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图谱 / 问答 / 问答详情

200分!!!五个哲学辨析题,老师说很简单的,可惜我不会~只好可惜了这200分了~

2023-07-15 06:34:03
TAG: 哲学
共15条回复
tt白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世界观和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个方面。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根源、基本观点及主要形态。旧唯物主义的成就和缺陷。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3.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的主观映象,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的能动性及其主要表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途径和条件。

(二)唯物的辩证法

1.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从普遍联系的总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功能。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唯物辩证法,防止形而上学。

2.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量变质变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

一切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质、量、度。掌握适度原则的重要意义。

量变和质变的含义及其基本形式。量变和质变的相互关系。

4.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辩证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

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关系。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以及认识的目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感性形式和理性形式及其辩证关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辩证运动的原理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3.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的实质和意义。

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4.认识的真理性和检验真理的标准

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真理是具体的。真理和价值的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检验与逻辑证明的关系。

5.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一致性。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程。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本质、结构和社会形态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历史的钥匙。

自然环境和人口是人类历史的自然前提,使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人口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是一个由社会物质经济结构、社会政治结构、社会意识结构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

社会经济结构即一定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的要素和构成。生产关系的构成和类型。

所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生产关系与阶级关系。

社会政治结构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及其结合方式。

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国家的起源、本质和职能。国体和政体及其相互关系。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能。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质及其两重性。

社会意识结构是是由各种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按一定关系和方式组成的有机系统。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形态范畴的方法论意义。

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社会发展的动力与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决定着社会历史的一般进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及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代新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

社会革命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阶级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4.人与社会发展

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社会规律的客观性。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客观规律性同人的自觉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观上的唯意志论和宿命论。

人民群众是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制度、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总是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条件的制约。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表现。

人的价值及其实现。衡量人的价值的尺度。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群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树立集体主义观点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

2意识,它是哲学、心理学以及其它有关学科共同的研究对象或研究课题。究竟

什么是意识,不仅它本身是一个一时难于说清楚的复杂问题,而且从古至今人们对

它的理解也很不一致,众说纷纭,让人莫衷一是。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称的“意识”一词有两种用法:一个当动词用,即指

“意识到”的活动,亦即认识活动;一是当名词用,即指与物质相对立的活动的结

果,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心理学研究意识问题与哲学研究意识问题有一致之处,但又有所区别。从一致

处来说:二者研究的都是意识问题,而且科学心理学对意识问题的研究,接受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从区别来说: 哲学研究的是作为名词使用的“意识”,即与

“物质”相对立的意识,是总体研究人的意识,其基本问题是意识对存在的关系问

题,即指个人意识,也指社会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是作为动词使用的“意识”,即

指“意识到”的活动、认识活动,是较为具体地研究人的个体意识,研究它的实质、

发生和发展、结构和功能等,虽然在心理学的一些学科(例如社会心理学)中也不

免会较多地涉及社会意识问题,但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所研究的毕竟是

个体意识。

因此,在心理学中,意识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客观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

。 笔者曾撰文(《意识问题杂谈》,载《心理学探新》,1982年第4期)谈到:作

为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的意识,是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在内的一种具有复合结构

的最高级的认识活动,思维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人类以共同劳动等实践

活动为基础结成的社会中同语言一起产生、又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

借助于第二信号系统而实现的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具有自觉性、能动性、创造

性等特点;在人的各种心理活动中,它发挥着调节、控制、指导的作用;它不仅是

社会的产物,而且在阶级社会中还会带有阶级性色彩。这后一句话反映了个体意识

与社会意识的必然联系性。1992年,笔者在《论消费者的意识》(该长篇论文提交

湖北省心理学会学术年会交流,后经删节为《消费者的意识与消费类型》一文,载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1993年第3期)一文中再次写到意识:“从广义方面来理

解,‘意识"是指与物质相对的活动的结果,用作名词,如知识、思想、观念等等,

哲学中常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意识"是精神的东西,所以,‘意识"与‘心

理"是相通的,但二者内涵不完全相同”;从狭义方面来理解,‘意识"是指人的

认识活动,用作动词,如‘意识到",所谓‘意识到"也就是‘认识到",心理学

中所说的意识,就是指的‘意识到",即人的心理活动,它是一种认识形式,是一

种反映形式。……在医学上,意识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

医学上,意识是指病人整个精神活动的清晰程度和清晰范围”。因此,“‘意识"

作为人的一种高级认识活动,包括对环境和人自身的识别能力以及其清晰的程度。

正常人在清醒的时候,意识是明晰的,神志清楚,能正确地识别和理解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以及自己的经济收入和消费状况,能对周围环境的作用(包括周围他人

消费情况对自己的影响作用)作出相应的、合适的、有目的的、能动的反映和反应。

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人有意识。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两句分开看都是对的,错的是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只统一于物质。中学数学问题,物质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东西不只是物质。所以是错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的 别人的意识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就像我们的心脏是跳动的,但 你不能说这种跳动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的 混淆概念 房子是物质运动后的的一种状态,我们因此而为它命名,但实际上它没有性质上的改变。物质是一直存在的。意识说白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2、3两题一个意思。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不好说 自然立法是指什么?自然的法则吗?固有的定律?人的理性又指什么?我觉得是人们能够对现有的状态进行清晰的逻辑的判断,这种过程是理性,和结果没有关系。如果按以上理解的话,这句话是错的。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理性可以符合自然立法也可以没有关系。人的理性是一种意识过程,是一种思想状态。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是指要这样做了就是理性,而自然立法则是必须这样做才符合。一个是概念原则,一个是具体标准。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错看你对同一条河流的定义。放到哲学上来说,它是在强调物质的运动。你们老师竟然把这个拿出来,没创意!

哲学是一种思辨,哪那么多对错。看看哲学发展史吧。今天的真理也许就是明天的谬误。哲学的精髓在于思考本身,学那么些概念定理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千万别本末倒置!

臭打游戏的长毛

看得出,你们老师出的这些题目是十分专业的,可见大学老师还是有水平的。因此,估计高中老师与学生的答案不可能满足你们老师的要求。为了专业起见,我不仅给出答案,还把这些辨析题的基本判据都在括号中写出来,以便你可以查原著。(由于大家都把答案写在这里,而你又没有留电子邮箱,我也只有写在这里了。)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一书中明确)指出,存在是一个摸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有人认为后一句话也是正确的,这无疑是错误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误。列宁在明确指出(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到处都在引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而别人的意识对于我来说虽然是“客观存在”,但不是“客观实在”,因而别人的意识绝对不是物质。别人的意识作为精神存在,是我所不能直接改变的,因而具有客观性。但是上面一个辨析题已经讲了,精神也是存在,存在与物质不是一个等同的范畴。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误。毛泽东指出(在《实践论》一文中,):人的认识是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首先,人在实践中获得对于对象即物质世界的认识,然后再把这种认识的结果用来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从而改造对象世界,并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从而获得更高的理论认识……如此不断反复,呈螺旋形上升的过程。但是,从总过程来看,肯定是实践在先,实践使对象的内容暴露出来,才形成认识。这个命题认为先有设计图纸,后有建筑,其实是把这个总的认识过程截断了,它没有看到,任何人提出设计图纸,都需要先认识各种材料的性能,才是可行的。然后,任何设计也要参考以前的现实的建筑物,否则设计也出不来。这些说明,设计总是要以一定物质基础为前提,所以仍然是物质在先。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错误。(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这一命题是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的经典命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肯定是错误的。)这里所讲的“法”(在英文中其实就是“rule”,即规律)其实指的是自然规律,物质世界是按规律运动的,这种规律是客观的,不以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为转移。人只能够认识与利用规律,但绝对不能够改变规律。但是,规律作为支配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则,又是不可直接反映的,需要人通过感性认识把握一定的现象,再运用理性思考来分析、总结这些现象,从而由现象进入本质、由个别到一般,获得对于客观规律的认识。(这些分析方法来自毛泽东的《实践论》中关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但是,理性在这种认识中只是反映了客观规律,而不是创造客观规律,因而不是“为自然立法”。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正确。(请注意:这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来的一个著名命题,体现了他的辩证法思想。当然,作为古代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朴素的。)这个命题说明物质世界是运动不息的。河水总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我们刚才踏进这条河流,但等一下再踏进去,原来的河水已经流走了,我们踏的(即接触的)是另外一些河水,因而河流已经不再是原来的河流了。这说明了运动的绝对性。(但是要注意:运动中有相对的静止,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够有一次踏进一条河流,如果取消这种静止,人就连一次也不能踏进一条河流。这其实就是赫拉克利特一个学生的观点。被认为是诡辩。)

当然,以上的判断都是以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回答的。如果仅仅作为哲学上的探讨,则可以自由发挥了。

左迁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多样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意义。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恩格斯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京戏化在人脑中的反映。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既唯物地又是辩证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内容、来源和发展过程的问题。它认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而这种主观和客观辩证统一的实现都必须通过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来源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就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无限发展的过程。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就座,是无产阶级政党中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和主大革命人民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用辩证方法研究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从它的本质来讲是物质的,物质按照本身固有的对立统一规律运动、发展,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存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马克斯、恩格斯所创立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具有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也叫唯物史观。

Troublesleeper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对,物质先于意识存在,世界是物质的所以统一于存在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意识来源于物质,任何人的意识都是主观想象,真对于谁都是意识的.是一种主观的能动行为.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建筑设计图是通过具体的实物来进行构思的,也就是它来源于物质,由于其具有能动作用因此对物质有反作用,所以意识是伴随物质而来的.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人的理性属于意识范畴,所以必须服从自然立法.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世界是运动的,运动中存在静止,静止是相对的,所以河水无时无刻都在运动,因此人不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

哲学问题问的很好!

余辉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高中政治老师,这些对我来说小kiss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两句分开看都是对的,错的是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只统一于物质。中学数学问题,物质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东西不只是物质。所以是错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的 别人的意识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就像我们的心脏是跳动的,但 你不能说这种跳动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的 混淆概念 房子是物质运动后的的一种状态,我们因此而为它命名,但实际上它没有性质上的改变。物质是一直存在的。意识说白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2、3两题一个意思。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不好说 自然立法是指什么?自然的法则吗?固有的定律?人的理性又指什么?我觉得是人们能够对现有的状态进行清晰的逻辑的判断,这种过程是理性,和结果没有关系。如果按以上理解的话,这句话是错的。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理性可以符合自然立法也可以没有关系。人的理性是一种意识过程,是一种思想状态。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是指要这样做了就是理性,而自然立法则是必须这样做才符合。一个是概念原则,一个是具体标准。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错看你对同一条河流的定义。放到哲学上来说,它是在强调物质的运动。你们老师竟然把这个拿出来,没创意!

哲学是一种思辨,哪那么多对错。看看哲学发展史吧。今天的真理也许就是明天的谬误。哲学的精髓在于思考本身,学那么些概念定理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千万别本末倒置!

clc1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两句分开看都是对的,错的是之间的因果关系。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只统一于物质。中学数学问题,物质是存在的,但存在的东西不只是物质。所以是错的。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的 别人的意识实际上是思维活动的产物。就像我们的心脏是跳动的,但 你不能说这种跳动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的 混淆概念 房子是物质运动后的的一种状态,我们因此而为它命名,但实际上它没有性质上的改变。物质是一直存在的。意识说白了只是物质运动的产物。2、3两题一个意思。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不好说 自然立法是指什么?自然的法则吗?固有的定律?人的理性又指什么?我觉得是人们能够对现有的状态进行清晰的逻辑的判断,这种过程是理性,和结果没有关系。如果按以上理解的话,这句话是错的。两者有关系但没有必然的联系,人的理性可以符合自然立法也可以没有关系。人的理性是一种意识过程,是一种思想状态。可以这样理解:理性是指要这样做了就是理性,而自然立法则是必须这样做才符合。一个是概念原则,一个是具体标准。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对错看你对同一条河流的定义。放到哲学上来说,它是在强调物质的运动。你们老师竟然把这个拿出来,没创意!

哲学是一种思辨,哪那么多对错。看看哲学发展史吧。今天的真理也许就是明天的谬误。哲学的精髓在于思考本身,学那么些概念定理只是为了帮助思考。千万别本末倒置!

kikcik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对,物质是世界中的一部份,他永远都存在。除非这个地球变成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了。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错,人的思想不能与物质相提并论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错,无论是什么工作,首先我们要拟定计划(或设计图纸),然后实施,在有思想基础的条件利用物质来实现。但在拟定计划时我们同样会产生物质相关的东西。所以无论是设计图纸还是实施,都有产生物质,并且设计应该在前!

瑞瑞爱吃桃

1.正确,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指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错误,因为无论任何人的意识从形式讲是主观的,从内容上讲是客观的。

3.错误,因为意识的来源于物质,又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里讲的是物质的反作用,况且,建筑足设计图作为一种意识,它也来源于客观存,所以物质在先,意识在后。

4.错误,自然界的法就是指自然规律,规律具有客观性,人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说人为自然立法是错误的。

5.错误,这个命题只强调了物质是绝对运动的,却忽视了物质的相对静止性。

CPS小天才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存在才会有意义与价值,可以感知的就是存在!我们可以感知这个世界.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产生能态,能存在于物质,SO....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意识决定了物质的可塑形态,改变的物质时,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区别于其他就是人的理性,思想认识决定了 行为与欲望,这是随人的 自发形态而产生的.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时间与空间的不一致!

简单吧!

哈哈哈

老师的要求:

辨析题,明确回答对错;无论对错说明理由,错的改正.

meira

1.物质是存在的,所以世界统一于存在.

2.别人的意识对我来说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别人的意识是物质的.

3.先有建筑设计图然后进行建筑,这就是意识在先,物质在后.

4.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5.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1正确,

2不清楚

3错,没有脑子不可能设计图纸,还是物质在先

4错,人的理性服从于自然立法。

5对,世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阿里阿涅德

1.世界是相对稳定的,所以物质的存在与世界的统一存在是相对的。

2。别人的意识的实现对参照者本人来讲是物质而别人的意识和参照者本人一样,是非意识的

3。图纸和建筑物是因果关系,意识也是由物质所组合

4。人的理性是搭建在自然立法上的,但他的发展又不完全是自然立法

5。时间是决对的,所以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可可科科

从高中政治的角度来说只有5正确 因为物质是的运动是绝对的,当你第二次进去的时候那条河已经变化 不是原来那条了 我是在校高中生 政治年级第3呢 相信我!第五句在高中政治第二册上 第4 是唯心主义 当然错!!

我是想说那个自称是高中政治老师的 这么简单的书上原话你都能答错 还要抄袭别人 你这老师是怎么当的啊??真为你的学生感到悲哀啊!!还有是中国人就好好说中国话 你要是英语好也行 还说错了 好象Kiss是吻的意思吧?身为老师你也不觉的丢人?!!

北营

1 错 世界不只由物质组成

2 错 客观存在的不一定是物质(时间)

3 对

4 ……不了

5 错

gitcloud

1 错 世界不只由物质组成

2 错 客观存在的不一定是物质(时间)

3 对

4 ..不了

5 错

ardim

1正确

2正确

3错

4错

5对

相关推荐

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反杜林论》一书写于1876--1878年间,最初以论文的形式分期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年8月汇编成书出版。《反杜林论》是适应当时国际无产阶级革命和德国党内斗争的需要和写的。 19世纪70年代欧洲资本主义进入了一段和平发展时期,各国机会主义思潮泛滥蔓延,严重的破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和各国党的发展。无产阶级的斗争实践迫切需要系统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他的哲学基础,以便从思想上清除机会主义的影响,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工人阶级,使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健康发展,迎接革命的高潮。 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德国。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因向拉萨尔派作无原则的妥协和让步,造成了党内思想混乱和理论动摇,党内团结一度受到影响。这时,杜林向马克思主义发起了全面的进攻。 杜林(1833--1921)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家。在哲学观点上,他是一个不彻底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他用唯心主义先验论方法建立一个“终极真理”的哲学体系;他坚持形而上学,反对辩证法;坚持唯心主义历史观,反对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由于他坚持形而上学,使他在许多哲学问题上深深滑向唯心主义。在经济学说上,他宣扬资产阶级庸俗的政治经济学,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在社会主义理论上,他以社会主义理论的行家、改革家自居,否定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妄图以他的所谓“最新社会主义”及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杜林的反动理论以及由杜林的追随者在党内形成的宗派小集团,给当时思想基础、党内团结本来就不巩固的德国社会民主党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为了维护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团结和统一,捍卫马克思主义,用系统的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提高党的理论水平,恩格斯在马克思的支持和直接参与下,放下正在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写作,进行了批判杜林的工作,写出了《反杜林论》这部光辉著作。 历史意义: 《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得到了系统化。《反杜林论》的发表给杜林和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机会主义一个毁灭性的打击,从理论上武装了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力地推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2023-07-14 22:06:251

反杜林论学术论文

  《反杜林论》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反杜林论学术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反杜林论学术论文篇一   浅议《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   【摘 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通过对杜林研究平等问题的先验主义方法论的批判,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批判了杜林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平等观,论述了平等的历史发展和阶级内容,并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平等观思想,不但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平等观及其方法论原则,而且对于今天如何应对各种抽象的价值论调,促进社会平等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反杜林论》;平等;现实启示   一、《反杜林论》内容简介   《反杜林论》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先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二、恩格斯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讲到“平等”问题时,首先批判了杜林用数学方法研究社会问题的先验主义,认为杜林用这种先验主义方法建立起来的道德和法的学说,是抽象的、空洞的。指出研究社会生活领域问题不能用先验的方法,而必须尊重社会事实及其历史发展,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关于平等问题,杜林根据他的先验方法,首先把社会分解为它的最简单的要素,而且在这里他发现最简单的社会至少由两个人组成。然后,杜林的公理是“两个人的意志,就其本身而言,是彼此完全平等的,而且一方不能一开始就向另一方提出任何肯定的要求。”由此,杜林得出他的结论“道德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就被表达出来了”;同样,“法上的正义的基本形式也被表达出来了”,因为,杜林认为“为了阐发法的基本概念,我们只要有两个人的十分简单的和基本的关系就够了”。也就是说,按照杜林的观点只要有两个人这样简单和基本的关系,而不需要别的什么,道德上的正义和法上的正义就可以实现了。恩格斯指出杜林的这“两个人”只能是“摆脱了一切现实,摆脱了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民族的、经济的、政治的和宗教的关系,摆脱了一切性别的和个人的特性。”最后只剩下“人”这个光秃秃的概念的两个人。显然,这样的两个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只能是完全脱离现实的幻想,杜林所提出的“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不可避免的使自己陷入了无法自拔的自相矛盾之中。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通过“三个退却”揭示批判了杜林平等学说的自相矛盾性。杜林的第一个退却是,两个人意志实际上存在不平等。首先杜林肯定“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对此,恩格斯假设如果两个人在一个孤岛上组成社会,他们的意志在形式上是平等的,他们之间没有一方能命令另一方。但在实质上却存在着毅力和萎靡、怜俐和愚笨的不平等,这就会发生强者的意志强加于弱者的统治和依附的关系。为此,杜林在提出“两个人的意志完全平等”的公理之后,又不得不承认存在着“可以允许的隶属关系”。杜林的第二个退却是,两个人在道德上也是不可能平等的。杜林不顾实际的说:“在野兽和人混合在一个人身上的地方,人们可以以第二个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的名义提出问题:他的行为方式,是否应当像所谓只具有人性的人相互间所表现的那样呢??所以我们关于两个在道德上不平等的人――其中一个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假定,就是依照这种区别而可能在人的集团之中和各个集团之间??出现的一切关系的典型的基本形式”。在这里,杜林的“两个人”不仅变成了其中一个是“在某种意义上带有特有的兽性”的人和另一个是“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而且只能是“具有完全的人性的人”提出要求,支配、统治“带有特有的兽性”的人。恩格斯批判了杜林把人截然分成具有人性的人和具有兽性的人不同的两类的荒谬的理论,这种理论抹杀了人来源于动物界的事实。杜林的第三个退却是,两个人在精神上也不可能平等。恩格斯通过对杜林平等观的批判,揭示了杜林把从虚构的概念出发去推论对象的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和道德现象是错误的。恩格斯强调,研究社会现象,包括研究道德现象,只能遵循辨证唯物史观,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得出客观的、正确的结论。恩格斯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要“从对象本身去认识”对象;二足要“从人们的现实社会关系”去研究道德和法律。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则。   三、《反杜林论》中恩格斯的平等观解析   1.发展着的平等观。恩格斯认为平等观是历史发展着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平等观念。在古希腊、罗马奴隶制时代,不平等远远比平等看上去要自然的多,甚至说不平等是天经地义的,平等只是少有的特殊现象。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恩格斯强调“其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而这种历史条件本身又以长期的遗忘的历史为前提。”所以,平等观念就其本身来说就是历史的产物,是不断发展的理念。   2.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基督教和封建社会时期,生产力发展程度还有一定限制,人与人的交往也受到地域的制约。整个社会是按照由上而下的金字塔等级建立起来的,所以根本谈不上社会平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封建社会内部孕育着的市民等级,由于商品交换平等和自由的要求,平等意识才有可能逐渐上升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突破任何政治制度障碍,机会平等成为权利平等的主要内容,资产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成长起来。因此,恩格斯认为平等权利是经济发展的要求。   3.无产阶级的平等观及其本质。恩格斯认为,平等不仅是资产阶级的要求,也是无产阶级的要求。伴随着资产阶级的产生,它的影子无产阶级也相应地产生了,随着资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产生的,也就有了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但这两种平等要求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资产阶级的平等针对的是阶级特权,它要求消灭阶级特权,实现政治平等,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针对的是阶级本身,要求消灭阶级,实现社会的、经济的平等。平等不是永恒真理,平等是历史的产物,是和每一时代的生产力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到现在为止的一切历史对立,都可以从人的劳动的这种相对不发展的生产率中得到说明”。要想实现平等,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只有经济的不断发展,才会带来更多的事实上的平等,这同样适用于当代中国。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李爱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宏伟.《反杜林论》中马克思、恩格斯的平等观及其现实意义[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反杜林论学术论文
2023-07-14 22:06:401

反杜林论的作者

《反杜林论》的作者是恩格斯。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初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1876年,马克思积极支持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他不仅赞同恩格斯阐述的理论观点,还亲自撰写了部分内容。扩展资料: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K.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023-07-14 22:06:471

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

反杜林论》是一本必读的经典,它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因为马克思主义主要有三大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这三大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这三大部分都反映在《反杜林论》这一部书当中。所以,这部书读透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道理也就把握住了。《反杜林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展理论建设、进行理论斗争仍然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为消除杜林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要批判杜林,经过研究,决定由恩格斯执笔,马克思参与讨论,还亲自撰写了本书经济编的最后一章即第十章。该书24万字,1930年11月由吴亮平(署名吴黎平)翻译成中文出版,解放后又出版新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20卷。
2023-07-14 22:07:071

反杜林论是谁写的

《反杜林论》是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写的,他与卡尔·马克思是挚友。该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内容简介《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正确看法,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命对于作战方法变革的影响,以及兵士群众和统帅在这种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作者简介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他是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也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大量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
2023-07-14 22:07:261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提出了什么?

恩格斯在1878年发表的《反杜林论》中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他于1895年逝世,没有来得及看到自己的预言被证实。而现代科学已完全证实了恩格斯的伟大预见,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既不能从无生命的物质中突然发生,也不是只能从有生命的物质中原样照搬;既不是从地球以外的宇宙中飞来的,也不是地球一出现时就存在的。实际上,生命是在地球上,通过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从简单的无机物,逐步形成复杂的有机物;又从复杂的有机物中,逐渐出现了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的物质,这就是最初的生命。根据测定和计算,地球已有46亿年的历史。而通过化石挖掘发现,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迹大约出现在32亿年前。也就是说,从地球诞生到32亿年前的大约14亿年时间内,地球上是没有生命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那时的地球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世界。相反,地球上的各种物质在地球形成初期,由于一切都不稳定,所以活动非常剧烈。地震、火山爆发等频频出现;大气的成分也在不断变化。最初的地球表面连水都没有,江河湖海是后来慢慢形成的。正是这些剧烈的变化,使物质从简单变得复杂,为后来高级生命物质的出现打下了基础。也就是说,在生命出现以前,物质一直在进行着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变化,这个过程就称为生命出现前的“化学进化”。
2023-07-14 22:07:341

《反杜林论》唯一性和统一性的区别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概念是从《反杜林论》哲学篇里恩格斯的一个著名论断中概括出来的。恩格斯的论断汉译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在哲学史上,世界的统一性和世界的物质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统一性(Unity)是相对于多样性(Variety)而言的,物质性(Materiality)是相对于精神性(Spirituallity)而言的。 在辨证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世界的物质性和世界的统一性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概念。世界的物质性(Materiality of World)是指在物质和意识两大类现象的关系中,物质决定精神,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统一性(Unity of World)绝不仅仅是肯定“精神统一于物质”,而且进一步强调世界上无限多样的事物通过具体的相互联系而构成统一的整体。世界的物质性决定了世界的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反映了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Material unity of World)”是综合反映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义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唯物辨证法范畴,它具有双重涵义: ①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世界; ②物质世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第一重涵义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性,是关于世界统一性问题的唯物论。它既同断定物质和精神是各自独立的两个实体从而认为在物质世界之外单独存在一个精神世界的二元论划清了界限;也同断定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从而认为世界是单一的精神世界的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重涵义侧重于世界的统一性,是关于世界统一问题的辩证法。它同认为物质世界是孤立、静止的事物的集合体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这两重涵义既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联,简洁完整地表达了辩证唯物主义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1]
2023-07-14 22:07:411

反杜林论和资本论的区别

有区别。1、《反杜林论》是恩格斯撰写的,系统、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反杜林论》属于一部哲学著作。2、而《资本论》则是马克思撰写的。马克思从1851年~1867年,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面撰写了长篇巨著《资本论》。《资本论》主要是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阐释了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剥削的性质,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
2023-07-14 22:07:591

反杜林论名词解释

题库内容:反杜林论的解释 恩格斯作于1876年9月至1878年6月。从哲学、 政治 经济学、科学 社会 主义三方面批判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变革”,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 词语分解 反的解释 反 ǎ 翻转,颠倒:反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 反复 。反侧。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 相对 :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 。反间( 利用 敌人 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 矛盾 )。反诉。反馈。适得其反。物极必反。 论的解释 论 (论) ù 分析 判断 事物的 道理 :论断。论点。论辩。论据。论者。 议论 。 讨论 。辩论。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 文章 、理论和言论:理论。舆论。专论。社论。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论。 看待:一概而论。 衡量
2023-07-14 22:08:061

反杜林论的历史

恩格斯系统论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著作。德国在1871年实现统一后,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阶级斗争日益加剧。这时,欧洲工人运动的中心也从法国转移到德国。德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同地主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积极支持俾斯麦政府用暴力镇压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同时,宣扬各种庸俗的经济学理论和折衷主义,抵制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在这种严酷的斗争形势下,一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虽然接近社会主义,却反对阶级斗争,主张调和阶级矛盾。他们构造种种体系,冒充最新的科学来同马克思主义对抗。当时柏林大学的讲师E.杜林(1833~1921),就是这些人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1875年前后,他以社会主义改革家的面貌出现,著书立说,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完全的变革,露骨地攻击马克思主义。为了捍卫马克思主义学说,使德国工人运动健康地发展,恩格斯撰写了《反杜林论》,全面、彻底地批判了杜林的各种错误观点。其中暴力论是杜林反动的唯心史观和庸俗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该文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正确看法,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命对于作战方法变革的影响,以及兵士群众和统帅在这种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经济条件。该文批驳了杜林的暴力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的观点,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础性得多。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暴力虽然可以改变财产的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一种财产占有形式为另一种财产占有形式所代替,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合乎规律的运动。暴力不是绝对的坏事,它能够破坏生产力,但也起着革命的作用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该文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并转引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经济对军队的发展、作战方法的演变、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实行暴力必须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为基础,所以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该文通过对历史上特别是14世纪以来战争、军队和战略战术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技术的进步给作战方式带来的变革是不以战场指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该文指出,战争史证明,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革命促使兵士成分的变化,兵士成分的变化带来作战方式、方法的改变该文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散兵战和法国革命战争中的纵队同散兵战相结合的战术来说明,每种新作战方式的出现都是社会革命和兵士成分变化的结果。从历史的经验看,广大兵士是变革作战方式、方法的主体,统帅的作用在于他们能够比别人更早地认识到新武器和新成分兵士的潜在力量,并使作战方式、方法适合于新的客观条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将最终结束军国主义由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军国主义,并不能挽救资本主义的灭亡,军国主义必将由于自身发展的辩证法而崩溃。 《反杜林论》中所阐述的无产阶级关于战争和军队的基本理论原则,具有极重要的理论价值,为无产阶级军事科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023-07-14 22:08:121

反杜林论的内容简介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林(1833~1921)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直日常的经验就直接显示出这件产品平均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2023-07-14 22:08:251

反杜林论的介绍

《反杜林论》是1876年9月~1878年6月期间出版的图书,作者恩格斯。作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最初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
2023-07-14 22:08:431

反杜林论里体现了那些马哲的观点

《反杜林论》体现的马哲的观点有: 总的来说,《反杜林论》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具体来说,体现了如下观点: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2023-07-14 22:09:032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是如何成书的?

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恩格斯未参加领导工作,但他和马克思一起,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1870年,恩格斯回伦敦与马克思一起领导第一国际。恩格斯从1877年起至1878年,发表一系列文章对杜林的反动观点进行全面批判,这些文章汇集成书,便是著名的《反杜林论》。
2023-07-14 22:09:101

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 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    恩格斯(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反对马克思主义。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   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   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    反杜林论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   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   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   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   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   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   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   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   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   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反杜林论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   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   (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   (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   (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   (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   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   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   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    反杜林论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   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   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   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   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 反杜林论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   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   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 反杜林论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2023-07-14 22:09:182

恩格斯全面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是什么

1876年-1878年,恩格斯写出了《反杜林论》,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2023-07-14 22:09:434

恩科斯有《反杜林论》这里的杜林是谁啊?

卡尔·欧根·杜林(Eugen Karl Dühring,公元1833年1月12日-公元1921年9月21日,19世纪德语作家、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享年88岁。
2023-07-14 22:10:231

急需一篇《反杜林论》的总论的文章或是有关的资料!!!谢谢!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3、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家庭观和教育观恩格斯在本编第五章中,着重批判了杜林在国家、宗教、家庭、教育、婚姻等问题上的错误观点。杜林认为,“个人主义”将构成未来国家的基础。在未来的国家中仍有旧的分工,而且有军队、警察、宪兵和律师等,即普鲁士国家仍然存在着。这就完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个阶级范畴和历史范畴。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最终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杜林把国家永恒化,只能是为资产阶级国家辩护。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资产阶级家庭观,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杜林认为,未来社会的家庭不仅是儿童教养单位,而且是继承的单位。他企图把资产阶级的家庭搬进未来社会,并宣扬资产阶级家庭是永远不可改变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家庭的性质和职能是由社会生产决定的,它将随着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而发展。恩格斯批判了资产阶级教育观,论述了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杜林对未来的社会教育发展制定了“详尽”的计划,但他规定的课程表,只能适用于稍为“高贵一些的普鲁士中等学校”。他虽然也提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但他对这个原则并不准备实行,因为他所设计的未来社会里还存在旧的分工,一些人还受不到应有的教育,达不到全面发展的程度。这和马克思所说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是完全不同的。
2023-07-14 22:10:301

杜林论 贡献

读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人都知道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有一个叫杜林的学者。他当时是德国柏林大学的一位讲师(后来当了教授),在科研方面曾经出版过三大本专著:一是《哲学教程》,二是《国民经济学与社会经济学教程》,三是《国民经济学与社会主义批判史》。这三部著作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学说三大领域,洋洋数十万言,在当时德国思想界包括社民党内都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致引起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高度重视,并不得不联手写下了《反杜林论》一书与之论战。然而,也正是在《反杜林论》发表以后不到一年,杜林的社会影响就销声匿迹了,从此以后,再无人关注他的著作和思想,甚至若非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一书,我们今天也是绝不会知道历史上还有过杜林一人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杜林先生著作的这一悲惨结局呢?我想,除了正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其理论上的错误以外,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著作的抄袭性使然。据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言,杜林在其著作中对前人和当代人著作的抄袭是非常严重的。他不仅抄袭像康德和黑格尔这样的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而且抄袭像亚当-斯密这样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甚至连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和傅立叶的著作也不例外。至于在抄袭的对象方面,则不仅抄观点,而且抄体系。例如,杜林的哲学体系就是从黑格尔的《哲学全书》中抄来的: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分为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三大部分,而杜林的哲学体系也是如此,恩格斯在谈到这一点时讽刺说:杜林“如此忠实地抄袭《全书》(指哲学全书),竟使黑格尔派的永世流浪的犹太人柏林的米希勒教授感激涕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74页)当然,杜林在抄袭他人著作的时候,也并不都是全盘照搬的,而是注意到了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并且有所取舍。例如,他杜撰出来的所谓“定数律”的概念就是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时间空间有限性命题中抄来的,但他却摈弃了康德在同一个地方提出的另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时间与空间无限性命题。正如恩格斯所说:“他孜孜不倦地从康德的二律背反中抄下对他有用的东西,而把其余的东西抛在一边。”(同上第389页)另外,杜林在抄袭他人著作时,也并不全是为了弥补自己思想的贫乏和知识的不足,还有时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例如,他说黑格尔的全部著作就不过是一些“热昏的胡话”,而欧文、傅里叶和圣西门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则被他称为“社会炼金术士”,至于马克思的全部著作则不过是“历史幻想与逻辑幻想的杂种的荒谬观念”,等等。甚至认为,谁要是不同意他的这些观点,谁就只能是“白痴”。杜林抄袭他人著作的行为给他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使它的著作变得毫无独立价值可言,并受到同时代人的批判和唾弃;而且从此之后,其著作再也无人问津。后来他又因其他事由被柏林大学校方剥夺了讲课权力,从此其晚景凄凉,并于1921年离世。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学术界也是存在着这种抄袭现象的,个别人或改头换面地抄袭别人的整部著作,或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抄袭别人的观点。这种作法虽然也能得逞于一时,但终究是经不住时间考验的,而且一旦被揭露,其下场也必然十分可悲。但愿杜林的前车之鉴能够引起这些人的重视。
2023-07-14 22:10:372

《反杜林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全集》的第几部

在原三十九卷集本的马恩全集里的第20卷。不过看这本作品,不如看後面紧接著的《自然辩证法》意思来得清楚。
2023-07-14 22:10:452

求解 恩格斯 《反杜林论》的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

从实际出发,还是从原则、概念、定义或主观想象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和唯心主义研究方法的本质区别。恩格斯在批判杜林从原则出发的先验论时指出:“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马克思、恩格斯反复强调:“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真正的原则产生于社会科学研究的末尾,是它的结果。 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的立场,就必须做到观察的客观性,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客观事实既是认识事物的出发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出发点。
2023-07-14 22:10:532

如何理解《反杜林论》中恩格斯关于生命的定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生命是蛋白体的存在方式,这个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于和它周围的外部自然界的不断新陈代谢,而且这种新陈代谢一停止,生命就随之停止,结果便是蛋白质的分解。”恩格斯的这个定义是在批判杜林的生命定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杜林曾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的新陈代谢活动。恩格斯认为,高级的生物确是由简单的类型“细胞”组成的,但有低于细胞的生物,它们和高级的生物相联系,只是因为它们的基本组成部分是蛋白质,从而它们执行着蛋白质的职能——生和死。恩格斯的这个生命定义实际上是和他关于物质的运动形式的思想是统一的。恩格斯认为自然界存在五种运动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和社会运动。这五种运动形式从历史的角度看,反映了自然界演化发展的顺序,每一种后面的运动形式都是由前面的运动形式演化来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不同的物质承担者,有不同的运动规律,高级的运动形式包含低级的运动形式。生命运动是一种高级的运动,它是由化学运动发展而来的,它的物质承担者及其运动规律都不同于化学运动,但生命运动包含化学运动。恩格斯当时非常强调自然界的连续性。如果把生命定义为细胞结构之上的活动,就难以解释生命的起源问题。恩格斯特别重视从无机界到有机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所以恩格斯选择了蛋白体作为生命活动的物质。恩格斯所理解的蛋白体和现在所说的蛋白质是不同的。他说:“在这里,蛋白体是按照现代化学的意义来理解的,现代化学把构造上类似普通蛋白或者也称为蛋白质的一切东西都包含在蛋白体这一概念之内,这个名称是不恰当的,因为普通蛋白在一切和它相近的物质中,是最没有生命的,起着最被动的作用,它和蛋类一起仅仅是胚胎发育的养料,但是在蛋白体的化学构造还一点也不清楚的时候,这个名称总比一切其它名称好些,因为它比较一般(恩格斯1970:79)。”可见,恩格斯所指的蛋白体是广义的,它甚至不是现化意义上的一种高分子,而是一个物质系统。恩格斯在不同场合用这个词,他有时甚至把细胞也叫“蛋白质小块”。比如他说:“一切有机体,除了最低级的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都由很小的,只有经过高度放大才能看到的,内部具有细胞核的蛋白质小块构成的(恩格斯,1970:74)。” 总之,恩格斯把生命和蛋白体等价。生命是“蛋白质所固有的,生来具备的,没有这种过程,蛋白质就不能存在(恩格斯,1970:80)。” 20世纪前半叶,随着生物化学的研究进展,人们对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有了越来越清楚地了解,蛋白质形态复杂,功能各异,在生命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异常重要。所有这些使得很多人更加坚信生命的分子基础就是蛋白质。 恩格斯说的“蛋白体”就是指核酸和蛋白质。也就是说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由此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造人的神创说。恩格斯的生命定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生命的物质基础,即具有新陈代谢功能的蛋白体。100年来,这个定义一直指导人们认识生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并且大胆地提出,既然生命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那么只要条件合适,生命之花当然也可以在别的星球上开放。现代天文学家肯定了这种说法。
2023-07-14 22:11:001

如何理解《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重要地位?

澄清对马恩经典的一个误解 ——多年流行的“三个组成部分”之说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郭大俊自从1913年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发表之后,半个多世纪以来,前苏联版及其影响下的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教科书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例如,在我国学术界影响较大的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开宗明义地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完整的学说中,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页。)事实果真如此吗?否。 “三个组成部分”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本思想的误解 有一种观点认为,“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并非始于列宁,而是始于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分为三编,即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和社会主义编。“三个组成部分”体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形态。 这种观点表面看来似乎有其合理性。因为《反杜林论》在形式上确实分为哲学编、政治经济学编、社会主义编三个部分。但是这种观点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即《反杜林论》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恩格斯写作《反杜林论》的目的不是为了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而是为了批判杜林的思想体系。杜林分别从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攻击。因此,恩格斯就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了反批判。这就是说,《反杜林论》之所以分为三编是根据杜林思想体系的内容来设置的。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版序言中所交待的:“这书的目的并不是以另一个体系去同杜林先生的‘体系"相对立”(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4页。)。然而后来的研究者们却忽略了恩格斯这一交待,误把《反杜林论》这部论战性的著作当成了建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著作。所以,如果以《反杜林论》为依据,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便是对恩格斯原著思想的极大误解。 那么,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是否有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呢?也没有。 按照列宁的说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揭露了蒲鲁东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幻想,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暂时性。《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它主要阐述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不可避免性,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以及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途径。概括起来说,这两部著作主要是讲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可见,在这两部著作中没有“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 按照现在流行说法,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两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全面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当然,唯物史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哲学,而是探讨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但不能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某门学科的论述及其观点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一个组成部分。事实上,它们都是为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服务的,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某一方面的运用和表现。可见,在这两部著作中也没有“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 同样,马克思恩格斯的其它著作,如《神圣家族》、《资本论》、《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都不存在“三个组成部分”的体系。所以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里,根本就没有“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形态。 “三个组成部分”说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 恩格斯晚年在总结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说,马克思的贡献有两个,一个是发现唯物史观,一个是发现剩余价值。也可以说,这两大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整个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思想宝库的主要贡献,是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两个学说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发展前途的学说,关于人的解放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一句话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 剩余价值理论,表面看来是在研究经济问题,其实是在研究人,研究经济关系背后隐藏着的人与人的关系,其实质上是关于工人阶级革命的理论。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书像《资本论》这样,对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9页。)。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目的并非为了创立一个历史学派,也非仅仅为了合理地解释历史,而重要的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为了变革现实,为了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因此,唯物史观的落脚点在于,指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说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唯物史观,还是剩余价值学说,都属于科学社会主义体系的内容。 如果把唯物史观当作“三个组成部分”体系中的哲学,剩余价值理论列入政治经济学,那么,科学社会主义又讲什么内容?正因为这样的划分不科学,所以现行的科学社会主义教科书显得十分空洞,没有多少说服力。而且,“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三门学科在内容上有许多重复,如社会基本矛盾、阶级、国家、革命这些范畴,哲学讲,政治经济学讲,科学社会主义也讲。由于“三个组成部分”不科学的划分,造成很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各自的领域内学有专长,对其他的学科却知之不多,各门学科也得到了片面的发展。这样一来,把本来具有有机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体系弄得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极大地损伤了马克思主义的完整性和科学性,从而游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生形态。 应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经典著作,来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内容涉及到诸多领域,但其实质内容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思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二版序言里作过一个说明,他说:“只有一章,我允许自己作些解释性的增补,这就是第三编第二章:《理论》。这里所涉及的仅仅是我所主张的观点的一个核心问题的表述。”(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70年版,第8页。)《理论》这一章是集中论述社会主义观点的。1880年,拉法格向恩格斯提出请求,希望他将《反杜林论》的精华部分介绍给法国读者,恩格斯便将《引论》的第一章及第三编的第一、二章编成独立的小册子,以《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为书名在巴黎出版。而这几章的内容都是集中论述社会主义理论的。这就说明,在恩格斯看来,他和马克思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理论。 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的总体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就是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自马克思主义产生一百多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各种各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如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等。各种马克思主义的共同点都是寻求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式。 当社会主义革命取得政权以后,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个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心任务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本国国情相结合,提出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如邓小平在谈到什么叫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时指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才是真正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1页。)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就是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离开了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其本来意义。(作者为湖北大学法学院教授)(来源:《北京日报》2004年9月13日)
2023-07-14 22:11:082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真理是一个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性的概念,它不是绝对的、永恒的,而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绝对的。这种认识是客观的、真实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正确性。这种认识是绝对的,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正确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是相对的。这种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片面反映,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和局限性。这种认识是相对的,因为它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片面反映,具有主观性、相对性和局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真理的绝对性是相对性中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绝对性中的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023-07-14 22:11:402

《反杜林论》读书笔记

《反杜林论》被列宁誉为“是以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人觉悟工人必读的书籍如何理解
2023-07-14 22:12:151

请问牛人关于恩格斯《反杜林论》的相关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186页,第二段,第二行。反杜林论,第二编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 暴力论续以下是全集第一版的说明:1953年1月29日,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同意成立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有计划地系统翻译和整理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1]和《斯大林全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是按照俄文第2版翻译出版的。从1956年到1974年陆续出版,共39卷(41册)。1979年至1985年,又翻译出版了俄文版补卷11卷(12册),即第40至50卷。实际到1983年,中文版《全集》50卷(53册)全部出版,约3200万字,被称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与此同时,编译局100来位同志们夜以继日地工作,在1958年就完成了《斯大林全集》的翻译出版,共13卷,约300万字。1959年将《列宁全集》38卷全部译成中文出版,约1600万字,“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2023-07-14 22:12:231

恩格斯生平

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父亲是个纺织厂主。1837年中学未业,就被迫经商。在不来梅供职时,接近激进的文学团体“青年德意志”,在其刊物《德意志电讯》上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1841年去柏林服兵役,在此期间经常到柏林大学听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写了《谢林和启示》等著作,对谢林的神秘主义观点进行了批判。1842年9月服役期满后到英国曼彻斯特他父亲同别人合营的企业里工作。在这里,经常到工厂和工人住宅区去调查研究工人阶级的状况,同英国宪章运动的活动家来往,同时为《莱茵报》和其他报刊撰稿。1844年2月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从社会主义观点出发,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批判。这时,他已由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由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 1844年8月底,恩格斯从英国回国,途经巴黎时会见了马克思,此后并肩战斗终身。在巴黎和马克思合写了《神圣家族》,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845年3月完成《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一次说明了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的阶级,而且是能够争取自身最终解放的阶级,提出了社会主义要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思想。1845年在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6年和1847年与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共同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在工人组织中成功地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1847年同马克思一起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为该同盟先后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和《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纲领草案。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后,马克思和R恩格斯受大会委托,于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合写了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宣言》成为世界各国无产阶级运动的指南。
2023-07-14 22:12:313

反杜林论的版次是?出版时间,?字数?

1878年7月出版了德文第一版,标题为F.Engels《HerrnEugenDü hring"sUmwalzungderWissenschaft.Philosophie.PolitischeOekono- mie.Sozialismus》《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2023-07-14 22:12:59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到的施韦宁格是谁啊?

施韦宁格,恩斯特(Schweninger,Ernst1850—1924)——德国医生,1881年起为俾斯麦的私人医生,1884年被聘为柏林大学皮肤病学的教授。
2023-07-14 22:13:061

恩格斯著作有哪些?

恩格斯著作有:《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介绍科学社会主义的通俗作品。《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生平:1820年初冬,诞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巴门市。父亲老弗里得里希是工厂主,虔敬派基督徒,带有普鲁士贵族血统。母亲心地善良,遵守礼教,喜爱文学和历史。1837年,被父亲命令从中学辍学,到营业所学习其厌恶的经商。1838年8月,在父亲的安排下去不来梅当办事员。在这个自由和民主思潮澎湃的城市,成为一个民主主义者。并以“弗·奥斯沃特”为笔名写下许多激情诗篇。
2023-07-14 22:13:132

恩格斯著作有哪些?

1、《反杜林论》:集中当时多门科学的重要成果,批驳了杜林的理论。在李卜克内西的建议下,在马克思的帮助下,恩格斯在1878年出版了《反杜林论》一书。2、《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对哲学问题作出经典概括,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标准。3、《自然辩证法》: 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如恩格斯所强调的,他不是“把辩证法的规律从外部注入自然界”,而是“从自然界中找出这些规律并从自然界里加以阐发”。可以说,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丰富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内容,是恩格斯晚年的重大创新。4.《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国家的实质和其消亡的必然性,成为历史哲学研究的主要作品。恩格斯的生平事迹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他为卡尔·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经济支持。马克思逝世后,将马克思遗留下的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众望所归地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领袖。恩格斯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共同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 遗稿(第二、三卷)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反杜林论》等。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病逝世。
2023-07-14 22:13:282

反杜林论的作者

《反杜林论》的作者是恩格斯。恩格斯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最初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1876年,马克思积极支持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他不仅赞同恩格斯阐述的理论观点,还亲自撰写了部分内容。扩展资料: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K.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2023-07-14 22:13:581

反杜林社意味着什么

反杜林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内部,廓清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推动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推动了后来列宁主义的形成,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它对于我们在哲学上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解决经济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在社会问题上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怎么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等,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很多观点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07-14 22:14:181

反杜林论的创作背景

在莱比锡出了单行本第一版,书名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 K.马克思支持和赞助了恩格斯批判杜林的斗争。他不仅听恩格斯念过《反杜林论》的全稿,还亲自为该书撰写了政治经济学编中《〈批判史〉论述》一章。该书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该书批判了杜林在科学分类问题上的经验主义观点,阐述了“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等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杜林在物质存在形式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该书还批判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和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点及其唯心主义暴力论。阐明了经济决定政治、历史发展中革命暴力的作用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3-07-14 22:14:281

反社林论的意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经典,有一系列的书需要研读。《反杜林论》是一本必读的经典,它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反杜林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一方面,它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内部,廓清了思想,统一了认识,也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的影响,推动了当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特别是推动了后来列宁主义的形成,也深刻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它对于我们在哲学上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经济学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解决经济学领域的重大问题;在社会问题上进一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怎么解决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等,这部著作之所以经久不衰,源于其赢得的历史地位与蕴含的现实价值。认真学习《反杜林论》,对于提高我们每个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对于推动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023-07-14 22:14:401

恩格斯全面系统的阐述的著作是什么?

恩格斯全面系统的阐述的著作《反杜林论》。《反杜林论》是199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恩格斯。作者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恩格斯,最初用德文写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中译文约24万字,全文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20卷,其中第2编《政治经济学》的第2部分"暴力论"、第3部分"暴力论(续)"、第4部分"暴力论(续完)"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军事文集》第1卷。1876年,马克思积极支持恩格斯撰写《反杜林论》,他不仅赞同恩格斯阐述的理论观点,还亲自撰写了部分内容。主要观点该文系统地批判了杜林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暴力的正确看法,论证了军事与经济、军事与政治、战争与革命的关系,阐明了军队本身及其战略战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分析了社会革命对于作战方法变革的影响,以及兵士群众和统帅在这种变革中所起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观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不是政治暴力,而是经济条件。该文批驳了杜林的暴力是"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的观点,指出,暴力仅仅是手段,相反地,经济利益是目的。目的比用来达到目的的手段要"基础性"得多。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暴力虽然可以改变财产的占有状况,但是不能创造私有财产本身。一种财产占有形式为另一种财产占有形式所代替,归根结底,根源于经济自身的合乎规律的运动。暴力不是绝对的坏事,它能够破坏生产力,但也起着革命的作用杜林把暴力看成是绝对的坏事,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该文指出:"暴力在历史中还起着另一种作用,革命的作用",并转引马克思的话说,暴力"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经济对军队的发展、作战方法的演变、战争的进程和结局起着决定性作用。暴力不是单纯的意志行为,实行暴力必须以暴力所拥有的物质资料为基础,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而武器的生产又是以整个社会的生产为基础,所以归根到底是以经济力量为基础的。该文通过对历史上特别是14世纪以来战争、军队和战略战术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的深入分析,得出结论: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技术的进步给作战方式带来的变革是不以战场指挥官的意志为转移的。该文指出,战争史证明,"一旦技术上的进步可以用于军事目的并且已经用于军事目的,它们便立刻几乎强制地,而且往往是违反指挥官的意志而引起作战方式上的改变甚至变革。"革命促使兵士成分的变化,兵士成分的变化带来作战方式、方法的改变。该文用美国独立战争中的散兵战和法国革命战争中的纵队同散兵战相结合的战术来说明,每种新作战方式的出现都是社会革命和兵士成分变化的结果。从历史的经验看,广大兵士是变革作战方式、方法的主体,统帅的作用在于他们能够比别人更早地认识到新武器和新成分兵士的潜在力量,并使作战方式、方法适合于新的客观条件。
2023-07-14 22:14:532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批判杜林“原则在先”思想的

  恩格斯在该书《引论》中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  在恩格斯看来:“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符合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物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久远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像一个叫作黑格尔的人的做法.” 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 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
2023-07-14 22:15:163

《反杜林论》pdf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反杜林论》([德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https://pan.baidu.com/s/1WDCt2X_QFmE8-oonVGxzmQ提取码:1234书名:反杜林论作者:[德国]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豆瓣评分:8.6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1999-12页数:495内容简介:《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毒害群众,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3-07-14 22:15:231

杜林论有哪些

内容:1、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主张通过改变分配方式来消除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2、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否认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主张在保留原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实行“普遍公平原则”,企图用“共同社会体系”学说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卡尔·欧根·杜林,公元1833年1月12日—公元1921年9月21日,19世纪德语作家、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享年88岁。卡尔·欧根·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语作家、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扩展资料:杜林人物生平:1833年1月12日生于柏林,1921年9月21日逝于德国的偌瓦维斯。出身于一个普鲁士的官吏家庭。1853~1856年在柏林大学学法律,毕业后在柏林法院担任律师和见习法官。后因患眼疾退出司法界。1861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63—1877年任柏林大学历史、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私人讲师。杜林原先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和改革家自居。1867年在报刊上撰文对K.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抨击。出版《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哲学教程——严格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主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折衷主义的哲学、庸俗的经济学和反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向马克思主义全面挑战,声称自己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都做出了全面的变革。为此,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系统批判了杜林的错误观点。杜林在哲学上是一个不够坚定、明确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使他在一系列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哲学还带有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H.C.凯里的信徒。他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主张通过改变分配方式来消除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否认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主张在保留原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实行“普遍公平原则”,企图用他的“共同社会体系”学说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指出,杜林的学说不过是“假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林
2023-07-14 22:15:393

反社林论的写作背景

  不是《反社林论》,而是《反杜林论》。  《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当时的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23-07-14 22:15:531

恩格斯在中是怎样揭示唯物辩证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的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于1876年5月底至1878年7月初的著作,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杜林(1833~1912)出生于德国一个大官僚家庭。他是柏林大学讲师,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早在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就写文章“批判”《资本论》。可是,在1875年前后,他却摇身一变,宣布他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改革家”自居,扬言要在科学中实行一次全面的“改革”。他著书立说,发表了一系列著作,以假乱真,毒害群众,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由于杜林的错误理论是打着“社会主义”这块金字招牌,并以“科学”的伪装出现,因此在德国党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德国党面前,提出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是以杜林主义作为党的理论基础,还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仅是关系德国党能否作为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而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沿着什么方向前进的根本问题。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使刚刚统一起来的德国党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必须批驳杜林主义。为此,在马克思的大力支持下,恩格斯花了两年多的时间,写下了一系列批判杜林的文章,在德国党的机关报——《前进报》上陆续发表。1878年7月印成单行本,这就是著名的理论巨著——《反杜林论》。这部著作的问世,对于保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维护科学社会主义纲领,推动德国工人运动和整个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内容《反杜林论》共分五个部分,即序言、引论、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序言主要有三版,是说明《反杜林论》一书出版的历史背景。引论部分设有两章,其中心思想是阐述社会主义怎样从空想变成科学的。《哲学》设有十二章,恩格斯严厉批判了杜林反动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反映论。《政治经济学》共有十章,其中第十章是马克思写的。前四章论述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科学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性和阶级性,批判了杜林在政治经济学上的先验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第五章到第九章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范畴、价值和价值规律等,批判了杜林的庸俗政治经济学;第十章是政治经济学说史的论述,批判了杜林的历史虚无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共有五章,这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是全书的核心。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科学社会主义是前两者的落脚点和归宿。(一)剖析了杜林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批判了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阐明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论述了思维、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这一根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部分,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杜林认为,人类认识的出发点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某些“原则”,他主张“原则在先”,即先有思想后有物质,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性,把人的意识看成是纯粹思维的产物。恩格斯指出,思维和意识所具有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意识一旦产生,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然而这种独立性只是相对的东西。不应当使物质世界与思维相适应,而应当使思维去适应物质世界。思维、意识来源于实践,它们也必须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如果离开实践,它就会成为不可想象的东西。通过对杜林谬论的批判,恩格斯简明地论述了意识的起源和本质,阐明了包括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性在内的认识辩证法,论证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从而坚持了唯物论的反映论,捍卫了在认识论基本问题上的唯物主义路线。2、批判了杜林的世界统一于存在的折衷主义,论述了世界统一于物质这一唯物主义原理杜林认为,因为人的思维是统一的,所以现实世界才是统一的。在世界统一于什么这个问题上,杜林玩弄了一个折衷主义手法,提出“世界统一于存在”。杜林所说的“存在”,与我们通常所说的“存在决定意识”这个命题里的“存在”,含义是不同的。我们所说的“存在”,是指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与“自然界”、“物质”等,是同一系列的概念。而杜林所说的“存在”,是十分含混的,它的含义相当于“有”这个概念。按照杜林的说法,“精神”、“上帝”都是“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只有这个科学命题,才真正揭示出问题的本质:世界上的现象无论多么千差万别,都是根源于物质的统一性,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都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3、批判了杜林在时间、物质、运动问题上的谬论,论述了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杜林认为,世界在时间上是有开端的,在空间上也是有限的,并胡说物质可以脱离时间而存在,时间也可以脱离物质而运动。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时间和空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只能在时间、空间中进行,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的形式。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杜林认为,自然界最初处于物质和机械力统一的状态,即所谓的不动的“宇宙介质的状态”,物质和运动是可以分离的。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像的”,阐释了物质运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永恒的、客观的,它没有起点和终点。4、批判了杜林在道德和法的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谬论,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平等、自由和必然的基本观点杜林自我标榜说,他提出的道德原则是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世界,适用于人类,也适用于“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的终极真理,并说:“真正的真理是根本不变的”。恩格斯批判了杜林的最后的终极真理和个人思维至上等谬论,指出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领域,这种对立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夸大了的真理,就会导致谬误。在道德方面,杜林宣扬超历史、超阶级的永恒道德。恩格斯指出,道德在人类的历史上是发展变化的,不是永恒的。任何道德,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是随着经济状况的发展而发展。道德不可能是超阶级的,只有在消灭了阶级之后,才可能有超阶级的道德。杜林认为,平等都是绝对的好事,不平等都是绝对的坏事;不平等起源于暴力,是两个人之间一方对另一方施行暴力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暴力不是产生不平等的根源,不平等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只要存在经济上的不平等,就会产生意识上的从属观念,而不一定通过暴力。无产阶级要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平等,而是要实现人类的真正平等。只有消灭了阶级才会出现人人平等,而到了那时,也就没有平等不平等的问题了。在自由与必然的关系上,杜林把人的意志自由看成绝对的,不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恩格斯指出:“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人们只有认识了客观必然性,并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在行动上取得自由;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不可能得到自由,反而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自由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所获得的自由是不相同的。自由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5、批判了杜林的形而上学观点,系统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关于矛盾统一规律。矛盾统一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根本规律。恩格斯列举大量事实,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规律,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客观地存在于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本身之中,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关于质量互变规律。杜林污蔑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阐明的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从黑格尔的量变转变为质的规律中套出来的,胡说在马克思看来预付款项达到一定界限时就会变成资本。恩格斯批判了杜林对马克思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的歪曲,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事物在量变过程中,是从不断地发生部分质变,进而达到根本质变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也有量的变化。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规律。杜林攻击马克思是靠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这个“助产婆”的帮助,才得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结论的。恩格斯引用马克思的原话,揭穿了杜林的谎言,论证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同时,恩格斯还阐明了辩证的否定观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的根本对立和主要区别。他指出,形而上学否定观把否定看成是简单的抛弃,把否定和肯定绝对地对立起来,并把否定看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则是“扬弃”,即把肯定和否定看成对立的统一,是既克服又保留,肯定当中包含着否定,否定当中也包含着肯定,把否定看成是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这些论述,大大地丰富了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二)驳斥了杜林的庸俗经济学观点,全面地论证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杜林全面攻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正是他的先验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具体表现。他歪曲政治暴力和经济的关系,夸大暴力的作用,否定经济的决定作用;他攻击马克思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意在为普鲁士地主资产阶级效劳。恩格斯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中对杜林的观点进行了透彻的批判,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经济与政治暴力的关系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杜林对经济和政治暴力关系的歪曲,指出:历史上基础性的东西不是暴力,而恰恰是经济。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就是为了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1)私有制产生的根源即在于经济领域,而不在于暴力。(2)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也不是暴力作用的结果,而是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的产物。(3)暴力是以武器的生产为基础的。(4)必须全面分析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恩格斯进一步指出,对暴力在历史上的作用应作全面分析,不能一概否定,应当看暴力在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积极作用。暴力违背经济规律时,当然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但是当暴力适应经济规律时,对社会发展就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2、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在这部著作的政治经济学编第六、七、八、九章,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和基本原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杜林把商品的价值和价格混为一谈,认为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一个用货币来表现,一个不用货币来表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量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时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大小,而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是以价值为基础的。关于简单劳动是计量价值的标准。杜林认为,任何劳动时间都是等价的,企图否定马克思关于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学说。恩格斯指出,劳动决定价值,但劳动还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之分。劳动本身没有价值,它只能是价值的尺度。关于剩余价值学说。杜林硬说马克思认为资本是由货币产生的。这是明目张胆的歪曲。恩格斯对此进行了批判,论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学说。他指出,货币与资本是有本质区别的,货币作为资本和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流通的形式是不同的。货币流通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但货币作为资本时,它的流通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据此,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秘密,找到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并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三)揭露了杜林假社会主义的实质,进一步阐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编共有五章,第一、二章已经收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在第三、四、五章中恩格斯从生产、分配和社会组织等方面批判了杜林的“社会主义”理论,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1、消灭旧的分工,消灭城乡差别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杜林认为,社会主义根本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更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条件的产物,并从他的唯心史观出发,歪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把它归之于“群众消费水平低”,或个别资本家的急躁和个人考虑不周的结果。恩格斯指出,消费水平低并不是什么新情况,“群众消费水平低,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从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使这种情况达到危机的地步。”杜林否认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从而否定变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要性,而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搬进他的“社会主义”,这说明杜林的社会主义是假社会主义。在分工问题上,杜林认为,城市和乡村的对抗,“按事物的本性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在选择职业上,“只要注意到各种不同的自然状况和个人能力”就行了。为了深入批判杜林在这方面散布的谬论,恩格斯阐述了消灭旧式分工和城乡分离的必要性。恩格斯指出,消灭旧的分工和城乡对立的物质条件就是社会化大生产。只有在改变了大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况下,大工业才能合理地分布。2、共产主义社会将消灭商品生产杜林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很好,可以继续存在,但资本主义分配方式很坏,一定得消灭。他把生产和分配看成是毫无联系的,认为分配不是由生产决定,而是由纯粹意志行为决定的。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恩格斯批判了“等量劳动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谬论,指出每个社会成员都领取他的全部劳动价值,这正是拉萨尔的“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翻版。恩格斯还论述了价值和货币的基本概念。他指出,只有商品才有价值,不是商品就无所谓价值。商品是为社会需要而生产的,所以商品必须有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当商品被社会承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才具有一定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其他商品来表现的。货币成为商品的价值尺度。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当“社会一旦占有生产资料并且以直接社会化的形式把它们应用于生产,每一个人的劳动,无论其特殊用途是如何的不同,从一开始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那时,一件产品中所包含的社会劳动量,可以不必首先采取迂迥的途径加以确定;日常的经验就需要多少数量的社会劳动”。
2023-07-14 22:16:011

杜林论有哪些

内容:1、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主张通过改变分配方式来消除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2、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否认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主张在保留原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实行“普遍公平原则”,企图用“共同社会体系”学说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卡尔·欧根·杜林,公元1833年1月12日—公元1921年9月21日,19世纪德语作家、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被认为是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享年88岁。卡尔·欧根·杜林(Karl Eugen Dühring,1833—1921),德语作家、哲学家、庸俗经济学家、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代表。扩展资料:杜林人物生平:1833年1月12日生于柏林,1921年9月21日逝于德国的偌瓦维斯。出身于一个普鲁士的官吏家庭。1853~1856年在柏林大学学法律,毕业后在柏林法院担任律师和见习法官。后因患眼疾退出司法界。1861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863—1877年任柏林大学历史、哲学和国民经济学私人讲师。杜林原先是一个社会改良主义者。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宣布改信社会主义,并以社会主义的行家和改革家自居。1867年在报刊上撰文对K.马克思的《资本论》进行抨击。出版《国民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批判史》、《国民经济学和社会经济学教程》和《哲学教程——严格的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等主要著作,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折衷主义的哲学、庸俗的经济学和反动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向马克思主义全面挑战,声称自己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等领域都做出了全面的变革。为此,恩格斯写了《反杜林论》,系统批判了杜林的错误观点。杜林在哲学上是一个不够坚定、明确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使他在一系列问题上陷入了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哲学还带有浓厚的折衷主义色彩。在政治经济学方面,他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H.C.凯里的信徒。他并不否定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是主张通过改变分配方式来消除资本主义的一切弊端。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他否认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主张在保留原有国家机器的基础上,实行“普遍公平原则”,企图用他的“共同社会体系”学说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恩格斯指出,杜林的学说不过是“假科学的最典型的代表之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林
2023-07-14 22:16:221

恩格斯全面系统的阐述的著作是什么?

《反杜林论》是恩格斯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经典著作。该书最初由恩格斯于1876年9月~1878年6月,以《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为题陆续发表于1877年1月3日~1878年7月7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及其副刊上。《反杜林论》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诞生后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成就,第一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您,并被您采纳和点赞。
2023-07-14 22:16:431

《反杜林论》中,恩格斯是如何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规律。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了解的真理永远是局部的,不纯粹的真理。
2023-07-14 22:16:591

哲学问题: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举的例子解释矛盾原理和物质质变原理。

由于思索当前社会现象而产生的异化问题,进而提出了道德构建。对这部分内容的思考,自己深感知识储备不足,在翻找资料中看到在学校使用过的有些发黄的书。《反杜林论》我不由自己的查找了在我记忆中的有关道德部分的论述。希望对自己的思索有所帮助。 〈反杜林论〉是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同德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杜林进行论战的一部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之一。列宁说:〈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反杜林论〉这两部著作也同〈共产党宣言〉一样都是每个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它第一次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联系,是一部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正是这样,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上有重要地位。 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是从平等,正义等永恒的道德原则出发的,而他又以真理的永恒性论证道德的永恒性。“企图从永恒真理的存在得出结论: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的道德,永恒正义等”为驳斥杜林的假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这一章节,批判杜林“根本不变”的永恒真理和永恒道德的谬论,阐述了真理发展的辩证法和道德的历史性,阶级性。 一,真理发展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却是主观的。 1,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思维的至上性是指:思维能力的无条件性,无限性,绝对性。恩格斯说:“一方面,人的思维的性质必然被看作是绝对的,另一方面,人的思维又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这个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人类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按它的本性,可能和历史使命的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和有限的。”我认为这段文字有助于帮助我们理解或真正的理解道德的三个性质。 从认识能力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的总体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思维是至上的;但就每个人来说,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思维是非至上的。 从认识产物来看,世代延续的人类认识的产物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至上的:至于每个人的认识的产物,却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非至上的。人类的思维与个人的思维不能断然分开,人类的思维通过个人的思维表现出来,绝对的认识迂于相对的认识之中。因而,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矛盾实际上就是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恩格斯说:至于第一个人的思维所达到的认识的至上意义.....它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根据目前的一切经验,这些认识包含的需要改善的因素,无例外地总是要比不需要改善的或正确的因素多得多"这句话很值得我们思索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作用. 以上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至上和非至上客观性及相互关系,对于学习哲学的人是易理解的,但问题是如果让我们用这个思想和观点来分析和批判错误的思想哪就不好说了。 2,真理的条件性和相对性.这里恩格斯从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关系,认识的绝对与相对的角度来说明的和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的. 3,真理和谬误的关系.对立两极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真理变谬误,谬误变真理. 二,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杜林宣扬永恒真理则是要人们承认社会历史领域中也有永恒道德。它认为;“道德也有其恒久的原则和单纯的要素。”这些道德原则凌驾于”历史和现今的民族特性的差别之上”一旦发现就有绝对的适用性。它宣扬说:他的道德论正是这种普遍适用的“永恒真理”。杜林这种超阶级超历史的道德观恩格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1,经济基础决定了道德观念。“对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说,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至的。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看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当然,就是这样的道德戒律也不是永恒的,它会随着动产私有制的消灭而逐步消灭。 是否可以这样通俗的说:不同时期 道德代表着哪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的水平,而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达到一定限度时,即私有制的灭亡新的更高的道德将会出现哪?同时,一个阶段内的经济水平的发展是个量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德观念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我想这是对的。 2,道德具有阶级性,恩格斯说:”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归根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 3,道德具有历史性。道德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的变更得这样历害,以至它们常常互相直接矛盾着,”“仅仅在欧洲最先进国家中,过去,现在和将来就提供了三大类同时并存的各自起着作用的道德观”这就是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无产阶级的。 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辩护,或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对这个统治阶级的反抗和他们的末来利益,”由此可见杜林的不以时间和现实变化为转移的永恒道德原则是不存在的。
2023-07-14 22:17:073

23考研之马克思主义推荐阅读的原著有哪些?

  23考研备考前期,大家除了基本的教材复习外,可以对于一些扩展性的书目进行搜集和阅读。这些教材以外的书目能够帮助考生加深对于专业知识概念等的理解和把握,同时能够丰富大家的知识储备,在复试中也大有裨益。这里网格研辅导为大家整理了马克思主义方向考研应该要阅读的一些经典原著,各位23想要报考马克思主义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考生,快来一起看看吧~  这里小编共列举了八本经典文本,同时也提供了一些阅读建议,具体如下:  一、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考生在阅读时可以关注一下几点,下文多数书目的阅读逻辑大抵相同。  1、《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写作背景;  2、《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主要内容;  3、《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理论意义。  4、运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思想理论分析问题。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1、《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  2、《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意义;  4、运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理论分析问题。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  1、《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背景;  2、《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3、《共产党宣言》的理论意义;  4、运用《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理论分析问题。  四、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写作背景;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主要内容;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理论意义;  4、运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思想理论分析问题。  五、恩格斯的《反杜林论》  1、《反杜林论》的写作背景;  2、《反杜林论》的主要内容;  3、《反杜林论》的理论意义;  4、运用《反杜林论》中的思想理论分析问题。  六、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节选)  1、《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写作背景;  2、《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主要内容;  3、《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理论意义;  4、运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思想理论分析问题。  七、列宁的《论我国革命》  1、《论我国革命》的写作背景;  2、《论我国革命》的主要内容;  3、《论我国革命》的理论意义;  八、列宁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  1、《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写作背景;  2、《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主要内容;  3、《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的理论意义;  4、《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影响。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https://www.87dh.com/yjs2/
2023-07-14 22:17:141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D 试题分析:关键信息: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宗教、自然观 、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故D项正确;ABC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不符合题意。
2023-07-14 22:17:221

反杜林论的txt全集下载地址

反杜林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2023-07-14 22:17:293

欧根·杜林的生平?

欧根·杜林(Eugen Dühring,1833-1921)柏林大学的讲师,他尖锐地批评德国大学的各种制度,因此被剥夺了在大学讲课的权利。他自己又发明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产生很大的影响,他猛烈攻击马克思的《资本论》,将德国以前的哲学家们说得一无是处,攻击马克思是:“思想和文体不成样子,语言的下流习气……英国化的虚荣心……中国式的博学……哲学的和科学的落后。”评价空想社会主义者是“疯狂”,“应当被列入某种白痴的范畴”,“幼稚”等。1875年李卜克内西建议恩格斯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报上著文反驳。杜林体系在德国新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影响的加强,迫使恩格斯暂时中断对《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于1876年开始,陆续在《前进报》发表文章,逐点批驳杜林的观点,同时阐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直到1878年才全部写完,以后又出版了单行本《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1878年10月,德国施行反社会党人法,本书遭到查禁。1885年发行第二版,但是杜林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于是这本书以《反杜林论》的名义出现,已经成为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总结和传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弗兰茨·梅林在《马克思传》中,对《反杜林论》产生的背景有这样的叙述: 新联合的党〔指德国社会民主党,由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拉萨尔派和爱森纳赫派联合组成——引者〕由于获得了迅速增多的实际成就,而开始对理论漠不关心起来。不过,这样说是过甚其词的。党并不是轻视理论本身,而是轻视那在它的突飞猛进中被它看做理论上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在党的一些新人周围,聚集着不被社会承认的发明家和改革家,种痘反对论者,自然疗法宣扬者,以及诸如此类的莫名其妙的天才;这些人希望在已经那样觉醒的工人阶级当中得到承认。任何一个表示愿意效劳并且奉献出某种治疗社会恶疾的药方的人都被欣然接纳,而从学院里潮涌而来的那批人尤其受到欢迎——因为这有利于加强无产阶级和科学的联盟。一位大学教授,如果他按照对于“社会主义”的多种多样的理解中的任何一种来向社会主义靠拢,或者表示希望靠拢,他就不必担心他所兜售的知识货色受到过分严厉的批评。 杜林特别具有免受这种批评的条件,因为这人在为人方面和在他的活动方面有许多东西吸引着柏林社会民主党人中的思想活跃的分子。他无疑具有很高的才能和天赋。他没有资产,早年失明,以大学讲师的困难地位多年来一直在讲坛上宣扬自己的政治激进主义,对统治阶级毫不让步,敢于颂扬马拉、巴贝夫和巴黎公社的活动家们。这自然引起了工人的同情。他的为人的一个阴暗面是他大言不惭地自称精通六门学问。其实,由于他生理上的缺陷,他对这些学问是一门也不精通的。他把他的前辈——哲学方面的费希特和黑格尔,经济学方面的马克思和拉萨尔——都一棍子打死。他的这种日益增长的夸大狂还没有引起人们的注目,也可能是作为某种缺乏教养的表现而为人们所原谅,因为考虑到他的精神上的闭塞和生活上的苦斗,他的这种缺乏涵养是可以理解的。 马克思完全没有注意杜林的“卑鄙”的攻击,而攻击的内容也不足以使他作出回答。他长时期无动于衷地看待杜林在柏林党员当中威信的日益增长,尽管杜林由于深信自己永不会犯错误并且创立了自己的“最后真理”体系而具备了一个天生的教祖的一切素质。甚至当李卜克内西给马克思和恩格斯寄来一些工人的来信,并且向他们指出党的宣传有庸俗化的危险时,他们也不愿批判杜林,认为这是一件“过于次要的工作”。直到1876年5月莫斯特给恩格斯寄来一封趾高气扬的信时,这才似乎到了不能再容忍的时候。(樊集译,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50-652页)杜林(1863年起任柏林大学编外讲师,1873年起任私立女子中学教员)从1872年开始就在自己的著作中猛烈抨击大学的教授们。例如,在《力学一般原则批判史》(1872年)第一版中,他就指责海·亥姆霍兹故意对罗·迈尔的著作保持缄默。杜林还尖锐地批评了大学的各种制度,因此遭到了反动教授们的迫害。1876年,根据大学教授们的倡议,他被剥夺了在女子中学任教的资格。在力学史第2版(1877年)和论妇女教育的小册子(1877年)中,杜林再次提出了自己的指责,言词更加激烈。1877年7月,根据哲学系的要求,他被剥夺了在大学执教的权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第2版第3卷,注释239)尼采留下来的残篇中有一段涉及杜林: 德国,这个不乏随机应变而又消息灵通的学者的国度,似乎忘记了什么是伟大的灵魂,什么是强大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它长期以来就缺乏伟大的灵魂和强大的精神。而今天,平庸者和败类招摇过市,几乎心安理得,毫不尴尬,并且以伟人改革家自居。譬如,欧根·杜林这样的人,实际上他是个随机应变而又消息灵通的学者。不过,他一张嘴就道出了他那渺小的灵魂,他会被狭隘嫉妒之心碾成粉末的。他泄露了,驱使他的不是强有力的、热情奔放的、慈善为怀的精神——而是功名心!但是,一个哲学家,在这个时代追逐荣誉要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不足取:现在是庸众支配的时代,庸众分配荣誉的时代!
2023-07-14 22:17:463

恩格斯介绍

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巴门市(今乌培塔尔市)一个纺织厂主家庭。 少年时就学于巴门市立学校,1834年转入爱北斐特理科中学。 1837年其父坚持要他辍学经商。1年后到不来梅一家商行供职。当时德国正面临民族统一和民主革命的任务,恩格斯被民主主义的政治思想所吸引,同青年德意志运动发生联系。 1839年春,在该派机关刊物《德意志电讯》发表《乌培河谷来信》,揭露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虔诚主义的黑暗,倾注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编辑本段]恩格斯生平 1837年9月,中学未毕业就被他的父亲送去学习经商。 1838年7月至1841年3月,在不莱梅一家贸易公司实习经商,业余刻苦自学,著文批判德国的封建专制统治、宗教迷信和资本家的贪婪,表现了初步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1841年9月至1842年10月,在柏林服兵役,旁听柏林大学的哲学讲座,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先后发表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和启示》以及《谢林――基督教的哲学家》等小册子,尖锐批判了宣扬"天启哲学"的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他还著文揭露以德皇威廉四世为代表的德国封建专制制度,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费尔巴哈的《基督教的本质》一书发表后,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 1842年11月,恩格斯在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织公司当办事员,在这里,他参加宪章派活动,结识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家,并深入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开始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2月,在马克思主编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初步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1844年8月底,恩格斯在回国途中绕道巴黎会见了马克思,开始了二人的终身合作。 1844年9月至1845年3月,他在巴门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述了无产阶级的悲惨处境和历史使命。 1845年与马克思合写《神圣家族》,同年11月到次年5月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表明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完成了两大转变。 1846年春,恩格斯和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创建共产主义通迅委员会。同年秋天,赴巴黎开展活动,争取和教育正义者同盟的成员,使之摆脱"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影响。 1847年1月,恩格斯和马克思一起加入正义者同盟。6月,他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创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同年10月,被选入同盟巴黎区部委员会,并受委托起草同盟的纲领草案(即《共产主义原则》),用问答的体裁初步阐明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基本原理。11月,与马克思一起出席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任大会秘书。大会接受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张,制订了符合民主制原则的章程,并委托他们起草同盟的纲领。 1848年2月中旬,在《共产主义原理》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 1848年2、3月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继在巴黎、柏林、维也纳等城市爆发;3月,恩格斯当选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在巴黎与马克思共同拟订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4月,他们到达德国科伦。恩格斯担任《新莱茵报》编辑,协助马克思主持该报编辑部工作。他还曾去巴门和莱茵省的其他城市活动。 1848年秋至1849年初,为了躲避官方的追捕,流亡到比利时和瑞士,在瑞士协助组织工人协会。 1849年5月,在爱北斐特参加武装起义。6月,在巴登――普法尔茨任维利希志愿军团副官,亲临前线参加战斗。起义失败后流亡到瑞士。11月抵伦敦,当选为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负责改组同盟工作。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马克思合作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为了支援陷于极端贫困的马克思一家,恩格斯于该年迁居曼彻斯特,在"欧门-恩格斯公司"再度经商。 在曼彻斯特居住期间,恩格斯同马克思保持了频繁的通信联系,共同研讨国际工人运动的理论和策略,探讨各个领域里的学术问题。恩格斯进行了广泛的理论研究,尤其对军事学、语言学和自然辩证法作了深入的探讨。 1851年11月至1852年11月,恩格斯为《纽约每日论坛报》撰写了一组题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文章,深刻总结了1848-1849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提出了武装起义是一种艺术的著名论断。 1857-1859年,他为《美国新百科全书》撰写了许多军事条目。 1861-1865年,撰写了关于美国内战的许多文章。 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他为工人报刊和利用资产阶级报刊撰写了许多篇战争评论,准确地分析和预示了战争的进程。 1870年9月,恩格斯结束了二十年"埃及幽囚式"的经商生活,从曼彻斯特迁居伦敦,与马克思一起参加国际工人协会的领导工作。10月,经马克思提议,他当选为国际总委员会委员,任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的通迅书记和总委员会财务委员。巴黎公社期间,他和马克思一起组织声援公社的活动。 1871年9月举行的国际伦敦代表会议上,恩格斯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提出工人阶级必须参加阶级斗争并建立同一切旧政党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独立政党。 1872年9月国际海牙大会期间,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击败巴枯宁阴谋集团,通过关于政治问题和组织问题的决议作出了重要贡献。根据恩格斯的提议,国际总委员会迁至纽约。海牙大会后,他写了《论权威》、《社会主义民主同盟与国际工人协会》(与马克思合写)等论著,从政治上、理论上和组织上全面揭露和批判了巴枯宁集团的无政府主义和分裂主义,深刻阐述了民主与集中、民主与专政的辩证关系。 国际工人协会解散以后,恩格斯与马克思一起为在各国传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政党而努力。 1875年3月,他在给倍倍尔的信中阐明了他对德国工人运动中两派合并的原则立场,批评了党内某些领导人追求无原则合并的错误。 1876-1878年,他写了一组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文章(即《反杜林论》),在批判杜林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时,第一次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及许多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这是一部"深刻透彻的每个有思想的人都能理解的科学百科全书。 1880年夏,应法国工人党领导人拉法格的要求,把《反杜林论》中的某些章节改编为《空想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这本被马克思称为"科学社会主义入门"的小册子,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起了重要作用。 1873年至1883年间,恩格斯拟定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提纲,完成了若干篇章和片断,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 1883年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肩负起指导国际工人运动、整理和出版(或再版)马克思遗著、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培养各国年轻的社会主义活动家和理论家的重任。 1885年7月,恩格斯在晚年承担了整理、出版马克思未完成的《资本论》第二、三卷手稿的巨大工作,《资本论》第二卷出版。 1887年1月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他还再版了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以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著名活动家威廉·沃尔弗、格奥尔格·维尔特等人的作品,并筹备出版马克思全集。 1889年7月,在恩格斯的指导和推动下,国际社会主义工人代表大会(即第二国际)在巴黎召开。在他的关怀和指导下,第二国际联合各国工人政党,开展了反对无政府主义和改良主义倾向的斗争。 1893年8月,恩格斯在欧洲大陆旅行期间出席了正在苏黎世召开的第二国际的第三次代表大会。这是恩格斯唯一的一次参加第二国际的代表大会。他在大会闭幕词中希望各国无产阶级在反对共同的敌人、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加强团结、互相学习,遵守共同的革命原则,同时各国无产阶级应该以"独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坚持"自由联合"和"自愿联系"的原则。他在其他文章和信件中,强调各国社会主义政党之间建立独立、自主和平等的关系,由各国党和无产阶级因地制宜地决定本国的革命策略,反对任何一个党代表欧洲无产阶级讲话,不承认哪个党享有领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长子权",反对任何一个党的领导人对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者发号施令。 1894年12月,《资本论》第三卷出版。 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因患癌症逝世。10日,在威斯敏斯特桥的滑铁卢车站大厅举行追悼会。27日,遵照他的遗嘱,他的骨灰被洒在伊斯特勃恩海滨的大海中。
2023-07-14 22:18: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