墓墙面和门面,兼有形象华丽、威严之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琉璃砖工艺在波斯和阿拉伯时期仍继续流传,后从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更有创新.例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九龙壁”,可称是琉璃砖传入中国后的杰作. 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上古西亚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许多影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西亚人民在当代世界上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3-07-12 05:07:011
古西亚文明简介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2023-07-12 05:07:222
西亚文明的特色有哪些?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后来为了表现较复杂、抽象的概念,便把两个或三个象形字结合起来,创造了合体字,有的是根据意义来组合的(会意),有的是音与义的组合(形声)。还有一些字俨然是指事字,如在(头)的基础上,加上两画或三画就成了“口”字。除此以外,还有几种(引申)造字法,如“估努”(gunu)造字法,即在某一象形字的基础上附加一些平行画以创造新字的方法,如在基础上产生,在基础上产生。 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如前加限定符gis,表示该字此处为“犁”;如果前面加上lú,表示该字此处为“耕作者”。同音假借字也出现很早,但这类例子不多,常被引用的例子之一是ti“箭”。苏美尔语里的“箭”与“生命”同音,因此“生命”也用“箭”字来表示,不再造新字表示“生命”,是为同音假借。一字多义是以字(形)为出发点引申出相关的意义,而同音假借是以音为出发点把多义归于一字。这后者在文字的发展上无疑是一大飞跃。 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右允褂谩9岸甏衅冢ㄐ挝淖殖闪送饨簧鲜褂玫奈淖痔逑怠k枘峄嗽诖丛焖堑淖帜肝淖质币膊捎昧诵ㄐ挝淖值囊徊糠忠蛩亍N谫だ锾厝撕凸挪ㄋ谷嘶勾丛炝擞眯ㄐ畏攀樾吹淖帜浮?/FONT> 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时代的局限,劳动人民口头创作流传下来的极少,大量的是经过祭司改编而成的带有宗教色彩的史诗和传说。最著名的是苏美尔的《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迄今所知的世界最早的史诗。这部史诗最初出现在乌鲁克时期,开始在民间口头流传,经过世代传颂、锤炼和加工,到巴比伦时代,最后编定成为一部完整的史诗。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他们一直打死了害人的沙漠雄狮,又到黎巴嫩山上杀死了妖怪洪巴巴,解救了女神伊兰达。伊兰达恼羞成怒,请求天神安努派来牛怪杀死吉尔伽美什。牛怪来到乌鲁克,口喷烈火,残害人民,但又被吉尔伽美什和恩吉杀死,为民除害。英雄们的行为触怒了上天诸神,他们决意夺去吉尔伽美什的密友恩吉的生命,恩吉病了12天后死去。吉尔伽美什悲痛之余,决心去寻求长生不老之术,他历经艰险终于得到其祖先乌特那匹提(塞苏陀罗)的指点,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海底采得返老还童的仙草。但不幸在归途中洗澡时,他放在岸边的仙草被一条蛇偷吃掉,吉尔伽美什无可奈何,毫无成果地返回了乌鲁克。吉尔伽美什不怕艰苦,为忠于友情而献身,得到后世的追念。 这部史诗虽然经过了祭司们的篡改,渗进了不少宗教迷信内容,但其中仍保留了英雄吉尔伽美什反抗神权的主题思想,客观上反映了远古时代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的坚毅不拔和英勇不屈的战斗精神。诗史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吉尔伽美什诗史》还第一次提到了对后世有深刻影响的洪水的传说。史诗叙述了塞苏陀罗一人根据梦中得到神的启示,事先造了一艘大船,带领全家和多种动物上了船,因而在洪水中得救,从此神赐他以永生。洪水故事可能与苏美尔地区当时经常遭受水灾的历史有关。它在整个西亚地区流传甚广,给后世许多民族的神话以深刻的影响。后来,犹太人对“洪水故事”略加改变,编成挪亚方舟的传说而记入《旧约·创世纪》中,流传至今,为世界各族人民知悉。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他喊到:“为什么到处都是邪恶的事物?”“我的困苦有增无已,我却无法求得正义!”最后他不得不对神的公正表示怀疑。他说:“我召唤我的神,但是他却不理睬我,我向我的女神祈求,但她却连头都不屑一抬”。这首哲理诗吐露了当时那些遭受苦难人产的心理,表现了对神和宗教信仰采取了怀疑的态度,显然也反映了当时日益加深的社会矛盾。 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这些对话也隐约反映了当时存在的尖锐社会矛盾。在第7个对话中,主人说要搞暴动,奴隶表示赞成,说“如果你不暴动,你将何以为人?又有谁喂饱你的肚皮?”主人说不想暴动了,奴隶便说暴动有遭杀戳监禁之苦。从这时可以看出奴隶与奴隶主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第9个对话中,主人说要祭神,后又说不愿做了,奴隶也表示赞成,然后却说:“当神有求于你的时候,你就可以让神象狗一样地跟在你的后面跑。”这里不仅提示了奴隶主和神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也表明了奴隶对神的公然蔑视。在第12个对话中,主人感到绝望,不知如何是好了,奴隶却以高傲而带着嘲弄的口吻回答说:“最后折断你我的脖颈,把它们抛进河里,那就好了。”主人恼怒地说:“不,奴隶,我要杀你,让你先死。”奴隶则反问说:“我死,你还能活三天吗?”作品到此结束。作者描写奴隶从附和主人转向反抗,寓意是深刻的。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已能把恒星和五大行星区别开来,还观测出太阳在恒星背景上的视运动轨道——黄道。以后,巴比伦人又区分出黄道上的十二个星座,绘出黄道十二宫的图形。在亚述帝国和新巴比伦时期,人们又以七天为一周,分别以日、月、火、水、木、金、土七个星的神名作为星期日至星期六的七天名称。置闰的方法也在进步,到公元前六世纪后期,巴比伦人已先后有了八年三闰和二十七年十闰的规定。不过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中也杂有很多迷信的成分,这同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度和祭司的逐渐垄断天文知识是有密切关系的。 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另一雕刻杰作是《纳拉木辛的胜利石柱》,为纪念阿卡德王纳拉木辛率大军战胜山地部落而作。整个浮雕以国王为中心,以向上的步伐表现出胜利者的威武雄姿。但就总体来说,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艺术,在表现人物技法方面,还比较单调、刻板,留传下来的雕刻作品多显得粗陋,千篇一律。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王宫大门十分雄伟壮丽,在两座白色高大方塔之间是一个包铜拱形大门。拱门顶部饰在琉璃砖和壁画,门口两边有成对排列整齐的石雕:人面狮身、鹫翼、牛脚怪兽大雕像。这是王宫的守护神,高约3.4米,雕刻十分精细,神态庄严,两眼炯炯有神,为西亚雕刻艺术之珍品。除上述装饰物外,王宫建筑物大部分没有外部装饰。有艺术装饰的主要是王宫内部厅堂。这里饰以着色的浮雕、壁画和彩色琉璃砖、特别是著名的亚述浮雕,这种浮雕刻在巨大的石板上,镶于庭院屋宇墙壁这下,多表现为国王出征、狩猎和宫庭日常生活等题材。这些浮雕中刻画人物的技法比较呆板、拘谨,唯动物表现十分生动。 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公元前3世纪初的巴比伦历史家贝鲁苏斯说:“他(指尼布甲尼撒)在宫中建立起巍峨的石台,他精心地在这里重现山区景色,在层层高台上种植各种树木,使其外观完美,建成所谓空中花园,因为他的妻子生长于米底,对山区环境饶有深情。”由于两河流域缺石材,建筑多用砖、土为材料,不能象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耐久。只是凭着近代的考古发掘,人们对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才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100年后,希罗巴多德来巴比伦游历时曾称赞说:“它的壮丽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城市。”此外,巴比伦城的“游行大道”两边墙面也饰以五色琉璃的雄狮图案,也颇为壮观。琉璃砖的发明可追溯到古巴比伦时期,到新巴比伦时达到全盛,普遍用于装饰王宫、神殿、陵墓墙面和门面,兼有形象华丽、威严之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琉璃砖工艺在波斯和阿拉伯时期仍继续流传,后从中亚传入中国,与中国的传统工艺结合起来,更有创新。例如,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风格的“九龙壁”,可称是琉璃砖传入中国后的杰作。 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一样,上古西亚的文化对后世产生了许多影响。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西亚人民在当代世界上一定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2023-07-12 05:07:302
西亚的人文文化有什么…?
古代西亚是人类社会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古代西亚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一、文字 古代西亚最大的文化成就之一是楔形文字的发明。早在乌鲁克文化期(公元前3500—前3100),苏美尔人就创造了图画式的文字。这种文字是建立在象形原则基础上的,一符一义。如(头),(太阳)(水)等。苏美尔人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作为书写材料,主要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骨棒或木棒当笔。书写好后,任其自然风干,有的用火烘干。由于落笔处印痕较为深宽,提笔处较为细狭,形状很像木楔,故称之为楔形文字。楔形的象形字大概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 苏美尔语里同音字很多,这种语言现象在文字中的反映就是同音异义(亦异形)字的大量存在,这可谓是楔形文字的一大特点。另一特点是一字多义多音,如犁字除表示“犁”外,还有“耕耘”、“耕作者”的意思,这后二者显然是前者意义的引申。为了消除一字多义在文字使用上可能造成的混淆,人们发明了“限定符号”。这种符号本身不读音,它的功能只在于为读者(不是听者)提示它限定的字的意义。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都是表意字,或按西方人的说法是表词字。到了讲塞姆语的阿卡德人那里,苏美尔的表意字发生了质的变化:除一部分字兼作表意字外,所有的字都变成了音节符号。阿卡德人还给许多音节符号增添了新的音值。从此以后,楔形文字具备了可以准确或比较准确地表达语言的功能。 楔形文字后来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接受,并作了一些增补,使之能够记录所有复杂的语言。以后埃兰人、赫梯人、胡里特人、米丹尼人、乌拉尔图人都结合各自语言的需要,对这种文字略韪谋涠作为音节的楔形符号数目虽不到600个,但每个符号最少也有一两个字义,平均代表四五个音节,加以塞姆语语法规则复杂,学习起来困难很大。公元前75年,楔形文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人遗忘了。19世纪初,德国学者格罗铁芬开始解读楔形文字,取得一定成就。19世纪中叶,楔形文字终被解读,诞生了亚述学。亚述学是研究两河流域及其附近地区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学科。亚述学的诞生,打开了西亚历史上许多奥秘的大门。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大。 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最早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早在苏美尔时代便产生了神话传说、史诗、寓言等作品,它对后来整个西亚地区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吉尔伽美什史诗》共包括12首史诗,每首诗大约300行左右,分别刻写在12块泥板上。史诗主要描写被神化了的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1/3是神,1/3是人)的事迹。史诗叙述吉尔伽美什要乌鲁克居民修筑城墙。人民不堪繁重的劳役,祈求天神安努对他加以节制。安努洞察了这一切,就创造了一个野人恩吉与吉尔伽美什进行较量。两位英雄经过猛烈的决斗,不分胜负,最后言归于好,结为密友,并开始为乌鲁克人民消除祸害,建立了许多功勋。 留传下来的苏美尔文学作品中还有一些是寓言,以动物为题材,旨在讽刺剥削阶级的恶劣品质,如以狗赴宴专找骨头的寓言讽刺了贪婪,以狡狼捕杀羊群分赃多得的寓言讽刺了狡诈。这些作品情趣幽默,寓意深刻。 在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反映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优秀作品,如古巴比伦时期的《咏受难的诚实的人的诗》,叙述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对视是和国王十分虔诚和敬畏,尽量做了神和国王所乐意的许多事情后,仍然不断遭受痛苦的折磨。古巴比伦时期的另一篇散文作品《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描写主人与奴隶就12个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真实奴隶对主人的一切贪婪欲望都表示附和,主人每说出要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理由,后来主人说不作某事,奴隶表示赞同并说出不作的理由。 三、天文学和数学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天象进行观察。历法则是在观察天文的基础上编制起来的。早在苏美尔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就在观察月亮运行规律的基础上编制了太阴历。他们把两次新月出现的期间作为一个月,这样每月就包括29或30天。他们又以12个月为1年(6个29天的月,6个30天的月),每年包括354天。这样每年就比太阳年(365日5时48分46秒)短11天多的时间,必须置闰月加以调整。最初置闰是凭经验进行的,有的年份加一个,有的年份加两个,在乌尔第三王朝时期还有过一年加了三个闰月的现象。天文学的发展必须有数学的基础。兴修水利、丈量土地、测量容积、修建城市和制造器皿等等也需要数学知识。因此,古巴比伦在数学方面得到很大的发展。巴比伦人曾采用十进位和六十进位的双重记数法。他们用六十进位法计算时间和圆周,例如将圆周分为360度,这个方法至今还在世界各国通用。他们还开始推行数字位置的原则,同一数字在数的联系中所占位置不同,其值亦不同。位置值原则使他们能用较少的数码来书写巨大的数目,这在数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巴比伦数学家不仅掌握了算术四则和分数的演算,而且是代数学的奠基者,他们能求出平方根与立方根,能解出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式。在巴比伦的碑石中曾发展过乘法表、平方表和立方表。在几何学方面,他们已能运用商高定理(勾2+股2=弦2)。为了计算不规则形状的田地面积,他们把它分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等许多块,分别计算,然后得出总和。巴比伦人还推算出圆周率为3(埃及数学家求出派为3.16),并且在立体几何学上解决了像测量截顶角锥体体积等问题。 四、建筑和雕刻 公元前400年代中期,在苏美尔地区已出现了城市和神庙的建筑。塔庙是苏美尔建筑的基本形制,苏美尔各城邦都把塔庙作为城市建筑的中心。塔庙是用土砖筑成的供神殿堂,奠于层级的土台之上。到乌尔第三王朝时,代表当时建筑技术成就的建筑物是乌尔大塔庙,完成于公元前22世纪左右,遗址至今犹存地面。乌尔大塔庙由四级上塔组成,底层62.5米,宽43米。各层表面用烧砖,内层用生砖的土坯彻成,各级塔门都筑成园屋顶拱门。这种建筑技法日后成为两河流域建筑共有的特色,普遍用于神庙和宫殿建筑。乌尔大塔高的正面设有宏伟的梯道,可直达最上层的神殿。四级土塔表面砖色不同,最下层呈黑色,代表阴间,第二层呈红色,代表人间,第三层呈青色,代表天堂,最上层呈白色,代表太阳。各层地面都种有奇花异草。除了塔庙之外,还有王官、陵墓等建筑,王宫也建于高大的台基上。 在雕刻艺术方面,苏美尔阿卡德时期的雕刻作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古朴风格。如著名的《鹫碑》(图见前),是拉格什王战胜温玛城的纪念碑,这块石碑以浮雕表现拉格什王率领步兵前进,刻划出拉格什士兵队列整齐,士气高昂的情景,古朴之中亦富于生气。古巴比伦王国时期的《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柱头浮雕,表现汉谟拉比虔诚地站在端坐的太阳神沙马什面前,接受王权标的场面(图见前)。雕刻艺术手法熟练,线条刚劲、朴实,配以刻工精细的碑文,成为古巴比伦最重要的一件艺术文物。 属于公元前8世纪的科尔萨巴德的亚述王宫,是萨尔贡二世时修建的。它是亚述诸王宫中得到比较充分发掘的一座,王宫建筑在城中央的砖铺的高大平台上,象是一座堡垒,高14米,占地约130立方米。全部王宫建筑拥有210间厅堂和30个院庭,砖彻为主。新巴比伦时代,建筑艺术发展到最高水平。以巴比伦城、神庙和王宫为代表,标志着这一时期建筑的突出成就。巴比伦城和王宫建得更加壮丽。这一时期最有名的建筑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 另外,新巴比伦时期的浮雕艺术以彩色琉璃砖镶成的图案最为壮观。例如,巴比伦城的伊丝塔尔城门上和塔楼墙上,琉璃砖镶嵌着白色野牛、金黄色的蛇首龙浮雕,共575处。牛在巴比伦宗教里是天神阿塔的形象:蛇首龙与中国龙的形象完全不同,它是蛇首兽身,前肢为狮足,后肢为鹰爪,是巴比伦主神马尔都克的象征。整个浮雕画面黄白相间,充分表现了王宫的那种威严肃穆气氛。波斯帝国的建筑在吸取两河流域和埃及的后果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建筑物一般都筑在高大的石台基上。居鲁士的墓就是建在六层石台基上的一座石屋。波斯王宫(图见前)也都建在高大的石台基上。王宫的台基和墙壁上常用石浮雕作为装饰,也有以琉璃砖镶成的图案作墙壁的装饰的。波斯王宫中的殿堂往往有许多高大的石柱。从这些王宫的遗址还可以看出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劳动人民的智慧。建筑:新巴比伦城的伊什塔尔城门雕刻:亚述尼尼微宫殿浮雕2023-07-12 05:07:392
古代西亚人民除发明楔形文字之外,还有哪些历史文明贡献
有了文字,古代的历史就容易了解了。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了。在世界别的地方发现的古代文字,主要有3种:图画式的象形文字,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就使用了。还有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使用的楔形文字,大约也是在公元前3500年产生的。这种文字的笔划上粗下细,象木头楔子,所以叫做楔形文字。再就是公元前1000多年腓尼基人发明的字母文字。 最初,埃及人写的字像一些简单的图画,后来大部分文字变成了符号。这些符号代表什么意思呢?几千年后的人们,很长时间也没有弄明白。 1799年,侵略埃及的法国军队在尼罗河三角洲的罗塞达河口,发现了一块黑色石碑。把泥土清洗掉后,清楚地看见上面刻着3种文字。这就是著名的“罗塞达石”,现在保存在英国伦敦博物馆中。 当时,法国有一个青年学者叫商博良。他是专门研究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罗塞达石引起商博良浓厚的兴趣,他想根据这块石碑弄明白埃及象形文字的读法。 石碑上,上面两种是用不同字体刻写的埃及象形文字,下面一种是希腊文。通晓希腊文的商博良从希腊文知道:这块石碑是在公元前2世纪的时候建立的,上面写着为埃及国王歌功颂德的言词。但是,要问那些埃及象形文字怎么读法,他可一筹莫展了。 后来,商博良发现,古代埃及人写国王名字的时候,都要加上方框,或者在名字下面划上粗线。罗塞达石上,也有一些用线条框起来的文字,这是不是国王的名字呢?又经过一番探索,商博良对照希腊文,从象形文字中认出了埃及国王托勒密和王后克娄巴特拉这两个人名。这样,他就知道了12个象形文字的读音。 在这一发现的基础上,商博良继续努力,终于在1822年揭开了埃及象形文字之谜。原来,这种文字中,有的符号代表的是一个词,有的表示一些字母的结合。还有24个符号,具有现代字母的意义。全部符号有700多个。 商博良读懂了象形文字,使人们对古代埃及的历史有了真正的了解。 楔形文字的故乡在亚洲西部的两河流域,就是今天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一带。这里是产生人类古代文化的摇篮之一。苏美尔人用来写字的不是纸张,而是泥版。那时候,他们还不懂得造纸。两河流域又缺少石头,不能像埃及人那样把文字刻在石头上。苏美尔人就用粘土做成一块块长方形的泥版,用芦苇或骨棒削成三角形尖头在上面刻上字,然后把泥版晾干或者用火烤干。这就成了泥版文书。有的泥版还分为内外两层,刻写同样的字,中间撒上干灰。如果外层的字迹损坏了或者被人篡改,可以用内层的文字来校正。100多年来,人们在两河流域挖掘出了几十万块这样的泥版。 关于楔形文字的辨认,也有个类似“罗塞达石”的东西,历史学家把它叫做“贝希斯顿岩”。 在伊朗西部贝希斯顿村废墟附近的悬崖上,有一块岩石,上面也刻着3种文字:苏美尔人传下来的巴比伦楔形文字、新埃兰文和古波斯文。人们通过波斯文,读懂了楔形文字。岩石上刻写的,是公元前522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镇压造反者的经过。 公元前1500年左右,楔形文字成了国际交往的通用文字。各国签订条约或者书信往来,都使用楔形文字,就像今天订立外交条约,往往采用词义比较严谨的法文一样。因为那时候,楔形文字具有词汇丰富、字形优美的特点。但是,这种文字的阅读和书写很复杂,不容易掌握,后来还是逐渐被字母文字代替了。 最早发明字母文字的是腓尼基人。他们住在今天的黎巴嫩一带。腓尼基人主要从事商业,经常坐着船到各地去做买卖。他们在记账的时候,觉得楔形文字很繁难,需要一种书写简便些的文字。这样,在公元前1300年左右,有人参照埃及的象形文字,创造出用22个辅音字母表示的文字。现代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来源于腓尼基字母。因此,腓尼基字母文字称得上是欧洲拼音文字的始祖。 古希腊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元音字母,创造了希腊文。他们把发明字母的功劳也归于腓尼基人。希腊人传说:有个聪明的腓尼基木匠,叫卡德穆斯。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就劈了一片木头,在上面写了点什么,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他妻子看了木片,一句话也没说,就递给了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木片是用一种神秘的方式说出了他主人需要的东西。据说那木片上面写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 字母文字当然不是卡德穆斯一个人发明的,而是由许多腓尼基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集体创造、逐渐形成的。 古代文字产生的时候,人类已经进入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所以,人类用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奴隶社会开始的。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都是奴隶主统治的国家。它们建立在古代东方,也就是今天的亚洲和非洲东北部的土地上。 这些国家中,除了我们中国,还有在东北非尼罗河流域的埃及,西亚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南亚印度河流域的印度。另外,还有波斯、亚述、犹太等国。奴隶社会的历史就要从这些国家讲起。2023-07-12 05:07:591
古代西亚各国的关系
美索不达米亚历史 美索不达米亚分为两部分北方叫亚述,南方叫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分俩,南方叫苏美尔,北方叫阿卡德 两河最初的文明属于石器时代的 但当时的文明没有被继承,因为传说中的洪水,那个文明已经消散的无影无踪了 洪水之后的文明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的文明,也就是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先后创造了很多世界第一,他们率先开凿运河,率先使用驴子拉的轮车,芦苇、木头制作的船只,率先掌握砖拱技术,率先使用铜钉子,率先写出第一本成文法,使用12个月的阴历,把欠缺的天数用闰月补足,运用独特的六十进位制:把一个圆周分为360度,一小时分为60分,一分钟分为60秒。他们掌握四则运算,立方根、平方根公式,还酿造古代啤酒,使用世界上最早的肥皂,有世界最早的犁,培养了全世界最早的小麦和大麦,把麦子磨成粉,和成面,搁上发酵粉,烤成古代面包。加上蜂蜜作为甜味剂,还有椰枣汁,非常之美,成为西方世界的主食。苏美尔人还把面包碎末浸在水里,创造了液体面包,实际就是发明了啤酒。对于肉,他们也沿用了面包的制作方法——烤,为此苏美尔人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餐叉。(西方的食品是烤,中国的食品是煮,演化成不同的文化,这一点我们以后再谈)。 他们来自山区,所以对于山的崇拜思想很重,他们的神殿都建造在高台上以可以和神明交流 , 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还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城市是基本单位,每个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城市被看作是属于主神的一个神圣的存在物。寺院和国王是当时最大的富豪,不过也有许多私人资本被投入土地、手工业、商业冒险和放债。大多数平民是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养牛人谋生。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手艺人阶层,包括石匠、铁匠、木匠、陶工和宝五匠。他们在自由市场上出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买主支付货币或以实物代货币。货币通常是银块或银环,每次交易后都须称其分量。 城墙外面是农田,城市居民的生活最终取决于农田的收成。大部分土地以大地产的形式被占有,占有者是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他们将土地划分成小块份地,连同种籽、农具和耕畜一起,分配给为他们服务的农人。农人则提供劳动、自行经营,然后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缴纳给寺院、宫廷或地主,作为报答。当时的基本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提供乳液的牲畜是山羊和母牛。绵羊提供羊毛,羊毛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的纺织纤维。最普通的蔬菜有蚕豆、豌豆、大蒜、韭葱、洋葱、小罗卜、莴苣和黄瓜。水果包括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和苹果。 他们的地区缺乏矿产和木材,所以他们的建筑物采取的是泥砖.他们的农具是陶制的,他们的数学工具也是泥板,所以可以将苏美尔文明成为泥土文明,但他们并不是没有金属器械,苏美尔商人曾经往返于南方的矿产地以及西奈半岛的铜矿金矿,以及黎巴嫩的木材产地,这一行为催生了埃及的文明, 苏美尔的城邦争霸战争一直很激烈,先是基什,然后是乌鲁克,还有乌尔,乌尔还建立了乌尔第一王朝,最后的霸主是拉枷什,它发明了大盾牌,使得兵的防御力得到提升,然后在和伊新的争霸战争中由于乌鲁克等盟友拒绝参战而被打败,从而伊新统一了全苏美尔 在伊新统一了全苏美尔的时候,北方的阿卡德国王南下争霸失败,全军覆没,只有王宫近卫军的两百人部队安然无恙,近卫军头领萨尔贡利用这两百人开始计划、军事政变,推翻了原国王,并且拥有了一个壮举----建立了人类第一支常备军5500人 萨尔贡的军队在统一了阿卡德以后,南下和处于鼎盛时期的伊新争霸并打败了它,建立了人类的第二个统一的国家阿卡德帝国,统治了亚述,阿卡德以及苏美尔还有现在的黎巴嫩,在他死后阿卡德帝国开始衰落,只有第四王还有所作为,大约在公元前2230年,萨尔贡王朝被来自东北高原的蛮族古蒂人所推翻, 在古提人统治期间,阿莫里特人从西南方前来,建立了很多城市,其中一个就是巴比伦城邦 推翻了古提人的是乌鲁克人以及他们的盟友,但胜利果实被乌尔人窃取,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强极一时, 乌尔王朝历经五代,四处用兵,终于在公元前2006 年国王伊比辛被埃兰(波斯的前身)的军队俘获,王朝灭亡 在公元前2004年,乌尔第三王朝被伊辛和拉尔萨两王朝所取代。从这一时期开始,以拉旮什、温马为代表的一批苏美尔城市走向衰亡,荒无人烟,最后沦为废墟。 在巴格达附近的巴比伦城建立起的古巴比伦王朝,战败南方苏美尔地区的伊辛和拉尔萨王朝后一统天下。随着南方的城市被逐渐放弃,苏美尔人完全消亡于巴比伦人之中了。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国王是第六位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年—前1750年在位),他缔造了巴比伦帝国。根据泥版文献记载,汉谟拉比是一位聪明绝顶、精明强干的青年,颇具雄才大略,是巴比伦历届国王中最出类拔萃的一个。他登上王位后,即着手进行统一两河流域的战争。汉谟拉比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外交政策,首先与拉尔撒结盟,灭亡伊新;接着又与马里联合,征服拉尔撒;灭亡拉尔撒后,他又掉转枪口,挥兵直逼马里城下,迫使马里俯首称臣。除北部的亚述,基本上统一了两河流域,最后定都巴比伦。 北方的赫梯帝国兴起后,南下灭亡了巴比伦帝国,后由于内部问题撤离巴比伦帝国疆域,加喜特人入侵并轻易的占领了巴比伦,建立了加喜特巴比伦王朝 与此同时,北方亚述摆脱了宗主国米坦尼的奴役,开始进入中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的霸权思想被米坦尼打败并被奴役) ,公元前14世纪,亚述摆脱了米坦尼的统治,作为一个军国主义强国再度崛起。在随后的4个世纪中,亚述在既无目标又无建树的突袭之中发泄它的军国主义的狂热,但这类突袭根本不可能达到长久控制一个地区的目的。至少是在大约公元前1250-前950年间民族大迁徙的最后阶段,亚述的西线受到了阿拉米人的压力。阿拉米人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过去属于米坦尼人的地区。在以后的亚述帝国的建立中阿拉米人成为第一批牺牲品 之后,加喜特巴比伦被西徐亚人灭亡 公元前1000年代前期,亚述四周无强敌:埃及帝国已不再强大,后王朝时代的埃及常处于外族入侵的威胁之下,更无力对外进行征服;“海上民族”摧垮了赫梯王国;南方的巴比伦尼亚更加弱小;米底和波斯在东方尚未成气候;北方稍微强大一些的乌拉尔图,也阻止不住亚述的扩张。铁器在亚述国内的使用,可以开垦更多的土地,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雄厚的物质基础有利于对外扩张。铁器还为其军队提供了更为锐利的武器,增强了战斗力。亚述从公元前10世纪末叶开始,经过两个多世纪连续不断的征服战争,统治着两河流域南部和埃及这两大文明中心,成为铁器时代的第一个帝国。 亚述在对每个地区进行征服之前,都进行过认真的准备。亚述在征服一个地区前很久就派间谍去刺探情报。那西尔帕二世统治时期,亚述帝国开始对外征服,他征服了北部叙利亚。继他之后的沙尔马纳塞三世,同阿拉伯人、埃及人支持的南叙利亚同盟进行了3次战争,确立了对整个叙利亚的领导,并迫使巴比伦尼亚地区向其进贡纳赋。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于公元前745年执政,进行了军事改革,把军队分成若干专门的兵种,大大加强了亚述的军事力量。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打败了乌拉尔图,使整个叙利亚地区归顺自己,在巴比伦扶植傀儡国王,随后将巴比伦与亚述合二为一,自己成了巴比伦之王。亚述帝国的真正创建者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他两次打败以色列和乌拉尔图,埃及支持的叙利亚、腓尼基等地的起义也被他镇压。 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继任者辛那赫里布,平息了由腓尼基人、犹太人和巴比伦尼亚的起义,并毁灭了古都巴比伦。公元前7世纪时的阿萨尔哈东统治时,亚述征服了埃及,孟斐斯城被阿萨尔哈东很容易地攻下了,号称上下埃及之王和埃塞俄比亚之王,让埃及人每年进贡180公斤黄金和9吨白银。不久,埃及重新独立。阿萨尔哈东还重建了巴比伦城,以便争取巴比伦人。 如前所述,亚述军队所到之处,城镇被毁为废墟,财物被掠夺、居民或被杀戮,或被掳走,大片土地荒芜,许多地方赤地千里、人口锐减、生产衰退。这种野蛮的政策激起了被征服地区人民异常激烈的反抗。神庙祭司、奴隶主和工商业奴隶主集团也因为无法进行剥削而感到不满。 于是,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在公元前8世纪后期进行了改革。他不再对被征服地区烧光、杀光、抢光,而是将其居民从一个地方迁到另一个地方去。并且将不同地区、讲不同语言的居民混合起来居住,造成他们交往不便。但他准许带上部分财产并携带妻子儿女。同时把土地分给这些被迁居到不同地方居住的人进行独立经营,但土地不归他们所有,这些人也没有人身自由,产品的大部分要交给亚述奴隶主。提格拉特帕拉沙尔三世的改革使不同集团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和,亚述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又征服了更多的地方。 亚述人对所有战败的国家进行残酷的压榨,不但被征服国家或地区的百姓要承担十分繁重的捐税,国王和贵族也受尽凌辱,整个东方都在亚述的残暴统治下呻吟。那些被征服国家的奴隶和下层平民及被奴役国家的贵族都盼望亚述帝国灭亡。 幅员辽阔、军力强大的亚述帝国是借助血腥掠夺、残酷镇压而建立起来的。亚述巴尼拔是亚述的最后一位著名国王。良好的教育使他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大政治家和外交家。世界上最早的图书馆是他在皇宫中设立的。但这只是他的光明一面,他的另一面是他那先辈们的残忍。亚述巴尼拔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竟下令把敢于反抗亚述统治的地区的居民,无论老人、妇女、儿童都斩尽杀绝。 亚述的残暴激起了越来越猛烈的反抗浪潮。庞大的亚述帝国在亚述巴尼拔死后便迅速土崩瓦解了。埃及首先宣布独立,叙利亚和腓尼基也紧跟其后。巴比伦为争取独立,于公元前626年与米提人结成同盟反亚述。米提人公元前614年攻下亚述城,城中贵族都被杀死,城市被洗劫一空。巴比伦和米提联军公元前612年攻陷了尼尼微,同样将城市洗劫一空。最后一代亚述王为了不被生擒,跳入海中自尽。前605年赫美士战役,亚述残军被巴比伦和米提人的联军打败,亚述灭亡. 新建立的巴比伦帝国和过去已经不一样了,它不是阿莫里特人建立的,他是由蛮族的一支----加勒底人建立的,新巴比伦时期到来了,加勒底人出身的那波帕拉萨尔重修巴比伦城。 尼布甲尼撒二世重新建造的巴比伦城,为一个长达17.7公里的四方形城市。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城内除了豪华的宫殿(包括传说中的世界史上七大奇迹之一的空中花园),还建造了50座神殿(巴别通天塔为其中最重要的一座)。 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尼布甲尼撒攻陷耶路撒冷,犹太王国的大部分人口(尤其是贵族和手工业者)被掳往巴比伦。 约公元前540年波斯帝国开国君主居鲁士率军入侵巴比伦。 两河的诸帝国宣告结束.2023-07-12 05:08:084
人类最早的语言是什么?
全复制啊2023-07-12 05:08:171
写作始于何处?|诗经、死亡之书、汉谟拉比法典、罗塞塔碑
1、以《诗经》为例假如我们愿意在产生于商朝、也就是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时期文字记录停留一会儿,我们就会发现,那些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甲骨文,其实是在直截了当又简明扼要地记录着什么。壬午,王田于麦彔(麓),只(获)商戠(异)兕,王易(锡)宰丰,[宀帚](寝)小[矢旨]兄(贶),才(在)五月,隹(唯)王六祀肜日。 记载了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商朝以后,中国社会进入到西周时期,书写方法也从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变化为在竹简上刻写。就材料的获取难度和材料的硬度而言,竹简要比龟甲或兽骨容易和“柔软”,所以,进入到西周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开始,记录比商朝容易一些,但还是只记录一些必须记录的人和事。且听西周到春秋时间中叶也就是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大约500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文字记载《诗经》说话。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一般,都这样定义《诗经》,诗、诗三百,以我们现在对“诗”这个词的理解,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定,《诗经》是一部诗集,是一部文学作品。以此反推,我们会觉得,《诗经》是一部从西周到春秋中叶我们的祖先集体创作的文学作品。西汉,建于公元前202年,亡于公元8年,是中国历史上距离《诗经》“灼灼其华”最近的朝代,距离《诗经》的实质也就最近。西汉将《诗经》尊为儒家经典,“诗经”之名从此诞生,显然,在西汉看来,“诗经”中的关键字是“经”而非“诗”,那时的人们认定,“诗三百”其实说的是一个人行为规范的准则。我们以《国风·周南·芣苢》为例。《诗三百》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 小雅》和《 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 周颂》、《 鲁颂》和《 商颂》。《国风·周南·芣苢》就是一首民谣,记录的是车前草的样貌以及性能。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这首诗,就是记录了产生《诗经》的时期人们采摘车前草时的场景。文史学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子展先生在他的专著《诗经直解》中这样评说:“《芣苢》,是描述妇女们同采车前的这样一种轻微劳动的赋体诗。不说任何大道理,直写一种琐屑事。工作轻便,情绪轻松,语调轻快。看来有文字淳朴之美,读来有声调谐和之美,作者固当别有一种自得其乐的情趣”。这样评论《诗经》,古就有之,这种说法,在古代也不是没有。清代的方玉润在他的《诗经原始》中对《芣苢》的解释,与陈子展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忽断忽续”。可见,西周到春秋中叶产生的《诗三百》,只是古人朴素地将自己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随着时间的流逝,古人人之贤者一遍遍地重新编订、注释《诗经》,这个过程中,《诗经》作为“经”的地位被慢慢否定,《诗经》的教化作用也渐渐被否定,隔了3000年以后到了我们的认知中,《诗经》是一部我们不好理解的诗集。时间长河源远流长,人生太短。世代更迭,我们曲解了文字产生的本源。2、以《死者之书》或《亡灵书》为例埃及人在5500年前发明了莎草纸,造纸原料是尼罗河流域的植物莎草。因为有了书写手段,古埃及留在莎草纸上的文献,非常丰饶,其中,《死者之书》或称《亡灵书》是目前为止我们能够读到的比较早期的写在莎草纸的文字。说是写在莎草纸上的文字,其实,更多的篇幅给了绘画。收藏在大英博物馆的《死者之书》有一个更为确切的名字,“亚尼的死者之书”。这位亚尼先生,生活在古埃及新王国第十九王朝时期。这件文物,是1887年在尼罗河中游卢克索西岸的墓室中被发现,在众多纸草《死者之书》中,这位亚尼先生的,保存得最好,今天看上去真是古埃及艺术中最杰出的作品。 最杰出的艺术作品,有没有将这位亚尼先生送达能让他永生的“奥西里斯王国”?不得而知。我们只知道,如今存放在大英博物馆里的陪葬品、那幅放在亚尼先生墓中的画,真是艺术佳品。《死者之书》总共10470张画,假如将它们拼接起来,总长可达78英尺。当然,长度并不是将其送至永远的艺术佳品地位的重要因素,画幅表情达意的能力,才是其价值所在。纸草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勾勒了冥界的景象,线条和色彩之间充溢着对冥界诸神的赞颂;第二部分,则是以亚尼先生为主角,详细记载了获得永生所必经的程序和必要的咒语。其中,亚尼在死者之国接受审判、亦即判定他生前行了多少善做了多少恶这一段,堪称是整幅画卷中最精彩的部分。虽说成画已逾数千年,从地底下发掘出来也超过了百年,可冥界之神奥西里斯主持测量死者心脏的重量以决定这位亚尼先生能否永生的画面,还是栩栩如生!相比画面的绚烂,《死者之书》上的文字就显得简洁有直接了。“吃吧,喝吧,开心点,因为我们迟早都会死”,很像我们今天的鸡汤文中的一句话。尼罗河流域土地富饶,但古埃及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古埃及人需要这样的鸡汤文来激励自己。 更多的,则是“滚回去,你这条蛇!”这样的话语,据说,就是一句很有用的防止被毒蛇所伤的咒语。相比甲骨文、竹简,在莎草纸上写字,要容易一些,但是,古埃及人并没有因此长篇大论地抒情或议论,随着难以破译的“天书”被渐渐识读,我们发现,写在莎草纸上的文字,都是古埃及人生活状态及心理状态的实录。3、以罗塞塔碑为例请大家记住一本书,德国人西拉姆撰写、刘乃元先生翻译的《神祗 坟墓 学者》。2001年,我读到这本如侦探小说一般好看的关于考古学的著作后,从此对博物馆、对博物馆里展出的那些留有人类活动痕迹的遗存,充满了兴趣。这本书,专门用了一个章节讲述了商博良的故事。商博良,书商的儿子,却对经商毫无兴趣,只愿意用自己过人的语言天赋去发掘古人的前尘往事。1799年,法国人在罗塞塔地区修建军事要塞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块黑色大理石石碑,一位军官本能地觉得这是一件宝物,就将其妥善地保存了起来。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他们于1801年从法国人手里拿下了埃及。在战场上吃了败仗的法国人,败走埃及之际想将黑色大理石是被偷偷地运回法国,但被英国人截获。成为黑色大理石石碑主人的英国人,冥冥中也觉得石碑是一块宝物;可是,宝物的级别究竟有多高,就要看石碑上那些曲里拐弯的文字写了些什么。虽经学者判断,古人用埃及圣书体、埃及世俗体和古希腊文三种文字在石碑上说着同一件事情,但,说的是什么事?寻遍英国,却找不到能够识读的人。 英国人不得不找到法国人商博良,一位通晓希腊文 、拉丁文并研究埃及文等6种东方语言年轻学者。从1822年到1824年, 商博良孜孜矻矻了3年,终于解开了黑色大理石石碑上的秘密:埃及王位的正统继承人,神的虔诚的信徒, 埃及王国的重建者和人类文明的维护者,不可战胜的……不过,商博良破解黑色大理石石碑上文字的更大意义,在于从此以后我们掌握了通往古埃及文明的钥匙,这就是这块高1.14米、宽0.73米的黑色大理石石碑的考古价值!因为石碑是在罗塞塔地区发掘出来的,后来,我们就称这块黑色的大理石石碑为罗塞塔碑。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块罗塞塔碑上到底刻写了什么内容。刻有1419个象形文字、486个希腊文的罗塞塔碑,分别用埃及象形文(又称为圣书体,代表献给神明的文字),埃及草书(又称为世俗体,是当时埃及平民使用的文字)和古希腊文自上至下刻写的,是同一段诏书:埃及王位的正统继承人,神的虔诚的信徒,埃及王国的重建者和人类文明的维护者,不可战胜的,使埃及繁荣长达30年的,上下埃及的主人、拉神之子、永生的,普塔神的爱子托罗密王,在他在位的第9年的Xandikos季的第四个月为了鼓励与赞扬那些决定永远侍奉神的人们,根据埃及人的第18Mekhir的惯例,颁布诏令……他有恩于所有的庙宇及住在庙宇中的人们,是他捐献了自己的物品——这些物品代替了神庙的税收,是他带来了埃及的繁荣,并且捐助建立了神庙,还有所有他的其他慷慨恩赐。他减免了各种苛捐杂税为了使他的臣民在他的统治期间能更富裕的生活。他减免了王国中的穷人们的债务。他赦免了那些有罪的人。他声称,众神应该继续享有神庙的供奉就像他父亲时代所做的…… 我们读到的,是一份记录。4、以《汉谟拉比法典》为例古埃及、中国、印度和古巴比伦,是世界公认的四大文明古国。一方面,这种认知已成定局;另一方面,一个疑问也一直萦绕在专攻亚述学学者的心头:伊朗为什么没有被列入文明古国的行列?学者的疑惑不无道理。伊朗的文明同样悠久灿烂,早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就已经出现文字材料,他们在石碑上书写楔形文字,使用的语言为埃兰语。在1901年12月,一支由法国人和伊朗人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名叫苏撒的古城旧址上开始发掘工作。放在博物馆里的考古发现,光彩夺目;考古发现的过程,却很寂寞难耐。不过,考古工作者知道,他们所从事的,是披沙沥金的工作,任何一个看似无聊的日子都有可能送给他们一个大惊喜。这一支联合考古队的辛勤工作得到了巨大的犒赏,一天他们发现了一块黑色玄武石。惊喜之余,接下来的几天里,他们继续奋力发掘,结果,又发现了两块黑色玄武石。联合考古队将三块黑色玄武石拼合起来,一个椭圆柱形的石柱出现在他们眼前。石柱很高,有两米半,它的上方刻着两个人的浮雕像:一个坐着,右手握着一根短棍;另一个站着,双手打拱,好像在朝拜。石柱的下部,刻着像箭头或钉头那样的文字。古代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其希腊语词根的意思为 “两河之间的土地”),泛指地处西亚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区域,该区域的大部分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境内。两河流域素有“人类文明的摇篮”之称,早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便诞生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发现这组石柱时,我们已经能够阅读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楔形文字,很快,这一考古发现被确认是《汉谟拉比法典》,用刻在黑色玄武石上的方式颁布,时间大约是公元前约1792年到公元前1750年,颁布者是古巴比伦王朝国王汉谟拉比的统治末期。既然是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言人,《汉谟拉比法典》为什么会在今天伊朗境内一个名叫苏撒的地方被发现呢?历史就是这么无情,我们现在可以用两句话概述的一段往事,其实浸染着难以名状的血雨腥风:公元前12世纪末,邻国埃兰从东面入侵两河流域,赢家将《汉谟拉比法典》石碑作为战利品,劫掠回了自己的都城苏撒。这一幕,在3000年以后重演。1901年,法国凭借自己的国力将在伊朗境内的苏撒发掘出来的《汉谟拉比法典》运回了法国,现在,我们在巴黎的卢浮宫能看到它。除了《蒙娜丽萨》、《胜利女神》和《维纳斯》,《汉谟拉比法典》是卢浮宫的最热门展品。那么,石碑上那些楔形文字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我们先来解读一下石碑顶部的浮雕。浮雕刻画的是太阳神沙马什把一个绳环和一截木杖授予汉谟拉比的场景。其中绳和木杖是两河流域传统的丈量工具,象征司法与正义。沙马什端坐于宝座,双脚则放置于一个基座上。该基座由三排鱼鳞状的花纹组成,在两河流域的艺术传统中用于表现山陵。因为两河流域以东是伊朗境内的扎格罗斯山脉,所以用沙马什脚踏山陵的手法来寓示太阳的升起。沙马什的左右肩膀上冒出的两簇火焰,也是识别太阳神的标志。此外,沙马什所戴的螺旋式花纹的帽子和饰有若干水平褶皱的长袍,同样是两河流域神祇特有的服饰,用以在艺术作品中彰显人和神的不同。浮雕中的汉谟拉比站立在沙马什面前,左手水平弯曲90度,右臂曲起,肘部置于左手前臂上,右手手掌到达嘴部高度。这一姿势是两河流域艺术作品中常用的祈祷的姿势。从服饰来看,汉谟拉比戴的是一顶包头的圆帽,衣服则饰有垂直褶皱,样式也与沙马什的长袍有显著不同。 另外,从人物的大小来看,沙马什坐下后的身高与汉谟拉比站立的身高相差无几。我们可以想象沙马什站立后的高度将大大高于汉谟拉比。通过尺寸大小来凸显神与人的不同是两河流域艺术作品常用的手法。现在,我们来看看石碑上的楔形文字到底写了些什么。《汉谟拉比法典》使用阿卡德语(Akkadian,最古老的闪米特语,和希伯来语及阿拉伯语同属闪米特语系),以楔形文字刻于石碑上。全文分为三部分:序、法典条款和跋。法典涵盖的内容包括如下几个主要方面:(1) 司法程序:如伪证、“河神”审判;(2) 刑事犯罪:盗窃、抢劫、人身攻击和伤害、性侵害;(3) 婚姻家庭:婚姻缔结、女方财产处置、继承收养;(4) 经济活动:奴隶贩卖及其相关事宜、农业和灌溉、抵押、借款、不动产的买卖和出租、设备租赁和劳动雇佣、佃户和牧羊人的义务等等。《法典》的每一条款都遵循统一格式,即先用一个条件从句(英文通常译为一个if引导的从句)来描述过失或罪行的具体表现,再规定相应的惩罚。 汉译时可采用“如果……那么……”的句式。§250:如果一头牛过街时抵死了一个自由民,那么无须提起讼诉。§251:如果一个自由民的牛曾经抵过人,而且有关方面通知过主人他的牛曾抵过人,但这位主人没有把牛角挫钝或控制好牛,导致牛抵死了一个自由民,那么牛的主人应该赔偿三十舍客勒的白银(约相当于225克)。由于石碑表面有一些毁损,所以无法确认条款的准确数目。一般认为,保存下来的条款数量是282条,原有条款总数不超过300条。在序言中,汉谟拉比陈述了他本人创下的丰功伟绩以及如何因此成为众神的宠儿。他还解释了立法的由来,即奉马尔杜克(Marduk,众神之首)之命,为人民提供立身行事的正确引导,以确保他们的正直作为。在结尾的跋中,他勉励子孙后代遵守法律,同时呼吁众神诅咒并惩处违法之徒。黑色玄武石上是一部用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这已经没有疑义。不过,研究两河流域文明的学术界似乎一直在争议一个问题,那便是《汉谟拉比法典》是否有实际功用。换言之,在古巴比伦社会的司法实践中,实际判案时是否参照《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有关条款作为判决依据?——这不是我们所要关心的问题。我们所关心的是,当人类文明进入到用文字记载些什么的时候,他们在记录什么?如果一头牛过街时抵死了一个自由民,那么无须提起讼诉。不加修饰、就事论事的记事,如此而已。2023-07-12 05:08:311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
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楔形文字),大约出现在,距今5000~6000年前;中国最早的是商代的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 楔形文字 参考资料: http://www.nan1.com.cn/xxjs/dnzp/2003/2003xly/yxl/XXWZ-2.htm 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所创造。阿卡得人、巴比伦人、亚述人、赫梯人、波斯人等,都曾使用这种文字书写自己的语言。也是各古国间交换外交文书的通用文字。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划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文字是逐步产生的,正如我们现在所知,其间由借助图形表达某种观念到文字的出现经过了1000年的演化过程。公元前3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开始刻图像于石或镌印于粘土,以此作为拥有某物的标志:或者用一块岩石表示“铁石心肠”,或者用一颗树表示一幢房屋。 大约500年以后,由图形向文字的演化速度大大加快。到了那时,苏美尔神庙的管理人员使用许多规范化的简图,把它们结合起来保存神庙的财产档案和商业交易档案。 尽管这一时期的书写文字仍具有象形文字特征,但已超越了以图画表示人及具体事物的阶段,发展到了用图画表示抽象事物,例如:一只碗表示食物,一个人头加一只碗则表示吃的意思。 又过了500年,成熟的文字全面取代了旧有文字,因为到那时最初的图画已变得非常系统化,以致人们不再把它们视为图画,而须视之为纯粹的符号;这些符号有许多已不再表示特定的词,而成为与其他同类符号结合在一起就可形成字词的音节符号。 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地区的这种文字体系达到了充分发展的阶段。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要难以掌握得多。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版上的。这些泥版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则是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 苏美尔人的对话采用这样的形式:两个角色在辩论中站在对立的一方互相驳辩——夏天对冬天,斧头对犁子,或者农夫对牧人。由于双方均有许多可以立足的根据,因而辩论通常没有输赢。另一方面,残存至今的苏美尔谚语则提供了明确的观点。 一则令人着迷的苏美尔处世格言这样讲:“仆人呆的地方,必有争吵相伴;理发师呆的地方,必有毁谤传出”。 楔形文字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为人类带来了文明的“火种”。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遗产继承了下来,并有新的发展。 甲骨文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8170.htm 甲骨文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商朝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后把占卜时间、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不过具体的情形因甲骨分期而有详略的差异,大致上以武丁期的刻辞最为完整,同时也是现存数量最多的时期。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这种文字为甲骨文。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卜辞的甲骨,这些字都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大量的甲骨文及铭文既记载了当时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气象、占卜方面的情况,又标志着文字接近成熟。图为刻在龟甲上的甲骨文。 介绍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迄今为止发掘出存世的大约有15.4万片刻有文字的甲骨。其中大陆收藏的有97600多片,台湾收藏的有30200多片,香港有89片,因战争和商业因素流散到海外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前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12个国家有26700多片。其中日本在侵略中国时曾有组织地在殷墟盗掘,因此收藏最多,有12000多片。目前世界上有500多位学者专门研究甲骨文,发表专著有2000多篇。 商周非常迷信,商周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并将占卜的事情、时日和结果等刻在上面,故甲骨文字也称卜辞。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气候、习尚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当时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约有4500个单字,已解读的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研究,甲骨文中已经使用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汉字造字法。在字义的使用上可以明显看出假借方法。形声字占25%左右。今天,形声字占90%左右。 甲骨文和是汉字成熟的标志,和楔形文字、象形文字一样属于表意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使用的一种表意文字的前身。它的书写材料一般为龟骨、牛肩胛骨,也可以刻在墙壁,木器,石器等处,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中国古代长期存在,春秋后期汉字脱离甲骨形态,逐渐不被认知,但是一般会被当做“龙骨”卖给药材商做药材之用。直到1899年(清光绪25年),在一个偶然机会里由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被考证为商周遗物。 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郭沫若在研究了甲骨文以后,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 ===========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甲骨文首次被金石学家王懿荣认识并高价购藏。此后十年间先后搜购甲骨的有王襄、孟定生、刘鹗、罗振玉及美国人方法敛,英国人库寿龄、金璋,日本人林泰辅,加拿大人明义士等,共得甲骨数万片。1928~1937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有计划地迸行殷墟发掘,先后发掘十五次,共得甲骨约二万五千片。以后殷墟仍不断有甲骨出土,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阳小屯南地发掘甲骨四千余片。除殷墟外,1953、1954年在郑州商代中期遗址中还检到有字甲骨两片;自1954年始,又先后在山西洪洞,北京昌平,陕西丰镐、周原遗址、岐山凤雏出土西周时期有字甲骨约三百片。 自甲骨文首次被发现迄今,出土的甲骨已有十五万片以上,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省和港澳地区,以及日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苏联、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南朝鲜也有收藏。 出土的甲骨文多已著录出版,早期的有刘鹗的《铁云藏龟》、罗振玉的《殷虚书契》和《殷虚书契后编》、明义士的《殷虚卜辞》、林泰辅的《龟甲兽骨文字》、王襄的《簠室殷契徵文》;后又有董作宾的《殷虚文字甲编》、《殷虚文字乙编》,胡厚宣的《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郭沫若主编、胡厚宣总编辑的《甲骨文合集》对甲骨文发现八十多年来已著录和未著录的十几万片甲骨材料进行系统的科学整理,广泛搜集全部出土的甲骨资料,分期分类,共收甲骨约四万片,编为十三册,为研究甲骨文和商史提供了系统的资料。另外,1973年小屯南地出土的甲骨,已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日本、加拿大、美国、英国、法国、苏联、德国等国所藏的甲骨,也已著录成书,分别发表。 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它以象形、假借、形声为主要造字方法。今天的汉字,仍是以象形字为基础的形符文字,因此甲骨文已具备后代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从语法上看,甲骨文中有名词、代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其句子形式、结构序位也与后代语法基本一致。 由于商王几乎每事必卜,故甲骨文内容涉及商代社会的各个领域。从甲骨文中有关商代阶级和国家的资料可知,商代的奴隶和平民由众、刍、羌、仆、奚、妾等不同身分的人组成,奴隶主和贵族有先公先王和他们的配偶如高妣某、妣某、母某及子如子某、多子等,各级官吏则有臣、尹、史、犬、亚、马、射和侯、伯等;军队有师、旅等;刑罚有刖、劓、伐等,并设置了监狱。甲骨文中也记载了商代人殉人祭的状况,对于解决商代社会性质有直接关系。商王朝经常对外发动战争,被征服的方国对商王朝称臣纳贡,甲骨文中常见氏(致)来、入马牛羊象龟等记载。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社会生产的内容很丰富。在农业方面,有裒田、作大田的记载,还有各种农作物如黍、稷、麦、耒、稻等的名称。商王关心农业收成的丰歉及风雨、降低对农业收成的影响,常见立黍、省黍、求年、告秋之卜。在畜牧业方面,马、牛、羊、鸡、犬、豕等都有记载,且畜养量较大并有专门牢厩。祭祀时常用掉大批牛羊。渔猎在商代社会生活中仍起一定作用,甲骨文记载的猎物有鹿、麋、豕、象、虎、狐、鱼类和各种鸟类,狩猎方法有田、狩、逐、阱、射等。甲骨文里还有关于贝、朋、珏和舟、车以至传递制度等商业、交通方面的材料。 甲骨文中有关商代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亦很丰富。在天文历法方面,有日食、月食和鸟星、新星、大星等记载,也有“十三月”等闰月材料和干支记日及每日不同时间阶段的“时称”等。在气象方面,有不少卜雨、卜风以及易日、云、雷、雹、雪、虹等记载。在医学方面,有头疾、牙疾、鼻疾、言疾、肘疾、足疾、踵疾等疾病的记载,也有关于生育的记载,表明当时能准确推知预产期。 商王尚鬼,凡事占卜。占卜内容多以王为中心,就其关心的问题,如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保障。占卜材料多为龟腹甲(及少量背甲)和牛胛骨,用前经整治,并在背面(少量牛胛骨亦有在正面)施以钻、凿。占卜时,先于甲骨背面钻凿处用火烧炙,正面即现“卜”字形裂纹,以此定吉凶。占卜后,将所卜事项记刻于甲骨之上。 甲骨文一般先刻竖画,后刻横画,先刻兆序、兆辞、吉辞、用辞,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为卜辞。一条完整的甲骨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而多数卜辞常省略占辞或验辞。甲骨文中,有的在刻画上涂砂或墨,有的用毛笔写在甲骨上,也有些是先写后刻的。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来说,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背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在甲首、甲尾及甲桥边部的卜辞则由外向内行。商代占卜常从正反两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则相反。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常有界划相隔,每事亦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为“相间刻辞”;有卜辞于甲骨正面无处容纳,而转刻其背面,为“正反相接”;有反复卜问同一件事,而将内容基本相同之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各版卜序不同,称为“卜辞同文”。 商代晚期自盘庚迁殷至纣王共约二百七十三年,经历八世十二王,这一时期的甲骨文亦应有早晚先后之分。对商代甲骨的分期断代研究,有多种分法,目前主要行用的是董作宾依据世系、称谓、贞人等十项标准划分的五期说,即第一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其中有些问题的讨论目前仍在进行中。 1904年孙诒让作《契文举例》,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的著作。之后,学者们运用“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方法,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画,并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来考释文字。其中作出贡献的学者及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及《甲骨文字研究》,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等。自1917年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后,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分别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殷历谱》和《甲骨学商史论丛》等。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也有很多关于商史研究的内容。近年来,很多较年轻的学者也在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史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甲骨文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深入探求,如文字的考释、分期与断代,商代的社会、奴隶的身分以及商史上的许多问题。此外,对西周甲骨的研究尚属开始阶段,仍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课题。 甲骨文字风格演变:甲骨文字有契刻体与笔写体两种书体互用发展所造成,大体上说,是由契刻体向笔写体方面发展的。董作宾氏据殷代卜辞,把贞卜人群,分为五个时。以甲骨文字变化,书体变迁,追錝时代,以十干十二友常用字为例,阐明其字形。自第一期到第五期的变化过程中,发现了各期甲骨文书写风格不同,各有其特徵。 第一期(武丁时)的书法风格,至为宏放雄伟,以甲骨大版大字为代艰作。此类大字常是强力的,雕的笔划很粗壮,并填有朱墨(朱砂、墨)。其中也有工整秀丽的小字,都极为精彩。这些都是承受中兴英主武丁风格,其气魄之宏放,技术的熟练,颇为惊人。其书家有韦、永、宾。 第二期(祖甲、祖庚时代)书风较为谨饬。祖甲、祖庚是继承第一期武丁的守成贤君,所以当时的卜师,严守规则而少变化。其书家有旅、大、行、即。 第三期(廪辛、庚丁时)书风转变,陷於颓靡,前期老书家已经作古,豪放书风扫地,当期的书家,笔力多幼稚柔弱,甚至笔误颇多。此期书者,皆未署。 第四期(武乙、文丁时)的贞人,卜辞上不署书契者的名字,此一期,武乙、文丁时代新兴书家,尽去前期笔力幼弱之敝,作品生动、劲峭、时逞放逸不羁之趣。此期署名之书家,仅狄一人,其余尚未发现。 第五期(帝乙、帝辛时代)的书风、除少数兽头大字刻辞外,其余的都异常严肃工整。理由是: 贞卜事项,王必躬亲,卜辞的段、行,字都很均整,如蝇头小楷,文风丕变,制作一新。其书家有泳、黄。2023-07-12 05:08:4014
尼尼微简介
尼尼微(今伊拉克摩苏尔)是古代最古老、最伟大的城市之一。它原名尼努阿(Ninua),是一个贸易中心,后来成为古代最大、最富裕的城市之一。它受到古代作家的高度评价,而不是那些创造了圣经叙事的人,而这些人将其置于消极的角度。 该地区早在公元前 6000 年就有人定居,到公元前 3000 年,该地区已成为崇拜伊什塔尔女神的重要宗教中心。这个名字的含义有争议,但很可能与前缀 Nin 或 Nina 相关,它经常出现在神的名字中(Ninhursag、Ninurta等),可能意味着“女神之家”,或者特别是“房子”伊什塔尔”,因为这座城市很早就与那个女神联系在一起了。 在 Shamashi Adad I(公元前 1813-1791 年在位)统治期间,它直接受到亚述人的统治,但在新亚述帝国(公元前 912-612 年)期间由西拿基立(公元前 705-681 年)发展得最充分,其中包括最著名的亚述国王与这座城市密切相关。尼尼微在圣经中被提及,最显着的是在约拿书中,它与罪恶和罪恶联系在一起。这座城市在公元前 612 年被巴比伦人和米底人领导的联盟摧毁,该联盟推翻了亚述帝国。 早期开发尽管该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居住,并且文明建立于公元前。公元前 6000 年,已知的第一批居住在那里的人是哈蒂人。这些人在哈图萨建立了他们伟大的首都,很可能建造了第一个城市尼尼微(尽管当时它的名字不详)。这座早期的城市(以及后来的建筑物)建在断层线上,因此遭受了多次地震的破坏。考古发掘发现了许多在该地点上升和下降的城市。 阿卡德人在他们的第一位国王萨尔贡大帝(公元前 2334-2279 年)统治期间占领了该地区,他征服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以及安纳托利亚地区,如西里西亚。公元前 2260 年的地震摧毁了尼尼微的第一座伊什塔尔神庙,这座神庙可能由萨尔贡大帝建造,由阿卡德国王曼尼什图苏(公元前 2270-2255 年在位)重建,他也加入了这座城市。阿卡德人也将这座城市与伊什塔尔联系起来并控制了它,以及整个地区,直到他们的帝国于公元 1 年灭亡。公元前 2083 年。此时哈蒂人短暂地恢复了该地区的自治权,直到他们被亚述人和亚摩利人占领。 亚摩利人占领了尼尼微并增加了圣殿,留下了记录其他建筑项目的铭文,这些项目后来被拆除。亚述王Shamashi阿达德我开车亚摩利人来自该地区,并在建立了亚述首都阿舒尔而尼尼微蓬勃发展的贸易中心。当Shamashi阿达德我死了,该地区被亚摩利下征服国王汉谟拉比的巴比伦(河1792年至1750年BCE)。汉谟拉比死后,他的王国分崩离析,尼尼微被阿达西(公元前 1726-1691 年)统治下的亚述人占领。然而,直到伟大的国王阿达德·尼拉里一世 (Adad Nirari I)统治时期,亚述人才完全保护了这片领土(公元前 1307-1275 年)他扩大了亚述的统治并建立了中亚述帝国的边界。Shalmaneser I 国王(公元前 1274-1245 年在位,Kalhu 城的建造者)在尼尼微建造了一座宫殿和寺庙,翻新了这座城市,并且被认为还负责建造围绕该定居点的第一道城墙。 尼尼微卷入了亚述人和赫梯人、米坦尼和哈蒂之间的权力斗争,直到公元前 10年的青铜时代崩溃。公元前 1200 年,在此期间,整个地区都以一种或另一种形式遭受苦难。然而,亚述人完好无损地从那个时期出现,他们的帝国在提格拉斯·皮莱色一世(公元前 1115-1076 年)的统治下发展壮大。 新亚述帝国 新亚述帝国是该地区亚述统治的最后阶段,是最著名的亚述王国,尼尼微在其国王的统治下达到了顶峰。在以尼尼微为首都的西拿基立国王的统治下,这座城市的规模、宏伟和名气都急剧增长。西拿基立是萨尔贡二世国王(公元前 722-705 年在位)的儿子,他在公元前 717-706 年间建立了自己的首都Dur-Sharrukin(“萨尔贡要塞”)。萨尔贡二世和他的儿子从未相处过,因此,当萨尔贡二世于公元前 705 年去世时,他的继任者希望尽可能远离他的父亲。 西拿基立放弃了萨尔贡二世新建成的杜沙鲁金,在他统治初期将首都迁至尼尼微。任何可以从 Dur-Sharrukin 搬走的东西都搬迁到了尼尼微。他在城市周围建造了十五个城门的长城,建造了公园和花园、渡槽、灌溉沟渠、运河,并大大扩展和改善了城市的结构。他的宫殿有八十个房间,他宣称它是“没有对手的宫殿”——他父亲用同样的词来形容他在杜尔沙鲁金的宫殿。 历史学家格温多林·莱克 (Gwendolyn Leick) 指出,“尼尼微拥有来自整个亚述帝国的异质人口,是近东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拥有花园、寺庙和华丽的宫殿”(132) 并进一步引用了尼尼微作为精心规划和执行的一系列运河和水渠,以确保稳定的供水,不仅供人类消费,而且保持公园和花园的灌溉;城市生活的一个方面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如此谨慎和规划。 他的“没有对手的宫殿”被恰当地命名为当时美索不达米亚最宏伟的建筑。学者斯蒂芬·伯特曼 (Stephen Bertman) 对此进行了描述: 该建筑的主轴长度为三分之一英里。它的特色是一个由实心青铜柱组成的门廊,柱子靠在实心青铜狮子和公牛的背上,每头重达 43 吨。在宫殿内部,宫殿装饰着浮雕,描绘了国王正在建造巨大的纪念碑或与亚述的敌人发动战争的过程。(27) 最近的奖学金声称,著名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实际上位于尼尼微,是在西拿基立统治时期建造的。历史学家克里斯托弗·斯卡雷写道: 西拿基立的宫殿拥有亚述主要住宅的所有常见装备:巨大的守护者雕像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石雕浮雕(71 个房间超过 2,000 块雕刻板)。它的花园也很特别。英国亚述学家斯蒂芬妮·达利 (Stephanie Dalley) 最近的研究表明,这些就是著名的空中花园,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后来的作家将空中花园置于巴比伦,但广泛的研究未能找到任何踪迹。西拿基立对他在尼尼微建造的宫殿花园的自豪描述在几个重要细节上与空中花园的描述相符。(231) 亚述巴尼拔位于尼尼微的著名图书馆收藏了 30,000 多块刻有当时书籍的泥板。 森纳赫里布后,他的儿子以撒哈顿(河681-669 BCE)登上了王位,并继续他父亲的建设项目。当以撒哈登在埃及征战时去世时,他的母亲扎库图短暂地统治了女王,直到她将他的儿子亚述巴尼拔的继任合法化为新国王。在亚述巴尼拔统治时期(公元前 668-627 年)建造了一座新宫殿,他开始收集和编目美索不达米亚的所有书面作品。 他努力的结果是亚述巴尼拔著名的图书馆,里面收藏了 30,000 多块刻有当时的书籍的泥板。在亚述巴尼拔的统治下,这座城市进行了其他改进和翻新,进一步提升了尼尼微作为一座拥有非凡美景和高雅文化的城市的声誉。建造了装饰有巨大而复杂的浮雕画的宫殿,并扩大和加强了公共花园。亚述巴尼拔对学习的热爱和对书面作品的兴趣吸引了大批学者和抄写员来到这座城市,他统治的稳定促进了艺术、科学和建筑创新的发展。 亚述巴尼拔于公元前 627 年去世,他的儿子们为争夺王位而战。亚述帝国此时已经如此庞大,以至于维持它几乎是不可能的。受亚述统治的地区多年来一直试图挣脱,他们终于看到了机会。历史学家西蒙·安格林 (Simon Anglim) 写道:“尽管亚述人和他们的军队受到尊重和恐惧,但他们最讨厌的是……到公元前 7 世纪的最后 25 年,几乎帝国的每个部分都处于叛乱状态;这些不仅仅是自由的斗争,而是复仇的战争”(186)。波斯人、巴比伦人、玛代人和斯基泰人的军事入侵公元前 625 年正式开始,已经衰弱的新亚述帝国无法长时间阻止全面入侵。公元前 612 年,尼尼微城被波斯人、玛代人、巴比伦人和其他人的联军洗劫并烧毁,随后他们将这片地区分割开来。此后该地区人口稀少,慢慢地,古老的废墟被掩埋在地下。 圣经尼尼微 在627 CE领域是的网站战役尼尼微的,决定性的拜占庭在Byzantine-胜利萨珊王朝时期(602-628 CE)。这种参与使该地区处于拜占庭的控制之下,直到公元 637 年穆斯林征服。虽然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其他大城市可以从它们的废墟中辨认出来,但尼尼微却一点痕迹都没有。 这座城市在基督教时代(现在仍然如此)因其在圣经约拿书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而广为人知。约拿书写于公元前 500-400 年之间,描述了数百年前希伯来国王耶罗波安二世(公元前 786-746 年)统治时期的事件。虽然在《约拿书》中,这座城市免于上帝的愤怒,但圣经中其他对尼尼微的引用(其中包括《那鸿书》和《西番尼亚书》)预测这座城市将被上帝的旨意摧毁。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作品是在城市已经沦陷之后写成的,因此,“预言”只是历史的重新演绎。 托比的圣经书发生在尼尼微和福音马修(12:41)和卢克(11:32)城市的既能使提。与巴比伦一样,圣经叙述中从未正面提及尼尼微,而且由于这些作家的重点是希伯来人之神的故事,因此从未提及尼尼微在其鼎盛时期上升到的文化和智力高峰. 事实上,在那鸿书 3:7 中,作者说尼尼微已经倾倒,并在修辞上问谁会为她哀悼: 事情将是这样,凡看见你的,都必逃避你,说,尼尼微变为荒场,谁会为她哀哭呢?我从哪里为你寻求安慰? 尽管圣经叙述的作者可能对这座城市的看法不佳,但它是当时最伟大的知识和文化中心之一,毫无疑问,许多人都为这座城市的毁灭感到悲痛。 结论 尼尼微的废墟一直被掩埋,直到公元 1846 年和 1847 年被奥斯汀·亨利·莱亚德 (Austin Henry Layard) 发现和挖掘。Campbell Thompson 和 George Smith 等人迄今为止的进一步工作揭示了这座曾经伟大城市的壮丽景色。该遗址今天以覆盖它的两个土丘而闻名:Kuyunjik 和 Nebi Yunus。Kuyunjik 土墩已被挖掘出来,所有主要发现都来自该地区。Nebi Yunus 土墩(其名字的意思是“先知约拿”)由于伊斯兰教先知的圣地和建在那里的墓地而未受影响。在 1990 年代,该遗址遭到破坏,一些保存完好的面板被破坏和被盗,后来这些面板出现在古物市场上出售。 今天,尼尼微的废墟正面临着从摩苏尔郊区侵占城市扩张的危险,并因进一步的破坏行为而遭到破坏。2010 年,由于这些原因,全球遗产基金将该遗址列为其十二大濒危遗址之一。然而,这座城市曾经是美索不达米亚最伟大的城市之一,是伊什塔尔女神的故乡,毫无疑问,西拿基立以及在他之前和之后建造的国王都相信尼尼微的荣耀会永远持续下去。2023-07-12 05:09:051
世界上最早的文明是在埃及还是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6000多年每来自中亚深山的苏美尔人侵入美索不达米亚,在这里学会了开沟壑,筑提坝,修水库,种小麦,还发明了象形文字,并在历史上第一个学会了使用轮子,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人开始用泥版刻字,将文字刻在湿润状态的黏土制成的板状物上,,然后用火或者太阳烤干,由于像楔子,所以称楔形文字.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两河流域建立了12个以城市为中心的奴隶制城邦.公元前18000年,由于弓箭的使用,埃及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末期,或中石器时代,公元前6000年以后,古埃及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和铜石并用时代,这一石器比较典型的铜石并用的时代文化是拜达里文化涅伽达时代I(阿姆拉文化)和涅伽达文化II(格尔塞文化),涅伽达文化II(公元前3500--前3100年)被看成是史前文化或前王朝文化的最后阶段,社会已经形成贵族与平民,奴隶主与奴隶的阶级划分,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就已经在着手统一的尝试,并且在不久之后,诞生了强大的国家和水准相当高的文明,古埃及文明是现在所知道的最古老的人类文明.2023-07-12 05:09:141
楔形文字是谁发明的??大神们帮帮忙
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cuneiform),来源于拉丁语,是cuneus(楔子)和forma(形状)两个单词构成的复合词。楔形文字也叫“钉头文字”或“箭头字”,古代西亚所用文字,多刻写在石头和泥版(泥砖)上。笔画成楔状,颇像钉头或箭头。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青铜时代的苏美尔人用泥板通过图画的形式记录账目。渐渐的这些符号演化为表意符号,至于那些无法描绘的东西则用任意指定的办法来表达。而且苏美尔人还用它来表示声音,几个表意字合在一起就可以代表一个复杂的词或短语,这就使得许多符号都成为多馀。楔形字原来是从上而下直行书写,后来改为从左而右横行书写,于是全部楔形符号转了90°,从直立变成横卧。由于右手执笔,从左而右横写,楔形笔画的粗的一头在左,细的一头(钉尾)在右。苏美尔楔形字有意符和音符。经过巴比伦人、亚述人、阿拉米人的使用和改造,成为一种半音节文字。在字母发展史上有所贡献。楔形符号共有500种左右,其中有许多具有多重含义,其“准确含义”只能根据上下内容来确定,这就使得楔形文字体系比后来的字母文字体系更难以掌握。尽管如此,在两千年间,楔形文字一直是美索不达米亚唯一的文字体系。到了公元前500年左右,这种文字甚至成了西亚大部分地区通用的商业交往媒介。考古学家发现大批各种楔形文字泥版或铭刻,19世纪以来被陆续译解,从而形成一门研究古史的新学科——亚述学。 【起源】 1.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都发源于亚洲西部的亚美尼亚高原。公元前4000年左右,这里就有了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创造了灿烂的苏美尔文明,最能反映这种文明特征的是他们的文字——楔形文字。 最初,这种文字是图画文字,渐渐地,这种图画文字逐渐发展成苏美尔语的表意文字,把一个或几个符号组合起来,表示一个新的含义。如用“口”表示动作“说”;用代表“眼”和“水”的符号来表示“哭”等等。随着文字的推广和普及,苏美尔人干脆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声音,如“箭”和“生命”在苏美尔语中是同一个间,因此就用同一个符号“箭”来表示。后来又加了一些限定性的部首符号,如人名前加一个“倒三角形”,表示是男人的名字。这样,这种文字体系就基本完备了。 苏美尔人用削成三角形尖头的芦苇秆或骨棒、木棒当笔,在潮湿的黏土制作的泥版上写字,字形自然形成楔形,所以这种文字被称为楔形文字。 为了长久地保存泥版,需要把它晾干后再进行烧制。这种烧制的泥版文书不怕被虫蛀,也不会腐烂,经得起火烧。但美中不足的是,泥版很笨重,每块重约一千克,每看一块都要费力地搬来搬去。到现在,发掘出来的泥版,共有近一百万块,最大的有2.7米长,1.95米宽,可谓是巨书! 楔形文字是苏美尔文明的独创,最能反映出苏美尔文明的特征。楔形文字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西亚的巴比伦、亚述、赫梯、叙利亚等国都曾对楔形文字略加改造,来作为自己的书写工具。甚至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也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可是,由于它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在古代的苏美尔,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拿着芦杆或木棒做成的尖头呈三角形的笔,在泥板上写字。这种字从左到右横着写,每一个笔画总是由粗到细,象木楔一样。这就是苏美尔人留给后世西方文明的三大珍贵礼品之一的“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一直是人类文化史上的未解之谜。这个问题,争论了近两世纪。长期以来有下列两种观点盛行。 传统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美索不达米亚特殊的渔猎生活方式。这是较为通行的看法,西方的各种百科全书大都持这一观点。 也有学者持不同见解,认为楔形文字的起源与古代苏美尔地区发达的社会组织有密切关系,前苏联科学院编的《世界通史》就持这一观点。该书在论述楔形文字的发明时写道:“两河流域各族人民文化的最大成就,就是文字的创造。公元前第4千纪中叶,苏美尔人就有了文字的胚胎。为了行政管理,它需要比较有条理的通讯,于是,这种文字的胚胎遂变成真正的文字。”上述两种观点长期并存,相持不下。 然而,20世纪70年代起,考古天文学家却提出了一个爆炸性的观点,认为楔形文字起源于6000年前的一次天文事件——船帆座×号超新星的爆发,从而引起世界学术界对楔形文字起源的新一轮争论。 这一观点起源于一个苏美尔学专家的假设。苏美尔学专家乔治·米查诺斯基在对楔形文字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现象,即在较早的泥版文书记载中大量出现对同一颗星的记录,因此他提出了苏美尔文明的起源与这颗星有关的假设。1980年,美国国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的天文学家里查德·斯特塞经过精确计算,论证了这一假设的合理性。他认为,米查诺斯基所说的这颗文明之星,就是6000年前爆发的船帆座×号超新星,这是人类历史上能记忆的最大一次天文事件。这颗星在今天只能勉强分辨,但在6000年前,其光芒白天可以与太阳同辉,夜晚与月亮并悬,在两河的水面上拉开了一条长长的光带。可以想象,这种神秘的自然现象给早期人类带来的心理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对这颗星的敬畏和崇拜演化成了神话和宗教,关于这颗星的图画就演变成了最初的文字。专家们果然发现,在楔形文字中最早和最多使用的两个字是“星”和“神”,而这两个字惊人地相似。2023-07-12 05: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