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萦
-
)树立目标
想做什么事儿?为什么大多数人纠结于取舍,就是因为不知道要什么
想变成什么人?心中有偶像,总会有方向
2)习惯观察
看用户,观察用户行为的细节,比如购买,点击,投诉等,总是有规律的
看产品,观察自己产品的细节,比如使用体验,业务数据,支持资源的配置,总是可改进的
看同事,观察他们的脾气,习惯,喜好,总是能理解的
看对手,观察他们的策略,布局,服务,总是可以学习的
3)勤于实践
我的宗旨就是:自己去经历是最快的修炼方法,其他方法都是辅助的,或是由此激发的
用来验证想法,执行考验着思考的每一个细节,没有任何设计者有能力敷衍现实,也没能力欺骗
用来体验产品,不是所有用户体验都能有KPI,不是所有KPI都能反映产品现状,想要获得一手信息,不是看报表,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去干活!
用来体验过程,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所有的困难都会写在书本上,博客里,经历过就能配上这三个字:“你懂的”
4)调整心态
要有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中的不完美,别一开始就把做的事想得非常远大,完美,现实点,一步一个脚印,谦虚而谨慎
要有开放的心态,坦诚地面对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批评,淡定地面对他人的误解和抱怨,积极地面对他人的优势与竞争
要有创业的心态,忘我付出,有危机感,全身心投入,坚持不懈,乐在过程中
要有严谨的心态,不拍脑袋,不人云亦云,刨根问底,当然,这也是一种习惯
要有勇敢的心态,“明白事理”到“贯彻执行”之间的那个东西就叫勇气
要有人文的心态,多关怀人,所思考对方的习惯和利益,多付出少索取,多感恩少抱怨
5)乐于反思
反思自己的失败,不要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
反思他人的失败,尽量用他人的失败来指导自己成功,而不是每次都要自己去交学费
反思他人的成功,这是被验证的一条路,先看懂再耍个性,“创新”并不是否定这条路,而是将这条路走得更宽
反思问题的本质,你的观察本来就是一本书,现象背后有本质,只要认真思考,答案就在观察中
6)积极学习
我的宗旨是:如果没有做好之前五点,不要妄想用从下面的方法获益太多
找个诤友,能够骂你或者告诉你缺点的朋友是最珍贵的财富,不要因为逆耳忠言而远离TA
找个组织,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组织总能将类似习惯,类似思考,类似背景的人集中在一起,相互学习效率很高
看几本书,书是很多过来人提炼的精华,可以大大提高思考的效率和系统性
7)踏实沉淀
去记录,想得清楚未必说得清楚,说得清楚未必写得清楚
去分享,知识每一次的传播都是一次整理和验证的过程,“教”中有“学”就是类似的道理
去执行,懂得道理未必做得出来,做出来了未必尽善尽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巩固知识的最好方法
相关推荐
91年的李叫兽出任百度副总裁:他其实只是一个独立思考的学霸
去年11月参加李叫兽(原名李靖)第二期“14天改变计划”文案训练营的时候,正值工作任务繁忙,完全没跟上进度,于是这两天又翻出课件“好好复习”。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自12月29日之后,叫兽团队被百度收购、自己还出任副总裁、在圈内外都名声大噪,增加了我的珍惜与重视心理,我看着课件上的字似有金光闪闪、妙不可言。 叫兽是91年生,年纪轻轻便取得如此地位和成就,甚至超越在营销界有10年实践经验的人。 在非常讲求“实践出真知”的领域,他却以“理论的寒光”灼伤同行。 即便在这个奇迹辈出、黑天鹅满天飞的时代,也很是让三观为难。 因为叹服与好奇,我索性查阅起李叫兽生平,我不仅想学习他希望我们学习的东西,更想知道他是怎么牛起来的,我也相信牛人不是一天练成的,在TA外在显形之前一定有着内在的决定性因素做着积累和铺垫。感谢这个扒八卦跟听隔壁老王讲传说一样方便的时代,果不其然,我发现了他一系列饶有趣味的故事,你也值得拥有。 早在他小学四年级的时候,老师布置过一个命题作文叫《老师我想跟你说_________》。在中国,很明显政治正确的做法是,以作文的名义好好拍一拍老师的马屁。 而只有叫兽一个人 以犀利的观察视角,冒天下之大不韪,写心中之所想,为全班同学谏言 :洋洋洒洒出了一篇《老师我想对你说,你应该给我做个好榜样》 作文里面批评了老师在教室给自己的手机充电,说这实际上是公权私用;老师不应该偏袒学习好的同学;老师你不应该过多的体罚学生……一一列出了老师们的罪状,而且全部都讲了细致的原因,结论是老师不该给我们做坏榜样。 用通常的标准来看,这是情商还没发育的水平,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没有例外,这为他赢得了老师的一顿痛骂和后续无期限的冷遇。 在初中的时候,男生们都集体荷尔蒙过剩,少不了打架比划。他并不是班上身体个头最好的,但即便自己不想摸老虎的屁股,但也挡不住老虎会来咬人啊,他就琢磨着怎么习武防身。 于是他专门从街边买了很多格斗、擒拿之类的书回家之后认真研究、反复操练,最后成为班上打架最厉害的人——原来叫兽还当过武状元,而且通过读书也有潜力成为“流氓”,哈哈。 从此, 他坚信通过学习和思考,可以解决一切事情,让自己变得强大。 高中时,他对于商业世界有了强烈兴趣,但当时周围的氛围是崇尚理工科这样的“实用专业”。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在家人和班主任都红着脖子反对的时候,他依然顽抗到底坚持选修工商管理,成为班上唯一一个报商科专业的。 不好意思地说,居然跟我一样的专业,可惜对我现在的影响也只是把商业当娱乐八卦来关注,比如此刻。叫兽上的是武汉大学(事实证明:名校还是很重要的),到了大三,在这样的大学会有非常多的名企校招,机会多多,其中就有包括百度、腾讯和一些知名咨询公司。 叫兽当时也想到名企就业施展自己,这些公司他都一一应聘,并跟面试官慷慨陈词自己的独到见解,结果却是全部拒绝:我想我们公司不适合你这样的高人。这里我倒是认为,当时的叫兽确实毛躁了一点,少了点城府,韬光养晦不好么。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打击,但他在心底却不是怀疑自己,而是回头研究这些名企的招聘套路,觉得这些公司的招聘思想和方法有大问题。也罢, 此处不留爷,爷就继续深造,待明日再横空出世。 所以,继续考研! 从现在被百度收购来看,他赢得了漂亮的回马枪。或许还得感谢当初百度的高冷,才让叫兽有了更大的理论蓄养和野蛮生长空间。 在选择保研的时候,当时面临形势:清华的每个专业方向,在他们学校都只有一个保研名额,竞争很激烈;所以几乎所有考研的同学,采取的策略都是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以为这样可以暗度陈仓。 他分析认为,即便跟所有人一样做法也无法提升自己的胜算,那么该怎么办呢?他做了一个反常规的事情——很早地高调宣布自己会选择营销方向,并摆出各种志在必得的姿态,就差龇牙咧嘴了。 结果是大家都意识到,如果和叫兽选择一样的方向,就会给自己制造一个亡命徒般的竞争对手,而选择其他方向则不一定。所以最终的结果的是,没有任何一个同学和他报了同样的方向,让他顺利被清华录取为营销专业研究生(事实再次证明:名校真的很重要)。 不知道他的那些同学,现在明白了他当时的策略和现在的成就之后,是本能地羡慕嫉妒恨呢?(据心理研究表明,人们常常不能接受身边的人、熟悉的人比自己更成功)还是明智地反思自身并拜曾经的同学为老师呢?在叫兽读研一的时候,因为理论研究深入,在著名期刊发表过一些高价值论文,收到了一家公司年薪30万的Offer(不得不说这家公司很大胆)。这对于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来说,是无法抗拒地诱惑。 但他花了5分钟思考后,就拒绝掉了。因为他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在这个工作可能无法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优势,他并不能满足那家公司对他的长远期待。 在研究生快毕业的时候,他思考成功这件事。发现人要成功,人脉是一个重量级的影响因素,于是他分析,获取人脉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多跟人交流,建立情感联系。 而根据社会学研究,一个人最多能和20个人建立深度的联系,和200人建立较熟悉的关系,再往上就很难再突破了,因为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 第二种,通过知识或能力的吸引力,让别人想要认识我。 这是一个在复制上没有成本的方式,比如更多人看文章并不会增加时间成本。最终成果是获得的人脉,远超那些社交能力比他强的人。 而且,他认为自己做不来第一种方式,因为他不是一个很擅于社交的人(也是,毕竟那么犀利和不喜欢迎合别人)。而第二种方式是他擅长的,探索和分享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这已经是他的本能。我自己也是因为去年上半年,在很多地方看到和听到别人对他观点的引用,才被“勾引”到他的自媒体上。而的确,他一周一篇论文样式的深度文章(最少也在6000字以上)对于我这种喜欢刷认知的人毫无免疫力,报他的课想都没想。算起来我也是拜比我小的人为师了,没办法人家掌握了比你厉害的东西,得认。 所以,这两年叫兽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通过百余篇深度营销领域的文章,成功地做成了一个营销领域知名的自媒体,围绕自媒体创立公司、建立团队、开设课程,以及关键的最后一步——被“包养”。当然,对叫兽团队是一种成熟的战略决策。 那么,“叫兽历险记”的故事就讲完了。 如果要让我从叫兽的为人处世中,总结最为重要的一点, 我认为一定是独立思考,而且是“不计后果”地独立思考 ,才会真正冲杀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我觉得很受教,也重新理解了独立思考。 似乎我们不会有人反对独立思考,然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困境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却又很少能做到独立思考。回想一下你最近遇到的困境,你的第一心理反应是不是慌张、恐惧、悲观,而无法启动理性思维来找到应对办法?对于大大小小的诱惑,是不是遵从本能,经受不住抵抗?独立思考,其实真的很难。 毕竟,坚持独立思考,就时常面临着与懒惰、附和、讨好、权威、常理、情感甚至自我本能为敌,威胁着我们生而为人所渴望的舒适感、安全感、认同感,大多时候我们过度依赖通过低级别的“情商”来获得这些,不惜囚禁那个有可能会闪光的独特自我,一生平庸。 在现实中,如果我们想要坚持独立思考,因为冲突是眼前的、收益是未知的,所以小时候就要与父母、老师抗争,长大了就要与领导、客户甚至伴侣斗智,大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要么缴械投降,要么两败俱伤,两全其美对于大多数人都始终是向往。 最主要的,并不能保证你每一次的独立思考带来的都是好结果,而你因独立思考而尝到的甜头越少,越是不敢独立思考。 所以勇敢和坚韧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的心理基石,也是最初启动的热能,反过来独立思考的成果又更加加固这个基石,彼此构成“复利效应”。 现在回想叫兽的陈年往事,都可以当笑谈对待,但有没有想过我们曾经也有过很多“叫兽时刻”,但我们都走了相反的方向却不自知。 但愿在未来,在该坚持自我想法的时候勇敢一些、洒脱一些,即便做不到如叫兽一般傲立群雄,也可以成为更好的自己!2023-07-15 09:59:031
成甲的原名
成甲的原名 叫李叫兽,成甲,得到“每天听本书栏目”最受欢迎的说书人,被罗辑思维称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经营者一家旅游投资咨询公司-为旅游度假区提供咨询服务。业余时间,写出《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半年时间畅销20万册。2023-07-15 09:59:118
李叫兽:如果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李叫兽的公众号文章,每一篇都值得细细多读几遍,篇篇都是干货。 其中一篇文章,他介绍了自己是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李叫兽讲到,当他看到或听到一个有用的知识后,他不会是一闪而过。而是停下来仔细思考,从下列三个方面进行深度思考。 1,这个知识还能解释哪些现象 2,这个知识如何改进我的现状以及未来 3,这个知识或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比如,他在书上读到一句话“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信息,而排斥理论信息”;这句话我们看到后,估计在大脑中连2秒钟都停留不了。但是李叫兽看到后采用了上面的学习方法。 首先思考这句话还能解释哪些现象? > 乔布斯介绍Ipod时的文案,把1000首歌装入口袋。而并不是介绍体积小,容量大; >比如谚语都是具像的: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而不是说成 要注重当下,不要幻想虚无的未来 >... 至少想到5个现象才罢休,这是李叫兽的学习方法 然后思考,这个知识如何改进我的行为? > 写文案或做汇报时,是不是多采用图表/具象的形式来表述,而不是用文字来描述 >想5个类似这样的改进行为 最后,追问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 因为这个知识点本身就是本质(心理学理论)。所以就不再追溯了; 如果遇到一个现象,比如你看到乔布斯介绍Ipod时的文案,把1000首歌装入口袋。你瞬间会感觉到对方很有说服力。那你就应该停下来思考下这个现象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如果你能推出爬行脑更喜欢视觉化信息,而排斥理论信息这个理论本质,就是在做刻意练习了; 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才算有效;2023-07-15 09:59:251
李叫兽任百度副总裁,你怎么看?
不得不说,刚开始看到这个新闻我还是蛮讶异的。根据报导,就在今天下午,百度花费了上亿元来全资收购一家公司——受教信息科技。也就是李叫兽的公司。前头还在感慨,觉得新媒体做到李叫兽这种才叫牛,但在继续看下去,却发现了另一个重磅新闻,百度居然还聘请了李叫兽来当公司的副总裁!也许有些人还不太了解李叫兽,他是受教公司的创始人,今年25岁,硕士毕业还不到两年,如今一跃成为BAT中的百度公司中最年轻的副总裁,不得不说李叫兽的能力之强,但也不得不说百度的魄力之大。百度其实也不是第一次引进“强将”了,但在百度的多位副总裁里,李叫兽属于算是资历最浅的。在今年的6月份时,前陆金所执委、产品中心总经理黄爽加盟百度,任副总裁一职,负责百度金融服务事业群组(FSG)的消费金融业务,向百度高级副总裁朱光汇报。而同一个月,前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入职百度任副总裁,分管百度金融体系下理财和资产管理业务。无论说到资历还是实战经验,以上两位加盟了百度的副总裁,对于外界来说恐怕没有太多争议。但百度在收购了受教公司后,却还邀请了李叫兽来当副总裁(虽然这个职位并没有什么实权),怎么说也是BAT公司的副总,其镀金量并不低,这个决策可以说引起了互联网的一次小小动荡。很多人其实都在好奇百度为何会引进这位如此年轻的副总裁,其实若说到百度的年青一代领导者,很多人应该都会想到李明远,李明远当上百度的副总裁时也才29岁,不过在经历前段时间的风波后,李明远离开了百度,而现在的百度,可以说非常缺乏具有开拓精神的年轻高级管理者,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内部提拔与外部引进来培育。尤其百度作为技术基因的公司,在营销、品牌和市场方面一直是需要加强的。虽然李叫兽还比较年轻,但客观的说,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营销专家和战略、策略高手。这一点相信很多与李叫兽聊过的投资人以及粉丝都能感受到,对于百度而言,这是对人的一项投资,更是对一个技术产品的投资。在这场收购中,李叫兽也在策略上实现了利益最大化。2023-07-15 09:59:334
先有同道大叔,后有李叫兽,内容创业真能赚钱?
自古“文人相轻”,我也是写字儿的人,对这一感触更深,当自媒体成为一门能够吃饭的手艺的时候,众人就对自媒体充满了各种恶意,而这种恶意,自自媒体的诞生开始,便伴随至今,同类型的自媒体,更是经常干着踩着别人的自媒体上位的套路。日前,自媒体“同道大叔”套现近两亿,紧接着就更吊了,自媒体“李叫兽”不仅团队被百度近亿的价格收购,李叫兽本人更是入职百度,并且任职百度副总裁,25岁的副总裁,百度果真是大胆,毕竟,包括腾讯、阿里巴巴、搜狐、新浪、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在内,还没听过有25岁副总裁一说的,百度也算是“首创”。从一个码字儿的自媒体,不仅身价疯长,身段也是突飞猛涨,多少人努力十几年也得不到一个副总裁的位子。而且,平时都是抬头不见堵头见的主儿,是“同类”但人家突然变成了羡煞众人的副总裁,很多人就见不惯这种跟自身本事“差不多”,但突然一下子“鲤鱼跳龙门”式的飞跃成长,一下子很难让人接受,于是,各种嫉妒之心开始增长起来了。如果说同道大叔仅仅是撩起了某些人内心的涟漪,那么李叫兽的副总裁,则彻底让这群人的嫉妒之心膨胀起来。凭啥都是码字的,人家就成了副总裁呢?除了钱之外,似乎很多人更看中名,比如年度最佳自媒体、年度作者等,这些各种“虚衔”会让某些自媒体人内心雀跃欢呼,他们喜欢这种“出名”的感觉,谁知道突然让一个愣头青给做了“前无古人”的副总裁,不嫉妒才怪呢。1.李叫兽自己的本事,努力看不见我认为,首先,李叫兽能够进入百度,人家靠的是自己的本事,是自己哼哧哼哧的写东西写出来的,并非突然就去做副总裁,尽管人家没有实操经验,可人家理论上比很多人强啊,最重要的是,人家努力啊,你去看看人家的微信公众号,几乎没停更过,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又足够让某些人获益,人家是努力了的。自媒体与自媒体之间,其实是断层的,难道说BAT等互联网公司之间还会相互有更深层次的业务交流?人家会告诉你他们什么时候干什么吗?就算是交流,最多是话题上、盈利模式等方面的交流,哪儿能把真正的绝活交给你呢,人家正在干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努力和勤奋,这个是看不见的,靠嘴上和眼睛根本就不够。所以,不能用外在来评判李叫兽的价值,而作品方面,想必嫉妒的一群人是看不上李叫兽的作品的,可是总有人觉得有用啊,不然为啥能有那么多人看呢?2.百度愿意接受李叫兽百度作为一家互联网巨头,自然有它自己的评判标准,对于是收购李叫兽的团队,还是让其做副总裁,肯定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和团队对其有精准分析的,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才下的决定。而且,李叫兽在营销方面的功底,确实看起来像那么回事儿,百度愿意给李叫兽尝试、实操的机会,这是百度公司的决定。当前又没有李叫兽的具体作品展示,很难说百度的这笔生意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据我了解,有不少媒体人都是因为某些方面出色,最后被挖到企业里面去的,这种大有人在,各大互联网公司都有。只不过,百度是给了副总裁的职位而已,究竟副总裁能到什么地步,能有多大权力,这才是最重要的,而这个,显然也是百度内部的事情。对于百度来说,有的是试错的机会,无论是好还是不好,百度都可以去尝试,面对任何尝试,我们应该抱有开放的态度,而非一味地埋汰,真心没必要。3.内容创业是不是很牛?看到李叫兽跟同道大叔的成功,想必很多人都打了鸡血,认为内容创业是一门好生意,反正写字儿也没啥门槛,当前自媒体平台那么多,都可以去试试。而且,有李叫兽和同道大叔作为样本,指不定哪天自己也能成为下一个李叫兽或者同道大叔呢?可是,我要说的是,同道大叔和李叫兽,是好几万人(可能是几十万)里面才出了一个,大部分内容创业,都不容易,且有天花板,如果一开始就想着做下一个同道大叔、李叫兽,那肯定没戏,反而,像《郝闻郝看》、《超先声》、《科技说》这些自媒体一样,埋头奋斗比较好,毕竟,努力比梦想更踏实。内容创业固然是好,可如果没有找准方向,吃不来苦,那还是别来了,我就见过好几波想玩内容创业的团队倒下了,所以说,不要轻易说创业。另外,嫉妒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们应该看到的是努力和勤奋。文/郭静,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2023-07-15 10:00:021
小红书少年的李叫什么
小红书少年李叫李叫兽。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李叫兽从街边小贩那里买了各种研究打架方法的书之后,开始在家里研究整理各种流派打架的技法和策略。就是从少年开始有这种战略思维,才成就了如今的小红书李叫兽,在小红书留下了具有代表作。2023-07-15 10:00:111
我想知道有那些个人品牌成功的案例啊?
以下我举几个例子:(1)李叫兽&营销IP也许你不认识李靖,但你一定知道“李叫兽”,这是来源于他23岁时开创的公众号“李叫兽”,主打创作高质量商业分析文,当时几乎篇篇10万+。24岁时,他创办了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口碑良好的营销方法论。越来越多的人邀请李叫兽和他的团队去做营销方案,“李叫兽”也成功引起了百度的注意。25岁,百度收购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时,李靖一瞬间从青年创业者变成了百度副总裁,直到2018年4月18日从百度辞职。从他23岁直到今天,他一直是成功的,他的个人品牌植入人心,并且得以变现,为自己带来收入和名声。(2)秋叶&ppt专家秋叶,原名张志,新浪微博红人、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他的座右铭——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再小的领域也能够产生自己的IP。从2009年开始,朋友找到秋叶让他给员工讲PPT,而后他开始在网上为网友讲解PPT使用技巧,并为年轻人答疑解惑,在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不到 100 万粉丝时,转化为网易云课堂上超过 5 万的付费学员,售出超过 15 万册 PPT 系列图书。他的微信公众号曾被网友推选为“大学生最值得关注的 10 个公众号之一”,超过20%的转化率让人看到了知识正在成为真正的生产力。这就体现了很重要的一点,你要能为别人提供价值,那你这个人的品牌就会更加饱满。(3)职场达人:Spenser & 游戏主播:miss陈立飞,香港自媒体人,金融圈职场达人,他推出了许多个人线上写作课,收入达200多万,公众号Spenser粉丝超过40万。英雄联盟LOL的兴起,引发各大电竞平台斥巨资签约,虎牙直播平台给miss开出了一个3年1亿的合同。这些都是个人品牌成立后的变现,所以说,正确打造个人品牌,是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的。2023-07-15 10:00:272
李叫兽,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
1.主动脱离自己的舒适区,刻意训练自己的技能一部分人只是在无意识地增长经验,在35岁之后就感叹力不从心;而另一部分人通过大量的刻意练习,逐渐用更快地速度达到顶尖水平。 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既不是天赋,也不是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 刻意练习是指为了提高绩效而被刻意设计出来的练习,它要求一个人离开自己的熟练和舒适区域,不断地依据方法去练习和提高。 2.如何找到自己的可以训练的点 确立你自己的目标,你想做什么样的事,做你想做的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哪些技能是你已经具备的,哪些技能是你还欠缺的。 能力不足或者欠缺的技能需要你刻意的练习。 如何做到刻意的练习,而不是无意识的工作 1.避免无意识的工作,而是每件事都带着思考,头脑中时刻都带着指挥官命令,我做这件事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我想要达到什么效果。 自检问题:你今天的工作,是有意识地刻意提升,还是在自动完成? 对于每一项工作,大部分人随着熟练程度的提高,都会逐渐进入『自动完成』的状态。而真正想要成为高水平专家的人却在极力避免这种状态。 针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离开舒适区,主动承受痛苦 3.牺牲短期利益,牺牲效率 4.不断地重复练习 5.持续不断地获得反馈 任何的学习必须是及时的获得反馈 为什么通往杰出和卓越成就的道路非常明确(比如使用刻意练习),但是只有少数人选择这样走下去? 而伴随着杰出和卓越的的就是孤独,失败,坚持,背叛,痛苦,压抑本能的欲望。 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喜欢舒服逃避痛苦。这个世界99%的人是无法控制的自己的欲望和本能。懒惰,舒服,恐惧,这是通往卓越之路的最大的障碍。 懒惰。包括行为和思想懒惰。很多人用行为上的勤奋掩饰思想上的懒惰。 舒服。大部分人选择的是逃避和远离痛苦,无法控制自己本能的欲望。 恐惧。悲观,对失败充满了恐惧,恐惧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敢表达和走自己想走路 如何走向卓越之路? 1.找到自己的目标:你想做什么样的事,你想成为什么的人 做成你想做的事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资源。你现在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你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一条条的列出来 2.主动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承受痛苦,不断地重复,刻意练习,不断地总结经验和不足。 3.针对自己的技能练习不断地给自己反馈,检测自己的训练成果 动脑思考,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立即行动,不怕失败,刻意练习,及时反馈。2023-07-15 10:00:331
学习营销,有什么课程推荐么?
01插座学院:互联网知识跨界学习02踏浪100:专注学习互联网营销知识03socialbeta:数字媒体与内容营销招聘学习04鸟哥笔记:移动互联网干货平台05梅花网:营销着的信息中心06姑婆那些事儿:互联网运营知识动态分享07网易云课堂:实用技能学习08知乎:与世界分享你的见解09三节课、馒头学院、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李叫兽、他化自在天|知乎2023-07-15 10:00:412
没有高手做师傅,照样可以把自己变成很厉害的人。
刻意练习,强调想成为某个专业的高手,必须要有一个靠谱的师傅。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个荣幸能有名师指点,或者直接成为名师的徒弟。那有没有什么办法,不通过拜名师当师傅,也能成为很厉害的人呢? 当然有,而且也有人给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我在这里要讲三个人,一个是富兰克林;一个是李叫兽;还有一个是查理芒格。这三个人,第一,第三个人来自美国,但是他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另一个来自中国。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他如何成为的一个作家。 富兰克林成为作家,并没有师傅专门指导他。在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个刊物《观察家》。发现这个刊物上的文章都非常棒。于是萌生自己也要学习写这样的文章的念头。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1.0 他首先采用的策略,是看几篇文章,然后自己写下关于原文的线索,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线索,复原原来的文章。当然,不一定完全一样,可以是用自己的话重写。 但是,很快,他就觉得这种方法没啥意思,因为他的目的,并不是复写原来的文章,而是写出自己的好文章,自己写出跟原文一样有趣、一样细致入微地描述,一样精彩的用词的精彩文章。 于是,他升级了自己的写作方法。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0 他升级的方法,就是自己直接写文章,写跟刊物上观点类似的文章,然后跟《观察家》上别人写的文章内容进行对比,找差距,看看自己的问题在哪里,然后再进行调整。 这时候,他又发现自己的词汇非常贫乏,他便重新升级了他的写作方法,思考通过什么方法来练习词汇,韵律。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1 他用的办法是把《新观察》上的文章,改写成诗歌。大家都知道诗歌必须讲究词的选择,讲究韵律,讲究念起来的铿锵节奏,这样就逼着他要学习表达。要经常绞尽脑汁想平常在写作的时候不会想到的那些词。 富兰克林写作方法论2.2 他又有了新方法,把那些写过的诗,改写成散文。从诗到散文,就更接近那些论说性的文章了。这种方法,一方面积累大量的词汇,另一方面练习了文章的表达,更接近了《观察家》的文章。 进而, 富兰克林又升级了写作方法论到3.0 富兰克林还是在《观察家》找出一些文章。他把每一句用一个词来记录,作为线索,然后呢,把这些词的顺序搞乱。然后过一段时间,再用这些词,来复原文章的句子,最后,再恢复原文的逻辑。这种方法,可以锻炼他的逻辑能力,当他发现自己写的东西,跟原文的顺序,逻辑有不同的地方,就会纠正自己。 就这样,富兰克林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训练成了一个美国历史上著名的作家。 整个过程,我们看到富兰克林在没有师傅指点的情况先,一步一步通过刻意练习和升级,成为了写作高手。 我们下面要说的这个人,网名李叫兽。今年25岁,已经成为了百度的副总裁。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的成长经历,可以更强有力地证明,其实变成一个很厉害的人,根本不需要找到一个师傅来面授机宜。 他特别喜欢的一件事,就是思考。 思考,好像是人人都能做的事,确实,人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是你会发现,大多数人的思考,都是浅尝而止,大多数人甚至都懒得深入思考。而李叫兽的思考,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上瘾”。他对思考,已经到了上瘾的程度。而且,他认为思考是非常重要的有意义的事。而很多人并不这样认为。大多数人认为的思考,也很重要,但是不需要上瘾。 先看他中学的时候,是如何思考的。 中学生,一身的荷尔蒙无处释放,于是打架便是中学生喜欢的运动之一。有时候并不是你想打架,而是别人会打你,因此不会打架的结果,就是挨揍。 李叫兽上中学的时候,个子并不是最高的,也不是身体最棒的。但是他是最爱思考的。 有人可能会问,爱思考有屁用,打架,人家还等你思考完了再打么?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觉得思考对打架的用处不大。而李叫兽却认为,思考是提高打架技术的根本,而不是体力是打架技术的根本。 于是,他买了一大堆打架的书,各种擒拿格斗,李小龙截拳道等等,开始照猫画虎,练习打架。 然后就觉得艺高人胆大,开始跟人打架,当然结果很明显,被别人打了一顿。 一般人到这里也就停下来了,自己觉得已经证明了看书打架没有用,而李叫兽牛逼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不仅没有停下来,反而继续看书,寻找不合理的,改进合理的地方,反复刻意练习。最后的结果是,他成了学校里最会打架的人之一。 我知道李叫兽,是从他写的一篇文章《月薪三千块钱和三万块钱文案的区别》开始的,这篇文章刷爆了朋友圈,奠定了李叫兽的营销文案的地位。然后关注他的公众号,开始读他的文章。后来看小马宋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对李叫兽才有了更多的了解。 2015年9月,李叫兽写了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有10年经验,但成不了专家》。在这篇文章,他让我们了解了他认为的刻意练习是什么。 刻意练习,实际就是把自己放到学习区不断蹂躏的过程。 在心理学领域有一个模型,用三个同心圆来表示,一个是学习区,一个舒适区,一个是恐慌区。 在舒适区,人们遇到的都是自己会的知识技能,因此轻车熟路,没什么障碍,而这个区最大的好处就是舒服,最坏的坏处也是舒服。因为舒服,人们不愿意离开,因为舒服,人们就停滞不前,因为舒服,最后可能变成了毒药,成为毁灭自己的温床。 学习区,就是有未知的知识需要学习,这个区域的特点,就是不舒服,但是这种不舒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最后学会新的知识和技能。一旦学会了,这个区域就变成了舒适区,需要跳出去,继续把自己挪到新的学习区学习。 恐慌区,就是完全是未知的区域,没有任何线索去学习,这个区域,不是我们能够掌控的区域。很多人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觉得什么都不会,这时候就是在恐慌区。 学习区,实际上就是在不断蚕食恐慌区,让恐慌区变成学习区,最后变成舒适区。 大多数人的思维套路是:在学习区,通过努力掌握知识,进入了舒适区,就结束了。这样的思路,非常危险,很可能是自毁前程的停滞不前。 我们看看李叫兽如何把自己放到学习区蹂躏。 通常解题的时候,我们只要找到答案也就是了,李叫兽一定要找到5个以上的答案才肯罢休。 举个例子: 李叫兽在他的一个课程上讲到了一个案例,就是一款香薰机的宣传。这款香薰机,是一种小型的,可以随身携带的,有助于睡眠的,有香味香薰的机器。 比如,这家香薰机的厂家提出的广告策略,是给你五星级睡眠。 我们看到这款香薰机,会有五星级睡眠的感受么?当然没有,因此这个广告策略显然不对。 那么,如果说,这款香薰机如何便宜,用很少的钱,获得最好的睡眠享受,是不是可以呢?首先,人们根本就对这款香薰机没有概念,你就是再便宜,人们也不见得接受。 另外,五星级的睡眠,谁知道呢?什么是五星级睡眠? 李叫兽思考的问题是,从香薰到睡眠,究竟有多远? 香薰的概念,通常在SPA上经常会用到,而SPA跟睡眠又有什么关系呢? SPA跟睡眠可能没有直接关系,但是SPA跟放松是有直接关系的,通常的SPA宣传,已经在人们的心智中植入了放松的概念。 而放松跟睡眠是不是有关系呢? 我们知道,上班族每天的工作非常紧张,因此一定存在着需要放松的需求。有些人下班会喝酒,有些人可能打游戏,这些可能都是上班族找到的放松的方法,而香薰机,是用在睡觉的时候,这样的关系链,就合理了。就顺了。一天的紧张工作,让你难以入睡,香薰机伴你放松,安然入睡,这样的逻辑,就对了。 实际上,这个过程的分析,就是刻意思考的过程,思考产品与用户之间的距离,通过什么,来弥补,弥合这个距离。 李叫兽认为,刻意练习,意味着短期效率下降,这也是大多数人懒得去刻意练习的原因。 他上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件事,就是要写一个通知,本来通知三言两语就可以写的,他却用了一个小时,为什么呢? 因为最近刚读过《金字塔原理》这本书,他就想着用这本书的方法,来写通知。当然,如果非要套用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来写通知,如果以前有没有练过,自然需要的时间就多了,但是他认为非常值得。最后他硬是用金字塔原理的方法,写了这个通知。 还有一次,同学要去吃饭,他就开始用学过的决策理论来分析,应该去哪里吃。这就是跨界应用了。下面我们要提到的查理芒格,是跨界应用的大师。 李叫兽有一句名言,不知道是他自己想出来的,还是他看别的书上说的,这不重要,这句名言是这样的: 别人为什么停止思考?因为觉得已经明白了。而李叫兽为什么还要继续思考?他要想明白事情背后的原因,背后的为什么,背后的十万个为什么。 如果凡事都在别人停止的时候,你还在继续思考,并不断刨根问底,你想不卓越都难。想不成为百度的副总裁都难。 第三个要提到的人,叫查理芒格,是巴菲特的合伙人,也是巴菲特的智囊。 为什么查理芒格会成为股神巴菲特的智囊呢? 查理芒格有一种理论,叫《多元思维模型》,这种理论是他发明的。 什么叫《多元思维模型》呢?就是把不同学科的精华,应用到投资领域中去。芒格认为,人类各种知识宝库的精华,可以应用到任何一个领域中,当然经济领域也不例外。 我们看到《查理芒格的智慧:投资的格栅理论》中,从目录我们就可以看到,芒格都在研究那些学科。 最重要的,这些学科,他完全都是自学的 。 查理芒格说: (美)彼得·考夫曼.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是不是很奇葩?一个投资界神一样的人物,居然没有上过商学的课程,也没上过经济学的课程。 没有上过课程,不等于没有学过经济学。 他都是靠自学来学习的。 所以,我会说,成为很厉害的人不一定要有什么牛逼的老师。但是需要的是你能够刻意练习。 有意思的是,富兰克林,居然是查理芒格的偶像。按现在的话来讲,查理芒格是富兰克林的粉丝。 在物理学上有牛顿的平衡理论,包括静态平衡,动态平衡。而经济学上,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经济学动态均衡概念的主要发起人,马歇尔关于均衡理论,他举了一个例子: 而芒格认为,物理学的均衡理论,对经济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这个理论也存在局限,因此,还需要其他的学科共同作用的支持。他认为: 摘录来自: (美)彼得·考夫曼. 《穷查理宝典:查理·芒格的智慧箴言录》 所以他不仅要关心和研究物理学,还要研究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等其他学科,建立一个多元模型,来对付和处理经济上的问题,股市上的问题。 从上面三个人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 即使不用拜名师,一个人仍然可以通过学习,来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那么成为很厉害的人,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呢? 共同特点是思考 。他们都是非常乐于思考的人。而我们都知道,大脑重量占体重的5%,消耗的能量却是总能量的20%,因此人天生不喜欢思考,是出于生物自我保护的考虑。 因为不喜欢思考,所以就导致了任何事情都浅尝即止,不能深入,也就不愿意把自己放到学习区去刻意练习。自然也就不愿意思考。 另外一个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在通过思考,建立自己的模型,自己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型。建立模型的意义,就是把事情变简单,通过简单可行的套路来解决问题。 模型建立起来以后,最重要的,是还要动态的更新模型,升级模型,让模型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比如富兰克林不断升级自己的模型,而李叫兽,则建立的需求的十大模型,用于培训那些营销的精英,而查理芒格,则用多个学科的知识,建立了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 因此,成为很厉害的人,你可以通过学习,思考和刻意练习来达成。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2023-07-15 10:02:091
未来,将属于有深度思考的人
最近有一本知识管理的书非常火爆,叫做《好好学习》,冲着成甲老师的名号和彭小六的推荐,我也在淘宝买了一本,想看看这本书有什么不同。昨天一到货便读起来,让我确实觉得很有收获。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在于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未来将属于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人。 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悟,第一是书中举的李叫兽的例子,一个2014年才毕业的市场营销本科毕业生,2015年就已经开始给营销多年的老司机指路了。通过公共账号,轻松实现了财务自由。我很好奇,于是加了李叫兽的公众号,想看看他写得东西到底好在哪里。看了两篇以后,觉得人家确实很牛,无处不展示着对问题深入思考的能力。 这是一个很神奇的时代,有了自动互联网及自媒体,可以让一个没有任何背书的人一夜间获得追捧,只要你能输出独特的观点,能让人受益。这在以前是想象不到的事情。反观从前,如果你要在专业上有影响力,那么,你必须得去混很多名头,比如什么学会的会长啦,什么理事啦,什么专家认证啦。反正看起来牛逼就可以了,至于你说什么都是对的。 现在很多领域也其实还是如此,那些所谓的教授的课题不是自己做的,书也不是自己写的,下面一票学生给他干活。这些教授经常出去讲课,每次幻灯片都一样,而且还都是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东西。人们花钱去听,完全就是冲着他的名号。 现在,我们渐渐学得聪明一些了。你说你是专家,你得有货我们才买账。这时候,只有有深入思考能力的人才能占得先机,只有深入思考,你才能产出别人需要的东西。因为人们越来越不愿意去思考,他们需要有人替他们去深入思考。 很多人说,人工智能的时代的到来,会导致一半的人失业。我想这并非是危言耸听。很多不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复性的工作很容易就会被代替。就拿我们医院里的收费处来说,现在医院买了很多自动挂号机,于是很多收费窗口都关闭了,收费处的员工很快就面临失业的命运。这样的改变可能就是一个月之内就发生的事情。如果你的工作也是像这样的简单重复劳动,不需要你深入思考就可以完成,那么你是时候想想是不是要早点做好转行的准备了。与其等着让别人来淘汰你,不如自己先想好退路。 在未来,没有深入思考的人可能分分钟被人工智能完爆。而像李叫兽这样没有背景的年轻人,凭借自己的思考分析能力成功的会不在少数。这些人会处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未来将属于这样的人。 想到了这些,于是我默默的从书架上把那些关于思维能力的书又拿了出来。。。2023-07-15 10:02:161
职场中自己下属离职了,临走前要挽留他吗?
好合好散,是一种气度我们与公司处于相互合作的关系。公司支付工资,我们付出劳动力。没有谁欠谁的,也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一位公司高管总结了他的离职经历,如下所示:“我对公司的价值一直在减少,当价值用完时,最好离开,因为公司不再准备向你投资。新高管将带来新的想法和更多的变化, ,我离开公司的唯一原因是我的使命已经完成。”2016年,李叫兽团队被百度以近亿元的价格收购,李叫兽也因此成为了百度首位公开的90后副总裁。在加盟百度16个月后的2018年4月18日,李叫兽在朋友圈宣布辞职。整个离职通知中没有不满之处,只有感谢。他在27岁时有着明确的使命感。他说,他要做中国最好的商业战略家。该走就走作为普通员工,大多数人可能没有高管的远见,但应该有这样的离职格局。如果你已经考虑好了,如果你想走,那就走吧,朝自己的方向前进。如果你正在为老板的挽留而苦苦挣扎,那么请记住这种毒鸡汤:“没有人的工作是不可以被取代的。如果辞职后,老板认真地挽留你,这说明:你是可以取代你的那群候选人当中最便宜的。”但是,小编不建议每个人都任性辞职,因为即使是最完美的婚姻,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冲动。工作也是如此,即使你从事完美的工作,你也将有200次辞职和50次炒老板鱿鱼的冲动。此外,从人力资源的专业角度来看,频繁跳槽是减免项。如果一个人只能通过跳槽来获得加薪和晋升,那实际上是很失败的。因此,如果你认为这家公司没有严重的不满,并且该公司还有改进的空间,那么编辑会建议你留下来并继续努力。要走的留也留不下公司和员工应该是一个相互成就的过程,而不是成王败寇的关系。当公司并没有对不起员工的地方时,面对员工辞职的最佳态度应该是:不挽留不敌对不纠结一旦员工说出了自己要离开的想法,无论是加薪威胁还是真正的离开意图,公司挽留得了一时,但挽留不到长久。有些人可能会觉得离职面谈是为了挽留员工,但其实离职面谈从来都不是以留住离职员工为主要目的。辞职面谈的作用是发现公司中的漏洞和缺陷以及通过面谈进行的工作,发现与公司工作有关的信息,帮助公司管理者认清事实,解决公司中的各种问题,以便将来更好地进行改进和升级。因此,如果你有更好的机会或想法,当你想提出辞职时,不要承受太大的心理负担。公司给你发工资,你为公司付出时间跟工作,没有谁亏欠谁,你也值得最好的发展。2023-07-15 10:02:254
别人说的都对,别人说的都不对
这个人说的对, 这个人说的也对, 这句话很有道理, 这是一个金句,我要引用一下, 这个故事好励志, 可是为什么这些话有好多都是相悖的啊,算了就这样吧。我经常把别人的话默认成答案, 换句话,当有一个人跟我说一个人怎么样的时候,我就会带着审视的目光去验证别人的传言。而这往往是最要命的,因为我自己没有判断的标准。我记得百度最年轻的总监李叫兽有一个看书的方法:如果我觉得这个方法论很好,我一定停下来用这个方法尝试解决我自己的五个问题, 如果我对这个观点抱有怀疑的态度,我就有在正本书阅读后,寻找支撑作者观点的案例,是因为案例问题,还是因为这个观点本身就有局限性, 李叫兽的读书方法听着好厉害的样子,而记者采访他是怎么发现这个读书的方法的,李叫兽很吃惊的说,上学的时候,不都是这样吗:老师会带着学生把每个公式利用之前的只是推导一遍,然后下课后让我们把课后的习题仔细的做完,在留点作业。我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段话,为什么每一本说的都不一样,既然都这么自相矛盾的话,我还是放弃读书吧。 这就是所谓“看书”,真的只有看,连读都算不上,因为没有思考, 观点背后一点要有场景,脱离场景的观点,就是谎话。验证悖论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当自己觉得这个观点对方说的有问题的时候,不要急着反驳,因为没有证据的观点最无力,自己先尝试着做点什么来验证一下。为什么我不想去干呢,试错成本太高了吗? 这一份工作我不满意,我想换工作,可是换工作会带来一连串的不确定性,我太难了, 那么放弃吗?当然不用,一件事难的不是太的成本太高了,是我们根本不知道成本是什么?我们知道成本高,这是一件好事,因为我们知道自己可以从哪里下手了, 换工作:1·技能可以达到想要的职位吗?2·骑驴找马,先留意着。3·有存款自然有勇气离职。4·······在生物学上基因驱动大脑,激素驱动情绪,肢体活动刺激激素。 所以,面对一件怀疑的观点时,不妨先做一下。 刘润进化岛每日思考打卡第十六季2023-07-15 10:03:011
如何把一本书学以致用
2021.10.5 昨天看了《朋友圈的尖子生》,当看到李叫兽的成长经历的时候再次震撼到了我,尤其是看到《李叫兽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时候。因为我也碰到了很多人碰到的问题——为什么明白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但是李叫兽却凭着自己的知识25岁变身最年轻的百度副总裁。 这几年我看了几百本书,可是貌似并没有给我带来太大的改变,非常苦恼。我也知道是因为我只是明白了那些道理,却没有应用到自己身上。但是道理那么多,我该怎么去应用呢?就像是我知道了一个地方在我的哪个方向,却还是不知道该怎么走。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智慧和经验的结晶。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碰到问题时一味地埋头寻求突破,不如向同行前辈或者他们的作品问路。连牛顿都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可惜的是很多人不会向前辈问路,或者即使问明了路径却不去实践。以至于一座座知识的塔楼在我们眼前,而我们却视而不见。 李叫兽将他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总结为三条: 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看到知识后问自己:还有什么现象可以被这个知识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构思知识的多种用法 ——问自己:这个知识可以用于做哪些事?还有呢?还有呢…… 探索事物背后的原因 ——遇到反常或者有趣的事情,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理论或者知识可以解释?有哪些相似的事件? 其实我们阅读也是一样。 我最近在读《超级用户增长》,这是第二遍阅读。因为第一遍读的时候,这本书给了我很大启发。 这本书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私域流量和超级用户。其中私域流量一直是我比较关注的内容,以前关于私域流量的文章看了不少,但是很少写得很系统,而且我也没有专门整理过关于私域流量的内容。看到这本书觉得在这一方面写得比较系统就认真看了看。可是我知道如果不停下来好好整理一下可能我还是不会用这一块的知识。 所以我决定停下来把这本书好好哦整理整理,然后结合着这本书把自己的商业模式重新梳理一遍。再利用这本书里的知识观察一下身边商业形态的不足与优点。只有这样以后在看到类似的文章才能弄明白具体讲的是什么。不会再像以前每次看到私域流量的文章都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而是能快速抓住文章的关键点,看看和以前学过的东西一样不一样,哪个方法更好,或者这篇文章根本就没什么价值。 很多知识只有仔细梳理过才能够理清脉络,以后看到有关的文章才能把好的观点整合到对应的知识网里。如果不整理可能永远无法形成这一块的知识网。只能接受零零星星的知识点是很难构成知识网络的,而且很快会忘记。这也就是我们看到一句名言经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同时又觉得似曾相识。因为我们之前见过,而且当时很可能也是这样的感慨,只不过是时间久了,忘了。这也是我们有很多学过的知识无法用到实践中的原因。 说道这里我突然想到了英语音标和自然拼读,准确说小学老师就教音标和一点自然拼读,但是等小学毕业即使学习比较好的,仍然不能仅凭学校讲的学会全部48个音标。我上了那么几年学也没学会几个自然拼读,完全是凭感觉在记单词。 这就是没有总结,现在重新回去学习一定会把自然拼读重新梳理一遍,看到每个单词就尝试用自然拼读的方式分析一下,这样记单词也不会那么痛苦了。 我们学过的知识只有常用,才能不被忘记。很多学生学了48个音标仍然用汉字标注英语单词发音,那么音标他们就永远记不住。还有我们学了英语却没有使用英语的环境,因此我们学了好几年学的全是哑巴英语,刚毕业几年几乎全部忘完。 这就是李叫兽的“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其实在“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的时候,我们已经想到了很多关于知识的用法,用知识验证经验,和用知识改进经验很多时候是同时进行的。 其实其中的道理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实践中。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一方面验证了知识的对错,另一方面也熟悉了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知识联系实际,学用合一。 结合李叫兽的构建知识体系的模型,我想谈谈怎么对一本书的知识学以致用。 每个人的处境不同,因此书中的知识我们未必全都能拿来应用,但是哪怕书中有一个知识点我们能拿来应用也算有所收获。 还拿我刚看过的《超级用户增长》做例子。这里面讲的私域流量的知识,虽然我未必能立刻把它应用到实际的商业案例中,但是我可以用这些知识来梳理我的朋友圈。 我可以试着用“绘制企业IP自画像”的知识,来设计自己微信朋友圈的人设;可以用书中的引流知识设计引流“钩子”,帮助我招生;可以用书中的“促活”知识运营我的朋友圈,增加与家长的互动,从而增加家长信任。书中的超级用户理念也使我对服务学生的理念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会对潜在用户花费很大的精力,现在会把全部的精力话费到已经交过钱的学生身上。让他们满意才是最好的营销之道。 而且这一套私域流量运营方法可以用到很多商业模式中。比如用户分层,书中提到用标签的形式为用户分层,这一点对几乎所有的商业甚至注意经营人脉的个人都适合。给用户或者朋友按标签分类,不同的朋友圈给不同的人看,这是打造影响力的基础技能。 但是光这些还不够,要想系统的运用一本书,必须系统的运用书里的知识。也就是一方面我要把书中的知识重新梳理尽量整理成课的形式,另一方面,我要用书中的知识来梳理我现在的商业模式。 要用三种模式来深度学习一本书: 第一种,拆解成说书稿。要魔方得到上的听书稿,把看到的好书拆解成说书稿。这样就对书中的知识有了比较系统的理解。 第二种,把书拆成课。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课程需要知识点,需要把作者的知识讲出来,有一个相对系统的知识。日后我们要用这些提炼出来的知识来指导我们的行为。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我们要拿这些知识解释我们身边遇到的一些现象,这样既证明了知识的有用,又能验证一下我们之前遇到后者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合理。也就是把知识联系起来。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举一反三,我们要设想一些能够用到这些知识的场景,想好我们该用这些知识来优化我们的行为。比如用贴标签法给好友分类。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演练,一群人集体来演练我们假设的应用场景,模拟出一些结果。然后把我们平时碰到的发朋友圈的难题,比如在发有些朋友圈的时候不想让一些人看,但是有些新朋友没有贴标签怎么办等等,把这些问题放到我们的假设的应用场景中来检验我们的假设是否合理,以后不断改进。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案例分析。那身边的案例进行分析,利用学到的知识分析他们在设计中的好坏。好的东西吸收进我们学的知识里,不好的提出改善意见。 [if !supportLists]第六,[endif]分析完后经过不断改进,就要试着在实际中应用。人无完人,事也没有完美的事。我们可以在实际应用中不断改善贴标签技能。 经过这么几个步骤,相信对一本书的学习一定能很深刻。以后再我们看到相关的文章只需快速浏览,看到我们觉得新颖的地方,就停下来和已有的模型进行对比,有用就加进模型里面。如果没用新颖的地方快速跳过,不浪费我们的时间。 第三种,实际运用,用这些学过的东西去做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023-07-15 10:03:101
读《朋友圈的尖子生》:他假装兜售的是成功学,其实贩卖的是方法论
1 我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你遇到的所有问题,别人都遇到过,而且还给出了一个可能最优的解决方案,你要做的就是,寻找获取答案的路径,虚心求教,如此就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因为这个缘故,我尤其偏好人物专访的文章,研读他们经历和经验背后的处事哲学,他们看待世界的维度,学习的方法,及做事的态度等。 为什么说这个? 最近看了 小马宋 老师写的 《朋友圈的尖子生》 这本书,刚好满足了我长见识,研究牛人学习做事方法论的一大乐趣。事实上,小马宋老师的写作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一个人是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将他在行业内积攒多年的经验与认知分享给他人,而这些知识若靠你自己摸索,可能需要几个月,可能需要几年,又或者穷其一生也无法参透。 正如书名所言,因为小马宋老师所选取的采访对象都源自他的 “朋友圈” ,所以他在剖析他们的成长经历,转述他们的策经验和教训时,明显要比一般的采访更有料,情节更饱满;又因为采访的对象还是 “尖子生” ,所以你总是能从他们或有趣,或牛逼,或有趣又牛逼的经历中,获得各种有益、有意思的启发。 不过,在我看来,最牛逼的还是小马宋老师,除开他本人交友广泛,有能力聚合这么多有趣的人和故事不说,更重要的是,在与受访者的聊天当中,他总能够敏感而很有洞见地揪出一些事件,这些事件,表面上看虽然似末端小节,但在他看来却是以前发生大事的症结,也是将在以后掀起波澜的机缘。其间关系因果,恰为分析一个人身上所有偶然与必然的重点。得益作者透过现象揪出事物本质的能力非比寻常,所以自然拔高了整本书的认知层次。 2 因为我看完《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见识了很多牛逼的人物,所以不得不说,还是作者您老牛逼啊。 说说小马宋老师,各种机缘巧合,我做了文案工作。又因为小马宋老师是文案圈顶尖的大师,所以认识了他又是一种必然。 老实说,知道像小马宋老师这么一号人的存在,我表示很欢喜。还真不是因为他在广告创意营销这些领域做得多么牛逼,给了我这个文案菜鸟多么深刻宝贵感人的启发;我之所以成了他的死忠粉,更多的是因为这个人的成长经历和职场生涯,真真堪称坎坷波折好事多磨啊。 没办法,互联网的时代,见识牛人这种生物的机会实在是一抓一大把,所以见惯了那些年少成名,月薪5万的助理,大器早成的牛人,继而不得不忍受一万吨的暴击后,当小马宋老师在文章中真诚且坦诚地写道,他在年轻的时候,并不是那种想得特别明白的年轻人,不像他的书《朋友圈的尖子生》里马文亚,10岁的时候就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李叫兽在高中的时候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方向。他说,他的青春过的浑浑噩噩,步入职场后也是经历了好几番的瞎折腾,才步入正轨。 可不是瞎折腾吗。 “1998年,西安交大锅炉专业毕业,分配到中石化集团天津石化炼油厂烧锅炉。 2001年,到北航上学,没好好上课,期间全职做过IPMP培训、经济观察报策划、财经时报编辑。 2005年,加入国际广告公司FCB任文案。 2008年,加入奥美互动任助理创意总监。 2010年,加入蓝色光标公关集团参与组建蓝标互动广告公司并任策略总监。 2011年,创办在线技能交易网站第九课堂。目前兼任暴风影音品牌顾问。” 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工作经历复杂了点,对大部分人的职业规划来说可能没有参考意义,毕竟当他真正进入广告行业,已经是二十八岁的高龄了。 而他也承认,所有的瞎折腾,原因都在于没有思考清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以及该如何去做。 不过,也正是这种“坎坷”的经历,与他后来在所热爱的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就与高度,更让人信服, 过去的荒废的时间,走过的“歧途”是你以后更加努力,愤而前进的理由,而不是你混吃等死,破罐子破摔的借口。 3 关于《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首先说明,这并不是一本贩卖成功学的书,(事实上,我也蛮讨厌成功学的)这是一本兜售成功方法论的书,像我这般的普通人看了之后,会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中: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无趣了,太不酷了,甚至是太穷了?! 不过被虐后,还必须庆幸自己读到了这么一本好书,因为不管是有趣的经历,还是做事的方法,这些东西不仅能让人大开眼界,还能启发各种思考,当然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让你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原来事情还可以这么做,人还可以这样活着,也就是说它让你看到了一种自由。 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这本书带给了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关于学习与做事的方法论的思考,嗯,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说到学习方法论,一个毫无争议的分类维度是,自学与向他人学习。 关于自我学习,小马宋老师总结说, 世界上主要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和观察, 比如他在做广告的初期就阅读了几万个世界上最好的创意广告; 一种是通过阅读,直接看书看会的, 本书中讲述的人物之一李叫兽就是这样的,他通过阅读理论就直接应用到工作和生活当中去了。 我们大部分人采用的就是第一种方式,即主要是通过过模仿和学习他人以及别人的案例和作品来学习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每一次我进入一个新行业,或者着手一份新工作,主要就是看这个行业内最牛逼的人是怎么样的,然后通过一个一个的案例的积累,最终拼凑一个行业内的知识框架(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景,最后的真相可能是,知识框架是个什么东西,我从来没见过。。。)反正,我是压根就没有通过老老实实死磕一个领域最经典的书,来建知识体系的觉悟。。 4 老实说,我之前也是没有想到世间还有第二种方法论,也不知道地球上还有像李叫兽那样的神一般存在的人物,写的文章10W+也就罢了,关键是他的每篇文章都是干货满满,甚至很多行业的高手都在认真研读他定义的种种概念。如果只是10W+,有干货也就罢了,最让人不能忍的是,他居然是90后。 扎心了啊。 李叫兽长于系统的理论,能够将文案应该怎样写讲的头头是道,小马宋从李叫兽的少年经历和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分析李叫兽后来成为国内营销方面最年轻的专家,可不就和他年少的时候就展露出来的策略性思维方式有关。 可不是嘛,小的时候打架被秒杀,他想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买一本书研究如何去打架,然后从各种街头小贩那里买了各种研究打架方法的书后,开始研究整理各种流派打架的技法和策略……然后就不断地刻意练习,最后就成了学校里面最能打架的熊孩子之一了…… 我最佩服李叫兽的一点就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理论结合实践,然后在执行的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反馈,继而坚定了对理论的信心,继而坚持看过的理论一定要一一实践。 我们大部分人读书,不管是出于装逼,还是为了自我成长,都有这样一个误区:看过就忘了,抑或看了、记住了,也是对书中的道理将信将疑,不管它是对是错,反正我也不会去验证,更别谈什么指导实践了。 哪相信嘴上说着知识就是力量,其实心里最信奉的还是“知道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5 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很有自知之明,这辈子除了读书,我恐怕做什么都是废柴,好在对于读书,我自认为还是比较擅长的。但是读完《朋友圈的尖子生》,看了像李叫兽,李倩等大牛的读书方法论,我觉得很恐慌啊,毕竟当你干一件事干了好几年,自以为还有点心得的时候,突然知道原来世界上还存在一个你根本不知道的玩法…………原来你自己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根本不知道天有多高天地间有多么的广阔。这很恐怖啊。 比之于困在自己的认知局限里,更令人恐慌的是,你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局限在哪里。怎么办呢?幸运的是,在《朋友圈的尖子生》这本书中,小马宋已经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小马宋的做法是,跟不同的人聊天,观察和了解一个牛人,这甚至变成他了主要的学习方式。 李倩,青山资本的董事总经理的做法是,整理她手头的名片,然后把她认为有意思的人,全部约出来喝下午茶。 脱不花,罗辑思维CEO的做法是,直接扑倒导师,很多年前,她在没有任何人背书和介绍,也没有支付任何费用的情况下,找来各种导师为她解答问题,辅导或者帮助她完成各种不靠谱的工作任务…… 当然,这就是学习方法论的另一个维度,即如何向他人学习了,那么,有时间再接着说。。。 (END)2023-07-15 10:03:161
回忆自己曾经阅读过的电商文案,并列举几个你不喜欢的标题,说说它们差在那里?
电商文案的成功性很大程度上在于两点,一是要吸睛,毕竟现在是快节奏时代,而是突出你的产品性能。当然也有一些不太好的电商文案,比如:7 页 PPT 教你秒懂互联网文案。这个标题是微信公众号“李叫兽”发布的一篇文章标题。后来其他自媒体转发“李叫兽”的这篇文章时修改后标题为:月薪3000与月薪30000的文案区别!同一篇文章,但第二个标题实现了“全网刷屏”,阅读量快速击穿“100000+”,也奠定了李叫兽在新媒体营销圈里的地位。主要的就是第二个既做到了简短凝练,同时也能在在很大程度上吸引读者的眼球。人们只会把注意力放在对自己有利的事物上,你让他月薪增加,肯定很多人都会打开看看呀。优秀的电商文案注意事项。一、定位。定位就是要锁定自己的核心目标人群。也就是说我们在撰写文案的时候要明确知道这是写给谁看的。在这期间也要先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确定好目标人群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工作。二、卖点。提炼产品的卖点是很多文案创作人员头疼的一个问题。往往很多时候好不容易敲定提炼出来,结果消费者并不买单。三、标题。在明确核心目标人群和提炼出卖点后,接下来就是标题的撰写了。电商文案不同于放在传统媒介上的文案,我们必须用最短时间让消费者看到并被吸引留下。所以标题一定要做到稳、准、狠,一定不要拐弯抹角。四、排版。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注重视觉的美化,而且还特别关注个性的呈现。所以在排版中我们必须侧重产品的“移动化”和“碎片化”。2023-07-15 10:03:231
为什么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
在李叫兽微信公众号上看过一篇文章叫《为什么你看了很多书,却依然没有洞见》。很有感触,写一写读后感想。 平常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人,他们充满洞见,他们说话犀利,观点鲜明,谈笑风生,非常具有启发性,等等。 我们经常会想这些人是不是读了很多我们没有读过的书,或者是接触到了更多我们没有接触的信息。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思考一下: 我们都经历过高中,为什么同一个学校或者同一个班级,有的考了600分,而有的考了300分,但是他们学的知识,看的书都一样的,甚至教课的老师都一样。 问题出在哪? 怎样才能让自己也洞见起来? 很多人的缺乏洞见并不是因为缺乏知识,而是到了某个时刻想不起来应该用什么知识。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真正导致人与人之间知识水平差异的,往往并不是知识数量,而是知识之间的联系。李叫兽举了一个例子: 他在一本讲神经心理学的书籍中偶然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的爬行脑(控制人的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加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 这句话如此之简单,任何人看完、学习完甚至把它背得滚瓜烂熟都不会超过5秒钟。 但是他却学了很多个小时。他问自己:“我遇到的那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所解释呢? 1、iPod的文案“把1000首歌放到口袋里”,这句话显然比“小体积大容量的mp3”要好的多, 因为上面说了“人的大脑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视觉化的信息”,“1000首歌放在口袋里”能够就是更加视觉化的信息。 2、雷军说了句“台风口上,猪也会飞“,要比“只要抓住机会,即使你能力不高,也更有可能成功”,更视觉化,更容易被记住和传播。 还有吗? 古人对抽象现象的解释也是视觉化的(这样更加容易理解),为了解释成雨的原因,他们塑造了雷公电母和龙王,它们都有明确的视觉化形象。 他一下子想了很多很多。他平时,一旦发现有价值的理论,总是问自己:还有哪些现象可以被这个理论解释?还有呢?还有呢? 随着知识的增多,建立联系的收获也会越来越大。 这使我想起了学习并不是一味的记忆,而是知识之间要建立更多的连接,也就是李叫兽说的“联系”。 “学习“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是将虚拟的知识存入到大脑里的这样一个过程。而是将不同事物彼此联系到一起,并在大脑中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变化。 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新连接的过程。可以连接已有的概念,也可以连接你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某个信息。 这样,当你有10000个知识,接触1个新知识可能意味着增长了5000个知识——因为你跟其中一半的知识建立了联系。2023-07-15 10:03:361
请不要把时间浪费在读书上
最近有一个小伙伴和我说,读书对他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但消耗很多时间,而且收获不大。 这让我很惊讶,因为这和我的认知完全不同。在我看来,读书是获取信息的最有效途径,可能会慢,但是效率极高。 在和他聊过之后,我发现了他在读书上进入了两个误区。一个是书籍的选择,一个是读书的方法。 我们先说第二个。 我读书分两步,一遍是泛读,一遍是精读。泛读是要在茫茫书海中找到我需要的书籍,精读是从里面获取我所需要的信息。 而在泛读的时候,我做的是有目的的快速浏览。一方面聚焦我要学习的领域,另一方面要选择和我段位接近的教材。 这个段位接近的标准是,能解决我当下问题,但是读起来略有些吃力。读这类的书,我的感觉是,我能知道他在说什么,但是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可能一遍读下来,我能理解5%~10%,当然记住的更少。 然后我开始一遍遍的反复刷这本书,尽可能的掌握我所需的知识,一般来说理解30~50%就能解决我当下的问题。 这时候如果有经历或者觉得书籍意义重大,我会继续钻研这本书,但如果只是普通致用类书籍,可能解决问题之后,我就弃之一旁了。 其实你看我在做第二步的时候,已经顺便把第一步的内容做完了。我在泛读的时候,已经完成了对书籍的选择。剩下的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钻研我选择的那几本书。 说完了我的方法,我们再回到那个小伙伴的问题上来。 他在读书上有个特点,读不懂的不读,不感兴趣的不读。所以每次看到有些内容的书,他都觉得头大。他更喜欢看的是简单有趣的娱乐内容,和比较有意思的小说。 这是他对书籍的选择,可能从出发点上就和我不同。 我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增加自身的能力。所以我在读书上,是比较功利的。我把读书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去研究它的内容,同时对照我遇到的问题。如果这本书不能帮助我解决这个问题,那它的内容再好,我也会先把它放到一边。 所以我最近看书,目的性比较强。 而我的那个小伙伴儿,大部分时间把阅读作为消遣时间。偶尔觉得需要发奋读书了,就会找几本公认的专业性的经典书籍去读一下。 这种阅读很痛苦。 一方面这属于漫无目的的强行学习,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不会给你满足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这样的阅读不能长久。这种靠着所谓的耐力和毅力来进行阅读,时间花出去了,但几乎没有吸收效果。 那这样花时间阅读,除了让自己难受,其实并没有什么用。也许你还可以靠这个安慰自己,我是一个读书人,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我是一个要成长的人。 但是实际上,这只是一个自我安慰,是给自己强行打标签的行为。除了感动自己,好像没有太多用处。 那什么样的读书是有用的呢? 我拿我自己来举个例子。 前段时间,我效率很低,我觉得认知和方法上出了问题。恰巧那段时间,鱼哥推荐我们看小马宋的《朋友圈的尖子生》,那里面是小马宋和不少成功人士进行的访谈和总结。 那本书里讲到了11个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传奇故事和成长方法。 我在读了两遍之后,发现只有两个人的故事对我有用,一个是李叫兽,一个是马占凯。这两个人一个注重战略和选择,一个有独特的学习方法。从他们的身上,我能学到要做什么,和该怎么做。 我花了一天的时间来拆解这两个人的故事,一边读,一边在笔记本上做记录。在研究完他们的故事之后,我对自己的问题有个大概的了解,也有了后续的办法。 所以,读完这两个人的故事之后,我开始读特劳特的《定位》。 这本书是李叫兽强力推荐的,我也认为对自己的问题有用。最近的时间我就花精力在这本书上,准备研究点东西出来。 这本书真的不太好读,因为里边的很多理论和我的认知是矛盾的。所以我要一边学习他的内容,一边改变我对世界的看法。 这个过程准确的说,就是在毁三观。这是在改变我对世界错误的认知和看法,用更客观更科学的方法来代替。 所以这个过程是挺自虐的,但是收获很大。而和之前读其他书不同,这本书我在泛读的时候,就推进极慢。但这确实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好书。 你看我在阅读的时候,都是抱着学以致用的态度去完成的。每一次阅读,我一定能得到我需要的收获。这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是我阅读的乐趣。 而我那个小伙伴,是没有这个想法的。他甚至不知道读书是用来做什么的。所以读书难读书苦,读书亦无所获。 带着问题去读书,带着目的去读书,去死磕去做记录,去不断对照自身的问题,去尝试梳理了解决办法。 没有目的的阅读就是浪费时间,而浪费时间几乎等于自杀。 这就是我对读书的看法。它是对自我精神的淬炼,也是我成长,和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如果没达到这两个目的,放下你手中的书,享受生活可能更好。 只是去吃读书的苦,实在是没意思。 就这样,以上。2023-07-15 10:03:421
为何你会成长得那么慢
为何你会成长得那么慢 在职业生涯中,你会觉得自己成长得慢吗?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下面为何你会成长得那么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成长的幻觉 李叫兽一直在践行自己所学的东西,而我们大多数人并非如此。绝大多数人在看书的时候,其实是和看AV、看韩剧一样的。 心理学上有一种“预先体验效应”,就是我们在想象一件事的时候,即使还没有经历过,大脑也会分泌多巴胺,产生了经历过的感觉。 所以男人爱看AV,女人爱看韩剧,因为在看的时候,头脑里真的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安慰剂效应。 回到看书学习这件事也一样,当代人很大的一个毛病是喜欢囤积各种学习资料。你问他真的看了吗?没有。满足吗?真的满足。 因为安慰剂效应,很多人在看完书、听完课之后,就以为自己真的掌握了。就跟囤积各种资料一样,下载下来就好像已经看完一样,陷入知识的幻觉。 另外一部分人甚至会走入标榜阅读量的极端。讲实话,船长之前就是这样。看完一本书之后,就是“哦,我知道了”。然后呢,没有然后。 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知道了做不到,其实说明你还是不知道。哪怕逻辑上你完全接受,可是在内心里并不相信。因为不相信,所以你不会去实践。 拿船长自身举例,我有过两次正式减肥经历。第一次是在高考结束后,失败的很彻底。在当时我实际上并不“相信”自己能够减肥下来。 因为在我的身边,我的认知之中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电视上虽然有很多,但是跟我没有关系,内心并不会有所触动。直到上了大学,以前的高中朋友纷纷健身减肥成功,我才真正相信并且去实践。 你看,这真是一件滑稽的事情。 一方面大脑陷入知识的幻觉,以为我们看过就掌握了。另一方面,内心并不会真正的相信,也不会去实践。从而陷入了一种成长的幻觉,让时间流逝。 2/拍死理论派 有一次学员问小马宋如何成为一个营销高手,小马宋说他不敢以营销高手自居,简单谈了下自己的观察。 他觉得这个世界有两种人。 一种是他这样的人,在看书包括读MBA的时候,都学过营销的4P理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学完了之后就是“哦,我知道了”,知道了之后完全没有去实践。 说实话也不太相信这个事情,也没有想到这个东西可以真正用到营销上去。读了很多书,知道了很多道理,然后一件没有用。后来吃了很多亏,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一种是李叫兽这样的人。李叫兽是一个特别相信书的人,他相信所有的经典理论都是有效的,只是大多数人不会运用。他在高中学习了博弈论,就用囚徒困境这个理论去分析高考,写了一篇文章。之后就把这个策略应用到实际当中去。 这两位都是营销高手,用小马宋的话说,他这类人是归纳型的人,通过实操一个一个案例总结出一个方法来。这类人的成长,都是用钱赔出来的。 而他要学习的李叫兽,是一个演绎型的人,从一个理论中可以演绎出很多方法来。 归纳型的人问题在于只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只有经历过之后才知道怎么解决,这样的成本太高。正如周国平所说:“对人生的觉悟来自智慧,倘若必待大苦大难然后开悟,慧根也未免太浅。” 另外一方面,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是有限而且封闭的,一旦超出了自己目前的认知范围就很难解决。 李叫兽在14天训练营里谈到如何把任何一件事做好的三种思维方法,第一个方法就是利用知识范围之外的知识。 我们无法解决某些问题的第一重要原因——解决该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在你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外。 只有在你真正坚信并践行那些经典智慧和理论的时候,人类的智慧才会变成你真正的宝库。 个人的经验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总体智慧经验是相当丰富的,只要你安装了对外的接口,就总能找到做好一件事的方法。 否则的话,就是睁眼瞎,人类最大的财富就在那里,你却视而不见。 很多人会觉得那些理论太虚,没有用。实际上没有用的不是理论,而是理论派。理论派没有用,理论有大用。 借用知乎营销大神@波旬的一句话:用理论拍死理论派。 这才是高手应该做的事情。 3/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采铜的回答是“在理论世界思考现实,在现实世界思考理论。” 深以为然。 船长总结了两个能力,来把这两句话进一步的落地。 1.在理论世界思考现实 在理论世界思考现实,就是掌握一个理论框架之后,用大量的现实案例填充进去,不断的练习和修正,最终熟练掌握。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能力,就是拆解的能力。 用一套理论框架去拆解一个现实案例,就好像我们小时候拆钟表一样,是学习的"必经之路。 就用船长想提高写作能力来举例。 李笑来老师讲写作就是沟通,ok这点我认同。而徐强老师又将沟通分为2个维度,4类对话。 过程导向型:娱乐式对话、分享式对话 结果导向型:销售式对话、解决问题式对话 嗯,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文章也可以分为这四类,而沟通的技巧也可以运用在写作上面呢。 仔细一想,好像确实是这样。 每一类沟通有不同的技巧,举个例子,如果把销售式文案理解为销售式对话,那么一些销售中的技巧就可以拿来作为写作技巧。 在销售的时候,有一个基本法则:诉诸利益原则。就是想要打动一个人的时候,从对方的利益出发。 案例:劝小孩换薄一点的衣服。 说法1:天气热了穿那件薄的 说法2:哎呀待会和小朋友玩,穿厚衣服会不会跑得慢啊 说法2就是从对方的利益出发。这个技巧同样可以运用到文章中。 2.在现实世界思考理论 台大的吕世浩教授,在coursera开的两门课《史记》和《秦始皇》,一直以来都是是精品中的精品课程。他在TEDx的演讲《学历史的大用》中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发现: 中国古代都是帝王和精英在学习历史,并且都觉得很有用。 而我们当代人人从小学开始学历史,却都不知道历史有什么用。 最后他发现其实是因为古人学历史根本和我们的方法完全不一样。 古人学习历史的方法就是,读到关键处,把书盖上。 当读到一个历史人物,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关头,需要下一个决定的时候,那一刻把书盖上,去想象你就是他,想象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决定。 把一切都想清楚之后,再把书打开,去看那个人是怎么做决定的,和你是否一样,他为什么做这个决定,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付出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用古人的智慧来磨练我们的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很多帝王,虽然都是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最后却能驾驭下面这些大臣。更有甚者,像雍正皇帝这种,把大臣玩的团团转。12.jpg 李叫兽讲自己的训练方法主要是“预测-反馈法”,就是在学习过去的商业案例时,把最后的结果盖住,想象如果是自己,自己会怎样去做,会运用什么方法,然后再跟实际对比。包括在他的14天训练营中,也是用这套方法来训练学员。 而李叫兽的“预测-反馈法”其实就是古人读史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这套方法会这么有用呢? 因为理论的本质是对现实世界规律的总结,智慧也是如此。而规律就是用来对现实进行预测的,如果预测与实际不一致就要进行修正,从而不断迭代获得真正的认知。 所以如果你从来没有用它来进行预测过,你又怎么可能学会呢? 受限于我们失败的教育,大部分人都活在“理论-理论”或者“实践-实践”的单行道上,一伙人成了象牙塔里的学院派,另外一伙人则整天叫嚣“读书无用论”。 实际上都是挺可悲的事情。 ;2023-07-15 10:03:491
【宋LaoShi】金庸笔下的“石破天”在武学道路上是怎样突破的?
金庸的小说《侠客行》中的主人公石破天有着奇幻般的经历,原本是小乞丐的他机缘巧合下得到了“少林罗汉伏魔功”与“太玄经”的图谱,更是在“被陷害”之下绝处逢生打通了经脉从而掌握了这两种内功,在这两种强劲的内功护体之下,石破天又掌握了多种武功招数,如丁当教给他的“18路擒拿手”,史婆婆教他的“金乌刀法”,他在观摩白万剑和师兄弟切磋雪山派剑法时,学会的“雪山派剑法”,丁不四教他的“丁氏拳法”。这些武功招式都是在石破天经历了各种巧合之下“野蛮”吸收的,他吸收了这些招式使他成为了一个杂家,但实际上他却不能将这些招式真正的融会贯通,比如:石破天在学会了“金乌刀法”后,第一次使用时便是和白万剑联手对抗丁不三和丁不四,由于“金乌刀法”和“雪山剑法”的优势互补,所以发挥出了巨大威力,但后来石破天在单独对抗白万剑时,他的“金乌刀法”便只能按照套路一招一招地使用,一点灵活变通没有,幸好在深厚的内功帮助之下,才逼迫得白万剑无法近身。使用“雪山剑法”时同样如此,几乎招招都存在破绽,而对于轻功而言,石破天只知道胡乱地“跳跃”,落地时经常摔的四仰八叉。 石破天真正把他所学的武功融会贯通还是在别人的指点之后,比如轻功是在阿秀教他如何调息之后运用自如的,“雪山剑法”等招式是在石清与闵柔夫妇指点后才掌握招式精髓的,而在“高人”的指点后,石破天终于对武功理念的理解有了很大的进步,以至后期他再次观看丁不四与别人交手过程中,丁不四在使用“丁氏拳法”时,石破天终于明白了丁不四使用每一招的意义与作用。 我很佩服金庸老爷子,因为他在塑造石破天这个角色的成长之路时,你会发现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成长很契合石破天的成长路径,其实这反映出的是金庸对生活的把握,而把此反映在小说中的人物行为上,在读者读来,真是惊叹金庸的高明啊! 那么我们在读金庸老爷子所塑造的石破天的武功所取得的突破过程时,能看出什么样的个人成长路径呢? 写小说就是写现实,读小说也是读现实,石破天这个人物从对武功一窍不通到身怀盖世武功,这个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掌握内功—吸收各种武功招式—经人点拨融汇武功套路,其中他所掌握的内功是基础,是核心,在此之上,即便武功招式掌握不熟,他仍能靠深厚的内功弥补武功招式的“劣势”,这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主要分析的是微信大咖“李叫兽”的成名逻辑,文章作者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也能看“李叫兽”所看的那些书,那么你能成就“李叫兽”现在取得的成绩吗?作者直接给出答案——不能!为什么?因为你只看到了“李叫兽”取得成功的表象,但是核心却没有看到,他成功的核心是什么?是对人性和人们心理的掌握,这是“李叫兽”的文章受人追捧的关键之处!这就好比石破天的“少林罗汉伏魔功”及“太玄经”所起到的作用,如果没有这两项作为根基,他所掌握的那些张牙舞爪的招式根本救不了他自己,这也就是那篇文章的作者说的:如果你只知道看书,背知识点,而没有核心的“内功”做支撑,你仍然影响不了太多人!同样的道理“李叫兽”在文章中也同样表达过:为什么上学时,所有人看的都是同一本书,但成绩却有好有坏呢?其实对知识的转化是学知识的核心,而书本只是辅助手段而已! 所以,石破天的成长之路给我们的第一个思路是:要想成为“高手”,核心的“内功”才是关键,招式只是辅助而已。 石破天的成长之路给我们的第二个思路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点悟!名师点悟的重要性真是太关键了,石破天掌握了“少林罗汉伏魔功”,学会了各种武学招式,成为了一个杂家,但是如何去使用这些招式却是必然要面临的,而对于怎样能够融会贯通这些招式使其发挥出巨大威力是一定要进行思考的,此时,名师的点拨方能迅速缩短自己的成长路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公众号“新生大学”里的很多文章作者所提到的:他们都是受益于《把时间当朋友》的作者李笑来的文字,然后加入到了李笑来所创办的“新生大学”公众号中,继续受李笑来老师的点拨,而这些作者不止一次地表达了他们的困惑是如何在李笑来老师的点拨之下“开悟”的。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一些企业做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找到咨询公司以拨开云雾见青天;比如马云创办的“湖畔大学”,参与的学员都是已经取得成就的企业家,他们积极参与,除了想和阿里巴巴战略合作以外,学到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也是他们急需的;再比如畅销书《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专程来到中国,跟中国的国学大师南怀瑾来拜师学艺;再比如面对互联网转型,传统企业的高层领导总是组团去新型互联网企业“学艺”,不仅仅是升级自己的思维,也是把自己在书本上或课程上学到的新知识融会贯通的过程。 这些无一不是体现出“高人”指点的重要性,它能帮助我们打破思维的桎梏,遇到困难时找到方法方式,也能更好地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建造得更成体系,更成系统。 结语: 一个人如何快速有效的成长?金庸笔下的“石破天”带给了我们一些启示,一是凡事要抓核心,让“招式”作为辅助;二是注重“名师”对自己的点拨,要善于发现身边能够借力的“导师”,他们的点拨将会无比金贵!2023-07-15 10:04:141
个人职场品牌的重要性
简而言之,如果你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或者你的某个特点深入人心,一说起相关话题,别人就会想到你,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随着我们在职场中逐渐成长,想要的更多,被需求的更多,不被满足的情况太多。所以我们会容易焦虑、敏感、没有安全感。公司裁员怎么办?公司倒闭怎么办?97、98年的轻年人开始斗志昂扬的进入社会,我们拼不过精力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打造自己的核心专业技能,以自己为技能出发,去匹配企业,形成自己的个人品牌。除此之外,在每一份工作中,都要把这份工作的产出、以及自己的工作态度当做产品来对待。切忌今天做销售,发现KPI完成不了,明天又转做客服,经常换行业是行不通的。企业为什么希望员工有个人品牌一个朋友找新媒体运营的工作,她吐槽表示:对方竟然问我微信好友是否超过2000人?对方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呢?深层次的原因是:看重员工自己是否具有影响力。就像《自品牌》这本书,里面SAP公司全球营销总监说:我不会太看重那些在社交媒体上毫无人际圈的人,这代表他们没有影响力。说一个年轻的营销达人叫“李叫兽”的故事。他是一个1991年出生的年轻人。硕士毕业以后,他一天班都没上过,毕业之前,就决定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品牌营销的专家。然后,他不断通过各种媒体和自媒体渠道,写文章,回答问题,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模型来分析各种热点营销事件。根据市场对他观点的反馈,又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模型,再继续拿来分析营销案例。2016年,百度花1个亿收购了他的咨询公司,也就等于买了他这个人,把他招进公司做了副总裁。他才26岁,是百度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虽然2018年4月离职了,大多数人26岁的时候,别说副总裁,可能连小主管都还没做到。“李叫兽”就是用互联网运营思维成就打造个人品牌典型人物。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司就更需要有个人品牌的员工了,将个人品牌发挥极致,给公司创造收益。2023-07-15 10:04:271
盐九:第一性原理的正确使用「方法论」
乞今为止,唯一一篇能帮你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文章,因为就这点而言,你可能别无选择。 人类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斯·韦伯。 通常来讲,纯逻辑、纯理论的知识,很多东不愿意花心思学习、吸纳,可往往能改变并提升你的,就是教科书类的纯理论体系,因为它们构成了你的知识框架。 相信很多人有从各种渠道看到过介绍第一性原理、认知升级的文章,可往往是看了也没有卵用,不是道理和知识本身无用,只是因为大部分人在讲what以及why,而这篇却讲透how。 「第一性原理系列」将会讲到两个核心思维模型,并以个人的职业发展为案例—— 1、第一性原理 得说明的是第一性原理并无新意,我们经常会在各种场合讲的透过现象看本质,这 里的本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第一性原理的意思,不过是看本质的过程通过没有理论化,通常看本质的方法也是偏归纳法一些。 而第一性原理是演绎法的产物。而理论的作用通常是解释和预测2种作用,毫无疑问,第一性原理的预测作用要远强于一般的看本质的方法。 而本文也不完全讲的是李善友教授讲的一定基于哲科推导出的第一性原理,更多讲的是广义上帮助提升「抓本质」能力。从底层、到中间层、到应用层,从抽象层到具象层的实际应用方法论。 2、非连续性 大到文明物演,中到科技进步,小到企业变革,微到个人发展我们不可能逃避的就是非连续性。 比如,为什么近代的西方文明碾压东方文明,为什么百度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基本毫无建树,为什么个人在某个领域的经验越丰富,反而在新的事情上表现的越拙劣? 这些,非连续性理论都会给你答案。 如果说,这篇文章我做了什么?那就是我将零碎的第一性原理的使用方法论整合并梳理出来,供你拿来就用。 (如果不想听我前面的废话,想直接移步干货方法论处,就从第三部分开始看咯。) 网上有很多骂李善友的网络喷子,之所以为喷子,是因为没有以喷子们本身的观感与逻辑水平来征服他们时,他们就会以唤醒受众的方式来评价几句。却很少想自己能从这里边学到什么。 喷子们表达的核心观点主要有4个—— 我不是想为李善友来辩解什么,只是以上四个问题恰好是我今天想谈论的主题。第一、二点讲的是what,第三点讲的是why,第四点讲的是how,也是第三部分重点的论述内容。 针对第一点,他本来就是讲的纯理论,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也他所推崇的演绎法,能不能与实际结合,取决于整体趋势、竞争环境、企业所以阶段、自身资源、能力水平来决定的。从这点讲,它的理论适合企业创始人、高管在现有舒适区自我警醒,并找到企业成功的根本原因以及在转型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或方法论来渡过。 至于四处搬弄理论形成自己的套路,就更不可理瑜了。除了极少数的哲人,我们不都在学前人或先进,然后形成自己的三观吗?他为了讲好这门课,也算是博览了群书,总结出能论证其核心观点的证据,如「牛顿的机械论」、「爱因斯因的相对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林肯的政治论」。他花时间去仔细研究了,你能吗? 对于认为他讲的是成功学的,我持半同意态度,可称之为半「成功学」,可以称之为成功学是因为确实是以一种更高维度在给创始人们洗脑,但我不认为洗脑是一个贬义词,一种集体的共识而已,只不过是用了更高层操作系统罢了,而不能称之为「成功学」的原因是,确实也提到了「公理化方法」这样的「实操学」内容。 我不仅不排斥,相反,更觉得这是一种高明的内容营销方法,特别值得营销人学习。 而至于逻辑漏洞,我当然会认为这不是极为严谨的理论,但这就好比一个企业给客户提供的永远是相对而非绝对合适的解决方案一样,能不能用,如何用好,就真的取决于是否有有缘人了。 就像当初讲营销的李叫兽也被抨击四处组装理论,又太过理论派一样,但不可否认李叫兽的观点、方法给了野路子的营销人以套路。李善友的「创新理论」也是一样,你觉得没用,学得不好,只是因为可能不是讲给你听的。 从另一个角度看,提出以下言论的人—— 我挺想请问一下—— 就像《黑客帝国》里的尼奥最终悟到「真实就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归根到底就是大脑皮层的反应,那么既然是这样,我们又何必管他我们有没有真正的躯体,只要能看能听能动,我们不就是真实的吗?」。 对你有启迪的忽悠就是真实。 保持独立思考相当之难,如果你是一个想保持独立思考的人,请一定在李善友的理论中找到属于你的精华。 善友教授的演讲,我是跪着听完的。「脑洞之大」、「跨界之广」、「思维之简洁」令人折服。说这些绝无吹捧之嫌,我也不是没了解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说,也看过《创新者的窘境》,但李善友通过自己从哲学、科学中找到更底层的操作系统,并传递出来,实在不容易。 其核心观点,或者称之为思维模型主要有三个「第一性原理」、「非连续性」、「第二曲线」,按他的话讲,他想帮助企业「通过第一性原理、跨越非连续性、实现第二曲线增长」。从头至尾都在论证什么是第一性原理,为什么企业一定会遭遇非连续性,以及如何实现第二曲线增长。 其实,他的观点并不是新观点,一言以蔽之,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第一性原理),然后根据本质来推理出跨越非连续性的动力,从而实现新的增长曲线。 但如果没了解清楚理论的正确使用方法,倒不如没有这个理论,所以该篇重点论述的也是如何正确的使用李善友的理论。重点以这个理论的根基——「第一性原理」来论述。 第一性原理的使用是有边界的。因为第一性原理是第一因,必然要基于一个绝对的客观真理作为逻辑奇点推导而出。但客观真理却不存在。 人的认识是为是为「求存」而非「求真」存在的。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客观。 因为人在抵达外物的通道有且只有2种方法,「感官系统」形成的感性与「逻辑系统」形成的理性。第一种「感官系统」得到的所谓客观不过是「眼耳鼻舌身意」扭曲过后的主观,这好比电影《黑客帝国》里的母体里的人类一样,不过是大脑残存的影像而形成的意识而已,全是在被机器智能操控下的主观意识。为的是只是简化决策,提升在原始、奴隶、封建时代更好地生存下来而已,因为你不可能在狼来了时还在理性分析说到底以哪种方式来对抗更合理,而是凭借经验主义的直觉反应。 同时,第二种「逻辑系统」形成的理性逻辑模型非旦不会是纠正「感官系统」的产物,而是一种先验性的内置系统,不过是为了证明已有结论而已,从而是对现有的经验进行二次扭曲而已,那结论只能是正确的。因为打破逻辑模型的唯一方式是要打掉人赖以生存的的逻辑模型本身。 因为,人的知,只为求存。人类在不同的生存结构下匹配不同的思维模式,而这样的思维模式太过于适应生存结构了,不得不形成自身思维的遮蔽性。 从而我们只能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里的一定边界下通过我们假设的思维模型(理论上的客观)来作为逻辑奇点,进而推导出第一性原理,这样的第一性原理,在此时或彼刻才绝对正确,才能用于指导一切。 进而,总结出第一性原理的使用方法论。(下面分别涉及到哲学、科学、商业、营销、人生、工作、生活七个角度来阐释它的威力。) 系统边界是由时空场决定的。时间和空间的不同导致的生存结构的不一样,从而也就决定着思维模式的边界。 某特定的第一性原理都是自己时空场下的生存结构形成的边界所构成的「思维模型」来决定。这个边界的「思维模型」就是决定这个系统内生存结构最优的第一性原理。 现在头脑仍然清晰的朋友可能会问,为何还会决定定义了系统边界后,还要确认问题范围呢? 因为我们实际的应用层一般用不到系统边界的思维模型(逻辑奇点)作为第一性原理,而是以这个逻辑奇点推导出具体问题适用的第一性原理,即不能大而无当,也不能小而无用。 比如,就人的一生奋斗而言,刘备以大汉皇叔身份自居,以「兴复汉室」为使命,以立足川蜀、荆州为根基北伐中原一统江山为愿景。但就方法论而言,先以仁义二字为价值核心收拾人心占领川蜀,而后,却以严刑峻法治国,仁义为辅,就是在某具体时空场下的第一性原理的更迭。 同样,有人在工作中,当还是基层员工时,以做好点为核心来晋升为中层员工,再以做好线为核心来晋升高层员工,此时做好面来稳住座子,最后创业时做好体来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每个级别所需要的第一性原理也是有所变化的。 从而,界定某具体问题的范围,然后运用不同的第一性原理精准定位解决办法,才能准确地实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形成不同层次的思维模型。 这也是为什么查理芒格一直倡导重要学科的重要模型的原因,因为为应对不同场景的具体问题时,得重新组合不同的解决办法。 这里别无他法,扎扎实实地将前人已总结出来的核心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模型,以及你所在领域的诸多思维模型进行总结,并进行刻意练习就好。 比如,就文案理论而言,李叫兽其实就总结得挺好,虽然他的案例并不一定对你有用,但思维模型却对你可以受益无穷; 也比如,咨询公司的市场调研、战略研究,营销学的STP、4P、CRM,互联网运营等等商科类的领域而言,都有先进的并古老的模型供学习使用,拿来并改良即可。 多数人学习喜欢学网上的干货文章,但是我通常喜欢看生硬的教科书,不是因为干货文章不好,而是因为,教科书把原始的理论思维模型已建立好,这才是这个学科的精华,进行重新梳理并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便可融会贯通。如下图,我建立起来的商业知识体系框架,思维模型帮我打通任督二脉,也是我的外脑—— 这里直接引用善友教授的案例分享—— 我们熟知的、伟大的万有引力定律仅仅是通过2个简洁的逻辑奇点「惯性+引力」推导而出,这它影响了我们几百年。 方法是,公理化方法 。简而言之,利用几个不证自明的假设来推理出一个系统边界内正确的思维模型,这个模型就是第一性原理。 当然,用牛顿的物理学理论来讲这尺度有些大,不利于单个个体落地,所以再举一个商业方面的例子帮助大家思考。 销售的本质是搞定关系,当然,时代变迁,搞定关系的方式已经完全变了—— 从机会导向到战略导向、资源整合到能力培养、巧妙运作到系统管理,因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完全不一样,现代化的企业需要的是战略导向的系统管理并创新的能力,对KA销售的素质也不可同日而语。 作为KA销售而言从过去的跪舔式地搞定关系、到后来的专业型为主来搞定关系,销售的本质没变,因为人性没变,但方式在变。而就通过专业搞定关系的KA销售而言,至少有2个核心点, 一是通过企业的事(需求)搞定关系,二是通过个人的事(需求)搞定关系 。这2点是不证自明的假设。 下面进行推演。 1、搞定企业的事 企业的事一般通过解决方案就能搞定,比如一个saas产品通过来了解业务运营层面的问题,来匹配产品特点,最多到以商业模式为核心的解决方案层面来解决。 但就做出解决方案的层面来讲,最最基础,也最核心的一点是掌握有效的项目信息,有效项目信息的除了外界的信息外,最关键的是通过搞定个人的方式获取,而这,就只能 攻心为上 了。 2、搞定个人的事 个人的诉求却只能「攻心」,通过洞察单个个体人性深处的需求并满足,才是终极销售术。 当然,有人通过「攻城」的方式以产品专业度来搞定,但能搞定的人就相对比较窄了。而就算是通过攻城的方式来搞定人,也得匹配相应的认知能力、人性特点来阐释产品。还是得「攻心」才能攻破城。 从而得出结论,KA销售的第一性原理就是攻心式的「影响客户心智」。(这里不重点讲KA销售的方法论了,只是为推演KA销售的第一性原理。) 有了攻心式的「影响客户心智」这个KA销售领域的系统边界思维模型,一切的工作就有了指向,比如需求挖掘、解决方案、客户关系、商务谈判、项目管理每一项虽然工作方法、工作内容都不一样,但都在为达到「影响客户心智」这唯一的目标前行,告诉客户选择自己是最合适的。 能够感受到第一性原理的威力了吗? 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第一性原理随之也有自己的作用范围,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第一性原理是绝对普世通用的。 一旦准确地找到你所在领域的那个第一性原理,就可以轻松地推理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就能找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比如,很多人其实都想进大型互联网公司工作,在招聘网站上疯狂投简历,然后等待面试,从正常角度来看,这没错吧?但成功率其实蛮低的。 因为你不了解大公司招聘的套路。通常大公司根本不缺人才,大家挤破脑袋想进来,每天HR收到的简历也非常之多。以下排序简历的投递有效率依次递减,熟人介绍、公司内推、猎头推荐、招聘网站。 发现了没,你通常采用的是最没有效率的方式。前几种方式已经占了HR的工作时间,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才会去招聘网站上看几眼。成功率低就正常了。 但是为什么还会在各大官网上发布招聘需求呢?因为招聘其实也是营销手法的一种啊,有大量的招聘需求,证明公司的还是在不断纳新的,很有活力的。 所以,进入大公司HR法眼的方式竟然是熟人介绍,从而就有效投递简历这么小系统边界的事情的第一性原理是「熟人介绍」,这之后才有所谓的能力是否满足等一系列问题,但如果你不懂这里边的原理,往往事倍功半。但如果你找准了这个点的话,你要做的是啥,当然是想尽办法培养熟人啊,而公司的内推人、猎头、HR如何混成熟人就是最重要的了。 就像我在独白里《盐九:和你一起商业认知升级》讲到的一样,创业的那几年我才深刻认识到自我突破,或者是任何人的突破就是打破原有的认知边界,这其他和第一性原理讲到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我也曾迷茫。 怪只怪前人包装得太过—— 比如,太多人曾告诉我,营销是文案、创意、推广、销售。却还只能你自己在研习了菲利普科特勒的《市场营销原理》、《营销管理》后,才发现这些都是子集。因为「STP+4P+CRM」才是定义了这问手艺的系统边界的第一性原理。 从此,你可以将任何内容都在补充这个逻辑模型的信息量而已。 也只有此时,你找了真正的解决办法。 就像爱因斯坦相对论打破牛顿的物理理论系统边界一样。重新建立了近代理论物理的核心体系,用的是逻辑奇点下移。 同理,我们再来以找工作这件事,利用逻辑奇点下移的方式来打破系统边界的思维方式来论证。 上文讲到「熟人介绍、公司内推、猎头推荐、招聘网站」是投简历的一些方法,但这些都是主动推的方式,而如果不是我主动找工作,而是工作主动找我,应该怎么办呢? 我想到了没有人脉关系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写自媒体内容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能力,同时也能有效触达到相关企业的业务部门。 这时,你根本不需要搞定熟人关系,就能通过内容深度影响招聘的人,从而他们会主动找你合作,你的谈判的筹码就更硬了一些。 当然,前提是你本身在所在岗位上有深度的见解和能力的情况之下,奇点下移的方式彻底打破了你的投递简历的边界。 这其实也是为什么90后的年轻人能通过自媒体年赚千万的原因。 当70后不懂新媒体的传播套路时,90后通过让原来的逻辑奇点下移,在新的系统边界建立起来的第一性原理,持续内容产出时,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来的机会。典型如李叫兽,也如伏牛堂(现名霸蛮)的张天一。 ——打破边界。 微信公众号搜盐九,获得更多干货内容。2023-07-15 10:04:341
为什么你看到这条内裤只是觉得有点贵?
最近,当你走进你小区电梯,可能会发现这样一条广告。广告的主角是三条内裤。极简的广告设计,震惊的国民良心价(三条仅售1199),赚足了大众眼球,颠覆了男士三观。 本文无心评价其惊悚的定价策略,广告背后商家的战略意图,亦或是别有用心的营销炒作,但有一件事却勾起了我的好奇心。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条广告时,其实跟大多数人是差不多的反应:天哪!疯了吧?!这么贵! 随后,就会把它当成一枚有趣的社交币放进自己的谈资库,一笑了之。 而当我的几位学霸校友也开始注意这件事时,他们的反应是这样的—— 当看到这样的回应再对比自己当初的想法时,我就不禁在想:为什么同一个问题,有一些厉害的人能做出有洞察力的分析,而绝大多数人看了,只是觉得有点贵? 很多时候,我们会遇到类似的热点问题—— 绝大多数人的回答可能是这样的—— 而李叫兽(史上最年轻的百度副总裁)的回答却是这样的(节选)—— (具体可参看李叫兽公众号《用户讨厌你做营销,不如试试这4种方法》) 太多时候,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所能想出的答案就那几条,而且极其平庸。为什么牛人却可以迅速对问题做出反应,且观点总是充满洞察力? 或者换个更接地气的问题: 牛逼与平庸的区别到底是什么? 当大家遇到这样的牛人时,往往觉得牛人大概天生逻辑思维就比较强,受的教育比较好吧,或者认为,人家经验丰富嘛,见多识广…… 最后,要么就是膜拜牛人,嘴上说两句「一定好好跟你学习」的废话;要么就是觉得自己跟牛人差距太大,还是按自己的节奏走好了。因此,往往丧失了真正洞察牛人到底如何思考和学习的机会。 最近一年,我也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到底牛人是如何思考和学习的?看了很多,深刻发现:牛人之所以厉害,并不是有多么高超的智商和技能,恰恰相反,厉害的人反倒没有什么花架子,说来说去也就那几招。关键的区别就在于,牛人可以把这有限的几招用的特别溜。 如果这么说的话,从平庸跨越到牛逼其实不需花费太多功夫在学习各种知识或招式上,只要聚焦到那些真正有用的招式就行了。这些有限的招式是什么呢?用李善友教授的话说是 「思维框架」 。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减少的只是输入冗余信息,这样做的目的是,省下来时间做更多输出端的成本投入。也就是要把有限的几招真正用好,甚至熟练到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牛逼与平庸的差别在于有没有一套形成肌肉记忆的好的思维框架。 分解一下这句话,有两个概念对我们实现平庸到牛逼的跨越至关重要。一个是「思维框架」,这是通过输入、打磨,不断精简而形成的;而所谓的「肌肉记忆」,是通过「刻意练习」的方式不断进行输出,对输入端进行强化,最终把思维框架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思维框架 李善友最近在混沌大学讲过一场「第一性原理」的大课,其中谈到自己的读书和学习方法时,他总结道,其实他并没有异于常人的能力,也不属于那种能一目十行、倒背如流的异类。真正决定自己看同样一本书比别人学的更好的关键是,有自己的一套读书的思维框架。 别人读书都喜欢看故事、例子、段子,好一点的呢会梳理出书里的观点和方法论,而他自己呢,看的是作者通过一本书呈现的思维框架。一般人看书是看表面的现象,而他是看现象后面的本质,不断把各个看似热闹的章节内容最后整合到一个点、一套框架中去。 我们举个栗子,来说明下思维框架的力量。 一般的营销人如何做广告呢?可能会想精妙的创意,搬出定位、4P、品牌战略等各种工具模型,再配合多渠道资源进行轰炸。营销对于他们来说,是各种复杂理论、工具和资源的整合。但是,以这样的方式,最后做出来的广告往往看似花哨,却难以真正引爆市场。 而华与华公司看待营销会集中到一个点上——营销的核心是降低企业的传播成本。因此,和绝大多数广告公司不同,华与华做广告会围绕「降低传播成本」这个点做出一系列营销决策。 比如,他们给公司、产品起名字往往会起那种特别简单甚至有点俗的名字,比如「篝火饭店」「小葵花」等。在写广告语时,会说「轰他一炮管半年」「晒足180天,厨邦酱油美味鲜」等近乎没有任何修饰的口头语。 这和我们认为的高大上营销好像格格不入,但是市场效果却出人意料的好。而这背后,都是华与华对「降低传播成本」这个思维框架做的应用。 不过,一说到「框架」,很多人会觉得这样学习会比较教条,限制人自由的思维。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现在给你一个问题:如何策划一场富有互动性的50人产品经理培训课?你和你的小伙伴可以尽情头脑风暴,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你能想到哪些方法呢? 三节课CEO黄有璨还真就给他的团队做过这样的实验。最后的结果,其实跟大家现在脑中模拟的差不多。大家普遍提出的方案是,要不就打个卡呗,要不再拉个群发个红包,要不让老师在课上做点小游戏,要不咱再准备点小礼物…… 哪个想法看上去都是个不错的点子,可凑在一起又觉得面目全非。然后,老黄就忍不住了,抛出了下面一张图,按图索骥制定策略,大家立刻沉默、折服。 老黄按照一个活动的时间顺序分成不同的模块,针对每个模块定制不同的策略,然后通过整个体系又把各个不同的策略融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其实,这就是框架式思维的魅力。框架并不是限制了人们思维的发散,恰恰相反,它拆分出不同的维度,反倒给人们提供思维的延展。要不然,所谓的发散性思维就成了上面那些热闹的想法,其实发散的却是一个维度上的事,思维并未真正打开。 刻意练习 有了好的思维框架并不代表就能立刻成为厉害的人。 思维框架看上去往往是很简单的,但这也是它最大的陷阱。一个好的思维框架要经过学习者的反复提炼才能最终形成。大众看到的可能就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图,但它的形成可能却是几十本书的结晶。 拿李叫兽研发的经典营销文案课程「14天改变计划」来说,他几乎所有的功力都可以用下面这张图来概括,事实上学员掌握住这张图也就掌握了李叫兽的思维框架。 但是,真正的难度是,这张图其实是浓缩后的知识胶囊,吃下去,只能获得一场倍儿爽的头脑风暴。 如果想要真正掌握这套思维框架,形成肌肉记忆,就必须了解这里面每个小模块背后牵扯的若干原理、案例,并且每一部分都要做大量反复的练习,才有可能真正变成自己的。这样一计算,就不简单是听课+做作业的时间,还包括吃透背景知识的几十本书+几百小时刻意练习的时间。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很多学了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学员,都普遍觉得听完课特别爽,超级有信心,但是一实战就歇菜,过不了两个月就全还给叫兽了。 所以,李叫兽在课程中才多次强调,听课和记忆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大家自己的练习才是最重要的。而在课程结束后很多校友组织的分会、社群,也是为了解决这个刻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的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打造自己的思维框架并形成肌肉记忆呢?我根据读《学习之道》获得的启发,给大家提供一个三个步骤的行动清单: 画小圈 → 建立联系 → 综合实战 。 画小圈 大家小时候都看过武打片,一个成功的武林高手最开始都是从最基础的扎马步开始的,枯燥的基本功可能一练就是好几年。可是,长大后,我们学本事、学技能往往忘记了这最基本的道理,总想着速成,所以,各种各样的速成班才如此具有市场。 《学习之道》的作者乔希·维茨金,作为国际象棋大师和一枚正宗的学霸,在谈到自己练国际象棋的方法时,让人大跌眼镜。他一开始并不是研究各种攻略、棋路,而是一上来只用一种棋子来走。 比如就是一个「马」,他会研究这一种棋子的各种走法,直到用烂,用到不能再挖掘出任何潜力,他才会接着研究新的棋子,看看单用「车」又该怎么走。 这和很多人练习下棋并不一样。大家会比较熟悉先记牢几个套路,然后开始大量的实战,在实战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套路,打败各路高手,最后自成一派,称霸武林。 这也是绝大多数人成不了高手的根本原因。这就像中国篮球,总喜欢以赛代练,可是大量的实战造成的结果就是忽略对基本功的打磨。如果研究NBA的训练方法,你会发现,球员会把更多的时间用来训练力量、耐力、柔韧性上,真正练习投篮、扣篮的时间并没有那么多,而比赛式的训练会更少。 还是回到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的例子。一般的学员学完整套课程毕业后会如何使用这套方法呢?他们会迅速开始用这套体系分析新的案例,把其中的方法用在工作实践中,试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获得升职加薪。 可是结果呢?估计一次次的实践过,14天的学员也发现,好像这套打法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用,自己用起来总是觉得怪怪的。因此,大部分人坚持两个月就不再用,彻底还给叫兽了。 这其实是低估了理解一套思维框架的难度。要知道,李叫兽可是把多年的功力、几十本经典书籍的干货浓缩成这样一张图呈现给大家的。想14天就获得叫兽好多年的功力,怎么可能!就算14天不吃不喝全用来学,也不可能完全吃透。 因此,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既然李叫兽是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给到大家,那大家也应该把这套体系掰开了、揉碎了还原回去,一个模块一个模块,像练习扎马步一样,扎扎实实地学起。 比如,对于十大需求清单,可以找到背后的理论,研究其解决的问题,适用的范围,这是解决输入端的问题。 然后,再找各种场景刻意使用这套方法,看到一个feed流,想想打了哪个需求,看到一个电梯广告,想想打了哪个需求,甚至超市买一件产品,也想想它的包装究竟想突出满足什么需求……把一个模块练到吐,再练下一个,例如梯子理论、自检清单…… 建立联 系 画小圈主要是解决基本功的问题。但是光有基本功是不行的,马步毕竟不能用来直接格斗,想要实战还必须继续训练。第二步就有点像练习武功的基本招式,比如锁喉、左勾拳、右勾拳…… 具体如何练习呢?要特别注意的是,到了这一步,并不需要创造新的知识、技巧,只要把第一步练习的基本功组合起来就可以了。 维茨金在掌握了车、马、炮等棋子的走法后,他会接下去训练车和马如果结合起来怎么打,车和炮结合起来又会有什么不一样的打法。只要在第一步训练的基本功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就会发现棋盘的世界转眼又变得不一样。 同样,在训练李叫兽的14天套路每个模块的方法后,第二步就可以找一下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比如,十大需求和六大自检清单结合起来可以怎么用?梯子理论和十一大痛点文案结合起来该怎么用?甚至是六大自检清单和PMO模型结合起来又有什么好玩的结果?…… 在学习的时候,大家一定会发现一个问题,单用一个工具都没问题,但如果要把几个工具结合起来用,就不知道该先用哪个后用哪个了。 其实,李叫兽自己也说过,这些工具本质上并没有强关联关系,可以分开用,也可以合起来用,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而他没法说的是,这些工具按照数学的排列组合又有多少种组合啊,就算叫兽自己也未必把所有的组合拳都用熟,又如何给学员一个明确的答案呢。所以,14天的体系留给大家探索的空间是非常大的。 综合实战 仔细思考第二步,你可能会发现,不同的人可能会组合成不同的招式。因此,武林江湖往往就会有各门各派,不同门派的区别主要是练习的组合套路不一样。 那么,练完一套套组合拳后,是否就能成为高手了? 可能会,但也可能会有一个陷阱。往往到了这个时候,一般人会陷入一个巨大的妄念,期望掌握所有的套路,建立自己的知识帝国。所以,很多人会更多地听课、学习新知,试图掌握更多的套路,收集更多的笔记。 而到了这个阶段,真正决定牛逼与平庸的区别就不再是套路知道的多还是少了,而是有限的套路能否形成肌肉记忆。这个时候,针对套路的反复刻意练习才是最重要的。 就算强如李叫兽,也不是各门各派的营销套路都熟悉,也只是对其中一小块非常熟悉。但真正决定他的厉害之处的是,他把这有限的一小块刻意练习到形成了肌肉记忆,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再举个李叫兽得意门生辉哥的例子。他利用在14天改变计划中学到的基本功,组合成自己的一套打法,他习惯先从PMO入手分析,然后再具体到主打需求和文案。他的套路是这样的,可能和绝大多数的叫兽学员都不一样。 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1199内裤,我们看看辉哥利用他擅长的思维框架是如何分析的。 是不是感觉很不一般呢?这其中的关键就是,他把所学到的知识模块重新进行组合,形成自己的思维框架,并通过不断实战练习,形成了自己的肌肉记忆。 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想到的思路和方案都较为平庸、碎片化的时候,主要的原因是并没有清晰的思维框架。决定高手和业余选手的区别也在于,是不是有一套形成肌肉记忆的好的思维框架,能不能把一套拳打好,而不是只会各种花拳绣腿。 如果想练成这样的思维框架,可以分成三个步骤: 画小圈 ——分解知识体系,每个知识模块逐一训练。 建立联系 ——寻找知识模块间的关联,组合成基本招式。 综合实战 ——把自己熟练的招式通过多种场景进行刻意练习,形成具有肌肉记忆的思维框架。2023-07-15 10:04:441
想要关注一些类似于李叫兽,吴寒笛可爱多这些讲营销知识的公众号,有推荐吗?
有很多啊,比如类类有话说,插坐(注意不是座)学院-常常会有讲座的文字稿整理,干货多馒头商学院-很多在线免费课程创业邦杂志-有料李叫兽-每期都是精华顶尖文案potys-很多国外案例2023-07-15 10:04:512
网红怎么做?
问题一:怎么做网红 10分 第一点,你必须要有你自己的独立博客、微薄或者空间。笔者建议使用新浪。然后把空间装饰的漂亮点。写点感人的日志。拍点自己的高清晰度的照片。 然后你可以开始去推广你自己的博客或者空间。把你自己的照片包括日记。转载到各大论坛贴吧。当然这些也是有技巧的。并不是说互联网上到处乱发布信息。那样是没有用的。想做网络红人我们要找对群体。一般是哪些年龄段的比较关注这些。然后就去找到那些群体去发布信息。 做好以上两个步骤。开始慢慢就有人气积累了。也许慢慢的就开始有人关注你的博客或者空间。然后要做的事别让人气与关注走失。还是继续的更新自己的日志与清晰度高的照片。让那些在关注的人有新内容可看。当然前期你还没出名前必须和他们有良好的沟通。有踩必回。建立良好的友情关系。而不是你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看不起别人。如果是这样的话你注定会失败。 人气慢慢积累过程中,你可以慢慢与他们熟悉,然后混迹于他们的圈子内。让他们的朋友圈的人都认识你。经常性的与他们互踩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你还是要继续把你的日志与照片个人资料继续在互联网上的相对应的群体发布。就这样日积月累。很快很多人开始认识你了。很多人就会开始知道原来网络上你也是一个名人。 做到这样人气慢慢的开始来了。很多人也许开始在百度中查找你的资料了。因为前面我所说的发布自己信息到互联网上去。所以也许你发的信息被收录了。所以都能把你搜出来。当然那只是你个人发布的。不够官方。 这时候要做的事情是把你自己与其他已经出名的网络红人融合放在一起。那样开始很多人就慢慢的宣传你的名声了。你也会名副其实的成为红人了。 问题二:如何做网红? 40分 1、有一张漂亮的脸(众多著名网红瓜子脸) 2、较好的身材 3、不错的声音 4、有某方面突出的个性 5、会唱唱跳跳 6、玩游戏要厉害 7、要会互动 阁下以为很容易吗,看看那些网红培训班多少钱~ 问题三:怎么做网红,怎么火起来。 在微博 ,qq空间和其他社交网站上多大有趣的东西,关注你的人多了,就成了 问题四:想做网红怎么办? 做网红没有那么简单的 问题五:我想网红,怎么做 需要有公司包装炒作 问题六:如何做一个真网红 自从PAPI酱出名后,各路的网红大神都接踊而来。网红培训班也承接不穷。但凡每一个敢在唱吧露脸视频、敢在微博面对陌生网友敢发自己真实照片的美女,没有一个是不想成为网红的,没有一个是不做着突然有一天,一夜爆红的美梦的。不然,真正害怕被人肉的姑娘,是不敢也深知在微博、微信、陌生人群里发视频、发每天 *** 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 当然,人各有志,敢于露脸的姑娘也没有什么不好。现在不就已经红了小大半的网红吗?到底什么是网红?网红的由来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为您一一解答 >>>> 网红一词的兴起,最初起源于新浪微博里的大V,小V。甚似有一段时间,新浪微博里很多美女层出不穷。接着是淘宝的 *** ,带着产品一起露脸的美女。再发展到今天,网红一词已经变得低俗而玩味。各大敢于露脸的姑娘们,都已经转向YY主播、电台主播。有的为了出位,在里面发布着不堪入目的画面。现在的网红,有大部分已经走向了误区。 其实,对于网红一词的理解,是大家一个理解上的误区。不是说你长得漂亮,你美你就能成网红。在这个锥子脸的时代,整容已经不是什么大事了,所以美女也已经在网络上是微不足道了。为什么人家PAPI酱那么美,成为网红的原因却是素颜的她用逗比脱口秀才能被不断转发? 也以此证明,其实网民的追求率,已经上升了。不再只是看露个肩或是发个嗲就可以让你坐上网红的宝座。更多的网民们,还是喜欢正能量、喜欢一些生活中的压力得到放下,喜欢一些生活中没有的东西,来给自己的生活带来营养,带来欢乐。 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迁,网红的时代,永远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所谓自媒体和网红不同,自媒体是团队运营,而网红只是自媒体当中里其中所推选出的人物营销。 所以,当您如果觉得自己姿色不错,想要做网红,你得明白,没有团队运营,只靠你的美颜,只靠你的姿色,所走向的网红之路,永远都和低俗脱不了关系。 就像郭美美的颜值、炫富的网红时代已经过去。而网民们渐渐从对网络的了解,网络法律知识的普及,到网民意识的提高,网红,不再只是几个LV就可以混入其中。 也许,在很早,上网、网虫、是形容一个人玩物丧志。而那个时代的网民也许真的就是打打魔兽,看看美女,约约妹子。他们对网红的理解:简单而粗暴。而到了如今,连明星都要挤入网红的前线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加入网络的团队,大家从网红一词延伸到了自媒体。才真正的在自媒体这个概念中看到了人物营销的文艺化及知识化。 只是,有太多做着微商的店主,太多开着实体店的商家,都以为我就是有一个微信公众号我就是自媒体,我就也有机会成为网红,让如今的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已经走入了即将灭绝的趋势。在现在如果还有人说想做微信公众号的话,我觉得你太晚了。 除了微信公众号,你知道还有多少平台是自媒体的平台吗?真正的网红,真正的自媒体从来都不是从微信公众号的平台里转发到火的。 下面,先和大家普及一下自媒体的知识。如果做为一名南昌的网红,或者你有这个想法,你知道除了微信公众号你还得拥有哪些平台的自媒体发稿、发文权限吗? 一、微信公众号平台 不多介绍了,大家都懂的 二、今日头条自媒体平台 其实真正会写新闻稿件的可以发在这儿,不过现在已经严格拒绝标题党了。今日头条的文摘侧重新闻、社会时评,对于文学类的几乎没有推荐,对于情感类的很容易视为低俗。适合正儿八经写新闻的媒体人;唯一阅读量最大的新闻媒体平台;好的文章十万的阅读量都不是问题(你在今日头条搜索:希希的成长日记,就是我们的新闻媒体平台) 三、腾讯企鹅自媒体平台 除了微信公众号,其实腾讯企鹅自媒体才是真正的新闻平......>> 问题七:怎样可以做网红特别想做网红 ? 第一,你是谁,你能不能一句话总结出你自己到底是谁。所谓的是谁,就是你到底和别人的差异在哪里,想成为网红,必然走的不是大众路线,必然是一个从小众的差异化到大众的普及过程 第二,你专业吗?你到底是否能够把你的差异化进行到底?到底能否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这个年头,只有专业才是王道。自身素质,发展策略,甚至你的装备,都必须是专业化的 第三,你会符号化吗?你要把你自己的差异性,把自己的专业化,抽象成为一种符号,就是大家常说的所谓的IP,只有这样,你才能脱离你的平台和你的实体,变成一个虚拟的认知,网红的特质,都是如此 第四,你会构建粉丝社群么?符号化之后,你要聚集和你脾气相投的人,你的粉丝,形成大社群,有了大社群,才能够有持续发展的动力,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做不成事情的,但是有了社群的辅助,你一个人就是千军万马 第五,你有导师吗?多向牛人学习,多向优秀的案例学习。“丁辰灵”是营销的专家,可以关注他的文章,“李叫兽”是广告的高手,可以学习他的文案 第六,你研究过案例吗?“网红研究院”是一个网红案例聚集的场所,你搜IN5网红研究院就能够找到。 最后,你会产品化吗?有了社群辅助,你要做出产品,只有产品存在,你才可以变现,变现才是最终的目的,你做网红不是玩玩的,而是要作为一项事业,得到应有的回报 问题八:我想当网红怎么做 找团队给你炒作。 投钱进去 问题九:怎么做网红 要有一技之长 问题十:怎么才可以做网红? 多拍些照片 弄得好看些 然后起个好听顺口好记的名字 到网红吧爆照 如果想红 就多到几个贴吧2023-07-15 10:05:391
3000千和30000万文案的区别 李叫兽
3000文案,请的是一个公众号小编,每天的任务是刷刷热点,更更新闻,在老板的淫威下讲讲产品,然后动员全公司人去转发推广,最后获得个300多的阅读量。30000文案,请的叫大神,大神一出笔,简单几个字都是叱咤风云,翻滚整个朋友圈。这并不一定是大神真的是神,很多情况是大神背后的靠山神。2023-07-15 10:05:571
你从杜蕾斯的营销策略学到了什么?
说起杜蕾斯,除了它本身羞羞的用途之外,还能让人想到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它的营销,可以说杜蕾斯最牛的就是它的营销。说到杜蕾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总是觉得不好意思。说起避孕套这个话题,大家常常抱着“玩笑”“逗乐子”的态度,但杜蕾斯不,它把避孕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广告内容诙谐但不低俗,情趣但不恶趣,露骨但不露点,重点都那么恰好!杜蕾斯的每一次广告都“污”的很有水准,并且每次都能将自家的广告与时事热点时间结合的相当精彩。其实事件营销是一个用较小成本获得较大关注的方式,事件营销分成两种,一个是自己造的,想起这个事就能联想到你;一个是跟着热门新闻或者其他热门事件同时出现的。第一种效果是最优的,但同时难度是最大的,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紧跟着当前的热门事件。杜蕾斯的微博运营足够的敏锐,总能够想尽一切办法把当前的事情和自己挂钩,而且挂的很有想象力。其实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借势,是借势营销,对于品牌知名度是有推动作用的,每天都有大事儿发生,甚至有些非策划的原生事件,但是在营销者的眼里这些都是营销源,当把一些事件的元素整合起来,与自家的品牌贴上一点点关系,不小心就借了个势,很多用户看到会喜欢丶会讨厌丶会分享丶会吐槽,总之就是情绪从平稳到波澜,这不就是我们想要的效果吗?2023-07-15 10:06:064
为什么在李开复的帖吧里有很多人骂他?
为什么在李开复的帖吧里有很多人骂他? 李叫兽用心不良。 为什么在vae签公司后就有很多人骂他呢? 不为什么,个人有个人的看法,,可能是嫉妒,也可能是不满世俗。。。。我们继续支持vv就可以了! 音乐纯粹,爱v绝对 tfboys是谁,为什么看到有很多人骂他们? TFBOYS是TF家族历史上第一只真正意义上的少年偶像组合,首张EP将在9月发行。三只目前发表歌曲有 ;《heart》《爱出发》《梦想起航》以及最近3月17日发表的全新单曲《魔法城堡》,他们是新生代的正能量。 TF BOYS全称为The Fighting Boys,团名除很明显说明TF BOYS为TF家族第一支组合外,满满的正能量名意喻着带着加油的少年们。团体主色调同TF家族为橙色,TF BOYS的粉丝名为四叶草。粉丝名取自TF BOYS出道EP<heart>中的一句歌词“四叶草在未来唯美盛开”,团体三人及粉丝第四人共同组成四叶草一起成长,同时四叶草图案也被设计入TF BOYS的组合LOGO里。 为什么果冻吧有很多人骂秦时? 秦时明月也很好看啊 不要在意别人的话 坚持自己喜欢的 为什么有很多人骂那英 那英说刀郎的歌没有音乐性,去KTV点刀郎歌的都是农民工。 那英对农民工的鄙视非常明显。 为什么有很多人骂徐良? 因为右狗等人想红,那是炒作,不要相信~不良永远爱良~ 为什么有很多人骂My Chemical Romance? 不知道为什么gared(好像拼错了呢。。就是主音)哈哈。总是很矛盾。先是emo然后说emo是垃圾。然后又说自己有一点哥特气质。然后又说自己讨厌自己病态的样子。 前段时间又和the killers开骂。然后又和fall out boy的主音和吉他开骂。。真是是个矛盾的人呢。。不过说起来。音乐还是不错的。至少我喜欢。 lol丹妮为什么很多人骂他 我给你简单说一下吧,这个人和几名lol选手,比如死亡宣告,uzi之类的,有一定的关系,然后借着有钱,把网通一的王宁给侮辱了,还发各种帖子侮辱他人,侮辱方式就是让网通王者集体改名,加了人名,一些不好听的话我就不说了。但是是个人都明白,吵架做得这么狠毒,就算对方是坏人,这人能是个好**么?大家心知肚明这也是个biaozi,于是骂人者人恒骂之,把她的各种不良行为发了出来,这人就彻底臭了,但是盲目跟风是不对的,毕竟这都是别人的话,侮辱诽谤交给别人,大家看看就好 李开复的老婆是李开复的初恋吗 是的,李开复先生还在读大学的时候就结实了他的第一个女朋友,也就是他现在的妻子,这当然是他的初恋了! 为什么有很多人骂12dora 因为他两面派墙头草。没红的时候喊人家爸爸,红完就翻脸不认人,还要带着B站一堆知名UP主走,你说这人是不是忘恩负义啊。2023-07-15 10:07:511
从用户视角做营销
用户视角做营销一、用户视角的本质1、基于用户思维和用户的行为维度分析2、从用户的行为分析3、是“他想要”,而不是“你想给”4、通过用户的需求模型建立整体的供给端口二、如何设置“用户视角营销目标”?1、通过用户认知的表面差异2、首先要对用户进行假设,比如假设用户不会看你的文案,你要怎么去解决这一问题三、根治自嗨1、不要在自己的思维圈里无法自拔,首先是要学会反省自己有没有自嗨?2、当你的客户没有买你的产品,你要思考他们为什么不买?从接触到购买的落差到底在哪里?总结:李叫兽讲的全都是废话。当初我要是学他的,我早死在自媒体大潮上了。李叫兽的这一套所谓的文案理论从根本上来讲还是属于人性化理论。首先他作为一个90后,我们不应该过度相信他的商业嗅觉。所谓的成果为王,我们发现李叫兽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写爆文,而爆文的本质就是能够抓住用户的第一心理。这个跟当年的陈安之传销教父的做法如出一辙,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实质性的落地的东西。当然,所谓落地,我们很多人理解为手把手地去教,这是不正确的。在营销上,永远是人性的碰撞。而用户,本质上区分于客户的一点就是,用户只是过客,在理论层级上属于金字塔的最低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UV。流量的时代到了运营的时代后,微商的后时代商业逻辑里,其实是不认同李教授这一套的。当然在阿里构建的那一套大数据流量机制下,流量本身就是个虚无的东西,我们要想从流量上有所获得,本质上是晚上的团队架构和系统,包括心态启动和可复制化的打法。现在李叫兽这一套还可以继续用,但实在不建议全员工学习。毕竟用户思维太浓,互联网思维太浓。今天我们做销售,还是跟营销有本质的区别。很多销售囿于水平,根本看不懂李叫兽那一套。不喜欢理论,手把手战线又太长,李叫兽这一块公司还需大力迭代。没有贯彻落实的事情都属于空泛理论,没有落到实处去结合现有的工作,还是应试教育的产物罢了。我做了这么多爆文,我身边也有那么多做爆文的人,非常不建议我们这样一个公司去全面推崇李叫兽——或者说,要真推崇的话,也要转化成一个培训体系去通俗易懂讲出来,而不是连我们自己都不懂,就要别人去各抒己见。个人看法,不喜勿喷。符健治2023-07-15 10:07:581
7年营销活动策划老司机,教你3步破解活动没吸引力难题
7年营销活动策划老司机,教你3步破解活动没吸引力难题营销航班2822019-7-2410:28营销管理前言随着市场与人才竞争的加剧,企业对策划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不仅要会策划营销活动,更重要的是要策划出有引爆力,影响力,销售力的的活动。创新成为了策划人必备的职业能力,本篇文章将从创新的关键点教你破局,走出迷茫,从“新”出发。策划人会经历没有思路的焦虑,方案不讨喜的高压,活动中无以应对的变数。更痛苦的是创造力的枯竭,昨天,今天,明天重复用一套营销方案。这样做的后果是,在用户眼里,你的活动没有任何吸引力,在老板眼里,你的工作没有多少价值。为了做出一个完美地方案,多数人不停的在找方法,现实中普遍的两种极端情况是,要么在苦逼地造方案,要么是轻松地复制模仿。“你只有非常努力才能看上去毫不费力”,不幸的结果是:90%的策划人都在做无用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他们的精力一般都浪费在这里了,如下:1、找了一堆的数据,但是方案诉求与数据脱离,作用微乎其微。2、接到做方案的任务,并不具体分析,一来就开始拍脑袋,为了做而做。3、网上找一堆案例,东拼西凑出来一个看上去还漂亮的方案。4、花了多数时间在思考怎么做,忽略了目标,没有找到关键点,没有逻辑性。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笔者根据近7年的营销活动经验分析出如下结果:“懂得数据的重要性,但是看不懂数据,更不会用数据解决问题。”“还没有形成一个优秀策划人该具有的流程思维”。“知道创新的重要性,但是没有创新思维”。“缺乏抓关键的逻辑思维,以及破局思维”。以上分析,显而易见,一个共性问题是思维。这也就是说:“策划要创新,要破局,就要站在思维的高度,从第一步开始,就让营销活动不一样!”那么,策划营销活动,要如何创新,帮你找到破局点?这篇文章我们从三个关键点谈起:1、活动创新的核心思维2、了解活动创新的方法3、活动创新的目的首先,我们要了解本质,策划的本质是为达到目的,进行的一系列策略谋划。而创新的本质,笔者非常认同马云曾说的,“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价值,不是因为你要打败对手而创新,也不是为名利而创新,而是为了社会为了客户,为了明天。真正的创新一定是基于一种使命感。”看着大而皇之的创新论,用到活动策划来说,终归回归到两点:满足了精神或物质的新需求。也正因为如此,优胜劣汰法则更明显。其次,我们要从哪里开始创新,是要做颠覆性创新还是微创新。先要清晰地知道整个活动为什么而做,解决哪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这次活动成功的核心问题是哪个?最后,围绕活动的关键点设计新的玩法。接下来,笔者从3个创新关键点,具体分析,为你揭晓答案。1活动创新的核心思维创新者的路径中,有这样一句话,笔者为之触动,“万事以用户为准绳,在创新方面尤其如此。”因此,营销活动作为市场营销的一部分,在创新思维上,依旧要从用户出发做创新。这些创新,需要策划人洞悉用户行为,分析用户想要在营销活动中达到的目标。有人会说,难道不是洞悉需求吗?“用户目标达成理论”是克里斯坦森教授开创性的研究成果,这一理论的精髓是:“创新不是关注人们当下的购买需求,而是要关注用户潜意识中希望达成的目标,洞悉用户行为的深层原因。举例说明一下:第五人格在今年的五一黄金周,在上海**举办了第二届COA全球总决赛暨一周年庆典。对比第一届COA赛事来看,这一届“深渊的呼唤II”更加迎合了玩家对于赛事盛典的期待。在一周年这个充满纪念意义的日子,在KA的主导下,第五人格将这届赛事包装成了夏日嘉年华,并且在游乐园区上做了亮眼的升级——将普通的游园活动优化为有沉浸式互动体验功能的交互乐园。让不管是参赛玩家还是普通玩家,都能感受到COAII所带来的狂欢氛围。第五人格的这场营销活动,如果从需求来看,更趋近于,满足用户对好玩、有趣、刺激的需求,而分析玩家在园区里玩各种不同的游戏关卡、真人表演秀等,并COSER扮演游戏内的角色与玩家互动。第五人格的创新来自于,打破用户的行为习惯,把线上的玩法引用到线下,真实化、场景化、可视化。玩家从虚拟中走出来,在现实中大秀自我,被围观,成就感放大。这里,第五人格的创新,则满足的是“真实感和成就感”的价值。亨利·福特曾说:“如果当年我问人们需要什么,他们的答案可能是更快的马匹”。如果营销者相信,他们需要的是马,创新的产品则不存在,正是因为对其真实需求的探索,用户需要更快速度的交通工具,才有了马车的出现。同样,用户不会告诉你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营销活动,但是他们的目标你却可以预知。那么如何预知呢?举两个例子:多数玩家在玩游戏的时候,之所以会沉迷,是因为游戏升级的刺激带来的爽感让他欲罢不能,而玩家不会说出我要当王者的目标,只会说我需要更刺激的游戏。那么如果让游戏更刺激,除了增加难度,增加荣誉感就可以列入目标,因为完成目标成就感倍增。另外,以活动促销为例,一般女生买衣服砍价是为了贪便宜吗?从表面上看,他们的需求是省钱,但他们进店前的目标是,不要被店家忽悠,要掌握主动权,以免被坑。所以在价格设置上,就有了零售价和促销价这两种价格,顾客一看,是比平时价优惠很多,这种被坑的心理无意识中就弱化了。再举例:双十一成为网购节,真的是因为人们需要购买优惠的物品吗?从需求出发,看似是制造机会,满足人们贪便宜的需求。但是当双十一成为一种节日,人们的需求则变成了“多过一次节,多满足愉悦自己一次”,毕竟节日不嫌多。双十一的创新核心思维是,为用户制造了节日的仪式感。要点:需求背后的动机,才是活动策略需要去研究的根源。2活动创新的方法营销活动方案创造的过程就是一次做局的过程,即,设计或假想出来一个最终可以拉动N多人一起参与一起玩的事情,并一步步让这个事情从假想变得落地。你首先要知道做局需要的要素When:活动举行的时机。Who:活动针对哪些人,目标参与者是谁。Where:活动地点,场景。Why:举办活动的企业需求,消费者需求。What:要实现的目的和价值有哪些。How:消费者如何参与,给他们怎样的体验。Howmuch:消费者参与需要哪些成本。Effeact:活动的预期效果。做局,是营销策划人必须要有的思维框架,懂得这个,会避免你拍脑袋,一来就写的习惯。目的是养成流程思维。因为在这个框架之下,你会自然而然的列出整个活动的流程。要点:先有框架,再有流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会不自觉的去思考,这场活动你的优势劣势是哪些?能为你所用的有哪些?同样,你的困局也会显而易见,当这种困局,成为你活动成败的核心因素时,困局就是你的破局点。举例:笔者曾在做一场产品发布会时,遇到了这样的困局,当时整个家具市场低迷,经济形势不好,经销商信心不足,这场产品发布会将决定着他们是否签单我们的产品,与我们开店合作。那么在这样的背景和目的之下,这场会如何顺畅的开呢?1、经销商都能够来,现场氛围好,气势足,大家聚在一起,本身就是一种正能量的鼓舞。2、给经销商一个必须来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让他们觉得签我们的产品,一定可以赚钱,是非常有眼光的。3、选一个好时机,好地方,举办这场活动。在以上的3个问题来看,显而易见,给经销商一个必须来的理由是核心关键,也就是我们的破局点就是用什么理由让更多人来参加。如果参加的人少,这次活动首先是不成功的。因此,出于这样的考虑,这次大会我们了经济领域内的大咖叶檀女士来给我们现场分享她的经济观察,结果,大咖效应真的棒,现场来了600多名经销商,签下400单,创造了行业的奇迹。你可能会问这是创新吗?很一般吧,在这里笔者借用李叫兽所说的,要按照价值创造型的思路做营销,得彻底转变思维,想清楚怎么让资源增值。比如同样是找代言人,一般的思维是大牌明星,他的粉丝可以成为我的用户。但是所有品牌找代言人都有这个效果,代言人这个资源没有增值。高德地图找林志玲代言,就把她的声音录成导航,这就是相同的资源带来了增值。再举例:当你要做一场线下的美容沙龙,你觉得这里考虑的核心要素是什么呢?1、这场沙龙活动如何达到预期人数?2、这场活动要设计哪些流程?3、这场活动要完成销售***目标的关键核心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完成目标的关键核心是成交人数必须达到一个数值,那么破局点就应该放在成交率上,而成交率的核心则是让用户愿意买单,超出预期的价值是什么,创新的价值就应该放在体验上面,制造能够促进成交的“场”。要点:这部分的核心内容就是,你的困局就是你的破局点,何为困局,就是阻碍你这次活动成功的最大要素。例如:没有人气怎么办?没有影响力怎么办?用户不care怎么办?用户不愿意参与怎么办?方法是:找到你想要达到目的,但是有困局的点,去破局,创造增值。3活动创新的目的但凡大手笔营销,背后必有所求,要么是为了大规模拉新,要么是为了冲数据融资,要么是为了推新产品,几者至少必占其一。以上是营销活动想要达到的目的,那么活动创新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呢?回到前文笔者提到的,如果策划人不去创新,则只剩下生搬硬套,复制模仿的份儿了。那么创新的目的也就是为了打破常规,在同样的事情上,每次都能做得不一样。毕竟那些喜新厌旧的用户,不会告诉你,他对你的活动已经厌倦了。我们清楚了创新的目的就够了吗?不!我们还要知道目的背后的深意。当别人利用一张海报拉新几十万粉丝时,当别人凭H5刷到几百万的曝光时,当别人一次活动做几个亿时,你是否看见了创新目的背后的真实用意。举两个例子:某互联网平台做了一个以拉新为目的的活动,第一次以一个不知名的机器人做海报时,参与人数寥寥无几,而当过了几天,《疯狂动物城》这部电影上线以后,他们把这个海报变成了以疯狂动物城主角为载体的海报,立即引发了万人参加。这个简单的举动就是追热点,借势。6月1日,一加手机携手京东在上海ERAASHANGHAI举办“GoBeyondSpeed--OnePlusDJNight”活动。当晚,全球百大DJ之一的CARTA作为重磅嘉宾出席。此次活动不仅是创造力的全新碰撞,也通过跨界的方式向更多人传递了一加追求速度、流畅与激情的态度。作为一个“不将就”的科技品牌,一加不断寻找来自不同领域的伙伴跨界合作向用户呈现别样的惊喜。当天,在京东618全球年中购物节中,一加7Pro也获得了“开门红”:斩获4000元以上价位段安卓手机的单品销量冠军。以上跨界营销活动,也是一次由内而外的创新,手机电音派对是一场音乐与科技结合的创意秀。这个简单的举动则是通过创造用户对音乐的立体体验,加深用户对一加手机时尚、速度、激情的品牌认知。要点: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撬动用户的新杠杆。因为过去的方式已经失效。最后总结李叫兽把营销战略分成了两种类型,一种叫价值获取型,一种叫价值创造型。第一种,想办法争取更多存量资源,比如买更好的广告位、找顶级的代言人。什么叫价值创造型呢?就是要改变资源的利用方式,创造新价值。在营销活动中,要不断地创造新价值,这才称之为创新。本篇文章从活动创新的一个核心思维(why):以用户目标为核心策划活动方案。活动创新的方法(how):找到破局点,将这个点做增值。活动创新的目的(what):找到新的撬动用户的新杠杆。以上三个关键点,为你解释了如何做创新。参与讨论2023-07-15 10:08:051
做人如何才能出色?
首先,当然还是要你掌握的知识比较丰富广泛。通过掌握的知识,运用学到的理论,把它们都放到工作上,然后会对你的工作有所帮助,让你在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你想啊如果你在事业上成功的话,难道还不够出色吗?然后做人要诚信老实,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不仅要在工作上优秀,而且还要在品德方面很高尚。现在人们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不仅仅是工作上,而且还在生活中。如果你在为人处事方面做得很好的话,在家庭方面也处理的很好,那么,别人一定会对你有很高的评价,会觉得你是一个很出色的人。接着,如果你想要变得出色,就一定要有足够的自信,有足够的能力。你看像《微微一笑很倾城》里面的肖奈肖大神,他就是一个很优秀很出色的人吧。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定的技能,另外一方面,他在学习成绩很好,人也很聪明,特别是在发明创造游戏的时候。最后,眼界要宽。想要成为一个出色的人,不仅仅是自己觉得自己出色,还要让别人觉得你出色。开拓自己的眼界,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闯出一番名堂。2023-07-15 10:08:132
产品/运营入门资料全面大整理!!
本帖专为「复旦互联网产品小组」打造,旨在整理知乎等平台相关的资料,以勾勒一套产品/运营入门的【知识框架】。资料选取仅代表选取者个人立场,请批判性阅读,勿通盘接受。有志于从事互联网产品/运营的复旦同学,欢迎加入我们的复产小组~注意!!!!1.本帖只适用于功利快速地搭建产品/运营基础知识框架,只涉及皮毛层面,只是“道-术-器”中的术和器。比如产品的需求分析、产品理解和设计策划是重中之重,但因为难以用文章写清楚,所以没有多少资料可参考。真正深入了解产品/运营,一是要多动手实践,二是要多深入思考,三是要多体察人性,四是要积累充足的文化底蕴。这些都没有速成攻略。2.因为知乎将产品、运营的文章多爆发于2016年前,离现在很久了,而互联网的变化其实很快,所以下面部分文章时效性要打折扣一、行业概览1.1互联网岗位分布下面两个回答介绍了互联网的几大岗位,简单来说就是:技术、产品、运营、市场、设计、职能线6大类:【简洁版】互联网公司都有哪些岗位?具体是什么职责?-墨小白的回答-知乎【详细版】互联网公司都有哪些岗位?具体是什么职责?-暖石的回答-知乎大家简单了解下岗位工种就好了,他们对具体岗位的理解并不深入,不要拿来作为具体岗位的解释。1.2细分领域介绍目前没有找到太合适的,先凑合着看下吧:互联网有哪些行业分类?-汪汪果实的回答-知乎二、产品岗位2.1产品经理岗位介绍----2.1.1啥是PM产品经理究竟是做什么的?-李三科的回答-知乎梁宁:在腾讯的第一堂产品课——菜鸟产品经理还是有专业度的产品经理----2.1.2产品经理的工作流程关于产品项目的工作流程,下面这篇足够简单,又足够全面:产品经理核心工作流程-herock的文章-知乎关于产品经理每天的工作流程,下面这个问题有很多抖包袱的,这个回答是比较靠谱的:产品经理的一天是怎样的?-郑坚义的回答-知乎----2.1.3产品经理的分类整体分类读下面一篇就够了。此外,腾讯、阿里招聘时还有“平台型产品经理”,这类偏向中后台,多要求技术背景:产品经理有哪些类型?-刘飞的回答-知乎关于C端和B端产品经理的区别,可读:toB的产品经理和toC的产品经理有什么差别?toB的产品经理的价值如何体现?-知乎关于后端产品经理,专门介绍一下:潘帕斯雄鹰:来,给你聊下后台2.2产品经理入门与发展路径首推一门得到上的课程,可以算是「必听」级别了吧:梁宁的公开课《产品思维三十讲》另外推荐两门不同风格的知乎live,适合前期小白入门:【实践型】布棉:新入行的产品经理100天长大计划【思考型】刘飞:产品经理入门指南下面是从入门到进阶的几篇文章,后面会继续补充:【发展路径】梁宁:产品经理的段位——说说腾讯的产品职级【零基础入门,这条是夹带私货】黄大水:产品之路曲径通幽——零基础产品经理入门心路【早期发展】产品经理在早期如何快速学习?-刘飞的回答-知乎【进阶思维】互联网行业的高级产品经理和普通产品经理有哪些区别?-刘飞的回答-知乎2.3产品经理技能树----2.3.1用户调研这两篇是网易产品大神@王诗沐老师的文章和课程笔记,值得一读王诗沐:你真的会做用户调研?传统的方法依然是了解用户的最佳途径|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专业的用户调研&需求分析方法|人人都是产品经理下面一篇是36氪产品总监申悦的用研报告写法,简单可操作:申悦:案例告诉你:用户调研报告应该怎么写?|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3.2需求收集/分析/排序/管理需求这块,可以分为4个内容:需求收集需求分析(辨别真伪需求、深挖真实需求)需求优先级排序需求池管理需求收集不用多讲。需求分析目前没有找到好的文章。找到一篇李叫兽的文章,思维还蛮不错的;梁宁有简单的分析提到痛点和痒点,但“未来更有意义的是痒点”这一观点不是特别赞同:【李叫兽方法】一张图教你发现用户的痛点-李靖的文章-知乎梁宁:痛点与痒点——谈谈互联网产品的运营感需求优先级和需求管理可以看:作为产品经理,你是如何分析和管理你的产品需求的?-刘飞的回答-知乎布棉的知乎live:产品经理基本法:需求管理术----2.3.3产品分析/竞品分析其实产品分析,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产品的体验把玩,通过对产品的反思,形成敏锐的产品感。产品报告只不过是一种输出形式而已。关于产品的体验把玩,是重点中的重点,但这块要讲明白所需「功力」太深,后面我们再找找大咖的方法论。这里只放两篇实操层面的报告写法,后面我们准备找嘉宾详细写一份:三节课:产品经理如何进行竞品分析?王镇雷:我怎么写产品体验报告?----2.3.4产品策划与设计(原型/流程图/PRD)跟上一点相似,产品策划是产品的重中之重,也不是一篇文章能讲完的,这里不展开。这里只放上几篇具体的工作方法:A.原型设计:小公司往往产品要兼任交互设计,对交互设计的要求较高。但大厂有专门的交互设计师,因此原型主要用来传达你的产品概念,不追求高保真,只求把你心中的想法传达出来即可。可以先培养自己的设计美感:ios设计规范(英文版):HumanInterfaceGuidelines原型设计一般工具(Axure、Sketch、墨刀):【Axure入门看一本书,跟着案例一起做,把前面基本内容学会就好,后面的过于深入价值不高】网站蓝图AxureRP高保真网页原型制作【墨刀】墨刀-强大易用的原型设计与协同工具【Sketch】产品之器Sketch-王稷豪的文章-知乎B.产品流程图这篇简单粗暴够用了:实例解析业务流程图与产品流程图|人人都是产品经理C.需求文档(PRD)PRD是产品的重要产出物,相当于产品落地过程的说明书。但其实PRD没有定法,只要能够清晰表达你的产品设计即可。Word、excel、ppt、Axure其实都可以。不要过于追求形式,你写得太繁琐的话,实际中设计姐姐和开发大哥可能根本不会看。。。关键是逻辑清晰和准确。【中式写法】如何写一份易用的产品需求文档?-臻龙的回答-知乎【西式写法】产品经理实习生怎样提高文档书写能力?有哪些好的文档书写规范可以学习?-董弈的回答-知乎----2.3.5沟通执行与项目管理产品与开发向来相爱相杀,但是不要沉溺于网上流传的「产品开发撕逼」的故事,也不要相信「产品要求根据手机壳颜色改变界面颜色被开发毒打」这种都市传说。关于产品与开发的沟通,这篇文章很科学地总结了方法论:产品经理如何与强势的技术沟通?-汪超骏的回答-知乎关于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区别,是许多新人同学会犯糊涂的地方。因为许多公司没有专门的项目经理(即便有也不够用),所以产品经理经常要做项目管理的工作。因此许多同学错把项目经理等同于产品经理了,这是一个误区:项目经理和产品经理的关系是怎样的?-陈雄的回答-知乎关于如何做好项目管理,可见:产品经理怎么管理项目进度?-郑坚义的回答-知乎----2.3.6数据分析【整体概述】怎么评价产品经理拿数据说话这回事?如何做数据分析?-大禹的回答-知乎【数据分析学习,说的好像你会看似的】翻书柜|1000位产品经理推荐的数据分析书-阿德的文章-知乎【渠道数据分析】App数据分析的常用指标有哪些?-张溪梦Simon的回答-知乎【电商数据分析】电商平台应该分析哪些数据?具体怎么去分析?-张溪梦Simon的回答-知乎【互联网金融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运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哪些呢?-张溪梦Simon的回答-知乎----2.3.7技术知识再次夹带私货,这一篇是结合产品实际工作所需推荐的技术学习方向:产品经理如何大致听懂开发之间的对话?-黄大水的回答-知乎2.4辅助工具挑个顺手的就好,不要过于沉迷,你效率低下90%不是因为工具哈哈:互联网产品团队有哪些工具、软件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张子恒的回答-知乎腾讯产品经理七年私藏工具,100%效率提升-腾讯的文章-知乎三、运营岗位(感谢Shelley的整理)3.1运营岗位介绍----3.1.1啥是运营一篇是从宏观角度解释产品运营,一篇则围绕运营的具体目标来谈。产品运营如何定义?-姑婆的回答-知乎做运营到底是在做什么?-飞鱼船长的文章-知乎----3.1.2运营的工作流程产品运营的日常工作是什么?-章鱼怕黑的回答-知乎【运营新人必读】互联网运营工作流程详解-我一见你就笑的文章-知乎----3.1.3运营的分类第一篇文章标题很大,拆分却很细致,先讲了产品不同发展阶段需要的运营,然后对各个运营又分别解释,通俗易懂。什么是运营?-城艾的回答-知乎运营分为哪几类,具体的工作职责是什么?-杨毅的回答-知乎3.2各品类运营入门----3.2.1新媒体运营/内容运营宏观角度:以下两篇文章基本是图,看起来更好理解新媒体运营思维图,看这篇就够了(可以说是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如何成为一个运营大牛:一张图看清内容运营具体案例:如果宏观角度太空,配一个具体案例~小红书爆红背后,有可复制的内容运营策略----3.2.2活动运营第一篇文章比较老了,但是言简意赅,第二篇结合了很多案例,配合起来看很适合入门~运营做的活动都有哪些?-张亮-Leo♂的回答-知乎关于活动策划、运营都在这(5000字,多个案例分析)-徐攀辉的文章-知乎----3.2.3产品运营类目较大,前面已经说了挺多概念,这篇就结合一些案例来看吧~一文看懂产品运营的分析方法-猴子的文章-知乎----3.2.4社区运营社区运营的思路主要有哪些?-韩叙的回答知乎----3.2.5社群运营如何开展社群运营?社群运营有哪些好的破冰方法?-三节课的回答-知乎----3.2.6用户运营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用户运营干货收藏|一份思路清晰的用户长大体系设计方案再推荐一个知乎live:韩叙:如何构建用户运营体系----3.2.7渠道运营什么是渠道运营主要做哪些方面的工作?-起点学院的回答-知乎怎样做一份良好的竞品分析?通常有哪些方法?-飞鱼船长的回答-知乎3.3运营职业发展路径一个运营的能力模型与长大路径-黄有璨的文章-知乎如何规划我的运营职业生涯?运营和推广人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工作习惯?-飞鱼船长的回答-知乎最后一篇文章共勉~四、求职面试4.1求职策略与方向4.1.1值得加入的互联网企业三节课总结了2019年值得加入的互联网企业,可以说是很全面而且科学了:2019年校招,最值得加入的互联网公司有哪些?-三节课小实习的回答-知乎下面这篇回答时间推荐的只是独角兽公司,但是他判断企业时方法论和思路很好,可以借鉴下:2018年校招最值得加入的互联网公司有哪些?-Harold的回答-知乎4.1.2如何选择就业方向知乎大VSeanye有一篇文章讲述了如何判断公司是否值得起:如何判断行业和公司的「钱途」-SeanYe的文章-知乎对未来新趋势的预判:未来10~20年,哪些行业会快速发展?为什么?-以太创服的回答-知乎4.2如何写出一份好简历这篇是针对互联网求职的简历经验,里面提到一份靠谱的项目经历,比一堆花哨技巧更有说服力,可谓真相了:优秀简历要遵循哪些规则?-暖石的马涛的回答-知乎下面一篇介绍了STAR法则。无论简历、面试,STAR法则都能让你的项目表述非常有逻辑性:为什么在简历和面试中使用STAR原则成功率更高-CareerFrog职业蛙的文章-知乎如果完全没有项目经验,怎么办?可以参考下面的写法:简历一无可写怎么办?-朱英楠David的回答-知乎4.3笔试方法没找到好的攻略,大家有发现好的欢迎推荐。一般笔试都是通用行测题+专业问答题,行测题买本书多练就好了。专业问答题其实我们小组公众号之前已经写过了:复旦互联网产品小组:寒假试训营笔试解析4.4面试方法首先一个,不要轻信网上随便查来的面经,原因很简单,分享的人过没过面试你都不知道,凭啥就相信人家呢?许多人被拒之后总结了方法,下次应该怎么怎么样,但谁知道自己究竟是因为什么原因被拒呢?此外,面试的各种套路,唬唬年轻的面试官就算了,基本大厂的面试官都是leader级别,平日阅人无数,小年轻的套路基本可以被当成透明了。要相信面试官的功力,所以更重要的不在套路,而在个人的逻辑和表达。产品/运营的专业面试,多是面试官针对你个人的项目经历和产品体验发问,会带有比较重的个人特征。因此下面主要分享几份面试经历:先贴一份我们学校思凡学姐(腾讯网易双产培)的面试攻略:一条锦鲤的七秒记忆腾讯产培生面试:成为2016腾讯产培生背后的思考腾讯产品培训生面试经验分享:从笔试题到终面全过程|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腾讯产品培训生面试该准备那些知识和素质?-马文博的回答-知乎网易产培生面试:余徽之:网易爸爸喊你来面试啦一瓶果酱:奇妙48小时--网易PM599产培生面试全纪录庖丁解牛式复盘——2018年网易PM599产培生面试通关全流程几位大神的面试考察方法,建议有时间都可以读一读:纯银的产品面试题:纯银:产品笔试与面试题黄海均的职人社收集了各位产品总监的考察心法:想知道产品经理是否聪明,面试官老司机会问这些问题-黄海均的文章-知乎李三科:什么样的应届生值得招?-李三科的回答-知乎刘飞:刘飞:面试中怎样考察产品经理?2023-07-15 10:08:311
为什么微软小冰写的诗是丧的
微软的人工智能——小冰出版了诗集啦,让我们来“鉴赏”一下,看看水平如何,又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的?小冰作诗水平鉴定微软的人工智能——小冰居然出了一本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是不是感觉很神奇呢?据说为了给她的作品申请书号,甚至惊动了出版总署的高层。微软小冰是怎样学会作诗的?她是通过对1920年后519位现代诗人的上千首诗经过10000次的迭代学习达成的。据介绍,小冰每学习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6分钟,10,000次需要100个小时。她至今创作了70928首诗,从中精心挑选了139首,结集出版。让我们从诗集中选一首来“鉴赏”一下:《雨过海风一阵阵》雨过海风一阵阵撒向天空的小鸟光明冷静的夜太阳光明现在的天空中去冷静的心头野蛮的北风起当我发现一个新的世界这是一首一看就让人犯晕的诗……写得散乱,让人不知所谓。逻辑有问题。“光明冷静的夜/太阳光明”这一段,夜里怎会有太阳?这种写法在诗歌中不一定是错误,也许是一种修辞,有着特别的意味?若是比喻,喻体如诗中所写,那本体该是什么?但综合上下文来看,仍不知小冰到底想表达什么。也许是小冰写得“高深莫测”,让人不好理解?下面从另一角度,用最基本的方法来分析一下。《雨过海风一阵阵》这一首诗,当中明显有几个词是重复的。“天空”、“光明”和“冷静”这三个词,均分别重复了两次。要知道,汉语的特色就是词汇比世界上其它语种都丰富,同义词、近义词非常多。写诗时,同样的意思,可以用多种方式去表达,老是用一个字眼,会让人觉得色彩单调,这也是写作的一种基本功。当然,也不是禁止重复,就看有没有必要。通观全诗,发现“天空”这个词因为是名词,可以重复描述;而“光明”和“冷静”这两个词,作为形容词有着不少同义词、近义词,均没有一定要重复使用的必要性。“光明”可以用“明亮”、“光辉”和“光耀”等等替代,“冷静”可以用“清静”、“清冷”、“孤寂”等等替代。这是明显可以改进的。说起来,这也要看“诗人”自己的意思,也许微软的小冰就是要故意重复某一个形容词以强调某一种情绪呢?顺便说一下,“光明”这个词,在诗集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是有原因的,根源在于微软小冰所选取学习的那一个时代的诗,是一个讲理想讲追求的时代的产物,“光明”一词被用来象征理想追求。如顾城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也许微软小冰老是用“光明”这个词并没什么特别的意思,只是机械地调用素材库,素材中“光明”这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于是小冰打乱素材重新排列组合之后出来的新诗里面“光明”这个词的词频也特别高。“形散神不散”的“形”和“神”是什么现代诗跟散文差不多,也是讲究“形散神不散”的。现代诗跟古诗词相比较,没有格律,形式不拘一格。而一般来说,总有一个中心思想。特别地,曾经流行过的“朦胧诗”,很多并没有一个清晰的中心思想,而是摆脱了现实的约束而去追求一种诗意。在那一个时代,有一种特别的格调。但是那种“朦胧诗”随着诗歌的没落,已归于沉寂。能经历时间的洗礼,至今仍广为传播的,更多的是中心思想明确的现实主义的诗。“朦胧诗”如同抽象派的画作,很多人根本欣赏不了,都不知写的什么;而现实主义的诗,跟现实接轨,更易为大众欣赏。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看上去微软小冰走的正是“朦胧诗”一派的路线,而且比人写的“朦胧诗”更“朦胧”更不好懂。要提到评价微软小冰写的诗到底写得好不好,恐怕只是笑谈吧,不知道若让微软小冰给自己写的诗打分,这70928首诗的分数又分别是多少?如果微软小冰自己都没有审美的能力,没有一个实际的评分系统,要靠真人去挑选139首形成诗集,那么,她出诗集的意义又有多大?现在出版的“朦胧诗”,想来也正是因为“朦胧诗”最容易“忽悠”人,就欺负大家不懂得欣赏“朦胧诗”。微软为小冰出版这一本诗集,不就是为了表示一下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吗?我觉得,若走能为大众欣赏的现实主义诗歌路线,大家才好评价微软小冰的写作水准如何。这才具有明确的现实意义。既然出诗集,就是一种“公共写作”,而不是仅仅为了自恋,为了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是要求微软小冰写诗,得有一个中心思想,你写这一首诗,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得让人明白;别将素材库里的词句重新排列组合一下,就算是作出一首新诗了,然后自己都看不懂。这么说,请问:小冰,你懂你自己写的诗吗?像《雨过海风一阵阵》这本诗集的诗,我另外找一个小学生,东抄一句西抄一句,然后大家来比较一下,到底谁写得好?哪一首诗是微软小冰作出来的,哪一首诗又是小学生抄出来的,该怎样分辨?反正大家都是拼凑,应该差不多的吧?能体现人工智能的发展水平吗?人工智能写作如何发力“形散神不散”的“形”和“神”,以理科的话来说,就是“显性”和“隐性”。“形”要做到比较容易,而“神”要做到很难。比如说新闻写作,这是人工智能目前最容易发力也有着实际意义的领域。新闻的形式可以比较固定,特别是财经消息、体育比赛讯息之类,可以沿用千篇一律的格式,用人工智能代替真人去写,更省力气更省时间。现在国内的腾讯、阿里巴巴、今日头条等等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自动化新闻写作AI。但新闻要写得好,还得能“传神”,更传神地传递信息,这是衡量新闻写作水平的关键。机械地整理线索和素材,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做到,但要跟真人比较,还得在“传神”下工夫。其中的一个方面,为现在做公众号、自媒体的人所知的,比如说是能向大众传播文稿当中隐含的有金钱价值的营销信息。这里得提到一个人,就是营销类公众号“李叫兽”的作者李靖,对文案的写作颇有心得,他后来被百度招了成为了副总裁。一直隐隐觉得李彦宏似乎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百度现在布局的重点是人工智能,也许李彦宏会让“李叫兽”来调教人工智能写作新闻?当然,营销只是做媒体新闻特别是指“商业新闻”的其中一个方面,这里只是举例说明,“传神”的价值所在。写作,需要传递信息,没有一个中心思想,又如何衡量价值?写写半通不通的“朦胧诗”,难以衡量写作水准的东西,意义何在?开发人工智能写作,就是为了创造一点玩物?若要写诗,就先得写好现实主义的诗。现实主义的诗都写不好,就去写“朦胧诗”,就等于一个小孩子,还未学会走路,便想像鸟儿一样飞上天空了。现实主义的诗,大家都好理解,都好接受。比如说:“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大家都懂得欣赏,明白中心思想、价值所在。可以通过对大量文字内容深度学习,加以变化,比如说变换成:“码字日当午,汗滴进诗书。谁知此文章,字字皆辛苦。”这样,最起码调戏微软小冰跟小冰聊天时,小冰又多了一项调侃的才艺。2023-07-15 10:08:391
淘宝文案是做什么的
问题一:淘宝文案是什么意思啊? 你好,树根工作室,位于北京市,至今成立已经有五年,负责品牌推广的工作, 有十分专业的团队。感觉不错 问题二:淘宝的文案编辑要做哪些工作 不知道你指的是那种淘宝文案,如果是淘宝推广文案的话,恭是文字功底好的,写一些产品软文,或者网页内容编辑之类的。 问题三:如何做好淘宝文案 一个好的淘宝文案该怎么做呢?? 第一是对于文字要敏感。 不管是科班出身还是半路出家,对于文字的敏感度是做好文案的第一要素,而这个敏感度是来源于平时的积累的。简单的说就是对于文字驾驭的能力如何。我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从小对于文学就比较感兴趣,从小学到大学,乃至毕业以后从事的工作都离不开文字,中间还做了差不多两年人才网的编辑。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文字功底作为支撑,才有机会进入到电商行业从事文案的工作。 第二是要了解淘宝文化。 在去年有一个设计师刚进公司开会的时候,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宝贝描述是否需要做那么多细节图?真维斯的是很简单的,我们应该可以参考别人的做法。当时老板马上就反驳了他:真维斯是地面品牌进驻淘宝的,知名度、品牌美誉度已经让他们积累了很大的消费人群,因此,他们不需要把宝贝描述页面做得非常完美,销量一样很好。而我们还是走爆款的路线,不折不扣的淘品牌,所以是没有可比性的。 第三是对于促销口号要善于利用。 在淘宝的大小促销活动中,包邮、秒杀、最后一天、限时 *** 、最后50件等字眼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原因就是买家今天搜索到你的店铺后,如果没有成交,想要她第二次来浏览这个店铺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因此,在解决了这个款式、面料等问题后,如果促销的力度足够大,同时消费者会担心自己喜欢的款今天不买的话,明天就会涨价,冲动之下就会下单了。因此,这些字眼用得好的话,对于提高店铺的转化率是屡试不爽的最有效的促销利器。 第四是文案内容要恰到好处。 一个消费者进入到店铺无非是有几种方式:单品搜索进入页面,收藏店铺直接打开单品或者首页,还有店铺互相链接等等。但最大的流量应该是来源于单品搜索。因此,当这个消费者进入到单品页面后,在那个位置应该要展示什么样的文案是很有技巧的。文字信息展示太多,消费者没有太多的耐心去浏览,匆匆关闭页面是比较常见的。要是文字的信息过短,不能很好的把产品的卖点展示出来,不能消除消费者的疑虑,下单的概率自然就降低了。在每一个文字内容决定放在那个位置的时候,都要想清楚这个目的是什么,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最合理的利用资源,展示出买家真正想要的信息。 第五是要学会做减法。 很多文案经常会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这个单品有几个卖点的时候,都想放上去,但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效果往往是什么都得不到。而在首页的促销活动中也同样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到底是打全场5折包邮还是最低19元打底裙的的口号,或者两个都要呢?促销内容分为抽奖、折扣券、 *** 秒杀等几种,每一个内容都很重要,都想要展示出来。如果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就是导致消费者的体验非常不好,一大段的文字,应该看哪个好呢?不能在几秒钟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跳失率是很高的。因此,这个时候就要综合分析,到底哪个卖点才是与众不同的,是产品最大的特色。哪个促销信息是别人所没有,而对于消费者的感知又是比较深的?当想清楚这些问题的时候,就应该要忍痛割爱,把那些次要的信息删除,重点来突出这个亮点。 第六是要用好拿来主义。 别人的店铺之所以会被模仿,是因为在这个行业中起步比较早,做得比较好,因此后来者就会走捷径,刻意去模仿别人。没有谁会傻到一开始就想要创新,毕竟别人可以成功必定的有可取之处的。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你怎么抄了。在去年双11的活动中,很多店铺都专门做了一个“抢款攻略”的页面,目的就是让消费者减少询单,自助购物。当时我从别人的店铺拷贝了一份过来,经过修改后发给了老板后。老板看后给我两个问题:为什么要做?怎么做?意思就是这个页面是很有存在的价值的,但是别人做什么我们不管,我们要做的是把我们店铺的促销力度和特色展示出来,哪些无效的信......>> 问题四:淘宝商城文案编辑 是做什么的 文案编辑的工作内容 一,编写产品参数及详情页面文字 二,推广的网站文字和发布信息 三,公司相关文字性的工作 四,网站日常整改维护以及配合团队进行日常工作 具体的工作内容各个公司不太一样,以公司规定为主 问题五:淘宝文案具体是做什么工作的,以女装为例,假如我要写女装的文案,应该怎么写。 文案应该就是类似写软文推广之类的吧,你写软文的话就把你家产品独有的优势,特点写出来。。再配一些吸引人的图片,就o啦 记住一定要吸引人,突出优势 问题六:做淘宝文案有发展前途吗 任何一个行业都是有前途的。文案行业出名的就是最近 李叫兽了。他就是做文案的。前几天刚被百度收购,李叫兽20多岁就做了百度副总裁。好像是这么个官 问题七:淘宝文案:文案谁能给我解释解释 现在不流行文案了 问题八:淘宝网店的策划工作是干什么的,文案和策划是一个职位吗,还是分开的。 不是一个职位,策划一般是指活动策划,根据店铺运营,进行店内活动策划和店外活动报名,比如,新品上新搞个什么活动,第二份半价,买一送一之类的。然后统计活动销量客户参与度进行产品优化。 问题九:淘宝文案怎么写 网络时代,多看看别人写的,逛逛论坛啦,逛逛店铺啦之类的。 还有就是多学习,多看书,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 文案用词要生动形象一点的,太专业的字眼一般人都是看不懂的。 尽量简洁,最好是一句话能戳到客户心窝子去那种! 还有一点就是 一定要真实,不能为了达到效果些虚假信息哦~~ 目前也跟你一样 苦逼的学习着啊,头疼~~~2023-07-15 10:09:001
怎么说话让人舒服死?1招,掌握打动别人的技巧
好好说话,才是头等大事 ——蔡康永 能把说的让人舒服是一种人生优势。 无论是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有人不论说什么,都能让别人觉着很喜欢,哪怕是批评别人的时候。通过好好说话在职场和生活当中游刃有余。 何炅,一个学阿拉伯语的人,成为了综艺主持的常青藤,很多说 何炅 会 说话 ,情商高。 对于“湖南台一哥”,何炅机智回答:“为什么非要争一哥、二哥呢?台里又不给我涨薪水。”幽默化解尴尬。 在最近的一集《快本》,面对观众说他年龄大,何炅微笑而不失自尊地“怼”回去:“我年轻过,你老过吗?”既不得罪人,又维护了自己。 日本文学家大宅壮一说:“一个人的脸就是一张履历表。” 某种意义上,一个人的嘴也是。这个履历表甚至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2013年台湾金马奖,黄渤跟郑裕玲一起颁奖。郑裕玲问他:“怎么穿的那么随便就来了,你看人家梁朝伟、刘德华都穿的很隆重。我也是,精心准备的裙子。” 黄渤说:“对啊对啊,因为他们是客人嘛,客人到别人家做客都要穿的正式一些,因为你(对郑裕玲说)五年没来了,而这五年我都在,金马奖变得像家一样,回到家里穿什么?就是要穿的舒服一点。” 如果是一个说话尖酸刻薄人,往往就给自己挖了无数的人生大坑。最后被摔的粉身碎骨,还不自知。 电视剧《欢乐颂》里,古灵精怪的曲筱绡,其实也有情商负分的时候。 一天早上,樊胜美穿了一件白色的露肩睡衣站在门口,不巧被路过的曲筱绡看到了。 她略带不屑地看她一眼: “你这睡衣在哪儿买的呀?我妈今天早上穿的也是这件。” 樊胜美的脸立马难看了起来。 尖酸刻薄的话,固然让自己的嘴巴说爽了,却让别人心里苦,也无形中给自己拉了仇恨。 可是应该怎么说话才能让人舒服呢? 说话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很多流于表面的方法。 今天要给大家说的是把说话好听的 根本道理 。 就像是你算乘法题,他们教给你的大多数是93x24、44x45之类的具体题的答案。我教给你的是乘法口诀。 关于好好说话的书非常多,我自己比较喜欢《人性的弱点》,上面给了一整套把话说好听的实用秘诀。 可是让人郁闷的是 ,不同的书给了不同的方法,我该咋整。 就跟一个北京人告诉豆腐脑一定要是咸的,而上海人告诉豆腐脑必须是甜的,一个非洲人告诉豆腐脑一定要加大虫子才够味。 但是我也相信,不管方法怎么变, 根源的东西一定不会变。 那这个根源是什么呢? 是内心的 需要!需要!需要! (重要的话说三遍) 2017年的时候,听了李叫兽的一堂关于需求的课程,上面给出一个终极答案:想要打动别人,必须满足别人的需要。(原话:所有营销的本质都是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达成自己的目的) 当一个人内心的需要被满足,他就会感到舒服和爽……如图…… 比如掌握一个新的技巧分享给别人的时候,如果对方给了鼓励和感谢,那就会感觉非常舒服,也会更愿意去分享更多东西。反过来如果遇到杠精,那自然就会变得很烦。 甚至可以说,知道了这个概念,基本解决所有关于表达当中打动人的逻辑,包括:文案、说话、视觉等等。甚至我们产品的功能架构,都受到这句话的影响,我们很多决策都要考虑这个底层逻辑的影响。 再比如今天这篇文章标题,为什么要这么写成这样呢?大家可以思考一下,答案在后面。 说到这里,涉及到一个另外的一个问题。 假设你认可我前面说的话,这时候你一定会冒出一个疑问:我也想知道别人需要啥呀?可是怎么找到别人内心里需要啥呀。 放心……这就要上硬菜了。 内心的 需要 是由缺乏感、目标物、能力组成的一个需要铁三角。这个铁三角非常简单易上手,但是掌握很难,如果大家掌握,几乎可以非常快找到用户的需求。 这道硬菜来自李叫兽的《破解消费者需求密码》 2-1缺乏感:理想与现实之差 缺乏感是什么? 就是我们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那如何找到这种缺乏感呢? 可通过三个视角进行寻找——任务视角、时间视角、关系视角 1. 任务视角:我们想要完成一件事 说话当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说出对方心里想说而不方便说的话: 比如所有的女性都希望被别人夸漂亮,别问我怎么知道的,那是你没被收拾过;所有的职业者都希望被人说专业,比如设计师、出租车司机、程序猿等等。这些都是满足他们内心的想要说的话。 当然这类需求还有很多,比如我们跟别人分享他想要的职业技巧,或者告诉他一个赚钱的小妙招,都是在切入对方心里没有完成的任务。 2. 时间视角:我们对过去或则未来的感受 3. 角色视角:我们不同的角色之间拥有不同的需要 不同的角色之间有不同需要,通过识别别人的角色,可以很好找到别人的需要。 比如作为子女角色最常见的需要是孝顺。 “服务员说一句:一看你就是非常孝顺的人,可是没想到你连一件衣服都舍不得给你妈妈买。”就迫使很多人下单。 重男轻女的家庭,一句“没良心”、“白眼狼”、不孝…;女生就接着被压榨。 朋友角色当中,比较重要需要是通过各种方式体现自己的价值,比如显得自己大方。 AA的饭局,对方说我们抠门,舍不得花钱;我们就不得不买单。 当然这些都是反例,也是另外的一种用法,说话让人爱听,喜欢听,并不是说就要让对方感到愉悦;让对方感到恐惧和压力也是一种用法。 但我自己很鄙夷这种用法,可是现在市面那些贩卖焦虑的所谓大师,就超级爱用这一方法。 咪蒙的洗脑文章的就是这个套路。比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等等。就是绑定了我们内心中弱者的角色需求。 2-2目标物:把话说在点上,很重要 目标物是我们满足特定缺乏感的事物。而且,目标物必须符合已有认知。 换成人话的意思是:说的话必须符合事实对方才会爱听;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说话一定要说到点上。 如果对一个不修边幅程序猿来说,他帅气,唇红齿白;那他一定会惊恐看着,觉着对方性取向有问题。 一个街边的大爷说,我能帮人赚1000w,一定会被当成神经病;可是如果这个大爷是马云呢……(马云今年56岁,我专门算过,哈哈) 换成其他的事儿,也是如此。说任何话,做任何事 ,换成另外一个情况,就是另外一回事儿。同样是肢体接触,和可爱的喵,就是亲密接触;和鳄鱼,就是给它加餐。 说的话一定要符合事实,别人才会爱听。不然就变成另外一种神奇的生物——山炮。 2-3能力:为满足需要所付出的成本 所有人都想随便买买,可是钱有限,只能苦逼苦逼的搬砖了,因为成本我们承担不起。 同样,我们说话当中,也要照顾好对方为当前对话所要付出的成本。才能让对方爱听,愿意听。 我的boss一直跟我说,夸人一定在当面夸,但是批评人一定在私下里,因为私下里批评人,对方付出面子成本最低,也更容易接受。 大家看我写的标题 成本包含钱,但是不仅限于钱——成本包含六大部分(金钱成本、形象成本、行动成本、学习成本、健康成本、决策成本) -END-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看着都头疼了。所以大家只要记住一句话“ 想要说话好听,必须满足内心的需要。” 那怎么找到内心的需要呢? 缺乏感、目标物、能力 构建起来的需要铁三角,能帮助我们快速找到内心的 需要 。 回答一个问题: 是不是我用这个办法就能优雅的当杠精了? 当然可以,不过你记得买保险,被打死,我可不负责。 满足内心需要是说话好听的根源,可是呢,说话的语气、表情、肢体语言,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跟小仙女说,你去发会呆,别太累了。小仙女翻了一个白眼说“放屁,我那叫冥想” 此致敬礼!祝大家愚人节快乐……2023-07-15 10:09:071
什么是个人品牌?个人品牌能给我带来什么?
很好的一个问题,我先抽取我课程的一节内容,来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所谓的“个人品牌”?首先,我们先来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是「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即个人IP,“IP”是知识产权的英文缩写,是专属于你自己的一套独一无二的系统,通过性格分析、个人潜能开发等确定个人IP最佳优势。从思维、沟通、社交、人脉资源、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提升,逐步实现有价值可预定的个人目标。这是一种非常官方的解释,可能有些学员现在一头雾水了吧?没关系,跟着我的课程走,你会慢慢了解「个人品牌」,并运用它来提升改变自己,成为你想成为的人。这几年啊,「个人品牌」这个词,被炒得很热。许多自媒体大V,特别热衷于教大众「如何成为斜杠青年」「如何打造个人品牌」。在他们的语境里,个人品牌等价于自媒体,等价于公众号。通过打造个人品牌,你能聚拢到流量,从而变现。但其实,个人品牌的内涵,要比自媒体广泛得多。可以说,只要你需要跟人打交道,无论你是在企业上班,还是自由职业者,你都需要维护好你的个人品牌。那么,究竟什么是「个人品牌」?往最简单的说,当别人提起你的时候,他们对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印象,这就是你的个人品牌。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对个人品牌的理解。1.高颜值的网红只是个人品牌赋能的一种方式。现在的流量获取越来越困难,未来五年内流量将呈分散化趋势,成为一种“泛流量”。流量将不再是几个巨头的鱼塘,而会分散在每一个人的身上。以各大网红为代表的流量效应已经初具规模。所谓网红,是个人品牌赋能的一种形式体现。网红需要包装,如主播公司可以流水线培养女主播,她们可以重复表演同样的内容,然后通过收礼物等方式去变现,也有的通过自己的颜值去代言产品,接着变现。每个网红都有成为IP的潜力,但大多数一旦颜值被透支殆尽,就会逐渐没落,个人品牌就不一定,大多数靠的是内核,一个有吸引力的个人品牌是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打磨,不断创新,持续创造价值的,也就是说,越来越值钱。2.无论你是谁,都可以建立个人品牌。个人品牌可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属性进行分类,我们熟知的大多数为各类时尚、美妆、护肤、美食、旅游、摄影、健身、情感等,包括其他各行各业都可以打造属于自己的个人品牌,并且变现。我们必须意识到,进入移动手机时代,人能关注的世界越来越小。现代人每天时间大量被手机占用,并且信息越来越泛滥,导致大部分人每天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狭窄。大家慢慢会意识到专业的事找专业的人问,专业的事情找专业的人做。而你能给大家提供价值的能力越强,你所收获的东西会越来越多。那么哪些人会成为IP呢?有两个重要的标准。一.对特定人群构成影响力,你不需要影响所有的人,但是你要对特定人群有高影响力。在工作中,你成为领导、同事、下属、客户认可的对象,在人际关系里,你成为家人、朋友、同学等认可的对象,大家会听取你的意见。在社交网络中,能够给别人提供他想要的价值。二、有多元化并且持续创新能力。以下我举几个例子:(1)李叫兽&营销IP也许你不认识李靖,但你一定知道“李叫兽”,这是来源于他23岁时开创的公众号“李叫兽”,主打创作高质量商业分析文,当时几乎篇篇10万+。24岁时,他创办了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带领团队研发了一系列口碑良好的营销方法论。越来越多的人邀请李叫兽和他的团队去做营销方案,“李叫兽”也成功引起了百度的注意。25岁,百度收购北京受教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时,李靖一瞬间从青年创业者变成了百度副总裁,直到2018年4月18日从百度辞职。从他23岁直到今天,他一直是成功的,他的个人品牌植入人心,并且得以变现,为自己带来收入和名声。(2)秋叶&ppt专家秋叶,原名张志,新浪微博红人、PPT专家,实战网络营销专家。他的座右铭——再小的个体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再小的领域也能够产生自己的IP。从2009年开始,朋友找到秋叶让他给员工讲PPT,而后他开始在网上为网友讲解PPT使用技巧,并为年轻人答疑解惑,在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不到 100 万粉丝时,转化为网易云课堂上超过 5 万的付费学员,售出超过 15 万册 PPT 系列图书。他的微信公众号曾被网友推选为“大学生最值得关注的 10 个公众号之一”,超过20%的转化率让人看到了知识正在成为真正的生产力。这就体现了很重要的一点,你要能为别人提供价值,那你这个人的品牌就会更加饱满。(3)职场达人:Spenser & 游戏主播:miss陈立飞,香港自媒体人,金融圈职场达人,他推出了许多个人线上写作课,收入达200多万,公众号Spenser粉丝超过40万。英雄联盟LOL的兴起,引发各大电竞平台斥巨资签约,虎牙直播平台给miss开出了一个3年1亿的合同。这些都是个人品牌成立后的变现,所以说,正确打造个人品牌,是能给自己带来收益的。3.产品可以IP化,创始人也可以IP化。小猪佩奇就是一个产品IP化的表现,为什么那么多猪,我们只记得这只,它已经IP化,已经深入人心,当大家一提到猪,一提到社会人,绝大多数人都想到它,这就是IP成功化的表现。小猪佩奇本身是一部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故事围绕小猪佩奇与家人的愉快经历,幽默而有趣,借此宣扬传统家庭观念与友情,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极具教育意义。在全球超过180个国家的电视频道相继播映,而后又在英格兰保尔顿斯公园建立了以小猪佩奇为主的主题公园,当然还有很多小猪佩奇的周边产品衍生,这就是IP成长到变现的过程,同类型的还有像环球影城,迪斯尼等等卡通人物。2012年12月,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在优酷开通了个人脱口秀节目「罗辑思维」,同年开通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一条60秒语音信息,坚持至今。五年前罗辑思维以自媒体的身份投身互联网,现在已经发展成了一家综合知识服务产品提供商,「得到」在2016年6月上线了第一批付费专栏,在经济、艺术、商业等各个领域推出,知识付费人数超过了100万,声名鹊起,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模式,这是创始人IP化的表现。通过分享以上例子就是为了加深大家对个人品牌的了解,而我们整套课程体系就是围绕着个人去开展的。4.个人品牌无处不在,机会就在你的身边前段时间,因为投资需要,加了一些不同做金融的经理。大多数理财经理的画风是这样的:昵称叫做「XX理财经理」,朋友圈里,天天发自己公司的产品:我司又出了个某某产品,90天年化达到5%;客户听了自己的推荐,赚钱了;推荐的产品跑赢了大盘,欢迎大家咨询,诸如此类。他们通常会发一堆截图,加上一大段文字,排版精良,热情洋溢,文案像一个模子复制出来的。微商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但其中有一位,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他也发产品,但文字很少,言简意赅,明显是自己写的。介绍完之后,加一句「欢迎垂询」完事。其他时间发什么呢?分享各种文章。吴晓波、吴伯凡,政策观察,金融行业分析,等等。且每次分享时,都会从文章里摘一段当转发语,这就是他的独特之处。这样的行为,会让我感到:他不只是一个发广告的微信号,而是一个活生生、会思考、有想法的人。甚至,他很可能跟我是同一类人(因为看的文章有交集),他应该能够理解我。那么,如果我有需求的话,很可能,我就第一时间会想到他,向他咨询。当别的理财经理还在费劲做广告、抢夺客户的时候,他利用这种方式,不声不响地就吸引了潜在客户的注意,并且让潜在客户们记住了他,将他跟其他同行「区分」开来。这就是个人品牌的力量,它的本质,就是差异化。现在社会竞争激烈,你想要在众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你得先思考几个问题,你跟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别人为什么要记住你?你能给我提供什么不同的价值?不妨想一想:你身边最熟悉的几个同事或者朋友,当你想到他们时,第一印象是什么?是不是有的人特别善于沟通,有的人逻辑思维特别强,有的人做事情特别细致、可靠?再想一想,如果你手头上有一个项目要安排给人做或者有件事情要找人帮忙,你会怎么做?你是不是会把某项工作,交给你认为「最擅长」的人去处理或者找你认为最能帮到你的人去求助?大多数时候,这就是我们的常态。2023-07-15 10:09:271
为什么你做的决策总是错的
最近,微信公众号李叫兽发文说,我们再生活中经常犯一种错误,叫失配错误。失配错误的意思是说,我们做决策的时候,会产生很多自以为对的评价标准。如果我们盲目迷信这些标准,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么说有点抽象,举例子吧。你一定听说过这类鸡汤故事,说有一个年轻人去某个公司求职。老板对前来面试的人说,千万别去推旁边那扇门,大家都说好,然后老板也没解释为什么就走了,把一群人晾在那。然后这个年轻人把门打开了,发现里面一张纸条说“你被录用了”。这个故事结尾说,获得成功有时候不能拘束于条条框框,要敢于尝试。这个故事虽然咋一听很有道理,可仔细一琢磨,这个老板的行为本身就是失配错误。因为这个员工去推门,可能是有创造力,也可能因为不耐烦、不守规则。所以,推不推门,其实就没法衡量员工合不合适,这就是一个“失配错误”。在公司管理上,这类错误还有很多。比如,某公司高管说从来不录用最聪明的人,因为他们总是自以为是;还有的公司不招聘女生,因为他们觉得女生嫌工作辛苦,等等等等。 甚至,在个人婚恋选择上,失配错误都是屡见不鲜。比如,有个女孩和男朋友谈恋爱谈的好好的,却突然提出分手,因为男孩是天蝎座的,女孩觉得这个星座的男孩不能嫁,这个星座的男孩有大男人主义、占有欲强。你看,这个故事的女孩目的明明是不找大男人主义的人,可她用来筛选的标准却是“是否是天蝎座”,这也是失配错误。 那有没有方法解决失配错误呢?有,下面三个方法可以帮助你减少这种错误。 第一个方法是减少偏见。也就是说。不用一个人所属的群体来推测个人特征。比如,不能因为一个人来自东北就推测他很能喝酒,这类偏见的产生是因为记起来简单,我们大脑喜欢记忆相对简单的事物。有个心理学实验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让人把一副打散的扑克牌进行分类。第一个任务是把红方片、红桃归为一类,把黑桃、黑梅花归为一类,完成这个任务花了24秒。第二个任务做了一个交叉,把红方片、黑桃分为一类,把红桃、黑梅花分为一类,结果完成这个任务 花了37秒。这是因为第一个任务有显性的标准,人们不需要一个个去判断,大脑反应自然快些,咱们经常掉进偏见的误区里,也是因为贴标签很省力,拿星座、性别、年龄、出生地等直接衡量简单的多,而失配错误往往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减少偏见就能减少失配错误。 第二个方法就是减少直觉依赖,这是说,不要感觉起来像真的,你就选择信了。如果盲目相信自己的直观感受,而不是具体的逻辑关系证据,也会让人产生失配错误。比如,风水大师说房子四周的山形状怪异、尖角突起,跟凶器似的,千万不要选这个房子,这房子处在风水不畅的地方,正好堵住了凶煞气的排气口。营销大师还说,吃核桃补脑,吃木瓜丰胸,这叫以形补形。推拿捏脚的会说,我们人的各个脏器每天产生各种毒素,这些毒素顺着经脉积淀到足底,通过按摩足部的特定区域,就会挤碎这些毒素,毒素就会排出来了。其实这些都是假话,但是就是听起来感觉特别直观逼真,所以我们容易轻信。其实,一个观点的直观程度和他的真实程度并没有直接关系。甚至,许多正确的结论往往是反直觉的,咋一听觉得不对。比如,在直观的感觉上,一定是太阳围着地球转,可实际上太阳才是中心,在直观的感觉上,招聘警察时,要选择威武的壮汉。但是大量的研究证明,警察的绩效和身材的魁梧其实没关系的,因为警察主要的工作其实是关系协调工作,而不是武力动粗。减少直觉依赖,就不会被失配错误蒙蔽了眼睛。 第三个方法是不要轻易相信记忆,意思是说,很多明明是错误的论断,还有人相信,就是因为人们往往喜欢在记忆里寻找证据。而其实任何一个论断,只要先选择了相信,就好给自己做了一个锚定,都可以在记忆中找到对应的证据。比如说“谁曹操曹操就到”,这句话大家都觉得很准,因为你脑海里想起了一些“说某人然后他就恰好出现”的情况。实际上更多的情况是,你提到了某人他并没出现,但你不会从记忆里提取这些证伪的证据,而只会寻找能证明的证据。再比如,很多人在用星座、算命等方式来预测性格或者运势时,忘记了预测也有不准的时候,而只记住了恰好预测很准的情况。所以,即使是随机生成的星座运势,也有人会信,这时候失配误就发生了。 总之呢,失配错误很普通,它给了我们错误的标准,让我们决策失误了。只有减少偏见、减少直觉、不轻易相信记忆,我们才能避免这种错误,做出聪明的决策。2023-07-15 10:09:341
“手段-目标链-关键核心”原则,教你为客户描述美好愿景
前言:如何让你的文案钻进消费者的脑子里,激发他们的购物欲望,《吸金广告》告诉我们17个消费心理学的基本原则。本文以及之后的文章会对这17条原则进行系列解读。文章中有干货,有案例。如果 文章对你有帮助,请给我点个赞。 “手段——目标链——关键核心”是《吸金广告》第二章,17个消费心理学基本原则之五。作者在原则五告诉我们: 手段——你要购买的产品或服务。 目标链——你未来要达到的某个目标。 关键核心——产品的核心优势。核心优势要与终极目标关联。 所以—— 买化妆品仅仅是为了让自己皮肤变好,更是让自己更自信。 报名口语课不仅仅是提升口语,有可能为了同事面前与老外侃侃而谈的牛叉感觉。 买速溶咖啡不仅仅是因为快捷方便,更是为了享受更多的亲子时光。 原则五的应用 关键在于找到客户的终极目标,描述美好愿景。 作者把这个称为“好处中的好处”。挖掘客户终极目标的方法,就是不停的发问: 我:你买微波炉干嘛啊? 客户:能快速的热饭。 我:快速热饭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客户:这样我就可以节省1小时时间。 我:节省这1小时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客户:我可以和我的孩子一起做游戏。 …… 看,通过几次发问,就可以找到客户买微波炉的终极目标,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 找到产品的终极好处,我们就需要在文案中体现终极好处给消费者带来的美好愿景。 方法很简单: 把终极好处场景化,详细描述这个场景,尽量的视觉化,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李叫兽在那篇《月薪3000和月薪30000的文案的区别》中提到: 比如男生求婚: A版本:嫁给我吧,我会让你幸福的。 B版本:我想在我们老的时候,仍然能牵手在夕阳的余晖下漫步海滩。 哪个版本成功的概率大一些?聪明的你一定知道答案。 如果你在销售一门健身课程,你可以这样写文案:跟着我们的教练一起健身,配合食谱,一个月就可以有马甲线、小蛮腰。夏日炎炎的海边,大胆地穿出比基尼,收割他们羡慕、渴望的目光吧。 如果你在大米,你可以这样写文案:再也不用追着孩子喂饭了,孩子乖乖的吃饭,比平时多吃了一碗。 你学会了吗? 下期预告:从不知道到了解再到喜欢产品,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会有一个过程,那每个阶段怎么写文案呢,明天我会和大家拆解《吸金广告》中的17个消费心理学基本原则之六——跨理论模式。 明天见!2023-07-15 10:09:411
为什么苹果、小米、FB这些品牌现在都不酷了?
苹果、小米、FB等很多品牌,现在虽然大部分财务指标都比以前要好(不论是市场占有率、利润率还是年销量),但是却让人感觉不那么酷了。几年前,一个北京白领吃一个20几块的黄太吉煎饼果子都觉得特别酷,还要拍照发朋友圈,而现在却没人觉得那么酷了。如何让品牌变酷?这是一个困扰很多营销人员的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那些严肃的产品经理、营销总监和CEO们,能关起门连开3个小时的会议,围绕大量所谓趋势报告和广告提案来寻找洞见。直到午餐时间送来披萨,他们才能暂时摆脱这个难题的折磨。一、那么,如何让品牌变酷?在李叫兽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业界普遍的解决方案:找更热门的代言人把“酷”这个字融入文案各种短期的营销花招和天花乱坠的广告语主打90后年轻群体发布更好的产品发布颠覆性的科技实际上,各种品牌商找出的上述解决方案虽然很符合直觉,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至少不能解决本质问题。找到更热门的代言人并不能让你的品牌变酷很多品牌为了重新变酷,直觉上想到的方案是找一个更热门的代言人,但这其实无法解决问题。(图:新的代言人让品牌变酷了很多吗)只要你想一想就会发现,明星代言人并不是让品牌变酷的原因——否则当年刚创立品牌的时候,连代言人都没有,为什么消费者还觉得它很酷?把“酷”这个字融入文案并不会让你的品牌变酷(图:看到“酷爽”后,你真的感觉到了酷爽吗?)“酷”是你带给用户的一种心理感受,而不是文字,把“酷”这个字加入你的产品名、slogan和文案,并不会让你的品牌变酷;就像你想让别人觉得你很有钱,那么你的做法并不是发朋友圈说“我很有钱”,而是在自拍照中显露一下百达翡丽的名表。因为我们往往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而不是通过这个人如何描述自己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所以,单纯说“酷”,没有用。甚至,任何短期的营销花招和天花乱坠的广告词,也不会让你变酷。一个老化的品牌,向小米学习,找最好的社会化营销团队,来一次刷爆朋友圈的“晒下巴抢红包”活动,就变酷了吗?这样做,只不过相当于给脱落的墙皮刷上新漆而已,没有解决本质问题。主打90后年轻群体,改变品牌的定位人群,也不会让你变酷。很多营销专家认为,品牌老化是因为品牌主打的消费群体老化,如果我们重新定位成现在年轻一代的90后群体,我们的品牌肯定非常酷!所以,他们把营销团队换成纯90后,学着90后的方式让官微发搞笑gif图,然后主打年轻一代的品牌形象,这样就让品牌变酷了吗?当然没有。因为品牌老不老和消费者老不老本质上没有关系。一个做老年人拐杖的品牌照样可以很酷,一个90后学生的书包品牌照样可以很土。李宁前几年为了让品牌年轻化,把slogan改成“Makethechange”,主打90后形象,这让品牌变酷了吗?当然没有,实际上当时的这个策略基本上把李宁品牌毁了(丢掉了原有的定位优势)。总之,变“嫩”和变“酷”是两回事,Jeep越野车并不主打年轻群体,但仍然被人感觉很酷。上面方法不行,那产品端的呢?发布更好的产品,并不会让产品变酷。大部分曾经酷过的品牌,当初的产品比现在可烂多了,这并没有影响它很酷。联想电脑每年都进行技术革新,每年发布的新品这么多,联想电脑很酷吗?实际上,甚至单纯研发和发布颠覆性的科技,也并不会直接让品牌变酷。说了这么多条路都不靠谱,面对“如何让我们品牌变酷”这个课题,营销经理们可能已经开始放弃了,所以他们抱怨:“品牌酷不酷其实和我们营销部没关系,只要公司研发出像AlphaGo这样的黑科技,自然很酷,没有的话,我们再努力也没什么用。”这种论断最大的问题,其实并不是“把问题推给技术部门”这样不负责任的心态,而是颠覆式技术本身就不是直接导致品牌变酷的原因。袁隆平杂交水稻的技术颠覆性肯定超过当年的黄太吉煎饼果子,但是并没有让这么多粉丝感觉“很酷”。我们之所以经常觉得推出颠覆性技术的公司很酷(比如特斯拉),其实并不是因为这些技术本身使得一个公司很酷,而是新潮的技术经常能够给公司带来“另外的价值”。是“另外的价值”,而不是技术本身,让公司显得很酷。二、这个“另外的价值”是什么?既然上面业界的普遍做法,无非都是落入俗套的表面技巧,那么什么才是让消费者觉得一个东西“很酷”的真正原因?首先,我们必须知道“酷”(Cool)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把“酷”与“崇拜感”、“豪华感”、“自豪感”和“时尚感”等近似意义做区分,那么所谓的“酷”,其实就是“当一个人面临某个与常规不一致的事物时,产生的积极主观的感受”。“周围的同学要么就很懒惰成绩不好,要么就拼了老命学习才有好成绩,而王二狗整天不努力学习,也回回考年级第一(与常规不一致),我们觉得他很酷。”好了,如果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就可以接受下面两个最重要的关于“酷”的结论了:结论1:如果品牌形象与常规不一致,消费者就会感觉到这个品牌是“酷”的,而且即使消费者不熟悉这个品牌,也依然存在“酷”的感觉。结论2:与常规不一样虽然能让人感觉到酷,但这是有条件的。研究表明,只有当品牌违背那些“不合理却依然存在的常规”时,消费者才会感觉这个品牌很酷。比如当年消费者为了一首喜欢的歌曲,却不得不买下一整张CD。这在现实中普遍存在,也让众多消费者感觉到不合理,某品牌打破了这个常规,就会让消费者感觉很酷。这个“某品牌”就是当年的iPod。根据上面两个结论,一句话概括什么是品牌的“酷”:所以,品牌如果想要酷,要做的就是:不遵守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而之所以有人觉得一些颠覆式科技产品给人带来“酷”的感觉,其实并不是因为科技本身让一个东西变酷,而是某些科技带来的这个“另外的价值”——打破某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三、为了证明这一点,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实验中,研究人员把所有被试者分成4组,让他们判断下面这个服装品牌酷不酷:(图:ROIKU坚持蓝色!)在看这个服装品牌的海报之前,这4组被试者分别读到了不同的故事:故事1: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穿上蓝色衣服,以悼念曾经保卫城市的士兵们。故事2: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被要求穿上蓝色衣服,以缅怀祭奠一个过去的腐败独裁者。故事3: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穿上白色衣服,以悼念曾经保卫城市的士兵们。故事4:Ballai这个城市要举办节日庆典,市民们被要求穿上白色衣服,以缅怀祭奠一个过去的腐败独裁者。读完了故事后,这些被试者需要根据问卷对品牌酷的程度打分。结果,读故事4的那一组消费者,认为ROIKU这个品牌最酷。在这一组中,消费者先读到了“市民被要求穿白色衣服以祭奠独裁者”这个不合理的常规,然后看到了ROIKU这个品牌声称自己“坚持蓝色设计”,打破了这个不合理常规,因此觉得这个牌子简直太酷了(品牌评分5.1)。与此相比,读到“市民被要求穿蓝色衣服以祭奠独裁者”的人,看到品牌遵循这个不合理常规,觉得该品牌迂腐陈旧,评分仅有3.96分。当然,打破常规不一定总是好的,如果打破合理常规,有时候会带来反价值——读到“市民穿上白色衣服悼念保卫城市的士兵”这个故事的人,再看到宣称“坚持蓝色设计”的衣服,对这个服装品牌的评分仅有3.59分(最低分)。在这个研究中,发现用户对品牌酷的感知分别是:打破不合理常规>遵守合理常规>遵守不合理常规>打破合理常规(请记住这个结论,它对我们接下来的分析很重要)四、所以,“酷”这种独特的主观感受,不是时尚,不是豪华高档,也不是质量上乘,而是当我们面临某个打破不合理常规的事物时,自动产生的积极感受。因此,要想变酷(而不是单纯变时尚或者豪华),最好的策略就是:“打破那些普遍存在的不合理常规,并且想办法让消费者感知到。”2007年乔布斯发布第一代iPhone的时候,最开始并不是直接讲性能,而是讲整个业界的不合理常规。比如“智能手机其实非常不智能,很难用”、“在不同应用下,我们需要不同的键盘,但现在手机键盘都是固定的,非常不合理”、“触摸屏操作,手才是最好的交互工具,而不是触摸笔!”最初第一代小米手机推出的时候,很丑、很不好用、很低价,甚至很多人不会选择去买,但是大家都觉得它非常酷。不是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而是因为小米当时打破了某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过去我们一直认为中国是渠道为王,为此手机等数码产品很大成本花在了渠道上,导致配置不高,价格却很高。而国内的手机品牌因为无法摆脱线下渠道商的巨大利益纽带,导致即使在做电商卖手机,也无法降价(否则经销商不干了)。这是一个当时不合理的社会常规,有人率先打破,我们就会觉得它很酷——不论它的设计有多丑、代言人有多low、产品有多不好卖,我们仍然会觉得它很酷。再比如之前中国人觉得洋快餐(比如汉堡三明治)比较高端,中国快餐(比如煎饼果子、肉夹馍等)比较低端,这显然是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凭什么国人的民间快餐就不能有尊严?几年前,黄太吉推出高价的煎饼果子,打破了这一社会常规,即使很多人觉得它不好吃,但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它很酷。一直以来,我们觉得一个品牌很酷是因为它用了很多营销花招(比如黄太吉用奔驰车送煎饼果子),然后分析其背后的心理反差感、逼格、借势营销等,好像只要学会了这些流行的花招,一个品牌就能变酷了。但是这些营销花招其实只起到辅助作用,它们的存在是为了放大和传播这个品牌的战略(比如用高价煎饼果子打破不合理社会常规),而无法成为这个品牌的战略本身。如果没有实质的行为和意义作为支撑,单纯的包装和花招,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我们觉得蝙蝠侠穿上蝙蝠衣很酷,只不过是因为蝙蝠侠用非常规的方法有效抓捕罪犯,而在这个过程中蝙蝠衣自然起到加成作用。而如果没有“用独特方式抓罪犯”这个行为,就一个普通的人穿上华丽的蝙蝠衣,大家不会觉得他很酷,反而觉得他很傻,或者仅仅在表演当代行为艺术。五、所以,如果想让品牌变酷,就不能总是想着用各种营销花招(不论是代言人还是重新定位成90后形象),而是要先问自己:有哪些不合理的社会常规,我如何去打破?打破这种常规的方式有很多种,即使你不进行任何产品上的改良,仅仅在营销活动上改良,都可能找到很多道路。比如之前可口可乐在迪拜发现异国来打工的工人每天辛苦工作,特别思念留在国内的老婆孩子,但迪拜电话费特别贵(不合理社会常规),因此可口可乐做了个营销活动打破这种常规——设置可口可乐电话亭,凭可口可乐瓶盖,可以免费给家里打5分钟电话。这让很多用户觉得特别酷。再比如之前非常火的“全联生活美学”的例子。全联超市是台湾一个非常品牌老化的品牌,几乎没有人会觉得它很酷。但是它通过一系列打破社会常规的活动,让人重新觉得它变酷了。台湾的年轻人觉得去廉价的超市买东西丢面子,不认为节约是美德,这是一个不合理的社会常规。而全联通过把“省钱”重新诠释为“生活美学”,打破这一常规——谁说省钱就很low很土?是的,台湾人觉得全联变酷了,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定位到了年轻群体,也不是因为文案很走心,而是因为它打破了某个不合理社会常规,然后靠文案等方式传播出来。同样,在自媒体界,让很多人感觉很酷的自媒体,既不是粉丝最多的,也不是思想最高深的,而是最多打破各种不合理社会常规的。罗辑思维一直在业界塑造一种很酷的感觉,用罗胖的话说“大家都会想跟他发生点什么”(这表达的确污了点),而罗辑思维其实粉丝不是最多的,名人效应也不是最强的,之所以产生这种“酷”的品牌效应,是因为罗胖不断地尝试打破各种不合理社会常规。之前广告圈一直存在“甲方过度干预乙方工作,外行指导内行”的现象,所以罗胖发起“甲方闭嘴”活动,暂时打破这种社会常规。之前大家觉得知识不值钱,肯定是免费的,知识工作者劳动价值不被尊重,所以罗胖发起知识付费的活动,打破这种社会常规。这些事件,不论最终成功与否,至少都塑造了“酷”的品牌效应。六、那为什么还有人骂罗胖,为什么在有些用户眼里,罗胖不是酷而是瞎折腾?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先回想一下我们前面提到的4种情况:打破不合理常规>遵守合理常规>遵守不合理常规>打破合理常规如果把这4个选项放到矩阵中,就是这样的:很多人对打破常规行为的反对,本质上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人打破了合理常规,而不是打破不合理常规(是“希特勒”而不是“乔布斯”)。罗胖的甲方闭嘴活动,在一些人眼里是打破了不合理常规(甲方过于外行指导内行),自然让人感觉非常酷。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则是打破了合理常规(甲乙方就应该多沟通,这是天经地义的,怎么能闭嘴),自然就不会觉得罗胖很酷,而是觉得“反社会”。回想下前面的心理实验:当被试者先看到“穿白衣服悼念为保卫城市而死的士兵”,然后看到主打蓝色设计的服装品牌时,对这个品牌给出了最低分,因为他们觉得它打破了合理社会常规。这在人心中的好感度,还不如墨守成规或者迂腐落后。罗永浩的锤子手机品牌,也面临类似的问题。罗永浩在营销中花费最大篇幅来讲自己是如何打破常规的(比如实体按键、对称设计、高价格等),但有很多人反而非常反感罗永浩的各种做法和个人言论,这是因为他们觉得罗永浩所打破的这些社会常规,很多是合理的——比如虚拟按键,很合理。再比如高性价比,也很合理。而故意打破用户感知中本身合理的社会常规,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酷”而是“反社会型人格”,反而会造成负面印象。而在另外一些用户眼里(比如罗永浩粉),罗永浩打破的社会常规本身是不合理的,所以觉得罗胖非常酷,简直是比苹果还要酷的品牌。这是导致锤子手机评价高度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七、所以,如果你想让品牌变酷,要做的就是:这句话包含这些必要条件:(1)品牌必须到社会常规,才能被认为是酷的更高产的水稻,更轻薄的手机,更快的处理器,这些在原有社会常规上进行提升的行动,并不能带来“酷”的感觉。实际上,任何的技术突破,必须与某个社会常规的打破进行关联,才有市场营销价值。“全球最薄手机”并不会让人感觉很酷,但是如果打破了“中国人造不出超过美国的黑科技”这个社会常规,就会让人感觉酷了。没有打破常规,请再好的代言人,用再多营销花招也没有用。(2)被打破的常规,必须是不合理的(或者通过营销公关,让更多人觉得它是不合理的),否则会被理解成反社会人格品牌,而不是酷品牌。(3)必须能够把这样的信息,有效传达给大众打破常规的做法,如何让大众感知到?其实最有效的方法很简单,创造渴望群体——让用户感觉到他们最渴望加入的群体,已经开始率先接受这个创新,他们就会更容易把打破常规的行为理解成酷的。比如18世纪普鲁士刚开始推广土豆时很不顺利,百姓觉得土豆既丑陋又恶心,不是人吃的东西,农民也不愿意种植,无论政府怎么宣传都没有用。后来君王故意颁布命令,规定土豆是皇家御用蔬菜,只有贵族才能种植和食用。结果很快就有民众开始偷偷种植,不久民间便出现了大规模地下土豆种植产业,百姓都疯了似的抢购和食用土豆。因为贵族是普通民众的一个“渴望群体”。同样,黄太吉推出高价煎饼果子,用奔驰送外卖,引来热捧。因为开奔驰的人,是都市白领的一个“渴望群体”。(ps.关于如何借助群体力量的方法,李叫兽之后会专门写文章,这里就不详述了。)结语“酷”当然并不是品牌的必需品,你可以不酷,依然可以成为赚很多钱并且股价不断上涨的上市公司。但如果你的品牌不再酷,不再性感,给人感觉垂垂老矣,就想找办法让品牌酷起来,就不得不遵守这样的原则:“打破不合理的社会常规,并且让众多人感知”。如果不这么做,即使再怎么不断照搬各种俗套的做法(不论是找更热门的代言人、写更牛逼的文案还是用让人脑洞大开的营销花招),也于事无补。苹果2023-07-15 10:09:491
三十九、多用动词、名词,少用形容词
人的爬行脑(也就是控制人欲望的那部分大脑)更喜欢视觉化的信息,而不是抽象的信息。所以,我们进行内容表现的时候要多做视觉化表达,少用抽象化表达。 具体的办法是少用形容词,多用名词和动词。 1 .少用形容词 有句话是这样形容形容词的: 形容词很虚,是飘的,无根不及物。它华丽,但空洞,只能用来修饰句子,修饰初写的笔。它做不了主干,成不了主角。最要命是,它可以到处修饰,傍谁的肩,都亲昵,有青楼气。 形容词要节制着用。就像满头戴花的是傻村姑,而闺秀只有一朵,又孤又美。 形容词不具体,不能够准确的表达出你想要表达得对象。 只说很高,很高有多高?只说很矮,很矮有多矮?如果写出来他有一米八,他只有一米七,这样就非常具体。 2 .多用名词动词 文字最怕抽象,你一抽象,读者就觉得枯燥。怎么办?多用名词和动词。形容词做不到的,名词和动词可以做到。 名词会告诉你“是什么”,动词则会告诉你“怎么样”。 李叫兽的文章里有一段话,他用一连串的名词+动词把“你赚你的钱,但我享受了生活”表达的淋漓尽致: 你写PP丁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进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中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起酒杯坐在火堆旁。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喷着香水闻不到的空气,有一些在写字楼里永远遇不见的人。 END 看完记得关注@Jabin 及时获得成长2023-07-15 10:09:551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都有哪些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体与心理因素是:需要与动机;知觉;学习与记忆;态度;个性、自我概念与生活方式。这些因素不仅影响和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消费者的决策行为,而且它们对外部环境与营销刺激的影响起放大或抑制作用。消费者行为可以看成是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购买决策是消费者在使用和处置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之前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倾向,属于消费态度的形成过程。二是消费者的行动。而消费者行动则更多的是购买决策的实践过程。在现实的消费生活中,消费者行为的这两个部分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消费者行为的完整过程。扩展资料:消费者具有的权利1、安全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2、知情权:消费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实情况的权利。3、选择权:消费者享有自由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4、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获得质量保障、价格合理、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5、求偿权:消费者因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财产损害时,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6、结社权:消费者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7、获得知识权:消费者享有获得有关消费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知识的权利。8、受尊重权: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得到尊重的权利。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消费者行为2023-07-15 10:10:065
用户分享的 5 种社交货币
创作的内容或发起的活动,如何让用户自主分享到自己的社交平台?最近听了李叫兽 5 年前的分享,除了提供金钱与奖品等直接利益驱动外,还能通过提供社交货币来刺激用户分享。虽说是 5 年前的分享,但是底层的逻辑依然受用。 如果需要用户分享,必定需要某些利益,因为追求利益是人的本能,人不会无缘无故为你做任何事情,先提供给用户价值,帮别人的忙,相应的才可能帮助你完成转发分享。最常见的利益为直接提供人民币,比如拼多多的分享赚现金,信用卡拉新给无门槛消费券。还有一种利益是为用户提供社交货币,帮助用户社交。 人的社交行为一般有:寻找谈资,表达想法,帮助别人,展示形象,社会比较;相对应的可以提供 5 种不同的社交货币。 5 种社交货币: 1.给用户提供谈资 谈资是一种货币,能创造价值,拥有谈资的人在人群中更受欢迎。推测人们喜欢谈论的内容,比如热点事件,明星,时尚等,再联系到自己的业务上,形成关联。 2.帮助用户表达 利用用户想表达的欲望,洞察他们想表达什么?自己是否能帮上忙,将内容变成社交货币,表达别人想表达的想法,用研究与数据进行佐证。若公司想要创作内容,可将用户想表达的观点以及公司能表达的利益点相结合。案例:文章【我为什么不给你砍一刀】 3.向用户提供有用信息 每个人都想要体现自己的价值,利他帮助别人,想用户提供有用信息,帮助别人帮助别人,轻松即可分享。案例:文章【掉色葱的真相原来是这样】 4.帮助用户塑造形象 用户渴望塑造形象并得到认同,展现自己优势的一面,让用户在塑造形象时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丝滑顺畅的表现;案例:活动【反手摸肚脐,A4 腰活动】体现了身材好的形象。 5.促进比较 用户与大家比比看,想要知道自己所属的位置,利用用户比较心理,提供比较的内容。同时还可塑造自己的形象。案例:淘宝账单,支付宝账单,网易云年度歌单等。2023-07-15 10:10:581
三节课的课程怎么样?都有哪些课程啊?
三节课都是运营类的一些课程,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化的了,创始人黄有璨还出过运营书籍《运营之光》在业界印象相对比较大,可惜的是现在他已经离开三节课,从新创立品牌了。三节课课程(维性:xiaoxigo0656):| ├──01.科特勒营销课【完结】 | ├──02【三节课】千万级网店运营操盘手养成计划(完结) | ├──03.4周从0系统掌握微信公众号运营 | ├──04.产品经理(P1+P2) | ├──05.李叫兽 14天改变计划 第一期+第二期 | ├──06.李叫兽14天改变计划 三节课升级版(完结) | ├──07.三节课产品经理 | ├──08.商业产品经理 | ├──09.运营P1P2P3 | ├──10.【三节课】高阶用户运营体系课(完结) | ├──11、增长黑客入门训练营【完结】 | ├──12、互联网业务数据分析实战(完结) | ├──13.新媒体运营p1【完结】 | ├──14.To B运营实战课(完结) | ├──15.新媒体运营P2【完结】 | ├──16.私域流量增长【完结】 | ├──17.文案写作:提升你文案的核心能力【完结】 | ├──18.产品经理策略能力提升【完结】 | ├──19.Saas 产品经理课程【完结】 | ├──20.新媒体爆款写作指南丨韩寒监制(完结) | ├──21.数据指标拆解和精细化分析【完结】 | ├──22.商业产品经理的实战修炼【完结】 | ├──23.科特勒营销管理课·入门到认知【完结】 | ├──24.科特勒营销管理课·高阶实操课【完结】 | ├──25.《高阶增长黑客实战营》【完结】 | └──26. 顶级课程制作人培养计划【完结】2023-07-15 10:11:373
为什么你的产品难以推广?
一天前,某大V在公众号对营销人做了一个调查:“你觉得最难推广的产品是什么?”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就收到了上千条粉丝回复,回复中提及的产品更是数不胜数,这些产品都在推广过程中被各种消费者认知上的因素所阻碍。所以,今天就来分析一下:什么样的产品最难推广?什么样的产品最难推广?我想所有的营销人员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同样是不坑爹的“良心产品”,有些产品就是比其他产品难推广?比如,保险和巧克力都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说服消费者尝试一种全新口味的巧克力很容易,让他们买份保险却很难。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知道消费者到底在什么情况下,会更容易接受新产品。然后反向推理,自然就能找出阻碍消费者接受的因素。那么,同样是能满足需求的产品,当该产品具备了什么属性,更容易让用户接受呢?过去众多的消费者行为研究,发现了这些因素:产品第一次尝试成本低:第一次尝试门槛低——比如巧克力买一块尝尝;产品先验性价值高:购买前能够判断其价值——比如手机买之前一看参数就知道;产品后验性价值高:购买后能判断其价值——比如巧克力好不好吃,吃一次就知道了;产品带来正面形象:使用后能提升形象——比如买高端产品;产品理解成本低:产品容易被理解——比如更苦的巧克力,很容易理解;产品容易被关注:消费者容易关注此类产品的信息——比如服装款式;产品符合过去认知:消费者不需要改变认知——比如一条普通价格的牛仔裤。同样价值的产品,如果更多地具备了上面的属性,在向消费者推广的阶段就会容易很多。而任何不符合的方面,都会形成对产品推广的阻碍因素,导致即使产品很好、很能满足需求,也会在前期推广时步履艰难:产品接受门槛高——第一次用键盘的人,需要大量学习,一开始还不如手写快;产品缺乏先验性价值:购买前往往无法判断质量——比如新电影,不看怎么知道好坏;产品缺乏后验性价值:购买后也无法判断质量——比如用了杀毒软件,感觉不到提升;产品带来负面形象——比如性病治疗;产品理解成本高——比如让一个普通的网购剁手党理解什么叫做“移动时尚服装定制平台”,很难;产品不容易引发关注——我们会关注手机话题,但不关心朋友在用什么牌子的电池;产品不符合认知——习惯了买5元一瓶的果汁,为什么要买一个20多元的健康果昔?很多人觉得保险难以推广,是因为保险几乎具备了上面所有的“认知阻碍因素”:保险第一次接受门槛高(一下子好多钱),接受前无法判断质量(我怎么知道你家保险是不是骗人的),接受后也无法判断质量(买了保险一般不会出事所以没感觉)、理解成本高(复杂的比率看不懂)、使用频次低(就一次购买)、产品不容易引发关注(很少有人讨论这个话题)上面的“认知阻碍因素”会让很多明明很有用的产品在前期推广缓慢(比如当年的切片面包机在美国花了15年才逐步推广),作为营销人往往很难改变这些产品属性,但我们实际上可以针对每个“认知阻碍因素”对症下药。下面李叫兽就针对每种认知阻碍因素开开药方:1、接受门槛高——负体验产品很多产品,虽然本质上可以给用户带来便利,但初次接受门槛高,甚至在一开始会给用户带来“负体验”。比如打字机就是这样——打字机最大的优势是打字快,但是一开始尝试接受和学习时,打字还不如手写快,从而阻碍了许多人的初次尝试(至今能回忆起当年学打字时候的痛苦)。也就是说:它一开始的体验是负的。这种阻碍因素如何解决呢?之前曾经遇到一个公司,跟这个非常类似。有一个帮男人挑衣服的APP叫垂衣,购买了会员服务后,通过测量数据等一系列流程,可以收到穿衣顾问为你挑好的男士服装。这帮助男性解决了“懒得挑衣服”的问题,并且主打“让你买到好衣服更轻松”。这样有什么问题吗?这就是典型的高接受门槛的问题——我来这个平台是为了更轻松买衣服,但是第一次尝试时因为要学习、理解、录入数据等,反而还不如直接逛天猫轻松。这就跟打字机一样——第一次使用还不如直接打字快。这种的“初次负体验”严重阻碍了此类产品的推广。那怎么办呢?一个关键的做法是——转移用户动机,需要让这个产品解决一个用户之前无法解决的任务,而不是解决一个“更便利”的需求。比如这个APP并不应该强调“选衣服轻松”,而应该强调“选衣服专业”——让一个美女形象的人,不断说中国男士其实根本不会搭配衣服,都不知道衬衣离开袖口两厘米,然后再说“我们可以帮你更专业地搭配衣服”。这样的话就会有更多人宁愿忍受第一次提交身体数据的麻烦,而尝试这个平台的服务。同样,让人接受键盘打字也是这样的——跟一个人说键盘打字快,他可能依旧会习惯手写;但是如果说必须要正规的宋体字才能交报告,这个人就肯定会去学打字了。因为“正规的宋体字”是之前手写无法完成的任务,这会让人克服第一步的门槛。之所以这样有效,是因为:用户持续使用的真正动机,和第一次尝试的动机,一般不是一个动机。再比如用户真正持续使用电动牙刷的原因是刷牙便捷方便,省的自己动,但一开始学习使用电动牙刷,反而还不如过去直接用传统牙刷方便,导致很多人不用。因此电动牙刷的推广诉求,并不是刷牙便捷省力,而是可以刷到传统牙刷刷不到的位置,真正保护牙齿健康。所以,对于初次接受门槛高的产品,最好能够转移动机——给用户提供一个过去产品无法完成的任务。2、缺乏先验性价值有些产品,用户在使用之前,无法判断质量或者感觉没什么提升,从而导致先验性价值过低,形成了推广阻碍因素。比如电影——看之前无法判断质量;比如更高收益率的理财,只差不到1个百分点,感觉不出有什么区别。(1)使用前无法判断质量如果是“使用前无法判断质量”,营销上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利用从众心理——人们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做。比如看电影前不知道电影好不好,看看豆瓣上大家的点评就可以了。喝某个凉茶前,不知道好不好,但反正是“全国销量遥遥领先”,大家买的一般不会错。这方面,很多公司的重要做法是:塑造用户故事,让众多消费者可以看到购买后的结果。比如美容、培训等行业,都集中火力讲几个用户购买服务(或者参加培训)后人生的改观,这种故事对缺乏先验性价值的产品来说,远远比产品属性要重要。(相反,手机等产品很容易通过参数来判断价值,很容易产生先验性价值,因此用户故事反而不如核心产品信息重要)(2)使用前,感觉提升太小如果是“使用前,感觉提升太小”,那么常见的方法是利用人的“损失厌恶心理”——人对小的利益不关注,但是对即使很少的损失常常会关注。比如有个粉丝提供的案例:收益率仅仅上升万分之五——10万块钱,仅仅有50元的差距,让人预先感觉价值太小,几乎没有动力去尝试。这个时候应该做的,并不是让顾客把“使用天府手机银行”理解成收益,而是把不会用该银行理解成损失——比如告诉消费者:“你浪费了5斤猪肉。因为懒得下载APP,你没有选择更高利率的银行,白白浪费50元利息。”“天府手机银行,比柜台的利息更高,而你需要的,仅仅是扫描二维码。”(当然也可以说“你浪费了1杯哈根达斯”、“20碗米饭”之类的)通过把收益转化成损失,同时把小额的收益具体化(不是跟数十万的存款对比,而是跟日常消费支出对比),会提高用户对价值的感知。再比如,之前遇到一个做电商优惠信息的网站,用户经常忘记看优惠信息而直接上天猫,我们可以建议他们使用“损失类信息”进行营销,比如说“不想每天错过10个最大优惠,就登陆XX”。3、缺乏后验性价值有些产品是仅仅缺乏先验性价值,用之前感觉不到价值或者无法判断质量,而很多产品,连后验性价值也缺乏——用户用完了,都感觉不到质量和价值。比如粉丝提供的一些案例——保险、杀毒软件、战略咨询服务、保健品、健康食品等,用了之后要不就觉得“没什么感觉”(废话,买了保险不出事,谁也没感觉),要不就是“无法判断质量到底怎么样”(比如战略咨询做完了,我怎么知道做的好不好,又没有战略类的KPI)。是啊,吃了一个巧克力,好不好吃我自己知道,可是吃了高价的保健食品,我怎么知道好不好?对这种因为缺乏后验性价值而导致的阻碍因素,到底怎么破?一般来说,常见的方法有两种:(1)提高价值的可感知性对于这类产品,可以想办法让人体验到“使用后的区别”,即使这个区别可能并不是你的核心价值。比如让口腔清洁的牙膏,本身“缺乏后验性价值”,用了之后口腔变健康很难一下子感觉到。所以牙膏加入了清新剂,让我们每次刷牙后感觉很清新,从而感觉口腔一下子变健康了。即使这种清新感觉和口腔健康其实没关系,但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刷牙后“变健康了”。(PS.这也是洗发水、沐浴露等加入香精的原因,提高感知性)再比如杀毒软件的效果本身很难被感知,但是“开机后打败XX小伙伴”之类的信息,提高了这个价值的感知性。同样,保险产品也可以使用类似的办法。保险的本质是“为未来的投资”,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对未来的感觉更加逼真而且积极时,会提高对未来的投资。一个研究发现,让消费者看到年老后有限度假的幸福生活,他们会更想把钱存入养老基金,而让他们看到年老后的孤苦伶仃,他们更加倾向于把钱直接花掉——反正未来会悲剧,不如享乐今朝。(ps.这也是为什么越是国家战乱或经济危机,人们越是喜欢沉溺歌舞享乐,因为预感到了一个悲观的未来)同样,为了销售保险这类未来产品,就需要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积极美好生活的感知——如果能让一个25岁的年轻人逼真地感觉到70岁时依旧美好的生活,他就会更加倾向为未来投资买保险。(2)提高产品使用的心理价值如果产品的直接使用感知价值很低(比如买了保险感觉不到利益),可以通过提高保险的其他心理价值来推广——比如塑造形象的价值。“购买儿童保险,享受安全生活”——看起来没什么力量。但如果激活购买者的形象意识,就好多了:“每天一杯咖啡的钱,给孩子买个守护。”(让人感觉给孩子买保险是“负责任的好爸爸”的象征)。4、产品带来负面形象有些产品有价值但推广门槛阻碍大,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使用会带来负面形象,比如用高性价比的手机,会带来“没钱”的负面形象。这时候关键的方法就是——帮消费者寻找购买产品的合理理由。比如陌陌的很多用户,因为担心被人认为“用陌陌是为了约炮”,而不好意思使用。这个时候陌陌就推出了“就这样活着吧”系列海报,为用户使用陌陌提供了合理理由:“我用陌陌不是为了约炮,而是因为2023-07-15 10:11:501
深夜发媸美到没朋友的排版,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们将要调整的细节有:字符大小、引用符号、分割线、清除格式、加粗、字体颜色、文字位置、段间距、行间距、图片位置2字体微信后台默认字体为微软雅黑,并且不允许修改(这也是为什么i排版不提供字体修改)。实际上,微软雅黑本来就是很多专业设计人员眼中几乎无可挑剔的字体——无衬线,读起来不累;兼容好,任何设备都能打开。3字号微信后台提供了从10px-36px的9种字号,然而我们最常用的是12px-20px的5种。10、11px太小,无法看清;而24、36px则基本只在一些特殊的排版中用到。设置字号大小通常遵循以下规律:标题>小标题>正文>小标注一般来说,如果文字字数较多(大于等于1500字),我们一般采用14px作为正文大小,而如果字数较少(小于1500字),整篇文章比较稀疏,则可采用16px的正文,并以此类推。另外,同一屏内不要出现3种以上的字号4其他关于字体,微信还提供了还加粗、斜体、下划线3种处理方式。加粗的样式通常用于让文章更醒目,比如加粗标题,可以使之与正文在视觉上的差异更大,引人注目的同时,也将核心观点表达了出来。而斜体和下划线,几乎在任何情境下使用都会非常难看。5配色● ● ● ● ● ●在配色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不要过于鲜艳通常来说,颜色越是鲜艳,传递出的情绪也就越强,而不管是积极或者消极的情绪,太过激烈对于读者都会造成压迫感,因此也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过于鲜艳,纯度过高的颜色。另外,还有一些颜色本身就很丑,或者很难看清,比如你能看到我写的是什么吗?搭配不要太乱同一界面内,颜色不宜超过3种,如果不得已,则应该保证颜色尽可能相近相容,不至于给人太强的视觉冲突。比如灰色几乎能与任何颜色搭配而不显得突兀。长期统一风格一个长期稳定运营的公众号,一般应选用一种颜色作为主题色来强化自己的品牌辨识度,比如深夜发媸的徐老师,采用红褐色作为主题色,凸显女人味;文案达人李叫兽,用金色作为主色,显得高端大气;公众号“微互动”,则用经典的微信绿来凸显自己是个关于微信运营的品牌。6配图● ● ● ● ● ●配图是文章排版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文章内容的一部分。在阅读本文之前,你需要先思考一个问题:你配图的目的通常是什么?是为了调整排版,可视化表达,还是仅仅觉得,我应该放张图?7行距● ● ● ● ● ●过于密集的行距会让读者的视线在换行时产生困扰。一般来说,合理范围内,行距越大,越便于阅读。微信后台默认行距为1.0,而某些图书出版业,行距甚至可能高达2.25。而在微信文章中,我们大多采用1.5-1.75倍行距。8段间距● ● ● ● ● ●段落之间的间隔,应当比行间距更大,以使文章更有层次感。经验不足的运营者,很多采取回车的形式在段落之间空出一行,但其实更加优雅的方法是:设置段前距为15,段后距为15。另外,段落最长不要超过一屏。由于每行本身文字不多,所以尽量不要使用首行缩进。9常见的特殊符号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本文的各个小节下面自带了进度条使用微信编辑器i排版(iPaiban)你会发现更多可能。2023-07-15 10:11:591
促销单张怎么写,才不会成为一张废纸?
单张,洋气一点的叫法是DM单,俗气的叫是传单。这种传统的广告载体,百科定义是“直接将广告信息以纸质载体传送给真正的受众。”但其实严格来说,单张应该区分非常多类别。 首先,从场景上,当客户已经到达门店或是某楼盘现场,单张不再是客户只会扫描几秒钟就丢到大街上的纸,这个时候客户已经有了想了解产品的欲望,甚至会自动取阅以获取他想要的信息。 这类单张需要尽可能简洁有力地阐述客户想获取的产品信息,比如楼盘配套,物业资质等,而不是去抓人眼球,使用刷爆朋友圈的标题党故弄玄虚。 但本篇我想探讨的,是特指上街派发的单张 ,精确一点,这种应该叫传单。是你随手无聊接到一张纸,居然会为上面的内容而停留的那种单张。 其实每写一个文案,都要针对它的人群、产品属性等做出不同的写作计策。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了那么多李叫兽的文案方法,还是不懂的怎么写好自己眼下这份单张的根本原因。 在这之前我想先说说我对单张的一点认识: 我们在写文案之前,应该明确一点,所谓单张(传单),就是给到我们的目标客户,他会接,然后还会把传单(或内容)传给下一个人。这样才是一份合格的传单,否则,它就是一张长得花俏的纸,妄图通过大量派发,就可以质变为传单本身。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大家都不爱看传单? 我思考了以下两点: 一是因为这种形式的载体已经不再新鲜 ;人们下意识同化认为,移动互联网上,才是最新的信息。 二是信息过载,人们越来越倾向主动接收的信息,排斥被动接收。 你想想,90年代有人派个单张,90%都会接,还可能如饥似渴地阅读。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你递个有广告的纸巾都可能被无情拒绝。 传单内容不被阅读,更大原因在于这个载体本身的失效。 这一点,是我们不可忽视、也是无可逆转的不 可抗力因素。 所以更多时候,不是我们单张内容不吸引,而是人们下意识不去接收,对单张这种形式产生了抗体。 那你会说,那干脆就不要印刷单张好了?但事实上,你依然能够在很多城市(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路口,接到各路妹子递给你的单张,为什么? 那说明,单张还是有它剩余的一点价值,我认为,就是它的纸质属性,有一种真实的“担保性”。 很多实体门店还是保留了印刷单张的惯例,因为如果你在网络上看到别人推广一份线下的套餐,会感觉它不够正式,就像截屏一个人在微信上承诺还你钱,和写下一个欠条,肯定是欠条让你来的心安。 这依然是消费者心理,就像你看到手写的促销,和印刷字体的促销,你下意识会感觉印刷出来的比较正式,不会被随意更改。 所以我认为,当你的产品在做一个非常优惠的促销活动时,单张,依然是挺好好的载体。 首先,促销肯定直接与价格有关,单张可以增加客户心理上的可靠度;其次,促销内容本身比宣传一个产品的内容更有直接的吸引力,人们更愿意接受。 比如印着“城市旺铺,直降16万”的传单,就比“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要来要有吸引力。 那么, 如何让客户在促销单张上停留更长的时间? 我并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套路,但在我多年广告生涯中,总结了三个写促销单张的原则,希望分享出来与大家探讨。 第一, 标题决定胜负, 花80%的时间在标题上,标题内容就是营销内容。 在标题上,你花越长时间越好,至于下面的细文,其实特别不重要,但我们写文案总会有个通病,不舍得删掉自己写的句子,甚至写不出好的标题反而逐步字推敲其他文案。比如推广一个儿童乐园,形容孩子玩的重要性: “投资EQ和投资智商一样重要!” “玩的不一样,人生不一样。” “科学表明:聪明的孩子是玩大的!“ 这三句话其实表达的意思都一样,但是我们写出来,就会不舍得删,让它们成为细文的叙述也好,副标题也好,总之想放上去。 殊不知,这些都不重要, 你唯一要纠结的就是你的标题,对传单来说,这才是唯一重要的因素。 最好在标题就直接表明促销内容,比如xx儿童乐园暑期限时套餐,“99元包月任玩”,直接的价格冲击就会非常明显。 所以如果促销就是你的营销策略,那么在广告推广上千万不要藏着掖着;如果你的营销策略本不是降价促销,那你最好一句话都别提优惠。 华与华在《超级符号》里也说过,营销策略与广告内容就是同一个东西,没有所谓一套营销策略,一套广告策略的。 第二步:从读者视角去写你要传输的内容,割舍客户在30秒内不想知道的内容。 我们作为文字工作者,其实很容易掉入自说自话的陷阱,比如把我们的卖点一一罗列,说着我们自己想说的话,恨不得一张纸把我们的祖宗十八代的优点都写上去。 但实际上,没人看你的卖点,只有当你的卖点是他想了解的内容,你的卖点才是有效文案。所以一份上街派的促销单张所要包含的内容,就是客户那一刻想要知道的,你只给他想知道的内容就足够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还是不舍得删掉每个价值点下面的细文?我们以不知道哪里来的自信认为客户会逐字阅读,自己却从来不看任何一个楼盘单张的细文。所以第二步,就是做割舍。 第三步,充分审视你的文案,你是否有为你的读者提供价值? 是否值得客户花30秒或者更多的时间阅读?你为他提供了什么价值?你也可以尝试想象,当一个人阅读了你的内容,他感受到什么情绪?好的单张文案,一定要去设想客户的情绪和动作,他看完后是觉得想体验内容,还是无动于衷地把单张丢了? 相信我,其实你是知道的。 当你认真审视自己写的内容,设想自己设定的客户,阅读之后的反应,我猜99%的文案都能想象到客户的反应。 如果你第一反应想象中他是无动于衷的,请你回到电脑前,再次动手修改你的文字吧! 一款能够打动你脑海中的客户的单张,才算是成功的第一步。 到了这一步,其实你还可以无限延展,比如说在单张上展示你的产品,凭单张到店可选择其一免费体验,这就是最简单的应用,让单张有个效应,“设计了一个事件”。 不是说我们非要让客户留着单张,而是通过这份单张,促成客户去做一件事。他会注意你产品的种类,选择体验或是不体验。 最好的单张文案一定是有互动,有情绪反应的。其实世界上广告千千万,好的单张文案凤毛麟角,如果我们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回到我们的电脑前,不断打磨,才有了一点点可能是好单张的概率出路。 一点浅见,与你共勉。2023-07-15 10:12:411
有哪些你走出校园才明白的道理?
走出校园多年以后,自己蓦然回首,发现很多道理,在校园往往是体会不出来的,比如:第一,走出校园才知道,学校里学的其实属于二手知识体系,而真正决定你个人发展的是你学过多少一手知识。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人们与知识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但凡你想要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不必请客求人,直接百度即可。想要系统学习某个领域更是没问题,各种学习社群和网络课程随便你选,想学什么都可以,哪怕是最前沿的知识技巧,连学校里都没有,你都可以学。反观传统的大学,教材几年都不带换的,偶尔要更新一本教材,从形成思路,到过审,再印刷,书中观点不知道通过多少人嚼过之后,再由老师教给学生,这么一趟下来,大半年都过去了,而现在的知识大V,写个公众号,第二天观点就传达到读者手中了。互联网上的学习,已经远远把传统学校甩在身后。要不然,为什么大学教授都要邀请自媒体大V到校园讲课呢?第二,走出校园才知道,不是说你大学甚至研究生毕业,就意味着你以后生活和职场可以高枕无忧,不用学习了。小时候听得最多的就是“人生能有几回搏”“考上大学,你们就轻松了”之类的,现在才发现自己被忽悠了那么多年。人生能有几回搏?只要你想让自己能过得更好,就不得不面对人生时时都要搏好吗?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你给自己放羊了,有人却在不停积累自己的能量。到毕业的时候,你在焦头烂额找工作,人家却已经被大公司预定了好吗?要想能在未来走的更远,要么你成功欲望特别强,要么你就要有一个让你痴迷的爱好,否则,你走不远的。第三,走出校园才知道,好学不一定代表优秀,因为老板需要的是一个能为他挣钱的员工,而不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不管你高考还是四六级考了多高的分数,在老板面前都将是一堆废纸,他不想知道你过去多么牛逼,只想知道未来你能创造多少价值。走出校园之后,在职场打拼时间越久,越能领悟到许多在校园里不曾想到过的道理。骚年们,加油吧,时光不能逆转,你我皆不能回头。欢迎关注百度账号士兵的军情之翼以及建设中的微信公众号tankt9959692023-07-15 10:12:4911
什么是新媒体运营?
在网上肯定也有很多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写出来,分享出来,可以让更多的朋友去深入的了解,而且自己也增加了对新媒体的理解。最近这几年新媒体运营非常火爆,而且大部分的公司和企业都对新媒体这一块非常重视。因为通过新媒体这块给他们带来的利润确实是很高的,所以他们尝到甜头之后就会更加重视这方面。而且现在不管什么行业都会新媒体运营这一职位所以现在新媒体时代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可能现在还是会有很多人对于新媒体不太了解,不知道这个新媒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能带来这么多的利润的为公司或者是企业。其实说白了就是我们平时玩的微信、微博、论坛、社区等等这些都是属于新媒体的一种。在你的微信里面你肯定会看到很多刷朋友圈的人,没事发个心情或者广告之类的,如果你要看到之后,有什么需要的话就会去咨询他们,如果你觉得合适的话就会买,买了之后如果你用的效果还不错你肯定就会介绍给身边的朋友,这样就形成了一连串的消费,自然而然的也就给公司和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利润。所以这个也是新媒体运营现在如此火爆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一、新媒体运营初步认识这位朋友对新媒体非常感兴趣,不知道如何快速入门,如何去处理相关问题,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可以更好的去深入研究,其实我们不管在做任何事情时,在时间充分的情况下,尽可能还是选择自己最擅长最感兴趣的领域去做。这样才会把自己的价值体现出来。其实新媒体工作基本还是媒体,主要以文字、图片、视频、语音为主的新兴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传播价值速度快,方便传播信息,人们可以及时的接收不同信息。儿最重要的是新媒体可以让大众来参与进来,与大众互动的方式,满足大众需求,从而冲破了在传统媒体上的束缚。新媒体对于我们个人能够做到更加的细分,面向个人,个人可以通过新型媒体制定自己所需要的需求,并且每个人都可以当信息的传播者,与以往人们只能被动接受媒体发布的信息有巨大区别。所以新媒体能够受到不同阶级不同年龄段人的青睐。在去年的时候,习大大发布讲话:“要加强和改善新媒体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建立经常性联系渠道,加强线下互动,线上沟通,让他们在净化网络空间时弘扬科学等方面展现正能量”。习大大都已经开始关注了,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二、新媒体相关职位和工作内容是什么既然我们要做新媒体,那么我们就要先了解一下新媒体职位都是有哪些?在这我以拉勾网为例说明:在搜索框内输入“新媒体”会出现“新媒体运营、新媒体文案编辑、新媒体营销”等各种不同职位,通过拉勾显示职位数量我们从而得知市场需求还是挺大的。了解了这些,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意向的职位进行点击搜索,我以新媒体文案这个职位来举例说明一下,看它职位介绍和工作安排是怎样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名优秀合格的新媒体文案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对目前主流的社会化媒体微信,微博以及各大自媒体平台要熟悉,懂规划,至少你有过一些实际的操作经验;就是内容策划和活动策划,对于用户的运营,拉活和提高粉丝的活跃度;促销活动及文案的撰写,要求文笔功底好,有活动推广的经验与案例;三、如何长大为新媒体运营1.找出10个以上相对做的比较好的新媒体人员我们为什么要这些人呢?找他们的目的就是看他们怎么做的,可以看一些更好的成功案例与干货,就像我写的这些,哈哈。一开始我们可以尝试模仿一下,只有不断的学习,才会有所进步。我们都知道,在国内比较主流的就属微信和微博两大媒体平台。一般进入一家企业都会有专门安排这项职位,“微信运营”在2015年第一季度末,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人,所以很多企业不得不利用这些来盈利。其实这些人都是很好找的,可以去新榜或者网上搜索新媒体排行榜,在这小编推荐罗辑思维、鬼脚七、吴晓波等名人。微信的话可以推荐关注一条、杜蕾斯、支付宝、冷兔、新闻哥、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李叫兽等。当然还有很多类似优秀的媒体平台,自己也可以慢慢挖掘,在这只是举例。2.可以考虑加入新媒体圈子进行交流小编本人就是从事新媒体运营这个圈子的,目前也就是微信和微博两大媒体平台作为主要营销渠道。出来研究新媒体趋势还可以加一些群,有付费群和免费开放群,关于自媒体方面问题,有什么不懂都可以和大家交流,共同学习。在这个人人都可以作为信息传递着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优势,时间长了也可以互相加好友,有什么资源或者信息可以共享一下。抱团加入一个适合自己的圈子是非常重要的,取己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你才能在这条路走的更远。线下我也会去参加一些社群,新媒体相关的分享活动沙龙,线下活动能够加快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又可以交个朋友,扩展了自己视野和人脉。3.练习自己网感和灵感随时准备头脑爆发所谓网感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对网络的一种神秘感觉,知道网民最关注什么?关心网上热点事件随时准备采集写文,还有网络语言,流行趋势是怎么样的,对这些的把控能力,这仅仅是个人观点。在网感这个词,热点借势这一块大家可以关注杜蕾斯这个品牌看它是如何借势营销,在思维逻辑上也许会有一定的帮助。有了这种能力可以把网上的一些东西收进自己的皮囊,学以致用。可以通过三种渠道获取信息资源:1、百度风云榜百度搜索风云榜网民最关注的热门新闻事件,想知道网上什么东西火,什么趋势,盘点中国最新最热的人、事、物信息,在这里你都能知道。2、微博热门榜在微博上会有网民关注的事情,一般娱乐明星比较多一些,微博自身就是一个媒体平台,任何人都可以在上边评论分享自己的观点,是开放式媒体平台,你发表的东西,任何人都可以看到,互动性也比较强,利用好微博营销对企业有一定的帮助。3、搜狗微信排行榜搜狗微信排行榜也是在熟悉不过的了,相信每位都知道这个平台,搜狗微信这个平台开发真是很不错的,如果你是做微信运营的话,可以来这个平台来收集资料,爆文等相关内容,得知大众喜欢那种口味,无论我们是做微博还是微信,前期都是需要培养自己的网感,保持对热点的敏感,知道什么样的内容会受到网民的欢迎,从而知道你的受众爱看哪些东西。当然了网感这个东西也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锻炼出来的,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每天去看一下这几个媒体平台,我们应该想一想看到这个热点之后,我们如何借势营销,从而达到有效宣传。4.练习文案策划和写作的能力写作这个东西在我看来并没有什么技巧,就是多看、多读、多练,有朋友说,我上学时写作文写得都不好,更别提什么写作了,也比较担心写出来的东西不好,其实我也有是这个样子,有时候憋半天一个字也写不出来,通过几个月的定期来写写文章,感觉现在的水平有所提高,其实人都是这样的,只要你会说会讲,把一件事说清楚就OK了,别告诉小编你连说话都说不清楚,我们只是改变了一下方式,把说变成写,其实很简单,只要坚持,以后你会感谢现在努力的自己!可以写身边的人、事、物、自己的观点、评论以及感悟这些都可以,只要你坚持、勇敢写出来,小编觉得你就离成功不远啦!至于活动策划这块内容,也是需要实践练出来的,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背景以及活动前需要准备哪些东西,活动细节,活动后要注意些什么。像每年淘宝的双十一、京东的618这些都是活动,我们可以去观察他们是如何玩转活动策划的,关注天猫,京东、聚美、唯品会这些平台,从而对自己的运营的活动有所帮助。5.做新媒体基本的道德与心态其实做新媒体是最苦逼的工作,做新媒体不只是让你发发微博,转发评论就完事儿的,微信也不是让你每天推送几篇文章就不管了的,刚开始做的时候,你会觉得新鲜,有意思,当你做久了之后就会发现,很枯燥乏味,而且还要去研究用户数据分析,排版等,其实这些都是对新媒体人员最基本的考验,放平心态,迎接美好又充实的一天!作为一位新媒体人,基本道德素质我们还是要遵循的:我们要保证信息来源的真假;不发夸大负面新闻;不能传播不道德的事情;不能发布垃圾信息;切实关注民生实事,不再跟着眼球跑;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自省;链接:新媒体入门:什么是新媒体运营?2023-07-15 10:15:301
你认为当今社会90后的优势在哪里?
个人觉得现在的90后在创业上眼光更独特,跟得上社会的变化,对于新颖的时尚流行元素接受能力快,在创业上这就是优势,对于现在的90后来说,创业就要选择现在消费者所喜欢的去做,例如现在的创意礼品店,创意礼品是现在年轻群体所喜欢与追捧的,还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用品,在零售行业的产业链中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创意礼品店对于90后创业来说确实是个好选择,投资小,风险低,利润高,回本快,消费者在店里不仅可以买到称心如意的礼品,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定制,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毕竟自己亲手制作的一份礼品比购买的成品来的意义深刻。2023-07-15 10:15:408
为什么在李开复的帖吧里有很多人骂他?
最近没看非你莫属吗,一个求职类节目,求职者被质疑学历,当场晕倒,事后李开复就批评主持人和在场的招聘者做法不对,然后在微博上发起抵制非你莫属节目的投票,李开复的话是有很大作用的。。。所以有人转发,至于骂他是因为有些网友是非你莫属的粉吧2023-07-15 10:15:573