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hen
-
王孟英即王士雄。王士雄(1808~1866?)为清代著名医家,字孟英,浙江钱塘人,曾迁居杭州、上海。曾祖王学权精于医学。少年时家贫,当过盐行会计,边鉆研医学。对温病的证治和理论有独到见解,为我国近代较有影响的温病学家之一,对霍乱的辨证论治积累了丰富经验。著有《温热经纬》、《霍乱论》、《归砚录》。并将自己的临证医案整理成书(《王氏医案》),还参注了不少医书,如《女科辑要》、《四科简效方》等。他对于当时已传入的西方解剖、生理学等,持较开明的态度,并对一概拒绝西说而认为中西脏腑不同等论点,曾加以批驳。
详见百科词条:王孟英 [ 最后修订于2015/10/1 16:09:33 共25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相关推荐
清朝著名医学家王孟英简介,是《随息居饮食谱》的作者
人物生平 王孟英,1808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市)。曾祖王学权是一位名医,著有《医学随笔》二卷,祖父永嘉、父琪沧也都精通医学,曾对该书作过补充和校注。王孟英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同年冬去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孝顺街佐理盐务。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王孟英虽身处逆境,但决不因此而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奋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平时苦心攻读,手不释卷,上自《内经》、《难经》,下迄明清诸先贤著作,无不深究极研,并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海宁州志》称他“究心《灵》、《素》,昼夜考察,直造精微”。说明勤奋好学是王孟英治学最可贵之处,也是他取得学术成就的关键。 王孟英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孟英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关于王孟英的卒年,史料记述不详,说法不一,但据《浙北医学史略》记载:“嘉兴已故中医张文冲述其先祖昔居s溪,曾亲睹孟英,其人清瘦不伟,好学不倦,享寿61年,故其卒年当为1868年”。此说当属可信。 王孟英毕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理论研究,对温病学说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尤其对霍乱的辨证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重视环境卫生,对预防疫病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个人作品 王孟英书籍王氏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之作甚多。较著名者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方》、《鸡鸣录》、《重庆堂随笔》、《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医砭》、《言医选评》、《校正愿体医话良方》、《柳洲医话良方》、《洄溪医案按》、《叶案批谬》等。 医学成就 医德高尚 王氏在治学上非常刻苦,也十分自励。家境拮据毫不影响发奋学习。《海宁州志》载:王氏“家贫性介,不能置身通显”。王氏一生南北奔走,所诊病人多为劳苦民众。著书立说传播医学知识,广搜效方。以利僻壤贫民。遇瘟疫危疾,毫不畏惧,竭力图治。周光远曾深有感触地说:“孟英学识过人,热肠独具。凡遇危险之候,从不轻弃,最肯出心任怨以图之。”他诊治的病人,多为经其他医生治疗无效的,他绝不乘机诋毁前医以抬高自己。如郑九患疾,陈姓医生诊治后,汗出昏狂,精流欲绝,转请王孟英诊治,王曰:“此证颇危,生机仅存一线,亦斯人阴分素亏,不可竟谓附、桂之罪也。”病家闻言大悦,曰:“长者也,不斥前手之非以自伐,不以见证之险而要誉。”又如治石诵羲病感,多医治疗不瘥,病情日增,逾一月请王诊。王氏并不非议前医各方,说他们“各有来历,皆费心思。”而多次向病家解释:“邪在肺经,清肃不行,必用石膏为主药。”然病家犹豫不敢服,反而请了很多医生会诊。王氏见群贤毕至,议论纷纷。深恐贻误病情,援笔立案曰:“病既久延,药无小效,主人方寸乱矣。”并向病家开导说:“肺移热于大肠,则为肠?,是皆白虎之专司……放胆服之,勿再因循,致贻伊戚。”病人取方煎服,3剂而痊愈。足见王氏不但有精湛的医术,更有救人疾苦崇高的承担责任之精神。其医德与贡献,久为医林所敬仰。 善采众长 王孟英“有夙慧,书一览即领解,十岁知三觉五服之别,受知于王琴泉、王继周、金匏庵、谢玉田、孙铁崖、谢金堂,目为不凡。深得医学爱好者徐政杰赏识。”多与医人文友“交往且为良友。对明末邓玉函、罗雅谷译著的西方的《人身说概》、《人身图说》,合信氏《全体新论》生理解剖知识,注意研究,持开明探讨态度,批评缠足陋习。”王氏知识渊博,才华内蕴,曾秉承家训撰一文联:“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王氏言近旨远,医理渊深,勇于负责,研究学问,既不守古,亦弗徇于今,能抉奥阐幽,存其真而纠其谬。“海丰张雨农司马以为奇人”(张志远著《中医源流与著名人物16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12月第26卷第6期何任:王孟英的医学成就考》)。《潜斋医书》赵序谓:“综览群书,夜以继日”、“于是灯燃帐内,顶为之黑。”《愿体医话》谷桂庭“按语”说:“如甥孟英之锐志于医也,足不出户庭者10年,手不释卷者永处。”均足见其求知之深。 温热病的经验 《温热经纬》既是王氏的代表作,也集中记载了他对温热病的认识与经验。他采自《内经》和仲景的理论为经,取叶天士、薛生白等诸家之说为纬,结合自身实际诊病体会而成。其中明确提出“新感”、“伏邪”两大辨证纲领,重视审同察异,灵活施治,充实并发挥了温病的发病机理和辨证施治理论。 王氏认为:“温证误作伤寒治而妄发其汗,多有此候。”又说:“温证误投热药补剂亦有此候”(卷一)。认为温病忌汗,因为出汗退热并非治温病根本之法。 王氏认为温病自内发,由三阴而三阳,不同于伤寒之由太阳入三阴。后世治温热病者亦多以此为伤寒、温病之分界。 王氏采《伤寒论》治阳明病方法以治温病,认为仲景六经原不专为伤寒而设。任何病但见阳明证即作阳明治。伤寒、温病同证同治,不在名称之辨。 王氏对逆传的见解,服膺于叶香岩《外感温热》。对“逆传心包”句,引章虚谷说而评议之。章注:“心属火,肺属金,火本克金,而肺邪反传于心,故曰逆传也。 王氏认为:“《难经》从所胜来者为微邪,章氏引为逆传心包解,误矣。……是由上焦气分以及中下二焦者为顺传,惟包络上居膻中,邪不外解,又不下行,易于袭入,是以内陷营分者为逆传也。然则温病之顺传,天士虽未点出,而细辨其议论,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入营分内陷为逆。”王氏之说当更有理。 王氏主张治温病宜用轻质平淡之法。认为:“此论温病仅宜轻解,况本条所列,乃上焦之治,药重则过病所。”吴茭山云凡气中有热者,当行清凉薄剂。吴鞠通亦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也”(卷三)。此说对后世治温热病影响深远。 王氏对“暑”症,亦多论辨。认为当时医家有“暑必兼湿”说不可过于执信。此认识亦有其独到处。 总之王氏学术成就之中,对温热病有明显擅长。他认为当时名家“不惑于昔人之谬论而辨其为风温、为湿温、为暑热、为伏邪,仍以时感法清其源”说正确。足见他的思想不保守,能实事求是地认识温热病患者的所见症状,因而他对温热病的治疗效果亦十分出色。 重视食疗 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一部当时的营养和食疗的专著。而他的《王氏医案》中,应用食疗方案亦比较多。他在食疗方面颇多创见。 王氏认为以食代药“处处皆有,人人可服,物异功优,久服无弊。”如对伤津液的病人,主张大量频频进梨汁、蔗汁,以其凉甘之性味达到救阴养阴之目的。他称梨汁为“天生甘露饮”;甘蔗汁为“天生复脉汤”;西瓜汁为“天生白虎汤”等。Bms 王氏常选择食物,配合成适当方剂,临床时用以提高疗效。如以橄榄、生萝卜组成“青龙白虎汤”治疗喉症;以生绿豆、生黄豆、生黑大豆(或生白扁豆)组成“三豆饮”以治痘症、明目、消疳、疮疡、泄泻。以漂淡海蜇、鲜荸荠合为“雪羹汤”。以猪肚、莲子为“玉苓丸”等等。 王氏食疗经验,十分丰富,说理明白,将饮食平淡之品,得当用之,而达奇效。 出色的名方 王氏以精深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他的著作里创造了很多理论新见解和突出的治案。今重点介绍几个治时病的名方: 1、王氏连朴饮《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治湿热蕴伏而成霍乱,兼能行食涤痰。制厚朴6g,姜汁炒黄连3g,石菖蒲3g,制半夏3g,炒香豉9g,焦山栀9g,芦根60g,水煎服。此方能清热化湿,调和肠胃。治霍乱,湿热阻滞肠胃、呕吐泄泻、胸闷,不思饮食,舌苔黄腻者甚效。现亦用于急性肠胃炎、伤寒等时病见有以上症状者,均有效。 2、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滑石、茵陈、淡黄芩、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研末成丸。每服9g。王氏原为治湿温时疫主方。凡湿温疫疠见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咽肿、发黄、癍疹、颐肿口渴、便闭溲赤、吐泻疟痢,等症。凡舌苔淡白或厚腻或干黄者,暑湿时邪尚在气分,本方极效。现药理证明,该品有保肝、利胆、调整免疫机能、促进消化、抗病原微生物、解热等作用。临床上可用于传染性肝炎、乙肝、腮腺炎、流感、咽炎,眼、耳、鼻喉炎、尿感、急性肠胃炎、肠伤寒等证。(附带讲一下,不论作丸或煎剂,木通应该用无毒的毛莨科川木通,不用有毒的马兜铃科关木通,可避免肾损害。2023-07-12 06:47:041
清代王孟英的( )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
清代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强调了食养、调节饮食对生命的重要性。《随息居饮食谱》成书于1861年。全书将饮食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食、毛羽、鳞介等七门,凡331种。分别介绍其性味功用。作者认为食养具有物简性平、味宜易服等优点,可代药用,但反对偏嗜,提倡“食忌”。清代王孟英编撰的《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止带浊,泽胎养血。”中医认为,其色白,性甘平辛,归肺脾二经,有助于润肺化痰、生津止渴、利尿通便、解毒消食等。白萝卜在医学上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冬春交替之际,由于天气由寒转温,人体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在此期间机体抵御外界病邪的能力有所减弱,尤其是呼吸道疾病在这时都是高发期。中医认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此时养肺须当先,因此,此时宜常吃养阴生津、润燥润肺的蔬菜来应对。现代研究证明,白萝卜中含有丰富的芥子油、粗纤维等物质,有助于促进消化,加快胃肠蠕动,化痰止咳。2023-07-12 06:47:101
王孟英的诊疗特色有哪些()
王孟英的诊疗特色有哪些() A.治湿病,分表里 B.善辨证,精鉴别 C.宗轻清透解治温病 D.霍乱外治急救措施 E.治泄泻重类证鉴别 正确答案:CDE2023-07-12 06:47:261
母亲病重,儿子却3次打断中医治疗,终因医不对症溃烂而亡
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中国人奉为进补佳品,明清时的野山参已经十分珍贵,只有大户人家才吃的起。 但人参也不是人人适合吃的。 记得之前看过王孟英的医案,他的很多病人被其他医生越治越坏,很大原因都是 温病误用温补法 ,甚至于有一个老太太因为吃了太多人参而被治死了。 话说这个老太太是邵秋子的母亲,得了外感,忽冷忽热,请了许多人医治无效,就请王孟英来,一诊脉,王孟英觉得是 痰饮为患 ,清掉痰饮就可。 可是这个邵秋子呢,犯了很多家属都会犯的错误, 在请王孟英的同时,又请了一位医生, 这位医生呢,认为是阴虚疟疾,得补阴。 王孟英好生气,因为王孟英是治疟疾的高手。没想到,这个邵秋子却很赞同这位医生的话,就转身对王孟英说,你的任务完成了,请回吧, 把王孟英赶走了 。 这位老太太服了滋补的药,不久就出现了脉伏胸痞,没有脉搏了,口渴,吃不下,包某医生一看,坏了,病这么重,出虚汗了,不行了,就断言: 病危了 。 赶紧开了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清代皇帝不行时,御医常用这招。 包医生就跑了。 这时,邵秋子想起了王孟英,去请,王孟英马上来了,再诊,是经络给痰饮堵住了,不要再服补药,得化痰。 问邵秋子:“能听我的吗?”邵子秋当然得答应啊,否则没救了。 于是王孟英开了小陷胸汤加杏仁等,宣肺化痰。方子给老太太服下, 几幅之后,脉搏就起来了,不打嗝了,身体又转机了。 这里敲黑板: 一个人得了外感,或者是湿温,体内痰湿很盛的话, 是切忌用人参、麦冬之类滋腻的药的 ,湿如面裹油,碰上滋阴大补的药不但补不进去,还会把身体里想要往外推外邪的力量给郁住。 就好比油碰上了面粉一样,然后身体里的邪气往外跑不出去,就会内陷,这个老太太就是吃了太多滋补的药,内陷了,这时候用 透气、宣肺、化痰的药 ,稍微的给身体疏通一下, 就能把人给救回来。 可是呢,这个邵秋子脑子也是有病,按说王孟英治的有效,就应该继续请他诊治才是,但是他偏不, 又请了一位郑医生 。 这个医生一看,这是寒凉之药,会伤阳气呀, 不行,要用温热之药 。王孟英没说话,邵秋子的眼睛又亮了(可见大家都觉得老人虚,必须要补),觉得确实不能用寒凉之药,就 又轰走了王孟英 。 老太太服了郑某的药,都是生姜等温热之药,出现 唇肿咽疼 等症状,话都说不出来了,病重了。郑某找借口遛了。 邵秋子又怕了,怎么又重了?(能不重吗?药用反了呀) 又想起了王孟英。王孟英这个人,是个医痴,患者这么对他,他也不计较,第三次还是来看了。再诊断,这时病重了, 药加了份量,又加上鲜竹沥 。 服下去几幅之后,病人吐出很多痰,精神头也足了,能吃饭了,身体出现了转机。 照说,邵秋子这下应该相信王孟英了吧?也是该这位老太太倒霉,邵秋子又请了一大帮医生来,来了都说这药太凉了,伤了阳气怎么办? 得温补。 (看看,哪个时代都是庸医横行) 邵秋子又把王孟英赶走了。给老太太服了很多补药,结果拖了半年, 老太太嘴全烂了,嘴唇肿得老高, 再请王孟英,王孟英说,我也无能为力了。 后来,老太太就死了。 可见,中药治病不在于它是不是贵重,而 在于是不是对症 。 不对症,哪怕是再名贵的人参、鹿茸、麝香,用下去都没有用。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以其偏性来治病,中医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而药的偏性越大,毒性也越大,比如砒霜虽毒,却可以用来入血分,治疗白血病,对于白血病人来说,就是良药。如果用的不对路,名贵的人参照样可以吃死人。 时常也有朋友来问我:“我可以吃人参吗?可以吃阿胶吗?”其实现代人的营养水平远远超过古代人, 大部分人不是需要补 。 相反都是营养过剩造成的胸闷,头晕,甚至心脏病、高血压,这类人体内因为营养摄入过多,又不运动,引起的垃圾(痰湿)堆积在体内,生了很多富贵病。 因为营养过剩,现在感冒后得湿温的病人也很多, 湿温病人最忌大补 ,而有些所谓名医,特别爱用人参黄芪,不加辩证就扶正气,认为只要正气足了,就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把病邪赶走。 还有那些爱给小孩用太子参的名老中医们,一看到小儿盗汗,就用太子参,也不动动脑筋,现在的小孩能和以前的孩子比吗? 他现在十个有九个是相火太旺, 营养过剩引起的,哪里是虚证 。上海很多中医都爱给小孩子用太子参,搞的现在太子参也涨价了。 那些平时爱感冒、咳嗽老不好的孩子,有的是抗生素吊多了,水结在身体里,有些就是吃的太好太腻了,吃几顿萝卜喝点粥就好了。 上次还有人鄙视我南方医生不敢用桂枝、附子,其实还是在于辩证,医生的本领高不高,不是看你敢不敢用猛药,而是在能不能抓住病机,碰上真热假寒的病人,用了附子人参,那就牺牲了。 #大家 健康 超能团#@大家 健康2023-07-12 06:47:401
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
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 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有一些书籍是专门说养生的,我为大家整理好了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1 1、 《随息居饮食谱》 王孟英 内容简介:食疗养生著作,共收集饮食物369种,分为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7类。每种物品下面,按性味、功能、主治、临证应用、服法、宜忌等一一叙述,并提倡科学服用食物。 作者简介:王孟英,清代著名医学家,世代行医,尤擅长温病,著作中《温热经纬》最为出名,温病四大家之一,温病学说之集大成者。 2、《饮膳正要》 忽思慧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古代营养学专著,专讲饮食和营养,内有丰富的食疗方和药膳方,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当时是专为皇帝写的延年益寿的著作,可见其价值。 作者简介:忽思慧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营养学家。长期担任宫廷饮膳太医,负责宫庭中的饮食调理、养生疗病诸事。通过饮食,达到养生和健康的目的。 3 、《老老恒言》 曹廷栋 内容简介:老年人养生专著。本书丛饮食起居各个方面谈养生,延续了《黄帝内经》的养生思想,书的重点在养心,养静。周作人对其评价甚高,称是可以作为六十寿礼的好书。 作者简介:曹廷栋一生淡泊名利,以读书为乐,他因体弱多病,所以亲身实验,老老恒言就是他亲身实验的产物,而他活到86岁,皆因自己保养得当。所以这本书尤为可贵。 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2 一、《求医不如求己》全系列包括 1、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1》 中医作为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国人了解甚少,中里巴人最近推出自己的养生疗疾宝典《求医不如求己》,堪称“改变中国人健康生态的第一方案”。 2、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2》 3、养生宝典《求医不如求己3》 二、《不生病的智慧》全系列包括 《不生病的智慧1》 从根子上修复中国人的后天之本:《不生病的智慧2》 《不生病的.智慧3》-易经养生说明书 易经内病外治法《不生病的智慧4》 三、其他系列养生书籍 曲黎敏中医养生完全手册《从头到脚说健康》 《从头到脚说健康》以一种独特的视角、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中医文化这座美丽的殿堂,领略传统中医的独特魅力。 《易经养生法》 本书是首席中医养生专家、着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杨力教授的最新养生着作。 写给女人的健康书《求医也要求己》 关于本书,作为一名女性,您可曾直视您身体正在面临的健康状况当血压计中的汞柱渐渐升高;当流动着红色血液的血管像快要干涸的河床一般阻滞不通,当每一次心跳都伴随着色厉内荏的疼痛片刻的绝望之后,您会万分焦急的追悔自己之前没有建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并及时排除身体存在的种种隐患这正式本书要为您以及每一位女士所极力避免的。 最权威的食疗养生书籍3 1、随息居饮食谱 随息居饮食谱是晚清王孟英先生倾尽血泪所著的一部书。因王孟英先生自名住处为随息居,故将所著之书命名为随息居饮食谱。 全书主要讲了生活中常用的菜、果及鱼、肉的中医性味,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用中医理论来阐明食物性味的书籍。 2、遵生八笺 遵生八笺是明朝高濂的著作。里面的内容涉及了医学,养生,气功,饮食乃至中国古典花道,茶道等等各个方面。其中饮馔服食笺中详细讲了许多食物养生的方案。 3、老老恒言 老老恒言是清代曹庭栋的作品。其第五卷为粥谱,介绍了100方药粥。粥谱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不少药粥都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食疗养生举例(选自遵生八笺) 1、茉莉汤 把蜂蜜在碗的中央抹匀,让蜂蜜不往旁边溢流。在每天天刚亮的时候,采摘二三十朵茉莉花,用蜜碗盖住花,用茉莉花的香气熏蜜。中午的时候去掉花,用蜜点汤非常香。 2、藿香粥(选自老老恒言)能解暑辟邪。同时可以治疗脾胃不适,吐逆霍乱,心腹痛,同时可以开胃。 3、笋(选自随息居饮食谱)性味甘凉,可以解郁,降浊气,升提清气。消痰。种类很多,没有出土,肉厚,颜色白,味道浓重,软糯,吃起来甜的笋是好笋。 小孩子不要吃,怕他们咀嚼不细致,很难消化。毛竹笋的味道浓重,肥大,嫩,掉到地上就会碎的毛竹笋最好。产后,病后不要吃笋。福建人做的漉笋,卖到远方,极为嫩。丽水产的笋比较好。但是盛夏产的鞕笋,冬天的冬笋,味道虽然很鲜美,但是生病的人也可以吃。2023-07-12 06:47:481
明清时期涌现的温病四大家,指的分别是哪四人?-趣历史网
温病四大家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趣历史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温病学派是中国明代末年以后,在南方逐渐兴起的,以研究外感温热病为中心的一个学术派别。明清之际,温病学派瘟疫流行猖獗,尤以江浙一带为著,且该地区气候溽暑,热病盛行,客观上促使江浙诸医家对温热病进行研究,并由此逐渐形成一个学派。 明清之际,涌现出四位治疗温病的大国医,他们分别是:叶天士、薛雪、吴瑭、王孟英,史称温病四大家。 叶天士 叶桂,字天士,以字闻名于世。 叶天士出身于医学世家,他从受到很好的医学熏陶,凭借自己的才智及好学精神,不到三十岁,叶天士就医名远播。 关于叶天士还有这样一个传说: 叶桂号香岩,人称半仙,有手到病除的本事。因他一生治愈过不少奇疾怪症,连神仙都慕名来,变做一个平常人请叶天士诊断。叶桂号罢脉后,说了八个字:"六脉调和,非仙即怪。"羞得那神仙看过仓徨逃遁。不管这一传说是真是假,可叶桂妙手回春,起死复生的事都是有口皆碑的。 叶天士著作有《温热论》等,在温病学的基础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薛雪青年时练过武术,善于诗画,擅长治湿热病,撰有《湿热条辨》一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薛雪是第一人。 乾隆年间,与薛氏齐名的还有名医叶天士,两个皆精于医道,俱擅治温病,惟彼有相轻之嫌,常互相攻击。据传,历史上曾有"扫叶庄"与"踏雪斋"这一杏林传闻。 吴瑭 吴瑭,字鞠通,19岁因父病逝而立志学医。 吴瑭受到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所以继承叶天士对温病的研究,于四十岁写成《温病条辨》。 吴瑭的这部书,是祖国治疗温热病较有系统的一部温病学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除此之外,他还著有《吴鞠通医案》等著作。 王孟英 王士雄,字孟英,晚字梦隐,号半痴山人,以字行于世。 王孟英也是生于医学世家,在14岁时,他的父亲去世,叮嘱他道:“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父亲死后,王孟英遵家训钻研医学,焚膏继晷,终有所成。 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中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2023-07-12 06:47:551
龙枣玉灵膏由哪5种物质组成?
大米、白洋糖、玉竹、龙眼肉和西洋参。龙枣玉灵膏出自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食疗古方,主要组成是大米、白洋糖、玉竹、龙眼肉和西洋参,主要的作用是补血益气、补益脾胃、安神,对于女性气血两虚引起的月经不调,有一定的作用。2023-07-12 06:48:232
王孟英和王安道分别是谁
王孟英(1808-1868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祖籍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市),乾隆间迁居钱塘。孟英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重庆堂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十四岁起父亡后,立志习医,后寓居常山县行医,尤擅长温病,曾屡起沉疴,医名遂大振。后于咸丰中徙居上海。 王安道:北宋宰相王安石的异母次兄。 王安道(1017---1051):字仁甫,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王益之子,王安石的二兄。 王益先娶徐氏为妻,生有王安仁和王安道兄弟;后娶吴氏为妻,生有王安石、王安国、王安世、王安礼、王安上兄弟。授衡州军司法参军。天禧元年生,皇祐三年卒,享年35岁。原配邢氏,续娶刘氏。2023-07-12 06:48:313
一般脚气可以吃海鲜吗(水泡型脚气可以吃海鲜吗?)
现在的一些男性朋友很容易出现脚气,尤其是男性得了脚气之后,不仅会出现各种难闻的气味,而且也会让脚出现各种瘙痒的情况,很多男性朋友面对脚气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才好,不知道通过饮食是否有效果,是不是可以吃海鲜呢,有的人脚气是因为过敏引起的,那么过敏性体质的人吃海鲜是不是不可以呢? 脚气患者不能吃五种“发物” 1、南瓜 民间多视之为“发物”。明朝李时珍就曾指出:“多食发脚气。”《本草求真》亦云:“凡人素患脚气,于此最属不宜。”清代食医王孟英也说:“……脚气痞闷,皆忌之。” 2、鸡蛋 根据脚气的症状治疗,很多人以为鸡蛋可以治疗脚气,其实恰恰相反。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脚气患者忌吃鸡蛋。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明确告诫:鸡蛋“多食动风阻气……脚气皆不可食。” 3、鸭肉 除了注意选择治疗脚气的药物,饮食也应该注意。根据前人经验,患有脚气之人,不宜多吃鸭肉。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曾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多食滞气,滑肠,凡为阳虚脾弱……痞胀脚气,皆忌之。”《饮食须知》亦云:“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患脚气之人忌食之。” 4、甜瓜 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脚气病者应当忌吃甜瓜。如《孙真人食忌》中早有记载:“患脚气病人食甜瓜,其患永不除。”《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凡虚寒多湿……脚气,皆忌食。” 5、荸荠 又称乌芋。性寒,味甘,但患有脚气病人忌食之,可引起脚气的并发症。如清代名医黄宫绣在《本草求真》中指出:“乌芋,盖以味甘性寒,力善下行,是以冷气勿食,食则令人每患脚气。” 脚气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适宜食物 1、主食及豆类的选择 未被精磨的小麦粉、大豆粉、小米、玉米、大米等。 2、肉蛋奶类的选择 瘦猪肉、猪肝、鸡肝等。 3、蔬菜的选择 萝卜、茄子、白菜、冬瓜等。 4、水果的选择 苹果、梨、葡萄等。 5、其他 葵花籽、花生、腰果、杏仁等。 注意事项 生鱼、生贝类、槟榔、咖啡、茶、腌制食品等。 通过上面的了解呢,大家都很清楚脚气是如何引起的了,特别是因为真菌引起的,所以生活中要特别的注意一下饮食问题,尤其是以上介绍的是适应脚气患者的饮食,希望更多的脚气患者能够正确的对待,特别是对于过敏性体质的人来说,如果对海鲜过敏一定要禁吃。2023-07-12 06:48:491
王孟英的介绍
王孟英(1808-1868年),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孟英,号梦隐(一作梦影),又号潜斋、半痴山人、随息居士、睡乡散人、华胥小隐。祖籍浙江盐官(今浙江海宁市),乾隆间迁居钱塘。孟英出身世代医家,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重庆堂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十四岁起父亡后,立志习医,后寓居常山县行医,尤擅长温病,曾屡起沉疴,医名遂大振。后于咸丰中徙居上海。他根据《内经》、《伤寒》等有关典籍,深研有关温病的理论,又深研其前代及同时代有关温病各家学说,包括叶桂、薛雪。其著作甚丰,重要者有《温热经纬》、《霍乱论》等。其《温热经纬》是温病学派中重要著作,经纬意指以《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为经,叶、薛诸家之说为纬,而以伏邪、新感为两大辨证纲领;其《霍乱论》则是以当时流行之霍乱症为背景,详辨时疫之霍乱及非时疫霍乱,提出时疫霍乱与环境中三毒邪有关。此外,又撰《随息居饮食谱》一卷、《归砚录》四卷、《重庆堂随笔》,还有《潜斋简效方》等多种。其中,《随息居饮食谱》系营养及食疗方面专书,在这方面颇有影响;《重庆堂随笔》、《归砚录》等为平时临证之心得,其间或采西说以议论,亦多医案报告。2023-07-12 06:48:551
蒸玉灵膏没有翻拌怎么办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玉灵膏蒸40个小时碗里都是水的原因 有 没有用纱布盖。中途翻拌没有,一般来说凉了以后就不会很湿。大补气血玉灵膏的制作过程,主料:桂圆450克、西洋参45克、白糖20克辅料:水足量准备龙眼肉,最好选择天然烘干的,为了防止有硫磺薰我直接直接剥了桂圆肉; 如果在外面买的最好水洗三遍,挤干水分备用。龙眼入心脾两经,补心养血,安生定志,是最好的药食同源的补血材料。准备西洋参,最好用进口的。因为国产的西洋参偏温性,进口的西洋参偏凉性,滋阴润燥,益气生津,刚好相佐龙眼的甘温之性。用精确到1克的铜秤或电子秤秤取45克。把西洋参打粉,以便在蒸制过程中充分发挥效果。王孟英所述原文是“日日于饭锅上蒸之,蒸到百次”。他是杭州人,都有吃米饭的习惯,所以就是蒸的时候锅里要放大米。大米是最好的补脾胃的天然食材,而且脾胃为后天之本,我们身体的气血津液都有赖于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所以健脾补中也能培补气血,古人的做法真的很妙!这里用白开水蒸效果肯定是打折扣的!龙眼与西洋参按比例混合均匀,每份再加入20克蜂蜜。蜂蜜虽不耐高温,却也比白糖更健康,而且入脾经,润心肺燥热,补脾和中,并能引药入经,使口感更醇厚,增加玉灵膏的滋阴补血功效。注意,白糖是不能省略的。如果没有好的蜂蜜就用白糖吧,不过王孟英写龙眼,西洋参,白糖的比例是10:1:1,但考虑到他生活的年代战乱连年,经常闹饥荒,而现代人大多肥甘厚腻脾胃负担过重,经过我的不断实验对比,白糖减为20克。碗口幂以丝绵一层”,意思就是在蒸盅上盖几层棉布,注意啦注意啦:这里一定不能把玉灵膏密封,要保证玉灵膏在蒸的时候能吸收大米蒸气。罐子密封就不能使蒸气透入,也就缺乏了大米的补脾功效。事实上经过我的对比,盖棉布的无论从口感还是功效都更胜一筹,密封蒸制的玉灵膏即使蒸足40小时,也有很重的生涩西洋参味,缺少平和之性。上锅盖,待水滚后转小火,密切注意水的变化,防止干锅!玉灵膏总共要蒸40小时,只有足够的时间,龙眼才变的软烂,也不再滋腻上火,更好吸收。(注意哦,只蒸几个小时,龙眼和西洋参是没多大变化的,这时候吃容易上火和消化不良,所以功夫是一定要做足的)。但40小时最好也不要一次蒸够,最好的做法是按自己时间,每次蒸4—10小时,分几天的时间完成,每次换水时换米。2023-07-12 06:49:091
王姓取名字女孩取名不宜用哪些字?
名字是伴随着每个人一生重要标记,名字有着不同的寓意,因此起名很有讲究。那么王姓取名字女孩取名不宜用哪些字? 王姓取名字女孩取名不宜用哪些字? 王姓女孩取名参考: 王颖莉 王仙英 王芝梅 王相英 王婵晔 王秀晔 王则文 王艺颖 王语萍 王彩怡 王婷晔 王伟琴 王霞蔚 王倩晔 王莉晔 王德芳 王婕婷 王惠雪 王瑞红 王宛艳 王瑶晔 王斯玉 王孟英 王悦萌 王怡麟 王昊冉 王雨茹 王全莹 王叶文 王文雪 王湘萍 王歆怡 王淑娜 王嫣睿 王淑洁 王明莉 王庆燕 王庆艳 王雪蓉 王慧娜 王涔倩 王亚芬 王爽英 王梦妍 王潆雪 王翠玲 王佳美 王美茹 王坤茹 王云梅 王媛竹 王均花 王文花 王秀桐 王悦岩 王琳雅 王晏红 王霞霞 王素梅 王玺文 王燕敏 王士萍 王婉倩 王文嫣 王聪琼 王阏萍 王炜琳 王烨琳 王守艳 女孩取名不宜用什么字? 1、给女孩子起名字不可用生僻字。由于生僻字计算机无法录入,会遇到很多的麻烦。 2、给女孩子起名字不可用多音字。多音字让人读起来无所适从,在起名时最好避免。 3、给女孩子起名字不可读音不雅。起名时如果谐音运用得巧妙,会使人感到含蓄,不落俗套。范婉(饭碗)、胡丽晶(狐狸精)杜子腾(肚子疼)之类谐音。 4、给女孩子起名字不可赶时髦。要尽量克服从众心理,越时髦的名字重名可能性越大。要处心积虑,独树一帜。 5、给女孩子起名字不可太洋化。中国人要起中国人的名字,没必要崇洋媚外。 6、给女孩子起名字不可太粗俗。名字要随人一辈子,起一个粗鲁、俗气的名字,将是一件终身遗憾的事情,应起高雅一些的名字。2023-07-12 06:49:231
ufeff温酒为「百药之长」
《素问·风论》言「风者百病之长」,王冰注此曰:「长,先也。先百病而有也。」临证可见寒热燥湿诸邪每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故风为外邪致病的先导。《汉书·食货志》称酒为「百药之长」,可否理解为酒为诸药发挥作用的先导呢? 《冷庐医话》记载:「同邑郑拙言学博凤锵,性喜单方,言其经验最灵者有四。道光壬寅年,馆乐平汪军门道成家,粪门前肾囊后起一坚块,渐觉疼痛,虚寒虚热时作,案头有《同寿录》,检一方云:跨马痈初起,用甘草五钱,酒水各一碗煎服。如方服之,块渐软,次日略出清水,不数日全愈。」《王孟英医案》记载一例腹股沟疮毒,患者发热、呕吐、胯间痛不可当,治以生甘草一两、金银花六两、皂角刺五钱,水煎和酒服之,一剂减其势,再剂病若失。参阅上述治验时,有很多人会更多地注意方药的应用,却不知其中的诀窍在煎药、服药中的「酒」上。 「酒水各一碗煎服」和「水煎和酒服之」中暗含着两层意思:一是酒要温热服;二是服后最好得汗。外科疾患从表解为捷径,而解表多以得汗为标志。银屑病为「其在皮者」,无疑归属于外科疾患,《内经》明言「汗而发之」。温酒用于方药中可以助汗,故温酒在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应该给予应有的重视和提倡。用温酒后出现皮损变红、变多、变散等现象,应该反思应用的时机和度的问题,以及皮损变化的积极意义,使「百药之长」获得更好的应用,使温酒的功用机理早日彰显,使银屑病的治疗进入「给邪出路」时代,而不应该因噎废食,不应该良药得效却因世人不识之故反遭骂名。 外科名方中用酒,多在方后注中明确写到「热酒……取汗」、「被盖出汗为度」、「醉盖取汗」。酒、热、汗之间是有直接关系的,目的不外「通经之结,行血之滞」。 《灵枢·论勇篇》说:「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太素·经络别异》说:「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杨上善曰:「酒是熟谷之液,入胃先行皮肤,故卫气盛。」看来酒的药用功效与可使「卫气盛」有关。《灵枢·禁服篇》说:「审察卫气为百病母。」既然把卫气推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酒的作用自然不可小觑。《千金翼方·本草下·米谷部》说:「酒……主行药势,杀百邪恶气」,与酒为「百药之长」同意。 温酒可使「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为「百药之长」。那为什么在医药史上酒也留下不少恶名呢?《医学发明》言:「北方之人,常食潼乳,又饮之无节。且潼乳之为物,其形质则水也。酒醴亦然。人知水谷入胃,胃气蒸腾,其气与味宣之于经络,化之为气血。苟元气不充,胃气本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其气与味不得宣畅,旁通水湿之性,润下而致之也。」看来「元气不充,胃气本弱」之人不可多食酒醴,因其究竟需要「胃气蒸腾」。胃气不足,加之冷酒、过量,无宣畅之功,而留水湿之性。 赵守真在《治验回忆录》中载一案:「刘健英,男,50岁。零陵芝城镇人。性嗜酒,近月患腹痛,得呕则少安,发无定时,惟饮冷感寒即发。昨日又剧痛,遍及全腹,鸣声上下相逐,喜呕,欲饮热汤。先以为胃中寒,服理中汤不效。再诊,脉微细,舌白润无苔,噫气或吐痰则痛缓,按其胃无异状,腹则臌胀如鼓,病在腹而不在胃,审系寒湿结聚之证。盖其人嗜酒则湿多,湿多则阴盛,阴盛则胃寒而湿不化,水湿相搏,上下攻冲,故痛而作呕。治当温中宽胀燥湿为宜……」 《礼记·射义》说:「酒者,所以养老也,所以养病也。」养老当为赞誉,而养病则为骂名。一物而毁誉不同,盖在所用不同耳。酒用量适当而温饮为取其气,有宣导散结之功,可为百药之长;而冷饮以及过量饮用不及运化,则只留水湿之性,久而为寒痰冷饮,不仅无治疗之功,却成为致病之邪。 错不在酒而在用酒之法、之人,可不慎哉?2023-07-12 06:49:291
清代温病四大家分别有什么贡献?
温病一词,最早出于《素问》,以后的《伤寒论》、《难经》、《诸病源候论》、《备急干金要方》等皆有记载。明代多次爆发大瘟疫。吴又可通过深入细致的临床体察,明确指出温疫并非伤寒,而创立一套辨证论治的方法,成为辨治外感温热病的新学术流派。清代中期以后,温病学派日趋壮大。叶天士、薛雪、吴鞠通、王孟英等成为该时期的代表人物,并称温病四大家。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叶天士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精通医术,尤其精通儿科。从12岁叶天士就开始跟随父亲学医,14岁时,他父亲辞世,于是拜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师,学习医术。十年的时间里,叶天士拜了17位老师,因为他懂得融会贯通。所以他的进步突飞猛进,开始以儿科为主,后因师从多人,从而扩展至各科。叶天士是清代众多温病学家的代表,被誉为“温热大师”,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治疗杂病方面成绩也很突出,他提出的许多新见地和治法方药,在今天的临床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由他口授、学生顾景文记录整理的《温热论》是为温病学奠定学科基础的重要著作。在《温热论》一书中,叶天士首先阐述了温病的致病因素、感邪途径、邪犯部位、传变趋势和治疗方法,他明确提出了导致温病的主要原因是感受了温邪,突破了历代医家“伏寒化温”的认识,从而真正摆脱了热病皆伤寒的束缚,这就从根本上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叶天士把感受温邪的途径概括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他又提出“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和“辨舌验齿”等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从而形成了较完整的温病学理论诊治体系。叶天士毕生医案很多,有《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叶氏医案存真》、《未刻本叶氏医案》。但都不是他亲笔著述,大都由他的门人整理而成。另外,还有一些著名的医案和著述托名于叶天士,可考的有《景岳全书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薛雪(166-1750),字生白,号一瓢、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江苏吴县人,与叶天士是同乡且与之齐名,但是二人常相互抨击,所以薛雪称自己的住所为“扫叶山庄”,称自己为“扫叶山人”。薛雪自幼好学,很有才气,后来因为母亲多病,从而潜心研究医学,他一生的著作很多,有《医经原旨》、《湿热条辨》、《扫叶庄医案》、《温疟论》及《日讲杂记》等,他对温病中的湿热病症很有研究。在著作中专门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讨论,特别是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从而进一步充实、完善了温病学的内容。湿热病是外感热病中的一大类型,薛雪总结说:“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热两分,其病轻而缓;湿热两合,其病重而速。”薛雪突出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对湿热病进行研究,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在治疗上他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吴鞠通(1758—1836),名塘,字配珩,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学家,是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吴鞠通从小苦读诗书,想得个功名,所以走了科举之路,但在他19岁时,父亲生病辞世,他觉得父亲病了自己却不能医治是一件遗憾的事,他甚至觉得没有颜面立于天地之间,于是他购买了方书,刻苦研读医书。在读书过程中他受到仲景“外逐荣辱,内忘身命”之言论的启发,于是放弃了科举之路,专攻医学。吴鞠通为医谨慎,虽然攻读了十年医书,也颇有心得,但仍不轻易为病人治病,直到1793年,京城流行瘟疫,不计其数的人死在庸医手中,在朋友们的劝说下,吴鞠通才开始诊治病人,他救活了几十个危重病人,从而他的名声开始大振。晋唐以来,医家对伤寒的研究较为详尽,但在温病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对方剂的应用又很局限。并且重温补,以致温疫流行,而作为医生,有的束手无策,有的误治害人,导致不计其数的无辜者死亡。看到此种情况,吴鞠通又悉心研究花了六年的时间撰成了论述温病的专著——《温病条辨》。此书融会贯通各家学说,提出了“三焦辨证,理论和四时温病的范围禾口种类,为温病病种的划分确立了理论依据,形球了以“卫气营血”和“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温病学已经趋向成熟,从此也形成了一门新的独立学科。吴鞠通在对于温热性疾病的治疗上拓展了经方应用,研制了很多新的方剂,完善了温病治法。王孟英(1808—1868),名士雄,自号半痴山人,晚号梦隐,又号潜斋,清代著名医学家,祖籍是浙江海宁,曾祖时迁居钱塘(今浙江杭州)。王孟英出身在一个世代行医白勺家庭,撰写《重庆堂医学随笔》一书的就是他的曾祖父王学权,他的祖父、父亲皆行医,但都不及其曾祖父有名。王孟英家境贫困,14岁时父亲辞世,为了生存,20岁时王孟英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闲暇的时候就钻研医籍。他生活的年代适逢战乱,疫疠流行,他的亲人死于霍乱,所以王孟英决心专研温热病。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对温热有了独到的见识。他撰写了我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温热经纬》。王孟英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的作品也很多。比较著名的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等十几部。《温热经纬》是一本收罗广泛、内容全面的温病文献汇编,在解释书名的含义时王孟英这样说:“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意思是说《温热经纬》这本书以《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中有关热性病证的论述为“经”,以后世叶天士、陈平伯、薛雪、余师愚等医家的温病论著内容为“纬”,故称《温热经纬》。综上所述,叶天士、薛雪、吴鞠通和王孟英为温病学从《伤寒论》学术体系中独立出来,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一个新的学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学科的建立标志着中医治疗急性外感热病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丰富了热性病的诊治理论和手段,进一步提高了临床治疗温热病的效果。2023-07-12 06:49:382
百家讲坛王孟英先生写过哪些书?
《王孟英医学全书》收集了《温热经纬》(5卷)、《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不分卷)、《随息居饮食谱》(不分卷)、《王氏医案》(2卷)、《王氏医案续编》(8卷)、《王氏医案三编》(3卷)等2023-07-12 06:51:164
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盹倾诸茶。的意思是什么?
“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倾诸茶”,这是清代才子纪晓岚《咏瓜诗》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盛夏里进食冰凉香甜的西瓜后的惬意心情。西瓜原产自非洲,时至今日,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高档宴会,都是人们喜欢的夏季水果。盛夏时节,酷暑难耐,恐怕没有比捧着西瓜,大快朵颐更让人身心舒爽的事情了。的确,西瓜可能是最适合炎热夏季食用的水果。这不仅是因为它有香甜凉爽的口感,而且还有着不可忽视的药用功效。西瓜本身被称为“天然白虎汤”,学过中医的人都知道,“白虎汤”是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用以治疗口大渴,身大热,汗大出,脉洪大为临床特点的阳明热证,是清气分热的代表方。而西瓜作为水果能被喻为“天然白虎汤”,其寒凉之性可略见一斑。《本草纲目》上说“西瓜瓤,气味甘、淡、寒,无毒......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总之,西瓜具有清热解毒、利水去火的功效。如果是暑天感冒,湿热内蕴,可以适当食用西瓜,达到清热解暑利水的功效。西瓜皮虽然口感不如西瓜瓤香甜可口,但是药用价值却丝毫不逊色,它的主要功效特长在于治疗口疮。我们所熟悉的中成药西瓜霜,就是用西瓜皮与皮硝加工而成。将未成熟的西瓜皮切碎,与皮硝拌匀,装入罐中,盖好,挂于阴凉通风处,待砂罐外层有白霜析出,即可装入瓶中备用,用于治疗咽喉肿痛,喉痹口疮。《本草纲目》云:“(西瓜)皮,气味甘凉无毒,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西瓜皮白色的部分,在今天,被爱美的女性用来制成面膜,可以补水、美白、祛痘、淡斑,治疗晒伤,实在是物美价廉的上佳之品。西瓜皮最外层的绿色部分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西瓜翠衣”,在清代王孟英所著《温热经纬》一书中,有一首“清暑益气汤”,就是以西瓜翠衣和西洋参为君药,在该方中,西瓜翠衣的主要作用还是清热解暑。而在《本草纲目》中,西瓜翠衣阴干为末,盐酒调服可以治疗闪挫腰痛。西瓜子晒干则更是老少咸宜的零食,和许多果仁一样,西瓜子也有润肠通便,和中止渴的作用。现代医学甚至发现,西瓜子具有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西瓜浑身都是宝,但并不意味着适合所有人食用。对于脾胃虚弱,体质寒凉的人来说,过食西瓜,可以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的症状。经过冰镇的西瓜,吃起来可能更加酣畅,但它的寒凉之性也会随之加倍,因此从养生的角度,并不值得提倡。此外,切开后的西瓜,会迅速腐败,滋生细菌,所以切开后的西瓜应该现切现吃。西瓜中含有大量的糖分,糖尿病人食后会使血糖飙升,所以要控制好进食时间和食量。西瓜是炎热夏季里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份清凉的礼物,在享用这份礼物时,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顾护脾胃。2023-07-12 06:51:252
大国医之王孟英的节目简介
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把病情、用药,都详细记录下来,这就是医案。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很早就开始了医案的记录,这些医案留传到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医的珍贵资料,而且是对中医理论的最好说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对这些珍贵的中医医案,进行了多年的认真研读,发现在那些简洁凝练的古文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一个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古代名医。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将为观众朋友们揭示,中医医案中所记录的,那一张张悬壶济世的陌生面孔,那一个个留传百世的神奇秘方,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实传奇。王孟英这三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些陌生,但是在中医界,他却是位大名鼎鼎的温病学家。可青年王孟英当时只是一位小伙计,他为什么会比那些医生更懂得医术?他是怎么学习医术的?后来又是怎样从一个小伙计,变成一位著名中医的呢?少年王孟英出于对浦上林医生的佩服,萌生了想当一名医生的理想,但是少年时代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着相当大距离的,那么王孟英后来又遇到了什么事情,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呢?王孟英下定决心要苦读十载,学习医术,但穷困的生活使王孟英不得不中断了学习,出去找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但王孟英学习医术的决心并没有因此改变,那么王孟英找了一份什么工作?又是怎样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一位名医的呢?王孟英的医术确实是高明,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王孟英的医德,当患者出于各种原因对自己不信任时,王孟英不仅不放弃治病救人,而且还能做到,一切为患者着想,那么在王孟英留下的医案之中,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在公元1808年,浙江省的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诞生了一个婴儿,家里给他取名叫王士雄,后来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那王孟英是怎么从一个小伙计变成一个医学大家的呢?他是怎么走上从医的道路的呢?让我们从头来讲王孟英的故事。2023-07-12 06:51:391
王孟英的个人作品
王氏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之作甚多。较著名者有:《《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王氏医案续编》(原名《仁术志》)、《王氏医案三编》、《归砚录》、《乘桴医影》、《潜斋简效方》、《鸡鸣录》、《重庆堂随笔》、《女科辑要按》、《古今医案按选》、《医砭》、《言医选评》、《校正愿体医话良方》、《柳洲医话良方》、《洄溪医案按》、《叶案批谬》等。2023-07-12 06:52:021
王孟英到底是怎么死的?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他活到61岁,另为一种是说他活到80多岁,他是以为治霍乱,疟疾的大专家,救过许多人,我希望他能长寿一点,可是,王孟英是个医生,也是个食疗大家,他如果活到八十多岁的话,应该会写很多书,他最后一本书好像是四十多五十多岁时写的,如果还能活到八十多岁,他应该还会写书......所以,从道理上,应该是第一种说法,他活到61岁,是因为为别人治病是,也不幸感染了霍乱,最终因为自己老了,抵抗能力差了,还没让自己去救自己,就死掉了!杯具啊!《百家讲坛》栏目有,去看看!2023-07-12 06:52:163
王孟英为什么好人无好报?自己和妻女皆不得善终!
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他活到61岁,另为一种是说他活到80多岁,他是以为治霍乱,疟疾的大专家,救过许多人,我希望他能长寿一点,可是,王孟英是个医生,也是个食疗大家,他如果活到八十多岁的话,应该会写很多书,他最后一本书好像是四十多五十多岁时写的,如果还能活到八十多岁,他应该还会写书......所以,从道理上,应该是第一种说法,他活到61岁,是因为为别人治病是,也不幸感染了霍乱,最终因为自己老了,抵抗能力差了,还没让自己去救自己,就死掉了!杯具啊!2023-07-12 06:52:246
有钟南山的本事,却没有钟南山的命,一代神医力战霍乱,无声死去
抗疫英雄钟南山院士喜获“共和国勋章”荣誉,可谓实至名归。他为中国人民做出的贡献绝对值得拥有这样的荣光。鲜花和掌声我们也毫不吝啬的给到他。 但是清朝温病学大家王孟英,其医术,学术贡献丝毫不亚于钟南山,但却在抗击霍乱的战斗中倒了下去。没有勋章,也没有鲜花和掌声 。作为一名战士,他倒在了自己的战场上,而且是悄无声息的远去了。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走的,甚至连背影都没有留下。留下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医案,几部价值连城的著作。 清朝末年,江南霍乱流行,只因战争频发,民不聊生。而卫生条件又极差。王孟英在上海与大家一起与霍乱战斗。时时处于危险之中。那时候,医生对自己的防卫措施很不到位没用防护服,没用KN95,也没有酒精,消毒液等杀菌消毒物质。而且他们都是凭一己之力在和病魔战斗,清政府自顾不暇,根本没有能力援助他们。 正在王孟英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有一位叫金簠(fǔ)斋的人来找他,他一见王孟英就说道:“总算见到你啦。”原来这位叫金簠斋的先生是一位非常慈善的人。他一见到王孟英就说“我总算见到你的真人了,你写的书我都看过了。”王孟英很吃惊:“您把我的书都看啦?”结果俩人一聊,还真是这么回事。金簠斋先生把王孟英的书看了个遍。二人一见如故,遂成为交心的朋友。 原来金先生来找王孟英是想让他把原先写的《霍乱论》重新修订一下。这本书写的时候,王孟英还很年轻,到了今天他一定有更多的临床经验。金先生想让王孟英把这些经验都写进去,然后把它出版了,好让大家都知道如何防治霍乱病。王孟英一口答应下来。但是因为他实在太忙了,这个事就耽搁了下来。 直到两个月后的8月28日那一天,金先生像往常一样去帮助、照顾那些霍乱患者。然而,就在那一天,他突然上吐下泻,四肢抽筋。金先生知道不好,自己感染了霍乱,赶快叫人去请王孟英,等到王孟英赶来一看,已经无药可治了,他的脉已经涣散了。金簠斋先生就在第二天,也就是29日离开了人世。 王孟英非常悲痛,这是他最好的朋友。两人志同道合,一起投入到了扑灭霍乱的斗争当中。这个时候,金先生却离他而去。这让王孟英万分痛苦。 然而,老天爷可能觉得这对王孟英的打击还不够。王孟英不久收到了他二女婿和亲家写来的一封信 ,说他的二女儿也因为霍乱病于29日那天病故了。 王孟英当时就哭晕过去了,扑倒在地。他禁不住埋怨亲家,你们也是 行医的啊,我的书你们家也放了一套啊,你们怎能让我王孟英的女儿死于温热病呢! 原来,8月23日那一天,王孟英的二女儿定宜突然上吐下泻。女婿家姓戴,也是医生。但是,他们可能有某种顾虑,没敢治,反而从外面请来了一位医生。这位来了一看,这是寒症啊,就服用附子理中汤吧,这是温热的药。就给服下去了。结果病越来越重,舌苔都黑了。 这位老兄一看,妈呀,这是开错药了吧。怎么办?换药吧。又开了寒凉的药,服下去之后,病情依然不见好转。最后又用了金贵肾气丸 ,还是温热的药。最终,8月29日,王定宜舌黑如炭,不治身亡。 二女儿病逝,王孟英犹如万箭穿心,伤心欲绝。清醒过来后,王孟英擦干眼泪,走进书房,铺好了纸,拿起了笔。朋友们见状,问他要干什么?王孟英说“我要重写《霍乱论》。我的朋友,我的女儿都是因为这个霍乱在同一天去世了,难道我不应该重新来写这本书吗?” 无数个日夜之后,王孟英终于完成了《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在这本书里,王孟英论述了很多防疫的知识和概念,和现代的许多防疫理论非常接近。王孟英认为,水源的污染和食物的污染都是霍乱传播的根源。比如上海这个地方,水源就非常不好:“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污浊不堪。”这个水太脏了,老百姓喝了怎能不生病呢。 那应该怎样解决呢?王孟英在书中写到:“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冽。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污。”就是疏浚河道,让清澈的水流进来。 另外,王孟英还提出了房间里要通风,让空气保持流通、新鲜。这些概念,绝对是防止霍乱的必要条件。现代医学也认为,霍乱这个病,防御大于治疗。主要防御好了,这个病就不会造成多大的危害。但是,当时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力量来做这个防御。内忧外患,无暇顾及。 像王孟英这样的医生是得不到政府支持的,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扑灭霍乱。这就很容易把自己暴露在传染源当中,是非常危险的。 有一点是王孟英比较省心的,那就是清政府虽然不能给他们什么支持,但是,也并不阻止他们行医治病。不用考行医证,不用担心被逮到了罚款、拘留、判刑。没有什么无证行医,非法行医之类的罪名。当时如果罚款,我估计王孟英一天也活不下去。因为他太清贫了,经常食不果腹。作为一代名医,真的是有点不可思议。 王孟英有个同行叫余小坡,是个进士,自己懂医,也行医。有一天,他行医回来,饿了,随手就吃了一小盅莲子羹。吃完了,就开始上吐下泻。他知道不好,马上叫人去请王孟英,结果,还没等王孟英来到这儿呢,他就已经不行了。霍乱这个病发病非常快,王孟英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是,当他重新写完《随息居霍乱论》之后,又立即投入到扑灭霍乱的战斗中去了。 王孟英直接 接触这些霍乱患者,和那些在战场上与敌人短兵相接的士兵没什么两样。也就是从这时候起,王孟英就从历史的文献中消失了。从此无影无踪,再没留下一点点蛛丝马迹。关于他的去向至今仍是学士界的一大谜团。有一种说法是王孟英活到了80多岁,但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罢了。 我们据实推测,王孟英因为霍乱失去了最好的朋友,也痛失爱女。他怀着一腔悲愤,对霍乱充满仇恨,难免不管不顾。而且,当时条件有限,医生的自我防卫措施几乎没有,所以,王孟英感染霍乱去世应该是大概率事件。如果他活到80多岁,那么,他一定会有更多的著作问世,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也一定会和朋友们有来往和联系,这也没有任何记载。 真正的战士,他最好的归宿是在战场上。王孟英在抗击霍乱的战斗中倒下,是死得其所。没有人为他颁发勋章,也没有鲜花和掌声,他依然义无反顾,用生命捍卫自己的阵地。 一生救人无数,自己却一贫如洗。当他在书中谈笑风生,雷霆万钧的时候,背后却忍饥挨饿,吃糠度日。当霍乱来临时,他以一己之力,向病魔发起了挑战,拯救了无数患者。作医者若此,一生无憾;国之大医,国之重器,也就是这样吧。 有医如此,实乃中华之幸;即便我们用尽真情去怀念他,也还嫌不够啊。2023-07-12 06:52:371
王孟英究竟是怎么死的?
那个罗大中说应该是霍乱死的。他年纪大了,喝的也是脏水,还四处治病,肯定是传染上了。2023-07-12 06:52:441
大国医王孟英的药方
《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载有鸡矢醴方:黄帝问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中国医学大辞典》为之(鸡矢醴)作解释:“五更热饮,则腹鸣,……次日觉足面渐有皱纹,又一次则渐皱至脖上而病愈矣,……有以毒攻毒之意也。”,这里的鸡矢即鸡屎也。《神农本草经》载其微寒无毒,主消渴,伤寒寒热。实一臭秽之物,以色白者入药。《本草纲目》记载:雄鸡屎乃有白,腊月收之。而陈修园亦附会人说:“屎中之白者,精也”。陈氏还说明了该方的服用方法:用鸡矢白一升,老酒二斤,炖热,渍鸡矢,乘热以布囊绞取汁服。 东汉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也载有鸡矢白、雄鼠屎、烧犬屎、马屎、牛洞(稀牛粪)等利用动物粪便治疗疾病的方剂若干。2023-07-12 06:52:522
温病四大家是谁?他们的著作是什么?
清代温病四大家有: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指导意见: 1,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2,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3,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4,王孟英著《温热经纬》2023-07-12 06:53:212
急求三篇百家讲坛大国医观后感
01 半痴山人 [1]我们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医生要把病情、用药,都详细记录下来,这就是医案。而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很早就开始了医案的记录,这些医案留传到今天,不仅是研究中医的珍贵资料,而且是对中医理论的最好说明。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对这些珍贵的中医医案,进行了多年的认真研读,发现在那些简洁凝练的古文之中,不仅蕴含着中医博大精深的理论基础,更难能可贵的是,记录了一个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古代名医。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将为观众朋友们揭示,中医医案中所记录的,那一张张悬壶济世的陌生面孔,那一个个留传百世的神奇秘方,那一段段起死回生的真实传奇。 王孟英这三个字对于普通人来说,确实有些陌生,但是在中医界,他却是位大名鼎鼎的温病学家。可青年王孟英当时只是一位小伙计,他为什么会比那些医生更懂得医术?他是怎么学习医术的?后来又是怎样从一个小伙计,变成一位著名中医的呢?少年王孟英出于对浦上林医生的佩服,萌生了想当一名医生的理想,但是少年时代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着相当大距离的,那么王孟英后来又遇到了什么事情,使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医生呢?王孟英下定决心要苦读十载,学习医术,但穷困的生活使王孟英不得不中断了学习,出去找一份工作来养家糊口。但王孟英学习医术的决心并没有因此改变,那么王孟英找了一份什么工作?又是怎样从一个打工仔,变成一位名医的呢?王孟英的医术确实是高明,但最令人感动的,还是王孟英的医德,当患者出于各种原因对自己不信任时,王孟英不仅不放弃治病救人,而且还能做到,一切为患者着想,那么在王孟英留下的医案之中,还有哪些感人的故事呢?在公元1808年,浙江省的钱塘,就是今天的杭州,诞生了一个婴儿,家里给他取名叫王士雄,后来字孟英,这就是我们的王孟英。那王孟英是怎么从一个小伙计变成一个医学大家的呢?他是怎么走上从医的道路的呢?让我们从头来讲王孟英的故事。 02 正气驱邪 王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治坏了的病人,他也治,朋友们觉得他傻,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半痴,王孟英不仅不生气,反而自称为半痴山人。在王孟英的医案中记载,他曾经治好了很多疟疾患者。然而,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每年仍然有五亿人感染疟疾,每一天就有近三千个儿童,因患疟疾死去。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王孟英,是使用什么药物,治好了许许多多的疟疾患者?王孟英治疗疟疾,是否有什么特别的秘方或秘诀呢?这天,王孟英正在家里面,突然有人敲门求诊,王孟英走出来一看,只见来人是风尘仆仆的,虚弱不堪,而且瘦得是皮包骨头,显然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但是王孟英啊,怎么看这个人,怎么觉得有点奇怪。他说这个人怎么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啊?等他仔细这么一端详,不禁大吃一惊,这位是谁啊?来的人正是王孟英的老领导,那位曾经被王孟英用一块干姜给救活的周光远。那周光远长什么样,大家可能还记得,长得是白白胖胖,很有气派。那他怎么变成这模样了?王孟英也很奇怪,于是赶快把周光远让进了屋,落了座以后就问,说您怎么变成这样了?周光远长叹了口气,哎,一言难尽啊。 怎么回事?原来周光远在婺州感染了疟疾。那么这个疟疾容易治疗吗?这要先从什么是疟疾说起。疟疾俗称打摆子,它是由一种叫疟原虫的病原体引起的,传播途径是一种叫按蚊的蚊子。这个病啊,我们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认识,在甲骨文里面就有这个疟字,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专门的篇章,来论述这个疟疾。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古代的中医治疗这个疟疾效果如何呢?回答是不尽人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当年康熙帝患疟疾,宫中的御医们束手无策,可见当时的中医并无治疗疟疾的特效方法,而很多抗疟有效的西药,在长期使用之后,疟原虫都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直到今天,疟疾仍然是人类健康的一个大敌。那么一百多年前的王孟英,是怎样来治疗疟疾的呢?疟疾,这个直到现在仍然危害着人类健康的大敌,为什么在王孟英面前就失去了威风?王孟英究竟有什么治疗疟疾的秘诀?为什么说上面那个医案就已经揭示了王孟英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到底是什么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之王孟英第二集《正气驱邪》。 03 力战霍乱 王孟英给周光远治好疟疾之后,周光远做出一个决定,他辞去婺州盐务总管的肥差,全家搬到了杭州,以便有病时方便求医。周光远真是有远见之明,几年之后,周光远染上了霍乱。当时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列强入侵中国的同时,把烈性传染病霍乱,也带到了中国,并在江南一带,引起了大爆发。霍乱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吞噬了无数中国人的生命,就连王孟英的妻子,也在这场瘟疫中不幸丧生。那么周光远这次是否还能幸免于难?王孟英是怎样与霍乱抗争的?他能否战胜霍乱这个恶魔呢? 霍乱是一种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烈性传染病,在霍乱大爆发的地区,甚至曾经造成过整个村庄的毁灭。那么周光远是怎么传染上霍乱的呢?晚清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世界上的列强们,在经济入侵中国的同时,把霍乱病菌也带到了中国。原来美丽的江南,一时间成了瘟疫横行的人间地狱,就连王孟英的妻子徐氏,也被霍乱吞噬了生命。王孟英身为医生,他为什么不能救活自己的妻子呢? 霍乱这种可怕的瘟疫多在夏季传播,特点是,发病急,症状重,会在短时间之内夺人性命。那么王孟英将会用什么办法来对付霍乱?而感染了霍乱的周光远,这次还能幸免于难吗? 中医治病讲究以预防为主,虽然霍乱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烈性传染病,但只要我们讲究合理饮食,搞好环境卫生,是完全可以防止霍乱传播的。但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环境条件差,人们又缺乏卫生常识,所以引起了霍乱的大爆发,那么王孟英是怎样给染上霍乱的周光远进行治疗的呢? 王孟英以中医扶正驱邪的方法,终于再次挽救了周光远的性命。在那次霍乱大流行期间,王孟英每天起早贪黑,在霍乱的魔掌之下,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宝贵的生命,那么王孟英在治疗霍乱之中,都总结出哪些宝贵的经验呢?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医治的是得病的人,西医治的是人得的病。所以西药主要是消灭病菌,病毒,而中医则主要是根据病人出现的症状用药,调整人体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但是霍乱这个烈性传染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十分复杂,而且瞬息万变,难以掌控。那么王孟英治疗霍乱的经验是什么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 王孟英第三集:力战霍乱。 04 寒温之争 翻开王孟英留下的各种医案,我们在感叹他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同时,还会发现两个有趣的现象:一个是,同样一个患者,吃别的医生给开的药,病情会越来越重;但是只要一请王孟英来,马上就药到病除了。第二个是,当他出诊看病的时候,经常会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那么王孟英为什么总和别的医生发生争执呢?为什么他总能治好那些久治不愈的患者呢?他开的药方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 王孟英被邵秋子赶走,虽然心中气愤,但还是挂念着邵老太太的病情,这是因为患者请大夫看病,最怕的就是医生诊断错误,开错了药方。那么邵老太太的病究竟是痰饮,还是疟疾呢?这位包大夫能治好邵老太太的病吗? 邵秋子的母亲现在已经到了病危的阶段,甚至连脉搏都摸不到了,但是王孟英,却只是开了一些清热化痰的常用药,那么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药方会有着起死回生的神效吗? 王孟英全力以赴地救治邵秋子的母亲,但是邵秋子却一再质疑王孟英的医术。这种事无论是谁遇到,肯定都会非常气愤,不愿再管了。那么面对再次登门请诊的邵秋子,王孟英还会不会出诊呢? 其实在王孟英的医书中,像邵秋子母亲这种明明患的是温病,应该用寒凉的药,却被别的医生误诊成伤寒,错用了温补的药,结果病情加重甚至致死的例子很多,比如在《王孟英医案》中,居然就有191例类似的医案。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很多的医生都知道伤寒,却不了解温病。那么到底什么是温病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医生不懂温病呢? 由于当时大多数医生对温病并不了解,导致很多的温病患者都被误诊误治了,所以等到王孟英再接手时,患者常常是病情严重,甚至濒临死亡。但是王孟英往往能够妙手回春,治不能治之病,救不能救之人,那么王孟英究竟有什么独门秘方?他又是如何运用温病理论来治病救人的呢? 中医认为一旦我们生病了,舌头的色泽和形状也会随之变化,而舌头的正常颜色应该是淡红色。但是许子社服用了王孟英开的方子之后,虽然脉搏正常了,舌苔却变成了黑色,这是为什么呢?难道王孟英这次用错药了吗? 王孟英凭借对温病的独到见解,根据许子社的具体病情,一共开出三个不同的方子,使得许子社的病情大为好转,只是还有口渴的症状没有解决,但是王孟英却不再给许子社开药方了,而是让他去吃梨,这是为什么呢?梨难道比药还有效吗?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 王孟英第四集:寒温之争。 05 乱世名医 清朝末年,由于连年的战火和频发的洪灾,一时间瘟疫横行,老百姓饱受疾病的折磨。虽然王孟英凭借高超的医术,救治了许多患者,但是就在王孟英四十八岁那一年,太平天国起义军一路打到了杭州,于是为了躲避战火,王孟英也只好回到了海昌老家,然后又去了上海,但是不久上海霍乱大流行,王孟英的亲人和好友都不幸患病。那么面对霍乱的再次来袭,王孟英会有什么应对的秘方?在那些居无定所,颠沛流离的日子里,王孟英为什么还要坚持行医?他又是如何挽救了一个个宝贵的生命呢?身为一代名医,王孟英的人生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王孟英回到老家海昌之后,依然坚持行医救人,治愈了很多疑难杂症,但是太平天国的军队很快就攻陷了杭州城,眼看着战火马上就会蔓延到海昌,海昌城内人心惶惶,而此时从杭州传来的一个消息,更是让王孟英悲伤不已。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王孟英的生活越来越窘迫,常常是饿着肚子去给人家看病,根本无法维持一家人的生计,于是王孟英接受了朋友们的邀请,将家眷托付给亲戚,孤身一个人去了上海。那么在上海这个繁华的大都市,王孟英又会有哪些传奇的经历呢? 王孟英在上海住下以后,很多人纷纷慕名前来请他出诊,从此王孟英开始了在上海的行医生涯,一家人的生活也渐渐地好了起来。但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老朋友突然来找王孟英了,而这个老朋友的到来,让王孟英刚刚放松下来的心情,马上又紧绷了起来,那么这个老朋友是谁呢? 王孟英凭借多年的医疗经验,竟然治愈了濒临死亡的霍乱患者,这一下王孟英的名气就更大了,于是很多霍乱患者都纷纷来找他看病。但是就在王孟英忙于治病救人的时候,他的二女儿和一位好友却在这场瘟疫中,不幸丧生了。那么王孟英医术高超,为什么偏偏救不活自己的好友和亲人呢? 虽然这次霍乱同时夺走了,王孟英的亲人和好友,但是他依然坚持战斗在救治霍乱患者的第一线。后来有人说在这次扑灭霍乱的战斗中,王孟英不幸也感染了霍乱,最后不治身亡。还有人说,王孟英救治了许多人,一直活到了八十多岁才去世。那么等待王孟英的究竟是什么呢?请继续关注中医学博士罗大中先生,特别奉献《大国医》2023-07-12 06:53:292
百家讲坛的1月22王梦英的观后感
近晚看CCTV10科教频道“百家讲坛”节目,由 罗大中教授讲解清代著名中医王孟英的故事,听后收获颇丰。王孟英,名士雄(1808~1867)清代著名医家,又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迁居钱塘(今杭州)。曾祖王学权,精于医,曾撰《医学随笔》;祖父及父皆业医。孟英自幼失怙,历经贫困,14岁即立志习医,深得舅父俞桂庭之助,并为其书斋题名“潜斋”。20岁时至婺州(今金华)佐理盐业为生,得暇钻研医籍。后游于江、浙,以医为业。其时战乱,疫疠流行,亲人死于霍乱,遂专心温热病。经多年实践,对温热有独到见识。代表作《温热经纬》为我国温病学重要著述之一。王氏著述及评注参订他人之作甚多。较著名者有:《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等。一日王孟英正在家中,忽听有人敲门求诊,王孟英走出来一看,只见来人风尘仆仆,虚弱不堪,瘦得皮包骨,显然这是一个远道而来的患者。王孟英怎么看此人怎么觉得有点奇怪,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仔细一端详,不禁大吃一惊,来人正是王孟英的老领导,曾被他用一块干姜给救活的周光远。怎么回事?原来周光远在婺州感染了疟疾。这次,王孟英又把周光远治愈。几年后周光远又得了霍乱,王孟英又把救了周光远的命,后周光远随王孟英学医。一日,有人来请王孟英看病。原来一家仆人患霍乱重病,王孟英一号脉,觉得此病已临近不治,不禁脸色一沉,众人一见大吃一惊,平日王孟英号脉都是一幅潇洒派头,今日如此想必病情甚重,众人甚急而慌。王孟英对仆人府上说,要想治好你们必须相信我。该家老太太一听便率全家跪拜在地道,就是您给我们开毒药我们也喝下去。王孟英一听大喜,于是开了药方。仆人喝药后次日便见好转。 该家一看仆人已大为好转,由于请王孟英路途较远,于是决定不再麻烦王孟英,又请了一位郎中。前日王孟英号脉后认为病人是内热甚重,故开的清热解毒之药。然此郎中却认为病人阳气不足,开的是补阳之药。正当老太太要把熬好的药给仆人喝时,家中一人喝止道,王孟英给开的是清热解毒之药,并已大为好转,如果是阳气不足,王孟英何以开此药?老太太一听顿时悔悟,于是又把王孟英请来,王孟英又继续开了清热解毒之药,仆人终于痊愈。老太太道,差一点坏了性命! 王孟英认为,霍患乱者症状有的是阳气不足,有的则是内热甚重,而当时很多郎中不是单纯按阳气不足治疗,就是单纯按内热甚重治疗,死守一法。而王孟英认为,要辩证施治,不可死板。这就是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它说明,治疗病人要根据病情灵活施治,万不可死守一法,否则即庸医也。 看病如此,打篮球比赛也如此,也得“辩证施治”!对特点不同的队,攻防就要采取不同的战术打法,不能对哪个队都一味地采取一种攻防战术打法,也不能在每节最后几十秒都一味死打1-4拉开,如果都“开一个药方”,即“庸医”也。 就是对一个队比赛,对方每节在攻防上所表现的特点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每节都要有采取有针对性的攻防策略,不能老按一个方子“施治”,否则也为“庸医”也。 前国家男篮教练陈文彬的篮球理论著作中充满了唯物辩证法、两点论,从哲学观点来看和我国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堪称篮球中的“名医”也!我国篮球教练员、运动员要使自己也成为“名医”就必须认真学习陈文彬的篮球理论著作、认真学习我国中医“辩证施治”的理论。否则的话就很难避免自己成为“庸医”。2023-07-12 06:53:471
国医大师邓铁涛,要想临床中不断突破,要做到这四点
该文为致敬国医大师邓铁涛,探讨其是怎样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承袭和发扬前人学术经验精粹的,以启发后学。 邓教授非常重视各家学说的学习,善于博取诸家所长; 又强调在临床验证中发扬各家,形成了重视调补脾胃的临床风格; 重视对各家学说的继承与发扬,从而得出创新性的理论学说; 注重学用结合,用创新性的理论学说指导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取得了重大突破。 邓教授非常重视各家学说的学习,常说: 四大经典是中医的“根”,中医的“枝”在仲景以后的各家学说。每一个朝代,都有其代表人物与著作,是中医学的宝藏。要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就要深入去读名家医案,读各家学说、名家著作,以便博取诸家之长,丰富自己。 邓教授早在上世纪 30 年代就攻读了中医经典著作,并在此基础上广泛研究了各家学说。他曾说: “各家学说这门学科,设立得很好。我担任过该科的教学,对其中一些名家学说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并在临证时加以验证,这方面的收益是比较大的。” 曾指出,仲景以后,对他影响比较大的医家有 李东垣、张介宾、王清任、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和张锡纯等 ,其中尤以李东垣为最。邓教授学习诸家学说时,善于博采众长。如在 研究脾胃学说时,他梳理了历代名家关于脾胃学说的论述,认为脾胃学说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重要论点 ,而“脾胃学说的代表著作首推元代 李东垣的《脾胃论》与《内外伤辨》二书 ,既继承了前代学说又提出新的见解,有所创造、有所发明。”又分述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的学术观点。提出“把有关的学说集中起来,取长补短,就能对脾胃学说有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邓教授重视各家理论学说,强调在临床验证中发扬各家,“中医研究必须与临床相结合,而和几千年以来的各家学说相结合也很重要。其临证 70 余年,善于将各家学说研究的成果运用于临床实践,从而发扬各家学说。他对脾胃学说深入研究之后,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均展现出重视调理脾胃、尤其是健脾益气的临床风格,临证重视调补脾胃成为其极具特点的风格。1999 年撰文《李东垣学说的临证会》,称其治疗冠心病、慢性肾盂肾炎、重症肌无力、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闭经、慢性结肠炎、子宫脱垂、胃下垂、腹股沟疝、阳萎等证均受李东垣脾胃学说的影响。 对冠心病的治疗,“着重于补气除痰; 除痰是一个通法,与补气药同用,通补兼施,有利于心阳的恢复,故本病心阳虚型常用温胆汤加参治疗。”温胆汤加参后被同行推为“邓氏温胆汤”,方中用党参补气扶正,丹参活血化瘀,温胆汤除痰利气,条达气机。自拟慢肝六味饮( 党参、云苓、白术、甘草、川萆薢、黄皮树叶) 治疗慢性肝炎,邓教授据《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拟定健脾补气,扶土抑木作为总原则。本方以四君子汤补脾气健运脾阳以“实脾”; 黄皮树叶疏肝解毒,行气化浊; 川萆薢入肝胃两经,升清而降浊,去除困郁脾土之湿浊。 治疗慢性肾盂肾炎自拟珍凤汤,即珍珠草、小叶凤尾草合四君子汤再加桑寄生、百部而成。立方之意,乃根据脾胃学说,如张仲景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 李东垣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之说。 本病既是邪少虚多之证,要使正气充足以逐邪气,健脾就是重要的一着,故用四君子汤以健旺脾胃,调动人体之抗病能力。 邓教授认为,开展中医传统研究,应着重继承中医的理论精华,提取其中的科学内核,再经一番加工和提高,使之成为源于该理论、又高于该理论的学说,即立足继承,着眼提高。 他十分推崇王清任、王孟英、叶天士等医家学说,尤其对王清任之气血理论和代表方药颇多发挥。提出王氏以气血为治病要诀而不偏执,实源自《内经》气血之论。血脉和利,必气亦和利,血实者宜决之,就是导之下流如决江河; 气虚者宜掣引之,正是王氏重用黄芪之所本。同时他也吸收了王孟英、叶天士等医家对痰瘀的辨治经验,并运用于临床, “广东地处南方卑湿,至易聚湿生痰,故以心阳虚兼痰者最为多见。”“临证观察,冠心病患者一般以心阳虚而兼痰浊者为多见,到中后期或心悸梗塞的患者则心阳( 阴) 虚兼血瘀或兼痰和瘀者为多见。” 将冠心病的基本病机概括为: 本虚标实,痰瘀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答了“痰”“瘀”的关系: 痰与瘀都是津液之病变,痰是瘀的早期阶段,瘀是痰的进一步发展,常相互为患,并据此提出了 “气血痰瘀相关” 的学术论点。 “气血痰瘀相关”之说正是邓教授博取王清任、叶天士、王孟英等诸家所长,结合临床实践而得出的创新性理论学说,体现了他对各家学说的继承与发扬。 邓教授重理论,强临床,强调学用结合,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曾讲过: “五脏的关系,不是依靠书斋里五行相生相克推导出来的关系,而是中医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系。”可见,理论的升华离不开临床实践。 邓教授提出的五脏相关学说正是其融合了历代诸家学术精华,基于临床实践形成的理论学说,为中医临床诊治提供一种思维模式,特别是对现代重大疑难疾病的防治指导具有重要意义。如辨治重症肌无力,在早期的研究中,邓教授均以东垣脾胃学说为指导思想; 随着临床实践积累及五脏相关学说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逐步应用五脏相关学说指导重症肌无力诊治,提出重症肌无力的病机为“脾胃虚损,五脏相关”。脾胃虚损, 语出金元李杲《兰室秘藏·脾胃虚损论》: “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 此语是对重症肌无力疾病本质认识,重症肌无力的病机始终以此为中心环节,并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是本病辨证论治的着眼点。五脏相关是基于中医临床实践形成的学说,也是名老中医对复杂临床现象高度的理论概括。 邓教授对黄芪的使用与王清任如出一辙。正如邓教授自己所讲: “我主持的‘七五"攻关研究课题是‘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及实验研究"。治疗此病我以李东垣的脾胃学说为指导( 脾主肌肉) 进行研究,在治疗上我又学习王清任学说,重用黄芪。”由此观之,邓教授临床的成功,是其融贯各家,对前人学术经验发挥的结果。正如他总结李东垣的成功经验后提出的传统研究方法: 继 承 前 人 理论———进 行理论实 践———总 结 提 高———创 立新论。2023-07-12 06:54:081
7位名医传-徐灵胎
著作若干 喜跟帖, 现在出版的清代著名中医大家叶天士的一个“长帖”《临证指南医案》就是和徐灵胎同志的跟帖一起出版的。《难经经释》在他三十五岁的时候出版了,此时的徐灵胎对中医的了解估计已经比其他的同志强了。 然后他还很不满意,击鼓再进,又顺手注释了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也不能说叫注释,应该说是对《神农本草经》中一百种他比较熟悉的药物进行了研究。 这本书后来也出版了,叫做《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是在他四十四岁的时候出版的。 后来他快马扬鞭,在取得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后,又写了著作若干。 《慎疾刍言》 有钱人找徐要长生不老药,圈内老中医给其温补之药,说是长生不老药,此乃圈内秘密。他在《慎疾刍言》的序言中说他自己在学习了中医以后,看过的中医书“批阅之书约千余卷,泛览之书约万余卷”,这句话算是把徐成功秘诀道出。人参 很多家庭本来就没有什么钱,结果患了病后医生给开了人参,为了在道义上过得去,家人砸锅卖铁,好多人把房子都卖了来买人参治病,其实好多人都不适合服用人参,最后是家破人亡,人财两空。 这个问题被徐灵胎同志发现后,他感觉很有必要纠正一下这股歪风,于是马上拿出辛辣的大笔, 写了一篇《人参论》,放在他出版的书《医学源流论》中 。 这人参补气是不假,但也得分个时候啊,当患者的病证中有风寒暑湿、痰火郁结的,再给用人参,那就会把邪气补住(当然,他说的这个话也有点过了,药方中配合其他药还是可以用的,但一味蛮用是错的),所以天下的人千万别以为人参是有病必服的补药啊。 对于过分使用人参的后果,徐灵胎写的这段话比较好,我给全文录下:“遂使贫之家,病或稍愈,一家终身冻馁。若仍不救,棺殓俱无,卖妻鬻子,全家覆败。医者误治,杀人可恕,而逞己之意,日日害人破家,其恶甚于盗贼,可不慎哉!吾愿天下之人,断不可以人参为起死回生之药,而必服之。医者必审其病,实系纯虚,非参不治,服必万全,然后用之。又必量其家业尚可以支持,不至用参之后,死生无靠。然后节省用之,一以惜物力,一以全人之命,一以保人之家。如此存心,自然天降之福。若如近日之医,杀命破家于人不知之地,恐天之降祸,亦在人不知之地也,可不慎哉。” 《兰台轨范》和《慎疾刍言》 在七十二岁和七十五岁的时候,徐灵胎分别出版了《兰台轨范》和《慎疾刍言》两本书,其中《兰台轨范》尤其值得学习中医的朋友一读,其中把一些病证的治疗方法,从《内经》到《伤寒杂病论》,再到后世的《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给理顺了一遍,都是他精选的方子,会给您的临床以启发的。好友袁枚 他的老朋友袁枚并没有忘记他,他亲自来到了徐灵胎的家乡。 在江南迷蒙的烟雨中,他久久伫立,回想着自己当年乘舟前来拜访的情景。 然后他拜访了一些被救治过的患者,写出了一篇著名的《徐灵胎先生传》,收入了自己的《小仓山房文集》中。 此文流传千古,人们看到了这篇文章,就仿佛又见到了昔日豪气冲天的徐灵胎本人。 徐灵胎其人,虽然外表豪放爽朗,但却实在是做了文人该做的一切,他是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的人,他的学问不偏不倚,根基深厚,他视恶如仇,对医学界的不良现象毫毫不留情,实在是中医界少有之人。 《洄溪医案》 就是王孟英给收集,并在批注以后给刊行的。2023-07-12 06:54:151
一颗桂圆三味药,这么吃堪比人参!补气血、养心神、强体质
随着年龄逐渐增大,人的气血开始衰弱,会慢慢出现 面色晦暗、身材走样、犯困、乏力、腿酸等表现 , 人也变得烦躁不安、情绪低落…… 如果你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很可能是气虚和血虚越来越严重了 。一个人的气和血是相辅相成的,当你血虚时,势必伴有气虚,也就是中医常说的“ 气血亏损 ”。 气血关系着一个人的容貌、身体状况 。一旦气血不足,可以直接从外貌上看出:脸色苍白不红润、长斑、黑眼圈、头发枯黄,人也没有精神,看着比同龄人老好几岁。 当你出现以下症状时,就说明气血不足,要尽早调理了: ①便秘。 气血不足,流向肠胃的血液就会减少,易造成消化不良,出现便秘。 ②怕风怕冷。 血虚不能濡养四肢,出现手脚冰凉、肌肤干燥、肢体麻木等。 ③容易疲劳。 气血充足的人精力充沛,身体舒适轻盈,如果一运动就累,且难以恢复,经常感觉疲劳困倦、头晕气短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 ④睡眠不好。 血养心,气血不足就会出现失眠、多梦、心烦气躁、健忘、眼干等。 虚则补,但补气血不一定都要用名贵药材,我们平常吃的 桂圆肉 就有非常好的补气血作用,而且 老少皆宜 。 一颗桂圆多种好处 “南方桂圆,北方参”,桂圆又称龙眼,它不仅是食物,更是一味良药。早在清代,名医王孟英称其为“ 果中神品,老弱宦之 ”,并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 龙眼调养气血的效果甚佳,补气血,益心脾,安神益智,将其熬制成膏,能迅速补血 。 01 补养气血 桂圆可以补养气血,简单说,就是 吃了气色好 ,人更显年轻,还可以改善女性经期不适、贫血等情况。 对于一些无端感到身体虚弱、疲劳的人,或是久病、年老体虚者,吃了后, 精神状态会慢慢好起来 ,人也会 变得有力气 。 02 益心健脾 桂圆是 心脾要药 。不仅能 补心血 ,调节心血失调引起的心悸、胸闷气短等问题,又能 补脾虚 。 脾胃运化生血,脾胃好了,血的供应也就改善了,机体又能吸收到更多的营养了,体质就会逐渐增强。对于血虚引起的水肿、头晕、腹泻、便秘等不适,也会渐渐缓解。 03 安神益智 桂圆养心安神,《神农本草经》称桂圆为“益智果”,认为 久服可以使人聪明、体态轻盈、保持年轻状态 。 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 :桂圆是“珍贵补品”,其富含多糖、氨基酸、铁元素、脑苷脂、烟酸等,在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的同时,还能增加白细胞数量以抵抗疾病,促进血红蛋白再生以补血,又能抑制脂质过氧化,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 保护血管、延缓衰老 的作用。 滋补 养生 首选桂圆干 鲜桂圆虽然吃起来方便,但它只是水果,只有 桂圆干 才能入药,而且干桂圆的多糖、氨基酸等 有效成分会明显增加 , 补心血、强体质、安神益智的作用也就更显著 。2023-07-12 06:54:221
吴鞠通的四大温病学家
四大温病学家,指清代温病学四大医家叶天士、薜生白、吴鞠通、王孟英。姓名简介贡献叶天士江苏吴县人,有“温热大师”之称。著有《温热论》、《三时伏气外感篇》。建立了温病因证脉治的独立体系。薛雪即薛生白,江苏吴县人,与叶天士同时同地,互有矛盾。代表作《湿热病篇》。系统论述湿热病的因证脉治。吴鞠通江苏淮安区人,少习儒学,使叶氏温病学说系统化、理论化。代表作《温病条辨》。发展叶氏学说,丰富温病证治内容。王孟英浙江海盐人,早期行医在杭州,后旅居上海。代表作《霍乱论》、《温热经纬》汇集渚家之说,集温病学之大成。2023-07-12 06:54:361
历史上的王姓名人有哪些 近现代?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安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王龁 :号梁盖,战国末期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白起死后也未有大功绩,但是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龁死 。在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中,初期和后期的秦军统帅是秦军宿将王龁。从《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一文中可以一窥王龁的风貌。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王叔和(201—280年):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王冰 (约生于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实甫:元戏曲作家。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师从张元素、李杲,为元代著名医家,主张脏腑辨证理论。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王维德(1659-?):清代外科医学家。字洪绪,号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全生派代表医家。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对于中医学理论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王孟英(1808~1867):名士雄,清代著名医家,又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迁居钱塘(今杭州)。清朝温病学派代表医家之一,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医砭》、《霍乱论》等。近代王明,中共政治家王士珍,北洋军阀王震,中共政治家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现代王安,美国企业家王小波,中国作家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王建民,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队投手。王守成,中国翻译企业家王谫,现代文人,著有《王城飞发》王义夫,射击运动员、教练。奥运会六朝元老,多次获得奖牌王力宏,对中国音乐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2023-07-12 06:54:525
祖医治痔堂的介绍
祖医治痔堂传承了著名医家王孟英的中医理论,认为痔疮的发生是人体伏邪气淤所致,首先需要用祖医治痔堂的秘方散除人体的邪气和湿气,祖医治痔堂归纳了《王孟英医案》中众多治疗疑难杂症案例的用药特点,通过太祖到嫡孙四代人的共同努力,通过中医外用内服相配合的治疗方式,从而对痔疮的临床辨证治疗上精确到了临症轻奇、处方熨贴。2023-07-12 06:55:061
嗓子疼不能吃什么
1、爆米花2、狗肉3、羊肉4、鸡肉5、鹅肉6、鹧鸪7、橘子8、龙眼肉9、韭菜1.爆米花:即炒米,咽喉肿痛者忌食。爆米花易伤阴上火,益增其疾。正如清代食医王孟英所说:“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2.狗肉:为温补性食物,明代医家缪希雍早就指出:“凡病人阴虚内热,多痰多火者慎勿食之。”咽喉肿痛为实热邪火,切勿服食狗肉。3.羊肉:性温热,多食易助热动火,所以,《金匮要略》中说:“有宿热者不可食之。”《医学入门》中还说:“素有痰火者,食之骨蒸。”凡咽喉肿痛之人,多属火热为患,故当忌食。4.鸡肉:为甘温补益食物,其性肥腻壅滞。《随息居饮食谱》说:“多食生热动风。”《中药大辞典》亦云:“凡实证不宜食。”咽喉肿痛属中医热证实证,法当忌食,清代食医王孟英也明确告诫:“喉症忌之。”5.鹅肉:民间视为发物食品,其性甘润肥腻,易于生热助痰。明?李时珍说它“气味俱厚,发热发疮”。所以,咽喉肿痛及扁桃体发炎化脓者,切勿服食。6.鹧鸪:性温,味甘,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患有咽喉肿痛之人忌食之。王氏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就曾告诫:“鹧鸪性属火,多食发喉痈。”7.橘子:性凉,味甘酸,民间多视之为上火之物。如过多食用,极易出现咽喉干痛,口舌生疮或溃疡。所以,在患有咽喉肿痛期间,暂不宜多吃橘子。8.龙眼肉:即桂圆肉。性温热,味甘甜,易助热助火助痰。《药品化义》说它“甘甜助火,若心肺火盛,皆宜忌用。”《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内有郁火均忌。”咽喉肿痛多属内有郁火,或肺热火炽所致,故应忌食之。9.韭菜:性温,味辛。根据古代医家经验,患有疔肿疮毒者应忌之。如《本草汇言》中指出:“疮毒食之,愈增痛痒,疔肿食之,令人转剧。”对于咽喉肿痛之人,也属火毒为患,如《本草求真》中说:“韭,火盛阴虚,用之最忌。”由此可见,喉痈肿痛者,理当忌食韭菜。2023-07-12 06:55:341
除李时珍我国古代著名得医生还有谁
李时珍在药学更为有名,主要代表作《本草纲目》,当然医生也是厉害的。在脉学上也有专著《濒湖脉学》。古代的医家有很多:张仲景,扁鹊,华佗,王叔和,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巢元方,孙思邈,王焘,王惟一,唐慎微,钱乙,沈括,许叔微,成无己,李东垣,张景岳,薛己,李时珍,傅青主,叶天士,张山雷,曹颖甫,张锡纯,陈修园,王清任,吴塘,王孟英,李中梓,吴有性,朱丹溪,李杲,刘完素,等。2023-07-12 06:55:423
我想自学中医,怎么学呢
虽不知你自学中医的动机是什么,但可以肯定是对你有用你才肯学,当然我也碰到一些人,他们学中医的目的是为了批判中医。我学的第一本书是《中医基础理论》,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学习以上课程的同时,你可以看看《黄帝内经》、《伤寒论》这两本书,从现在开好,一直学到你驾鹤西去的那一刻,象谈恋爱一样,爱它一辈子。把它读透,背烂,在治病时要想念着它们,这是成为名医的必经之路。 中医是一门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东西,书读透了,病还不一定看得好,一定要拜师学艺,这是学中医的捷径,切记切记!!! 最后一点,不瞒您说,学中医真的要悟性,这绝不是故弄玄虚!! 有不明白的可以问我,一定耐心回答!祝你心想事成!2023-07-12 06:55:5214
中医自学
1:神农本草经2:皇帝内经 3:伤寒论与金匮要略 4:易经 读书方法和书单: 第一阶段:从实践入手,初识经方奥妙和应用 1: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动画(网络有) 2:曹颖甫伤寒金匮发微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 (曹颖甫著) 3:伤寒论新义 , 金匮要略新义 (余无言著) 第二阶段:初识本草和易理 1:本草问答(唐容川著) 2:医易通说(唐容川著) 第三阶段:结识"火神派" 1:郑钦安医书阐释 医理真传、医法恒通、伤寒恒论 (郑钦安著) 第四阶段:本草提高,经方提高 1:本草思辩录(周岩著) 2:陈修圆全集 第五阶段:继续全面提高 1:黄元御医学全书 最后阶段:博览医术,精读经典原文,自我提高. 整个学习过程中可以穿插听:王正龙和刘渡舟的多媒体讲座.弄懂一些概念,背方剂是把组成的中药名用一句话把它们连起来的,中医诊断学,可以读内科学.但在看中药的时候最好也能结合地看方剂,因为中药只有和其他的药物在一起的的时候才能发挥它的多种效应.抽空多上上百度以下这几本书是必须看的,然后读诊断学,加强与别人的交流:中医基础理论,晓得一些疾病的表现形式;黄帝内经>,中医内科学.汤头歌有点难背的.最后有了一定基础,如果你自己不行,中医针灸学;等等,要不然你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这个方剂里要用到这个药,中医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呵呵先看基础理论.多读经典书籍<,对中医看待人体的整个机理有一个印象.你会越来越觉得中医的神奇.然后再读中药学和方剂学,去市场上买一本带速记的方剂学书;你好,首先有中医爱好很好,其次不论是否是爱好还是要专业学,看的书的路子必须是完全正确的,否则入门就错,那下面就没法进行了,下面是我写的入门逐渐能读的书,你有兴趣就看下啊: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 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 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796475/answer/22729261 1.启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第一步首先要勾起兴趣,看书以现代白话文为主,由一些比较有趣的中医故事入门。一来提高兴趣,二来接触一些中医基本知识。推荐的有罗达伦的《古代的中医》等著作,任之堂的《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等著作,经过这些你一般能树立一些基本的传统思维概念,掌握一些小偏方,悟性高的还能初步会一些脉诊,可以帮你的家人解决一些小问题,有时候还可以装个B,满足你的虚荣感。但切记别去到处乱开药,你还没那个本事。2.入门:有了兴趣后就要开始正规打基础了。这个阶段会有点痛苦枯燥,很多需要记忆,因此还是要以现代白话文的著作为主,但有了前面的兴趣和一定基础,应该是可以坚持下来。这个阶段教材,推荐《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思考中医》,郝万山的《伤寒论讲义》,胡希恕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讲座等。这阶段主要是打基础,比较系统的学习中医基本学说,常用中药的药性等等,如果这些都背不下来、理解不了的话,可能悟性不够,还是别学中医了。3.提高:这个阶段要开始逐渐加深理解了。基础打的好不好看前2个阶段,从这个阶段就开始升华了,此阶段还是以古文为主。需要看的是:《圆运动的古代中医学》。这本书很重要,为什么,这个是一个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承上启下的指示灯,非常非常重要。学完这本书,学什么,学《梅花易数》,什么!算命书?对,就是他,上面有位知友说学《滴天髓》,结果还被人笑话了,笑话他的那个人绝对不懂中医,我要说句公道话,学《滴天髓》也没错,为何?中医的根在“易”,易没学懂,中医任督二脉打不通,永远落在“技”的末梢,学不会变通。学《梅花易数》或者《滴天髓》都是一个目的,把“易”学明白了,所谓“医易同源”就在于此。把“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学明白了,中医的思维你就学会了。学完后再学黄元御的著作《四圣心源》《四圣悬殊》《素问悬解》《灵枢悬解》《难经悬解》《伤寒悬解》等等,有着黄老前辈的指点,看《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这些经典才能事半功倍,靠自己单独看这些经典,要悟透不是不可能,但需要大量时间和极高的悟性和毅力,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古中医一脉,就在于此。所以理论的高度,就在于这个阶段你能吃透多少。这一阶段,也是学中医最重要的阶段。4.实践:其实实践是一直伴随在学习中的,学了脉学,就多去把脉,看到家人有不舒服,就试着用中医去分析下,这样很有助于加深理解和记忆。前面的理论吃透后,后面就要看大量医案了,医案的著作很多,很多名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看他们的医案能学到不少,开阔见识,但其中的谬误也有,所以不能尽信,有了前面的学识,还可加上自己思考。实践可以从自己身上试起,别乱去给别人开药,你如果不是医生,是没有行医资格的,吃死人是要坐牢的,切记不要收钱,收钱那就坐实了非法行医。在自己身上,家人身上试过后,有了一定经验后,可以扩展到朋友,到时候如果你真的水平很行,自然有人慕名来看。通过不断实践,水平会逐渐升高的。2023-07-12 06:56:342
温病四大家及其著作
清代温病四大家有: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 指导意见: 1,叶天士蓍《温热论》,被誉为“温热大师”,提出了“卫气营血”的辨证论治理论和“辨舌验齿,”“辨斑疹白培” 2,薛生白蓍《湿热病篇》,对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的辨证和治疗进行了系统论述. 3,吴鞠通蓍《温病条辨》,形成以“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论治体系. 4,王孟英著《温热经纬》2023-07-12 06:56:434
玉灵膏是什么,玉灵膏吃了有什么效果?
玉灵膏是一种补气血的药,它能够补血养心,益肺生津。适宜于失眠多梦、心悸健忘,头晕神疲,津少口干的患者。2023-07-12 06:56:534
编写弁言,弁言是什么意思,弁言的意思,王孟英归砚录
biàn yán正文之前的文字。序言;序文;前言;引言。因冠于篇卷的前面,故称弁言。2023-07-12 06:58:051
求中医入门应看看哪些书,谢谢啦
朋友,你好,这个问题我总结过,也回答过几次,凡是热爱中医的朋友。都应该受到大鼓励的,下面是我的总结,希望对你有用: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 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 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2023-07-12 06:58:142
自制玉灵膏能保存多久
夏天做的玉灵膏放到冰箱就行了,但是要密封好,一般可以保存45天左右。相关说明玉灵膏为中医食疗古方,源自清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补血补气的臻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均有中医专家介绍该方。原料组成:龙眼肉(干)+西洋参(磨成粉比较好吸收),10:1的比例进行配备食疗方来源:清代名医王士雄(字: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功用]补血,益气,安神,改善睡眠,益脾胃。2023-07-12 06:58:243
现代名人王姓?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安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王龁 :号梁盖,战国末期秦国上将,初为战神白起的锋芒所掩盖,白起死后也未有大功绩,但是王龁经历三代秦王,为秦国宿将,与蒙骜王陵交替征战,始皇帝二年,王龁死 。在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战役长平之战中,初期和后期的秦军统帅是秦军宿将王龁。从《战国无双之魂断长平》一文中可以一窥王龁的风貌。王翦:,生卒年不详,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秦代杰出的军事家,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王叔和(201—280年):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王冰 (约生于公元710~804年):曾任唐代太仆令。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经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删繁存要以及前后调整篇卷等整理研究工作,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王显政:五代时期著名孝子,蒲城义门王氏先祖。义门王氏家族人才辈出,元延佑间曾被朝廷题匾“蒲城孝义之家”,列入国史,并得到县令“王氏孝悌,以兴民让”的表彰。翰林学士、国子祭酒虞集专门赋诗赞誉。记录王氏家族变迁与行孝的历史的《义门王氏先茔碑》,由“一代宗师”欧阳玄撰文,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全国著名石碑。元代御立的《蒲城王氏祠堂碑铭》也系危素书,赵期颐篆额,是元末碑刻代表作品。其中提到的韦村,又作苇村,即现在的蒲城县上王乡东苇村,至今王氏子孙仍聚居在前头、庄后、新庄三个自然村。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王实甫:元戏曲作家。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好古(约生于公元1200~1264年):字进之,号海藏。师从张元素、李杲,为元代著名医家,主张脏腑辨证理论。著有阴证略例》、《汤液本草》、《医垒元戎》、《此事难知》、《斑论萃英》、《伊尹汤液仲景广为大法》等。王维德(1659-?):清代外科医学家。字洪绪,号林屋先生或林屋山人、定定子。著有《外科证治全生集》,为全生派代表医家。王清任(1768~1831)又名全任,字勋臣。富有革新精神的解剖学家与医学家。著有《医林改错》一书,对于中医学理论具有较大学术价值。王孟英(1808~1867):名士雄,清代著名医家,又号梦隐,别号半痴山人,浙江海宁人,迁居钱塘(今杭州)。清朝温病学派代表医家之一,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医砭》、《霍乱论》等。近代王明,中共政治家王士珍,北洋军阀王震,中共政治家王国维,近代中国著名学者,杰出的古文字、古器物、古史地学家,诗人,文艺理论学,哲学家,国学大师现代王安,美国企业家王小波,中国作家王贞治,前日本职棒读卖巨人队打者,现任福冈软体银行鹰队监督。王建民,美国职棒大联盟纽约洋基队投手。王守成,中国翻译企业家王谫,现代文人,著有《王城飞发》王义夫,射击运动员、教练。奥运会六朝元老,多次获得奖牌王力宏,对中国音乐有影响力的音乐人之2023-07-12 06:58:502
求一份百家讲坛的节目清单,就是从喻大华教授讲《末代皇帝溥仪》一直到郦波评说曾国藩家书
2010年11月13日 末代皇帝博仪01慈禧的“算盘” 喻大华2010年11月14日 末代皇帝博仪02两宫驾崩 喻大华2010年11月15日 末代皇帝博仪03摄政王的苦恼 喻大华2010年11月16日 末代皇帝博仪04罢黜袁世凯 喻大华2010年11月17日 末代皇帝博仪05六岁退位 喻大华2010年11月18日 末代皇帝博仪06风云突变 喻大华2010年11月19日 末代皇帝博仪07振翅欲飞 喻大华2010年11月20日 末代皇帝博仪08少年夫妻 喻大华2010年11月21日 末代皇帝博仪09被逐出宫 喻大华2010年11月22日 末代皇帝博仪10东陵浩劫 喻大华2010年11月23日 末代皇帝博仪11津门彷徨 喻大华2010年11月24日 末代皇帝博仪12潜往东北 喻大华2010年11月25日 末代皇帝博仪13粉墨登场 喻大华2010年11月26日 末代皇帝博仪14傀儡抗主 喻大华2010年11月27日 末代皇帝博仪15关东军的高压 喻大华2010年11月28日 末代皇帝博仪16政治联姻 喻大华2010年11月29日 末代皇帝博仪17忍辱偷生 喻大华2010年11月30日 末代皇帝博仪18伪帝退位 喻大华2010年12月1日 末代皇帝博仪19沈阳被俘 喻大华2010年12月2日 末代皇帝博仪20引渡回国 喻大华2010年12月3日 末代皇帝博仪21走向新生 喻大华2010年12月4日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01太原降将 梅毅2010年12月5日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02忠勇雁门 梅毅2010年12月6日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03杨业之死 梅毅2010年12月7日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04奇冤潘美 梅毅2010年12月8日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05英雄六郎 梅毅2010年12月9日 鲜为人知的杨家将06杨门女将 梅毅2010年12月10日 传奇王阳明01神奇少年 董平2010年12月11日 传奇王阳明02另类青年 董平2010年12月12日 传奇王阳明03挺身斗虎 董平2010年12月13日 传奇王阳明04锦衣卫追杀 董平2010年12月14日 传奇王阳明05龙场悟道 董平2010年12月15日 传奇王阳明06王阳明升职记 董平2010年12月16日 传奇王阳明07临危受命 董平2010年12月17日 传奇王阳明08深山剿匪 董平2010年12月18日 传奇王阳明09只身平叛 董平2010年12月19日 传奇王阳明10攻心奇谋 董平2010年12月20日 传奇王阳明11荒唐皇帝 董平2010年12月21日 传奇王阳明12忍辱负重 董平2010年12月22日 传奇王阳明13良知之教 董平2010年12月23日 传奇王阳明14此心光明 董平2010年12月24日 三言两拍01奇书出世 韩田鹿2010年12月25日 三言两拍02财富与命运 韩田鹿2010年12月26日 三言两拍03家产与兄弟 韩田鹿2010年12月27日 三言两拍04断案与解密 韩田鹿2010年12月28日 三言两拍05皇帝与无赖 韩田鹿2010年12月29日 三言两拍06市民与精英 韩田鹿2010年12月30日 三言两拍07智者与叮咛 韩田鹿2010年12月31日 三言两拍08成功与负心 韩田鹿2011年1月1日 三言二拍09理性与激情 韩田鹿2011年1月2日 三言二拍10爱情与金钱 韩田鹿2011年1月3日 三言二拍11好人一生平安 韩田鹿2011年1月4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1_打虎英雄 杨雨2011年1月5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2_三败考场 杨雨2011年1月6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3_泪溅龙床 杨雨2011年1月7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4_知遇之恩 杨雨2011年1月8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5_初露锋芒 杨雨2011年1月9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6_柳暗花明 杨雨2011年1月10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7_少年战士 杨雨2011年1月11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8_情场懦夫 杨雨2011年1月12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09_风流放翁 杨雨2011年1月13日 侠骨柔情陆放翁10_一往情深 杨雨2011年1月14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1_求职的学问 赵玉平2011年1月15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2_求人的技巧 赵玉平2011年1月16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3_用人的门道 赵玉平2011年1月17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4_管人的谋略 赵玉平2011年1月18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5_信任的诀窍 赵玉平2011年1月19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6_稳定的良方 赵玉平2011年1月20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7_处罚的策略 赵玉平2011年1月21日 向诸葛亮借智慧08_接班的讲究 赵玉平2011年1月22日 大国医01_王孟英01:半痴山人 罗大中2011年1月23日 大国医02_王孟英02:正气驱邪 罗大中2011年1月24日 大国医03_王孟英03:力战霍乱 罗大中2011年1月25日 大国医04_王孟英04:寒温之争 罗大中2011年1月26日 大国医05_王孟英05:乱世名医 罗大中2011年1月27日 名人酒故事01皇帝呼来不上船 张大千2011年1月28日 名人酒故事02会须一饮三百杯 张大千2011年1月29日 名人酒故事03张旭三杯草圣传 张大千2011年1月30日 名人酒故事04但恨饮酒不得足 张大千2011年1月31日 名人酒故事05酒池肉林亡国恨 张大千2011年2月1日 中华孝道[ 01孝经传世 ] 朱翔非2011年2月2日 中华孝道[ 02孝的力量 ] 朱翔非2011年2月3日 中华孝道[ 03家有家风 ] 朱翔非2011年2月4日 中华孝道[ 04孝的真相 ] 朱翔非2011年2月5日 中华孝道[ 05非常底线 ] 朱翔非2011年2月6日 中华孝道[ 06人际的温情 ] 朱翔非2011年2月7日 中华孝道[ 07长大成人 ] 朱翔非2011年2月8日 大国医06_钱乙[ 1传奇身世 ] 罗大中2011年2月9日 大国医07_钱乙[ 2望诊传奇 ] 罗大中2011年2月10日 大国医08_钱乙[ 3御医生涯 ] 罗大中2011年2月11日 大国医09_钱乙[ 4传世奇方 ] 罗大中2011年2月12日 大国医10_钱乙[ 5妙手仁心 ] 罗大中2011年2月13日 大国医11_李东垣[ 1特立独行 ] 罗大中2011年2月14日 大国医12_李东垣[ 2首战大头瘟 ] 罗大中2011年2月15日 大国医13_李东垣[ 3奇方救众生 ] 罗大中2011年2月16日 大国医14_李东垣[ 4蜡烛泪干 ] 罗大中2011年2月17日 大国医15_缪希雍[ 1自学成才 ] 罗大中2011年2月18日 大国医16_缪希雍[ 2行医趣事 ] 罗大中2011年2月19日 大国医17_缪希雍[ 3遭遇挑战 ] 罗大中2011年2月20日 大国医18_缪希雍[ 4东林侠医 ] 罗大中2011年2月21日 大国医19_朱丹溪[ 1:四十学医 ] 罗大中2011年2月22日 大国医20_朱丹溪[ 2:拜师奇遇 ] 罗大中2011年2月23日 大国医21_朱丹溪[ 3:巧治怪病 ] 罗大中2011年2月24日 大风歌[ 01传奇皇帝 ] 王立群2011年2月25日 大风歌[ 02时代玉成 ] 王立群2011年2月26日 大风歌[ 03西出秦关 ] 王立群2011年2月27日 大风歌[ 04率先入关 ] 王立群2011年2月28日 大风歌[ 05在劫可逃 ] 王立群2011年3月1日 大风歌[ 06鸿门脱险 ] 王立群2011年3月2日 大风歌[ 07屈就汉王 ] 王立群2011年3月3日 大风歌[ 08还定三秦 ] 王立群2011年3月4日 大风歌[ 09彭城之战 ] 王立群2011年3月5日 大风歌[ 10韩信北伐 ] 王立群2011年3月6日 大风歌[ 11鏖战荥阳 ] 王立群2011年3月7日 大风歌[ 12韩信破齐 ] 王立群2011年3月8日 大风歌[ 13十罪项王 ] 王立群2011年3月9日 大风歌[ 14圆满收官 ] 王立群2011年3月10日 大风歌[ 15登基称帝 ] 王立群2011年3月11日 大风歌[ 16立仪定都 ] 王立群2011年3月12日 大风歌[ 17汉初三杰 ] 王立群2011年3月13日 大风歌[ 18血性男儿 ] 王立群2011年3月14日 大风歌[ 19冰火人生 ] 王立群2011年3月15日 大风歌[ 20一升一降 ] 王立群2011年3月16日 大风歌[ 21分封之争 ] 王立群2011年3月17日 大风歌[ 22奇谋天才 ] 王立群2011年3月18日 大风歌[ 23臧否不一 ] 王立群2011年3月19日 大风歌[ 24并峙双雄 ] 王立群2011年3月20日 大风歌[ 25吕氏英杰 ] 王立群2011年3月21日 大风歌[ 26幸运之歌 ] 王立群2011年3月22日 大风歌[ 27谋圣受封 ] 王立群2011年3月23日 大风歌[ 28军功封侯 ] 王立群2011年3月24日 大风歌[ 29第一功臣 ] 王立群2011年3月25日 大风歌[ 30刘姓封王 ] 王立群2011年3月26日 大风歌[ 31太上皇帝 ] 王立群2011年3月27日 大风歌[ 32白登之围 ] 王立群2011年3月28日 大风歌[ 33爱子封王 ] 王立群2011年3月29日 大风歌[ 34夺储之祸 ] 王立群2011年3月30日 大风歌[ 35封王之路 ] 王立群2011年3月31日 大风歌[ 36翁婿嫌隙 ] 王立群2011年4月1日 大风歌[ 37成败萧何 ] 王立群2011年4月2日 大风歌[ 38反乎冤乎 ] 王立群2011年4月3日 大风歌[ 39死因之辩 ] 王立群2011年4月4日 大风歌[ 40将星陨落 ] 王立群2011年4月5日 大风歌[ 41高祖还乡 ] 王立群2011年4月6日 大风歌[ 42英雄末路 ] 王立群2011年4月7日 大风歌[ 43自信人生 ] 王立群2011年4月8日 大风歌[ 44魅力四射 ] 王立群2011年4月9日 大风歌[ 45用人有道 ] 王立群2011年4月10日 英雄项羽[ 01立志图秦 ] 李清泉2011年4月11日 英雄项羽[ 02会稽起兵 ] 李清泉2011年4月12日 英雄项羽[ 03横空出世 ] 李清泉2011年4月13日 英雄项羽[ 04破釜沉舟 ] 李清泉2011年4月14日 英雄项羽[ 05鸿门风云 ] 李清泉2011年4月15日 英雄项羽[ 06裂土封侯 ] 李清泉2011年4月16日 英雄项羽[ 07痛失双杰 ] 李清泉2011年4月17日 英雄项羽[ 08智救彭城 ] 李清泉2011年4月18日 英雄项羽[ 09楚河汉界 ] 李清泉2011年4月19日 英雄项羽[ 10霸王之死 ] 李清泉 不知道你还满意不,我花了1小时为你整理啊!2023-07-12 06:58:581
怎样更好的自学中医,学中医最好看那些书?
你好,这个我已经推荐过几次了,愿意再仔细和你说。 先可以看秦伯未先生的中医入门这本书,很小,但质量一流。然后可以看下面推荐的一些书,书的内涵比较可靠: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 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 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一般通过这些书并结合适当的中医临床上可以真入门的。 再会,朋友,好运。2023-07-12 06:59:073
中国古代的名医除了华佗、扁鹊、李时珍、朱丹溪、皇莆谥、叶天士、钱乙,葛洪、张仲景、孙思邈等还有谁?
华佗能“劈开头颅取出风涎”还能从人体内取出一只黄雀飞走了;扁鹊能看出“二十年后人必死”;李时珍把狗屎喂给病人,说狗屎“白狗者良”;叶天士据说治疗疟疾很有办法,可是当年乾隆的疟疾是洋人的奎宁治好的;张仲景说“白马黒蹄”的马肉不能吃,五月初五不能吃生菜;孙思邈有人说活了一百零几岁,有人说活了一百四十多岁。你要是想知道,“还有神农氏尝百草,日中七十毒”。其实古代的医疗状况是很恶劣的,中医及其爱好者总是用一些传奇故事来说明古代医疗多么发达,这是故意的白痴行为。2023-07-12 06:59:171
有次一个中医给我号脉说脾虚,请问脾虚有什么症状?对身体有危害吗?怎样食疗?
中医脾虚证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虽较繁杂,但就笔者长期的临床观察,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等,我在治疗方面积累了点滴经验,现略述如下:脾虚呕吐证见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胃纳不佳,食入难化,脘腹痞闷,口淡不渴,面白少华,倦怠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弱。脾虚呕吐为脾脏虚弱,胃气上逆所致,治宜健脾和胃止呕,方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脾虚泄泻证见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完谷不化,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脾虚泄泻由脾虚失运,湿注肠道所致,治宜健脾渗湿止泻,方选参苓白术散化裁。脾虚水肿证见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腹胀闷,食纳减少,面色不华,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缓。脾虚水肿由脾虚水停,泛溢肌肤所致,治宜温脾利水消肿,方选实脾饮加减。脾虚出血证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或尿血、吐血、衄血及紫斑,神疲乏力,气短声低,面白无华,头晕,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脾虚出血乃脾气虚弱,血失统摄为罹,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方选归脾汤加减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鸭肉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甲鱼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田螺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螺蛳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蚌肉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牡蛎肉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梨子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山楂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甜菜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枸杞子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脾虚者宜吃以下食品。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米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愈”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白扁豆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牛肚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白鲞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干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鲞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可见脾胃虚弱者食之颇宜。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症自除。”脾胃虚弱者宜常食之。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对脾虚便溏、胃弱食少、气血不足之人,最宜经常服用大枣。樱桃性温,味甘,能补脾益气。《名医别录》中就说:“樱桃主调中,益脾气。”《滇南本草》亦云:“樱桃治一切虚症,能大补元气,滋润皮肤。”凡脾气虚弱者宜食。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的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宜。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用老菱制取淀粉叫菱粉,也有补脾作用。《唐本草》云:“菱,作粉极白润宜人。”《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王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所以,对脾虚之人久痢虚泻,妇女白带清稀频多者,最宜食之。党参性平,味甘,无毒,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本草正义》指出:“党参力能补脾养胃,润肺生津,健运中气,本与人参不甚相远。其尤可贵者,则健脾运而不燥,滋胃阴而不湿。凡古今成方之所用人参,无不可以潞党参当之,凡百证治之应用人参者,亦无不可以潞党参投之。”可见党参补脾胃作用与人参相同,且运用得比人参更广泛。太子参又称孩儿参、童参。能补脾益气。《本草从新》说它“大补元气”。《饮片新参》认为太子参“补脾肺元气”。《陕西中草药》中还说它“补气益血,健脾生津。治脾虚腹泻,不思饮食。”脾虚者宜常食之。此外,脾虚之人还宜服食山药、粟米、高粱、青稞、蚕豆、狗肉、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鳜鱼、白木耳、花生、黄芪、紫河车、白术、甘草等脾虚之人忌吃下列食物。鸭肉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甲鱼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田螺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螺蛳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蚌肉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牡蛎肉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梨子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山楂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甜菜又叫君达菜。其性凉,有损脾气。如《本草求真》中指出:“脾虚人服之,则有腹痛之患,气虚人服之,则有动气之忧,滑肠人服之,则有泄泻之虞。”由此可见,对脾气虚弱,尤其是脾虚便溏之人,不宜多食常食之。枸杞子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此外,脾虚者根据其宜忌原则,应当忌食或少吃阿胶、马奶、牛奶、海参、甲鱼、螃蟹、蛤蜊、蚌肉、蚬肉、鳆鱼、芝麻、荞麦、柿子、柿饼、荸荠、柑、橘、香蕉、桑椹、无花果、猕猴桃、西瓜、甜瓜、海松子、柏子仁、生萝卜、水芹菜、落葵、菊花脑、茼蒿、菠菜、莼菜、发菜、蕺菜、地瓜、丝瓜、生菜瓜、生黄瓜、紫菜、地耳、金针菇、草菇、菊花、金银花、地黄、决明子、西洋参、胖大海、薄荷等。2023-07-12 06:59:261
脾虚的人群在饮食上存在哪些禁忌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脾虚的情况,这是不健康的一种表现,对于这类人群在生活中做好相应的饮食护理是至关重要的,脾虚的人饮食上要注意很多食物时需要忌口的,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关于脾虚的人饮食禁忌有哪些。 1、鸭肉 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对于脾虚的人来说,是不可以吃鸭肉的。 2、甲鱼 虽然甲鱼有很好的滋阴凉血的作用,是很好的清补食品,滋腻之物,但是如果吃多了的话会导致脾功能受阻,食欲消退,消化不良。特别是脾胃虚弱的人来说,应当忌食甲鱼,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 3、田螺 性寒,味甘咸,有清热解暑作用。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4、螺蛳 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所以脾虚的人要忌食螺蛳。 5、蚌肉 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 6、牡蛎肉 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清·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 7、梨子 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清·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 8、山楂 又叫棠株、山里红。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元·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 对于脾虚的人来说,饮食是需要极为重视的,合理的饮食才能让自己保持健康,上述介绍的这些食物都是不适合脾虚的人食用的,自己一定要忌口,为自己的健康着想。希望通过本文的详细介绍能够对脾虚的人提供一些参考。2023-07-12 06:59:331
玉灵膏不适合什么样的人吃?
孕妇和儿童不宜食用。痰火内盛或湿热蕴阻者,不宜食。本方为甘温与甘寒相济的滋补剂。方中龙眼性味甘温,功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益智,主治劳伤心脾,气血不足,心悸失眠,神疲体倦,面色萎黄,饮食欠佳等症。西洋参性味甘寒,功能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要含有人参皂甙,所以它与人参都有补益的作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龙眼肉与西洋参配伍,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是药食两用的滋补上品。玉灵膏为中医食疗古方,源自清中医名家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是补血补气的臻品,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均有中医专家介绍该方。原料组成:龙眼肉(干)+西洋参(磨成粉比较好吸收),10:1的比例进行配备食疗方来源:清代名医王士雄(字:孟英)《随息居饮食谱》[功用]补血,益气,安神,改善睡眠,益脾胃。扩展资料:清代名医王士雄(字:孟英)《随息居饮食谱》龙眼肉为补益佳果,现代研究发现它含有葡萄糖、蔗糖、蛋白质、脂肪及各种维生素,营养十分丰富,为养心补虚佳品。西洋参含有多种人参皂甙,具有显著的抗疲劳、抗缺氧能力。它性偏凉,为阴虚体质者所宜,近人张锡纯称它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龙眼肉与西洋参制膏,功能大补气血,有很好的补益效用,故清代医家王孟英称它为“代参膏”,说它“力胜参芪”。它不但效力大,而且味道好,颇受人们的喜欢。制法1,将龙眼肉洗干净,和西洋参粉按照10:1比例搅拌均匀,置于炖盅。2,放入锅中隔水蒸,建议蒸制40小时,达到这个时间的龙眼肉之热性得以消散,膏方平和。3,食用方法:每日早晚挖一小勺玉灵膏放入杯中,开水冲调食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玉灵膏2023-07-12 06:59:411
脾虚的人不宜食用的食物需知
脾虚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脾虚的原因是有很多的,不良的生活习惯,或者是疾病原因,都会造成脾虚的情况出现,如果出现了脾虚的话,那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所吃的食物,那么脾虚的人不宜食用的食物到底都有哪些呢?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下面将为大家做出相关的介绍说明。 1、鸭肉 鸭肉是属于寒凉的肉类,虽然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但是对于脾虚的人来说,是不太适合食用的,否则的话会伤及脾胃。这在古代就有记载,《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清·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 2、甲鱼 甲鱼的滋补功效确实非常的显著,具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但是甲鱼对于脾胃虚弱的人群来说是不适合食用的,脾胃虚弱的人,吃甲鱼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所以脾胃虚弱的人平时要忌口甲鱼。 3、田螺 田螺性寒,虽有清热解暑作用,但是对于脾胃健康并没有好处。正因其性质大凉,《随息居饮食谱》中才明确告诫:“多食寒中,脾虚者忌。” 4、螺蛳 螺蛳吃起来口感非常的鲜美,但是对于脾胃有一定的影响,体虚的人平时要忌口这种食材。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 5、蚌肉 吃蚌肉可以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适合多吃,否则会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因此如果自己存在脾虚的情况,那么要避免食用。 上文介绍的这些食物是比较美味的,但是对于脾虚的人来说,确实不适合使用的,所以脾虚的人一定要管住自己的嘴,在平时生活中,对于这类食物尽量做到不吃,因为如果这些食物是属于寒凉性的食物,脾虚的人吃这些食物只会带来不良的影响,健康的人群吃这些食物也要注意适量,不可过量。2023-07-12 06:59:541
脾胃虚不能吃什么东西?
胃肠是人体健康之本,消化好才能身体棒,这点大家都知道。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胃肠是有灵性的,它在选择食物方面也是有喜好的,只有顺着它的喜好来,胃肠才能健康无忧,尤其是脾胃虚寒的朋友要谨记,以下的食物就是胃肠最怕的,可远之。脾虚不能吃蚌肉蚌肉性寒,味甘咸,能滋阴、清热,但脾虚之人不宜多食,食之易伤脾胃阳气。所以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告诫:“蚌,甘咸寒。多食寒中,脾虚便滑者皆忌。”脾虚不能吃甲鱼甲鱼有凉血滋阴作用,属于清补食品,滋腻之物,多食久食则有碍脾之运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尤其是脾胃素虚之人,应当忌食之,正如《本草从新》中所告诫:“脾虚者大忌。”脾虚不能吃牡蛎肉牡蛎肉性质微寒,味甘咸,虽有滋阴养血作用,但多食久食则导致脾胃虚寒,加重消化系统慢性疾病的病情,凡因脾虚所致的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不良症、慢性腹泻者均忌多食。黄宫绣还说:“脾虚精滑者忌。”脾虚不能吃螺蛳螺蛳性寒,味甘,虽有清热作用,但对脾胃虚寒之体则不相宜。正如《本草汇言》中指出:“此物体性大寒,善解一切热瘴。胃中有冷饮,腹中有久泄不实,不宜食之。”姚可成《食物本草》亦说:“多食令人腹痛不消。”故凡脾虚者,法当忌食之。脾虚不能吃鸭肉鸭肉属性凉之物。《饮食须知》中曾说:“鸭肉味甘性寒,滑中发冷气。”王孟英亦云:“多食滞气,滑中,凡为阳虚脾弱,……皆忌之。”因此,脾虚之人,尤其是脾阳不足者忌食鸭肉。脾虚不能吃枸杞子枸杞性平,味甘。但古代医家也有认为,枸杞性寒。如《别录》中说它“微寒”。《食疗本草》认为“寒,无毒”。《本草求真》中还说:“枸杞,甘寒性润。”正因如此,对平素脾胃虚弱,或素有脾胃虚寒便溏者,皆当忌之,正如《本草经疏》中告诫:“脾胃薄弱,时时泄泻者勿入。脾虚不能吃山楂山楂能开胃消食,但有损害脾胃之弊。如《本草纲目》中曾说:“凡脾弱,食物不克化,胸腹酸刺胀闷者,于每食后嚼二三枚绝佳,但不可多食,恐反克伐也。”《本草经疏》中也指出:“脾胃虚,兼有积滞者,当与补药同施,亦不宜过用。”朱丹溪还认为:“山楂,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因此,脾虚之人勿食之,更忌多食常食之。脾虚不能吃梨子生梨性凉,脾虚切忌。正如《饮食须知》中所言:“多食令人寒中、损脾、生食多成冷痢。”《本草经疏》亦云:“脾虚泄泻,法咸忌之。”王孟英也曾指出:“中虚寒泻者忌之。”因此,凡脾虚之人,尤其是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切勿食用。2023-07-12 07: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