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康map
-
今天,同性恋,异性恋和双性恋,被认为是不同类型的“性倾向”,其定义是:“持久的对某一特定性别成员在性爱,感情或幻觉上的吸引”;因此,同性恋指的是“对自身性别基本的或绝对的吸引”。
同性恋的定义就是它的性取向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只是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的变种。现代的性医学和精神医学不把同性恋当作性变态来对待,更多的学者更愿意把同性恋看作当事人的“性爱好”或性取向来看待,甚至将它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和精神病学会已不再把同性恋看作精神障碍,而只是性取向的不同。
国际科学界主流观念从心理卫生和精神医学层面上否定了同性恋和社会道德相关的观点。一些年前,同性恋被列为性心理障碍(性变态)。随着精神医学界对同性恋者在智商、心理平衡能力、判断能力、可信赖程度、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否定了将其认定为心理障碍的观点。
同性恋的评估与鉴定
性取向可以随时间的变换有所不同。评估应慎重,标准有一下几个方面:
(1)性吸引力 sexual attraction
(2)性行为 sexual behavior
(3)性幻想 sexual fantasies
(4)情感的喜好 emotional preference
(5)社会的喜好 social preference
(6)自我认定 self-idenification
(7)同性╱异性的生活形态 homo╱hetero life-style等之性取向。
关于同性恋方面的统计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和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究者赫兹菲尔德的估计,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部人口的1%至5%。后来,有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的10%,美国成立了10%协会(Ten Percent Society)”,意指总人口中的十分之一是以同性恋倾向为主的(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
男性青少年之1/3在青春发育期及青年时代,会有短暂时期表现出同性恋行为,但是绝大多数有这种体验的人,以后都变成完全性异性恋。只有大约有5%男性和约2%的女性在一生中始终是(绝对)同性恋者。中国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
在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当中,双性恋占绝大多数。他们都能从事异性性活动,甚至会感到性乐,然而他们所偏爱的却是同性恋。同性恋与异性对象结婚可以维持,但是他们的异性婚姻并不稳定美满。
同性恋的成因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概括起来,目前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生理学理论。其中包括(1)胎儿期染色体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生理学研究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近期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它通过对同卵双生兄弟和异卵双生兄弟中同性恋发生的比例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它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兄弟发生同性恋的占57%、而异卵双生兄弟的只占24%,而一般兄弟为同性恋者占13%。
对于女性同样的研究显示同性恋女子同卵双生姐妹的50%、异卵双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时是同性恋者。
心理学理论, 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等注重研究同性恋后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学术界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同性恋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表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性经验。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其正确的性取向至关重要。比如:
@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 - 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理由是:由于首次性经验事关重大,印象深刻,当事人有可能就此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尤其
@当这一经历发生在早年生活之中。
@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
@恋母情节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至今没有定论。
男性成为同性恋者的原因:
1.母亲过分依赖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
2.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续转给儿子。
3.周为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姐妹,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於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4.父亲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
5.一个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被贬损了男子气概的儿子。
6.双亲对性都有恐惧感,对性有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里成长,使孩子对性产生了歪曲的观念,因此成长后不易适应异性恋的生活。
7.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使做儿子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足以成为他的配偶。
造成女同性恋的原因
1.失去母亲未必会造成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则会影响。
2.女性有情绪受创的经验:例如被强奸,或被卖身为妓,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出现同性恋行为的例子。
3.母亲让女儿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或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性,并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
同性恋的种类
绝对同性恋:顾名思义,只对同性有欲望,
双性恋:他或她能同时被同性及异性唤起性欲,与相同和不同性别者均发性行为,也都能有性高潮。
境遇型同性恋:是一种纯属客观因素造成的同性性行为模式。一旦能够脱离这种环境,就又会恢复原来的性行为。通常是男女与其同性被长期关在一起的结果,例如在海船上或在监狱中。如在军舰,船上,监狱之中的同性性行为,其目的主要是性欲的发泄。
主动型和被动型:同性性行为有时也成为行使权利的象征,一方借此显示对另一方的控制。较常出现在中年人身上。他们会突然不可抑制地兴起与同性有亲密关系的念头。这些人可能平时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一旦超我(superego)功能减弱,控制力降低,或碰到特殊的人生危机,即可能以同性恋的幻想寻求满足。
其他类型:商业型,放纵型,等等
同性恋与道德
同性恋不能认为是心理变态,它仅仅是性发泄的方式不同。道德是人为的,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即是道德。因此,只要是双方同意的,不涉及少年等的不违反现行法律的同性恋,都可以认为是道德的。异性性交的目的绝大部分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获得快感,其生育可能是目的。也可能是为了获得快感的附带物,而同性恋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性快感,两者目的相同,仅仅是方式不同。
同性恋者中最具自信心的一群认为,同性恋纯粹是个人爱好问题,男同性恋和女性化没有什么关系,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同性恋者。同性恋与正常人相比,只是某些性方式不一样,性关系的对象不一样,其他一切都没什么不同。人有爱的权利,即爱自己喜欢的人权利。爱的对象是异性就没有问题,是同性就不能公开,难道这公平吗?我们在这的目的就是让世人正确对待同性恋,不要以为他们是怪物、有病、有生理缺陷、十分可怕等等。在道德的(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社会全无必要硬性干涉和强制别人人与人之间的私生活问题,应当的是多些理解和宽容,让人类活得轻松自在点。
同性恋与社会
同性恋违背性取向的生物学规律,与绝大多数人性取向逆反,故被认为是一种性心理的变态。由于同性恋问题涉及某些道德、法律及一些家庭的安定,更由于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较多地更换性伙伴或者双性取向,使其与某些严重疾病如艾滋病等密切相关。除了对同性恋不了解之外,以上这些方面造成社会对同性恋的抵抗。
许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闭孤寂的生活,并不是因为他们病态,而是除了在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外部的精神压力。许多对自己的性倾向已能坦然接受的同性恋者仍然感到深深的压抑,这种压抑不是来自自己的性倾向本身,而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恋爱、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等;
2).来自周围人群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视;
3).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作两面人所造成的不适感。
4). 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同性恋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会支持。
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不只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之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规范的恐惧。这类人当中也有严重的压抑和心理不适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恋倾向本身,而在于因同性恋倾向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他们所需要的理解并不一定是支持,他们的需要的理解更多的是不希望有太多的排斥和拒绝。
同性恋的婚姻生活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男同性恋者与他们的西方同类的最大区别是在结婚的问题上:在西方只有约5/1的男同性恋者是已婚者,女同性恋者当中的已婚者占3/1;而在我们国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或是已经结了婚,或是将来准备结婚,真正打算终身过独身生活的只是极少数。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文化规范的压力--中国文化特别看重婚姻的和家庭价值,特别强调传宗接代。因此在人人都要结婚这一行为规范上特别的整齐划一。
对婚姻的态度:
-不愿结婚,但不得已,但都希望越晚越好。
-结婚是为了缓冲社会冲突。对同性的爱才是真爱。保持双性状态。
-宁愿不结婚。尤其是已有结婚经历的人
同性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首先要用清楚的是,心理治疗不是针对同性恋本身。而是对于冲突的,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同性恋本身是性趋向问题,所以谈不上什么“性变态”,只是这种个人倾向对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上没有建设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打破,所以应该早期干预。对于已有同性恋倾向的成年人而言,应尊重个人对自己改变的态度。减轻她们因社会文化引起的内心冲突。
治疗与否?首要的是对具有同性恋行为的人进行分类,而后区别对待。
对同性恋人群中仅有少数绝对同性恋,他们不会认为自己这种性取向有何不妥,不想改变也不会为此来求医。绝对同性恋(也称核心同性恋,先天性同性恋)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持久的,发生在成年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形式。这种狭义的同性恋者几乎不表现有神经症性特点或人格障碍,体形或言谈举止没有女性的特点。他们除了同性恋行为以外很少有偏差性性行为,在周围环境中几乎不引人注目,他们的同性恋行为态度常常不为人所知。他们有高度的社会意识,他们常常否认或隐瞒自己的本能趋向,以避免社会问题。他们往往回避婚姻问题,独居者不少。
如果他们来咨询的话,通常是与社会的冲突和恋爱心理等前来就医。在这种情况下,咨询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克服危机或减轻情绪上的痛楚,并可采用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更好更现实地适应目前处境。除非患者有愿望改变自己同性恋取向,否则就没有治疗的必要。由于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状态;改变性取向的相关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可能导致抑郁和性欲望低下的倾向。
但有同性恋性行为的人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性认同障碍,是一种性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这类人对于同性性行为表现出困惑,内疚、痛苦与焦虑,还有由于特殊环境造成性认同心理障碍。这类同性恋者应当接受治疗。用心理学方式解除其不必要的焦虑和性认同障碍,用行为治疗来淡化和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其性取向。如果曾有异性恋行为与幻想的历史,那么改变成功的可能较大。
从性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同性恋现象被认为是性心理发育的一个阶段。尤其是未成熟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多是因为环境因素或者本身性心理发育阻滞造成,对于这一类人需要及早纠正和治疗。 对于同性恋的治疗更多的是在于预防,预防应在童年期开始,当发现有些模糊和不自觉的同性恋倾向时(性别模糊感和扮演异性的角色,如男孩子喜欢穿裙子等),应加强教育和引导。(选自网络)
- 床单格子
-
男的喜欢男的 女的喜欢女的
- 奇石珠宝真君
-
同性恋有动物同性恋和人类同性恋,有三个分别的意义:同性恋倾向、同性恋行为,同性恋权利运动(或称同志运动)。
同性恋是极具争议性的,自由主义者及性解放运动人士形容同性恋为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标签。同性恋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但不被自由主义者认可。由于文化传统或者宗教信仰等方面,同性恋被认为是不可以接受的,从古到今一些国家甚至对这一群体产生恐惧、排斥乃至憎恶,有中立者不恐惧同性恋,但对其诉求有所批判及质疑。
历史上曾有过接受和压制同性恋的时期,例如古希腊同性恋、古罗马同性恋、古代中国同性恋。部分国家,如北欧、西欧各国及美国数个州,最近几十年的发展趋势是增加同性恋的透明度、认同度、及为同性恋提供平等的法律权利,包括婚姻、领养、医疗保健等等。
相关推荐
中国有多少同性恋?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 2014 年的一项研究,中国至少有 3500 万男同性恋者。 中国卫生部进行的一项调查进一步支持了这一数字,该调查发现,在 15-49 岁的男性中,有 2-4% 的人认为自己是同性恋,大约有 1000 万人。 此外,根据性取向法和公共政策智库威廉姆斯研究所的数据,中国大陆 4.7% 的人口被认为是 LGBT+,至少有 670 万人。2023-07-12 22:35:314
大学里到底有多少同性恋
大学里到底有多少同性恋 这个不可能的,虽然中国有3900万-5300万左右的同性恋,一个大学中肯定有十几来个同性恋。按照比例来说,同一个宿舍的人都是同性恋的话,那么同性恋就比异性恋多了,那么人口就不平衡,想想就不可能。女同性恋肯定有,平均每个大学也就几个而已。你想多了。 中国到底有多少同性恋 据调查 占总人数的3~5%,其实应该还要更多一些。 在中国,到底有多少同性恋 理论上是1/10,不过事实上中国对同性恋并不友善,警察也经常用无理的理由拘留gay。所以大部分人都是结婚了有孩子,gay是一辈子打死都不会说出来的秘密。 到底有多少人歧视同性恋? 其实心底里歧视的人很少 ,她们只是表现的很其实而已 谈一下重庆到底有多少同性恋 这个应该没有具体的数字 因为这个属于个人的隐私 即使是 大家也不一定会公开的 同性恋者,比例占到百分之五左右, 目前重庆约为3000万人,3000万x0.05=150万 想一想150万个人,嗯,还是挺多的··· 中国大学生,到底有多少是同性恋 同性恋在人群中的比例大约是3%-5%,几乎每个大学都有同性恋,年轻群体的同性恋者更敢于出柜,年龄稍大一点的更倾向与隐藏自身性向 大学的话一般艺术学校的LGBT群体会多一些 小说《红楼梦》中到底有多少的同性恋 我看到的《红楼梦》里并没有完全的同性恋,像薛潘、贾琏之徒,既喜欢女人又爱招惹男人,我竟无言以对。但是宝玉绝对不是同性恋,虽说他和秦钟,蒋玉菡等走得非常近,却也只是惺惺相惜,如此而已! 在小说《红楼梦》中到底有多少的同性恋 贾宝玉 贾宝玉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看到女孩便觉清爽,见到男子就觉得浊臭逼人”。照理他应是异性恋者,但当他看到秦可卿的弟弟秦钟时,却对他的美貌赞叹不已,因而引发了宝玉的癖性,与秦钟的称呼都乱了伦,两人情谊早已超越了同窗之谊。书中说:宝玉性情体贴,话语温柔,因此二人更加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起了疑心,背地里你言我语垢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这疑心当然也不是平白无故而起。宝玉并不喜欢读书,之所以去学堂正是恋着秦钟。除此之外,他还对戏班子里模样娇好的生、旦爱慕不已,与琪倌(袭人丈夫蒋玉涵)互换汗巾子时被薛蟠“逮住”以及与北静王的关系均是例证。不知这是不是宝玉博爱的一种写照。 秦钟 从第九回回目中我们可以探出了端倪,[恋风流情友入家塾,起嫌疑顽童闹学堂],恋风流可以解释为,宝玉恋秦钟,秦钟恋宝玉,两人互为情友。同时,学堂里还有两个外号叫做“香怜和玉爱”的,四个人常常是八目勾留。起嫌疑,当然是指学友们对他四个起的嫌疑。对秦钟的嫌疑还源于秦钟与香怜在学堂里挤眉弄眼假装小解来到后院干“好事”,不曾想被金荣逮住,金荣说:“方才明明撞见他两个在后院里亲嘴摸 *** ,两个商议定了,一对儿论长道短,撅草根儿抽长短,谁长谁先干。”秦钟,情种也。他不仅和宝玉互为情友,还和其他人有说不清的关系。 冯渊 冯渊是一小乡宦之子,本来酷爱男风,最讨厌女子,只因为看上了被拐卖的英莲,花钱将英莲买下,发誓再也不交接男子。本想三日后迎娶,那料薛蟠也看中了英莲。这冯渊怎是薛蟠的对手,被薛呆子手下人活活打死,这冯渊遇到“削盘”,又遇到“假语存”,岂有不冤之理。冯渊,真冤。 薛蟠 “呆霸王”薛蟠岂是喜爱读书之人,他之所以去家学读书,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只图结交些契弟”,这契弟当然是指男色。家学中有两个外号叫做“香怜、玉爱”的,因贪图薛蟠的银钱吃穿,被哄上了手。但薛蟠也因此尝到了苦头,他见柳湘莲“年纪又轻,生的又美”不免动了淫心,对柳湘莲调情时说:有了你,我还要家做什么。那知这柳大侠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设计将他骗出城外暴打了一顿,薛蟠只有磕头求饶。 贾蓉、贾蔷 贾蔷原是宁府正派玄孙,因父母早亡,自幼跟随贾珍生活,贾蔷比贾蓉还风流俊俏,二人性情相同,最为亲厚,长大后,贾蔷与贾蓉已经超越了亲兄弟般的关系。十六岁的时候,宁府中传出他俩的风言风语,为了顾及名声,贾珍才让他搬出宁府。贾蔷自立门户过活,更给他俩创造了有利条件。在第12回里,他俩还帮助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瑞把贾蔷当作凤姐压在身下好一番摆弄,贾蔷故意不作声还扭捏作态加以诱导,可见贾蔷年纪不大,却是风月场上的老手了。 藕官、药官 一对女同性恋者,她们是贾家的御用戏子,藕官演小生,药官演小旦,他们常常饰演一对情人或夫妻,在演艺生涯中,她们体会到了对方的温存体贴,日久生情,戏中的假夫妻成了生活中的“真”夫妻。药官去世的早,所以在清明节藕官焚烧纸钱祭祀她的假想妻子。她们这种难以启齿的关系,在贾府的下人中是人人尽知的。芳官说: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唱戏的时候,都装作那么亲热,一来二去,到像真的一样儿,两个人竟是你疼我,我爱你,所以每节烧纸。 这样的“夫妻”生活竟然成了她们的精神寄托,而且藕官对药官情深意重。药官死后补了一个蕊官,藕官和蕊官再一次出现了同性恋。对此,藕官还有比较正常的理由,她说,一个男人年轻的时候死了妻子,难道就不再续娶了?红楼梦描写的同性恋实在不少,限于篇幅不在一一赘述,曹雪芹笔下的同性恋现象,恐怕不是杜撰,是清朝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 为“撑同志”全明星赛易址,NBA到底有多少同性恋 同性的比例占到人口总数百分之五左右, 同性各职业都有的。2023-07-12 22:35:381
中国有多少同性恋者
“中国在2004年首次公布了同性恋的人数:根据卫生部统计,男同性恋的人数约为500~1000万。同年,中国研究同性恋问题的著名专家张北川教授估计,女同性恋的人数也在1000万左右。2006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再次公布了男同性恋的人数统计,中国大约有2000万左右的男同性恋者。2014年,根据科学研究院的平均统计,中国的同性恋人数可达7000万,其中男同性恋者的人数在3000万以上,女同性恋者的人数在3500万左右。[17-19] 在全球顶级智库兰德公司的最新同性恋人口比例调查报告中,美国有3.2%的男性和4.2%的女性是同性恋,也就是说,美国有1028万左右的男同性恋者和1349万左右的女同性恋者。而英国研究所调查表明,英国大约有5%~7%的居民是同性恋者”2023-07-12 22:35:465
中国同性恋的调查问卷
1、您的性别是:( A) A.男 B.女 2、您的年龄为:( B) A.20岁以下 B.21-30岁 C.31-40岁 D.41-50岁 E.51-60岁 F.60岁以上 3、您的职业为:__医务工作者____________(自填) 4、您的文化程度:( D) A.初中以下 B.初中 C.高中 D.大专 E.本科 F.硕士 G.博士 5、您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同性恋”这个词的:( C) A.朋友 B.书本 C.电视、电影、广播 D.网络 E.学校 F.其他______ 6、您认为“同性恋”的含义是指:( A) A.两个相同性别的人互相喜欢、爱暮,并产生身体上的亲热 B.姓氏相同的一男一女两个人结婚 C.不太清楚 7、当您看到同性恋时,会不会有异样眼光:(A ) A.完全不会 B.有一点 C.会,非常介意 8、您知道已经有一些国家承认同性恋的婚姻了吗?(A ) A.知道 B.不知道 9、您的身边有没有同性恋朋友:(B) A.有 B.没有 10、您可以接受你的朋友是同性恋吗?(A ) A.当然可以,同性恋对我们的交情没有影响 B.勉强可以,但在今后的交往中有一点心理障碍 C.不可以,会与他(她)断交 11、如果有天您发现您最亲密的朋友是同性恋,您会怎样?(E ) A.当面或背后讥讽、嘲笑他或她,厌恶、避免或不与他/她交往 B.把你们原本亲密的关系变成普通友谊 C.试图帮助他/她扭转性倾向,让他/她变“正常” D.关心他/她, 帮助他/她克服面对的困难 E.和往常一样 12、如果您的家人是同性恋,您是否会接受?( A) A.可以,绝对尊重他们的选择 B.有一点痛心,但尽量尊重他们的选择 C.极度难过,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帮助他们 D.十分伤心,无法接受 13、您认为导致同性恋的因素是:(A ) A.先天形成 B.感情挫折 C.环境影响 14、您心目中的同性恋是什么样子的:(C ) A.男不男女不女,一望而知 B.长相猥琐,不健康 C.他们和常人一样,没有什么区别 15、下列同性恋人群您更能接受哪种?(AB ) A.男同性恋 B.女同性恋 16、您关心有关同性恋的话题吗?( B) A.经常关注 B.偶尔看看 C.极少看 D.根本不看 17、您认为同性恋应该受到什么样的社会待遇?(E和普通人一样的待遇 ) A.应该给予他们特别的关注和保护 B.他们应该收到舆论攻击 C.他们应该收到法律的制裁 D. 任其自生自灭 E._____(自填) 18、你认为同性恋婚姻可以合法化吗? ( A) A.可以 B.视情况而定 C.不可以 19、您觉得同性恋会对社会有影响吗?(B ) A.有 B.没有 20、跟异性恋比较,你认为同性恋之间会有真爱吗?(A ) A.一样,并且会有真爱 B.不一样,但会有真爱 C.不一样,不会有真爱 D.其他___________(自填) 21、关于同性恋,您认为以下最合适的描述是:(B ) A.一种正常的情感抉择 B.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 C.一种另类的时尚潮流 D.一种变态的心理扭曲 E.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 22、您认为同性恋对社会的影响是:(300字以内,19题选A的朋友请填写)2023-07-12 22:36:018
调查:现在中国反对同性恋的多还是不反对的多?
当然是反对的多。首先,60后70后基本上是不支持的,80后的也少。90后00后的多一点,但是还有两个现象。第一,对于腐女来说,她们支持同性恋,但是她们只支持帅哥搞基,长的一般的就算了。第二个现象呢,是很多人嘴上说着支持,实际上心里还是有顾忌。我认识有个宿舍的人,他们寝室里有个gay,他们知道,然后他们日常相处的很好,但是到了某些细节处,比如这个寝室的人从来不会跟这个gay一起去公共澡堂洗澡。因为他们心里还是有些顾忌。这也算是普遍现象。综合来说,真正从心里都接受同性恋的真的不多。2023-07-12 22:36:165
中国同性恋概况
首先 根据国家2004年公布的《同性恋白皮书》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是500-1000万人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句短短的话有几个限制条件 1是性活跃期 这只是一个短短的年龄阶段以内的统计。大概年龄是18-30岁 2是男同性恋 不包括女同性恋 双性恋 还有有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这里非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我们就算到60岁应该是对等的也是500-1000万(18岁前的不算在内),加起来就是1000-2000万。而女同性恋据说相对来少一些,具体少多少没有官方统计不能随便猜,至于双性恋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更少一点,但最最保守也能以十万计。此外,此次卫生部的统计范围并不是特别周全,首先什么没有指出什么年龄段是性活跃期,据圈内人士透露60岁以上的和18岁以下的同志大有人在。而且即使最活跃的同性恋也说不清自己城市究竟多少同类,因为大部分都深深的隐藏着难以被调查。加上现在距离2004年资讯更发达,信息普及更为迅速,不断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性取向从异性恋的圈中走出。怪不得有人说大城市里同性恋的比例是100:2. 总之,虽然同性恋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但这个弱势群体绝不是沧海一粟。2023-07-12 22:36:303
有谁知道中国人当中每几个人会有一个同性恋?
李银河博士作为我国首位对同性恋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的社会学家也曾在她的著作《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中发表过类似的观点,证实中国终身同性恋的人口比例也大致保持在3%--4%这个范围之内,以4%这个比例计算,中国12亿人口终身同性恋人口绝对基数竟高达3000多万,几乎相当于欧洲一个中等国家的全部人口。2023-07-12 22:36:388
中国有多少同性恋?他们的生活情况以及家庭?
大量已有的研究表明,同性恋者虽然在整个人口中占少数,但其绝对数量并不 少;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怀特姆有对美国、危地马 拉、 巴西和菲律宾四国的比较研究中曾得出过下列重要结论:(1)这些社会中都 存在着同性恋现象; (2)在这些社会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十分接近并 保持稳定; (3)社会规范既不能阻碍也并不助长同性恋倾向,换言之,同性恋倾 向并不会因为某个社会对它持严厉的否定态度而减少,也不会因社会规范的宽容而 增多;(4)只要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群,就会产生同性恋亚文化;(5)虽然所在 的社会不同, 同性恋者在行为兴趣和职业选择上趋于一致;(6)所有的社会都会 产生相似的性关系连续体,从男同性恋到女同性恋,各类齐全。怀特姆认为,同性 恋不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性行为 的一种基本形式。(怀特姆,1983年) 中国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男性占16.6%;仅有 心理倾向的占8.4; 两者都有的占4.2%.(潘绥铭,第441页)另一说是大学男生中有过 同性性行为的占7.0%至8.3%..(刘达临,第113页---) 按照金赛对美国同性恋者数量的统计和怀特姆关于各个社会和各类文化中同性 恋者所占比例均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的权威说法,可以推测,同性恋者在我们的社 会中也当占到成年人口的3%至4%;如果关于同性恋成因的先天说可以成立,在未成 年人口中的潜在同性恋也应达到这个比例。2023-07-12 22:36:534
中国同性恋的比率多少?
区域不同地方文化的影响因素也不同,另外有些地方的相对集中美国最近的调查结果是:占人群的29%多点(包括有倾向,无实际接触的)在国内,也有专家统计过也不少。广州去年曾经有过征集做社会调查的,接受者自愿参加,调查方严守个人隐私。据说,聚集比例较高的城市都是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国外来讲,有悉尼,巴黎,阿姆斯特丹,曼谷等都有很多。主要原因是:这些城市比较包容和理解这一人群。2023-07-12 22:37:001
中国人能接受同性恋吗?
同性恋,这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它不再成为禁忌的话题。 1999年,有关项目组对中国31省市660余例男性同/双性恋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60人检测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有2人有结果呈阳性。在1997年至1998年的同类调查中,有40人查过艾滋病病毒抗体,仅有1人呈阳性。 专家们指出:艾滋病在中国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趋势堪忧! 因为“艾滋脖,“同性恋”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同性恋人群及同性恋与异性恋人群中所包含的问题却不单纯是艾滋病。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也有学者认为,“同性恋”一词也带有歧视性,主张并坚持用“同性爱”。目前,起源于香港的“同志”一词,在大陆同性恋人群中普遍流行,但未得认同。2023-07-12 22:37:086
中国的同性恋有多少人??在你们生活中有遇到吗?
我以前寝室上铺就是,现在毕业了,天天去酒吧给人陪酒2023-07-12 22:37:346
我国为什么不承认同性婚姻
第一,目前民众在道德上不接受,同性恋支持率只是泡沫式虚高关于“是否支持同性恋"这样的调查很多,我比较接受李银河女士的报告中提到的调查,她在报告中指出:中国调查同性恋支持率,还不到半数。所以,目前大众还无法认同同性恋现象的存在。在李银河自己做这次抽样调查之前,也曾在天涯社区和新浪网上发起过同样的调查,天涯上有超过8成网友表示支持。而新浪网上有6成网友支持。结果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按照李银河自己的话说:因为上网的人群中,一个是偏年轻,中老年人不怎么上网;另外一个文化程度偏高,因为文化程度低的人不怎么上网。上网人群是谁素质高低如何我们不并细究,但如今社会大部分年长者仍无法接受同性恋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部分人,恰恰也是目前掌握了社会大部分资源,是社会的主力军。2023-07-12 22:37:491
《美媒调查称中国同性恋群体月薪是全国平均水平5倍》可信度高吗
中国同性恋本身比较保守,都比较低调,美国媒体调查中国同性恋并没什么可信度,还有有钱男性对情感方面要求比较高所以不会那么传统必须是异性,相对同性恋不会有孩子这点省了不少钱。。天啦噜我在说什么了!!2023-07-12 22:38:031
国内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的新闻有多少
摘要:在中国,由于受种种误解、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困扰,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艰辛不容小觑。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漠视这个现实,而应当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地位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的报道,并指出其可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对现实操作有所启示。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7/view-2982660.htm 关键词:新闻媒体 同性恋 新闻报道 在中国,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只是在这个崇尚生育文化的国度里,同性恋因被看做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世俗价值取向的颠覆,而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尽管与一些西方国家对同性恋者曾有过的残害相比,我国似乎要宽松一些,但官方政府模糊的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者在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上困难重重。因此,同性恋者在中国的生存地位仍旧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话题,长期以来他们不得不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和眼界的拓宽,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同性恋的客观存在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2009年6月13日,上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性恋情侣参加了上海一家酒吧里的同性恋骄傲周派对,这是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首个同性恋文化节。《中国日报》稍早在报道中称:“此次文化节使得LGBT人群‘引来更多关注"。”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性恋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性学所感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同性恋引起医学、遗传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的重视;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不再对这一曾经的“禁区”避而远之。2009年6月10日,《南方周末》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出柜――首对大学生同志情侣公开身份始末》,记录了广东省首对公开身份的大学生同志情侣。这是继5月14日《十字路口的“秘密花园”――“人民公园是人民的,同性恋为什么不能来呢?”》之后《南方周末》短期内又一篇关注同性恋的新闻报道。事件同样发生在广州,报道对象同样是男同性恋者,不同的是前者透着一些希望和曙光,后者则更多是困境与迷茫。 国内新闻媒体同性恋报道状况简析 由于一直被偏见、歧视和世俗伦理重重围困,许多同性恋者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倾向,所以对于我国同性恋者的数目也只是估算。1995年,社会学家刘达临在《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强调在中国有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同性恋群体。1998年,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指出中国同性恋者人数在3600万-4800万。 这样一个数量并不小的群体,新闻媒体怎么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呢?如果没有忽视,那么相关报道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就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所做的简析如下: 报道有所增多,但总体数量不多。相比较于曾经的“默不作声”,我国的新闻媒体已然有所进步。最近几年一些主流媒体也制作了专门的节目播出,比如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2005年8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了《以生命的名义》这样一期节目,首次公开报道中国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这期节目甚至还被境外一些新闻媒体称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就笔者的阅读及收听、收看经验来看,整体上国内媒体对于同性恋的新闻报道并不多,而传统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更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在同性恋亚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同性恋群体在传统媒体上所处的被动地位以及传统媒体在同性恋现象常规传播上的缺位。主流新闻媒体是能够影响公众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恰恰由于它们的缺位让同性恋话题仍然几乎局限于某些特定场合,还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谈论。 报道存在对同性恋人群的偏见。笔者在搜索同性恋的相关新闻报道时发现,一些媒体尤其以都市报和网络为主,喜欢侧重于纠纷、色情、抢劫、凶杀、吸毒和艾滋病等负面事实,并常常在标题中凸显出来,这样的报道很容易给受众带来一种暗示,即同性恋与丑恶、犯罪等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这样的“潜移默化”会使人谈虎色变。道德和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旦报道与同性恋有关的负面新闻时,媒体便要大肆渲染呢?也许新闻媒体在主观上并没有“妖魔化”同性恋的意图,但在客观上却对受众起到了某种误导作用。 对男同性恋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女同性恋。由于男同性恋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这一点也便不难以理解。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联合发布的《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中一组数据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4%,也就是说,中国有500万1000万名男同性恋者。2007年清华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与云南疾控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男同性恋者或男男性行为人群的HIV感染率从2005年的04%增长到了2007年的3.3%,短短两年内增长8倍,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惕与高度关注的数字。 然而并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就忽视同性恋中另一部分――女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她们同样需要被关怀、被理解。新闻媒体出于对防治艾滋病的考虑而关注男同性恋者本身并无过错,但不该止步于此,因为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还有很多能为这一群体做的事情。 同性恋频频成为娱乐新闻的标签。如今,新闻娱乐化似已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趋势,多数媒体都没能逃过此劫,或者说是积极投身其间比较准确,娱乐新闻更是名正言顺。不少媒体在对众多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进行报道时,将“同性恋”作为吸引公众眼球的一个标签,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频率较高。如《关之琳频与年轻女友相会 同性恋情传闻四起》,《体坛同性恋明星揭秘:毛瑞斯莫携跳高名将人选》等。媒体的屡试不爽正是契合了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猎奇心理,这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同性恋者被视为异类的处境。 新闻报遭的“内外有别”。这也是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报道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其表现为,对境外同性恋的新闻事件诸如游行集会、议员竞选等能迅速、如实、公正地报道。而对国内的往往讳莫如深或者给予不同的“待遇”。如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于官方不明朗的态度或不允许的禁令,媒体似也无计可施,只好“内外有别”了。 国内新闻媒体在同性恋报道中仍需改进的地方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这样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同性恋群体如何能被排斥在外呢?这个群体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理解和包容。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特别关注抑或是无暇关注有关社会学、医学及法学等专家在同性恋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难以理解同性恋者的真实面貌,无法进人他们隐秘的世界,那么,要说理解和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受众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渠道――新闻媒体,它们理应承担起正确引导受众这一重任。新闻媒体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干脆像对待其他领域的新闻一样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报道。 主流媒体应将对同性恋的报道纳入常规传播。各类新闻传媒都应该抱着科学、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将同性恋纳入日常传播视野,如适当辟出栏目介绍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向受众客观报道同性恋的新闻事件和生存状态,展现他们的生态原貌,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其喜怒哀乐、呼声要求,同时引导受众正确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而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主流媒体更不应该缺位,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能够带来的强大舆论导向作用。这对于同性恋群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中心城市是新闻媒体集中之地,也是同性恋较活跃聚集的地方,如重庆、上海、成都、广州和北京等地。许多民间的同性恋团体经常会举行各种集会或活动争取平等的权利和社会的包容,对于这样的事件媒体要进行积极、客观的报道。 不肆意渲染负面信息。如同社会生活中其他事物有好坏之分一样,同性恋者的行为活动亦然,有人遵纪守法崇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也有人违背社会道德甚或违反法律。但这不能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对同性恋群体中发生的负面事件大肆渲染、夸张甚至歪曲的原因。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事物、新观念的传播者,必须采取公正、无偏颇的态度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报道,给普通受众以知情权,给同性恋群体以充分的媒体接近权。 把握好同性恋新闻报道的数量及细节。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与量两方面,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引起质变,新闻报道概莫能外。同性恋在我国目前毕竟是缓慢浮出水面,即便新闻媒体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其传播量也不应该过多,否则易给人造成“泛滥”的印象。这与社会生活也是吻合的,因为现实中异性的结合仍占绝对多数,同性之爱只是一小部分。这种数量对比已然是事实。 在新闻细节描述问题上,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也属于个人隐私。新闻报道如果在涉及某些具体行为方式时,除非经个人同意,没有必要大肆铺陈、渲染细节。此外,相关新闻报道在遣词造句上也应该多加注意,避免使用伤害到同性恋者情感的字眼。如“同性恋患者”,同性恋早已被公认为不是一种疾病了,那么这个称呼便是不合理的。 传统媒体应与新兴媒体互相协作。网络媒体在传播同性恋文化中有其自身的优点,但这并不代表这种传播方式完全有利于同性恋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善。事实上同性恋者在网络上的活跃恰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此外,网络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只有同公信力好的主流媒体充分融合才能进一步影响广大受众,从而帮助同性恋者获得更多人的理解与包容。 媒体报道应避免陷入的误区 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积极全面的报道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同时也是媒体传播思想多元化的体现。但多元化本身便意味着非强迫。传播领域的多元化指的是平等、公正、客观与负责的表达,其目标是让公众进行自由选择与淘汰。如若将多元化作为媒体吸引眼球追逐利润的借口,成为鼓吹同性恋的思想标签。很有可能会滑向“一元化”的那端。即片面突出、宣扬同性恋,强制社会认同、接受,而非公众自由选择,这便背离了多元化的初衷。 此外,权利和义务始终是相对应的。媒体在强调同性恋者及其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呼吁他们对自身负责,尊重异性恋者、家庭成员及其权益。反之,片面、极端的传播必将造成“社会损伤”,使传媒走向责任的反面,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同性恋现象作为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同性恋群体作为合法的社会人,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新闻媒体不能漠视这些。正视同性恋现象,是新闻媒体题中应有之义。真实地了解这个潜藏在我们周围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灵状态,消除误解、偏见和歧视,呼吁社会尊重他们平等的生活权利,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这既是新闻媒体的义务,也是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功能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实实在在地为同性恋群体做些事情,使他们不再只是生存在黑暗的王国里,而能够重返阳光之下。2023-07-12 22:38:104
我国怎么看同性恋?
根据联合国开发署2016年对中国性少数群体生存状况的线上调查,受访的非性少数群体普遍表示支持性少数平权,关于同性婚姻合法化、保护性少数群体的合法权利均得到超80%的认同。然而受男同性恋的艾滋病标签,以及二元性别观的影响,受访者对于保障男男性行为者献血权利和消除二元性别的政策认同度相对不高2023-07-12 22:38:183
中国同志到底能去哪儿?
一些同性恋者拒绝接受,认为这只是“隔离但平等”政策的延续,无法保证在领养子女、财产保护、医疗等多方面的权利。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从一个坑跳进另一个坑,在亚太、中东、北非等地区,同性恋不仅受到歧视,更属违法行为,面临判监,如选择移民,这些地区请绕行。仍有不少国家和政治实体存在反对同性恋的法律。躲过了性取向的第一个标签,还要考虑身份的第二个标签,你从哪里来。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种族歧视作为最政治不正确的行为之一,遭到普遍的反对,但种族歧视行为仍然屡见不鲜。不同国家和地区,针对华人的接受度和友好度,差别仍然存在。《福布斯》中文版2013年推出“全球十佳华人移居国家”专题,最适宜华人移居的首个国家是瑞典。西班牙alternativas和fundipax基金会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在西班牙南部小城Castellon,2004年当地华人共617人,2014年增长约1.5倍,达1453人,同期,华人在当地经营店铺数也翻了一番,由华人开设的餐馆、百元店、酒吧、发廊等达700多家。又如,在西班牙北部小城Coruna,进入21世纪之后当地原先的两个工商业区陷入萧条,当地许多商家不断倒闭。眼见租金下降,始有华人批发商借机入驻,填补空档,渐渐活跃了当地的经济环境,受到当地政府和民众的欢迎。2017年6月6日,西班牙马德里,当地同性恋交通灯显示同性小人手牵手过马路。但2016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民调显示,在瑞典和西班牙,受访民众超过半数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各有说法,过去碰碰运气也无妨。而热情好客的葡萄牙政府十分欢迎中国人。有“腐国”之称的英国,很少出现歧视的现象,有留学生称:在英国受到的国籍歧视,都没有在中国因为是胖子而受到的歧视多。而在卢森堡,“中国人”这个词总跟“中餐”联系在一起,当地人喜爱中餐,所以也欢迎中国人(论吃的重要性)。欧洲岛国塞浦路斯的公民享受着高于其他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近年华人在塞浦路斯的房产投资热潮高涨,去欧洲做“地主”,塞浦路斯是个相对容易的选择。但是,只有土耳其承认的北塞浦路斯独立政权,对待华人并没有那么友好,混淆有风险。南非对华人普遍友好,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显示,南非人有62%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与中国人打交道,明显高于53%的世界平均比例。北美洲的加拿大是世界上拥有最高生活品质、社会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近些年,加拿大移民地位不断上升,华人精英不仅成为商业巨头且跻身政坛,在加拿大,华人身影随处可见。2023-07-12 22:38:265
中国对同性恋的态度从古至今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同性恋一直占总人口的3%-4%左右。在我国4000年的历史中,下史和野史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大量记载。同性恋在我国最早出现于何时?传说是始于黄帝。清代学者纪昀(晓岚)《阅微堂笔记》卷12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但是根据潘光旦先生的考据,认为这一记载不尽可靠,因为就连黄帝本人是否确有其人尚在探讨之中。 另据考证,我国远在商代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更有脍灸人口的"余桃"(春秋)、"断袖"(汉代)、龙阳君(战国)、安陵君(战国)等历史人物和故事的记载。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 汉哀帝下董贤共寝,董贤压住了皇实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于是以"龙阳""余桃""断袖"等语汇暗指同性恋现象。 潘光旦先生遍查史书,考出"前汉一代几乎每个皇帝都有个把同性恋对象"这一史实。汉文帝宠幸邓通,赐给他开采铜山自铸钱币的权力,邓通因此富比王侯,成为中国历史上因"色"获益最多的男人。 汉时宫人中还有女同性恋现象,她们乔装打扮,配为夫妇,同寝同食。当时陈皇后无子,命宫人着男子衣冠,打扮在男了模样,同她共寝。武帝得知此事后,大怒废后,责其为"女而男淫".在汉以前,仅从史籍记载来看,"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公然形诸歌咏。"晋代和六朝是一个十分讲究品性的时代……各种品性之中,记载得最多的是姿容,是容仪,男子而亦讲究姿容,中外的历史里似乎只有两个时代,在西洋是希腊,在中国就是两晋南北朝了。"(蔼理士,潘注,第531页)男子讲究姿容正是男子同性恋盛行的佐证。 唐朝与五代史籍所载的同性恋资料缺乏,因此有人认为,当时男色之风渐衰,但到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成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到了宋徽宗时,不得不立法告捕:"男为娼,杖一百,告者赏钱五十贯",由此可同当时男娼的鼎盛。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代又复盛,上有"宠狎年少俊秀小内臣"的正德皇帝,中有"昼非金(男戏子)不食、夜非金不寝"在大官,下有"溺于男宠、不问妍媸老少"的儒生。 清代继明代男色极盛之后,情势并不见逊色。明清两代法律皆禁止官吏嫖妓狎娼,这可能是他们不得不寻找"替代性出路"的原因之一。当时士大夫所狎男色,多半是梨园中的戏子,到"相公堂子"中寻欢。相公堂子是清代中后期北京演剧业组织,但由于达官贵人中盛行狎玩相公,许多男旦有此类同性性活动,以致有人将相公堂子视为男馆,认为它同妓馆几乎一样。(唐纳希尔,第105-106页)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据潘光旦先生考证,"相公"的称呼原先只适用于男伶而演旦角的人,后来则成为男伶而同时是同性恋对象的人的一种称呼。再后,好事者认为"相公"之名不雅,又改为"象姑",声音相近,而义则更切。当时北京通行的一种近乎旅游指南性质的书,叫作《朝市丛载》,载有咏象姑车诗曰: "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 "到清末及民国初年,才有伶人出而介议废止所谓"私寓"制度。(蔼士理,潘注,第322-323页)潘光旦先生指出,在男女伶人不许同台演出的规矩之下,男人必须演旦角,女人必须演生角,因此,令人这一职业便大为同性恋者和易装癖者最好的一个出路。 中国历史上不少小说中都有对同性恋现象的描写,如《红楼梦》、《金瓶梅》、等,更有《品花宝鉴》一书完全是以描写梨园界的同性恋为主题的。近代我国称同性恋风气为"男风",又称"南风"因为这一风气"闽广两越尢甚".男同性恋者互称契哥契弟;女同性恋者则结拜金兰。高罗佩也注意到清代对同性恋宽容、对异性恋反而严厉的态度: "当时的规矩对这些关系的公开表现(男人手拉手在街上走,戏剧表演中出现娈童等)相当宽容, 反而把异性恋严格限定在私人生活的范围内。 "(高罗佩,第73页)他的观察是引人注意的。 有人对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同性恋风气的兴与衰的看法与上述略有不同。这种观点认为,中国古代同性恋的存在状况是前后一致、无甚大起大落的,不能仅以古籍上对同性恋现象记载的多少来推测各朝代同性恋风气的兴衰。我们认为,用这种观点来推测明清以前的情况大致不错;但由于明清禁女娼而使社会上层人物中同性恋活动兴盛起来倒也是合乎逻辑的揄。因此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的:在前几千年,同性恋活动状况大致平稳,到明清达到一个小小的高潮,而这个高潮是由政府的禁娼规定所导致的。然而,对同性恋态度最严厉,最残暴的时期,是在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时期世风日下,社会动荡不安。这也是一个特殊时期,这个时期应当被视为一个特例,就像纳粹统治时期在德国历史上应当被看作一个特例一样。在文革中,没有任何问题的的人还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遑论同性恋这种不为一般人所理解同情的性取向。在那个时期,凡是被揭露出来的同性恋者,所受待遇都很严酷,轻者批判审查,重者殴打致死。北京某中学有一位美术教师,因为与男学生的同性恋行为被揭露,便被殴打致死;因为同性恋行为败露或怕被揭露而自杀的案例也有发生;最严重者有被判处死刑的。一个被判死刑的案例是这样的:北京某中学一位男教师,因为与男学生的同性恋行为被揭露,家长告到学校,后该教师被判死刑。 文革期间同性恋者这些法外的遭遇或过重的量刑与时代有关,那是一个法制荡然无存、全社会陷入癫狂的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已经过去,就像一场噩梦,但是那个时期留在社会意识和人们心中的烙印极深, 对于社会的"同性恋恐惧症"(homophobia)会有意想不到的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也还不能说这一病症已经完全治愈。文化大革命之后,仍有不少同性恋在同性恋聚会场所被警察抓获或受到盘查的的事情。 目前,对同性恋行为的行政处罚办法处于无法可依的状况,因此各个单位处理的宽严幅度很大:有的单位不作任何处理;有的单位采取取消一级浮支工资或停发数月工资的处分;有单位给记过或留厂察看处分;有的单位采取内部调动工作或限期调离单位另谋出路的处分;还有开除党籍,军籍、开除公职的处分等等。 由于在我国对同性恋行为没有法律条文明文规定,法律机构和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对同性恋的处置方法又是那么五花八门,以致同性恋群体中的人们对自己行为可能造成的后果也多是模糊不清的。在一次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多数调查对象安全感程度不高,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有危险的";其次是不知道自己行为是否有危险的人; 少数人认为"没有什么危险".在回答"您认为自己的行为一旦暴露会有哪些后果"这一问题时, 大多数人答"不知道".在少数作了具体估计的人们当中,答"可能判劳教"和"可能受到行政处分"的人数,略高于答"可能判刑"和"可能受到拘留"的人数。 由此可见,无论是法律本身还是同性恋者对自己行为法律地位的认识全都处于一种若明若暗的状况之中。还有一点也是值得一提的目前,我国的司法部门有时把同性恋看作一种"性罪错",有些同性恋者会以流氓罪被判刑,或被劳教,或通知工作单位给予行政处分,但是,这样的事例并不多。国内有一本关于性变态的医书建议,把同性恋者看作精神病患者,由司法部门移交医院处理。这种建议首先低估了同性恋者的巨大数量——医院很难处理如此数量巨大又不是自愿求医的人口。其次,许多同性恋者不但不愿求医,而且把同性恋看作自己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此类人士心智健全,性情温良,由医院对他们实行强制治疗,显然有违医学的人道原则。因此,把同性恋看作疾病是错误的。 同性恋在人们心目中从宗教意义上的罪人和法律上的罪犯改变为病人,被认为是一个人道主义的转变,因为这样他们就从应当被诅咒和镇压的对象,变成为需要帮助和理解的对象了。如果同性恋倾向是遗传的疾病,那么有这种取向的人就不能被谴责为具有邪恶的道德的或有罪的习惯了。后来,又发生了第二次转变:从以同性恋为身体或心灵的病态,转变为认为它不是疾病,而不过是一种异于常人的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个人倾向。在现代,由于同性恋解放运动的影响,同性恋者在许多国家获得了合法地位,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又发生了第三个转变,变得更加宽容,认为它只不过是一种与众不的生活方式而已, 同性恋作为一种性取向不仅是正常的,而且是自然的。当然,最近几年对同性恋的行为越来越宽容了,同性恋受到拘留和盘查的事基本上已经不构成社会问题,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渐渐的由恐慌、刻薄转为理解和忿忿不平,各类同志公益和同志游行是一个显著的特征。现在的中国人对同性恋的态度并不统一,有的人反对,支持以前保守传统的旧观念,有的人选择理解,支持平等和多元,并且两派不相上下,矛盾激烈。按照历史发展的角度上来看,形势趋向于并有利于理解和尊重性少数人群的一派。同性恋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大致就是这样,要详细一点,都可以写本书出来了。【以上部分摘自李银河老师的《同性恋亚文化》】2023-07-12 22:39:102
同志难,中国的同志更难!
看了你的故事,我有一丝触动。我愿意为你们提几个办法: 你们是爱着的,要爱就别后悔,要爱就要付出,现在你能做的只是好好的计划一下你的未来,看看能否到一个城市与他的生活产生巨大的交叉,若果能就进你的力量去努力,那样你是在为你下半辈子在付出。 如果不能你们要想永远在一起,就一定要有一个人做出巨大的选择(放弃),只身一人什么也没有的来到另一方的城市,听起来很可怕,但这的确是最简单的选择。在中国就是这样,你道路无可奈何的选择就会给你带来无奈的结果和巨大的付出。不过我相信,若果是你选择放弃原来城市的生活,投奔他,一无所有的重新开始,他是不会放弃你的。这样你们真正就可能相守一辈子,无论是艰辛的贫瘠的还是幸福的。这要比两个人同时放弃,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的办法要好得多。 你相信这份爱会相守永远,我也真心的祝福你们能够快乐的生活下去,不在乎别人的目光,去享受属于你们的生活!祝福你们!2023-07-12 22:39:189
中国同性恋合法吗 可以结婚吗
法律分析:中国同性恋不能结婚。我国法律只保护异性婚姻,不保护同性婚姻,也不承认同性婚姻的法律效力。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第一千零五十条 登记结婚后,按照男女双方约定,女方可以成为男方家庭的成员,男方可以成为女方家庭的成员。第一千零五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无效:(一)重婚;(二)有禁止结婚的亲属关系;(三)未到法定婚龄。2023-07-12 22:39:331
七对中国同性恋情侣在美国结婚,你们怎么看
由于国内不承认同性婚姻,故如果双方有结婚的意愿,需要到同性婚姻合法的国家。已有的研究表明,同性恋者虽然在整个人口中占少数,但其绝对数量并不少;尤为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跨文化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怀特姆有对美国、危地马拉、 巴西和菲律宾四国的比较研究中曾得出过下列重要结论:(1)这些社会中都存在着同性恋现象; (2)在这些社会中,同性恋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十分接近并保持稳定; (3)社会规范既不能阻碍也并不助长同性恋倾向,换言之,同性恋倾向并不会因为某个社会对它持严厉的否定态度而减少,也不会因社会规范的宽容而增多;(4)只要存在一个足够大的人群,就会产生同性恋亚文化;(5)虽然所在的社会不同, 同性恋者在行为兴趣和职业选择上趋于一致;(6)所有的社会都会产生相似的性关系连续体,从男同性恋到女同性恋,各类齐全。怀特姆认为,同性恋不是由某种特殊的社会结构产生出来的,而是在各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性行为的一种基本形式。(怀特姆,1983年)凯查多利在《人类性行为基础》 一书中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指出;"同性恋者当中既有穷人也有富人,既有受过高深教育的人也有无知无识的人,既有有权的人也有无权的人,既有聪明人也有愚笨的人。同性恋存在于各个种族、各个阶级、各个民族和各种宗教信仰的人们当中。"(凯查多利,第329页)同性恋现象是在人类历史上、在各个文化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基本行为模式,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还是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无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还是在远古时代。在4000年以前,古埃及人把男性之间的性爱行为看作神圣地事情,传说中认为,霍禄士和塞特这两位大神有过这种行为。 (蔼理士,第283页)在古埃及的后宫,每一个女人都有一个亲密的同性朋友。古印度也有类似的情况。拉丁美洲三大文明之一的玛雅文明,记载了青春期的同性恋现象,有专家认为,玛雅文明属于喜爱同性恋甚于异性恋的文明。玛雅的男孩在结婚之前,父母通常会给他安排一个男性玩伴,以满足他的需求。希腊人认为男性是近乎完美的造物,因而是更加理想的爱情对象,对于那些有文化修养、兴趣高雅的男人来说尤其如此。顺为他们将精神上的投契作为爱情追求的一部分。尚未成熟的英俊少年比异性情侣更能燃起他们炽烈的感情之火,他们有着姑娘式的腼腆,精力旺盛,朝气蓬勃,男子汉的气质正处于含苞待放之时。这种爱远远超出了纯生理的范畴,成为一种高雅的、具有美学意义的情趣。柏拉图甚至认为,"神圣之爱"只存在于男人之间,只有男子之间的爱情才是情感的干贵族与骑士形式。 在他的著作中是这样赞扬男子之间的爱情的:"通过对男孩子的夜晚之爱,一个男子在起床之时开始看到美的真谛。"(转引自拉里亚,第128页)斯特拉顿则说: "12岁的男孩惹人喜爱;但是他长到13岁就变得更美了;14岁时少年的爱之花更加芬芳馥郁; 而15岁更增添不少魅力;16岁则是尽善尽美的年纪。"(转引自坦娜希尔,第89页)——以上学术调查资料摘自《同性恋亚文化》2023-07-12 22:39:523
目前中国同性恋能结婚吗?
一、目前中国同性恋能 结婚 吗? 当前不允许,依据中国《 民法典 》(2021.1.1生效),结婚必须是男女双方,没有将同性恋包括其中。依据我国《民法典》 婚姻家庭 编立法精神,结婚仅限于两性之间。民政部门暂不会为同性恋登记办证。 1、结婚必须男女双方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2、 结婚年龄 ,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晚婚晚育 应予鼓励。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禁止结婚 : (1)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 (2)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疾病。 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必须亲自到 婚姻登记 机关进行 结婚登记 。符合本 法规 定的,予以登记,发给 结婚证 。取得结婚证,即确立夫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六条 【结婚自愿】结婚应当男女双方完全自愿,禁止任何一方对另一方加以强迫,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加以干涉。 第一千零四十七条 【 法定结婚年龄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 第一千零四十八条 【禁止结婚的情形】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第一千零四十九条 【结婚登记】要求结婚的男女双方应当亲自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符合本法规定的,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完成结婚登记,即确立婚姻关系。未办理结婚登记的,应当补办登记。 二、结婚登记的程序是怎样的? 申请 1、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申请结婚。 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登记,申请时,应当持下列证件和证明: (1)户口证明; (2)居民 身份证 ; 离过婚的,还应当持 离婚证 。 离婚 的当事人恢复夫妻关系的,必须双方亲自到一方户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记机关申请 复婚 登记。 2、审查 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申请应当进行审查,查明结婚申请是否符合 结婚条件 ,不明之处,应当向当事人询问,必要时,可要求当事人提供有关证明材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或指定项目进行医学上的鉴定。 3、予以登记 婚姻登记机关对符合结婚条件的,应当即时予以登记,发给结婚证;对离过婚的,应注销其离婚证。但对中国公民和外国人的登记申请,应在收到申请后一个月内办理登记手续,发给结婚证。 涉外婚姻 的结婚证须贴有男女双方当事人照片,并加盖办理涉外婚姻登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婚姻登记专用章。 综上所述,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是同性恋,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同性恋态度的宽容程度大大增强。即使这样,目前我国《民法典》也不允许同性恋结婚。他们向民政局申请结婚登记的话,民政局也不会批准。办理结婚登记,必须满足一定条件,其中就是双方是男性和女性。2023-07-12 22:39:581
中国政府对LES的相关规定
去年中央两会李银河提交过关于同性婚姻的草案、好象只限制女同可以结婚,因为GAY的爱滋病感染率太高。女同结婚的基本要求是25周岁以上,而且双方都是单身。其他具体规定和新婚姻法差不多吧但这只是提了,没有具体实施,好象计划2015年可以正式的通过。我也是据听说的。呵呵。2023-07-12 22:40:064
中国未来会允许同性合法吗?
很有可能会实现的,毕竟这是大势所趋。从全球来看,2015年,美国当地时间6月26日上午,美国最高法院以5:4的投票结果裁定,同性婚姻合乎宪法。这一裁决结果意味着同性婚姻在全美50个州全部合法,美国也因此成为全球第21个在全境承认同性婚姻的国家。其他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已经批准同性婚姻合法化,它们是:荷兰、丹麦、比利时、加拿大、芬兰、德国、法国、英国、挪威、冰岛、瑞典、格陵兰、巴西、捷克斯洛伐克。从国内来看,天涯网站曾经有一篇题为《天涯网友签名支持同性婚姻提案》的贴子,获得了网友的积极响应。在跟贴中,超过70%的发言者表示“支持和理解”。新浪文化频道曾发起调查——你认为中国应当批准同性婚姻法案吗?结果显示:应当批准 63.6%——12179票不应当批准 26.7%——5122票不知道 9.7%——1855票以上数据说明,在中国,提交这一提案的民意基础已经具备。2023-07-12 22:40:2715
同性恋在中国到底犯法不犯法?
同性恋爱不犯法,但是要结婚,也不合法。中国《婚姻法》还没涉及到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条例。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允许同性恋结婚。同性恋属于民法领域的范畴。在民法领域,实行的是法无禁止即许可,也叫“法不禁止皆自由”。其含义是只要行为人不实施侵犯他人合法的私人领域这一为法所禁止的不正义行为,就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中国法律没有禁止同性恋行为,因此,在中国同性恋并不违法。但不受婚姻法保护。同性恋(或称同性爱),是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 性倾向是个体对于特定性别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爱慕或性吸引力。同性恋连同双性恋和异性恋构成了性倾向连续光谱的三区带。 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近数十年来科学界已出版数十篇生物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指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宫环境等生物性因素。虽然性倾向的起源仍未能确定,其形成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促成 有些人对同性间的性活动抱有成见,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同性恋是人类性欲的自然展现型式之一,同性恋此一性倾向同异性恋双性恋,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伤害。性倾向未必不会在一生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认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性倾向,几乎没有或没有经验到能选择的感觉,并且没有充足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能用心理学手段干预性倾向。 对同性恋者常用的称呼为同志,男性为男同志(Gay),女性为女同志(Lesbian)。认同自己性倾向身份的同志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者的人数,皆难以为研究者确切估计,并且有些同志由于自己或他人的恐同心理或者社会歧视不愿公开自己的性倾向。半世纪前金赛报告调查的人口数受到研究方法的批评,近年美国大型研究则显示,对自身同性情欲身份有认同的人口,约4%左右。这些调查数据,可能会因对象定义、抽样方法和不愿揭露身份的缘故而偏离了实际人口数。 不少同志处于互相承诺或同居的亲密关系,有些也共同育养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国家才展开针对同性亲密同居的户口调查,同志家户的生活境况也开始获得瞩目。在人类历史上,同性间的亲密关系与性行为受过推崇和迫害,而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争取同志社群能见度、同性亲密关系社会承认和相关法律权利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兴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结合、生育抚养、工作就业、从军入伍、医疗照护上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并且推动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对性别气质或性倾向的仇恨言论和霸凌行为。2023-07-12 22:40:5211
同性恋在中国合法了吗
同性婚姻在中国合法吗不合法为什么会这样呢一:民意是基础,中国民众对同性婚姻的支持率还很低。2014年的民调显示,中国普通民众支持同性婚姻的只占21%,这虽然比5年前提高了5个百分点,但政府要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也需要看民意的基础,像同性婚姻这种有争议的法律,如果民众中不是超过一大半的人支持,很难想象政府会有动力去做。就算想要超过一半的人支持,也差得很远。美国的情况可能值得借鉴,在2008年时,民调显示,美国反对同性婚姻的比支持同性婚姻的多3-4个百分点,而到了2012年,支持同性婚姻的上升了几个百分点,已经占了多数。到了2015年,调查显示,支持同性婚姻的开始占到58%左右。政治家往往是顺应明意,在今年6月,美国同性婚姻合法化了。二:选票不够成立法的推动力。在西方,很多政治家想要获得同性恋者的选票,因为同性恋人群和他们的亲友是大票仓,不支持同性恋,可能会失掉相当多的票数,也许会输掉整个选举,奥巴马的捐助人有17%是同性恋者,可以想象,同性恋社群有多么重要。所以,西方政治家热衷于积极表态,并参与支持同性恋平等权益,我并不是说他们不是发自内心的支持,而是想强调选票在推动权利这个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中国,不需要考虑选票的问题,这一点不解释,你懂的。三:除了民众和政治家还没有准备好,我认为同性恋社群本身也没有准备好。四:现阶段,就算同性婚姻合法化了,会有几个同性恋敢于去结婚呢?连朋友、家人都还没有出柜,难道要“戴着头套去结婚吗?”再说,中国社会处在剧烈转型期,社会问题和矛盾多,同性恋问题,并没有呈现出让高层认为是多么紧迫的问题,所以,两会上,“太超前”这样的回应也就不奇怪了。一方面领导有更多棘手的事情待解决,另一方面,同性恋社群本身也不够积极,在我看来,100多万失独家庭发出的声音都要比5000万同性恋者要大的多。这样的状况,也就只能耐心等待了。一句话,要推动同性婚姻,现阶段,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也不具备。如果您想将您所面临的问题与律师进行专业的分析,您可以通过本网站进行律师在线咨询服务。2023-07-12 22:41:131
同性恋者为什么在中国无法得到大众的认可。。
我觉得主要是建国之后的法律里同性恋是犯罪行为且有刑法处理……而且传统的“传宗接代”、“养儿防老”的思想导致的,而且过了苦日子的父母长辈都希望子辈能延续香火……不过现在的法律里同性恋已经不是罪了,而且中国在医学方面也认同了同性恋不是疾病的说法,相对以前而言还是好了很多的,而且现在中国还是非富裕的地区占了多数,所以渴望传宗接代的家长更多(调查表明物质与精神生活越富裕的地区出现同性恋的几率越高)。其实我觉得这不关封建思想的事,因为在中国古代男风是十分盛行的,比如龙阳之癖、短袖之爱……不过既然现在的情形较几十年前已经好了很多,那么我也相信再过不久中国同性恋者也会有光明的未来。(已经有许多人呼吁了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了,相信再过几年相关的文件就会被批下来了吧)2023-07-12 22:41:323
请问同性恋该不该合法化?
应该。同性恋的合法化是对防止异性恋被“同妻”“同夫”的保护。2006年,据有关专家估计,中国男同性恋者有2000万。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刘达临教授估计男同性恋者80%以上会选择结婚,其中90%会进入婚姻或已经在婚内。2009年,中国同妻的数量已至少在1600万以上。2015年根据最新调查报告:中国1600万以上的同妻,超九成受过家庭暴力,其中38.7%遭受肢体暴力,15%遭受严重家庭暴力,37.6%遭受家庭冷暴力。因为受社会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她们大多选择了沉默。一部分同妻,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对同性恋配偶大胆地说不,并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然而,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法官却常常苦恼于找不到解决此类婚姻纠纷的法律依据。对于男同性恋者进入异性婚姻的现象,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传宗接代”“男大当婚”等传统习俗的压力。一个家本位的社会,家庭利益往往置于个人幸福之前。同性恋进入异性婚姻肯定会降低婚姻的质 量。英国西斯敏斯特大学文学研究博士何小培也表示,“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当今社会依然有极为广泛的社会认同,而性倾向还没有成为人们在结婚时考虑的主要问题。2023-07-12 22:41:517
同性恋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同性恋不是基因决定的,是后天决定的,但是现在也有科学家有查出有同性恋基因的情况,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的。同性恋分别有两种相关概念:一、同性恋,又称同性爱或同性吸引。男同性恋和女同性恋为同性恋的两种种类,是指个体只对同性产生爱情和性欲的现象。二、同性性行为,是指非同性恋者和同性发生性行为的现象。性取向和性愉悦有关,但不等同于性行为。一个异性恋者可能会发生同性性行为,一个同性恋者也可能会发生异性性行为,这一切的前提是:特殊境遇。例如:一个异性恋者在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中,有较低几率会将同性幻想成异性发泄性欲;一个同性恋者可能会因为各种外界压力而和异性结婚,并被迫和异性发生性行为。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们的性取向发生了转变或对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产生了爱情,也不代表人们能在不符合性取向的对象身上获得性愉悦。相反,当人们和不符合自身性取向的对象发生性行为时,会异常的痛苦、恶心或性愉悦不足。仅依靠性行为判断性取向完全不可靠,区分性取向、性愉悦和性行为是很重要的。部分同性恋者在12岁时,就已经清楚的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了,另一部分同性恋者要在12岁~16岁的阶段继续探索自己的性取向并逐步确定下来,绝大部分同性恋者在20岁的时候都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性取向了。但是也有一些同性恋者可能在40~50岁时,才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并深信不疑。根据外国同性板块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教育培训类、广告传媒类、国企机关类、时尚艺术类、设计类、IT等行业,女同性恋者占的比例较大。男同性恋者和女同性恋者类似,多是高学历或海归,基本都是大学本科、研究生学历以上,企业中高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等。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男同性恋者的学历和工作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有46%的男同性恋者有较高的学历和稳定的工作。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心理科统计了女同性恋者的人数和职业,最后发现高学历女性能占女同性恋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她们多为研究生、公务员、高层白领、企业高管等。2023-07-12 22:42:063
怎么判断一个人是否是gay?
由于以前法律和道德以及人们观念的误解,导致很多男同性恋隐藏自己与女性结婚,履行着结婚性生活的义务,但是内心却喜欢着男人,这种婚姻注定是不幸福,现实生活中人们将男同性恋者称为基佬或者gay,那么他们有哪些特征呢?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呢?一起来看看。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基佬?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gay?(1)1、男同性恋的特征1、对运动很挑剔生命在于运动,对于男人来说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但直男和男同性恋最大的区别在于喜欢项目的不同。男同性恋不太喜欢篮球足球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他们更喜欢羽毛球、网球、游泳等项目。即便他装作足球迷坐在电视机前,他盯住的也不是球员的球技,而是他们的身材和裆部,也许你会说,这个观察难度太大,但是为了幸福,相信自己,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2、娘得有道理男同性恋的另一大特征,就是娘,而且娘的非常在理。一个男人走路说话都娘,但并不表示他是同性恋。若此人给你的感觉妩媚至极,那他无疑就是个gay。美国警察超过50%是男同性恋--他们都是大汉。如果你的未婚夫是这样的大汉,就看看他跟你同房时的状态,如果不能举,而他又没有阳痿的毛病,那他就是男同性恋。如果举了,他可能是直男,也可能是"双"(双性恋)。如果是后者,他的辨别难度又增加了。告诉你的方法是,带一个男同性恋回家,对他挑逗,答案就会揭晓。3、喜欢逛街逛街,对于直男来说就是折磨,他们不喜欢逛街,即使逛街也只是偶尔为之。但男同性恋就不同了,他们热衷于逛街,甚至比女人还要严重。他会对你买的衣服和化妆品提出专业性意见,想要拦住他都难呢。但是,即便这样,还是奉劝你别心一软跟他结婚。再有,看他是否爱陪其它女生逛街,或者跟其它男生。如果是跟一个男生,你是无法断定的,但是如果是三个以上男生一起,那他就八九不离十了。4、注重身材对于身材的关注,是每个人都会做的事情。但关键在于男同性恋对于身材的关注,则是自己的胸部和臀部。男同性恋的乳头相当敏感,感觉上跟直男绝不相同。他们裸露上身已经是一种挑逗了。当他们裸露上身还把衣服别在裤腰上,走路有条不紊,说话慢条斯理,都是发情的表现,但是当你去挑逗,他们却表现出不耐烦,你就要警惕了。5、超爱美容美容,似乎是女人的专利。但如今,男士也非常注重保养,但也仅仅是保养而已。但对于男同性恋来说,他们对美容的热爱,超出了你的想象,他们甚至知道的比你还多。他们关注美容,任何新款护肤品、化妆品都不会错过。而香水、唇膏、眼影则是他们打扮的标志之一。细观察,他的手部肌肤要比女人还细腻。2、同性恋的社会接纳度同性恋是极具争议性的,自由主义者及性解放运动人士形容同性恋为一种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标签。同性恋曾经被认为是一种性心理障碍,但不被自由主义者认可。由于文化传统或者宗教信仰等方面,同性恋被认为是不可以接受的,从古到今一些国家甚至对这一群体产生恐惧、排斥乃至憎恶,有中立者不恐惧同性恋,但对其诉求有所批判及质疑。据美国独立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针对全球同性恋接受程度的最新调查显示,北美和欧洲各国对同性恋的接受程度为全球最高,美国和加拿大的受访民众认为社会应该接纳同性恋的比率分别为6成及8成。而中东地区则最低,仅以色列有40%受访者认为社会应该接纳同性恋。亚洲地区澳大利亚和菲律宾接纳同性恋的程度最高,分别是79%和73%,日本为54%、韩国为39%、中国21%。皮尤研究中心表示,在人们生活中宗教不占主要地位的若干国家,同性恋普遍受到民众接受,其中也不乏一些全世界最富有的若干国家。相对的,在一些宗教性较强的贫穷国家,只有极少数民众认为同性恋应该被社会接纳。此外,调查也发现,年轻一代比老一辈更能接受同志族群。以日本为例,有54%受访者支持社会接纳同性恋,其中年龄低于30岁的受访者中,有83%表示接纳同志;而50岁以上受访者中,只有4成表示接纳同志。这项研究是针对全球39个国家3万7653名民众进行调查,以电话访问及面对面访谈进行调查,可信度达95%。2023-07-12 22:42:291
中国目前男同性恋有多少?(包括有倾向的)
女的肯定比男的多,这个回答也不够具体,我个人认为1万个男人里面因该有不到50人这样推算下来 中国有15亿差不多人 你会数学吧?2023-07-12 22:42:378
现在中国允许同性恋结婚了吗
中国的法律不允许同性婚姻。不同意楼下的说法,若没有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请不要武断的根据主观想法笼统的下结论。2023-07-12 22:42:526
中国什么时候可以允许同性恋结婚
美国这么开放,也不是全国都允许。只是个别的州承认同性婚姻和他们的权利。只要自己相爱幸福就行呗。中国啊100年以后吧2023-07-12 22:43:075
结婚的同性恋,就一定是自私的骗子吗?不如听听他们的声音
一到三十岁啊,如果你碰巧也是个同性恋,你会突然就发现朋友开始变少了。不管是直的朋友还是弯的朋友,因为他们都开始忙着去经营自己的家庭,尽管还会偶尔聚会,但是话题里面离不开妻子孩子三姑六婆,然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心你,你怎么还不结婚啊,索性,朋友少一个就少一个吧。 我有这么个朋友,我觉得还是个不错的朋友,他结婚的时候,我准备了一个挺大的红包,可是,他不光没有邀请我,而且结婚以后就几乎没有再联络过,他删了我的手机号,拉黑了微信,当然他是同性恋,当然他和一个异性恋女人结婚了。我理解他的做法,彻底的与过去告别。我想当他删除所有同志朋友的联系方式时,一定有涅槃的感觉。 随着墙叔的读者越来越多,有时候在其他平台上得到的评论,收到的消息也越来越多,我的确不可能一一回复,如果是那样的话,我每天至少得拿出五六个小时来做这件事。目前肯定是不行的。不过我收集了一些网友的声音,做了一个整理,我们来看看,那些在婚姻里的人吧。 墙叔说,当初取石墙这个名字,是因为美国的石墙酒馆这个地方,是同性恋开始获得权利的开始,那里留了第一滴血,换来了认同、平等和权利。所以,在石墙,我从来都倡导多元的声音,我想把每一种声音都发出来。 其实无法否认,在中国,大部分同性恋都会选择跟异性结婚。据一项某同志公益机构的调查显示,68.2%的同性恋会选择和异性恋女性结婚,16.7%的同性恋选择形式婚姻,剩下的选择单身或其他。 这个比例其实相当高,而且相当可信,就像墙叔刚刚讲的,一到了三十岁,再往前走,身边的同志朋友就开始变的少了,他们都开始了自己的选择。不管你是说父母的原因、社会的原因等等等等。 在我们这里,教育天然的要我们保持一致,你从小学开始就知道一切问题都要去找一个标准答案,数学就不说了,最可笑的就是语文,不管那些个诗人是打了一炮后感慨万千,还是吃了东西不消化憋出了胀气有感而发,都会让你写出一长串相当一致的所谓赏析。于是我们长大了,其实也没怎么变,还是会等一个标准答案,而不是争取一个真理。 我们老说,也许同性恋婚姻合法就会不一样,其实也不会那么乐观,即使同性恋婚姻合法了,又有多少人敢来结这个婚呢?如果同性恋婚姻是标准答案,你是否有在得到这个答案的过程中,追寻过真理呢?如果没有,那单单靠等来的这个标准答案,对我们而言,真的不会有什么改变。 所以,最后要说的是,墙叔从来不会抨击结婚的人,异性恋都玩不好的东西,又凭什么同性恋把它维持的幸福美满呢?墙叔只想用港剧里的话说:“呐,做人呢,最重要的是开心。”怎么才能开心呢?只要你无愧于心就好啦,晚安。2023-07-12 22:43:201
女同性恋是如何形成的?
造成女同性恋的原因 1.失去母亲未必会造成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则会影响。 2.女性有情绪受创的 经验 ,例如被强奸,或被卖为雏妓,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出现同性恋行为的例子。母亲让女儿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或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性,并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 3.社会心理因素 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 家庭 教育 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4.最初的性经历对性取向的重要作用 对同性恋做过深入研究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李银河在一项调查中发现:在同性恋形成的过程中的后天因素即社会、心理因素中,最为重要的是最初的性经历,即青春期的遭遇和经历,而同性恋者的身份认同时间最早在14岁,最晚在29岁,年龄中位值是18岁。有调查对象明确提出: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生同性恋。 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心理和生理都渴望与异性的接触,这种接触最重要的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但是大部分的男女友谊都会遭到老师和家长的猜测和干涉。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不能正常地与异性建立情感联系,就很容易被同性迷惑。他们的情感失去了正常的释放 渠道 ,必然会寻找非正常的渠道,因为人的生理成熟在没有心理成熟做保障的前提下,其结果可想而知。而此时形成的同性恋往往是肯定的同性恋,很难再有改变。 同性恋形成的原因 1.生理因素 现在越来越多证据证明生理因素乃同性恋的主要成因。研究结果显示,以下的因素与同性恋有著莫大的关系。 1.胎儿期生殖腺中男性荷尔蒙的缺乏或过多。 2.中枢神经系统的性别特定分化出了问题,决定性取向的脑部中枢有了障碍。 3.成长过程中男性的荷尔蒙(睾丸嗣)过少。 4.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生理过少的动情激素(女性荷尔蒙),已证实较可能成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 有高比例的同性恋者,其精子数目偏低,畸形精子的出现率偏高。综合说来,男性大脑中负责性取向的中枢神经系统,若未能与身体其他部位同时男性化,男性荷尔蒙的分泌出了问题,则他成为同性恋者的可能性大增;女性若有过多的男性荷尔蒙和较低的动情激素,则易成为女同性恋者。 2.家庭因素 佛洛伊德派的学者将同性恋归因于 儿童 时期的压力,特别是一个强势、过度保护的母亲,配上一个软弱、无力而又有敌意的父亲,会使得男孩缺乏对男性形象的适当认同。依心理学家Bieber和其同事的研究(1962),认为以下原因使男性成为同性恋者: 1.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 sexidentify ),而对母亲过分依赖。 2.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绪移转给儿子。 3.周围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姊姊、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于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4.父亲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 5.一个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被贬损了男子气慨的儿子。 6.双亲对性都有恐惧感,对性有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里成长,使孩子对性产生了歪曲观念,因此成长後不易适应异性恋的生活。 7.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使做儿子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足以成为他的配偶。 >>>下一页更多精彩“同性恋的身份标识”2023-07-12 22:43:341
同性恋是错的吗?
同性恋是指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上的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那些与同性产生爱情、性欲或恋慕的人称为同性恋者。对于同性恋,我们首先应该给与更多的了解和宽容。同性恋是很正常和应该被理解和尊重的。根据CCTV《新闻调查》在2004年的公布数字,在中国,有3%—4%的男性同性恋。而这几年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长(包括女同性恋者)。我们应该向看待左撇子、色盲等等一样看待同性恋人群。而同性恋者自身更要自尊自爱,截至2010年3月,李银河女士已经多次向全国人大提交同性婚姻议案。对于我国的同性恋现状,2001年4月20日,《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出版,在诊断标准中对同性恋的定义非常详细,同性恋的性活动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由此,同性恋不再被统划为病态。不再把同性恋看作一种病态心理。在此基础上,同性恋文化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几年来,我们的政府对于同性恋的权益保护工作并不深入,但却在慢慢开展着。2009年12月初,在云南大理建立了第一家由政府出资的同性恋酒吧,并受到了各大主流媒体的关注和支持。2023-07-12 22:43:425
中国的同性恋人数
2004年12月1日,中国卫生部发表“中国同性恋白皮书”,公布中国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至4%约为1000万。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关注同性恋人群的的生存现状。据专家调研,中国大陆男女同性恋人口超过4000万。现在都2013年了。而且注意 调查得到的数据是“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 还有一个2009年的报道 全世界约4%的人终身只有同性性行为;在中国,同性恋者占总人口比例为3%—6%,具体说,是3600万以上。2023-07-12 22:44:0812
中国同志有多少
首先 根据国家2004年公布的《同性恋白皮书》中国目前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是500-1000万人 。这里要说明的是,这句短短的话有几个限制条件 1是性活跃期 这只是一个短短的年龄阶段以内的统计。大概年龄是18-30岁 2是男同性恋 不包括女同性恋 双性恋 还有有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这里非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我们就算到60岁应该是对等的也是500-1000万(18岁前的不算在内),加起来就是1000-2000万。而女同性恋据说相对来少一些,具体少多少没有官方统计不能随便猜,至于双性恋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更少一点,但最最保守也能以十万计。此外,此次卫生部的统计范围并不是特别周全,首先什么没有指出什么年龄段是性活跃期,据圈内人士透露60岁以上的和18岁以下的同志大有人在。而且即使最活跃的同性恋也说不清自己城市究竟多少同类,因为大部分都深深的隐藏着难以被调查。加上现在距离2004年资讯更发达,信息普及更为迅速,不断有人意识到自己的真正性取向从异性恋的圈中走出。怪不得有人说大城市里同性恋的比例是100:2. 总之,虽然同性恋是绝对的弱势群体,但这个弱势群体绝不是沧海一粟。另外根据圈内朋友计算的数据2008年中国同志有5000万以上另外 有同性性行为的异性恋有 军队 监狱 海员 偏远地区等特殊人群中 以及从事性服务行业的人 不要以为MB都是同性恋 实际上大部分都是装作GAY的异性恋 此类人群还是很不少的2023-07-12 22:44:301
中国现在有多少男同性恋?
给你两个信息:2012年根据相关公益组织的估计,国内约有3000~5000万的同性恋倾向者,由此产生的“同妻”和“同夫”(女同性恋者的丈夫),数量亦相当多。其中,国内的“同妻”人数不少于1000万,国内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专家张北川估计同妻在1600万左右。他们面临着被传染艾滋病的风险。2004年12月1日,中国卫生部发表“中国同性恋白皮书”,公布中国处于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者约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至4%约为1000万。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关注同性恋人群的的生存现状。据专家调研,中国大陆男女同性恋人口超过4000万。现在都2013年了。而且注意调查得到的数据是“性活跃期”的男同性恋。。。现在男同性恋的人数估计超过5000万。2023-07-12 22:44:387
国内媒体关于同性恋的报道的新闻有多少
摘要:在中国,由于受种种误解、歧视和传统观念的困扰,同性恋者生存状况的艰辛不容小觑。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为受众提供信息的新闻媒体不应该漠视这个现实,而应当为改善该群体的社会地位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 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的报道,并指出其可改进的地方,希望能对现实操作有所启示。 中国论文网 ://xzbu/7/view-2982660. 关键词:新闻媒体 同性恋 新闻报道 在中国,同性恋作为一种现象的存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只是在这个崇尚生育文化的国度里,同性恋因被看做是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和世俗价值取向的颠覆,而被有意识地屏蔽和边缘化。 尽管与一些西方国家对同性恋者曾有过的残害相比,我国似乎要宽松一些,但官方 *** 模糊的态度又使得同性恋者在自我认同或他人认同上困难重重。 因此,同性恋者在中国的生存地位仍旧是一个敏感而尴尬的话题,长期以来他们不得不处于一种隐秘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社会民主法制的进步、人们思想的开放和眼界的拓宽,中国社会整体上对同性恋的客观存在持越来越宽容的态度。 2009年6月13日,上百名来自不同国家的同性恋情侣参加了上海一家酒吧里的同性恋骄傲周派对,这是在中国大陆举行的首个同性恋文化节。 《中国日报》稍早在报道中称:“此次文化节使得LGBT人群‘引来更多关注"。 ”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同性恋为社会学、人类学和性学所感兴趣;作为一种行为现象,同性恋引起医学、遗传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的重视;而与此同时,新闻媒体也不再对这一曾经的“禁区”避而远之。 2009年6月10日,《南方周末》发表了这样一篇文章《出柜――首对大学生同志情侣公开身份始末》,记录了广东省首对公开身份的大学生同志情侣。 这是继5月14日《十字路口的“秘密花园”――“人民公园是人民的,同性恋为什么不能来呢?”》之后《南方周末》短期内又一篇关注同性恋的新闻报道。 事件同样发生在广州,报道对象同样是男同性恋者,不同的是前者透着一些希望和曙光,后者则更多是困境与迷茫。 国内新闻媒体同性恋报道状况简析 由于一直被偏见、歧视和世俗伦理重重围困,许多同性恋者不敢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倾向,所以对于我国同性恋者的数目也只是估算。 1995年,社会学家刘达临在《中国当代性文化》中强调在中国有一个人口基数庞大的同性恋群体。 1998年,社会学家李银河在《同性恋亚文化》中指出中国同性恋者人数在3600万-4800万。 这样一个数量并不小的群体,新闻媒体怎么能够忽视它的存在呢?如果没有忽视,那么相关报道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笔者就目前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的报道所做的简析如下: 报道有所增多,但总体数量不多。 相比较于曾经的“默不作声”,我国的新闻媒体已然有所进步。 最近几年一些主流媒体也制作了专门的节目播出,比如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等。 2005年8月8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播出了《以生命的名义》这样一期节目,首次公开报道中国社会中的同性恋现象。 这期节目甚至还被境外一些新闻媒体称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的一个里程碑”。 然而就笔者的阅读及收听、收看经验来看,整体上国内媒体对于同性恋的新闻报道并不多,而传统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新闻媒体更为罕见。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媒体在同性恋亚文化的传播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同性恋群体在传统媒体上所处的被动地位以及传统媒体在同性恋现象常规传播上的缺位。 主流新闻媒体是能够影响公众意识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而恰恰由于它们的缺位让同性恋话题仍然几乎局限于某些特定场合,还不便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由谈论。 报道存在对同性恋人群的偏见。 笔者在搜索同性恋的相关新闻报道时发现,一些媒体尤其以都市报和网络为主,喜欢侧重于纠纷、色情、抢劫、凶杀、吸毒和艾滋病等负面事实,并常常在标题中凸显出来,这样的报道很容易给受众带来一种暗示,即同性恋与丑恶、犯罪等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这样的“潜移默化”会使人谈虎色变。 道德和法律对于任何人都是一视同仁的,为什么一旦报道与同性恋有关的负面新闻时,媒体便要大肆渲染呢?也许新闻媒体在主观上并没有“妖魔化”同性恋的意图,但在客观上却对受众起到了某种误导作用。 对男同性恋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女同性恋。 由于男同性恋是易感艾滋病的高危人群,这一点也便不难以理解。 2004年11月30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联合国中国艾滋病专题组联合发布的《2004年中国艾滋病防治联合评估报告》中一组数据显示,处于性活跃期的中国男同性恋者,占性活跃期男性大众人群的2%~4%,也就是说,中国有500万1000万名男同性恋者。 2007年清华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与云南疾控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男同性恋者或男男性行为人群的HIV感染率从2005年的04%增长到了2007年的3.3%,短短两年内增长8倍,这显然是一个值得警惕与高度关注的数字。 然而并不能仅仅因为这样就忽视同性恋中另一部分――女同性恋者的生存状态,她们同样需要被关怀、被理解。 新闻媒体出于对防治艾滋病的考虑而关注男同性恋者本身并无过错,但不该止步于此,因为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方面,还有很多能为这一群体做的事情。 同性恋频频成为娱乐新闻的标签。 如今,新闻娱乐化似已成了一个愈演愈烈的趋势,多数媒体都没能逃过此劫,或者说是积极投身其间比较准确,娱乐新闻更是名正言顺。 不少媒体在对众多公众人物尤其是明星进行报道时,将“同性恋”作为吸引公众眼球的一个标签,无论是确有其事,还是捕风捉影,频率较高。 如《关之琳频与年轻女友相会 同性恋情传闻四起》,《体坛同性恋明星揭秘:毛瑞斯莫携跳高名将人选》等。 媒体的屡试不爽正是契合了公众对同性恋群体的猎奇心理,这也从另一面显示了同性恋者被视为异类的处境。 新闻报遭的“内外有别”。 这也是国内新闻媒体对同性恋报道的一个较为明显的现象。 其表现为,对境外同性恋的新闻事件诸如 *** *** 、议员竞选等能迅速、如实、公正地报道。 而对国内的往往讳莫如深或者给予不同的“待遇”。 如若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于官方不明朗的态度或不允许的禁令,媒体似也无计可施,只好“内外有别”了。 国内新闻媒体在同性恋报道中仍需改进的地方 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努力,而这样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同性恋群体如何能被排斥在外呢?这个群体稳定和健康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理解和包容。 事实上,大部分人并不特别关注抑或是无暇关注有关社会学、医学及法学等专家在同性恋这方面的研究,自然是难以理解同性恋者的真实面貌,无法进人他们隐秘的世界,那么,要说理解和包容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我们不能忽视受众获取信息的一 个重要渠道――新闻媒体,它们理应承担起正确引导受众这一重任。 新闻媒体与其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如干脆像对待其他领域的新闻一样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报道。 主流媒体应将对同性恋的报道纳入常规传播。 各类新闻传媒都应该抱着科学、客观和公正的态度。 将同性恋纳入日常传播视野,如适当辟出栏目介绍医学、社会学等学科在这方面研究的最新进展,向受众客观报道同性恋的新闻事件和生存状态,展现他们的生态原貌,让受众更深入地了解其喜怒哀乐、呼声要求,同时引导受众正确看待这种社会现象。 而拥有强势话语权的主流媒体更不应该缺位,它们客观公正的报道能够带来的强大舆论导向作用。 这对于同性恋群体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中心城市是新闻媒体集中之地,也是同性恋较活跃聚集的地方,如重庆、上海、成都、广州和北京等地。 许多民间的同性恋团体经常会举行各种 *** 或活动争取平等的权利和社会的包容,对于这样的事件媒体要进行积极、客观的报道。 不肆意渲染负面信息。 如同社会生活中其他事物有好坏之分一样,同性恋者的行为活动亦然,有人遵纪守法崇尚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也有人违背社会道德甚或违反法律。 但这不能成为媒体从业人员对同性恋群体中发生的负面事件大肆渲染、夸张甚至歪曲的原因。 媒体从业人员作为新事物、新观念的传播者,必须采取公正、无偏颇的态度对同性恋现象进行报道,给普通受众以知情权,给同性恋群体以充分的媒体接近权。 把握好同性恋新闻报道的数量及细节。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质与量两方面,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会引起质变,新闻报道概莫能外。 同性恋在我国目前毕竟是缓慢浮出水面,即便新闻媒体是客观公正的报道,其传播量也不应该过多,否则易给人造成“泛滥”的印象。 这与社会生活也是吻合的,因为现实中异性的结合仍占绝对多数,同性之爱只是一小部分。 这种数量对比已然是事实。 在新闻细节描述问题上,同性恋与异性恋一样也属于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如果在涉及某些具体行为方式时,除非经个人同意,没有必要大肆铺陈、渲染细节。 此外,相关新闻报道在遣词造句上也应该多加注意,避免使用伤害到同性恋者情感的字眼。 如“同性恋患者”,同性恋早已被公认为不是一种疾病了,那么这个称呼便是不合理的。 传统媒体应与新兴媒体互相协作。 网络媒体在传播同性恋文化中有其自身的优点,但这并不代表这种传播方式完全有利于同性恋群体社会地位的改善。 事实上同性恋者在网络上的活跃恰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压抑和苦闷。 此外,网络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只有同公信力好的主流媒体充分融合才能进一步影响广大受众,从而帮助同性恋者获得更多人的理解与包容。 媒体报道应避免陷入的误区 新闻媒体对同性恋现象进行积极全面的报道体现的是一种社会进步,同时也是媒体传播思想多元化的体现。 但多元化本身便意味着非强迫。 传播领域的多元化指的是平等、公正、客观与负责的表达,其目标是让公众进行自由选择与淘汰。 如若将多元化作为媒体吸引眼球追逐利润的借口,成为鼓吹同性恋的思想标签。 很有可能会滑向“一元化”的那端。 即片面突出、宣扬同性恋,强制社会认同、接受,而非公众自由选择,这便背离了多元化的初衷。 此外,权利和义务始终是相对应的。 媒体在强调同性恋者及其权益的同时,也应当呼吁他们对自身负责,尊重异性恋者、家庭成员及其权益。 反之,片面、极端的传播必将造成“社会损伤”,使传媒走向责任的反面,这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同性恋现象作为一个不可变更的事实、同性恋群体作为合法的社会人,却没有引起社会足够的重视。 新闻媒体不能漠视这些。 正视同性恋现象,是新闻媒体题中应有之义。 真实地了解这个潜藏在我们周围的群体,关注他们的心灵状态,消除误解、偏见和歧视,呼吁社会尊重他们平等的生活权利,推动社会进一步发展,这既是新闻媒体的义务,也是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功能的重要体现。 让我们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实实在在地为同性恋群体做些事情,使他们不再只是生存在黑暗的王国里,而能够重返阳光之下。2023-07-12 22:44:511
现在好痛苦,好揪心...希望可以有人可以帮我
同性恋,这种未能被绝大多数人接受的文化现象,在社会走向多元与包容的今天,它不再成为禁忌的话题。 1999年,有关项目组对中国31省市660余例男性同/双性恋者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60人检测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有2人有结果呈阳性。在1997年至1998年的同类调查中,有40人查过艾滋病病毒抗体,仅有1人呈阳性。 专家们指出:艾滋病在中国同性恋人群中的流行趋堪忧! 因为“艾滋脖,“同性恋”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但同性恋人群及同性恋与异性恋人群中所包含的问题却不单纯是艾滋玻 主流社会对同性之间的性爱现象和当事人,最普遍的称谓是“同性恋”、“同性恋者”,或称“Gay”(男同性恋)、Lesbian(女同性恋);还有“别棍儿”、“基佬”等歧视性称呼。也有学者认为,“同性恋”一词也带有歧视性,主张并坚持用“同性爱”。目前,起源于香港的“同志”一词,在大陆同性恋人群中普遍流行,但未得认同。 不能再躲躲藏藏的问题 小N,某公司职员,已婚,育有一女。他与妻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每两周回家一次,其余时间与同性保持着性爱关系。 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同性恋一直被列为禁忌的话题。许多人认为,他们从来都没有见过同性恋。的确如此,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大多会像小N一样,以异性恋的面目出现在这个世界上,而他们又有一个隐秘的,一般人都无法进入的心理世界与生理世界。 1989年底,中国发现的本土第一例因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即是与多个男子有性关系的男子。另据中国卫生部门告,至1996年底,北京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中,48%是与男人有过性关系的男人。 为了适应主流文化,近半数的男性同性恋者与女性有过性关系;由于社会和家庭的压力,大陆90%以上的成年男同性恋者进入传统婚姻状态。他们婚后,几乎都是既与妻子保持性生活,又与其他同性保持性交往。这种情况下,如果他属于“性活跃”分子,并染上了艾滋病病毒,那就可能会把病毒传播给数十人,甚至成百上千的人。 中国某省会城市一大型同性恋酒吧的经营者曾询问过许多同性恋:如果你感染了艾滋病怎么办?其中有人告诉他:“尽可能传染给更多的人。” 1997年5月,北京某大医院发现的38例艾滋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有12人是同性恋/双性恋者,所占比例高达316%,男性同性恋人群是中国性病感染者年增长率最高的人群。中国性病防治中心对全国的统计发现,1994年性病者中同性恋者的数目比1993年增加了263%,而性病病人比一般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高出2—5倍。 中国已故著名作家萧乾先生40年代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时,曾与20世纪英国小说界三大师之一、身为同性恋的福斯特建立了友谊。萧乾先生曾读过福氏打算百年后才出版的一部手稿《莫瑞斯》,尽管是同性恋小说,萧老先生评价说:是一本健康的书。1992年,萧老在《南方周末》发表文章《唉,同性恋》,1995年5月14日和7月4日分别在香港《文汇报》和上海《文汇报》发表文章《一个值得正视的社会问题》。此后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提道:拟把艾滋病与同性爱这个问题正面提出,并大声疾呼引起关注。 同性恋,艾滋病,必然联系? 目前,“同性恋”与“艾滋脖两个本应单独使用的名词,好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合二为一”。由于美国艾滋病流行最早见于同性恋人群,所以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都有一种感觉:同性恋可以和艾滋病划等号。这种语境令许多同性恋者反感,尤其是女同性恋者。 1999年6月,媒体曾报道了一对女同性恋者30年的生活经历。她们两人于1969年相认,1975年,其中一人假冒男性两人登记结婚。1998年,其中以男性身份生活者被意外发现为女性,为了维持婚姻和得到社会承认,她希望做变性手术。 据调查,在女同性恋关系中,感情所占的比重较大、关系的稳定程度甚至超过了异性间婚姻的稳定程度。由于女性在性行为过程中,体液交换量非常少,已有证据表明,女性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及性病发生率最低的人群。 事实上,无论是传媒还是许多人习惯性的思维中,也大多把焦点集中于男性同性恋人群当中。 小T是一名大学生,他每星期必须去一趟同性恋聚集的浴池,常常是周五晚上进去周一早上才出来。这种同性恋集聚的场地,卫生条件堪忧。当研究人员问:为什么非要去那种场合?他说:那就是我们的生存方式,因为生活有压力,心理有压力,必须找一种缓解方式。 据悉,同性恋人群中也有“层次高低”之分,这与学识、职业及社会地位有一定关系。较高层次的同性恋者倾向追求相对稳定的感情和性爱关系,对家庭、社会责任感较强,对同性恋人群中存在的不良倾向深感忧虑,有人还积极投身于性病防治的教育工作。层次较低的,一般缺乏社会资源和支持系统,社会责任感较弱,倾向于在浴池、公园僻静处寻找生理满足。 虽然同性恋不能等同于艾滋病,但同性恋者确定是容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高危群体。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把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深入到更多的同性恋者圈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同性爱行为容易传播传播艾滋病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性行为没有得到社会认可,不能建立如同一夫一妻相对稳定的性关系,多性伴现象严重。 第二个原因是大多数男同性恋特殊的性行为方式。艾滋病及性病病毒常常会在直肠内弱碱性环境中生存,并经制释放而血液里随着血流扩散到全身。 上天的赋予还是自己的选择? 20多年以前,H因父亲“历史不清”在村里提亲时总被拒绝,渐渐成为一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没想到他却受到村里新任队长(近50岁)格外的照顾。队里的苞米成熟的季节,每年都要派两个男劳力上山不分昼夜看守,看守人每天拿双工分。H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机会。但那一年,H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机会。但那一年,H却被队长选中一起看护苞米。当天晚上,酒醉的他与队长之间有了性关系,并且此后每年都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在山上与队长一起度过。对于过去这段经历,H认为,队长对他的“爱”是真诚无私的。 在一次覆盖中国31个省市的同性恋调查中,共收回有效问卷426份,据统计,这其中8870%的人首次性行为的对象是男性,首次同性性交年龄中位数为18岁,平均年龄为1838岁。普通大众中很多人认为他/她们对同性的恋情是由于少年时代被某些成年“坏人”“教唆”才走上这条不归路的。 专门研究同性恋问题的专家张北川先生还收到过一位母亲的信,叙述了自己的儿了如何在一次恋爱失败的情况下,“堕落”成了一个同性恋者。也有同性恋者陈述自己成长的环境是“母强父弱”。 有些同性性行为是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出现的。当长期缺乏异性的环境,如在监狱中,就可能出现同性间的性行为。 改造“同性恋”? H因同性恋倾向,曾有过长达7年的治疗经历。1991年,在某医科大学附属院,当他把病症说出来时,女医生随口说:“你是性变态。”医生提出的具体治疗方法是,在胳膊上套橡胶皮筋,每当他对同性产生好感时,就拉橡皮筋抽打自己的手碗。H的手腕被自己抽打得又红又肿。为了治疗自己的“疾脖,他吃过阿米替林、做过鹤翔桩气功,甚至在做厌恶治疗时,一位医生给他体内注射了阿朴吗啡,使他呕吐不止。但所有的方法都没有改变他的性倾向。 据一次调查表示:同性恋中试图改变自己性取向占被调查者的316%;有667%的人感到医生的治疗或力图把自己变成异性爱的努力反而加重了心理冲突和痛苦。 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皮肤病研究所曹宁校、邵长庚等学者认为,同性恋人群中有各种不同的类型,有些人通过教育引导可以拥有异性恋的生活,甚至能够放弃同性爱行为,有些人则是不可改变的。他们认为对于有同性爱行为而性定向不确定的人应该帮助其开发和建立异性恋关系,而对于性定向稳定的人则应注意教育他们控制自己,避免发生与法律相抵触的行为。 据精神病研究专家介绍:如果是性定向稳定的同性恋,从强迫精神分析、激素治疗到电击休克、睾丸移植、甚至阉割和颅脑手术,从未见过一个“治愈”的病例。 中国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调查表明:同性恋就诊的原因中,社会压力占605%,不能自我接纳占442%,想要改变性取向的占326%。接诊同性恋的医生认为同性恋者心理问题的类型不同,其中512%的心理医生认为就诊者有心理障碍,属于自身心理内部的冲突(自我失谐);628%的心理医生认为属于同性恋与社会的冲突。心理医生接诊同性恋的治疗目标依次为:自我接纳814%,适应社会814%,改变性取向302%。治疗效果的百分率为:痊愈26%,显著进步154%,进步641%,无效179%。 北京安定医院精神科主任杨华渝认为,如同人们没必要强迫左撇子改成右撇子,我们也不必要去强制同性恋者“改”成异性恋者。 同性间,有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 据悉,北京有东北男孩在浴室或按摩房专为同性恋者提供性服务;成都一间酒吧,清一色的男孩坐台;重庆稍徽有些钱的同性恋,都知道去哪里找“货”…… 部分男性同性恋之间性关系的随意性,对同性恋的声誉造成了极大破坏。但对同性恋人群的调查却显示,有9/10的人曾经或希望建立富有情感的单一伴侣关系。 Z和L一见钟情,但L很快回家乡去了。Z牵肠挂肚,不远千里来到L所在的城市,经历千辛万苦找到了L家,但L的父母坚决不让Z进家门。Z就守在L家外在的大街上,盯着L家的大门,盼望着L一旦出门,就可以见面。这样从早上7点到晚上10眯,整整守候了两天。L却被家人留住,全然不知Z在外面等待。第三天早上,伤心欲绝的Z在前往L家的路上被过往的汽车撞倒…… 这听起来是一段感人的爱情故事。但潘绥铭教授透露,Z和L全部是男性。 王小波、李银河夫妻合著的《他们的世界》是中国第一部关于男同性恋人群的性社会学专著。他们对同性恋的处境充满了同情,王小波尤其同情那些“有自己终生恋人,渴望能终生厮守”的同性爱者。他认为,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忠贞不渝的人总让人敬重,同时他认为同性间存在的性乱,地点不卫生、不安全、又容易冒犯他人,是社会的负面现象,一个有理性的人会相信,这种生活方式不可龋 专家们也从防治艾滋病的角度,提倡同性恋之间建立“一对一”的伴侣关系。 通俗的说,那就是同性恋人群对自己性需求是否能得到满足,常常处于一种惶恐与不确定的状态,这种心理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加选择性。男性同性恋之所以性伴多,很大一部分原因归于社会的不宽容。传统上大众反对同性恋结合成稳定的同性伴侣关系,许多真正的同性恋人男人,被迫进入传统婚姻传宗接代。 保留性宽容策略? P先生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某大学任教,工作非常出色,被评为优秀教师,与此同时,他情感的欲望也达到了极点,于是他找到了一个伴侣。但不久事情就败露了。那是1984年的冬天,P先生由鲜花变成了毒草。学校停止了他的教学工作,取消了出国资格,开除了党籍,强迫调离学校,被临时安排到一个施工工地。幸而他得到一位朋友的指点,逃离了那个给他带来耻辱的地市。他开始拼命钻研业务,近年来又走出国门,在国际讲坛上用英语向同行们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 像P先生这样有才华的同性恋者为数不少。同性恋人群都会以著名剧作家奥斯卡.王尔德以及培根、南丁格尔等为骄傲,并有一派研究者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者相比,更具艺术鉴赏力、更敏感而显得有修养。但这些说法并不能摆脱生活的阴影。 1998年,筹备了14个月的"98华人同志交流大会在香港举行,参加大会的近200位男女同志来自17个国家与地区,其中许多人认为自己终生都要挂着面具做人,造成了人性极大的扭曲与伤害。同性恋研究专家张北川认为,事实上目前大陆同性爱承受的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尤其对男性而言,承担着传统观念中传宗接代的责任,很多心理学家也在用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社会影响、人伦道德等大道理企图纠正同性爱的性倾向。刘达临教授认为,中国大众对于同性爱的认识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同性爱有罪论;第二阶段为同性爱无罪但反常、病态;第三阶段为同性爱与异性爱一样,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而中国目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过程中。李银河博士认为,中国目前对同性恋的看法和做法仍停留在西方20世纪60年代的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王延光教授认为,对同性恋人群采取宽容的态度,对他们所遭受的痛苦给予同情与帮助,可以赢得社会各种人群的协作,使社会集中力量减产艾滋病的危害。由于同性爱人群有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在群体水平上让他们自己组织起来自我教育十分有效。他还建议,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及公众,在宽容策略下保留同性爱行为不道德的观念,暂不用性变态疾病这些说法伤害同性爱人群的感情。 所以,你的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能为这个社会所宽容的。2023-07-12 22:44:595
同性婚姻在中国合法吗
一,同性恋爱不犯法,但是要结婚,即不犯法也不合法。中国《婚姻法》还没涉及到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条例。同性恋属于民法领域的范畴。在民法领域,实行的是法无禁止即许可,也叫“法不禁止皆自由”。其含义是只要行为人不实施侵犯他人合法的私人领域这一为法所禁止的不正义行为,就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中国法律没有禁止同性恋行为,因此,在中国同性恋并不违法。但不受婚姻法保护。二,同性恋(或称同性爱),是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性倾向是个体对于特定性别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爱慕或性吸引力。同性恋连同双性恋和异性恋构成了性倾向连续光谱的三区带。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近数十年来科学界已出版数十篇生物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指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宫环境等生物性因素。虽然性倾向的起源仍未能确定,其形成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促成有些人对同性间的性活动抱有成见,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同性恋是人类性欲的自然展现型式之一,同性恋此一性倾向同异性恋双性恋,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伤害。性倾向未必不会在一生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认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性倾向,几乎没有或没有经验到能选择的感觉,并且没有充足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能用心理学手段干预性倾向。对同性恋者常用的称呼为同志,男性为男同志(Gay),女性为女同志(Lesbian)。认同自己性倾向身份的同志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者的人数,皆难以为研究者确切估计,并且有些同志由于自己或他人的恐同心理或者社会歧视不愿公开自己的性倾向。半世纪前金赛报告调查的人口数受到研究方法的批评,近年美国大型研究则显示,对自身同性情欲身份有认同的人口,约4%左右。这些调查数据,可能会因对象定义、抽样方法和不愿揭露身份的缘故而偏离了实际人口数。不少同志处于互相承诺或同居的亲密关系,有些也共同育养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国家才展开针对同性亲密同居的户口调查,同志家户的生活境况也开始获得瞩目。在人类历史上,同性间的亲密关系与性行为受过推崇和迫害,而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争取同志社群能见度、同性亲密关系社会承认和相关法律权利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兴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结合、生育抚养、工作就业、从军入伍、医疗照护上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并且推动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对性别气质或性倾向的仇恨言论和霸凌行为。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的同性婚姻发展还比较滞后,现行法律承认的婚姻关系只是局限于一男一女之间。由于受到无后为大和传宗接代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异性婚姻还是社会对同性恋者的普遍期待。不过,也有一些人选择了”无证“的同性婚姻。是不受法律保护的。2023-07-12 22:45:152
同性恋在中国到底犯法不犯法?
同性恋爱不犯法,但是要结婚,也不合法。中国《婚姻法》还没涉及到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条例。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允许同性恋结婚。同性恋属于民法领域的范畴。在民法领域,实行的是法无禁止即许可,也叫“法不禁止皆自由”。其含义是只要行为人不实施侵犯他人合法的私人领域这一为法所禁止的不正义行为,就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中国法律没有禁止同性恋行为,因此,在中国同性恋并不违法。但不受婚姻法保护。同性恋(或称同性爱),是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 性倾向是个体对于特定性别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爱慕或性吸引力。同性恋连同双性恋和异性恋构成了性倾向连续光谱的三区带。 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近数十年来科学界已出版数十篇生物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指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宫环境等生物性因素。虽然性倾向的起源仍未能确定,其形成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促成 有些人对同性间的性活动抱有成见,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同性恋是人类性欲的自然展现型式之一,同性恋此一性倾向同异性恋双性恋,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伤害。性倾向未必不会在一生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认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性倾向,几乎没有或没有经验到能选择的感觉,并且没有充足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能用心理学手段干预性倾向。 对同性恋者常用的称呼为同志,男性为男同志(Gay),女性为女同志(Lesbian)。认同自己性倾向身份的同志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者的人数,皆难以为研究者确切估计,并且有些同志由于自己或他人的恐同心理或者社会歧视不愿公开自己的性倾向。半世纪前金赛报告调查的人口数受到研究方法的批评,近年美国大型研究则显示,对自身同性情欲身份有认同的人口,约4%左右。这些调查数据,可能会因对象定义、抽样方法和不愿揭露身份的缘故而偏离了实际人口数。 不少同志处于互相承诺或同居的亲密关系,有些也共同育养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国家才展开针对同性亲密同居的户口调查,同志家户的生活境况也开始获得瞩目。在人类历史上,同性间的亲密关系与性行为受过推崇和迫害,而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争取同志社群能见度、同性亲密关系社会承认和相关法律权利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兴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结合、生育抚养、工作就业、从军入伍、医疗照护上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并且推动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对性别气质或性倾向的仇恨言论和霸凌行为。2023-07-12 22:45:2411
同性恋在中国犯法不犯法?
同性恋爱不犯法,但是要结婚,也不合法。中国《婚姻法》还没涉及到允许同性恋结婚的条例。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允许同性恋结婚。同性恋属于民法领域的范畴。在民法领域,实行的是法无禁止即许可,也叫“法不禁止皆自由”。其含义是只要行为人不实施侵犯他人合法的私人领域这一为法所禁止的不正义行为,就享有充分的自由。所以,中国法律没有禁止同性恋行为,因此,在中国同性恋并不违法。但不受婚姻法保护。同性恋(或称同性爱),是以同性为对象建立起亲密关系,或以此性倾向做为主要自我认同的行为或现象。 性倾向是个体对于特定性别之人,感受到的持久性情感、爱慕或性吸引力。同性恋连同双性恋和异性恋构成了性倾向连续光谱的三区带。 许多研究考察过可能会影响性倾向的因素,但尚无研究能够明确证实性倾向是由某个特定因素或多种因素所引致的。近数十年来科学界已出版数十篇生物学理论方面的研究论文,指出性倾向的形成可能涉及基因或子宫环境等生物性因素。虽然性倾向的起源仍未能确定,其形成很可能是由于生物因子(基因、激素)和孕后环境因子交互作用促成 有些人对同性间的性活动抱有成见,但科学研究已证实同性恋是人类性欲的自然展现型式之一,同性恋此一性倾向同异性恋双性恋,其本身不造成任何心理伤害。性倾向未必不会在一生中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或未必有固定的身份认同;尽管如此,大多数人对于他们的性倾向,几乎没有或没有经验到能选择的感觉,并且没有充足可靠的科学证据支持能用心理学手段干预性倾向。 对同性恋者常用的称呼为同志,男性为男同志(Gay),女性为女同志(Lesbian)。认同自己性倾向身份的同志和有过同性性行为经验者的人数,皆难以为研究者确切估计,并且有些同志由于自己或他人的恐同心理或者社会歧视不愿公开自己的性倾向。半世纪前金赛报告调查的人口数受到研究方法的批评,近年美国大型研究则显示,对自身同性情欲身份有认同的人口,约4%左右。这些调查数据,可能会因对象定义、抽样方法和不愿揭露身份的缘故而偏离了实际人口数。 不少同志处于互相承诺或同居的亲密关系,有些也共同育养子女,但直到最近一些国家才展开针对同性亲密同居的户口调查,同志家户的生活境况也开始获得瞩目。在人类历史上,同性间的亲密关系与性行为受过推崇和迫害,而从十九世纪末开始,争取同志社群能见度、同性亲密关系社会承认和相关法律权利的全球性社会运动兴起,要求保障同志在婚姻或民事结合、生育抚养、工作就业、从军入伍、医疗照护上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并且推动立法或行政措施,制止对性别气质或性倾向的仇恨言论和霸凌行为。2023-07-12 22:45:463
如何让同性恋变回来
同性恋的定义就是它的性取向是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与行为。同性恋只是一种性体验和性行为的变种。现代的性医学和精神医学不把同性恋当作性变态来对待,更多的学者更愿意把同性恋看作当事人的“性爱好”或性取向来看待,甚至将它看成是一种生活方式。世界卫生组织和精神病学会已不再把同性恋看作精神障碍,而只是性取向的不同。 国际科学界主流观念从心理卫生和精神医学层面上否定了同性恋和社会道德相关的观点。一些年前,同性恋被列为性心理障碍(性变态)。随着精神医学界对同性恋者在智商、心理平衡能力、判断能力、可信赖程度、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否定了将其认定为心理障碍的观点。 关于同性恋方面的统计 根据德国著名性学创始人和同性恋现象的最早研究者赫兹菲尔德的估计,同性恋及双性恋这两种人要占到全部人口的1%至5%。后来,有多项调查发现同性恋占人口的10%,美国成立了10%协会(Ten Percent Society)”,意指总人口中的十分之一是以同性恋倾向为主的(包括同性恋、双性恋和有同性恋倾向的人)。 男性青少年之1/3在青春发育期及青年时代,会有短暂时期表现出同性恋行为,但是绝大多数有这种体验的人,以后都变成完全性异性恋。只有大约有5%男性和约2%的女性在一生中始终是(绝对)同性恋者。中国近年来的一些调查表明,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 在有同性恋倾向的人当中,双性恋占绝大多数。他们都能从事异性性活动,甚至会感到性乐,然而他们所偏爱的却是同性恋。同性恋与异性对象结婚可以维持,但是他们的异性婚姻并不稳定美满。 同性恋的成因 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都做过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科学家对先天成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生理因素的测定上。但至今仍没有一种理论得到确证和一致的公认。概括起来,目前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理论主要集中在生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 生理学理论。其中包括(1)胎儿期染色体因素;(2)大脑因素;(3)荷尔蒙因素。生理学研究同性恋的先天因素,如遗传基因、激素水平、大脑结构的影响等等; 在生理因素的研究上,近期关于遗传因素影响的最新研究引人注目,它通过对同卵双生兄弟和异卵双生兄弟中同性恋发生的比例得出比较可靠的结论,遗传因素部分地影响了同性恋倾向的形成。它的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兄弟发生同性恋的占57%、而异卵双生兄弟的只占24%,而一般兄弟为同性恋者占13%。 对于女性同样的研究显示同性恋女子同卵双生姐妹的50%、异卵双生姐妹的16%和一般姐妹的13%也同时是同性恋者。 心理学理论, 如弗洛伊德的理论等注重研究同性恋后天的形成因素,即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如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以及造成所谓境遇性同性恋的环境因素等等。 学术界认为心理社会因素对于同性恋的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同性恋的遗传倾向不一定表露出来,其表现程度取决于家庭及环境的影响以及早期的性经历、性经验。正常的家庭环境对培养其正确的性取向至关重要。比如: @家庭中存在“阴盛阳衰”的情况 - 由性格懦弱的的父亲,好生气、有破坏性的,或是消极的、孤僻的、无足轻重和强大的母亲,盛气凌人,过分庇护孩子,使男性女性化和女性男性化。 @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是同性恋的成因,比如男孩玩女孩玩具,同女孩游戏等。 @早年的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验,即青春期(性朦胧期)的遭遇和经历有着非同一般的重要意义。第一次性经验极其重要,如果是发生在同性朋友之间,就可能终身同性恋。理由是:由于首次性经验事关重大,印象深刻,当事人有可能就此将性快感与同性对象联结在一起,难以再将二者分开,尤其 @当这一经历发生在早年生活之中。 @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 @恋母情节 对于同性恋形成的原因究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至今没有定论。 男性成为同性恋者的原因: 1.母亲过分依赖缺乏对父亲的性别认同。 2.母亲表现出对其他女性的不信任,而把这种情续转给儿子。 3.周为有太多的女性,如:母亲,姐妹,姑姑、阿姨等,使该男孩的思想言行都倾向於女性化,而习惯于女性的行为模式。 4.父亲希望生个女儿但生的却是儿子,因此有意无意地把他教养成女孩。 5.一个经常被父亲轻视责骂、被贬损了男子气概的儿子。 6.双亲对性都有恐惧感,对性有强烈排斥;在这种家庭里成长,使孩子对性产生了歪曲的观念,因此成长后不易适应异性恋的生活。 7.做母亲的过分宠爱儿子,造成母子间异常的情感连结太强,使做儿子的相信: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得上他的母亲,足以成为他的配偶。 造成女同性恋的原因 1.失去母亲未必会造成同性恋,但不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不和则会影响。 2.女性有情绪受创的经验:例如被强奸,或被卖身为妓,认为自己无法与男性相处、缺乏安全感,认为自己和男性相处会不胜任、不相信男人、或痛恨男女间的关系。此外,部分女权运动者也有因敌视男性而出现同性恋行为的例子。 3.母亲让女儿有畏惧做女性的感觉,或父母强烈希望她是男性,并安排明显的男性性别社会化经验。 同性恋的种类 绝对同性恋:顾名思义,只对同性有欲望, 双性恋:他或她能同时被同性及异性唤起性欲,与相同和不同性别者均发性行为,也都能有性高潮。 境遇型同性恋:是一种纯属客观因素造成的同性性行为模式。一旦能够脱离这种环境,就又会恢复原来的性行为。通常是男女与其同性被长期关在一起的结果,例如在海船上或在监狱中。如在军舰,船上,监狱之中的同性性行为,其目的主要是性欲的发泄。 主动型和被动型:同性性行为有时也成为行使权利的象征,一方借此显示对另一方的控制。较常出现在中年人身上。他们会突然不可抑制地兴起与同性有亲密关系的念头。这些人可能平时用意志力控制自己的性欲望,一旦超我(superego)功能减弱,控制力降低,或碰到特殊的人生危机,即可能以同性恋的幻想寻求满足。 其他类型:商业型,放纵型,等等 同性恋与道德 同性恋不能认为是心理变态,它仅仅是性发泄的方式不同。道德是人为的,不损害他们的利益,即是道德。因此,只要是双方同意的,不涉及少年等的不违反现行法律的同性恋,都可以认为是道德的。异性性交的目的绝大部分也可以认为是为了获得快感,其生育可能是目的。也可能是为了获得快感的附带物,而同性恋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性快感,两者目的相同,仅仅是方式不同。 同性恋者中最具自信心的一群认为,同性恋纯粹是个人爱好问题,男同性恋和女性化没有什么关系,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同性恋者。同性恋与正常人相比,只是某些性方式不一样,性关系的对象不一样,其他一切都没什么不同。人有爱的权利,即爱自己喜欢的人权利。爱的对象是异性就没有问题,是同性就不能公开,难道这公平吗?我们在这的目的就是让世人正确对待同性恋,不要以为他们是怪物、有病、有生理缺陷、十分可怕等等。在道德的(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社会全无必要硬性干涉和强制别人人与人之间的私生活问题,应当的是多些理解和宽容,让人类活得轻松自在点。 同性恋与社会 同性恋违背性取向的生物学规律,与绝大多数人性取向逆反,故被认为是一种性心理的变态。由于同性恋问题涉及某些道德、法律及一些家庭的安定,更由于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较多地更换性伙伴或者双性取向,使其与某些严重疾病如艾滋病等密切相关。除了对同性恋不了解之外,以上这些方面造成社会对同性恋的抵抗。 许多同性恋者过着封闭孤寂的生活,并不是因为他们病态,而是除了在自己内心的自我否定的痛苦和压力之外,还有来自外部的精神压力。许多对自己的性倾向已能坦然接受的同性恋者仍然感到深深的压抑,这种压抑不是来自自己的性倾向本身,而是来自外部的压力,这种压力包括三个方面: 1).社会行为规范的压力,比如正常的家庭、婚姻、恋爱、性别角色、行为规范等; 2).来自周围人群的误解、偏见、厌恶和仇视; 3).无法向任何人表明自己的真实性倾向,不得不过双重生活,作两面人所造成的不适感。 4). 找不到理想的伴侣,尤其是生活在中小城市及农村的同性恋者。 5).感情和生活上得不到社会支持。 他们所感受到的压力主要不只是来自内心,而是来自外部;不之是来自痛苦的自责,而是来自对社会规范的恐惧。这类人当中也有严重的压抑和心理不适感,但其根源不在同性恋倾向本身,而在于因同性恋倾向导致的社会适应问题。他们所需要的理解并不一定是支持,他们的需要的理解更多的是不希望有太多的排斥和拒绝。 同性恋的婚姻生活 在我们看来,中国的男同性恋者与他们的西方同类的最大区别是在结婚的问题上:在西方只有约5/1的男同性恋者是已婚者,女同性恋者当中的已婚者占3/1;而在我们国内的调查表明,绝大多数或是已经结了婚,或是将来准备结婚,真正打算终身过独身生活的只是极少数。造成这一区别的最主要原因是文化规范的压力--中国文化特别看重婚姻的和家庭价值,特别强调传宗接代。因此在人人都要结婚这一行为规范上特别的整齐划一。 对婚姻的态度: -不愿结婚,但不得已,但都希望越晚越好。 -结婚是为了缓冲社会冲突。对同性的爱才是真爱。保持双性状态。 -宁愿不结婚。尤其是已有结婚经历的人 同性恋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首先要用清楚的是,心理治疗不是针对同性恋本身。而是对于冲突的,自我不和谐的性体验。同性恋本身是性趋向问题,所以谈不上什么“性变态”,只是这种个人倾向对于社会的伦理道德上没有建设性和对传统生活的打破,所以应该早期干预。对于已有同性恋倾向的成年人而言,应尊重个人对自己改变的态度。减轻她们因社会文化引起的内心冲突。 治疗与否?首要的是对具有同性恋行为的人进行分类,而后区别对待。 对同性恋人群中仅有少数绝对同性恋,他们不会认为自己这种性取向有何不妥,不想改变也不会为此来求医。绝对同性恋(也称核心同性恋,先天性同性恋)是一种不可改变的,持久的,发生在成年男性之间的同性恋形式。这种狭义的同性恋者几乎不表现有神经症性特点或人格障碍,体形或言谈举止没有女性的特点。他们除了同性恋行为以外很少有偏差性性行为,在周围环境中几乎不引人注目,他们的同性恋行为态度常常不为人所知。他们有高度的社会意识,他们常常否认或隐瞒自己的本能趋向,以避免社会问题。他们往往回避婚姻问题,独居者不少。 如果他们来咨询的话,通常是与社会的冲突和恋爱心理等前来就医。在这种情况下,咨询重点在于帮助他们克服危机或减轻情绪上的痛楚,并可采用心理治疗来帮助患者更好更现实地适应目前处境。除非患者有愿望改变自己同性恋取向,否则就没有治疗的必要。由于同性恋是属于少数人的自然状态;改变性取向的相关治疗不仅没有效果,而且可能导致抑郁和性欲望低下的倾向。 但有同性恋性行为的人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因为性心理发育过程中由于某种特殊原因造成性认同障碍,是一种性心理发育不成熟的表现。这类人对于同性性行为表现出困惑,内疚、痛苦与焦虑,还有由于特殊环境造成性认同心理障碍。这类同性恋者应当接受治疗。用心理学方式解除其不必要的焦虑和性认同障碍,用行为治疗来淡化和在某种程度上调整其性取向。如果曾有异性恋行为与幻想的历史,那么改变成功的可能较大。 从性心理发育的过程来看,同性恋现象被认为是性心理发育的一个阶段。尤其是未成熟青少年的同性恋行为多是因为环境因素或者本身性心理发育阻滞造成,对于这一类人需要及早纠正和治疗。 对于同性恋的治疗更多的是在于预防,预防应在童年期开始,当发现有些模糊和不自觉的同性恋倾向时(性别模糊感和扮演异性的角色,如男孩子喜欢穿裙子等),应加强教育和引导。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其实同性恋也不能算是病态,只是很多人还接受不了罢了2023-07-12 22:45:547
同性恋可耻吗?
同人中有一种叫作耽美同人,又称BL同人(BOYS‘ LOVE),英语是SLASH,实际上就是将原作中人物写成同志关系的一种创作。比如,把仙道和流川、米罗和加妙、西索和伊尔迷之类的人物写成恋人。 进行耽美同人创作,或者津津乐道地看耽美同人、研究耽美同人、不断发掘新的BL配对的这样一种人群(女性)就被叫作同人女了。如果是男性自然可以叫同人男,不过基本上,BL同人界的男性非常少。 同人女所接受的所谓BL与真正的同性恋还是有区别的,可以说是一种异化的异性恋或者说理想化的同性恋,一般被同人的角色都有较为明显的攻受(简单说就是倾向男或女的位置),并且基本上都得有好看的外形,与事实中的同志关系还是有距离的。当然也有对同性恋有一定认识与了解的同人女,基本上来说,同人女对同志是持支持态度的. 但同人女不等于同性恋2023-07-12 22:46:201
请问中国有多少人是双重人格分裂症,有多少人是同性恋!
你是不是受刺激了?2023-07-12 22:46:493
你们怎么看待同情恋?
1. 在你如果看待同性恋行为这一问题上,有两成中国城市公民认为它完全没有错;三成人认为它“有点错”,但是并非完全错误;有近四成人认为它是“完全错误”的。还有近一成人态度不明。与美国相比,完全接受同性恋的人的比例(43%)偏低,但是完全拒绝同性恋的人所占的比例(47%)也低了10个百分点。换言之,美国公众的观点比较两极化,或者完全接受,或者完全拒绝,而中国公众的态度比较中庸。 最近刚做完一项调查,发现中国公众对同性恋的接纳程度相当高,原因可能是没有普遍信仰的宗教,而西方同性恋受歧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宗教教条。 本次调查是在全国大中城市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采用随机抽取电话号码的办法进行。样本量为400人。调查为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设计了10个问题。 1. 在你如果看待同性恋行为这一问题上,有两成中国城市公民认为它完全没有错;三成人认为它“有点错”,但是并非完全错误;有近四成人认为它是“完全错误”的。还有近一成人态度不明。与美国相比,完全接受同性恋的人的比例(43%)偏低,但是完全拒绝同性恋的人所占的比例(47%)也低了10个百分点。换言之,美国公众的观点比较两极化,或者完全接受,或者完全拒绝,而中国公众的态度比较中庸。 2. 公众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是否见过同性恋者这一指标反映出同性恋在一个社会中的可见度。因为同性恋无论是否为社会中人所见,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同性恋比较宽容的社会可见度高;对同性恋比较歧视的社会可见度就低。在本次调查中,只有7.5%的人说他们认识的人当中有同性恋者,说明在我国城市生活当中,同性恋的可见度还是相当低的。 3.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您知道一个人是同性恋者,您还会和他做朋友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中国人的善良:有超过六成的人说他们还会保持朋友关系,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拒绝与同性恋者做朋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大大超过完全接纳同性恋的人的比例。也就是说,虽然有相当大的一批人虽然认为同性恋有错,但是他们还会和这个他们不理解、不赞同他性倾向的人做朋友。此外这个比例也远远超过香港的39%。 4. 第四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您认为他可不可以在学校当老师?从被调查者的态度看,持反对态度的人略高于持接纳态度的人 2. 公众在自己认识的人当中是否见过同性恋者这一指标反映出同性恋在一个社会中的可见度。因为同性恋无论是否为社会中人所见,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而对同性恋比较宽容的社会可见度高;对同性恋比较歧视的社会可见度就低。在本次调查中,只有7.5%的人说他们认识的人当中有同性恋者,说明在我国城市生活当中,同性恋的可见度还是相当低的。 3. 第三个问题是:如果您知道一个人是同性恋者,您还会和他做朋友吗?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充分显示出中国人的善良:有超过六成的人说他们还会保持朋友关系,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拒绝与同性恋者做朋友。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比例大大超过完全接纳同性恋的人的比例。也就是说,虽然有相当大的一批人虽然认为同性恋有错,但是他们还会和这个他们不理解、不赞同他性倾向的人做朋友。此外这个比例也远远超过香港的39%。 4. 第四个问题是:如果一个人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您认为他可不可以在学校当老师?从被调查者的态度看,持反对态度的人略高于持接纳态度的人。福柯在这个问题上曾经说过:一个同性恋教师对于学生的特殊影响是很小的,他跟一个秃顶的教师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差不多。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同性恋恐惧症的严重程度,以及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心态。 5. 第五个问题也是关于同性恋做老师的,这个问题是问如果发现孩子的老师是同性恋者,人们会不会要求学校换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答案与上个问题很接近:稍稍超过半数的人持歧视同性恋教师态度;略低于半数的人持尊重态度。 6. 第六个问题是对同性恋影视作品的态度:您认为以同性恋内容为主题的电影电视节目,是否应当允许在国内公开播放?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再次分为泾渭分明、势均力敌的两个阵营:五成半的人赞成,四成多的人反对。 7. 在平等就业机会上,却是有91%的人支持,只有少数人反对。在同性恋平等权利问题上,平等就业权是社会观念中接受程度最高的一项权利。因为工作权和工作机会是人维持生存的一个基本手段。再反对同性恋的人、再歧视同性恋的人也不愿意剥夺这群人的生存权。这是一个普遍的道德底线:你可以反对同性恋,但是你不能不让人活下去。这个比例远远高于美国1983年的65%和1996年的84%,与香港相仿。 %),但是低于香港(83%)。支持同性婚姻的人比香港高了10个百分点——香港为17%;中国城市为27%。 10. 在一个最直接涉及平等理念的问题“您认为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是平等的人吗”这个问题上,理性再度占了上风:虽然不及就业平等问题上持赞成态度的人多——因为就业权利更直接指向生存,比较具体,而一般的平等权利比较抽象一些——但是赞成者超过八成,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从身份上就不平等的人只有15%。 影响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因素包括:年轻、职业地位高、未婚、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城市规模大、家庭地位高等与对同性恋权利的宽容和尊重联系在一起;相反,年龄大、职业地位低、已婚、教育程度低、城市规模小、家庭地位低等与对同性恋的不宽容态度和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联系在一起。这一发现是令人鼓舞的。因为社会地位高的人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伦理的影响力比较大;而年轻人的态度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我们可以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歧视会有所减弱,同性恋的平等权利将在各个方面逐步得到完善。 8. 在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同性恋者会怎样对待他这个问题上,完全接纳和完全不接纳这两种态度都是少数,各占一成多一点,而有四分之三的人持“容忍他但希望他改变”的态度。 9. 在同性婚姻立法问题上的看法,中国城市人的看法还是比较保守的,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赞成,七成的人是反对的。这一调查结果与网上调查的结果向去甚远——在网络调查中,有六成人是赞成同性婚姻的。这种差距或许来自中国1亿网民的成分与一般公众的差别,他们不成比例地集中在较年轻、教育程度较高和经济发展比较高的地区。在同性婚姻问题上反对的人比美国略高(美国为58%),但是低于香港(83%)。支持同性婚姻的人比香港高了10个百分点——香港为17%;中国城市为27%。 10. 在一个最直接涉及平等理念的问题“您认为同性恋者与异性恋者是平等的人吗”这个问题上,理性再度占了上风:虽然不及就业平等问题上持赞成态度的人多——因为就业权利更直接指向生存,比较具体,而一般的平等权利比较抽象一些——但是赞成者超过八成,认为同性恋与异性恋从身份上就不平等的人只有15%。 。福柯在这个问题上曾经说过:一个同性恋教师对于学生的特殊影响是很小的,他跟一个秃顶的教师对学生可能造成的影响差不多。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以看出同性恋恐惧症的严重程度,以及人们对同性恋的歧视心态。 5. 第五个问题也是关于同性恋做老师的,这个问题是问如果发现孩子的老师是同性恋者,人们会不会要求学校换老师。在这个问题上,答案与上个问题很接近:稍稍超过半数的人持歧视同性恋教师态度;略低于半数的人持尊重态度。 6. 第六个问题是对同性恋影视作品的态度:您认为以同性恋内容为主题的电影电视节目,是否应当允许在国内公开播放?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再次分为泾渭分明、势均力敌的两个阵营:五成半的人赞成,四成多的人反对。 7. 在平等就业机会上,却是有91%的人支持,只有少数人反对。在同性恋平等权利问题上,平等就业权是社会观念中接受程度最高的一项权利。因为工作权和工作机会是人维持生存的一个基本手段。再反对同性恋的人、再歧视同性恋的人也不愿意剥夺这群人的生存权。这是一个普遍的道德底线:你可以反对同性恋,但是你不能不让人活下去。这个比例远远高于美国1983年的65%和1996年的84%,与香港相仿。 8. 在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同性恋者会怎样对待他这个问题上,完全接纳和完全不接纳这两种态度都是少数,各占一成多一点,而有四分之三的人持“容忍他但希望他改变”的态度。 9. 在同性婚姻立法问题上的看法,中国城市人的看法还是比较保守的,只有不到三成的人赞成,七成的人是反对的。这一调查结果与网上调查的结果向去甚远——在网络调查中,有六成人是赞成同性婚姻的。这种差距或许来自中国1亿网民的成分与一般公众的差别,他们不成比例地集中在较年轻、教育程度较高和经济发展比较高的地区。在同性婚姻问题上反对的人比美国略高(美国为58 影响公众对同性恋态度的因素包括:年轻、职业地位高、未婚、收入高、教育程度高、城市规模大、家庭地位高等与对同性恋权利的宽容和尊重联系在一起;相反,年龄大、职业地位低、已婚、教育程度低、城市规模小、家庭地位低等与对同性恋的不宽容态度和对同性恋的歧视态度联系在一起。这一发现是令人鼓舞的。因为社会地位高的人对社会舆论和社会伦理的影响力比较大;而年轻人的态度代表着社会发展的未来。我们可以期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歧视会有所减弱,同性恋的平等权利将在各个方面逐步得到完善2023-07-12 22:48:193
中国性少数群体占全国人数的比例
由于目前对于性少数群体的人口普查是一种自愿式的调查(即你承认你是你就是;你不承认你就不是),并不是很靠谱(其中不乏有许多人因为诸多原因而隐瞒或无法确定自己真实性取向;),加上很多国家暂时没有将性取向纳入人口普查的范畴,所以要统计确切的性少数群体人口数很困难。不过李银河老师在2019年8月31进行的一次访谈节目(【李银河女士】从科学方面怎么解释同性恋成因呢?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里提到了两个性学界关于性少数群体人数的估计:女同性恋(L)+男同性恋(G)总人口比例占到世界人口比例的4%(LG);该比例不包括双性恋者(B)和 QIA的人口比例。女同性恋(L)+男同性恋(G)总人口比例占到世界人口比例的4%(LG);双性恋者(B)总人口比例占到世界人口比例的4%;还有1%的未划分人口比例(该数据不包括跨性别者,因为一个人是否是跨性别者,同其是否是同性恋者没有直接关系,因为跨性别者基于其心理性别,既可以是占大比例的异性恋者,也可以是占小比例的同性恋者/双性恋者)。2023-07-12 22:48:262
我发现我是一个男同性恋,怎么办,要不要改回来
今天正好在新一期的《读者》杂志上看见一篇关于同性恋的文章。 2006-12六月B本。对于“同志们”的存在予以承认,在国外也有关于此类相关的权利保护。在中国的最新法律上,对同性恋采取不承认其合法性,也不反对其违法性,可以说是一片空白。 有专家曾对同性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因为受歧视,30%-35%的同性恋患者有强烈的自杀倾向,67%的同性恋者感到非常孤独,63%的“同志”感到非常孤独 超过半数的人由于不被理解,曾感到很痛苦并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世人的偏见,法定权利的确失和不明确,使这类人遭受严重的社会歧视。 所以我觉得,同性恋的存在是允许的,但往往由于社会的压力很难感到幸福,你要改掉,也许在社会上会走的更加轻松些。 1,不要加重自己的罪孽感,有些事认为自己做错了,有一个认知的过程,接受错误,坦然面对,慢慢改正; 2,意识到做同性恋的心理压力大,决心改正。当你想再犯的时候不断提醒自己,克制自己; 3,注意力转移法,用别的自己喜欢的爱好兴趣转移注意力,比如做运动,游泳篮球慢跑; 4,可以多结交一些异性,并非一定要做男女朋友,可以是女的朋友啊,空余时间填的满满的,也不会觉得孤独。 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但也不要放松自己,有决心有毅力,一定能够办到的。2023-07-12 22:48:346
同性恋,为什么要害别人
其实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没那么多人会去歧视同性恋了,毕竟那也是别人选择生活的自由啊,说穿了只是性取向不同,如果有一天同性恋多异性恋少的话,那难道就说明异性恋是错的吗?看事物还是别太主观的好,只要不伤害别人没关系啊.可是向你说的为了自己而伤害别人的人,那可耻的是他这种行为,大家歧视的也是这种行为,而不是他的性取向.这种人是不会有人认同的2023-07-12 22:48: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